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咬文嚼字杂志评价

发布时间:

咬文嚼字杂志评价

问题的关键在于什么?不认识的字他们直接就念了!“不耻下问”这做不到么?本身就是搞教育搞文化的,这不是蒙混人么?身居高位对学问摆出这种姿态,我认为这篇评论并无不妥。反对上面大部分评论,以及什么理工科文科什么的辩解,我是理工科,但不会蒙不识得的字——这是原则问题!对,这是冷僻字,少人使用,可是对学问的态度可见我们出不来诺奖是有群众基础的。发自心底尊重学问,不以地位评价一人的发声,我们做到了么。

《咬文嚼字》是我国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朱光潜的一篇文艺随笔,撰写于1943年,已收进现在的高中二年级语文课本。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不仅能够领略朱光潜先生精妙的思想,更能领略此文独到的写作特色。 一、结构简洁明了,思路新颖别致。二、事例充分典型,说理精譬透彻。三、见解新颖独特,语言准确精当。 很赞哦O(∩_∩)O~ 全文:郭沫若先生的剧本《屈原》里婵姢骂宋玉说:“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上演时他自己在台下听,嫌这话不够味,想在“没有骨气的”下面加“无耻的”三个字。一位演员提醒他把“是”改为“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就够味了。他觉得这字改得很恰当。他研究这两种语法的强弱不同,“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意义,有时或许竟会“不是”;“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而且还必须有附带语省略去了。根据这种见解,他把另一文里“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话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见文学创作第四期郭沫若札记四则)。 这是炼字的好例,我们不妨借此把炼字的道理研究一番。那位演员把“是”改为“这”,确实改的好,不过郭先生如果记得《水浒》,就会明白一般民众骂人,都用“你这什么”式的语法。石秀骂梁中书说②:“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杨雄醉骂潘巧云说③:“你这贱 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流涎!你这你这——”一口气就骂了六个“你这”。看看这些实例,“你这什么”倒不仅是“坚决的判断”,而是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表现着强烈的情感。“你是什么”便只是不带情感的判断。纵有情感也不能在文字本身上见出来。不过它也不一定就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含义”。《红楼梦》里茗烟骂金荣说④:“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这里“你是”含有假定语气,也带“你不是”一点讥刺的意味。如果改成“你这好小子!”神情就完全不对了。从此可知“你这”式语法并非在任何情形之下都比“你是”式语法都来得更有力。其次,郭先生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 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似乎改得并不很妥。“你这”式语法大半表示深恶痛嫉,在赞美时便不适宜。二、“是”在逻辑上是连接词(COPULA),相当于等号。“有”的性质完全不同,在“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中,风度是动词的宾词。在“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中,风度便变成主词和“你(的)”平行。根本不成一句话。 这番话不免啰嗦,但是我们原在咬文嚼字,非这样锱铢(zīzhū)必较不可。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很好。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文学藉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炼。咬文嚼字,在表面上象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例如《史记》李广射虎一段⑤: “李广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zū),视之,石也。更复射,终不能入石矣”这本是一段好文章,王若虚在《史记辨惑》里说它“凡多三石字”⑥,当改为“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或改为“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在表面上似乎改得简洁些,却实在远不如原文,见“草中石,以为虎”并非“见草中有虎”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改为“既知其为石”便失去这意味。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改为“终不能入”便觉索然无味。这种分别,稍有文字敏感的人细心玩索一番,自会明白。 一般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情感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是漂亮些。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姑举一个人人皆知的实例,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⑦,有“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劝他把“推”字改为“敲”字。这段文字因缘古今传为美谈,于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说得好听一点,都说“推敲”。古今人也都赞赏“敲”字比“推”字下得好,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敲”就显得他拘礼些,也就显得寺里有人应门。 他仿佛是乘月夜访友,他自己不甘寂寞,那寺里假如不是热闹场合,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比较起来,“敲”的空气没有“推”的那么冷寂。就上句“鸟宿池边树”看来,“推”似乎比“敲”要调和些。“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cēn)寂,也似乎频添了搅扰。所以我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只有他自己知道。如果他想到“推”而下“敲”字,或是想到“敲”而下“推”字,我认为那是不可能的事。所以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比如说“烟”,它的直指的意义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只是它的联想的意义远离不易捉摸,它可以联想到燃烧弹,鸦片烟榻,庙里焚香,“一川烟水”“杨柳万条烟”“烟光凝而暮山紫”“蓝田日暖玉生烟”⑧——种种境界。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 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月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各不同,变化莫测。科学的文字越限于直指的意义就越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因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游离的,前者偏于类型后者偏于个性。既是游离的个别的他就不易控制。而且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义含糊甚至支离。比如说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诗里三四两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关联,原文就简直不通。如果你不了解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情沁肺腑的意味,也就失去原文的妙处。这两句诗的妙处就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约之中。它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一句话来得较丰富,也来得较含混有蕴藉。难处就在于含混中显得丰富,由“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变成“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这是点铁成金,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这一点生发上面。 这是一个善用联想意义的例子,联想意义也是最易误用而生流弊。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喜欢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越走就越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字被人用得太滥也是如此。从前作诗文的人都依*“文料触机”,“幼学琼林”“事类统编”之类书籍。要找词藻典故,都到那里去乞灵。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外“柳岸灞桥,做买卖都有“端木遗风”,到现在用铅字排印数籍还是“付梓”“杀青”。象这样例子举不胜举。他们是从前人所谓“套语”,我们所谓“滥调”。一件事物发生时立即使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你也就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所说的“套版反应”(stock response)⑨。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于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因为就作者说,“套版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就读者说,它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离不掉“套版反应”,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不过习惯力量的深度常非我们的意料所及。沿着习惯去做总比新创更省力,人生来有惰性。常使我们不知不觉的一滑就滑到“套板反应”里去。你如果随便在报章杂志或是尺牍(dú)宣言里面挑一段文章来分析,你就会发现那里面的思想情感和语言大半都由“套板反应”起来的。韩愈谈他自己做古文“惟陈言之务去”⑩。这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语言跟着思维情感走,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你遇事就会朝深一层去想,你的文章也就是真正是“作”出来的,不致落入下乘(chéng)。 以上只是随便举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例子举不尽道理也说不完。我希望读者从这粗枝大叶的讨论中,可以领略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本着这个精神,他随处留心玩索,无论是阅读或写作,就会逐渐养成创作和欣赏都必须的好习惯。它不能懒不能粗心,不能受一时兴会所生的幻觉迷惑而轻易自满。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文的精炼与吻合,他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物理学咬文嚼字》这本书可以学到很多东西,不同层次的读者可以有不同的收获,因为这本书的目标是以同源词为脉络,寻求整个物理领域里各个知识片段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得到“有机的紧致的知识体系”。

但是靠这本书学习物理是不可能的,这本书可以帮助读者把自己已有的零碎的知识贯通起来,并且加深认识。而且这本书有很多的名人轶事、历史掌故,还有很多精巧的比喻、诙谐的双关,许多精美的彩色插图,是一本很好的科普类著作。

《物理学咬文嚼字》做做背景。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曹则贤教授在科研教学之余,长期关注物理学在中国传播过程中所遭遇的语言问题。通过比照重要物理学文献的英德法文原文,他对用中文修习物理学所遇到的一些因语言问题造成的缺憾,有了深切的认识。

2007年7月,曹则贤教授在《物理》杂志上开辟“物理学咬文嚼字”专栏,为用中文修习物理学者说文解字。《物理学咬文嚼字》是一本很好的科普类书籍。

我以前买过一本合订本,感觉还行。但是他它主要关注点在字词的应用,而且像它的名字一样,有点偏,如果不是有这方面的爱好的话看这个意义不大,高考的字词应用听语文课应该差不多就够了。

对咬文嚼字杂志评价

怎样看待“咬文嚼字” 该咬则咬,当略就略——对朱光潜和马南邨关于读书的见解的一点异议朱光潜先生在《咬文嚼字》一文中指出,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都要咬文嚼字,甚至锱铢必较,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马南邨在《不求甚解》一文中,却提出了相反的见解,说读书“不要固执于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像陶渊明那样“不求甚解”,像诸葛亮那样“观其大略”,就是说读书时“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两位大师的见解,到底谁的见解是正确的呢?在我看来,他们都有失偏颇。读书时是“咬文嚼字”还是“观其大略”,是由不同的阅读目的决定的。阅读根据其不同的目的,可以分为钻研学问的阅读和增长见识的阅读以及消闲解闷的阅读这三大类。如果你的阅读目的是钻研学问,那么,你在阅读过程中就必须字斟句酌,不仅要了解字面的表层意义,而且要了解字面的深层意义;不仅要了解文句的言内之意,而且要了解文句的言外之意。只有这样,你才能在深刻领悟的基础上写出鉴赏文章、做出学问来。从这个目的出发,该咬文嚼字时还得咬文嚼字。否则就会像猪八戒吃人参果那样,即使是美味可口营养丰富的人参果,你也咀嚼不出它的美味,吸收不了它的营养。如果你是抱着增长见识的目的来阅读的,那么你就没有必要一个字一个字地去仔细推敲,你完全可以一目十行地去看,甚至有的只要看一下它的标题就足够了。只有这样,你才能做到“博采众长”,才能开阔自己的视野,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从这个目的出发,当观其大略时还得观其大略。否则,捧起一本书,对其中的某一个词语、某一个句子揣摩上老半天,那么你要花多少时间才能把这本书看完?这样你一年的阅读量肯定少得可怜,吸收到的知识自然十分有限。如果你是出于消闲解闷的目的来进行阅读的,那么只要能从阅读中得到心情的放松,就算达到目的了。你可以不加任何思索地一口气读下去,也可以一边读书一边品着香茗。如果你对其中的某些内容不感兴趣,你也可以大段大段地跳过去不读它。只有这样,你才能从阅读中体会到休闲与乐趣。从这个目的出发,当观其大略时还得观其大略。否则,一捧起书本就进入“咬文嚼字”的境界,你还会把读书看成一种休闲,还能从阅读中领悟到读书的乐趣吗?其实,如果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加以考虑的话,那么我们认为,它们各自对“咬文嚼字”和“观其大略”的侧重点是不尽相同的。如果你的主要目的是阅读,那么,你的侧重点应放在“观其大略”上;如果你的主要目的是写作,那么,你的侧重点应放在“咬文嚼字”上。总之,在阅读或写作中,是“咬文嚼字”还是“观其大略”,并不像两位大师所说的那么简单,而是要根据不同的目的,采用不同的方法。

《物理学咬文嚼字》这本书可以学到很多东西,不同层次的读者可以有不同的收获,因为这本书的目标是以同源词为脉络,寻求整个物理领域里各个知识片段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得到“有机的紧致的知识体系”。

但是靠这本书学习物理是不可能的,这本书可以帮助读者把自己已有的零碎的知识贯通起来,并且加深认识。而且这本书有很多的名人轶事、历史掌故,还有很多精巧的比喻、诙谐的双关,许多精美的彩色插图,是一本很好的科普类著作。

《物理学咬文嚼字》做做背景。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曹则贤教授在科研教学之余,长期关注物理学在中国传播过程中所遭遇的语言问题。通过比照重要物理学文献的英德法文原文,他对用中文修习物理学所遇到的一些因语言问题造成的缺憾,有了深切的认识。

2007年7月,曹则贤教授在《物理》杂志上开辟“物理学咬文嚼字”专栏,为用中文修习物理学者说文解字。《物理学咬文嚼字》是一本很好的科普类书籍。

我以前买过一本合订本,感觉还行。但是他它主要关注点在字词的应用,而且像它的名字一样,有点偏,如果不是有这方面的爱好的话看这个意义不大,高考的字词应用听语文课应该差不多就够了。

关于咬文嚼字杂志的评价

如果是在学习方面的话,个人感觉帮助不大,我觉得字词应用积累在课堂上或是练习中积累比较有用,印象也比较深刻,订阅这种杂志有点多余

《物理学咬文嚼字》这本书可以学到很多东西,不同层次的读者可以有不同的收获,因为这本书的目标是以同源词为脉络,寻求整个物理领域里各个知识片段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得到“有机的紧致的知识体系”。

但是靠这本书学习物理是不可能的,这本书可以帮助读者把自己已有的零碎的知识贯通起来,并且加深认识。而且这本书有很多的名人轶事、历史掌故,还有很多精巧的比喻、诙谐的双关,许多精美的彩色插图,是一本很好的科普类著作。

《物理学咬文嚼字》做做背景。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曹则贤教授在科研教学之余,长期关注物理学在中国传播过程中所遭遇的语言问题。通过比照重要物理学文献的英德法文原文,他对用中文修习物理学所遇到的一些因语言问题造成的缺憾,有了深切的认识。

2007年7月,曹则贤教授在《物理》杂志上开辟“物理学咬文嚼字”专栏,为用中文修习物理学者说文解字。《物理学咬文嚼字》是一本很好的科普类书籍。

我以前买过一本合订本,感觉还行。但是他它主要关注点在字词的应用,而且像它的名字一样,有点偏,如果不是有这方面的爱好的话看这个意义不大,高考的字词应用听语文课应该差不多就够了。

咬文嚼字杂志评出2020年

一百个最常见的别字 素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杂志在创刊10周年之际,公布了《当代汉语出版物中最常见的100个别字》。这100个别字都是10年来出错频率最高的。据专家统计,若将这100个常见的别字纠正过来,现在出版物上的别字总量将减少一半以上。极易混淆 表中所列100个别字,大致可分为五种情况:一是读音相同相近,如“食不果腹”误为“食不裹腹”,“粗犷”误为“粗旷”;二是字形相似,如“气概”误为“气慨”,“辐射”误为“幅射”;三是意义混淆,如“凑合”误为“凑和”,“针砭”误为“针贬”;四是不明典故,如“墨守成规”误为“默守成规”,不知道“墨”指战国时的“墨翟”,“黄粱美梦”误为“黄梁美梦”,不知道“黄粱”指的是做饭的小米;五是忽视语文法规,如“重叠”误为“重迭”,“天翻地覆”误为“天翻地复”,其实早在1986年重新公布《简化字总表》时,“叠”“覆”二字已经恢复使用。又比如“大拇指”错成“大姆指”,这是三年前学生高考中出错率最高的字。长期出现该刊自1995年创办以来,曾组织社会上方方面面的力量审读了约3000本图书、1000种期刊、100种报纸,并请100家新闻出版单位,提供每年差错率最高的词,这批长期出现、广泛出现、反复出现的别字,便是在10年调查的基础上产生的。《咬文嚼字》编辑部认为,认定别字是一个十分严肃的过程,一定要防止漏判、乱判特别是错判。有些字一般认为是别字,如“好象”的“象”、“陷井”的“井”,但语文界、辞书界至今还有不同意见,为此没有贸然收入字表。该刊还透露说,公布字表只是第一步,他们还将组织专家,从字形、字义、字史、字用等方面作深入的学术讨论,总结别字的特征和辨析的规律,为纠正这100个字的差错,尽到自己的责任。在继续收集材料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咬文嚼字》还将陆续公布第二批、第三批字表。最常见的100个别字(括号中为正确的字)《咬文嚼字》自1995年创刊以来,组织审读了约3000本图书、1000种期刊、100种报纸,并请100家新闻出版单位协助调查各自的用字差错,整理出了《当代汉语出版物中最常见的100个别字》。据《咬文嚼字》编辑部透露,表中所列100个别字,都是高频别字,在当代出版物中长期出现、广泛出现、反复出现,其差错率甚至占到某些出版物别字量的50%以上,具有极大的易混性和顽固性。其中差错率最高的十个字是(括号中是正字):松驰(弛)、穿(川)流不息、渡(度)假村、一幅(副)对联、既(即)使、挖墙角(脚)、再接再励(厉)、谈笑风声(生)、渲(宣)泄、九洲(州)。与会语文专家认为,这些别字的明确公布,不但为提高出版物的编校质量找到了切实有效的途径,而且为编辑业务进修和社会语文学习,提供了科学的参照。这100个最常见的别字,以正字的音序排列,括号中的字为正字。1、按(安)装 2、气慨(概)3、不落巢(窠)臼4、甘败(拜)下风 5、一股(鼓)作气6、烩(脍)炙人口7、自抱(暴)自弃 8、悬梁刺骨(股)9、打腊(蜡) 10、针贬(砭) 11、 粗旷(犷) 12、死皮癞(赖)脸 13、泊(舶)来品14、 食不裹(果)腹15、兰(蓝)天白云16、脉博(搏)17、震憾(撼)18、鼎立(力)相助 19、松驰(弛) 20、凑和(合) 21、再接再励(厉)22、一愁(筹)莫展 23、侯(候)车室24、老俩(两)口25、穿(川)流不息26、迫不急(及)待27、黄梁(粱)美梦28、精萃(粹)29、既(即)使30、了(了)望31、重迭(叠) 32、一如继(既)往 33、水笼(龙)头 34、渡(度)假村 35、草管(菅)人命 36、杀戳(戮)37、防(妨)碍38、娇(矫)揉造作39、痉孪(挛)40、幅(辐)射 41、挖墙角(脚) 42.美仑(轮)美奂43.一幅(副)对联 44、 一诺千斤(金) 45、罗(啰)唆 46、天翻地复(覆) 47、不径(胫)而走 48、蛛丝蚂(马)迹 49、言简意骇(赅) 50、峻(竣)工 51、萎糜(靡)不振 52、沉缅(湎)53、有持(恃)无恐 54、滥芋(竽)充数55、名(明)信片56、额首(手)称庆 57、世外桃园(源)58、默(墨)守成规 59、追朔(溯) 60、脏(赃)款 61、大姆(拇)指62、 鬼鬼崇崇(祟祟)63、醮(蘸)水64、沤(呕)心沥血 65、金榜提(题)名 66、蜇(蛰)伏67、凭(平)添68、走头(投)无路 69、装祯(帧)70、出奇(其)不意71、趋之若骛(鹜)72、饮鸠(鸩)止渴73、修茸(葺) 74、迁徒(徙) 75、坐阵(镇) 76、亲(青)睐77、 洁白无暇(瑕) 78、旁证(征)博引79、磬(罄)竹难书80、九宵(霄)81、灸(炙)手可热82、入场卷(券) 83、渲(宣)泄 84、九洲(州) 85、声名雀(鹊)起 86、寒喧(暄)87、床第(笫)之私88、发韧(轫)89、弦(旋)律90、姿(恣)意妄为91、搔(瘙)痒病 92、膺(赝)品 93、编篡(纂)94、欣尝(赏) 95、不能自己(已)96、做(坐)月子97、谈笑风声(生)98、尤(犹)如猛虎下山 99、人情事(世)故 100、竭泽而鱼(渔)一百个最常见的别字 (详细解释点这里)素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杂志在创刊10周年之际,公布了《当代汉语出版物中最常见的100个别字》。这100个别字都是10年来出错频率最高的。据专家统计,若将这100个常见的别字纠正过来,现在出版物上的别字总量将减少一半以上。极易混淆 表中所列100个别字,大致可分为五种情况:一是读音相同相近,如“食不果腹”误为“食不裹腹”,“粗犷”误为“粗旷”;二是字形相似,如“气概”误为“气慨”,“辐射”误为“幅射”;三是意义混淆,如“凑合”误为“凑和”,“针砭”误为“针贬”;四是不明典故,如“墨守成规”误为“默守成规”,不知道“墨”指战国时的“墨翟”,“黄粱美梦”误为“黄梁美梦”,不知道“黄粱”指的是做饭的小米;五是忽视语文法规,如“重叠”误为“重迭”,“天翻地覆”误为“天翻地复”,其实早在1986年重新公布《简化字总表》时,“叠”“覆”二字已经恢复使用。又比如“大拇指”错成“大姆指”,这是三年前学生高考中出错率最高的字。长期出现该刊自1995年创办以来,曾组织社会上方方面面的力量审读了约3000本图书、1000种期刊、100种报纸,并请100家新闻出版单位,提供每年差错率最高的词,这批长期出现、广泛出现、反复出现的别字,便是在10年调查的基础上产生的。《咬文嚼字》编辑部认为,认定别字是一个十分严肃的过程,一定要防止漏判、乱判特别是错判。有些字一般认为是别字,如“好象”的“象”、“陷井”的“井”,但语文界、辞书界至今还有不同意见,为此没有贸然收入字表。该刊还透露说,公布字表只是第一步,他们还将组织专家,从字形、字义、字史、字用等方面作深入的学术讨论,总结别字的特征和辨析的规律,为纠正这100个字的差错,尽到自己的责任。在继续收集材料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咬文嚼字》还将陆续公布第二批、第三批字表。最常见的100个别字(括号中为正确的字)《咬文嚼字》自1995年创刊以来,组织审读了约3000本图书、1000种期刊、100种报纸,并请100家新闻出版单位协助调查各自的用字差错,整理出了《当代汉语出版物中最常见的100个别字》。据《咬文嚼字》编辑部透露,表中所列100个别字,都是高频别字,在当代出版物中长期出现、广泛出现、反复出现,其差错率甚至占到某些出版物别字量的50%以上,具有极大的易混性和顽固性。其中差错率最高的十个字是(括号中是正字):松驰(弛)、穿(川)流不息、渡(度)假村、一幅(副)对联、既(即)使、挖墙角(脚)、再接再励(厉)、谈笑风声(生)、渲(宣)泄、九洲(州)。与会语文专家认为,这些别字的明确公布,不但为提高出版物的编校质量找到了切实有效的途径,而且为编辑业务进修和社会语文学习,提供了科学的参照。这100个最常见的别字,以正字的音序排列,括号中的字为正字。1、按(安)装 2、气慨(概)3、不落巢(窠)臼4、甘败(拜)下风 5、一股(鼓)作气6、烩(脍)炙人口7、自抱(暴)自弃 8、悬梁刺骨(股)9、打腊(蜡) 10、针贬(砭) 11、 粗旷(犷) 12、死皮癞(赖)脸 13、泊(舶)来品14、 食不裹(果)腹15、兰(蓝)天白云16、脉博(搏)17、震憾(撼)18、鼎立(力)相助 19、松驰(弛) 20、凑和(合) 21、再接再励(厉)22、一愁(筹)莫展 23、侯(候)车室24、老俩(两)口25、穿(川)流不息26、迫不急(及)待27、黄梁(粱)美梦28、精萃(粹)29、既(即)使30、了(了)望31、重迭(叠) 32、一如继(既)往 33、水笼(龙)头 34、渡(度)假村 35、草管(菅)人命 36、杀戳(戮)37、防(妨)碍38、娇(矫)揉造作39、痉孪(挛)40、幅(辐)射 41、挖墙角(脚) 42.美仑(轮)美奂43.一幅(副)对联 44、 一诺千斤(金) 45、罗(啰)唆 46、天翻地复(覆) 47、不径(胫)而走 48、蛛丝蚂(马)迹 49、言简意骇(赅) 50、峻(竣)工 51、萎糜(靡)不振 52、沉缅(湎)53、有持(恃)无恐 54、滥芋(竽)充数55、名(明)信片56、额首(手)称庆 57、世外桃园(源)58、默(墨)守成规 59、追朔(溯) 60、脏(赃)款 61、大姆(拇)指62、 鬼鬼崇崇(祟祟)63、醮(蘸)水64、沤(呕)心沥血 65、金榜提(题)名 66、蜇(蛰)伏67、凭(平)添68、走头(投)无路 69、装祯(帧)70、出奇(其)不意71、趋之若骛(鹜)72、饮鸠(鸩)止渴73、修茸(葺) 74、迁徒(徙) 75、坐阵(镇) 76、亲(青)睐77、 洁白无暇(瑕) 78、旁证(征)博引79、磬(罄)竹难书80、九宵(霄)81、灸(炙)手可热82、入场卷(券) 83、渲(宣)泄 84、九洲(州) 85、声名雀(鹊)起 86、寒喧(暄)87、床第(笫)之私88、发韧(轫)89、弦(旋)律90、姿(恣)意妄为91、搔(瘙)痒病 92、膺(赝)品 93、编篡(纂)94、欣尝(赏) 95、不能自己(已)96、做(坐)月子97、谈笑风声(生)98、尤(犹)如猛虎下山 99、人情事(世)故 100、竭泽而鱼(渔)

发帖的人规范很高

这事我也知道,你想问啥

这个好啊去看看啊不错

咬文嚼字杂志作者

啃书本打一成语───谜底:咬文嚼字读书杂志是清代王念孙先生在校勘方面的代表作,也是清代朴学的代表著作。该书校勘《逸周书》,《战国策》,《史记》,《汉书》,《管子》,《晏子春秋》,《墨子》,《荀子》,《淮南内篇》,诸书中文字,后经出土文献验证,多有可征之处。《书目答问》录80卷,另有余编2卷。同治九年金陵书局刊本

朱先生提出,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有“一字不可放松”的谨严态度。他指出,“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感情,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这些话很有见地。为了凸显它,朱先生更举了贾岛推敲诗句的典故加以阐释,引录如下: 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有“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劝他把“推”字改成“敲”字。这段文字因缘古今传为美谈,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说的好听一点,都说“推敲”。古今人也都赞赏“敲”字比“推”字下得好。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推”固然显得鲁莽一些,但是他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来独往,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敲”就显得他拘礼些,也就显得寺里有人应门。他仿佛是乘月夜访友,他自己不甘寂寞,那寺里假如不是热闹场合,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比较起来,“敲”的空气没有“推”的那么冷寂。就上句“鸟宿池边树”看来,“推”似乎比“敲”要调和些。“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平添了搅扰。所以我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56页) 朱光潜先生作为美学大家,举的这个例子推陈出新,从设想诗的意境、人物的身份性情以及音韵特色几方面对此典故认真推敲,希望运用文字者带着应有的谨严,这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朱先生此论一出,读者眼目一新,在语文学界影响巨大,几成定论。但再查找一下此典故的出处,仔细推敲一番贾岛的全诗,我们就感到朱先生却恰恰犯了一个不够谨严的错误:断章取义,抽取一句而忽略了全诗。我们来看看原诗的全貌: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这首五言律诗描绘了友人李凝居处幽雅的环境和对这种幽雅环境的向往。诗的首联直接写李凝居处幽静,简直隔绝尘世,绝无纷扰;颔联写夜晚池边树上栖鸟静宿,僧人来访;颈联写荒园眺望所见,小桥流水分隔郊野,白云浮动,山石也仿佛随着云脚在移动;尾联写这种环境引人羡慕之极,决心来此一起隐居,不负所约。全诗意境幽美,特别是中间两联可见贾岛锻字炼句的苦心。朱先生单引颔联,一反古人定见,认为“推”比“敲”好,理由有:从意境上看,是孤僧步月归寺,在寂静的夜里一“推”而推出独居的冷寂意味来;“敲”则显得拘礼。从上文语境来看,“推”字似乎更“调和些”,“敲”则会惊起宿鸟,打破岑寂,平添搅扰。那么,这位僧人究竟是访友还是归寺,他要进的门到底是李凝幽居之门还是寺门呢?从全诗来看,尤其是就题目而言,访友之说倒还更合理些。僧月下敲的是友人的门,更能反应出李凝居住环境的清幽寂静,颇少俗人往来,透露出一种高雅的生活情趣。这与《陋室铭》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一句有着同工之妙。我们不能一见僧就只联想到归寺,何况贾岛也曾出家,号无本,诗中的僧人身上也许原本就有贾岛的影子在。由此看来,僧敲幽居之门与全诗的情境更为吻合。再来讨论一点:全诗的意境到底是朱先生所言的清冷岑寂呢,还是寂静中透着温情?我们想清幽并不等同于冷寂,君子之交也是舒展恬淡而非冷漠如冰。白居易诗“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赵师秀诗“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等句不就是在清雅中透出一丝温馨吗?友人月夜来访,或品茗或吟诗,更添雅趣。怪不得尾联写道:“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如果只是一味的死寂,那样的幽居还有谁肯来?少了这么一点人情味儿,诗的感染力也势必会被削弱。在这访友而非归寺的前提下,在这景静而非情冷的意境中,一个音节响亮的“敲”字,敲破岑寂,惊起树鸟,只能是用来反衬清幽的意味,而不是“平添搅扰”了。古人对此“敲”字设想“佳处”是“音节响亮”,我们认为“敲”字“佳处”不仅是音节响亮,而且合乎月夜访友之意境,更在于用反衬手法突出了境界幽雅之美,“鸟鸣山更幽”嘛;而且这还能使人联想到友人相见之亲切、高山流水相和之欢娱。原典故写韩愈“立马久之”,定一“敲”字佳,实际上他会是经过了全面的思考品味,才敲定了这么妥帖的不可更易的一个字。韩愈真不愧为古文运动的领袖,只可惜言之不详,使朱先生推敲,又使我们至今仍“推敲”不止。当然,朱先生对此典故可能是信手拈来,误记了出处及原诗,但他是美学大师,影响巨大,《咬文嚼字》一文又是名文经典,力倡“谨严”,容易使读者尤其是中学生,认为朱先生所言为唯一正确的,因此有必要对此“推敲”再作推敲。由此我们又想到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一桩公案。在1935年,朱先生在《中学生》杂志上发表一篇鉴赏唐诗的美学文章,摘取了唐诗人钱起的“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两句诗而踢开他的全篇,又用这两句来概括作者的全人,还用这两句来批评屈原、阮籍、李杜等不够“静穆”伟大。鲁迅先生指出,这种“以割裂为美”的摘句办法,是最能引读者入于迷途的。它往往是衣裳上撕下来的一块绣花,经摘取者一吹嘘或者附会,说是怎样超然物外,与尘浊无关,读者没有见过全体,便也被他弄得迷离倘恍。鲁迅先生还举出陶潜的例子来,说在摘句作怪之下,一摘引“悠然见南山”就忘记了《述酒》和《读山海经》中陶潜金刚怒目的一面,而“捏成他单是一个飘飘然”,但历来的伟大作者,没有一个“浑身是‘静穆’”的。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题未定草七》,见《鲁迅全集》卷六)鲁迅先生当年对朱光潜先生的批评,似乎也可以移用到“推敲”这里。从对《咬文嚼字》一文的探究中,至少能得到这样一些启示:评价诗文的字句,尤其是品味细微精妙之处时,要从诗文的整体入手,把握其背景、思想感情和意境等;评论文学更要顾及全文,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作者所处社会的状况,要做到知人论世,万不可从全篇中摘一二佳句随意引申,而引读者入迷途。我们读名家大师的作品,也要敢于提出疑问,多问几个是否真有道理,是否真的如此,也就是要“站着读”、思考着读,而不是一味顶礼膜拜。这对于我们提高素质,培养创新精神是大有益处的。同时,这也是对大师们所倡导的科学、严谨治学精神的真正发扬。

孙欢《咬文嚼字》创刊发行于1995年1月,发行者为上海文化出版社,今为32开,约50页的文艺月刊,主要内容则为纠正媒体艺人、名家作品的错别字。因内容颇具特色,《咬文嚼字》已成为中国境内汉语文化品质“捍卫者”角色,并共发起了多次“社会查找错字活动”,并造成一定影响。例如,2007年,台湾艺人伊能静新专辑的“纶巾”念法与稍早神舟六号错写成“神州六号”的反应,与该刊物有密切关系。除此,该月刊亦于同期刊登汉字错误排行榜。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