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电影方面论文准备往什么方向写,选题老师审核通过了没,有没有列个大纲让老师看一下写作方向? 老师有没有和你说论文往哪个方向写比较好?写论文之前,一定要写个大纲,这样老师,好确定了框架,避免以后论文修改过程中出现大改的情况!!学校的格式要求、写作规范要注意,否则很可能发回来重新改,你要还有什么不明白或不懂可以问我,希望你能够顺利毕业,迈向新的人生。毕业论文怎么写?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是本科生培养方案中的重要环节。学生通过毕业论文,综合性地运用几年内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一个问题,在作毕业论文的过程中,所学知识得到疏理和运用,它既是一次检阅,又是一次锻炼。不少学生在作完毕业设计后,感到自己的实践动手、动笔能力得到锻炼,增强了即将跨入社会去竞争,去创造的自信心。这里仅将我们教研室老师近年指导本科毕业生论文中的体会整理出来,希望能对学生毕业论文有所帮助。选择一个相关的题目,应该是你感兴趣并且和你所学的专业相关的。进行文献检索,查找有关这个主题的所有研究成果,并且进行深入的研究。在广泛的吸收别人的成果的同时,思考自己在这个问题上的观点和看法,这是你能做的最重要的一步。参考科技论文的写作规范,先写出大纲,再增加内容形成草稿,反复修改,最后定稿。需要注意地问题: 标题是文章的眉目。各类文章的标题,样式繁多,但无论是何种形式,总要以全部或不同的侧面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的主旨。毕业论文的标题一般分为总标题、副标题、分标题几种。一般说来,篇幅较长的毕业论文,都没有分标题。设置分标题的论文,因其内容的层次较多,整个理论体系较庞大、复杂,故通常设目录。参考文献又叫参考书目,它是指作者在撰写毕业论文过程中所查阅参考过的著作和报刊杂志,它应列在毕业论文的末尾。列出参考文献有三个好处:一是当作者本人发现引文有差错时,便于查找校正。二是可以使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的教师了解学生阅读资料的广度,作为审查毕业论文的一种参考依据。三是便于研究同类问题的读者查阅相关的观点和材料。
“雷雨”过后的思考——《雷雨》教学日志终于要上《雷雨》这一课了,心中莫名的兴奋,究其原因,还是要说说一次难忘的“追星”经历。听说北京人艺重排的明星版〈雷雨〉在广州友谊剧院隆重上演,且不说对曹禺先生仰慕已久,就说演员阵容里有我喜爱的明星(蒲存昕、潘红、雷恪生等),就让我们几个语文组同仁过了一把“追星瘾”, 至今还保存着偶像的签名。激烈的矛盾冲突,淋漓尽致的表演,富丽堂皇的舞台布景,在我们心中掀起不小的波澜,甚至激发起我们演绎“外校版”《雷雨》的热情, 所以,当我翻开课文,美好回忆涌上心头,怎能让我不爱她呢?但是,作为一篇高中课文,怎样处理教材才能让学生了解戏剧并能体味戏剧艺术独特魅力呢?怎样将老师的审美愉悦传达并感染学生呢?那就要从教材说起了,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从而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雷雨》一经问世,就以其激烈尖锐的矛盾冲突、精彩纷呈的戏剧语言和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饮誉文坛。话剧《雷雨》上演数十年,经久不衰,成为中国当代话剧舞台乃至文坛的经典之作。《雷雨》写了周、鲁两家之间的恩怨情仇和阶级对立,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矛盾冲突中逐渐被推至读者面前的。 语言是构成剧本的基础。剧作家通过人物语言来展开矛盾冲突,塑造人物形象,揭示戏剧主题。《雷雨》中每个人物的语言各有特色,周朴园的盛气凌人、鲁侍萍的抑郁平缓,鲁大海的直截了当都真实而形象地反映了人物的出身、地位、经历和个性。《雷雨》中看起来直白明了的人物对话,其实隐含着丰富的潜台词,有许多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它充分揭示了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内心世界。鉴于此,我把教学设计定位为“五个入手”。第一 从内容入手,把握戏剧艺术的体裁特色。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从《诗经》中的《关雎》《氓》《静女》到汉乐府《孔雀东南飞》,从宋元话本《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到文学高峰《红楼梦》,以“爱情”为内容主线,指导学生对同一题材内容不同文学形式的作品进行分析鉴赏,引发学生对戏剧文本的兴趣,认识理解不同文学样式的特点。这种鉴赏比较,也更能强化学生对戏剧艺术体裁特色的认识。第二 从语言入手,理解人物鲜明的性格特色老舍说::“对话是人物性格最有力的说明书。”对于《雷雨》这篇课文,我重点想评析人物语言中蕴含的潜台词。比如,周朴园听出侍萍的无锡口音后,便想起往事,称当时的侍萍为“梅小姐”,说她“很贤惠,也很规矩”。已知实情的侍萍听到他的谎言,想起自己的遭遇,满怀悲愤,于是语带嘲讽而又意味深长地反复说:“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贤惠,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的”,表现了她痛苦的内心和对周朴园的不满。文中,这些例子举不胜举。那么,如何体味呢?什么样的方式效果最佳呢?我想,结合所带班级活跃热情的特点,我们组织学生分组表演,这种表演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也可以“戏剧节”的形式呈现;可以表演课文“节选”部分,也可以表演“节选”以外的部分,或者对“节选”部分进行再“节选”表演。 我相信,这种活动将大大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给他们的高中生活留下更多美丽的记忆。第三 从冲突入手,认识戏剧揭示的社会背景。从某种意义上说,“戏”就是矛盾冲突,没有了“冲突”就没有戏剧,而戏剧的主题思想正潜藏在矛盾冲突的背后。引导学生认识“冲突”,分析“冲突”,从纷繁复杂的矛盾冲突中理请思路,找到主要矛盾,才能帮助学生认识戏剧所反映的时代背景,进而把握戏剧的主题。例如,在《雷雨》中,周、鲁两家由于情感矛盾、血缘纠葛和命运变故造成了诸多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在这些矛盾冲突中,什么才是主要矛盾呢?什么才是促使人物命运形成的根本原因呢?我想,如果善于找课文中的切入点,引导学生展开讨论,那么对主题的认识就很清楚了。第四 从“经典”入手 ,回视“经典”的“省世”价值。我们知道,真正的“经典”的价值,在于“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于它给世世代代的读者以常读常新的启迪和教益。所谓“回视”,即站在“当代”的“视点”,用今天的眼光,历史地发掘经典作品所蕴涵的“省世”价值,引导学生认识作品对我们今天的人生所具有的指导意义。比如,我可以设计这些问题:当年的周朴园对侍萍的行为是“玩弄”还是“爱情”?当年的侍萍是否可以避免后来的悲剧呢?我们的时代是否还有“侍萍式”的悲剧呢?我想,可以采用分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自由发言漫谈式交流等方法,如有时间,甚至还可以联系当今时代女性人格与事业的独立对于爱情自由和掌握爱情命运意义等社会实际组织一次辩论赛,加深学生对课文“经典”的认识。第五 从节选入手,增强学生阅读理解的主动性。课文所选仅是全剧的第二幕,这种“拦腰截断”式的选编给学生的阅读理解带来了一定的障碍,为了扫除这种障碍,我想让学生提前阅读全剧,甚至观看话剧,让学生完整地把握戏剧情节和人物性格发展的过程。通过我的引导和帮助,如果学生能体会到戏剧语言的艺术美感,开始领悟到戏剧作品的文化品位,那我们就足以为我们的努力而感到骄傲和幸福了。3月21日俗话说“ 丑媳妇总要见公婆”,想法虽多,但是,能否落实,能否取得效果,着实让人担忧。3月23日今天,终于可以静下心来,整理思路,记录我的这一课。平淡的略去吧,让我记住短短的课堂时间却不断涌现出来的精彩的瞬间,让我再一次惊叹于我的学生。我要求学生阅读原著后,找出自己有兴趣深入、并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具体明确地把问题描述出来,以便研读资料时有的放矢,有所侧重。我开始以为“学生云者”,他们能提出什么有意义的问题呢,没想到他们却给我带来意外的惊喜。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问题吧。1 曹禺是如何创作《雷雨》的?他自己对《雷雨》有怎样的评价?2 周朴园是一个怎样的人?他与鲁侍萍、繁漪、与三个儿子之间的难于调和的矛盾在哪里?作品在各种矛盾纠葛中揭示了他怎样的形象特征?3 繁漪“古怪”在哪里?“雷雨”在哪里?她与周朴园有怎样的矛盾?我们怎样看待她与周萍之间的感情纠葛?又怎样看待她的乖戾与叛逆?4 你对周萍这个角色怎么评价?你怎么看待他与繁漪、与四风的感情纠葛?5 鲁大海、鲁贵、四凤、鲁侍萍属于一个阶层的人物,他们的性格各有什么不同?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说说剧本中鲁大海这个角色存在的意义。6 为什么周冲最后会成为悲剧的牺牲品?促成他毁灭的因素有哪些?你怎么评价他?7 在你看来,《雷雨》究竟是爱情悲剧、命运悲剧还是时代悲剧?…………… (其他问题略去)这些问题无论从角度,还是深度都已超过我的想象,也都已超过高二年级学生的思维水平,当然,不能否认的是这其中肯定有抄袭的现象,但是,学生他愿意去追寻、去思考,最少说明他们也开始关注这些内容,难道不可喜么?所以,这节课我始终采用以“问题教学”为主线的教学形式,通过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效率。很可惜,时间有限,第二节课我只能分析节选部分中周朴园和鲁侍萍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于是我把学生预习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归类,筛选出对理解文本最有价值的主要问题,再让这些问题回到学生当中,引导学生去探讨,这些问题解决了,其它枝节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在讨论周朴园性格的特点时,我把问题只归纳为1 周朴园是否真的怀念鲁侍萍?2 如果说周朴园真的爱侍萍的话,为什么当鲁侍萍站在周朴园的面前时,周又为什么会厉声指责,接着又用金钱兑现来打发鲁侍萍?前后是不是有些矛盾?问题一抛出,立刻激起千层浪,有学生认为,他是资产阶级一分子,在他的人生观里,矿业、家庭、女人都是他的资产,他具有生杀予夺的权利,他是剧中的中心人物,虽然耀眼但却令人讨厌。他自私冷酷,是个十足的流氓。也有学生认为,在当时环境下,他必须这样做,是值得同情的,不能为了强调阶级性,而忽略他的人性。双方各执一词,忽然间,我觉得周朴园是怎样的一个人不再重要,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并且能够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见解,这是最可贵的。曹禺老先生说过 “我用一种悲悯的心情来写剧中人物的争执,我诚恳地祈望着看戏的人们也能以一种悲悯的眼光来俯视这群地上的人们。” 所以,在解读人物的时候,我鼓励和要求学生尽量多角度、多方位,以自己的观点解读人物、读出自己。可惜,由于懒惰未能及时将学生精彩观点记下,成为永久的遗憾,至今未能释怀。3月24日谈到我们班举行的戏剧表演活动。我不得不表表我们班的***同学,这是一个热爱文学的学生,一个颇富表演天才的学生。班内戏剧表演时,她演的是四凤,我对她的表演评价是大胆投入、感情充沛,当她大声哭着(我观察她是真的哭了) 喊出“妈”时,全班顿时一片寂静,连刚才还在取笑她的男同学也静默无声,说实话,我真的很佩服我的学生,她能够根据角色,尽情宣泄自己的感情,我反省,如果让我来给学生做示范,我会这样么?不会,如今的我也许会有很多顾虑,不能象她那样洒脱,尽管她的表演有些过火。事后,当着我的学生我说出了自己的的感受,我鼓励周卓平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一定会有收获,当时,我看到她眼中的光芒!恰逢高二年级参加“戏剧节”表演的节目是《雷雨》,我们在全年级挑选演员,我推荐了她,但是,她参加“四凤”竞选没有成功,我不忍心看着这样一个热爱表演的学生失去一个大好机会,于是,根据她的表演特点,我为她选择了《阮玲玉》剧本,她在其中扮演一个“疯女人” 。结果,她成功了!那天晚上,她光彩照人,表演到位,她成了焦点,被评为“最佳女配角”,下面是她的一篇“演后感”——《比烟花寂寞》演完“阮玲玉之死”,才深深怀念戏里戏外的一点一滴,我把它们写在花瓣般的年月上,让它们飘散于诗般的风中,以纪念这段如歌的日子。就我个人来说,心里面很吝啬表情,哪怕只是眉目一动,嘴角一触。当独自一个人时,我面无丝毫的样子是冷酷到极端,所以父母一直不信我会演戏。周围的同学习惯于我一天也不说一句话的沉静,所以对我演出时的风格会很吃惊。与我一起演戏的人会知道我演戏很速战速决,若要把整晚时间消耗掉,我便会发呆、忘词、走错步等诸多不妥。所以排练的时候我会常迟到、逃练等,心中觉得排戏只需三次,第一次理论去分析人物所处的背景、身份,曾有过的经历,从而推断出她在什么情况下会想到什么,做些什么。第二次实践地想所扮演的人所想,从眼、眉、笑到举手投足的动作,下场的姿势,哪怕只是微煞眉头,双眼呈混沌状,这些特细腻的表情一定做到位。第三次从舞台效果去分析所站位置,人物行动,及从内心分析如何代入自己,而我唯一独特的地方只是任何人都永不知道我在最终演出时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在《阮》剧中,我被安排从头到尾拿着个玻璃酒杯,然而当晚表演时,我拿的酒杯突然变成了扇子,然后加进了许多动作,这都是排练时一直没有的。若只局限于我规范地去演,我便失去了所有的热情。别人说我在场上的心情会很兴奋,我承认,因为我会在场上即兴想到许多点子,会带给人很难预料的结果。我亦会看与我做对手戏的人会否很急中生智,若是的,我会很肆无忌惮地加一些问句,然后她又好巧妙地回答,弄得指导老师很迷惑,我们在台上背着观众偷笑。但对于这出戏的成功,我自认为是没有一点儿功劳。我,只是没有犯一些低级错误。我心中充满感激,感激小瑶老师的指导,她绝对是一位出色的导演。演完之后,我拉着庞大的裙罩,独自走回宿舍。一路上什么人也没有,再想着刚才灯光闪烁,人头拥挤,便觉得很空虚,然后身心疲倦地睡下。盼望着明天醒来时,别人像以往一样不知道我,我如平时一般沉默,很安静地做事。想学演戏的人常对着墙动情地说上些话,而我只需要一份更真实的自我,更真挚的感觉。读了她的文章,我感触颇深,古人说:“玉不琢,不成器。”学生就好比一块璞玉,多么需要我们打琢啊!的确,通过这次活动,周卓平的艺术感悟提高了,文学修养增强了,更关键是在排练中她懂得了合作、学会了感激,还有什么比这更让人开心呢?3月25日 …《雷雨》这一课终于上完了,可是,在我的心中却遭受了一场大的“雷雨”袭击,自从教学以来,我一直喜欢思考,什么才是一节好课,在这节课中,我的设想都实现了么?想象中的教学效果都达到么?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每节课下来之后,感受是不一样的,情绪或高昂,为学生新发现、新见解高兴,有时又因学生启而不发或气氛沉闷而无奈,这其中有学生的因素,更有我的因素。经典文章如果被我们老师讲的不经典,多么滑稽啊!《雷雨》一课的学习,虽然自我构想不错,但是,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却发现很多问题,比如,能够体现出体会戏剧语言潜台词的对话,文中俯拾皆是,我按课文顺序逐一点评,生怕漏一个知识点,但是,这些精彩片段在文中相隔较远,所以,造成了上课如叙流水帐,脉络不明,课上得凌乱。但如果精选片段来讲,那又有很多知识点遗漏,似乎也不解气,所以,我常想,戏剧单元该如何上呢?是否每一篇都如此精挑细讲呢?学生对戏剧体裁有没有一个整体认识呢?再加上我们的课时实在有限,该如何来进行戏剧单元的教学呢?鉴于此,我想是否能来一个“戏剧单元综合性活动教学法”呢?整体思路是采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喜爱的文学作品改编为戏剧进行表演,学以致用,将知识转化为能力。通过“我编、我演、我评、我感“活动,发挥学生的形象里力和创造力,使学生的才华得以展示,能力得以提升。具体操作程序如下:(一) 学生自主阅读1 学生阅读课文老师设计自主阅读提纲,学生阅读整个单元的文章,并用书面形式回答提纲中的问题。2 学生查阅资料老师提供网址、资料,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学习戏剧有关的基本常识,了解本单元剧本的作者及创作背景、相关剧情,学习编写剧本和表演、鉴赏戏剧的知识。(二) 教师专题指导(以大课形式进行)通过老师的专题讲座,让学生从整体上感受戏剧的有关常识,另观看话剧《雷雨》,培养学生对戏剧的鉴赏、表演和评价能力。(三) 小组合作探究,编写或创作剧本可供选篇目《药》《守财奴》《套中人》《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等(四) 成果展示及评价每班各选出一个优秀的成果进行全年级展示。评审团进行评价,颁发奖品。这个设想耗时长,费精力,老师要付出大量的劳动,但我想这也许是最好的学习方法之一,毕竟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真正意义上贯彻了新课标的精神。后记: 人们常常用“教书匠”来形容老师,一个“匠”字是多么可怕!的确,时间长了,我们的教学也形成了自己的模式,或许还取得一点点成绩,但是,我们忽视了教学是一门艺术,需要常教常新,今天,当我进行叙事研究时,才发现老师每天的生活都跟一个个精彩的、具有鲜活的生命色彩教育教学故事联系在一起,这些故事既是教育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教育叙事很好的素材。我试图通过这次回顾反思,使自己多一点教学经验的积淀,多一些对教育的理解,使我的教学多点艺术,多点实力。如果我的这点不成文的东西能给大家带来点感悟,我就很知足了。
这就是角色的并不明显的,但内心感觉得到的“人的精神生活”,它在台词字句底下不断地流动着,随时都在给予台词根据,赋予台词生命。潜台词包含着角色和剧本的各种各样内在线索……这就是使我们说出角色台词的那个东西。人们称它为“弦外音、话外意”。
补充或诠释潜台词的含义在某些交际场合下,当人们不太清楚话语潜台词含义的时候,说话者就需要对“潜台词”进行适当的补充或诠释。这种补充或诠释,既可以让人理解话语的真实含义不致影响表达效果;又可以成为提高表达效果的一种方法。据说,一个不孝之子,有一天把他的母亲给杀了。许多人对此事都感到十分义愤,大骂此人是个不孝之子。就在人们齐声谴责的时候,“竹林七贤”中的嵇康也在现场,但他对这件事情一直一言未发,保持沉默。有人见嵇康不说话,就主动询问他对这件事的看法。嵇康说:“这小子,如果他把他的父亲杀了,似乎还说得过去,可是,他杀害的,竟是他自己的母亲!这真是太不通情理了!”大家一听,都纷纷指责嵇康说话不妥!面对大家的指责,嵇康明白人们没有真正理解他话语的意思。于是,只好不慌不忙地解释道:“禽兽只知道母亲,不知道父亲,杀了父亲,是禽兽的行为,而现在这个不孝之子,杀掉的,竟然是他的母亲!这不是连禽兽都不如吗!”大家一听,都连连点头,由衷地佩服嵇康话语的精警和幽默。嵇康开头说的,“如果他把他的父亲杀了,似乎还说得过去,可他杀害的竟是他自己的母亲。这真是太不通情理了”,存在的潜台词是:“杀父亲是可以的,杀母亲是不可以的。”人们听了嵇康开头说的那句话,想到的只是这个“潜台词”,自然会觉得怪异,不合情理,指责嵇康也就势在必然;而嵇康后面对潜台词突然逆变的补充诠释,却能够使自己前后话语的内容,互相联系在一起,形成反差。既表达了对不孝之子的强烈谴责,又显现了他语言的机智和幽默。破斥潜台词的虚假所有话语的“潜台词”,都存在着真实和虚假的问题。比如说:“桃树又开花了。”这句话的“潜台词”是:桃树会开花,并且过去曾经开过花。这个潜台词,是符合客观实际,是真实的。而“刘邦戴着手表打仗”其潜台词是:刘邦有手表。这个潜台词,就不符合实际,就是虚假的。因此,在说话的过程中,如果我们能够破斥“潜台词”的虚假,那就能够揭露矛盾,显示事物的不协调性。语言表达,也就可以取得幽默的效果。如《初次就诊》:一个年轻女子,觉得身体不太舒服,就向她的同事征询找哪一位医生看病更好。同事说:“我知道城里有一位医术很棒的医生。不过,他的诊费收得很高。初次就诊,要收500美元;以后复诊,每次还要收100美元。”这位年轻女子,按照同事的指点,找到了这位医生。为了省点钱,年轻女子一见到这位医生,就欢快地说:“大夫,我又来了!”大夫笑了笑、点了点头,以示招呼。然后就迅速地给她做了检查,说:“很好,继续吃我上次给你开的药吧!再吃一个疗程就行了。”年轻女子说的“大夫,我又来了”,其中的“又”,暗含着的潜台词是:“我曾经找您看过病,今天是复诊,不是初诊,您收就诊费,应当收100美元,而不是500美元。”大夫给她做了检查以后,要她继续服用上次所开的药,就等于破斥了女患者话语潜台词的虚假。医生的软幽默,叫这位年轻女子哭笑不得。又如《等你胡子长出来》:有个调皮的小男孩,学着大人的模样,走进了理发店,对理发师说:“理发师先生,请给我刮一下胡子吧。”理发师打量了一下这位小男孩,就让他坐在椅子上,而且还慎重其事地在他的脸上涂上了肥皂水,然后,就走到一旁与人闲聊去了。小男孩等了许久许久,见理发师毫无动静,就很不耐烦地大叫起来:“理发师先生,您什么时候才来给我刮胡子呀?”理发师答道:“我在等你的胡子长出来呢!”理发师使用的方法,就是破斥句子“潜台词”的虚假。小孩走进理发店所说的那句话“理发师先生请给我刮胡子”,是一个祈使句,“潜台词”的意思是:“我长了胡子并且要刮掉它。”理发师发现了小男孩“潜台词”的虚假,并将计就计地揭露了这种虚假。这样一破斥,就使语句露出了幽默。
总共不到100行的代码就能实现的功能,还能做毕业设计吗
我看过最搞笑的就是感谢前男友的,可能是因为分手了才会让自己的思维如此活跃,以至于写出接近万字的论文。
为什么现在研究生习惯于把导师称作“老板”?
有人说,现在的导师喜欢压榨学生,像极了资本家,所以称之为“老板”;
有人说, 研究生用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为导师做课题、出成果 ,导师相应地给予学生一定的报酬,两者之间是“雇佣关系”, 当然要称导师为“老板”啊!
还有人说,如今的硕士生、博士生都是科研民工,但很多人做的工作根本与科研无关,所以他们只是“民工”,对应的“包工头”就是导师,不过“包工头”太土气,还是称“老板”洋气一些。
无论哪种说法正确与否,但都有一个不争事实:实验室并不是纯粹搞科研的地方,读研如同职场一样,必须谨慎处理好与“老板”之间的关系。
但是,很多研究生真的是很“木讷”,根本不会处于人际关系,其中突出的表现之一,就是听不懂老板的潜台词,也就是揣摩不透话背后的真实意图。
01
所谓的“潜台词”实际上是不方便明面说的,常常隐藏在“明台词”之下。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当实验室的仪器比较落后,对于各种实验数据造成很大影响。众多师兄弟姐妹一致推举你,去向导师请示能否购买一台最先进的仪器。
当你滔滔不绝地向导师讲述现在仪器的缺点,以及购买新仪器带来的好处时,导师也时不时地打断你,说现在课题经费紧张、老仪器还能使用、新仪器功能浪费,等等。
当你和导师为了这一个问题激烈争执时,他 很不耐烦 地挥挥手说:“好了,你自己看着办吧!”
这时,你千万不要自以为是地以为,导师已经被你的口若悬河所彻底征服,心甘情愿地把是否购买仪器的决定权交给了你。
其实,他只是对你不能及时领会他的弦外之音而感到厌烦。实际上,他的潜台词是:“你回去好好想想,想清楚了再来和我谈。”
类似的潜台词还有很多。
对于很多学富五车、讲究气质的导师们来讲,他们基本上不会简单粗暴地对手下学生直接发号施令,而是客客气气地讲出自己的要求,表现出一副“欲说还休”的样子。
这就要求聆听者有足够的聪明,能够将导师没说透的话和指令,都能彻底地领会。
这其实也是一种交际能力。
02
另外,导师为了考察一个学生,或者说是为了表现出对学生的足够部属,有时候,他往往不会将自己的真实意图说得那么明显,不把话点透。
这时候,你就需要多一点心思,仔细去领会其中的潜台词,才有可能同导师达成默契。
我就有过这方面的惨痛教训。
博二时,由于业务能力还算过得去,与众多师兄弟相处得还算融洽,在他们中的口碑都很不错。
由于一位博四的师兄毕业了,他带头负责的项目一时间没人接手。由于这个项目的研究方向很热门,对于完成博士学位论文具有很大的帮助。同时,获得的劳务费比津贴要高的多,所以,有几个同门都想接手这个项目。
本来,导师准备在我与另一位博二的同学中选择一个接任,我对此胸有成竹,认为非我莫属。
有一天,导师把我叫到他的办公室去谈话。他首先夸了我的科研能力较强,取得的课题成果不错。
接着,又说起最近实验室经费比较紧张,资金周转不是很顺畅,最后,导师问我: “如果让你负责这个项目,你会不会考虑把项目中的人员裁去几个?”
我说不会,因为课题组中人都和自己同时进实验室,彼此间都有深厚的感情,项目做到半程就让他们退出,太不尽人情了。
当时,导师的脸色立马就有点变了。第二天,和我竞争的同门接替了这个课题的负责人。这时,我才明白,导师问那个问题不是没有道理的。 他的意思就是想去掉几个人以节省开支。
如果当时我不是凭个人感情用事,而是站在导师和实验室的角度去考虑,那么负责那个项目的人就会是我。
03
导师们说话往往各有各的特点: 或简或详、或快或慢、或直或曲,千差万别 。
有时,他说了,就认为你懂了,事实上,我们听到的与老板头脑中想的总有一定差距。如果我们一知半解,懵懵懂懂着去干,不是做不周全,就是把事情弄拧了,后果可想而知。
我们实验室的一位师弟,科研能力突出,业务能力超强,导师喜欢交给他一些大项的课题。有一天,师弟正在为手头上一个科研课题费神,导师走过来了,关心地问她:“还好吗?课题进展得怎么样了?”
师弟诉苦道:“这家公司的老板可真够蠢的,核心导师力不强,业务经理又混,还喜欢鸡蛋里挑骨头,课题来来回回改了五六遍了,真是烦死了。……也许事情总是物极必反,愈大的公司愈容易走下坡路。”
这次简短谈话后,师弟发现,导师不愿意让他再参加一些课题项目了。 毕竟有项目就有研究方向,就容易出毕业论文,所以,他想请导师解释一下其中的原因。
导师说:“我怎样才能相信你能处理大的科研项目?你根本无法专注于工作,还带着挖苦的态度对待客户,我能放心吗?”
原来,当导师询问学生“还好吗”或者“工作还顺利吗”时,他们并非想探究你目前的状况,而只是想表现友善,并希望你的回答是“一切都很好!”
他们并不想听到诸如工作中的不顺利,如“无法解决工作上遇到的问题”、“因失恋而心情不好”等等这些丧气的话。
师弟当时显然误会了导师的意思,他以为导师问他“还好吗”时,主要是想了解他的工作状况,结果他说得太多了。
有很多老板通常喜欢借着问东问西,趁机来了解学生的学习和工作状况。学生如果搞不懂他究竟是什么意思,最安全的方法就是,进一步问得更明确: “请问您的意思是什么?”
这样做,比起你贸然开口要好得多。
04
领悟老板的“潜台词”,已经成为研究生不可或缺的技巧。它可以给导师以懂事明理、机智灵活的感觉。
导师都喜欢“机灵”的学生,想让自己变得“机灵”点儿,能够把握准导师的意图和潜台词,就得多思考、多揣摩,可以从以下三点着手。
一是联系“上下文”以找到“关键点”。
听导师的“潜台词”就像做一个阅读理解,你必须联系上下文以找到关键信息并获得最终答案。
例如,当聊天时,导师对你的科研项目给予了相对积极的评价,并指出需要检查的一些地方。到此为止,不管他后面要说什么,这时候都要“警惕”:
“可能要给我派活儿了”,“可能任务还不轻”,“可能需要连续加班”,等等。
接下来,你必须做好心理准备“接受这份工作”。不要等到导师完成所有主题的讨论,然后再问:“导师是什么意思?”
二是试探 、试探,再试探。
导师都很忙,极少会拿出一段完整时间来和你“聊家常”,那他为什么今天会和你说那么多呢?
因为,他要给你提供一个新的任务。前面的所有语言,甚至整个“讲话”,都希望你可以默契并确定地接受他的某些任务,某些安排和某些关系设置。
所以,为了能够清晰把握意图,你得让信号传递地更准确一些,让他本人按下“确认键”。
要让导师点击“确认”,首先你要给他一个“待确认事项”。
也就是说,你必须使用从头到尾听到的信息和你想到的结论来得出可能的“任务指令”,然后向导师重复此“指令”,以使导师判断是否正确。
因此,此过程是不断猜测,反复试验和澄清的过程。
你可能无法一目了然地猜出导师的想法,但是你可以用机智和横向地表达猜测,并让导师看一下是否正确。
三是必须做出价值判断。
这里要做的价值判断,简单说,你是否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自身利益,至少要避免让自己受苦。
最困难的事情是衡量收益。
有时,导师“潜台词”的任务说明很有难度,让你接也不是,不接也不是,陷入两难境地。此时的选择和反应就检验了你的智慧。
在这方面,每个人的处境都不同。我只能给出两个原则性的建议:
第一个是不要贪婪。
有时,为了让你接受艰巨的任务或重要的安排,导师会把“大饼”画得相当“诱人”,让你觉得按照他的规划,一定会让你“成长加速”。
可不要忘了,哪里会“天上掉馅儿饼”。无功不受禄,你都还没付出,凭什么给你那么大“甜头”。
第二个是不要犯傻。
有时候,导师在聊天时会情绪激动,让你产生一种难以抗拒,必须义无反顾回报的“知遇之恩”。
这时,你必须捏紧大腿,并考虑导师安排的可能后果。别犯傻这条就是让你别感情用事,别不计后果、不计成本地付出。
总之,研究生能够听懂导师的潜台词,将会为你加分不少,未来的路,才能越走越好!
前期工作开题后不久就是圣诞节,我到荷兰度假了一趟,准备放松心情完回来之后大干一场。然而剧情就在这里来了个一百八十度转弯。首先是算法A在我的数据库上运行起来有很多问题,开题时以为这部分很快就能完成,现在需要对数据库重新整理。再者是算法B比我想象中的难实现得多,我从第一步搭配环境就卡住了。然而更悲剧的是,我的技术指导老师在开年后,因为家里有事,突然请假回国了,一直到三月底才回来。另一位可以请教的学长石头也不在芬兰。毕设进度停滞不前。再加上由于我还有最后两门课程在上,所以今年三月份之前,毕业设计的进度基本为零。和我同届的朋友们,一个叫豆豆,已经基本完成了毕设,开始了论文的撰写。一个叫kiki,毕设也在进行中了。只有我,真正的算法部分还没开始。当时的我已经有些焦虑了。在这个阶段虽然进度缓慢,但是我也有成果,一是把所有课程修完了,二是把毕业设计需要的这个数据库终于整理好。因为这个数据库包含1800多个录像的片段,所以我处理起来花费了很久。相当于原本计划的ABC三个阶段的基础上,还突然增加了一个数据库处理阶段。在三月份之前能处理好数据库,我觉得已经是万幸了。此外在二月份石头学长回来之后,我同时把算法A也向他请教学习了一下,提前熟悉改进,以便能快速实现阶段A。正式开始所以我的毕业设计正式开始算是三月份了。一方面我的课程全部上完了,另一方面我的技术指导老师也回来了。然而五月底就要交论文了,所以我只有三个月的时间实现算法。留给我的时间很有限。如果想毕业设计按时完成,我的压力就很大了。显然,我的技术指导老师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也许是为了让我时间更充裕地完成论文,不让我压力那么大。他从国内回到芬兰后不久,和我讨论的第一件事就是:我觉得你可以考虑延期毕业,你的时间太紧张了。你可以再多留个半年,我们从头开始好好做,考虑一下发个期刊。我当时听到这个建议后,内心一阵翻腾,心情真可谓五味陈杂。既有面对自己可能要延毕的恐惧,也有点埋怨技术指导老师不愿意再想想办法‘救救‘我,更有恨自己能力不足,不敢肯定自己一定能按时完成毕业的恨意。当然,因为可以卸去非要按时毕业的压力,心里竟也会产生一丝丝的延毕的轻松感。当时我因了这点延毕轻松感,真的有动摇,和家里商量做了延毕的打算。因为延期毕业半年,我的压力确实会小很多,什么事情都可以暂且缓一缓。但是现在想想还是有点后怕。如果我延毕了,那么现在的我,不可能来到意大利旅游,而是会继续苦逼的在芬兰写毕业论文。甚至不可能这么早拿到博士的位置。如果真延毕,我的心理压力就大了。说到这一丝延毕的轻松感,其实有件事情一定要说一下,这件事情对我按时毕业起到了非同寻常的帮助,帮助我克服了这点轻松感。因为早在我开始毕设之处,我的心中就有了一个念头,那就是一定要按时毕业。这个念头来自一丝遗憾:其实,我心中一直有一丝遗憾,我高考的时候,因为那时的我还很懵懂,虽然知道高考很重要,但是并没有为之全力地付出拼了命地去准备,我那时很叛逆,也很懒惰。很多次都觉得,那时的我就是太玩世不恭,连高考这么重要的事情我都不能认真地去对待,后悔自己的不懂事。如果高中再重来一次,我绝对好好学习好好准备不迷茫不懒惰。这些年来,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慢慢变得成熟,慢慢学会了承担责任和认真地生活,但是很遗憾再没有一次高考给我来过。于是,借着这个机会,我暗自心想,把硕士毕业论文作为我的挑战,当成高考。我对自己说,一定要尽全力去按时完成毕业设计,是时候认真一次了,一辈子,总要认真一次地做一件事情吧。如果做一件事情失败了,我总可以以不认真作为借口,但是我一辈子就在逃避和玩世不恭中过去了。但是只有全力以赴了,不给自己各种理由各种借口,才能激发自己全部的能力,也才能认清自己真正的模样。所以技术指导老师和我提及延毕后,我也动摇了甚至险些放弃了,但是我脑子里还是会回响我对自己说的上面这段话。而我最后确实因为了心中的这点不甘心,咬咬牙坚持了下去。所以最后拿到毕业证书的时候,我很感激当时的我能拥有这么矫情而伟大的想法,竟然能把毕业设计上升到这么高的价值。傻笑脸。有时候,矫情也挺好的,自己给自己设计个英雄梦吧。实验阶段因为有了嘉炜学长的前期工作和石头学长的帮助,我很快在四月份之前把算法A在数据库上的结果跑出来了。最开始的准确度只有大约26%,这大概是个什么水平呢,我这个数据库有七个类别,所以随机猜测的概率是17%,可见算法A还是对准确度做出贡献了9%的贡献,虽然提升的空间还很大,但我觉得一个数据库加上实现了一个表现还凑合的算法,也算能混毕业了。于是我找到了导师,和她汇报了我的毕设进度,同时强烈地表达了我想按时毕业的意愿。导师听说了这个数据库做到了26%的精度,表示说一个新的数据库能做到26%已经不错了。我们组以前一个数据库五个分类,也只有30%左右的精度。不过导师希望我可以再把算法B做出来,同时进一步提高算法A的精度,这样毕设的分数更好看。听到导师的话,我心里踏实了许多。导师的话相当于告诉我,到目前为止,如果把毕设算作高考的话,我已经肯定能考上一个大学了,接下来就是冲击211,985了。于是在接下来的两个月,我继续抓紧时间做实验,提升算法A和调试算法B。其实我一向很善待自己,晚上到了九点多,一般情况下我会饿,于是就回家吃个宵夜睡觉了。但是毕设期间因为怕时间不够,我晚上饿了就在办公室吃了泡面接着干到凌晨两点多回家。到了早上,因为我有赖床的习惯,总是起床死机不断重‘起’。于是决定,如果能早上八点起床,就奖励自己玩一把游戏。很好地治愈了懒床的症状。终于在五月前夕,我实现了算法B在数据库上的应用,跑出了23%的精度。同时改进了算法A,加入了自己的一些想法,把算法A准确度从26%提升到了33%,测试样本中,最高的一组能达到67%的准确度。在五月初,我把这个结果和导师汇报了以后(此时我已经跳过技术指导老师,开始直接和导师讨论毕设内容了,这样可以避开信息传递,争取一点时间),导师觉得我可以开始撰写毕业论文了。留给我的时间只有20天了,因为五月21号交论文定稿。但是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我的论文题目是用多模型处理本数据库,但是我还没有实现A和B的综合,没有完成多模型。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开题的时候提及的算法C,是想做一个A和B综合起来的多模型,但是现在显然没时间做了。眼看着论文题目要改,开题报告也要改。这可怎么办呢。导师淡定地和我说,因为算法B中我已经使用了两个模型,所以也算是一个多模型,题目和开题报告不用改。潜台词就是,小伙子,你已经完成任务了,快去写论文吧。真正的考验自此我终于开始了自己的论文撰写阶段。其实对我来说,真正的考验是写论文这个阶段。因为实验做了太久,加上至少要留出一个星期给导师改论文,所以我需要十天要拿出一篇五六十页的英文论文,真的会要了我老命。幸好导师叫我在做实验的时候提醒了我,叫我边做实验边写点东西当作论文存稿,所以正式动笔之前,我已经有了快二十页的存稿。同一时间,一起写论文的两位同学进度是,豆豆同学已经完成了初稿,另一位同志kiki也因为时间安排紧张,取消了去西班牙旅行的计划,专心写论文。其实我一直很感激这两位小伙伴,因为有了他们两个的论文进度作为参考,我才一直很有紧迫感,最后我们三个人果然都按时毕业了。事后回忆起来,我真的觉得在写论文时,如果有人相互交流一下论文进度,相互通知毕业流程和事宜,会比一个人单打独斗好得多。于是从五月初开始,我开启了疯狂写论文的阶段。因为白天杂事太多,所以我中午起床吃午饭,再一直写论文到凌晨四五点回家,这样能全效率地写上十几个小时。有两次回家的时候,已经快早上六点,走在回家的路上和已经开始晨跑的陌生人相遇。一个是刚刚写完论文准备回家睡觉的人,一是刚从家中出来准备奔跑的人,大家都是在为自己的目标充实地活着,这种默契感让我原本疲惫的心情变得极其愉快。因为定稿是五月21号,所以我给自己规定交初稿的日子是16号中午。这样老师能有将近一个星期的时间查看论文和让我修改。到了临交初稿的前两天,我还剩下整整一章的绪论部分还没写。于是我从14号的中午十二点一直写到15号的下午五点,在连续写了29个小时之后终于搞定绪论,在心里有了底之后,加上实在困的不行,于是定了一个16号早上八点的闹钟,心想早点起来再把论文收个尾,中午就可以交给老师了。我先睡它个昏天地暗。结果一觉睡好,起来一看手机,发现自己睡过头了,已经早上十点了。于是急急忙忙起床穿衣服准备去学校,待到我穿戴完毕,再定睛一看手机,才发现是晚上十点,也就是说我睡了5个小时就被自己吓醒了。可见我当时压力之大。当时我是被自己的行为逗笑了,可是在和我母亲重述这段故事的时候,我的眼眶里却有眼泪在打转转。。终稿提交我的导师真的很给力,拿到初稿后三天时间就改了出来,而且是逐字逐句地看了下来。19号中午把我和技术指导老师叫到办公室,一字一句地和我们提出了论文的修改意见,很快终稿就基本敲定了。最后把终稿交给二审Janne教授后,他又提出了一系列的语法和格式问题。根据他的意见,我又连着通宵三天,一通修改,终于赶在在最后的截止日期交上了我的最终论文。随着截止日期的到来,当我按下上传论文的确认按键时,意味着一切都尘埃落定,但是我并没有立即如释重负的感觉。心绪依然久久不能平静,可能是三个月的连续作业产生了惯性,让我满脑子想的还是论文的语法,文献引用,还总觉得哪些地方还可以继续改进。其实话说回来,硕士论文的结束确实也并不是终点,前路更加艰险,还得且行且努力。感激千万随着论文搞定,我回想起这段时间的经历,让我真的心怀感激,心中充满了在这期间帮助过我的人们的画面。最先想到的就是导师对我论文倾注的心血,放下手中的工作,加班加点为我修改论文,以及技术指导老师对我论文的关心;还有我的父母我的四舅舅在我最迷茫和最艰难的这段时间,依旧安抚我,不逼迫我,成为我可以依靠的港湾;以及嘉炜石头学长,对我的毕设做出了很多帮助,解决了很多问题;和我一起同时毕业的豆豆还有kiki,因为豆豆还有kiki比我进度始终快一步,所以总能提供给我各种毕业咨询,以及给了我赶论文的紧迫感;还有贵圈和主播炸了这两个非常宝贵的朋友圈,为我的艰苦的论文期间增加了一抹色彩。真的衷心感谢每一位在奥卢的不在奥卢的关心我的给我论文提供帮助的朋友们。如果不是你们,我绝对不可能按时完成我的硕士论文,也就没有接下来的开心的毕业典礼,也不能收到各位用心的毕业礼物(笑),现在也不可能来到意大利毕业旅行,以及按时开始的博士学业。最后也要感谢我自己的坚持和毅力,也算弥补了心中的一个遗憾。其实芸芸众生大家都在努力奋斗着,我的这段经历也算不上很突出很拼命的一则,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搜索一下‘最拼命的时候’,天涯和豆瓣上的人一定给你更大的震撼。只是,努力本身,就是一件值得回味的事情。借用他人文章中的一句励志话语作为结束吧。‘更重要的,努力不只是一种途径,更是一种信念。你能为了自己的一个目标去不顾一切的奋斗,这本身就是很难得的人生经历’。毕业快乐!
《欧也妮·葛朗台》中的细节描写赏析作者:佚名 时间:2009-11-2 13:07:02 来源:syczzyy 转发 人气:《欧也妮·葛朗台》故事是在家庭日常生活中展开的,没有耸人听闻的事件,没有丝毫传奇色彩,正如作者本人所说,这是一出“没有毒药,没有尖刀,没有流血的平凡悲剧”,但其悲惨的程度并不亚于传统的悲剧,我们只能带着“含泪的微笑”来品味这段简单却深刻的伤痛。细节是小说中细小的环节或情节。许多细节,对于刻画人物性格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有时甚至是点睛之笔。在欣赏人物形象和品味故事情节时,要特别咀嚼那些能充分表现人物性格的精彩细节。《欧也妮?葛朗台》中就有许多有趣而传神的细节描写,使人物刻画大为增色。一、场景细节描写。“葛朗台太太给苦恼磨折得比疾病还难受,尽管祷告也没法把父女俩劝和,终于在暮春时节的某天晚上,她把心中的隐痛告诉了两位克罗旭。”在暮春这样一个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时节,葛朗台太太却要承受着疾病与苦恼的双重折磨,消极的心理与积极的环境是相互矛盾的,作者利用这样的强烈对比,衬托出葛朗台太太的难受,另一方面,作者利用这样的对比,合理的引出了故事的发展。祷告是葛朗台太太一直坚信的,也是她在这样一个艰难处境下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然而,在葛朗台太太看来祷告是具有无穷的威力的,但现在连“祷告也无法把父女俩劝和”了,这样一个场景的细节描写,不仅承接了上文父女之间发生激烈冲突,点出葛朗台太太患病的最终原因。由于老葛朗台的吝啬与贪婪,他不允许任何人把他的钱送人,甚至他的女儿,正是这样的原因,使得父女俩的冲突达到极致,这也从侧面揭示了老葛朗台对钱的疯狂的占有欲,即使是属于女儿的钱想要占为己有。同时,也为他为了不付给欧也妮应得的财产而假装讲和这一个情节埋下了伏笔。“要是他起身继续散步,她便凑趣的坐在窗前瞧着围墙,墙上挂着最美丽的花,裂缝中间透出仙女萝,昼颜花,和一株肥肥的、又黄又白的景天草,在索漠和都尔各地的葡萄藤中最常见的植物。”这一个长着野花的旧墙,在裂缝中顽强生长的肥肥的的野草,都是日常生活中最平常的事物,但这对于欧也妮来说却异常的不平常。因为这里有她曾经的爱情,有恋人纯美的山盟海誓。在忍受着父亲冷酷的压迫的同时,这里为她构建了一个心灵中的爱情天堂,成为她支持下去的动力。这一些野花野草,是“在索漠和都尔各地的葡萄藤中最常见的植物”,正如亲情、爱情在日常生活中是最平常的感情一样。欧也妮缺少亲情、渴望爱情,一个在日常生活中最平常的,欧也妮却都得不到满足。她只有通过“瞧”来惦记她曾经拥有的爱情,感受现实残酷中仅存的一丝温馨。欧也妮忍受着常人无法忍受的痛苦的时候,“墙上挂着最美丽的花,裂缝中间透出仙女萝,昼颜花,和一株肥肥的、又黄又白的景天草”,暮春时分的春意盎然,一方面是展现了欧也妮乐观善良的个性,另一方面为下文,她付出全部的爱情,换回来的只有一个彻底的负心汉,而她与丈夫也只能保持永远的友谊这一情节埋下伏笔。二、语言细节描写在葛朗台身上,几乎他的每一句话以及作者对他的介绍,都使人们看到他的的贪婪吝啬、虚伪狡诘,俨然一个守财奴的形象。作者选择的每一个语言细节都那么微不足道,但却又强烈集中地表现出葛郎台的性格特征,塑造出一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如当克罗旭让他请裴日冷先生来替葛朗台太太治病时,他说出了这样一句话:“咄,咄,咄,咄!你知道我女人闹什么病呀。那些医生一朝踏进了你大门,一天会来五六次。”仅仅这一句话,从他对于克罗旭先生提起钱时连续发出四个“咄”可以看出老葛朗台对于钱的紧张,为了“那些医生一朝踏进了你大门,一天会来五六次”这样一个不必要的理由,竟把自己妻子的性命视如杂草从这一个侧面可以表现出老葛朗台的极端的吝啬。同时,他通过这样一个不轻不重的借口来掩饰自己的吝啬,这也表现了他的狡猾。当克罗旭威吓老葛朗台时,他说“爷爷的揪子!”这样一句充满葛朗台色彩的话语,充分展现了葛朗台因要分财产而害怕了,由于惊吓而脱口而出的一句话,就是赋有葛朗台个性的语言。从惊吓中清醒的葛朗台说:“人生残酷,太痛苦了”,他将应尽的义务比作痛苦,他认为要分钱的人生是残酷的,这一句话就充分暴露了葛朗台强烈的拜金主义思想。怀着迟疑的态度,葛朗台问:“克罗旭,你不会我吧,你得发誓刚才你说的那一套都是根据法律的。把民法给我看,我要看民法。”这一句通过“发誓”看出葛朗台对人是极端的不信任的,胸中城府极深,而且狡诈善谋。任何关于钱的事,他都要自己亲自处理,“把民法给我看,我要看民法”这两个意思相同形式不同的句子,凸显了葛朗台的狡猾,由请克罗旭把民法给他看到他要看,本质上有一个飞跃,从这一个飞跃刻画了葛朗台那令人叹为观止的丑恶嘴脸。“噢,是真金!金子!这么多的金子!有两斤重。啊!啊!查理把这个跟你换了美丽的金洋,是不是?为什么不早告诉我?这交易花得来,小乖乖!你真是我的女儿,我明白了。”这一段生动的语言细节描写彻底展现了他的虚伪、狡诈、厚颜无耻的本质。一捧就知道金子是有“两斤重”的,现出了他贪婪的本性了,以及一连串的“金子”以惊叹的语气冲口而出,语调急促,语言简短,赤裸裸地表现其无耻而又无止境的贪欲。这些语言极其切合葛朗台作为资产阶级暴发户的身份,十分传神的描写出在葛朗台的眼中,只有金子才是最重要的,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作者为了充分展现葛朗台虚伪与贪婪的个性,还细致描写了他在太太晕过去之后的一段话。 “呕,孩子,咱们别为了一口箱子生气啦。拿去吧!——拿侬,你去请裴日冷先生。——得啦,太太,没有事啦,咱们讲和啦。——不是吗,小乖乖?不吃干面包了,爱吃什么就吃什么吧……啊!她眼睛睁开了。……嗳嗳,妈妈,小妈妈,好妈妈,得啦!哎,你瞧我拥抱欧也妮了。她爱她的堂兄弟,她要嫁给他就嫁给她吧,让她把小箱子藏起来吧。可是你得长命百岁的活下去啊,可怜的太太。嗳嗳,你身子动一下给我看哪!告诉你,圣礼节你可以拿出最体面的祭桌,索漠从来没有过的祭桌。”这段话中,葛朗台分别安抚了三颗受惊的心灵——欧也妮、拿侬、太太。虽然对象是不同,可是内容却是一样的,同样围绕钱。即使现在他还是以为她们是因为钱而不高兴,以为她们是为了他的钱,以为钱可以解决一切的问题,从这就可以刻画了葛朗台一个露骨的吝啬鬼,虚伪的守财奴,面目多变的阴谋家的形象。另一方面,作者刻画葛朗台的鲜明个性还通过对称,通过欧也妮的善良和圣洁,对金钱的淡薄来反衬葛朗台因金钱而吝啬,虚伪。如克罗旭和葛朗台太太为葛朗台的残酷而痛心、为欧也妮的遭遇而愤愤不平的时候,欧也妮却为父亲开脱:“诸位先生,请你们不要管这件事。我父亲是一家之主。只要我住在他家里,我就得服从他。他的行为用不到大家赞成或反对,他只向上帝负责。责备我的父亲,等于侮辱我们。”这一段着重在刻画欧也妮的愚孝,即使父亲的行为荒谬至极,但她还是一心一意维护这个只对上帝负责的一家之主,“你们对我的关切,我很感激;可是我更感激,要是你们肯阻止城里那些难听的闲话”可见,善良孝顺的欧也妮是把父亲凌驾于自己之上的,她可以忍受身体和精神上的摧残,但不能容忍对父亲的“污蔑”。这就与她不顾父亲的反对而把自己全部的金币送给查理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一对比揭露出欧也妮对查理的真挚的爱情。三、动作细节描写。作者还善于捕捉生动的人物动作,让葛朗台进行充分、淋漓尽致的表演,从而揭露出极其贪婪、极其吝啬的性格特点。小说在写葛朗台看到查理留给女儿的那个金匣子时,他的“身子一纵,扑向梳妆匣,好似一只老虎扑上一个睡着的婴儿。”这一“纵”一“扑”强烈地辐射着葛朗台对金子的专注、贪婪,反映出他爱财如命的本质。但当他看到太太气得晕死过去时,“箍桶匠马上把梳妆匣扔在了床上”。因为如果气死了太太,女儿按法律将继承家庭财产的一半,狡诈的葛朗台知道以小失大划不来。这样一个细小的动作描写就鲜明地塑造出一个胸中城府极深,而且狡诈善谋、面目多变的阴谋家的形象。当虚伪的葛朗台想借由金币来和好时,“他到密室去拿了一把路易来摔在床上”,又“一边说一边把钱拈着玩”。“摔”这个动作我认为并不是表现葛朗台的豪爽的,正相反,他因要付出金币而生气,而懊恼,所以“摔”从反面突出了箍桶匠的吝啬与深谋远虑的阴谋家个性特征。另一个动词“拈”描写的是箍桶匠对于金币的不舍,“拈着玩”而不愿放手,也突出他对金钱的专注。在这一片段中有几个亲昵的动作描写,都从侧面准确描绘出吝啬鬼的个性特征。如送走克罗旭后,葛朗台“捧着她的头吻她的前额”,而当葛朗台太太晕过去后,“他吻了妻子的手”,这两个吻在文中作用很突出。为什么突然转变了态度?根源还是钱。这两个吻就栩栩如生的刻画了吝啬鬼葛朗台的虚伪与善谋。四、心理细节描写。心理细节描写是通过对人物心理活动的细致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因为心理活动是人物自身主观思想的直接展露,所以心理描写往往能够直接更壮丽人物思想性格。《欧也妮?葛朗台》中就有许多出色的心理描写,它不是大段大段冗长单调的心理描写,而总是在人物行动和语言中表现人物的心理。而心理活动的高潮是在“抢梳妆匣”和“假装和好”。这两处小说几乎完全没有写老葛朗台的心理,但几乎他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非常细腻地刻画了箍桶匠如何由抢梳妆匣时的疯狂到最后为了得到更多的金子而假装和好的过程,使人们清楚看到了他的贪婪吝啬、虚伪狡诘。小说把心理分析、风俗描绘、细节刻画、哲学议论融为一体,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作者为了塑造一个个性鲜明,形象突出的葛朗台,他运用了传统的艺术手法,提供人物个性化的动作、语言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有意识地将叙述、描写与人物心理分析结合起来,以更深一层地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然而我明白了金钱并不是万能的,它并不能创造幸福。欧也妮虽然有巨额的财产,却没有亲情,也没有爱情,没有快乐,更没有幸福,只能成为一帮利欲熏心之徒追逐围猎的对象。老葛朗台,表面上是金钱的主人,其实是金钱的奴隶。在他的心里,钱比任何东西都重要,甚至在他生命垂危的时候,看到了钱便感到了“温暖”。这样一个人,我们并不能说他“爱钱如命”,因为在他的眼里,钱比命更珍贵。的确,“这是一场没有毒药,没有尖刀,没有流血的平凡悲剧。”
1. 试论古代希腊文学的“永久魅力”。2. 论欧洲中世纪文学与古代希腊罗马文学的关系。3. 试论莎士比亚的现实主义戏剧观。4. 堂吉诃德与哈姆雷特形象比较研究。5. 试论古典主义文学的进步作用与局限。6. “狂飙突进”运动与“五四”新文学运动的比较。7. 试析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与雪莱创作风格的异同。8. 论雨果小说创作中的人道主义思想。9. 分析雨果《巴黎圣母院》中的克洛德形象。10. 阿巴公、葛朗台、泼留希金形象比较。11. 试析巴尔扎克的世界观与创作方法的矛盾。12. 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中的宗教问题研究。13. 论易卜生对欧洲文学中“问题剧”的继承和发展。14. 论欧洲象征主义文学思潮对中国现代诗人的影响。15. 试论新教伦理对美国文学的影响。16. 论海明威小说创作中的“硬汉性格”。17. 论卡夫卡的创作对欧洲文学中的荒诞意识的继承和发展。肖洛霍夫《静静的顿诃》中的葛里高利与陈忠实《白鹿原》中 的黑娃(鹿兆谦)形象比较。
素雅的兰花本不可沾染于泥尘,尘土散了它的香,失了它的色。究竟是被塑造后的感伤,还是风无情,落花依旧、沾染红尘?
——题记
她是一个悲剧,出生在葛朗台家族,却有花一般的气质、雪一般的纯洁。从小,她过着全封闭的日子——清贫、朴素。窗抵挡了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法国的土灰,内心的贞洁予她美丽、淡雅。透过窗后,一双善良的眼睛看到的只是落雪、飞鸟,那些流浪的人儿怎敢出现在葛朗台老爹的视线里呢?
窗终被打开了,二十三岁的生日宴上,克吕旭家族对她有礼相待、有意奉承;格拉珊的公子对她讨好,亲热。一切都那么可笑,欧也妮——一个被大家都下了宝的吝啬大财主的独生女,有着万千嫁妆的女继承人!那时的她,二十三岁,像莲花一样美丽,一心爱上了仪表不凡的堂弟——夏尔·葛朗台。
这是一场悲剧,父亲爱财莫过于亲人,母亲因纯金梳妆台而失了性命,父亲只注重于万贯家私的继承,一次次地算计。心爱的人儿流浪天涯,记着金钱、美女,却独独忘了她。
莲花终染了尘土,丑陋的人性刺伤了她涉世不深的幼稚心灵,她嫁给了庭长,一生孤苦。
这是一场美丽的悲剧,她无法撼动人性,只能在无人之地轻吻伤口;在无人的岁月独舔伤与痛。她虽未失了本质,但尘土玷污了她的幼稚,天真是过去式,纯真香消玉损,开了一场赞礼。她开始精打细算着金钱,枯燥清贫地生活。
这是一个美丽的悲剧。她终未逃过世俗的沙砾,究竟是时代的角逐绊引了她,还是父亲的本性在她身上得以延续?或许这两者皆有,这朵素色的莲花哟,终成了那个社会的牺牲品!
落花随流,隐遁红尘,欧也妮·葛朗台,一个柔女,一场美丽的悲剧!
这本书中的许多细节都描写得非常细腻,生动地将葛朗台小气、吝啬的形象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使我在阅读过程中也因那细腻的描写而感到惊喜,为那书中所凝成的主诣与启示而陷入深深地沉思。
从那欧也妮最后对父亲的态度就不难发现葛朗台的小气、抠门。印象最深的有这样几段:第一个是葛朗台在临死、回光返照之际,竟试图将一个金制的灯盏抢在手中,眼中竟还闪着贪婪的光,飞速地扑向那金制物品,可还没碰到就断气了。这一段的内容一直在脑中萦绕不去。从葛朗台就连临死前还不忘黄金的表现,体现出葛朗台那深入骨髓的拜金与嗜钱如命。人们都说“钱乃生外之物”,而葛朗台却将金钱看作了自己的灵魂。
印象较深的第二段也是最令我气愤的一段。葛朗台竟为了那区区一点金币而关了女儿,对其不管不问,更甚者是就连欧也妮的母亲也因此病重不起,也并非真正在意,欧也妮母亲的最后时刻,葛朗台眼中尽是悔恨,可眼中、心中的悔,不是因为爱,而是因为钱,这令我很是心痛。最后,葛朗台竟放了女儿,并努力做好慈父形象也只是为了讨好欧也妮,使其放弃遗产。殊不知的是,这种行为在女儿眼中是多么的可笑。因为女儿是爱父亲的,可父亲的眼中只有钱,没有亲情,这一段令我心酸难耐。试想难道今天的社会也如此吗?重利而忘义,人心一天比一天淡薄,每天的工作、奔波只为了一个“钱”字,甚至连微笑这些示爱的方式也成为了赚钱的手段、途径。心中无爱,钱又到底有何用?人没了感情还是人么?恐怕动物都不如。
这部小说,让我深深的反思“钱”与亲情的关系,从葛朗台对亲情的漠视,对金钱的狂热,不禁使我联想到当今社会很多人为了钱而出卖自己的感情,出卖自己的肉体、灵魂,为了钱任别人踩踏自己的自尊;令我联系到了当今,人们的眼中都已蒙上了淡漠而又冰冷的色彩,物欲、金钱都将他们原本充满光泽热情如火的双眸给遮盖,只留下灰蒙蒙的色彩。
这部小说中的很多人物一生都被金钱所奴役。故事中还有一个情节令人心凉:曾经的查理是真正爱着欧也妮,可后来呢?当他初次接触到金钱带来的那至上无边的快干时,当沉醉在紫醉金迷的世界中,可曾想到那座寂静的庄园中苦苦为他守候的欧也妮,可曾想到那位纯洁而又天真的小姑娘的倾力相助和浓浓的爱恋?
很多年轻的学生兴许看到这篇文章时会拍拍胸口豪情万丈地说:“我绝不会为金钱所迷惑,我视金钱如沙粒。”诸如此类等等的话语。可当他们真正步入复杂而瞬息万变的社会时,受到无数次伤害被磨砺得如鹅卵石一样圆滑后,还会想起那一刻年轻和稚嫩的话语么?谁还敢说在八面玲珑地穿梭于酒席和各种晚宴的时候,心中想的不是金钱和权势?又有多少人还能履行当年那看似坚固不可摧毁却比泡沫还梦幻而脆弱的誓言?又有几个真正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了解到了这本《欧也妮.葛朗台》。以前,总是听别人说,这本书所塑造的吝啬鬼形象很是生动,现如今仔细品读,感同身受了许多。 曾经有人断言:“自莫里哀的《铿吝人》以后,不会有人在写吝啬鬼了!”的确,莫里哀笔下的阿巴公已将吝啬鬼的性格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谁还有勇气再碰这个题材呢?然而巴尔扎克不仅大胆地拾起了这个题材,还赋予了更深刻的历史内容,写出了独到的风采,赢得了极大的成功。我很欣赏巴尔扎克的文笔,其中大部分原因是看了这本书之后。巴尔扎克是19世纪法国最伟大的小说家,塑造典型的巨匠,举世闻名的现实主义大师。我也不想摘用太多华丽的修词语来形容他,我希望我是可以通过我的一份炽热的心去了解,熟知,深思他的作品,并通过他的作品能够有所感悟。感悟不需太多,其价值,深度兼有及再好不过了。以前读过他的一部小说《高老头》,感觉人物关系复杂,故事情节连续性太差,自我安慰的说道:“是我的水平不够”便舍弃它于一旁。殊不知,这正是巴尔扎克文笔的一个重要闪光点。 他赋予独创性的将就是九十余部篇幅不等的小说连为一体,构成了一幅完整的,包罗万象的社会风俗画;他让两三千个人物在纸上活跃起来,有声有色的演出了法国社会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一整段历史。新旧交替时期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其对社会生活和人类心灵产生了方方面面的影响。因此,有人这样说过:“巴尔扎克决定以小说形式来谱写当代历史的时候,便已经立足于对整个社会的研究”他不满足于表象上的描绘,而是试图站在历史的高度,考察,研究和评判这个社会。也许,我们青少年,尤其是想议论文写的好的同学,缺乏的就是这种“只往深处挖”的思维模式吧。
有了对于作者及其写作风格的基本了解后,我才能继续在巴尔扎克的文学道路中继续欣赏下去。
《欧也妮.葛朗台》的故事是在家庭内部日常生活中展开的,没有耸人听闻的事件,没有丝毫传奇色彩,正如作者本人所说,这是一出“没有毒药,没有尖刀,没有流血的平凡悲剧”,而其惨烈的程度却不亚于古典悲剧。在巴尔扎克的作品中主宰一切的则是金钱,葛朗台老头的形象便充分说明了金钱的主宰力量。特别喜欢这一段描写:“说到理财,葛朗台先生兼有老虎和巨蟒的本领。他会蹲在那里长时间窥伺着猎物,然后扑上去,张开钱袋的大口,吞进大堆的金币,然后安安静静的躺下,像吃饱的蛇一样,冷酷而不动声色,徐徐消化吃到肚子里的东西”如此生动形象的描写,巴尔扎克先生希望我们注意到的而不是文采上的绚丽,而是这段绚丽文采后所表达的现实意义。欧也妮,一个希望挣扎着一切的女子,在面对表弟的爱情,父亲的亲情面前做出了艰难的决定,最后还是沦为了一帮利欲熏心之徒围猎的对象,贵族阶级灭亡下的牺牲品,不免让人叹息啊。 读到最后,欧也妮的母亲去世时的场景,我哭了,不知到是为了那一份永挚的亲情,还是那一份牺牲在资产阶级的贪婪,掠夺下的无奈与辛酸。我第一次觉得我的心与作者笔下人物的心紧紧地连在了一起,共同体验心酸与幸福。在欧也妮与表弟热恋的情节中,我的内心不免真的为她感到高兴,这也是作者的安排之妙,让世人相信即使身处那个年代,也会有美好的情感去等着我们,只要我们肯去创造。
读到尾声,我毅然合上了书本,我已经完全猜出了这本书的结局。但我的心还久久不能平静下来,书的魅力真的让人无法自拔。正所谓:“朝闻道,夕死可矣”。读上一本好书,真好!
无意间发现书桌间那本看着积压多年的《欧也妮.葛朗台》,是一本巴尔扎克的外国著作。吹去灰尘翻开品读,故事情节很吸引人。了解了葛朗台,欧也妮,查理,拿侬以及特.蓬风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后故事的一步步发展都出人意料。
葛朗台是一个典型的吝啬鬼,视金钱如生命的他为了金钱不择手段,丧失了基本的人性,弃女儿的一生幸福而不顾,利用女儿来“钓鱼”谋利,在推测女儿把积蓄都给了查理后毫不留情地将女儿软禁;当妻子因此大病不起的时候,他首先想到的是请医生要破费钱财;妻子死后他哄女儿放弃母亲的财产继承权,临终法事,想把镀金的十字架抓到手,结果因此而毙命。这样一个吝啬鬼却拥有一个最善良最纯洁的女儿欧也妮,父亲给了她一个暗淡而凄凉的童年,也葬送了她的青春,对她来说唯一的希望是期待中的爱情。为了爱情她毫不吝啬地拿出她所有的积蓄,资助恋人查理去海外谋生;为了爱情,她坚强地承受着父亲对她的囚禁;为了爱情,她苦苦思念查理,坚信他的归来。但是,人生当中很多往往事与愿违,查理的背叛让她失望至极。可她最终却还是以德报怨。帮查理还清父债,成全了他与贵族小姐的婚事,自己则不断地在帮助贫穷困苦的人们,积极做着慈善机构,朴实勤俭地一个人生活。过着从前她父亲在时般的黑暗日子。
她家的老妈子拿侬,初进城谋事时处处碰壁,却被葛朗台看中她的体格,可以在她身上榨取利益,勤勤恳恳的她经常被葛朗台克扣各种,死心塌地地伺候葛朗台一家人,葛朗台死后她成了欧也妮的朋友和保护人,管理着欧也妮家的一切。所以说,脚踏实地地做好事情总是会有一个好的回报的。这样老老实实地劳作的人是那些成天虎视眈眈盯着别人家财产想要不劳而获的人是永远无法达到类似高度的。特.蓬风就是如此,名义上是欧也妮的追求者,目的却是欧也妮的百万家产,爱慕虚荣地改姓氏,虽然后面实现了娶欧也妮为妻的目的,但还是早早离世,他既未能得到欧也妮,也没能得到她的财产,落得个可笑又可悲的下场,反倒是欧也妮又继承了一份财产。
近期,我们经常听到这样一个网络词“壕”,在我理解中,这个词或许更偏向好的一面,记忆里,后面经常接的是一句“带我任性带我飞”,足以表明了共享这个精神理念,虽然我们没有家财万贯的背景,却可以更加宽心地去与人相处,开心过活每一天,纵使欧也妮最后聚财富于一生,却也注定孤独,寂寞终老。没有爱人,家人的陪伴,无疑是最大的悲哀。无论我们是贫穷还是福裕,只要有家在,有爱我们和我们爱的人在身边,我们就应该好好珍惜眼前的一切,世上没有比这一切更圆满的事了。
在中考暑假时,无事可做,跑到新华书店找几本书看,顺便凉一凉空调,于是我一本一本地找,找我喜欢的书,但终无所获,最后当我将要放弃时,我发现了《欧也妮葛朗台》,记得在初中学《威尼斯商人》时,老师提到的四大吝啬鬼,这本书讲的不就是其中之一吗?
在书店里我静静地靠在书架上,翻阅着书。《欧也妮葛朗台》是一部小说,一部可谓经典的小说,小说要细细品味、阅读,所以我要买它回家,慢慢欣赏。读完后,发现这是一出没有毒药,没有尖刀,没有流血,却令人心痛的悲剧。
文章作者巴尔扎克是十九世纪法国的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解除代表,一生创作九十六部长、中、短篇小说,总名为《人 间喜剧》,其中着名的篇章就是《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他的作品遍布全世界,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为世界文学的发展和人类进步作出巨大贡献。
其中小说的最大成就就是塑造了一个生动形象的吝啬鬼,作者通过一系列的描写老表现他的性格。例如,葛朗台阴森森的房子年久失修,楼梯都被蛀虫咬坏了导 致女仆差点摔跤,还责怪女仆在不够结实的地方落脚,以及每天点的蜡烛都要亲自发,一点也不能多。还有其中卧病在床呀想到的不是如何治好她的病,而是想到最 后要不要花钱医妻子,以及妻子死后,为了得到女儿的遗产,对女儿的生活费承诺也没有实现。还有葛朗台对金钱有一种近乎病态的痴迷。
葛朗台在文中是一个看到金钱就会闪出光芒,并且对金钱有一种强烈的占有欲。他看似一个普通的商人,但他的失败在于他太在乎金钱的看法和态度。我想如果有一天,他失去他所拥有的金钱以及积蓄,他大概会发狂而自杀吧!
但欧也妮是这部小说最善良、纯洁的一个人,整部小说以她的悲剧人生为线索。她的美德在痛苦的生活与葛朗台、查理等人的对比中呈现出来,他锁遭遇的人生 苦难越多,周围其他人物的虚伪丑陋越突出,她的善良、宽容越分明。她在这一群利欲熏心的人中似是一朵莲花,出淤泥而不染。
在人类情感领域中,金钱是无能为力的,它并不能给人们带来什么,太多的渴求只会使人陷入泥潭,无法自拔。人的语文是无止境的,要支撑这些滋长的欲望, 也许酒后想葛朗台那样的成为金钱的奴隶,让真正的快乐无处生根,过多的欲望只会生出更多的痛苦,它们掩埋了人最基本的人生和良知。
许多人被金钱、权力蒙住了双眼,最后浑然不觉。盲目的追求只会让人忽视了真正的幸福,迷失在认识到中途中。
在欧洲文学史上,有着四大吝啬鬼,《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悭吝啬》中的阿巴贡,《死魂灵》中的泼留希金,《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老葛朗台,他们都是视钱如命的守财奴。
《欧也妮.葛朗台》这本书中的葛朗台是个地地道道的悭吝精明人,把人情、尊严、颜面都看得一钱不值,甚至也不在乎自已的手足骨肉,什么亲人朋友,都不过是他赚钱发家的工具。这世上对他来说,最重要的就是黄金,他人生一切事的意义就在于有利可图。在生意场上,不管多么微薄的蝇头小利,他也会用最卑鄙的手段去攫取提取。在日常生活中,他一分一厘都不愿意消费,只想从别人身上盘剥。包括对妻儿也非常专横刻薄,他把家中的所有物资都牢牢抓紧在手中,储藏间的钥匙挂在裤腰带上,谁也碰不得,妻儿的衣食住行能缩减就缩减,哪怕看着妻儿挨饿受冻,他也没有一丝怜惜之情。
我真不明白一个富有的商人,那么有钱,为何忍心让自己的妻儿挨饿受冻,特别是他的女儿,正在长身体,更经受不起折磨。另外,我觉得他的妻子也是太懦弱无能了,为何不站出来反抗呢?家里的财政大权为何不夺过来呢?为何活得那么卑微……如果我有这样的一个爸爸,我肯定会想方设法做他的思想工作,让他改变金钱观,让一家人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老葛朗台一家的生活让我无法理解,这样的富翁一点都不配做富翁,如果他是个穷困潦倒的人,妻儿挨饿受冻,可能大家还会同情他们,还会伸出援助之手。而一个富翁的妻儿挨饿受冻,反而会遭到大家的唾弃、冷眼。
不管什么人,都要在精神和物质方面做到平衡,要在富裕和善良之间把握好尺度。老葛朗台的悭吝无情,也许是当时社会的黑暗无情罢了。
平平淡淡的生活伴随她走过了二十多个春秋,直到花季的她遇到了令人心动的他。欧也妮的生活被查理打破,爱情的种子在心中萌发。她为他学会了冷静,学会了反抗。但正如乡村郊野的花朵一般,欧也妮的心灵太过于纯洁与美好,她把世界想的像她一样单纯。因为她没有被世俗所玷污,没有被金钱所束缚,没有过于阴暗的城府,就这样轻易的将一生的爱献给了这个巴黎的放荡公子,并为他等待数年。
查理成功了。他有了家产,尽管十分肮脏,但他毫不介意。青年时仅存的一点良知,在生活的困苦中也消磨殆尽了。为了钱财、名声与地位,他早已将那朵曾为他在严冬不顾一切盛开的蔷薇花抛之脑后了。最终却在自以为是的心理下,得到了一个哭笑不得的结果。
命运总是公平的,上天一直都注视着人间的一切。就在众人费尽心机想要将欧也妮生命中所有的黄金夺走时,上帝却将他们早早地带去了天堂,把大堆的金子丢给了只向往天国的女子。欧也妮独自一人,孤单而又高贵的端坐在凄凉的厅堂上。
也许有人认为她是不幸的,因为情感的背叛,父亲的吝啬,母亲的离世------命运似乎一直在捉弄这个可怜的姑娘。但我说,她是幸运的,爱的逝去让她清醒,父亲的吝啬令她学会节俭,而她那一生慈爱却又不幸的母亲,教会了她如何在信仰之下诚实地生活。
她失去了很多,但她得到的更多。在曲折的人生之路上,她由无知变为无畏,从平凡变得高贵。她的灵魂在坎坷的天堂之路上,没有染上一丝尘埃,反而因那天使的光芒变得愈发纯洁与高尚。
她慷慨解囊:修学堂、拨善款------将父亲视为生命的金钱献给了公益事业,挟着一连串的善行义举勇敢前行。心灵的伟大,抵消了她教育的鄙陋和习惯的苛刻。
一帆风顺是人们的祝愿,但那并不是真正的生活;一路平安是人们的期盼,但总会有人先我们而去。不要奢求无风无浪的生活,因为那是懦夫才有的渴望;不要祈祷平淡如水的生命,因为那是无知者的痴想。
我们要学会在风浪中拼搏,在暴雨中前行,在曲折的生活中变得坚强。
让我们像欧也妮一样,乘着心灵的航船,扬起信仰的白帆,用灵魂摆渡,用曲折来讲述生动灿烂辉煌。
花了2分零6秒,给你想了个题目。。(在工作之中。。嘎嘎)西方依旧朦胧月 东方却是一点红
★★★我是工程类课程老师,不是代写论文的,仅仅提供资料并进行探讨而已. ★★★★在我的个人中心有维普资讯的账号密码,需要的可以去那查找相关的论文期刊资料,如有不能使用的,麻烦提出,我尽快更新. 有人说我一直用类似的答案回答,但是我不得不这么做。学会自己搜索数据库对写论文是非常有帮助的,其实没有人会在网上真得写一篇论文出来,即使是收费的,也仅仅是东凑一点西拼一点而已,还不如自己去找呢! 您也可以去以下网站找资料,然后提问索取全文(索取请先使用我个人中心的维普账号查看是否能自行下载): ★(如果上不去,换) 是个收费网站,而且很贵!!!!但是你可以去那里查资料然后问我要全文,因为CNKI的资料很全,有3400多万篇文章。 当然你在任何论文网站或数据库下载全文遇到收费时,都可以向我寻求帮助! 中国知网,你上去输入关键词,搜索一下就有了 索取全文参看 搜索结果如: 1. 浅谈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 被引次数:67次 朱耀先 文献来自:中国翻译 1997年 第04期 浅谈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浅谈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朱耀先文化差异是翻译中的障碍和难题。要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翻译,除了通晓两种语言文字外,还必须了解两种文化,深刻理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本文拟从历史文化、地域文化、习俗文化 ... 2. 英汉基本颜色词文化内涵的共性与差异 被引次数:3次 卢玮 文献来自: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1998年 第02期 颜色词与民族心理;(2)颜色词与尊卑等级;(3)颜色词与民俗;(4)颜色词与宗教,探讨了英汉基本颜色词所蕴藏的文化内涵 ... 3. 从英汉颜色词透视中西文化差异 徐湘平 文献来自:怀化学院学报 2007年 第03期 神与形的文化差异造就了汉英颜色词的不同。四、颜色词所体现的民俗文化差异中英两国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同,颜色词体现出鲜明的民族性,反映了两种语言丰富的民俗文化用语及历史渊源。在英语文化中各自有许多丰富的典故。汉文化中的大 ... 4. 英汉颜色词所表现的中西文化差异 陈永烨 文献来自: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 第04期 更要注重文化个性的冲突。英汉颜色词所表现的中西文化差异@陈永烨$河南经贸职业学院外语旅游系 ... 了解并掌握这些颜色词的语义及其引申意义差异性,对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和翻译实践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1]张丛江,王雪梅 ... 5. 从颜色词看英汉语言中的文化差异 被引次数:1次 郭晓英 文献来自: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 第03期 产生于社会文化中的颜色词,由于其生成土壤的不同,其所涵盖的信息和赋予的意义也不一样。以下笔者将从七个方面探讨颜色词在英汉语言中的差异。一、不同政治制度导致的差异各民族由于不同的政治经济制度,他们利用不同颜色代表政治派别或 ... 6. 谈英语文化语用教学及颜色词的中西差异 张丽 文献来自: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年 第03期 是一种永久性的文化现象。本文试图从颜色词中西文化对比的角度 ,去分析、探究各民族文化发展对颜色词的象征意义的影响。[1]夏征龙 ... 7. 从“礼貌”特征看中西文化差异 被引次数:5次 韦琴红 文献来自:临沂师范学院学报 2001年 第03期 与英语民族性注重隐私和个人自主性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只有了解了这种由于中西文化的不同所导致的礼貌问题上的文化差异,才可以避免语用失误,达到跨文化交际成功的目的。[1]邓炎昌,刘润清 ... 8. 漫谈汉英颜色词的文化内涵 被引次数:4次 潘章仙 文献来自: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年 第05期 以便从中窥见不同民族文化对语言产生的巨大影响力和渗透力。一、颜色词的感情色彩所谓颜色词指的是那些描写事物颜色的词语 ... 9. 浅谈汉语词语的文化意义与中西文化差异 被引次数:2次 陈岩 文献来自:黑龙江社会科学 2005年 第02期 词语的文化意义充分反映该语言社团的生活现实和该语言社团成员对词的所指对象的心理印象,最能反映民族差异,同时也对词语的理解产生干扰。浅谈汉语词语的文化意义与中西文化差异@陈岩$东北农业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 ... 10. 颜色词语与中西文化差异 张立改 刘丽娟 文献来自:河北自学考试 2007年 第08期 颜色词语与中西文化差异@张立改 @刘丽娟<正>英汉语言习惯不同,风俗各异,表示颜色的方法和用词也不尽相同,就是对同一颜色的理解与使用也有差异。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表示颜色的词汇也相应地不断得到丰富,其意 ...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论文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写法如下:
第一,写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时候首先需要具备的是研究国内的现状,需要举出一系列的数据,同时这些数据必须是来源于正规的数据平台,这样的平台国家已经很多,中国知网是一个全国比较大家的数据库大家可以在这里查找,这个方法大家要记住。
第二,大家写国外研究的时候,需要明白的是国外的整体情况,需要了解具体国家的整体数据,同时对这个国家的文化要有了解,这样才可以引述正确。这些资料可以各大国际知名网站查找,美国的很多大学网站对外开放一部分,可以去那里研究一下。
论文的介绍如下:
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它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
2020年12月24日,《本科毕业论文抽检办法》提出,本科毕业论文抽检每年进行一次,抽检比例原则上应不低于2% 。
论文一般由名称、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其中部分组成可有可无。
浅析古诗词鉴赏论文
从古至今,诗词是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下面是我为你带来的浅析古诗词鉴赏论文 ,欢迎阅读。
摘 要:古诗词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明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我国古代先哲们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我们应多读、多自问、知人论世、缘景明情、以意逆志,才能透彻领悟古诗词,古为今用,继承创新古诗词。
关键词:古诗词 阅读鉴赏
我国古代文明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明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我国古代先哲们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必须学会阅读鉴赏古诗词,古为今用,继承创新古诗词。
一、多读
所谓鉴赏,除音乐外,是与“看”的动作紧密相连。鉴赏的“鉴”字,就是“看”的意思。虽同是一个看的动作,却又有种种不同的程度,和“看”相近的字,从来就有“见”、“视”、“观”三字,但它们的程度却同中有异。“见”是“见到,看见”之义,不包含复杂的心理作用。“视”是指“见到,看见,观察”的意思。同一个“看”,包含“见”、“视”、“观”三个阶段。我们看到别人的一幅画或一篇文章是“见”,表明这是某人曾画过这么一幅画或做过这么一篇文章,其中曾画着或写着什么而已。“视”则是辨别这一幅画或这一篇文章的结构,主旨等。而“观”则是深入其境,用整个心思去和阅读理解。“见”只是一种感官,“视”是一种知识思辨,“观”则是包含整个的心理活动。只有到达“观”的境界,才称得上“鉴赏”。但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距离产生美。“鉴赏”有时也称“玩赏”或“玩味”,可以说“玩”就是“鉴赏”。而我们读古诗词大都是囫囵吞枣,死记硬背,结果是诗不能反复地去吟,词不能低回地去诵,这实在是一件可惜可憾之事,只有我们不断地去读着玩,并且在反复玩中随时觉有新的意味发现,这才是真正把玩古诗词中的妙处,才真正称得上阅读鉴赏。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好诗不厌百回读”,都强调了多读的重要性。因此,培养我们古诗词的鉴赏水平,就要力求做到多读。刘勰说得好:“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我们只有通过多读古典诗词,走进古典诗词,走近作者,产生共鸣,并在情感的介入中陶冶自己的情操,培养我们的想象力,以期提高我们的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二、多自问
诚然,要培养和提高古典诗词的鉴赏水平,单纯地“多读”是远远不够的,因为“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要靠观赏最好作品才能培育”(《歌德谈话录》)。鉴赏是要走进作品,走近作者,实现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共鸣。在我们阅读古典诗词时,一定要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积累,不断地反复自问,这样就会获得一种“鉴赏”的愉悦。如语法方面,我们就应多自问这首古诗词是否有倒装的现象。王维《山居秋暝》一诗中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通过自问就明白了这是“浣女归而竹喧,渔舟下而莲动”的倒置,前一句让人先闻其声,后见其人,后一句让人先见其动,后睹其物。动静结合,化静为动,写出了一幅生动幽美而又祥和的山村村居图。如抒情方面,古诗词的抒情方法以间接抒情为主,即通过“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方法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以情景交融为最高境界。例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通过自问就明了上片描写赤壁古战场的“如画”景色,下片由景及人,想到雄姿英发的儒将周瑜,又由周瑜想到自己被贬谪的处境,从而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无限惆怅。所以我们鉴赏古诗词的时候,一定要多自问:1、这首诗写了什么――什么人(包括作为抒情主人公的作者)?在什么地方?在什么时候?写了什么“物”、“景”?抒发了什么“志、“情”?2、怎样写――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这些“物”、“景”?3、为什么这样写――运用这种手法写这些“物”、“景”,对抒发这种“情”、“志”有什么作用(效果)?
三、知人论世
我们在鉴赏古诗词时也应知人论世,因为一首好诗词,往往与作者的生平经历及思想风格和相关的历史社会背景有关,即“诗如其人”。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我们必须联系这首词写作的背景: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感情笃厚,但是“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刘逸生《宋词小札》),这样就了解词人当时作词的背景,即有情人却不能长相厮守,咫尺天涯,凄凉而无奈地分居两地,并抓住一问一答进行分析,我们就不难领悟到这首词的离愁别绪,感伤情怀,既有爱花惜春的遗憾,又有红颜易老的伤感,更有惜别怀人的烦闷,几股愁思扭结,于“短幅中藏有无数曲折”。所以,阅读鉴赏评价古诗词,要学会知人论世,从整体上把握诗词的基调和主旨,是鉴赏古诗词的关键。
四、想象,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作者在古典诗词中所描写的,有些是生活经验,有些是想象所得,而我们的生活经验积累与作者的不同,不能一一从生活经验去领会作品,所靠的大半是想象。对于作者的想象的记录固然要用想象去领略,对于作者的生活经验的记录也只好用想象去领略。古诗词是无形的东西,我们读了所以会感到欢欣愉悦,觉得人物栩栩如生,绘声绘色,全是依赖想象的结果。因此,我们鉴赏古诗词时应充分发挥想象,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如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作者摒弃简单直观的描写方法,打破传统的咏物言志的思路,以奇特的想象,巧妙的比喻,为我们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通过想象,置身诗境,我们就知道首句以“碧玉”喻树,诗歌开篇即以崭新的形象引人入胜。次句,以丝带喻柳条,写柳树万千柔弱下垂的枝条,恰似女郎身上条条绿色丝带在披拂,突出轻柔披拂的特征,活画出春柳如丝的形象,给人以生机盎然的美感。末两用一“细”一“裁”,把新柳嫩叶的细长柔软、清新可爱加以精心传神的描绘,透露出作者惊喜赞美之情。“二月春风似剪刀”,把春风比喻成碧玉巧手中的剪刀,变虚为实,虚实相生,想象独到奇特。再缘景明情,就知晓了贺知章把柳树比作一个袅娜多姿的女郎,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春天美景,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五、以意逆志,透彻领悟
古诗词鉴赏是富于创造性的复杂的精神活动,易卜生曾说过:“不仅作家在创作,读者也在创作,他们是创作中的伙伴,而且往往读者比诗人更象诗人。”所以,真正的领悟,必须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积累,走近作者,即以己意去探求作者的意思。如: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般人对这首诗的理解,只停留在成功地描画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上,这当然谈不上鉴赏。但如能以意逆志,透过壮丽的画面,开阔的意境,看到这首诗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领悟这首诗所蕴含的耐人寻味的哲理:登高才能望远,成功在于追求,事业永无止境。这说明,如果不以意逆志,没有透彻领悟作品,便不可能有真正的鉴赏。“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晴,一只眼晴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晴看到纸的背面。”歌德这句话道破了古诗词鉴赏的真谛。
当然,要学会鉴赏古诗词还少不了多批注。唐彪曾说过:“读书而无评注,即偶能窥其微妙,日后终至茫然,故评注不可以已也。”因此,阅读古诗词时,我们应坚持写点眉批、夹批和读书笔记之类,对于提高阅读鉴赏水平是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刘勰.文心雕龙[M].涂光社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2]唐彪辑著.家塾教学法[M].赵柏英,万恒德选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诗歌的大道是生活诗从自然和个人生活元素出发,也从时代特征和精神经验出发,诗歌中有一种东西叫穿透力,它穿透人生、现实、时代。这种穿透力的东西非常重要,那些能够穿透社会时代、历史时空总和的作品,是诗人所梦想的,它具有博大的力量,但这种穿透力建立在整个人生与时代光亮的跳动之上,所以需要博大的人格与丰富的阅历,否则,就是虚假的视野,难以实现对巨大时空的征服。于我而言,我仅能努力的是返回到一个人在自己的生存环境中生活的直观面目、本来面目,让自己努力去获得关于当下的生命力的更为清晰的体验。个人生活是唯一真实的体验,写作不能贬低当下的直接生存体验,它保存或者说汇聚了可以领悟的现存时刻。接近于诗的本质只有一种,理解自己的生活,植根于生活的直接真切感受,而在这个层面上,我一直以为诗歌的写作是有边界的,时间的边界和空间的边界,也就是人生的边界,人生等同于体验“我在”的时间和空间的某种方式。很多时候,我对自己写作行为的认可只能在我生存的时间之内,在我存在的历史状态之内,前在的历史和生活与我无关。我有时非常强烈的感到,我的诗歌无法传达在我人生之前的信息,我觉得那会让我失去“我”的本真性。我尚未拥有感知的资质去配合无限的时空,所以,我无法挑战无限性,我的诗歌视域仅仅在这里,现世、现在、现存。人生而被赋予了时间上的短暂性和空间上的有限性,这是一个非常实际的困境,从这个实际的困境出发,在当下的世界环境中去寻找自我,去体验人生的种种可能性与风险,去达到体验的极值,这可能就是人生的最大可能。而写作的视域就是时间和空间的视域,一个人的最大可能只能就他在这个世界的存在而言,这是最客观、最可靠也是最诚实的。基于此,我认可诗歌写作的最大视域是个人史的写作,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范畴最终支配了我们的人生,也支配了我们的写作。我以为,当那些写下的作品永恒的时候,并不是说作品的时空获得了无限外延,而仅仅是这个作品的震撼力非常强大,它强大得足以使那个时空状态停滞了。把诗歌落实到自己的人生之中,把自己的身份回归或者说降低到自我的真实存在上来,诗就成为我们处于正常状态的视觉、听觉、触觉、感觉,就是我们看到的世界本来的样子,或者,就是这个世界呈现给我们的样子。接受这个世界呈现给我们的样子,才能回应现代生活加之于我们的各种各样新的多样性体验,才能传达我们对于当下世界的感受能力,我以为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不能抵达当下生活的本质,又怎能抵达今日诗歌的本质。当然,诗歌的写作不在任何文学范式之下,我这样说也是多余的。
读《宋词》 思念疯长的杨柳岸边,暮色蔼蔼的烟波中,晓风残月浅斟的醉意里,柳永乘一叶扁舟自烟水迷离中驶来,浅诉着万种风情。执手相凝的泪眼,满心渴望的相逢,一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成为传颂千古的爱情盟誓。 盛满苦楚的黄滕酒,泪眼浸湿的鲛绡,一阕《钗头凤》暴露了全部的心思。“瞒、瞒、瞒”,却再也瞒不住,泪眼涟涟的眸子,错综交织的心绪,早已化作沈园墙上的墨迹,凝固成永远抹不去的印痕。 听那龙吟般的剑鸣声,不能横戈跃马,只能深夜里醉意中挑灯看剑。任那剑气再利,亦无法疆场饮血,可怜一位原拥万军的将军,只能鬓如白霜之际在梦里“沙场点秋兵”。 那欲乘风归去的明月间,纵是琼楼玉宇灿然,怎比得上月下跳舞,清影随人的人间生活,只是舞动长袖的潇洒比不过被离愁别绪束缚的落寞。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是何年。 缓缓合上书卷,脑海依然被宋词里的风景充满。这自词人们指尖流出的光影流往了天幕,化作了烁烁的星,不知疲倦地照耀着大地万载千年。 ——山东省沾化县二中 于佳婧 小编点评1:四段文字串联四段经典,最后点睛,作者的文字驾驭能力比较强。 小编点评2:品味唐诗宋词,探寻作者内心,可以陶冶情操啊! 累死人了!不过很高兴帮助了你!我是“儿文”粉丝!
唐代(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 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尽管离现在已有一千多年了,但许多诗篇还是为我们所广为流传。唐代的诗人特别多。李白、杜甫、白居易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除他们之外,还有其他无数的诗人,象满天的星斗一般。这些诗人,今天知名的就还有二千三百多人。他们的作品,保存在《全唐诗》中的也还有四万八千九百多首。唐诗的题材非常广泛。有的从侧面反映当时社会的阶级状况和阶级矛盾,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有的歌颂正义战争,抒发爱国思想;有的描绘祖国河山的秀丽多娇;此外,还有抒写个人抱负和遭遇的,有表达儿女爱慕之情的,有诉说朋友交情、人生悲欢的等等。总之从自然现象、政治动态、劳动生活、社会风习,直到个人感受,都逃不过诗人敏锐的目光,成为他们写作的题材。在创作方法上,既有现实主义的流派,也有浪漫主义的流派,而许多伟大的作品,则又是这两种创作方法相结合的典范,形成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唐代的古体诗,基本上有五言和七言两种。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之中,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古体诗的风格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所以又叫古风。近体诗有严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称它为格律诗。唐诗的形式和风格是丰富多彩、推陈出新的。它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传统,并且大大发展了歌行体的样式;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诗,并且发展为叙事言情的长篇巨制;不仅扩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运用,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近体诗是当时的新体诗,它的创造和成熟,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把我国古曲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一个最典型的形式,至今还特别为人民所喜闻乐见。但是近体诗中的律诗,由于它有严格的格律的限制,容易使诗的内容受到束缚,不能自由创造和发挥,这是它的长处带来的一个很大的缺陷。这是唐诗繁荣的准备时期,重要诗人有被称为“初唐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此外还有陈子昂、沈佺期、宋之问等。唐代建国初的诗歌仍沿着南朝诗歌的惯性发展,柔靡纤弱,毫无生气。“四杰”的出现开始转变了这种风气。他们才气横溢,不满现状,通过自己的诗作抒发愤激不平之情和壮烈的怀抱,拓宽了诗歌题材。如杨炯的《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雕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这种激扬豪迈的格调,为唐初诗坛吹进一股新风。诗中表现了青年人不甘寂寞,想投笔从戎,到边疆建功立业的热望。宁可做个低级军官(百夫长),也不想作书生老死窗下。继“四杰”而起的是陈子昂,他从理论上对南朝以来衰弱的诗风提出批评,认为这类诗专门玩弄华丽的辞藻,内容空虚,抛弃了《诗经》重视思想性的传统。对此他耿耿于心,提倡学习“汉魏风骨”,恢复建安时代的诗风。他的38首《感遇》诗实践了自己的主张,影响很大。他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苍凉辽阔,哀而不伤,被认为是怀古诗的绝唱。韩愈曾说:“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评价了他在唐诗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沈佺期、宋之问的贡献主要在诗歌格律方面。他们总结了“永明体”以来诗人们探索诗歌格律的成果,以自己的诗作,促进“近体诗”最后定型。鉴赏唐诗,首先要对“近体诗”和“古体诗”的分别有个概要的了解,掌握它们各自的特点,就能更好地领略其妙处。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这个概念和通常说的“古代诗歌”不同,是专用名词,专指唐代以前流行并在唐代继续流行的一种诗体,和唐代形成的近体诗相对存在。古体诗的特点是:每篇句数不限,每句字数不限,可押韵也可不押韵,押韵也可换韵,句与句间没有平仄对应和用词对仗的要求。一句话,古体诗格律上比较自由,同近体诗在格律上有极严格的要求不同。古体诗分两大类:五言古诗和七言古诗(或简称五古和七古)。此外还有句式长短不齐的古诗,一般归入七古。有的古体诗句数、字数和律诗相同,但用韵、平仄和对仗都不同于律诗的要求,所以仍是古诗。上文讲到的《古诗十九首》及陶渊明等人的诗都是古诗。近体诗,又叫今体诗(“近”和“今”都是就唐代而言的),讲求严格的格律。近体诗有四项基本要求:一是句数、字数有规定;二是按规定的韵部押韵;三是上句和下句各字之间要求平仄对立和相粘;四是规定某些句子之间用词要对仗,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近体诗分两大类:(1)律诗,由八句组成,五字句的称五言律诗,七字句的称七言律诗。(2)绝句,由四句组成,五字句的称五言绝句,七字句的称七言绝句。下面我们分别举例说明。如大家熟悉的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是五言绝句,它必须是四句20字。其次它必须依照用韵要选一个韵部的字作韵脚①,这首诗的“流”、“楼”两字就属“十一尤”韵。再次,它用的字必须合乎规定的平仄格式,这样读起来才抑扬间错,和谐动听。这首诗的平仄格式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用·标出来的字可平可仄,其余的字不能变通。平——指的是古代汉语中的平声字;仄——指的是古代汉语中的上声、去声、入声字。按现代汉语说,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字属平;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字属仄。绝句诗上下句之间可以对仗,也可以不对仗。这首绝句全首对仗,后两句“欲穷”对“更上”,“千里”对“一层”,“目”对“楼”。我们举《登鹳雀楼》这首诗来说明近体诗最基本的格律要求,此外五言绝句还有三种平仄格式,共四种格式。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也都各有四种平仄格式。关于近体诗的平仄格式,只举上例作些提示,不再详细介绍了。如果不想创作这类诗,只是鉴赏前人作品,那么关于格律的要求知道得粗略些,也是无妨的。七言绝句,我们举孟浩然的《送杜十四之江南》来看: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淼茫。日暮孤帆泊何处? 天涯一望断人肠。表达了送别友人远行时留恋怅惘的感情。全诗四句,28个字,押的是“七阳”韵,平仄按规则。因绝句允许不对仗,这首诗就没有对仗。五言律诗,我们看戴叔伦的《除夜宿石头驿》: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这是除夕之夜晚远离家乡亲人独宿逆旅感慨自身遭际的诗。全诗八句,40个字,押“十一真”韵,平仄合规则。律诗的一二句称“首联”,三四句称“颔联”,五六句称“颈联”,七八句称“尾联”。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如这首的颔联“一年”对“万里”,“将尽”对“未归”,“夜”对“人”;颈联“寥落”对“支离”,“悲”对“笑”,“前事”对“此身”。七言律诗,我们看柳宗元的《别舍弟宗一》:寥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这是柳宗元被贬到蛮荒的柳州,送别堂弟柳宗一去江陵时写的诗,情绪极度感伤悲愤。全诗八句,56个字,用的是“一先”韵,平仄合规则,颔联和颈联对仗工整。七言律诗第一句多用韵,也可不用韵,这首用韵。律诗中还有一种“排律”(延长),即把律诗延长至10句以上乃至百句,除首、尾两联外,中间所有出句与对句全要对仗。排律通常为五言。唐代诗歌的样式,在初唐时期已经齐备,到盛唐时期就出现了诗歌创作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