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艺术主题论文写作动机

发布时间:

艺术主题论文写作动机

........毕业论文没有固定的形式,常见的有如下: 1. 论文的标题 毕业论文的标题是论文的眉目,应仔细推敲,尽可能从各个角度充分考虑,选择最合适的。原则上,题目要简单明了,能反应毕业论文的主要内容,使读者能一眼看出论文的的中心内容要讲什么,切忌笼统、空泛。语言也要补实,同时能引起读者的注意。 毕业论文的标题不能象小说、散文那样经过艺术加工而引起读者的好奇心。论文的题目要让人一看就能直接了解它的论文。因此,拟题要采取直接、正面的提高论文内容的方法,而不要采取奇特的艺术手法。标题不可过长,尽量在20个字以内。 2. 目录 毕业论文篇幅长的要写出目录,使人一看就可以了解论文的大致内容。目录要标明页数,以便论文审查者阅读方便。 3.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要求把论文的主要观点提示出来,便于读者一看就能掌握论文内容的要点。目前比较通用结构式摘要,包括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摘要应有高度的概括力,且要全面反映论文要点,简明、明确、畅达。 4.正文 正文包括前言、材料与方法、结果、讨论。主要包括序论、本论文、结论三个主要部分。序论要对论题的主旨、写作的动机和理由、研究的方法以及论文的内容加以简要说明,通常几百字即可。本论是全篇论文的核心,在篇幅上占得最多,写时必须慎重对待,这一部分,作者要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分析、论证、阐明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结论,要把这部分写得简明扼要,既要考虑与序论部分相照应,还要考虑与本论部分相联系。结论应是本论部分阐述的必然结果。讨论部分可以展开写,写前人的研究情况与自己的研究结果比较,提出自己的观点和主张,提出值得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和倾向性意见。 5.参考文献 毕业论文的卷末要列出参考文献。列出参考文献的好处是:一旦发现引文有差错,便于查找;审查者从所列的参考文献中可以看出论文作者阅读的范围和努力的程度,便于参考。 6.论文的装订 论文的有关部分全部抄清完了,经过检查,再没有什么问题,把它装成册,再加上封面。 毕业论文的封面要朴素大方,要写出论文的题目、学校、科系、指导教师姓名、作者性名、完成年月日。论文的题目的作者姓名一定要写在表皮上,不要写里面的补页上。封面可以这样写(不同学校有不同的要求): ××××大学计算机××××专业××届毕业设计论文 专业班级: 姓 名: 学 号: 指导教师: 200×年×月× 日封底可用一张白纸,然后装订成册。 装订的顺序:1.封面 2.目录 3.内容提要4.正文5.结论6参考文献7.封底

自我介绍。包括姓名、学号、专业。介绍时要举止大方、态度从容、面带微笑,礼貌得体的介绍自己,争取给答辩小组一个良好的印象。好的开端就意味着成功了一半。答辩人自述。简要叙述毕业论文的内容,叙述中要表述清楚你写这篇论文的构思(提纲),论点、论据,论述方式(方法)。一般约5分钟左右。即兴答辩。由答辩老师提问,一般为3个问题,采用由浅入深的顺序提问总结。上述程序完毕,代表答辩也即将结束。答辩人最后纵观答辩全过程,做总结陈述,包括两方面的总结:毕业设计和论文写作的体会和参加答辩的收获。答辩教师也会对答辩人的表现做出点评:成绩、不足、建议。致谢。感谢在毕业设计论文方面给予帮助的人们并且要礼貌地感谢答辩教师。答辩准备答辩的时候防止被套路我们需要自己准备问题1.自己为什么选择这个课题2.研究这个课题的意义和目的是什么(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3.全文的基本框架、基本结构是如何安排的4.全文的各部分之间逻辑关系如何5.论文虽未论及,但与其较密切相关的问题还有哪些6.还有哪些问题自己还没有搞清楚,在论文中论述得不够透彻7.文章的基本观点和立论依据8.本文的优缺点9.论文有何创新之处10.重要引文的具体出处11.本文提出见解的可行性12.定稿交出之后,自己重读时发现的缺陷13.写作毕业论文时的体会对以上问题应仔细想一想,必要时要用笔记整理出来,写成发言提纲,在答辩时用。这样才能做到有备无患,临阵不慌。那些答辩中老师常用的套路1.毕业论文采用了哪些与本专业相关的研究方法2.论文中的核心概念是什么?用你自己的话高度概括3.你选题的缘由是什么?研究具有何种现实指导意义4.论文中的核心概念怎样在你的文中体现5.从反面的角度思考:如果不按照你说的去做,结果又会怎样6.论文的理论基础与主体框架的关联?主要的理论基础是什么7.经过研究,你认为结果会是怎样?有何正面或负面效果8.论文研究的对象是个体还是群体?是点的研究还是面的研究9.研究的应然、实然、使然分别是什么10.论文中的结论、建议或策略是否具有可行性和操作性11.研究对象是否具有可比性?研究框架是否符合论文规范答辩技巧这都是套路第一大忌-----照本宣读首先要介绍一下论文的概要,这就是所谓“自述报告”,须强调一点的是“自述”而不是“自读”。这里重要的技巧是必须注意不能照本宣读,把报告变成了“读书”。第二大忌-----内容空泛这一部分的内容可包括写作动机、缘由、研究方向、选题比较、研究范围、围绕这一论题的最新研究成果、自己在论文中的新见解、新的理解或新的突破。做到概括简要,言简意赅。第三大忌------重点不突出要突出重点,把自己的最大收获、最深体会、最精华与最富特色的部分表述出来制胜小妙招答辩技巧自述与问题回答首先要介绍一下论文的概要,这就是所谓“自述报告”,须强调一点的是“自述”而不是“自读”。这里重要的技巧是必须注意不能照本宣读,把报告变成了“读书”。“照本宣读”是第一大忌。这一部分的内容可包括写作动机、缘由、研究方向、选题比较、研究范围、围绕这一论题的最新研究成果、自己在论文中的新见解、新的理解或新的突破。做到概括简要,言简意赅。不能占用过多时间,一般以十分钟为限。要突出重点,把自己的最大收获、最深体会、最精华与最富特色的部分表述出来。【这里要注意一忌主题不明;二忌内容空泛,东拉西扯;三忌平平淡淡,没有重点。】在答辩时,学生要注意仪态与风度,这是进入人们感受渠道的第一信号。如果答辩者能在最初的两分种内以良好的仪态和风度体现出良好的形象,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论文答辩——图表穿插任何毕业论文,无论是文科还是理科都或多或少地涉及到用图表表达论文观点的可能,故我认为应该有此准备。图表不仅是一种直观的表达观点的方法,更是一种调节论文答辩会气氛的手段,特别是对私人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来讲,长时间地听述,听觉难免会有排斥性,不再对你论述的内容接纳吸收,这样,必然对你的毕业论文答辩成绩有所影响。所以,应该在论文答辩过程中适当穿插图表或类似图表的其它媒介以提高你的论文答辩成绩。论文答辩——语流适中进行毕业论文答辩的同学一般都是首次。无数事实证明,他们论文答辩时,说话速度往往越来越快,以致毕业答辩委员会成员听不清楚,影响了毕业答辩成绩。故毕业答辩学生一定要注意在论文答辩过程中的语流速度,要有急有缓,有轻有重,不能像连珠炮似地轰向听众。论文答辩——目光移动毕业生在论文答辩时,一般可脱稿,也可半脱稿,也可完全不脱稿。但不管哪种方式,都应注意自己的目光,使目光时常地瞟向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及会场上的同学们。这是你用目光与听众进行心灵的交流,使听众对你的论题产生兴趣的一种手段。在毕业论文答辩会上,由于听的时间过长,委员们难免会有分神现象,这时,你用目光的投射会很礼貌地将他们的神“拉”回来,使委员们的思路跟着你的思路走。论文答辩——体态语辅助虽然毕业论文答辩同其它论文答辩一样以口语为主,但适当的体态语运用会辅助你的论文答辩,使你的论文答辩效果更好。特别是手势语言的恰当运用会显得自信、有力、不容辩驳。相反,如果你在论文答辩过程中始终直挺挺地站着,或者始终如一地低头俯视,即使你的论文结构再合理、主题再新颖,结论再正确,论文答辩效果也会大受影响。所以在毕业论文答辩时,一定要注意使用体态语。论文答辩——时间控制一般在比较正规的论文答辩会上,都对辩手有答辩时间要求,因此,毕业论文答辩学生在进行论文答辩时应重视论文答辩时间的掌握。对论文答辩时间的控制要有力度,到该截止的时间立即结束,这样,显得有准备,对内容的掌握和控制也轻车熟路,容易给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一个良好的印象。故在毕业论文答辩前应该对将要答辩的内容有时间上的估计。当然在毕业论文答辩过程中灵活地减少或增加也是对论文答辩时间控制的一种表现,应该重视。论文答辩——紧扣主题在校园中进行毕业论文答辩,往往辩手较多,因此,对于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来说,他们不可能对每一位的毕业论文内容有全面的了解,有的甚至连毕业论文题目也不一定熟悉。因此,在整个论文答辩过程中能否围绕主题进行,能否最后扣题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另外,委员们一般也容易就论文题目所涉及的问题进行提问,如界能自始至终地以论文题目为中心展开论述就会使评委思维明朗,对你的毕业论文给予肯定。

艺术创作的过程有三个部分,分别是艺术体验,艺术构思以及艺术表现。它们往往是互相穿插,互相联系着进行的。(1)艺术体验 它是艺术创造的准备阶段,是创造主体在长期积淀的审美经验的基础上,充分调动情感,想象,联想等心理要素,对特定的审美对象进行审视,回味和理解的过程。艺术体验的特征:材料的储备和审美经验的积累;艺术的体验和审美的发展,创造欲望的萌动的生成。人对事物的认识多数不是一次完成的,往往需要反复多次,才能把一个事物认识清楚,认识深刻。一幅简单的作品,可事先构思好,“成竹于胸”,一挥而就。但是,多数情况下,特别是比较复杂的作品,是难以一次成功的。例如,达芬奇创作的《最后的晚餐》,为了画好其中叛徒犹太的形象,年复一年的寻找模特,苦心探索,前后用了六年的时间。定稿之前既是表现过程,又是构思过程,以及对生活在观察在体验的过程。(2)艺术构思,它是艺术家在艺术体验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以特定的创造动机为引导,以各种心理活动和艺术表现方式为中介,使艺术意象得以创造的成熟的过程。在表现艺术中,其表现形式不完全固定,每次表演,都可能有所变化。这就需要不断的体验与思考来充实和提高角色的创造。著名戏剧家金山谈到他扮演的一个角色时说,每次排演后差不多都有新的发现和体会。因此要对表演进行不断的修改。这种修改,意味着这一次的体会比上一次又提高一层。(3)艺术表现,它是指艺术意象的物化与表现,或称之为艺术传达活动。它是艺术家将自己在艺术思维中已经基本形成的艺术意象转化为艺术符号,并以物化形式体现出来,成为具体可感的艺术情境或形象体系的过程。演员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艺术要素等,体会其中规定的内容,然后以这种体会作为认识的依据,体现一定的表演形式。艺术创作的任何一个环节,任何一个有实际意义的艺术想象,都是要以丰富的生活信息,即相关的诸多表象做艺术思维和艺术想象的材料。而艺术想象和构思则是这一基础上的一个重要的认识上的飞跃,它产生了质的飞跃和变化。在现代大量的艺术作品当中,我们虽然可以发现大量的、优秀的、感人的、令人百看不厌、百听不烦的作品,但也可以看到很多枯燥的、乏味的、生命力不强的作品。我认为它们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是不是完全深入了生活,是不是真正的生活体验。已故的曲艺表演艺术家赵丽蓉表演的小品在连续几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为什么都能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除了她的表演功底外,最大的一个因素就是她所表演的作品都是真正地深入了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打假》、《追星族》等等。所以这些作品都是有生命力的,让人百看不厌的。 艺术创作的过程要紧密联系这三点,互相补充依靠,才能创作出好的艺术作品。

设计专业论文的写作格式、流程与写作技巧广义来说,凡属论述科学技术内容的作品,都称作科学著述,如原始论著(论文)、简报、综合报告、进展报告、文献综述、述评、专著、汇编、教科书和科普读物等。但其中只有原始论著及其简报是原始的、主要的、第一性的、涉及到创造发明等知识产权的。其它的当然也很重要,但都是加工的、发展的、为特定应用目的和对象而撰写的。下面仅就论文的撰写谈一些体会。在讨论论文写作时也不准备谈有关稿件撰写的各种规定及细则。主要谈的是论文写作中容易发生的问题和经验,是论文写作道德和书写内容的规范问题。论文写作的要求下面按论文的结构顺序依次叙述。(一)论文——题目科学论文都有题目,不能“无题”。论文题目一般20字左右。题目大小应与内容符合,尽量不设副题,不用第1报、第2报之类。论文题目都用直叙口气,不用惊叹号或问号,也不能将科学论文题目写成广告语或新闻报道用语。(二)论文——署名科学论文应该署真名和真实的工作单位。主要体现责任、成果归属并便于后人追踪研究。严格意义上的论文作者是指对选题、论证、查阅文献、方案设计、建立方法、实验操作、整理资料、归纳总结、撰写成文等全过程负责的人,应该是能解答论文的有关问题者。现在往往把参加工作的人全部列上,那就应该以贡献大小依次排列。论文署名应征得本人同意。学术指导人根据实际情况既可以列为论文作者,也可以一般致谢。行政领导人一般不署名。(三)论文——引言是论文引人入胜之言,很重要,要写好。一段好的论文引言常能使读者明白你这份工作的发展历程和在这一研究方向中的位置。要写出论文立题依据、基础、背景、研究目的。要复习必要的文献、写明问题的发展。文字要简练。(四)论文——材料和方法按规定如实写出实验对象、器材、动物和试剂及其规格,写出实验方法、指标、判断标准等,写出实验设计、分组、统计方法等。这些按杂志对论文投稿规定办即可。(五)论文——实验结果应高度归纳,精心分析,合乎逻辑地铺述。应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但不能因不符合自己的意图而主观取舍,更不能弄虚作假。只有在技术不熟练或仪器不稳定时期所得的数据、在技术故障或操作错误时所得的数据和不符合实验条件时所得的数据才能废弃不用。而且必须在发现问题当时就在原始记录上注明原因,不能在总结处理时因不合常态而任意剔除。废弃这类数据时应将在同样条件下、同一时期的实验数据一并废弃,不能只废弃不合己意者。实验结果的整理应紧扣主题,删繁就简,有些数据不一定适合于这一篇论文,可留作它用,不要硬行拼凑到一篇论文中。论文行文应尽量采用专业术语。能用表的不要用图,可以不用图表的最好不要用图表,以免多占篇幅,增加排版困难。文、表、图互不重复。实验中的偶然现象和意外变故等特殊情况应作必要的交代,不要随意丢弃。(六)论文——讨论是论文中比较重要,也是比较难写的一部分。应统观全局,抓住主要的有争议问题,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进行论说。要对实验结果作出分析、推理,而不要重复叙述实验结果。应着重对国内外相关文献中的结果与观点作出讨论,表明自己的观点,尤其不应回避相对立的观点。论文的讨论中可以提出假设,提出本题的发展设想,但分寸应该恰当,不能写成“科幻”或“畅想”。(七)论文——结语或结论论文的结语应写出明确可靠的结果,写出确凿的结论。论文的文字应简洁,可逐条写出。不要用“小结”之类含糊其辞的词。(八)论文——参考义献这是论文中很重要、也是存在问题较多的一部分。列出论文参考文献的目的是让读者了解论文研究命题的来龙去脉,便于查找,同时也是尊重前人劳动,对自己的工作有准确的定位。因此这里既有技术问题,也有科学道德问题。一篇论文中几乎自始至终都有需要引用参考文献之处。如论文引言中应引上对本题最重要、最直接有关的文献;在方法中应引上所采用或借鉴的方法;在结果中有时要引上与文献对比的资料;在讨论中更应引上与论文有关的各种支持的或有矛盾的结果或观点等。一切粗心大意,不查文献;故意不引,自鸣创新;贬低别人,抬高自己;避重就轻,故作姿态的做法都是错误的。而这种现象现在在很多论文中还是时有所见的,这应该看成是利研工作者的大忌。其中,不查文献、漏掉重要文献、故意不引别人文献或有意贬损别人工作等错误是比较明显、容易发现的。有些做法则比较隐蔽,如将该引在引言中的,把它引到讨论中。这就将原本是你论文的基础或先导,放到和你论文平起平坐的位置。又如科研工作总是逐渐深人发展的,你的工作总是在前人工作基石出上发展起来做成的。正确的写法应是,某年某人对本题做出了什么结果,某年某人在这基础上又做出了什么结果,现在我在他们基础上完成了这一研究。这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样表述丝毫无损于你的贡献。有些论文作者却不这样表述,而是说,某年某人做过本题没有做成,某年某人又做过本题仍没有做成,现在我做成了。这就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样有时可以糊弄一些不明真相的外行人,但只需内行人一戳,纸老虎就破,结果弄巧成拙,丧失信誉。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还是不少见的。(九)论文——致谢论文的指导者、技术协助者、提供特殊试剂或器材者、经费资助者和提出过重要建议者都属于致谢对象。论文致谢应该是真诚的、实在的,不要庸俗化。不要泛泛地致谢、不要只谢教授不谢旁人。写论文致谢前应征得被致谢者的同意,不能拉大旗作虎皮。(十)论文——摘要或提要:以200字左右简要地概括论文全文。常放篇首。论文摘要需精心撰写,有吸引力。要让读者看了论文摘要就像看到了论文的缩影,或者看了论文摘要就想继续看论文的有关部分。此外,还应给出几个关键词,关键词应写出真正关键的学术词汇,不要硬凑一般性用词。

艺术论文写作

论文写作技巧:

一、写作前

1、要知道在引言中陈述论点。

2、用论文的剩余部分陈述理由和证据,使论点得到充分支持。

3、考虑一下呈现这些内容的顺序:怎样安排段落之间的结构才是最清晰、最有说服力。

二、论文结构安排技巧

1、相似的想法通常应该集中在一起,而不是四处分散。

2、每个段落应该在字体上有区别,比如缩进或在段落之间留出额外的行间距。

3、每一段只应该陈述一个要点。

4、每个段落都可以看作是一篇小短文。

5、每一段都应该使用过渡词或短语连接到下一段。

6、段落的顺序应该符合逻辑,前后一致。

7、一旦同学写好了初稿,试着用一句话总结每个段落的要点。

学术堂整理了一份艺术类论文的写作技巧,供大家参考:1.怎样选题?选题是进行科研的起点,选题可能出于兴趣,也可能是社会需要,可能来自日常生活,也可能来自课程学习、小组讨论,或者其他科研成果的启发.那应该如何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课题呢?大致来说,我们可以选择自身有浓厚兴趣或有所专长的课题,能够找到足够参考资料的课题,紧跟时事的热点课题,有研究价值的创新课题等.要注意选题最好不要太宽泛,举个例子,如"中国第三产业优势分析与发展前景"这个题目,"中国"地域范围较大大,而"第三产业"涉及内容较多.选题宽泛,而论文篇幅有限,会造成文章内容泛泛而谈而难以深入探讨,数据收集的工作量也较大.在选定方向确定具体论文题目时,也要注意准确和规范.注意题目要简洁,不能太长,一般在20字以内.要把研究问题、研究对象准确地概括出来.2.怎样查找文献和数据?查找文献和数据是写论文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查阅一定数量的文献,可以启发我们的思想,给予我们写论文的灵感.查找文献可以利用的网站有很多,例如知网、万方、维普、龙源、百度学术、Bing学术、谷歌学术、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中国国家数据、国家数据、国家信息中心等网站.在查找文献时,我们也要注意文章的参考价值,如刊物的影响因子、文章的被引次数等.3.怎样看文献?学会看文献也是写好一篇论文较为关键的一步.通过看文献可以了解自己所选择的研究方向目前已经被做到了何种程度,还有哪些关键问题急待解决等.在看文献时要着重注意摘要部分,再浏览全文,了解作者究竟做了哪些研究并得出了怎样的结论.如果觉得该文章的确有价值,值得通篇精读.在看文献时,可以做文献综述,也可以随手记下论点、个人心得.4.如何完成论文?一篇论文大致包括标题、摘要、关键词、引言/前言、正文(研究区概况、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结果与分析、结论与讨论)、参考文献等部分.我们在撰写时,可以先列出提纲,层层划分,再由大及小,高效完成.在这一步,基于之前所做的准备,可以减少对资料的参考,按照自己的逻辑完成.为了理清楚思路,可以借助思维导图.在按部就班地整理撰写好之后,需要一遍一遍地修改文章内容、审查格式、进行润色和修正.我认为不要怕麻烦,在这一过程中,你对自己文章的理解又加深许多.5.参考文献需要注意哪些方面?我们列举参考文献时要注意全面性、高水平、时效性.首先是文献的格式,要注意所有参考文献中的标点符号应使用英文标点.注意参考文献类型标识符一致,如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专著[M]、会议论文集[C]、报纸文章[N]等.在引用时,关注文献年份、卷期、页码是否错误或不全.其次注意文献数量,核心以上期刊一般要求至少10-15篇文献.文献并不是越多越好,要和文章研究内容相关,不能乱引用.6.其他注意事项?①重视论文逻辑性,先拟定计划后写作.②前后文叙述应严格一致,保证数据和实验真实.③图表应符合文章要求,追求精致美观.④写作时注意语言的学术性、科学性、专业性、规范性.

技巧—:依据学术方向进行选题。论文写作的价值,关键在于能够解决特定行业的特定问题,特别是在学术方面的论文更是如此。因此,论文选择和提炼标题的技巧之一,就是依据学术价值进行选择提炼。技巧二:依据兴趣爱好进行选题。论文选择和提炼标题的技巧之二,就是从作者的爱好和兴趣出发,只有选题符合作者兴趣和爱好,作者平日所积累的资料才能得以发挥效用,语言应用等方面也才能熟能生巧。技巧三:依据掌握的文献资料进行选题。文献资料是支撑、充实论文的基础,同时更能体现论文所研究的方向和观点,因而,作者从现有文献资料出发,进行选题和提炼标题,即成为第三大技巧。技巧四:从小从专进行选题。所谓从小从专,即是指软文撰稿者在进行选则和提炼标题时,要从专业出发,从小处入手进行突破,切记全而不专,大而空洞。 论文的关键词不仅可以用最简短的词语概括论文讲述的核心问题,而且还可以为相关问题的研究者和阅读者提供检索的信息。就规模来说,普通学术论文可以有2——8个关键词,囿于普通学术论文的篇幅、容纳的信息等各种原因的限制,多数论文的关键词均控制在3——5个左右。如此规模的关键词使文章显得更为紧凑;其论述的核心也更为突出。

灾难主题艺术创作论文题目

首先,作为大学生,应该自觉的履行疫情期间应尽的抗疫责任,比如积极配合防疫人员做好登记事宜,严格贯彻勤洗手、戴口罩、少聚集的抗疫措施。

其次,关注最新的疫情进展,掌握疫情的发展动态,并将相关的情况普及给周围不知情的人们,保证信息的流通,以防止意外情况的发生。

然后,积极学习有关疫情以及抗疫的重要基础知识,能够在关键时刻发挥应有的力量,至少不会做拖后腿的一部分。

再者,作为大学生,应该在看到或者遇见违反防疫抗疫建议的现象时,及时现身说教,并向有关部门报备这种情况,如果大家都能这样行动起来,那么疫情就会被更加彻底地战胜。

最后,作为一名当代的大学生,就算不知如何更好地去弘扬抗疫精神,但至少应做到自身不违反抗疫精神,要以抗疫精神为指导来实现自身的价值,做出更多有益于社会和他人的事情。

扩展资料:

抗疫精神对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价值: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从整体上来看,当代青年理想信念是积极向上的,价值追求是崇高远大的,憧憬着美好未来和前途。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是网络空间无限延展和自媒体爆炸式生长,各种不良信息和错误思想鱼龙混杂。

当代青年普遍心理不够成熟,奋斗意识淡薄、享乐主义盛行,亟需正确的思想教育引导。当前,新冠肺炎引起的全民抗疫热潮,激发了全社会的爱国热情,加深了全社会的价值认同,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营造了良好氛围。

充分发挥抗疫精神的正能量作用,将可以增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效益,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贡献智慧和力量。

写作思路:开门见山,一笔扣题“ 开门见山”,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指的是直截了当地切入要旨。在文章开头引用警句、名言、诗句或俗语、谚语等,能增强开端的气势,使人感到峥嵘、高远,达到吸引读者、突出中心的效果。

正文:

由于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改变了我过新年的行动轨迹。为了不给自己,给他人,给祖国添麻烦,我只能老老实实待在家里。不过,这段时期的生活却是“多味”的。

令我感到甜滋滋的是——妈妈之前给我报了许多寒假班,刚得知消息的那一刻,我马上叫苦连天。而现在,寒假班取消了,我无忧无虑喽!不,想想真的有虑。妈妈每次知道我偷偷摸摸跑去伙伴家看电视,总会把我骂得狗血淋头,之后来一顿“棍子炒肉”。

令我苦上心头的是——我每天只能在家里待着,不能出去玩,所有的行程被取消得一干二净。出门还要戴口罩,要勤洗手,勤换衣服。

还有,本来说要买的玩具也暂时不能买了,要等一段对我来说比从五代十国到现代还要长的时间,才能重新有快递。看到前线的白衣天使们废寝忘食地战斗着,疫区的人们的资源缺乏,我总想做点什么,但又无能为力,只能暗自苦恼一番。

令我生气感到火辣辣的是——这次灾难是由于一些人不知道保护动物,乱吃野味造成的。野生动物是生物链里面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生活在野外,身上携带了多种病毒,没有经过正规渠道就端上饭桌,是非常危险的事情。因此,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

令我五味杂陈的网上看到的疫区人民的生活——小人物也有大贡献,平凡人也有大爱。无数武汉市民积极组成志愿者,接送医护人员;无数一线工作者为两所医院的建设夜以继日奋斗着;无数劳动者守好自己的岗位,尽职尽责服务城市和人民。

灾难带来的恐慌打不败他们,他们一直努力生活着。我想,哪怕我们并不在疫区中心,我们自己也要多锻炼身体,尽量保证自己不生病,我们不生病就,已经是为抵抗这场灾难作的贡献了。

小舟之所以能够横渡大江,是因为它有载人送客的责任;蒲公英之所以能够漫天飞翔,是因为它有传播未来的责任;蜗牛是所以能够坚持上爬,是因为他有对自己永不言弃的责任。

而如今,社会中有些人却逃避自己应尽的责任,不赡养父母,逃税甚至开车撞人后逃之夭夭。这些事不断发生在我们周围,这种不负责任的情况早已不容忽视。我们必须是正视自己所要承担的责任。

责任是沉重的,背负起这两个字并不轻松,也许这便是有些人不想承担责任的重要原因吧!可是,责任又是高尚的,它能促使人成长,成功毫无疑问责任是不能逃避或推让的。只有勇于承担,你的人生才会坦坦荡荡,问心无愧!

也许有人会说,不是我不想负责任,只是过程很麻烦。开车撞人后如果不跑,被人家骂一顿之后还要赔上大笔的医药费,何苦呢?是的,责任有时候就意味着麻烦,在这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麻烦是人们避之不及的,我们到底该怎么做呢?

仔细想想,方法其实很简单,只要凭着一份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热爱,将心比心,麻烦将不再是麻烦,而责任中,也包含着一颗真心。

20世纪初,一位叫弗兰克的人经过艰难的努力,开办了一家小银行,但不幸的是一次突如其来的抢劫,导致了他银行的倒闭。因为他破产了,储户失去了存款。

若是我们应该会置之不理!可是,弗兰克却说:是的,在法律上也许我没有责任,但在道义上,我有责任,我应该还钱。他用自己的一份努力和心血,诠释了责任的真正意义,诠释了一份因为爱而负责的一份心甘情愿。

责任不是一个甜美的字眼,它的存在是上帝留给世人的一种考验。有的人不能通过考验,于是他选择了逃避;有的人成功地通过了考验,戴上了桂冠。

逃避的人和成功的人,终将会随着时间的逝去而消失,但这两类人在后人的心中仍以各自的不耻或高尚生存者。愿我们所有的孩子都能勇敢地承担责任,将责任之心带到成长之路上,让人生散发出金子般耀眼的光芒。

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担当也同样如此,在担当家的同时,也应该担当国家的大任。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用担当的心促成了蜀国的繁荣,他用担当的肩膀扛出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在朔北的环境严酷,大漠的狂风凛冽的情况下,那个用忠贞大义担当起国家使命的英臣苏武,在富华豪奢的享受与民族大义之间选择担当起国家的重任。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为担当起国家存亡的责任,英勇地在虎门销烟。不仅男子汉是如此,女子们也是英雄豪杰。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的王昭君承担起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责任,出使西域。

一代女皇武则天改变了千百年来天子为男的习俗,肩负起国家大任,开创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的盛世局面。当代也同样是这样,担当成为了中国人的民族精神代代相传。

孙中山担起共和,毛泽东担起解放,邓小平担起了改革,正是他们一代代的奋斗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担当就是要对国勇于承担,乐于奉献自己,让自己的力量融入到国家的发展之中。

这样的论文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抗疫精神,之后便水到渠成

一、灾难文学:概念、内涵及意义 1、灾难文学应该包括天灾和人祸(罗鸣,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灾难文学是否只是针对天灾(自然灾害)?凡对人类社会带来重大损失或造成悲剧结果的都可称为灾难。自然灾难只是其中一个原因。灾难文学应该包括天灾和人祸两个部分。人的本质是社会的,离开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抽象谈人与自然的关系没有意义。针对灾难的认识有不同的立场和观点。在宗教里,灾难并非坏事,比如基督教认为灾难是上帝对人的救赎和恩典,因为人有原罪,上帝通过灾难的方式来提升人。中国的“多难兴邦”是不是也含有这种意思?但世俗理解灾难是绝对的坏事,能躲则躲,不能躲则粉饰麻痹,接着是尽快遗忘。鲁迅说过,“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我们现在做不到这种境界。所以巴老的建立文革博物馆的愿望至今都未实现。如果灾难文学仍然按照这种灾难观去研究,不如不要研究。中国是缺乏宗教的国家,不会认为灾难是救赎,是反省提升自己的方式,没有这种思维,对所有灾难我们都只是被动承受和主动遗忘。美国越战后搞了个越战墙,刻上所有在越战中阵亡的人员名单。越战对美国而言并非一件好事,它失败了,但它还是弄了这面墙,这就是美国的反思,美国的灾难文学。以色列的哭墙也是这样。但我们没有。所以首先要厘清灾难观,否则就是亵渎灾难文学。 2、灾难是文学的题中之义(吴野,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大地震的惊惶过去后,大家很快就意识到我们作为文学研究者,要从文学这个特殊的视角来观察、再现这场灾难。灾难文学是文学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是题中应有之义。文学关注的是人的生命,是人性。生命的坚强与脆弱,人性中令人感动的美和丑恶、狰狞的一面,在灾难中都会以各种最刺目的形式表现出来。生命、人性中许多复杂问题,也会在灾难中得到展现,引起我们深沉的思考,甚至可以促进我们文学的变革。我认为灾难文学有可能出现史诗式的作品(当然,那需要过个几年去消化、提炼),因为中外文学中的经典作品都跟描写人类大灾难有关。《旧约》就是一部史诗,写的就是人类的灾难。洪水来了,生灵涂炭,上帝派出诺亚方舟拯救人类,如何出埃及,如何找到水草之地安居等等。中国的古典文学从《诗经》、《尚书》开始,也记录了许多人类的灾难。所以灾难文学是个大题目,是个关乎文学本性的题目,是一个可能出现史诗式作品的题目。 3、灾难文学和文学有内在一致性(李明泉,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文学的根源要追溯文学反映生活的状态选择。文学反映的不是常态化的平常生活,更多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关系,动态化的、极端化的、灾难化的生活。现代社会的四大关系无法回避,也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灾难文学和文学本身有很多内在一致的地方。根据传统理论,文学就是把矛盾、冲突、非常态的、极端的、人的本质的东西加以集中放大、集中表现。灾难恰好是一个偶然性的典型的集中爆发的事件,更能把人的心性、情感、价值观念反映出来,把人性放大,把美、丑到放到极致,这就是文学最大的魅力。很多作品为什么缺乏感动的审美超越的东西,就在于它在平常生活的表现中矛盾冲突、故事性不强,而这些在灾难文学中能表现得很好。 4、哪里有灾难,哪里就应有反思(向宝云,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灾难文学既包括自然灾害,也包括社会、人为苦难。我们中国文学缺乏的就是苦难叙事。中国反映战争的文学作品很多,但都是看重战争的结果、性质,不像前苏联还有《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这样的作品。灾难文学地震文学有几个好处,一是提醒我们的文学/诗歌对社会的重返。近几年诗歌不能引起重视,只能裸体诵诗才吸引大家的注意。二是对历史的反思和对现实的批判远远还没有完成。自然灾害也不完全是偶发的、非人为的,也牵涉了很多因素。为什么倒塌的是教室?这些都要进入我们的反思。哪里有灾难,哪里就应有反思。哪里有反思,哪里就有拯救。现在我们还没有足够大的反思空间,但未来一定会出现,这也是我们文学艺术家的责任。 5、危机就能产生转机(蒋迎西,四川新闻网文艺创作室主任) 我站在记者角度说几点感受。第一,这次大地震让我们的灵魂得到了一次洗礼,主要是把我们人性中善的一面放大了。现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很多人是又不要脸又不要命,但这次地震,各方面的关注和投入体现出了我们民族的伟大,我被感动了。第二,天灾毁灭了很多文明,但同时也催生了很多文明,并且使很多文明得到了升华。我们四川盆地的神话传说“杜鹃啼血”,反映的就是三星堆文明和金沙文明遭遇的灾难。李白诗中的“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实际上提到的也是灾难。第三,天灾是人类的另类赐予。四川盆地为什么被称为“天府之国”,就是由许多次地震造成的。青藏高原、横断山脉、九寨黄龙等优美景色都是地震造成的。我个人认为这次地震能够产生文艺巨作。好莱坞的大片之所以能够风靡全世界,就是因为把各种矛盾冲突推到极致。汶川大地震也是把各方面的因素都放大了,危机就能产生转机。但目前不能,因为有些真相我们现在还不能反映。 二、审美超越:生命意识与人文关怀 1、审美超越必须考虑人和自然的关系(曾永成,成都大学教授) 说到生命关怀,首先指人的生命。有个记者在灾后一个多月到了北川,在废墟上看到一条小狗,一直守在那儿。他无法想象那条小狗是怎么活下来的,而且看到人后就跟着他们走了很远。他很想把它抱出来,但又担心无法通过防疫检查,只有恋恋不舍地和小狗告别了。从今天生态人类学的观念来看,即使是条小狗,也是我们应该珍惜的生命。但在现实条件面前,你无可奈何,想要援助也不可能。人在面对自然的时候,平时很乐观。我们30年的改革开放,确实在改造自然方面取得了很多成就,但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生态代价。生态代价这个概念对许多人而言还很陌生,改造者只想着取得了什么,没想到失去了什么。《中国地理杂志》在地震后出过一期专号,地质专家解释说大山里面的开发建设有个普遍现象,就是切掉山脚,靠着大山修房子、建厂房。山脚是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形成的安息角,用来保持稳定的。挖了安息角,来了地动,山就垮了,当然无处可逃。人不去,就不叫恶劣的自然条件。人去了,才叫恶劣的自然条件。人在自然面前,究竟该如何面对自然?这个问题立刻就凸现出来了。 多年来我一直研究生态美学、生态文艺学,一直有个观点:我们向来的马克思主义阐释、社会理论包括文艺理论,都遮蔽了一个人类所面对的重要现实——自然,遮蔽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研究这个问题。都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认为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但我理解不同,这个观点其实是费尔巴哈的。费尔巴哈说的是一男一女所形成的自然的社会关系,而马克思主义哲学说的是人在实践中形成的历史具体的社会关系。而实践最本质的东西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才是我们社会存在所面临的第一位的关系。 经过这一次的灾难,我们文艺圈子包括世界观、自然观、历史观都需要深刻调整。一个主题,就是怎样面对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的生命与自然界的生命是血脉相通的。马克思说过,自然是人类无机的身体,不仅是物质粮食,也是精神粮食。所以我觉得这次灾难后的理论、审美超越都必须往这个方向走。必须把人和自然的关系严肃地摆在面前。人与人的不同首先就体现在人对生态资源的占有情况不同。有些人躲得过灾难,有些人躲不过,说到底就是因为对生态资源的占有不一样。这从根本上把我们人分开了。 另外,灾难肯定是悲剧。怎样认识自然灾难造成的悲剧也是个问题。从布留洛夫的画来看,表现了人们的惊恐,同时也相互维护,比如妇女把小孩搂在怀里。当然整个画面还是一种无奈。米开朗基罗的《先知耶利米》据说画的就是耶利米思考庞贝城悲剧的情景。我们也需要深入地思考一下。恩格斯对历史悲剧所下的定义也应扩展。放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来,自然界也有很多它自身生存的必然规律,这种必然性不可能实现,就造成了人与自然的悲剧性冲突。那么我们就要思考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珍爱生命,审美超越,这绝不是辩证法就能解决的问题。我们也不能沉溺在把坏事变成好事这种肤浅、空洞的想法上。这次灾难当然和过去不一样,在英雄主义、团结互助宣扬的同时,我们有更多悲悯、更多对生命本身的珍惜,比如在救人时,是能救则救,救援人员的生命必须先保住。按照我们过去的做法,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死,那就是另一种场景了,这也看出我们整个社会在观念上的巨大进步。对悲剧的反思,我们要正视它,要严肃地对待。 2、审美超越应当反省(向宝云,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我的观点是审美超越应当反省。不管是灾难文学,还是20世纪的文学整体都缺乏深度,原因在哪里?灾难文学或灾害文学有两种叙事方式,我归结为颂歌式叙事和苦难叙事。到今天为止,我们事实上还在颂歌叙事的层面。我们的感动实际上不是被英雄事迹感动,而是被我们自己感动。大家可能还没意识到,我们是被自己的感动所感动了。据灾区前线回来的人讲,灾区的实际情况比我们描述的更惨烈。到目前为止,我们对灾区情况的反映还仅仅是整体性的而不是个体性的。因此,目前我们对灾区的所有反映就是一种颂歌式的审美反应。这是不够的。这就是导致我们的文学缺乏深度、力度的原因。泰奥多·阿多诺说“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这次有首诗《今夜,写诗是轻浮的》。和阿多诺相反的是200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凯尔泰斯说过“奥斯维辛之后只能写奥斯维辛的诗。”凯尔泰斯的话恰恰和我们中国新时期文学历程相似。粉碎四人帮之后,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归来作家、知青作家,他们的写作如果不反思历史,不对历史进行苦难书写就不被人认可。实际上阿多诺用的是他特有的否定,他也说过只有在文学之中才能看到苦难的声音和苦味。他认为肤浅的感伤式的苦难书写是对文学的否定,这种诗才是野蛮的。汶川大地震后有没有野蛮的诗人?有,至少有一个,就是大家都知道的山东作协副主席王兆山。 苦难文学叙事有三个层面:书写苦难、反思历史、批判现实。现在我们要求汶川大地震文学达到深度、力度太性急了,新时期以来的文学也是如此。最开始还是天安门诗抄。我界定目前为止的汶川地震诗歌就相当于天安门诗抄阶段,还没走到伤痕文学阶段。现在对汶川大地震的反省基本上就是这种审美倾向。这些文学作品给我的感动、震撼远不及图片。我看到的影视作品《震撼世界的七日》也不好。这个时候的文学是非常无力的,我宁愿看报纸、新闻纪录也不愿意看那些文学作品,很虚假。如果我们要直面灾难,与其说是审美超越,不如说是生死超越。地震中出现的“范跑跑”引起了很大争论。但是经香港卫视讨论后,就出现了很多同情理解的声音。为什么?语境发生了变化。当一种行为选择变成学术思考后,他的行为就获得了合理性。“范跑跑”和我们这个话题的相关性在于:本来人是一个血性的存在,而到了“范跑跑”那里就变成了理性的存在。谭千秋等老师的救人行为究竟是道德底线还是道德高标?我们陷入了被动。如果教师救人是道德底线,那么谭千秋等老师的行为就不值得我们歌颂。如果是道德高标,那么“范跑跑”就不该受到我们谴责。在那样一种情境下,那些超越了生死的人成为了一种宗教性的存在,而我们世俗的人没有超越性,就是一种世俗的存在。所以我们敬佩谭千秋,但理性思考下也可以理解“范跑跑”。 3、灾难拯救中的宗教审美维度(苏宁,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苏宁研究员认为,按照法国年鉴历史学派的方法论,人类精神生活史在“长时段”、“中时段”、“短时段”三个不同的时间尺度中表现为不同的面目。它们可以分别表述为,“结构”、“情势”和“事件”。通过不同的时间维度来考察一种具有时间跨度的社会文化现象,如灾难现象,我们可以将其过去、现在与未来联系起来。灾难文学的“长时段史”可以追溯到神话时期,原始宗教时期。这种持续性的结构从历史某个时期来看,常出现“中时段”的转移。它可能给灾难史带来异样的表达方式,但中时段的历史情势阻挡不了向长时段结构的回归。从这个意义看,灾难文学在结构上,是民族性的宏大叙事,是几千年灾难母题的神话传统,英雄情结、宏大叙事构成了传统。从“短时段”看,个人心灵体验式的“事件”出现了,灾难爆发时短时段激发的美会放大,但不长久,它和现实真实的残酷性之间会形成落差。这是存在意义的美,有可能阻断传统带来新的问题,带来新的美学表达方式。 三、灾难文学创作现状与批评 1、不要把灾难“庆典化”(何开四,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正因为有此岸的灾难才有彼岸,救赎与诅咒是无限循环的。幽默地说,上帝惩罚人类有很多种方式,可以用微软,可以用地震,可以用海啸,甚至还可以给人类降生一个非常糟糕的领导者来把国家搞乱,人类当然也不能忍气吞声。先贤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古时候的先贤无法应对灾难,只能借助想象,于是诞生了宗教和神话故事,比如大禹治水、精卫填海等等。《圣经》中的洪水既是形而上的也是形而下的,既是道也是器。比如摩西出埃及,考古、田野调查已经证实了其中有些东西是事实存在的。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按照钱钟书的说法,夫“学与术者,人事之法天,人定之胜天,人心之通天者也”。人来自于自然,脱离自然后,最初敬畏、效法、模仿自然(“法天”),接着工业革命后,想“胜天”,灾难就出现了。最终该回到的还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是最聪明的,也是最愚昧的。我有个观点是“空间大于时间”,就是说一地发生了灾难,而另一地的人即使知道了这个灾难,也永远不会吸取教训。中国最终还是会以环境为代价。灾难文学涉及的面很广。我们的世界是人的对象化世界,人和自然在很大程度上是叠合的。人的劣根性决定了很多灾难的必然性。现代社会是“人类不仁,以天地为刍狗”。天地会加倍报复人类。比如金融海啸,这个词既有天灾也有人祸。一切叙事都该是审美叙事。现在我们的灾难叙事是把灾难“庆典化”、“广场艺术化”、“意识形态化”、“政治化”,这恰恰不是文学叙事、审美叙事。在目前语境下,国家、人都要正视灾难。我们这个民族比较健忘。现在要求不要过分渲染灾难的恐怖可怕,其实第一步就应用文学的方式把灾难的可怕展示出来。如果没有感性的、具有冲击性的、让人刻骨铭心的叙事,就不是灾难文学。另外,要有反思。中国没有大文学家出现,实际原因是没有大思想家出现。 2、中国文学艺术中似乎没有灾难的影子(曾永成,成都大学教授) 灾难文学这个概念只有外国文学中有个“灾难悲剧”。我印象深刻的是19世纪俄国画家布留洛夫的作品《庞贝城的末日》,跟我们这次地震灾难可以对应的一个作品。网上有许多庞贝城废墟的图片,包括从地下、火山灰中挖出的骷髅。有个骷髅的头部还挺立着望向天空,可以想见火山灰是瞬间罩住了他们。在欧洲几百年间流行过的黑死病,也是人类遭遇的巨大灾难。还有冰海沉船。我们所说的灾难,大都是自然灾难,人为的比如战争、社会制度造成的灾难似乎在这个话题之外。我们主要面对的是人类无法抗拒的、无法预测的突来横祸式的灾难。中国的文学艺术中似乎没有灾难的影子,不过羿射十日和这个有些关系。长期以来,文学艺术和灾难擦肩而过。我们中国文学表现出来的这种疏远隔膜,可能是因为我们的自然气候条件比较好,过去没有遭受过巨大的灾难。我们的社会、战争连绵不断,矛盾尖锐,就掩盖了这种灾难,遮蔽了文学家艺术家的视线。我们中国人对天特别崇拜,认为不可言说,就不去说。大地震把这种灾难一下子推到我们面前。在很长一段时间中,我整个的心态就是无奈。我多年以来研究生态学,但在这种无法预测的灾难面前,有什么用?文学能做什么?生态美学又能做什么?这个会议,也可以说是痛定思痛。 3、天灾文学具有必然的肤浅性(黎风,四川大学教授) 我把灾难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天灾,一种偶发性的东西,在人类历史上没有必然性,比如地震、雪灾。自然灾难是偶发性的,文学一般不反映偶发性的事件,文学关注的是人祸。人祸能产生大文学。自然灾难不具有文学所表现的本质性的东西,它具有新闻性、偶然性。60年代的自然灾难,也有很大的人祸因素,四川死了很多人,但没留下多少能让人记住的文学作品。路遥的中篇小说《在艰难的日子里》写的就是这个,是为他的《平凡的世界》打底的一部作品。我认为,这次灾难的文学作品只能表现出文学对社会的关注,人文关怀,但直接体现这次灾难的文学作品不能代表文学本身,不能产生经典的作品。我个人怀疑这次大地震是否能直接为中国文学提供一个跟这个题材相关的东西。感人的故事很多,但能否构成真正的文学发展的方向,我很怀疑。我看了冯小宁的《超级台风》后,就感觉这种天灾带来的文学作品、艺术作品具有必然的肤浅性。纪实性、及时性很强,反映的此时此景,一个是应对灾难,一个是突出政治英雄。尽管它被誉为中国第一部灾难片。英国的泰坦尼克电影反映的就只是自然灾难,美国的泰坦尼克电影就变成了灾难只是背景,主要反映男女主角的生死爱情。所以这种有关天灾的文学作品,当时可能反应很大,但过去半年后,人就开始麻木。我举个小例子。最近我们接到捐衣物的通知,但最开始踊跃捐钱的老师们反应都很冷淡。这说明中国人遗忘天灾很快。

论文开题报告写作动机

认为《蹇蹇bai录》是陆奥宗光为辩解三国干涉还辽du问题而写zhi的看法最多。外界最早言及《蹇蹇录》一书的是明治dao年间的学者渡边修二郎,他在陆奥宗光生前的1897年就出版了《陆奥宗光评传》,在这本书里,他认为是陆奥宗光出于“政治欲望”和“功名心”而写了《蹇蹇录》。但从他把“蹇”字写作“謇”字来看,似乎还没有读过。 渡边修二郎在两年后的1899年出版了《陆奥宗光著无号外史批外交始末蹇蹇录》,他通过某种手段弄到了外务省内部出版的《蹇蹇录》,由东阳堂全文出版,渡边修二郎以“无号外史”的笔名于栏外加批,在卷尾有渡边修二郎的“总评”。这本书出版后,立即作为“非法出版物”而被明治政府禁止发售,但在街头巷尾有些流传。这本书在卷尾“总评”的开头,有这样一句话:“此书首先从朝鲜事件说起,后涉及同清国战争的始末,以及与其他国家的关系。但是,为归还辽东之不得已而辩解,似是全书的核心。”由此可见,在陆奥死后不久,就出现了《蹇蹇录》的写作动机是为三国干涉还辽问题所作辩护之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大力推进陆奥宗光研究的是萩原延寿。他从1967年6月12日至1968年12月28日,用了大约一年半的时间,在《每日新闻》上发表《日本人的记录陆奥宗光》,叙述陆奥宗光在宫城监狱出狱之前的事迹。在关于《蹇蹇录》的著述动机上,他做了如下叙述:“过着疗养生活的陆奥宗光,听到的只是议会、报纸、国民的激烈谴责:‘战争胜利了,外交却失败了。’为什么未能阻止干涉的到来,为什么要求割让有他国干涉可能的辽东半岛——质问的声音使病床上的陆奥宗光不能休息。为了回答上述谴责和质问,在这一年的秋天,陆奥宗光开始口述他的辩解。”在日本境外,美国历史学家戈登·巴加、马略·杨森等也认为《蹇蹇录》是陆奥宗光为为辩解三国干涉还辽而撰写的。 日本历学家藤村道生主张《蹇蹇录

自我介绍。包括姓名、学号、专业。介绍时要举止大方、态度从容、面带微笑,礼貌得体的介绍自己,争取给答辩小组一个良好的印象。好的开端就意味着成功了一半。答辩人自述。简要叙述毕业论文的内容,叙述中要表述清楚你写这篇论文的构思(提纲),论点、论据,论述方式(方法)。一般约5分钟左右。即兴答辩。由答辩老师提问,一般为3个问题,采用由浅入深的顺序提问总结。上述程序完毕,代表答辩也即将结束。答辩人最后纵观答辩全过程,做总结陈述,包括两方面的总结:毕业设计和论文写作的体会和参加答辩的收获。答辩教师也会对答辩人的表现做出点评:成绩、不足、建议。致谢。感谢在毕业设计论文方面给予帮助的人们并且要礼貌地感谢答辩教师。答辩准备答辩的时候防止被套路我们需要自己准备问题1.自己为什么选择这个课题2.研究这个课题的意义和目的是什么(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3.全文的基本框架、基本结构是如何安排的4.全文的各部分之间逻辑关系如何5.论文虽未论及,但与其较密切相关的问题还有哪些6.还有哪些问题自己还没有搞清楚,在论文中论述得不够透彻7.文章的基本观点和立论依据8.本文的优缺点9.论文有何创新之处10.重要引文的具体出处11.本文提出见解的可行性12.定稿交出之后,自己重读时发现的缺陷13.写作毕业论文时的体会对以上问题应仔细想一想,必要时要用笔记整理出来,写成发言提纲,在答辩时用。这样才能做到有备无患,临阵不慌。那些答辩中老师常用的套路1.毕业论文采用了哪些与本专业相关的研究方法2.论文中的核心概念是什么?用你自己的话高度概括3.你选题的缘由是什么?研究具有何种现实指导意义4.论文中的核心概念怎样在你的文中体现5.从反面的角度思考:如果不按照你说的去做,结果又会怎样6.论文的理论基础与主体框架的关联?主要的理论基础是什么7.经过研究,你认为结果会是怎样?有何正面或负面效果8.论文研究的对象是个体还是群体?是点的研究还是面的研究9.研究的应然、实然、使然分别是什么10.论文中的结论、建议或策略是否具有可行性和操作性11.研究对象是否具有可比性?研究框架是否符合论文规范答辩技巧这都是套路第一大忌-----照本宣读首先要介绍一下论文的概要,这就是所谓“自述报告”,须强调一点的是“自述”而不是“自读”。这里重要的技巧是必须注意不能照本宣读,把报告变成了“读书”。第二大忌-----内容空泛这一部分的内容可包括写作动机、缘由、研究方向、选题比较、研究范围、围绕这一论题的最新研究成果、自己在论文中的新见解、新的理解或新的突破。做到概括简要,言简意赅。第三大忌------重点不突出要突出重点,把自己的最大收获、最深体会、最精华与最富特色的部分表述出来制胜小妙招答辩技巧自述与问题回答首先要介绍一下论文的概要,这就是所谓“自述报告”,须强调一点的是“自述”而不是“自读”。这里重要的技巧是必须注意不能照本宣读,把报告变成了“读书”。“照本宣读”是第一大忌。这一部分的内容可包括写作动机、缘由、研究方向、选题比较、研究范围、围绕这一论题的最新研究成果、自己在论文中的新见解、新的理解或新的突破。做到概括简要,言简意赅。不能占用过多时间,一般以十分钟为限。要突出重点,把自己的最大收获、最深体会、最精华与最富特色的部分表述出来。【这里要注意一忌主题不明;二忌内容空泛,东拉西扯;三忌平平淡淡,没有重点。】在答辩时,学生要注意仪态与风度,这是进入人们感受渠道的第一信号。如果答辩者能在最初的两分种内以良好的仪态和风度体现出良好的形象,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论文答辩——图表穿插任何毕业论文,无论是文科还是理科都或多或少地涉及到用图表表达论文观点的可能,故我认为应该有此准备。图表不仅是一种直观的表达观点的方法,更是一种调节论文答辩会气氛的手段,特别是对私人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来讲,长时间地听述,听觉难免会有排斥性,不再对你论述的内容接纳吸收,这样,必然对你的毕业论文答辩成绩有所影响。所以,应该在论文答辩过程中适当穿插图表或类似图表的其它媒介以提高你的论文答辩成绩。论文答辩——语流适中进行毕业论文答辩的同学一般都是首次。无数事实证明,他们论文答辩时,说话速度往往越来越快,以致毕业答辩委员会成员听不清楚,影响了毕业答辩成绩。故毕业答辩学生一定要注意在论文答辩过程中的语流速度,要有急有缓,有轻有重,不能像连珠炮似地轰向听众。论文答辩——目光移动毕业生在论文答辩时,一般可脱稿,也可半脱稿,也可完全不脱稿。但不管哪种方式,都应注意自己的目光,使目光时常地瞟向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及会场上的同学们。这是你用目光与听众进行心灵的交流,使听众对你的论题产生兴趣的一种手段。在毕业论文答辩会上,由于听的时间过长,委员们难免会有分神现象,这时,你用目光的投射会很礼貌地将他们的神“拉”回来,使委员们的思路跟着你的思路走。论文答辩——体态语辅助虽然毕业论文答辩同其它论文答辩一样以口语为主,但适当的体态语运用会辅助你的论文答辩,使你的论文答辩效果更好。特别是手势语言的恰当运用会显得自信、有力、不容辩驳。相反,如果你在论文答辩过程中始终直挺挺地站着,或者始终如一地低头俯视,即使你的论文结构再合理、主题再新颖,结论再正确,论文答辩效果也会大受影响。所以在毕业论文答辩时,一定要注意使用体态语。论文答辩——时间控制一般在比较正规的论文答辩会上,都对辩手有答辩时间要求,因此,毕业论文答辩学生在进行论文答辩时应重视论文答辩时间的掌握。对论文答辩时间的控制要有力度,到该截止的时间立即结束,这样,显得有准备,对内容的掌握和控制也轻车熟路,容易给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一个良好的印象。故在毕业论文答辩前应该对将要答辩的内容有时间上的估计。当然在毕业论文答辩过程中灵活地减少或增加也是对论文答辩时间控制的一种表现,应该重视。论文答辩——紧扣主题在校园中进行毕业论文答辩,往往辩手较多,因此,对于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来说,他们不可能对每一位的毕业论文内容有全面的了解,有的甚至连毕业论文题目也不一定熟悉。因此,在整个论文答辩过程中能否围绕主题进行,能否最后扣题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另外,委员们一般也容易就论文题目所涉及的问题进行提问,如界能自始至终地以论文题目为中心展开论述就会使评委思维明朗,对你的毕业论文给予肯定。

开题报告就是你选题的一些简要介绍,让老师看看你的题目是否合理,准备的差不多,以及是否可以动工写了包括如下几个部分:1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2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性质的,总结目前国内学者对于你的论文研究主题的文献内容3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此处略4研究进度和安排某月某日——某月某日做什么(开题、初稿、二稿、定稿、答辩)5参考文献此处略这些都有了就行了,一千字到三千字字左右开题报告的格式(通用)由于开题报告是用文字体现的论文总构想,因而篇幅不必过大,但要把计划研究的课题、如何研究、理论适用等主要问题说清楚,应包含两个部分:总述、提纲。 1 总述开题报告的总述部分应首先提出选题,并简明扼要地说明该选题的目的、目前相关课题研究情况、理论适用、研究方法、必要的数据等等。2 提纲开题报告包含的论文提纲可以是粗线条的,是一个研究构想的基本框架。可采用整句式或整段式提纲形式。在开题阶段,提纲的目的是让人清楚论文的基本框架,没有必要像论文目录那样详细。3 参考文献开题报告中应包括相关参考文献的目录4 要求开题报告应有封面页,总页数应不少于4页。版面格式应符合以下规定。开 题 报 告 学 生: 一、 选题意义 1、 理论意义 2、 现实意义 二、 论文综述 1、 理论的渊源及演进过程 2、 国外有关研究的综述 3、 国内研究的综述 4、 本人对以上综述的评价 三、 论文提纲 前言、 一、1、2、3、?????? ??????二、1、2、3、?????? ??????三、1、2、3、结论 四、论文写作进度安排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提纲一、开题报告封面:论文题目、系别、专业、年级、姓名、导师二、目的意义和国内外研究概况三、论文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四、研究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五、预期的结果六、进度安排

开题报告的一个目的就是要断定你写作文章的一个思路,你的文章肯定是要建立在别人的分析基础之上的,所以要文献综述。关于你要写作的文章,要突出文章的写作意义及价值,所以开题报告中还要包括研究的目的意义等总的来说,开题报告的目的就是老师要了解下你写这篇文章的整体思路及现有的要研究的方向的发展状况

当代艺术思潮主题作业论文

同意2楼的,题目太大,论点太大,写不好,容易散掉,答辩的时候很容易被老师抓小辫子的,快换个小点的吧.我毕业论文题目就太大,结果被老师问的自相矛盾了.

王仲先生在 2001年第7期《美术》上发表了《重振人类艺术追求真善美统一的伟大审美理想》一文,是针对时弊,在繁菜而又纷乱喧嚣的中国艺坛燃放起一个令人振聋发聩的大爆竹。他以大无畏的精神、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从人道主义,从人类正义进步,向往生命的健康和精神的阳光这一观点出发,旗帜鲜明地把许多人藏在心里,想说又不敢说的美好话题,正义之辞重新提出。这一正确审美理想的重提,更充分地说明了当代艺术作品必须具有真善美统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艺术作品如果否认了美,失去了美,最终必然滑向假丑恶,使逆反一切传统文化道德,追求病态扭曲,追求惊世骇俗的怪异表现得逞,让绝对张扬个人主义的胡作非为占领艺坛,最终将艺术导向灭亡,把人类引向灭亡。爱美是人类的本性,人类通过观察或品尝作出比较,使感觉到的均衡、和谐、真善、生动产生好感、快感、美感,产生兴奋愉悦,激发人向往健康、向往生活、向往发展、向往前进。美和丑是对立统一的审美观念,人类的审美观点是随着人类的文明史发展和升华的。在审美史的发展过程中,基本上划分为三大派系:即美是主观的;美是客观的;美是主客观的统一。美是自然的存在,人类生存在大自然的环境中,一切有利于生命的健康和精神的阳光,有利于人类的进步和发展的事物,都是美好的。大自然所给予的一切,是艺术家取之无尽,用之不竭的审美材料。艺术美是艺术家根据这些材料进行艺术再创造所产生的美,它应该达到比自然美更美的境界,俗话说:“风景如画”“美如画”就是这层意思。绘画作品中的美是通过作品的内容、形象、形式、功夫(即术),思想、学养、意境来体现的,同时又掺合了画家的主现意识和倾向性,所以,绘画作品的美又体现为浅层次的“表象美”、“形式美”,又包含于深层次的“内在美”、“本质美”。忠实于自然的即谓写实主义,比喻之书法,即是楷书;在自然的基础上加以升华结合浪漫的,为浪漫主义,可比作行书;此外,抽象、意象、变形、似与不似等均可比作草书、篆书,但不管是楷书、行书、草书、篆书,不具有表象美,就应具有本质美。绘画作品还有雅与俗,新与旧的区分,雅与俗、新和旧都是相对统一的,都具有时代性,艺术美也不同程度地体现在其中。“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诸君莫奏前朝曲,爱听新翻杨柳枝”。新旧代谢,是事物的发展规律,天经地义,亘古不变。喜新厌旧是人的本性,但新必须是美的,而美不一定都是新的。前段时期美术界的原始风,倾向反朴归真,是越古越时尚,愈久愈新潮,原始的岩画,良渚的文化,殷周的青铜,汉代的瓦当,都是新潮者的至宝;敦煌的壁画,在当时都是民间画工,下里巴人的东西,而现在,那个文人雅士敢说它俗?是什么原因,因为这些古老的文化艺术中具有强烈的民族传统之美。这些年“连、年、宣”不香了,代之而起的是农民画,儿童画,很多专业画家反朴归真进去,有多少美、多少价值?我不说,且待时日。何谓旧,见得最多惹人生厌的“旧”往往是时代的昨天。新旧交替,亦有循环,有轮回,月缺而圆,寒尽复春,旧的只要是美好的,有去还有来,时间和面貌稍变而已。任何事物都是曲折地发展的,但真善美这一审美规律是永恒的。在西方,“现代”“后现代”已闹腾了半个多世纪,种种新潮已被前卫艺术家们演绎穷尽,“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胡作非为和恶作剧已再无新鲜感,到了黔驴技穷、日薄西山的境地。很多人都已从人的本性中清醒过来,当东方人唱响“真善美”这一重新振奋时代的强音之时,世界上将会有更多的人从愚昧中觉醒。我们要大力歌颂真善美,宣传真善美,使正义之歌响彻全球。我们要趁唱响真善美的大好时机,大力推出我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用真善美的思想和作品去开拓,去感化世界、“与世界接轨”,让博大精深的中国画走向世界。我们再不要扔掉自己的筷子,去捡人家用剩了的叉子,用接近西方的现代水墨,和前卫艺术去推销,那是正中“后现代”主义的下怀,为频临死亡的“后现代”注射强心针和制造口实,我们再不要失去自己的灵魂,或麻木不仁地去盲从皇帝的新装了。下面再谈谈“术”。美术,美是目的,术是手段,中国绘画几千年的发展史,始终围绕着“笔墨”二字,因为笔和墨是中国画特有的工具和材料。用毛笔和水墨表现的中国画,几千年的发展和积累形成了我中华民族有别于世界(特别是西方)的“笔墨”,笔墨二字由工具的名字转化为技法和效果的代名词,它已成为中国绘画的精髓,成了中国画的灵魂,它虽然是一种技法,但已和汉字毛笔书法中的笔画一样,既有其整体性,又有其独立性,本身就具有美的成份,美中有术,术中有美,美和术纵横交错,贯穿融合于作品之中,所以绘画作品称之谓美术。任何缺乏美的术,不应该称谓美术,应该归类于美术之外。作为美术家,美术评论家,推崇美,歌颂美,创造美,才是自己的本分,扬美抑丑永远是天职,而正确地识别美与丑,则更为重要。当代美术无论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都不能与美无关,我们且不说艺术为人民大众服务,而至少也得为人民大众的大多数服务。而要使大多数人喜欢和接受,就得美,就得讲真、善、美、而艺术只有真善、才是美,只有真善美才能生气勃勃,健康向上,才能得到大数人的喜欢,才能是主旋律,任何高深度的艺术美学,也都是人类为同类所创造,应该为人类所接受,至少应该为专业圈内的大部人所接受,认为对艺术品的认知者越少越好,越少越阳春白雪,甚至只有自己看得懂,看得美,孰或自己都无法解释,要叫别人去破译、解读、去诠释的观点,实质上跟追求病态扭曲,追求惊世骇俗的怪异表现,追求哄动效应的“后现代”主义并无两样。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当今的中老年艺术家都经历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文化专制主义时代,都淡化政治,远离政治,为艺术而艺术,但殊不知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政治,而主要要看是专横的政治,还是民主的政治。作为一个艺术家,难道没有感到自己是生活在一个史无前例的大发展的中国,一个千载难逢的开放的太平盛世,一个空前良好的文化环境之中,当代的画家特别是著名画家,都达到了小康以上的富足水平,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都和历代不得志的潦倒文人墨客无可比拟,“以心写形”的精神寄寓,应该是生气勃勃、奋发向上的,还有什么满腹牢骚去画“白眼看世界”,去画凋谢的荷花,糜烂的牡丹,不去画时代的英雄,而画变形的、扭曲的小脚女人,丑化的畸形侏儒,难道高深的笔墨只能适宜于画颓废,没落的题材?我说这一切倾向都不是画家要歌颂和表现的本意,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受“现代”和“后现代”的影响所致,要不他们家中还供养什么鲜花?他们娶妻怎么不娶畸形或侏儒?毕加索自己也并无料到,他的作品能得到如此的吹捧,能吹到如此的高度。“人们对西方现代派鼻祖毕加索的走红百思不得其解,王文芳先生在访欧期间曾就此与多位西方著名画家进行探讨,才知是毕氏当年同一些居于垄断地位的画廊经纪人,艺术评论家三位一体的炒作所得到的结果”。而这一结果竟是如此的残酷,它几乎把整个世界的艺术引导到了死亡的边缘。同时也暴露了资本罪恶的一面。真善美是时代精神,是主旋律,我们时代更需要真善美,需要正大气象、洪钟大吕的真善美,也需要清逸潇洒、阴柔婉约的真善美,审视当代,尤为迫切的是需要时代精神的正大气象和洪钟大吕。最能体现时代的作品,莫过于人物画,长期以来,人物画得不到很好的发展,这和没有提倡真善美的思想有关;和过度淡化政治,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有关,有时代精神的人物画,又莫过于画当代的英雄、模范、社会各阶层的代表,画生活气息,而此类题材的表现,却和一味追求的“天人合一”“物我为一”,变形和似与不似的风格大相庭径,一个一直以体现“丑中美”为能事的大画家,他的笔墨技巧再高,他也没有这个胆去变形画国家领导人,这个最普遍的最能说明“真善美”的问题,为什么一直被忽视,明知者不肯说,知之者不愿说,怕落个庸名。充塞画坛的所谓“小脚女人气”,“小儿麻痹症”,“太监气”,“酸楚小文人气”,代表的只能是衰败气象。人物画的衰败现象,实际上从宋代已经开始,这和宋初黄休复在《益州名画录》中,将逸品由四品之末提升到四品之首不无关联,这一提升迎合了历代主宰画坛的文人雅士、达官贵胄的吟风弄月,隐遁出世的思想,也附合于儒、道、佛的理教,逸品的理念又适宜于笔墨发挥的更大自由,“逸、神、妙、能、”四品的排列,得到共识,一直至今,无人质疑。提倡真善美统一的思想,不但认为逸品是好画,同时认为神品也是好画。只有形象、传神的作品才能“生”,才能“活”,生和活更能体现出真善美,生和活的神品对中国画的笔墨自由度必然受到限制,所以就要求更高的质量标准,这就要求我们时代的画家以强大的勇气,不曲不挠的精神,去攻克笔墨和形神高深度相结合这一最高难度的课题,使中国画的精髓和灵魂在真善美的基础上进行突破,再上一层楼。在这一方面,李伯安和毕建勋已是先行者,我希望更多的画家投入到这一既高难又伟大的工程中去,去实践“真善美统一”这一伟大的永恒的审美思想,使中国的美术,更具美、更有术。

论当代审美主义文艺思潮的历史文化语境弥 沙1,李育红2(1.东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2.渤海大学中文系,辽宁 锦州 121013)[摘 要]审美主义是中国当代文艺的主潮,它以审美为文艺的最高价值和本质,确立了一种审美主义的文艺观。不仅如此,它还将审美主义从一种文学观念提升为一种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它既是我国当代文艺潮流的一种转变,也是当代中国文化转型的一部分和重要表征。它带来的文艺转型和文化转型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一是粉碎“四人帮”之后对极左文艺思潮的反拨,一是改革开放后西方审美现代性的制导。这两种历史文化语境深深嵌入当代审美主义文艺思潮的机体,使它表现出巨大的历史合理性,但同时也存在较为严重的历史局限。[关键词]审美主义;文学工具论;文学审美论;现代性;审美现代性[中图分类号] I20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3541 (2008) 03-0034-05On the Historical Culture Context of the IdeologicalTrend of Literature and Art of Modern AestheticismMI Sha, LI Yu-hong(1. College ofHumanities,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arbin 150030;2. Department of Chinese, Bohai University, Liaoning, Jizhou 121013, China)Abstract: Aestheticism is the main stream of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art, and it takes aesthetic as highest value and substance ofliterature and art. Furthermore it improves the viewof literature toworld view, the viewof value and philosophy. Itwas not only the changeof Chinese modern trend of literature and art, but also the part and important signal of Chinese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It brings the transfor-mation and the historical literary context: one isthe criticismto extreme leftist literary and artistic ideas; two isreferringtowest aesthetic the-ory. The two historical cultural contexts inset the body of modern aestheticism deeply, and showed great historical rationality, but it has theserious limitation of words: aestheticism; the theory of tools of literature; literary aestheticism; modernity; aesthetic modernity审美主义文艺思潮是我国当代文艺思潮中出现较早,渗透面较广,影响力较大的一种文艺思潮。改革开放之后,伴随着当代中国快速的现代化进程,具有中国特色的审美主义文艺思潮萌生并迅速发展壮大,压倒了政治化的革命文学,成为我国当代文艺领域中的主流。这种文艺思潮的核心观念,强调文艺的审美独立性、自律性,以审美为文艺的最高价值、最高本质。这种文艺观念渗透于当代文艺活动的各个方面,并成为我国当代文艺理论研究、文艺创作、文艺批评的最高标准、唯一标准。审美主义文艺思潮,不仅确立了一种审美主义文学观,还将审美主义从文学观上升为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因此,它既是当代中国文艺潮流的一次转变,也是当代中国文化转型的一部分和重要表征。因此,深入分析中国当代审美主义文艺思潮产生的语境,有助于我们更清楚地认识这一文艺思潮的性质。中国当代审美主义文艺思潮最直接的文化语境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思想解放运动对极左思潮的拨乱反正。审美主义文艺思潮的兴起是作为对我国文艺极端政治化、泛政治化的极左文艺思潮的强有力反弹而出现的。而从更大的范围和长远的历史发展状况来看,它受到了西方现代性的深刻影响,与我国的现代化发展息息相关。西方的现代性思想和实践,作为我国现代化历史进程的“他者”,深深地介入了我国当代各个方面的现代化发展过程,这在文艺领域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一、对文学“政治工具论”的反拨新中国的文学长期以来是以“为工农兵服务”,特别是“为政治的文艺”为宗旨的,它秉承和延续着革命战争年代解放区的文艺与政治相统一的新型革命文学传统。因此,新中国的文学一直带有强烈的政治性。强调文学的政治性在建国之初,是完全必要的,是有其合理性的。然而,随着“左倾”思潮的逐步膨胀和极端发展,文学的政治性因素不断被强化、被体制化,导致思想领域中的带有专制色彩的非人化,造成文学与政治的关系的扭曲和畸变。在这种语境下,“文艺为工农兵服务”被“文艺为政治服务”所取代。文艺沦为政治的奴仆,沦为表现政治思想的图解,沦为描写政治斗争、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工具。新时期以来的改革开放政策和以拨乱反正为目的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了打破人们的精神枷锁,求得与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相一致的社会和文学的新发展,开展对极左政治思潮的批判,是正当的和正义的,是非常及时和完全必要的。新时期文学就在这种拨乱反正和思想解放的语境中形成,开始了对政治挤压、剥夺文学的反拨。这种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准确地找到了极左文艺思潮的思想核心和基础———“政治工具论”,相继展开了对“政治工具论”的批判和阶级斗争工具论的批判,进而转向了对“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历史性扬弃。但是,文学界也把政治确定为文艺的“外部规律”,以隔离文学与政治的关系,进而切断文学与政治的一切联系。至此,对文学的政治工具论的否定经历了一个越来越激进的道路:从反对文学是阶级斗争的工具,推进到以文学立法的方式确定政治属于文学的“外部规律”,最后发展为文学“远离政治”、要求文学具有“非功利性”、“非政治性”和“非社会性”。就在对文学“政治工具论”拨乱反正过程当中,一些学者发出了“文学回归本位”的呼声,认为文学“政治工具论”抹杀了文学本身的特征,泯灭了文学的审美品格、忽视了文学的“内部规律”。这种“文学回归本位”的学术要求在批判极左文艺思潮的过程中越来越强烈,最后终于以傲然独立的面貌出现,变成新时期之初最有感召力的文学主张。审美主义文艺思潮正是在对文艺政治工具论的反拨的基础上,循着“文艺回复自身”的道路出现并发展起来的。审美主义文艺思潮对我国文学从被政治的束缚和扭曲状态中解放出来,恢复文学的自身活力,作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审美主义文艺思潮作为新时期思想解放运动的一翼和重要的组成部分,有力地批判了“左倾”文艺思潮,使文学的审美特性得到重视,使文学具有了一定程度的自觉,从理论到实践,包括文艺创作、文艺评论到文学史的书写都取得了突出的实绩。这是必须充分加以肯定的。然而,这种正义的批判和清算具有历史合理性的同时,始终存在着问题的另一面。人们不禁要问:难道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不重要吗?难道没有好的肯定人的政治吗?难道不存在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的政治吗?难道不存在有利于推动当代中国的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政治吗?我们在拒斥文艺与不好的、非人的、危害社会和历史发展的政治的同时,又怎样处理文艺与好的、宜人的、有利于社会的历史发展的政治的关系呢?克服文艺与政治的不正确关系,实际上是一种学术上的矫枉。矫枉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过正。但真的一定要矫枉必须过正,只有过正才能矫枉吗?事实上,这种矫枉过正的理论与实践,相当长的时间内,造成了对文学与政治关系的误解,造成了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偏见,造成了对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学说和意识形态理论的遮蔽,造成了当代文学与政治的关系的狭隘理解和冷漠态度,造成了文学内部的政治、审美、道德等因素的失衡。当然如何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既保证文学与政治各自的独立力量,又使二者在有机关联中达到互相推动,至今仍然是个尚待解决、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更是马克思主义者不能回避的任务。审美与政治的关系,并没有因时代的演进而消失,所改变的只是这个问题的存在方式和提问方式。其实,政治具有不同的形态:政治的思想形态和观念形态、政治的制度形态和体制形态,政治的生活形态和实践形态等等。同时,政治也是一个历史的概念,不同时代的政治的质态和表现形式是很不一样的。如果狭隘地理解政治,就可能会导致狭隘地理解政治与文学的关系。然而,尽管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具有不同的表现形态,但政治对社会关系和国家群体意志的重要性,对文学的制导作用的内在机制是不会改变的,所改变的只是影响文学创作和审美活动的形式。中国的当代文学应该以此调节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对此,王杰说:“从当代中国文艺实践来看,文艺与政治的关系仍具有现实意义。其一,文艺、审美必然具有政治性。这个命题所揭示的是政治性只是审美、文艺的一个属性,但它决不等于文艺、审美必须为政治服务。文艺不被规定为‘为政治服务’时,文艺仍然具有政治性或者意识形态性。其二是什么是‘政治’?政治不能被简单地界定为‘党派政治’,政治并不狭隘地局限于政党之间的争权夺利。相反,当代社会直接的政治斗争具体、广泛地以文化冲突的形式在作品文本中得到曲折表现。其三,在马克思主义美学看来,现实生活中人与自然界、个体与社会、人的内在要求与外在现实相统一。马克思主义美学的重要性在于,它要求我们在正视现实矛盾的前提下,把生产力的巨大力量以及个体的心理内驱力转化为与人类幸福生活这个目的相一致的建设性力量。美学通过对艺术和审美现象的分析而把握现实关系,通过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态度而实现对现实的改造。”[1]因此,一概不加分析地、笼统地忽视、轻视或漠视文学的社会因素和政治因素的观点都是不妥当的。二、西方的社会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改革开放之后,当代中国明确以实现现代化为发展目标,预示着我们已经自觉地加入到世界现代性的历史进程之中,这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性进步。在此进程中,西方现代性的范导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审美主义文艺思潮的产生和发展,一方面是当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诉求,一方面是西方现代性本土化的必然结果。现代性的历史进程,为我国审美主义文艺思潮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复杂的深刻的社会历史文化语境。现代性,作为一个历史过程,反映着西方社会历史自身内部的一种巨大变化。这种变化现在已席卷全球,变成了世界性的社会历史过程。社会历史现代性是一个总体性的概念,表现为两个具体的现代性层面,即社会现代性和文化现代性。社会现代性,主要指社会的物质层面和经济、政治等制度层面的现代化;而文化现代性则主要指社会的思想文化层面。这种文化现代性,从精神性质上说,可以划分为启蒙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前者倡导一种以培育和弘扬启蒙理性为宗旨的启蒙精神,后者则往往表现为对启蒙精神的反思和批判,特别关注和追求人们对社会现代性的负面因素的感受和体验,宣扬一种与社会历史现代化进程不相协调的审美现代性精神。历史现代性是以文艺复兴特别是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开端的。启蒙理性和启蒙精神是历史现代性的主导的和重要的精神意向和思想内涵。正如康德所指明的:“人从自我蒙蔽的状态中走出来”。为此,必须“强烈地意识到要有勇气运用自己的理智”。“开发心智”“成为启蒙运动最响亮的口号之一”。[2]()在这种精神指引下,现代社会取得了巨大进步。在思想文化等精神领域,启蒙思想家们为了实现“理性的塑造生活”,“坚定不移地推进客观化的科学、道德与法律的广泛基础以及独立的艺术的发展,但同时也要把如此积累的认知潜能从其深奥的阳春白雪形式中解放出来,将其运用到实践。”[3]()“那是一个拥有原理和世界观的时代,对人类的精神解决它的问题的能力充满信心;它力图理解并阐明人类生活———诸如国家、宗教、道德———和整个宇宙。”[4]()。这种现代性与主体构型连接起来,使现代人摆脱外在权威的辖制,赋予主体以一种改变自己和批判自己的气质。社会的物质文化和经济政治制度领域中的变革,促进了物质生产的飞跃发展,使社会财富急剧增加,形成了合理的社会管理体制和民主政治制度,同时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正如马克思所说:“如果抛掉狭隘的资产阶级形式,那么,财富岂不正是在普遍交换中造成的个人需要、才能、生产力等等的普遍性吗?财富岂不正是人对自然力———既是通常所谓的‘自然力’,又是人本身的自然力———统治的充分发展吗?财富不正是人的创造天赋的绝对发挥吗?……在这里,人不是在某一种规定上再生产自己,而是生产出他的全面性。”[5]()但是,以启蒙现代性为主导的历史现代性同时存在着严重的负面因素,诸如社会层面的资本主义和技术主义,制度层面的工具理性,精神层面的感性与理性的不平衡。最严重的是由于资本和雇佣劳动所造成的人的异化。当时的一些学者对以理性为依托的历史现代性进程中的负面因素进行过种种批判。法国思想家卢梭较早地对西方现代文明提出了质疑。黑格尔、马克思、尼采、阿多诺、马克斯·韦伯、哈贝马斯等思想家和一些无政府主义者都这样那样地对历史现代性所带来的负面作用加以反省,寄予忧思。马克思对“异化劳动”所导致的人的异化进行了无情的批判。马克斯·韦伯称现代合理化和官僚化的社会制度已使现代生活成为“铁笼”。斯宾格勒觉察到西方文化开始“日落西山”,走向“文化悲剧”的时代。海德格尔把破坏了人的完整性的技术统治一切的时代指称为“贫困的时代”,指出“技术越来越把人从地球上连根拔起”[6]()。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在《启蒙辩证法》中说:“历来启蒙的目的都是使人们摆脱恐惧,成为主人。但是完全受到启蒙的世界却充满了巨大的不幸。”[7]()马尔库塞提出“单面人”的概念,指出“技术解放的力量”不仅导致“物的工具化”,而且造成“人的工具化”[8]()。审美现代性在批判启蒙现代性,克服社会现代性的负面作用中,功不可没。当时的西方社会,用审美现代性来批判历史理性和启蒙现代性逐渐成为一种时尚。它反对工具化、科学化的目的理性的思想,反对体制和制度的一体化、总体化和绝对的完美化,赞美和追求个性、差异、分化和多元,关注“内在的自然”和“灵性的抒发”,倡导“不纯粹性”。阿多尔诺的《否定的辩证法》将审美现代性表述为“背离传统”,“通过否定的思维方法建立一种肯定的东西”,“在不缺少规定性的情况下把辩证法从这种肯定的本质中解放出来”。反对主张“理性与现实和解”的黑格尔的保守的辩证法,把黑格尔宣扬的绝对统一性的哲学本体论说成是戕杀事物的差异、矛盾和运动的根源。强调艺术“对个体进行更高层次的全面塑造”,“必须抛弃那种靠再现正面的东西来帮助社会干欺买卖的现实主义”[9]()。他批判“文化工业”生产的“大众文化”是以丧失艺术的自律为代价,通过制造“虚假的同一性”导致公众意识的“物化”,削弱了批判能力和超越意识。海德格尔提出只有艺术才是守护“亲在”和自身的“诗意地栖居”的护法神。然而,审美现代性批判本身所存在的问题是非常明显的。一是审美乌托邦的倾向。席勒主张审美能弥合人的感性与理性的分裂,是人类要达到的理想状态和理想境界,审美教育是改变社会零散化的唯一途径。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则认为艺术是现代社会负面作用的解毒剂,是被理性高度抑制、高度异化的现代人的解放之路。阿多诺认为“艺术救赎”是一剂消除理性控制的良药,因为艺术具有形式上的颠覆能力,可以消除统治阶级行使意识形态的理性条件。马尔库塞主张通过“文化心理本能革命”来解决社会问题和实现人的解放。海德格尔则认为,人的本真生存是诗性生存,艺术是存在的家园。这些理论都陷入了不切合实际的审美乌托邦。马克思指出:“意识的一切形成和产物,不是可以用精神批判来消灭的……只有实际地推翻这一切唯心主义谬论所由产生的社会关系才能把它们消灭。”[10]()审美现代性批判的另一个问题是对现代性的阻碍。丹尼尔·贝尔认为:“现代主义文化扰乱了文化的一统天下,动乱来自三个方向:对艺术和道德分治的坚持以及把自我(热衷于原创与独特性的自我)奉为鉴定文化的准绳。”[11]()伯林一语中的地道破了催生了审美现代性的浪漫主义的局限:“整个运动,事实上,是一种要将审美模式强加于现实的企图,……对于艺术家,事实上,浪漫主义的一些主张是非常合适的。但他们企图将生活转变成艺术假设在我看来是荒谬的。”[12]()卢卡契批评处于异化状态下的艺术家往往企图以谋取内心的自由来对抗现实的异化,他说:“自由便缩小为一种灵魂的实际,缩小为个人行动的一种特有的方式”。[13]()通过以上地分析我们看到,历史现代性本身存在的问题是十分明显的。历史现代性内部更存在着社会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启蒙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之间的对立与冲突。西方学者对现代性进行反思,但大多把现代性所带来的弊病归结为启蒙理性,倾向于认为审美现代性与启蒙现代性的冲突是全部问题的关键,倾向于从精神方面解决二者的对立,建构二者的和谐,或用审美现代性取代启蒙现代性。这种审美现代性的精神价值取向在文化现代性中表现得尤其突出。它一方面夸大了启蒙现代性、社会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的矛盾,另一方面加深了审美现代性与启蒙现代性的冲突。最主要的这些学者将问题的解决寄托于精神层面,试图通过审美现代性来战胜工具理性,克服启蒙现代性的弊端,解决社会现代性的问题,表现出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倾向。马克思批判现代社会的人的异化,人性的分裂,艺术与社会的敌对,但并不认为这只是精神的问题,他不把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归结为精神矛盾。马克思发现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私人占有制与生产力发展之间的冲突,因此解决资本主义矛盾的出路在于改变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解放生产力;归根结底,是生产资料所有制与生产力要求之间的矛盾造成了人的异化。西方大多数反思现代性的学者,虽然也看到了制度与人的矛盾,但把这种矛盾的本源理解为精神之间的冲突。因此,他们不去反对资本主义的不合理的物质关系和政治关系,而试图从精神上反对启蒙理性和工具理性,加剧了审美现代性批判精神的紧张;另一方面,由于他们提出的用审美现代性解决现代社会矛盾的方法的乌托邦性质,所以他们看不到解决社会问题的真正出路和历史发展的光明前途,从而感到悲观和绝望。这种理论、思想的偏失诱发出历史与人文的对立,社会的全面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对立,造成西方文学艺术及其理论对审美的批判性的过度强调。三、西方审美现代性对我国审美主义文艺思潮的影响西方审美现代性对我国的文艺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西方的审美现代性作为“他者”,遮蔽了中国的现代性和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性的诸多差异,导致对中国现实的误解,导致我们对西方审美现代性缺乏必要的反思,使审美主义文艺思潮走上了批判社会现代性和启蒙现代性的审美现代性的道路。当代中国的现代性与西方的现代性是存在着诸多差异的。一是时间上的差异。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我们的现代性并没有达到发达国家的现代性水平,我们的主要任务仍然是推进现代化进程,走向现代性的历史深处;二是制度上的差异。我们是处于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国家。因此,我们所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途径不能全盘照搬西方。人们思想中对我国这两个关键性现实还存在着极大的误解,或急于改变我们的不发达状况,主张走向资本主义;或忽视了我国现有的制度基础,误认为通过改革走向资本主义,把实行的商品经济误当作实现资本主义的必经之路。对中国当代基本现实的这两种误解,一方面,使我们忽略了对西方现代性、特别是对审美现代性的反思;另一方面,限制了我们具有而且应该创造新型社会制度、新型审美现代性的勇气和创造性智慧的发挥。当代中国既有现代性发展不充分和不成熟之处,又有对资本主义的超越。我们的问题是如何将两者结合起来,创造一个新的“和谐社会”。这既是人类的理想,又是现实的运动,绝不是一种乌托邦幻想。为了推动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西方的现代性经验,尤其是西方审美现代性的批判精神,对我们具有极大的警示作用。但我们也要注意到审美现代性的限度。中国当代审美主义文艺思潮是深受西方审美现代性影响的。其核心理念“审美”及其理论基础“美学”主要是通过吸收西方审美现代性而建构起来的。在较为匆忙地以他山之石攻己之玉的过程中,不可能会对西方审美现代性进行较为深入的反思。现在看来这种反思是非常重要的,而且目前学界也已展开了对西方审美现代性的反思。周宪运用社会批判理论对“审美现代性”进行了全面地反思。他着重指出了审美现代性的悖论性质,尤其是审美现代性本身的内在矛盾。他指出这种内在矛盾有三种:第一,肯定与否定的矛盾。这一矛盾在于,审美现代性并非只是单纯地批判否定现存社会,它同时也承担了肯定现存社会的功能,但这二者之间并不是否定之后的重建,审美用它自身感性的或“身体的话语”对抗理性的绝对命令,这种张扬感性的路径同时产生两个后果,一种是对现存社会生存状态的反叛,一种是提供工具理性无法达成的另类体验或欲望的满足,这又是对现存社会的一种补充或弥合。这两个后果之间是矛盾的。第二,是精英与民粹的矛盾。它指的是,现代艺术自律性包含着精英主义和贵族立场,它往往把艺术退守到很小的专业圈子范围内,因而呈现出某种“自恋”特征。而自律性艺术又采取一种社会批判路径,社会批判是要通过对社会公众的影响来实现的,既然自律的现代艺术并不以广大社会公众为目标,那么它的颠覆力量从何谈起呢?第三,普遍人类学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矛盾。审美趣味、天才、艺术自律性、审美价值等本是资产阶级为了更有效地施行统治而设置的意识形态观念,但是它们又被提升为人类的普遍要求和价值,资产阶级试图通过这种方式使自身成为普遍的人类主体,但在资本社会的现实中,他们又只代表自己的利益,因而,这种意识形态策略是不能服人的。这就是自律那么软弱无力的原因[14]()。在西方,查尔斯·泰勒对审美现代性的思考在众多的对现代性的反思中独树一帜。他不仅描述现代性精神的两个方面———启蒙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的冲突和紧张,而且,在历史的追索和分析中,他恢复了这两者各自给现代性、现代生活中的人们带来的精神滋养和道德力量,并指出人们应该宏观、客观的看待两者。在泰勒看来,审美现代性从其来源———浪漫主义对现代自我的支撑是重要的,也是正确的。它保证了我们的自由和自主。但这种取向却有一个过于狭窄的道德容量,它排斥、无视其他的同样是道德的自我构成因素,尤其是启蒙运动的分解式理性带来的自我构成因素———自负其责、自我控制和对日常生活的肯定。由于这种排斥和忽视,致使它混淆了自由和自主或自我实现的两个不同层面———行动的方式和行动的质料。前者是指真实的理想是自我指示的,它必须是我的取向,这是对的,但这不意味着我的目标或自由、自主的内容也是自我指示的,也是由自我决定的。相反,这种内容应该是以某个外在于我的东西为背景。否则,自我实现可能会滑入肤浅和主观主义。简单地说,审美主义与理性主义是冲突的,但两者并不是不相容的,它们带给我们的都是有效的道德价值理念。在现代,由于没有了前定的、统一的意义秩序背景,于是,它们变成了探索性的东西,因而会给人带来不确定的误解,使现代人无所适从。而一旦我们知道他们虽然是可探索的,但他们都已成了支撑我们的道德力量,我们应当恢复他们的道德效力,而不是使他们你死我活的斗争。面对西方现代性对我们的影响,我们必须对当代中国的历史进程和现代化发展程度作出比较准确的科学定位,从我国特殊的国情、人情和文情出发,追求和探讨与当代中国社会的现代化相适应的文学的现代性。当代中国最主要的问题仍然是推进启蒙现代性。我们的审美现代性应当受到有利于实现现代化历史使命的规定和制约。一切反对和不利于当代中国社会的现代化、现代性,特别是阻碍当代中国启蒙现代性的审美现代性都应当加以检视和反思。

当粘贴到这个位置作为答案时,回答也就变成了百度能找出来的,你留下个邮箱,我看时间你写个吧,百度hi我就好 在用户名上右键留言就可以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