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助理委员会成立于2005年,下设宣传部、行政部、义工部、阳光俱乐部和勤工助学部,五个部门各司其职,团结协作,共同协助资助中心实现本校资助工作“以资助人,以行励人”的理念。 (一)部门简介宣传部是资助中心助理委员会下的核心部门之一,其工作要点为:以资助工作为核心内容,以品牌活动为主要依托,以院系资委为主要力量,传播 “以资助人,以行励人”的精神。(二)部门职责宣传部的主要职责包括举办各项活动向全校师生宣传资委会“以资助人,以行励人”的理念和自立自强的精神;与各院系资委宣传部进行联系和交流,汲取他们的成功经验并在工作中有效利用,同时从宏观上把握他们的工作进度并对其进行指导;及时通过各大公众平台更新资助信息从而为同学提供更优质的服务;通过《资助》杂志像全校师生,尤其是大一新生宣传资助知识以及自强精神。(三)部门分工1.常务部分为对内和对外,对内主要负责部内交流及日常运作,包括对部员的培训和考核、部门工作安排以及部门文化的建设;对外则主要负责各院系资助宣传工作指导与经验交流,包括每月召开院系宣传助理例会、院系经验交流会,总体把握院系工作进度,对其进行评价及考核。2.技术部技术部总体分为视频制作、平面设计及相关技术培训,视频主要指用于自强大学生标兵评选活动的宣讲会、材料评选会、答辩会以及颁奖仪式;平面设计一般包括中心所有活动的宣传海报设计、中心及各部门的文化衫设计以及对中心助理和部员的平面设计培训。3.新媒体部新媒体部主要负责线上平台的消息推送和更新;资行天下网站、《资助》杂志、官方人人“华中大资委会”、官方微信“华中大资委会。人人主页和微信平台主要负责向广大师生推送近期的奖助学金发放信息、公益活动有关信息和励志文章等,旨在为大家带来方便、传递正能量。4.杂志社杂志社主要负责《资助》杂志的编辑与发行。《资助》杂志社成立于2005年11月,包括新生刊和普通月刊。经过不断地改进探索以及板块内容的更新,杂志社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提高了杂志的可读性和实用性,截至2014年6月,已发行64期,其中新生刊发行量超过8000本,月刊发行量700本。杂志社为宣传部核心部门,主要负责《资助》月刊的编辑与发行。杂志社下设文字编辑部、记者部和美术编辑部三个部门。《资助》杂志栏目大致分为以下:卷首语:卷起,香至。名师讲堂:记录校内名师的成长历程,聆听大师的谆谆教诲。阳光文苑:亦散文,亦诗歌,在这里体会文字的美妙与神奇。资助之家:资助辅导员、资助助理,他们的风采在此向你展示。笑语人生:在滑稽可笑的言语和画面里亦可体味人生的百态。专栏:这是一方独特的天地,在这里见证资助人的真诚付出。青春风采:挖掘身边的伟大,其实感动离你并不遥远。文学导读:领你进入文学的殿堂,抚平喧嚣,娓娓道来。影音节拍:影视反映生活,在这里我们向你推荐自己的钟爱。小云有约:看世界,谈人生。小云在此与你有约。读者心声:在这里聆听你们的声音。喻园掠影:回顾一月内喻园的点滴风采。资助小贴士:资助走进你身边。(四)品牌活动1.华中科技大学自强大学生标兵评选活动(1)活动主题发掘平凡中的伟大故事,标榜自立自强、奋发成长的大学生活。活动时间:每年三月份——六月份(2)参评条件1、华中科技大学全日制本科生;2、思想积极向上,品格优良,生活态度端正,乐观开朗,乐于助人,为学校、社会做出积极贡献;3、在个人的成长经历中,勇于直面困难,自强不息,努力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具有可以作为全校同学标榜学习的自强事迹。(3)参评方式1、从全校各班班级资助助理处、资行天下网站或公邮获得报名表并了解整个评选活动;2、所有报名材料都提交到院系资助助理委员会进行院系初选。(4)活动流程1、评选活动第一阶段:院系初选 (参考时间:)各院系将按照规定名额评选出院系自强大学生标兵,获得院系“自强大学生标兵”荣誉称号的同学将由学生工作处颁发荣誉证书,并获得该学年自强奖学金(在满足奖学金评选条件的前提下)。2、评选活动第二阶段:全校总评 (参考时间:)各院系自强大学生标兵将接受各院系资助辅导员和学生代表的评分以及全校所有师生的网上投票,并最终评选出30名年度自强大学生标兵候选人。3、评选活动第三阶段:最终答辩 (参考时间:6月初)30名候选人将进行公开答辩,接受各院系资助辅导员和学生代表的提问和评分,最终产生10位校自强大学生标兵和10位自强大学生标兵提名,获得“华中科技大学自强大学生标兵”荣誉称号,由学生工作处颁发荣誉证书,并获得该学年国家励志奖学金(在满足奖学金评选条件的前提下)。历届自强大学生标兵名单(排名不分先后)2010年 热依拉·热西提 刘潇 乔帅 马晓梅 吴霜 龚克 刘里鹏 方孝健 舒全峰 乐霄2011年 陈财龙 龚明锌 关意佳 雷磊 唐贵香 王吉鼎 韦威 袁占彪 周雅帆 梅健2012年 崔玉刚 方雪娇 李晨阳 曾祥胜 康盼 陈骁 肖胜贤 刘博文 杨涛 汪礼刚2013年 杨云龙 董益民 熊少翀 艾凡 熊路 杨奕 王培 谭巧云 王金晶 周世伟2014年 王筱媛 黎炎梅 陈宾 金池源 沈春旭 李帅 郭杰 邓立 闫晓龙 沙尔鹏2012-2014年度自强大学生标兵提名名单(排名不分先后)2012年 买尔孜也 周顶 许以军 赖长青 熊博 薛娇娇 刘勇 余海鸥 高路 石剑璧2013年 李慕颖 石培 方可 周建党 赵敏 许宏远 陈俊波 冉伟 何之成 董扣2014年 王洪岩 尹芳芳 刘伟桐 李丹华 杨发灯 杨陈 张源 陈泽宏 孟令浩 谢文慧2.资助月活动(1)活动目的在新生中宣传资助知识和自强精神,使新生基本了解资助工作、奖助学金、贫困补助、助学贷款等一系列资助事宜。(2)活动流程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参考时间:) 准备活动所需的相关材料(资助知识手册、院系特色资助知识、反馈表、新闻通知稿),发动院系宣传助理、宣传部部员、中心助理等仔细研究手册,提出所需要添加的资助知识和对解答资助问题的意见,对院系宣传助理、院系资委会成员及班级资助助理进行相关培训。2.第二阶段:活动举行()各班自选班会、讨论、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开展资助宣传月活动,各院系资助委员会提供帮助,中心助理以及宣传部部员携手院系助理参加活动,并做好活动反馈记录。3.第三阶段:总结提高()各班级总结活动开展情况,上交活动相关材料与活动记录给院系;院系宣传助理整理汇总各班级反馈结果,完成工作总结;宣传部及各院系资委会总结活动中的经验教训,改进活动方案,及时整理活动相关材料,做好活动总结,并存档入档,为下一次开展活动做铺垫;院系内部按照一定标准评选优秀班级,对于优秀班级,学工处资助中心将进行相关奖励。 (一)部门简介2009年9月,以承担起“统筹资助中心助理委员会团队建设,完善中心与院系资助体系交流平台”为目的,资助中心助理委员会行政部正式成立。(二)部门理念团结 沟通 细致 高效(三)部门职责行政部主要职能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统筹中心助理团队,提高中心助理的工作效率以及加强中心各部门之间以及中心与院系的沟通联系工作。对于中心助理团队内部:行政部负责建立健全并实施团队管理规范及考核标准,确保中心助理团队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保证团队的高效运行;负责会议记录、工作简报等文书的撰写及中心内部资料整理、共享;负责中心助理团队的优化建设,进行资助助理培训、组织团队活动等;对于院系助理:充当中心与院系联系沟通的桥梁及枢纽,对院系助理工作进行监督及考核;负责组织召开院系资助主任例会,保证院系与中心之间工作的协调一致;在必要的时候予以院系资助主任工作上的帮助与支持。(四)特色工作1.华中科技大学全校资助助理大会由于每年各院系资委会都分别开展工作,这使得院系资委会之间缺乏进一步的交流;各院系资委会对中心资助助理委员会的工作也缺乏深刻了解,对资助中心的各项工作更是不甚了解,同时,新学期伊始,又一批本科生进入校园。为了加强中心与各院系的了解,进一步促进院系之间的交流,以便日后更好的开展资助工作,为了有序地开展后期工作,更好地服务于全校本科生,又为了将资助精神更好地传达给每一位新生,资助中心助理委员会行政部于每年年末组织全校资助工作者召开全校资助助理大会以总结一年资助工作经验,并展望下一年资助工作的目标。2.华中科技大学资助助理委员会先进单位及个人评选每年的资助工作在各院系资委会的大力支持下都顺利地完成,并且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了进一步总结经验、表彰先进,推动我校资助工作向前发展,资助中心助理委员会行政部于每年年末将全校各院系资助工作中的典型情况予以汇总评选表彰,以此来鼓励全校资助助理在新的一年中能够有更大的进步,并进一步加强学校资助体系的组织建设,增强院系资助助理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意识,提高我校资助工作的管理和服务水平。 (一)部门简介资助中心义工部成立于2006年,由党委学生工作部领导,隶属学生工作处资助中心,由资助中心助理委员会指导。部门以“让我们的情生生不息,让我们的义流芳百世”为理念,认真认定和审批全校义务工作工时,准确核实义务工作申请信息,及时审批义务工作工时,保障全校学生义务工作权益。推广义工品牌,宣传义工精神,推广义工工作,壮大义工队伍,树立义工部良好形象,开展与外校志愿者组织或团体的交流活动。(二)部门理念让我们的情生生不息,让我们的义流芳百世(三)部门标志义工部部门标志以汉字“义”字书法创意为形,象征着义务工作。它也像是一个伸出双手奔跑的人,象征着向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手的义工人,也寓意着义工部的开拓进取,不断前进。标志的标准色是渐变的红色,红色象征着积极、主动、开放、热情、乐于助人,这正是义工人所具有的品质。(四)部门职责1.开发、联系、组织和管理全校义务工作。组织开展义工活动及部分其他公益活动,管理、指导各院系义工部,组织规划全校学生义工工作,对参与义工工作的学生进行监督和考核并对义工活动进行登记、指导和管理。2.认定和审批全校义务工作工时。准确核实义务工作申请信息,及时审批义务工作工时,发放义工证书,保障全校学生义务工作权益。3.协助资助中心其他部门完成本校的资助工作。4.推广义工品牌。宣传义工精神,推广义工工作,壮大义工队伍,树立义工部良好形象,开展与外校志愿者组织或团体的交流活动。(五)部门组成1.行政部主要负责中心义工部的内部建设,也是沟通中心义工部和各院系义工部必不可少的纽带之一。行政部负责义工活动及会议的相关文字工作的处理,进行档案管理,组织部门文化建设,以及购置并保管日常工作所需的物资等,致力于内部和谐环境的创建。行政部还负责对院系义工部的考核工作,确保工作规范化以便提高工作效率。2.宣传部主要负责义工活动的线上线下宣传、义工精神的传播以及与校内外媒体的联系。它在义工部与校内其他组织部门之间起到枢纽作用,它是义工部向外面展示的一个平台,代表着义工部的对外形象。特色活动:义工之星评选3.校级管理员团队校级管理员团队是华中科技大学义工系统改革与自我完善、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的产物。作为校义工部下设机构,校级管理员团队以为规范全校义工审核过程与标准,提高义工登记效率为直接目标。校级管理员团队以学工系统义工活动管理板块为载体,为全校义工活动提供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认证平台和信息平台。主要工作包括发布义工活动信息,义工活动审批,义工材料审核,义工活动工时认定等。特色活动:“我是策划人”义工活动策划大赛4.项目部项目部主要负责义工服务项目的开发与建立,在义工项目的成立,运行以及后期反馈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义工部系统中项目的开拓者,项目部的重要任务就是,寻找可以更好地服务大众的公益活动,再将优秀的理念和构想变为系统、规范、可实施的项目化操作。直接面向社会,为公众服务,是部门最大的特点。特色项目“武汉地铁义工”、“湖北省图书馆义工”、“武汉植物园义工”以及“爱乐音乐学校”义工支教活动等。5.救助专线救助专线一个专门负责关怀弱势群体义务工作的部门,旨在组织义工活动、筹募资金,为社会弱势群体奉献爱心、伸出援手。救助专线以不赢利、小成本的特点迅速成长引领校园义工热潮;同时,救助专线致力于开发并维护校内外的福利义工,为广大同学们提供关爱社会弱势群体的义工平台。特色活动有爱心卖报、爱心培智、爱心敬老院基地、爱心福利院基地等。(六)特色活动1.武汉地铁义工“武汉地铁义工”项目是义工部与武汉地铁的合作义工活动。华中大义工部通过组织招募在校大学生义工,帮助维持武汉地铁的秩序,完善地铁的各项服务,方便了市民的出行,为武汉市的交通发展做出贡献。经过三届义工的努力,“武汉地铁义工”活动成效明显,得到了校学工处的支持、肯定和社会各界的赞赏,已经成为华中大义工部的品牌活动之一。2.爱乐音乐学校义工武汉爱乐音乐学校招收了百余名学生,大部分来自四川大凉山彝族贫困地区,其中67人吃、穿、住、学,分文不收。为了帮助那些渴望学习知识的孩子们,义工部每个周末组织义工为孩子们讲授文化知识。这项活动帮助那些贫困的孩子们更好地学习知识,同时也加强了社会对这些贫困孩子们的关注和关心,给社会传递正能量。3.中科院武汉植物园义工植物园义工是华中科技大学义工部与武汉植物园合作的一个义工项目,每周末在武汉植物园进行义工工作。通过在植物园门口验票,维持秩序,使游客能跟文明,跟快捷地入园观赏,并提供义工们一个服务社会,学习面对不同的人的机会。4.湖北省图书馆义工每周末由各院系组织学生前往湖北省图书馆进行义务工作。通过在图书馆拖地、擦书架、整理书籍等活动来共同保护我们珍贵的学习环境和宝贵的文化资源。目前义工部已与省图签订合同,建立起长期合作机制。5.爱心培智在武汉培智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华中大义工部救助专线组织义工以小组的形式给培智学校的班级开展活动,以班会的形式给孩子们普及校内外安全知识、道德规范的相关知识,让他们可以在关注下开心地成长,慢慢进步。6.爱心敬老院基地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老龄化也日趋明显。救助专线以关爱孤独的老人,可以进一步弘扬传统美德,努力营造社会和谐的良好氛围为出发点,开展“爱心敬老院基地”的活动,以实际行动关心老人,让爱意温暖老人的心。7.爱心募捐在学校的学生发生重大家庭变故时,华中大义工部会在学校的公寓附近开展爱心募捐活动,为这样的同学募集善款,帮助学子渡过难关,顺利完成学业。(七)部歌爱的信仰把青春定格为我来帮助你快乐是埋下的种子迎春风慢慢萌芽勇往直前带上朝夕让大爱绽放爱就是我的信仰是我微笑的力量让我在失落中逐渐学会坚强爱就是我的阳光是我前进的航向让我在巨浪中仍然呼吁铿锵让心灵搭建起信任的桥梁让蓝天来见证我们的歌唱真善是不褪色的回忆经流年不再荏苒不遗余力带上朝夕把距离变暖玉爱就是我的信仰是我微笑的力量让我在失落中逐渐学会坚强爱就是我的阳光是我前进的航向让我在巨浪中仍然呼吁铿锵爱就是我的信仰是我微笑的力量让我在失落中逐渐学会坚强 (一)部门简介资助中心阳光俱乐部成立于2005年9月,于2007年12月设立院系阳光俱乐部,是资助中心指导下的学生组织。阳光俱乐部以“感恩、诚信、发展、成长”为部门理念,以“立足教育,关注公益,志愿服务”为宗旨,通过一系列品牌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加强感恩意识教育。(二)部门标志阳光首字母为y,g共同组成一个心形,意喻感恩、关心。舞动的黄丝带有传递之意,意喻传递关爱,传递希望。丝带朝向远方伸展,在末端处形成一个箭头的形状,意喻指引、指导,暗含阳光俱乐部大学生教育的定位。心形下方依次写出了阳光俱乐部的英、中文名以及华中科技大学的英文缩写。(三)部门组成阳光俱乐部系统由中心阳光俱乐部和院系阳光俱乐部组成,其中,校阳光俱乐部由人事部、外事部、项目部和企划部四部门组成。院系阳光俱乐部根据本学院人数规模设立各自下属部门。(四)部门职责中心阳光俱乐部设四个职能性工作部门,分别负责四大方面的工作,具体的部门设置及各部门职能分工如下:1.人事部(1)中心阳光俱乐部招新工作;(2)对阳光俱乐部系统进行制度培训;(3)积极开展“阳光早训”;(4)绩效考核及成员日常管理,资源管理;(5)院系活动总结整理,并建立活动资源库;(6)围绕“家”的主题组织常规性内部联络活动;(7)负责阳光俱乐部网络平台的管理。2.外事部(1)全面系统推进“阳光励志演讲”;(2)稳步扎实创新“阳光解说员”,监督院系解说员活动的开展;(3)积极创新立足于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公益活动;(4)与全国各高校学生社团的联系沟通,树立阳光俱乐部的对外形象。3.项目部(1)全面系统地负责“爱心宿舍”项目的开展;(2)新开发“爱心义卖”特色活动,为筹建“爱心超市”做好前期准备;(3)负责积极开展各种优质公益扶住项目的创建与规划工作。4.企划部(1)引领特色活动潮流,激发院系特色创意,并协助院系有效地运用手中有限的资源,开展院系特色活动;(2)积极加强与院系的沟通交流,对院系开展相关活动进行考核;(3)负责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活动的开展,积极组织阳光素拓课堂;(4)组织不定期中心院系座谈会,及时交流近期活动的心得以及商讨所面临的困境的解决方案。(5)prezi志愿云团队的建立。(五)院系特色活动院系阳光俱乐部职责:协助本院资助辅导员开展工作;接受校阳光俱乐部的督察和评估;策划、实施举办具有学院特色的有关学生教育工作及相关活动。院系助理作为本院系大学生培训活动的总负责人,领导本院系的大学生培训工作,配合阳光俱乐部工作的开展,全力推进本院系教育工作进程,保证本院系阳光俱乐分部良好运作。院系特色活动中较为突出的有:经济学院:阳光消息、接触零距离;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急救知识训练营;软件学院:阳光一帮一;法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阳光辅导员。(六)品牌活动1.爱心宿舍“爱心宿舍”是由中国扶贫基金会新长城项目部发起的,是一个旨在搭建大学生公益参与平台、培育大学生公益意识和捐赠习惯的大型校园公益项目。2011年华中科技大学阳光俱乐部组织“爱心宿舍”。其具体表现形式为废品回收,其中主要包括回收爱心寝室的废塑料瓶以及爱心办公室的旧报纸,所筹善款主要用于捐购爱心包裹,帮助贫困地区和灾区小学生的全面发展。2013年4月在爱心宿舍基础上开展“爱心办公室”,招募义工回收学校各个科室的废旧报纸,并汇入“爱心宿舍”活动善款。截止至2013年秋季学期末,“爱心宿舍”活动已经成功举办6期,活动成果展示如下: 期数 回收金额 捐助情况 2011年第1期 7062元 新疆阿勒泰和四川南充的70位小学生 2011年第2期 8300元 63位宁夏小学生;2所河北省平山县的小学 2012年第1期 10000元 50名江西萍乡市小学生;5所江西萍乡市的小学 2012年第2期 10000元 6所小学共8个包裹;甘肃陇南市20名小学生 2013年第1期 9619元 捐赠给甘肃省和河南省的两所小学;捐赠给管理学院一位10级同学用于治疗 2013年第2期 8250元 捐赠给四川布施特木里镇中心校50名小学生;捐赠给校内来自软件、计算机学院、重医的三位患重症的同学用于治疗 注:个人型为美术包,100元/个,单位型为体育包或音乐包1000元/个。详细介绍请参照“中国扶贫基金会爱心包裹项目”。2.阳光解说员(1)武汉市博物馆阳光解说员中心阳光俱乐部与武汉博物馆合作的解说志愿者服务项目。中心阳光俱乐部牵头组织,院系阳光俱乐部参与协作,以培新武汉博物馆解说员志愿者为主要内容。在武汉博物馆建立“阳光解说站”,作为中心阳光俱乐部与武汉博物馆交流沟通的平台。成立时间:2007年活动时间:周末主要工作:为广大的武汉市民讲解文物,讲解历史,宣传、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荆楚文化。活动意义:培养学生的感恩诚信意识以及学生的无私奉献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校史陈列馆阳光解说员场馆简介:华中科技大学校史陈列馆建成于60周年校庆前夕,于2012年10月4日举行校史馆落成开馆揭牌仪式。校史馆现为全国最大的高校历史展馆,包括原同济医科大学展区、原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展区、华中理工大学展区以及现代展区。成立时间:2012年活动时间:日常(周一、周五闭馆除外)主要工作:招募和培训校史解说志愿者,为在校生、校友以及来宾解说华中科技大学校史。(3)武汉革命博物馆阳光解说员场馆简介:武汉革命博物馆是2000年11月由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毛泽东旧居纪念馆、中共五大会址纪念馆、陈潭秋烈士纪念馆和武昌起义门管理所合并组建。负责武汉地区近现代文物的征集、保护、展示、研究及武汉近现代史的研究;负责举办反映重大革命历史事件和人物的专题展览。成立时间:2013年活动时间:周末主要工作:解说武汉红色革命历史。3.阳光励志演讲华中科技大学每年全校自强标兵评选活动,会挖掘出一大批自强自立的大学生典型代表。他们或顽强拼搏、或身残志坚,阳光励志演讲将自强大学生标兵带到武汉各个中学,通过这些优秀大学生讲诉自己成人成才的事迹。成立时间:2009年合作学校:武钢三中、武汉市51中、武汉梨园中学4.阳光早训“阳光早训”定于春季或秋季的早上6:30—7:30,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活动来增进对团队的认识。培训内容分为常识性内容培训和团队意识的培训。在早训期间,团队贯穿全篇,强调团队的纪律性,团队的合作性,团队与个人的关系,团队的意义等。“阳光早训”的培训对象目前主要为院系阳光俱乐部部长和中心阳光俱乐部部员,并将在全校范围内予以试点,适时扩大。 (一)部门简介勤工助学部是资助中心助理委员会的五大部门之一,每年可提供3000多个岗位,平均每学期上岗9000多人次。勤工助学的岗位给了广大学生一个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而缓解生活困难的机会,让更多的学生体会到父母挣钱的艰辛,更加珍惜大学的学习和生活,真正的做到了育教于劳,不仅解决了广大学生的生活困难,还提升了学生的精神素养。(二)部门职责勤工助学部的岗位都是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全校较大的岗位有韵苑公寓岗、紫菘公寓岗、东边超市岗、西边超市岗、车棚岗等,较小的岗位有东校区机房岗、校报岗、东边图书馆岗、党报岗等。勤工助学部具体负责组织学生勤工助学招聘和培训、安排学生上岗、学生工资的核查与上报和管理全校各勤工助学岗位,以及院系的勤工助学工作的安排和管理,并与中心委员会其他的四个部门共同协助学校有关部门及老师管理全校资助工作。(三)精神以勤代补,自立自强(四)宗旨立足校园,服务社会(五)原则学有余力,育德于劳(六)理念决不让一名学生因经济困难而辍学(七)工作性质在资助中心的领导下,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全校的勤工助学活动,有组织地在校内外开展劳务服务以及家教、营销、社会化服务、信息服务等勤工助学活动。(八)部门职责1、完成每学期的勤工助学岗位招聘、岗前培训、岗位排班、日常管理、工资审核等工作;2、收集、整理并及时提供校内外勤工助学工作信息,开拓适合大学生工作的勤工助学岗位;3、积极做好用人单位与贫困生之间的沟通协调工作,确保双方按事先商定的条件履行义务;4、切实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导学生在勤工助学活动中,正确参与、劳逸结合、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健康发展;5、不断完善各项勤工助学规章制度,规范勤工助学管理;6、积极作好工作总结和计划;7、认真落实每学期的勤工助学评优工作,调动广大勤工助学同学们工作积极性,让学校的勤工助学更加有序的运行。(九)特色活动1.爱心传递活动此项活动是勤工助学部岗位的协管员的自发组织的一个纯公益性质的活动,由全校的各大岗位的协管员定期自愿捐款对青海的高中生和身边的经济困难同学进行资助,并给予其精神上的鼓励和支持。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众多接受资助的同学都完成了学业,没有因为贫困而让自己的人生半途而废,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个华中大学子骄傲的事情。2.院系风采此项活动是勤工助学部下属的院系勤工助学部门开展的一项特色性活动,院系勤工助学部门可以组织本学院学生进行院系勤工助学岗位,家教活动,校内外兼职等等,帮助经济困难同学自食其力,提供给他们一个工作机会赚取生活费用。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杂志的影响因子为。综合影响因子为。华中科技大学学报杂志简介: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内刊号:42-1658/N。影响因子指的是某一期刊的文章在特定年份或时期被引用的频率,是衡量学术期刊影响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它的计算方式为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该报告年份(JCRyear)中被引用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在这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
该院下设高等教育研究所、基础教育研究所、心理学研究所、教育评估与开发研究所、院校发展研究所、院校发展研究中心、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中心;同时设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武汉研究基地、《高等教育研究》编辑部、《高等工程教育研究》编辑部和院办公室。高等教育研究所高等教育研究所成立于1980年10月,当时称为高等教育研究室。1985年6月13日,高等教育研究室扩充改建为高等教育研究所;2000年12月16日教育科学研究院成立后,高等教育研究所为研究院下属研究所之一。现有高等教育学硕士学位点和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点,高等教育学是湖北省重点学科。该所主要开展高等教育理论与政策研究,尤以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大学教育思想、院校管理与发展研究闻名,在国内有重要影响。现承担包括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教育部新世纪教学改革工程项目课题、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十五”重点科研课题、湖北省教育科学重点课题、福特基金会国际合作课题等在内的科研项目20余项。近期确立的重点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研究、现代大学制度研究、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研究、研究型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研究、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 该所开设的硕士研究生课程主要有: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管理学、中外高等教育史、大学德育论、比较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专题研究、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等;开设的博士研究生课程主要有:高等教育学专题研究、高等教育管理专题研究、大学德育专题研究、教育哲学专题研究等。院校研究所院校研究所成立于2003年5月,是湖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院校发展研究中心的核心机构,是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分会的会长单位,刘献君教授任会长。现有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学位点和教育经济与管理博士学位点。本所主要开展中国特色的院校研究理论与方法研究、高等学校战略规划与战略管理研究、院校咨询研究等方面的研究,尤以院校管理与发展研究闻名,在国内有重要影响。现承担包括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课题、教育部社科司课题、教育部新世纪教学研究所课题等在内的科研项目10余项。近期着重开展院校研究案例库建设和院校研究数据库建设。本所开设的硕士研究生课程主要有:院校研究概论、高等学校战略与规划、教育组织行为研究、教育人力资源管理、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教育政策分析、教育法学、教育统计方法等;开设的博士研究生课程主要有:院校研究、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专题、教育管理前沿问题研究专题、教育研究方法高级讲座等。现任所长为赵炬明教授,副所长为陈敏教授。 心理学研究所心理学研究所成立于2000年12月。该所始终坚持教学和科研并重的原则。在人才培养上,重点面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承担的主要课程有:教育心理学、心理学原理、管理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等。在科学研究上,承担和参与了四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承担了多项湖北省和学校资助的科研项目。该所主要的研究方向有:学习、记忆和思维等认知过程的研究,教育心理学,大学生品德心理、大学管理心理等。 教育学研究所教育学研究所成立于2000年。该所坚持教学和科研并重的原则。在人才培养上,重点培养硕士生和博士生,也面向全校开设公选课程。该所共有5名教师,2名教授,2名副教授,2名讲师,除一名教授外,其余五位教师均在国内知名高校如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两位教师分别在美国和英国访学一年。该所现开设的课程主要有:教育学原理、教育社会学、德育原理、中外教育史、课程论、教学论、教师教育、家庭教育学等。在科研方面,该所承担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十五”重点课题和科技部“十五”重点课题湖北子项目等多项课题。 院校发展研究中心华中科技大学院校发展研究中心成立于2000年3月,是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心主任刘献君教授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分会会长。中心拥有坚实的学科平台,专兼结合的高水平教师队伍,设有院校发展与战略规划、学生学习与发展、教师聘任与发展、院校数据系统设计与分析等研究方向。中心成立以来,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引领着我国院校研究的发展方向。中心已出版著作20余部,在CSSCI源刊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8篇论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承担科研项目3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1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4项;自2003年以来,定期举办院校研究学术研讨会,单年举办国内会议,双年举办国际会议。现已成功举办国际会议5次,国内会议8次,国际研讨班4次。中心注重建设院校研究案例库,定期出版院校研究案例辑,为我国院校研究人员提供交流与发表的平台。中心教师曾受邀为400余所高校做学术报告,提供管理咨询,帮助40余所高校制定战略规划,受到广泛好评。中心多次派教师到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访问交流,聘请多位美国学者为兼职教授,与美国院校研究会合作举办国际研讨班及培养研究生。2012年10月,中心下属的中美院校研究国际科研合作中心成立,将与美国院校研究会、加州大学、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等进行合作,引进院校研究课程,授权翻译出版著作,进行数据共享。中心的发展目标是:以推动我国院校研究信息系统建设为重点,深化院校研究的专题研究,探索院校研究理论和方法,培训院校研究人员;将中心建设成为我国院校研究的人才培养与培训中心、科学研究中心、管理咨询服务中心和对外交流中心,提高我国高校管理信息化与科学化水平,为国家高等教育改革提供决策咨询;将中心建设成为国家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并在国际院校研究领域占据重要地位和享有较高声誉。 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中心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中心成立于2000年,是一个跨所研究中心,该中心国际学术交流活动频繁:沈红教授曾赴美国、日本、加拿大、韩国、泰国、越南等6个国家和港、台2个地区学习或访问; 别敦荣副教授曾赴美国和法国学习或访问; 张晓明副教授曾赴日本和加拿大访问; 陈敏副教授曾赴日本学习或访问; 周艳副教授曾赴英国学习。 本中心所承担的比较教育研究课题主要有:学生贷款----亚太地区的国际比较、高等教育学生财政与学生资助的国际比较、多校园大学管理的国际比较、研究型大学的国际比较、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世界趋势、女性参与高等教育的国际比较、高等教育国际化----两岸三地比较研究、中美大学学术管理比较研究、西方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研究、中英教师专业社会化问题研究、私立高校赢利问题的比较研究,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比较研究。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成立于1997年,1999年经教育部批准,成为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华中科技大学率先倡导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以人文教育和科技教育相融合作为办学指导思想之一,经过几年的探索,已初步形成了覆盖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三个层次、六个方面的文化素质教育体系,即:1、实施按前三个学期不分专业、系科打通培养的方案,以强化基础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2、实行人文社会科学辅修专业制;3、开设人文社会科学选修课,每年举行一次中国语文水平达标考试;4、举办人文讲座和自然科学讲座,每年出版一卷《中国大学人文启示录》;5、开展形式多样、内容高雅健康的校园文化、科技、艺术活动;6、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并纳入课程体系。基地设有学术委员会、《中国语文》水于达标测试工作室、《中国大学人文启示录》编辑部等机构。 院校发展研究基地华中科技大学院校发展研究基地是湖北省文科重点建设基地、学校文科重点建设基地,是学院的重点发展方向之一。 院校发展研究基地的建设目标是:建设成为我国院校管理与发展研究方面的科学研究中心、人才培养中心、信息资料中心和对外交流中心,使中心整体科研水平和参与国家高教改革重大决策的能力居于国内领先地位,并在国际学术界占据重要地位和享有较高声誉,力争成为国家级重点研究基地。将中心建设成为联系全国高校和校外研究机构的伞形网络中心,并起到对外学术交流窗口的作用,成为全国高校院校发展研究的学术交流和情报资料基地。造就和培养具有突出学术成就和良好学风的国内一流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队伍,使中心成为全国从事院校发展研究的人才培养和培训基地,成为全国的研究咨询基地和教育部进行高校改革决策的智囊团。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是我国最早成立的专门调查与研究区域高等教育发展问题的跨院校研究机构,2008年筹建,2009年正式获批为湖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挂靠在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心下设5个分中心,其中区域高等教育调查与评估研究中心、区域高等教育理论与比较研究中心、区域高等教育政策与法规研究中心挂靠在中心本部;区域产学研合作与发展研究中心挂靠武汉工程大学,区域高职教育发展与创新研究中心挂靠武汉职业技术学院。《高等教育研究》编辑部《高等教育研究》是全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会会刊,由华中科技大学与全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会共同主办。1980年创刊,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杂志社设在华中科技大学内。 《高等教育研究》以繁荣高等教育科学,促进高教改革发展为办刊宗旨。作为高教研究类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杂志注重学术性、前瞻性和时代性,在长期的办刊实践中形成了注重反映高教研究前沿的学术动态,大力倡导不同观点的学术争鸣,特别重视扶植中青年作者,积极加强与海外专家学者的联系等办刊特色。杂志现辟有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教育基本理论、高等教育体制与结构、院校研究、教学理论与教学改革、德育与美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学位与研究生教育、高等教育史、国际与比较高等教育、探索与争鸣以及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等主要栏目,并不定期地组织各种专题研究,刊登的论文具有选材面广、观点新颖、针对性强和勇于探索等特点。《高等教育研究》是《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据2001年3月11日《光明日报》报道,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对1998年全国社会科学期刊按影响因子排序,本刊名列第19,成为进入前20名的唯一教育类期刊。《高等教育研究》1994、1996、1998、2000年连续四次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1995、1998和2001年连续三次被评为湖北省优秀期刊。在高教界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在作者的关心支持下,杂志的办刊质量和学术影响在全国同类期刊中名列前茅,被学术界公认为最具权威性的高等教育学术期刊之一。《高等工程教育研究》编辑部《高等工程教育研究》学报1982年由教育部党组决定创办,1983年创刊。20多年来,学报一贯坚持探讨教育规律、开展学术讨论、反映研究成果、交流教育信息、推动教育改革、促进国际交流的宗旨;以其工程应用性、学术前沿性的鲜明特色,深受我国高教界、工程界的好评——1992年、1996年、2000年、2004年连续四届被评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1998年11月,中国工程院成立教育委员会,负责指导与协调工程院在工程教育方面(含工、农、医等领域)的咨询研究和学术活动,就中央和地方政府有关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出建议,同年决定,将《高等工程教育研究》作为工程院教委会会刊。根据工程院教委会的安排,本刊作为重要的研究资料,每个院士人手一册,从而进一步扩大了在全国高教界和工业界的影响。《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是我国第一份、也是唯一一份面向工程教育研究的全国性权威学术期刊。常设栏目有:院士论坛、校长论坛、工程教育前沿、高等教育经济与政策、高等教育管理、学科与专业建设、院校发展研究、企业家论坛、国防高等工程教育、研究生教育、国际高等工程教育撷英、高职高专教育、教学工作研究,并根据需要定期开设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等专栏。
是36-280。《大科技》订阅办法如下:1、您可以随时在当地邮局或邮电所订阅《大科技》杂志,告诉工作人员,你要订阅由海南报刊发行局发行,邮发代号为 36-280 的《大科技·科学之谜》和 36-281 的《大科技·百科新说》杂志即可。2、 您也可以直接汇款到我社邮购,但一定要将地址、姓名、期数等写工整,邮购过期杂志的读者尤其要写清需要哪一期,以免误递。3、 您还可以为您的亲朋好友订阅一份《大科技》,作为一份礼物赠送给他们。只要您把他们的姓名、详细地址写清楚,我们一定会帮您办好剩下的事情。4、《大科技·科学之谜》(全彩)邮发代号:36-280,每本定价5元;《大科技·百科新说》(全彩) 邮发代号:36-281,每本定价5元。(免收邮寄费)邮购地址:海南省海口市海府路89号邮政编码:570203
66591826 《海南金融》杂志社. 68534126 《心理医生》杂志社 65346662 产业杂志社 65316266 大科技杂志社 66812392 作文杂志社 66181061 海南东方女性杂志社 66155600 椰城杂志社 66760619 服饰文化杂志社 65301301 海南质量杂志社 66810794 展望杂志社 65360004 《天涯》杂志社65884240 新东方杂志社65346014 海南医学杂志社66280552 南华时刊杂志社 65226868 求是杂志社 65371311 现代青年杂志社 66740563 中国报道杂志社 (海南工作站) 66521178 中国果菜杂志社(海南记者站 )我知道的,只有这些,希望能够帮助你,O(∩_∩)O
36-280,中国邮政网上可以查到,百科那个估计是以前久了的没更新。
只要文章的名称啊不要内容么?
该院下设高等教育研究所、基础教育研究所、心理学研究所、教育评估与开发研究所、院校发展研究所、院校发展研究中心、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中心;同时设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武汉研究基地、《高等教育研究》编辑部、《高等工程教育研究》编辑部和院办公室。高等教育研究所高等教育研究所成立于1980年10月,当时称为高等教育研究室。1985年6月13日,高等教育研究室扩充改建为高等教育研究所;2000年12月16日教育科学研究院成立后,高等教育研究所为研究院下属研究所之一。现有高等教育学硕士学位点和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点,高等教育学是湖北省重点学科。该所主要开展高等教育理论与政策研究,尤以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大学教育思想、院校管理与发展研究闻名,在国内有重要影响。现承担包括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教育部新世纪教学改革工程项目课题、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十五”重点科研课题、湖北省教育科学重点课题、福特基金会国际合作课题等在内的科研项目20余项。近期确立的重点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研究、现代大学制度研究、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研究、研究型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研究、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 该所开设的硕士研究生课程主要有: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管理学、中外高等教育史、大学德育论、比较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专题研究、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等;开设的博士研究生课程主要有:高等教育学专题研究、高等教育管理专题研究、大学德育专题研究、教育哲学专题研究等。院校研究所院校研究所成立于2003年5月,是湖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院校发展研究中心的核心机构,是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分会的会长单位,刘献君教授任会长。现有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学位点和教育经济与管理博士学位点。本所主要开展中国特色的院校研究理论与方法研究、高等学校战略规划与战略管理研究、院校咨询研究等方面的研究,尤以院校管理与发展研究闻名,在国内有重要影响。现承担包括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课题、教育部社科司课题、教育部新世纪教学研究所课题等在内的科研项目10余项。近期着重开展院校研究案例库建设和院校研究数据库建设。本所开设的硕士研究生课程主要有:院校研究概论、高等学校战略与规划、教育组织行为研究、教育人力资源管理、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教育政策分析、教育法学、教育统计方法等;开设的博士研究生课程主要有:院校研究、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专题、教育管理前沿问题研究专题、教育研究方法高级讲座等。现任所长为赵炬明教授,副所长为陈敏教授。 心理学研究所心理学研究所成立于2000年12月。该所始终坚持教学和科研并重的原则。在人才培养上,重点面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承担的主要课程有:教育心理学、心理学原理、管理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等。在科学研究上,承担和参与了四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承担了多项湖北省和学校资助的科研项目。该所主要的研究方向有:学习、记忆和思维等认知过程的研究,教育心理学,大学生品德心理、大学管理心理等。 教育学研究所教育学研究所成立于2000年。该所坚持教学和科研并重的原则。在人才培养上,重点培养硕士生和博士生,也面向全校开设公选课程。该所共有5名教师,2名教授,2名副教授,2名讲师,除一名教授外,其余五位教师均在国内知名高校如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两位教师分别在美国和英国访学一年。该所现开设的课程主要有:教育学原理、教育社会学、德育原理、中外教育史、课程论、教学论、教师教育、家庭教育学等。在科研方面,该所承担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十五”重点课题和科技部“十五”重点课题湖北子项目等多项课题。 院校发展研究中心华中科技大学院校发展研究中心成立于2000年3月,是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心主任刘献君教授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分会会长。中心拥有坚实的学科平台,专兼结合的高水平教师队伍,设有院校发展与战略规划、学生学习与发展、教师聘任与发展、院校数据系统设计与分析等研究方向。中心成立以来,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引领着我国院校研究的发展方向。中心已出版著作20余部,在CSSCI源刊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8篇论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承担科研项目3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1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4项;自2003年以来,定期举办院校研究学术研讨会,单年举办国内会议,双年举办国际会议。现已成功举办国际会议5次,国内会议8次,国际研讨班4次。中心注重建设院校研究案例库,定期出版院校研究案例辑,为我国院校研究人员提供交流与发表的平台。中心教师曾受邀为400余所高校做学术报告,提供管理咨询,帮助40余所高校制定战略规划,受到广泛好评。中心多次派教师到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访问交流,聘请多位美国学者为兼职教授,与美国院校研究会合作举办国际研讨班及培养研究生。2012年10月,中心下属的中美院校研究国际科研合作中心成立,将与美国院校研究会、加州大学、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等进行合作,引进院校研究课程,授权翻译出版著作,进行数据共享。中心的发展目标是:以推动我国院校研究信息系统建设为重点,深化院校研究的专题研究,探索院校研究理论和方法,培训院校研究人员;将中心建设成为我国院校研究的人才培养与培训中心、科学研究中心、管理咨询服务中心和对外交流中心,提高我国高校管理信息化与科学化水平,为国家高等教育改革提供决策咨询;将中心建设成为国家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并在国际院校研究领域占据重要地位和享有较高声誉。 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中心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中心成立于2000年,是一个跨所研究中心,该中心国际学术交流活动频繁:沈红教授曾赴美国、日本、加拿大、韩国、泰国、越南等6个国家和港、台2个地区学习或访问; 别敦荣副教授曾赴美国和法国学习或访问; 张晓明副教授曾赴日本和加拿大访问; 陈敏副教授曾赴日本学习或访问; 周艳副教授曾赴英国学习。 本中心所承担的比较教育研究课题主要有:学生贷款----亚太地区的国际比较、高等教育学生财政与学生资助的国际比较、多校园大学管理的国际比较、研究型大学的国际比较、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世界趋势、女性参与高等教育的国际比较、高等教育国际化----两岸三地比较研究、中美大学学术管理比较研究、西方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研究、中英教师专业社会化问题研究、私立高校赢利问题的比较研究,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比较研究。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成立于1997年,1999年经教育部批准,成为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华中科技大学率先倡导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以人文教育和科技教育相融合作为办学指导思想之一,经过几年的探索,已初步形成了覆盖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三个层次、六个方面的文化素质教育体系,即:1、实施按前三个学期不分专业、系科打通培养的方案,以强化基础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2、实行人文社会科学辅修专业制;3、开设人文社会科学选修课,每年举行一次中国语文水平达标考试;4、举办人文讲座和自然科学讲座,每年出版一卷《中国大学人文启示录》;5、开展形式多样、内容高雅健康的校园文化、科技、艺术活动;6、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并纳入课程体系。基地设有学术委员会、《中国语文》水于达标测试工作室、《中国大学人文启示录》编辑部等机构。 院校发展研究基地华中科技大学院校发展研究基地是湖北省文科重点建设基地、学校文科重点建设基地,是学院的重点发展方向之一。 院校发展研究基地的建设目标是:建设成为我国院校管理与发展研究方面的科学研究中心、人才培养中心、信息资料中心和对外交流中心,使中心整体科研水平和参与国家高教改革重大决策的能力居于国内领先地位,并在国际学术界占据重要地位和享有较高声誉,力争成为国家级重点研究基地。将中心建设成为联系全国高校和校外研究机构的伞形网络中心,并起到对外学术交流窗口的作用,成为全国高校院校发展研究的学术交流和情报资料基地。造就和培养具有突出学术成就和良好学风的国内一流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队伍,使中心成为全国从事院校发展研究的人才培养和培训基地,成为全国的研究咨询基地和教育部进行高校改革决策的智囊团。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是我国最早成立的专门调查与研究区域高等教育发展问题的跨院校研究机构,2008年筹建,2009年正式获批为湖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挂靠在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心下设5个分中心,其中区域高等教育调查与评估研究中心、区域高等教育理论与比较研究中心、区域高等教育政策与法规研究中心挂靠在中心本部;区域产学研合作与发展研究中心挂靠武汉工程大学,区域高职教育发展与创新研究中心挂靠武汉职业技术学院。《高等教育研究》编辑部《高等教育研究》是全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会会刊,由华中科技大学与全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会共同主办。1980年创刊,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杂志社设在华中科技大学内。 《高等教育研究》以繁荣高等教育科学,促进高教改革发展为办刊宗旨。作为高教研究类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杂志注重学术性、前瞻性和时代性,在长期的办刊实践中形成了注重反映高教研究前沿的学术动态,大力倡导不同观点的学术争鸣,特别重视扶植中青年作者,积极加强与海外专家学者的联系等办刊特色。杂志现辟有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教育基本理论、高等教育体制与结构、院校研究、教学理论与教学改革、德育与美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学位与研究生教育、高等教育史、国际与比较高等教育、探索与争鸣以及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等主要栏目,并不定期地组织各种专题研究,刊登的论文具有选材面广、观点新颖、针对性强和勇于探索等特点。《高等教育研究》是《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据2001年3月11日《光明日报》报道,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对1998年全国社会科学期刊按影响因子排序,本刊名列第19,成为进入前20名的唯一教育类期刊。《高等教育研究》1994、1996、1998、2000年连续四次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1995、1998和2001年连续三次被评为湖北省优秀期刊。在高教界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在作者的关心支持下,杂志的办刊质量和学术影响在全国同类期刊中名列前茅,被学术界公认为最具权威性的高等教育学术期刊之一。《高等工程教育研究》编辑部《高等工程教育研究》学报1982年由教育部党组决定创办,1983年创刊。20多年来,学报一贯坚持探讨教育规律、开展学术讨论、反映研究成果、交流教育信息、推动教育改革、促进国际交流的宗旨;以其工程应用性、学术前沿性的鲜明特色,深受我国高教界、工程界的好评——1992年、1996年、2000年、2004年连续四届被评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1998年11月,中国工程院成立教育委员会,负责指导与协调工程院在工程教育方面(含工、农、医等领域)的咨询研究和学术活动,就中央和地方政府有关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出建议,同年决定,将《高等工程教育研究》作为工程院教委会会刊。根据工程院教委会的安排,本刊作为重要的研究资料,每个院士人手一册,从而进一步扩大了在全国高教界和工业界的影响。《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是我国第一份、也是唯一一份面向工程教育研究的全国性权威学术期刊。常设栏目有:院士论坛、校长论坛、工程教育前沿、高等教育经济与政策、高等教育管理、学科与专业建设、院校发展研究、企业家论坛、国防高等工程教育、研究生教育、国际高等工程教育撷英、高职高专教育、教学工作研究,并根据需要定期开设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等专栏。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稿费一般会按照用户所支付的稿费金额全部返回,没有其他任何额外的收费。在正式发表之后,通常会在30个工作日内将稿费全部返回给作者,如果由于网站故障导致稿费未能及时退还,可以向编辑部查询并申请退款。
一般情况下,华中科技大学的学报稿费会在投稿成功后的60天内全额返还至作者的支付宝账户或银行账户,一般在30~50元不等。钱款返回的具体金额和时间因作者投稿时填写的信息有关,在录用后请及时填写个人信息,以便能及时收到稿费返回。
孟庆刚教授简介 哈尔滨市第一医院院长、骨外科主任并兼任骨外三科主任、骨科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哈尔滨医科大学硕士、博士生导师哈工大兼职博士导师;学习经历:1982-1987年哈尔滨医科大学毕业留校任哈医大一院外科住院医师;1987-1992年哈医大一院外科主治医师;1992-1995年哈尔滨医科大学骨科硕士研究生毕业;1995-1999年哈医大一院创伤中心主任;2003-2006年武汉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手外科博士研究生毕业;1999-2000年赴日本东京医科大学留学;1997年拔尖晋升副教授(34岁),2000年拔尖晋升教授(37岁),35岁任哈医大一院创伤中心主任;1995-2004年任哈医大一院创伤外科主任、教授、硕士导师;医大一院门诊部主任;医大一院医务部主任;2004-2013任哈医大四院显微创伤中心主任、常务副院长;2013-至今哈尔滨市第一医院院长、骨外科主任并兼任骨外三科主任、骨科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哈尔滨医科大学硕士、博士生导师、哈工大兼职博士导师; 现任:哈尔滨市第一医院院长、骨外科主任并兼任骨外三科主任、骨科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哈尔滨医科大学硕士、博士生导师、哈工大兼职博士导师;全国十届青联委员;黑龙江省青联七届、八届、九届、十届委员;黑龙江省青联九届、十届常委;哈尔滨市南岗区人大代表(南岗区荣市人大团副团长);黑龙江省政协委员;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五届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伤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黑龙江省医学会手显微外科专业主任委员;中国创伤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手显微外科质量控制中心主任;黑龙江省骨质疏松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黑龙江省修复重建外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黑龙江省脊髓损伤研究会常务委员;黑龙江省医院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省医师协会常务理事;省卫生技术应用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黑龙江省保健委员会干部保健专家;中国伤残医学杂志委;中华临床医学实践杂志编委;中华中西医杂志常务编委;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杂志副主编;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执行编委。中华手外科杂志编委;中国手足外科杂志副总编辑;黑龙江省十大杰出青年评委;医疗技术:擅长专家手部、四肢创伤的救治,一期修复四肢血管周围神经损伤,手指严重辗挫的急诊手指再造、复杂手外伤的急诊功能重建术、皮瓣修复手指皮肤缺损、四肢协和组织皮瓣疾病移植修复供区组织缺损、复合皮瓣急诊一期手指功能重建、上肢闭合性周围神经损伤的多种手术辽宁治疗、多指离断及毁损的急诊一期修复、脱套性断指再植、肌腱神经移植合作修复长段周围神经肌腱缺损,其中断指再植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对人工关节置换、颈椎病及脊柱侧凸矫形的治疗有独到的见解。所领导的骨科及运动医学科现为省重点学科。医学论文:先后于中华级医学杂志及各级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78篇(均第一作者)(SCI收录7篇)。 教学工作:90年起先后担任;本科、影象、七年制等多轨道千余学时的教学工作,95年担任硕士导师,目前已培养毕业研究生19名,05年兼任哈工大机械人研究中心博士导师,已培养博士研究生二人。科研课题: 1、承担1997年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一项。 2、承担2000年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一项。 3、承担2005年黑龙江省教委资助项目一项; 4、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3年资助项目(子课题)一项; 5、承担2007年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一项。 6、承担2009年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一项。7、承担2011年哈尔滨市科委学科带头人基金资助项目一项。8、承担2013年卫生部医药卫生科技项目一项。科研成果:(第一作者七项)获1995年黑龙江省卫生厅科技成果一等奖一项;获1996年黑龙江省政府科技成果三等奖一项;获1997年黑龙江省卫生厅新技术三等奖一项;获2002年黑龙江省卫生厅科技成果三等奖一项;获2004年黑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获2005年黑龙江省自然科学技术学术成果三等奖一项;获2005年黑龙江省卫生厅新技术应用一等奖一项;获2006年黑龙江省卫生厅新技术应用三等奖;获2006年黑龙江省卫生厅科技成果二等奖;获2007年黑龙江省政府科技成果三等奖一项;获2009年黑龙江省卫生科技成果一等奖。著书:(均第一主编)主编科技出版社出版发行《创伤急救》专著一部。主编由工程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手部创伤的治疗》一部。主编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灾难急救》专著一部。参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发行《四肢小关节人工置换》专著一部。其它获奖:1、1998年、2002年获哈尔滨医科大学优秀医务工作者称号。2、1998年获哈尔滨医科大学首届十佳青年岗位能手称号。3、2001年获哈尔滨医科大学优秀管理干部称号。4、2001年获黑龙江省优秀青联委员称号。5、2002年获中国优秀青年科技创新奖(全国百名)。6、2002年获黑龙江省第十一届十大杰出青年称号。7、2004年获哈尔滨医科大学“三育人”先进个人。8、2005年获哈尔滨医科大学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称号。9、2005年获全省卫生系统医德医风标兵称号。10、2006年获全省卫生系统政风行风建设先进工作者称号。11、2008年获抗震救灾优秀医务工作者称号。12、2008年获黑龙江省卫生系统优秀中青年专家称号。13、2009年获黑龙江省十大杰出自愿者称号。14、2011年获哈尔滨医科大学人口与计生优秀管理工作者称号。15、2012年获黑龙江省首届“铁人”式职工称号。【联系电话】,你可以问114〔哈尔滨市一院〕的总机,再由总机帮你接转
欢迎论著、论著摘要、病例报告、临床经验、综合报道、经验与教训、技术交流、讲座、会议(座谈)纪要、临床病例讨论、国内外学术动态、医学见闻等栏目的稿件。专论及述评的稿件主要为约稿。二、对来稿的要求�1.文稿应具科学性、创造性、逻辑性、实用性,并有理论和实践意义。2.来稿文字务求书写工整规范、文字精练、通顺、资料可靠、层次清楚、数据准确、重点突出。必要时应做统计学处理。论著等一般不超过5 000字(包括摘要及图、表和参考文献),并附400字左右的中、英文摘要(包括英文文题、工作单位和汉语拼音书写的作者姓名);论著摘要(简报)等限800 ~ 1 500字。讲座、综述、病例报告、临床病理(例)、会议纪要字数可视情况而定。�3.医学名词以医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公布的专业医学名词为准,尚未审定公布者以人民卫生出版社的《英汉医学词汇》为准。计量单位按国务院命令统一实行法定计量单位及其导出单位,并以单位符号表示,使用时可参阅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编的《法定计量单位在医学上的应用(第3版)》一书。药物名称以最新版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为准。主题词按照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情报研究所译最新版本的《医学主题词注释字顺表》书写。简化字按照1986年10月15日人民日报公布的《简化字总表》,通常以《新华字典》为据。4.参考文献要求精选,且为作者亲自阅读过的主要原文文献。参考文献的数量可根据需要而定,一般不作限制。文献应在文中引用处按引用顺序的数字加方括号标注于上角,并在文末参考文献项内按顺序书写清楚。内部刊物、未发表资料、个人咨询、通信、文摘等请勿作为文献引用,但可在文中注明。引用文献(包括文字和所表达的原意)务请于原文核对无误。日文汉字请按日文规定书写,勿与我国汉字及简化字混淆。三、来稿需请作者所在单位主管学术的机构审核,并附单位推荐信。信中注明,无一稿两投、不涉及保密;全部作者依次签名,以将论文专有使用权转让给中华医学会。请自留底稿。除非作者声明,一律不退稿(图片除外)。切勿一稿两投。一旦发现一稿两投,将立即退稿;而一旦发现一稿两用,本刊将刊登该文系重复发表的申明,在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上通报,并在两年内拒绝以该文第一作者为作者的任何来稿。已在非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或在学术会议交流过的文稿,或已用其他文种发表过的文稿,不属于一稿两投,但必须注明首次发表的刊物。四、来稿应一式两份,以便加快审稿速度。根据著作权法并结合本刊具体情况,凡接到本刊回执后3个月内未接到退稿处理通知者,则稿件仍在审阅研究中。作者如欲投他刊,请事先与本刊联系。五、论文所涉及的课题如取得国家或部、省级以上基金或属攻关项目,应脚注于文题页左下方,基金项目:××××××基金资助项目(基金编号××××)”,并附基金证书复印件。六、来稿须付稿件处理费,不足1 500字文稿每篇20元,超过1500字文稿每篇40元,第一作者为中华医学会会员者减半(需附会员证复印件)。刊印彩图者需另付彩图印制工本费。 版面费和彩图印制工本费可由作者单位从课题基金、科研费或其他费用中支付,确有困难者可申请减免。稿件刊登后,酌致稿酬, 论著赠当期杂志1册,抽印本5册。短篇赠当期杂志1册,。七、对重大研究成果,将使用“快速通道”在最快的时间内发表:凡要求以“快速通道”发表的论文,作者应提供单位正式介绍信,查新报告和2位专家推荐信,以说明该项成果的学术价值。论文投寄本刊后经同意后一般在收到稿件后4个月内出版。本刊录用的所有稿件,均以纸载体和光盘形式同时出版。�八、经审核初步拟定刊用的稿件按退修意见修改整理后,为缩短刊出周期和减少错误,请将修改稿以纯文本格式存入软盘,与修改稿打印件一并寄回本刊编辑部,同时注明联系电话、传真号码备用。九、作者文责自负。本刊可对来稿作文字修改,删节、凡有涉及原意的修改,则征求作者的同意。十、来稿请寄:中华手外科杂志编委会收,地址:上海市乌鲁木齐中路12号。上海市华山医院内。邮政编码:200040。电话:021 - 62487907。Email:。勿寄给个人。并请注明作者或联系人的详细通讯地址。
中华医学会主办的是国内最权威的,以下都是。 中华外科杂志 美国医学杂志中文版 中华内科杂志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中华妇产科杂志 中华儿科杂志 中华神经科杂志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英国医学杂志中文版 中华传染病杂志 中华创伤杂志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中华创伤杂志英文版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中华肝脏病杂志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 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中华骨科杂志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中华核医学杂志 中华理疗杂志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中华麻醉学杂志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中华肾脏病杂志 中华烧伤杂志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中华手外科杂志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中华糖尿病杂志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中华消化杂志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中华血液学杂志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中华医史杂志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您可以看看中国医护服务网期刊频道
中华牌杂志是国内医学杂志中有重要影响的一类期刊,有两种主办单位的统称为中华牌,一类是中华医学会主办的系列期刊,比如中华内科杂志,另外一类是中华预防医学会主办的系列期刊,比如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从名字上无法辨别,只有通过主办单位来判断。中华牌有医学会的直管杂志也有地方医学会的分管杂志,通过从业20年的观察,有一些地方性的中华牌杂志在细分专业中有重要的影响力,且录用率高,见刊快,在晋升职称时,如果能通过中华牌杂志的助力,评审胜算要大很多,且可以作为自己的终身代表作品
首先,登录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或者 维普数据库(此为中国三大专业文献数据库)或国外Pubmed/Medline等国外专业数据库,然后搜索相关的文献,写出您的文章。其次,再去以上数据库中搜索相关专业期刊编辑部信息(国家级或是非国家级,核心或者非核心,统计源或者非统计源期刊等等),找到投稿联系方式,这样的方法避免网上很多钓鱼网站,确保您投稿的期刊是合法的。最后,祝好运。欢迎交流。静石医疗,竭诚为您服务。
1.中华医学杂志 2.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3.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4.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5.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改名为:南方医科大学学报.医学版) 6.解放军医学杂志 7.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8.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复旦学报.医学版 9.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10.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11.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12. 复旦学报.医学版13.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14.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15.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16.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17.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报18.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 广东医学20. 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21.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2. 上海医学23.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4. 江苏医药 25.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6.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27.实用医学杂志 28. 山东医药 29.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30.重庆医学 31.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32. 天津医药33.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34.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35.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36.首都医科大学学报37.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1. 中国公共卫生2.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3.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4.卫生研究 5.营养学报 6.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7.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8.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9. 环境与健康杂志10. 工业卫生与职业病11. 中国卫生统计12. 中国工业医学杂志13. 中国职业医学 14. 环境与职业医学15.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 16.中国卫生经济 17. 毒理学杂志18.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19.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 现代预防医学21.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2. 中国妇幼保健23. 中国学校卫生24.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5.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6.生殖与避孕1.中草药 2.中国中药杂志 3.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4. 中国针炙5. 中成药6.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7. 中药材 8.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9.中药药理与临床 10.中华中医药杂志11.针刺研究 12.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13.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4.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15. 辽宁中医杂志16. 时珍国医国药17.中医杂志 18. 新中医19.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中国天然药物1.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3.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4. 解剖学报5. 中国免疫学杂志6. 免疫学杂志 7.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8.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9.生理学报10. 解剖学杂志 11.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2.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13.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改名为: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14. 生理科学进展 15.中华病理学杂志 16. 神经解剖学杂志17. 现代免疫学18. 病毒学报 19.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21. 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改名为:国际免疫学杂志) 22.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23.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24.国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册(改名为:国际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25. 基础医学与临床1.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3. 中国临床康复(改名为: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4.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5.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6.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7.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8.中华护理杂志 9. 临床检验杂志 10.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11.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2. 中国急救医学 13.检验医学14.中华急诊医学杂志15.中国全科医学 16.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17.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18.中国输血杂志19.中国实验诊断学20.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1. 护士进修杂志1.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 中华内科杂志3.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4.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5. 中华血液学杂志6. 中华肝脏病杂志7. 中华消化杂志8. 中国地方病学杂志 9. 中华肾脏病杂志10.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11. 中华糖尿病杂志 (改名为: 中国糖尿病杂志)12.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13. 中华传染病杂志14.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15.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16.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17. 中国循环杂志 18. 高血压杂志(改名为:中华高血压杂志)19.中国老年学杂志 20.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1. 中国内镜杂志 22.肠外与肠内营养23.中国心脏起博与心电生理杂志24.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1.中华外科杂志 2.中华骨科杂志 3.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4.中华创伤杂志 5.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6.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7.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8.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9.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10. 中华烧伤杂志11. 中华麻醉学杂志12.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13.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14.中华手外科杂志 15.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16.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17.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18.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19.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21.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2.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3.临床麻醉学杂志24.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5.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6.中华男科学杂志1.中华妇产科杂志 2.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3.实用妇产科杂志 4.现代妇产科进展1.中华儿科杂志 2.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3. 临床儿科杂志4.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5.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6.中国当代儿科杂志1.中华肿瘤杂志 2.癌症 3. 中国肿瘤临床 4.肿瘤5.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6.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7.肿瘤防治研究8.中国癌症杂志9.实用肿瘤杂志1.中华神经科杂志 2.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3. 中华精神科杂志 4.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5.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6.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7.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8.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改名为:国际脑血管病杂志)9.中华神经医学杂志1.中华皮肤科杂志 2.临床皮肤科杂志 3.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1.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改名为: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3.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4.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1. 中华眼科杂志 2. 中华眼底病杂志3.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4.眼科研究 5.眼科新进展1.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3.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4.牙体牙髓周病学杂志5.口腔医学研究1.中华放射学杂志 2. .临床放射学杂志3 实用放射学杂志4. 中华核医学杂志5.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6.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7.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8.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9.放射学实践10.介入放射学杂志1.药学学报 2.中国药学杂志 3. 中国药理学通报 4.药物分析杂志 5.中国新药杂志 6.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7.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8.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9.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10. 中国抗生素杂志11.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12.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13.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14. 中国药房 15.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16.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17. 华西药学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