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真程序我会做的。朋友需要帮忙吗?
提示的意思是:“未命名6/传递函数4”的导数,在时间为0时的值,等于无穷或不存在。仿真停止。也许解中有一个奇异点。如果不是这样,减少步长试试(减少步长或缩小误差容限)。
模型中可能出现了代数环,即信号直接传递形成反馈,也就是现在时刻的输出是依赖现在时刻的输入,程序无法迭代
我做的是平面设计中的包装设计 希望对你有用 表A-1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毕业教学环节课题任务书 课题名称 商品包装设计 学 院 艺术设计 专业/班级 艺术设计专业/艺术062 学生姓名 学 号 指导教师 李悦 单位/职称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助教 课题来源 成果形式 合作单位 同组同学 一、毕业教学环节课题的主要内容、任务和目标、基本要求等: 一、 设计内容:商品包装设计(以系列为单位,不少于5件)。 二、 任务要求:设计作品要求以系列为单位展示,一组设计作品要由5件包装组成,包括大中小包装。 三、 设计要求: 1) 主题明确,内容完整,能体现作者的设计意图和设计构思。 2) 设计构思和表现手法新颖;材料选择合理、达到体现所包装的物品属性;制作工艺新颖;文字图形编排处理新颖;并能结合主题思想进行设计,整个画面协调,创意独特。 3) 容器、盒子造型,结构合理符合功能要求。 4) 色彩运用合理,完整的体现设计内容,并具有独特的风格。 5) 制作工艺精细,实物展示能充分体现设计作品的风格特色。 二、实践要求: (如果还写不出来,我介绍一个专业代写平面设计类论文,咨询QQ287126151 质量保证) (主要说明学生完成毕业教学环节所需要的毕业实习岗位、时间和技能训练等的总体要求) 通过本次设计的训练,使学生对商品包装设计有全面的理解和掌握。 对于商品包装设计的构思,创意都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自己的设计水平,并能用一定的设计手段将这样的创意合理的、巧妙的表达出来,从而达到提高设计水平和进行整合设计的能力这一个教学目的。
其实仿真类的毕业设计是最好完成的。最后的成果纯论文就可以展示,不用去加工实物,也省去了实物类课题的调试和测试这个痛苦的过程。现在的商业仿真软件都已经优化的非常人性化了,花不了几天时间,就可以学会70%的操作。针对你大四的毕业设计,应该是绰绰有余了。任何仿真软件,都有官方非常详细的使用教程以及设计思想,所以说,你不会遇到太大障碍。而且现在各种类别的仿真论坛都非常多,你有什么问题,基本上都能找到类似的回答,甚至你所仿真的课题,刚好就是论坛用户所共享的模型库,可以给你提供很大的参考。可能唯一需要你花点心思的,就是如何把你的论文写好。以及画出一些漂亮数据图形,以及原理展示图形。
积分环节 比例环节 微分环节
需要。根据查询论文的相关资料得知,仿真类的论文投稿是需要仿真数据的。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它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
学文论文代做仿真算造假。代做与抄袭论文都是违法的,所以一切靠自己。明确抄袭、剽窃、侵占、篡改他人科学技术成果、侵犯他人知识产权及从事学术论文买卖、代写代投等均属于违规行为。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它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
控制类 matlab ,电子类的很多,网上一搜一大把,其他的我也说不清楚了,不过matlab绝对是强大的仿真软件。说白了,仿真就是混毕业的手段(搞理论的除外)如果你真的到了要写毕业论文准备毕业的地步,你就知道了为什么要用仿真(如果没有仿真,你就要有实际的数据来证明自己的结论),而且也就知道了什么书介绍仿真了,学位越高混毕业的成分越明显。
当大学变成了「苦读」的高中生 准备保研的学生,眼睛盯着保研名额,「就像集齐龙珠一样」去集齐绩点、竞赛、实践、实习;准备考研的学生,往返于宿舍、食堂、图书馆的三点一线,一遍一遍重复、刷题。短短两句,几乎可以用来描绘「一个典型当代大学生的本科生活是怎样度过的」。近几年,以「读研」为目标的大学生越来越多,这样的状态也变得越来越普遍。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为457万,比2021年增长80万,而在2012年,这一数字仅仅是万。这背后,是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以及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大学生活因此变得紧张、紧凑起来。同济大学教育现代化研究中心研究员李俊在一篇文章中提出疑问:为什么很多大学越来越像高中了?李俊是一位80后,1999年读本科。那时的大学尚未「卷」起来,保留着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在那里,原本在物理系的李俊接触了教育学,然后读研、出国、到同济任教,慢慢从一名理科生变成了人文社科的教师。有自己的经历作为参照,也有教育学的理论支持,李俊觉得,理想的大学生活,是有「闲暇」的时间,有更宽松的氛围,有伙伴,有碰撞,有公共生活的熏陶。但这几年,在和学生的接触过程中,李俊「有点出乎意料」:怎么现在大学生竞争这么激烈,学习的压力越来越大?李俊把自己的观察和思考记录了下来。他给出的答案,关于现实环境的变化,也关于过去教育经历留下的烙印。以下是李俊的讲述——现在大家都觉得,大学是「内卷」的重灾区,而且这几年也是越来越「卷」。关注到这个话题也有好几年了,最近待在屋里,就想说写一写。前些年里,首先是跟自己的研究生聊,后来是跟学校里的本科生聊,再后来可能是因为关注学生的东西多了,B站推送了很多类似的内容,所以也看到一些视频,就有越来越清晰的印象。 他们给我的直观感受,很多本科生「很要强」,努力学习各种课程,争取在考试中获得好成绩,拼绩点;或者参加各种活动和竞赛,争取获得奖项和头衔,拼荣誉;或者投入更多的时间准备考研,拼将来的学历。而关于考研,感受最明显的就是把时间完全分配在上面,一天十几个小时。大家会开玩笑地说时间管理大师,比如说上午学专业和高数,下午学外语等,规划很清楚。更宏观的,比如说要保研,这个暑假在某个大机构实习,另外一个寒假在某个机构实习或者攒经验,也是规划得特别清楚。有一个同学这样描述,进了本科之后,考研就像是一种正常或者常规的状态,不考研反而有点不太正常的。而且考研的同学有点互相抱团,大家会在一起,是互相鼓励的,因为目标一致,我跟一个不考研的人在一起,对我而言实际上是动机上的动摇。也有同学提到,自己因为保研失败,状态是比较糟糕的,对于信心是很大的打击。跳出来看,整个大学的氛围就是这样的,就像公司里有KPI有绩效,哪怕是大学老师,涉及项目申请、文章发表和职称评聘等,没有成功也会影响自我评价,自我评价多多少少是跟外在的评价联系在一起。客观来讲,学生时代的确经验不够丰富,很容易因为外在塑造形成某种状态,保研、考研失败,就像高考失利带来的打击一样,会产生自我怀疑、自我否定。这种对人的单一维度评价造成的影响和困扰,对老师和学生其实是差不多的。整个环境没有给他足够的空间让他去看到更多的可能性。这两年在互联网也看到很多,比如有个学生一边骑着自行车,上面还放着笔记本在跑数据;还有很多人分享自己的经历,每天都是学习、睡觉、吃饭,三点一线,大量的笔记、公式、历年真题、模拟题……还有一个学生分享自己「五战考研」的经历,最终「人生停滞的这五年,彻底放下了」。她说:「考研这个大的趋势……我努力的程度,跟不上日益上涨的分数线。至此我终于明白,我的努力不足以匹配我的梦想。」我还专门跟负责学生工作的老师也做了访谈,他表示,这四五年来,整个评价体系和规则肯定是越来越清晰,必须要有很清楚的规则,如果规则不清楚,学生会说我凭什么不能上?凭什么是那个人?最后各个方面都推动着规则必须制定得更清楚,比如成绩、荣誉、社会实践等等。同时,规则清楚的情况下,就有可能会造成:我就看那么几个东西,那几个东西就成为评价时最重要的东西。学生越来越重视,规则越来越清晰,二者其实是互相推动的。比如选课上,学生们早就已经发明了「水课」这种词嘛,就是好刷成绩、好刷分的课。说老实话,客观上也会推动我们老师在打分上稍微高一点,因为有些选修课要吸引学生选。另一方面,比如在参加活动上,可能目的性也会更强。这些信息除了来自学生,还有来自社会上工作的一些人。我有个朋友是公益组织的项目主管,到他那里实习的有名校的学生,聊天的时候我们都感慨,现在的年轻人「攻略化」的味道越来越强,比如想出国,要怎么弄,用北方话讲就是「门儿清」。可能第一重要的是成绩,第二个需要某些机构的实习经历,第三个什么样的推荐信,第四个是额外加分等等,就像集齐龙珠一样去集这些东西。2021年考研笔试开始前,考生一边排队进考场一边继续复习 图源视觉中国 了解到这些情况,开始的时候我是有点出乎意料的。我读大学是1999年,二十多年前的事情,那时候我们比较松散,但到现在这几年发现,咦,怎么现在大学生竞争这么激烈,学习的压力越来越大。 越来越多外在的变化在推动他们,比如大学生数量确实在增加。我们研究职业教育的也在讨论这个问题,也跟很多企业在聊,某些职位确实不需要那么高的学历,实际上只要学的知识能力扎实,大专生完全可以应对,但现在供需关系在变化,大学生越来越多,学历「通货膨胀」,这些岗位已经收到研究生简历了,那我为什么不要呢,最后就是水涨船高。无论是机关事业单位,还是大国企、央企、大型机构,肯定要挑更好的,在无法清楚探知到人的能力的情况下,学历是一个比较好的指标,学历之外甚至再搞名校、211、双一流这种,再加码。另一方面经济确实也有影响,本来互联网企业还提供了很多好岗位,很多民营企业岗位还不错,但这两年,企业招人更谨慎,学生们看到的好岗位,都越来越倾向要研究生,那学生也没办法。我本科上的是华东师范大学,当时大部分同学本科时没有想到考研,而且那时候我们能找到的工作,客观来讲确实更好、更容易一些,比如我当时的同学,有很多本科毕业去了上海的重点高中,现在的话,招聘条件起码是要研究生,而且是要成绩比较好的,所在学校也要比较着看一看。我在B站看到过有一个男生自称「985废物」,介绍自己时说:人在上海,985经济系,保研失败,没去考研,没钱出国,找不到工作,写不出毕业论文但马上要毕业的废物……他说他去参加大厂面试,是全场学历最低的,也是组里唯一的本科生。所以,有了这些门槛的要求,学生也就去往这个方向努力了,考研获取更高的学历这种选择就变得越来越主流,路径越来越清晰。实际上某种程度上学校也是鼓励这种氛围的,鼓励大家往那个方向去。这也不是新兴现象了,虽然不能仅仅责怪具体的学校,但客观上确实有一些学校在打造这样的「考研工厂」,也有地方想要去打造这种考研产业,把人聚集过去,带动一些产业的发展。至少和我们理想当中的高等教育是不太一样的。我觉得,这种状况的形成,除了大学生数量增加和就业形势的变化等原因外,大学生们过往所受的教育也有重要的影响。绝大多数中学阶段的学子都将「考上某一层级的高等学府」设定为自己的目标,将饮食睡眠之外的绝大部分时间用于规定内容的学习上。为了帮助学生投入更多的精力学习、更好地应对激烈的考试竞争,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个体都强调勤奋和努力的积极作用,并在此过程中赋予「为确定的目标而勤奋努力」这一品质以极高的价值;与此同时,则尽可能地弱化青春期学生自由探索的尝试,让其将时间和精力聚焦在考试所规定和要求的方向上,以避免对成绩造成负面的影响。在这种教育体系下,大学常常才是学生真正的自由探索的开始。但进入大学之后,高中阶段形成的学习和生活方式会继续影响和塑造着大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读大学之前的目标已经实现了,可能有些人到了大学就比较放松,玩游戏或者完全放松掉,确实是不少的;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许多人延续了高中的方式,接受和服从周围多数同学共同选择的、同时被主流社会和家长所认可的路径——读研。我也没有严格的证据的支持,但是我感觉到,过去若干年的这种环境下,后一种情况在增加。于是,许多人习惯性地延续高中阶段的学习方式:给自己设定清晰的目标,按照已有的攻略,将大量的课余时间用于规定内容的学习。在此过程中,以知识作为达到目的的手段、追求更好的成绩、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而非综合能力的成长等高中阶段形成的态度和价值也得到延续。大学学习本身的意义,被化约为达到下一步目标的手段,「从竞争中胜出」代替人格形成和人生路径选择,变成了最主要的目标。其实那两种状态,无论是长期紧绷之后彻底松掉,还是说继续紧绷这个弦,我觉得无论于个人,甚至对于我们这个社会,都不是最理想的。社会发展要创新,要突破,产业要升级,科技要发展,我觉得是需要更多的年轻学生能够在大学期间去自由探索的,基于好奇心,基于自己的禀赋,主动的状态应该是更好的。尽管高中之前没法控制,但在大学应该自己找找方向,觉得自己喜欢这个东西,觉得认可的也适合自己的思维方式,适合自己的禀赋的,那我努力学习是很有动力的,也知道将来要做什么,或者有个大体的方向,觉得学习过程是有趣的,是不断地有好奇心驱使的,这个应该是好的状态。找到一个更加适合个人禀赋、偏好、兴趣的目标并实现它,需要投入许多的时间和精力,而此前的教育并没有教给他们相应的方法和路径。不仅如此,以前可能会有稍微多一些学生,来找找看我适合做什么,不像高中那么「勤奋」了,但有多一些自己的思考,多一些自己的探索,而现在,学生们的外部支持更少,更加个体化的、综合的个人成长与发展,逐渐让位于激烈的、同质化的竞争。2018年,不少大学生放弃暑期,留校准备考研,自习教室里堆满了书 图源视觉中国 我们的高中学习有很大的一个弊病就是重复学习的时间非常多,现在很明显这种情况也在延续到大学期间。正常的良性的学习,是认知的疆界不断地往外拓展。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提高,从教育心理学上讲,我学的新知识和我已有的知识是有机联系的,在未来的工作中,无论是做工程师还是做科学家、做研究人员,依然不断突破已有的边界,触及前人没有触及的领域,再往前探索,而不应该是一个对已经学过知识的简单重复。对已经掌握的知识重复地投入太多时间,可能对学生的好奇心产生负面的影响,并破坏他们探索新知识的能力、逻辑判断和推理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同质化的竞争对几乎所有学生都构成了额外的压力,焦虑情绪日益蔓延,大学生发生心理问题的现象愈发广泛、程度愈发严重;与此同时,许多学生对于大学及自己未来的发展感到迷茫和困惑,一部分毫不思考地投入疯狂的竞争,也有部分学生选择「躺平」,退出这种内卷的状态。 除了这种「卷」,另一方面就是纠结,越来越明显:竞争已经这么难了,我怎么办?考研分数线这么高,怎么弄啊?我们专业没有本科生,但我给本科生开了公共课。在和学生接触过程中,我会有意识地问,你们是怎么「卷」的?你们怎么看这个事情?几年之后,我越来越意识到这不是个别现象,而是很普遍。而且我在课上会让他们写下来,在这门课上你最希望了解到什么?很多人的问题都是:要不要考研?这是现在很多学生非常纠结的问题。这些确实和我当年读大学时的氛围有所不同了。我成长在一个小城市,湖北十堰,不过从小学到高中,基本上都是当地比较好的学校。读高中的时候,主流的选择就是理科,我以前物理还不错,考大学上的华师大的物理系,那时候已经有兴趣了,可以说是立志当物理老师。但是到了大学之后,我意识到自己的数学是不行的,物理也不是自己最擅长的领域,自己对于人与社会的兴趣超过对机器和数字的兴趣。对教育感兴趣其实是建立在对自己之前接受的教育的反思上面。高中是那种压力很大甚至有些压抑的状态,天天学习很辛苦,晚上上晚自习上到很晚,只以成绩作为评价,那时候就在想,什么样的教育是好的,我需要变成什么样子。 那时候的大学还保留着一些「无用」的氛围,有很多的公共生活。我们在宿舍经常开卧谈会,跟同学不知道争论了多少,面红耳赤。确实是有「闲暇」的状态的,我当时还写过一个「华师大后门」的东西,其中有一段说:我在刚到华师大没多久的时候,时常跟着同学到后门买花生和瓜子吃,一路吃一路聊。由于受到高中时候炼狱般学习的影响,开始的时候我还纳闷于大学生活竟会如此悠闲,总有些负罪感,逛着街却还想着是不是应该去上自习。然而后来这种愧疚感逐渐消失,一方面摸清了大学学习的底细,另一方面却也喜欢上了这样闲逛的感觉。那时候读罗素,读到他对于闲暇的赞许和肯定,我也开始以哲人的言说作为偷懒的借口,慢慢习惯于懒散地应对学习。直到现在,我仍然相信,后来改读文科,至少有一半的功劳是要记在那时候的闲逛以及看闲书上面的,另一半应该是记在学府之内听到的一些杂七杂八的演讲上面的。因为是师范大学,人文社科也比较全,那时候就听了很多讲座,包括清华、北大的一些知名学者来讲座,还有很多学校内部的讲座。还有充足的时间和机会看闲书,可以去图书馆借书,那时候学校里面实体书店也很多。我认为实体书店是个很好的地方,你去了之后,不知道会翻到什么书,现在的网络可能能让你刷到很多,但我们都知道是有大数据的推荐的,书店不一样,翻翻这个,看看那个,发现有意思就拿回来、买回来看看,可能10本书,有3本书感兴趣,但这3本书慢慢就拓展成这个相关领域的30本书。在书店还常常可以见到学校里的一些年长或年轻的老师,有时候还会遇到曾经听过演讲的老师,这时我会偷偷地关注一下他们在看哪些书、会买什么书。我当时就看这些东西,很快意识到自己对教育感兴趣,所以考研读了教育。后来慢慢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东西,做这个事情是比较愉快、比较放松、比较有动力的,直到现在仍然是这样的。当然工作当中都有不顺心的时候,但是总的来说,我在做的事情,读书、写作也好,和学生交流也好,我是有动力和好奇在的,也是比较享受、愿意去做的。就像许纪霖老师在书里写的,「现在的大学竞争的氛围很浓,为了出人头地,名列前茅,都将同学当作竞争对手严防死守……但一个学生的健康人格,是需要在公共生活里面熏陶出来的,是从同学的互相交流中获得的。」我非常认同,大学应该是一个年轻人之间互相交流、碰撞、思考的地方,甚至有的学者会说有没有老师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年轻人在那边学习,在那边共同生活、共同探索。杜威好像也是这么说的,教育就是生活,学生就要逐渐进入公共生活。而且,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应该以一种更加开放、更加多元的眼光看人和人的关系,我觉得那种你输了我赢了的「零和博弈」的思维是不好的、不利于个人成长的,但在当下,因为名额就那么多,同学们受环境的影响,看待人际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难免受到这种零和思维的影响。像前面所说的,大学常常才是学生真正的自由探索的开始,但如今,大学变得越来越像高中。他们还没来得及审视自己的兴趣和禀赋、没有认真思考未来的诸多可能性,就被裹挟进入激烈的竞争之中,而到了研究生,忙着考公务员、进大厂……总之,一路被他人安排着走向一个既定的目标,方法机械单一,无需思考。就像我访谈的一位同学说,因为争取保研,「想要的太多,真正安心学习的时候很少」。 客观来讲,有一部分大学越来越像高中,但也有一部分高中越来越像大学。那些高中名校,比如北京的人大附、四中,上海的格致中学、上海中学,包括全国各地那些领头的学校,他们的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经能够有更多的探索了。但他们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是一定意义上有「入场券」的人,而且大家的入场时间也是不一样的,有的人高中就已经入场了,但有的人上了本科还没有入场。从国际来看,社会经济条件对此是有影响的。像北欧国家,芬兰、挪威、瑞典、丹麦,他们的情况客观来讲就不太一样。下一代的教育成就和家庭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的关系是比较弱的,基础教育的「筛选」功能比较弱,这是非常重要的北欧的特点。大家都上一样的学校,学校之间的差别也不大,整体保证一个均衡且比较高质量的教育。十几年前,我在德国科隆大学读博,现在也主要研究德国的职业教育。德国其实不像北欧那样,德国有这种问题,家里面条件好的,能够上更好的学校。但德国的高中生,还是有大量的时间,能够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他们的中小学生,很多时候下午是不上课的。有更多的时间、精力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精神压力确实要小很多。从许多方面看,中国人和德国人都非常勤奋,在两个社会中,努力工作都是受到高度认可和嘉奖的价值观,并且在中国和德国都常常能看到、听到一些人勤勉努力地工作、为了事业拼搏奋斗的事例,但总觉得这里面有一些细微而内在的差别,我的感觉是,他们的勤奋里面,因为「我喜欢这个东西而勤奋」的成分稍微多一点。德国的教育学,包括职业教育学,他们在激励学生的兴趣,在尝试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来激励和推动学生更加主动、更加积极地学习。有个读博时候一起玩的年轻人,他高中毕业之后根本就不读大学,在外面晃了好几年,比如徒步到西班牙去。我以前在上海的时候还碰到一个德国的年轻人,高中毕业之后到中国来待了几个月,这种很多的。 有个朋友当时从加拿大到德国交换,读的脑科学,她就非常喜欢,包括研究人脑、人的意识,还有人的学习、成长,不光是从科学的角度,也会选修一些哲学之类人文课程,那时候我们在一起聊就特别愉快。还有一个人,是做弗拉门戈吉他的。他非常喜欢做吉他,而且就是以这个为职业。我去他的工作室跟他聊过,还看过他的表演,你能感觉到他对这门手艺的热爱,包括对质量的追求,哪里做得好,怎么样做得好,什么样的好,聊起来眼睛放光。我以前曾在一篇文章中探讨过这一点:我们的社会中也比较缺少对事物背后秘密与原因的纯粹智识上的兴趣,在很长的时间里,一方面,「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那些「劳力者」的社会地位比较低,他们在手工制作等领域的探索与努力较少得到社会的认可,也很难让他们进入社会上层,从而很难对更广泛的人群产生物质及声望上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即使对于「劳心者」而言,知识本身也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知识所能带来的「千钟黍、黄金屋、颜如玉」;我们缺少探究的好奇,不太关注事物背后的奇妙奥秘,反而更加认可社会与人际关系意义上的能力与学问,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作为一个研究者来看,不光是看学生,也看我们自己的成长。我觉得一个人能够更可持续的、有更大的发展空间的成长,应该是更加追随着兴趣和禀赋去自由探索地成长,因为这种内在的动力更足,过程可能也更愉悦,同时他努力的成本也很低,这个非常重要,比如我就是喜欢我这个专业领域,那我会看很多书,我看书的时候不是很费力的,甚至可能比打牌、玩游戏更舒服,那自然就是更好的。如果一个人仅仅是因为外在的间接的兴趣,比如因为这件事带来的功利的效果而去做,取得的成就也好,往前走的程度也好,自然会少一些。孔子就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觉得这是教育上或者人的成长比较基本的规律,未必是永远如此,但是常常如此。我家小孩现在小学三年级,作业也还是比较多。作为家长,是比较纠结的,一方面我们了解好的教育的重要性,不会很鸡娃,但也知道,在当下还是希望孩子的成绩好一些,很难完全按照自己的想象和期望来教育孩子。对于我们而言,当下选择相对主流的方式,是更大的可能性。有时候会感慨,自己当年学习比较辛苦,但没想到年轻一代的学生学习压力更大、竞争更激烈。会觉得,怎么是这样子的?但现在的「时代精神」好像就是这样的,就会不断地往前压、往后延伸。家长能做的,可能是提供一些不一样的东西。当然不一定说要对整体的体系走反方向,但还是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或者意识到这种竞争的压力会对小孩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在这样的前提下给他提供一些不一样的东西,带他一起玩,一起看看片子,或者跟他对话,帮他消解一部分压力,保留一些自由探索的空间。
保研资格复审不合格的情形如下:1、主动性差,没有联系好导师或者接收学校;2、太过马虎,错过了网上申请和确认时间,或者在申请过程中出现了其他问题;3、初试或复审没通过,没有达到接受学校的要求;4、保研签约成功后,出现了挂科,毕业论文达不到要求等意外情况(比如北京大学要求保研的同学毕业论文良以上),导致拿不到毕业证,学位证等。扩展资料:推免是双向选择,主动性很重要。能够获得学校的推免研究生资格,说明在大学阶段各方面表现都很突出。正常情况下,顶尖的985高校保研率在30%左右,一般的211高校能达到15%就很不错了,绝大部分有保研资格的高校比例不超过10%。目前的推免政策,跟就业一样,都是双向选择,即保研和接收是分开的,并不是获得了保研资格就能保研成功。而是需要自己申请,与老师或者目标学校达成接收协议,网上签约确认了才基本算是完成保研。推免失败该怎么办在截止时间之前重新联系学校和导师。只要目标学校没有公布接收名单,教育部和学校的网上申报系统没有关闭,都还不算完全失败,只要在关闭截止时间之前完成所有申报手续,应该都是可以的。如果自己的目标导师和学校没有接受自己,第一个想法就应该联系自己学校的老师,自己熟悉的专业课老师最好,实在找不到,就去找学院的辅导员,通过辅导员帮忙找院长书记,请他们帮忙推荐,一般来说,他们掌握的信息更全,推荐也更有效率。保研资格很珍贵,没有学校和老师会愿意看到保研资格被浪费掉,而且本校对自己的学生相对宽容,各种手续办起来也更快,这是最容易实现保研成功的途径。继续申请外校的可能性较低,除非有牛人帮忙推荐。如果想继续申请外校,这时候难度恐怕已经非常大了,除非在短时间内找到合适的导师和学校愿意接收你。按照保研失败的情况,给你的时间肯定不会太多,而且绝大部分老师和学校的接收名额已满,想找到合适的谈何容易。举一个实际例子,身边某院系,保研系统凌晨12点开放,到第二天早上9点,报名人数超过招收人数的一倍还多,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便你成绩很优秀,报名晚了也很难获得机会。唯一可想的办法,仍然是找人推荐,而且一定是你比较熟悉且在业界有一定影响力的大牛,这个就看你的主动性了。选择保研的注意事项需要注意的是,一旦确认了申请保研资格,学校可能几年内不会给你开具英文成绩单,也就是说你在几年内申请出国也不现实了。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部分同学获得保研资格又去申请到了国外的学校,放弃保研资格而又没办法再给别的同学(国外学校申请时间都在保研之后)最后造成保研资格的浪费。所以如果保研失败,差不多就只能继续考研或者就业了。保研失败的例子其实是极少的,只要自己在前期做好准备工作,后期注意学业上不出问题,一般不至于保研失败的。在联系老师的过程中记住主动性很重要,没有好的老师会缺学生的。专业老师在线权威答疑
有一定的几率,一般因为以下原因:
第一:不清楚保研具体流程
我们在获得保研资格之后,一定要仔细阅读推免流程,比如网上申报的一些流程。如果错失了其中的一个环节,而导致自己的推免名额没有派上用场,可以说是相当可惜。在这里,小编要特意强调的是,大家一定要看清楚网上通知的时间,避免因为自己的疏忽,错过申请、面试等的时间。
第二:不积极主动联系老师
在获得推免资格后,一定要联系自己院校的老师。因为我们都知道,除非你是非常的优秀,才会有老师积极联系你。当然,老师所带学生的名额也有限,如果不积极联系导师,即使你获得了推免资格,但如果没有及时联系到愿意带你的导师,推免则会陷入比较尴尬的处境,所以大家要尽早联系导师,让老师知道你的态度、能力和科研潜力。
同时,要提前采集相关的信息,比如自己本专业的保研名额,录取外校推免生的名额,每个导师会带几个学生,毕业难度、毕业去向等信息,都是我们联系导师、准备面试前必须要采集的重要信息。
第三:面试时出现纰漏
在积极联系导师的同时,也要提前做好面试准备,一是该准备的材料要准备齐全,而是要提前预想老师会问的一些问题,不打无准备之仗。材料上成绩单、各类证书复印件、推免资格证明、学术论文复印件、科研竞赛获奖证书复印件、教授或专家推荐信等等,这些都能让导师一目了然看出你平时的学习能力。
同时,调整心态,不紧张,在面试中有条不紊,展示出自己良好的沟通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切忌因为紧张等心理素质而浪费掉了好不容易获得的推免资格。
第四:毕业论文质量不过关
取得推免名额,一切程序都走完后,考生就要静下心来准备自己的毕业论文,如果我们在大四期间,有课程不通过,毕业论文答辩没有通过,学校则不会给你按时发放毕业证书,没有毕业证则肯定是上不了研究生的,部分名校还要求考生的毕业论文必须达到较高水平。
毕业论文仿真结果写不少于4页。一般情况下,电气专业的毕业论文实验仿真工作量不少于4页。本科毕业论文一般要求万字以上,包括文字,图表,公式计算,实验或仿真结果分析等。
目 录 第1章 绪论 3 背景和意义 3 研究综述和主要方法 4 地址资源 4 路由分析 4 路由策略 5 优化处理 6 研究目标与内容 7 第2章 基于ENSP的校园网总体设计 9 设计原则 9 需求分析 9 技术选型 9 VLAN 使用VLAN技术主要考虑到以下优势 9 STP生成树技术与HSRP热备份路由协议技术 10 以太网捆绑技术 10 OSPF多出口技术 10 设备选型 10 核心层选型 10 汇聚层 11 接入层 11 目标网络拓扑 11 第3章 基于ENSP的校园网的详细IP地址与VLAN的划分 12 IP地址划分原则 12 IP地址及主要VLAN划分 12 三层链路地址划分 13 设备命名及loopback地址 14 网管地址划分及所属VLAN划分 15 DHCP服务器IP地址池划分 16 第4章 基于ENSP的校园网的局域网设计实施方案 17 基本配置命令 17 设置交换机的加密使能口令 17 设置登录虚拟终端线时的口令 17 设置终端线超时时间 17 设置禁用IP地址解析特性 18 设置启用消息同步特性 18 配置接入层交换机 18 设置接入层交换机的管理IP 18 配置访问层交换机AccessSwitch1的访问端口 19 设置快速端口 19 配置访问层交换机AccessSwitch1的主干道端口 19 配置分布层交换机DistributeSwitch的VTP 20 核心层交换服务的实现-配置核心层交换机 20 核心层上以太网接口捆绑技术 21 HSRP网关冗余技术 21 第5章 基于ENSP的校园网的策略路由实施方案 24 VLAN三层路由接入方案 24 路由技术的比较与选择 24 多出口OSPF的实施配置 26 第6章 基于ENSP的校园网的广域网Internet与服务器接入实施方案 29 防火墙 29 服务器模块 31 DHCP的部署 32 第7章 基于ENSP的校园网的仿真模拟实现 33 仿真拓扑 33 VLAN仿真与测试 33 STP生成树仿真与测试 34 以太网捆绑测试 36 网关冗余技术测试 38 路由的仿真与测试 38 PAT仿真与测试 39 DHCP服务器测试 39 结 论 41 参考文献 42 致 谢 44 摘 要 基于策略的路由是一种比基于目的网络的路由更灵活的数据包路由和转发机制。路由器处理需要转发的数据包,通过路由图决策,路由图确定数据包的下一个路由器转发路径。该设计以校园网为背景,采用多出口周边网络方案,可以缓解CERNET与公网互联不畅的问题,但会导致周边网络路由复杂。 为此,您应该在实施此方案之前规划好您的周边网络路由,并通过掌握该流量在您的周边网络中的转发过程来有效地预留流量。外网只能访问内网记录服务器,内网主机可以自动选择出口访问外网。实验基于典型计算机网络环境对网络功能的要求,使用ENSP模拟器构建整个网络拓扑。在实现网络功能的过程中,策略路由主要用于完成组网设备的配置和最终结果的验证。 关键词:策略路由;网络多出口;校园网络;ENSP;仿真模拟 Abstract Policy-based routing is a more flexible packet routing and forwarding mechanism than purpose-based router processes the packets that need forwarding, and the routing graph determines the next router of the packet forwarding path through the routing graph design takes the campus network as the background and adopts the multi-exit peripheral network scheme, which can alleviate the problem of poor interconnection between CERNET and public network, but will lead to complex surrounding network routing. To this end, you should plan your peripheral network route before implementing this plan, and effectively reserve the traffic by mastering the forwarding process of the traffic in your peripheral extranet can only access the Intranet record server, and the Intranet host can automatically select exits to access the on the functional requirements of a typical computer network environment, the whole network topology is constructed using the ENSP the process of realizing network function, policy route is mainly used to complete the configuration and verification of final results. Key words: strategic routing; network multi-exit; campus network; ENSP; simulation simulation 本文来自: 毕业作品网站() 详细出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