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也在写,照着这个格式找些符合的资料填上就好了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的基本要求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的内容和要求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的结构包括(1)选题的背景和意义,(2)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拟解决的主要问题,(3)研究方法及措施,(4)研究工作的步骤与进度,(5)主要参考文献等项目。下面对有关项目作一些说明:
(1)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主要说明所选课题的历史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历史背景部分着重说明本课题前人研究过,研究成果如何。国内外研究现状部分说明本课题目前在国内外研究状况,介绍各种观点,比较各种观点的异同,着重说明本课题目前存在的争论焦点,同时说明自己的观点。发展趋势部分说明本课题目前国内外研究已经达到什么水平,还存在什么问题以及发展趋势等,指明研究方向,提出可以解决的方法。开题报告写这些内容一方面可以论证本课题研究的地位和价值,即选题的意义,包括对选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说明;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明开题报告撰写者对本课题研究是否有较好的把握。
(2)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相对于选题的意义而言,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比较具体的。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想说明什么主要问题,结论是什么,在开题报告中要作为研究的基本内容给予粗略的,但必须是清楚的介绍。研究基本内容可以分几部分介绍。
(3) 研究方法及措施
选题不同,研究方法则往往不同。研究方法是否正确,会影响到毕业设计(论文)的水平,甚至成败。在开题报告中,学生要说明自己准备采用什么样的研究方法。比如调查研究中的抽样法、问卷法,论文论证中的实证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写明研究方法及措施,是要争取在这些方面得到指导老师的指导或建议。
(4) 研究工作的步骤、进度。课题研究工作的步骤和进度也就是课题研究在时间和顺序上的安排。毕业设计(论文)创作过程中,材料的收集、初稿的写作、论文的修改等,都要分阶段进行,每个阶段从什么时间开始,到什么时间结束都要有规定。在时间安排上,要充分考虑各个阶段研究内容的相互关系和难易程度。对于指导教师在任务书中规定的时间安排,学生应在开题报告中给予呼应,并最后得到批准。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时间安排一般应提前一点,千万别前松后紧,也不能虎头蛇尾,完不成毕业设计(论文)的撰写任务。
(5) 主要参考文献。在开题报告中,同样需列出参考文献,这在实际上是介绍了自己的准备情况,表明自己已了解所选课题相关的资料源,证明选题是有理论依据的。在所列的参考文献中,同样应具备不少于2篇的外文文献
英语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37 开题报告范文(银行帐目管理信息系统) 34计算机专业开题报告范例 20 开题报告范例2 23 开题报告范例1 21 《围绕开题报告 搞好毕业论文》 21 “任务驱动教学的反思与重建”开题报告 31 怎样写开题报告 23 学习型社区成人学习动力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69 小学品德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开题报告 32 《病人倒地呼救智能开关设计》开题报告 17 《不同环境对HP感染率的影响》课题开题报告 17 学习能力培养研究”开题报告 21 “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研究”开题报告 17 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研究开提报告 19 森林旅游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开提报告 17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开题报告 118 企业管理开提报告 19 区域经济学开提报告 12 植物营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18 设计策划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17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格式 78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9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27 围绕开题报告 搞好毕业论文 17 计算机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15 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研究开题报告 30 开题报告范文 42 天津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30 英文开题报告范文 18 开题报告范文1(银行帐目管理信息系统) 17 开题报告的格式(通用) 14 可行性分析报告 131 毕业设计开题报告望采纳,谢谢。
(1)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主要说明所选课题的历史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历史背景部分着重说明本课题前人研究过,研究成果如何。国内外研究现状部分说明本课题目前在国内外研究状况,介绍各种观点,比较各种观点的异同,着重说明本课题目前存在的争论焦点,同时说明自己的观点。
发展趋势部分说明本课题目前国内外研究已经达到什么水平,还存在什么问题以及发展趋势等,指明研究方向,提出可以解决的方法。开题报告写这些内容一方面可以论证本课题研究的地位和价值,即选题的意义,包括对选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说明;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明开题报告撰写者对本课题研究是否有较好的把握。
(2)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相对于选题的意义而言,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比较具体的。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想说明什么主要问题,结论是什么,在开题报告中要作为研究的基本内容给予粗略的,但必须是清楚的介绍。
研究基本内容可以分几部分介绍。 (3) 研究方法及措施 选题不同,研究方法则往往不同。
研究方法是否正确,会影响到毕业设计(论文)的水平,甚至成败。在开题报告中,学生要说明自己准备采用什么样的研究方法。
比如调查研究中的抽样法、问卷法,论文论证中的实证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写明研究方法及措施,是要争取在这些方面得到指导老师的指导或建议。
(4) 研究工作的步骤、进度。课题研究工作的步骤和进度也就是课题研究在时间和顺序上的安排。
毕业设计(论文)创作过程中,材料的收集、初稿的写作、论文的修改等,都要分阶段进行,每个阶段从什么时间开始,到什么时间结束都要有规定。在时间安排上,要充分考虑各个阶段研究内容的相互关系和难易程度。
对于指导教师在任务书中规定的时间安排,学生应在开题报告中给予呼应,并最后得到批准。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时间安排一般应提前一点,千万别前松后紧,也不能虎头蛇尾,完不成毕业设计(论文)的撰写任务。
(5) 主要参考文献。在开题报告中,同样需列出参考文献,这在实际上是介绍了自己的准备情况,表明自己已了解所选课题相关的资料源,证明选题是有理论依据的。
在所列的参考文献中,同样应具备不少于2篇的外文文献。
题 目 吴蜀荆州问题初探
选题的意义及研究状况
通过对三国吴蜀荆州问题的研究,使我们看清这段历史,重现这段历史的真相,认识到在三国纷争的年代,荆州对于吴蜀两个政权的重要性,以及吴蜀为争夺荆州而展开的战争真实目的。此外,通过研究荆州问题,可以让人们明白战略地位对现代战争的重要性。计划谋略也是决定一次战争胜负的关键。
近年来, 关于三国时期的荆州之争及荆州政权的归属问题, 在我国的史学界一直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课题。杜建民《蜀汉何以失荆州》(《史学集刊》1993 年第2 期) 从蜀汉方面讨论其处理吴蜀关系的政策和在荆州问题上的失误;王延武《浅析孙吴立国与夺取江陵之关系》(《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6 年第4 期) 则从孙吴的立场探讨了其处理荆州问题和对待吴蜀联盟的策略与态度; 朱绍侯《吴蜀荆州之争与三国鼎立的形成》(《史学月刊》1991 年第1 期)着眼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论述吴蜀关系的演变, 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见解。此外, 田余庆《〈隆中对〉再认识》(《历史研究》1989 年第5 期) 、杨德炳(〈隆中对〉“有荆益”得失再评说》(《武汉大学学报》1996 年第2 期) 两文对于认识荆州之争和吴蜀关系的历史背景,也颇具启发意义。
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和思路
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主要是讲三国时期荆州的管辖范围及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一) 荆州的范围。
(二) 荆州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及其对三国的影响。
第二部分主要是赤壁之战与荆州对吴蜀的作用。
(一) 吴蜀联盟的可操作性。
(二) 赤壁之战前后荆州的争夺。
第三部分主要是讲吴蜀在荆州问题上的矛盾。
(一) 吴国在荆州的策略。
(二) 荆州对蜀汉政权的重要性。
结语部分主要分析荆州之争的影响。
研究方法: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另外还有比较研究法。
思路:
通过对吴蜀荆州问题的研究,了解到吴蜀联盟在客观上是孙刘联合拒曹的军事外交产物, 而荆州之争正是其缔结联盟的出发点, 蜀汉以此作为对曹魏势力的缓冲而发展成为三国鼎立之一隅; 由于孙吴政权在吴蜀联盟中占据外交主动, 因而, 从主观上讲,吴蜀联盟的受其固化或弱化更是孙吴觊觎天下,克成帝业的外交手段, 而这一切也是三国时期政治与军事均势的特点所使然。
准备情况(已发表或撰写的相关文章、查阅过的文献资料及调研情况、现有仪器、设备情况等)
准备期间查阅过以下几本古文资料:
卢弼《三国志集解》中华书局 1982年;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稿本》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年;
司马光《资治通鉴》 中华书局 1956年;
郭允蹈《蜀鉴》 巴蜀书社 1984年;
陈寿《三国志》天津古籍出版社 1994年;
还查阅过以下几本近代著作:
任继愈《一代名相:诸葛亮》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
张程《三国大外交》 重庆出版社.2007年
袁枢;柏杨《三国周郎赤壁》 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
另在图书管查阅了一些期刊杂志等。
总体安排和进度(包括阶段性工作内容及完成日期)
2007年11—2008年2月上旬,了解学术研究状况,查资料,确定选题。
2008年2月下旬,撰写开题报告。
2008年3—4月撰写论文初稿。
2008年5—6月初,修改论文并定稿。
你看下这个,这个可以帮你理解开题报告怎么写,你要多看看。参考参考
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主要说明所选课题的历史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历史背景部分着重说明本课题前人研究过,研究成果如何。国内外研究现状部分说明本课题目前在国内外研究状况,介绍各种观点,比较各种观点的异同,着重说明本课题目前存在的争论焦点,同时说明自己的观点。发展趋势部分说明本课题目前国内外研究已经达到什么水平,还存在什么问题以及发展趋势等,指明研究方向,提出可以解决的方法。开题报告写这些内容一方面可以论证本课题研究的地位和价值,即选题的意义,包括对选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说明;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明开题报告撰写者对本课题研究是否有较好的把握。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拟解决的主要问题,相对于选题的意义而言,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比较具体的。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想说明什么主要问题,结论是什么,在开题报告中要作为研究的基本内容给予粗略的,但必须是清楚的介绍。研究基本内容可以分几部分介绍。
3. 研究方法及措施,选题不同,研究方法则往往不同。研究方法是否正确,会影响到毕业设计(论文)的水平,甚至成败。在开题报告中,学生要说明自己准备采用什么样的研究方法。比如调查研究中的抽样法、问卷法,论文论证中的实证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写明研究方法及措施,是要争取在这些方面得到指导老师的指导或建议。
4. 研究工作的步骤、进度。课题研究工作的步骤和进度也就是课题研究在时间和顺序上的安排。毕业设计(论文)创作过程中,材料的收集、初稿的写作、论文的修改等,都要分阶段进行,每个阶段从什么时间开始,到什么时间结束都要有规定。在时间安排上,要充分考虑各个阶段研究内容的相互关系和难易程度。对于指导教师在任务书中规定的时间安排,学生应在开题报告中给予呼应,并最后得到批准。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时间安排一般应提前一点,千万别前松后紧,也不能虎头蛇尾,完不成毕业设计(论文)的撰写任务。
5. 主要参考文献。在开题报告中,同样需列出参考文献,这在实际上是介绍了自己的准备情况,表明自己已了解所选课题相关的资料源,证明选题是有理论依据的。在所列的参考文献中,同样应具备不少于2篇的外文文献。
开题报告的内容一般包括:题目、立论依据(毕业论文选题的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案(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过程、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创新点)、条件分析(仪器设备、协作单位及分工、人员配置)等。
1、题目是毕业论文中心思想的高度概括,要求:
①准确、规范。要将研究的问题准确地概括出来,反映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反映出研究的性质,反映出实验研究的基本要求——处理因素、受试对象及实验效应等。用词造句要科学、规范。
②简洁。要用尽可能少的文字表达,一般不得超过20个汉字。
2、立论依据开题报告中要考虑:
① 选题目的与意义,即回答为什么要研究,交代研究的价值及需要背景。一般先谈现实需要——由存在的问题导出研究的实际意义,然后再谈理论及学术价值,要求具体、客观,且具有针对性,注重资料分析基础,注重时代、地区或单位发展的需要,切忌空洞无物的口号。
② 国内外研究现状,即文献综述,要以查阅文献为前提,所查阅的文献应与研究问题相关,但又不能过于局限。与问题无关则流散无穷;过于局限又违背了学科交叉、渗透原则,使视野狭隘,思维窒息。
所谓综述的“综”即综合,综合某一学科领域在一定时期内的研究概况;“述”更多的并不是叙述,而是评述与述评,即要有作者自己的独特见解。
要注重分析研究,善于发现问题,突出选题在当前研究中的位置、优势及突破点;要摒弃偏见,不引用与导师及本人观点相悖的观点是一个明显的错误。综述的对象,除观点外,还可以是材料与方法等。
此外,文献综述所引用的主要参考文献应予著录,一方面可以反映作者立论的真实依据,另一方面也是对原著者创造性劳动的尊重。
3、研究方案开题报告中要考虑:
①研究的过程。整个研究在时间及顺序上的安排,要分阶段进行,对每一阶段的起止时间、相应的研究内容及成果均要有明确的规定,阶段之间不能间断,以保证研究进程的连续性。
②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对可能遇到的最主要的、最根本的关键性困难与问题要有准确、科学的估计和判断,并采取可行的解决方法和措施。
4、条件分析突出仪器设备等物质条件的优势。明确协作单位及分工,分工要合理,明确各自的工作及职责,同时又要注意全体人员的密切合作。提倡成立导师组,导师组成员的选择要充分考虑课题研究的实际需要,要以知识结构的互补为依据。
扩展资料:
开题报告撰写注意事项:
1、审定课题名称。一是看名称表述是否准确、规范。准确就是课题的名称要把课题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规范就是所用的词语、句型要规范、科学,似是而非的词不能用,口号式、结论式的句型不要用。二要看名称是否简洁,不能太长,能不要的字就尽量不要。
2、寻找研究依据。政策依据、理论依据、实践依据,充分、贴切、准确。
3、分析研究背景现实背景、历史背景要清楚,符合实际。
4、查新研究现状单位的研究现状及问题点评;国内的研究现状;国外的研究现状。用书检和网检的方法。
5、论证研究的价值理论价值;实践价值;应用价值;科学价值;改革价值。
6、阐述研究的意义有现实意义;有历史意义;有实践意义;有方法论意义。
7、界定核心概念。就是对关键词、关联词的概念、意义、本质、联系进行阐述。
8、完善研究设计。确定研究程序;提出研究假设;确定研究目标;提出研究措施;落实研究内容;提供研究方法;划分研究阶段;落实研究人员;预测研究成果效应;建立研究组织;规划研究管理;分析规划研究的保障。
从三国演义中看用人之道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人物和故事虽然已随着历史的钟声离我们远去了,但是三国兴衰所留下的启迪却是历久弥新的,那就是———“得人心者得天下”,为国得贤则兴盛,失贤则衰亡。一、求贤若渴、礼贤下士是成大业者必然之功作为一个成熟的领导者,曹操、刘备、孙权等既精于揣摩人性、把握人心,又能正确识人、择人、用人,为成就霸业打下了坚实的人才基础。综合看来,他们共同之处就是有求贤若渴之欲、知人善任之能、信人不疑之胆和广纳博容之量。应 该被首推为求贤若渴典范的,当数有名的刘备“三顾茅庐”,演绎出脍炙人口的“隆中对”,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曹操十分重视人才,称得上是“求贤若渴,爱 才如命”。为了实现一统天下的抱负,他先后三次下令广求贤才。如《举贤勿拘品行令》中道:“今天下得无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间,及果勇不顾,临敌力战;若文俗 之吏、高才异质,或堪为将守;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所知,勿有所遗。”三次求贤令,虽有重才轻德偏颇之处,但确是孟德 高瞻远瞩过人之处。他手下的五员大将,就有张辽、张郃、徐晃三员来自敌营,乐进和于禁则是他亲自从底层提拔起来的。曹操求贤若渴,以招揽贤才、重用贤才为第一要务,重御智而非占地,曾说:“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二、唯才是举、知人善任是主政者之明要诸 葛亮在任用人才的时候,就十分注重量才适用的原则。他主张根据各人的能力和特长安排适当的职位,做到大才要大用,小才只能小用。如果大才小用,让“天下之 将”去担任“千夫之将”就会浪费人才;相反,如果小才大用,将“下宾”放到“上宾”的位置上就会贻误大事。任用董允管制内宫,就是他坚持量才适用原则的一 个明证。曹操一贯的用人原则就是唯才是举,不论是孔融、祢衡等有名望之士,还是郭嘉、陈群等出身寒门的,都能尽展所长。其中有“三国第一谋士”之谓的郭 嘉,深为曹操所器重,大凡出征,必带其负责出谋划策。郭嘉帮助曹操控制兖州、青州,迎奉汉献帝,平吕布,败刘备,亡袁术,灭袁绍,荡乌丸,成为中国北方的 实际控制者。三、海内百川、有容乃大是明主大家之风范大 凡有才能的人难免恃才傲物,这就要求领导者必须有广纳博容之量,能“将军额上跑马,宰相肚里撑船”。虽然在戏剧表演中曹操多以狐疑奸诈面目示人,但是真实 的曹操却是既爱才又能容人,许攸、娄圭才智过人但“恃旧不虔”,常常当着众人同曹操开玩笑,甚至直呼曹操的小名。崔琰是一个光明磊落、胸怀坦荡的人,敢于 犯颜直谏,曹操一直很推崇他,说他有“伯夷之风”,“史鱼之直”。曹操想法、做法非常人能比。以张绣之“深仇大恨”,一听来归,便握手言欢,封官晋爵;以 许攸之“贪婪狂妄”,一听来奔,便喜不自禁,赤脚出迎;以陈琳之“恶毒攻击”,只因爱其才,竟毫不计较,坦然开释;以毕谌之“背信弃义”,只因嘉其孝,竟 既往不咎,信任如故。四、用人不疑、信而放权是御才之正道《孙子兵法》说:“将能君 不御”。信任是对人才的最有力支持。领导者授权后,就要予以信任,不能授而生疑,大事小事都干预,事无巨细勤过问。只要下属有能力完成某项任务,授权后, 就应允许他具有一定的自主权。只要不违背大原则,大可不必过问,不要随意进行牵制和干预。刘备在用人上,就能够很好地把握“用人不疑”的原则。诸葛亮初出 茅庐,刘备就委以军师的重任,招致众将领不服,其中尤以关羽、张飞为甚。而刘备却对诸葛亮信任不疑,力排众议。说:“吾得孔明,犹鱼得水也。”曹操大兵压 境新野,刘备授权诸葛亮全权指挥、部署军队。在曹军逼近新野山下的紧要关头,刘备安之若素,与诸葛亮“对坐饮酒”,表现出对诸葛亮军事指挥才能的充分信 任。及至刘备临死托孤,最后一次表明了他对诸葛亮的无限信任。“信人者,人亦信之。”如果对人任而不用,或用而不信,势必会挫伤人的自尊心,自信心,束缚 人才的手脚。作为领导者,信任人才,就要做到像刘备那样用人不疑,相信自己的观察力,相信被任用的人的忠诚和才能,对认准的人,应大胆把他们放到适合发挥 其才干的岗位上为政理事,充分信任,授以全权,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孙权重用诸葛瑾也可以说是用人不疑的又一感人例证。诸葛亮之兄诸葛瑾避乱江 东,经弘咨荐于孙权,受到礼遇。初为长史,后为南郡太守,再后为大将军,领豫州牧。一些人嫉妒中伤他明保孙吴,暗通刘备。孙权说:“子瑜与我共事多年,恩 如骨肉,彼此也了解得十分透彻。对于他的为人,我是知道的。子瑜是不会负我的,我也不会负子瑜。”五、踵事增华、后继有人是基业永固之关键公 元280年,司马炎灭吴,统一南北,彻底结束了三国混战的局面。回顾这段历史,魏蜀吴三国最终或走向衰落消亡,或被他人直接取而代之。究其原因,除了军事 政策失误外,后期轻视了后备干部的选拔培养是由盛转衰的重要因素。蜀国刘备死后,子刘禅继位。刘禅懦弱无能,初由丞相诸葛亮辅政,诸葛亮死后,信任宦官黄 皓,朝政日趋腐败,更加上连年攻魏,加重了人民的赋役负担,阶级矛盾逐渐激化。亡国后还苟且偷生,乐不思蜀。除了接班人问题外,文臣武将的培养选拔也存在 很大的疏漏,导致人才梯队缺失。由于不能及时选拔起用有能力的贤才,干部队伍配备跟不上事业发展的步伐,后期只有诸葛亮一人独撑危局,虽鞠躬尽瘁、死而后 已,但回天无力。能征善战的武将死的死、老的老,最后竟然出现了“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惨状。吴国孙权死后,宗室和大臣相互残杀,政治局面动荡不 安,国力日益衰落。曹操死后,次子曹丕代汉建魏,横征暴敛,民怨高涨。及至后来魏国终被司马炎取代,建立晋。因此,能着眼长远,以战略眼光看待后备干部培 养的重要性,才是真正有远见卓识的成熟领导者。百度文库上也有文章,题目 首脑智慧的深层较量——三国演义的用人之道
一、会计对象发生变化:随着互联网时代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企业的经营行为越来越多地依赖于客户,供应商和行业经济、区域经济甚至全球经济的变化,网上虚拟企业(Virtual corporation)将成为越来越常见的企业组织形式。企业有形资产的比重相对下降,人力资源等无形资产越来越重要,衍生金融工具广泛应用。如果会计不能向管理者、投资者反映上述各个方面的重要信息,将使会计的基本原则-全面性和重要性原则受到质疑,传统意义上的核算和监督已无法反映虚拟企业的会计核算和管理要求。二、货币计量假设的变化:货币计量是传统会计的基本假设,它基于两个基本前提:币值稳定及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能够透过货币基本得到反映。但在电子商务时代,企业经营的重心逐渐由有形资源转化为无形资源。通过货币反映的价值信息已不足以甚至不主要是管理者和投资者进行决策的主要依据,诸如客户满意度、市场占有率,虚拟企业创建速度,创新能力,信息资源优势等表现企业竞争力方面的指标更能代表一个企业未来的获利能力。传统会计报表致力于反映企业的过去,对反映企业的现在与未来无能为力,对无形资产和软性资产计量力不从心,致使会计信息在投资决策中的作用越来越弱。上述传统货币计量产生负作用也必将亵渎如历史成本原则、稳健原则、充分揭示原则和资产计量、收益确认及报告原则等。美国一些公司如雅虎、微软、可口可乐在股市上市场价值达数百亿美元,而实际按传统收益会计所反映的企业的利润却微不足道。三、会计分期假设发生变化:现行会计的划分一般是以一年或其他标准为一周期进行核算。随着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冲破了传统会计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樊笼,财务信息搜集处理的动态化、实时化,使得财务信息的发布和使用能够动态化和实时化,会计期间也要求并可以越划越小,财务报告的随时生成与获取成为可能。这样企业的管理者和投资者可以通过缩短会计期间、随时了解企业经营状况,及时作出决策,以免错失良机。四、会计主体假设及持续经营假设受挑战:会计主体假设的意义是“财产空间归属限定”,起源于经营主体概念。在现代网络经济中,环境因素多变,随着企业间竞争的加剧,企业的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不断提高,其生死变得越来越频繁,相对于h respect to a Borel probability measure /& any r~ c N+ and any e > O, one set R ( a so called (r; of A TER。 。TERremainder,e) Rohlin set) such that, for ] 0, 1, ..., r; 1, the sets T JR are pairwise disjoint and exhaust X with exception set whose mass is smaller than e. In particular, Rohlin's Lemma is indispensable for the canonical construction of generators. Since the classical proof (cf [11]) quoted in the standard textbooks on ergodic theory (e. g., [7], [9], [17]传统企业实体而言网上虚拟企业通过合作进行竞争,具有高度的弹性与灵活性,在网络空间中迅速重构和解散,即“主体”可能时而膨胀,时而缩小甚至解散。所以导致会计主体的多元化和不确定性,对持续经营假设也提出了挑战,最起码要改变我们对会计主体假设及持续经营假设的传统理解。随之的一些公认的会计处理方法将受到巨大冲击!五、会计工作发生变化:企业的会计组织建立的基础是会计业务流程,会计工作岗位的设置,人员职责的确定也要根据业务流程。电子商务使资金流、物流、信息流“E网打尽”,他的发展使手工会计模型下的会计流程、会计方法都将发生重大变革,传统的会计组织、会计核算软件也将进行适应性变革。为了符合网络化及电子商务发展的要求,财务工作必将逐渐web化,财务人员的工作方式将由手工方式、局域电算化方式而迈入一个全新的工作方式:互联财务。产生诸如以下变革:在线办公、分散办公、移动办公、远程传输和查询。大到建立跨会计主体的社会或集团内部的集中的公共会计部门,小到会计岗位都将依据新的流程与新的控制要求重新设计,会计流程、方法的重整都将成为可能。财务人员的工作不仅关注企业过去的经营成果,将越来越多地关注企业财务信息的时效性和对未来的预测。会计原来的服务将变成财务决策为主,会计原来的监督将变成促进为主。总之会计工作的领域必将会向深层次延伸,管理会计将在现代企业会计中占主导地位,很多传统的管理思想如最优经济批量决策将失去意义。
论诸葛亮的谋略与影响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蜀汉丞相死后谥号忠武侯。他自比管仲、乐毅满腹经纶学贯古今上通天文下通地理文韬武略无所不尽其极。有经天纬地之才、神鬼莫测之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他是人民心中忠臣的榜样智慧的化身。 陈寿认为诸葛亮的政治才能与管仲、萧何差不多。然军事才能不足。 叹曰诸葛亮一儒生父母双亡投亲靠友最后失去了生活依靠无奈隐居隆中以耕种维持生计。然时来运转卧龙先生从一耕地农夫凭三寸不烂之舌翻云覆雨辅佐刘备三分天下位极人臣名垂青史。真可谓时势造英雄令后世之人仰慕不已。一、 政治谋略 一、志向远大以天下为己任 1、拜师于水镜先生司马徽 荆州之地聚集了大批知识分子有司马徽、徐元直、孟公威、石广元等文人刘表、庞德公、黄承彦、马良等清流名士诸葛亮在这里吸取了丰富的文化营养他读书这就是为日后博取功名积淀巨大的资本所谓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2、“三顾茅庐”内藏玄机 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的故事可以说人尽皆知早已传为佳话成为典故现在常用来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在《三国志》里记载是“凡三往乃见。”而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便写得活灵活现其故事情节广为流传叹为观止。诸葛亮说“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 这个故事里有几个疑问一是诸葛亮时时关心天下大事刘、关、张在新野他应该是知道的平时他又比做管仲、乐毅二人很想干一番大事业眼前大好时机他为什么不去投靠呢二是诸葛亮神机妙算刘备亲自来到自己家中早就应该在他意料之中为何不在家等候让玄德公如此来回奔波。三是就算诸葛亮故意而为难道就不怕错失良机过了这个村就没那个店了吗 其实这里只有一种解释最让人明白诸葛亮是一个假隐士他无意于一般的功名意在出将入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裂土封侯。而要成就此事他便依样画葫芦学了一个人-----姜子牙想当年姜太公渭水河边钓鱼“宁可直中取不向曲中求不钓河中鱼只钓王与侯。”最终如愿以偿钓得周文王辅佐姬发开创周朝八百年天下。诸葛亮可是得了真传。 二、新官上任三把火 诸葛亮当了刘备的军师在短时间内连续三次火攻曹操。第一次火烧博望坡第二次火烧新野第三次火烧赤壁。人们把这三把火称为“诸葛亮上任三把火”。这里的“三把火”是比喻讲开头前三件事多像烧起火来那么壮观布引人注目轰轰烈烈且有声有色方能声名远播官运亨通。 三、审时度势、相时而动 1、东连孙权、北抗曹操、西和诸戎、南抚夷越 在《隆中对》中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逐鹿中原。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 但作为天下大乱群雄并起的时代很难组成真正的联合政治集团当曹操大军压境之时孙刘联军紧紧抱成团一举歼灭曹操八十万精兵。当敌军退去孙刘两家为争夺荆州而闹得不可开交又加之关云长大意失荆州命丧黄泉刘备为报杀二弟之仇不听劝阻劳师远征先是张飞身首异处后是陆逊被火烧连营七百里以至惨败魂飞白帝城。孙刘联合的政治几乎破灭。但这不能怪诸葛亮反而说明他的政治远见和正确策略。 2、取西川建基业 取西川是诸葛亮的重要一步棋西川自古易守难攻物产丰富被称为“天府之国”。西汉高祖刘邦就是以西川为根本夺得天下的。虽此时刘备拥有荆州,然荆州之地四面受敌又被赤壁一战弄的残破不堪北临曹操东接孙权西连西川。取西川是当时唯一的出路是上上之策。 然而失荆州之后刘备也没按诸葛的计策实施在损失了大量兵力之后再托付给诸葛为时晚矣但取西川这个理论是没有错的。 四、勤政廉政 百事楷模 **************
诸葛亮与营销可以借用《三国演义》描述的徐庶走马荐诸葛,通过司马徽等当时这些名仕介绍,以及茅庐附近的民众对他的印象,造成强有力的社会形象,最终成功推销了自己。虽然是推销给一个当时的小军阀,但是大的也不要他呀,没有工作经验,没有背景,不是正好证明诸葛亮能审时度势,正确给自己定位吗?现在的大学毕业生正应该学习他这点。
未闻有仅恃仁义而坐定天下者也。以下犯上,以臣弑君,周之取天下亦不能称其为以纯臣之节躬行仁义——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以此故耳;俗语云“逆取顺守,汤武之道”,亦斯之谓也。刘邦取天下,亦非仅凭诈力,其先破暴秦,后灭戾项,皆属应天顺人之义举。兵者,以仁义率民,以诈力胜敌,本不可割裂,苏氏以“仁义诈力杂用以取天下”责亮,斯可见其不知兵矣。 刘虞,不听袁氏之蛊惑自立为帝,天下义之。然不修武备,卒丧于公孙之手。观刘虞之声名,远过于刘备,据一州之重行仁义之事尚不免如此。刘备若无立锥之地,空怀报国之心,纵有“天下忠臣义士乐为之死”,于事何补?“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语出后出师表),此亦可见仁义之不足恃也。 诸葛初见刘备,即献隆中对策。察此文,以取地务实为要,何言诸葛“独恃忠信”以胜曹操?兼当此乱世,人多以功名利禄为务,有几位堪“廉隅节概慷慨死义”之誉?不先思存身立本,反奢求垂拱而“天下为之用”,不亦悖哉?! 曹操南侵,刘表殒丧,表子刘琮不战而降。诸葛此时谏刘备攻取襄阳,奖率吏民以拒强暴,不亦宜哉?若听任曹操荡涤荆襄,蚕食天下,则刘备之属终将为曹氏之虏,岂非计之下者?且诸葛仅建言攻取襄阳,未必欲索刘琮之命,何出“孔明欲袭杀其孤”之语? 刘璋延刘备入蜀,非为公义,实逞私欲。故而刘备还兵相向,所负者非在天下,在于刘璋一人。一天无二日,一土无二王,刘备之迁刘璋,实为势所迫,非独刻薄寡恩乃如是。且行此远迁之事,但见刘氏之仁柔,不见刘氏之暴虐(若依魏家法度围而后降者不赦,恐刘璋难逃一死),而云其“失天下义士之望”,不亦谬哉?观夫诸葛卜一北出,天下震动,南安等三郡望风而降,乃至有魏明帝殁于兵事之传闻,何言孔明东向长驱,无人响应? 及曹操之亡,曹丕嗣位,丕与曹植势已成水火。先是,曹操将亡之际,恐丕、植争权夺位骨肉相残,已杀杨修;曹丕为魏王,复诛二丁,至此曹植之羽翼已尽被翦除,兼之植等身不踞险邑、手不握重兵,其不能撼曹丕之位也明矣。苏氏欲使其兄弟相攻于内,蜀汉取利于外,不亦难乎?后主之初,诸葛职高权重,刘禅备位而已,此或可谓有可间之势,而魏尚不能间之,何况以蜀间魏?曹丕岂项籍所可比类?苏氏意欲其自折股肱,坏己长城,未免太过一厢情愿。 苏氏知吕温书生之论可言而不可用,不知自身所语亦属此类,可谓长于责人而短于省己者也。
瑶琴三尺胜雄师,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看一下诸葛亮的 诫子篇应该会有收获的
<出师>一表真名师 千载谁堪伯仲间 ——从《三国演义》和《出师表》看诸葛亮的传统文化心理诸葛亮是长篇小说《三国演义》中作者最着力刻画的人物形象,已成为中国自古以来家喻户晓的古代名人;《出师表》一文却又使诸葛亮在渺远的文学长河中占有不可磨灭的地位,已成为古今文学作品表章之类的代表。读罢《三国演义》,在纷繁芜杂的人物中,我独爱诸葛亮,他是胆识、谋略与智慧的化身;品完《出师表》,无不为文中那殚精竭虑,全身心辅佐刘禅的忠臣、老相形象赞叹不已。无论是《三国演义》中的军事天才卧龙先生,还是《出师表》中的真人诸葛亮,无不向人透露出这样一个信息,诸葛亮是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的产物。诸葛亮的传统文化心理特点表现在什么地方呢?或者说他的这一形象是如何在传统文化心理作用下被塑造出来的呢?先看诸葛亮的出山。虽然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直到第38回才姗姗来到我们面前,但我们的心却一直被他吸引着。从宏观上综合考虑,前面的群雄争霸,世事纷争冥冥之中注定要有一个人出来清理一下芜杂的局面。于是乎,卧龙从此腾空出世了。自古以来,中国的知识分子(还不能完全称之为文人),容易受两种思想的影响:接受老庄思想,则看破红尘,摒除功名利禄,抱有消极出世的态度;受儒家观念熏陶,则追求功名,渴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抱有积极入世的态度,发挥自己的文韬武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诸葛亮正是属于后一种情况,后来的表现也证明其确实名副其实。《出师表》中诸葛亮自陈“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这只不过对刘禅说的自谦之词,是个假象。难道他是“不求闻达于诸侯”吗?非也。现详陈事实:诸葛亮向与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相交甚密,其他人物于精纯,唯孔明独观其大略。每常自比管仲、乐毅,其才不可量也。可见,诸葛亮和他的朋友一样是有志于仕途的,而且自己的志向还非同一般。刘备三顾茅庐,终于见到了卧龙先生,诸葛亮在这次会谈中是侃侃而谈,详陈天下大事,细分各方势力,向刘备建议:“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处于秦川……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能有这样的分析和考虑,表明诸葛亮绝对不是隐逸之人,他是经过了一番调查研究,一心有意于仕途经济的,要积极入世,干一番大事业。再者,三顾茅庐,诸葛亮故意让刘备顶风冒雪,等得张飞、关羽都沉不住气了。这是在考验刘备,看看自己是否有值得为这样的人呕心沥血地效力。如果他不有意于仕途与入世,他也就没有必要这样做了。况且自己在《出师表》中说刘备“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可见他是有心要答辅佐刘备的。故尔在决定出山之后,还对他弟弟吩咐要勤劳耕作,勿荒废良田,待到功成之日即可归隐,希望自己做一个陶朱公、张良式的人物,传统文化心理彰显无遗。其次,诸葛亮传统文化心理还表现在《三国演义》对其形象的艺术塑造上,特别是对其才能不遗余力全方位的歌颂上;《出师表》中发自内心的语言也是淋漓尽致的体现。无论《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还是《出师表》中的诸葛亮,都是一个天才式的人物,既善于治理国家,又精于整顿军队,能够成为全面之材。就连他的死对头司马懿都对他赞叹不已:“真乃奇人也”。诸葛亮是个杰出的政治家。精通吏治,能管理百姓,使得在华夏西南的蜀国能够在军事实力和财力物力与魏吴相抗衡,同时,蜀川的百姓也因诸葛亮的治理方法而生活富足,安居乐业。蜀川的百姓深受其益,安史之乱时唐玄宗仓皇逃亡四川是不是也的之于此呢,我们不得而知。诸葛亮是个优秀的军事家,不用说《三国演义》中屡屡支出奇招致敌于死地,让敌人闻风丧胆,有名的空城计就使得老奸巨猾同样优秀的军事大将司马懿自叹不如啊!《出师表》中“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在诸葛亮眼中,扩大势力,为蜀国的留存作出自己的贡献,只有这种方式。他的军事才能使的蜀国能够坚持一段很长的时间。军事上能够和诸葛亮媲美的司马懿直到孔明死坐轮椅仍被吓得有点魂不守舍。可以说,自诸葛亮以降,许多军事上有建树的人物,都由衷的赞叹他的无人能比得才能。诸葛亮还是个有远见的战略家。在他答应辅佐刘备与魏吴抗衡的时候,他就为蜀国想到了好的战略方案,对曹操是“此诚不可与争锋”,对孙权是“此可为援额而不可图也”,“跨有荆益,西和诸戎,南扶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这样既能保证蜀川的地位,又能有机会实现兴复汉室的愿望,也了却了刘备的心愿。自己也做到“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当然,诸葛亮是个出色的外交家。除了在七擒孟获中诸葛亮显示了卓越的外交才能外,使得孟获心悦诚服的归顺了蜀国,从而也了却了诸葛亮的一桩心事。南方的安宁,让诸葛亮也有心思转到北方的战线上来。外交上最出色的事情就是在东吴“舌战群儒”,使得东吴的朝廷将相佩服的五体投地。更不用说后来的三气周瑜和草船借箭了。一切的外事活动都充分展示了诸葛亮的外交才能。诸葛亮的外交活动,使得蜀国在群雄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此外,诸葛亮还是个令人佩服的文学家。《出师》一表真名师,千载谁堪伯仲间,这一篇优美的散文,堪称中国文学史上的表奏类文章的典范。整篇文章充溢着诸葛亮的拳拳爱国之情,对先帝的感激,对当朝的希望,在文章中都有很好的明证。同时,诸葛亮也把自己的殚精竭虑的为国为民爱心表露的一览无余。整篇文章显得荡气回肠,大有一气呵成的效果,不见任何重修之迹,从而也说明了诸葛亮有着良好的文字功底。诸葛亮还能有其他的角色和能称得起的称号,笔者谨列举他的代表性的作为,提供给大家。从诸葛亮的一生来看,他实现了儒家传统中所谓的人在世界上的最高成就即立言、立行、立德。这些诸葛亮都做到了,他彻底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即使没有完成刘备的遗嘱——统一全国,实现兴复汉室,但是在后人眼中他仍然是智慧、谋略的化身,是中国自古以来政治家的楷模。综而言之,诸葛亮的中国传统文化心理使得他能够作出如此巨大的成就,在中国文学史和政治史上有着光辉的地位。诸葛亮在经过了一千多年后仍然被后人称道,这是很了不起的辉煌。当然,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诸葛亮也有不足之处。像任用马谡失街亭、面对无能小儿刘禅却仍然忠心耿耿,错过了改变历史的大好机会等等都是美玉之瑕疵,没有影响到他的光辉形象。历史不能改变,诸葛亮也不能复生,我们既要学习他的良好品质和为国做贡献的精神,也要记住他的教训。或许诸葛亮是个奇迹,但他是个永远被人们记住的历史人物,千载谁堪伯仲间?
去三国吧或者诸葛亮吧的精品贴里面找,很多
我瞧瞧。。。这篇很赞啊他是个身高1米82左右的男子,史书记载他样貌奇伟英俊。这个人曾在距今1800年前生活过,将足迹留在了山东、江西、湖北、四川、云南、陕西等地,几乎每一处都流传着有关他的故事,在那些故事里,他无一例外的忠贞、坚定、神机妙算,可以说,他是中华五千年历史里最有名的名人之一,其姓名事迹也在日本、韩国、朝鲜等国广泛流传。百余年前,当西方传教士来中国传教时,为了使一些少数民族百姓更快地接受基督教,甚至宣扬他是上帝的大儿子,而耶酥是他弟弟,是上帝的小儿子:这个人在中国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1800年了,岁月留存下漫天繁星。 他——诸葛亮,是其中之一。 最开始,他只是个政治家、被同时代人比作三代时最有名的宰相“周公”与“伊尹”,后来他却成了个百战百胜的将帅、一个巧舌如簧的说客、一个通晓奇门的方士、一个呼风唤雨的道人,以至于鲁迅先生很不客气地用“妖”字来形容他:对诸葛亮的神化与渲染,从他死后不到100年就开始了,这种渲染、神化绵延持续了1000多年,到元代《三国志平话》时可谓登峰造极;而到了元明之交、罗贯中的《三国志通俗演义》时,这个集“儒、道、法、方术、阴阳”于一身的“诸葛亮”就成了型,像“借东风”、“空城计”等故事,可谓妇孺皆知:然而,这些事,大抵出于善意的想象与虚构,是在他原本严峻、清晰的面目上,加了些奇奇怪怪、神通广大的色彩。 至少还应该有个“诸葛亮”,一个更接近“真相”的他。尽管真相或许难以追寻,却不该因此放弃了这个方向的努力。至少有些事是该澄清的,譬如他绝非一出生就老了,他有过那么段青春烂漫的岁月,有过抱膝长啸、登山鼓琴的少年风流,他比常常一副“小生”做派的周瑜要小7岁,后者登临一生的颠峰时,诸葛亮才刚刚走上属于自己的舞台;又譬如他虽然挚爱妻室,传说那是个黄发黑肤的丑女,却也并非一生只娶了她一个,身居高位而又子息艰难的诸葛亮在40岁之后纳了妾,在《诸葛亮集》辑录的他写给同僚的信里谈到这件事,说自己“妾没有多余的衣服”。“真相”可能没有“想象”那么有戏剧性,不过“真相”更教人感动。我想:这个叫诸葛亮的,所以能1000年、1000年地感动我们,不在于他被神魔化了的“未卜先知”;而在于他首先是个寻常人,他立足在绝不高于任何一个寻常人的位置上,却能一步步往更高处走去,他告诉了凡人:一个凡人能做出多少事,一个凡人,能怎样地将自己的名字镌刻入天空中,成为星辰。 有两件和诸葛亮相关的事,是我该说一说的;正是那两件事,使我早早地对这个人,产生了特别的好感与喜欢。其一见录于《蜀记》,说谯周——他是史书《三国志》作者陈寿的老师,去见诸葛亮,谯周生得面貌奇特,诸葛亮身边人见了他,都窃窃发笑。谯周走后,相关官员指出,应该追究那些发笑的人的责任,判一个不敬的罪;诸葛亮笑着回答说:“孤尚且忍不住想笑,何况他人呢?”轻轻抹过此事——他是个宽容的人,率性而幽默。其二记载在《小说》上,说后世桓温征蜀,见到了诸葛亮时小吏,那时小吏已有百岁。桓温问:“当今谁可与诸葛孔明相比?”小吏摇头道:“诸葛公在世,也没觉得他特别好;但他死后,就再没见到一个人能比得上他了。”——他是普普通通的,就像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谈到的:封建社会里能做的所有有利于百姓的事,他(诸葛亮)都做,他所治理的蜀国,虽然地小民少,却是三国里最有秩序的国家。难的正在普通,难的是将那种普通几十年、几十年地维持下去,坚强不移。 骄傲、坚韧、从容、勇猛、宽和、刚强,是我想要呈现给读者们看到的诸葛亮的性格,那是支持着他从一个父母双亡的流浪少年成长为羽扇纶巾的国之丞相的坚强力量,而这些力量、性格也绝非一蹴而就、与生俱来;那是需要被发掘、需要培养与磨砺的,是以我不但要写这些“财富”,更重要的,我想叙说这些“财富”的生成与由来,是以我所叙说的,不仅是诸葛亮的光耀与成就,更重要的,是他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凡人所承担的欢乐、痛苦、悲伤、无奈,以及他怎样忍耐与超越了迎面撞击他的每次疼痛,一步一步不停止地提升自身,他走不到“完善”的地步,所以直到死亡他亦未停下脚步。 死亡是发生在五丈原的事。 他自27岁起辅佐刘备,臣事两代君王,直到五十四岁病逝在五丈原,算起来,兢兢业业了27年,我用了20万字,主要讲述他这27年的入世生活,因为有《三国演义》在前——《三国演义》,在很大程度上,也可算一部诸葛亮的传记,我在选材上,也就格外小心。演义说得多的,我就说得少些;演义谈论较少或根本没有谈及的,而对真实的诸葛亮来说,又是重要乃至不可或缺的,我就讲述得更多、更细些,务必使读者能尽量丰富地了解到那个人以及发生在他周围的事、围绕在他身旁的人:朋友与仇敌。我所引用的材料故事,大多来自于陈寿著、裴松之注的《三国志》(主要是其中的《蜀书》)及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清代张澍辑录的《诸葛亮集》(这应是目前收录诸葛亮资料最多的一部书)等,某些故事,像“五丈原飞星坠落”,看似神怪异常,却盛传于诸葛亮死后不到200年间,我便将它们当作了真实的往事来记录——记录下1800年前的那种浪漫,要它使后人热泪盈眶。 公元4世纪初,诸葛亮逝世大约70年后,西晋李兴奉天子命为其故宅撰文留念,他写道:“英哉吾子,独含天灵。岂神之祗,岂人之精?何思之深,何德之清。异世通梦,恨不同生!”(“您是何等的英伟绝伦,仅您一人,就含纳了天地之灵。您是神明么,是人杰么?您所思虑的多么深刻,德行又多么清明!世代不同了,惟有梦魂相通,只恨我与您不生在一时!”)这些话,也像从我心里掏出来的一样。 是了,英哉吾子,独含天灵。 谨以此文,敬给生他的阳都、养他的襄樊、敬给他深爱的成都与他永远到不了的、渭水那一面的长安。
<出师>一表真名师 千载谁堪伯仲间 ——从《三国演义》和《出师表》看诸葛亮的传统文化心理诸葛亮是长篇小说《三国演义》中作者最着力刻画的人物形象,已成为中国自古以来家喻户晓的古代名人;《出师表》一文却又使诸葛亮在渺远的文学长河中占有不可磨灭的地位,已成为古今文学作品表章之类的代表。读罢《三国演义》,在纷繁芜杂的人物中,我独爱诸葛亮,他是胆识、谋略与智慧的化身;品完《出师表》,无不为文中那殚精竭虑,全身心辅佐刘禅的忠臣、老相形象赞叹不已。无论是《三国演义》中的军事天才卧龙先生,还是《出师表》中的真人诸葛亮,无不向人透露出这样一个信息,诸葛亮是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的产物。诸葛亮的传统文化心理特点表现在什么地方呢?或者说他的这一形象是如何在传统文化心理作用下被塑造出来的呢?先看诸葛亮的出山。虽然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直到第38回才姗姗来到我们面前,但我们的心却一直被他吸引着。从宏观上综合考虑,前面的群雄争霸,世事纷争冥冥之中注定要有一个人出来清理一下芜杂的局面。于是乎,卧龙从此腾空出世了。自古以来,中国的知识分子(还不能完全称之为文人),容易受两种思想的影响:接受老庄思想,则看破红尘,摒除功名利禄,抱有消极出世的态度;受儒家观念熏陶,则追求功名,渴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抱有积极入世的态度,发挥自己的文韬武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诸葛亮正是属于后一种情况,后来的表现也证明其确实名副其实。《出师表》中诸葛亮自陈“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这只不过对刘禅说的自谦之词,是个假象。难道他是“不求闻达于诸侯”吗?非也。现详陈事实:诸葛亮向与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相交甚密,其他人物于精纯,唯孔明独观其大略。每常自比管仲、乐毅,其才不可量也。可见,诸葛亮和他的朋友一样是有志于仕途的,而且自己的志向还非同一般。刘备三顾茅庐,终于见到了卧龙先生,诸葛亮在这次会谈中是侃侃而谈,详陈天下大事,细分各方势力,向刘备建议:“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处于秦川……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能有这样的分析和考虑,表明诸葛亮绝对不是隐逸之人,他是经过了一番调查研究,一心有意于仕途经济的,要积极入世,干一番大事业。再者,三顾茅庐,诸葛亮故意让刘备顶风冒雪,等得张飞、关羽都沉不住气了。这是在考验刘备,看看自己是否有值得为这样的人呕心沥血地效力。如果他不有意于仕途与入世,他也就没有必要这样做了。况且自己在《出师表》中说刘备“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可见他是有心要答辅佐刘备的。故尔在决定出山之后,还对他弟弟吩咐要勤劳耕作,勿荒废良田,待到功成之日即可归隐,希望自己做一个陶朱公、张良式的人物,传统文化心理彰显无遗。其次,诸葛亮传统文化心理还表现在《三国演义》对其形象的艺术塑造上,特别是对其才能不遗余力全方位的歌颂上;《出师表》中发自内心的语言也是淋漓尽致的体现。无论《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还是《出师表》中的诸葛亮,都是一个天才式的人物,既善于治理国家,又精于整顿军队,能够成为全面之材。就连他的死对头司马懿都对他赞叹不已:“真乃奇人也”。诸葛亮是个杰出的政治家。精通吏治,能管理百姓,使得在华夏西南的蜀国能够在军事实力和财力物力与魏吴相抗衡,同时,蜀川的百姓也因诸葛亮的治理方法而生活富足,安居乐业。蜀川的百姓深受其益,安史之乱时唐玄宗仓皇逃亡四川是不是也的之于此呢,我们不得而知。诸葛亮是个优秀的军事家,不用说《三国演义》中屡屡支出奇招致敌于死地,让敌人闻风丧胆,有名的空城计就使得老奸巨猾同样优秀的军事大将司马懿自叹不如啊!《出师表》中“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在诸葛亮眼中,扩大势力,为蜀国的留存作出自己的贡献,只有这种方式。他的军事才能使的蜀国能够坚持一段很长的时间。军事上能够和诸葛亮媲美的司马懿直到孔明死坐轮椅仍被吓得有点魂不守舍。可以说,自诸葛亮以降,许多军事上有建树的人物,都由衷的赞叹他的无人能比得才能。诸葛亮还是个有远见的战略家。在他答应辅佐刘备与魏吴抗衡的时候,他就为蜀国想到了好的战略方案,对曹操是“此诚不可与争锋”,对孙权是“此可为援额而不可图也”,“跨有荆益,西和诸戎,南扶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这样既能保证蜀川的地位,又能有机会实现兴复汉室的愿望,也了却了刘备的心愿。自己也做到“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当然,诸葛亮是个出色的外交家。除了在七擒孟获中诸葛亮显示了卓越的外交才能外,使得孟获心悦诚服的归顺了蜀国,从而也了却了诸葛亮的一桩心事。南方的安宁,让诸葛亮也有心思转到北方的战线上来。外交上最出色的事情就是在东吴“舌战群儒”,使得东吴的朝廷将相佩服的五体投地。更不用说后来的三气周瑜和草船借箭了。一切的外事活动都充分展示了诸葛亮的外交才能。诸葛亮的外交活动,使得蜀国在群雄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此外,诸葛亮还是个令人佩服的文学家。《出师》一表真名师,千载谁堪伯仲间,这一篇优美的散文,堪称中国文学史上的表奏类文章的典范。整篇文章充溢着诸葛亮的拳拳爱国之情,对先帝的感激,对当朝的希望,在文章中都有很好的明证。同时,诸葛亮也把自己的殚精竭虑的为国为民爱心表露的一览无余。整篇文章显得荡气回肠,大有一气呵成的效果,不见任何重修之迹,从而也说明了诸葛亮有着良好的文字功底。诸葛亮还能有其他的角色和能称得起的称号,笔者谨列举他的代表性的作为,提供给大家。从诸葛亮的一生来看,他实现了儒家传统中所谓的人在世界上的最高成就即立言、立行、立德。这些诸葛亮都做到了,他彻底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即使没有完成刘备的遗嘱——统一全国,实现兴复汉室,但是在后人眼中他仍然是智慧、谋略的化身,是中国自古以来政治家的楷模。综而言之,诸葛亮的中国传统文化心理使得他能够作出如此巨大的成就,在中国文学史和政治史上有着光辉的地位。诸葛亮在经过了一千多年后仍然被后人称道,这是很了不起的辉煌。当然,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诸葛亮也有不足之处。像任用马谡失街亭、面对无能小儿刘禅却仍然忠心耿耿,错过了改变历史的大好机会等等都是美玉之瑕疵,没有影响到他的光辉形象。历史不能改变,诸葛亮也不能复生,我们既要学习他的良好品质和为国做贡献的精神,也要记住他的教训。或许诸葛亮是个奇迹,但他是个永远被人们记住的历史人物,千载谁堪伯仲间?
写作思路:主要写出诸葛亮的功绩。
正文: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他是中国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散文家和外交家。他足智多谋,神机妙算,能言善辩的性格被罗贯中描写的淋漓尽致。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用计,调遣关羽和张飞火烧新野,正因他的足智多谋,使这一仗大获全胜。使曹操的兵马一下子从十万大军变成了几千人。这足矣表现出诸葛亮的足智多谋了。
从“诸葛亮草船借箭”中,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本领令我赞叹不已。同时,让我对诸葛亮产生了几分敬意。在这个故事中我也能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他好像已经知道了将来要发生的事情,对曹操的举动了如指掌。
有一次,诸葛亮去找孙权,请他和刘备联盟,孙权的手下听说诸葛亮来了,想杀杀他的威风,于是一个接一个的向诸葛亮发出挑衅,可都被诸葛亮驳得垂头丧气。后来,在殿堂后,诸葛亮看孙权不好说服,便用了激将法,把孙权说服了。就这样,诸葛亮舌战群儒,胜利而归。难道这还不能说明诸葛亮的能言善辩吗?
诸葛亮的机智真是:“鬼神不测之机,圣人难比之智”啊!
不过,诸葛亮这一生都好似是别人的工具,为别人出谋划策,为别人安邦定国,一直弘毅忠壮。忘身忧国。却没能建立一个自己的军队,自己的国家,这是他毕生的遗憾。
后来,刘备建立了蜀国,诸葛亮更加爱民爱兵,为蜀国创造了许多的光辉历史。回想起他的经历—取荆州,排八阵,收二川,三气周瑜,六出祁山,七擒孟获。真是惊心动魄。举世无双啊!
诸葛亮为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殚精竭虑,辅佐刘备兴复汉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己。他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提出了“跨荆、益”,“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抗拒曹操”的治国方略。他儒法并用,以法治国,执法必严,赏罚分明;他重用人才,任人以贤;他审时度势,不断的调整内政外交政策;他重视农业生活,安抚流亡,轻徭薄赋,发展社会经济;他亲率大军北伐,革新武器装备,发明了孔明灯和木牛流马等。他的一生充满了智慧,为中国历朝历代所推崇成为智慧的化身。
1.躬耕陇亩
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出生于琅邪郡阳都县的一个官吏之家 建安二年(197年),诸葛亮的叔父诸葛玄病逝;汉献帝已从长安李傕手中逃出,迁到了曹操的许县。诸葛亮平日好念梁父吟,又常以管仲、乐毅比拟自己,当时的人对他都不屑一顾,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等好友相信他的才干。人称“卧龙”。
2.隆中对
《隆中对》原名《草庐对》,是东汉末年诸葛亮与刘备初次会面的谈话内容,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207年冬至208年春,当时驻军新野的刘备在徐庶的建议下,三次到隆中(今襄阳市襄城区古隆中)拜访诸葛亮。前两次都没见到诸葛亮,第三次终于得见。《隆中对》中,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的战略构想。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出山成为刘备的军师,刘备集团之后的种种攻略皆基于此。
3.赤壁大战
建安十三年(208)八月,刘表病逝,其二子刘琮继位,听到曹操南下的消息,遣使投降。刘备在樊城知道后,率军队和百姓南逃,曹军在当阳长坂追上刘军。 刘备到达夏口,而孙权之前又派鲁肃到来观察情况,并向刘备建议向孙权求救,诸葛亮便自荐到柴桑作说客,与鲁肃结为朋友;到达柴桑后,诸葛亮面见孙权,成功劝说孙权联刘抗曹。
4.白帝托孤
至章武三年(223)二月,刘备病重,召诸葛亮到永安,与李严一起托付后事,刘备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定能够安顿国家,终可成就大事。如果嗣子(刘禅)可以辅助,便辅助他;如果他没有才干,你可以自行取度。〕”诸葛亮涕泣地说:“臣敢不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刘备又要刘禅视诸葛亮为父。 延至四月,刘备逝世,刘禅继位,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开设官府办公。不久,再领益州牧,政事上的大小事务,刘禅都依赖于诸葛亮,由诸葛亮决定。
5.南征之七擒孟获
直至建兴三年(225)春天,诸葛亮率军南征,临行前刘禅赐诸葛亮金鈇钺一具,曲盖一个,前后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贲六十人。后诸葛亮深入不毛之地讨伐雍闿、孟获,诸葛亮采取参军马谡的建议,以攻心为主,先打败雍闿军,再七擒七纵孟获,至秋天平定所有乱事。蜀汉在南中安定并获得一定兵源补充后,经过长期积累,有了北伐的基础。
6.北伐
1、建兴六年(228)春,诸葛亮事先扬声走斜谷道取郿,让赵云、邓芝设疑兵吸引曹真重兵,自己率大军攻祁山(今甘肃省西和县西北)。陇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反魏附蜀。张郃出拒,大破马谡于街亭。诸葛亮拔西县千余家返回汉中。这是第一次出祁山。 2、同年冬,诸葛亮出散关(今陕西省宝鸡市西南)围陈仓(今陕西省宝鸡市东),粮尽而退还汉中。魏将王双来追,被斩。(事迹材料 ) 3、建兴七年(229)春,诸葛亮遣陈式攻武都(今甘肃省成县周边)、阴平(今甘肃省文县周边)二郡。雍州刺史郭淮引兵救之,亮自出至建威(今甘肃省西和县西),郭淮退,遂得二郡。 4、建兴八年(230)秋,魏军三路进攻汉中,司马懿走西城(今陕西省安康市西北),张郃走子午谷,曹真走斜谷。诸葛亮驻军于城固(今陕西省城固县东)、赤坂(今陕西省洋县东二十里)。时大雨三十余地,魏军撤退。同年,诸葛亮使魏延、吴懿西入羌中,大破魏后将军费曜(瑶)、雍州刺史郭淮于阳溪(南安郡内,当在今甘肃省武山西南一带)。 5、建兴九年(231)二月,诸葛亮率大军攻祁山,始以木牛运。时曹真病重,司马懿都督关中诸将出拒。诸葛亮割麦于上邽(今甘肃省天水县)。司马懿追亮至卤城(今甘肃省天水市与甘谷之间),掘营自守,有“畏蜀如畏虎”之讥。五月,诸葛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司马懿,汉军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于是宣王司马懿退还保营。六月,李严因运粮不济呼亮还。张郃追亮退兵至木门,中箭身亡——此为二出祁山。 6、建兴十二年(234)二月,诸葛亮率大军出斜谷道,据武功五丈原(今陕西省岐山南),屯田于渭滨,期间诸葛亮既屡屡遣使者下战书,又致巾帼妇人之饰,以激怒宣王司马懿,但司马懿忍辱据守不出,并以“千里请战”的妙计平息将怒。八月,诸葛亮病故于五丈原。
7.诸葛亮的鹅毛扇
诸葛亮的鹅毛扇代表着智慧和才干,所以在有关诸葛亮的戏曲中,孔明总是手拿鹅毛扇。
关于鹅毛扇,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故事,黄承彦的千金小姐黄月英并非丑陋,而是一个非常聪明美丽、才华出众的姑娘。黄承彦怕有为的青年有眼不识荆山玉,故称千金为“阿丑”。阿丑黄月英不仅笔下滔滔,而且武艺超群,她曾就学于名师。艺成下山时,师傅赠送她鹅毛扇一把,上书“明”、“亮”二字。二字中还密密麻麻地藏着攻城略地、治国安邦的计策。并嘱咐她,姓名中有明亮二字者,即是你的.如意郎君。后来黄承彦的乘龙快婿,就是吟啸待时、未出隆中便知天下三分的名字中有“明”、“亮”二字的未来蜀国丞相诸葛亮。结婚时,黄月英便将鹅毛扇作为礼物赠给诸葛亮。孔明对鹅毛扇爱如掌上明珠,形影不离。他这样作不仅表达了他们夫妻间真挚不渝的爱情,更主要的是熟练并运用扇上的谋略。所以不管春夏秋冬,总是手不离扇。
清朝康熙年间,襄阳观察使赵宏恩在《诸葛草庐诗》中写道:“扇摇战月三分鼎,石黯阴云八阵图”,就足以证明诸葛亮手执鹅毛扇的功用以及他手不离扇的原因。
8.吃瓜留子
诸葛亮不仅能种出好庄稼,而且还有一手种西瓜的好手艺。襄阳一带曾有这么一个规矩:进了西瓜园,瓜可吃饱,瓜子不能带走。传说这条“规矩”也是当年请葛亮留下来的。
诸葛亮种的西瓜,个大、沙甜、无尾酸。凡来隆中作客和路过的人都要到瓜园饱饱口福。周围的老农来向他学种瓜的经验,他毫不保留地告诉他们瓜要种在沙土地上,上麻饼或香油脚子。好多人都来问他要西瓜种子,因为以前没有注意留瓜子,许多人只好扫兴而归。第二年,西瓜又开园了,他在地头上插了个牌子,上面写道:“瓜管吃好,瓜子留下。”
诸葛亮把瓜子冼净、晒干,再分给附近的瓜农。现在,汉水两岸沙地上的贾家湖、长丰洲、小樊洲的西瓜仍有名气,个大、皮
薄、味沙甜。有些地方还遵守那条“吃瓜留子”的老规矩。
9.神机妙算救后代
这件事情的真否无法考证,从记载来看,可能性还是有的。
相传,诸葛亮在临死前对后代说:“我死后,你们中的一个将来会遇到杀身大祸。到那时,你们把房拆了,在墙里面有一个纸包,有补救的办法。”
诸葛亮死后,司马0打下天下当了皇帝。他得知:朝廷中的一员将军是诸葛亮的后代,便想治治他。有一天,司马0找了个借口,把这个将军定了死罪。在金殿上,司马0问:“你祖父临死前说了些什么?”这个将军就一五一十地把诸葛亮的话说给他听。司马0听后,使命令上兵们把房子拆了,取出纸包。只见纸包里面有封信,上面写着“遇皇而开”。土兵们把信递给0,0打开信,只见里面写道:“访问后返三步。”0立即站起身退后三步。他刚站稳,只听“咔嚓嚓”一声响,0龙案上面正对的房顶上,一根玉掉下来。把桌椅砸得粉碎。0吓得出了一身冷汗。反过来再看信后面写道,“我救你一命,请你留我后代一命。”看完这封信,暗暗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后来。他把那个将军官复原职。
10.诸葛亮的八卦衣
在戏剧和图面中,诸葛亮都是身披八卦衣,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姿态。据民间传说诸葛亮的八卦衣是他勤奋好学,师母所赏赐。
诸葛亮少年时代,从学于水镜先生司马徽,诸葛亮学习刻苦,勤于用脑,不但司马德操赏识,连司马的妻子对他也很器重,都喜欢这个勤奋好学,善于用脑子的少年。那时,还没有钟表,记时用日晷,遇到阴雨天没有太阳。时间就不好掌握了。为了记时,司马徽训练公鸡按时鸣叫,办法就是定时喂食。诸葛亮天资聪颖,司马先生讲的东西,他一听便会,不解求知饥渴。为了学到更多的东西,他想让先生把讲课的时间延长一些,但先生总是以鸡鸣叫为准,于是诸葛亮想:若把公鸡呜叫的时间延长,先生讲课的时间也就延长了。于是他上学时就带些粮食装在口袋里,估计鸡快叫的时候,就喂它一点粮食,鸡一吃饱就不叫了。
过了一些时候,司马先生感到奇怪,为什么鸡不按时叫了呢?经过细心观察,发现诸葛亮在鸡快叫时给鸡喂食。司马先生在上课时,就问学生,鸡为什么不按时叫鸣?其他学生都摸不着头脑。诸葛亮心里明白,可他是个诚实的人,就如实地把鸡快叫的时候喂食来延长老师授课时间的事如实报告了司马先生。司马先生很生气,当场就把他的书烧了,不让他继续读书了。诸葛亮求学心切,不能读书怎么得了,可又不能硬来,便去求司马夫人。司马夫听了请葛亮喂鸡求学遭罚之事深表同情,就向司马先生说情。司马先生说:“小小年纪。不在功课上用功夫,倒使心术欺蒙老师。这是心术不正,此人不可大就。”司马夫人反复替诸葛亮说情,说他小小年纪,虽使了点心眼,但总是为了多学点东西,并没有他图。司马先生听后觉得有理,便同意诸葛亮继续读书。
司马先生盛怒之下烧了诸葛亮的书,后经夫人劝解,又同意诸葛亮来继续读书。可没有书怎么读呢?夫人对司马先生说:“你有一千年神龟背壳,传说披在身上,能使人上知千年往事,下晓五百年未来。不妨让诸葛亮一试。如果灵验,要书作甚?”司马先生想到把书已烧了,也只好按夫人说的办。
诸葛亮将师母送的神龟背壳往身上一披,即成了他的终身服饰——八卦衣,昔日所学,历历在目,先生未讲之道,也能明白几分。
诸葛亮,虽手无缚鸡之力,却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未出茅庐,已知天下大势将鼎足三分,烧博望,借东风,擒孟获,无不显示他神机妙算的绝顶聪明。故与关羽之“义绝”、曹操之“*绝”合称三绝。 诸葛亮执法严明,情义深重,勇于自责。有情而不枉法,执法而不忘情。这才是有血有肉的诸葛孔明,这才是真实可信的孔明!看了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一节,我们才会由衷赞美“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我们曾学过《出师表》《失街亭》(《三国演义》)《蜀相》等课文,这些课文都涉及一个人物——诸葛亮。 【原文再现】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沪,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之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摘自《出师表》 【素材评析】 诸葛亮与刘备的君臣际遇,是千古传颂的佳话。人们在甚赞诸葛亮的况世奇才的同时,也甚赞他能报知遇之恩的美德。自从自隆中出山后,就把“攘除*凶,兴复汉室”作为毕生已任,正如杜甫所写“三顾频烦天下济,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襟”,无不为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诚而感动。 【适用话题】 诸葛亮博学多才,担任蜀相期间,济世、敬业、至公、廉洁、谦虚等品格为历代君主、官吏、士人和老百姓所称颂。适用话题有:“忠诚”、“谦虚与成就”、“大智若愚与成功”、“肩膀”等。诸葛亮对刘备的忠信历来被大家传为美谈,此事例适合话题“诚信”;诸葛亮不听刘备临终忠告,最终导致街亭失守,此事例适合话题“感情的亲疏与对事物认知”等。
诸葛亮“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下面我为大家提供关于诸葛亮的作文素材,希望对你有帮助。
1、志当存高远。——诸葛亮
2、欲思其利,必虑其害,欲思其成,必虑其败。——诸葛亮
3、有文事必有武备。——诸葛亮
4、刑罚知其所加,则邪恶知其所畏。——诸葛亮
5、喜不应喜无事之事,怒不应怒无怒之物。——诸葛亮
6、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持功能而失信。——诸葛亮
7、图以于易,为大于细。——诸葛亮
8、统治者必须具备外柔内刚的气质。——诸葛亮
9、势利之交,难以经远。——诸葛亮
10、士之相知,温不增华,寒不改叶,能四时而不衰,历夷险而益固。——诸葛亮
11、圣人之治理也,安其居,乐其业。——诸葛亮
12、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13、善将者,必有博闻多智者为腹心,由沈审谨密者为耳目,勇悍善敌者为爪牙。——诸葛亮
14、劝农业,无夺其时。——诸葛亮
15、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
16、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诸葛亮
17、将不可骄,骄则失礼,失礼则人离,人离则众叛。——诸葛亮
18、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诸葛亮
19、国之大务,莫先于戒备。——诸葛亮
20、贵而不骄,胜而不悖,贤而能下,刚而能忍。——诸葛亮
2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
22、不爱尺壁而重爱寸阴,时难遭而易失也。——诸葛亮
2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24、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25、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26、非宁静无以成学。——诸葛亮
27、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诸葛亮
28、怠慢则不能不开精,险躁则不能理性。——诸葛亮
29、大事起于难,小事起于易。——诸葛亮
30、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诸葛亮
博望坡军师初用计——孔明令曰:“博望之左有山,名曰豫山;右有林,名曰安林:可以埋伏军马。云长可引一千军往豫山埋伏,等彼军至,放过休敌;其辎重粮草,必在后面,但看南面火起,可纵兵出击,就焚其粮草。翼德可引一千军去安林背后山谷中埋伏,只看南面火起,便可出,向博望城旧屯粮草处纵火烧之。关平、刘封可引五百军,预备引火之物,于博望坡后两边等候,至初更兵到,便可放火矣。”又命:“于樊城取回赵云,令为前部,不要赢,只要输,主公自引一军为后援。各须依计而行,勿使有失。” …… 孔明谓玄德曰:“主公今日可便引兵就博望山下屯住。来日黄昏,敌军必到,主公便弃营而走;但见火起,即回军掩杀。亮与糜竺、糜芳引五百军守县。”命孙乾、简雍准备庆喜筵席,安排功劳簿伺候。
有诗曰:“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笑谈中。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
三国时,诸葛亮除一把宝扇——羽毛扇之外,还有两件宝衣:一件叫八卦衣,一件叫鹤氅衫。这一衣一衫的得来,也有一番来历。
原来,在隆中酒店喝酒的邬三贵,是襄水河里一只大山龟变的,叫“襄水山龟”。三百多年前,有一天,山龟在襄河里洗了澡,跑到沙滩上去晒太阳,忽听对岸有人呼唤,便仰起头来一看,见是一鹤一鹰,忙一个猛子钻过去,将它们驮过河来。一问,才知道是修了千年的“南阳山鹤”与它的哥哥“大鹏鹰子”,为了修炼,跑到田里去吃麦苗,被人射伤。襄水山龟的.血可以治箭伤、枪伤,于是它就咬破前趾,为它们疗伤;并规劝它们,不要再吃庄稼,危害百姓。鹰、鹤兄弟都答应以后改吃野麦、山果来代替庄稼。
后来,南阳山鹤就幻化成“黄二鹤”,在隆中开起酒店来。为了表示答谢之意,鹤老二就请哥哥陪着山龟,在店饮酒。从此,襄水山龟与鹰、鹤兄弟,成为“南阳三友”。
可是,大鹏鹰子为了及早成仙,自食其言,不听规劝,每年仍危害方圆百里的青苗,使百姓受饥挨饿。山龟多次规劝,大鹏鹰子就是不改。山龟非常恼怒。它认识了诸葛亮以后,看出这位气度不凡的青年,日后必成大业。那天在小阁中饮酒,鹰、鹤酒后醉醺醺的,吐露了真情。山龟这才知道:不但鹰子鸟为非作歹,害苦百姓,就连鹤老二也是乱用道法,盗运粮食,酿酒图利。山龟大怒,当场推翻酒席就出来了。路上遇到诸葛亮问他“金大鹏”吐红宝珠的事,山龟更加相信诸葛亮绝非凡夫俗子,这才下了决心,让诸葛亮去取宝珠,拔羽毛,使鹰子鸟化成石头。
这天,鹤老二听到一声惨叫,知道鹰哥被害,痛哭不已。它思来想去,认定只有襄水山龟知道底细,能够害它哥哥。于是,鹤老二趁山龟不备,下毒手暗算了它。
襄水山龟忍着痛,找到诸葛亮,把始末缘由叙说了一遍。诸葛亮大吃一惊,就忙着要为邬三贵医治伤患。邬三贵告诉他:“已经不可能了!”说罢,把身上修炼了二百年的“八卦衣”送给诸葛亮,说:“以后遇到征战,可以刀枪不入,也不负你待我一场。”并告诉诸葛亮巧取仙鹤外衣的方法。
说完,襄水山龟便向南方走去,本想赶回襄水河老家,结果,只走到枝江与宜都的交界处就倒下了。至今,那儿还有一个地名叫乌龟包,光溜溜的石灰岩,不长树也不长草,传说那就是襄水山龟变成的。后来,诸葛亮做了蜀汉丞相,就让寺院修建池塘,放养乌龟,据说就是为了纪念襄水山龟。
再说诸葛亮见襄水山龟已去,只好拿起它蜕在地上的乌龟壳。哪知,这龟壳立刻变成了一件金光闪闪、上缀八卦图形的道袍。他又按照山龟的指点,三更过后,来到隆中酒店,潜入东小阁,果然看到鹤老二酒醉如泥,身旁搭着一件仙鹤宝衫。诸葛亮拿过来往身上一穿,鹤老二顿时惊醒,一见鹤氅衫被人拿去,法力消失,只能还原成为黄鹤,慌忙向东南方遁走了。
从此,诸葛亮便有了两件宝衣。征战时,他总是穿着那件八卦衣,指挥若定;会客和商议国事之日,就穿上那件鹤氅衫,对策如流。
周瑜刁难诸葛亮,令其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诸葛亮却立军令状三天完成。他前二天按兵不动,暗中叫鲁肃备大船二十,各船扎草人千个。第三天四更,江上大雾迷漫,诸葛亮率船到曹军水寨前擂鼓呐喊佯攻,曹军怕中计,下令弓箭手向江中射箭。这一妙计使诸葛亮不费吹灰之力就完成了任务。
刘备兵败,陆逊追至夔关,遇此阵,土人言:“此处地名鱼腹浦。诸葛亮入川之时,驱兵到此,取石排成阵势于沙滩之上。自此常常有气如云,从内而起。”逊入阵不得出,后被孔明岳父黄承彦放出。
八阵图“名八阵图。反复八门,按遁甲休、生、伤、杜、景、死、惊、开。每日每时,变化无端,可比十万精兵。”
三百字能议论诸葛亮点甚么啊
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广为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很多人把这句话奉为真理。然而我却怀疑:这真是一条真理吗?每一个事物都有它适用的条件和范围。这句话用在体力劳动中,是无可非议的。别说是三个“皮匠”顶一个“诸葛亮”,就是一个“皮匠”顶三个“诸葛亮”,也不足为怪。谁不知道诸葛亮是一个文弱书生呢?如果在脑力劳动中,那情况就大不相同了。脑力劳动,需要的是渊博的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机智灵活的头脑。诸葛亮之所以能够“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就因为他具备了上述条件。而对于从事体力劳动的“皮匠”师傅来说,他需要掌握的只是怎样修鞋、补鞋;他每天研究的只是怎样能更熟练地制革、做鞋,怎样提高工作效率。假如让“皮匠”师傅去指挥千军万马,与曹操抗衡,与司马懿斗智,恐怕只会被杀得落花流水、片甲不留吧。由此看来,做好一件事重要的并不是人的数量,而是人的质量。特别是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的祖国迫切需要像诸葛亮那样可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人;像诸葛亮那样具有丰富知识、掌握先进科学技术的人;像诸葛亮那样高质量的人
三国是个特殊的年代,最聪明的人最能反映这个政治集团的实力有人会说诸葛亮聪明,诚然,作为蜀汉的开国元勋,自然有自己独特的一面。有了不起的一面。但诸葛亮的政治野心太强太大,他要做的是曹操那样的人物。但诸葛亮却不具备曹操的用人选人看人的一面。这在诸葛亮成汉蜀汉丞相时已经看出来了。刘备用一种很不道德的手法取得了蜀汉政权的合法化,我很奇怪的是三国演义并没有对此事批判,却大唱颂歌,这是为什么?难道罗兄也对刘备这种强盗态度持肯定态度?我们研究三国看三国也好,并不能拿三国演义这本书当作真实历史来看。那样的话会让我们失去对真实世界所发生的一切事情,持偏激的态度。其实,聪明二字不适用于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因为我认为凡是能够在历史舞台上留有自己姓名的各位,都有着凡人没有拥有的智慧和才学。我们现在再来看曹魏集团,曹魏集团的老板也就是曹操。他才是继汉王朝以后,真正能在中国大地称王称霸的君主,他的智慧和谋略以及文学水平,都达到了当皇帝的资格。正因为如此,他才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千古骂名。原因就在于我们的社会言论导向出了问题。中国人是否定个人能力的国家。赞扬的是忠,孝,仁,义。这四种人。也就是说集体的力量是无穷大的。因此,我们在看某个人是否聪明时,就要看这个对他这个集团是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曹魏集团的领导人是曹操,这是肯定的,问题再于是谁为曹魏集团制定了一个使这个集团强大的战略性建议的呢?毛介。毛玠就向曹操提出了“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军资”曹操立刻照办。结果曹操统一了北方。所以我认为,曹魏集团在当时应该是由一个很聪明的老板领导一群很聪明的员工。建立了一个本应该在中国历史应该大树特树的王朝。而诸葛亮呢?相比较而言,在这方面就不行了。我很纳闷,当时的皇帝是刘禅,但一切作主的可是诸葛亮啊。所以蜀汉的亡国诸葛亮有相当一部分的责任。诸葛亮难道不知道蜀汉的地理位置适合防守还是进攻吗?他在蜀汉发挥着什么作用呢?是好的一面还是坏的一面呢?诸葛亮为什么不采取蜀人治蜀的正确方针呢?是能力还是蜀国的条件不行?从诸葛亮的累死,就知道诸葛亮的个人能力并不适用于蜀汉集团。1。蜀汉集团没有将诸葛亮的正确方针落到实处。关羽擅自行动就说明问题2。蜀汉集团后继无人。3。蜀汉集团的战略目标不明确4。蜀汉集团的开国根基不牢国5。蜀汉集团是外来集团,没有实行正确的政治方针。三国其实就是魏蜀的交锋,吴这个国家武力偏强,谋略偏弱。因此他的国家相对魏和蜀,智商相当的低看到这里我想楼主你应该知道三国最聪明的人是谁了吧。曹魏集团的靠的是每个人的实力和聪明打出了一片属于东汉末年的最强集团。团结,积极,合作。这就看出集体的力量永远比个人的力量的优势所在。一个人的智商永远斗不过一群人的智商,一个好的老板永远强于一个好的打工仔。诸葛亮到底还是选错人了。看一个是否聪明一定要看这个人在这集团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以及领导人是否采纳了他的意见,从而使这个集团走上了一个良性的发展道路。由此可以看出诸葛亮并不聪明。他提的建议很适合曹魏集团。而不适合刘备。因为刘备没有曹操那样的智商。和平时期靠个人,战争时期靠的是集体。我深以为然。
诸葛亮军事上的成就 1.诸葛亮勤于思考,注重革新军械、装具。研制了一发十矢连弩和适应山区运输的木牛流马等作战工具。并改进钢刀,增强了蜀军战斗力。好兵法,推演阵法作“八阵图”,为后世传扬。 2.在治军方面,诸葛亮重视部队的节制和训练,主张以法治军,讲究为将之道。 3.作战时,诸葛亮用兵力主审时度势,谨慎从事;每战力求速决;重视后勤,常年派官兵千余整修都江堰,确保军粮生产;每次退却时都十分慎重,采取在山地设伏等手段,以掌握主动,保证安全。 4.战略上,诸葛亮未出世便知天下三分,他在《隆中对》对当时形式的分析可谓高瞻远瞩;而且善观大势,始终坚持联吴抗曹,致蜀汉得与魏、吴鼎立。 不足之处 1.用人上的失误。首先是让关羽镇守荆州,关羽性格高傲,刚而自矜,有勇无谋。关羽失荆州,使诸葛亮在《隆中对》中两路出兵北伐的设想变空,并使蜀国在今后的战争中始终处于背动地位。其次是用马谡守街亭,马谡自幼熟读兵法,好论军计,甚为诸葛亮所器重。但刘备觉得马谡言过其实,临终时曾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诸葛亮却不以为然,还经常同他谈论兵法,有时通宵达旦。丧失街亭,使诸葛亮的主力侧翼受威胁,整个作战计划遭到破坏,被迫撤军。 2.对于人才的限制。诸葛亮辅政后,事无巨细,都要亲自过问,这看上去很令人钦佩,但无意中却限制了人才的发展。经如任免一个县官的小事,诸葛亮也要亲自处理;军中“二十罚已上皆自省览”。结果诸葛亮死后,蜀国人才青黄不接,造成“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局面。 3.用兵上的失误。“诸葛一生唯谨慎”,用兵谨慎,这是诸葛亮的优点,也是他的缺点。用兵应以慎为主,以奇为辅。奇正并用,并能建大功。时魏延曾提出自率万人,偷袭潼关,诸葛亮认为此举草率,未同意。后邓艾灭蜀,正是用偷袭之策。司马懿在给其弟司马孚来的信中说:“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晋书·宣帝纪》)。此话虽有夸大,但也反映了一定的事实。 后人特别推崇诸葛亮的运筹帷幄,神机妙算,将其视为智慧化身。小说《三国演义》更是将其神化,其情节更是广布人口。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陈寿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对其评价如下: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