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我的生活与数学小论文

发布时间:

我的生活与数学小论文

数学源于生活、根植于生活。数学教学就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点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趣味性。 当我打开一年级的数学课本时,给我的印象好像一本童话书一样漂亮,每一课的内容,都有一个场景故事表现出来,把数学知识融入到了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中,与学生身边的生活联系较为密切。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大部分都受到学前教育,在生活中也学到一些与数学有关的生活知识,所以他们对数学并不是一无所知。我在第一单元实际数学教学中,尝试如何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学习认数,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一、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让学生体会到身边有数学数学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学习第一单元《快乐的校园》之前,我先带领学生熟悉美丽如画的校园和参与各种课内外活动,让学生体验感受学校生活的丰富多彩,从尔喜欢即将开始的校园生活。教授信息窗2《老鹰捉小鸡》这一课时,我把学生领到操场这个“大课堂”,实地做游戏组织教学活动。通过学生非常熟悉喜爱的“老鹰捉小鸡”的游戏,来学习1—10数的认识。在游戏中让学生数一数“有几个小朋友参加游戏?”“男同学有几人?”“女同学有几人?”等等,在数扎长辫女孩“排第几”的过程中感知数的另一个含义——“序数”。整节课,学生们“玩”的很开心,“大课堂”气氛很活跃,改变了以往枯燥乏味的被动式课堂,每一位学生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游戏学习中去,“学习”热情很高。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圆满完成了整节课的学习任务。这样的数学课堂,让学生深切体会到原来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身边就有数学,而且离得很近,使学生对数学逐渐产生亲切感,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二、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借助生活经验,学会探索解决数学问题学生的学前数学知识,生活中的数学常识,经验的建立,是依赖于实际生活实践,是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的到的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具有形象性和启发性,它能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增强学习动机和信心,有助于引导学生进入数学情境,也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画面,让数学贴近生活,在组织学生活动中,引导学生讨论解决数学问题:我在信息窗1《科技小组活动》的教学中,学生在解决红点标示的问题“天上有几架飞机?”时,引导学生去看一看数一数,让学生充分利用情境图中的信息体会1-10各数的意义,再联系生活,广泛选取学生身边生活中非常熟悉的问题,进一步体会数的意义。如“我们的教室有几扇窗?几盏灯?教室门前有几棵树?”“你家里有几口人?你有几只铅笔……”等等。在教学中我注意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数学问题,为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探索新知识的依托,使学生学会借助生活经验思考探索问题。三、有意识创设活跃的学习氛围和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好玩”是孩子的天性,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产生的一种积极的认知倾向。怎样才能让孩子在玩中获得知识呢?我针对每课不同的学习内容,安排了很多不同的游戏、故事……在第一单元《快乐的校园-10以内数的认识》中,我带学生到操场上做他们非常熟悉、喜欢的“拔河、老鹰捉小鸡、小小运动会”等等 ,让他们边玩边数数 “拔河比赛,左边有几个小朋友?右边呢?运动会上,6号运动员排在第几?第1名是几号运动员?等等……”使学生在活跃的学习氛围和有趣、喜爱的“玩”中学会了1-10各数的认识。四、培养孩子数学的生活实践能力许多孩子在上学前,就会做100以内的加减,数100以内的数甚至更多,但是如果把它们拿到具体的生活中就不是那么尽如人意,一般5岁以后数学的思维能力才开始蒙发,上一年级的学生部分只能机械的数数,但对数的意义就不一定清楚,因此,就要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自己的身边熟悉的环境中寻找数。如3个人,1枝铅笔,5朵花等等,在生活中慢慢建立数的概念,认识数的含义。使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得到锻炼,把数学真正融入现实生活中更好的为生活服务,同时用生活经验更好的为数学学习服务打好了结实的基础。总之,数学教学让学生的生活经验走进数学课堂,为学生提供了亲身体验和动手操作的机会,指导学生更好的学习数学。在这方面,我受益良多,通过上学期的教学实践活动,我们班的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非常浓厚,改变了以往数学学习的枯燥乏味,学生在思想上有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和我喜欢学”质的飞跃,学生变的喜欢学习数学。我的教学工作也变很顺利,学生中没有了见了数学就头疼的“老大难”,工作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明显的进步。新《课标》也给我们明确提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网络产品】

学数学就是为了能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是人们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其实数学问题就产生在生活中。比如说,上街买东西自然要用到加减法,修房造屋总要画图纸。类似这样的问题数不胜数,这些知识就从生活中产生,最后被人们归纳成数学知识,解决了更多的实际问题。 我曾看见过这样的一个报道:一个教授问一群外国学生:“12点到1点之间,分针和时针会重合几次?”那些学生都从手腕上拿下手表,开始拨表针;而这位教授在给中国学生讲到同样一个问题时,学生们就会套用数学公式来计算。评论说,由此可见,中国学生的数学知识都是从书本上搬到脑子中,不能灵活运用,很少想到在实际生活中学习、掌握数学知识。 从这以后,我开始有意识的把数学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有一次,妈妈烙饼,锅里能放两张饼。我就想,这不是一个数学问题吗?烙一张饼用两分钟,烙正、反面各用一分钟,锅里最多同时放两张饼,那么烙三张饼最多用几分钟呢?我想了想,得出结论:要用3分钟:先把第一、第二张饼同时放进锅内,1分钟后,取出第二张饼,放入第三张饼,把第一张饼翻面;再烙1分钟,这样第一张饼就好了,取出来。然后放第二张饼的反面,同时把第三张饼翻过来,这样3分钟就全部搞定。 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妈妈,她说,实际上不会这么巧,总得有一些误差,不过算法是正确的。看来,我们必须学以致用,才能更好的让数学服务于我们的生活。 数学就应该在生活中学习。有人说,现在书本上的知识都和实际联系不大。这说明他们的知识迁移能力还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正因为学了不能够很好的理解、运用于日常生活中,才使得很多人对数学不重视。希望同学们到生活中学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学深了,学透了,自然会发现,其实数学很有用处。

PS:这篇主要是一些资料的归纳,水平不是很高,可根据LZ需要自行删改。 数学家庭中的一对孪生兄弟――浅谈轴对称图形的应用数学的世界真可谓是浩瀚无比。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体。无不蕴藏着丰富的知识。我记得曾经有一句著名的格言:数学比科学大得多,因为它是科学的语言。可想而知,数学的伟大与魅力了吧!然而,在数学的大家庭中。有一对兄弟深深的吸引了我,他们的形状,他们的关系,他们的普遍性,让人觉得他们一直在我们的身边,离我们很近很近。他们就是轴对称图形。轴对称图形是一个一定要沿着某直线折叠后,直线两旁的部分互相重合的图形,之所以说到他们的关系是因为他们两个总是被一条直线所连着,好似一对分不开的兄弟,关系十分的密切。把他们拉在一起的这条直线就是他们的对称轴。当然这条对称轴就像一个公正的法官。左右两边的长度、面积、大小等,都一点儿也不差,唯一不同的就是他们所朝的方向。在数学的课本上,我们看见过他们的身影,我们也接触和了解过他们。但是他们给我印象更多的,却是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组成的图形或者可以说是事物。一、生活当中的轴对称图形1、自然界中的轴对称图形当我漫步在街头时,我时常看见飞来飞去的蝴蝶。当一只蝴蝶停留在花朵上,张合着翅膀时,我发现如果将蝴蝶两只触角的中点与尾部相连接,连接好的线段所在的那一条直线就是其对称轴。而右边的翅膀就像是左边的翅膀沿着对称轴翻过去的图形。跟蝴蝶一样是轴对称图形的动物还有很多。比如蜻蜓、飞蛾等。如果到了秋天,远看稻田,金黄的一片,不禁使人感觉到又是一个丰收的季节。就在这个令人喜悦的季节里,我行走在田边的小路上,随手捡起了一片金黄的树叶,仔细的观察了一下,发现其实树叶也有对称轴。如果我们将树叶中间的那根经,当成是其左右两边的对称轴,那将树叶右边部分沿着这条对称轴对折过去,正好与左边的一半树叶重合。2、商标中的轴对称图形有一次,我跟我的家人去中国银行取钱,我无意间发现中国银行的标志也是一个轴对称图形。这个图形的对称轴有两条。第一条是图标中两竖相连接所形成的,而另一条就是方框上下两条横线连接的线段的中点,所在的那一条直线就是其第二条对称轴。和中国银行一样的还有中国联通、中国农业银行以及奔驰汽车等轴对称图形。但是如果大家觉得前面几个例子,平时都没有注意到的话,那么下面说到的这个例子大家肯定熟悉的不得了。这个例子就是商标,我先来举一个吧。平时我最大的兴趣就是吃零食。所以我对“旺旺”这个商标熟悉的不得了。我发现在旺旺这个商标当中,将其头发上的一个中点到两脚脚后跟之间的线段的中点,想连接的线段所在的那一条直线就是其对称轴。也正是这条对称轴将旺旺这个图标分成了相等的两份。像旺旺这样具有对称轴的商标还有很多。比如:五粮液的商标、麦当劳的商标、CONVERSE(匡威)的商标等等。而且这些图形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这也不告诉了我们,只要我们认真、仔细的观察生活,数学的无处不在吗。二、建筑当中的轴对称图形说了生活中较为普通也较常见的轴对称图形后,也应该说说在建筑方面关于轴对称的宏伟建筑了。像我们中国的天安门城楼。如果用线段连接天安门城楼的左右两边,这条线段的中点所在的直线就是对称轴了,这条对称轴不就把天安门城楼分成了相同的两份了吗?法国的埃菲尔铁塔,是法国标志性建筑之一。它的对称轴就是把铁塔底部的两边相连接。连接后的线段的中点与塔尖的点相连接的线段所在那一条直线了。还有一些建筑也利用了轴对称的方法,他们在建筑的前方建了一个很大的水池,使建筑倒映在水中,从而形成了轴对称的效果,也增大了空间,使原本的建筑更美观,更加壮观。像泰姬陵,它不就是建筑与轴对称图形相结合的最好例子吗。在地球的另一边,有一座建筑物深深地影响着整个世界的历史,这座建筑物就是白宫。这是一座位于美国华盛顿的著名行政大楼。白宫著名的背后,轴对称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白宫它的对称轴就是顶部的点与底部左右两边线段的中点,相连接的线段所在的那一条直线。对了,还有我们每个人家里都会有门,一些建筑师为了使门显得更加大气,更加庄重。就把门进行设计,使门的左右两边相同,古代衙门的大门和一些官府府邸的大门也设计成了轴对称的形式。使大门显得更加有气势,愈发显的威严。从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只要懂得轴对称图形,善于利用轴对称图形,就能使轴对称图形溶入到方方面面。三、文学当中的轴对称图形1、文字中的轴对称图形每个人都知道,我们中华民族有着5000年的悠久文化。这么多年的文化所沉淀下来的瑰宝可谓是数不胜数。剪纸是我们民族十分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就是在这艺术品当中也不乏有轴对称的应用。让我来举个例子吧。我还记得以前我奶奶教我剪繁体的“喜”字时,首先是将红纸对折一下,之后用剪刀在纸上挥舞了一会。打开刚刚对折的纸时,出现了一个“喜”字,当时我看了之后,心里那个高兴啊,惊奇啊,但是就是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现在长大了,我也知道了其实在剪“喜”字的过程当中,也运用了轴对称。还有许多剪纸作品,也正是因为有了轴对称的存在,使其更加精致、美观。当然我们现在所写的简体字中,也有轴对称。如“丰”“目”“尖”等。文字的对称轴较为好找,横一横,竖一竖,基本上就能够找到。其实有时候,对称轴也具有复制的功能,它能够把一个字,分成与其相同的两个字,像“二”如果把它的对称轴当作是第一横的中点和第二横的中点,所连接成的线段所在的直线的话。那么左右两边的图案,不是可以近似的看成两个二吗?此时轴对称就具有复制的功能,但是在我的眼里它还具有另一个功能。就拿这个“一”来说吧。与前面相同,也是画竖下来的对称轴。画好之后,要把这条对称轴当成这个字原有的,那么你就会发现。“一”与这条对称轴就组成了一个“十”字。这就是在我眼里轴对称图形的第二个功能。能够使一个字变成另外一个字。2、文学中的轴对称图形刚刚说的都是文字当中轴对称的应用。那由字所组成的句子呢?其实仔细推敲一下,也有。我记得我以前与同学们都在玩一个游戏,就是一个人说出一句话,另一个人马上就得把这个句子反着读出来。在整个游戏过程当中,有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当我们把这个句子反着读一便时,就会发现它与正着读的语序一模一样。再仔细看一看,这又是一个关于轴对称的应用。这么来说吧,如果我们把“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中的水字不看,那么两个“来”字的中点所在的那一条直线,就可以把这句话分成相等的两等份,这不就证明了句子当中也有轴对称的应用吗?这一系列的例子,也让我们看出了轴对称在文学方面所做出的成就,它能使一些作品更加完美,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也能使文字变化起来,使句子顺口起来。给文字与句子带来更多的趣味,也给文学添上了十分美丽的一笔。四、奥运当中的轴对称图形2008年北京奥运会即将来临。在这个令全中国人都兴奋起来,令全世界人都以不同形式参与进来的盛会中。我们也不难发现轴对称图形——奥运五环旗。我们可以把奥运五环旗(如图一),黄、绿两环相接触的地方点A与黑环上的点B相连接,此时对称轴就是线段A、B所在的那一条直线。在奥运会上有奥运五环旗当然也会有奥运吉祥物,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是奥运福娃。仔细看看我们的奥运福娃不禁让人喜欢的不得了。尤其是福娃晶晶更是惹人喜爱。他的憨厚,他的朴实,无不给人亲近的感觉。图二就是福娃晶晶在举重的画面。如果大家看一下图二这张图片,就会发现如果把这张图片中的点A与下端的点B相连接。那么这条线段所在的那一条直线就是福娃晶晶的对称轴。想不到吧,原来奥运福娃也是轴对称图形。还有在奥运会上,当各国的国旗徐徐上升时,又引发了我对轴对称图形的联想。像英国的国旗,它的对称轴就是国旗上下两边线段的中点,所连成的线段所在的那一条直线。像这样的国旗还有很多。如加拿大国旗、意大利国旗等等。轴对称图形的千变万化,使我眼花缭乱,头晕目眩。在它每一次变化中,都可以发现许多的惊喜。轴对称变化它也无处不在,它存在于各个角落,这也给我们研究它带来了很多的便利。在研究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我懂得了只有我们用心观察,才能发现数学。只有我们认识数学,在生活中善于利用数学,我们才能将数学溶入到方方面面。而且只有我们将数学溶入到方方面面,我们才能更加好的去研究数学。其实数学的世界真的好大好大。此时我真想将自己变成大山伫立在数学当中。变成流水穿梭与数学之中,化为白云漂浮在数学之中,成为鸟儿翱翔与数学之中。真诚的希望大家用发现美的眼睛,去发现数学!感受数学!

切西瓜炎热的夏天,西瓜便成了一种解渴的水果.这天小明的妈妈买了一个大西瓜回家.她准备考一考小明.她问小明:“怎么样切西瓜切出9片只用4刀?”这个问题难倒了小明,他拿出一个张纸一个铅笔,画呀画,怎么也不知道怎么切.他实在想不出方法,便去问妈妈答案是什么?妈妈笑了笑说:“用井字切法呀!”说完用刀切西瓜给小明做了一个示范。 小明明白了,拿着一片大西瓜津津有味的吃了起来。这时妈妈又问:“用4刀切8片呢?”小明动了动脑筋,自豪地说用米字切法.妈妈夸他是个好学生。 只用动动脑筋,世界上没有什么事可以难住你的。

生活与数学数学小论文

前天下午,我做完作业后,坐在窗前看书。看着看着,我发现乌云密布,天色渐渐暗了,像锅底一样。我推开家门,跑了出去。只见空中电闪雷鸣,不一会儿就下起了倾盆大雨,豆粒般的雨点打在我的脸上,就像刀割一样。我跑回家,把敞开的窗户关上后,才想到:妈妈没有多穿衣服,会很冷,雨下得这么大,她又没带伞,会被雨淋湿了,回来肯定成“落汤鸡”了。每当下雨时,我在学校大厅避雨,走来走去,心急如焚,可是,我刚要冲进雨幕时,却朦胧地看见一个面容憔悴的阿姨,听见一声温柔的声音:孩子,妈妈来晚了,我们回家吧!这时,我才发现她是我的妈妈。路上,妈妈把伞撑开,打在我的头上,她淋着雨,我让妈妈也打上伞,可是妈妈很‘倔强’……这时,我发现妈妈的两鬓又增添了许多银丝……想到这里,我决定要给妈妈温暖——给她送厚衣服和雨衣。我准备好后,便去妈妈单位门口等着。我看见别的叔叔阿姨有的打着伞,高兴地走在回家的路上;有的没带伞,急匆匆地往家赶。厂子里空荡荡的,加上打雷的声音,我有些害怕了。焦急地说我:“怎么看不到妈妈出来呀?”我心里想:妈妈该不会是留在厂里加班了吧?不会的,我一个人在家,妈妈不可能不回来。我等了20分钟,就抓耳挠腮,心里非常着急,于是,我就去妈妈的办公室了。我透过细细的门缝,看到了慈祥的妈妈目不转睛地盯在那一篇篇论文上,我心里想:妈妈太辛苦了,把心血都花在了工作上,居然忘了回家。我已经摆好了口形,就差发出声音了,可我停住了,是怕影响妈妈工作。于是,我一声不响地站在门外等候着。等妈妈干完活儿后,已经6:20了。她走出办公室,发现了我,我高兴地看着妈妈,赶紧说:“妈妈,今天下着倾盆大雨,您只穿了一件T恤衫,我给您带了厚衣服和伞,我们回家吧!”妈妈看着天真幼稚的我,笑了,并且挺惊讶,说:“谢谢你,孩子。你是一个关心父母的好孩子……”我们一边走一边说。路上,我感觉到妈妈高兴地哭了。父母为我们付出了很多,我以后还会做更多有意义的事,回报父母的爱。

门科学的数学化数学究竟是什么呢?我们说,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一门科学.它在现代生活和现代生产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同其他科学一样,数学有着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我们认识它的过去,就是为了了解它的现在和未来.近代数学的发展异常迅速,近30多年来,数学新的理论已经超过了18、19世纪的理论的总和.预计未来的数学成就每“翻一番”要不了10年.所以在认识了数学的过去以后,大致领略一下数学的现在和未来,是很有好处的.现代数学发展的一个明显趋势,就是各门科学都在经历着数学化的过程.例如物理学,人们早就知道它与数学密不可分.在高等学校里,数学系的学生要学普通物理,物理系的学生要学高等数学,这也是尽人皆知的事实了.又如化学,要用数学来定量研究化学反应.把参加反应的物质的浓度、温度等作为变量,用方程表示它们的变化规律,通过方程的“稳定解”来研究化学反应.这里不仅要应用基础数学,而且要应用“前沿上的”、“发展中的”数学.再如生物学方面,要研究心脏跳动、血液循环、脉搏等周期性的运动.这种运动可以用方程组表示出来,通过寻求方程组的“周期解”,研究这种解的出现和保持,来掌握上述生物界的现象.这说明近年来生物学已经从定性研究发展到定量研究,也是要应用“发展中的”数学.这使得生物学获得了重大的成就.谈到人口学,只用加减乘除是不够的.我们谈到人口增长,常说每年出生率多少,死亡率多少,那么是否从出生率减去死亡率,就是每年的人口增长率呢?不是的.事实上,人是不断地出生的,出生的多少又跟原来的基数有关系;死亡也是这样.这种情况在现代数学中叫做“动态”的,它不能只用简单的加减乘除来处理,而要用复杂的“微分方程”来描述.研究这样的问题,离不开方程、数据、函数曲线、计算机等,最后才能说清楚每家只生一个孩子如何,只生两个孩子又如何等等.

数学源于生活、根植于生活。数学教学就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点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趣味性。 当我打开一年级的数学课本时,给我的印象好像一本童话书一样漂亮,每一课的内容,都有一个场景故事表现出来,把数学知识融入到了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中,与学生身边的生活联系较为密切。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大部分都受到学前教育,在生活中也学到一些与数学有关的生活知识,所以他们对数学并不是一无所知。我在第一单元实际数学教学中,尝试如何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学习认数,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一、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让学生体会到身边有数学数学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学习第一单元《快乐的校园》之前,我先带领学生熟悉美丽如画的校园和参与各种课内外活动,让学生体验感受学校生活的丰富多彩,从尔喜欢即将开始的校园生活。教授信息窗2《老鹰捉小鸡》这一课时,我把学生领到操场这个“大课堂”,实地做游戏组织教学活动。通过学生非常熟悉喜爱的“老鹰捉小鸡”的游戏,来学习1—10数的认识。在游戏中让学生数一数“有几个小朋友参加游戏?”“男同学有几人?”“女同学有几人?”等等,在数扎长辫女孩“排第几”的过程中感知数的另一个含义——“序数”。整节课,学生们“玩”的很开心,“大课堂”气氛很活跃,改变了以往枯燥乏味的被动式课堂,每一位学生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游戏学习中去,“学习”热情很高。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圆满完成了整节课的学习任务。这样的数学课堂,让学生深切体会到原来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身边就有数学,而且离得很近,使学生对数学逐渐产生亲切感,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二、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借助生活经验,学会探索解决数学问题学生的学前数学知识,生活中的数学常识,经验的建立,是依赖于实际生活实践,是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的到的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具有形象性和启发性,它能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增强学习动机和信心,有助于引导学生进入数学情境,也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画面,让数学贴近生活,在组织学生活动中,引导学生讨论解决数学问题:我在信息窗1《科技小组活动》的教学中,学生在解决红点标示的问题“天上有几架飞机?”时,引导学生去看一看数一数,让学生充分利用情境图中的信息体会1-10各数的意义,再联系生活,广泛选取学生身边生活中非常熟悉的问题,进一步体会数的意义。如“我们的教室有几扇窗?几盏灯?教室门前有几棵树?”“你家里有几口人?你有几只铅笔……”等等。在教学中我注意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数学问题,为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探索新知识的依托,使学生学会借助生活经验思考探索问题。三、有意识创设活跃的学习氛围和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好玩”是孩子的天性,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产生的一种积极的认知倾向。怎样才能让孩子在玩中获得知识呢?我针对每课不同的学习内容,安排了很多不同的游戏、故事……在第一单元《快乐的校园-10以内数的认识》中,我带学生到操场上做他们非常熟悉、喜欢的“拔河、老鹰捉小鸡、小小运动会”等等 ,让他们边玩边数数 “拔河比赛,左边有几个小朋友?右边呢?运动会上,6号运动员排在第几?第1名是几号运动员?等等……”使学生在活跃的学习氛围和有趣、喜爱的“玩”中学会了1-10各数的认识。四、培养孩子数学的生活实践能力许多孩子在上学前,就会做100以内的加减,数100以内的数甚至更多,但是如果把它们拿到具体的生活中就不是那么尽如人意,一般5岁以后数学的思维能力才开始蒙发,上一年级的学生部分只能机械的数数,但对数的意义就不一定清楚,因此,就要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自己的身边熟悉的环境中寻找数。如3个人,1枝铅笔,5朵花等等,在生活中慢慢建立数的概念,认识数的含义。使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得到锻炼,把数学真正融入现实生活中更好的为生活服务,同时用生活经验更好的为数学学习服务打好了结实的基础。总之,数学教学让学生的生活经验走进数学课堂,为学生提供了亲身体验和动手操作的机会,指导学生更好的学习数学。在这方面,我受益良多,通过上学期的教学实践活动,我们班的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非常浓厚,改变了以往数学学习的枯燥乏味,学生在思想上有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和我喜欢学”质的飞跃,学生变的喜欢学习数学。我的教学工作也变很顺利,学生中没有了见了数学就头疼的“老大难”,工作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明显的进步。新《课标》也给我们明确提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网络产品】

切西瓜炎热的夏天,西瓜便成了一种解渴的水果.这天小明的妈妈买了一个大西瓜回家.她准备考一考小明.她问小明:“怎么样切西瓜切出9片只用4刀?”这个问题难倒了小明,他拿出一个张纸一个铅笔,画呀画,怎么也不知道怎么切.他实在想不出方法,便去问妈妈答案是什么?妈妈笑了笑说:“用井字切法呀!”说完用刀切西瓜给小明做了一个示范。 小明明白了,拿着一片大西瓜津津有味的吃了起来。这时妈妈又问:“用4刀切8片呢?”小明动了动脑筋,自豪地说用米字切法.妈妈夸他是个好学生。 只用动动脑筋,世界上没有什么事可以难住你的。

生活与数学小论文

用故事表达吧, 题目的话可以写奥数书上的 写出你的思路 以下为参考 (1) 写什么 写小论文的关键,首先就是选题,大家的选题要从自己最熟悉的、最想写的内容入手。 论文按内容分类,大概有以下几种: ①勤于实践,学以致用,对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再利用模型对问题进行分析、预测; 如:探究大桥的热胀冷缩度 ②对生活中普遍存在而又扰人心烦的小事,提出了巧妙的数学方法来解决它; 如: 一台饮水机创造的意想不到的实惠 ③对数学问题本身进行研究,探索规律,得出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 如: 分式“家族”中的亲缘探究 如: 纸飞机里的数学 ④对自己数学学习的某个章节、或某个内容的体会与反思 如: “没有条件”的推理 如: 小议“黄金分割” 如: 奇妙的正五角星 (2) 怎样写 ① 课题要小而集中,要有针对性; ② 见解要真实、独特,有感而发,富有新意; ③ 要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自己要表达的 数学小论文两篇 篮球场上的数学 一个星期天的早晨,我和我的朋友一起去打篮球。 过了一会儿,我们俩打累了,就到观众席上去休息。突然间,我想到了一个问题,我就禁不住说出来:“小明一分钟投8个球,小红一分钟投6个球,他们一起投了8分钟之后,小红提高命中率一分钟投8个球,小明由于体力不支减少投球只数一分钟投6个球,问多少分钟后小红和小明投进的只数相同?” 大概是我朋友太累的缘故,这么简单的问题他都答不上来,他想了一会儿没做出来,过了好长时间他还是没想出来。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他实在想不出来,只得不好意思地说:“没了草稿本,我做不出来。”我知道,就算他有草稿也未必做得出来。 我自豪地说:“原来小明一分比小红多投进2个,一共投了8分钟,也就是8×2=16(个),后来小红反过来每分比小明多投4个,那么16个球要多投几分钟呢?16÷4=4(分),要4分钟才能追上。”他说:“你真厉害!”“我是天才嘛!”我开玩笑说。我俩都笑了。 通过这件事,我发现生活中的数学是无处不在,生活中、学习中、还有工作中到处都有。从此,我就更加喜欢数学了。 容易忽略的答案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在我们数学王国里也有许多有趣的事情。比如,在我现在的第九册的练习册中,有一题思考题是这样说的:“一辆客车从东城开向西城,每小时行45千米,行了小时后停下,这时刚好离东西两城的中点18千米,东西两城相距多少千米?王星与小英在解上面这道题时,计算的方法与结果都不一样。王星算出的千米数比小英算出的千米数少,但是许老师却说两人的结果都对。这是为什么呢?你想出来了没有?你也列式算一下他们两人的计算结果。”其实,这道题我们可以很快速地做出一种方法,就是:45×=(千米),=(千米),×2=261(千米),但仔细推敲看一下,就觉得不对劲。其实,在这里我们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就是“这时刚好离东西城的中点18千米”这个条件中所说的“离”字,没说是还没到中点,还是超过了中点。如果是没到中点离中点18千米的话,列式就是前面的那一种,如果是超过中点18千米的话,列式应该就是45×=(千米),=(千米),×2=189(千米)。所以正确答案应该是:45×=(千米),=(千米),×2=261(千米)和45×=(千米),=(千米),×2=189(千米)。两个答案,也就是说王星的答案加上小英的答案才是全面的。 在日常学习中,往往有许多数学题目的答案是多个的,容易在练习或考试中被忽略,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审题,唤醒生活经验,仔细推敲,全面正确理解题意。否则就容易忽略了另外的答案,犯以偏概全的错误。 希望能帮到你 O(∩_∩)O哈哈~

生活是数学的发源地,是数学的根,因此,数学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其产生的踪迹。《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其实我们在学习数学得过程中是为了培养自己得逻辑判断能力,让自己得思维更严谨,我们在学校学习数学,不单单只是为了去记住一个公式,而是在学习这个公式得推倒得过程中渐渐得培养了自己得思维逻辑能力,可以说,一个人的数学学好了,对于一件事得判断能力会大大增强,所以学好数学,不单单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在学习一项在社会生存得基本技能. 当我漫步在街头,时常看见飞来飞去的蝴蝶。当一只蝴蝶停留在花朵上,张合着翅膀,我发现将蝴蝶两只触角的中点与尾部相连,蝴蝶就是一个轴对称图形了。像蝴蝶一样的轴对称图形还有很多,比如蜻蜓、飞蛾等。

前天下午,我做完作业后,坐在窗前看书。看着看着,我发现乌云密布,天色渐渐暗了,像锅底一样。我推开家门,跑了出去。只见空中电闪雷鸣,不一会儿就下起了倾盆大雨,豆粒般的雨点打在我的脸上,就像刀割一样。我跑回家,把敞开的窗户关上后,才想到:妈妈没有多穿衣服,会很冷,雨下得这么大,她又没带伞,会被雨淋湿了,回来肯定成“落汤鸡”了。每当下雨时,我在学校大厅避雨,走来走去,心急如焚,可是,我刚要冲进雨幕时,却朦胧地看见一个面容憔悴的阿姨,听见一声温柔的声音:孩子,妈妈来晚了,我们回家吧!这时,我才发现她是我的妈妈。路上,妈妈把伞撑开,打在我的头上,她淋着雨,我让妈妈也打上伞,可是妈妈很‘倔强’……这时,我发现妈妈的两鬓又增添了许多银丝……想到这里,我决定要给妈妈温暖——给她送厚衣服和雨衣。我准备好后,便去妈妈单位门口等着。我看见别的叔叔阿姨有的打着伞,高兴地走在回家的路上;有的没带伞,急匆匆地往家赶。厂子里空荡荡的,加上打雷的声音,我有些害怕了。焦急地说我:“怎么看不到妈妈出来呀?”我心里想:妈妈该不会是留在厂里加班了吧?不会的,我一个人在家,妈妈不可能不回来。我等了20分钟,就抓耳挠腮,心里非常着急,于是,我就去妈妈的办公室了。我透过细细的门缝,看到了慈祥的妈妈目不转睛地盯在那一篇篇论文上,我心里想:妈妈太辛苦了,把心血都花在了工作上,居然忘了回家。我已经摆好了口形,就差发出声音了,可我停住了,是怕影响妈妈工作。于是,我一声不响地站在门外等候着。等妈妈干完活儿后,已经6:20了。她走出办公室,发现了我,我高兴地看着妈妈,赶紧说:“妈妈,今天下着倾盆大雨,您只穿了一件T恤衫,我给您带了厚衣服和伞,我们回家吧!”妈妈看着天真幼稚的我,笑了,并且挺惊讶,说:“谢谢你,孩子。你是一个关心父母的好孩子……”我们一边走一边说。路上,我感觉到妈妈高兴地哭了。父母为我们付出了很多,我以后还会做更多有意义的事,回报父母的爱。

学数学就是为了能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是人们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其实数学问题就产生在生活中。比如说,上街买东西自然要用到加减法,修房造屋总要画图纸。类似这样的问题数不胜数,这些知识就从生活中产生,最后被人们归纳成数学知识,解决了更多的实际问题。 我曾看见过这样的一个报道:一个教授问一群外国学生:“12点到1点之间,分针和时针会重合几次?”那些学生都从手腕上拿下手表,开始拨表针;而这位教授在给中国学生讲到同样一个问题时,学生们就会套用数学公式来计算。评论说,由此可见,中国学生的数学知识都是从书本上搬到脑子中,不能灵活运用,很少想到在实际生活中学习、掌握数学知识。 从这以后,我开始有意识的把数学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有一次,妈妈烙饼,锅里能放两张饼。我就想,这不是一个数学问题吗?烙一张饼用两分钟,烙正、反面各用一分钟,锅里最多同时放两张饼,那么烙三张饼最多用几分钟呢?我想了想,得出结论:要用3分钟:先把第一、第二张饼同时放进锅内,1分钟后,取出第二张饼,放入第三张饼,把第一张饼翻面;再烙1分钟,这样第一张饼就好了,取出来。然后放第二张饼的反面,同时把第三张饼翻过来,这样3分钟就全部搞定。 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妈妈,她说,实际上不会这么巧,总得有一些误差,不过算法是正确的。看来,我们必须学以致用,才能更好的让数学服务于我们的生活。 数学就应该在生活中学习。有人说,现在书本上的知识都和实际联系不大。这说明他们的知识迁移能力还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正因为学了不能够很好的理解、运用于日常生活中,才使得很多人对数学不重视。希望同学们到生活中学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学深了,学透了,自然会发现,其实数学很有用处。

数学与生活数学小论文100

将一个数学的问题添加上生活的细节,具体细节地描述如何解决这个数学问题。

清晨,鲜红的太阳露出半个笑脸,和谐的阳光洒满人间,我的心情真是好极了。突然接到爷爷的电话,叫我巧算九块五加九十九块五,我马上告诉爷爷:九加九十九,再加一,不就等于一百零九吗?爷爷说我的算法还不算巧,如果凑整减零头就好算得多。我马上打断爷爷的话,告诉他:10+100-1=109(元)。这时爷爷夸我,说我还算灵巧。生活中的数学简直是太多了,真是绚丽多彩,它随时在你身边出现。我爱数学,我要学好数学。

黑体部分107字。

对我来说什么都可以变成数学。”数学家笛卡儿曾这样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我国家喻户晓的数学家华罗庚也曾下过这样的结论。的确,正如两位前辈所说,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数学的脚步无处不在。 2006年已经接近尾声了,迎面而来的是新的一年——2007年。行走在繁华的大街上,随处可见商家打出的“满400送400”,“满300送300”的促销招牌。“这真实惠!”消费者们蜂拥而至,商场里人山人海,抢购成风。此情此景,真让人以为回到了物资短缺的年代。实际上商家心里早打好了如意算盘。俗话说:只有买亏,没有卖亏,“满400送400元券”只是商家的一种促销手段,其中暗藏着数学问题,暗藏着商业机密,暗藏着许多玄机。 去年,我们一家三口,也在新年之际在商场里“血拼”,当时是满400送400元券。我们先用980元买了一件苹果牌的皮夹克给爸爸,送来了800元购物券。我们并没有过分浪费,花了300元券买了一件298元藏青色的李宁牌棉袄,又用剩下的500元券中的488买了一件太子龙男装(由于是购物券,不设找零)。到底便宜了多少?298+488+980=1766(元)——这是原来不打折时需要花的钱。980/1776,所打的折扣大约是五五折。 我的姑姑和姑夫从前也做过服装生意,我对服装的进货成本与销售价的关系也有些了解。服装的进价一般只占建议零售价的20%~30%。随着竞争的加剧和商场促销力度越来越大,为了保持利润,商家或厂家还不断地把衣服的建议零售价标高。就如前几天在电视中看见的一位消费者所说,某一品牌同一款式的一条尼料的裤子,三年前建议零售价还只是299元,今年标价变成了999元。这么一算,进价大概只有商场里售价的10%~20%。就算打了五五折,商家还稳赚三至五成的毛利。 广告,广告,便是广而告之。许多人一窝蜂似的赶来抢购、血拼,商场的人流量多了,商品销售量也快速增长。就按人流量是平时的三倍算,这里又出现了一个数学问题。假设平时人流量少时,一件商品按8折销售。8折减去进价2折,标价部分的6成就成了毛利。虽然现在“满400送400元券”时同一件商品可能只赚三至五成,但销量起码是平时的三倍以上。就按三成毛利和三倍销量来计算,3×3=9,与平时的6成毛利相比,一天能多赚50%。虽说这样卖每件单位毛利率有所下降,毛利额却因销售量的增加而增长,更因大量销售而加快了资金周转,带来额外的收益。 商品标价和促销中有数学,购物消费中有数学,装修房子有数学,织毛衣中有数学……总而言之,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

寒假中的一天,我和妈妈一起出去逛街。我们边走边商量,先去服装店买衣服,再去超市购物,最后回家。街上产品琳琅满目,到处都热热闹闹,喜气洋洋。忽听一个高音喇叭广告,吸引了妈妈:清仓大处理!清仓大处理!买一送一!心动不如行动,大家快来买呀!……妈妈一听心动了,于是走进商场行动起来。这时我看见了在广告排的最后一行有几个较小的字,是这么一句话:“(注:送的衣服价格不超过买的衣服价格)”。虽然我感到很奇怪,但我还是跟着妈妈进去了,妈妈先挑中了一件黑色羽绒服给自己,需要204元,又挑了一件棉大衣给爸爸,需要169元,妈妈想也没想就付了钱,觉得挺合算,用204元就可以买到369元的东西。可我总觉得很奇怪,俗话说:“只有买亏,没有卖亏。”我边走边想:没有优惠时的总价是204+165=369元;平均每件只有369 ÷2=元;把这个价格与羽绒服的价格对比一下:204元>元 元看来妈妈亏了元这个结果还没加上成本与售价间的差距耶!看来商家永远是赚了!衣服买来了,下一步就是到超市购物,有两家超市供我们选择。春节临近,两家超市都推出了优惠活动:甲超市推出的活动是:所有商品8折出售;乙超市推出的活动是:购物在100元以下(包括100元)的打8折,100元以上的价格打6折。刚才衣服买贵了,妈妈就谨慎的让我算算甲乙超市哪家合算。老妈又说大概要花两百多元。我和妈妈异口同声:“乙超市便宜。”妈妈说她是这么想的:200元是100元以上。找个数来算算不就知道了嘛!就用200吧。在甲超市花了:200*80%=160元;在乙超市花了:100元以下(包括100元)的:100×80%=80元,100元以上的:(200-100)×60%=60元,总的是:80+60=140元。比较一下:160元>140元,乙超市比较合算。我说我是这么想的:100元以下都打 8折,100元以上甲超市打8折,乙超市打6折,明显乙超市便宜。哈哈,那我们就去乙超市吧!在付钱时,我忽然又有一个问题了:为什么人民币只有1、2、5角1、2、5、10元和20、50、100元的面值呢?没有3、4、6、7、8、9这些数的面值呢?我告诉了妈妈。于是我就和妈妈边走边思考,我居然发现,用原有的几个数就能以最少的加减组成另一些数。如1+2=3、2+2=4、1+5=6、2+5=7、10-2=8、10-1=9。”哦,原来是这样!看来,人民币的制造中也藏有玄机呀!接着,我又去买了几根烟花,就准备回家了!回家时,妈妈忽然问我一个问题:(1)由16个形状相同的小正方形组成的一个大正方形中有多少个正方形?(2)由25个形状相同的小正方形组成的呢?(1) 我用烟花摆出了这个图形: 接着我就开始数了:先数由一个小正方形组成的正方形有4×4=16个;再数由四个小正方形组成的正方形有3×3=9个;接着数由九个小正方形组成的正方形有2×2=4个;最后数由十六个小正方形组成的正方形有1×1=1个。总的有:4²+3²+2²+1²=30个(4是16的正平方根,然后从4的平方一直加到1的平方)(2)可以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根号25 =5,所以总的就有:5²+4²+3²+2²+1²=55个我回答了妈妈,妈妈高兴地笑了。我问妈妈为什么忽然问我这个问题,妈妈说是因为看见地砖就是由小正方形组成的大正方形。在回家的路上,仔细想想,就会发现:在生活中有很多关于数学的知识,只要细心观察,想想算算,就能发现藏在其中的奥秘。(注:这是我自己写的,请大家多多指教!谢谢!)

切西瓜炎热的夏天,西瓜便成了一种解渴的水果.这天小明的妈妈买了一个大西瓜回家.她准备考一考小明.她问小明:“怎么样切西瓜切出9片只用4刀?”这个问题难倒了小明,他拿出一个张纸一个铅笔,画呀画,怎么也不知道怎么切.他实在想不出方法,便去问妈妈答案是什么?妈妈笑了笑说:“用井字切法呀!”说完用刀切西瓜给小明做了一个示范。 小明明白了,拿着一片大西瓜津津有味的吃了起来。这时妈妈又问:“用4刀切8片呢?”小明动了动脑筋,自豪地说用米字切法.妈妈夸他是个好学生。 只用动动脑筋,世界上没有什么事可以难住你的。

生活与数学数学小论文小研究

让课堂生活化的几点随想 把数学与儿童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可以让学生看到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学生学起来也亲切、自然。然而,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传授,但很少关注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教师讲完新课就做书后面的练习,练习做了一题又一题。而学生也还只会按类型解题,不懂得怎么应用,既不知道数据从哪里来,又不知道解决某个问题需要哪些数据、怎样获得数据。因此,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造成了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 新大纲明确指出:义务阶段的数学教育必须是使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必需的重要的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与生活是无法剥离的,我们在课堂上要联系生活实际,在习题的编拟上也要贴近生活,让学生从熟知、亲近、现实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使之产生亲近感,变得具体而生动,诱发学生动手、动口又动脑,想办法来探求解决问题的过程,增强其学习的主动性,发展求异思维,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索、创新的精神,实现我们的数学生活化。本人就结合《圆锥体的体积》这课谈谈怎样让课堂生活的几点体会。 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每节课开始的导入就好比戏的序幕,如果设计和安排得合理,就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开启思维的闸门。同时,《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联系学生的 生活实际,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片断一:教师出示录像:( 几位农民把打完稻谷稻草堆成一个圆锥体草堆的情境)。师:这些农民叔叔在干什么呀?生:他们在堆草堆。师:他们把草堆成了什么形状?生:圆锥体师:你们知道他们为什么要把草堆成圆锥形吗?生:因为把草堆成圆锥形,下雨的时候,雨水就会顺着圆锥的侧面流下来,草堆里面就不进水,就像我们的伞一样,雨水顺着伞流下来。师:能不能把它堆成其它的形状呢?生:不能。师:求这堆草的体积,就是求什么?出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圆锥的体积”师:在这堂课上,你希望学到哪些知识?生1:我想知道圆锥体积的推导方法。生2:我想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生3:我想知道圆锥体在现实生活中有什么作用。生4:我希望能够运用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师:好的,就让我们一起努力,实现我们的目标吧!上面的情境导入虽然说城市的小孩子很少亲眼见面,但是电视、电影里经常见到,在一次春游时候他们还见到过,学生问草堆为什么都是堆成圆锥形的,能不能堆成其它的形状呢?所以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就再一次把这个问题拿出作为导入,一方面,让学生知道圆锥是现实生活中到处可见的。另一方面,让学生知道圆锥还有它独特的作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充满着许多学生熟悉的自然事物、社会事物中,人的生活中,我们只人细心观察,就可以从中找到问题的原型,然后将教材中的问题融入这个原型,对教材进行生活化,课堂就就会充满生活气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学习的意义,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价值,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二、体验生活,理解新知。数学的产生源自于生活实践,数学的教学同样离不开实际的生活。因此数学课程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试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在教学要求中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选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 片断二:教师出示“削铅笔”的示意图:削之前,铅笔的一段是圆柱形,削之后,这一段变成了圆锥形。师:铅笔的一段削过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从中你发现了什么?生:铅笔的一段由圆柱变成了圆锥形,但这个圆锥形与圆柱形等底等高。可以看到,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一部分。师:如果已知圆柱的体积,求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需要知道什么?生:需要知道圆锥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几分之几。师:你希望通过什么办法,弄清圆锥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几分之几?生:通过实验。师:应该怎么做试验呢?看看书本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阅读书上的实验方法)生阅读书上的实验方法师:书上所做的实验,为什么一定要用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呢?师:如果给你相应的材料,你能做书的的实验吗?生:能。开始做实验……首先通过学生经常做的事“削铅笔”这个示例,明白圆锥体的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有关。再通过把盛满水的圆锥体容器倒向等底等高的圆柱开容器或把盛满水的圆柱体容器倒向等底等高的容器圆锥的反复实验,发现规律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容器的水总是圆锥体容器的三倍,如果二者底或高不同,则结论不成立,这样,学生便从实际操作中发现了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面对这些数学问题,教学中不应靠教师一言堂唱独角戏,讲解每个号码的意义,而是让学生集思广益展开讨论,解决自己在实践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同时,给那些肯钻研、爱学习的学生留有展示自己的机会,也是全体学生探索、创新知识的过程。 三、服务生活、巩固新知。 新课标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更好地去服务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以致用”。所以,有些数学知识完全可以走出教室,让学生在生活空间中学习,在生活实践中感知,当学生面临生活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地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寻求解决的办法。教学中,教师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践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自觉运用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去分析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生活问题数学化,从而 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片断三:师: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了怎么求圆锥的体积。那么我们能不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呢?生:能师:我们学校旁边有一堆沙,我们能不能求出那堆沙堆的体积呢?生:能师:现在我们就到现场去。(准备卷尺)师:要知道这堆沙的体积,首先要知道什么?生:要知道这堆沙的底面积和高?师:底面积和高知道吗?生:不知道师:那怎么办?生:可以测量。师:能不能直接测量出底面积?生:不能。师:那怎么办呀?生1:可以先测量底面直径。生2:可以先测量半径。生3:不知道底面的圆心在哪里,好难测量半径,还是测量直径好一点。师:现在我们就先测量直径和高,再求体积。……师:现在我们知道了这堆沙的堆的体积,能不能这堆沙的重量呢?生:只要知道1立方米的沙有多重,我们就可以求到这堆沙的重量。师:现在老师也不知道1立方米的沙多重呀,你们有没有办法呀?生1:我们有一个长方体的容器就好了,可以先量出这个容器的长、宽、高,再求出它的容积,再装满沙,称一下重量。然后再用重量除一下它的容积,就可以知道单位体积的重量。生2:不一定要长方体,我只要一个水桶就可以了,用同样的方法也可以求出单位体积的重量。师:现在这个问题就留给你们下午去完成。……学生在解题时,能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多角度的考虑,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不能不说这是一种创新,这是学生具有良好数学意识的体现。的确,数学来源于生活,有很多的数学问题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而学生又容易理解那些有实际生活背景的数学问题。上面的例子,学生正是借助了生活中的经验,才解决了不一般的题目,这节课也取得了不一般的效果。因此,教学中教师除了要注重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外,还要注重为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解题的依托,使学生学会借助生活经验思考、探索数学问题。 总之,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材为依据,又不拘泥于教材,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让学生生活走进我们的数学课堂,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一方面让学生在生活实际的情境中体验数学问题,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认知水平,围绕问题的解决,逐步把生活常识数学化;另一方面让学生自觉地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各种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实现数学知识生活化。在课堂上要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来启发诱导,在课外要积极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鼓励学生善于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养成运用数学的态度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的习惯,让数学更好的服务于生活。

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 ——我校开展数学实践活动的做法及体会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学习方式的三个基本维度,适时有效地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自主、自悟、自得,从而将书本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技能,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个性、特长和谐发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下面谈谈我校开展数学实践活动的做法及体会。 (一)一 选取内容要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可操作性强。 数学实践活动是一项实践性较强的活动,是教师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这个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是其年龄段感兴趣,做得了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活动中更好地积累经验,感悟、理解数学知识的内涵。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体会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调动学习情感,为今后更有效地学习打好基础。 本学期我们在一年级学生中开展了“问题银行”活动,提供探究性学习场所,让学生敢问、会问、善问,并以各自不同的方式理解和解答问题。学生通过同学间的合作、问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找课外书等途径,让学生从以往什么都是“老师说”的怪圈中跳出来,从小养成积极思考,敢于探索的良好品质。活动中,同学共提出不同问题100多条,一年四班黄悦同学一人提出八个问题,表现出了良好的问题意识和求异思维能力。二年级开展了“我家的数字”活动,同学们通过度一度,量一量,对书本上介绍的长度单位的认识由抽象到直观。并通过电脑合成、手抄报等形式展示了各自的才能三年级“寻找家中的周长”;四年级“生日派对方案”;五年级“我的设计”;六年级“走出课堂、走进银行”等,这些活动,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是课堂学习的延伸和拓展。反过来又给课堂教学带来了主动、生动、互动的效果,使课堂教学从“掌握型”走向“创新型”,为同学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开辟了广阔天地。二活动过程中,及时交流,互相启发,逐步完善。 数学实践活动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活动过程。再小的活动都不可能一下子完成。要经历确定活动目标、内容——拟定活动计划——组织具体实施——交流反馈评价等程序。在活动过程中,既要放手让学生去体验,去创造,又要及时反馈、及时指导,还要有一定的时间保证。例如,在学完《圆的认识》后,为使学生能灵活、正确使用圆规画圆,进一步了解圆心、直径、半径等名词,鼓励学生画一幅以圆为主流的平面图。学生作业交上来后,有简笔画、水彩画、想象画、漫画等,种类繁多,色彩鲜艳。但构思比较简单,主题欠鲜明,只是大大小小圆的组合,寓意欠深刻。遇到这种情况,老师并不急于品头论足,而是适时组织同学在小组、全班范围交流创作的意念、创作过程及创作体会。从而感受别人思维的不同。互向启发,逐步完善自己的作品。最后,一批主题鲜明,构思新颖,时代感强的作品脱颖而出。这样,活动让学生经历了失败、尝试了方法、体验了过程,这就是收获!更重要的是,一次又一次的实践活动给学生带来了学习方式的变革以及知识、能力方面的提高与发展。三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而不仅仅是结果。 综合实践活动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己进行的合作学习活动。实践活动的开展,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来了解、关注,并试着去分析解决自己所关注的问题。这些问题在我们看来可能是幼稚的,没有意义的,而有些问题是他们根本无法解决的。但我们更明白,综合实践活动的根本目的不是只为了让学生真正解决某个实际问题,更不是要一个完美的解决办法。而是注重在关注并试图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是怎样发现问题的,是怎样思考并试图解决问题的,在关注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有所体验,有所感悟,学生的身心、情感、思维、态度都有了哪些变化。通过实践活动来认识自己,关爱生活、发展自己,这才是开展实践活动的目标所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时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在学习《统计表、统计图的整理和复习》时,我们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网络、调查访问、翻阅书报、杂志、课外书获得信息,巧妙地制成统计图或统计表。在这一活动中,数学知识不再是脱离生活的各种练习,而是充分体现实践活动的再创造。情感体验伴随着活动的始终。因此,他们敏锐的新闻触觉,扎实的数学基础知识、良好的审美观念等,展现了现代孩子超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体现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品质。另外,在每次活动中,我们都十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注意保护每一个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让学生在活动中互相交流,在评价中点燃思维的火花,拓展知识的视野,了解斑斓的世界,共享成功的喜悦。(二)一 师生互动,有助于教师观念更新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居高临下的师道尊严受到冲击。综合实践活动毕竟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它面向的不仅仅是学生,而是更广阔的生活世界,在纷杂的世界里,学生是学生,教师也是学生。而在某些方面,学生比老师更富有想象,创新能力更强。这就意味着老师要向学生学习,让师生关系真正走向平等。使老师对自己的教学认真反思,调整自己,以适应新的形势。六年级同学的《环市中路行车情况统计表》、《我国搜寻飞行员王伟派出舰船、飞机数量统计图》等,表现了现代孩子对社会的关注。他们已不再只是向老师学习加、减、乘、除运算的小不点,而是关注社会大家庭的一分子。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老师作用的最大发挥,是为学生在自由空间的自由展现创设良好的氛围,提供广阔的空间。给学生信心,相信学生自己有能力,能做好。老师自己要虚心,不先入为主,不存偏见,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着想。尊重学生个性,尊重人与人的差异,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有所发展,而不能强求一律,厚此薄彼,建立真正平等的师生关系。二 学身边的数学,学生有浓厚的兴趣 数学实践活动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重视学生参与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体验数学的作用,培养学生自觉地把数学应用于实际的意识和态度,使数学真正成为学生手中的工具,体会到数学巨大的应用价值。二年级学过长度单位厘米、分米、米后,通过量一量家人的身高,家用电器的长、宽等,培养了学生的数感,提高了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三年级“寻找家中的周长”,五年级的“我的设计”等把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使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得到提高。这样学生不仅可以把书本上的知识与实际联系,体会到数学的社会价值,还可以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在实践中使知识得到升 华。学生觉得,他们今天的学习与生活密切相关,真正实现了愿学、乐学、会学。三 综合利用知识,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通过数学实践活动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获得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综合起来。能培养学生这几方面的能力:一是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二是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三是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更重要的是,在数学实践活动中,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实验、调查、推理等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了良好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的作用。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这是21世纪拔尖人才所必须的素质,也是《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学科实践活动作为一种新的学习内容及方式,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在实践和探索中我们认识到,学生的学习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应在知识应用中强调灵活应用的意识;不仅要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还要让学生去发现和研究问题;不仅要让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更要在寻求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感悟学习思想和方法。

有一次,妈妈烙饼,锅里能放两张饼。我就想,这不是一个数学问题吗?烙一张饼用两分钟,烙正、反面各用一分钟,锅里最多同时放两张饼,那么烙三张饼最多用几分钟呢?我想了想,得出结论:要用3分钟:先把第一、第二张饼同时放进锅内,1分钟后,取出第二张饼,放入第三张饼,把第一张饼翻面;再烙1分钟,这样第一张饼就好了,取出来。然后放第二张饼的反面,同时把第三张饼翻过来,这样3分钟就全部搞定。 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妈妈,她说,实际上不会这么巧,总得有一些误差,不过算法是正确的。看来,我们必须学以致用,才能更好的让数学服务于我们的生活。

搜答案小心我告诉数学老师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