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这篇对你有没有帮助?
题目是Semantic Transliteration--A Good Tradition in Translating Foreign Words into Chinese
文章请参看我的文库。
汉语言文学作为一门传统的人文学科,主要功能是对我国文化精神及全民语言的传承。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选题的内容,欢迎阅读!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选题一:现代汉语
1、论民族共同语的形成及普及
2、论中国语文现代化运动
3、论五四运动中的国语运动和白话文运动
4、论书面语发展中的保守性和书面语的现代化
5、论废除文言文与学习文言文的关系
6、关于普通话和方言相互影响的考察
7、论广告语言技巧的变化趋势
8、论当前语言生活中的问题及对策
9、关于校园普通话应用情况的调查
10、关于双语生活的调查
11、论一部文艺作品的比喻(比拟)语言艺术
12、关于身体部位的方言词的比较调查
13、家乡方言和周围方言基本词的对比研究
14、家乡方言和普通话的对比研究
15、方言保存的古代汉语特殊成分
16、报刊图书中的汉语拼音应用考察
17、“正词法”和汉语的书写改革
18、论网络时代的语言生活
19、现代汉语规范化问题研究
20、普通话语音研究
21、XX作家(或作品)语言研究
22、网络汉语研究
23、句式(或句型)研究(选择某些有特点的句式)
24、现代汉语虚词研究(选择某些虚词)
25、现代生活中的新型句式研究
26、新词新语研究
27、外来词规范研究
28、字母词研究
29、成语研究
30、同义词反义词运用研究
31、现代汉语词义研究(选择某类词)
32、语文政策和语言规划研究
33、汉字和汉文化
34、现代汉字学的研究
35、限制和减少汉字字数研究
36、部件研究
37、坚持汉字简化的方向
38、如何整理异体字
39、如何整理异形词
40、规范汉字的研究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选题二:写作类(写作学方向)
1、从穿越小说的虚构时空看当代创作的历史认知及写作惯性
2、《红楼梦》对穿越小说的影响(以《春光里》或某作品为为例)
3、试析穿越小说中的新奴婢形象(以《春光里》或某作品为例)
4、节俗场境对穿越小说叙事的意义
5、茶馆酒楼在武侠小说中的作用
6、试析当代小说中的茶馆场境
7、试析当代言情小说中的野蛮女友形象
8、论广告文案写作中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
9、论朱自清俞平伯同题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审美追求
10、论模糊语言在写作中的作用
11、包法利夫人中的结构特色
12、巴金作品中的朴实语言风格特征
13、文学叙述与应用性叙述的关系和差异
14、论中国传统文论之“义法”与西方文学理论中“结构”的异同
15、浅谈语言表达的诸多形式
16、论沈从文《边城》里的人物美
17、论当代诗歌的语言流变
18、浅论中国传统小说中的“白话”语言特色
19、试论张爱玲小说的语言繁复美
20、试论现代主义的艺术表达方式
21、《庄子·逍遥游》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22、《大明宫词》剧本创作语言特色探析
23、余华《兄弟》的结构艺术
24、读王海鸰《新结婚时代》有感
25、欧·亨利小说的结尾艺术
26、散文的“形散神不散”论
27、手机短信文学的价值
28、流行歌词对古典诗歌意境的现代解读
29、钱钟书写作艺术初探
30、陶渊明笔下的和谐世界
31、电脑写作时代网络语言之我见
32、写作过程与写作能力
33、《史记》写作特色管窥
34、《白鹿原》创作心理略论
35、池莉创作个性透析
36、《儒林外史》的创作动机与创作主旨
37、《倾城之恋》创作意识论
38、白居易诗歌创作风格论
39、试论微型小说的艺术特征
40、论鲁迅小说《药》的剪裁艺术
41、“戏拟”表现手法在杂文写作中的运用
42、新闻写作中的主体意识强烈渗入的模式分析
43、第一人称与全知视角的交融----余华《在细雨中呼喊》的叙事方式分析
44、写作中典故使用与情境出现的关系
45、戏剧中“冲突”出现的写作技巧
这个题目 的很好写呀,不过具体得要看要求,这样才更准确。英语是当今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随着我国对外交往的日益频繁,来自英语的外来词(借词)日益增多,特别是在中国进行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中外文化的多层次、多渠道的交流为词语的借用提供了多种条件。中国成功加入WTO,也促使更多的英语词汇进入了我们的生活。正如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萨丕尔所言:"一种语言对另一种语言最简单的影响是词的借贷。只要有文化借贷,就可能把有关的词也借过来。"汉语中从英语借来的大量新词就是这种文化交流和融合的产物。因此,我们可以从借词中窥见文化交流的方方面面,并通过词语借用方式来发掘沉积在一个民族心理结构中的深层内蕴一、源自英语外来词所涉及的内容汉语所吸收的英语外来词很多是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词语。现代生活节奏加快,新事物、新产品不断涌现,这些在外来词的吸收上可以得到明显反映。二、汉语对外来词所采用的翻译方式外来词要进入汉语的词汇系统,必须接受汉语的语音、语法和构词规则等各方面的改造,以符合汉语的发音习惯、语法和词汇规则。
波音音译自英语Boeing, 指美国波音飞机制造公司出产的飞机。从英语原意上看不出与声音有关,而译成汉语,“波”、“音”是两种在空中传播的物理现象又暗合快捷之意。波音倒过来是音波,飞机中就有超音波这样的种类。这几层从“波音”两字的字面就能感觉到的含意,想必当时翻译者不会是歪打正着的。可口可乐音译自英语cocacola,世界著名饮料。英语原意似乎并无深意。音译成汉语后的“可口可乐”却是如此的有意义。这到底是译者有水平,还是汉字汉语太过神奇了呢?的确良(一种布料)由粤语谐音翻译自英语dacron,一种以醛化合物为原料的合成纤维。这种原料做的衬衫,在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几乎人人都穿。纯白色,穿着很亮很挺,还特别薄。那时的中学生,有一件白色的的确良衬衫是一种幸福。的确良,的确良,虽然是大白话,但听起来的确凉快。虽然说是由于经济短缺所致,但这种布料如此热销,相信与“的确良”这三个字不无关系。
我就呵呵了,不知道这是谁放的狗屁,对待一个如此不知廉耻的民族,请允许我的不文明。
1.关于汉语隐语的几个问题 《学术月刊》2005年4期2.现代汉语聚合词初探 《语言文字应用》2003年3期3.汉英成对词比较研究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年1期4.《左传·僖公四年》“北海”“南海”新解 《江海学刊》2005年4期5.现代汉语口语词和书面语词的差异初探 《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年6期6.汉字字形结构分析和义素分析法 《语文研究》2001年3期7.近代汉语并列连词“并”的产生、发展和消亡 《语文研究》2003年4期8.近代汉语中被忽视的“和”类虚词成员“并” 《古汉语研究》2006年4期9.《金瓶梅词话》中的动态助词 《古汉语研究》2002年3期10.南北朝至明代的文字学史料概论 《古汉语研究》1993年3期11.现代汉语中的词位和词位变体 《学术交流》2003年12期12.词义的嫁接引申:词义派生的新途径 《学术交流》2005年12期13.《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在释义表述上的修订及存在的问题 《学术交流》2006年12期14.关于施事格、受益格歧义句的考察 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1993年12期原载《南京师大学报》1994年3期15.现代汉语词义的派生方式新论 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1992年8期原载《河池师专学报》1992年2期16. 现代汉语词义的组合方式和言语表达 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1993年3期原载《镇江师专学报》1992年4期17.汉语史料学概论 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1992年5期原载《吴中学刊》1991年4期18.潘金莲语言的交际特征和个性特征 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94年10期原载《齐齐哈尔师院学报》1994年4期19.异形词的定义及其与同义词的区别 《汉语学习》2004年1期20.浅谈“有”的词性 《汉语学习》1987年2期21.“ABB”式中的叠音后缀 《中国语文天地》1989年5期22.三部主要语文词典在专项标注上存在的问题 《辞书研究》2002年2期23.现代汉语典故词初探 《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1期24.试论《读书杂志》在汉语语法学上的贡献 《扬州师院学报》1993年3期25.《金瓶梅词话》中的结构助词和语气助词 《苏州大学学报》2001年3期。26.《金瓶梅词话》中的时间、处所、方向类介词初探 《苏州大学学报》2003年4期。27.试论《金瓶梅》人物语言的总体特色 《苏州大学学报》1997年3期28.一个新兴的副词后缀“为” 《山东师大学报》1988年1期29.《金瓶梅》叙述语言的构成和特色 《齐齐哈尔师院学报》1997年6期30.关于同形二字组词目及义项的分合 《江苏大学学报》2003年1期31.再论现代汉语外来词 《江苏大学学报》2004年1期32.现代汉语中的称谓语和称呼语 《江苏大学学报》2005年2期33.商品叫卖语言的构成、类型及发展演变 《江苏大学学报》2006年2期34.《金瓶梅词话》中“”类虚词用法差异计量考察 《江苏大学学报》2007年2期35.外来词义的移植:现代汉语非派生式新义探源《扬州大学学报》2007年4期36.汉语词义的显性理据和潜性理据 《沈阳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2期37.论汉语词义的理据性和非理据性 《中国语研究》(日本)第36期,1994年38.现代汉语词义和内部曲折 《中国语研究》(日本)第43期,2001年39.现代汉语方言词基本特征略述 《语文建设通讯》(香港)第75期,2003年40.现代汉语词汇的形成 《语文建设通讯》(香港)第76期,2003年41.现代汉语典故词的基本特征简论 《中国语研究》(日本)第46期,2004年42.现代汉语缩略词语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语研究》(日本)第47期,2005年43.现代汉语隐语的定义、类别和基本特征 《现代中国语研究》(日本)第7期,2005年44.汉语史料概论 《高校社科情报》1992年1期45.南北朝至明代的训诂学史料概论 《高校社科情报》1993年3期46.汉语史料检索方法 《图书馆学研究》1992年2期47.论“非语言交际”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特征和辅助功能 《吴中学刊》1990年2期又载《文学语言研究论集》,华东化工学院出版社,1992年48.论“语用学原则”在对白编撰中的指导作用 《吴中学刊》1990年4期49.文学语言的功能分类与作家、作品语言风格、特色的研究 《吴中学刊》1991年3期又载《语言·语篇·语境》(论文集),清华大学出版社,1993年50.《金瓶梅》人物语言散论 《吴中学刊》1992年3期51.先秦汉语史料概论 《吴中学刊》1993年2期52.南北朝至明代的音韵学史料概论 《吴中学刊》1994年2期
所谓的和制汉语都是日吹造谣,实际上的和制汉语连他们吹的1%都不到,他们就是无脑把一些近代词汇都强行造谣成和制汉语,他们连一个译本译本都说不出来。早在明朝的时候西方传教士联合明朝人~利玛窦和徐光启李之藻,傅讯际和李之藻等等翻译西方书籍的就有的了。像《坤舆万国全图》《万国公法》《佐治刍言》、《微积溯源》、《三角数理》、《电学》、《声学》、《光学》、《以太说》、《地学浅释》、《化学鉴原》、《公法总论》、《几何原本》这种类译本本身就很多,里面老早就翻译了一大堆近代词汇。从1607年到1872都有记载干这些事。后来译本传入日本,日本人才直接拿去用的。当时日本外务省官员柳原前光曾将江南制造局所译的书籍十数种购回日本,用作教科书和同类学科书籍翻译时的参考。据调查仅19世纪出版的汉译西书就有155种被日本人翻刻利用,通过加注释、加日文翻译解释等程序后,其中的‘汉语’词便也随之直接地借用到日语里去了。”傅雅兰等译著,并由江南制造局翻译馆于1885年出版的《佐治刍言》,创制新词涉及面颇广,如数学、动物学、植物学、天文学等学科名称至今仍被沿用,创作了“执照”、“国债”、“银行”、“资本”、“价值”、“物价”、“公司”、“股份”、“工资”、“巡捕”、“空气”、“机器”、“铁路”、“汽车”、“纺织机器”、“煤气”、“自来水”、“自来水公司”、“自来火”等等词语;首次提出了“动产”、“不动产”的概念,称“动产”为“能移动之产业”,“不动产”为“能传授之产业”,并多次采用了“资本”这个词,提出了“资本”的概念:“所谓资本者,不弟钱财已也,凡值钱之物,如舟车、房屋、铁路及宝石之类,皆可谓之资本。”可当时“资本”一词并未被国人采用,严复、梁启超等均采用“母财”,后来才被传到日本的所谓日源汉字“资本”所取代。《微积溯源》中厘定了变数、函数、微分、积分、系数、极大值、极小值等术语。《电学》厘定了电极、电线、电钟、摩擦生电等。这些书籍都传到日本,其中的汉语新词也随之直接被借用到日语中去了。1607年徐光启和利玛窦合译的《几何原本》,首先厘定了“几何”这个科学名称,并创制了诸如“点”、“线”、“直线”、“平面”、“曲线”、“对角线”、“并行线”(平行线)、“直角”、“钝角”、“三角”、“面积”、“体积”、“相似”、“外似”等等新词汇,引入了西方科学的新概念;1613年利玛窦和李之藻合译的《同文算指》,也创制了诸如“平方”、“立方”、“开方”、“乘方”、“通分”、“约分”等等新词。1602年利玛窦为李之藻印制的“坤舆万国全图”撰写的总论和各部分说明,厘定了“地球”、“南北二极”、“北极圈”、“南极圈”、“五大洲”、“赤道”、“经线”、“纬线”等等一批地理术语,利玛窦和李之藻合著的《浑盖通宪图说》中出现了“天体”、“赤道”、“子午规”、“地平规”、“天地仪”、“地球仪”等天文地理术语。1627年傅讯际和李之藻合译的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名理探》就出现了“明确”、“解释”、“剖析”、“推论”等词,意大利传教士艾儒略于1623年译著的《西学凡》和《职方外纪》二书,已经创制了诸如“原罪”、“采取”、“处置”、“救世主”、“造物主”、“公法”、“文科”、“理科”、“法科”、“法学”、“地球”、“大西洋”、“热带”等词汇在中国人士李善兰、徐寿、华蘅芳等人的配合下,西方人士马礼逊、丁韪良、傅雅兰等译著了诸如《万国公法》、《佐治刍言》、《微积溯源》、《三角数理》、《电学》、《声学》、《光学》、《以太说》、《地学浅释》、《化学鉴原》、《公法总论》、《几何原本》后九章等等西方书籍文献。丁韪良译著,于1864年刊行的《万国公法》,就厘定了遗产、惯行、关涉、管制、限定、权利、交战、固辞、国权、遵守、臣民、专管、宣战、大局、追求、通知、特派、法院、民主、友谊、维持、异邦、会议、管辖、议定、权威、权利、公法、国政、国法、国民、战时、战争、法院、盟约等新词,并传入日本,被日本视为国际公法范本。1843年英国人在上海创建的墨海书馆,中外人士合作译著刊行了《大美联邦志略》(1851年)、《博物新编》(1855年)、《续几何原本》(1857年)、《植物学》(1858年)、《代微积拾级》(1859年)、《代数学》(1859年)、《全体新论》等书籍,厘定了圆锥、曲线、轴线、代数、微分、积分、系数、椭圆、级数、常数、变数、植物学等等一批术语,并传往日本,为日本人所采用。1844年美国人在澳门开设的花华圣经书房,1845年迁往宁波,1860年迁至上海,改名美华书馆,印刷出版了几十种自然科学书籍,如《万国药方》、《格物质学》、《代形合参》、《八线备旨》、《心算启蒙》、《五大洲图说》、《地理略说》等。1877年在上海成立的益智书会,为当时诸多大学堂编译教科书,如《圆锥曲线》、《金石略辨》、《天文揭要》、《光学揭要》、《西学乐法启蒙》、《中西四大致》、《治心免病法》、《化学卫生论》、《热学图说》、《植物学》、《代数备旨》等。1822年出版的由马礼逊编纂的《华英字典》(共三部分六卷),已经将“使徒”、“铅笔”、“消化”、“交换”、“审判”、“法律”、“水准”、“医学”、“自然的”、“必要”、“新闻”、“风琴”、“演习”、“半径线”、“精神”、“单位”、“行为”等词汇与英语进行了对译。之后,1844年卫三畏编纂的《英华韵府历阶》将“文法”、“新闻纸”(到现在日本的报纸还称为“新闻纸”)、“金刚石”、“内阁”、“领事”、“码”等等词汇的汉英对译。1848年麦都思编纂的《英汉字典》将“直径”、“本质”、“知识”、“机器”、“干事”、“物质”、“平面”、“白金”、“偶然”、“教养”、“交际”、“天主”、“默示”、“同情”、“小说”等等词汇的汉英对译,1869年间出版的由罗存德编纂的《英华字典》将“园艺”、“侵犯”、“蛋白质”、“阳极”、“映像”、“副官”、“银行”、“麦酒”、“公报”、“想象”、“碳酸”、“阴极”、“克服”、“保险”、“白旗”、“自由”、“文学”、“元帅”、“原罪”、“受难”、“原理”、“特权”、“宣传”、“右翼”、“法则”、“记号”、“随员”、“寒带”、“热带”、“吨”、“恋爱”、“读者”等等词汇的汉英对译,1872年卢公明编纂《华英萃林韵府》将“电报”、“电池”、“光线”、“分子”、“民主之国”、“地质论”、“物理”、“光学”、“理论”、“动力”、“国会”、“会议”、“纳税”、“函数”、“微分学”、“代数曲线”、“沿海”、“罗盘”、“闪电”、“午线”、“抛物线”等等词汇的汉英对译。这些辞典都东传日本,被日本各种英和、和英辞典的编纂所借鉴,为日本学习西方的思想、科技,创造新词汇,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除此之外,中国人还自己开办翻译机构,如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江南制造局翻译馆、海军衙门、税务总司、京师大学堂编译馆、上海的南洋公学、湖北官书局、北洋官书局等。据统计,仅江南制造局及翻译馆从1855年(咸丰三年)到1911年(宣统三年)近60年间,共有468部西方科学著作被译成中文出版。其中总论及杂著44部,天文气象12部,数学164部,理化98部,博物92部,地理58部;所译之书内容广泛,包括算学测量、汽机、化学、地质地理、天文、航海、博物、医、工艺、造船及水陆兵法等共180种。今天常用的很多科学名词,都是江南制造局及翻译馆最初定下来的。当时日本外务省官员柳原前光曾将江南制造局所译的书籍十数种购回日本,用作教科书和同类学科书籍翻译时的参考。据调查仅19世纪出版的汉译西书就有155种被日本人翻刻利用,通过加注释、加日文翻译解释等程序后,其中的‘汉语’词便也随之直接地借用到日语里去了。”最后《易经》里就有“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周朝的“共和执政 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召公、周公二相行政,号曰共和。”汤武革命、周召共和。《史记》白纸黑字写的西周时期就有共和这个词了,有些人胡扯什么革命共和有新的意思,但是正常人都明白所谓新的意思都只是衍生意,把革命和共和的对象扩展了而已,基础意还是和原本的革命共和一样。另外日本最早在1891年冈本监辅所撰《墨西哥记》,才有“共和”出现。但1880年黄遵宪在《朝鲜策略书》上已经使用了“共和”一词,曰:“盖其民主之国,共和为政……”。这里的“共和”就对应“republic”。这早于日本,应为首先使用。误解可能是因为章太炎使用“共和”一词在1903年。
首先,她们都是由词根与词根构成的,因此都属于复合式合成词。再从词根和词根之间的关系看,前一个词根表示被陈述的事物,后一个词根是陈述前一个词根的,所以叫做“主谓型”或“主谓式”。比如“体贴”,前一个词根是“体”,后一个词根是“贴”,前后是被陈述与陈述的关系,因此是“主谓型”。
英语语言学论文题目 13论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语言交际技巧 33成人世界的童话——从文体学角度解析现今童话再度流行的现象 49论文化差异与英汉商标互译 55浅谈英汉句子结构差异 59诗意的美和喜剧性幽默 62试论广告英语的语言特点 65统觉团对英语初学者词汇学习的影响 67外语学习中应该重视中介语的作用 69新闻报道中的转述动词研究 73英汉禁忌语、委婉语的对比研究 74英汉数字习语的对比研究 76英译汉中词序的变动 78英语广告的语言特征 80英语双关语汉译的可译性限度 101词义演变的原因与方式 137从汉语中英语借词的翻译看文化交流 138从价值观转换看斯佳丽的角色特征 142从礼貌准则看中英文化的异同 146从习语看英汉民族的文化差异 149从英语人名中看性别歧视 157动词过程类型的选择和话语隐性态度的表达 161对母语在英语写作中词汇负迁移现象的思考 162对严复译作中“信”的质疑 167法律英语用词特征分析 168法律语言翻译与法律文体 177副词EVER的句法环境和语义特征 180功能语法视角下的英语报纸新闻标题的功能 183广告口号语的语言特点 189国际商务文化之对比研究 204汉语中双关语的翻译 213基于概念隐喻的诗歌解读 228论广告英语中的幽 默 265论广告英语的语言特点 268论汉英谚语的语言特征 280论清教理念与美国西进运动 282论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时间 300论英语广告中几种常用修辞格及其汉译 310论尤金?奥尼尔的表现主义手法 324名词化的语篇功能 330诺曼时期法语对英语词汇的影响 339浅谈英语虚拟语气的语用功能 340浅谈英语虚拟语气及其语用功能 345浅析二十世纪计算机英语词汇的构成特点
【共引文献】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1 郭绪文;英、汉广告语言的艺术魅力[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2 李景艳;论英语缩略语的结构与应用[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3年06期3 谢屏;探索英汉缩略词[J];中国科技翻译;2004年03期4 柳青军;孙清海;;论网络语言研究中的“两个三角”问题[J];理论界;2006年11期5 王银泉,钱叶萍;字母词在中文媒体中的使用:纯洁语言还是兼纳并蓄[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6 李云云;;从《字母词词典》看新时期字母缩略语[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1期7 徐来娣;也谈汉语“字母词”的读音问题——由外语“字母词”相关情况得到的启发[J];南京社会科学;2004年04期8 赵菁;浅谈商务英语的特点和翻译[J];市场周刊.管理探索;2005年06期9 滕延江,单士坤;英汉数字缩略语的语用修辞功能对比及翻译[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5期10 王宏远;杨瑛;;近30年来英语借词对汉语的影响[J];山东外语教学;2006年06期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1 郭定泰;郭明惠;;评《新英汉缩略语大词典》[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1 周启强;英汉构词法的认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1 张美霞;现代汉语双音节缩合词语语素选择的制约机制[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3年2 王宏;英语网话语体特征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04年3 张永敏;现代汉语数字缩略语研究[D];延边大学;2004年4 陈小宁;汉语字母词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5 柴静;试论汉语字母词[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6 王剑瑶;汉语英源外来词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7 洪增长;英语对现代汉语词汇的影响[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8 方红霞;改革开放以来汉语政治新词英译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相似文献】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1 梅孝达;“简明牛津辞典”第六版简介[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80年01期2 张娟云;俄语缩略词的构成[J];外语学刊;1980年04期3 刘玉林;谈谈以“o”结尾的名词复数形式[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0年01期4 李慰萱;漫谈连词BECAUSE,AS,SINCE,FOR的用法[J];现代外语;1980年03期5 杨丽珠;“然”字小议[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0年01期6 陆俭明;“程度副词+形容词+的”一类结构的语法性质[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0年02期7 张宝敏;如何区分作词素的“得”与作结构助词的“得”[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5期8 张乃骏;论世界语中的英语词[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1期9 牛欣芳;典型和非典型的矛盾[J];社会科学研究;1980年05期10 周律;我院双语词典编写工作喜获成果[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80年04期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1 王益民;余鸣娇;邓培;孙孝云;;科技论文标准化规范化若干问题探讨[A];科技期刊编辑研究文集(第四集)[C];1996年2 周全;;学报论文摘要的规范化加工[A];科技期刊编辑研究文集(第四集)[C];1996年3 白林含;;科技论文前言与摘要的功能及写作[A];高校编辑出版工作论集[C];1999年4 唐桂礼;沈柳音;邓君奇;;与CUJA密切相关的两件事[A];外向型文献库的数据质量控制——首届CUJA系统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0年5 潘伯荣;;医学论文英文文题的写作和分析[A];外向型文献库的数据质量控制——首届CUJA系统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0年6 刘永岩;;医学论文英文摘要的编辑加工[A];外向型文献库的数据质量控制——首届CUJA系统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0年7 张汉文;;谈谈CUJA数据中的缩写[A];外向型文献库的数据质量控制——首届CUJA系统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0年8 梁福湛;;动物的喜好和诱食[A];2000年中国香料香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9 张谦;沈进;王昌淑;张丽玲;刘萍;李秀普;;科技期刊英文摘要的编辑加工浅议[A];科技编辑出版研究文集(第六集)[C];2001年10 兰俊思;邓玲;;缩略语在科技英语中的应用[A];科技编辑出版研究文集(第六集)[C];2001年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1 北京 叶公;非通用外文缩略语阅读困难[N];新闻出版报;2000年2 于志宏 袁冶;承揽合同应注意的问题[N];信息时报;2000年3 湖北 宋勇飞;手写码寻呼机写码方法[N];电子报;2001年4 卢晓辉;关爱灵魂[N];光明日报;2001年5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 张海鹏;网络术语 寻根溯源[N];计算机世界;2001年6 尚丽娜;《振动结构模态分析》理论实验并重[N];中国图书商报;2001年7 ;英文缩略语 让谁辛苦让谁忙[N];人民日报;2002年8 黄集伟;2003我收藏的关键词 流行语[N];北京科技报;2003年9 上海 王坦;常用手机英语缩略语构成特点及解释[N];电子报;2003年10 成凯;媒体不应滥用英语[N];光明日报;2003年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1 刘志生;东汉碑刻复音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2 王宝红;清代笔记小说俗语词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3 杨朝军;英语左偏置构式:功能视角[D];河南大学;2006年4 林彤;恶性黑素瘤致病机制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3年5 杨佩正;涉讼犯罪论[D];吉林大学;2006年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1 张莉莉;英汉缩略语对比研究[D];广西大学;2005年2 王倩;法庭审判问答冲突的语言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3 郑凯波;在经济转轨时期对社会弱势群体的研究及其救助措施[D];吉林大学;2005年4 毛鹏;韩国科技类语料特点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5年5 赵海红;胡适语文教育思想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5年6 虞亚琴;高中生历史比较思维能力的构成与培养[D];浙江师范大学;2005年7 贾玉平;寿字的形体构成及其审美启示[D];四川大学;2005年8 宋强;新课改背景下辽宁省中小学体育教师能力构成与评价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9 陈霞;动态语境的构成及其在话语理解过程中的解释作用[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10 孙琳;论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D];华东政法学院;2004年
1、自己为什么选择这个课题?2、研究这个课题的意义和目的是什么?3、全文的基本框架、基本结构是如何安排的?4、全文的各部分之间逻辑关系如何?5、在研究本课题的过程中,发现了那些不同见解?对这些不同的意见,自己是怎样逐步认识的?又是如何处理的?6、论文虽未论及,但与其较密切相关的问题还有哪些?7、还有哪些问题自己还没有搞清楚,在论文中论述得不够透彻?8、写作论文时立论的主要依据是什么?对以上问题应仔细想一想,必要时要用笔记整理出来,写成发言提纲,在答辩时用。这样才能做到有备无患,临阵不慌。二、答辩技巧学生首先要介绍一下论文的概要,这就是所谓“自述报告”,须强调一点的是“自述”而不是“自读”。这里重要的技巧是必须注意不能照本宣读,把报告变成了“读书”。“照本宣读”是第一大忌。这一部分的内容可包括写作动机、缘由、研究方向、选题比较、研究范围、围绕这一论题的最新研究成果、自己在论文中的新见解、新的理解或新的突破。做到概括简要,言简意赅。不能占用过多时间,一般以十分钟为限。所谓“削繁去冗留清被,画到无时是熟时”,就是说,尽量做到词约旨丰,一语中的。要突出重点,把自己的最大收获、最深体会、最精华与最富特色的部分表述出来。这里要注意一忌主题不明;二忌内容空泛,东拉西扯;三忌平平淡淡,没有重点。在答辩时,学生要注意仪态与风度,这是进入人们感受渠道的第一信号。如果答辩者能在最初的两分种内以良好的仪态和风度体现出良好的形象,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有人将人的体态分解为最小单位来研究(如头、肩、胸、脊、腰等)认为凹胸显现怯懦、自卑,挺胸显示情绪高昂—但过分则为傲慢自负;肩手颈正显示正直、刚强,脊背挺拔体现严肃而充满自信。但过于如此,就会被人看作拘泥刻板保守,略为弯腰有度,稍稍欠身可表示谦虚礼貌。孙中山先生曾说过“其所具风度姿态,即使全场有肃然起敬之心,举动格式又须使听者有安静详和之气”他的这番金玉良言,对我们确实有很大的启发。在听取教师提问时所要掌握的技巧要领是:沉着冷静,边听边记精神集中,认真思考既要自信,又要虚心实事求是,绝不勉强听准听清,听懂听明在回答问题时所要掌握的技巧是构思时要求每个问题所要答的“中心”“症结”“关健”在哪里?从哪一个角度去回答问题最好?应举什么例子来证明?回答问题的内容实质上是一段有组织的“口头作文”。这就要一、文章应有论点、论据。二、有开头主体与结尾。三、有条理、有层次。四、应用词确当,语言流畅。五、应口齿清楚、语速适度。开头要简洁:单刀直入,是最好的开头,开门见山地表述观点,在答辩中是最好的办法。主体部份的表述可条分缕析,即把所要回答的内容逐条归纳分析,实际上是对自己掌握的材料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做整理。这样的表述就不会流于表面,而能深入本质。条分缕析可以把自己掌握的一些实际例子合并,整理成若干条目,列成几个小标题:分成几点,一点一点,一条一条地说出。满碗的饭必须一口一口吃,满肚子的道理也必须一条一条讲出来,环环相扣,条条相连,令人听完后有清楚的印象。假如在准备的时候已经准备了一个较完整的提纲,那么沿着回答问题的主线,再穿上一些玉珠(举例子)就可以做到中心明确,条理清楚,有理有例了。作为将要参加论文答辩同学,首先而且必须对自己所著的毕业论文内容有比较深刻理解和比较全面的熟悉。这是为回答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就有关毕业论文的深度及相关知识面而可能提出的论文答辩问题所做的准备。所谓“深刻的理解”是对毕业论文有横向的把握。例如题为《创建名牌产品发展民族产业》的论文,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可能会问“民族品牌”与“名牌”有何关系。尽管毕业论文中未必涉及“民族品牌”,但 参加论文答辩的学生必须对自己的毕业论文有“比较全面的熟悉”和“比较深刻的理解”,否则,就会出现尴尬局面。二、论文答辩——图表穿插任何毕业论文,无论是文科还是理科都或多或少地涉及到用图表表达论文观点的可能,故我认为应该有此准备。图表不仅是一种直观的表达观点的方法,更是一种调节论文答辩会气氛的手段,特别是对私人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来讲,长时间地听述,听觉难免会有排斥性,不再对你论述的内容接纳吸收,这样,必然对你的毕业论文答辩成绩有所影响。所以,应该在论文答辩过程中适当穿插图表或类似图表的其它媒介以提高你的论文答辩成绩。三、论文答辩——语流适中进行毕业论文答辩的同学一般都是首次。无数事实证明,他们论文答辩时,说话速度往往越来越快,以致毕业答辩委员会成员听不清楚,影响了毕业答辩成绩。故毕业答辩学生一定要注意在论文答辩过程中的语流速度,要有急有缓,有轻有重,不能像连珠炮似地轰向听众。四、论文答辩——目光移动毕业生在论文答辩时,一般可脱稿,也可半脱稿,也可完全不脱稿。但不管哪种方式,都应注意自己的目光,使目光时常地瞟向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及会场上的同学们。这是你用目光与听众进行心灵的交流,使听众对你的论题产生兴趣的一种手段。在毕业论文答辩会上,由于听的时间过长,委员们难免会有分神现象,这时,你用目光的投射会很礼貌地将他们的神“拉”回来,使委员们的思路跟着你的思路走。五、论文答辩——体态语辅助虽然毕业论文答辩同其它论文答辩一样以口语为主,但适当的体态语运用会辅助你的论文答辩,使你的论文答辩效果更好。特别是手势语言的恰当运用会显得自信、有力、不容辩驳。相反,如果你在论文答辩过程中始终直挺挺地站着,或者始终如一地低头俯视,即使你的论文结构再合理、主题再新颖,结论再正确,论文答辩效果也会大受影响。所以在毕业论文答辩时,一定要注意使用体态语。六、论文答辩——时间控制一般在比较正规的论文答辩会上,都对辩手有答辩时间要求,因此,毕业 论文答辩学生在进行论文答辩时应重视论文答辩时间的掌握。对论文答辩时间的控制要有力度,到该截止的时间立即结束,这样,显得有准备,对内容的掌握和控制也轻车熟路,容易给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一个良好的印象。故在毕业论文答辩前应该对将要答辩的内容有时间上的估计。当然在毕业论文答辩过程中灵活地减少或增加也是对论文答辩时间控制的一种表现,应该重视。七、论文答辩——紧扣主题在校园中进行毕业论文答辩,往往辩手较多,因此,对于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来说,他们不可能对每一位的毕业论文内容有全面的了解,有的甚至连毕业论文题目也不一定熟悉。因此,在整个论文答辩过程中能否围绕主题进行,能否最后扣题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另外,委员们一般也容易就论文题目所涉及的问题进行提问,如界能自始至终地以论文题目为中心展开论述就会使评委思维明朗,对你的毕业论文给予肯定。八、论文答辩——人称使用在毕业论文答辩过程中必然涉及到人称使用问题,我建议尽量多地使用第一人称,如“我”“我们”即使论文中的材料是引用他人的,用“我们引用”了哪儿哪儿的数据或材料,特别是毕业论文大多是称自己作的,所以要更多使用而且是果断地、大胆地使用第一人称“我”和“我们”。如果是这样,会使人有这样的印象:东西是你的,工作做了不少!(摘自:《青年科学》,原文:“毕业论文答辩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看你想写什么内容。1.内容涉及面广而且深的话就可以。2.如果内容一般的话,我觉得直接切入比较好。比如选“吉他”,这就是一个外来词,题目就可以拟为“由‘吉他’说起”,然后在文章中由浅而深。
这个题目 的很好写呀,不过具体得要看要求,这样才更准确。英语是当今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随着我国对外交往的日益频繁,来自英语的外来词(借词)日益增多,特别是在中国进行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中外文化的多层次、多渠道的交流为词语的借用提供了多种条件。中国成功加入WTO,也促使更多的英语词汇进入了我们的生活。正如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萨丕尔所言:"一种语言对另一种语言最简单的影响是词的借贷。只要有文化借贷,就可能把有关的词也借过来。"汉语中从英语借来的大量新词就是这种文化交流和融合的产物。因此,我们可以从借词中窥见文化交流的方方面面,并通过词语借用方式来发掘沉积在一个民族心理结构中的深层内蕴一、源自英语外来词所涉及的内容汉语所吸收的英语外来词很多是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词语。现代生活节奏加快,新事物、新产品不断涌现,这些在外来词的吸收上可以得到明显反映。二、汉语对外来词所采用的翻译方式外来词要进入汉语的词汇系统,必须接受汉语的语音、语法和构词规则等各方面的改造,以符合汉语的发音习惯、语法和词汇规则。
克隆 clone 色拉 salsd酷 cool 绿卡 green car盖世太保 Gestopo 香波 shampoo的士 Taxi 蜜月 honeymoon托福 TOEFL 软着陆 soft landing麦当劳 MacDonald 白领 white collar扑克 poker 辩证法 dialectics雷达 rader 芭蕾舞 ballet冷战 cold war 酒吧 bar千年虫 millennium bug 恰恰舞 cha-cha
中日外来语比较的论文没有,不过几年前写过一个汉语中外来词的小文章,倒是被人引用得比较多。在论坛里看到谈及(汉)语言纯洁性的话题,所以想随便谈谈目前汉语所使用的外来语问题。在汉语被边缘化、英语被妖魔化的今天,某些人又认为汉语的纯洁性受到了损害,因而倡议要保卫汉语的国粹性,开展一场全球华人的汉语保卫战云云(“遗失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之精髓与汉字原形,我们成了数典忘祖的新文盲”王蒙 2004)。这倒与目前亚洲某些国家因狭隘民族主义的思想作祟而产生的所谓“去中国化”的思潮颇为类似,但仅就语言的发展和传承而言,个人认为“语言的纯洁性”这一说法实为伪命题。语言的发展需要借鉴外来语汇,历史上无论哪个民族,都没有出现因为借鉴外来语汇而造成本民族语言颠覆的状况。即使在借鉴程度较高的日本,大量的外来语汇涌入,也没有造成日本本民族文化的没落。相反,由于对外来文化的大量引入,日本文化的丰富多彩性反而得到了发展。现代英语词汇为约200万,日常使用词汇则为30万到50万。相比其他的欧洲语言如法语,日常词汇为7万左右。法语在语法上是屈折形语言,也采用26个拉丁字母,同样也是国际通用的语言之一(估计亿人),但为什么会在词汇量上与英语差别这么大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英语吸收了大量的外来语。汉语中的“外来语”一词最初来自日本语的词源研究,其拓展定义为凡无汉语语源关系的且被汉语所借用的词汇单位,叫非汉语语源词汇,即外来语或外来词。非汉语语语源词汇,依据其语源,被分为民族外来语(来自中国少数民族语言)和国际外来语两大类。手里的1990版《汉语外来语辞典》(岑麒祥)共收外来语4207条,多为希腊罗马神话和著名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较重要的外国人名、地名、药品、化学元素、各国货币及物品名称等。如果说这个算比较专门的外来词收录,我也注意到普及型的《现代汉语词典》,据说将增加附录“今年来出现的新词新意”,增收近2000个大量的外来语,如WTO等词甚至保留了西文字母的拼写而非代以汉字的音译。其实也用不着翻词典,随便列举汉语中已有之英语外来词:啤酒、咖啡、巧克力、沙发、扑克、爵士、吉普车、引擎、罗曼蒂克、沙龙、歇斯底里、逻辑、模特……这些词汇已经在汉语当中根深蒂固了,其中不乏妙手天成的翻译,如幽默一词乃出自林语堂先生的手笔。林语堂先生是个人非常佩服的TWO-FISTED(所谓双手开弓是也)的作家,他的很多作品最初都是先有英文版而后有汉语版,如MY COUNTRY,MY PEOPLE(吾国吾民)、MOMENTS IN PEIKING(京华烟云)等作品我建议凡学英文的中国学生都是应该拜读的。如果说汉语中对于国际外来语的吸收主要是从19世纪中叶开始的(当然不应该忽视因宗教而进入汉语的词汇,如菩萨、佛、天堂、地狱、哈麻尼),那么对于民族外来语的吸收则是和汉语的产生就同时出现的现象,到今天我们已经很难分辨哪些词属于汉语的本源,哪些词又属于其他民族了。看看现代汉语的语音基础北京方言,如来自于蒙语的“胡同”、来自古波斯语(回方言?)的“猫腻”,来自满语的“坎肩”,数不胜数。也许大家知道如今满天飞的清宫剧里“AMO”、“ENI”、“GE`E”,但估计不知道我们出门坐公车的时候,“(车)站”一词是来自蒙古语中的‘JAM’吧?前几天看关于电视剧《汉武大帝》的汉学研究报道,其中谈到有学者认为中国的“剑”实际是游牧民族传来的,“剑”这个词本身就是外来语,是“径路”(又作“轻吕”)的合音。“径路”是北方游牧民族对宝刀的称呼,可能来自伊朗语系或突厥语系。我对伊朗语系的语言没什么了解,但蒙古语里“剑”、“刀”一词发“JIERD”或“ILDE”,似乎可以互为印证。如果要谈汉语中的词源问题,那是肯定说不完。罗嗦了这么多,只是想说说保护汉语的纯洁性其实并无必要。包括对于目前汉语中出现的各种“非规范式”语言,如“……的说”(确属日语外来词),应该持宽容的态度,任其发展,经过时间检验,留与大家取舍。肯定汉语中外来语的存在,承认文化之间的影响,绝非民族虚无主义。尽管在很多时候我都表现为一个(非极端的)民族主义者和宗教“狂热”分子,但在语言和文化上,还是多点宽容,少点大帽子吧,“打倒XX帝国主义”之类的口号,在脱离了时代背景的时候使用,只感觉有点滑稽。. 最近又看到新闻里浙江某大学某生论证宁波方言属于阿尔泰语系的可能性,说已经找到宁波方言里与达斡尔、蒙古语等语音相近的词数十个云云。由此推断,脑壳发烧的同志看看我上文举的不止数十个的汉语外来词例子,大概也可以得出汉语也属于印欧语系的臆断了。何况语系这种东西,就算是专业人士也说不大清楚。新X方掏钱做的一期电视节目,某老师随口说汉语和日语是一个语系。我想对于这种有争议问题,我是肯定不敢在电视上胡说八道的。如果单凭日文里对汉字的借用就说它们是同一语系,那么蒙古人民共和国现在使用罗马注音字母书写,估计是不能算阿尔泰语系了……最权威的中国语言学著作认识到汉语是一个语族,而不是一个单独的语言。被广泛接受的《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第523页b栏的表述是:“汉语在语言系属分类中相当于一个语族地位。”在上位分类中,历史语言学家一致认为汉语与藏-缅语有明显的联系。因此,藏-缅语和汉语共同组成一个独立的语系即汉-藏语系。为了保持术语学和分类学上的一贯性,“汉语”一词在英语中最好表示成“Sinitic”(Sino→Sinitic)。像其他语族一样,汉语经历了复杂的发展过程。在其漫长的历史中,汉语与印-欧语、南岛语、南亚语、藏-缅语、突厥语、通古斯语、蒙古语和其他语言发生了相互影响。汉语和与汉语有接触的诸语言以及语族的联系的性质,尚有待更充分研究和确定。
字母词的现状及未来—基于第5版和第6版《现代汉语词典》的比较研究,《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第2期高校学生对汉语中英语外来词的态度及使用习惯调查,《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汉语中英源外来词的本土化顺应研究,《中华文化论坛》,2013年第12期从语言接触看语言文化迁移—以汉语中的英语借词为对象,《常州大学学报》,2013年第5期适度文化移情对文化生态的平衡效用,《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12年第10期从跨文化能力角度解读常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途径与方向,《常州工学院学报》,2012年第5期定势对文化移情能力的消解,《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13年第2期英语习语中文化定势现象的认知解读,《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框架理论视角下定势的认知建构,《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中日外来语比较的论文没有,不过几年前写过一个汉语中外来词的小文章,倒是被人引用得比较多。在论坛里看到谈及(汉)语言纯洁性的话题,所以想随便谈谈目前汉语所使用的外来语问题。在汉语被边缘化、英语被妖魔化的今天,某些人又认为汉语的纯洁性受到了损害,因而倡议要保卫汉语的国粹性,开展一场全球华人的汉语保卫战云云(“遗失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之精髓与汉字原形,我们成了数典忘祖的新文盲”王蒙 2004)。这倒与目前亚洲某些国家因狭隘民族主义的思想作祟而产生的所谓“去中国化”的思潮颇为类似,但仅就语言的发展和传承而言,个人认为“语言的纯洁性”这一说法实为伪命题。语言的发展需要借鉴外来语汇,历史上无论哪个民族,都没有出现因为借鉴外来语汇而造成本民族语言颠覆的状况。即使在借鉴程度较高的日本,大量的外来语汇涌入,也没有造成日本本民族文化的没落。相反,由于对外来文化的大量引入,日本文化的丰富多彩性反而得到了发展。现代英语词汇为约200万,日常使用词汇则为30万到50万。相比其他的欧洲语言如法语,日常词汇为7万左右。法语在语法上是屈折形语言,也采用26个拉丁字母,同样也是国际通用的语言之一(估计亿人),但为什么会在词汇量上与英语差别这么大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英语吸收了大量的外来语。汉语中的“外来语”一词最初来自日本语的词源研究,其拓展定义为凡无汉语语源关系的且被汉语所借用的词汇单位,叫非汉语语源词汇,即外来语或外来词。非汉语语语源词汇,依据其语源,被分为民族外来语(来自中国少数民族语言)和国际外来语两大类。手里的1990版《汉语外来语辞典》(岑麒祥)共收外来语4207条,多为希腊罗马神话和著名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较重要的外国人名、地名、药品、化学元素、各国货币及物品名称等。如果说这个算比较专门的外来词收录,我也注意到普及型的《现代汉语词典》,据说将增加附录“今年来出现的新词新意”,增收近2000个大量的外来语,如WTO等词甚至保留了西文字母的拼写而非代以汉字的音译。其实也用不着翻词典,随便列举汉语中已有之英语外来词:啤酒、咖啡、巧克力、沙发、扑克、爵士、吉普车、引擎、罗曼蒂克、沙龙、歇斯底里、逻辑、模特……这些词汇已经在汉语当中根深蒂固了,其中不乏妙手天成的翻译,如幽默一词乃出自林语堂先生的手笔。林语堂先生是个人非常佩服的TWO-FISTED(所谓双手开弓是也)的作家,他的很多作品最初都是先有英文版而后有汉语版,如MY COUNTRY,MY PEOPLE(吾国吾民)、MOMENTS IN PEIKING(京华烟云)等作品我建议凡学英文的中国学生都是应该拜读的。如果说汉语中对于国际外来语的吸收主要是从19世纪中叶开始的(当然不应该忽视因宗教而进入汉语的词汇,如菩萨、佛、天堂、地狱、哈麻尼),那么对于民族外来语的吸收则是和汉语的产生就同时出现的现象,到今天我们已经很难分辨哪些词属于汉语的本源,哪些词又属于其他民族了。看看现代汉语的语音基础北京方言,如来自于蒙语的“胡同”、来自古波斯语(回方言?)的“猫腻”,来自满语的“坎肩”,数不胜数。也许大家知道如今满天飞的清宫剧里“AMO”、“ENI”、“GE`E”,但估计不知道我们出门坐公车的时候,“(车)站”一词是来自蒙古语中的‘JAM’吧?前几天看关于电视剧《汉武大帝》的汉学研究报道,其中谈到有学者认为中国的“剑”实际是游牧民族传来的,“剑”这个词本身就是外来语,是“径路”(又作“轻吕”)的合音。“径路”是北方游牧民族对宝刀的称呼,可能来自伊朗语系或突厥语系。我对伊朗语系的语言没什么了解,但蒙古语里“剑”、“刀”一词发“JIERD”或“ILDE”,似乎可以互为印证。如果要谈汉语中的词源问题,那是肯定说不完。罗嗦了这么多,只是想说说保护汉语的纯洁性其实并无必要。包括对于目前汉语中出现的各种“非规范式”语言,如“……的说”(确属日语外来词),应该持宽容的态度,任其发展,经过时间检验,留与大家取舍。肯定汉语中外来语的存在,承认文化之间的影响,绝非民族虚无主义。尽管在很多时候我都表现为一个(非极端的)民族主义者和宗教“狂热”分子,但在语言和文化上,还是多点宽容,少点大帽子吧,“打倒XX帝国主义”之类的口号,在脱离了时代背景的时候使用,只感觉有点滑稽。. 最近又看到新闻里浙江某大学某生论证宁波方言属于阿尔泰语系的可能性,说已经找到宁波方言里与达斡尔、蒙古语等语音相近的词数十个云云。由此推断,脑壳发烧的同志看看我上文举的不止数十个的汉语外来词例子,大概也可以得出汉语也属于印欧语系的臆断了。何况语系这种东西,就算是专业人士也说不大清楚。新X方掏钱做的一期电视节目,某老师随口说汉语和日语是一个语系。我想对于这种有争议问题,我是肯定不敢在电视上胡说八道的。如果单凭日文里对汉字的借用就说它们是同一语系,那么蒙古人民共和国现在使用罗马注音字母书写,估计是不能算阿尔泰语系了……最权威的中国语言学著作认识到汉语是一个语族,而不是一个单独的语言。被广泛接受的《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第523页b栏的表述是:“汉语在语言系属分类中相当于一个语族地位。”在上位分类中,历史语言学家一致认为汉语与藏-缅语有明显的联系。因此,藏-缅语和汉语共同组成一个独立的语系即汉-藏语系。为了保持术语学和分类学上的一贯性,“汉语”一词在英语中最好表示成“Sinitic”(Sino→Sinitic)。像其他语族一样,汉语经历了复杂的发展过程。在其漫长的历史中,汉语与印-欧语、南岛语、南亚语、藏-缅语、突厥语、通古斯语、蒙古语和其他语言发生了相互影响。汉语和与汉语有接触的诸语言以及语族的联系的性质,尚有待更充分研究和确定。
1.关于汉语隐语的几个问题 《学术月刊》2005年4期2.现代汉语聚合词初探 《语言文字应用》2003年3期3.汉英成对词比较研究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年1期4.《左传·僖公四年》“北海”“南海”新解 《江海学刊》2005年4期5.现代汉语口语词和书面语词的差异初探 《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年6期6.汉字字形结构分析和义素分析法 《语文研究》2001年3期7.近代汉语并列连词“并”的产生、发展和消亡 《语文研究》2003年4期8.近代汉语中被忽视的“和”类虚词成员“并” 《古汉语研究》2006年4期9.《金瓶梅词话》中的动态助词 《古汉语研究》2002年3期10.南北朝至明代的文字学史料概论 《古汉语研究》1993年3期11.现代汉语中的词位和词位变体 《学术交流》2003年12期12.词义的嫁接引申:词义派生的新途径 《学术交流》2005年12期13.《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在释义表述上的修订及存在的问题 《学术交流》2006年12期14.关于施事格、受益格歧义句的考察 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1993年12期原载《南京师大学报》1994年3期15.现代汉语词义的派生方式新论 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1992年8期原载《河池师专学报》1992年2期16. 现代汉语词义的组合方式和言语表达 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1993年3期原载《镇江师专学报》1992年4期17.汉语史料学概论 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1992年5期原载《吴中学刊》1991年4期18.潘金莲语言的交际特征和个性特征 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94年10期原载《齐齐哈尔师院学报》1994年4期19.异形词的定义及其与同义词的区别 《汉语学习》2004年1期20.浅谈“有”的词性 《汉语学习》1987年2期21.“ABB”式中的叠音后缀 《中国语文天地》1989年5期22.三部主要语文词典在专项标注上存在的问题 《辞书研究》2002年2期23.现代汉语典故词初探 《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1期24.试论《读书杂志》在汉语语法学上的贡献 《扬州师院学报》1993年3期25.《金瓶梅词话》中的结构助词和语气助词 《苏州大学学报》2001年3期。26.《金瓶梅词话》中的时间、处所、方向类介词初探 《苏州大学学报》2003年4期。27.试论《金瓶梅》人物语言的总体特色 《苏州大学学报》1997年3期28.一个新兴的副词后缀“为” 《山东师大学报》1988年1期29.《金瓶梅》叙述语言的构成和特色 《齐齐哈尔师院学报》1997年6期30.关于同形二字组词目及义项的分合 《江苏大学学报》2003年1期31.再论现代汉语外来词 《江苏大学学报》2004年1期32.现代汉语中的称谓语和称呼语 《江苏大学学报》2005年2期33.商品叫卖语言的构成、类型及发展演变 《江苏大学学报》2006年2期34.《金瓶梅词话》中“”类虚词用法差异计量考察 《江苏大学学报》2007年2期35.外来词义的移植:现代汉语非派生式新义探源《扬州大学学报》2007年4期36.汉语词义的显性理据和潜性理据 《沈阳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2期37.论汉语词义的理据性和非理据性 《中国语研究》(日本)第36期,1994年38.现代汉语词义和内部曲折 《中国语研究》(日本)第43期,2001年39.现代汉语方言词基本特征略述 《语文建设通讯》(香港)第75期,2003年40.现代汉语词汇的形成 《语文建设通讯》(香港)第76期,2003年41.现代汉语典故词的基本特征简论 《中国语研究》(日本)第46期,2004年42.现代汉语缩略词语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语研究》(日本)第47期,2005年43.现代汉语隐语的定义、类别和基本特征 《现代中国语研究》(日本)第7期,2005年44.汉语史料概论 《高校社科情报》1992年1期45.南北朝至明代的训诂学史料概论 《高校社科情报》1993年3期46.汉语史料检索方法 《图书馆学研究》1992年2期47.论“非语言交际”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特征和辅助功能 《吴中学刊》1990年2期又载《文学语言研究论集》,华东化工学院出版社,1992年48.论“语用学原则”在对白编撰中的指导作用 《吴中学刊》1990年4期49.文学语言的功能分类与作家、作品语言风格、特色的研究 《吴中学刊》1991年3期又载《语言·语篇·语境》(论文集),清华大学出版社,1993年50.《金瓶梅》人物语言散论 《吴中学刊》1992年3期51.先秦汉语史料概论 《吴中学刊》1993年2期52.南北朝至明代的音韵学史料概论 《吴中学刊》1994年2期
并不是这样的,现在学术界也在争论。明治维新的68年而我国洋务运动是61年,早在日本的学术语言引入中国之前,中国就一批接触并且精通西学的人对国外的一些理论和学术性文章进行翻译,比如徐启光和李之藻,还有一些外籍传教士,都利用中国原有文字进行了翻译,其中大部分传到了日本,日本很多学术用语也沿用了他们的翻译,汉语外来语词典中日语源的词条700-800条,日语外来语词典中汉语源词超过万条。
所谓的和制汉语都是日吹造谣,实际上的和制汉语连他们吹的1%都不到,他们就是无脑把一些近代词汇都强行造谣成和制汉语,他们连一个译本译本都说不出来。早在明朝的时候西方传教士联合明朝人~利玛窦和徐光启李之藻,傅讯际和李之藻等等翻译西方书籍的就有的了。像《坤舆万国全图》《万国公法》《佐治刍言》、《微积溯源》、《三角数理》、《电学》、《声学》、《光学》、《以太说》、《地学浅释》、《化学鉴原》、《公法总论》、《几何原本》这种类译本本身就很多,里面老早就翻译了一大堆近代词汇。从1607年到1872都有记载干这些事。后来译本传入日本,日本人才直接拿去用的。当时日本外务省官员柳原前光曾将江南制造局所译的书籍十数种购回日本,用作教科书和同类学科书籍翻译时的参考。据调查仅19世纪出版的汉译西书就有155种被日本人翻刻利用,通过加注释、加日文翻译解释等程序后,其中的‘汉语’词便也随之直接地借用到日语里去了。”傅雅兰等译著,并由江南制造局翻译馆于1885年出版的《佐治刍言》,创制新词涉及面颇广,如数学、动物学、植物学、天文学等学科名称至今仍被沿用,创作了“执照”、“国债”、“银行”、“资本”、“价值”、“物价”、“公司”、“股份”、“工资”、“巡捕”、“空气”、“机器”、“铁路”、“汽车”、“纺织机器”、“煤气”、“自来水”、“自来水公司”、“自来火”等等词语;首次提出了“动产”、“不动产”的概念,称“动产”为“能移动之产业”,“不动产”为“能传授之产业”,并多次采用了“资本”这个词,提出了“资本”的概念:“所谓资本者,不弟钱财已也,凡值钱之物,如舟车、房屋、铁路及宝石之类,皆可谓之资本。”可当时“资本”一词并未被国人采用,严复、梁启超等均采用“母财”,后来才被传到日本的所谓日源汉字“资本”所取代。《微积溯源》中厘定了变数、函数、微分、积分、系数、极大值、极小值等术语。《电学》厘定了电极、电线、电钟、摩擦生电等。这些书籍都传到日本,其中的汉语新词也随之直接被借用到日语中去了。1607年徐光启和利玛窦合译的《几何原本》,首先厘定了“几何”这个科学名称,并创制了诸如“点”、“线”、“直线”、“平面”、“曲线”、“对角线”、“并行线”(平行线)、“直角”、“钝角”、“三角”、“面积”、“体积”、“相似”、“外似”等等新词汇,引入了西方科学的新概念;1613年利玛窦和李之藻合译的《同文算指》,也创制了诸如“平方”、“立方”、“开方”、“乘方”、“通分”、“约分”等等新词。1602年利玛窦为李之藻印制的“坤舆万国全图”撰写的总论和各部分说明,厘定了“地球”、“南北二极”、“北极圈”、“南极圈”、“五大洲”、“赤道”、“经线”、“纬线”等等一批地理术语,利玛窦和李之藻合著的《浑盖通宪图说》中出现了“天体”、“赤道”、“子午规”、“地平规”、“天地仪”、“地球仪”等天文地理术语。1627年傅讯际和李之藻合译的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名理探》就出现了“明确”、“解释”、“剖析”、“推论”等词,意大利传教士艾儒略于1623年译著的《西学凡》和《职方外纪》二书,已经创制了诸如“原罪”、“采取”、“处置”、“救世主”、“造物主”、“公法”、“文科”、“理科”、“法科”、“法学”、“地球”、“大西洋”、“热带”等词汇在中国人士李善兰、徐寿、华蘅芳等人的配合下,西方人士马礼逊、丁韪良、傅雅兰等译著了诸如《万国公法》、《佐治刍言》、《微积溯源》、《三角数理》、《电学》、《声学》、《光学》、《以太说》、《地学浅释》、《化学鉴原》、《公法总论》、《几何原本》后九章等等西方书籍文献。丁韪良译著,于1864年刊行的《万国公法》,就厘定了遗产、惯行、关涉、管制、限定、权利、交战、固辞、国权、遵守、臣民、专管、宣战、大局、追求、通知、特派、法院、民主、友谊、维持、异邦、会议、管辖、议定、权威、权利、公法、国政、国法、国民、战时、战争、法院、盟约等新词,并传入日本,被日本视为国际公法范本。1843年英国人在上海创建的墨海书馆,中外人士合作译著刊行了《大美联邦志略》(1851年)、《博物新编》(1855年)、《续几何原本》(1857年)、《植物学》(1858年)、《代微积拾级》(1859年)、《代数学》(1859年)、《全体新论》等书籍,厘定了圆锥、曲线、轴线、代数、微分、积分、系数、椭圆、级数、常数、变数、植物学等等一批术语,并传往日本,为日本人所采用。1844年美国人在澳门开设的花华圣经书房,1845年迁往宁波,1860年迁至上海,改名美华书馆,印刷出版了几十种自然科学书籍,如《万国药方》、《格物质学》、《代形合参》、《八线备旨》、《心算启蒙》、《五大洲图说》、《地理略说》等。1877年在上海成立的益智书会,为当时诸多大学堂编译教科书,如《圆锥曲线》、《金石略辨》、《天文揭要》、《光学揭要》、《西学乐法启蒙》、《中西四大致》、《治心免病法》、《化学卫生论》、《热学图说》、《植物学》、《代数备旨》等。1822年出版的由马礼逊编纂的《华英字典》(共三部分六卷),已经将“使徒”、“铅笔”、“消化”、“交换”、“审判”、“法律”、“水准”、“医学”、“自然的”、“必要”、“新闻”、“风琴”、“演习”、“半径线”、“精神”、“单位”、“行为”等词汇与英语进行了对译。之后,1844年卫三畏编纂的《英华韵府历阶》将“文法”、“新闻纸”(到现在日本的报纸还称为“新闻纸”)、“金刚石”、“内阁”、“领事”、“码”等等词汇的汉英对译。1848年麦都思编纂的《英汉字典》将“直径”、“本质”、“知识”、“机器”、“干事”、“物质”、“平面”、“白金”、“偶然”、“教养”、“交际”、“天主”、“默示”、“同情”、“小说”等等词汇的汉英对译,1869年间出版的由罗存德编纂的《英华字典》将“园艺”、“侵犯”、“蛋白质”、“阳极”、“映像”、“副官”、“银行”、“麦酒”、“公报”、“想象”、“碳酸”、“阴极”、“克服”、“保险”、“白旗”、“自由”、“文学”、“元帅”、“原罪”、“受难”、“原理”、“特权”、“宣传”、“右翼”、“法则”、“记号”、“随员”、“寒带”、“热带”、“吨”、“恋爱”、“读者”等等词汇的汉英对译,1872年卢公明编纂《华英萃林韵府》将“电报”、“电池”、“光线”、“分子”、“民主之国”、“地质论”、“物理”、“光学”、“理论”、“动力”、“国会”、“会议”、“纳税”、“函数”、“微分学”、“代数曲线”、“沿海”、“罗盘”、“闪电”、“午线”、“抛物线”等等词汇的汉英对译。这些辞典都东传日本,被日本各种英和、和英辞典的编纂所借鉴,为日本学习西方的思想、科技,创造新词汇,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除此之外,中国人还自己开办翻译机构,如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江南制造局翻译馆、海军衙门、税务总司、京师大学堂编译馆、上海的南洋公学、湖北官书局、北洋官书局等。据统计,仅江南制造局及翻译馆从1855年(咸丰三年)到1911年(宣统三年)近60年间,共有468部西方科学著作被译成中文出版。其中总论及杂著44部,天文气象12部,数学164部,理化98部,博物92部,地理58部;所译之书内容广泛,包括算学测量、汽机、化学、地质地理、天文、航海、博物、医、工艺、造船及水陆兵法等共180种。今天常用的很多科学名词,都是江南制造局及翻译馆最初定下来的。当时日本外务省官员柳原前光曾将江南制造局所译的书籍十数种购回日本,用作教科书和同类学科书籍翻译时的参考。据调查仅19世纪出版的汉译西书就有155种被日本人翻刻利用,通过加注释、加日文翻译解释等程序后,其中的‘汉语’词便也随之直接地借用到日语里去了。”最后《易经》里就有“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周朝的“共和执政 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召公、周公二相行政,号曰共和。”汤武革命、周召共和。《史记》白纸黑字写的西周时期就有共和这个词了,有些人胡扯什么革命共和有新的意思,但是正常人都明白所谓新的意思都只是衍生意,把革命和共和的对象扩展了而已,基础意还是和原本的革命共和一样。另外日本最早在1891年冈本监辅所撰《墨西哥记》,才有“共和”出现。但1880年黄遵宪在《朝鲜策略书》上已经使用了“共和”一词,曰:“盖其民主之国,共和为政……”。这里的“共和”就对应“republic”。这早于日本,应为首先使用。误解可能是因为章太炎使用“共和”一词在19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