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谈国际形式的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谈国际形式的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蓝庆新: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及应对[J].《中国国情国力》,2008.(4):6-8.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数据库. [3]王颖:“次贷危机”对中国外贸出口企业的影响及对策[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8(5). [4]白明:次贷危机波及我国外贸发展[J].经贸观察,2008(3).参考文献: [1]张燕生王海峰等:次贷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形势及对我国经济的影响[J].宏观经济研究,2008(3): 7-10 参考文献: [1] Otzfeld, logic 0f currency crisis[J].CahiersEconomiques et . [2]Krugman, model 0f balance 0f payrmmts crises[J].Journal 0f Money,Credit,and Banking,1979, (11):311-325. [3]李恒阳等编.全球金融危机经典案例[M].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 1999 [4]石俊志著.金融危机生成机理与防范[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1. [5](澳)罗伯特·希斯著,王成等译. 危机管理[M].北京:中信出版社, 2001. [6]曹欢.建立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有效机制探析[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3). [7]李栋巍.金融危机的成因及预防措施[J].财税与会计,2003,(09). [8]张军.各国金融危机及启示[J].商业研究,2004,(13). [9]王晓东.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的深层思考[J].财经问题研究,2003,(02).

1/100【题 名】国际贸易载体发展趋势论【作 者】黄蕾【刊 名】当代经济.2007(01X).-72-742/100【题 名】国际贸易保护的新趋势【作 者】张晓霞【刊 名】企业研究.2007(6).-48-493/100【题 名】浅议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趋势及我国的对策【作 者】刘斌【刊 名】新西部:下半月.2007(04X).-28-284/100【题 名】未雨绸缪早谋良策——国际贸易金融服务发展新趋势与现实应对【作 者】周红军【刊 名】中国外汇.2007(5).-60-615/100【题 名】论当前国际贸易壁垒新趋势与我国应对策略【作 者】苏启东【刊 名】集团经济研究.2007(02X).-53-546/100【题 名】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与我国的战略对策【作 者】陈梅【刊 名】集团经济研究.2007(01Z).-53-537/100【题 名】知识经济时代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趋势及对策【作 者】张哲【刊 名】集团经济研究.2007(01S).-57-578/100【题 名】国际贸易发展趋势与我国的外贸战略调整【作 者】杨雪【刊 名】商业时代.2007(2).-26-289/100【题 名】国际贸易的“绿色化”趋势与林业院校有特色外贸人才培养目标模式探讨【作 者】寻舸【刊 名】商场现代化.2007(01S).-288-28910/100【题 名】国际完善政府采购制度的新趋势——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采购示范法》修订的方案与思路【作 者】徐焕东【刊 名】国际贸易.2006(12).-57-6011/100【题 名】浅谈国际贸易的发展及趋势【作 者】王荣忠【刊 名】商场现代化.2006(11X).-27-2712/100【题 名】论国际贸易壁垒发展的趋势及我国的应对措施【作 者】任涛【刊 名】黑河学刊.2006(6).-28-3113/100【题 名】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创新趋势【作 者】黄海宁【刊 名】新金融.2006(11).-36-4014/100【题 名】当前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及若干思考【作 者】詹晓丽【刊 名】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5(5).-88-9115/100【题 名】我国电子出版物国际贸易现状与趋势分析【作 者】李军【刊 名】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6,14(5).-38-4116/100【题 名】新制度经济学和国际贸易与投资理论整合研究趋势【作 者】孔凡保【刊 名】经济学动态.2006(9).-71-7517/100【题 名】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趋势与我国的对策【作 者】杨丹辉【刊 名】经济管理.2006(17).-28-3218/100【题 名】国际贸易新形势下的标准化发展趋势和特点【作 者】唐金彬 王云 杨安礼【刊 名】船舶标准化与质量.2006(4).-6-1119/100【题 名】农产品国际贸易发使趋势与我国农业的发展【作 者】张炎【刊 名】农业经济.2006(8).-78-7920/100【题 名】多边贸易框架下国际贸易摩擦的发展趋势【作 者】齐东锋【刊 名】经济纵横.2006(6).-39-4121/100【题 名】形势有望好转——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现状、问题及趋势展望【作 者】吴杨[1] 王学成[2]【刊 名】国际贸易.2006(5).-28-3222/100【题 名】基于支持向量回归的国际贸易发展趋势的预测研究【作 者】郑一华【刊 名】科技资讯.2006(9).-210-21123/100【题 名】保持发展趋势 提高发展质量——在2006年中国国际贸易学会新春座谈会上的发言【作 者】石广生[1,2,3]【刊 名】国际贸易论坛.2006(2).-1-424/100【题 名】国际贸易壁垒变动对企业行为影响的内在机理与演进趋势【作 者】杨小力[1] 杨林岩[2] 冯宗宪[1]【刊 名】经济经纬.2006(3).-21-2425/100【题 名】电子商务环境下国际贸易运营趋势问题的研究【作 者】柯飞帆【刊 名】科技与经济.2006,19(2).-57-6026/100【题 名】国际贸易发展呈现六大趋势【作 者】国华 亚东【刊 名】世界标准信息.2006(3).-86-8927/100【题 名】透视禽流感对禽类产品国际贸易的影响——对国际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发展新趋势的思考【作 者】李凯年 逯德山【刊 名】家禽科学.2006(4).-3-628/100【题 名】国际贸易新趋势及我国对策【作 者】何枭吟【刊 名】北方经济:综合版.2006(1).-51-5229/100【题 名】国际贸易中技术壁垒的新趋势【作 者】一凡【刊 名】世界标准信息.2006(2).-117-11930/100【题 名】浅谈国际贸易的电子商务趋势【作 者】鲍科益【刊 名】集团经济研究.2006(02X).-199-19931/100【题 名】国际贸易发展新趋势【作 者】张伟【刊 名】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01S).-14-1532/100【题 名】试论国际贸易竞争的新趋势【作 者】易露霞【刊 名】商场现代化.2005(11Z).-1-233/100【题 名】国际贸易自由化背景下贸易保护的新趋势及动因分析【作 者】范兆斌[1] 左正强[2]【刊 名】商业研究.2005(21).-37-4134/100【题 名】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际贸易秩序变迁的新特点和新趋势【作 者】石磊 唐海燕【刊 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国际商务版.2005(5).-5-8,1335/100【题 名】当前国际贸易壁垒发展演变的趋势及我国的应对策略【作 者】刘琦 罗礼萍【刊 名】现代企业.2005(9).-44-4536/100【题 名】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趋势与中国企业的策略选择【作 者】徐万华【刊 名】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9).-25-2637/100【题 名】应收款转让法律的国际统一化趋势——以《国际贸易应收款转让公约》为中心【作 者】高润恒【刊 名】政治与法律.2005(4).-65-7038/100【题 名】当前国际贸易发展的六大趋势【作 者】无【刊 名】对外经贸统计.2005(3).-22-2339/100【题 名】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关系的趋势预测【作 者】高振沧 王凤如【刊 名】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3).-258-26040/100【题 名】国际贸易中信用证支付方式的利弊及发展趋势分析【作 者】戴美木【刊 名】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5(10).-96-9741/100【题 名】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及我国的对策【作 者】翁迪【刊 名】黑龙江对外经贸.2005(3).-4-542/100【题 名】论国际贸易中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发展新趋势【作 者】白云【刊 名】社会科学辑刊.2005(1).-55-5943/100【题 名】国际贸易中的电子商务趋势【作 者】季王芳【刊 名】合作经济与科技.2005(03X).-20-2144/100【题 名】知识经济时代国际贸易的发展新趋势及对策【作 者】莫少颖【刊 名】现代管理科学.2004(4).-56-5745/100【题 名】论国际贸易竞争的新趋势【作 者】李湘黔【刊 名】求索.2004(1).-27-2946/100【题 名】国际贸易中的劳工、环境标准之争及发展趋势【作 者】郭根龙[1] 冯宗宪[2]【刊 名】当代经济科学.2004,26(1).-77-8047/100【题 名】透视当代国际贸易中技术性壁垒的新趋势【作 者】金泽虎【刊 名】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1(6).-51-5548/100【题 名】国际贸易中环境问题的发展趋势【作 者】傅京燕【刊 名】中国环保产业.2004(7).-20-2149/100【题 名】当前国际贸易中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作 者】全毅【刊 名】国际贸易问题.2004(7).-64-6850/100【题 名】浅析国际贸易实务“电子化”趋势【作 者】田千 康军【刊 名】培训与研究: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4,21(3).-64-6551/100【题 名】试析当今国际贸易发展的特点和趋势【作 者】张汝根【刊 名】技术经济.2004(5).-44-4652/100【题 名】电子商务环境下国际贸易的变化趋势【作 者】袁申国【刊 名】黑龙江对外经贸.2004(2).-32-3553/100【题 名】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及我国应采取的对策【作 者】范佳【刊 名】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5).-19-2054/100【题 名】疫病对动物产品国际贸易的影响与发展趋势【作 者】李凯年【刊 名】世界农业.2003(12).-37-4055/100【题 名】森林食品及其国际贸易和生产趋势【作 者】曾燕如[1] 潘继进[1] 杜国坚[2]【刊 名】世界林业研究.2003,16(5).-26-2956/100【题 名】国际贸易争端发展趋势及我国的对策【作 者】徐丽辉【刊 名】冶金经济与管理.2003(5).-38-3957/100【题 名】当前国际贸易的十大趋势研究【作 者】钟正岩【刊 名】国际贸易论坛.2003(1).-1-1258/100【题 名】国际贸易中的反补贴趋势与我国反补贴制度的完善【作 者】李学稳【刊 名】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学院学报.2003,23(5).-39-4259/100【题 名】台湾主要国际贸易港口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研究【作 者】徐逸桥【刊 名】中国港口.2003(11).-47-4960/100【题 名】知识经济时代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及对策【作 者】郑吉昌【刊 名】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3(2).-10-1361/100【题 名】21世纪国际贸易发展新趋势【作 者】曹亮【刊 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3(4).-104-10862/100【题 名】当前国际贸易状况及其发展趋势【作 者】薛荣久【刊 名】企业世界.2003(3).-24-2663/100【题 名】浅谈国际贸易发展趋势与企业跨国经营战略【作 者】徐磊【刊 名】新质量.2003(1).-48-4964/100【题 名】国际贸易政策的新自由主义发展趋势【作 者】黄静波【刊 名】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3(1).-70-7765/100【题 名】试论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发展趋势【作 者】徐松桃【刊 名】黑龙江对外经贸.2003(7).-26-2766/100【题 名】当代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的交叉发展趋势【作 者】赵春明 焦军普【刊 名】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34-4067/100【题 名】从分歧到融合——国际贸易与投资理论的发展趋势综述【作 者】陈洁蓓[1] 张二震[2]【刊 名】南京社会科学.2003(3).-3-968/100【题 名】水产品国际贸易中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发展趋势及对策【作 者】杨学军【刊 名】北京水产.2002(6).-8-1069/100【题 名】我国水果国际贸易状况及趋势【作 者】曹庆波【刊 名】西北园艺:果树.2002(2).-52-5370/100【题 名】棉花国际贸易格局及贸易模式变化趋势向研究【作 者】庄丽娟 王小虎【刊 名】中国农垦经济.2002(10).-23-2471/100【题 名】我国水果国际贸易状况及趋势【作 者】无【刊 名】中国农业信息.2002(12).-41-4172/100【题 名】国际贸易政策规律探寻及趋势展望【作 者】崔日明 邹东颖【刊 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国际商务版.2002(3).-1-573/100【题 名】我国花卉国际贸易呈现三大发展趋势【作 者】无【刊 名】农村科技开发.2002(11).-43-4374/100【题 名】国际贸易发展趋势与我国企业的策略【作 者】王方 全伟【刊 名】国际经贸探索.2002,18(1).-6-975/100【题 名】我国水果国际贸易状况及趋势【作 者】曹庆波【刊 名】农村工作通讯.2002(3).-42-4376/100【题 名】论国际直接投资和国际贸易相互融合趋势【作 者】刘铁明【刊 名】税务与经济.2002(3).-67-7077/100【题 名】论国际贸易的信息技术化发展趋势【作 者】李权【刊 名】经济科学.2002(5).-94-10178/100【题 名】全系列融资组合—现代商业银行国际贸易服务发展趋势【作 者】陆虹【刊 名】国际贸易.2002(1).-54-5779/100【题 名】国际贸易标准合同的发展趋势【作 者】贾平【刊 名】兰州学刊.2002(6).-75-7680/100【题 名】新世纪国际贸易发展的主要特点及趋势【作 者】和文华【刊 名】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经济管理版.2002,16(3).-107-10781/100【题 名】国际贸易统一法的发展趋势【作 者】刘英姿【刊 名】海关与大市场.2002(3).-25-2582/100【题 名】法国国际贸易总额呈现下降趋势【作 者】无【刊 名】国际市场导刊.2002(15).-5-583/100【题 名】网络贸易——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作 者】赵龙【刊 名】科技术语研究.2002,4(1).-40-4384/100【题 名】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几大趋势【作 者】房杜【刊 名】中国外资.2002(9).-60-6185/100【题 名】当代国际贸易发展新趋势【作 者】刘力【刊 名】理论视野.2001(5).-34-3686/100【题 名】国际贸易政策规律探寻及趋势展望【作 者】崔日明 邹东颖【刊 名】国际贸易论坛.2001(6).-62-6787/100【题 名】绿色壁垒: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其发展趋势【作 者】傅京燕【刊 名】国际贸易论坛.2001(3).-52-5788/100【题 名】简易化——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趋势【作 者】王安会【刊 名】对外经贸实务.2001(12).-3-589/100【题 名】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融合发展趋势的理论分析【作 者】顾颖【刊 名】经济师.2001(7).-70-7190/100【题 名】国际贸易发展趋势和中国的外贸战略【作 者】李晋【刊 名】学术月刊.2001(8).-111-11391/100【题 名】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及给我国外贸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作 者】李大鹏【刊 名】北方经贸.2001(1).-159-16192/100【题 名】世纪之交的回顾与展望—当前国际贸易发展的特点和趋势分析【作 者】鲍晓华【刊 名】亚太经济.2001(1).-4-793/100【题 名】从世界苹果、梨生产及发展趋势与国际贸易看我国苹果、梨产业存在的问题【作 者】王宇霖【刊 名】果树学报.2001,18(3).-127-13294/100【题 名】国际贸易新趋势【作 者】韦倩【刊 名】环境.2001(11).-4-595/100【题 名】当前发达国家国际贸易保护措施的发展趋势【作 者】刘似臣【刊 名】中国对外贸易.2001(7).-8-1296/100【题 名】世纪之交的回顾与展望——当前国际贸易发展的特点和趋势分析【作 者】鲍晓华【刊 名】世界经济研究.2001(2).-74-78,4497/100【题 名】论国际贸易中非关税壁垒的演变趋势与我国的对策【作 者】郑后建【刊 名】广西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8(2).-14-1698/100【题 名】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发展的趋势【作 者】李庆萍【刊 名】中国外汇管理.2001(5).-38-3899/100【题 名】国际贸易发展趋势与中国的外贸战略【作 者】苑春强【刊 名】现代国际关系.2001(2).-20-24100/100【题 名】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趋势及我国对策【作 者】肖光恩【刊 名】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8(3).-22-26

国际形式论文参考文献写作方式

外文参考文献格式 在论文写作时常常需要引用到外文的的著作,下面我带大家了解一下外文参考文献的格式要求是怎样的! 参考文献(即引文出处)的类型以单字母方式标识,具体如下: M——专著 C——论文集 N——报纸文章 J——期刊文章 D——学位论文 R——报告 对于不属于上述的'文献类型,采用字母“Z”标识。 对于英文参考文献,还应注意以下两点:①作者姓名采用“姓在前名在后”原则,具体格式是: 姓,名字的首字母. 如: Malcolm Richard Cowley 应为:Cowley, .,如果有两位作者,第一位作者方式不变,&之后第二位作者名字的首字母放在前面,姓放在后面,如:Frank Norris 与Irving Gordon应为:Norris, F. & .; ②书名、报刊名使用斜体字,如:Mastering English Literature,English Weekly。 英文文献采用 APA格式 : 单一作者著作的书籍: 姓,名字首字母.(年). 书名(斜体). 出版社所在城市:出版社. Sheril, R. D. (1956). The terrifying future: Contemplating color television. San Diego: Halstead. 两位作者以上合著的书籍: 姓,名字首字母., & 姓,名字首字母.(年). 书名(斜体). 出版社所在城市:出版社. Smith, J., & Peter, Q. (1992). Hairball: An intensive peek behind the surface of an enigma. Hamilton, ON: McMaster University Press. 文集中的文章: Mcdonalds, A. (1993). Practical methods for the apprehension and sustained containment of supernatural entities. In G. L. Yeager (Ed.), Paranormal and occult studies: Case studies in application (pp. 42–64). London: OtherWorld Books. 期刊中的文章(非连续页码): Crackton, P. (1987). The Loonie: God's long-awaited gift to colourful pocket change? Canadian Change, 64(7), 34–37. 期刊中的文章(连续页码): 姓,名字首字母.(年). 题目. 期刊名(斜体). 第几期,页码. Rottweiler, F. T., & Beauchemin, J. L. (1987). Detroit and Narnia: Two foes on the brink of destruction. Canadian/American Studies Journal, 54, 66–146. 月刊杂志中的文章: Henry, W. A., III. (1990, April 9). Making the grade in today's schools. Time, 135, 28-31. ;

国际会议里的论文属于论文集,格式如下

[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A].原文献主要责任者(可选).原文献题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如:[7]钟文发.非线性规划在可燃毒物配置中的应用[A].赵炜.运筹学的理论与应用——中国运筹学会第五届大会论文集[C].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文献标注电子文献:

文献类型/载体类型标识:[J/OL]网上期刊、[EB/OL]网上电子公告。

M/CD光盘图书、[DB/OL]网上数据库、[DB/MT]磁带数据库。

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版或获得地址,发表更新日期/引用日期。

万锦,中国大学学报文摘(1983-1993).英文版[DB/CD]。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参考文献

学位论文参考文献标准格式

在写论文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书写参考文献呢?知道学位论文参考文献标准格式吗?以下是我精心准备的学位论文参考文献标准格式说明,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

一、参考文献的类型

参考文献(即引文出处)的类型以单字母方式标识,具体如下:

M——专著 C——论文集 N——报纸文章

J——期刊文章 D——学位论文 R——报告

对于不属于上述的文献类型,采用字母“Z”标识。

对于英文参考文献,还应注意以下两点:

①作者姓名采用“姓在前名在后”原则,具体格式是:姓,名字的首字母.如: Malcolm Richard Cowley 应为:Cowley, .,如果有两位作者,第一位作者方式不变,&之后第二位作者名字的首字母放在前面,姓放在后面,如:Frank Norris 与Irving Gordon应为:Norris, F. & .;

②书名、报刊名使用斜体字,如:Mastering English Literature,English Weekly。

二、参考文献的格式及举例

1.期刊类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J].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举例】

[1] 王海粟.浅议会计信息披露模式[J].财政研究,2004,21(1):56-58.

[2] 夏鲁惠.高等学校毕业论文教学情况调研报告[J].高等理科教育,2004(1):46-52.

[3] Heider, . The structure of color space in naming and memory of two languages [J].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1999, (3): 62 – 67.

2.专著类

【格式】[序号]作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起止页码.

【举例】

[4] 葛家澍,林志军.现代西方财务会计理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42.

[5] Gill, R. Mastering English Literature [M]. London: Macmillan, 1985: 42-45.

3.报纸类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举例】

[6] 李大伦.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性[N].光明日报,1998-12-27(3).

[7] French, W. Between Silences: A Voice from China[N]. Atlantic Weekly, 1987-8-15(33).

4.论文集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

【举例】

[8] 伍蠡甫.西方文论选[C].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12-17.

[9] Spivak,G. “Can the Subaltern Speak?”[A]. In & L. Grossberg(eds.). Victory in Limbo: Imigism [C].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88, .

[10] Almarza, . Student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knowledge growth [A]. In and (eds.). Teacher Learning in Language Teaching [C].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

5.学位论文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D].出版地:保存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

【举例】

[11] 张筑生.微分半动力系统的不变集[D].北京:北京大学数学系数学研究所,1983:1-7.

6.研究报告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R].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

【举例】

[12] 冯西桥.核反应堆压力管道与压力容器的LBB分析[R].北京: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1997:9-10.

7.条例

【格式】[序号]颁布单位.条例名称.发布日期

【举例】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委员会.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Z].1991—06—05

8.译著

【格式】[序号]原著作者.书名

[M].译者,译.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起止页码.

三、注释

注释是对论文正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注释前面用圈码①、②、③等标识。

四、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与文中注(王小龙,2005)对应。标号在标点符号内。多个都需要标注出来,而不是1-6等等,并列写出来。

最后,引用毕业论文属于学位论文,如格式5

5.学位论文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D].出版地:保存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

【举例】

[11] 张筑生.微分半动力系统的不变集[D].北京:北京大学数学系数学研究所,1983:1-7.

学位论文格式模板

一、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

硕士学位论文,要求对所研究的课题有新见解或新成果,并对本学科发展或经济建设、社会进步有一定意义,表明作者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学科知识,具有从事学术研究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由硕士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

博士学位论文,要求对所研究的课题在材料、角度、观点、方法、理论等方面或某方面有创新性成果,并对学术发展、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有较重要的意义,表明作者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学科知识,具有独立从事学术研究的'能力。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由博士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

学位论文应当用规范汉字进行撰写,除古汉语研究中涉及的古文字和参考文献中引用的外文文献之外,均采用简体中文撰写。

学位论文必须是一篇[或一组相关论文组成的一篇]系统完整的、有创造性的学术论文。

不符合上述要求的,一律不接受其学位论文答辩申请。

二、学位论文的一般格式

学位论文一般应依次包括下述几部分:

1. 封面(参见附件1)。

2.版权声明。

3. 题目:应准确概括整个论文的核心内容,简明扼要,让人一目了然。一般不宜超过20个字。

4. 中文摘要:内容摘要要求在3000字以内,应简要说明本论文的目的、内容、方法、成果和结论。要突出论文的创新之处。语言力求精炼、准确。在本页的最下方另起一行,注明本文的关键词(3-5个)。

5. 英文摘要:英文摘要上方应有题目,内容与中文摘要相同。在英文题目下面第一行写研究生姓名,专业名称用括弧括起置于姓名之后,研究生姓名下面一行写导师姓名,格式为Directed by...。最下方一行为英文关键词(Keywords 3-5个)。参见附件2。

6. 目录:既是论文的提纲,也是论文组成部分的小标题。

7. 序言(或序论、导论):内容应包括本课题对学术发展、经济建设、社会进步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述评,本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论文运用的主要理论和方法、基本思路和论文结构等。

8. 正文:是学位论文的主体。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和选题情况,可以有不同的写作方式。但必须言之成理,论据可靠,严格遵循本学科国际通行的学术规范。

9.注释:可采用脚注或尾注的方式,按照本学科国内外通行的范式,逐一注明本文引用或参考、借用的资料数据出处及他人的研究成果和观点,严禁抄袭剽窃。

10. 结论:论文结论要明确、精炼、完整、准确,突出自己的创造性成果或新见解。应严格区分本人研究成果与他人科研成果的界限。

11.参考文献:按不同学科论文的引用规范,列于文末(通篇正文之后)。外文用原文,不必译成中文(参见附件3)。

文献是期刊时,一般书写格式为:作者、篇名、期刊名、年月、卷号、期数、页码。

文献是图书时,一般书写格式为:作者、书名、出版单位、年月、版次、页码。

12. 附录:包括正文内不便列入的公式推导,便于读者加深理解的辅助性数据和图表,论文使用的符号意义,缩略语,程序全文和有关说明,其它对正文的必要补充等。

13. 作者的致谢、后记或说明等一律列于论文末尾。

14.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授权使用说明(导师和作者本人均需签名)。

15. 封底。

研究生学位论文格式要求及撰写规范

研究生学位(毕业)论文是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学术水平的集中体现。高质量、高水平的学位(毕业)论文不仅在内容上有创造性和创新性,而且在形式上也应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和严谨性。为进一步提高学位(毕业)论文质量,提高论文的水准,使我校研究生的学术观点、学术研究得到科学、准确地反映,参考我国高校学位(毕业)论文和学报论文编排规范,特制定如下规定。

学位申请者应严格按照本规范撰写。凡不符合本规范的论文,研究生学院将退回作者修改后再做形式审查。

一、研究生学位(毕业)论文格式要求

(一)学位(毕业)论文的组成部分与排列顺序

学位(毕业)论文,一般由封面、扉页、独创性声明及版权授权书、中文摘要、英文摘要、目录、(插图和附表清单)、(主要符号表)、引言、正文、结论、参考文献、(附录)、在读期间已发表论文、作者简历、致谢等部分组成,其中带括号部分根据论文类型不同可选。学位(毕业)论文按以上顺序书写编排。

1.封面:

中文学位(毕业)论文题目;

学位申请人;

指导教师;

学科专业(专业学位除外):专业名称、专业领域名称严格按照专业目录和培养方案填写;

学位类别:按照专业所属门类填写:哲学、经济学、法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专业学位类别;

授予单位:河北农业大学

答辩日期;

2、扉页:

分类号:按《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要求填写;

密级:涉密论文,由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根据国家规定的密级范围和法定程序审查确定密级,并注明相应保密年限;不需保密的论文不用填写;

单位代码:10086;

学号;

中英文学位(毕业)论文题目;

其余项目同封面(2)~(7);

3、独创性声明和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需研究生和指导教师亲笔签名)。

4、中文摘要:论文摘要内容字数不少于800字,关键词4~6个。

5、英文摘要:包括论文题目、作者、专业、指导教师、摘要内容、关键词。摘要内容和关键词与中文摘要一致。

6、目录:目录最多列至三级标题,以阿拉伯数字分级标出。

7、插图和附表清单:论文中如果图、表较多,可以另起一页分别列出清单列于目录之后。图表的清单应有序号、图表名称和页码。

8、符号、标志、缩略词、计量单位、名词、术语等注释说明,可以集中列于图表的清单之后。

9、引言

10、正文

11、结论

12、参考文献

13、附录

14、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必须以河北农业大学名义发表的文章):

署名为第一作者的已发表论文复印件,包括刊物封面、目录、版权页和论文全文及被索引的相关证明。

15、作者简历:内容一般包括:姓名、性别、出生日期、籍贯、最后学历(学位)、毕业院校、工作经历;在学期间参加的研究项目、发表论文、申请专利、获奖情况等。学术论文应正式发表,或有正式录用函。罗列作者著作及学术论文应与参考文献所列格式相同。

16、致谢:致谢对象限于对课题研究、学位(毕业)论文完成等方面有较重要帮助的人员。

(二)学位(毕业)论文排版要求

1、论文开本及版芯

论文开本大小:210mm×297mm(A4纸),左侧装订,装订后的尺寸为205×287。版芯要求(指A4纸):左边距:30mm,右边距:25mm,上边距:

30mm,下边距:25mm,页眉边距:23mm,页脚边距:18mm。

2、 论文用中文撰写(可附相应英文副本)。博士学位(毕业)论文一般5~10万字,硕士学位(毕业)论文一般3万字以上,用计算机打印,字迹要清楚,标点符号要正确,错别字率不得超过1‰。

3、封面和扉页:按研究生学院要求进行制作。

4、 目录:建议使用自动生成目录,格式为:“目 录”黑体三号,字符间距为一个字符,段前段后间距为1行。目录中中文字体为宋体、页码为Times New Roman字体,字号自定。

5、 中文摘要:“摘要”字体为黑体小四号,水平居中;内容另起一行,字体为宋体小四号;“关键词”另起一行,字体为黑体小四号,词条为宋体小四号,词条之间用分号隔开。

6、 英文摘要:字体均为Times New Roman;论文题目字号为加粗12pt,水平居中;作者、专业、指导教师字号为;“Abstract”字号为加粗12pt,水平居中;内容字号为12pt;“Key words:”字号为加粗12pt,词条字号为12pt,词条之间用分号隔开。

7、标题:论文一般分三级标题

一级标题:黑体,三号,段前、段后间距为1行,居中

二级标题:宋体,四号,段前、段后间距为1行(空小四号字大小),左对齐

三级标题:黑体,小四号,段前、段后间距为1行,左对齐

上述段前、段后间距可适当调节,以便于控制正文合适的换页位臵。 8、 正文字体:正文采用小四号或五号宋体,行间距为18磅,为字体调整字间距11磅;

9、 页眉、页脚:均采用五号宋体,从“引言”开始添加页眉。“引言”、“正文”、“结论”部分奇数页页眉居中为论文题名,偶数页页眉居中为“河北农业大学博(或硕)士学位(毕业)论文”;页眉下横线为单直线,粗度磅;论文页码从“引言”开始按阿拉伯数字连续编排,奇数页码居右下侧,偶数页码居左下侧。

10、  图、表标题:采用小五号黑体;图例说明和表格中文字采用小五号宋体;表注采用六号宋体。图序及图名臵于图的下方,表序及表名臵于表的上方,若图或表中有附注,采用英文小写字母顺序编号,如注a,注b,附注写在图或表的下方。文中公式的编号,用括号括起写在右边行末,其间不加线条,文中的图、表、公式等与正文之间要有一行的间距。表格一律用三线表,所有表格、图的标题、中文文字均要求有对应英文标注。

11、文中所列图形应有所选择,照片不得直接粘贴,须经扫描后以图片(.JEPG)形式插入。

12、文中英文、罗马字符一般采用Times New Roman正体,按规定应采用斜体的采用斜体。

二、研究生学位(毕业)论文撰写规范

题名

题名是以简明、具体、确切的词语反映文章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应符合编制题录、索引和检索的有关原则,亦有助于选定关键词。

必要时可加副题名,如题名语义未尽,需作补充、引申和说明者或是系列文章,需用副题区别其特定内容的,均可加副题。副题应另起一行。

英文题名应与中文题名相吻合。

题名中应避免使用非公知公认的缩写词、字符、代号和公式等。摘要

摘要是对文章内容准确概括而不加诠释评论的简短陈述,内容包括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等。论文摘要应尽量反映文章的主要信息,要突出本论文的创造性成果或新见解,内容简明扼要,语言精炼,注意不要与结论雷同。英文摘要应与中文摘要保持内容一致。

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应是一篇完整的短文。采用第三人称。一般不分段表达,不用图表、化学结构式和非公知公认的符号和术语,也不宜引用文章中的图、表、公式和参考文献的序号。

摘要中若采用非标准的术语、缩写词和符号等,均应在第一次出现时以标注形式予以说明。

关键词

标示关键词是为了文献标引工作,便于作索引,便于检索,而从论文选取出来,能反映论文主题内容的词或词组。

凡学位(毕业)论文均应具备中文和英文关键词。中英文关键词应一一对应,分别排在中英文摘要下方。

关键词尽量从《汉语主题词表》、《MeSH词表》、《中医药主题词表》等词表中选用规范词;未被词表收录的新学科、新技术中的重要术语,也应作为关键词标出。

两个关键词之间用分号隔开。

引言

引言作为论文的开场白,应以简短的篇幅介绍论文的写作背景、依据及相关领域内前人所作的工作和研究的概况,说明本研究与前人工作的关系、目前研究的特点、存在问题及作者工作的意义,引出。

论文的参考文献格式怎么写

国际形势论文参考文献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共同作用,推动事物发展。事物的发展不仅表现为“相反相成”,而且表现为“相辅相成”。矛盾同一性所要求的统一体的稳定状态,是事物也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和谐是我国长治久安、兴旺发达的根本保证;和谐是人类永恒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着的对立面又斗争、又同一,两者共同作用,推动事物的发展。在矛盾推动事物发展中,同一性和斗争性各有其作用。其中,矛盾同一性所要求的统一体的稳定状态,是事物也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在促进事物发展、特别是在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中,具有独特的重要作用。我国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主张,是自觉利用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作用的具体体现。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说明,事物的发展不仅表现为“相反相成”,而且表现为“相辅相成”。这在方法论上的根本要求,就不是强调一方克服另一方而使自身获得发展这一解决矛盾的方法,而是强调用缓和、化解矛盾的方法解决问题,努力寻找各方利益的共同点,求同存异,兼顾各方利益,以达到互利共赢。 一、和谐是我国长治久安、兴旺发达的根本保证 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科学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原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 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我国社会发展。 1、运用矛盾同一性组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取得了抗日战争、民主革命的胜利 运用矛盾同一性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我党战胜一切困难,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我们党深刻认识到“中国无产阶级应该懂得:他们自己虽然是一个最有觉悟性和最有组织性的阶级,但是如果单凭自己一个阶级的力量,是不能胜利的。而要胜利,他们就必须在各种不同的情形下团结一切可能的革命的阶级和阶层,组织革命的统一战线。”[1](P608)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党为了推翻三座大山,夺取全国政权、建立新中国,根据各个历史时期的奋斗目标,团结各个阶层和政治派别,并同其他阶级、阶层、政党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结成了政治联盟。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为推翻军阀的黑暗统治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了反封建的民主统一战线,创立了广东革命根据地,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为了反对封建压迫、反对国民党的大一统,形成了工农民主的民主统一战线;在抗日战争时期,在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急时刻,为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提出了“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三大口号,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最广泛的,包括无产阶级、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和一切赞成革命的分子、民族资产阶级、开明士绅和其他中间力量、民主党派和无党派爱国人士等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获得广大的同盟者,抗日武装力量得到很大发展,抗日根据地不断扩大,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运用同一性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又使我们取得了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从而建立了新中国。 2、运用矛盾同一性实行以人为本,保持了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社会的快速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社会结构、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等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济体制的变革,不仅带来了社会各阶层利益格局的调整,而且也带来了利益要求的复杂化。特别是由于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引发了一系列令人担忧的社会问题,譬如贫富差距拉大问题、失业问题、社会保障和社会公共事业滞后问题等相继出现或加重,已经对我国社会的健康发展产生不同的负面效应。运用矛盾同一性,坚持“以民为本”,从广大群众都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这一共性出发,关注弱势群体,解决三农问题,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正确处理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关系,妥善解决各种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平,改善就业环境,解决困难群体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逐步缩小不同阶层之间的差距,维护每个社会成员的权益,帮助落后的部门,满足人民物质和文化等多方面的需要,使每个公民在履行社会义务和责任时,享有法定的权益、合理的收益、均等的机会和公正的待遇,调动每个社会成员、每个部门的积极性,激发社会活力,使经济建设获得了快速发展。党的一系列亲民、爱民、帮民的人性化政策,深得人心,一种五十六个民族心连心的大团结的局面日益加强,使人震憾。 社会的持续发展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无论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还是精神文明的进步,都是依靠人(但绝不仅仅是单个的人)来实现的。只有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人们才能心情愉快,干劲十足,才能形成合力,也才能不断发挥创造能力,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社会的发展才能得以实现。如果人与人之间不和谐,相互提防、互不信任,甚至发生持续不断的矛盾、冲突,人们就会把大量时间耗费在应付这些矛盾或冲突上,哪还有心情做好工作、形成推动社会发展的合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只靠少数人是无法实现的,必须要动员广大的人民群众,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都团结起来,把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形成全体人们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各展其才、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而又和谐相处于一个大家庭中的局面。 3、运用矛盾同一性锚定“和而不同”的外交思想,为我国取得了社会快速发展的和平外部环境 党中央审时度势,在国内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同时,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发表了《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讲话,在外交上提出了建立和谐世界的主张,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理解和支持。 和谐世界的主张主要包括:第一,“和而不同”。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和不同的文化、种族之间和谐相处。各国人民有权决定自身的发展模式,不能“同而不和”,将自己的发展模式强加于人,将自己的价值观、政治体制和社会文明强加在别的民族和强行移植到不同社会中去。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客观存在,也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动力,保持全球社会、政治和文明形态之多样性,要承认和接受世界多极化,恪守公认的国际法和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继续遵守“和平共处”的五项基本原则,不同文明之间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相互借鉴,相互包容,使不同文明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第二,通过对话求安全、通过合作谋发展。武力不能建立和平,强权不能确保和平。无论小国、弱国还是大国、强国,战争和冲突带来的都只是灾难。人类只有生活在和平环境中,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发展,追求幸福生活。不同文化、地域、民族与国家之间应进行对话和加深理解,通过对话、谈判解决分歧、纷争,通过合作与发展缩小差距、隔阂,求同存异。2005年中国与美国、欧盟关于纺织品的争端最终得以解决就是一个例证;第三,执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方针。在此方针指导下,我们与俄罗斯、越南解决了边境纠纷问题,建议越南、菲律宾、印尼等南亚国家与我国联合勘察、开发中国南海的石油并已进入了实质性的行动,我们与东盟十国结成了战略伙伴,与非洲四十余国成了兄弟。地理位置虽然相距遥远,但已成了好兄弟、好朋友、好伙伴,和谐世界初露端倪,令人振奋;第四,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建立公平、有效的集体安全机制、共同防止冲突和战争,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第五,实现全球经济和谐发展。各国应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推动经济全球化,消除贫困,朝着均衡、普惠、共赢的方向发展,努力缓解发展不平衡问题;积极推进区域和国家经济合作,共同解决全球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维护经济安全;以相互开放取代彼此封闭,努力建立开放、公平、规范的多边贸易体制,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使所有国家都从中受益。 二、和谐是人类永恒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现代的科学理论认为,一个系统只有不断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才能维持自己的有序性,增加“负熵流”,促使系统向更有序的方向演化。如果系统不与环境交流,处于封闭状态,系统内部的“熵”就会增大,系统就会无序化。 1、国与国的和谐相处,是各国求发展、谋和平之必需 从各国的发展来看,每个国家都必须对外开放,相互利用。邓小平一再提出,封闭必然导致停滞、落后,“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因素是闭关自守”。历史已经证明,没有一个国家能在封闭的状态下实现现代化。“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同样,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一国的发展离不开其他国。如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但是双方利益仍有一定程度的一致性或交叉性,完全可以在互利互惠的原则下,相互利用对方的优势发展、完善自己。经济较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可以充分利用资本主义的科学技术优势等有利的方面,加快发展。 国与国之间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的不同,肯定会产生矛盾。但是,在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主旋律的当代国际社会中,和平模式是解决国际争端的首选的和最基本的模式。从1928年的《巴黎非战公约》开始,现代国际法逐步地、同时也是坚定不移地确立了这样一个毫不动摇的基本原则:世界上的一切国家一律处于平等的地位,平等地享受国际权利和承担国际义务,如果遇到争端,应该用和平的方法解决,禁止任何国家将争端诉诸战争或违背《联合国宪章》规定非法使用武力。世界和平是世界和谐的前提。只有世界各国都安宁了,然后加快经济与社会建设,和谐、幸福也就随之而至了! 因此,不同的国家、民族、人种,只有互视对方为地球村的村民,从大局出发,“和而不同”、求同存异、互相帮助、互相支持,通过谈判解决争端,世代友好相处,才会维持世界的长久和平,共同消灭贫穷,使整个世界变成和谐的世界,人们安居乐业,幸福生活,其乐融融。有政治家认为,这可能是真正消除恐怖主义的途径。 2、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是人类社会持续发展之必需 首先,人类本身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界。马克思说:“一个存在物如果在自身之外没有自己的自然界,就不是自然存在物,就不能参加自然界的生活。”[2](P167-168)人的存在首要的就是要解决衣、食、住、行问题,而不管是哪一个方面,都得依靠自然界。如人类食物的90%来自自然界中的20多种动植物,人类呼吸的空气、喝的水等是自然界给予的。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要进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而生产的对象来源最初就是自然界中存在的各种资源,人类的生产空间也是自然界提供的。因此,马克思指出:“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2](P95) 其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自然界才能得以持续发展,人类社会也才能有持续发展的前提。 1972年,联合国发表了《人类环境宣言》,指出:人类只有一个共同的地球,只有一个适宜生存的自然生态系统。但今天的人类社会发展时期,正是物种灭绝的高峰期,物种灭绝的速度是自然界死亡的100-1000倍,一个物种消灭之后,就永远不能恢复了,它还导致邻近10-30种生物的生存危机。[3](P110)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不能不作用于自然界,但是要想持续的发展,就必须在作用于自然界的同时,考虑自然界的持续发展问题。因为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必须以自然界持续不断地供应物质资源为基础。在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时,自然界就能持续不断地向人类提供各种资源,人类的生产就能持续不断地进行,社会的持续发展也才有可能。如果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不和谐相处,在短时间内从自然界过量获取各种资源或者不顾后果的破坏自然,超出自然界的承受能力或再生产的能力,自然界就不再能够提供丰富的资源,人类的生产就会受到限制甚至无法进行,社会的持续发展就会受阻甚至不可能。所以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一要意识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处于积极的、占主导地位的是人,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紧张化的是人,扭转人与自然紧张趋势的也只能是人。人们曾认为“人定胜天”,自然界完全受人类的支配,因此亳无顾虑地向大自然索取,大规模无序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导致了自然资源的急剧消耗,对大自然造成了极大的破坏,结果自然环境越来越恶劣。如土地沙化、河流断流,沙尘暴频繁发生,这实际上是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恩格斯早就说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在第一线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线和第三线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它常常把第一个结果重新消除。”[4](P304-305)今天,我们已经无法为自己的为所欲为而沾沾自喜了,人类已清醒的认识到人在自然界面前是不能随心所欲的,必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改造自然、从自然中获取物质资料、破坏自然原有的平衡状态时,一定要保护好自然,使自然恢复平衡;二要认识自然,掌握自然规律,用科学的认识指导我们的行动,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合理改造自然,充分利用自然为人类造福。人类再也不能胡乱行动、不遵循自然规律。恩格斯说过:“我们必须在每一步都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象征服者统治异民族那样,决不同于站在自然界以外的某一个人,——相反,我们连同肉、血和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并存在于其中的;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支配力量就是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4](P305)自然界的很多资源都是有限的、而且是不能再生的,一旦用完,人类就无法继续开发了,即使是可再生的资源,多数都需要有一个很长的恢复时期。所以,人类不能把自然作为任人宰割的对象,一定要把自己的行为控制在自然能够承受的范围内;三是人类已经对自然造成了太多的破坏,单靠自然的自我恢复是很难的,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采取有效手段,科学地恢复自然。十多年前,11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共同呼吁:“人与自然正处于迎头相撞的险境,人类的活动为环境和资源带来无可逆转的伤害——人类必须彻底改变管理地球与生命的方式;才能逃过未来的苦难。”[5]总之,各种和谐的实现,有赖于人们对社会与自然的矛盾同一性的运用,有了人、人类社会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社会的每个系统才能得到良性发展,进而促进其他系统的良性发展。 和谐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矛盾同一性推动我国的持续发展、推动人类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2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68. [2]《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 ­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落实科学发展观20题》 ­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 [4]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5] 转引自曾迎红.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 .科学中国人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深刻历史感的民族,对于“历史性的变化”有着同样深沉的感悟。我给大家整理了关于2017年国际形势与政策论文,希望你们喜欢! 2017年国际形势与政策论文篇1 中国GDP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国;同时中国的军事实力也在逐渐增强,军费连年激增,高科技武器层出不穷;伴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的政治影响力明显增强;面对中国的快速崛起,并不是所有的国家都感到兴奋和激动的,有的对此感到惶恐不安,有的则视其为挑战和威胁;虽然中国一再表达自己和平崛起的诚意,但并不是所有的国家都能够平静的对待。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更离不开美国,美国与中国在经济上更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做为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的美国,它将会如何对待中国的崛起呢?做为世界上的二号经济大国,最有潜力挑战美国霸主地位的中国,他又将会如何发展对美关系?笔者将在本文中讨论影响的因素,并分析其走势。 经贸关系无疑是中美两国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中美两国,一个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明显的成本优势,广阔的市场和无可限量的发展潜力;另一个是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经济,科技实力的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中美两国的关系,直接影响到世界经济的发展。美国是中国最大的出口国,中国是美国的最大市场潜力国家,同时中国也使美国最大的债权国;经济利益是推动中美关系不断前进的保障。自上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解冻以来,经贸关系一直是中美关系中发展较快的领域,冷战结束后的90年代,发展尤为迅速。中美两国在经济领域,有着愈益重大的共同利益,双方在经贸上相互需求和依存度及利益交合不断增多增大。美国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点对象,也是四化建设所需的外部资金、技术、人才和先进管理 经验 的主要来源地。美国也亟需中国广大的市场、价廉物美的商品和投资场所。中国的优质廉价商品每年为美国消费者节省成百亿美元的开支,为美抑制通货膨胀、稳定市场起了积极作用。美国在中国的巨额投资每年为其带来丰厚的利润,而中国超过万亿美元的庞大外汇储备的70%以购买美国国债的形式投放在美国,为稳定美国的金融市场发挥了一定作用。中美经济关系好于和高于政治关系。经贸关系作为中美关系的重点和基础地位将不断增强,成为中美关系强有力的胶合剂和催化剂。同时中美关系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很多摩擦,中美贸易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美国的对华贸易政策,据美国方面的分析,影响美国制定对华贸易政策的三个因素是:对华贸易逆差、美国内失业和中国执行WTO协议的情况。美国在推行其贸易政策时将利用中美入世协议,加大对中国市场的出口,为防止我国更多的竞争力产品冲击其国内产业,美国会更频繁地启动反倾销调查程序、“301”条款等贸易制裁 措施 对我国输美产品设限。美 国还可能会利用其国内立法破坏 WTO规则,与我纠缠。但制裁是一把双刃剑,而且双方贸易关系紧张,从长期来说对美国不利,对此美国也是持慎重态度的。应该看到,在相互依存的世界里,在经济全球化的世界里,摩擦是正常的,也是无法避免的,这并不可怕。中美经常性的经贸摩擦,反映两国经济关系的密切。中美经济对双方的重要性与俱增。贸易中产生的问题,双方只有理性面对,在经常性的协调和合作机制中,通过平等协商的办法加以妥善处理。从中美贸易摩擦来看,都是因为中美双方的意识形态不同,国情不同,相互不了解,不信任等原因引起的。中美双方都应该摆正心态,采取合作,尊重的态度,才能更切实地找到两国利益的平衡点,才能达到双羸。 民主分歧是造成中美关系紧张的重要因素。许多美国人认为,作为上帝选择的一个特殊国度,美国对人类的历史发展和命运承担着一种特殊的责任,负有把世界从“苦海”中拯救出来的“使命”。这种“上帝选民”和“天赋使命”神话根深蒂固于美国白人 文化 之中,深深地影响着美国人对外部世界的看法与态度。当美利坚合众国作为一个主权实体开始发展与 其它 国家的外交关系时,这种使命观对政府决策者的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在美国对外政策中体现出来。在国际事务中,美国竭力把自我价值观强加给其他国家,力图使种族文化、意识形态与美国不同的国家接受美国的发展模式,实现“美国治下的和平”,将意识形态与之对立的共产主义视为最严重的威胁,积极推行“西化”图谋,对目前存在的最大的社会主义中国更是倍加警惕与仇视。尽管受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制约,当今美国在执行“神圣的使命”时已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了,但中美的民主分歧依然影。 在2009年下半年,对台军售、中国制裁美国军工企业、奥巴马会见__等一系列事件是中美两国在台湾问题上的又一次交锋。中国政府一直坚持,台湾问题纯属中国内政,不容他国干涉。诚然,中国的统一问题,本是中国人自己的事务,但是,外交政策必须基于现实主义。无论承认与否,台湾问题受诸多国际因素的制约,其中最大的因素是美国。朝鲜南北双方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南北最高领导人的会谈,但就台湾海峡两岸关系情况看,在可预见的将来,仅靠这样的努力显然很难实现这样的目标。在这方面,美国可望扮演积极的角色。美国政府至今仍遵循一个中国政策,真诚邀请美国扮演积极角色,推动两岸最高领导人会谈,对于中国实现和平统一,抑制“台独势力”,有积极意义。虽然美国未必乐意见到大陆与台湾很快统一,但海峡两岸改善关系,并以和平方式实现统一,符合美国利益。中国需要与美国就台湾问题进行认真务实的探讨,在实现和平统一中国时,不仅考虑台湾的利益,又尊重和照顾美国的利益。中国可以承诺,如果实现和平统一,整个台湾可以成为自由港,并允许美国在台湾租借军事基地,这不仅有助于消除台湾民众的恐惧心理,又让美国得到了较大利益,而最大的获益者仍将是中国。 中国必须承认并尊重美国现有的国际地位,真正把美国当作友好合作伙伴。中国对美国所表现出的所谓“霸权主义”可以给予一定程度的批评,并努力通过联合国的机制给予一定的制约,但不要走得太远。美国现有的国际地位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以中国的国力和地位,对这样的国家,尤其在经济等领域颇受其惠的国家,应给予充分的承认和尊重。政策制订者应该清楚,在历史上,美国在西方列强中是对中国最友好的国家,在中国几乎没有留下什么血债(朝鲜战争没有发生在中国土地上);美国曾是制约日本和前苏联的最主要力量,而后两者曾是威胁中国的最大敌人;美国在抗日战争中给予中国诸多无私的援助。在中国改革开 放时代,中美的经济合作对于中国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中国人还应该看到,美国在行使通常所指的“霸权主义”时,也还往往遵循人类共同的良心和价值观,遵循一定的游戏规则,与当年的日本和苏联不可同日而语。必须真诚地把美国看作合作伙伴,不受其他因素的干扰。 基于这样的立场,中国应该对美国在全球政策中的有关事物,如打击恐怖主义等给予积极的支持与配合,向准盟友关系靠拢。在两国关系中,还要建立相应的预防机制,防止类似侦察机事件那样的事发生,或即使发生,能在机制内迅速得到妥善解决,不演化为双方的对抗与冲突。 结语:中国和美国早已结束敌对关系,中美两国和平友好是大势所趋势,虽然在台海问题上,人权问题上,知识产权问题上,以及汇率问题上,中美两国的较量不可能短时间内结束;美国虽尤其自私的一面,问题不能及时解决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美国,但也应该看到,中国政府在台海问题上的不容妥协,在人权问题上,在知识产权保护上确实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相信随着中美经济关系的不断深入,中国政府灵活调整对台政策,在知识产权和人权问题上不断完善,这些矛盾反而会成为解决中国内部问题的动力。中国已经崛起,相信在中国政府的引导下,对外,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不对他国产生威慑的大国,对内,它能够不断完善社会机制,改善人民生活,真正实现中国的国富民强。 参考文献 [1] [美]卡特. 妖魔化中国是错误的[J ] . 纽约时报,1997 -08 - 10. [2] 黄硕风. 综合国力论[M ] .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3] 王诵芬. 世界主要国家综合国力比较研究[M] . 长沙:湖南出版社,2007 2017年国际形势与政策论文篇2 摘要: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美两国关系是当今世界最重要、最特殊的一对双边关系,它远远超出了双边关系的范畴,成为一对影响世界的大国关系。中美经贸关系,以及其他建设性合作关系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举足轻重,中美关系的阴晴冷暖对世界将产生重大影响。中美两国存在许多共同的利益点,在国际事务中,中美两国有许多共性,同时中美两国不可避免的存在许多的分歧和矛盾。 关键词:中美关系 崛起 贸易 台湾问题 中国GDP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国;同时中国的军事实力也在逐渐增强,军费连年激增,高科技武器层出不穷;伴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的政治影响力明显增强;面对中国的快速崛起,并不是所有的国家都感到兴奋和激动的,有的对此感到惶恐不安,有的则视其为挑战和威胁;虽然中国一再表达自己和平崛起的诚意,但并不是所有的国家都能够平静的对待。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更离不开美国,美国与中国在经济上更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做为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的美国,它将会如何对待中国的崛起呢?做为世界上的二号经济大国,最有潜力挑战美国霸主地位的中国,他又将会如何发展对美关系?笔者将在本文中讨论影响的因素,并分析其走势。 经贸关系无疑是中美两国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中美两国,一个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明显的成本优势,广阔的市场和无可限量的发展潜力;另一个是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经济,科技实力的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中美两国的关系,直接影响到世界经济的发展。美国是中国最大的出口国,中国是美国的最大市场潜力国家,同时中国也使美国最大的债权国;经济利益是推动中美关系不断前进的保障。自上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解冻以来,经贸关系一直是中美关系中发展较快的领域,冷战结束后的90年代,发展尤为迅速。中美两国在经济领域,有着愈益重大的共同利益,双方在经贸上相互需求和依存度及利益交合不断增多增大。美国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点对象,也是四化建设所需的外部资金、技术、人才和先进管理经验的主要来源地。美国也亟需中国广大的市场、价廉物美的商品和投资场所。中国的优质廉价商品每年为美国消费者节省成百亿美元的开支,为美抑制通货膨胀、稳定市场起了积极作用。美国在中国的巨额投资每年为其带来丰厚的利润,而中国超过万亿美元的庞大外汇储备的70%以购买美国国债的形式投放在美国,为稳定美国的金融市场发挥了一定作用。中美经济关系好于和高于政治关系。经贸关系作为中美关系的重点和基础地位将不断增强,成为中美关系强有力的胶合剂和催化剂。同时中美关系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很多摩擦,中美贸易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美国的对华贸易政策,据美国方面的分析,影响美国制定对华贸易政策的三个因素是:对华贸易逆差、美国内失业和中国执行WTO协议的情况。美国在推行其贸易政策时将利用中美入世协议,加大对中国市场的出口,为防止我国更多的竞争力产品冲击其国内产业,美国会更频繁地启动反倾销调查程序、“301”条款等贸易制裁措施对我国输美产品设限。美 国还可能会利用其国内立法破坏 WTO规则,与我纠缠。但制裁是一把双刃剑,而且双方贸易关系紧张,从长期来说对美国不利,对此美国也是持慎重态度的。应该看到,在相互依存的世界里,在经济全球化的世界里,摩擦是正常的,也是无法避免的,这并不可怕。中美经常性的经贸摩擦,反映两国经济关系的密切。中美经济对双方的重要性与俱增。贸易中产生的问题,双方只有理性面对,在经常性的协调和合作机制中,通过平等协商的办法加以妥善处理。从中美贸易摩擦来看,都是因为中美双方的意识形态不同,国情不同,相互不了解,不信任等原因引起的。中美双方都应该摆正心态,采取合作,尊重的态度,才能更切实地找到两国利益的平衡点,才能达到双羸。 民主分歧是造成中美关系紧张的重要因素。许多美国人认为,作为上帝选择的一个特殊国度,美国对人类的历史发展和命运承担着一种特殊的责任,负有把世界从“苦海”中拯救出来的“使命”。这种“上帝选民”和“天赋使命”神话根深蒂固于美国白人文化之中,深深地影响着美国人对外部世界的看法与态度。当美利坚合众国作为一个主权实体开始发展与其它国家的外交关系时,这种使命观对政府决策者的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在美国对外政策中体现出来。在国际事务中,美国竭力把自我价值观强加给其他国家,力图使种族文化、意识形态与美国不同的国家接受美国的发展模式,实现“美国治下的和平”,将意识形态与之对立的共产主义视为最严重的威胁,积极推行“西化”图谋,对目前存在的最大的社会主义中国更是倍加警惕与仇视。尽管受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制约,当今美国在执行“神圣的使命”时已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了,但中美的民主分歧依然影。 在2009年下半年,对台军售、中国制裁美国军工企业、奥巴马会见__等一系列事件是中美两国在台湾问题上的又一次交锋。中国政府一直坚持,台湾问题纯属中国内政,不容他国干涉。诚然,中国的统一问题,本是中国人自己的事务,但是,外交政策必须基于现实主义。无论承认与否,台湾问题受诸多国际因素的制约,其中最大的因素是美国。朝鲜南北双方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南北最高领导人的会谈,但就台湾海峡两岸关系情况看,在可预见的将来,仅靠这样的努力显然很难实现这样的目标。在这方面,美国可望扮演积极的角色。美国政府至今仍遵循一个中国政策,真诚邀请美国扮演积极角色,推动两岸最高领导人会谈,对于中国实现和平统一,抑制“台独势力”,有积极意义。虽然美国未必乐意见到大陆与台湾很快统一,但海峡两岸改善关系,并以和平方式实现统一,符合美国利益。中国需要与美国就台湾问题进行认真务实的探讨,在实现和平统一中国时,不仅考虑台湾的利益,又尊重和照顾美国的利益。中国可以承诺,如果实现和平统一,整个台湾可以成为自由港,并允许美国在台湾租借军事基地,这不仅有助于消除台湾民众的恐惧心理,又让美国得到了较大利益,而最大的获益者仍将是中国。 中国必须承认并尊重美国现有的国际地位,真正把美国当作友好合作伙伴。中国对美国所表现出的所谓“霸权主义”可以给予一定程度的批评,并努力通过联合国的机制给予一定的制约,但不要走得太远。美国现有的国际地位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以中国的国力和地位,对这样的国家,尤其在经济等领域颇受其惠的国家,应给予充分的承认和尊重。政策制订者应该清楚,在历史上,美国在西方列强中是对中国最友好的国家,在中国几乎没有留下什么血债(朝鲜战争没有发生在中国土地上);美国曾是制约日本和前苏联的最主要力量,而后两者曾是威胁中国的最大敌人;美国在抗日战争中给予中国诸多无私的援助。在中国改革开 放时代,中美的经济合作对于中国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中国人还应该看到,美国在行使通常所指的“霸权主义”时,也还往往遵循人类共同的良心和价值观,遵循一定的游戏规则,与当年的日本和苏联不可同日而语。必须真诚地把美国看作合作伙伴,不受其他因素的干扰。 基于这样的立场,中国应该对美国在全球政策中的有关事物,如打击恐怖主义等给予积极的支持与配合,向准盟友关系靠拢。在两国关系中,还要建立相应的预防机制,防止类似侦察机事件那样的事发生,或即使发生,能在机制内迅速得到妥善解决,不演化为双方的对抗与冲突。 结语:中国和美国早已结束敌对关系,中美两国和平友好是大势所趋势,虽然在台海问题上,人权问题上,知识产权问题上,以及汇率问题上,中美两国的较量不可能短时间内结束;美国虽尤其自私的一面,问题不能及时解决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美国,但也应该看到,中国政府在台海问题上的不容妥协,在人权问题上,在知识产权保护上确实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相信随着中美经济关系的不断深入,中国政府灵活调整对台政策,在知识产权和人权问题上不断完善,这些矛盾反而会成为解决中国内部问题的动力。中国已经崛起,相信在中国政府的引导下,对外,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不对他国产生威慑的大国,对内,它能够不断完善社会机制,改善人民生活,真正实现中国的国富民强。 猜你感兴趣: 1. 2017年国际形势与政策论文 2. 2017国际形势与政策论文 3. 2017形势与政策论文国际形势 4. 2017年国际形势与政策论文推荐 5. 2017当前国内外形势与政策论文

国际国内形势论文参考文献

1/100【题 名】国际贸易载体发展趋势论【作 者】黄蕾【刊 名】当代经济.2007(01X).-72-742/100【题 名】国际贸易保护的新趋势【作 者】张晓霞【刊 名】企业研究.2007(6).-48-493/100【题 名】浅议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趋势及我国的对策【作 者】刘斌【刊 名】新西部:下半月.2007(04X).-28-284/100【题 名】未雨绸缪早谋良策——国际贸易金融服务发展新趋势与现实应对【作 者】周红军【刊 名】中国外汇.2007(5).-60-615/100【题 名】论当前国际贸易壁垒新趋势与我国应对策略【作 者】苏启东【刊 名】集团经济研究.2007(02X).-53-546/100【题 名】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与我国的战略对策【作 者】陈梅【刊 名】集团经济研究.2007(01Z).-53-537/100【题 名】知识经济时代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趋势及对策【作 者】张哲【刊 名】集团经济研究.2007(01S).-57-578/100【题 名】国际贸易发展趋势与我国的外贸战略调整【作 者】杨雪【刊 名】商业时代.2007(2).-26-289/100【题 名】国际贸易的“绿色化”趋势与林业院校有特色外贸人才培养目标模式探讨【作 者】寻舸【刊 名】商场现代化.2007(01S).-288-28910/100【题 名】国际完善政府采购制度的新趋势——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采购示范法》修订的方案与思路【作 者】徐焕东【刊 名】国际贸易.2006(12).-57-6011/100【题 名】浅谈国际贸易的发展及趋势【作 者】王荣忠【刊 名】商场现代化.2006(11X).-27-2712/100【题 名】论国际贸易壁垒发展的趋势及我国的应对措施【作 者】任涛【刊 名】黑河学刊.2006(6).-28-3113/100【题 名】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创新趋势【作 者】黄海宁【刊 名】新金融.2006(11).-36-4014/100【题 名】当前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及若干思考【作 者】詹晓丽【刊 名】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5(5).-88-9115/100【题 名】我国电子出版物国际贸易现状与趋势分析【作 者】李军【刊 名】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6,14(5).-38-4116/100【题 名】新制度经济学和国际贸易与投资理论整合研究趋势【作 者】孔凡保【刊 名】经济学动态.2006(9).-71-7517/100【题 名】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趋势与我国的对策【作 者】杨丹辉【刊 名】经济管理.2006(17).-28-3218/100【题 名】国际贸易新形势下的标准化发展趋势和特点【作 者】唐金彬 王云 杨安礼【刊 名】船舶标准化与质量.2006(4).-6-1119/100【题 名】农产品国际贸易发使趋势与我国农业的发展【作 者】张炎【刊 名】农业经济.2006(8).-78-7920/100【题 名】多边贸易框架下国际贸易摩擦的发展趋势【作 者】齐东锋【刊 名】经济纵横.2006(6).-39-4121/100【题 名】形势有望好转——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现状、问题及趋势展望【作 者】吴杨[1] 王学成[2]【刊 名】国际贸易.2006(5).-28-3222/100【题 名】基于支持向量回归的国际贸易发展趋势的预测研究【作 者】郑一华【刊 名】科技资讯.2006(9).-210-21123/100【题 名】保持发展趋势 提高发展质量——在2006年中国国际贸易学会新春座谈会上的发言【作 者】石广生[1,2,3]【刊 名】国际贸易论坛.2006(2).-1-424/100【题 名】国际贸易壁垒变动对企业行为影响的内在机理与演进趋势【作 者】杨小力[1] 杨林岩[2] 冯宗宪[1]【刊 名】经济经纬.2006(3).-21-2425/100【题 名】电子商务环境下国际贸易运营趋势问题的研究【作 者】柯飞帆【刊 名】科技与经济.2006,19(2).-57-6026/100【题 名】国际贸易发展呈现六大趋势【作 者】国华 亚东【刊 名】世界标准信息.2006(3).-86-8927/100【题 名】透视禽流感对禽类产品国际贸易的影响——对国际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发展新趋势的思考【作 者】李凯年 逯德山【刊 名】家禽科学.2006(4).-3-628/100【题 名】国际贸易新趋势及我国对策【作 者】何枭吟【刊 名】北方经济:综合版.2006(1).-51-5229/100【题 名】国际贸易中技术壁垒的新趋势【作 者】一凡【刊 名】世界标准信息.2006(2).-117-11930/100【题 名】浅谈国际贸易的电子商务趋势【作 者】鲍科益【刊 名】集团经济研究.2006(02X).-199-19931/100【题 名】国际贸易发展新趋势【作 者】张伟【刊 名】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01S).-14-1532/100【题 名】试论国际贸易竞争的新趋势【作 者】易露霞【刊 名】商场现代化.2005(11Z).-1-233/100【题 名】国际贸易自由化背景下贸易保护的新趋势及动因分析【作 者】范兆斌[1] 左正强[2]【刊 名】商业研究.2005(21).-37-4134/100【题 名】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际贸易秩序变迁的新特点和新趋势【作 者】石磊 唐海燕【刊 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国际商务版.2005(5).-5-8,1335/100【题 名】当前国际贸易壁垒发展演变的趋势及我国的应对策略【作 者】刘琦 罗礼萍【刊 名】现代企业.2005(9).-44-4536/100【题 名】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趋势与中国企业的策略选择【作 者】徐万华【刊 名】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9).-25-2637/100【题 名】应收款转让法律的国际统一化趋势——以《国际贸易应收款转让公约》为中心【作 者】高润恒【刊 名】政治与法律.2005(4).-65-7038/100【题 名】当前国际贸易发展的六大趋势【作 者】无【刊 名】对外经贸统计.2005(3).-22-2339/100【题 名】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关系的趋势预测【作 者】高振沧 王凤如【刊 名】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3).-258-26040/100【题 名】国际贸易中信用证支付方式的利弊及发展趋势分析【作 者】戴美木【刊 名】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5(10).-96-9741/100【题 名】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及我国的对策【作 者】翁迪【刊 名】黑龙江对外经贸.2005(3).-4-542/100【题 名】论国际贸易中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发展新趋势【作 者】白云【刊 名】社会科学辑刊.2005(1).-55-5943/100【题 名】国际贸易中的电子商务趋势【作 者】季王芳【刊 名】合作经济与科技.2005(03X).-20-2144/100【题 名】知识经济时代国际贸易的发展新趋势及对策【作 者】莫少颖【刊 名】现代管理科学.2004(4).-56-5745/100【题 名】论国际贸易竞争的新趋势【作 者】李湘黔【刊 名】求索.2004(1).-27-2946/100【题 名】国际贸易中的劳工、环境标准之争及发展趋势【作 者】郭根龙[1] 冯宗宪[2]【刊 名】当代经济科学.2004,26(1).-77-8047/100【题 名】透视当代国际贸易中技术性壁垒的新趋势【作 者】金泽虎【刊 名】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1(6).-51-5548/100【题 名】国际贸易中环境问题的发展趋势【作 者】傅京燕【刊 名】中国环保产业.2004(7).-20-2149/100【题 名】当前国际贸易中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作 者】全毅【刊 名】国际贸易问题.2004(7).-64-6850/100【题 名】浅析国际贸易实务“电子化”趋势【作 者】田千 康军【刊 名】培训与研究: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4,21(3).-64-6551/100【题 名】试析当今国际贸易发展的特点和趋势【作 者】张汝根【刊 名】技术经济.2004(5).-44-4652/100【题 名】电子商务环境下国际贸易的变化趋势【作 者】袁申国【刊 名】黑龙江对外经贸.2004(2).-32-3553/100【题 名】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及我国应采取的对策【作 者】范佳【刊 名】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5).-19-2054/100【题 名】疫病对动物产品国际贸易的影响与发展趋势【作 者】李凯年【刊 名】世界农业.2003(12).-37-4055/100【题 名】森林食品及其国际贸易和生产趋势【作 者】曾燕如[1] 潘继进[1] 杜国坚[2]【刊 名】世界林业研究.2003,16(5).-26-2956/100【题 名】国际贸易争端发展趋势及我国的对策【作 者】徐丽辉【刊 名】冶金经济与管理.2003(5).-38-3957/100【题 名】当前国际贸易的十大趋势研究【作 者】钟正岩【刊 名】国际贸易论坛.2003(1).-1-1258/100【题 名】国际贸易中的反补贴趋势与我国反补贴制度的完善【作 者】李学稳【刊 名】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学院学报.2003,23(5).-39-4259/100【题 名】台湾主要国际贸易港口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研究【作 者】徐逸桥【刊 名】中国港口.2003(11).-47-4960/100【题 名】知识经济时代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及对策【作 者】郑吉昌【刊 名】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3(2).-10-1361/100【题 名】21世纪国际贸易发展新趋势【作 者】曹亮【刊 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3(4).-104-10862/100【题 名】当前国际贸易状况及其发展趋势【作 者】薛荣久【刊 名】企业世界.2003(3).-24-2663/100【题 名】浅谈国际贸易发展趋势与企业跨国经营战略【作 者】徐磊【刊 名】新质量.2003(1).-48-4964/100【题 名】国际贸易政策的新自由主义发展趋势【作 者】黄静波【刊 名】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3(1).-70-7765/100【题 名】试论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发展趋势【作 者】徐松桃【刊 名】黑龙江对外经贸.2003(7).-26-2766/100【题 名】当代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的交叉发展趋势【作 者】赵春明 焦军普【刊 名】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34-4067/100【题 名】从分歧到融合——国际贸易与投资理论的发展趋势综述【作 者】陈洁蓓[1] 张二震[2]【刊 名】南京社会科学.2003(3).-3-968/100【题 名】水产品国际贸易中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发展趋势及对策【作 者】杨学军【刊 名】北京水产.2002(6).-8-1069/100【题 名】我国水果国际贸易状况及趋势【作 者】曹庆波【刊 名】西北园艺:果树.2002(2).-52-5370/100【题 名】棉花国际贸易格局及贸易模式变化趋势向研究【作 者】庄丽娟 王小虎【刊 名】中国农垦经济.2002(10).-23-2471/100【题 名】我国水果国际贸易状况及趋势【作 者】无【刊 名】中国农业信息.2002(12).-41-4172/100【题 名】国际贸易政策规律探寻及趋势展望【作 者】崔日明 邹东颖【刊 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国际商务版.2002(3).-1-573/100【题 名】我国花卉国际贸易呈现三大发展趋势【作 者】无【刊 名】农村科技开发.2002(11).-43-4374/100【题 名】国际贸易发展趋势与我国企业的策略【作 者】王方 全伟【刊 名】国际经贸探索.2002,18(1).-6-975/100【题 名】我国水果国际贸易状况及趋势【作 者】曹庆波【刊 名】农村工作通讯.2002(3).-42-4376/100【题 名】论国际直接投资和国际贸易相互融合趋势【作 者】刘铁明【刊 名】税务与经济.2002(3).-67-7077/100【题 名】论国际贸易的信息技术化发展趋势【作 者】李权【刊 名】经济科学.2002(5).-94-10178/100【题 名】全系列融资组合—现代商业银行国际贸易服务发展趋势【作 者】陆虹【刊 名】国际贸易.2002(1).-54-5779/100【题 名】国际贸易标准合同的发展趋势【作 者】贾平【刊 名】兰州学刊.2002(6).-75-7680/100【题 名】新世纪国际贸易发展的主要特点及趋势【作 者】和文华【刊 名】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经济管理版.2002,16(3).-107-10781/100【题 名】国际贸易统一法的发展趋势【作 者】刘英姿【刊 名】海关与大市场.2002(3).-25-2582/100【题 名】法国国际贸易总额呈现下降趋势【作 者】无【刊 名】国际市场导刊.2002(15).-5-583/100【题 名】网络贸易——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作 者】赵龙【刊 名】科技术语研究.2002,4(1).-40-4384/100【题 名】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几大趋势【作 者】房杜【刊 名】中国外资.2002(9).-60-6185/100【题 名】当代国际贸易发展新趋势【作 者】刘力【刊 名】理论视野.2001(5).-34-3686/100【题 名】国际贸易政策规律探寻及趋势展望【作 者】崔日明 邹东颖【刊 名】国际贸易论坛.2001(6).-62-6787/100【题 名】绿色壁垒: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其发展趋势【作 者】傅京燕【刊 名】国际贸易论坛.2001(3).-52-5788/100【题 名】简易化——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趋势【作 者】王安会【刊 名】对外经贸实务.2001(12).-3-589/100【题 名】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融合发展趋势的理论分析【作 者】顾颖【刊 名】经济师.2001(7).-70-7190/100【题 名】国际贸易发展趋势和中国的外贸战略【作 者】李晋【刊 名】学术月刊.2001(8).-111-11391/100【题 名】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及给我国外贸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作 者】李大鹏【刊 名】北方经贸.2001(1).-159-16192/100【题 名】世纪之交的回顾与展望—当前国际贸易发展的特点和趋势分析【作 者】鲍晓华【刊 名】亚太经济.2001(1).-4-793/100【题 名】从世界苹果、梨生产及发展趋势与国际贸易看我国苹果、梨产业存在的问题【作 者】王宇霖【刊 名】果树学报.2001,18(3).-127-13294/100【题 名】国际贸易新趋势【作 者】韦倩【刊 名】环境.2001(11).-4-595/100【题 名】当前发达国家国际贸易保护措施的发展趋势【作 者】刘似臣【刊 名】中国对外贸易.2001(7).-8-1296/100【题 名】世纪之交的回顾与展望——当前国际贸易发展的特点和趋势分析【作 者】鲍晓华【刊 名】世界经济研究.2001(2).-74-78,4497/100【题 名】论国际贸易中非关税壁垒的演变趋势与我国的对策【作 者】郑后建【刊 名】广西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8(2).-14-1698/100【题 名】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发展的趋势【作 者】李庆萍【刊 名】中国外汇管理.2001(5).-38-3899/100【题 名】国际贸易发展趋势与中国的外贸战略【作 者】苑春强【刊 名】现代国际关系.2001(2).-20-24100/100【题 名】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趋势及我国对策【作 者】肖光恩【刊 名】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8(3).-22-26

中国周边形势论文参考文献有以下五个

1、王日庠:《中美关系向何处去》,第119页、167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

2、宫力:《中美关系热点透视》,第286页~287页,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6。

3、《2009形势与政策论文》,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

4、《周边安全形势与中国安全战略选择》,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

5、《09中国周边形势》,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6、《论我国的周边政治格局》,中国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有关中俄关系的形式与政策的论文是怎样写的,写形式与政策论文有哪些相关的信息值得关注的地方。我给大家整理了关于2017中俄关系形势与政策论文,希望你们喜欢! 2017中俄关系形势与政策论文篇1 浅谈中俄关系 如今中国周边的国际形势十分严峻,中国所面临的国际关系也日趋复杂,每天打开电视,各种新闻节目总是将目光聚焦到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摩擦上。台海问题,中日关系,钓岛局势,南海问题,中印边界,让我们这些平民百姓听了都头皮发麻。当然,不能让我们忽视的,还有与中国远隔万里的美国与中国的关系。然而,我们有一个重要的邻居,他曾经辉煌,然后衰落,如今再度崛起,他与我们有着长达数千公里的边境线内,在历史上,我们与他亦敌亦友。而我们与他们的关系,却时常被民众所忽视。他就是俄罗斯。 中俄关系实际上是中苏关系的继续和发展。俄罗斯独立以后,由于中俄两国领导人和政府在两国关系上都采取冷静、郑重和从国家利益出发的原则,中俄关系不但没有停滞和倒退,而且在政治、经济、 文化 技术和军事合作等方面都取得了顺利和健康的展,两国关系呈现良好发展势头。两国经济关系落后于政治关系、边界勘界中遇到的一些困难、两国边境人员进出交往中的某些无序现象等问题有可能影响中俄关系的发展,必须引起重视,加以解决。中俄两国平等信任、睦邻友好关系形成和发展是由历史教训、国家利益、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等主导因素决定的。这些主导因素是客观存在的和有深厚基础的,它们将对两国关系产生长远的影响。 中俄两国在亚洲互为两个最大的邻国,中国和俄罗斯亚洲部分的国土加在一起几乎占亚洲陆地面积的一半以上,两国之间有4300多公里漫长的边界线,两国又都是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和世界上5个核国家中的成员,中俄两国关系的性质和状况,对亚洲和世界的局势有着密切的关系和重要的影响。在世纪之交和下个世纪,中俄关系的前景如何,对亚洲和世界会有什么影响,这是每个国人都应该关注的话题。 俄罗斯所拥有的中西伯利亚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在历史上曾是中 国的领土。古代时,我们便与这片土地产生了诸多的联系。而中俄关系密切起来则是从近代开始的。俄罗斯的前身苏联曾是共产主义的老大哥,是中国在革命时期重要的盟友,二者又是国际反法西斯战线的同盟。在那几十年中,中俄关系(当时称中苏关系)度过了一段蜜月期。建国后,中国面临着美苏争霸的格局,作为共产主义国家,中国当然义无反顾的站在苏联这边。而苏联也很照顾中国,为中国援建了许多工厂和设施。在中国研制原子弹的初期,苏联专家也提供了很多帮助。 然而好景不长。在赫鲁晓夫上台后,他全盘批判斯大林,中苏关系开始紧张。政治上,苏联试图在中国建立电台,了解干涉中国政治,毛泽东极力反对。军事上,苏联反对中国的核弹研究。经济上,苏联进行社会主义改革,要求中国按照苏联模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国方面不赞成,毛泽东批判苏联的是修正的社会主义。1961年,中俄 珍宝岛战役爆发,中俄关系降至冰点。苏联方面撤走了留在中国的专家。在经济方面,苏联也停止了对中国的援助。 苏联解体后,作为苏联最大的加盟共和国的俄罗斯继承了苏联的衣钵,中苏关系开始慢慢恢复。尤其是近些年来,在很多国际问题上,中俄两国有着相同的立场。中俄两国目前有着共同的敌人,那就是美国。所以按照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这一原则,两国关系也理应越走越近。 中俄关系越来越密切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结果。从实力上来看,俄罗斯是一个合格的盟友。俄罗斯拥有大量的资源和强大的军事实力,经济实力也在慢慢复苏。而中国则是目前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一个是全球土地面积最大的国家,一个是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二者联手,可以与美国相抗衡。 近年来,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又给中俄交往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中俄也在近海区域频繁进行军事演习,其用意不言而喻。2005年,两军成功举行“和平使命——2005”联合军事演习;2007年,我军赴俄罗斯参加上合组织成员国武装力量“和平使命——2007”联合反恐军事演习;2009年,中俄在沈阳军区洮南合同训练基地举行“和平使命——2009”中俄联合反恐军事演习。中俄的军事演习已经常态化。我们且不想将来爆发战争,俄罗斯会与中国联手出击。假设台海终有一战,那么一个稳定的大后方对于中国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 中俄关系表面看起来风平浪静,因为两国的有着共同的利益。但内部其实暗流汹涌。事实上,中俄两国都在打着自己的小算盘。中俄国防关系最明显的变化是近几年俄罗斯出售给中国的武器在大幅减少。中国国防武器的增加和改良也使得俄罗斯官方面临了一个很难的抉择。直至现在,俄罗斯都拒绝将其最先进的武器,譬如远程弹道导弹、战略轰炸机、防空和导弹防御系统出售给中国,他们害怕中国获得这样的武器后会打破东亚的军力平衡。 俄罗斯政府也不愿将其最好的核能技术和其他知识产品传授给 中国,因为那将使低价的中国制造取代俄国成为第三方市场的出口方。双方的能源合作仍存在问题。双方不断地对外宣称两国签订了巨额石油和天然气合同,但直到最近都没有实现。俄罗斯能源公司试图引进欧洲和亚洲客户来抬高竞买。尽管这个 方法 提高了俄罗斯的议价权,但却使中国更加怀疑俄罗斯是否是个可靠的长期能源合作伙伴。 两国政府还对彼此在中亚的活动有所怀疑,在东亚中俄国企再为石油和天然气进行着竞争。中国拒绝同意俄罗斯认定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是独立国家的决定。这两个地方是2008年8月,在战争中,俄罗斯从格鲁吉亚抢来的。在社会层面,中国民间交流也很有限。 综上所述,我们与俄罗斯既要合作,又要有所防备。历史的 经验 告诉我们,俄罗斯这个国家是有虎狼野心的。与中国合作也不过是权 宜之计,未来也不是不存在反咬一口的可能。正所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我们对俄罗斯的动作,也该要有些防范。 参考文献:新华网2012年04月23日 07:58 新京报(北京) 2012-04-29 02:13:01 《东欧中亚研究》1996年第6期 2017中俄关系形势与政策论文篇2 【摘要】5月7日,普京宣誓就任新一届俄罗斯总统。随着普京第三度入主克里姆林宫执掌俄罗斯政权,“新普京时代”的大幕也随之正式拉开。普京此次其再度当选俄国最高领导人,一方面对于俄罗斯乃至世界来说都将是一次变革,然而另一方面对我国来说其间将包含众多的“利弊得失”,中俄关系将得到新的发展。 【关键词】普京 中俄关系 近来世界局势变化多端,国家间博弈风云变幻,其中最令人瞩目的当属普京再度入主克林姆林宫,成为俄新一任总统。其“硬汉”形象吸引着世人之目光,在其之前领导俄罗斯十数年中,俄罗斯逐步走出苏联解体之创伤,不断迈向世界大国之路,但其执政之强硬 措施 ,亦是使得世界望而生畏。俄罗斯作为一个真正的资源超级大国和国际上唯一可以与美国抗衡的军事大国,始终吸引着世界的目光。在“新普京时代”中俄关系将会有怎样新的发展、存在怎样的机遇与挑战这是我们最为关心的问题。 首先:俄罗斯之于中国具有资源、安全、政治以及技术方面的重要意义。 安全方面,近两年来,中国周边环境并不和平,南边是东盟国家领土领海争端,西边中亚国家动乱,东边面临日本、韩国的压力。这种形势下,北边和俄罗斯关系的和睦就显得非常重要。 从政治角度看,在国际上中俄这两个大国之间的互相支撑尤其重要,在地缘关系上会影响到欧亚政治与军事力量的平衡。反之,如果没有中俄的互相支撑,不仅中国在国际上会孤立,俄罗斯也真的孤立了。 从能源角度看,尽管目前中国从俄罗斯获取能源占比不大,但是未来亟须思考就近获取能源的问题。俄罗斯是一个真正的资源大国,仅就中国急需的能源来源,截至2010年底,俄罗斯天然气储量世界第一,石油储量跃居世界第七,仅次于海湾国家和委内瑞拉。俄罗斯也是全球最大的天然气出口国和石油输 出国 组织(OPEC)以外最大的原油输出国。而现在中国主要的能源来源地不但距离远,而且政治环境不稳定。 技术方面,尤其是军事技术方面,虽然中国国防现代化进展很快,但很多技术来源于俄罗斯。因此,在直到2050年今后的30多年内,与俄罗斯的良好关系将始终是中国健康成长的一根国际支柱。 中俄在其他领域的合作正在呈现出制度化走向。例如对重大国际问题的立场协调及广受瞩目的军事合作。在伊核及朝核问题上,中俄两国配合得非常密切。双方都主张通过外交途径解决问题,都是多边会谈的积极参与者。两国的合作为把问题控制在政治、外交框架之内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其次,中俄关系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达到前所未有的高水平。 两国建立了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签署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双方高层交往密切并已实现机制化,各领域互利合作发展迅速不断深化,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保持密切沟通与配合。胡锦涛同志指出,中俄两国都面临着维护和平稳定、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两国互利合作有着巨大潜力和广阔前景。中方高度重视中俄关系,愿同俄方一道,把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断提高到新的水平。胡锦涛还说,中俄双方都重视两国立法机构的友好往来,希望中国全国人大和俄罗斯联邦会议及国家杜马充分发挥已有的对口合作关系和相关机制的作用,积极促进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全面发展。 与历史上的两国关系不同,目前的中俄关系既没有强烈的针对性,也没有沉重的历史包袱;既有现实的互利考量,也有缔造长久和平的长远打算。两国共同创造了一种新型的理性国家关系,因此有理由相信,这种关系将得到长久的发展.。中俄应共同努力打造理性国家关系,中俄战略协作关系对于一级世界造成的重心倾斜具有重要的平衡作用,对于中俄两国来说,也具有巨大的安全和经济价值。随着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全面深化和发展,已显示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希望双方加倍努力,密切配合,推动中俄战略协作在今后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决定中俄关系今后走向的上述主导因素都是客观存在的和有深厚基础的,不会因为两国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它们将对两国关系产生长远的影响。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对21世纪中俄关系的前景及其对亚洲和世界的影响得出三点看法: (一)中俄两国在进入21世纪后将继续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睦邻友好、平等互利的双边关系,两国在经贸、科技等各方面的合作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二)从地区和世界范围来看,中俄两国都将各自奉行全方位的外交政策,在共同关心的地区性和世界性等国际问题上彼此会加强磋商和协作,但彼此 不结盟,也不针对任何第三国;(三)中俄睦邻友好、平等信任、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发展将会有利于亚洲的和平、稳定、发展和合作,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安全和发展。 回顾我们走过的历史,展望未来,中俄两国只有坚定不移的坚持睦邻友好合作,坚定不移的站在一起,才能在新的历史时期走上更好的发展道路。远亲不如近邻,当前的国际局势依旧很复杂,霸权主义仍然存在,强权政治依旧横行,我们两国既为邻邦,就应该互相合作,互相帮助,这是我们两国新的历史机遇,也是两国人民的殷切期望。只要中俄两国能携手共进,相信,这两个曾经在世界上无比辉煌的国家,必定会在未来的某一天,重新创造新的辉煌! 2017中俄关系形势与政策论文篇3 摘 要:上任后首次外访的第一站就是俄罗斯,而俄罗斯梅德韦杰夫也在第一时间电话祝贺了.这也是中俄高层频繁交流的缩影,进入21世纪以来,中俄不仅加强了在国际政治事务上的合作,同时还涉及到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各领域.随着俄罗斯经济的继续复苏,中国的不断崛起,中俄在国际社会中地位的不断提高,今后的一段时期内,中俄合作仍然是趋势所在,我们应该把握这一趋势,使中俄关系保持在健康发展的轨道上. 关键词:中苏关系;现状;新时期;展望 中俄关系的渊源始于冷战时期的中苏关系,而分析当今局势必须以历史为依据,所以,我们从冷战中的中苏关系开始,分析中俄关系. 一、冷战时期的中苏关系 新中国建立初期,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全球对抗.美帝国主义支持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并且在中国共产党打败国民党掌握国家政权后,仍然对国民党进行支持,同时对中国进行封锁.因此,中国的外交政策“一边倒”,即全面倒向社会主义阵营,而苏联也派专家对新中国的建设进行指导,中苏关系发展迅速. 19世纪50年代,赫鲁晓夫上台.在1960年的布加勒斯特各党会议上,中苏发生争论,苏联不仅在会上组织围攻,而且在会后从中国撤退专家,撕毁合同,停止供应设备,对中国施加政治经济压力,迫使中国听从其指挥.而中国坚决反对苏联对我国内政的粗暴干涉,适时调整了对外政策,改为“两个拳头打人”,既反美也反苏,重点发展和亚非拉国家的关系,此时中苏关系开始转冷. 60年代末,中苏两党意识形态分歧逐渐演变为国家利益的冲突.1969年6月,勃列日涅夫扬言要对中国进行“坚决的反击”,公开发出了战争威胁,多次策划对中国实施核打击.不仅在中国边境陈兵百万,而且在世界上,大国沙文主义严重,随意干涉别国外交和内政.此时美国深陷泥潭,对中国的态度转变并逐步建交.中国面对严峻的军事威胁,开始联美反苏. 80年代末,苏联穷兵黩武的政策使其经济衰退,国内问题严重,被迫转为守势.而中美关系也再度恶化,中国的实力不断增强,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路线,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但“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① 二、冷战结束后中俄关系的初步恢复 冷战结束初期,中俄两国立即达成一些协议,其中有两点最为重要:第一,中国承认俄罗斯是苏联的继承国和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第二,中俄两国确认1989年和1991年中苏两国领导人所签署的两个《中苏联合公报》依然是中俄关系的指导文件,中俄两国将继续坚持上述两个《中苏联合公报》所确立的基本原则②.这是实现中苏关系平稳地转变为中俄关系的重要步骤,也是中俄未来加深友好交往的利好因素,这为以后中俄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实际上,俄罗斯一直把自己看作是欧洲的俄罗斯,俄罗斯“大西洋主义”思想和“从渥太华到符拉迪沃斯托克”的政治安全体系理念都昭示了俄罗斯急切地加入美欧政治安全体系的心情,而中国受困于影响,这一时期在外交关系上遇冷受挫.也就是说,俄罗斯亲西方的外交政策限制了俄罗斯对华政策的推进程度,而中国不稳定的国内形势又影响了两国探究新型关系的深度.同时中俄双方刚刚修复的关系还比较脆弱,历史的消极因素仍然存在,当时俄罗斯对西方国家的态度明显要强于对中国的态度,中俄两国的“互视友好国家”的关系就显得有些“低洼”,两国只确认了“好”邻居的状态. 然而,虽然俄罗斯努力融入西方国家,中国在俄罗斯的对外政策中并未占据重要的位置.但是美国惧怕俄罗斯过于强大,西欧各国对俄罗斯的态度也由热转冷,都对俄罗斯的未来感到担心.此时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实力不断增强,加上俄罗斯和中国的地缘优势,中俄开始接近. 三、中俄关系的现状 中俄也对双方关系发展进行了研究,采取了新举措,吸取了过去极端化的教训,避免了不是结盟就是对抗的宿命,摸索出一条既符合两国国情,又适合两国利益需要、更顺应时代潮流的合作道路.1996年两国确立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2001年签署《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将这一关系性质以法律形式予以确定.普京认为该条约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在长期内调节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之间关系的文件”,是“世纪条约”但不是上个世纪的条约,这是未来世纪的条约,“因为它确定的是中国和俄罗斯作为友好国家在我们合作的基本方面彼此相互协作的原则”③.中俄这一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致力于战略上全面促进两国政治、经济、外交、安全和人文关系不断深化和拓宽,两国“世代友好,永不为敌”,永作“好邻居、好伙伴、好朋友”④.不仅在政治和安全领域相互支持和依重,在经贸领域加强合作互惠,人文领域的合作日益广泛而富有成果,而且在 教育 、文化、政党、司法等方面交流频繁. 对两国未来的展望应充分考虑两国现阶段的国情以及今后的发展任务.在国内,中俄担负着相同的历史任务:对俄罗斯来说,就是要重振俄罗斯,实现强国富民的战略目标;对中国来说,就是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而且,中俄两国在经济上互补性强,合作潜力巨大.在区域一体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潮流的形势下,中俄需要加强合作,实现共同发展.在国际上,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而且对中国和俄罗斯的崛起感到忧虑,并以各种方法减缓中俄崛起的速度.中俄现阶段都没有与美国争霸的实力和意愿.中俄都致力于为自身的发展营造一个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维护众多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提高自身的国际地位.因此,为了突破西方在国际事务中的封锁,中俄必须走到一起,相互倚重. 四、中俄关系未来的展望 可以说,目前两国关系正处于历史最好时期,双边关系发展已经比较稳定和成熟,能够经受得住一些国际重大事件的考验.虽然影响双边关系进一步发展的因素依然很多,但是双方在考虑自身利益时,已经能够兼顾对方利益关切,而且随着两国国内政局的稳定,两国外交政策不断成熟,中俄关系仍会稳中有进.今后一段时期内,全球化会为两国合作提供更多的平台,而且两国在伊拉克问题,朝核问题等国际问题上也有了相互合作的经验.两国之间“要寻求共同利益的汇合点,扩大互利合作,共同对付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对彼此之间的分歧,要坚持对话,不搞对抗,从双方长远利益以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大局出发,妥善加以解决,反对动辄进行制裁或以制裁相威胁”⑤. 中俄毗邻而居,命运紧密相连,和则两利,不和则两害.两国和睦相处,加强合作不取决于愿意还是不愿意.因为两国除了难以割舍的深厚传统友谊,彼此还处于相似的战略环境,持有趋同的国际政治理念、拥有得天独厚的客观互补条件.深化中俄各领域合作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它既是两国政府高层的共识,也得到两国广大民众的拥护和支持.中俄各领域合作已全面启动,两国关系又处在了新的历史起点,面临着又一次的重要发展机遇.尽管前进的道路上还会有所起伏,但中俄深化各领域合作的趋势已不可逆转.(作者单位:聊城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 《人民日报》1991年12月13日、12月29日. [3] 普京.普京文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4] 江泽民同志在莫斯科大学的演讲:共创中俄关系的美好未来.新华社莫斯科2001年7月17日电. 2017中俄关系形势与政策论文相关 文章 : 1. 2017论中俄关系形势与政策论文 2. 2017大国关系形势与政策论文 3. 2017国际形势与政策论文 4. 有关中国与俄罗斯的形势与政策论文 5. 2017年形势与政策论文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共同作用,推动事物发展。事物的发展不仅表现为“相反相成”,而且表现为“相辅相成”。矛盾同一性所要求的统一体的稳定状态,是事物也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和谐是我国长治久安、兴旺发达的根本保证;和谐是人类永恒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着的对立面又斗争、又同一,两者共同作用,推动事物的发展。在矛盾推动事物发展中,同一性和斗争性各有其作用。其中,矛盾同一性所要求的统一体的稳定状态,是事物也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在促进事物发展、特别是在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中,具有独特的重要作用。我国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主张,是自觉利用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作用的具体体现。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说明,事物的发展不仅表现为“相反相成”,而且表现为“相辅相成”。这在方法论上的根本要求,就不是强调一方克服另一方而使自身获得发展这一解决矛盾的方法,而是强调用缓和、化解矛盾的方法解决问题,努力寻找各方利益的共同点,求同存异,兼顾各方利益,以达到互利共赢。 一、和谐是我国长治久安、兴旺发达的根本保证 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科学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原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 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我国社会发展。 1、运用矛盾同一性组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取得了抗日战争、民主革命的胜利 运用矛盾同一性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我党战胜一切困难,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我们党深刻认识到“中国无产阶级应该懂得:他们自己虽然是一个最有觉悟性和最有组织性的阶级,但是如果单凭自己一个阶级的力量,是不能胜利的。而要胜利,他们就必须在各种不同的情形下团结一切可能的革命的阶级和阶层,组织革命的统一战线。”[1](P608)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党为了推翻三座大山,夺取全国政权、建立新中国,根据各个历史时期的奋斗目标,团结各个阶层和政治派别,并同其他阶级、阶层、政党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结成了政治联盟。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为推翻军阀的黑暗统治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了反封建的民主统一战线,创立了广东革命根据地,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为了反对封建压迫、反对国民党的大一统,形成了工农民主的民主统一战线;在抗日战争时期,在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急时刻,为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提出了“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三大口号,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最广泛的,包括无产阶级、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和一切赞成革命的分子、民族资产阶级、开明士绅和其他中间力量、民主党派和无党派爱国人士等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获得广大的同盟者,抗日武装力量得到很大发展,抗日根据地不断扩大,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运用同一性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又使我们取得了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从而建立了新中国。 2、运用矛盾同一性实行以人为本,保持了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社会的快速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社会结构、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等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济体制的变革,不仅带来了社会各阶层利益格局的调整,而且也带来了利益要求的复杂化。特别是由于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引发了一系列令人担忧的社会问题,譬如贫富差距拉大问题、失业问题、社会保障和社会公共事业滞后问题等相继出现或加重,已经对我国社会的健康发展产生不同的负面效应。运用矛盾同一性,坚持“以民为本”,从广大群众都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这一共性出发,关注弱势群体,解决三农问题,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正确处理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关系,妥善解决各种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平,改善就业环境,解决困难群体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逐步缩小不同阶层之间的差距,维护每个社会成员的权益,帮助落后的部门,满足人民物质和文化等多方面的需要,使每个公民在履行社会义务和责任时,享有法定的权益、合理的收益、均等的机会和公正的待遇,调动每个社会成员、每个部门的积极性,激发社会活力,使经济建设获得了快速发展。党的一系列亲民、爱民、帮民的人性化政策,深得人心,一种五十六个民族心连心的大团结的局面日益加强,使人震憾。 社会的持续发展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无论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还是精神文明的进步,都是依靠人(但绝不仅仅是单个的人)来实现的。只有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人们才能心情愉快,干劲十足,才能形成合力,也才能不断发挥创造能力,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社会的发展才能得以实现。如果人与人之间不和谐,相互提防、互不信任,甚至发生持续不断的矛盾、冲突,人们就会把大量时间耗费在应付这些矛盾或冲突上,哪还有心情做好工作、形成推动社会发展的合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只靠少数人是无法实现的,必须要动员广大的人民群众,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都团结起来,把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形成全体人们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各展其才、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而又和谐相处于一个大家庭中的局面。 3、运用矛盾同一性锚定“和而不同”的外交思想,为我国取得了社会快速发展的和平外部环境 党中央审时度势,在国内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同时,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发表了《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讲话,在外交上提出了建立和谐世界的主张,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理解和支持。 和谐世界的主张主要包括:第一,“和而不同”。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和不同的文化、种族之间和谐相处。各国人民有权决定自身的发展模式,不能“同而不和”,将自己的发展模式强加于人,将自己的价值观、政治体制和社会文明强加在别的民族和强行移植到不同社会中去。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客观存在,也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动力,保持全球社会、政治和文明形态之多样性,要承认和接受世界多极化,恪守公认的国际法和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继续遵守“和平共处”的五项基本原则,不同文明之间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相互借鉴,相互包容,使不同文明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第二,通过对话求安全、通过合作谋发展。武力不能建立和平,强权不能确保和平。无论小国、弱国还是大国、强国,战争和冲突带来的都只是灾难。人类只有生活在和平环境中,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发展,追求幸福生活。不同文化、地域、民族与国家之间应进行对话和加深理解,通过对话、谈判解决分歧、纷争,通过合作与发展缩小差距、隔阂,求同存异。2005年中国与美国、欧盟关于纺织品的争端最终得以解决就是一个例证;第三,执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方针。在此方针指导下,我们与俄罗斯、越南解决了边境纠纷问题,建议越南、菲律宾、印尼等南亚国家与我国联合勘察、开发中国南海的石油并已进入了实质性的行动,我们与东盟十国结成了战略伙伴,与非洲四十余国成了兄弟。地理位置虽然相距遥远,但已成了好兄弟、好朋友、好伙伴,和谐世界初露端倪,令人振奋;第四,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建立公平、有效的集体安全机制、共同防止冲突和战争,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第五,实现全球经济和谐发展。各国应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推动经济全球化,消除贫困,朝着均衡、普惠、共赢的方向发展,努力缓解发展不平衡问题;积极推进区域和国家经济合作,共同解决全球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维护经济安全;以相互开放取代彼此封闭,努力建立开放、公平、规范的多边贸易体制,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使所有国家都从中受益。 二、和谐是人类永恒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现代的科学理论认为,一个系统只有不断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才能维持自己的有序性,增加“负熵流”,促使系统向更有序的方向演化。如果系统不与环境交流,处于封闭状态,系统内部的“熵”就会增大,系统就会无序化。 1、国与国的和谐相处,是各国求发展、谋和平之必需 从各国的发展来看,每个国家都必须对外开放,相互利用。邓小平一再提出,封闭必然导致停滞、落后,“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因素是闭关自守”。历史已经证明,没有一个国家能在封闭的状态下实现现代化。“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同样,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一国的发展离不开其他国。如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但是双方利益仍有一定程度的一致性或交叉性,完全可以在互利互惠的原则下,相互利用对方的优势发展、完善自己。经济较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可以充分利用资本主义的科学技术优势等有利的方面,加快发展。 国与国之间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的不同,肯定会产生矛盾。但是,在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主旋律的当代国际社会中,和平模式是解决国际争端的首选的和最基本的模式。从1928年的《巴黎非战公约》开始,现代国际法逐步地、同时也是坚定不移地确立了这样一个毫不动摇的基本原则:世界上的一切国家一律处于平等的地位,平等地享受国际权利和承担国际义务,如果遇到争端,应该用和平的方法解决,禁止任何国家将争端诉诸战争或违背《联合国宪章》规定非法使用武力。世界和平是世界和谐的前提。只有世界各国都安宁了,然后加快经济与社会建设,和谐、幸福也就随之而至了! 因此,不同的国家、民族、人种,只有互视对方为地球村的村民,从大局出发,“和而不同”、求同存异、互相帮助、互相支持,通过谈判解决争端,世代友好相处,才会维持世界的长久和平,共同消灭贫穷,使整个世界变成和谐的世界,人们安居乐业,幸福生活,其乐融融。有政治家认为,这可能是真正消除恐怖主义的途径。 2、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是人类社会持续发展之必需 首先,人类本身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界。马克思说:“一个存在物如果在自身之外没有自己的自然界,就不是自然存在物,就不能参加自然界的生活。”[2](P167-168)人的存在首要的就是要解决衣、食、住、行问题,而不管是哪一个方面,都得依靠自然界。如人类食物的90%来自自然界中的20多种动植物,人类呼吸的空气、喝的水等是自然界给予的。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要进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而生产的对象来源最初就是自然界中存在的各种资源,人类的生产空间也是自然界提供的。因此,马克思指出:“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2](P95) 其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自然界才能得以持续发展,人类社会也才能有持续发展的前提。 1972年,联合国发表了《人类环境宣言》,指出:人类只有一个共同的地球,只有一个适宜生存的自然生态系统。但今天的人类社会发展时期,正是物种灭绝的高峰期,物种灭绝的速度是自然界死亡的100-1000倍,一个物种消灭之后,就永远不能恢复了,它还导致邻近10-30种生物的生存危机。[3](P110)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不能不作用于自然界,但是要想持续的发展,就必须在作用于自然界的同时,考虑自然界的持续发展问题。因为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必须以自然界持续不断地供应物质资源为基础。在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时,自然界就能持续不断地向人类提供各种资源,人类的生产就能持续不断地进行,社会的持续发展也才有可能。如果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不和谐相处,在短时间内从自然界过量获取各种资源或者不顾后果的破坏自然,超出自然界的承受能力或再生产的能力,自然界就不再能够提供丰富的资源,人类的生产就会受到限制甚至无法进行,社会的持续发展就会受阻甚至不可能。所以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一要意识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处于积极的、占主导地位的是人,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紧张化的是人,扭转人与自然紧张趋势的也只能是人。人们曾认为“人定胜天”,自然界完全受人类的支配,因此亳无顾虑地向大自然索取,大规模无序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导致了自然资源的急剧消耗,对大自然造成了极大的破坏,结果自然环境越来越恶劣。如土地沙化、河流断流,沙尘暴频繁发生,这实际上是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恩格斯早就说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在第一线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线和第三线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它常常把第一个结果重新消除。”[4](P304-305)今天,我们已经无法为自己的为所欲为而沾沾自喜了,人类已清醒的认识到人在自然界面前是不能随心所欲的,必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改造自然、从自然中获取物质资料、破坏自然原有的平衡状态时,一定要保护好自然,使自然恢复平衡;二要认识自然,掌握自然规律,用科学的认识指导我们的行动,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合理改造自然,充分利用自然为人类造福。人类再也不能胡乱行动、不遵循自然规律。恩格斯说过:“我们必须在每一步都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象征服者统治异民族那样,决不同于站在自然界以外的某一个人,——相反,我们连同肉、血和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并存在于其中的;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支配力量就是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4](P305)自然界的很多资源都是有限的、而且是不能再生的,一旦用完,人类就无法继续开发了,即使是可再生的资源,多数都需要有一个很长的恢复时期。所以,人类不能把自然作为任人宰割的对象,一定要把自己的行为控制在自然能够承受的范围内;三是人类已经对自然造成了太多的破坏,单靠自然的自我恢复是很难的,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采取有效手段,科学地恢复自然。十多年前,11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共同呼吁:“人与自然正处于迎头相撞的险境,人类的活动为环境和资源带来无可逆转的伤害——人类必须彻底改变管理地球与生命的方式;才能逃过未来的苦难。”[5]总之,各种和谐的实现,有赖于人们对社会与自然的矛盾同一性的运用,有了人、人类社会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社会的每个系统才能得到良性发展,进而促进其他系统的良性发展。 和谐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矛盾同一性推动我国的持续发展、推动人类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2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68. [2]《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 ­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落实科学发展观20题》 ­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 [4]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5] 转引自曾迎红.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 .科学中国人

关于国际形势的论文参考文献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深刻历史感的民族,对于“历史性的变化”有着同样深沉的感悟。我给大家整理了关于2017年国际形势与政策论文,希望你们喜欢! 2017年国际形势与政策论文篇1 中国GDP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国;同时中国的军事实力也在逐渐增强,军费连年激增,高科技武器层出不穷;伴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的政治影响力明显增强;面对中国的快速崛起,并不是所有的国家都感到兴奋和激动的,有的对此感到惶恐不安,有的则视其为挑战和威胁;虽然中国一再表达自己和平崛起的诚意,但并不是所有的国家都能够平静的对待。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更离不开美国,美国与中国在经济上更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做为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的美国,它将会如何对待中国的崛起呢?做为世界上的二号经济大国,最有潜力挑战美国霸主地位的中国,他又将会如何发展对美关系?笔者将在本文中讨论影响的因素,并分析其走势。 经贸关系无疑是中美两国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中美两国,一个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明显的成本优势,广阔的市场和无可限量的发展潜力;另一个是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经济,科技实力的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中美两国的关系,直接影响到世界经济的发展。美国是中国最大的出口国,中国是美国的最大市场潜力国家,同时中国也使美国最大的债权国;经济利益是推动中美关系不断前进的保障。自上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解冻以来,经贸关系一直是中美关系中发展较快的领域,冷战结束后的90年代,发展尤为迅速。中美两国在经济领域,有着愈益重大的共同利益,双方在经贸上相互需求和依存度及利益交合不断增多增大。美国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点对象,也是四化建设所需的外部资金、技术、人才和先进管理 经验 的主要来源地。美国也亟需中国广大的市场、价廉物美的商品和投资场所。中国的优质廉价商品每年为美国消费者节省成百亿美元的开支,为美抑制通货膨胀、稳定市场起了积极作用。美国在中国的巨额投资每年为其带来丰厚的利润,而中国超过万亿美元的庞大外汇储备的70%以购买美国国债的形式投放在美国,为稳定美国的金融市场发挥了一定作用。中美经济关系好于和高于政治关系。经贸关系作为中美关系的重点和基础地位将不断增强,成为中美关系强有力的胶合剂和催化剂。同时中美关系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很多摩擦,中美贸易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美国的对华贸易政策,据美国方面的分析,影响美国制定对华贸易政策的三个因素是:对华贸易逆差、美国内失业和中国执行WTO协议的情况。美国在推行其贸易政策时将利用中美入世协议,加大对中国市场的出口,为防止我国更多的竞争力产品冲击其国内产业,美国会更频繁地启动反倾销调查程序、“301”条款等贸易制裁 措施 对我国输美产品设限。美 国还可能会利用其国内立法破坏 WTO规则,与我纠缠。但制裁是一把双刃剑,而且双方贸易关系紧张,从长期来说对美国不利,对此美国也是持慎重态度的。应该看到,在相互依存的世界里,在经济全球化的世界里,摩擦是正常的,也是无法避免的,这并不可怕。中美经常性的经贸摩擦,反映两国经济关系的密切。中美经济对双方的重要性与俱增。贸易中产生的问题,双方只有理性面对,在经常性的协调和合作机制中,通过平等协商的办法加以妥善处理。从中美贸易摩擦来看,都是因为中美双方的意识形态不同,国情不同,相互不了解,不信任等原因引起的。中美双方都应该摆正心态,采取合作,尊重的态度,才能更切实地找到两国利益的平衡点,才能达到双羸。 民主分歧是造成中美关系紧张的重要因素。许多美国人认为,作为上帝选择的一个特殊国度,美国对人类的历史发展和命运承担着一种特殊的责任,负有把世界从“苦海”中拯救出来的“使命”。这种“上帝选民”和“天赋使命”神话根深蒂固于美国白人 文化 之中,深深地影响着美国人对外部世界的看法与态度。当美利坚合众国作为一个主权实体开始发展与 其它 国家的外交关系时,这种使命观对政府决策者的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在美国对外政策中体现出来。在国际事务中,美国竭力把自我价值观强加给其他国家,力图使种族文化、意识形态与美国不同的国家接受美国的发展模式,实现“美国治下的和平”,将意识形态与之对立的共产主义视为最严重的威胁,积极推行“西化”图谋,对目前存在的最大的社会主义中国更是倍加警惕与仇视。尽管受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制约,当今美国在执行“神圣的使命”时已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了,但中美的民主分歧依然影。 在2009年下半年,对台军售、中国制裁美国军工企业、奥巴马会见__等一系列事件是中美两国在台湾问题上的又一次交锋。中国政府一直坚持,台湾问题纯属中国内政,不容他国干涉。诚然,中国的统一问题,本是中国人自己的事务,但是,外交政策必须基于现实主义。无论承认与否,台湾问题受诸多国际因素的制约,其中最大的因素是美国。朝鲜南北双方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南北最高领导人的会谈,但就台湾海峡两岸关系情况看,在可预见的将来,仅靠这样的努力显然很难实现这样的目标。在这方面,美国可望扮演积极的角色。美国政府至今仍遵循一个中国政策,真诚邀请美国扮演积极角色,推动两岸最高领导人会谈,对于中国实现和平统一,抑制“台独势力”,有积极意义。虽然美国未必乐意见到大陆与台湾很快统一,但海峡两岸改善关系,并以和平方式实现统一,符合美国利益。中国需要与美国就台湾问题进行认真务实的探讨,在实现和平统一中国时,不仅考虑台湾的利益,又尊重和照顾美国的利益。中国可以承诺,如果实现和平统一,整个台湾可以成为自由港,并允许美国在台湾租借军事基地,这不仅有助于消除台湾民众的恐惧心理,又让美国得到了较大利益,而最大的获益者仍将是中国。 中国必须承认并尊重美国现有的国际地位,真正把美国当作友好合作伙伴。中国对美国所表现出的所谓“霸权主义”可以给予一定程度的批评,并努力通过联合国的机制给予一定的制约,但不要走得太远。美国现有的国际地位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以中国的国力和地位,对这样的国家,尤其在经济等领域颇受其惠的国家,应给予充分的承认和尊重。政策制订者应该清楚,在历史上,美国在西方列强中是对中国最友好的国家,在中国几乎没有留下什么血债(朝鲜战争没有发生在中国土地上);美国曾是制约日本和前苏联的最主要力量,而后两者曾是威胁中国的最大敌人;美国在抗日战争中给予中国诸多无私的援助。在中国改革开 放时代,中美的经济合作对于中国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中国人还应该看到,美国在行使通常所指的“霸权主义”时,也还往往遵循人类共同的良心和价值观,遵循一定的游戏规则,与当年的日本和苏联不可同日而语。必须真诚地把美国看作合作伙伴,不受其他因素的干扰。 基于这样的立场,中国应该对美国在全球政策中的有关事物,如打击恐怖主义等给予积极的支持与配合,向准盟友关系靠拢。在两国关系中,还要建立相应的预防机制,防止类似侦察机事件那样的事发生,或即使发生,能在机制内迅速得到妥善解决,不演化为双方的对抗与冲突。 结语:中国和美国早已结束敌对关系,中美两国和平友好是大势所趋势,虽然在台海问题上,人权问题上,知识产权问题上,以及汇率问题上,中美两国的较量不可能短时间内结束;美国虽尤其自私的一面,问题不能及时解决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美国,但也应该看到,中国政府在台海问题上的不容妥协,在人权问题上,在知识产权保护上确实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相信随着中美经济关系的不断深入,中国政府灵活调整对台政策,在知识产权和人权问题上不断完善,这些矛盾反而会成为解决中国内部问题的动力。中国已经崛起,相信在中国政府的引导下,对外,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不对他国产生威慑的大国,对内,它能够不断完善社会机制,改善人民生活,真正实现中国的国富民强。 参考文献 [1] [美]卡特. 妖魔化中国是错误的[J ] . 纽约时报,1997 -08 - 10. [2] 黄硕风. 综合国力论[M ] .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3] 王诵芬. 世界主要国家综合国力比较研究[M] . 长沙:湖南出版社,2007 2017年国际形势与政策论文篇2 摘要: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美两国关系是当今世界最重要、最特殊的一对双边关系,它远远超出了双边关系的范畴,成为一对影响世界的大国关系。中美经贸关系,以及其他建设性合作关系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举足轻重,中美关系的阴晴冷暖对世界将产生重大影响。中美两国存在许多共同的利益点,在国际事务中,中美两国有许多共性,同时中美两国不可避免的存在许多的分歧和矛盾。 关键词:中美关系 崛起 贸易 台湾问题 中国GDP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国;同时中国的军事实力也在逐渐增强,军费连年激增,高科技武器层出不穷;伴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的政治影响力明显增强;面对中国的快速崛起,并不是所有的国家都感到兴奋和激动的,有的对此感到惶恐不安,有的则视其为挑战和威胁;虽然中国一再表达自己和平崛起的诚意,但并不是所有的国家都能够平静的对待。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更离不开美国,美国与中国在经济上更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做为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的美国,它将会如何对待中国的崛起呢?做为世界上的二号经济大国,最有潜力挑战美国霸主地位的中国,他又将会如何发展对美关系?笔者将在本文中讨论影响的因素,并分析其走势。 经贸关系无疑是中美两国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中美两国,一个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明显的成本优势,广阔的市场和无可限量的发展潜力;另一个是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经济,科技实力的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中美两国的关系,直接影响到世界经济的发展。美国是中国最大的出口国,中国是美国的最大市场潜力国家,同时中国也使美国最大的债权国;经济利益是推动中美关系不断前进的保障。自上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解冻以来,经贸关系一直是中美关系中发展较快的领域,冷战结束后的90年代,发展尤为迅速。中美两国在经济领域,有着愈益重大的共同利益,双方在经贸上相互需求和依存度及利益交合不断增多增大。美国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点对象,也是四化建设所需的外部资金、技术、人才和先进管理经验的主要来源地。美国也亟需中国广大的市场、价廉物美的商品和投资场所。中国的优质廉价商品每年为美国消费者节省成百亿美元的开支,为美抑制通货膨胀、稳定市场起了积极作用。美国在中国的巨额投资每年为其带来丰厚的利润,而中国超过万亿美元的庞大外汇储备的70%以购买美国国债的形式投放在美国,为稳定美国的金融市场发挥了一定作用。中美经济关系好于和高于政治关系。经贸关系作为中美关系的重点和基础地位将不断增强,成为中美关系强有力的胶合剂和催化剂。同时中美关系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很多摩擦,中美贸易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美国的对华贸易政策,据美国方面的分析,影响美国制定对华贸易政策的三个因素是:对华贸易逆差、美国内失业和中国执行WTO协议的情况。美国在推行其贸易政策时将利用中美入世协议,加大对中国市场的出口,为防止我国更多的竞争力产品冲击其国内产业,美国会更频繁地启动反倾销调查程序、“301”条款等贸易制裁措施对我国输美产品设限。美 国还可能会利用其国内立法破坏 WTO规则,与我纠缠。但制裁是一把双刃剑,而且双方贸易关系紧张,从长期来说对美国不利,对此美国也是持慎重态度的。应该看到,在相互依存的世界里,在经济全球化的世界里,摩擦是正常的,也是无法避免的,这并不可怕。中美经常性的经贸摩擦,反映两国经济关系的密切。中美经济对双方的重要性与俱增。贸易中产生的问题,双方只有理性面对,在经常性的协调和合作机制中,通过平等协商的办法加以妥善处理。从中美贸易摩擦来看,都是因为中美双方的意识形态不同,国情不同,相互不了解,不信任等原因引起的。中美双方都应该摆正心态,采取合作,尊重的态度,才能更切实地找到两国利益的平衡点,才能达到双羸。 民主分歧是造成中美关系紧张的重要因素。许多美国人认为,作为上帝选择的一个特殊国度,美国对人类的历史发展和命运承担着一种特殊的责任,负有把世界从“苦海”中拯救出来的“使命”。这种“上帝选民”和“天赋使命”神话根深蒂固于美国白人文化之中,深深地影响着美国人对外部世界的看法与态度。当美利坚合众国作为一个主权实体开始发展与其它国家的外交关系时,这种使命观对政府决策者的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在美国对外政策中体现出来。在国际事务中,美国竭力把自我价值观强加给其他国家,力图使种族文化、意识形态与美国不同的国家接受美国的发展模式,实现“美国治下的和平”,将意识形态与之对立的共产主义视为最严重的威胁,积极推行“西化”图谋,对目前存在的最大的社会主义中国更是倍加警惕与仇视。尽管受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制约,当今美国在执行“神圣的使命”时已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了,但中美的民主分歧依然影。 在2009年下半年,对台军售、中国制裁美国军工企业、奥巴马会见__等一系列事件是中美两国在台湾问题上的又一次交锋。中国政府一直坚持,台湾问题纯属中国内政,不容他国干涉。诚然,中国的统一问题,本是中国人自己的事务,但是,外交政策必须基于现实主义。无论承认与否,台湾问题受诸多国际因素的制约,其中最大的因素是美国。朝鲜南北双方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南北最高领导人的会谈,但就台湾海峡两岸关系情况看,在可预见的将来,仅靠这样的努力显然很难实现这样的目标。在这方面,美国可望扮演积极的角色。美国政府至今仍遵循一个中国政策,真诚邀请美国扮演积极角色,推动两岸最高领导人会谈,对于中国实现和平统一,抑制“台独势力”,有积极意义。虽然美国未必乐意见到大陆与台湾很快统一,但海峡两岸改善关系,并以和平方式实现统一,符合美国利益。中国需要与美国就台湾问题进行认真务实的探讨,在实现和平统一中国时,不仅考虑台湾的利益,又尊重和照顾美国的利益。中国可以承诺,如果实现和平统一,整个台湾可以成为自由港,并允许美国在台湾租借军事基地,这不仅有助于消除台湾民众的恐惧心理,又让美国得到了较大利益,而最大的获益者仍将是中国。 中国必须承认并尊重美国现有的国际地位,真正把美国当作友好合作伙伴。中国对美国所表现出的所谓“霸权主义”可以给予一定程度的批评,并努力通过联合国的机制给予一定的制约,但不要走得太远。美国现有的国际地位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以中国的国力和地位,对这样的国家,尤其在经济等领域颇受其惠的国家,应给予充分的承认和尊重。政策制订者应该清楚,在历史上,美国在西方列强中是对中国最友好的国家,在中国几乎没有留下什么血债(朝鲜战争没有发生在中国土地上);美国曾是制约日本和前苏联的最主要力量,而后两者曾是威胁中国的最大敌人;美国在抗日战争中给予中国诸多无私的援助。在中国改革开 放时代,中美的经济合作对于中国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中国人还应该看到,美国在行使通常所指的“霸权主义”时,也还往往遵循人类共同的良心和价值观,遵循一定的游戏规则,与当年的日本和苏联不可同日而语。必须真诚地把美国看作合作伙伴,不受其他因素的干扰。 基于这样的立场,中国应该对美国在全球政策中的有关事物,如打击恐怖主义等给予积极的支持与配合,向准盟友关系靠拢。在两国关系中,还要建立相应的预防机制,防止类似侦察机事件那样的事发生,或即使发生,能在机制内迅速得到妥善解决,不演化为双方的对抗与冲突。 结语:中国和美国早已结束敌对关系,中美两国和平友好是大势所趋势,虽然在台海问题上,人权问题上,知识产权问题上,以及汇率问题上,中美两国的较量不可能短时间内结束;美国虽尤其自私的一面,问题不能及时解决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美国,但也应该看到,中国政府在台海问题上的不容妥协,在人权问题上,在知识产权保护上确实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相信随着中美经济关系的不断深入,中国政府灵活调整对台政策,在知识产权和人权问题上不断完善,这些矛盾反而会成为解决中国内部问题的动力。中国已经崛起,相信在中国政府的引导下,对外,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不对他国产生威慑的大国,对内,它能够不断完善社会机制,改善人民生活,真正实现中国的国富民强。 猜你感兴趣: 1. 2017年国际形势与政策论文 2. 2017国际形势与政策论文 3. 2017形势与政策论文国际形势 4. 2017年国际形势与政策论文推荐 5. 2017当前国内外形势与政策论文

2022年形势与政策的参考文献有:1.王日庠:《中美关系向何处去》,第119页、167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2.宫力:《中美关系热点透视》,第286页~287页,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6。3.《2009形势与政策论文》,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4.《周边安全形势与中国安全战略选择》,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等等……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