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研究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大学生思想素质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与对策分析》

摘要:在新时期多元化趋势下,形成了以“90后”为主要群体的大学生,他们思想活跃,个性鲜明,叛逆心强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需要及时根据当代大学生思想的转变及时提出对策,采取多种途径多种手段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关键词:新时期;“90后”;思想政治教育

自2008年第一批“90后”大学生进入高校至今,“90后”学生成为了大学的主体,作为新一代大学生,他们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所以他们自身独有着一些心理特点,这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成新的挑战,所以深入了解把握“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再结合现阶段教育现状,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针策略。

一、新时期大学生心理特点

(一)思想活跃、个性张扬、自主意识强,但辨别能力有限。

“90后”大学生思想活跃,喜欢挑战自我,相比“80后”,他们个性更独立,表现更高的自主性,追求非主流,喜爱火星文字,对新鲜事物表现出极大兴趣和热情。“90后”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多样化,不局限于课本,更多的是通过网络、电视等多种媒体,在知识结构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等方面远远超过了以前的大学生,部分学生的知识面甚至比教师还要广。然而,在获取知识时,很多大学生也容易沉迷于网络和受西方思想的侵袭,易误入歧途。

(二)依赖性较强,心理素质脆弱。

“90 后”大学生大部分出生于独生子女家庭,父母对他们的成长从出生时就作了长远规划,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当他们经受挫折时,容易产生自卑心理,经不起大风大浪的冲击,容易走上极端的道路。由于当前的就业压力不断加大,部分学生“毕业就等于失业”,如果不对他们进行及时疏导,很容易产生不健康心理,导致心理变态。

(三)人生观、物质观有待树立,叛逆心理强烈。

笔者曾经开展过心理座谈,旨在了解“90 后”大学生心理特点,通过座谈发现,“90 后”大学生没有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物质观,功利主义思想比较严重,缺乏信仰,并且具有比较强烈的叛逆心理。可能受市场经济负面效应、影视剧及西方拜金主义价值观的影响,部分“90 后”大学生在“求利”的引导下把个人利益和金钱的作用推向极端化,把义和利分开,以致价值评价标准趋向功利化――以金钱或者说物质作为价值衡量标准。“90 后”大学生生活在物质经济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社会环境下,他们忽略精神或者信仰层面的东西,而更加关注个人现实的物质利益。通过座谈我还发现,部分“90 后”大学生缺乏信仰,他们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存在持否定态度。此外,“90 后”大学生由于个性张扬,向往自由,不想受家庭传统观念的束缚,表现出强烈的叛逆心理,这种叛逆心理还表现在对某些社会现象和问题的不满甚至愤怒情绪。

二、当前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缺乏深入的研究和有效的手段。

为了吸引更多更优秀的生源,各高校都在扩大办学规模,部分学校在办学理念上片面追求学科建设,师资培训,科研项目获奖情况,学位点数量等因素,而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以有效的开展,更加难以取得实效。高校不重视大学生道德素质方面的培养和引导,直接导致在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教师大讲逸闻趣事,片面的去迎合学生们的兴趣所在,却没有把这些逸闻趣事上升为理论高度,最后这些就形成了教师和学生共同“混课堂”的现象。对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缺乏深入的研究和有效的手段,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思想政治教育传统的方式方法在当今社会中已显陈旧。

经济与科技的进步发展,网络时代的到来,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逐渐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在当今的高校校园中,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思想政治教育宣传栏等已经逐渐失去了其以往的优势。高校可以通过网络这个更为学生接受平台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也可以通过电视、广播等方式更快、更准确的获取各种信息。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不管是网络还是电视广播,这些也都只是在形式上进行了多样化,而在内容上现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然缺乏与现代社会的发展相融合的创新点。

三、新时期高校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一)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

立足于大学生的精神需求,并尽力满足他们的不同层次的要求,这样有助于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从而形成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合力,进而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到构建和谐社会这个更高的层次。“育人为本”就是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针对“90后”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展相应的工作,走出办公室,深入学生寝室,贴近学生、了解学生。知学生之心,了解学生的愿望和要求,切实帮助学生解决思想问题、实际问题,思想政治工作才能有针对性。

(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设。教师是承担教育的主体,是学生理论学习和实践的示范者和领路人,他们自身素质的高低对学生的学业进步和思想素质起到关键的导向作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必须要把坚定的政治思想素质建设摆在首要的位置。一名思想政治素质高,理论基础知识扎实,态度诚恳,作风民主,以身作则、言行一致的教师能够对学生成长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地积累和总结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尤其是加强教育学心理学基础理论和新兴学科识、时事知识的学习,才能对不断涌现的各种现实问题作出正确的分析和合理的评价。

(三)塑造大学生个体人格,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规范大学生个人行为。素质教育是现代社会教育的主要方面,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首先应从德育方面入手,作为社会中的人,大学生的个体性十分突出,特别是在今天全面发展人的各方面的前提下,为了使个性化的大学生拥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与觉悟,就必须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工作,使有差异的大学生与思想政治教育所提及的价值观相结合,真正指导大学生的思想,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意识,让大学生认清自身以及即将迎来的挑战。

(四)讲究方法,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发挥互联网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高校要加强对互联网信息的管理和筛选,建立专门的领导机构和管理机制,引导学生的正确的价值观。使校园网成为融思想性、理论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的受学生喜爱的交流的平台。建立一支专业的、精干的、高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型队伍,及时解决网络传播中的负面的、偏激的、片面的报道带来的问题,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影响力,更贴合当下实际,紧跟时代步伐,在当代大学生中更具影响力和感染力。

参考文献:

[1]陈艳玲.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东南亚纵横..

[2]刘涛,宫翠萍. 浅析“90 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J] 民办高等教育研究。.

[3]李春林宋登江.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4]李为民,李淑慧.新形势下地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J].绥化学院学 报..

[5]陶惠敏,张紫君.“90 后”大学生心理特点及其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法制与社会..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论文摘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表现为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表现为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表现为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审视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发现较多误区,文章由此提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举措。

【论文关键词】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

本世纪前20年,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关键是人才。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高等学校担负着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把他们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现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使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尽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因而,如何实施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众多教育工作者殚精竭虑的事情,笔者以为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同时也是依靠人去做的工作,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人的认识,尤其是人的全面发展的认识,是我们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注意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科学内涵

在探讨“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命题之前,首先要解决“人是什么”的问题。从古希腊的普罗泰戈拉到近代的费尔巴哈等一大批思想家都试图对这一问题做出合乎逻辑的解释,但他们都把“人”扔到人生活的社会之外去理解,因此,“人”在他们那里是一个看不见的抽象物。只有在马克思那里,“人”才真正显露其面目,“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因此,人的本质不是抽象的,而是现实的具体的历史的;不是自然的,而是社会的,而这一切,都应在人的实践中得到理解。也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人的全面发展才具有有效性。由此,也才能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科学内涵有着比较科学的把握。

1.人的全面发展表现为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这里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就是人的劳动。正是劳动使人从动物界中分化出来,形成独立的本质和存在的根据。因此,人的发展首先是人的劳动能力的发展。也正是劳动“使生产者也改变着,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就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就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从中,可以这么认为,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

2.人的全面发展表现为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因为人的本质在现实性上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人的发展也必然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诚如马克思指出:“个人的发展取决于他直接或间接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这也表明,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是个人的全面发展,而且表现人类的全面发展。

3.人的全面发展表现为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人是现实的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马克思主义所讲的人并不是栖息在社会之外的抽象的“类”和“种”,而是从事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个人的存在。所以,人的全面发展必然要落实在每个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人的个性是现实的个人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特异性,这种特异性主要表现为个人活动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二、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审视下的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误区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时代的任务和主题。时代的任务和主题,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和主题,因而重新审视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和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价值。在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审视下,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以下误区。

1.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定位上:以远期目标代替阶段性目标,造成目标的高不可攀与远不可及。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指教育者根据社会的要求与人的发展要求,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在一定时期内所达到的预期结果。由于我国长期受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思想教育目标也要求高度的保持一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常常以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所代替,按照以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所要的要求来实施任务。这样目标的设定没有结合大学生的知识水平、思想认识、身心发展的实际情况与阶段性特征,使得目标高不可攀,人们失去信心。

2.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与归属上:片面强调个人的社会价值,过分强调其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中心工作的服务保证作用,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目中无人”,使得工具性价值发挥到极致,忽视其目的性价值即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体人。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由于受我国传统的、片面的社会本位主义的影响,在教育中,存在着把个人的社会价值与人的自我价值人为的对立起来,片面强调社会价值,忽视甚至否定个人的自我价值。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把集体主义片面理解为反个性、反个人利益的整体主义,甚至贬斥个人欲望、利益、自由。这种过分强调集体、社会、组织,淡化了个人;强化了个体的人身依附关系,抑制了个人的能动性、创造性、自主性。

3.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观上:不恰当突出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教育对象过于客体化。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视教育者为惟一主体,思想政治教育被理解为教育者的活动方式,忽视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忽视个人的物质化、精神化的需求,把受教育者仅仅视为消极被动地接受教育的客体,使思想政治教活动内容的选择是单纯取决于教育者的能力和需要,受教育者成为没有独特能动性、缺乏创造自为性的“自然动物”。受教育者的过于客体化,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充分发挥其疏导人心理、激发人的内在积极性的功能,严重地挫伤受教育者的积极性。

思想政治教育学报

A类、B类期刊等的划分是各单位根据相关政策文件,结合自身研究特点,从国内外核心期刊数据库进行筛选,把和本单位研究方向结合相近的、办刊质量好的刊物,划归为A类期刊,其次为B类期刊,再次为C类期刊,以此类推。

由此可见,这类刊物是各个单位根据自己的科研考核标准制定的,不同单位制定标准也是不一样的。A类期刊也并不一定是核心期刊,在有些单位,没有被任何核心数据库收录的报刊也会被划为本单位的A类期刊,比如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

获取刊物级别很简单,一般权威数据库中,以及期刊的官网中,对刊物的级别都有所体现,一般知网、新闻出版总署网站、万方等平台都是非常权威的数据库,通过这些平台都是可以检索到期刊的详细信息的,期刊的官网需要作者稍加辨别,期刊真正的官网信息才可信,需要特别警惕仿制的假官网。

常见的国内刊物级别

有部级、省级、国家级、核心级几类。发表难度是逐渐上升的,选择刊物不必刻意追求高级别,高级别刊物固然比低级别刊物要好,但并不是适合所有人,也不是谁都可以轻易发表的,比如核心期刊,对作者的要求是非常高的,普通作者没有足够的积累是很难发表的。

刊物级别的选择首先要参考具体文件,职称文件或者学校的具体要求以及其他方面的文件,了解清楚自己需要发表什么级别的期刊,再去做选择,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即可。

中文学术期刊等级分类目录(试行)一、A级学术期刊A1级:(3)《经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中国科学》A2级:(11)《法学研究》、《管理世界》、《社会学研究》、《现代外语》、《数学学报》、《计算机学报》、《哲学研究》、《历史研究》、《经济学动态》、《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求是》二、B级学术期刊B1级:(43)《经济社会体制比较》、《改革》、《经济学家》、《中国工业经济》、《中国农村经济》、《财贸经济》、《宏观经济研究》、《生态经济》、《消费经济》、《世界经济》、《财政研究》、《会计研究》、《金融研究》、《管理科学学报》、《中国管理科学》、《统计研究》、《税务研究》、《投资研究》、《审计研究》、《保险研究》ⅰ度丝谘芯俊贰ⅰ吨泄驳呈费芯俊贰ⅰ墩治学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高校理论战线》、《高等教育研究》、《文学评论》、《科研管\\理》、《应用数学学报》、《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中国法学》、《中国体育科技》、《中国图书馆学报》、《学术月刊》、《系统工程理论方法与应用》、《中国语文》、《外语教学与研究》、《电子学报》、《计算机科学》、《中国软科学》、《人民日报》理论版、《光明日报》(理论版)、《经济日报》(理论版)B2级:经济学:(10) 《财经科学》、《经济科学》、《经济评论》、《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南开经济研究》、《中国经济问题》、《中国经济史研究》、《经济地理》、《当代经济科学》、《当代经济研究》管理学:(10) 《南开管理评论》、《管理工程学报》、《战略与管理》、《中国行政管理》、《经济管理》、《管理现代化》、《宏观经济管理》、《外国经济与管理》、《管理科学》、《市场营销导刊》金融学:(8)《国际金融研究》、《金融理论与实践》、《中国金融》、《银行与企业》、《农村金融研究》、《金融论坛》、《国际金融》、《金融与经济》保险学:(6)《中国保险》、《保险理论与实践》、《保险职业学院学报》、《社会保障研究》、《上海保险》、《中国社会保障》世界经济学与贸易经济学:(8) 《世界经济与政治》、《国际经济评论》、《世界经济文汇》、《国际经贸探索》、《国际贸易问题》、《中国流通经济》、《国际贸易》、《商业时代》(理论版)农业经济学:(7)《农业经济问题》、《中国农村观察》、《乡镇企业研究》、《农村经营管理》、《农村经济》、《农业技术经济》、《农业现代化研究》财政税收学与投资学:(6)《国有资产管理》、《中国资产评估》、《中国财政》、《中国税务》、《涉外税务》、《税务与经济》会计学:(8)《财务与会计》、《中国注册会计师》、《中国审计》、《财会月刊》、《财会通讯》、《会计之友》、《中国会计评论》、《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统计学:(6)《数理统计与管理》、《中国统计》、《预测》、《统计与决策》、《统计与预测》、《统计与信息论坛》法学与人口学:(8)《中外法学》、《现代法学》、《法学评论》、《比较法研究》、《法学家》、《中国人口科学》、《人口与经济》、《人口学刊》政治学:(8)《科学社会主义》、《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导刊》、《现代国际关系研究》、《国际问题研究》、《教学与研究》、《党建研究》哲学:(7)《哲学动态》、《中国哲学史》、《现代哲学》、《道德与文明》、《自然辩证法研究》、《科学技术与辩证法》、《自然辩证法通讯》语言学:(8)《当代语言学》、《中国翻译》、《中国比较文学》、《外国语》、《语言研究》、《外语界》、《新闻与传播研究》、《新闻大学》经济信息与系统工程:(7)《经济与信息》、《管理信息系统》、《中文信息学报》、《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系统工程》、《系统工程学报》、《控制与决策》计算机科学:(5)《软件学报》、《计算机应用》、《中国图像图形学报》、《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计算机研究与发展》电子商务与电子技术:(8)《电子商务》、《中国金融电脑》、《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通信学报》、《电子技术应用》、《光电工程》、《计算机测量与控制》数学:(12)《系统科学与数学》、《运筹学学报》、《应用数学》、《数理统计与应用概率》、《高校应用数学学报》、《计算数学》、《数学进展》、《应用概率统计》、《数学年刊·A辑》、《高等学校计算数学学报》、《数学研究与评论》、《数学的实践与认识》教育学:(8) 《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中国教学学刊》、《心理科学》、《心理发展与教育》、《中国高等教育》、《中国大学教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体育学:(4)《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上海体育学院学报》、《体育科学》、《体育与科学》图书、情报与档案学:(3)《大学图书馆学报》、《档案学研究》、《情报学报》历史学:(3)《中国史研究》、《近代史研究》、《世界历史》综合性社科:(12)《文史哲》、《民族研究》、《旅游学刊》、《城市发展研究》、《自然资源学报》、《资源科学》、《学术研究》、《中国科学研究》、《江海学刊》、《江汉论坛》、《国外社会科学》、《中国劳动科学》高校学报:(13)北京大学学报、武汉大学学报、吉林大学学报、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南京大学学报、复旦学报、厦门大学学报、浙江大学学报、南开学报、四川大学学报、清华大学学报、中山大学学报、山东大学学报中央各部委主办学术期刊(须入选CSSCI)三、C级学术期刊除以上A、B两类所列期刊之外,凡进入南京大学CSSCI来源期刊目录或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目录的期刊,均认定为C级学术期刊。

似乎不少,。

思想政治教育期刊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青少年研究,当代青年,思想理论研究,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教育类的也不少,《成人教育》《中国成人教育》《职教论坛》《教育与职业》这些比较常见的。

不是属于月刊《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月刊,是中共中央宣传部主管、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和中宣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所主,旨在通过理论研究、调查研究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实践的全国公开发行刊物。创于1983年,由邓小平同志题写刊名,是着力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研究型和工作参考型刊物,被新闻出版署列入国家“双奖”期刊方阵,是全国重点社科期刊。新华博达教育中心报道

思想政治教育导刊、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人大复印资料

高校政治思想教育研究论文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飞速发展,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也在我国全方位的改革中不断摸索、不断创新,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下面是由我整理的大学生思政论文模板,谢谢你的阅读。 大学生思政论文模板篇一 浅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 从当前形势来看,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情况不容乐观,还存在很多薄弱环节,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结合时代特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重要性 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政治立场和思想观念的形成,对社会主义建设及其重要。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进步的需要,是满足人才全面成长的需要。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思想素质发展情况决定的 从目前来看,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总体上是好的,他们对社会主义社会充满了信心,相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定会实现,他们与时俱进,思维活跃,具有强烈的开拓意识和创新精神,不管做什么事,他们都有很强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道德理想和道德追求也比较高。然而,我们在看到当代大学生好的思想素质的一方面,不能忽视他们思想素质中不好的以免,由于我们正处于时代转换时期,所以部分大学生的时代感强但责任意识弱,虽然有很强的进取心,但是辨别能力有待改进,自制力方面也需要加强。这些情况都说明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升他们的思想道德情操迫在眉睫。 二、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适应文化开放的大环境。胡锦涛强调,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造就千千万万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掌握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丰富 知识和扎实本领的优秀人才,使大学生们能够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斗,这对于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特别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的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进入了新的阶段。对外开放的国策,对外开放的环境,一方面有利于我们广泛地吸收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另一方面,伴随着各种思潮的传入,使人们的思想观念日趋多元化,打破了原先封闭条件下主流思想占据主导地位、一枝独秀的局面,出现了文化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同时在多元化中还伴有强势文化的扩展。特别是西方强势文化、价值观念对我国的主流思想的冲击更为严峻。而随着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渗透和扩张,必将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信念、道德伦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开放的环境大大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并对其所处的环境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就要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认真研究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如何采用各种有效的方法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切实做到体现主旋律、弘扬主流意识形态。面对新的发展趋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显然不能,也不可能使学生的思想游离于现实世界之外,必须突破高校和社会的隔离。牢牢地把握这个趋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勇敢的迎接社会和世界上各种思潮和文化,以非凡的毅力抵抗不良思潮和文化的侵蚀,以超人的能力辨证吸收借鉴其中的先进成果。在教育过程中让学生正确的认识世界、了解世界,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判断、选择、适应能力,才能更 好的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三、 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高校培养的专业技术人才能对大规模复杂系统进行分析和管理。今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迫切需要人才具备独创性、发明创造能力、想象力和创业精神等,要求高校培养的专业技术人才具备很高的综合素质,不仅要了解本专业知识,而且要深刻了解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和国际背景。无论从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还是从实现经济体制与经济增长方式的两个根本性转变来看,都要求肩负培养高层次优秀人才重要使命的高等教育,应重视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不少大学生极度缺乏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马加爵事件”和“药家鑫事件”就是很好的证明。他们对人类的传统文化遗产知之甚少,缺乏社会所需要的情操道德和艺术气质。所以,这些大学生的信念、理想、德行和素养也随之淡化了。当他们进入社会后,当理想与社会现实发生冲突,他们就会浮躁不安,消极抑郁;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也会变得思想狭隘,不从大局出发考虑事情,有的人还不能正确辨别真、假、善、恶、美、丑,在人生轨道上迷失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是人文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让思想政治教育进课堂,对大学生进行情感和意志的培养,可以把大学生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必须把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要坚持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注重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坚持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 优良传统,高度重视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大学生思政论文模板篇二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路径 [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飞速发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在我国全方位的改革中不断摸索、不断创新,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我们总结三十年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绩和经验的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当下大学生所表现出的行为养成和道德素质等方面的问题仍很突出,并直接影响到未来祖国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整体水准。反观大学生客观存在的道德行为问题,究其原因就是我们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恰切的路径上还须作出更加务实的选择。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创新 途径 一、必要性: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与努力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党的十六大,我们党强调把德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制定《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深入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及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通过教学改革逐步形成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课程体系。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敏锐把握新世纪新阶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新课题、新要求,制定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 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全面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 可以说,从探索与努力的程度上、实施的内容体系上,改革开放三十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绩斐然;但从大学生实际行为表现上、思想政治教育效度上,仍有许多值得我们反思与进一步努力的领域。这主要体现在当下大学生自身的弱点上: 1.转型期对于涉世未深的大学生来说思想容易受到冲击,是非观念不强、判断标准不一、理想信念不坚定,大学生易用个例否定理论、用少数现象解读政策,以发牢骚来发泄对社会、政治和生活的不满。 2.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脱节。表现为社会责任感淡化、社会功德和传统文化缺失。 3.西方伦理与传统道德产生冲突。西方文化的大量引进,冲击了大学生传统的道德观念。“快餐文化”、追求享受、交往开放等大量西方的观念被大学生所接收,在追逐西方现代观念与传承中华民族优秀道德观念上的思想碰撞,造成大学生道德判断标准模糊。 二、可行性:大学生的主观兴趣与党的政策支撑 一种事物或一个问题所选择的路径是否可行,关键看受教育者主体的接受自觉程度;同时,还要看当下背景下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是 否提供政治保障与支撑。二者兼具,就势必确认了这一路径的可行性。 1.把握大学生高雅的主观兴趣 青春年少是一个人一生中的黄金时期,是大学生的自然优势。除了对知识的渴望、对理想的憧憬外,他们还有着活跃的思想和广泛的兴趣。在《关于大学生兴趣爱好的问卷调查》中,我们了解到,被调查大学生中喜欢看影视名片的占、喜欢听音乐的占50%、喜欢读文学作品的占。关于“这些兴趣爱好获得的明显收益”,选择“能陶冶性情”的占、选择“能丰富大学生活”的占、选择“能提升做人品位”的占、选择“能提高审美志趣”的占。这说明,大学生对于高雅的艺术品位给自己带来的收益是充分肯定的。 2.民族精神的理性回归 近年来,主流媒体有关国学的“百家讲坛”为国学的日渐升温营造了浓郁的舆论氛围。从读《论语》开始,一股强劲的国学热在中华大地掀起,特别是在大学生这一精英群体中逐渐奉为时尚。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虽然由于时代的局限而存在很多不和谐的音符,但一些优秀的理论对今天社会的发展仍然有着不容忽视的启迪作用。国学并非简单的文史哲,而是一门吸收了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精华的深奥学问。每一个大学生都应该提高自身的国学修养,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让国学重新回归。当前,大学生们也正是逐渐认识到了国学的博大精深,才从思想深处乐于感悟国学中的人文情怀和民族精神,并使 这种人文情怀和民族精神渐渐走向理性回归。 三、当下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路径 长期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的功利性及其与形式上的脱离性造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甚微。笔者认为,任何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是不可分的,只有在恰切的形式路径中探寻科学务实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实现教育效度的最大化。 1.整合时政教育资源 目前高校向大学生实施的“两课”是教育部统一下达的指令性的三门课程,即《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三门课程围绕大学生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和学习实际,重点加强大学生的世界观教育、价值观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以及政策教育、国情教育。如果单纯以这三门课程为指定内容,相继开设或并列授课,势必会因为其内容的抽象性、交叉性和政治功利性而导致大学生的厌学情绪并付诸厌学行动。如果以专题的形式,就某一社会热点问题、焦点问题和难点问题,就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和重大政策,采取报告、解读、讨论等方式,在三门课程的内容框架内,充分整合时政教育资源,不仅为大学生提供最新的时政资讯,而且在动态的时政资源传递过程中激发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精神和学习热情,势必产生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2.开发儒学教育资源 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国学中有着取之不尽的思想教育资源。高校应该有针对性地改革思想道德教育的僵硬模式,在充实“两课”内容、及时反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最新成果的同时,将国学的精华融入其中,并不断丰富教学形式,以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这正是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 3.优化公共艺术教育资源 艺术教育的德育效应,并非是由艺术教育径直指向德育的“两点”单线运动,而是通过艺术教育价值的全方位彰显,最终实现由审美到立美、立德和立人的“四点”相接的多维运动链条与理论构架。在艺术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我们通过引领学生由感官的熏陶转化为内心对艺术的认识和体会,从而帮助学生明是非、知善恶、识美丑、辨荣辱;在对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欣赏的同时,了解自然、了解社会、了解历史,从而获得广博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创新潜能。 看了“大学生思政论文模板”的人还看: 1. 大学生政治论文格式模板 2. 大学思想政治论文范文 3. 大一思想政治论文格式 4. 大学生思想政治论文 5. 2500字大学政治论文格式范文

中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一、中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同点

中、德两国虽然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细节方面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异,但是从它的宏观方面看,还是存在着很多相同点.

1.政治性、阶级性

两个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不管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从根本上来说都是为了稳定其政权统治,是国实现意识形态的手段.横向对比两个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内容上,两者都对国家目标、国家任务有很好的体现,也都是为国家目标和国家任务在服务.不管是我国的“四有新人”建设,还是德国的自由公民培养,都揭示出思想政治教育鲜明的阶级性.

2.道德教育是主题

统治阶级为巩固自身的统治地位,需要通过道德教育来向公民灌输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并将道德意识转化为公民的道德品质,进而服务于统治阶级.两国高校在道德教育方面都提出:学生只有具备高尚的品德素质,才可以适应目前社会进步发展所需要的基本道德修养.因此,社会稳定和进步的前提是道德教育.

3.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相结合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不管是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还是德国的公民教育都有了新的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心理教育逐渐得到教育者的重视.在经济、政治发展迅速的今天,广大青少年在面对许多社会情况和人际关系的问题时,会出现很多心理方面的困惑,这极大地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进程.因此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问题,也只有将心理教育融合进思想政治教育中,才能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4.都重视校园生活的辅助性教育

中、德两国都注重鼓励学生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去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培养他们的协作精神.学生通过参加社团活动、支教活动、义务劳动、校园文化建设等活动,不但丰富了大学生的校园生活,而且对大学生政治素养的提高,人格健全的培养意义深远.

二、德国高校的意识形态教育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为了能更好地将思想政治教育被学生所接纳,我们应该取长补短,吸取国外在这方面做得好的经验,从而使这套体系更加完善.

1.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相结合,加强隐性教育

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推进,我国高校对传统的灌输式教育进行了改革,但效果并不是特别突出.对此,我们理应借鉴德国的有益经验,在开展意识形态的过程中应多采用隐性渗透的方法,运用多样的形式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求和目标渗透到他们的生活、学习中,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除此,还要注重社会和家庭的隐性教育,目前我们社会上所提倡的“正能量”就是很好的隐性教育,它引导人们拥有积极地人生态度,鼓励人们正确的面对困难,并克服困难.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是我国的父母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却比较缺失,大多数的家长过多的依赖学校的教育,重视孩子的文化课成绩却忽视了孩子们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育,家长的这种倾向也是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弱化的一个原因.

2.加强各专业课老师的思想道德建设,使他们重视对学

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德国,教师自身的政治信仰被强调为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德国学者埃尔文认为,只有当全体教师从思想上接受了民主准则,教育才是有效的.我国高校,学科明确,理工科老师很少会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更有甚者忽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这在我国很多理工科院校中表现突出,这极大的阻碍了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进步.所以,加强教师队伍的思想道德建设,使他们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言传身教,逐步渗透到学生的思想意识中,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3.加强信仰教育

德国通过对公民进行自由、民主理念的灌输以及宗教的教育,促进了民族的发展.我国应借鉴这点,加强对大学生进行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教育,使大学生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同时铭记社会主义荣辱观.用简单易懂的方法讲解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将理论生活化、现代化,只有这样,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他们的信仰,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4.重视培养学生独立人格的建立,以更好的融入到社会生活

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比较重视统一价值观的培养,可是却缺乏对学生独立人格的培养.在经济政治多元化的今天,统一的世界观、价值观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思想活跃的青年学生们的需要,此时的思想政治教育应更加注重对学生独立人格的培养.从另个角度来说,以整体价值作为一个尺度,就容易出现个性被压抑的情况.人的发展是最根本的、最基础的,社会价值一定要包括个人价值的多样化.所以,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除了重视培养学生的品德,还要增强学生独立人格的培养.

教育 学沉浮于中国近一个世纪多的历史,一路走来,也曾经迎来一批杰出的教育学家如蔡元培、陶行知、晏阳初、陈鹤琴、徐特立、杨秀峰等,他们倡导发动的教育实践改革运动,引领了时代的教育思潮。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教育学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关于教育学的论文 范文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研究

[摘要]将教育学理论运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当中,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结果,也是符合当前时代和学生身心特点的必然趋势,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学校应该积极重视教育学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取得新的发展。本文主要对教育学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对其影响和具体策略进行了讨论,以期能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一些参考价值。

[关键词]教育学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应用 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与教育学之间其实是相通的,因而将教育学理论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对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具有重要价值,因而高校应该充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与教育学之间的关系,用教育学理论来指导思想政治教育,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不断革新,不断进步。

一、教育学理论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和重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从教育学中发展出来的,教育学是对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进行研究,而思想政治教育则是对人的思想观念进行研究,虽然两者从研究对象上看存在着不同,但在本质上是相通的,而且教育学理论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价值,不仅体现在理论发展上,而且也体现在教育实践当中,具体来说教育学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上。

(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离不开教育学理论。教育学主要是对教育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认识,这些认识构成了教育学理论,也可以说教育学理论属于认识理论的一种,而这种理论也是在近代逐渐发展起来的,是教育习俗发展的必然结果。由于原有的教育习俗认识在教育生活 经验 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认识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没有进行更深层次的思想和认识,这就会使得教育习俗认识之间产生矛盾和歧义,并且随着教育实践活动的不断发展丰富,这些传统的教育习俗认识也不能够解释很多教育活动中的问题,这就促使科学教育学体系和理论诞生,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认识论的部分主要就来自于生活习俗和教育理论当中。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多是来自于日常家庭和学校教育生活当中,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也往往通过借助于日常的习俗认识来进行,而这些日常教育习俗就是教育学理论诞生的基础部分。并且随着现代教育学理论的发展,学校和家庭也逐渐受到现代教育学理论的影响,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也会采取一些教育学理论上的方法,这些都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一部分。在高校中,学生的自身素质与基础教育阶段有了很大提升,因而日常教育习俗已经不能满足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校更应该借助于现代教育学理论来支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现代教育学理论为基础来构建思想政教育理论框架。

(二)、教育学理论能够帮助解决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教育学理论是在实践基础上得到的解决教育方面问题的方法和规律,因而对于解释和解决思想政治教育也同样如此,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出现问题的科学解释,教育学能够清楚明确教育问题,这是教育学理论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属于教育问题之一,因而教育学理论也同样能够对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进行明确界定。再者,教育学理论能够对教育问题进行科学解释,包括通过专门的术语、概念来对教育问题进行深层次的解释,这时日常语言所做不到的,作为教育问题中的一部分,教育学理论也能够运用专门的语言或概念来解释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而且这种解释是建立在科学根据基础上的,而不是根据直接感性经验判断出来的,这就使得运用教育学理论解释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带有了科学性和理性,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性部分,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层次提升了一个等级。正是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进行不断的科学及时,才促进了人类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不断增加,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不断发展和丰富,由此可以看出,教育学理论的发展、教育知识的增长,对于更加有效解释思想政治教育是具有更高价值的,能够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和理论的不断发展。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学理论的应用

(一)、培养坚定正确的教育态度教育态度是教师在进行教育工作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体现,正确的、积极的教育态度能够不断促进教育工作的发展,推动教育工作者更加热情地投入到教学当中,也能够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加积极地投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中。而消极的教育态度则会阻碍教育工作的开展,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由此可见教育态度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影响。而积极正确教育态度的培养与教育学理论是分不开的,教育学理论的学习对于养成积极正确的教育态度,树立坚定的教育信念都是非常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多多积累自身的教育学知识,在用教育学理论来支撑自身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同时树立积极的教育态度和信念,让自己能够积极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中,这样才能不断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步。

(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理论素质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对各项教育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也是越来越高,而教育学理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基础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的理论素质,通过对教育学理论的不断学习能够不断丰富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让教师能够从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者转变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者,通过对教育学理论的学习不仅能够让教师掌握教育方面的基本问题和概念,而且也能够帮助他们学习如何来面对和思考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问题,对于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不断用自身的观点和见解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这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目标和方向,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重要关键。再者,深入教育学方面的理论知识,能够不断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视野。高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开展相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往往是依靠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教材和自身经验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但这种方法是比较片面的,教育工作者没有从多个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进行论证和思考,也没有将自身经验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结合起来,使得高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并不顺利,因而在实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教师应该多多学习和浏览教育学理论方面的知识,了解有关一个教育问题的各种观点和流派观念,从不同的角度来对一个教育问题进行不同解释,从中体会教育问题本身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只有这样才能让教师从不同的观念和观点中找出最适合当前教育问题的方法和手段,并且学会将自身的经验和教育理论高度结合起来,不断丰富自身的教育方法和教育观念,走出经验主义教学的怪圈,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素养,开阔自身的理论眼界,接触更多国内外的教育学理论和流派,从而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打好理论基础。

(三)、运用教育学理论研究方法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在现代教育学理论发展过程中,一种比较常见的研究方法是质性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是对多种资料进行收集分析,对现有的社会现象或问题进行整体性探究,而后通过归纳、整理形成相应的理论,在现代教育学理论研究中非常常见,也是现代教育学研究者比较推崇的一种研究方法,而这种方法也同样适合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中的基础课程,包括很多学科方面的内容,像是心理学、哲学、教育学、政治学、法学等方面的内容,因而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跨学科的体系,而质性研究方法的基础就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对于涉及如此多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来说,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是非常有价值的,质性研究方法本身也是一种系统的研究方法,这与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值得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借鉴。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对人的思想观念行为进行研究,包括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等方面的关注,而质性研究方法也是关注于人的价值,这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是相通的,因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质性研究方法对于突出人思想价值研究主体,加深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层次具有重要价值。另外,质性研究方法强调意义建构和深度解释,强调对研究对象从整体上进行研究,这一点非常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需求,通过运用质性研究方法能够揭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最深层和最基本的教育问题,通过从整体上对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进行探究,能够不断深入行为和思想之间,揭示人的思想与行为之间的本质关系,同时研究人的思想行为来分析其价值观和人生观等,从中找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规律和认识,不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发展,由此可以看出,质性研究方法在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发展和理论发展都具有重要价值。

三、结语

教育学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基础,其不仅能够解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各种教育问题,而且还能够不断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不断向前发展,因而教育学理论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是非常高,高校应该充分认识教育学理论的价值,将其更好地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当中,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吴小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评《当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与优化》〔J〕.当代教育科学,2015,(17).

〔2〕牛倩.关于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研究--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J〕.当代教育科学,2015,(17).

〔3〕张龙.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建立的现实意义及条件探析〔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04).

〔4〕宋俊成.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政策内容分析:文本与范式〔J〕.高等农业教育,2015,(07).

〔5〕张凡.浅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新课程改革〔J〕.经营管理者,2012,(04).

〔6〕王翠.关于马克思主义人学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基础的探讨〔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4,(05).

〔7〕秦在东.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结构探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1).

〔8〕牟向东.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体系的建构———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J〕.中国教育学刊,2015,(03).

关于教育学的论文范文二:教育学三维一体改革思考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以及人类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更新,传统的教育模式及方式已很难适应当前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学生作为受教育者,教师及学校作为教育者,三者之间要灵活的转变角色,加强相互间的有效互动及合作,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领会所学知识,提高学生在复杂的教学情境中的应变能力、实践能力,以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需要。

关键词:教育学原理;案例教学;改革创新

一、引言

教育学原理作为高等师范院校及欲取得教师资格证的高校学生来说,是一门基础性课程,同样也是教育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学生通过对教育学原理的学习,在教育基本问题、基本概念以及规律、原理等方面奠定良好的基础,有效帮助学生树立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及开拓 思维方式 ,了解本项课程的研究方向及发展趋势,在了解教育学原理知识点的基础上,进行有选择性、系统的把握,并将其逐步应用到教育实践当中,有效的解决实际问题。教育学原理课程在高校课程的设置中,由于概念复杂、内容枯燥以及理论与实践不相结合等方面的原因,使得教育学原理课程的教学观念以及教学策略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教师教学思想、教育观念的滞后,使得一些新的知识不能有效传递给学生,教育学原理课程需要系统化的改革及创新。教育学原理学科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备一个系统性的教育学及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使学生更好的了解本学科发展的方向和研究的内容,在掌握基本研究方法的基础上,独立进行学科研究,教育学原理学科共分为三个研究方向,即:教育基本理论研究、教育科学研究法以及成人教育学。教育基本理论主要是教育的本质上及历史发展为主要研究方向,体现教育的价值,教育发展与政治、经济、 文化 及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教育科学研究法主要是在研究教育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的,对教育问题的实践、教育工作的评价以及教育工作中讯在的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

二、受教育者——学生存在的问题及问题解决方式

当前高校学生中普遍存在着自身综合素质缺乏和实践能力的锻炼与积累等方面的问题。高校学生通过较长时间学习,对理论水平的掌握程度较高,但是仅仅有理论知识是不够的,社会的发展需要一专多能的人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专业知识技能,需要较强的综合素质及扎实专业知识,综合素质主要是包含学习能力、知识掌握等。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就业压力,高校学生要从自身学习实际出发,增强自身学习能力的培养,积极调整心态,主动的参加到 社会实践 活动中,深入社会发展中,丰富实践经验,提高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为以后的就业创造有利的条件,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好的适应工作环境,增强自身能力,符合社会发展需求。

三、知识传授者——教师存在的问题及问题解决方法

(一)对基础教学实际的了解以及对案例 教学方法 的应用

1.存在问题

当前高校教师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对基础教育实际的了解以及对案例教学的有效应用。高校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所研究的课题以高等教育理论为主,对于基础教学的实际情况的了解相对较少,高校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较为单一,实践机会较少。由于缺乏教学实践,使得一些教师只能按照书本所设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创新及实践与理论不能很好的结合。

2.解决办法

当前高校教育需要教师在结合课程理念的基础上,多参加教学实践,根据教学理念和教育课程大纲,设定教学任务及教学目标,在所设定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运用教学实践对教育学原理中所遇到的问题作为教学材料,向学生呈现特定的环境、具体的事件,组织学生对案例材料进行积极主动的探讨,提高学生在特定情境中英语教育学原理相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案例材料分析的过程中,要注重改变传统教育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实践中,激发学生的内在驱动力和创造力,改变单调、枯燥、乏味的教学课堂环境,营造自然、轻松、积极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和教师能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二)教师的教学思想及责任感

教师作为一个独立的思考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拥有自身的见解拥有辨别新思想的能力,构建一个适合当前教育发展及未来教学发展的思想观念,以清晰的思维来辨别复杂的教学思想,以批判继承的态度来面对、选择传统的教育思想。高校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要有坚定的态度和立场,切不可人云亦云,教师要根据自身发展的能力在一定范围内最大化的替身自身能力,这样既是对自己负责,同样也是对学生负责。师德是教师得到学生尊重的基础,树立师德,能让教师在学生期待的知识的目光中不断反省、检讨自身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师以现金的教学思维教育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表达自己对教育学原理知识的见解,促进双方的共同发展。

四、学校教育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学校教育评价之急的不完善是学校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高等院校教育过于种种对理论知识的传授,而缺乏必要的教育教学实践,一些高校的理论学习与实践存在着严重脱节的现象,大多数的一线教师拥有较强的理论技能但是缺乏相对的实践,缺乏必要的专业教学知识还缺乏教育改革的规律,使得教学研究工作仅局限于教育理念的研究,忽视了实践与教育相结合,对于教育学所涉及的实践内容并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认知。教育学原理课程是对教育学专业的基础概括,它是教育专业学生对本专业进行探究和认知的起点。教育学原理的基础地位在于让学生形成初次理论化的思维,从教学实际出发,学校承担着从理论到实践的连接者。高校在构建教育学体系时,不能过于理论化,要更多的体现出教育学原理在教育学专业中的价值所在,促进教育学的建设和重构,促进教育教学实践在现实中的发展。学校是教育的主要场所,也是学生接受知识、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媒介,学校教育的发展能有效促进教学改革的发展和创新,学校在对教学体系进行构建时,要保持教育学理念的活力和创造力,融入科学气息和时代气息,准确把握教育学理论的精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促进知识和能力的双方面增长,从教育学理论和教学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逐步应用理论解决问题,以教育学理论为依托,以现实发展为突破点,构建极具鲜明时代特征和反应当代经济文化的课程。

五、结语

学校在构建教育学理论体系的过程中,要紧紧围绕“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进行深入的改革和探究,教育学理论的不断发展为教育学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课程保障,使教育学原理成为更加完整、逻辑性更强的教育学理论体系,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积极创设教学环境,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尊重学生的价值,并不断引导学生认识、探索教育学相关知识。

参考文献:

[1]林佳.“教育学原理”三维一体的改革探讨[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

[2]赵静.“导•学•评三维一体”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

[3]谢慧.学校、家庭、社会三维互动德育网络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02.

关于教育学的论文范文相关 文章 :

1. 关于教育研究的论文范文

2. 关于教育教学论文范文

3. 本科教育学毕业论文

4. 大学教育论文范文

5. 关于儿童教育的论文范文

6. 高校教育教学论文范文

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文

职业教育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探究论文

随着职业院校的不断发展,职业学校的学生人数也明显增加,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成为职业学校的工作重点。由于职业教育院校的学生不同于普通的中高等教育,其学生的思想政治也具有自身的特点。本文在分析职业教育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特点及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的基础上,对其思想政治工作的进一步完善提出一些创新性的建议和指导。

作为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一部分,职业教育院校面临着广阔的发展前景,职校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也越来越重要。加之教育体制改革的影响,西方文化的渗透,更是为其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机遇和挑战。当前职校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依然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利用各种方式和手段,加强和改进职业教育院校的相关思想政治工作现状,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

一、职业教育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特点

职业教育院校的多数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全面形成和定型的关键时期,他们大多来源于中专学生和网录社会生等,有着不同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经历等比较杂乱,因此学生素质也参差不齐。另外,由于社会上的一些偏见,人们对职业学校不重视,认为其不如统招高校,职业教育时此层次的教育,不应该算入正规学校的范围。种种偏见和误导使得职业学校的学生也比较自卑,认为自己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前景渺茫等,因此在进行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风气较差。

二、当前职业教育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

(一)学校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不重视

职业教育院校较之其他院校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学生的来源和年龄层次,以及知识水平等都呈现出复杂化和多元化的特点。因此,传统的在义务教育中出现和使用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已不能适应“新常态”下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1]在现实教育工作中,职业学校往往对学生的学科知识学习和专业素养的培养上过度重视,对于其思想政治的教育却重视不够。有些学校也不了解职校学生的发展特点,缺乏思想教育的实践经验,这就很容易造成学生沾染社会不良习气,缺乏理想信念等,久而久之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思想政治课实效性不高

目前职业学校的思想政治课多是作为一门学科来学习的,其教学模式仍以传授为中心,在课堂的学习中强调的是对知识的掌握,在思想政治课的思想教育层面很少涉及,忽视了在课堂教学中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这样的政治课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思想政治的觉悟收效甚微,甚至没有任何作用。传统的照本宣科,也让学生对学习渐渐失去兴趣,造成了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差。

(三)教育理念和方法尚待提高

近年来,有些职业教育院校虽然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有了一定的重视程度,但在具体行动上还需加强。由于职业教育院校的班主任、辅导员等选用的都是一些年轻的教师担任。他们往往具有较高的责任心和政治素养,对待教育工作也具有很高的热情,但往往由于缺乏一定的工作经验和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导致在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上以自身的理念和观点来评判学生的思想。这样就造成了思想政治工作的被动性和落后性,也使得教育工作效果不佳。

(四)学生自身心理健康问题严重

根据职业院校的学生思想政治的特点,我们可以知道职业教育院校的学生大都有一定的心理压力和自身问题。他们正处于价值观逐步走向成熟的发展期,渴望表现自己但又因现实的偏见对自己缺乏足够的自信心。他们有远大的思想追求,却往往自律性差。伴随着考试和就业的压力,很容易造成他们的自卑心理,给思想教育工作带来难度。

三、职业教育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

(一)在思想观念上重视思想政治工作

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职业教育院校要在工作中注入“人文思想教育”的理念,做到“知识教育、思想教育并重”。[2]首先,职业院校领导要转变其旧的思想观念,在此前提下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相关工作予以足够重视。要把人文思想教育全面落实到实处,包括相关的教育课程设置和政策文件等都要能体现这一理念。院校教育工作者也要保证自身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在学校中推行职业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相结合,力求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较高思想政治和各方面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

现代教育的目标是要学生在教中学,对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是如此。在进行职业教育的过程中,知识教育与思想教育应该是一种并向发展、相互融合的关系,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须要认识到这一特点,两条腿走路,在知识和思想相互促进的'过程中提升职校学生的能力水平和人文素养。

(二)加强职业教育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

在进行职业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班主任和老师担负着重要的使命。他们是连接学校和学生的中间力量,既要把学校的相关时事政策传达给学生,也要充当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管理者和教导者。因此,班主任等是职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班主任和辅导员素质建设和工作水平的高低,都会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好坏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要建立一支高效的、具有创新精神的思想政治队伍,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教师自身要在不断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提升自身素质及政治、文化、科学素养,学习和接受新知识,自身的工作方式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使学生更易于接受。

其次,学校要适当创造培训机会和外出学习交流的机会,让教师在不断地学习和交流中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同时借鉴先进院校的管理理念以不断提高政治思想工作水平。再次,学校也要创新和完善相关的管理机制,对优秀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提供激励和奖赏等,通过一些约束机制,使队伍更加向上,也能充分调动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积极性,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思想政治建设。

(三)充分利用网络途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网络的普及,职校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获取信息,方便了与外界的联系。因此,职业教育院校在进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时,可以利用网络途径做好引导,强化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为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方便。如可以加强网络互动平台建设,学校可以通过微信、微博、博客、学校公共账号等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种方式打破了传统的面对面的教育方式,避免了理论化和僵硬化的说教;这种时尚新颖的方式也利于学生接受,因此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四)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

职业学校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工作内容在多数老师看来,就是对学生的思想和政治观念进行教育。但现实中其思想政治工作包含多方面的内容,包括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正视自己、找准职业定位等。因此,职校老师应该创新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多形式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如学校可以开设心理健康课程、设置心理咨询室、进行心理问卷调查等对学生的心理状况有深入的了解,并及时纠正和解决,以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3]

此外,对职业院校还可以通过在思想政治课上实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自我管理意识、健全相关规章制度、进行时事政策宣讲等方式,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进行创新。

四、结束语

总之,职业教育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是职业院校工作的重中之重。针对目前职业教育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校领导对工作不重视、理论课实效性差等问题,要求教育工作者能够发展创新,同时转变旧的的思想观念,同时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利用网络等资源,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进行相关的创新研究,为把职校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而不断努力。

校园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论文

【摘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也得到了大规模的发展,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在此背景下,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出现了较多的问题。而校园文化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历来就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因此,有必要对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校园文化的作用进行探讨,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提高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校园文化作用的措施,希望能够为相关教育工作者带来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引导

在高职院校中,校园文化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可以说,校园文化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的载体,有效地促进其发展,而思想政治教育也可以对校园文化进行影响和改造,确保校园文化的积极健康发展。为此,在当前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势逐渐严峻的背景下,有必要探讨校园文化在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更好地发挥校园文化的群体性和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归属感和荣誉感,从而使学生化被动为主动,自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进而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

一、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校园文化的作用

1.引导和号召作用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能够反映出全体师生的价值观和目标追求,而由此形成的号召力则会对师生的日常行为产生引导作用,促使他们按照校园文化倡导和宣传的方向发展,并自觉遵守和给予支持。换而言之,优秀的校园文化能够帮助学生培养起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使他们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校园文化的引导,从而提高自身判断善恶,明辨是非的能力,进而更好促使他们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2.感染和熏陶作用

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对高职学生起到感染和熏陶作用,在潜移默化中不断陶冶他们的情操,提升他们的人格与品德,升华他们的思想政治水平,从而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以及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实际上,对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应当强行进行灌输,而应当通过大量美好和生动的情境与形象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让校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等都充满着“育人”和“求知”的味道,真正发挥校园文化的感染和熏陶作用,从而使身处其中的学生时刻接受校园文化的洗礼。

3.心理调节作用

高职学生正处在塑造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等思维观念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中不少的学生都会存在多多少少的困惑,如果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能很好地解决,很有可能会引发心理疾病,严重者甚至还会在思想政治层面上出现偏差。而良好的校园文化则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缓解他们因枯燥和紧张的'学习生活所导致的多种负面情绪,帮助他们放松心理压力,保持旺盛的学习精力,从而营造出一种健康、积极的心境。

4.求知和育人作用

校园文化除了具备娱乐性和多样性的特征之外,还能够起到育人的效果。有鉴于此,各高职院校相关部门应当将校园文化建设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结合起来,培养学生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学到知识,提升品位,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可以说,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想要切实提高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提升他们个人的综合素质,就必须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不断优化校园文化环境。

5.人格塑造作用

校园文化会对学生的人格塑造产生影响,这是因为学生长期处在校园文化的氛围中,个人意识必然会受到校园文化这一群体意识的影响。具体而言,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校园文化的引导和熏陶,日常的人际交往和人格塑造也会向学校所提倡和引导的方向发展,长此以往,学生必然会受到启迪和陶冶,从而培养出强烈的自豪感与责任感。另外,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展现个人天赋的平台,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增强自信,而且还可以锻炼自身的心理承受力和人际交往水平,健全个人人格。

6.约束和规范作用

校园文化是学校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所积淀下来的优良传统和制度文化的集合,其对广大师生的行为习惯有着普遍的约束作用。一方面,校园文化会借助现有的规章制度对全体师生的行为习惯进行规范引导,另一方面,校园文化也会借助多种多样的表现方式对广大师生的心理产生辐射作用,从而使师生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如,由校园文化所引申出的校训、校风、校纪、校规等都有着一定的规范性和规律性,其对于一些符合规范的行为必然会给予肯定和鼓励,而对于一些不符合规范的行为,也必然会给予谴责和惩罚。因此,校园文化的约束和规范作用能够为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造条件。总而言之,在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势逐渐严峻的背景下,相关工作人员必须清楚认识到校园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将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强化人格,开拓视野,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二、提高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校园文化作用的措施

1.强化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各高职院校的招生规模也逐渐扩大,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也开始了校园环境的建设。但需要说明的是,校园物质文化建设除了校园环境的建设之外,还包含各类文化设施的建设,其直接反映出了学校的办学和管理水平,对于广大师生的熏陶和引导作用也最为明显。为此,广大高职院校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加大校园环境建设力度,科学布局校园整体环境。校园内各类建筑的标志、装饰等凸显出校园的特色,并赋予其特殊的文化底蕴,从而营造出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

第二,重视学校的优秀传统及历史沿革,使学生深刻感受到学校的文化底蕴,培养他们对学校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第三,完善学校各类文化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学生活动中心、各类社团及兴趣小组的作用,组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将校园环境的育人作用发挥出来,也才能真正将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和教育功能紧密联系起来,从而保障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2.强化校园行为文化建设

校园行为文化通常是由校园的历史文化所传承累积下来的,其对广大师生的行为有着规范、引导、激励和约束的作用。校园行为文化往往渗透在学校的各个活动范围之中,以独特的校园精神力量吸引并影响着学生的心理意识和行为习惯。另外,校园行为文化还会对学生们进行隐性的教育,对他们们的道德品德、思想观念、性格塑造等多个方面产生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

3.强化校园制度文化建设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想要健康发展,必须在制度建设方面进行强化,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升学校内部管理水平,也才能为校园文化的发展提供保障。对高职院校而言,制度建设不仅是科学民主管理的体现,而且还是学校办学精神、办学宗旨以及办学理念的直观体现,更是营造与培育高职院校优秀校园文化氛围的具体体现。通常来说,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第一,突出以人文本理念。任何院校的制度都必须依靠人来,也必须依靠人去执行,在当前人本理念日趋深入人心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制度的设计必须切实体现以人文本的理念。

第二,保证制度的先进性。高职院校的制度形成来源于广大师生的共同认可,通常为了保证制度执行的稳定性,这一制度都会明文规定,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会改变。但需要说明的是,在实践过程中经常会有一些制度发生各种各样的问题,或者是随着时间的变化,制度本身已经滞后,这就需要相关人员及时对多方意见进行征集,不断改善并优化校园制度,从而保证制度的先进性。

第三,确保制度的执行效果。任何一个制度不管制定的多么完善,如果缺乏高效的执行效率都会事倍功半,为此,各高职院校必须尽快建立相关的执行监督体制,并出台必要的辅助政策,从而确保制度的执行效果。

三、结束语

综述所述,在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校园文化的作用及影响非常重要。在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势日趋严峻的背景下,各高职院校必须重视校园文化的作用,切实采取相应措施,在物质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建设以及制度文化建设等方面提高校园文化的建设水平,从而提升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提高他们的个人综合素质和思想政治水平。

参考文献:

[1]魏忠发.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研究[J].才智,2014,35:275-276.

[2]周婷.探析校园文化在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J].求知导刊,2015,01:18.

[3]谢廷墨.关于校园文化在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J].才智,2015,05:25.

[4]钟远珍,卢卓永.优化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校园环境的思考[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5,02:93-95.

[5]王国春.完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2:148-150.

[6]孙鹤嘉.构建高职和谐校园文化必须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辽宁高职学报,2012,12:96-98.教学,2013,12(15):74-76.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内容和功能,决定了其在引导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以及和谐校园建设中的主导地位。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思想政治教育论文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推进和谐校园建设》

摘要:建设和谐校园最重要的落脚点就是学生,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是建设和谐校园最重要的目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内容和功能,决定了其在引导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以及和谐校园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在建设和谐校园的过程中,应该以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道德规范教育和素质教育为重点,有针对性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推进和谐校园建设。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和谐校园;和谐社会

一、建设和谐校园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

和谐社会的建设是包括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建设,是一个全面系统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必然要依靠科技的进步和人力资源的开发。而高校作为传承文明、培养人才、创造知识、服务社会、传播先进文化的大型多功能组织,在推动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源开发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600余万人,高等学校在学人数超过2 000万,规模居世界第一。这2 000多万名大学生不仅是近千万个家庭的希望,更是国家发展繁荣的希望。所以,高校是整个社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

2005年2月,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说:“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1]的这一基本理论观点同样适用于和谐校园。和谐校园,应该是民主办学的理念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校的观念得到切实落实;应该是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应该是全体师生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平等友爱;应该是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应该是师生员工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切实的改善和提高,进而实现学校各个子系统或要素的全面、协调和充分发展。

和谐校园建设有多方面的要求和目标,但归根结底,和谐校园建设最终还是要落实在学生身上。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是评价和谐校园建设成功与否的重要尺度,学生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是和谐校园的重要标志。关于如何培养优秀的大学生,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改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管理工作,提高师生思想道德素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也鲜明提出:“各高等学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各项工作的首要位置。”综上所述,应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推进和谐校园及和谐社会建设。

二、思想政治教育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保证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教育大学生,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实践活动。其主要内容是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道德规范教育和素质教育。

1.理想信念教育是和谐校园建设的政治保证。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指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就是不懈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针和基本政策教育、开展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开展基本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使大学生科学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认识自己的历史责任,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我们要建设的和谐校园,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鲜明旗帜的和谐校园,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方针和基本政策,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发展全局,这是建设和谐校园的根本保证。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其基本功能之一就是在政治方向上起到保证作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开展马列主义教育,武装大学生的头脑,提高大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解决大学生的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态度等根本性问题,消除消极思想的影响,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最终为实现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总目标服务。所以,理想信念教育是和谐校园建设的政治保证。

2.爱国主义教育是和谐校园建设的动力保证。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指以爱国主义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并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相结合,引导大学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在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中培养爱国情怀、改革精神和创新能力,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要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进中国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精神动力。建设和谐校园必然要求学生爱国爱校,要求培养学生“今天我以母校为荣,明天母校以我为荣”的情感,形成校园主人翁意识,并将其转化为实际行动。爱国主义教育对于大学生的行为产生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是提升大学生精神状态的主要途径。实践证明,爱国主义教育能够有效地激发大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激励大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智力和体力的潜能,奋发学习,努力探索,保持与时俱进,为构建和谐校园源源不断地提供鲜活的思想和不懈的动力。所以,爱国主义教育是和谐校园建设的动力保证。

3.道德规范教育是建设和谐校园的行为保证。大学生道德规范教育是指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风尚,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建设和谐校园需要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和共同的道德规范。思想道德素质是一个人的政治立场、思想观念、道德品质的综合表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是培育人、塑造人,突出地表现为促进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道德规范教育就是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基本道德规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将和谐校园的要求内化为自己的动机和意识,并外化为行为,使大学生成为符合和谐校园要求的分子。所以,道德规范教育是和谐校园建设的行为保证。

4.素质教育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素质教育是指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引导大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建设和谐校园,要遵循的首要原则就是以人为本。建设和谐校园,要求实现学校各个子系统或要素全面、协调、自由、充分的发展。在校园里,学生就是最重要的子系统,以学生为本,把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既是建设和谐校园需要遵循的首要原则,也是建设和谐校园的最重要的目标和内容。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引导,不仅促使大学生实现各方面素质交融进步,实现自身的和谐发展,在校期间推动和谐校园建设;更重要的是,引导大学生树立和谐发展的理念,使大学生步入社会后为建设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三、有针对性地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推进和谐校园建设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根据环境变化及时掌握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及变化,采取不同方式,加强针对性,提高时效性[2] 。本文认为,结合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新特点、新动向以及在新环境下表现出的新问题,应从党建主导入手,以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为方针;从文化感召入手,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为途径;从解决实际困难入手,以加强道德教育为载体;从学生身心和谐入手,以加强素质教育为落脚点,创新教育方式方法,拓展教育渠道,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推进和谐校园建设。

(一)从党建主导入手,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大学生群体的政治信仰、价值取向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关系到党的事业,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是功利主义倾向日益明显;民族精神振奋昂扬,但是存在感性多于理性的特点;公民道德观基本取向健康向上,但是有知行脱节的现象;积极进取精神突出,但心理承受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亟待加强。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产生的各种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需要在理想信念教育中得到释疑解惑,以上种种问题从根本上说就是理想信念的模糊和弱化。所以,要不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构筑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精髓。

理想信念教育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在正视利益差异和承认合理的个人利益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和回答大学生在成长发展中遇到的热点、难点和疑点问题,帮助他们提高理论水平,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具体说来,就是要从党建入手,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深入分析当代大学生的成长追求,注重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正确的成才追求,做到政治理论教育与成才理想教育并重;注重大学生完整人格的塑造,特别要重视意志、气质、能力等健全人格方面的教育与培养,做到政治品格塑造与完整人格塑造并重;注重敬业奉献精神、公平公正意识、成就事业追求等先进公民人品的养成教育,做到政治素质的养成与人品的养成并重。使学生从被动受教育者成为主动的学习者和自我教育者,从根本上解决部分大学生考试作弊、制作虚假简历、恶意拖欠学费和助学贷款等问题,引导大学生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二)从文化感召入手,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人民对祖国感情的一种主观反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当代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选择。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充满信心。但是,当代大学生对祖国的历史、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理论存在着知之不多、知之不深等问题。“知之深”才能“爱之切”,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肤浅性和波动性,使大学生对历史和现实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有时不能科学地分析、正确地对待,容易产生偏见。

鉴于以上情况,在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时,应重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召力量,有意识地教育大学生深层次地把握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用厚淀的民族文化引导大学生在精神上找到归宿,增强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注重将学习祖国灿烂文明和爱国主义知识相结合,通过对比、亲身实践、榜样示范等方式,区别爱国主义与狭隘民族主义,引导大学生理性爱国;要不断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性、针对性、整体性,将大学生的爱国情感内化,使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成为一种民族的情感、阶级的情感,一种极其深沉的情感;要积极将爱国主义教育与实践教育结合起来,使爱国主义情感外化为理性的爱国行为,即努力学习和投身祖国建设的积极行动。

(三)从解决实际困难入手,加强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影响着人才的优劣和教育的成败。伴随着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巨大变化,中国某些原有的社会体制、文化心理、道德规范被抛弃,而新的规范尚未确立。社会生活及其变化的复杂性必然带来人们思想观念的多样化。对外开放,特别是西方文化的涌入使各种思潮交互激荡,多元利益主体的出现使各种新旧矛盾交织在一起,大学生的精神困惑也空前增多。这给大学生带来竞争、自立等积极意识的同时,也使“自我为中心”、“金钱至上”等消极意识有所滋生,一些大学生人格扭曲、道德水平滑坡甚至沦丧的事件不断向社会敲响警钟,大学生道德教育亟待加强。

当前大学生道德教育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脱节。因此,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应面向生活,贴近大学生实际,从解决大学生的困难和困惑入手,坚持战略性与针对性相结合、系统性与实效性相结合、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现实性与虚拟性相结合的原则, 创新德育方法, 提高道德教育的实践性和交互生成性,实现从“灌输型”向“疏导型”、“经验型”向“科学型”、“封闭型”向“开放型”的转变,增强德育教育的吸引力和渗透力;要开辟新领域,积极占领网络阵地, 将现实生活的道德实践与网络虚拟世界的道德实践整合为一个连续的整体;要不断拓展德育工作的空间和渠道,建立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合力网络,使各种力量形成时空交叉影响的德育优势力量,实现德育过程和效果的优化。

(四)从身心和谐入手,加强素质教育

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是素质教育的目标,也是建设和谐校园的主要归宿。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健康素质协调发展,但当前大学生表现出的心理健康问题、沉迷网络问题、社会适应能力弱化问题、不文明离校问题等,凸显出加强素质教育,引导大学生和谐发展的紧迫性。

1.加强素质教育必须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许多学生思想问题的背后是心理问题,必须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广泛深入开展“面对面”等形式的谈心活动,做好心理知识普及和心理咨询工作,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不断提高大学心理调节能力。

2.加强素质教育必须高度重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调查显示,截至2007年6月30日,中国青少年学生网民已经接近6 000万,学生高达 [3]。占领网络阵地,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开展网络舆情分析和网络文明建设活动,重视网络法治宣传和教育;要提供交流,呵护学生心灵;尤其要重视利用网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提供服务,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不断拓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

3.加强素质教育必须高度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一项对大学生初次就业流动率的调查显示,50%的大学生在一年内更换工作,两年内流动率近75% [4],缺乏对职业的长远规划是高流动率的主要原因,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亟待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首先要引导大学生自我了解和认知,使大学生科学全面地认识自己的价值观、兴趣、性格和能力;要引导大学生从职业、行业、企业三个维度认识职业环境;要引导学生克服绝对化、过分概括化、完美主义等职业决策思维模式,鼓励学生主动出击,多管齐下争取更多的工作机会;要对一些重要的、学生容易忽略的就业政策进行宣讲,并对学生及时进行提示。

4.加强素质教育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文明离校教育。大学生文明离校的思想教育是大学生在校期间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后一个环节,能否做好这项工作,关系到学校的稳定。因而,应改变以往突击式的狭隘教育方式,将毕业生文明离校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系统地、不间断地、较长时期地教育大学生,在思想观念上,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在思想修养上,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在业务技能上,锻炼较强的能力素质;在择业技能上,培养宏观的决策能力。具体方法上,要结合形势政策,使学生了解国家人才需求的走向;要结合专业教育,培养学生热爱专业、立足专业、成就事业、报效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结合典型教育,树立立足现实、艰苦创业的意识。最终使和谐校园的大学生成为和谐社会的建设者。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02-23(1).

[2]杨振斌,冯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6-17.

[3]罗双平.职业生涯规划的含义及其形态[J].中国青年研究,2003,(8).

[4]CNNIC发布第二十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省略.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思想政治教育论文范文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