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幼儿园规则意识培养的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幼儿园规则意识培养的研究论文

你的论文准备往什么方向写,选题老师审核通过了没,有没有列个大纲让老师看一下写作方向?老师有没有和你说论文往哪个方向写比较好?写论文之前,一定要写个大纲,这样老师,好确定了框架,避免以后论文修改过程中出现大改的情况!!学校的格式要求、写作规范要注意,否则很可能发回来重新改,你要还有什么不明白或不懂可以问我,希望你能够顺利毕业,迈向新的人生。一、编写提纲的步骤:(一)确定论文提要,再加进材料,形成全文的概要论文提要是内容提纲的雏型。一般书、教学参考书都有反映全书内容的提要,以便读者一翻提要就知道书的大概内容。我们写论文也需要先写出论文提要。在执笔前把论文的题目和大标题、小标题列出来,再把选用的材料插进去,就形成了论文内容的提要。(二)原稿纸页数的分配写好毕业论文的提要之后,要根据论文的内容考虑篇幅的长短,文章的各个部分,大体上要写多少字。如计划写20页原稿纸(每页300字)的论文,考虑序论用1页,本论用17页,结论用1—2页。本论部分再进行分配,如本论共有四项,可以第一项3—4页,第二项用4—5页,第三项3—4页,第四项6—7页。有这样的分配,便于资料的配备和安排,写作能更有计划。毕业论文的长短一般规定为5000—6000字,因为过短,问题很难讲透,而作为毕业论文也不宜过长,这是一般大专、本科学生的理论基础、实践经验所决定的。(三)编写提纲论文提纲可分为简单提纲和详细提纲两种。简单提纲是高度概括的,只提示论文的要点,如何展开则不涉及。这种提纲虽然简单,但由于它是经过深思熟虑构成的,写作时能顺利进行。没有这种准备,边想边写很难顺利地写下去。二、毕业论文提纲的拟定如何落笔拟定毕业论文提纲呢?首先要把握拟定毕业论文提纲的原则,为此要掌握如下四个方面:(一)要有全局观念,从整体出发去检查每一部分在论文中所占的地位和作用。看看各部分的比例分配是否恰当,篇幅的长短是否合适,每一部分能否为中心论点服务。比如有一篇论文论述企业深化改革与稳定是辩证统一的,作者以浙江××市某企业为例,说只要干部在改革中以身作则,与职工同甘共苦,可以取得多数职工的理解。从全局观念分折,我们就可以发现这里只讲了企业如何改革才能稳定,没有论述通过深化改革,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职工收入增加,最终达到社会稳定。

幼儿时期是学习的最佳时期,幼儿年龄小,接受能力强,要想引导幼儿全面发展,就必须重视幼儿时期的教育。对于幼儿而言,规则意识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由于幼儿的年龄较小,对事物缺乏正确的判断,很容易受他们的影响,从而不利于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从而不利于幼儿今后的发展。而规则意识的高低对幼儿的成长有着重大影响,面对现行社会发展形式,积极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越来越重要,要想为我国现代社会培养更多懂规则、守规则的人才,就必须中小加强规则意识的培养。一、幼儿规则意识和执行规则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规则对人的行为有着一定的约束和规范作用,按照一定的规则来从事活动,可以保障该项活动有序、高效开展。对于幼儿而言,由于幼儿年龄较小,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他们天真、无知,要想引导他们健康、全面成长,就必须注重规则意识和执行规则能力的培养。从社会学角度出发,幼儿作为社会人,会受到社会规则的影响,而幼儿规则意识和执行规则能力的强烈、高低与其今后的发展有着必然的联系,只有加强与而规则意识和执行规则能力的培养,才能引导幼儿愉快学习、交往,才能提升幼儿各方面的能力,从而引导幼儿真正地成为社会人,提高幼儿的责任意识和责任感。二、幼儿规则意识和执行规则能力培养的策略(一)观念的转变现行社会形势下,幼儿规则意识和执行规则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幼儿的成长有着重大影响。目前来看,幼儿教育还没有认识到规则意识和执行规则能力培养的重要性,由于幼儿年龄较小,幼儿大多时处于被接受、被安排、被命令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幼儿难以形成规则意识,很容易让幼儿养成懒惰心理。而规则是幼儿愉快生活、学习的前提,作为幼儿成长道路上的导师,要重视幼儿规则意识和执行规则能力的培养,要从观念上作出转变。家庭和幼儿园要携手共同引导幼儿。作为父母,要积极引导幼儿理解规则,只有让幼儿理解了规则,才能更好地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如在过马路的时候,出现红灯的时候,问幼儿:为什么不能过马路?此时,父母要将交通规则告知幼儿,让幼儿意识到红灯不能横穿马路,从而潜意识的培养幼儿遵循规则的意识。作为幼儿园教师,要重视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要从小提高幼儿执行规则的能力,如在幼儿进园后,要告知幼儿以及幼儿父母,幼儿园规定:每天上课时间是8:30,迟到了要接受惩罚。通过这一规则,来提高幼儿执行规则的能力,促使幼儿每天准时到园。(二)让幼儿参与规则的制订过程在幼儿规则意识与执行规则能力培养过程中,让幼儿参与规则的制定过程有着重大作用。参与规则的制定不仅可以加深幼儿对规则的理解,同时还能提高幼儿的独立自主能力,激发幼儿的主人翁意识,促使幼儿更好地执行和遵守规则[3]。如,在幼儿一日活动中,我组织了幼儿开展了一场动物识别比赛,在识别的过程中,有的幼儿会与其他幼儿发生争执,从而影响幼儿之间的关系。针对此类情况,我让幼儿自己来制定此次活动比赛规则,并将比赛规则通过手绘的方式画在黑板上。由于规则是幼儿自己制定的,他们非常乐意遵守,参与游戏的积极性也非常高,比赛活动也取得了圆满成功。(三)教师要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在幼儿规则意识与执行规则能力培养中,教师和父母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师和父母是幼儿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同样也是幼儿规则意识和执行规则能力培养的指导者,如果教师和父母不遵守规则,必然会影响到幼儿规则意识和执行规则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和父母必须以身作则,树立榜样作用,积极引导幼儿重视规则[4]。如,在家庭中,父母可以与孩子之间建立一套规则,父母和幼儿都必须遵守这一规则,无论是谁违反了规则,都必须受到惩罚。再如,在幼儿园中,如有一次吃午饭时,我要求孩子们吃饭保持安静,不讲话。可我和何老师在进餐的时候却谈论班上的事情,结果孩子们也跟着说起来,提醒了几遍都没用。后来,我们注意同孩子们一起遵守所有的规则,树立起了榜样,产生了较好的效果。三、结语综上,在幼儿成长过程中,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和执行规则能力对幼儿今后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家庭和幼儿园又必须引起重视,家庭和幼儿园是幼儿成长的基地,只有培养好幼儿的规则意识,才能够提高幼儿执行规则的能力,从而为幼儿今后的发展打好基础,为我国现代社会培养更多出色、专业的人才。

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对幼儿以后走上社会的作用是长远的,一个不懂规则,不知怎样与人交往的幼儿,以后走向社会就寸步难行。所以幼儿园教师就要重视幼儿的规则意识,幼儿的规则意识可以通过体育游戏来培养,游戏是幼儿园教学最常用的教学手段,幼儿在体育游戏中可以学习一些动作技巧,还可以愉悦心情,使身体健康。教师在游戏中要注意对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 一、在游戏前讲明规则要求 幼儿理解能力差,辨别是非易从主观直觉出发,所以在游戏前要明确游戏规则,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要具体告诉他们,甚至要重复几次,直到都点头明白为止,让他们有意识地自觉遵守规则。我们曾经用儿歌来帮助幼儿记住规则,可以使游戏不因犯规而终止,收到良好效果。如《丢手绢》《老鹰抓小鸡》《找朋友》等游戏,都可以编成儿歌来辅助记住规则,幼儿可以边唱边做,以儿歌记忆规则,一旦做错,其他幼儿会指出来,使规则意识深入人心。 二、教师在游戏中强化规则要求,帮助幼儿形成规则意识 因幼儿的自制力、坚持力较差,教师应采取多种方法,帮助幼儿自觉遵守规则,纠正错误,不断提出具体要求,强化规则要求,使幼儿能自觉遵守,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教师在指导中,要时刻注意他们的动向,了解每一个幼儿的活动情况,对做得好的幼儿及时表扬,摸摸头,竖竖大拇指,提高他的积极性,为他人树立遵守规则的榜样。如果谁做得不好,教师可让其他幼儿来告诉他怎样做就对。教师在活动中指导,不断强化规则意识,有助于幼儿形成规则意识。 三、结束后注重游戏评价 幼儿年龄小,评价能力低,教师作为游戏的组织者,应平等地参与到幼儿游戏中,游戏中的评价意在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使其自觉遵守规则。游戏结束后要进行必要的总结评价,可以教师整体评价,要以多表扬鼓励来积极评价,意在增强自信心,挖掘幼儿长处,鼓励幼儿以后更好地遵守规则;可以幼儿自己评价,反思自己在游戏中的行为,对的地方继续坚持,不对的地方以后改正,逐步建立自觉遵守规则的自觉性。 幼儿良好规则意识的培养,需要长期摸索,在幼儿生活中不断积累,耳濡目染,潜移默化,逐渐形成,为人生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幼儿园规则意识的培养模板论文

摘要:规则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幼儿期是萌生规则意识和形成初步规则的重要时期,培养幼儿规则意识,要结合幼儿一日生活,建立常规,树立幼儿规则意识;利用形式多样的游戏,帮助幼儿了解各种规则;创设环境,营造氛围,帮助幼儿巩固增强已有的规则意识;设计主题教学活动方案,帮助幼儿深入理解社会生活中的规则,提升幼儿规则意识。关键词:幼儿;规则意识;培养策略                 规则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幼儿期是萌生规则意识和形成初步规则的重要时期,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而良好的行为习惯建立在良好的规则意识和执行规则的能力上。《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社会领域就明确指出:要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帮助幼儿理解行为规则的必要性,学习遵守规则;对幼儿进行规则意识的培养,帮助他们形成规则意识,也是培养健全人格、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的必要环节。        一、结合幼儿一日生活,建立常规,树立幼儿规则意识        将教育融于幼儿的一日生活,让孩子在快乐的幼儿园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执行规则,是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基本策略。幼儿从早晨入园到晚上离园,一天的生活当中,上下楼、如厕、盥洗、进餐、午睡等等每个环节都离不开规则,培养幼儿规则意识,首先应该让幼儿知道,规则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我们了解并遵守。由于孩子年龄小,理解能力有限,教师对孩子的教育要细致,要明确、要有耐心,要让孩子在理解的基础上逐步加深印象,要给孩子养成的时间,只有通过不断的强化,不断地累积,结合严格的要求,才能让孩子做到持之以恒。再有,教师在培养过程中,可以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或将规则编成小儿歌,或设立各种主题的小评比,调动幼儿内在因素,激发幼儿的上进心,逐步让幼儿变被动为主动,自觉遵守各项规则,如:进餐时的“文明餐桌”、午睡时的“安静宝宝”。逐步在一日生活中树立幼儿规则意识。        二、利用形式多样的游戏,帮助幼儿了解各种规则        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幼儿的游戏与学习是分不开的,富有情趣的游戏对孩子有很大的吸引力,幼儿期是一个人身体、智力、情感和社会性飞速发展的时期,由于幼儿大部分时间是在幼儿园度过的,因此,在幼儿规则意识的形成培养中,充分利用幼儿的各类游戏,将幼儿的规则学习与培养有机地融入于幼儿的游戏中,可以帮助幼儿了解规则,巩固规则。如:表演游戏“公共汽车”,幼儿扮成年龄、身份不同的乘客,在有情景的社会性游戏中,幼儿模仿生活中人们的语言、行动,体验人们对周围事物的感受,实践着社会所要求的行为规则,幼儿在反复的游戏中了解了乘车的规则与礼仪,并逐渐会把社会的规则要求变成自己的主动行为,进而迁移到生活当中去。区角游戏中,利用环境暗示法,让环境说话,让环境的设置告诉幼儿参与这个游戏应遵守的规则,如用插卡标志,限定游戏人数;用安静图标,告诉大家要安静等,这种环境暗示没有任何的强制、命令和压抑,可以帮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教育。      三、创设环境,营造氛围,帮助幼儿巩固增强已有的规则意识        环境对孩子的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这是毋庸置疑的,因此,创设环境,营造氛围也是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策略之一。我们在幼儿生活学习的活动室、游戏场、走廊、楼梯根据需要巧妙地利用标志、符号、图片帮助幼儿巩固已有常规,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如:上下楼梯的小脚印,形象地提醒幼儿上下楼梯走右边;楼梯转台的不要拥挤的图片,告诉幼儿上下楼梯不拥挤;饮水机前的等待线,告诉幼儿喝水时不拥挤,要会等待;幼儿物品的摆放标志,告诉幼儿物品取放要归位;游戏场上的安全文明游戏图片,提醒幼儿玩耍时不奔跑,以及大型玩具的正确玩法……这些标志,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天天看到,这些标志不仅在无声地提醒孩子,同时,看到这些标志,幼儿也会互相提醒,按标志的要求去做,久而久之,在这种潜移默化中,很好地强化了幼儿的规则意识。        四、设计主题教学活动方案,帮助幼儿深入理解社会生活中的规则,提升幼儿规则意识。        教学活动是幼儿获得知识、情感、技能的重要途径。教师有目的地设计主题教学活动,可以帮助幼儿进一步深入理解社会生活中的规则。因此,结合五大领域教学,我们将规则意识教育渗透于各科教学中,将规则意识培养与培养文明小公民结合起来,具体细化为交通安全规则、文明礼仪规则、学习习惯养成等,根据不同的教学主题,针对不同的规则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案,利用多媒体、录像、图片、故事、诗歌等形式形象地为幼儿直观、形象、生动地介绍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规则,让幼儿明白,遵守规则是文明的表现,是光荣的,不遵守规则,不仅是不文明的表现,同时,还会给别人造成麻烦,是应该受到大家的谴责的。小朋友不仅要了解社会规则,还要遵守社会规则,同时还要监督爸爸妈妈等周围的亲人朋友遵守社会规则。例如交通规则主题活动《马路上》,教师利用拍摄到的视频片段,引导幼儿不仅了解了红绿信号灯的作用,知道了过马路时行人要看人行横道信号灯,要走斑马线,而且在看视频中,大家还发现了很多成人的不文明的行为:随意闯红灯,不走斑马线,随意横穿马路……孩子们在教师的引导下.讨论得知,如果人们不遵守交通规则,就会“堵车、碰车、甚至发生交通事故,只有人人遵守交通规则,道路才会畅通,大家才会安全,让幼儿进一步深入理解了交通规则和我们每个人是息息相关的,遵守交通规则不仅重要,而且尤为必要。在主题活动《各种各样的标志》中,教师引导幼儿回忆在哪些地方见过这些标志?这些标志的作用是什么?在回忆、讨论、共享中幼儿了解了在各种场合中出现的标志,是在提醒着大家遵守必要的规则,我们大家都要自觉遵守。        规则意识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坚持不懈,需要幼儿园、社会、家庭的共同配合。“播下行为,收获习惯,播下习惯,收获性格”。希望我们的孩子都能全面、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江苏教育出版社 [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解读.冯小霞.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3]《学前教育》、《幼教博览》、《幼儿教育》杂志。[4]《良好习惯缔造健康人格》 孙云晓.北京出版社. [5]《好习惯是怎样培养出来的》孙宏艳.北京出版社.[6]《幼儿园课程实施指导丛书——社会》.主编:虞永平.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你的论文准备往什么方向写,选题老师审核通过了没,有没有列个大纲让老师看一下写作方向?老师有没有和你说论文往哪个方向写比较好?写论文之前,一定要写个大纲,这样老师,好确定了框架,避免以后论文修改过程中出现大改的情况!!学校的格式要求、写作规范要注意,否则很可能发回来重新改,你要还有什么不明白或不懂可以问我,希望你能够顺利毕业,迈向新的人生。一、编写提纲的步骤:(一)确定论文提要,再加进材料,形成全文的概要论文提要是内容提纲的雏型。一般书、教学参考书都有反映全书内容的提要,以便读者一翻提要就知道书的大概内容。我们写论文也需要先写出论文提要。在执笔前把论文的题目和大标题、小标题列出来,再把选用的材料插进去,就形成了论文内容的提要。(二)原稿纸页数的分配写好毕业论文的提要之后,要根据论文的内容考虑篇幅的长短,文章的各个部分,大体上要写多少字。如计划写20页原稿纸(每页300字)的论文,考虑序论用1页,本论用17页,结论用1—2页。本论部分再进行分配,如本论共有四项,可以第一项3—4页,第二项用4—5页,第三项3—4页,第四项6—7页。有这样的分配,便于资料的配备和安排,写作能更有计划。毕业论文的长短一般规定为5000—6000字,因为过短,问题很难讲透,而作为毕业论文也不宜过长,这是一般大专、本科学生的理论基础、实践经验所决定的。(三)编写提纲论文提纲可分为简单提纲和详细提纲两种。简单提纲是高度概括的,只提示论文的要点,如何展开则不涉及。这种提纲虽然简单,但由于它是经过深思熟虑构成的,写作时能顺利进行。没有这种准备,边想边写很难顺利地写下去。二、毕业论文提纲的拟定如何落笔拟定毕业论文提纲呢?首先要把握拟定毕业论文提纲的原则,为此要掌握如下四个方面:(一)要有全局观念,从整体出发去检查每一部分在论文中所占的地位和作用。看看各部分的比例分配是否恰当,篇幅的长短是否合适,每一部分能否为中心论点服务。比如有一篇论文论述企业深化改革与稳定是辩证统一的,作者以浙江××市某企业为例,说只要干部在改革中以身作则,与职工同甘共苦,可以取得多数职工的理解。从全局观念分折,我们就可以发现这里只讲了企业如何改革才能稳定,没有论述通过深化改革,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职工收入增加,最终达到社会稳定。

在各领域中,大家都经常看到论文的身影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提高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你知道论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浅谈幼儿园的常规教育,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强调指出:“幼儿园教育应根据幼儿的需要建立良好的常规”,“常规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关注个别差异,促使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可见,幼儿园常规教育旨在促使幼儿了解、接受、遵守幼儿园集体生活所需的各种行为规则,养成相应的习惯。

一、常规教育的目的

俗话说得好“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幼儿良好的常规也是要从幼儿身边的每件小事做起,从日常生活做起。这里提到的常规其实是很广泛的,它包括了生活常规、学习常规,而生活常规隐含了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集体规则意识的培养等等。

实际上,常规它本身不是目的,也不是仅仅为教师完成自己预设的教育活动提供便利,它不应单纯是为教育活动提供服务,而更是应为幼儿主体服务。我们所提的常规教育,它的根本价值和终极目的应在于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我们不能用孩子心灵、想象的自由来换取所谓的整齐划一的常规纪律。

二、幼儿园常规管理教学的误区

由于在教学实践中,过多考虑将常规用于教师管理孩子的方法和手段,在常规实践中,就很容易在常规教学认识和实施上造成如下几个方面的误区。

(1)常规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前提。“幼儿常规不好,什么都白搭!”这是一句在教师口中常被提及的话语。言外之意,常规就是一切教育活动开展的前提。老师们不难发现,当幼儿投入到他们真正感兴趣的活动中的时候,他们发自内心地,体现出了极大的学习自主性。此时,教师强调常规和纪律则成为多余。所以,我认为教育活动开展的真正的前提是幼儿内在自由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而不是常规。

(2)教育方法失当,常规被作为对幼儿行为进行限制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在班级常规教学中,经常能听到老师发布“不能乱丢玩具”、“不许大声说话”等禁令。而当幼儿出现了违规行为的时候,则过多地采取讲道理甚至压服的手段,迫使幼儿“就范”。然而,我们可以看到,在教师反复多次的讲授、强调常规要求之后,幼儿却很难表现出相应的行为。所以,我认为常规教育不应是依赖由“外”到“内”地强迫灌输与反复强化,让幼儿被动接受规则,而是创造条件让幼儿“内生”出规则,引导他们主动建构规则。

三、幼儿园常规教学实践中的反思与策略

正如前文所述,常规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幼儿的社会化,使他们更加健康快乐地生活。为此,我们应该正本清源,还常规教育以应有的作用。

(1)尊重个性,避免给幼儿强加不必要的规则。要知道,真正有利于促进幼儿自由发展的常规教育是在教师的民主而不是强制的方式下实现的。我们要促使幼儿形成内在的纪律意识,而不是屈从于外在的控制。因此,教师在安排幼儿的一日生活时应减少不必要的常规,避免过多的限制和统一的管理,提供“有准备的环境”,让幼儿体会规则带来的和谐和自由。

(2)赋予自由,形成积极主动的纪律意识。早在20世纪初,蒙台梭利就阐明了“以儿童自由为基础”的纪律观,即纪律是通过自由获得的。因此,常规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应是发展幼儿内在的自由,形成积极主动的纪律意识。

(3)给予赞美,多给孩子以正面的引导。“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但每个幼儿总有他们值得表扬的地方,要多发现幼儿的闪光之处。在常规教育中,教师应多从正面引导幼儿,树立幼儿的自信心,对孩子正确、良好的行为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久而久之使之巩固、以形成良好的习惯。

(4)导入实践,在一日活动中各环节中经常性地进行行为练习。良好的常规习惯是靠练习而形成的。例如在饭后漱口时,我发现幼儿的浪费水的现象很严重。为此,我做了一个小实验,将水龙头只开一滴一滴的水,一节课下来,小朋友发现水早已经满了。通过实践,让幼儿从节约很不起眼的几滴水开始,逐步增强了幼儿遵守规则的自觉性,幼儿逐步养成了良好的常规习惯。

四、结论

我们需要充分给予幼儿展示个性的自由,多尝试使用“你能做到……你会……”或者“如果你能……我们都会为你感到高兴”等鼓励性语言,将自己的教育行为由一味的限制转变为积极的期望、鼓舞和指引,支持幼儿对规则的主动建构,帮助幼儿体验到规则或纪律为自己带来的乐趣。进而使得常规纪律能自发的从幼儿心中滋生,并被长效的遵守执行。

参考文献:

[1]孙爱琴.幼儿园常规教育的文化批判.兰州:西北师范大学.

[2]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刘北成,杨远婴,译.上海:三联书店.

[3]郑三元.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困境和出路.人民教育.

[4]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

[5]3~6岁儿童学习和发展指南.人民教育出版社

[6]蒙台梭利.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拓展:

幼儿常规教育是幼儿德育内容之一。对幼儿进行正确执行一日生活中各个环节的具体制度和行为准则的教育。通过入园、晨检、早操、上课、游戏、劳动、娱乐、散步、盥洗、进餐、午睡、喝水、入厕、穿脱衣服鞋帽和离园等各项活动, 使幼儿学会按时作息,有规律地生活,愉快、稳定、有秩序地参加活动,形成一系列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卫生习惯,掌握最基本的活动技能,保证幼儿身心健康、行为文明,并能较好地适应集体生活和符合各项活动要求。

教育中应注意:

(1)由简到繁,循序渐进,逐步增加新规则;

(2)讲解说理与掌握技能并重,使幼儿知道执行规则的意义,掌握实行每项规则的方法和程序;

(3)对执行常规有特殊困难的儿童,深入细致地进行个别教育;

(4)经常练习、检查和督促,使幼儿的行为逐渐熟练,成为习惯。

幼儿规则意识培养现状研究论文

学前期是社会性和各种能力迅速发展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对幼儿进行学习能力以及规则意识的培养,将会促进幼儿的终身发展。一、规则是幼儿自主活动的保障。二、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引导幼儿提升规则意识,养成规则行为。1、通过榜样示范,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幼儿的规则意识。2、通过自定规则,让幼儿自觉地养成规则行为。3、通过图标暗示,帮助幼儿理解和遵守规则。4、通过体验后果,让幼儿增强规则意识、养成规则行为。幼儿规则意识的提高、规则行为的形成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也没有整齐划一的标准,但只要我们充分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运用多种方式加以引导,让幼儿制定适合他们能力和兴趣特点的规则要求,就能使他们在掌握和遵守规则的情况下获得自主发展,形成健全人格,从而达到个性自由与社会化发展的和谐统一。

幼儿期是萌生规则意识和形成初步规则的重要时期,培养幼儿规则意识,要结合幼儿一日生活,建立常规,树立幼儿规则意识。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策略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幼 儿教 育论 文❤☸

✎✎~~~学 前教 育的论 文❤☸

✎✎~~~幼 儿礼 仪教 育论 文❤☸

✎✎~~~幼 儿教 育三 千 字论 文❤☸

试谈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

摘 要: 3~6岁是 儿童 规则意识培养的关键期。幼儿规则意识培养有助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竞争意识的发展、良好意志品质的形成;游戏是儿童探索世界的主要方式,也是儿童建构规则的主要途径;在幼儿规则意识培养中存在规则讲解不明、成人缺乏引领示范、规则定位片面等问题;在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过程中需要尊重幼儿的主体性与差异性。

关键词: 幼儿教育 规则意识 培养方式

“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幼儿在社会领域提出的发展目标;相应的内容和要求是“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1]。因此,幼儿园应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为指导,在开展各项活动和游戏中有意识地让幼儿体验、理解并主动建构规则,在成长中生成并内化规则,从而实现“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的社会性发展目标。

一、幼儿规则意识培养的意义

规则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必须面对和遵守的,它的存在合情合理,保证了社会正常的生活、学习、工作顺利进行,也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生任何一个阶段都将面对新的规则,社会任何一处都会有不同的规则,不同的社会角色须遵守不同的规则。遵守规则是现代人的基本素质,也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需要。在幼儿阶段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对幼儿的发展同样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有助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在游戏活动中,对规则的制定和执行是一种社会性任务,包括协商、讨论、决策等程序性因素,当然也包括公平、公正及相互间的理解和尊重等观念性因素[2]。在规则游戏当中,幼儿要和他人学会接触,要理解和尊重他人,并且要有很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这就要求幼儿之间首先要形成和发展一定的社会性关系。在游戏的每个环节,孩子会面临社会性和认知的互动问题。如幼儿对游戏规则是否认同一致,是否可以相互合作,都是需要规则意识的。所以,规则游戏对幼儿来说,蕴涵着丰富的价值和意义,有助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二)有助于培养幼儿的竞争意识

规则游戏具有竞争性,当游戏的双方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游戏时,双方的关系往往具有竞争性。如果没有良好的规则意识做依靠就会非常恼火,因为不懂得规则与竞争意识的友好联系。然而在游戏当中就可以完全放心,我们既可以帮助儿童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又不会再成一定的伤害。所以这种竞争可以在锻炼孩子抗挫折能力的同时,逐渐增强他们的竞争意识。

(三)有助于培养幼儿的意志品质

由于规则游戏具有原则性,通常又是两人以上进行的,因此游戏规则必然带有强制性,如若不然,游戏中就会产生矛盾和冲突,结果只能使事情复杂,使游戏无法正常进行。幼儿在整个游戏过程中都要注意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断不可以随心所欲,而是要严格按照游戏规则进行。长此以往,幼儿的自制力就会得到锻炼和提高。追求结果是幼儿进行游戏的强大动力。幼儿为了最终的结果,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而且需要意志力的参加,这是因为规则游戏需要思考,需要遵守规定,需要有一定时间的坚持和延续,所以在游戏中儿童自始至终都会对自己有一定的要求。也许他们会有放弃的念头,或者其他的想法,这就必须学会坚持,要用自己的意志力来渡过难关。

二、幼儿规则意识培养的主要路径――游戏

规则意识和习惯的养成在幼儿期尤为关键。规则意识的形成不是随着幼儿的身心发展而自然地形成,也不是靠成人的说教和硬性规定就可以养成的,需要有意识地培养。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需要把握恰当时机和 方法 ,必须在了解儿童发展的基础上进行。游戏是儿童探索世界的主要方式,也是儿童建构规则的主要途径。

游戏作为幼儿的基本活动,对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维果茨基认为:游戏作为规则的本质特征,具有规则性,无论是在游戏开始前由游戏指导者宣布的外显游戏规则,或者是在游戏过程中体现出来游戏内在的情境感和秩序性的这种内隐游戏规则,都对幼儿理解其规则非常有意义,对于儿童掌握社会行为规范的意义是非常深远的。美国著名教育哲学家约翰・杜威认为,教育的理想目的是创造自我控制的力量[3]。

所谓自我控制,是一个非常凌乱和复杂的感受,反映了作为一个人的独特个体,是使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相统一的能力。自控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个体对社会生活的适应性的能力。皮亚杰认为,不管哪种形式的活动最开始都是在游戏中开始的[4]。儿童的游戏意识构成了一种很好的社会制度。儿童对规则意义的理解并不是简简单单地在课堂中就可以进行的,而是儿童必须在自己的实际生活与游戏活动中逐渐感知规则的内在意义,并且学会对规则的遵守、学会对自我的控制。

三、幼儿规则意识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规则讲解不明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让幼儿遵守规则,首先让幼儿知道规矩是什么,为什么要遵守这些规矩?在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的过程中,家长和幼儿教师通常的问题是没有耐心向 经验 缺乏、认知不足稚嫩的幼儿讲明要遵守的规则是什么、为什么要遵守这些规则,结果是幼儿规则意识淡薄,任由自己的心性和兴致行事。

(二)成人缺乏引领示范

由于幼儿经验的缺乏、认知的不足,幼儿往往不能真正理解规则的内涵和意义。模仿学习是幼儿良好习惯和行为养成的重要方式。因此,在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过程中需要成人的引领示范。但是家长和幼儿教师们往往忽视这点,缺乏对幼儿的引领和示范。比如在幼儿园中,教师习惯于等到全部幼儿都安静下来才开始活动,教师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强化儿童的规则意识,同时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自觉安静地等待教师“上课”。在日常活动中,经常听到教师带有“不准”、“不许”、“不能”等命令性的言语引导。这种行为,表面上看似引导了幼儿,其实效果确实不佳,这种常规教育过于强调整体的规范性、有序性,忽视了儿童的个体差异性,对儿童而说是一种伤害。

(三)规则定位片面

在日常生活中,个体服从集体,个人服从组织的观念是被大多数人接受的。但是在幼儿规则意识培养这块却是行不通的。“看到别人有困难一定要给予帮助”、“要与他人分享自己喜欢的东西”等都是强调个人给他人带来的便利,都是在提倡付出,而幼儿的认知、思维等各方面还没有发展到相应的水平,他们还处于以自我为中心的发展阶段。定位片面的规则教育只会令幼儿更反感和叛逆,不利于规则意识的培养。

四、幼儿规则意识培养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我们不必从外面拿什么东西给一个人,只需把那暗藏在身内的固有的东西都统统揭开和揭露出来,并重视每一个别的因素就够了。”教师应在充分尊重幼儿主体性的基础上制定规则。在过去幼儿规则教育过程中,规则往往被看作是一种客观的知识,即教师要求幼儿接受并完全遵守的外部知识。幼儿也将这种客观知识和教师教授的其他数学、美术等知识一样看作是与自身无关,仅仅是大家都一样必须学习的外在要求。随着幼儿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仅仅靠他律无法让幼儿真正形成自觉的规则意识,在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过程中必须尊重幼儿的主体性。

首先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幼儿从出生起就是一个具备独立人格和精神世界的独立主体,每个幼儿都有不同的生活环境和性格特征,因此规则教育的内容应尽量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其次要在与幼儿“对话”基础上选择规则内容和类型,在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之前应充分理解和了解幼儿的天性,在与幼儿“对话”基础上选择规则内容和类型,使幼儿在自我表达、展示、倾听、发现、觉悟的过程中自然地实现个体自主的社会化。我们特别要强调的是主体之间的平等性,是建立在教师对幼儿天性的尊重与理解的基础上的平等交流。教师可以了解幼儿在理解和接受规则问题上的困惑,同时可以有效地引导幼儿将外在的规则要求内化为自身的规则意识,教师在此基础上,以幼儿的兴趣、 爱好 和需求引导幼儿对规则的遵守,激发幼儿内在的动机,感受因遵守规则带来的快乐,从而更好地树立地内化规则意识。

再次要充分考虑到幼儿的主体执行能力。一些难度大、过于统一要求的规则对幼儿来说是无法遵循的。比如很多都时候要求“小嘴巴闭闭好”,要求幼儿喝水不能说话,排队不能说话,下楼梯不能说话,游戏时没得到老师的允许也不能说话等。这样的规则对成人来说遵守都比较困难,那么我们又怎能要求自制力不强的幼儿遵循呢?

其四要避免让幼儿参与规则制定流于形式。如教师在幼儿制定规则之前已经对规则有了一个预设的正确答案,久而久之,有的幼儿就会揣摩教师的想法,或是学着老师的口吻和语气制定出“不许……”、“不要……”等并不能真实的反映孩子内心想法的规则。教师在引导孩子制定规则时可以通过对现有规则的修改和细化、对新问题创造规则的途径鼓励孩子理解规则、创新规则,并通过集体讨论、民主表决等方式培养幼儿的民主意识。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理控制外部力量对幼儿思维的影响,尽可能避免对幼儿的命令和要求。

最后要让幼儿理解参与制定规则的内容具有实际价值。教师在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的过程中必须让幼儿意识到由他们自己制定的规则可帮助幼儿活动的顺利展开并实实在在地规范自己的行为。只有感受到来自同伴和老师对自己意愿的尊重,才能激发孩子更大的创造热情和民主意识,这有利于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总之,规则意识的培养对幼儿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幼儿社会性行为养成所必需的。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途径与方法是多样的,其核心在于尊重幼儿,发挥幼儿的主体性,体现规则培养的教育价值。对幼儿进行规则教育时,所采用的游戏活动要本着从简的原则做,使小朋友们对规则一听便懂,很容易理解,并在活动中遵守。

浅谈小班幼儿创造性游戏规则意识的指导策略

摘 要: 游戏中的“创造性”意指幼儿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选择和游戏,而“规则”则是游戏进行时的 规章制度 ,即良好的游戏习惯及正确的游戏方式。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创造性”好比是一条公路,幼儿可以自己选择去的方向和所使用的交通工具;“规则”就好比是公路上的红绿灯,让交通更好、更有序地进行。因此,在创造性游戏中,“规则”是必不可少的,且不影响幼儿创造性的发展。

关键词: 小班幼儿创造性游戏 规则意识 指导策略

创造性游戏是小班幼儿最喜欢的游戏之一。小班幼儿年龄较小,生活经验较为缺乏,因此在游戏过程中不免会出现一些状况。例如:幼儿与幼儿之间没有协调好;没有合理摆放、没有整洁的意识;随意地进行选择和更换角色,等等。这些情况对小班幼儿来说是正常现象,但是对教师来说则是要重点指导和观察的内容。为此,我对教师如何有效组织幼儿有序、有规则地进行创造性游戏这个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创造性游戏是指儿童对游戏活动具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利和能力,包含儿童对游戏活动的决定权和参与权。儿童按自己的意愿自由选择游戏,以自己的方式进行游戏,在与材料和伙伴的相互作用中,共同分享游戏带来的快乐并学习彼此经验,促进儿童主动性、独立性与创造性的发展。

规则是指规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由此可见,游戏中的“创造性”意指幼儿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选择和游戏,而“规则”则是游戏进行时的规章制度,即良好的游戏习惯及正确的游戏方式。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创造性”就好比是一条公路,幼儿可以选择自己的交通工具和去的方向;“规则”就好比是公路上的红绿灯,让交通更好、更有序地进行。因此,在创造性游戏中,“规则”是必不可少的,且不影响幼儿创造性的发展。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提高小班幼儿创造性游戏的规则意识。

一、游戏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能帮助幼儿有效地提高游戏的规则意识。

1.教师做好相应的规则标记。

例如:游戏前,教师在娃娃家的柜子里贴上碗的标记、勺子的标记或者衣物等的标记,并告诉幼儿哪个柜子是放碗的;哪个柜子是放勺子的;哪个柜子里是放衣物的。这样能够帮助幼儿清楚认知物体摆放的位置,也能让幼儿在游戏结束的时候有效整理好物品。在区域游戏入口的地方,教师可以用点子或者插卡的方式表示人数。通过使用标记的方式,能够让幼儿更有秩序、更有效地进行游戏,同时提高幼儿游戏时的规则意识。

2.幼儿做好游戏的经验准备。

教师提醒幼儿在生活中要多积累经验,提高幼儿角色意识。例如:平时和家长去菜场、超市,知道是如何进行购物的;去银行是怎么取钱、存钱的等。同时在游戏前教师需对幼儿进行角色意识教育,让幼儿了解不同的角色及他们应该做的事情。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幼儿在游戏时的规则意识也会有所提高。

二、游戏中,教师进行仔细的观察与合适的引导能促使幼儿更快、更好地掌握游戏规则。

1.幼儿游戏时,教师要进行仔细的观察。

首先,教师要观察游戏中需及时解决的一些紧急情况。例如: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如果教师没有看到这个情况,则孩子在游戏中可能会受到伤害。其次,观察游戏中幼儿缺乏规则意识但对他人无伤害的表现。例如:娃娃家里的爸爸妈妈把娃娃一个人放在桌子上;水果放在锅子里烧;银行人员把钱摆放得很乱,等等。只有发现问题,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因此,在幼儿自主游戏时,教师要对幼儿的游戏进行仔细观察,这样才能对幼儿的规则意识进行合适的引导。

2.教师以角色身份介入游戏,与幼儿展开平行游戏。

例如:在进行超市游戏的时候,有的小朋友会一下子买很多菜。我看到这种情况之后,就以顾客的身份到超市里买菜,边买边说:“妈妈一个,爸爸一个,宝宝一个,三个草莓刚刚好。”旁边买了一篮子菜的小朋友看到我只买了三个草莓,他也把自己篮子里的蔬菜放了回去,留了三棵青菜。

3.帮助幼儿回忆自身经验,情景挪移。

例如:有一次,娃娃家的爸爸妈妈把娃娃一个人放在桌子上,爸爸妈妈回到家之后,我问道:“在家里,你有没有看到过哪个爸爸妈妈把小宝宝放在桌子上的?”他们想了一会之后摇了摇头说:“没有,我看到宝宝是放在床上的。”我说:“对呀,宝宝是放在床上的,宝宝放在桌子上可危险了,摔下来可不得了。你们刚才都出去了,都没人照看宝宝,刚才听到宝宝都吓哭了。”说完,他们连忙把宝宝抱起来。这就是通过幼儿回忆自身经验提高游戏的规则意识。

三、游戏后,教师多一些“为什么”和“怎么办”,引导幼儿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更好地掌握游戏规则。

1.教师引导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教师在幼儿进行游戏的时候,将幼儿在游戏过程中不好的现象、缺乏规则意识的场景用拍照或者视频方式记录下来,在幼儿游戏结束的时候进行播放和点评,让幼儿通过图片或者视频看一看小朋友做得对不对。教师在点评过程中多问一些“为什么”和“怎么办”,引发幼儿思考,从而让幼儿自己发现问题所在。例如:娃娃家的爸爸妈妈在游戏结束的时候没有把家里整理好,依然乱糟糟的,我问道:“你们看,这张照片上的情景怎么样?”他们说:“好乱呀。”我问:“为什么会乱糟糟的?”小朋友看了照片说:“因为他们没有整理好。”幼儿发现了问题所在,之后他们就有了游戏结束要整理好的规则意识。

2.通过让幼儿承担后果帮助幼儿提高游戏的规则意识。

例如:游戏后,幼儿发现娃娃家里没有整理好,我会继续问他们:“娃娃家里乱糟糟的,那怎么办呀?”小朋友们都说:“请爸爸妈妈整理好。”于是,扮演爸爸妈妈的小朋友主动把家里整理好。他们通过实践的方式知道了游戏后要整理的规则,同时知道了没整理好要承担相应责任,最后需要自己整理。

四、养成良好的游戏习惯能让幼儿的游戏规则意识根深蒂固。

教师在指导幼儿游戏的时候不能时而松懈,时而抓紧。教师应在幼儿每一次的游戏中都将规则作为一把杆秤,一个标准。出现问题就要及时解决,出现错误就要立即改正。通过一次次的实践和练习,让创造性游戏的规则在幼儿意识中根深蒂固。

教师运用巧妙的方法和手段,能够有效地组织幼儿有序、有规则地进行创造性游戏。让幼儿在创造性游戏中提升生活经验与个人素质,养成良好的游戏习惯,提高创造性游戏的规则意识。

对于刚入园的小班幼儿来说,班级是其人生中加入的第一个正式的社会组织,帮助幼儿在这个个体社会化的初级阶段逐步认识、理解和掌握常规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它既能够帮助幼儿适应幼儿园环境和集体生活,也能使班级形成良好的秩序。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一篇入园初期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的论文。

摘要: 众所周之,现在的家庭几乎都是四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有的甚至还有保姆或得到其他更多的人的照顾和关爱;所以,幼儿在生活自理上很差,有的可以说是一点也不会,在行为规则意识执行能力方面都很欠缺。因此,孩子入园后的盥洗、解便、进餐、午睡等环节就成为小班教师工作的难点,同时也是我们生活常规以及行为规则意识建立的关键环节。《幼儿园教育纲要》中第三部分组织与实施的第九条--科学、合理地安排和组织一日生活,其中: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小班是幼儿跨入集体生活的一个转折点,也是进行常规教育的关键期:因为幼儿进入幼儿园,改变了他原有的生活环境,在新的环境中建立新的规则,培养习惯相对容易;另外小班幼儿无论在生理、心理上都处于个体发展的低级阶段,在品德教育上处于他律时期,这一年龄特点决定了教师进行常规管理的有利条件,并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幼儿的身心发展。小班的常规及行为规则意识建立好了,为他们以后的生活学习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 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 学习自我管理

幼儿时期是人生的最初阶段,是规则意识培养的关键时期,是培养幼儿种种健全心理的重要时期。抓住幼儿期这个黄金季节,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习惯和规则意识,将会使他们终身受益。新生入园是幼儿从家庭个体活动进入集体活动的开始,是他们跨入集体生活的一个转折点,也是进行常规教育的关键期。着名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指出:"凡是儿童能够学的而有应当学的,我们都应当教他。"幼儿园也有这个责任和义务培养幼儿,使其形成一定的社会规范,为其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儿童成长为社会人,必须面临在众多的规则中适应,规则是保证幼儿愉快生活、交往、学习的前提。新《纲要》指出:"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教师要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通过学习思考,我们认为: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重在让学会自主管理。

小班幼儿入园不久,由于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受到不一样的学习和生活影响,许多幼儿身上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行为问题,加上幼儿年龄小,行为自控能力差,认知水平的局限性,一些必须遵守的规则幼儿不能理解和接受,因此常常出现行为上的偏差,都有些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遵守集体的规则。根据幼儿的现状,我们应该注意对幼儿的需要给予满足,对他们的不良行为给予制止,促使他们生活在一个和睦、相互给予爱的环境之中,促使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规则意识。因此,在小班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形成一些规则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环境教育

创设互动环境,促进幼儿生活规则意识的形成幼儿园里有秩序、整洁欢乐的教育环境,有规律的.生活、人与人之间文明友爱的相互关系是培养幼儿良好规则习惯的重要条件。环境是最好的老师,适宜的环境能引领幼儿自主地参与。我们就在走廊和活动室内进行了相应的环境创设;以吸引家长和幼儿积极地参与到我们的活动中来。图书区我们为幼儿提供良好行为习惯和幼儿礼仪交往方面的书籍。在我们对幼儿进行讲解和孩子们在翻看的过程中,让幼儿对良好行为和幼儿礼仪有个初步了解。我们还把礼仪规则教育每个方面的内容画成图片,装饰在教室的各处墙面上。墙上那热情待客的小白兔、排队喝水、洗手的各种小动物形象都深深吸引了孩子们,感染了他们。我园设置的"礼貌用语"告示牌,将日常礼貌用语布置在幼儿园的各个醒目的场所。早上来园主动问老师好的宝宝,我们就会把宝宝的照片张贴主题墙上,成为大家羡慕的"小明星。"活动室内"幼儿园里我最棒"栏目的创设吸引了全体幼儿;我们把班里孩子们应该遵守的幼儿行为规则,用图片的形式张贴在孩子们面前,孩子们看到图片中的自己和同伴非常的兴奋,照片贴在这里,对于孩子们是约束,同时更是激励。不用太多的说教,孩子们就明白了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二、活动教育

一日活动渗透随机教育,逐渐形成遵守规则的愿望和习惯规则意识不是教师强加于幼儿的,而是需要幼儿通过认知、理解而产生的一种正确的、自发性的外在行为表现的活动。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应对幼儿多观察,多注意,随时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做到及时发现,给予及时表扬鼓励及纠正,让幼儿的良好行为得以巩固并发扬。活动中针对幼儿的表现进行随机教育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任何规则意识的养成,必须通过幼儿亲眼看、亲耳听、亲身实践,通过在多次体验中反复积累,最终把外在的行为表现真正内化成稳定的心理品质。我们开展的具体活动有1、"我最棒"主题活动;2、"礼貌宝宝"体验活动;3、"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实践活动。在开展活动中,我们也采取了一些方法:

1、设标志法。对刚入园的孩子选择他们自己的照片,作为自己毛巾、水杯的标记,做到不随便使用别人的毛巾、水杯;并把班级常用物品贴上幼儿熟悉又喜欢的动物图片固定好摆放的位置。例如在各个活动区贴上不同的标志的图片,让幼儿简单了解各个活动区的内容、玩法以及规则等。活动后能按图片标志进行归类整理。多次实践操作后,使幼儿对摆放的位置产生深刻印象,以至不会弄错。

2、榜样示范法。采用有趣的榜样法,让幼儿在看看做做中主动、自觉地学习。如在幼儿点名时,教师先点能力较强的幼儿,请他做示范,并及时给予肯定;由于幼儿好模仿的特点,鼓励其他幼儿大胆模仿,既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又使幼儿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很容易掌握一些生活常规。

3、儿歌比喻法。在对幼儿进行生活常规时,我们经常结合幼儿各环节的情况,创编通俗、易懂的儿歌内容,来引起幼儿的兴趣和帮助幼儿掌握生活常规的要领。如洗手儿歌"水龙头,哗啦啦,洗手指,洗手腕,手心手背搓一搓,甩甩小手擦干净。"还有午睡儿歌:"睡觉啦,先尿尿,再学小猫轻轻走,嘘…嘘…。"这些儿歌简单易记,受幼儿喜爱,也使他们能逐步掌握了洗手、午睡的方法与要求。4、游戏活动法。利用幼儿喜欢的教学游戏开展活动。如在组织玩"开火车"的游戏时,幼儿在老师的引导下小手一个一个迅速的搭着肩膀排成一列火车(纵队),不仅排队速度快了,一些喜欢乱跑的孩子也很快的加入到火车的队伍中来。这样反复的游戏,让幼儿知道自己行为要和集体保持一致的规则意识。在音乐游戏"拔萝卜"活动中,以"扮演其中角色"的形式开始,礼貌邀请同伴来帮忙的情景展开,使幼儿体会人多力量大的道理,同时感受劳动后的喜悦,从而充分调动幼儿的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也让幼儿逐渐养成在园一日生活的各项常规习惯。

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论文参考文献

童立方规则意识培养绘本。有关幼儿规则意识国外的文献有童立方规则意识培养绘本,纽约出版。文献是记录知识的一切载体,文献是将知识、信息用文字、符号、图像、音频等记录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上的结合体。

幼儿教育论文参考文献(一)[1] 李雪晗. “幼儿园选择”问题的深层含义及其社会学思考[J]. 当代学前教育. 2009(03)[2] The Child Care and Development Block Grant:Background and Fundin.[3] Sheridan,S.,Schuster, of pedagogical quality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across national perspective. Journal of Research in Childhood Education . 2001[4] and Childhood Programs. . 1989[5] 胡彩云,李志宇. 城乡家长对幼儿园期望的比较[J]. 学前教育研究. 2009(06)[6] 连玥,马玉俊. 浅析父母对托幼机构的教育需求[J]. 科教文汇(下旬刊). 2008(11)[7] 李江帆,主编.教育服务产品理论研究[M].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9[8] 徐晓东,邵文其,洪仙瑜等着.社会转型与办学体制创新[M].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4[9] 朱家雄着.幼儿园课程[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10] Jane King Teleki,Sherry Buck-Gomez. Child Care and Early Education: Satisfaction with Services Among Rural Families[J].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Journal . 2002 (3)[11] Bernard Spodek. Reform of Chinese kindergartens: the preparation of kindergarten teachers[J]. Early Child Development and Care . 1988 (1)[12] 张丽娟着.儿童教育与幼儿园管理研究[M].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2[13] 比尔·约翰逊(BilJohnson)着,李雁冰主译.学生表现评定手册[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14] 潘月娟,刘焱. 美国托幼机构教育质量研究述评[J]. 比较教育研究. 2008(08)[15] 刘晓晔. 对家长学前教育价值观的调查与思考[J]. 学前教育研究. 2008(04)[16] 邢利娅,白星瑞. 建国后我国学前教育政策价值取向的演变[J]. 学前教育研究. 2008(03)幼儿教育论文参考文献(二)[1] 亢晓梅. 师生课堂互动类型理论比较研究[J]. 比较教育研究, 2001,(04) .[2] 俞国良,罗晓路. 教师教学效能感相关因素研究[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0,(01) .[3] 辛涛,申继亮. 论教师的教育观念[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01) .[4] 伊文婷. 师范生教师职业信仰的近况、理由与对策[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05,(04) .[5] 俞国良,辛自强,林崇德. 反思训练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J]. 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1999,(04) .[6] 林正范,徐丽华. 对教师研究的认识[J]. 教师教育研究, 2006,(02) .[7] 高潇怡,庞丽娟. 教师的儿童学习观与其教育的关系研究[J]. 教师教育研究, 2007,(03) .[8] 任淑萍. 新课标下历史教师的转变[J]. 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4,(03) .[9] 史献平. 教师信仰: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动力[J].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01) .[10] 辛涛,申继亮,林崇德. 教师自我效能感与学校因素关系的研究[J]. 教育研究, 1994,(10) .[11] 石中英. 论教育实践的逻辑[J]. 教育研究, 2006,(01) .[12] 肖川. 作为理想主义者的教师[J]. 辽宁教育, 2007,(Z1) .[13] 刘莉,杨艳芳. 教师教育信念研究综述[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8,(12) .[14] 黄乾玉. 论教师的教育信仰及教师的教育幸福[J]. 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01) .[15] 吕国光,王嘉毅. 中小学教师新课程信念的调查研究[J]. 当代教育科学, 2004,(13) .[16] 姜美玲. 课程革新情境中的教师信念与教学实践:叙事探究[J]. 当代教育科学, 2005,(20) .[17] 王永跃. 从支配到支持:建构主义视野中的教师[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S1) .[18] 康武. 信念——数学教师的方向性不足[J]. 数学教育学报, 2003,(02) .[19] 林智中,张爽. 如何通过质化研究探求教师的信念[J]. 全球教育展望, 2008,(08) .[20] 任永泽. 我们现代需要样的儿童观[J]. 现代教育论丛, 2010,(04) .

摘要:规则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幼儿期是萌生规则意识和形成初步规则的重要时期,培养幼儿规则意识,要结合幼儿一日生活,建立常规,树立幼儿规则意识;利用形式多样的游戏,帮助幼儿了解各种规则;创设环境,营造氛围,帮助幼儿巩固增强已有的规则意识;设计主题教学活动方案,帮助幼儿深入理解社会生活中的规则,提升幼儿规则意识。关键词:幼儿;规则意识;培养策略                 规则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幼儿期是萌生规则意识和形成初步规则的重要时期,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而良好的行为习惯建立在良好的规则意识和执行规则的能力上。《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社会领域就明确指出:要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帮助幼儿理解行为规则的必要性,学习遵守规则;对幼儿进行规则意识的培养,帮助他们形成规则意识,也是培养健全人格、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的必要环节。        一、结合幼儿一日生活,建立常规,树立幼儿规则意识        将教育融于幼儿的一日生活,让孩子在快乐的幼儿园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执行规则,是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基本策略。幼儿从早晨入园到晚上离园,一天的生活当中,上下楼、如厕、盥洗、进餐、午睡等等每个环节都离不开规则,培养幼儿规则意识,首先应该让幼儿知道,规则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我们了解并遵守。由于孩子年龄小,理解能力有限,教师对孩子的教育要细致,要明确、要有耐心,要让孩子在理解的基础上逐步加深印象,要给孩子养成的时间,只有通过不断的强化,不断地累积,结合严格的要求,才能让孩子做到持之以恒。再有,教师在培养过程中,可以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或将规则编成小儿歌,或设立各种主题的小评比,调动幼儿内在因素,激发幼儿的上进心,逐步让幼儿变被动为主动,自觉遵守各项规则,如:进餐时的“文明餐桌”、午睡时的“安静宝宝”。逐步在一日生活中树立幼儿规则意识。        二、利用形式多样的游戏,帮助幼儿了解各种规则        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幼儿的游戏与学习是分不开的,富有情趣的游戏对孩子有很大的吸引力,幼儿期是一个人身体、智力、情感和社会性飞速发展的时期,由于幼儿大部分时间是在幼儿园度过的,因此,在幼儿规则意识的形成培养中,充分利用幼儿的各类游戏,将幼儿的规则学习与培养有机地融入于幼儿的游戏中,可以帮助幼儿了解规则,巩固规则。如:表演游戏“公共汽车”,幼儿扮成年龄、身份不同的乘客,在有情景的社会性游戏中,幼儿模仿生活中人们的语言、行动,体验人们对周围事物的感受,实践着社会所要求的行为规则,幼儿在反复的游戏中了解了乘车的规则与礼仪,并逐渐会把社会的规则要求变成自己的主动行为,进而迁移到生活当中去。区角游戏中,利用环境暗示法,让环境说话,让环境的设置告诉幼儿参与这个游戏应遵守的规则,如用插卡标志,限定游戏人数;用安静图标,告诉大家要安静等,这种环境暗示没有任何的强制、命令和压抑,可以帮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教育。      三、创设环境,营造氛围,帮助幼儿巩固增强已有的规则意识        环境对孩子的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这是毋庸置疑的,因此,创设环境,营造氛围也是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策略之一。我们在幼儿生活学习的活动室、游戏场、走廊、楼梯根据需要巧妙地利用标志、符号、图片帮助幼儿巩固已有常规,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如:上下楼梯的小脚印,形象地提醒幼儿上下楼梯走右边;楼梯转台的不要拥挤的图片,告诉幼儿上下楼梯不拥挤;饮水机前的等待线,告诉幼儿喝水时不拥挤,要会等待;幼儿物品的摆放标志,告诉幼儿物品取放要归位;游戏场上的安全文明游戏图片,提醒幼儿玩耍时不奔跑,以及大型玩具的正确玩法……这些标志,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天天看到,这些标志不仅在无声地提醒孩子,同时,看到这些标志,幼儿也会互相提醒,按标志的要求去做,久而久之,在这种潜移默化中,很好地强化了幼儿的规则意识。        四、设计主题教学活动方案,帮助幼儿深入理解社会生活中的规则,提升幼儿规则意识。        教学活动是幼儿获得知识、情感、技能的重要途径。教师有目的地设计主题教学活动,可以帮助幼儿进一步深入理解社会生活中的规则。因此,结合五大领域教学,我们将规则意识教育渗透于各科教学中,将规则意识培养与培养文明小公民结合起来,具体细化为交通安全规则、文明礼仪规则、学习习惯养成等,根据不同的教学主题,针对不同的规则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案,利用多媒体、录像、图片、故事、诗歌等形式形象地为幼儿直观、形象、生动地介绍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规则,让幼儿明白,遵守规则是文明的表现,是光荣的,不遵守规则,不仅是不文明的表现,同时,还会给别人造成麻烦,是应该受到大家的谴责的。小朋友不仅要了解社会规则,还要遵守社会规则,同时还要监督爸爸妈妈等周围的亲人朋友遵守社会规则。例如交通规则主题活动《马路上》,教师利用拍摄到的视频片段,引导幼儿不仅了解了红绿信号灯的作用,知道了过马路时行人要看人行横道信号灯,要走斑马线,而且在看视频中,大家还发现了很多成人的不文明的行为:随意闯红灯,不走斑马线,随意横穿马路……孩子们在教师的引导下.讨论得知,如果人们不遵守交通规则,就会“堵车、碰车、甚至发生交通事故,只有人人遵守交通规则,道路才会畅通,大家才会安全,让幼儿进一步深入理解了交通规则和我们每个人是息息相关的,遵守交通规则不仅重要,而且尤为必要。在主题活动《各种各样的标志》中,教师引导幼儿回忆在哪些地方见过这些标志?这些标志的作用是什么?在回忆、讨论、共享中幼儿了解了在各种场合中出现的标志,是在提醒着大家遵守必要的规则,我们大家都要自觉遵守。        规则意识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坚持不懈,需要幼儿园、社会、家庭的共同配合。“播下行为,收获习惯,播下习惯,收获性格”。希望我们的孩子都能全面、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江苏教育出版社 [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解读.冯小霞.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3]《学前教育》、《幼教博览》、《幼儿教育》杂志。[4]《良好习惯缔造健康人格》 孙云晓.北京出版社. [5]《好习惯是怎样培养出来的》孙宏艳.北京出版社.[6]《幼儿园课程实施指导丛书——社会》.主编:虞永平.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幼儿规则意识的研究论文

幼儿期是萌生规则意识和形成初步规则的重要时期,培养幼儿规则意识,要结合幼儿一日生活,建立常规,树立幼儿规则意识。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策略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幼 儿教 育论 文❤☸

✎✎~~~学 前教 育的论 文❤☸

✎✎~~~幼 儿礼 仪教 育论 文❤☸

✎✎~~~幼 儿教 育三 千 字论 文❤☸

试谈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

摘 要: 3~6岁是 儿童 规则意识培养的关键期。幼儿规则意识培养有助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竞争意识的发展、良好意志品质的形成;游戏是儿童探索世界的主要方式,也是儿童建构规则的主要途径;在幼儿规则意识培养中存在规则讲解不明、成人缺乏引领示范、规则定位片面等问题;在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过程中需要尊重幼儿的主体性与差异性。

关键词: 幼儿教育 规则意识 培养方式

“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幼儿在社会领域提出的发展目标;相应的内容和要求是“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1]。因此,幼儿园应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为指导,在开展各项活动和游戏中有意识地让幼儿体验、理解并主动建构规则,在成长中生成并内化规则,从而实现“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的社会性发展目标。

一、幼儿规则意识培养的意义

规则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必须面对和遵守的,它的存在合情合理,保证了社会正常的生活、学习、工作顺利进行,也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生任何一个阶段都将面对新的规则,社会任何一处都会有不同的规则,不同的社会角色须遵守不同的规则。遵守规则是现代人的基本素质,也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需要。在幼儿阶段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对幼儿的发展同样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有助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在游戏活动中,对规则的制定和执行是一种社会性任务,包括协商、讨论、决策等程序性因素,当然也包括公平、公正及相互间的理解和尊重等观念性因素[2]。在规则游戏当中,幼儿要和他人学会接触,要理解和尊重他人,并且要有很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这就要求幼儿之间首先要形成和发展一定的社会性关系。在游戏的每个环节,孩子会面临社会性和认知的互动问题。如幼儿对游戏规则是否认同一致,是否可以相互合作,都是需要规则意识的。所以,规则游戏对幼儿来说,蕴涵着丰富的价值和意义,有助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二)有助于培养幼儿的竞争意识

规则游戏具有竞争性,当游戏的双方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游戏时,双方的关系往往具有竞争性。如果没有良好的规则意识做依靠就会非常恼火,因为不懂得规则与竞争意识的友好联系。然而在游戏当中就可以完全放心,我们既可以帮助儿童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又不会再成一定的伤害。所以这种竞争可以在锻炼孩子抗挫折能力的同时,逐渐增强他们的竞争意识。

(三)有助于培养幼儿的意志品质

由于规则游戏具有原则性,通常又是两人以上进行的,因此游戏规则必然带有强制性,如若不然,游戏中就会产生矛盾和冲突,结果只能使事情复杂,使游戏无法正常进行。幼儿在整个游戏过程中都要注意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断不可以随心所欲,而是要严格按照游戏规则进行。长此以往,幼儿的自制力就会得到锻炼和提高。追求结果是幼儿进行游戏的强大动力。幼儿为了最终的结果,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而且需要意志力的参加,这是因为规则游戏需要思考,需要遵守规定,需要有一定时间的坚持和延续,所以在游戏中儿童自始至终都会对自己有一定的要求。也许他们会有放弃的念头,或者其他的想法,这就必须学会坚持,要用自己的意志力来渡过难关。

二、幼儿规则意识培养的主要路径――游戏

规则意识和习惯的养成在幼儿期尤为关键。规则意识的形成不是随着幼儿的身心发展而自然地形成,也不是靠成人的说教和硬性规定就可以养成的,需要有意识地培养。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需要把握恰当时机和 方法 ,必须在了解儿童发展的基础上进行。游戏是儿童探索世界的主要方式,也是儿童建构规则的主要途径。

游戏作为幼儿的基本活动,对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维果茨基认为:游戏作为规则的本质特征,具有规则性,无论是在游戏开始前由游戏指导者宣布的外显游戏规则,或者是在游戏过程中体现出来游戏内在的情境感和秩序性的这种内隐游戏规则,都对幼儿理解其规则非常有意义,对于儿童掌握社会行为规范的意义是非常深远的。美国著名教育哲学家约翰・杜威认为,教育的理想目的是创造自我控制的力量[3]。

所谓自我控制,是一个非常凌乱和复杂的感受,反映了作为一个人的独特个体,是使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相统一的能力。自控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个体对社会生活的适应性的能力。皮亚杰认为,不管哪种形式的活动最开始都是在游戏中开始的[4]。儿童的游戏意识构成了一种很好的社会制度。儿童对规则意义的理解并不是简简单单地在课堂中就可以进行的,而是儿童必须在自己的实际生活与游戏活动中逐渐感知规则的内在意义,并且学会对规则的遵守、学会对自我的控制。

三、幼儿规则意识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规则讲解不明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让幼儿遵守规则,首先让幼儿知道规矩是什么,为什么要遵守这些规矩?在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的过程中,家长和幼儿教师通常的问题是没有耐心向 经验 缺乏、认知不足稚嫩的幼儿讲明要遵守的规则是什么、为什么要遵守这些规则,结果是幼儿规则意识淡薄,任由自己的心性和兴致行事。

(二)成人缺乏引领示范

由于幼儿经验的缺乏、认知的不足,幼儿往往不能真正理解规则的内涵和意义。模仿学习是幼儿良好习惯和行为养成的重要方式。因此,在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过程中需要成人的引领示范。但是家长和幼儿教师们往往忽视这点,缺乏对幼儿的引领和示范。比如在幼儿园中,教师习惯于等到全部幼儿都安静下来才开始活动,教师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强化儿童的规则意识,同时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自觉安静地等待教师“上课”。在日常活动中,经常听到教师带有“不准”、“不许”、“不能”等命令性的言语引导。这种行为,表面上看似引导了幼儿,其实效果确实不佳,这种常规教育过于强调整体的规范性、有序性,忽视了儿童的个体差异性,对儿童而说是一种伤害。

(三)规则定位片面

在日常生活中,个体服从集体,个人服从组织的观念是被大多数人接受的。但是在幼儿规则意识培养这块却是行不通的。“看到别人有困难一定要给予帮助”、“要与他人分享自己喜欢的东西”等都是强调个人给他人带来的便利,都是在提倡付出,而幼儿的认知、思维等各方面还没有发展到相应的水平,他们还处于以自我为中心的发展阶段。定位片面的规则教育只会令幼儿更反感和叛逆,不利于规则意识的培养。

四、幼儿规则意识培养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我们不必从外面拿什么东西给一个人,只需把那暗藏在身内的固有的东西都统统揭开和揭露出来,并重视每一个别的因素就够了。”教师应在充分尊重幼儿主体性的基础上制定规则。在过去幼儿规则教育过程中,规则往往被看作是一种客观的知识,即教师要求幼儿接受并完全遵守的外部知识。幼儿也将这种客观知识和教师教授的其他数学、美术等知识一样看作是与自身无关,仅仅是大家都一样必须学习的外在要求。随着幼儿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仅仅靠他律无法让幼儿真正形成自觉的规则意识,在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过程中必须尊重幼儿的主体性。

首先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幼儿从出生起就是一个具备独立人格和精神世界的独立主体,每个幼儿都有不同的生活环境和性格特征,因此规则教育的内容应尽量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其次要在与幼儿“对话”基础上选择规则内容和类型,在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之前应充分理解和了解幼儿的天性,在与幼儿“对话”基础上选择规则内容和类型,使幼儿在自我表达、展示、倾听、发现、觉悟的过程中自然地实现个体自主的社会化。我们特别要强调的是主体之间的平等性,是建立在教师对幼儿天性的尊重与理解的基础上的平等交流。教师可以了解幼儿在理解和接受规则问题上的困惑,同时可以有效地引导幼儿将外在的规则要求内化为自身的规则意识,教师在此基础上,以幼儿的兴趣、 爱好 和需求引导幼儿对规则的遵守,激发幼儿内在的动机,感受因遵守规则带来的快乐,从而更好地树立地内化规则意识。

再次要充分考虑到幼儿的主体执行能力。一些难度大、过于统一要求的规则对幼儿来说是无法遵循的。比如很多都时候要求“小嘴巴闭闭好”,要求幼儿喝水不能说话,排队不能说话,下楼梯不能说话,游戏时没得到老师的允许也不能说话等。这样的规则对成人来说遵守都比较困难,那么我们又怎能要求自制力不强的幼儿遵循呢?

其四要避免让幼儿参与规则制定流于形式。如教师在幼儿制定规则之前已经对规则有了一个预设的正确答案,久而久之,有的幼儿就会揣摩教师的想法,或是学着老师的口吻和语气制定出“不许……”、“不要……”等并不能真实的反映孩子内心想法的规则。教师在引导孩子制定规则时可以通过对现有规则的修改和细化、对新问题创造规则的途径鼓励孩子理解规则、创新规则,并通过集体讨论、民主表决等方式培养幼儿的民主意识。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理控制外部力量对幼儿思维的影响,尽可能避免对幼儿的命令和要求。

最后要让幼儿理解参与制定规则的内容具有实际价值。教师在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的过程中必须让幼儿意识到由他们自己制定的规则可帮助幼儿活动的顺利展开并实实在在地规范自己的行为。只有感受到来自同伴和老师对自己意愿的尊重,才能激发孩子更大的创造热情和民主意识,这有利于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总之,规则意识的培养对幼儿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幼儿社会性行为养成所必需的。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途径与方法是多样的,其核心在于尊重幼儿,发挥幼儿的主体性,体现规则培养的教育价值。对幼儿进行规则教育时,所采用的游戏活动要本着从简的原则做,使小朋友们对规则一听便懂,很容易理解,并在活动中遵守。

浅谈小班幼儿创造性游戏规则意识的指导策略

摘 要: 游戏中的“创造性”意指幼儿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选择和游戏,而“规则”则是游戏进行时的 规章制度 ,即良好的游戏习惯及正确的游戏方式。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创造性”好比是一条公路,幼儿可以自己选择去的方向和所使用的交通工具;“规则”就好比是公路上的红绿灯,让交通更好、更有序地进行。因此,在创造性游戏中,“规则”是必不可少的,且不影响幼儿创造性的发展。

关键词: 小班幼儿创造性游戏 规则意识 指导策略

创造性游戏是小班幼儿最喜欢的游戏之一。小班幼儿年龄较小,生活经验较为缺乏,因此在游戏过程中不免会出现一些状况。例如:幼儿与幼儿之间没有协调好;没有合理摆放、没有整洁的意识;随意地进行选择和更换角色,等等。这些情况对小班幼儿来说是正常现象,但是对教师来说则是要重点指导和观察的内容。为此,我对教师如何有效组织幼儿有序、有规则地进行创造性游戏这个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创造性游戏是指儿童对游戏活动具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利和能力,包含儿童对游戏活动的决定权和参与权。儿童按自己的意愿自由选择游戏,以自己的方式进行游戏,在与材料和伙伴的相互作用中,共同分享游戏带来的快乐并学习彼此经验,促进儿童主动性、独立性与创造性的发展。

规则是指规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由此可见,游戏中的“创造性”意指幼儿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选择和游戏,而“规则”则是游戏进行时的规章制度,即良好的游戏习惯及正确的游戏方式。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创造性”就好比是一条公路,幼儿可以选择自己的交通工具和去的方向;“规则”就好比是公路上的红绿灯,让交通更好、更有序地进行。因此,在创造性游戏中,“规则”是必不可少的,且不影响幼儿创造性的发展。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提高小班幼儿创造性游戏的规则意识。

一、游戏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能帮助幼儿有效地提高游戏的规则意识。

1.教师做好相应的规则标记。

例如:游戏前,教师在娃娃家的柜子里贴上碗的标记、勺子的标记或者衣物等的标记,并告诉幼儿哪个柜子是放碗的;哪个柜子是放勺子的;哪个柜子里是放衣物的。这样能够帮助幼儿清楚认知物体摆放的位置,也能让幼儿在游戏结束的时候有效整理好物品。在区域游戏入口的地方,教师可以用点子或者插卡的方式表示人数。通过使用标记的方式,能够让幼儿更有秩序、更有效地进行游戏,同时提高幼儿游戏时的规则意识。

2.幼儿做好游戏的经验准备。

教师提醒幼儿在生活中要多积累经验,提高幼儿角色意识。例如:平时和家长去菜场、超市,知道是如何进行购物的;去银行是怎么取钱、存钱的等。同时在游戏前教师需对幼儿进行角色意识教育,让幼儿了解不同的角色及他们应该做的事情。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幼儿在游戏时的规则意识也会有所提高。

二、游戏中,教师进行仔细的观察与合适的引导能促使幼儿更快、更好地掌握游戏规则。

1.幼儿游戏时,教师要进行仔细的观察。

首先,教师要观察游戏中需及时解决的一些紧急情况。例如: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如果教师没有看到这个情况,则孩子在游戏中可能会受到伤害。其次,观察游戏中幼儿缺乏规则意识但对他人无伤害的表现。例如:娃娃家里的爸爸妈妈把娃娃一个人放在桌子上;水果放在锅子里烧;银行人员把钱摆放得很乱,等等。只有发现问题,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因此,在幼儿自主游戏时,教师要对幼儿的游戏进行仔细观察,这样才能对幼儿的规则意识进行合适的引导。

2.教师以角色身份介入游戏,与幼儿展开平行游戏。

例如:在进行超市游戏的时候,有的小朋友会一下子买很多菜。我看到这种情况之后,就以顾客的身份到超市里买菜,边买边说:“妈妈一个,爸爸一个,宝宝一个,三个草莓刚刚好。”旁边买了一篮子菜的小朋友看到我只买了三个草莓,他也把自己篮子里的蔬菜放了回去,留了三棵青菜。

3.帮助幼儿回忆自身经验,情景挪移。

例如:有一次,娃娃家的爸爸妈妈把娃娃一个人放在桌子上,爸爸妈妈回到家之后,我问道:“在家里,你有没有看到过哪个爸爸妈妈把小宝宝放在桌子上的?”他们想了一会之后摇了摇头说:“没有,我看到宝宝是放在床上的。”我说:“对呀,宝宝是放在床上的,宝宝放在桌子上可危险了,摔下来可不得了。你们刚才都出去了,都没人照看宝宝,刚才听到宝宝都吓哭了。”说完,他们连忙把宝宝抱起来。这就是通过幼儿回忆自身经验提高游戏的规则意识。

三、游戏后,教师多一些“为什么”和“怎么办”,引导幼儿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更好地掌握游戏规则。

1.教师引导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教师在幼儿进行游戏的时候,将幼儿在游戏过程中不好的现象、缺乏规则意识的场景用拍照或者视频方式记录下来,在幼儿游戏结束的时候进行播放和点评,让幼儿通过图片或者视频看一看小朋友做得对不对。教师在点评过程中多问一些“为什么”和“怎么办”,引发幼儿思考,从而让幼儿自己发现问题所在。例如:娃娃家的爸爸妈妈在游戏结束的时候没有把家里整理好,依然乱糟糟的,我问道:“你们看,这张照片上的情景怎么样?”他们说:“好乱呀。”我问:“为什么会乱糟糟的?”小朋友看了照片说:“因为他们没有整理好。”幼儿发现了问题所在,之后他们就有了游戏结束要整理好的规则意识。

2.通过让幼儿承担后果帮助幼儿提高游戏的规则意识。

例如:游戏后,幼儿发现娃娃家里没有整理好,我会继续问他们:“娃娃家里乱糟糟的,那怎么办呀?”小朋友们都说:“请爸爸妈妈整理好。”于是,扮演爸爸妈妈的小朋友主动把家里整理好。他们通过实践的方式知道了游戏后要整理的规则,同时知道了没整理好要承担相应责任,最后需要自己整理。

四、养成良好的游戏习惯能让幼儿的游戏规则意识根深蒂固。

教师在指导幼儿游戏的时候不能时而松懈,时而抓紧。教师应在幼儿每一次的游戏中都将规则作为一把杆秤,一个标准。出现问题就要及时解决,出现错误就要立即改正。通过一次次的实践和练习,让创造性游戏的规则在幼儿意识中根深蒂固。

教师运用巧妙的方法和手段,能够有效地组织幼儿有序、有规则地进行创造性游戏。让幼儿在创造性游戏中提升生活经验与个人素质,养成良好的游戏习惯,提高创造性游戏的规则意识。

在各领域中,大家都经常看到论文的身影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提高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你知道论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浅谈幼儿园的常规教育,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强调指出:“幼儿园教育应根据幼儿的需要建立良好的常规”,“常规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关注个别差异,促使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可见,幼儿园常规教育旨在促使幼儿了解、接受、遵守幼儿园集体生活所需的各种行为规则,养成相应的习惯。

一、常规教育的目的

俗话说得好“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幼儿良好的常规也是要从幼儿身边的每件小事做起,从日常生活做起。这里提到的常规其实是很广泛的,它包括了生活常规、学习常规,而生活常规隐含了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集体规则意识的培养等等。

实际上,常规它本身不是目的,也不是仅仅为教师完成自己预设的教育活动提供便利,它不应单纯是为教育活动提供服务,而更是应为幼儿主体服务。我们所提的常规教育,它的根本价值和终极目的应在于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我们不能用孩子心灵、想象的自由来换取所谓的整齐划一的常规纪律。

二、幼儿园常规管理教学的误区

由于在教学实践中,过多考虑将常规用于教师管理孩子的方法和手段,在常规实践中,就很容易在常规教学认识和实施上造成如下几个方面的误区。

(1)常规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前提。“幼儿常规不好,什么都白搭!”这是一句在教师口中常被提及的话语。言外之意,常规就是一切教育活动开展的前提。老师们不难发现,当幼儿投入到他们真正感兴趣的活动中的时候,他们发自内心地,体现出了极大的学习自主性。此时,教师强调常规和纪律则成为多余。所以,我认为教育活动开展的真正的前提是幼儿内在自由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而不是常规。

(2)教育方法失当,常规被作为对幼儿行为进行限制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在班级常规教学中,经常能听到老师发布“不能乱丢玩具”、“不许大声说话”等禁令。而当幼儿出现了违规行为的时候,则过多地采取讲道理甚至压服的手段,迫使幼儿“就范”。然而,我们可以看到,在教师反复多次的讲授、强调常规要求之后,幼儿却很难表现出相应的行为。所以,我认为常规教育不应是依赖由“外”到“内”地强迫灌输与反复强化,让幼儿被动接受规则,而是创造条件让幼儿“内生”出规则,引导他们主动建构规则。

三、幼儿园常规教学实践中的反思与策略

正如前文所述,常规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幼儿的社会化,使他们更加健康快乐地生活。为此,我们应该正本清源,还常规教育以应有的作用。

(1)尊重个性,避免给幼儿强加不必要的规则。要知道,真正有利于促进幼儿自由发展的常规教育是在教师的民主而不是强制的方式下实现的。我们要促使幼儿形成内在的纪律意识,而不是屈从于外在的控制。因此,教师在安排幼儿的一日生活时应减少不必要的常规,避免过多的限制和统一的管理,提供“有准备的环境”,让幼儿体会规则带来的和谐和自由。

(2)赋予自由,形成积极主动的纪律意识。早在20世纪初,蒙台梭利就阐明了“以儿童自由为基础”的纪律观,即纪律是通过自由获得的。因此,常规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应是发展幼儿内在的自由,形成积极主动的纪律意识。

(3)给予赞美,多给孩子以正面的引导。“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但每个幼儿总有他们值得表扬的地方,要多发现幼儿的闪光之处。在常规教育中,教师应多从正面引导幼儿,树立幼儿的自信心,对孩子正确、良好的行为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久而久之使之巩固、以形成良好的习惯。

(4)导入实践,在一日活动中各环节中经常性地进行行为练习。良好的常规习惯是靠练习而形成的。例如在饭后漱口时,我发现幼儿的浪费水的现象很严重。为此,我做了一个小实验,将水龙头只开一滴一滴的水,一节课下来,小朋友发现水早已经满了。通过实践,让幼儿从节约很不起眼的几滴水开始,逐步增强了幼儿遵守规则的自觉性,幼儿逐步养成了良好的常规习惯。

四、结论

我们需要充分给予幼儿展示个性的自由,多尝试使用“你能做到……你会……”或者“如果你能……我们都会为你感到高兴”等鼓励性语言,将自己的教育行为由一味的限制转变为积极的期望、鼓舞和指引,支持幼儿对规则的主动建构,帮助幼儿体验到规则或纪律为自己带来的乐趣。进而使得常规纪律能自发的从幼儿心中滋生,并被长效的遵守执行。

参考文献:

[1]孙爱琴.幼儿园常规教育的文化批判.兰州:西北师范大学.

[2]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刘北成,杨远婴,译.上海:三联书店.

[3]郑三元.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困境和出路.人民教育.

[4]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

[5]3~6岁儿童学习和发展指南.人民教育出版社

[6]蒙台梭利.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拓展:

幼儿常规教育是幼儿德育内容之一。对幼儿进行正确执行一日生活中各个环节的具体制度和行为准则的教育。通过入园、晨检、早操、上课、游戏、劳动、娱乐、散步、盥洗、进餐、午睡、喝水、入厕、穿脱衣服鞋帽和离园等各项活动, 使幼儿学会按时作息,有规律地生活,愉快、稳定、有秩序地参加活动,形成一系列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卫生习惯,掌握最基本的活动技能,保证幼儿身心健康、行为文明,并能较好地适应集体生活和符合各项活动要求。

教育中应注意:

(1)由简到繁,循序渐进,逐步增加新规则;

(2)讲解说理与掌握技能并重,使幼儿知道执行规则的意义,掌握实行每项规则的方法和程序;

(3)对执行常规有特殊困难的儿童,深入细致地进行个别教育;

(4)经常练习、检查和督促,使幼儿的行为逐渐熟练,成为习惯。

学前期是社会性和各种能力迅速发展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对幼儿进行学习能力以及规则意识的培养,将会促进幼儿的终身发展。一、规则是幼儿自主活动的保障。二、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引导幼儿提升规则意识,养成规则行为。1、通过榜样示范,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幼儿的规则意识。2、通过自定规则,让幼儿自觉地养成规则行为。3、通过图标暗示,帮助幼儿理解和遵守规则。4、通过体验后果,让幼儿增强规则意识、养成规则行为。幼儿规则意识的提高、规则行为的形成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也没有整齐划一的标准,但只要我们充分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运用多种方式加以引导,让幼儿制定适合他们能力和兴趣特点的规则要求,就能使他们在掌握和遵守规则的情况下获得自主发展,形成健全人格,从而达到个性自由与社会化发展的和谐统一。

俗话说"没有规矩,难成方圆",在幼儿园里的"规矩"、"方圆"就是指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幼儿在家里他们是"小皇帝"、"小公主",一家人围着他们转,你逗乐、我喂饭,可以喜欢做什么就做什么,凡事以迁就为主,家长样样事情都包办代替。而在幼儿园呢,可大不相同,几百个"小皇帝" 、"小公主"在一起,如果也像在家里喜欢怎样就怎样,东西乱扔,做事有头无尾,肯定会乱套。所以幼儿园是有一定规则的,需要他们去遵守。如:有时间的限制按时吃饭、游戏、睡觉等,而且要学会自己穿脱衣服,活动时自己挑选玩具玩,活动结束后自己收拾并放回原处等。可怎样才能培养幼儿遵守规则的良好行为习惯呢?2004年3月,我们参加了我校课题《培养幼儿和低年级学生遵守规则的行为习惯的实践与研究》活动,通过亲身参与课题实践研究,在培养幼儿遵守规则行为习惯方面,做了以下工作:一、用观察和调查的方法了解幼儿在遵守规则意识方面的发展现状:1、我们对所在实验班的32名幼儿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内容着重从:遵守规则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会主动向他人问好;能讲卫生、注重仪表;会爱护花草树木;会爱护玩具、学具,用过后会自己收拾学习用品、玩具;能够专心完成一件事;会按正常作息时间睡觉、起床;会等家人一起进餐;会帮助大人做家务;有、无"自我中心"现象这十个方面去调查。调查的结果按所占总人数的百分比计算,在家长认识到遵守规则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的占总人数的,认为幼儿在家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占总人数的,认为幼儿具有以"自我为中心"问题的占总人数的,认为幼儿爱护花草树木的占总人数的,爱护玩具、学具的仅占总人数的。2、经过我们的观察和调查,将近有一半幼儿在遵守规则方面,在幼儿园和在家里的表现是不一样的。在幼儿园培养的好习惯回家后由于没有老师的监督,形成的好习惯往往坚持不了。如:周慧雪小朋友,在幼儿园里为了得到老师的表扬,争着要当值日生,帮小朋友干擦桌子、分发餐具、收拾玩具等活。可是听周慧雪小朋友妈妈说,她在家里吃饭时从不擦桌子,玩了玩具也是经常不收拾的。这样,她在幼儿园和在家里的表现是不一样的。二、分析与研究:从调查的结果中我们分析:1、家长都认为幼儿品德教育中行为习惯的培养非常重要,就象盖高楼大厦一样,如果地基打不好,高楼是盖不好的,孩子的思维敏捷,聪明伶俐固然重要,但从小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遵守规则的行为习惯对其一生的影响都很大,不可忽视和放松。2、幼儿在家庭中普遍存在着不良的行为习惯:如以"自我为中心"现象严重,幼儿对待家人或客人没有礼貌,看电视的时间太长,不爱劳动、事事以我为中心,不能也不会考虑或关心他人,与同伴经常争抢玩具、玩完玩具后不收拾玩具等。3、我们不难看出幼儿在家的表现与在幼儿园的表现是不一样的。在幼儿园里老师对幼儿的行为习惯提出具体的要求,如礼仪教育方面,早晨入园时看见老师鞠躬喊老师早,下午放学时和老师再见;课内规则教育方面,遵守课堂、游戏规则;社会规则:不攀折花草树木,坚持值日生工作,认真擦自己坐的小椅子等等,在老师的督促和指导下,幼儿坚持每天去做。时间一长,逐渐形成习惯。回到家里,孩子成了掌上明珠。家长娇宠惯纵,迁就忍让,或是过分的溺爱,大包大揽,使得在幼儿园里养成的良好习惯半途而废,也加大了教师培养幼儿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难度。我们认为,遵守规则习惯培养仅在幼儿园里培养是远远不够的,在家庭也应严格要求,同一标准去培养。这就需要家庭与幼儿园的合力,只有家园合力,才能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三、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制定出本实验班幼儿规则行为习惯培养计划。1、园内规则教育方面:早晨入园时看见老师会鞠躬喊老师早,下午放学时会和老师再见;能按照园内的作息时间积极参加各项活动;不在园内乱跑打闹,不做危险和不安全的游戏。2、课内规则教育方面:能专心上课和活动,不做与上课和活动无关的事;能遵守课堂、游戏规则;能保持正确地姿势,爱护学具、玩具,正确使用,用过后会自己整理放回原处等。3、社会规则教育方面:不离开家长单独行动;做到不讲脏话、不随地吐痰、不乱仍废弃物、不踩草平、不攀折花草树木;坚持值日生工作,认真擦自己坐的小桌椅等。四、通过参与课题研究,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培养幼儿遵守规则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我们采取家庭与幼儿园共同努力培养,坚持持之以恒的督促训练才能使孩子逐步养成遵守规则行为习惯的。这次活动使我们总结出了几条培养幼儿遵守规则行为习惯的有效途径。(一)、让幼儿认识到遵守规则行为习惯的重要性是培养好习惯的前提条件。要培养良好的习惯,必须首先让幼儿认识到遵守规则行为习惯的重要性,明辨是非,知道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为什么?在提出教育要求的同时要让幼儿懂得这样做的好处,对于幼儿的积极表现要给予及时的肯定评价,而对于幼儿的不良行为要及时地批评纠正。通过这样的正负强化,幼儿就会逐渐形成是非标准,认识到遵守规则行为习惯的重要性,从而愿意这样去遵守规则。如在培养幼儿学会自己收拾学具这一行为习惯中,由于我们中二班幼儿开学升到大二班,幼儿的教材书增加了,其中有五本大课本、四本小课本,另外还有拼音本、田格本、数学本、图画本等学习用品一大堆,如果不教会幼儿自己收拾整理学具,这会对老师的负担很重,也为幼儿将来升入小学不利。为此,针对本班幼儿的特点和需要,我们先从让幼儿认识到学会收拾学具的重要性开始培养。首先采用比赛的方式引起小朋友的共识,用游戏"比比谁最先准备好上课学具"来比赛,结果在比赛中,桌斗里乱的高建辉、夏宇小朋友最慢,高建辉还因找不着铅笔急得哭了。我马上利用这个机会教育全班小朋友,"为什么他们俩最慢?","为什么高建辉哭了?"。小朋友经过观察发现高建辉桌斗里乱七八糟的,所以才会找不着铅笔会哭,还影响了全班小朋友上课时间。在此机会上让全班小朋友认识到收拾学具的重要性。让幼儿明白为什么要收拾整理好学具,知道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产生共识。(二)、通过具体行为指导来培养幼儿遵守规则的良好行为习惯是关键。习惯是一系列自动化的动作,是在掌握动作程序并在反复练习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因此,对幼儿动作技能的具体指导非常重要。在幼儿认识到学会自己收拾学具的重要性后,我们紧接着让小朋友讨论:"怎样收拾学具才能使桌斗里不乱?比赛起来才会赢?",孩子们踊跃发言,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出主意,想出了许多的好办法,最后在老师的具体示范帮助下,全班制定出摆放学具的好方法:即把五本大书整理好放在桌斗的左边、小书和本放在大书上面、最后把笔盒放在小书上;大图画本放在桌斗的右边、上面放水彩笔、油画棒和胶棒。在让幼儿学会了正确摆放学具的方法后,接着我们又让幼儿学习怎样收拾学具? 教会他们用过的学具要放回原处,这样在下次用的时候才能很快找到自己想要的学具。针对这一要求,我们老师有意识的在每节课前指导幼儿怎样用最快的速度拿出上课所需要的学具,在每节课后指导幼儿怎样整理好自己的学具。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幼儿逐渐学会了自己收拾整理学具了。(三)、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进行持之以恒的练习来反复强化是习惯形成的有效途径。习惯培养贵在坚持,但并不是所有的行为都是孩子乐意接受的,有的要求一开始做得挺好,时间一长孩子觉得不新鲜了,感到疲倦了,就不愿坚持下去了。我们根据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方式来吸引孩子,重新激发孩子的兴趣,引导孩子重复这样的行为,这样持之以恒、一贯要求、反复强化,建立动力定型,最终使幼儿形成良好的习惯。1、运用多种奖励办法,激励幼儿形成好习惯。如为了奖励写作业快或是有进步的孩子,从而让幼儿养成在老师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作业的好习惯。我在教室黑板右边的墙上贴了一张小印章评比表,只要幼儿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作业,我都及时奖励一个小印章或小贴画,并奖励完成作业的幼儿去户外自选玩大型玩具玩。为了得到小印章、小贴画和能去户外玩大型玩具,以前写作业慢的果硕和王希婷小朋友,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现在写作业的速度一天比一天快了。另外,我们还设立了丰收果篮(比比看谁的苹果多)、比比谁的仙鹤多、比比谁的红花多、看看谁的小贴画多等奖励项目,来鼓励幼儿形成好习惯。2、进行榜样教育、多表扬的方法教育幼儿遵守规则。如为了培养幼儿自己收拾整理学具的好习惯,我们经常检查小朋友的桌斗,看看学具是否按要求收拾好了,并给按要求收拾好的小朋友奖励,在小朋友中树立收拾整理学具的好榜样。并让收拾学具能力强的幼儿与收拾学具差的幼儿之间结对,进行一对一帮助,使能力差的幼儿尽快学会自己收拾整理学具,从而养成爱护学具、学会正确使用、用过后会收拾整理放回原处的好习惯。3、进行丰富多彩的游戏比赛活动。我们通过游戏比赛活动来促进幼儿养成良好的收拾学具的良好习惯。如:"谁最先准备好上课学具?"、"谁最快收拾好学具?"、"我的手最巧"、"谁的学具准备最齐全?"、" 收拾学具的冠军头饰今天由谁带?"等比赛活动。为了培养幼儿遵守游戏规则,对遵守游戏规则好的幼儿我们给他叫做"大小孩", 遵守游戏规则不好的幼儿我们给他叫做"小小孩",让幼儿争做"大小孩", "大小孩"在玩了游戏后,可以向老师提出一个合理的要求,我们会马上满足幼儿的合理要求,来作为一种奖励去激励幼儿遵守游戏规则。另外,在游戏结束后,我会根据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情况,进行"评小五星"的游戏活动。先让幼儿集体讨论,总结出能自觉遵守游戏规则的都是我们大家"评小五星"的标准。这样,通过"评小五星" 的活动,幼儿遵守游戏规则行为习惯有了很大提高。4、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和成功感。正确的自我评价是幼儿树立自信心的前提,所以在培养幼儿遵守规则习惯时,我们注重对幼儿自信心的培养。有了对自己较为客观、正确的认识,幼儿才能对自我产生认同,了解自己的长处与短处,接受自己的地位与现状,建立初步的自信。这样,教师的评价在幼儿的心目中尤为重要,在培养过程中我们注意做到爱护、尊重每个孩子,肯定幼儿身上的每一个闪光点。在对孩子评价时十分注意自己的言行,尽可能多地用积极的态度去评价幼儿。以最大限度地来提高幼儿的自信心,使其产生自豪感、荣誉感,使幼儿开始重视自己在别人心中的地位与形象,从而产生主动遵守规则的动力。如:在培养幼儿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中,为了让幼儿树立自信心和成功感,我们注意布置的作业量由少到多,循序渐进。刚开始,布置的作业尽量让每位幼儿都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让每位幼儿都有跳一跳摘到桃的成功感。在幼儿有了自信心后,我们根据需要在适当的时候再增加一点作业量。这样慢慢地、一步一步增加作业量,让每位幼儿都能获得成功,激发他们遵守按时完成作业这一行为习惯的动力。5、利用"影响力黄金表"来培养幼儿形成好习惯。为培养幼儿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作业,我们发给每位幼儿一张影响力黄金表,指导幼儿填写好班别、姓名和日期,并把填写好的表挂在教室的墙上,让幼儿根据自己当天是否在老师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作业情况,自己在表上画"√"或画"x" ,比比谁的"√"多。经过三个多星期的培养,发现原来写作业慢的小朋友,在不同程度上都有了进步,其中进步最快的有曹楷琦、果硕、王希婷、夏宇、果子文小朋友。曹楷琦和张煜涵小朋友还每天都会数数自己的"√"有多少了,互相之间比比谁的"√"多。(四)、家园合力是培养幼儿良好习惯形成的重要因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只有相互配合,相互补充,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反之就事倍功半。我们在培养幼儿遵守规则行为习惯过程中,特别注重家园配合。1、利用家园联系表进行家园共育。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设立了"家园联系表",具体内容为11项:在没有成人的督促下做到早起早睡;会主动与他人问好,有礼貌;会等家人一起独立进餐;能讲卫生、注重仪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能按要求准备每天入园应带的物品;能遵守游戏规则;爱劳动,会帮助大人做家务;爱护收拾玩具和学具;能够专心完成一件事;有、无"自我中心"现象。每项后边分三栏,好画"★"、中"△"、差"×",便于家长与幼儿共同评价,日期为星期一到星期日,用标记表示幼儿每天的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