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是宋四家之一。他一生练字勤奋,传统功力深厚。兼善多体,临帖逼似,拟之乱真。人们称他的字为“集古字”。在博采众长之后于二王用功最深。特别从王献之书法中得益最多。董其昌认为米字“宋朝第一”,苏轼对米芾的字评价最高,认为“当于钟王并行,非但不愧而已”。米芾的字存世数量较大。其行草书最出名。这与米芾的狂放不羁、不随流俗的个性有关。其用笔中侧结合,结字及点画形态变化丰富。行款灵活,不循直线。其笔力遒劲,燥润结合,不遵俗法,不循俗态。但用笔不悖传统。后来学米者追求狂放,往往坠入狂怪一路。
因为《蜀素帖》是采用丝织品书写的,更能体现出米芾的写字风格,笔触精致,墨色浓淡相宜,风格洒脱精致,是一幅传世名帖。
《蜀素帖》不尽完美,囿于国人长久的思维恐惧症,即使满腹狐疑,也终归对《蜀素帖》作者的归属深信不疑。音乐,戏曲和书法一样,艺术家的精神实质是相通的,能够流传千古的作品往往是杰出的,多数情形下,我们对任何演奏的音乐的任何瑕疵是很敏感的,对他们的要求也是很苛刻的。但在书法艺术上,辛亥以降,特别是建国以后,我们却给予了书法的"传世名作"以极大的宽容。
米芾,字元章,汉族人,姓米也姓芊,陕西人,后来迁到了北襄阳,也曾在江苏镇江定居过,米芾是北宋的书法家、鉴定家、画家和理论家,在北宋当时很有名的“宋四家”中,其中一位就米芾,他曾经在学校里当过老师和书画博士,还当过礼部员外郎。
米芾《蜀素帖》部分
米芾擅长写诗文,画书画,还懂得鉴别物品的真假,米芾创立了米点山水,米芾的性格很怪异,行为举止也有些疯狂,曾有人叫他“米颠”。
《蜀素贴》是米芾的作品,长厘米,宽厘米,71行658个字,上面一共有八首诗,蜀素贴也叫做“拟古诗帖”,为什么会叫蜀素贴呢?蜀是指蜀地,现在指的是四川,四川有一种质量好的本色绢布,就叫做蜀素,蜀素的制作很讲究,上面织的是乌丝,是很珍贵的物品。
当时有个叫邵子中的人将它裱成了长卷,他希望自己的子孙后代可以在上面题诗写文什么的,但是传了三代却没人敢在上面写什么,后来米芾见到之后便在上面写了五七言八首诗,写得随手自如像如鱼得水一般一挥到底,当时米芾三十八岁,他的文采令人瞠目结舌,这就是“蜀素贴”。
米芾蜀素贴结构笔法很率意,结体很诡异,独具一特的风格跟晋唐以前和平简远的书风大不相同,蜀素贴创造出了神采奕奕的意境,后人称它为中华第一美帖,现在它被收藏在台湾的故宫博物院里。
古往今来的众多文人,要么是在词赋上有很高的造诣,要么是在书法上功夫精妙,要么是在诗文创作上独有成就,而很难有人精通各家所长于一身,比如说欧阳修,在散文方面的成就最高,再如李白,写诗无数,被称为“诗仙”,再比如张旭,在书法艺术上有极深的造诣,等等,众多著名的古代文人都有其精通的艺术,虽然对于别的方面有所涉猎,却也未达到精通的境界,而有一个人与他们都不同,他不仅能写诗,能作文,擅长书画,精通鉴别,对于收藏也有很高的热情,此人便是米芾。
米芾像
说起米芾,就不得不提到他的另一个雅号“米颠”,这是由于他在行为举止穿着方面的怪异和癫狂形态而被当世人起的一个名号,他遇见奇石都会称兄道弟,故而得此名号也算是吻合他的性格和行为。米芾擅长创作水墨山水画,而且在书法上所下的功夫也是很深的,他对传统书法大师的笔法和神韵都有自己独特的领悟和见地。对于写诗,他也是要求严格,即便是写了很多次也不满意,可见他对创作的严谨态度,令人钦佩。
米芾传世的作品没有很多,尤其是水墨山水画基本是没有存于后世的,而在墨迹作品方面,主要有《苕溪诗卷》、《蜀素帖》等,在书论方面,有《书史》、《评字帖》等。米芾传世的作品大多数是小字,仅存的大字作品有《多景楼诗》,现收藏在上海博物馆里,另外一幅《虹县诗》收藏在东京国立艺术观,还有一幅《研山铭》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在诗词方面,米芾流于后世的作品有《水调歌头?中秋》、《洞庭芳?咏茶》等,虽然传世的大作没有多少,但是我们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在这些艺术方面所下的功夫是很深的,涉猎也是很广泛的。
在历史中,米芾是宋朝时期著名的书画家,画家以及书画理论家,米芾字元章,号称是海岳外使和火正后人。她非常擅长书法和绘画,其中,对于书法,他擅长各种字体,比如,草书,隶书,行书等等。他还能够鉴定各种书画的真假,也非常喜欢收藏一些好的书画作品。因为她的性格有些怪异,举止有些颠簸,所以被世人称为“米颠”。
米芾图片
在文言文《米芾索帖》中就生动形象的写出了米芾怪异的性格和颠簸的举止。《米芾索帖》是结选自《石林燕语》中的一篇文言文。讲的是一个关于米芾向蔡攸索要帖子的故事。
《米芾索帖》中第一句是这样写的:“米芾诙谲好奇,在真州,米芾常诣蔡太保攸于舟中,攸出所藏佑军《王略帖》示之”。意思是米芾的好奇心非常重,所以他在真州的时候,就特意的去拜访蔡攸,蔡攸见他的态度,也非常高兴,所以就将珍藏的王羲之《王略贴》拿出来给米芾看,没想到米芾看了之后特别喜欢,爱不释手,并要求蔡攸把《王略贴》送给他。蔡攸便一口拒绝了。
米芾见蔡攸丝毫没有想要想要把《王略贴》送给他的意思,便怒吼道:“你如果不把画送给我,我就投江自尽”。起初蔡攸以为米芾只是开玩笑说说罢了,没想到米芾已经起身往船边走去,准备投江自尽。蔡攸立马起身拉住他,无奈之下,还是把《王略帖》给了米芾。
从《米芾锁帖》这篇文言文可见米芾的性格确实怪异,举止颠簸,但是也从侧面体现了她对于书法的无比喜爱之情。
米芾是北宋著名的书画家,米芾生活的时代是一个文人画愈加成熟的时代,可绘画的题材包括人物、山水、松、竹、石、花草等,范围宽泛,也正是因为如此,使得米芾在山水画上有了极高的艺术成就,他在水墨山水画上画功深厚,实力超凡,他所追求的是一种江南水乡的一种自然的古朴风貌,被人称为“米氏云山”。
《米芾多景楼诗帖》书引
米芾在传统书画艺术上的功力最深,他集众家传统艺术特点于一身,开创了属于他自己特有的风格,章法随意,变幻无穷,笔法、章法、字体等都有着米字独有的特点,而《多景楼诗帖》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多景楼诗帖》用墨迹行书所作的纸本长卷,到了宋代被改装成了册子。总共有四十一行,每行有二、三字,总共九十六个字,如拳头大小。这幅帖子以诗书结合,字体刚劲,神采飞扬,气势恢宏,是米字风格中最为豪放的。这幅书帖是米芾晚年在江苏甘露寺内游览时为寺院禅师而创作的,算是他晚年书风的代表作。全帖用笔明快利索,苍劲有力,用墨上随其自然,任其天成,字与字的结构上节奏感强烈,章法一气呵成,气势恢宏,字迹的线条上也是极其的美。这幅诗帖从表面上看去豪放单纯,实则不是。从作品的深处,我们可以看到其中包含的历代书法家笔法艺术的众家所长,它们在摩擦与整合中形成了全帖整体豪放和谐的风格元素。米芾以其独特的艺术创作理念,为我们创造出了一个生动丰富又豪放的书法世界,令人佩服称叹。
米芾留于后世的多是小字作品,仅存的几幅大字作品如《多景楼诗帖》现收藏在上海博物馆里,还有一幅《研山铭》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
听说过一个成语叫天马行空吗?对的,这里说的天马,指的就是《天马赋》里面的“伊犁马”。不过准确的说,天马行空这个词不是出自《天马赋》,而是出自元代刘廷振的《萨天锡诗集序》。此“天马”和彼“天马”指的都是同一品种。
天马赋选段
根据《汉书》记载,汉武帝时期乌孙国养马已经极具规模,且马种优良。他们每年都要向汉朝进贡马匹。汉武帝十分喜欢乌孙马,所以给其赐名叫做“天马”。
宋代的书法家米芾似乎也和汉武帝一样,十分喜好这种马匹,所以成就了《天马赋》。《天马赋》体裁是辞赋,为米芾行书的珍品之作,也是其书法传世的真迹之一。作品笔力刚劲有力,文章把天马描绘地惟妙惟肖,有气吞万里直势。清代的康熙皇帝称其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但是对于这幅作品是否属于米芾的疑问,一直在书法界和文学界存在争议。在元代之前,一般人都认为确实是米芾的真迹无疑。而到了明代,书法家董其昌声称其曾见过《天马赋》的四种刻本。第一种,在这篇辞赋的结尾,题有“平海大师书”的字样;第二种,有元代黄公望的跋,上面是这么说的,当他打开看的时候,有大量贯斗落下来,声音像雷一样巨大;第三种,又被称为“吴本”,上面枯笔很多,所以让人怀疑这可能是米氏书法的另一种风格;第四种是董其昌自己刻的,启功先生还曾经为其题跋。
现存的这幅作品到底是不是米芾的真迹,还是董其昌提到的四种可能,现在都已经无法考证了。但是米芾的《天马赋》确实成就了他的书法风格,无论是否真实,都毋庸置疑是书法界的一大珍宝。
米芾是北宋的书法家,米芾笔法精于鉴别,擅长篆、隶、楷、行、草等书体,米芾经常临摹古人的书法,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米芾是“北宋四家”之一,宋徽宗封米芾为书画博士。
米芾书法
米芾笔法优美,米芾的字和他的人一样,性格独特,书法自成一家。米芾平生对书法用工最深,成就也是最大的,米芾是一个随性的人,虽然身在仕途,但是不善官场逢迎,一生最大做到书画博士,虽然官阶不高,但是有很多机会浏览世间的孤本名画,也算是乐事一桩、米芾书法,自称“集古字”,早期,米芾学习颜真卿、欧阳询、褚遂良等人的书法,一撇一捺均是风采,但是他想寻求一个突破点,于是找到苏东坡请求指点,苏轼建议他学子魏晋时期的书法,他便开始研究晋书书帖。通过研究“二王”对他产生很大的影响,五十岁以后他完成了自己风格的确立,米芾定型的书法,气势恢宏,过于不羁,对书法的分布、结构、用笔都有他独到的看法,用笔之间善于正恻、向背、转折,在字之间的抑扬顿挫之中形成飘逸的气势,沉重痛快的风格。
米芾起笔往往非常重,到中间的时候就稍稍轻一些,遇到转折之处笔锋顺势一转,行用流水,好不痛快。米芾书法最大的特点就是“刷字”了,何谓“刷字”?也就是说用笔迅速而有劲,像用刷子刷一样,但是每每出来的字都在点上,风格潇洒豪迈,痛快淋漓。单单一个“刷”字就将米芾的风采活灵活现的衬托出来,苏东坡曾说米芾的书法超神脱俗,沉着痛快,可于钟王并行。
中华文字经历了甲骨文它是一种象形文字,中间经历了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其中也出了很多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米芾。
我建议你从以下顺序入手:书法的发展历史、书法的各代历史的代表人物、书法美学的论述、书法在各领域的运用、自己阐述书法的发展方向。
这个庞大的一个课题,给硕士写毕业论文都不为过吧,你居然指望在这里问。
山水画,中国画的一种。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体的绘画。表现上讲究经营位置和表达意境。传统分法有水墨、青绿、金碧、没骨、浅绛、淡彩等形式。 系中国画,特有的画种之一。以下是整理好的关于山水画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山水画论文题目(导师拟定标题124个)山水画论文题目一:1、 河北山水画发展史2、 王蒙山水画中的繁密感探析3、 胸中丘壑是吾乡——我的山水画创作4、 山水画中的渔父形象5、 李可染现代山水画变革的学理启示6、 新疆山水画创作与“西北宗”实践的可行性7、 中国山水画与欧洲风景画的比较研究8、 山水画纵横谈9、 从“贵有古意”到“逸笔草草”——元代文人山水画的审美理想嬗变10、 分流与失道:从后结构符号学论清代山水画的衰落11、 从平面构成的角度解析黄秋园后期山水画:兼谈其平面化12、 从平面构成的角度看黄秋园后期山水画13、 胸中山水奇天下,删去临摹手一双——齐白石山水画独特性辨析14、 画吾自画——齐白石山水画的创作历程及特点15、 传统山水画大数据分析下的长三角地区山水资源的特色研究16、 生态美学观照下的六朝山水画论17、 略论文徵明青绿山水画的风格18、 董其昌对晚明青绿山水画发展大转变的作用19、 唐代青绿山水画点景研究——以“阎氏父子”“大小李将军”山水画为例20、 李圣峰山水画作品 为了心中的圣峰——李圣峰山水画漫谈21、 傅抱石山水画探微22、 山水画艺术在茶叶包装平面设计中的应用23、 在宋代山水画的意境里找寻当代建筑之路——以董豫赣、王澍的思考与实践为例24、 茶馆结合城市题材山水画元素的艺术风格探析25、 张正恒山水画的特色与成就探源山水画论文题目二:26、 为溪山写真——中国山水画写生中的人文情怀27、 论山水画写生中的笔墨造型28、 道释思想对山水画影响刍议29、 划时代的丰碑——李可染的山水画30、 浅析仇英青绿山水画风及形成的影响因素31、 临界与超越 许钦松山水画的创造特征32、 沈阳故宫藏明清山水画33、 写生:回归与重彰山水画学真义34、 文人意趣在山水画中的渗透——米芾、米友仁父子的水墨山水35、 生成意境与构成境域——黄宾虹山水画与塞尚风景画的比较36、 “对象化思维”与“非对象化思维”——基于中国传统山水画的讨论37、 山水画图案在现代旗袍创新设计中的应用研究38、 中国山水画审美意识与现代建筑设计39、 探寻山水画“象思维”之源流——“永嘉论道”综述40、 齐长城遗迹的山水画呈现41、 “一带一路”下之当代中国海洋山水画创作探析——以广西北部湾海洋景观为例42、 从顿悟到渐修——张捷的山水画43、 从择吉到气势——“龙脉”观念的社会民俗学内涵及其向山水画创作的递变44、 吞吐自然 意笔纵横——岳黔山山水画、花鸟画之语言特征45、 “《千里江山图》暨青绿山水画国际学术研讨会”纪要46、 墨非蒙养不灵 笔非生活不神——颜景龙山水画流向蠡测47、 符号延异与图像缺失:明代山水画中的寻道者意象与艺术主流的终结48、 听唱新翻杨柳枝——尤建清和他的山水画49、 以色写意 以彩畅神——张跃华山水画解读50、 孙宽山水画作品 赏心乐事谁家院山水画论文题目三:51、 石涛山水画点景人物研究52、 堪舆学在传统山水画中的运用探略53、 读汤江云的山水画54、 厌恶与洁癖——读肖培金的山水画55、 从环境美学的角度看唐代山水画论56、 马远、夏圭山水画中的“留白”理念与当代平面设计57、 略论晚唐五代山水画屏与仕隐心态58、 朴拙清新的世界——读董雷山水画59、 黄宾虹、李可染山水画写生观比较60、 《千里江山图》与宋代青绿山水画的复兴61、 展子虔《游春图》对中国青绿山水画的范式化意义62、 “文人山水画”文化建构功能摭论63、 从魏晋到南宋山水画概说64、 笔底刚柔任所之 千山奇秀墨华滋——记顾坤伯的山水画艺术65、 清代冷枚《避暑山庄图》皇苑实景山水画的新风尚66、 理学思想影响下的中国山水画67、 中国山水画的阴阳关系研究68、 中国山水画与中国古典园林的关联性发展研究69、 青绿山水画与边疆民族高校美术专业教学70、 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画兴起的原因71、 黄秋园山水画作品中树木山石云水及点景笔法特征72、 由“似”而“真”——晋唐山水画流变的内在趋向性考察73、 新中国山水画时空表现中的速效填充现象74、 建构新图式——满维起山水画谈
米芾书法动静结合,飘逸超迈,沉着古雅,用功最深,流播之广泛,影响之深远,在“北宋四大书家”中,实可首屈一指。康有为曾说:“唐言结构,宋尚意趣。”苏东坡自己也说:“米书超逸入神。”又说:“海岳平生篆、隶、真、行、草书,风樯阵马。沉著痛快,当与钟王并行。非但不愧而已。”米芾的书法影响深远,尤在明末,学者甚众,像文徵明、祝允明、陈淳、徐渭、王觉斯、傅山这样的大家也莫不师法米书,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现在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08-07-25 15:41:00 ] 作者:方向军 编辑:凌月仙仙 范宽虽然也是北方人,但他则保留并发展了荆关皴如刮铁的严整风范,他和李成都同师于荆浩、关仝,但由于生活地域的差异,人生经历的不同,他们都有迥然不同的艺术风格。宋代是我国传统山水画的高峰时期。宋太祖推翻了唐末五代之战乱,而独得天下,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他偃武修文,革新图治;到了太宗、真宗,又奖励文艺,人士蔚起,所以宋代有三百年的昌运盛世,这一时期宫廷美术全盛,画院规模齐备,名家层出不穷,佳作硕果累累。画坛上山水画最为突出,水墨格法空前发展,各种技法日趋完善,完全脱离了隋唐以来“先勾后填”之法,出现了讲究笔墨韵味的皴、擦、点、染等技法程式,山水画造景重造化、重理性,院体格法法度赅备,审美特色由政教、宗教精神逐渐转向人文精神,这一时期美学著述独到、艺术思潮活跃、绘画作品精湛,是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发展源头。一宋代院体山水画重理法、重质趣、重写实。早期山水画“水不容泛”“人大于山”,到了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已有所发展,画中有符合自然规律的山水营造特点,空间处理得当,峰峦参差有致,树木、山石、屋宇处理合度。五代画家荆浩隐居太行山,对自然山川真情感悟,总结了一系列规律,他在《笔法记》中说:“凡树万本,方如其真”“搜妙创真”,他的创作观念对“北宋三家”、郭熙画派及南宋李唐、刘松年、马远、夏珪画派山水画影响极大。山水画中的“皴法”的初时是为了忠实地模拟对象而发明的,北宋诸家在“搜妙创真”的影响下,不同地域的不同画家与画派创立了不同的“皴法”:董源创立了不同于荆浩“小斧劈皴”而更适宜表现江南山质的“披麻皴”;李成既不同于荆关,也不同于董巨,根据齐鲁地域山貌的特点而创立了“卷云皴”;范宽则以直笔短线刻画关陕高山巨石之风貌而创立了“雨点皴”;郭熙师法李成,但在创作中比李成更多真意,将其画法发扬广大,也成为北宋一大画派;二米得董巨山水启发,不同凡俗,创立了“米点皴”。他们群星列阵,穷极造化,对现实生活、现实感情的关注取代了对宗教迷恋与虚幻天国的向往,他们注重“气象萧疏,烟林清旷,”“峰峦深厚,势伏雄强,”致使宋代山水画:构图大势逼人,笔墨法度严谨,意境清远高旷。据《图画见闻志》记载“画山水唯营丘李成、长安关仝、华原范宽。”“三家鼎峙,百代标程。”是说五代宋初山水画坛三家---关仝、李成、范宽。其三人都为北方人,后继承者有王士元、王端、燕文贵、许道宁、高克明、郭熙、李完成、丘纳、王诜等。元汤垕《画鉴》云:“山水之为物,禀造化之秀,阴阳晦暝,晴雨寒暑,朝昏昼夜,随形改步,有无穷之趣;自非胸中丘壑,汪洋如万顷波者,未易摹写。如六朝至唐初,画者虽多,笔法位置,深得古意。自王维、张璪、毕宏、郑虔之徒出,深造其理。五代荆关,又别出新意,一洗前习。迨于北宋,董源、李成、范宽三家鼎立,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山水之格法始备。三家之下,各有入室弟子二三人,终不迨也。”关仝的画风影响了李成和范宽,而他生活于五代宋初,所以,北宋山水画坛的“三家山水”是以李、范、董为代表,其中以李成居首,范宽次之,董源对后世影响更大,在当时李成的山水是“当朝第一,”“百代标程。”所以,真正全面影响宋代及后世山水的宋代大家是---北方的李成、范宽和南方的董源。二《画鉴》又云:“董源得山水之神气,李成得体貌,范宽得骨法,故三家照耀古今,而为百代师法。”三家对自然的理解各具其趣,风格各异。李成,字咸熙,生于后梁末帝贞明五年,(公元919年)卒于宋太祖乾德五年(公元967年),祖居长安,系唐朝宗室。他的祖父李鼎,在唐末是任国子祭酒、苏州刺史,后从苏州迁至山东营丘,遂为营丘人氏。他一生家道衰落,经历坎坷,才运不偶,寓兴书画,他的山水初师荆关。荆浩、关仝以“全景式”的大山大水,承唐启宋,标志着唐宋之际山水画的高度成熟,李成深受他们的影响,变荆、关雄壮浑伟之势为清劲秀润之气。由于李成生活在不同于荆浩、关仝的山东营丘,所面对的是一派平原加丘领的齐鲁风关光,所以,他的画“近视如千里之远,”呈平远式构图的特点。他在生活上、仕途上不得志的境况,也决定了他苦寂无奈的心境,使得他的作品呈现出旷达清高,孤傲苦寂的境界。他用墨淡润,运笔清瘦,“惜墨如金,淡墨如梦雾中,画面浑润。”黄公望《写山水诀》中载:“先用淡墨,积至可观处,然后用焦墨、浓墨分出畦径远近,故在生纸上有许多滋润处。”他画《读碑窠石图》中乱石崚嶒的土岗上,几棵古木参天,乱藤攀援,清冷的旷野上一老者戴笠骑骡,仰读矗立在树旁巨碑上的碑文,碑侧款曰:“王晓画人物,李成画树。”画中土坡用笔卷动如风,用墨清淡雅致;枯木用笔中峰勾勒,寒木风骨,平正势奇,枯枝多变,壮如屈铁。清安歧《墨缘汇观》云:“以水墨作平远之景,位置奇逸,气韵深厚,树木虬屈,坡石苍润。”画法高古,得唐人三昧。他画树自然天成,松杆劲挺,枝叶郁然,野逸清雅,“林木当时为第一,”“其所作寒林,多在岩穴中,栽扎惧露,以兴君子之在野也;自馀窠植,尽生于平地,亦以兴小人在位,其意微矣。”深受李成影响的画家很多,如燕文桂、许道宁、范宽、郭熙、王诜等。 浅析宋代山水画的特点范宽,名中正,字仲立,华源人。他为人性情宽厚大度,一派关中豪气,他“风仪峭古,进止疏野,嗜酒落魄,不拘世故。喜画山水,师李成又师荆浩;山顶好作密林,水际作凸兀大石。”他的画一方面“师古人之理法”,另一方面“师自然之理法”,《图画见闻志》载:“居山林间,常危坐终日,纵目四顾,以求其趣。虽雪月之际,必徘徊凝览,以发思虑。”他久居于终南山、太华山,一生沉吟于山水之间,终日观览自然以求其趣。他落笔雄伟老硬,真得山骨,然其刚古之势,又不犯他人,自成一家。他师法李成而又不同与李成,王诜说:“李成墨润而笔精,烟岚轻动,如面对千里,秀气可掬,”“范宽如面前真列峰峦,浑厚气壮雄逸,笔力老健。”其二人山水一“文”一“武,”李成表现平林荒寒,意境清幽旷远;范宽表现巍峨峰峦,意境雄壮豪迈。从范宽的作品《溪山行旅图》、《雪景寒林图》就可一览他的山水画主峰凸兀,气整伟峻,给人一种咄咄逼人之威严。他注重山、石、景、物质与骨的细致刻画,精心营造山坳深壑中的飞瀑流泉和层层深厚的古木密林,他的“钉头皴”或“雨点皴”对后世影响深远,师法其画法的画家有黄怀宇、纪真、商训、燕文贵等,他对李唐及南宋诸家山水影响很大。与北派李、范对峙的董源笔下是一片江南景象。董源,字叔达,钟陵人。山水有两中类型,水墨类王维;设色类二李。他的山水平淡天真,朴茂静穆,文气十足,米芾《画史》中说:“平淡天真,唐无此品,在毕宏上。近世神品,格高无与比也。”“峰峦出没,云雾显晦,不装巧趣,皆得天趣。岚色郁苍,枝干劲挺,咸有生意,溪桥渔浦,洲渚掩映,一片江南也”。他最大成功之处是创造了“披麻皴”法,他用大披麻皴画树则枝干圆浑,皴山石则浑朴葱润。他的画用笔圆曲浑润,少刚劲方正;用墨清润淡雅,少浓郁浑厚。构图平远静谧,山顶多矾头,多苍茫清逸之气。董源开江南画派,巨然是其传承代表,巨然的画“岚气清润,布景得天真多”。米芾也深受董源烟雾弥漫、皴擦鬼异之影响,山水画点点通透,烟雾弥漫,极富文人审美气象。明董其昌称董源为“天下第一。”他的山水画对“元季诸家”直至“清季诸家”影响极其深远。宋三家之后又有继承各派者无数,郭熙是李成继承者中成绩最大的画派,当时宫中“一殿专背熙作。”他的山水构图多变,重“三远”之法;笔墨精深老辣,意境玄淡犷远。对后世影响很大,追随者院内院外者不可胜数,他树立了画院山水画北宋风格。在李、范、董三大家的影响下,到北宋中后期,写实性的全景式山水画发展到了极致,到了南宋,山水画系无旁出,李唐左右了山水画坛,他及刘、马、夏等又另辟溪径,出现了“水墨刚劲”的风格。三北宋王朝统一后,采取“轻徭薄赋”的措施,广泛推进农业生产,大力开垦荒田,增强国力,富裕白衣,为文化兴盛创造了基础,哲学、史学、诗文、艺术诸方光耀百世,各方面的发展触动了宋代大山大水、法度森严的绘画风貌。政治上“文治盛世,”“崇文抑武。”文人们得到了尊重,宋太祖说:“昔者科名多为世家所取,朕亲临殿试,尽革其弊矣。”宋代的科举制度使得许多民间百姓有了机会入仕和参政,所以许多画家纷纷出山,进如朝廷。北宋李成虽隐居太行山,范宽隐居终南山、太华山,但他们画名俱高,《圣朝名画评》云“宋有天下,为山水者,惟中正与成(李成)称绝,至今无及之者。”“范宽以山水知名,为天下所重。”元汤垕谓范宽画“照耀千古。”所以,朝廷到处重金收购李成的画,宋神宗每见李成亲笔,“必磋赏之,”当时内府所藏李成作品便有一百五十九幅之多,可见李成和范宽在当时的影响之大,也可见朝廷对画家的重视程度之大。师法李成的郭熙“本游方外”,后入朝廷公事,他对于自然山石林泉、村野乡居的描绘,不是对现实的逃避,而是对于美好过去生活的回忆。早在北宋时,与郭熙齐名而后又主宰南宋画坛的李唐也是一例,宋徽宗政和年中,他赴开封应试,当时的考题是“竹锁桥边卖酒家,”李唐深得“锁”意,徽宗十分欣赏。所以“郁郁乎文”的时代氛围与人文思想的启导,使得文人士大夫思想活跃,作品更具生活气息,山水画作品流派纷纷,更富有人文内涵,有“法度森严”逐渐向“文人审美”的方向发展。宋代朝历代帝王都喜欢绘画,政治上重文不重武,对外打仗总是失败,统治者看视软弱无能,那么“文治”使得国内安定无事,这使得社会生产力大大发展,农业、手工业、工商业、科学技术等等都有了巨大发展,物质文明是绘画艺术有了发展的根本保证。所以社会物质生活的富裕,文人士大夫文化的相互渗透,画家们深入生活,烟云供养,或隐居山林,或旷游自然,把自己对自然的感悟融入山水画创作之中,搜奇异峰峦,创穷极造化:李成描绘自己熟悉的齐鲁风光,范宽描绘自己熟悉的关陕风光,董源描绘自己熟悉的江南风光,郭熙更是“饱游饫览”……山水画风向世俗生活靠拢,形成了符合于宋代“民族本色”的风貌,宋代院体山水画的表现形式、表现技巧及人文色彩都达到了一个高峰,对元、明、清后世山水画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米芾书法特点】1.米芾对书法的分布、结构、用笔,有着他独到的体会。要求“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即要求在变化中达到统一,把裹与藏、肥与瘦、疏与密、简与繁等对立因素融合起来,也就是“骨筋、皮肉、脂泽、风神俱全,犹如一佳士也”。章法上,重视整体气韵,兼顾细节的完美,成竹在胸,书写过程中随遇而变,独出机巧。2.米芾的用笔特点,主要是善于在正侧、偃仰、向背、转折、顿挫中形成飘逸超迈的气势、沉着痛快的风格。字的起笔往往颇重,到中间稍轻,遇到转折时提笔侧锋直转而下。捺笔的变化也很多,下笔的着重点有时在起笔,有时在落笔,有时却在一笔的中间,对于较长的横画还有一波三折。勾也富有特色。3.米芾的书法中常有侧倾的体势,欲左先右,欲扬先抑,都是为了增加跌宕跳跃的风姿、骏快飞扬的神气,以几十年集古字的浑厚功底作前提,故而出于天真自然,绝不矫揉造作。学米芾者,即使近水楼台如者也不免有失“艰狂”。宋、元以来,论米芾法书,可区分为两种态度:一种是褒而不贬,推崇甚高;一种是有褒有贬,而褒的成分居多。持第一种态度的,可以苏轼为代表。
我有1个,给我30分,我就给你
巴蜀文化
巴山蜀水多奇观,自古文人多入蜀,川江号子、秦岭山歌唤起悠远的历史回忆,数千年的灿烂文化装点出秀美的巴蜀风光。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剑门天下险,夔门天下雄;从川北神秘幽美的九寨沟到川南碧波万顷的竹海;从川东风清月白的大宁河到川西那跑马溜溜的山上;有被誉为世界之最的乐山大佛,有历史悠久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还有能与敦煌、龙门、云岗等石窟媲美的大足石刻,以及诗圣的故居杜甫草堂等等。四川到处是绚丽的自然风光,到处是知名的历史古迹……
四川地形复杂,其西部是高原区,东部为四川盆地,两者之间还有一个独具特色的过渡地带。这是由于数亿年以来地质运动、沧桑巨变的结果。“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唐代大诗人李白在登峨眉山时留下了这样的名句。它也是对以峨眉山为代表的四川名山的雄伟磅礴,秀丽多姿、幽深、奇特的赞颂。四川各大名山由于自然地质运动和地理条件影响形成了各异的特点。如位于川西的“蜀山之王”贡嘎山,在三十公里内高差达六千余米,形成九个带谱,上面冰川发育,成为罕见的晶莹剔透的固体水景观。峨眉山因断裂活动强烈形成重重山岳,奇峰突起,绝壁千丈,又因高差悬殊的立体气候条件形成了云海、佛光等万千景象。青城山山峦起伏,奇秀异常,翠柏参天,以幽雅著称。兴文石海洞乡是我国喀斯特地貌发育最完善的地区之一,石灰岩经地下水溶解而形成千奇古怪的地下宫殿,出露在地表的石灰岩山峰受亿万年雨水的溶蚀,形成了兴文石林等名胜奇景。四川水景资源也相当丰富。四川地处内陆,虽无海洋水景景观,但水系发达。全省境内主要河流有金沙江、长江及雅砻江、岷江、大渡河、嘉陵江、沱江、涪江、渠江、乌江等大小支流。由于四川地形复杂,山势险峻,因此,四川的江河大多穿切山岭造成峡谷,水流湍急。如川江自奉节以下切穿巫山山脉,造成近二百公里的长江三峡,两岸高峰壁立,水光山色,浑然一体,犹如一幅幅优美的山水画卷。四川西南部,地壳褶皱剧烈,河流深切,山高谷深。泸沽湖、邛海等天然大湖,水光潋滟,山色葱茏,绚丽多姿,是四川著名的风景胜地之一。四川盆地与川西高原之间的过渡地带,层峦叠障,高差悬殊,气候复杂多样,真是“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这里正当太平洋气流前进的迎风坡,号称“华西雨屏”,降水丰沛,植物繁多,其中有不少珍稀植物,因此成了大熊猫、牛羚、金丝猴等动物的乐园。国家为了保护这些珍稀物种,在这一带建立了一系列的自然保护区,其中卧龙自然保护区、九寨沟自然保护区早已世界闻名。这些自然保护区不仅是自然生态系统的科学研究基地,也是一所又一所极为丰富的天然生物物种博物馆,天然动物园和天然植物园,成为未经人工雕琢的自然风景区。
地灵人杰的四川又是著名的文化之邦。它地处东西交融、南北过渡的地理位置,多年来既有利于揉合吸收东西民族之长,又是南北文化交流的要冲。长江黄河两大流域文明的精华,哺育出了巴蜀地区光辉灿烂的文化。
在历史的长河中,四川是人才荟萃的地方。众多历史人物或出生于四川,或成长于四川,或在蜀为官,或游览于蜀地,多有遗址或纪念物留存,并留下了千古佳句与著名诗篇。李太白曾从这里杖剑远行;杜工部曾在此地望月怀乡;陈子昂、白居易、苏东坡、陆放翁、黄庭坚、杨升庵、张大千、郭沫若等恰若灿烂的明星,辉耀着这片浪漫的大地。刘皇叔白帝托孤,诸葛亮七出歧山,武则天皇泽“相会”,唐玄宗剑阁闻铃,元宪宗“上帝折鞭”,多少忠臣怨主,几许盛衰欢悲,都留在了这里的森森翠柏、茫茫白波、重重殿宇之间,留给了风雨楼台,暮鼓晨钟……
四川宗教十分发达,主要教种有佛教、道教。因而四川有上千座保存较好的宗教寺庙,在历史古迹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相传四川乃道教的发祥地,自魏晋以来道教便开始在四川盛行,传播较广,四川境内的主要道观有:成都的青羊宫、青城山的建福宫、天师洞、上清宫等。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后,在四川传播得很快。明代,特别是万历年间佛教盛行,四川兴建了大量的寺庙、宝塔和古建筑。目前保存较好的上千座寺庙中,绝大部分为佛教庙宇,经历代培修,许多庙宇至今保存完好。其中新都宝光寺、梁平双桂堂、成都文殊院、广元皇泽寺、乐山大佛寺、平武报恩寺,及峨眉山的报国寺、伏虎寺、万年寺、金顶等规模较大,较为著名。四川庙宇大多雕柱飞檐,金壁辉煌,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建筑艺术,而且寺庙内众多的匾额楹联,古碑石刻,记载着古代不少诗人墨客的诗文,是考察和研究我国古代文化的不可多得的史料。
与宗教发展相联系的是四川众多的石窟、造像、石刻与绘画艺术。四川石窟规模宏大,有的摩崖造像上万尊,大多为佛教造像,也有道教和儒家造像,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其中人物摩崖造像以唐、宋大足石刻规模最为巨大,最为完整。其他规模宏大的石窟还有:唐、宋时期的乐山石刻、荣县石刻,唐代的夹江千佛岩,南北朝和唐代的广元千佛崖以及新近开发的安岳石窟等。此外,四川石刻造像的又一大特色是佛像高大,依山而凿。如世界第一大佛乐山大佛,始建于唐,高71米;四川第二大佛为荣县大佛,始建于北宋,高米;还有潼南大佛,始建于明代,高27米。安岳石窟则是以石刻文字为主,称为“经窟”(指经文石刻)。四川石刻之精湛,完整,集我国石刻艺术之大成,创建于唐的成都大慈寺、剑阁昭觉寺和创建于宋的蓬溪宝梵寺,还保存有不少古代壁画。据史书记载,其中大慈寺壁画最为壮观,苏轼誉之为“精妙冠世”,无奈明清时已毁于战火。
四川境内还有不少帝王陵墓。陵墓中规模较大的有位于成都南郊的三国时刘备(161—223)之“汉昭烈皇帝之陵”,史称惠陵。位于成都西郊的五代前蜀皇帝王建(847—918)墓,又称永陵。位于成都北郊磨盘山麓的五代后蜀主孟之祥(893—934)陵墓,史称和陵。这些陵墓中藏有不少文物,其中以王建墓墓室和文物保存最为完好,为研究五代时期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另外,四川是三国历史文物最多的省份,体现出四川文化遗迹的又一大特色。古今史家认为,在魏、蜀、吴三国中,蜀国是治理得最好的。刘备、诸葛亮及其继任者蒋琬、费祎,给蜀地带来过短暂的安宁和繁荣,蜀地百姓尊敬他们,乐于为他们修祠建庙。故三国之中,魏国、吴国保留的遗迹少,而蜀国则多。四川是蜀国的中心,当然三国遗迹就多在四川了。从历史记载和目前的文物保护单位数字来看,四川的三国遗迹,与其他各省比较,的确是最多的。著名的有成都武侯祠、奉节白帝城、云阳和阆中的张飞庙、汶州姜维城、剑门蜀道、庞统墓、子龙墓、蒋琬墓等,他们为热衷于三国故迹的专家、游客提供了探访、参观的场所,对于三国历史研究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四川地区的考古发现对于研究这一地区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民族等具有重要的意义。一系列重大的考古发现或者揭开了罩在这一地区历史上的迷雾,或者丰富和印证了史籍上已有的记载。四川地区的考古发现,其时间包括了从远古的侏罗纪地质年代到晚清时期,数亿年时间,以其时间长和特色鲜明著称。
四川地区受地理条件限制,在古代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成为一个相对封闭的地区。因而对于产生和繁荣于这个地区的早期的人类文明,史籍记载很少。人们知道四川曾有过灿烂的文明,但对它的了解仅限于传说。唐代大诗人李白“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蜀道难》)的诗句,正是这种状况的极好说明。
青铜时代蜀国都城三星堆的考古发现,揭开了这一历史上的千古之谜。三星堆文明不仅以其迥然不同于同时期中原文明的特色,印证了关于中华民族起源于全国若干地区的“满天星斗说”,而且以其明显的西亚文化特征,说明四川地区是最早开始对外文化交流的地区之一。加之三星堆文明本身的发达程度令人震惊、它的发掘成果震惊了世界。
恐龙是远在人类出现之前就曾经生存在地球上的一种庞大的生物。它曾经是地球的主宰。(专家们称之为“优势动物”)。这一时期四川地区由于气候温和、森林茂密、河沼密布而成为恐龙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
自贡地区发现的恐龙化石,以其数目巨大,(恐龙)种类繁多,埋藏集中和保存完好而在世界同时期的恐龙化石中首屈一指,对于研究恐龙这种突然从地球上消失,因而显得十分神秘的动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强盛的封建王朝,这一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都居于世界的前列。对此,诸多的史籍如《史记》、前后《汉书》等都有详尽的文字记载,汉代发达的文学艺术也有生动的描绘,但有关这一时期的形象资料却不多见,尤其是关于普通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形象资料,更是十分少见。
汉画像砖只在四川地区有出土,它是一种刻有图画的墓砖。图画的内容除宗教和民间传说外,大量的是反映墓主人生前日常生活的画面。由于墓主人的身份涵盖了从士大夫到普通老百姓的各个阶层,这些画像砖也就成了广泛研究汉代文化的珍贵资料。
四川地区民族众多。古往今来,许多少数民族在这里生存、迁徙,素有“民族走廊”之称。各个少数民族以其独特的文化特色,为这一地区的文化增添了异彩,其中最有特色的就是焚人悬棺。
由于悬棺高高地置于悬崖峭壁之上,又由于它的主人已从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消失,悬棺罩上了一层神秘的迷雾。四川地区的悬棺不仅分布广泛,而且以其时代延续长、类型丰富和保存完好的特点,为今天的研究者提供了系统而丰富的资料。揭开悬棺之谜,对于研究我国少数民族的诞生、发展和消亡,具有十分典型的意义。
巴蜀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与巴山蜀水有直接的联系。对于巴蜀子民,由于地处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四川盆地,气候湿润,物产丰富, 社会生活相对安定。人们自然容易安于富足,重土难迁,与政治中心远离,形成所谓“ 盆地意识”,容易具有较强的排他性,而缺乏开放性。但也正是因为巴蜀四塞封闭的盆地环境,激励、培育了巴蜀人冲出盆地,开放与兼容的“集体文化性格”。 西汉时期的司马相如、扬雄一系及唐朝时期的李白,于其性格与文作都可窥见巴蜀文化“封闭中有开放,开放中有封闭”。且随着时代的推移,开放与兼容的“集体文化性格”成为了巴蜀人最大的特色。 司马相如,字长卿,蜀郡成都人,生于汉文帝元年(公元前179年) 卒于汉武帝元狩六年( 前117年 )。年青时他被文翁派往京师研读“ 五经”,走出了巴蜀。司马相如投在梁孝王刘武的麾下,结识了枚乘这一辞赋大家,为其日后创作《子虚》、《上林》 等著名大赋奠定了基础。到汉武帝时,他的《子虚赋》让汉武帝发出“恨不得与这位作者同时”之叹,他也因此实现了他人生的重大转折,甚至因此确立了他在汉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司马相如文学生涯的发展过程 ,体现了巴蜀人走出了四塞封闭的盆地环境之后,善于学习,善于吸收,眼界扩大,且极具开放性与兼容性。 司马相如与扬雄赋的文章创作,是在开放性之下吸收了南方楚辞艺术的结果。如其赋中瑰丽的想象、华美的词藻、恢宏的气势都带有以《 离骚》为代表的楚辞艺术的特征。宋洪迈《容斋诗话》有云“自屈原词赋假为渔父、日者问答之后,后人作者悉相规仿。司马相如《子虚》、《上林》赋以子虚、乌有先生、亡是公;扬子云《长杨赋》以翰林主人、子墨客卿......”此为结构运用之兼容。刘勰评价相如赋曰:“及《离骚》 代兴,触类而长,物貌难尽,故重沓舒状。于是‘ 嵯峨’之类聚,‘ 葳蕤’之群积。及长卿之徒,诡势瑰声,模山范水,字必鱼贯,所谓诗人丽则而约言,辞人丽淫而繁句也。”此为语言运用之兼容。 司马相如、扬雄等人也能在一片歌颂声中不忘针贬之责,不忘讽谏之意。如《上林赋》所展示的天子游猎场景及篇末的讽谏是司马相如不忘针砭;《羽猎赋序》中“非尧舜成汤文王三驱之意也。又恐后世复修前好,不折中以泉台,故聊因校猎,赋以风之。”乃扬雄不忘讽谏。这也是巴蜀人封闭之外,开放之余地进行的新的创造。 巴蜀有既富且险的特殊自然条件,地势险要,经济发达。《华阳国志·序志》曰:“西土险固,襟带易守,世乱先违,道治后服,固逃逋必萃,奸雄觊觎”。又有“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未治。”“蜀中斗绝,易动难安”的说法。带有封闭性的巴蜀地理环境,养成了巴蜀人高傲、叛逆、敢于抗衡的性格。司马相如“常托疾避事”,不与汉武帝当庭关系过密;扬雄“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与当权者同流合污;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不拘礼法、不畏权贵、豪放不羁、大胆叛逆。 李白不拘礼法、不畏权贵、豪放不羁、大胆叛逆的性格可说因巴蜀“封闭”的环境而形成,然而李白的思想却是如郭沫若在《李白与杜甫》书中写的“李白的思想……基本是儒、释、道三家的混合物”这是因为他自小生活在复合型、杂交型的巴蜀文化氛围之中。李白也因此得以吸收各家所长,开阔心境与眼界,解放思想,在诗歌创作上取得辉煌成就。除此之外,李白能在诗歌创作上取得辉煌成就还得力于巴蜀文化的兼容性。 “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东涉溟海,南穷苍梧,北至幽燕,西去陇右,祖国的名山大川都留下了李白的足迹。广泛接触了中华各地域文化:南方的楚文化、吴越文化,北方的齐鲁文化、燕越文化、三秦文化。”李白诗歌最显著的特色之一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想象奇特而夸张,这是因为他曾在楚文化的腹心地带“酒隐安陆,蹉跎十年”。李白离楚后,又在以儒家思想为指导,重视传统,重视伦理,质朴务实,富于进取的鲁文化地区长期定居,故而成就了其积极的入世思想。 “李白受地域文化的影响有先有后,有深有浅,有主有次,但影响最深的仍是巴蜀文化。”因为巴蜀文化的“封闭”性,他不拘礼法、不畏权贵、豪放不羁、大胆叛逆;因为巴蜀文化的“开放”性,所以他浪漫而积极。 无论是西汉时期的司马相如、扬雄,还是唐朝时期的李白,都受到了巴蜀文化“封闭中有开放,开放中有封闭”的特点的影响,也可从中看出巴蜀人开放与兼容的“集体文化性格”已具雏形。
抗震救灾,如何体现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我也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不过已经毕业了!
巴蜀文化 华夏文化的一个分支。中国四川盆地中成都的蜀和重庆的巴所代表的文化。蜀文化以成都为中心,包括盆地西部及陕南、滇北一带。传说,早建有地方政权,至公元前 316年为秦所灭。考古发现,商至西周时,蜀人与黄河流域民族即有文化交流。出土商代后期陶器如深腹豆形器、高柄豆、小平底钵等,虽具地方特色,但铜镞、铜戈、铜矛却为黄河流域常见器形。出土的西周至春秋的玉石礼器与中原所出者一致。巴文化最早源于湖北西南的清江流域,后活动于盆地东部及附近地区。西周时,建有巴国,受蜀影响,始有较高水平的农业。后与蜀同时为秦所灭。代表巴文化特征的有出土战国时的圆刃折腰钺,短骹式弓耳矛及甑、釜、鍪配套的铜容器。
巴蜀两地相距较近,交流方便,两地出现的船棺葬、扁茎无格柳叶剑、铜器纹饰中出现的虎纹则代表巴蜀文化的共同特征。铜兵器和铜印上的各种符号可能是一种地方文字。巴蜀文化除接受中原与楚文化影响外,它还影响西南边疆的少数民族。
在秦以后,巴蜀文化与中原文化加速融合获得新的发展。川西平原自李冰父子修建了都江堰后 ,得灌溉之利,沃野千里,田肥美,民殷富,成为天府之国。四川自古盛产蚕桑,丝织为中国之冠,汉时成都即成织锦中心。由于锦缎驰名,锦城成为成都的代称。四川很早就发明凿盐井取卤,打气井取气,燃煮卤制盐,其钻井技术为世界首创。蜀道难久为人知,但巴蜀创造的栈道却是一种奇迹。它不仅沟通与中原的往来,也是西南丝绸之路的一部分。
巴蜀艺术风格独特。川剧是其特有的表演艺术,语言生活气息浓厚,幽默风趣,尤以帮、打、唱紧密结合,川剧高腔最具代表性。四川人很讲究吃的艺术,川菜特点注重调味,有辣椒、花椒、胡椒、豆瓣、姜、葱、蒜,味醇厚,人称“一菜一格,百菜百味”。川酒芳香浓郁、绵醇爽甜。名酒有五粮液、泸州老窖特曲等。
四川盆地在地形上为“四塞之国”,古代交通甚为困难,故李白发出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感叹。这一封闭地形对巴蜀文化作为农业文明所必然带来的封闭性肯定会有较大影响。但正是因为如此,又反过来激励起巴蜀先民向外开拓、努力改善自身环境的决心和勇气。于是,环境与文化相交融,造就了巴蜀先民封闭中有开放、开放中有封闭的历史个性。随着时代的推移,开放和兼容终于成为巴蜀文化最大的特色。
巴蜀文化同秦陇文化的沟通,最大的障碍是北方的高山——秦岭。但巴蜀先民以惊人的勇气,创造了高超的栈道技术,打破了盆地地缘的封锁,克服了狭隘的封闭性。蜀王派遣五丁力士开道,迎接秦惠文王所送金牛和五个美女的神话故事,就是上古时代开山通道进行文化交流的生动体现。栈道是巴蜀人的一大发明。司马迁认为巴蜀“四塞之国”的封闭性是靠“栈道千里,无所不通”来达到开放的,这是很精到的史家眼光。
逢山必须开道,遇水必须造桥,古蜀先民为了突破封闭,在发明了栈道的同时,又发表了笮桥。笮桥即绳桥,有多种类型,至今尚可见到的藏区的溜索和编网的藤桥,岷山上的竹索桥,滇西北的编网篾桥,都江堰早期的珠浦桥以及攀枝花早期的铁索桥,都是巴蜀先民向外部世界开放的智慧体现。
远在四千年前,四川盆地就存在着几条从南方通向沿海,通向今缅甸、印度地区的通道。一些重要的考古发现,如三星堆出土的海贝、象牙,大溪文化的海螺和象牙,茂汶和重庆涂山出土的琉璃珠,都不是本地所产,而是来自印度洋北部地区的南海,这些都充分证明巴蜀先民与南方世界有所交通和交流。汉武帝时,张骞在大夏发现邛竹杖和蜀布的故事,说明巴蜀到印度(古身毒国)再到西亚早就存在一条通道。这条通道,现代史学家沿用“丝绸之路”称呼的惯例而称为“南方丝绸之路”。
南方丝绸之路主要有两条线路:一条为西道,即“旄牛道”。从成都出发,经临邛(邛州)、青衣(名山)、严道(荥经)、旄牛(汉源)、阑县(越西)、邛都(西昌)、叶榆(大理)到永昌(保山),再到密支那或八莫,进入缅甸和东南亚。这条路最远可达“滇越”乘象国,可能到了印度和孟加拉地区。
另一条是东道,称为“五尺道”。从成都出发,到僰道(宜宾)、南广(高县)、朱提(昭通)、味县(曲靖)、谷昌(昆明),以后一途入越南,一途经大理与旄牛道重合。根据目前所能见到的文献资料,最早走这条线路的古蜀先民的知名人物是秦灭蜀后南迁的蜀王子安阳王。安阳王率领兵将3万人沿着这条线路进入了越南北部红河地区,建立了瓯骆国,越南历史上又称之为“蜀朝”。
四川盆地虽为高山和高原所环抱,但山原之间的若干河谷却成为巴蜀得天独厚的对外交通走廊。盆地的西部是岷江、雅砻江、大渡河和金沙江流域,它们穿行于横断山脉,其中可通行的河谷,成为古氐羌民族迁徙的南北走廊。盆地的东部有长江三峡作为出口。盆地北部既有剑门蜀道(金牛道)直通秦陇,又有嘉陵江河谷直通汉中。而盆地以东的清江流域又北与江汉平原相通,南与湘西山地相连。正是依据这样的地理特点,自古巴蜀先民就兼容了南、北、东、西文化,使四川盆地成为荟萃农耕、游牧文化的聚宝盆。从先秦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巴蜀文化与以下三方文化有明显的交流与兼容:一为荆楚文化,是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农村公社的文化,它崇尚自然,奇诡浪漫,以《楚辞》为圭臬;二是秦陇文化,注意综核名实,讲究耕战和商业;三是中原文化,崇尚周礼,看重历史,以《诗经》为准绳。巴蜀文化兼容了这三种因素:它接受荆楚文化而把《楚辞》发展为汉大赋;它接受中原文化而使蜀人史学趋于发达;它接受秦陇文化而导致“陇蜀多贾”,工商业繁盛。
巴蜀文化又有具有很强的辐射能力,除与中原、楚、秦文化相互渗透影响而外,主要表现在对滇黔夜郎文化和昆明夷、南诏文化的辐射,还远达东南亚大陆地区,在金属器、墓葬形式等方面对东南亚产生了深刻久远的影响。
元代的双流人费著《岁华纪丽谱》曾说:“成都游赏之盛,甲于西蜀,盖地大物繁而俗好娱乐”。俗尚游乐是巴蜀人的一大特点。所以,巴蜀很早就兴起了旅游习俗,到唐宋时达到顶点。以成都而论,全年的固定的游乐活动就有23次之多,或游江,或游山,或游寺,或游郊野,而且往往是群体出游,并与歌舞娱乐、体育竞技、商贸活动结合在一起,具有很丰富的文化内涵。
巴蜀山川,自古有雄险幽秀之称: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剑阁天下险,夔门天下雄。经过当代的开发,今天更增加了“神奇瑰丽”的特色:九寨沟山水的神奇,黄龙山水的瑰丽,熊猫世界的趣,恐龙世界的奇,是今日旅游者领略的最大感受。从线路上看,有西北线的九寨、黄龙、四姑娘山、贡嘎山,有北线的剑门蜀道,有东线的三峡风光,有南线的蜀南竹海风光和泸沽湖探秘。整个巴蜀景观布局疏密相间,如金线穿珠,珍珠满盆,几乎每个县都有可供旅游的景点。
巴蜀旅游线最大的特色是雄险幽秀的自然景观,往往包含着人杰文昌的深厚的文化内涵。如:剑门蜀道具有丰富的三国蜀汉文化和梓潼文昌文化以及女皇武则天故里的文化内涵;九寨黄龙一线,具有羌族石碉文化、夏禹文化、古蜀岷山文化、三国蜀汉文化的内涵;泸沽湖具有“母系王国”的文化内涵;三峡一线则更是一个古代文化的宝库。这是巴蜀旅游具有经久不衰的魅力之所在。
三国蜀汉文化的中心遗迹是成都武侯祠。武侯祠本是刘备墓、祭祀刘备的汉昭烈庙和诸葛武乡侯祠的合祀之地,但人们都用武侯祠这个名称来代称这几处遗迹。诸葛亮作为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受到万世云霄的崇敬,“武侯祠”这一称谓,让我们深深领略到其中历史文化积淀的况味。从武侯祠出发,沿着当年刘备入蜀的路线,可以陆续拜谒大邑子龙庙、德阳庞统祠、绵竹诸葛祠、绵阳富乐山和蒋琬墓、昭化费祎庙和剑阁翠云廊,北出汉中可到沔县定军山诸葛墓和武侯祠。一路上我们尽可以领略历史淘尽千古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铁马金戈变为渔樵江渚的沧桑变化,从中受到启迪和教益。
前后蜀时期是巴蜀历史上繁荣富庶、文化昌盛的又一高峰时代。永陵(王建墓)为我们留下了这一时代的历史见证。永陵石棺上的廿四乐伎石刻是我们了解唐代音乐的极品,从中可体味清乐与龟兹乐相结合,盛唐的霓裳羽衣舞曲在西蜀流传的情况。前蜀和后蜀各有一位花蕊夫人,究竟是谁写下了留传至今的《宫词》,肯定可以引起在旅游中探索的兴趣。永陵是我国历代帝王陵墓中唯一的一座修建和突出在地面之上又已经科学发掘的陵墓,可供游人参观,这更可以引起人们对于帝王陵寝秘密的兴趣。
三峡风光的雄奇壮丽,举世闻名,再加长江支流大宁河小三峡的青幽神秘,身临其境,自会使人们充分体会到妙如仙境的峡中神韵。三峡库区的考古发掘表明,三峡很可能是人类起源地之一,当我们领略大溪文化的原始意味的时候,自然会引起我们对于洪荒远古的无限遐思。沿岸及上下游的丰富文化遗存,如丰都的鬼城、忠县的石宝寨、涪陵的水文石刻宝库白鹤梁,刘备向诸葛亮托孤的白帝城等,都可以增长我们的知识,启迪我们的智慧。大江大水是巴蜀冲出盆地走向外部世界的活力之所在。当我们巡行三峡之中时,会对巴蜀人为什么从来向往走出夔门做出自身心灵的阐释。
位于长宁县和江安县的蜀南竹海面积有6万余亩,其中还有仙寓洞、龙吟寺等文化景观,既是大自然的奇观,也是邛笮人和僰人等蜀地先民世世代代辛勤的杰作。
岷山是古蜀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发源于岷山的岷江,自古称为“江源”,是蜀文化最先发达起来的地方。这里有人间仙境九寨、黄龙和大草原,有巍峨的四姑娘山,有著名的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和养殖基地,有古蜀文化的大量遗迹,有全国唯一的羌文化风光。游览岷山,不仅可以使我们体味山川的神奇秀美,更可以使我们领略古老的巴蜀文化的千姿百态。只要我们把山川旅游同文化旅游结合起来,我们就必然会有一次与一次不同的新的收获、新的感受。
怎样写?不了解一下历史,怎写?想天马行空不成?
2018年春节前夕。在2018年春节前夕,上级对四川地区,嘱托“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指定方针。为四川发展把脉定向、掌舵领航,擘画的美好蓝图让人热血沸腾、心驰神往。
当代大学生其实首要任务还是学习,然后在学习之余要不断的丰富自己的能力层次,努力去接触不同的东西,然后去努力建设国家。
我们要刻苦学习,多学习专业知识,并将它付出到实践当中,最后,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为国家和人民做出更多的贡献,以此来为新时代贡献出属于自己的青春力量。
大学生是一个时代青春活力的代表,他们有朝气社会就充满生机,当代大学生应该身体健康,有一个好的体魄,健康的心里,充足的知识储备。等待国家和民族召唤,实现自身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