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社会性别角色的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社会性别角色的研究论文

个人觉得是有的,就看你可以做多深了。我在西方的一些原著上看到过很多关于性别差异的研究。你最好能看看比较前沿的研究课题。比如戴维-巴斯的社会心理学。

性别角色研究?

性别角色(Gender role)社会学中根据性别而规定的一种行为及思维模式。其形成在动物主要与种属和两性的生理特性有关。从种系发生的观点看来,动物界已可见到性别角色分化的雏型。例如:大多数飞禽由雌鸟孵卵,雄鸟觅食或在巢旁守护。随着社会的发展,性别角色的行为模式则随社会文化和雌雄两性社会分工的变化而演变。不同社会文化对不同性别理想行为的要求和期望是不同的,虽然有一些会比其他一些更广泛接受。例如,大多数灵长类动物的历史文化中,战争通常被视为(或只被视为)是对雄性适合的,而抚养子女通常(或只是)对雌性而言的。其他的一些观念则会随时间的地点的不同而变化。例如,在工业社会前的欧洲,医学通常被认为是男性的特权。但是在俄国,卫生保健则通常被认为是女性的工作。哲学观念的结果在当代社会中仍然可见,也就是欧洲的医院通常是男性的天下,而俄罗斯的医院则有很多的女性医生。

有!你完全可以做出新来.我建议你结合具体的文化背景和时代背景进行比较分析!

幼儿性别角色发展研究论文

一般认为,影响幼儿性别角色行为的因素有两类:一是生物因素;二是社会因素。(1)生物因素对幼儿性别行为有一定的影响。影响幼儿性别行为的生物因素主要是性激素(荷尔蒙)。研究发现,在胎儿期雄性激素过多的女孩,在抚养过程中虽然按女孩来养,但仍然具有典型的假小子的特征。她们喜欢消耗较多精力的体育活动,如玩球。这类女孩在幼儿期也不喜欢玩娃娃。(2)父母的行为对幼儿性别角色和行为起着引导、被模仿和强化的作用。①父母是孩子性别行为的引导者;②父母是孩子性别行为的模仿对象;③父母对孩子|生别行为的强化。(3)大众媒体的强化。大众媒体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强化儿童的性别角色差异。(4)教学环境。学校是儿童性别角色知识扩展和加深的场所。在这里,对儿童的性别角色起重要作用的是教师对儿童的性别角色期待。(5)模仿与扮演游戏。在儿童习得性别区分的过程中,父母及周围人给予的赏罚起着直接而巨大的强化作用。儿童往往以同性家长为榜样,求得同样的行为和感受。模仿在性别角色的获得与发展中起着不同的作用,其中之一就是替代性获得。

角色游戏、 学校教育以及大众传媒对儿童性别角色发展有重要影响。儿童性别角色会加强人际关系的联系

性别角色是什么?“性”(sex),是根据生物学或解剖学差异对人类的界定。男性性染色体由XY组成,性腺为睾丸;女性染色体由XX组成,性腺是卵巢。男女外生殖器也不同。“性别”(gender),指男性与女性在社会文化范畴的特征,诸如服饰打扮、言谈举止、兴趣爱好、性格特征,乃至家庭分工、社会分工等。为更加确切描述社会文化因素对男性或女性的影响,人们提出“性别角色”(gender role)的概念,指属于特定性别的个体在一定社会和群体中占有的适当位置, 及其被该社会和群体规定和期望的行为模式, 可以理解为男性或女性扮演适宜自身的男子气质或女子气质,以及社会所企盼和鼓励的行为模式。性角色的生理特征是天生的, 而性别角色是后天形成的,其关系并不一定一一对应。性别角色确立的重要性性发展是一个终生过程,这个过程把我们身体不断变化的需求和我们从社会环境中持续接受的信息结合在一起,生命中早期的模糊理念和认识可能会导致成年后的不适当行为。个体要适应社会、发展自我,学会认识自我的性别,并选择相应的性别角色行为至关重要。根据自己身体结构和功能来确认自己是男性或是女性,这就是性别同一。根据社会对性别角色的要求和期望来确认自己,则是性别角色认同。儿童的性别是一个确定的生物学事实,也是一个普遍的社会事实。儿童对自己性别的认识,对自己在社会生活中应起的作用,以及性意向的发展,是孩子们社会化发展的重要的部分,不但影响儿童期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特点,而且关系到他们最终形成的个性,可能影响到他们的一生。性别角色确立的发展过程性别角色确立包含两方面因素影响:个人心理和社会构建。这两个因素相互交融和作用,最终完成个体的性别认同,即性别角色的确立。值得注意的是,儿童对性别期待的认识在各阶段显示不同。3岁儿童不仅能分辨自己和别人是男的还是女的,还懂得不少有关性别角色应有的活动和兴趣,如:知道男孩玩汽车、枪,女孩玩娃娃、烹饪等游戏,但对于这种认识比较刻板。5岁左右的儿童开始认识到一些与性别有关的心理成分,如男孩子要胆子大,不能哭,女孩要文静,不能粗野等。7-11岁的儿童对社会性别角色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原有的刻板的性别思考降低了,认识到人们可以把女子气和男子气结合起来,能较好地接受与规定的性别角色内容。同时,他们也认识到,一个人的性别并不会因为从事违背性别角色规范的活动、职业和品质而改变,并可能开始对自己的性别角色定型加以反省。总的来说,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经过基本性别认同、性别稳定性、性别恒常性三个阶段。这些过程遵循了性别社会化的相关模式,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有精神分析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知发展理论、性别图式理论。(限于篇幅,不再展开,有兴趣的伙伴们可以利用相关平台和引擎搜索)帮助孩子确立性别角色认识两性客观差异研究表明,男孩与女孩之间的确存生物学客观差异。一是身体和动作方面。男婴出生时身高、体重要平均高于女婴,肌肉更成熟,心肺等脏器的体积偏大。从婴儿期开始,男孩长期维持高效的新陈代谢,具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心肺发育均衡,血红蛋白高度集中,这在青春期更加明显。女婴的活动比较精细,大部分是面部表情,如张嘴、微笑和吸吮,而男婴则表现了更多的由大肌肉活动构成的自发性运动,其触觉和痛觉阈值也较女婴偏高。男性对疾病比女性更敏感些,病毒感染、溃疡、冠状动脉血栓形成等对男性来说更易发生。一些与性染色体相关的隐性异常,对男性的影响远比女性严重。二是认知方面。男女两性在认知的差异上有年龄倾向,婴儿时期几乎无显著差异,幼儿期男孩智力略逊于女孩,学龄期明显没有女孩强,但到青春期后明显逆转,男孩的智力优势愈发明显,直至青春期结束才逐渐减弱继续扩大的优势。男性智力发展分布上智愚两级都明显,不如女性智力发展显得均匀。同时,男女智力也存在不同的优势领域。男孩获得语言能力比女孩晚,在语言流畅性,以及读、写和拼写优势逊于女孩。男孩对视觉模式的兴趣要大于女孩,但听觉的敏感度则不如女孩。10岁以后,男孩在二维或三维空间操作客体的能力更加优于女孩。男孩的理解记忆和抽象记忆强,而女孩的机械记忆和形象记忆较好。男孩幼时期思维活动也有其特点,十分好动,喜欢操作实物、探索环境、拆装玩具等,呈现出较强的逻辑思维,但研究未发现其在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上与女孩有显著差异。三是在社交和情绪发展方面的差异。男孩对物体和事情感兴趣,而女孩似乎对人更感兴趣。男孩的攻击性行为比女孩多,不像女孩那样喜欢从事合作性活动,对同伴的苦恼或不舒服的感知不如女孩。有研究还提示,其实在应付各种紧张情境中,并无两性差异,只是男孩不像女孩那样愿意主动报告和表现懦弱、焦虑、胆小的感受,在支配性和竞争性方面也没有显著差异。了解“第三性征”生物学意义界定了“第一性征”和“第二性征”的概念,成为性教育的基础。有学者综合社会学和心理学意义,提出了“第三性征”的概念,也称为"性别气质”,从非生物视角对两性进行了描述。男性气质指具有成就取向和关注完成任务的行动取向等性格心理特点,其固化稳定的内容至少包括三方面:地位、坚强和非女性化。地位代表功成名就和受人尊敬,是社会成就的取向;坚强代表力量和自信;非女性化则是避免女性化活动。女性气质指具有同情心、令人感到亲切、对他人关心等亲和取向的性格和心理特征,其固有成分包括:与家庭或关系相关的一切、温柔、爱整洁、依赖、羞涩、腼腆、多愁善感等。如果将“第三性征”固化且对立,即表现为性别气的刻板印象,其机械地将性别气质和男性、女性的行为规范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建构,是性别不平等的基础。但是,如果将“第三性征”理解为仅仅是对性别气质的客观界定,积极促进男性、女性对“第三性征”中积极因素的培育,并对其中所谓“消极”的特征予以理解、宽容并引导和完善,就成为“双性化”教育的重要基础。倡导“双性化”教育“双性化教育”关注人类性别气质的积极特征,反对把男性化和女性化作为单一维度的两极,打破男女两性对立的性别气质,使男女在性别角色确立的过程中有更的选择余地。研究表明,双性化的人对自我评价更加积极,具有更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获得更高的成就。针对儿童性别教育的研究也表明双性化的儿童具有更高的自尊,而且比传统性别特征的同伴更受欢迎,适应状况也更为良好。但也有研究发现,具有过多异性性别特征的儿童,往往处于被同伴拒绝的边缘,自尊水平较低。“双性化教育”需注意两点:一是“双性化”不等于“中性化”。双性化理论认为双性化是一种最为理想的性别模式,它集合了男性和女性的性别优点,而“中性化”可以说是“无性化”,是社会性别最不突出的一类群体,它没有显著的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二是不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应在发挥自己“性别”优势的同时,学习异性的优点,而非缺点,克服自己性格上的弱项,例如:“男子气”特质的优点是独立和自信,“男子气”得分高者往往与高自尊和各种情境中的成功相关联。“女子气”特质的长处是表现在有教养和处理人际关系方面,“女子气”上得分高的人容易寻求并获得社会支持,有更密切的社会关系,婚姻更加幸福。成年人应该是顺着孩子先天的性别倾向来进行引导,让男孩和女孩首先认同自己的典型性别倾向,乐于做一个男孩或女孩,然后再从学习异性特质中受益,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和人格的完善。倡导两性平等的理念儿童性教育大多从性的生物学特征与差异入手,无论针对学龄前期还是学龄期的儿童,都应该有意识地融入“性别角色”和“两性平等”的内容。如:在告诉孩子男女生理差异时,可以讲解每个人的权利、责任和机遇并不由他们的生理性别是男是女来决定,避免带有性别歧视色彩的语言解释青春期身体变化、情绪变化等;在讨论生命孕育、家庭、友谊和爱情时,可以传递男性、女性之间的尊重和平等,都有参与、决定和相互支持的权利和义务;在讨论性安全和性保护时,并非只需要告诉女孩关于男女平等、并不是男性就因为其性别而具有强迫、控制的权利,同时也要讲这样的理念告诉男孩,帮助其意识到对自己和女性的尊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给予了非常好的指南和范例:5-8岁的儿童的学习目标是能够给“社会性别”下定义,了解家庭、学校、朋友、媒体和社会都是学习和了解社会性别特征的渠道;9-12岁的儿童则能够自由地讨论男孩和女孩、男性和女性推动消除两性不平等现象的举措,需要懂得社会、文化和宗教信仰对性别角色有影响,懂得两性不平等现象确实存在于家庭、友情、社区和社会中,懂得男女平等是基本人权,懂得每个人都有责任克服两性不平等现象。优化家庭和幼儿园/学校的影响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是其它任何组织、任何外人不可替代的。父母对不同性别的孩子寄予的不同期待,以及以不同行为标准引导和教育孩子,对儿童性别角色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孩子从出生到独立生活要经历教育场所和施教者的不断变更,家庭则是一所“相对不变的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终身教师”。针对男孩的性别角色教育,父母应加强自身学习。首先,打破“传统的性别刻板印象”的性别角色理念,在对孩子进行基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行为标准的教育基础上,积极关注两性性别气质的积极特征,寻找和创造“双性化”教育的时机,提高孩子的综合品质和素质。其次,父母无论是在婚、离异还是依托祖辈帮助对孩子隔代抚养,都应努力保持父母角色的完整性,树立性别意识和性别公正,即性别平等、尊重差异和自由选择,使孩子在性别角色社会化过程中拥有完整形象的榜样。父母应尊重孩子的性别差异和自由选择。除了培养孩子的性别意识外,更要让孩子认识到,性别虽然是有差异,但却无好坏之分,并不能完全决定一个人今后的社会角色定位和职业发展。幼儿园/学校是孩子们接受教育和成长的必经之路。优化幼儿园/学校对儿童社会性别角色确立的影响,首先,转变观念,打破传统的性别角色定势。教师应淡化男女成人固有的性别框架, 使孩子们们有更广泛的选择和发展空间。其次,在授课过程中,对儿童读物和教材中的角色人物做出合理的解释。大量研究表明,众多语文、社会学科等内容反映了一定的性别偏见, 传播着传统的社会性别角色观念和性别定型观念, 影响了学生的性别角色认知。教师不应片面地引导幼儿和小学生/ 对号入座, 应通过分析指导, 使他们( 她们) 学习主人翁身上的全部优点, 倡导男女平等, 消除/ 性别偏见和/ 性别歧视。第三,尊重儿童的兴趣选择。应尽可能在活动中对男女生一致对待,避免经常按传统的性别角色分配玩具、安排角色,而是鼓励儿童自主地参与到各种游戏、特别是异性伙伴的活动中去, 引导他们体验各种生活角色,同时对孩子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所有积极的心理特质给以及时的强化,如不仅表扬男孩子的大胆勇敢,也充分肯定他们的细致、体贴,在“过家家”游戏中鼓励男孩子体验妈妈的角色,理解女性的责任和辛勤付出

社会性别研究论文

2005年 “和谐社会与妇联组织”课题的第二负责人,该课题是上海市2005年机构改革13个重点课题之一2005年 负责“全球化与女性发展”项目,该项目有雅芳公司赞助,将持续三年。2005年 参与“2005年上海市妇女就业情况调查”,该课题由张乐天教授主持。2005年 参与“生育的故事”课题,该课题由张乐天教授主持,目前正在做资料分析。2006年 “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实施体系研究”课题第二负责人,该课题由上海市妇女联合会资助。2006年 负责“中国特定政治领域的性别主流化:政治参与、法律状况与社会保障”,该课题由德国艾伯特基金会资助。2007年 进入主流的性别社会学研究网络——中国妇女/社会性别学学科发展网络子网络,负责人2009年 上海市女教师情况调研,上海市教育工会项目2010年 上海家校互动情况研究,复旦大学青年学者项目2011年 社会转型期中国城市家庭共有财产制度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 2005年3月 《被建构的女性——当代社会性别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8月 《中国特定政策领域中的性别主流化》,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年 《下半身的文化自觉——从社会性别角度谈性研究的本土化问题》,载于《中国“性”研究的起点与使命》(Discussion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Concept “xing”: The Elements and Mission of Sexuality Research in Contemporary China)潘绥铭 主编 ,性学万有文库 ,高雄‧万有出版社‧台湾,2005年12月。2007年,撰写“社会性别与婚姻家庭”一章于《女性学导论》,该导论由祝平燕等主编,武汉大学2007年出版。2007年,撰写“性别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一章于《性别社会学》,该导论由祝平燕等主编,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出版。2008年,“在科学与传统之间——‘生育的故事’课题报告之一”,发表于《复旦大学第三届社会性别与发展论坛论文集》,该书由张乐天、邱晓露、沈奕斐主编,上海社会学学院出版社2008年8月出版。2009年,“赛博空间中的主体技术和性/性别政治”,发表于《妇女研究论丛》,2009年第1期。2009年 “个体的崛起:社会变革的新视角”(书评),发表于《复旦人文社科学刊》(英文版),2009年9月。2009年 “‘后父权制’时代的中国——城市家庭内部权力关系的变迁”,《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第六期(12月)2009年 “谁的平等?谁要平等——推介《婚姻平等的意义》”,《中国家庭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家庭研究中心编)第四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年12月。2010年,社会政策中的“家庭”概念——以上海市世博大礼包政策为例,《社会科学》,2010年12月,总第364期。2010年, 个案金字塔阵 ——质性研究的“科学主义”尝试,《质性社会学研究》,2010年第4期(总第四期)。2010年 撰写第八章“社会性别与参政”,发表在《社会性别概论》刘建中、孙中欣、邱晓露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2011年, “后父权制时代”——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城市家庭内部权力关系变迁,《全球背景下的性别平等与社会转型》,谭琳、周颜玲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1月。2011年,China in the “Post-Patriarchal Era”:Changes in the Power Relationships in Urban Households and an Analysis of the Course of Gender Inequality in Society, Chinese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 (SSCI), vol. 43, no. 4, Summer 2011, pp. 5–年,“个体化与年轻女性的崛起——以上海中产阶级家庭为例”,《中国道路与社会发展》,王爱丽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

说到男女平等,这也是为中国人在世界上争面子的事,毕竟中国的男女平等喊了那么多年,已经如此地深入人心,以至于许多男士大呼:什么时候建立男联啊?说到这,还有一件有意思的事,据说加拿大的一个机构资助中国一个关于男女平等的项目,一次,一位加拿大女法官给中国的法官们(多为男士)开关于男女平等的讲座,只听台下一片哄声,这位女士很纳闷,就问翻译怎么回事,翻译把法官的议论翻给她听:中国的法官们认为,要讲男女平等,应该中国人到外国去讲,哪轮得上外国人给中国人做老师。是够扬眉吐气吧。只是不知这位加拿大女士会怎么想。那么,中国的男女平等步伐确实超过其他国家了吗? 先从法律上看,中国的法律真的很完美,这是许多外国人也很佩服的。宪法在50年代就规定了男女平等,中国还出台了一部妇女权益保障法,另外还有什么母婴保健法、人口和计划生育法,这对妇女够保护了吧,哪有法律对男人这么优待的?的确,法律的规定是忙不错的,但那只不过是画的一张饼罢了,有谁见过拿宪法来打官司的,据说妇女权益保障法也从未在法庭上适用过。这些法律的规定太原则,与其他许多法律规定一样,不可操作。而国外的法律却有许多是可以真的拿来维护自己权益的,比如许多国家的平等机会法、就业平等法等,当事人可以因为性别歧视提起诉讼,并获得相应的保护和赔偿。中国的母婴保健法、人口和计划生育法是把妇女作为母亲和政策对象来保护的,而不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的人。再说到妇女作为人的人身权利保障,许多国家都有反对家庭暴力和性骚扰的立法,而在中国,这些法律的出台不知还要经过多少时日。 再看现实状况,一直让当权者引以为荣的中国妇女较高的参政比例,现在越来越成了使之蒙羞的一面镜子。1994年,中国人大女代表的比例在女议员比例的世界排名是12位,我们都知道,其实与议员地位相当的不是人大代表而是人大常委,中国女常委的比例就更低了。不过但从12位的排名还是足够自豪的。然而,看看10年以后吧,这个排名下降到了48位,不知国家领导人看到这个数字作何感想,与大国的地位相差太远,也会觉得很没面子吧。从就业上看,中国妇女的就业率一直很高,但也不是没有问题,女大学毕业生在找工作时遭遇的尴尬和歧视,使得许多女生愤愤不平于自己为何会生为女人,更不用说下岗的女工多于男工,护士多为女性而医生多为男性,女性还要遭受更多的工作场合的性骚扰。还有人身权利的问题,女性遭受家庭暴力和性骚扰的侵害却很难有效地保护自己,因为缺乏相应地法律和制度保障。说到这,许多人又会说,还有老婆打老公呢?还有女人对男人性骚扰呢?这不值得一驳。到大街上随便找人问问吧,有多少女人遭受到性骚扰,而又有多少男人受害?中国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是最有得说的。据说有一位前国家领导人对加拿大访问,在被问到中国的男女平等状况时,他自以为很幽默地说:“中国已经很男女平等了,你看,我的工资都交给我老婆”。这句话一时传为笑柄。不过,这种认识其实和许多人的看法以及认为中国已经男女平等的依据是相似的。中国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和决策权无疑是提高了,但从社会性别分工来说,仍然是沿袭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分工,女人还是内人,是男人的贤内助,就像刚才那位领导人的老婆,她可以管理丈夫的工资,但她能够当国家领导人吗?她能够决策国家的大政方针吗?这样的例子多的是,妻子生产东西,丈夫去卖,妻子是总经理,丈夫是董事长,虽然妻子都比丈夫能干。虽然妻子更有能力,但丈夫必须是养家糊口的人,这就是社会性别分工在家庭中的体现。 与之相关的还有一个问题是对男女平等的理解。“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男人能做的事情女人也能做”。这句话在相当长时间内都概括了我们对男女平等的理解,即以男人为标准,让女人向男人看齐。这其实是片面的,我们知道,只要是人,不论男女,都生活在这个社会文化环境之中,如果文化束缚了一个性别的发展,那它必然也限制了另一个性别的发展。这个社会要求女人要温柔、漂亮、软弱、顺从,要求男人要坚强、有能力、征服、养家糊口。但是不是所有的女人都是漂亮、温柔、顺从的,也不是所有的男人都有能力、坚强、喜欢征服,能够养家糊口,所以男人和女人同样有压力。老婆太能干,丈夫要离婚,不能养家糊口的男人被看作是很窝囊的男人,喜欢持家的男人被说成婆婆妈妈,没有男人味,可见男人所受的束缚并不比女人少。从人的全面发展来说,男女平等不能仅是让女人向男人看齐,而是应该打破束缚两性发展的社会性别角色分工,让每一个人都能获得自由发展的机会。所以,从这个意义上理解,性别平等比男女平等的表述更为恰当~

蔡玉萍、杜平,2012,《性别分析还是女性主义研究:方法论的一点反思》,载于《性别觉醒——两岸三地社会性别研究》,谭少薇、叶汉明、黄慧贞、卢家咏主编,香港:商务印书馆蔡玉萍、杜平,2011,《不平等中的不平等:社会性别视角下的中国农民工》,Occasional Paper No. 214,香港:香港亚太研究所(转载于《女性:人力资源与开发》,岳素兰、魏国英主编,2012,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杜平,2009,《女性主义与社会性别理论:福利国家研究的新取向》,载于《西方社会福利理论前沿:论国家、社会、体制与政策》,彭华民等著,第七章第二节,Pp. 167-183,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杜平,2007,《农村流动人口就业的性别差异:以天津市调查为基础》,载于《社会学的叙述与视野:理解过去,想像未来——第八届香港社会学学会周年会议论文集》,张少强、Harold Traver、李秀国主编 (Proceedings of the 8th Annual Conference of Hong Kong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 Narratives and Perspectives in Sociology: Understanding the Past, Envisaging the Future, Edited by Cheung Siu Keung, Harold Traver, & Li Xinguo),Pp. 157-182,香港:香港树仁大学

社会性别视角毕业论文格式

论文(设计)题目应简短、明确,把毕业论文的内容、专业特点概括出来。题目主标题字数一般不宜超过20个字,可以设副标题。主标题用宋体三号字加粗;副标题用宋体小三号字,均在文本居中位置。(二)摘要及关键词(中文在前,英文在后)论文摘要字数要适当,中文摘要一般以300字左右为宜,“中文摘要”字样为黑体四号字,居中格式。另起一行打印摘要内容。关键词是反映论文(设计)主题概念的词或词组,一般每篇可选3~5个,多个关键词之间用分号分隔。摘要内容和关键词与正文字体字号相同,均为宋体小四号字,行距为倍,但“关键词”三个字字样要加黑,其后要加冒号,左对齐。另起一页打印英文摘要和关键词,英文摘要的内容应与中文摘要相符,一般以200个英文单词左右为宜。空一行后打印英文标题,再空一行居中位置打印四号加黑“ABSTRACT”字样,另起一行小四号打英文摘要。使用的英文应该准确、通顺。“Key Words”加黑并加冒号,左对齐,多个关键词之间用分号分隔。英文全部采用Times New Roman字体。(三)正文毕业论文正文中各级标题顺序为:一、(一)、1、(1)、①。毕业设计可采用下列标题顺序:1、、、①。一级标题即“一”用四号黑体打印,每一部分结束后另起一页开始下一部分。正文内小标题力求简短、明确,题末不用标点符号。。二级标题(一)用黑体小四号字。三级标题1后用点“.”,宋体小四号字加黑。四级标题(1),字体字号同正文,为宋体小四号字,行距为倍。文中如有插图和照片,应比例适当,清楚美观;插图应标明图序和图题,序号和图题之间空一格;图序以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图题一般居中位于图的下方。文中如有表格,应结构简洁,表格应有表序和表题。序号和表题居中位于表格上方,两者之间空一格。表序以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如果表格引用别处,要注明表格的出处和相关信息。文中一行不占页,一字不占行。(四)注释毕业论文注释统一采用页下注的方式,在所需引用或注释处用上标①、②、③……表示,注释内容包括作者、出处、出版年份、页码等信息。注释也可是解释性语句。所有注释采用小五号宋体。(五)参考文献按正文参考文献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在方括号中连续编号。文献中如果有三位以上作者时,只列举前三位作者,中间以逗号隔开,其余以“等”字表示。在正文后另起一页采用四号黑体打印“参考文献”四字,空一行,采用小四号宋体打印参考文献的内容。“参考文献”字样和内容均采取左对齐格式。每篇论文的参考文献不得少于15条,要注重文献的时效性和权威性。

论文主要内容:

一、论文的标题部分

标题就是题目或题名,标题需要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论文中重要的特定内容逻辑组合,论文题目非常重要,必须用心斟酌选定。

二、论文的摘要

论文一般应有摘要,它是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摘要应该包含以下内容:

1、从事这一研究的目的和重要性

2、研究的主要内容

3、完成了哪些工作

4、获得的基本结论和研究成果,突出论文的新见解

5、结构或结果的意义

三、论文关键词

关键词属于主题词中的一类,主题词除关键词外,还包含有单元词、标题词和叙词。关键词是标识文献的主题内容,单未经规范处理的主题词。

四、引言

又称为前言,属于正片论文的引论部分。写作内容包括:

1、研究的理由

2、研究目的

3、背景

4、前人的工作和知识空白

5、作用和意义

五、正文部分

论文的主题,占据论文大部分篇幅。论文所体现的创造性成果或新的研究结果,都将在这一部分得到充分的反映,要求这部分内容一定要充实,论据充分可靠,论证有利,主题明确。

六、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文章在研究过程和论文撰写是所参考过的有关文献的目录,参考文献的完整标注是对原作者的尊重。不只在格式上有具体要求,在数量、种类、年份等方面又有相关要求。

毕业论文格式要求毕业论文格式要求,包括以下几项内容:(一)一般部分1、按统一格式打印A4纸张2、封皮(“毕业论文一般部分”字样、班级、学生姓名、指导教师)3、正文部分具体要求与专题正文部分相同(见五、六)(二)专题部分1、封皮;2、毕业论文任务书;3、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意见书;4、毕业论文主审教师意见书;5、毕业论文答辩评语;6、论文部分;(1)标题(中文)(2)摘要(中文)(300字左右);(3)关键字(中文)应选择3—5个规范的词作为关键词,以显著字符另起一行,排在内容摘要下方。(4)标题(英文)(5)摘要(英文)(6)关键字(英文)(7)目录(“目录”字样居中,目录写到文章的二级标题并标明页码)(8)正文(6000字左右)(9)参考文献(10)致谢论文一律按以上顺序装订。三、论文封皮由鸡西大学实践处统一提供。四、除封皮外,其余部分统一使用实践处统一提供的论文纸打印、在左边装订成册。五、毕业论文题目一律用加黑2号国标楷体字居中,论文其它文字为四号仿宋体字体(“摘要”、“关键词”及各级小标题加黑),首行缩进,两端对齐,段落间不允许空行,段落间距均为零;单倍行距;段落标题除可以加黑外,不得再使用其它任何样式;页边距上、下均为厘米,左为厘米,右为厘米;整篇文章不得使用自动套用格式;不得使用繁体字和任何背景色。六、标题序号按以下规定使用:“一、二……”用于论文内一级标题;“(一)(二)……”用于论文内二级标题;“1、2……”用于论文内三级标题;“(1)(2)……”用于论文内四级标题等。七、毕业论文须有自己的观点。八、对所引用的他人观点、参考文献等需按要求注明,示例如下:(著作)作者:《书名》XX出版社XXXX年第X版(论文)作者:《论文题目》《刊物名称》XXXX年第X期(网上论文)作者:《论文题目》网址

一般来讲,一篇毕业论文主要包括有这样的几个部分,比如封面,中文摘要,英文摘要,目录,正文,致谢和参考文献。

社会性别期待研究论文

一、性别意识的内涵性别意识,是近年国际社会流行的一个新概念即从社会性别的视角观察和分析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现象,对性别进行分析和规划,以便防止和克服不利于两性发展的模式和举措。这是观察社会的一种新的视角,是用变化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传统男女两性及其规范,对其加以重新思考和评价。目的在于消除两性成长中的文化壁垒和障碍,避免两性差异的扩大和加深,促进两大性别平衡、协调发展它体现了以人为中心!的时代特征,与人口意识环境意识、人权意识同属于现代意识的范畴。性别意识是一种觉醒,是对传统父权社会规范下性别关系的挑战。性别意识对性别的分析和规划,主要从性别特质、性别角色方面进行。性别特质是社会文化所认可的性别特征,包括不同性别的表象、行为和人格等;性别角色指社会基于性别的不同,赋予两性不同的行为期望与行为规范的总和。由于性别特质最能反映社会性别的本质,所以在性别的分析和规划中,人们更多地是分析传统性别特质,规划新的性别特质。二、建立性别意识是大学生人格塑造中的重要内容1.大学生的人格形成与性别有密切的关系人格是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它影响着一个人的思想、行为和情感,是支配行为的最本质、最核心的因素。心理学研究表明,心理健康与人格特征关系最为密切,积极而健康的心理状态可以促进良好人格的形成。同时,不良的人格特征也往往成为心理疾病的基础。大学生与其他人一样,其人格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其生理素质基础上,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在受教育和与他人相互交往的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生理基础即为性别。性别本身仅仅是作为区分不同性质个体的自然要素,却在社会环境的作用下,给个体的心理、行为乃至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深远的影响,这其中也包括个体的人格。在大学生人格形成的进程中,性别因素一直在起重要作用。根据社会性别理论,我们知道人的性别可分为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即每个人除了自身的因生理差异而形成的自然性别之外,还有社会由于男女的生理差异而形成的对男女两性不同的期望、要求和限制,包括群体特征、行为方式、职业分工和社会地位等。这种社会性别不仅仅是男女的不平等,而且在男女之间划分出泾渭分明的性别人格沟壑。男性要具有工具性!、主动性!的人格特质,而女性则要具备表达性!、被动性!的人格特质。有性别之分的大学生,出生之初就生活在社会对他们性别的不同期望和塑造之中,来自于家庭、社会,包括幼儿园、中小学性别上的教育,男女应该各自具有什么样的人格特征,已经内化为其思想。近年来对于大学生人格所作的调查发现,学生们普遍认为男性应具备勇敢、刚强、独立、豪放等特质,而女性应具备细心、整洁、温柔、顺从等特质。这些人格特质带有典型的性别因素,和社会性别规定的人格属性模式不谋而合。同时,大学生性别人格思想也积淀成与性别角色期待相一致的人格,即所谓的性别类型化人格。他们依据社会性别来认知应有的人格内涵,依据社会性别来评价自身行为的合理与否,努力使自己的人格符合社会文化的规定。社会性别图式成为思想和行为的指导标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尽管存在着个体的性生理和心理变化的差异,但作为男女两大性别类型的人格特征,还是十分明显的,大多数表现出社会所期望的与性别相符的人格。大学生的性别与人格之间呈现出互为的关系,人格通过性别来表现,而性别也直接或间接影响人格的形成和发展。2.大学生人格发展的片面性显而易见,大学生的性别因素对人格塑造有重大影响。这是否是好事?是否有利于大学生塑造健全人格?答案是令人遗憾的。健全人格的显著特点是个体有着体贴、关心、善解人意、利他的共性特质,包容、豁达、民主、尊重的开放特质,积极、活跃、敢为、精力充沛的自信特质,其外在的思想、行为、情感表现与内心是协调一致的。否则,就会出现认识扭曲、情绪变态、行为失控等问题。大学作为走向社会的前沿阵地,学生们从进入大学之日起,就开始为走向社会作准备。逐渐成熟的性心理作用,使他们潜意识里的性别人格特质概念更加明晰。在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他们也学做真正!的男人或者女人,追求男人味!或者女人味!。殊不知,这种学习、追求,是强化了传统的性别特质文化,人格上是在自觉不自觉地定位发展,实质是片面发展、扭曲发展。根据健全人格标准来考察大学生的现实人格,发现他们不仅头脑里的性别人格特质观念强烈,而且行为上有的表现也很明显。他们认为男人是太阳、是山、是天,女人是月亮、是水、是地!;男人为金钱、地位、家庭而奋斗,女人为爱而活着!。他们在学习兴趣、学习方式、闲暇活动、性别特征、职业和发展期待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相当多的人甚至认为这些差异是自然的、正常的。![1]1-2大学生中流传着一句话,哲学叫女人走开!,意思是充满理性的哲学领域是男性的天地,女性是不能涉足的。显然,大学生把健全人格特质分解属于不同的性别,过分张扬作为自然性别的人格特点,人格的发展方向上认同于传统的性别类型化人格。人格片面性的发展,给大学生带来的是心理上的冲突。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身上都兼有男性与女性的人格特质。人格片面发展,无形中会极力压抑异性人格特质的发展。这样一来,个体容易自我设限、自我压抑,在生活及精神上产生困扰,负面情绪体验较多。传统性别人格认为男性应该孤傲、沉默,于是为了树立大众期望的男子汉形象,男大学生们极力掩饰自己的脆弱,极有可能出现焦虑、低自尊和心理压力,甚至人际交往也出现问题。一些男大学生乐群性低,不易与人沟通和合作,适应集体的人际关系环境较慢,在成长过程中易受环境不适应的干扰;传统性别人格认为女性应该依赖,可是现实社会的激烈竞争又不允许女性柔弱,于是有的女大学生忧虑、抑郁、缺乏自信,容易产生焦虑,时常感到困扰,易受不良情绪的影响。这正如美国学者玛格丽特?米德在研究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时发现的,由于特定社会中两种社会人格及性别支配、性别限定人格的存在,使出生在这个社会的任何人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损害!。[2]268由此可见,性别心理的社会化,使大学生人格成长,并不是按照人!,完整意义上的人塑造,而是带着性别的标签操作,从而形成了片面的人格。社会性别的培养过程从某种角度上讲是一个扭曲人格的过程,把一个完整的人培养成为一个不完整人的过程。3.性别意识教育是纠正大学生人格片面发展的手段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大学阶段是至关重要的。从人格发展的角度看,此时的大学生处于身心?89?急剧发展,自我意识由分化、矛盾逐渐走向统一的特殊阶段,因而大学阶段是人格完善与定型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所受的教育对学生人格形成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当然,大学生是成年人,多年的受教育和参加社会实践已经使之形成了一定的人格倾向性,他们的心理面貌在不同的生活情况中都可以显示出相同的品质,构成稳定的人格。但是,人格的稳定性并不意味着它是不可改变的。如前所述,社会环境是性别人格特质的决定性影响因素,可见人格也具有可塑性,它随着现实环境的多样性和多变性而或多或少地发生变化。由此可以推断出,通过一定有效的教育策略改变大学生的片面人格是可行的。性别意识教育就是促进教育有效的重要策略之一。一方面,大学生已有对性别问题探讨的向往与自觉。进入大学以后,大学生对性别人格的认识尽管有传统文化的沉淀,但现实的环境变化还是使他们对性别人格的定位充满了困惑和焦虑。为了把握自己、发展自己,他们十分向往明确的答案,以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另一方面,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缘由的现状,证明他们特别需要正确的人格知识和观念。如果没有有意识的专门教育,他们仍然只能象以前那样,从传统文化、个人经验、社会职业及其分工的现实中,吸取仍是错误的性别人格规范,再次轮回到历史的经典之中,形成扭曲的人格。因为科学的人格知识是不可能自然生成的。更何况大学生作为未来的社会栋梁,正确的性别人格定位,不仅关系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还将直接影响到成千上万未来家庭的质量和未成年人的发展,直接影响到男女平等的进程,直接影响到是否能够带来新的文化气息。由性别意识概念的本身,人们自然地认为性别意识教育的目标是最终实现男女性别平等、男女和谐相处。目前高校的性别意识教育也紧紧围绕此种理想状态操作。毫无疑问这没有错,作者只觉得仅此是不够的。性别意识教育还可以拓展到对大学生人格的塑造上来。这种塑造既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思想品德课里的心理素质教育,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心理咨询,而是从性别人格的健康发展角度进行塑造。换句话说,大学里的性别意识教育应该立足于大学生的人格现实状况,对大学生现有的人格特质进行性别分析,剔除大学生前期性别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不利于其心理成长的扭曲人格,着眼于大学生未来成长与发展规划,使之逐渐成为完整意义上的人。因此,极有必要尝试从性别意识教育的角度入手推动人格塑造。性别意识教育要注意从人!,而不是单纯的男人!或女人!的角度出发,不要有预定的发展模式,要将大学生从传统性别规范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在发现个体人格优势的基础上对其加以引导和帮助,尤其是将他们隐藏或者退化了的异性人格特质开发出来,使大学生在大学阶段的社会化时拥有优秀的人格特质。简言之,对大学生人格培养的逻辑起点是完整的人!,大学性别意识教育应该而且可以成为纠正大学生人格片面发展的手段。从性别意识角度塑造大学生的人格,主要是抛弃性别类型化人格,培养双性化的人格特质。根据美国心理学家贝姆的双性化概念,每个人皆具备男女两种性别特质,应当根据不同的情境有弹性地展现出不同的人格特质,表现适合该情境的合宜行为。男性可以不安,可以哭泣,可以表达情感;女性也可以果断,可以主动,可以发挥理性。男女性都兼有传统意义上的男女两性的人格优点,既坚强独立,又温柔细心。许多研究显示,能够展现出双性化特质的人,在社会适应、情绪调控、压力化解以及人际关系处理上都有着较佳的能力,心理发展也和谐。在具体操作上,首先要引导大学生学习社会性别理论,拓展其视野。修正大学生在性别角色和性别特质上的认知系统,并加以重新建构,社会性别理论能够起到这样的作用。其次,赋权于大学生,不断增强掌控人格自我发展的能力。引导大学生重新检视自己的成长过程,剖析、质疑既有的生活经验,促使其性别意识的觉醒。最后,鼓励大学生重新建构新的人格特质,完善健全人格。要指导大学生破除性别樊篱,不受性别的限制和压抑,尽力发挥自身的潜能,培养双性化的人格特质,使人格全面发展。三、性别意识教育中应该注意的问题1.教育主体的性别意识现在,高校要对大学生实施性别意识教育,已经是呼声朗朗。但教育主体的性别意识问题,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我国政府在#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年)?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中提出的在课程、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中,把社会性别意识纳入教师培训课程!在中小学教育中已有所反映,但高校的回应单薄。

蔡玉萍、杜平,2012,《性别分析还是女性主义研究:方法论的一点反思》,载于《性别觉醒——两岸三地社会性别研究》,谭少薇、叶汉明、黄慧贞、卢家咏主编,香港:商务印书馆蔡玉萍、杜平,2011,《不平等中的不平等:社会性别视角下的中国农民工》,Occasional Paper No. 214,香港:香港亚太研究所(转载于《女性:人力资源与开发》,岳素兰、魏国英主编,2012,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杜平,2009,《女性主义与社会性别理论:福利国家研究的新取向》,载于《西方社会福利理论前沿:论国家、社会、体制与政策》,彭华民等著,第七章第二节,Pp. 167-183,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杜平,2007,《农村流动人口就业的性别差异:以天津市调查为基础》,载于《社会学的叙述与视野:理解过去,想像未来——第八届香港社会学学会周年会议论文集》,张少强、Harold Traver、李秀国主编 (Proceedings of the 8th Annual Conference of Hong Kong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 Narratives and Perspectives in Sociology: Understanding the Past, Envisaging the Future, Edited by Cheung Siu Keung, Harold Traver, & Li Xinguo),Pp. 157-182,香港:香港树仁大学

议论文 是以理服人的 文章 , 记叙文 和 说明文 则是以事感人,以知授人的文章。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性别歧视500字议论文5篇,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性别歧视500字(一)

经我调查发现,在这个“道貌岸然”的社会里,性别歧视越来越严重。

如“老弱妇孺”一词。很明显是在把妇女和老人、小孩及弱势群体相提并论。这不正是对女性的歧视吗?也许有人说这是语言 文化 ,是古代的东西。可是,电视中天天宣传保护妇女 儿童 等弱势群体,还成立了一个妇女儿童保护基金会,怎么没有“男人保护基金会”,这分明是对妇女的歧视吗。

还有些人,刚从歧视妇女这个极端走出来又走入了另一个极端,歧视男性。比如在西方舞会上的规矩:男人邀请女人跳舞,女人可以拒绝;而女士请男人跳舞,男人必须接受。为什么?难道我们男人就只有被女人像选羔羊一样挑选吗?还有,男人不能和男人跳舞,否则会被认为同性恋,而女人可以。这一切都很不公平吗,分明是对我们男人的歧视。

而且还有一些双向歧视。就拿大家熟悉的“女士优先”来说吧。我认为这“女士优先”有两层含义。

一:歧视女士,因为世界历来就有礼让弱者之风,特别是绅士的英国人,因为女人比男人弱而让着她们。

二:歧视男性,世界普遍有具有弱肉强食的思想。因为男人弱小吗?现在本来就是阴盛阳衰的年代,所以要臣服于女人,让着女人。‘哈哈,不知道是谁创的这句话,同时打击双方人马;厉害。不过,他的性别呢?不会是中性人吧?我只听说过中性笔哪!

以上就是我的举例,其余还有许多例子,相信大家在生活有也深有体会,就不说了,再见!

性别歧视500字(二)

今天我们看了一部关于两性 教育 的影片,虽然它只是一部短片,但是却带给我无比的收获。

两性平等教育其实是在小学阶段必须学习的重点,记得从一年级开始老师就已经开始教导我们一些简单的两性教育,而且从一年级到五年级大约每隔一个月就会播放一些两性平等的影片,我发觉二年级看的时候的感想和现在五年级看的感想有很大的差异。而这部影片是在叙述庄子民和王姓同学在面对异性同学时所接触到的种.种,而王姓同学因为喜欢一位异性朋友,造成心理的不 平,他们后来还因为一些事情而造成许多严重的事,不过经过长辈的教导,后来他们的感情又变好了!

我觉得在我们班上、社会上甚至国际往来上都有一些人忽略了两性平等的重要,不但造成别人名誉、地位上的损失,还让别人遭受到身心上的煎熬。在我们的班上就有一些人有一些不尊重别人的观念,像是在 上体育课的时候就有一些男生认为:“这个只有男生可以做,那个只有女生才会去做。”,这虽然只有几个字,但是它对他人,自我都有极为重大的影响,例如美国最严重的种族歧视就是黑人和白人的一连串事件,从前黑人都必须当奴隶,忍受白人充满忽视的眼光及鞭子的抽打,他们大部分是一生下来就是奴隶,没有别的选 择,直到林肯总统上任时,才提议要解放黑奴,经过一连串的战役,美国才解放了黑奴,但是在林肯成功的那一刻就结束了他的生命,真是遗憾。“人之初,性本 善”每一个人生出来的时候都是纯真善良的,绝对不会有人一生出来就是邪恶的,所以就算我们是男生、女生,黑人、白人都应该和平共处,不应该以歧视、忽视的 眼光去看待,更不应该用言语及肢体动作来伤害别人。

有人说:“两性生而“不平等”,是上天的恩赐,世界也因此而缤纷多彩、绚丽动人。”我觉得只要记住“尊重、宽容、体谅”才是男女相处的根本之道,只有我们思想上能够转变,在行为上能确实做到,那么我想未来的世界,两性将以更美的姿态,激荡出更璀璨的一页。

性别歧视500字(三)

每年的三月八号是妇女节,这个节日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我们意识到妇女的重要性,因为她们通过十月怀胎生下了孩子们,并且为她们的家庭付出了所有的一切。如今,越来越多的女性得到了更多的尊重甚至是一些权利,但是不论男女,现在性别的歧视仍然还存在着。

对于女性的歧视,人们很容易能够注意到这个问题。因为在上个世纪,女权主义这个词就诞生了,许多的妇女为了得到尊重而努力奋斗着。现在大多数的女性已经成长为了新一代,她们非常的自信并且独立着。但是在某些方面,女性仍然在努力的争取着和男性的平等地位,比如说对于工作的报酬和一些工作的机会。

还有就是一些对于男性的歧视,有的一些男性喜欢穿上五颜六色的衣服,或者是喷上非常浓郁的香水,这时候一些男性就会对他们产生,因为这样只有女孩子是这样,男人不应该这样做。但是事实上,男人也有权利做他们想要做的事情,但是一些舆论却限制了他们的行为。我觉得对于男人还是女性的歧视都应该被解除,每一个人都有着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的权利。

性别歧视500字(四)

今天,我读了《一次考试》这篇文章,真是受益匪浅。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位女大学生去一家跨国公司应聘。到最后一轮考试,她觉得自己的实力比不上其他应聘者了。但是,这群应聘者在遇见一位乞丐时态度迥异,大部分人都有一种厌恶态度,但只有她友好地与他说话,并与他握手。第一天,她就受到聘用通知,原因就是她有尊重别人的美德。

“尊重别人是多么重要呀!”读完这篇文章,我就感慨万分。这位女大学生不顾乞丐的手多脏,与他友好地我握手,给了他做人的自尊。而其他人有的说“去去去,别在这时煞风景了。”他们没有顾及乞丐的自尊心,只想到自己的心情如何。有的人认为一个人最重要的东西莫过于钱。其实漠然,一个人最重要的东西是人的自尊。对待任何人,首先要尊重别人,讥笑、嘲讽别人,是一种很愚昧的行为。应聘考试上,考验的其实是一个人思想品格与能力才华,但更重要的是前者。而一个人的思想品格中,最重要的就是尊重别人。任何一个人都必须有这种品质,而且是发自内心的,无论他的身份地位如何卑微,都要能平等相待网,这远远

不是一种美德,而是做人的基本条件之一。

日本教育家福泽渝吉曾经说过:“有了高尚的心志,才能成为高尚的人物,所以我说人们要有高尚的思想,没有高尚的思想,就没有高尚的行为。”是的,一个人如果没有高尚的道德——尊重别人,以取笑别人为乐;对那些地位、身份卑微的人,就百般刁难,以异样的眼光和蔑视的态度去看他们,或许,即使他是研究生,即使他是博士后,在任何一家公司里工作,看不起其他同事,一心以为自己有才干,有能力,取消同事,同事将会越来越讨厌他,最终,无法在公司内立足。

性别歧视500字(五)

所谓歧视就是不平等看待,也就是偏见,偏见进一步就会发展为歧视。每个人都有歧视他人的行为,不过表现在不同的领域里,表现程度也各不相同。

现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歧视的 方法 也分很多种:种族歧视,性别歧视,地域歧视,分数歧视,特长歧视,血型歧视等等。因为歧视,许多民族都四分五裂,白种人看不起黑种人,黄种人看不起白种人等等。但是,回想一下,如果被歧视的人是我们,会怎么样?

我们班就有一个人,同学们天天看不起他,遇到他就要绕道走,但他们有没有想过,如果有一天他们也被人歧视,会是怎么样?

我们本不应该歧视,因为他也是人,也是班级的一份子,也是我们的同学,他不应该遭到这样的待遇。

我的观点是:大家都是同学,珍爱友谊,远离歧视,让我们的班级继续快乐下去!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