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是社会交往不断发展的产物,是社会交往不断趋于规模化、标准化、程序化、清晰化、精确化和条 文化 的结果。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政治论文格式参考文献,大家快来跟我一起欣赏吧。 政治论文格式参考文献 一、论文格式必须包含如下六大要素: 论文标题、论文作者署名及其单位、中文摘要及关键词、英文摘要及英文关键词、论文正文,最后是论文的参考文献。这是论文格式的六大要素,是任何论文都必须要包含的内容。 此外,在不同学术领域,其论文还有其他一些内容,比如论文致谢、论文封面以及 毕业 论文要写明指导老师等。 最后,不同的学术研究或者编辑出版机构,对论文格式也有自己的一些要求。 二、论文内容必须按照论文格式要求进行编辑排版: 论文除了要包含如上六大要素之外,还有按论文格式要求对论文内容进行编辑排版,比如纸张大小、标题居中、段落缩进、列表编号、字体字号等。在信息化时代,这个要求更为迫切。 论文格式化之后,内容条例清晰,结构一目了然。 政治论文参考文献 政治安全与政治体制改革 在民族国家作为国际交往和处理国内事务首要主体的条件下,国家安全尤其是政治安全,不仅关系到一个民族的兴衰,而且直接关系到每个国民的切身利益和福祉。当前中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各种矛盾和问题错综复杂、相互交织,维护政治安全,保持政治稳定,对于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对于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一、政治安全及其影响因素 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在一定环境和条件下,国家主权、领土疆界、民族尊严、意识形态、价值文化、国家制度和权力体制等方面的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的自主,并免受各种干扰、侵袭、威胁和危害的能力和状态。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最根本的象征,是国家利益的最高目标。只有当政治安全获得保证的条件下,才能有效地谋求和维护经济、科技、文化、社会、生态等其他领域的安全。一般认为,政治安全的内涵主要包括国家主权安全、政治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和社会政治秩序安全等四个要素。对于中国来说,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实现政治安全的根本保障。政治安全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其他领域的安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其中经济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政治安全和文化安全的组成部分),对政治安全产生着尤为重要的影响。 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经济出了问题,政治也会出问题。从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看,在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矛盾比较尖锐的情况下,由天灾导致的饥荒和民不聊生,往往会成为引发农民起义的直接原因。从西汉末年直至清朝中后期,历史一直围绕着经济领域的治乱循环为轴心旋转着。即使是现代社会也难以逃出这条铁律的规制。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使印尼经济陷入困境,引发政治危机,导致统治印尼32年的苏哈托政权于1998年倒台。同样,南美的庇隆、皮诺切特、藤森等政权兴衰乃至苏东剧变,其动因也都在于经济领域的危机。有鉴于此,邓小平在 总结 新中国成立以来 经验 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是硬道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条”等论断,明确指出了经济发展对于保持政权稳定和政治安全的决定性影响。当然,另一方面,政治安全问题也可能反作用于经济安全领域,这在苏东剧变以来的原社会主义国家、近年来的泰国、菲律宾以及突尼斯、埃及、利比亚、叙利亚等国家的现实政治中都可以找到很好的反面例证。总之,在思考经济安全与政治安全的关系时,完全可以将其视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在国家安全领域的投射。 意识形态既是政治安全的组成部分,也是影响政治稳定的重要因素。任何一个政权,除了依靠国家机器和经济利益两手来维系,统治阶级倡导的意识形态和政治文化能否为多数民众接受和尊奉,也是保持政权稳定的重要因素。清代学者龚自珍有句 名言 :“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说的就是政治文化、意识形态对政治安全的重要影响。毛泽东说,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是要先造成舆论,先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革命的阶级是这样,反革命的阶级也是这样。说的也是同样的道理。对于每一个执政党或执政阶级而言,能够产生立竿见影功效的是暴力工具和直接与民众自身相关的经济利益要素,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可能是最不容易引起足够重视的政治安全要素,因为政治安全的积极影响是以一种潜移默化的形式反映出来的,需要长期持续的资源投入和对政治文化、社会舆论前沿的跟踪和引导,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历史上许多执政集团丧失政权是始于丧失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或公信力。 二、人民利益与政治安全 决定一国政治安全的根本因素,是人民的拥护和支持。那么,一个政权或执政党如何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呢?说到底,就在于它能不能给人民带来利益和福祉。如果能带来利益,人民就拥护,政权就巩固;如果会损害人民的利益,人民就反对,政权就不稳固。我们可以从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发展中加深对这一规律的认识。 1949年以前,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饱受帝国主义的侵略欺凌,国内政局不稳、战乱不止,国家积贫积弱,人民颠沛流离。摆脱任人宰割的屈辱地位,结束四分五裂的局面,实现国家统一和民族独立,是中国人民的最大利益之所在。谁能带领人民实现这个任务,谁就维护了人民的利益,就能得到人民的拥护。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推翻了三座大山,实现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得到了人民的拥护。所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国家统一、政局安定以后,就要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新中国成立后,党带领人民迅速医治了战争创伤,国民经济得到快速恢复发展,整个国家呈现出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局面。但由于受特殊的国际环境影响,加上极“左”思想在党内泛滥,党的八大制定的正确路线没能得到有效贯彻。运动接连不断,经济建设受到严重干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没能充分发挥出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果断结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 ““””,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了生产力。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经济社会之所以能够稳定快速发展,国家政治安全,从根本上讲,还是得益于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正确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各项政策。 在人民富裕起来的同时,只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持社会的公平正义,才能在中国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一方面继承了邓小平使人民富起来的历史使命,继续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另一方面,致力于解决富起来以后出现的收入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拉大、腐败现象蔓延等问题,保证社会公平,实现共同富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是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党的建设的创新发展,也是对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的创新发展。 如何在国家发展和人民富裕起来以后,让社会更公平、更和谐,人民过上更有尊严的生活?解决这个问题,比解决发展问题难度更大,任务更艰巨。以胡锦涛同志为的党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庆祝建党90周年讲话中,胡锦涛进一步指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是指引、评价、检验我们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解决好经济社会发展起来以后社会的公平正义问题,解决好人民群众的利益问题。在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只要始终坚持代表人民根本利益,防止党员干部脱离群众,国家就能长治久安,这已经成为了全党上下的共识。 通过上述不同历史时期党中央的重要理论和实践成果,我们很容易就可以找出一条贯穿其间的红线——在中国共产党的思想体系中,以人民利益为最根本出发点,是党始终没有动摇过的。正因为如此,我们党才可能克服那些难以克服的困难,在确保社会主义政治的人民性本质的前提下,不断夯实政治安全的基础。 三、政治安全与政治体制改革 对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影响政治安全的因素,可以按矛盾性质分为两大类: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敌我矛盾,包括西方敌对势力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以及国内颠覆势力和国家政权之间的矛盾。人民内部矛盾,又可以分为人民群众之间的利益矛盾,以及人民群众与党和政府之间的关系问题。 显然,当前影响中国政治安全的重要因素,是人民内部矛盾。在改革开放30多年时间里,中国走过了西方国家几百年走过的道路,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使矛盾和问题在短期内集聚。应该说,这些矛盾绝大多数是由于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引起的,是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短期内难以根本解决导致的,都属于人民内部矛盾。虽然这些矛盾是在全体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但如果不能引起重视并及时予以化解,就有可能不断积累甚至激化,同样会动摇党的执政地位,影响中国的政治安全。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巩固我们党的执政地位和实现国家政治安全的一项根本任务。 而在人民内部矛盾中,对政治安全影响最大的,是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所谓的干群关系、党群关系。在社会主义国家,党和政府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从根本上讲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但在具体单位、具体问题上干群矛盾、党群问题是存在的。关键是党和政府的各级组织和干部要善于体察民情,及时发现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呼声,并努力做好工作,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及时化解人民群众的不满和情绪。只要党和政府真正信任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就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即使工作中有缺点和不足,也能得到人民群众的谅解。 为了防止党夺取政权后蜕化变质,重蹈历史上封建统治者的覆辙,中国共产党人很早就对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安全问题进行了探索。1945年,毛泽东在延安同民主人士黄炎培进行了著名的窑洞谈话。黄炎培提出,共产党如何跳出“其兴也浡焉,其衰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毛泽东回答: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个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在毛泽东看来,社会主义国家保证政治安全的根本途径,在于实现民主。毛泽东在窑洞谈话中提出民主,实际上包含了两层含义: 第一,人人起来负责。就是要真正让人民群众参与国家管理,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这也是真正的民主的含义。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社会主义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也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党的十七大 报告 也明确提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正如胡锦涛同志在建党90周年讲话中所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正确道路。” 第二,人民监督政府。现代国家,特别是对于大国来说,除了在基层和一定范围内实行直接民主、协商民主,在整个国家层面,主要还是实行间接民主、代议民主,即人民通过行使选举权,将权力交给选出来的政党和民意代表,由政党组成政府,来代表人民行使管理国家的职责。任何国家要发展、要稳定,都离不开政府,离不开公共权力。但权力一旦失去监督,就会腐化变质,损害人民的利益。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说: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英国学者阿克顿提出:权力导致腐败,失去有效监督的绝对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古今中外无数的事例证明,不受约束的权力,是腐败和暴政的根源,也是影响政治安全的根源。让人民监督政府,用权利制约权力,是防止权力腐化变质,危害人民利益,进而影响政治安全的最有效办法。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从中国的现实看,权力腐败、收入分配不公等问题,严重损害了群众利益,已经引起群众的强烈不满,是当前社会矛盾尖锐、群体性事件频繁发生的根源,并直接影响国家政治安全。遏制腐败,跳出历史周期律,确保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安全,说到底就是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对于当前的中国来说,就是要坚定不移地坚持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解决权力来自人民同时又服务于人民的问题,解决权力受到应有的监督和制约问题。一是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这就要满足人民群众参与国家社会事务管理的愿望,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真正把宪法和法律赋予人民的民主权利落到实处。要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 渠道 ,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二是要创造条件让人民监督政府。制约权力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方面是以权力制约权力,强调政权内部的分权制衡;另一方面是以权利制约权力,用人民的权利制约政府的权力。为此,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完善各类公开办事制度,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既要学习借鉴世界各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有益经验,更要结合中国实际,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路,做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这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健康发展的保证。这里特别要强调两点:一是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并不矛盾,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从历史和现实看,在中国,只有共产党能够从根本上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领导中国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从中国正处于剧烈变革的情况看,要保持政局稳定,更需要一个有权威、有力量的政党来领导,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二是在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中,是否有效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是衡量党的领导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在党的领导下,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坚持依法治国,不断提高政治参与的制度化水平,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成功的现实路径,也是确保政治安全的关键所在。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看了“政治论文格式参考文献”的人还看: 1. 标准学术论文参考文献格式 2. 参考文献学术论文格式要求 3. 标准学术论文参考文献格式模板 4. 毕业论文参考文献国家标准 5. 2017届高校行政管理论文范文参考文献 6. 参考文献格式学术论文
1.乔治�6�1萨拜因 《政治学说史�6�1第四版》2.焦文峰 《政治参与的限制因素》 南京社会科学 1999年03期3 李元书,刘昌雄 《政治参与:涵义、特征和功能》 学校流 1995年06期4.科恩 《论民主》 商务印书馆 1998年版第22页5.张定淮,涂春光《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战略与策略》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年02期6.何增科《民主化:政治发展的中国道路》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4年02期
很多的,专著,期刊,报纸,网络资料都可以使用。在图书馆里面按照中图分类法,D类的都是政治类的。但参考文献一般都要跟自己文章相关的。可以在国家图书馆网站上按照关键词检索,有好多的。
很多的,专著,期刊,报纸,网络资料都可以使用。在图书馆里面按照中图分类法,D类的都是政治类的。但参考文献一般都要跟自己文章相关的。可以在国家图书馆网站上按照关键词检索,有好多的。
三千字政治论文参考文献五篇合适。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3000字的论文应该属于小论文,字数较少,所以,对于参考文献来说,参考五篇文献即可。毕业论文,按一门课程计,是普通中等专业学校、高等专科学校、本科院校、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及研究生学历专业教育学业的最后一个环节,为对本专业学生集中进行科学研究训练而要求学生在毕业前总结性独立作业、撰写的论文。
政治经济学论文发展特色小镇参考文献有如下。1、《〈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第一阶段:遭遇“错误”, 我倍加珍惜 1995年我考上了浙江师范大学政法系,选择政治教育专业,并非本意。我酷爱体育而且成绩出众但由于身高的缘故不得不放弃!我的志愿从头到尾没有一个政治专业,却与这个专业结下了不解之缘。因为当初一心想做老师,所以最后填了服从分配,就入了我最不想进的政治教育专业学习。经过四年的大学学习我取得了本科学历并获得法学学士学位。那是1999年,我被分配在我们县的重点高中——常山一中。说实话,一开始我真不明白该如何教书。虽然经过了4年的专业学习,但拿着课本走上讲台的那一刻,还是感到心里没底、很不自信。可是年轻的我有的是对工作的热情!我刻苦钻研教材、虚心向老教师请教,一直用心坚持着自己“错误”的选择。在前两年的教学中我体会着无限乐趣,苦中有甜。我与学生共同快乐地成长着,并取得了一点小小的成绩: 2000年《浅谈青年教师心理素质的自我提高》获县教育学会论文评比三等奖;2001年《发散思维能力与政治课堂教学》获县教育学会论文评比二等奖;2001年6月《爱国主义教育读本》获市优秀录像课评比一等奖;2001年11月《爱国主义教育读本》获省优秀录象课评比二等奖。 第二阶段:面对挫折,我不改初衷 2001年由于办学的需要,常山一中初、高中实行分流。而我的编制在初中,自然就只得留在初中部,也就是现在的三衢中学。 一直在高中任教的我一下子碰上许多问题。首先是教学思维难以调整。初中阶段的学生思维方式与高中学生有较大的区别:初中时期他们身心发展迅速,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冲动性相互交错,充满矛盾的时期。我一时适应不了,习惯地用对待高中学生的教育方法和教学方式来对付初中学生。这使我走了不少弯路甚至跟学生产生对立情绪,觉得他们真难教。其次是心态难以调整。我当时很失落:因为三衢中学是一所民办学校,所以总觉得前途渺茫,没有什么值得我奋斗的了,甚至产生了放弃的念头。于是我停驻了前进的脚步,多次与机会失之交臂。就在这样的一个阶段,有一位和蔼可亲的老教师对我说:“你可以不要机会、不要荣誉,到最后你只是个普通教师,这都没关系。但是你不能对不起学生,不能对不起自己,你的工作对象是学生”。就是这一席话,让我在短暂的沉寂后重新振作起来。我知道自己不能对教学有任何松懈,因为每一堂课就是自己的机会,自己的舞台,为了学生磨练自己的舞台。”我开始力争做好这样几件事:“欲求教好书,先做读书人”,与经典为友,倾听书本的声音,读出问题来,读出自己来;在反思中成长;潜心学习教育教学的最新理论和教育教学的最新成果。积极参加学校、县里组织的一些教学教研活动。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的努力换来了: 2002年参与衢州市一般规划课题《初中社会课自主问答的环境创设研究》,2003年12月结题并获市三等奖;2002年11月指导学生参加全省小论文评比,骆旖同学《风雨历史人》获省三等奖;2003年10月指导学生参加全市小论文评比,金凤同学《一科都不能少》获市一等奖;2003学年第二学期所带班级参加县期末抽考单科位列全县第一;2003年《初二政治教学案例运用初探》获县教育学会论文评比二等奖;2003年3月首届城区优质课评比获得三等奖;2004年《冷淡、冷漠、冷落》获县教育局教研室德育论文评比二等奖;2004年《关于初中学生参与意识和能力培养的思考》获县教育学会论文评比二等奖;2004年2月获得县初中社会、思想政治学科教师命题大赛一等奖;2004年5月获得县思想政治优质课评比一等奖。 第三阶段:把握契机,我扬帆起航 新课程改革轰轰烈烈开始实施,我们县04年正式实施新课程,这又让我得到一个新的成长契机。初中政治新课程发生了大变身,具有知识点少、有层次地渗透心理、道德、法律和国情四个方面教学内容,教材知识逻辑弱、教学活动多等特点。一开始我也感觉很不适应,因为受原有教学大纲的羁绊,对教学目标存在一定的心理定势,主要还是以知识为本,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虽然意识到三维目标特别是情感目标的重要性,但不得要领不能将其真正落到实处。而且在课堂设计上,还不能适应新课程所要求的充分利用,即时生成资源。 为了能使自己适应思想品德新课程的要求,我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注意角色的转变,并逐渐形成了个性化
政治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时期产生的一种重要社会现象,也是人类群体生活中可欲的价值,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推荐的高中政治论文范文两篇,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浅析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成教学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教育领域的教学也出现了不同以前的教育改革思潮。高中思想政治生成教学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许多成果,本文将在此基础上就我国目前高中思想政治生成教学的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并提出一些见解。
【关键词】教育领域;高中思想政治;生成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8-193-01
一、前言
生成教学的概念是相对于预成教学这个概念而言的,生成教学强调的是教学的过程。早在20世纪80年代,意大利的吉欧・艾米里亚就在幼儿教育中进行了生成教育,取得良好的成绩。我国生成教学最早的研究者是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叶教授在1997的《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中对生成教学提出了三个“互动”即:师生互动,生本互动,生生互动。这样的研究和实践为我国生成教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叶开启了我国生成教学的研究。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成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的教育主题地位被误读
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本该是师生共同演绎一场教与学的话剧,结果许多中学的思想政治教学都变成了老师的独角戏。不可否认许多政治老师的学识渊博和口灿莲花,但是当一堂四十五分钟的课堂完全变成了老师在课堂上侃侃而谈,下面的学生却如听天书,不知所云时。我们的教学还有意义吗?学生和老师在课堂唯一的交流就是老师的提问,然而那些只是被被动灌输知识的学生如何能很好的回答老师的问题呢?
这就是没有抓住思想政治教学的主体――学生,我们的许多老师还是停留在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就是的阶段。造成这个结果的主要责任在于老师,老师不能够清楚看清教育的主体是学生,老师的作用只是在于指导和解惑。当然,提倡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意味着否定老师的地位。
(二)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缺乏
陶行知提倡教育要“知行合一”然而,目前我们的思想政治教学中就十分的缺乏实践。许多中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停留在老师教了,学生然后就是下大力气去背书,去背诵那些拗口政治术语,对于许多问题的含义和应用完全不理解。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老师不重视学生的实践问题,这主要是许多老师本身的教育素质不够。另一个方面就是,我国目前实行的应试教育,虽然我们一直倡导要推行素质教育,然而考试的唯分数论还是令需许多的教学停留在只是教学生死记硬背课本知识的阶段,没有真正实践生成教学的理念。
(三)教师对生成教学的理解执行不够
生成教学在许多的地方已经进行了实验教学,从目前的教学现状和学生反映的实际成效来讲还存在许多的问题。一个是,许多老师对于生成教学还是不接受的,这主要体现在教学时间长的老教师身上,他们固执的认为自己的教学是的没有问题的。确实,我们以前的教学模式本身就或多或少的包含一些生成教学的内涵在里面,这也就不难怪许多老师会固执自己的教学模式。另一个方面就是,一些能够接受的生成教学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么过度讨论,他们给学生太多的讨论时间和问题,出现“为了讨论而讨论”的现象,反而没能收到很好的效果。这就是对于生成教学的宣传不到位,没能把生成教学的本质精神传达给一线老师。
三、高中政治生成教学的策略思考
生成教学注重的是过程,反对机械化的教学,反对把学生当成盛水的缸,一直往里面灌水。强调的是教学主体间的互动,也就是老师、学生和课本以及实践的互动。具体说来,就是生成教学注重的是参与性,提倡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去;非线性,也就是教学过程不能一成不变;创造新,即老师要创新教学的模式,以及开放性,不能固守课本,要放眼课本之外的知识。具体说来,笔者认为,高中政治生成教学的探索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一)提倡实践育人的理念
传统教育观念的根深蒂固以及应试教育现状使得我们教学中实践的成分极少,对此我们必须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实践教学。具体到高中政治教学,我们可以采用情景教学的方法,比如高中政治会讲到“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我们的老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的方式去创造出这样的场景,帮助学生理解这两个概念。再比如高中政治中的货币流通概念,我们的教学就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加深同学们对于概念的理解。
(二)摆正教师位置,坚持学生主体概念
韩愈说老师的作用就是“传道、授业、解惑”这句话在今天也不过时,我们在政治教学中的就该把老师的地位摆放在这样的位置。老师是对学生进行指导的,而不是老师就可以帮助学生做一切的事情。这样做的一个方面就是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凸显,学生在政治教学中的就可以获取许多知识以及知识之外的能力。摆正教师的位置,还有另外的一个用处就是让老师在学生的学习中起到到补充的作用。比如说,讲到我国政权的组织形式等内容时,老师老师就可以拿具体的时事政治,具体的政治事件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
(三)改革政治的高考模式
现在的高考模式中,政治的内容还是停留的靠背记课本知识来作答的阶段。这也是许多政治教学只是注重学生死记硬背,不强调理解的原因。笔者认为,我们的高中政治生成教学确实取得了许多的成绩,但是如果将这些取得的经验和成绩运用到教学中去还需要跳过重要的一关,这一关就是高考制度。笔者无意去改变我国的高考制度,但是强烈希望我国的高考制度中能够对政治做出革新,能够突出学生的实际应用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不是死记硬背。
四、结语
任何的理论和实践都隔着太多的障碍,笔者对于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分析还只是一家之见,希望有更多的教育工作者一起来探讨生成教学。从长远来看,生成教学必将会是我国未来教学一个方向,特别是在高中政治教学这个方面。笔者殷切的期盼我国的生成教学能够从理论走向实际应用,并取得良好的成果,为我国培育出更多更好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林玉忠.思想政治课凸显生活逻辑课堂教学策略[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0(3).
[2]余文森.课堂:如何让“预设”与“生成”共精彩[N].中国教育报, 2014-4-14(5).
[3]郑金洲.生成教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152-155.
[4]李森,王银飞.生活性教学的基本理念与实践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13).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高中政治论文范文
新课程改革的进行,让众多教师认识到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做好初中政治教学,提高课堂有效性,是每一位初中政治教师的工作目标。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初中政治论文,供大家参考。
1.影响初中政治课堂教学实效性的主要因素
教学 方法 过于单一、缺乏有效创新
受传统应试 教育 思想的影响,很多学校的政治教学还是以中考为导向的,这就使得很多教师将教学重心放在了政治学科应试能力的提高上,在很大程度上压缩了学生独立思考和互动学习的空间,没能凸显出政治课程开放性、实践性、主体性的教学特征。而对学生情感素质、政治情感、爱国主义思想等方面的培养却只能停留在理论阶段,很多学生并没有内化成为自己的情感素质,进而影响了初中政治教学的实效性。
学生的主体性不强、没有掌握正确的 学习方法
初中政治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高低,有时取决于学生个人的学习方法和努力程度,但有时与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引导措施也存在很大的关系。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很多学生在政治课堂上的学习只能处于被动、从属的地位,个人在课堂上的主体性无法得到有效保障,没有养成良好的政治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 政治学习方法 ,所以有些学生看似学习很用功,但是学习效率非常低下,久而久之,可能直接影响到学生政治学习的自信心。
2.提高初中政治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有效对策
贴近初中生的学龄特征,重视教学导入
初中政治实效性课堂的构建,需要教师深入贯彻和落实生本教育理念,在课堂上尊重初中生的学龄特征和政治教学规律,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尽量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素材和教学形式,多留给学生一些思考和 反思 的空间,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学习热情的保持。对此,初中政治教师要做好教学设计工作,在课程导入上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3]。例如,在初中政治“消费者的权益”的教学中,教师一开始可以先讲一个笑话:一名顾客在购物时对店员的服务态度不满,所以说“你们这里不是说顾客是上帝吗,怎么还这种服务态度?”店员白了顾客一眼说“顾客是上帝不假,但是我不是__徒”。这时顾客该怎样维护自己的消费权益呢?如此问题情境的创设非常符合初中生的学龄特征,可以有效集中学生在政治课堂上的学习注意力,明确政治学习的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善用情感教育手段,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初中生由于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阶段,很多学习行为和学习习惯还需要情感上的引导,加上面临中考升学的压力,在政治学习的情绪和心态上容易出现波动。所以初中政治教师要想保证政治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就需要积极利用情感教育手段,多同学生进行情感上的沟通,构建和谐化的师生关系,要用自己的爱心和包容心去关心学生的学习,促进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和智力水平的同步提高。例如,在初中政治“礼仪展风采”的教学中,初中政治教师要摆脱自己以前高高在上的姿态,而是要同学生进行平等的相处,同学生“打成一片”,先把学生的学习情绪调动起来,用个人的积极情感去化解学生内心的坚冰,然后再开展相关政治知识的深入讲解,这样往往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做到“因材施教”
在初中政治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成绩千差万别,而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却又不尽相同,同时每个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基础也大不相同,所以初中政治教师要想保证政治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摒弃传统标准化的教学路线,充分顾及到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初中政治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以及个性化特征设置有层次的问题,制定差异化的教学方案。例如,在初中政治“承担责任服务社会”的教学中,每个学生的责任意识和道德水平都不尽相同,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思想觉悟上肯定也会存在一定的距离,所以初中政治教师可以将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分别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充分激发出不同层次学生的政治求知欲和探究欲,让每个学生在初中政治课堂上都能够学有所长、学有所获,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政治教学效率,强化初中政治教学的实效性。
3.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政治课堂低效现象的存在,既有政治教师的原因,也有学生自身的原因,这就需要初中政治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教学引导作用,充分激发学生在政治课堂上的主体意识和探究欲,提高政治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促进初中政治由被动课堂、低效课堂向主动课堂、 高效课堂 的积极转变,进一步提高初中政治教学的实效性。
1灵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具有不断更新、实践性强、富有挑战、感官刺激等一系列极富魅力的特点,决定了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独特优势。在教学中,信息技术能综合处理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使得教学信息的处理呈多维化、集成性和交互性,有利于教学信息的加工,能大大丰富表现力,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思维,有效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个性差异,有利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化,使学生学得更积极主动。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讲三大诉讼类型——刑事诉讼、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对于刚刚接触 法律知识 的七年级学生来说,概念抽象,不易理解;形式相似,难以区分。信息技术能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实现教育资源高效利用。笔者选取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审判实录让学生观看,形象直观的审判现场让广大学生能够真切地“看”法,感受法律的威严,并对不同的案例进行比较区分,找出不同的诉讼适用于不同的案件,从而 总结 出不同的诉讼有不同的特点,既解决了本节课的难点问题,又为后面模拟法庭作了铺垫。信息技术的运用解决了传统教育中难以解决的问题,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 创新思维 能力。另外,培养创新思维必须激发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不妨多开展一些创造性的教学活动,使每个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大胆、灵活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学习上的实际问题,学以致用,从而发挥自己的创造潜能。如初中政治 八年级 法律常识部分知识点多,术语生涩,不好掌握,笔者就组织一次法律知识百题大赛,把学生带到微机室,分成三组,每组选出五名答题手上机操作,其他组员是亲友团,每名答题手有三次求助亲友团的机会,在规定的时间内答完一百道选择题,按成绩排名颁奖。形式新颖,富有挑战,符合中学生的心理,培养了解决问题能力、协作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并在交流合作中培养了竞争意识,为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奠定坚实的基础,收效很好。
2灵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升华学生的情感
现代信息技术以图文并茂、声像具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很容易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扣住学生的心弦,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催化,使学生的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从而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如讲伟大的民族精神,对于现在的中学生来说,让他们理解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 爱好 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有点儿难度。为了加深学生对民族精神的理解,产生认同感,笔者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再现某些历史场景。视频一2008年以来,云南、河北、四川、青海等11个省份先后遭受不同程度的地震灾害,其中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级大地震震动了中国,震动了世界。房倒屋塌,道路阻断,人民生命危在旦夕;接着播放天灾无情人有情,地震难阻中国心,人民子弟兵冒死突进灾区,道路不通,就步行,公路被阻,就空降,一条条生命道路被筑起,一束束希望之光被点燃;灾区外的百姓也心系受灾同胞,一份份没有姓名的爱心捐款,一拨拨志愿者赶赴灾区。是什么让华夏儿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无需太多的语言,此时学生感受到的就是中华民族的脊梁!视频二2010年全国七大流域先后发生不同程度的暴雨洪水,道路被水冲断,街道商铺被淹,就连居民家也进水达1米多高,险情严重、损失很大。但是在灾难面前,坚强的中国人没有退缩,暴雨稍退,灾区的群众就开始奋力自救,力争把损失减小到最低程度。党和政府也第一时间做出反应,组织各个部门全力救灾,保护灾区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在大灾大难面前,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积极应对,奋力抗争,直面灾害带来的一切困难,进行生产自救,恢复重建在自然灾害面前,中国人民彰显的就是伟大民族精神。视频三播放汪锋的《直到永远》:“别害怕我就站在你身边,心在一起会让我们勇敢”歌曲还没有播完,学生就已经声泪俱下了。这种感情是水到渠成、油然而生的,是触动心灵、震撼灵魂的,是除了现代信息技术,其他手段达不到的效果。
3结语
总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考和创新的空间,对教师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提出更高的挑战,对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创造了最佳机会。作为具有前瞻性和生命力的政治课更应该与时事相连,与时代接轨。信息技术搭建了很好的平台,教师应敢于尝试,勇于创新。多年来,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大胆尝试现代信息技术与政治课堂的融合,实践证明,现代信息技术以其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艺术性等特点优化了政治课堂,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搭桥铺路,拓宽视野,并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 发散思维 和自主创新能力。
初中政治论文参考范文相关 文章 :
1. 初中政治小论文范文
2. 初一政治小论文精选范文
3. 初一政治小论文范文精选
4. 初中思品小论文范文
5.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论文
6. 初中政治论文发表
政治经济学论文发展特色小镇参考文献有如下。1、《〈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政治是社会交往不断发展的产物,是社会交往不断趋于规模化、标准化、程序化、清晰化、精确化和条 文化 的结果。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政治论文格式参考文献,大家快来跟我一起欣赏吧。 政治论文格式参考文献 一、论文格式必须包含如下六大要素: 论文标题、论文作者署名及其单位、中文摘要及关键词、英文摘要及英文关键词、论文正文,最后是论文的参考文献。这是论文格式的六大要素,是任何论文都必须要包含的内容。 此外,在不同学术领域,其论文还有其他一些内容,比如论文致谢、论文封面以及 毕业 论文要写明指导老师等。 最后,不同的学术研究或者编辑出版机构,对论文格式也有自己的一些要求。 二、论文内容必须按照论文格式要求进行编辑排版: 论文除了要包含如上六大要素之外,还有按论文格式要求对论文内容进行编辑排版,比如纸张大小、标题居中、段落缩进、列表编号、字体字号等。在信息化时代,这个要求更为迫切。 论文格式化之后,内容条例清晰,结构一目了然。 政治论文参考文献 政治安全与政治体制改革 在民族国家作为国际交往和处理国内事务首要主体的条件下,国家安全尤其是政治安全,不仅关系到一个民族的兴衰,而且直接关系到每个国民的切身利益和福祉。当前中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各种矛盾和问题错综复杂、相互交织,维护政治安全,保持政治稳定,对于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对于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一、政治安全及其影响因素 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在一定环境和条件下,国家主权、领土疆界、民族尊严、意识形态、价值文化、国家制度和权力体制等方面的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的自主,并免受各种干扰、侵袭、威胁和危害的能力和状态。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最根本的象征,是国家利益的最高目标。只有当政治安全获得保证的条件下,才能有效地谋求和维护经济、科技、文化、社会、生态等其他领域的安全。一般认为,政治安全的内涵主要包括国家主权安全、政治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和社会政治秩序安全等四个要素。对于中国来说,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实现政治安全的根本保障。政治安全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其他领域的安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其中经济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政治安全和文化安全的组成部分),对政治安全产生着尤为重要的影响。 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经济出了问题,政治也会出问题。从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看,在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矛盾比较尖锐的情况下,由天灾导致的饥荒和民不聊生,往往会成为引发农民起义的直接原因。从西汉末年直至清朝中后期,历史一直围绕着经济领域的治乱循环为轴心旋转着。即使是现代社会也难以逃出这条铁律的规制。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使印尼经济陷入困境,引发政治危机,导致统治印尼32年的苏哈托政权于1998年倒台。同样,南美的庇隆、皮诺切特、藤森等政权兴衰乃至苏东剧变,其动因也都在于经济领域的危机。有鉴于此,邓小平在 总结 新中国成立以来 经验 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是硬道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条”等论断,明确指出了经济发展对于保持政权稳定和政治安全的决定性影响。当然,另一方面,政治安全问题也可能反作用于经济安全领域,这在苏东剧变以来的原社会主义国家、近年来的泰国、菲律宾以及突尼斯、埃及、利比亚、叙利亚等国家的现实政治中都可以找到很好的反面例证。总之,在思考经济安全与政治安全的关系时,完全可以将其视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在国家安全领域的投射。 意识形态既是政治安全的组成部分,也是影响政治稳定的重要因素。任何一个政权,除了依靠国家机器和经济利益两手来维系,统治阶级倡导的意识形态和政治文化能否为多数民众接受和尊奉,也是保持政权稳定的重要因素。清代学者龚自珍有句 名言 :“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说的就是政治文化、意识形态对政治安全的重要影响。毛泽东说,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是要先造成舆论,先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革命的阶级是这样,反革命的阶级也是这样。说的也是同样的道理。对于每一个执政党或执政阶级而言,能够产生立竿见影功效的是暴力工具和直接与民众自身相关的经济利益要素,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可能是最不容易引起足够重视的政治安全要素,因为政治安全的积极影响是以一种潜移默化的形式反映出来的,需要长期持续的资源投入和对政治文化、社会舆论前沿的跟踪和引导,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历史上许多执政集团丧失政权是始于丧失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或公信力。 二、人民利益与政治安全 决定一国政治安全的根本因素,是人民的拥护和支持。那么,一个政权或执政党如何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呢?说到底,就在于它能不能给人民带来利益和福祉。如果能带来利益,人民就拥护,政权就巩固;如果会损害人民的利益,人民就反对,政权就不稳固。我们可以从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发展中加深对这一规律的认识。 1949年以前,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饱受帝国主义的侵略欺凌,国内政局不稳、战乱不止,国家积贫积弱,人民颠沛流离。摆脱任人宰割的屈辱地位,结束四分五裂的局面,实现国家统一和民族独立,是中国人民的最大利益之所在。谁能带领人民实现这个任务,谁就维护了人民的利益,就能得到人民的拥护。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推翻了三座大山,实现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得到了人民的拥护。所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国家统一、政局安定以后,就要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新中国成立后,党带领人民迅速医治了战争创伤,国民经济得到快速恢复发展,整个国家呈现出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局面。但由于受特殊的国际环境影响,加上极“左”思想在党内泛滥,党的八大制定的正确路线没能得到有效贯彻。运动接连不断,经济建设受到严重干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没能充分发挥出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果断结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 ““””,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了生产力。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经济社会之所以能够稳定快速发展,国家政治安全,从根本上讲,还是得益于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正确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各项政策。 在人民富裕起来的同时,只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持社会的公平正义,才能在中国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一方面继承了邓小平使人民富起来的历史使命,继续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另一方面,致力于解决富起来以后出现的收入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拉大、腐败现象蔓延等问题,保证社会公平,实现共同富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是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党的建设的创新发展,也是对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的创新发展。 如何在国家发展和人民富裕起来以后,让社会更公平、更和谐,人民过上更有尊严的生活?解决这个问题,比解决发展问题难度更大,任务更艰巨。以胡锦涛同志为的党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庆祝建党90周年讲话中,胡锦涛进一步指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是指引、评价、检验我们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解决好经济社会发展起来以后社会的公平正义问题,解决好人民群众的利益问题。在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只要始终坚持代表人民根本利益,防止党员干部脱离群众,国家就能长治久安,这已经成为了全党上下的共识。 通过上述不同历史时期党中央的重要理论和实践成果,我们很容易就可以找出一条贯穿其间的红线——在中国共产党的思想体系中,以人民利益为最根本出发点,是党始终没有动摇过的。正因为如此,我们党才可能克服那些难以克服的困难,在确保社会主义政治的人民性本质的前提下,不断夯实政治安全的基础。 三、政治安全与政治体制改革 对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影响政治安全的因素,可以按矛盾性质分为两大类: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敌我矛盾,包括西方敌对势力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以及国内颠覆势力和国家政权之间的矛盾。人民内部矛盾,又可以分为人民群众之间的利益矛盾,以及人民群众与党和政府之间的关系问题。 显然,当前影响中国政治安全的重要因素,是人民内部矛盾。在改革开放30多年时间里,中国走过了西方国家几百年走过的道路,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使矛盾和问题在短期内集聚。应该说,这些矛盾绝大多数是由于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引起的,是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短期内难以根本解决导致的,都属于人民内部矛盾。虽然这些矛盾是在全体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但如果不能引起重视并及时予以化解,就有可能不断积累甚至激化,同样会动摇党的执政地位,影响中国的政治安全。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巩固我们党的执政地位和实现国家政治安全的一项根本任务。 而在人民内部矛盾中,对政治安全影响最大的,是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所谓的干群关系、党群关系。在社会主义国家,党和政府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从根本上讲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但在具体单位、具体问题上干群矛盾、党群问题是存在的。关键是党和政府的各级组织和干部要善于体察民情,及时发现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呼声,并努力做好工作,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及时化解人民群众的不满和情绪。只要党和政府真正信任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就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即使工作中有缺点和不足,也能得到人民群众的谅解。 为了防止党夺取政权后蜕化变质,重蹈历史上封建统治者的覆辙,中国共产党人很早就对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安全问题进行了探索。1945年,毛泽东在延安同民主人士黄炎培进行了著名的窑洞谈话。黄炎培提出,共产党如何跳出“其兴也浡焉,其衰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毛泽东回答: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个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在毛泽东看来,社会主义国家保证政治安全的根本途径,在于实现民主。毛泽东在窑洞谈话中提出民主,实际上包含了两层含义: 第一,人人起来负责。就是要真正让人民群众参与国家管理,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这也是真正的民主的含义。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社会主义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也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党的十七大 报告 也明确提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正如胡锦涛同志在建党90周年讲话中所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正确道路。” 第二,人民监督政府。现代国家,特别是对于大国来说,除了在基层和一定范围内实行直接民主、协商民主,在整个国家层面,主要还是实行间接民主、代议民主,即人民通过行使选举权,将权力交给选出来的政党和民意代表,由政党组成政府,来代表人民行使管理国家的职责。任何国家要发展、要稳定,都离不开政府,离不开公共权力。但权力一旦失去监督,就会腐化变质,损害人民的利益。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说: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英国学者阿克顿提出:权力导致腐败,失去有效监督的绝对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古今中外无数的事例证明,不受约束的权力,是腐败和暴政的根源,也是影响政治安全的根源。让人民监督政府,用权利制约权力,是防止权力腐化变质,危害人民利益,进而影响政治安全的最有效办法。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从中国的现实看,权力腐败、收入分配不公等问题,严重损害了群众利益,已经引起群众的强烈不满,是当前社会矛盾尖锐、群体性事件频繁发生的根源,并直接影响国家政治安全。遏制腐败,跳出历史周期律,确保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安全,说到底就是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对于当前的中国来说,就是要坚定不移地坚持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解决权力来自人民同时又服务于人民的问题,解决权力受到应有的监督和制约问题。一是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这就要满足人民群众参与国家社会事务管理的愿望,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真正把宪法和法律赋予人民的民主权利落到实处。要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 渠道 ,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二是要创造条件让人民监督政府。制约权力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方面是以权力制约权力,强调政权内部的分权制衡;另一方面是以权利制约权力,用人民的权利制约政府的权力。为此,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完善各类公开办事制度,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既要学习借鉴世界各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有益经验,更要结合中国实际,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路,做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这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健康发展的保证。这里特别要强调两点:一是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并不矛盾,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从历史和现实看,在中国,只有共产党能够从根本上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领导中国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从中国正处于剧烈变革的情况看,要保持政局稳定,更需要一个有权威、有力量的政党来领导,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二是在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中,是否有效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是衡量党的领导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在党的领导下,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坚持依法治国,不断提高政治参与的制度化水平,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成功的现实路径,也是确保政治安全的关键所在。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看了“政治论文格式参考文献”的人还看: 1. 标准学术论文参考文献格式 2. 参考文献学术论文格式要求 3. 标准学术论文参考文献格式模板 4. 毕业论文参考文献国家标准 5. 2017届高校行政管理论文范文参考文献 6. 参考文献格式学术论文
1.乔治�6�1萨拜因 《政治学说史�6�1第四版》2.焦文峰 《政治参与的限制因素》 南京社会科学 1999年03期3 李元书,刘昌雄 《政治参与:涵义、特征和功能》 学校流 1995年06期4.科恩 《论民主》 商务印书馆 1998年版第22页5.张定淮,涂春光《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战略与策略》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年02期6.何增科《民主化:政治发展的中国道路》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4年02期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参考文献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属于交叉边缘性的新兴学科,它与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政治学、哲学等学科存在着内在的必然联系。
1.乔治�6�1萨拜因 《政治学说史�6�1第四版》2.焦文峰 《政治参与的限制因素》 南京社会科学 1999年03期3 李元书,刘昌雄 《政治参与:涵义、特征和功能》 学校流 1995年06期4.科恩 《论民主》 商务印书馆 1998年版第22页5.张定淮,涂春光《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战略与策略》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年02期6.何增科《民主化:政治发展的中国道路》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4年02期
很多的,专著,期刊,报纸,网络资料都可以使用。在图书馆里面按照中图分类法,D类的都是政治类的。但参考文献一般都要跟自己文章相关的。可以在国家图书馆网站上按照关键词检索,有好多的。
政治是社会交往不断发展的产物,是社会交往不断趋于规模化、标准化、程序化、清晰化、精确化和条 文化 的结果。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政治论文格式参考文献,大家快来跟我一起欣赏吧。 政治论文格式参考文献 一、论文格式必须包含如下六大要素: 论文标题、论文作者署名及其单位、中文摘要及关键词、英文摘要及英文关键词、论文正文,最后是论文的参考文献。这是论文格式的六大要素,是任何论文都必须要包含的内容。 此外,在不同学术领域,其论文还有其他一些内容,比如论文致谢、论文封面以及 毕业 论文要写明指导老师等。 最后,不同的学术研究或者编辑出版机构,对论文格式也有自己的一些要求。 二、论文内容必须按照论文格式要求进行编辑排版: 论文除了要包含如上六大要素之外,还有按论文格式要求对论文内容进行编辑排版,比如纸张大小、标题居中、段落缩进、列表编号、字体字号等。在信息化时代,这个要求更为迫切。 论文格式化之后,内容条例清晰,结构一目了然。 政治论文参考文献 政治安全与政治体制改革 在民族国家作为国际交往和处理国内事务首要主体的条件下,国家安全尤其是政治安全,不仅关系到一个民族的兴衰,而且直接关系到每个国民的切身利益和福祉。当前中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各种矛盾和问题错综复杂、相互交织,维护政治安全,保持政治稳定,对于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对于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一、政治安全及其影响因素 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在一定环境和条件下,国家主权、领土疆界、民族尊严、意识形态、价值文化、国家制度和权力体制等方面的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的自主,并免受各种干扰、侵袭、威胁和危害的能力和状态。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最根本的象征,是国家利益的最高目标。只有当政治安全获得保证的条件下,才能有效地谋求和维护经济、科技、文化、社会、生态等其他领域的安全。一般认为,政治安全的内涵主要包括国家主权安全、政治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和社会政治秩序安全等四个要素。对于中国来说,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实现政治安全的根本保障。政治安全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其他领域的安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其中经济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政治安全和文化安全的组成部分),对政治安全产生着尤为重要的影响。 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经济出了问题,政治也会出问题。从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看,在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矛盾比较尖锐的情况下,由天灾导致的饥荒和民不聊生,往往会成为引发农民起义的直接原因。从西汉末年直至清朝中后期,历史一直围绕着经济领域的治乱循环为轴心旋转着。即使是现代社会也难以逃出这条铁律的规制。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使印尼经济陷入困境,引发政治危机,导致统治印尼32年的苏哈托政权于1998年倒台。同样,南美的庇隆、皮诺切特、藤森等政权兴衰乃至苏东剧变,其动因也都在于经济领域的危机。有鉴于此,邓小平在 总结 新中国成立以来 经验 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是硬道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条”等论断,明确指出了经济发展对于保持政权稳定和政治安全的决定性影响。当然,另一方面,政治安全问题也可能反作用于经济安全领域,这在苏东剧变以来的原社会主义国家、近年来的泰国、菲律宾以及突尼斯、埃及、利比亚、叙利亚等国家的现实政治中都可以找到很好的反面例证。总之,在思考经济安全与政治安全的关系时,完全可以将其视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在国家安全领域的投射。 意识形态既是政治安全的组成部分,也是影响政治稳定的重要因素。任何一个政权,除了依靠国家机器和经济利益两手来维系,统治阶级倡导的意识形态和政治文化能否为多数民众接受和尊奉,也是保持政权稳定的重要因素。清代学者龚自珍有句 名言 :“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说的就是政治文化、意识形态对政治安全的重要影响。毛泽东说,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是要先造成舆论,先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革命的阶级是这样,反革命的阶级也是这样。说的也是同样的道理。对于每一个执政党或执政阶级而言,能够产生立竿见影功效的是暴力工具和直接与民众自身相关的经济利益要素,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可能是最不容易引起足够重视的政治安全要素,因为政治安全的积极影响是以一种潜移默化的形式反映出来的,需要长期持续的资源投入和对政治文化、社会舆论前沿的跟踪和引导,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历史上许多执政集团丧失政权是始于丧失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或公信力。 二、人民利益与政治安全 决定一国政治安全的根本因素,是人民的拥护和支持。那么,一个政权或执政党如何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呢?说到底,就在于它能不能给人民带来利益和福祉。如果能带来利益,人民就拥护,政权就巩固;如果会损害人民的利益,人民就反对,政权就不稳固。我们可以从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发展中加深对这一规律的认识。 1949年以前,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饱受帝国主义的侵略欺凌,国内政局不稳、战乱不止,国家积贫积弱,人民颠沛流离。摆脱任人宰割的屈辱地位,结束四分五裂的局面,实现国家统一和民族独立,是中国人民的最大利益之所在。谁能带领人民实现这个任务,谁就维护了人民的利益,就能得到人民的拥护。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推翻了三座大山,实现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得到了人民的拥护。所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国家统一、政局安定以后,就要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新中国成立后,党带领人民迅速医治了战争创伤,国民经济得到快速恢复发展,整个国家呈现出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局面。但由于受特殊的国际环境影响,加上极“左”思想在党内泛滥,党的八大制定的正确路线没能得到有效贯彻。运动接连不断,经济建设受到严重干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没能充分发挥出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果断结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 ““””,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了生产力。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经济社会之所以能够稳定快速发展,国家政治安全,从根本上讲,还是得益于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正确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各项政策。 在人民富裕起来的同时,只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持社会的公平正义,才能在中国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一方面继承了邓小平使人民富起来的历史使命,继续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另一方面,致力于解决富起来以后出现的收入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拉大、腐败现象蔓延等问题,保证社会公平,实现共同富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是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党的建设的创新发展,也是对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的创新发展。 如何在国家发展和人民富裕起来以后,让社会更公平、更和谐,人民过上更有尊严的生活?解决这个问题,比解决发展问题难度更大,任务更艰巨。以胡锦涛同志为的党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庆祝建党90周年讲话中,胡锦涛进一步指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是指引、评价、检验我们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解决好经济社会发展起来以后社会的公平正义问题,解决好人民群众的利益问题。在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只要始终坚持代表人民根本利益,防止党员干部脱离群众,国家就能长治久安,这已经成为了全党上下的共识。 通过上述不同历史时期党中央的重要理论和实践成果,我们很容易就可以找出一条贯穿其间的红线——在中国共产党的思想体系中,以人民利益为最根本出发点,是党始终没有动摇过的。正因为如此,我们党才可能克服那些难以克服的困难,在确保社会主义政治的人民性本质的前提下,不断夯实政治安全的基础。 三、政治安全与政治体制改革 对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影响政治安全的因素,可以按矛盾性质分为两大类: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敌我矛盾,包括西方敌对势力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以及国内颠覆势力和国家政权之间的矛盾。人民内部矛盾,又可以分为人民群众之间的利益矛盾,以及人民群众与党和政府之间的关系问题。 显然,当前影响中国政治安全的重要因素,是人民内部矛盾。在改革开放30多年时间里,中国走过了西方国家几百年走过的道路,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使矛盾和问题在短期内集聚。应该说,这些矛盾绝大多数是由于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引起的,是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短期内难以根本解决导致的,都属于人民内部矛盾。虽然这些矛盾是在全体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但如果不能引起重视并及时予以化解,就有可能不断积累甚至激化,同样会动摇党的执政地位,影响中国的政治安全。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巩固我们党的执政地位和实现国家政治安全的一项根本任务。 而在人民内部矛盾中,对政治安全影响最大的,是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所谓的干群关系、党群关系。在社会主义国家,党和政府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从根本上讲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但在具体单位、具体问题上干群矛盾、党群问题是存在的。关键是党和政府的各级组织和干部要善于体察民情,及时发现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呼声,并努力做好工作,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及时化解人民群众的不满和情绪。只要党和政府真正信任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就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即使工作中有缺点和不足,也能得到人民群众的谅解。 为了防止党夺取政权后蜕化变质,重蹈历史上封建统治者的覆辙,中国共产党人很早就对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安全问题进行了探索。1945年,毛泽东在延安同民主人士黄炎培进行了著名的窑洞谈话。黄炎培提出,共产党如何跳出“其兴也浡焉,其衰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毛泽东回答: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个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在毛泽东看来,社会主义国家保证政治安全的根本途径,在于实现民主。毛泽东在窑洞谈话中提出民主,实际上包含了两层含义: 第一,人人起来负责。就是要真正让人民群众参与国家管理,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这也是真正的民主的含义。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社会主义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也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党的十七大 报告 也明确提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正如胡锦涛同志在建党90周年讲话中所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正确道路。” 第二,人民监督政府。现代国家,特别是对于大国来说,除了在基层和一定范围内实行直接民主、协商民主,在整个国家层面,主要还是实行间接民主、代议民主,即人民通过行使选举权,将权力交给选出来的政党和民意代表,由政党组成政府,来代表人民行使管理国家的职责。任何国家要发展、要稳定,都离不开政府,离不开公共权力。但权力一旦失去监督,就会腐化变质,损害人民的利益。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说: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英国学者阿克顿提出:权力导致腐败,失去有效监督的绝对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古今中外无数的事例证明,不受约束的权力,是腐败和暴政的根源,也是影响政治安全的根源。让人民监督政府,用权利制约权力,是防止权力腐化变质,危害人民利益,进而影响政治安全的最有效办法。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从中国的现实看,权力腐败、收入分配不公等问题,严重损害了群众利益,已经引起群众的强烈不满,是当前社会矛盾尖锐、群体性事件频繁发生的根源,并直接影响国家政治安全。遏制腐败,跳出历史周期律,确保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安全,说到底就是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对于当前的中国来说,就是要坚定不移地坚持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解决权力来自人民同时又服务于人民的问题,解决权力受到应有的监督和制约问题。一是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这就要满足人民群众参与国家社会事务管理的愿望,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真正把宪法和法律赋予人民的民主权利落到实处。要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 渠道 ,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二是要创造条件让人民监督政府。制约权力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方面是以权力制约权力,强调政权内部的分权制衡;另一方面是以权利制约权力,用人民的权利制约政府的权力。为此,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完善各类公开办事制度,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既要学习借鉴世界各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有益经验,更要结合中国实际,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路,做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这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健康发展的保证。这里特别要强调两点:一是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并不矛盾,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从历史和现实看,在中国,只有共产党能够从根本上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领导中国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从中国正处于剧烈变革的情况看,要保持政局稳定,更需要一个有权威、有力量的政党来领导,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二是在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中,是否有效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是衡量党的领导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在党的领导下,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坚持依法治国,不断提高政治参与的制度化水平,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成功的现实路径,也是确保政治安全的关键所在。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看了“政治论文格式参考文献”的人还看: 1. 标准学术论文参考文献格式 2. 参考文献学术论文格式要求 3. 标准学术论文参考文献格式模板 4. 毕业论文参考文献国家标准 5. 2017届高校行政管理论文范文参考文献 6. 参考文献格式学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