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人际交往论文的参考文献内容

发布时间:

人际交往论文的参考文献内容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 它反映了个人或群体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它的发展变化决定于双方社会需要满足的程度。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人际关系心理学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关于人际关系心理学的论文篇一

《基于社会角色理论的网络人际关系分析》

摘要:由于网络技术的应用,社会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迁。互联网不仅是人们搜集信息的工具,而且已经作为人类一种新生活方式而存在,影响了人类生存环境。网络人际关系已经成为信息时代的一种重要人际关系。依恋网络,沉溺于网络交际,忽视现实人际交往的现象已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本文从角色理论的角度对网络社会人际关系进行探索,进一步认识网络人际关系建立的过程、动机及特征。

关键词:角色理论 人际关系 网络人际关系

1、角色理论的含义及观点

角色理论产生于20世纪20至60年代,是一种试图从人的社会角色属性解释人的社会心理与行为的产生、变化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取向,被称为社会心理学从个人水平的分析过渡到群体和更高水平的宏观分析的一个桥梁,该理论有社会角色和角色扮演两个主要概念。社会角色指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个体,依据社会客观期望,借助自己的主观能力适应社会环境所表现出的行为模式,包含着社会客观期望和个体的主观表演。

社会中的人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位置上;社会对处于一定社会地位上的人有一定的要求,即社会期望;个体要依照社会对他的要求去履行其义务、行使该角色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和权利,这就是社会行为;当个体被赋予某一新角色时,改变的不仅是行为方式,态度和价值观结构也会发生深层变化。人们正是从理解社会对角色的期望,按社会对该角色的要求去行动,成为履行角色责任和义务的角色。

人的一生就是不断扮演各种社会角色从而实现人的社会化。角色扮演使人能够亲身实践他人角色,体验他人在各种情况下的内心情感。只有获得他人相同或相似的体验,才知道在与别人发生联系时,应该有怎样的态度和行动。因此,角色扮演技术在发展人们的社会理解能力、改善人际关系方面有着尤其重要的地位。

2、网络人际关系建立过程分析

(一)单方选择阶段

单方选择阶段是网络交往的第一阶段。这个阶段实际上只是交往一方产生的冲动与愿望,还未形成严格意义上的交流和沟通,是双方交往的前准备阶段。与现实人际交往不同之处是由于网络交往严重缺少感觉因素。在单方选择阶段主要依据网络形象、网名、上网频率等隐含着上网者现实身份的信息去判断对方的角色状况,选择交往对象,带有很多的偶然性和主观性。

(二)双向接触阶段

这个阶段交往双方有了相互接触的愿望和动机,在相互介绍自己的过程中进行自我角色定位和他人角色定位。网络交往的隐蔽性,使得认知图式在交往中的作用放大,常常凭一种感觉去放大对方的优缺点,晕轮效应明显。决定能否继续交往顺利进入下一阶段的重要影响因素主要有两方面:上网者能否恰当展示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特点,彼此所扮演的角色是否符合自己内心已有的认知图式。

(三)思想感情交流阶段

这一阶段的交往进入到较为深层次的思想感情交流的人际交往。它从交往双方产生思想上的第一次共鸣开始,由一次相同体验或看法激发起其他更多的相同体验或看法,在相互激发的过程中,交往双方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人生态度、价值取向和个性品质等方面都表现出较高的一致性和相容性,都愿意进行深层次的表露。人生阅历、价值观、美丑观、道德观等因素成为影响能否进一步交往的主要因素。

(四)持续互动阶段

这一阶段的网友关系已经确立,双方建立了相互信任和亲密的感情。彼此会经常互通近况、互相帮助、时时牵挂,成为对方感情生活中的一部分,有的甚至发展为网恋或现实生活中的好友。如果把这种关系发展到现实生活中,较容易成为稳固的人际关系。

3、网络人际关系建立的动机分析

由于社会结构及各种道德规范的存在,在现实交往中的人际关系主要以社会角色关系为主。人们希望各种社会角色关系都变成理想的人际情感关系,网络社会人际交往正好能满足人的这种愿望。

(一)寻找友谊和慰藉

由于社会角色的规范性,使得人们为人处世必须顾及自己的角色,情绪不能随便发泄。网络交际中的角色的社会性弱化,可以随心所欲的扮演自己想要的角色,从这些扮演的角色的人际交往中得到友谊,产生满意感。

(二)释放情绪并满足安全的需要

网络社会中彼此没有利益冲突,人际关系以情感为主。而网络的开放性和个性化特点,使得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变得容易又安全。网络中的亲密人际关系与现实的亲密人际关系的标准不应相同。现实中衡量人际关系的亲密程度的主要标准是看彼此知道对方多少秘密和心事,在生活中互相理解、支持的程度。而网络交往很容易达到彼此袒露自己的深层想法,是基于匿名,威胁和麻烦不大,而又能释放情绪,一般不是建立在信任上,所以网络人际关系容易破碎。

(三)性本能的推动

异性相吸是人的本性。随心所欲地追求异性是人的本能愿望。在现实生活中由于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限制,只能做与角色规范相符合的行为,所以性的本能需求只能由本能的冲动变为有控制的满足。而人进入网络世界后社会角色淡化,性本能得到彰显,人们不再担心被人发现受到惩罚,异性间的交流与挑逗等使交往双方得到很大的性心理满足。

(四)寻求帮助以满足社交需要

一项有关中国互联网用户需求的研究中发现,上网能满足人的六种需求:实用需求,希望在网上获取信息;情趣需求,在网络上体验生活中难以体验的快乐;虚拟需求,以虚拟的角色来摆脱现实角色的束缚,建立全新的心理感觉;合群需求,体验被群体接纳或接纳他人的心理;展示需求,一种展示自己,自我表达,发布观点,匿名感情交流的需要;代偿需求,通过网络来弥补、代偿网下所受到的压抑愿望的需要。

(五)尊重和归属的需要

在网络交际中,人们不受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角色、身份、地位的影响,能平等自由地与人交往,网络社会群体为个体达到交流的需要提供了条件,可以毫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的观点、交流思想、验证自己的看法。有人对你敞开心扉谈论他几乎不可能跟别人共享的体验,人的自尊和归属感得到很大满足。通过网络交往得到的尊重和理解是现实生活中很难体会和获得的。

(六)扮演自己理想角色的需要

人在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中,有模仿别人的言行,学习榜样角色的冲动,渴望自己成为某一角色。但实践各种想要的角色的可能性是很小的。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人们的这个愿望可以实现,极大地刺激了人的角色扮演的积极性。网络角色扮演有利有弊,可以通过角色扮演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有利于人的社会化。如果长期扮演某些角色,严重者会导致网络与现实的角色不分,可能造成人格分裂。

4、网络人际关系特点分析

角色虚拟易变。在现实人际交往中,人们的社会角色、身份是确定的,感知到的人是具体组织或家庭中的一员,责任和义务与身份是统一的。在网络人际交往中,交往环境、交往主体等是虚拟的,人们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责任和义务与身份是分离的。人们经常选择多种角色和身份,把理想的自我展示在交往对方的面前。

角色印象整饰突出。网络交往时,每一句话、一个表情都是经过思考后发出的,与现实环境相比,印象整饰突出。对方暴露的信息很有限,展现的自我现实成分不多,更容易以偏概全。

角色情趣修养领先。在网络社会,人们相互认识主要是凭借纯文本的交流来进行,注意力集中在与对方谈论的内容上,随着交往的深入,角色的知识面、情趣、修养、阅历等内在的素质成为影响人际交往的重要因素。

感情纯真易露。在网络中,由于上网者远离现实社会,脱离了社会角色的要求,揭去了现实人际交往的面具,以一个自然人的状态与人交往,以虚拟的身份出现,在去社会化的状态下人们可以自由地交友,纯真地表达思想、观点,不用担心被人指责和鄙视,尽情追求理想的人际关系,不必刻意控制自己的言行,这是网络世界最吸引人之处。

地位平等自由。现实世界中人,都处于一定的阶层中,每个人都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角色,具有一定的地位、责任和义务。网络世界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特殊环境,没有现实世界中的等级、阶层。在网络中只有由于先知或技术等原因的管理人员。任何一个上网者称为管理者,都可以直接参与交流,自由出入。随心所欲,畅所欲言,个性得到张扬,真实性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只是要做到道德意义上的自律。

交往开放随意。网络社会交往摆脱了现实社会各种角色规范的限制,不受时空的限制,使人与人的交往更具开放性。网络人际关系的建立与消失都带有随意性,稳定性很差。给许多动了真情的人带来无数的快乐和困惑。

参考文献:

1.时蓉华.社会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

2.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金盛华.社会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关于人际关系心理学的论文篇二

《青少年自尊与人际关系的研究综述》

摘 要:本文利用文献法对国内关于自尊和人际关系相关的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分析,了解自尊与人际关系的特点。对青少年自尊和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师生关系三种人际关系的相关研究分析,发现这三种关系对青少年的自尊有直接影响。而且自尊偏低的青少年会有不良的人际关系。关于青少年自尊和人际关系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对此提出建议策略,以便能提高自尊,改善青少年人际关系。

关键词:青少年 自尊 人际关系

近年来国内外关于自尊的研究不少,对于自尊的概念也有不同的定义。Coppersmith1967年提出自尊是指个体对总结所持有的一种肯定或者否定的态度,是个体在对待自己的态度时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国外学者基本倾向于认为自尊属于自我系统中的情感成分,是对自我评价性和情感性体验。国内学者也普遍认同这一观点。张文新认为,自尊是指个体自我评价的结果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情感。魏运华认为:“人们在社会比较过程中所获得的有关自我价值的积极的评价和体验。”从以上总结看,虽然概念不一致但是国内外学者基本上认为自尊是一种自我的评价,是一种情感体验。

青少年期是自我发展的关键期和转折期,青少年的自尊发展对个体整个自我系统及其心理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自尊作为中介作用的人格变量,对情感、动机、社会适应性行为,认知活动及品德等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它的发展有助于个体心理健康和良好个性的形成。

按照Brenfenbrennerde发展生态学理论,青少年自尊的发展与他们所处的关键环境是分不开的,家庭中的父母、学校中的教师、同伴团体中的朋友等都会对他们有影响。即自尊的发展离不开人际关系的交往,而这些人际关系对自尊产生不同的影响。本文对关于青少年自尊与人际关系的相关研究进行总结,以期对此有个全面的了解,从而提出相应的策略,为提高自尊,促进青少年人际关系发展提供参考。

一、青少年不同人际关系与自尊的相关研究

自尊作为人际关系的监控者。Mark 等认为,自尊的一个功能就是提供一个相对快地和自动地关于被别人接纳或排斥的反应的评价,即自尊是某个人的关于被接纳和排斥的社会关系质量的一个指示物。在其精神病学人际关系理论中认为,个体若得到重要人物(key-figures)的尊重、承认,他也就尊重自己、赋予自己以价值;若受到重要人物的否定、轻视,他也就否定、轻视自己。,也持有相同观点。因此可以说,自尊不仅调节人际关系,使之更加和谐、融洽,而且自尊与人际关系之间可能存在互为因果的关系。

人际关系主要包括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其中刘翠秀、韦耀波采用中学生自尊量表、人际关系量表,基于归因理论对中学生自尊、人际关系特点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学校因素和家庭因素对中学生自尊影响很大,另外他们认为自尊的归因倾向对中学生人际关系影响较为稳定,自尊水平较高的中学生人际关系相对较好。

1.青少年自尊与亲子关系的相互作用

青少年时期是个体心理逐渐成熟,个性逐渐完善的关键时期,学生在成败体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自我概念,自尊水平则反映了学生对自我价值和自我接纳的载体感受程度。在诸多影响自尊因素中,家庭因素是形成个体差异的最初来源,其影响最大。国内外研究指出,在同情、支持与合理的家庭氛围中成长的儿童,其个性发展都较好,而那些来自专制、矛盾和冲突家庭的儿童一般都存在极较大的压力,处于低自尊水平,容易出现个性和行为的问题。

已有研究表明,青少年的自尊发展状况与父母教养方式各维度之间均有密切的关系,父母的教养方式对青少年自尊发展有较好的预测作用。张文新、林崇德对895名初中阶段城乡青少年进行调查,发现青少年自尊水平与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之间存在极显著或显著的正相关或负相关关系。说明父母的教养技术、态度直接影响亲子关系的状况,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利于少年儿童发展。谢丹在对进城务工子女自尊发展的研究中发现,离开父母的年龄越小,子女的自尊总得分越低。这主要是由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过早的分离,缺少父母的关爱,支持,未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在儿童心理留下阴影,阻碍了自尊发展。良好的亲子关系对于少儿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青少年期是个体自尊发展的关键期,家庭关系的和谐与否会直接影响青少年自尊的发展。而亲子间知觉的相似性会为青少年的发展提供稳定、一致的支持,知觉的相似性越高,家庭越和谐,越有利于个体的积极适应。李彩娜等人通过Q相关技术加以考察了亲子间家庭功能知觉相似性的特点也发现家庭成员知觉观点的低相似性不利于青少年自尊发展,因此提高亲子沟通的质量,降低父母的控制的水平,会增加亲子间家庭功能知觉的相似性程度,有助于青少年高自尊的形成。

而且已有研究证明,良好的亲子关系能使孩子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自尊水平较高,不良的亲子关系则会导致孩子形成消极的自我评价。研究还发现,对父母婚姻幸福程度评价高的中学生自尊水平较高,这与俞国良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父母婚姻幸福的家庭气氛更和睦,亲子之间有更多的沟通和交流,容易使孩子形成对家庭、父母以及自己较积极的认识。

2.青少年自尊和同伴关系的相关研究

学校是青少年儿童活动的主要活动场所,学生的学业成绩、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等必将会影响青少年儿童自尊的发展。同伴关系作为同龄人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人际关系,在儿童和青少年发展中具有成人无法取代的独特作用和重要价值。

研究发现,满意的同伴关系会促进儿童自尊的发展,个体在同伴中的社会领导性,对同伴的敏感独立性,都有助于个体自尊发展,而对于同伴的攻击破坏则阻碍自尊的发展。那些受同伴欢迎,并在同伴中具有一定“权威”和“地位”的儿童,其自尊水平相对较高;那些对同伴的失败和痛苦具有同情心,对同伴的成功和喜悦感到高兴的儿童,其自尊水平也较高;而那些对同伴具有攻击和破坏性的儿童,其自尊水平较低。同时,自尊水平的高低也直接影响个体的社交类型。

Deborah等的研究模型表明自尊在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Wilkin-son也发现,同伴关系通过影响自尊从而对青少年情绪产生影响。以往的研究结果说明同伴关系对自尊水平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赖建雄等人的研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研究方法,检验同伴关系对自尊的影响程度如何,研究发现同伴间的冲突自私行为主要对自尊良性发展起阻碍作用,而友爱互助主要起促进作用。随着中学生社会化加强,对同伴的接纳与认同的需求也在增加,与同伴的关系和在团体中的位置会影响到与自尊有关的情绪体验。同伴的尊重是影响中学生自尊的重要因素。另外朋友的肯定与支持、对朋友关系的满意度、朋友的陪伴与亲密等与青少年的家庭自尊、整体自尊、学业自尊和人及自尊有较高的相关。可见,良好的同伴关系利于自尊的发展,不好的同伴关系不利于自尊的发展。

3.师生关系对青少年自尊的影响

学校教育对青少年的社会交往行为影响是显著的,其中教师对青少年的人际交往关系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教师和青少年之间的关系与青少年的社会行为和品行相关,而这些社会行为和品行的培养与教师的教育是分不开的。受教师信任、重视的学生,就与教师积极情感交流更多,社会交往能力更强,更富有自信。

魏运华采用量表法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对少年儿童自尊发展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发现满意的师生关系会促进儿童自尊的发展。教师对学生的支持、关心、鼓励、期望和参与都会有利于儿童自尊的发展。

还有研究证明,教师的肯定与支持、青少年对师生关系的满意度、与教师之间的冲突与惩罚、教师提供的陪伴与亲密等与青少年的人际自尊、学业自尊和整体自尊有较高的相关。

国外研究也表明,师生关系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儿童形成积极情感体验,发展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较高的社会适应能力;不良的师生关系可能使儿童形成消极的情绪体验,表现出孤独、退缩、不合群、攻击行为、与教师和同学关系疏远,影响其课业成绩和心理健康。

李勉媛研究发现,在校师生关系满意度总分及各因子与初中生自尊发展总分及各因子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回归分析表明,师生关系满意度和初中生自尊发展状况之间可以相互以对方的因子来预测。而且学业成绩显著影响初中生自尊发展。反过来,学生的自尊水平也会影响其学业成绩。

4.三者的相互关系对自尊的影响

当前,青少年的社会支持状况与其自尊、交往主动性的关联已经得到了一些研究的证实。研究发现,父亲支持、母亲支持、同伴支持或老师支持与青少年的自尊或交往主动性存在显著正相关。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作为青少年主要的社会关系,对其自身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自尊和人际关系的研究发现,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师生关系这三种人际关系的质量对青少年的自尊有着一定的影响,通过自尊继而会影响学业成绩和社会技能以及学生心理健康,从而会影响青少年未来的身心健康发展。这三种人际关系还是自尊的支持系统的三个方面,因此正确处理三种人际关系对引导学生向着高自尊发展有一定作用。良好的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能使青少年产生归属感和安全感,更能引起高自尊,从而使他们能获得一定的尊重,并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二、研究不足及思考

目前,国内关于自尊发展和相对研究总体比较系统,从幼儿到大学都有涉及,从自尊影响因素到支持系统对自尊的影响,另外,对于自尊对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也有许多。而且关于自尊的特点、类型等都有一些研究综述。但是仍存在一些不足:(1)研究方法单一。对自尊发展的研究大部分采用问卷法,几乎没有采用时间追踪观察的方法。(2)对关注贫困,问题行为少儿的自尊发展不足。

以后的研究中可以多采用一些实验设计的方法对自尊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现在的内隐自尊研究还比较少,也可以加深对此研究的力度。研究自尊是为了更好的利于青少年发展,更好的促进他们适应社会交往的能力,所以应该把对自尊的研究用于实践,应该提出具体的操作方法来提高青少年自尊,从而减少不适应社会的行为。另外,可以更加深入从青少年的人际归因探讨自尊和人际关系的相互因果关系,二者是相互影响的。

低自尊的青少年大部分是由于家庭或者个体的人格特质所造成的。个性和自尊的培养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而家庭因素则需要父母和谐的亲子关系。在与同伴的交往中,青少年与同伴进行比较,才能形成对自我的认知和评价,只有接近同伴,得到同伴的接纳,并与同伴进行积极的相互作用,青少年的自尊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自尊是一个长期内化的心理体验,进行短期的心理健康干预是没有显著效果的,这就需要家长、教师、同伴的全力支持,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Coopersmith,S. The antecedents of self-esteem. San Francisco: Freeman, .

[2]Wang Y,Ollendick Cross-cultural and developmental analysis of self-esteem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hildren [J]. Clinical Child and Family Psychology Review, 2001,4(3):253-271.

[3]张文新.初中生自尊特点的初步研究.心理科学, 1997, 20(6): 504-508.

[4]魏运华.学校因素对少年儿童自尊发展影响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8,(2) : 12-16.

[5]Campbell J D, Lavallee F L, Who Am I .The role of self-confusion in understanding the behavior of people with low self-esteem. In R. F. Baumeister: Self-esteem—the puzzle of low self-regard. New York: Plenum Press, 1993.

[6]Brofenbrenner,U. 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 Experiments by nature and design.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7]张静.自尊问题研究综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版), 2002, (2): 82-85.

[8]刘翠秀,韦耀波.中学生自尊与人际关系发展研究.继续教育研究,2008.

[9]刘明.高中生自尊水平与学业、人际成败归因方式研究.心理科学, 1998,(3).

[10]赵冬梅,山口裕幸.大专生父母教养方式的洋酒.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6,14(1):67-71.

[11]张文新,林崇德.青少年的自尊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不同群体间的一致性和差异性.心理科学,1998,21(6):489-493.

[12]谢丹,卿丽蓉.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初中阶段自尊发展的初步研究.中国特殊教育,2006,(2):77-80.

[13] Cathy Van Tuijl, Susan J. T. Branje, Judith Semon Dubas, Parent? offspring Similarity in Personality and Adolescents’ Problem Behavior. Europea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2005,(19): 51-68.

[14]李彩娜,邹泓,张春妹.亲子间家庭功能知觉相似性的特点及其与青少年自尊的关系.心理科学, 2006, 29(6).

[15]王金霞,王吉春.中学生自尊水平与家庭因素的关系.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5,19 (10):667.

[16]俞国良,金东贤.婚姻关系、亲子关系对3-6岁幼儿心理行为问题的影响.心理科学, 2003, 26.

[17] Laible DJ,Carlo G,Roesch SC. Pathways to Self-Esteem in Late Adolescence: The Role of Parent and Peer Attachment Empathy, and Social Behaviours. Journal of Adolescence, 2004,(27):703-716.

[18]Wilkinson RB. The Role of Parental and Peer Attachment in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and Self-Esteem of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2004.

[19]赖建雄,郑刚,刘锋.中学生同伴关系对自尊影响的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8.

[20]刘春梅,邹泓.青少年的社会支持系统与自尊的关系.心理科学, 2007, 30(3):609-612.

[21] Birch S H, Ladd . Children’s Interpersonal Behaviors and the Teacher-Child Relationship.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98,(34): 934-946.

[22] Birch S H, Ladd . The Teacher-Child Relationship and Children’s Early School Adjustment. 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 1997,35(1):61-79.

[23] Pianta R C. Patterns of Relationships Between Children and Kindergarten Teachers. 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1994,32(1):15-31.

[24]张文新,林崇德.青少年的自尊与父母教育方式的关系-不同群体间的一致性与差异性.心理科学, 1998,(6):489-493.

綦甲福.人际距离的跨文化研究[D].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10)王建华. 礼貌的语用距离原则[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4) . 席波. 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的心理社会影响因素研究[D].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07,(03) . 申武丹. 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及其与自我概念的相关研究[D].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07,(05) . 汪雪莲. 大学生综合人际关系状况评价的实证研究[D]. 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硕士), 2007,(01) . 陈凤梅. 大学生生活事件、归因方式、情绪调节方式与人际关系行为困扰的关系研究[D]. 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硕士), 2007,(01) . 张灵. 大学生自尊、人际关系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08,(01) . 陈小华. 大学生人际关系满意感与自尊、心理控制源的相关研究[D].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07,(06) . 胡建新. 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的伦理思考[D].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07,(06) . 高亚席. 大学生自我概念和人际关系的相关研究[D]. 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硕士), 2006,(12) . 肖建伟. 大学生人格、宿舍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 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硕士), 2005,(06) . 王昉荔. 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研究[D].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08,(03) .

大学生人际交往对其大学学习、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关系到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对其在未来社会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处理也具有重要的影响。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问题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问题归因及教育引导》

[摘要]大学生人际交往对其大学学习、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关系到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对其在未来社会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处理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当前,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一些障碍和不足,这与大学生社会需求、认知程度和性格特点有关。应当从提升大学生全面素质出发,加强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教育和引导,促进他们人际关系的协调。

[关键词]大学生 人际交往 问题 归因 教育引导

[作者简介]马亚平(1968- ),女,回族,宁夏银川人,中央民族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校学生思想教育与管理。(北京 10008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0-0188-02

高校在人才培养中,既要重视大学生学习、学业,也要重视他们的思想道德、人格的发展,关注他们的素质的全面培养。在大学生素质结构中,人际交往能力是衡量大学生社会化程度的重要指标,是大学生个性品质和社会生活能力的重要标志。大学时期正是学生个性心理品质趋向成熟的关键时期,也是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应根据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实际,尤其针对大学生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的问题,采取应对的教育和培养策略,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一、当代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一些障碍和不足

大学生作为特殊的群体,其特定的学习生活经历、年龄特点,特定的社会生活环境,决定了他们在人际交往中特定的交往动机、心理状态、情感需求,这使得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呈现出一定的目的性、方向性甚至是功利性,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一些方面的障碍和不足。

1.人际交往中的自我封闭。大学生生活在现代生活条件中,环境较为优越,大部分好奇心强,待人热情,愿意与人接触,乐于与人沟通,交往大方,交际面广。然而,也有为数不少的大学生却表现为另一种状态,即不愿与人接触、交往,将自己封闭起来。这些学生往往来自于较为封闭的家庭中,自小生活圈子小,接触面小,缺乏人际交往的实践,在与人接触时往往胆怯、紧张,不知所措,羞于启口。在学校活动中,他们不愿意“表现”自己、“突出”自己。也有些学生自小由于缺乏亲人的关爱,缺失家庭的温暖,使得心理上造成了创伤,导致他们自闭、自卑和孤独的心理。他们没有体验过人际交往中相互信任、彼此鼓励、互动交流的快乐,因此在心理上对外部世界的感觉是冷漠的,虽然愿意尝试与他人交往,但又害怕遭到拒绝,这些学生往往在与人接触初期惴惴不安、心理焦虑、情绪紧张,也有的不愿意与人接触,不愿意与人沟通,我行我素、独来独往,将自己封闭起来。

2.人际交往中的功利追求。当今大学生之间的交往大多都建立在共同的性格、兴趣、爱好、志向和地缘关系上,大学生之间的交往大多是真诚、健康的,他们因为共同的大学生活而相聚在一起,相互交流,彼此鼓励,是一种建立在纯洁情感基础上的同学之间的友谊。然而,也有一些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功利化追求的倾向。受“金钱至上”的影响,往往表现出与同学间、老师间的感情淡漠,在谋求入党、评优、评定奖学金等方面的利益时,有的学生从搞好“群众关系”出发,刻意与他人、老师拉关系,一旦获得了自己想得到的利益,就表现出对人的冷漠。

3.人际交往中的嫉妒情绪。大部分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是友爱、宽容、平和的,他们以同学取得好的成绩而感到骄傲,以同学表现突出而感到光荣。但也有一些学生对优秀学生产生嫉妒心理,本来平常关系很要好的同学,但当对方在某些方面超过了自己时,就产生心理的落差,不能承受,由此与这些同学关系疏远、排斥,甚至施以挖苦、讥讽、打击报复的态度。这些同学在同学关系中表现出对人尖刻,不能宽容人、理解人,往往造成同学关系紧张。

4.人际交往中的层面单纯。中国有句古话,“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往往因为“志同”而“道合”。大学生因某种共同的联系而在一起相互交往。这些志同道合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容易形成同学间的友谊。但这种交往的层面是单纯的,也存在负面作用,如人际交往中的“志同道合”的另一方就是“臭味相投”。一些人因不好的习惯、不良的嗜好、目标,而走在了一起,这将越发强化其不良的思想、道德发展,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这种人际交往层面的单纯性也使人际交往的社会作用受到限制,因为人只有与自己不同类型,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经历、学识的人交流,才有机会相互学习,相互取长补短,互相进步。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的障碍和不足受各种因素制约

人际交往是一种个性品质的表现,受个体遗传素质的影响,也受后天教育和培养的作用。从大学生的社会心理、社会需求来看,其人际关系中存在的障碍和不足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

1.目的的指向性不同导致对人际交往的影响。从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来看,要维系社会关系的存在,必须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假如没有人际交往,人类社会也就不复存在了。处于社会生活的人,人际交往首先是为了生存,使自己维系与社会的关系,也就是说是为了安全的需要,进而为了实现自身发展和精神的满足。因此,必须承认人际交往存在的目的性。这种目的性在大学生身上有诸多表现。首先,大学生为了不脱离与同学的关系,或多或少地要与他们进行交往,以获知学校的信息,了解学校的动态,保持自己应对周围学习环境的变化,而在其中有些心理自卑的学生,其人际交往必然是少量的、不足的,因而他们在发展上也将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憾,可以说人际交往是大学生最基本的需求。其次,由于个体差异的不同,有的大学生需求强烈,希望了解更多的外界信息,因此这些学生人际交往的主动性较强,而带有一些功利目的学生,更是在人际交往面向的人群和精力投入上显现出与其他同学的不同,这也导致部分学生人际关系的畸形化发展。而存在嫉妒心理的学生,其原因在于社会交往中对情感需求强烈,希望他人对自己有较好的评价,但当他人超过自己时,就容易产生心理失衡现象。

2.认知结构的缺失对人际交往造成的影响。由于每个人的社会经历不同,积累的知识不同,因此他们在对外部世界进行观察、分析时,就有不同的视角,有些人由于视野的狭窄,认知结构的缺失,会造成对事物的认识存在偏颇。在人际交往中往往会具有不同的影响。大学生正处于知识学习和视野开阔时期,其认知结构是不完善的,思维和认知被限定在了较小的圈子内,其在人际交往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种种缺失。在很多情况下,大学生由于认识的不足,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常常出现脱离实际,主观臆断,具有浓重的理想主义色彩,因而容易造成与其他同学关系判断的失误,引起同学间的误会和关系紧张。

3.个体成才背景的差异导致对人际交往的影响。社会是千差万别的,大学生个体之间也存在着很多不同性格、爱好,不同地域、不同家庭成长环境和经济条件的学生,他们在价值观念、道德情感、为人处世、表达方式等方面存在较多的不同,这些都影响大学生之间的相互认同、互相交往。一些来自经济条件较好家庭的学生可能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落落大方、热情豪放,但有的学生也因此表现出孤傲、盛气凌人;另一些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可能在人际交往中出现拘谨甚至自卑的心理。但无论哪种情况,都有可能造成人际交往的障碍。

4.个体性格差异对人际交往的影响。应当承认,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个体的差异,这对人际交往必然会造成影响。尤其在性格差异方面,性格活泼开朗的人与人交往能够在短时间内拉近与人的距离,但有时可能出现脾气急躁,容易造成他人的反感或冲突;而性格内向的人,往往不善言谈,对人冷漠,不利于建立相互了解、彼此顺畅沟通的关系。有些人的情绪容易激动,在很多方面容易引起矛盾冲突,而有的人自私、嫉妒、自以为是,这些都容易造成人际交往中的矛盾与障碍。

三、从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出发,加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教育引导

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直接影响其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关系其在校期间的全面发展,也对其未来步入社会后的人际关系处理具有深刻的影响。因此,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教育和引导,促进他们形成和谐、友爱、包容、互助、健康向上的人际关系。

1.重视大学生全面素养的培养,提高其人际交往的人格魅力。大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成功与否,受大学生人格魅力的影响。而人格魅力又来源于大学生的全面素质,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密切相关,与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知识掌握、能力体现紧紧相连。这就要求学校通过各种途径,充分利用各种教育平台,增强对大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增强他们的人格魅力。

2.提高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认识,端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动机。虽然在人际交往中要承认交往的目的性,但作为高校要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际关系导向,使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建立在增进友谊、相互学习、彼此进步上。因此,大学生交往中要杜绝功利主义,抛弃庸俗的人际关系观念,端正人际交往的动机。

3.增强大学生的自信,鼓励大学生主动交往。增强大学生的自信有利于大学生在交往中突破心理障碍,大胆交往,更容易取得交往的成功。而鼓励大学生在交往中积极主动也是使大学生争取交往的主动权,获得交往成功的关键。因此,要通过大学生素质的提高、交往技能的训练来增强大学生的交往自信,通过自信心的增强来促使大学生主动交往,使大学生在主动交往中,突破自我、突破僵局,主动出击。

4.教育学生懂得做事“讲分寸”,使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掌握“适度”原则。距离产生美。在某种情况下,人与人之间要保持必要的距离,给对方留有自己的空间。在人际交往中,语言、行为要文明、有度,接触的频率应适当。同样,在交往范围上也要适度,既不能与什么人都交往,导致自顾不暇,也不能对什么人都非常谨慎,排斥与他人的交往。

5.教育学生有容人之量,使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学会宽容理解。在现实社会关系中,由于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别,因此在人际交往中,难以避免产生人际关系的摩擦或造成矛盾。作为大学生要有容人之量,学会换位思考,理解对方的态度,正确看待对方的异常情绪,学会包容、忍让。要引导学生以宽阔的胸怀处理人际关系中的矛盾冲突。特别是当对方情绪激动,或事出有因时做出不恰当举动时,要有涵养,用包容赢得友谊,以关怀取得对方的认同。

6.教育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确立自己正确的交往角色。一个人认识他人不易,但在某种程度上认识自我更难。对自我的认识和正确的评价,有利于大学生形成积极的心态,保持良好的情绪处理人际关系。同时,大学生通过对自己的优势、劣势的理性认识,有利于在人际交往中把握自己的角色,恰当地表达自己,从而更容易取得交往对方的认同。

[参考文献]

[1]陈庆国.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调查与培养研究[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3).

[2]李军,张殳.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探讨[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

[3]李燕冰,骆风.人际交往对大学生生活素质的影响――广东六所高校大学生人际交往调查研究[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7).

[4]秦海燕.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0(4).

[5]温永慧.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及人际交往技巧[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07(5).

[6]郑锐华.谈大学生的人际交往[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3).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问题论文

人际交往文章参考文献

[1] 尚琼琼. SNS与网络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探析[J]. 青年记者. 2010(11) \x0d\x0a[2] 李园园. 校内网对大学生的影响[J]. 青年记者. 2009(17) [3] 梁世敏,孙理,张丽伟. 基于校园SNS网络的大学生思想教育初探[J].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2) \x0d\x0a[4] 朱峰,吕伟. 校园SNS时代青年网络社会人际交往行为透视——以校内网现象为例[J]. 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 2009(03) [5] 刘文娟,袁文芳. 校内网的SNS人际传播特征分析[J]. 东南传播. 2009(05) \x0d\x0a[6] 陈卉. 社会性网络服务(SNS)流行原因分析[J]. 新闻世界. 2009(05) [7] 汪阳. 大学生校内网上交友状况调查——以兰州地区为例[J]. 青年记者. 2009(11) \x0d\x0a[8] 张楠,钱艳丽. SNS网络社区的出现及走红——以校内网为代表[J]. 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 2009(03) [9] 张丹. 利用校园SNS网络开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方式[J]. 才智. 2009(08) \x0d\x0a[10] 郝若琦. 浅析基于时代的校园SNS网站的盛行原因[J]. 东南传播. 2008(12) \x0d\x0a[1] 刘蕾. 试论网络交际对大学生心理发展的负面影响及对策[J]. 教育与职业. 2009(12) \x0d\x0a[2] 阮敏尔. 大学生虚拟生存的影响及对策[J].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3) [3] 伍安春,张新福,余惠琼. 网络对大学生道德的冲击及对策思考[J]. 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3) \x0d\x0a[1] 田卉,柯惠新. 网络环境下的舆论形成模式及调控分析[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0(01) \x0d\x0a[2] 杜骏飞,魏娟. 网络集群的政治社会学:本质、类型与效用[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1) \x0d\x0a[3] 葛晨光. 高校网络论坛舆论形成及引导刍议[J].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9(11) \x0d\x0a[4] 刘建. 高校网络舆论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其引导[J]. 南阳理工学院学报. 2009(05) \x0d\x0a[5] 王一春. 试论当代大学生网络愤青现象[J]. 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9(03) \x0d\x0a[6] 周千贺. 传统媒体和网络的舆论监督及其互动[J]. 青年记者. 2009(23)\x0d\x0a[7] 任海. 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形成、特点及引导策略[J].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2) \x0d\x0a[8] 陶晓华,高健. 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现状、影响因素和引导策略[J]. 南方论刊. 2009(05) \x0d\x0a[9] 李雪莹,邓飞. 从传播学视角看高校网络舆论及其引导[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14) \x0d\x0a[10] 倪晓莉,陈思路,颜虹. 网络依赖行为研究及其干预模型的理论构建[J].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2)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 5、论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 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a.提出-论点; 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 d.结论。 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 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 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 (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 (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我写论文自己没时间写,后来去七星论文网找他们给我写的,一次就通过了,省了不少事。

【摘要】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面对激烈的竞争和日益强大的社会心理压力,如何认识和正确处理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人际交往障碍会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情绪、健康等各个方面带来一系列不良影响;通过对大学生在人际交往和沟通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分析,说明了大学生如何保持和提高良好人际关系交往和沟通能力。同时形成一种团结友爱、朝气蓬勃的人际交往环境,也将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和发展健康的个性品质。【摘要】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面对激烈的竞争和日益强大的社会心理压力,如何认识和正确处理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人际交往障碍会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情绪、健康等各个方面带来一系列不良影响;通过对大学生在人际交往和沟通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分析,说明了大学生如何保持和提高良好人际关系交往和沟通能力。同时形成一种团结友爱、朝气蓬勃的人际交往环境,也将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和发展健康的个性品质。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生活都生活在人际关系网中,每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都依存于人际交往。人际关系的好坏往往是一个人心理健康水平、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体现。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开放的社会需要开放的社会交往。对于正在学习、成长中的大学生来说,人际交往是生活的基本内容之一。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老乡之间、室友之间、个人与班级以及和学校之间等错综复杂的社会交往,构成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网络系统。培养良好的人际效能力,不仅是大学生活的需要,更是将来适应社会的需要。一个没有交际能力的人,就像陆地上的船是永远不会漂泊到壮阔的大海中去。比起中学生,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更为复杂,更为广泛,独立性更强,更具社会性。个体开始独立地步入了准社会群体的交际圈。大学生们开始尝试独立的人际交往,并试图发展这方面的能力。而且,交往能力越来越成为大学生心目中衡量个人能力的一项重要标准。大学生处于一种渴求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发展时期,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他们心理正常发展、个性保持健康和具有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的必然要求。然而,并不是每个大学生都能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在这一过程中,有相当数量的人会产生各种问题。认知、情绪及人格因素,都影响着人际关系的建立。一旦在这一过程中受挫,就可能表现为自我否定而陷入苦闷与焦虑之中,或因企图对抗而陷入困境,并由此产生心理问题。一、大学生人际关系不适的表现有关调查表明,大学生心理问题中,关于人际交往的已占50%以上,而以前的统计中,恋爱烦恼占据首位。交际烦恼超过恋爱困扰。仔细分析,大学生人际关系中的困惑、不适可以分为以下5类情况:第一类:缺少知心朋友。这类大学生通常多能正常交往,人际关系也不错,但自感缺乏能互吐衷肠、肝胆相照、配合默契、同甘共苦的知心朋友,为此,有时不免感到孤独和无奈。第二类:与个别人难以相交。这类大学生与多数人交往良好,但与个别人交往不良,他们可能是室友、同学或父母等与自己关系比较近的人,由于与这些人相处不好,常会影响情绪,成为一块“心病”。第三类:与他人交往平淡。这类大学生能与他人交往,但总感到与人相处的质量不高,缺乏影响力,没有关系比较密切的朋友,多属点头之交,没有人值得他牵挂,也没有人会想念他,他们难以保持和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这类同学多会感到空虚、迷茫、失落。某高校06级一学生,因同学关系不好,倍感孤独、压抑,最后离校出走。在离学校较近的几个中小城市闯荡了一圈后又回到了学校,在校园中与接到通知后星夜赶到学校的陈某父母不期而遇,此时,悲喜交加的陈某父子面对的,除了学校因陈某不假离校、旷课50多个学时而给予的勒令退学处分和校方师生的同情之外,谁也无力给予陈某更多的安慰。第四类:感到交往有困难。这类大学生渴望交往,但由于交往能力有限、方法欠妥或个性缺陷、交往心理障碍等原因,致使交往不尽人意,很少有成功的体验,他们往往感到苦恼,很希望改变社交状况。大一年级女生小张,她在家里一直养尊处优,家务活全部由父母包办,自理能力不强。进入大学后,紧张的学习使她觉得不安。她开始独来独往,渐渐地,她有种异样的感觉,好像全寝室同学都看不起她,打开水也要她去,扫地也叫她,她觉得自己成了别人“差使”的对象,越发闷闷不乐,上课也毫无兴趣,成绩一落千丈。第五类:社交恐惧症。这类大学生对人际交往特别敏感、害怕,极力回避与人接触,不得不交往时则紧张、恐怖、心跳加快、面红耳赤,难以自制,总是处于焦虑状态。他们害怕自己成了别人注意的中心,害怕自己在别人面前出洋相,害怕被别人观察。总担心自己会出现错误而被别人嘲笑,总处于一种莫名的心理压力之下。与人交往,甚至在公共场所出现,对他们来说都是一件极其恐怖的任务。社交恐怖症是非常痛苦、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工作的一种心理障碍。许多一般人能够轻而易举办到的事,社交恐怖症患者却望而生畏。患者可能会认为自己是个乏味的人,并认为别人也会那样想。于是患者就会变得过于敏感,更不愿意打搅别人。而这样做,会使得患者感到更加焦虑和抑郁,从而使得社交恐怖的症状进一步恶化。许多患者改变他们的生活,来适应自己的症状。他们(和他们的家人)不得不错过许多有意义的活动。二、大学生在人际交往和沟通中存在的问题在大学阶段的学习生活中,由于主观和客观的原因,其中一部分人往往会出现人际交往和沟通不畅的情况,影响其身心健康和学习进步。近年来,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困难成为大学生活中的一个普遍问题。看看上面那个调查,同学们在回答“通过择业你感到自己特别欠缺的素质是什么”时,选择人际交往能力的比例最高达,位列首位。大学生人际交往与沟通中存在问题重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自我中心型。在与别人交往时,“我”字优先,只顾及自己的需要和利益,强调自己的感受,而不考虑别人。在与他人相处时,不顾场合,不考虑别人的情绪,自己高兴时,就高谈阔论,眉飞色舞,手舞足蹈;不高兴时,就郁郁寡欢,谁都不理,或是乱发脾气,根本不尊重他人,漠视他人的处境和利益。2、自我封闭型。这种类型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不愿让别人了解自己,总喜欢把自己的真实思想、情感和需要掩盖起来,往往持一种孤傲处世的态度,只注重自己的内心体验,在心理上人为地建立屏障,故意把自我封闭起来;另一种情况是虽然愿意与他人交往,但由于性格原因却无法让别人了解自己。这样的人一般性格内向孤僻,形成了一种自我封闭的状态。在我们队里也存在着这样的学员,喜欢一个人独来独往,不喜欢与他人接触,做什么都一个人,很难融合到大集体中,产生一种圾不和谐的情况。3、社会功利型。任何人在交往过程中都有这样那样的目的、想法,都有使自己通过交往得到提高,进步的愿望,这些都是好的。但如果过多过重地考虑交往中的个人愿望,利益是否能够实现和达成,实现的可能性有多大等,就很容易被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错误思想腐蚀拉拢,使个人交往带上及其浓厚的功利色彩。在我们学员队中,也有部分学员把市场经济通行的“等价交换原则”用于人际交往,靠吃吃喝喝建立感情,靠拉拉扯扯,吹吹拍拍以实现个人目的;或“唯利是图”;大利多交,小利少交,无利不交,冷落不能给自己“实惠”的人,滥交乱捧能给自己“实惠”的人。个别学员把个人利益看得很重,最好荣誉、成绩都属于自己,别人都不如自己,在分队与分队之间,甚至区队与瞿之间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对于本分队本区队的工作都尽力完成,但在其它分队区队有困难的时候不愿伸手帮助一下,希望自己所在分队,区队成为一枝独秀。4、猜疑妒忌型。猜疑心理在交往中,一般表现是,以一种假想目标为出发点进行封闭性思考,对人缺乏信任,胡乱猜忌,说风就是雨,很容易暗示。猜疑是人际关系和谐的蛀虫。另外,心理学认为,任何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嫉妒心,这是常事,一定的嫉妒心,可以激发人奋发向上的积极性。而一旦这种 嫉妒心限度就会走向反面,影响人与人之间正常的关系。在我们平时的交往中嫉妒心主要表现为对他人的成绩、进步不予承认甚至贬低;自己取得了成绩,获得了荣誉就沾沾自喜,但同时又焦虑不安,对他人过分堤防,害怕他人赶上;有的甚至因此怨恨他人的所作所为。嫉妒心,嫉的是贤,妒的是能,这就是所谓的“嫉贤妒能”。如若自己不能够很好的调节心态,发展到极端就会产生同归于尽的心理,自己得不到的东西,别人也别想得得到。自己不成功,他人也休想成功。能够坐在这里的,大家都是通过高考这拥挤的羊肠小道的幸运者,一帆风顺,优越感,自然而然的滋生。但进入大学校园情况就不一样了,中学的优秀者云集在一起,有的学员不能够保持优秀,学业上优越地位的失落,很容易产生忌妒心理。轻者出现内向,躲避,重者出现精神妄想,自杀甚至犯罪等。5、江湖义气型。有些学生热衷于江湖义气,对所谓的江湖好汉,义士崇拜得五体投地,与其他同学称兄道弟,拜把子,管它什么军纪,国法,集体利益,不惜为哥们两肋插刀,大有豪气冲天的勇者风范。而实际上,这是对革命同志关系的玷污,它是封建社会的产物,是维护个人和小团体私利的宗派团伙意识,与以革命原则为基础的同志友谊有着本质的区别。在平时交往中,我们一定不能搞小团体,小圈子,应当坚持团结合作,珍惜互相之间的情谊,这样才能做到“人伴贤良智更高”。6、人际交往复杂困惑迷茫这是很多大学生的心灵写照,熟悉了周围的环境,认识了周围的同学,才发现校园的生活并不想自己想象的那么简单,人的想法也不再像高中那样单纯了,人们说校园就是个亚社会,每天自然少不了待人接物,然而待人接物并不简单,大学校园汇集着来自五湖四海、四面八方的同学,风俗习惯、观点看法难免不一样,正是这些风俗习惯和观点看法的不同,使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着小摩擦,总是不能风平浪静。调查显示,有78.8%在校同学都反映人际关系复杂难处,其中宿舍关系就占45%,人际交往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每天都在为人际关系发愁,你说能不郁闷吗?7、面子问题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爱面子更是大学生的一大怪癖,大学生的许多人际冲突,都是发生在没有什么原则问题的小事情上,往往是一次无意的碰撞、不经意的言语伤害、或区区小利等等,本来只要打个招呼、说声道歉,也就没事了,但双方都"赌气",不打招呼,不道歉,而是出言不逊,结果争吵起来。更有甚者,一个不让,一个拔拳相向,头破血流,事后懊悔不迭。双方都在用不适当的方法维护自尊,即典型的面子心理,仿佛谁先道歉就伤了面子,谁在威胁面前低了头,谁就孬种、于是层层升级,以悲剧而告终。三、大学生人际交往与沟通存在问题的原因。其实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多,分析起来大体上有以下几各方面的因素:1、家庭教育的原因;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所以在家里父母总是怕孩子吃亏,慢慢的就养成孩子自私的心理。并且有些家长本身人际关系就不好,由于长期的渲染,致使孩子也反感与人交往。正所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所以很多事情孩子都是从他们那里学来的,所以有时候,做家长的应当让孩子接受一些挫折教育和吃亏教育,这样才会让他们真真的自己去了解社会感知社会。真正的去为人处世。2、学校教育的原因;在很多中小学校,包括有的大学把学习成绩放在第一位,忽略甚至根本就没有注重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还有很多时候,有的学校把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形式化。致使很多学生在面试的时候面红耳赤,羞羞答答,这是学校教育的失误,其实学校应当注重培养学生如何做人,以及怎么面对和接触社会,时刻让同学们明白,虽然他们不能改变一个社会,但他们一定要适应这个社会。3、社会的影响;记得曾经看过一篇名为《雷锋出国了》的文章,上面写到了现在我们社会人情的冷漠,也正是这样的社会阴暗面影响着我们的同学们,他们从不敢相信人到不愿相信人,所以我们要在社会上大力宣传人性的回归,让社会充满爱,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的学生还有不热爱与人交往的理由吗?4、自私自利的个人思想;如今像你们这样的大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们“望子成龙”的期盼,对自家“独苗”的呵护,成为培育“一切为我”的温床。当你们计如大学校园,独立地过集体生活,与同学相处时,一些同学自小养成的“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心理就暴露无余。5、素质教育的匮乏;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仍处于应试教育阶段,应试教育带来的负面效应就是一些家长、学生、老师更多关心的是学生的考试分数。却忽视了无法用分数衡量的内在素质的培养,这其中,就包括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这个作为社会人必须具备的素质。6、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动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另一方面也助长了一些功利思想的膨胀,这种思想意识也影响了大学生的处世理念和行为方式。四、大学生如何保持和提高良好人际关系交往和沟通能力每个成长中的大学生,都希望自己生活在良好的人际关系气氛中,如何提高个人的人际魅力,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状态,这是每个大学生值得思考的问题,调查结果也表明,那些对大学生活感到满意度低的学生,其列在第一位的是人际关系不适。对在校大学生,就从品性格、能力、学识、体态、交际手段与社会经验等方面锻炼自己,使自己能够适应大学生活。良好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在社会交往实践中学习,锻炼和提高。但如同其他事务一样,“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大学生在交往过程中,也有它内在的规律性,即依据一定的交往原则。只有遵循了正确的交往原则才能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也不能在交往中掌握和创造更好的人际交往的艺术。(一)掌握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1、正直原则。主要是指正确、健康的人际交往能力,营造互帮互学、团结友爱、和睦相处的人际关系氛围。决不能搞拉帮结派,酒肉朋友,无原则、不健康的人际交往。2、平等原则。主要是指交往的双方人格上的平等,他包括尊重他人和保持他人自我尊严两个方面。彼此尊重是友谊的基础,是两心相通的桥梁。交往必须平等,平等才能深交,这是人际交往成功的前提。社会主义人际关系的根本特征就是平等,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贯彻平等原则,就是一澳求在交往中尊重别人的合法权益,尊重别人的感情。古人云:“欲人之爱己也,必先爱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尊重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取决双方,既要自尊,又要彼此尊重。3、诚信原则。指在人际交往中,以诚相待、信守诺言。在与人交往时,一方面要真诚待人,既不当面奉承人,也不在背后诽谤人,要做到肝胆相照,襟怀坦荡。另一方面,言必行,行必果,承诺事情要尽量做到,这样才能赢得别人的拥戴,彼此建立深厚的友谊。马克思曾经把真诚、理智的友谊赞誉为“人生的无价之宝”。古人也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心诚则灵”。其诚是换取友谊的钥匙。日本著名作家池田大作写道:“只有抛掉虚伪,以诚相见的人际关系,才识最有力、最美好、最崇高的”。4、宽容原则。在与人相处时,应当严于律己,宽容待人,接受对方的差异。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交往中,对别人要有宽容之心,如“眼睛里容不得一粒沙子”般斤斤计较,苛刻待人,或者得理不让人,最终将会成为孤家寡人。另外,要有宽容之心,还须以诚换诚,以情换情,以心换心,善于展再对方的角度去理解对方,回柳暗花明,豁然开朗。5、换位原则。在交往中,要善于从对方的角度认知对方的思想观念和处事方式,设身处地地体会对方的情感和发现对方处理问题的独特个性方式等,从而真正理解对方,找到最恰当的沟通和解决问题的方法。6、互补互助交互原则。这个原则是大学生人际关系处理的一种心理需要,也是人际交往的一项基本原则理由玉大学生在经济生活上还没有独立,依然出在以学为主的学生时代,因此互补性原则主要体现在精神领域。包括大学生气质、性格、个性特征的内容。往往我们会发现不同气质、性格和能力的人能够相处配合的较好,而能力非常强的两个人倒并不一定配合相处得很好。所以“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在交往过程中要勇于吸收他人的常常,以弥补自己的不足。从心理学上讲,每个人都是天生的自我中心者,个体都希望别人能承认自己的价值,支持自己,接纳自己,喜欢自己。由于这种寻求自我价值被确认和情绪安全感的倾向,在社会交往中,更重视自己的自我表现,注意吸引别人的注意,希望别人能接纳自己,喜欢自己。阿伦森的研究表明,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重视、相互支持。对于真心接纳我们,喜欢我们的人,我们也更愿意接纳对方,愿意同他们交往并建立和维持关系。福阿夫妇1975年研究表明,任何人都有着保护自己心理平衡的稳定倾向,都要求自身同他人的关系保持某种适当性、合理性,并依此对自己与他人的行为得以解释。这样,当别人对我们表示出友好,表示接纳和支持时,我们也感到应该对别人报以相应的友好,这种“应该”的意识会使我们产生一种心理压力,接纳别人,否则我们的行为就显得不合理。与此同时,如果我们的友好的行动别人接纳后,我们也希望别人作出相应的回答,如果别人的行动偏离了我们的期望,我们会认为别人不通情理,从而产生一种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对对方产生心理排斥。我国古人所说“爱人者,人恒爱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有其心理学基础的。(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基础,左右逢源,游刃有余,需要一颗宽容的心,需要真诚,需要积极交往的主动性,塑造很好的个人形象,善用各种交际手段,克服社会知觉中的偏见。1、克服社会知觉中的偏差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能否正确地认识和了解他人,同样关系到人际交际能否顺利进行。要走出对他人认知的心理误区,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晕轮效应在我们的头脑中,总有一些潜在的,得之于各种途径的观念,并常常以此来评价和判断他人,因为这样做所耗费的心理能量最少,也就是说,它最省事。但是,图省事往往会造成一些认知偏差。什么美国人开放,英国人保守,商人精明世故,农民老实本分……。这些说法虽与某些人的特征相吻合,但绝不是个个如此,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人如其面,各个不同,不能用概念来衡量人,把人简单化。某人的一种优点、优势放大变成了笼罩全身的“光环”,甚至原来的缺点也被掩盖或者蒙上了一层夺目的光彩。这种对他人认知的最大失误就在于以偏盖全。“借一斑而窥全豹”并不总是适合于一切人和事,个别和局部并不一定能反映全部和整体。在人的诸多行为或性格特征中抓住某个好的或不好的、就断定他是好人、坏人,无疑是幼稚的。恰当地、全面地认知他人,就要克服说好全好,说坏全坏的绝对化方法。首应效应定势效应是指人们头脑中存在的某种固定化的意识,影响人们对人和事物的认知和评价。当我们与他人接触时,常常会不自觉地产生一种有准备的心理状态,作一种固定了的观念或倾向进行评判。投射效应人际关系中的投射效应,即“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指与人交往时把自己具有的某些不讨人喜欢、不为人接受的观念、性格、态度或欲望转移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是如此,以掩盖自己不受人欢迎的特征。如自私的人总认为别人也很自私;而那些慷慨磊方的人认为别人对自己也应不小气,由于投射作用的影响,人际交往中很容易产生误解。为什么有的人不能从人际交往中得到快乐?人是社会的动物,人际交往是我们每个人的一种需要。在人际交往中,过分留心、处处算计、总怕吃亏上当,这当然得不到快乐。可以说,这样的人还没有领悟人际交往的真正内涵,因此他无法体验到交往中的快乐。俩人互相交换一个苹果,还是一人一个苹果,俩人互相交换一个主意,一人就有了两个主意,这个例子是交往露内涵的一个体现。此外,交往的意义还在于增大个人的心理空间,减少彼此的心理距离,建立“我们感”。这些都是人的一种心理需要、社会需求。消极的情绪,如不快、痛苦、愤怒、失望等,会影响人际交往的正常进行,这点不言而喻。这些消极情绪的产生,可能来自某种压力、或者受挫、或是某种丧失。每个人都要学会在生活中对付这些不良情绪,这也是个人成长的一种重要表现。现代社会主张个性独立,人际交往也日益复杂,如果说在一些场合,或和某些人的临时性的交往需要一些表面的客套、应酬,那么,建立和发展深入持久的人际交往,最重要的是坦诚相见、表达真实的自我。“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友”,人们并不喜欢那些假扮的圣人。当然,如果是自己身上存在着明显的缺点,理应努力克服和改正。人们在人际交往中不断审视、认识自己和他人,不断领悟人生,这是人际交往的内涵之所在。2、建立健康的人际交往模式适度的自我价值感是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基础。自我价值感来源于对自己作为一个独特的个体而存在有的固有价值的认识。任何一个个体都是无法完全被取代的,都有其独特性,有其独特的创造性潜能。伴随这种价值感而来的是对他人的独特性价值的理解以及对他人的尊重。是否具有这种适度的自我价值感直接影响到人际交往的模式。3、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增进个人魅力社会交往中,个体的知识水平与涵养直接影响着交往的效果,良好的个人形象应从点滴开始,从善如流,“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优化个人的社交形象。提高心理素质。人与人的交往,是思想、能力与知识及心理的整体作用,哪一方面的欠缺都会影响人际关系的质量。有的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社交恐惧、胆怯、羞怯、自卑、冷漠、孤独、封闭、猜疑、自傲、嫉妒等不良心理,都不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加强自我训练,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以积极的态度进行交往。提高自身的人际魅力。每个个体都有其内在的人际魅力,他是一个人综合素质在社交生活中的体现。这就要求在校的大学生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从仪表到谈吐,从形象到学识,多方位提高自己。心理学研究表明,初次交往中,良好的社交形象会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而随着交往的深入,学识更占主导地位。特别是大学生的个性培养,拓展自己的内涵。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努力朝这些方向前进,我们就会发现,一切正在悄然改变:朋友之间的不快荡然无存,能够畅所欲言的知音越来越多;亲友间深挚互爱;你便会过得充实愉快,会觉得人际交往是一件自然与轻松的事,从而对学习生活持以乐观的态度,对塑造一段完美的大学生活以及以后的人生充满信心。参考文献:【1】郭 丽 《大学生人际交往个案解析》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林崇德 《发展心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年【3】苏厚重 《大学生人际关系原理江西》 江西人民出版社【4】凡 禹 《人际交往的艺术》 北京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2.【5】苏连升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分析》 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4年3月【6】汪汉荣 龙健飞 王绪朗 《浅谈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影响因素及其消除对策》 经济师 2005年02期【7】贾玉霞 《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8】许苏明 《论社会交换行为的类型及其制约因素》 南京大学学报 2000年3月

优化人际交往论文参考文献

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论文篇一摘要:长期以来,学校管理一直青睐制度化管理,对非制度化管理缺少理性思考,班级管理也是如此。随着"人本管理"思想在学校管理科学中地位的不断凸现,人际关系也越来越被认同为学校管理科学中的新视点。本文通过班级人际关系的解读、体认与建构,试图寻求一条班级管理最优化的新路,从而为教育教学改革服务。关键词:人际关系;管理效益;班级管理班级管理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如何提高班级管理效益,使班级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有机地统一起来,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班主任老师值得深思的重大课题,也是我们新时期班级管理工作应该追求的理想目标。怎样才能实现我们所企求的理想化的班级管理模式呢?笔者认为,其切入点在于改善班级人际关系,树立"以生为本"的思想,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师生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广大师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互惠共生,最终实现班级管理最优化。1.学生之间的和谐关系学生是班级的主人,班级的和谐首先是学生之间的和谐,同学之间既是学习中的合作者、竞争者,又是生活上的朋友与伙伴。同学关系处理好坏对于和谐班级、和谐校园的建设具有重要影响,不仅影响到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心理健康水平,还会影响到班集体的凝聚力、向心力。今天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自私狭隘、骄纵任性、自以为是、以我为中心等毛病普遍存在,因此班级内部矛盾出现在所难免。如不妥善处理必将影响班风,影响班级和谐。我把"珍惜缘分、重视友情、与人为善、淡化矛盾、为人宽容"的观念灌输给每一个学生。对同学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关心的好人好事多加宣传,正面引导。创设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围。通过谈心班会讨论学生、批评与自我批评等形式引导学生。让学生学会尊重、学会理解、学会团结、学会宽容与友爱、学会换位思考,并以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营造学生之间的和谐关系。2.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活动中最基本同时也是最重要的关系,是创建和谐班级的核心内容。师生关系是否和谐对整个教育教学过程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要做到师生和谐,就要树立正确的师生关系。中国过去有句古语"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大概概括了传统和谐的师生关系。而新型的师生关系则是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这种关系中,师生之间人格平等、互相尊重、互相学习、教学相长。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是学生的朋友。如何建立"亦师亦友"的新型师生关系?如何实现师生和谐呢?我认为班主任应始终坚持这样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营造一个民主平等的空间;赏识学生、鼓励学生,营造一个个性发展、天天向上的空间;关心学生、爱护学生,营造一个互爱互助的空间。并应随时注意调节师生的心理距离,放下管理者的架子,走进学生中间,关心学生,倾听学生的心声,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切实解决学生学习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力求做学生的良师益友。3.教师之间的和谐关系和谐的班级,离不开任课教师的和谐。营造和谐的班级离不开任课教师的团结协作,仅靠班主任的单打独拼远远不够。班主任应营造自身与任课教师、任课教师与任课教师之间相互尊重、互谅友爱、团结协作的和谐关系。加强与任课教师之间的沟通理解和尊重。听取任课教师的建议,帮助其树立威信,协助改善师生关系,化解任课教师之间的矛盾,做好协调,绝不能厚此薄彼。只有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发挥最大效应。4.体认"以生为本"的班级人际关系管理新思维人本主义管理思想给予班级管理的启示是: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只有牢固地树立"以生为本"的思想,才能够充分发挥每一类儿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达成班级管理最优化的目标。对待人缘型儿童,我们既要实事求是地肯定他们的长处和优点,让他们充满信心,不断进取,争取更优异的成绩;同时又要一分为二地分析他们的所作所为,让他们在成绩面前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从而使他们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有效地克服骄傲自满情绪。另外,还必须教给他们人际交往的一般技能和技巧,引导他们主动地接触其他同学,不游离于班集体,与其他同学互惠共生、共同发展。对中间型儿童,我们的方法是:首先,利用中间儿童的优势,合理地安排他们的工作,让他们在工作中体现自身的价值,从而促使他们向好的方向转化;其次,吸收中间型儿童参与班级管理,使他们在实践过程中增强信心、体认人际协调的作用,从而自觉自愿地与别人搞好关系;再次,开展形式多样的课余活动,鼓励他们积极参加,让他们在活动中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团结的魅力。对待嫌弃型儿童,我们要讲究方法,因为这部分儿童与班集体心理距离大,对老师和其他同学怀有拒绝和抵触情绪,且常常处于"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场之中,自尊心十分脆弱。因此,要帮助这类儿童建构好人际关系,我们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必须尊重他们,保护他们脆弱的自尊心;第二,要时时用"放大镜"去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设法使嫌弃型儿童能看到自己的"光明和希望";第三,要求其他同学首先是班主任老师要率先垂范,带头接纳嫌弃儿童,消除他们的疑惧心理。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使嫌弃型儿童与其他同学和老师的心理距离逐渐缩小,进一步达到心理上的"磨合"。5.建构班级人际关系最优化的具体方法建构良好的班级人际关系的方法很多,这里主要介绍几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情境熏陶法。所谓情境熏陶法,就是创设一种班级文化氛围,让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感受到集体的魅力,从而在内心中自觉自愿地对班级产生一种向心力。这种方法对班级人际关系的改善具有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运用这种方法,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努力营造成一种和谐的文化氛围。具体措施有制定班级公约、张帖反映班级主流文化的标语、定期更换班刊、设立好人好事记录簿并定期总结评比。(2)加强班风建设。班风是一个班级精神面貌的反映。实践证明:班风正,则人际关系和谐,群体的凝聚力强,集体在这种状态中能发挥自身的最大潜能。可见,加强班风建设对改善班级人际关系对改善班级人际关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3)在班级中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舆论是一种群众性意见,它对班集体中的每一个成员的言行都有一定的规范作用。在一定意义上,舆论对协调班级人际关系、鼓舞正气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人的身心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节奏明显加快,各种竞争非常激烈,精神压力日益加大,一些人难免会受到心理和精神上的冲击,并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纠葛和冲突,由此所产生的心理障碍、心理疾病也逐渐增多,不少人默默忍受着心理疾病的煎熬。据有关部门统计,有各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者约占人口总数的20%。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社会,一定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要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培养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社会心态。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娱体育活动,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活动之中,有效调节人们的情感和心理,消除忧郁感、孤独感、失落感等不良情绪[3]151,使其心理健康,心情愉快。 弘扬传统美德,培养高尚情操。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道德中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礼仪的总和,它是中华民族优良思想文化传统的核心。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一定要弘扬传统美德,培养高尚情操。在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诚实守信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诚信作为一个基本的道德要求,在中华文化中已经传承了几千年,以诚信立人,以诚信立国,以诚信求发展。和谐的人际关系应该是诚信友爱的关系,诚信是人与人相处的基本要求,是友爱的前提。没有诚信,人与人之间就不会有信任和理解;没有友好关爱,更无从谈社会和谐。 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我们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目的,是为了坚持真理,纠正错误,增强团结。恩格斯指出"团结并不排斥相互间的批评。没有这种批评就不可能达到团结。没有批评就不能互相了解,因而也就谈不到团结"[4]423。在人民内部,要从团结、和谐的愿望出发,通过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分清是非,消除隔阂,纠正错误,解决矛盾,从而达到新的团结,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2]全国党代会的报告里第一次出现"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字眼,这一亮点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人为本的宗旨和与时俱进的创新。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理解人、尊重人、关心人的原则贯穿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全过程,既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又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避免不良心态积累恶变,引导社会心态良性变化,帮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心理和谐。要关注人们多方面的感受和需求,引导人们加强自身修养,提高精神境界,完善自我人格。要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3]153,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减少群众的后顾之忧,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以增强本单位、本部门的凝聚力,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参考文献[1] 邵瑞珍:《教育心理学》 上海教育出版社[2] 王建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中央文献出版社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论文篇二摘要: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首先必须引导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人际关系观念。积极投入、用心交往是大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有效途径,有效交往离不开真诚心、善良心、关爱心、平等尊重心、忍让心等积极的心态。提高个性修养,则是大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关键。关键词:大学生;人际关系;心态;途径一、提高人际关系的认识是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建立的基础(一)概论人际关系(humanrelations)是人与人之间在活动过程中直接的心理上的关系或心理上的距离。人际关系反映着人们寻求满足需要的心理状态。据统计,大学生每天除了睡眠外,其余时间中有70%左右用于人际交往,可见人际交往对大学生起着重要作用。大学生正处在人生的黄金时期,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离不开人际交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也离不开人际交往。因此,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是大学生生活的需要,是将来走向社会的需要,也是其今后事业发展与人生幸福的基石。(二)人际关系的意义友情,大学生生活的一盏明灯。大学生渴望友谊,希望丰富多彩的人际交往,从而丰富自己人生知识、了解生活、交流情感、学会处世、确立自我、获得自信。大学生人际交往是大学生生活的必需。所以,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着重大的意义。第一,促进个体发展。人际关系对个体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马克思早就指出:“人的发展取决于直接和间接进行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以人为镜”,就能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缺点,又可以通过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第二,获得各种信息。人际关系建立的过程首先是交往双方信息沟通的过程,信息交流与沟通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一个人直接从书本上学得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即便是皓首穷经、学富五车,在现代社会潮水般涌来的新信息中也只是沧海一粟。而通过人际交往,就能以更迅速的方式直接沟通信息、丰富知识、交换思想,提高人们对知识的理解。第三,增进身心健康。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个人身心健康十分重要。孔子曾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需要与人交往和获得精神的支持,从朋友那里得到理解与宽慰,从而获得安全感、满足感,提高自信心。相反,人际关系失调,常引起心理失衡,容易导致身心疾病。第四,适应社会需要,构建和谐社会。大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为其将来走向社会打好基础。大学生都来自全国各地,他们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他们有着不同的气质、性格、兴趣、爱好和需要,学会与各种各样的人和睦相处,将来走向社会才能适应更加复杂的人际关系,与大众和睦相处,构建和谐社会。家和万事兴,民族与民族和睦相处,则国家兴旺,国家与国家和平共处,则天下太平。第五,促进学业进步,事业成功。“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大学生彼此间的互通有无,将会使他们在思想碰撞中产生新的火花,促进学业进步,增加他们对事业、人生、成功的积极看法,朋友之间相互帮助,则有助于事业成功。古往今来,许多名人志士的成功与他们良好的人际关系分不开。唐朝李世民明白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因此能关心爱护自己的臣民,而受到臣民的拥护。赞扬友情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李白的成功有着汪伦的功劳。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成功,也与他们的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分不开。二、用心交往是大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有效途径心理研究表明,积极健康的人际氛围是影响人际关系的重要条件,其中,积极投入、用心交往是一种积极有效的途径。带着真诚心、善良心、关爱心、平等尊重心、忍让心等积极的心态去交往,将有助于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增进相互间的交流。(一)真诚心孟子认为:“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俗话说:“浇花浇根,交人交心”这正是人缘好的关键,只有交心才能使人感到真诚。真诚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只有以心换心,以诚相待,才能使双方相互理解,建立信任感,进而结成深厚的友谊。真诚心,就是为人处世要有真心、诚心,要讲真话,办实事,态度诚恳,为人实在,不虚伪,不说谎。以诚相待,心诚则灵。真诚能够感动对方,使不太好的关系转好,如历史上著名的“将相和”,真诚心还能消除误会,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美好。(二)平等心平等,主要指交往双方态度的平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做人的尊严和法律上的权利与义务,人格上人人都是平等的。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生理年龄不是问题,社会地位不是差距,家庭背景不应该成为障碍,贫富差距不应该是天平的砝码,尊长辈分更不应该是话下。心存平等,一视同仁,友谊才会长久。(三)尊重心“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尊重别人,重视别人,也会获得别人的尊重。人人都有自尊心,都希望受到别人的尊重,而且对尊重自己的人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力和认同感,给予别人热情,其实就是给予别人支持和鼓励,能大大增强对方的自我肯定。将心比心,别人在感到尊重的同时,也会以尊重心相对。尊重心,是建立在心理平等的基础上,尊重能带来良性反馈,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温暖别人的火,也会温暖你自己。”(四)宽容心宽容大度,性格开朗,气量恢宏,胸怀宽广,是为人处世较高的境界。“有容乃大,无欲则刚”、“大度集群朋”、“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这些都是说明宽容大度的好处,其表现很多:对人对友求同存异,不以自己特殊的个性或嗜好待人;能容忍朋友的过失,不记前嫌;能虚心接受批评,主动检查,而不文过饰非,推诿责任;在小事上不斤斤计较,耿耿于怀;能听得进各种意见,使自己更加明智。遭受“胯下之辱”的韩信,以德报怨,化敌为友;齐桓公不计私仇,任用射了他一箭的管仲为相,成就了一代霸业;光武帝刘秀“不斥异己,不念旧恶,泛爱容众,结恩心于臣民”,使汉室中兴;等等,这些帝王将相的宽容大度,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 (五)忍让心这是搞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态度。人与人相处,得成于忍。“君子忍人所不能忍,容人所不能容,处人所不能处”、“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当别人尖酸刻薄的言语、不良的行为态度伤害到自己时,要忍。忍,要明明白白,经典有说:“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这是因为别人没有受过这方面的教育,不懂,所以不足为怪;忍,还要顾全大局,为了集体团结,为了家庭和睦,要忍下来,能放手时则放手,得饶人处且饶人,不妨提倡“吃亏是福”的精神。三、提高自身的个性修养,是大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关键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往往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思想情感、性格气质、学识教养、处世态度乃至交往情意,也就是个人的自身修养在社交中会体现,这就要求大学生应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从仪表到谈吐,从形象到学识,多方位提高自己。有利于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个性品质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正直诚实正直就是为人正派,不搞歪心眼。它给人带来友谊、信任、钦佩和尊重。正直的人发表意见,不计恩怨,坦诚相见;处理问题,坚持原则,秉公办事;为人处世,正大光明,伸张正义;待人接物,风度端正,人格高尚。诚实是正直的姐妹,唯有诚实,方能使人放心,得到他人信任。周恩来曾说:“自以为聪明的人往往没有好下场的。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是最老实的人,因为只有老实人,才经得起事实和历史的考验。”(二)心存善意与人为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助人即助己,吃亏就是占便宜,人类的社会性和共存性生成了人类的互引力和亲和力需要爱怜和友谊。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要心存善意,心理常想别人好、集体好、社会好。因为你好,我好,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因为心存善意,就有好的态度,才有好的行为。(三)口说好话与人交往,要多说别人的好话,使用顺耳、亲切、文雅、得体的语言,多赞扬别人,多赏识别人。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指出:“赞扬能使羸弱的身体变得强壮,能给恐怖的内心以平静与依赖,能让受伤的神经得到休息和力量,能给身处逆境的人以务求成功的决心。”曾有报道,广西一位农妇学会了用多国语言讲“谢谢你”、“你真好”、“你真是太棒了”等赞扬别人的语言和一些日常用语,结果找她作导游的外国旅客很多。要善于落实大方地说谢谢。真诚发自内心的感谢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四)身行好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多行善事,多帮助别人。心理学家们发现,以帮助与相互帮助开端的人际关系,不仅良好的第一印象容易确定,而且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可以迅速缩短,使良好的人际关系迅速建立起来。患难见真情,所谓“雪中送炭”的心理效应,“锦上添花”也很需要。(五)优化人格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偏执、强迫、自负、多疑、自卑等人格会障碍人际交往。因此,改造不良人格,培养和优化良好性格是建立和发展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方面。我国心理学家黄希庭研究了大学生中人际关系好的个性特征:尊重他人,工作负责,忠厚老实,热情开朗,乐于助人,独立谦逊,兴趣广泛,乐观幽默,端庄文雅,良好的性格特征具有相当大的人格魅力,易于使人产生可爱可亲之感,因而极大地促进了人际关系的发展。参考文献:[1]何金彩,唐闻捷.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93.[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515.[3]张宏如,曹雨平.当代大学生心理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259.[4]包卫.心理素质与现代人生[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1:150.[5]包卫.心理素质与现代人生[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1:151.

哎~大家都一个老师啊!~变态论文!~

顶 suigy

【摘要】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面对激烈的竞争和日益强大的社会心理压力,如何认识和正确处理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人际交往障碍会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情绪、健康等各个方面带来一系列不良影响;通过对大学生在人际交往和沟通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分析,说明了大学生如何保持和提高良好人际关系交往和沟通能力。同时形成一种团结友爱、朝气蓬勃的人际交往环境,也将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和发展健康的个性品质。【摘要】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面对激烈的竞争和日益强大的社会心理压力,如何认识和正确处理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人际交往障碍会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情绪、健康等各个方面带来一系列不良影响;通过对大学生在人际交往和沟通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分析,说明了大学生如何保持和提高良好人际关系交往和沟通能力。同时形成一种团结友爱、朝气蓬勃的人际交往环境,也将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和发展健康的个性品质。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生活都生活在人际关系网中,每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都依存于人际交往。人际关系的好坏往往是一个人心理健康水平、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体现。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开放的社会需要开放的社会交往。对于正在学习、成长中的大学生来说,人际交往是生活的基本内容之一。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老乡之间、室友之间、个人与班级以及和学校之间等错综复杂的社会交往,构成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网络系统。培养良好的人际效能力,不仅是大学生活的需要,更是将来适应社会的需要。一个没有交际能力的人,就像陆地上的船是永远不会漂泊到壮阔的大海中去。比起中学生,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更为复杂,更为广泛,独立性更强,更具社会性。个体开始独立地步入了准社会群体的交际圈。大学生们开始尝试独立的人际交往,并试图发展这方面的能力。而且,交往能力越来越成为大学生心目中衡量个人能力的一项重要标准。大学生处于一种渴求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发展时期,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他们心理正常发展、个性保持健康和具有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的必然要求。然而,并不是每个大学生都能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在这一过程中,有相当数量的人会产生各种问题。认知、情绪及人格因素,都影响着人际关系的建立。一旦在这一过程中受挫,就可能表现为自我否定而陷入苦闷与焦虑之中,或因企图对抗而陷入困境,并由此产生心理问题。一、大学生人际关系不适的表现有关调查表明,大学生心理问题中,关于人际交往的已占50%以上,而以前的统计中,恋爱烦恼占据首位。交际烦恼超过恋爱困扰。仔细分析,大学生人际关系中的困惑、不适可以分为以下5类情况:第一类:缺少知心朋友。这类大学生通常多能正常交往,人际关系也不错,但自感缺乏能互吐衷肠、肝胆相照、配合默契、同甘共苦的知心朋友,为此,有时不免感到孤独和无奈。第二类:与个别人难以相交。这类大学生与多数人交往良好,但与个别人交往不良,他们可能是室友、同学或父母等与自己关系比较近的人,由于与这些人相处不好,常会影响情绪,成为一块“心病”。第三类:与他人交往平淡。这类大学生能与他人交往,但总感到与人相处的质量不高,缺乏影响力,没有关系比较密切的朋友,多属点头之交,没有人值得他牵挂,也没有人会想念他,他们难以保持和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这类同学多会感到空虚、迷茫、失落。某高校06级一学生,因同学关系不好,倍感孤独、压抑,最后离校出走。在离学校较近的几个中小城市闯荡了一圈后又回到了学校,在校园中与接到通知后星夜赶到学校的陈某父母不期而遇,此时,悲喜交加的陈某父子面对的,除了学校因陈某不假离校、旷课50多个学时而给予的勒令退学处分和校方师生的同情之外,谁也无力给予陈某更多的安慰。第四类:感到交往有困难。这类大学生渴望交往,但由于交往能力有限、方法欠妥或个性缺陷、交往心理障碍等原因,致使交往不尽人意,很少有成功的体验,他们往往感到苦恼,很希望改变社交状况。大一年级女生小张,她在家里一直养尊处优,家务活全部由父母包办,自理能力不强。进入大学后,紧张的学习使她觉得不安。她开始独来独往,渐渐地,她有种异样的感觉,好像全寝室同学都看不起她,打开水也要她去,扫地也叫她,她觉得自己成了别人“差使”的对象,越发闷闷不乐,上课也毫无兴趣,成绩一落千丈。第五类:社交恐惧症。这类大学生对人际交往特别敏感、害怕,极力回避与人接触,不得不交往时则紧张、恐怖、心跳加快、面红耳赤,难以自制,总是处于焦虑状态。他们害怕自己成了别人注意的中心,害怕自己在别人面前出洋相,害怕被别人观察。总担心自己会出现错误而被别人嘲笑,总处于一种莫名的心理压力之下。与人交往,甚至在公共场所出现,对他们来说都是一件极其恐怖的任务。社交恐怖症是非常痛苦、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工作的一种心理障碍。许多一般人能够轻而易举办到的事,社交恐怖症患者却望而生畏。患者可能会认为自己是个乏味的人,并认为别人也会那样想。于是患者就会变得过于敏感,更不愿意打搅别人。而这样做,会使得患者感到更加焦虑和抑郁,从而使得社交恐怖的症状进一步恶化。许多患者改变他们的生活,来适应自己的症状。他们(和他们的家人)不得不错过许多有意义的活动。二、大学生在人际交往和沟通中存在的问题在大学阶段的学习生活中,由于主观和客观的原因,其中一部分人往往会出现人际交往和沟通不畅的情况,影响其身心健康和学习进步。近年来,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困难成为大学生活中的一个普遍问题。看看上面那个调查,同学们在回答“通过择业你感到自己特别欠缺的素质是什么”时,选择人际交往能力的比例最高达,位列首位。大学生人际交往与沟通中存在问题重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自我中心型。在与别人交往时,“我”字优先,只顾及自己的需要和利益,强调自己的感受,而不考虑别人。在与他人相处时,不顾场合,不考虑别人的情绪,自己高兴时,就高谈阔论,眉飞色舞,手舞足蹈;不高兴时,就郁郁寡欢,谁都不理,或是乱发脾气,根本不尊重他人,漠视他人的处境和利益。2、自我封闭型。这种类型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不愿让别人了解自己,总喜欢把自己的真实思想、情感和需要掩盖起来,往往持一种孤傲处世的态度,只注重自己的内心体验,在心理上人为地建立屏障,故意把自我封闭起来;另一种情况是虽然愿意与他人交往,但由于性格原因却无法让别人了解自己。这样的人一般性格内向孤僻,形成了一种自我封闭的状态。在我们队里也存在着这样的学员,喜欢一个人独来独往,不喜欢与他人接触,做什么都一个人,很难融合到大集体中,产生一种圾不和谐的情况。3、社会功利型。任何人在交往过程中都有这样那样的目的、想法,都有使自己通过交往得到提高,进步的愿望,这些都是好的。但如果过多过重地考虑交往中的个人愿望,利益是否能够实现和达成,实现的可能性有多大等,就很容易被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错误思想腐蚀拉拢,使个人交往带上及其浓厚的功利色彩。在我们学员队中,也有部分学员把市场经济通行的“等价交换原则”用于人际交往,靠吃吃喝喝建立感情,靠拉拉扯扯,吹吹拍拍以实现个人目的;或“唯利是图”;大利多交,小利少交,无利不交,冷落不能给自己“实惠”的人,滥交乱捧能给自己“实惠”的人。个别学员把个人利益看得很重,最好荣誉、成绩都属于自己,别人都不如自己,在分队与分队之间,甚至区队与瞿之间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对于本分队本区队的工作都尽力完成,但在其它分队区队有困难的时候不愿伸手帮助一下,希望自己所在分队,区队成为一枝独秀。4、猜疑妒忌型。猜疑心理在交往中,一般表现是,以一种假想目标为出发点进行封闭性思考,对人缺乏信任,胡乱猜忌,说风就是雨,很容易暗示。猜疑是人际关系和谐的蛀虫。另外,心理学认为,任何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嫉妒心,这是常事,一定的嫉妒心,可以激发人奋发向上的积极性。而一旦这种 嫉妒心限度就会走向反面,影响人与人之间正常的关系。在我们平时的交往中嫉妒心主要表现为对他人的成绩、进步不予承认甚至贬低;自己取得了成绩,获得了荣誉就沾沾自喜,但同时又焦虑不安,对他人过分堤防,害怕他人赶上;有的甚至因此怨恨他人的所作所为。嫉妒心,嫉的是贤,妒的是能,这就是所谓的“嫉贤妒能”。如若自己不能够很好的调节心态,发展到极端就会产生同归于尽的心理,自己得不到的东西,别人也别想得得到。自己不成功,他人也休想成功。能够坐在这里的,大家都是通过高考这拥挤的羊肠小道的幸运者,一帆风顺,优越感,自然而然的滋生。但进入大学校园情况就不一样了,中学的优秀者云集在一起,有的学员不能够保持优秀,学业上优越地位的失落,很容易产生忌妒心理。轻者出现内向,躲避,重者出现精神妄想,自杀甚至犯罪等。5、江湖义气型。有些学生热衷于江湖义气,对所谓的江湖好汉,义士崇拜得五体投地,与其他同学称兄道弟,拜把子,管它什么军纪,国法,集体利益,不惜为哥们两肋插刀,大有豪气冲天的勇者风范。而实际上,这是对革命同志关系的玷污,它是封建社会的产物,是维护个人和小团体私利的宗派团伙意识,与以革命原则为基础的同志友谊有着本质的区别。在平时交往中,我们一定不能搞小团体,小圈子,应当坚持团结合作,珍惜互相之间的情谊,这样才能做到“人伴贤良智更高”。6、人际交往复杂困惑迷茫这是很多大学生的心灵写照,熟悉了周围的环境,认识了周围的同学,才发现校园的生活并不想自己想象的那么简单,人的想法也不再像高中那样单纯了,人们说校园就是个亚社会,每天自然少不了待人接物,然而待人接物并不简单,大学校园汇集着来自五湖四海、四面八方的同学,风俗习惯、观点看法难免不一样,正是这些风俗习惯和观点看法的不同,使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着小摩擦,总是不能风平浪静。调查显示,有78.8%在校同学都反映人际关系复杂难处,其中宿舍关系就占45%,人际交往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每天都在为人际关系发愁,你说能不郁闷吗?7、面子问题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爱面子更是大学生的一大怪癖,大学生的许多人际冲突,都是发生在没有什么原则问题的小事情上,往往是一次无意的碰撞、不经意的言语伤害、或区区小利等等,本来只要打个招呼、说声道歉,也就没事了,但双方都"赌气",不打招呼,不道歉,而是出言不逊,结果争吵起来。更有甚者,一个不让,一个拔拳相向,头破血流,事后懊悔不迭。双方都在用不适当的方法维护自尊,即典型的面子心理,仿佛谁先道歉就伤了面子,谁在威胁面前低了头,谁就孬种、于是层层升级,以悲剧而告终。三、大学生人际交往与沟通存在问题的原因。其实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多,分析起来大体上有以下几各方面的因素:1、家庭教育的原因;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所以在家里父母总是怕孩子吃亏,慢慢的就养成孩子自私的心理。并且有些家长本身人际关系就不好,由于长期的渲染,致使孩子也反感与人交往。正所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所以很多事情孩子都是从他们那里学来的,所以有时候,做家长的应当让孩子接受一些挫折教育和吃亏教育,这样才会让他们真真的自己去了解社会感知社会。真正的去为人处世。2、学校教育的原因;在很多中小学校,包括有的大学把学习成绩放在第一位,忽略甚至根本就没有注重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还有很多时候,有的学校把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形式化。致使很多学生在面试的时候面红耳赤,羞羞答答,这是学校教育的失误,其实学校应当注重培养学生如何做人,以及怎么面对和接触社会,时刻让同学们明白,虽然他们不能改变一个社会,但他们一定要适应这个社会。3、社会的影响;记得曾经看过一篇名为《雷锋出国了》的文章,上面写到了现在我们社会人情的冷漠,也正是这样的社会阴暗面影响着我们的同学们,他们从不敢相信人到不愿相信人,所以我们要在社会上大力宣传人性的回归,让社会充满爱,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的学生还有不热爱与人交往的理由吗?4、自私自利的个人思想;如今像你们这样的大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们“望子成龙”的期盼,对自家“独苗”的呵护,成为培育“一切为我”的温床。当你们计如大学校园,独立地过集体生活,与同学相处时,一些同学自小养成的“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心理就暴露无余。5、素质教育的匮乏;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仍处于应试教育阶段,应试教育带来的负面效应就是一些家长、学生、老师更多关心的是学生的考试分数。却忽视了无法用分数衡量的内在素质的培养,这其中,就包括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这个作为社会人必须具备的素质。6、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动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另一方面也助长了一些功利思想的膨胀,这种思想意识也影响了大学生的处世理念和行为方式。四、大学生如何保持和提高良好人际关系交往和沟通能力每个成长中的大学生,都希望自己生活在良好的人际关系气氛中,如何提高个人的人际魅力,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状态,这是每个大学生值得思考的问题,调查结果也表明,那些对大学生活感到满意度低的学生,其列在第一位的是人际关系不适。对在校大学生,就从品性格、能力、学识、体态、交际手段与社会经验等方面锻炼自己,使自己能够适应大学生活。良好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在社会交往实践中学习,锻炼和提高。但如同其他事务一样,“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大学生在交往过程中,也有它内在的规律性,即依据一定的交往原则。只有遵循了正确的交往原则才能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也不能在交往中掌握和创造更好的人际交往的艺术。(一)掌握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1、正直原则。主要是指正确、健康的人际交往能力,营造互帮互学、团结友爱、和睦相处的人际关系氛围。决不能搞拉帮结派,酒肉朋友,无原则、不健康的人际交往。2、平等原则。主要是指交往的双方人格上的平等,他包括尊重他人和保持他人自我尊严两个方面。彼此尊重是友谊的基础,是两心相通的桥梁。交往必须平等,平等才能深交,这是人际交往成功的前提。社会主义人际关系的根本特征就是平等,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贯彻平等原则,就是一澳求在交往中尊重别人的合法权益,尊重别人的感情。古人云:“欲人之爱己也,必先爱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尊重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取决双方,既要自尊,又要彼此尊重。3、诚信原则。指在人际交往中,以诚相待、信守诺言。在与人交往时,一方面要真诚待人,既不当面奉承人,也不在背后诽谤人,要做到肝胆相照,襟怀坦荡。另一方面,言必行,行必果,承诺事情要尽量做到,这样才能赢得别人的拥戴,彼此建立深厚的友谊。马克思曾经把真诚、理智的友谊赞誉为“人生的无价之宝”。古人也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心诚则灵”。其诚是换取友谊的钥匙。日本著名作家池田大作写道:“只有抛掉虚伪,以诚相见的人际关系,才识最有力、最美好、最崇高的”。4、宽容原则。在与人相处时,应当严于律己,宽容待人,接受对方的差异。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交往中,对别人要有宽容之心,如“眼睛里容不得一粒沙子”般斤斤计较,苛刻待人,或者得理不让人,最终将会成为孤家寡人。另外,要有宽容之心,还须以诚换诚,以情换情,以心换心,善于展再对方的角度去理解对方,回柳暗花明,豁然开朗。5、换位原则。在交往中,要善于从对方的角度认知对方的思想观念和处事方式,设身处地地体会对方的情感和发现对方处理问题的独特个性方式等,从而真正理解对方,找到最恰当的沟通和解决问题的方法。6、互补互助交互原则。这个原则是大学生人际关系处理的一种心理需要,也是人际交往的一项基本原则理由玉大学生在经济生活上还没有独立,依然出在以学为主的学生时代,因此互补性原则主要体现在精神领域。包括大学生气质、性格、个性特征的内容。往往我们会发现不同气质、性格和能力的人能够相处配合的较好,而能力非常强的两个人倒并不一定配合相处得很好。所以“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在交往过程中要勇于吸收他人的常常,以弥补自己的不足。从心理学上讲,每个人都是天生的自我中心者,个体都希望别人能承认自己的价值,支持自己,接纳自己,喜欢自己。由于这种寻求自我价值被确认和情绪安全感的倾向,在社会交往中,更重视自己的自我表现,注意吸引别人的注意,希望别人能接纳自己,喜欢自己。阿伦森的研究表明,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重视、相互支持。对于真心接纳我们,喜欢我们的人,我们也更愿意接纳对方,愿意同他们交往并建立和维持关系。福阿夫妇1975年研究表明,任何人都有着保护自己心理平衡的稳定倾向,都要求自身同他人的关系保持某种适当性、合理性,并依此对自己与他人的行为得以解释。这样,当别人对我们表示出友好,表示接纳和支持时,我们也感到应该对别人报以相应的友好,这种“应该”的意识会使我们产生一种心理压力,接纳别人,否则我们的行为就显得不合理。与此同时,如果我们的友好的行动别人接纳后,我们也希望别人作出相应的回答,如果别人的行动偏离了我们的期望,我们会认为别人不通情理,从而产生一种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对对方产生心理排斥。我国古人所说“爱人者,人恒爱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有其心理学基础的。(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基础,左右逢源,游刃有余,需要一颗宽容的心,需要真诚,需要积极交往的主动性,塑造很好的个人形象,善用各种交际手段,克服社会知觉中的偏见。1、克服社会知觉中的偏差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能否正确地认识和了解他人,同样关系到人际交际能否顺利进行。要走出对他人认知的心理误区,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晕轮效应在我们的头脑中,总有一些潜在的,得之于各种途径的观念,并常常以此来评价和判断他人,因为这样做所耗费的心理能量最少,也就是说,它最省事。但是,图省事往往会造成一些认知偏差。什么美国人开放,英国人保守,商人精明世故,农民老实本分……。这些说法虽与某些人的特征相吻合,但绝不是个个如此,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人如其面,各个不同,不能用概念来衡量人,把人简单化。某人的一种优点、优势放大变成了笼罩全身的“光环”,甚至原来的缺点也被掩盖或者蒙上了一层夺目的光彩。这种对他人认知的最大失误就在于以偏盖全。“借一斑而窥全豹”并不总是适合于一切人和事,个别和局部并不一定能反映全部和整体。在人的诸多行为或性格特征中抓住某个好的或不好的、就断定他是好人、坏人,无疑是幼稚的。恰当地、全面地认知他人,就要克服说好全好,说坏全坏的绝对化方法。首应效应定势效应是指人们头脑中存在的某种固定化的意识,影响人们对人和事物的认知和评价。当我们与他人接触时,常常会不自觉地产生一种有准备的心理状态,作一种固定了的观念或倾向进行评判。投射效应人际关系中的投射效应,即“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指与人交往时把自己具有的某些不讨人喜欢、不为人接受的观念、性格、态度或欲望转移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是如此,以掩盖自己不受人欢迎的特征。如自私的人总认为别人也很自私;而那些慷慨磊方的人认为别人对自己也应不小气,由于投射作用的影响,人际交往中很容易产生误解。为什么有的人不能从人际交往中得到快乐?人是社会的动物,人际交往是我们每个人的一种需要。在人际交往中,过分留心、处处算计、总怕吃亏上当,这当然得不到快乐。可以说,这样的人还没有领悟人际交往的真正内涵,因此他无法体验到交往中的快乐。俩人互相交换一个苹果,还是一人一个苹果,俩人互相交换一个主意,一人就有了两个主意,这个例子是交往露内涵的一个体现。此外,交往的意义还在于增大个人的心理空间,减少彼此的心理距离,建立“我们感”。这些都是人的一种心理需要、社会需求。消极的情绪,如不快、痛苦、愤怒、失望等,会影响人际交往的正常进行,这点不言而喻。这些消极情绪的产生,可能来自某种压力、或者受挫、或是某种丧失。每个人都要学会在生活中对付这些不良情绪,这也是个人成长的一种重要表现。现代社会主张个性独立,人际交往也日益复杂,如果说在一些场合,或和某些人的临时性的交往需要一些表面的客套、应酬,那么,建立和发展深入持久的人际交往,最重要的是坦诚相见、表达真实的自我。“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友”,人们并不喜欢那些假扮的圣人。当然,如果是自己身上存在着明显的缺点,理应努力克服和改正。人们在人际交往中不断审视、认识自己和他人,不断领悟人生,这是人际交往的内涵之所在。2、建立健康的人际交往模式适度的自我价值感是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基础。自我价值感来源于对自己作为一个独特的个体而存在有的固有价值的认识。任何一个个体都是无法完全被取代的,都有其独特性,有其独特的创造性潜能。伴随这种价值感而来的是对他人的独特性价值的理解以及对他人的尊重。是否具有这种适度的自我价值感直接影响到人际交往的模式。3、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增进个人魅力社会交往中,个体的知识水平与涵养直接影响着交往的效果,良好的个人形象应从点滴开始,从善如流,“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优化个人的社交形象。提高心理素质。人与人的交往,是思想、能力与知识及心理的整体作用,哪一方面的欠缺都会影响人际关系的质量。有的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社交恐惧、胆怯、羞怯、自卑、冷漠、孤独、封闭、猜疑、自傲、嫉妒等不良心理,都不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加强自我训练,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以积极的态度进行交往。提高自身的人际魅力。每个个体都有其内在的人际魅力,他是一个人综合素质在社交生活中的体现。这就要求在校的大学生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从仪表到谈吐,从形象到学识,多方位提高自己。心理学研究表明,初次交往中,良好的社交形象会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而随着交往的深入,学识更占主导地位。特别是大学生的个性培养,拓展自己的内涵。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努力朝这些方向前进,我们就会发现,一切正在悄然改变:朋友之间的不快荡然无存,能够畅所欲言的知音越来越多;亲友间深挚互爱;你便会过得充实愉快,会觉得人际交往是一件自然与轻松的事,从而对学习生活持以乐观的态度,对塑造一段完美的大学生活以及以后的人生充满信心。参考文献:【1】郭 丽 《大学生人际交往个案解析》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林崇德 《发展心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年【3】苏厚重 《大学生人际关系原理江西》 江西人民出版社【4】凡 禹 《人际交往的艺术》 北京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2.【5】苏连升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分析》 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4年3月【6】汪汉荣 龙健飞 王绪朗 《浅谈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影响因素及其消除对策》 经济师 2005年02期【7】贾玉霞 《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8】许苏明 《论社会交换行为的类型及其制约因素》 南京大学学报 2000年3月

大学生人际交往论文参考文献

信息学院 财务 035 班 麦佩愉 [ 摘要 ] 在大学校园里,现代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由于个性自我为中心、自卑、骄傲,嫉妒等心理,未能处理好自身的人际关系,面临着如何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的困惑.本文通过对造成人际关系紧张的原因进行分析,并为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提出自己的看法。 [ 关键词 ] 人际关系 人际交往 大学生 人生活在社会中,离不开与他人的交往与协同,如何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就成为世人皆要碰到的,谁也回避不了的事情。根据调查反映,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状况并不理想。根据调查结果表明,占44%的同学反映,跟宿舍同学存在人际关系紧张现象,75%的同学反映曾经跟同学有过关系紧张的现象。 从踏入大学校门的那天起,大学生就会遇到各方面的人际关系: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舍友之间,以及个人与班级、学校之间的关系等等。面对如此众多的人际关系,有的同学因为处理不当,整日郁郁寡欢,心情沮丧;有的同学因为人际关系紧张,精神压力很大,导致程度不同的心理病症;而更多的同学则由于不知如何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而经常为苦闷、烦恼的情绪所困扰。 一、大学生人际关系事例 案例一:某同学来自某大城市一个富裕家庭 , 是独生子女 , 入学一年,与宿舍的同学的关系很差,因为有一位同学晚上睡觉打呼噜吵到她,她就跟那位同学发生了争吵;因为有一位同学擅自用了他的电脑,她又跟那位同学争吵;因为有一位同学说她不节省,浪费电,她又跟她吵起来了,等等,现在跟班里的同学关系也弄得很差。 案例二:某位同学反映,她跟宿舍里的其他三位同学相处的很不愉快,跟宿舍三位同学都发生了矛盾。一次,她跟外校的男朋友打完电话后,宿舍的同学就七嘴八舌的跟她说,她每次打电话的时间很长,经常霸占了电话,说电话的声音很大声,经常吵到她们学习,她一时气不过,就跟她们吵起来了,以后打电话就特意把那个声音提高,时间拖长,跟宿舍的同学的关系就越来越差了。 案例三:有位同学反映,宿舍有四个人,但有两个同学做得特别差,从不扫地,从不注意个人的卫生,不仅懒,在别人打扫卫生时还在一边说风凉话,而且也很不节省,经常浪费电,浪费水,跟他们商量时,他们就说不是经常在宿舍,不关他们的事,要不就是假装听不到。有时班里有活动的时候,那两位同学也会找借口推托,然后就不参加班里的活动。 案例四:有位同学反映,他们宿舍有一位同学,说他经常在学校自修,所以每月交电水费时他就只交20%,这样还不算,他在宿舍时,我们所有人都不可以吵闹,要是吵到他了就骂我们,在宿舍里好像个皇帝那样子,任何人都要迁就他。 二、大学生人际关系紧张原因分析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根据调查,我们不难发现,在大学生中间存在这样的问题,影响着人际关系的良好发展。 第一:以自我为中心。以自我为中心的人表现为只从自己的经验和角度去认识人和事,而不能意识到别人对同一事物的看法和观点,对人或事的看法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常常只在乎自己的想法,在待人、接物、处事当中只关心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而忽视别人的处境和利益,很少站在别人的立场为别人着想。常常喜欢盛气凌人、自吹自擂,并且自私自利。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大学校园里,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一部分的同学有这样的倾向,导致了人际关系的紧张。 第二:性情孤僻,自我封闭。有些人性格孤僻,不愿与他人交往,或者把自己的真实思想、情感掩盖起来,不关心周围的同学,冷眼看世界,周围的同学也很难与他交谈,对班里的事情表现的很冷淡,对任何事情不发表意见,也不表示赞同。 第三:对人有偏见,有嫉妒心理。有些人经常在待人处事时很容易偏激,对他人言行敏感、多疑与不信任,猜疑是大学生之间进行交往的大敌。有些人因为他人的长处、成绩会有偏见而产生嫉妒的心理,会心怀不满,甚至在行为上冷嘲热讽和采取不道德行为;有些人会因为别人的家庭情况比自己好进而产生嫉妒,在生活上处处针锋相对,不能与同学和平相处。 第四:有害羞自卑的心理。有些同学因为家庭环境,或者因为外貌、成绩等因素,在与同学的交往中就会畏首畏尾,不敢大胆的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在交往中遭受到一点挫折,就会意志消沉,灰心丧气,有时还会怨天尤人。如果受到别人的耻笑与污辱,就会忍气吞声,沉默寡言,最终导致自己交不到朋友。 第五:讨好行为,功利主义。有一部分的同学为自身利益着想,就会很刻意的去亲近某一位同学,或老师。这样与被亲近的人之间也建立了虚伪的人际关系,让同学认为此人是一个谄媚主义者,导致了人际关系的不好。 第六:个性张扬,无拘无束。有一部分的同学在学校里喜欢把自己打扮得奇装异彩的,主张个性张扬,无拘无束的大学生活,却不关心宿舍的卫生问题,甚至是个人的卫生问题,这样导致了宿舍的同学对其产生不满情绪,影响了人际关系。 第七:性格决定问题。有些人性格比较小器,对什么事情都斤斤计较;或者因为自身的生活习惯,对任何人都过于挑剔,对同学的生活习惯都过分要求;或者性格比较高傲,看不起被自己差的人;或者性格过分的独立,有自己的想法,不屑于与同学的交往,缺少集体观念,这样在大学人际关系中也有一定的影响。 三、改进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建议: 人际关系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通过互相交往与互相作用形成的人与人的直接心理联系。大学生人际关系是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殊产物,是其大学生活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和谐、友好、积极、亲密的人际关系对于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是有益的,紧张、消极、敌对的不良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工作、学习、生活是有害的。每一个人都希望与他人友好相处,都希望自己能拥有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 那么,怎样才能在大学校园与人友好相处,拥有一段终生难忘的美好回忆,同时又为将来步入社会做一个充分的人际关系方面的准备呢 ? 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第一,要调整自己的心态,摆正位置,了解大学校园人际关系的特点。从成为大学生的那一天起,我们就迈进了人生的另一个舞台,要做到关键的一点是正确认识自己的过去,忘记过去的辉煌或阴影,保持一种全新的心态进入大学的校门。同时明确在大学校园里,与人相处的对象和特点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中学以前,我们与之相处的对象和含义比较狭窄,那时的人际关系也比较简单。例如,我们可以只跟自己喜欢的人交往,自己不喜欢或者不想交往的人就可以不去理他。然而,一旦成为了大学生,住到校园的集体宿舍里,我们就不能再仅凭个人好恶与人交往了。对于集体中的每一员,无论喜欢与否,我们都要每天面对,都要与其相处。所以,不仅要同自己喜欢的人交往,还要与自己不喜欢的人保持友好的关系。 第二,要努力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改善性格上的不足之处,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通常在大学生的交往中,往往喜欢与性格良好、成熟、待人热情、坦率、思想活跃、有责任感的人交往,讨厌虚伪、自私、冷酷的人。若交往中存在恐惧、自卑、封闭、猜疑、自傲、嫉妒的心理,都是不易与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需要大学生在交往中注意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树立信心,改正性格上的一些不足之处,在同学中间里良好形象,学会在交往中真诚待人,信任他人,宽容他人。同时在交往中要学会适度的真诚的赞美别人,有些人就会由于受到称赞而使自尊心得到满足,对此人产生心理上的接近和好感,因而也就减少了相互的摩擦和人际冲突,为良好的人际交往提供了心理条件。真诚地赞美他人,他人反过来会对你抱有好感。有些人常常注意自己,不能发现别人的可贵之处,如果你能仔细观察,多注意别人,就会发现任何人都有值得赞美的地方,并且肯定和表扬别人的长处,此举将会给自身带来益处。 一般来说,若想要增强人际吸引力,更友好、更融洽地与他人相处,就应充分健全自己的品格,施展自己的才华,使自己的品格、能力、才华不断提高。 第三,要宽宏豁达,学会体察对方立场,真诚待人。在大学生活中,人际关系的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在交往中不能过于以自己的标准要求别人,还应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也可能是别人所不能接受和不喜欢的。当彼此之间发生冲突或不协调时,不能仅仅指责和埋怨对方,而要做到互相的谅解和彼此的适应,克服自我为中心的不好性格。要学会容忍他人的行为的观点,不斤斤计较他人的过失,学会热心帮助别人,关心身边的同学。真诚的对待每一位同学,不弄虚作假,说别人的坏话。当与同学发生矛盾时,受到不公平的对待,不被同学接纳时,要学会宽宏豁达,学会站在别人的立场考虑问题,会体会到别人的心情感受,误会、委屈就会烟消云散,别人也会欣然的接受你,要有“化干戈为玉帛”的大度。 人际关系是一门艺术,是一门必修课,需要我们好好的学习,任何一个人并不是一出生就是一个“万人迷”;任何一个人一出生也不是一只“过街的老鼠”。只要我们保持着一份真诚的心、宽容的心、自信的心、热情的心,更差的人际关系都一定可以改善的,朋友一定会越来越多的! 参考文献:卡耐基《人际关系学》 吴广宇《大学生人际关系浅析》 李燕冰、骆风《人际交往对大学生生活素质的影响》 王晓红《论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及其培养》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 5、论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 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a.提出-论点; 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 d.结论。 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 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 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 (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 (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我写论文自己没时间写,后来去七星论文网找他们给我写的,一次就通过了,省了不少事。

綦甲福.人际距离的跨文化研究[D].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10)王建华. 礼貌的语用距离原则[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4) . 席波. 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的心理社会影响因素研究[D].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07,(03) . 申武丹. 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及其与自我概念的相关研究[D].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07,(05) . 汪雪莲. 大学生综合人际关系状况评价的实证研究[D]. 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硕士), 2007,(01) . 陈凤梅. 大学生生活事件、归因方式、情绪调节方式与人际关系行为困扰的关系研究[D]. 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硕士), 2007,(01) . 张灵. 大学生自尊、人际关系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08,(01) . 陈小华. 大学生人际关系满意感与自尊、心理控制源的相关研究[D].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07,(06) . 胡建新. 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的伦理思考[D].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07,(06) . 高亚席. 大学生自我概念和人际关系的相关研究[D]. 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硕士), 2006,(12) . 肖建伟. 大学生人格、宿舍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 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硕士), 2005,(06) . 王昉荔. 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研究[D].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08,(03) .

宿舍含人际交往论文参考文献

【摘要】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面对激烈的竞争和日益强大的社会心理压力,如何认识和正确处理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人际交往障碍会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情绪、健康等各个方面带来一系列不良影响;通过对大学生在人际交往和沟通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分析,说明了大学生如何保持和提高良好人际关系交往和沟通能力。同时形成一种团结友爱、朝气蓬勃的人际交往环境,也将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和发展健康的个性品质。【摘要】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面对激烈的竞争和日益强大的社会心理压力,如何认识和正确处理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人际交往障碍会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情绪、健康等各个方面带来一系列不良影响;通过对大学生在人际交往和沟通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分析,说明了大学生如何保持和提高良好人际关系交往和沟通能力。同时形成一种团结友爱、朝气蓬勃的人际交往环境,也将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和发展健康的个性品质。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生活都生活在人际关系网中,每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都依存于人际交往。人际关系的好坏往往是一个人心理健康水平、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体现。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开放的社会需要开放的社会交往。对于正在学习、成长中的大学生来说,人际交往是生活的基本内容之一。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老乡之间、室友之间、个人与班级以及和学校之间等错综复杂的社会交往,构成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网络系统。培养良好的人际效能力,不仅是大学生活的需要,更是将来适应社会的需要。一个没有交际能力的人,就像陆地上的船是永远不会漂泊到壮阔的大海中去。比起中学生,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更为复杂,更为广泛,独立性更强,更具社会性。个体开始独立地步入了准社会群体的交际圈。大学生们开始尝试独立的人际交往,并试图发展这方面的能力。而且,交往能力越来越成为大学生心目中衡量个人能力的一项重要标准。大学生处于一种渴求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发展时期,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他们心理正常发展、个性保持健康和具有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的必然要求。然而,并不是每个大学生都能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在这一过程中,有相当数量的人会产生各种问题。认知、情绪及人格因素,都影响着人际关系的建立。一旦在这一过程中受挫,就可能表现为自我否定而陷入苦闷与焦虑之中,或因企图对抗而陷入困境,并由此产生心理问题。一、大学生人际关系不适的表现有关调查表明,大学生心理问题中,关于人际交往的已占50%以上,而以前的统计中,恋爱烦恼占据首位。交际烦恼超过恋爱困扰。仔细分析,大学生人际关系中的困惑、不适可以分为以下5类情况:第一类:缺少知心朋友。这类大学生通常多能正常交往,人际关系也不错,但自感缺乏能互吐衷肠、肝胆相照、配合默契、同甘共苦的知心朋友,为此,有时不免感到孤独和无奈。第二类:与个别人难以相交。这类大学生与多数人交往良好,但与个别人交往不良,他们可能是室友、同学或父母等与自己关系比较近的人,由于与这些人相处不好,常会影响情绪,成为一块“心病”。第三类:与他人交往平淡。这类大学生能与他人交往,但总感到与人相处的质量不高,缺乏影响力,没有关系比较密切的朋友,多属点头之交,没有人值得他牵挂,也没有人会想念他,他们难以保持和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这类同学多会感到空虚、迷茫、失落。某高校06级一学生,因同学关系不好,倍感孤独、压抑,最后离校出走。在离学校较近的几个中小城市闯荡了一圈后又回到了学校,在校园中与接到通知后星夜赶到学校的陈某父母不期而遇,此时,悲喜交加的陈某父子面对的,除了学校因陈某不假离校、旷课50多个学时而给予的勒令退学处分和校方师生的同情之外,谁也无力给予陈某更多的安慰。第四类:感到交往有困难。这类大学生渴望交往,但由于交往能力有限、方法欠妥或个性缺陷、交往心理障碍等原因,致使交往不尽人意,很少有成功的体验,他们往往感到苦恼,很希望改变社交状况。大一年级女生小张,她在家里一直养尊处优,家务活全部由父母包办,自理能力不强。进入大学后,紧张的学习使她觉得不安。她开始独来独往,渐渐地,她有种异样的感觉,好像全寝室同学都看不起她,打开水也要她去,扫地也叫她,她觉得自己成了别人“差使”的对象,越发闷闷不乐,上课也毫无兴趣,成绩一落千丈。第五类:社交恐惧症。这类大学生对人际交往特别敏感、害怕,极力回避与人接触,不得不交往时则紧张、恐怖、心跳加快、面红耳赤,难以自制,总是处于焦虑状态。他们害怕自己成了别人注意的中心,害怕自己在别人面前出洋相,害怕被别人观察。总担心自己会出现错误而被别人嘲笑,总处于一种莫名的心理压力之下。与人交往,甚至在公共场所出现,对他们来说都是一件极其恐怖的任务。社交恐怖症是非常痛苦、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工作的一种心理障碍。许多一般人能够轻而易举办到的事,社交恐怖症患者却望而生畏。患者可能会认为自己是个乏味的人,并认为别人也会那样想。于是患者就会变得过于敏感,更不愿意打搅别人。而这样做,会使得患者感到更加焦虑和抑郁,从而使得社交恐怖的症状进一步恶化。许多患者改变他们的生活,来适应自己的症状。他们(和他们的家人)不得不错过许多有意义的活动。二、大学生在人际交往和沟通中存在的问题在大学阶段的学习生活中,由于主观和客观的原因,其中一部分人往往会出现人际交往和沟通不畅的情况,影响其身心健康和学习进步。近年来,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困难成为大学生活中的一个普遍问题。看看上面那个调查,同学们在回答“通过择业你感到自己特别欠缺的素质是什么”时,选择人际交往能力的比例最高达,位列首位。大学生人际交往与沟通中存在问题重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自我中心型。在与别人交往时,“我”字优先,只顾及自己的需要和利益,强调自己的感受,而不考虑别人。在与他人相处时,不顾场合,不考虑别人的情绪,自己高兴时,就高谈阔论,眉飞色舞,手舞足蹈;不高兴时,就郁郁寡欢,谁都不理,或是乱发脾气,根本不尊重他人,漠视他人的处境和利益。2、自我封闭型。这种类型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不愿让别人了解自己,总喜欢把自己的真实思想、情感和需要掩盖起来,往往持一种孤傲处世的态度,只注重自己的内心体验,在心理上人为地建立屏障,故意把自我封闭起来;另一种情况是虽然愿意与他人交往,但由于性格原因却无法让别人了解自己。这样的人一般性格内向孤僻,形成了一种自我封闭的状态。在我们队里也存在着这样的学员,喜欢一个人独来独往,不喜欢与他人接触,做什么都一个人,很难融合到大集体中,产生一种圾不和谐的情况。3、社会功利型。任何人在交往过程中都有这样那样的目的、想法,都有使自己通过交往得到提高,进步的愿望,这些都是好的。但如果过多过重地考虑交往中的个人愿望,利益是否能够实现和达成,实现的可能性有多大等,就很容易被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错误思想腐蚀拉拢,使个人交往带上及其浓厚的功利色彩。在我们学员队中,也有部分学员把市场经济通行的“等价交换原则”用于人际交往,靠吃吃喝喝建立感情,靠拉拉扯扯,吹吹拍拍以实现个人目的;或“唯利是图”;大利多交,小利少交,无利不交,冷落不能给自己“实惠”的人,滥交乱捧能给自己“实惠”的人。个别学员把个人利益看得很重,最好荣誉、成绩都属于自己,别人都不如自己,在分队与分队之间,甚至区队与瞿之间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对于本分队本区队的工作都尽力完成,但在其它分队区队有困难的时候不愿伸手帮助一下,希望自己所在分队,区队成为一枝独秀。4、猜疑妒忌型。猜疑心理在交往中,一般表现是,以一种假想目标为出发点进行封闭性思考,对人缺乏信任,胡乱猜忌,说风就是雨,很容易暗示。猜疑是人际关系和谐的蛀虫。另外,心理学认为,任何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嫉妒心,这是常事,一定的嫉妒心,可以激发人奋发向上的积极性。而一旦这种 嫉妒心限度就会走向反面,影响人与人之间正常的关系。在我们平时的交往中嫉妒心主要表现为对他人的成绩、进步不予承认甚至贬低;自己取得了成绩,获得了荣誉就沾沾自喜,但同时又焦虑不安,对他人过分堤防,害怕他人赶上;有的甚至因此怨恨他人的所作所为。嫉妒心,嫉的是贤,妒的是能,这就是所谓的“嫉贤妒能”。如若自己不能够很好的调节心态,发展到极端就会产生同归于尽的心理,自己得不到的东西,别人也别想得得到。自己不成功,他人也休想成功。能够坐在这里的,大家都是通过高考这拥挤的羊肠小道的幸运者,一帆风顺,优越感,自然而然的滋生。但进入大学校园情况就不一样了,中学的优秀者云集在一起,有的学员不能够保持优秀,学业上优越地位的失落,很容易产生忌妒心理。轻者出现内向,躲避,重者出现精神妄想,自杀甚至犯罪等。5、江湖义气型。有些学生热衷于江湖义气,对所谓的江湖好汉,义士崇拜得五体投地,与其他同学称兄道弟,拜把子,管它什么军纪,国法,集体利益,不惜为哥们两肋插刀,大有豪气冲天的勇者风范。而实际上,这是对革命同志关系的玷污,它是封建社会的产物,是维护个人和小团体私利的宗派团伙意识,与以革命原则为基础的同志友谊有着本质的区别。在平时交往中,我们一定不能搞小团体,小圈子,应当坚持团结合作,珍惜互相之间的情谊,这样才能做到“人伴贤良智更高”。6、人际交往复杂困惑迷茫这是很多大学生的心灵写照,熟悉了周围的环境,认识了周围的同学,才发现校园的生活并不想自己想象的那么简单,人的想法也不再像高中那样单纯了,人们说校园就是个亚社会,每天自然少不了待人接物,然而待人接物并不简单,大学校园汇集着来自五湖四海、四面八方的同学,风俗习惯、观点看法难免不一样,正是这些风俗习惯和观点看法的不同,使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着小摩擦,总是不能风平浪静。调查显示,有78.8%在校同学都反映人际关系复杂难处,其中宿舍关系就占45%,人际交往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每天都在为人际关系发愁,你说能不郁闷吗?7、面子问题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爱面子更是大学生的一大怪癖,大学生的许多人际冲突,都是发生在没有什么原则问题的小事情上,往往是一次无意的碰撞、不经意的言语伤害、或区区小利等等,本来只要打个招呼、说声道歉,也就没事了,但双方都"赌气",不打招呼,不道歉,而是出言不逊,结果争吵起来。更有甚者,一个不让,一个拔拳相向,头破血流,事后懊悔不迭。双方都在用不适当的方法维护自尊,即典型的面子心理,仿佛谁先道歉就伤了面子,谁在威胁面前低了头,谁就孬种、于是层层升级,以悲剧而告终。三、大学生人际交往与沟通存在问题的原因。其实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多,分析起来大体上有以下几各方面的因素:1、家庭教育的原因;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所以在家里父母总是怕孩子吃亏,慢慢的就养成孩子自私的心理。并且有些家长本身人际关系就不好,由于长期的渲染,致使孩子也反感与人交往。正所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所以很多事情孩子都是从他们那里学来的,所以有时候,做家长的应当让孩子接受一些挫折教育和吃亏教育,这样才会让他们真真的自己去了解社会感知社会。真正的去为人处世。2、学校教育的原因;在很多中小学校,包括有的大学把学习成绩放在第一位,忽略甚至根本就没有注重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还有很多时候,有的学校把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形式化。致使很多学生在面试的时候面红耳赤,羞羞答答,这是学校教育的失误,其实学校应当注重培养学生如何做人,以及怎么面对和接触社会,时刻让同学们明白,虽然他们不能改变一个社会,但他们一定要适应这个社会。3、社会的影响;记得曾经看过一篇名为《雷锋出国了》的文章,上面写到了现在我们社会人情的冷漠,也正是这样的社会阴暗面影响着我们的同学们,他们从不敢相信人到不愿相信人,所以我们要在社会上大力宣传人性的回归,让社会充满爱,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的学生还有不热爱与人交往的理由吗?4、自私自利的个人思想;如今像你们这样的大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们“望子成龙”的期盼,对自家“独苗”的呵护,成为培育“一切为我”的温床。当你们计如大学校园,独立地过集体生活,与同学相处时,一些同学自小养成的“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心理就暴露无余。5、素质教育的匮乏;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仍处于应试教育阶段,应试教育带来的负面效应就是一些家长、学生、老师更多关心的是学生的考试分数。却忽视了无法用分数衡量的内在素质的培养,这其中,就包括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这个作为社会人必须具备的素质。6、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动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另一方面也助长了一些功利思想的膨胀,这种思想意识也影响了大学生的处世理念和行为方式。四、大学生如何保持和提高良好人际关系交往和沟通能力每个成长中的大学生,都希望自己生活在良好的人际关系气氛中,如何提高个人的人际魅力,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状态,这是每个大学生值得思考的问题,调查结果也表明,那些对大学生活感到满意度低的学生,其列在第一位的是人际关系不适。对在校大学生,就从品性格、能力、学识、体态、交际手段与社会经验等方面锻炼自己,使自己能够适应大学生活。良好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在社会交往实践中学习,锻炼和提高。但如同其他事务一样,“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大学生在交往过程中,也有它内在的规律性,即依据一定的交往原则。只有遵循了正确的交往原则才能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也不能在交往中掌握和创造更好的人际交往的艺术。(一)掌握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1、正直原则。主要是指正确、健康的人际交往能力,营造互帮互学、团结友爱、和睦相处的人际关系氛围。决不能搞拉帮结派,酒肉朋友,无原则、不健康的人际交往。2、平等原则。主要是指交往的双方人格上的平等,他包括尊重他人和保持他人自我尊严两个方面。彼此尊重是友谊的基础,是两心相通的桥梁。交往必须平等,平等才能深交,这是人际交往成功的前提。社会主义人际关系的根本特征就是平等,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贯彻平等原则,就是一澳求在交往中尊重别人的合法权益,尊重别人的感情。古人云:“欲人之爱己也,必先爱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尊重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取决双方,既要自尊,又要彼此尊重。3、诚信原则。指在人际交往中,以诚相待、信守诺言。在与人交往时,一方面要真诚待人,既不当面奉承人,也不在背后诽谤人,要做到肝胆相照,襟怀坦荡。另一方面,言必行,行必果,承诺事情要尽量做到,这样才能赢得别人的拥戴,彼此建立深厚的友谊。马克思曾经把真诚、理智的友谊赞誉为“人生的无价之宝”。古人也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心诚则灵”。其诚是换取友谊的钥匙。日本著名作家池田大作写道:“只有抛掉虚伪,以诚相见的人际关系,才识最有力、最美好、最崇高的”。4、宽容原则。在与人相处时,应当严于律己,宽容待人,接受对方的差异。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交往中,对别人要有宽容之心,如“眼睛里容不得一粒沙子”般斤斤计较,苛刻待人,或者得理不让人,最终将会成为孤家寡人。另外,要有宽容之心,还须以诚换诚,以情换情,以心换心,善于展再对方的角度去理解对方,回柳暗花明,豁然开朗。5、换位原则。在交往中,要善于从对方的角度认知对方的思想观念和处事方式,设身处地地体会对方的情感和发现对方处理问题的独特个性方式等,从而真正理解对方,找到最恰当的沟通和解决问题的方法。6、互补互助交互原则。这个原则是大学生人际关系处理的一种心理需要,也是人际交往的一项基本原则理由玉大学生在经济生活上还没有独立,依然出在以学为主的学生时代,因此互补性原则主要体现在精神领域。包括大学生气质、性格、个性特征的内容。往往我们会发现不同气质、性格和能力的人能够相处配合的较好,而能力非常强的两个人倒并不一定配合相处得很好。所以“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在交往过程中要勇于吸收他人的常常,以弥补自己的不足。从心理学上讲,每个人都是天生的自我中心者,个体都希望别人能承认自己的价值,支持自己,接纳自己,喜欢自己。由于这种寻求自我价值被确认和情绪安全感的倾向,在社会交往中,更重视自己的自我表现,注意吸引别人的注意,希望别人能接纳自己,喜欢自己。阿伦森的研究表明,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重视、相互支持。对于真心接纳我们,喜欢我们的人,我们也更愿意接纳对方,愿意同他们交往并建立和维持关系。福阿夫妇1975年研究表明,任何人都有着保护自己心理平衡的稳定倾向,都要求自身同他人的关系保持某种适当性、合理性,并依此对自己与他人的行为得以解释。这样,当别人对我们表示出友好,表示接纳和支持时,我们也感到应该对别人报以相应的友好,这种“应该”的意识会使我们产生一种心理压力,接纳别人,否则我们的行为就显得不合理。与此同时,如果我们的友好的行动别人接纳后,我们也希望别人作出相应的回答,如果别人的行动偏离了我们的期望,我们会认为别人不通情理,从而产生一种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对对方产生心理排斥。我国古人所说“爱人者,人恒爱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有其心理学基础的。(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基础,左右逢源,游刃有余,需要一颗宽容的心,需要真诚,需要积极交往的主动性,塑造很好的个人形象,善用各种交际手段,克服社会知觉中的偏见。1、克服社会知觉中的偏差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能否正确地认识和了解他人,同样关系到人际交际能否顺利进行。要走出对他人认知的心理误区,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晕轮效应在我们的头脑中,总有一些潜在的,得之于各种途径的观念,并常常以此来评价和判断他人,因为这样做所耗费的心理能量最少,也就是说,它最省事。但是,图省事往往会造成一些认知偏差。什么美国人开放,英国人保守,商人精明世故,农民老实本分……。这些说法虽与某些人的特征相吻合,但绝不是个个如此,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人如其面,各个不同,不能用概念来衡量人,把人简单化。某人的一种优点、优势放大变成了笼罩全身的“光环”,甚至原来的缺点也被掩盖或者蒙上了一层夺目的光彩。这种对他人认知的最大失误就在于以偏盖全。“借一斑而窥全豹”并不总是适合于一切人和事,个别和局部并不一定能反映全部和整体。在人的诸多行为或性格特征中抓住某个好的或不好的、就断定他是好人、坏人,无疑是幼稚的。恰当地、全面地认知他人,就要克服说好全好,说坏全坏的绝对化方法。首应效应定势效应是指人们头脑中存在的某种固定化的意识,影响人们对人和事物的认知和评价。当我们与他人接触时,常常会不自觉地产生一种有准备的心理状态,作一种固定了的观念或倾向进行评判。投射效应人际关系中的投射效应,即“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指与人交往时把自己具有的某些不讨人喜欢、不为人接受的观念、性格、态度或欲望转移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是如此,以掩盖自己不受人欢迎的特征。如自私的人总认为别人也很自私;而那些慷慨磊方的人认为别人对自己也应不小气,由于投射作用的影响,人际交往中很容易产生误解。为什么有的人不能从人际交往中得到快乐?人是社会的动物,人际交往是我们每个人的一种需要。在人际交往中,过分留心、处处算计、总怕吃亏上当,这当然得不到快乐。可以说,这样的人还没有领悟人际交往的真正内涵,因此他无法体验到交往中的快乐。俩人互相交换一个苹果,还是一人一个苹果,俩人互相交换一个主意,一人就有了两个主意,这个例子是交往露内涵的一个体现。此外,交往的意义还在于增大个人的心理空间,减少彼此的心理距离,建立“我们感”。这些都是人的一种心理需要、社会需求。消极的情绪,如不快、痛苦、愤怒、失望等,会影响人际交往的正常进行,这点不言而喻。这些消极情绪的产生,可能来自某种压力、或者受挫、或是某种丧失。每个人都要学会在生活中对付这些不良情绪,这也是个人成长的一种重要表现。现代社会主张个性独立,人际交往也日益复杂,如果说在一些场合,或和某些人的临时性的交往需要一些表面的客套、应酬,那么,建立和发展深入持久的人际交往,最重要的是坦诚相见、表达真实的自我。“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友”,人们并不喜欢那些假扮的圣人。当然,如果是自己身上存在着明显的缺点,理应努力克服和改正。人们在人际交往中不断审视、认识自己和他人,不断领悟人生,这是人际交往的内涵之所在。2、建立健康的人际交往模式适度的自我价值感是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基础。自我价值感来源于对自己作为一个独特的个体而存在有的固有价值的认识。任何一个个体都是无法完全被取代的,都有其独特性,有其独特的创造性潜能。伴随这种价值感而来的是对他人的独特性价值的理解以及对他人的尊重。是否具有这种适度的自我价值感直接影响到人际交往的模式。3、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增进个人魅力社会交往中,个体的知识水平与涵养直接影响着交往的效果,良好的个人形象应从点滴开始,从善如流,“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优化个人的社交形象。提高心理素质。人与人的交往,是思想、能力与知识及心理的整体作用,哪一方面的欠缺都会影响人际关系的质量。有的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社交恐惧、胆怯、羞怯、自卑、冷漠、孤独、封闭、猜疑、自傲、嫉妒等不良心理,都不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加强自我训练,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以积极的态度进行交往。提高自身的人际魅力。每个个体都有其内在的人际魅力,他是一个人综合素质在社交生活中的体现。这就要求在校的大学生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从仪表到谈吐,从形象到学识,多方位提高自己。心理学研究表明,初次交往中,良好的社交形象会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而随着交往的深入,学识更占主导地位。特别是大学生的个性培养,拓展自己的内涵。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努力朝这些方向前进,我们就会发现,一切正在悄然改变:朋友之间的不快荡然无存,能够畅所欲言的知音越来越多;亲友间深挚互爱;你便会过得充实愉快,会觉得人际交往是一件自然与轻松的事,从而对学习生活持以乐观的态度,对塑造一段完美的大学生活以及以后的人生充满信心。参考文献:【1】郭 丽 《大学生人际交往个案解析》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林崇德 《发展心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年【3】苏厚重 《大学生人际关系原理江西》 江西人民出版社【4】凡 禹 《人际交往的艺术》 北京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2.【5】苏连升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分析》 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4年3月【6】汪汉荣 龙健飞 王绪朗 《浅谈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影响因素及其消除对策》 经济师 2005年02期【7】贾玉霞 《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8】许苏明 《论社会交换行为的类型及其制约因素》 南京大学学报 2000年3月

调查报告一般由标题和正文两部分组成。(一)标题。标题可以有两种写法。一种是规范化的标题格式,即“发文主题”加“文种”,基本格式为“××关于××××的调查报告”、“关于××××的调查报告”、“××××调查”等。另一种是自由式标题,包括陈述式、提问式和正副题结合使用三种。(二)正文。正文一般分前言、主体、结尾三部分。1.前言。有几种写法:第一种是写明调查的起因或目的、时间和地点、对象或范围、经过与方法,以及人员组成等调查本身的情况,从中引出中心问题或基本结论来;第二种是写明调查对象的历史背景、大致发展经过、现实状况、主要成绩、突出问题等基本情况,进而提出中心问题或主要观点来;第三种是开门见山,直接概括出调查的结果,如肯定做法、指出问题、提示影响、说明中心内容等。前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要精练概括,直切主题。2.主体。这是调查报告最主要的部分,这部分详述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做法、经验,以及分析调查研究所得材料中得出的各种具体认识、观点和基本结论。3.结尾。结尾的写法也比较多,可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策或下一步改进工作的建议;或总结全文的主要观点,进一步深化主题;或提出问题,引发人们的进一步思考;或展望前景,发出鼓舞和号召。

信息学院 财务 035 班 麦佩愉 [ 摘要 ] 在大学校园里,现代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由于个性自我为中心、自卑、骄傲,嫉妒等心理,未能处理好自身的人际关系,面临着如何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的困惑.本文通过对造成人际关系紧张的原因进行分析,并为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提出自己的看法。 [ 关键词 ] 人际关系 人际交往 大学生 人生活在社会中,离不开与他人的交往与协同,如何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就成为世人皆要碰到的,谁也回避不了的事情。根据调查反映,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状况并不理想。根据调查结果表明,占44%的同学反映,跟宿舍同学存在人际关系紧张现象,75%的同学反映曾经跟同学有过关系紧张的现象。 从踏入大学校门的那天起,大学生就会遇到各方面的人际关系: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舍友之间,以及个人与班级、学校之间的关系等等。面对如此众多的人际关系,有的同学因为处理不当,整日郁郁寡欢,心情沮丧;有的同学因为人际关系紧张,精神压力很大,导致程度不同的心理病症;而更多的同学则由于不知如何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而经常为苦闷、烦恼的情绪所困扰。 一、大学生人际关系事例 案例一:某同学来自某大城市一个富裕家庭 , 是独生子女 , 入学一年,与宿舍的同学的关系很差,因为有一位同学晚上睡觉打呼噜吵到她,她就跟那位同学发生了争吵;因为有一位同学擅自用了他的电脑,她又跟那位同学争吵;因为有一位同学说她不节省,浪费电,她又跟她吵起来了,等等,现在跟班里的同学关系也弄得很差。 案例二:某位同学反映,她跟宿舍里的其他三位同学相处的很不愉快,跟宿舍三位同学都发生了矛盾。一次,她跟外校的男朋友打完电话后,宿舍的同学就七嘴八舌的跟她说,她每次打电话的时间很长,经常霸占了电话,说电话的声音很大声,经常吵到她们学习,她一时气不过,就跟她们吵起来了,以后打电话就特意把那个声音提高,时间拖长,跟宿舍的同学的关系就越来越差了。 案例三:有位同学反映,宿舍有四个人,但有两个同学做得特别差,从不扫地,从不注意个人的卫生,不仅懒,在别人打扫卫生时还在一边说风凉话,而且也很不节省,经常浪费电,浪费水,跟他们商量时,他们就说不是经常在宿舍,不关他们的事,要不就是假装听不到。有时班里有活动的时候,那两位同学也会找借口推托,然后就不参加班里的活动。 案例四:有位同学反映,他们宿舍有一位同学,说他经常在学校自修,所以每月交电水费时他就只交20%,这样还不算,他在宿舍时,我们所有人都不可以吵闹,要是吵到他了就骂我们,在宿舍里好像个皇帝那样子,任何人都要迁就他。 二、大学生人际关系紧张原因分析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根据调查,我们不难发现,在大学生中间存在这样的问题,影响着人际关系的良好发展。 第一:以自我为中心。以自我为中心的人表现为只从自己的经验和角度去认识人和事,而不能意识到别人对同一事物的看法和观点,对人或事的看法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常常只在乎自己的想法,在待人、接物、处事当中只关心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而忽视别人的处境和利益,很少站在别人的立场为别人着想。常常喜欢盛气凌人、自吹自擂,并且自私自利。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大学校园里,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一部分的同学有这样的倾向,导致了人际关系的紧张。 第二:性情孤僻,自我封闭。有些人性格孤僻,不愿与他人交往,或者把自己的真实思想、情感掩盖起来,不关心周围的同学,冷眼看世界,周围的同学也很难与他交谈,对班里的事情表现的很冷淡,对任何事情不发表意见,也不表示赞同。 第三:对人有偏见,有嫉妒心理。有些人经常在待人处事时很容易偏激,对他人言行敏感、多疑与不信任,猜疑是大学生之间进行交往的大敌。有些人因为他人的长处、成绩会有偏见而产生嫉妒的心理,会心怀不满,甚至在行为上冷嘲热讽和采取不道德行为;有些人会因为别人的家庭情况比自己好进而产生嫉妒,在生活上处处针锋相对,不能与同学和平相处。 第四:有害羞自卑的心理。有些同学因为家庭环境,或者因为外貌、成绩等因素,在与同学的交往中就会畏首畏尾,不敢大胆的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在交往中遭受到一点挫折,就会意志消沉,灰心丧气,有时还会怨天尤人。如果受到别人的耻笑与污辱,就会忍气吞声,沉默寡言,最终导致自己交不到朋友。 第五:讨好行为,功利主义。有一部分的同学为自身利益着想,就会很刻意的去亲近某一位同学,或老师。这样与被亲近的人之间也建立了虚伪的人际关系,让同学认为此人是一个谄媚主义者,导致了人际关系的不好。 第六:个性张扬,无拘无束。有一部分的同学在学校里喜欢把自己打扮得奇装异彩的,主张个性张扬,无拘无束的大学生活,却不关心宿舍的卫生问题,甚至是个人的卫生问题,这样导致了宿舍的同学对其产生不满情绪,影响了人际关系。 第七:性格决定问题。有些人性格比较小器,对什么事情都斤斤计较;或者因为自身的生活习惯,对任何人都过于挑剔,对同学的生活习惯都过分要求;或者性格比较高傲,看不起被自己差的人;或者性格过分的独立,有自己的想法,不屑于与同学的交往,缺少集体观念,这样在大学人际关系中也有一定的影响。 三、改进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建议: 人际关系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通过互相交往与互相作用形成的人与人的直接心理联系。大学生人际关系是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殊产物,是其大学生活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和谐、友好、积极、亲密的人际关系对于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是有益的,紧张、消极、敌对的不良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工作、学习、生活是有害的。每一个人都希望与他人友好相处,都希望自己能拥有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 那么,怎样才能在大学校园与人友好相处,拥有一段终生难忘的美好回忆,同时又为将来步入社会做一个充分的人际关系方面的准备呢 ? 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第一,要调整自己的心态,摆正位置,了解大学校园人际关系的特点。从成为大学生的那一天起,我们就迈进了人生的另一个舞台,要做到关键的一点是正确认识自己的过去,忘记过去的辉煌或阴影,保持一种全新的心态进入大学的校门。同时明确在大学校园里,与人相处的对象和特点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中学以前,我们与之相处的对象和含义比较狭窄,那时的人际关系也比较简单。例如,我们可以只跟自己喜欢的人交往,自己不喜欢或者不想交往的人就可以不去理他。然而,一旦成为了大学生,住到校园的集体宿舍里,我们就不能再仅凭个人好恶与人交往了。对于集体中的每一员,无论喜欢与否,我们都要每天面对,都要与其相处。所以,不仅要同自己喜欢的人交往,还要与自己不喜欢的人保持友好的关系。 第二,要努力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改善性格上的不足之处,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通常在大学生的交往中,往往喜欢与性格良好、成熟、待人热情、坦率、思想活跃、有责任感的人交往,讨厌虚伪、自私、冷酷的人。若交往中存在恐惧、自卑、封闭、猜疑、自傲、嫉妒的心理,都是不易与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需要大学生在交往中注意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树立信心,改正性格上的一些不足之处,在同学中间里良好形象,学会在交往中真诚待人,信任他人,宽容他人。同时在交往中要学会适度的真诚的赞美别人,有些人就会由于受到称赞而使自尊心得到满足,对此人产生心理上的接近和好感,因而也就减少了相互的摩擦和人际冲突,为良好的人际交往提供了心理条件。真诚地赞美他人,他人反过来会对你抱有好感。有些人常常注意自己,不能发现别人的可贵之处,如果你能仔细观察,多注意别人,就会发现任何人都有值得赞美的地方,并且肯定和表扬别人的长处,此举将会给自身带来益处。 一般来说,若想要增强人际吸引力,更友好、更融洽地与他人相处,就应充分健全自己的品格,施展自己的才华,使自己的品格、能力、才华不断提高。 第三,要宽宏豁达,学会体察对方立场,真诚待人。在大学生活中,人际关系的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在交往中不能过于以自己的标准要求别人,还应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也可能是别人所不能接受和不喜欢的。当彼此之间发生冲突或不协调时,不能仅仅指责和埋怨对方,而要做到互相的谅解和彼此的适应,克服自我为中心的不好性格。要学会容忍他人的行为的观点,不斤斤计较他人的过失,学会热心帮助别人,关心身边的同学。真诚的对待每一位同学,不弄虚作假,说别人的坏话。当与同学发生矛盾时,受到不公平的对待,不被同学接纳时,要学会宽宏豁达,学会站在别人的立场考虑问题,会体会到别人的心情感受,误会、委屈就会烟消云散,别人也会欣然的接受你,要有“化干戈为玉帛”的大度。 人际关系是一门艺术,是一门必修课,需要我们好好的学习,任何一个人并不是一出生就是一个“万人迷”;任何一个人一出生也不是一只“过街的老鼠”。只要我们保持着一份真诚的心、宽容的心、自信的心、热情的心,更差的人际关系都一定可以改善的,朋友一定会越来越多的! 参考文献:卡耐基《人际关系学》 吴广宇《大学生人际关系浅析》 李燕冰、骆风《人际交往对大学生生活素质的影响》 王晓红《论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及其培养》

首先,要正视这一问题,多找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及对宿舍人际关系造成的影响。“远亲不如近邻。”但对当代大学生来说,“近邻”往往不一定能“先得和睦”,反而因为交往的频繁,同学个性和阅历的差异,造成各种摩擦和冲突。学生对于寝室矛盾的反映意见,突出地表现在各种各样的零碎小事中:乱扔垃圾、制造噪音、计较小钱、随便吸烟、作息紊乱、言论霸权和亲密过分等等。若自己有不妥的地方,可以适当调整自己的生活习性;改变自己的说话方式,以他人可以接受和理解的方式进行。其次,争取多沟通多交流。不要因为大家有些误解而避免交流和沟,而应主动与大家沟通,参与大家的讨论与活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人,消除彼此之间的误会,加强相互的理解和信任。其三,心胸宽广,对别人多加理解和包容。一个新时代的中学生应海纳百川,多吸收别人的优点;对他人的缺点,应多加理解和包容。平时对一些生活中出现的鸡毛蒜皮的纠纷,不要太耿耿于怀,该忘的忘,该原谅的原谅,该和解的和解,不要太放在心上。所谓“大事聪明,小事糊涂”,把有限的精力用在做主要的事情上,比如说,搞好自己的学习。再次,真诚地对待他人。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只有播种真诚,展现真实的自我,才会收获别人的真诚。因为人们无意识中在遵守“人际关系互惠”原则,你袒露真诚的程度,会得到相应的回报。有的人害怕自己的缺点被别人看到会影响自己在别人心上中的形象。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并不喜欢一个各方面都十分完美的人,而恰恰是一个各方面都表现优秀而又有一些小小缺点的人最受欢迎。所以你不用太在意自己的缺点,对这点要有足够的信心。最后,发自内心地赞美他人。学会欣赏、赞美他人,每天至少说一句让人感觉舒服的话,比如:“你太棒了!“你这个发型很好看!”这种赞美的话语会给被赞杨者带来快乐,引起积极的情绪反应。情绪具有传染性,即也会传染给周围的人给周围所有人带来快乐。“快乐”,则会消融人际关系的僵局,使寝室关系变得融洽。把握人际距离很简单,就是人们忽略了一个"度"的问题。对人际距离的把握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尊重别人的隐私。不论多么亲密的人际关系,也应彼此保留一块心理空间。人们总以为亲密的人际关系特别是夫妻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似乎不应当有什么隐私可言。其实越是亲密的人际关系越是要尊重隐私。这种尊重表现为不随便打听、追问他人的内心秘密,也不随便向别人吐露自己的隐私。过度的自我暴露虽不存在打听别人隐私的问题,却存在向对方靠得太近的问题,容易失去应有的人际距离。其次要有容纳意识。容纳意识要求我们尊重差异,容纳个性,容纳对方的缺点,谅解对方的一般过错。"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清澈见底的水里面不会有鱼,过分挑剔的人也不会有朋友没有容纳意识,迟早会将人际关系推向崩溃的边缘。最后要懂得运用距离效应。距离效应是指由于时间的阻隔,彼此间有了距离;一旦把距离缩短,重新相聚,双方的感情得到最充分的宣泄。所谓“小别胜新婚”也是这个原理。距离有时是情感的添加剂。可见,有时距离的存在也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因此,应当培养自己拉开一定距离看他人的习惯,同时也不要时时刻刻把自己的透明度设置为百分之百。内心没有隐秘足显自己的坦荡,但因此失去了应有的人际距离,无形中为以后的人际矛盾种下祸根,这就不是明智之举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