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放线菌研究现状论文

发布时间:

放线菌研究现状论文

放线菌作为生物活性物质的主要产生菌早已成为人们研究的焦点。然而随着放线菌分离和分类研究的不断深入,大量常见菌株已被反复研究,因此从中发现新化合物的几率逐渐降低。由于新物种具有产生新的生物活性物质的潜力,人们开始使用新的方法在尽可能广泛的范围内寻找新的物种,特别是那些用常规方法很少分离到的稀有放线菌 (rare actinornycetes)…。2O世纪 50年代以来人们从稀有放线菌中发现了大量有价值的抗生素,如小单孢菌产生的庆大霉素,诺卡氏菌产生的利福霉素,马杜拉放线菌产生的马杜拉霉素和洋红霉素,糖多孢菌产生的红霉素,游动放线菌产生的游壁菌素,拟无枝酸菌产生的万古霉素等等。这些事实表明稀有放线菌也具有产生新抗生素的巨大潜力ll,21。分离这些稀有放线菌,不仅可以减少对产生已知生物活性物质菌株的重复分离,还可扩展放线菌次生代谢产物的化学多样性。 由于稀有放线菌对生长环境的特殊要求,难以用常规手段分离获得 ,所以要根椐不同类群的特性设计针对这些特定种属的选择性分离方法。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稀有放线菌选择性分离的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同时也用这些选择性分离方法分离到不少稀有放线菌,并显著提高了具有医用前景的生物活性物质的发现机率。此外,这些分离方法的使用也有助于同答这样一个问题 :稀有放线菌很少被分离到是因为它们在环境中数量稀少,还是仅仅因为它们难以被分离和培养。本文就以上情况介绍了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几种高选择性分离稀有放线菌的有效方法。 1 胞外多糖胶 (gellan gum)和动孢溶液 (flooding solution)相结合的分离方法 Gellan gum是由Pseudomonas elodea产生的胞外多糖,过去常用来作为植物组织培养的凝固剂,能促进植物生长。Suzuki等人 首先将其用于稀有放线菌的分离,并发现胞外多糖胶能促进很多放线菌的气生菌丝生长和孢子形成.很多物质都能增加放线菌游动孢子的游动性,如蛋[j胨,牛肉膏,含土壤浸汁的磷酸盐缓冲液,脱脂牛奶等。各种动孢溶液对不同的菌影响不同,Suzuki等在使用脱脂牛奶作为动孢溶液时发现不同的菌对脱脂牛奶的浓度、pH、处理时的温度、离心时的速度及时间有不同的要求。另外,使用高压灭菌后的脱脂牛奶比使用未灭菌的脱脂牛奶所获得的游动孢子数少,这可能因刺激孢子游动性的物质对高温高压敏感所致l4]。 1.1 选择性分离鱼孢菌 Suzuki等曾以鱼孢菌作为他们筛选生物活性物质的目标菌,对采自28个国家的466份土样进行了分离,从 2l份土样中分离到了鱼孢菌,发现鱼孢菌广泛分布于亚洲,欧洲,大洋洲,南美洲和北美洲。他们所使用的高选择性分离方法是l4j:200mg土样自然风干一80℃干热处理60min冷却,加 2mL 0.1%脱脂牛奶 (溶于 lOmmol/[ MOPS,pH 8.0)-+27cC温育 60rain,不时摇动以释放游动孢子一1,000×g室温离心 l0min一取上清液梯度稀释后涂布 HVG平板 (0.05%腐殖酸,2mmol/L CaCI ,0.7%胞外多糖胶),27℃培养 21~28d。HVG培养基是在 HVA培养基的基础上改进的,与 HVA不同的是HVG含有 CaC1,并以胞外多糖胶代替琼脂。加入适量的 CaC1 不仅使胞外多糖胶得以凝固,而且比加入 MgSO 和 MgCI 更有利于某些放线菌的气生菌丝生长和孢子形成 。1.2 选择性分离游动单孢菌 玫瑰色游动单孢菌能产生孢囊霉素,这种含硫的抗生素能通过抑制芽孢杆菌等革兰氏阳性菌的蛋白合成而影响其生K。对游动单孢菌的高选择性分离程序是_6j:500mg土样 自然风下一l00℃干热处理60min 冷却,加入 2mL灭菌的 0.1%脱脂牛奶 (溶于 5mmol/L CHES,pH 9.0) 32℃温育90rain,不时摇动以释放游动孢子一1,000×g,室温离心 l0min一再于32 温育60rain一取上清液梯度稀释后涂布于 HSG平板 (含三甲氧苄二氨嘧啶 20mg/L,萘啶酸 lOmg/L,依诺沙星 20rng/L,氨苄青霉素钠 2mg/L,放线酬 50mg/L,制霉菌素50 mg/L),35℃培养 l4~21d。用这种方法对 1,200份土样进行分离时,从 137份土样中分离到246株游动单孢菌。并发现委内瑞拉游动单孢菌广泛存在于从热带到温带的土壤中,但在土壤中的密度很低。HSG培养基 组成:0.05% 腐质 酸,3mmol/L CaC12,0.000l% FeSO4•7H2 O,0.0001% MnC12‘4H2O,0.0001% ZnSO4•7H2O,0.0001% NiSO4•6H2O,5mmol/L CHES,0.7%胞外多糖胶 ,pH9.0。 1.3 选择性分离游动双孢菌 对游动双孢菌 (Planobispora)的高选择性分离程序是 :500mg土样 自然风干---~90%干热处理 60min一冷却,加人 2mL 0.1%脱脂牛奶 ,0.01%Tween80,lOOmg/L三甲氧苄二氨嘧啶,lOOmg/L萘啶酸 (溶于5mmol/I CHES,pH 9.0)---~35。【=温育60min,不时摇动以释放游动孢子一1,000×g,室温离心 l0min一 取上清液梯度稀释后涂布 HSG平板 (含三甲氧苄二氨嘧啶 50mg/L,萘啶酸 50mg/L,依诺沙星20mg/L,氨苄青霉素钠 2m L,链霉素 lm L,放线酮 50mg/L,制霉菌素 50 me,/I ,pH9.0),32oC培养 l4~21d。利用这种方法,对采 自世界各地的 1,467份土样进行的分离中,从5l份土样中分离到 l】9株游动双孢菌,88%的游动双孢菌分离于pH7.0~7.9的土样,并发现游动双孢菌只出现在热带和亚热带的土样中。 2 再水化一离心法 (rehydration-centrifugation) 具游动孢子的放线菌能在干燥时形成孢子或孢子囊,而当再次湿润时释放出活跃的孢子。游动孢子会受到某些物质的吸引,停留下来再次繁殖。对游动孢子的分离方法很多,如使用头发或花粉为诱饵的捕集法;以毛细管来进行的化学趋化法等。这些方法虽然也能分离到某些稀有放线菌,但要么费时费力,要么对设备和操作人员有特殊要求。最近,Hayakawa等人在 Makkar和 Cross的再水化法 基础. 发明了再水化一离心法_9 J,分离稀有放线菌,效果显著。操作具体程序是:取 500mg风干磨细土壤于锥形瓶中一用 50mL含 10%土壤提取液的10mmol/I 磷酸盐缓冲液轻轻润洗一铝箔覆盖,30。【=温育 90min_÷取 8mL润洗液,1,500×g,室温离心20rnjn一静置 30min~0.2mL涂布 HV琼脂 (含三甲氧苄二氨嘧啶20mg/L,萘啶酸 10mg/L,放线酮 50mg/L)。分离平板的总菌落数随土样而不同,有 37% ~86%是具游动孢子的稀有放线菌,其中以游动放线菌和指孢囊菌为主。在不同 样品中也能分离到放线动孢菌,短链游动菌和动孢囊菌。上述方法经 Otoguro等人I m 改进后可高选择性分离束丝放线菌 (Actinosynnema)。风干搅碎的样品置研钵中按 10:1(w/w)的量加人 CaCO 粉末,混匀一铺于玻璃纤维膜上,加无菌水使样品湿度达 20% (w/w)一26。【=培养 l4d_÷样品室温风干至恒重,置于平皿,加 50mL含 10%土壤提取液的 10mmoL/L磷酸盐缓冲液 (pH7.0)一 30。【=浸泡 2h一取 8mI 上述溶液 1,500×g,室温离心20rnjn一静置 30min一取上清涂布 HV琼脂 (含弗氏霉素40mg/L,卡那霉素 40mg/L,三甲氧苄二氨嘧啶 20mg/L,萘啶酸 10mg/L),30。【=培养 2~3周。Otoguro等人用上述方法对 39份样品进行分离,其中l7份样品分离到束丝放线菌,其检出率占总菌落数的4% 一86%。对任意选取的29株束丝放线菌进行的抗菌试验发现其中28株具有抗菌活性。HVA培养基 (1L)组成:腐殖酸 0.1g,CaCO3 0.02g,Na2HPO4 0.5g,MgSO4- 7H20 0.5g,KC1 1.7g,FeSO4•7H20 0.01g,核黄素0.5mg,硫胺素0.5mg,维生素B60.5mg,烟酸 0.5mg,肌醇 0.5mg,泛 酸 0.5mg,生物 素 0.25mg,对一氨基苯 甲酸0.5mg,琼脂 18g,pH7.2。 3 极高频辐射法 (extremely high frequency radiation) 应用极高频辐射法 (EHF)分离稀有放线菌的机理在于 EHF能抑制一些原核生物,藻类和单细胞微生物的生长,促进某些异养和光合微生物的生长及休眠菌株的复苏。所以采用极高频辐射 EHF法可以选择性地分离那些能耐受 EHF甚至受到 EHF激活的菌株。 具体过程是… :取 100mg磨碎混匀的土样悬浮于 lOmL无菌水中,用频率为 1kHz的 EHF照射盛有土壤悬液的试管或平皿底部 (所使用的 EHF无热效应)。处理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以5.6mm或 7.1mm单一波长处理;另一种足以3.8mm~5.8mm或 8mm ~11.5mm波长连续处理。处理后州种土样都涂布于 Gauze 2琼脂 (含萘啶酸 10 ms/L,制霉菌素 50 ms/L)。结果显示,以单一波长5.6mm或7.I mm处理不能选择性分离到稀有放线菌。而以 3.8mm~5.8mm和8ram~11.5mm波长连续处理后,稀有放线菌的比例从原来的4.1% 分别升至8.4%和30.6%。其中马杜拉菌,小四孢菌和野野村荫的绝对数量大为提高, 同时还能分离到那些普通方法无法分离到的菌株,如拟无枝酸芮和拟诺 氏菌。并日,分离物中具抗菌活性菌株分别增加了 13%和20%。在此基础上 Li等人 将极高频辐射法与连续分析相结合,能分离到单独使用这两种方法所不能分离到的稀有放线菌,如珊瑚状放线菌 、原小孢菌、游动放线菌和拟孢囊菌,同时,具有抗菌活性的菌株数量增加了10% ~20%。具体程序是:加无菌水使土样湿度达 30% (w/w)一撒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上一+第0,7,14,30,45d分别取样进行 4.6ram~5.8ram和 8mm~1 1.5mm两种波段的 EHF’处理(在取样前 样始终保持30%的湿度)_÷涂 于土壤浸汁琼脂即可 (含 1mL/L维生素 溶液:10rag泛酸钙,10mg尼克酸,1mg硫胺素以及微晕的生物素共同溶于 20mL水;10mg/L荣啶酸;50mg/L制霉菌素)。 4 噬菌体定向分离法 (bacteriophage) 传统的分离方法由于对土样的微生物多样性等基本情况了解较少,加之放线菌生长缓慢,于是可能浪费数月的时问去分离土样中并不存在的菌株,而当目标菌又是稀有放线菌时更是如此。基于这 •原因,Esther等人… 设计了一种以细菌噬菌体作为指示物对环境样品中的野野村菌 (Nonomuria)进行快速筛选和分离的新方法。首先确定土样中是否含有能感染目标菌的噬菌体。具体步骤如下:3g土样悬浮于 100mL PYCa液体中一28℃,250r/rain,培养 24h一培养液3,O00g离心20min一上清液经0.45 m滤膜过滤一取5 T 滤液接种于野野村菌菌苔上一28℃培养48h以上一将含有噬菌斑的琼脂切下,用5mL PYCa洗涤一洗液经0.45Ixm滤膜过滤一点接滤液于长有野野村茼菌苔的琼脂上以确定噬菌体是台可以再牛。对能产生噬菌斑的土样,采用常规的选择性分离方法对 目标菌进行分离。结果, 放线菌l1l 20%为野野村菌。可见其并不是我们以前所认为的那样 “稀有”。同时,我们也可以将适量的只对一种或儿种链霉菌有裂解作用的噬荫体加入土样中来减少非目标菌的数 量。 5 蔗糖梯度离心法 (sucrose-gradient centrifugation) 由于土壤中营养贫乏,放线菌大部分以孢子形式存在,网此可以利用孢子的不同特性对不同的放线菌进行选择性分离。Karwowski 等人曾根据放线菌孢子浮力密度的差异,利用氯化铯密度梯度超速离心有效地从土壤中分离小单孢菌。最近,Yamamura 等人m 根据这一特性,运用蔗糖梯度离心选择性地分离诺卡氏菌,也取得了成功。其方法是:在离心管中从上到下设置各 lmL的 10%、20%、30%、40% 、50% (w/v)的蔗糖梯度。将用无菌水稀释为 10。土壤悬液 1mL加入到离心管上层,240×g, 室温离心 30rain。离心后把每层蔗糖取出稀释后涂布 0.2mL于 HV琼脂 (含萘啶酸10mg/L,放线酮 50mg/L,金霉素 10mg/L)。结果,大部分诺卡氏菌 (Nocardia)的孢子出现在 20%的蔗糖层中,小单孢菌可以在20%和 30%蔗糖层发现,但数量较少。游动放线菌等放线菌的游动丝状孢子只能在 10%蔗糖层出现。用这种方法对 l4份土样进行分离时,诺卡氏菌类群的检出率占总菌落数的5% ~89%,而且 7l%的菌有抗菌活性。 6 结语 不断涌现出的新型稀有放线菌分离方法将成为天然产物筛选中的有用工具 ,也使我们了解到稀有放线菌事实上广泛存在于土壤等环境中,只是由于分离方法和手段的不完善才使得它们较少获得。当然,除了使用特殊方法对稀有放线菌进行分离外,扩大分离范围也是获取稀有放线菌的一个重要手段。比如作者所在单位从 80年代初开始温泉高温菌的研究,发现大量新的高温微生物资源。1991年,该所姜成林和徐丽华建 立了双孢放线菌新属 (Actinobispora)。近几年,该所还从新疆 、青海样品中发现嗜盐放线菌新属一个、嗜冷链霉菌新种一个、嗜盐放线菌新种 6个、嗜碱放线菌新种 4个。这些材料为我们的天然产物筛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寻找下一代化学治疗剂和新的生物活性物质的过程中,放线菌特别足稀有放线菌仍然是重要的目标菌。目前,已有超过 120种抗生素由游动放线菌产生,250多种抗生素是由马杜拉放线菌产生,到 1998年共发现有 32种生物活性物质来源于链孢囊菌,这些化合物都具有广泛的化学多样性,使得这些菌成为工业开发的重点对象。

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90多篇,2000年后发表论文70多篇:其中Sci论文4篇、核心期刊47篇、第一作者42篇、通讯作者10篇。主编(译)专著5部;参与编写、翻译出版专著8部。完成农业部“水稻病虫害网络专家诊断系统”病害部分内容。 1. 南方优质稻米生产技术:中鉴100和中香1号生产技术 黄发松主编、参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ISBN7 -80119-433-O/ 2002-062. 浙江效益农业百科全书:优质稻 参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ISBN7 -80119-433-O/ 2002-063. 水稻杂草防除—全球综合状况(原著:联合国粮农组织之粮农组织植物生产与保护论文集139) 参译(第11章)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104. 优势农产品生产技术规范 (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参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4-025. 水稻病虫害诊断与防治原色图谱 傅强、黄世文主编 金盾出版社 2005-036. 农民增收百项关键技术丛书:优质水稻品种及栽培关键技术 参编 中国三峡出版社农业科教出版中心 2006-017. 超级稻栽培技术 黄世文副主编 金盾出版社 2006-128. 中国现代水稻 参编第13章4万字 金盾出版社 2007-019. 2009年中国水稻产业发展报告 参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9-0810. 水稻生产100问:水稻技术100问/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一万个为什么 参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9-0311. 水稻病虫害及防治原色图册 傅强、黄世文、谢茂成主编 金盾出版社 2009-1112.水稻主要病虫害防控关键技术解析 黄世文、王玲、刘连盟主编 金盾出版社 2010-0413. 稻田浮萍:农业综合体系中多功能小型水生植物,原著:Ronald A. Leng 黄世文、王玲、刘连盟主编译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 2010-06 201173.对中国南方部分籼型杂交水稻纹枯病抗性的评价 王玲, 黄雯雯, 刘连盟, 傅强, 黄世文* 作物学报, 2011, 37(2): 263-270201072. 5个水稻品种对水稻纹枯病菌鉴别能力的比较 王玲,黄雯雯,刘连盟,刘恩勇,范锃岚, 黄世文* 中国稻米,16(2): 36-3871. 水稻纹枯病立枯丝核菌的分类及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黄雯雯,王玲,刘连盟,刘恩勇,黄世文* 中国稻米,16(3): 34-3870. 水稻稻曲病G蛋白β亚基基因的克隆、表达与序列分析 刘连盟,王玲,黄雯雯,刘恩勇,黄世文* 中国水稻科学,2010,24(4): 353-35969. 浙皖鄂地区水稻纹枯病菌5个种群的遗传结构分析 王玲, 黄雯雯, 黄世文*, 刘连盟, 刘恩勇. 生态学报,201030(20): 5439-544768. Rice spikelet rot disease in China–1. Characterization of fungi associated with the disease Shi-wen Huang, Ling Wang, Lian-meng Liu, Shao-qing Tang, De-feng Zhu, Serge Savary*(Sci) Crop Protection, 2011, 30(1): 1-967. Rice spikelet rot disease in China–2. Pathogenicity tests, assessment of the importance of the disease, and preliminary evaluation of control options Shi-wen Huang, Ling Wang, Lian-meng Liu, Shao-qing Tang, De-feng Zhu, Serge Savary*(Sci) Crop Protection, 2011, 30(1): 10-1766. 皖鄂地区水稻纹枯病菌致病力分化研究 王玲, 黄雯雯, 黄世文*, 刘连盟, 刘恩勇 中国水稻科学, 2010, 24(6): 623- 629200965. 水稻后期穗部病害---穗腐病研究 黄世文, 王玲, 刘连盟, 黄雯雯, 朱德峰 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p206. 彭友良,朱有勇主编,2009,7月,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64. 水稻纹枯病抗性研究进展(综述) 鄂志国,张丽靖,黄世文,王磊 核农学报, 2009, 23 (6): 997-100063. 水稻纹枯病寄主-病原物互作鉴别品种与菌株的筛选 陈夕军, 王玲, 左示敏, 王子斌, 陈宗祥, 张亚芳, 鲁国东, 郭泽建*, 黄世文*, 潘学彪* 植物病理学报, 2009, 39(5):514-52062. 植物抗病促生蛋白对粳稻生理生态特性的影响 黄世文,王全永,王玲,黎起秦 中国稻米,2009,16(6): 27-3261. 三种研究农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方法的比较 王玲,黄世文*,黄雯雯,刘连盟 科技通报2009, 25(5): 588-59260. 水稻主要病虫害“傻瓜”式防控技术理论与实践(2) 黄世文,黄雯雯,王玲,刘连盟 中国稻米, 2009, 16(5): 48-5159. 水稻主要病虫害“傻瓜”式防控技术理论与实践(1) 黄世文,黄雯雯,王玲,刘连盟 中国稻米, 2009, 16(4): 13-1658. 氮肥施用量和施用方法对超级杂交稻纹枯病发生的影响 黄世文, 王玲, 陈惠哲, 王全永, 朱德峰 植物病理学报, 2009, 39 (1): 104-10957. 水稻重要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核心技术 黄世文, 王玲, 黄雯雯, 刘连盟 中国稻米, 2009, 16(2): 55-56200856. 转真菌蛋白基因水稻生物学性状观察及抗病性鉴定 黄世文, 王玲, 王全永,毛建军, 邱德文 浙江农业科学, 2008, 1:85-8755. 土壤中有益放线菌的高效分离、筛选和生物测定技术 黄世文, 高成伟, 王玲, 王全永 植物保护, 2008, 34(1):138-14154. 纹枯病菌对不同水稻品种叶片中抗病性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黄世文, 王玲, 王全永, 唐绍清, 陈惠哲, 鄂志国,王磊, 朱德峰 中国水稻科学, 2008, 22 (2):219-22253. 水稻品种ZH5及其杂交后代纹枯病抗性和农艺性状研究 黄世文, 王玲, 王全永, 唐绍清 杂交水稻, 2008, 23(4):7-1152. 新月弯孢菌CLE菌株胞外蛋白对水稻纹枯病的诱导抗性及其菌种鉴定 王玲, 黄世文*, 唐绍清, 朱德峰, 王 磊. 中国生物防治, 2008, 24 (3): 257-26151. 稗草病原真菌AAE的分子鉴定及其粗蛋白诱导水稻的稻瘟病抗性 王玲, 黄世文*, 王全永, 鄂志国, 王磊, 张建萍, 朱德峰, 傅强 中国水稻科学, 2008, 22 (3): 327-33050. 植物生长素对水稻叶片衰老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王玲、黄世文*、王全永、朱德峰 浙江农业科学, 2008, 3, 310-31349. 新奇生物制剂对籼稻功能的影响 王全永 黄世文* 王玲 黎起秦 浙江农业科学, 2008, 6: 707-71248. 水稻干尖线虫病在籼粳杂交晚稻上危害及防治 王 玲, 黄世文*, 禹盛苗, 许德海 中国稻米, 2008, 15(5): 65-6647. 抗褐飞虱和抗除草剂转基因粳稻新品系的选育及其中间试验 王玲, 于恒秀, 黄世文, 赵志鹏, 龚志云, 汤述翥, 顾铭洪, 刘巧泉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08, 29 (3): 23-27200746. 一份抗纹枯病优质水稻品种ZH5的抗病虫特性和生物学性状 黄世文, 王 玲, 王全永, 唐绍清等 中国水稻科学, 2007, 21(6): 657-66345. 两种氮肥用量对超级稻产量性状和病虫害发生的影响 王 玲, 黄世文*, 林贤青等 植物保护, 2007, 33 (3): 76-7944. 利用啤酒和味精废水开发微生物发酵培养基及其应用研究 黄世文, 王 玲, 王全永 上海环境科学, 2007, 26 (4):180-18443. 植物激活蛋白诱导的生物化学活性及其应用 王全永, 黄世文*, 王 玲, 黎起秦 植物保护, 2007, 33 (4): 20-2342. 利用工农业废水开发微生物发酵培养基及其应用研究 黄世文, 王 玲, 王全永 浙江农业科学2007, 4: 476-48041. 工农业发酵废水生物处理及应用研究进展 黄世文, 王 玲, 王全永 中国生物防治, 2007, 23 (增刊):70-75200640. 沼肥在水稻上的应用效果分析 王 玲, 黄世文*, 刘经荣, 袁翠枝 江西农业学报, 2006, 18(5): 42-45200539. 两株放线菌对多种病原真菌抑菌效果及发酵培养基筛选 黄世文、卢继英、王玲、黎起秦 农业生物灾害预防与控制研究, 中国农业出版社, p: 664-67038. Macro-lesions on Rice Near-isogenic Lines of Morphological Markers Enhanced Rice Resistance to Blast (Magnaporthe grisea) Huang Shi-wen, Lu Ji-ying, Luo Kun et al Rice Science, 2005, 12 (2):148-15037. HAS-1对多种病原真菌的拮抗研究 黄世文, 卢继英, 罗 坤等 第四届全国生物防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5, 4月, 上海36. Preliminary Evaluation of Actinomyces TAS-1 as Potential Bio-control Agent for Disease HUANG Shiwen, LU Jiying, LUO Kun, et al Proceedings of The 3r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Bio-control and Bio-technology,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Wuhan, China, May 10-13, 200535. 稗草病原菌防御性接种防治稻瘟病研究初报 黄世文, 卢继英, 赵 航等 中国水稻科学, 2005, 19 (4): 384-38634. 沼气生产及沼肥用于水稻的现状及展望 黄世文, 廖西元 中国沼气,2005, 23 (2): 23-2633. 转基因水稻抗病性研究进展及环境安全性评价 黄世文 植物保护2005, 31 (4): 5-932. 病原菌毒素与孢子协同作用防治稗草研究 黄世文, 余柳青, 段桂芳等 植物病理学报, 2005, 35(1): 66-72200431. NTG诱导及核辐射改良稗草生防潜力菌研究 黄世文, 余柳青, 段桂芳等 核农学报, 2004,18 (6): 423-42730. 大田杂草生物防治研究现状、问题及展望 黄世文, 余柳青, 罗宽 植物保护, 2004, 30 (5): 5-1129. 一种筛选稗草生防潜力菌的简易生测方法 黄世文, 余柳青, 段桂芳等(省优秀论文三等奖) 中国生物防治, 2004, 20 (1): 53-5628. Comparison study on potential biological control fungi of barnyardgrass (Echinochloa spp). Huang Shi-wen,Yu Liu-qing, Duan Gui-fang, Li Di, Luo Kuan Plant protection towards the 21st century proccedings of the 15th international plant protection congress, Beijing, China, May 11-16, 2004. Foreign language press,p:604200327. 应用均匀设计法筛选稗草病原菌产孢最佳配方培养基 黄世文, 余柳青 植物病理学报, 2003, 33 (6): 493-49726. 稻糠与浮萍控制稻田有害生物初步研究 黄世文, 余柳青,段桂芳等 植物保护, 2003, 29 (6): 22-2625. 水稻品种(组合)与稻曲病的发生及防治 黄世文, 余柳青 中国稻米, 2003, 10(4): 32-3324. 稗内脐蠕孢菌(Drechslera monoceras) 原生质体制备 段桂芳, 黄世文, 颜秋生等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03, 11 (2): 245 -248200223. 稻田杂草生物防治研究现状、问题及建议(武汉会议) 黄世文, 余柳青, 罗宽 喻子牛、陈守文主编:《农业微生物研究及产业化进展》, 中国农业出版社, 北京, 200422. 生物有机肥“肥士特”对作物产量和抗病性试验 黄世文,余柳青,等 2002年生物农药技术研讨会及产品展示会,苏州,2002, 09-25-2821. 稻曲病研究进展 黄世文,余柳青 江西农业学报, 2002, 14(2): 45-5120. 稗弯孢菌(Curvularia lunata)原生质体的制备 黄世文,段桂芳、颜秋生等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02, 2(4):33-3619. 几种病原真菌对稗草的致病性及化学除草剂对病原菌的增效作用 黄世文,余柳青,段桂芳等 中国生物防治, 2002,18 (增刊): 41 -45 18. Structure and validation of RICEPEST, a production situation-driven, crop growth model simulating rice yield response to multiple pest injuries for tropical Asia 黄世文排名第8位, (Sci) Ecological Modelling, 2002, 153: 247 -268200117. 影响链格孢菌生长及产孢的因子 黄世文,余柳青等 中国生物防治, 2001, 17(1):16-1916. 国际水稻所的微生物除草剂研究进展 段桂芳、余柳青、黄世文 世界农业, 2001, 1:37-3915. Efficacy of pathogenic fungi and combination use with the herbicide to control Echinochloa crus-galli in rice field S. W. Huang, L. Q. Yu et al Proceedings of the 18th Asian-Pacific weed science society conference, Beijing, P. R. China, May 28-June 2, 2001. Standards Press of China, P: 399-40514. Studies on Allelopathy of Rice (Oryza Stativa) for Barnyardgrass Control 余柳青、徐正浩、黄世文 同上, 2001, P: 198-20213. 三株病原真菌对稗草生防潜力的研究 黄世文,段、余等 植物保护学报, 2001, 28(4): 313-31712. 影响稗草病原菌内脐孢(Drechslera monoceras)生长及产孢的因子 段桂芳、黄世文、余柳青 《面向21世纪的植物保护发展战略》,2001, 8,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950-95211. Preliminary evaluation of potential pathogenic fungi as bioherbicides of barnyardgrass (Echinochloa cruss-galli) in China S. W. Huang, A. K. Watson, G. F. Duan et al International Rice Research Notes, 2001, 26 (2): 35-3610. Testing a yield loss simulation model for rice in Chinese rice-wheat system production environments 黄世文排名第4 International Rice Research Notes,2001, 26 (1): 28-299. 拜田净和磺酰脲类除草剂混用的互作类型研究 黄世文排名第3 《面向21世纪的植物保护发展战略》,2001,8,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020~1025 8. 好安威干拌种剂防治晚稻秧苗害虫 黄世文排名第6 植物保护, 2001,27(1): 40-4120007. 利用稗草病原菌开发微生物除草剂的研究 黄世文,A. K. Watson等 《微生物农药及其产业化》,主编: 俞子牛(科学出版社)2000,P:260~2666. 微生物除草剂的研究和开发进展 余柳青、黄世文、徐正浩 《微生物农药及其产业化》, 主编: 俞子牛(科学出版社)2000,P: 255-2595. 淡紫灰吸水链霉菌及其紫外诱变菌株用于害物生防研究 黄世文,余柳青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00,8(1): 79-844. Preliminary study on three pathogens with potential biological control in Barnyard grass (Echinochloa crus-galli) Huang shiwen,A .K. Watson et al Chinese Rice Research Newsletter (CRRN), 2000, 8 (1): 8-93. Inhibiting efficacy of metabolites of Streptomyces lavendulohygtroscopicus and its ultraviolet induced strain on two rice diseasesHuang shiwen, Yu liuqing Chinese Rice Research Newsletter (CRRN), 2000, 8 (2): 5-62. Study on the biological control of barnyard grass (Echinochloa spp.) with fungi pathogens Huang S., Watson AK et al Abstracts of International Rice Research Conference: 31 March-3 April, Published by IRRI, 2000. P: 2001. Rice Pest Constrainst in Tropicl Asia: Characterization of Injury Profiles in Relation to Production Situations Serge Savary, Laetitia Willocquet, Francisco A. Elazegui, Paul S. Teng, Pham Van Du, Defeng Zhu, Qiyi Tang, Shiwen Huang, Xianquing Lin, H. M. Singh, and R. K. Srivastava (Sci) Plant Disease, 2000, 84 (3): 341-356

这种事情我不会帮你的

放线菌研究论文

放线菌作为生物活性物质的主要产生菌早已成为人们研究的焦点。然而随着放线菌分离和分类研究的不断深入,大量常见菌株已被反复研究,因此从中发现新化合物的几率逐渐降低。由于新物种具有产生新的生物活性物质的潜力,人们开始使用新的方法在尽可能广泛的范围内寻找新的物种,特别是那些用常规方法很少分离到的稀有放线菌 (rare actinornycetes)…。2O世纪 50年代以来人们从稀有放线菌中发现了大量有价值的抗生素,如小单孢菌产生的庆大霉素,诺卡氏菌产生的利福霉素,马杜拉放线菌产生的马杜拉霉素和洋红霉素,糖多孢菌产生的红霉素,游动放线菌产生的游壁菌素,拟无枝酸菌产生的万古霉素等等。这些事实表明稀有放线菌也具有产生新抗生素的巨大潜力ll,21。分离这些稀有放线菌,不仅可以减少对产生已知生物活性物质菌株的重复分离,还可扩展放线菌次生代谢产物的化学多样性。 由于稀有放线菌对生长环境的特殊要求,难以用常规手段分离获得 ,所以要根椐不同类群的特性设计针对这些特定种属的选择性分离方法。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稀有放线菌选择性分离的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同时也用这些选择性分离方法分离到不少稀有放线菌,并显著提高了具有医用前景的生物活性物质的发现机率。此外,这些分离方法的使用也有助于同答这样一个问题 :稀有放线菌很少被分离到是因为它们在环境中数量稀少,还是仅仅因为它们难以被分离和培养。本文就以上情况介绍了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几种高选择性分离稀有放线菌的有效方法。 1 胞外多糖胶 (gellan gum)和动孢溶液 (flooding solution)相结合的分离方法 Gellan gum是由Pseudomonas elodea产生的胞外多糖,过去常用来作为植物组织培养的凝固剂,能促进植物生长。Suzuki等人 首先将其用于稀有放线菌的分离,并发现胞外多糖胶能促进很多放线菌的气生菌丝生长和孢子形成.很多物质都能增加放线菌游动孢子的游动性,如蛋[j胨,牛肉膏,含土壤浸汁的磷酸盐缓冲液,脱脂牛奶等。各种动孢溶液对不同的菌影响不同,Suzuki等在使用脱脂牛奶作为动孢溶液时发现不同的菌对脱脂牛奶的浓度、pH、处理时的温度、离心时的速度及时间有不同的要求。另外,使用高压灭菌后的脱脂牛奶比使用未灭菌的脱脂牛奶所获得的游动孢子数少,这可能因刺激孢子游动性的物质对高温高压敏感所致l4]。 1.1 选择性分离鱼孢菌 Suzuki等曾以鱼孢菌作为他们筛选生物活性物质的目标菌,对采自28个国家的466份土样进行了分离,从 2l份土样中分离到了鱼孢菌,发现鱼孢菌广泛分布于亚洲,欧洲,大洋洲,南美洲和北美洲。他们所使用的高选择性分离方法是l4j:200mg土样自然风干一80℃干热处理60min冷却,加 2mL 0.1%脱脂牛奶 (溶于 lOmmol/[ MOPS,pH 8.0)-+27cC温育 60rain,不时摇动以释放游动孢子一1,000×g室温离心 l0min一取上清液梯度稀释后涂布 HVG平板 (0.05%腐殖酸,2mmol/L CaCI ,0.7%胞外多糖胶),27℃培养 21~28d。HVG培养基是在 HVA培养基的基础上改进的,与 HVA不同的是HVG含有 CaC1,并以胞外多糖胶代替琼脂。加入适量的 CaC1 不仅使胞外多糖胶得以凝固,而且比加入 MgSO 和 MgCI 更有利于某些放线菌的气生菌丝生长和孢子形成 。1.2 选择性分离游动单孢菌 玫瑰色游动单孢菌能产生孢囊霉素,这种含硫的抗生素能通过抑制芽孢杆菌等革兰氏阳性菌的蛋白合成而影响其生K。对游动单孢菌的高选择性分离程序是_6j:500mg土样 自然风下一l00℃干热处理60min 冷却,加入 2mL灭菌的 0.1%脱脂牛奶 (溶于 5mmol/L CHES,pH 9.0) 32℃温育90rain,不时摇动以释放游动孢子一1,000×g,室温离心 l0min一再于32 温育60rain一取上清液梯度稀释后涂布于 HSG平板 (含三甲氧苄二氨嘧啶 20mg/L,萘啶酸 lOmg/L,依诺沙星 20rng/L,氨苄青霉素钠 2mg/L,放线酬 50mg/L,制霉菌素50 mg/L),35℃培养 l4~21d。用这种方法对 1,200份土样进行分离时,从 137份土样中分离到246株游动单孢菌。并发现委内瑞拉游动单孢菌广泛存在于从热带到温带的土壤中,但在土壤中的密度很低。HSG培养基 组成:0.05% 腐质 酸,3mmol/L CaC12,0.000l% FeSO4•7H2 O,0.0001% MnC12‘4H2O,0.0001% ZnSO4•7H2O,0.0001% NiSO4•6H2O,5mmol/L CHES,0.7%胞外多糖胶 ,pH9.0。 1.3 选择性分离游动双孢菌 对游动双孢菌 (Planobispora)的高选择性分离程序是 :500mg土样 自然风干---~90%干热处理 60min一冷却,加人 2mL 0.1%脱脂牛奶 ,0.01%Tween80,lOOmg/L三甲氧苄二氨嘧啶,lOOmg/L萘啶酸 (溶于5mmol/I CHES,pH 9.0)---~35。【=温育60min,不时摇动以释放游动孢子一1,000×g,室温离心 l0min一 取上清液梯度稀释后涂布 HSG平板 (含三甲氧苄二氨嘧啶 50mg/L,萘啶酸 50mg/L,依诺沙星20mg/L,氨苄青霉素钠 2m L,链霉素 lm L,放线酮 50mg/L,制霉菌素 50 me,/I ,pH9.0),32oC培养 l4~21d。利用这种方法,对采 自世界各地的 1,467份土样进行的分离中,从5l份土样中分离到 l】9株游动双孢菌,88%的游动双孢菌分离于pH7.0~7.9的土样,并发现游动双孢菌只出现在热带和亚热带的土样中。 2 再水化一离心法 (rehydration-centrifugation) 具游动孢子的放线菌能在干燥时形成孢子或孢子囊,而当再次湿润时释放出活跃的孢子。游动孢子会受到某些物质的吸引,停留下来再次繁殖。对游动孢子的分离方法很多,如使用头发或花粉为诱饵的捕集法;以毛细管来进行的化学趋化法等。这些方法虽然也能分离到某些稀有放线菌,但要么费时费力,要么对设备和操作人员有特殊要求。最近,Hayakawa等人在 Makkar和 Cross的再水化法 基础. 发明了再水化一离心法_9 J,分离稀有放线菌,效果显著。操作具体程序是:取 500mg风干磨细土壤于锥形瓶中一用 50mL含 10%土壤提取液的10mmol/I 磷酸盐缓冲液轻轻润洗一铝箔覆盖,30。【=温育 90min_÷取 8mL润洗液,1,500×g,室温离心20rnjn一静置 30min~0.2mL涂布 HV琼脂 (含三甲氧苄二氨嘧啶20mg/L,萘啶酸 10mg/L,放线酮 50mg/L)。分离平板的总菌落数随土样而不同,有 37% ~86%是具游动孢子的稀有放线菌,其中以游动放线菌和指孢囊菌为主。在不同 样品中也能分离到放线动孢菌,短链游动菌和动孢囊菌。上述方法经 Otoguro等人I m 改进后可高选择性分离束丝放线菌 (Actinosynnema)。风干搅碎的样品置研钵中按 10:1(w/w)的量加人 CaCO 粉末,混匀一铺于玻璃纤维膜上,加无菌水使样品湿度达 20% (w/w)一26。【=培养 l4d_÷样品室温风干至恒重,置于平皿,加 50mL含 10%土壤提取液的 10mmoL/L磷酸盐缓冲液 (pH7.0)一 30。【=浸泡 2h一取 8mI 上述溶液 1,500×g,室温离心20rnjn一静置 30min一取上清涂布 HV琼脂 (含弗氏霉素40mg/L,卡那霉素 40mg/L,三甲氧苄二氨嘧啶 20mg/L,萘啶酸 10mg/L),30。【=培养 2~3周。Otoguro等人用上述方法对 39份样品进行分离,其中l7份样品分离到束丝放线菌,其检出率占总菌落数的4% 一86%。对任意选取的29株束丝放线菌进行的抗菌试验发现其中28株具有抗菌活性。HVA培养基 (1L)组成:腐殖酸 0.1g,CaCO3 0.02g,Na2HPO4 0.5g,MgSO4- 7H20 0.5g,KC1 1.7g,FeSO4•7H20 0.01g,核黄素0.5mg,硫胺素0.5mg,维生素B60.5mg,烟酸 0.5mg,肌醇 0.5mg,泛 酸 0.5mg,生物 素 0.25mg,对一氨基苯 甲酸0.5mg,琼脂 18g,pH7.2。 3 极高频辐射法 (extremely high frequency radiation) 应用极高频辐射法 (EHF)分离稀有放线菌的机理在于 EHF能抑制一些原核生物,藻类和单细胞微生物的生长,促进某些异养和光合微生物的生长及休眠菌株的复苏。所以采用极高频辐射 EHF法可以选择性地分离那些能耐受 EHF甚至受到 EHF激活的菌株。 具体过程是… :取 100mg磨碎混匀的土样悬浮于 lOmL无菌水中,用频率为 1kHz的 EHF照射盛有土壤悬液的试管或平皿底部 (所使用的 EHF无热效应)。处理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以5.6mm或 7.1mm单一波长处理;另一种足以3.8mm~5.8mm或 8mm ~11.5mm波长连续处理。处理后州种土样都涂布于 Gauze 2琼脂 (含萘啶酸 10 ms/L,制霉菌素 50 ms/L)。结果显示,以单一波长5.6mm或7.I mm处理不能选择性分离到稀有放线菌。而以 3.8mm~5.8mm和8ram~11.5mm波长连续处理后,稀有放线菌的比例从原来的4.1% 分别升至8.4%和30.6%。其中马杜拉菌,小四孢菌和野野村荫的绝对数量大为提高, 同时还能分离到那些普通方法无法分离到的菌株,如拟无枝酸芮和拟诺 氏菌。并日,分离物中具抗菌活性菌株分别增加了 13%和20%。在此基础上 Li等人 将极高频辐射法与连续分析相结合,能分离到单独使用这两种方法所不能分离到的稀有放线菌,如珊瑚状放线菌 、原小孢菌、游动放线菌和拟孢囊菌,同时,具有抗菌活性的菌株数量增加了10% ~20%。具体程序是:加无菌水使土样湿度达 30% (w/w)一撒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上一+第0,7,14,30,45d分别取样进行 4.6ram~5.8ram和 8mm~1 1.5mm两种波段的 EHF’处理(在取样前 样始终保持30%的湿度)_÷涂 于土壤浸汁琼脂即可 (含 1mL/L维生素 溶液:10rag泛酸钙,10mg尼克酸,1mg硫胺素以及微晕的生物素共同溶于 20mL水;10mg/L荣啶酸;50mg/L制霉菌素)。 4 噬菌体定向分离法 (bacteriophage) 传统的分离方法由于对土样的微生物多样性等基本情况了解较少,加之放线菌生长缓慢,于是可能浪费数月的时问去分离土样中并不存在的菌株,而当目标菌又是稀有放线菌时更是如此。基于这 •原因,Esther等人… 设计了一种以细菌噬菌体作为指示物对环境样品中的野野村菌 (Nonomuria)进行快速筛选和分离的新方法。首先确定土样中是否含有能感染目标菌的噬菌体。具体步骤如下:3g土样悬浮于 100mL PYCa液体中一28℃,250r/rain,培养 24h一培养液3,O00g离心20min一上清液经0.45 m滤膜过滤一取5 T 滤液接种于野野村菌菌苔上一28℃培养48h以上一将含有噬菌斑的琼脂切下,用5mL PYCa洗涤一洗液经0.45Ixm滤膜过滤一点接滤液于长有野野村茼菌苔的琼脂上以确定噬菌体是台可以再牛。对能产生噬菌斑的土样,采用常规的选择性分离方法对 目标菌进行分离。结果, 放线菌l1l 20%为野野村菌。可见其并不是我们以前所认为的那样 “稀有”。同时,我们也可以将适量的只对一种或儿种链霉菌有裂解作用的噬荫体加入土样中来减少非目标菌的数 量。 5 蔗糖梯度离心法 (sucrose-gradient centrifugation) 由于土壤中营养贫乏,放线菌大部分以孢子形式存在,网此可以利用孢子的不同特性对不同的放线菌进行选择性分离。Karwowski 等人曾根据放线菌孢子浮力密度的差异,利用氯化铯密度梯度超速离心有效地从土壤中分离小单孢菌。最近,Yamamura 等人m 根据这一特性,运用蔗糖梯度离心选择性地分离诺卡氏菌,也取得了成功。其方法是:在离心管中从上到下设置各 lmL的 10%、20%、30%、40% 、50% (w/v)的蔗糖梯度。将用无菌水稀释为 10。土壤悬液 1mL加入到离心管上层,240×g, 室温离心 30rain。离心后把每层蔗糖取出稀释后涂布 0.2mL于 HV琼脂 (含萘啶酸10mg/L,放线酮 50mg/L,金霉素 10mg/L)。结果,大部分诺卡氏菌 (Nocardia)的孢子出现在 20%的蔗糖层中,小单孢菌可以在20%和 30%蔗糖层发现,但数量较少。游动放线菌等放线菌的游动丝状孢子只能在 10%蔗糖层出现。用这种方法对 l4份土样进行分离时,诺卡氏菌类群的检出率占总菌落数的5% ~89%,而且 7l%的菌有抗菌活性。 6 结语 不断涌现出的新型稀有放线菌分离方法将成为天然产物筛选中的有用工具 ,也使我们了解到稀有放线菌事实上广泛存在于土壤等环境中,只是由于分离方法和手段的不完善才使得它们较少获得。当然,除了使用特殊方法对稀有放线菌进行分离外,扩大分离范围也是获取稀有放线菌的一个重要手段。比如作者所在单位从 80年代初开始温泉高温菌的研究,发现大量新的高温微生物资源。1991年,该所姜成林和徐丽华建 立了双孢放线菌新属 (Actinobispora)。近几年,该所还从新疆 、青海样品中发现嗜盐放线菌新属一个、嗜冷链霉菌新种一个、嗜盐放线菌新种 6个、嗜碱放线菌新种 4个。这些材料为我们的天然产物筛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寻找下一代化学治疗剂和新的生物活性物质的过程中,放线菌特别足稀有放线菌仍然是重要的目标菌。目前,已有超过 120种抗生素由游动放线菌产生,250多种抗生素是由马杜拉放线菌产生,到 1998年共发现有 32种生物活性物质来源于链孢囊菌,这些化合物都具有广泛的化学多样性,使得这些菌成为工业开发的重点对象。

文唾液凝集素研究进展,《国际口腔医学杂志》2009年 第2期中国口腔医学专业人才供需研究,《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09年 第1期Nod/Rip2信号通路参与牙龈卟啉单胞菌诱导牙髓细胞白细胞介素-6表达,《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09年 第1期龋病相关细菌的细菌素,《国际口腔医学杂志》2009年 第1期 口腔医学教材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中国口腔医学信息》2008年 第6期Wnt信号通路与牙胚发育,《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2008年 第12期老年人前后牙牙髓感觉功能昼夜节律性的比较研究,《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2008年 第4期发挥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优势培养创新型口腔医学人才,《中国口腔医学信息》2008年 第5期弯曲根管不同预备方法对其根管充填密封性的影响,《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08年 第6期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唾液分泌率及其葡萄糖的质量浓度分析,《国际口腔医学杂志》2008年 第5期口腔医学救护在抗震救灾中的重要作用,《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08年 第4期发挥学科优势,建设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验科学与技术》2008年 第4期五星红旗不相信眼泪,《中国口腔医学信息》2008年 第3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是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孵育站,《高等教育发展研究》2008年 第2期设立口腔医学8年制学历教育势在必行,《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年 第6期成都地区成人上颌第一前磨牙的离体解剖形态观察,《国际口腔医学杂志》2008年 第2期发挥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优势培养创新型口腔医学人才, 《北京口腔医学》2008年 第2期1950——2005年我国龋病临床研究文献的质量评价,《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08年 第1期我国局部使用氟化物防龋效果的循证医学分析,《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2008年 第1期 3种白色假丝酵母菌生物膜体外模型的比较研究,《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年 第12期两种脱矿体系制备人工龋损的病理学比较,《中国比较医学杂志》2008年 第1期两种机用镍钛根管预备器械预备“S”形树脂根管的效果观察,《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08年 第1期三种灭菌法对高速裂钻腐蚀和切削率的影响,《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2007年 第10期中药五倍子、蜂房提取物对早期釉质龋再矿化作用的实验研究,《时珍国医国药》2007年 第11期人体牙髓感觉功能昼夜节律性的增龄性变化,谢思静 郭斌 周学东 阙克华 徐真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年 第4期影响内氏放线菌尿素酶活性相关因素的初步研究,《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年 第4期我国窝沟封闭防龋效果的循征医学分析,《口腔医学研究》2007年 第5期中药对口腔细菌生物膜作用的实验研究,赵今 李继遥 朱昞 周学东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07年 第10期白假丝酵母菌药物流出泵基因在生物膜中表达的动态研究,《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07年 第4期根管弯曲度对人下颌恒切牙数字牙片根管长度测量的影响,《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年 第5期局部使用聚维酮碘氟化泡沫对龋易感儿童口腔致龋菌的抑制作用,《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2007年 第5期厚朴活性成分对致龋菌生长和产酸影响的体外研究,《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年 第3期远缘链球菌黏附与游离状态下合成胞外多糖的比较,《上海口腔医学》2007年 第1期五倍子对牙根面脱矿影响的研究,《中国中药杂志》2007年 第6期纳米羟磷灰石/聚酰胺66作为盖髓材料的体外抗菌作用,《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07年 第1期多肽生长因子对牙周膜细胞的影响,《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7年 第2期五倍子不同组分对口腔细菌生物膜的清除效应,《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07年 第1期我国天然药物防龋的研究进展,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07年 第2期肝细胞生长因子在大鼠修复性牙本质形成过程中的表达研究,《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年 第1期中药五倍子化学成分对早期龋显微硬度的影响,《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06年 第10期 口腔多菌种生物膜对防龋中药敏感性的实验研究,《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06年 第6期变形链球菌在日托儿童口腔中水平传播的初探,《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06年 第6期白细胞介素-1B-511基因多态性与牙周炎进展的关系,《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06年 第6期数字X线技术诊断6|6原发性牙根纵裂的体外研究,《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06年 第6期中国人下颌恒切牙根管横切面的形态学研究,《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年 第6期人上前牙根管治疗难度评估的实验研究,《上海口腔医学》2006年 第5期根管治疗难度分析的要点,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06年 第9期下颌恒切牙根管形态的影像学研究,《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2006年 第8期下颌恒切牙根管解剖因素与根管治疗难度的相关分析,《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06年 第4期可变锥度镍钛锉在树脂弯曲根管中成形效果的观察,《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06年 第4期不同培养条件对口腔细菌生物膜生长的影响,《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06年 第6期恒前牙髓室解剖影像学的初步研究,《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06年 第3期种麻醉方法在牙髓病治疗中止痛效果的比较,《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06年 第3期中国人下颌恒切牙根管弯曲的解剖学研究,《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06年 第3期儿童口腔中变形链球菌传播方式的研究,《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06年 第5期我国龋病研究的进展,《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06年 第5期尿素水解对内氏放线菌增殖及耐酸力的影响,《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06年 第2期粘液放线菌生物膜结构中细菌和胞外多糖关系的初步研究,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年 第2期网络在牙体牙髓疾病诊治中的应用,《中国口腔医学信息》2006年 第1期酪蛋白磷酸肽——磷酸钙溶液体外再矿化作用的化学分析及显微硬度测试,《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06年 第2期肝细胞生长因子在正常牙髓组织中的表达,《上海口腔医学》2006年 第1期不同程度牙周炎自然发展进程与IL-1RN基因多态性的关系,《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06年 第1期健康老年人口腔念珠菌与义齿修复的相关研究,《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06年 第1期

1 阎逊初.放线菌的分类鉴定.科学通报,1956,(1): 阎逊初.放线菌的描述Ⅰ.科学通报,1957,(6): 阎逊初.放线菌的描述.科学通报,1957,(7): 阎逊初,张国伟.近似烟色放线菌菌株的鉴定.科学通报,1957,(10): 阎逊初,张国伟.黄色长孢放线菌和红色长孢放线菌.科学通报,1957,(12): 阎逊初.放线菌的描述.科学通报,1957,(13): 阎逊初.放线菌的描述.科学通报,1957,(15): 阎逊初,张国伟.弗雷德氏放线菌和极长放线菌.科学通报,1957,(17): 阎逊初.放线菌的分类鉴定.抗菌素演讲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 阎逊初等.放线菌分类研究Ⅰ.不吸水放线菌类群的鉴定.微生物学报,1962,8(4): 阎逊初,邓宇秀.放线菌分类研究Ⅱ.吸水放线菌类群的鉴定.微生物学报,1963,9(4): 阎逊初,卢运玉.放线菌分类研究Ⅲ.青色放线菌类群的鉴定.微生物学报,1963,9(4): 阎逊初,张国伟.放线菌分类研究Ⅳ.轮生放线菌类群的鉴定.微生物学报,1963,9(4): 阎逊初,卢运玉.放线菌分类研究Ⅴ.薰衣草放线菌类群的鉴定.微生物学报,1964,10(2): 阎逊初,邓宇秀.放线菌分类研究Ⅵ.球孢放线菌类群的鉴定.微生物学报,1964,10(2): 阎逊初,张国伟.放线菌分类研究Ⅶ.产色放线菌类群的鉴定.微生物学报,1964,10(2): 阎逊初.放线菌分类学进展.《微生物学专题报告》,北京:科学出版社,1964: 阎逊初.微生物特别是细菌分类中的几个问题.科学通报,1964,5: 阮继生,卢运玉,阎逊初.放线菌分类研究Ⅷ.蓝色放线菌类群的鉴定.微生物学报,1964,10(3): 阎逊初,张国伟.放线菌研究Ⅸ.紫色放线菌类群的鉴定.微生物学报,1965,11(4): 阮继生,阎逊初.放线菌分类研究X.绿色放线菌类群的鉴定.微生物学报,1965,11(4): 阎逊初,邓宇秀.放线菌分类研究Ⅺ.弗氏放线菌类群的鉴定.全国第三次抗菌素学术会议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65,(1): 阎逊初,卢运玉.放线菌分类研究XⅡ.金色放线菌类群的鉴定.全国第三次抗菌素学术会议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65,(1): 阎逊初,邓宇秀.放线菌分类的研究XⅢ.黄色放线菌类群的鉴定.微生物学报,1966,12(2): 阎逊初,张国伟.孢子粉红色链霉菌的三个新种.微生物学报,1974,14 (1): 阎逊初,张国伟.灰褐链霉菌类群的二个新种.微生物学报,1975,15 (1): 阎逊初,卢运玉.嗜热放线菌类群分类的研究.嗜热链霉菌的分类鉴定.微生物学报,1975,15(4):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放线菌分类组.链霉菌鉴定手册,北京:科学出版社, 阎逊初,邓宇秀.小单孢菌属分类的研究Ⅰ.五个小单孢菌新种.微生物学报,1976,16(2): 阎逊初,张国伟,邢桂香.灰红紫类群链霉菌的三个新种.微生物学报,1977,17(3): 邓宇秀,阎逊初.寡孢菌科分类的研究Ⅰ,小四孢菌属的研究.微生物学报,1979,19(1): 阎逊初等.链霉菌属中解磷解钾的三个新种.微生物学报,1979,19 (2): 阎逊初等.一株产生链黑菌素的链霉菌新种.微生物学报,1980,20 (1): 邓宇秀,阎逊初.小单孢菌属分类的研究Ⅱ,两个小单孢菌新种.微生物学报,1982,22(1): 阎逊初,姜朝瑞,张亚美.放线菌目中的一个新属.微生物学报,1983,23(4): 刘志恒,阮继生,阎逊初.拟诺氏菌属中的一个新种.微生物学报,1984,24(1): 张国伟,邢桂香,阎逊初.链霉菌科中的一个新属.微生物学报,1984,24(3): 刘志恒,张亚美,阎逊初.放线菌目中的一个新属.微生物学报,1984,24(4): 刘志恒,阮继生,阎逊初.北里孢菌属的一个新种.微生物学报,1986,26(1): 阎逊初.放线菌的分类与鉴定.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

镰刀菌研究现状的论文

1陈鸿逵.高粱炭疽病研究摘要.中华农学会丛刊,1928,64—65:159—160.2Porter R H.Yu T F,Chen H K.The response of hulless barley to seed treatment for covered smut and stripe disease.Phytopathology,1929,19:657—666.3俞大绂,陈鸿逵.江苏省大麦之坚黑穗病.科学,1929,14卷.4陈鸿逵,黄亮,俞大绂.小麦黑粉病的防治试验.金陵学报,1932,2(2):401—411.5Yu T.F,Chen H K.Varietal resistance and susceptibility of wheatsto flag smut (Urocystis triticiKorn).Nanking Univ.Agric.Bull.,1933,9(Nanking Jour.3,217—234).6Yu T F,Chen H K.Seedteatments for controlling stripe disease of hulless barley.NankingJournal 1933,3:237—242,Univ.of Nanking.7俞大绂、陈鸿逵、黄亮.粟粒黑穗病种子消毒试验.中华农学会报,1934,122:1—18.8陈鸿逵.高粱炭疽病之继续研究.中华农学会报,1935,140—141:38.9陈鸿逵.一具廉价的定温箱.浙大农学季刊,1937,1:263—277.10陈鸿逵.炭热力培养箱.病虫知识,1942,2(1):1—10.11陈鸿逵,杨新美.白木耳之人工栽培试验.科学(科学社论文摘要),1944,27卷.12陈鸿逵,方仪.油菜露菌病之研究(一)遮光与幼苗感染程度之关系.科学,1945,28:76.13陈鸿逵,葛起新.洋麻炭疽病及其防治.(浙江)农林通讯,1951,2(2,3):40—42.14陈鸿逵,来元直.浙江省黄麻的主要病害.中国植物保护科学,1961,pp1023—1040,科学出版社.15陈鸿逵,梁训义,高东明.1960—1961年油菜病毒病的防治研究.浙江农业科学院、浙江农业大学1961年科学研究资料汇编(3)植物保护部分,1961,43—50.16陈鸿逵.抗菌素在植物病害防治上的研究概况.浙江农业科学,1963,(11):479—484.17陈鸿逵,梁训义,陈声祥.1962—1963年油菜病毒病的发生发展及其防治的初步研究.浙江农业科学院、浙江农业大学1963年研究资料汇编,昆虫植病部分,1963,116—126.18陈鸿逵,梁训义,金敏忠.杭州地区油菜病毒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研究.植物保护学报,1963,2(1):1—12.19陈鸿逵.柑桔干枯病、香蕉枯萎病等.植物检疫,1979,pp75—86,上海科技出版社.20陈鸿逵,王拱辰,汪利群.镰刀菌研究:菽麻和垂柳上镰刀菌的鉴定.植物病理学报,1979,9(1):11—18.21陈鸿逵,王拱辰,盛方镜.聚乙二醇(PEG)在水稻普矮病毒(RDV)抗血清制备上的应用.植物病理学报,1980,10(2):83—88.22陈鸿逵.菌类(Fungi)(《浙江药用植物志》,上册).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23一37.23陈鸿逵,王拱辰,梁训义.镰刀菌研究:浙江省大小麦赤霉病穗上的镰刀菌种类及其致病性.植物病理学报,1982,12(3):1—12.24陈鸿逵,王拱辰,俞永信.寄生于浙江的海州常山叶上鞘锈菌(Coleos poriumclerod end ri)夏孢子堆中的镰刀菌研究.浙江农业大学学报,1984,10(4):357—366.25鲍建荣,陈鸿逵.侵染二化螟幼虫的瘤状多毛孢菌生物学特性研究.浙江农业大学学报,1986,12(4):392—400.26王拱振,陈鸿逵,林振玉,骆平西.浙江省多隔镰刀菌(Fusariumde-cemcellulare)的研究.浙江农业大学学报,1986,12(3):401—405.27陈鸿逵,鲍建荣,王拱辰.荸荠秆枯病菌的产孢及孢子萌发条件的研究.浙江农业科学。1988,(3):138—139.28蒋冬花,陈鸿逵,王拱辰.荸荠枯萎病—浙江省一种荸荠新病害.植物病理学报,1988,18(4):197—202.29陈鸿逵,王拱辰.浙江镰刀菌志.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植物保护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紧张又充实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大学生们马上就要开始最难熬的毕业设计阶段,而我们做毕业设计之前要先写好开题报告,快来参考开题报告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我整理的植物保护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毕业论文题目:

菌寄生真菌纤细齿梗孢蛋白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

姓名: xx 学号: xxxx

年级: xxx 专业: 植物保护

指导教师:姓名 xxx 职称 教授

学科 植物病理

山东农业大学教务处

20XX年x月x日

一、选题依据(拟开展研究项目的研究目的、意义)

菌寄生(Mycoparasitism)是发生在菌寄生真菌与寄主真菌之间的一种寄生方式,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一种真菌与真菌之间的相互作用。一直以来,生物间相互作用及信号传导的分子机制,是当今生命科学研究的热门。利用菌寄生真菌与寄主真菌作为研究的模式系统来揭示生物相互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李多川(Li,1996)先生发现纤细齿梗孢(Olpitrichum tenellum)和串珠镰刀菌(Fusarium moniliforme)的菌寄生关系以来,我们实验室试图通过研究纤细齿梗孢和串珠镰刀菌,来建立菌寄生真菌与寄主真菌相互作用机制研究的模式系统,从而揭示菌寄生真菌与寄主真菌之间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纤细齿梗孢(Olpitrichum tenellum)是串珠镰刀菌的一种重寄生真菌,该菌是一种接触性活体重寄生菌,离体试验发现其分生孢子只有在串珠镰刀菌细胞壁提取物刺激下才能萌发。这说明两者之间的重寄生关系是建立在二者识别与互作的分子机制上的(Li,2004)。在纤细齿梗孢和串珠镰刀菌相互作用过程中,几丁质酶、蛋白酶等细胞壁裂解酶可能起到重要作用。其中,蛋白酶在木霉属菌寄生真菌中的功能已经得到初步证明,而纤细齿梗孢的蛋白酶的研究还未见报道。因此,克隆纤细齿梗孢蛋白酶编码基因对于从分子水平上研究重寄生真菌和寄主识别和互作机制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文献综述内容(在充分收集研究主题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提出问题,找到研究主题的切入点,附主要参考文献)

纤细齿梗孢(Olpitrichum tenellum)是李多川教授分离得到的一种活体营养接触型菌寄生真菌[1~3],其寄主包括Fusarium moniliformeAlternaria alternata等。近年来,我们实验室一直在努力以其为基础研究菌寄生真菌与寄主真菌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经过多年的研究,人们渐渐认识到真菌细胞壁蛋白在细胞与外界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细胞壁蛋白研究已经成为生物间相互识别机制研究的热点。鉴于以上原因,我们实验室成功分离纯化了纤细齿梗孢的寄主之一Alternaria alternata菌丝细胞壁上的一种特异性糖蛋白——凝集素,并初步证明其在和孢子吸附过程中起到识别因子的作用[4]。近年来,菌寄生真菌细胞壁裂解蛋白酶在菌寄生过程中的作用被人们逐渐重视起来。克隆和表达菌寄生真菌的蛋白酶编码基因变得很有意义。本研究试图以菌寄生真菌纤细齿梗孢(Olpitrichumtenellum)作为研究材料克隆了其蛋白酶基因。根据氨基酸的保守序列设计兼并引物,然后采用RT-PCR和RACE是一个较为快速、简单和高效的方法。本实验根据同源保守序列设计兼并引物,通过RT-PCR及RACE-PCR的方法,克隆了蛋白酶的编码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并对该基因进行了序列分析,为后续试验打下了基础。

由于Olpitrichum tenellum在离开寄主的人工培养基中很难生长,纯化其蛋白酶变得非常困难。因此,我们需要使用外源蛋白表达系统得到蛋白,进一步研究其性质,从而搞清楚其在重寄生过程中的作用。在过去的几十年间,随着DNA重组技术的不断发展,通过构建遗传工程菌株,人们可以较容易地使各种各样的天然酶的基因在微生物系统中高效表达,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摆脱对天然酶源的依赖。

基因工程的表达系统有原核表达系统和真核表达系统两大类。在原核表达系统中,大肠杆菌表达系统是目前了解最深入,实际应用最为广泛的表达系统。与其他表达系统相比,大肠杆菌表达系统具有遗传背景清楚、目标基因表达水平高、培养周期短、抗污染能力强等特点。在基因表达技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分子生物学研究和生物技术产业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工具[5]。

Pichia pastoris基因表达系统经过十几年发展,已基本成为较完善的外源基因表达系统,具有易于高密度发酵,表达基因在宿主基因组中稳定整合,能使产物有效分泌并适当糖基化,培养方便经济等特点。利用强效可调控启动子AOX1,已高效表达了HBsAg、TNF、EGF、破伤风毒素C片段、基因工程抗体等多种外源基因[6],证实该系统是高效、实用、简便,能提高表达量并保持产物生物学活性的外源基因表达系统。表达系统在生物工程领域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促进更多外源基因在该系统的高效表达,提供更为广泛的基因工程产品[7]。

我们已经分离到蛋白酶的编码基因,本研究中将该基因的去掉信号肽序列的正确阅读框融合于原核表达载体pET-22b(+)和毕赤酵母表达载体pPIC9K上,分别转化 BL21及Pichia pastoris GSxx5,以期在这些菌株中有效表达该基因的编码产物,从而为以后功能研究打下基础。

1 李多川.1998.菌寄生真菌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37~65.

2 21.李多川.1998.菌寄生真菌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微生物学通报,25:345~347.

3 .李多川,沈崇尧.1997.菌寄生菌物与寄主菌物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西北农业学报,6:94~98.

4 张成省,李多川,孔凡玉. alternata菌丝细胞壁凝集素的纯化与特性研究.植物病理学报,35(2):141~147.

5 .xx.何诚,朱运松.1998.甲醇营养型酵母表达系统的研究进展.生物工程进展,18:7~xx.

6 彭毅,杨希才,康良仪.2000.影响甲醇酵母外源蛋白表达的因素.生物技术通报,4:33~36.

7 韩雪清,刘湘涛,尹双.2003.毕赤酵母表达系统.微生物学杂志,3:35~40.

三、研究方案(主要研究内容、目标,研究方法、进度):

1、研究内容:

本课题选择纤细齿梗孢(Olpitrichum tenellum)做为研究对象,通过RT-PCR及RACE技术分离克隆了其丝氨酸蛋白酶基因,并进行原核及真核表达,并对其的性质进行了研究,为进一步的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2、研究的目标:

克隆了纤细齿梗孢(Olpitrichum tenellum)的丝氨酸蛋白酶基因,进行原核及真核表达,并对其的性质进行了研究。

3、研究方法:

将纤细齿梗孢(Olpitrichum tenellum)接种到LB培养基上,培养14个小时后,收集菌丝,然后采用总Trizol法提取RNA。再从GenBank数据库中搜索到大量的蛋白酶氨基酸序列,并根据同源性进行分类,分别设计兼并引物。再通过RT-PCR、3’-RACE、5’-RACE获得全长cDNA、DNA克隆,并将其连接到载体上,然后采用电击法将将重组质粒转入到全长cDNA、DNA克隆中,通过透析纯化蛋白酶,最后研究其特性。

四、研究进度:

20xx年5月23日~20xx年5月29日 整理收集资料,并跟着研究生学习基本实验技术。

20xx年5月30日~20xx年6月18日 提取RNA,设计引物、全长cDNA、DNA克隆 。

20xx年6月19日~20xx年7月15日 转化大肠杆菌、毕赤酵母表达,获得纯纯产物,并研究其特性。

20xx年3月~20xx年6月 对实验结果不理想的实验重做,整理实验数据,完成毕业论文,并准备毕业答辩。

五、技术路线:

收集菌丝

总RNA提取

同源序列 设计引物

特性研究

RT-PCR、

3’-RACE、5’-RACE

纯化表达产物

全长cDNA、DNA克隆 转化大肠杆菌、毕赤酵母

四、进程计划(各研究环节的时间安排、实施进度、完成程度)

20xx年5月23日~20xx年5月29日 整理收集资料,并跟着研究生学习基本实验技术。完成实验的1%。

20xx年5月30日~20xx年6月18日 提取RNA,设计引物、全长cDNA、DNA克隆。完成实验的50%。

20xx年6月19日~20xx年7月15日 转化大肠杆菌、毕赤酵母表达,获得纯纯产物,并研究其特性。完成实验的95%。

20xx年3月~20xx年6月 对实验结果不理想的实验重做,整理实验数据,完成毕业论文,并准备毕业答辩。完成100%。

五、导师对文献综述的评语

签字:

20xx年xx月xx日

六、专业意见

专业主任签字:

20xx 年 月 日

七、学院意见

学院(章): 负责人签字:

20xx年xx月xx日

摘要:

针对目前浙江农林大学植物保护研究法实验教学方法、内容及手段等方面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相关改革对策:优化实验课程内容,整合实验模块,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等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以及课程考核方式和时间安排的调整,旨在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及创新能力。

关键词:

植物保护论文

目前,国内外很多农业院校的植物保护专业均开设了昆虫研究法和植病研究法课程。为优化本科培养方案,浙江农林大学通过调整教学大纲,将植病研究法、昆虫研究法和农药研究法合并成一门植物保护研究法课程。植物保护研究法是植物保护专业重要的专业限选课程之一,是植物保护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和提高学生专业实验技能和学习兴趣的重要课程,是一门专业性、实践性很强的实验学科。通过这门课程的教学,能使学生掌握植物保护研究的基本方法及基本原理,培养植物保护研究常规操作能力,以及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和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整理资料、总结归纳和论文撰写的能力。笔者分析了浙江农林大学植物保护研究法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教学改革内容,并总结了改革成效。

1.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传统实验教学的弊端传统实验教学的主要特征是“灌输式”“填鸭式”,学生在2个小时的实验过程中就是简单地按照实验指导书和实验大纲中的实验方法和步骤依葫芦画瓢,实验完成后,又按照统一的模式填写实验报告。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无需独立思考和分析,更谈不上发挥创新能力了。因此,很难让学生对实验产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更无从谈起了。虽然这种传统实验模式简明、清晰,有利于学生对相关结论的认可、理解和记忆,也有利于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的控制,教师和学生很轻松愉快地就能完成实验教学任务。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传统实验教学的弊端立即显现。学生缺乏设计实验的能力,在实验过程中缺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后缺乏正确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因此,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急需改革。

实验教学内容系统性不强植物保护研究法是植物保护专业本科学生的一门专业课程,其涉及的内容有昆虫研究法、植病研究法和农药研究法。在以往的实验课程中,只是简单地把这3门课的实验合在一起上,并没有把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如昆虫实验时,指导教师一般是教授昆虫学科的教师;而在进行植病实验时,则由讲授植病学科的教师指导。这样的实验模式难以使植物病虫害系统联系起来,学生学习专业知识不够系统和深入,容易造成理解上的片面性和孤立性,不利于掌握该专业的系统知识和技能。

实验考核不科学以往实验课程成绩评定的主要依据是实验报告,而每次实验课结束后,学生递交的实验报告只是把实验大纲(包括实验口的、原理、仪器与试剂、内容及方法)原文不动地抄一遍,实验结果更是千篇一律,这样实验就变成了预演过程,学生在实验中缺乏思考,不利于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背离了实验课教学的初衷。同时,还会导致每位学生的实验成绩差异微乎其微,不具有良好的区分度。

2.教学改革内容

重视教学环节在以往的实验课程中,实验教学所需要的实验用具和材料大多数都是实验教辅人员提前准备,导致他们的工作量非常大。让学生参与实验材料的准备和管理,一方面提高了教辅人员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对实验过程有全面了解,获得整个科研实践过程的训练,从而养成好的实验习惯,在未来的科研工作中做到计划周密、有条不紊地安排和实施实验计划。同时,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必须教育学生认真操作、仔细观察、实事求是地记录实验结果,并对实验进行科学分析。一日_发现弄虚作假的学生,一定要严厉批评,同时帮助他们分析失败的原因,找出解决的方法,有条件的情况下,让其重新做实验,让学生充分意识到科学研究允许失败,但是不能有半l从虚假。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教学是培养和训练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尤其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其独特的地位和作用。该项口分别以某种农作物病虫害为主轴展开一系列的实践性实验教学,要求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和执行各项实验内容,指导教师负责答疑和提供技术帮助。学生通过自己分组、调查、取样、鉴定、查阅资料、讨论制订实验方案和动手实验等一系列步骤,不仅可以很好地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而且还有助于提高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进一步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优化实验教学内容结构将整个实验课程设置成一个综合性的大实验:分别以某个农作物上的病虫害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贯穿整个课程。将口前昆虫研究法的昆虫标本的采集与制作、昆虫人工饲养技术、昆虫生态学研究方法、昆虫生理生化研究方法、昆虫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和害虫综合治理研究方法5个实验和植病研究法的植物病害调查、植物病原菌分离与鉴定技术、植物病原菌分子生物学鉴定技术、植物病原真菌遗传转化技术和植物病害综合治理技术5个实验合并成1个综合性大实验,将植物病虫害研究以故事的形式紧密地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将课堂知识与田间实际应用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兴趣。整个实验就是以具体的作物病虫害发生为时间轴,具有很强的连贯性和系统性,学生只有认真完成每一个实验,才能很好地保证后续实验的顺利进行,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同时也改变了学生实验报告千篇一律的`现象。改革成绩评定方式实验课成绩一方面是对学生实验完成好坏的肯定,另一方面也对学生起到了一定的督促作用。为了做到对学生的全面评价,实验成绩除实验报告和考勤成绩外,应将实验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动手操作能力、实验结果记录规范性量化纳入成绩考核。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主动观察并记录每个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量化后按一定比例记入总成绩,对那些既有独立操作能力,又有创新意识的学生,适当给予创新学分。实验过程中,学生是否遵守实验室规则、是否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实验结束后,学生是否打扫卫生、是否清洗实验器材等,这些看似小问题,但也体现着一个人的品质和素养,做得好的学生也可以适当加分。

3.改革成效

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及其对专业知识重要性的认识学生能在同一时间完成植病研究法、昆虫研究法和农药研究法3门实验课程,体现了实验课程很强的连贯性和系统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将这3门课程的相关内容紧密、有机地联系起来,对植物病虫害防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及其对专业知识重要性的认识。在实验的过程中,强调把学生的动手能力放在首位,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实验中,切身体会到所学专业的意义。

培养学生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植物保护研究法实验教学模式具有系统化和整体化特点,同时涉及昆虫研究法、植病研究法、农药研究法等相关学科课程。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在对病虫害的认知及其防治等问题的处理上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在独立思考、查找资料、咨询专业教师、综合分析之后,拟定出具体的处理方案,能够融会贯通地掌握植物保护学科的理论知识和基本实践技能。

提高指导教师的业务水平新的实验教学模式综合运用了3门相关课程的理论知识,加强了课程的综合实践环节,因此指导教师自身的知识面、操作技术、实践应用和协调能力都需要提升。所以,这种实验教学模式促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同学生一起不断学习,丰富专业理论知识,完善专业实践体系,提高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和掌握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发展动态、研究的新进展、出现的新技术,从而提高了指导教师的业务水平。

4.结语

植物保护研究法在植物保护专业2013级和2014级本科生实验课程教学中进行了实践,通过问卷调查,95%的学生认为在实验过程中有较多的动手机会,激发了自己对实验的兴趣,提高了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认为该教学方法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拓展学生的科研思路、激发学生的创新创造力和提高学生的独立应用实践能力,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

根本就是无解的项目,实验室里搞搞就算了,放在大田里搞,变化因因素太多了,除非农药百分百降解矿化了,这可能吗?否则代谢不完全的中间体是否有志毒还说不定,还要做急性和遗传的毒理试验,总之,不好搞,说能搞,都是怱悠

菌种选育研究现状论文

你在百度上搜索一下,需要那篇,我给你下载

中国现代菇业发展现状及展望引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之后,在中国共产党和各级政府的重视下,给中国的菇业--这种有悠久历史的传统产业带来蓬勃发展的生机,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方针为我国菇业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在国家科技部实施"星火计划",农业部实施"丰收计划",教育部实施"燎原计划",各省市实施"扶贫计划",农村实行种植结构调整,启动"白色农业工程"和国务院提出"开发大西北"等一系列重大举措中,都把食用菌的科研和生产列为重点扶持项目。在这种大好形势下,我国的全体菇业同仁,科技人员和1500万菇农,团结协作、群策群力,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食用菌的道路,经过半世纪努力,使我国菇业一直保持欣欣向荣、持续发展的局面,并跃居世界食用菌生产大国之列,为发展农村经济,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丰富城乡人展的物质供应改善人民的生活、增加外汇收入、开发新的食品资源和药品资源、保障人民健康等方面都作出了很重要的贡献。一、历史回顾1.60年代根据内贸部(商业部各省市供销社)和外贸部(中国土畜产粮油进出口公司)(各省市外贸局)、医药公司提供的国内外需求的信息,各地的农业局、食用菌协会,食用菌生产领导小组或办公室立刻发动和组织传统的有出口价值的食用菌商品生产,群众习称发展三菇两耳一茯苓(蘑菇、草菇、金针菇、白木耳、黑木耳、茯苓Wolfiporia cocos)。70年代根据国内市场,重点抓栽培材料丰富、栽培方法简单、群众欢迎的品种,群众称"五菇三耳一茯苓"(蘑菇、草菇、平菇、金针菇、凤尾菇、白木耳、黑木耳、毛木耳、茯苓)。2.在发展生产的同时,根据各地的资源,大力提倡合理采集和利用野生(天然的)食用菌资源,特别是至今还无法人工栽培的各种内生或外生菌根性食用菌,如红菇(Russula vinosa)、青头菌(Russula virescens)、松口蘑(Tricholoma matsutake)、牛肝菌(Boletus edulis)。3.系统总结传统食用菌香菇、黑木耳、银耳的栽培经验,进行技术革新,大力普及科学种菇知识。4.利用现代生物学、微生物学知识与技术,分离培养出各种可以人工栽培的木生或草生的野生食用菌菌种,进行人工驯化,使之变野生为家栽。80年代,随着栽培品种的增多,常规品种难于销售,三明真菌研究所提出大力发展珍稀食用菌的建议。5.我们强调科研和生产(栽培)相结合,提倡科技人员必须实践--实践--再实践,学习,学习,再学习。我们提倡科研所的工作人员深入生产区,总结群众实际的生产经验,并跟踪和借鉴世界各国,特别是欧美各国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来提高我国食用菌科技工作者和生产者的水平,6.作为重点生产资料的菌种生产。我们强调生产单位(菌种场)或生产人员,必须有事业心、责任心、良心和爱心,必须向菇农提供优质没有杂菌污染的优良菌种,不许用劣种、假种坑害菇农。7.在人才培养方面,华中农业大学、浙江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北京农业大学、山西大学、福建农学院等部分教师长期从事食用菌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并先后开设食用菌的专业班、进修班,有条件的还招收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同时建立许多专业的科研机构,如上海食用菌研究所,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三明真菌研究所,商业部昆明食用菌研究所,轻工业部食用菌研究所,福建轻工研究所,以及各省市县的食用菌研究所、民办研究所、试验站。他们带动全国近3000万菇农,把生产和研究逐步引向深入,并在生产实践中,有所发明、有所创新。许多栽培工艺、新模式、新技术都是他们创造发出来的,他们既推动食用菌的发展,又成为食用菌生产的行家里手。8、此外,各地还创办了各种食用菌杂志,如上海的《食用菌》与《食用菌学报》,昆明的《中国食用菌》,以及《浙江食用菌》、《江苏食用菌》、《福建食用菌》等,发表了数万篇的论文、报告、译文,既交流了经验,又促进了食用菌发展。二、发展现状食用菌已成为中国农业中的一个重要产业,是种植业中仅次于粮、棉、油、果、菜的第六大类产品,总产值达200多亿元。现在,中国食用菌年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60%以上,出口量占亚洲出口总量的80%,占全球贸易的 40%。2001年全国食用菌产量达到781多万吨, 2002年其产量为876万吨,加工后的总产值 408亿元。中国是名副其实的食用菌生产大国,除产量外,食用菌的栽培种类也位居世界首位。目前在中国进行人工栽培的食用菌约有六十余种,例如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香菇(Lentinula edodes)、金针菇(Flammulina velutipes)、平菇(Pleurotus ostreatus)、凤尾菇(Pleurotus pulmonarius)、秀珍菇(Pleurotus spp.)、滑菇(Pholiota nameko)、竹荪(Dictyophora spp.)(棘托竹荪Dictyophora echinovolvata、长裙竹荪Dictyophora indusiata、短裙竹荪Dityophora duplicata、红托竹荪Dictyophora rubrovolvata)、毛木耳(Auricularia polytricha)、黑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银耳(Tremella fuciformis) 、草菇(Volvariella volvacea)、银丝草菇(Volvariella bombycina)、猴头菌(Hericium erinaceus)、姬松茸(Agaricus blazei)、杏鲍菇(Pleurotus erygii complex)、阿魏蘑(Pleurotus ferulae)、白灵菇(Pleurotus nebrodensis)、灰树花(Grifola frondosa)、皱环球盖菇(Stropharia rugoso-annulata)、长根菇(Oudemansiella radicata)、鸡腿蘑(Coprinus commatus)、真姬菇(Hypsizygus marmoreus)等。中国的食用菌重点产区主要分布在黑龙江、河北、河南、山东、浙江、江苏、福建、广东和四川等省(见图1)。全国有两个省年产量超过100万吨,3个省超过 50万吨,6个省超过30万吨,4个省超过10万吨。但是,全国食用菌的生产发展很不平衡,西部地区发展尤为缓慢。图1 中国食用菌的重点产区分布图食用菌是我国重要的出口创汇农产品。据国家海关总署统计,2002年我国食用菌产品出口量为万吨、出口值亿美元、平均换汇美元/吨。2002年我国食用菌产品出口到119个国家和地区,其中香菇(干)出口6648 吨,创汇4148万美元,占世界香菇贸易额的80%;黑木耳(干)出口7767吨,创汇2507万美元。出口到世界各大洲的出口量与出口值所占比例见表1。出口量在万吨以上的国家和地区有12个:日本、香港、韩国、德国、加拿大、马来西亚、美国、意大利、荷兰、俄罗斯联邦、爱沙尼亚和台湾省。出口值在500万美元以上的国家和地区有15个:日本、香港、德国、韩国、意大利、美国、马来西亚、加拿大、荷兰、澳大利亚、俄罗斯联邦、爱沙尼亚、台湾省、法国、印度。表1 2002年我国食用菌出口量与出口值亚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非洲出口量出口值按2002年海关统计目录,在与上年可比的15种产品中:出口量增长的产品有6种(表2),出口量下降的产品有9种(表3)。出口值增长的有9种(表4),出口值下降的有6种(表5)。表2 2002年出口量增长的食用菌产品茯苓干木耳小白蘑菇罐头非醋方法制作或保藏的块菌干银耳冷冻松茸表3 2002年出口量下降的食用菌产品盐水小白蘑菇其他干蘑菇及菌块(包括香菇)鲜或冷藏菌块冬虫夏草其他暂时保藏的蘑菇及菌块未列名主要用作药料的植物(包括灵芝)盐水松茸其他伞菌属蘑菇罐头其他非醋方法制作或保藏的伞菌属蘑菇表4 2002年出口值增长的食用菌产品其他伞菌属蘑菇罐头茯苓冬虫夏草小白蘑菇罐头干木耳盐水松茸冷冻松茸干银耳其他非醋方法制作或保藏的伞菌属蘑菇表5 2002年出口值下降的食用菌产品盐水小白蘑菇鲜贮或冷藏菌块其他暂时保藏的蘑菇及菌块其他干蘑菇及菌块(包括香菇)未列名主要用作药料的植物(包括灵芝)非醋方法制作或保藏的菌块三、展望从新中国成立到二十世纪末,短短的五十年间,中国的食用菌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中国的食用菌产业在科研、产品质量、产品价位、深加工等领域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相当差距。要把这个产业做大做强,还需要不断努力,继续拼搏。我们必须认真总结我们已经取得的成功经验,克服我们的缺点,改进我们的组织、管理,并努力借鉴和学习世界各国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今后我们必须逐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加强对国内外科技信息和市场信息的研究。"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必须知道国内外市场的需求(种类、数量)来组织各地的食用菌生产,防止盲目生产,单品种一哄而起,菇贱伤农,挫伤生产者的积极性。2、把扶贫式粗放型千家万户小规模的栽培模式,逐渐向专业化集约型的栽培模式转变,按照各省市"十五"规划的要求,充分利用各地的温、光、水、气、物等自然资源,发展各具特色的市县食用菌产业,在巩固历来常规的传统品种如香菇、蘑菇、平菇、草菇、金针菇等的同时,适当栽培一些珍稀食用菌,既要满足广大工薪阶层的消费水平,又要满足高薪阶层酒家、宾馆的特殊需要(如白灵菇、杏鲍菇、茶薪菇、真姬菇等)。不要单单追求产量,而应重点放在提高产品质量。3、建议各地增加科技投入,组建国家级、省市级专业科研所和地方民营的科研所。目前,分散在各省市的专业研究所面临经费短缺,人员老化,或退休或转制的多重压力,科研人员后继乏人,尤其是高级研究人员更为缺乏,各地应把培养人才作为一项长远的投资来抓。4、加强菌政管理,逐步建立菌种(新品种、新菌株)注册登记制度,保护育成者或单位的合法权益;建立审定菌株的菌种生产制度;严禁无证生产销售伪劣菌种坑害菇农。5、我国加入WTO后,食用菌产品出口,除面临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外,技术壁垒(绿色壁垒)明显增多,食用菌产品的安全性对其出口的不利影响更加突出,应当引起业内人士的高度重视。必须加强食用菌病虫害的综合管理,禁止使用各种危害人体健康的农药如滴滴涕(DDT)、乐果(Dimethoate)、多菌灵(Carbendazim)、甲胺磷(Methamidophos),各种未经安全检查及卫生部门批准使用的各种自制的杀菌剂,禁止使用有残留的重金属元素如砷(As)、汞(Hg)、镉(Cd),生长激素、抗生素(Antibiotics)等。6、加强各省市县食用菌的资源普查。保护生物资源的多样性。为引种、驯化、育种和栽培提供本国的种质资源。开发可以人工栽培的木腐菌、草腐菌、充分利用并合理采集现在还不能人工栽培的各种菌根型食用菌。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应逐步重视食用菌生物学、生理学和遗传学方面的研究,为选育优良菌种和高产、稳产、优质高效提供理论依据和相关技术措施。7、大力开发符合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与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天然、营养、保健、安全"要求的食用菌新品种。8、开发食用菌栽培的新原辅材料(基本材料、辅助材料、增量材料、营养源材料、增氧剂、吸水剂),研究新配方,保护有限的阔叶树资源(结合当前退耕还草还林工程)营造食用菌专用林,充分利用各地野生的碳源植物(如各种禾本科野草),各种野生的氮源植物(如豆科植物),但不得使用转基因的辅助材料。9、加强各种食用菌机具的研制,提高劳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降低劳动强度。10、加强食用菌废培养基的综合利用研究,保护各生产区的生态环境。11、加强食用菌的深度加工研究。食(药)用菌含有多种功能独特的活性成分(例如香菇多糖、灵芝多糖、灰树花多糖等),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将这些活性成分提取出来造福人类。食用菌是人类现在与未来重要的食品与药品来源,我们愿意与世界各国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促进世界菇业的发展。(谢谢!)

微生物育种-诱变育种摘要:分析了近几年来我国常用的几种物理诱变和化学诱变育种方法的原理、特点以及成功案例等, 为微生物诱变育种提供了依据。综述了其在酶制剂、抗生素、氨基酸、维生素、杀虫剂等高产菌种选育中的应用进展;对该技术与离子束技术、空间技术的结合在微生物菌种选育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关键词:诱变;微生物育种;应用进展;展望 微生物与酿造工业、食品工业、生物制品工业等的关系非常密切, 其菌株的优良与否直接关系到多种工业产品的好坏,甚至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质量,所以培育优质、高产的微生物菌株十分必要。微生物育种的目的就是要把生物合成的代谢途径朝人们所希望的方向加以引导, 或者促使细胞内发生基因的重新组合优化遗传性状, 人为地使某些代谢产物过量积累,获得所需要的高产、优质和低耗的菌种。作为途径之一的诱变育种一直被广泛应用。目前,国内微生物育种界主要采用的仍是常规的物理及化学因子等诱变方法。此外,原生质体诱变技术已广泛地应用于酶制剂、抗生素、氨基酸、维生素等的菌种选育中,并且取得了许多有重大应用意义的成果。1、诱变育种物理诱变紫外照射紫外线照射是常用的物理诱变方法之一, 是诱发微生物突变的一种非常有用的工具。DNA 和RNA 的嘌呤和嘧啶最大的吸收峰在260nm, 因此在260nm 的紫外辐射是最有效的致死剂。紫外辐射的作用已有多种解释,但比较确定的作用是使DNA 分子形成嘧啶二聚体[1]。二聚体的形成会阻碍碱基间正常配对,所以可能导致突变甚至死亡[2]。紫外照射诱变操作简单,经济实惠,一般实验室条件都可以达到,且出现正突变的几率较高,酵母菌株的诱变大多采用这种方法。电离辐射γ- 射线是电离生物学上应用最广泛的电离射线之一,具有很高的能量,能产生电离作用,可直接或间接地改变DNA 结构。其直接效应是可以氧化脱氧核糖的碱基,或者脱氧核糖的化学键和糖- 磷酸相连接的化学键。其间接效应是能使水或有机分子产生自由基, 这些自由基可以与细胞中的溶质分子发生化学变化,导致DNA 分缺失和损伤[2]。除γ- 射线外的电离辐射还有X- 射线、β- 射线和快中子等。电离辐射有一定的局限性,操作要求较高,且有一定的危险性,通常用于不能使用其他诱变剂的诱变育种过程。离子注入离子注入是20 世纪80 年代初兴起的一项高新技术,主要用于金属材料表面的改性。1986 年以来逐渐用于农作物育种,近年来在微生物育种中逐渐引入该技术[3]。离子注入时,生物分子吸收能量,并且引起复杂的物理和化学上的变化,这些变化的中间体是各类活性自由基。这些自由基,可以引起其它正常生物分子的损伤,可使细胞中的染色体突变,DNA 链断裂,也可使质粒DNA 造成断裂。由于离子注入射程具有可控性, 随着微束技术和精确定位技术的发展,定位诱变将成为可能[4]。离子注入法进行微生物诱变育种, 一般实验室条件难以达到,目前应用相对较少。 激光激光是一种光量子流,又称光微粒。激光辐射可以通过产生光、热、压力和电磁场效应的综合应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有机体,引起细胞染色体畸变效应、酶的激活或钝化,以及细胞分裂和细胞代谢活动的改变。光量子对细胞内含物中的任何物质一旦发生作用, 都可能导致生物有机体在细胞学和遗传学特性上发生变异。不同种类的激光辐射生物有机体,所表现出的细胞学和遗传学变化也不同[5]。激光作为一种育种方法,具有操作简单、使用安全等优点,近年来应用于微生物育种中取得不少进展。 微波微波辐射属于一种低能电磁辐射, 具有较强生物效应的频率范围在300MHz~300GHz,对生物体具有热效应和非热效应。其热效应是指它能引起生物体局部温度上升。从而引起生理生化反应;非热效应指在微波作用下,生物体会产生非温度关联的各种生理生化反应。在这两种效应的综合作用下,生物体会产生一系列突变效应[6]。因而,微波也被用于多个领域的诱变育种,如农作物育种、禽兽育种和工业微生物育种,并取得了一定成果。 航天育种航天育种,也称空间诱变育种,是利用高空气球、返回式卫星、飞船等航天器将作物种子、组织、器官或生命个体搭载到宇宙空间, 利用宇宙空间特殊的环境使生物基因产生变异,再返回地面进行选育,培育新品种、新材料的作物育种新技术。空间环境因素主要有微重力,空间辐射,以及其它诱变因素如交变磁场,超真空环境等,这些因素交互作用导致生物系统遗传物的损伤,使生物发生诸如突变、染色体畸变、细胞失活、发育异常等。航天育种较其它育种方法特殊, 是航天技术与微生物育种技术的有机结合,技术含量高,成本高,个体研究者或一般研究单位都难以实现,只能与航天技术相结合,由国家来完成。2.1 化学诱变 烷化剂烷化剂能与一个或几个核酸碱基反应,引起DNA 复制时碱基配对的转换而发生遗传变异, 常用的烷化剂有甲基磺酸乙酯、亚硝基胍、乙烯亚胺、硫酸二乙酯等。甲基磺酸乙酯( ethylmethane sulphonate ,EMS) 是最常用的烷化剂,诱变率很高。它诱导的突变株大多数是点突变,该物质具有强烈致癌性和挥发性,可用5%硫代硫酸钠作为终止剂和解毒剂。N- 甲基- N'- 硝基- N- 亚硝基胍( NTG) 是一种超诱变剂,应用广泛,但有一定毒性,操作时应该注意。在碱性条件下,NTG 会形成重氮甲烷(CH2N2),它是引起致死和突变的主要原因。它的效应很可能是CH2N2 对DNA 的烷化作用引起的[2]。硫酸二乙酯( DMS) 也很常用,但由于毒性太强,目前很少使用。乙烯亚胺,生产的较少,很难买到。使用浓度,高度致癌性,使用时需要使用缓冲液配置。 碱基类似物碱基类似物分子结构类似天然碱基,可以掺入到DNA 分子中导致DNA 复制时产生错配,mRNA 转录紊乱,功能蛋白重组,表型改变。该类物质毒性相对较小,但负诱变率很高,往往不易得到好的突变体。主要有5- 氟尿嘧啶( 5- FU) 、5- 溴尿嘧啶( 5- BU) 、6- 氯嘌呤等。程世清等[25]用5- BU 对产色素菌( 分枝杆菌T17- 2- 39) 细胞进行诱变,生物量平均提高. 无机化合物诱变效果一般,危险性较小。常用的有氯化锂,白色结晶,使用时配成的溶液, 或者可以直接加到诱变固体培养基中,作用时间为30min~2d。亚硝酸易分解,所以现配现用。常用亚硝酸钠和盐酸制取,将亚硝酸钠配成 的浓度, 使用时加入等浓度等体积的盐酸即可。 其他盐酸羟胺,一种还原剂,作用于C 上,使G- C 变为A- T。也较常用,使用浓度为~,作用时间60min~2h。此外,诱变时将两种或多种诱变因子复合使用,或者重复使用同一种诱变因子,效果更佳。顾正华等[7]以谷氨酸棒杆菌ATCC- 13761 为出发菌株,经DMS 和NTG 多次诱变处理,获得一株L- 组氨酸产生菌。2、诱变剂 诱变剂的选择在选择诱变剂时, 需要注意诱变剂的专一性, 即某一诱变剂或诱变处理优先使基因组的某些部分发生突变而别的部分即使有也很少发生突变。对诱变剂专一性的分子基础不十分了解万尽管有关的修复途径必定对此有影响, 但它们的关系并不那么简单, 其它各种因素,包括诱变处理的环境条件也能影响突变类型。工业遗传学家很难正确地预言改良某一菌种时需要何种类型的分子水平的突变。因此, 为了产生类型尽可能多的突变体, 最适当的方法是采用几种互补类型的诱变处理。远紫外无疑是所有诱变剂中最为合适的, 似乎可以诱导所有已知的损伤类型。采取有效、安全的预防方法也很容易。在化学诱变剂中, 液体试剂比粉末试剂更易进行安全操作。的另一个不利因素是它有产生紧密连锁的突变丛的趋势, 尽管这种效应在某些体系中能成为有利条件。最后, 必须认识到可能某些特异菌系用某些诱变剂是不能被诱变的。当然这一点通过测定易检出的突变体, 如抗药性突变体或原养型回复突变体的诱变动力学可以相当容易地得到验证。[8] 诱变剂的剂量从随机筛选的最佳效果看, 诱变剂的最适剂量就是在用于筛选的存活群体中得到最高比例的所需要的突变体, 因为这会使在测定效价的阶段更省力。因此在菌株改良以前,为了决定所用诱变剂的最适剂量, 并为突变性的增强技术打下基础, 聪明的做法通常是测定不同诱变剂处理不同菌种时的突变动力学。用高单位突变本身来测定最适剂量有时是不可能的, 因为这种突变的检测很困难。但如使用容易检出的标记如耐药标记, 只要估计到方法的局限性, 还是可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资料的。[9]3、原生质体诱变在工业微生物育种中的应用进展 在酶制剂菌种选育中的应用酶制剂是活的有机体产生的有催化活性的蛋白质,是所有新陈代谢过程必不可少的要素。应用原生质体诱变技术对酶制剂的生产菌株进行诱变,已经获得了许多高产菌株。胡杰等[10 ]对沪酿(Aspergillus oryzae) 31042米曲霉的原生质体进行紫外线-氯化锂、N-甲基- N′-硝基-N - 亚硝基胍( N - methyle - N′- nitro - N -nitrosogunidinc, NTG)复合诱变,筛选到8 株高产中性蛋白酶突变株群,其中最高产酶活力为出发菌株的1162倍,为以后的细胞融合、基因组改组等提供了优良的候选文库。3.2抗生素高产菌种选育中的应用抗生素是微生物细胞的次级代谢产物,目前主要采用微生物发酵法进行生物合成。由于生产菌种产量的高低受多步代谢调控的制约,高产菌株的选育也很困难。原生质体诱变作为一种诱变技术,在抗生素的高产菌种选育中已有着广泛的应用。朱林东等[ 11 ] 通过紫外线诱变始旋链霉菌( S treptom ycespristinaespiralis)的原生质体, 得到了产普那霉素为1159g/L的高产突变株,比出发菌株提高10113%。 在氨基酸、生产溶剂及有机酸菌种选育中的应用氨基酸是生物功能大分子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在食品、饲料、医药、化学工业、农业等行业中应用广泛,各国都在大力发展氨基酸生产。发酵法已成为氨基酸生产的主要方法。因此选育高产菌株是氨基酸工业发展的重要方向。生产溶剂和有机酸是微生物的初级代谢产物,原生质体诱变技术在生产溶剂和有机酸生产菌种选育中也取得了成效。 生素菌种选育中的应用维生素是维持人和动物生命活动必需的、但不能自身合成的一类有机物质,在生长、代谢、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韩建荣等用激光处理青霉( Penicillium sp) PT95 的原生质体,选育到一株菌核生物量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均有显著提高的突变株L05。该突变株的菌核生产量提高 ,菌核中的类胡萝卜素含量提高 ,类胡萝卜素产率的增加幅度达到。 虫菌种选育中的应用苏云金杆菌(B acillus thuringiensis)是从自然界中筛选出来的一大类细菌型微生物杀虫剂,多应用于农林害虫的防治中。王丽红等[ 12 ] 对苏云金杆菌NU- 2的原生质体进行紫外线-氯化锂复合诱变,筛选到的突变株发酵周期从44h缩短到,晶体蛋白含量提高。4、 展望未来近年来,随着新的诱变源的出现,原生质体诱变技术的应用也会有新的进展。离子束作为一种新的诱变源,有其特有的作用机理[ 13 ] ,使得离子束诱变具有诱变谱广、变异幅度大、突变率高等优点,其应用也取得了很多重要的成果,特别是运用离子注入选育Vc菌株的成功,为我国的VC 行业增添了活力。航天搭载的微生物菌种,能借助微重力、空间辐射、超真空等综合空间环境因素的转换,在较短时间里创造目前其它育种方法难以获得的罕见基因突变,以此来进行微生物育种是空间技术育种的一个重要的应用领域。利用空间技术对某些抗生素的产量提高及酶制剂研究曾有些可喜的结果。将离子注入、空间技术与微生物原生质体技术结合起来,微生物原生质体诱变技术将会有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5、结语随着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领域的飞速发展, 许多新型复杂的技术被应用于菌种选育, 如原生质体融合育种技术和基因工程育种技术等, 但是诱变育种技术仍是提供菌株生产能力的重要有效手段。它获得的正突变率相对较高,可以得到多种优良突变体和新的有益基因类型。另一方面,诱变育种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机性,在实际应用中,研究者应根据出发菌株及实验室条件等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诱变方法。本实验室将物理因子和化学因子结合起来对多种酵母菌株进行复合诱变,均得到了理想菌株。此外,我们正在尝试反复采用几种诱变因子进行多次诱变,以期得到更为理想的菌株。参考文献:[1] Madigan,(美),(美),Parker,J.(美).微生物生物学[M].北京:科学出社,2001:390.[2] 曹友声,刘仲敏.现代工业微生物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3] 陈义光,李铭刚,徐丽华,等.新型物理诱变方法及其在微生物诱变育种中的应用进展[J].长江大学学报,2005,2(5):46- 48[4] 余增亮.离子注入生物效应及育种研究进展[J].安徽农学院学报,1991,18(4):251- 257.[5] 胡卫红.激光辐照微生物的研究概况[J].激光生物学报,1999,8(1):66- 69.[6] Leach and reproductive effects of microwave radiation[J].Bull NYAcademicMedicine,1980,55(2):249- 257.[7]顾正华.L- 组氨酸产生菌的选育[J].无限轻工大学学报,2002,21(5): 533- 535.[8]施巧琴,吴松刚.工业微生物育种学(2 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 4,76- 78.[9]戴四发, 黎观红, 吴石金.现代工业微生物育种技术研究进展.微生物学杂志, 2000 年6 月, 20 卷, 2 期.[ 10] 胡杰,潘力,罗立新,等1米曲霉孢子原生质体复合诱变及高活力蛋白酶菌株选育[ J ]1食品工业科技, 2007, 28 (5) :116~1191[ 11 ] 朱林东,金志华1普那霉素产生菌的原生质体诱变育种[ J ]1中国抗生素杂志, 2006, 31 (10) : 591~5941[ 12 ] 王丽红,郭爱莲1苏云金杆菌NU- 2原生质体复合诱变的研究[ J ]1微生物学杂志, 2006, 26 (4) : 23~261[ 13 ] Huiyun Feng, Zengliang Yu, Paul K Chu1 Ion imp lantationof organisms [ J ] 1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06, 54(3- 4) : 49~1201

捕食性真菌研究现状论文

捕食性真菌是寄生在线虫、变形虫、轮虫等小动物上的真菌。它包括形成或不形成捕捉器官的种。狭义的捕食性真菌指能形成捕捉器官或分泌粘性物质的真菌。如捕虫霉目的无柄霉属、梗丛霉属和泡囊虫霉属;丝孢目的肋孢属、隔指孢属和节丛孢属;水霉目的轮虫水霉属的一些种。壶菌目的囊壶菌属、根生壶菌属,虫霉目的擒虫霉属,丝孢目的杀虫孢属的一些种不形成任何捕捉器官,而是靠孢子经寄主的口腔感染。

捕食性真菌广布于有机残体、粪堆、朽木、土壤或水体中,在苔层下面特别多。它们在捕捉线虫时有粘捕和套捕两种方法,前者又称化学捕捉法,后者又称物理捕捉法。粘捕法是靠分泌黏性物质的菌网、菌钮、菌枝、菌丝和孢子粘捕猎物,例如囊胞顶孢霉形成稠密、黏着的捕食网,椭圆隔指孢形成多黏液的菌钮、菌丝和孢子。套捕法是靠菌套套捕线虫,例如绞套节丛孢可形成能收缩的菌套,从而套住线虫;白指孢形成的菌套不能收缩,它是靠整体进行捕捉的。捕虫真菌在黏住或套住线虫以后,与线虫接触处便长出一根细小的穿透枝,它穿透线虫的体壁,在线虫体内形成侵染球,从侵染球再长出充满线虫体腔的营养菌丝,吸收线虫体液作为养料。

有,而且不止一篇,但是怎么给您?

有邮箱么?

先上个截图,看是不是您要的……

=============

整出稿子给你吧,但字数超过限制了……

中国的食用和药用大型真菌

卵 晓 岚

(中国科学腕最生物研究所,北京)

近年来,国内对蘑菇、多孔菌、腹菌及子囊

菌中太型真菌资源的开发虚用十分重视,研究

范围相当广泛,尤其在食用和药用真菌方面的

应用和研究进展很快,反映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食用真菌

以蘑菇为主的食用真菌(简称食用菌),风

昧独特,营养丰富,经常食用有益于人体健康。

人工栽培食用菌,繁殖生长快, 经济效益高,已

受到广泛的重视和推广生产。

1.中国食用菌种类资源: 我国大型真菌资

搛相当丰富,其中野生食用菌种类多迭720种,

143属,44科, 几乎包览世界上已知的重要食

用菌种类。其中担子菌有675种,隶属于34科,

1 25属“ ,以伞菌目(Agarieales)中的白蘑科

(Tri曲o1Dmataceae)、红菇科(k~ laceae)、

蘑菇科(Aqaricaceae)、牛肝菌科(Boletaee—

e)、侧耳科(Pleurotaceae)、丝膜菌科(Co—

rtinariaeeae)、及鹅膏科(Amanitaeeae) 为

主“ 】。属于子囊菌的有45种,10科,18屠

‘见表1)。在已知食菌中味道鲜美,质地优良的

有百种以上。目前已经栽培和进行试验栽培的

40—80种。通常栽培的仅l0多种,所以绝大多

数的食用菌仍处于野生状态。但收集利用尚少,

每年不知有多少野生食用菌在山林中腐烂掉。

原因在于现阶段食用和有毒种类的鉴别问题及

食用菌的嘘集加工等具体措施未能解决, 影响

了这类生物资源的充分利用。对于我国食用菌

种类资源的调查研究工作还需要深人进行。

2.食用菌的营养: 食用菌中蛋白质含量一

般较高。其氨基酸多达l8种左右,特别含有一

般蔬菜缺乏的异亮氨酸、亮氨酸,赖氢酸、蛋氨

酸、苯丙氨酸、苏氨酸、缬氨酸、色氨酸等人体必

额的氨基酸。另外还含有多种维生素、糖类和

矿物质元素等。像金针菇[IOlammullna ·

tipes(Fr.)Sing】、毛木耳[Auricularia po·

lytricha(Moot.)Sac~.】、香菇[Lentinus edo—

de s(Berk.)Sing.]、高大环柄菇[Macrolepi—

ota procera (Fr.)Sing_】、菱红菇(Rmsula

~e$co Fr.)、松口蘑[Tricholoraa raa;sutake

(S.Ito et Imai)Sing.】、滑菇[Pholio;a ^d·

m以D(T Ito)S Ito et Imai】等很多食菌含

有人体必须氨基酸7或8种 尤其食菌中赖氨

酸的含量一般都比较丰富。

鸡油菌(Cantharellus cibarius Fr.)、小

鸡油菌(c.minor Peck)、金耳(Tremellu

ouranHa Schw.ex Fr.)台有类胡萝 素。像

羊肚菌[Morchella esculenla(L)Pers.】中

含有稀有的氨基酸即C一3一氨基一L一脯氨酸

(Cis一3'-amino-L-proline),口一氨基异丁酸(

aminoisobutyric), 2,4-2氨基异丁酸(2,4一

diaminobytyric acid)。四孢蘑菇(Aqaricus

campestris L. ex Fr.)、紫丁香蘑[Lepista

nuda(Bul1.ex Fr.) Cooke.】含有丰富的维

生素B 和C等。在食用菌中有1 00多种具有

不同的药用价值 。所以食用菌被誉为“健

康食品”,尤其野生食用菌是极少或没有污染的

“卫生食品 。

3.栽培食用菌的发展概况: 近十多年中,

国内外食用菌栽培业大力发展,特别在中国更

是如此,生产量和销售量大幅度增加。目前已

有近80个国家栽培双孢蘑菇[Aqaricus 6 坤。一

rt4$ (Lange) Sing.】和香菇、侧耳(平菇)

[Pleur OtttS ostreatus(Jaeg ex Fr.)Qud1.】、

白黄侧耳[P.cor~Mcopiae (Pau1. ex Pets.)

RoI1.】等。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蘑菇产量每

年以7—21 的速度增长。1979年垒世界仅

爱1 t甩和药甩真一种羹撬量囊应用羹爿

应用娄刖 真酋种类 科 属 釉 总种数 应 用 方 面

子 1. 食用野生食用菌的于实体

囊 45

菌 2.人工栽培食用菌于实体供食用。

食用 3.利用食用菌菌丝体做深眭发酵培养物食用。

担 4.利用于实体或菌丝体作为诵味品或作为填充香

干 3‘ L25 675 昧物质或作饮料甩

菌 。

1.作为抗癌药物或试验抗癌。

2·抑制致病细菌、真菌和宿‰

子 3.治疗消化系统反病。

囊 1, 28 ●. 医疗心血管系统的疾病。

菌 ,.作用于神经系统。

6.作用于呼吸系巍。

7·作为妇科反崭的药物.

8· 用敢内服稍炎解毒。

9.外敷消曼解毒。

鹤 3B7 lO

. 外伤止血药物。

l1.用于镇慷、明目药物。

l2.治疗痢疾。

用 l3.治疗麻疯瘸。

担 1●

· 用于治疗毒蛇唆伤。

子 ●4 l23 3●, ·治疗血啦虫、蛔虫、啦虫等寄生虫藏

菌 l6.治疗太骨节痛。

l7. 治疗嘟气病

l8.用于食品防腐剂

l9·用于解毒菌中毒。

20·用于生物防冶,除杀农林业害虫.

21. 冶疗神经性应炎。

22· 防冶放射性危害。

他 23.试验治疗爱涟病。

真 3

抗癌真菌 72 266 对内瘤S-IBO和艾氏癌的抑翩率60- t00%

双孢蘑菇的总产量达1 2l,O0 0吨, 1986年已达

21 8万吨。从食用菌栽培业发展状况表明,经济

发达或工业化程度越高的国家和地区,如美国、

联邦德国、法国、日本、南朝鲜及我国台湾省,食

用菌栽培业发达, 同时消费量也大。现在食用

菌栽培正向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扩展。据专家

们预言,食用菌将成为人类重要的营养食品。

国外在注重发展食用菌栽培的同时,又重

视采用食用菌菌丝体的深层培养,特别采用那

些风味特殊而鲜美的种类,不过这些食用菌目

前多属于野生或者属于树木的外生菌根菌

ctend0 yc0“hizac) 或者生态习性比较特殊

的种类 ”o像鸡纵菌[Termitomvf j 4lb 一

rainD‘ ‘(Berk.)Helm]、口蘑(Trifholom4

mongolicum Imai)、油口蘑【 . ,Ⅱ 0 ir j

(Pers ex Fr)Lundel1]、虎皮口蘑IT. 一

mbosum (Fr )Gil1.】、大白桩菇[Leucopaxillus

giganteus(Fr) Sing.]、粉紫香蘑[L —

plsta personate(Fr.)Sing.]、松12蘑、斜盖

粉摺菌[Rhodophyllus~aborti “ (Berk. et

Curt)Sing.】、粗壮口蘑[TricholomⅡr06 —

turn (Alb·ct Schw.ex Fr. Ricken]、自香

蘑[Leeista caespitO$a(Bres )Siag.1、黄绿

蜜环菌[Armillaria luteo—virens (A & S

eX Fr)Sacc]、美味牛肝菌(Bolelus edulis

Bull ex Fr.)、鸡油菌 羊肚菌、粗柄羊肚菌

【Morchella crassipes (Vent) Per s]、尖顶

羊肚菌(M.~onica yers.)、黑脉羊肚菌(M

angustip$Pk.)、小羊肚菌(M.deliciosa Fr.)

等 ~。这些种类目前用人工栽培形成子实体

比较困难,但可考虑利用菌丝位培养。

菌丝体的培养物可以新鲜食用、或冷冻和

干燥磨粉,制作富于营养的食品。如羊肚菌的

菌丝培养物同子实体一样鲜美,其风昧不减,在

美国已商业化生产。国内已注意到香菇、金针

菇、侧耳等食用菌的菌丝培养。利用逸些深层

培养的菌丝体还可加工生产,像“宝宝饼干”、

“老人肉”等适应不同对象的多样化食品。另外,

像茯苓[Poria COCO~(Fr)Wolf] 菌核可以

加工成许多花样的食品。我国在制做这类食品

方面具有传统的经验和方法。

在发展食用菌栽培和菌丝培养的同时,国

外曾注意到香味物质的分离提取和化学成分的

分析。已从双孢蘑菇中分离出5 一鸟苦酸,作为

超级增鲜剂。从香菇中分离出香菇精(c H S,),

在日本已人工台成 。另外可在一些蘑菇中

分离出白蘑酸(tricholomic acid), 具有极强

的鲜昧,其鲜度20倍于谷氨酸钠 。在日本还

荆用硫磺多孔莹[Tyromyces sulphureus(Bul

1.ex Fr )Donk]、豹皮香(Lentinus lepi—

deus Fr )、蜜环菌[Armillariella mellf口

(Fr)Kar st】、紫丁香蘑、松口蘑、肉色香蘑

[Lepista irina(n.)Bigelow]、滑菇等l0余

种食用蘑提取香味物质用作增香剂 。

4.可驯化、栽培的食用菌: 食用菌种类虽

多,但目前广泛栽培的一般10多种,最多不超

过20种,栽培种类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

能栽培却质味较差,有的不适合人的食用习惯,

而有的产量低或栽培技术较为复杂。所以选育

广受欢迎,昧鲜,质好,高产;色泽具佳的栽培食

菌是发展生产和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原则。目

前国内栽培广而产量多的食用菌如下:

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 (Large)

Sing

大肥菇A.bitomquis(Qu*1.)Sacc

香菇Lentinus edodes(Berk)Sing

— Lentinula edodes(Berk.)P电ler

草菇Volvariella volvacea(Bull ex Fr、

Sing.

金针菇Flammulina velutipes (Curt ex

Fr.) Sing.

侧耳(平菇)Pleurotus Ostreatus (Jacq.

eX Fr.)Qu∈I_

黄自侧耳P.f。r co 口 (Pa~i.ex Pe—

r8,)Rol1.

一P sapidus(Schutz ap.Kalchbr)Sacc.

凤尾侧耳[P.saior—caju (Fr)Sing.】(?)

金顶侧耳(P.f打r 。p 口 Sing.)

佛洛里迭侧耳(P.[1oridanus Sing:)

滑菇Pholiota.ameko I.Ito

黄伞P.adiposa(Fr) Qu61

毛头鬼伞Coprlnus comatus (Miill ex

Fc.、Gray

榆耳Gloestereum incanatum S lto et

lm ai

金耳Tremella aurantia Schw.ex Fr.

银耳T fucilormis Berk

、术耳Auricularia auricula(L_eX Hook)

Uriderw

毛术耳A.polytricha(Mont.) Sacc.

褐术耳A.[usco rucclnea (Moat)Fari

灰榭花Grifola frondo sa(Fr )Gray

猴头菌Heri~ium erinaceus (Bull eX

Fr.)Pets.

长裙竹荪Dictyophora in dusiata(Bosc)

Fisther

目前已驯化栽培或未推广的食用菌主要

有:

野蘑菇Aqaricus aroensis Schaefi.ex Fr

阿魏侧耳Pleurotus feralae Lenzi

毛柄库恩菌Kuehneromyces mutabi&}

(Schaef.ex Fr.)Sing.et Smith

砖红韧伞Naematotome Sublateritum

(Fr)Kzrst.

大杯伞clitocybe

Mey ex Fr.)Q ll

紫丁香蘑Leplsta

Cooke

m口 m口 (G tn e

nuda (Bul1.eK Fr)

花睑香蘑L sordida(Fr.)Sing.

蜜环菌Armilla riella mellea (Vahl ex

Fr Karst

假蜜环菌A. tabescen s (Stop.ex Fr.)

Sing

豹皮香菇Lentinu s tigrinus(Bul1.) pr.

榆离褶伞Lyophytlum ulmarius (Bul1.

tax Fr.) Kfihner

银丝草菇Volvariella bombycina (Scha·

efi.ex Fr、Sing.

杨树田头菇Agrocybe ~ylindracea(DC.

ex Fr)Maire

田头菇A. r口 。 (Pets ex Fr)Fayod

粉褶环柄菇Leucoagaricus naacinus(Fr.)

Sing.

茶耳(血耳)Tremella foliacea Pets.ex Fr

皱木耳Auricularia delicata(Fr.)Henri

角术耳A. cornea (Ehrenb ex Fr)

Spreng.

盾形木耳A.Peltata Lloyd

贝形圆孢例耳Pleurocybella porrlgens

(Fr)Sing.

亚侧耳Hohenbuehelia serotin (s:Mad

taK Fr.)Sing

高大环柄菇Maeroleplota procera(Fr)

Sing.

小孢毛鬼伞Coprinus OVa~$ (Schaef )

Fr

羊肚菌Morvhelta f 口(L )Pers.

皱环球盖菇Stropharia rugsoannulata

Farlow

变褐蘑菇Agarivus br~tn#cscens Peck

扇形侧耳Pleurotus [1abelletus (Berk.

cc B r) Sacc.

硬柄小皮伞Ma} asmim oreades Fr.

裂褶苗Schizophyllum corl,$ngu2~$Fr.

雪白蘑菇Agarivu~nlvescen~Mblkr

赭鳞蘑菇Agaricus subrubescens Peck

大紫蘑菇Agaricu~auqustus Fr.

要想筛选优良的食用菌栽培菌种,就必须

加强对野生食用菌种类的调查研究和鉴定分类

工作。在野外分离菌种,首先得掌握各类菌的

生态习性。作者曾将野生食菌生态习性分作五

种类型即I.术生菌,II.粪生菌,III土生菌,

IV 虫生菌,V 菌根真菌 。前两类一般容易

分离活菌种或进行驯化,而后三类则相反。

我国发展人工栽培食用菌很有希望,首先

具备了如下优越的条件:

(1)食用菌种类丰富, 从中筛选质昧优良

的菌种选择余地大。尤其在野生食用菌资源调

查、分类、鉴定方面,已做了大量工作。同时对

影响食用菌利用有关的霉蘑菇种类、分布及生

态习性等方面也做了大量研究工作。(2) 我

发展食用菌栽培业劳动力充足, 即人力资源丰

富o(3)培养料来源多而广泛,如棉籽壳、锯末、

秸秆、玉米芯(穗轴)、甘蔗渣、树叶、草茎、纱]_

废棉、酒糟,还有废茶叶等工、农、林、副产品

全国仅秸秆年产三、四亿吨,部分用于种菇,就

可年产数千万吨。({)我国栽培食用菌历史丝

久,特别是南方具有很大一批菇农以及食用菌

有关的科学技求队伍,近年中迅速壮大,即栽培

技术人员素质比较高。(5)食用菌作为一类营

养丰富的食品。越来越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国

内外产品销路广o(6)食用菌栽培投资少,见效

快,经济效益较高,适宜广大农村脱贫致富,又

和城市环保及废物利用相结合,于是受到各级

政府和人民群众的欢迎。综上所述,我国食用

菌发展具有很大的潜力,在科学技术相配合的

情况下, 食用菌生产和研究将会进入世界最前

列,成为世界食用菌生产大国。

(二)药用真菌

1.发展中的药用真筐: 中医中药唯我国特

有。中药里包括了许多真菌类药物。明代李时

珍的《本草纲目》中记载了获苓、猪苓、雷丸、槐

耳、蝉花、芝类等20余种。这类 大型真菌为主

的真菌药物,久经实践考验至今仍在应用,并在

药用的范围、真菌种类、研究方法等方面日益扩

大和深入发展,受到世界关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药用真菌本身所

具备的优点,越来越显示出这类药物在防病治

病中的独特作用。近十余年来在挖掘祖国医药

学宝库的基础上, 我国科学工作者对真菌类药

物的种类、生化、药理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研究

工作。如对灵芝[Ganoderma lucidum (Leyss.

ex Fr) Kar st)、紫芝(G sinensis Zhao,xu

et Zhang)、密纹灵芝(G.teflu S Zhao,XU et

Zhang)、云芝[C0riolus versicolor (L ex

Fr)Qu亡1]、蜜环菌、假蜜环菌(亮篚)、金针

菇、安络小皮伞【Marasmius androsaceus —

ex Fr.) Fr.】、猴头菌[Herivium er~aceu$

(Bull ex Fr.)Pets】、猪苓、【Gri[ola umb·

ellata (Pets) Fr.]、茯苓、银耳、冬虫夏草

【Cordyceps Hnensis(Berk)Sacc.]、亚香棒

虫草(c.haw如sii"Gray)、榆耳、竹黄(Shi·

raia bambuHaola P.Henn) 等多种真菌,进

行了人工培养、菌丝体发酵、临床治疗以及抗癌

研究, 并取得了显著成绩。这些工作在传统药

用真菌的基础上太大的前进了一步。目前还在

攻克癌症、心血管等疑难病方面开展研究工作,

药用真菌将作为重要的药物筛选对象,受到医

药界的高度重视。

2.丰富的药用真菌资源: 目前已知我国传

统药用、试验药效显著以及民间药用的真菌迭

387种,137属,51科。其中担子菌345种,123

属,44科。以多孔菌目(AphyllophorMes)、伞

菌目、和腹菌类种类最多 。其中有子囊菌

类药用真菌28种、1 5属,7科,其他类真菌11

种。作者曾在“药用真菌分类概述” 一文中将

我国药用真菌按分类简单地分作(1)子囊菌类;

42)银耳和木耳类(茇质类);(3)多孔菌类;44)

伞菌(蘑菇)类;(5)蝮菌(马勃)类,其类别不同

则加工方法或药效不同,对研究药用真菌有一

定的好处。

药用真菌的应用范围较广,大约有20多个

方面(见表I)。 还有更多的大型真菌有待研究

试验,特别是在多孔菌、伞菌和腹菌方面种类最

多,筛选新的药用真菌潜力很大

3药用新药的筛选: 目前对人类危害傥较

严重的癌症、心血管病以及近些年发展较快的

爱滋病的治疗,从真菌中筛选药物也不例外。近

年中已有香菇、灵芝等治疗爱滋病的报道o

I.抗癌等新药的筛选: 1930年开始,德国

首先报道了蘑菇属(Aearicu s)、干朽蓖(Me·

rulius lacrymans Fr) 和自鬼笔(Phallus

impudicus L.eX Pet s) 等发酵产物, 经过一

系列处理后,对癌症病人的主观症状有所改善。

5O年代又用美味牛肝菌(Boletus edulis Bul1.

ex Fr)的提取物,证明对小鼠肉瘤 一l80)

的生长有阻滞怍用。从此引起有关方面的注

意,并将大型真菌作为筛选提高机体免疫力药

物的重要对象之一。日本、美国等科学家也在

真菌中进行了大规模筛选、研究。据统计对内

癌(s一1 so)和艾氏癌(Ec) 的抑制率达6O一

100%的真菌266种,7 2属,51科 。像长根

菇[Oudemansiella radlcata(Fr.)Sing.】、野

蘑菇、胶勺【PhlogioHs helvelloides(DC.ex

Fr)Martin]、虎掌菌[Tremellodon gelati一

o m (Scop.ex Fr)Pers.】、香菇、粗柄口

蘑、绒鬼伞(coprinus lagopus Fr.)、黄绿口

蘑 [Tricholoma f m (Sow. ex Fr.)

Qu亡l】、金黄锈伞【Phaeolepio 。aurea(Ma·

rt.ex Fr)Konr.et Maubl】、墨汁鬼伞[Co

prinus atramenturlus(Bul1)n.】、紫绒丝膜

菌【Cortlnarius violaceus (L_) Fr】、毛头

鬼伞、多鳞韧伞[Naematoloma squamosum

(Fr)Sing.】、日本美口菌(Calostoma lapo.

nicum P.Henn) 等,抗癌率达9O一1 00% 的

104种,38属,l4科。

目前认为蘑菇等大型真菌的抗癌物质主要

是多糖 。研究报道较多的有以下数种多糖。

(1)香菇多糖(1entinan)。是香菇子实体

的热水提取物加入酒精后, 产生沉淀再进行精

制而得到的六种多糖之一,分子量为1 O0万。对

小白鼠皮下肉瘤(s一1 8o)有抑制作用,其抑毹

率为80.7% 。香菇多糖可使带瘤而降低的辅助

。r细胞功能得到恢复,增强机体的免疫力,间接

抑制肿瘤。香菇多糖还能活化巨噬细胞,降低

甲基胆蒽诱发肺痛的生长率,对化疗药物起到

增效作用。

(2)银耳酸翌异多糖(acidi 0g11】can)。

是从钣耳子窭体及酵母状分生孢子分离出的一

种酸性异多糖,能提高人体免疫力,对小自鼠肉

瘤18 0有效。另外对肝脏解毒、老年性吏气管

炎及心脏病和厦子辐射有疗效和预防作用。

(3)云芝多糖(PSK)。是从云芝菌丝体用

热水提取而精制成的,是一种分子量为lO万的

蛋白质多糖。日本人首先分离成功并试验对小

白鼠肉瘤(s-lso)有强烈抑制作用。另外,有

活化巨噬细胞的功能。“PSK 作为抗癌药物

已在日本市场销售。近年来我国东北地区已有

云芝多糖药物生产,对白血症、肝炎和气管炎等

疾病均有疗效。

(4)茯苓多糖(pachymaran)。是从茯苓

菌核中分离出的一种多糖,具有较强的抗癌作

用, 对小白鼠肉瘤(s一1 8O)的抑制率高达

96.9% 。

(5)裂摺菌多糖(schiz0phy1lan) 是从裂

褶菌( 。砷y ,“m commun6 Fr) 中提取

的,对肉瘤(s一1 so)和艾氏癌的抑制率达

7O% 。

(6)猪苓多糖(glucan)。是从猪苓菌核

中提取的一种水溶性葡萄糖,对小白鼠肉瘤有

显著的抑制作用,抑制率高达99.5%。另外,对

肺癌、食道癌、宫颈癌、胃癌、肝癌、肠癌、乳腺

癌、白血病等病症等都有显著的疗效。

(7)竹黄异多糖。是竹黄提取物, 由葡萄

糖、半乳糖、甘露糖和阿拉伯糖等四种单糖组

成,对胃癌有效。另外竹黄对风湿性关节性、气

管炎、咳嗽等症有一定的疗效。

(8)猴头菌多糖。是从猴头菌分离的。此

种菌含多糖、多肽等物质,对胃癌、贲门癌等消

化道癌症等疾病有一定的疗效。

(9) 灵芝多糖。是从灵芝子实体申提取的,

对一些疾病有医疗作用,井试验抗癌。另外,灵

芝中锗的含量是人参的4—6倍。近午来已在日

本、台湾省及香港等地区掀起灵芝保健食品热o

(10) 蜜环菌多肽葡聚糖(peptide一~ichglu’

can)。是从蜜环菌子实体中分离而得, 同样对

小白鼠肉瘤(s-1 8 0)有作用,抑铷辜70两,对

艾氏癌的抑制率8 0%。

在我国已知的抗癌真菌中,大约160种是

食用菌。另有34种是毒菌。 某些毒蘑菇对肉

瘤(s—iso) 和艾氏癌(Ec) 的抑制率高述

1O0知t6,71D

II.抗抑菌(细菌、真菌、病毒)羹药用真菌

许多大型真菌具有抗细菌、抗真菌及抗病

毒的活性 。报道较多的有以下种类。

(1)大白桩菇【Leucopaxiltus gigan~eu$

(Fr)Sing.]和白桩菇[L candidus(Bres)

Sing ]中分离出一种杯伞素,对革兰氏阴性、阳

性细菌有抑制作用。堇紫珊瑚菌(Clavarie

zoltlngeri L .) 的发酵液具有抗结核菌的阼

用。

(2) 头状秃马勃[Calvatia craniiJormis

(Schw.) pr 】的培养液申提取的马勃酸

(cal~atlc~cia),邸马勃索(cal~adn),对革兰

氏阴、阳性细菌、霉菌有抑制作用。大秃马勃

【c gigantF (Batsch ex Pers.)Lloyd]同样

产生马勃素,并有抑癌作用。

(3)从长根菇的培养液中提取的奥德蘑酮

(oudenone),能抑制霉菌, 井对大白鼠自发性

高血压经腹腔给药后,显示较强的降压作用。

(4)鲑贝芝[Polystictus consors(Berk)

Teng]的培养液及菌丝体中分离的鲑贝芝素

(coriorin), 抑制革兰氏阳性细菌。双孢蘑菇、

紫丁香蘑等对革兰氏阴、阳性细菌有抑制作用。

(5) 从橄榄杯伞[Clitocybe illudens(So

h )Sate】的发酵物中分离出的杯伞素s

(illudin,S ), 对霉菌有抑制作用和抗癌作用。

从月夜菌[Lampteromyce~ aponicus(Kawa—

m ) Sing ]的子实体中可分离出月夜菌醇

(1amptero1), 同样对某些霉萤有抑制作用。

(6) 从金针菇【Flammullna velutipes

(Fr.)Sing.】子实体的水提取液里分离出的金

·295 ·

针菇素(flammulin), 对小白鼠肉瘤S-1 80

和艾氏峦卿制率分别为81— 1 0O 和8O 。

(7)树皮生卧孔菌【Poria corticola(Fr)

Cooke]的菌丝体水提取液中获得的卧孔 素

(po ricin), 是一种酸生蛋白质,具有强的抗肿

瘤活性。黄白卧孔菌【P.subacida(Pk.)sa一

]也同样有抗癌作用。

48) 白粘奥德蘑【Oudemansiella muc~da

(Fr)Hoehne1]中分离出的粘荤素(mueldin),

是一种具有抗真菌的抗生素。

(9)隆跛黑蛋巢葭(c I“ slri f

Willd.ex Pers)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显著的

抑制作用。

(10)绣球菌[Sparassis crispa (Wulf.)

Fr.]产生一种绣球菌醇,能抑制霉菌。

(1 1)榆离褶伞【Lyophyllum ulmarius

(Bull ex Fr )Ki[hner], 产生多孔菌酸(po—

lyporenic acid) 可抑制革兰氏阴、阳性细菌的

繁硝。

(1 2)卷边杯伞[Clitocybe inversa(Scop

ex Fr) Qu∈I.]、粗柄杯伞【c.f avipes(F )

Qu ]、油口蘑、皂味口蘑[Tricholoma sepo一

~aecum (Fr)Kummer]、管形鸡油菌(cd —

harell“ tubi]ormis Fr)、四孢蘑菇、黄伞、蜜

环蘸、硬田头菇【Agrocybe dura(Bolt.eK Fr.)

Sing]、尖棱瑚菌【Ramaria apiculata (Fr.)

Pohk]等对某些细菌有抗菌和抑翩作用。后

一种还产生去氧醋酸(dehydroacetlc acid),可

做食 防离荆。

(1 3)美喙牛肝菌、大秃马勃、香菇、莫尔根

环柄菇(Lepiota morganii Pk.)、毒红菇

[Russula emetica(Fr)S F.Gray]、亚环花

褶伞【Panaeol subbalIedl (Berk.et Br)

Sacc.]等,具有抗病毒的作用。

(1 4)从蛹虫草【Cordyceps militaris(L

ex Fr)Link】、冬丑夏草【c HnenHs(Be—

fk)Sacc.]培养物中得到的虫草菌素(cordyce—

pin), 具有抗菌和抑制细菌分裂的作用。冬虫

夏草还抑制多种病源真菌。

(1 5)从香菇和蘑菇中分离出的一种“蘑菇

核糖核酸(mushroom RNA) , 可刺激诱导蛐

胞产生干扰素,抑制流感病毒的增殖。

以上抗细菌、真菌及病毒的真菌至少有3O

种,上述所列举的只不过是已知国内有记载的

各类大型真菌。

III.毒菌的药用价值

目前国内已查明毒菌1 90余种, 8属,26

科。下述种类具有特殊的药理活性。毒光盖伞

……

后面字数超出了,这里放不下

您还是尽快留下联系方式吧,否则没法给你全的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