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摘要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是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必修的主干课程,随着社会发展,社会对具有扎实专业知识和优秀的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需求量增加,这对传统的教学体系和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论文结合本课程的教学实践,从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探索,期待可为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程及其他课程的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是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必修的主干课程,是涉及运用现代的物理、化学及生物的方法解决固体废物的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的重要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工程应用性,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从事环境工程的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务必理解并掌握的专业知识[1]。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固体废物的处理、处置与资源化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提高学生专业综合素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固体废物的种类和数量逐渐增加,固体废物的处理、处置与资源化显得尤为重要。不断涌现固体废物处理处置的一些新技术和新方法,如何将其及时、有效地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是从事本课程教学人员重要思考的内容。此外,社会对具有扎实专业知识和优秀的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需求量增加,这对传统的教学体系和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高效培养具有厚实的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分析解决实际环境工程问题的综合能力及创新思维的高级人才,是固体废物的处理与处置任课教师需认真思考的问题。目前,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程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不丰富及考核方式单一等[2]。本论文结合本课程的教学实践,从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及考核方式等方面提出了改革措施,期待可以为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程的教学提供参考。本课程改革针对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程内容和环境工程的专业特点,融合学生、社会、教师三方的需求,将体现本门课程教学的“指向性、实践性”的原则作为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首先,根据学生和社会对该课程的要求,调整课程指导思想,将掌握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基本理论,重点强化实践应用技能,培养工程设计能力作为教学主线。具体来讲,将课程内容分为基本理论、实验及现场实习与实践四个教学环节,建立一套完善的课程教学体系。
1高效讲授教学内容
本校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程选用的教材是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蒋建国教授编著的固体废物处置与资源化(第二版),“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本教材从体系结构到内容系统全面,充分体现基础理论和工程实践相结合的特点,同时,讲授过程中以何品晶教授主编的《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技术》和宁平教授主编的《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作为参考。课堂讲授过程中重点突出,层次分明,增强师生互动,提高学生参与感,有效吸收课堂知识。此外,增加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在课程讲授中增加一些该技术领域的最新成果,及时对于教学内容进行动态的调整,在坚持教学大纲的前提下,尽量为学生介绍该领域内最新的处理技术、前沿的研究动态和重要的科研成果。为开拓学生视野,可增加餐厨垃圾处理、污泥处理的内容介绍,在讲授垃圾填埋技术时,可以介绍将垃圾填埋气回收利用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相关的内容。
2优化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运用,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同时,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因此,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是保证教学内容有效转化成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的重要途径,是教学环节的重中之重[3]。
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
将多媒体教学有效辅助课上知识的传授将每节课的重点、难点及学生需要下节课预习的内容展示出来,使得学生印象深刻。针对难以理解的工艺或设备,制作成动画,形象地展示出来,帮助学生易于掌握。例如,在讲授固体废物的分选部分,涉及多种分选方式及设备,采用和公司联合开发的仿真软件,将抽象的设备和工艺动态的展示,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巩固对知识的掌握。
采用案例式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美国卡内基小组《准备就绪的国家:二十一世纪的教师》中提出的一种教学方法,即把实际案例有效地用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实际案例的学习过程中,提高学习兴趣,更深刻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并可以将理论知识用于指导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效果[4]。在案例式教学法中,选择案例时,需紧密结合课程的理论知识和课程的重点,并有思考的空间。比如在介绍生活垃圾的收集与分类部分,向学生讲述在垃圾分类有丰富的经验的德国和日本的分类方式,用多媒体形象地展示其收集设备,分类方式以及国家对公民的垃圾分类的教育。日本的垃圾收集与分类形成了以公民参与为中心的多主体协同治理机制[5],这些成功的案例给我国垃圾分类事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学生在学习中更加重视垃圾分类,同时将学到的知识去影响更多的人,为其走向社会,奉献社会提供机会。重视实验与实践实验实习与科研实践环节都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最有效途径。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实验
在我们已经建立的.实验平台体系中,第一阶段是基础验证性实验,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主要的实验有典型固体废物热值的测定,固体废物水分、灰分的测定,危险废物(飞灰)的水泥固化,和填埋场稳定化过程模拟;第二阶段是分析研究性实验,实验条件为已知,但实验结果却是未知。以填埋场渗滤液性质测定实验为例:从天津市双口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取垃圾渗滤液,垃圾填埋时间久的部位产生的老龄渗滤液和填埋时间短的新鲜渗滤液。学生分组完成,每组均测这两个样品的BOD、COD、PH、电导率、SS五个指标。学生需要根据渗滤液的测得数据,分析不同时期渗滤液的性质区别,得出实验结论。
在实习环节
组织学生到天津市双口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实习,了解垃圾填埋的工艺,垃圾渗滤液的处理及填埋气的收集。要求学生总结实习期间遇到的各种问题,并给出合理的解决方法,实习期间定时召开分组讨论会,并邀请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师一起交流实习心得和收获,这些对于学生积累工程经验,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有很大帮助。
课外科研实践
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定期招募研究小组和本科生创新计划成员,设立适合本科生的固体废物处理处置领域的研究项目,对于课上的讲授内容形成一个补充和拓展,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3建立多层次考核方式
在教学改革实践过程中对课程考核方式进行适当改革,采用期末考试、课程实验及过程性考核相结合的多层次考核方式。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的课程总成绩由课程的期末成绩和实验成绩两部分组成,课程的期末成绩占70%,实验成绩占30%。重视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的实验,提高学生解决实验和实践过程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成绩由实验报告和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综合表现给出。课程的期末成绩的比例分别为期末试卷卷面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平时成绩主要根据考勤、作业及课上问题的回答给出。在重视平时成绩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上课的主动性,集中学生注意力,积极思考和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跟紧课堂节奏,提高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谷晋川,梅自良,江元霞,等.“固体废物的处理与处置”课程短学时教学体会,高等教育研究,2006,22(4):37-39.
[2]黄向东,薛冬.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程教学存在问题及改革,广州化工,2013,41(11)295-296.
[3]田文杰,王利剑.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洛阳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9(3):97-98.
[4]赵如金.“固体废物的处理与处置”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科教文汇,2008,(18):48-53.
[5]吕维霞杜娟.日本垃圾分类管理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55(1)39-53.
论教育与生活世界的关系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作者: 王 鉴摘 要:教育与生活关系十分密切。起初,人类社会生产与生活中有教育,教育融入社会生产与生活之中。后来随着专门教育机构——学校的出现,教育与生活开始了分离,并且越来越表现为一种隔离。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斯宾塞提出了“教育为未来生活做准备”的观点,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主张,当代哲学大师胡塞尔与哈贝马斯则从现象学的角度论述了“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这些都为当今理解“生活世界”与“教育世界”的关系奠定了基础。关键词:教育;生活世界;教学生活最近几年,随着西方哲学思潮对教育领域的影响的不断扩大,教育领域从后现代哲学的理论解释教育现象与规律的研究也随之增多,“生活世界”对教育研究的影响就是其中之一。教学论领域也出现了许多关于“教学生活世界”的研究成果。但从目前来看,此类研究生吞活剥的较多,真正在理解哲学领域“生活世界”基础上把握教育与生活关系的研究较少。不管是从发表的一些文献中,还是在相关的学术研讨中,大谈西方哲学中“生活世界”的人较多,静下心来分析现实中的教育生活世界的人较少。许多大谈教学生活世界的人,还没有很好地深入过课堂生活之中,不熟悉课堂教学生活而从“形而上”去理解教育世界,就显得有点似是而非了,他们本身就生活在一种脱离教学生活世界的文本世界之中。如果要真正理解教育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关系,研究者就必须熟悉学校生活与课堂教学生活。一、教育与生活:从“准备说”到“过程说”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从教育起源的角度来分析,教育乃人类社会生活需要的产物,人类最初的教育就是融人社会生活与社会生产当中的。从远古的传说到原始社会的教育,都证明了这一点。如神农氏教人拓荒耕种、伏羲氏教人织网捕鱼、燧人氏教人钻木取火的传说中,教育就是为了生活而产生的。原始社会中的生产劳动教育、宗教信仰教育、音乐舞蹈教育、生活习俗教育等都是在人们的生产过程与生活过程中完成的。简单地说,人类社会生产与生活中有教育,教育融人社会生产与生活之中。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创造的文化需要传递下去,以便人们能更好的生产与生活,传递文化需要教育。有经验的、掌握着一定文化的老人首先成为人类教育的先行者。在成年人外出劳动的过程中,老人承担了照顾年轻一代的任务和传递文化的任务,这就是最早的专门教育的形态。随着人类文化积累的逐渐丰富、文字的出现、统治阶级利益的需要等因素的影响,专门的培养人的学校才在原始社会末奴隶社会初出现。尽管是专门培养人才的机构,但最初的学校与人类社会的生活关系仍是十分密切的,从读写算到生活知识的传授,几乎成了学校教育的全部。随着人类文化的进一步丰富与发展,学校教育的内容更加多样化、复杂化和专门化,从事教育职业的教师也越来越职业化,这样,以校园围墙为标志的学校教育就从内容与方法上逐渐远离了人类社会的生产与生活。形成了以“课堂为中心”、“教材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封闭式教学场所。从此,人类社会生活是一个世界,学校教育生活是另一个世界,教师和学生成为短暂停留于生活世界而长期驻足于教育世界的生活另类人。学生尚可经过十余年的经历从学校教育世界迈上生活世界,尽管有许多不适应但学生必须迈向生活世界,而教师一旦选择了这一职业,就将终生生活于教育生活世界。这些对人类生活世界了解不够、理解不深的教师,在基本与世隔绝的学校中培养着年轻的一代,使教育生活世界越来越走向远离人类社会生活的道路。面对这种危险,教育家们开始了对教育的改造,并通过政府行为及教育改革来完成这一使命:英国实证主义教育家斯宾塞指出:“我们只有短暂的生命,应该牢牢记住这一点。我们追求知识的时间是有限的。时间之有限,不仅因为生命短促,而且更是因为人事繁杂。因之,我们应该慎之又慎,把时间用于最大效果的地方。”正是从这一目的出发,斯宾塞提出了“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的教育命题。他认为“真正价值的衡量,见于普通常语中,这是没有争论的。无论何人,当他为某种特殊知识争论价值时,他必须指出这种知识对于他的人生生活有什么用处。”“怎样生活?这是我们的最重要的问题。怎样生活,非仅限于物质方面,而且有很广泛的意义。一个包含各种特别问题的普遍问题是:在各种情况下的各个方面的行为的正确指导,即如何治身;如何养心;如何处事;如何立家;如何尽公民的义务:如何利用天然的资源,来增进福利;如何善用我们的才能,达到最高效用,以求人己皆利;要言之,如何经营完善的生活?这是我们需要学习的一件大事,亦就是教育所应教导的一件大事。为我们完善的生活作好准备,乃是教育所应完成的功能;一种教育课程是否合理的判断,就要看这种功能的完成程度如何为准。”[1](P418-419)这就是斯宾塞关于教育与生活关系著名的“准备说”。斯宾塞从教育为未来生活做准备出发,将人生的主要活动分为若干类:与维持自己生活上有直接关系的活动;为获得生活上的必需,与维持自己生存上有间接关系的活动:关于抚育教养后嗣为目的的活动;关于维持正常社会和政治关系的活动:闲暇时为满足爱好和情感的一切活动。斯宾塞已经意识到了教育与个人生活内在的一致性,主张教育应像个人在自己的社会生产生活中成长一样,采取自我教育与自然教育的方式。斯宾塞的教育理论为批判当时的经院主义教育而提倡实科,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为教育领域重视科学教育打下了基础。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儿童哲学的进步,斯宾塞的“教育准备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质疑和批判,即儿童走上社会所需要的一切都准备好了,儿童做准备的这些年还要不要快乐地生活?难道要牺牲儿童的快乐生活而为成人生活做准备吗?“教育准备说”虽然从学科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方面考虑到了教育与生活的关系,但是它轻视了儿童真正的生活,是一种以成人的生活世界强加于学生生活世界的表现,缺乏从儿童生活世界向成人生活世界过渡的关注。这也表明早期关注教育生活世界的教育家既认识到了生活世界对于教育的重大意义,又难以从理论上解决二者分离的现实,从而陷入一种自相矛盾的状态之中。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正是在不满于斯宾塞“为完美的生活做准备”的教育观而提出了“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的著名观点,从而成为关注教育与生活的又一位伟大教育家。杜威在《我的教育信条》中论述“什么是学校”时指出,“学校主要是一种社会组织。教育既然是一种社会过程,学校便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因此。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这就是杜威关于教育与生活关系的著名的“过程说”。杜威认为,教育领域的许多失败是由于忽视了把学校作为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这个基本的原则,“现代教育把学校当作一个传授某些知识,学习某些课业,或养成某些习惯的场所。这些东西的价值被认为多半要取决于遥远的将来;儿童所以必须做这些事情,是为了他将来要做某些别的事情;而这些事情只是预备而已。结果是,它们并不成为儿童的生活经验的一部分,因而并不真正具有教育作用。”[2](P7)所以,改变教育的这种状况就需要从学校的改造做起:“学校必须呈现现实的生活——即对于儿童说来是真实而生气勃勃的生活。像他们在家里、庄邻里间、在运动场上所经历的生活那样。不通过各种生活形式,或者不通过那些本身就值得生活的生活形式来实现的教育,对于真正的现实总是贫乏的代替物,结果形成呆板而死气沉沉的局面。”[2](P6)所以学校应当把现实的社会生活简化起来,缩小到一种雏形的状态,学校生活作为简化的社会生活。就应当从家庭生活里逐渐发展出来,就应当采取和继续儿童在家庭里已经熟悉的生活。随着儿童的成长,再从家庭生活逐渐扩大到社会生活的各办面。杜威进一步指出从两个方面来加强教育与生活的联系:一是教育即生长,从儿童生长的角度重观儿童的生活世界。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就是不断生长,就是生活。用杜威的话说就是“教育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无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教育过程是一个不断改组、不断改造和不断转化的过程。”[2](P29)儿童的生活世界与成人的生活世界是不同的,虽然他们都在生长,但他们的区别不是生长和不生长的区别,而是各有适合于不同情况的不同的生长方式,儿童生活世界将来是要向成人生活世界发展的,但在他们没有成人之前。学校教育就应该保持这种相对的儿童生活世界的独立性。二是学校即社会,从学校变革的角度重新考虑儿童的生活世界。“儿童的社会生活世界是他的一切训练或生长的集中或相互联系的基础,社会生活给予他一切努力和一切成就的不自觉的统一和背景。学校课程的内容应该注意从社会生活的最初不自觉的统一体中逐渐分化出来。……因此,学校科目相互联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不是地理,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生活。”[2](P8)杜威是真正地发现了教育与生活的关系,并力倡生活教育的教育家,但是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的观点与他的实用主义哲学思想联系在一起,难免陷入了教育上的实用主义,杜威的论断还带有明显的宗教的、阶级的或时代的局限,并不能有效地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但这一探索毕竟为人们进一步思考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进入现代以来。人们一直在不断地思考教育与生活的主题,从教育与生活融为一体到教育与生活的相对独立再到教育完全远离生活并脱离社会生活,人们在不断地追问这二者之间到底该保持什么样的张力,才能一方面使教育与社会生活保持联系,另一方面使教育又相对独立于社会生活。后现代哲学的大师们从“生活世界”概念出发,进一步深化了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二、生活世界与教育世界:从“工具理性”到“交往理性”当代哲学领域探讨“生活世界”的主要思想家都是现象学的大师,代表人物是胡塞尔和哈贝马斯。在20世纪的20年代之前,“生活世界”作为一个概念被胡塞尔零星地使用过,但到了20世纪的20年代,这一概念成为胡塞尔哲学中的根本性概念。尽管胡塞尔本人没有明确地提出过“生活世界”的内涵,但从他对这一概念的论述与运用中还是可以归纳出其基本的涵义的。在胡塞尔的哲学概念中,与“生活世界”同义的还有“周围世界”和“生活周围世界”,它们所表达的都是直观视域有关的空间与时问上的形成过程。这一概念在胡塞尔的著作中主要有四个方面的涵义:第一,“生活世界”是一个非课题性的世界。即现实世界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不言自明的前提,不将它看作问题,不把它当作课题来探讨。用胡塞尔的话来说,“生活世界是一个始终在先被给予的、始终在先存在着的有效世界,但这种有效不是出于某个意图、某个课题,不是根据某个普遍的目的。每个目的都以生活世界为前提,就连那种企图在科学真实性中认识生活世界的普遍目的也以生活世界为前提。”[3](P461)可见作为生活世界是人们生活在其中但并不意识到其存在的存在,就如同空气一样,人们无法离开它但并不是人们时时都想着它。第二,生活世界是一个奠基性的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自然态度”相对的是“客观科学态度”与“哲学反思的态度”,后面两种态度都是将现实世界作为课题来探讨的,都是在“生活世界的态度”的基础上探讨客观世界的,而“生活世界的态度”本身是先验的现象,“只要我们不再陷身于我们的科学世界思维,只要我们能够觉察到我们科学家是人,并且是生活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么整个科学都与我们一起进入到这个——主观、相对的——生活世界之中。”[3](P133)第三,“生活世界”是一个主观、相对的世界。生活世界随个体主观视域的运动而发生变化,每个人的生活世界是各不相同的,因而生活世界的真理是相对于每个个体而言的真理。第四,“生活世界”是一个直观的世界。即生活世界是一个日常的、伸手可及的、非抽象的世界,因而也是一个直观地被经验的世界。我国学者倪梁康在研究现象学及其效应时归纳出胡塞尔“生活世界”的内涵:生活世界是一个非课题性的、奠基性的、直观的、主观的自然态度中的世界[4](P13)。我认为,理解胡塞尔的“生活世界”应该把握好两个维度:一是从胡塞尔的著作中更进一步理解并归纳出其对生活世界最本真的涵义,二是从生活世界相对的科学世界与哲学世界的比较中深化对生活世界的理解。不管怎样,生活世界始终是科学世界与哲学世界的前提。科学世界与哲学世界不同于生活世界的关键在于它们都是超主观的、超相对的客观,它们既建立在生活世界的基础之上。又不同于生活世界而试图从主观相对性中脱身出来。如果从胡塞尔哲学来理解教育世界的话,它主要属于科学世界的范畴,但同时有着哲学世界的涵义,即它是不同于生活世界的,但又以生活世界为前提。生活世界是教育世界的根基与源泉,教育的有效性与意义最终要回到生活世界,而自教育为完善生活做准备始,教育世界就基本上淡忘了这一源泉。我们的教育处在一个被科学技术和信息符号覆盖的异化了的生活世界,随着人们对科学世界的进一步反省与认识以及对教育世界的追问,人们的主体意识正逐渐觉醒,提出了回归生活世界的要求。教育源于生活世界,以生活世界为前提,又回归生活世界,这是当前人们从现象学的“生活世界”出发对教育世界的基本认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哈贝马斯就在其著作《理论与实践》和《认识与兴趣》中已经关注“生活世界”这一概念了,而在他的《交往行为理论》与《现代主义的哲学讨论》中,更是用了专门的篇幅来讨论“生活世界”的概念。哈贝马斯哲学中的“生活世界”概念受胡塞尔“生活世界”概念的影响很大,不同的是他对胡塞尔“生活世界”中的非课题性与奠基性特征进行了强调与深化,成为其关注的焦点,而对“生活世界”的主观性与相对性置之不理,或是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4](P349)。对于胡塞尔“生活世界”的非课题化状态,哈贝马斯进一步称之为“隐含的知识”、“非课题性知识”或“背景知识”,他认为,“胡塞尔用非课题性知识这个概念指出了一条说明生活世界这个意义基础的途径”,并且重申,“与所有非课题性知识一样,生活世界的背景也是隐蔽地、前反思地当下存在着。”[5](P85-86)对于胡塞尔“生活世界”的奠基性作用,哈贝马斯称之为“直接的可靠性和无疑的确然性的基础”或“意义基础”,主张“先验意识应当在生活世界的实践中得到具体化。”[5](P15)哈贝马斯之所以对“生活世界”的非课题性与奠基性产生兴趣并展开长篇大论,主要是因为“一方面,哈贝马斯确信,交往行为的基础就建立在‘生活世界’所代表的那种无疑的(非课题性的)、根本的(奠基性的)信念之中,换言之,交往行为理论。是建立在生活世界现象学的基础之上;另一方面,‘生活世界’这个概念所展示的那个领域使哈贝马斯发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本质联系,为他提供了将胡塞尔生活世界现象学纳入西方马克思主义实践中的可能性。”[4](P350)在此基础上,哈贝马斯进一步从社会、交往、与人的关系出发,指出现代社会的科学和技术不仅使生产力现实对生产领域的统治坚不可破。同时也使意识形态实现对人的统治成为铁的事实。整个社会成为科技时代的社会,成为实证科学支配的社会。人也成为科技的奴隶,现代化的过程造成的最大的负面影响在于人的主体性的失落。为了解放人、拯救人,哈贝马斯提出了“工具理性”与“交往理性”两个关键概念,“工具理性”发生在生产领域,“交往理性”发生在日常生活领域,现代社会的症结在于工具理性已经跨越了生产领域而开始浸入人们的日常生活领域,因此,人类必须通过张扬“交往理性”以解放并拯救自己。可见,哈贝马斯对生活世界的关注焦点与他的交往行为理论是分不开的。如果我们再从哈贝马斯的论述中审视教育世界的话。它是属于“工具理性”统治下的黑暗时代。教育改革的任务就是进一步通过弘扬人的主体性。倡导“交往理性”来解放教育,进而解放人类自己。从教育世界的主体来看,教育的主体,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他们在日常生活世界中的交往和他们之间在学校中的交往行为,都受到了科技时代“工具理性”的影响而缺乏人的主体性的表现。从这点来说,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与“交往行为”理论提醒当下的人类社会的教育在培养什么样的“人”一一工具的人?还是生命的人?——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三、重构课堂教学生活世界:从“关注知识”到“关注生命”在讨论了教育史上教育家关于教育与生活的关系以及当代哲学领域对这一问题的进一步深化研究的基础上,我们不妨将目光放在教育生活世界中更为具体、直观的课堂教学生活世界中。马克思指出,“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6]现实生活就是描述人们的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课堂对于教师与学生来说是他们存在的主要生活场所,从课堂教学活动的视角来审视教师与学生的教学生活与学习生活,即课堂生活是关注教育生活世界的一个主要内容。所谓课堂教学生活世界就是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非主题性的、奠基性的、主观的、直观的存在,是教师和学生将课堂教学作为其生命存在的展现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参与的教学活动是一个科学的世界,这一科学的世界是以其生活世界为基础的。作为教师与学生的生活世界就是指教师和学生作为一般人的存在的世界。具有自然、习惯、非课题、非预设、自发本能等特点。这些特点在课堂教学中自然而然地要有所表现,否则教师和学生作为人就会被异化。“让课堂焕发生命气息”的例子揭示出现实中的课堂就明显地异化了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生活在课堂教学的科学专业世界当中,失去了其生活世界的基础,使教学世界完全成为一个与生活世界隔绝的目标性、科学性、规范性、预设性、非交往性的过程,成为一个教师与学生为了知识而存在的过程。从而使人的认识活动先于人的存在。人异化为认识的工具。更进一步讲,一方面。教师与学生的课堂生活世界与其现实生活世界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他们的日常生活世界正在逐渐地缩小,日常生活世界的时间与空间正在被无限扩大的教学专业事件所填充。使教师和学生封闭地生活在一个狭隘的、没有生命情趣的世界之中。另一方面。教师与学生的教学生活世界缺乏交往体验。缺乏生命的表现,缺乏与现实生活世界的联系,并不断地被放大而侵占教师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世界。正因为这样,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他们的日常生活世界与教学专业世界同时被异化。在日常生活世界中他们生活得不像一个正常的社会化了的人,在专业的课堂教学世界中,由于失去了其生活世界作为基础,使专业世界成为异化人的存在的主要工具。面对如此过于重视工具理性而轻视交往理性的教学生活世界,教育家们开始对教学生活世界进行重构。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的教学生活世界重构沿着两条思路进行:一是在课堂生活世界中注入日常生活世界的基础,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气息,使课堂教学与教师、学生的生活经验与体验联系起来;二是把本该是教师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世界的时间与空间还给他们,使他们作为人的存在先于作为教师与学生角色的认识,使日常生活经验中有经验、有体验、有交往,进而为课堂教学专业世界提供基础。这是两个维度的建设,一方面是要把课堂教学的专业世界建立在日常生活世界的基础上,另一方面是日常生活世界要有时间和空间上的可能性。为了完成这一重构。课堂教学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第一,课堂教学从知识世界回归人的世界。知识的世界是工具理性的世界,它是人的产物,是为人的存在而服务的。可是当这种存在的量不断增长的同时,人,尤其是未成年人的学生很容易成为知识继承的工具。这样,知识的存在就先于学生作为人的存在,课堂教学世界成为教师与学生面对知识、传递知识与继承知识的过程。课堂教学完全成为科学世界的一部分,失去了人文性的特点。人的世界首先是生命的世界、生活的世界。在课堂中的教师与学生作为活生生的人,有情感、有生命、有体验,而这些不能因为知识的重要而被轻视或者忽视。从知识世界向人的世界的回归。在课堂管理的制度方面,就要废除传统的对课堂教学人为强加的清规戒律,解放教师与学生,不要把课堂教学过程看得过于神圣而教条化、程式化;在教师的学生观方面,不要把学生看作是万能的,其实学生的发展是渐进的,学生的能力是有限的、学生的能力是有差异的、学生的承受能力是弱小的、学生的精力与时间都是有限的。教师应该理解学生,还学生一个健康的学习过程。在课堂教学的评价方面,重视对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注重其作为专业的教育教学人员的自觉意识的培养。使教师成为最主要的课堂教学的评价者,成为评价的主体并引导教学。对于学生的评价要多元、全面,不能过于强调以考试的成绩作为评价的标准。第二,重视课堂生活世界的两个组成部分及其关系。课堂生活世界必须看成是教师与学生的专业生活世界,即科学世界的一种,但这种科学世界始终是以教师与学生的生活世界为基础的。传统的知识型的课堂教学是惟一的专业世界,是没有日常生活世界作基础的科学世界。虽然不能强化日常生活世界在课堂专业世界中的地位与所起的作用,但必须看到教师与学生作为人的日常生活世界对于教学生活世界的意义。日常生活世界中的经验、体验、交往是教学生活世界中教师从事教学工作和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基础,不仅在教材内容、教学方法上注意人的直接经验与知识文本的间接经验的结合,而且在师生关系、同学关系、课堂纪律等方面也要体现出人性化、生命化的日常生活中的特点。这样才能建立真正的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才能形成人性化与规范化的纪律与制度,才能形成工具理性与交往理性相结合并第三,还教师与学生专业生活世界之外的日常生活世界的时间与空间。教师与学生走进学校、走进教室就应该强化他们的角色定位与功能,走出学校与教室就应该强化他们的作为人的一般生活的存在。而现实的状况是教师与学生一旦进入其角色,就成为与常人不同的另类人,就成为失去日常生活的专业人。一方面是教师夜以继日、年复一年的辛苦耕耘,他们作为正常人的衣食住行活动、交往活动都受到教育教学生活的冲击;另一方面是学生失去了休息日、睡眠时间、娱乐时间、交往活动、兴趣爱好的学生生活世界。他们日常生活世界被教学专业世界所覆盖,日常生活中的体验、交往、经验、兴趣、娱乐等开始冻结或消失,所谓要结合的直接经验根本就是一片空白。还教师与学生日常生活世界的时间与空间就是解放教师与学生,就是解放未来的人类自己,不解放教师就不能解放学生,不解放学生就不能解放人类自身。让教师与学生有自己的生活经验与体验,是一个人健康存在的前提,失去这个前提意味着失去一切。当前教育改革中课程的多元化、教材的地方化、实践学习的制度化等都力图让教师与学生回归日常生活世界的同时在专业的科学世界有所发展。参考文献:[1]斯宾塞:教育论[A],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2]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杭州大学教育系: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流派论著选[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l 987。[3]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与先验现象学——现象学哲学导论[A],胡塞尔全集:第6卷[M],海牙:马蒂努斯•尼伊霍夫出版社,l976。[4]倪梁康:现象学及其效应[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5]哈贝马斯:后形而上学思维[M],法兰克福/美茵, 1988。[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教育的负向功能是指,教育这一系统和文化活动在作用于社会和人(环境)时,在其对人和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即产生正功能时,它对社会和人(环境)产生的消极作用。所谓消极作用是指,教育在作用于社会和人时,所产生的与主观期望结果不一致,非参与者所明确知晓的后果。在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教育对社会和人(环境)的消极作用及对社会和个人(环境)的积极作用是同时发生、相伴产生的。在以往的历史中,常常由于教育的积极作用大于消极作用,并且在主观上我们更关心教育的积极作用,因而我们忽视了教育的消极作用,从而未能将教育的负向功能置入我们的研究视野。
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面,学校2011、2012年获国家和教育部重大攻关(招标)项目17项,全国高校排名第五,其中章开沅先生领衔的《荆楚全书》编纂项目,被称为湖北的“四库全书”,是独具荆楚特色的文化地标;近三届获得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奖共52项,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21项,排名连续三届位于全国高校前10位;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连续五届在湖北高校排名第二。自然科学研究方面,学校主持编制《教育信息化十年规划》,领跑教育信息化领域;主持或参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973计划课题、863计划课题20余项;获国家创新群体支持1项;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5项;2012年理科获得各类科研项目230余项,获发明专利授权44项,发表SCIE、EI、ISTP三大检索论文600余篇。 2012年科研项目经费亿元。 馆藏资源 截至2014年,华中师范大学建有两座图书馆,馆藏面积39689平方米,藏书290余万册;馆藏古籍图书9105种,111779册,其中有善本书455种、3511册,含明版105种、1777册。所藏(明)何楷撰《古周易订诂》、(清)浦龙渊《周易辨》二十四首四卷为全国孤本。 2010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为图书馆的发展开创了新的平台。 学术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文核心期刊、CA 化学文摘(2011)收录期刊。《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社科双效期刊、中文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社会主义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华中师范大学主办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外国文学研究》:中文核心期刊、A&HCI (美国艺术与人文科学引文索引)收录期刊 、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教育与经济》:是由华中师范大学和中国教育经济学研究会联合主办的中国唯一一份教育经济学专业学术期刊,是中文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汉语学报》:中文核心期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教育财会研究》:中文核心期刊。《教育研究与实验》:中文核心期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教师教育论坛》:Caj-cd规范获奖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简介主办: 华中师范大学周期: 季刊出版地:湖北省武汉市语种: 中文;开本: 大16开ISSN: 1000-1190CN: 42-1178/N邮发代号:38-39历史沿革:现用刊名: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曾用刊名:华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刊时间:1955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CA 化学文摘(美)(2009)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0)期刊荣誉:中科双效期刊Caj-cd规范获奖期刊《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55年创刊,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创办的高校学报之一,主要发表数学、信息科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环境科学等学科的最新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经过近50年的发展壮大,在贯彻国家“科教兴国”方针;服务学校教学科研;推动国内外学术交流;培养研究型人才方面,办出了自己的特色和水平。《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已发行到海外几十个国家和地区,与国内外几百所高等院校、图书馆、科研院所、科技情报机构建立了联系,二、三次文献影响面和学术影响力不断提高。据我国科技期刊权威评价机构——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出版的2002年《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报道,《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的影响因子在全国综合类学术期刊中排列前10位,在全国师范院校学报中名列前茅。《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自1997年起被列为全国综合性科学技术类核心期刊;1999年为湖北省科技期刊五十佳重点创建期刊,被评为第三届湖北省优秀期刊;在国家教育部组织的全国专家评审中获全国优秀高校自然科学学报一等奖(教育部发文等同于科技进步奖),进入中国高校学报50强行列。2001年被评为第四届湖北省优秀期刊;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定为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曾重点刊出粒子物理、磷化学、病毒微生物学等科研成果,获国家和部级多项奖励,还有多项成果获湖北省和武汉市科技成果奖,此外,还出版了有影响的专辑,如“纪念李琮池先生诞生90周年学术论文集”、“长江中游沿岸地区生产力布局研究”、“理科基地教学实验成果和优秀毕业论文集”等,为学校学科建设,学术交流、人才培养作出了贡献。《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现有专职编辑5人,都具有副高职以上职称,年轻编辑都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是一支专业基础好,编辑业务精,及事业心强的编辑队伍。我们的办刊理念是:选择、创造、开放、服务。
开本: 大16开历史沿革:现用刊名: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曾用刊名: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创刊时间:1955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1996)中文核心期刊(1992)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是经国家教育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教育部主管、华中师范大学主办的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理论期刊,1955年创刊(原名《华中师范学院学报》)。本刊是人文社会科学类国际交流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选用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全国双十佳社科学报、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论文统计与分析数据库核心期刊、湖北省一级期刊。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在政治与学术上的导向作用、教学与科研上的推动作用、对外交流中的形象作用、反映本校教学与科研水平的窗口作用日益得到凸显。本刊将本着“求实创新、繁荣学术”的办刊理念,以不断提高刊物质量和学术水平为追求,走理论联系实际、学术结合时代之路,竭诚地为我国学术进步服务,为学校科研发展服务,为校内外作者服务,为海内外读者服务。
问题一:什么是核心期刊? 核心期刊是期刊中学术水平较高的刊物,是我国学术评价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体现在对科研工作者学术水平的衡量方面,如在相当一批教功科研单位申请高级职称、取得博士论文答辩资格、申报科研项目、科研机构或高等院校学术水平评估等,都需要在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一篇或若干篇论文。 国家没有任何一个 *** 部门给刊物划分级别,所谓的刊物级别只是期刊行业的一种认识和一些社会机构推出期刊目录,虽然国家没有划分,可职称评审部门都有对期刊级别的要求。 以往的分法为一级刊物、二级刊物、三级刊物。现在一般是分为“核心期刊和普通期刊”两类,近几年有些地方在核心期刊里又分出;权威、重要、核心。 “ 省级 ” 期刊指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其所属部、委办、厅、局主办的期刊以及由各本、专科院校主办的学报(刊)。 问题二:核心期刊编号是什么意思 期刊编号就是一本期刊的固定号码 就跟人的身份证号码是一样的 一般来说一本正规期刊都要有国际标准刊号ISSN和国内统一刊号CN 两者缺一不可 这也是判断一本期刊是否正规期刊的标准之一 简单的就这么多吧 具体的你可以去58期刊网多问问了解下 问题三:法律核心期刊是指哪些? 1.中国法学 2.法学研究 3.法学 4.法学评论 5.中外法学 6.现代法学 7.法商研究 8.法律科学 9. 法学家 10. 政法论坛 11.人民检察 12. 河北法学 13.法制与社会发展 14.政治与法律 15.环境法律评论 16.比较法研究 17.法学杂志 18.当代法学 19.人民司法 20.法律适用 21.法学论坛 以上是2004年公布的法学核心期刊目录。此外,在综合类核心期刊上也经常刊登高水平的法学论文。以下是综合类核心期刊: 1.中国社会科学 2.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社会科学战线 4.学术月刊 5.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6.天津社会科学 7.学术研究 8.江海学刊 9.江汉论坛 10.江苏社会科学 11.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2.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13.文史哲 14.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15.浙江学刊 16.浙江社会科学 17.社会科学研究 18.求是学刊 19.社会科学(上海)(吸收: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 20.社会科学辑刊 21.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22.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3.中州学刊 24.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5.人文杂志 26.求索 27.思想战线 28.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9.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30.国外社会科学 31.南京社会科学 32.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3.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34.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5.齐鲁学刊 36.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改名为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37.学海 38.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39.江西社会科学 40.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41.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42.河北学刊 43.学术界 44.东岳论丛 45.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46.东南学术 47.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48.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49 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并入:社会科学) 50.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51.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52.北京社会科学 53.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54.学术论坛 55.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56.广东社会科学 57.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58.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59.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60.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61.山东社会科学 62.探索 63.学术交流 64.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65.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66.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67.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68.北方论丛 69.山东师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70.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71.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72.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73.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74.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75.宁夏社会科学 76.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77.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78.云南社会科学 79.长白学刊 80.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81.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82.江淮论坛 83.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84.河南社会科学 85.内蒙古社会科学 86.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87.甘肃社会科学 88.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89.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 问题四:核心期刊和国家级期刊有什么区别? 核心期刊是期刊中学术水平较高的刊物,是进行刊物评价而非具体学术评价的工具。相当一批教学科研单位申请高级职称、取得博士论文答辩资格、申报科研项目、科研机构或高等院校学术水平评估等,都需要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一篇或若干篇论文。 一般说来,“国家级”期刊,即由党中央、国务院及所属各部门,或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各民主党派和全国性人民团体主办的期刊及国家一级专业学会主办的会刊。另外,刊物上明确标有“全国性期刊”、“核心期刊”字样的刊物也可视为国家级刊物。但是,以上仅是说一般情况,还有许多地方上的、有较高学术价值、影响较大的刊物也是属于国家级刊物。如《云南植物研究》《华中建筑》《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等。可参见有关 *** 权威部门公布的文件。注意,还有国家级重点刊物、SCI等刊物级别更高,不要与国家级期刊混淆。 问题五:什么是中文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就是指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目录 《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总览》由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网和北京大学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联合发布中文核心期刊目录。 问题六:核心期刊和C刊有什么区别 1、先说下C刊,经常见到的C 刊,有两个概念。 一个是CSSCI(南大核心)的缩写。 另外一个是各单位自己,根据省里的文件,结合自己单位的研究优势,从国内外核心数据库进行筛选,和自己单位研究方向结合最近的、办刊质量好的刊物,划归为A类,其次为B类,再次为C类(有些单位成为一、二、三类),其中也有个别没有被任何核心数据库收录的的报刊被划为本单位的核心,比如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 进入你们单位自己目录的,所有报、刊统一都成为你们单位自己的核心,无论其原来是什么级别的刊物。 所以你先要弄清楚你们单位的这个c刊具体指的是什么 2、核心期刊,往大了说,包括所有的核心数据库,比如国外的SCI(科学引文索引 )、EI(工程索引 )、ISTP(科技会议录索引 ) ,国内的中文核心(北大核心)、cssci(南大核心)、统计源(中国科技核心)等等 往小了说,就是指中文核心,这个核心在国内虽然不是最权威的,却是最大众化的,以至于核心期刊,成了其代名词,甚至还有人误认为核心期刊就只是北大核心 3、如果你们单位c刊就是指cssci,那么它就是核心期刊的一种 如果你们单位的c刊,指的是第二种情况,则c刊大部分(甚至全部,具体要看你们单位的目录)都来自于各核心期刊数据库,会有一小部分为非核心刊物 问题七:核心期刊遴选是什么意思?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由万方数据公司建成。 他和国内目前所说的核心期刊,没有任何关联,是完全独立的数据库 目前承认的国内核心期刊数据库有:中文核心(又名北大核心)、cssci(又名南大核心)、cscd(又名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统计源核心(又名科技核心) 很多人误认为核心期刊遴选就是核心期刊的预备役,这完全是错误的,两者根本毫无瓜葛 问题八: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是什么意思 中文核心期刊又叫北大核心期刊,一种期刊等级的划分。全名: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是北京大学图书馆联合众多学术界权威专家鉴定,目前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同。从影响力来讲,其等级属同类划分中较权威的一种,是除南大核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以外学术影响力最权威的一种. 问题九:什么是SCI期刊?什么是核心期刊 1.何为核心期刊?哪些期刊是中文核心期刊? 答:通常所说的中文核心期刊,是指被中国科学技术信息所每年出版一次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中被列出的期刊。虽然每年的内容都在变化,但变化内容不是特别大,比如目前耳鼻咽喉科学的核心期刊包括: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和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什么是SCI期刊? 答:SCI(《科学引文索引》,英文全称是Science Citation Index)是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出版的一部世界著名的期刊文献检索工具。它收录全世界出版的数、理、化、农、林、医、生命科学、天文、地理、环境、材料、工程技术等自然科学各学科的核心期刊3700多种。通过其严格的选刊标准和评估程序来挑选刊源,使得SCI收录的文献能够全面覆盖全世界最重要和最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 SCI从来源期刊数量划分为SCI和SCI-E。SCI指来源刊为3700多种的SCI印刷版和SCI光盘版(SCI pact Disc Edition, 简称SCI CDE),SCI-E(SCI Expanded)是SCI的扩展库,收录了5600多种来源期刊,可通过国际联机或因特网进行检索。截止至2006年6月,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领域SCI期刊共收录30种,其中核心期刊(印刷版/光盘版)16种。被耳鼻喉科专业这30种SCI-E杂志收录都可以称作被SCI收录。可能通过直接进入SCI-E数据库检索来确定。如查某人第一作者发表的所有论文,可以直接用其姓名查找,遵照姓全称,名首字母缩写的原则,如韩德民则输入 han d m (姓和名,名和名之间有空格)。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期刊,可以点以下链接查询,Science Citation Index JOURNAL LIST(按字顺排) ;Science Citation Index SUBJECT CATEGORIES(按分类排)科学引文索引扩展版(SCI Expanded)收录期刊,可以点以下链接查询: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JOURNAL LIST(按字顺排)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SUBJECT CATEGORIES(按分类排) 查重论文,咨询问题,可以看看早检测。 问题十:国内七大核心期刊分别是指哪些期刊 国内有7大核心期刊(或来源期刊)遴选体系:1、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2、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3、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又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4、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5、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6、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7、以及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正在建设中的“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好投,华中师范大学是一所很好的大学
不怎么好投,华中自然科学版属于国内数一数二的自然期刊。《华中师范大学学报》是教育部直属重点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主办的学术期刊,是新中国成立后较早创办的大学学报。现分为人文社会科学版和自然科学版,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简介主办: 华中师范大学周期: 季刊出版地:湖北省武汉市语种: 中文;开本: 大16开ISSN: 1000-1190CN: 42-1178/N邮发代号:38-39历史沿革:现用刊名: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曾用刊名:华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刊时间:1955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CA 化学文摘(美)(2009)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0)期刊荣誉:中科双效期刊Caj-cd规范获奖期刊《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55年创刊,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创办的高校学报之一,主要发表数学、信息科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环境科学等学科的最新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经过近50年的发展壮大,在贯彻国家“科教兴国”方针;服务学校教学科研;推动国内外学术交流;培养研究型人才方面,办出了自己的特色和水平。《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已发行到海外几十个国家和地区,与国内外几百所高等院校、图书馆、科研院所、科技情报机构建立了联系,二、三次文献影响面和学术影响力不断提高。据我国科技期刊权威评价机构——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出版的2002年《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报道,《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的影响因子在全国综合类学术期刊中排列前10位,在全国师范院校学报中名列前茅。《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自1997年起被列为全国综合性科学技术类核心期刊;1999年为湖北省科技期刊五十佳重点创建期刊,被评为第三届湖北省优秀期刊;在国家教育部组织的全国专家评审中获全国优秀高校自然科学学报一等奖(教育部发文等同于科技进步奖),进入中国高校学报50强行列。2001年被评为第四届湖北省优秀期刊;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定为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曾重点刊出粒子物理、磷化学、病毒微生物学等科研成果,获国家和部级多项奖励,还有多项成果获湖北省和武汉市科技成果奖,此外,还出版了有影响的专辑,如“纪念李琮池先生诞生90周年学术论文集”、“长江中游沿岸地区生产力布局研究”、“理科基地教学实验成果和优秀毕业论文集”等,为学校学科建设,学术交流、人才培养作出了贡献。《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现有专职编辑5人,都具有副高职以上职称,年轻编辑都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是一支专业基础好,编辑业务精,及事业心强的编辑队伍。我们的办刊理念是:选择、创造、开放、服务。
关键词: 泛娱乐化 泛娱乐化现象,指的是一股以消费主义、享乐主义为核心,以现代媒介(电视,戏剧,网络,电影等)为主要载体,以内容浅薄空洞的方式,通过戏剧化的滥情表演,试图放松人们的紧张神经,从而达到快感的一种文化现象。 泛娱乐化是资本控制下信息全球化的必然产物,一方面资本的趋得性要求媒体最大限度地占有受众,另一方面信息全球化的必然结果是信息的利益相关性降低——传统的高利益相关性信息受地理环境的制约,信息全球化打破了这种制约。利益相关性直接影响到大众的信息获取动机,而娱乐是最能与大众建立一定利益相关性的传播内容。 在《娱乐至死》中,波兹曼提出目前的娱乐化已经蔓延到教育、新闻等各个方面,使人们淹没在表层信息的洪水之下,而逐渐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而泛娱乐化的倾向也必然会导致大众传播麻醉作用的增强和社会精英阶层话语权的缺失。 本期分别从新闻传播、历史、文化、哲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遴选代表性选题若干篇。让大家通过大家、名家的选题,对 “泛娱乐化” 这一选题方向有明确的了解,供自己开展学术研究作参考。| 1 | 【 新闻与传播 】 泛娱乐化时代传统媒体的困境与出路 摘要: 在娱乐化大行其道的今天,传统媒体不但陷入了经营的困境,而且陷入了理念和功能的困境。本文通过对传统媒体面临诸多挑战的分析,系统论述了传统媒体在社会责任、功能、经济、内容、用户、人才等方面的艰难选择,并试图以全新的思路,为传统媒体指出一条纾危解困的变革之路。 [1]高菲、杨洁仪.江苏师范大学传媒与影视学院[J].泛娱乐化时代传统媒体的困境与出路,传媒. 2021,(19):68-70 | 2 | 【 文学 】 泛娱乐化视角下网络文学发展方向研究 ——评《网络文学批评理论与实践》 摘要: <正>尽管网络文学已然成为我们阅读和消费的日常,但大众对其的理解仍然相对模糊。广义上,它可以包括所有通过网络来传播的文学作品,与传统创作形式间并没有清晰的界限;而狭义的"网络文学"则是指那些完全依托网络平台进行创作、传播,从语言风格、思想内涵到表现形式都充分反映出信息化时代特点的文学作品。当前,人们对网络文学的关注更多的是从社会效应的角度,分析和评价其对大众阅读习惯、审美品位及道德观念等方面所造成的影响和冲击。对于网络文学这一集重要性、不确定性和巨大发展前景于一身的文学现象的研究,值得更加深入,更加系统,更加面向未来。由欧阳友权主编的《网络文学批评理论与实践》一书,正是这样一部视野宏阔的学术专著,是对当下网络文学的批评理论和创作实践一次较为全面的梳理、反思和探索。 [2]孙乔可.西安外国语大学[J].泛娱乐化视角下网络文学发展方向研究——评《网络文学批评理论与实践》,语文建设. 2021,(19):87 | 3 | 【教育学】 网络“泛娱乐化”影响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困境审思 摘要: 在狂欢特质鲜明的网络"泛娱乐化"浪潮裹挟下,不少青年大学生自缚于"被定制"的"娱乐茧房",追捧"万事皆可娱乐"的解构主义叙事,习惯以"视觉实证"代替理性思考。大学生的"泛娱乐化"倾向,使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坚守课程底色还是迎合学生"娱求"、坚守学理性阐释还是增添解构性分析、坚守内容讲授还是强化"感官"刺激这三个方面产生了摇摆困顿。在新时代,消解网络"泛娱乐化"浪潮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不良影响,必须坚持以"内容为王"打破网络"娱乐茧房",提升大学生的精神"获得感";以"共情式"话语表达超越"泛娱乐化"叙事,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以"引导式"内容讲授统合新媒体教学手段,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 [3]张恂、吕立志.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J].网络“泛娱乐化”影响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困境审思,思想教育研究. 2021,(08):95-99 | 4 | 【戏剧影视】 陈思诚电影的泛娱乐化解读 摘要: 娱乐休闲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然存在的基本状态,也是电影不可或缺的功能之一。在当代,娱乐的社会功能被空前放大了。在这样的语境中,陈思诚充分了解商业电影的创作规律,在"唐探"系列等电影中,通过快感导向的叙事,杂糅式的、碎片化的符号等强化了其影片辨识度和市场认同。一言以蔽之,这种泛娱乐化倾向极大地促进了陈思诚电影在商业上的成功。同时,在其监制的《误杀》及《我和我的家乡》中导演的《天上掉下个UFO》中,陈思诚又表现出了一定的对泛娱乐化的反思。 [4]张玉龙.山西传媒学院电影电视学院[J].陈思诚电影的泛娱乐化解读,电影文学. 2021,(16):96-98 | 5 | 【哲学】 泛娱乐化时代审美价值的重塑 摘要: 泛娱乐化时代容易把低俗、庸俗、媚俗的"三俗"作为基本的审美价值导向,导致审美的平庸化、崇高的消解、精神的懒惰和虚无主义,反而对"崇高"价值的追求缺乏动力。崇高价值观在一个国家民族精神中占据主导地位,它通常与真理、正义紧密联系在一起,甚至以牺牲个体的利益乃至生命的形式,达成崇高价值的自我实现。面对泛娱乐化时代,文艺工作者承担着塑造和引导新时代的崇高价值观的重大使命。 [5]吴井泉.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术期刊中心[J].泛娱乐化时代审美价值的重塑,广东社会科学. 2021,(02):61-66 | 6 | 【社会学】 泛娱乐主义的审视与超越 摘要: 泛娱乐主义是在现代媒介、资本逻辑以及心理需求等多重因素驱动下出现的一种把娱乐作为人生观念和生活态度的思想潮流和社会现象,它以超越娱乐底线的泛娱乐化倾向为主要形态,蕴含着将娱乐价值作为首要甚至唯一标准的价值判断。当前,泛娱乐主义在演进过程中凸显出以网络空间为主要栖息地,以网络意见领袖和普通网民为主力军,以恶搞式、调侃式、炒作式娱乐为主要表现形式,以短视频、表情包、流行语为主要传播载体等特点。同时,在发展动向上日益呈现出话题指向严肃公共事件、舆论传播形态大肆生成以及与其他社会思潮相互交织等态势。对此,应从纠正泛娱乐化的社会心态、正确发挥网络媒介功能和提升网络生态治理效能等方面入手,以实现对泛娱乐主义的超越。 [6]王娟、刘文雅.华中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J].泛娱乐主义的审视与超越,思想教育研究. 2020,(11):62-66 | 7 | 【文化】 当代中国大众娱乐习惯变迁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大众娱乐习惯经历了结构变迁与功能转换。在集体化时期,人们的娱乐生活被各种政治运动、政治学习和政治宣传所取代。改革开放以后,尽管人们的娱乐生活逐渐褪除了浓厚的政治化色彩,仍然会随着国家政策的变化而变化。在我国,始终不存在纯粹意义上的娱乐习惯。人们的娱乐习惯或隐或显地受到国家政策和社会制度的影响。透过对当代中国大众娱乐习惯变迁的考察,也能从中反观和体认中国政治社会的特性。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大众娱乐习惯既是一定时期政治社会制度的隐喻又是其表征。 [7]吴理财、解胜利.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J].当代中国大众娱乐习惯变迁,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59(06):31-44 | 8 | 【历史】 当代中国历史书写“泛娱乐化”现象的 批判与纠治 摘要: 近年来,历史书写的"泛娱乐化"现象愈演愈烈,集中表征为历史人物的"恶搞化""偶像化",历史史实的"三俗化""颠倒化"以及历史情节的"碎片化""失真化"。从生成语境来看,这与个体原子化的生存境遇、文化资本化、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都有直接关系。当历史为娱乐所左右,历史就失去了应有的凝重和庄严,不仅抽空了历史的价值蕴含,窒碍了历史的共识凝聚,更助推了虚无主义的泛滥,造成种种精神乱象,直接威胁到了国家和民族的前途未来。为此,我们必须头脑清醒、立场坚定,从理论和现实维度着手对这一现象进行纠治。 [8]孙洲.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J].当代中国历史书写“泛娱乐化”现象的批判与纠治,思想教育研究. 2020,(07):83-88
《华中师范大学大学生学报》是一份由华中师范大学教务处、学工部、校团委共同发起,于2008年6月创办的一份属于本校本科生自己的学术刊物。本刊拥有经湖北省新闻出版局批准的内部看好,分为人文社会科学版和自然科学版,按月交替出版发行。你可以看看这个想到里面发文章还是很不容易的。。。
小刊物,连刊号都没有,不过在上面发表文章评奖学金的时候可以加分,其他时候就没办法了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很不错的
有的,有的,是否有用,要看贵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