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语文教学的重头戏,阅读教学的分量在现代教学中不断被加大,国家在教育中也非常重视全民阅读的数量和质量。初中生的语文阅读不仅要有速度,也要有质量,教学中从教师的教读到自我阅读、进而提升为课外阅读的拓展,需要形成整体的系统化阅读体系。
而名著阅读是整个阅读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引导中要切实发挥作用,做好名著导读的教、学、考三个层面的指引。即立足农村中学的实际情况来设计更符合学生个性化的教学方案,来帮助学生学会深度阅读、多元化阅读。
阅读是学生汲取知识营养的重要源泉,有一种观点认为:学生成绩的好坏不是考了多少分,而是看他读了多少书、学到了多少人生的知识。所以在名著导读中,教师要从肤浅的教学目标中跳出来,做好初中生名著导读的计划、设计、引导,在阅读内容和方法上给予中肯的指引,让初中生对名著的阅读有目标、有重点、有收获、有感想。
比如四大名著的推荐上,如果将原著推荐给初中生,一些古文和寓意超出了初中生的理解能力,教师应推荐初中版的读本,适合于初中阶段学生去阅读,内容、情节上更易于初中生理解和接受。比如在阅读方法上,指导学生做好精读、跳读、略读等读书的方法,以鉴赏的心态在名著的瀚海里拾贝,形成自身成长的精神财富。
名著导读强调学生根据导读教学方案,来学会制定科学的阅读计划、切实可行的阅读方法,并学会在阅读的过程中向纵深发展。即学会搜索与名著相关的资料,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名著中的文化内涵、人文风俗等。例如:教师在给学生介绍《简爱》这部作品时,应给学生做好的作者背景介绍,并为学生指明西方文学中语言写作的特点。
同时也要给学生提醒西方作品原著与译文之间存在不同之处,这样才能为中学生的高效阅读奠定基础。而教师则可以运用思维导图式教学方法,来根据整部作品的特点来实施“主线导读”、“层次问题导读”教学方式。这样能够让中学生根据教师所创设的阅读情境来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通过阿罗纳克斯教授和他的同伴追逐种类不明的“鲸鱼”落水被救,跟着“鹦鹉号”环游太平洋、印度洋、红海、地中海等地的奇特经历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并从中摘取经典的语句来让学生体会整部作品的语言环境,针对文本的心理描写、动作描写以及语言描写,从主线中拆分出相应的阅读方向来帮助提升学生的阅读动力。同样在“层次问题导读”教学模式中,教师应根据作品的每个部分以及文本整体来创设联系紧密的教学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会自主思考、反复探索。
魅力永恒,常读常新。正如赫钦斯所言“经典著作乃是每个时代都具有的当代性书籍。”名著阅读可使学生打破时空的界限,与文学、思想大师进行心灵的沟通、生命的对话,使学生在生命与语文学习的起点就占据精神和生命的制高点,为终身发展奠定牢固的基础。阅读是对外部世界的开发,更是对自己生命的开发。每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成长史。“生命的质量需要锻铸,阅读是锻铸的重要一环”,余秋雨先生说,“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一个人如果在青年时期就开始平庸,那么今后要摆脱平庸就十分困难。人胸中久不用古今浇灌,则尘俗生其间。照镜觉面目可憎,对人亦语言无味。”可见,语文教师的第一要务就是要引领学生发自内心深刻认识到阅读尤其是阅读经典对他们的发展有多么重要~然而客观的现状是,中学生不爱读名著。一个高一的学生告诉我:很多名著都太古板了,网络小说和漫画轻松有趣,比名著好读多了。名著读起来费劲,还有很多地方读不懂。读过《巴黎圣母院》,里面有一章,全是在议论建筑,看得自己兴致全无。他们老师曾号召全班同学读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但自己实在没有耐心读完,书太厚了,而且哲理议论太多太枯燥了。还读过其他一些西方小说,心理描写都太多了,????嗦嗦的。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高考这样一个指挥棒,很多年来,一直强调文本阅读的重要性,但是在学生最关注的高考中却没有相应的检测,并且中学语文老师疲于应付升学考试、应试教育的压力,没有精力来恰当地引导学生读文学名著。在应试教育的体制环境面前,素质教育成了一句空话,更何况事倍功半的文学名著导读呢,学习考试的压力无情地剥夺了中小学生们读名著的精力和时间,书山题海还应付不过来,何谈读那些修身养性的“名著”。面对这样的情况,名著阅读被纳入高考范围,在附加题中以多项选择题和问答题两种形式存在。从而给经典名著阅读带来了机遇和压力。为了更好地落实课标要求,引领学生积极有效地进行课外阅读,从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来谈谈如何进行名著学习和教学。
课题负责人:贺利萍 (陕西省高陵县第一中学)
小序:我们的学校属于小县城的最高学府,通过口头调查得知,一些学生的阅读经历几乎是空白,家庭很困难,学校又没有开设过阅读课程,他们能够阅读的就只有各种教材及教辅资料;家境好一些的买几本杂志看看已经不错;当然,双职工家庭的孩子情况较好一些,可以阅读三四部名著,其余同学因为学校、老师没有要求,阅读完的很少。只有3名学生读完初中推荐的14本名著。调查3名学生得知,无不和家长有关,一位学生说“我妈妈是学校图书管理员,她让我读的”,另一位学生说“我爸是搞文秘工作的,他说读完名著有好处”,还有一位说“我妈是一位语文老师,她逼我读的”。名著在学校就没有地位了吗?看看我们的调查。
一、 调查题目设计的背景
2014年,桂花飘香的季节,选定了《中学语文名著导读设计研究》这个课题,我们拟定的研究目标是力争在“名著导读”教学设计 “如何导?导什么?”、 “为什么教?怎样教?教到什么程度?”的模式、思路、方法等方面尝试进行研究,最终让学生在兴趣激励下,能够自主完成名著阅读,接触人类精神高端,享受高峰体验,为其将来的发展,打下文化品位上的积淀;同时让我们自己在教育教学中有些许的'提升。
但是,“名著导读”在实际教学中存在误区。误区一:一线教师在心理上并没有把“名著导读”和“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3个部分同等看待,课时全部让给了其他3个部分的内容。误区二:“名著导读”往往被忽视,教师们听任学生盲目阅读不加指导;或导不得法,以讲代读,错把课外自读当作讲读;或不切实际,贪多求广,费时较多而招致抱怨。更有甚者,将“名著导读”混同于必修课本的学习,注重知识的积累和语言能力的训练。这使语文新教材的“名著导读”旨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思考能力与欣赏能力的初衷大打折扣。
二、 调查题目设计的意图
因为研究目标和高中实际教学的误区,我们设计了9道题目调查,其中8到选择题,1到简答题,是为了了解初中阶段学生名著阅读情况、老师指导情况及初中名著课程开设情况,以明确高中阶段如何指导学生阅读的问题。
三、 调查结果汇总与分析
本次调查在高一火箭班进行,学生来自高陵县及其周边三原县、临潼区、阎良区、泾阳县13个乡镇的15个中学。发出59份调查表,收回59份调查表,男生37人,女生22人。下面是汇总情况的汇总与分析。
《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生阅读的中外名著共有14本。全班59人中,阅读 3部以下的15人,阅读3-6部的19人,阅读 6-9部的14人,阅读9部以上的11人。其中因为“不爱读”未读完的24人,因为“老师未要求或未检查”而未读完的7人,因为“作业太多没有时间”读的25人,14本全部阅读完的只有3人。
初中阶段开设过名著阅读课程有3个学校,其余学校都没有开设过名著阅读课程,只是语文老师在课堂说说让大家下去看看,部分学校的老师都没有说过让学校课外阅读的话。
初中阶段,59个学生中,在自驱力作用下自主安排有名著阅读计划的22人,没有阅读计划的38人。在语文老师外力督促下,利用假期阅读名著的有43人,没有的就有16人。
分析:以上情况说明绝大部分学生不爱阅读名著;教师对名著阅读也没有作任何的指导;学校更没有开设“名著导读”课程,这就是我们的名著遭遇的困境!!
59人中,高中阶段准备“通读”名著的39人,将要“精读”名著的17人,只有12人想要“随便翻翻”名著即可。59人中,“名著导读课”课上,“需要”老师指导的只有8人,提出“可以指导”有26人,根本“不需要”老师指导的竟然有24人。59人中,在“名著导读课”堂上,准备“摘抄好词佳句”的有22人,将要“写读后感”12人,有24人将“圈点写批注”,还有20人竟然计划“只读不动笔”。
对学校开设“名著导读课”的建议,同学们共写出了160条,合并同类项后,共分9类摘引:
A开辟固定时间,一周至少4小时,不能占用太多时间,不能耽误教学
B 开设阅读课程,强制阅读,计入学分,调整作业结构,留出阅读时间
C固定老师指导阅读,安静气氛,阅览室开放
D成立读书会,阅读交流课,讨论课,辩论课,探究课,提炼作文素材,定期写读后感
E 定期检查, 考试检测阅读情况,奖励阅读优秀者,名著作奖品
F 班级开设读书角
G 开设“学生名著讲堂课”
H 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书阅读
I不能强制阅读,老师不要干预,不能布置作业
其中,前4条是绝大部分同学的建议,后两条只是极少部分同学的提议。
分析:高中的绝大部分学生对名著有极大的渴求,需要通读、精读,大部分学生需要老师有一定的指导,而且绝大部分学生要作批注、摘抄、写作。但是,还是有一些学生面对名著,不要开课,不要指导,因为害怕侵占学习时间,究其根本,决定命运的高考并未考查到名著。
四、 抽丝剥茧,形成研究话题
《中学语文名著导读设计研究》这个课题研究的主体是高中阶段“名著导读”的“设计研究”。着重在“名著导读”“如何导?导什么?”, “名著导读” “为什么教?怎样教?教到什么程度?” 的设计上做一些探讨研究,侧重方法、途径、策略等的研究。自己拟从以下角度选定切入点加以研究:“以测促读”,“以讲促读”,“以写促读”,“以谈促读”,“以奖促读”,“以探促读”,“以趣促读”,“以读带读”等等。
敬请老师作具体指导!
2015年5月30日
关于中学语文,如何进行有效的“名著导读”教学?不妨一起来看看陆陆吖05月29日中外文学名著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创造的艺术瑰宝,阅读文学名著不仅能增加语感积累,扩大知识范围,提高人文素养;还能丰富精神世界,锤炼意志品质。但是,目前初中语文学生在阅读中缺少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的问题。本人在分析“名著导读”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对如何进行初中语文“名著导读”的教学,结合实例提出了一些看法和举措,以供探讨。中学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目的在于通过教师对名著的介绍和读书方法的引导,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欲望和兴趣,促使他们愿意主动投入地去阅读名著,在阅读中汲取精华,获得滋养,并培养学生终生阅读的良好习惯。一、名著阅读的重要性首先,名著阅读能够拓宽知识面。好的阅读材料是进行阅读的一个重要前提。古今中外,在绵延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涌现了一大批经典的文学名著。它们无疑是进行课外阅读的最佳选择。因为它们历经了时间和读者的检验,是人类重要的文化遗产。其次,大量的名著阅读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能力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是阅读理解的理解,一是写作的能力。这二者又是相互促进的,即好的阅读理解能力可以促进写作能力的提升,反之,好的写作能力也能带动阅读水平的提高。最后,阅读名著还可以帮助塑造学生健康、完美的人格。中学时代正是人生中世界观、价值观形成期,也是人格的养成期。这一时期的学生最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当下的社会充斥耳目的是影视机构提供快餐文化,学生也容易沉迷于网络的虚幻空间。有意识地让学生多接触优秀的文学著作,多阅读一些名著,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营造阅读氛围1.通过名著简介激发阅读兴趣“名著导读”“导”的主角应该是老师,而“读”的实施者应重在学生。初中生受年龄和阅历的影响,他们的认知分析能力还不高,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适应并热爱名著阅读。比如《西游记》的奇幻神话色彩、《水浒传》的反抗暴政的英雄传奇色彩等等,这些都是闪光的亮点,我们老师在讲解时可以借助这些亮点来诱导学生去阅读。2.图片展示激发阅读兴趣。名著一般都较厚,而由于时代背景差异或民族文化差异,距离现实生活比较远,学生一时半会难以钻进去读,学生的阅读兴趣不浓。教师可以用图片展示的方法,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3.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与作者、文本与生活之间实现着多种视界的融通,因此,要鼓励学生随时记下“智慧的火花”。一是批注摘抄。这基本是与阅读同步完成的,可不要小瞧这些小笔墨,它往往是探寻某个关键问题的钥匙,是发现知识宝藏的洞口,是大彻大悟的前奏。至于摘抄,可建议学生准备阅读记录本以便识记和整理,书读得越多,摘抄也越多,老师可以每星期检查一次,养成习惯就好了。二是写读后感。读完一本书,总有自己的想法,鼓励学生把这些想法及时地有意识地记下来,就是读后感。这是批注摘抄的深入和细化,是实现学生与文本、学生与作者之间的对话。三是对作品进行再创造:仿写、续写、改写、扩写、缩写、故事新编……我们每学期利用作文课至少安排三到五次这种专项训练,既可以展示阅读效果,又能调动同学们进一步的阅读积极性。三、名著教学的新要求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在《教学建议》部分又提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它指的是一个人在语文学习方面的综合素质,包括:知识面,理解力,感悟力,文化修养等综合要素。良好语感指的是对语言的敏锐感受,对词句的情感把 握,对语言外在美及内在美的认识。语文素养和良好语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需要大量阅读和大量背诵,需要日积月累。培养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途径有很多,老师们在教学实践中也想出了很多实操性很强的办法。其中,引导学生阅读名家名篇是非常重要的行之有效的途径。四、名著教学研究的意义和研究背景名著教学对一个人的素质的培养和精神的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名著教学中,不仪可以从一篇篇优美的文章中体昧生活的滋味,感受作者的情怀,汲取人类文明的精华,还可以品味与领略汉语言独特的魅力。名著教学包括识字、写字、阅读、作文、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实践活动等多个方面,每个方面在培养学生形成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提高语文素养上都具有不同的作用。名著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其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它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他们受用终身的精神底子。教师对于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学生在名著阅读过程中出现的障碍和问题,如果加以正确的引导和疏通,使学生能望其门而入,读出滋味、培养兴趣、领悟内涵,最终就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结语:在新理念课程改革下,阅渎,越来越引起教育者的关注。它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名著教学能力,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打好学生的人生底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书,是人们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更是离不开书。读书是孩子的权利,中小学阶段是学生读书的大好时光。“名著导读” 教学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活动, 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巨大的艺术魅力会让学生终生受益。关于初中语文名著导读的方法和策略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加 强交流,互相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名著的阅读效果。
群文阅读教学策略论文
群文阅读,就是把一组文章,以一定的方式组合在一起,指导学生阅读,并在阅读中寻找自己的观点,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以下是我整理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论文,欢迎阅读。
一、目前农村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理念滞后
我国很多农村小学教学由于长期受到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师已经形成了单纯借助教材的教学来促使学生在短期内获得有效的成绩提升,一些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师甚至未进行系统化的教学理论的学习,在教学时大多根据自身经验,注重在教学中让学生将一学期中仅有的数十篇课文嚼烂、嚼透,这样反复枯燥的教学方法达不到新课改的要求,使得农村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质量低下。
2、阅读资源匮乏
丰富的阅读资源是开展群文阅读教学的必要条件,然而当下我国农村小学语文群文教学受到农村经济水平较低、家长教育思想滞后等因素的影响,使学生仅能依靠有限的教材来进行学习,只能通过课本、电视来获取知识。据相关调查显示,大多农村小学中一年读过一本以上课外书的学生所占据的比例在10%以下,教师教学资源不足、学校图书室书籍不足等都给群文阅读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3、教学设备落后
受到社会模式、教育经费不足、农村经济落后等方面的制约,农村小学的教学设备严重不足,大多学校仅仅依靠教科书、粉笔、黑板等传统的教学工具来辅助教学,大大降低了群文阅读教学的教学效率。
二、农村小学语文群文阅读的有效策略
1、改变教学方法
新课程改革要求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发挥好教师的引导作用。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在这一原则下通过教学方法的改进与更新来给学生带来更好的引导。小学教师可采用创设情境法,通过问题情境的精心设计来实现群文的有效联合,一方面,教师可通过比较性问题的设计来让学生在横向、纵向、内容、异同等多方面的对比当中提升鉴赏能力。例如,在讲解人教版一年级小学语文下册当中的《小壁虎借尾巴》一文时,教师可让学生将其与《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七颗钻石》等童话故事放到一起进行阅读比较,并提出“这些文章在情节结构方面具有哪些相同点?”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索出童话故事情节的反复性特点。另一方面,教师可通过迁移性问题的设计来引导学生学会将阅读一篇文章时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其他文章阅读当中。例如,在讲到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当中的《刷子李》一课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发现课文当中黑衣上无白点、有白点、出现小洞的情节变化并了解跌宕起伏的写作方式,而后让学生阅读《泥人张》《苏七块》等文章,提出“哪些文章当中也应用到了相同的写作方式”的问题,促使学生通过知识的迁移获得已学知识的进一步巩固。
2、丰富教学资源
一方面,小学教师应当确保教材资源的充分利用。教师可以根据现有的教材文章合理地做出课本资源的开发。例如,在讲解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当中的《秋天的雨》一课时,教师可让学生在课下围绕“秋天”这一主题来寻找相关的文章、诗词等,并展开“我眼中的秋天”主题活动,鼓励学生借助收集到的资料朗诵与秋天相关的诗词、画与秋天相关的画等,在拓宽了学生阅读面的同时也让学生充分体验到了语文学习的多角度与多渠道。另一方面,小学教师需积极开发课文资源,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课外书进行班级共享来丰富课文资源,并引导学生共同将所阅读的同类型文章放到一起来感受其语言表达方法、情节发展模式等。此外,还可以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来向学生推荐优秀读物,例如,针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可让其阅读一些童话故事和儿童诗,针对五六年级的学生可推荐其去阅读中外名著。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群文阅读这一新兴教学方式逐渐被应用到了小学语文的教学当中。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在群文阅读教学中应当认真分析教学所面临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同时积极对阅读资源做好开发,从而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丰富学生语文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在群文阅读中获得总结能力、整理能力、创新能力等多方面能力的提升,促进群文阅读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高。
一、开展农村小学群文阅读存在的障碍
开展群文阅读教学需要一定的条件,如人力、物力、财力等。而在广大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思想观念落后等原因,导致开展群文阅读教学步履维艰。下面笔者就当前开展农村小学群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障碍进行分析,如下:
1、教师的教育观念陈旧
要开展群文阅读教学,首先得有人力方面的条件,教师得担负起组织学生进行群文阅读学习的责任。但由于受“应试教育”影响深远,农村小学教师已经习惯了过去的只讲解教材上的内容,学生一年下来也就只能学到大概50篇文章。而教师更多的是选择让学生背课文、抄课文,直至将课文背的滚瓜烂熟,甚至有的教师还要求学生能够倒着背诵课文。日复一日不断重复着这一件事情,既枯燥又没有实际提升效果,还可能导致学生慢慢丧失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2、学校的教辅资源不足
要开展群文阅读教学,还需要有足够的物力、财力,要有足够的教辅资源支持群文阅读教学的实施。但由于农村办学资源有限,大多数小学是没有图书室的,即使有图书室,里面书籍也存在着过于陈旧以及收藏量少的情况。另外,由于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学生家长的教育观念滞后,不会主动为孩子添置课外书籍,这就导致学生除了教科书以外几乎没有可供阅读的书籍。虽然学生可以通过电视了解一些课本外的知识,但是也很有限,最终的结果就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少,知识面窄。
3、学生缺乏有效的引导
虽然有些农村地区的小学已经在开展群文阅读教学,但是在实施方法上存在不足。教师在对学生开展群文阅读活动时,大多数的情况下都在讲套话、空话,如告诉学生阅读书籍可以获得增长见识云云。教师并没有对学生加以正确引导,根本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至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更是难上加难了。
二、改善农村小学群文阅读教学现状的解决措施
基于以上对开展农村小学群文阅读教学所存在的障碍的分析,下面笔者提出几点相关的`解决措施,如下:
1、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进行群文阅读教学活动
教师应该打破“应试教育”的桎梏,不能仅仅盯着书本进行教学。教师除了日常教学以外,还应该尽可能多地组织学生进行群文阅读活动,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外时间。目前农村小学下午放学时间基本在16:00左右,放学后学生基本都是在打闹中度过的,与其这样,倒不如利用好时间进行课外阅读。例如,教师可以在放学后将学生组织起来,将16:00~17:00这段时间作为课外阅读的时间。当然,不能每一天都进行,这样容易让学生产生反感,可以规定每周周二和周四或者每周周三和周五为课外阅读时间。
2、学校要积极募集教辅资源
学校要募集教辅资源,其渠道多种多样。例如,学校可以报批上级主管部门拨款建立图书室、购买教辅书籍和课外书籍;学校可以直接向社会募集捐款购买教辅书籍和课外书籍,或者直接号召捐献旧书籍;学校可以求助于媒体,通过多方渠道将学校的需求信息发布出去,相信会有很多好心人提供帮助的。只有丰富了学校的教辅资源,开展群文阅读才有可能。
3、教师要积极进行有效的引导
开展群文阅读教学的主导是教师,教师应当充当好引路人的角色。第一,在设计教学目的,要注意将某一组文章看着一个整体,提出的问题要具有延展性。例如,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中有两篇文章都提到了“爬山虎”,一篇是叶圣陶的《爬山虎的脚》,另一篇是肖复兴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师可以先就爬山虎与学生进行探讨,让学生了解它的特征、习性等。进而延展到爬山虎代表的是一种怎样的品格进行讲述,最后再上升到对作者自身品格进行讲述,这样一个渐进的过程层层深入,引发学生的求知欲。第二,教师应当根据每个学生各自的兴趣爱好推荐课外书籍,让学生能够自主的去阅读更多的文章资料,而不是教师强行规定学生的阅读内容,通过这种兴趣引导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学习习惯。
4、建立奖励机制
开展群文阅读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不能一味的强制学生去阅读、去学习,要让学生由被动式的阅读转变为主动式的阅读,要让学生由被动式的学习转变为主动式的学习。这可能就要引入奖励机制,通过奖励在群文阅读中表现良好的学生以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和学习积极性。
三、结语
通过研究分析可以发现,当前农村地区小学推行群文阅读教学的障碍有:教师的教育观念陈旧、学校的教辅资源不足、学生缺乏有效的引导等。为此,也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进行群文阅读教学活动、学校要积极募集教辅资源、教师要积极进行有效的引导、建立奖励机制等。以上是笔者的一些浅显看法,希望可以为农村地区的小学推进群文阅读教学提供参考性意见。
沉浸式阅读教学实践研究论文
议论文教学一直以来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教师若采用恰当的教学方式,可消除学生学习议论文的恐惧心理,减少议论文的理解障碍,并能感受议论文的文体之美。笔者在近年来的教学实践中运用沉浸式阅读教学尝试议论文教学,发现与传统阅读教学方式相比,沉浸式阅读教学具有独特的效果。
一、“沉浸式”阅读教学的内涵与特征
“沉浸式”这一概念源引自加拿大首创的“沉浸式双语教育”,是指掌握一种语言的学童进入到另一所以第二种语言为教学语言的学校,教师用第二语言教授学科内容,从而培养出母语和第二语言一样精通的人才,[1]其特征是创造语言环境,使用第二语言,进行其它学科教学。将这一概念引入汉语的教学,在我国已有了初步的探索性实践。2006年苏州市初中语文教学研究组的教师们,率先在语文教学界提出了“沉浸式”语文教学模式,并基于江苏省重点课题《初中语文“沉浸式”教学研究》开展了专题研究,研究成果也已以专著形式出版。[2]作为该课题子课题之一的负责人,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不同体例文章的“沉浸式”教学,尤其是议论文“沉浸式”阅读教学。语文沉浸式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沉浸理论,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接近纯粹的、经典的语言环境,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努力地“沉入”文本,浸润在母语纯正的语言氛围之中,从而获得最佳的学习体验,更有效地提高基本的语文素养。在议论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应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反复地“读、疑、想、议”,让学生“浸润”在所学文本中,读出疑问、读出矛盾、读出味道,从而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主观思想,感受议论文语言的魅力。议论文沉浸式阅读不仅是一种教学策略,更可以作为一种教学方式,运用于初中语文不同文体文章的教学中。它不仅可以提高议论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也有利于创设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的课堂环境。其特点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①从处理教材的方式看,议论文沉浸式阅读教学具有整体性。②从学习引导的策略看,议论文沉浸式阅读教学具有激励性。③从教学活动的实施来看,议论文沉浸式阅读教学具有生成性。
二、议论文沉浸式阅读教学案例设计与实施
笔者曾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以初中学生所接触的第一篇议论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3]为例,进行了议论文沉浸式阅读教学的尝试,从中探索到议论文沉浸式阅读教学的一些方法、步骤及实施过程。以下就此教学设计作一简单描述。
1.指导学生从疑问中读出作者的创作意图达到沉浸
朗读是语文阅读教学中重要的手段,不仅能增强语感、丰富积累,还能使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有所感悟、产生共鸣。实现议论文沉浸式阅读的有效方法仍然是朗读。教师要特别注重让学生在读中疑,在读中悟。初读文章时,可以让学生带着这些疑问去读:文章论述了哪些方面的问题?论述的中心又是什么?当大家一致认为文章依次论述了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的'要素、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创造力、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这四个方面的问题时,教师可进一步设疑:文章论述的中心究竟是什么?针对这个问题,学生可能出现分歧:有人认为是创造性思维,有人认为是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紧接着教师可提出新的疑问:如果说文章是围绕“创造性思维”这一中心展开,那文章开头为何要从“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一问题开始论述,并以此为题呢?如果说文章是以“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一问题作为中心的,那为什么文章大部分篇幅都在论述“创造性思维”的问题?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再次朗读文章的兴趣,也会启发学生思考“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与“创造性思维”之间的联系。在反复设疑、反复朗读、反复思考中,学生终于能悟出作者如此安排的用意:文章由“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谈起,启发我们要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也就是要寻求第二种答案;而要寻求第二种答案就有赖于创造性思维,于是引出了创造性思维的要素;又由“是否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这一问题的论述,引出了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归而纳之,作者的创作意图是让读者懂得如何才能成为富有创造力的人。通过这样的反复朗读和设疑求解的过程,学生对文章的思路更清晰、理解更深入,进入了议论文阅读的佳境,产生了沉浸的学习效果。
2.指导学生从矛盾中读出作者的主观思想达到沉浸
议论文主要通过文章论述的内容来阐明作者的主观思想。学生是否能理解并接受文中的主观思想,需要对关键语句进行反复朗读。《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文中有多处文字都能表现作者的思想和观点,在课堂上与其让老师来做支离破碎的讲解,不如激励学生反复的诵读来慢慢体会。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看似矛盾的关键句,如,作者在论述“是否人人都具有创造力”这一问题时,既阐述了“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又阐明了“富于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作者既然承认有人缺乏创造力,为何又说“任何人都具备创造力”呢?此时,教师再放手让学生带者矛盾去朗读文本,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仔细研读,反复咀嚼,读出深埋其中的涵义,使作者的主观思想达到呼之欲出的地步。如:“富于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4]意在告诉我们,富于创造力的人和缺乏创造力的人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思想认识。又如:“认为自己不具备创造力的人中,有的觉得创造力仅仅属于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等人,从而自我压制;而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5]这些信息进一步告诉我们,正是因为存在思想认识的区别,才影响他们的行动———进行自我压制。如果普通人也能像富有创造力的人一样去想去做,也能成为富有创造性思维的人。可见,教师抓住的几句看似矛盾的关键句子,为学生创设了自然的沉浸式的阅读佳境,促使学生在解读时充分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进入文章所表达的意境中,最后领会作者的主观思想。3.指导学生从品味中读出论证的严密精准达到沉浸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激发学生沉浸于作品的语言,引导学生品味出语言文字背后的意味。只有走进议论文语言文字的审美世界,学生才是真正走进议论文。创新需要有知识。作者在阐述创造性思维具备的要素时说:“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因为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6]据此,教师可引导学生关注:哪些语言最能表现知识对创新的重要性呢?“总是”强调了知识对于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两个“从……到……”句式强调了无论什么时代,无论什么领域,不精通知识想要创新是不行的。又如“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性”,“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7]一个“但”字突出了强调的重点。作者在强调知识对创新的重要性的同时又强调构成创造性思维的关键要素:运用和尝试,并且是“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学生就能品味到作者选词用语的严密及说服力。可见,正是作者用词的精准、论述的严密,才得以让这些观点思想呈现得如此鲜明,也正是引导学生反复地读,仔细地品,议论文语言的理趣之美、逻辑之美、严密之美才得以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因此,教师在议论文教学时,只有通过朗读指导学生从疑问中读出作者的创作意图,从矛盾中读出作者的主观思想,从品味中读出论证的严密精准,才能让学生真正领会到议论文的魅力所在,从而发挥沉浸式阅读教学的强化阅读能力、深化课文理解、优化教学效果等优势。沉浸式阅读同样可以运用于其他文体的教学中,关键在于科学的课堂教学设计及教师对课文和方法的把握。
三、议论文沉浸式阅读教学需要注意的若干问题
1.要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文本解析
采用议论文沉浸式阅读教学应将文章看作是一个有机整体,避免把活生生的文章整体肢解。教师应阐述清楚文章的一个词句、一个段落、一个层次,与整个文章内在的联系。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会丢失文章的整体思想和灵魂。注重文章碎片的融通和复原,是议论文阅读教学应认真思考的论题。
2.要力戒“以授代学”的现象
采用议论文沉浸式阅读教学要尽量避免以传授知识为唯一目标,以教师自身对文本的理解与分析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师不应是教参和学生之间的传声筒:或以自己的心得强加于学生,限制学生的自主学习;或用教参的固定答案,阻碍学生的创新想象;或过多强调阅读技法,忽视个体的情感体验;或以作者的感受来人为提升学生的领悟。这种“以授代学”的教学模式会忽视学生的体验和感悟,限制学生多维性与多解性的思考,不利于激发学生的思考激情与创造灵感。
3.摒弃“求证式”的教学套路
日常教学中,老师在教授议论文时习惯以三要素即论点、论据、论证作为重点来分析,先找中心论点,再看作者如何论证,用了哪些论据和论证方法。这种“求证式”教学逻辑严密且高效,也暗示着作者的观点是无可质疑的。老师的教学就是设法找到作者“三要素”的逻辑关系,据此证明作者立场观点的正确,然后说服学生接受。老师对课堂会控制得很严,想方设法把学生往自己的预设上引。这样做容易忽视学生的想法,无形中扼杀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也剥夺了学生探究的乐趣和权利,生成也就无从谈起。
4.防止“放任自流”式的沉浸式阅读
沉浸式阅读教学同样需要强调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教师要注重课堂教学围绕既定的教学目标展开,一方面,要避免按部就班式的文体知识讲解,以及孤立、繁琐且枯燥的课文内容分析;另一方面,要防止机械套用,要发挥沉浸式阅读的特点和优势,引导学生去体验议论文的理性之美。使议论文教学达到卓有成效的沉浸效果。
参考文献:
[1]袁平华,俞理明.加拿大沉浸式双语教育与美国淹没式双语教育[J].比较教育研究,2005,(8):86~90.
[2]苏州市初中语文教学研究组编.“沉浸式”教学研究[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0,(1).
[3][4][5][6][7]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6.
学前教育专业没有音乐美术,本专业由华东师范大学主考,面向社会开考。 本专业为独立本科段学历层次。 专业基本要求: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掌握现代学前教育的基本理论,了解现代学前教育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具备从事幼儿教育教学、管理、教研和科研等方面工作的基本能力。 专业代码:B040102序号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教材名称 学分 备注 1 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2 必考课程 2 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4 3 0467 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与教学论 6 4 0398 学前教育原理 学前教育原理 6 5 0882 学前教育心理学 幼儿教育心理学 6 6 0399 学前游戏论 学前游戏论 6 7 0401 学前比较教育 学前比较教育 6 8 0402 学前教育史 学前教育史 6 9 0403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 4 10 0883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 4 11 0881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与论文写作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与论文写作 4 12 0884 学前教育行政与管理 学前教育行政与管理 4 任选一门 13 0885 学前教育诊断与咨询 学前教育诊断与咨询 4 14 0886 学前儿童心理卫生与辅导 学前儿童心理卫生与辅导 4 15 0015 英语(二) 大学英语自学教程(上册) 大学英语自学教程(下册) 14 或选英语(二),或选序号16-18三门课程 16 0024 普通逻辑 普通逻辑原理 4 17 0409 美育基础 美育基础 4 18 0887 儿童文学名著导读 儿童文学名著导读 6 19 毕业论文 不计学分 20 0384 学前心理学 学前心理学 加考课程 合计 71 说 明: 1.凡国家承认学历的各类高校(含自考)本科及以上毕业生、学前教育专业专科毕业生可以直接报考本专业,无需加考课程。 2.其他专业的专科毕业生报考本专业时应加考学前心理学(0384)一门课程。 3.非师范教育类专业的毕业生必须通过6周毕业实习。
A. 学前教育专业的《名著选读》课程有哪些名著呢 《名著选读》 课程编码:115422001 主要讲述世界范围内,自古迄20世纪中叶教专育发展历史上的属55部重要著作,其中包括伯拉图的《理想国》 卢梭的《爱弥儿》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母育学校》 福禄贝尔:《人的教育》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明日之学校》 蒙台梭利:《有吸收力的心智》、《童年的秘密》 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 陈鹤琴:《陈鹤琴全集》 汉译世界教育名著丛书 外国教育名著丛书 夸美纽斯教育论著选, 人的教育, 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 幼儿教育科学方法,蒙台梭利 童年的秘密, 家庭教育 陈鹤琴著等, 本课程主要选取一些幼儿教育方面比较有影响的作品来解读。 B. 作为学生本该好好学习可我却学不进去心里相当煎熬怎么办 不是只有读书才有出路。既然学不进去浪费时间不如去发展钻研自己兴趣爱好。人生学会放下就轻松了,世界太大了不必什么都要去得到,追求自己想要的就行了。 C. 推荐几本学前教育类的书 1、《大教学论》。 《大教学论》重点阐释了教学理论问题。在《致意读者》中,夸美纽斯明确表述了《大教学论》的最基本的目的。他说,教学论是教学的艺术,“大教学论”就是要“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普遍的艺术”,这是一种“教得准有把握”、“教得使人感到愉快”、“教得彻底”的艺术。 书中明确提出并详细论证了一系列的教学原则和教学规则,提出并论述了各种教学方法(包括一般的教学方法和分科的教学方法),拟订了各级学校的课程设置,确立了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制订了编写教科书的原则要求,甚至对教师如何上好一堂课也都作了具体的规定。 2、《爱弥儿》 《爱弥儿》全书共五卷,卢梭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提出了不同的教育原则、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即体育教育、感官教育、智育教育、德育教育、爱情教育。每个阶段的重点不同,但五者之间并不明显割裂。 3、《人的教育》《人的教育》是19世纪德国著名教育家和实践家、近代学前教育理论的奠基人福禄培尔论述学前和学校教育的重要著作。他将教育分为三个阶段:哺乳期,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儿童的外部感觉;童年期,是家庭教育、游戏和言语发展的时期;少年期,已有自觉目的,是学校教育期。 4、《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本书汇集了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关于幼儿教育的三篇重要著作,全面反映了作者的幼儿教育理论和实践。 5、《童年的秘密》 《童年的秘密》一书告诉我们父母和教师,认真的观察和深入的思考使蒙台梭利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童年时期是人生中的一个重要的时期。 除生理的发展外,幼儿心理的发展更需要得到重视。因为幼儿正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形成了个性,在某种意义上说,他成为了他自己的创作者。 D. 对成长有弊无利带偏孩子价值观的书是哪三类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中国文化上下五千年,自古以来就有很多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在教导着我们,要热爱读书,要多读书,博览群书,才能腹有诗书气自华。 但是现在的市面上,却流通着很多对孩子成长毫无益处的书籍,有些书价格昂贵,内容却非常浅薄,并不适合给孩子买来看。 几类常见书籍对孩子成长毫无益处,爸妈进来避坑 小枫的爸爸是个工作狂,每天对生活和工作都充满了热情,虽然在小城市里工作,赚的并不多,但小枫的爸爸却非常喜欢读书,家里的书架上摆满了各种励志书籍。 “小枫啊,你也要多看书,书读得多,以后工作好找,将来要出人头地。”童年时候的小枫每次走到书架前,爸爸都这样教育小枫。 随着小枫一天太长大,认识的字越来越多了,也开始学着看爸爸的成功学书籍。这些书的内容把成功描绘得轻描淡写,渐渐地改变了小枫的三观。 这个阶段的孩子识字已经比较多了,可以搭配注音看一些少儿版的名著,培养孩子对书籍和文字的感情,让孩子爱上读书,爱上古典文学。 10岁以上:世界名著 到了这个年纪,孩子们基本已经认识了一大部分常用汉字,可以看全文字的古典名著、世界名著,遇到不认识的字,查字典或网络,还可以增加孩子的记忆。 E. 浙江省自考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其中的《儿童文学名著导读》课程代码:0887 是图中的教材吗我是上 具体看上海的教材信息 F. 读一门学前教育的名著,你的感想 3000字论文 学位申请者为申请学位而提出撰写的学术论文叫学位论文。这种论文是考核申请者能否被授予学位的重要条件。学位申请者如果能通过规定的课程考试,而论文的审查和答辩合格,那么就给予学位。如果说学位申请者的课程考试通过了,但论文在答辩时被评为不合格,那么就不会授予他学位。有资格申请学位并为申请学位所写的那篇毕业论文就称为学位论文,学士学位论文。学士学位论文既是学位论文又是毕业论文。 学术论文是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观测性上具有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的知识和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用以提供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或讨论;或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或作其他用途的书面文件。在社会科学领域,人们通常把表达科研成果的论文称为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具有四大特点:①学术性②科学性 ③创造性 ④理论性 一、学术性 学术论文的科学性,要求作者在立论上不得带有个人好恶的偏见,不得主观臆造,必须切实地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符合实际的结论。在论据上,应尽可能多地占有资料,以最充分的、确凿有力的论据作为立论的依据。在论证时,必须经过周密的思考,进行严谨的论证。 二、科学性 科学研究是对新知识的探求。创造性是科学研究的生命。学术论文的创造性在于作者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能提出新的观点、新的理论。这是因为科学的本性就是“革命的和非正统的”,“科学方法主要是发现新现象、制定新理论的一种手段,旧的科学理论就必然会不断地为新理论推翻。”(斯蒂芬·梅森)因此,没有创造性,学术论文就没有科学价值。 三、创造性 学术论文在形式上是属于议论文的,但它与一般议论文不同,它必须是有自己的理论系统的,不能只是材料的罗列,应对大量的事实、材料进行分析、研究,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一般来说,学术论文具有论证色彩,或具有论辩色彩。论文的内容必须符合历史 唯物主义和 唯物辩证法,符合“实事求是”、“有的放矢”、“既分析又综合” 的科学研究方法。 四、理论性 指的是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述科学道理,不仅要做到文从字顺,而且要准确、鲜明、和谐、力求生动。 G. 求助我要考南京师范研究生,复试要准备哪些,需要看一些学前教育方面的一些名著吗 卢梭的《爱弥尔》,卢梭崇尚自然教育,此书是记录卢梭自己的孩子成长的过版程。 洛克的《教育权漫话》,洛克主张绅士教育,从保育和教育方面论述了如何开展绅士教育。 黑柳彻子《窗边的小豆豆》,经典读本,日本巴学园幼儿园里发生的故事。 理查德·洛夫 《林间最后的小孩》,呼吁儿童要加强与自然的联系。 周国平《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记录作者和女儿之间的故事,很感人。
呵呵,怎么要学学前教育呀。物流不好吗。
名著的作用不可替代 摘要:有的学生以读《名著导读》、教学辅导材料、观看由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代替阅读原著,这是不可取的。因为名著的作用是它们无法替代的。 阅读《名著导读》、教学辅导材料和观看由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只能了解一些大概内容,粗略地感受一下艺术形象,而对名著本身的深刻的思想内容、高超的艺术形式、精湛的语言艺术却无法领悟和品味。 诚然,《名著导读》和教学辅导材料能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大体上了解原著,观看由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则可以使学生更直观、更形象地把握原著,它们对普及我国古典文学、传承中华文明、拉近经典文化与人民大众的距离起到了一定的积极的作用。但是它们决不能代替名著。我们阅读名著,不仅仅是看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纷繁复杂的社会历史。更重要的是学习借鉴它们的表现方式、表达手法以及生动、形象、鲜明和个性化的语言艺术。还要研究人物性格、人与人及人与社会和自然的关系,还要探究那个时代的历史、经济、军事、宗教、国家等等,总之,一部经典名著实际上就是那个时代的一部百科全书。
参考文献:[1]钱理群《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版[2]钱谷融。《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华东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第一版。[3]赵雪明.《试论〈骆驼祥子〉的悲剧性》,[I],《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22期.
名著的作用不可替代 阅读《名著导读》、教学辅导材料和观看由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只能了解一些大概内容,粗略地感受一下艺术形象,而对名著本身的深刻的思想内容、高超的艺术形式、精湛的语言艺术却无法领悟和品味。诚然,《名著导读》和教学辅导材料能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大体上了解原著,观看由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则可以使学生更直观、更形象地把握原著,它们对普及我国古典文学、传承中华文明、拉近经典文化与人民大众的距离起到了一定的积极的作用。但是它们决不能代替名著。我们阅读名著,不仅仅是看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纷繁复杂的社会历史。更重要的是学习借鉴它们的表现方式、表达手法以及生动、形象、鲜明和个性化的语言艺术。还要研究人物性格、人与人及人与社会和自然的关系,还要探究那个时代的历史、经济、军事、宗教、国家等等,总之,一部经典名著实际上就是那个时代的一部百科全书。
嘻嘻 我也在做这个课题 你要是有好的资料给我推荐一下呗 谢谢
收藏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将语文要素分解成若干知识点或能力训练点,分布并体现在每个单元导语、每一篇课文的课后练习、语文园地等栏目中。教师在教学中应以语文要素为指引,采用合理的教学策略,循序渐进地落实语文要素,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要素是统编教材的编写骨架,是编者按照《课标》学段目标与内容的要求相对应分布在各册教材里的训练要素,呈螺旋式递进,指向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语文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策略、语文学习习惯等,是学生阅读学习中必不可少的能力。基于此,笔者根据语文课程的学科特点和统编教材的编排特点,结合教学实例,探讨如何让语文要素在小学语文课堂落地生根。一、 理清梯度序列 把握语文要素统编语文教材单元篇章页的语文要素是本单元语文教学的训练点,为教师准确把握单元教学重点、落实教学目标提供了凭借和参照。教师在落实单元语文要素时要从统整的角度展开,将要素细化在整个单元的教学内容里,并通过有层次、有梯度的教与学,稳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比如,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以“走进外国文学名著”为人文主题,编排了三篇经典的外国文学名著,设置了三个语文要素。笔者教学这单元时,紧扣单元要素整体构建,根据不同文本特质与单元要素之间的关联,展开多角度、多层次递进式的教学思路,统整细化单元落实语文要素的具体策略(详见下表),为有效落实语文要素提供保障。教师只有强化梳理单元要素的理念,才能清晰地把握单元教学要点,为后续每一课指明教学方向,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二、 借助课后习题 落实语文要素语文要素的落实要依附于练习。课后习题编排的内容着眼于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从“理解与交流、积累与运用、拓展与实践”三个维度设计,是编者根据课文特质编排的知识要点、能力训练和教学的重难点。因此,教师要准确把握编者意图,借助课后习题,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分步教学,落实语文要素。例如,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语文要素之一是“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而《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的课后练习第三题:“下面的句子描写了李大钊的外貌、神态和言行,读一读,再找出类似的句子体会他的品格。”显然,这是编者为落实单元。
中学英语教学策略研究论文
【摘 要】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教学,主阵地是课堂教学。“精讲、多练、细查、常补”的教学程序包含了师生的共同活动,调动了师生两方面的积极性。教学活动是双边活动,一方面要看到教与学同时并存,缺一不可,相互制约,教学相长,教好是学好的前提,学好是教好的标志,教和学是统一的。另一方面,教和学又有区别,只能相互影响不能互相代替。在实施程序教学过程中,必须灵活而辩证地发挥这一作用。
【关键词】中学英语 课堂教学 策略研究
中学英语新教材的使用,标志着我国中学英语教学开始从单纯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转向注重外语素质的培养。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模式,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教师讲得多,学生实践少,造成两极分化,使一些学生丧失了学习外语的兴趣,乃至最后放弃。即使成绩好的学生,也往往灵活运用能力、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不强。众所周知,语言是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经过漫长的实践获得的,外语也不例外,它往往需经过反复的循环和大量的实践才能习得。中国学生学外语不具备耳濡目染的语言环境,只有通过大量的听、说、读、写训练,并通过多次强化和反馈来获得并巩固知识,加之外语的遗忘率很高,若不及时复习,学生就有掉队的可能,这就需要教师及时采取措施帮助学生加以巩固和补充,以增强学生学习外语的信心。实践证明,传统的教学模式已跟不上现代教育发展的步伐,我们每位教师应主动投入到教学改革的浪潮中去,以积极的态度不断探索适应新教材的教学策略。本人在教学实践中,通过不断总结和进行新旧教材的对比,摸索到了一些既符合学生学习外语的特点,又符合循序渐进原则的教学新策略——“精讲、多练、细查、常补”教学程序。按照这一程序进行教学,符合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往往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精讲
讲,是教学的中心环节。在学生百思不解之时,在疑难问题的关键之处,教师应给予“少、精、活、透”的讲解。教师要注重讲的艺术,如有声有色的语音语调、恰如其分的动作表情等等,这样就能使学生身临其境,注意力高度集中,从而取得较好的听课效果。讲课是教学中的主要教学形式,对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应采取不同的教法。
(一)讲解法
将单词、词组、句型同课文融汇在一起进行讲解,在单词中学语音,在课文中理解句子。在讲解的过程中可采取设疑与答疑的方法:教师边讲边问,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提出问题,教师对于学生已懂的知识可不讲、少讲,学生未知的知识要重点讲,讲明讲透。对课文的词组、句型、语言点要作扼要的重点讲解。
(二)设疑法
在学生预习课文的基础上设疑。疑要设在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上、设在学生不易理解和易混淆的知识点上,然后以课文情节发展为主线,围绕疑问作重点讲解。在此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答疑、辩论、练习、启发的方式激发他们的思维,引导学生掌握知识。
(三)答疑法
在学生预习课文之后,教师可采用答记者问的方式,让学生提出难点,教师根据他们的难点启发式地进行少而精的讲解与归纳。经过学生的思考提出的难点,有时就是教师要讲的重点,这样老师在讲难点时,他们就感到如饥似渴,注意力集中,积极主动。通过讲解法、设疑法、答疑法,学生获得的知识印象深、记得牢,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学到了学习的方法,越学越会学,越学进步越快。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准、透、活的.讲解是十分重要的。
二、多练
练,是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有效途径,又是巩固知识、检查课堂效果的重要环节。外语课就是听、说、读、写的实践课,学生必须经过多次反复的实践训练才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练的形式要多样化、层次化。练要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低层次到高层次,注意学生个体差异性;同时还要注重外语教学的连续性、循环性和阶段性。在设计课程时,要注意练密度、宽度和深度。所谓密度,就是教师充分利用45分钟,合理分配教学内容,注意教学效果,进行密集快速的活动。所谓宽度,就是学生练的面要大,要尽可能让全体学生都要“动起来”,每节课学生的活动面一般要在80%以上。所谓深度,是指教学内容有一定的难度,要注意教学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贯彻可接受性与高难度相结合;要注意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动口、动手、动眼、动耳、动脑,使学生在运用英语中获得兴趣,提高能力。上课时学生积极“动”,老师善于“诱”,“诱”、“动”配合,就会形成教学高潮。
练是多层面的,是通过听、说、读、写来完成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听力训练
“听”是学习语言的基础,听得懂才能学得会课堂上用英语组织教学,教材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很好材料。要使学生听得懂、听得明白听得有趣,教师每堂课必须有一个行之有效的课堂设计,教学要有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训练听力不是仅仅靠开设语音课或补充听力材料来进行我们也可从教材中发掘材料。在课文教学中,教师可启发学生用所学过的词、词组或短语来解释新词或新词组与短语,用学过的句型来套用新出现的句型并加以引申、归纳。这样,学生既训练了听力又学到了新的知识,可较好地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
(二)口头训练
“说”是在听的基础上把所学得的知识经过自己的理解,以说的方式表达出来。这就要求学生不仅用英语来讲,而且用英语来想。为了说清楚,学生必须把所要说的内容在脑海里经过一番整理。因此,这是一个有难度的综合练习。现在使用的新教材,语言环境设计形象、生动、活泼,适合学生进行口语训练。我们可以采用值日生报告、学生问答、背诵课文、复述课文、做游戏、表演小品等多种形式来训练学生说的能力。复述课文是培养学生组织语言和连贯表达的很好训练,这项能力一开始对有的学生来说难度较大,老师可以采用问话方式,提示并鼓励他们说下去,逐渐过渡到不加提示独立复述的程度。如果在外语教学中,我们能长期坚持听说训练,就会使学生越说越流畅、越读越准确,大大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三)阅读训练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需要扩大学生课外阅读量学生接触的文章越多,语言点重现率越高,所学的知识掌握得就越牢。在阅读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有效方法,要求学生掌握阅读技巧,做到快速浏览、整体把握、重点精读、理解分析、猜测词义教师应结合所学课文,补充与课文内容有关的阅读材料,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每周可以采取限时阅读、难易结合、长短结合的方法,并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以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四)笔头训练
写是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写,可检查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的程度。大量的练习,是通过写来完成的。对于练习,提倡少而精,不提倡多而杂的“题海战术”,笔头训练题目要具有典型性、综合性和多变性。同时,可采取听写、默写、缩写、写日记等多种形式以达到练的目的。英文的写作是英语课教学的难点,必须是细水长流、积土成山。每节课,适当做些听写等笔头练习,有利于学生积累语言材料。每周布置一、两篇小作文,常练多写,迈小步、不停步,循序渐进地进行课堂训练,最终促进学生的写作水平逐步提高。
总之,练是英语教学中培养能力的重要途径。以练为主,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有利于学生智力开发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三、细查
查,就是对所讲的知识验收,是教育对象接受力的反馈。在整个教学完成后,教师应用不同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检查,比如还有哪些知识没有掌握,还有哪些知识需要补充和提高,学生还存在哪些问题等等。这一步要查得细而实,从而达到查漏补缺的目的。查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通过平时的练习、作业、单元过关、阶段测试、个别谈话来检查,也可以通过学生回答问题、复述课文、听写等查出所存在的问题,以及时更正、及时辅导。
四、常补
补是程序教学法中落实教学效果的最后阶段,是对学生已学知识的缺漏之处给予充实、完善和提高的有效措施,常查常补是防止两极分化的重要手段。补有多种形式,课上补和课后补、集中补和单个补、口头补和书面补。对于后进生,可列出常错题,限时当面做,及时面批、讲透;对于优等生为了使他们吃得饱,教师可以编一些灵活性、综合性强的试题,以弥补能力的不足。可以把作业、考试、练习中学生常犯的错误、带有普遍性的错句编成“学生错句集”发给学生改错。口头练习出差错,如回答问题、值日报告等,可当面给予纠正和补充。对学生所学知识的查漏补缺要尽量做到堂堂清、段段明、时时补。
“精讲、多练、细查、常补”是一种综合教学方法,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各环节相互渗透相辅相成,是统一的整体,但并不是每节课都必须采用所有的方法。我们可以根据教材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将其中几种重新组合,如可用讲、练结合形式,练、查结合形式,查、补结合形式,也可以采用讲、练、查、补同时综合进行。教学中应遵循的原则是讲中有练、练中有讲、讲中有补、补中有练,灵活运用,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冯克诚,西尔枭.实用课堂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全书[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2]陈仕清.外语课堂教学的层次性原则[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02,(3):7-8.
[3]葛文山,朱俊爽.英语听力理解及其策略训练[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2,(1): 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