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science期刊对新冠的论文

发布时间:

science期刊对新冠的论文

目前,全球确诊的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病例已激增至超过262万,死亡人数超过18万。临床医生和病理学家正在努力研究病毒是如何在人体中横行造成损害的。根据《Science》统计,新冠病毒主要会攻击人类的 8 大器官。

近日的《science》上,特约撰稿人Meredith Wadman、Jennifer Couzin-Frankel等人针对「新冠影响的人体器官」,撰写了分析文章。「这种病毒几乎可以侵袭人体的任何部位,包括肺、心血管、肾脏、肠和大脑,并造成毁灭性后果,它的凶猛令人害怕。」负责收集COVID-19临床数据的耶鲁大学的心脏病专家Harlan Krumholz说。

被感染的人可透过咳嗽等排出含病毒的飞沫,被他人吸入时,新型冠状病毒就会进入鼻腔和咽喉。研究人员发现,鼻腔中富含病毒的受体,借由这个途径,病毒进入细胞大量繁殖。接着,患者可能会发烧、咳嗽、喉咙不舒服、嗅觉和味觉丧失或头部和身体疼痛。

在入侵初始阶段,如果患者自身免疫系统无法抵抗SARS-CoV-2,病毒就会沿气管攻击肺部,肺泡细胞同样富含ACE2受体。

一般来说,氧气会穿过肺泡进入微血管,然后被运输至身体其他部位。但随着病毒入侵,处于免疫系统一线的白血球会释放炎症分子,同时召唤免疫细胞杀死被病毒感染的细胞,最终产生大量包含死细胞的积液,发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 )。

这时候,患者血液中的氧气会急剧下降,导致呼吸困难,并出现咳嗽、发热等症状。尸检也观察到,新冠病毒死亡患者的肺泡中充满了积液、白血球。最后这些患者可以说是被自己的肺「溺死」的。

(参考:新冠肺炎/感染者死状痛苦!第一线医师:本质上跟淹死一个道理)

除攻击肺部外,病毒感染触发的免疫系统,会导致某些细胞的表现数量远超过需要,开始攻击健康组织,这时候可能发生血管渗漏、血压下降、凝血及器官衰竭等。一些临床研究也表明,新冠住院患者血液中,这些炎症诱导细胞因子明显升高。

病毒还会攻击心脏和血管,3月25日在《JAMA Cardiology》上发表的一篇论文,分析武汉416例患者中,近20%的患者出现心肌损害。4月10日发表在《Thrombosis Research》上的一篇研究表明,荷兰ICU的184患者中,38%存在血液异常凝结。

凝结的血块可能破裂并落在肺部,导致肺栓塞,或进入大脑引起中风,使得疾病发展更为严重。感染也可能导致血管收缩,进而导致手指和脚趾等肢体末端出现局部缺血,发生肿胀、疼痛和组织死亡。

心脏和血管壁,就像鼻子和肺泡一样,也富含ACE2受体,病毒可能会直接攻击,或由于肺功能损害导致缺氧进而损害血管,或过度的免疫因子可能会破坏心脏。这可能也解释了为什么先前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导致血管造成损伤的患者,面临更高的严重疾病风险。

拥有ACE2受体的肾脏也是病毒攻击的另一个靶标。研究发现,武汉市及其附近的近200名住院患者中,有59%的出现肾脏受损。尸检患者的肾脏中也检测到病毒颗粒,表明其可能存在直接的病毒攻击。不过,呼吸器、用于患者治疗的抗病毒药物瑞德西韦,及免疫自身攻击也会增加肾脏损害的风险。

(参考:新冠肺炎恐攻击肾脏!一次看懂全台9万洗肾者如何自保)

除此之外,病毒感染还能影响大脑及中枢神经系统,ACE2受体同样存在于神经皮质和脑干中。4月3日,发表在《International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上的案例研究,报告了一名发展为脑膜炎和脑炎的患者的脑脊液中发现了新的冠状病毒。一些患者会暂时失去意识、中风或丧失嗅觉。但尚不清楚该病毒在什么情况下,会穿透大脑并与这些受体相互作用。

(参考:新冠患者出现「脑坏死」!义大利病人咳嗽发烧前就精神错乱)

病毒也能到达肠道被ACE2识别并进行复制,感染消化道内壁,导致腹泻及结肠损伤。目前有在患者粪便中,发现了病毒RNA,发表在《The Americ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中一篇论文中,在一名患者的胃、十二指肠、及直肠细胞中均检测到该病毒的蛋白外壳。

(新冠肺炎/尿液分离出病毒!钟南山团队最新研究出炉)

肠道不是病毒在身体中行进的终点,目前尚未明确病毒是否可直接侵入眼睛,但多达三分之一的患者会发展成结膜炎;也有住院中心超过一半的患者出现肝脏受损。

这篇文章对患者的早期诊断,病理及生理方面针对性治疗,改善预后等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医生和科研人员对病毒对人体造成的破坏仍然还在持续观察、探索和研究中,从显微镜下的组织探测到对患者的药物测试,这可能需要长时间的艰苦研究。相信能随着科学的发展,能探索出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Science杂志是一个医学期刊,专门刊发一些医学著作、论文。人们通过医学研究在医学上有新的发现,会分析、整理、总结研究过程和结果。Science杂志刊登的文章都是当前人类面临的一些在医学上的困扰和解答,或者是刊登一些在医学上的研究发现和医学研究的一些新进展。这是一本很有权威的医学期刊,通过多方面的研究和实验证明医学发现。

现在全球都面临着新冠肺炎疫情,我们都迫切希望疫苗能够快点研制成功并且可以投入使用。最近Science杂志就刊登了关于新冠肺炎疫苗试验的新进展。文章撰写了关于感染新冠病毒疫苗的试验效果,通过对感染者志愿者使用新研制的疫苗,然后再观察使用疫苗效果。像新冠病毒疫情这么严重的话题,只有通过这么有权威的医学杂志刊登,才能更让人信服。

Science杂志一直关注人类身体健康问题,杂志文章内容也比较通俗易懂,不会说所有文章都像论文一样难懂。杂志的初衷就是力求让社会人类都能了解关于医学的问题,关注自己健康问题。比如熬夜对人身体影响一直都是我们关注的话题,当今社会很多年轻人、中年人都会熬夜,我们一直知道熬夜对身体不好,但是一直也没有认真了解过熬夜会对人类造成什么影响。

Science杂志曾经就研究过熬夜、睡眠质量不好会影响大脑,大脑没有休息好可能会影响体力和记忆力。Science通过科学研究证实熬夜对大脑的影响,甚至影响身体机能。Science杂志让我们相信科学,我们常常听说熬夜会变笨、会变迟钝,这些都是有科学依据的。Science杂志就是通过医学研究解答我们想了解的医学问题。

编译 | 未玖

Science , 23 APRIL 2021, VOL 372, ISSUE 6540

《科学》 2021年4月23日,第372卷,6540期

物理学 Physics

Josephson junction infrared single-photon detector

约瑟夫森结红外单光子探测器

作者:Evan D. Walsh, Woochan Jung, Gil-Ho Lee, Dmitri K. Efetov, Bae-Ian Wu, . Huang, et al.

链接:

摘要

约瑟夫森结是用于高灵敏度磁强计和电压放大器的超导器件,也是高性能低温计算机和超导量子计算机的基础。虽然因库珀对断裂产生的准粒子会降低器件性能,但这种现象也为灵敏探测电磁辐射提供了机会。

研究组演示了通过将光子耦合到石墨烯基约瑟夫森结的局域表面等离子体来探测单个近红外光子。利用电流偏置器件的光子诱导开关统计,研究组揭示了吸收光子产生的准粒子在探测机制中的关键作用。

光子灵敏度将为未来的超导计算架构提供高速、低功耗的光互连。

Abstract

Josephson junctions are superconducting devices used as high-sensitivity magnetometers and voltage amplifiers as well as the basis of high-performance cryogenic computers and superconducting quantum computers. Although device performance can be degraded by the generation of quasiparticles formed from broken Cooper pairs, this phenomenon also opens opportunities to sensitively detec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We demonstrate single near-infrared photon detection by coupling photons to the localized surface plasmons of a graphene-based Josephson junction. Using the photon-induced switching statistics of the current-biased device, we reveal the critical role of quasiparticles generated by the absorbed photon in the detection mechanism. The photon sensitivity will enable a high-speed, low-power optical interconnect for future superconducting computing architectures.

Higher-dimensional supersymmetric microlaser arrays

高维超对称微激光阵列

作者:Xingdu Qiao, Bikashkali Midya, Zihe Gao, Zhifeng Zhang, Haoqi Zhao, Tianwei Wu, et al.

链接:

摘要

随着集成光子学元件数量的增加,复杂度的非线性缩放是阻碍大规模锁相激光阵列的主要障碍。

研究组开发了一种高维超对称形式,用于精确模式控制和非线性功率缩放。这种超对称微激光阵列具有所有倏逝波耦合微环激光器的锁相相干性和同步性,可在基本横向超模中集体振荡,从而实现高辐射、小发散和单频激光发射,且能量密度提高两个数量级。

研究组还证明了构造高辐射涡旋激光束的可行性,即充分利用光的空间自由度提高激光器的性能。该研究方法为在经典和量子两种状态下设计大规模集成光子系统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Abstract

The nonlinear scaling of complexity with the increased number of components in integrated photonics is a major obstacle impeding large-scale, phase-locked laser arrays. Here, we develop a higher-dimensional supersymmetry formalism for precise mode control and nonlinear power scaling. Our supersymmetric microlaser arrays feature phase-locked coherence and synchronization of all of the evanescently coupled microring lasers—collectively oscillating in the fundamental transverse supermode—which enables high-radiance, small-pergence, and single-frequency laser emission with a two-orders-of-magnitude enhancement in energy density. We also demonstrate the feasibility of structuring high-radiance vortex laser beams, which enhance the laser performance by taking full advantage of spatial degrees of freedom of light. Our approach provides a route for designing large-scale integrated photonic systems in both classical and quantum regimes.

材料科学 Materials Science

Broadband directional control of thermal emission

热辐射的宽带定向控制

作者:Jin Xu, Jyotirmoy Mandal, Aaswath P. Raman

链接:

摘要

控制远场热辐射的发射方向是一个重大挑战。光子策略使热辐射在窄带宽上具有角度选择性,但热辐射是一种宽带现象。将发射的热辐射限制在宽频带上固定的窄角范围内的能力,是一种重要但欠缺的能力。

研究组引入了能对热发射进行广谱定向控制的梯度e近零(ENZ)材料。他们演示了两个由多种氧化物构成的发射器,在一系列波长范围(到微米,到微米)的p-偏振中,它们具有较高(>,>)的定向发射率(60 至75 ,70 至85 )。

这种宽带定向发射主要在高发射率方向上,实现了有意义的辐射热传递。解耦对角度和光谱响应的传统限制提高了热伪装、太阳能加热、辐射冷却和废热回收等应用的性能。

Abstract

Controlling the directionality of emitted far-field thermal radiation is a fundamental challenge. Photonic strategies enable angular selectivity of thermal emission over narrow bandwidths, but thermal radiation is a broadband phenomenon. The ability to constrain emitted thermal radiation to fixed narrow angular ranges over broad bandwidths is an important, but lacking, capability. We introduce gradient epsilon-near-zero (ENZ) materials that enable broad-spectrum directional control of thermal emission. We demonstrate two emitters consisting of multiple oxides that exhibit high (>, >) directional emissivity (60 to 75 , 70 to 85 ) in the p-polarization for a range of wavelengths ( to micrometers, to micrometers). This broadband directional emission enables meaningful radiative heat transfer primarily in the high emissivity directions. Decoupling the conventional limitations on angular and spectral response improves performance for applications such as thermal camouflaging, solar heating, radiative cooling, and waste heat recovery.

地球科学 Earth Science

Assessing China’s efforts to pursue the C warming limit

评估中国追求 控温极限所付诸的努力

作者:Hongbo Duan, Sheng Zhou, Kejun Jiang, Christoph Bertram, Mathijs Harmsen, Elmar Kriegler, et al.

链接:

摘要

通过进行多模型研究,研究组发现与“无政策”情况相比, 温控目标要求中国将碳排放和能源消耗分别减少90%和39%以上。在实现接近零排放方面,负排放技术发挥着重要作用,到2050年,碳捕获需平均占总减排量的20%。

研究组的多模型比较揭示了各部门在必要减排方面的巨大差异,而一致的是,要求电力部门在2050年前实现完全脱碳。交叉模型平均值表明,考虑到 升温极限,到2050年,中国累计政策成本可能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至。

Abstract

Given the increasing interest in keeping global warming below C, a key question is what this would mean for China’s emission pathway, energy restructuring, and decarbonization. By conducting a multimodel study, we find that the C-consistent goal would require China to reduce its carbon emissions and energy consumption by more than 90 and 39%, respectively, compared with the “no policy” case. Negative emission technologi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achieving near-zero emissions, with captured carbon accounting on average for 20% of the total reductions in 2050. Our multimodel comparisons reveal large differences in necessary emission reductions across sectors, whereas what is consistent is that the power sector is required to achieve full decarbonization by 2050. The cross-model averages indicate that China’s accumulated policy costs may amount to to of its gross domestic product by 2050, given the C warming limit.

Global groundwater wells at risk of running dry

全球地下水井面临干涸风险

作者:Scott Jasechko, Debra Perrone

链接:

摘要

地下水井为数十亿人提供水源,但当地下水位下降时,它们可能会干涸。

研究组分析了全球约3900万口水井的施工记录。结果显示,6%到20%的水井深度不超过地下水位5米,这意味着如果地下水位仅下降几米,数百万口水井将面临干涸的风险。

此外,在一些地下水位显著下降的地方,新井的建设深度并不比老井深,这表明如果地下水水位继续下降,新井和老井一样也有可能干涸。深层含水层的水质差,建设水井成本高昂,这限制了开采深层地下水以防止水井干涸时失去水源的有效性。

Abstract

Groundwater wells supply water to billions of people, but they can run dry when water tables decline. Here, we analyzed construction records for ~39 million globally distributed wells. We show that 6 to 20% of wells are no more than 5 meters deeper than the water table, implying that millions of wells are at risk of running dry if groundwater levels decline by only a few meters. Further, newer wells are not being constructed deeper than older wells in some of the places experiencing significant groundwater level declines, suggesting that newer wells are at least as likely to run dry as older wells if groundwater levels continue to decline. Poor water quality in deep aquifers and the high costs of well construction limit the effectiveness of tapping deep groundwater to stave off the loss of access to water as wells run dry.

公共卫生 Public Health

Epidemiological and evolutionary considerations of SARS-CoV-2 vaccine dosing regimes

新冠疫苗给药策略的流行病学和进化研究

作者:Chadi M. Saad-Roy, Sinead E. Morris, C. Jessica E. Metcalf, Michael J. Mina, Rachel E. Baker, Jeremy Farrar, et al.

链接:

摘要

鉴于疫苗剂量短缺和后勤挑战,各国正在提出多种部署战略,以提高人群对SARS-CoV-2的免疫水平。

目前有两个关键问题:通过部分免疫个体累积,第二剂疫苗的注射时间将如何影响感染动力学,以及如何影响病毒免疫逃逸进化的预期。与自然免疫和双剂量免疫相比,两者都取决于单剂量免疫所引发免疫应答的稳健性。

基于现有的免疫-流行病学模型,研究组发现在短期内,集中进行单剂量接种通常可减少感染,但长期结果取决于这种相对免疫的稳健性。之后他们探讨了三种选择方案,发现在部分群体免疫的特定条件下,一剂策略可能会增加抗原进化的潜力。

研究组强调,迫切需要在一剂疫苗接种后检测病毒载量和量化免疫反应,并在全球范围内加强疫苗接种工作。

Abstract

Given vaccine dose shortages and logistical challenges, various deployment strategies are being proposed to increase population immunity levels to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 (SARS-CoV-2). Two critical issues arise: How timing of delivery of the second dose will affect infection dynamics and how it will affect prospects for the evolution of viral immune escape via a buildup of partially immune inpiduals. Both hinge on the robustness of the immune response elicited by a single dose as compared with natural and two-dose immunity. Building on an existing immuno-epidemiological model, we find that in the short term, focusing on one dose generally decreases infections, but that longer-term outcomes depend on this relative immune robustness. We then explore three scenarios of selection and find that a one-dose policy may increase the potential for antigenic evolution under certain conditions of partial population immunity. We highlight the critical need to test viral loads and quantify immune responses after one vaccine dose and to ramp up vaccination efforts globally.

世界上比较著名的论文平台Science和nature,世界各个国家各个领域的论文都可以在这两个平台上在此找到,Science在不久之前公布了今年的十大科学突破,科学突破当中我们着重介绍一下医药领域方面有哪些突破。首先第一点是对于新冠病毒疫苗的研究以及对于新冠病毒研究的突破,在全世界陷入恐慌的时候,中国科学家向世界公布了新冠病毒基因组,并且为全世界科学家寻找应对和治愈新冠肺炎疫情奠定了基础。

从此之后很多科学家纷纷投入到新冠肺炎病毒疫苗的研制工作当中,经过长期的临床实验结果,已经研制出足以抑制新冠病毒的疫苗,这也算是在医药领域方面有所突破。

除此之外,就是在医药领域当中研究比较多的糖尿病,在生物医学类当中已经通过β细胞,年轻血液抗衰老以及合成细菌等等成果,通过临床结果,在实验室中第一次成功满足了细胞移植和医药用途所需要的大量生成胰岛素的β细胞,给予临床研究糖尿病机会大大增加,伴随着世界上糖尿病患者越来越多,基本上没有哪些药物可以根治糖尿病,只能够通过胰岛素进行维持,所以说此次实验突破也是该领域迫切需要的一个成果。

对于艾滋病的治疗,世界上的科学家也在积极的探索和研究过程当中,通过人们对于艾滋病的研究发现,一小部分罕见的群体,在感染艾滋病毒之后,能够长期在不使用抗病毒药物控制艾滋病病毒感染的进程,所以说人们通过对于这一小部分罕见群体的研究,揭示了他们不寻常的基因组,通过研究基因编码和顺序,研制出了能够短时间抵御艾滋病病毒的药物,使感染者能在不服用大量药物的前提下生存数十年,这个药物也可以说是在医学领域方面一个巨大突破。

science期刊isbn

1.文献计量学的理论

中国早在数年前就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口号,邓小平同志也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更是强调“共产党人必须是先进文化的代表”,而学术期刊是科技及先进文化的载体,面对世界经济日趋一体化的趋势,面对信息通讯技术及信息处理现代化方式日臻完善的今天,作为载体的学术期刊就应先行一步,高瞻远瞩这是形势使然。

科学技术研究的最终结果主要表现在发表科技论文、科技成果获奖和取得社会与经济效益三个方面。科技论文一般指在专业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研究性论文,它是科技活动和科技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是科学研究最直接产出形式之一。科技论文的数量和质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科学研究的成果和效率,特别是论文的水平,是评价一个国家、一个单位以及科研人员科技能力和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通过对科技论文的定量分析进而对科技产出能力和科技水平进行整体评价,国内外管理人员进行了许多有益的研究和尝试,如利用模糊数学模型分析等方法。其中,文献计量学分析方法是近年来广泛应用的定量分析方法之一。

文献计量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它从定量的角度出发,采用数学、统计学等计量方法,通过对文献特征的统计分析,来研究文献体系的分布、结构、数量关系和定量管理,进而探讨文献的变化规律和科学管理。近几年来,文献计量学的研究成果被广泛应用于情报学以外的科学技术领域中,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将文献计量学指标用于科学技术生产效率的评价,使决策者可以对科技研究进行有效的定量化管理。简单的文献计量学指标,例如出版著作数、发表论文数、被引用次数等等,已经被广泛应用于部门中作为考核、奖惩、晋升职工的评估依据。这些简单指标的组合,就可以评价大学、研究所、工业公司以至整个国家的科技水平与影响能力。在近10年中,文献计量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取得了许多成果,各方面更趋成熟,研究层次更趋深入,定量化描述的手段与方法也日益改善。同时寻求更系统全面的数据集合,更现代化的文献数据处理手段,最终有效地指导文献情报工作。

近几年来,文献计量学的应用范围不断拓宽,应用研究的力度明显加大,特别是在科技管理与决策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有关领导部门和研究者的重视。国外对此十分重视,例如,美国、英国、匈牙利、印度等许多国家不仅把文献计量指标作为科学计量学指标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从管理的高度,认为它是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文化水平乃至综合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和有效方法。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就开始编制《科学引文索引》(SCI)。这一大型索引的出版和发行,为文献计量学研究提供了一种多功能的有力工具,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文献计量学应用所必需的大量数据,有效地推动了文献计量学的全面发展,被誉为文献计量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研究成果。可以说,没有SCI就没有现代的文献计量学。我国著名学者赵红洲、蒋国华等人曾经利用文献计量方法,排出了我国主要大学发表论文的名次,并以“学术榜”的名义在报纸上公布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并受到国家科委、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领导的高度重视。从1987年起,国家科委为了从一个侧面评价我国学科发展、科技投入产出情况及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的成就,委托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今改名为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利用ISI的三套出版物,对我国学者从1983年以来发表的论文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接着,国家科委专门下达资助课题,要求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进行更大范围、更系统的文献信息统计分析,对我国科技水平在世界上所处的地位以及主要大学、科研院、所的科学生产能力和学术水平作出客观评价,并逐步形成制度,每年召开一次新闻发布会,公布有关统计结果。中国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从1998年起也逐年出版《中国科学计量指标:论文与引文统计》(简称《指标集》)。集内有100多项统计指标,运用科学计量学和文献计量学的有关方法,对我国科技论文的产出力和影响力及其分布情况从总体上进行了客观的描述。该书的内容包括:统计源概貌,机构研究计量统计,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部门开放实验室研究计量指标,地区研究计量指标,科技基金计量指标,合作研究计量指标,人才研究计量指标,文献评价计量指标。近几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连续资助了6项文献计量学和科学计量学方面的研究课题,促使其研究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从而有力地推动了文献计量学的深入发展。由于文献计量指标的评价功能与其它社会评价指标的功能是一致的,而且其研究成果和计量数据可以为有关部门的管理和决策提供定量依据与支持,因而越来越受到有关领导和管理部门的广泛重视。这一重要进展表明,文献计量学的某些内容和方法正在由课题研究向事业化方向发展,成为国家科技文化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有利于文献计量学冲破传统的局限,增强其渗透力和辐射力,大步进入“科技圈”、“管理圈”、“决策圈”,在更大的范围内充分发挥其作用,从而进一步得到社会各界的承认和重视。这是90年代以来文献计量学研究和应用发展的显著特点与趋势之一。

2.国内外地学文献统计分析系统

国内外地学文献统计分析系统建立的背景

文献计量学的应用是建立在大量数据的基础上的,因此必须利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手段建立正规的文献信息计量工具,为应用提供大规模数据的获取渠道和来源,必须依托较为适宜的文献数据库才能进行。目前国内文献计量学研究大多利用SCI为数据源进行统计研究,但在本研究进行项目调研中发现SCI创建时间较短,在可追溯性方面不如一些历史悠久的传统检索工具(如地质学方面有200多年收录史的GeoRef),虽然SCI收录5000多种期刊,但由于其专业覆盖面很广,故每个学科的收录数量都不够。并且SCI对各学科的重视程度不同,所以各科学间的数据不具备可比性。此外SCI中没有“分类号”一项,不能按学科进行分类检索,因此用它进行某学科的统计就很困难,一些文献统计项目为了用SCI进行各学科综合统计研究不得不花费大量人力对原始数据重新进行分类等加工、录入,这一点可反映出数据源选定的是否得当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统计工作的结果和效率。可以认为利用SCI对国内外地球科学进行分学科和领域论文分布及其变化趋势分析,论文使用的分析测试方法统计分析,论文研究的区域分布统计分析,论文提出的新理论和新方法无法满足要求,因此,本项目组自行设计并完成了国内外地学文献统计分析系统。

国内外地学文献统计分析系统

国内外地学文献统计分析系统应用数据库技术和公共查询系统技术实现对地学文献数据的存储、查询、分析、输出,实现地学文献的信息化管理。

(1)系统运行环境:

a.服务器:WINDOWS NT及其以上平台,PIII 800、RAM/256M、Disk/20G;

b.客户机:DINDWOS 9X或WINDOWS NT及其以上平台,PII 350、RAM/64M、Disk/9G;

c.网络:互联网;

d.数据库:MS-SQL 2000。

(2)系统结构:

国内外地学期刊统计分析系统的设计采用了三级B/S体系结构,三层结构包括客户机、应用服务器、Web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这种方式又称瘦客户机系统,在客户机端没有或者有很少的应用代码。客户机负责数据结果的显示和用户请求的提交。应用服务器和Web服务器负责响应和处理用户的请求。而数据库服务器负责数据的管理工作。所有的空间数据和应用程序都放在服务器端,客户端只是提出请求,所有的响应都在服务器端完成。其中,Web服务器位于系统的中间,是原型系统的枢纽与核心部分,是系统设计和实现的关键。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系统前端是Client/Brower,中间是Web Server,后端是Sql Server。

图1 国内外地学文献统计分析系统应用的结构图

(3)系统总体功能:

a.数据库管理:实现数据输入与维护、查询、显示输出等,系统也提供Web环境下的数据管理,数据信息可在远程或本地进行编辑、浏览、维护。

b.系统可进行文献计量统计初评估、总评估:依据文献查询结果进行学科、主题、作者、研究单位、研究区域等相关度的统计和分析。

c.数据交换功能:系统可通过转换工具将数据转换为其它标准格式,如2709等国标数据。

d.系统具有完整的桌面管理和帮助系统。

(4)系统构成框图(图2)与主要功能图(图3)。

图2 国内外地学文献统计分析系统的构成框图

(5)系统的开发和应用环境:在中文WIN2000下利用SQL2000、ULTRADEV、VBSCRIPT进行开发。

国内外地学文献统计分析系统数据源选定

国内外地学期刊统计分析系统建库主要收集和利用《GeoRef检索系统》(以下简称GeoRef)、《中国地质文献库及检索系统》(以下简称GDS)作为数据源,GeoRef是中国地质图书馆在1982年开始引进的美国地质调查所信息中心所建的地学文献数据库,该数据库收录了北美地区自1785 年以来的和世界上其它地区自1933年以来的地质文献,包含了地球科学领域国际上公认的5000余种期刊、会议资料等,总共约220万余条,其收录范围覆盖了地球科学近40 个类目,是目前国际最权威的地质学文献检索数据库。GDS由中国地质图书馆所建,收录1985 年至今的400 余种期刊、专著、论文集和国际会议中文资料,累积文献量达20 余万条,收录范围基本覆盖了地球科学、土地科学等40个类目,是我国地球科学和土地科学研究领域最大型的检索系统,是国内最权威的地质学文献数据库。选取上述两个数据库作为本系统数据源的主要原因是:①GDS的基本结构和选刊原则等诸多方面与GeoRef接轨,建库依据了文献计量学的结果;②两种数据库均有较为严格选刊标准,收录文献的种类较多,即将国家级单位主持的地球科学类专业杂志悉数收录,也将一些地方主办、流通区域有限因而影响较小的地球科学杂志收录;③两种数据库收录时间较长,GeoRef已有200年数据,GDS的数据年限已有近19年,非常适合于我们对多年来地球科学论文情况进行分析;④两种数据库的分类系统设立既遵循了地球科学的学科分类,又是从检索文献的实际需要出发,并且GDS是参考了GeoRef的类目名(表1、表2)。所以根据GeoRef和GDS得到的分析结果应该是代表国内外地球科学研究水平。不足之处是两种数据库都缺少引文分析。

图3 国内外地学期刊统计分析系统的主要功能示意图

表1 GeoRef数据各学科使用代码列表

表2 GDS数据各学科使用代码列表

续表

3.国内外地学期刊统计分析实例

国内外地学期刊统计分析是利用国内外地学文献统计分析系统,检索提取科技人员和研究机构发表论文数量的统计数据,进行科技人员群落及研究机构的学术榜的测定;检索提取分类统计数据,进行相关学科的学科体系演变和发展趋势分析。

国内研究机构论文数量的统计分析

国内外地学期刊统计分析系统框架结构中的选项有:题目、作者/单位、刊名、出版社、出版年、卷、页、文献索取号、语言、载体形态、关键词、分类号、文献识别号、记录状态、文献类型、目录级别、文献载体、ISSN号、ISBN号、会议、版次。如想了解我国近年来各研究机构发表论文的情况,通过系统选择框架结构中“出版年”,输入“年代(1997、1998、…2001)”,检索出各年代收录的全部文献,再选择系统框架结构中的“作者/单位”输入、并通过Excel运算处理,即可得到如下的统计数据(表3)。

表3 国内外地学期刊统计分析系统1997~2001年收录国内研究机构论文数量

国内外学科结构统计分析

利用国内外文献统计分析系统对GeoRef数据库100年、GDS数据库15年期刊论文进行学科的统计分析,数据采集的方法是利用分析系统框架结构中的“分类号”进行检索,GeoRef数据库的检索式:分类号的字段代码、GDS数据库的检索式:选择检索系统框架结构中的“分类号”,输入分类代码,采用上述方法我们采集了国外100年、国内15年的分类数据,编制了国际地质科学体系学科结构的百年演变图及国内地质学科体系学科结构近20年演变图(详见第一章)。

中外综合性期刊地学论文对比研究

(1)《科学通报》、《中国科学(D辑)》、《Nature》和《Science》的地学学科结构的统计分析

《Nature》和《Science》分别是英国和美国主办的世界顶尖的综合性科学杂志,所发表的地学文章一般都反映了地质科学研究的一些重要进展。而《中国科学(D辑)》、《科学通报》也可以算是我国顶尖的综合性科学杂志,4种杂志的学科结构,反映了近年来地质科学基础和前沿研究领域及其变化趋势。

比较4种期刊可知,第四纪地质学方面的论文数都居于其它学科之上,说明近年来对第四纪地质与全球变化科学研究日趋重视。词频统计结果也表明与其相关的术语出现最多,如“第四纪”、“新生代”、“全新世”等。因为第四纪从时间上离人类活动的历史最近,因此研究第四纪地质、环境、气候变化等,无不与我们人类的生存这个重大问题密切相关。《Science》和《Nature》上关于宇宙地质(或球外地质)的论文排名在前5位,比在《中国科学》《科学通报》上的排名要靠前。球外地质实际上也是一个涉及到未来人类居住环境的重要科学问题,当然它还反映了我们对地球起源等根本问题的不懈探索。之所以国内这方面的论文还比较少,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主要可能与国家经济实力、技术设备水平有关,其次是对人类环境问题的关注程度。另一方面,从统计结果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在国外两著名期刊上关于经济地质(包括矿产、能源等)方面的论文数量较少,而国内两大期刊在油气地质、金属矿床两类论文数量均名列前茅,这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对矿产、能源的需求量大有关。另外,地质找矿仍然在我国地质工作中占相当大比重,这方面的成果(论文)也就很多。

(2)《Nature》和《Science》国别分布的统计分析

从表4、表5可看出,前10位除中国之外都是当今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尤其是美国更是遥遥领先,英、法、德为第二梯队,明显落后于美国。这表明只有经济上相对强大了,科技的发展才能得到有力支持。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发展较快,也很重视科技对社会生产力的推动作用,因而加大了对科技的投入,之所以能够跻身前10强,说明我国在地学领域已取得了一些领先水平的研究成果。

表4 在《Science》1996~2001年发表地学论文数前10位的国家

图4反映了过去20多年以来我国在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地学论文的情况,论文数量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尤其近6年以来迅速攀升,表明我国地学研究在某些方面已经受到国际上的重视。

表5 在《Nature》1996~2001年发表地学论文数前10位的国家

图4 近年来我国学者在《Science》、《Nature》上发表的地学论文数量变化曲线

(3)《中国科学(D辑)》、《科学通报》、《Nature》和《Science》机构分布的统计分析

对《中国科学(D辑)》、《科学通报》、《Nature》和《Science》4种期刊1996~2001年每一年不同单位发表论文数的多少进行了排序,从图5、图6看,在《Nature》上大学、研究所、国际组织、公司和其他分别占58%、28%、15%、11%、;《Science》上大学、研究所、国际组织、公司和其他分别占47%、27%、、、24%,大学所占比重最大,其次为研究所。这与《中国科学(D辑)》、《科学通报》情况完全相反(表6、表7)。

从表6、表7中可以看出,我国发表地学论文最多的单位是研究所,其次才是大学或学院。按发表论文的多少进行排序的结果表明,中科院地质所、地球物理所及其所属各实验室发表论文数最多,其次为地科院、地震局、海洋局等所属研究所。中科院论文数遥遥领先于其它研究所。大学中学术论文数量较多的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南京大学、北京大学、西北大学、同济大学(排名未分先后)。

图5《Nature》1996~2001年发表地学论文机构分布

图6《Science》1996~2001年发表地学论文机构分布

表6《中国科学D辑》1996~2001年发表论文作者单位分类统计

表7《科学通报》1996~2001年发表论文作者单位分类统计

中外期刊地学论文研究领域的对比分析

根据选定的国内外地学期刊统计分析系统数据源,采集和分析了16000多个数据,从而对矿物学、地球化学、岩石学、古生物地史学及地层学、构造地质学、矿床地质学、地球物理学、第四纪地质学与全球变化、环境地质学、工程地质学、能源地质学、行星与宇宙地质学、海洋地质学、地质年代学、地质观测技术等研究学科和领域进行了专题调研,反映了研究领域的变化趋势(详见学科分述部分)。

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的字段标识SWIFT多多交流来自专栏科学计量相关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的字段标识这些两个字母的字段标识可标识您导出、保存或通过电子邮件发送的记录中的字段。它们适用于文献、书籍和会议录。FN 文件名VR 版本号PT 出版物类型(J=期刊;B=书籍;S=丛书;P=专利)AU 作者AF 作者全名BA 书籍作者BF 书籍作者全名CA 团体作者GP 书籍团体作者BE 编者TI 文献标题SO 出版物名称SE 丛书标题BS 丛书副标题LA 语种DT 文献类型CT 会议标题CY 会议日期CL 会议地点SP 会议赞助方HO 会议主办方DE 作者关键词ID Keywords Plus®AB 摘要C1 作者地址RP 通讯作者地址EM 电子邮件地址RI ResearcherID 号OI ORCID 标识符 (Open Researcher and Contributor ID)FU 基金资助机构和授权号FX 基金资助正文CR 引用的参考文献NR 引用的参考文献数TC 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的被引频次计数Z9 被引频次合计(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BIOSIS Citation Index、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Data Citation Index、Russian 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ELO Citation Index)U1 使用次数(最近 180 天)U2 使用次数(2013 年至今)PU 出版商PI 出版商所在城市PA 出版商地址SN 国际标准期刊号 (ISSN)EI 电子国际标准期刊号 (eISSN)BN 国际标准书号 (ISBN)J9 长度为 29 个字符的来源文献名称缩写JI ISO 来源文献名称缩写PD 出版日期PY 出版年VL 卷IS 期SI 特刊PN 子辑SU 增刊MA 会议摘要BP 开始页EP 结束页AR 文献编号DI 数字对象标识符 (DOI)D2 书籍的数字对象标识符 (DOI)EA 提前访问日期EY 提前访问年份PG 页数P2 章节数 (Book Citation Index)WC Web of Science 类别SC 研究方向GA 文献传递号PM PubMed IDUT 入藏号OA 公开访问指示符HP ESI 热门论文。请注意,此字段值仅适用于 ESI 订阅者。HC ESI 常被引用的论文请注意,此字段值仅适用于 ESI 订阅者。DA 生成此报告的日期。ER 记录结束EF 文件结束发布于 1 年前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赞同 1

SCI和CSSCI的区别一 SCI SCI(科学引文索引 )、EI(工程索引 )、ISTP(科技会议录索引 ) 是世界著名的三大科技文献检索系统,是国际公认的进行科学统计与科学评价的主要检索工具,其中以SCI最为重要。 《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 SCI)是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1961年创办出版的引文数据库,其覆盖生命科学、临床医学、物理化学、农业、生物、兽医学、工程技术等方面的综合性检索刊物,尤其能反映自然科学研究的学术水平,是目前国际上三大检索系统中最著名的一种,其中以生命科学及医学、化学、物理所占比例最大,收录范围是当年国际上的重要期刊,尤其是它的引文索引表现出独特的科学参考价值,在学术界占有重要地位。许多国家和地区均以被SCI收录及引证的论文情况来作为评价学术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从SCI的严格的选刊原则及严格的专家评审制度来看,它具有一定的客观性,较真实地反映了论文的水平和质量。根据SCI收录及被引证情况,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学术水平的发展情况。特别是每年一次的SCI论文排名成了判断一个学校科研水平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标准。 SCI以《期刊目次》(Current Content)作为数据源,目前自然科学数据库有五千多种期刊,其中生命科学辑收录1350种;工程与计算机技术辑收录 1030种;临床医学辑收990种;农业、生物环境科学辑收录950种;物理、化学和地球科学辑收录900种期刊。各种版本收录范围不尽相同:印刷版(SCI) 双月刊 3,500种联机版(SciSearch) 周更新 5,600种光盘版(带文摘)(SCICDE) 月更新 3,500种(同印刷版)网络版(SCIExpanded) 周更新 5,600种(同联机版) 部分科研工作者将SCI戏称为STUPID CHINESE IDEA。上世纪80年代末由南京大学最先将SCI引入科研评价体系。主要基于两个原因,一是当时处于转型期,国内学术界存在各种不正之风,缺少一个客观的评价标准;二是某些专业国内专家很少,国际上通行的同行评议不现实。“SCI目前已成为衡量国内大学、科研机构和科学工作者学术水平的最重要的甚至是惟一尺度”。然而SCI原本只是一种强大的文献检索工具。它不同于按主题或分类途径检索文献的常规做法,而是设置了独特的“引文索引”,即将一篇文献作为检索词,通过收录其所引用的参考文献和跟踪其发表后被引用的情况来掌握该研究课题的来龙去脉,从而迅速发现与其相关的研究文献。“越查越旧,越查越新,越查越深”这是科学引文索引建立的宗旨。SCI是一个客观的评价工具,但它只能作为评价工作中的一个角度,不能代表被评价对象的全部。SCI总线 ----串行通信接口SCI(serial communication interface)也是由Motorola公司推出的。它是一种通用异步通信接口UART,与MCS-51的异步通信功能基本相同。 sciSpinal Cord Injury(脊髓损伤)的英文缩写。二 CSSCI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hinese 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formation)英文名称首字母缩写,是由南京大学研制成功的、我国人文社会科学评价领域的标志性工程。科学引文索引是从文献之间相互引证的关系上,揭示科学文献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的检索与查询,可以揭示已知理论和知识的应用、提高、发展和修正的过程,从一个重要侧面揭示学科研究与发展的基本走向;通过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的统计与分析,可以从定量的视角评价地区、机构、学科以及学者的科学研究水平,为人文社会科学事业发展与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CSSCI遵循文献计量学规律,采取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从中文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性期刊中精选出学术性强、编辑规范的期刊作为来源期刊。CSSCI的来源期刊或来源文献,不仅包括中国(内地、香港、澳门、台湾),而且将包括欧美等各国出版的中文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来源期刊按引文量、影响因素、专家意见等标准评定。在国内,只要具有CN(中国连续出版物编号)的正式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又是学术性的期刊,都可参加评选。随着技术手段的成熟,CSSCI今后也将关注和收录学术集刊(具有正式书号的连续出版物)以及其他形式的学术成果。CSSCI建有一个全国性的“CSSCI咨询委员会”(2005年改名为“CSSCI指导委员会”)。该委员会由17家委员单位和技术专家组成,其中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四川大学、中山大学、山东大学、厦门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温州师范学院、南京大学等。指导委员会是学术决策机构。其主要职责是:制定和修改指导委员会章程;审议中心中长期研究发展规划;指导中心CSSCI系统的研制与开发;审议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审核CSSCI重大新闻发布内容;协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领域的全国性重大学术活动。目前,教育部已将CSSCI数据作为全国高校机构与基地评估、成果评奖、项目立项、名优期刊的评估、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重要指标。CSSCI数据库已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国家图书馆、中科院等100多个单位包库使用,并作为地区、机构、学术、学科、项目及成果评价与评审的重要依据。

您好,Web of Science作者标识符是一种用于识别作者的系统,它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更准确地查找和引用文献。Web of Science作者标识符是一个唯一的标识符,它由一个或多个字母和数字组成,可以用来标识特定的作者。它可以用来查找特定作者的文献,并且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更准确地引用文献。Web of Science作者标识符可以在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查找,也可以在其他数据库中查找,例如Scopus、PubMed、Google Scholar等。此外,Web of Science作者标识符还可以用来查找特定作者的文章,以及查找特定作者的引用情况。总之,Web of Science作者标识符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更准确地查找和引用文献,从而提高研究的质量。

science期刊网

Elsevier(sciencedirect)是荷兰一家全球著名的学术期刊出版商,每年出版大量的学术图书和期刊,大部分期刊被SCI、SSCI、EI收录,是世界上公认的高品位学术期刊。涉及众多学科:计算机科学、工程技术、能源科学、环境科学、材料科学、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医学、生命科学、商业、及经济管理、社会科学等。

Wiley出版社1807年创建于美国,是一家具有超过200年历史的全球知名的出版机构,Wiley Online Library为全学科期刊全文数据库,出版物涵盖学科范围广泛——包括化学、物理学、工程学、农学、兽医学、食品科学、医学、护理学、口腔医学、生命科学、心理学、商业、经济学、社会科学、艺术、人类学等多个学科大约1600多种期刊,以及很多其它重要的跨学科领域的期刊。

Web of Science是获取全球学术信息的重要数据库,它收录了全球13000多种权威的、高影响力的学术期刊,内容涵盖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生物医学、社会科学、艺术与人文等领域。Web of Science 还包括著名的三大引文索引数据库(SCI、SSCI、A&HCI)。

Taylor & Francis科技期刊数据库,拥有全球最多社会科学期刊,提供550余种经专家评审的高质量科学与技术类期刊,其中近80%的期刊被Web of Science 收录。

ProQuest学术平台是ProQuest各类数字信息资源的一站式检索系统,目前覆盖超过200个数据库,数据库类型包括学术期刊数据库、学位论文数据库、音视频资源数据库、电子书数据库、原始资源数据库与报纸数据库等,内容覆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艺术及人文科学等多学科领域。

世界四大期刊:nature《自然》、science《科学》、CELL《细胞》、PNAS《美国科学院院报》

学术文献下载器()提供各种类型文献检索下载,涵盖大量外文期刊数据库,包括上面提到的。

外文期刊网站有:

1、Wiley InterScience(英文文献期刊)。

Wiley InterScience是John Wiely & Sons公司创建的动态在线内容服务,1997年开始在网上开通。通过InterScience,Wiley公司以许可协议形式向用户提供在线访问全文内容的服务。

Wiley InterScience收录了360多种科学、工程技术、医疗领域及相关专业期刊、30多种大型专业参考书、13种实验室手册的全文和500多个题目的Wiley学术图书的全文。

网址:。

2、ICPSR。

ICPSR全称为 Inter-university Consortium for Political and Social Research,即美国校际社会科学数据共享联盟。

成立于1962年,位于美国密西根大学安娜堡分校(University of Michigan- Ann Arbor, 1817-),储存超过17000种调查研究资料,如军队官兵总名册,遗嘱、遗嘱查验与税收纪录,是现在世界上最大的社会科学数据中心,拥有600多个成员机构,包括大学和各种研究中心。

网址:。其中400多个成员机构在美国,我国的国家人口发展研究战略课题组,北京大学,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浸会大学也是成员之一。

外文期刊网站有掌桥科研、香港科技大学图书馆 Dspace、Forgotten Books、发展中国家联合期刊库等。

1.目前拥有中文文献73277926篇,每月更新2600多万篇;拥有外文文献53921990篇,每月更新200多万篇,其中包括外文期刊,外文会议、外文OA文献、外文学位:美国政府科技报告、外军国防科技报告。

掌桥科研

2.包括香港科技大学的学术论文、学位论文、研究报告等内容,均可免费获取全文。

香港科技大学图书馆 Dspace

Books是一家总部位于伦敦的图书出版商,专门从事旧书的翻新,既有小说也有非小说类作品。拥有787,733本书可供在线阅读,或以电子书的形式下载,或以书面形式购买。

Forgotten Books

4.非营利的电子出版物服务机构,提供来自发展中国家(如巴西、古巴、印度、印尼、肯尼亚、南非、乌干达、津巴布韦等)的开放获取的多种期刊的全文。

发展中国家联合期刊库

全球顶级外文三大期刊:

NATURE、SCIENCE、CELL

1.《细胞》(Cell)杂志为另一份同行评审科学期刊,是由爱尔塞维亚(Elsevier)出版公司旗下的细胞出版社(Cell Press)发行。主要发表实验生物学领域中的最新研究发现。《细胞》是深受关注并具有较高学术声誉的期刊,刊登过许多重大的生命科学研究进展。

2.英国著名杂志《Nature》是世界上最早的国际性科技期刊,自从1869年创刊以来,始终如一地报道和评论全球科技领域里最重要的突破。其办刊宗旨是“将科学发现的重要结果介绍给公众,让公众尽早知道全世界自然知识的每一分支中取得的所有进展”。《Nature》网站涵盖的内容相当丰富,是最有名望的科学杂志之一,是科学界普遍关注的,国际性、跨学科的科学杂志。

3.《科学》(Science)是美国科学促进会(英语: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AAAS)出版的一份学术期刊,为全世界最权威的学术期刊之一。

顶级期刊新冠论文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治愈后是否有后遗症,从目前病历来看,多数患者预后是良好地。但是也不排除有后遗症的可能,因为目前已经有痊愈后的患者仍然出现了疾病的反复。所以治愈后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性肺炎患者,仍然要做好个人的防护措施。同时要通过适当运动增加营养等方法来提高个人免疫功能,可以有效避免后遗症的发生。另外,在新版的治方案中,限制了抗病毒药物的作用疗程,也能够降低后遗症发生概率。

2020年3月18日,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北京佑安医院感染性疾病中心梁主任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治愈后是否会留下后遗症问题表示:经过临床治疗后,轻型、普通型患者一般不会留下后遗症。根据既往SARS以及流感重症患者的治疗经验来看,部分重症新型冠状肺炎患者,在经过治疗之后可能在短期内会有轻微地肺纤维化,但是肺有很强地修复能力,一般在短期内肺纤维就会吸收好转,所以一般不会留下后遗症。

对于极少数极重型的患者,特别是老年人和有一些基础病,因为疾病时间比较长,有一些脏器功能的损害,形成地肺纤维化比较严重,短期内会留下肺纤维化。从目前观察的情况来看,佑安医院治疗地两个病情比较重的老年患者,也就是双肺都是“白肺”的患者,两个月复查发现肺纤维化基本吸收了,两人自我感觉也没有什么症状,而对于更远期地影响,但还要进行进一步的随访观察。尽管肺炎治好了,接下来要做的是漫长的肺康复过程,所以还是要特别给予关注和鼓励。

近日国际学术期刊《Nature》发表了一篇关于新冠的重要论文:研究人员们指出,过去得过的普通感冒,可能会影响新冠疾病的严重程度。由于目前全球疫情依旧居高不下,普通感冒又是如此常见,这篇论文马上获得巨大的关注。

这项研究来自德国柏林夏里特医学院(Charité)与马普所(Max Planck Institute)的团队。研究中,科学家们从18名确诊新冠患者的血液内分离出了免疫细胞,并用合成的新冠病毒棘蛋白片段,对这些细胞进行接触。其中,15名患者(83%)的辅助T细胞被活化,表明免疫系统对此具有反应。

本研究的通讯作者之一Claudia Giesecke-Thiel教授说道:「这和我们预期的完全一致。这些患者体内的免疫系统正在对抗这种新型病毒。」至于剩下3名没有出现免疫反应的患者,她认为原因可能在于病情较急较严重,因此T细胞无法在人体外活化。

然而在这项研究里,科学家们也招募了68名从未暴露于新冠病毒的健康志愿者,并分离出了他们的免疫细胞。颇为出乎意料,有24位健康志愿者(35%)的辅助T细胞也能识别来自新冠病毒的抗原。

为了确认他们的结果,研究人员们对这些健康志愿者又做了检查,发现他们体内的确没有新冠病毒特定抗原的IgG抗体,表明他们先前确实没有接触过新冠病毒。那么,他们体内的免疫反应又是怎么来的呢?

经过序列比对,研究人员们指出,新冠与一些常见的冠状病毒棘蛋白序列有着很高的相似性。大多数成年人,大约每 2 – 3 年就会感染一次常见的冠状病毒。它会引起普通感冒的症状,不是很严重。

为此,研究人员们做了一个假设:这些健康志愿者过去也许曾感染了某种冠状病毒,并已痊愈。然而,他们的身体却留存下了一份记忆。在看到长相类似的新冠病毒抗原时,就会启动免疫反应。与这个假设相一致,研究人员们发现这些对新冠病毒抗原有反应的患者,同样也会对常见冠状病毒的抗原有反应。

这种「交叉反应」对患者意味着什么?一般来讲,这可能会起到保护的作用;然而,这还有另一种让疾病变严重的可能,也就是在免疫系统加速产生抗体后,反而会造成抗体依赖性增强作用(ADE),让病情恶化。在登革热中,就曾观察到类似的现象。

不幸的是,目前我们不知道哪一种情形是真的。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研究人员们计划开展一项研究,调查常见的冠状病毒感染,是否会更好地保护患者,免于新冠病毒的感染,或是减轻感染的症状。

随着国家一系列有力防疫措施的实施,国内疫情也得到了控制,越来越多治愈者出院,人们对于疫情的关注点,也开始转移到“治愈后是否会留下后遗症?”方面的问题。

经历过非典的朋友,相信对非典后遗症会有比较清楚的认识,那时候在非典治疗过程中,由于大量使用激素类药物,很多患者在治愈后,常会留下了股骨头坏死和肺纤维化等严重后遗症,有调查显示,治愈的患者当中,因为后遗症而丧失工作能力或生活自理能力的人就超过了1/3。

可见,对于疫情可能带来的后遗症,我们是不可轻视的,但目前谈后遗症,我觉得还为时尚早。

医学临床上,对后遗症的评估,一般需要在患者痊愈后几个月才能展开,这是因为我们人体有一定的自我修复功能,病毒侵害人体后,它所造成非不可逆性的脏器损害,在经过治疗之后,身体通过一定时间的自我调节,常可以实现自我修复。

所以,临床上评估新冠病毒可能带来的后遗症,是需要时间的,而且我们国家在非典的治疗当中,积累了经验,在治疗中更多的运用了副作用更小的中医药,相信新冠病毒可能带来后遗症的几率也会小很多。

从目前所发表的文献报道当中,新型冠状病毒带来后遗症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从临床表现上来看,它主要还是累及肺脏,但对于轻症患者来说,基本上不会出现后遗症。

对于危重症患者,则可能会在一段时间内遗留有肺纤维化的情况,再一个需要重视的就是心脏问题,因为新型冠状病毒对于心肌也有损害,治愈后的患者还是需要注意做好定期的心脏检查。

新冠肺炎感染本身,给患者造成的心理伤害便是极大的,他们内心充满了恐惧,即使是在治愈出院后,依然害怕再次被感染,甚至有些还会面对他人异样的目光,无疑,心理上的后遗症更需要我们重视。

所以,治愈出院后的患者,要学会自我心理调节,避免过度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实在严重的可以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及时排解心理问题。

新冠肺炎的患者痊愈后,身体处于虚弱状态,没有做好积极的防护措施,同样还可能会再次受到病毒的感染。

因此,出院后应继续进行多天的自我健康状况监测,日常要注意戴口罩、勤洗手,减少与家人的近距离密切接触,同时要避免外出活动。

出院后的患者,机体免疫功能处于低谷状态,这时候,应注意从饮食和锻炼两方面,帮助提升机体抵抗力,饮食上多吃一些高蛋白食物,如鱼类、肉类、牛奶、豆制品等,同时可多吃一些新鲜的蔬果,如猕猴桃、苹果、西蓝花、胡萝卜等等;

此外,治愈患者在家中,还可以做一些运动来帮助提升免疫力,比如传统的太极拳、八段锦等运动,都已被证明有益于提高免疫力,日常不妨可以勤加练习。

2020年新冠病毒席卷全球,平静的生活又添加了几分鼓噪,因为又是隔离又是检测的,再一次让大家感受到了健康是福,自由是福。2020年美国感染新冠的确诊病例超过了五六百万,死亡人数也超过了三十多万,反观我们取得这样的成绩无疑是世界上防疫做得最成功的国家,值得为祖国点赞。

新冠肺炎主要是对肺部造成伤害的一种病毒,会使呼吸困难,发热,胸闷等,严重可以导致肺部不可逆纤维化。但是新冠并不是很可怕,人类也一定是可以战胜新冠病毒的。我们主要还是以预防为主,佩戴好口罩,配合检测等等。不小心被感染了也是可以治疗的,绝大数被治愈之后,是不会留下多大的后遗症。

会不会留下后遗症很大程度上处决于个人的免疫力,免疫力好的人经过简单的治疗就没事了,身体受到的影响也微乎及微。我们可以从专业运动员来分析,因为运动员的肺部是最重要的,如果有后遗症那么肯定会影响运动员的运动生涯。

而广东篮球队的外援马尚·布鲁克斯曾也感染了新冠,但是他现在的情况丝毫没有受到很大影响。我们国家的足球明星武磊在西班牙踢球,也不小心得了新冠,他身体也恢复很好,职业生涯也没有因此受到影响。只要能及时的得到治愈,那么后遗症就越少。

而那些上了年纪的老人或者小孩,他们的免疫力不好,感染了就很脆弱,就算治愈了,那么多多少少会有一些影响。新冠的特点是潜伏期较长,传播的速度也比较快,死亡率还没有SARS病毒高,不过后遗症会有一些,不可能完完全全不受影响,对于体质好,勉励了强的人来说可以忽略不计。

论文期刊science

《Science》是一本很严谨的科学类的杂志,上面会发布一些很权威的科学类的文章。

是一个科学类型的杂志。这个杂志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大自然 ,与大自然有个亲密的接触。

区别是:nature是英国,science是美国;nature的影响因子稍高于science一点;nature的创刊时间比science早一些。

《Nature》创建于1869年的《自然》杂志(Nature)是国际领先的科学周刊,也是自然科研这一品牌的核心期刊。

自然科研还出版一系列冠名“自然”的研究和综述类订阅型期刊、国际领先的多学科开放获取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

包括大型开放获取期刊《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在内的其它开放获取期刊,以及现统称为自然合作期刊(Nature Partner Journals)的合作类刊物。

自然科研网站每月访客人数超过800万,网站提供自然科研的出版物与服务,如《自然》杂志的新闻和评论以及国际领先的科研人员招聘平台Naturejobs。

自然科研的一系列研究者服务则包括了在线和面对面的培训、专业的语言和编辑服务等。

自然科研是施普林格·自然集团旗下品牌,集团为全球领先的科研、教育和专业出版机构。

施普林格·自然集团出版了全球最多的学术书籍,以及全球最具影响力的期刊,同时也是推动开放研究的先行者。集团在全球约有万名员工,遍及50多个国家。

施普林格·自然在2015年由自然出版集团、帕尔格雷夫·麦克米伦、麦克米伦教育、施普林格科学与商业媒体合并而成。

《Science》是美国的期刊《科学》成立于1880年。它是全球最引人注目的主要期刊之一,它的引用率可以反映这个情况。

在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提供的2007年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中,《科学》在影响评级方面位于所有科学期刊的第十四位。

自1900年以来,美国科促会(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AAS)这个非营利组织每周出版一期《科学》期刊,而科促会成立于1848年。

如今,《科学》有131286名订阅者,加上传阅的读者的话,其流通率估计有70万。

和它的商业同行《自然》一样,作为一个跨学科的期刊,《科学》充当了促进学科之间观念转移的一个中介。它向全世界的科学发声,并且消除不同学科和学科之外的代沟。

除了发表原创的科学研究论文之外,《科学》还发布旨在总体上更可读且有趣的新闻和各种形式的分析。

我们一般说是否为顶级期刊,可能更多的是说它们的影响因子,根据有关资料显示,《science》在2016-2017最新影响因子是,而《nature》则为。

就这个数字来看,二者确实算是影响力很大的期刊了。而且很多科研院所都把重要的科研成果投向这两个刊物所在的机构。

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其他重要的看法,比如《柳叶刀》、《新英格兰医学期刊》、《美国科学院院刊》等等。

另外,一些科研机构也会列出自己领域的重要期刊,甚至会要求其科研人员必须在这些刊物上发表研究成果才能结题或毕业等等,这种做法其实不值得提倡。

Science杂志是一个医学期刊,专门刊发一些医学著作、论文。人们通过医学研究在医学上有新的发现,会分析、整理、总结研究过程和结果。Science杂志刊登的文章都是当前人类面临的一些在医学上的困扰和解答,或者是刊登一些在医学上的研究发现和医学研究的一些新进展。这是一本很有权威的医学期刊,通过多方面的研究和实验证明医学发现。

现在全球都面临着新冠肺炎疫情,我们都迫切希望疫苗能够快点研制成功并且可以投入使用。最近Science杂志就刊登了关于新冠肺炎疫苗试验的新进展。文章撰写了关于感染新冠病毒疫苗的试验效果,通过对感染者志愿者使用新研制的疫苗,然后再观察使用疫苗效果。像新冠病毒疫情这么严重的话题,只有通过这么有权威的医学杂志刊登,才能更让人信服。

Science杂志一直关注人类身体健康问题,杂志文章内容也比较通俗易懂,不会说所有文章都像论文一样难懂。杂志的初衷就是力求让社会人类都能了解关于医学的问题,关注自己健康问题。比如熬夜对人身体影响一直都是我们关注的话题,当今社会很多年轻人、中年人都会熬夜,我们一直知道熬夜对身体不好,但是一直也没有认真了解过熬夜会对人类造成什么影响。

Science杂志曾经就研究过熬夜、睡眠质量不好会影响大脑,大脑没有休息好可能会影响体力和记忆力。Science通过科学研究证实熬夜对大脑的影响,甚至影响身体机能。Science杂志让我们相信科学,我们常常听说熬夜会变笨、会变迟钝,这些都是有科学依据的。Science杂志就是通过医学研究解答我们想了解的医学问题。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