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装备保障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装备保障研究论文

近十年以来,全国房地产市场迅猛发展,与良好的发展势头相比,房地产整体建筑质量水平却不高。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建筑施工研究论文 范文 ,供大家参考。

《 浅谈建设工程清单计价规范下的招标控制价编制要点 》

【摘 要】 1978年我国开始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对外打开市场,从国际上引进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 经验 ,这大大的推动了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物质 文化 生活水平。2001年,我国再一次加大对外开放的程度,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更加稳固。这一系列 措施 都推动了我国各行各业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对于建设工程行业来说也不例外,本文主要根据当下建设工程清单计价规范下的招标控制价编制要点为切入口进行综合分析,仅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 建设工程 清单 计价规范 招标控制 价编要点

在科学技术和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各行各业始终处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之中,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谋求更好的进步,建筑工程行业作为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行业,是我国建设和发展的重点内容。

1 招标控制价的产生和招标控制价与传统招标标底的区别

招标控制价的产生

所谓的招标控制价是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招标工作开始陆续展开并逐渐得到发展,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也伴随着相应的无标底招标和有标底招标两种情况的出现,这些问题对招标工作的顺利进行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需要得到进一步的解决以此来促进招标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发展。我国政府在1983年开始对招标工作进行标准化管理,推行招标控制价,并不断进行相关的改革和发展。到2003年7月招标控制价的调整工作有了基本的定论,将招标控制价的标准进行了确定。

招标控制价与传统招标标底的区别

编制人员方面的区别

对于编制人员来说,招标控制价与传统的招标标底有着非常大的区别,传统的《建筑工程施工发包与承包计价管理办法》中就曾明确规定了在进行招标过程中或者是工程进行中的清单类型需要由专业的具有相关技能和招标文件的相关能力的责任人进行编制,同时,还可以委托、聘请专业的工程造价机构进行相应的造价编制工作。但是现行的招标控制价又对其进行了新一轮的改革,改革明确指出,只有具有相应资质和编制能力的工程造价的咨询人才有对其进行编制的资格。

编制依据方面的区别

改革了传统的编制人员的范畴之后,国家对于编制的相关依据也进行了新一轮的调整,使其更加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经济条件。以往的《建筑工程施工发包与承包计价管理办法》中对于编制依据方面所做的规定是由国务院以及在此之下的相关省市政府做出;而对于现行的计价规范来说,其规范依据变成了各省市级以及相关的行业部门进行实际考察之后进行制定的标准,它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的标准,具有更强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同时也更有利于政府对其进行规范化的管理。

投标是否公开方面的区别

根据传统的《建筑工程施工发包与承包计价管理办法》中的规定,在进行招标的过程中,标底是需要进行严格的__的,不能泄露给进行投标的相关单位和个人。但是,在实际的招标过程中,却经常会出现由于管理不严和工作人员疏忽或者恶意泄露标底的现象,这些都十分不利于招标工作的顺利进行,有失公正性。新时期在对传统的招标工作进行了新一轮的改革之后,对于招标标底的__也进行了重新调整,对于标底的管理和__进行了改革,由原来的标底不公开改革为招标控制价公开制度,从而更加保证了招标工作的公平、公正和顺利进行。

评标标准方面的区别

对于现阶段的投标过程的评标标准来说,我们也做了新一轮的改革。招标控制价作为现行的比较完善的工程造价标准来说,它的造价标准也是最高的。众所周知,以往的招标控制价也是招标人对于所要进行的招标控制中期望值最为大的控制值,同时,它对于招标人来说,也是其报价和投标是否合理的重要依据,但是并不将其纳入到评标计分标准当中去。但是现阶段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现行投标工作的不断改革,传统的评标标准已经不能适应了,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新一轮的改革工作。

2 招标控制价的编制要点

如何准确把握招标控制价的编制要点是当下许多企业和部门所要考虑的重点问题,同时这也与招标人能否根据实际情况对相关的工程建设的整体规划和施工方案、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和价格等问题进行有效的控制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本文根据实际情况和理论依据的研究分析,将招标控制价的编制要点 总结 为

如下内容:

在进行编制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相关清单编制要求

充分考虑到清单编制的具体要求是当下准确把握招标控制价的编制的重点内容,作为编制招标控制价的主要依据,工程量清单也是非常重要的参考标准,切实的关切到每个招标控制价的准确与否。本文经过相关的考察和分析,将总体原则划分为以下几点:

(1)对施工图进行准确、细致的分析。对于施工图纸进行准确的分析,对于进行合理的招标控制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使招标控制价的计算更加科学、合理,了解实际施工中的具体情况。

(2)坚持遵守四个统一标准。所谓的四个一的统一标准就是指项目编码要统一、项目名称要统一、计量单位要统一以及相应的计算规则也要有统一的标准。

(3)计算统一。在进行计算的过程中,要始终做到小心、细致、准确无误。

对于科学施工方案的准确选择

在进行具体的施工之后,要根据实际情况和现场条件的特殊性进行科学施工方案的选择,采取因地制宜的原则,以便于在最小的投入下取得最良好的施工效果,并能很好的保证施工的质量和规格。

3 结语

招标控制价是当下政府和有关部门通过综合考量和分析而进行的相关标准的制定,它能够有效的避免由于恶性竞争和哄抬物价等不良行为影响整个招标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也能很好的增加招标工作的透明度,有利于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环境。但是,目前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体制和大环境都要求招标控制价标准的不断调整和完善,因此,有关部门需要运用科学的工作 方法 和手段,采用合理的编制方式进行招标标准的制定工作,保证招标工作的有序、健康运行。

参考文献:

[1]王首绪,乔鹏,张征争,胡迎迎,胡振山.基于AHP方法的公路施工定额现场测定方法的适应性选择[J].中外公路,2010(4).

[2]林汉,和希顺,向异之.论招标前期工作在工程造价控制中的作用[J].当代经济,(13).

[3]袁庆华.齐心协力努力推进我省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发展——在2010年全省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工作会议上的 报告 [J].建筑监督检测与造价,2010(4).

《 基于现场管理的装备保障企业安全管理研究 》

【摘 要】 企业在落实 安全生产 指标过程中,需要全面结合现场设备布置情况以及安全事故隐患进行同步校验、分析,争取创建某种目视化、防错法现场规范格局。技术人员需要在尽量调试危险源辨识能力的前提下,主动绘制上述改造途径的设计图样,同时联合固定装备布局标准进行实践探究。经过特定结果验证发现,这部分安全管制事务,将过往各类限制问题有效克制,相关员工参与生产活动的积极态度明显提升,整个车间安全管控格局骤然完善起来。

【关键词】 现场安全 管理流程 防错模式 装备形态 调整措施

经过我国内部产业格局的优化调整,关于既定企业中心安全生产活动已经大面积开发,涉及细化的安全对象与疏通法则要梳理完全,这对于后期规模化架构规范指标来讲意义重大。社会大众对于企业安全生产、经营活动产生强大的重视效果,但是我国部分产业仍旧不予理睬,这将长期制约管制单位的规划力度,同时对于周边人民正常生活标准产生阻碍效应。因此,各个生产单位有必要在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发展目标过程中,适当调整现场安全管理措施,为后期多元场景改造灌输适应力量。

1 涉及现场安全管理方式的论述

这里所谓的现场,其实就是企业在落实既定生产任务中应用的空间架构,根据内部信息数据的收集和观察,能够合理鉴定员工的思想动态状况,属于完善安全生产问题提炼和优化质量的必要场所。现场管制属于安全规模改造的必要疏通节点,结合既定产业安全场地规范费用以及安全等级进行同步验证,技术人员有义务针对细化关系模型进行现实应用方案的整编,避免阶段开发限制的重复性蔓延结果。

而安全管理能力首先是一种企业能力,具有企业能力的属性,是对安全生产进行管理的过程中积累的各种知识与技能。为了全面引导我国企业进行现场管理格局改进,我国相关质量检定中心决定在全国范围内部开展制造 企业管理 标准评价活动,这对于后期现场创新规范手段规划来讲,存在价值深厚。

2 现场安全管理方式的应用

为了完善现场安全维护体制,有关装备保障企业需要经过长时期的学习、锻炼,争取将实际生产流程梳理完全。因为这类企业的中心管制任务就是整合安全机理要素,同时在面对不断变化的环境问题上,技术人员需要做出细致认证、调查,但是任务堆积如山,人员调动活力萎靡不说,整个安全生产隐患迎面扑来,包括人员擦伤、结构碰撞等。所以,这类系统管制活动显得相当重要,应当引起主管单位的全力重视。

管理思路设计

针对上述安全问题以及管理细务进行同步验证,涉及地区的安全规范制度以及装备搭建体系要尽快落实条文规定指标,争取透过危险源辨识节点着手,将整个厂区内部危险要素提炼完全。具体的调整方案表现为:将目视化、防错等指标全面挪用到现场安全管理活动中去,主动尝试危险效应降低活动。运用员工基础素质培训方式,改进管制规模。结合企业既定安全状况分析,涉及细化的整改方案要结合阶段标准进行有机改良,尽量贴合安全生产的最终动机要求。

危险源的辨识

其主要强调某些尚未产生的潜在质量隐患进行系统鉴定、识别,开发这类方案的途径比较多样,尤其在细致化切入点研究活动中,经常会衍生某种局限性特征。联合各类风险源辨识标准进行对比分析,关于装备保障企业的专业划分与运营情况需要在第一时间整理完全,确保细致事务的简易性特征,避免危险元素的交织化影响,这是稳定作业科学评价基础的必要出路。例如:在面对差异化风险等级控制任务规划上,因为源点排列规则各异,具体后果延伸方向复杂,因此起始点清单的陈列,便作为加强现场管制质量的必要端点内容。经过风险源识别之后,将不同隐患问题扼杀在摇篮之中,对于事故以及损失的调节来讲实在犹如雪中送炭之举。

现场安全管制方式的应用

在规划这类体系架构过程中,技术人员必须确保从实际角度出发,将工作场合中的人物、机械部件记录清楚,之后采取经济合理的定置策略,保证全体员工的参与行为。

而目视化管制理论就是将安全生产质量提升至某种标准形态,具体细化应用流程表现为:涉及整个企业的安全符号问题要做到统一规范、宣传,制作过程中要确保结构清晰,同步维持疏导工具的应用潜质。

防错手段便主张在产品设计环节中消除错误因素,维持本质架构的安全条件。但由于阶段性科技、经济成果不够完善,因此具体设想的指标始终难以达成。这就要求现场技术人员运用多元设备进行现场结构机理完善,确保人员素质强化训练的跟进力度,杜绝错误操作现象的再次滋生。

经过客观研究、调查,在具体实施现场安全规划之后,涉及车间内部工件、设备的完整、清洁条件得到有力完善,各类工序在相对合理的机制顺序下进行特定位置陈列,这使得员工重新燃起积极工作态度,确保全程自觉遵守安全规范制度,将设备乱摆乱放现象全面杜绝。

3 结语

本文具体结合特定企业施工环境进行有力监督,同时联合目视化、防错途径实施现场格局改造任务,为相关设备安全管理大开方便之门。经过实际改造之后,现场设备的确发生重大改变,尤其是细化机械的设计、改造工作仍旧存在部分局限问题,需要管制人员实现逐渐完善,进而全面适应多元行业生产环境,落实后期安全管制标准的制定任务。

参考文献:

[1]张进.建筑施工现场安全信息定置管理技术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0,11(05):56-74.

[2]王学良.防错技术的实施思路及其案例分析[J].航空标准化与质量,2010,20(03):182-187.

[3]徐冠武.企业安全生产行为路径管理探讨[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1,10(06):77-79.

[4]施月涛.浅谈安全目视化管理在作业现场的应用[J].科技致富向导,2011,24(14):75-77.

[5]杨宏强.现场管理的常用方法及其特点[J].管理工程师,2012,12(03):145-149.

《 建筑工程中钢筋混凝土质量问题与控制要点分析 》

【摘 要】 建筑工程中钢筋水泥混凝土质量问题存在于施工和材料等各个方面,建筑中一旦出现这些问题,会严重影响最终的建筑效果和质量,甚至会发生一些危险事故,因此建筑中应当加强对钢筋混凝土质量问题的检测和控制。

【关键词】 建筑工程 钢筋混凝土 质量问题

钢筋混凝土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体建筑的质量,它作为建筑整体的支撑力量,在整体建筑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建筑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应该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加强对建筑材料的监管力度,保证最终的建筑能够有较高的质量,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使用者财产和生命的安全。

1 建筑工程中钢筋混凝土的质量问题

混凝土问题

水泥方面的原因

(1)水泥品种和标号选择不当,没有按照设计要求或者没有根据工程的性质及工程环境进行选择,这样使水泥和混凝土的强度等级比例不符,在相互融合的过程中产生过多过少的现象,从而影响到整个混凝土的使用性能,对混凝土的技术性能和经济效果造成不利影响。(2)品种、标号不同的水泥混用,混合后的水泥整体性能不够稳定,破坏了水泥的内部稳定性,影响混凝土的整体质量,容易发生质量事故。(3)没用对进场水泥进行及时的检测,尤其小窑水泥的质量不稳定,容易出现质量方面的问题。有些工程在建设中对于超过有效期的水泥不经复检就继续使用。

骨料方面的原因

(1)若石子的表面特征与颗粒形状同要求不符,含有过多针片状的颗粒,由于针片颗粒本身就容易折断,会使混凝土的强度受到影响,而且还会使骨料空隙率增加,影响到混凝土搅合物和易性。(2)骨料的表面附着的淤泥、粘土、硫酸盐、有机质等,对骨料与水泥的粘结会产生很大影响,砂、石含泥量控制不到位,会降低混凝土的强度,并同时使混凝土用水量增加,从而导致混凝土收缩增大。

混凝土施工原因

(1)混凝土浇筑之前,未对模板内的泥土、木屑、砖块、钢筋上的油污等进行清理,木质模板不浇水,混凝土强度受到影响。混凝土在拌制前不计量、不试配,导致混凝土的强度波动比较大。不经试验就随意使用外加剂,有些计量不准确,导致质量事故的发生。(2)混凝土的拌制和浇筑不协同进行,有些混凝土拌制后到浇筑完毕,其延续时间远超过规定时间,使得混凝土的强度无法达到设计的要求。(3)对混凝土的养护不到位,混凝土的水分蒸发得不到控制,使混凝土耐久性和强度受到影响。

钢筋问题

钢筋是钢筋混凝土中比较重要的原材料,对钢筋原料质量的忽视,也会造成钢筋混凝土质量的低下。钢筋在使用之前一定要注意它表面是否有裂痕或者明显损伤,这样的钢筋应该尽量避免使用,另外,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一定要重视钢筋的质量 证明书 和实验报告单,这两种基本材料保障了钢筋的质量,若是在工程建设中使用没有这两个证明的钢筋,极易出现各种安全事故,造成不必要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钢筋必须具备出厂质量证明和试验合格的报告单,其加工、绑扎、配置、安装与焊接都必须符合规范。

2 钢筋混凝土质量问题的控制

控制保证钢筋混凝土质量问题,材料是基础,施工是关键,二者共同保证了钢筋混凝土的质量。在建筑工程中,要控制钢筋混凝土质量问题,有以下几点。

加强工程监控

工程质量的监控主要体现在监管人员和组织上,建筑企业要不断提高工程监管的力度,给建筑人员和施工人员树立起高质量的理念,在施工过程中推行质量管理,完善质量保证体系落实好质量保证等相关措施,建立激励机制,实时把控质量监督,清除质量隐患。

加强原材料的质量控制

原材料质量不均匀,将导致钢筋混凝土的质量波动,必须严格控制原材料的质量。水泥是对钢筋混凝土的质量产生影响的主要材料,要经过检验方可使用。骨料要在开采、堆放、筛选及运输的过程中进行质量的检验与控制,钢筋要符合规范规定并且经试验合格后才能使用。

严格控制混凝土的配合比,施工中对混凝土的施工配合比及时进行调整。应当经常对骨料含水率进行测定,了解在运输过程当中混凝土的拌和物坍落损失,在一定的水灰比下,对用水量和砂率进行调整,保证混凝土强度,外加剂必须经过试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在原材料进入施工场地之后需要工程师和各部门

的管理负责人员对其进行确认和验收,等确认无误之后方可投入使用。一旦发现不合格的原材料,应当立即弃置不再使用。

3 结语

建筑工程是一个有很大危险性和后期利用性的工程,在建设的过程一定要保证使用材料的质量,从而保障整个建筑的质量。钢筋混凝土的质量直接影响了整个工程的施工质量,建筑企业需要从人员管理、原材料管理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细致的监督管理,确保整个过程中钢筋混凝土的质量都是最好的,这是作为一个建筑企业最起码的职业操守,也是保障后期使用性能最直接的手段。

总之,钢筋混凝土的质量问题必须受到高度重视,严格控制。只要各级部门和人员都保持清醒的质量意识,严格按照规范执行质量控制,加强监督,就能够减轻建筑工程中钢筋混凝土的质量隐患,保证建筑物的安全。

参考文献:

[1]曾金辉.建筑工程中钢筋混凝土质量问题与控制要点[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9).

[2]张军锋.建筑工程中钢筋混凝土质量问题与控制要点[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30).

[3]孙冬梅.建筑工程中钢筋混凝土质量问题与控制要点探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22).

[4]闫文涛,徐洪莉.建筑工程中钢筋混凝土质量问题与控制要点[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9).

有关建筑施工研究论文范文推荐:

1. 建筑工程论文范文

2. 建筑毕业论文范文大全

3. 建筑施工技术研究论文

4. 建筑工程技术论文范文

5. 有关建筑工程论文范文

6. 建筑工程毕业论文范文

7. 建筑工程毕业论文范文

1. Lang Weimin, Yang Zongkai, Cheng Wenqing, Tan Yunmeng. An Improved Ring Signature Scheme based on Identity. High Technology Letters, March 2005, 6 (2): 10~15(EI收录)2. Lang Weimin, Yang Zongkai, Cheng Wenqing, Tan Yunmeng. A new improved ID-based proxy ring signature scheme from bilinear pairings. 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July 2005, 9 (4): 37~40(EI收录)3. Lang Weimin, Yang Zongkai, Cheng Wenqing, Tan Yunmeng. A New ID-Based Proxy Blind Signature Scheme. Wuhan University Journal of Natural Science, May 2005, 10(3): 345~349(EI收录)4. Lang Weimin, Cheng Wenqing, Yang Zongkai, Tan Yunmeng. An Efficient Authentication Scheme based on One-Way Key Chain for Sensor Network. 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07, 11(4): 22~26(EI收录)5. Lang Weimin, Tan Yunmeng, Yang Zongkai, Peng Bing. A New Efficient Proxy Blind Signature Scheme. In: Proceedings of the Ninth IEEE Symposium on Computers and Communications. Washington: IEEE Computer Society, August 2004, 21~25(EI收录)6. Lang Weimin, Yang Zongkai, Cheng Wenqing, Tan Yunmeng. A New Efficient Micropayment Scheme against Overspending. Proceedings of the Ninth IEEE Symposium on Computers and Communications. Washington: IEEE Computer Society, 2004, 50~55(EI收录)8. Lang Wei-min, Zhong Jing-li, Li jian-jun, et al. Research on the Authentication Scheme of WiMAX. Proceedings of The 4th Int’l Conference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Networking and Mobile Computing (WiCOM2008). Washington: IEEE Computer Society, 2008,889~892(EI收录)9. Lang Wei-min, Wu Run-sheng, Wang Jian-qiu. A Simple Key Management Scheme based on WiMAX. Proceedings of 2008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omputer Science and Computational Technology (ISCSCT2008) . Washington: IEEE Computer Society, 2008,3~7(EI收录)10. Lang Weimin, Yang Zongkai, Peng Bing, Tan Yunmeng. An Improved Identity-Based Ring Scheme. Asia Journa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004, 3(9): 752~75511. Lang Weimin, Yang Zongkai, Wu Shizhong, Tan Yunmeng. An ID-based Blind Signature Scheme from Bilinear Pairings. Asia Journa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004, 3(10): 814~81712. Yang Zongkai, Lang Weimin, Tan Yunmeng. Fair Micropayment System based on Hash Chain. Tsinghu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une 2005, 10 (3): 328~333(EI收录)13. Fu Xiong, Lang Weimin, Yang Zongkai, Tan Yunmeng. A New Efficient Mobile Micropayment Scheme. Wuhan University Journal of Natural Science, November 2004, 9(6): 935~939(EI收录)14. Yang Zongkai, Lang Weimin, Tan Yunmeng. A New Fair Micropayment System Based on Hash Chain. Proceedings of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Technology, e-Commerce, and e-Service. Washington: IEEE Computer Society, 2004,125~127(EI收录)15. Cheng Wenqing, Lang Weimin, Yang Zongkai, Tan Yunmeng. An Identity-based Blind Signature Scheme. In: Proceedings of the Ninth IEEE Symposium on Computers and Communications, Washington: IEEE Computer Society, 2004, 72~77(EI收录)16. Liu Gan, Lang Weimin, Ruan Youlin, et al. Qos-Guaranteed Call Admission Scheme for Broadband Multi-Services Mobile Wireless Network. Proceedings of the Ninth IEEE Symposium on Computers and Communications. Washington: IEEE Computer Society, 2004, 54~59(EI收录)17. Liu Gan, Lang Weimin, Ruan Youlin, et al. Optimal Stochastic Control for Multi-Services Call Admission in Mobile Wireless Networks. Proceedings of the Four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IT'04). Washington: IEEE Computer Society, 2004, 575~580(EI收录)18. Liu Gan, Lang Weimin, Ruan Youlin, et al. Precise bandwidth allocation scheme in broadband wireless multimedia networks. Proceedings of 2004 IEEE 60th Vehicular Technology Conference (VTC2004-Fall). Washington: IEEE Computer Society, 2004, 1550~2252(EI收录)19. Liu Gan, Lang Weimin, Ruan Youlin, et al. Fair multi-services call admission in cellular networks using stochastic control. Proceedings of 2004 IEEE 60th Vehicular Technology Conference (VTC2004-Fall). Washington: IEEE Computer Society, 2004, 3354~3358(EI收录)20. 郎为民, 杨宗凯, 吴世忠, 谭运猛. 一种具有可恢复性的离线电子支付方案. 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2004, 25 (12): 2286~2288(EI收录)21. 朱广堂, 郎为民, 谭运猛. 一种基于概率投票的新型高效微支付方案.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32 (5): 31~34(EI收录)22. 朱广堂, 郎为民, 谭运猛. 基于Merkle树的微支付方案.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2004, 32 (6): 27~32(EI收录)23. 谭运猛, 郎为民,付雄. 一种基于多PayWord链的新型高效微支付方案.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32(5): 29~31(EI收录)24. 郎为民, 杨宗凯, 谭运猛. 一种可提升消费者匿名性的离线电子支付方案. 计算机工程, 2004, 30 (1): 30~3225. 郎为民, 杨宗凯, 吴世忠等. 一种基于ECC的可恢复性离线电子支付方案. 计算机科学,2004, 31 (10): 74~7626. 郎为民, 程文青, 杨宗凯, 谭运猛. 无线传感器网络安全研究. 计算机科学,32 (5): 92~9727. 郎为民, 程文青, 杨宗凯, 谭运猛. 一种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密钥管理方案。计算机科学,32 (4): 147~15428. 陈晴, 郎为民, 王建秋, 杨宗凯. ASON体系结构研究. 光通信研究, 2006, 12(3): 6~829. 杨少春, 郎为民, 谭珂科. 基于密钥预分配的传感器网络加密方案.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05, 6(4): 11~1430. 郎为民, 高俊伟, 杨宗凯. 一种高效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认证方案.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06, 7(1): 14~1731. 郎为民, 雷承达, 彭芳. 射频识别(RFID)安全解决方案研究. 微计算机信息, 2006, 14(15): 14~2032. 程文青, 郎为民,杨宗凯, 谭运猛. 一种基于票据的新型微支付方案. 计算机科学, 2004, 31 (11): 135~13733. 郎为民, 程文青, 杨宗凯, 谭运猛. 一种基于PayWord的公平微支付系统. 计算机科学,2004, 31 (12): 86~8834. 郎为民. 基于身份和双线性对的代理盲签名方案. 军事通信技术, 2006, 27 (2): 16~1835. 郎为民, 靳焰, 王逢东. 软交换的业务功能分析. 军事通信技术, 2005, 11 (4): 20~2636. 郎为民, 刘克中, 张碧军, 杨宗凯. ASON标准化进展.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12 (10): 12~1737. 郎为民, 杨少春, 靳焰, 杨宗凯. TISPAN IMS标准化进展. 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 2005, 9(11): 32~3838. 郎为民, 靳焰, 王逢东, 杨宗凯. 北电网络基于IMS的NGN解决方案. 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 2005, 29(11): 9~1339. 郎为民, 杨宗凯, 付雄, 谭运猛, 熊志强. 基于GSM的移动微支付方案. 计算机科学, 32 (2): 105~10740. 郎为民, 靳焰, 王逢东, 杨宗凯. 软交换业务体系研究. 数据通信, 2005, 21 (9): 26~3241. 郎为民, 靳焰, 王逢东, 杨宗凯. 3GPP IMS研究. 信息通信, 2005, 7 (6): 11~1442. 郎为民, 高俊伟, 谢海涛, 杨宗凯. WCDMA标准化进展. 信息技术与标准化, 2005, 22(1): 11~1443. 郎为民, 靳焰, 王逢东, 杨宗凯. CDMA2000标准化进展. 信息技术与标准化, 2005, 21(12): 25~3044. 郎为民, 高俊伟, 谢海涛, 杨宗凯. TD-SCDMA标准化进展. 信息技术与标准化, 2005, 22(3): 29~3345. 郎为民, 靳焰. 浅谈构建军队安全信息网络保障体系的对策. 军事通信学术, 2004, 16 (2): 86~8746. 郎为民, 雷承达, 彭芳. EPON技术原理. 光纤与电缆及其应用技术, 2006, 10(4): 72~7847. 李旭, 郎为民, 彭芳, 杨宗凯. TISPAN组织的IP多媒体子系统研究. 广东通信技术, 2005, 9(11): 30~3648. 杨少春, 郎为民. 基于身份和双线性对的代理环签名方案. 微计算机信息, 2006, 14(12): 79~8149. 郎为民, 靳焰, 王逢东, 杨宗凯. ASON组网技术研究. 光电子技术与信息, 2006, 21(3): 12~1750. 郎为民, 陶少国, 杨宗凯. RFID标准体系结构研究. 物流技术, 2006, 18(6): 37~4151. 郎为民, 杨宗凯, 谭运猛. 基于双线性对的环签名方案. 计算机应用, 2005, 12 (7): 4~852. 郎为民, 刘克中, 张碧军, 杨宗凯. 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研究. 电信快报, 2006, 16(8): 21~2653. 郎为民, 靳焰, 付雄. 传感器网络及其在军事通信中的应用. 通信战士, 2004, 21 (11): 36~3754. 朱广堂, 郎为民, 谭运猛. 基于Merkle树的微支付方案.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2004, 32 (6): 27~32(EI收录)55. 杨宗凯, 付雄, 郎为民,程文青,谭运猛, 熊志强. 安全电子支付系统研究. 计算机科学, 32 (1): 108~11056. 谭运猛, 郎为民,付雄. 一种基于多PayWord链的新型高效微支付方案.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32(5): 29~31(EI收录)57. 谭运猛, 汤浩, 郎为民, 付雄. 一种基于双线性对的高效环签名方案. 微计算机信息, 2006, 14(12): 5~758. 孙海成, 郎为民. “非接触战争”对我军通信系统的影响及对策. 军事通信学术, 2003, 15 (1): 8~959. 郎为民, 吕小红, 王建秋. 一种改进的代理环签名方案. 微计算机信息, 2006, 13(15): 10~1260. 彭冰, 郎为民, 杨宗凯. 移动微支付系统研究. 微计算机信息, 2006, 13(1): 52~5461. 郎为民, 李旭, 王建秋. WCDMA组网技术研究. 微计算机信息, 2006, 13(3): 69~7162. 郎为民, 王军, 王建秋. MSTP体系结构研究. 山西电子技术, 2006, 8(1): 3~563. 郎为民, 高俊伟, 杨宗凯. 一种高效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认证方案.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06, 7(1): 14~1764. 郎为民, 王逢东, 靳焰, 杨宗凯. 3GPP组织的IP多媒体子系统研究. 世界电信, 2005, 18(12): 47~5165. 郎为民, 靳焰, 周明, 杨宗凯.GPON体系结构研究. 光学与光电技术, 2006, 4(1): 42~4566. 陈欣, 郎为民, 王建秋. 射频识别技术安全问题. 电子技术, 2006, 31(4): 37~4067. 郎为民, 王建秋. MSTP的功能模型研究. 微计算机信息, 2006, 12(22): 14~1768. 郎为民, 杨宗凯, 谭运猛. 一种基于密钥预分配的传感器网络加密方案. 国家信息安全测评认证, 2006, 3(1): 40~4269. 郎为民, 王逢东, 靳焰, 杨宗凯. WCDMA系列标准研究. 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 2005, 9(12): 11~1970. 郎为民, 靳焰, 王逢东,杨宗凯. CDMA2000系列标准研究. 邮电设计技术, 2006, 30(1): 15~2171. 郎为民, 靳焰, 王逢东, 杨宗凯. GPON技术研究. 电子与电脑, 2005, 10(12): 129~13472. 郎为民, 陶少国, 杨宗凯. 电子产品代码(EPC)标准化进展. 信息通信, 2006, 7(3): 8~1373. 郎为民. ISO/IEC的RFID标准化进展. 商品储运与养护, 2006, 28(3): 24~2774. 郎为民. CDMA2000组网能力研究. 移动通信, 2006, 30(2): 52~5875. 郎为民, 靳焰, 王逢东, 杨宗凯. 软交换互通能力的研究. 数据通信, 2006, 10(2) 22~2576. 李旭, 郎为民, 王逢东, 靳焰. TD-SCDMA系列标准研究. 电子科技, 2006, 17(5): 63~6877. 郎为民, 陶少国, 杨宗凯. EPCglobal组织的RFID标准化进展. 数据通信, 2006, 10(3) : 22~2578. 李建军, 刘建中, 郎为民. 射频识别技术在物流管理领域中的应用. 电脑与信息技术, 2006, 14(6): 41~4579. 郎为民, 陶少国, 杨宗凯. RFID标准化体系研究. 电子元器件应用, 2006, 16(8): 6~1080. 郎为民, 陶少国, 杨宗凯. UID中心RFID标准化进展. 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 2006, 10(6): 41~4681. 郎为民, 姚建永, 杨宗凯. RFID标准体系结构研究. 物流技术, 2006, 18(6): 37~4182. 郎为民, 陶少国, 杨宗凯. 射频识别技术在城市交通管理领域的应用. 中国交通信息产业, 2006, 14(6): 136~13783. 郎为民, 杨宗凯. 软交换体系结构分析. 信息通信增刊, 2006, 8(增): 440~44384. 郎为民, 杨宗凯. 爱立信基于IMS的NGN解决方案. 信息通信增刊, 2006, 8(增): 340~34285. 郎为民, 谭珂科, 靳焰. Ad Hoc网络在军事通信中的应用. 通信战士, 21(8): 37~3886. 郎为民, 刘克中, 张碧军. ASON标准化进展. 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 19(8): 37~4487. 郎为民, 刘克中, 张碧军. ASON系列标准研究. 世界电信, 2006, 19(6): 50~5688. 郎为民, 刘德敏, 李建军. RFID安全机制研究. 电子元器件, 2006, 21(5):32~3789. 郎为民, 刘德敏, 李建军. 泛在ID(UID)中心的RFID标准化进展. 商品储运与养护, 2007, 28(1): 18~2190. 郎为民, 刘克中, 张碧军. 电子产品代码网络研究. 信息与电子工程, 2006, 12(6): 23~2791. 郎为民, 李建军, 胡东华. UMTS业务体系研究. 数据通信, 2007, 23(2): 18~2192. 郎为民, 王金泉. 射频识别技术在信息管理领域的应用. 电子与电脑, 2007, 12(5): 43~4693. 郎为民, 王金泉. HSDPA中的高速传输技术. 现代通信, 2007, 18(4): 52~5694. 郎为民, 李建军, 宋壮志. 全IP下一代网络体系结构研究. 数据通信, 2007, 23(3): 41~4395. 郎为民, 姚建勇, 王建秋. 表面组装技术发展趋势研究. 电子元器件, 2007, 22(3):51~5596. 郎为民, 姚建勇, 王建秋. RFID技术安全性研究. 微计算机信息, 2007, 14(9): 61~6597. 郎为民, 王建秋, 嵇英华. 移动IP安全性研究. 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 2007, 6(5): 5~998. 郎为民, 李建军, 胡东华. 下一代网络标准化进展. 信息技术与标准化, 2007, 24(6): 10~1499. 郎为民, 王金泉. HSDPA技术研究. 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 2007, 11(5): 41~46100. 郎为民, 王金泉. RFID在军事领域中的应用. 电子技术, 2007, 33(5): 37~40101. 郎为民, 王金泉. WCDMA系列标准研究. 中国科技发展精典文库, 2007, 7(5): 124~129102. 郎为民, 李建军, 宋壮志. UMTS体系结构研究. 数据通信, 2007, 23(4): 21~25103. 郎为民, 靳焰, 王逢东,杨宗凯. 全IP网络体系结构研究. 邮电设计技术, 2007, 30(1): 10~14104. 郎为民, 王金泉. HSDPA信道编码研究. 数据通信, 2007, 23(5): 27~31105. Lang Weimin, Wang Jianqiu. Research on the Security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 第四届通信学会学会106. 郎为民, 李建军, 宋壮志. ETS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商品储运与养护, 2007, 28(5): 23~26107. 郎为民, 靳焰, 王逢东. 麦德龙的未来超市项目简介. 湖南农机, 2008(9): 10~11108. 郎为民. UMTS业务生成环境(SCE)研究. 电子技术, 2008(3): 43~47109. 郎为民, 张昆, 宋壮志. 下一代网络体系结构研究. 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07(6): 25~29110. 郎为民, 王金泉. MWIF核心体系结构研究. 数据通信, 2008(2): 51~56111. 郎为民, 吴帆, 胡东华. UMTS性能增强技术研究. 邮电设计技术, 2008(1): 22~24112. 郎为民, 陈波, 杨宗凯. 下一代网络话音编码标准研究. 信息通信, 2008(1): 3~7113. 郎为民, 焦巧, 王逢东. UMTS无线接口协议体系. 电信网技术, 2008(1): 25~27114. 郎为民, 焦巧, 刘建中. WiMAX标准化进展. 数据通信, 2008(3): 61~65115. 郎为民, 焦巧, 马同兵. IP多媒体子系统(IMS)部署方案研究. 邮电设计技术, 2008(3): 10~16116. 郎为民, 焦巧, 祁向宇, 张颀. WiMAX标准体系研究. 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 2008(5): 42~47117. 郎为民, 焦巧, 祁向宇, 张颀. WiMAX认证方案研究. 信息网络安全, 2008(9): 16~22118. 郎为民, 焦巧, 王逢东. UMTS无线接口协议体系. 电信网技术, 2008(1): 33~37119. 郎为民, 靳焰. IEEE : 2007和IEEE : 2007标准研究. 信息技术与标准化, 2008(11): 54~60120. 郎为民, 靳焰.PKMv2协议研究. 数据通信, 2008(4): 68~74121. 郎为民, 靳焰, 祁向宇. IEEE 标准研究. 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 2008(9): 32~37122. 郎为民, 李建军. 通指装备保障信息化建设浅析. 通指装备技术保障资源节约理论与实践会议论文集, 2008(9): 391~394123. 郎为民, 李建军, 吴帆. 移动环境中的无线接入技术. 数据通信, 2008(6): 15~20124. 郎为民, 孙月光, 祁向宇, 宋姗姗. WiMAX密钥管理方案研究. 邮电设计技术, 2008(10):23~27125. 郎为民, 孙月光, 孙少兰, 刘军. PKMv1协议研究. 信息网络安全, 2008(10): 4~10126. 郎为民, 汪霖, 熊华, 宋壮志. IP多媒体子系统框架结构研究. 信息技术与标准化, 2008(5): 1~6127. 郎为民, 王逢东, 谭运猛. WiMAX密钥管理方案浅析. 国家信息安全测评, 2008(3): 25~29128. 郎为民, 王金泉. RFID标准化组织介绍. 数字通信世界, 2008(8): 37~40129. 郎为民, 王金泉.射频识别技术大有可为. 数字通信世界, 2008(2): 19~23130. 郎为民, 武建华, 祁向宇, 刘军. WiMAX应用研究. 数据通信, 2008(3): 11~15131. 郎为民, 武建华, 祁向宇. WiMAX与3G、WLAN的融合趋势. 通信世界, 2008(26): 78~82132. 郎为民, 武建华, 祁向宇. UMTS承载业务体系结构研究. 数据通信, 2008(5): 66~71133. 郎为民, 武建华, 祁向宇. 无线宽带(WiBro)技术研究. 邮电设计技术, 2008(6): 89~92134. 郎为民, 武建华. WiMAX接入控制方案研究. 数据通信, 2008(5): 77~81135. 郎为民, 武建华. WiMAX加密方案研究. 信息通信, 2008(5): 45~50136. 郎为民, 李建军, 高泳洪. 宽带无线多媒体发展研究. 邮电设计技术, 2007(12): 12~16137. 郎为民, 孙月光, 孙少兰, 刘军. WiMAX系统部署研究. 现代电信科技, 2008(12): 41~46138. 胡东华, 郎为民, 孙月光, 孙少兰. 射频识别技术在动物识别领域的应用.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35): 54~57139. 郎为民. WiMAX技术概述. 中国新通信, 2009(1): 44~47140. 郎为民. WiMAX密钥管理方案浅析. 国家信息安全测评, 2008(6): 33~37141. 郎为民, 孙月光, 孙少兰, 刘军. 韩国WiBro技术分析. 现代电子技术, 2008(3): 14~18142. 郎为民, 叶志清. 小型无线设备的Web业务技术研究. 电子技术, 2008(4): 39~44143. 郎为民, 胡喜飞. 指纹识别技术研究. 商情, 2008(9): 22~24144. 郎为民, 周展. WiMAX技术演进与应用领域研究. 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信息化与社会发展学术讨论分会场论文集, 2008(12) : 114~118145. 郎为民, 孙月光, 孙少兰, 刘军. 3G组网技术研究. 现代电信科技, 2008(2): 21~24146. 郎为民, 胡喜飞. WCDMA蜂窝覆盖范围规划研究. 现代电信科技, 2008(2): 33~37147. 郎为民. WiMAX物理层简介. 中国新通信, 2009(2): 48~52148. 郎为民. WiMAX MAC层简介. 中国新通信, 2009(3): 55~60149. 郎为民. WiMAX网络架构简介. 中国新通信, 2008(4): 41~44150. 郎为民. WiMAX组网问题研究. 中国新通信, 2008(5): 66~72151. 郎为民. WiMAX应用问题研究. 中国新通信, 2008(6): 70~73152. 郎为民. WiMAX网络规划研究. 电信快报, 2008(12): 33~37153. 郎为民.一种基于软交换的NGN解决方案. 电信快报, 2009(4): 11~14154. 郎为民. 反台独应急作战通指装备准备问题研究. 提高我军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通信能力”论文集, 2008(12): 14~18155. 郎为民. 应急作战通指装备保障力量组织运用研究. 提高我军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通信能力”论文集, 2008(12): 18~21156. 郎为民. 军校立体化教材建设初探. 教材建设理论与实践论文集, 2008(12): 54~21157. 王金泉, 郎为民. 射频识别技术在商品储运领域的应用. 商品储运与养护, 2007(4): 12~15158. 郎为民, 王金泉. 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研究. 中国新通信, 2007(8): 44~49159. 郎为民. 射频识别技术在信息管理领域的探讨. 商品储存与养护, 2007(6): 38~42160. 郎为民, 胡东华, 朱元诚, 张昆. ETC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商品储存与养护, 2007(5): 9~13161. 郎为民, 李建军, 吴帆. UMTS音频编码标准研究. 数据通信, 2007(5): 20~24162. 郎为民, 李建军, 吴帆. 射频识别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 商品储存与养护, 2007(4): 33~37163. 郎为民, 李建军, 吴帆. 无线局域网(WLAN)安全问题研究. 电子技术, 2007(7): 18~23164. 姚建永, 郎为民. 表面组装技术的发展趋势. 电子元器件应用, 2007(9): 36~41165. 郎为民, 马同兵, 蔡理金. 美军联合全资可视化系统研究. 通信指挥学院学报, 2006(12): 12~14166. 郎为民, 孙月光, 孙少兰, 刘军. WiMAX网络规划研究. 数据通信, 2006(5): 20~25167. 郎为民, 马同兵, 蔡理金. WiMAX应用与发展. 数字通信世界, 2009(1): 46~49168. 郎为民, 孙月光, 孙少兰, 刘军. WiMAX关键技术研究. 数据通信, 2006(3): 55~60169. 郎为民, 王金泉, 邹乾友. WCDMA中的无线接入技术. 军事通信与信息网络技术发展研讨会论文集, 2007(7): 42~47170. 郎为民, 王金泉, 万承贵. 音频编码标准研究. 军事通信与信息网络技术发展研讨会论文集, 2007(7): 280~285171. 郎为民, 杨宗凯, 吴世忠, 谭运猛. 一种具有可恢复性的离线电子支付方案. 华中科技大学电信系第八届研究生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3(10): 95~100172. 郎为民, 杨宗凯, 吴世忠, 谭运猛. 一种基于单向散列链的传感器高效认证方案. 华中科技大学电信系第九届研究生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4(12): 95~100173. 郎为民, 杨宗凯. 下一代话音编码标准研究. 信息通信, 2009(1): 18~23174. 郎为民, 杨宗凯. 一种基于ECC的可恢复离线电子支付系统. 计算机科学, 2004, 31 (10): 74~76175. 郎为民, 杨宗凯. 北电网络公司的NGN解决方案. 邮电设计技术, 2005, 31 (11): 9~13176. 郎为民, 杨宗凯. MSTP组网技术研究. 通信管理与技术, 2006, 21(8): 18~23177. 郎为民, 杨宗凯. ASON组网能力研究. 量子电子学报, 2007(3): 92~95178. 郎为民, 杨宗凯. 软交换体系结构研究. 数字通信世界, 2007(2): 14~17179. 郎为民, 杨宗凯. 4G关键技术研究. 信息通信, 2007(3): 8~10180. 郎为民, 杨宗凯. UMTS性能增强方案介绍. 数字通信世界, 2008, 16(4): 10~13181. 郎为民. IP多媒体子系统部署方案研究. 邮电设计技术, 2008, 34 (3): 41~15182. 郎为民. WiMAX最新标准研究. 通信管理与技术, 2008, 12(4): 6~10183. 郎为民. 麦德龙的未来商店项目简介. 湖南农机, 2008, 23(9): 52~56184. 郎为民. UMTS环境中的无线接入技术. 数字通信世界, 2008, 16(12): 87~90185. 郎为民. IPTV的市场及优劣势分析. 邮电设计技术, 2008, 35 (1): 12~15186. 郎为民. IP多媒体子系统移动性管理研究. 数据通信, 2009, 16(1): 42~45187. 郎为民. 下一代网络的演进策略和路线. 现代电信科技, 2009(3): 21~25188. 郎为民. WiMAX网络频谱规划研究. 电信快报, 2009(2): 18~22189. 郎为民. WiMAX最新标准介绍. 信息通信, 2009, 12(1): 41~44190. 郎为民. 基于对称加密体制和散列链的新型公正微支付系统. 信息网络安全, 2009, 16(3): 14~18191. 郎为民. LTE系统IMS用户安全性研究. 数据通信, 2009, 16(2): 51~54192. 郎为民. PKMv1算法介绍. 国家信息安全测评认证, 2008, 8(5): 32~34193. 郎为民. 未来商店的构成. 数字通信世界, 2009 (4): 43~45

随着战争模式的发展变化,军事装备复杂程度的不断提高,军事装备保障的作用日益增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信息化条件下的高技术局部战争中,军事装备保障效益的优劣直接决定着军事装备战斗力水平的高低,进而直接影响着军队战斗力水平的发挥。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下,仅仅依靠军队自身的资源已远远不能满足军事装备保障的迫切需要,军事装备保障应该能够纳入到民用技术保障的服务领域,应该能够依托民用技术保障平台开展工作,归根到底,就是要充分利用民用资源来为军事装备保障服务。 基于以上的想法,本课题着重研究了军事装备保障外包这一具有重大理论与现实意义的问题。外包(Outsourcing)是指企业利用外部专业资源为自身服务,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充分发挥核心竞争力以及增强应变能力的一种管理模式。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美各国的军队先后通过引入外包的模式来降低军事装备保障成本,提高军事装备保障效率,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新军事变革时代的到来,我军实施军事装备保障外包的紧迫性也日益增强,非常需要运用这一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来指导军事装备保障外包的具体实施

深入分析了信息化建设对空军装备维修保障体制建设的基本要求,并结合实际,对在信息化建设背景下进一步深化装备维修保障体制改革提出几点对策和建议.关键词:新军事变革;信息化建设;空军装备;维修保障体制中图分类号:257随着以信息化为基本特征的新军事变革的深入发展,空军装备的信息化程度日益提高,对装备维修保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因而对空军装备维修保障体制的研究,应站在新的视角去观察,采用新的思路去谋划,提出新的观点和见解.一,维修技术的发展及对空军装备维修保障体制的要求在装备维修的发展过程中,维修技术的改进始终是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是改革的突破口.空军装备维修保障信息化建设将广泛地应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尤其是电子技术,信息技术来加强空军装备维修保障能力,以适应未来信息化战争的要求.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在空军装备维修保障技术研究和发展上,以下技术将得到深入的研究与广泛的应用:一是故障诊断技术的应用研究,提高装备的测试性,使装备具有最佳故障诊断能力;二是状态监控技术的应用研究,利用先进的状态监控技术对装备进行连续或周期性的定量测试,掌握装备的实时状态信息;三是自修复技术的应用研究,提高装备的自修复能力;四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研究,建立完善的维修保障信息网,建立以网络为中心的远程维修保障系统;五是建模与仿真技术的应用研究,将建模仿真技术用于维修保障方案的制定和评估,提高维修保障的效能.维修技术的更新必然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维修保障体制,在空军信息化建设中,高新技术在维收稿日期:2005一6—26作者简介:武昌,男,导航装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修中的应用对装备维修保障体制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要求维修管理体制具有高效率实时的组织指挥能力.必须适应未来高技术战争条件下空军作战的特点,充分发挥信息网络优势,从适应机械化军队合同作战和建设的纵长型"树状"体制向适应信息化军队联合作战和建设的扁平型"网状"体制转变,以便使信息快速,顺畅,有序地流动,强化对维修资源的统一管理,使维修指挥部-根据战场变化实时决策,实时指挥.其次,要求空军装备维修保障体制运行具有更高的效率.要完善维修机构的设置,整合分散的修理机构,实施一体化维修保障,确保维修机构具有更高的维修效率,更快的维修响应能力;要运用先进的维修保障理论,实行更加切实有效的维修制度,发展基于状态的维修;要优化维修资源配置,充分发挥民间技术优势,借助民用维修力量为空军装备维修保障服务,进一步降低维修保障的运行成本.第三,要求空军装备维修体制必须不断地适应信息化装备的发展.在维修专业方向的设置上充分考虑到新型信息化装备的维修需求以及新概念武器对装备造成的损伤.对策二,深化空军装备维修保障体制改革的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深化空军装备维修保障体制改革,着力增强装备维修保障的能力,应做好第4期武昌等:信息化建设中的空军装备维修保障体制改革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采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建立"扁平化"维修管理体制随着新军事变革的不断深入,迫切需要利用先进的通信技术和数据传输技术来提高装备维修资源调配,调拨过程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必须遵循信息化建设客观规律,结合空军部队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搞好维修管理体制的顶层设计,打破原有的体制框架,建立新的编制体制,管理模式和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机构,理顺各部门,上下级之间的关系,重新整合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只要有利于信息资源获取,传递,应用的机构和组织关系,就应予以确立,反之则应废除.采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建立统一的维修管理专门机构,实施扁平化管理.随着维修管理信息网络的建立,可将维修信息纳人部队的指挥自动化体系之中,使装备故障信息的传递收集更加快捷和准确,维修机构的指挥管理更加协调与统一,从而达到更加有效地配置和使用各种维修资源的目的.维修管理体制的建立可参照美军的体制,将维修管理工作分为战略,战役和战术三个层次.其中,战略层维修管理人员负责工业部门与基地级的维修活动;战区战役层维修管理人员负责协调具体的修理及靠前修理活动,此外还负责指导综合保障活动;战术层维修管理人员负责检查操作人员/机组,基层分队的维修活动.(二)合理配置和使用各种维修资源.切实提高维修保障体制运行效率空军装备维修体制改革是维修保障信息化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建设信息化的维修保障系统,需要对修理机构及人员进行必要的重新整合,改变原有的运行机制,以提高保障效率,充分发挥信息化保障装备的优势.同时,维修运行机制的改革,也能够促进整个维修保障系统的信息化建设进程.在修理机构的设置上,进一步完善现行的两级维修体制,整合现有的,分散的修理机构,实行装备的集中统一修理,避免重复建设和技术力量分散,避免因条块分割,隶属关系复杂而无法优化资源配置.发挥修理装备,人才,技术,管理集中的优势

装备保障信息化研究初探论文

深入分析了信息化建设对空军装备维修保障体制建设的基本要求,并结合实际,对在信息化建设背景下进一步深化装备维修保障体制改革提出几点对策和建议.关键词:新军事变革;信息化建设;空军装备;维修保障体制中图分类号:257随着以信息化为基本特征的新军事变革的深入发展,空军装备的信息化程度日益提高,对装备维修保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因而对空军装备维修保障体制的研究,应站在新的视角去观察,采用新的思路去谋划,提出新的观点和见解.一,维修技术的发展及对空军装备维修保障体制的要求在装备维修的发展过程中,维修技术的改进始终是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是改革的突破口.空军装备维修保障信息化建设将广泛地应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尤其是电子技术,信息技术来加强空军装备维修保障能力,以适应未来信息化战争的要求.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在空军装备维修保障技术研究和发展上,以下技术将得到深入的研究与广泛的应用:一是故障诊断技术的应用研究,提高装备的测试性,使装备具有最佳故障诊断能力;二是状态监控技术的应用研究,利用先进的状态监控技术对装备进行连续或周期性的定量测试,掌握装备的实时状态信息;三是自修复技术的应用研究,提高装备的自修复能力;四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研究,建立完善的维修保障信息网,建立以网络为中心的远程维修保障系统;五是建模与仿真技术的应用研究,将建模仿真技术用于维修保障方案的制定和评估,提高维修保障的效能.维修技术的更新必然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维修保障体制,在空军信息化建设中,高新技术在维收稿日期:2005一6—26作者简介:武昌,男,导航装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修中的应用对装备维修保障体制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要求维修管理体制具有高效率实时的组织指挥能力.必须适应未来高技术战争条件下空军作战的特点,充分发挥信息网络优势,从适应机械化军队合同作战和建设的纵长型"树状"体制向适应信息化军队联合作战和建设的扁平型"网状"体制转变,以便使信息快速,顺畅,有序地流动,强化对维修资源的统一管理,使维修指挥部-根据战场变化实时决策,实时指挥.其次,要求空军装备维修保障体制运行具有更高的效率.要完善维修机构的设置,整合分散的修理机构,实施一体化维修保障,确保维修机构具有更高的维修效率,更快的维修响应能力;要运用先进的维修保障理论,实行更加切实有效的维修制度,发展基于状态的维修;要优化维修资源配置,充分发挥民间技术优势,借助民用维修力量为空军装备维修保障服务,进一步降低维修保障的运行成本.第三,要求空军装备维修体制必须不断地适应信息化装备的发展.在维修专业方向的设置上充分考虑到新型信息化装备的维修需求以及新概念武器对装备造成的损伤.对策二,深化空军装备维修保障体制改革的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深化空军装备维修保障体制改革,着力增强装备维修保障的能力,应做好第4期武昌等:信息化建设中的空军装备维修保障体制改革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采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建立"扁平化"维修管理体制随着新军事变革的不断深入,迫切需要利用先进的通信技术和数据传输技术来提高装备维修资源调配,调拨过程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必须遵循信息化建设客观规律,结合空军部队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搞好维修管理体制的顶层设计,打破原有的体制框架,建立新的编制体制,管理模式和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机构,理顺各部门,上下级之间的关系,重新整合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只要有利于信息资源获取,传递,应用的机构和组织关系,就应予以确立,反之则应废除.采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建立统一的维修管理专门机构,实施扁平化管理.随着维修管理信息网络的建立,可将维修信息纳人部队的指挥自动化体系之中,使装备故障信息的传递收集更加快捷和准确,维修机构的指挥管理更加协调与统一,从而达到更加有效地配置和使用各种维修资源的目的.维修管理体制的建立可参照美军的体制,将维修管理工作分为战略,战役和战术三个层次.其中,战略层维修管理人员负责工业部门与基地级的维修活动;战区战役层维修管理人员负责协调具体的修理及靠前修理活动,此外还负责指导综合保障活动;战术层维修管理人员负责检查操作人员/机组,基层分队的维修活动.(二)合理配置和使用各种维修资源.切实提高维修保障体制运行效率空军装备维修体制改革是维修保障信息化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建设信息化的维修保障系统,需要对修理机构及人员进行必要的重新整合,改变原有的运行机制,以提高保障效率,充分发挥信息化保障装备的优势.同时,维修运行机制的改革,也能够促进整个维修保障系统的信息化建设进程.在修理机构的设置上,进一步完善现行的两级维修体制,整合现有的,分散的修理机构,实行装备的集中统一修理,避免重复建设和技术力量分散,避免因条块分割,隶属关系复杂而无法优化资源配置.发挥修理装备,人才,技术,管理集中的优势

军事高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现代武器装备出现了8个方面的新特点,从而与传统武器之间产生了"代沟",这将对未来战争产生全面深刻的影响。

军事高技术指那些应用于军事领域,并能产生重大革命性影响的技术。军事高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仅使武器装备,作战理论,战争形态等跃升到一个崭新的层次。

而且它作为战争活动的物质条件之一,也必然会对军事谋略产生巨大的影响。军事高技术给军事谋略注入了强大的活力,使军事谋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技术决定战术,这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的一个基本观点。

隐身兵器的不断发展以及在高技术局部战争中的日益广泛应用,对作战行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甚至有可能引起传统攻防理论和作战原则的变革。认真分析隐身兵器对作战行动的可能影响,深入探讨相应的对策,是我们充分作好军事斗争准备的重要内容。

隐身兵器对作战行动的影响现代隐身兵器既有飞机,舰艇、潜艇、坦克等作战平台,又有导弹、火炮、鱼雷等打击兵器,由于这些技术装备在作战使用时有较大的隐蔽性和突然性,因而对作战行动产生了较大影响。

攻击型飞机是现代战争的主力,也是世界各国空中力量的发展重点。军事技术的发展和武器装备的改进使现代战争的作战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攻击型飞机提供了更多发挥优势的机会。为适应现代和未来战争的需要,攻击型飞机的发展表现出明显的三大趋势。

现代战争对攻击型飞机提出了新的要求,航空技术的发展为飞机性能的提高奠定了技术基础,两者协调统一构成了攻击型飞机的发展方向。

高新技术在军事上的应用,使武器装备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这就为战争指导者施计用谋提供了新的物质手段,使古老的军事谋略增添了许多新内容。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将使"不战而屈人之兵"成为可能"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任何一位战争指导者使命。

由于在现代战争中大量使用高技术武器装备,从而使作战条件和战争形态发生明显变化,给军事医学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战。

高技术局都战争卫勤保障特点:

1、战争对抗性增强,减员率增高,伤员时空分布不均衡,救治任务十分繁重。

2、三军合同作战,联合保障,卫勤保障关系更加复杂。

3、战争突然性增大,作战样式多变,,快速机动保障作用提高。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兴起了一场以高技术为标志的科技革命。高技术在概念上主要是指知识密集程度高、技术难度高、投资强度高、渗透性与扩散性高、应用效益高和开发领域新的技术。

在现代战争中,由于隐身技术的发展,隐身武器装备也相继问世并在现代战争中得到了初步应用。在21世纪,隐身武器装备必将会得到迅猛的发展,并在战争中得到广泛应用,必将对作战产生深刻的影响。未来战场有可能进入一个"隐身时代",捉迷藏式的"隐身战争"将成为高技术战争的模式之一。

这次新技术革命发展起来的高技术主要指相互支持、相互联系的6大高技术群,即信息技术群、新材料技术群、新能源技术群、生物技术群、航天技术群和海洋。

本世纪初叶,当飞机问世并用于战争之后,使战争形态由二维平面转变为三维立体,人类战争由此发生了重大革命。随着现代高新技术不断物化于航空技术装备,使作战飞机日益向隐身化,无人化、多能化、通用化方向发展。

这必将对21世纪的战争产生重大的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作战飞机的隐身化,可能导致拥有隐身技术优势的一方在战争中获得战略优势和主动作战飞机的隐身化,主要是指作战飞机将广泛采用隐身技术,包括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来降低敌方雷达、红外、光学和声波等探测系统的观测特征,使敌方探测系统难以发挥作用的一种趋势。

军事高技术对战争的影响是通过提高武器装备的战术技术性能而产生的.这些性能表现在作战与备战的各个环节,如发现与隐蔽;运载、推进与抵抗;命中与躲避、拦截;摧毁与防护;指挥、控制与干扰、破坏等。

20世纪70年代以来,武器装备的战术技术性能在上述各环节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进步,如作用距离、机动能力、命中精度和毁伤威力、防护能力或生存能力等,均非往日面貌。所以不可避免地对现代战争产生重大影响。

1. Lang Weimin, Yang Zongkai, Cheng Wenqing, Tan Yunmeng. An Improved Ring Signature Scheme based on Identity. High Technology Letters, March 2005, 6 (2): 10~15(EI收录)2. Lang Weimin, Yang Zongkai, Cheng Wenqing, Tan Yunmeng. A new improved ID-based proxy ring signature scheme from bilinear pairings. 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July 2005, 9 (4): 37~40(EI收录)3. Lang Weimin, Yang Zongkai, Cheng Wenqing, Tan Yunmeng. A New ID-Based Proxy Blind Signature Scheme. Wuhan University Journal of Natural Science, May 2005, 10(3): 345~349(EI收录)4. Lang Weimin, Cheng Wenqing, Yang Zongkai, Tan Yunmeng. An Efficient Authentication Scheme based on One-Way Key Chain for Sensor Network. 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07, 11(4): 22~26(EI收录)5. Lang Weimin, Tan Yunmeng, Yang Zongkai, Peng Bing. A New Efficient Proxy Blind Signature Scheme. In: Proceedings of the Ninth IEEE Symposium on Computers and Communications. Washington: IEEE Computer Society, August 2004, 21~25(EI收录)6. Lang Weimin, Yang Zongkai, Cheng Wenqing, Tan Yunmeng. A New Efficient Micropayment Scheme against Overspending. Proceedings of the Ninth IEEE Symposium on Computers and Communications. Washington: IEEE Computer Society, 2004, 50~55(EI收录)8. Lang Wei-min, Zhong Jing-li, Li jian-jun, et al. Research on the Authentication Scheme of WiMAX. Proceedings of The 4th Int’l Conference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Networking and Mobile Computing (WiCOM2008). Washington: IEEE Computer Society, 2008,889~892(EI收录)9. Lang Wei-min, Wu Run-sheng, Wang Jian-qiu. A Simple Key Management Scheme based on WiMAX. Proceedings of 2008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omputer Science and Computational Technology (ISCSCT2008) . Washington: IEEE Computer Society, 2008,3~7(EI收录)10. Lang Weimin, Yang Zongkai, Peng Bing, Tan Yunmeng. An Improved Identity-Based Ring Scheme. Asia Journa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004, 3(9): 752~75511. Lang Weimin, Yang Zongkai, Wu Shizhong, Tan Yunmeng. An ID-based Blind Signature Scheme from Bilinear Pairings. Asia Journa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004, 3(10): 814~81712. Yang Zongkai, Lang Weimin, Tan Yunmeng. Fair Micropayment System based on Hash Chain. Tsinghu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une 2005, 10 (3): 328~333(EI收录)13. Fu Xiong, Lang Weimin, Yang Zongkai, Tan Yunmeng. A New Efficient Mobile Micropayment Scheme. Wuhan University Journal of Natural Science, November 2004, 9(6): 935~939(EI收录)14. Yang Zongkai, Lang Weimin, Tan Yunmeng. A New Fair Micropayment System Based on Hash Chain. Proceedings of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Technology, e-Commerce, and e-Service. Washington: IEEE Computer Society, 2004,125~127(EI收录)15. Cheng Wenqing, Lang Weimin, Yang Zongkai, Tan Yunmeng. An Identity-based Blind Signature Scheme. In: Proceedings of the Ninth IEEE Symposium on Computers and Communications, Washington: IEEE Computer Society, 2004, 72~77(EI收录)16. Liu Gan, Lang Weimin, Ruan Youlin, et al. Qos-Guaranteed Call Admission Scheme for Broadband Multi-Services Mobile Wireless Network. Proceedings of the Ninth IEEE Symposium on Computers and Communications. Washington: IEEE Computer Society, 2004, 54~59(EI收录)17. Liu Gan, Lang Weimin, Ruan Youlin, et al. Optimal Stochastic Control for Multi-Services Call Admission in Mobile Wireless Networks. Proceedings of the Four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IT'04). Washington: IEEE Computer Society, 2004, 575~580(EI收录)18. Liu Gan, Lang Weimin, Ruan Youlin, et al. Precise bandwidth allocation scheme in broadband wireless multimedia networks. Proceedings of 2004 IEEE 60th Vehicular Technology Conference (VTC2004-Fall). Washington: IEEE Computer Society, 2004, 1550~2252(EI收录)19. Liu Gan, Lang Weimin, Ruan Youlin, et al. Fair multi-services call admission in cellular networks using stochastic control. Proceedings of 2004 IEEE 60th Vehicular Technology Conference (VTC2004-Fall). Washington: IEEE Computer Society, 2004, 3354~3358(EI收录)20. 郎为民, 杨宗凯, 吴世忠, 谭运猛. 一种具有可恢复性的离线电子支付方案. 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2004, 25 (12): 2286~2288(EI收录)21. 朱广堂, 郎为民, 谭运猛. 一种基于概率投票的新型高效微支付方案.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32 (5): 31~34(EI收录)22. 朱广堂, 郎为民, 谭运猛. 基于Merkle树的微支付方案.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2004, 32 (6): 27~32(EI收录)23. 谭运猛, 郎为民,付雄. 一种基于多PayWord链的新型高效微支付方案.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32(5): 29~31(EI收录)24. 郎为民, 杨宗凯, 谭运猛. 一种可提升消费者匿名性的离线电子支付方案. 计算机工程, 2004, 30 (1): 30~3225. 郎为民, 杨宗凯, 吴世忠等. 一种基于ECC的可恢复性离线电子支付方案. 计算机科学,2004, 31 (10): 74~7626. 郎为民, 程文青, 杨宗凯, 谭运猛. 无线传感器网络安全研究. 计算机科学,32 (5): 92~9727. 郎为民, 程文青, 杨宗凯, 谭运猛. 一种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密钥管理方案。计算机科学,32 (4): 147~15428. 陈晴, 郎为民, 王建秋, 杨宗凯. ASON体系结构研究. 光通信研究, 2006, 12(3): 6~829. 杨少春, 郎为民, 谭珂科. 基于密钥预分配的传感器网络加密方案.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05, 6(4): 11~1430. 郎为民, 高俊伟, 杨宗凯. 一种高效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认证方案.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06, 7(1): 14~1731. 郎为民, 雷承达, 彭芳. 射频识别(RFID)安全解决方案研究. 微计算机信息, 2006, 14(15): 14~2032. 程文青, 郎为民,杨宗凯, 谭运猛. 一种基于票据的新型微支付方案. 计算机科学, 2004, 31 (11): 135~13733. 郎为民, 程文青, 杨宗凯, 谭运猛. 一种基于PayWord的公平微支付系统. 计算机科学,2004, 31 (12): 86~8834. 郎为民. 基于身份和双线性对的代理盲签名方案. 军事通信技术, 2006, 27 (2): 16~1835. 郎为民, 靳焰, 王逢东. 软交换的业务功能分析. 军事通信技术, 2005, 11 (4): 20~2636. 郎为民, 刘克中, 张碧军, 杨宗凯. ASON标准化进展.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12 (10): 12~1737. 郎为民, 杨少春, 靳焰, 杨宗凯. TISPAN IMS标准化进展. 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 2005, 9(11): 32~3838. 郎为民, 靳焰, 王逢东, 杨宗凯. 北电网络基于IMS的NGN解决方案. 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 2005, 29(11): 9~1339. 郎为民, 杨宗凯, 付雄, 谭运猛, 熊志强. 基于GSM的移动微支付方案. 计算机科学, 32 (2): 105~10740. 郎为民, 靳焰, 王逢东, 杨宗凯. 软交换业务体系研究. 数据通信, 2005, 21 (9): 26~3241. 郎为民, 靳焰, 王逢东, 杨宗凯. 3GPP IMS研究. 信息通信, 2005, 7 (6): 11~1442. 郎为民, 高俊伟, 谢海涛, 杨宗凯. WCDMA标准化进展. 信息技术与标准化, 2005, 22(1): 11~1443. 郎为民, 靳焰, 王逢东, 杨宗凯. CDMA2000标准化进展. 信息技术与标准化, 2005, 21(12): 25~3044. 郎为民, 高俊伟, 谢海涛, 杨宗凯. TD-SCDMA标准化进展. 信息技术与标准化, 2005, 22(3): 29~3345. 郎为民, 靳焰. 浅谈构建军队安全信息网络保障体系的对策. 军事通信学术, 2004, 16 (2): 86~8746. 郎为民, 雷承达, 彭芳. EPON技术原理. 光纤与电缆及其应用技术, 2006, 10(4): 72~7847. 李旭, 郎为民, 彭芳, 杨宗凯. TISPAN组织的IP多媒体子系统研究. 广东通信技术, 2005, 9(11): 30~3648. 杨少春, 郎为民. 基于身份和双线性对的代理环签名方案. 微计算机信息, 2006, 14(12): 79~8149. 郎为民, 靳焰, 王逢东, 杨宗凯. ASON组网技术研究. 光电子技术与信息, 2006, 21(3): 12~1750. 郎为民, 陶少国, 杨宗凯. RFID标准体系结构研究. 物流技术, 2006, 18(6): 37~4151. 郎为民, 杨宗凯, 谭运猛. 基于双线性对的环签名方案. 计算机应用, 2005, 12 (7): 4~852. 郎为民, 刘克中, 张碧军, 杨宗凯. 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研究. 电信快报, 2006, 16(8): 21~2653. 郎为民, 靳焰, 付雄. 传感器网络及其在军事通信中的应用. 通信战士, 2004, 21 (11): 36~3754. 朱广堂, 郎为民, 谭运猛. 基于Merkle树的微支付方案.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2004, 32 (6): 27~32(EI收录)55. 杨宗凯, 付雄, 郎为民,程文青,谭运猛, 熊志强. 安全电子支付系统研究. 计算机科学, 32 (1): 108~11056. 谭运猛, 郎为民,付雄. 一种基于多PayWord链的新型高效微支付方案.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32(5): 29~31(EI收录)57. 谭运猛, 汤浩, 郎为民, 付雄. 一种基于双线性对的高效环签名方案. 微计算机信息, 2006, 14(12): 5~758. 孙海成, 郎为民. “非接触战争”对我军通信系统的影响及对策. 军事通信学术, 2003, 15 (1): 8~959. 郎为民, 吕小红, 王建秋. 一种改进的代理环签名方案. 微计算机信息, 2006, 13(15): 10~1260. 彭冰, 郎为民, 杨宗凯. 移动微支付系统研究. 微计算机信息, 2006, 13(1): 52~5461. 郎为民, 李旭, 王建秋. WCDMA组网技术研究. 微计算机信息, 2006, 13(3): 69~7162. 郎为民, 王军, 王建秋. MSTP体系结构研究. 山西电子技术, 2006, 8(1): 3~563. 郎为民, 高俊伟, 杨宗凯. 一种高效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认证方案.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06, 7(1): 14~1764. 郎为民, 王逢东, 靳焰, 杨宗凯. 3GPP组织的IP多媒体子系统研究. 世界电信, 2005, 18(12): 47~5165. 郎为民, 靳焰, 周明, 杨宗凯.GPON体系结构研究. 光学与光电技术, 2006, 4(1): 42~4566. 陈欣, 郎为民, 王建秋. 射频识别技术安全问题. 电子技术, 2006, 31(4): 37~4067. 郎为民, 王建秋. MSTP的功能模型研究. 微计算机信息, 2006, 12(22): 14~1768. 郎为民, 杨宗凯, 谭运猛. 一种基于密钥预分配的传感器网络加密方案. 国家信息安全测评认证, 2006, 3(1): 40~4269. 郎为民, 王逢东, 靳焰, 杨宗凯. WCDMA系列标准研究. 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 2005, 9(12): 11~1970. 郎为民, 靳焰, 王逢东,杨宗凯. CDMA2000系列标准研究. 邮电设计技术, 2006, 30(1): 15~2171. 郎为民, 靳焰, 王逢东, 杨宗凯. GPON技术研究. 电子与电脑, 2005, 10(12): 129~13472. 郎为民, 陶少国, 杨宗凯. 电子产品代码(EPC)标准化进展. 信息通信, 2006, 7(3): 8~1373. 郎为民. ISO/IEC的RFID标准化进展. 商品储运与养护, 2006, 28(3): 24~2774. 郎为民. CDMA2000组网能力研究. 移动通信, 2006, 30(2): 52~5875. 郎为民, 靳焰, 王逢东, 杨宗凯. 软交换互通能力的研究. 数据通信, 2006, 10(2) 22~2576. 李旭, 郎为民, 王逢东, 靳焰. TD-SCDMA系列标准研究. 电子科技, 2006, 17(5): 63~6877. 郎为民, 陶少国, 杨宗凯. EPCglobal组织的RFID标准化进展. 数据通信, 2006, 10(3) : 22~2578. 李建军, 刘建中, 郎为民. 射频识别技术在物流管理领域中的应用. 电脑与信息技术, 2006, 14(6): 41~4579. 郎为民, 陶少国, 杨宗凯. RFID标准化体系研究. 电子元器件应用, 2006, 16(8): 6~1080. 郎为民, 陶少国, 杨宗凯. UID中心RFID标准化进展. 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 2006, 10(6): 41~4681. 郎为民, 姚建永, 杨宗凯. RFID标准体系结构研究. 物流技术, 2006, 18(6): 37~4182. 郎为民, 陶少国, 杨宗凯. 射频识别技术在城市交通管理领域的应用. 中国交通信息产业, 2006, 14(6): 136~13783. 郎为民, 杨宗凯. 软交换体系结构分析. 信息通信增刊, 2006, 8(增): 440~44384. 郎为民, 杨宗凯. 爱立信基于IMS的NGN解决方案. 信息通信增刊, 2006, 8(增): 340~34285. 郎为民, 谭珂科, 靳焰. Ad Hoc网络在军事通信中的应用. 通信战士, 21(8): 37~3886. 郎为民, 刘克中, 张碧军. ASON标准化进展. 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 19(8): 37~4487. 郎为民, 刘克中, 张碧军. ASON系列标准研究. 世界电信, 2006, 19(6): 50~5688. 郎为民, 刘德敏, 李建军. RFID安全机制研究. 电子元器件, 2006, 21(5):32~3789. 郎为民, 刘德敏, 李建军. 泛在ID(UID)中心的RFID标准化进展. 商品储运与养护, 2007, 28(1): 18~2190. 郎为民, 刘克中, 张碧军. 电子产品代码网络研究. 信息与电子工程, 2006, 12(6): 23~2791. 郎为民, 李建军, 胡东华. UMTS业务体系研究. 数据通信, 2007, 23(2): 18~2192. 郎为民, 王金泉. 射频识别技术在信息管理领域的应用. 电子与电脑, 2007, 12(5): 43~4693. 郎为民, 王金泉. HSDPA中的高速传输技术. 现代通信, 2007, 18(4): 52~5694. 郎为民, 李建军, 宋壮志. 全IP下一代网络体系结构研究. 数据通信, 2007, 23(3): 41~4395. 郎为民, 姚建勇, 王建秋. 表面组装技术发展趋势研究. 电子元器件, 2007, 22(3):51~5596. 郎为民, 姚建勇, 王建秋. RFID技术安全性研究. 微计算机信息, 2007, 14(9): 61~6597. 郎为民, 王建秋, 嵇英华. 移动IP安全性研究. 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 2007, 6(5): 5~998. 郎为民, 李建军, 胡东华. 下一代网络标准化进展. 信息技术与标准化, 2007, 24(6): 10~1499. 郎为民, 王金泉. HSDPA技术研究. 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 2007, 11(5): 41~46100. 郎为民, 王金泉. RFID在军事领域中的应用. 电子技术, 2007, 33(5): 37~40101. 郎为民, 王金泉. WCDMA系列标准研究. 中国科技发展精典文库, 2007, 7(5): 124~129102. 郎为民, 李建军, 宋壮志. UMTS体系结构研究. 数据通信, 2007, 23(4): 21~25103. 郎为民, 靳焰, 王逢东,杨宗凯. 全IP网络体系结构研究. 邮电设计技术, 2007, 30(1): 10~14104. 郎为民, 王金泉. HSDPA信道编码研究. 数据通信, 2007, 23(5): 27~31105. Lang Weimin, Wang Jianqiu. Research on the Security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 第四届通信学会学会106. 郎为民, 李建军, 宋壮志. ETS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商品储运与养护, 2007, 28(5): 23~26107. 郎为民, 靳焰, 王逢东. 麦德龙的未来超市项目简介. 湖南农机, 2008(9): 10~11108. 郎为民. UMTS业务生成环境(SCE)研究. 电子技术, 2008(3): 43~47109. 郎为民, 张昆, 宋壮志. 下一代网络体系结构研究. 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07(6): 25~29110. 郎为民, 王金泉. MWIF核心体系结构研究. 数据通信, 2008(2): 51~56111. 郎为民, 吴帆, 胡东华. UMTS性能增强技术研究. 邮电设计技术, 2008(1): 22~24112. 郎为民, 陈波, 杨宗凯. 下一代网络话音编码标准研究. 信息通信, 2008(1): 3~7113. 郎为民, 焦巧, 王逢东. UMTS无线接口协议体系. 电信网技术, 2008(1): 25~27114. 郎为民, 焦巧, 刘建中. WiMAX标准化进展. 数据通信, 2008(3): 61~65115. 郎为民, 焦巧, 马同兵. IP多媒体子系统(IMS)部署方案研究. 邮电设计技术, 2008(3): 10~16116. 郎为民, 焦巧, 祁向宇, 张颀. WiMAX标准体系研究. 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 2008(5): 42~47117. 郎为民, 焦巧, 祁向宇, 张颀. WiMAX认证方案研究. 信息网络安全, 2008(9): 16~22118. 郎为民, 焦巧, 王逢东. UMTS无线接口协议体系. 电信网技术, 2008(1): 33~37119. 郎为民, 靳焰. IEEE : 2007和IEEE : 2007标准研究. 信息技术与标准化, 2008(11): 54~60120. 郎为民, 靳焰.PKMv2协议研究. 数据通信, 2008(4): 68~74121. 郎为民, 靳焰, 祁向宇. IEEE 标准研究. 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 2008(9): 32~37122. 郎为民, 李建军. 通指装备保障信息化建设浅析. 通指装备技术保障资源节约理论与实践会议论文集, 2008(9): 391~394123. 郎为民, 李建军, 吴帆. 移动环境中的无线接入技术. 数据通信, 2008(6): 15~20124. 郎为民, 孙月光, 祁向宇, 宋姗姗. WiMAX密钥管理方案研究. 邮电设计技术, 2008(10):23~27125. 郎为民, 孙月光, 孙少兰, 刘军. PKMv1协议研究. 信息网络安全, 2008(10): 4~10126. 郎为民, 汪霖, 熊华, 宋壮志. IP多媒体子系统框架结构研究. 信息技术与标准化, 2008(5): 1~6127. 郎为民, 王逢东, 谭运猛. WiMAX密钥管理方案浅析. 国家信息安全测评, 2008(3): 25~29128. 郎为民, 王金泉. RFID标准化组织介绍. 数字通信世界, 2008(8): 37~40129. 郎为民, 王金泉.射频识别技术大有可为. 数字通信世界, 2008(2): 19~23130. 郎为民, 武建华, 祁向宇, 刘军. WiMAX应用研究. 数据通信, 2008(3): 11~15131. 郎为民, 武建华, 祁向宇. WiMAX与3G、WLAN的融合趋势. 通信世界, 2008(26): 78~82132. 郎为民, 武建华, 祁向宇. UMTS承载业务体系结构研究. 数据通信, 2008(5): 66~71133. 郎为民, 武建华, 祁向宇. 无线宽带(WiBro)技术研究. 邮电设计技术, 2008(6): 89~92134. 郎为民, 武建华. WiMAX接入控制方案研究. 数据通信, 2008(5): 77~81135. 郎为民, 武建华. WiMAX加密方案研究. 信息通信, 2008(5): 45~50136. 郎为民, 李建军, 高泳洪. 宽带无线多媒体发展研究. 邮电设计技术, 2007(12): 12~16137. 郎为民, 孙月光, 孙少兰, 刘军. WiMAX系统部署研究. 现代电信科技, 2008(12): 41~46138. 胡东华, 郎为民, 孙月光, 孙少兰. 射频识别技术在动物识别领域的应用.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35): 54~57139. 郎为民. WiMAX技术概述. 中国新通信, 2009(1): 44~47140. 郎为民. WiMAX密钥管理方案浅析. 国家信息安全测评, 2008(6): 33~37141. 郎为民, 孙月光, 孙少兰, 刘军. 韩国WiBro技术分析. 现代电子技术, 2008(3): 14~18142. 郎为民, 叶志清. 小型无线设备的Web业务技术研究. 电子技术, 2008(4): 39~44143. 郎为民, 胡喜飞. 指纹识别技术研究. 商情, 2008(9): 22~24144. 郎为民, 周展. WiMAX技术演进与应用领域研究. 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信息化与社会发展学术讨论分会场论文集, 2008(12) : 114~118145. 郎为民, 孙月光, 孙少兰, 刘军. 3G组网技术研究. 现代电信科技, 2008(2): 21~24146. 郎为民, 胡喜飞. WCDMA蜂窝覆盖范围规划研究. 现代电信科技, 2008(2): 33~37147. 郎为民. WiMAX物理层简介. 中国新通信, 2009(2): 48~52148. 郎为民. WiMAX MAC层简介. 中国新通信, 2009(3): 55~60149. 郎为民. WiMAX网络架构简介. 中国新通信, 2008(4): 41~44150. 郎为民. WiMAX组网问题研究. 中国新通信, 2008(5): 66~72151. 郎为民. WiMAX应用问题研究. 中国新通信, 2008(6): 70~73152. 郎为民. WiMAX网络规划研究. 电信快报, 2008(12): 33~37153. 郎为民.一种基于软交换的NGN解决方案. 电信快报, 2009(4): 11~14154. 郎为民. 反台独应急作战通指装备准备问题研究. 提高我军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通信能力”论文集, 2008(12): 14~18155. 郎为民. 应急作战通指装备保障力量组织运用研究. 提高我军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通信能力”论文集, 2008(12): 18~21156. 郎为民. 军校立体化教材建设初探. 教材建设理论与实践论文集, 2008(12): 54~21157. 王金泉, 郎为民. 射频识别技术在商品储运领域的应用. 商品储运与养护, 2007(4): 12~15158. 郎为民, 王金泉. 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研究. 中国新通信, 2007(8): 44~49159. 郎为民. 射频识别技术在信息管理领域的探讨. 商品储存与养护, 2007(6): 38~42160. 郎为民, 胡东华, 朱元诚, 张昆. ETC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商品储存与养护, 2007(5): 9~13161. 郎为民, 李建军, 吴帆. UMTS音频编码标准研究. 数据通信, 2007(5): 20~24162. 郎为民, 李建军, 吴帆. 射频识别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 商品储存与养护, 2007(4): 33~37163. 郎为民, 李建军, 吴帆. 无线局域网(WLAN)安全问题研究. 电子技术, 2007(7): 18~23164. 姚建永, 郎为民. 表面组装技术的发展趋势. 电子元器件应用, 2007(9): 36~41165. 郎为民, 马同兵, 蔡理金. 美军联合全资可视化系统研究. 通信指挥学院学报, 2006(12): 12~14166. 郎为民, 孙月光, 孙少兰, 刘军. WiMAX网络规划研究. 数据通信, 2006(5): 20~25167. 郎为民, 马同兵, 蔡理金. WiMAX应用与发展. 数字通信世界, 2009(1): 46~49168. 郎为民, 孙月光, 孙少兰, 刘军. WiMAX关键技术研究. 数据通信, 2006(3): 55~60169. 郎为民, 王金泉, 邹乾友. WCDMA中的无线接入技术. 军事通信与信息网络技术发展研讨会论文集, 2007(7): 42~47170. 郎为民, 王金泉, 万承贵. 音频编码标准研究. 军事通信与信息网络技术发展研讨会论文集, 2007(7): 280~285171. 郎为民, 杨宗凯, 吴世忠, 谭运猛. 一种具有可恢复性的离线电子支付方案. 华中科技大学电信系第八届研究生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3(10): 95~100172. 郎为民, 杨宗凯, 吴世忠, 谭运猛. 一种基于单向散列链的传感器高效认证方案. 华中科技大学电信系第九届研究生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4(12): 95~100173. 郎为民, 杨宗凯. 下一代话音编码标准研究. 信息通信, 2009(1): 18~23174. 郎为民, 杨宗凯. 一种基于ECC的可恢复离线电子支付系统. 计算机科学, 2004, 31 (10): 74~76175. 郎为民, 杨宗凯. 北电网络公司的NGN解决方案. 邮电设计技术, 2005, 31 (11): 9~13176. 郎为民, 杨宗凯. MSTP组网技术研究. 通信管理与技术, 2006, 21(8): 18~23177. 郎为民, 杨宗凯. ASON组网能力研究. 量子电子学报, 2007(3): 92~95178. 郎为民, 杨宗凯. 软交换体系结构研究. 数字通信世界, 2007(2): 14~17179. 郎为民, 杨宗凯. 4G关键技术研究. 信息通信, 2007(3): 8~10180. 郎为民, 杨宗凯. UMTS性能增强方案介绍. 数字通信世界, 2008, 16(4): 10~13181. 郎为民. IP多媒体子系统部署方案研究. 邮电设计技术, 2008, 34 (3): 41~15182. 郎为民. WiMAX最新标准研究. 通信管理与技术, 2008, 12(4): 6~10183. 郎为民. 麦德龙的未来商店项目简介. 湖南农机, 2008, 23(9): 52~56184. 郎为民. UMTS环境中的无线接入技术. 数字通信世界, 2008, 16(12): 87~90185. 郎为民. IPTV的市场及优劣势分析. 邮电设计技术, 2008, 35 (1): 12~15186. 郎为民. IP多媒体子系统移动性管理研究. 数据通信, 2009, 16(1): 42~45187. 郎为民. 下一代网络的演进策略和路线. 现代电信科技, 2009(3): 21~25188. 郎为民. WiMAX网络频谱规划研究. 电信快报, 2009(2): 18~22189. 郎为民. WiMAX最新标准介绍. 信息通信, 2009, 12(1): 41~44190. 郎为民. 基于对称加密体制和散列链的新型公正微支付系统. 信息网络安全, 2009, 16(3): 14~18191. 郎为民. LTE系统IMS用户安全性研究. 数据通信, 2009, 16(2): 51~54192. 郎为民. PKMv1算法介绍. 国家信息安全测评认证, 2008, 8(5): 32~34193. 郎为民. 未来商店的构成. 数字通信世界, 2009 (4): 43~45

装备保障训练问题研究论文怎么写

以资讯科技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使军事领域正在发生一场深刻的变化,高新技术使军事面临一场革命,也引发了新的军事伦理问题。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范文一:建立军事装备保险机制分析

摘要:在包含着复杂装备系统的各种军事行动中,风险无处不在。从装备事故发生的必然性和危害出发,重点分析了当前装备事故处理机制的不足之处;从当前巨集观形势、军队发展、装备建设与训练等方面论述了建立装备保险制度的客观必要性。

关键词:军事装备;装备保险;装备事故

现代军事装备系统复杂、技术先进,不仅在研发生产阶段,而且在使用保障过程中存在大量的不确定性风险,能否引入保险机制来分散风险、分摊损失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同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环境中,市场是军队保障的源泉,军民融合是军队保障的趋势,装备要获得更大的保障力,只有走向社会、充分运用市场。运用保险这种市场化的方式来保障装备使用和部队训练,是适应市场经济下装备建设发展和战斗力生成的新要求。

1装备事故和装备风险

风险是由于不确定性因素所导致相关主体利益损失的可能性。在现代经济社会中,任何活动都存在着风险,尤其是包含着复杂装备系统的军事行动。战争历史和军事行动的经验已经表明,安全事故所造成的损失超过了战斗或军事行动本身造成的损失[1]。从装备事故产生的主要风险因素来看,包括5个方面:人、装备、环境、管理和任务。随着我军装备不断发展,装备系统复杂程度不断增加,部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联络也越来越紧密,新形势下我军必须具备执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而随着训练环境越来越复杂、节奏越来越快、强度越来越高,这就使我们在装备训练和军事行动中发生事故的可能性越来越大,所造成的损失、危害和影响也越来越大。尤其是动用大型装备和执行高强度的军事任务时,不管采取何种措施都不能绝对保证部队人员和装备的安全。近几年我军部队所发生的一些重大恶性事故也证明了这一点。例如,仅2013—2015年之间公开报道的战机坠毁事故已有7起之多,安全形势十分严峻[2]。我们必须客观评价、科学对待事故的发生。在进一步强化装备使用风险管理、减少事故发生率的同时,也要客观地认识到,军事行动中的风险是始终存在的,事故发生是不可避免的,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客观现实[3]。因此,在尽可能降低风险的同时,减少事故损失一直是装备建设和管理过程中的重要课题。

2现行事故处理方法的局限

一般来说,对军事装备风险规避通常有避免、自留、预防和转移等几种常用的方法[4],不同处理方式会对各要素产生不同的影响。我军目前以避免、自留、预防为主,对于相关事故处理一般采取“事后处理”的方式,按照“谁出事谁负责谁赔偿”的个例式原则,在部队内部消化和由部队具体承担事故责任,其中还包括事故中涉及的民事侵权责任或赔偿责任。这种处理方式会产生以下不利影响,与新形势下部队实战化训练的客观需求不相适应,不利于装备战斗力形成这一核心任务的完成。

影响部队正常战备秩序

由于各级部队一般都缺乏处理事故的能力,也没有专门的机构和相应的专业人员,如果是涉及赔偿等问题,更是无从下手。所以,由一线训练部队直接全面负责协商事故处理和赔偿事宜,就会造成一旦发生事故,部队各级的主要精力都会转移到事故处理和赔偿问题上,除安排专职人员进行协调外,往往还需要安排人员保障事故赔偿物件和其他相关工作。由于装备事故往往涉及面广,为了减轻负面影响,部队只能“低调处理,私下协商”,整个事故处理周期长,过多地牵扯了部队的时间和精力。这对部队来说是扩大了事故的影响面,不仅在事故处理期间不能正常开展训练,往往还会影响部队后续的正常生活、训练和战备秩序。由于惧怕同时承担事故责任和高额赔偿的压力,有的部队不愿主动从严组织装备训练,有的部队降低实训难度和要求,甚至取消一些危险性较高的训练课目,这也是产生“消极保安全”思想的一个重要原因,长此以往,会严重制约战斗力的生成和提高。

影响部队官兵心理

随着我军装备建设稳步推进,大量高新技术武器装备列装部队,以及装备实战化训练强度的加大,装备训练使用中事故发生的潜在风险明显提升。当前,我军装备事故已经成为威胁官兵人身安全的首要因素,一线部队官兵在训练过程中本来就已经承受了较大的人身风险。一旦发生事故,对相关人员还采取“既打又罚”的处理方式,就会造成不好的示范效应。这不仅会影响到直接责任人,还会影响其他人员,给一线部队官兵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和负面影响,加剧事故影响的深度,极易造成官兵对实战化训练的逆反心理,可能导致不敢训、不愿训的局面,降低实训效果,制约装备战斗力的形成。

影响装备改进

如前所述,影响装备事故的核心因素之一就是装备系统本身。由于装备事故风险处理机制不健全,导致部队不敢展开真正的“实训”,装备在实战中的缺陷和隐患得不到充分地暴露,有些部队甚至对发生的事故隐瞒不报,影响了对装备设计、研制和生产的有效反馈,制约了装备安全性、使用性的提高,影响了装备质量的持续改进。

影响部队社会形象

目前,在我国不同地区,不同部队对于同类性质事故的赔偿标准存在较大差异,而且与地方已有同类性质事故的赔偿标准也不一致。如军用飞机训练事故与民用航空赔偿标准差异相当大。非标准差异化处理既与我国地区差异大的客观条件相关,更重要的是相关事故处理过程中缺乏客观标准和共同认可的依据。差异化的赔偿使各方花费大量的精力进行协商与谈判,这不仅使部队难以承受事故处理过程中各方面的压力,而且容易造成双方均不满意的结果,导致事故处理久拖不决,从而积聚矛盾,干扰部队正常工作。同时,由于缺乏独立第三方进行调解和裁决,而且在目前法律框架下,我国各地法院基本不受理民告军的官司,导致民间受损方在与军队赔偿协调不成时,极易采取较为极端的手段来表达诉求。这类军民问题容易受到社会的关注或被利用,特别是在当今资讯时代,相关的负面新闻会直接影响部队的社会形象。

影响部队经费

管理部队的经费是由国家供应的,部队自身没有其他经费来源,而且部队经费都有统一的开支科目和标准,实行专款专用,没有专门用于事故赔偿的经费。装备事故发生的偶然性使得部队无法预先进行计划和预算安排,装备事故发生的必然性又使经费开支实际发生。因此,一旦发生事故,部队就不得不挤占有限的训练经费或装备维修经费等进行赔付,这不仅不符合经费管理规定要求,造成超范围开支,给经费审计监督造成事实上的违规行为,还会因训练费用不足而直接压缩训练时间或降低训练强度,直接影响部队战斗力的生成和提高。而且责任事故赔付金额的不断攀升,也使得部队苦不堪言。

3建立装备保险机制的优势

装备战斗力的提升并不仅仅只是装备问题,而是复杂的军事、技术、经济与人员素质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装备使用过程中必然存在风险,而在风险管理中最为常用的工具是风险转移,尤其是在军民之间的相关责任即民事侵权责任主要指赔偿责任,国际上比较通行的做法是采用保险转移机制来实现风险的转移。有风险才有保险,现代意义上的保险最早起源于14世纪的义大利,在随后的几百年里,世界各国的保险业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并服务于经济建设,在社会稳定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5]。保险实质是一种有偿配置稳定资源的制度安排,稳定资源的有偿配置过程也就是提供保险物品的过程,其本质就是对风险的分担[6]。目前,我军军事训练和装备使用管理中必须面临诸如因装备事故而需承担民事侵权责任主要是赔偿责任等各种难以防范和避免的风险,现行事故处理主体自身的风险承担能力十分有限。从调研情况看,现在已经有部分单位通过各种渠道为编制内的通用车辆购买了地方商业保险,特别是那些近期发生过伤亡事故的单位。但这些单位的尝试范围小、险种选择少、能保障的装备型别少,而且这种尝试性的做法是部队自发行为,于法无据,也不能满足现实的广泛需求。因此,迫切需要一种风险转移机制使之能够向全军或全社会分摊装备使用过程中带来的经济损失,从而减轻各单位的经济压力和使用人员的精神压力。保险制度主动作为的特点恰好与装备管理活动的这种需求相适应。装备保险在这种背景下呼之欲出并将成为降低军事训练及装备使用管理风险的重要手段。

有利于拓展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新领域

《 *** 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将保险机制引入军事装备领域,不仅能够给装备训练增加经济保障、促进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良性互动,还能够有效推动军内保险走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目前,国家和军队已经相继颁布了一系列保险法规制度,为军人商业保险的实施提供了政策依据,并在军人保险的军民融合式发展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而军事装备保险必将成为军人保险军民融合式深度发展的又一个新领域。因此,装备保险不仅有利于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避免部队经济活动独立于社会发展形成“孤岛”,而且还有利于促进保险资金与装备管理创新的融合,充分利用整个社会资源,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有利于建立健全装备风险管控体系

受传统计划管理的影响和制约,我军对利用现代社会风险管理手段有效评估、管理和规避装备事故风险的能力不足。将保险机制引入军事装备领域,保险机构将担负因军事活动而引发的事故赔偿和风险预防双重义务,保险机构专业性强、风险防范经验丰富[7],能够为部队提出专业化的指导和建议。一方面,可将现代风险管理逐步引入装备管理中,创新管理制度,全面识别和评估装备在研制、建造、使用训练、保障、退役等各个阶段的风险,并根据评估结果研究、制订切实可行的安全方案,减少部队装备全寿命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风险。可以全面提高部队官兵风险管理意识,从而降低事故发生率,提高部队执行任务的成功率,进而提高部队的战斗力,这既是保险机构降低赔付率的必要措施,也是部队保障安全的有效策略。另一方面,利用保险机制的风险分担功能,可将潜在风险进行社会转移,不仅可保障装备使用管理者和装备本身的利益,弥补装备事故经济损失,更可从整体上提高军事装备应对风险的水平。

有利于促进部队实战化训练

随着大量高新技术武器装备列装部队,装备动用频率和实战化训练强度不断加大,使装备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增大、风险加剧,相关事故处理必将投入更多的精力。将保险机制引入军事装备领域,可以将不可预见的装备事故以及由此产生的损失赔偿事宜交由专业化的保险机构处理,给部队松绑,剥离部队在装备事故处理中的社会职能,纯化部队的军事职能,使部队更能集中精力、全身心地按照从严要求实施实战化训练,提高部队训练的积极性和实战化水平,减轻官兵心理负担,有效保持并促进部队战斗力的生成。

有利于提高经费使用绩效

军队正规化建设必须要向军队建设的核心任务和“能打仗、打胜仗”的核心能力聚焦,而经费保障是事业任务建设规范化的基石和根本保证。长期以来,装备事故赔偿一直没有明确的经费来源、处理标准和规范化的处理程式,而且装备如军机、军车伤亡事故的第三方赔偿金额一般远远高于地方同等责任事故。将保险机制引入军事装备领域,一是开辟了装备经济损失补偿的新渠道,用每年缴纳一定保险费的形式,保障了装备事故损失赔偿经费的稳定,且合乎来源;二是可依据保险条款,对发生事故损失赔偿的程式和标准额度进行统一规范,减少部队经济损失,有利于实现部队经费开支的计划管理,增强经费保障的正常化和稳定性;三是由于经费规范管理、按章使用,不再像以往那样变通处理,有利于促进依法理财,提高经费管理的计划性,充分发挥经费使用的军事经济效益。

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军政、军民关系建立

装备保险机制,利用专业保险机构的规范化理赔机制、专业化理赔人才、资讯化理赔网路以及规模化金融体系等优势[8],将装备事故中的责任事故和损失赔偿交由保险机构办理,不仅定损机制比较规范,标准明确具体,赔付也容易达成共识,而且按照事先约定的赔偿合同,对受损民众的意外财产和人身损害能够及时给予合理赔偿。更重要的是,由专业的保险机构全权负责理赔事宜,可以将基层部队从复杂的赔偿协调工作中解脱出来,能有效避免部队因事故经济赔偿问题而引发的军政军民纠纷,化解军民矛盾,减少不必要的利益冲突,有助于军政军民关系的融洽与社会和谐的构建。

4结束语

在军事装备保障领域引入保险机制,是充分利用国内社会资源和经济发展成就,扩大市场范围,提高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举措;是推动装备建设与国民经济深度融合发展、全面开拓装备保障新局面的重要环节;更是解决装备战斗力生成关键问题,实现“能打仗、打胜仗”要求的重要保障措施。

参考文献

[1]吴绍忠.部队装备风险评估与处置[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11:3-21.

[2]吴国辉.军事装备安全管理概论[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11:5-13.

[3]李军,李灏,宁俊帅.装备使用风险管理模型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08:140-144.

[4]魏汝祥,刘宝平.军事装备经济管理学[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1412:146-171.

[5]胡晓宁,李清,陈秉正.科技保险问题研究[J].风险管理,20098:57-64.

[7]胡慧源,王京安.政策性科技保险存在的经济学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4:101-104.

[8]邵学清.科技保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中国科技投资,20079:44-47.

范文二:军事通讯技术的应用

摘要: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通讯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社会各个发展领域都有所渗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为社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在军事领域,通讯技术也得到了极大地应用和进步,本文将就通讯技术在军事方面的应用进行相关探讨。

关键词:军事;通讯;技术;应用;发展

引言:

1通讯技术在军事方面的应用概况

脉冲无线通讯技术

全称为脉冲无线电超宽频技术,属于无线通讯技术的一种,脉冲无线电通讯技术是在超宽频无线电技术基础上产生的,具有诸多的优势特点,成为在军事领域中一项非常重要的通讯技术。脉冲无线电通讯技术在持续的应用中耗电量较低,在较低的占比空间条件下,能够发挥出比一般远红外通讯技术更强的穿透效能,其最突出的优势就在于能够较为灵活的进行收发动态资料的调整。

多媒体通讯技术

多媒体通讯技术是将传统的语音通讯、视讯、资料传输、数字电视等各种通讯手段相结合,形成更加完整和统一的通讯网路,是未来军事通讯领域的重要发展趋势。给军事通讯提供了更为安全和有效的保障。一是战术通讯技术,主要是在战术指挥的应用,二是在战前训练中的多媒体通讯技术应用主要应用在模拟教学和模式互动式实战操作中,对于提高训练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三是多媒体通讯技术的应用能够实现更加全面、及时的资料、情报等资讯的共享,四是有利于丰富军事人员的业余生活,对于军人业余生活的丰富以及学习交流都是十分有益的;五是利用多媒体通讯技术能够实现电话电视会议,对于及时的进行作战安排部署以及传达指示都是十分便捷和有效的;六是利用多媒体通讯技术能够实现对关键的军事部位的实时监控,能够及时的发现各个部位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处理,并将隐患、故障以及对应的处理情况存档备案。

2国内外通讯技术在军事方面的应用及发展

卫星通讯

卫星通讯是通过无线电通讯中继站的人造地球卫星来进行的,是整个卫星通讯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无线电讯号来实现地面站之间或地面站与航天器之间的通讯,可传输电话、电报、电视、传真和资料等。卫星通讯可作为大型地面站之间的远距离通讯干线,也可为机载、船载和车载的小型机动终端甚至手持终端提供通讯服务,还能根据需要迅速建立同各个方向的通讯联络。卫星通讯已成为现代通讯的重要手段,在军事指挥控制方面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通讯卫星已成为现代军事通讯的重要手段,在联合作战方面它将分布于陆、海、空、天的侦察监视系统,指挥控制系统和武器打击系统,用资讯链连成一体,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英国军事通讯卫星移动

空客防务与航天公司还出租Telesat公司的“阿尼克”-G1卫星的X频段寄宿载荷——它覆盖了美国和太平洋部分割槽域包括夏威夷和复活节岛。空客防务与航天公司英国分公司主管科林•佩因特称,“Skynet-5星座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抗核辐射加固和受保护的、军事X与UHF频段卫星”。“天网”-5A卫星从东经6°移至东经°,将扩充套件空客防务与航天公司向结盟 *** 提供亚太区域受保护与安全军事卫星通讯服务的能力。该卫星将在2015年秋季达到新位置。空客防务与航天公司在2015年3月举行的“卫星2015大会”上宣布了关于“天网”-5A军事通讯卫星的移动计划。该计划将使“天网”星座可覆盖西经178°到东经163°得范围,涵盖了印度洋和西太平洋区域。这将提供近全球军事X和UHF频段覆盖,保障该区域英军获得核心服务并增强盟军能力。

国外发展

目前国外已经建立军用通讯卫星系统的国家和国际组织有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和北约组织。典型的军用通讯卫星有美国的“国防通讯卫星”、“军事星”、“宽频全球卫星”和“先进极高频通讯卫星”,俄罗斯的“闪电”、“虹”、“地平线”、“子午线”、“鱼叉”中继卫星,英国的“天网”-5D,法国的“电信”、“锡拉库斯”和北约“纳托”等。通讯卫星曾在近期的多次区域性战争或武装冲突中为战场提供通讯服务,发挥了重要作用。移动卫星通讯在未来的一个发展趋势是越来越多地采用Ka波段。正如上面所说,许多移动卫星通讯系统的使用者装备了在X波段和Ku波段工作的移动卫星通讯终端。采用X波段进行军事通讯的问题是只有大约500兆赫的频谱分配,这意味着它远远不能满足对于卫星通讯服务的高度需求。采用Ku波段提供了一个潜在的解决方案,但是它也难以满足军事和商业卫星通讯使用者不断增长的需求。因此,寻求新的、未充分利用的无线电频谱将变得越来越迫切。在未来几年,Ka波段在这方面可以为一些军事卫星通讯使用者提供急需的空间,不论是移动还是其它方式。

美国卫星服务

美国海军已经接受了第三颗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制造的移动使用者目标系统MUOS通讯卫星提供的服务。2015年1月20日发射的MUOS-3已成功完成在轨测试,正在准备相关迁移业务的受理工作。MUOS-3利用与商用手机技术类似的先进波形,提供移动使用者超视距通讯,包括安全的语音和资料传输,以及高速网际网路协议为基础的系统任务资料。MUOS-3将网路扩充套件覆盖到全球的四分之三,能够提供移动军事力量更显著覆盖的网路服务。MUOS-4预计于2015年末加入该网路,以提供接近全球覆盖的网路服务。

3结语

综上所述,在军事方面通讯技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技术内容,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进行创新和发展,推动我国军事的不断进步和完善,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强博.音讯资讯隐藏技术在军事通讯中的应用[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3.

[2]王兵.数字签名技术在军事网路通讯安全中的应用[D].兰州理工大学,2005.

[3]王亚.影象资讯隐藏技术及其在军事隐蔽通讯中的应用研究[D].四川大学,2005.

[4]俞飞,郭义喜,李瑛.超宽频通讯技术及其在军事通讯方面的应用[J].资讯保安与通讯保密,2005,07:55-57.

看你主要研究哪个方向和专业的,比如是语言类的还是什么。可以对应找相关方面的资料,或者找合适的模板,可以去学客行论文去查找,内容和广泛。

深入分析了信息化建设对空军装备维修保障体制建设的基本要求,并结合实际,对在信息化建设背景下进一步深化装备维修保障体制改革提出几点对策和建议.关键词:新军事变革;信息化建设;空军装备;维修保障体制中图分类号:257随着以信息化为基本特征的新军事变革的深入发展,空军装备的信息化程度日益提高,对装备维修保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因而对空军装备维修保障体制的研究,应站在新的视角去观察,采用新的思路去谋划,提出新的观点和见解.一,维修技术的发展及对空军装备维修保障体制的要求在装备维修的发展过程中,维修技术的改进始终是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是改革的突破口.空军装备维修保障信息化建设将广泛地应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尤其是电子技术,信息技术来加强空军装备维修保障能力,以适应未来信息化战争的要求.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在空军装备维修保障技术研究和发展上,以下技术将得到深入的研究与广泛的应用:一是故障诊断技术的应用研究,提高装备的测试性,使装备具有最佳故障诊断能力;二是状态监控技术的应用研究,利用先进的状态监控技术对装备进行连续或周期性的定量测试,掌握装备的实时状态信息;三是自修复技术的应用研究,提高装备的自修复能力;四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研究,建立完善的维修保障信息网,建立以网络为中心的远程维修保障系统;五是建模与仿真技术的应用研究,将建模仿真技术用于维修保障方案的制定和评估,提高维修保障的效能.维修技术的更新必然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维修保障体制,在空军信息化建设中,高新技术在维收稿日期:2005一6—26作者简介:武昌,男,导航装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修中的应用对装备维修保障体制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要求维修管理体制具有高效率实时的组织指挥能力.必须适应未来高技术战争条件下空军作战的特点,充分发挥信息网络优势,从适应机械化军队合同作战和建设的纵长型"树状"体制向适应信息化军队联合作战和建设的扁平型"网状"体制转变,以便使信息快速,顺畅,有序地流动,强化对维修资源的统一管理,使维修指挥部-根据战场变化实时决策,实时指挥.其次,要求空军装备维修保障体制运行具有更高的效率.要完善维修机构的设置,整合分散的修理机构,实施一体化维修保障,确保维修机构具有更高的维修效率,更快的维修响应能力;要运用先进的维修保障理论,实行更加切实有效的维修制度,发展基于状态的维修;要优化维修资源配置,充分发挥民间技术优势,借助民用维修力量为空军装备维修保障服务,进一步降低维修保障的运行成本.第三,要求空军装备维修体制必须不断地适应信息化装备的发展.在维修专业方向的设置上充分考虑到新型信息化装备的维修需求以及新概念武器对装备造成的损伤.对策二,深化空军装备维修保障体制改革的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深化空军装备维修保障体制改革,着力增强装备维修保障的能力,应做好第4期武昌等:信息化建设中的空军装备维修保障体制改革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采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建立"扁平化"维修管理体制随着新军事变革的不断深入,迫切需要利用先进的通信技术和数据传输技术来提高装备维修资源调配,调拨过程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必须遵循信息化建设客观规律,结合空军部队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搞好维修管理体制的顶层设计,打破原有的体制框架,建立新的编制体制,管理模式和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机构,理顺各部门,上下级之间的关系,重新整合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只要有利于信息资源获取,传递,应用的机构和组织关系,就应予以确立,反之则应废除.采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建立统一的维修管理专门机构,实施扁平化管理.随着维修管理信息网络的建立,可将维修信息纳人部队的指挥自动化体系之中,使装备故障信息的传递收集更加快捷和准确,维修机构的指挥管理更加协调与统一,从而达到更加有效地配置和使用各种维修资源的目的.维修管理体制的建立可参照美军的体制,将维修管理工作分为战略,战役和战术三个层次.其中,战略层维修管理人员负责工业部门与基地级的维修活动;战区战役层维修管理人员负责协调具体的修理及靠前修理活动,此外还负责指导综合保障活动;战术层维修管理人员负责检查操作人员/机组,基层分队的维修活动.(二)合理配置和使用各种维修资源.切实提高维修保障体制运行效率空军装备维修体制改革是维修保障信息化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建设信息化的维修保障系统,需要对修理机构及人员进行必要的重新整合,改变原有的运行机制,以提高保障效率,充分发挥信息化保障装备的优势.同时,维修运行机制的改革,也能够促进整个维修保障系统的信息化建设进程.在修理机构的设置上,进一步完善现行的两级维修体制,整合现有的,分散的修理机构,实行装备的集中统一修理,避免重复建设和技术力量分散,避免因条块分割,隶属关系复杂而无法优化资源配置.发挥修理装备,人才,技术,管理集中的优势

一、不要拖延,直接开始写1、改变写作模式错误模式:想出论点→做研究→写论文正确模式:想出论点→写论文→做研究好处:①让我们更清楚自己正在干嘛,更专注;②写下来能够让我们更清楚哪些内容不理解;③写下来能够让我们更高效地与别人讨论.二、明确中心论点1、你的目标是表达出有用和能重复使用的观点;2、不要等想到一个好的观点才开始写,可以从任何观点着手;3、一篇论文应该有一个清楚、犀利的观点,在刚开始写作的时候你或许不太清楚这个观点是什么,但当你写完论文以后,你必须知道.4、保证读者明确了解你的观点,100%清楚地表达你的观点.句式:这篇论文的主要观点是....../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说明这篇论文的主要贡献.(以上内容由学术堂整理提供)

保障研究论文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社会保障的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论社会保障权的宪法保障

摘要:伴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进步,社会保障权在一国所受的保障情况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从社会保障权的概念与性质出发,在对社会保障权应受宪法保障的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社会保障权宪法保障的现状与其它国家的宪政实践,得出了我国社会保障权宪法保障的完善策略。对我国社会保障权的完善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社会保障权宪法保障修宪

从社会保障权的发展进程来看,目前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是否进步的标志。而我国现有的社会保障权的确认与保护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已有的社会保障权缺少宪法的有利保护。因此,本文从社会保障权的宪法保障层面出发对社会保障权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

一、社会保障权

社会保障制度是指国家为公民提供一系列的基本生活保障,使得公民在年老、疾病、失业、灾害及丧失劳动能力等情况下,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制度。而该制度的核心,即社会保障权,也成为了公认的公民所应当享有的基本权利�P。作为公民基本权利的社会保障权,具有法定性、复合性、非对等性以及母体性等法律特征。社会保障权之所以是公民的基本权利,是因为:首先,社会保障权是为了实现人的生存权与发展权而存在的,社会保障权是维系生存权与发展权的必备组成要素,因而其应属于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其次,社会保障权随着人类历史进步而逐步确立,同时社会保障权在权利保障方面与其它的公民基本权利存在着区别,社会保障权的保障需要国家和社会作为保障义务的主体确保社会保障权的实现。

二、社会保障权应受宪法保障的原因分析

社会保障权作为一项权利受到宪法的保障是有一定的必然性的。本文从社会保障权的历史进程与其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这两个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

十九世纪末期二十世纪初社会主义运动中所提倡的人权主要指的是社会权。与第一代人权相比,社会权的提出,体现了社会公平应有的价值,其存在的目的是为了纠正由于过度的自由竞争而导致的社会不公平,确保社会正义与安全,进而实现人们能够有尊严的生活。社会权所具有的内容体现在各国的宪法与国际性人权文件中。学者们将狭义的社会基本权确定为社会保障或社会安全相关的权利。中间的社会基本权被分为社会安全、社会保障和经济权利,广义的社会基本权则包含经济、文化与社会三方面的权利。从学者的三个不同的分类已看出社会保障权都包含在社会权之中。从社会保障权的历史进程而已看出,其的实现需要国家积极行为的配合,社会保障权能否实现对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公民的基本权利是由宪法规定的,公民为实现自身必要利益、主张或者自由。也就是说,社会保障权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其不但依赖于宪法中的有关规定,同时还要设计包括社会因素以及观念因素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尤其是社会政治状态对社会基本权利的影响极大。社会保障权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是个人针对国家所提出的作为或不作为的权利,是公民作为个人为了维持自身存在的最基本的基础权利。社会保障权作为维护公民作为个人的尊严与价值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其本身是无法用其它公民的基本权利所取代的。宪法作为国家根本大法,其必然要发挥在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方面的作用,因而,社会保障权应受宪法保障。

三、我国社会保障权宪法保障的现状

我国2004年修订的宪法中,在第14条、第33条、第44条以及第45条,都为我国公民享有社会保障权奠定了法律上的基础。也就是说,我国社会保障权已经在宪法中得到了体现,取得了应有的宪法地位,但是这并不等于社会保障权在我国已经成为宪法所确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从我国目前社会保障权保障的实际情况来看,和社会保障权联系密切的宪法规范还存在一定的不完善。

《宪法》第33条3款规定:国家尊重与保障人权。该条款从表述上来说,是人权保障原则的概括,其本身只是方针条款,不具有具体法规范所具有的拘束力,公民的包括社会保障权在内的相关权利受到侵害后,是无法援引该条款来获得权利上的救济的。

《宪法》第14条4款规定:国家应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第44条规定:国家实行退休制度。这两点规定是社会保障权的制度保障,但是宪法并没有规定公民可以据此提出权利要求与权利救济。尤其是后面一点,其仅仅规定退休制度,使得享受该制度的主体范围确定为我国的部分公民。

《宪法》第4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发展为公民享受这些权利所需要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国家和社会保障残废军人的生活,抚恤烈士家属,优待军人家属。国家和社会帮助安排盲、聋、哑和其他有残疾的公民的劳动、生活和教育。该条款作为社会保障权方面的核心条款,在表述上没有采用社会保障权的概念,而是用的物质帮助权。物质帮助权在我国没有明文的权威解释,因而导致其本身的含义不明。同时,该条款中的一些规定具有方针性特点,是作为政策性条款存在的,其本身在性质与效力方面与第44条和第55条关于社会保障权的作用相同。

综上所述,社会保障权的宪法保障在我国现有的宪法规定中只设定了以上四个条文,因而其在社会保障权的宪法保障方面还应进一步完善。

四、我国社会保障权的宪法保障的完善策略

上个世纪以来以宪法保障的方式确认社会保障权所具有的地位已经成为国际趋势。社会保障权通过宪法确定地位开始于1917年的《墨西哥宪法》,该宪法规定了社会保障权的内容。除了此种宪法保障方式外,还有的国家以司法判例解释宪法的方式进行社会保障权的确认。结合我国现有的社会保障权宪法保障的实际情况,可以确定如下的社会保障权的宪法保障的途径有两种:一是对宪法进行解释说明;二是宪法修订。

对宪法中所规定的社会保障权进行解释说明,即通常所说的释宪,其方式是通过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所具有宪法解释权,将我国现有宪法中所规定的物质帮助权作扩张解释,将其扩张解释为社会保障权。该策略的采用就会导致与现有宪法的第14条、第44条中的相关规定存在冲突。因而该途径是不适合采用的。

宪法修订,即直接对宪法进行修改。该方式在很多国家中被采用。在该方式的应用中,我国可以借鉴其他国家或者国际人权法中关于社会保障权宪法保障的相关经验,对宪法进行修改,在对现有宪法中规定的社会保障权相关内容的基础上,确定社会保障权的宪法新条文。在新条文中从国家义务与公民权利两方面出发,来确定社会保障权的内容。一方面确定国家在社会保障方面应尽的义务;另外一方面从公民权利角度出发,确认社会保障权中公民应有的基本权利。除此以外,民法以及刑法等其他相关法律以及法规也配合我国宪法保障社会保障权的需要,进行合理的调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实现社会保障权的宪法保障。

总之,社会保障权不仅仅是作为人权的要素之一,同时也是宪法应保护的基本权利。宪法保障在社会保障权保护方面所具有的不可比拟的优势成为社会保障权实现的最优途径。因而,有必要随着我国宪政与法治的发展,通过对社会保障权进行宪法保障的努力,而确保宪法保障社会保障权功能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富龙飞.社会保障权研究文献述评.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1(10).

[2]黄小云.美国与德国对社会保障权的宪法规范模式分析.法制与经济(上旬刊).2010(4).

[3]刘婧婧.社会保障权之基本权利属性探析――基于学理和宪政实践的双重考察.行政与法.2011(1).

[4]李运华.论社会保障权之宪法保障――以社会保障权宪法规范的完善为中心.江苏社会科学.2011(6).

[5]付龙飞.社会保障权司法救济机制研究.经济经纬.2011(3).

浅析老年社会保障问题

【摘 要】 本文分析了老年社会保障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完善老年人社会保障的途径。要完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提高社会保障服务管理水平,增加财政社会保障投入,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基金。

【关键词】 老年人;社会保障现状;生活现状;政府职责;社会服务

人口老龄化是经济发展带来的一个大趋势。联合国曾规定:60岁及以上人口超过总人口比重的10%,或65岁及以上人口超过总人口比重的7%,即可称为老龄化国家。根据我国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65岁及以上人口为亿,超过总人口,表明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同时自20世纪70年代起执行计划生育政策,使得现阶段独生子女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就是老人的养老问题从以往传统的依靠子女的家庭养老转变为依靠政府及社会的养老模式。因此中国的老年社会保障问题已经成为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一个严峻而紧迫的民生问题。

一、老年社会保障现状及存在问题

1、老年人社会生活现状

(1)随着计划生育刚性政策的推行,中国的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如果依靠传统的家庭养老,一般正常情况下,一个成年的独生子女在结婚前要照顾两位老人,而在婚后一对夫妇要照顾四位老人和一个孩子。由于现今城市住房、生活习惯、个人性情等因素,老人大多数情况下不会和子女居住在一起,从而使得中国传统意义上的依靠子女的家庭养老模式发生了改变。要么老人各自生活成为空巢老人;要么也只能有一对老人跟随子女生活,但是,在这种情况下,老人的居住地与户籍所在地不一定一致,有的针对户籍地的优惠政策或补贴由于老人居住地与户籍地的不一致而无法享受。

(2)“双轨制”的存在,使得老年社会保障制度缺乏公平性,而区域差异、职业差异、城乡差异等更加剧了老人晚年生活的不同,特别是农村失去了劳动能力的老人,若没有子女的照顾生活将会变得更加困难。根据老龄委发布的《2010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主要数据报告》显示,2010年我国社会养老保障的覆盖率城镇达到了,月均退休金1527元;而农村只有,月均养老金只有74元,这无异于杯水车薪,根本无法解决老人的养老问题。

(3)随着年龄的增长,老人的身体条件也变得越来越差,因此老人的医疗保障问题成为每个家庭关心的问题。

随着医疗保险的逐步深入,住院报销的比例及门诊报销的慢性病种类也在逐步扩大。但是,由于受到使用条件和人员限制,好的医疗设施相对集中于大医院,而大医院则多数都在大中城市,因此对于医疗保险存在地区差异,而这种差异将会导致贫富悬殊加大。例如,生活在城镇的老人生病可以直接就近到医院看病,需要住院则直接报销,住院成本小;但是生活在乡村的老人受条件限制是小病扛、大病才去医院,但是有的大病当地医院受医疗设施和人员的限制,可以做出诊断但是无法医治或医治效果不佳,需要转院到大医院。先不说由此产生的生活成本,单就医疗报销来说就会减少10%-20%,甚至30%,使得本就不很富裕的家庭更加贫困。

2、老年人社会保障现状

(1)养老保障制度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叶,起步较晚,还没有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养老制度。

如资金困难、养老金基金增值难以保证、政府执法不严、最棘手的农村养老保障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解决。特别是农村养老的基础保险金和养老金标准过低,无法满足农民的养老需求;另外,计划生育政策与传统养老模式的矛盾都表明中国的养老保障还没有从制度上得到完善。

(2)政府及社会的责任和服务意识不强。

由于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家庭趋于小型化,再加上经济发展推动人员流动,加剧了空巢老人比例的加大。到2010年,我国城乡空巢率分别为和。空巢老人普遍存在日常生活无人照料,精神缺乏安慰,经济、物质生活困难,疾病无人过问,孤独寂寞等问题,特别是高龄、独居、体弱多病的老人这一现象更为明显。而从空巢老人对政府及社会的帮助情况来看,根据民政厅的调查有的老人对社区(村)医疗保健服务的满意度评价为一般或不满意,有的老人从未得到过帮扶。因此,空巢老人不仅需要子女及亲朋的照料,更需要政府及社会帮助体系的建立健全。另外,对于跟随子女一同居住的老人,特别是对居住地与户籍地不一致的老人,也有享受政府补贴和社会帮助的权利。但是,根据我国现行制度,对老人医疗报销、健康体检、政府补贴等一些优惠政策都需要在户籍所在地进行办理,致使这部分老人不但享受不到优惠,而且还加重了经济负担。使得老人只能在做空巢老人放弃亲情和得到亲情放弃优惠之间做出两难的选择。

二、完善老年人社会保障的途径

1、完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

各级政府、各职能部门都要依法完善职能,严格执法,落到实处,结合中国国情制定出符合中国社会的养老保障制度。特别是棘手的农村养老保障,要根据农村老人的实际,制定出符合农村养老保障的制度及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截止2009年,我国参加新农合的农民达到了亿,参合率为,中央及地方各级财政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资金达627亿元,占新农合筹资比例的。但是这些都没有改变地区差异、城乡差异所带来的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农民看病依然成本偏高,小病不用看,大病看不起。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障制度,将现行的按地区统筹改为全国统筹,真正做到“病有所医”,不“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另外,由于农村经济条件差别大,收入不稳定等因素,因此在缴费数额及补助比例上要有灵活性。

2、提高社会保障服务管理水平

鉴于目前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的现状,急需健全社会保障经办管理体制,建立更加便民快捷的服务体系。目前全国60岁以上的老人有亿,养老床位150万张,仅占老年人口的,同时还需要至少1000万名养老护理人员。因此社会保障服务要做到覆盖范围广,需要合理配置养老资源。不仅要有收住经济实力强、条件好的高标准、高档次的养老机构,更多的要有面向全社会的、收住低收入人群的一般养老机构。对于居住地与户籍地不一致的老人,需要更灵活、更人性化的服务。例如,对老人是否在世的审验能否利用网络等高科技手段进行,而不需老人每隔一定时间就要回户籍地一次进行签字确认;又或者能否对60岁以上的老人放宽户籍管理政策,让老人有更多的选择余地,使得各项优惠政策能够切实落实到位,真正做到老人 “老有所依”、“老有所靠”、“老有所养”。

3、增加财政社会保障投入,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基金

通过建立专门的社会保障预算,明确各项社会保障资金的来源和用途,扩大社会保障基金的筹资渠道。建立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运营制度,确保基金安全和保值、增值。并且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政府应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支出在各级财政支出中所占的比重。

总之,社会老年保障问题的解决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进步的过程,需要政府及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只要各级政府能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引导和扶持企事业单位为老年人提供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积极发挥社会力量在老年社会保障中的作用,推动各地老年基金会等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开展慈善救助和社会互助,有针对性的创造结对帮扶、认养助养、志愿服务、走访慰问等形式多样的救助帮扶体制,只有这样,才能普遍为贫困老人提供多样帮扶,社会老年保障问题才能进一步得到有效缓解。

【参考文献】

[1] 张敏杰.老年社会保障——一个严峻而紧迫的民生问题[J]. 理论与研究,2013(1)32.

[2] 王向阳.浅议老年人社会保障的法律[J]. 经济研究导刊,2013(6) 241.

我国社会保障水平适度性分析论文关键词:社会保障水平 社会保障总支出 GDP论文论文摘要:本文将通过对我国社会保障现状的分析及指标的分析,来评价中国的社会保障水平。保持我国适度社会保障水平,要正确处理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提高社会保障支出占GDP的比重;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以及新型合作医疗为重点,全面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改革和完善城镇社会保障制度,坚持“有升、有降”的方针。社会保障水平是社会保障体系的关键要素之一,对于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完善与运行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适度的社会保障水平,对于国民经济、社会和社会保障自身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本文将通过对我国社会保障现状的分析及指标的分析,来评价中国当前的社会保障水平。一、社会保障水平及指标社会保障水平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或地区社会成员享受社会保障的高低程度。西方国家一般把社会保障总支出占GDP的比重作为衡量社会保障水平的主要指标。其中,社会保障支出总额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或地区实际支出的各种社会保障费用总和。社会保障支出总额占GDP的比重,集中反映了一国或地区的经济资源用于提高居民社会保障待遇水平的程度。判断社会保障水平适度与否的标准不是单一的,需要考虑的因素有:社会保障制度是否保证了公民具有一定的经济生活水平并能抵御不可抗拒的社会风险;社会保障支出是否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否与社会各方面的承受能力相适应;社会保障结构是否与国民经济产业布局相适应;社会保障水平是否有助于促进就业与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的形成;等等。二、我国社会保障水平适度性分析(一)国内学者对于我国社会保障水平的研究长期以来,我国的社会保障实行分散化管理,社会保障水平的统计缺乏规范的指标体系,不同专家对我国社会保障水平的推算也不尽一致。以1994年为例,郑功成教授推算该年社会保障水平为,加上其他未统计因素,社会保障水平为10%~12%;穆怀中教授的小口径推算为,中口径(含住宅投资)为,大口径(含住宅投资和价格补贴)高达。根据穆怀中教授的推算,尽管我国人均GDP低于西方工业化国家20世纪60年代的水平,但我国中口径(含住宅投资但不包括价格补贴的社会保障费用总额)的社会保障水平与它们60年代的水平并不逊色。(二)我国社会保障水平的国际比较研究以发达市场经济的国家为参照,普遍认为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水平偏低。比如,1991年,瑞典、英国、美国社会保障支出占中央财政支出的比重分别为、、。而我国2001年社会保障支出占中央财政支出的比重仅为。与我国人均GDP接近的国家进行比较,2002年,我国人均GDP接近1000美元,当年社会保障支出占GDP的比重是。而与我国人均GDP接近的国家,如玻利维亚、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等国,社会保障支出占GDP的比重依次为、、。因此,我国社会保障水平既不显得过高,也不显得过低。(三)城乡社会保障水平比较分析由于我国长期实行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城镇几乎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存在着类似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福利制度,享受以高就业、高补贴、低收入为特征的、相对完善的社会保障服务;而农村居民仅拥有建立在农村集体经济基础上的以社会救济、“五保户”供养和合作医疗为核心的社会保障,并未能享受到真正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存在着水平偏低的社会保障,一定程度上,城镇较高水平的社会保障是以牺牲农村的保障水平为代

美军装备研究论文

你能想到的美制装备除了核弹之外全写上吧从M14到B2 F117 最早投入实战是在美军入侵巴拿马那会AIM120中距拦截弹在海湾战争投入实战了?穿越?F-18超级大黄蜂在01年才试飞,就出现在90年的海湾战争?幻觉!楼上2位军盲,F18e/f才被称为超级塑料虫!一楼的白痴 火箭都是新秀武器了那么弓箭是不是能算先进武器了?AC-130从越南战争用到现在宝刀不老&

国防科技与军事是密切相关的两个领域。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军事上的需要促成了国防科技领域的形成与发展;国防科技的发展为军事提供所需要的物质技术手段,在此同时还会促使军事领域不断发生变革,甚至导致出现军事革命;军事上的变革和战争提出了新的需要又会给国防科技发展以新的推动力。国防科技与军事之间相互关系的这种机制或逻辑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规律。近几年来,新军事革命问题成为人们关心的热门话题。实际上,新军事革命正是上述客观规律在军事高技术迅速发展这一特定条件下的反映。当然,国防科技与军事的关系还会受到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 一、军事上的需要是国防科技发展的强大动力 社会的需要是科技发展的动力。恩格斯曾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05页)。同样的,作为整个科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国防科技,则是社会的特殊需要———军事需要的产物,而且这种需要比任何力量都更能把国防科技推向前进。 自从国家产生以后,为了维护国家的领土主权以及维护和获取国家的根本战略利益,便产生了国防和国家间的战争。为了巩固国防或为了夺取战争的胜利,各国都力图掌握更先进的军事技术手段,于是便组织专门力量研制武器装备,国防科技便由此产生。由于新的武器的发明和使用可以造成军事上的巨大优势,从而使得“最幼稚的公理论者”,也从“手枪战胜利剑”的铁的事实中,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国防科技对于军事及战争的重要影响,因此国防科技便愈来愈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正如科学学创始人丁·贝尔纳所认为的:“自古以来,改进战争技术,一直比改善和平生活更需要科学。这并不是由于科学家具有好战的特性,而是因为战争的需要比其他需要更加急迫。各国君主和政府不那么乐于向其他研究工作提供津贴,都乐于向军用研究工作提供经费,因为科学界能研制出新的装备,而这种装备由于十分新颖,在军事上极为重要”。这里如实地指出了为满足军事上的需要研制武器装备,是国防科技发展的动力和主要任务与目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从50年代至80年代末,在长达40余年的冷战岁月,美苏两国进行了激烈的军备竞争,两国都执行优先发展国防科技的战略,并要求国防科技部门为军队研制出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在战术技术性能上超过对方的先进武器装备。在军事需求的强烈刺激下,两国的国防科技发展获得了强大的推动力,达到了极度的繁荣。许多其他国家在这种临战状态下也被迫采取相应的对策加速国防科技的发展。据统计,到80年代中期,世界各国每年的国防科研经费累计高达800~1000亿美元。就这样,在冷战的军事需求的推动下,国防科技发展进入了军事高技术时代。 冷战结束以后,世界主要国家都调整了军事战略,压缩了军费开支,军事需求从原先既追求武器装备的数量又重视其质量转向主要追求其高质量,国防科技也因此而进入注重发展高新技术武器装备的新时期,即进入了“打什么仗需要什么武器就能研制出什么武器”的新时期。 自90年代初开始,美国国防部、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及三军,每年都要研究并提出美军的军事需求,同时根据这种需求制定和调整其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计划。例如,1996年,美军又确定了新的未来11大军事需求,为满足这些军事需求还分别制定了国防科技“基础研究计划”、《国防技术领域计划》和《联合作战科学技术计划》,这些计划对所要研究发展的科学技术领域及武器装备所要达到的性能要求都有明确的规定。俄罗斯、日本及西欧国家也采取了类似的举措。由于未来的军事需求主要是关于信息战能力的需求,因此有关国家的国防科技发展正紧密围绕夺取信息优势的信息战技术、C3I系统和精确制导武器等军事高技术开展研究工作。 综上所述,国防科技完全是在军事或国防的需要的推动下不断获得发展的。国不可一日无防,国防不可一日无科学技术。展望未来,世界各国的国防科技都将在军事需求的不断推动下,继续不断地获得发展,并随着军事需求的高技术化而日益走向高技术化。 二、国防科技发展对武器装备的影响 军事上的需要导致国防科技的发展,而国防科技发展为了满足军事上的需要,必须不断研制出新型武器装备,因而必然对武器装备,即对军事技术手段产生重大影响。 总体上看,直接从事武器装备研制的国防科技对武器装备发展的影响是全面的、决定性的。这集中表现在:使武器装备的原理和种类不断多样化、结构逐渐复杂化、性能日益得到提高

信息战争的好不好?我是搞计算机安全的专家,有时候也读信息战争的书,可惜不是做军事的,没有专业的军事培训。当然平时也喜欢读一些军事书籍。你如果有要求,就发个email给我。

美国攻打伊拉克使用的10种武器自2001年10月阿富汗战事以来,即时决策和快速反应对美国的战争和战斗理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今年一年,五角大楼及国防工业的巨头们马不停蹄的对研制中的武器和系统进行测试,以推动这些国防产品尽快进入完备阶段。波音“幻影工厂”和洛克希德马丁“臭鼬工厂”等研发中心内各类绝密项目也在展开。各种先进技术可能在伊拉克冲突中首次亮相,资料显示,以下所列武器很有可能会在美国的下一个战场一展伸手。 超级武器一:智能炸弹 “智能炸弹”的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在其精确制导弹药上置有多个自导头。目前,五角大楼着重开发其机载的灵活性,同时力求保证将附带损害降至最低。 超级武器二:AC-130大型武装攻击机 参加过“持续自由行动” 的美军士兵见证了美国空军AC-130大型武装攻击机的快速改进,AC-130由大型运输机改装而成,他们在接收到RQ-1A“肉食动物”无人机上发出的“实况录相”后,指挥AC-130大型武装攻击机向恐怖分子的地面目标开火。特种部队正在对一个叫作“漫游者”的手提电脑软件程序进行实验,地面部队使用这一程序可直接给目标区域“拍照”,并标绘出敌军和友军的火力情况,然后再将所有这些信息发射给AC-130武装攻击机,在友军火力减弱时,通过此方式可以保证空中力量随时了解战场形势。 超级武器三:超级大黄蜂战斗机(F-18) 依靠“超级大黄蜂”战斗机进行集结的第一个海军中队,现在已经待命于美国海军“林肯”号航空母舰之上。“超级大黄蜂”上装配有“高级目标定位前视线外系统”(ATFLIR),该系统性能更加优良的的激光指示器、电光传感器和第三代红外传感器专门用来发射精确制导武器。新式“超级大黄蜂”可以一次出击携带4枚“联合直接攻击炸弹”,并确定4个单独的高等级目标。 超级武器四:AH-64D“阿帕奇长弓”直升机 AH-64D“阿帕奇长弓”被称为世界上最先进的战斗直升机。在协助探测和摧毁伊拉克的自动“飞毛腿”导弹时,AH-64D“阿帕奇长弓”必不可少。如果伊拉克冲突暴发,美军现有的8个受过专门训练的“长弓”营可以随时出击。先进的“长弓火力控制雷达”可以探测出地面或空中的固定或移动目标,并将所探测到的目标分类、确定优先打击的次序。这一系统在5英里外,可以探测到视觉距离以外的128个目标并对其进行分类,还能优先确定出这些目标中的16个最危险目标。“阿帕奇长弓”用来打击目标的武器有一支每分钟可发射650发的30mm机枪、“九头怪”火箭或一枚新式“地狱火”雷达制导导弹,此导弹还可锁定和跟踪移动目标。 超级武器五:F-14“雄猫”战斗机 使用F-14“快速战术图象系统”后,海军F-14“雄猫”战斗机现在已经具备了与地面特种兵相互进行图象传输和接收的能力。“快速战术图象系统”还可与陆军的AH-64“阿帕奇长弓”直升机兼容。这一性能大大缩短了打击目标时“从传感器到射击手”的时间。超级武器六:“夏伊洛”(CG 67)导弹巡洋舰 美国海军的“夏伊洛”导弹巡洋舰 是“林肯”战斗群的一部份,是海军中唯一配置“区域空防指挥官系统”(AADC)的舰只。“区域空防指挥官系统”是一套先进的计划和协调系统,它能够给予联合军事指挥官更加完整的空防能力,并能够在不具备地面力量配合时,帮助空军指挥官在舰上控制空战的日常管理。 超级武器七:精确制导掩体炸弹 一种重30,000磅,靠B-2发射的精确制导掩体炸弹正在测试中,是美国传统武器中最巨型的精确制导炸弹。 超级武器八:联合空对面防区外导弹 联合空对面防区外导弹(JASSM)是一种秘密巡航导弹,相当于巨型掩体炸弹,美军已对其进行了一年多的飞行测试。该导弹的低成本初级产品已于2001年12月获得通过,其重量超过2,200磅,射程超过200英里。适于携带此导弹的平台主要有B-1、 B-2、 B-52、 F-16和F-18“超级大黄蜂”。但是这些飞机需要对它们的飞行程序计算机进行软件升级以适应联合空对面防区外导弹。 超级武器九:“风暴之影”巡航导弹 相当于联合空对面防区外导弹的英国巡航导弹-“风暴之影”现已配备于“狂风”战斗轰炸机上,它将是伊拉克联合空战中不可或?的一部份。该导弹可在多数天气状况下发射,并能在200多英里的射程外摧毁保护严密的目标,如指挥掩体和通信中心。“风暴之影”专门设计用于低空巡航,依靠惯性导航或地形参考导航发现目标,它具有极高的终端精确度,可自动进行目标识别。在最后的目标接近阶段,导弹的可成像红外归航头会被激活,目标自动识别算法系统可对实际的景象和记忆景象进行比较,以确定锁定的目标,并选择目标冲击点。 超级武器十:热气压炸弹和火箭 热气压炸弹和火箭是美国三军装备中的新秀,可大大加强美军的城市战作战能力。如需打击极难渗透的掩体或建筑,海军陆战队可使用一种叫作“肩发射多用攻击武器”(SMAW)的肩扛武器。这类武器的效力相当于大型燃烧弹加上剧烈爆炸压力的效果,它可以在目标建筑的楼层间拐弯并能在穿过入口后向上飞行。美国空军的 BLU-118/B激光制导掩体炸弹在阿富汗战场已经经过了实战演练,证明其能够穿透地下掩体的墙壁并引爆。用于AGM-114“地狱火”空对面导弹,并具热气压的穿透性弹头也正在开发中。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