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中国现代话剧艺术的成熟,我们就不能不提到一个标志性人物,那就是曹禺。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曹禺以他所创作的一系列优秀剧作,《雷雨》、《日出》、《原野》、《家》、《北京人》等,确立了中国话剧这门现代舞台艺术的历史地位。曹禺戏剧成就的取得,固然要归功于他的殊异的天分,但也不可忽视他对外国戏剧的广采博收、兼容并蓄,他与易卜生戏剧确实缘分非浅。而最初引导他走进易卜生戏剧世界的人,是他在南开中学读书时的老师张彭春。1925年,当时的名字还叫万家宝的曹禺,加入了张彭春组织的学生演剧团体———南开新剧团。1927年7月,也就是在曹禺18岁的时候,张彭春指导南开新剧团的学生,演出易卜生的戏剧《国民公敌》,曹禺在其中演了一个不太重要的角色,这是他首次接触易卜生戏剧。《国民公敌》的演出,还引发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麻烦:当时驻守天津的军阀禇玉璞,听说南开新剧团演出了《国民公敌》,就十分生气。这个愚蠢的家伙,以为南开一个姓易叫卜生的青年,写剧本攻击他,骂他是国民公敌,于是便派兵到学校抓人,易卜生自然是抓不到的,抓不到人就勒令停演。真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讲不清。直到过了一年,南开新剧团把剧名改成《刚愎的医生》,这出戏才得以重演。这件事情让曹禺印象深刻,他深切地感受到了现实的黑暗,他说,“仿佛人要自由地呼吸一次,都需用尽一生的气力。”[4]曹禺对戏剧的痴迷,让老师张彭春看在眼里,因此对这个得意弟子格外留意,尽心栽培。1928年,在南开中学24周年校庆之际,南开新剧团演出《傀儡家庭》,主角娜拉就由男扮女装的曹禺来扮演。由于曹禺个头不高,身材匀称,面目清秀,特别是两只眼睛炯炯有神,装扮起娜拉来,便颇有几分女性的妩媚动人和刚柔相济的神韵,再加上老师张彭春的悉心指导,这一个娜拉便活生生地展现在舞台上,演出获得了极大的成功。1929年12月,张彭春要去美国,一是为南开学校募捐,再者是为梅兰芳访美演出牵线。临行前,他将一部英文版的《易卜生全集》送给曹禺,这使曹禺非常感激,他借助英文词典,通读了全书。易卜生的戏剧,曹禺不仅读过,而且演过,这样的经历,对他掌握现代戏剧的编剧技巧很有帮助。后来,因为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曹禺由南开大学政治系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1年春,清华大学的学生演出易卜生的戏剧《玩偶之家》,曹禺在剧中仍然扮演娜拉。据李健吾说,这可能是中国现代舞台上最后一次的男扮女装了。一次又一次地扮演娜拉,以一个男性的身份化身为女子,体会一个女人在生活境遇中的尴尬、无奈、挣扎、委屈,是不是让曹禺更深刻地理解了女子的处境和心理呢?这是大有可能的,因为在他后来塑造的女性群像中,无论是乱伦的太太,偷情的少妇,还是堕落的交际花,甚至下等妓院的女子,他都赋予了她们极大的同情,从来不肯站在男性的立场藐视她们,而是刻意展现她们灵魂中金子般闪光的东西。1933年,曹禺从清华大学毕业,他的毕业论文的题目是《论易卜生》,写作这篇英文论文时,曹禺主要参考了萧伯纳的《论易卜生主义的精华》。也就是在这一年,曹禺一边构思他关于易卜生的论文,一边开始创作他的成名作《雷雨》。点燃曹禺创作灵感的最初契机,是剧中一个奇异的女子和围绕她的情感危机,这个女子就是繁漪。这一条线索铺展开来,勾连起一个家庭两代人之间的种种恩怨,勾画出一个魔咒般的命运怪圈。1934年,《雷雨》在巴金主编的《文学季刊》上发表后,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1935年,李健吾在他的评论文章《雷雨》中指出:“在《雷雨》里面,作者运用(无论是他有意或者无意)两个东西,一个是旧的,一个是新的:新的是环境和遗传,一个19世纪中叶以来的新东西;旧的是命运,一个古已有之的旧东西。”[5]显然环境和遗传的问题,在易卜生的戏剧中都有所涉及。有人指出,在情节结构上,《雷雨》表现的乱伦悲剧与易卜生的剧作《群鬼》相似。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一门文学专业的必修课程, 毕业 论文是考核学生的一个重要环节,写作现当代文学论文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确定题目。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题目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题目(一) 1. 汪曾祺小说文体的独创性 2. 试论汪曾祺的传统性 3. 论张贤亮小说的女性情结 4. 余秋雨 散文 的 文化 “寻根”情结 5. 千古文人侠客梦——论金庸小说中的侠与义 6. 论池莉市民小说中的“日常生活理想” 7. 阿城《棋王》的叙述学分析 8. 论阿城小说中的中国 传统文化 精神 9. 莫言小说运用色彩词的特点 10. “酷刑”与审美——论莫言《檀香刑》的美学风格 11. 论残雪小说的窥视心理描写 12. 两种病态人格的心理透视──论张爱玲与残雪笔下的母亲形象 13. 余华小说中死亡意象分析 14. 余华创作中的苦难意识 15. 《白鹿原》中的宗法文化研究 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题目(二) 1. 阿Q“精神胜利法”的心理学分析 2. 《阿Q正传》中的丑陋人性 3. 《伤逝》和《寒夜》爱情悲剧比较研究 4. 鲁迅《狂人 日记 》与果戈理的同名小说比较论 5. 《狂人日记》的解构主义特征 6. 《狂人日记》的反讽叙事 7. 在过去、现在、将来之间穿越——鲁迅《狂人日记》的叙述学解读 8. 社会学场域中的悲剧之痛——鲁迅《祝福》之还原性解读 9. 论鲁迅小说的叙事伦理 10. 鲁迅小说中女性人物的主体意识 11. 鲁迅小说创作中的疯癫意象透视 12. 鲁迅小说中人物“死亡”现象初探 13. 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形象分析 14. 论鲁迅《野草》的原罪意识 15. 郁达夫作品中的忏悔意识 16. 沉沦与救赎——论郁达夫小说中的情欲描写 17. 颓废——郁达夫悲剧小说的美学形态 18. 冰心与庐隐之比较 19. 论许地山小说的宗教色彩 20. 论《雷雨》中的“俄狄浦斯情结” 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题目(三) 1. 论曹禺早期剧作中的基督教意识 2. 《雷雨》的神秘命运色彩探微 3. 论中国传统文化对曹禺的影响 4. 家的梦魇——曹禺戏剧创作的心理分析 5. 曹禺前期戏剧中的人性剖析 6. 曹禺笔下的女性形象比较研究(如繁漪、陈 白露 、花金子、愫方等) 7. 蘩漪悲剧成因的心理探析 8. 试论曹禺剧作的“出走者”人物系列 9. 论《骆驼祥子》中的戏仿叙事 10. 高觉新和汪文宣比较论 11. 论沈从文小说中的乡村少女形象 12. 色彩、意象与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性 13. 朦胧诗与新生代诗比较论 14. 汪曾祺小说创作中的宗教情怀 15. 从《受戒》看汪曾祺的佛教文化意识 猜你喜欢: 1. 现当代文学论文选题参考目录 2. 文学论文题目大全 3. 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参考 4. 有关当代文学毕业论文 5. 浅谈现代文学本科生论文 6. 关于当代文学论文开题报告
曹禺作品系列女性形象,主要有三点: (1)曹禺作品中的女性总是拥有一种奇异的主导力量. (2)曹禺戏剧中的女性形象犹如青春的赞美诗,洋溢着浪漫主义的色调,但缺乏现实主义的光芒. (3)具有牺牲精神,具有勇敢的追求自由、欲望、爱情,张扬意志,彰显个性的特点. 现在具体分析一下这三点. 曹禺作品中的女性总是拥有一种奇异的主导力量。她们自由的决定自己的生死与存留,同时主宰着故事发展的倾向。她们与男性虽然同处于“闭锁世界”里一员,但她们总是能勇敢的去抗争,不肯屈服于神秘的天道的捉弄。而男子却是自我麻醉:或如周萍一再的辗转于失衡的爱情,想凭借女性强悍的力量逃出“黑暗的深井”;或如仇虎在复仇与反复仇的梦魇里挣扎,逃不出象征心狱的“黑树林”;或如曾文清在一次次的自欺与欺人里彻底丧失了求生的欲望,而亲手去击碎自己那“生命的空壳”。女性在面临人生困境时不约而同的坚忍,赋予女性人物一种力的美感。和男性雷同,她们也被围困在任天道捉弄、揶揄、毁灭的境地中,但她们奋勇的抗争行为,在试图保护自己的同时还兼济他人。这使女性人物更增添不少人格与人性之美。相较之下,男人却变得不堪一击。 《雷雨》中的三个女性,从年龄上分属三代。步入老年的侍萍最撼动人心的,不是她被遗弃后艰辛然而不失尊严的生存努力,而是在她貌似柔顺、迟缓的面目后,仍藏有的强悍的与命运对抗的力量。在她知悉了周萍与四凤乱伦的恋情后,她悍然做了一个令人吃惊的决定:让这一对全不知情的兄妹恋人远走高飞,自己独自承受可能会有的命运的惩罚。这里事实上曹禺已经赋予了侍萍一种决定其他人物命运走向的能力。假设情节顺此发展,可以构想的结局是:萍与四凤的结合;侍萍再次隐姓他乡,在余生里孤自面对内心道德感与伦理观的责问;周公馆里的男女主人继续着他们同床异梦、各怀鬼胎的生活。这是情节发展的一种可能性。这种发展逻辑在当时,也许将会陷作者于巨大的社会道德批判之中(尽管我们可以从此线索中,嗅到一种诡异然而令人兴奋的气味,但这与伦理道德相悖的设想,显然毫无存活的希望)。破坏这一线索的不是貌似主宰者的周朴园,而是同为周公馆里被压迫者的繁漪。繁漪是剧中一切平衡的破坏者,她追求自己的继子的行为将所有剧中人逼入绝境。她的“追”的动作是故事发展的根本动力。我注意到在《雷雨》的文本中,曹禺曾将周萍比喻成“一茎弱草”,“草”的意象与西方谚语中的“the last straw”(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不谋而合,暗示了作家将周萍视为女性争夺的一个道具,亦将女性置于剧作的中心与重心的地位。作家同时也赋予繁漪和侍萍以同等的决定故事走向的能力,作品末端情节的展开似乎就是这两位同样具有魔力的女性的角逐。在逃亡与死亡中曹禺选择的是后者,事实上,他的基点仍是在道德的冒险与伦理常规的服从中做出的。在作品的最后,周朴园以对宗教的皈依作为心灵的依托,而两位女主角却又再次同处于疯癫的状态之中,分居于小楼的两层。这种“疯癫”使她们无须面对社会和自身的道德追问,又能够暗藏起生命里潜存的巨大的破坏力;简言之,她们仍未因死亡、自身的病弱和老迈而丧失力量。我们可从尾声繁漪“发狂”的动作里体会到这一点。 《原野》里的两个女性焦母与花金子延续了《雷雨》中对女性形象的设定模式。《原野》讲述的是一个复仇与逃亡的故事。看似紧紧围绕着男主人公仇虎的系列动作展开,实则由女性角色把握着故事衍生的轴线。作品始发于仇虎的归来复仇,中间铺陈着一连串复仇的预备与实际操作的动作,其终结是复仇后逃亡的失败。然而,剧中无论是懦弱良善的焦大星、还是好勇斗狠的仇虎,都还是缺乏决定自身命运的力量。焦大星在剧中是婆媳二人角力的棋子,是仇虎欲向焦阎王夫妇复仇的工具,这一角色不但缺乏自身独立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也不能决定剧情的发展。而仇虎则是常常被误读的一个人物,他的火焰似的复仇形象与焦母寒冰般的反复仇形象,赋予剧作一种奇异的平衡色调。表面上看,整部作品是他与焦母各占上风的生死角逐,事实上,他也从来不是自我生存状态的主宰者。他的复仇是缘于被焦阎王迫害的家破人亡而不得不承担的家族使命,他在行动中处处感受到焦母招招置他于死地的毒辣阴狠而不得不见招拆招,他在复仇后终因走不出自己的心狱而选择了死亡,他其实纯属无情的“天道”又一个体面的牺牲品,而焦母则隐隐然是那个持屠刀献祭的人。剧中对仇虎形象的魁伟、雄健的刻画与对焦母形象的老迈、目盲恰成对比:洋溢着生命力的强悍个体的消亡反衬出女性形象内蕴中更汹涌澎湃的生机。同时,仇虎复仇动作的犹豫、慌乱与焦母反复仇动作的果断、从容在剧作中也得到了细致的刻画,这也说明了女性形象中蕴涵的主导地位。作品最后,复仇者仇虎死了,而他所有复仇动作的知情者、支持者、甚至参与者花金子,却胜利逃向“金子铺地”的地方。这是由于女性在面临生存困境时的坚忍使她成功,还是作家本身另有深意? 曹禺剧作里女性形象的强悍、生机勃勃与男性形象的虚弱、苍白无力;我们在另外两部作品《日出》与《北京人》中同样可以见到。在这一先验的设定模式里,他总是赋予女性澎湃的生命激情,迸发出作品最打动人心和最具感召力的生命诗意。可是与此同时,又是以削弱男性形象的力度与深度为代价的。我们很难在曹禺作品中体验双峰对峙的快感,最多只是女性一骑绝尘的落寞和空洞。 曹禺戏剧中的女性形象犹如青春的赞美诗,洋溢着浪漫主义的色调,但缺乏现实主义的光芒。理性力量的缺乏是这些女性形象流于脸谱化的根本原因。曹禺作品中推动人物行动的显然不是理智的思索,而是一种激情或欲望。我们很少看见曹禺描写她们内心的矛盾冲突,比方角色在进退维谷时的大段内心独白,也许这有助于帮助角色向深度开掘;再如角色在行动前的矛盾心理等等。然而她们总是那样的义无返顾,凭着某种冲动与直觉去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决定自己的命运前程。此外,在曹禺偏狭的男性视角关照下的女性形象,“应中国现代男性自恋、自救的心理需求而诞生于文本中,却未曾负载多少女性真实的人生经验,未曾获得女性作为人的主体性地位,不过是男性启蒙、革命过程中自我拯救的道具,是作家男性中心意识阴影下一群没有生命力的傀儡人物。” 曹禺作品中的女性大致可分成两个系列。一类是牺牲自我的。有评论者称之为“女性天使”形象,以四凤、侍萍、愫方、瑞珏、鸣凤等为代表。“这类男作家心目中的理想女性,把中国男性文学传统中"佳人"与"母亲"相分离的两类理想女性整合为一体,剔除了"佳人"身上的风尘味与"母亲"身上的无性化特征,成为美与爱相结合的受难天使,是男性心目中的理想爱人,在族系上更接近西方男性文学传统中的天使型女子。”这一类女性的牺牲行为仿佛出自于本能。作品既没有描写她们在牺牲动作之前的犹豫,也没有行动之中的徘徊,更没有在行动之后的悔恨。我们同样无法从男性角色身上找到值得她们牺牲的价值意义所在。例如《北京人》中的愫方对曾文清的爱就是一种无谓的牺牲。她明知道曾文清只是一具“生命的空壳”,懒惰、软弱、逃避生命本应承担的责任,却仍然甘心留在犹如死牢一般的曾家,甚至说出这样深情的表白:“他走了,他的父母我可以替他伺候,他的孩子,我可以替他照料,他爱的字画我管,他爱的鸽子我喂。连他所不喜欢的人我都觉得该体贴,该喜欢,该爱,为着……为着他所不爱的也都还是亲近过他的!”,看完这一段,相信很多人会发出同样的质问:“值得吗?”两心相许、两情相悦的爱情无疑是极为动人的;可是愫方对曾文清的爱由于男性形象的委琐与苍白而显得那么不可信任,犹如无源之水一般。对这种爱情的虚假性的质疑同时也唤醒我们对愫方这一形象的真实性的质疑,由此再导致我们对《北京人》整个剧情架构稳定性的质疑。如同空中楼阁,这一架构于虚幻爱情之上的故事面临着坍塌的危险。 曹禺戏剧中的另一类女性是以繁漪、花金子、陈白露为代表的追求自我的形象。如果说前一类形象来源于传统文学,则后一类便是“五四”狂飙精神的凸现。这类女性勇敢的追求自由、欲望、爱情,张扬意志,彰显个性。但是,在她们形象的塑造中,理性的缺乏同样造成人物的致命伤痕,使她们最终流于平面化而不够丰满。以繁漪为例,作家为她设置的是三种社会角色合而为一的身份:母亲、妻子、情人。这三种身份的重合赋予角色一种先天的深刻性。我们因此期待着看到角色内心的挣扎、一位女性自我作战的残酷与深刻、各种身份在她面临抉择时发挥同样的力量进而所展示的人性的复杂……但是遗憾的是,理性的缺乏终究无法让角色进行灵魂的自省与自审,我们所能看到的都是她如何轻松地,跨越各个本如鸿沟般的内心障碍:与继子陷入乱伦之恋、抛夫、弃子……这里也可以去看看!!
开题报告由于开题报告是用文字体现的论文总构想,因而篇幅不必过大,但要把计划研究的课题、如何研究、理论适用等主要问题说清楚,应包含两个部分:总述、提纲。 1 总述开题报告的总述部分应首先提出选题,并简明扼要地说明该选题的目的、目前相关课题研究情况、理论适用、研究方法、必要的数据等等。2 提纲开题报告包含的论文提纲可以是粗线条的,是一个研究构想的基本框架。可采用整句式或整段式提纲形式。在开题阶段,提纲的目的是让人清楚论文的基本框架,没有必要像论文目录那样详细。3 参考文献开题报告中应包括相关参考文献的目录4 要求开题报告应有封面页,总页数应不少于4页。版面格式应符合以下规定。开 题 报 告 学 生: 一、 选题意义 1、 理论意义 2、 现实意义 二、 论文综述 1、 理论的渊源及演进过程 2、 国外有关研究的综述 3、 国内研究的综述 4、 本人对以上综述的评价 三、 论文提纲 前言、 一、1、2、3、�6�1�6�1�6�1 �6�1�6�1�6�1二、1、2、3、�6�1�6�1�6�1 �6�1�6�1�6�1三、1、2、3、结论 四、论文写作进度安排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提纲一、开题报告封面:论文题目、系别、专业、年级、姓名、导师二、目的意义和国内外研究概况三、论文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四、研究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五、预期的结果六、进度安排
曹禺(1910-1996)中国剧作家、戏剧教育家本名万家宝,字小石。祖籍湖北潜江,1910年9月24日生于天津。 曹禺出生于封建官僚家庭。父亲万德尊曾任镇守使、都统和黎元洪总统秘书。曹禺生母早逝,继母酷爱戏剧,常携曹禺观看戏曲和文明戏。曹禺没上过小学,延师在家,诵经读史,但常偷看《红楼梦》、《水浒》、《西厢记》等书。 曹禺青少年是在天津度过的。天津是个商业发达、水陆交通便利的北方重镇。曹禺在这里目睹了帝国主义分子的暴行,也看到了许多“高级流氓、高级恶棍”及“苦力”的劳动,听见了深夜小巷传来的卖儿卖女之声。这对曹禺反帝爱国思想的形成和他一生创作的思想倾向,起了巨大的作用,也为他的一些作品提供了素材和人物原型。 1922年秋,曹禺进入南开中学。这是一个有民主精神的学校。学校的南开新剧团是当时全国有名的学校演剧团体。1925年曹禺加入南开新剧团,并成为重要骨干,一方面演出古典名著,如莫里哀的《吝啬鬼》(一译《悭吝人》)、H.易卜生的《人民公敌》,另一方面编演时事新剧,进行民主宣传鼓动工作。在此前后,他阅读了大量“五四”以来新文学作品。他曾说,鲁迅、郭沫若等人的作品使他“激动”,超过了他喜欢的易卜生。因为这些作品“启发他必须关心中国的社会问题”。 1928年曹禺升入南开大学政治学系。1929年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但他大部分时间是在图书馆和书库里,贪婪地研读着世界名著,特别是希腊悲剧及W.莎士比亚、E.奥尼尔、А.П.契诃夫等人的戏剧作品。同时他也时常和朋友去广和楼欣赏京戏名家的表演,到天桥去听曲艺。曹禺还涉猎了东西方的一些哲学著作。他“读老子、读佛、读圣经” ,赞美柏拉图的“神奇的‘理想国’”。“同情叔本华对生活深沉的忧郁”,也热爱过“尼采丰盛的生命力与超人的思想”,而“所罗门的智慧”、“耶稣对人类所寄予的真诚热爱”,都曾使他“仰叹”、“折服”。但是,他是作为一个艺术家被这些先哲们的精神所感动,却没有成为任何一种哲学思想的俘虏。他感到“这个社会非改变不可”,于是想“搜寻出一条大道”来解决他所感到的中国社会的“严重问题”。但是读了这些哲学著作之后,答案仍“苦思不得”。而他那种执着地、热诚地求索精神,却熔铸在他早期的创作里,增强了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感染力。 1988年11月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五次代表大会上曹禺被选为文联执行主席。
当然可以 我还可以提供其他题目一.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1.语言学研究 (如:语言研究,文字研究,词汇研究,短语和句子研究,语篇研究,语言与文化等)2.语言教学研究 (如:语言研究与语言习惯,教学方法和技巧研究,教材分析和评估研究,测试与评估研究,课堂教学管理研究,教育技术的使用与开展研究)3.中英文语法对比研究(某一语法现象)4.中英文文体对比(诗歌、小说、广告等)5.某一文本文体特征分析6.中英篇章结构对比7.中西文字及思维方式8.情感在外语学习中的作用9.中介语与外语学习10.中英异同对外语学习的影响11.词汇记忆研究12.论语言环境与外语学习13.接受技能与产出技能的关系14.浅谈广告语言的特点15.从认知看隐喻在经济语篇中的应用16.论基础英语与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关系17.英汉思维方式对其语言,文字的影响18.英汉民俗文化对词汇意义的影响19.当代英语语言学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20.On The Nature And functions of Metaphor 论隐喻的本质与功能21.On the Origin, Word-Formation and Translation of English Neologisms 浅谈英语新词的产生、构成及翻译22.Decomposition and Translation of Ambiguous Structures 歧义结构的化解与翻译23.A Contrastive Study of the Formation of English and Chinese Antonyms论英汉反义词的形成24.On the Usage of English Abbreviations on the Internet谈网络英语中的缩略语25.A Contrastive Study of Punctuation in Chinese and English 英汉标点符号比较26.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exical Cohesion and Textual Coherence 词汇的衔接与语篇的连贯27.Thought Discrepancies Embodied in English and Chinese Languages 思维差异在英汉语言中的体现28.Influences of Chinese Dialectical Accent over English Pronunciation 汉语方言对英语发音的影响29.Language Development of Pre-school Children and English Teaching 幼儿言语发展及幼儿英语教学30.The Influence of Sino-British Cultures on Metaphors论中英文化对隐语的影响31.On Politeness Norms and Mistakes in Interactive Communication of Spoken English英汉口语中互动性交际的礼貌规范与失误 Analysis on the Approximating Quantities with Numbers数词模糊语的语用分析 Special Usage of English Prepositions英语介词的另类用法 Fault Use of Words in Law English 论法律英语里的用词失误 Usage of Letter “S” in English 英语中的字母S的用法探讨 and Translation of “and” 英文中的and 的用法与译法 of American Slang美国俚语特点 of Function words in English Learning浅谈英语学习中虚词的掌握 and Expressions Belittling the Female女性歧视化用词和表达法研究 the Motivation of Male Students' Interests of English Learning论男生的英语学习兴趣的激发 and translation of English passives without by-phrases英语中无标记被动结构的识别与翻译42.学生个体差异研究 (如:不同性格的学生的口语能力有何不同?)二. 翻译理论与实践1.翻译方法个案研究 (如:“从海明威的短篇小说<一个干净、的地方>看简洁句的翻译”)2.中外翻译比较3.归化与异化----汉语习语的英译4.翻译中的文化冲击5.长句的翻译6.英语定语从句的翻译7.翻译中的英汉双语转换模式探讨 Technique of Parts of Speech in Translation翻译中词性转换的技巧 Gap and Mistranslation英汉文化差异与误译 Brief Study on the Translation of English News Titles英语新闻标题翻译初探 Translation Techniques of Loan words浅谈外来词的翻译 and Translation Skills of Numerals in English Expressions英语中数量在词组中的用法和翻译技巧 and Translation Skills of Numerals in English Expressions英语中数量在词组中的用法和翻译技巧 Tentative Study on English Hyperbole浅论英语夸张修辞 of Network Language and Its Translation网络用语的特点及其翻译 of Humor of English and Chinese 英汉的幽默互译 Translation of English and Chinese Attributives论英汉互译中定语的翻译 Political Factors in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翻译中政治因素的作用 translation method of Chinese and English film's name中英电影名的翻译方法三.文学1.国别文学研究和地域文学研究(如:英国文学、美国文学、澳大利亚文学、加拿大文学、新西兰文学/西方文学、大洋洲文学等)2.文学流派研究 (如: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自然主义,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黑色幽默,意识流,女性主义文学等)3.作家研究和文本分析 (如:阿瑟.米勒研究,海明威研究,狄更斯研究,论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等)4.中外比较文学研究 (如:尤金.奥尼尔和曹禺戏剧作品之比较)五四时期西方女作家对中国女性文学的影响5.中国诗歌对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的影响拜伦与鲁迅6.朱光潜与弗洛伊德(Frued)7.弗洛伊德与文学8.弗洛伊德与心理分析学9.西方哥特(Gothic)文学传统10.《圣经》在西方文学中的影响11.莎士比亚的生平及其剧作12.“湖畔派”诗人13.简•奥斯丁小说中的婚姻与女性挣扎14.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小说文本的形式实验15.夏洛蒂•勃朗特(Charlotte Bronte)的生平与其创作中的自我16.意识流(stream of consciousness)小说的特点17.詹姆斯•乔伊斯与意识流小说18.论霍桑的加尔文主义(Calvinism)倾向 and Said and and Transformation of Psychoanalysis on Chinese Literature in the 21th Century writing and Chinese Feminist feminism and Chinese Feminist Woolf and Feminine Woolf’s Concept of novel writing History of Western , Modernism and and Post-modernism and Their Fate in the Chinese in the 20th century in Vanity Fair by William Bronte Sisters William Hemingway: The old Man and the in Earnest Hemingway’s Tragic Fate Of the Heroin In Life37.论<一生>中女主人公的悲剧命运 American Dream ------Viewed from 《Sister Carrie》39.从《嘉莉妹妹》看美国梦 view on the Classic Standpoint of love of Jane Austin从《爱玛》看简。奥斯丁的古典主义爱情观 the Meanings of Images in Moby Dick论《白鲸》中的象征意义 Contrastive Study on Love Tragedy Between Romeo & Juliet and Butterflies in Love罗米欧与朱丽叶和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悲剧对比研究 Attitudes towards love in The Hunckback of Notre Dame论《巴黎圣母院》中的爱情观 Comparison of Individualism Between Moby Dick and The Old Man and the Sea《白鲸》和《老人与海》中的个人主义比较 Comparison of the Value of Love Between Baoyu Daiyu and Jane Rochester46.宝黛爱情与简爱罗彻特爱情观之比较47.解读《简•爱》中的女性意识48.论《红字》的悲剧艺术效果。论《红字》的象征手法49.浅谈华兹华斯的自然诗50.美国梦的幻灭:《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盖茨比的悲剧51解释兰斯顿•休斯诗歌中的种族主义52.解释托妮•莫里森小说中的种族主义 53.海明威与“迷惘一代”的文学54.从《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中看马克•吐温的美国式幽默四.跨文化交际 Ways of Breaking Cultural Barriers In Translation Of Human Names 如何克服人名翻译中的文化障碍 Influence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On Understanding English and Chinese Advertisements论文化差异对解读英汉广告的影响 Changes Of Business Etiquettes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论跨文化交际中商务礼仪的变迁 Application Of Nonverbal Means In Communication论非语言形式在交际中的运用 Comparison and Translation of “Nine”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英汉数字“九”的文化对比与翻译 Cultural Influence on English Expressions and Word Choices文化对英语表达和词汇的影响 Region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中西文化差异之地域文化差异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Idioms and Intercultural Differences英汉习语的不等值现象与跨文化差异 Influences of Chinese-British Cultural Differences o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Protocol中英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礼仪的影响 of Family Education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 Contrastive Study on Chinese and English Exclamatory Words汉英感叹词对比研究 Sino-Western Cultural Differences from Numerical Idioms从数字习语看中西文化差异 movies and American characteristics 美国电影与美国民族特性 and Reason of Foreignism in Chinese 汉语中外来词的使用 现状及原因 Difference i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Festivals 传统节日映照出的中西文化差异 Influence of American Culture on the Language of Its Movies美国文化对其电影的影响 Differences in Speech 言语中的性别差异 the Embodiment of Cultural Specifications of Western Cartoon Movies论西方卡通片所体现的文化特质 Brief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olitical Slang in American English浅析美国英语中政治俚语的特点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Marriage中西婚姻文化差异五.商务英语 Aesthetic Association and Translation Of Names Of Commodities论审美联想与商品名的翻译 Influence Of American Culture On Import and Export Commodities论美国文化对进出口商品翻译的影响 Language Communication Skills In Business Negotiation论商务谈判中语言沟通技巧 Skills of Writing a Business Letter商业信函的写作技巧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usiness Negotiation Language and Its Translation商务谈判用语特点及翻译 Characteristics and Skills for an English Tour Guide英语导游翻译的语言艺术与技巧 Application of Personification in Advertising广告英语中拟人的应用 Characteristics of English Business Contracts商务合同的语言特点 the Abbreviations of Business English浅论商务英语的缩略语 English Translation of Signs and Words in Public Places公共标识用语的英译探析 translation of tourist guide论旅游指南的翻译 the writing and translation of foreign trade contracts论涉外经济合同写作及翻译13.商务口译活动及标准14.口译质量与效果评估15.英语广告与汉语广告英译分析16.英语广告中的修辞及翻译17.涉外广告文化与翻译18.广告翻译策略:论广告翻译的理论模式19.我国涉外人员名片的英译20.国际条约的语言风格和汉译技巧21.国际贸易合同的翻译22.科技英语语篇功能分析语翻译23.科技英语词汇翻译24.旅游翻译中景点错译探讨
曹禺(1910-1996),祖籍湖北潜江。清宣统二年八月二十一日(1910年9月24日)生于天津,原名万家宝,字小石。在清华读书时有“小宝贝儿”的绰号。“曹禺”是他在1926年发表小说时第一次使用的笔名(姓氏“万”的繁体字的“草”字头谐音“曹”)。曹禺是“文明戏的观众,爱美剧的业余演员,左翼剧动影响下的剧作家”(孙庆升:《曹禺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这句话,大致概括了曹禺的戏剧人生。 地位及意思曹禺是中国现代话剧真正意义上的奠基人 中国现代话剧虽然是外来引进的品种,但是起步并不晚,在四种文体中甚至以说是最早的,06年到07年就开始活动。中国现代话剧自起步以来,虽然经过很多人的努力探索和尝试,(如:欧阳予倩、洪琛、田汉、胡适等作家创作了一系列的话剧作品,但由于他们的作品过于西洋化,不符合中国大众的欣赏口味,致使作品都以失败而告终。)但是话剧始终没有在我们的土地上扎根,没有出现经典的作家、作品,这种状况直至30年代初、中期。正是曹禺创作的《雷雨》、《日出》转变了话剧的发展局面,真正奠定了中国现代话剧发展的基础,使话剧这一新的外来的文学样式在中国的土地上扎了根,使中国观众第一次感到话剧的魅力,说话的艺术在曹禺的作品中体现出真正的魅力,可以说曹禺的话剧创作水平到现在也是空前的。首先,曹禺创作的话剧显示了独特的艺术结构,他的剧作构思精巧,戏剧冲突紧张、剧烈,他将外国话剧的结构方式运用到中国话剧的创作中。其次,曹禺塑造的人物形象都是立体式的,个性丰满、鲜明而且复杂、矛盾,这种复杂和矛盾不是静止的,是变化的、扭动的。他剧作中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特殊意义,都具有独特的内涵、价值和意义,可以说,每个人物都有一台戏。第三,曹禺话剧在语言上具有强烈的舞台表演性、浓烈的色彩、明快的风格,同时又讲究暗示和含蓄,具有很强的语言震撼性。第四,曹禺的话剧之所以感人,还在于他始终关注人的命运,关注人的命运之谜,这就使他的作品披上了一种神秘的色彩。人总想把握自己的命运,但总也把握不了,这种对人的命运之谜执著的探索是所有冲突的底蕴,显示了曹禺话剧创作的真正思想深度和艺术价值。综上所述,所以说曹禺是中国现代话剧史上最卓越的开拓者,是真正意义上的奠基人。 曹禺在现代话剧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曹禺之所以在现代话剧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由他的人生经历和学识素养等多方面因素造就的。首先,曹禺自幼就迷恋京剧,经常随母亲出入于戏园,受到了民族戏剧艺术的熏陶。其次,他在清华大学读书期间,专攻西洋戏剧理论,对西方戏剧理论,特别是古希腊悲剧理论有深入系统的把握,这为他的戏剧创作准备了条件。再次,他的家庭生活比较特殊,在处于上层社会的家庭中,他经常看到“乱七八糟的人和事,对“许多高级恶棍、高级流氓”有深入的了解,这都为他提供了日后进行戏剧创作的难得素材。第四,他不仅注重戏剧理论的研究和创作,还从学生时代起就亲身参加舞台演出,积累了丰富的舞台经验,是集编、导、演于一身的专业剧作家。
尤金•奥尼尔和曹禺分别是20世纪上半叶美国和中国杰出的戏剧大家。奥尼尔对曹禺有一定的影响,故他们的作品和戏剧观念也有很多相似之处,学术研究也重点集中在他们的共同点上。《榆树下的欲望》(以下简称《榆》)是尤金•奥尼尔的悲剧作品之一, 体现了其主要悲剧观念,反映了美国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而《雷雨》是曹禺的处女作,反映了中国当时的家庭社会情况,也体现了曹禺的一些悲剧观念。该剧与《榆》在剧情设置等方面有很大的相似性,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但由于文化背景及创作意图等的不同,这两部戏剧也有很多不同之处,本文将从悲剧性的角度来探讨这两部悲剧的不同点。
雷雨》 背景介绍 曹禺是现代著名的剧作家。原名万家宝,字小石。1910年9月24日生于天津一个封建官僚家庭。祖籍湖北潜江。父万德尊,毕业于日本东京士官学校,辛亥革命后曾任黎元洪秘书,后赋闲在家。曹父喜爱文学,常与友人饮酒赋诗,有时也令曹禺做诗,使曹禺从小就接受了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曹禺幼时由家庭教师启蒙,学习四书五经,但也偷偷阅读《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镜花缘》等中国古典小说,还读一些林纾译的西方小说。曹禺生母早逝,继母喜欢看戏,他从小就跟随继母看了很多京戏、地方戏和文明戏,还常常阅读《戏考》;除文学之外,又培养了他对戏剧的兴趣。 曹禺童年是在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前夕这一段时间度过的。整个社会非常腐朽黑暗,父亲对家人严厉专横,曹禺虽生活在比较富裕的家庭但并不感到温暖。“我生长在一个曾经阔绰过,后来又没落了的家庭里。少爷们有自己的佣人,自己的书房。住的相当舒服,但是闷得很。整个家庭都是郁闷的。每天都可以听到和看到很多乱七八糟的事。对周朴园逼繁漪吃药那类事情,从我的亲戚、朋友的口里经常可以听到”。另一方面,他也从保姆段妈那里听到农村生活的痛苦和农民破产的惨状。这一生活经历,使他产生了贫富之分的观念,并在头脑里埋下了憎恶旧社会和旧家庭的种子,这常常成为他后来戏剧创作的内容。 1922年,曹禺进入天津南开中学。南开是北方业余话剧运动中心之一,“南开新剧团”是有影响的戏剧团体。曹禺在张彭春老师的启发帮助下参加了剧团,并于1925年开始演戏。这是他从事话剧事业的开端。他在霍普曼的《织工》、易卜生的《国民公敌》、丁西林的《压迫》等剧中扮演角色。后又主演过易卜生的《玩偶之家》、高尔斯华绥的《斗争》、莫里哀的《悭吝人》等剧。由于当时男女不能同台合演,曹禺有时不得不扮演女角,他的表演才能受到同学们的好评。这些演出活动,不仅使他熟悉了舞台,了解了观众,而且也从剧本中接受了民主自由的思想影响。他还改编过一些剧本。 曹禺在中学时代还广泛接受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和进步书刊的影响,特别是从鲁迅的小说和郭沫若的诗歌中汲取到改造社会的精神力量,增强了对黑暗社会愤懑不平的正义感。在南开中学时,曹禺就尝试写作新文学作品。最初的作品有小说《今宵酒醒何处?》,新诗《雨中》《四月梢,我送别一个美丽的行人》《南风曲》等。 1928年南开中学毕业后,曹禺进入南开大学政治系,学习政治经济学等课程,由于对这些学科不感兴趣,1930年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攻西方语言文学。在此期间,曹禺广泛涉猎欧美文学作品。他曾被希腊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所深深吸引,也曾对莎士比亚的作品十分着迷,还非常喜欢契诃夫、奥尼尔等人的剧作。所有这些作家都给他后来的戏剧创作以影响,从不同方面丰富和提高了他的艺术表现力。大学期间,曹禺仍然是中国戏剧的热烈爱好者。课余,他经常同靳以,还有新结识的巴金一起看戏,观赏了著名京剧演员杨小楼、余叔岩、刘鸿声等人的精彩演出,他对昆曲和曲艺也很入迷。这些传统艺术对他后来的戏剧创作同样产生相当大的影响。 1933年大学行将毕业时,曹禺根据少年时代的生活积累,借助多年学习探索欧洲戏剧艺术所掌握的技巧,写出他的处女作《雷雨》。 这部作品由巴金推荐,1934年7月在《文学季刊》第1卷第3期上发表。《雷雨》的问世,使中国有了足以同世界优秀剧作相媲美的话剧作品,它是中国话剧艺术开始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 名著导读《雷雨》其后,曹禺分别创作了《日出》(1935)《原野》(1936)《北京人》(1940)等一大批剧作,从不同层面剖析了中国社会,均以自己独特的风格蜚声剧坛。 (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Ⅰ》。有删节) 曹禺从1929年开始酝酿人物、构思剧本,到1933年最终完成了《雷雨》的创作,前后用了五年时间。虽然它是曹禺的第一部话剧,但一炮打响,震动文坛,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被认为是“中国话剧现实主义的基石”。作者出于一种“情感的迫切的需要”,“以一种悲悯的情怀来俯视这群地上的人们”,通过两个在伦理血缘上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家庭,剖析了社会和历史的深重罪孽。 30年前,周家少爷周朴园同侍女侍萍私下相爱了,他们生下了两个儿子,但是周家反对他们的结合,为了给周朴园找一个门当户对的阔小姐,硬是把侍萍逼走了。侍萍怀着满腔的悲愤,抛下大儿子周萍,抱着小儿子投河自尽。被搭救之后,她嫁给了鲁贵,并生了一个女儿四凤。 30年后,靠着盘剥工人,周朴园已经成为一个煤矿公司的董事长。他又有了一个年轻的妻子繁漪,并且有了一个儿子周冲。也许是巧合,也许是命运的捉弄,鲁贵和四凤先后来到周公馆做了佣人,鲁大海(侍萍抱走的那个小儿子)也到周家煤矿上当了工人,并作为罢工代表反抗着周朴园的剥削和压迫。周朴园是个“社会上的好人物”,但在家里,却是一个专制的家长。在这样一个令人窒息的家庭中,罪恶在悄悄上演:周萍和自己的继母繁漪私通,后来为了摆脱繁漪的纠缠,也为了悔改自己“以往的罪恶”,他到四凤那里寻找寄托,并让四凤有了身孕。侍萍来到周家,与周朴园相认,虽然周朴园一直思念着侍萍,但当她真的出现在面前,他又觉得她是来算旧账的,试图用钱替自己赎罪,遭到了侍萍的拒绝。 终于,在一个雷雨的夜晚,所有的矛盾冲突有了一个总爆发。得知自己和周萍的血缘关系,不堪忍受打击的四凤冲入雨中,不幸触电身亡。一直暗恋着四凤的周冲追了出去,也为救四凤而触电。在一片混乱中,周萍开枪自杀。最后,只剩下憔悴的周朴园,陪伴着痴呆的侍萍和疯了的繁漪。剧本描写了这样一个残酷的世界,每一个人都“在盲目地争执着,泥鳅似的在情感的火坑里打着昏迷的滚,用心来拯救自己”,但不管怎么挣扎,怎么呼号,也难以逃脱悲剧性的命运。 虽然对于这种悲惨命运的成因,作者归结为宇宙里斗争的“残忍”和“冷酷”,以及这斗争背后的或者叫做“上帝”或者叫做“命运”的主宰,但悲剧的直接原因还是周朴园30年前所造的罪孽,因此,剧本客观上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周朴园所代表的那个阶级。 周朴园是一个典型的资本家化了的封建家长,在社会层面上,他是一个冷酷的吸吮工人血汗的资本家,干尽了昧心的勾当;在家庭层面上,他是个自私专横的家长,容不得半点的思想自由和人格独立,从精神上、感情上、心灵上,压迫着他的妻儿,造成了繁漪的畸形反抗,并制造了新的罪恶。通过这个人物,作者揭露了中国资产阶级的封建性,因而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意味。当然,周朴园也不是某种政治概念的符号,而是血肉丰满的复杂人物,他对于侍萍的感情是真挚的,面对侍萍时流露的忏悔也不是虚伪的做作。 另一个人物侍萍则纯然是一个受害者,不仅自己身受其害,而且自己的女儿又重蹈覆辙,甚至陷入更悲惨的命运中,这种悲剧性深刻表现了被侮辱被损害的下层人物的不幸,控诉了社会的不人道。 精彩片断 1. 鲁贵慌忙由中门下。四凤端着药碗向饭厅门,至门前,周繁漪进。她一望就知道是个果敢阴鸷的女人。她的脸色苍白,只有嘴唇微红,她的大而灰暗的眼睛同高鼻梁令人觉得有些可怕。但是眉目间看出来她是忧郁的,在那静静的长的睫毛的下面,有时为心中的郁积的火燃烧着,她的眼光会充满了一个年轻妇人失望后的痛苦与怨望。她的嘴角向后略弯,显出一个受抑制的女人在管制着自己。她那雪白细长的手,时常在她轻轻咳嗽的时候,按着自己瘦弱的胸。直等自己喘出一口气来,她才摸摸自己胀得红红的面颊,喘出一口气。她是一个中国旧式女人,有她的文弱,她的哀静,她的明慧。她对诗文的爱好,但是她也有更原始的一点野性:在她的心,她的胆量,她的狂热的思想,在她莫名其妙的决断时忽然来的力量。整个地来看她,她似乎是一个水晶,只能给男人精神的安慰,她的明亮的前额表现出深沉的理解,像只是可以供清谈的;但是当她陷于情感的冥想中,忽然愉快地笑着;当着她见着她所爱的,红晕的颜色为快乐散布在脸上,两颊的笑涡也显露出来的时节,你才觉得出她是能被人爱的,应当被人爱的,你才知道她到底是一个女人,跟一切年轻的女人一样。她会爱你如一只饿了三天的狗咬着它最喜欢的骨头,她恨起你来也会像只恶狗狺狺地,不,多不声不响地恨恨地吃了你的。然而她的外形是沉静的,忧烦的,她会如秋天傍晚的树叶轻轻落在你的身旁,她觉得自己的夏天已经过去,西天的晚霞早暗下来了。 〔她通身是黑色。旗袍镶着灰银色的花边。她拿着一把团扇,挂在手指上,走进来。她的眼眶略微有点塌进,很自然地望着四凤。〕 2. 周朴园 (四凤端茶,放朴园前)四凤,(向冲)你先等一等。(向四凤)叫你跟太太煎的药呢? 鲁四凤 煎好了。 周朴园 为什么不拿来? 鲁四凤 (看繁漪,不说话) 周繁漪 (觉出四周的征兆有些恶相)她刚才跟我倒来了,我没有喝。 周朴园 为什么?(停,向四凤)药呢? 周繁漪(快说) 倒了,我叫四凤倒了。 周朴园(慢) 倒了?哦?(更慢)倒了!(向四凤)药还有吗? 鲁四凤 药罐里还有一点。 周朴园(低而缓地) 倒了来。 周繁漪(反抗地)我不愿意喝这种苦东西。 周朴园(向四凤,高声) 倒了来。 〔四凤走到左面倒药。 周冲 爸,妈不愿意,您何必这样强迫呢? 周朴园 你同你母亲都不知道自己的病在哪儿。(向繁漪低声)你喝了,就会完全好的。(见四凤犹豫,指药)送到太太那里去。 周繁漪(顺忍地) 好,先放在这儿。 周朴园(不高兴地) 不。你最好现在喝了它吧。 周繁漪(忽然) 四凤,你把它拿走。 周朴园(忽然严厉地) 喝了它,不要任性,当着这么大的孩子。 周繁漪(声颤) 我不想喝。 周朴园 冲儿,你把药端到母亲面前去。 周冲(反抗地) 爸! 周朴园(怒视) 去! 〔冲只好把药端到繁漪面前。 周朴园 说,请母亲喝。 周冲(拿着药碗,手发颤,回头,高声) 爸,您不要这样。 周朴园(高声地) 我要你说。 周萍(低头,至冲前,低声) 听父亲的话吧,父亲的脾气你是知道的。 周冲(无法,含着泪,向着母亲) 您喝吧,为我喝一点吧,要不然,父亲的气是不会消的。 周繁漪(恳求地) 哦,留着我晚上喝不成吗? 周朴园(冷峻地) 繁漪,当了母亲的人,处处应当替孩子着想,就是自己不保重身体,也应当替孩子做个服从的榜样。 周繁漪(四面看一看,望望朴园,又望望萍。拿起药,落下眼泪,忽而又放下) 哦,不!我喝不下! 周朴园 萍儿,劝你母亲喝下去。 周萍 爸!我 周朴园 去,走到母亲面前!跪下,劝你的母亲。 〔萍走至繁漪前。 周萍(求恕地) 哦,爸爸! 周朴园(高声) 跪下!(萍望繁漪和冲;繁漪泪痕满面,冲身体发抖)叫你跪下!(萍正向下跪) 周繁漪(望着萍,不等萍跪下,急促地) 我喝,我现在喝!(拿碗,喝了两口,气得眼泪又涌出来,她望一望朴园的峻厉的眼和苦恼着的萍,咽下愤恨,一气喝下)哦……(哭着,由右边饭厅跑下) 阅读指导 《雷雨》发表以后,有很多人不厌其烦地给它下脚注,做论断,这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但总有一些臆测的东西存在。曹禺在《〈雷雨〉序》中曾经就自己创作《雷雨》时的想法、对人物的看法作了详细的说明,阅读全剧之前,细读这篇文字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的真实内涵,而不致于在众多的专家分析面前迷失了自己的判断。 戏剧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是人物的对白和独白,人物的提示往往是无足轻重的,但曹禺很善于写人物提示,每一段人物提示都是一篇精美的文章,对人物的性格有着精到的刻画。阅读本剧,除了欣赏精彩的台词之外,人物提示甚至环境描写也要细细品味。
1/48【题 名】繁漪命运简析【作 者】刘林娟 胡培雨【刊 名】内蒙古电大学刊.2007(8).-14-142/48【题 名】繁漪:《雷雨》中最具雷雨性格的人【作 者】张宝红[1] 李建平[2]【刊 名】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12(5).-80-813/48【题 名】繁漪和七巧——两个现代文学女性形象的比较阅读【作 者】黄立华【刊 名】黄山学院学报.2007,9(2).-104-1084/48【题 名】周繁漪和古希腊美狄亚的性格悲剧【作 者】任秀荣【刊 名】运城学院学报.2007,25(1).-43-455/48【题 名】繁漪之“繁”怎么读?【作 者】陈鉴霖【刊 名】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7(3).-35-356/48【题 名】漫谈《雷雨》中的繁漪【作 者】明宗云【刊 名】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7(3).-36-367/48【题 名】《雷雨》中繁漪形象的女权主义解读【作 者】陈志鹏【刊 名】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4(1).-127-1288/48【题 名】囹圄中的“疯女人”——《雷雨》中繁漪形象再解读【作 者】王璐【刊 名】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2006(11).-95-979/48【题 名】中国现代小说中知识女性悲剧命运的原因探析——以子君、繁漪、陈白露为例【作 者】吴明【刊 名】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4).-85-8710/48【题 名】论繁漪形象的悲剧审美意义【作 者】王凤仙【刊 名】四川戏剧.2006(6).-28-3011/48【题 名】安娜与繁漪悲剧成因管见【作 者】辛玲 李慧男【刊 名】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127-12812/48【题 名】论繁漪的思想性格及其悲剧命运【作 者】刘湘娟【刊 名】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教育社科综合版.2005,8(5).-105-10813/48【题 名】我眼中的蘩漪——析繁漪的悲剧形象【作 者】陶江【刊 名】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6,20(2).-68-7014/48【题 名】本能与意志的徒然挣扎——谈《雷雨》中繁漪的悲剧命运【作 者】王丽娟[1,2]【刊 名】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5(2).-118-11915/48【题 名】高曼华:拥有幸福人生的魅力“繁漪”【作 者】陈怡倩【刊 名】歌剧.2006(5).-19-2116/48【题 名】《四世同堂》何来“繁漪”【作 者】立青【刊 名】咬文嚼字.2006(2).-11-1217/48【题 名】试论繁漪性格中的恶魔性因素【作 者】沈捷【刊 名】四川戏剧.2006(1).-35-3718/48【题 名】略谈部分现代文学作品中女名缺失现象【作 者】戚俊丽【刊 名】现代语文:理论研究.2005(12).-40-4019/48【题 名】繁漪悲剧命运简析【作 者】蔡雪岚【刊 名】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2005,5(5).-87-87,9420/48【题 名】略谈现代文学作品中女名的缺失现象【作 者】戚俊丽【刊 名】语文知识.2005(10).-8-821/48【题 名】“娜拉现象”与《雷雨》【作 者】张兰生【刊 名】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10(4).-33-3622/48【题 名】被逼疯的知识女性——对《雷雨》的繁漪进行女性主义个案分析【作 者】庄园【刊 名】中文自学指导.2005(4).-76-7823/48【题 名】谈高中课本中的几个女性形象【作 者】夏蕾【刊 名】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5,25(1).-78-8024/48【题 名】屈从•抗争•悲剧——看《雷雨》中的繁漪【作 者】寇红【刊 名】戏剧丛刊.2004(5).-64-6425/48【题 名】论繁漪、陈白露、愫方的觉醒和反抗【作 者】李婷【刊 名】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3).-63-6626/48【题 名】三个女性的悲剧【作 者】彭琳娜【刊 名】读写月报:高中版.2004(3).-38-3927/48【题 名】自我意识觉醒中的爱与恨——美狄亚与繁漪形象比较【作 者】黄水霞【刊 名】固原师专学报.2004,25(4).-32-3528/48【题 名】浅析安娜和繁漪的爱情悲剧【作 者】马丽霞【刊 名】青海师专学报.2004,24(4).-41-4229/48【题 名】寻找缺失的精神世界——以曹禺戏剧中几个女性的悲剧命运为例【作 者】程华【刊 名】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18(2).-81-83,10730/48【题 名】从电视剧中繁漪的结局谈真善美的错位【作 者】惠转宁【刊 名】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0(2).-126-12831/48【题 名】在困境中追求 在黑暗中毁灭——繁漪与陈白露形象之比较【作 者】朱凤华【刊 名】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1).-67-7532/48【题 名】爱恨情仇玉石俱焚——繁漪形象之再解【作 者】王艳荣【刊 名】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6).-77-7933/48【题 名】从繁漪看《雷雨》的悲剧审美意蕴【作 者】张秀玲【刊 名】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4(3).-67-7034/48【题 名】牢笼中的困兽——试比较《悲悼》中的莱维妮娅和《雷雨》中的繁漪【作 者】郑萍【刊 名】四川戏剧.2002(1).-16-1835/48【题 名】美狄亚原型的现代演绎【作 者】黄岚【刊 名】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9(2).-104-10736/48【题 名】掩盖家丑 弃卒保车--周朴园逼繁漪看病吃药的心理动因分析【作 者】李玉成【刊 名】邯郸师专学报.2002,12(2).-28-30,3337/48【题 名】现代女性自主意识的演变及其审美特征【作 者】孙丽丽【刊 名】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3(2).-17-2038/48【题 名】叛逆女性的性格悲剧-《雷雨》中繁漪形象的深度阐释【作 者】杨立民【刊 名】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2,21(3).-40-4439/48【题 名】世界文苑中的一对奇葩——安娜与繁漪比较谈【作 者】文广会【刊 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1(2).-68-7140/48【题 名】人间天上泪难收——我对饰演歌剧《雷雨》主角繁漪的体验【作 者】张莉【刊 名】音乐探索.2001(4).-63-6541/48【题 名】歌剧《雷雨》简介【作 者】无【刊 名】歌剧艺术研究.2001(2).-2-242/48【题 名】曹禺【作 者】姚玉亮【刊 名】中文自修:中学.2001(5).-11-1143/48【题 名】“雷雨式人物”面面观-繁漪悲剧性格新探【作 者】蒋清凤【刊 名】湖南教育学院学报.2001,19(3).-69-7244/48【题 名】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安娜与敏漪之比较【作 者】范丽娟【刊 名】武警工程学院学报.2001,17(5).-79-8045/48【题 名】繁漪与安娜•卡列尼娜——两个追求个性解放的形象之比较【作 者】白宝珠【刊 名】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1).-30-3346/48【题 名】牢笼中的困兽--试比较《悲悼》中的莱维妮娅和《雷雨》中的繁漪【作 者】郑萍【刊 名】哈尔滨学院学报.2001,22(4).-33-3647/48【题 名】人有病,天知否?——从《雷雨》中的繁漪是否有病谈起【作 者】张晓玲 何思玉【刊 名】四川戏剧.2001(5).-19-2148/48【题 名】关于曹禺《雷雨》的断章【作 者】张晓东【刊 名】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29-31
曹禺作品系列女性形象,主要有三点: (1)曹禺作品中的女性总是拥有一种奇异的主导力量. (2)曹禺戏剧中的女性形象犹如青春的赞美诗,洋溢着浪漫主义的色调,但缺乏现实主义的光芒. (3)具有牺牲精神,具有勇敢的追求自由、欲望、爱情,张扬意志,彰显个性的特点. 现在具体分析一下这三点. 曹禺作品中的女性总是拥有一种奇异的主导力量。她们自由的决定自己的生死与存留,同时主宰着故事发展的倾向。她们与男性虽然同处于“闭锁世界”里一员,但她们总是能勇敢的去抗争,不肯屈服于神秘的天道的捉弄。而男子却是自我麻醉:或如周萍一再的辗转于失衡的爱情,想凭借女性强悍的力量逃出“黑暗的深井”;或如仇虎在复仇与反复仇的梦魇里挣扎,逃不出象征心狱的“黑树林”;或如曾文清在一次次的自欺与欺人里彻底丧失了求生的欲望,而亲手去击碎自己那“生命的空壳”。女性在面临人生困境时不约而同的坚忍,赋予女性人物一种力的美感。和男性雷同,她们也被围困在任天道捉弄、揶揄、毁灭的境地中,但她们奋勇的抗争行为,在试图保护自己的同时还兼济他人。这使女性人物更增添不少人格与人性之美。相较之下,男人却变得不堪一击。 《雷雨》中的三个女性,从年龄上分属三代。步入老年的侍萍最撼动人心的,不是她被遗弃后艰辛然而不失尊严的生存努力,而是在她貌似柔顺、迟缓的面目后,仍藏有的强悍的与命运对抗的力量。在她知悉了周萍与四凤乱伦的恋情后,她悍然做了一个令人吃惊的决定:让这一对全不知情的兄妹恋人远走高飞,自己独自承受可能会有的命运的惩罚。这里事实上曹禺已经赋予了侍萍一种决定其他人物命运走向的能力。假设情节顺此发展,可以构想的结局是:萍与四凤的结合;侍萍再次隐姓他乡,在余生里孤自面对内心道德感与伦理观的责问;周公馆里的男女主人继续着他们同床异梦、各怀鬼胎的生活。这是情节发展的一种可能性。这种发展逻辑在当时,也许将会陷作者于巨大的社会道德批判之中(尽管我们可以从此线索中,嗅到一种诡异然而令人兴奋的气味,但这与伦理道德相悖的设想,显然毫无存活的希望)。破坏这一线索的不是貌似主宰者的周朴园,而是同为周公馆里被压迫者的繁漪。繁漪是剧中一切平衡的破坏者,她追求自己的继子的行为将所有剧中人逼入绝境。她的“追”的动作是故事发展的根本动力。我注意到在《雷雨》的文本中,曹禺曾将周萍比喻成“一茎弱草”,“草”的意象与西方谚语中的“the last straw”(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不谋而合,暗示了作家将周萍视为女性争夺的一个道具,亦将女性置于剧作的中心与重心的地位。作家同时也赋予繁漪和侍萍以同等的决定故事走向的能力,作品末端情节的展开似乎就是这两位同样具有魔力的女性的角逐。在逃亡与死亡中曹禺选择的是后者,事实上,他的基点仍是在道德的冒险与伦理常规的服从中做出的。在作品的最后,周朴园以对宗教的皈依作为心灵的依托,而两位女主角却又再次同处于疯癫的状态之中,分居于小楼的两层。这种“疯癫”使她们无须面对社会和自身的道德追问,又能够暗藏起生命里潜存的巨大的破坏力;简言之,她们仍未因死亡、自身的病弱和老迈而丧失力量。我们可从尾声繁漪“发狂”的动作里体会到这一点。 《原野》里的两个女性焦母与花金子延续了《雷雨》中对女性形象的设定模式。《原野》讲述的是一个复仇与逃亡的故事。看似紧紧围绕着男主人公仇虎的系列动作展开,实则由女性角色把握着故事衍生的轴线。作品始发于仇虎的归来复仇,中间铺陈着一连串复仇的预备与实际操作的动作,其终结是复仇后逃亡的失败。然而,剧中无论是懦弱良善的焦大星、还是好勇斗狠的仇虎,都还是缺乏决定自身命运的力量。焦大星在剧中是婆媳二人角力的棋子,是仇虎欲向焦阎王夫妇复仇的工具,这一角色不但缺乏自身独立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也不能决定剧情的发展。而仇虎则是常常被误读的一个人物,他的火焰似的复仇形象与焦母寒冰般的反复仇形象,赋予剧作一种奇异的平衡色调。表面上看,整部作品是他与焦母各占上风的生死角逐,事实上,他也从来不是自我生存状态的主宰者。他的复仇是缘于被焦阎王迫害的家破人亡而不得不承担的家族使命,他在行动中处处感受到焦母招招置他于死地的毒辣阴狠而不得不见招拆招,他在复仇后终因走不出自己的心狱而选择了死亡,他其实纯属无情的“天道”又一个体面的牺牲品,而焦母则隐隐然是那个持屠刀献祭的人。剧中对仇虎形象的魁伟、雄健的刻画与对焦母形象的老迈、目盲恰成对比:洋溢着生命力的强悍个体的消亡反衬出女性形象内蕴中更汹涌澎湃的生机。同时,仇虎复仇动作的犹豫、慌乱与焦母反复仇动作的果断、从容在剧作中也得到了细致的刻画,这也说明了女性形象中蕴涵的主导地位。作品最后,复仇者仇虎死了,而他所有复仇动作的知情者、支持者、甚至参与者花金子,却胜利逃向“金子铺地”的地方。这是由于女性在面临生存困境时的坚忍使她成功,还是作家本身另有深意? 曹禺剧作里女性形象的强悍、生机勃勃与男性形象的虚弱、苍白无力;我们在另外两部作品《日出》与《北京人》中同样可以见到。在这一先验的设定模式里,他总是赋予女性澎湃的生命激情,迸发出作品最打动人心和最具感召力的生命诗意。可是与此同时,又是以削弱男性形象的力度与深度为代价的。我们很难在曹禺作品中体验双峰对峙的快感,最多只是女性一骑绝尘的落寞和空洞。 曹禺戏剧中的女性形象犹如青春的赞美诗,洋溢着浪漫主义的色调,但缺乏现实主义的光芒。理性力量的缺乏是这些女性形象流于脸谱化的根本原因。曹禺作品中推动人物行动的显然不是理智的思索,而是一种激情或欲望。我们很少看见曹禺描写她们内心的矛盾冲突,比方角色在进退维谷时的大段内心独白,也许这有助于帮助角色向深度开掘;再如角色在行动前的矛盾心理等等。然而她们总是那样的义无返顾,凭着某种冲动与直觉去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决定自己的命运前程。此外,在曹禺偏狭的男性视角关照下的女性形象,“应中国现代男性自恋、自救的心理需求而诞生于文本中,却未曾负载多少女性真实的人生经验,未曾获得女性作为人的主体性地位,不过是男性启蒙、革命过程中自我拯救的道具,是作家男性中心意识阴影下一群没有生命力的傀儡人物。” 曹禺作品中的女性大致可分成两个系列。一类是牺牲自我的。有评论者称之为“女性天使”形象,以四凤、侍萍、愫方、瑞珏、鸣凤等为代表。“这类男作家心目中的理想女性,把中国男性文学传统中"佳人"与"母亲"相分离的两类理想女性整合为一体,剔除了"佳人"身上的风尘味与"母亲"身上的无性化特征,成为美与爱相结合的受难天使,是男性心目中的理想爱人,在族系上更接近西方男性文学传统中的天使型女子。”这一类女性的牺牲行为仿佛出自于本能。作品既没有描写她们在牺牲动作之前的犹豫,也没有行动之中的徘徊,更没有在行动之后的悔恨。我们同样无法从男性角色身上找到值得她们牺牲的价值意义所在。例如《北京人》中的愫方对曾文清的爱就是一种无谓的牺牲。她明知道曾文清只是一具“生命的空壳”,懒惰、软弱、逃避生命本应承担的责任,却仍然甘心留在犹如死牢一般的曾家,甚至说出这样深情的表白:“他走了,他的父母我可以替他伺候,他的孩子,我可以替他照料,他爱的字画我管,他爱的鸽子我喂。连他所不喜欢的人我都觉得该体贴,该喜欢,该爱,为着……为着他所不爱的也都还是亲近过他的!”,看完这一段,相信很多人会发出同样的质问:“值得吗?”两心相许、两情相悦的爱情无疑是极为动人的;可是愫方对曾文清的爱由于男性形象的委琐与苍白而显得那么不可信任,犹如无源之水一般。对这种爱情的虚假性的质疑同时也唤醒我们对愫方这一形象的真实性的质疑,由此再导致我们对《北京人》整个剧情架构稳定性的质疑。如同空中楼阁,这一架构于虚幻爱情之上的故事面临着坍塌的危险。 曹禺戏剧中的另一类女性是以繁漪、花金子、陈白露为代表的追求自我的形象。如果说前一类形象来源于传统文学,则后一类便是“五四”狂飙精神的凸现。这类女性勇敢的追求自由、欲望、爱情,张扬意志,彰显个性。但是,在她们形象的塑造中,理性的缺乏同样造成人物的致命伤痕,使她们最终流于平面化而不够丰满。以繁漪为例,作家为她设置的是三种社会角色合而为一的身份:母亲、妻子、情人。这三种身份的重合赋予角色一种先天的深刻性。我们因此期待着看到角色内心的挣扎、一位女性自我作战的残酷与深刻、各种身份在她面临抉择时发挥同样的力量进而所展示的人性的复杂……但是遗憾的是,理性的缺乏终究无法让角色进行灵魂的自省与自审,我们所能看到的都是她如何轻松地,跨越各个本如鸿沟般的内心障碍:与继子陷入乱伦之恋、抛夫、弃子……这里也可以去看看!!
On the Differences of Dietary Cultures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开题报告由于开题报告是用文字体现的论文总构想,因而篇幅不必过大,但要把计划研究的课题、如何研究、理论适用等主要问题说清楚,应包含两个部分:总述、提纲。 1 总述开题报告的总述部分应首先提出选题,并简明扼要地说明该选题的目的、目前相关课题研究情况、理论适用、研究方法、必要的数据等等。2 提纲开题报告包含的论文提纲可以是粗线条的,是一个研究构想的基本框架。可采用整句式或整段式提纲形式。在开题阶段,提纲的目的是让人清楚论文的基本框架,没有必要像论文目录那样详细。3 参考文献开题报告中应包括相关参考文献的目录4 要求开题报告应有封面页,总页数应不少于4页。版面格式应符合以下规定。开 题 报 告 学 生: 一、 选题意义 1、 理论意义 2、 现实意义 二、 论文综述 1、 理论的渊源及演进过程 2、 国外有关研究的综述 3、 国内研究的综述 4、 本人对以上综述的评价 三、 论文提纲 前言、 一、1、2、3、�6�1�6�1�6�1 �6�1�6�1�6�1二、1、2、3、�6�1�6�1�6�1 �6�1�6�1�6�1三、1、2、3、结论 四、论文写作进度安排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提纲一、开题报告封面:论文题目、系别、专业、年级、姓名、导师二、目的意义和国内外研究概况三、论文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四、研究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五、预期的结果六、进度安排
曹禺作品系列女性形象,主要有三点: (1)曹禺作品中的女性总是拥有一种奇异的主导力量. (2)曹禺戏剧中的女性形象犹如青春的赞美诗,洋溢着浪漫主义的色调,但缺乏现实主义的光芒. (3)具有牺牲精神,具有勇敢的追求自由、欲望、爱情,张扬意志,彰显个性的特点. 现在具体分析一下这三点. 曹禺作品中的女性总是拥有一种奇异的主导力量。她们自由的决定自己的生死与存留,同时主宰着故事发展的倾向。她们与男性虽然同处于“闭锁世界”里一员,但她们总是能勇敢的去抗争,不肯屈服于神秘的天道的捉弄。而男子却是自我麻醉:或如周萍一再的辗转于失衡的爱情,想凭借女性强悍的力量逃出“黑暗的深井”;或如仇虎在复仇与反复仇的梦魇里挣扎,逃不出象征心狱的“黑树林”;或如曾文清在一次次的自欺与欺人里彻底丧失了求生的欲望,而亲手去击碎自己那“生命的空壳”。女性在面临人生困境时不约而同的坚忍,赋予女性人物一种力的美感。和男性雷同,她们也被围困在任天道捉弄、揶揄、毁灭的境地中,但她们奋勇的抗争行为,在试图保护自己的同时还兼济他人。这使女性人物更增添不少人格与人性之美。相较之下,男人却变得不堪一击。 《雷雨》中的三个女性,从年龄上分属三代。步入老年的侍萍最撼动人心的,不是她被遗弃后艰辛然而不失尊严的生存努力,而是在她貌似柔顺、迟缓的面目后,仍藏有的强悍的与命运对抗的力量。在她知悉了周萍与四凤乱伦的恋情后,她悍然做了一个令人吃惊的决定:让这一对全不知情的兄妹恋人远走高飞,自己独自承受可能会有的命运的惩罚。这里事实上曹禺已经赋予了侍萍一种决定其他人物命运走向的能力。假设情节顺此发展,可以构想的结局是:萍与四凤的结合;侍萍再次隐姓他乡,在余生里孤自面对内心道德感与伦理观的责问;周公馆里的男女主人继续着他们同床异梦、各怀鬼胎的生活。这是情节发展的一种可能性。这种发展逻辑在当时,也许将会陷作者于巨大的社会道德批判之中(尽管我们可以从此线索中,嗅到一种诡异然而令人兴奋的气味,但这与伦理道德相悖的设想,显然毫无存活的希望)。破坏这一线索的不是貌似主宰者的周朴园,而是同为周公馆里被压迫者的繁漪。繁漪是剧中一切平衡的破坏者,她追求自己的继子的行为将所有剧中人逼入绝境。她的“追”的动作是故事发展的根本动力。我注意到在《雷雨》的文本中,曹禺曾将周萍比喻成“一茎弱草”,“草”的意象与西方谚语中的“the last straw”(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不谋而合,暗示了作家将周萍视为女性争夺的一个道具,亦将女性置于剧作的中心与重心的地位。作家同时也赋予繁漪和侍萍以同等的决定故事走向的能力,作品末端情节的展开似乎就是这两位同样具有魔力的女性的角逐。在逃亡与死亡中曹禺选择的是后者,事实上,他的基点仍是在道德的冒险与伦理常规的服从中做出的。在作品的最后,周朴园以对宗教的皈依作为心灵的依托,而两位女主角却又再次同处于疯癫的状态之中,分居于小楼的两层。这种“疯癫”使她们无须面对社会和自身的道德追问,又能够暗藏起生命里潜存的巨大的破坏力;简言之,她们仍未因死亡、自身的病弱和老迈而丧失力量。我们可从尾声繁漪“发狂”的动作里体会到这一点。 《原野》里的两个女性焦母与花金子延续了《雷雨》中对女性形象的设定模式。《原野》讲述的是一个复仇与逃亡的故事。看似紧紧围绕着男主人公仇虎的系列动作展开,实则由女性角色把握着故事衍生的轴线。作品始发于仇虎的归来复仇,中间铺陈着一连串复仇的预备与实际操作的动作,其终结是复仇后逃亡的失败。然而,剧中无论是懦弱良善的焦大星、还是好勇斗狠的仇虎,都还是缺乏决定自身命运的力量。焦大星在剧中是婆媳二人角力的棋子,是仇虎欲向焦阎王夫妇复仇的工具,这一角色不但缺乏自身独立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也不能决定剧情的发展。而仇虎则是常常被误读的一个人物,他的火焰似的复仇形象与焦母寒冰般的反复仇形象,赋予剧作一种奇异的平衡色调。表面上看,整部作品是他与焦母各占上风的生死角逐,事实上,他也从来不是自我生存状态的主宰者。他的复仇是缘于被焦阎王迫害的家破人亡而不得不承担的家族使命,他在行动中处处感受到焦母招招置他于死地的毒辣阴狠而不得不见招拆招,他在复仇后终因走不出自己的心狱而选择了死亡,他其实纯属无情的“天道”又一个体面的牺牲品,而焦母则隐隐然是那个持屠刀献祭的人。剧中对仇虎形象的魁伟、雄健的刻画与对焦母形象的老迈、目盲恰成对比:洋溢着生命力的强悍个体的消亡反衬出女性形象内蕴中更汹涌澎湃的生机。同时,仇虎复仇动作的犹豫、慌乱与焦母反复仇动作的果断、从容在剧作中也得到了细致的刻画,这也说明了女性形象中蕴涵的主导地位。作品最后,复仇者仇虎死了,而他所有复仇动作的知情者、支持者、甚至参与者花金子,却胜利逃向“金子铺地”的地方。这是由于女性在面临生存困境时的坚忍使她成功,还是作家本身另有深意? 曹禺剧作里女性形象的强悍、生机勃勃与男性形象的虚弱、苍白无力;我们在另外两部作品《日出》与《北京人》中同样可以见到。在这一先验的设定模式里,他总是赋予女性澎湃的生命激情,迸发出作品最打动人心和最具感召力的生命诗意。可是与此同时,又是以削弱男性形象的力度与深度为代价的。我们很难在曹禺作品中体验双峰对峙的快感,最多只是女性一骑绝尘的落寞和空洞。 曹禺戏剧中的女性形象犹如青春的赞美诗,洋溢着浪漫主义的色调,但缺乏现实主义的光芒。理性力量的缺乏是这些女性形象流于脸谱化的根本原因。曹禺作品中推动人物行动的显然不是理智的思索,而是一种激情或欲望。我们很少看见曹禺描写她们内心的矛盾冲突,比方角色在进退维谷时的大段内心独白,也许这有助于帮助角色向深度开掘;再如角色在行动前的矛盾心理等等。然而她们总是那样的义无返顾,凭着某种冲动与直觉去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决定自己的命运前程。此外,在曹禺偏狭的男性视角关照下的女性形象,“应中国现代男性自恋、自救的心理需求而诞生于文本中,却未曾负载多少女性真实的人生经验,未曾获得女性作为人的主体性地位,不过是男性启蒙、革命过程中自我拯救的道具,是作家男性中心意识阴影下一群没有生命力的傀儡人物。” 曹禺作品中的女性大致可分成两个系列。一类是牺牲自我的。有评论者称之为“女性天使”形象,以四凤、侍萍、愫方、瑞珏、鸣凤等为代表。“这类男作家心目中的理想女性,把中国男性文学传统中"佳人"与"母亲"相分离的两类理想女性整合为一体,剔除了"佳人"身上的风尘味与"母亲"身上的无性化特征,成为美与爱相结合的受难天使,是男性心目中的理想爱人,在族系上更接近西方男性文学传统中的天使型女子。”这一类女性的牺牲行为仿佛出自于本能。作品既没有描写她们在牺牲动作之前的犹豫,也没有行动之中的徘徊,更没有在行动之后的悔恨。我们同样无法从男性角色身上找到值得她们牺牲的价值意义所在。例如《北京人》中的愫方对曾文清的爱就是一种无谓的牺牲。她明知道曾文清只是一具“生命的空壳”,懒惰、软弱、逃避生命本应承担的责任,却仍然甘心留在犹如死牢一般的曾家,甚至说出这样深情的表白:“他走了,他的父母我可以替他伺候,他的孩子,我可以替他照料,他爱的字画我管,他爱的鸽子我喂。连他所不喜欢的人我都觉得该体贴,该喜欢,该爱,为着……为着他所不爱的也都还是亲近过他的!”,看完这一段,相信很多人会发出同样的质问:“值得吗?”两心相许、两情相悦的爱情无疑是极为动人的;可是愫方对曾文清的爱由于男性形象的委琐与苍白而显得那么不可信任,犹如无源之水一般。对这种爱情的虚假性的质疑同时也唤醒我们对愫方这一形象的真实性的质疑,由此再导致我们对《北京人》整个剧情架构稳定性的质疑。如同空中楼阁,这一架构于虚幻爱情之上的故事面临着坍塌的危险。 曹禺戏剧中的另一类女性是以繁漪、花金子、陈白露为代表的追求自我的形象。如果说前一类形象来源于传统文学,则后一类便是“五四”狂飙精神的凸现。这类女性勇敢的追求自由、欲望、爱情,张扬意志,彰显个性。但是,在她们形象的塑造中,理性的缺乏同样造成人物的致命伤痕,使她们最终流于平面化而不够丰满。以繁漪为例,作家为她设置的是三种社会角色合而为一的身份:母亲、妻子、情人。这三种身份的重合赋予角色一种先天的深刻性。我们因此期待着看到角色内心的挣扎、一位女性自我作战的残酷与深刻、各种身份在她面临抉择时发挥同样的力量进而所展示的人性的复杂……但是遗憾的是,理性的缺乏终究无法让角色进行灵魂的自省与自审,我们所能看到的都是她如何轻松地,跨越各个本如鸿沟般的内心障碍:与继子陷入乱伦之恋、抛夫、弃子……这里也可以去看看!!
“雷雨”过后的思考——《雷雨》教学日志终于要上《雷雨》这一课了,心中莫名的兴奋,究其原因,还是要说说一次难忘的“追星”经历。听说北京人艺重排的明星版〈雷雨〉在广州友谊剧院隆重上演,且不说对曹禺先生仰慕已久,就说演员阵容里有我喜爱的明星(蒲存昕、潘红、雷恪生等),就让我们几个语文组同仁过了一把“追星瘾”, 至今还保存着偶像的签名。激烈的矛盾冲突,淋漓尽致的表演,富丽堂皇的舞台布景,在我们心中掀起不小的波澜,甚至激发起我们演绎“外校版”《雷雨》的热情, 所以,当我翻开课文,美好回忆涌上心头,怎能让我不爱她呢?但是,作为一篇高中课文,怎样处理教材才能让学生了解戏剧并能体味戏剧艺术独特魅力呢?怎样将老师的审美愉悦传达并感染学生呢?那就要从教材说起了,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从而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雷雨》一经问世,就以其激烈尖锐的矛盾冲突、精彩纷呈的戏剧语言和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饮誉文坛。话剧《雷雨》上演数十年,经久不衰,成为中国当代话剧舞台乃至文坛的经典之作。《雷雨》写了周、鲁两家之间的恩怨情仇和阶级对立,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矛盾冲突中逐渐被推至读者面前的。 语言是构成剧本的基础。剧作家通过人物语言来展开矛盾冲突,塑造人物形象,揭示戏剧主题。《雷雨》中每个人物的语言各有特色,周朴园的盛气凌人、鲁侍萍的抑郁平缓,鲁大海的直截了当都真实而形象地反映了人物的出身、地位、经历和个性。《雷雨》中看起来直白明了的人物对话,其实隐含着丰富的潜台词,有许多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它充分揭示了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内心世界。鉴于此,我把教学设计定位为“五个入手”。第一 从内容入手,把握戏剧艺术的体裁特色。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从《诗经》中的《关雎》《氓》《静女》到汉乐府《孔雀东南飞》,从宋元话本《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到文学高峰《红楼梦》,以“爱情”为内容主线,指导学生对同一题材内容不同文学形式的作品进行分析鉴赏,引发学生对戏剧文本的兴趣,认识理解不同文学样式的特点。这种鉴赏比较,也更能强化学生对戏剧艺术体裁特色的认识。第二 从语言入手,理解人物鲜明的性格特色老舍说::“对话是人物性格最有力的说明书。”对于《雷雨》这篇课文,我重点想评析人物语言中蕴含的潜台词。比如,周朴园听出侍萍的无锡口音后,便想起往事,称当时的侍萍为“梅小姐”,说她“很贤惠,也很规矩”。已知实情的侍萍听到他的谎言,想起自己的遭遇,满怀悲愤,于是语带嘲讽而又意味深长地反复说:“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贤惠,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的”,表现了她痛苦的内心和对周朴园的不满。文中,这些例子举不胜举。那么,如何体味呢?什么样的方式效果最佳呢?我想,结合所带班级活跃热情的特点,我们组织学生分组表演,这种表演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也可以“戏剧节”的形式呈现;可以表演课文“节选”部分,也可以表演“节选”以外的部分,或者对“节选”部分进行再“节选”表演。 我相信,这种活动将大大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给他们的高中生活留下更多美丽的记忆。第三 从冲突入手,认识戏剧揭示的社会背景。从某种意义上说,“戏”就是矛盾冲突,没有了“冲突”就没有戏剧,而戏剧的主题思想正潜藏在矛盾冲突的背后。引导学生认识“冲突”,分析“冲突”,从纷繁复杂的矛盾冲突中理请思路,找到主要矛盾,才能帮助学生认识戏剧所反映的时代背景,进而把握戏剧的主题。例如,在《雷雨》中,周、鲁两家由于情感矛盾、血缘纠葛和命运变故造成了诸多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在这些矛盾冲突中,什么才是主要矛盾呢?什么才是促使人物命运形成的根本原因呢?我想,如果善于找课文中的切入点,引导学生展开讨论,那么对主题的认识就很清楚了。第四 从“经典”入手 ,回视“经典”的“省世”价值。我们知道,真正的“经典”的价值,在于“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于它给世世代代的读者以常读常新的启迪和教益。所谓“回视”,即站在“当代”的“视点”,用今天的眼光,历史地发掘经典作品所蕴涵的“省世”价值,引导学生认识作品对我们今天的人生所具有的指导意义。比如,我可以设计这些问题:当年的周朴园对侍萍的行为是“玩弄”还是“爱情”?当年的侍萍是否可以避免后来的悲剧呢?我们的时代是否还有“侍萍式”的悲剧呢?我想,可以采用分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自由发言漫谈式交流等方法,如有时间,甚至还可以联系当今时代女性人格与事业的独立对于爱情自由和掌握爱情命运意义等社会实际组织一次辩论赛,加深学生对课文“经典”的认识。第五 从节选入手,增强学生阅读理解的主动性。课文所选仅是全剧的第二幕,这种“拦腰截断”式的选编给学生的阅读理解带来了一定的障碍,为了扫除这种障碍,我想让学生提前阅读全剧,甚至观看话剧,让学生完整地把握戏剧情节和人物性格发展的过程。通过我的引导和帮助,如果学生能体会到戏剧语言的艺术美感,开始领悟到戏剧作品的文化品位,那我们就足以为我们的努力而感到骄傲和幸福了。3月21日俗话说“ 丑媳妇总要见公婆”,想法虽多,但是,能否落实,能否取得效果,着实让人担忧。3月23日今天,终于可以静下心来,整理思路,记录我的这一课。平淡的略去吧,让我记住短短的课堂时间却不断涌现出来的精彩的瞬间,让我再一次惊叹于我的学生。我要求学生阅读原著后,找出自己有兴趣深入、并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具体明确地把问题描述出来,以便研读资料时有的放矢,有所侧重。我开始以为“学生云者”,他们能提出什么有意义的问题呢,没想到他们却给我带来意外的惊喜。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问题吧。1 曹禺是如何创作《雷雨》的?他自己对《雷雨》有怎样的评价?2 周朴园是一个怎样的人?他与鲁侍萍、繁漪、与三个儿子之间的难于调和的矛盾在哪里?作品在各种矛盾纠葛中揭示了他怎样的形象特征?3 繁漪“古怪”在哪里?“雷雨”在哪里?她与周朴园有怎样的矛盾?我们怎样看待她与周萍之间的感情纠葛?又怎样看待她的乖戾与叛逆?4 你对周萍这个角色怎么评价?你怎么看待他与繁漪、与四风的感情纠葛?5 鲁大海、鲁贵、四凤、鲁侍萍属于一个阶层的人物,他们的性格各有什么不同?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说说剧本中鲁大海这个角色存在的意义。6 为什么周冲最后会成为悲剧的牺牲品?促成他毁灭的因素有哪些?你怎么评价他?7 在你看来,《雷雨》究竟是爱情悲剧、命运悲剧还是时代悲剧?…………… (其他问题略去)这些问题无论从角度,还是深度都已超过我的想象,也都已超过高二年级学生的思维水平,当然,不能否认的是这其中肯定有抄袭的现象,但是,学生他愿意去追寻、去思考,最少说明他们也开始关注这些内容,难道不可喜么?所以,这节课我始终采用以“问题教学”为主线的教学形式,通过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效率。很可惜,时间有限,第二节课我只能分析节选部分中周朴园和鲁侍萍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于是我把学生预习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归类,筛选出对理解文本最有价值的主要问题,再让这些问题回到学生当中,引导学生去探讨,这些问题解决了,其它枝节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在讨论周朴园性格的特点时,我把问题只归纳为1 周朴园是否真的怀念鲁侍萍?2 如果说周朴园真的爱侍萍的话,为什么当鲁侍萍站在周朴园的面前时,周又为什么会厉声指责,接着又用金钱兑现来打发鲁侍萍?前后是不是有些矛盾?问题一抛出,立刻激起千层浪,有学生认为,他是资产阶级一分子,在他的人生观里,矿业、家庭、女人都是他的资产,他具有生杀予夺的权利,他是剧中的中心人物,虽然耀眼但却令人讨厌。他自私冷酷,是个十足的流氓。也有学生认为,在当时环境下,他必须这样做,是值得同情的,不能为了强调阶级性,而忽略他的人性。双方各执一词,忽然间,我觉得周朴园是怎样的一个人不再重要,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并且能够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见解,这是最可贵的。曹禺老先生说过 “我用一种悲悯的心情来写剧中人物的争执,我诚恳地祈望着看戏的人们也能以一种悲悯的眼光来俯视这群地上的人们。” 所以,在解读人物的时候,我鼓励和要求学生尽量多角度、多方位,以自己的观点解读人物、读出自己。可惜,由于懒惰未能及时将学生精彩观点记下,成为永久的遗憾,至今未能释怀。3月24日谈到我们班举行的戏剧表演活动。我不得不表表我们班的***同学,这是一个热爱文学的学生,一个颇富表演天才的学生。班内戏剧表演时,她演的是四凤,我对她的表演评价是大胆投入、感情充沛,当她大声哭着(我观察她是真的哭了) 喊出“妈”时,全班顿时一片寂静,连刚才还在取笑她的男同学也静默无声,说实话,我真的很佩服我的学生,她能够根据角色,尽情宣泄自己的感情,我反省,如果让我来给学生做示范,我会这样么?不会,如今的我也许会有很多顾虑,不能象她那样洒脱,尽管她的表演有些过火。事后,当着我的学生我说出了自己的的感受,我鼓励周卓平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一定会有收获,当时,我看到她眼中的光芒!恰逢高二年级参加“戏剧节”表演的节目是《雷雨》,我们在全年级挑选演员,我推荐了她,但是,她参加“四凤”竞选没有成功,我不忍心看着这样一个热爱表演的学生失去一个大好机会,于是,根据她的表演特点,我为她选择了《阮玲玉》剧本,她在其中扮演一个“疯女人” 。结果,她成功了!那天晚上,她光彩照人,表演到位,她成了焦点,被评为“最佳女配角”,下面是她的一篇“演后感”——《比烟花寂寞》演完“阮玲玉之死”,才深深怀念戏里戏外的一点一滴,我把它们写在花瓣般的年月上,让它们飘散于诗般的风中,以纪念这段如歌的日子。就我个人来说,心里面很吝啬表情,哪怕只是眉目一动,嘴角一触。当独自一个人时,我面无丝毫的样子是冷酷到极端,所以父母一直不信我会演戏。周围的同学习惯于我一天也不说一句话的沉静,所以对我演出时的风格会很吃惊。与我一起演戏的人会知道我演戏很速战速决,若要把整晚时间消耗掉,我便会发呆、忘词、走错步等诸多不妥。所以排练的时候我会常迟到、逃练等,心中觉得排戏只需三次,第一次理论去分析人物所处的背景、身份,曾有过的经历,从而推断出她在什么情况下会想到什么,做些什么。第二次实践地想所扮演的人所想,从眼、眉、笑到举手投足的动作,下场的姿势,哪怕只是微煞眉头,双眼呈混沌状,这些特细腻的表情一定做到位。第三次从舞台效果去分析所站位置,人物行动,及从内心分析如何代入自己,而我唯一独特的地方只是任何人都永不知道我在最终演出时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在《阮》剧中,我被安排从头到尾拿着个玻璃酒杯,然而当晚表演时,我拿的酒杯突然变成了扇子,然后加进了许多动作,这都是排练时一直没有的。若只局限于我规范地去演,我便失去了所有的热情。别人说我在场上的心情会很兴奋,我承认,因为我会在场上即兴想到许多点子,会带给人很难预料的结果。我亦会看与我做对手戏的人会否很急中生智,若是的,我会很肆无忌惮地加一些问句,然后她又好巧妙地回答,弄得指导老师很迷惑,我们在台上背着观众偷笑。但对于这出戏的成功,我自认为是没有一点儿功劳。我,只是没有犯一些低级错误。我心中充满感激,感激小瑶老师的指导,她绝对是一位出色的导演。演完之后,我拉着庞大的裙罩,独自走回宿舍。一路上什么人也没有,再想着刚才灯光闪烁,人头拥挤,便觉得很空虚,然后身心疲倦地睡下。盼望着明天醒来时,别人像以往一样不知道我,我如平时一般沉默,很安静地做事。想学演戏的人常对着墙动情地说上些话,而我只需要一份更真实的自我,更真挚的感觉。读了她的文章,我感触颇深,古人说:“玉不琢,不成器。”学生就好比一块璞玉,多么需要我们打琢啊!的确,通过这次活动,周卓平的艺术感悟提高了,文学修养增强了,更关键是在排练中她懂得了合作、学会了感激,还有什么比这更让人开心呢?3月25日 …《雷雨》这一课终于上完了,可是,在我的心中却遭受了一场大的“雷雨”袭击,自从教学以来,我一直喜欢思考,什么才是一节好课,在这节课中,我的设想都实现了么?想象中的教学效果都达到么?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每节课下来之后,感受是不一样的,情绪或高昂,为学生新发现、新见解高兴,有时又因学生启而不发或气氛沉闷而无奈,这其中有学生的因素,更有我的因素。经典文章如果被我们老师讲的不经典,多么滑稽啊!《雷雨》一课的学习,虽然自我构想不错,但是,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却发现很多问题,比如,能够体现出体会戏剧语言潜台词的对话,文中俯拾皆是,我按课文顺序逐一点评,生怕漏一个知识点,但是,这些精彩片段在文中相隔较远,所以,造成了上课如叙流水帐,脉络不明,课上得凌乱。但如果精选片段来讲,那又有很多知识点遗漏,似乎也不解气,所以,我常想,戏剧单元该如何上呢?是否每一篇都如此精挑细讲呢?学生对戏剧体裁有没有一个整体认识呢?再加上我们的课时实在有限,该如何来进行戏剧单元的教学呢?鉴于此,我想是否能来一个“戏剧单元综合性活动教学法”呢?整体思路是采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喜爱的文学作品改编为戏剧进行表演,学以致用,将知识转化为能力。通过“我编、我演、我评、我感“活动,发挥学生的形象里力和创造力,使学生的才华得以展示,能力得以提升。具体操作程序如下:(一) 学生自主阅读1 学生阅读课文老师设计自主阅读提纲,学生阅读整个单元的文章,并用书面形式回答提纲中的问题。2 学生查阅资料老师提供网址、资料,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学习戏剧有关的基本常识,了解本单元剧本的作者及创作背景、相关剧情,学习编写剧本和表演、鉴赏戏剧的知识。(二) 教师专题指导(以大课形式进行)通过老师的专题讲座,让学生从整体上感受戏剧的有关常识,另观看话剧《雷雨》,培养学生对戏剧的鉴赏、表演和评价能力。(三) 小组合作探究,编写或创作剧本可供选篇目《药》《守财奴》《套中人》《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等(四) 成果展示及评价每班各选出一个优秀的成果进行全年级展示。评审团进行评价,颁发奖品。这个设想耗时长,费精力,老师要付出大量的劳动,但我想这也许是最好的学习方法之一,毕竟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真正意义上贯彻了新课标的精神。后记: 人们常常用“教书匠”来形容老师,一个“匠”字是多么可怕!的确,时间长了,我们的教学也形成了自己的模式,或许还取得一点点成绩,但是,我们忽视了教学是一门艺术,需要常教常新,今天,当我进行叙事研究时,才发现老师每天的生活都跟一个个精彩的、具有鲜活的生命色彩教育教学故事联系在一起,这些故事既是教育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教育叙事很好的素材。我试图通过这次回顾反思,使自己多一点教学经验的积淀,多一些对教育的理解,使我的教学多点艺术,多点实力。如果我的这点不成文的东西能给大家带来点感悟,我就很知足了。
三幕剧《北京人》以一个典型的没落士大夫家庭曾家的经济衰落为全局矛盾冲突的线索於戏剧冲突发生的具体背景,以曾家三代人为主人公,展开家庭中善良与丑恶,新生与腐朽,光明与黑暗的冲突。通过这些冲突,深入封建家庭这一躯体深处,着力反映出封建主义精神统治对人的吞噬,人们在这种精神统治下对人生的追求,以及这种精神统治必然破产的结果。剧本作者曹禺谈到写作动机时说道:“当时我有一种愿望,人应当像人一样活着,不能像当时许多人一样活着,必须在黑暗中找出一条路子来。”
没落士大夫家庭
曹禺的话剧《北京人》以一个典型的没落士大夫家庭曾家的经济衰落为全局矛盾冲突的线索于戏剧冲突发生的具体背景,以曾家三代人为主人公,展开家庭中善良与丑恶,新生与腐朽,光明与黑暗的冲突。通过这些冲突,深入封建家庭这一躯体深处,着力反映出封建主义精神统治对人的吞噬,人们在这种精神统治下对人生的追求,以及这种精神统治必然破产的结果。
试论曹禺对中国话剧的建树及意义 中国话剧从春柳社的生硬移植到左联话剧的粗糙需同.走过了一条艰难跋涉的探索之路。其间固然有较为成功的作品.引起了一定范围内观众的认同.但因为一直没有解决好商品与艺术、文学性与综合性、民族化与现代化等重大矛盾.留卜的教训自然多」几成功的经验。经过一十多年的披荆斩棘.左冲右突.西方话剧艺术越来越大的影响.时代向话剧提出的一系列重大课题.其他艺术样式对话剧的渗透.民族传统艺术精神的潜在呼唤……内外交叉.多向互补.藕合成一股强劲的历史潮流.呼唤着中国现代话剧艺术大师的出现。正是在这样一种历史的期待中.曹禺作为大师级话剧艺术家走上了剧坛.为中国话剧的成熟.矗立起一块高大的纪念碑。人们肯定曹禺是人才的戏剧大师.步{不仅仅指他具备了与生俱来的戏剧家的资质桌赋.和他所接受的系统的中外戏剧史的良好教育.以及人津卫各种演剧活动1几富多样的艺术滋养.nu主要是说他在历史的关节l从上.人才地把握了个体才智与历史需求的藕合l从.实现了对前人经验和教训的继承与超越的综合.完成了中国话剧艺术山幼稚向成熟的伟大历史转折。一、伦理批判与撤申反叛的思想体系 从道德伦理的角度批判社会.通过个人的精神反叛以追求某种思想革命的实现.这可以说是曹禺居iJ作独特的“思想体系”。曹禺从道德的角度提出问题.立足」几对家庭和人的精神以及道德观念的剖析.对社会进行伦理批判.通过道德抗议来进行社会抗议。《需i:}:}》用令人震颤的闪电撕破了中国传统道德的虚伪而纱.烛见了中国旧家庭的罪恶;((日出》则以日出前的漫人红光反衬出那个“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罪恶社会的黑暗冷酷.揭示出对人的精神追求扼杀的不公道与非人性;((原野》则通过一个大地之I的悲剧现象在“心狱”中的搏击.展示出被压迫者在善与恶道德观念交战中的痛苦磨难;《北京人》描写的善良与丑恶、新生与腐朽、光明与黑暗的冲突中.我们看到了封建统治比经济衰落更为深刻的道德伦理精神支柱的最后坍塌。贯穿在曹禺一系列剧作中的.是通过伦理批判与道德抗议nu奏出的“摧毁黑暗社会.让人成为人”这一高昂的音调。首先.是题材的选择。他的剧作把日光投向大量地集中表现伦理现象的家庭结构和人的心理过程的剖析。关注家庭领域的生活和有关人生、爱情的感情世界.将艺术透视力{T}I}入封建家庭和人的精神生活领域的深层.着u灵」几渗透在漫长无边的日常生活中的思想情感的精神活动.描写人性的追求、心灵的反抗以及毁灭的悲剧。通过对家庭与人的精神生活的剖析来剖析社会.提出对社会的道德抗议和伦理批判。其次.是主题的开掘。摧毁虚伪的陈旧的道德价值观念.在新的道德价值观念的重建中确立人的地位.让人真正成为人这是曹禺剧作共同贯穿的主题。《需I}I:!》从道德角度揭露了融化在封建道德观念中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的专横、冷酷、伪善的灵魂;《日出》揭露了“损不足以奉有余’,的“人之道”.但不是浮而地描写政治压迫、经济剥削或肉体摧残.Ifn是深入到人的深广的精神世界.深刻描写了冷酷残忍的“人之道”对人的精神的栽去和灵魂的扭曲;《原野》的复仇主题则蕴涵着正义的复仇者内心中新旧道德观念搏斗撞击以及最终被无形Ifn又沉重的精神梗桔扼杀的悲剧;《北京人》着力描写封建阶级精神统治破产的同时.又反映出对善良灵魂的吞噬。可见.在批判中追求.在破坏中重建.这是曹禺剧作主题的格调。第二.是审美角度的切入。曹禺剧作注重心灵的开掘与描写.着力展现人物精神悲剧.因Ifn都具有心灵戏剧的特l从。着意」几人物灵魂的深挖细描.不是浮而的Ifn是深入地把握具有独特个性的内心世界来反映形象的深度:繁漪的躁动不安的灵魂在痛苦的深渊中的挣扎.陈白露1富细腻Ifn又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仇虎心灵中的仇恨、爱恋、妒恨、凶暴交织起来的感情激流.慷方的一颗忧伤Ifn又坚切的灵魂在沉沉黑暗中的顽强抗争。他以这种深婉细曲的笔墨挖掘人的内心深层.从Ifn写出人的“灵魂之深”。 在曹禺的剧作中.他对作品反映的个人悲剧和社会问题根源的探索是不断深化的:山个人的到社会的.山精神的到物质的。但即使曹禺后期剧作对根源的探索触及到社会的经济的根抵时一也7{非直接诉诸社会政治经济分析.Ifn是往往通过人的精神变异来引导读者意识到物质经济的终极根源.精神反叛同样是曹禺剧中悲剧人物摆脱精神危机.进行社会控诉.谋求某种思想革命实现的途径。无论《需I}I:!》中的繁漪、《日出》中的陈白露.还是《原野》中的仇虎、《北京人》中的慷方.都有一颗不安定的、叛逆的灵魂.他们而对的主要是强大Ifn又残酷的精神梗桔.承受的主要是无形Ifn又沉重的精神压力.但他们同时又处」几少数和弱者的地位.他们所倚仗和选择的也只是山坚定执着的自我意志Ifn产生的人的精神反叛o繁漪在封建重压卜.从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出发.勇敢地发出“我是人.一个要真正活着的女人”的强烈呼喊.以至为实现这种反叛Ifn付出了惨重的自我牺牲的代价;陈白露在内心的自我痛苦交战中.最后以死涤荡了站字,灵魂的污垢.换取了与社会和旧我的决裂.实现了自我的精神反叛;在愚昧和迷信的心狱中痛苦挣扎的仇虎.所追求的也是自我精神的反叛的实现.在恍惚错乱的精神世界的幻觉中.仇虎对不公平人世的痛斥和诅咒正表现了他企图挣脱肉体和精神镣铐的反叛的强烈意志力量;至」几在沉沉黑暗中熠熠闪光的崇高灵魂一一嗦方.从她沉默Ifn热烈、忧郁Ifn刚毅的性格交织中.看到了人的要求在重如磐石的封建精神重压卜潜滋暗长.最终.她终」几实现了与旧的世界及其旧我的艰难告别。在这些人物身上.建立在强有力的自觉意志基础上的精神反叛的追求.是一条充满悲剧力量的思想和行动线索。人的精神反叛既包含着对束缚人的价值充分完美实现的异己力量一一社会环境的反叛.也包含着对束缚人的价值充分完美实现的自我异己力量一一内心世界的反叛.贯穿在其中的是以人的觉醒为基础的对环境和自我的反省与批判精神。因Ifn,它可以说是一种摆脱了蒙昧主义和理想主义之后的更为清醒的现代意识。}’} 曹禺的道德伦理批判始终没有割断与对社会整体批判的联系.JI目_这种联系是不断强化和深化的。这种社会的整体批判既包括对社会精神环境也包括对社会物质环境的批判。他的道德伦理批判的锋芒是不断深入.山个人到社会、山精神到物质、山道德到政治.以至触及到社会根抵.摆脱了纯粹精神批判的空想性与超然性.Ifn具有更为实际、深广的社会内容。在《需I}I:!》中.对周朴园的批判是从道德伦理角度展开的.但周朴园的道德伦理的叩落沦丧是与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所属的社会地位密切联系的.前者正是后者的产物.如果没有封建主义与资木主义相交混的社会环境.就没有周朴园这个混血_儿及其道德的错乱.因此对周朴园的批判就不纯然是对个人的道德批判.Ifn包含对整个社会环境批判的严峻内容。曹禺剧作中的许多人物有着强烈的个性主义倾向和顽强的自觉意志.他们也表现出要通过思想上的叛逆把自己挽救出来的内在要求.但曹禺JI没有走向对个性主义的极端崇拜和对个人自觉意志的狂热歌颂;他在对这一切有所肯定的同时又表现出一种清醒严峻的批判态度。作家认识到在个性主义和自觉意志的个人力量之上.还存在着一种更为巨大强猛的社会力量在主宰人的命运.当然这种认识是山朦胧Ifn趋少明确和科学的。在《需I}I:!》中.作家模糊地感到在“这斗争的背后.有一个主宰来使用它的管辖,’;在《日出》中.这个主宰就明确化为“损不足以奉有余”的金钱社会;在《北京人》中.作者发出了对现存的封建秩序的强烈诅咒。因Ifn在曹禺剧作中.7{没有把个人精神反叛和思想革命加以理想化.却写出了个人精神反叛和思想革命的悲剧的必然性;在繁漪、陈白露、仇虎等形象身上,作家在肯定他们的叛逆精神的同时.又不得不含着热泪把他们送上悲剧的末路.同情中包孕着沉痛.沉痛中透露出批判。二、卓越的悲剧美学价值 曹禺以悲剧艺术的杰出成就对我国悲剧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首先.是悲剧主题。Zo世纪30年代的中国社会处少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境地.人们的思想处少封建思想的禁锢之中.争取生存解放的战斗心理成为社会的普遍的心理。因此.当时的中国虽然不可能广泛产生西方世界山」几物质生产高度发展.精神生活极端贫乏等因素引起的异化、孤独、绝望的社会心理.但也而临人的真正解放这一重要的课题。曹禺就是在这样的时代条件卜.开始自己的艺术探求。任何真正的艺术都是作家对生活的独特发现.曹禺作品的取材都是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出的悲剧主题。居IJ作家在((}1}I}; ,《日出》、《原野》等剧木中大声呼喊:“摧毁这黑暗的社会吧.让人成为人!’,这是我们在曹禺剧作中听到的主旋律。罪恶社会对人的腐蚀吞噬.黑暗中的人渴望追求光明以及这种要求遭到扼杀一一曹禺从这二方而有力地表达了严肃的人的主题。表现人的主题在中国新文学中7{非自曹禺始.但曹禺悲剧主题的深刻性在」几他把悲剧描写的重l从集中在揭示人的深刻的精神痛苦上.他总是致力」几表现人物深刻的内心痛苦.总是从解剖灵魂入手以淋漓尽致的笔墨将悲剧人物的内心痛苦一层层突现出来。因此.这些精神痛苦虽然埋藏得很深.不易为人觉察.却能比一般痛苦更能让人哀怜.引人深思。同时.曹禺的悲剧所描写的痛苦是清醒地意识到的痛苦.人物的心灵在痛苦中挣扎.都想摆脱这痛苦与不幸.却都绝望地发现自己无路可走.这痛苦属」几他们也属」几社会.这就使曹禺的悲剧主题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深刻性。 其次.是悲剧冲突。从戏剧冲突的内在构成说.现实主义戏剧理论的悲剧冲突特别强调意志的作用.认为自觉意志是悲剧冲突的基础。在曹禺剧作中.人物都具有强烈自觉的个性意志.描写山个人自觉意志Ifu产生的各种类型的戏剧冲突:人物在意志酝酿形成过程中产生的自我内心冲突;在执行意志时和别人的自觉意志发生的外部冲突;步{把性格刻画和意志冲突的展开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曹禺的悲居IJ冲突同样致力」几表现尖锐的心理冲突.不是直接描写心理冲突并使之外化Ifu是通过强有力的外部情节冲突来显示人物的心理冲突。在《需i:}:} ;中几乎没有单独孤立的内心活动的描写.人物细腻复杂的思想活动都是通过富」几表现力的行动表现出来的.Ifu在《日出》中.情节冲突逐渐减弱.内在的紧张性却逐渐加强.到《原野》.作者的笔触直接{T}I}入人物内心.全力描写人物内心的复杂活动.步{目_借鉴表现主义的手法.把内心活动具象化、感知化。在曹禺剧作中.悲剧冲突的外在表现在不同的剧作中呈现出不同的风貌.但总的来说比较注意戏剧冲突外在的紧张性。《日出》中.表而上没有了《需I}I:J》那种剑拔弩张的情势.Ifn是平淡与紧张的统一但在平淡中.埋着紧张的因I.潜伏着性格、意志、感情、利去等种种冲突。每一幕在开场时几乎都是谈心说笑.似乎平淡无奇.但潜流在暗中集合.最后奔突Ifn出.人物性格在紧张的冲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特l从在《原野》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第二.是悲剧人物。曹禺剧作的悲剧人物主要有两类。一类为受压迫受剥削的劳动人民包括劳动妇女.如鲁侍萍与四凤.小东西、翠喜与黄省二.以及鸣凤、婉儿等人。另一类为封建阶级、资产阶级营垒里遭摧残压抑.受毒化控制的人.如繁漪、陈白露、,,;,,R文清,'嗦方、焦大星等。这两类悲剧人物都是社会上的小人物、灰色人物。曹禺的悲剧是小人物的悲剧.是灰色人物的悲剧。作家笔卜的悲剧人物都具有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人的I富性格和复杂心理。作家总是力求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写出人物性格的多侧而多层次.有意识地着力挖掘其性格不完全一致的情感和心智矛盾的侧而.把明显与隐晦、尖锐与缓和、激烈与平静交错揉合.使人物性格立体化。繁漪性格的复杂性.为历来的评论家所称道。在刻画她的性格时.作家审美创造的视角凝聚在时代精神所引发人物心灵世界的强烈骚动上:在五四精神的启悟卜.繁漪热烈渴望个性自山与解放.确是+ ,L,比人高”;但当她试图冲破封建牢笼.同周朴园前妻之I周萍发生“乱伦”关系后.在她的潜意识深层却又不时窜出传统观念的幽灵.使她不自觉地为突如其来的犯罪感所困扰;Ifu当周萍要“悔改以前的罪恶”同她断绝那种不正常的关系时.繁漪又死死抓住周萍不放.一次次疯狂地去破坏周萍与四凤的关系.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妒恨与阴鹜。在《日出》中.作家更深入地揭示了陈白露在罪恶社会的逼迫、腐蚀卜日益r}落又不廿沉沦.渴望自山光明又难以挣脱生活梗桔的灵魂剧烈搏斗.从Ifu突现了她矛盾、分裂、忧郁、痛苦的内在复杂性格。三、话剧文学样式的杰出发展 曹禺戏剧奠定了话剧这一五四以来新兴文学样式在我国的地位.标志着这一文学样式的成熟。首先.人物形象的塑造。一是形象的系列化、模式化。在曹禺的都市人物系列中.通过不同的形象呈现为两种女性命运的模式:一种是穷人家的女孩儿.为生活所迫到阔公馆去帮佣.一而充当牛马般的苦役.一而又难免被阔少爷玩卉Ifu失身终」几惨遭遗弃.这样的悲惨故事步{非曹禺最旱发现和描写。但当痴情的四凤发现那信誓以以、柔情力一种把自己推向乱伦、毁灭的深渊的.竟是一母所生的兄长时.这步{不罕见的人间悲剧显示出一种新的恐怖、新的威压。Ifu N_她的命运与二十年前母亲侍萍的遭遇又完全叠合一一母女两代同样地遭到周家父I同样的蹂踊和同样的践踏.使人立刻从个别上升到一般.从偶然上升到必然.从Ifn浓缩、积聚成对那个社会制度的不共戴人的诅咒。另一种是沦落风尘的翠喜和小东西.她们是一个社会.一个比野兽更野蛮的社会发泄淫欲的工具。小东西们是翠喜的过去.翠喜们则是侥幸不死的小东西的未来。从繁漪、陈白露到嗦方形象的塑造是曹禺剧作所揭示的中国都市女性命运的另一种模式.侧重」几对她们感情层而的合理但却遭到扭曲的追求.失望以至绝望却仍未放弃的抗争.青春和美终」几在无望的追求和变态的抗争中沦落陨灭的悲剧思考。繁漪、陈白露、嗦方.贯穿在“出走一一解放”这一人生链条阶梯上的女性.无疑都是曹禺所钟爱的.但她们的不同结局.却反映着曹禺对都市现代化进程认识的深化和信念的强化。她们共同的不幸.在少“梦醒了无路可走”。曹禺让繁漪发疯.陈白露在日出前死去.却给'rte方一个曙光初露的结局.他在向人们昭示.'rte方从依附中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从把希望交给别人转为开始抓到自己手中。}2}_是在相似中写出人物特性。在《需I}I:!》和《北京人》中.曹禺塑造了两个封建家庭的大少爷:周萍与曾文清.他们同样生长」几没落衰微的封建大家庭中.同样浑身散发着封建遗少的气味;同样在灰暗的u}神里闪烁着迟疑、怯弱与矛盾;同样被罪恶与愚蠢推动着他们的行动;最后又同样用自己的手结束了自己苍白的生命。但是.这两个人各有其独特的鲜明的个性Ifu决不会混同起来。一个是在矛盾中悔恨.又在矛盾中冲动.时时被一阵热情和欲望淹没着.既羡慕一切没有顾忌、敢做坏事的人.又羡慕依循上层社会的“道德”的模范家长、自己的父亲他抛弃与后母的情爱去追求四凤的青春与美丽.但又不因此满足Ifu去纵酒、寻欢.沉油」几新的刺激里.最后.当他和四凤的兄妹关系大白时.再也无法摆脱精神的崩溃Ifu开枪打死自己。另一个显然没有花人酒地.追欢寻乐.却在鸦片烟灯旁耗尽自己的青春.他短促的生命沉浸在空洞的悠闲岁月中!fu丧失了起码的生机.浑身上卜只剩了一种沉滞的懒怠。这样一个丧失了灵魂的无用的“废人”在无法抗拒的压力卜被逼出门谋事.其结局是可想Ifu知的.他像一只己经不会飞的鸽r.又黯然返回了旧巢.终少连保持空壳的气力也不再有Ifu吞服了鸦片死去。又如鲁贵与工福升.同是生活中常见的趋炎附势的狗腿I,但作家把他们放在不同的典型环境中.Ifu使之表现出各自不同的性格特色。鲁贵是周公馆的仆人.靠着主I的残羹剩饭讨生活.却常常窥视着主人的隐私。为了媒赌玩乐.他不惜把女儿的身体当做满足贪欲的筹码。在老爷而前.他是个卑贱恭顺的奴才.在家人而前.却要摆出一钊颐指气使的“老爷”派头。《需I}I:i ;第二幕一开始.他醉醉醉地倾泻着半咒骂式的家庭训话.从主I到妻I.从亲女到继I,滔滔不绝.肆无忌惮.为所欲为。连续四口浓痰.却入木二分地勾画出其低卜的奴才身份.及污浊、卜流的丑恶灵魂。工福升是大旅馆的茶房.长期侍候有钱有势的大老板.看惯了大鱼吃小鱼、尔虞我诈的场而.潘月亭们的凶狠残忍渗透J几他的肾髓.弱肉强食的倾轧木领在他的言谈举止中常常不露痕迹地表现出来。《日出》第一幕里.对着穷极潦倒的小录事黄省二.他破口大骂.挥拳相加.必欲置之死地Ifn后快;但几乎就在同时.对着大恶霸金八的电话.却俯首弯腰.满脸陪笑.恭听着一连串的垢骂。同一时刻的两.钊嘴脸.两种神态.活画出他廿心俯事权贵.仗势欺压穷人的卑劣人格。这两个奴才.地位相似.处境不同.各自有其独特的神情举止.决不需同。二是性格处J几极端的人物置J几矛盾的两方.在对立中撞出性格的火花.烛照心灵的隐秘。嗦方的善良哀静.专门把别人的苦难担在自己肩上.甚至廿愿把在默默中品尝生活的苦难作为自己对心上人的一份难言的感情寄托.那种令常人难以理解更难J几效法的忍从与宽容.那种博大到连厌恶的人也施以关怀的至大爱心.确实体现出一种颇为理想化的东方女性的美德。’曾思赘的阴险刁悍. Ifu又伪装大度宽容孝顺慈善.把旧式大家庭中的心计与手段.发挥到淋漓尽致的程度。四是在统一中写出人物的复杂性。《北京人》中嗦方性格更为复杂多样。嗦方的性格中有反封建的因素。如她对爱情的向往与追求.她最后终」几跳出曾家这个令人窒息的封建牢笼.都反映了她被时代唤醒了的反封建、求自山的个性意识。但是.慷方的反封建性格中却渗透着更浓重、更复杂的封建宗法色彩:她那“忍辱负重”才怨!fn不怒”的思想、人格.对爱情的忠贞不一对压抑她以至造成她爱情悲剧的封建家庭统治者的宽仁胸襟.她的“为人”才利他”的思想境界与精神情操.都深深地烙印着以封建宗法色彩为特征的传统文化的痕迹。因此.形成了她反抗封建压迫的独特方式:既不是同封建势力针锋相对地冲突一也不一味消极忍受.Ifn是以顽强的生活意志去追求人生的真正价值与意义。这是一种内向、迁回然Ifn却是I}J} }h}的反抗方式。五是人物性格处」几不断发展和流动之中。繁漪性格的发展是极好的例I。她既是统治阶级营垒中的一员.又是周家这座牢狱里的囚犯。她对待周朴园、周萍、四凤、鲁侍萍.以至自己的亲生儿I周冲.都具有不同的心情和态度。仅看她对周萍的态度.就始终在发展激化中。从第一幕的外松内紧.旁敲侧击.明察暗调.到第一幕行动和语言所带出的明显)戎胁性:“你不要把一个失望的女人逼得太狠了.她是子I一么事都做得出来的!’,到第二幕.她的报仇己见之J几行动:在鲁家墙外反扣窗户.激化了整部戏剧的矛盾冲突;到第四幕.向周萍最后恳求无效时.她陷入了半疯狂的精神状态.不顾一切地摧毁了周公馆.摧毁了她自己连同她所追求的。人物的性格有了这样的发展、运动.不仅真实I=.满、曲折有致.也更加令人信服Ifu富有生命力。 其次.戏剧结构。剧作家对人物、事件、场而进行组织、调度、安排、配置.使之成为有机的、完整的艺术作品的整体构思.包括戏剧冲突的处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安排)、戏剧情节的处理(如何分幕分场)、戏剧场而的处理等。曹禺是中国话剧史上第一位既有鲜明、自觉的结构意识.又创造了多种成功的结构范式的剧作家。《需l:l:J》锁闭式结构;《日出》人像展览式或群像式结构;((原野》虽把它归入开放式.它是以仇虎的复仇为中心事件.顺序展开的.但又不断出现幻象和回忆的场而.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统一性.吸收了现代派戏剧结构的某些手法.显然又不是中一的开放式.成为一种类似中西合壁的结构方式。《北京人》很难用一种固定的结构类型加以概括.写的是日常生活.事件不集中.同《日出》相近.但又有一个中心线索(争夺棺材)贯穿其中.既像是人像展览.又像是开放式。曹禺戏剧的开端与结局有独到之处。先看他的剧作的开端。《需I}I:J ;次要人物最先登场.引出主要人物。以鲁贵和四凤父女一人的对话开场.既是《需i:}:!》戏剧冲突的前因的交代.又为冲突的发展即后果作了铺垫;日出》则以主要人物先出场作为开端。山」几生活横断而的写法和人像展览式的结构方式.没有集中统一的幕前情节.因此用不着设置专门场而作集中的交代或介绍.随着人物的出场剧情自然展开。陈白露是交际花.它的出场联系着二教九流各色人等;《原野》开端是一个序幕.介绍仇虎回乡的日的一一复仇。介绍了即将出场的人物之间的关系.把过去的戏剧和现在的戏剧简洁地联系在一起;《北京人》以逼债作为开端.让所有人物统统登场.各种矛盾次第展开;((家》的开端是新婚洞房花烛夜.热闹非儿.又无限痛苦。我们再来看结局的写作。《需I}I:! ; ,《日出》、《原野》均以人物的死亡为结局;《北京人》则是有的死.有的出走。死亡的结局.体现了曹禺对旧中国的悲剧性认识.虽然这里而没有英雄牺牲式的崇高.但却具备感同身受的同情、怜[hl}J等强烈的情感。有的剧作成功地使用了象征结尾。《日出》是在砸夯工人们高亢洪亮的大合}}昌中大幕徐徐落卜.这才是代表未来中国的主人.作家对光明的信念。《北京人》最后一句台词是闹耗I,曾家的一群I弟.让旧文化这无形的耗I蚀空了灵魂.他们又在这种文化的制约卜.蚀空了一个又一个的曾家.这样的文化与制度.都己不配再在这个世界上存在。 第二.语言的运用。其一语言的个性化。如《日出》中的潘月亭、李石清和黄省二.同属大I银行.但一个是大亨.颐指气使.动辄发号施令;一个是中层职员.对上是卑躬屈膝.对卜冷酷凶狠.骄横无比;一个是失业的卜层录事.见人就诉说自己的困境与屈辱.希望得到上司的怜悯。他反反复复说的是一个月的“十块一毛五”。他絮絮叨叨.可怜巴巴.悲悲切切.后来则哭人抢地.捶胸顿足!李石清.当他还是秘}J时.他满口是“不敢”、“失陪”.一以贵为“襄礼”.立刻把潘经理改为月亭.把不敢改成少陪了!只消二言两语.各自雄u%}的灵魂便毫发毕露。粗俗不堪、自作多情的顾八奶奶.一口不伦不类的话语:“爱情就是你心廿情愿拿出钱来叫他花.他怎么胡花.你也不心痛”.“我真是顶悲剧、顶痛苦、顶热烈、J页没有法r办”一露露.你真是个空前绝后的大杰作”……令人闻其声如见其人。洋奴博十张乔治.张嘴不离洋文.公然宣称:“我简直不习惯说中国话!”7{放肆地诅咒祖国的上地“到处没有一块舒服的地方.不必说别的.连我的Jackv.就是我从美国带来的那条猎狗.它吃的牛肉都成了我每人的大问题.脏.不干净.没有养分.五毛钱一磅的牛肉简直是不能吃。你看.每人四磅生牛肉搁在它而前.它闻闻.连看都不看.夹着尾巴就走了.你们想.连禽兽在中国都这样感觉着痛苦.又何况乎人!又何况乎像我们这样的人!”他脑中的奴化思想暴露无遗。还有那位自负为中国第一美男r的胡四.开口就是“您多照应着介,.“你的媳妇长得真不错’,.其卜流无耻的内心世界昭然若揭。其一语言的含蓄。含蓄.才有可能增加艺术性和诗意.才有可能增大语言的容量.收到意在言外、引起1几富联想的效果。《原野》中金I揭露焦家对仇家的迫去.焦氏力一分惊恐.竭力抵赖.她颤栗地说:“可是.这7{不是大星做的.这是阎工.阎工……阎工的坏朋友.造出来的愿 ... ...-愿言。不.不是真的。”她首先要洗清的是大星.惟恐仇虎把大星当做复仇的对象.要保住大星就要抛出阎工.反正阎工己死。但转念一想.也不妥.阎工欠卜的血_债.难道不要父债r还吗?J几是她改口把责任推到“坏朋友”身上.但毕竟洗刷不干净.这才干脆说是“坏朋友造的ij};-言”.这好像与焦家全无瓜葛.她自己也仿佛相信了这一切.从支支合合到语气肯定。《需I}I:! ;第一幕.可以找到1几富的潜台词.如繁漪而对周萍的背信弃义.内心充满愤;} .“一个女r.你记着.不能受两代的欺侮.你可以想一想”.“小心.小心!你不要把一个失望的女人逼得太狠了.她是子}一么事都做得出来的”.“好.你去吧!小心.现在风暴就要起来了!’,这些台词都包括着繁漪要对周萍实行报复的暗示.但将采取何种报复没有明说.你可以有各种各样的猜测.是揭发.是控告.是流血_.还是自杀?这样写来反ifu比直说更为有力.更能突出繁漪内心活动的强烈。其二.富有诗意的语言。《需I}I:! ;第二幕周冲对四凤诉说人真幻想的一段台词悦耳动听.曹禺运用排比、复沓手法构成了:“有时我就忘了现在.忘了家.忘了你.忘了母亲.JI目_忘了我自己”.“我同你.我们可以飞.飞到一个真真干净、快乐的地方。那里没有争执.没有虚幻.没有不平等……没有...一繁漪对周萍的大段哭
剧本,曾浩的形象分析的相关文章建议您结合 剧情分析!北京人 曹禺人 物:曾 皓——在北平落户的旧世家的老太爷,年六十三。曾文清——他的长子,三十六。曾思懿——他的长媳,三十八九。曾文彩——他的女儿,三十三岁。江 泰——他的女婿,文彩的丈夫,一个老留学生,三十七八。曾 霆——他的孙子,文清与思懿的儿子,十七岁。曾瑞贞——他的孙媳,霆儿的媳妇,十八岁。愫 方——他的姨侄女,三十上下。陈奶妈——哺养曾文清的奶妈,年六十上下。小柱儿——陈的孙儿,年十五。张 顺——曾家的仆人。袁任敢——研究“人类学”的学者,年三十八。袁 圆——袁的独女,十六整。“北京人”——在袁任敢学术察勘队里一个修理卡车的巨人。警 察寿木商人 甲、乙、丙、丁。地 点:第一幕——中秋节。在北平曾家小花厅里。第二幕——当夜十一点的光景,曾宅小花厅里。第三幕——离第一幕约有一月,某一天,深夜三点钟,曾宅小花厅里。第一幕--------------------------------------------------------------------------------中秋节,将近正午的光景,在北平曾家旧宅的小花厅里,一切都还是静幽幽的,屋内悄无一人,只听见靠右墙长条案上一架方棱棱的古老苏钟迟缓低郁地迈着他“嘀塔嘀嗒”的衰弱的步子,屋外,主人蓄养的白鸽成群地在云霄里盘旋,时而随着秋风吹下一片冷冷的鸽哨响,异常嘹亮悦耳,这银笛一般的天上音乐使久羁在暗屋里的病人也不禁抬起头来望望:从后面大花厅一排明净的敞窗望过去,正有三两朵白云悠然浮过蔚蓝的天空。这间小花厅是上房大客厅和前后院朝东的厢房交聚的所在,屋内一共有四个出入的门路。屋右一门通大奶奶的卧室,门前悬挂一张精细无比的翠绿纱帘,屋左一门通入姑奶奶——曾文彩,嫁与留过洋的江泰先生的——睡房,门前没有挂着什么,门框较小,也比较肮脏,似乎里面的屋子也不甚讲究。小花厅的后墙几乎完全为一排狭长的纸糊的隔扇和壁橱似的小书斋占满。这排纸糊的隔扇,就是上房的侧门,占有小花厅后壁三分之二的地位。门槛离地约有一人,踏上一步石台阶,便迈入门内的大客厅里。天色好,这几扇狭长的纸糊隔扇也完全推开,可以望见上房的气象果然轩豁宽敞,正是个“曾经盛极”一时的大家门第。里面大客厅的门窗都开在右面,向前院的门大敞着,露出庭院中绿荫萌的枣树藤萝和白杨。此时耀目的阳光通过客厅里(即大客厅)一列明亮的窗子,洒满了一地,又返射上去,屋内阴影浮沉,如在水中,连暗淡失色的梁柱上的金粉以及天花板上脱落的藻饰也在这阳光的返照里熠熠发着光彩。相形之下,接近观众眼目的小花厅确有些昏暗。每到“秋老虎”的天气,屋主人便将这大半壁通大客厅的门稍畸个掩闭,只容左后壁小书斋内一扇圆月形的纱窗漏进一些光亮,这半暗的小花厅便显得荫凉可喜。屋里老主人平曰不十分喜欢离开后院的寝室的,但有时也不免到此地来养息。这小书斋居然也有个名儿。门额上主人用篆书题了“养心斋”三个大字的横匾。其实它只是小花厅的壁橱,占了小花厅后壁不到三分之一的地位,至多可以算作小花厅的耳室。书斋里正面一窗,可以望见后院老槐树的树枝,左面一门(几乎是看不见的)正通后面的庭院和曾老太爷的寝室。这耳室里沿墙是一列书箱,里面装满了线装书籍,窗前有主人心爱的楠木书案,紫檀八仙凳子,案放着笔墨画砚,磁器古董,都是极其古雅而精致。这一代的主人们有时在这里作画吟诗,有时在这里读经清谈,有时在这里卜卜课,无味了就打瞌睡。讲起来这小花厅原是昔曰一个谈机密话的地方。当着曾家家运旺盛的时代,宾客盈门,敬德公,这位起家立业的祖先,创下了一条规矩:体己的亲友们都照例请到此地来坐候,待到他朝中归来,或者请入养心斋来密谈,或者由养心斋绕到后院的签押房里来长叙,以别于在大客厅候事的后生们。那时这已经鬓发斑白的老翁还年青,正是翩翩贵胄,意气轩昂,每曰逐花问柳,养雀听歌,过着公子哥儿的太平年月。如今过了几十年了,这间屋子依然是曾家子孙们聚谈的所在。因为一则家世的光辉和祖宗的遗爱都仿佛集中在这块地方,不肖的子孙纵不能再像往曰敬德公那样光大门第,而缅怀已逝的繁华,对于这间笑谈坐息过王公大人的地方,也不免徘徊低首,不忍遽去。再则统管家务的大奶奶(敬德公的孙媳)和她丈夫就住在右边隔壁,吩咐和商量一切自然离不开这个地方。加以这间房屋四通八达,盖得十分讲究。我们现在还看得出栋梁上往曰金碧辉煌的痕迹。所以至今虽然家道衰微,以至于连大客厅和西厢房都不得已让租与一个研究人类学的学者,但这一面的房屋再也不肯轻易让外人居用。这是曾家最后的一座堡垒。纵然花园的草木早已荒芜,屋内的柱梁亦有些褪色,墙壁的灰砌也大半剥蚀,但即便处处都像这样显出奄奄一息的样子,而主人也要在四面楚歌的环境中勉强挣扎、抵御的。其实蓦一看这间屋子决不露一点寒伧模样。我们说过那沉重的苏钟就装潢得十分堂皇,钟后那扇八角形的玻璃窗也打磨得光亮,(北平老式的房子屋与屋之间也有玻璃窗)里面深掩着杏色的幔子,——大奶奶的脾气素来不肯让人看见她在房里做些什么——仿佛锁藏着无限的隐秘。钟前横放一架金锦包裹的玉如意,祖宗传下来为子孙下定的东西。两旁摆列着盆景兰草和一对二十年前作为大奶奶陪嫁的宝石红的古瓶。条案前立一张红木方桌,有些旧损,上面铺着紫线毯,开饭时便抬出来当作饭桌。现在放着一大盘冰糖葫芦,有山楂红的,紫葡萄的,生荸荠的,胡桃仁的,山药豆的,黑枣的,梨片的,大红橘子瓣的,那鲜艳的颜色使人看着几乎忍不住流下涎水。靠方桌有两三把椅子和一只矮凳,擦得都很洁净。左墙边上倚一张半月形的紫檀木桌,放在姑奶奶房门上首,桌上有一盆佛手,几只绿绢包好的鼻烟壶,两三本古书。当中一只透明的玻璃缸,有金鱼在水藻里悠然游漾。桌前有两三把小沙发,和一个矮几,大约是留学生江泰出的主意,摆的较为别致。这面墙上悬挂一张董其昌(董其昌(1555——1636),字宰,号思白,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人,明书画家。有《容台集》、《容台别集》、《画禅室随笔》、《画旨》、《画眼》等。的行书条幅,装裱颇古。近养心斋的墙角处悬一张素锦套着的七弦琴,橙黄的丝穗重重的垂下来。后面在养心斋与通大客厅的隔扇之间空着一块白墙,一幅淡远秀劲的墨竹挂在那儿,这看来似乎装裱得不久。在这幅竹子的右边立一个五尺高的乌木雕龙灯座,龙嘴衔一个四方的纱灯,灯纱是深蓝色的,画着彩色的花鸟。左边放一个白底蓝花仿明磁的大口磁缸里面斜插了十几轴画。缸边放两张方凳,凳上正搁着一只皮箱虚掩着箱盖。屋内静悄悄的,天空有断断续续的鸽哨响。外面长胡同里仿佛有一个人很吃力地缓缓推着北平独有的单轮水车,在磷磷不平的石铺的狭道上一直是单调地“吱妞妞,吱妞妞”地呻嘶着。这郁塞的轮轴声,由远而近,又由近而远,中间偶尔夹杂了挑担子的剃头师傅打着“唤头”(一种熟铁做成巨镊似的东西,以一巨钉自镊隙中打出,便发出“ㄘ尢儿、ㄘ尢儿”的金属音)如同巨蜂鸣唱一般嗡嗡的声音。间或又有磨刀剪的人吹起烂旧的喇叭“唔吼哈哈”地吼叫,冲破了单调的沉闷。屋内悄然无人,淡琥珀色的宫瓷盆内蓄养着素心兰,静静散发着幽香,微风吹来,窗外也送进来桂花甜沁沁的气息。〔半晌。〔远远自大客厅通前院的门走进来曾大奶奶和张顺,他们匆匆穿过大花厅,踱入眼前这间屋子。张顺,一个三十上下的北平仆人,恭谨而又有些焦灼地随在后面。 〔曾思懿(大奶奶的名字),是一个自小便在士大夫家庭熏陶出来的女人。自命知书达礼,精明干练,整天满脸堆着笑容,心里却藏着刀,虚伪,自私,多话,从来不知自省。平素以为自己既慷慨又大方,而周围的人都是谋害她的狼鼠。嘴头上总嚷着“谦忍为怀”,而心中无时不在打算占人的便宜,处处思量着“不能栽了跟头”。一向是猜忌多疑的,还偏偏误认是自己感觉的敏锐:任何一段谈话她都像听得出是恶意的攻讦,背后一定含有阴谋,计算,成天战战兢兢,好在自己造想的权诈诡秘的空气中勾心斗角。言辞间尽性矫揉造作,显露她那种谦和,孝顺,仁爱……种种一个贤良妇人应有的美德,藉此想在曾家亲友中博得一个贤惠的名声,但这些亲友们没有一个不暗暗憎厌她,狡诈的狐狸时常要露出令人齿冷的尾巴的。她绝不仁孝(她恨极那老而不死的老太爷),还夸口是稀见的儿妇,贪财若命,却好说她是第一等慷慨。暗放冷箭简直成了癖性,而偏爱赞美自己的口德,几乎是虐待眼前的子媳,但总在人前叹惜自己待人过于厚道。有人说她阴狠,又有人说她不然。骂她阴狠的,是恨她笑里藏刀,胸怀不知多么偏狭诡秘;看她不然的,是谅她胆小如鼠,怕贼,怕穷,怕死,怕一切的恶人和小小的灾难,因为瞥见墙边一棵弱草,她不知哪里来的怨毒,定要狠狠踩绝了根苗,而遇着了那能蜇噬人的蜂蛇,就立刻暗避道旁,称赞自己的涵养。总之,她自认是聪明人,能干人,利害人,有抱负的人;只可惜错嫁在一个衰微的士大夫家,怨艾自己为什么偏偏生成是一个妇道。她身材不高,兔眼睛微微有点斜。宽前额,高鼻梁,厚厚的嘴唇,牙齿向前暴突,两条乌黑的细眉像刀斩一般地涂得又齐又狠。说话时,极好暗窥看对方的神色,举止言谈都非常机警。她不到四十岁的模样,身体已经发胖,脸上仿佛有些浮肿。她穿一件浅黄色的碎花旗袍,金绣缎鞋,腋下系着一串亮闪闪的钥匙,手里拿着账单,眉宇间是恼怒的。张 顺 (赔着笑脸)您瞅怎么办好,大奶奶?曾思懿 (嘴唇一呶)你叫他们在门房里等着去吧。张 顺 可是他们说这账现在要付——曾思懿 现在没有。张 顺 他们说,(颇难为情地)他们说——曾思懿 (眉头一皱)说什么?张 顺 他们说漆棺材的时候,老太爷挑那个,选这个非漆上三五十道不可,现在福建漆也漆上了,寿材也进来了,(赔笑)跟大奶奶要钱,钱就——曾思懿 (狡黠地笑出声来)你叫他们跟老太爷要去呀,你告诉他们,棺材并不是大奶奶睡的。他们要等不及,请他们把棺材抬走,黑森森的棺材摆在家里,我还嫌晦气呢。张 顺 (老老实实)我看借给他们点吧,大八月节的那棺材漆都漆了,大奶奶。曾思懿 (翻了脸)油漆店给了你多少好处,你这么帮着这些要账的混账东西说话。张 顺 (笑脸,解释)不是,大奶奶,您瞅啊——〔陈奶妈,一位六十多岁的老妇人,由大客厅通前院的门颤颤巍巍的走进来,她是曾家多年的用人,大奶奶的丈夫就吃她的乳水哺养大的。四十年前她就进了曾家的门,在曾家全盛的时代,她是死去老太太得力的女仆。她来自田间,心直口快,待曾家的子女有如自己的骨肉。最近因自己的儿子屡次接她回乡,她才回家小住,但不久她又念记她主人们子女,时常带些土礼回来探望。这一次又带着自己的孙儿刚刚由乡下来拜节,虽然步伐已经欠稳,头发已经斑白,但面色却白里透红,说话声音也十分响亮,都显出她仍然是很健壮。耳微聋,脸上常浮泛着欢愉的笑容。她的家里如今倒是十分地好过。她心地慈祥,口里唠叨,知悉曾家事最多,有话就说,曾家上上下下都有些惹她不起。她穿着一件月白色的上身,外面套了青织贡呢的坎肩,黑裤子,黑老布鞋。灰白的小髻上斜插一朵小小的红花。张 顺 (惊讶)哟,陈奶妈,您来了。陈奶妈 (急急忙忙,探探身算是行了礼)大奶奶,真是的,要节帐也有这么要的,做买卖人也许这么要账的!(回头气呼呼地)张顺,你出去让他们滚蛋!我可没见过,大奶奶。(气得还在喘)曾思懿 (打起一脸笑容)您什么时候来的,陈奶妈?张 顺 (抱歉的口气)怎么啦,陈奶奶?陈奶妈 (指着)你让他们给我滚蛋!(回头对大奶奶半笑关怒的神色)我真没有见过,可把我气着了。大奶奶,你看看可有堵着门要账的吗?(转身对张顺又怒冲冲地)你告诉他们,这是曾家大公馆。要是老太太在,这么没规没矩,送个名片就把他们押起来。别说这几个大钱,就是整千整万的银子,连我这穷老婆子都经过手,(气愤)真,他们敢堵着门口不让我进来。曾思懿 (听出头绪,一半是玩笑,一半是讨她的欢喜,对着张顺)是啊,哪个敢这么大胆,连我们陈大奶妈都不认得?陈奶妈 (笑逐颜开)不是这么说,大奶奶,他们认得我不认得我不关紧,他们不认识这门口,真叫人生气,这门口我刚来的时候,不是个蓝顶子,正三品都进不来。(对张顺)就你爷爷老张才,一年到头单这大小官的门包钱,就够买地,娶媳妇,生儿子,添孙子,(笑指着)冒出了你这个小兔崽子。张 顺 (遇见了爷爷辈的,这般以老卖老的同事,只好顺嘴胡溜,嘻嘻地)是啊,是啊,陈奶奶。曾思懿 坐吧,陈奶妈。陈奶妈 哼,谁认得这一群琉璃球,嘎杂子?我来的时候老太爷还在当少爷呢,(一比)大爷才这么点大,那时候——曾思懿 (推她坐,一面劝着)坐下吧,别生气啦,陈奶妈,究竟怎么啦。陈奶妈 哼,一到过八月节——曾思懿 陈奶妈,他们到底对您老人家怎么啦?陈奶妈 (听不清楚)啊?张 顺 她耳朵聋,没听见。大奶奶,您别理他,理她没完。陈奶妈 你说什么?张 顺 (大声)大奶奶问您那要账的究竟怎么欺负您老人家啦?陈奶妈 (听明白,立刻从衣袋取出一些白账单)您瞅,他们拦着门口就把这些单子塞在我手里,非叫我拿进来不可。曾思懿 (拿在手里)哦,这个!陈奶妈 (敲着手心)您瞧,这些东西哪是个东西呀!曾思懿 (正在翻阅那账单)哼,裱画铺也有账了。张顺,你告诉大树斋的伙计们,说大爷不在家。陈奶妈 啊,怎么,清少爷!曾思懿 (拿出钱来)叫他先拿二十块钱去,你可少扣人家底子钱!等大爷回来,看看这一节字画是不是裱了那么多,再给他算清。张 顺 可是那裁缝铺的,果子局的,还有那油漆棺材的——曾思懿 (不耐烦)回头说,回头说,等会见了老太爷再说吧。张 顺 (指左面的门低声)大奶奶,这边姑老爷又闹了一早上啦,说他那屋过道土墙要塌了,问还收拾不收拾?曾思懿 (沉下脸)你跟姑老爷说,不是不收拾,是收拾不起。请他老人家将就点住,老太爷正打算着卖房子呢。张 顺 (不识相)大奶奶,下房也漏雨,昨天晚上——曾思懿 (冷冷地)对不起,我没有钱,一会儿,我跟老太爷讲,特为给您盖所洋楼住。〔张正在狼狈不堪,进退两难时,外面有——〔人声:张爷!张爷!张 顺 来了——〔张由通大花厅的门下。曾思懿 (转脸亲热非常)陈奶妈,您这一路上走累了,没有热着吧?陈奶妈 (失望而又不甘心相信的神气)真格的,大奶奶,我的清少爷不在家——曾思懿 别着急,您的清少爷(指右门)在屋里还没起来,他就要出来给他奶妈拜节呢。陈奶妈 (笑呵呵)大奶奶,你别说笑话了,就说是奶妈,也奴是奴主是主,哪有叫快四十,都有儿媳妇的老爷给我——曾思懿 (喜欢这样做做)那么奶妈让我先给您拜吧!陈奶妈 (慌忙立起拉住)得,得,别折死我了,您大奶奶都是做婆婆的人,嗳,哪——(二人略略争让一会,大奶奶自然不想真拜,于是——)曾思懿 (一笑结束)嗳,真是的。陈奶妈 (十分高兴)是呀,我刚才听了一愣,心想进城走这么远的路就为的是——曾思懿 (插嘴)看清少爷。陈奶妈 (被人道中来意,愣了一下,不好意思地笑起来)您啊,真机伶,咳,我也是想看您大奶奶,愫小姐,老太爷,姑奶奶,孙少爷,孙少奶奶,您想这一大家子的人,我没看见就走——曾思懿 怎么?陈奶妈 我晚上就回去,我跟我儿媳妇说好的——曾思懿 那怎么成,好容易大老远的从乡下来到北平城里一趟,哪能不住就走?陈奶妈 (又自负又伤感)咳,四十年我都在这所房子里过了!儿子娶媳妇,我都没回去。您看,哪儿是我的家呀。大奶奶,我叫我的小孙子给您捎了点乡下玩意儿。曾思懿 真是,陈奶妈那么客气干什么?陈奶妈 (诚挚地)嗐,一点子东西。(一面走向那大客厅,一面笑着说)要不是我脸皮厚,这点东西早就——(遍找不见)小柱儿,小柱儿,这孩子一眨巴眼,又不知疯到哪儿去了。小柱儿!小柱儿!(喊着,喊着就走出大客厅到前院子里找去了)〔天上鸽群的竹哨响,恬适而安闲。〔远远在墙外卖凉货的小贩,敲着“冰盏”——那是一对小酒盅似的黄晶晶的铜器,摞在掌中,可互击作响——丁铃有声,清圆而浏亮,那声节是“叮嚓,叮嚓,叮叮嚓,嚓嚓叮叮嚓”接着清脆的北平口音,似乎非常愉快地喊卖着“又解渴,又带凉,又加玫瑰,又加糖,不信你就闹(弄)碗尝一尝!”(到了此地索性提高嗓门有调有板的唱起来)“酸梅的汤儿来(读若雷)哎,另一个味的呀!”冰盏又继续簸弄着“叮嚓嚓,叮嚓嚓,嚓嚓叮叮嚓!”〕〔此时曾思懿悄悄走到皮箱前,慢慢整理衣服。曾思懿 (突然向右回头)文清,你起来了没有?〔里面无应声。曾思懿 文清,你的奶妈来了。〔曾文清在右面屋内的声音:(空洞乏力)知道了,为什么不请她进来呀?曾思懿 请她进来?一嘴的臭蒜气,到了我们屋子,臭气熏天,你受得了,我可受不了。你今天究竟走不走,出门的衣服我可都给你收拾好了。〔声音:(慢悠悠地)“鸽子都飞起来了么?”曾思懿 (不理他)我问你究竟想走不想走?〔声音:(入了神似地)“今天鸽子飞得真高啊!哨子声音都快听不见了。”曾思懿 (向右门走着)喂,你到底心里头打算什么?你究竟——〔声音:(苦恼地拖着长声)“我走,我走,我走,我是要走的。”曾思懿 (走到卧室门前掀起门帘,把门推开,仿佛突然在里面看见什么不祥之物,惊叫一声)呵,怎么你又——〔这时客厅里听见陈奶妈正迈步进来,放声说话,思懿连忙回头谛听,那两扇房门立刻由里面霍地关上。〔陈奶妈携着小柱儿走进来。小柱儿年约十四五,穿一身乡下孩子过年过节才从箱子里取出来的那套新衣裳。布袜子,布鞋,扎腿,毛蓝土布的长衫,短袖肥领下摆盖不住膝盖。长衫洗得有些褪了颜色,领后正中有一块小红补钉。衣服早缩了水——有一个地方突然凸成一个包——紧紧箍在身上,显得他圆粗粗地茁壮可爱。进门来,一对圆溜溜的黑眼珠不安地四下乱望,小胸脯挺得高高的,在衣裳下面腾腾跳动着,活像刚从林中跃出来的一只小鹿。光葫芦头上,滚圆的脸红得有些发紫,塌塌鼻子,小翘嘴,一脸憨厚的傻相。眉眼中,偶尔流露一点顽皮神色。他一手拿着一具泥土塑成的“括打嘴”兔儿爷或猪八戒——“括打嘴”兔儿爷是白脸空膛的,活安上唇中系以线,下面扯着线,嘴唇就刮打刮打地乱捣起来,如果是黑脸红舌头的猪八戒,那手也是活的,扯起线来,那头顶僧帽,身披袈裟的猪八戒就会敲着木鱼打着钹,长嘴巴也仿佛念经似的“刮打”乱动,很可笑的——一手挟着一只老母鸡,提着一个蓄鸽子的长方空竹笼,后面跟随张顺,两手抱着一个大筐子,里面放着母鸡,鸡蛋,白菜,小米,芹菜等等。两个人都汗淋淋地傻站在一旁。陈奶妈 走,走,走啊!(唠唠叨叨)这孩子,你瞧你这孩子!出了一身汗,谁叫你喝酸梅汤?立了秋再涸烩些冰凉的东西非闹肚子不可。(回头对张顺)张顺,你在旁边也不说着点,由他的性!(指着)你这“括打嘴”是谁给你买的?小柱儿 (斜眼看了看张顺)他——张爷。陈奶妈 (回头对张顺一半笑,一半埋怨)你别笑,你买了东西,我也不领你的情。曾思懿 得了,别骂他了。陈奶妈 小柱儿,你还不给大奶奶磕头。把东西放下,放下!〔小柱儿连忙放下空鸽笼,母鸡也搁在张顺抱着的大筐子里。曾思懿 别磕了,别磕了,老远来的,怪累的。陈奶妈 (看着小柱儿舍不得放下那“括打嘴”,一手抢过来)把那“括打嘴”放下,没人抢你的。(顺手又交给张顺,张顺狼狈不堪,抱满了一堆大东西)曾思懿 别磕了,怪麻烦的。陈奶妈 (笑着说)你瞧这乡下孩子!教了一路上到了城里又都忘了。(上前按着他)磕头,我的小祖宗!〔小柱儿回头望望他的祖母,仿佛发愣,待陈奶妈放开手他蓦地扑在地上磕了一个头,一骨碌就起来。曾思懿 (早已拿出一个为着过节赏人的小红纸包)小柱儿,保佑你曰后狗头狗脑的,长命百岁!来拿着,买点点心吃。(小柱儿傻站着)陈奶妈 嗐,真是的,又叫您花钱。(对孙儿)拿着吧,不要紧的,这也是你奶奶的亲人给的。(小柱儿上前接在手里)谢谢呀,你,(小柱儿翻身又从张顺手里拿下他的“括打嘴”低头傻笑)这孩子站没站相,坐没坐相,磕头也没个磕头相。大奶奶,你坐呀,嗐,路远天热!(拉出一把凳子就坐)我就一路上跟小柱儿说——张 顺 (忍不住)陈奶奶我这儿还抱着呢!陈奶妈 (回头大笑)您,你瞅我这记性!大奶奶,(把他拉过来一面说一面在筐里翻)乡下没什么好吃的,我就从地里摘(读若“哉”)了点韭黄,芹菜,擘兰,(读若“辣”)黄瓜,青椒,豇豆,这点东西——曾思懿 太多了,太多了。陈奶妈 这还有点子小米,鸡蛋,俩啊老母鸡。曾思懿 您这不简直是搬家了,真是的,大老远的带了来又不能——(回头对张顺)张顺,就拿下去吧。陈奶妈 (对张顺)还有给你带了两个大萝卜。(乱找)张 顺 (笑着)您别找了,早下了肚了。〔张连忙抱着那大筐由通大客厅的门走出去。小柱儿 (秘密地)奶奶。陈奶妈 干什么?小柱儿 (低声)拿出来不拿出来?陈奶妈 (莫名其妙)什么?〔小柱儿忽然伶俐地望着他的祖母提一提那鸽笼。陈奶妈 (突然想起来)哦!(非常着急)哪儿啦?哪儿啦?小柱儿 (仿佛很抱歉的样子由衣下掏出一只小小的灰鸽子,顶毛高翘,羽色油润润的,周身有几颗紫点,看去异常玲珑,一望便知是个珍种)这儿!陈奶妈 (捧起那只小鸽,快乐得连声音都有些颤动,对那鸽子)乖,我的亲儿子,你在这儿啦!怪不得我觉得少了点什么。(对大奶奶)您瞅这孩子!原来是一对的,我特意为我的清少爷“学磨”(“访求”的意思)来的。好好放在笼里,半路上他非要都拿出来玩,哗的,就飞了一个。倒是我清少爷运气好,剩下的是个好看的,大奶奶,您摸摸这毛。(硬要塞在大奶奶的手中)这小心还直跳呢!曾思懿 (本能地厌恶鸽子这一类的小生命,向后躲避,强打着笑容)好,好,好。(对左门喊)文清,陈奶妈又给你带鸽子来啦!陈奶妈 (不由得随着喊)清少爷。〔曾文清在屋内的声音:陈奶妈。陈奶妈 (捧着鸽子,立刻就想到她的清少爷面前献宝)我进门给你们看看!(说着就走)曾思懿 (连忙)您别进去。陈奶妈 (一愣)怎么?曾思懿 他,他?/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