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诃夫 契诃夫【契诃夫概述】 契诃夫( 诃 读hē),А.П.(АнтонПавлович Чехов1860~1904) 俄国小说家、戏剧家。1860年1月29日生于罗斯托夫省塔甘罗格市。祖父是赎身农奴。父亲曾开设杂货铺,1876年破产,全家迁居莫斯科。但契诃夫只身留在塔甘罗格,靠担任家庭教师以维持生计和继续求学。1879年进莫斯科大学医学系。1884年毕业后在兹威尼哥罗德等地行医,广泛接触平民和了解生活,这对他的文学创作有良好影响。他和法国的莫泊桑,美国的欧·亨利齐名为三大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经历】 在19世纪80年代的俄国,反动的书刊检查制度空前严格,庸俗无聊的幽默刊物风靡一时。契诃夫开始创作时常以安东沙·契洪特等笔名向这类杂志(如《蜻蜓》、《断片》)投稿。短篇小说《一封给有学问的友邻的信》(1880)和幽默小品《在长篇、中篇等小说中最常见的是什么?》(1880)是他初期发表的作品。80年代中叶前,他写下大量诙谐的小品和幽默的短篇小说,很多是无甚价值的笑料和趣事,但其中也有一些比较优秀的作品,继承俄罗斯文学的民主主义优良传统,针砭当时社会的丑恶现象,如写卑欺强节的小官吏(《在钉子上》、《一个官员的死》、《胜利者的胜利》,均1883),凌辱弱者的士绅和老爷(《英国女子》1883),见风使舵的奴才骨(《变色龙》,1884),专制制度的卫道士(《普里希别叶夫中士》,1885)。但他迫于生计和缺乏经验,在当时主要只求速成和多产。1886年3月,名作家格里戈罗维奇写信要他尊重自己的才华,他深受启发,开始严肃对待创作。写于1886年的《凡卡》、《苦恼》和1888年的《渴睡》,表现了作家对穷苦劳动者的深切同情。1888年问世的著名中篇小说《草原》描绘和歌颂了祖国的大自然,思考农民的命运,表达人民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命名日》(1888)和《公爵夫人》(1889)等暴露了伪善、爱慕虚荣和庸俗等习气。这些作品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方面都有明显进展。但受小资产阶级环境影响的契诃夫在这时不问政治,只“想做一个自由的艺术家”,要有“最最绝对的自由”。他从1886年起为反动文人苏沃林发行的《新时报》撰稿,虽经批评家尼·米哈伊洛夫斯基的劝告,仍同它保持关系。1888年10月,契诃夫获“普希金奖金”半数。这时他已是5部短篇小说集的作者(《梅尔波梅尼的故事》,1884;《五颜六色的故事》,1886;《在昏暗中》,1887;《天真的话》,1887;《短篇小说集》,1888)。声誉和地位的日益增高,使他强烈地意识到自己作为作家的社会责任感,认真地思索人生的目的和创作的意义。他说:“自觉的生活,如果缺乏明确的世界观,就不是生活,而是一种负担,一种可怕的事情。”这种思想形象地表现在中篇小说《没意思的故事》(1889)里。 从这个时期起,契诃夫开始创作戏剧。独幕剧《结婚》(1890)和《论烟草的危害》(1886)、《蠢货》(1888)、《求婚》(1888~1889)、《一个不由自主的悲剧角色》(1889~1890)、《纪念日》(1891~1892)等轻松喜剧在思想内容和喜剧性上接近于他的早期幽默作品。剧本《伊凡诺夫》(1887~1889)批判缺乏坚定信念、经不起生活考验的80年代的“多余的人”。 1890年4月至12月,体弱的契诃夫不辞长途跋涉,去沙皇政府安置苦役犯和流刑犯的库页岛游历,对那里的所有居民、“将近一万个囚徒和移民”逐一进行调查。库页岛之行提高了他的思想觉悟和创作意境。1891年他在一封信里说:“……如果我是文学家,我就需要生活在人民中间……我至少需要一点点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哪怕很少一点点也好。”他开始觉察到,为《新时报》撰稿所带给他的只是“祸害”,终于在1893年同这家刊物断绝关系。他对俄国的专制制度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写出了《库页岛》(1893~1894)和《在流放中》(1892)等作品,而最重要的则是震撼人心的《第六病室》(1892)。这部中篇小说控诉监狱一般的沙皇俄国的阴森可怕,也批判了他自己不久前一度醉心的“勿以暴力抗恶”的托尔斯泰主义。列宁读它后受到强烈的感染,说自己“觉得可怕极了”,以致“在房间里待不住”,“觉得自己好像也被关在‘第六病室’里了”。 在1890至1900年间,契诃夫曾去米兰、威尼斯、维也纳和巴黎等地疗养和游览。从1892年起,他定居在新购置的莫斯科省谢尔普霍夫县的梅里霍沃庄园。1898年,身患严重肺结核病的契诃夫迁居雅尔塔。1901年他同莫斯科艺术剧院的演员奥尔迦·克尼碧尔结婚。在雅尔塔他常与列·托尔斯泰、玛克西姆·玛克西姆·高尔基、布宁、库普林和列维坦等人会见。 【契诃夫巅峰】 19世纪90年代和20世纪初期是契诃夫创作的全盛时期。当时俄国的解放运动进入无产阶级革命的新阶段。在革命阶级的激昂情绪激荡下学生以及其他居民阶层中间的民主精神渐趋活跃。契诃夫也渐渐克服了不问政治的倾向,积极投入社会活动:1892年在下诺夫哥罗德省和沃罗涅什省赈济饥荒;1892至1893年间在谢尔普霍夫县参加扑灭霍乱的工作;1897年参与人口普查工作;1898年支持法国作家左拉为德雷福斯辩护的正义行动,并因此疏远同苏沃林的关系;1902年为了抗议沙皇当局取消玛克西姆·玛克西姆·高尔基的科学院名誉院士资格的决定,他和柯罗连科一起放弃在1900年获得的科学院名誉院士称号;1903年他资助为争取民主自由而受迫害的青年学生。他的民主主义立场日益坚定,对社会生活的底奥的观察更为深刻,对酝酿中的革命的预感也日益明朗,从漆黑的现实中渐渐看到隐约的“火光”。他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他强调艺术作品应该有明确的思想(剧本《海鸥》,1896);他在一系列作品里接触到重大的社会问题。例如《农民》(1897)以清醒的现实主义反映了农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贫乏:赤贫、愚昧、落后和野蛮;《在峡谷里》(1900)并描绘了农村资产阶级——富农疯狂地掠夺财富和残忍本性。这些小说对美化农村公社生活的民粹派是有力的反驳。揭露资本主义的主题也见于《女人的王国》(1894)和《三年》(1895)等作品;而《出诊》(1898)则表明资本主义“魔鬼”不仅压榨工人,而且也折磨着工厂主后裔的良心,他们意识到生活没有意义和不合理,因而深深感到抑郁不安。剧本《万尼亚舅舅》(1897)描写没有真正理想和严肃目标的知识分子的可悲命运,他们的正直无私的劳动终成无谓的牺牲。《带狗的女人》(1899)以爱情为题材,暴露庸俗和虚伪,唤起读者“对浑浑噩噩的、半死不活的生活……的厌恶”。《带阁楼的房子》(1896)和《我的一生》(1896)否定80至90年代流行的、用日常工作代替社会斗争的“小事”论,批判自由主义者的渐进论思想,认为需要一种“更强大、更勇敢、更迅速的斗争方式”,要走出日常活动的狭隘圈子,去影响广大群众。他的创作中逐渐响起了“不能再这样生活下去!”的呼声。在《套中人》(1898)里揭示80年代反动力量对社会的压制及他们的保守和虚弱,并鞭挞当时存在的套中人习气。在《醋栗》(1898)和《姚内奇》(1898)里他刻画自私自利、蜷伏于个人幸福小天地的庸人的心灵空虚和堕落,并指出“人所需要的不是三俄尺土地,也不是一座庄园,而是整个地球,整个大自然,在那广大的天地中,人才能尽情发挥他的自由精神的所有品质和特点”。 【契诃夫人生谢幕】 随着20世纪初社会运动的进一步高涨,契诃夫意识到一场强大的、荡涤一切的“暴风雨”即将降临,社会中的懒惰、冷漠、厌恶劳动等恶习将被一扫而光。他歌颂劳动,希望每个人以自己的工作为美好的未来做准备(《三姊妹》,1900~1901)。在1905年革命的前夕写成的《新娘》(1903)表达了要“把生活翻一个身”、奔赴新生活的渴望。剧本《樱桃园》(1903~1904)展示了贵族的无可避免的没落和由新兴资产阶级所代替的历史过程,同时表现了毅然同过去告别和向往幸福未来的乐观情绪:樱桃园伐木的斧声伴随着“新生活万岁!”的欢呼声。然而由于契诃夫的思想立场从未超越民主主义的范畴,他笔下的新人都不知道创建崭新生活的必由之路,他们渴望的“新生活”始终只是一种朦胧的憧憬。 1904年6月,契诃夫因病情恶化,前往德国巴登维勒治疗,7月15日逝世, 在死前他妻子为他倒了一杯香槟,他用德语说我就要死了,然后他用他习惯的可爱的微笑向他妻子笑了笑,随即平静地喝完了那杯香槟,侧卧在沙发上,进入了他永恒的梦境.遗体运回莫斯科安葬.【契诃夫艺术成就】 契诃夫创造了一种风格独特、言简意赅、艺术精湛的抒情心理小说。他截取片段平凡的日常生活,凭借精巧的艺术细节对生活和人物作真实描绘和刻画,从中展示重要的社会内容。这种小说抒情气味浓郁,抒发他对丑恶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把褒扬和贬抑、欢悦和痛苦之情融化在作品的形象体系之中。他认为:“天才的姊妹是简练”,“写作的本领就是把写得差的地方删去的本领”。他提倡“客观地”叙述,说“越是客观给人的印象就越深”。他信任读者的想象和理解能力,主张让读者自己从形象体系中琢磨作品的涵义。 契诃夫戏剧创作的题材、倾向和风格与他的抒情心理小说基本相似。他不追求离奇曲折的情节,他描写平凡的日常生活和人物,从中揭示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在契诃夫的剧作中有丰富的潜台词和浓郁的抒情味;他的现实主义富有鼓舞力量和深刻的象征意义,“海鸥”和“樱桃园”就都是他独创的艺术象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丹钦科以及莫斯科艺术剧院(1898年建立)与契诃夫进行了创造性的合作,对舞台节术作出了重大革新。 契诃夫在世界文学中占有自己的位置。他以短篇小说和莫泊桑齐名。欧美许多作家谈到契诃夫的创作对20世纪文学的影响。在中国,在契诃夫逝世后不久,《黑衣教士》和《第六病室》等小说就被译介过来。他的剧本《海欧》、《万尼亚舅舅》、《三姊妹》和《樱桃园》也早在1921年和1925年先后由郑振铎和曹靖华等译成中文。以后,鲁迅艺术学院曾在延安演出《蠢货》、《求婚》和《纪念日》。瞿秋白、鲁迅、茅盾、郭沫若、巴金等对契诃夫都有过论述。他的小说和戏剧几乎全部有中译本。契诃夫(1860—1904),19世纪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出生于小市民家庭,靠当家庭教师读完中学,1879年入莫斯科大学学医,1884年毕业后从医并开始文学创作。【契诃夫故事】 1896年的一天,契诃夫的四幕喜剧《海鸥》首次在彼得堡公演。 剧院里座无虚席。在右首的特等座位上,一位年轻、美丽、穿着素雅大方的女士,正聚精会神地注视着舞台。她满脸绯红。看得出来,她是带着一种特别激动、紧张的心情来观看这次公演的。 第三幕开始了,女主人公妮娜与剧作家特里果林在告别,她递给他一个纪念章,接着说:“……作为临别纪念吧。我让人把你姓名的第一个字母,刻在上边了……另一面刻上了你的一本书的名字……”。 “这太可贵了!”特里果林吻了吻纪念章说,“多么可爱的礼物呵!” 妮娜走了,特里果林拿着纪念章翻来翻去地爱抚着,清清楚楚地读道:“……121面,第11和第12行。”然后走到一边,又把这些数字读了一遍,问刚刚走进来的女主人:“这里有我的什么作品吗?”接着又读道:“121面……”。 他拿到了那本书,找到了那几行,然后一字一句地读着: “要是你什么时候需要我的生命,来,拿去就是。” 他走到一边,把这句话又重读了一遍。 这样一个并不特别显眼的情节,却在这位年轻的女士身上,产生了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她一下子呆住了,好像透不过气来,脑子嗡嗡直叫。但她还是强自镇定,努力地记住了那几个数字,在心里默默地念了好几遍:121面,第11和12行。……演出结束后,她心慌意乱地坐上马车,向家里驰去。 二那是1895年2月的一天,契诃夫收到了高尔采夫(《俄罗斯思想》杂志主编)转给他的一个精致的小包裹。里面是一个漂亮的小盒子,盒子里装着一个金质的表链坠子,样式很特别,也很有趣,既不是通常的圆形、菱形,或长方形,也不是那种俗气的象征爱情的心形,而是一本书的模型。书的一面刻着:《安·契诃夫小说集》,另一面刻着:“第267页,第6行和第7行。” 按照这个页码翻开《契诃夫小说集》,就会在《邻居》这篇作品里,找到我们已经从特里果林嘴里读到过的这样两行文字: “要是你什么时候需要我的生命,来,拿去就是。” 多么新奇的礼物,多么真诚的爱的表白!从这简短的一句话里,似乎可以感受到一颗充满着矛盾、痛苦,并与这种复杂感情进行搏斗的灵魂的轻微的颤栗。这,到底是谁的赠品?契诃夫立刻就明白了,完完全全地明白了:这是28岁的女作家阿维诺娃的礼物。 契诃夫仔细地把礼物珍藏起来,他一声也不响,既不回信,也不去看望。这是明明白白的,他们相爱几年了,已经达到心心相印,灵犀互通的程度,爱得热烈而又深沉,纯洁而又高尚……但他们又都明白,结合在一起,那是绝对办不到的——阿维诺娃不仅有一个热爱自己的丈夫,而且已是三个孩子的母亲了,如果她要交出自己的生命的话,那绝不是一个,不是,而是四个,连孩子们在内。 记得有一回.他们和几个朋友在一起闲谈。有人谈到:因为选错了丈大或妻子而不得不破坏夫妇生活,这样做对不对?有的说,这里根本不存在什么对不对的问题,既在教堂里证过婚,就不能变动;有的举出了种种理由来激烈地反对。契诃夫听着,一语不发,但突然向阿维诺娃小声问道:“您的看法呢?”阿维诺娃不假思索地说:“先得断定这样做值不值得。”“我不明白,怎样叫值不值得?“值不值得为了新的感情而有所牺牲。……要知道,牺牲是不可避免的,首先是孩子们。应该想到牺牲,而不是想到自己。这样一来,值不值得就很清楚了。” 这就很清楚了,他还不能作任何答复,但又必须有所答复。……一年后,他们意外地相会了。在一个作家举办的假面舞会上,阿维诺娃化了装,她戴着假面,嘴里含着一枚黑桃,改变了自己原有的嗓音,径直走到契诃夫的面前,站住了。 “看见了你,我真高兴!”她说。 “你不认识我,假面人。”契诃夫仔细地瞧着她,回答道。 真的不认识吗?不,契诃夫一眼就把她认出来了。契诃夫挽住她的胳膊,带到一个空无一人的走廊上。 “你知道,我的戏不久就要上演了。” “我知道,《海鸥》。” “那就很仔细地看吧。我要在戏里答复你。可是务必要仔细听,别忘了。” “你要回答我的什么问题呢?” “回答许多问题,务必细心听戏,都记住。”阿维诺娃等待着契诃夫的这个许诺,她不安地等待着这一天……三“看来这就是回答,他从舞台上回答我了:121页,11和12行……”阿维诺娃在心里默诵着这几个数字,“但这个数字跟我刻在表链坠子上的完全不同。 到底是怎样的回答呢?”她焦灼不安地想。回到家里,她找到契诃夫的集子,用颤抖的手,翻到121页,找到那两行: “……可是你为什么那么入神地瞧着我?你喜欢我吗?” 不可理解。什么意思呢?这不是开玩笑吗?她躺到了床上,忽然又爬了起来。闪电似的,脑子里升起了一个念头:“对我的回答,为什么不会在我的书里选出两行呢?”她急忙找到了自己的小说集《幸福的人》,按页码翻到那两行,念道: “年轻的姑娘们不应该去参加假面舞会。” 对了,这才是真正的回答。它确实回答了许多问题:是谁送那表链坠子的,是谁戴着假面的,是谁那样深深地爱着他……一切,所有的一切,他全都知道。她的双眼,噙满了痛苦而又幸福的泪水。 在爱情上,他们没有再前进一步。契诃夫与阿维诺娃很少见面,但一直保持着真挚、亲密的友谊,书信不断。契诃夫在信里指导女作家的写作,坦率地、恳切地指出作品中的缺点与不足,给予温和的、中肯而有益的忠告。这种书信联系,一直保持到契诃夫逝世。契诃夫,19世纪末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情趣隽永、文笔犀利的幽默讽刺大师,短篇小说的巨匠,著名剧作家。他以卓越的讽刺幽默才华为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增添了两个不朽的艺术形象。他的名言“简洁是天才的姊妹”也成为后世作家孜孜追求的座右铭。 他的小说短小精悍,简练朴素,结构紧凑,情节生动,笔调幽默,语言明快,富于音乐节奏感,寓意深刻。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通过幽默可笑的情节进行艺术概括,塑造出完整的典型形象,以此来反映当时的俄国社会。其代表作《变色龙》、《套中人》堪称俄国文学史上精湛而完美的艺术珍品,前者成为见风使舵、善于变相、投机钻营者的代名词;后者成为因循守旧、畏首畏尾、害怕变革者的符号象征。 下面是更详细的简介了: 契诃夫,А.П.(АнтонПавловичЧехов1860~1904)俄国小说家、戏剧家。1860年1月29日生于罗斯托夫省塔甘罗格市。祖父是赎身农奴。父亲曾开设杂货铺,1876年破产,全家迁居莫斯科。但契诃夫只身留在塔甘罗格,靠担任家庭教师以维持生计和继续求学。1879年进莫斯科大学医学系。1884年毕业后在兹威尼哥罗德等地行医,广泛接触平民和了解生活,这对他的文学创作有良好影响。 在19世纪80年代的俄国,反动的书刊检查制度空前严格,庸俗无聊的幽默刊物风靡一时。契诃夫开始创作时常以安东沙·契洪特等笔名向这类杂志(如《蜻蜓》、《断片》)投稿。短篇小说《一封给有学问的友邻的信》(1880)和幽默小品《在长篇、中篇等小说中最常见的是什么?》(1880)是他初期发表的作品。80年代中叶前,他写下大量诙谐的小品和幽默的短篇小说,很多是无甚价值的笑料和趣事,但其中也有一些比较优秀的作品,继承俄罗斯文学的民主主义优良传统,针砭当时社会的丑恶现象,如写卑欺强节的小官吏(《在钉子上》、《一个官员的死》、《胜利者的胜利》,均1883),凌辱弱者的士绅和老爷(《英国女子》1883),见风使舵的奴才骨(《变色龙》,1884),专制制度的卫道士(《普里希别叶夫中士》,1885)。但他迫于生计和缺乏经验,在当时主要只求速成和多产。1886年3月,名作家格里戈罗维奇写信要他尊重自己的才华,他深受启发,开始严肃对待创作。写于1886年的《万卡》、《苦恼》和1888年的《渴睡》,表现了作家对穷苦劳动者的深切同情。1888年问世的著名中篇小说《草原》描绘和歌颂了祖国的大自然,思考农民的命运,表达人民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命名日》(1888)和《公爵夫人》(1889)等暴露了伪善、爱慕虚荣和庸俗等习气。这些作品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方面都有明显进展。但受小资产阶级环境影响的契诃夫在这时不问政治,只“想做一个自由的艺术家”,要有“最最绝对的自由”。他从1886年起为反动文人苏沃林发行的《新时报》撰稿,虽经批评家尼·米哈伊洛夫斯基的劝告,仍同它保持关系。1888年10月,契诃夫获“普希金奖金”半数。这时他已是5部短篇小说集的作者(《梅尔波梅尼的故事》,1884;《五颜六色的故事》,1886;《在昏暗中》,1887;《天真的话》,1887;《短篇小说集》,1888)。声誉和地位的日益增高,使他强烈地意识到自己作为作家的社会责任感,认真地思索人生的目的和创作的意义。他说:“自觉的生活,如果缺乏明确的世界观,就不是生活,而是一种负担,一种可怕的事情。”这种思想形象地表现在中篇小说《没意思的故事》(1889)里。 从这个时期起,契诃夫开始创作戏剧。独幕剧《结婚》(1890)和《论烟草的危害》(1886)、《蠢货》(1888)、《求婚》(1888~1889)、《一个不由自主的悲剧角色》(1889~1890)、《纪念日》(1891~1892)等轻松喜剧在思想内容和喜剧性上接近于他的早期幽默作品。剧本《伊凡诺夫》(1887~1889)批判缺乏坚定信念、经不起生活考验的80年代的“多余的人”。 1890年4月至12月,体弱的契诃夫不辞长途跋涉,去沙皇政府安置苦役犯和流刑犯的库页岛游历,对那里的所有居民、“将近一万个囚徒和移民”逐一进行调查。库页岛之行提高了他的思想觉悟和创作意境。1891年他在一封信里说:“……如果我是文学家,我就需要生活在人民中间……我至少需要一点点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哪怕很少一点点也好。”他开始觉察到,为《新时报》撰稿所带给他的只是“祸害”,终于在1893年同这家刊物断绝关系。他对俄国的专制制度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写出了《库页岛》(1893~1894)和《在流放中》(1892)等作品,而最重要的则是震撼人心的《第六病室》(1892)。这部中篇小说控诉监狱一般的沙皇俄国的阴森可怕,也批判了他自己不久前一度醉心的“勿以暴力抗恶”的托尔斯泰主义。列宁读它后受到强烈的感染,说自己“觉得可怕极了”,以致“在房间里待不住”,“觉得自己好像也被关在‘第六病室’里了”。 在1890至1900年间,契诃夫曾去米兰、威尼斯、维也纳和巴黎等地疗养和游览。从1892年起,他定居在新购置的莫斯科省谢尔普霍夫县的梅里霍沃庄园。1898年,身患严重肺结核病的契诃夫迁居雅尔塔。1901年他同莫斯科艺术剧院的演员奥尔迦·克尼碧尔结婚。在雅尔塔他常与列·托尔斯泰、高尔基、布宁、库普林和列维坦等人会见。 19世纪90年代和20世纪初期是契诃夫创作的全盛时期。当时俄国的解放运动进入无产阶级革命的新阶段。在革命阶级的激昂情绪激荡下学生以及其他居民阶层中间的民主精神渐趋活跃。契诃夫也渐渐克服了不问政治的倾向,积极投入社会活动:1892年在下诺夫哥罗德省和沃罗涅什省赈济饥荒;1892至1893年间在谢尔普霍夫县参加扑灭霍乱的工作;1897年参与人口普查工作;1898年支持法国作家左拉为德雷福斯辩护的正义行动,并因此疏远同苏沃林的关系;1902年为了抗议沙皇当局取消高尔基的科学院名誉院士资格的决定,他和柯罗连科一起放弃在1900年获得的科学院名誉院士称号;1903年他资助为争取民主自由而受迫害的青年学生。他的民主主义立场日益坚定,对社会生活的底奥的观察更为深刻,对酝酿中的革命的预感也日益明朗,从漆黑的现实中渐渐看到隐约的“火光”。他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他强调艺术作品应该有明确的思想(剧本《海鸥》,1896);他在一系列作品里接触到重大的社会问题。例如《农民》(1897)以清醒的现实主义反映了农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贫乏:赤贫、愚昧、落后和野蛮;《在峡谷里》(1900)并描绘了农村资产阶级——富农疯狂地掠夺财富和残忍本性。这些小说对美化农村公社生活的民粹派是有力的反驳。揭露资本主义的主题也见于《女人的王国》(1894)和《三年》(1895)等作品;而《出诊》(1898)则表明资本主义“魔鬼”不仅压榨工人,而且也折磨着工厂主后裔的良心,他们意识到生活没有意义和不合理,因而深深感到抑郁不安。剧本《万尼亚舅舅》(1897)描写没有真正理想和严肃目标的知识分子的可悲命运,他们的正直无私的劳动终成无谓的牺牲。《带狗的女人》(1899)以爱情为题材,暴露庸俗和虚伪,唤起读者“对浑浑噩噩的、半死不活的生活……的厌恶”。《带阁楼的房子》(1896)和《我的一生》(1896)否定80至90年代流行的、用日常工作代替社会斗争的“小事”论,批判自由主义者的渐进论思想,认为需要一种“更强大、更勇敢、更迅速的斗争方式”,要走出日常活动的狭隘圈子,去影响广大群众。他的创作中逐渐响起了“不能再这样生活下去!”的呼声。在《套中人》(1898)里揭示80年代反动力量对社会的压制及他们的保守和虚弱,并鞭挞当时存在的套中人习气。在《醋栗》(1898)和《姚内奇》(1898)里他刻画自私自利、蜷伏于个人幸福小天地的庸人的心灵空虚和堕落,并指出“人所需要的不是三俄尺土地,也不是一座庄园,而是整个地球,整个大自然,在那广大的天地中,人才能尽情发挥他的自由精神的所有品质和特点”。 随着20世纪初社会运动的进一步高涨,契诃夫意识到一场强大的、荡涤一切的“暴风雨”即将降临,社会中的懒惰、冷漠、厌恶劳动等恶习将被一扫而光。他歌颂劳动,希望每个人以自己的工作为美好的未来做准备(《三姊妹》,1900~1901)。在1905年革命的前夕写成的《新娘》(1903)表达了要“把生活翻一个身”、奔赴新生活的渴望。剧本《樱桃园》(1903~1904)展示了贵族的无可避免的没落和由新兴资产阶级所代替的历史过程,同时表现了毅然同过去告别和向往幸福未来的乐观情绪:樱桃园伐木的斧声伴随着“新生活万岁!”的欢呼声。然而由于契诃夫的思想立场从未超越民主主义的范畴,他笔下的新人都不知道创建崭新生活的必由之路,他们渴望的“新生活”始终只是一种朦胧的憧憬。
《契诃夫短篇小说选》契诃夫的舞台,有这个时代一切的痛和期待。今日我就为大家整理了关于契诃夫短篇小说选读书心得范文,欢迎借阅学习,一起来看看吧!
契诃夫短篇小说选读书心得1
此文是经典的契科夫风格,讽刺。讽刺主人公和他身边的人,充满时代性,平民式的幽默下隐藏着对现实的不满和犀利的抨击。也同样令人读了爱不释手并内心自省。
小说的主人公“我”有着鲜明的个性。对于所见的一切都有自己明确的看法,譬如认为自己是一个脾气暴躁的人,认为姑娘,爱情是愚蠢的。可是看看现实呢?“脾气暴躁”是文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可“我”的坏脾气却是一次也未向外人显露过,甚至直到最后莫名其妙同连名字都不知道的姑娘结婚还不发作,不可理喻。这说明“我”在生活中缺乏反抗精神,“我”本身或许以为自己并不缺乏,因为脾气暴躁。可殊不知将所有的坏脾气统统藏于心中才是最大的怯懦。可同时骂“我”又是高傲的,从他对于自己的评价“我”是一个严肃的人,到他的职业——哲学,财政学,还有他那个令人忍俊不禁的论文题,无不如此。这些有的本是优点,可他却硬要把自身的精神强加于人。譬如在日食时,“我”说: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其实他想说的是应该。于是便给每个人安排了任务,却不知道理论科学对于大多数人都是没有吸引力的。从此看出,他对于人性没有足够的了解,只知道以自己的意志为基准。他对于姑娘和爱情的厌恶同样反映了这一点。
接着,便说到了文中一个着重表现的团体— 女人。文中的女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愚蠢、缺乏修养、不自重和脑中只有那无聊到不能被称为爱情的爱情。瓦连卡或是玛宪卡,娜坚卡,是花花绿绿的女人中的典型代表。她自以为是,硬式觉得“我”喜欢她,在约会时极其程式化。还有一点就是不能理解他人,在“我”想趁着日食抓紧工作时,她竟说:“你看看我!”真是莫大的讽刺。这应当是契科夫对于这种层次女性传统道德的缺失不满到极点的体现。
说到这里,再评价一下文中的一些小手法。走过卡烈林家“我”看见一条大狗,使“我”想起了狗税。文中这些小小的幽默都使文章增色不少。
文章中的“我”和女人们站在了两个极端,“我”不近人情,女人们则毫无头脑。作者此文是希望“我”这样的人可以对人性多点理解,而女人们则可以增加自己的修养。总而言之,读契科夫先生的小说,能饭后消遣,更能获益匪浅。
契诃夫短篇小说选读书心得2
在暑假里,我看了一本书,叫《契诃夫短篇小说精选》》,这是一本给予人深思的书。
这本书里一共有三十六篇短篇小说,每一篇都有一个深刻的道理。
在这么多短篇小说里,我最喜欢的就是《凡卡》和《变色龙》。
《凡卡》主要讲了一个叫凡卡的孩子,才九岁就失去了父母,在爷爷那儿生活。但后来却被关到铁匠铺里当学徒。在那里经常受着老板非人的折磨和虐待,可怜的凡卡拼命为老板做事,干活,得到的却是无情的挨打,每天晚上为老板的孩子摇摇篮,睡在过道里,这种生活对一个九岁的孩子来说太残酷了!
《变色龙》讲述的是一件发生在街上的小事。首饰匠赫留金被一只狗咬伤了,奥丘梅洛夫警官在处理这件事。一开始,警官答应要处死这只狗,严惩狗的主人。但一当人群中有人说这是将军家的狗时,警官立刻换了脸色,指责赫留金故意伤狗在先。后来又有人说那不是将军家的狗,警官马上又变了嘴脸,又说要严惩这只狗和它的主人。这只狗的主人到底是谁,人们观点不一,警官的脸色也随之像变色龙似的变来换去。作者通过这样一个猾稽的故事,把讽刺的利刃对准沙皇专制制度,有力地揭露了反动政权爪牙们的无耻和丑恶。
我从这本书得到了许多道理,我很喜欢这本书。
契诃夫短篇小说选读书心得3
契诃夫是世界文坛上一位罕见的艺术家。他的小说经受了百年的时间检验,依然闪耀着独特的艺术光彩。契诃夫的着眼点总是平凡的人的日常生活,他是个描写日常生活中的最平凡事情的现实主义者。但是他从不陷入日常生活的“泥沼”,他对生活素材认真细致地进行“观察、选择”,而在创作过程中又进行“推测、组合”,使生活素材形象化,平平常常的似乎是偶然的现象中揭示出生活的本质。
所以我很喜欢契诃夫的作品。在这本短篇小说选中,我最喜欢的还是其中的《变色龙》,《钉子上》和《万卡》。
《变色龙》告诉了我们:在沙皇俄国将军家中的一条狗比平民百姓还要重要,巡逻官奥楚美洛夫之流在有权势者的家犬前摇尾乞怜,而对老百姓却张牙舞爪,蛮横娇纵。《变色龙》就是契诃夫送给人世的一面镜子,一个警示,在百余年后的今天同样还是有人身上有着“变色龙”的奴性,表里不一;《万卡》可以说是《苦恼》的姐妹篇。都是抒情心理短篇小说。主要写的是:九岁童工的稚真心灵,他的学徒生活的苦楚,他对祖父和家乡的眷恋――这一切在篇幅不大的作品中巧妙地互相穿插和渗透,短短几页字就写出了童工生活中的酸甜苦辣,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短篇小说《钉子上》和《一个文官之死》一样,都展现了但是沙皇俄国在官场上的丑态:强者霸道、倨傲专横,弱者低头哈腰、不敢反抗。臭虫般的切尔维亚科夫以及他的奴才们的心理正是这种官场生活的产物。
读了这本小说选后,我更能体会到当时沙皇俄国官场上的险恶与蛮横,也看清了当时和如今的“变色龙”就是墙头草,哪边是强者就拥护哪边,即使那强者并不是善良的那一方。《契诃夫短篇小说选》给我了很多启迪,让我了解到不少沙皇俄国的当年!
契诃夫短篇小说选读书心得4
在《胖子和瘦子》中,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有两幅画面,一副画面是瘦子带着他的家人在火车站遇到了多年不见的老朋友胖子。就如文中“两位朋友相互亲吻了三次,四目相对,眼泪汪汪。”那样,整个画面中气氛亲切,热烈而又和谐,另一幅画面与前一福就大相经庭了:当胖子说到自己位高权重是,这使刚当上科长的瘦子大吃一惊,瘦子对胖子持着一种敬畏的态度,“哈巴狗”的丑态不仅在瘦子身上有所体现,在他那年仅15岁的儿子身上也体现的淋漓尽致。这里的气氛无疑是紧张的,拘泥的,让人感到沉闷。
通过这两段鲜明的对比,绘制出十九世纪末期俄国社会的世俗图。可是时光流逝,为什阿谀奉承的风气在这个现实社会中依然存在?为什么社会的发展冲不走这恶俗的风气?
可能是:金钱和权力在人们的心中占据着太重太重的位置了,在某些人的眼中,权贵比亲情,比个人尊严更重要。这才有那些为了财产分配,不顾奄奄一息的老人却吵着打官司的子女们;才会有那些为了升官发财,毅然把尊严和正义都踩在脚下,去对上司毕恭毕敬,卑躬屈膝的职员们。读后感·真的,“有钱能使鬼推磨”总结的太精辟了,仅仅七个字便点出了金钱的重要性和它独特的魅力。
用钱买车买房,甚至买命,人们对金钱的欲望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而愈演愈烈,似乎大家被“有钱者,得天下”所洗脑了,而想到达到这种境界,阿谀奉承无疑是一出“方便实用”的“上乘之计”了。
其实,人们心中的嫉妒心理是更大的杀手,它能蒙蔽你的双眼,让你失去理智,从此使你误入歧途,走上一条不归路。因嫉妒而跟风阿谀奉承在社会历史长河中是永保青春的“杀手锏”嫉妒是绚丽魔法,吸引着很多面临抉择的人,载动着百年阿谀奉承的社会现象。
《胖子和瘦子》是讽刺小说的代表,同时也是一面镜子,照射出从前和现在官场的腐败。但从我们了开始,要做“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正人君子。要对趋炎附势说“不”,因为:总有一天你会发现,金钱和权力不是万能的!
契诃夫短篇小说选读书心得5
契诃夫戴着金丝眼镜,像个严肃的教授。在我读他的小说之前,研究了一番作者像,于是有这样的感觉。在我心目中,契诃夫是不会笑的。因为我实在想像不出他笑的时候会是什么模样。这是个在讲坛上口若悬河、而一旦下课后就沉默寡言的执教者。当然,这只是我的猜测。我并没有听过他的课,却经常把他的小说视为遗存下来的无声的讲义。
作家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种是导师型的,另一种是工匠型的。契诃夫毫无疑问属于前者。他引导人关注自身的命运。他自己也是这么做的:把周围的人——譬如19世纪俄罗斯的知识分子,作为解剖的标本。
这肯定跟他本人是学医出身有关。他甚至在莫斯科附近某小镇医院当过一年医生。后来才改行写小说的。他拿着笔的时候,会下意识地当做手术刀——外科大夫的职业习惯,不时流露在他的小说里。就我的阅读记忆而言:所有的小说家中,契诃夫的文笔是最犀利的。
这使我联想到中国的鲁迅。鲁迅也是学医的,并且同样将兴趣由人的生理转向人的心理。鲁迅甚至更直接一点:索性用投枪与匕首,来代替手术刀式的操作 。
契诃夫的含蓄,体现在漫画的氛围里。讽刺的锋芒,被诙谐的外套包裹着。他倾诉了19世纪俄罗斯人的仿徨,却把一声呐喊压抑在嗓眼——如同悬在半空的闷雷。他小说里的场景,天空几乎都是铅色的,似乎在等待着即将到来的裂变。人们说,那是时代造成的阴影。
这种阴影,不仅在契诃夫的作品里蔓延,最终还扩散到他的肺部。他患了较严重的肺病。为此长期在克里米亚休养。契诃夫,一个医生,一个病人,两者结合在一起了。
作为病人的契诃夫,不断地咳血、呻吟,体会到精神与肉体的双重苦闷。作为医生的契诃夫,则以小说为重病的俄罗斯配制了一剂警示的处方。他的文字间弥漫着药的苦涩。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认识“蘸、戳、撇、醺”4个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立柜、生锈、摩平、皮袄、揪着、稀粥、逮住、地址、邮筒、暖炕、圣诞节。 【教学过程 】 一、板书课题并解题。 1.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凡卡”是故事中的人物。本文是以故事中人物名字来命题的。 2.介绍本文的作家。 本文的作者是契诃夫。他是俄国著名的作家。生于1860年,死于1904年。他出身于小商人家庭,1879年进莫斯科大学医学科求学。做过店员也当过医生。他生活在19世纪末期,正是沙皇统治俄国最黑暗的年代。社会动荡不安。他的作品无情地揭露了沙皇统治下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 3.介绍《凡卡》的写作背景。 《凡卡》写于1886年,它反映了沙皇尼古拉三世时,无数破产了的农民被迫流入城市谋生,他们深受剥削之苦,连儿童也不能幸免。契诃夫家的小杂货店里有两个小学徒,就常受他父亲的虐待。他自小了解学徒生活,也同情小学徒的不幸命运,所以《凡卡》这篇小说写得真实感人,也使我们从中看到旧俄时代穷苦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 二、出示要求,课内自学。 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及主要表达方式。 2.理清思路,找准写信的段落,分清每段中信的内容与联想;在找准写信的段落的基础上给课文分段。 3.借助课后思考题,逐段细读,尝试读懂课文。 4.自学生字新词。 三、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 1.看拼音写词语。 2.在正确的读音后面画“√”。 3.理解词语: 摩平:用手轻轻地按着并一下一下地移动弄平。 楦头:制鞋制帽时所用的模型,多用木头制成。 保佑:迷信的人称神力的保护和扶助。 慈悲:慈善和怜悯。 打发:派(出去)。 别墅:在市郊或风景区建造的供休养用的园林住宅。 捉弄:对别人开玩笑或使别人为难。 祷告:教徒或迷信的人向天、神求助。 抽噎:抽吸鼻子,低声哭泣的样子。 卢布:俄国货币单位的名称。 醉醺醺:形容喝醉了酒的样子。 四、听教师范读课文,疏通文章的内容。 1.边听边想:课文写了凡卡什么事? (课文主要写了凡卡给爷爷写信的事。) 2.理清文章的脉络。 以信为线索,课文讲了哪几部分内容?你能试着给课文分段吗? 3.学生汇报分段情况。 (分为三部分:写信前(1—2自然段);写信中(3—15自然段);写信后(6—21自然段) 第一段:圣诞节前夜,凡卡趁老板做礼拜的机会,偷偷地准备写信。 第二段:凡卡写信的内容及联想。 第三段:凡卡写信封,寄信和寄信后所做的梦。 追问:大家能说说分段的依据吗? (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 五、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最令你感动的地方多读几遍。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的内容,了解凡卡悲惨的生活遭遇,体会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领悟文章将作者叙述、信的内容和回忆插叙结合在一起的表达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探寻写作思路,整体感知。 1.回忆:《凡卡》一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课文主要写凡卡写信的事。是按准备写信——写信——写信后的顺序写的。) 2.围绕这件事,你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质疑。 ①凡卡写信的内容是什么? ②凡卡怎么给爷爷写信的? ③凡卡为什么给爷爷写信?为什么希望爷爷带他回村子? ④凡卡写的这封信,爷爷能收得到吗?为什么? 3.默读课文,找找哪儿是作者的叙述?哪儿是凡卡写信的内容?哪儿是写凡卡在写信中所想到的? 二、从信中了解凡卡的生活,体会情感。 1.默读凡卡写信的内容,想想凡卡在信中写了什么? 提示:可根据“他写道”、“接着写下去”、“他继续写道”、“凡卡接着写道”把信的内容分层来理解。 2.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第一层:凡卡思念爷爷;第二层:凡卡在鞋铺受尽折磨;第三层:凡卡受不住了;第四层:凡卡再次哀求爷爷带他回乡下及他对村里人的问候。 3.了解凡卡的悲惨生活。 (1)默读“凡卡在鞋铺受尽折磨”一层,你有什么问题? ①凡卡在鞋铺里受到了怎样的折磨? ②凡卡为什么会受到折磨? (2)自由读有关的内容,你对哪个问题感兴趣?就研究哪个问题。边读边作标记。 (3)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作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写凡卡学徒生活的艰辛①挨打:被老板揪着头发,拖到院子里,拿皮带打;老板娘用鱼嘴戳他的脸,就因为凡卡收拾鱼“从尾巴上弄起”;②挨饿:吃的“简直没有”,③挨冻,而且睡不好。 从这些地方可以体会到凡卡学徒生活的艰辛,命运的悲惨,当时社会的黑暗。 (4)凡卡还受了哪些折磨?为什么?请同学们展开想象,替凡卡说下去。 (5)朗读指导。 一个九岁的孩子担负这么重的劳动,遭受这么多的折磨,怎么忍受得了呢?该怎么读呢? 三、从凡卡的心情中了解凡卡的生活,体会感情。 1.读作者的叙述部分,想想凡卡在写信时,心情是怎样的?有什么变化吗? 2.出示投影:理解重点句子。从重点词中体会凡卡的内心活动。 ①凡卡撇撇嘴,拿脏手背揉揉眼睛,抽噎了一下。 ②他很满意没人打搅他写信,就戴上帽子,连破皮袄都没披,只穿着衬衫,跑到街上去了。 ③过了一个钟头,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 (第1句对凡卡诉说自己受折磨情况后的动作描写,突出表现凡卡极度痛苦的心情。第②句说明凡卡急于要把信寄出去,好让爷爷快点来接他,快点脱离苦海的内心活动。第③句由于写信没有被打搅而满意,寄信也很顺利,心情肯定轻松了许多。所以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 3.再读读这三个句子,把你的体会读出来。 四、感情朗读,深化理解。 老师引读,……凡卡向爷爷诉苦,请求爷爷带他回村……请一位同学读,从他的读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凡卡孤苦无依,受尽折磨,凡卡迫切希望离开这里。) 五、从凡卡的联想中了解凡卡的生活,体会情感。 1.指名读凡卡的联想,围绕凡卡的联想,提几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凡卡联想起什么事?为什么会想起这些?) 2.自由读,在书中寻找答案。 (第一次联想到了爷爷守夜的情形和乡村冬夜的景色。第二次联想到与爷爷砍圣诞树的情景。联想到爷爷,突出了凡卡对爷爷的思念;联想冬夜的景色,说明冬夜充满了快活、欢乐的气氛,这与凡卡的学徒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说明凡卡思念爷爷,思念家乡的一切;联想到爷爷砍圣诞树可以看出爷爷在农村的生活很贫苦,但在凡卡的回忆里是那样的美好、快乐、有趣,说明凡卡在莫斯科生活的孤单与凄凉。 六、研讨本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1.学生讨论。 2.交流汇报。 (1)两段回忆是本文的插叙。这两段联想对凡卡的学徒生活起了对比、反衬作用。 (2)文章细节描写很突出。在文中找找细节描写的句子,读出自己的体会。 (凡卡倾诉自己怎样挨打、挨饿、挨冻、怎样受折磨、三顿饭吃什么都一一写到了。在回忆爷爷守夜时,爷爷是什么样的,怎样守夜、两条狗怎样跟着,砍圣诞树的山林、枞树什么样等细节描写,使人读了仿佛看见了当时的情景,这给人留下了鲜明的印象,深刻感人。) (3)文章还有哪些特点?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说说为什么喜欢。 七、读写。 凡卡睡醒后会发生什么事?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凡卡》结构复杂,教学中可采用扣主线、弃枝叶,确定教学的重点。抓住文中的重点段——凡卡学徒生活的悲惨遭遇。让学生讨论凡卡受尽哪些折磨?为什么挨打?怎么挨打的?进而体会凡卡的非人生活。其次,抓住文中的重点句让学生体会。借助反复的朗读,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进入语言描绘的感情氛围,体验作者的内心世界,达到情感的贯通,把教学推向高潮,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中注意启发学生想象。凡卡给爷爷写的信断断续续,信中出现了许多省略号。在此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把静止的省略号变成实在的生活内容。如:凡卡还受了哪些折磨?为什么?请同学们展开想象,替凡卡说下去。这样的教学设计能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增添悲剧感人的力量。 契诃夫,А.П.(АнтонПавловичЧехов1860~1904)俄国小说家、戏剧家。1860年1月29日生于罗斯托夫省塔甘罗格市。祖父是赎身农奴。父亲曾开设杂货铺,1876年破产,全家迁居莫斯科。但契诃夫只身留在塔甘罗格,靠担任家庭教师以维持生计和继续求学。1879年进莫斯科大学医学系。1884年毕业后在兹威尼哥罗德等地行医,广泛接触平民和了解生活,这对他的文学创作有良好影响。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契诃夫短篇小说选摘抄及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变色龙》
变色龙是契诃夫早期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
在这篇著名的小说里,他以精湛的艺术手法,塑造了一个专横跋扈、欺下媚上、看风使舵的沙皇专制制度走狗的典型形象,把讽刺的利刃对准沙皇专制制度,有力地揭露了反动政权爪牙们的无耻和丑恶。
小说的内容富有喜剧性。
一只小狗咬了金银匠的手指,巡官便来断案。
最突出的是奥楚蔑洛夫这一人物,从他对下属、对百姓的语言中表现他的专横跋扈、作威作福;从他与达官贵人有关的人,甚至狗的语言中暴露他的阿谀奉承、卑劣无耻;从他污秽的谩骂随口喷出来揭开他貌若威严公正里面的粗俗无聊。
同时,作者故意很少写他的外貌神态,令人可以想象:此人在说出这一连串令人难以启齿的语言时,竟然是脸不变色心不跳的常态,由此更突出了这一人物丑恶的嘴脸、卑劣的灵魂。
奥楚蔑洛夫在短短的几分钟内,经历了五次变化。
善变是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征。
作品以善于适应周围物体的颜色,很快地改变肤色的“变色龙”作比喻,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如果狗主是普通百姓,那么他严惩小狗,株连狗主,中饱私囊;如果狗主是将军或将军哥哥,那么他奉承拍马,邀赏请功,威吓百姓。
他的谄媚权贵、欺压百姓的反动本性是永远不变的。
因此,当他不断的自我否定时,他都那么自然而迅速,不知人间还有羞耻事!“变色龙”——奥楚蔑洛夫已经成为一个代名词。
人们经常用“变色龙”这个代名词,来讽刺那些常常在相互对立的观点间变来变去的反动阶级代表人物。
对他们说来,毫无信义原则可言。
万物皆备于我,一切为我所用。
他们这一伙不就是现实生活中的变色龙——奥楚蔑洛夫吗?
《变色龙》是契诃夫早期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
它没有风花雪月的景物描写,也没有曲折离奇的故事安排,作家在描述一个警官偶然审理一件人被狗咬的案情中,只用寥寥几笔,就极其简练、锋利地为我们勾勒出一个灵魂丑恶,面目可憎,看风使舵的沙皇走狗——警官奥楚蔑洛夫的形象,寄寓着一个发人深思的主题。
《变色龙》使我了解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俄国沙皇封建专制独裁统治的黑暗。
理解以奥楚蔑洛夫为代表“变色龙”似的政府官员正是这种黑暗统治的产物。
《苦恼》
《苦恼》是契诃夫短篇小说中的代表作之一,曾被托尔斯泰列为作者的“第一流作品”。
当时,俄国正处于沙皇统治下的黑暗时代。
由于七十年代兴起的“民粹派”采取暗杀手段成功地刺杀了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却未能推翻专制制度,亚历山大三世即位后,变本加厉地镇压革命人民。
革命者成批地被绞死和流放,知识分子中普遍出现绝望情绪。
窒息的政治空气使许多人变得麻木、冷漠,充满庸俗习气。
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更是贫苦不堪。
契诃夫目睹当时社会的黑暗和群众思想的麻木,以深广的忧愤投入创作。
他除了用讽刺的批判的笔触写下了大量揭露社会丑恶的作品外,还写了不少同情受侮辱受损害的小人物形象,用以控诉造成小人物不幸命运的社会的黑暗。
作品由三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即第一自然段,用一个街头即景画面,写车夫姚纳和他的小母马。
姚纳被失去儿子的痛苦折磨得麻木了,小母马也在默默地想心事,他们可怜地伫立在风雪之中,与周围喧哗、熙攘的世界格格不入。
第二部分从“姚纳和他的小马”到“就会呜呜地哭起来”。
这部分是小说的主干,主要写姚纳向人倾吐内心苦恼时的种种遭遇,它包括四个层次:第一层,他拉军人到维堡区去,写军人对他的冷漠;第二层,他拉三个寻欢作乐的青年上巡警去,写青年人根本不听他的苦诉;第三层,他遇到看门人,想跟他攀谈,可看门人指责了他;第四层,他和住处的小伙子诉说,小伙子却蒙头睡着了,写他遇到那么多人,竟没有一个人同情他。
于是他向马诉说他的心里话。
第三部分从“出去看看马吧”到全文结束,描写姚纳只能向马倾诉苦恼,马成了他唯一可以得宽慰的动物。
全篇作品以题记“我拿我的烦恼向谁去诉说”为情节线索,依次写出了姚纳与马各怀苦恼与心事,姚纳向人诉说苦恼的连续失败,向马倾吐内心感情的成功。
所有的情节内容都紧紧围绕着姚纳深怀苦恼倾诉苦恼的动机和行为展开。
首尾互相呼应并形成对照,首尾人与马的关系又与中间部分人与人的关系构成对比,因此全文结构紧密、中心突出,又如行云流水,浑然一体。
这篇描写小人物悲剧命运的忧愤深广之作,读来令人震颤而又耐人寻味。
它的思想内含,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去理解:
第一,作品表现了黑暗现实中的小人物悲惨无援的处境和苦恼。
车夫姚纳身处社会的下层,军人可以向他发脾气,青年们随意取笑漫骂他,扬言“给他一个脖儿拐”边看门人和他的同行都对他的痛苦无动于衷、缺乏同情心。
他的生计也很艰难。
午饭前出来到“黄昏的暗影笼罩金城”,他还没拉到一趟生意;奔波到晚上十点钟,竟然“连买燕麦的钱还没挣到”。
他的遭遇又极其不幸,老婆早已去世,唯一可寄托希望的儿子又新近病逝。
作者真实地刻画了一个地位低下、苦苦挣扎、命运悲惨的小人物形象。
他的不幸,正是当社会压迫的结果。
然而,对姚纳来说,最苦恼的还不是他的现实境遇,而是他的痛苦无处诉说,无人理解和同情,心灵的孤寂和折磨比现实生活的不幸更难以承受。
作者写出了他在浩大无边的苦恼摧残下的内心麻木;他一动不动地任凭风雪的袭击,他无心拒绝不公道的车价,他相信一切都是“上帝的意旨”。
但作为一个活人,他毕竟还有向人倾吐苦恼、与人交流情感的渴望。
然而在偌大的社会中,他却找不到一个关心同情、能分担他的苦恼的人,他只能在马身上实现他那小小的可怜的心愿。
一个小人物孤单寂寞,压抑滞重的心态由此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他的麻木、忍受和不觉悟,既是生活的赐予,也是他无法通过斗争改变自己命运的心灵桎梏。
作者哀其不幸之余,也不无怒其不争的意味。
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昏聩和人与人关系中的自私、冷漠。
作者通过马车夫姚纳一心想倾诉他的苦恼而结果却处处碰壁的情节,写出了现实生活和社会心态的一个缩影。
人们自私自利、麻木不仁、缺乏同情心,人际关系被市侩意识支配,难以沟通感情、互相理解,从而显示出整个社会的黑暗和冷酷无情。
军人与追求享乐的青年对小人物的不幸漠不关心,这里有社会地位的隔膜。
然而,与穷车夫处于同一阶层的看门人和青年车夫也无动于衷,这就更深刻地提示了当时社会人与人关系中的冷漠无情已到了何等地步。
令人窒息的社会氛围终于把姚纳推向小母马,他在对马的倾诉中得到了人间得不到的安慰和同情。
作品凸现了人不如马的昏聩现实。
作者以深沉的感伤和强烈的愤慨,对此加以无情的揭露和否定。
三、抒写了作者自己的无处言说的苦恼心境。
当时,契诃夫正为探求真理不得而苦恼。
他的这种心境,反映在《没意思的故事》的情节之中,也寄寓和流露在姚纳这个形象的塑造上。
在叙述马车夫不幸遭遇和内心苦恼的过程中,尤其在姚纳只得对小母马倾吐悲苦的描写中,作者本人的那种苦闷、悲哀和默默之情是溢于言表的。
题记:“我拿我的烦恼向谁去诉说”?更具有一种自我表白的意味。
小说写道:“那苦恼是浩大的、无边无际的。
要是姚纳的胸裂开,苦恼滚滚地流出来的话,那苦恼仿佛会淹没全世界似的,可是话虽如此,那苦恼偏偏没人看见。
那份苦恼竟包藏在这么渺小的躯壳里,哪怕在大白天举着火把去找也找不到……”这既是客观写实,也是主观移情。
作者在同情小人物命运、抨击社会的黑暗的描绘中,又表现出自己的那种看不到前途和光明的无可奈何的态度,那种还在黑暗中摸索而苦无出路的心境。
一是对比手法的成功运用。
作者在作品中,将“人与人”的关系与“人与马”的关系相对比。
用人的冷漠、自私和不耐烦和小母马“听着,闻闻主人的手”形成强烈的反差,用人的悲苦和小母马的凄苦相对双,形成相互间的一种比衬,更显示出人马相同的悲苦命运。
最后姚纳与马相依为命,更加比照出姚纳牛马般的社会地位和现实处境,具有强烈的震憾人心的力量和催人泪下的艺术效果。
二是用对话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心态。
契诃夫与其他一些俄国作家不同,他笔下的人物对话精当简练,毫无见长罗嗦之感。
人物对话不仅符合特定环境和场合下人物的性格逻辑,而且能恰当地映射出人物此时此景的内心活动。
三个青年的对显示他们寻欢作乐、玩世不恭的性格,姚纳挨了他们一巴掌还说:“嘻嘻!……好有兴致的`几位老爷……”。
内心正转着这样的念头:他们有兴趣和他打玩,大概也有兴趣听他谈谈儿子。
同时,姚纳的对话也反映了他老实巴结、逆来顺受的性格和急于倾诉愁苦的心情。
这对刻画马车夫的性格特征和深层心理状态起了很大作用。
三是富有深刻内涵的细节描写。
俄国著名的现实主义画家列宾曾就契诃夫小说赞叹道:“简直无法理解,从一篇如此简单、平淡、甚至可以说是贫乏的小说中,怎么弄到最后竟会浮现这样不可抗拒的深刻庞大的具有人类意义的思想……我深受震惊,无限神往……您是一位多么了不起的大力士”。
(《契诃夫作品、书信全集》第8卷第92页)这里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以小见大,平淡中见深刻的出色的细节描写。
《苦恼》中没有巨大的场面和引人入胜的曲折情节。
它的整个故事都建立在马车夫想找人倾诉儿子死了这一细节描写上。
但这件日常小事和小人物小小的可怜的心愿却折射出整个社会遭遇和悲剧命运。
小说结尾姚纳对马倾诉衷肠的细节描写,更是强烈地突出和深化了主题,给读者以巨大的震惊和长久的回味。
此外,以二十个戈比坐一趟车既写出了三个青年的耍懒,又刻画出姚纳为苦恼压倒而无心讲价钱;关于“娘儿们”的评价,写出了姚纳轻视妇女的传统思想弱点,以及当时小人物虽孤苦无援,但地位还在妇女之上的社会现实;这些都是内涵深刻而丰富的细节刻画。
《套中人》
是契诃夫短篇小说的代表作。
小说主人公别里科夫是一所中学的希腊语教师,他性格怪僻,思想守旧,行为可卑又可笑。
他惧怕生活中哪怕是极微小的变动,凡是他认为脱离常规、违反法令的事,都使他闷闷不乐。
他还盯梢、告密,全城的人都怕他,十多年来人们一直战战兢兢地过日子。
当有人好心成全他与活泼开朗、爱唱爱笑的瓦连卡的婚事时,他竟忧心忡忡,彻夜难眠,生怕闹出什么乱子来,迟迟不敢求婚。
"自行车事件"后,他被吓得生了大病,不久便一命呜呼。
契诃夫的讽刺小说受到过果戈理的影响,但又有着不同的风格。这是因为他出身贫寒,从小生活在困苦之中,得为生活而奔波;同时,他又有着强烈的抗争精神,自我尊重,并通过自我奋斗而成为著名作家,从而形成了他对当时俄国社会中小市民环境和小市民意识的批判。
最近读到俄国小说家契诃夫的短篇小说选,被字里行间流露的那种犀利与尖锐所震撼,便想着去了解一下19世纪的俄国和这位与欧.亨利,莫泊桑并称世界三大小说家的契诃夫。安东.杜甫洛维奇.契诃夫,俄国小说家与剧作家,应为维持生计而结缘文学创作,与我国文豪鲁迅先生相似,同为学医出身,也正因为此契诃夫积攒了足够的社会阅历和人生冷暖,这为其整个文学生涯提供了足够的素材与情感支持。 契诃夫一生共创作四百多小说,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当属《小官吏之死》,《装在套子里的人》等。契诃夫说过:“简洁是天才的姐妹。”读过他的作品后对于这句话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契诃夫往往通过一个小场景,一个小人物,以简洁明了的笔触勾勒小说的情节,对于人物的塑造往往简单,但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却是真切形象的人生百态,契诃夫笔下语言平静客观,少有主观的情感起伏,却将沙皇统治下俄国底层人民的挣扎,迂腐贵族的麻木,腐朽制度的迫害,深深印刻在了读者心中,让读者思绪万千。情节虽然简单明了,却跌宕起伏,虽无欧.亨利突转笔法的令人惊心与意外,却也令读者的情感与思路百转千回,感慨万千。 契诃夫的文字是极具讽刺性的,这就与“意”产生了联系。契诃夫的讽刺没有一种强烈的刺激感,却是以加大篇幅的犀利语句整体性的抨击一个现象或是一个制度,这使其文字所有的力量持续而有力。如《小官吏之死》中,契诃夫对于小官吏前后荒谬行为的逐笔刻画,以及潜移默化的心理描写,用荒诞情节,抨击了沙皇俄国森严的等级制度,和各官吏灵魂里对于政府制度的奴性和麻木。同时这样的描写也被栩栩如生地展示在《胖子和瘦子》中,瘦子从稍带轻蔑的骄傲到惊愕与谄媚的转换只因为一个“三等文官”,该文中对于两人儿时关系的描写更是增添了文章的讽刺意味,表现出了沙俄社会对于童真,友谊的磨灭与摧毁。说到这就不得不谈谈农奴制改革后的俄国社会。 在俄国受到英法两国入侵后,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推行了农奴制改革,这使俄国逐渐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但处于社会底层的农奴们看似成为了自由人,却在赎地过程中,被政府与贵族榨取了大量资金,但这次改革相当不彻底,俄国依然保留大量的封建残余,正是在这封建落后与资本压迫相交织的时代,俄国社会体现出极致的黑暗。这同时也对俄国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本就是本着为巩固沙皇统治而生的制度,自然毫无民主与民生可言。虽然沙皇被称为农奴的慈父,但这更加显现出以沙皇为首的统治阶级的无耻。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契诃夫用自己的文字表达出对自由的主张,对独立的追求,对于抗争者的支持,对于堕落者的讽刺……托尔斯泰说:“契诃夫是印象派画家,看似无意的一笔,却出现无法取代的艺术效果。”这正是契诃夫的笔触,让我们翻开书卷,走进19世纪的俄国社会,走进契诃夫的精彩人生与细腻情思。
人文学院田洪敏老师在A&HCI期刊《俄罗斯文学》(Русская Литература/ Russian Literature/ Russkaia Literatura)2020年第2期发表学术论文。论文以上海师范大学为独立署名单位,题目是《契诃夫的另一种文学性研究——基于社会史视角》(BehindtheCounter:《OtherLiterature》byAntonChekhovintheContextofSocialHistory ./За прилавком :《Другая литературность 》А.П.Чехова в контексте социальной истории )。《俄罗斯文学》(季刊)创刊于1958年,俄罗斯科学院彼得堡分院负责发行,属于文学历史研究;《俄罗斯文学》是俄语文学研究权威学术刊物,为A&HCI收录,在世界俄语文学研究中保持恒久和严肃的学术地位;期刊影响范围远涉俄罗斯国内外,为世界各高校、图书馆和研究机构收藏和研究。《俄罗斯文学》期刊当下重要任务之一是研究“科学的文学观念”——新阐释,新观点和新成果。特别关注文学与历史关系的再研究,作家传记和文本阐释的新路径,档案史料的发掘等。我国学者曾在该期刊发表书评、会议综述以及译介等论文,田洪敏的《安东·契诃夫另一种文学性研究》是该期刊近年来首次发表中国学者的立论性质长篇论文,论文不仅是契诃夫研究的补充拓展成果,同时也是对1860-1910俄国历史进程研究的有效文章,具有一定的学术影响。论文主体将1880年代契诃夫开始职业写作的十年作为基本档案史料来源,绕过21世纪以来的后现代主义批评视野,回归文学和历史的本体论意识,在科学史料的基础上讨论契诃夫的文学性问题。论文内部逻辑基于百年来契诃夫研究的学术史展开:1 契诃夫的艺术观念;2 契诃夫的宗教观念;3 契诃夫的社会观念。具体来讲,契诃夫是一个自然主义的作家还是现代主义倾向的作家,是一个宗教主义者还是一个怀疑论作家,契诃夫在世界文学进程的研究新方法等。而要解决上述问题首先必须面对的是1861年俄国改革之后至1880年代的历史进程——即俄国地主贵族退却,农民阶层进入历史进程,城市化进程加剧;新阶层形成并且起到主导作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深受契诃夫传记研究者青睐的用以佐证契诃夫“不幸童年”的史料,比如教堂唱诗班,比如父亲经营的以卖外国进口咖啡等物什的小铺子等都应该重新放诸社会史中进行考察。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考察1861改革之后俄国教育风气的转向。农奴出身的父亲对于贵族的羡慕不仅仅是富有,同时因为他们“认字”,可以读书。正是进阶为商人的父亲的坚持,契诃夫在南部港口城市塔甘罗格故乡接受了希腊教育。契诃夫在个体生活和写作中秉持的“平等观念”也是在少年时代已经形成,考入莫斯科大学医学院并且真正行医的经历,导致契诃夫对于自然科学和哲学世界的敏感度居于同时代人前列。同时必须注意到,文学批评在1861年改革之后渐趋职业化,较之19世纪上半叶从事文学批评的人多数是作家的朋友或者是“敌人”,1861年代之后文学批评更加持证,而契诃夫在1880年代开始职业写作的时候就尽可能将自己的作品诉诸所有文学期刊,这也可以解释契诃夫文学批评相对其他作家给后来研究者留下更多的研究空间和史料档案。上述史料的发掘和研究方法都在近年来得到重视。至于契诃夫的市民社会观念(Secular Society)也有更多研究。契诃夫一生经历罗曼王朝最后三代君主,特别是1880-1890年是俄国历史上少有的十年稳定期:没有对外战争,国内经济发展良好,是俄国历史上第一次最大范围打破阶层藩篱的时期,缙绅阶层受到挑战;此间,包括契诃夫的行医实践;1894-1897年期间建立地方委员会;个人出资改造乡村教育;参加1897年全俄人口普查;为饥馑的人和患有霍乱的人募捐。在此背景之下可以思索契诃夫作品中的经济生活描写,虽然这一点历来被研究者所忽略,事实上,俄国商业生活的描写在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中已经出现,虽然其背景不同;1861年改革之后,从事脑力劳动的群体显著增加,1863-1913年俄国人口增加了1,3倍。公务人员,律师,医生和工程师,自由职业者,大学生数量明显增加,国家剧院、出版和工业等新行业需要大量专业人才。同一时期神职人员却很难觅得工作。如果研究契诃夫的小说人物会发现上述新兴阶层无一例外成为契诃夫写作的主人公,进一步来讲1861年之后俄国经济生活的变化甚至影响到了契诃夫的文学观念。至1889年书写来自“环境的人”(человек из среды или обыватель )最终成为契诃夫的艺术原则,至于所有的俄国文学主人公都必须“破坏”现实生活规则才能赢得读者的观念受到契诃夫质疑和摒弃,而这一点也是后来学界对契诃夫作品研究的难点和争议之一。考察19世纪俄罗斯文学的宗教性质必须带有附加条件,如果不研究托尔斯泰个体精神转变便不能考察其作品的宗教性;而屠格涅夫作为叔本华主义者从本质上是无神论者,所以如果讨论契诃夫文学的宗教意识必须结合1880年代之后欧洲哲学、物理学的新发现以及人文学科渴望科学性的愿望带给契诃夫的重要影响,特别是德国新康德主义者威廉·温德尔班关于历史学科的科学性新论同样也影响了契诃夫关于“永恒文学”的思考。论文是写作者在2016年之后将“斯拉夫研究”作为整体性研究的成果和思考之一,论文写作起源于2016年,至2019年在德国洪堡大学斯拉夫学院访学时期最终完成并发表,尚有很多学术问题值得进一步深究。论文受到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中文学科资助。РЛ_2_2020俄罗斯文学2020年第2期(1).pdf徐汇校区:上海市徐汇区桂林路100号 | 奉贤校区:上海市奉贤区海思路100号 联系电话:邮政编码:200234 Copyright © 2014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沪ICP备05052062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50号
没有好想法的话一般先要把他的作品都读一读啊还有一点就是要读一读其他作家关于契诃夫的文章这样可以从名家的角度看看契诃夫
契诃夫的论文 可以和其他的 著名短篇小说家比较 像欧 亨利 福楼拜 或者从历史继承方面 写写 才疏学浅 只能说这些 希望你能写出好的论文!
摘 要:安东・契诃夫一生短暂,著有大量短篇小说经典之作和《樱桃园》、《凡尼亚舅舅》、《海鸥》等不朽的名作。他幼时家境贫寒,没有快乐的童年,早年时期就需要通过写作来维持家庭的生计,在他的作品中,时而快乐,痛苦,时而希望,遗憾,都是契诃夫本人感情的真实流露。本篇论文分析《海鸥》的人物与契诃夫本人的关系,并研究海鸥怎样表达了契诃夫的愿望。安东・契诃夫,俄国主要剧作家和短篇小说大师,世界短篇小说之王之一。他语言精炼,善于透过生活的表层向内部意义进行探索,将人物的隐蔽心理和动机表达的淋漓尽致。他的小说中没有复杂的情节和清晰的解答,只是集中讲诉一些貌似平凡琐碎的故事,可是却反而创造出了一种特别的,令人难以忘怀的或者是抒情氛围及其浓烈的情境。他采用简洁的写作风格,因此被认为是19世纪俄国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杰出代表。他的生命是短暂的,但是他将自己贡献给了文学的发展,他创造了一种新的写作方式,就是通过描写语言来表达人们的内心世界或者是日常生活,同时又没有特定的主要人物。此种写作方式看似无序但是却更贴近我们普通人的现实生活,表达了我们的内心世界。《海鸥》是一部短篇喜剧,主要讲诉了沙皇时代生活在一个大庄园中的年轻人之间的生活和爱。作者将自己写在人物里,每一个人物都与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Terry Wave Lev是Arlkagina的儿子,他有点才华,他想学一些写作的技能但是周围的环境不利于他写作专研,相反还会制约他取得成绩。于是,他将自己与现实生活和人群隔离,专研写作,但是,他的作品因为脱离现实又不能抓住读者的心理,被他的亲生母亲嘲笑。他妒忌他妈妈的情人,Nina的仰慕者,Terry Groves。Nina是一名有活力的女演员,她对生活和爱情都充满憧憬与向往。Terry Wave Lev向Nina表达了爱意但是被拒绝了,导致了Terry Wave Lev自杀。爱情在这部小说中是个笑话。尽管在这部小说中有许多的爱情关系,但是最终都无疾而终。安东・契诃夫创造出Terry Wave Lev的目的在于指出写作应该围绕真实生活,写作灵感应来源于外面的世界和生活。契诃夫的童年时光暗淡,贫穷。是因为童年,以及童年带来的一生的挣扎,那种深入灵魂的困窘[1],使他的作品有种沉重和忧伤。他住在塔甘罗阁,他不喜欢那个地方,因此他想要离开。如果他不离开,他就不会有他需要的创作灵感。因此他创造出Terry Wave Lev这个悲惨人物暗指作家写作应结合现实生活,在这部作品中,契诃夫还描写了其他的职业,如演员,医生,仆人,他仅仅是描绘他们的生活,不做评论。这些职业都与契诃夫息息相关,在现实生活中他不仅仅是一名作家,他还是一名医生。一方面,他医治了很多病人,解除他们的痛苦,另一方面,他又嘲笑这个令人绝望的世界,因为他知道他无法医治人们面对真实生活时所受的创伤。因此他创造了这个滑稽的角色来表达面对现实生活他内心细微的但是柔软的同时又有些阴暗的态度,这些情感都是他亲身经历过的感受,他深感疲惫,却无能为力。在依莱娜・内米洛夫斯基所著的La vie de Tchekhov并由陈剑所译的《契诃夫的一生》中,提到契诃夫作品中用的句子“混合着玩笑、伤感和平静的失望”,“水晶一般的冷漠”[2]。这些感受都被倾注在他的作品中的人物上,如同Terry Wave Lev一样,他的作品不被人理解,反而被母亲嘲笑,周遭环境也无法让他安心写作,加之他的爱情不顺利,没有人理解他,“即使在最亲近他的人当中,也没有一个人曾真正了解他灵魂深处的全部想法”[3],他感到孤独,契诃夫以及Terry Wave Lev的人生和写作是一样的进程:“开头总是满满当当的许诺……中间变得皱巴巴怯生生,到结尾……烟花一场。”[4]契诃夫喜欢写作,但是有一阶段他是在Galygvche的支持下才得以将写作进行下去,是Galygvche给他一些建议和意见,鼓励他继续写作,他才能写的越来越好。Doorn在《海鸥》中是医生,他在医学领域是个天才,很有才华,喜欢艺术,懂得享受生活。他对自然情有独钟,喜欢亲近自然哪怕自然中最偏僻荒凉的角落,对于他而言,也变化万千,生机盎然,所以心情自然很开朗,很乐观,他喜欢自然界中的各种生命,富有同情心。他喜欢唱歌,这让我们想到了契诃夫的童年,他的父亲总是让他和哥哥们在唱诗班为上帝唱赞美诗,Doorn就是契诃夫,他把自己放到了这部戏剧中来描写,Doorn的很多性格特点都是契诃夫的写照,“很不幸,他的朋友太多了;他们总是打算到他这来,但没有人想到付钱。”[5]后来,契诃夫得了肺结核,但是他仍然带病坚持帮助需要他帮助的朋友们,他热爱生活,也愿意做农活,将自己真正的投入到现实生活中去,这为他的写作灵感奠定了基础。戏剧中的Nina是契诃夫妻子Olga的代表,她很漂亮,高贵,整个人又很热情。她给了契诃夫很多力量和年轻的活力,她对生活积极的态度也深深地影响着契诃夫,就如同《海鸥》中的Nina一样,心中有梦想,并且无论现实生活怎样她都能坚持自己的梦想,始终如一的努力生活。Olga是一个戏剧院中的著名演员,在他们结婚后,她并没有放弃这一职业,仍然在舞台上演出,与契诃夫两地分居。契诃夫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了他的Nina,又在作品中创造出了他的Olga,尽管他不喜欢Olga做的这个决定,他也尊重了她的选择。Shamlayv是Solin和Arlkagina的管家,他似乎是契诃夫父亲的代表,他喜欢看戏剧,契诃夫的父亲喜欢唱诗,他俩都很爱财。契诃夫的父亲对契诃夫的影响很大,他这样描写父亲,“宽厚的肩膀,茂密的大胡子,粗糙都双手”[6]满满的都是父爱。他为此创造出了这样有趣的一个角色来怀念他的父亲。在这部作品中还有其他的角色,从上面那几个人物的分析上我们不难看出,每一个人物都是独一无二的,哪个角色都不能被代替,他们是契诃夫本人的写照,也是他身边人物的反应。每个人都过着自己独特的人生,正是这样不同的人生构成了这部戏剧。举个例子, Arlkagina和Terry Groves, Terry Groves和Nina, Nina和Terry Wave Lev, Masia和Terry Wave Lev, 以及Masia和Doorn之间的爱情,可笑的是,没有一对恋人是有情人终成眷属的;而Shamlayv呢,通常都是把注意力放在戏剧上,或者是他养的牲畜上,还有就是关注于生活中细微的小事。此时,契诃夫仿佛是一位看客,他站在别处观看别人的故事。他觉得“生活是乏味的”[7]“所有人都活的愁云惨雾……人生不过就是由丑陋,烦恼以及平庸所构成,相互交叠,接连而至……”[8]。这是契诃夫眼里的世界和生活,渐渐转向平庸
没有好想法的话 一般先要把他的作品都读一读啊 还有一点就是要读一读其他作家关于契诃夫的文章 这样可以从名家的角度看看契诃夫
警官奥楚蔑洛夫穿着新的军大衣,手里拿着个小包,穿过市集的广场。他身后跟着个巡警,生着棕红色头发,端着一个罗筛,上面盛着没收来的醋栗,装得满满的。四下里一片寂静……广场上连人影也没有。小铺和酒店敞开大门,无精打采地面对着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像是一张张饥饿的嘴巴。店门附近连一个乞丐都没有。“你竟敢咬人,该死的东西!”奥楚蔑洛夫忽然听见说话声。“伙计们,别放走它!如今咬人可不行!抓住它!哎哟,……哎哟!” 狗的尖叫声响起来。奥楚蔑洛夫往那边一看,瞧见商人彼楚京的木柴场里窜出来一条狗,用三条腿跑路,不住地回头看。在它身后,有一个人追出来,穿着浆硬的花布衬衫和敞开怀的坎肩。他紧追那条狗,身子往前一探,扑倒在地,抓住那条狗的后腿。紧跟着又传来狗叫声和人喊声:“别放走它!”带着睡意的脸纷纷从小铺里探出来,不久木柴场门口就聚上一群人,象是从地底下钻出来的一样。“仿佛出乱子了,长官!……”巡警说。奥楚蔑洛夫把身子微微往左边一转,迈步往人群那边走过去。在木柴场门口, 他看见上述那个敞开坎肩的人站在那儿,举起右手,伸出一根血淋淋的手指头给那 群人看。他那张半醉的脸上露出这样的神情:“我要揭你的皮,坏蛋!”而且那根手指头本身就象是一面胜利的旗帜。奥楚蔑洛夫认出这个人就是首饰匠赫留金。闹出这场乱子的祸首是一条白毛小猎狗,尖尖的脸,背上有一块黄斑,这时候坐在人群中央的地上,前腿劈开,浑身发抖。它那含泪的眼睛里流露出苦恼和恐惧。“这儿出了什么事?”奥楚蔑洛夫挤到人群中去,问道。 “你在这儿干什么?你干吗竖起手指头?……是谁在嚷?”“我本来走我的路,长官,没招谁没惹谁,……”赫留金凑着空拳头咳嗽,开 口说。“我正跟密特里•密特里奇谈木柴的事,忽然间,这个坏东西无缘无故把我 的手指头咬一口。……请您原谅我,我是个干活的人。……我的活儿是细致的。这得赔我一笔钱才成,因为我要有一个礼拜不能用这个手指头……法律上,长官,也没有这么一条,说是人受了畜生的害就该忍着。……要是人人都遭狗咬,那还不如别在这个世界上活着的好。……”“嗯!……不错……”奥楚蔑洛夫严厉地说,咳嗽着,动了动眉毛。“不错……这是谁家的狗?这种事我不能放过不管。我要拿点颜色出来叫那些放出狗来闯 祸的人看看!现在也该管管不愿意遵守法令的老爷们了!等到罚了款,他,这个混 蛋,才会明白把狗和别的畜生放出来有什么下场!我要给他点厉害瞧瞧……叶尔德林,”警官对巡警说,“你去调查清楚这是谁家的狗,打个报告上来!这条狗得打死才成。不许拖延!这多半是条疯狗。……我问你们:这是谁家的狗?”“这条狗象是日加洛夫将军家的!”人群里有个人说。“日加洛夫将军家的?嗯!……你,叶尔德林,把我身上的大衣脱下来。…… 天好热!大概快要下雨了。……只是有一件事我不懂:它怎么会咬你的?”奥楚蔑洛夫对赫留金说。“难道它够得到你的手指头?它身子矮小,可是你,要知道,长得这么高大! 你这个手指头多半是让小钉子扎破了,后来却异想天开,要人家赔你钱了。你这种人啊……谁都知道是个什么路数!我可知道你们这些鬼东西是什么玩意!”“他,长官,把他的雪茄烟戳到它脸上去,拿它开心。它呢,不肯做傻瓜,就咬了他一口。……他是个荒唐的人,长官!”“你胡说,独眼龙!你什么也看不见,为什么胡说?长官是明白人,看得出来谁说谎,谁象当着上帝的面一样凭良心说话。……我要胡说,就让调解法官审判我好了。他的法律上写得明白。……如今大家都平等了。……不瞒您说……我弟弟 就在当宪兵。……”“少说废话!”“不,这条狗不是将军家的,……”巡警深思地说。“将军家里没有这样的狗。他家里的狗大半是大猎狗。……”“你拿得准吗?”“拿得准,长官。……”“我自己也知道。将军家里的狗都名贵,都是良种,这条狗呢,鬼才知道是什 么东西!毛色不好,模样也不中看,……完全是下贱呸子。……他老人家会养这样的 狗?!你的脑筋上哪儿去了?要是这样的狗在彼得堡或者莫斯科让人碰上,你们知 道会怎样?那儿才不管什么法律不法律,一转眼的工夫就叫它断了气!你,赫留金,受了苦,这件事不能放过不管。……得教训他们一下!是时候了。……”“不过也可能是将军家的狗……”巡警把他的想法说出来。“它脸上又没写 着。……前几天我在他家院子里就见到过这样一条狗。”“没错儿,是将军家的!”人群里有人说。“嗯!……叶尔德林,给我穿上大衣吧。……好像起风了。……怪冷 的。……你带着这条狗到将军家里去一趟,在那儿问一下。……你就说这条狗是我 找着,派你送去的。……你说以后不要把它放到街上来。也许是名贵的狗,要是每个猪崽子都拿雪茄烟戳到它脸上去,要不了多久就能把它作践死。狗是娇嫩的动物 嘛。……你,蠢货,把手放下来!用不着把你那根蠢手指头摆出来!这都怪你自己 不好!……”“将军家的厨师来了,我们来问问他吧。……喂,普洛诃尔!你过来,亲爱 的!你看看这条狗。……是你们家的吗?”“瞎猜!我们那儿从来也没有过这样的狗!”“那就用不着费很多工夫去问了,”奥楚蔑洛夫说。“这是条野狗!用不着多 说了。……既然他说是野狗,那就是野狗。……弄死它算了。”“这条狗不是我们家的,”普洛诃尔继续说。“可这是将军哥哥的狗,他前几 天到我们这儿来了。我们的将军不喜欢这种狗。他老人家的哥哥喜欢。……”“莫非他老人家的哥哥来了?乌拉吉米尔•伊凡尼奇来了?”奥楚蔑洛夫问, 他整个脸上洋溢着动情的笑容。“可了不得,主啊!我还不知道呢!他是要来住一阵吧?”“是来住一阵的。”“哎呀,天!他是惦记弟弟了。……可我还不知道呢!那么这是他老人家的狗?很高兴。……你把它带去吧。……这条小狗怪不错的。……挺伶俐。……一口就把这家伙的手指咬破了!哈哈哈哈!……咦,你干吗发抖?呜呜,……呜呜。……它生气了,小坏蛋,……好一条小狗……”普洛诃尔把狗叫过来,带着它离开了木柴场。……那群人就对着赫留金哈哈大笑。“我早晚要收拾你!”奥楚蔑洛夫对他威胁说,然后把身上的大衣裹一裹紧,继续在市集的广场上巡视
巡逻中的督警奥楚蔑洛夫和随从穿过集市广场时,忽然听见有人在尖声大喊,于是他们朝喧闹的人群走去。原来,金银匠赫留金想用烟蒂去烫一只无家的小狗的鼻于,却被小狗咬了手指。见来了督警,于是便向他告状。一开始,督警奥楚蔑洛夫很是公正和严历,“好的……是谁家的狗?我不会袖手不管。”大声斥骂养狗的人,并要把小狗处死;当听到有人说这好像是日加洛夫将军家的狗时,他立即改变态度,“莫非它够得着你的手指头?它一点点大,你却是个彪形大汉!”并警告赫留金不要玩花样,说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时,他的随从说,好像这不是将军家的狗.他又开始“复色”,说“这样的小贱种,怎么会是将军养的”,说是该对“它进行惩罚的时候了。但又有人说好像在将军家看到这条狗时,他又说:“赫留金你这个笨蛋,都是你自己惹的祸!”他一变再变,当最后从将军家厨师口中得知这是将军的狗时,他马上大声赞扬小狗是“灵巧的”,“张嘴就咬了这家伙的小指头”。处置完“事件”,他对赫留金说:“我还会来收拾你的!”又继续巡逻了。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契科夫短篇小说读后感(通用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读了一周契科夫的短篇小说,有很大的感触。
以前在考试中,常常会遇到契科夫的小说作为阅读,每当那时,总会很开心,相对那些抒情文的分析,契科夫带有浓重批判色彩的小说,要容易得多。但往往做到题目,错误却会一个接着一个。契科夫的小说,有太多的伏笔,在考试的紧张气氛中,根本是来不及去细想,体会的。往往是很简短的一句话,也透露出一个个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记得在书中导读部分曾介绍道,被誉为“英国契科夫”的卡特琳曼斯菲尔德在给丈夫的一封信中说:“我愿意将莫泊桑的全部作品换取契科夫的一个短篇小说。”由此也可以看出,契科夫的小说有多么经典。
契科夫的每篇文章,都能从最平常的现象中揭示生活的本质,揭示出社会的腐朽与黑暗。
正如很多人对他的评价:无论是作为一个作家,还是作为一个历史人物,契科夫的成长和发展道路都是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他的作品的社会艺术价值是永远不可磨灭的。
看一篇契科夫的小说花不了多少时间,却一定会带给你久久的震撼。
《变色龙》是契诃夫最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很短的篇幅,却活灵活现地描写了一个俄—国沙皇时期的小警官奥丘梅洛夫,在处理一起狗咬人的事件时,前后五次因为对狗的主人的不同猜测而不断地发生变化,活脱脱地刻画了一个权势奴才的形象。作者不动声色、不加议论的描写,通过人物的自我表演,自我暴露,在前后矛盾丑态百出中,进行了淋漓尽致地讽刺和严峻无情的鞭笞。
《套中人》也是契诃夫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作品的主人公别里科夫是一个中学教员,但却是一个落后、保守、维护一切旧制度的守旧派典型人物。小说描写了别里科夫性情孤僻,胆小怕事,甚至晴天也要带上雨伞,套上雨鞋,把头缩进大衣的领子里,极力想用一层坚硬的壳把自己包裹起来,拒绝与外界接触,拒绝接受新生事物。最后悲惨地躺在棺材里才找到自己理想的归宿。套中人是俄罗斯19世纪末大革命来临前某些知识分子思想状况和精神面貌的真实写照,作者通过批判现实主义的笔触,写出了“套中人”的可悲而又不值得同情的下常
欧·亨利的全部小说创作,一言以蔽之,它的体现了作家对健康人性与健康社会的强烈向往与追求,并有着鲜明而真实的时代印记。
它歌颂着小人物在生存中美好善良、相濡以沫的淳朴风格,尽管不无苍凉的苦笑;它揭露着那些“社会宠儿”的骄奢淫逸、尔虞我诈、寡廉鲜耻的卑劣本质,虽然表面上轻松乃至调侃;它怒斥着社会的丑恶黑暗却以“鬼脸”戏谑;它赞美着草原牧场上健美彪悍的生命体现,又暗中不无“逝者如斯”的调叹。
如果我说,读书是比谈恋爱还重要的一件事,相信很多人都会嗤之以鼻,不相信,也绝不会附和。这我很清楚,毕竟现在是知识爆炸的时代,想要什么方面的东西,手指在键盘上来回一敲,按一回车,就会出来几百上千条信息供你使用。网络时代最大的方便就是提供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分享的平台,供我们索取信息,使用信息。但是我对这样的东西抱着一种成见式的看法,我觉得无论信息太多,都是别人的看法,都带有不确定性和不可靠性,任何的东西只有你处身其中,真实感受了,写出来的才能表达自己的情感。那些网上的一条条的信息,都长的太像了。不可能有和你意见完全相同的看法存在。因为你是你,他们是他们。生活中连交集都没有,又怎么会有共鸣的想法。自己的想法是什么,需要你自己去不断探索,从阅读中找到自己的真实想法。契诃夫作为世界级短篇小说巨匠,其作品至今仍然有其巨大意义。这种意义绝不仅仅是对人类文化的一种传承那么简单,如果真是那样,完全可以将这套书束之高阁,放到醒目的书柜陈列室里,供人崇拜了。是的,它完全不具备这样一种性质,就因为他是契诃夫,不是别的任何一个人。最早接触到这位俄国作家的作品,可能是来自于语文课本上。那贫苦的万卡,乡间少年,伏在桌上给远在乡下的爷爷写信,写那封无论如何都收不到的乡下爷爷收的信。感动我的地方不在于结尾这神来一笔,而更多的是万卡信中对乡下时光的美好回忆,是的,每个人一生中都有这样的回忆,连大文豪鲁迅先生都有回忆起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时的幸福,还有萧红小说中的后花园,美的让人向往。当一个人在城市中生活时,最易感受到孤独无助和彷徨。这种感觉就像是一把钝刀嵌入到肉中,一点一点钻心地痛。你想进入其中,但是总有一种排斥力清醒地告诉你,你不属于其中,再挣扎也没有用。绝望地生活,直到最后沉沦。就是这样一篇短短的小说,吸引了我,但当时限于环境,我无法找到更多的契诃夫的作品来看,我也无法理解那作品背后所包含的孤独的感受。今天我理解了,不是突然想通了,而是因为我成为了另一个万卡,一个时刻想念故乡却又无法回去的“打工族”。我不知道自己将来会怎么样,是像祥子一样沉沦,什么都无所谓,还是像万卡一样,在梦里回到了爷爷的身边。在大学期间,我有幸能借到契诃夫的小说集,但当时的我却无暇细读,细品,只能说是蜻蜓点水式的过了一遍,没有太多的印象,也没有太多的感触,因为那时的我处于迷茫状态。后来也曾买了两本选集,闲暇时就翻看一下。但是我一直在想着能有自己的一套契诃夫,因为他驾驭文字的独特魅力,因为翻译家汝龙的字字珠玑式的翻译,将一切的契诃夫译本统统打败了。中国自五四运动以来,开始大量引起西方图书,尤其是对于俄国书籍更是掀起一股狂潮,可以说是情有独钟吧。当代翻译家虽然也有好作品,但我却执拗地认为,那些只是在没有老翻译家作品时的一种缓冲地带,是一种让人无奈的选择。就像你拿到的西游记不是吴承恩的作品一样的.感受。这种感受是先入为主的,而中国老翻译家们承担的就是世界文化的桥梁,有了他们这些神一样的存在,才能让我们在这个多元多样的时代里有个唯一的选择。契诃夫是世界的契诃夫,也是我一个人的契诃夫。当看到这套书终于到我手中时,心中的激动真是无以言表。深绿色的封皮,简单的设计,却往往更能打动我。千秋万岁功,也只有人民文学出版社和上海译文出版社在做这样的公益事业了。它们将沉甸甸的作品交到我们手中的时候,给人的感觉是请放心阅读的轻快,是一种承载历史直面人生的沉重的体验。相对来说,我更喜欢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外文图书和国文图书,更喜欢去与那些老翻译家们交流,交谈。从他们的作品中去揣测更深更广的东西和内容。现在有好多人习惯于用电子书阅读,但我更倾向于读纸书,电子书给人的感觉始终是慢慢的商业化气息的充斥,尽管我有时也读电子书,用我的手机,但是我更不会放下的是纸书,真正的图书阅读的快感。电子书阅读给人的感觉是娱乐式的,看过了就过了,印象不深刻,而纸书是一种你面对作品的阅读方式,他的描写,他的某句刻意的用语,更能让你体会,让我感动。将读书与恋爱相比虽然显得不伦不类,但是我觉得读书依然要更重要,因为从书中你得到的是更为宽广的人生体验,是生命中那些不曾有过的经历,别人写出了这样的经历,那你就体验到了这样的生活。而其他的一切,包括你自己的生活,则是一种局限性的感受。这种感受虽然亲切,但更让人感到压抑,或者天天上班下班,沿着平常人的轨迹走完一生的直线,没有惊心动魄,也没有海阔天空。或者回到柴米油盐的日常小日子,平平淡淡,如白开水一样的一生,自己想想也觉得了无生趣。生活需要点缀,需要回忆,需要重温,而图书就是你穿越时空、回到过去的月光宝盒,将你引入一个变幻的世界,一个乡下少年的世界。这世界虽然简单,但有多少次,你曾经在梦里回到了这个世界中。契诃夫的小说以中短篇居多,这样的一些作品能成就这样一个巨匠,可见无论什么东西,只要自己喜欢并坚持到底,就一定会有希望,就一定会充满了梦想。
第一次接触到的契诃夫作品是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材中的《万卡》,记得授课老师只是将其作为一个故事来讲解,并没有向当时的社会环境方面做延伸,讲到结尾时,老师留了一个问题让我们思考:万卡的爷爷能否收到这封信呢?停留在记忆中的想法是否定的(现在也是);到了中学时期,陆续地接触到了作者的其他类作品,如《变色龙》、《胖子与瘦子》、《装在套子里的人》,开始被作者充满巧妙讽刺的作品风格所吸引,作者笔下所描述的,似乎是一个混乱无比的世界,里面充满言行举止分外奇怪的人,这群人往往是麻木的,但在特定场合又会展现出无与伦比的活力,令人不解。
系统性地读完作者小说全集后, 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社会很多阶层都不幸福!从农民(农奴)、乡绅、小市民到社会中层权贵,各有各的苦,当然,安于现状、无所追求的人除外。等级森严的阶层划分,扭曲了人们的价值取向和社交关系,就像胖子和瘦子两位同学相遇的场景,低人一等的自我认知是基于职位的品衔;小职员的死是一个极大的讽刺,不同于现在被明码标价的社会,作者笔下是一个每个人都被画好活动圈子的社会,一个再平常不过的无心之举所引发的担忧和焦虑被无限放大,足见跨阶层所引发的恐惧是多么大;一条狗的命运,在变色龙一样的警官口中往复变幻,仿佛是个笑话;前往第六病室结交有趣灵魂的医师,却因这种打破固有阶层隔阂的大胆尝试而被人误解,这样一个曾经安于现状准时喝茶、看书、喝啤酒的人被四周的庸俗和虚伪压得喘不过气,阶层的枷锁牢牢地拷着每个人,个体觉醒后的挣扎只是徒劳;知识分子们在得知假面百万富翁身份前后的态度转变,岂止媚俗二字?列车长向媒婆求婚的一幕,简直是给了那些赞美爱情的人们一记响亮的耳光,暗示着阶层身份认同感高于其他一切;幻想彩票中奖引发一对夫妻产生的现实落差令人啼笑皆非;《农民》中所刻画的底层人们,默默忍受着压榨,悲惨的阶层命运令人唏嘘;《跳来跳去的女人》中的主人翁是包法利夫人这一经典形象的缩影,即梦幻般的绝对绝对情感在赤裸裸的现实面前无所依附;《未婚夫和爸爸》精彩对话的背后是苟且偷安风气的盛行,《姚内奇》中的主人翁在表白失败后一步步地走向自我麻醉,伴随他左右的只剩下空虚;《窝囊》中的女家教面临雇主的百般刁难和克扣,基于更不堪的经历,在意外转折之前依旧选择妥协,虽以“在这个世界上,做一个强者可真容易啊!”来结尾,但语气中的无奈一览无遗;《相识的男人》则是对虚荣至上这一行为进行批判,即虚荣只是暂时的,失去虚荣依赖的基础,什么都不会剩下;复活节值班的九品文官小人物,发牢骚的最终结果就是自己注定无法摆脱当前可怜无望的现状;《新娘》中的娜佳,正如巴金笔下的觉醒女性觉英,在远方亲戚的帮助下逃离家长制的家庭环境,在新的环境中自由呼吸;《演说家》中的扎波伊金将“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无耻功力发挥到了极致;《预谋犯》中的丹尼斯在法庭上的可笑言论是对社会改良主义的极大讽刺;催眠表演会上的交易,是金钱至上的充分表现······
某种程度上来讲,在鲁迅的部分作品中可以看到契诃夫的影子,两人笔下是不同国度的悲剧人物,且都以冷峻的态度进行批判,但不同的是,鲁迅的作品中始终弥漫着淡淡的悲哀和绝望,而契诃夫的作品,则是以幽默式讽刺的方式来塑造角色,这也是其作品引人入胜的原因之一;除此之外,契诃夫在作品中对背景环境的描写篇幅虽短,但文笔优美,且与人物的心理活动契合得当,所以短短的一篇小说可谓“五脏俱全”!
个人感觉契诃夫作品的伟大之处,就在于让人重新认识短篇小说!
如果只看早期作品,大概会得出契诃夫也就个谐星,会讽刺,很机灵。
从《猎手》开始,虽然绿草艳阳依旧,先验的哀伤,不安定的挣扎以及宿命的隐忧逐渐展现。主人公或清楚或不清楚自身目的和定位,但都自己走出条路来,不论是事先预料到的或正在经历的厌恶、痛苦还是对偶得的幸福新鲜感的惊喜都是顺其自然,理所当然的,但这明摆着的现实别具忧郁气质,触及灵魂边界。但哀而不伤。
然后是更明显更深沉的痛苦,以《苦恼》、《万卡》为代表,尤记得小学课本上《万卡》这篇,该作品表现的痛苦本就远超超小学生承受范围,老师还煞有介事的逼问“同学们,你们说爷爷究竟收没收到万卡的信?”绝对是残忍的教育。
间或出现的爱情小品真让人眼前一亮,其中《玩笑》最为动人,纯粹,喜悦,如此忧伤,又如此明丽,真是“抒情诗一样美丽”。此外《薇罗奇卡》、《别人的不幸》、《带阁楼的房子》中刻画的女性形象十分出色,犹豫不决的、聪慧的、煎熬着的都透出执着与智慧的美德,有着独有的忧伤,浪漫堪称隽永。
契诃夫小说中的现代性很值得研究。《灯火》、《第六病室》等作品明显的有对荒诞之感、不可知的描写,契诃夫的荒诞有觉醒前的朦胧,其成因也与后现代小说中不同,但对这种感觉困境的刻画确实是明晰且意味深长的,景物、叙述方式的选取使困惑有距离感、纵深感,更显忧郁与难解。非常喜欢《第六病室》,十分精妙,医生安德烈与精神病人伊万的几段对话考究蕴含形而上的智慧,又表达得如此诚恳。安德烈的身份转换也是意料之中但很难受。
伍尔夫说契诃夫和陀思妥耶夫斯基都写灵魂,确实是这样的,契诃夫的灵魂更亲切带甜蜜的忧伤。
警官奥楚蔑洛夫穿着新的军大衣,手里拿着个小包,穿过市集的广场。他身后跟着个巡警,生着棕红色头发,端着一个罗筛,上面盛着没收来的醋栗,装得满满的。四下里一片寂静……广场上连人影也没有。小铺和酒店敞开大门,无精打采地面对着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像是一张张饥饿的嘴巴。店门附近连一个乞丐都没有。“你竟敢咬人,该死的东西!”奥楚蔑洛夫忽然听见说话声。“伙计们,别放走它!如今咬人锭不行!抓住它!哎哟,……哎哟!” 狗的尖叫声响起来。奥楚蔑洛夫往那边一看,瞧见商人彼楚京的木柴场里窜出来一条狗,用三条腿跑路,不住地回头看。在它身后,有一个人追出来,穿着浆硬的花布衬衫和敞开怀的坎肩。他紧追那条狗,身子往前一探,扑倒在地,抓住那条狗的后腿。紧跟着又传来狗叫声和人喊声:“别放走它!”带着睡意的脸纷纷从小铺里探出来,不久木柴场门口就聚上一群人,象是从地底下钻出来的一样。“仿佛出乱子了,长官!……”巡警说。奥楚蔑洛夫把身子微微往左边一转,迈步往人群那边走过去。在木柴场门口, 他看见上述那个敞开坎肩的人站在那儿,举起右手,伸出一根血淋淋的手指头给那 群人看。他那张半醉的脸上露出这样的神情:“我要揭你的皮,坏蛋!”而且那根手指头本身就象是一面胜利的旗帜。奥楚蔑洛夫认出这个人就是首饰匠赫留金。闹出这场乱子的祸首是一条白毛小猎狗,尖尖的脸,背上有一块黄斑,这时候坐在人群中央的地上,前腿劈开,浑身发抖。它那含泪的眼睛里流露出苦恼和恐惧。“这儿出了什么事?”奥楚蔑洛夫挤到人群中去,问道。 “你在这儿干什么?你干吗竖起手指头?……是谁在嚷?”“我本来走我的路,长官,没招谁没惹谁,……”赫留金凑着空拳头咳嗽,开 口说。“我正跟密特里•密特里奇谈木柴的事,忽然间,这个坏东西无缘无故把我 的手指头咬一口。……请您原谅我,我是个干活的人。……我的活儿是细致的。这得赔我一笔钱才成,因为我要有一个礼拜不能用这个手指头……法律上,长官,也没有这么一条,说是人受了畜生的害就该忍着。……要是人人都遭狗咬,那还不如别在这个世界上活着的好。……”“嗯!……不错……”奥楚蔑洛夫严厉地说,咳嗽着,动了动眉毛。“不错……这是谁家的狗?这种事我不能放过不管。我要拿点颜色出来叫那些放出狗来闯 祸的人看看!现在也该管管不愿意遵守法令的老爷们了!等到罚了款,他,这个混 蛋,才会明白把狗和别的畜生放出来有什么下场!我要给他点厉害瞧瞧……叶尔德林,”警官对巡警说,“你去调查清楚这是谁家的狗,打个报告上来!这条狗得打死才成。不许拖延!这多半是条疯狗。……我问你们:这是谁家的狗?”“这条狗象是日加洛夫将军家的!”人群里有个人说。“日加洛夫将军家的?嗯!……你,叶尔德林,把我身上的大衣脱下来。…… 天好热!大概快要下雨了。……只是有一件事我不懂:它怎么会咬你的?”奥楚蔑洛夫对赫留金说。“难道它够得到你的手指头?它身子矮小,可是你,要知道,长得这么高大! 你这个手指头多半是让小钉子扎破了,后来却异想天开,要人家赔你钱了。你这种人啊……谁都知道是个什么路数!我可知道你们这些鬼东西是什么玩意!”“他,长官,把他的雪茄烟戳到它脸上去,拿它开心。它呢,不肯做傻瓜,就咬了他一口。……他是个荒唐的人,长官!”“你胡说,独眼龙!你什么也看不见,为什么胡说?长官是明白人,看得出来谁说谎,谁象当着上帝的面一样凭良心说话。……我要胡说,就让调解法官审判我好了。他的法律上写得明白。……如今大家都平等了。……不瞒您说……我弟弟 就在当宪兵。……”“少说废话!”“不,这条狗不是将军......
《变色龙》通过人物如同变色龙似的不断变化态度的细节描写,有力地嘲讽了沙皇专制制度下封建卫道士的卑躬屈膝的嘴脸。
小说运用社会环境描写。烘托了冷清、凄凉、人情冷漠、势利的社会氛围,这正是军警宪兵当道的沙皇统治的真实写照。多次运用细节描写,形象具体地凸现了警察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征。揭露了沙皇统治的社会黑暗。本文最突出的特点是对话描写。它通过个性化的语言,鲜明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具有十分强烈的讽刺效果。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变色龙》作于1884年,作品发表前,正是在俄国民意党人刺杀亚历山大二世(1881)之后,亚历山大三世一上台,在竭力强化警察统治的同时,也搞了一些掩人耳目的法令,给残暴的专制主义蒙上一层面纱。1880年成立的治安最高委员会头目洛雷斯·麦里可夫后来当上了内务大臣,这是一个典型的两面派,人民称他为“狼嘴狐尾”。
这时的警察再不是果戈理时代随意用拳头揍人的警棍了,而是打着遵守法令的官腔,干着献媚邀功的勾当。契诃夫刻画的警官奥楚蔑洛夫正是沙皇专制警察统治的化身。因此,这篇作品讽刺、揭露的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孤立的警察,是那个崇拜官爵的俄国社会,是那个穷凶极恶的沙皇专制主义。
《变色龙》是俄国作家契诃夫早期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通过人物如同变色龙似的不断变化态度的细节描写,有力地嘲讽了沙皇专制制度下封建卫道士的卑躬屈膝的嘴脸。
《变色龙》通过人物的自我表演,随机应变,塑造了一个溜须拍马、谄上欺下、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奥楚蔑洛夫的形象。小说的题目《变色龙》和主人公的名字“奥楚蔑洛夫”起得准确、巧妙、新颖、形象。它们同文章的主题思想有着内在联系,具有深刻的讽刺和象征意义。变色龙是蜥蜴类的一种,能随时改变皮肤的颜色,以适应环境的需要。俄文“变色龙”也可译为易变心的人。作者借此强调主人公善变的性格特征。主人公的名字“奥楚蔑洛夫”是音译,意译就是呆傻、疯癫的意思,作者借此来讽刺、嘲笑和否定奥楚蔑洛夫这类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和意义。这个警官的唯一技能就是善变,但是万变不离其宗,那就是甘心情愿当统治阶级的看家狗,使人不仅感到可笑,而且还感到可恨。尽管他自作聪明,但实际上却是个毫无价值的混蛋。他的存在只能造成是非的颠倒和对公理的损害。
巡逻中的督警奥楚蔑洛夫和随从穿过集市广场时,忽然听见有人在尖声大喊,于是他们朝喧闹的人群走去。原来,金银匠赫留金想用烟蒂去烫一只无家的小狗的鼻子,却被小狗咬了手指。见来了督警,于是便向他告状。一开始,督警奥楚蔑洛夫很是公正和严厉,“好的……是谁家的狗?我不会袖手不管。”大声斥骂养狗的人,并要把小狗处死;当听到有人说这好像是日加洛夫将军家的狗时,他立即改变态度,“莫非它够得着你的手指头?它一点点大,你却是个彪形大汉!”并警告赫留金不要玩花样,说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时,他的随从说,好像这不是将军家的狗.他又开始“复色”,说“这样的小贱种,怎么会是将军养的”,说是该对“它进行惩罚的时候了。但又有人说好像在将军家看到这条狗时,他又说:“赫留金你这个笨蛋,都是你自己惹的祸!”他一变再变,当最后从将军家厨师口中得知这是将军哥哥的狗时,他马上大声赞扬小狗是“灵巧的”,“张嘴就咬了这家伙的小指头”。处置完“事件”,他对赫留金说:“我还会来收拾你的!”又继续巡逻了。
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俄国作家,剧作家。契诃夫的小说紧凑精炼,言简意赅,给读者以独立思考的余地。其剧作对19世纪戏剧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坚持现实主义传统,注重描写俄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塑造具有典型性格的小人物,借此真实反映出当时俄国社会的状况。他的作品的两大特征是对丑恶现象的嘲笑与对贫苦人民的深切的同情,并且其作品无情地揭露了沙皇统治下的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的丑恶现象。契诃夫被认为是19世纪末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
小说运用社会环境描写。烘托了冷清、凄凉的社会氛围,这正是军警宪兵当道的沙皇统治的真实写照。多次运用细节描写,形象具体地凸现了警察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征。揭露了沙皇统治的社会黑暗。本文最突出的特点是对话描写。它通过个性化的语言,鲜明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具有十分强烈的讽刺效果。1 用人物自己的话讽刺自己 小说《变色龙》用奥楚蔑洛夫的话讽刺奥楚蔑洛夫自己。在不知道是谁的狗的时候,奥楚蔑洛夫说:“这多半是条疯狗”;有人说是将军家的狗的时候,奥楚蔑洛夫说:“说不定这是条名贵的狗”。巡警说这不是将军家的狗时,奥楚蔑洛夫说:“将军家里都是些名贵的、纯种的狗;这条狗呢,鬼才知道是什么玩意儿!毛色既不好,模样也不中看,完全是个下贱胚子”;巡警又说说不定这就是将军家的狗时,他说:“你把这条狗带到将军家里去,问问清楚。就说这狗是我找着,派人送去的……狗是娇贵的动物”;当厨师说不是将军家的狗时,奥楚蔑洛夫说:“这是条野狗,弄死它算了”;厨师证实是将军哥哥的狗时,他又说:“呜呜……呜呜……这坏蛋生气了……好一条小狗……”。 不仅如此,作者还为奥楚蔑洛夫精心设计了美化自己、炫耀自己的语言来嘲讽、奚落奥楚蔑洛夫自己。 在故事的开始,奥楚蔑洛夫挤进人群,大声嚷嚷道:“这儿到底出了什么事?”“你在这儿干什么?你究竟为什么举着那个手指头?……谁在嚷?”一个小小的警官,摆出大官的架势,好不令人发笑! “ 他哥哥来啦?是乌拉吉米尔·伊凡尼奇吗?”“哎呀,天!我还不知道呢!他是上这儿来住一阵就走吗?”垂涎欲滴,极力抬高自己的身价,仿佛他与将军是至亲好友一般,不然他怎么对将军、将军的哥哥这般清楚呢?其实,那个将军知道奥楚蔑洛夫是老几。在将军的眼里,他恐怕连那个小猎狗也不如啊!听着奥楚蔑洛夫不知羞耻的这些话,我们会从鼻孔里发出笑声来。 2.生动的对话 “言者心之声”。按照生活逻辑,把对话写的符合各样人物的阶级地位和性格特征,这是刻画人物,展示他们内心世界的重要手段。契诃夫是中外闻名的文学语言大师。他的《变色龙》不在人物外貌的描绘和景物的铺陈上见长,而主要是以人物对话的生动取胜的。作家的独到之处,是能深入到人物的内心;而内心世界的显示,又决不依仗作家的声明,却是用人物对话,让他自己去表露。我们试看这几句话:“你把这条狗带到将军家里去,问问清楚。就说这条狗是我找着,派人送上的……”这里警官的言外之意,无须多加发明,不是就能猜想得到的吗?!契诃夫只用三言两语,就使一个内心世界卑鄙肮脏,奴气十足的走狗形象,跃然呈现在我们眼前。请再看,警官在厨师证实小狗是将军哥哥的时候,又是这样说:“哎呀,天……他是惦记他的兄弟了……可我还不知道呢!这么说,这是他老人家的狗?高兴得很……”对话是这样平平常常,却又显得多么生动、犀利。它不是入木三分地把一个善于自我解嘲,善用甜言蜜语、善作拍马奉承的走狗形象,活脱脱地表现出来了吗?! 3 以语言表现人物的个性 以语言描写表现人物的个性是本文写作上的显著特点。最突出的是奥楚蔑洛夫这一人物,从他对下属、对百姓的语言中表现他的专横跋扈、作威作福;从他与达官贵人有关的人,甚至狗的语言中暴露他的阿谀奉承、卑劣无耻;从他污秽的谩骂随口喷出来揭开他貌若威严公正里面的粗俗无聊。同时,作者故意很少写他的外貌神态,令人可以想象:此人在说出这一连串令人难以启齿的语言时,竟然是脸不变色心不跳的常态,由此更突出了这一人物丑恶的嘴脸、卑劣的灵魂。 4. 个性化的语言 个性化的语言是表现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变色龙》中的人物语言是高度个性化的。“变色龙”奥楚蔑洛夫是个沙皇警犬,因此他的语言具有骄横和谄上欺下的特点。他对老百姓大逞威风,专横跋扈,对大官僚则奴颜婢膝、趋炎附势。在这两种特点的统一中表现出他的厚颜无耻。赫留金的语言也是个性化的。他既是一个庸俗的小市民,又是一个有所恳求的“小人物”。他的语言完全符合他的性格。他向巡官申诉的那一段著名的话,是相当出色的,形象地反映出他的粗俗鄙陋、虚荣夸张、逢迎官长和想趁机捞一把的特点,这一段申诉和下面一段辩词(骂“独眼鬼”那一段),把这个小市民的性格活龙活现地表现出来了。 细节描写对于刻画人物的作用 文中写奥楚蔑洛夫穿脱大衣的细节的作用:表现了奥楚蔑洛夫内心的恐慌,他借用大衣掩饰自己的恐慌,写出他变化的丑恶,色厉内荏,见风使舵! 小说一开始,作者就把这件具有象征意义的道具和它的主人一下子推到读者面前。新的军大衣是沙皇警犬的特殊标志,也是他装腔作势,用以吓人的工具。作者以“军大衣”这一服装,交代了奥楚蔑洛夫的身份。 第二次写军大衣是在奥楚蔑洛夫听到有人说“这好像是席加洛夫将军家的狗”以后“把大衣脱下来”,他脱大衣不是因为天气热,而是“判”错了狗,急得他浑身冒汗。脱大衣的动作,既揭示了他猛吃一惊,浑身燥热的胆怯心理,也表现了他借此为自己变色争取时间以便转风使舵的狡猾。这一“脱”,形象地勾勒出了这个狐假虎威,欺下媚上的沙皇走卒的丑恶心灵。 当他训了赫留金一顿,忽听巡警说不是将军家的狗时,又立刻抖起威风。可又有人说:“没错儿,将军家的!”这时他大惊失色:“……给我穿上大衣吧,……挺冷……”这是第三次写他的军大衣。这里穿大衣则是心冷胆寒的表现,以遮掩他刚才辱骂了将军而心中更深一层的胆怯,并进而为再次变色作准备罢了。这里的一“脱”一“穿”,热而又冷,把奥楚蔑洛夫凌弱畏强、看风使舵的丑态暴露无遗。 结尾,他训了一通赫留金后,“裹紧大衣……径自走了。”这里第四次写军大衣。既形象而又逼真的刻画这条变色龙出尽洋相之后,又恢复了他奴才兼走狗的常态,继续去耀武扬威,逞凶霸道去了。 总之,作品通过对奥楚蔑洛夫军大衣穿而又脱,脱而又穿,这四个细节的描绘,淋漓尽致地勾画出变色过程中的丑态,以及他卑劣的心理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