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乳腺癌化疗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乳腺癌化疗论文参考文献

1-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21版) 【筛查】 筛查年龄:中国女性乳腺癌的发病高峰年龄为45~54岁,比欧美国家要提前10年左右,因此本指南建议一般风险人群乳腺癌筛查的起始年龄为40岁。但对于乳腺癌高危人群可将筛查起始年龄提前到40岁 以前。65-70岁一般为筛查的上限。筛查手段: 1- 乳腺X线检查:乳腺X线筛查对50岁以上亚洲妇女准确性高,但对40岁以下及致密乳腺诊断的准确性欠佳。不建议对40岁以下、无明确乳腺癌高危因素或临床体检未发现异常的女性进行乳腺X线 检查。 2-乳腺超声:单独作为筛查措施的有效性尚未得到充分的证据证实。 3-乳腺体检:目前尚无证据显示,乳腺临床体检单独作为乳腺癌筛查的方法可以提高乳腺癌早期诊断率和降低死亡率 4-乳腺自我检查:乳腺自我检查不能提高乳腺癌早期诊断的检出率和降低死亡率,但可以提高防癌意识 5-乳腺核磁共振:⑴ MRI检查可作为乳腺X线检查、乳腺临床体检或乳腺超声检查发现的疑似病例的补充检查措施。⑵ 可与乳腺X线联合用于BRCA1/2基因突变携带者的乳腺癌筛查。 总结:40~70岁⑴ 适合机会性筛查和群体筛查。⑵ 每1~2年进行1次乳腺X线检查,对致密型乳腺(乳腺X线检查提示腺体为c型或d型)推荐。 【乳腺癌高危人群】 ⑴ 有明显的乳腺癌遗传倾向者,主要判断内容如下:① 一级亲属有乳腺癌或卵巢癌史;② 二级亲属50岁前,患乳腺癌2人及以上;③ 二级亲属50岁前,患卵巢癌2人及以上;④ 至少1位一级亲属携带已知BRCA1/2基因致病性遗传突变,或自身携带BRCA1/2基因致病性遗传突变(需要行BRCA遗传检测的对象见附录Ⅰ)。⑵ 既往有乳腺导管或小叶不典型增生或小叶原位癌(lobular carcinoma in situ,LCIS)的患者。⑶ 既往30岁前接受过胸部放疗。⑷ 根据评估对象的年龄、种族、初潮年龄、初产年龄、个人乳腺疾病史、乳腺癌家族史和乳腺活检次数等多个风险因子,利用Gail模型进行罹患乳腺癌风险评估。如果受试者5年内发病风险≥,则被认为是高风险个体。对于高危人群的筛查建议: ⑴ 推荐起始年龄更早(<40岁)开展乳腺筛查。⑵ 每年1次乳腺X线检查。⑶ 每6~12个月1次乳腺超声检查。⑷ 每6~12个月1次乳腺体检。⑸ 必要时联合乳腺增强MRI。【X片诊断报告规范】 (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BI-RADS)分类标准描述分为:边缘、形态和密度。其中边缘征象对判断肿块的性质最为重要。边缘:清楚、遮蔽、小分叶、模糊、星芒状 恶性的阳性预测值(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PPV)合并征象包括皮肤凹陷、乳头凹陷回缩、皮肤增厚、小梁结构增粗、腋窝淋巴结肿大、结构扭曲和钙化等。报告的组成:应包括病史、检查目的、投照体位、乳腺分型、任何重要的影像学所见及与既往检查片对比的结果,最后是评估类别和建议BI-RADS分为7类,0-6【超声诊断报告规范】彩色超声应说明血流情况。 BI-RADS分类与X片报告一致。4A类更倾向于良性病变,不能肯定的纤维腺瘤、有乳头溢液或溢血的导管内病灶及不能明确的乳腺炎症都可归于此类,其恶性符合率为2%~10%;4B类难以根据声像图来明确良恶性,其恶性符合率为10%~50%;4C类提示恶性可能性较高,其恶性符合率为50%~94%。【MRI诊断报告规范】MRI有助于显示和评价肿瘤对皮肤、胸肌筋膜、胸大肌及胸壁的浸润情况;适用于新辅助治疗效果评估、腋窝淋巴结转移,原发不明者;保乳患者;乳房成型术后随访。乳腺的MRI报告内容应包括病史简述、与既往检查(包括常规影像检查)对比、扫描技术、乳房的纤维腺体构成、实质背景强化及任何相关的影像学发现,最后是评估分类和处理建议。【影像学引导下的乳腺组织学活检】 【乳腺癌病理学诊断报告】乳腺标本类型包括空芯针穿刺活检标本、真空辅助微创活检标本和各种手术切除标本[乳腺肿物切除术、乳腺病变保乳切除术、乳腺单纯切除术和乳腺改良根治术标本、前哨淋巴结活检(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SLNB)标本、腋窝淋巴结清扫术(axillary lymph node dissection,ALND)标本]。2乳腺导管原位癌的分级对于导管原位癌,病理报告中应该包括分级,并建议报告是否存在坏死、组织学结构、病变大小或范围、切缘状况。目前乳腺导管原位癌的分级主要是细胞核分级,诊断标准如下: 低核级导管原位癌: 由小而一致的癌细胞组成,呈僵直搭桥状、微乳头状、筛状或实体状结构。细胞核大小一致,染色质均匀,为倍红细胞大小,核仁不明显,核分裂象少见。 中核级导管原位癌 :形态介于低级别和高级别导管原位癌之间,细胞的大小、形状、极性有中等程度差异。染色质粗细不等,可见核仁,核分裂象可见,可出现点状坏死或粉刺样坏死。 高核级导管原位癌 :由高度不典型的细胞组成,形成微乳头状、筛状或实体状。细胞核多形性明显,>倍红细胞大小。癌细胞缺乏极性排列,染色质粗块状,核仁明显,核分裂象多见。管腔内常出现伴有大量坏死碎屑的粉刺样坏死。但腔内坏死不是诊断高级别导管原位癌的必要条件,有时导管壁衬覆单层细胞,但细胞高度异型,也可以诊断为高级别导管原位癌。 包括传统的解剖学分期和预后分期。解剖学分期包括了肿瘤的大小、累及范围(皮肤和胸壁受累情况)、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情况。预后分期是在传统解剖学分期基础上增加生物学信息,是解剖学分期的完善和补充。 ⑴ 应对所有乳腺浸润性癌病例进行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HER2 2+病例应进一步行原位杂交检测。对DCIS也建议进行ER、PR及HER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⑵ 应对所有乳腺浸润性癌进行Ki-67增殖指数检测,并对癌细胞中阳性染色细胞所占的百分比进行报告。 ⑶ PD-L1检测:常用的PD-L1抗体包括SP142(Ventana)和22C3(DAKO),前者的判读采用免疫细胞评分,后者采用综合阳性评分(CPS评分)。 ⑷ 可进行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umor infiltrating lymphocyte,TIL)报告。 乳腺浸润性癌的病理报告(参见附录Ⅴ-F)应包括与患者治疗和预后相关的所有内容,如肿瘤大小、组织学类型、组织学分级、有无并存的DCIS、有无淋巴管血管侵犯(lymphovascular invasion,LVI)、切缘和淋巴结情况等,还应包括ER、PR、HER2表达情况及Ki-67增殖指数。若为治疗后乳腺癌标本,则应对治疗后反应进行病理学评估。DCIS的病理学诊断报告应报告核级别(低、中或高级别)和有无坏死、手术切缘情况以及ER、PR和HER2表达情况。对癌旁良性病变,应明确报告病变名称或类型。对保乳标本的评价应包括大体检查及显微镜观察中肿瘤距切缘最近处的距离、若切缘阳性,应注明切缘处肿瘤的类型。 【浸润性乳腺癌保乳治疗临床指南】 适应症、禁忌症、谨慎考虑 随访策略:术后复发监测和随访策略应该根据患者的手术类型综合考量来确定。在保乳术后复发的高峰期内进行更频繁的监测随访可能有助于早期发现术后复发。除常规超声检查随访外,保乳患者术后推荐每年1次行钼靶X线(必要时MRI)影像学随访。 原则上均需进行 放射治疗 (少部分可除外),不接受化疗的,在术后8周内进行;接受化疗的在末次化疗的2-3周进行。 关于内分泌治疗与放疗的时序配合目前没有一致意见,可以同期或在放疗后开展 。曲妥珠单抗治疗患者只要放疗前心功能正常,可以与放疗同时使用。卡培他滨已被用于维持治疗及新辅助化疗后的强化治疗中,但辅助放疗期间是否可以同期用卡培他滨,目前仍缺乏有效证据。 一般为每周5次,3-5周(视具体的分割方案) 【前哨淋巴结活检SLN】 初始临床腋窝淋巴结阴性患者:SLN阴性患者可以避免ALND及区域放疗;SLN阳性,包括宏转移、微转移及ITC患者,ALND仍是标准治疗;新辅治疗前1枚SLN宏转移、微转移及ITC患者,可以考虑腋窝放疗替代ALND。除常规复查项目外,常规行双侧腋窝、锁骨区超声检查,有条件的可考虑MRI检查。临床或超声检查发现异常腋窝淋巴结, 【 全乳切除术后放疗】 时序与保乳术后类似 【全身治疗指南】 医师应根据患者的分子分型及复发风险选择相应的化疗、内分泌治疗、抗HER2治疗,以及选择是否进行和采纳何种强化治疗。如需要进行易感性咨询与风险评估、并期望针对BRCA致病突变携带者进行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ARP]抑制剂靶向治疗时,推荐行BRCA等遗传易感基因检测。 每次化疗前均应进行血常规和肝肾功能检查,使用心脏毒性药物前应常规做心电图和(或)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测定,其他检查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所使用的化疗方案等决定。 辅助化疗中的常用药物: 蒽环类:多柔比星、表柔比星、吡柔比星;紫杉醇类:多西他赛;卡铂;卡培他滨;奥拉帕利 视化疗方案、间隔周期和疗程有所不同,有的是每周一次,有的是每2周一次,有的4-5周,也有需要8周。 辅助化疗一般不与内分泌治疗或放疗同时进行,化疗结束后再开始内分泌治疗,放疗与内分泌治疗可先后或同时进行 内分泌治疗:激素受体ER和(或)PR阳性的乳腺癌患者皆应接受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 辅助内分泌治疗有3种选择:他莫昔芬、OFS( 乳腺癌 卵巢功能抑制)加他莫昔芬、OFS加第三代芳香化酶抑制剂。使用他莫昔芬的患者,治疗期间注意避孕,并每6~12个月行1次妇科检查,通过B超检查了解子宫内膜厚度。服用他莫昔芬5年后,如患者仍处于绝经前状态,部分患者(如高危复发)可考虑延长服用期至10年。托瑞米芬常替代他莫昔芬。 芳香化酶抑制剂:香化酶抑制剂和LHRHa可导致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下降或骨质疏松,因此在使用这些药物前常规推荐BMD检测。 绝经后患者辅助内分泌治疗的方案:⑴ 第三代芳香化酶抑制剂可以向所有绝经后的ER和(或)PR阳性患者推荐,尤其是具有以下情况的患者:① 高复发风险患者;② 对他莫昔芬有禁忌的患者或使用他莫昔芬后出现中、重度不良反应的患者;③ 使用他莫昔芬20 mg/d× 5年后的高风险患者。⑵ 芳香化酶抑制剂可以从一开始就应用5年( 来曲唑、阿那曲唑或依西美坦 )。 Ⅰ期患者通常建议5年辅助内分泌治疗。对于Ⅱ期淋巴结阴性患者,如初始采用他莫昔芬5年治疗,可推荐芳香化酶抑制剂或他莫昔芬5年;如初始采用5年芳香化酶抑制剂的患者,或采用他莫昔芬治疗2~3年后再转用芳香化酶抑制剂满5年的患者无需常规推荐延长内分泌治疗。对于Ⅱ期淋巴结阳性患者,无论其前5年内分泌治疗策略如何,均推荐后续5年芳香化酶抑制剂的延长治疗。对于Ⅲ期患者,推荐5年芳香化酶抑制剂的延长治疗。延长治疗的患者,其内分泌治疗总时长为8~ 10年。选用他莫昔芬20 mg/d×5年,是有效而经济的治疗方案。治疗期间应每6~12个月行1次妇科检查,通过B超检查了解子宫内膜厚度。 多个淋巴结阳性:CDK4/6抑制剂阿贝西利强化。 对于HER2蛋白过表达或有基因扩增(判定为HER2阳性)的乳腺癌患者,采用为期1年的曲妥珠单抗±帕妥珠单抗辅助治疗可以降低乳腺癌的复发率。对于有高危复发风险(如淋巴结阳性)的患者,推荐曲妥珠单抗与帕妥珠单抗双靶向治疗联合辅助化疗。 【新辅助治疗】 新辅助治疗的定义为未发现远处转移的乳腺癌患者,在计划中的手术治疗或手术加放疗的局部治疗前,以全身系统性治疗作为乳腺癌的第一步治疗。乳腺癌的新辅助治疗包括新辅助化疗、新辅助靶向治疗及新辅助内分泌治疗。 应当依据患者乳腺癌分子分型、药物的可获得性、患者的个体情况进行新辅助治疗方案的设计。新辅助治疗方案包括:化疗联合或不联合靶向治疗(如HER2阳性联合抗HER2治疗、三阴性联合免疫治疗)、内分泌治疗联合或不联合靶向治疗(如HR阳性/HER2阳性可两者联合使用)、单纯抗HER2治疗(如HR阴性/HER2阳性)。 HR阳性/HER2阴性,分绝经期前和后,分别优选新辅助化疗和新辅助内分泌治疗 对于拟行新辅助治疗的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应采用曲妥珠单抗联合帕妥珠单抗进行新辅助治疗,优选的化疗配伍为紫杉类药物联合卡铂(TCbHP、PCbHP),而蒽环类药物序贯紫杉类药物也是一种可选的方案(ECHP-THP)。不能耐受或不愿接受化疗的患者,HR阳性/HER2阳性可考虑内分泌治疗联合抗HER2治疗,HR阴性/HER2阳性可考虑单纯抗HER2治疗。 三阴性乳腺癌患者,推荐含蒽环类药物和紫杉类药物的常规方案(EC-T、EC-P)。 对于新辅助治疗,在第2个周期结束后,应全面评估。 新辅助化疗±靶向治疗总疗程数为6~8个周期,完成的患者可不再进行术后辅助化疗,部分未达pCR的患者可考虑强化治疗。 【晚期乳腺癌解救性全身治疗】晚期乳腺癌包括复发和转移性乳腺癌,是不可治愈的疾病。治疗的主要目的是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和延长患者生存期。 主要以内分泌治疗为主。 晚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药物(绝经定义参见附录Ⅷ)⑴ 绝经后患者的内分泌治疗推荐:芳香化酶抑制剂包括非甾体类(阿那曲唑和来曲唑)、 甾体类(依西美坦) 、ER调变剂(他莫昔芬和托瑞米芬)、ER下调剂(氟维司群)、孕酮类药物(甲地孕酮和甲羟孕酮)、雄激素(氟甲睾酮)及大剂量雌激素(乙炔基雌二醇)。⑵ 绝经前患者的内分泌治疗推荐:在OFS基础上(主要是使用LHRHa和手术去势),可参照绝经后乳腺癌处理。未行OFS的,可考虑ER调变剂(他莫昔芬和托瑞米芬)、孕酮类药物(甲地孕酮和甲羟孕酮)、雄激素(氟甲睾酮)及大剂量雌激素(乙炔基雌二醇)。 ⑶ 绝经前和绝经后患者均可考虑在内分泌治疗的基础上联合靶向治疗(CDK4/6抑制剂、mTOR抑制剂、HDAC抑制剂等,PI3Kα抑制剂尚未在国内上市)。 HER2阴性晚期乳腺癌化疗±靶向治疗 BRCA1/2胚系致病性或疑似致病性突变的患者,可以选择PARP抑制剂(奥拉帕利/talazoparib,其中奥拉帕利已在国内上市,但尚未获批相应适应证)进行治疗,或考虑参加相应临床试验。 对于三阴性乳腺癌,以TROP2为靶点、与DNA拓扑异构酶Ⅰ抑制剂偶联的戈沙妥珠单抗(sacituzumab govitecan-hziy)是一种新的治疗选择。(云顶新耀) HER2阳性(抗HER2治疗)单抗类药物曲妥珠单抗及其生物类似物、帕妥珠单抗、伊尼妥单抗等的总体安全性良好,但有可能影响心脏射血功能和增加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概率;使用TKI类药物( 拉帕替尼、吡咯替尼、奈拉替尼、图卡替尼 )有腹泻等消化道反应;使用 T-DM1(曲妥珠单抗) 有发生血小板减少症的风险; 使用DS8201有发生间质性肺病的风险 。使用以上药物时需遵医嘱配合定期随访监测(如使用单抗类药物时每3个月复查一次LVEF)。对于脑转移的患者,TKI类药物和ADC药物可优先选择。 【终末期乳腺癌姑息治疗】 姑息治疗是一门临床学科,通过早期识别、积极评估、控制疼痛和治疗其他疾病相关症状,包括躯体、社会心理和心灵的困扰来预防和缓解身心痛苦,改善因疾病而威胁生命的患者及其家属的生活质量。 【随访与康复共识】 ⑴ 术后2年内,一般每3个月随访1次。 ⑵ 术后3~5年,每6个月随访1次。 ⑶ 术后5年以上,每年随访1次,直至终身。 如有异常情况,应当及时就诊而不拘泥于固定时间。评估包括:上肢功能评估、患肢淋巴水肿、并发疾病风险评估(心脑、血脂、骨折)、生活方式评估(体重营养运动,心理社会、性生活,生育)。

我妈妈得了乳腺癌,情绪也非常的不好~~~

CerbB2即her2阳性的乳腺癌细胞通常被认为是对很多化疗药物都是耐受的。但是阿霉素和紫杉醇都能杀死her2阳性的癌细胞。化疗方案AC-T,其中的A就是阿霉素(也可使用表阿霉素E),T就是紫杉醇,所以此方案是目前最通用的化疗方案。是否使用赫赛汀,必须先确认癌细胞是否有转移。即腋下淋巴结是否有转移。国外的临床研究表明,未发生淋巴转移的乳腺癌患者手术切除后,91%都不会复发,如果发生了淋巴转移这个数字是77%。在使用赫赛汀以后不管是否淋巴转移,可以把不复发的比例提高到95%。因此,对于乳腺癌患者,手术切除是最重要的手段。如果腋下淋巴有转移,建议使用赫赛汀。如果没有发生淋巴转移可以根据家庭经济状况来考虑是否使用。赫赛汀的使用存在一定风险。首先是副作用,和阿霉素联合使用可以大大增加心脏损害发生的概率,所以通用赫赛汀会在AC化疗完再与T一起使用。第二是耐药性,很多研究已经表明部分患者her2阳性的癌细胞会对赫赛汀产生耐药性,因此,如果在原发性肿瘤的治疗阶段就采用赫赛汀,以后再复发,就缺少合适的治疗药物了。综上所述,如果没有淋巴转移,不建议使用赫赛汀。

乳腺癌化疗后的饮食不要忘记多吃水果,比如猕猴桃、杏、苹果等,其中含有很丰富的维生素,可以起到抗癌作用,大枣不仅含有山楂酸等多种抗癌成分,同时对化疗引起的白细胞降低、血小板减少有治疗作用,因此乳腺癌化疗时期可以经常食用大枣。乳腺癌化疗时期还要注意营养充足,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良好的抵抗力,而乳腺癌化疗时期身体虚弱,因此要注意适当增加蛋白质、糖分的摄入,少食高脂肪、高胆固醇类的食物,特别要保证蛋白质的摄入。化疗当天,饮食应清淡可口;经静脉化疗时空腹进行,因此应在化疗前3小时进食,此时食物已经基本消化排空,化疗结束后晚餐晚些吃,减少恶心、呕吐的症状。

乳腺癌期刊参考文献

乳腺癌是严重威胁妇女生命的常见恶性肿瘤,近年来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在某些大成市中已占妇女恶性肿瘤的首位[1]. 早期诊断与治疗,早期发现复发与转移,对乳腺癌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可见于乳腺癌组织细胞表面,细胞表面糖蛋白(CA153)是目前乳腺癌的首选肿瘤标志物. 本研究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方法检测CEA和CA153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探讨两者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为乳腺癌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一个辅助手段. 1对象和方法 对象随机收集吉林省人民医院2006年间原发性乳腺癌40例,均行改良乳腺癌根治术,并经病理诊断. 其中乳腺浸润性导管癌20例,乳腺小叶癌15例,髓样癌5例,全部为女性,年龄23~78(平均49)岁. 对照组:乳腺良性疾病20例,其中经病理诊断为小叶增生8例,乳腺纤维腺瘤12例,亦全部为女性,年龄16~72(平均47)岁. 两组病例术前均未行放化疗. 年龄经检验(P>). 方法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3 mL尽快分离血清,置-80℃冰冻保存待检,用放射免疫分析方法检测血清中CEA和CA153含量,血清CEA试剂盒由潍坊三维生物工程集团有限公司生产,CEA血清正常参考值为15 μg/L, CA153检测亦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IRMA),血清CA153试剂盒由Centocor公司生产,正常值20 U/mL,按说明书操作. 结果判断: 以试剂盒给定的阳性界值,CEA为15 μg/L. CA153为20 U/mL,高于正常值为阳性. 组织学分级: 采用BloomRichardson系统Nottingham改良方案[2],将分化程度从高到低分为Ⅰ, Ⅱ, Ⅲ级. CEA和CA153联检中如果有一项为阳性者即为阳性病例. 统计学处理: 计量数据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两组阳性率之间用χ2检验. 2结果 乳腺癌组和对照组CEA和CA153表达的比较乳腺癌组CEA 的血清含量及阳性率分别为(±) μg/L和,对照组CEA含量及阳性率分别为(±) μg/L和0. 乳腺癌组CA153的血清含量及阳性率分别为(±) U/mL和,对照组中,乳腺小叶增生有1例呈阳性,但其血清值小于 U/mL,其余均小于参考值,乳腺癌组和对照组此两项指标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表1. 乳腺癌患者血清中CEA和CA153表达与组织学分级,肿瘤大小及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见表1乳腺癌Ⅲ级分化组CEA和CA153含量及阳性率均高于Ⅰ级分化组(P<),肿瘤>5 cm组的CEA和CA153含量高于2~5cm组和<2 cm组(P<),淋巴结转移组CEA和CA153含量及阳性率高于无转移组(P<). 表1乳腺癌患者血清CEA和CA153表达与组织学分级、肿瘤大小及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略 乳腺癌患者血清中CEA表达与CA153表达的关系乳腺癌患者血清中CEA阳性组CA153含量高于CEA阴性组(P<),CEA阳性组的CA153阳性率亦高于CEA阴性组(P<),表2. 表2乳腺癌患者血清中CEA表达与CA153表达的关系 略 3讨论 肿瘤标志物目前日益广泛应用于肿瘤的诊断,临床监测,判断疗效及愈后等方面. 乳腺癌肿瘤标志物中以CEA和CA153使用的较为广泛[3]. CEA是一种非特异性肿瘤标志物,属于肿瘤细胞表面的结构抗原,是一种具有人类胚胎抗原特异决定族的酸性糖蛋白,是从腺癌和胚胎结肠粘膜组织中分离的辅助诊断指标[4],但其特异性较差,除结肠癌外,还可见于乳腺癌,胰腺癌,肺癌等,可作为肿瘤普查筛选的指标之一. 肿瘤相关抗原CA153最早发现于乳腺癌细胞,是位于细胞膜上的一种分子量较大的粘液样糖蛋白,相对分子质量300~450 ku,包括一个膜区,一个细胞内区和一个富含糖基的细胞外区,由抗人乳脂球膜抗体115D8和DF3所识别,存在于多种腺癌内,如乳腺癌,肺癌,卵巢癌及胰腺癌[5],当细胞癌变时,由于糖基转化酶被激活,引起细胞膜上蛋白酶和唾液酸酶活性增高,细胞骨架破坏,CA糖类抗原增多并从癌细胞膜上分离出来[6],向血液中释放,可作为肿瘤标志物应用于肿瘤的辅助诊断,疗效监测和转移复发的判定,当乳腺癌发生肝转移,尤其是骨转移时CA153含量会显著升高,阳性率可达100%[7],EssmannSeboth等[8]曾报道有CA153检测比临床及影像检查早48 mo发现乳腺癌转移复发的病例,因此它对乳腺癌的动态追踪、判断复发转移有一定价值. 本研究结果表明,CEA和CA153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以及转移有一定相关性,联合检测这些指标对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和愈后判断有一定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天泽,徐光炜主编,肿瘤学[M]. 天津: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2] Page DL, Ellis IO, Elston CW. Histologic grading of breast cancerLets doit (editorial)[J]. Am J Clin Pathol, 1995,103:123. [3] 孙龙安,李龙,林钢主编. 医学特种检验与实验室诊断[M]. 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153. [4] , Haglund C, Ruberts PJ. Comperison of a new tumor marker CA242 with CA191CA50 and Carcinoembryorni cantigen (CEA) Indigertive tract disease [J]. Br J Cancer, 1991,63(4):636-640. [5] 万文徽,李吉友. 肿瘤标志的临床应用[J]. 中华医学检验杂志, 1997,20(1):49. [6] Haglund C, Lundin J, Kuusela D, et al. Ca242 a new tumor marker for pancreatic cancer[J].Br J Cancer,1994,70:487. [7] 陈智周,范振符,杨剑,等. 肿瘤标记物CA153的免疫放射分析及临床应用[J]. 中华肿瘤杂志,1998,20(2):125. [8] EssmannSeboth D, Fuchs I, Jakesz R, et al. CA153 in the post operative follow up of breast cancer patients. In: Klapdor R, tumor diagnosis: application, clinical relevance, research trends[M]. New York: W Zuckschwerdt Verlag, 1994:158-159.

我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了啦!!!!!!!!!!!!!!!!?!!??!!!??!!!!!!!!!!!!!!!

自 20 世纪 70 年代末开始,全球乳腺癌发病率一直呈上升趋势。美国女性乳腺癌的患病率高达。中国虽然不是乳腺癌的高发国家,但是近年来我国乳腺癌发病率的增长速度却高出高发国家 1~2 个百分点。同时,在卫计委公布的 2013 年年鉴中显示,我国在2004年到2005年间,乳腺癌的已经成为女性死亡率最高的生殖系统肿瘤。甚至有研究表明,现在在中国,与其他大多数国家一样,乳腺癌也成为了中国女性最常见的癌症。 多梳基因家族(polycomb group,PcG)蛋白PcG是一类表观遗传抑制因子,包括PRC1和PRC2两大复合物,在决定细胞命运以及肿瘤发生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PCGF1是多梳基因家族PRC1复合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复合体主要包括PCGF蛋白、CBX蛋白,RING1蛋白和HPH蛋白。 前期研究发现PCGF1在多种肿瘤细胞中表达丰度较高,尤其以乳腺癌细胞和胶质瘤细胞表达尤为明显。以PCGF1序列为模板,设计sgRNA干扰序列,两端加入载体连接序列。通过DNA片段合成所需sgRNA序列。退火形成oligo二聚体序列后,使用T4 DNA连接酶重组干扰序列与pCAG-T7-Cas9-pgk-Puro-T2A-GFP质粒,最终成功构建 PCGF1 敲低载体。将pCAG-T7-Cas9-gRNA-pgk-Puro-T2AGFP重组载体通过脂质体转染MCF7细胞系。通过嘌呤霉素进行阳性克隆筛选,Western blotting检测PCGF1表达。结果显示成功得到了PCGF1稳定敲低的MCF7细胞系转染 MCF7 细胞系。 根据CRISPR/Cas9靶点设计原则,设计能特异性针对CDH1基因的sgRNA,以lentiCRISPR v2质粒为骨架构建能表达此sgRNA和Cas9蛋白的重组质粒.测序鉴定后,将重组质粒与逆转录病毒包装质粒VSVG,PAX2在氯化钙介导下共同转入HEK293T细胞进行病毒包装,转染48 h后收集病毒上清,直接感染人乳腺癌MCF-7细胞.采用嘌呤霉素筛选CDH1缺失的乳腺癌MCF-7细胞,通过DNA测序,Western印迹及免疫荧光染色实验验证获得的MCF-7细胞.结果:构建了靶向CDH1的CRISPR/Cas9质粒;DNA测序和Western印迹实验结果表明获得了稳定敲除CDH1的人乳腺癌MCF-7细胞.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相比对照组,稳定敲除CDH1的MCF-7细胞中已无法明显观察到E-钙黏蛋白的表达分布.结论:通过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构建了CDH1基因缺失的MCF7细胞系,为进一步研究CDH1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作用提供了基础. ESR1突变已经被证实与乳腺癌内分泌治疗耐药密切相关,在经过至少一线内分泌治疗的转移性乳腺癌患者中,ESR1 LBD突变的阳性率在54%左右,研究证实Y537S位点突变型ER的活性最高,并且近几年的研究发现ESR1 Y537S突变不仅对传统的内分泌治疗耐药,也会对最新的CDK4/6抑制剂产生耐药。 为了解决晚期转移性患者在化疗期间遇到的一系列问题,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李南林教授与来自哈佛大学Dana-Farber Cancer Institute 的乳腺癌专家Rinath Jeselsohn开展合作,最终发现氟维司群联合化疗在ER阳性、P53野生型乳腺癌细胞系中具有协同效应,同时拥有ESR1 Y537S突变的细胞系具有更高的协同效应分数;细胞G0/G1期阻滞和细胞凋亡增加可能是这两种药物发挥协同作用的主要机制。因此,对于ESR1 Y537S突变、P53野生型的乳腺癌患者,氟维司群联合化疗或许可以发挥更好的作用,但仍需进一步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研究证实。 参考文献: 闫睿, 樊嵘, 董瓅瑾,等. 利用CRISPR/Cas9系统构建PCGF1基因敲除MCF7稳定细胞系[J]. 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 2017(04):11-14. 高伟健, 朱一超, 郑幽,等. 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构建CDH1基因敲除的人乳腺癌MCF-7稳定细胞系[J]. 生物技术通讯, 2020, ;(02):33-37+117. Huang M , J Wu, Ling R , et al. Quadru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J]. Breast Cancer, 2020, 27(4).

优秀乳腺癌论文参考文献

自 20 世纪 70 年代末开始,全球乳腺癌发病率一直呈上升趋势。美国女性乳腺癌的患病率高达。中国虽然不是乳腺癌的高发国家,但是近年来我国乳腺癌发病率的增长速度却高出高发国家 1~2 个百分点。同时,在卫计委公布的 2013 年年鉴中显示,我国在2004年到2005年间,乳腺癌的已经成为女性死亡率最高的生殖系统肿瘤。甚至有研究表明,现在在中国,与其他大多数国家一样,乳腺癌也成为了中国女性最常见的癌症。 多梳基因家族(polycomb group,PcG)蛋白PcG是一类表观遗传抑制因子,包括PRC1和PRC2两大复合物,在决定细胞命运以及肿瘤发生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PCGF1是多梳基因家族PRC1复合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复合体主要包括PCGF蛋白、CBX蛋白,RING1蛋白和HPH蛋白。 前期研究发现PCGF1在多种肿瘤细胞中表达丰度较高,尤其以乳腺癌细胞和胶质瘤细胞表达尤为明显。以PCGF1序列为模板,设计sgRNA干扰序列,两端加入载体连接序列。通过DNA片段合成所需sgRNA序列。退火形成oligo二聚体序列后,使用T4 DNA连接酶重组干扰序列与pCAG-T7-Cas9-pgk-Puro-T2A-GFP质粒,最终成功构建 PCGF1 敲低载体。将pCAG-T7-Cas9-gRNA-pgk-Puro-T2AGFP重组载体通过脂质体转染MCF7细胞系。通过嘌呤霉素进行阳性克隆筛选,Western blotting检测PCGF1表达。结果显示成功得到了PCGF1稳定敲低的MCF7细胞系转染 MCF7 细胞系。 根据CRISPR/Cas9靶点设计原则,设计能特异性针对CDH1基因的sgRNA,以lentiCRISPR v2质粒为骨架构建能表达此sgRNA和Cas9蛋白的重组质粒.测序鉴定后,将重组质粒与逆转录病毒包装质粒VSVG,PAX2在氯化钙介导下共同转入HEK293T细胞进行病毒包装,转染48 h后收集病毒上清,直接感染人乳腺癌MCF-7细胞.采用嘌呤霉素筛选CDH1缺失的乳腺癌MCF-7细胞,通过DNA测序,Western印迹及免疫荧光染色实验验证获得的MCF-7细胞.结果:构建了靶向CDH1的CRISPR/Cas9质粒;DNA测序和Western印迹实验结果表明获得了稳定敲除CDH1的人乳腺癌MCF-7细胞.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相比对照组,稳定敲除CDH1的MCF-7细胞中已无法明显观察到E-钙黏蛋白的表达分布.结论:通过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构建了CDH1基因缺失的MCF7细胞系,为进一步研究CDH1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作用提供了基础. ESR1突变已经被证实与乳腺癌内分泌治疗耐药密切相关,在经过至少一线内分泌治疗的转移性乳腺癌患者中,ESR1 LBD突变的阳性率在54%左右,研究证实Y537S位点突变型ER的活性最高,并且近几年的研究发现ESR1 Y537S突变不仅对传统的内分泌治疗耐药,也会对最新的CDK4/6抑制剂产生耐药。 为了解决晚期转移性患者在化疗期间遇到的一系列问题,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李南林教授与来自哈佛大学Dana-Farber Cancer Institute 的乳腺癌专家Rinath Jeselsohn开展合作,最终发现氟维司群联合化疗在ER阳性、P53野生型乳腺癌细胞系中具有协同效应,同时拥有ESR1 Y537S突变的细胞系具有更高的协同效应分数;细胞G0/G1期阻滞和细胞凋亡增加可能是这两种药物发挥协同作用的主要机制。因此,对于ESR1 Y537S突变、P53野生型的乳腺癌患者,氟维司群联合化疗或许可以发挥更好的作用,但仍需进一步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研究证实。 参考文献: 闫睿, 樊嵘, 董瓅瑾,等. 利用CRISPR/Cas9系统构建PCGF1基因敲除MCF7稳定细胞系[J]. 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 2017(04):11-14. 高伟健, 朱一超, 郑幽,等. 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构建CDH1基因敲除的人乳腺癌MCF-7稳定细胞系[J]. 生物技术通讯, 2020, ;(02):33-37+117. Huang M , J Wu, Ling R , et al. Quadru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J]. Breast Cancer, 2020, 27(4).

宋尔卫RNA干扰的生物学原理与应用、小分子RNA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等等,学生于风燕Let-7microRNA调控乳腺癌干细胞干性的研究宋尔卫作品有主编RNA干扰的生物学原理与应用、小分子RNA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乳腺癌保乳治疗等著作,宋尔卫指导博士生于风燕的毕业论文Let-7microRNA调控乳腺癌干细胞干性的研究入选2011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宋尔卫是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院长,对乳腺癌的早期诊断经验丰富,准确率高。宋尔卫,男,中国科学院院士,毕业于德国埃桑大学,现任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院长。

循证医学乳腺癌论文参考文献

乳腺癌是严重威胁妇女生命的常见恶性肿瘤,近年来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在某些大成市中已占妇女恶性肿瘤的首位[1]. 早期诊断与治疗,早期发现复发与转移,对乳腺癌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可见于乳腺癌组织细胞表面,细胞表面糖蛋白(CA153)是目前乳腺癌的首选肿瘤标志物. 本研究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方法检测CEA和CA153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探讨两者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为乳腺癌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一个辅助手段. 1对象和方法 对象随机收集吉林省人民医院2006年间原发性乳腺癌40例,均行改良乳腺癌根治术,并经病理诊断. 其中乳腺浸润性导管癌20例,乳腺小叶癌15例,髓样癌5例,全部为女性,年龄23~78(平均49)岁. 对照组:乳腺良性疾病20例,其中经病理诊断为小叶增生8例,乳腺纤维腺瘤12例,亦全部为女性,年龄16~72(平均47)岁. 两组病例术前均未行放化疗. 年龄经检验(P>). 方法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3 mL尽快分离血清,置-80℃冰冻保存待检,用放射免疫分析方法检测血清中CEA和CA153含量,血清CEA试剂盒由潍坊三维生物工程集团有限公司生产,CEA血清正常参考值为15 μg/L, CA153检测亦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IRMA),血清CA153试剂盒由Centocor公司生产,正常值20 U/mL,按说明书操作. 结果判断: 以试剂盒给定的阳性界值,CEA为15 μg/L. CA153为20 U/mL,高于正常值为阳性. 组织学分级: 采用BloomRichardson系统Nottingham改良方案[2],将分化程度从高到低分为Ⅰ, Ⅱ, Ⅲ级. CEA和CA153联检中如果有一项为阳性者即为阳性病例. 统计学处理: 计量数据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两组阳性率之间用χ2检验. 2结果 乳腺癌组和对照组CEA和CA153表达的比较乳腺癌组CEA 的血清含量及阳性率分别为(±) μg/L和,对照组CEA含量及阳性率分别为(±) μg/L和0. 乳腺癌组CA153的血清含量及阳性率分别为(±) U/mL和,对照组中,乳腺小叶增生有1例呈阳性,但其血清值小于 U/mL,其余均小于参考值,乳腺癌组和对照组此两项指标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表1. 乳腺癌患者血清中CEA和CA153表达与组织学分级,肿瘤大小及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见表1乳腺癌Ⅲ级分化组CEA和CA153含量及阳性率均高于Ⅰ级分化组(P<),肿瘤>5 cm组的CEA和CA153含量高于2~5cm组和<2 cm组(P<),淋巴结转移组CEA和CA153含量及阳性率高于无转移组(P<). 表1乳腺癌患者血清CEA和CA153表达与组织学分级、肿瘤大小及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略 乳腺癌患者血清中CEA表达与CA153表达的关系乳腺癌患者血清中CEA阳性组CA153含量高于CEA阴性组(P<),CEA阳性组的CA153阳性率亦高于CEA阴性组(P<),表2. 表2乳腺癌患者血清中CEA表达与CA153表达的关系 略 3讨论 肿瘤标志物目前日益广泛应用于肿瘤的诊断,临床监测,判断疗效及愈后等方面. 乳腺癌肿瘤标志物中以CEA和CA153使用的较为广泛[3]. CEA是一种非特异性肿瘤标志物,属于肿瘤细胞表面的结构抗原,是一种具有人类胚胎抗原特异决定族的酸性糖蛋白,是从腺癌和胚胎结肠粘膜组织中分离的辅助诊断指标[4],但其特异性较差,除结肠癌外,还可见于乳腺癌,胰腺癌,肺癌等,可作为肿瘤普查筛选的指标之一. 肿瘤相关抗原CA153最早发现于乳腺癌细胞,是位于细胞膜上的一种分子量较大的粘液样糖蛋白,相对分子质量300~450 ku,包括一个膜区,一个细胞内区和一个富含糖基的细胞外区,由抗人乳脂球膜抗体115D8和DF3所识别,存在于多种腺癌内,如乳腺癌,肺癌,卵巢癌及胰腺癌[5],当细胞癌变时,由于糖基转化酶被激活,引起细胞膜上蛋白酶和唾液酸酶活性增高,细胞骨架破坏,CA糖类抗原增多并从癌细胞膜上分离出来[6],向血液中释放,可作为肿瘤标志物应用于肿瘤的辅助诊断,疗效监测和转移复发的判定,当乳腺癌发生肝转移,尤其是骨转移时CA153含量会显著升高,阳性率可达100%[7],EssmannSeboth等[8]曾报道有CA153检测比临床及影像检查早48 mo发现乳腺癌转移复发的病例,因此它对乳腺癌的动态追踪、判断复发转移有一定价值. 本研究结果表明,CEA和CA153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以及转移有一定相关性,联合检测这些指标对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和愈后判断有一定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天泽,徐光炜主编,肿瘤学[M]. 天津: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2] Page DL, Ellis IO, Elston CW. Histologic grading of breast cancerLets doit (editorial)[J]. Am J Clin Pathol, 1995,103:123. [3] 孙龙安,李龙,林钢主编. 医学特种检验与实验室诊断[M]. 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153. [4] , Haglund C, Ruberts PJ. Comperison of a new tumor marker CA242 with CA191CA50 and Carcinoembryorni cantigen (CEA) Indigertive tract disease [J]. Br J Cancer, 1991,63(4):636-640. [5] 万文徽,李吉友. 肿瘤标志的临床应用[J]. 中华医学检验杂志, 1997,20(1):49. [6] Haglund C, Lundin J, Kuusela D, et al. Ca242 a new tumor marker for pancreatic cancer[J].Br J Cancer,1994,70:487. [7] 陈智周,范振符,杨剑,等. 肿瘤标记物CA153的免疫放射分析及临床应用[J]. 中华肿瘤杂志,1998,20(2):125. [8] EssmannSeboth D, Fuchs I, Jakesz R, et al. CA153 in the post operative follow up of breast cancer patients. In: Klapdor R, tumor diagnosis: application, clinical relevance, research trends[M]. New York: W Zuckschwerdt Verlag, 1994:158-159.

一、循证医学实践的方法与步骤

从本质上讲,循证医学是建立在以下5项相互联系的观念上的:①临床决策的根据是现有的最佳科学证据;②临床上遇到的问题决定了需要寻找的证据;③寻找最佳证据意味着采用流行病学和生物统计学的思维④寻找证据和对证据进行批判性评论得到的结论,只有在变成处理患者或作出医疗保健决策的行动时才有用;⑤对医生的医疗实践应该经常进行监督和评价,不断总结提高。循证医学实践就是医生结合临床经验与最好证据对患者进行处理的全过程,包括提出问题,检索证据,评价证据,结合临床经验与最好证据对患者作出处理和效果评价5个步骤。但这些结构式的步骤并非对每个患者,对每天的医疗实践都是可行的。下面分别加以具体说明。

(一)确定临床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实践循证医学的第一步,首先是提出问题。在临床实践中遇到传统理论知识和经验不易解决的问题,但又必须弄清楚,否则有碍于对患者的正确处理时,强调临床医生必须准确地来采集病史、查体及收集有关实验结果,占有可靠的一手资料,经过仔细分析论证后,方可准确地找出临床存在而需解决的疑难问题,如诊断、治疗方案选择、预防、预后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除了有利于患者诊治决策外,也有利于本人和本专业水平的提高。在实践中人们经常会发现某些需弄清的问题用传统理论知识和经验不易解决。例如:一些新检验项目在临床诊断评价中参差不齐。检索了1995年前发表的中性粒细胞抗体诊断Wegener肉芽肿文献747篇,该试验的敏感性从3钱到9器,特异性从88%到100%。如此大的差异,岂不是问题?又如:对一位有乳腺癌家族史的绝经妇女,我们是否可以采用雌激素替代疗法来治疗骨质疏松症?如果采用,治疗的效果和发生乳腺癌的危险性孰大孰小?这些都需要通过循证医学实践过程来加以解决,故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实施循证医学的关键,也是实践的第一步。

(二)检索相关文献,寻找可以回答上述问题的最佳证据

检索证据的前提是提出问题。虽然提出问题似乎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一过程可帮助检索者获得一个贴切的答案,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一个理想的临床问题应包括下列4个要素:患者或人群、干预措施或暴露因素、结局与对比。检索有关医学文献可根据第一步提出的临床问题确定“关键词”,然后应用电子检索系统和期刊检索系统,检索相关文献,从这些文献中找出与拟弄清的临床问题关系密切的资料,再作分析评价使用。对于临床问题,我们还可以咨询上级医师、查询教科书、医学期刊及其相关电子出版物,现在刊登的文献资料多已经过严格的评价,具有较好的真实性,可靠性和临床实用性,如美国内科医师学院杂志俱乐部认cPJc)、循证医学杂志、CoehraneLibrary,Bestevidenee,CliniealEvidenee,evidenee一basdeardiolg丫等。特ZIJ要强调的是电子计算机与intemet为查阅文献、获得分析资料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1、选择文献方法:文献资料选择应分三步进行:(1)初筛:根据题目和摘要,筛除明显不合格文献,对己肯定或不能肯定的文献查出全文。(2)阅读全文:对可能合格的文献,逐一阅读和分析,以确定是否合格。(3)与作者联系:如对文中提供的信息有疑问,还可与作者联系,获得有关信息以后再决定取舍。

2、采集文献证据基本途径。(1)手工检索和计算机检索根据具体条件和情况采用人工或手式计算机检索,如通过Medline、网上医学数据库〔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NLM)的Pudmed,网址为:~.〕(2)通过一类再版的新型杂志采集这类新型杂志检索了许多杂志,找出那些既同临床实践相关,又经过了严格质量评估的文章,同时又增加了有经验医师的相关评价,并冠以与临床相关的更醒目的标题。这类综合性的文摘、文章如ACP杂志俱乐部(美国大学医师学会主办,双月刊)每期检索50种针对患者的、既符合严格的科技方法学标准又同临床限学相关的有关临床诊断、预后、治疗、病因学、”理质量及卫生经济方面研究的文章。它们阐明了相关问题,如果是关于疗效的,研究中是否采用随机分配患者的治疗方案?如果是关于诊断的,是否独立运用盲法同金标准进行了比较?如果是有关预后的,患者在发病初期是否出现一致的症状?每一篇文章在杂志中占一页,据读者调查显示这些文章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和实用性.又如英国的EBM杂志,运用了同样的方式,扩展到涉及外科、妇科、儿科、精神病学等更广的范围,已由英国医学出版公司于1995年出版发行。由Mcmaster大学和英国牛津大学E服研究中心联合编辑的一种严格评价现有临床医学证据的教科书也已出版。(3)通过Coehrane协作网采集1993年在英国成立了Cochrane协作网,其目的是收集临床医学各专业和亚专业的全世界临床研究结果,进行系统评价/Meta分析,再发表结果,为医疗实践和卫生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实践循证医学提供“证据”。该协作网通过出版计蒸机软盘、网络及其他各种方式提供信息.通过上述这些途径,临床医师便能简捷而有效地从经过统一标准评判过的大量临床专题中找出自己所关心问题的最佳证据,完成循证医学关健的第二步。

3、判断临床文献的科学性和可靠程度。循证医学将临床文献依据等科学性和可靠程度粗略分为四级水平(1)一级:按照特定病种的特定疗法收集所有质量可靠的随机对照试验后所做的系统评价资料。若由多数中心联合统一规划R口研究就可能在短期内完成大宗病例RCT汇总分析,包括有80%以上的随访率,设计上同质性,95%可信区限窄,分组病例数累计达到400例。(2)二级:单个的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虽然临床研究已不属于RCT设计,但仍为队列研究(c。hrtstudy),即两组为对比治疗,诊断相同的、或对照组未有治疗和并非连续病例等。(3)三级:包括虽未使用随机对照试验但设计很好的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或无对照的系病列观察文献。(4)四级:为个人经验性意见,并无专家组讨论核定。总之以第一、二级小平文献依据可靠性最高,三级可靠性降低、四级由于受个人经验局限。相对可靠性最低。

(三)、评价所收集证据的真实性,作用大小和实用性对于查询到的文献资料,临床医师应根据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评价文献的原则进行严格评价,而不能盲目相信。不同研究类型的文献资料有不同的评价方法,如治疗性研究的评价标准为:研究对象是否被随机分配入组、研究对象是否有失访、失访病例的处理是否恰当、是否采用盲法进行研究和测量结果、各组研究对象的基线情况是否可比,各组研究对象接受的其它措施是否一致等。英国已经研究成功了一种简便有效、可以很快学会的评价一篇临床论著的真实性和用途的方法,3个步骤称为关键性评判题目(criticallyapprai。edtopic,CAT),现介绍如下:

1、研究结果正确吗?(l)、研究对象是否随机分配到治疗组和对照组?(2)、进入实验的患者对结论都有意义吗?①随访完成情况?②不依从者仍在原来的组中被分析吗?(3)使用盲法了吗?(包括患者、医生、研究者)(4)实验开始时间可比吗?(5)除了有干预方法,对各组的处理相同吗?

2、研究结果是怎样?(1)疗效是多少?根据资料性质计算疗效小。(2)疗效的精确度是多少?参考P值大小或95%可信区间。3、这个结果对治疗我的患者有帮助吗?(1)结果可以用于我的患者吗?(2)所有重要的临床结局均被考虑了吗?(3)治疗收效与潜在的危险和费用的比较。在阅读文献的同时,即对上述各项内容回答是“是、否或不清楚”片进行有关疗效大小的`计算,进而综合评价这些证据的价值。

(四)将证据一与临床专业知识和病人的期望进行整合。由于主管的病人与临床资料中病例存在性别、年龄、并发症、疾病严重程度、依从性、社会因素、文化背景、生物学及临床特征的差别。因此,真实可靠且具有临床价值的研究证据并不一定能直接应用于每一位医生主管的病人,医务人员必须结合自己的临床专业知识经验、病人的具体情况、病人的选择进行综合考虑,作相应的调整。这样,将经过严格评价的文献、从中获得的真实可靠并有临床应用价值的最佳证据用于指导临床决策,服务于临床。反之,对于经严洛评价为无效甚至有害的治疗措施则否定;例如在检验医学,上世纪90年代,有36个常用的临床检验项目曾被淘汰。去年卫生部规定关于出凝血检查仪器测定出血时间、以凝血四项替代凝血时间测定,就是循证检验医学应用的一个很好实例。也说明对于那些尚难定论并有期望的实验室检查或诊治措施.,还需进一步提供研究信息,作出更好的发选择。

(五)评估循证医学实践后的效果和效率,便于改进提高。在应用最佳证据对患者的临床实践中,必定有成功或不成功的经验或教训。临床医生应进行具体分析和评价,从中获益,达到提高认识、增进学术水平和提高医疗质量的目的。事实上,任何临床处理都应该通过一定的监督机制进行随访,举是一种连续的证据累加过程,在实际情况中,医生应该考虑如何增加自己的知识来提高诊治技术,特别是如何利用大量的、高质量的、事先经过消化的信息来指导临床实践。通过实践,提高临床学术水平和医疗质量,这也是临床医生自身进行继续教育的方法与过程。

二、循证医学实践的主要内容

循证医学的应用广泛,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识别不确定的问题、并转换为临床问题

即在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充分地利用现有的文献等证据,来发现或识别一些不确定问题或领域并形成相关的、有针对性的、且容易解决的临床重要问题

(二)发现并评价证据

通过检索法寻找解决该临床问题所必需的各种证据。对收集的各种证据,利采种规定的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来进行客观的评价,以确定每一证据的主要意义。

(三)评价证据提出的有关建议或推论的临床

可应用性,并确定是否采用。不同证据所做出的各种临床建议或推论往往是不同的,有时甚至是相反的,为此都必须通过评估,以明确哪些可以采用,哪些不能采用。在综合分析各种证据的基础上,提出是否应用这些证据。

(四)评价应用的效果

利用一定的评价技术来评价应用效果。

(五)总结并存储报告

这是所有卫生工作者的义务和责任,及时地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将有用的知识技术存储并且传播,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整个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三、循证医学实践的例证

循证医学虽然在我国起步较晚,但通过我国循证医学工作者的积极努力,近年已有快速发展。临床医生积极学习循证医学方法,应用于临床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以下举几个例子说明。

1、在儿科临床判断小儿咳嗽时是否患了肺炎,应注意小儿的呼吸。2一12月婴儿如果呼吸次数超过50次/min,并有咳嗽可诊断为肺炎。经过跨国家、多中心、随机、双盲、大样本的研究后发现,它与应用听诊器,X线照片相比较,诊断正确率相等,己得到国际公认并在全球推广,这是循证医学在儿科界的一个伟大实践。

2、在内科心血管专业临床通过循证医学实践,获得了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aJAP)措施的证据后,将证据应用于临床,指导临床医疗决策的制定,这对有效解决临床疑难问题,提高医疗质量,提高服务效益,合理利用卫生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比如:评价后的治疗措施认为,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是心脑血管疾病治疗的重要手段,阿斯匹林在UAP治疗中的价值得到充分肯定,可作为此类疾病的常规治疗手段,常用剂量为75一325mg/d;抵克力得可作为阿斯匹林过敏或不耐受者的选择,肝素抗凝不应作为UAP治疗的常规手段,此外在抗心肌缺血治疗措施中,硝酸醋制剂、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能缓解症状、减少再发率等,但无证据证明此类药物在减少UAP远期心脏性死亡和心肌梗死发生方面有肯定作用。早期介入治疗在减少uAP症状发作和入院时间确有益处,但对心血管死亡和心肌梗死发生并无影响,其远期效应尚不清楚,这些结果的应用,都解决了传统治疗中的相关的问题。

3.在检验科临床近年来,随着先进检测技术的应用和国外先进仪器的引进,我国的医学检验事业得到很大的发展与提高。其中一个特点是,用很少的标本进行多项目检测成为了可能,给病人带来了方便,减少了病人的痛苦。但目前国内有许多医疗单位为了追求经济效益,盲目开展检验项目大组合。不管病人什么病,一来看病,医生就做一个几十项的“大组合”检查,且这种“大包围”做法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这种‘大组合”造成了医疗资源的巨大浪费,加重了病人的负担。一些对该种疾病来说并无太大价值的证据、甚至对诊断无关意义的检验被滥用,形成了非常实际而迫切需解决的问题。发达国家在经过80年代检验项目用于临床诊断的“激增期”后,目前已进入“冷静期”,即从以往全面的、多项目的检验转向有针对性的、必须的项目检测。这是循证检验医学的发展,要求对诊断试验重新评价,做到合理、正确的进行诊断试验,避免了滥用与误用。

总上所述,循证医学的出现使医学模式由经验医学向循证医学发展,循证医学的实践是最关健的内容,决定了它的效果与质量。我们一定要掌握患者、医生和最佳临床证据三大要素,按照“五步曲”实践循证医学,才能制定最佳方案,卓有成效地解决患者的问题。

八代御医特别提示:在许多癌症和恶性肿瘤需要医治和专业咨询的基础上!在这里我给大家讲个神话故事:传说在唐朝贞观十三年;唐僧西天取经是家家户户大家个个知道;但是:唐僧西天取经路上一路劳累途径湖南双峰县不幸病倒大家就不知道了。八代御医告诉你:唐僧是肉体凡胎旅途劳累风餐露宿只感觉恶心呕吐,腹部饱胀肿痛难忍实在走不动了只好停下来治病!那时候医学不发达,悟空只好送唐僧去一个草药郎中家里医治!这个草药郎中也就是我祖父的祖父~ ~ ~ 我祖父的祖父接待了唐僧师徒,认认真真给唐僧做了诊断:结果发现是肝癌晚期;最多活不过30天!好好安慰唐僧,并且给唐僧用了药物得到了暂时的控制!把实情告诉了悟空!悟空听了急的团团转,这可如何是好!唐僧是金蝉子转世,要是这么死了,怎么向如来佛祖和观世音菩萨交代!还是八戒想通了说:师父是绝症,凡人是治不好的得靠神仙治呀!是一语惊醒梦中人,悟空一个筋斗云去了南海请来了观音菩萨!观音菩萨给唐僧用了:天山雪莲、灵芝、回魂草!冬虫夏草等等名贵药材!在我祖父的祖父~ ~ ~的精心照料下几天就康复了!拜别观音菩萨继续西行!观音菩萨看我我祖父的祖父~ ~ ~是个地地道道的老实人就把治疗癌症的方法和药物全部传授给我我祖父的祖父~ ~ ~从此以后我祖父的祖父~ ~ ~用观音菩萨传授的方法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就发明了《神威抗癌排毒散》救治过许许多多的癌症病人受到了当地老百姓的好评!人人都夸我祖父的祖父~ ~ ~是神医!10年以后唐僧西天取经归来就把这件事汇报给皇帝!当时唐太宗李世民就降旨把我祖父的祖父~ ~ ~招进皇宫当了御医!由于我祖父的祖父~ ~ ~医术医技高超名震全国,是当时皇室最跑红的御医!八代御医告诉你:这是神话故事不要去求证故事的真实性!是读书人编写出来的故事!但是:我我祖父的祖父~ ~ ~确确实实是皇宫里的御医有史书记载不会有假!家传的《神威抗癌排毒散》确确实实很灵验!消除肿块和抗癌止痛效果确实不错!治疗癌症不要让病人自己吓死自己!要学好心里战率化解病人心里的矛盾才能战胜癌魔是最可靠的!一般癌症延长八——十年基本上不成问题!现在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复旦大学优秀学子朱源已经成功破解脑癌密码!在不久的将来治疗癌症会更加轻松容易!●八代御医●特别提示:癌症并非不治之症,也没有传染,但是这个病有遗传!但是多数癌症患者的死亡最重要是受惊吓和恐惧所造成!因此:治疗癌症需要从心理疗法着手!重点是心理安慰和中草药配合治疗!能够熬过危险期就可以长寿!精神安慰得好,患者心理舒坦癌症病灶就不会扩散!患者要有坚强的生存毅力,要有快乐的生活态度,那么癌他几十年也不成问题!患者有坚强的生存毅力就可以战胜癌魔,从阎王哪里抢回生命!肿瘤和癌症实际就是一个马蜂窝!不碰倒好!一碰不得了!会加速恶化的!化疗本来是个好办法,但是在杀死癌细胞的基础上同时也杀死了免疫细胞!促使你的免疫力下降,免疫力下降癌细胞就死灰复燃!但是得了癌病就不要怕!坚强和乐观结合我爷爷传下来的《神威抗癌排毒散》就会出现奇迹!延长寿命8--10年不成问题!确定是癌症,带癌生存的也有不少!一位叫彭正斋的患者在我爷爷在的时候就是肝癌!当时是我爷爷给他开的抗癌药物,后来我爷爷西去了,就是我的爸爸给他看病抗癌!最终2006年10月份死了!死前去医院诊断过,癌症病灶没有扩散!证明他死的不是癌症病!在我爷爷接待他治疗时是58岁,死的时候是85岁!是癌症患者中最高的寿星!创造出癌症康复最新的希望! 八代御医告诉你现在临床上医学专家总结:癌症患者参加社会活动后精神上会产生更多的信心和力量,注意力也会转移,对基本进一步康复有好处。作为癌症病人的亲属,应该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协助病人恢复部分或许全部家庭和社会工作!切勿过多包办!早期患者无肿瘤转移者,通过抗癌治疗半年后可以考虑工作半天或许从事轻松工作!中期患者抗癌治疗1年以后可以适当从事工作必须继续药物调理!晚期一般难以找工作,避免体力劳动!但常常复视脑力劳动带来的副面影响。特别是创造性的脑力劳动,消耗的能量并不低!建议从轻松工作做起!适应一至二年,并且慢慢恢复劳动强度!中晚期患者建议抗癌治疗5年左右!在这里我要对你说的是治病心情最重要!祝你开心快乐!

检测乳腺癌论文

没有找到晚期乳腺癌和转移性乳腺癌的诊断标准,这里有乳腺癌复发的定义,你可以看一下郭仁宣编的《乳腺外科学》,里面是这么描述的:肿瘤的复发是指经过治疗肿瘤已经消失,经过一定时间后,同样的肿瘤再次出现。所谓的肿瘤已经消失,是指肉眼或临床检查所能认知的范围,从病理学的角度上讲肿瘤的复发一定是机体的某处有癌细胞残留。日本的《乳腺癌处理规约》中定义:组织(细胞)学确定的乳腺癌经过治疗(手术、放疗、化疗等)在临床上一度消失后再次出现称为复发,但需除外多发癌。郭仁宣的《乳腺外科学》把乳腺癌的复发分为局部复发和转移复发,详细内容你可以再看一下。

乳腺癌是严重威胁妇女生命的常见恶性肿瘤,近年来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在某些大成市中已占妇女恶性肿瘤的首位[1]. 早期诊断与治疗,早期发现复发与转移,对乳腺癌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可见于乳腺癌组织细胞表面,细胞表面糖蛋白(CA153)是目前乳腺癌的首选肿瘤标志物. 本研究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方法检测CEA和CA153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探讨两者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为乳腺癌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一个辅助手段. 1对象和方法 对象随机收集吉林省人民医院2006年间原发性乳腺癌40例,均行改良乳腺癌根治术,并经病理诊断. 其中乳腺浸润性导管癌20例,乳腺小叶癌15例,髓样癌5例,全部为女性,年龄23~78(平均49)岁. 对照组:乳腺良性疾病20例,其中经病理诊断为小叶增生8例,乳腺纤维腺瘤12例,亦全部为女性,年龄16~72(平均47)岁. 两组病例术前均未行放化疗. 年龄经检验(P>). 方法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3 mL尽快分离血清,置-80℃冰冻保存待检,用放射免疫分析方法检测血清中CEA和CA153含量,血清CEA试剂盒由潍坊三维生物工程集团有限公司生产,CEA血清正常参考值为15 μg/L, CA153检测亦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IRMA),血清CA153试剂盒由Centocor公司生产,正常值20 U/mL,按说明书操作. 结果判断: 以试剂盒给定的阳性界值,CEA为15 μg/L. CA153为20 U/mL,高于正常值为阳性. 组织学分级: 采用BloomRichardson系统Nottingham改良方案[2],将分化程度从高到低分为Ⅰ, Ⅱ, Ⅲ级. CEA和CA153联检中如果有一项为阳性者即为阳性病例. 统计学处理: 计量数据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两组阳性率之间用χ2检验. 2结果 乳腺癌组和对照组CEA和CA153表达的比较乳腺癌组CEA 的血清含量及阳性率分别为(±) μg/L和,对照组CEA含量及阳性率分别为(±) μg/L和0. 乳腺癌组CA153的血清含量及阳性率分别为(±) U/mL和,对照组中,乳腺小叶增生有1例呈阳性,但其血清值小于 U/mL,其余均小于参考值,乳腺癌组和对照组此两项指标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表1. 乳腺癌患者血清中CEA和CA153表达与组织学分级,肿瘤大小及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见表1乳腺癌Ⅲ级分化组CEA和CA153含量及阳性率均高于Ⅰ级分化组(P<),肿瘤>5 cm组的CEA和CA153含量高于2~5cm组和<2 cm组(P<),淋巴结转移组CEA和CA153含量及阳性率高于无转移组(P<). 表1乳腺癌患者血清CEA和CA153表达与组织学分级、肿瘤大小及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略 乳腺癌患者血清中CEA表达与CA153表达的关系乳腺癌患者血清中CEA阳性组CA153含量高于CEA阴性组(P<),CEA阳性组的CA153阳性率亦高于CEA阴性组(P<),表2. 表2乳腺癌患者血清中CEA表达与CA153表达的关系 略 3讨论 肿瘤标志物目前日益广泛应用于肿瘤的诊断,临床监测,判断疗效及愈后等方面. 乳腺癌肿瘤标志物中以CEA和CA153使用的较为广泛[3]. CEA是一种非特异性肿瘤标志物,属于肿瘤细胞表面的结构抗原,是一种具有人类胚胎抗原特异决定族的酸性糖蛋白,是从腺癌和胚胎结肠粘膜组织中分离的辅助诊断指标[4],但其特异性较差,除结肠癌外,还可见于乳腺癌,胰腺癌,肺癌等,可作为肿瘤普查筛选的指标之一. 肿瘤相关抗原CA153最早发现于乳腺癌细胞,是位于细胞膜上的一种分子量较大的粘液样糖蛋白,相对分子质量300~450 ku,包括一个膜区,一个细胞内区和一个富含糖基的细胞外区,由抗人乳脂球膜抗体115D8和DF3所识别,存在于多种腺癌内,如乳腺癌,肺癌,卵巢癌及胰腺癌[5],当细胞癌变时,由于糖基转化酶被激活,引起细胞膜上蛋白酶和唾液酸酶活性增高,细胞骨架破坏,CA糖类抗原增多并从癌细胞膜上分离出来[6],向血液中释放,可作为肿瘤标志物应用于肿瘤的辅助诊断,疗效监测和转移复发的判定,当乳腺癌发生肝转移,尤其是骨转移时CA153含量会显著升高,阳性率可达100%[7],EssmannSeboth等[8]曾报道有CA153检测比临床及影像检查早48 mo发现乳腺癌转移复发的病例,因此它对乳腺癌的动态追踪、判断复发转移有一定价值. 本研究结果表明,CEA和CA153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以及转移有一定相关性,联合检测这些指标对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和愈后判断有一定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天泽,徐光炜主编,肿瘤学[M]. 天津: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2] Page DL, Ellis IO, Elston CW. Histologic grading of breast cancerLets doit (editorial)[J]. Am J Clin Pathol, 1995,103:123. [3] 孙龙安,李龙,林钢主编. 医学特种检验与实验室诊断[M]. 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153. [4] , Haglund C, Ruberts PJ. Comperison of a new tumor marker CA242 with CA191CA50 and Carcinoembryorni cantigen (CEA) Indigertive tract disease [J]. Br J Cancer, 1991,63(4):636-640. [5] 万文徽,李吉友. 肿瘤标志的临床应用[J]. 中华医学检验杂志, 1997,20(1):49. [6] Haglund C, Lundin J, Kuusela D, et al. Ca242 a new tumor marker for pancreatic cancer[J].Br J Cancer,1994,70:487. [7] 陈智周,范振符,杨剑,等. 肿瘤标记物CA153的免疫放射分析及临床应用[J]. 中华肿瘤杂志,1998,20(2):125. [8] EssmannSeboth D, Fuchs I, Jakesz R, et al. CA153 in the post operative follow up of breast cancer patients. In: Klapdor R, tumor diagnosis: application, clinical relevance, research trends[M]. New York: W Zuckschwerdt Verlag, 1994:158-159.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