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盘他流行语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盘他流行语研究论文

盘他是一个网络流行词,来源于《相声有新人》里孟鹤堂、周九良的相声《文玩》。“盘”字在文玩圈指通过反复摩擦,使文玩表面更加光滑有质感。后用该词指戏弄、整人、针对某人。

盘它是在孟河堂和周九轮的相声中流出来的,他的意思就是当你不高兴的时候,你可以对一人说盘它,盘它就是戏弄打他的意思

1、网络用语盘他指戏弄、整人、针对某人,这个梗来源于相声节目《文玩》,后来在抖音走红,成为流行用语,被广泛运用在各种搞笑视频以及日常生活中,最常说的就是“甭管什么东西,盘他”、“万物皆可盘”等。 2、这个词最早来源于《相声有新人》,孟鹤堂在相声《文玩》中有一句“干巴巴的,麻麻赖赖的,一点都不圆润,盘他!”众所周知,相声表演最重要的就是抖包袱,而《文玩》中的包袱就是逮啥盘啥,听完这段相声后,就被“盘他”和“不圆润”洗脑了。 3、久而久之便流行了起来,其实,在很多方言中也有盘这个词,“盘”的意思和玩、弄差不多,比如小时候看见家里养的金鱼,会出于好奇心玩它,长辈便会说“不要盘它,越盘越容易死”。

01 “盘”是文玩界里的一个动词,是指文玩手串通过人手反复摩擦捏压,变得更加光滑更有质感更有价值的一种玩法。盘他可以理解为玩他、修理他。出自相声《文玩》,走红于抖音。网友逮啥盘啥,认为万物皆可盘,搞笑网络。 文玩中的“盘”为什么叫做“盘”呢? 文玩中的盘指的其实就是用双手不断的抚摸,按,压,揉,让手上的油脂让文玩表面包浆,汗液让文玩上色。“盘”用在这个动作上,指为人与器物的不断交流。比如盘石头、盘玉,或者青铜器、瓷器、木器、牙角等。 理论上说,人的双手在盘玩器物的过程中,起到了打磨作用,但不会对器物造成物理性的伤害。各种机器打磨、化学酸类等快速手段,都不如由盘玩对器物的改变来得生动、自然。 盘玩久了,器物表面逐渐会生成半透明质感的包浆,在不经意间重新塑造了器物的形象,使其更为合手合心,温润喜人。在盘玩之后留下的岁月痕迹——显露出一种温存的时光感,新物件刺眼的贼光与之不可同日而语。 “盘他”梗的出处 “盘他”是《相声有新人》节目里堂主孟鹤堂和周九良的相声《文玩》里面的一段洗脑对白: “干巴巴的,麻麻赖赖的,一点都不圆润,盘他!”整个包袱就是逮啥盘啥,能不能盘不管,上去就盘,非常搞笑。于是“盘他”梗诞生。 “盘他”梗的用法? “盘他”梗用处很广,在看到一些反光的不对头的物体(比如加特效的大腿)或者圆润的很奇怪的东西(比如大光头)的时候都可以用。没有前文的时候忽然说“盘他”会和“怼他”一样,意为起哄或者开玩笑。 “盘他”梗如何走红的? 真正让“盘他”梗走红的是抖音平台,在抖音中一名用户在录制视频的时候说了一句“甭管什么东西,盘他”,后来抖音就出了一个话题是“万物皆可盘,盘就完了”,然后越来越多的网友都加入了“盘他”的队伍里,将万物皆可盘这个话题展现的淋漓尽致,有盘小动物的、盘巧克力的还有盘肉丸子、大闸蟹的。而“盘他”这个词也就由此火了起来,成为2019年年初最为火爆的一个流行词。

论文网络流行语研究

摘自论文天堂网随着网络交际的普及,网民越来越多,上网聊天及获取信息,已成为广大网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网络上的流行语亦日益丰富,成为网民们上网交流必用语,而且也逐渐走到网下,成为人们的口头禅等社会流行语,极大地影响着21世纪信息社会中人们的生活。网络语言是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也一直是语言学的研究热点,早在几年前,国内就已经有许多语言研究者对网络语言进行研究。2006年,“网络流行语”就已经作为词条被编入了百度百科并成为了网络“扫盲”的工具,而从2008年1月开始,几乎每月都有网友对该词条进行4到5次的内容补充和完善,不时推出“网络流行语大全”修订版,在对网络流行语进行分类整理、解释词义之外还附上了例句和图文并茂的“典故”出处。2008年11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中国网事2008》一书,由多年从事网络新闻采编工作、网络舆情汇集和分析工作、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的王刚和张鸫主编。本书的第十三章是“网络雷词:撼倒一大片的流行语”。这些都充分说明了网络流行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网络流行语究竟有多大的影响力?就此问题,本文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提出使网络流行语健康发展的可行性策略。

汉语言文学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汉语言文学的发展是我国文化传承的内在要求。但是,在网络兴起的时代里,网络语言的兴起使汉语言文学形式发生了变化,对社会生活及语言学习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就新时代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学习方式,互联网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络语言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产物,使汉语言文学被网络化,对汉语言文学产生了许多影响。在网络语言不断兴起的时代,汉语言文学的发展之路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深入研究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对推动我国汉语言文学的发展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网络语言的概述

网络语言就是在互联网环境下产生的一种语言形式,是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产物。网络语言符合广大网民的需求,能提升交流效率,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在现代社会,网络语言随处可见,如“蓝瘦”“香菇”,这两个网络语是一个失恋的小伙子用来表达自己失恋后的心情,其本意是“难受”“想哭”,由于方言原因,经过媒体、互联网的传播,逐渐在社交中流传开来。网络语言的高频率使用给汉语言文学产生巨大的冲击力。作为我国民族艺术的瑰宝和文化结晶,汉语言文学如何在网络语言兴起的时代更好地发展下去是一个值得深究且极其重要的课题。

二、网络语言在汉语言文学发展中的意义

在互联网时代,汉语言文学的发展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网络环境的影响,这种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而要想推动汉语言文学稳定发展,就必须合理看待网络语言。网络语言作为一种互联网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产物,它的出现必然会带动语言文学方式的变动,使汉语言文学形式越来越丰富多样。汉语言文学是网络语言形成的载体,许多网络语言都来源于汉语言文学,只不过网络语言是利用符合网络时代需求的语言形式将汉语言文学通俗、简单、趣味性地表达出来,符合特定环境、特定社会发展的需要。另外,在互联网信息技术下,汉语言文学可以借助网络平台,与网络语言相互融合,共同发展,实现汉语言文学的产业化、现代化、国际化。

三、新时代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

(一)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积极影响

网络语言作为时代发展的一种产物,其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对汉语言文学的发展有着促进作用。网络语言能够形象地表达人们内心的真实感受,通过不正式的语言形式来简明扼要地表达自己的思想,通过网络语言来推动汉语言文学发展。在现代社会,网络语言受到广大少年、青年的追捧,网络语言简洁、精辟,富有趣味性,能较快地被人们接受和传播,同时网络语言不受传统汉语语法规则的制约,比较自由,突破了传统语言文学的限制。另外,许多网络语言都是从语言文学中提炼出多的,并赋予了新的寓意,人们在使用网络语言的同时也会推动汉语言文学的发展。例如网络流行“囧”字,在现实生活中,“囧”字的应用比较少,但在古代,“囧”的应用就比较常见,其主要意思为“明亮、光明”,网路用语“囧”主要表达尴尬、窘迫、无奈等含义,同时,将“囧”通过人脸图像来表现,带有一定的趣味性。而网络语言的兴起,使得“囧”字在现实生活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譬如一学生期末考试考了分,此时用“囧”可以表达该学生的无奈和悲伤的心情。

(二)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消极影响

作为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下的产物,网络语言的出现在推动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不可否认,网络语言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乐趣,方便人们交流,但同时,一些网络语言却偏离了汉语的'规范,许多词语被曲解,这些被曲解后的词语在网络上传播后,就会引起一系列的负面影响,不利于汉语言文学的健康发展。在现代社会,喜爱网络语言的主要群体就是青少年,如果那些不规范的网络语言被青少年追捧,就会误导青少年,使青少年形成错误的认知。同时,网络语言的兴起,会给传统的语言带来较大的冲击,使人们逐渐淡忘传统语言,从而不利于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另外,在国际化的舞台上,汉语的作用也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开始学习汉语言文学,如果国际友人学习到了这些不规范的网络语言,必然会造成在某些交易场合出现各种问题,不利于汉语言文学走向国际舞台。

四、结语

新时代,网络语言的兴起在满足人们生活的同时,也给汉语言文学带来一定的影响。网络语言大多来源于汉语言文学,网络语言的合理应用可以更好地推动汉语言文学的发展。但同时,网络语言的畸形应用却会阻碍汉语言文学发展。在现代社会,发展汉语言文学是我国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是提高我国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重要途径,而要想让汉语言文学走向世界,就必须科学对待网络语言,要结合时代背景,合理发展汉语言文学,避免网络语言带来的消极影响,从而实现汉语言文学的国家化、产业化发展。

网络流行语论文选题特色根据文章亮点撰写。网络流行语论文的可研究角度较多,题材较新。围绕论文研究对象的理论意义,应用价值,研究概况,发展趋势等方面,可以为网络流行语论文设立题目,选择论文选题特色提供参考。

韩语流行语研究论文题目

3中韩饮食文化比较中国饮食文化 国家的历史有长有短,疆域有大有小,实力有强有弱,人口有多有少,民族构成、宗教信仰、政权性质和经济结构也有差异,故而各国的饮食文化是不一样的。 中国饮食文化 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 从沿革看,中国饮食文化绵延170多万年,分为生食、熟食、自然烹饪、科学烹饪4个发展阶段,推出6万多种传统菜点、2万多种工业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风味流派,获得“烹饪王国”的美誉。 从内涵上看,中国饮食文化涉及到食源的开发与利用、食具的运用与创新、食品的生产与消费、餐饮的服务与接待、餐饮业与食品业的经营与管理,以及饮食与国泰民安、饮食与文学艺术、饮食与人生境界的关系等,深厚广博。 从外延看,中国饮食文化可以从时代与技法、地域与经济、民族与宗教、食品与食具、消费与层次、民俗与功能等多种角度进行分类,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体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异彩纷呈。 从特质看,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素食为主,重视药膳和进补),五味调和的境界说(风味鲜明,适口者珍,有“舌头菜”之誉),奇正互变的烹调法(厨规为本,灵活变通),畅神怡情的美食观(文质彬彬,寓教于食)等4大属性,有着不同于海外各国饮食文化的天生丽质。 从影响看,中国饮食文化直接影响到日本、蒙古、朝鲜、韩国、泰国、新加坡等国家,是东方饮食文化圈的轴心;与此同时,它还间接影响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像中国的素食文化、茶文化、酱醋、面食、药膳、陶瓷餐具和大豆等,都惠及全世界数十亿人。 总之,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100多万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创造、积累并影响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 韩国饮食文化 主食白米饭。常用的菜肴有以肉、鱼、豆腐、蔬菜等炖煮的火锅,韩国特有的营养丰富的泡菜。以及用韩国式的调味佐料拌制的各类小菜。餐具使用汤匙和筷子。 菜馆的基本佐料是辣椒与大蒜,此外又加有多种不同风味的调味品。因此韩国菜除了辣味以外,还具有独特的色、香、味,令人垂涎三尺。 韩定食(韩国式客饭): 传承朝鲜时代宫中菜的传统风味,各式小菜摆满桌面,除了泡菜以外,一般不加辣椒粉。蒸、烤、烫、拌等烹调方法各不相同。每家餐厅的食谱,价格也不尽相同,但几乎都有用小麦煎饼包里肉类,蔬菜等八种小菜食用的《九折坂》,以及加放肉类、鱼类、蔬菜、磨菇炖煮的火锅《神仙炉》。 烤牛肉和烤牛排: 在多种烤肉中最受欢迎的是烤牛肉(切成薄片的牛肉用佐料腌制后烤熟)和烤牛排(用佐料腌制后放在铁板上烤熟)。两者皆以生菜、芝麻叶等沾辣椒酱或豆瓣酱食用。有时附带提供3至5样泡菜或小菜,有的餐厅则需另加点白米饭和汤。餐厅招牌常以花园为店名。梨泰院花园(花山区梨泰院洞(797-1474),三元花园(江南区新沙洞(544-5351)、西门会馆(中区西小门洞(755-4645)等较有名,在韩国一般的餐厅也可品尝到。 烤牛里脊: 将适当厚度的牛里脊烤熟后,醮少许黄酱,用洗净的生菜等新鲜蔬菜包卷后食用。或醮香油盐佐料食用。 面条火锅: 切成薄片的牛肉或海鲜,与各种时令蔬菜以及面条一起,放入烧开的汤锅内,煮熟后即可食用。清淡可口,余味无穷。 包饭套餐: 用新鲜蔬菜,包卷熟肉或其它蔬菜的风味食品。每家餐厅选用主料会略有不同,但大都是用蔬菜加少许酱(黄酱、辣椒酱或混合酱)后,卷包起来食用。与以肉为主的“包肉”不同,主料是蔬菜的包饭,不必担心胆固醇问题。蔬菜的甘苦味,还有助于增进食欲。 冷面: 主要有汤多且爽口的《水冷面》和以辣椒酱调味的辣味《拌冷面》等两种。任何季节,在享用烤牛肉等菜肴后,以冷面作主食是最受欢迎的食用方式。《面》有以荞麦为原料制成的平壤式冷面,也有以马铃薯为原料制成的咸兴式冷面。各餐厅的种类皆有所不同,面上加的配料大多以肉类、蔬菜或水煮蛋为主,也有放生鱼片的餐厅。面可以用剪刀剪后再食用。 参鸡汤: 在童子鸡内入糯米、大枣、大蒜、有参后,长时炖煮。随个人喜好还可加放胡椒粉、盐巴等食用。由于营养丰富,是炎夏的高级补品。 锅汤、火锅类: 韩国家庭最经常吃的家常菜就是用豆瓣酱和蔬菜煮制的豆酱火锅,鱼和牛肉脏煮成的什锦火锅等。火锅中以牛的内脏和蔬菜炖煮的牛肠火锅最为有名。此外还有用章鱼加放辣椒酱等佐料煮成的章鱼火锅等种类繁多。韩国一般的火锅多以海鲜类为原料,可享用到各种海产品的鲜美味道。 拌饭: 韩国式拌饭,其中《石碗拌饭》是韩国独有的食谱,值得一尝。白米饭上盖上黄豆芽等蔬菜、肉和鸡蛋等佐料,盛在滚烫的石碗内,加放适量的辣椒酱后,搅拌而食。多种材料的味道相混合形成独特的风味,锅底的锅巴更是一绝。在大部分的韩国餐厅均可品尝到,全州中央会馆(忠武路776-3525)等是有名的拌饭专门店。 汤茶: 利用生姜、桂皮、人参、五味子、大枣、草决明、葛根等中药材,长时间煎熬而成。中药可健身防病,并有治疗功效。因此,韩国人在感到疲倦时,总是饮用中药汤茶,提神防病。 水果茶: 主要选用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的柚子、木瓜、橘子皮等水果,加水长时间煎熬后饮用,或用蜂蜜淹制后,加热水稀释饮用。冬季常饮,可预防感冒。 风味灌肠: 灌肠是将豆腐、粉条、大米和蔬菜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后,灌入猪肠内加工成的韩国式美味香肠。 韩果: 自古以来是祭祀的供品,也是婚礼仪式或饮茶时食用的韩国传统点心。面粉加上蜂蜜、麻油后油炸的油蜜草;《茶食》与中国的样式相似,加上中药材,以糯米等炸制的姜糖、麦芽糖亦与中国相似。此外还有将水果或蔬菜用蜂蜜腌制而成的蜜煎果,婚礼所用的韩果即可口又美观。

本科?硕士?博士?。。。 要是本科的话 若在国内。。。去韩国riss抄一篇就行。。。 硕士的话。。。看你是国语还是国文了。。。。我是国语。。建议你写点 语法类的,要有能力。。中世韩国语。。 博士。。。我还没上。。哈~

题目细化就很多了,我认为主要是从语言、文化两大方面入手。语言类:量词、外来语、惯用语、禁忌语、委婉语、俗语成语……文化类:饮食、节日习俗、影视、礼仪……

学术堂整理了十五个韩语专业方面的论文题目,供大家进行参考:1、“水浒传”朝(韩)语译本的译介研究2、以中国人为对象的韩语希望表达教育研究3、韩国语学习者副词使用情况及偏误分析4、有关韩语句子委婉语及教育方案的研究5、韩语专业大学生心理资本、专业适应性与学习策略的关系研究6、对韩大学生对外汉语与韩国对外韩语教育的课堂教学对比研究7、汉语动词“打”的韩语翻译研究8、中韩语篇对比与翻译研究9、基于语料库的汉韩”获得类“动词动宾搭配研究10、中韩现代亲属称谓语研究11、韩语里汉语借词同汉语词语若干情况比较研究12、汉韩亲属称谓对比研究13、韩语专业大学生外来语标记现状调查及教学策略研究14、高职院校韩语教学过程中中韩词汇教育研究15、电影在韩语视听说教学中的应用

利他行为的研究论文

在伦理学中,利他主义作为利己主义的直接对立面,它不是以个人利益为确定善的标准,而是强调他人利益,颂扬为他人作出牺牲的精神,并以此作为否的标准。19世纪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奥古斯特·孔德最初就是在这个意义上来创造这个词的。 一般来说,伦理学中的利他主义往往从抽象的人性本能和人性需要来证明利他主义的合理性。一方面,利他主义者借助动物的利他行为,特别是社会性程度较高的动物的利他行为,如社会性昆虫、狼群、鸟类等等,来证明人类在天性中也存在着这种利他动机。其中最典型的,是流行于西方的社会生物学观点。例如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爱德华·奥·威尔逊在其巨著《社会生物学:新的综合》中,就对动物的利他现象和人的利他现象作了详细的分析比较,并得出一系列在西方影响颇大的结论,认为自然选择由于在增加生物个体的利他行为的过程中增加了个体和种族存活的可能性,从而从根本上支持了动物和人的利他行为。 另一方面,利他主义者往往还认为人的本能需要是多方面的,即认为人既有自私的一面,也有利他的—面,半是野兽,半是天使,“……仁慈确实是存在的,不论它是多么的少,……在人性中,除了狼的凶残,蛇的歹毒,总还有些鸽子的善良。”这种观点同功利主义或合理利己主义看待人的利他行为的观点是一致的,并试图用这种观点,来缓和人们的自私自利之心。 正象利己主义在过去和现在都激烈抨击利他主义的“座伪性”一样,利他主义在过去和现在也在不断回击利已主义,认为利己主义是“人性的堕落”。利已主义和利他主义的这种论争,直到现在为止,仍是一桩悬案。 集体主义原则认为,无论是利己主义还是利他主义,这种抽象地谈论人的本性的观点,都是对社会历史现象的一种曲解。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曾对人的这种利已和利他属性作过深入分析,认为利已主义和利他主义,不过是一种统一的利益的分裂形式,在剥削阶级虚幻的集体中,由于旧式分工和私有制造成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严重对立,从而造成这样的情况:作为普遍利益代表的国家,要求个人利益为国家利益作出牺牲,并向人们灌输这种“利他主义”的道德原则,称之为“美德”;作为追求个人利益的个人,则强调人的“自私的本性”,要求实行利己主义的道德原则,把个人利益作为道德的基础,把个人利益的实现作为最高的 “美德”。最后在整个社会中显现出人们对待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道德原则的相互对立的态度:“其中有些人出于对利己主义的义愤而从利他主义的道德教育中寻找出路;而另一些人强调利己的个人主义的创造性的进取精神;还有一些人则希望从两者各取一小部分,强调个人主义的创业精神的必要性,不过要在道德的基础上和在道德的范围内。” 因此,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作为个人在私有制社会利益分裂对抗的条件下个人自我实现的两种形式,其对立并不是出自人的本性,而是私有制社会。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恩格斯说:“……共产主义者既不拿利己主义来反对自我牺牲,也不拿自我牺牲来反对利已主义,理论上既不是从那情感的形式,也不是从那夸张的思想形式去领会这个对立,而是在于揭示这个对立的物质根源,随着物质根源的消失,这种对立自然而然也就消失。” 从利他主义产生的这种根源中,我们即可见利他主义与集体主义的根本区别。 第一,利他主义是私有制社会统一的利益形式相互对立的产物,而集体主义则是消除这种利益对立形式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产物。 第二,利他主义从人的抽象本能出发来颂扬人的利他精神、牺牲精神,而集体主义则从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出发,从人的彻底解放,社会的彻底解放的高度出发,科学地揭示了人的利他精神和对集体作出牺牲的本质。 第三,利地主义在谈论人的利他精神时,往往包含着反个人的倾向,不理解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辨证统一关系,因而往往容易流于禁欲主义,宗教禁欲主义道德就是其中的典型;而集体主义在谈论人的牺牲精神时,并不包含着反个人的倾向,而是在正确理解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辨证关系的基础上,把个人的牺牲看成个人自我实现的一种必要形式。 第四,利他主义包含的利他精神,由于受其理论和实践的局限,往往流于一句空话,而且最终还可能以利己的形式表现出来,至多也只是所强调的自我牺牲精神,是建立在道德自由基础上的一种崇高的道德选择。 在现实生活中,把集体主义与利他主义严格区分开来,对于我们准确地把握集体主义的涵义,正确地贯彻集体主义原则,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有的同志片面地把集体主义同利他主义等同起来,并引用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不拿利己主义反对自我牺牲,不拿自我牺牲反对利己主义的观点来批评集体主义。这种把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的对立,简单地同利他主义与利己主义的对立加以比较的观点,在实践中是极其有害的,它往往造成人们的一种“逆反”心理,使任命加深对集体主义原则的误解。因此我们在实践中必须严肃地把集体主义同利他主义区分开来,反复申明集体主义虽然包含着利他精神,但决不归结为利他主义,以捍卫集体主义原则的纯洁性。

青少年有关的志愿服务工作可谓是共青团事业的“半边天”,无论是活动开展还是考核评比,志愿服务所占比重都“价值不菲”。这两日参与的工作内容和会议任务都相关志愿服务。于是突然就想深入了解一下志愿者、志愿服务、志愿文化的有关信息。           同时,内心也产生了一系列疑问:人为什么会有从事志愿者的心理需求?为什么说志愿服务的发展状况体现了这座城市文明发展的水平?而政府和社会为什么大力推进志愿文化的发展?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是我们最熟知的有关人性善恶的一句。人性本善还是本恶,还是人性本无善恶,各家各派各有观点。而从心理学有关的观察和实证研究来看,人性善恶有可能与大脑结构的发育发展有关。         出生的婴儿如果没有在外部环境的丰富刺激下长大,大脑生长将会受到某些不可逆转的阻碍,比如一些“狼孩”、“猪孩”的发现,便说明了大脑的可塑性与坏境的重要性。从小被动物而非人类抚养长大的小孩,哪怕最后回归到人类社会并给予矫正恢复治疗,大脑的语言等诸多功能也无法进入到同龄正常小孩的水平,甚至容易过早夭折。而各类双生子的分析与研究也让人看到了先天与后天的各自力量。         大脑的发育发展会决定个体的共情能力从而影响利他行为的产生。所谓共情,是指个体感知或想象他人的情感,并部分体验到他人感受的心理过程。共情和我们所说的同情、怜悯略有差别,同情、怜悯更多的是指向他人,而共情是与他人同步感受相同感受的能力,虽然共情也有关他人,情感指向却是自己。共情是人类长期进化的结果,是利他行为的近因动机。         徐凯文老师在其博士论文研究中,对监狱重刑犯心理矫治发现,哪怕是再穷凶极恶的暴力罪犯,当看到剪刀剪手心的图片时,大脑镜像反应区的反应同真实情景下疼痛激活区域几乎相同。近几年的脑成像技术、事件相关电位技术以及特定脑区损伤病人研究等方法,都证明了共情的神经生物机制。由此可见,人性本善的存在。         而某些人之所以会犯恶,恐怕是后天环境的影响居多,那些犯罪分子的子女后来也走上犯罪的道路,很可能因为后天环境导致共情能力的脑部区域发展受限或影响所致。所谓“犯罪基因”MAOA-L的发现并不准确,不是所有具该基因的人都会产生犯罪行为,这一基因也是冒险行为的预测指标,只有那些具有该基因并在成长过程中受到虐待的人才会表现反社会性问题。宾夕法尼亚大学神经犯罪学专家阿德里安·雷恩曾说:“基因给犯罪上膛,环境扣下扳机。”         正因为共情脑区的存在,所以一般情况下,正常的人类在看到他人受苦受难时,会被激发情感共情或认知共情,从而产生利他的亲社会行为。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大多数人都有帮助他人的本性,愿意成为一名志愿者,在自身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参加相关团体,在不谋求任何物质、金钱及相关利益回报的前提下,在非本职职责范围内,合理运用社会现有的资源,服务于社会公益事业,为帮助有一定需要的人士,开展力所能及的、切合实际的,具一定专业性、技能性、长期性的服务活动。         志愿服务起源于19世纪初西方国家宗教性的慈善服务,在世界上已经存在和发展了100 多年。中国最早的志愿者来自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1979 年第一批联合国志愿者来到中国偏远地区,从事环境、卫生、计算机和语言等领域的服务。20世纪80年代中期,民政部号召推进社区志愿服务,天津和平区新兴街就是早期开展社区服务的典型。90年代初,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这样社区志愿者和青年志愿者是目前我们国内最大的两支志愿队伍。         志愿者制度的确立可追溯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福利主义抬头,但志愿者本身的存在则自古有之,古时的赠医施药便有志愿服务的意味。志愿者制度是为了弥补政府对社会支援的不足,结合政府、商界及民间的力量为社会上有需要的人士服务。         当一座城市充满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时,当人人在做任何事情都有换位思考的同理之心时,是不是显得这座城市更加充满了人情味,也就标志着这座城市的的文明与进步。         相信这样文明与进步高度发展的城市,犯罪率估计不会太高,人民的经济生活水平也不会太低,这大概也是各级政府都力推志愿者文化建设的原因所在。以文化育人,提升全民助人之意愿和习惯,从而共同推进美好家园的建设。         当所有人的共情能力和利他行为被激发为一种生活习惯时,这个社会便是真正的和谐社会吧。所谓共情、同理、换位思考或利他等等,哪里仅仅是为了方便服务别人,如果人人自律并利他,最终获益的也会是自己。         比如最近很有感触的一个发现:右转车道很多时候和直行车道是同一条,如果人人都有为他人着想的习惯,尽量少在红灯时占用右转兼直行车道。右转弯车道的车主就能最快地通行,既让整体车流量加速运行,也不会与非机动车道上的车主们产生冲突或碰撞。所以很多时候言行所出之时,尽可能想一想“如果我是对方我会有怎样的感受”,那就会避免很多不必要的冲突,而自己也将获益匪浅。         “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我们每一个人都有需要赡养的老人和照顾的孩子,我们自己也都会有老去的一天,我们希望别人如何对待老去的我们以及我们的孩子,那么我们不如现在就选择如何对待此刻的老人与孩子。当这样的共情与利他行为蔚然成风时,志愿文化也就融入到了我们普遍的教养里。

先从一个经典小故事说起。后人评论这事说,一个研究生写什么论文并不重要,关键要看你的导师是谁。当然这是后话,却说有一只年轻好学的老虎在听说了这个故事后,灵机一动,他决定如法炮制。于是去抓来了一只兔子,对他说:“只要你和故事中的那只兔子那样为我带来食物,我就不吃你。”兔子很无奈地答应了老虎,而老虎则吹着口哨进了山洞,等待上门的美食。可是一晃几天过去了,饥肠辘辘的老虎什么都没有等到。他走出山洞,发现兔子早已不在了,而山洞前只有兔子留下的一篇文章:《想要做好老板,先要懂得怎样留住员工》!这个故事让很多老板不以为然,因为多少年来,在他们的心目中,一直都是认定“三条腿的蛤蟆不好找,两条腿的人还不是要多少有多少”!与如何留住人相比,倒是如何让所谓的问题员工和谐地离开公司更加困扰他们。所有的小企业,尤其是在发展慢时,那些没有多少作为的小老板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他们不愁没人干活,愁的是如何赶走那些他们不喜欢的人。在他们眼中,员工从来都不是企业的最重要资源,他们也从不认为员工是为他们创造财富的衣食父母,甚至还误以为他们有恩于员工。所以,当老员工离开企业时,这些短视无知的老板们不仅不会挽留,而且还如释重负般地大松一口气,认为身上的负担又减轻了不少!顶多会轻描淡写地说一句,员工流动是正常的,人挪活、树挪死么。作为一名资深的HR管理人员,多少年来,我对这一现象耿耿于怀。一个不知道对员工感恩的企业,怎么可能做成百年企业?一个留不住员工的企业如何能留住客户?这样的企业走上衰败是必然的事,只是时间早晚而已。中国的很多企业之所以成功,完全是因为他们由于历史原因而占据了一些资源,并钻了某一些政策的空子,从而很突然地就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如果那些所谓的企业家们把这些成绩完全归功于他个人的能力,无疑是相当搞笑的。然而,他们却根本没有看到这一点,总是对自己信心满满,以为老子天下第一,总把自己看得很了不起。曾子说:“用师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现在中国有许多企业家企业做的不怎么样,却总是自信满满,他们哪把员工放在眼中?在他们心中,员工连“徒”都不是,其地位压根儿就是个“奴”,这样的企业和企业家如果不是死无葬身之地,那才是怪事一桩呢!古今中外的无数案例都表明,人是决定企业命运的最重要因素。世界上的资源是有限的,人作为所有资源中最更要的资源,如果管理不好,企业就谈不上什么生存发展。当通胀时代来临,用工荒愈演愈烈,对企业而言,研究如何留住人是每一个企业面临的一个十分紧迫的任务。上次听海大教授上课,他谈到牛根生的成功之道“财聚人散、财散人聚”时,讲了这样几个小故事:一个故事讲的是老牛在伊利做副总时发生的事,有一年政府给他发了80万元巨奖,他拿这些钱给手下的四个经理一人买了一辆车,这四个人后来就成为了蒙牛的核心骨干人员,老牛走到哪他们就跟到哪!当1999年老牛被迫离开伊利时,他在伊利的下属几个月间竟有三百多人跟着他出走了!从这件事上看,郑俊怀赶走老牛的决策和当年国民党“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一样英明,只不过同时也证明了蒙牛超越伊利就像我党打败国民党一样必然,“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信哉斯言!另一个故事是,老牛有几个秘书常年伴其左右,天天加班加点没有时间回家陪老婆孩子,家属们多有怨言。有一天过春节,老牛把几个秘书的家属请到了一起,一人送了一把车钥匙。自此以后,只要秘书们回到家,家属们都把他们往外赶:没有事快到公司加班去!无独有偶,这次人力资源课的教授讲到激励一节时,他说有些单位评先进、评优秀的做法完全是错误的,中国人信奉“人怕出名猪怕壮”,他怕什么你送他什么这不是南辕北辙么?于是我问,那该怎么办?他说,聪明的领导都是这么办的,逢年过节亲自跑到员工家里,拉住员工妈妈的手,说感谢你为公司培养了这么优秀的一个人才,公司决定发给你一万元钱以表谢意!讲到这儿时,老师提高了声调说,一定要强调,这钱是送给员工妈妈的,不是给员工的!老师说,这样企业的员工要是离职,他老妈都不会饶了他!北大教授周建波说过,人都是追求富贵的,所以一个好的领导要给员工一个大富大贵的希望,这才是留住员工的根本。当时周老师为我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人问陈平,霸王家大业大实力雄厚而刘邦一无所有随时有被霸王消灭的危险,你为何弃明投暗?陈平说,霸王打一下一座城全是他自己的,刘邦攻下一座镇,东西虽然不多但全分给大家,你说跟着谁干有前途?现实中的某些企业家和霸王一样,有匹夫之勇,无妇人之仁,不仅不给员工一个美好的愿景,还反其道而行,整天就是在扼杀员工走上富贵的希望,这样的企业别说留住员工的心,就是留住员工的影都很难啊!当年相董提出利他主义的企业价值观,许多人很不理解,于是聪明人自作聪明地给修正为“自利利他主义”,意思是说企业要利他也要利自己。虽然科学家早就研究发现,自然界确实存在天生的利他主义现象,但是仍然没有人能解释明白,一个不利己的企业如何生存发展。直到有一天,孙春建先生对这个利他主义做出了自己的解释,大家才恍然大悟:利他主义的企业价值观还真的不错!孙先生是这样解释的,对一个企业而言,那个“他”其实就是与企业相关的关系人,包括员工、客户、供应商、政府、银行、股东、社会等客体。这样讲的话,利他主义的企业价值观其实就是,一个企业要把利员工、利客户、利供应商、利政府、利银行、利股东、利社会做为自己的核心价值观,这样的企业不长命百岁,还有什么样的企业能长命百岁!而我特别强调要“利员工”,要善待员工,要像老牛那样用心提携员工,让员工看到富贵的希望。否则,没有满意的员工哪会有满意的客户?没有满意的客户就不会有满意的利润,没有满意的利润就不会有满意的股东,没有满意的股东,这个企业离倒闭就没有几天了。连微软离关门都永远只有十八个月的时间,一个不善待员工的企业注定今生都不会活过微软了!修订稿:人力资源管理教授上完课,给大家布置了一道作业题:职业经理人时代,如何留住员工?提出问题:老师讲的一个小故事“兔子吃狼”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说的是有一只勤奋的小兔子在一个山洞前写文章,一只好奇的狼问他在做什么,兔子说他正在写《论兔子是怎样吃掉狼的》,狼当然不服,跟随着兔子进山洞想看看兔子的研究成果,这时候他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只狮子正张着血盆大口在迎接他的到来……后人评论这事说,一个研究生写什么论文并不重要,关键要看你的导师是谁,当然这是后话。却说有一只年轻好学的老虎在听说了这个故事后,灵机一动,他决定如法炮制。于是去抓来了一只兔子,对他说:“只要你和故事中的那只兔子那样为我带来食物,我就不吃你。”兔子很无奈地答应了老虎,而老虎则吹着口哨进了山洞,等待上门的美食。可是一晃几天过去了,饥肠辘辘的老虎什么都没有等到。他走出山洞,发现兔子早已不在了,而山洞前只有兔子留下的一篇文章:《想要做好老板,先要懂得怎样留住员工》!老师点评:以前给企业老总们做培训时,他们对这个故事多不以为然。因为多少年来,在他们的心目中,一直都是认定“三条腿的蛤蟆不好找,两条腿的人还不是要多少有多少”!与如何留住人相比,倒是如何让所谓的问题员工和谐地离开公司更加困扰他们。在他们眼中,员工从来都不是企业的最重要资源,他们也从不认为员工是为他们创造财富的衣食父母,甚至还误以为他们有恩于员工。所以,当老员工离开企业时,这些老板们不仅不去挽留,而且还如释重负般地大松一口气,认为身上的负担又减轻了不少!一个不知道对员工感恩的企业,怎么可能做成百年企业?一个留不住员工的企业如何能留住客户?这样的企业很难做长久。中国的很多企业之所以成功,完全是因为某些历史原因让他们占据了一定的资源,并钻了我党法律不健全、政策不完善的空子,偶然地获取了很大成功。如果他们把这些成绩完全归功于他们个人的能力,无疑是相当搞笑的。然而,有些人却根本没有看到这一点,总是对自己信心满满。分析问题:老师讲的几个小案例N年前,老师在考博前曾在蒙牛实习过一段时间,亲眼见识了老牛“财聚人散、财散人聚”理念的具体实践,所以专门用了一上午时间为大家讲老牛的案例。一个案例讲的是老牛在伊利做副总时发生的事,有一年因为他的突出贡献,政府为他颁发了80万元巨奖。许多人认为他有了这笔钱后会给自己换辆好车,谁知他却拿这些钱给手下的四个经理一人买了一辆车!据说后来这四个人都成了蒙牛的核心骨干人员,老牛走到哪他们就跟到哪,那可真叫忠心耿耿啊!这还不说,在1999年老牛被迫离开伊利时,老牛在伊利的下属,几个月间竟有三百多人跟着他出走了!老师点评:从这件事上看,郑俊怀赶走老牛的决策和当年国民党“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一样英明。只不过同时也证明了蒙牛超越伊利就像我党打败国民党一样必然,“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当然,伊利也是一个值得人尊重的企业,走了三百多人,也仍然没有垮掉,足以说明伊利这家企业也很了不起。周建波老师认为,人心都是追求富贵的,一个成功的领导者必须明白这一点。周老师说,企业家即使不能真正带领他的员工走向富贵,但至少也应该画一个富贵愿景的大饼分享给大家。老师点评:现实中的某些人和霸王一样,有匹夫之勇,无妇人之仁,不仅不给员工一个美好的愿景,还反其道而行,整天在扼杀员工走上富贵的希望,这样的企业别说留住员工的心,就是留住员工的影都很难啊!所以一个好的领导要给员工一个大富大贵的希望,这才是留住员工的根本。另一个故事是,老牛有几个秘书常年伴其左右,天天加班加点全世界到处飞,根本没有时间回家陪老婆孩子,家属们多有怨言。老牛知道这件事后,专门把几个秘书的家属请到了一起,然后在吃饭时一人送了一件“小”礼物:一把车钥匙!……自此以后,据说只要秘书们回到家待时间长了,率先开上了私家车的家属们都会把他们往外赶:没有事快到公司加班去,看看老牛有没有事要你干!老师点评:现在有些企业搞激励只会评先进、评优秀,实际上这些做法是无效的、甚至是错误的。中国人信奉“人怕出名猪怕壮”的哲学,人人怕“木秀于林风必催之”,他怕什么你送他什么这不是南辕北辙吗?再说了,如果评选是公平公正的,评优就害了那些优秀员工——评不上的大多数人会孤立他们,事事与他们不合作,最终让他们一事无成;如果评选是暗箱操作搞出来的或者平衡出来的,又会凉了员工的心。所以评优是有百害无一益,绝非好办法。解决问题:用利他主义的文化留住员工翻完了老师的讲义,我的第一反应是,蒙牛的做法与我们的企业目的——利他主义有很多相似之处!于是我大体就有答题思路了:用利他主义的企业文化来留住员工。当年相董提出利他主义的企业价值观,许多人很不理解,于是有聪明人自觉地给修正为“自利利他主义”直到有一天,大象房屋的孙春建先生对这个利他主义做出了自己的解释后,大家才恍然大悟:利他主义的企业目的还可以这样理解。孙春建的解释是这样的:要搞明白什么是利他主义,首先要弄清楚对一个企业而言,那个“他”是谁?很多人自觉地把自己与企业融为一体了,所以就不能接受利他主义的思想,我利他,谁利我?人总会有一点点利己主义冲动的么。那么,孙春建又是如何来界定这个“他”的呢?他认为,对企业这个主体而言,它要利的“他”其实就是与企业紧密相关的一些人(包括法人和非法人组织),包括员工、客户、供应商、政府、银行、股东、社会等等。这样的话,利他主义的企业价值观其实就是,一个企业要把利员工、利客户、利供应商、利政府、利银行、利股东、利社会做为自己的核心价值观。老师说,你讲的很对,你已经找到问题的答案了。老师点评:班长的这个答案可以评为优!利他主义的企业目的不仅“利”客户,而且“利”员工,这是一个非常好、也是非常重要的思路。没有满意的员工哪会有满意的客户?没有满意的客户就不会有满意的利润,没有满意的利润就不会有满意的股东,没有满意的股东,那么怎么会有满意的企业?

论文当代汉语青年流行语研究

毕业论文题目1.现代汉语语音研究2.汉语新词语研究3.汉语外来词语研究4.汉语字母词研究5.汉语媒体语言特点研究6.汉语修辞研究7.汉语多音字研究8.汉语复活词研究9.当代汉语科技词语研究10.现代汉语成语变化研究11.当代汉语词语语音形式的发展变化12.汉语惯用语研究13.当代汉语新谚语研究14.当代汉语青年流行语研究1.现代汉语同音误用研究2.谈谈副词“终于”的用法3.论正极意义和负极意义4.语用正误与语频统计5.因果关系与转折关系的上位义比较6.给病句一个理由1.作为文化符号的语言符号2.文化符号“道”和“道”族词汇的研究(说明:本题中的“道”也可换成“气”、“心”、“性”、“理”、“天”、“命”、“神”等字,分别成为不同的题目)3.当前我国社会称谓的使用问题4.“女士、先生、小姐、太太”使用情况调查5.“同志”的尴尬6.文学语言研究7.汉语语气词研究8.书名和社会文化心理9.店名和中国文化(说明:本题中的“店名”也可换成“人名”、“姓氏”、“地名”、“菜名”、“品牌名称”等等词语,分别成为不同的题目)10.鬼神名称和宗教文化11.命名和艺术世界——谈小说《西游记》的人物、地点命名在艺术建构中的作用12.成语和中国文化(说明:本题中的“成语”也可换成“歇后语”、“惯用语”、“俗语”等词,分别成为不同的题目)13.汉语动物名称研究14.汉语植物名称研究15.新时期小说语言粗鄙化现象研究16.“X吧”类新生店名研究17.说“秀”(英show)18.汉语象声词研究19.泛义动词“整”与“搞”的比较研究20.汉语感叹词研究21.东北方言动词“造”的研究22.东北方言语气助词“呗”的研究23.东北方言后缀“——巴”的研究24.新时期以来新生句法现象研究25.话语与政治的关系研究1.字词误读研究、字词误用研究2.汉字形体演变及识记研究3.褒义词考查分析4.同义词辨析与运用5.贬义词考查分析6.汉英词语对比研究(包括对外汉语教学)7.成语运用研究、习语运用研究8.新闻语言研究9.广告用语研究10.法律、商贸语言研究11.社交用语研究、文艺用语研究(小品、歌词等)12.词类区分研究13.语境与语言表达研究14.新辞格研究或辞格发展研究15.语境对词义(句子结构)的影响16.有特点的句法结构考察分析1.现代汉语语法2.汉语应答句研究3.标题语法研究4.标题语用研究5.标题语义研究6.东北官话地点方言研究7.东北官话语音研究8.东北官话词汇研究9.东北官话语法研究10.东北官话语用研究11.现代汉语词典编纂研究12.现代汉语修辞研究1.现代汉语主谓谓语句研究2.现代汉语补语研究3.程度副词与状态形容词的组合研究4.程度副词与特殊的动词性结构组合研究5.“副+名”的社会运用考察6.句法结构中的语义分析7.动词和名词的句法语义关系研究8.现代汉语歧义问题研究9.歧义现象和语境研究10.现代汉语形容词重叠式研究11.现代汉语程度副词重叠式研究12.成语和中国文化(说明:本题中的“成语”也可换成“歇后语”、“惯用语”、“俗语”等词,分别成为不同的题目)1. 当代作家语言研究(包括词汇、语法、修辞)2. 报刊语言研究3. 节目主持人语言特点考察4. 少儿节目语言特点考察5. 流行歌曲中的若干语言现象6. 法律语言研究7. 辩论、演讲语言的特点8. 对外汉语教材的对比研究9. 留学生汉语习得的语误研究10. 汉语各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研究11. 现代汉语插入语的个案或宏观研究12. 现代汉语委婉语的个案或宏观研究13. 汉语口语中的话语标记研究(如:对了、嗯、好、得了、回头、然后、我说等)14. 代词“人”、“人家”使用情况考察15. 句末语气词使用状况调查16. 谈“俗话”17. 汉外对比研究(如:亲属称谓、外来词、具体语法现象)18. 状语的类型与状语的位置(是否可以前置)19. 《现代汉语词典》收词情况分类考察20. 夫妻互称的历时、共时研究21.交际语言的若干问题研究1.对外汉语语音教学2.俄罗斯留学生汉语声调学习研究3.韩国留学生汉语单字音学习研究4.歧义格式的实验语音学研究5.哈尔滨方言单字音研究6.歧义结构的语音分化研究7.黑龙江方言语音研究8.“都”字歧义句的实验语音学研究9.哈尔滨方言声调研究10.实验语音学11.对外汉语单字音教学研究12.语音史研究13.语音的规范与发展毕业论文题目1.《审音表》与《现代汉语词典》定音比较研究2.第二语言教学流派研究3.对外汉语教学技巧研究4.对外汉语词汇教学5.对外汉语语法教学6.对外汉语汉字教学1.语言文化教学策略与方法2.汉语中介语研究3.对外汉语教学史研究4.对外汉语教材分析5.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听力训练6.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口语训练7.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技巧1.关于中国文化教学问题的宏观讨论2.语言课的文化教学3.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4.对外汉语口语课堂教学5.任务型教学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6.情景教学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7.对外汉语中的俗语教学8.交互式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9.对外汉语教师的职业角色10.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近义词辨析1.惯用语与对外汉语教学2.对外汉语中的成语教学3.对外汉语写作教学4.对外汉语形容词教学5.对外汉语虚词教学6.程度副词的对外汉语教学7.祈使句的对外汉语教学8.疑问句的对外汉语教学9.感叹句的对外汉语教学

现代流行语是现代生活的即时反映,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其在丰富话语空间、丰富汉语词汇内容的同时,也折射出了大部分人群的不健康心态和对语言规范性的破坏等负面影响,值得注意和思考。一、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事物、新现象不断出现,同时也会产生一些新的词语。由于现代人们对新事物的敏感性以及愿意接受的心理。在这样一个前提下,出现独有风格的流行语也就不足为奇了。而现代流行语产生之后能迅速流行,则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强势媒体的影响。当代人们的社会交往交流的方式越来越多,电影电视、报刊杂志、网络等传媒对人门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一些广告语言、小品台词、影视剧中的经典对白常常在人群中传播并成为流行语。现代流行语的传播是这些强势媒体对社会生活空间的一种介入和覆盖二是网络交流的影响。网络交流对话的方式与口语交流相近,具有口语交流的句式短、直观等特点,简单快捷,容易接受,使用的人较多,因此被有些人作为校园流行语而效仿。现代流行语形成的几种心理原因:创新心理:有些词语比原词通俗新鲜,与原词平行使用在不同的场合,起到补充的作用。创新不一定是创造新词,大多是对原有词语进行再创造,即进行超常的联想或引申,甚至使用反例。从优心理:这里的“优”指政治、文化和经济的优势。政治、文化或经济上占优势地区的流行语容易为其他地区所借用。比如上海话有些流行语,如“帅”“上档子”“刷(或涮)”等借自北京话,“大哥大”“买单”“港纸”等借自广东话;北京话的“炒鱿鱼”“大哥大”“埋单”“的”等借自广东话。崇洋心理也是一种从优心理,广东话的“摆甫士”“CALL机”,港台话中的“的士高”“派对”等都借自英语或使用英语的成分。内地的情况也一样,只是这类流行语比港台少一些,如“作秀”“酷”“派对”“拜拜”等已成为普通话的流行语,大量出现在书面上,各地通行。有些只在一定的地域通行,如北京话的“蜜”“T”等,上海话的“粉丝”等。一般来说,借自英语的流行语要比一般的流行语层次高。这决定于这种流行语创造者的文化层次。平民心理:平民心理,即创造者赋予流行语与书面语相区别的口语特性,与高雅相区别的通俗特性,与严肃相区别的轻松特性,与等级观念相区别的平等特性。出于这种心态,加上创造和使用者的文化素质,很多流行语不免粗俗,比如北京话将“吃”称“撮”,将“离开”称“颠菜”等,上海话将“迟钝”称“木纳”,将“老谋深算”称“老屁眼”等。一般流行语比如北京话的“板儿爷”、“托儿”等,上海话的“上班”、“花露水”等都有一定的幽默感。逆反心理:流行语中反映的逆反心理,大多出自游民、流氓或团伙对社会的一种对立或对抗情绪,有些则出自学生的反传统情绪。比如北京话将警察称“雷子”,将“伤人”称“放血”,将“好”称“盖”等,上海话将公安局称“大庙”,将警服称“老虎皮”,将自行车称“快马”等。团体心理:团体心理,也即一种排外心理。这与流行语的隐秘性有关。如上述出自流氓团伙黑话的流行语,大多出于这种心理。此外,像北京话的“储”、“蹲坑儿” 等,上海话的“一张分”、“吊秤”等,也都具有一定的隐秘性和排外性。这几种心理再加上社会各个方面的因素以及网络技术的影响,促就了现代流行语的形成。下面是小组所搜集的一些流行语:1.“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这是铁道部前新闻发言人说的一句让所有人都觉得不可信的肯定句,可因为这是血染的“风采”,大使网民们眼冒金星。现在人们常把此语挂在嘴边,也是对让个别傲慢官僚的鞭挞。2.“坑爹” ,“坑爹”之前是“拼爹”,所谓的“拼爹”拼的是一种家族资本,当以郭美美为代表。“坑爹”则不一样,2011年,所谓的“国产四大名爹”被儿女坑得灰头土脸。如,自己撞了人还冲着阻拦的人群大喊“我爸是李刚!”3.“伤不起”来自歌词“不是爱不起,而是伤不起”,大意可能是“怕受伤”。这个原本表达哀怨抒情的词汇,在经过“咆哮体”引用后,之所以引起大家的共鸣,也许因为现代人虽体格强健心灵却脆弱无比,也许是对节奏快得让人喘不过气的都市生活的一种调侃和自嘲。4.“不包邮哦,亲”,这“淘宝体”是2011年网络商务已广泛渗入日常生活的体现。为了笔生意而一口一个“亲”,让人一般人起鸡皮疙瘩。不禁想起另一句名言:“为了利益而假装亲密,这种人叫做娼妓!”话虽太重,但并不无理。还有不少词汇,这里不再例举,它们处处跳跃于电脑显示屏,时时活跃在人们的口碑中。如流行歌曲一样,流行语是反映现实社会生活,它如一面镜子,不仅可以折射社会文化,更是显露现代人的心灵光景。所以能“流行”开来,因为这是大众的视点或人心的关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流行语”现时折射的是民众的真实心态和社会现状,将来被翻检时又会是历史的回声和时光的剪影。因为在这“流行语”的背后,记录着社会万象、众生百态,盛载着人的喜怒哀乐或爱恨情仇,凝聚着一个个鲜活灵魂的喘息。现代流行语的主要特点:1.缩略语简洁高效2.外来语运用广泛3.电脑网络语风行4.新词语花样翻新5.旧词语活力再现6.方言势头强劲7.修辞异彩纷呈下面是我们小组调查所得出的现代流行语的影响:积极影响1. 现代流行语增强了现代汉语的表现力,弥补了现代汉语在网络交际中表达的不足,使现代汉语更具活力。流行语生动、活泼、形象、简约,许多网络语词极富形象力和创造力,如“美眉”、“恐龙(长相难看的女生)”、“青蛙(长相可怕的男生)”,便把漂亮和丑陋这一对抽象概念具体化了。符号图像不仅简约生动,节约了网络用户的时间,而且更含蓄、幽默,避免了规范汉语表达中的生硬和尴尬。因此,简约经济、轻松自然又极具创造性的现代流行语,从某种程度来说丰富了汉语的表达方式,也使枯燥的文字交流变得丰富生动。2. 现代流行语极大地丰富了现代汉语词汇。互联网为网络参与者提供了开放、自由和平等的尽情发挥个人创造和表现才能的虚拟空间,现实社会中领导、专家学者的话语霸权在网络空间失去了耀眼的权威。自在的网民们基于交际和表达的需要,而反传统地、创造性地运用汉语中固有的修辞手段(如仿拟、比喻、谐音等),构造成了大量网络新词语,并因其表意丰富、形象简约等成为网络交际中的“行话术语”。而且其中部分已经走出网络成为人们实现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极高的词汇,成为现代汉语体系中的新元素。消极影响1.现代流行语损害了现代汉语的语言运用规则。现代汉语经过长期的发展本已形成了约定俗成的用语规范,但流行语中大量的新造和生造的词语,如“偶(我)”、“酱紫(这样子)”、“天才(天生的蠢材)”、“发呆ing”等,违反了汉语正常的构词规律和语法规则,造成了语义的混乱,破坏了汉语言的纯洁。2.现代流行语杂糅使用汉字、数字、字母、符号等,极不规范。一是聊天室语言使用整体格调不高,相当粗俗的词语时有出现。如TMD(他妈的)、TNND (他奶奶的)等粗口话,难免给人粗俗、没有涵养的印象。有人曾通过雅虎的搜索引擎进行搜索,发现因特网中文网页上“TMD”高达3305个之多。二是在网络日益普及的虚拟空间里,网民们为了提高输入速度,对一些汉语和英语词汇进行改造,对文字、图片、符号等随意链接和镶嵌,错字、别字出现频率较高。如好康(好看)、灰常灰常(非常非常)、油墨(幽默)等。三是“目前网民渐渐向低龄化发展,一些中小学生网民出于对另类语言好奇在现实生活中也刻意模仿、借用狭义网络语言,甚至将一些谐音、数字、缩写、符号用到作文、日记、试卷中。据了解,这一现象并不普遍。”中小学生正处于语言学习阶段,语言的鉴别力弱,语言规范知识和应用能力尚不稳固,受网络语言影响并逐步使用其中一些仅适宜在聊天室使用的另类表达方式,长此以往将会对其接受规范词语和语言表达造成负面影响。青少年处于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阶段,对他们来说,正确的语言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在网络世界里乱用惯了,就有可能把那些不合规范的词语用到现实生活中来,对语言的学习和健康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可见,在如今的网络社会里,青少年可以任意选择使用网络流行语,对我们的传统教育提出了挑战。因此,如果不进行正确引导,势必会对青少年的母语学习造成不良影响。总结: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流行语也逐渐成为人们口中的常用词语,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我们不能否定其有益的一面,但这其中不乏一些低俗的词语,所以我们应该提高自身的拜别能力,充分利用流行语的有益的地方,使其更好的推动现代文字的发展以及传承。

12月8日,由《语言文字周报》主办的2022年“十大网络流行语”“十大网络热议语”公布结果。上榜2022年“十大网络流行语”的有:“栓Q(我真的会谢)”“PUA(CPU/KTV/PPT/ICU)”“冤种(大冤种)”“小镇做题家”“团长/团”“退!退!退!”“嘴替”“一种很新的XX”“服了你个老六”“XX刺客”。入选2022年“十大网络热议语”的有:“冰墩墩(冬奥会)”“二十大”“中国式现代化”“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做核酸”“俄乌冲突”“刘畊宏女孩/王心凌男孩”“数字经济”“网课”“卡塔尔世界杯”。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十大网络流行语”中,本年度新出现的词语占到一半以上,展现出了大众极强的语文创造力。比如“栓Q”“退!退!退!”“CPU/KTV/PPT/ICU”(“PUA”在2022年的几种新表达方式)等。亦有网络流行语重现了过往的流行,创造了新意。比如老词“团长/团”在一段时间内的高频热用,与疫情生活现实分不开;2020年就已诞生的“小镇做题家”在2022年再次风行,也与社会热点事件紧密相联;在大众的创造性运用下,“大冤种”从东北方言进入了普通话。《语言文字周报》由上海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上海教育出版社主办,已连续四年举办年度热词评选活动。编辑部主张年度语言盘点应注意区分“流行语”与“新闻热词”“关键词”等概念,在2021年的年度热词评选中首次区分了“十大网络流行语”和“十大网络热议语”。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常务副主任、上海师范大学教授陈昌来认为,“热议语”和“流行语”确实不同。二者的差异在于,“流行语”更多地被使用,“热议语”更多地被议论,后者潜藏着大众对某些社会话题与事件的关心。这两个榜单都能客观地反映出2022年度的语言现象。今年“流行语”与“热议语”的评选和往年一样,依然经历了读者提名、网络海选、专家评议三个阶段。征集阶段,读者共推荐800余条流行语条目。编辑部根据流行度和热度高低,遴选出35条流行语进行网络海选。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北京大学、北师大、复旦大学、华东师大、上海师大、浙江大学、浙江师大、杭州师大、浙江科技学院等机构院校的专家学者参与了评议。“网络语言生活将成为语言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上海师范大学语言学博士研究生车飞提及,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亿,互联网普及率达,网络流行语是网络语言生活图景的全面反映。在他看来,年度流行语也帮助我们厘清雅与俗的关系,启发我们重新认识流行语创造与使用的主力军——当年青年群体,推动我们重新认识网络公共空间的话语平等问题,引导我们更加理性看待网络流行语。复旦大学现代语言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史濛辉表示,世界上最早的网络流行语可能是1982年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语言技术和人机互动研究教授斯考特所创造的笑脸符号“:-)”。时至今日,网络与现实社会生活的互动日趋频繁且有重叠之势,网络流行语已成为人类社会普遍的交往方式之一,更是当代青年重要的生存空间与精神庇护所。借助网络平台,大众在公共言论空间中对社会环境与社会价值“发声”,以彰显个性、标新立异的方式,或是宣泄特定的社会情绪,或是表达对当下处境的群体感受,或是寻求深层次的情感共鸣与认同。“从更宏观的语言演变的角度看,无论是昙花一现抑或历久弥新,每年的网络流行语都是反映时代变迁的注脚,值得我们去关注、记录与理解。”史濛辉说。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