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财经杂志编辑王永

发布时间:

财经杂志编辑王永

婚姻是中国几千年传承下来具有典型中国特色的“家文化"的优良传统,婚礼是每对新人乃至双方家庭的神圣时刻,也是新人与其众多亲友共同欢聚的时刻。就其商业价值而言,每年近百亿元的婚庆市场确实是一块非常诱人的商业蛋糕。 市场是巨大的,但很多人就是不知道该如何开发!于是—— 我们见惯了非常普通的个人婚宴,无非是婚庆公司非常“套路化"的搞笑流程,再加上众亲友的吃吃喝喝。毫无新意。 我们也见惯了很多非常普通的集体婚礼,无非是一群新人在主办机构的摆布下集体走秀,新人自己也没少花钱,主办机构倒是可以搞些赞助,收一些新人的参与费,大赚了一笔。 然而,就个人婚礼市场而言,目前国内尚未发现有任何形式的商业赞助和合作先例。并且,在现有的个人婚礼形式看来,往往是“主人设宴请客,客人封礼买单"的怪圈。若不是关系十分密切,对大多数人而言,则在极大程度上的真实情况就是,“客人本意不愿来,主人犹豫不敢请",这都极大地妨碍并阻断了新婚夫妇作为“社会人"属性与周边各界朋友的广泛交往。也违背了国家领导人号召的“建设和谐社会"的主旨。 因此,打破思维定势,答案往往就在问题的背面。张会亭能够最先想到并在第一时间策划出中国首例个人商业婚礼,这本身就是一个前无古人的创举和极具社会议论效应的新闻点。将必要支出费用的汇集方式从原来的“客人封礼"转移到了现在的“商业赞助",充分把客人从沉重的礼金支持和勉为其难、强颜欢笑的精神压力中解放出来,使大家轻松赴宴,愉快交流。 与此同时,不可否认的是,对贵宾实行“免礼金"形式的轻松赴宴确实给客人增添了更多的参与积极性,它破解了过去宾主之间在“赴宴封礼"问题上心照不宣的难题。因此,无论是现场的人气还是来宾的心情,都更加大气壮观,这既充分展现了新婚夫妇的热情好客,也充分增进了宾主之间、来宾相互之间的社会交游,从而给提供赞助的商家回报了更好的自我展示和推广平台。 此时此刻,我们不妨都冷静思考一下,本案策划的个人商业婚礼尽管题名为“商业",对客人却是非功利性的热情好客,开门迎客,放松沟通,尽情交游。而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则是,传统婚礼尽管从名称和形式上非常传统,并没有标明是商业婚礼,其事实上却是一场非常功利性的“鸿门宴",使得每个欣然前来的客人被迫捐款。这才是阻碍社会人际关系拓展的真正根源。 (二)可行性分析: 当今中国的大势所趋,是鼓励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创业(从央视《赢在中国》节目的大肆宣传和火热报名即可看出)。因此,今天的婚礼市场应该鼓励年轻人“爱情+事业"双丰收。而商业婚礼的成功举办,可以极大地锻炼并强化年轻人的策划执行意识和自我担当的胆量。极大地解放了当事人父母在儿女婚事上的巨大经济压力。 要做就做第一。中国首例个人商业婚礼,本身就是社会新闻点。必将引发各大媒体报道转载,街谈巷议。甚至还有可能登上央视社会新闻。而上述这一切效果都不需要投入广告费用。 张会亭作为一个专业的商业会议活动策划人,自己给自己的婚礼做策划,成功之后其案例经验必将会被广大策划人同行仿效学习,达到有力的二次传播效果。 张会亭作为专业财经主持人的特殊身份,本次不邀请早已俗套了的婚庆公司,而是自己主持自己的婚礼,既当新郎,又当主持人,必将会对所有参与者产生一定的新鲜感和新颖性。 张会亭自身拥有两个专业传播网站,本人具有广阔的电视台、报纸、杂志、网站等媒体资源,再加上自身又在许多著名网站开设有专栏,所以通过一定的引导之后,能引领这些媒体对这个新闻时间进行跟踪报道。 张会亭本人作为知名网络财经评论作家,凭借自身强劲的写作能力,通过将本次策划进行前期软文预热,后期发表案例总结等方式进行后续传播。张会亭本人具有广泛的知名度和社会人脉资源,本次婚宴所邀请的亲友贵宾本身也具有相当高度的商务层次和规格,所以婚宴本身也就是一次参与者彼此之间的商业交游,蕴含着一定的社会示范效应。必将会对后来的广大未婚者给以启发和参照。 (三)炒作点:(新闻通稿) ü (个人婚礼也可以拉赞助?)中国首例个人商业婚礼京城登场。 ü (知名策划人都已婚,未婚策划人不知名)看一个策划人如何给自己策划婚礼? ü (朱军小品上演现实版)京城一新郎官自己主持自己的婚礼? ü (婚宴移风易俗,宾主全都轻松)商业婚礼破解中国婚宴“封礼赴宴"难题 (四)可推广性分析: 按照年龄推算下来,今后初婚的绝大多数年轻人都是1980年以后出生的人(被社会学家称作是“80后人群"),而这类人群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张扬个性、追求自我,并且有一少部分将逐渐成长为年轻有为的商务人士。 因此,张会亭作为70年代末出生的初婚者,与上述人群年龄接近。这次成功策划的中国首例个人商业婚礼必将会对80后人群起到强烈的示范作用。待到以社会新闻的形式传播开来以后,必将会掀起一股80后人群积极策划个人商业婚礼的跟进热潮。 (五)携手赞助中国首例个人商业婚礼,您有足够的6大理由: ü 国内首例—要做就做第一!具有广泛的社会新闻点和示范效应 ü 自行主持-央视春晚朱军、周涛版小品在现实中上演,具体强烈的新颖性 ü 精英云集—张会亭平素交游广泛,广交各界精英,再加上主持人特殊身份,大家齐来捧场 ü 媒体聚焦—作为主持人和许多媒体的专栏作者,具有广泛的媒体资源,届时大家齐来捧场 ü 目标准确-什么人结交什么人,届时将有许多京城年轻有为之士光临现场,成为目标人群 ü 后续服务—张会亭作为网络财经专栏作家和两大传播类网站的持有人,自然会有相应的自我推广和传播能力进行后续跟进 记者:听您这样一做市场分析,确实非常有科学道理,那么您后来是怎么实现的呢?拉赞助是不是很辛苦呢? 张会亭:不辛苦。我刚才说了,这一切其实是水到渠成的事情。用我最近给北京电视台一个制片人谈话的时候所说的话就是,赞助商永远比主办方更能科学评估赞助的价值和回报。通俗一点理解就是,任何一次活动,精明的赞助商都会根据活动的规格、规模、人气、传播性等核心因素来决定这个活动值不值得赞助。 我在《策划案》中开场就做过说明,本案虽名为“商业婚礼",其事实却是彰显诚意的开门迎客,而传统婚礼虽未标明商业性,其事实却是一场真正的鸿门宴。因此,对赞助商而言,无论是任何形式的赞助合作,都是一场推动社会移风易俗的正面改革。大可堂堂正正做支持,大大方方做宣传。我们尤其需要强调的是,这是中国几千年来的第一次,前虽无古人,后定有来者。抓住机会,四两拨千斤,我们就是第一! 因此,我的这次商业婚礼,一个贯穿始终的策划思想是,以我多年来交往的高端人脉资源为依托,吸引赞助商的积极参与,利用赞助商所提供的礼品为来宾带来超值的回报,并以此来营造欢快丰腴的喜庆气氛,回头将来宾的满意度充分强化丰富,实现赞助物品价值的精准传播,让赞助商感觉本次赞助非常值得。最终实现主办方、来宾、赞助商三方诉求的平衡。 记得是在2007年的3月份,当时《礼赢天下》杂志的总编张小鹏邀请我主持该杂志的创刊号发布会。而那时我正在筹备5月份婚宴的事情,这次礼品论坛的主持使我突然将目光关注到了“礼"字上。我想如果我将传统婚礼的“封礼赴宴"来个颠倒,而是不管来宾是否给我封礼,我先向来宾“回礼",则会让所有来宾既感到新鲜又感到意外惊喜,因为过去谁都没这样尝试过。但这个“回礼"从何而来,出于成本考虑,我全部自购发放也是不太现实的。那么就必须要找赞助商来提供这些礼品。 首先,通过张小鹏的引荐,北京怡莲礼业的董事长彭善超给我提供了“领带+围巾"的真丝套装。然后我的好朋友、北京更香茶叶的总经理赵翼给我提供了更香有机茶叶。当时我的预计是20桌,所以这些礼品都是按照保证来宾人均一套的份量且稍有富余来准备的。这样就初步解决了我给大家回礼时让大家手里能提走的礼品问题了。这是第一大步。 第一步解决之后,基本保障就有了。我又趁热打铁,通过张小鹏联系了当时为礼品论坛提供酒水赞助的河南四五老酒销售经理王竞,又通过王竞找到当时的销售老总杨永华,后来杨永华同意之后最终派孔瑾小姐专程从郑州带来了8箱四五老酒做我的婚宴用酒,我还非常贴切地帮他们提炼了一句推广口号就是“河南人的喜事,当然要喝河南的礼宾酒"。这样白酒的问题也就解决了。值得一提的是,孔瑾小姐后来还在婚宴现场又给我们夫妇赠送了一盒豫商酒高级礼盒。将四五老酒的传播价值推向了极致。 紧接着就是婚礼现场的背景板喷绘问题,我通过世纪天晓的万智斌来半价解决了背景板问题。后来还通过张裕北京分公司的郭巨涛以厂价从北京广渠东路的张裕库房提了8箱96年的张裕干红。这时候你就会发现吃的、喝的、现场摆的、客人临走拿的等都已经基本搞定了。表面上看好像万事俱备,只欠开席了。但唯一还缺一个最关键的问题没有解决,那就是如何对赞助商给予价值回报的问题。这时候我的一个具有划时代里程碑意义的创举顺势诞生——印制婚宴会刊。 我毕竟做过多年的高端经济类主持人,深知每次大会上会刊对来宾和观众的精准传播价值以及对赞助商的答谢平台载体意义。于是我马上想到了印制会刊。但婚礼又不是开会,怎么可能印会刊呢?毕竟几千年来都没有人这样做过啊,于是我想到了一个落地的载体和印制的理由。我要把这次婚礼办成我多年来做主持人这个特殊职业后结交各界好友的答谢联谊会。那么既然是联谊会,就有必要给大家印制一份通讯录,有了通讯录,大家就会感觉很有保存价值而不会随手扔掉,那么这份通讯录上就可以印上这些赞助商的广告,并且这些广告还都只是本次宴会赞助商的,相信大家也不会很烦,相反广告与通讯录交相辉映还能相映成趣,显得丰富热闹。再设计一个精美温馨的封面,配上我热情真诚的欢迎辞和整个婚礼流程,就这样中国第一本婚宴暨各界好友答谢联谊会的会刊就从我手中突破诞生了。 那么,会刊的印刷有没有可能也有人赞助呢?你猜对了。张小鹏又热情推荐了北京彩之源印刷公司的业务总监刘苏,最终刘苏用最高最精美的规格免费为我印制了350份会刊,当然,作为回报,我在会刊上给他也预留了一个整版的广告位。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我不仅是“中国个人商业婚礼第一案"的策划人和主角,同时也是国内第一本婚礼会刊的创始人。 两年前的商业婚礼,我筹备了1个多月。而两年后的今天,当我再为我的儿子张睿皿筹备满月酒的时候,从萌生意向要筹备,到真正现场开席,只需7天的时间就轻松实现了百人赴宴的规模。当我在3月1日电话中将商业化满月酒的意向告诉新疆乡都红酒的总经理李晓云女士的时候,他只用了5分钟时间短暂思考便痛快答应了。当Raywow雷链公司的总监贺贤臣3月3号来我公司谈事我无意中提到满月酒可以赞助一些T恤的时候,他当场就表示答应了。后来,我们看到的是,3月6日,130瓶乡都红酒运抵我公司;3月7日中午,100件Raywow的T恤运抵我公司,3月7日晚,华云嘉美会展公司免费为我们制作并搭建了满月酒的背景板。3月8日中午,10桌贵宾客人共赴我儿子张睿皿的满月酒暨各界好友答谢联谊会午宴。现场喝的是乡都解百纳,临走拿的是乡都维多利亚干红和雷链的个性化T恤。 今天在这里,借助你的采访,我想一方面对三位赞助商的支持和所有来宾的赏光致以诚挚的感谢,另一方面也为我再次成功运作商业化私人宴会而感到欣慰。2年前“中国个人商业婚礼第一案"的操作经历,与今天的满月酒遥相呼应,一场透明商业化的策划充分彰显了里程碑性的标杆意义。记者:祝贺您先后两次的成功。您刚才提到了为婚礼制作会刊,这种做法的确是一种创举,那么请问,在您看来,除了单纯的纪念意义,这本会刊所承载的价值还有哪些? 张会亭:会刊的价值确实不小。这也是我最近经常提及的“载体"的概念,也就是你要用什么样的方式既要实现对赞助商的答谢,又要完成赞助商回报价值的最大化和二次释放,那么无疑印制会刊是最精准而又便捷的回报载体。而这个载体的存在依据其实是来自宾客渴望相互交流、对通讯录的客观需求。 因此,我可以轻松通过通讯录有形的实用价值和保存价值来衍生并强化整个会刊无形的广告价值和传播价值。这既是想人所想,也是投人所好。既能找到主人、客人、赞助商等多方参与者的需求平衡,又能有效实现赞助商传播价值的最大化。从这个角度来理解,会刊的应运而生也就不奇怪了。只不过是过去没人大胆设想而已。 我们不妨将这个多方平衡价值最大化的思想发散开来,会发现它非常受用。最近我公司准备与人联合运作一本杂志,就充分发挥了杂志的“载体"概念,利用我多年交往的经济类高端人脉资源,既可以有效提升杂志的人气和精准传阅率,又可以有效实现我公司的自我宣传和对客户的推广答谢。最终形成“空中有电视,地面有杂志,线上有网站(主驰天下网),线下有活动"的媒体链。“载体"的概念得以再次彰显。 记者:一场本应该是极私人化的仪式,在您手中演变成了一场成功的透明商业化活动,您认为除了赞助商的价值回报之外,给所有参与者又带来了什么?为什么你这么热衷于做商业化操作? 张会亭:两年前,我的个人商业婚礼第一案的成功举办,让很多好朋友都眼前一亮,惊叹原来婚礼可以如此商业化运作,原来婚礼还可以印制会刊,原来婚礼还可以拉赞助,原来婚礼还可以在客人封礼之前先回礼答谢。这种种惊叹都说明了本案的开创性和里程碑价值。甚至还得到了著名大型顶级经济活动专家、品牌中国秘书长王永先生的高度首肯,因为他当时也是我婚礼的来宾,亲眼见证了整个过程并被我邀请上台发了言。这些都在客观上表明了商业化婚礼的运作价值。 我有一个习惯,也是最近在公司内部会议上经常提到的说法,那就是“有很多事情既然瞒不住就不妨干脆透明",也就是说,既然长期以来传统婚礼是在进行“封礼赴宴,心照不宣"的隐性商业化,那么还不如干脆来一个“透明商业化",也就是引入赞助商的正规商业化路径。透明商业化,反而使参与者感到坦荡和放松,慢慢地你就会深深感受到——商业化原来可以如此亲切。 有了《中国个人商业婚礼第一案》的成功先例做背景铺垫,我做商业性大型活动的手笔也得以在圈内传唱。所以,当我儿子张睿皿2月3日出生的时候,我成功地将孩子出生的信息和我公司乔迁大成国际中心的信息进行捆绑发送。值得骄傲的是,我在短短2小时内收到了高达129条的回复短信表示祝贺。而当3月2日我考虑到大家的交通成本仅仅给北京本地的部分好友发送儿子满月酒邀请函的时候,也在两天内收到了70条确认赴宴短信。 通过以上两组数据可以看出,大多数参与者对于这种创新形式是非常认可的。究其原因,除了上面说到的可以获得礼品回赠这种意外惊喜的回报之外,另外还有一点极其重要,就是大多数参与者都想以这种宴会为由头,来进而扩大自己的社交圈和人际资源共享平台。通常,在一场喜宴上,由于受邀者人数多而杂,且都来自不同行业,因此彼此间不认识、不熟悉的概率相当高;与此同时,正是由于这种行业差异和圈子差别,来宾之间渴望相互认识、彼此沟通的需求非常迫切,因为可能正是在这种轻松、和谐的喜宴氛围中,与其它来宾达成某种事业和合作层面的共识。于是在意识到这种来宾层面的潜在需求之后,我在两年前的婚宴上就为每一位来宾准备了一份完整的通讯录,这种形式更是得到了所有来宾的认同,使这种方式深入人心。这次,3月8日我儿子的满月酒上,这种制作通讯录的方式得到了延续,我想,很多来宾都会意识到通讯录这种形式为其带来的潜在价值。只不过考虑到来宾对自身联系方式的保密要求不一,这次我特意在印刷前5分钟临时决定隐去了所有来宾的联系方式,而只保留了姓名和单位等认知信息。 这里还有一个关于“人际圈子"的认识我感觉非常深刻。我当年在婚礼会刊的欢迎辞中这样写道: 这是一个讲究“圈子"的时代。 伴随着今天互联网的无孔不入,我们也正在不可回避地步入一种跨领域杂糅交汇的“圈子生态"。今天,在我的婚礼上能有这么朋友光临捧场,使我在感动之余突然发现了一个原本不易察觉的“婚礼圈",大家的来源广阔,却都是前来道贺的亲朋挚友;在对新人道以祝福的同时,大家也在不知不觉间形成了一个横跨不同领域的新圈子。惬意沟通,轻松交游,不亦乐乎?!展开…… 惟愿不虚此行! 因此,诚如我刚才所言,在大家的惊叹和踊跃之余,其实我感受的则是“商业化原来可以如此亲切"。 记者:现在有一种说法叫做“宴会经济",是否可以这样认为,以喜宴或者说“吃饭"为载体的商业化的聚会,只是宴会经济的一种细分模式,宴会经济还可以在很多空间挖掘商业价值?作为中国“个人商业婚礼"的开创者,您如何看待“宴会经济"的未来? 张会亭:以亲情、友情为载体的宴会,都可以将原本隐性的商业化元素给透明化。这其实是一个左右互搏的艺术问题。一方面可以利用高端嘉宾资源作为吸引点来吸引赞助商的支持,另一方面则又反过来将赞助商提供的礼品回馈给嘉宾作为超出期望值的回报,这样坚持两手抓,一种良性的、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就形成了。 “宴会经济"的未来任重道远,其实我前面反复提到的“商业化可以如此亲切"这句话完全可以作为指导“宴会经济"商业模式的纲领思想。既让商业为亲情友情服务,反过来又让亲情友情获得商业化带来的超值回报和实惠,这是宴会经济得以长期健康发展的基础。关于以婚宴、喜宴等为载体的商业化宴会,可以做的很亲切,并且也必须很亲切。 我的鼎旌文化公司有一句精炼的广告语——做公关,我们更具有资源优势和天然便利。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宴会经济的未来发展,那就是必须要努力掌控更多的资源优势,同时又念念不忘为来宾提供更多的天然便利。我这样说其实是有很深的依据的。首先,作为国内第一个明确提出“商业财经主持"概念的主持人,多年来我早已积累了专业商业会议一条龙服务的人脉资源和物料资源;其次,作为两场私人宴会成功商业化运作的主角,这一模式的里程碑意义使我本人在赞助商眼中具备了强大的号召力和成功保证;第三,作为中国第一家主持人事务所的发起者,我通过专业思想和操作经验的嫁接使得公司的策划和执行团队具有高度的专业水平;第四,连续两次成功将个人宴会商业化的经验必然会强化我们的独特竞争力。从而是强者更强,快速催生马太效应,将跟随者甩到后面。 记者:从两年前的商业婚礼,到3月8日的商业满月酒,作为两场私人商业宴会的主角,这种商业模式的价值在您的实践和推动中得到了印证。但毕竟您是做中国第一商业财经主持人,您的社交面广度是很多人无法企及的,那么您认为这种商业模式在国内当前的商业和社会环境中,是否具有普适价值?它的可复制性究竟有多大? 张会亭:我的观点是,商业化与亲情、友情并不矛盾,以亲情、友情为主题的宴会或沙龙,同样具有挖掘潜在商业价值的空间;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无论是什么由头把大家聚拢在一起,有一个核心因素不会变,那就是大家总能找到志趣上的某个“共通点",用一句很时髦的定义就是“圈层经济"。什么人找什么人,一个圈子为你展开。富翁有富翁俱乐部、马会、雪茄吧、高尔夫球会,宝马车友会等等,而年轻人则有杀人俱乐部、英语沙龙、驴友会、拼车俱乐部等等,老百姓还会有德云社、周末相声俱乐部、公园里的晨练俱乐部、晚上在路灯下的秧歌队等等。所有这些不一而足。我随机给你列举这么多,你就会发现各有各的圈子,各有各的乐子。所以,只要认真挖掘人气,就足够具有可推广性和可复制性,我坚持认为人气是最大的资源。也是活动成功的最大保证。 记者:交流至此,有一个更进一步的问题我很有兴趣,这两场商业化活动的成功运作对于你的鼎旌文化公司运营有哪些开创性的启发和拓展? 张会亭:诚如你所知,我身上从来都不乏第一:中国第一商业财经主持人、中国个人商业婚礼第一案、中国第一家主持人事务所,等等。然而我清醒地知道,对于公司运营而言,永远都不是单靠老板一个人的英明决策就能够解决所有问题,公司运营首要的问题是提高整个团队的思路和效率。用我给内部员工培训的话叫做,抬头看很振奋,低头做要效率。用自己的远见去共同见证公司的未来。关于商业化运作思维,我会一直保持下去,甚至还会用以下几点思想基准来尽力让公司员工保持同步。 1. 首先永远不要拒绝商业化,但是要做透明的商业化。我一直引导我们的员工重视商业化思维的培养,同时坚持的一点是,要做透明的、多赢的商业化。就是抛弃以前那种遮遮掩掩让人尴尬的商业化,有些事情既然隐瞒不住大家,那就大大方方地商业化,充分把商业价值释放出来,反而会让人感到轻松。决不干那些“皇帝的新装"似的自欺欺人的愚蠢做法。 2. 思路的开阔性尤为重要,永远不能拘泥于传统和大部分人的看法,要看到潜在的商业价值,发现潜在的合作客户,提出可行的合作方法。客户最在乎的,看的最紧的,我们就尽量少碰,客户能让渡的,我们就多争取。这也是我多年跟客户合作和谈判的基本原则。 3. 要做让人亲切的商业化。这个原则是我们今后开展活动的一个指导性原则,就是在参与的多方中找到利益的平衡点,通过巧妙的策划技巧,实现皆大欢喜、圆润亲切。 4. 我要求所有员工在今后的每一次商业活动中都要将“想人所想"作为策划的出发点,力求将所有的商业诉求点都做得圆润巧妙,富有感情色彩和人性化,不能生硬,要实现赞助商广告诉求的软着陆。 5. 我一直将超值服务和延伸服务的理念贯彻给公司每一个人。对于服务的每一个客户,都要利用自己掌握的资源,主动进行服务上的组合打包和超值回报。宁可公司适度吃亏,也要创造超出期望值的服务。对公司的回头客更要如此。像我马上要在3月24-25日两天全程主持第七届中国百货业高峰论坛,就是回头客生意,我就要求全公司上下认真投入,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宁肯少赚钱,也要必须做好。 总之,我们充分享受今天商业社会给我们每个人带来的物质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也充分感受商业化操作给每次活动带来的大气和壮观。试想连央视这样“不差钱"的国家级主流媒体每年都还在大搞广告招标,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拒绝商业化呢?我会将商业化思维进行到底,并通过您的采访向更多人宣贯到底,乐此不疲。 …… 伴随着大家的相聚,一顿婚宴早已成了形式和由头,而一个真正有价值的圈子,就像您手中酒杯里荡起的绵绵涟漪

(一)创业经营。王永1996年3月来京创业,成立王永工作室,后陆续创建了北京楚星美术设计有限公司、北京楚星时代国际广告有限公司、楚星国际建筑装饰工程(北京)有限公司,2003年组建楚星国际(企划)集团。王永一直秉承“射击、设计、社稷 设计强国”的远大理想和“唯楚有材,于斯为盛;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创业理念,把楚星集团发展成总资产超过1亿元,年设计生产能力达5亿元的国内知名品牌设计策划机构,多次被评为北京市优秀私营企业。(二)社会责任。王永除了出资帮助贫困儿童就学、参与希望小学的捐建和在衡阳师范学院等院校设立“王永奖学金”外,还义务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数十所大学的上万名大学生做过专题报告或演讲。九年如一日,坚持开顺风车,免费搭载乘客上千名。率先发起了全国首个省级青联驻京办,得到团中央领导的肯定。赞助了国务院国资委、外交学院举办的中国“企业家·外交官联谊会”和“北京大学校园演讲十佳大赛”、“北京高校教师网球比赛”等公益活动。(三)专业学术。王永是《中国设计年鉴》编委和中国包协设计委常委(全国共49人),是该委员会历史上全国最年轻的常委。王永著有《中国总经理》、《品牌中国1980-2007》等专著8部,发表《孙子兵法和企业形象战略》等论文四十余篇,共计180万字。在39届世界广告大会、2004 东北亚经济合作论坛等重要国际会议和论坛上发表演讲。2001-2006年多次荣获中国设计最高奖——“中国之星”奖和“金手指奖”。(四)社会影响。2003 年元月,中央电视台对王永进行了人物专访,并于先后六次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北京电视台、《北京青年报》、《中国青年》杂志等多家媒体分别对王永的事迹进行过深度报道。王永还成功承办了2005年6月在北京大学成功举办的中美新市场经济(北京)论坛,在中国经济学界获得强烈反响,论坛获得了北京大学、北京市海淀区政府等单位领导的一致好评。全国政协副主席李贵鲜、200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普雷斯科特、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等出席论坛。

2002年在香港创办,是海内外第一本中文财经类文摘杂志,创刊以来,以其精准的定位迅速在财经媒介界崛起。编译采撷全球最精华的财经文章,所选文章均来自于海外知名大刊,作者权威,观点极具影响力。反映国际社会对中国政治和经济状况的整体评价。以独特的角度重新剖析热点话题,言论尺度大,敢于发出不同于其他媒体的声音;综合各家之言,向您展示同一问题的不同角度。从而传递给读者最权威的财经信息,赢得了众多企业中高层管理者、决策者、学者等高端社会群体的青睐。责任是干部的脊梁,是干部顶天立地的支柱。说到的事就要做到,揽下的事就要扛住,做错的事就要承担后果。一个干部是否成熟,不是看他的年龄有多大,而是看他能担起多大的责任。越优秀的干部,承担的责任越大,负责任的范围也越广。即使做不了伟大的干部,也要做一个负责任的干部。为何很多中国企业被逼上边际利润为零的困境?为何高科技人才为千方百计降低成本而殚精竭虑?为何中国产品假冒伪劣猖獗?沿着原有的规模化生产路径成长,中国企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但是,市场开始全面走向消费者了。中国企业要如何跳出固有逻辑,走出成长困境?《青年文摘》第151期刊发了品牌中国产业联盟秘书长王永“顺风车”事迹。

财经杂志王兴

“我们都曾设想过,摩拜会成为一个百亿美金量级的公司”,但随着创始团队集体退出,共享单车行业风雨飘摇,摩拜还有机会继续做大,并证明这个行业的价值吗?

这个冬天,共享单车行业危机四起。

12月25日,据全天候 科技 消息,摩拜内部管理层人士称,摩拜单车裁员幅度为30%。摩拜团队规模近千人,这意味着有近300人即将面临离职。

在这两天前,摩拜发布内部信称,创始人胡玮炜因个人原因辞去摩拜单车CEO职位,由公司总裁刘禹接任CEO一职。

随着创始团队悉数退出摩拜,裁员消息迅速出现。此前,有员工在社交媒体上表示,摩拜会对与美团有业务重叠的部门人员进行优化,比如市场、财务、技术等;还有员工称,“先裁打车,再裁摩拜,裁的差不多了打车和摩拜会合并”。不过这一消息遭到美团否认。

在戴威和ofo因艰难退押陷入困境之时,被美团收购八个月的摩拜,也要迎来内部的自我更新和优化。

12月23日,摩拜发布内部信称,胡玮炜因个人原因辞去摩拜单车CEO职位,胡玮炜在给员工的内部信中表示,自己“完成了阶段性的使命”。

此后,不断有摩拜裁员消息在社交媒体上发酵。

据媒体报道,有摩拜员工曾表示,与美团已有业务重叠的部门人员将会进行优化,例如市场、财务、技术等,整体裁员比例在20%-30%间;另有员工表示,“先裁打车,再裁摩拜,裁的差不多了打车和摩拜会合并”。

摩拜随后回应称,这是“ 正常的业务调整,部分岗位仍在招聘中 ”。

不过,在美团的体系下,摩拜的调整早已开始。

根据启信宝信息,今年11月,摩拜运营主体北京摩拜 科技 有限公司正式完成股东工商变更,创始人胡玮炜、投资人李斌等人退出,王兴成大股东,持有95%股份,另外5%的股份由美团点评高级副总裁穆荣均持有。

胡玮炜卸任,创始团队全部退出,王兴成大股东, 摩拜已完全褪去创始团队的基因,变成彻底的美团子公司 。

但如果没有卖身美团,摩拜的日子可能早就不好过了。

美团收购摩拜时,对其估值为亿元,其中净资产仅亿元,商誉价值高达128亿,而摩拜账面现金仅亿元。根据美团上市前发布的招股书,2018年4月4日至30日,摩拜单车总收入亿元,折旧亿元,经营成本亿元,总亏损亿元。

据华尔街见闻见智研究所分析,美团上半年在新业务领域的亏损为亿元,如果将上海、南京两地试运营的网约车业务剔除,则美团新业务将获得正向毛利润。然而,如果将摩拜业务加入, 上半年,美团在新业务领域的亏损高达亿元。摩拜在4月初并表,因并表增加的亏损在一个季度就高达亿元 。

相比美团半年250亿以上的收入规模,摩拜上半年(包含1季度)创造的收入不足14亿。上半年,剔除摩拜业务,美团创造了71亿的毛利润,而摩拜形成的亏损(包含一季度)则不低于30亿。摩拜正在负面影响美团的财务报表。

美团曾在招股书称,无法保证摩拜或美团的整体业务在未来能获得盈利。

面对摩拜的持续亏损,美团创始人兼CEO王兴不可能对此无动于衷。

12月22日,王兴与穆荣均将其在北京摩拜 科技 有限公司的全部出资额进行了股权质押,对此,摩拜回应称股权质押是VIE架构的标准流程之一,该质押情况已在美团的上市招股书中披露。

胡玮炜在离开时的内部信中表示,在被美团收购的8个月以来,公司大规模地削减了成本。此前她接受媒体报道时表示,被美团收购之后,摩拜几乎没有投入新的单车,但订单量在不断上涨。

摩拜的经营情况好转了吗?根据美团的财报,对网约车及摩拜,仅有“该分部亏损净额较截至2018年6月30日止三个月有所减少”的表述。

摩拜被裁员几乎是无可避免的结果。

在中国的创业故事里,像摩拜与ofo这样用两三年时间完成崛起、发展、溃败的公司格外罕见。

摩拜单车于2015年初创办,2016年4月在上海上线第一辆车,在短时间内完成数轮融资,融资额甚至高于竞争对手ofo。

林辉(化名)2016年末第一次知道共享单车,是在深圳的冬天,他花五分钟时间下载摩拜APP,打开手电筒扫码,捣腾三分钟后成功开锁。但他骑行二十分钟后遇到天桥,由于车身太重,上坡路骑行委实艰难,最后气急败坏地将这辆车扔在天桥旁。

彼时林辉并不知道,一种全新的商业蓝图正在如火如荼被投资人描绘与畅想。橙色单车和黄色单车开始蔓延大城市的大街小巷。

在这之后,ofo和摩拜不停迭代,ofo从轻到重,摩拜从重到轻,他们身后还有无数一拥而上的共享单车:Bluegogo、悟空单车、小鸣单车......满大街的共享单车从彩虹般的五颜六色,渐渐退潮到只剩橙色与黄色。

作为迅速崛起的独角兽企业,ofo的戴威“希望投资者能够尊重创业者的理想”,胡玮炜则清楚的明白“资本给你的最终都要还回去”。

2018年4月3日深夜,摩拜股东会通过收购方案,美团以27亿美元作价收购摩拜,包括65%现金和35%美团股票,此外美团承担摩拜债务(5亿-10亿美元之间),管理团队留任。从美团发出收购要约到交割结束,全程在两周内完成。

据《 财经 》杂志报道,在当日的股东大会现场,胡玮炜、王晓峰、夏一平投票分别是赞成、反对、反对。李斌支持管理团队,希望独立发展,但也平衡股东意见,最后在股东会中弃权。“我认为摩拜还远没有到天花板,但尊重多数股东的决定,不希望绑架投资者。”李斌在股东大会现场表态。

或许从创立之初,就已经注定共享单车难以独立发展。它处于生活服务和出行的交汇口,是高频、多领域融合性的产物,同时还承载着巨头们的竞争,包括腾讯与阿里的正面对抗,美团和滴滴在出行领域的冲撞。

王兴顺利接手摩拜,但摩拜的巨额亏损影响了上市的美团,曾经的香饽饽似乎变成烫手山芋。摩拜的未来会怎样?

12月21日,美团打车、搜谷、星徽出行等3家网约车平台公司取得了北京市网约车经营许可。加上此前的8家公司,至此北京市已有11家网约车平台。

美团终于获得网约车牌照,补充出行入口的摩拜也已就位。如果美团还想做出行,那么商业链条已经完整,剩下的就是烧钱, 但问题是,摩拜还能被允许烧多少钱,还能烧多久 。

曾经在摩拜的创业故事里,李斌提供了最初的商业模式:即停即走,随处投放;王超设计了实心车胎,作为摩拜单车的模型;杨众杰设计了智能锁,它们链接了车的定位与扩张;而串联这些人的胡玮炜最缺钱的时候,借过高利贷。

这个故事里,有胼手胝足的辛苦,有攻城略地的艰辛,有资本的逐利与潮涌,到最后,最初的人们都退场。那原本充满想象的商业前景也静静关上灯。

李斌曾说:“希望大家回顾时不要后悔。”那么,摩拜的创始人们会后悔吗?

▶本文由无冕 财经 整合报道,未经授权,转载必究!

“我是农民的孩子,只会拼命工作。”

文丨华商韬略 杨 凯

从清华到校内网,再到美团,王兴说,“他是携手创业的搭档和并肩作战的战友,更是可以思想碰撞、灵魂对话的一生挚友。”

1997年8月底,从龙岩一中保送到清华的王兴,认识的第一个人就是同宿舍的王慧文。

一个宿舍有两个姓王的,而且王慧文年龄稍大,所以大家都习惯叫他“老王”。这个称呼沿用至今。后来在美团,大家也都习惯叫他“老王”。

中学时代,王慧文是标准的学霸,但他却觉得自己是“中国教育的典型失败案例”。上大学后,他厌倦了读书、考试这套程序化的”好学生”路线,决定换个活法。

王慧文爱上了打电脑 游戏 ,而且经常通宵,是班里有名的学渣。

睡在上铺的王兴也是个学渣,痴迷社团和创业,无心学习。

两个学渣成了最好的朋友。

王慧文后来回忆说,两人的成绩一直很稳定,他排第三,王兴排第五,倒数的。

王兴(左三)、王慧文(右二)

两人还合伙凑钱买了一台电脑,王慧文用来打 游戏 ,王兴则用来捯饬社团和创业的事儿。

王慧文在打 游戏 的时候常常觉得别人的 游戏 做得不好,萌发了自己编程做 游戏 的念头。王兴告诉他,自己高中的时候也想过做程序员,后来想法改变了,想创业。

在王兴的耳濡目染下,王慧文也产生了创业的念头。

二人没事儿就泡在水木清华BBS的创业版上。王慧文记得,当时有人说,电商面临的三大障碍是信用障碍、支付障碍、物流障碍,两人聊到兴起,大晚上跑到宿舍楼顶讨论三大障碍如何解决。

就这样混到了毕业。家境殷实的王兴决定出国留学,因为成绩不好,最后去了在美国排名60开外的特拉华大学。王慧文则被保送到中科院读研究生。

王慧文依然没有放弃创业的念头,一度打算放弃保研,直接创业。虽然最后极不情愿地去读了研究生,也是每天泡创业的论坛,读商业相关的书,时刻为创业做准备。

大洋彼岸的王兴和他一样,无心学业,时刻惦记着创业的事儿。

2003年,全球首家SNS(社交服务)网站Friendster在美国上线,并迅速走红。王兴觉得,这是一个改变信息传播方式的巨大机会。

他马上给自己的五个同学、朋友发了邮件,邀请他们一起创业。五个人里,只有两个愿意加入。一个是下铺的兄弟王慧文,另一个是高中同学赖斌强。

对于王慧文来说,这个决定最为艰难。王兴家境殷实,赖斌强则在广州做了几年码农,也有一些积蓄,唯独他的经济状况最糟糕。

决定弃学创业的时候,他的全部家底只有2000元,入股的几万元都是借来的。创业3年,他前后欠了20多万外债。

即便如此,他还是第一个同意。

2004年3月,他们租下清华往东3公里的海丰园小区一套三居室,在客厅摆上3张办公桌,卧室摆上3张行军床,正式创业。

两个月后,办完离职的赖斌强北上会合。扔下行李,他迫不及待地问:“产品在哪,给我看看?”

两人木木地说: “产品还没有,我们在学编程呢。”

就这样,三人的草台班子一边学编程,一边做开发。赖斌强负责前端代码,王慧文负责后端代码,写代码水平最差的王兴负责市场调研和产品设计。

经过4个月昏天黑地的开发,第一个产品——社区网站“多多友”,终于出炉。

对六度空间理论深信不疑的王兴,坚信这款产品大有前景。

但现实是,两个月过去,这款软件依旧无人问津。

仿照美国Invite网站做的活动邀请网站“电邀”、拼音输入法软件JustInput、在手机电脑间传文件的Wap中继站、仿照谷歌地图的地图项目、帮在国外留学的游子打印照片寄给爸妈的“游子图”……接下来的日子,三人尝试了不少新项目,几乎每两个月就要换个方向,却无一成功。

与此同时,成立于哈佛大学的Facebook迅速席卷美国,让他们看到一丝曙光。三人干脆决定将“多多友”改版,全面模仿Facebook,连UI都是照抄的。

2005年12月,校内网正式上线。

这一次,他们吸取了多多友缺少推广的教训,开始大力做推广。花3000元赞助清华大学电子系学生节,让学生注册校内网抽奖获得门票;春运期间租大巴免费送学生去火车站,必须注册校内网才能参团;到校园里到处贴海报……

就这样,到2006年3月,校内网收获了惊人的一百多万用户。

与此同时,校园SNS开始席卷全国。毕业于北大的沈文博做了“底片网”,复旦的做了“饱蠹”,人大的做了eDorm,北航的做了looface,中山大学做了亿友,李肇星的儿子从哈佛归来做了dorm99,耶鲁MBA的张帆夫妇做了“占座网”,斯坦福博士做了“间操”,陈一舟的千橡做了5Q网……

尤其是千橡和占座网,一个有巨额资本支撑,一个有政府扶持。反观校内网,只有十来个人的团队,挤在一个百来平米的民房里。

一边是越发激烈的竞争,另一边,随着用户量的剧增,服务器和带宽撑不住了,校内网一天到晚崩溃。团队的钱已经花光,如果再没有融资,就办不下去了。

王兴开始四处找投资。一开始接触的是红杉资本。

三个毫无经验的年轻人,拿着一页纸的商业计划书就去了,而且还半道搞丢了,最后临时在红杉的办公室手写了一份。

那时候,他们对商业模式、如何变现、盈利,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一头雾水,天真地以为只要把用户规模做大,就一切万事大吉。

结果可想而知。

那一天,360创始人周鸿祎也在场。 据他回忆,当时的王兴一脸冷漠,言语傲气,根本就不像来融资的,他断定这个团队不接地气,一定会失败。

于是,周鸿祎建议红杉投了校内网的竞争对手占座网,投资规模高达500万美元。

就在王兴等人走投无路之时,竞争对手千橡的老板陈一舟主动找上门来,报价千万,要求收购校内网。

陈一舟

一开始,几个心高气傲的年轻人拒绝了收购。

几番接触下来,团队内部产生了很大分歧。王兴持中立态度,偏向卖掉;赖斌强觉得继续背负巨大债务创业,压力山大,希望卖掉;王慧文则认为苦了这么长时间,终于抓到这么一个好项目,做成的可能性非常大,如果就这样放弃太可惜,强烈反对卖掉。

争吵了两个星期,团队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加上陈一舟提高了报价,最终还是决定卖掉。

2006年10月的一个深夜,王兴和王慧文赶到人寿大厦签下合同,千橡互动集团正式收购校内网。

自己亲手养大的孩子,又被自己亲手卖掉,那种感觉难以言喻。当晚,大家一起去吃夜宵,全都喝醉了,大哭一场。

就这样,王慧文结束了第一次创业,算不上成功也说不上失败,只能说是充满遗憾。

那也是他第一次“退休”,28岁。

后来的事实证明,他们确实错过了一个大机会。

拿到校内网后,陈一舟将其与5Q合并,两年后,拿到了孙正义的亿美元投资,正式更名为人人网。3年之后,人人网上市,上市首日市值超过70亿美元,成为仅次于BAT的中国第4大互联网公司。

多年以后,再谈到校内网时,大家早已云淡风轻。王慧文反而觉得这个遗憾对自己的人生是件好事。在接受《 财经 天下周刊》采访时,他说:

“如果校内网做成了,我会变成让别人非常讨厌的人,刚愎、自负,因为挫折,所以我才懂得反省自己,能更理智客观冷静地看待自己。”

卖掉校内网后,王慧文一度迷失自我。

校内网最终卖了1600万,一人分了几百万。那是2006年10月,北京房子均价每平米只有7100元。王慧文拿钱在北京和大连老家各买了一套房,然后开始了纸醉金迷的生活。

那段时间,他夜夜去蹦迪,不醉不归。这样的日子过了半年,他觉得这种“土豪”生活,枯燥、无聊。

此时,赖斌强正在环游世界,王慧文也跟着一起去了。

1年后,王兴打算重新创业。他打电话给王慧文和赖斌强,结果被一口回绝:“你先搞吧,我们还没玩儿够呢。”

旅游 回来,回看曾经的经历,王慧文觉得还是得创业,于是拉着同学一起创办了新公司。团队先是做了一个类似FriendFeed的产品,后来又做了一个聚会网站,但都失败了。

2010年4月,淘房网上线。这一次,王慧文孤注一掷,把两套房子都卖了,出售校内网的剩余资金也都搭了进去。

淘房网一开始很顺利。2010年6月1日,在淘房网结束两个月的内测正式上线当天,他们就收到了来自房地产经纪人的第一笔收入——600元。两个月后,淘房网签约6000名经纪人,网站收到了万个对经纪人的评价。

然而,淘房网面临的竞争非常激烈。新浪乐居和搜房网已经上市,如果不能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很难在市场中占得一席之地。王慧文投了非常多的广告,但效果并不理想。

彼时,王兴在经历了海内网和饭否的失利后,创立了美团,正在和其他豪强厮杀。

“我们处于完全不同的市场,这两个市场之间基本没有结合点,这种情况下要合作的可能性跟我和张曼玉结婚的可能性差不多。”王慧文笑道:“我跟张曼玉结婚的几率有多大?虽然她还单身。”

嘴上虽然这么说,身体却很诚实。

2010年底,淘房网发展遇阻,王慧文找到王兴,希望他能提供一些建议和帮助。

回去后,王兴给他打了个电话:“你就别搞了,我这边发展挺快的,也比较需要人,你们来吧。”

王慧文二话没说,把淘房网连同域名卖给了58同城,带领整个淘房网团队加入了美团。

后来被人问到为什么不做淘房网选择加入美团时,王慧文说:“他人比较正直。这是非常重要的基础。”

末了,他才吐露真心话, “其实你能猜得出,总不至于说这个人很傻,但是我愿意。”

就这样,阔别4年,王慧文和王兴这对老搭档顺利会师。

后面的故事早已耳熟能详。王慧文帮助美团在“千团大战”中顺利突围,后来又创立外卖业务。美团的每一次重要战役,几乎都有他的身影。

2010年的12月18日,王慧文加入时,美团刚从五道口的华清嘉园搬到东华合创,公司不过两三百人规模。10年过去,美团已成长为市值第三大的中国互联网公司,市值万亿港元。

而曾经收购校内网的千橡如今早已退出了主流互联网的舞台。

从创业屡屡失败,到成为美团的2号人物、王兴背后的男人,究竟是什么成就了王慧文?

在今年年初的内部信里,王慧文把这些成绩归结于时代的恩赐:“感谢伟大的时代,我生于1978年,是改革开放的同龄人;在我开始厌学的时候,大学宿舍通网,因此赶上了互联网最精彩的20年。”

他感谢了家人的支持、同事的帮助,还感谢了王兴:“感谢兴哥,跟兴哥同宿舍是我生命中另外一个巨大的运气,兴哥帮我的人生打开了一扇窗,给了我舞台和机会,在每个关键选择里指出了正确的方向。”

在提及自己时,他只是轻描淡写地说:“我运气实在太好”。

倒是王兴在回信中给了他很高评价:“美团精神,老王身体力行,堪称典范。”

运气确实是一部分,但绝不是成就王慧文的全部。

事实上,在平时的一些演讲和讲话里,王慧文也有意无意地透露过自己身上一些有助于成功的因素。

比如,2020年9月16日,王慧文回到清华发表演讲, 主题是“不设限的人生”。 他一共讲了三件事:

第一, 发现规律,坚定地应用规律。 王慧文说当初做校内网之所以比多多友成功,用户活跃度甚至比Facebook还高,正是因为遵循了行业发展规律。

第二, 社会 最稀缺的是“π型人才”(复合型人才)。 王慧文说正是当初连续创业,不断尝试新事物,将他和王兴逼成了“π型人才”。事实上,当一个人在两个领域里面有认知的时候,他产生的威力不只是1+1,是1后面加个0。

第三, 快速学习能力是核心竞争力。 美团在筛选人才时,除了“炼心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求年轻人要有快速学习的能力。

事实上,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王慧文本人从未提过: 拼命三郎式的工作态度。

在美团的10年,王慧文每周六全天开会,周日半天高管会,留给自己的时间只有一个下午。即使加班到凌晨两三点,第二天早上九点照样准时坐到办公室里。

王慧文向外界和美团内部员工展现的,永远是一副精力充沛、充满激情的样子。

2013年,后来的亿欧网创始人黄渊普曾去美团做过研究工作。黄渊普只做了一个月,他对王慧文的印象只有一个: 一个满脑子idea的拼命三郎,怀疑他是单身,这种人似乎只适合单身。

实际上,王慧文早就有了家庭。只不过,他几乎把所有热情和精力都放到了工作里。

他经常会开玩笑地说:“我是农民的孩子,只会拼命工作。”

“今年12月18日是我在美团的十周年,这十年激烈精彩,不负年华。届时我将退休,换一个人生轨道和生活方式。”

年初,美团宣布王慧文决定在2020年底退休的消息。当时,很多人非常吃惊,不理解。王慧文才42岁,尚处于职业生涯巅峰期,为何要选择激烈勇退?

他在内部信里说了很多理由,比如不能处理好工作与家庭、 健康 的关系;个人兴趣散乱不稳定;不爱管理;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也一直担心人生被惯性主导,怠于熟悉的环境而错过了不同的精彩。”

“君子不器”是王慧文的人生原则之一。

“君子不器”即君子不是一个器皿,人不要搞自我定义,自我定义就是自我设限。

他曾用“基因突变”举例解释“君子不器”,基因变化变错的概率比变对的概率高几百万倍,所以大家都很恐惧基因变化,抵触变化。

但王慧文认为变化不可怕,自我设限才最可怕。“一旦变对了呢?一旦长出翅膀了呢?”他说。

事实上,王慧文从未给自己设限,这些年他一直在尝试做不同的事情。

读书时,他明明是学霸,上大学后却偏要做学渣,换个活法。

在清华大学电子系,他学的是硬件,却偏偏要创业做互联网,编程是现学的。

在美团,团购、外卖、到店、到家、出行……甚至连公共关系、客服、研发等业务他都负责过。 王慧文可以说是美团的探路者,正是他的不断尝试帮助美团不断扩宽边界和想象力。

工作之外,他的兴趣爱好广泛。有人说王慧文是美团首席段子手、作家、诗人。

在王慧文的朋友圈里,总能看见他分享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比如:是不是20世纪在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领域都没有出现过大师?如果地球上没有美洲,哥伦布的船直接西行到了亚洲,今天的世界格局又会是什么样子?为什么射雕英雄传的五绝里只有反派欧阳锋没有广招门徒?

他曾在采访中提到《万历十五年》的作者黄仁宇,“48岁才开始研究 历史 ,60岁成书。很多人就是自我设限,导致最后没有达成原本可以达成的成就。”

数据显示,连续减持后,王慧文仍持有超过5600万股美团股份,身价约28亿美元(183亿元人民币)。同时,他还拿着美团第一高薪,2019年总薪资达到亿元,大约是王兴的27倍。

但他还是选择放弃亿年薪和在美团建立的江湖地位。

君子不器,不自我设限、也不沉溺过去。42岁的王慧文,人生的下半场才刚刚开始。

从阿里十八罗汉到合伙人,从腾讯五虎到刘炽平、张小龙,再到今天的王慧文,互联网大公司在重塑产业经济的同时,也在加速改变人们的就业和创业观念:干大事、创大业、赚大钱,不一定非得当传统意义上的老板。

当不当老板,是不是创业,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职务与分工形式所能决定的。全力以赴于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打工即是创业,创业也是在为他人和 社会 打工。

“宁当鸡头,不做凤尾”,以及传统意义上的老板还是打工人思维,在今天的大分工与大合作时代,已是不合时宜。

今天,人人都是自己的老板,也人人都在为他人打工。

【参考资料】

1.《美团王慧文:很少人知道自己在愚昧之巅》笔记侠

2.《一战赚了1200亿,恐怖的王兴!》何加盐

3.《“多面”王慧文》朱晓培

4.《九败一胜:美团创始人王兴创业十年》李志刚

——END——

版权所有,禁止私自转载!

财经杂志总编辑级别

这三个都是比较权威的~我推荐是《商业周刊/中文版》,除了及时的报道外,还有深度的内容,另外财经365也不错从不同的新闻视角来剖析问题~看一个杂志办的好不好,关键看他的内容及时性、深度,还有提供的资讯是否对自己有价值。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副总编辑是一级干部,是由省级选聘职务职级,担任本单位中层正职、副职以上领导职务。

刊物的级别,是看其主管单位。 部级单位主管的,就是国家级,比如卫生部、等等主管的刊物,就是国家一级,中国xx集团、中国xx学会主管的,就是国家二级。 省级单位主管的,就是省级,比如卫生厅、教育厅等等主管的是省一级,省级出版集团、主管的就是省二级。 再往下就是市级的刊物。 以前看到有人说刊物级别是看主办单位,个人觉得不科学,试想下,、科技部、农业部等等这些单位主办的刊物,全国能有几本?都是他们的下属单位主办,然后他们主管,这样的刊物就是国家级才对。

订杂志就上杂志云

财经杂志总编辑什么级别

报社里的总编室主任,级别是中层干部正职。具体是什么职级,要看报社的行政职级。在我国,报社的行政职级分为中央级、省级(含副省级城市)、地市级等等。中央级报社的总编室主任是正厅级;省级报社(含副省级城市报社)的总编室主任是正处级;地市级报社的总编室主任是正科级。报社总编室主任是重要业务岗位。其职责是在总编辑和副总编辑领导下,全面负责本报的编务工作,通常是报社编委会成员。报社的最高领导是社长(通常兼任党委书记),以下分别是总编辑、总经理、副总编辑、各部门主任、副主任、编辑记者、印务及后勤部门职工。

总编办主任在每个报社是不一样,有的报社权力非常大,可能负责人事等行政方面,但有的报社中这个头衔就跟总编秘书差不多。在大部分地方来讲,应该是比部门主任低一点的,因为报社的核心还是各个版面。不过不排除有的地方会权力比较大。编委一般是主编、副主编、分部门主编组成。

副部级或正厅级。十月刊杂志社主编为副部级或正厅级。总编辑是新闻或出版单位的负责人,国家新闻或出版单位为司局级行政职务。《十月》创刊于197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创办的首家大型文学期刊,以刊登中篇小说为主,兼顾其他文学体裁作品。

是正厅局级。新华社是国务院正部级事业单位,社长和总编辑都是正部级。经济参考报是新华社直属的社办报刊,和半月谈、了望等地位一样,都属于正厅局级单位。

财经总编辑王波明是什么级别

1987年10月19日,星期一。纽约股票交易所。这一天成为金融界及实业界的噩梦。持续很久的牛市当天惊人下落,道-琼斯工业股票平均指数骤跌508点,一天内跌去的股票价值总额是1929年华尔街大崩溃时跌去价值总额的两倍。混乱中,价值超过6亿美元的股票被抛售。震荡也冲击到东京和伦敦。一个中国的年轻人观望了这场西方现代工业文明的混乱。后来,有人称他为“华人圈里第一个目睹了‘黑色星期一’的人”。他就是王波明,中国证券市场创立中的自发推动者。那时,他刚从哥伦比亚大学拿到法学硕士学位,在纽约交易所做数据整理员,满怀着年轻人的激情,雄心勃勃地期待开创一番事业。在这个年轻人眼里,“黑色星期一”背后的传奇性和神秘,远远超过了它的灰暗和恐怖。旁观者清,王波明对证券市场的作用有了深入的了解。他觉得证券市场能为中国进一步的改革大展身手。推动中国证券市场的建立,成为他的理想之一。尽管历史是多种因素的综合,但是,总有一些身影在历史远去的时候异常清晰。王波明即是其一。 1988年下半年,王波明和同是海归的高西庆一起,给高层写了封信,大意是:中国的农村改革在1986年已经基本完成,而城市经济改革刚刚开始,而城市经济改革,首先就是金融改革、股份制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他们是幸运的,他们得到了肯定的答复。因为在同时,以国家体改委和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体改办为主的政府部门,也开始探讨建立中国资本市场的可行性。1988年9月8日,北京万寿宾馆。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会议,在这里悄然举行。这拉开了中国资本市场创立的序幕。该会议是以国家体改委和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体改办的名义组织的,名为“金融体制改革和北京证券交易所筹备研讨会”。当时,王波明刚从纽约股票交易所辞职回国大约两三个月,他也参加了这个会。当时到会的一共有一二十人,包括时任人民银行副行长的刘鸿儒、中创公司总经理张晓彬、中农信公司总经理王岐山,以及时任外贸部部长助理的周小川等。多年以后,《证券市场周刊》总编方泉在一个讲述中国证券市场历史的会议上,称他们是“年轻的有先见头脑的金融官僚”。该会议就如何组建北京证券交易所方面进行了讨论。当时,张晓彬介绍了他和王岐山共同草拟的建立北京股票交易所的建议书。会议对交易所应该设在北京还是上海,争论很热烈。会议之后,人民银行牵头组织编写材料,最后定下来由中创公司组织策划,提供经费和办公场所。于是张晓彬、高西庆、陈大刚和王波明等人,共同编写了《关于中国证券市场创办与管理的设想》(也就是后来被简称的“白皮书”)。他们充分运用在国外的所学,搭建起了中国证券市场的一个基本框架。当中央财经领导小组拿到了“白皮书”以后,很快就回复,表示要专门召开汇报会,这就有了1988年11月9日的“中南海汇报会”。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姚依林表示:先由基层自发研究,然后变自发为国家有组织地研究和筹划。后来被总结为“民间推动,政府支持”。1989年1月15日,九家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负责人在北京饭店发起了一个会,讨论中国证券市场早期的筹备工作。很多国家级的金融机构也参加了会议。这被戏称为“北京华尔街会议”。“九大非银金融机构包括中信、光大、北京国投、中创等,最后确定,参与这个事情的公司要每家拿出50万元人民币,作为组建机构的经费。”方泉介绍说。这个机构就取名为“北京证券交易所研究设计联合办公室”,简称“联办”(后来又正式更名为“中国证券市场研究设计中心”)。成立时间是1989年3月15日,王波明出任副总干事,理事长为经叔平。 证券交易所应该建在北京还是上海?这是一个问题。1990年三四月份,时任上海市长的朱镕基知道“联办”后,向他们发出了邀请,并表示可以解决他们的户口问题。成立了筹划交易所小组,尉文渊任组长。1990年8月,中央出台《开发浦东纲要》,明确提出把上海建成远东金融中心。这时候,上海和深圳开始争夺中国第一个证券市场的开业权。北京,已经被落在后面。一个插曲是:朱镕基在加拿大访问时,就宣布上海要建立自己的证券交易所,而且年底就要开张。这使得深圳变得被动起来。不过,深圳还是抢在了前头,1990年12月1日,深交所试营业;同年12月19日,上交所开业。深交所开张的时候,中央还没有批,就用红布盖着牌子,仅搞了一个小仪式,宣布可以交易了,可想而知,交易单自然也寥寥。经过两年的努力,一个新时代的开始了。而王波明自股市成型后,一直游离于核心圈外。他一直任职“联办”副总干事,以及“联办”旗下一揽子财经媒体的社长或总编,包括《财经》、《证券市场周刊》、和讯网等。王波明如今为人低调,《财经》联席主编杨大明回忆说,他只接受过王安的采访,当时王是在写一本书。或许,面对自己曾经那么投入的一个事业成果——在风雨中跌跌撞撞成长的中国股市,王波明应是无语最好。这位股市的设计者之一,依然率性,骨子里依然崇尚勇敢,依然用漫不经心的神态,悠然于这几大财经媒体;叼着烟卷,擎着老茶杯,在烟雾缭绕里,怀揣着对激情的膜拜,继续打造他的梦想。

王波明厉害。王波明,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国际金融专业,中国改革开放后最早的一批留学生之一,曾在美国纽约交易所任职。1987年回国后,积极推动、策划并参与了中国证券市场的创建。1990年代初,亲自组织和实施了许多重大项目的投资,开创了多项投融资先例,是中国投资方面资深专家和经济学家,现任中国证券市场设计研究中心总干事、《证券市场周刊》《财经》社长。是非常厉害的人物。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