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陶诗及其诗文的评价,有一个逐渐认识的过程:有“文附质,质待文”、“风骨清峻”之论的刘勰,在其文学批评巨著《文心雕龙》中竞对其只字未提;倡导“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的”钟嵘,第一个注目陶诗,称其诗“文体省净,殆无长语,笃意真古,辞兴婉惬”,“古今隐逸诗人之宗”,评价虽妙,但也将其列入中品,在陆机、潘岳、谢灵运、颜延之以下;萧统诗第一个对陶渊明的创作给以高度重视何评价的人,其《陶渊明集序》云:“其文章不群,词采精拔,跌荡昭章,独起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评价陶渊明诗文词采精练、秀拔,文势抑扬,内容不凡,品格高扬,风格明丽,论时事含蓄不露,抒怀抱旷达真率,独树一帜,特异于流俗。陶诗的创作风格和艺术造诣,宋代更加具体而微,秦观从色调浓淡方面称许其“长于冲淡”《淮海集.王俭论》,杨万里、姜夔续加补充,认为其“雅淡而味深长”《诚斋诗话》“澹而腴”《白石道人诗说》敖陶孙则通过生动比喻予以形象说明,指出“陶彭泽如绛云在霄,舒卷自如”《敖器之诗评》,惠洪侧重结构方面看其创作风格,称许“渊明诗初看若散缓,熟看有奇句”《冷斋诗话》,苏轼侧重神韵气质论陶渊明风格,称扬“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与苏辙书》,短短十字确评,后代陶学家多奉为至理名言,作为剖析陶诗的理论根基和核心。朱熹则另辟蹊径,注意到陶诗风格的丰富多彩,既看到其不乏“萧散冲淡之趣”,又指出其“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还提出“人皆说他平淡,据某看他字豪放,澹豪放得来不觉耳。”于平淡之外,见初其豪放得一面。陶诗艺术造诣,为宋人推崇备至,他们几乎异口同声的肯定其最善于自抒胸襟,已达到难以企及的境地。严羽就认为陶公造语工妙,“难以句摘。”《沧浪诗话》这也表明了陶渊明诗歌很重要的艺术特色,即平淡自然,朴素无华,而又能清丽多姿,所以才能在众多诗歌众独开一路,开辟了中国田园诗的重要一脉。自然平淡是陶渊明的人生情趣,也是其诗歌的总体艺术特色,陶渊明多用内心独白式的语言荷白描的手法,真诚地记录了自己的内心世界,诗句没有魅奇的语言,诗文没有曲折的结构,更没有雄辩不可一世的气势,却如“春雨润物细无声”,字字句句,润进读者的心里。另外因其人格清高超逸,生活体验真切深刻,所以当他原原本本不雕一笔不刻一划地写出时,就很有感染力,毫不做作,一如生活的本来样子。在他之前很多诗人都非常关心国家大事,诗歌字句中也是表达了重大题材。唯独陶渊明看重选取大家常见的“俗物”,细小、普通、平凡之事,描写普通人的生活。他还重点写心境,对人生对仕途透悟的心境。比如诗文中常常出现的意象,青松、秋菊、孤云、飞鸟等都已太平常,他们既是客观物象,又是诗人主观情感的载体。《饮酒》其五:“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既是回答别人的发问,也是自己处事经验的总结,这是因为他断绝世俗交往,不受外界干扰,心情自然平静。诗的后半部,通过采菊时所见景物,表达了自己找到人生真谛的快慰心情。举手投足,心与山悠然相会,那种日归的景物图与心情和谐统一,平淡、自然中寄寓深意,语言平时无华,然而平淡之中可见绮丽。又如《拟古》其三诗中描述:春天来了,燕子双双回到自己的草庐。一年来自己的门庭日见荒芜,但是仍然坚持着贫穷的隐居生活。燕子却不嫌弃它们的旧巢以及自己这个贫士。在这首诗中寄予作者对归隐生活做出的坚定选择。陶渊明诗的主要特色是平淡自然,但是非常值得一提的是其也有刚健豪放的一面。最能表现这一特点的代表作是《咏荆轲》。诗人以豪迈的笔调刻画了荆轲的英雄形象,用惋惜赞叹的语言歌颂了荆轲的壮烈活动。比如第三章写易水饯别,悲壮慷慨,萧萧哀风,淡淡寒波,使得荆轲的刺秦活动更带悲壮色彩。这首诗明显的特点是慷慨激昂,悲壮豪放,的确为陶诗别具一格之作,被人们称为金刚怒目式的作品。长期的田园生活,使他感受到了隐居生活的乐趣和对大自然、对劳动的一种热爱一种依恋。他的田园诗有的只通过描写田园景物的清纯、田园生活的简朴,表现自己怡然自得的心境。他把这种躬耕生活的自食其力当成人生应尽的本分。在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走上归隐道路并不罕见,但把躬耕当成本分是快乐,认为只有不辞辛苦自营衣食才可以心安理得,不仅不鄙视劳动人民,不蔑视体力劳动,而且自己身体力行去实践,与劳动人民为伍、交友为伴这样的人,在中国文学史上难找第二个人。他在《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中书写了自己躬耕之初的新鲜感受和喜悦之情:在昔南亩,当年竟未践。履空既有人,春光岂自免?夙晨装吾驾,启涂情已缅。鸟哝欢新节,冷风送余善。寒竹被荒蹊,地为罕人远。是以植杖翁,悠然不复返。即理愧通识,所保讵乃浅?诗人承认自己躬耕之志虽有,但要付诸实践,还得有贫困的驱使、营生的需要作为推动力。在春天原野里,诗人兴致勃勃,情趣盎然,觉得小鸟在为他放声歌唱,欢迎他的到来,表达自己绝意仕途,隐于垄亩的情怀,结尾两句表达出诗人对古往今来的一切所谓“通识”之士的蔑视。在《归田园居》之二中,他满怀激情地歌唱田园生活的美好:野外罕人事,劳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农村的生活简单朴素,无都市的喧扰纷乱,“绝尘想”主要是指抛弃仕宦生涯的痛苦回忆,生动表达诗人和统治阶级的泾渭分明。在生产劳动中,他终于找到和劳动群众“话桑麻”的共同语言。既然他视自营衣食为循人道,尽本分,在观念上有飞跃,也就自然而然地把归隐田园当作人生的合理归宿。有归宿就无心灵的徘徊、彷徨,诗人一颗心就能安定下来。其《归鸟》四章,反复以“翼翼归鸟”起兴,抒发对于归栖的由衷喜悦。“翼翼归鸟,相林徘徊,岂思天路,欣及旧栖”,不慕青云在上,而以飞回旧巢为最大安慰。这首诗与其《归园田居》《归去来兮辞》互为表里,以“归”字统领全篇,写诗人对归田生活的渴望和归田后的心满意足。陶渊明生活态度朴素自然,并充分尊崇自己的意愿,生活实践、生活内容乃至生活情调与其它归隐者相比有着本质的不同,在某种程度上已超过了当时一般知识分子的精神境界和思想高度。因而陶渊明在在归田园生活中并没有多少不平与愤恨,而是内心一直保持一种相对的平衡。这使得他的诗虽然朴实无华缺又具有了一种不可企及的安怡情趣。金元之际的文学家元好问在其论诗绝句中对陶渊明诗歌的风格特点以“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做总结,这也就是说陶诗平淡自然的个特点。当然,我们也应当看到,陶渊明田园诗中也不乏饥苦辛酸的写照。54岁时他的家境较之归隐之初已经大为下降》。《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天道幽且远,鬼神茫昧然。结发念善事,渑六九年。弱冠逢世阻,始室丧其偏,炎火屡焚如,螟蜮恣中田。风雨纵横至,收敛不盈薼。夏日长抱饥,冬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在己何怒天,离忧凄目前。吁嗟身后名,于我如浮烟。慷慨独悲歌,钟期信为贤。诗中描述的是54岁时的情景,反映的情调,已不像《归园田居》那样轻松洒脱快乐,主要写的是“怨”。陶渊明归隐之后并不是“整日飘飘然”,而是与世不能忘情,本诗的“怨”就是有感于现实对他的刺激而发生的慷慨悲歌。《楚调》本身就是“多缘古人幽愤不得志而作也”。诗中“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二句写贫困者度日如年的苦况尤为生动逼真,非有切身体验者不能道。尽管生活如此艰辛,但他那高尚的志节却丝毫不曾动摇。与此同时他将自己内心的愤慨何不平之气,在《读山海经》第十首、咏物词等诗中通过形象的塑造发泄出来。
陶渊明诗歌的创作成就很高,研究者也比较多。但对他辞赋、散文艺术的探讨却相对较少。陈柱先生在《中国散文史》中称陶文为“自然派之散文”,并给予了较高评价,认为“雅淡自然之致与其诗无二,不尚修辞,妙合自然,非深于文者不能为也”。郭预衡先生甚至认为,在晋宋之际,陶渊明的文章是最有成就的。陶渊明现存文章十二篇(明确是陶所作),从文体分类的角度来看,包括辞赋《归去来兮辞》、《感士不遇赋》、《闲情赋》三篇,传《五柳先生传》、《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两篇。记赞述《桃花源记》、《扇上画赞》、《读史述》三篇,疏《与子俨等疏》一篇,祭文《祭程氏妹文》、《祭从弟敬远文》、《自祭文》三篇。明代张溥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陶彭泽集题辞》对于他的文章有过比较全面的评价“《感士》类子长之倜傥,《闲情》等宋玉之好色,《告子》似康成之《诫书》,《自祭>若右军之《誓墓》,《孝赞》卒}经,传记近史。陶文雅兼众体,岂独以诗绝哉?”,指出陶渊明兼擅各种文体的特点,他的文章,不仅与古人类似,还有不同于古人的特色。这十三篇文章,大体上又可以分为散文、韵文两类。除《归去来兮辞》、《感士不遇赋》、《闲情赋》等外,其他多是散文。此外,在我看来,陶渊明全集中那些情文并茂的诗序、文序,也应该并入陶文的研究范畴。这些陶渊明精心结撰的序言,或者表明作诗的目的,或者叙述作诗时的心迹,或者阐发诗文的主旨,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陶渊明的精神世界和艺术风格,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像《游斜川·序》“辛丑正月五日,天气澄和,风物闲美。与二三邻曲,同游斜川。临长流,望曾城,鲂鲤跃鳞于将夕,水鸥乘和以翻飞。彼南阜者,名实旧矣,不复乃为嗟叹。若夫曾城,傍无依接,独秀中皋,遥想灵山,有爱嘉名。欣对不足,共尔赋诗。悲日月之遂往,悼吾年之不留。各疏年纪乡里,以记其时日。”篇幅不短,空灵隽永,简直就是一篇精彩的山水游记,与《游斜川》诗互相生发、相得益彰。作为陶渊明文学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陶文无疑是我们实现“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基本材料,因为它是除诗歌之外,作者个性、情感的另一种自由表达。为了更好地理解陶渊明的为人和他的诗歌,我们还得从陶文人手,来进行一番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探讨。一、“爱”的独立与文的自觉陶渊明诗文中“我”字随处可见,从《时运》“袭我春服,薄言东郊”、“我爱其静,寤寐交挥”、“黄唐莫逮,慨独在余”,到《与子俨等疏》“尝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乃至《自祭文》中的“嗟我独迈,曾是异兹,宠非己荣,涅岂吾缁”。“我”、“余”、“吾”之类的词在他一百来首诗文中出现,至少不低于几百次。这种个性化语词的频繁使用,恰恰反映出陶渊明对自我的高度体认和不懈追求。朱光潜先生在《诗论》中说道:“大诗人先在生活中把自己的人格涵养成一首完美的诗,充实而有光辉,写下的诗都是人格的焕发”,诗是如此,文也是这样。陶渊明本性洒脱、率真,加上深受魏晋以来个性解放思潮的影响,他的诗文无不表现出自身特有的情趣与睿智,人格与风度。陶渊明早年抱负远大,他的政治理想是希望实现尧舜之治,在仕途蹉跎中,他逐渐清醒地意识到“士之不遇,已不在炎帝帝魁之世”(《感士不遇赋》),“自真风告逝,大伪斯兴,间阀懈廉退之节,市朝驱易进之心”(《感士不遇赋·序》)“三五道邈,淳风日尽,九流参差,互相推陨”(《扇上画赞》),理想无由实现。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流浪无成,惧负素志”(《祭从弟敬远文》),于是发出了“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归去来兮辞》)的感慨,辞官归隐。无论是“大济于苍生”还是“击壤以自欢”,为政或是归隐,他都“靡潜跃之非分,常傲然以称情”(《感士不遇赋》),任性而为,绝不委曲自己的心志。他好饮酒,“引壶觞以自酌”(《归去来兮辞》),也喜欢读书,“欣以素牍,和以七弦”(《自祭文》)“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与子俨等疏》),在饮酒、读书中摆脱世俗的羁绊,寻求自我的快乐与适意,并以那些古圣先贤的事迹自励,坚定自己隐居的志向。陶渊明是个重感情的人,从他描述家庭生活的文字中能看得出来,这类文字在陶文中占的比重不小,有叙述祖先经历的《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有悼念兄弟姊妹去世的《祭程氏妹文》和《祭从弟敬远文》,也有教育儿子们的《与子俨等疏》等,情深意厚,言辞恳切,足以见陶渊明之性情。陶渊明深受儒家“三不朽”理论的影响,在“立德”、“立功”,无望的情况下,他表现出~种鲜明的文学自觉意识,也就是对于“立言”的重视。陶渊明的这种文学自觉彻底摆脱了功利,文二、理想的高张朱熹曾经评价陶渊明:“陶(诗)却是有力,但语健而意闲。隐者多是带气负性之人为之,陶欲有为而不能者也。”朱熹虽然说的是陶诗,把这段话用来评论陶文同样中肯。作为“欲有为而不能”的隐士,陶渊明的文章归于真淳和淡泊,具有“语健而意闲”的特点。这点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也谈到了,他说:“到东晋,风气变了,社会思想平静得多。各处都夹人了佛教的思想。再至晋末.乱也看惯了。篡也看惯了,文章便更平和。代表平和的文章的人有陶潜。”像《五柳先生传>这样的文章,是作者的一篇实录。全文以一个“不”字贯穿始终。“不慕荣利”“不求甚解⋯‘不吝情去留”,结尾“忘怀得失,以此自终”,意思还是一个“不”。全文自然平淡,自叙情怀。表现出陶渊明追求自然、自足、自适生活的人生理想,是他“自然”哲学的鲜明体现,可以和《归去来兮辞·序)中“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的表述互相参证。陶渊明散文中以《桃花源记》最为著名。文中虚构的“桃花源”,既有儒家宣扬的上古之世的淳朴风貌,也有老子“小国寡民”政治理想的影子,其中描写的乡村景象,同作者的田园诗意境十分相似。可以说,“桃花源”既是作者社会理想的寄托,同时代表了动乱时代民众对清平社会的向往。如果说《五柳先生传》侧重表现的是尚渊明的人格理想。《桃花源记》侧重于作者的社会理想,那么他的另一篇奇文《闲情赋》则透露出作者的生活理想,更确切地说,应该是他的爱情理想。据袁行霈先生考证,《闲情赋》作于陶渊明少壮闲居时,从序言“抑流荡之邪心”和文本本身的描述来看,它应该是一篇较为纯粹的爱情赋。也许作者的本意确实是为了防闲爱情流宕,但从客观上来看,后世的读者却从“十愿”大胆热烈的自自中感受到了作者爱情的真诚、痴迷、焦灼和不安,钱锺书先生说“赋之用不免于‘闲情’,旨欲‘谏’而效反‘劝’耳”,它没有做到“有助于讽谏”,没有傲到“止情”,反而成为一篇“煽情”的美赋。联系陶渊明在《与子俨等疏>中“室无莱妇”的慨叹,明言自己的志愿不为妻子理解,苦闷异常。那么《闲情赋)里那个“淡柔情于俗内。负雅志于高云”的窈窕淑女,无疑是作者十分向往的理想伴侣了。三、陶文的诗意美作为诗人的陶渊明将诗歌创作经验运用到散文和辞赋创作中去,使得他的文章具有一种兴象玲珑、含蓄蕴藉的诗意美,主要表现在意象的采用和意境的营造方面。给人以很高的审美享受,在这方面,当以《归去来兮辞>作为代表。正因为“心为形役”,不堪忍受官场的黑暗和约束,陶渊明毅然选择了归隐。他的创作重在写心,写那种与景物融为一体的、对人生大彻大悟的心境。无论是“犹存”的松菊,还是“盈樽”的浊酒,抑或是“无心出岫”的浮云,“倦而知还”的飞鸟,都已经被陶渊明染上了一层“自我”的色彩,成为寄托他高洁人格的意象,在文中构建出具有诗情画意的审美天地。在意境的营造方面,作者通过写景,形象地展示了自己辞官后的心路历程,情与景的掺和极为自然、紧密,毫无斧凿痕迹。“舟遥遥以轻飚,风飘飘而吹衣”两句,渲染出作者回家途中的畅快心情;“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两句,更是托物言情,语意双关,回归的倦鸟便是隐居田园的诗人的象征;“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两句,又把野外的明丽风景同作者的陶醉之情融合得亲密无间。作者把抒情、写景和哲理融为一体,无意于雕饰却文采斐然,正如罗宗强先生所说:“物我一体,心与大自然泯一,这是老庄的最高境界,也是玄学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但是这种境界自玄风煽动以来还没有达到过,陶渊明是第一位达到这一境界的人。”元好问说陶诗是“豪华落尽见真淳”,陶文何尝不是这样,缺少“豪华”之态,而有“真淳”之感。虽然数量不多,但几乎篇篇都是精品。陶渊明散文、辞赋中表现出的平易自然的风格,与陶诗的总体风格是一致的,只是由于他的诗歌成就太高,因此在无形中遮盖了他文的成就。总的说来,陶渊明在晋宋之际,文章是独步当时的,与他的高洁人品互为表里,具有独立不群的风格,影响及于后世。学在他那里,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自称“岁云夕矣,慨然永怀。今我不述,后生何闻哉!”(《有会而作·序>),希望自己的文字能够流传后世,还隐隐透露出一种自觉撰述的使命感。他太爱写诗作文了,《五柳先生传>中说自己“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不止一次地说到自己“酣饮赋诗”(《五柳先生传>),甚至于“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饮酒·序》)。晚年他曾感叹:“吾抱疾多年,不复为文。本既不丰,复老病继之。”(《答庞参军·序》)言语间流露出无限的遗憾与痛心。文学活动作为陶渊明自由、真实个性的积极表达,贯穿了他的一生,成就了他作为诗人兼隐士的美名,以至于钟嵘的《诗品》中称赞他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陶渊明的田园诗论文提纲
陶渊明的诗文平易朴实,淳厚有味,语言真切,朴素,简洁,明确,通俗而精练,深入浅出。在编写论文的时候要注意把这些陶渊明的诗词特点理清,那么写作的思路就清晰了。
内容提要:
中国诗坛,人才辈出,其中“五柳先生”就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出身在东晋,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他的田园诗不多,却在中国诗歌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他厌恶污浊的官场,绝然躬耕田园,矢志不改。在田园生活中,他领略了田园的美好,民风的淳朴,也尝尽了生活的艰辛。他还将当时士大夫所不耻的田园风光、劳动生活带入到诗歌领域,开创了中国诗歌史上田园诗创作的先河。他的田园诗风格自然质朴,体现了自然质朴的创新美、自然淡永的抒情美、意境盎然的形象美、质朴无华的语言美,对后世文学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自然”的风格至今都可称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几乎无人能超越其艺术的高峰。
关键词:创新、抒情、形象、语言
学校(院系):*****
班级:*****
学号:*****
中国诗正文:坛,人才辈出。其中“五柳先生”就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出身在东晋,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他就是第一个以田园景色和田园生活为题材,创立了我国古典诗歌田园诗派的陶渊明。
陶渊明,(365-427),又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末年著名诗人,田园诗派的开创者,别号“五柳先生”。这是作者晚年,时适战乱频繁,作者为了洁身自好,归隐田园,过上自食其力的生活,于是托名“五托先生”,写《五柳先生传》来表现他的志趣。陶渊明的田园诗不多,却在中国诗歌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他厌恶污浊的官场,绝然躬耕田园,矢志不改。在田园生活中,他领略了田园的美好,民风的淳朴,也尝尽了生活的艰辛。虽他饱受困顿之苦,却不返官场半步。这种高洁的德操常人难以企及,也震撼着人心。他还将当时士大夫所不耻的田园风光、劳动生活带入到诗歌领域,开创了中国诗歌史上田园诗创作的先河。
提起陶渊明,人们便会谈起他的隐逸和他的田园诗。他的归隐,绝不是“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仙踪难寻,而是真真切切的不愿做官,实实在在的躬耕田园。他不仅真正参加了劳动,而且讴歌着田园风光、劳动生活,为诗歌题材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而其自然质朴的风格更为他获得了“田园诗人”的桂冠,被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钟嵘语)。我认为,陶渊明的田园诗之所以受到历代特别是唐宋以来诸多名家的推崇,原因就在于其自然质朴的风格。
一、自然质朴的创新美
陶渊明的诗在生活题材上,在语言锤炼上,在表现手法上,都具有鲜明的创新性。其田园诗作,继“风骚”,承“三曹”,开诗坛田园之先河。在《归园田居》其三中写道“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苏轼与友人读完此诗,在《书渊明诗》中无限深情的写道:“览渊明此诗,相与太息。噫嘻,以夕露沾衣之故,而犯所愧者矣!”劳作的甘苦,通过陶渊明的田园诗,第一次在文人创作中得到歌颂。四十四岁以后,陶渊明连遭不幸,阅历日深,对衣食和劳动有了更加现实深刻的理解。在《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诗劈面则提出“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可以看出陶渊明高于晋人和文学史上很多优秀作家之处,就在于他以躬耕不懈寻求到了人生的新意境。
他的“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在语言上的通俗、朴素、精练、深情而近似“田家语”的白描手法,都达到了“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的艺术效果。“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的信笔拈来,“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等用质朴语言形象创新性的反映了诗人对劳作的新认识、新感情,苏轼称“非古之耦耕植杖者不能道此语;非余之世农,亦不能识别此语之妙也。”(《题渊明》)陶渊明的田园诗不烦绳削的佳作,较之晋宋那些穷力追新,极貌写物,因辞累句叠而损伤了真正自然美的山水诗,给人以清新自然的享受。
二、自然淡永的抒情美
诗的生命是情感,陶渊明的田园诗有对田园宁静恬淡乡间生活的写照:“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对他亲躬陇亩则更是自然朴实的抒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农村生活环境较之官场的“雷同毁异,物恶其上”的喧嚣倾轧,更使诗人深感田园生活的清净闲适。在田园劳作中,他也切实找到了和劳动人民“话桑麻”的共同语言:“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移居》其二)仕途痛苦反复使他清醒看到官场生涯与他“性本爱山丘”的心性是不相容的,“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清人温汝能说:“陶诗多真趣。”(《陶诗汇评》)这里点出陶渊明田园诗中那种舒适淡永的一往深情,确实是发自内心的,他对田园之爱于字里行间真切流出,给人以丰富有韵、回味无穷的美的感染。
元代陈绎真评论陶渊明田园诗的风格时说:“陶渊明心存忠义,心处闲逸,情真景真,几于《十九首》矣。”《诗谱》这段话点明了陶渊明田园诗所写的事均出自他的真情实感,自然美妙。在表达感情的方式上,陶渊明的田园诗善于把自我抒情自然融合于客观事物中,如《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于自然摹写典型景物中,物我合一,表现了诗人闲适、恬静、淡泊的自我心境。陶渊明田园诗的质朴自然抒情,是和诗的内容相关联的,质朴来自贫困寒微的生活境遇,清净自然淡永是傲视腐化罪恶社会和崇尚自由人生品格的体现。
三、意境盎然的形象美
陶渊明的.田园诗在创作过程中所塑造的形象是用点染白描手法,多取材于现实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并不着意刻画,苏东坡说:“渊明诗初视若散缓,熟视之有奇趣。”(《冷斋夜话》)所谓“奇趣”,包括诗中流露出的真情实意,也包含诗人艺术上的独特创造所给人的审美意境,古人曾指出陶渊明的田园诗“遇境成趣,趣境两忘”的特点。(许学夷《诗源辩体》)
陶渊明田园诗塑造的形象还富有理想的色彩。诗人在《桃花源记》提出了“桃花源”的社会理想,这里人人参加劳动“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劳动成果归自己,没有封建剥削,“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陶渊明的田园诗在塑造形象时,能够使景,“依依远人村”;事,“种豆南山下”;理,“欲辩已忘言”,巧妙融合,创造出景、情、理浑融深厚的艺术境界。诗人把对自然景色的观赏体会与领悟到的人生真意联系到一起,使诗歌的景、情、理达到了高度完美的统一,正如苏轼所言“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这种独特塑造形象的风格构成了陶渊明田园诗意境盎然的形象美。
四、质朴无华的语言美
陶渊明的田园诗语言虽然极近普通的“田家语”,却是经过高度艺术提炼的,而在这精粹传神的语言中又都含有丰富的情感、典型的形象。“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一个“贮”字,用在这里,形象生动新鲜传神,中夏清幽林阴好像是可贮存、可掬取的一泓清泉。“有风自南,翼彼新苗”一个普通的“翼”字,同样使我们清晰动感地看到那和煦南风温存抚爱着欣欣向荣的禾苗的景象,生意盎然。“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平淡无奇的四句诗却写出了一片生动田园生活和谐欢快的声音和气氛。北宋诗人梅尧臣说:“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陶渊明的田园诗语言能够做到如此平淡朴素而又寓意深远,的确难能可贵。他的一些诗句如“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悲风爱静夜,林鸟喜晨开。”看似淡然没有精雕细琢,细细品味,其实都是颇具匠心的“奇句”。
总之,陶渊明的诗歌语言就是经过提炼的“田家语”,是自然的再现,简净、含蓄却又至为丰美,是蕴寓于通俗中的神奇。正如苏轼在《与苏辙书》中云;“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著名诗词评论家叶嘉莹教授也评道:“陶渊明的殆无长语的省净的诗篇,与他躬耕归隐的质朴生活,在其省净的简单之外,原都蕴蓄着一种极为繁复丰美的大可研求的深意。”元好问评曰: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虽然陶渊明的田园诗在绮靡文风盛行的东晋并未受到多大的关注,但是到了唐宋以后,却得到了诸多诗人的企慕与推崇。其以无穷的魅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可以很轻易的在东晋以后的诗人诗作中找到这种影响的痕迹。如谢灵运的山水诗,王维、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还有诸多的学陶渊明田园诗等。也正如清代文人沈德潜说:“陶诗胸次浩然,其中一段渊深朴茂不可到处。唐人祖述者,王右承有其清腴,孟山人有其闲远,储太祝有其朴实,韦左司有其冲和,柳义曹有峻洁,皆学焉而得其性之所近。”可见在中国诗史上,陶渊明的诗歌创作熏陶和影响一大批诗人。陶渊明也不愧为我国文学史上把五言诗的创作推向高峰的一位大诗人。
学校(院系):九江职业大学师范学院
班级:06语文教育(2)班
学号:0631240
[参考文献]:
1、郭兴良、周建忠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北京
2、郭兴良、周建忠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北京
3、袁行霈著《.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北京
4、程郁缀著《唐诗宋词》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李华主编《陶渊明诗文常析集》巴蜀书社出版,1998年版
陶渊明的诗歌艺术特色与人生境界的探索 摘要: 陶诗的内容大都表现隐逸的思想和生活。平淡与醇美的统一,情、景、理的统一是陶诗的艺术特色。田园诗所歌咏的是个人悠闲的生活,没有充分揭示农村的矛盾,这是其不足之处,但以田园的美好对比官场的丑恶,是有积极意义的。咏怀诗、咏史诗表现出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以及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也曲折地暴露了社会政治的黑暗。陶渊明对后代的影响主要是积极的。但也包含了不少明哲保身、安分守己、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的消极思想。 关键词:陶渊明 平淡醇美 艺术特色 人生境界 一、陶渊明的生活背景与诗歌的艺术特色 (一)生活背景: 陶渊明(公元356--427)又名陶潜、字元亭,是东晋末年的田园大诗人。据史书记载,东至县东流镇东晋时期属浔阳柴桑(今属九江彭泽县),陶渊明在彭泽做县令,经常到东流种菊。留下千古佳话,后人敬羡先生,建祠以祀。出身于世代官宦的家庭,又是元勋之后的陶渊明,本来也曾期望在仕途中有所进取,在政治,有所作为。但同时,东晋士族文人普遍企羡隐逸,追求精神自由的风气,在他身上也留下了深刻的影响。他是抱着两种彼此矛盾的愿望走上人生道路的。开始时前一种愿望占据了主导地位。但那时一个动乱的年代:宗室内部的斗争,军阀对政权的野心,不断引起血腥的杀戮乃至激烈的火拼。这种社会动乱不仅给人民带来灾难,同时在社会上层也造成严重的不安感。这使陶渊明的政治雄心不得不有所消减。另外,在这种权力争夺之中,一切卑污血腥的阴谋,无不打着崇高道义的幌子,这让秉性真淳的陶渊明也难以忍受。最终“爱丘山”的夙愿就压倒了“逸四海”的猛志。他开始身在仕途,心在田园了。所以说,他的归隐,实际是自己的思想与当时现实无法调和的结果。 (二)诗歌的艺术特色:陶渊明在诗歌、散文、辞赋诸多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但对后代影响最大的是诗歌。在诗歌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田园诗。这种田园诗的艺术魅力,与其说在于它是田园生活的真实写照,不如说在于其中寄托了陶渊明的人生理想。田园被其用诗的构造手段高度纯化、美化了,变成了痛苦世界中的一座精神避难所。 1.平淡与醇美的统一:前人常用平淡概括陶诗的风格,这是不错的。我们在陶诗里很难找到奇特的形象,夸张的手法和华丽的辞藻,甚至连形容词都很少用。一切如实说来,平平淡淡。然而,如果仅仅是平淡,不会产生强烈的艺术魅力。陶诗的好处是在平淡的外表下,含蓄着炽热的思想感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这正和陶渊明的为人一样。因此读来韵味隽永,越读越觉的它美。试看《劝农》诗中的一节: 熙熙令音,猗猗原陆。卉木繁荣,和风清穆。纷纷士女,趋时竞逐。桑妇宵兴,农夫野宿。 这里呈现出一幅和平的农作图,实际是把中国农村封闭式的、自给自足的特点加以美化的结果。《归园田居》组诗的第一首久享盛名,也有类似的特点: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这诗大约作于从彭泽令解职归田的次年,抒发回到田园生活的愉悦心情。中间写景的一节,“方宅”以下四句,以简淡的笔墨,勾画出自己居所的朴素美好;“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视线转向远处,使整个画面显出悠邈、虚淡、静穆、平和的韵味。作者正是以此作为污浊喧嚣的官场——所谓“樊笼”——的对立面,表现自己的社会理 想和人生观念。结末“复得返自然”的“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环境,也指自然的生活。 作为自然的生活的一部分,陶渊明的田园诗还写到了农业劳动;在他归隐时期,自己也曾参加耕作。他的体力劳动在其经济生活中究竟有多大的意义?大约是很有限,甚至,也许是可有可无。这种农业劳作的实际意义,在于它体现了陶渊明的一种信念。《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开头就是:“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具端。孰是都不营, 而以求自安!”自耕自食,是理想的社会生活方式和个人生活方式。尽管诗人实际做不 到这一点,但他尝试了,这就是很了不起的。同时又说:“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这里写到了体力劳动的艰苦和 由此带来的心理上的宁静乃至安乐。同类诗中意境最美的,当数《归园田居》之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结尾两句再一次说明,陶渊明之写田园生活,写体力劳动,实际都是在咏歌自己的理想,显示出理想获得实现的愉快。 以上主要分析了陶渊明的田园诗所反映的社会理想,以及他对个人在社会中的生活 方式的思考。此外,陶渊明的田园诗,还牵涉东汉末以来文学所集中关注的问题: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何在?生命怎样才能获得解脱?在这方面,我们首先看到,陶渊明对生命短促的事实,表现得比同时代任何人都焦灼不安。他的诗现存不过一百多首,竟有几十 处提及“老”和“死”。但在哲学上,他却有一种豁达的解释,这在组诗《形、影、神》 中表达得最明白。诗人借用辞赋的对话体,让“形”提出饮酒自乐、忘怀一切的人生态度(这近于《古诗十九首》),又让“影”强调应追求事功,建立身后之名(这近于建 安文学)。这两者其实都是陶渊明所难以舍弃的,但作为最终的哲学归结,他在第三首 《神释》中把前二者都否定了,认为每日醉酒伤害生命,立善求名也只是外在的追求,毫无意义,应该是:“纵浪大化中,不喜也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即归化于自然,不必有意识追求生命以外的东西,这就是不求解脱的解脱。 “自然”哲学的这一种内涵,在田园诗中以美好的形象表现出来,如陶诗中最著名的《饮酒》之五就是: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开头四句,说只要心境旷远,就不会受到世俗的干扰。下面说采菊东篱,不经意中 目遇南山(即庐山),在暮岚紫霭、归鸟返飞之中,感受到造物的奥秘,参透了人生的真谛。尽管诗中明说“欲辩已忘言”,但如果联系陶渊明的其他作品来考察,他在本诗 中通过一系列意象所隐约暗示的人生真理还是可以探索的。南山的永恒、山气的美好、飞鸟的自由,不正是体现了自然的伟大、圆满与充实,尤其是自在自足无外求的本质吗? 那么,人的短促的一生,除了归依自然、顺应自然,在自然的永恒、美好、自由中感受 到自己生命的意义外,还有什么可追求的呢?所以说,这首诗仍然是陶渊明的人生理想的寄托,只是偏重有所不同。 当然,诗中的这种人生观说到底只是一种诗意的、哲理的 向往。因为人从根本上不可能摆脱在一定的对象中实现自我的追求,也不可能摆脱现实利害的矛盾。但作为对人生的一种哲学思考,它是有价值的;作为诗歌的理蕴,它更带 来独特的效果。 归结起来,陶渊明的社会观和人生观都以“自然”为核心。他向往的社会是和平安宁、自耕自食、无竞逐无虚伪、没有相互压迫和残害的社会;他追求的人生是淳朴真诚、 淡泊高远、任运委化、无身外之求的人生;他所喜爱的生活环境,也是恬静而充满自然 意趣的乡村。由于这些追求,使他的大多数田园诗呈现出平淡醇美、旷洁悠远的外貌,此即前人所言“静穆”。但在这背后,却充满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恶与不安,对人生短促 深感无所寄托的焦虑。换言之,“静穆”是在“自然”哲学支配下构造出的美学境界, 而激起这种追求的内驱力恰恰是高度的焦灼不安。陶诗中最集中的就是写田园生活的作品。其代表作除了前面提及的以外,还有《移 居》、《和郭主簿》、《咏贫士》、《杂诗》、《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等。 2.情、景、理的统一: 陶渊明并不是只有这种以平淡醇美为主要特征的作品,他也写过一些直接涉及现实政治, 或直接表现出内心的强烈情绪的诗篇。如《述酒》诗,虽然辞义隐晦,不易读懂,但其内容关系到晋、宋更代的一些政治大事,当无疑问。又如《赠羊长史》,对刘裕于义熙 十三年北伐破长安之役,显得十分高兴。“圣贤留余迹,事事在中都。岂忘游心目,关 河不可逾。九域甫已一,逝将理舟舆。”体现了鲜明的民族感情。此外,《咏荆轲》和《读山海经》中的几篇,对历史上和神话传说中一些虽然失败而始终不屈的英雄形象, 表示同情、仰慕和赞美,具有慷慨悲壮的风格。《咏荆轲》结末说:“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殁,千载有余情!”分明流露出诗人心中的激昂之情。 又如《读山海经》中的一篇: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晨讵可待! 精卫微禽,而有填海之志,刑天断首,犹反抗不止,都表现出不为命运屈服的伟大精神。最后二句,既是说精卫、刑天,也是说自己:虽有昔日的壮志雄心,却没有偿愿的时机!这些诗的事实背景已无法加以确凿的证明,但至少可以说明,陶渊明在隐居中仍然渴望强烈的、有所作为的人生。鲁迅先生指出,陶诗不但有“静穆”、“悠然”的 一面,也有“金刚怒目”的一面,主要是指这些作品而言。不过,应当看到两者也并不 是截然对立的。 从诗歌渊源关系来说,陶渊明有继承阮籍的一面。这主要表现在其诗多抒发内心深处的情感,表现对人生的探索,使用哲学观照的方式,并多用组诗的形式。另一方面, 陶诗也显然受到玄言诗的重大影响。这不仅表现在他的诗中有许多玄学的语汇,其平淡的语言风格也同玄言诗一致,而且,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对人与自然之关系的理解上。在阮籍诗中,大量地以自然的永恒与人生的短暂相对照,人在自然面前感受到强大的压迫;而在东晋的玄言诗中,则转变为人对自然的体悟和追求;到陶渊明,又更明确地提出归 化自然的观念,人与自然统一和谐的意识成为构成陶诗独特意境的决定性因素。当然, 陶诗重视通过艺术形象而不是抽象语言来表现哲理,这同玄言诗的枯燥无味是根本不同的。 陶渊明在诗歌发展史上的重大贡献,是他开创了新的审美领域和新的艺术境界。虽然一般的玄言诗人都注意到从审察自然来体会哲理,并由此产生了山水诗的萌芽,但没有人把目光投向平凡无奇的乡村。只是在陶渊明笔下,农村生活、田园风光才第一次被当作重要的审美对象,由此为后人开辟了一片情味独特的天地。他把农业劳动视为自然的生活方式,歌颂在劳动生活中包含着美的意趣,这同样是深刻的发现。对陶诗的艺术 特点,前人早有定评,谓之朴素、自然、真淳。但这并不是民歌或受民歌影响的风格, 而是诗人有意识的美学追求。从根本上说,这也是由陶渊明的“自然”哲学决定的。在他看来,人为的繁复的礼仪破坏了社会的自然性,矫饰的行为破坏了人性的自然性,那么,诗歌在外现形式上的过度追求,也必然破坏感情的自然性。所以,他绝少使用浓艳的色彩,夸张的语调,深奥的语汇、生僻的典故。他的诗中也常用对仗句式,但多数是比较古朴而不那么精巧的,以至在感觉上并不明显。他的诗歌充满感情,但真正表现得很强烈、显得激荡起伏的时候很少,而是和冷静的哲理思维结合在一起,呈现为清明淡远的意境。这一种美学境界是前所未有而且很不容易达到的。进一步说,陶诗语言的朴素,又并不是随口而道,毫无加工,而是高度精炼,洗净了一切芜杂粘滞的成分,才呈现出明净的单纯。他对自然的美,无疑有十分敏锐的感受, 因而能够用准确而朴素的语言将其再造为诗的形象。像“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乡村的恬静,“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写雪的轻虚,“有风自南,翼彼新苗”写风的踪迹,都是有名的例子。 西晋诗歌追求华美、注重修辞的倾向,一方面提高了诗歌语言的表现技巧,但有时过于用力于此,而忽视了诗意的完整,造成繁冗、割裂的毛病。陶诗以深沉的思想感情和哲理为底蕴,绝不炫耀外在的美饰,所以大多通篇简洁,少作铺排,钟嵘《诗品》称为“殆无长语”。诗的意境,也总是比较完整,从总体上感染读者,而不以一字一句,某个片断吸引人。做到了情、景、理的统一。 二、陶渊明的人生境界与对后世的影响 陶渊明从小就是博学能文的材料,对知识的追求,一向是认真的。少年时期,是“猛志逸四海”,对国家社会胸怀大志。生于华夷混战的时代,深受离乱的刺激和痛苦,他从小就立下“澄清中原”的大志。但身处乱世,有志不得伸,陶渊明只做过几个小官,且时间皆不长。最为人所知的是担任彭泽令。在这期间,有一督邮到当地视察,属下请陶渊明戴冠束带前往城外迎接,陶渊明很不乐意,尤其那督邮是把自己的妹妹嫁给郡守做小妾而得了这官职,行为令人不齿,陶渊明视之为小人。督邮至,县吏应束带见之,陶渊明慨叹:“无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后来,灵魂不卖的陶渊明挂冠解印而归回田园,写了《归去来辞》一文以见其志。“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陶渊明为官的结果,获得的是苦痛与烦恼,因他“质性自然”,人事的束缚当然不适合他。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对率性真淳的陶渊明真是痛苦无比。在“饥冻”和“违己”的矛盾下,他做了不容易的抉择。辞去官职,意味著妻儿将和他一起挨饿受冻,意味著没钱买他最爱的酒;但是继续留任,便是违背自己的真性情,出卖自己的灵魂。为了“钱”而如此,在陶渊明看来,真是大大不值得。与其在浑浊的溪流中随之浮沈,心中时时呜咽悲鸣,不如跳出这浑水,给自己的灵魂自由。他因为透彻了解自己,才能毅然决然舍弃安适的生活及世俗的虚名。对陶渊明而言,“违己”甚于“饥冻”。于是,陶渊明选择隐居务农,回到山林的怀抱,唯有归回田园,才能活得像自己。 然而,辞官归隐后,生活并不顺利。不谙农事的陶渊明种田常是“草盛豆苗稀”,这使得他不得不“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但辛苦的生活并没有改变陶渊明的初衷,他说:“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当时挂冠拂袖而去,固然是快人快事,但现实的生活才足以考验一个人的勇气与心志。陶渊明深深了解精神的自由远胜于物质环境的安适,因此,无论生活多么艰苦,他都会坚持下去,只求“愿无违”。 虽然陶渊明最后仍死在他所厌恶的时代中,以他小小的力量,是不足以扭转时代的巨流,但至少,他对得起自己的生命自己的灵魂,死在山林的怀抱中,拥抱所爱的自然,这样,也是死而无憾了。 我很佩服陶渊明的勇气。若非真正了解自己,若非热切地想寻求生命的价值与自由,我们很难在“饥冻”和“违己”间做一抉择。 陶渊明对后代的影响主要是积极的。他蔑视富贵,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品德,给后代有进步理想的作家作出了榜样。他们在反抗权贵和腐朽政治的斗争中从陶诗中汲取了力量。另一方面,陶渊明乐天知命、安分守己的思想和逃避现实斗争的态度,也给后代诗人以消极的思想。
我赞成原创的开题报告.
我不明白什么意思
可从佛、儒、道三方面阐述,参考一下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思想史和哲学史的相关论述,李泽厚的《美的历程》也会有点启发。
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作为一个文人士大夫,这样的思想感情,这样的内容,出现在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门阀制度和观念森严的社会里显得特别可贵。陶渊明的田园诗中也有一些是反映自己晚年困顿状况的,可使读者间接地了解到当时农民阶级的悲惨生活。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记》大约作于南朝宋初年。它描绘了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表现了诗人对现存社会制度彻底否定与对理想世界的无限追慕之情。它标志着陶渊明的思想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他的田园诗以纯朴自然的语言、高远拔俗的意境,为中国诗坛开辟了新天地,并直接影响到唐代田园诗派。在他的田园诗中,随处可见的是他对污浊现实的厌烦和对恬静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在《归园田居》中,他将官场写成“尘网”,将身处其中比喻为“羁鸟”和“池鱼”,将退隐田园更是比喻为冲出“樊笼”,返回“自然”。因为有实际劳动经验,所以他的诗中洋溢着劳动者的喜悦,表现出只有劳动者才能感受到的思想感情,如《归园田居》第三首就是有力的证明,这也正是他的田园诗的进步之处。 陶渊明的诗在南北朝时影响不大。刘勰著《文心雕龙》,对陶渊明只字未提。钟嵘《诗品》列陶诗为中品,称陶渊明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认为其诗“其源出于应璩”。梁代昭明太子萧统对陶渊明推崇备至:“其文章不群,词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文选》收录陶渊明的诗文十余首,是作品被收录较多的作者。陶渊明的田园隐逸诗,对唐宋诗人有很大的影响。杜甫诗云:“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宋代诗人苏东坡对陶潜有很高的评价:“渊明诗初看似散缓,熟看有奇句。……大率才高意远,则所寓得其妙,造语精到之至,遂能如此。似大匠运斤,不见斧凿之痕”。苏东坡更作《和陶止酒》、《和陶连雨独饮二首》,《和陶劝农五首》、《和陶九日闲居》、《和陶拟古九首》、《和陶杂诗十一首》、《和陶赠羊长吏》、《和陶停云四首》、《和陶形赠影》、《和陶影答形》、《和陶刘柴桑》、《和陶酬刘柴桑》、《和陶郭主簿》等109篇和陶诗,可见陶渊明对苏东坡影响之深。
我不明白什么意思
可从佛、儒、道三方面阐述,参考一下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思想史和哲学史的相关论述,李泽厚的《美的历程》也会有点启发。
一 题目正名:左联 论语派 东北作家群 好一鞭子 海派 新写实小说二 论述:1 鲁迅小说中知识分子精神状态分析 20 2 以《再别康桥》为例谈谈徐志摩诗歌艺术特征203 80年代寻根文学与20年代乡土文学的异同比较184 20世纪中国现代主义文学发展概述18综合卷4*6 一 题目正名 :性灵说 南社 多余人 迷惘的一代二 简答: 7*41 诗经的艺术特色2 儒林外史中匡超人形象3《德伯家的苔丝》中的苔丝形象4 新小说派的主要艺术主张三 分析 :1 分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北》102《百年孤独》如何体现了魔幻现实主义的艺术特征10四 论述:1苏轼‘以诗为词'表现在哪些方面?应该如何评价?2 《尤利西斯》在艺术上进行了哪些探索文概一 简答3*101 决定文学风格得以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2 什么是形象的间接性?它有什么长处和短处?3 题材的价值与作品的价值的关系.二 论述1审美判断的标准有无客观性?其特点是什么?202现实主义创作的历史地位及在我国当前文学创作中的意义和作用。502000年试题现当代一 名词正名:《人的文学》 "文学革命" "文协" 先锋小说 "三突出"创作原则二 论述题:1 从鲁迅小说对卫道者形象虚伪人格的批判,看其文化价值取向。2 比较京派小说的异同3 从戴望舒的诗歌创作看现代派诗歌的艺术特征及文学史价值。4 如何评价90年代中国大陆文坛的"通俗文学热"。文概一 简答题(共40分) 1 语言在文学中起什么作用?(10分) 2 文学作品题材的价值与作品价值有何关系?(10分) 3 文学风格为什么具有多样性和统一性?(10分) 4 文学发展的主要动力是什么?(10 分)二 论述题(共60分) 1 简论识文学作品与鉴赏主体的关系。(30分) 2 文学审美价值的决定性因素是作品内容还是作品形式?(30分)中外文学基础一 名词解释(共12分) 1 四大谴责小说(3分) 2 临川四梦(3分) 3 《诗学》(3分) 4 玄学派诗歌(3分)二 简答题(共48分) 1 《诗经》、《离骚》在比兴手法运用上有何不同。(6分) 2 杜甫叙事诗的现实主义特色。(10分) 3 《红楼梦》人物塑造的表现手法。(8分) 4 《神曲》的艺术特色。(6分) 5 莎士比亚戏剧创作分期及特点。(9分) 6 《巴黎圣姆院》的对照原则。(9分)三 论述题:(共40分) 1 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20分) 2 《堂吉诃德》的意义。(20分)2001年试题现当代:一 名词 《摩罗诗力说》 爱美剧 新感觉派与抗战无关论 新生代诗歌 5*5二 论述 1 论鲁迅的文化思想在当代的意义 2 分析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形象的演变 3日本白桦派运动同周作人"人的文学"思想的关系 4评述90年代文学文概 一 简答:2*15 1试述诗歌的特点2试分析文学风格多样性的特点二论述 2*351论文学的真实性2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文学价值对文学的意义综合名词5*6四家诗 赋 古文运动 江西诗派 狂飙突进 黑色幽默简答 人文主义思想内涵 关汉卿杂剧的思想内容赋比兴的正确含义论述 20*2《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堂吉诃德形象的典型意义2002年试题现当代文学名词 现代"乡土文学"寻根文学简答1 胡适语言革新的形式2 沈从文的乡村小说同都市题材小说的思想联系3 以北岛为代表的朦胧诗歌对于当代文学的意义论述1 如何理解近一、二年来鲁迅地位与价值的论争。2 曹禺的《雷雨》对西方戏剧艺术的借鉴3 90年代通俗文学热的原因文概一 简答1 再现说2 素材与题材的关系3 文学鉴赏是怎样得以产生的二 论述1 典型形象的丰富性和特征性2 创作原则同创作方法的联系与区别中外文学基础一 名词(4*5)流浪汉小说 永明体 后七子四家诗 《恶之花》二 简答(8*5)1 法国古典主义的基本特征2 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的意义和影响3《史记》的叙述艺术特色4 柳永词在词史上的意义5《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三 论述1《叶甫盖尼·奥涅金》同名小说人物形象及意义(16)2 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地位和影响(14)四 分析(10)(考卷上会给出古诗)虞世南的《蝉》- 作者: unzip 2005年03月1日, 星期二 00:38 回复(5) | 引用(0) 加入博采 北京师范大学2005年研究方法试题 一、选择:全面利用数据信息的统计量:百分位差、标准差、反映不同处理水平的变异:SSb、SSw、SSt、SSr看图:成熟效应主效应和交互作用符号检验法的特点二、简答:1、举例说明效标缺陷和标效??2、平均数的显著性检验和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的区别联系三、论述:1、说明科学心理学产生之后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发展四、实验:1、用信号检测论设计一个实验,......说明报准率、虚报率、判断标准对结果的影响2、设计一个多因素实验,要求有一个自变量与语言有关,一个自变量与语言无关,分别说明(有7个小问)(1)你研究的问题(2)自变量和因变量(3)变量控制(4)实验材料的处理(5)实验过程(6)数据的统计处理- 作者: unzip 2005年03月1日, 星期二 00:35 回复(1) | 引用(0) 加入博采 复旦大学1999硕士入学企业经营管理试题 一. 名词解释(20%)1)直线参谋制 2)管理幅度 3)目标市场 4)促销组合 5)股本结构二. 简答题(24%)1)简述市场细分化含义及过程 2)市场撇脂定价法及实施的条件3) 试比较x理论与y理论的异同四. 算题(24%)1) 请画出盈亏平衡分析的曲线图,并说明其内在的决策与管理的原理2) 某公司年赊销额为4800万元,现为促销欲打算放宽信贷标准多争取客户,此举将增加年赊销额预计可达720万元。新客户平均收帐期为75天,老客户维持原状。可变成本为销售额的80%。企业资本成本为20%。假定一年为360天。请问该公司放宽信贷标准的促销政策是否可取?为什么?(不考虑坏帐)五. 分析论述题(32%)1) 公司加权平均资本成本(WACC)可由下式计算:WACC=Ru(1—D/V*T)其中:Ru——无负债公司的股东权益成本V—— 公司市场价值D—— 公司所得税率T——公司所得税率(1) 试论证上述计算公式的正确性(1) 说明上述计算公式的实用价值2) 去年以来我国的家用电器市场疲软,为了促进销售,谋求高的市场占有率,一些大的家电公司如长虹、康佳、TCL等纷纷降价促销,一时间彩电价格大幅度下降,消费者甚为高兴。然而海尔新近推出的海尔彩电价格却比其他企业同类产品价格高出20%,且坚持不降价。论述:(1)海尔采用的是何种市场策略?与其他公司相比有何优势?(2)这一策略运用下去将对海尔的彩电产品的市场状况产生什么样的后果?(2) 你认为是否有更好的策略?是什么?- 作者: unzip 2004年11月29日, 星期一 19:51 回复(2) | 引用(0) 加入博采 同济大学1999硕士入学企业管理试题 2003-07-16 11:05:20 考研人 考研人 1、什么是组织结构?常见的企业组织结构主要有哪些形式?各有什么特点? 2、什么是管理?企业管理的发展主要呈现哪几个方面的趋势? 3、试分析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特点及企业应采取的基本策略。 4、JIT的基本原则是什么?试讨论JIT方式的目标。 5、什么是抽样检验?试述二次抽样方式的抽样操作程序。 6、试述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的主要形式,并对精神激励的主要内容展开讨论。 7、试讨论企业资金运动中的各方面财务关系。 8、为什么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的目标仍是追求利润最大化? 9、什么是生产计划?编制生产计划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10、法约尔()的十四条管理原则中,哪几条是强调人际关系的?哪几条是强调生产效率的?其余的几条又是强调什么呢?- 作者: unzip 2004年11月29日, 星期一 19:49 回复(1) | 引用(0) 加入博采 人大1998硕士入学土地资源管理试题 科目代码:456科目名称:土地管理学(含土地经济、地籍管理、土地规划)招生专业:土地资源管理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4分)1.土地整治2.土地产权3.土地适应性4.鱼鳞图册5.土地区位6.城镇国有土地二、简述题(每题2分,共36分)1.试比较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三种出让方式的优缺点及其使用范围?2.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土地利用分区,划分为哪几类基本用地区?3.土地管理部门对地籍调查结果进行审核的主要内容?三、论述题(任选2题,每题20分,共40分)1.论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加强农地保护工作?2.论述土地报酬递减律的发展及在当今社会中的作用?3.试述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11号文《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确实保护耕地的通知》的主要内容及其深远意义?- 作者: unzip 2004年11月29日, 星期一 19:49 回复(3) | 引用(0) 加入博采 人大1998硕士入学政治经济学与管理学试题 科目代码:456科目名称:土地管理学(含土地经济、地籍管理、土地规划)招生专业:土地资源管理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4分)1.土地整治2.土地产权3.土地适应性4.鱼鳞图册5.土地区位6.城镇国有土地二、简述题(每题2分,共36分)1.试比较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三种出让方式的优缺点及其使用范围?2.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土地利用分区,划分为哪几类基本用地区?3.土地管理部门对地籍调查结果进行审核的主要内容?三、论述题(任选2题,每题20分,共40分)1.论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加强农地保护工作?2.论述土地报酬递减律的发展及在当今社会中的作用?3.试述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11号文《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确实保护耕地的通知》的主要内容及其深远意义?- 作者: unzip 2004年11月29日, 星期一 19:48 回复(0) | 引用(0) 加入博采 数量经济学试题 数量经济学试题 自己整理一下(2004-09-21 07:34:37) 玉婉清风四分析题1,一位出租车司机在经过仔细的核算经营和劳动成本帐目后发现,他的确得到了正的利润,这是否与竞争理论均衡相抵触2拦路抢劫者喜欢通货膨胀31997年以来我国以较大的力度实施了财政扩张并且配合以货币政策,但是GDP的增长率却没有明显的增加而且个别年份还有下降,这是否说明宏观经济政策无效?五计算题1,一垄断成本函数是C=5+3Q,他的两个市场是被分割的,市场需求分别是:Pa=15-Qa,Pb=23-2Qb,Q=Qa+Qb,为使利润最大企业在各市场应销售多少?价格定为多少?垄断者的利润是多少?2,下述方程式对一个经济的描述,消费方程c=(1-t)Y, 投资方程I=900-50i,货币需求方程L=,税率t=,政府购买G=800,货币余额M=500a 求IS曲线的方程和LM曲线的方程b求均衡的收入和利率c政府支出增加200将 (2004-09-21 07:34:51) 玉婉清风六,论述题在经济学中,许多场合强调所进行的分析是短期还是长期,因此这两个概念很重要1通过比较企业的短期和长期均衡论述这两个概念的区别2从这个概念出发论述凯恩斯消费函数和弗里德曼函数都具有合理性3短期上经济的总供给曲线有正的斜率,政策干预有效,而长期上总供给曲线垂直,政策干预无效,就此论述经济干预主义和经济自由主义的分歧c(2004-09-21 07:33:56) 玉婉清风三简答1,何谓外部性?并例举一个正的消费外部负效应和生产外部性的例子2,根据消费需求理论说明为什么商品的价格下降时需求量会增加?3,对垄断性厂商来说,根据利润最大原则证明其产品的价格P与边际成本MC 需求弹性E=-(dQ ?*(P/Q) 关系是:(P-MC)/P=1/E4宏观经济理论是为了制定经济政策服务,指出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并说明政策操作的具体方式5税收对于经济的波动具有稳定器的作用,请解释- 作者: unzip 2004年11月29日, 星期一 01:42 回复(1) | 引用(0) 加入博采 吉林大学计算机系考研试题答案(98-2002) 吉林大学计算机系考研试题答案(98-2002):[原创][连载]吉林大学计算机系考研试题答案,全部上传完毕(98-2002)到家里两天了,东西也收拾的差不多了。现在才开始有工夫静下心来将资料整理出来,希望大家不要觉得等得太久,更不要874我呀~~嘻嘻。去年的招生简章好像是7月末左右出的吧,希望今年不要有太多的变化才好。希望大家努力复习基础课,耐心等待吧。由于我打字比较慢,因此,争取以一天一套的速度更新,希望大家不要嫌我慢哈......复习要点:尽量多理解解题的思路,不要就题论题,尽量多举一反三。答题方式:在答题之前能够尽量用简捷明了的语言写清楚你的思路以及你变量的用法。然后写出程序,少写程序注释以避免程序看起来比较乱。注意,思路是最重要的!!!!
陶渊明的田园诗论文提纲
陶渊明的诗文平易朴实,淳厚有味,语言真切,朴素,简洁,明确,通俗而精练,深入浅出。在编写论文的时候要注意把这些陶渊明的诗词特点理清,那么写作的思路就清晰了。
内容提要:
中国诗坛,人才辈出,其中“五柳先生”就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出身在东晋,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他的田园诗不多,却在中国诗歌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他厌恶污浊的官场,绝然躬耕田园,矢志不改。在田园生活中,他领略了田园的美好,民风的淳朴,也尝尽了生活的艰辛。他还将当时士大夫所不耻的田园风光、劳动生活带入到诗歌领域,开创了中国诗歌史上田园诗创作的先河。他的田园诗风格自然质朴,体现了自然质朴的创新美、自然淡永的抒情美、意境盎然的形象美、质朴无华的语言美,对后世文学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自然”的风格至今都可称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几乎无人能超越其艺术的高峰。
关键词:创新、抒情、形象、语言
学校(院系):*****
班级:*****
学号:*****
中国诗正文:坛,人才辈出。其中“五柳先生”就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出身在东晋,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他就是第一个以田园景色和田园生活为题材,创立了我国古典诗歌田园诗派的陶渊明。
陶渊明,(365-427),又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末年著名诗人,田园诗派的开创者,别号“五柳先生”。这是作者晚年,时适战乱频繁,作者为了洁身自好,归隐田园,过上自食其力的生活,于是托名“五托先生”,写《五柳先生传》来表现他的志趣。陶渊明的田园诗不多,却在中国诗歌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他厌恶污浊的官场,绝然躬耕田园,矢志不改。在田园生活中,他领略了田园的美好,民风的淳朴,也尝尽了生活的艰辛。虽他饱受困顿之苦,却不返官场半步。这种高洁的德操常人难以企及,也震撼着人心。他还将当时士大夫所不耻的田园风光、劳动生活带入到诗歌领域,开创了中国诗歌史上田园诗创作的先河。
提起陶渊明,人们便会谈起他的隐逸和他的田园诗。他的归隐,绝不是“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仙踪难寻,而是真真切切的不愿做官,实实在在的躬耕田园。他不仅真正参加了劳动,而且讴歌着田园风光、劳动生活,为诗歌题材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而其自然质朴的风格更为他获得了“田园诗人”的桂冠,被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钟嵘语)。我认为,陶渊明的田园诗之所以受到历代特别是唐宋以来诸多名家的推崇,原因就在于其自然质朴的风格。
一、自然质朴的创新美
陶渊明的诗在生活题材上,在语言锤炼上,在表现手法上,都具有鲜明的创新性。其田园诗作,继“风骚”,承“三曹”,开诗坛田园之先河。在《归园田居》其三中写道“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苏轼与友人读完此诗,在《书渊明诗》中无限深情的写道:“览渊明此诗,相与太息。噫嘻,以夕露沾衣之故,而犯所愧者矣!”劳作的甘苦,通过陶渊明的田园诗,第一次在文人创作中得到歌颂。四十四岁以后,陶渊明连遭不幸,阅历日深,对衣食和劳动有了更加现实深刻的理解。在《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诗劈面则提出“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可以看出陶渊明高于晋人和文学史上很多优秀作家之处,就在于他以躬耕不懈寻求到了人生的新意境。
他的“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在语言上的通俗、朴素、精练、深情而近似“田家语”的白描手法,都达到了“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的艺术效果。“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的信笔拈来,“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等用质朴语言形象创新性的反映了诗人对劳作的新认识、新感情,苏轼称“非古之耦耕植杖者不能道此语;非余之世农,亦不能识别此语之妙也。”(《题渊明》)陶渊明的田园诗不烦绳削的佳作,较之晋宋那些穷力追新,极貌写物,因辞累句叠而损伤了真正自然美的山水诗,给人以清新自然的享受。
二、自然淡永的抒情美
诗的生命是情感,陶渊明的田园诗有对田园宁静恬淡乡间生活的写照:“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对他亲躬陇亩则更是自然朴实的抒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农村生活环境较之官场的“雷同毁异,物恶其上”的喧嚣倾轧,更使诗人深感田园生活的清净闲适。在田园劳作中,他也切实找到了和劳动人民“话桑麻”的共同语言:“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移居》其二)仕途痛苦反复使他清醒看到官场生涯与他“性本爱山丘”的心性是不相容的,“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清人温汝能说:“陶诗多真趣。”(《陶诗汇评》)这里点出陶渊明田园诗中那种舒适淡永的一往深情,确实是发自内心的,他对田园之爱于字里行间真切流出,给人以丰富有韵、回味无穷的美的感染。
元代陈绎真评论陶渊明田园诗的风格时说:“陶渊明心存忠义,心处闲逸,情真景真,几于《十九首》矣。”《诗谱》这段话点明了陶渊明田园诗所写的事均出自他的真情实感,自然美妙。在表达感情的方式上,陶渊明的田园诗善于把自我抒情自然融合于客观事物中,如《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于自然摹写典型景物中,物我合一,表现了诗人闲适、恬静、淡泊的自我心境。陶渊明田园诗的质朴自然抒情,是和诗的内容相关联的,质朴来自贫困寒微的生活境遇,清净自然淡永是傲视腐化罪恶社会和崇尚自由人生品格的体现。
三、意境盎然的形象美
陶渊明的.田园诗在创作过程中所塑造的形象是用点染白描手法,多取材于现实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并不着意刻画,苏东坡说:“渊明诗初视若散缓,熟视之有奇趣。”(《冷斋夜话》)所谓“奇趣”,包括诗中流露出的真情实意,也包含诗人艺术上的独特创造所给人的审美意境,古人曾指出陶渊明的田园诗“遇境成趣,趣境两忘”的特点。(许学夷《诗源辩体》)
陶渊明田园诗塑造的形象还富有理想的色彩。诗人在《桃花源记》提出了“桃花源”的社会理想,这里人人参加劳动“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劳动成果归自己,没有封建剥削,“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陶渊明的田园诗在塑造形象时,能够使景,“依依远人村”;事,“种豆南山下”;理,“欲辩已忘言”,巧妙融合,创造出景、情、理浑融深厚的艺术境界。诗人把对自然景色的观赏体会与领悟到的人生真意联系到一起,使诗歌的景、情、理达到了高度完美的统一,正如苏轼所言“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这种独特塑造形象的风格构成了陶渊明田园诗意境盎然的形象美。
四、质朴无华的语言美
陶渊明的田园诗语言虽然极近普通的“田家语”,却是经过高度艺术提炼的,而在这精粹传神的语言中又都含有丰富的情感、典型的形象。“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一个“贮”字,用在这里,形象生动新鲜传神,中夏清幽林阴好像是可贮存、可掬取的一泓清泉。“有风自南,翼彼新苗”一个普通的“翼”字,同样使我们清晰动感地看到那和煦南风温存抚爱着欣欣向荣的禾苗的景象,生意盎然。“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平淡无奇的四句诗却写出了一片生动田园生活和谐欢快的声音和气氛。北宋诗人梅尧臣说:“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陶渊明的田园诗语言能够做到如此平淡朴素而又寓意深远,的确难能可贵。他的一些诗句如“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悲风爱静夜,林鸟喜晨开。”看似淡然没有精雕细琢,细细品味,其实都是颇具匠心的“奇句”。
总之,陶渊明的诗歌语言就是经过提炼的“田家语”,是自然的再现,简净、含蓄却又至为丰美,是蕴寓于通俗中的神奇。正如苏轼在《与苏辙书》中云;“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著名诗词评论家叶嘉莹教授也评道:“陶渊明的殆无长语的省净的诗篇,与他躬耕归隐的质朴生活,在其省净的简单之外,原都蕴蓄着一种极为繁复丰美的大可研求的深意。”元好问评曰: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虽然陶渊明的田园诗在绮靡文风盛行的东晋并未受到多大的关注,但是到了唐宋以后,却得到了诸多诗人的企慕与推崇。其以无穷的魅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可以很轻易的在东晋以后的诗人诗作中找到这种影响的痕迹。如谢灵运的山水诗,王维、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还有诸多的学陶渊明田园诗等。也正如清代文人沈德潜说:“陶诗胸次浩然,其中一段渊深朴茂不可到处。唐人祖述者,王右承有其清腴,孟山人有其闲远,储太祝有其朴实,韦左司有其冲和,柳义曹有峻洁,皆学焉而得其性之所近。”可见在中国诗史上,陶渊明的诗歌创作熏陶和影响一大批诗人。陶渊明也不愧为我国文学史上把五言诗的创作推向高峰的一位大诗人。
学校(院系):九江职业大学师范学院
班级:06语文教育(2)班
学号:0631240
[参考文献]:
1、郭兴良、周建忠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北京
2、郭兴良、周建忠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北京
3、袁行霈著《.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北京
4、程郁缀著《唐诗宋词》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李华主编《陶渊明诗文常析集》巴蜀书社出版,1998年版
天哪,还有比我懒的……
陶渊明诗歌的创作成就很高,研究者也比较多。但对他辞赋、散文艺术的探讨却相对较少。陈柱先生在《中国散文史》中称陶文为“自然派之散文”,并给予了较高评价,认为“雅淡自然之致与其诗无二,不尚修辞,妙合自然,非深于文者不能为也”。郭预衡先生甚至认为,在晋宋之际,陶渊明的文章是最有成就的。陶渊明现存文章十二篇(明确是陶所作),从文体分类的角度来看,包括辞赋《归去来兮辞》、《感士不遇赋》、《闲情赋》三篇,传《五柳先生传》、《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两篇。记赞述《桃花源记》、《扇上画赞》、《读史述》三篇,疏《与子俨等疏》一篇,祭文《祭程氏妹文》、《祭从弟敬远文》、《自祭文》三篇。明代张溥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陶彭泽集题辞》对于他的文章有过比较全面的评价“《感士》类子长之倜傥,《闲情》等宋玉之好色,《告子》似康成之《诫书》,《自祭>若右军之《誓墓》,《孝赞》卒}经,传记近史。陶文雅兼众体,岂独以诗绝哉?”,指出陶渊明兼擅各种文体的特点,他的文章,不仅与古人类似,还有不同于古人的特色。这十三篇文章,大体上又可以分为散文、韵文两类。除《归去来兮辞》、《感士不遇赋》、《闲情赋》等外,其他多是散文。此外,在我看来,陶渊明全集中那些情文并茂的诗序、文序,也应该并入陶文的研究范畴。这些陶渊明精心结撰的序言,或者表明作诗的目的,或者叙述作诗时的心迹,或者阐发诗文的主旨,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陶渊明的精神世界和艺术风格,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像《游斜川·序》“辛丑正月五日,天气澄和,风物闲美。与二三邻曲,同游斜川。临长流,望曾城,鲂鲤跃鳞于将夕,水鸥乘和以翻飞。彼南阜者,名实旧矣,不复乃为嗟叹。若夫曾城,傍无依接,独秀中皋,遥想灵山,有爱嘉名。欣对不足,共尔赋诗。悲日月之遂往,悼吾年之不留。各疏年纪乡里,以记其时日。”篇幅不短,空灵隽永,简直就是一篇精彩的山水游记,与《游斜川》诗互相生发、相得益彰。作为陶渊明文学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陶文无疑是我们实现“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基本材料,因为它是除诗歌之外,作者个性、情感的另一种自由表达。为了更好地理解陶渊明的为人和他的诗歌,我们还得从陶文人手,来进行一番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探讨。一、“爱”的独立与文的自觉陶渊明诗文中“我”字随处可见,从《时运》“袭我春服,薄言东郊”、“我爱其静,寤寐交挥”、“黄唐莫逮,慨独在余”,到《与子俨等疏》“尝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乃至《自祭文》中的“嗟我独迈,曾是异兹,宠非己荣,涅岂吾缁”。“我”、“余”、“吾”之类的词在他一百来首诗文中出现,至少不低于几百次。这种个性化语词的频繁使用,恰恰反映出陶渊明对自我的高度体认和不懈追求。朱光潜先生在《诗论》中说道:“大诗人先在生活中把自己的人格涵养成一首完美的诗,充实而有光辉,写下的诗都是人格的焕发”,诗是如此,文也是这样。陶渊明本性洒脱、率真,加上深受魏晋以来个性解放思潮的影响,他的诗文无不表现出自身特有的情趣与睿智,人格与风度。陶渊明早年抱负远大,他的政治理想是希望实现尧舜之治,在仕途蹉跎中,他逐渐清醒地意识到“士之不遇,已不在炎帝帝魁之世”(《感士不遇赋》),“自真风告逝,大伪斯兴,间阀懈廉退之节,市朝驱易进之心”(《感士不遇赋·序》)“三五道邈,淳风日尽,九流参差,互相推陨”(《扇上画赞》),理想无由实现。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流浪无成,惧负素志”(《祭从弟敬远文》),于是发出了“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归去来兮辞》)的感慨,辞官归隐。无论是“大济于苍生”还是“击壤以自欢”,为政或是归隐,他都“靡潜跃之非分,常傲然以称情”(《感士不遇赋》),任性而为,绝不委曲自己的心志。他好饮酒,“引壶觞以自酌”(《归去来兮辞》),也喜欢读书,“欣以素牍,和以七弦”(《自祭文》)“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与子俨等疏》),在饮酒、读书中摆脱世俗的羁绊,寻求自我的快乐与适意,并以那些古圣先贤的事迹自励,坚定自己隐居的志向。陶渊明是个重感情的人,从他描述家庭生活的文字中能看得出来,这类文字在陶文中占的比重不小,有叙述祖先经历的《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有悼念兄弟姊妹去世的《祭程氏妹文》和《祭从弟敬远文》,也有教育儿子们的《与子俨等疏》等,情深意厚,言辞恳切,足以见陶渊明之性情。陶渊明深受儒家“三不朽”理论的影响,在“立德”、“立功”,无望的情况下,他表现出~种鲜明的文学自觉意识,也就是对于“立言”的重视。陶渊明的这种文学自觉彻底摆脱了功利,文二、理想的高张朱熹曾经评价陶渊明:“陶(诗)却是有力,但语健而意闲。隐者多是带气负性之人为之,陶欲有为而不能者也。”朱熹虽然说的是陶诗,把这段话用来评论陶文同样中肯。作为“欲有为而不能”的隐士,陶渊明的文章归于真淳和淡泊,具有“语健而意闲”的特点。这点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也谈到了,他说:“到东晋,风气变了,社会思想平静得多。各处都夹人了佛教的思想。再至晋末.乱也看惯了。篡也看惯了,文章便更平和。代表平和的文章的人有陶潜。”像《五柳先生传>这样的文章,是作者的一篇实录。全文以一个“不”字贯穿始终。“不慕荣利”“不求甚解⋯‘不吝情去留”,结尾“忘怀得失,以此自终”,意思还是一个“不”。全文自然平淡,自叙情怀。表现出陶渊明追求自然、自足、自适生活的人生理想,是他“自然”哲学的鲜明体现,可以和《归去来兮辞·序)中“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的表述互相参证。陶渊明散文中以《桃花源记》最为著名。文中虚构的“桃花源”,既有儒家宣扬的上古之世的淳朴风貌,也有老子“小国寡民”政治理想的影子,其中描写的乡村景象,同作者的田园诗意境十分相似。可以说,“桃花源”既是作者社会理想的寄托,同时代表了动乱时代民众对清平社会的向往。如果说《五柳先生传》侧重表现的是尚渊明的人格理想。《桃花源记》侧重于作者的社会理想,那么他的另一篇奇文《闲情赋》则透露出作者的生活理想,更确切地说,应该是他的爱情理想。据袁行霈先生考证,《闲情赋》作于陶渊明少壮闲居时,从序言“抑流荡之邪心”和文本本身的描述来看,它应该是一篇较为纯粹的爱情赋。也许作者的本意确实是为了防闲爱情流宕,但从客观上来看,后世的读者却从“十愿”大胆热烈的自自中感受到了作者爱情的真诚、痴迷、焦灼和不安,钱锺书先生说“赋之用不免于‘闲情’,旨欲‘谏’而效反‘劝’耳”,它没有做到“有助于讽谏”,没有傲到“止情”,反而成为一篇“煽情”的美赋。联系陶渊明在《与子俨等疏>中“室无莱妇”的慨叹,明言自己的志愿不为妻子理解,苦闷异常。那么《闲情赋)里那个“淡柔情于俗内。负雅志于高云”的窈窕淑女,无疑是作者十分向往的理想伴侣了。三、陶文的诗意美作为诗人的陶渊明将诗歌创作经验运用到散文和辞赋创作中去,使得他的文章具有一种兴象玲珑、含蓄蕴藉的诗意美,主要表现在意象的采用和意境的营造方面。给人以很高的审美享受,在这方面,当以《归去来兮辞>作为代表。正因为“心为形役”,不堪忍受官场的黑暗和约束,陶渊明毅然选择了归隐。他的创作重在写心,写那种与景物融为一体的、对人生大彻大悟的心境。无论是“犹存”的松菊,还是“盈樽”的浊酒,抑或是“无心出岫”的浮云,“倦而知还”的飞鸟,都已经被陶渊明染上了一层“自我”的色彩,成为寄托他高洁人格的意象,在文中构建出具有诗情画意的审美天地。在意境的营造方面,作者通过写景,形象地展示了自己辞官后的心路历程,情与景的掺和极为自然、紧密,毫无斧凿痕迹。“舟遥遥以轻飚,风飘飘而吹衣”两句,渲染出作者回家途中的畅快心情;“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两句,更是托物言情,语意双关,回归的倦鸟便是隐居田园的诗人的象征;“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两句,又把野外的明丽风景同作者的陶醉之情融合得亲密无间。作者把抒情、写景和哲理融为一体,无意于雕饰却文采斐然,正如罗宗强先生所说:“物我一体,心与大自然泯一,这是老庄的最高境界,也是玄学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但是这种境界自玄风煽动以来还没有达到过,陶渊明是第一位达到这一境界的人。”元好问说陶诗是“豪华落尽见真淳”,陶文何尝不是这样,缺少“豪华”之态,而有“真淳”之感。虽然数量不多,但几乎篇篇都是精品。陶渊明散文、辞赋中表现出的平易自然的风格,与陶诗的总体风格是一致的,只是由于他的诗歌成就太高,因此在无形中遮盖了他文的成就。总的说来,陶渊明在晋宋之际,文章是独步当时的,与他的高洁人品互为表里,具有独立不群的风格,影响及于后世。学在他那里,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自称“岁云夕矣,慨然永怀。今我不述,后生何闻哉!”(《有会而作·序>),希望自己的文字能够流传后世,还隐隐透露出一种自觉撰述的使命感。他太爱写诗作文了,《五柳先生传>中说自己“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不止一次地说到自己“酣饮赋诗”(《五柳先生传>),甚至于“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饮酒·序》)。晚年他曾感叹:“吾抱疾多年,不复为文。本既不丰,复老病继之。”(《答庞参军·序》)言语间流露出无限的遗憾与痛心。文学活动作为陶渊明自由、真实个性的积极表达,贯穿了他的一生,成就了他作为诗人兼隐士的美名,以至于钟嵘的《诗品》中称赞他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作为一个文人士大夫,这样的思想感情,这样的内容,出现在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门阀制度和观念森严的社会里显得特别可贵。陶渊明的田园诗中也有一些是反映自己晚年困顿状况的,可使读者间接地了解到当时农民阶级的悲惨生活。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记》大约作于南朝宋初年。它描绘了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表现了诗人对现存社会制度彻底否定与对理想世界的无限追慕之情。它标志着陶渊明的思想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他的田园诗以纯朴自然的语言、高远拔俗的意境,为中国诗坛开辟了新天地,并直接影响到唐代田园诗派。在他的田园诗中,随处可见的是他对污浊现实的厌烦和对恬静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在《归园田居》中,他将官场写成“尘网”,将身处其中比喻为“羁鸟”和“池鱼”,将退隐田园更是比喻为冲出“樊笼”,返回“自然”。因为有实际劳动经验,所以他的诗中洋溢着劳动者的喜悦,表现出只有劳动者才能感受到的思想感情,如《归园田居》第三首就是有力的证明,这也正是他的田园诗的进步之处。 陶渊明的诗在南北朝时影响不大。刘勰著《文心雕龙》,对陶渊明只字未提。钟嵘《诗品》列陶诗为中品,称陶渊明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认为其诗“其源出于应璩”。梁代昭明太子萧统对陶渊明推崇备至:“其文章不群,词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文选》收录陶渊明的诗文十余首,是作品被收录较多的作者。陶渊明的田园隐逸诗,对唐宋诗人有很大的影响。杜甫诗云:“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宋代诗人苏东坡对陶潜有很高的评价:“渊明诗初看似散缓,熟看有奇句。……大率才高意远,则所寓得其妙,造语精到之至,遂能如此。似大匠运斤,不见斧凿之痕”。苏东坡更作《和陶止酒》、《和陶连雨独饮二首》,《和陶劝农五首》、《和陶九日闲居》、《和陶拟古九首》、《和陶杂诗十一首》、《和陶赠羊长吏》、《和陶停云四首》、《和陶形赠影》、《和陶影答形》、《和陶刘柴桑》、《和陶酬刘柴桑》、《和陶郭主簿》等109篇和陶诗,可见陶渊明对苏东坡影响之深。
可看一下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里面有一点!
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作为一个文人士大夫,这样的思想感情,这样的内容,出现在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门阀制度和观念森严的社会里显得特别可贵。陶渊明的田园诗中也有一些是反映自己晚年困顿状况的,可使读者间接地了解到当时农民阶级的悲惨生活。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记》大约作于南朝宋初年。它描绘了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表现了诗人对现存社会制度彻底否定与对理想世界的无限追慕之情。它标志着陶渊明的思想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他的田园诗以纯朴自然的语言、高远拔俗的意境,为中国诗坛开辟了新天地,并直接影响到唐代田园诗派。在他的田园诗中,随处可见的是他对污浊现实的厌烦和对恬静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在《归园田居》中,他将官场写成“尘网”,将身处其中比喻为“羁鸟”和“池鱼”,将退隐田园更是比喻为冲出“樊笼”,返回“自然”。因为有实际劳动经验,所以他的诗中洋溢着劳动者的喜悦,表现出只有劳动者才能感受到的思想感情,如《归园田居》第三首就是有力的证明,这也正是他的田园诗的进步之处。 陶渊明的诗在南北朝时影响不大。刘勰著《文心雕龙》,对陶渊明只字未提。钟嵘《诗品》列陶诗为中品,称陶渊明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认为其诗“其源出于应璩”。梁代昭明太子萧统对陶渊明推崇备至:“其文章不群,词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文选》收录陶渊明的诗文十余首,是作品被收录较多的作者。陶渊明的田园隐逸诗,对唐宋诗人有很大的影响。杜甫诗云:“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宋代诗人苏东坡对陶潜有很高的评价:“渊明诗初看似散缓,熟看有奇句。……大率才高意远,则所寓得其妙,造语精到之至,遂能如此。似大匠运斤,不见斧凿之痕”。苏东坡更作《和陶止酒》、《和陶连雨独饮二首》,《和陶劝农五首》、《和陶九日闲居》、《和陶拟古九首》、《和陶杂诗十一首》、《和陶赠羊长吏》、《和陶停云四首》、《和陶形赠影》、《和陶影答形》、《和陶刘柴桑》、《和陶酬刘柴桑》、《和陶郭主簿》等109篇和陶诗,可见陶渊明对苏东坡影响之深。
可从佛、儒、道三方面阐述,参考一下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思想史和哲学史的相关论述,李泽厚的《美的历程》也会有点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