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六盘水农村经济书刊发表

发布时间:

六盘水农村经济书刊发表

现任贵州省政协副主席一职。1998年5月~1998年11月在杭州市下城区挂职任区长助理,2002年5月~2002年11月在国家计生委挂职任科技司副司长。左定超同志撰写的《短程化疗方案治疗肺结核》论文被收编入《中国科技大辞典》、《口服生黄豆浆治疗肺脓疡》论文发表发表于《中国新中医》杂志,并分别获毕节地区科技进步二等奖和织金县科技进步一等奖;《织金县小城镇发展建设初探》论文发表于《农村经济与技术》杂志;《实施人才强省的几点看法》被收编入《学习与实践》、《加快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被收编入《党政企领导干部论坛》、《对推进社区建设的几点思考》被收编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伟大实践》。左定超同志长期担任织金县中医院副院长、院长,织金县政协副主席、副县长,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六盘水市人大副主任等职务,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和领导能力。各方面工作不断跃上新的台阶,分别得到了国家和省委、省政府的肯定。人口计生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2003年以来,六盘水人口计生工作连续三年取得好成绩;劳动保障工作上了新的台阶,两次获国务院表彰,连续4年获全省一等奖;民政事业稳步健康推进,各项社会救助制度基本建立,社会救助体系框架初步形成,城市低保实现了应保尽保,先后荣获多项全国和省级先进表彰,民政工作获全省一等奖;医疗卫生事业蓬勃发展,成功避开了“非典”、“禽流感”的袭击,六盘水已基本建立起覆盖城乡的医疗保健服务体系和网络,75%的县(区)实行了农村合作医疗,卫生工作获全省一等奖;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得到全面落实,市民宗局被国务院授予第四届全国民族团结模范先进集体, 民族宗教工作获全省一等奖;残疾人工作取得新的进展,钟山区残联获“全国按比例就业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六盘水市残疾人一等奖;老干部政治生活待遇得到进一步落实,市老干局被评为全省先进集体,老干、老龄工作连续几年获全省一等奖;提出办大教育的工作思路,倡导“重教兴教”,大胆实行教育改革和创新,实现了六盘水师专与贵州师范大学联合办学,创办了职业技术学院,全力推进“两基”攻坚,扩大了初高中办学规模,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普遍提高。分管过的文化、广播电视、科技、体育工作也取得了明显成效。2007年4月,民进贵州省四届八次全委会议进行届中调整,左定超同志担任民进贵州省委主委。由于长期在政府多领导岗位锻炼,使他保持着勤学和务实的风格,很快熟悉新环境。上任伊始他就带领民进贵州省委机关有关处室部门深入民进地方委员会和各省直支部调研,召开十余次座谈会,广泛听取广大会员意见,并在座谈会作重要讲话,强调民进中央提出的十六字方针:“继承传统、立会为公、以党为师、参政为民”,自觉培养良好的学风,开展政治交接学习教育活动,一方面要加强理论思考,进一步坚定立场和信念。另一方面要结合实际,就是要结合国内外形势和履行参政党职能来学习。调研取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增进了会内的团结。

改革开放以来,六盘水经济社会取得了巨大成就。1997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亿元,比1978年增长倍。其中,农业总产值亿元,增长倍;粮食总产量达到万吨,增加万吨。乡镇企业产值达亿元,比1980年增长52倍,吸收15万农村剩余劳动力。全市地方财政收入亿元,增长倍,地方财政支出亿元,增长倍;全市社会消费的零售总额达亿元,增长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93年的311元上升到1151元,贫困人口由万下降到万人。 发展至2013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亿元,增速,高于全省个百分点,在全省9个市(州)中排第四位,财政总收入完成亿元,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632亿元,增长50%(其中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89亿元,突破1000亿元大关,增速超过42%);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1100亿元,同比增长。农业生产稳定增长,工业生产缓中趋稳,旅游开启发展新征程。粮食总产量达到万吨,同比增长;完成500万元以上工业增加值433亿元,增长21%;接待游客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亿元,同比增长45%和。GDP总量位居贵州省第4,人均生产总值也将超过3万元;人均GDP仅次于省会贵阳列第2位。六盘水市提出新的发展要求,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全市生产总值达1200亿元。 六盘水是传统的农业大市,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等均有涉及,1949年,境内农业耕作粗放,农村经济落后,处于自然经济状态。粮食总产量154361吨,大牲畜存栏166414头,农业总产值(现价)4204万元。1952年,各县相继实行土地改革,继而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至1957年,粮食总产量提高到263420吨,大牲畜存栏发展至263702头,农业总产值增至8427万元。1958年开始“大跃进”和进行人民公社化运动,大炼钢铁,“以钢为纲”,农民土地无偿入社,农业生产资料及农产品多“平调”。继而又遇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大大受挫。改革开放后,六盘水的农业得到了全面发展。该市农业产业化起步于2003年。经过该市的努力,农业产业化经营有了长足发展。发展至2008年,粮食产量达到万吨,增长。以马铃薯、蔬菜、畜牧养殖“三大产业”为重点的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规模化水平和商品率进一步提高,马铃薯种植达万亩,新增商品蔬菜基地万亩,畜牧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较上年提高个百分点。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建立和完善,村庄整治取得新成效。新阶段扶贫开发继续推进。大力开展各类农业适用技能,农民致富的愿望和能力得到增强。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元,增长,剔除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长。全市畜牧业实现增加值亿元,比上年增长。主要牲畜出栏头数继续增长,肉类总产量万吨,比上年增长。新增和改善有效灌溉面积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平方公里。农业装备水平继续提高,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达万千瓦,比上年增长,实现机耕面积22686公顷。 截至2012年,种植业实现增加值亿元,比2011年增长。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继续扩大,全年粮食种植面积达到万公顷(万亩),下降;油料种植面积万公顷(万亩),增长;蔬菜种植面积万公顷(万亩),增长。年末果园面积万公顷(万亩),增长。雨水充沛,主要农产品产量有所增长,全年粮食总产量万吨,比2011年增长;油料作物产量万吨,比2011年增长.。全年畜牧业实现增加值亿元,比上年增长。猪、牛、羊出栏数分别比上年增长、和;肉类总产量万吨,比上年增长。禽蛋比上年增长。 解放后,特别是经过“三线建设”和改革开放二十年的发展,六盘水已为一个经济门类较多、较全的新兴工业城市。已建成水城矿务局、六枝工矿(集团)公司、盘江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水城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水城发电厂、盘县发电厂、水城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六盘水煤炭机械厂、重庆啤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六盘水分公司、贵州胜景化建有限责任公司等一大批大中小型企业,形成年生产原煤2160万吨、生铁130万吨、钢130万吨、钢材100万吨、水泥175万吨、电力装机110万千瓦的生产能力。煤炭、电力、冶金、建材成为六盘水的支柱产业。以核桃乳、洋芋片、富硒茶、山城啤酒、矿泉水、生物制药为代表的系列绿色产业得到较快的发展,逐步上规模、上档次,并将成为六盘水的后续支柱产业。 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亿元,比2011年增长。其中,轻工业增加值亿元,增长;重工业增加值亿元,增长。重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比2011年提高个百分点。主要工业行业中,除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外,其余各行业增加值均比2011年增长以上。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行业增长较快,分别比2011年增长、、和。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增长较快,原煤、洗精煤、生铁、粗钢、钢材和砖分别比2011年增长、、、、和。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为亿元,比2011年增长;盈亏相抵后的利润总额为亿元,下降。 截至2014年,六盘水有5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即钟山经济开发区(红桥新区)、红果经济开发区(两河新区)、水城经济开发区、盘北经济开发区、六枝经济开发区和一个市级开发区—大河经济开发区。 2012年,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比2011年增长。计划总投资50万元及以上的城镇投资、农村非农户投资和房地产开发投资亿元,比2011年增长。其中,基本建设投资亿元,增长,更新改造投资亿元,增长,房地产开发投资亿元,增长;工业投资亿元,增长。教育投资亿元,增长。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亿元,增长。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亿元,比2011年增长。按工程用途分,商品住宅投资亿元,增长;办公楼投资亿元,增长;商业营业用房投资亿元,增长。截至2013年,全市完成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同比增长,增速排名贵州省第一。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亿元,增长116%;第二产业完成投资亿元,增长36%,其中工业完成投资亿元,增长,建筑业完成投资亿元,增长72%;第三产业完成投资亿元,增长。项目库谋划项目3518个,项目总投资万亿元;共安排市级项目前期费8400万元。全市共安排省市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372个,总投资亿元,计划投资亿元,实际完成投资762亿元。全年集中新开工项目1261个,总投资2251亿元,2013年计划投资亿元,已开工项目1260个,已入库项目1194个,累计完成投资亿元。 2011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比上年增长。城乡消费品市场实现较快增长,其中,城市(市、县)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农村(县以下)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住宿餐饮业增长,其中星级住宿业和限额以上餐饮业增长。2012年消费品市场保持活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比上年增长。城乡消费品市场实现较快增长,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乡村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批发业增长,零售业增长;住宿业增长;餐饮业增长。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2011年上涨,在监测的八大类商品及服务项目中,除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比2011年下降外,其余均有不同程度上升,其中食品价格上涨幅度最大,为。全年工业品价格比2011年上涨,消费品价格比上年上涨

全国合法发行的香港报纸 东方日报 太阳报 大公报 文汇报 成报 香港商报 [编辑] 全国性报纸 人民日报 光明日报 参考消息 环球时报 解放军报 解放日报 文汇报 新民晚报 工人日报 中国青年报 中国妇女报 中国教育报 中国少年报 中国儿童报 文汇读书周报 中华读书报 经济日报 经济参考报 经济观察报 中国证券报 中国经营报 21世纪经济报道 21世纪环球报道 南方周末 南方体育 电脑报 中国日报 [编辑] 其他 [编辑] 北京市 人民日报 人民日报海外版 市场报 环球时报 健康时报 讽刺与幽默 中国汽车报 中国电力报 北京日报 北京晚报 京郊日报 体育快报 中国信息报 中国建材报 解放军报 中国国防报 新京报 华夏时报 中国妇女报 中国花卉报 中国文化报 中国医学论坛报 北京法制报 中国交通报 中国石化报 中国煤炭报 中国劳动保障报 北京现代商报 公益时报 中国老年报 中国社会报 中国民航报 中国畜牧报 北京青年报 中学时事报 北京少年报 北京青年周报 健康报 健康文摘报 中华工商时报 北京晨报 作家文摘报 中国贸易报 中国少年报 中国乡镇企业报 中国质量报 中国冶金报 人民邮电 中国集邮报 中国网友报 信息早报 21世纪报 中国证券报 中国保险报 音乐周报 民主与法制时报 北京科技报 计算机世界 网络世界 中国建设报 中国消费者报 中国汽车报 科技日报 纺织导报 检察日报 中国房地产报 中国企业报 中国邮政报 中国电子报 通信产业报 中国计算机报 高新技术产业报 光明日报 京华时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中国商报 收藏拍卖导报 中国经济导报 中国电脑教育报 中国税务报 中国水利报 宣武报 经济日报 北京娱乐信报 中国体育报 世界体育周报 国际商报 中国环境报 人民法院报 中国工商报 中国食品报 金融时报 人民政协报 消费日报 人民公安报 科学时报 中国气象报 中国经营报 精品购物指南 中国包装报 中国中医药报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师报 法制日报 中国青年报 青年参考 国际经贸消息 中国石油报 中国旅游报 学习时报 中国演员报 中国经济时报 证券时报 中国纺织报 首都建设报 [编辑] 上海市 解放日报 新闻晨报 新闻晚报 房地产时报 报刊文摘 i时代 申江服务导报 上海科技报 青年报 学生导报 东方少年 生活周刊 劳动报 上海日报 少年日报 文汇读书周报 文汇报 新民晚报 上海家庭报 人才市场报 华东新闻 国际金融报 上海证券报 上海商报 上海金融报 外滩画报 东方体育日报 上海学生英文报 组织人事报 上海译报 今日周刊 上海星期三 行报 文学报 上海法治报 上海环境报 上海中学生报 家庭教育时报 [编辑] 天津市 今晚报 渤海早报 天津老年时报 天津日报 每日新报 城市快报 采风报 球迷 假日100天 [编辑] 重庆市 重庆晨报 重庆晚报 重庆经济报 电脑报 大众网络报 重庆广播电视报 重庆商报 重庆青年报 [编辑] 辽宁省 沈阳日报 沈阳晚报 沈阳今报 都市家庭报 晚晴报 辽宁广播电视报 辽宁老年报 小学生报 辽宁日报 辽宁日报海外版 辽宁农民报 辽沈晚报 球报 北方晨报 辽宁法制报 营口日报 大连日报 新商报 足球周报 半岛晨报 大连晚报 大连开发区报 锦州日报 锦州晚报 辽西商报 鞍山日报 千山晚报 现代女报 华商晨报 [编辑] 吉林省 新文化报 吉林日报 城市晚报 吉林科技报 延吉晚报 英语辅导报 作文评点报 [编辑] 黑龙江省 黑龙江工人报 黑龙江日报 黑龙江农村报 老年日报 生活报 新都市报 哈尔滨日报 新晚报 七台河日报 牡丹江晨报 牡丹江日报 大庆日报 大庆晚报 科学生活报 北方时报 黑龙江经济报 伊春广播电视报 [编辑] 河北省 河北日报 燕赵都市报 河北商报 杂文报 书刊报 河北工人报 河北法制报 河北经济日报 石家庄日报 燕赵晚报 生活早报 邯郸晚报 承德日报 承德晚报 石油管道报 [编辑] 山西省 太原日报 太原晚报 山西商报 市场信息报 学习报 语文报 集邮报 老友报 山西日报 山西晚报 山西农民报 三晋都市报 大同日报 大同晚报 英语周报 长治日报 生物报 中学生阅读报 小学生拼音报 [编辑] 山东省 济南日报 济南时报 都市女报 当代健康报 人口导报 山东邮电报 视周刊 经济观察报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大众电脑报 经济导报 枣庄日报 潍坊日报 青岛日报 青岛早报 青岛晚报 青岛画报 老年生活报 半岛都市报 青岛财经日报 莱芜日报 烟台日报 烟台晚报 生活周报 今晨6点 鲁中晨报 东营日报 黄河口晚刊 荣成日报 淄博日报 淄博晚报 泰安日报 济宁日报 临沂日报 沂蒙晚报 滕州日报 莱西日报 蓬莱日报 荷泽日报 牡丹晚报 蓬莱日报 [编辑] 安徽省 江淮晨报 合肥晚报 逍遥津 东方体育报 文摘周刊 安徽老年报 安徽交通报 池州日报 安徽日报 新安晚报 现代农村报 安徽商报 安徽经济报 安徽广播电视报 芜湖日报 大江晚报 当代财富报 巢湖日报 蚌埠日报 [编辑] 江苏省 新华日报 扬子晚报 南京晨报 江苏经济报 江苏广播电视报 江苏邮电报电信 江苏工人报 电子电脑报 南京日报 金陵晚报 周末 星期五 东方卫报 江苏商报 江苏法制报 精品健康导刊 江南时报 现代快报 今日商报 江苏电力报 镇江日报 京江晚报 宿迁日报 宿迁晚报 无锡日报 江南晚报 江南保健报 华东旅游报 南通日报 江海晚报 彭城晚报 东台日报 苏州日报 姑苏晚报 城市商报 名城早报 苏州广播电视报 淮安日报 淮安晚报 高邮日报 扬州日报 扬州晚报 扬州广播电视报 泰州日报 泰州晚报 [编辑] 浙江省 浙江日报 钱江晚报 今日早报 美术报 家庭教育导报 浙江老年报 少年儿童故事报 浙江广播电视报 杭州日报 都市快报 e时代周报 萧山日报 绍兴日报 绍兴晚报 天天商报 台州日报 台州晚报 宁波日报 宁波晚报 东南商报 嘉兴日报 南湖晚报 舟山日报 舟山晚报 衢州日报 温州日报 温州晚报 温州都市报 义乌日报 金华日报 金华晚报 浙中科技报 信息参考报 浙江工人日报 每日商报 宁波侨讯 新民生报 [编辑] 福建省 福建日报 每周文摘 海峡都市报 小学生周报 东南快报 海峡消费报 莆田晚报 莆田侨乡时报 福州日报 福州晚报 湄州日报 闽东日报 闽南日报 闽西日报 闽北日报 石狮日报 厦门日报 厦门晚报 海峡生活报 海峡导报 泉州晚报 泉州晚报海外版 东南早报 三明日报 福建侨报 海峡摄影时报 环境与发展报 [编辑] 河南省 河南日报 大河报 河南农村报 大河文摘报 中原铁道报 河南商报 中小学电脑报 经济视点报 郑州日报 郑州晚报 东方家庭报 粮油市场报 中学生时事政治 河南广播电视报 新乡日报 焦作日报 鹤壁日报 淇滨晚报 许昌日报 周口日报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信阳广播电视报 漯河内陆特区报 洛阳日报 洛阳晚报 南阳日报 南阳晚报 三门峡日报 开封日报 汴梁晚报 灵宝晚报 河南法制报 今日消费 河南工人日报 济源日报 驻马店日报 [编辑] 湖北省 长江日报 武汉晨报 武汉晚报 湖北日报 楚天都市报 楚天金报 农村新报 体育周报 荆门日报 荆门晚报 荆州日报 宜昌日报 三峡商报 十堰广播电视报 湖北电力报 [编辑] 湖南省 湖南日报 家庭导报 现代消费报 三湘都市报 文萃 科技导报 体坛周报 湘声报 东方新报 长沙晚报 品周报 国防知识报 湖南科技报 湖南经济报 潇湘晨报 大众卫生报 今日女报 常德广播电视报 浏阳日报 [编辑] 江西省 江西日报 江南都市报 今日家庭报 信息日报 家庭医生报 新余日报 九江日报 浔阳晚报 南昌日报 南昌晚报 新法制报 赣南日报 南昌商报 [编辑] 广东省 南方日报 南方周末 南方都市报 南方农村报 南方体育 城市画报 21世纪经济报道 21世纪环球报道 羊城晚报 新闻周刊 羊城体育 新快报 信息时报 广东建设报 广东工商报 足球 广州日报 现代育儿报 赢周刊 广州文摘报 舞台与银幕 民营经济报 番禹日报 清远日报 深圳特区报 晶报 深圳晚报 深圳商报 深圳都市报 香港商报 深圳法制报 蛇口消息报 汕头日报 汕头特区晚报 汕头都市报 特区青年报 潮汕少年周刊 国际日报中国版 惠州日报 龙岗日报 中山日报 珠海特区报 珠江晚报 茂名日报 茂名晚报 茂名侨报 珠海广播电视 珠江时报 华南新闻 佛山日报 江门日报 [编辑] 广西自治区 广西日报 南国早报 南国今报 当代生活报 八桂都市报 南宁晚报 广西政法报 广西市场报 广西工人报 广西电力报 玉林日报 河池日报 北海日报 左江日报 柳州日报 梧州日报 [编辑] 陕西省 陕西日报 三秦都市报 今早报 当代女报 华商报 西安晚报 西安商报 美报 教师报 农业科技报 宝鸡日报 西安广播电视报 开发区导报 西北信息报 [编辑] 广西自治区 钦州日报 贺州日报 [编辑] 甘肃省 甘肃日报 甘肃农民报 兰州晨报 兰州晚报 西部商报 [编辑] 新疆自治区 工人时报 新疆广播电视报 巴音郭楞日报 [编辑] 四川省 四川日报 四川农村日报 华西都市报 文摘周报 金融投资报 21世纪体育报 晚霞报 家庭与生活报 成都日报 成都晚报 成都商报 天府早报 电脑商情报 读者报 电子报 中国美容时尚 四川法制报 四川经济报 西南铁道报 国防时报 西南商报 西部金融报 招生考试报 四川政协报 四川税务报 四川科技报 精神文明报 广安日报 遂宁日报 绵阳晚报 雅安日报 自贡日报 巴中日报 乐山日报 凉山日报 阿坝日报 宜宾晚报 广元日报 南充日报 [编辑] 云南省 云南日报 春城晚报 云南经济日报 旅行报 玉溪日报 红河日报 楚雄日报 西双版纳报 [编辑] 贵州省 贵州日报 贵州都市报 贵州商报 西部开发报 经济信息时报 贵阳晚报 六盘水日报 六盘水晚报 黔西南日报 [编辑] 西藏自治区 西藏日报 拉萨晚报 西藏广播影视报 [编辑] 宁夏自治区 宁夏日报 银川晚报 昭通日报 [编辑] 海南省 海南日报 南国都市报 证券时报 海口晚报 海南特区法制报 海南声屏报 三亚晨报 小学生报 [编辑] 地区性报纸 华西都市报 燕赵都市报 海峡都市报 盐阜大众报 新民晚报 钱江晚报 南方日报 南方都市报 广州日报 羊城晚报 新快报 信息时报 [编辑] 专业性报纸 中国集报信息 中国报目报 申报 大公报(民国时期) [编辑] 免费报纸 羊城地铁报 I时代报 取自" " 补充: 广东省 南方日报 南方周末 南方都市报 南方农村报 南方体育 城市画报 21世纪经济报道 21世纪环球报道 羊城晚报 新闻周刊 羊城体育 新快报 信息时报 广东建设报 广东工商报 足球 广州日报 现代育儿报 赢周刊 广州文摘报 舞台与银幕 民营经济报 番禹日报 清远日报 深圳特区报 晶报 深圳晚报 深圳商报 深圳都市报 香港商报 深圳法制报 蛇口消息报 汕头日报 汕头特区晚报 汕头都市报 特区青年报 潮汕少年周刊 国际日报中国版 惠州日报 龙岗日报 中山日报 珠海特区报 珠江晚报 茂名日报 茂名晚报 茂名侨报 珠海广播电视 珠江时报 华南新闻 佛山日报 江门日报

农村经济类期刊

刊名:农村经济与科技Rural Economy and Science-Technology主办: 《农村经济与科技》杂志社;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周期: 月刊出版地:湖北省襄樊市语种: 中文;开本: 大16开ISSN: 1007-7103CN: 42-1374/S邮发代号: 38-206现用刊名:农村经济与科技创刊时间:1990 《农村经济与科技》杂志是农业综合类中文科技期刊,创办于1990年,月刊,大16开,内文64页。本期刊由《农村经济与科技》杂志社与湖北省农业科学院主办,是学术探讨和论文发表的权威刊物之一,是湖北省省级农业经济科技学术刊物,万方数据系统、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等全文收录期刊来源期刊。融知识性、理论性、指导性、权威性及可读性为一体,可读性强,转载率高,深受广大专家、学者及作者、读者的好评。 《农村经济与科技》杂志是湖北省农科院主管,湖北省农业科学院与农村经济与科技杂志社主办的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类农业科技期刊。国内刊号CN42-1374/S,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7-7103,邮发代号38-206。本刊侧重对农村经济与科技热点问题的研究,探讨国内外农村经济与科技发展新动向,关注“三农”问题,为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科学决策提供理论支撑,为振兴农村经济献计献策。 社长:李光河主编:李浩 主要栏目有:农业基础科学、农艺·园艺、植物护理学、水产养殖、林业科学、农业工程、资源与环境科学、畜牧·兽医、食品科学、农业经济(含现代农业、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化、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经管等问题研究)栏目,涵盖了农业科技、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

简介你看书页面的后面就能看到了

期刊名称:农村经济英文名称:Rural Economy语言种类:中文ISSN: 1003-7470CN: 51-1029/F邮发代号: 62-154周期:月刊出版地:四川省成都市主管单位: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主办单位: 四川省农业经济学会复合影响因子:综合影响因子:《农村经济》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注重理论创新,突出现实研究,注重以专业和专家的眼光评析农村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讨农村改革实践的经验和方法,从全新和全面的角度展示改革开放后广大农村的崭新面貌。《农村经济》创刊于1983年,本刊为月刊,主编:郭晓鸣。国内统一刊号:CN51-1029/F,国际刊号:ISSN1003-7470。《农村经济》获奖情况:核心期刊(全国农经类),四川省社科类质量一级期刊。

刊名: 中国农村经济Chinese Rural Economy主办: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周期: 月刊出版地:北京市语种: 中文;开本: 16开ISSN: 1002-8870CN: 11-1262/F邮发代号: 2-850历史沿革:现用刊名:中国农村经济创刊时间:1985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1996)中文核心期刊(1992)中国农村经济是了解农村的窗口,探讨农村改革与发展理论的园地。选题始终围绕农村改革与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以及党和国家重要的农村政策,注意及时抓住农村经济运行中带有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 中国知网、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农村经济杂志被以下数据库收录: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农村经济发展论文

人类的生存发展离不开粮食及农副产品,农业经济的发展关系到人类生存质量,更会直接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

【1】浅谈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新农村发展、农业经济、农民收入是我国国民经济、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国家已明确提出三农问题的建设发展是今后工作的重点,尤其是十八大的召开,更加明确了加强三农工作的方向。

近年来我国农业经济虽有较大发展,但因我国农业基础比较薄弱,农村人口多、分布广,尤其是一些较为偏远的地区,经济基础薄弱,发展较为缓慢,农村的发展还没有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在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农业经济、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1、粮食稳产、农业经济稳步发展

近年来我国农业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在国家一系列的惠农政策扶持下,新技术、新品种得到推广与应用。

无论是农业生产还是农业相关产业都得到了较大发展,粮食产量稳中有升,用现有耕地面积解决了13亿人口的粮食需求。

相关的农副产品不仅可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而且还可以远销国外为国家创汇创收。

2、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业科技含量不断提高

随着国家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如公路、乡村道路、农田水利工程、节水灌溉设施、人畜饮用水、天然气、沼气利用等,大力发展了规模化禽畜水产养殖、退耕还林、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等。

同时农业科技含量也进一步提高,如新技术推广、机械化播种、温室栽培、地膜覆盖、秸秆利用、配方施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发展循环经济、再生利用等。

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建立专业网站,推广普及各类农业技术与农业信息,为农业生产、病害防治等提供技术服务,使各地农业科技水平都有明显的提高。

3、无公害优质农产品产量不断增加

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和种植结构,各粮食生产基地的无公害粮食种植面积不断增加,优质、无公害农产品也在不断增加,而且都取得了较高的收益。

各地林业、果业、畜牧养殖业及其相关加工产业也得到快速发展,不仅丰富商品种类、满足了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而且也提高了农户的经济收入。

同时随着国家重视及不断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的投入力度,退耕还林,治理沙化,控制排放等各项举措,使各地生态林面积均在大幅度增加,及时遏制了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4、农民收入不断提高

随着国家不断加大实施惠农补贴政策的力度,以及农村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各项民生工程的不断出台,农村征地补偿制度及补偿标准的不断提高等方面,都增加了各地农民的经济收入。

农村合作组织的建设与发展,农业生产机械化、集约化,节约了大量农村劳动力。

剩余劳动力或是进城务工,或是自主创业,不仅增加了收入,提高了生活水平,而且还维护了农村社会的稳定,解决了劳动力过剩的问题。

据相关数据表明,近10年我国农民人均收入每年提高都达10%以上。

5、农村社会事业得到改善,惠农政策得到有效落实

随着国家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广大农村各项社会事业都有了较大发展。

开展了农村合作医疗,改善了农村办学条件,“科技下乡”使农民大受益处,不仅改变了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也改变了落后的观念,使农民生活水平也明显提高。

近年来,各地相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惠农政策,及时发放粮食补贴及减免农业税,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经济负担,使广大农民朋友的种粮积极性得到鼓舞和提高。

二、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现代化

各地、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农业农村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即使有的地区形成了产业体系,但发展较为缓慢。

高效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足,部分农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不强,农业、林果业、畜牧水产业、特色农产品等优质产品所占比重不高。

相关产业发展缓慢,缺乏地域特色,个别地区农业基础设施还比较落后,农业机械化、现代化水平较低。

2、部分地区农业基础设施较为落后

长期以来我国广大农村,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偏远山区基础设施较为落后,如电力通信、农田水利、人畜饮水、防洪设施、道路交通等,存在着年久失修、设施老化、设备陈旧,有的设施设备早已失去其应有的功能,形同虚设。

致使农业抗灾能力不高,严重影响农业生产,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个别地区的乡村道路还存在着“泥巴路、翻浆路、断头路”,使交通受阻,农用物资、设施设备、招商引资、农产品运输等都严重受限。

有的地区还未开通通信电缆工程,使当地无法适时接收最新讯息,无法利用网络为农业生产服务,严重影响了农民知晓国家最新政策法规与市场信息。

近年来国家虽然加大了投入力度,但仍有部分地区尚未得到解决,这些现存的问题都严重制约着农业经济的良好发展。

3、生产力水平低,思想落后保守

多年来,部分农民思想落后,观念保守,文化水平较低,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部分农民,仍然残留着一些旧思想、老习惯,老观念,缺少市场经济竞争意识,接受新鲜事物较慢,不善于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为农业生产服务,加上近年来多数地区乡镇的年轻人存在着轻农耕、重务工思想,使部分地区出现了青壮年劳动力缺乏的现象。

留在村里的或是老弱、或是妇幼、或是文化水平较低、缺乏竞争力的人,无法跟上市场经济的步伐,仍在沿袭传统的耕作方式等,一定程度的阻碍了自身发展和致富的进程,导致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严重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使农民增收受到限制。

4、自然灾害的威胁

农业产业离不开气候条件,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较多的国家,每年南北各地区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自然灾害,各类自然灾害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及农作物的产量与质量,更会极大地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甚至威胁人类生存。

近年来因各类灾害造成的农业经济损失日益突出,反应了我国农业抗灾能力较低。

长期以来因缺乏重视与认识,造成人为地破坏环境、乱砍乱伐、乱捕乱杀,过度开采,肆意排放,滥用药剂等,一系列的破坏行为造成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更加剧了农业抵御各类灾害的能力。

5、缺乏专业农业人才

发展农业经济离不开专业人才,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生产是以家庭为个体的生产方式,农民文化水平普遍偏低,要“靠天吃饭、靠地吃饭”,缺乏相应的科学技术,无法保障农作物收成。

近年来一些地区农村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青年人都大量涌入城市,更加剧了农村人才的严重匮乏,致使这种情况出现恶性循环,特别是一些经济不发达地区。

发展农业经济离不开人才,尤其是离不开具有较高素质、较高文化水平、熟悉农业生产的综合类人才,农业经济的发展、新农村的发展离不开他们的参与和支持,它是发展农村农业的关键。

三、促进农业经济、农新村发展的意义和作用

1、农业是人类生存和一切生产活动的先决条件,农业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70%人口在农村,农业经济与农村经济的发展,关系到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关系到8亿农民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关系到农村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更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强国梦的实现。

发展农村经济可以缩短城乡差距,缩小贫富差距,增加农民收入。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国建设发展的根本性问题。

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的不同之处就是科学化、机械化、规模化、专业化、信息化、市场化。

2、农业是人类社会的生存之本,农业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农业不仅满足人们对粮食的需求,还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粮食、农副产品、生活资料,也为畜牧养殖业、工业提供了饲料和原材料,是发展工业的前提,农副产品出口为国家创汇,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解决了大量劳动力就业问题,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谐,农业经济是积累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之一。

农业是确保工业及其它一切生产行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农业是支撑我国经济的良好发展的重要保障。

四、农业经济、农村经济发展的措施

在新的历史时期下,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农村经济的发展势在必行。

近年来农村经济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农村经营管理对农村的发展起著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范文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农业机械化论文

1发展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意义

农业机械化把农业从人畜力为主的落后低效的生产方式中解放出来,把农民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繁重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共享现代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农业机械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有利于缩小城乡、工农差距,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发展。大量先进适用的机械作业装备的推广应用,实现播种、中耕、灌溉、施肥、植保、收获等方面的精确作业,使农业生产和资源利用更加高效率、低耗能、低污染,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2发展农业机械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措施

必须走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机化发展道路

中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多、地少、农民收入低、积累少,我国与其他已实现机械化的国家不同,我国的农机不仅要成为代替人畜力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手段,而且要作为农民节约成本、勤劳致富的工具;农民购买大型农机不仅为自家服务,更重要的是要开展社会化服务。不断拓展农机服务领域,把分散的农业机械与分散的农户联合起来,把机械化生产和家庭承包经营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农机大规模作业,促进农机的共同利用,合理配置农机资源,提高农业机械利用率和效益,走“ *** 扶持、市场引导、社会服务、共同利用、提高效率”的路子,这就是中国特色的农机化发展道路。想方设法解决农民“买得起、用得好、有效益”的问题。发展农机市场,协调和引导服务,提高农具利用率,让农户节本增效,这是农机化发展不竭的动力。

要坚持不断推动科技创新和普及应用

农机化的发展离不开技术创新、机制创新,要采取技术攻关、实验、示范等措施,促进基础性、关键性、公益性农业机械科研和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要加大保护性耕地、秸秆综合利用、高效植保技术、设施农业、机械化旱作节水等节能、环保、增效的农机化技术的推广力度,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农机化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要努力创新农机化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发展机制、工作方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不断促进我国农业机械化又快又好的发展。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推进农业机械化程序

农业机械是一种劳动工具,其效益更多地反映于社会效益、长效效益和人类生存环境效益方面,属于“潜绩”工程。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干部在发展问题上产生了很大的误区,把“发展是硬道理”片面理解为“经济增长是硬道理”,把经济发展简单化为GDP增长。在这种片面的发展观指导下,很多地方不同程度地产生了片面的政绩观,考核指标主要以GDP为主,热衷于追求一时的经济增长,大搞“形象工程”、“亮丽工程”,而对直接反映在我国GDP经济考核指标的农业机械化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或者停留在口头和档案上。

制定政策法规,促进农业机械化健康发展

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随着人类社会的文明发展,其产业的弱势特征和需要扶持保护的本质特征日显突出与重要。推进农业机械化,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完全依靠市场机制调节和市场主体的力量是无法实现的。需要各级 *** 的重视和支援,更需要政策法规的促进和保障。对农业机械化采取必要的扶持,是农业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符合WTO的相关规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因地制宜,开创农业机械化发展新局面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劳动力转移状况、农机化技术成熟程度和经济效益状况差异较大。在这种条件下,加速推进农业机械化的重点,就应该因地制宜,重点突破,从关键环节的机械化向全过程机械化逐步发展。在发展步骤上,采取先小麦后水稻、玉米及经济作物。先经济发达地区后经济一般地区,先主攻农作物生产主要环节后解决农业生产全过程机械化,促进农业机械化水平持续稳定提高。发展农业机械化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技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要积极组织实施“科教兴农”战略,逐步构建以农机科研推广为基础、人才为保障、产业化为发展目标的农机技术创新体系。农机科研在突破单项作业技术的同时,着力解决农业机械化综合技术,优化结构。同时,加快引进、消化国外先进适用农业机械化技术,发展农业急需、农民急用的农业机械化新技术。在资源环境方面,应加大推广保护型、节约型,转换型资源的合理利用技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动新农村建设,农业机械化起著基础性、主导性、决定性的作用。发展农业机械化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新农村建设也必将大大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使农机发展获得更多的良机。新形势充满新挑战,也孕育新机遇,农机战线的广大干部职工要继续发扬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的精神,树立有为才有位的思想,围绕重点专案和中心工作,狠抓落实,扎实推进,为农村经济的繁荣、为农民增加收入、为全面实现农业机械化贡献自己的力量,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

范文二:新农村农业教育机制建立

一、农业教育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义、作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要培育新型农民、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发展农村教育,有助于提高农村人口的科学素质,为农村建立自我造血机制,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加速农村城镇化、现代化建设,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重新认识和审视我国农村教育的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投入机制、保障机制的改革,逐步推进公共教育产品、准公共教育产品、半公共教育产品的相关教育制度与政策的制定与完善,确保最大程度的教育公平和最大程度的资源配置优化,激发 *** 、社会、市场各方面办教育的积极性,最大程度地提供满足人民群众需要的教育,促进和保障农村教育健康、有序、持久地发展,从而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始终不渝的坚持“科教兴农”战略,把发展农业教育和农业科技放在首要位置,通过推进农业教育普遍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通过发展农业科技,提升农业产业的科技含量和持续发展动力,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这是解决“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的关键。高等农业院校在实践“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主要职能的过程中,成为农业科技和管理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的主力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号召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部署,为高等农业院校继续发挥服务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教育体系的内涵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巨集伟目标,赋予了农业教育体系新的内涵主要表现以下几方面:

1、教育思想方面,要主动适应学习型社会的终身学习和全民学习的要求,并结合各地区“三农”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体现适应性和发展性;

2、教育物件方面,要顾及包括农村居民、城镇农业人口在内的社会各界人士,体现全员性和广泛性;

3、教育内容方面,与区域农业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涵盖包含农业思想、理论、技术等以农科为主、其他学科为补充的多层次、多门类领域,体现多重性和全面性;

4、教育方法方面,要根据学生或学员的学习特点,采取课堂讲授与课外实践相结合、集中面授相结合、短期培训与长期辅导相结合等多种途径,体现实效性和可行性;

5、教育资源方面,既要严格依据有关规定办好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也要动员社会各界重视农业教育,加大人、财、物的投入,体现合法性和政策。[2]我国农业教育体系应以 *** 理论和“ *** ”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建设全员性、终身化的学习型社会为目标,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能适应不同地区农业和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以高等农业教育为龙头,中等农业职业教育为主体,中小学义务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补充的,具有学科知识框架特色鲜明、人才培养模式定位准确、社会服务水平实力强劲、管理协调机制统一和谐等特征的综合体系。

三、农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几点建议

一建立和谐的组织机制,实现“四统一、四合理”

建立专门的组织领导机构、逐级管理的工作机构,形成科学的组织领导和管理工作机构框架,做到“四统一,四合理”。

1、教学资源统一规划,配置合理。要以省市、区县、乡镇、村街为单位,建立四个层次的教学资源库,并建立教学基地面积、仪器装置、师资专家、图书馆藏等多个分库,实现计算机网路管理,资源共享。特别是同级别,同类别的资源要实现统一规划,共建共管、协调利用;不同级别的资源也要实现优势互补,交叉利用。[3]

2、教学经费统一划拨,使用合理。由省市财政部门会同教育、农业等有关主管部门,组成专门的农业教育经费管理办公室,制订出既符合整体发展水平、又能促进不同级别和型别的经费使用规划。严格遵循经费规划规定,统一划拨,预算逐级上报办公室,统一划块使用。

3、招生计划统一制订,布局合理。要针对区域农业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特点,要统筹考虑各级各类人才的需求,使培养的人才“用得上,留得住”。

4、教学督导统一安排,评估合理。要建立各级各类教学评估机构,评估指导体系要科学合理,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型别的教育不同侧重,同时也要考虑学科、课程等多角度分解评估。

二建设“1+1+1>3”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基础教育农业教育网路圈

通过农业教育网路的建立,形成“三教”相互促进机制、教育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态势。高级别的教育机构为低级别的教育机构培养师资和专家,提供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办学经验;低级别的教育机构可以为高级别的教育机构在基层培训和实践上提供基础性教学资源。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之间要开启壁垒、互通有无、上下一致、左右贯通,形成教育网路。争取社会各界在农业教育经费、管理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和支援,提供有力的保障,努力利用好社会资源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上为社会创造最大效益。[4]

三构筑相互衔接的学科专业平台

在学科专业设定上,以农科为主,相关学科为补充。其中,高等教育层次要注重“大而宽”,在重点建设传统农科专业的前提下,形成宽泛的学科领域,教学内容上以高新农业专业知识及相关理论为主;中等层次教育要注重“小而全”,学科不要过多,加强特色学科的多个专业建设,并使专业建设上水平,教学内容以农业技术实践为主;基础教育要注重“小而精”,更多精力放在农业基础常识传授和与当地实际紧密结合的简单技术训练上。在人才培养上,依照培养层次的阶梯性上升,使知识、能力、素质协调推进,使培养出的一般农民必须具有广泛的农业知识和实用技术,农业科技工作管理者具有领导、管理、推广、创新等能力,学生可以从基础教育阶段接受农业知识等培训以获得单项技能证书或综合学历证书。

四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体制,增强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

在抓好人才培养的同时,要加强科学研究、注重生产实践,使三者有机结合起来,相互促进、相互依存。教育机构通过与生产单位,科研院校建立合作培养的关系,也就是实行定向培养,减少人才浪费,生产单位和科研院所也可以向教育机构提供师资、教学生产实习基地等教学资源,同时,生产单位与科研机构间可以互通有无,加强合作,逐渐形成“人才培养为科研、生产提供智力支援,科研、生产为人才培养提供资源保障,科研推动生产,生产拉动科研”的良好态势。

新农村经济发展对于“三农”问题的解决和我国社会整体经济发展以及全面现代化的实现意义重大。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新农村经济发展论文,供大家参考。

新农村经济发展论文 范文 一:小康社会下新农村经济发展思路

摘要:对于当前我国农民利益而言,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其实现的基础,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支撑。党的提出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因此,推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是小康社会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是关键所在。本文对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继而探讨如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下进一步加快推动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小康社会;农村经济;新农村

一、当前我国农村经济状况

就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状况来说,尽管产业结构方面有了一定的调整,却依旧是将传统的农业作为主要产业,很多农村居民依旧是将外出务工、粮食作物以及家禽养殖等作为主要的经济收入。相关的调查显示,当前我国农村局面中有大约百分之四十的收入是来自外出务工部分,有百分之四十五的收入是来自农作物耕种,只有百分之十五的收入是来自小家禽养殖。整体来说,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依旧是将外出务工以及传统农作物耕种作为主要的部分,传统作物自身增收比较难,同时效益也较低,农村中外出务工的人员越来越多,很多农村的劳动力涌向城市,继而使得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缺少足够的人员支撑。产业结构不是十分合理,农村在增强作物 种植 的过程中没有重视畜牧业等方面的发展,对家禽养殖行业的发展及投入依旧十分低。此外,农产品自身的输出以及相关销售市场上的价格也不是很乐观,由于村民难以走出农村,加上经济发展理念和科学素质较低,很难真正找到销售和推广农产品的有效途径与 渠道 ,继而也就使得农村经济发展受限。

二、如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下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一)转变生产经营方式,调整产业结构

对农村的产业结构做出转变和调整,继而使得农村产业结构更加科学化以及合理化。加强对农村畜牧产业建设力度,使得畜牧产业进一步拉动农村经济发展,另外还应当进一步发展观赏种植业,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在物质追求得到满足之后,也开始有了精神层面的追求,对农村的产业结构加以完善和优化,继而有效避免农村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层面上的单一性。对传统农村生产经营方式加以转变,使得其能够更好地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对于农村经济发展来说,基础设施是其中一项硬性条件也是基础条件,基础设施建设是否做到完善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和决定农村的经济是否会实现较好发展,要是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农村经济的良好发展往往就只是一句话而已。进一步加强我国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不仅能够提高我国农村产业自身的抵抗风险的能力,同时还能够确保我国农村各个产业都能够顺利发展。进一步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助于更好地引进优秀生产技术和农业生产 文化 ,真正实现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改革与创新。需要注意的是,在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做到加强的同时,还应当依据自身的环境因素以及自身的地理位置等,突出发展自身的特色产业,积极进行招商引资,继而使得农村的产业效益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通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完善来使得农村的经济发展得到不断完善。

(三)进一步加强村民思想 教育 ,完善产业理念

当前我国农村村民自身的思想观念比较落后,这样就需要基层的领导需要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和途径来进行宣传教育,继而使得村民自身的思想文化素质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比如说在农村的宣传栏中鼓励以及支持村民进行大胆创新和实践,引导农村村民摒除等要靠等落后的思想和意识,进一步宣传农民生活中农业发展的作用和重要意义,在农村积极构建文化站来实现科技兴农,通过这一文化站为农民更好地引进生产和种植技术,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得农业生产能够实现增产和增加效益,同时还应当积极开发多种振兴农业发展的产业项目,多为当前农村居民积极谋划致富的途径和渠道。这就需要基层的干部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多为农村产品拓展和寻找新的销售市场,积极招商引资以及创建新的企业,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得农村中的人口有更多收入来源和机会,避免农村劳动力的流失,通过多方面的发展推动农村经济的增长。

(四)积极创造条件吸引大学生人才加入农村建设

人才是发展的关键,对于农村经济建设而言,大学生人才更是在其中发挥着不可获取的作用,通过创造以及完善农村环境和条件,继而吸引更多的农村大学生人才加入到农村经济建设中来。对于农民而言,农村为其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和致富的空间与机会,可是当前我国农民自身的文化和素质水平相对较低,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往往会有一定的盲目性,这样就需要农村积极引入优秀大学生投入到农村经济建设中来,其中大学生村官的招录机制就是其中一个相抵较好的方式和途径,大学生村官自身的文化素质较高,贴近农村之后,能够更好地了解农民自身的实际状况,能够更加有效的将科学知识和文化理念进行有效地结合,将其带入农村经济建设中来,使得农民自身的种植技术以及文化知识都得到进一步提升,引导农民走上发家致富的道路,帮助农村领导对产业结构进行有效地调整,对农村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逐步完善,继而使得农村经济发展得到有效的促进和推动,这样就需要国家和政府应当从财政等方面入手加大支持力度,使得对学生村官的待遇能够有所提高,使得其自身的发展机会和空间能够更加明晰,只有这样才能够吸引更多的大学生人才加入到农村经济建设过程中来。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小康社会的建设需要农村发展的支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下,如何更好地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成为当前社会需要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重要问题。农村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比例,国家针对农村经济以及农业的发展出台了诸多扶持政策,但是就目前的状况来说,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状况依旧有一些不完善之处,比如说农村产业结构不够完善,经营管理方面不够科学,农民自身的意识以及素质较低等等,这样就需要政府以及全社会共同努力,加大农村经济发展的投入力度,想方设法增加农民自身的收入,对农民的生活条件进行逐步完善,继而使得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得到有效地推动,继而早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参考文献:

[1]张志强.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经济发展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

[2]金红静.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经济发展研究:内涵界定与建设路径[J].湖湘论坛,.

新农村经济发展论文范文二:新农村经济与金融支持体系创建思考

【内容摘要】随着我国新农村的快速建设和迅猛发展,新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对我国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增长已经产生了举足轻重积极推动作用,金融业作为资金融通的主要渠道,在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针对农村发展的特定金融体系与服务也亟待完善和发展。研究分析新农村经济与金融体系建设的问题,对于稳步推进我国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通过对河北省保定市顺平县台鱼乡葛家庄村、小水村、宅仓村、先锋村等村落深入走访调查发现,在一些并不是很发达的山区农村,金融业还是相当欠缺,这已经严重影响到部分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本文基于我国经济与金融发展对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及构想进行了分析与 总结 ,在此基上探讨经济与金融发展对新农村的作用机制,并分析我国新农村对经济发展与金融业体系建设的强烈需求,然后进一步通过实践论证我国经济与金融对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重大的影响,通过深入调查总结出新农村发展对经济与金融支持体系建设的现状与构想。

【关键词】新农村;经济建设;金融支持

一、引言

在全新的历史背景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和更加全面的要求。新农村建设是在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后面临的崭新课题,是大时代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都在农村,而重中之重又在偏远地区的山区农村。在我国,大部分农村地理位置以及自然条件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通过多年来的发展来看,地域性经济、人文性经济尤为凸显,以地域经济来划分可粗略划分为两大类:一是平原地区农村,二是山区分布的农村,从目前经济发展与金融建设体系的走向来看,平原地区农村的经济,特别是发达地区的周边农村配套与服务相对比较完善,而我国大部分山村经济的发展和金融体系建设与分布相对滞后,有一部分偏资源型山区农村除外。在河北省保定市西部山区几个村落调查中发现:目前,原有的信用站大部分基本已经撤销或者撤回乡镇,就连农民一些果品收入的钱款也必须去乡镇存取,一些小个体经营者、养殖和种植户的资金往来非常困难,更提不上小额贷款的金融支持了。这已经严重制约了山区新农村的建设和经济的发展。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等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尽管关于经济与金融对新型农村建设的支持研究还处在进一步探索和发展阶段,并且没有形成固有的服务模式,但无论是从理论方面还是实证方面,经济与金融体系发展都是新型农村建设与发展的源动力,为新型农村建设发展提供必要条件与支持,促进经济与金融服务体系的发展,为新型农村建设健康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二、新农村经济与金融支持体系建设的现状及构想

经济与金融服务体系建设是促进新型农村发展的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全方位、多领域改革与发展。在充分认识新型农村发展的趋势、路径和主要特征的前提下,应更好地把握前瞻性和统筹性,不断加快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和发展,更好地完善小微金融体系,强化金融功能,更为高效有力地促进我国新型农村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

(一)现状。在河北省保定市西部山区走访调查中发现,造成经济发展与金融体系建设脱节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一些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这些农村因为地块分散,机械化程度较低,资源匮乏,甚至有的地方还是靠天吃饭,设立的金融机构(信用站)成了摆设,根本就完不成指标,所以金融机构为了压缩开支,干脆撤掉或者撤回乡镇;二是随着我国城镇的飞速发展,大部分农村青壮年劳力涌向城市做起了农民工,即便是想设立信用站也没有合适的人选,据一部分村民介绍:由于缺少监管,原来的信用站工作人员出现过私自放贷,挪用等非法行为,造成诸多不良的后果,由于信任的缺失,个别农户宁可把钱埋到地下,也不肯放在信用站;三是新型农村建设中出现的新型金融机构缺少公信度,由于监管缺失,陷入非法集资,高利贷等怪圈,其中也不乏卷钱跑路的个别现象。综上所述,建设发展具有符合新型农村经济发展,又能保证金融机构利益和安全的途径亟待产生。

(二)构想。在河北省石家庄政府官方网站一则报道中了解到:“千场电影进社区、万场电影进农村”的大型公益文化活动已连续7年被列为石家庄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活动内容。石家庄市电影发行放映公司作为这项公益活动的承办单位,已先后与山庄老酒、古贝春酒业、河北经济频道、河北农民频道、北国商城、大中电器、长城汽车、百事可乐、光大银行、中信银行、兴业银行、长安区工会、裕华区工会、桥东区工会、新华区文体局、团省委等几十家重点企业和政府行政部门合作,为社区文化建设和企业宣传推介作出了积极贡献。目前我国大部分乡村已经在村村通的活动中受益,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善,根据走访地区几个农村发展的特点,不妨这样设想一下:把偏远山区农村的产业归为三大类:一类是从事个体经营商户、一类为从事养殖产业的专业户、另一类则是从事传统的种植产业者,这部分群体年龄偏高。而个体经商户和养殖专业户对金融体系完善的需求基本相同,其主要特点是长期需求。金融机构可尝试抽调部分业务人员培训这部分群体的网络金融能力,也可以有针对性地安装存取柜员机等便捷金融设备,既方便快捷,成本也相对低廉。而种植专业户的特点是:正如老百姓所说的,一年一个秋,也就是说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于金融机构要求的服务时间段比较集中,一是春天播种的季节,一部分农民需要购进种子和化肥,一部分农民需要购进新型农机具等耕作设备。二是收获的季节,就是到了秋天。在走访的几个山区农村中,农民种植的品种大部分是:桃子、苹果、杏、柿子、葡萄等农副产品,在调查现场看到,一辆三轮车水果,以太行山磨盘柿为例,大概是卖700元左右,每天一个农户平均可采摘两车,由于采收的季节性很强,在抢收期间,大部分果农都把钱存放在家里,等到秋收结束后一次性存到乡镇的银行或信用机构,这不仅造成了很大的安全隐患,也白白地损耗了资源配置。可以有针对性、季节性地设立流动金融服务车,流动金融服务车可以有针对性地在农民需求的季节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在农民播种的季节可以小额放贷,以便于农民对种子化肥和农机具的采购,在收获的季节集中存储,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随着农民土地流转政策与土地、宅基地确权的政策推行,其对于农民和金融机构来说都不失为一种最佳的发展途径和机遇。此举能够完全有效地吸引民间资本,在一发达国家的农村与城镇化进程中,各国政府都有效地运用了各种金融服务支持和手段,充分体现了资本主体的多元化,资金来源的多渠道及投资方式的多样化,从而彻底实现了新型农村建设向城镇化发展进程中资金融通渠道。

三、结语

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建设与建设,主要指在全面发展农村生产的基础上,实现农民大幅增收、经济快速发展、方便民众的长期有效机制,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民的共同富裕,努力实现城镇乡村和谐发展,大幅度缩小城乡差距,所以新农村发展对经济与金融服务支持体系建设的完善,探索新型农村经济发展背景下的新型金融服务体系具有更深远的现实意义。

新农村经济发展论文相关 文章 :

1. 关于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调研论文

2. 浅谈新农村建设中建筑设计要点论文

3. 论公共图书馆与新农村文化建设论文

4. 浅谈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保护问题论文

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调研报告论文

上海农村经济期刊好发吗

这个期刊不但是中文核心期刊,还是CSSCI来源期刊,要求相当严格。最好是博士或者副教授的文章,而且文章质量要求很高。审稿时间一般三个月左右。 有实力的话可以试试。

不一定。农业经济问题是农科院办的,农村经济是地方办的,虽然从名称看读者对象都比较宽,但实际是不一样的。地方办的杂志区域性比较强。如果你写的文章比较大,宏观性比较强,那就投《农业经济问题》;如果区域性、地方性色彩较强,相对微观一些,就投《农村经济》。

自己发一般比较困难,审稿周期长并且要反复改稿。经济问题南大核心[2014], 人文核心[2014], 中文核心【2014年版】, 复合影响因子:,扩刊版影响因子:《经济问题》(月刊)1979年创刊,是由山西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专业性学术经济期刊。本刊不仅是各大学和社科研究机构的图书馆、资料室订阅和保存的重要期刊,同时许多高校都把本刊列为晋升中高级职称发表论文认可的少数经济类刊物之一。主要栏目: 理论探索、改革与发展、企业经济、农业经济、国民经济管理与计划、世界经济、山西经济、财政与税务。

不一定。农业经济问题是农科院的,农村经济是地方的,虽然从名称看读者对象都比较宽,但实际是不一样的。地方的杂志区域性比较强。如果你写的文章比较大,宏观性比较强,

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万维书刊

六盘水师范学院的代码为:4152010977。

学院简介:六盘水师范学院是“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管理体制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六盘水师范学院前身是1978年成立的贵阳师范学院六盘水专科班;1985年,组建六盘水师范专科学校;1993年,更名为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3年、2006年,六盘水市师范学校、六盘水市体育运动学校先后并入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9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由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六盘水师范学院。

地理位置

六盘水师范学院地处有“中国凉都”之称的贵州省六盘水市。六盘水市属川滇黔桂结合部,有“四省立交桥”之称,年均气温15℃,气候舒爽,被中国气象学会授予“中国凉都”称号,是全国唯一以气候特征命名的城市。月照机场开通六盘水直达北上广等十多个城市的航线。六盘水多元包容,不仅是国家“三线”建设时期发展起来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城市,更是集古夜郎文化、红色文化、三线文化、民族文化、宜居文化、旅游文化等于一身的生机城市。

截至2022年4月,学校占地面积1310亩,建筑面积近万平方米,与明湖国家湿地公园融为一体,被誉为“贵州最美大学校园”。2014年被授予全省“安全文明校园”,2017年被评为“全省文明校园”。各类馆藏图书174余万册,全校教职工938人,其中正高87人,副高254人,博士88人,硕士480人,“双师双能”型教师80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省核心专家1人,宝钢优秀教师1人,市管专家58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

学院名誉

学校2009年由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六盘水师范学院,2013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单位资格,2015年列为贵州省向应用型转型发展试点院校,2016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被列入贵州省“十三五”新增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2017年加入全国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2018年获得外国留学生招生资格,并于2021年开始招收国际留学生。目前与辽宁师范大学、贵州师范大学、大连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台湾大叶大学、泰国清迈大学等17所国(境)内外高校,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等国内多家知名企业和科研机构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

学科建设

学校设有教育科学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外国语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物理与电气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旅游学院)、艺术学院、计算机科学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矿业与机械工程学院、土木与规划学院等14个二级学院,44个本科专业,涉及工学、教育学、理学等10个学科门类。近年来,承担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省部级教学改革项目等45项,获贵州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7项,获批贵州省一流大学一期重点建设(培育)专业1个、一流课程4门;获批贵州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有省级区域内一流建设培育学科1个,省级特色重点学科、重点学科、重点支持学科7个。建有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人文社科示范基地2个,省级众创空间1个,贵州省普通高校特色重点实验室、2011协同创新中心、工程中心等科研平台6个,市级重点实验室16个;有省级科技创新人才团队、贵州省普通高校科技创新团队10个、市级科技创新人才团队7个。升本以来,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80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8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项,省部级项目247项,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13项。有六盘水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中心等11个学术研究机构,175个产学研合作基地和实习实训基地,是贵州省省级教师发展中心、省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基地。

办学理念

学校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质量为根本”的办学理念。秉持“厚德博学,范行求真”的校训,弘扬“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办学精神,倡导“团结实干,创新超越”的校风、“勤勉治学,立德树人”的教风、“勤学善思,健体强能”的学风,为社会培养了3万余名各级专门人才。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做强优势学科、发展重点学科、突出特色学科。在全国大学生各类竞赛活动中,获国家级奖项180项,省部级奖项430项,获授权专利8项。2012年获“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二等奖1项;2018年获“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创业计划赛银奖和公益创业赛铜奖各1项;2019年、2020年、2021年分别获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1项。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建成“勤”字步梯、各类景观石、“中华魂”“科技之路”文化浮雕墙、《长征·七律》文化浮雕墙、印园、孔子像、王阳明像、党史教育基地等一批批文化阵地;校史馆是贵州省优秀文化育人基地,建成教职工之家。2014年学校被贵州省综治办、省公安厅、省教育厅授予全省“安全文明校园”;2017年,被评为“全省文明校园”;2018年、2019年和2021年分别被评为全国大中专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全国优秀单位,2018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新闻宣传单位,获高校优秀传播奖;2019年8月,在贵州省2018年普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检查中荣获优秀等次;2020年获全国高招服务创新奖(本科)、全国院校品牌影响力奖。

特色学科及专业

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采矿工程

省级特色专业(1个):采矿工程

省级精品课程(2门):植物生理学、植物学

省级区域内一流建设学科(培育)(1个):矿业工程

省级特色重点学科(1个):采矿工程

省级重点学科(1个):采矿工程

省级重点支持学科(4个):动物学、植物学、采矿工程、物理与电子

校史溯源

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1978年,六盘水师范学院的前身贵阳师范学院六盘水大专班创建,学校分散在原六枝特区、盘县特区、水城特区三处办学。1980年,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决定撤销贵阳师范学院六盘水大专班分散在原六枝特区、盘县特区、水城特区的教学点,集中到原水城特区朝阳新村(即现钟山区职业中学)办学,名称仍为贵阳师范学院六盘水大专班。1984年,六盘水市教师进修学校并入贵阳师范学院六盘水大专班。1985年1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为“六盘水师范专科学校”。1993年6月,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六盘水市师范学校1984年,六盘水市为整合教育资源,撤销三个特区师范学校,集中在六盘水市明湖路(原六盘水市机关子弟学校)办学。1993年,学校搬迁至松坪南路(现六盘水市第二中学——六盘水师范学院附中)办学。2003年9月,中共六盘水市委、市人民政府决定将六盘水市师范学校并入六盘水师专,同时撤销六盘水市师范学校建制。六盘水市体育运动学校1979年,六盘水市体育运动学校创建,时称“体师班”。1987年,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六盘水市体育运动学校(中专班)。2006年9月,将六盘水市体育运动学校并入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转型发展:六盘水师范学院2009年3月,经教育部评估,升格为本科院校,更名为六盘水师范学院。2013年,学校获学士学位授予权。2015年12月,被贵州省教育厅确定为贵州省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的试点学校。2016年10月,学校通过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16年11月,学校新增为贵州省“十三五”规划期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单位。2017年,学校与辽宁师范大学联合招收硕士研究生。截止2020年7月,学校与辽宁师范大学、贵州师范大学、大连大学联合招收硕士研究生。

科研平台

据2020年7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建有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人文社科示范基地2个,贵州省普通高校特色重点实验室、2011协同创新中心、工程中心等科研平台10个,市级重点实验室13个;有省级科技创新人才团队、贵州省普通高校科技创新团队5个、市级科技创新人才团队5个。升本以来,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45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8项,省部级项目207项,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9项。有六盘水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中心等10个学术研究机构,105个产学研合作基地和实习实训基地,是贵州省省级教师发展中心、省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基地。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贵州省煤炭清洁利用重点实验室贵州省人文社科示范基地(2个):中国凉都国学教育与研究中心、中国凉都文化创新研究中心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贵州省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工程中心省级特色重点实验室(1个):煤系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实验室省级科研实验平台(1个):贵州省煤炭资源清洁高效利用科研实验平台省级合格实验室(4个):基础物理实验室、基础生物实验室、基础化学实验室、计算机实验室省级产学研基地(1个):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六盘水市野生油茶资源调查及良种采穗圃改建产学研基地省级科技创新人才团队(1个):贵州省煤炭绿色开采及生态环境保护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市级产业研发中心(1个):六盘水市生物产业研发中心市级重点实验室(2个):贵州西部民族药用植物资源研究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光电子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校级2011协同中心(1个):贵州省煤炭绿色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校级2012协同中心(1个):乌蒙山旅游产业协同创新中心校级科研机构(9个):贵州科学院六盘水分院、贵州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工程研究中心、六盘水中药材研发中心,六盘水师范学院乌蒙山发展研究院、地域文化研究所、布依文化研究中心、翻译研究中心、“三线”建设文化研究中心、“三变”改革研究中心。、

科研成就

升本以来,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45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8项,省部级项目207项,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9项。教师共发表学术论文2473篇,其中核心期刊发表论文600篇,被SCI、EI、CSSCI、ISTP、CSCI等检索工具收录27篇;获国家授权专利460项;独立完成专著、编著13部。2016年6月,该校国资处俞家海老师申报的《缅泰稻米产业与国家现代化进程研究》获批2016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立项,宣传部张武桥老师申报的《暴恐事件网络舆情传播的风险放大效应研究》获批2016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立项。2015年10月,该校艺术系常亚恒老师申报的《中国少数民族题材动画创作与民族文化传承研究》获批2015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青年项目立项。

社团文化

据2017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共有文学学术、实践服务、艺术文化、爱好兴趣、体育运动等各类学生社团33个。学校学生社团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文学社开展的“高原风杯”有奖征文大赛,教育科学系学生美术作品集《教科苑》,学校田径运动会,校园文化活动月,诗歌朗诵、合唱、演讲等大赛。

学校荣誉

2014年被贵州省综治办、省公安厅、省教育厅授予全省“安全文明校园”;2017年,学校被评为“全省文明校园”;2018年,学校被评为全国大中专学生暑期“三下乡”全国优秀单位、全国优秀新闻宣传单位、高校优秀传播奖;2019年8月,学校在贵州省2018年普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检查中荣获优秀等次。2021年11月16日,入选六盘水市第七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公示名单。2022年4月,六盘水师范学院矿业与机械工程学院安全工程2018级团支部被评为2022年“贵州省五四红旗团支部”。

附属机构

据2020年7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1个附属机构(六盘水市第二实验中学)。六盘水市第二实验中学创建于2006年,是一所受六盘水市教育局和六盘水师范学院双重领导的财政全额拨款的市直属全日制高级实验中学。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15年9月,六盘水师范学院图书馆有馆藏文献总量160余万册,其中纸质图书79万册,其中纸质图书79万册,电子图书镜像78万册;中文报刊643种。拥有CNKI中国知网期刊、CNKI中国知网硕博论文数据库、万方硕博论文数据库、维普期刊数据库、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数据库、超星汇雅电子图书、读秀数字云图书馆以及大量专家学术视频等大量资源。馆藏文献已基本涵盖了学校所有学科、专业,形成了文学、理学、工学、法学、教育学、管理学、经济学、艺术学等学科兼容、多载体并存的馆藏文献信息资源体系。

学术期刊

《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双月刊)创刊于1985年,是六盘水师范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出版哲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文学、历史学、经济学、管理学、艺术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生物科学、化学工程、地质学、矿业工程、矿山安全工程、体育学、地域文化与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原创性学术论文。主要栏目:文学语言研究、政治哲学历史研究、图书情报编辑档案研究、法学研究、教学研究、生物学研究、化学物理学研究、课程改革研究。

合作交流

截至2017年3月,学校先后派出专家、学者赴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交流或进修。与马来西亚国立大学和台湾地区7所高校(环球科技大学、大仁科技大学等)结为友好学校,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辽宁师范大学、贵州大学、华北科技学院、贵州民族大学等高校的对口帮扶工作不断拓展和深化。

学校地址:贵州省钟山区明吴育才巷19号邮编:553004电话:电子邮件:六盘水师范学院(原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坐落在阴凉·六盘水市美丽的湖岸边,响水河。伴随着成立于1978年,贵州省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六盘水需要的地方师范院校的建立和发展。六盘水师范学院成立于29年前,已经走过了三个发展阶段。 1978年学校早,名称,贵阳六盘水师范学院大专班,学校分散在原来的六,DC,DC,磐安县,水城,直流三所学校,每个教学点下的香港特区行政主管部门的教育,在教学,人事,资助其他方面保持相对独立,规模较小的学校,专业的小创作。 1980年,六盘水市贵阳市人民的政府决定撤回六盘水师范学院大专班散落在原来6,直流,潘县,特区,水城,直流教学点,集中到了原来的水城,朝阳村直流(现在中山地区职业学校)学校的名称仍然是贵阳,六盘水师范学院的大专班,学校开始改变的统一领导,统一教学管理,统一财务管理,物流服务,统一的整体。 1982年学校迁至现在的地址:贵州省六盘水市,明吴育才巷19号。 1984年,六盘水市教师进修学校合并。 “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1985年一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于1993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六盘水师范学院。”在此期间,学校的教育逐步扩大规模,并逐步建立了党委,行政部门的工作,创造的政治历史,中文,外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和其他专业人员。 2003年,根据在教师教育教师的三个减为两个正常发展的要求,在中共六盘水市委员会,市人民政府决定合并六盘水六盘水师范学院教师,六盘水师范成立,在2006年,转六盘水市体育学校合并,然后先后批准六盘水师范校园建设,内脏和人员编制方案,420亩土地的学校,教学建设项目作为2005年市委,市政府的10事实六盘水师范加强领导执政能力的详细规划。学校体现“厚德,博学,风扇正常,求实”的校训,同比增长的历史和社会科学,计算机科学,教育,艺术,音乐,体育,地理,小学教育,学前教育和其他专业人士。在2009年,教育评估部升格为本科院校,更名为六盘水师范学院。目前,学校有思想政治,历史,中文,外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吉科,体育,艺术,教育十二行,创造的语言教育,思想政治,历史,法律文秘,英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小学教育(文科,理科方向),计算机应用技术,艺术,音乐,体育,煤化工,生物技术,应用电子技术,科学教育,学前教育,地理教育等28个专业,已经形成了一个本科和专科二次并存,在正常和非正常,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全日制在校生近5000人,成教学生3320人的办学规模,学生5。做了“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六盘水师范报告”两种出版物。图书馆藏书400 000,电子图书20余万册,目前已进入到一个770多名中国和外国期刊,报纸和1000余种。现有员工455人,其中专任教师310人。专任教师中,教授17人,副教授107人,硕士学位的教师79人,外籍教师2人,3名医生和20名杰出博士,讲师,教师和其他实验中级职称120人。获得全国劳动模范,优秀教师2人,省级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教师12人,曾宪梓教育基金获得者4人,对于一个年轻的人,六盘水市率先在贵州省科技创新奖,“十大杰出青年”四口人,城市一级人民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4人,第一科技兴市奖2人。学校占地总面积?英亩(428,平方米),建筑面积101105平方米。现有的物理,化学,生物和六盘水市政府和生物技术实验室4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0129000元,平均4029元,学校用电脑近300台,其中257台教学电脑,局域网,一些实验中心,多媒体和语音室座位1272。学校图书馆阅览座位超过400个,藏书超过380,000册,中国和外国期刊500余种,电子图书200万个(种)。自2004年以来,全市分为4个行政区(县,区)建立固定的教育实习基地39,玉舍国家森林公园建立了教学和科研基地。学校建设用地,体育设施,建筑工地和私人绿地共185742平方米三项指标。保证教

学院地址: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明湖路育才巷19号 邮编:553004联系电话: 信箱:六盘水师范学院(原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座落在凉都·六盘水市美丽的明湖之滨,响水河畔。是伴随六盘水市的建立和发展需要于1978年建立的隶属于六盘水市人民政府的一所地方普通师范高等学校。六盘水师范学院建校29年来,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1978年建校初期,名称为贵阳师范学院六盘水大专班,学校分散在原六枝特区、盘县特区、水城特区三处办学,各教学点隶属于各特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教学、人事、财务等方面保持相对独立,学校规模较小,开设的专业不多。 1980年,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决定撤销贵阳师范学院六盘水大专班分散在原六枝特区、盘县特区、水城特区的教学点,集中到原水城特区朝阳新村(即现钟山区职业中学)办学,名称仍为贵阳师范学院六盘水大专班,学校开始转变为统一领导、统一教学管理、统一财务管理、统一后勤服务的整体。1982年搬到现办学地址:六盘水市明湖路育才巷19号。1984年,六盘水市教师进修学校并入。1985年1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为“六盘水师范专科学校”,1993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这一时期,学校的办学规模在逐渐扩大,逐步建立了党委、行政各工作部门,开设了政史、中文、外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专业。 2003年,根据师范教育由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发展的要求,中共六盘水市委、市人民政府决定将六盘水市师范学校并入六盘水师专,同时撤销六盘水市师范学校建制,2006年,又将六盘水市体育运动学校并入,之后相继批准了六盘水师专校园建设详细规划、内设机构及人员编制方案,为学校征地420亩,将教学主楼工程列为2005年市委、市政府的十件实事之一,加强了六盘水师专领导班子执政能力建设。学校凝聚了“厚德、博学、范行、求真”的校训,增加了历史与社会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教育、美术、音乐、体育、地理、小学教育、学前教育等专业。2009年,经教育部评估,升格为本科院校,更名为六盘水师范学院。 目前,学校设有思想政治、历史、中文、外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科、体育、艺术、教育十二个系,开设语文教育、思想政治、历史学、法律文秘、英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初等教育(文科、理科方向)、计算机应用与技术、美术、音乐、体育、煤化工、生物技术、应用电子技术、科学教育、学前教育、地理教育等28个专业,已经形成了本科与专科、中专并存,师范与非师范并举,普通教育与成人教育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拥有全日制在校学生近5000人,成教学生3320人,留学生5人的办学规模。办有《六盘水师专学报》、《六盘水师专报》两种刊物。图书馆藏书40万册,电子图书20多万册,订有中外文期刊770余种,报刊1000余种。现有教职工455人,其中专任教师310人。专任教师中,教授17名,副教授107名,硕士学位教师79人,外籍教师2人,博士3 人及特聘博士20人,讲师、实验师等中级职称120人。获得全国劳动模范、优秀教师2人,省级劳动模范、优秀教师12人,曾宪梓教育基金获得者4人,首届贵州省青年科技创业奖1人,六盘水市“十大杰出青年”4人,市级人民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4人,首届科技兴市奖2人。 学校占地总面积亩(平方米),建筑面积101105平方米。现有物理、化学、生物及六盘水市级生物与技术开放实验室4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万元,生均4029元;全校配备了计算机近300台,其中教学用计算机257台,建有局域网,设有实验中心,有多媒体和语音室座位数1272座。校图书馆阅览座位400多个,藏书38万多册,中外文期刊500余种,有电子图书20万册(种)。自2004年起在市内分四个特区(县、区)建立了固定的教育实习基地39个、在玉舍国家森林公园建立了教学科研基地。学校建筑用地、体育设施建设用地及专用绿化用地三大指标合计为185742平方米。 在保证以教

学校地址:贵州省钟山区明吴育才巷19号邮编:553004电话:电子邮件:六盘水师范学院(原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坐落在阴凉·六盘水市美丽的湖岸边,响水河。伴随着成立于1978年,贵州省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六盘水需要的地方师范院校的建立和发展。六盘水师范学院成立于29年前,已经走过了三个发展阶段。 1978年学校早,名称,贵阳六盘水师范学院大专班,学校分散在原来的六,DC,DC,磐安县,水城,直流三所学校,每个教学点下的香港特区行政主管部门的教育,在教学,人事,资助其他方面保持相对独立,规模较小的学校,专业的小创作。 1980年,六盘水市贵阳市人民的政府决定撤回六盘水师范学院大专班散落在原来6,直流,潘县,特区,水城,直流教学点,浓缩的原水城,直流朝阳村(现在中山曲即职业学校)学校的名称仍然是贵阳,六盘水师范学院的大专班,学校开始改变的统一领导,统一教学管理,统一财务管理,物流服务,统一的整体。 1982年学校迁至现在的地址:贵州省六盘水市,明吴育才巷19号。 1984年,六盘水市教师进修学校合并。 “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1985年一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于1993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六盘水师范学院。”在此期间,学校的教育逐步扩大规模,并逐步建立了党委,行政部门的工作,创造的政治历史,中文,外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和其他专业人员。 2003年,根据在教师教育教师的一点五十七正常发展的要求,在中共六盘水市委员会,市人民政府决定合并六盘水六盘水师范学院教师,六盘水师范成立,在2006年,转六盘水市体育学校合并,然后先后批准六盘水师范校园建设,内脏和人员编制方案,420亩土地的学校,教学建设项目作为2005年市委,市政府的10事实六盘水师范加强领导执政能力的详细规划。学校体现“厚德,博学,风扇正常,求实”的校训,同比增长的历史和社会科学,计算机科学,教育,艺术,音乐,体育,地理,小学教育,学前教育和其他专业人士。在2009年,教育评估部升格为本科院校,更名为六盘水师范学院。目前,学校有思想政治,历史,中文,外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吉科,体育,艺术,教育十二行,创造的语言教育,思想政治,历史,法律文秘,英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小学教育(文科,理科方向),计算机应用技术,艺术,音乐,体育,煤化工,生物技术,应用电子技术,科学教育,学前教育,地理教育等28个专业,已经形成了一个本科和专科二次并存,在正常和非正常,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全日制在校生近5000人,成教学生3320人的办学规模,学生5。做了“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六盘水师范报告”两种出版物。图书馆藏书400 000,电子图书20余万册,目前已进入到一个770多名中国和外国期刊,报纸和1000余种。现有员工455人,其中专任教师310人。专任教师中,教授17人,副教授107人,硕士学位的教师79人,外籍教师2人,3名医生和20名杰出博士,讲师,教师和其他实验中级职称120人。获得全国劳动模范,优秀教师2人,省级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教师12人,曾宪梓教育基金获得者4人,对于一个年轻的人,六盘水市率先在贵州省科技创新奖,“十大杰出青年”四口人,城市一级人民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4人,第一科技兴市奖2人。学校占地总面积?英亩(428,平方米),建筑面积101105平方米。现有的物理,化学,生物和六盘水市政府和生物技术实验室4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0129000元,平均4029元,学校用电脑近300台,其中257台教学电脑,局域网,一些实验中心,多媒体和语音室座位1272。学校图书馆阅览座位超过400个,藏书超过380,000册,中国和外国期刊500余种,电子图书200万个(种)。自2004年以来,全市分为4个行政区(县,区)建立固定的教育实习基地39,玉舍国家森林公园建立了教学和科研基地。学校建设用地,体育设施,建筑工地和私人绿地共185742平方米三项指标。保证教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