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成本费用控制研究论文提纲

发布时间:

成本费用控制研究论文提纲

先看一下写作格式,然后找范文和资料,自己慢慢写!

企业要生存、发展、充满活力,就必须下真工夫,寻找出路。降低成本已经成为企业考虑的重点。企业生存的目的就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要想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降低成本,成本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企业的利润。在当今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成本在管里中存在的人为和非人为因素是造成企业成本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所以在激烈的竞争中降低成本是增加利润的有效方法之一。因此不管企业工作重点如何转移,降低成本的工作都不能放松,必须强化成本意识,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降低产品成本,从而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 一、企业成本的经济内涵 成本概念是成本管理的基础,企业应当合理地划分费用和成本的界限。国内外关于成本的研究指出,传统的成本概念具有片面性,只局限于产品的生产过程,而现代企业的经营活动是以产品设计、生产、销售以及售后服务为中心的一个完整性系统,因此,传统的成本理念已不能囊括其真正的经济含义。成本管理中的一个基本原则是:不同的对象使用不同的成本。因而成本的含义是由它所服务的管理目标决定的。会计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财务会计主要从核算的角度来运用成本,强调将收入与其相应的成本相配比,并不能正确核算一些不能在现阶段产生收益的成本或不可计量的成本。管理会计提供的信息是为企业内部经营决策服务,又称为内部会计。在“不同目的、不同成本”的指导下,管理会计扩展了成本的内涵和外延,提出多维成本概念,认为只有按支出的目的来梳理成本的外延,才能从本质上正确认识成本的内涵,并借以构建出层次分明、前后一贯的成本概念框架 二、降低企业成本的意义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提高经济效益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想提高经济效益,关键在于加强企业成本管理,降低成本可以提高效益这是众所周知的。在保证企业正常生产的情况下,降低产品成本才能增加利润,利润高了企业的资金才会越来越充裕,因此就会再生产、再投资,不段扩大企业规模并进入一个良性循环发展系统。在员工福利方面,利润的增加也会使员工的福利待遇提高,从而有效地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 三、企业成本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成本管理意识薄弱 我国各企业均存在成本管理意识薄弱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这一环节。企业管理人员对成本管理和控制没有足够的重视,多数的管理者依赖财务人员去管理成本,只看重财务报表中的数字,以此来控制整个企业的成本。虽然某些企业确实达到了一定的目标,降低了企业的成本,但是这种事后控制的做法缺乏全局观念。归根结底,成本核算还是不能代替成本管理。另外受我国传统的影响,很多企业局限于依靠节约的方式来降低成本。不能从长远利益来应用成本效益原则。企业员工成本意识淡薄也是造成成本过高的原因,主要表现在生产车间的员工在生产过程中不能充分利用原材料,能源浪费严重。 (二)成本观念模糊 企业成本是企业生产和销售产品所发生的一切费用总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企业既是生产者,又是经营者。但在实际工作中,许多企业在成本管理中往往只以产品的生产过程为中心,只重视对生产成本的管理,却忽视的企业内部其他非生产部门对成本费用的影响。如管理环节、设计环节、供销环节等。若对这些部门视而不见,也会影响企业的成本费用。所以这种观念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的市场经济,使企业不能全面的发展竞争战略,消弱了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同时,由于生产与经营不统一,导致产品积压,资金沉淀,就会严重影响资金运作和生产运转,最终导致企业利润下降,经济效益降低,难以进一步在市场上运转。 (三)成本管理方法陈旧落后 在计算机网络化的时代,有些企业已进入了会计电算化阶段,会计软件也是飞速发展(如:用友、安易、金蝶、等等),但在成本模块的应用程度普遍不高。一些小企业依然手工做账,这就导致了整个企业成本管理水平的低下,所提供的财务信息缺乏全面性和准确性。究其原因,发现有些企业用自家印制的表格来统计成本数据,且表格设计不够合理、规范,在使用上造成很大的差异,产生歧义。 (四)成本数据严重失真 有两种因素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即人为和非人为因素。一是部分企业管理者因个人私利或小团体利益等不良动机,任意调整成本资料,恶意篡改数字,造成企业虚盈实亏;二是收集原始成本数据的时间不够及时。目前我国多数企业还没有达到全部管理信息系统化的地步,最初的成本数据是由下至上一级级汇报,而不是生产人员在获得数据的第一时间直接输入系统。在这过程中就容易造成数据流失,致使财务人员难以依靠真实的数据来编制报表。 (五)缺乏现代化管理手段 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为企业建立现代化的信息管理系统奠定了基础。信息作为企业经营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企业成本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发展,成本管理越来越复杂,尤其现代成本管理又与科技进步紧密联系,企业成本管理水平能否随形势发展而提高,能否顺利经营,很大程度上取决与成本的管理手段。但是,许多企业成本管理方法陈旧落后,与现代化要求相差甚远。而随着影响成品成本的因素不断增加,企业各部门所需处理的信息也增加,这就迫切需要通过现代化电子产品对企业进行成本管理。 四、降低企业成本的有效途径 (一)传统的降低企业成本的途径 依不同的成本习惯控制办法,降低成本的途径通常采用变动成本分析法或称为直接成本分析法,直接成本分析法是把成本按其性态分为变动成本、固定成本、半变动成本。依事先采取标准作业的控制办法,降低成本途径又有标准成本或计划成本法,以及按三要素进行成本差异分析。便于企业编制预算,促进和简化成本计算。其他企业还有责任成本会计、目标成本计算、质量成本会计、成本决策、成本预算。 但传统降低成本的方法,从范围上看局限于生产领域;从内容上看局限于制造成本;从时效上看局限于事中和事后成本控制。容易使管理者忽视以全局来审视企业成本,这就导致成本管理对企业效益的提高作用甚微,所以传统的方法已经赶不上时代的发展了,管理者必须与时俱进,采用现代科学的方法。 (二)在现代企业制度下降低成本的途径 现代企业制度都是以降低成本和提高经济效益为宗旨的。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关键在于加强企业成本管理。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现在企业的特征决定了企业现在企业制度的特征。根据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降低成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转变领导与员工之间的思想,进行心灵的沟通 在生产力各要素中,人是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企业要搞好,人才是关键。企业应从人际沟通人手,以控制和协调人力资源为连接,降低企业成本。一个企业领导若不能很好地与下属沟通,那他就不算是合格的领导者。企业高层管理者都非常关注企业的重大问题,很难关注到基层工作,可往往很多的成本就是在基层工作中因疏忽而流失的。因此,领导要善于在与下属沟通的过程中发现企业的不足,能聆听到整个企业存在的问题,及时处理和解决问题,免遭不明损失,降低企业成本。如日本松下电器公司的柔性管理理念就

企业成本控制论文篇1 浅谈企业成本控制与成本管理 成本控制和管理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获得良好效益的基本途径,它贯穿于产品从研发、生产直到销售的整个过程中,在确保产品质量的同时,也降低了产品的成本。但是,企业成本控制和管理不是简单的、纯粹的降低成本,而是应当立足于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的高度,从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断调查、研究和计划,从而使得企业利润最大化。 一、目前企业成本控制和管理存在的问题 我国企业因受经济体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没有对成本管理引起足够的重视,使得我国企业在市场竞争当中处于劣势。一方面企业内部管理层过度重视生产成本的控制,却疏忽了对经营成本的控制与管理,另一方面在管理方式上没有做到对成本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方位管理,而不能形成成本控制的合力。 (一)过分降低成本 有些企业对成本的控制是通过单纯的削减支出,为降低成本而降低产品原材料的档次,这种做法的确可以在一定的时期实现成本的降低,但是从长远来看,这种做法无异于引火自焚,因为一个企业要长久发展,实现长期效益,就必须经受市场的检验,所以通过削减产品质量来控制成本是牺牲长远利益来满足眼前利益的做法,这使得产品丧失信誉度,成为制约企业成长和发展的障碍。 (二)内部控制简单化 对于许多企业来说,将内部控制放在了财务部门的事后审计上,偏重于财务审计所揭示的违纪环节上,却对效能审计、内控审计做的不够,导致企业难以发现存在的问题,这也是导致企业难以把握效益的原因之一。 (三)成本信息失真 我国有一部分企业的管理者在不良利益的驱动下,偷税逃税、谋求私利、粉饰业绩,对成本资料任意调整和修改,造成成本信息的失真,导致了以成本为基础的管理活动和效能的降低,同时也因人为的因素调改成本数字,造成成本信息核算的失真,使企业虚盈实亏。 (四)成本考核不到位 我国大部分企业并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预算和责任管理机制,没有一种成形的成本考核制度,因此,这样不仅造成了生产管理责任落实不到位、责任管理体系无实效,同时,还使得实行的成本管理也就失去了起本身的意义。 二、提升成本管理的措施 企业要用最少的消耗来换取最大现代的利润,就必须抓好每一个环节,利用计算机等现代化的管理技术,做好战略、质量、精细化的成本管理。 (一)提升战略成本的管理 战略成本管理就是要研究和分析影响到成本的每一个环节,找出降低成本的途径和影响成本的动因。成本动因有了两个方面,一是与生产作业有关的成本动因,如搬运存货的次数;二是与 企业战略 成本有关的动因,比如技术、规模、人力资源的投入等,从而对作业成本,战略成本的影响较大,因此企业可以从战略成本的动因进行管理,采取适度的投机规模、调研等策略来有效的降低战略成本,避免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成本浪费。 (二)提升质量成本的管理 质量成本管理主要是对鉴定、预防、内外部缺陷等成本的管理,包括质量成本的合算、质量成本的控 制和全面质量管理,因此企业要做好质量成本管理,就必须要扩大范围,建立质量管理体系,从而使之与成本管理相结合,与经济效益相挂钩。首先要了解质量成本的习性,对不同项目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控制;其次是将质量成本管理落实到每一个员工身上,进行全面的质量管理。这样才能够建立起技术经济一体化成本管理。 (三)提升精细化成本管理 做好精细化成本管理可以有效的控制费用的使用,因为精细化的成本管理是以数字进行标准量化的。精细化的成本控制可以对可控费用(如水、电、人事等)和不可控费用(如利息、原材料采购、销售费用等)进行控制,对成本超支要求相关部门进行解释,同时让各部门提出有关的控制方法,并建立激励机制,促进精细化管理的有效实施。 (四)提升成本信息管理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企业成本管理信息的处理提供了现代化的工具。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企业成本管理,可大大提高企业现代化管理的进程。它们不用编程,灵活方便,使用成本低、效率高,利用这些软件可以方便快捷地辅助管理人员对成本进行预测、决策,并可对控制过程实施监控分析,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结束语 任何一种成本管理方式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所以,要以发展的观念去研究成本管理方式,不断创新成本管理方式,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陈胜群.企业成本管理战略[M].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 [2]曹文庆.成本管理在企业中的地位作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4(18):52-53 企业成本控制论文篇2 浅谈企业采购成本控制 【摘 要】 本文根据财政部关于《企业内部控制具体规范——采购与付款》等有关制度,结合企业实际工作 经验 ,介绍了企业采购工作各环节的业务,以及各业务与采购成本的关系。阐述采购管理中的采购计划、供应链管理、采购价格、付款政策、职能设置等对控制采购成本的影响,为企业控制采购成本和理财提出了较好的管理思路。 【关键词】 企业采购;成本控制 2001年6月,财政部发布了《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试行)》和一系列具体规范,对企业管理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根据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的变化,同时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做法, 2008年5月,国家财政部等五部委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自2012年1月1日起,所有在国内交易所主板上市的公司都要实施新的内控规范,并进行 自我评价 和引入外部审计。国家从宏观经济运行上对企业提出了内控管理要求,企业在对照执行的过程中需要结合自身特点,要有更深的理解和创新,既要参照“规范”和“指引”的要求,又要符合企业利益,又要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同时,在目前倡导共赢的经济合作关系中,也只有充分考虑各合作方的利益,企业才能更具有竞争力,更能持续性发展。本文从《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启示中,结合工作经验,简要谈企业采购成本控制。 企业采购业务流程主要涉及以下环节:编制需求计划和采购计划、选择供应商、确定采购价格、订立框架协议或采购合同、管理供应过程、验收、退货、付款、会计控制等,在以上环节中,采购成本一般表现为按计划采购的存储成本,以及支付的价格成本,除此之外,采购成本还应包含供应链稳定性、供应保证强弱程度的因素。供方是一个企业发展的重要合作者,应视同企业产品生产的延伸部分,和供方结为互信和战略联盟,是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策略。一方面,采购方希望不断强化供方的互动,提高供方的诚信度、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供方在质量、服务和技术上的有力支持,得到供方忠诚的配合,另一方面,从控制采购成本的意义上讲,采购方希望支付最低的采购价格。在采购方最大合作期望的前提下,采购成本控制须建立在和供方互赢的基础上,采购成本控制的重点是采购计划和供方管理,更进一步理解就是,采购计划的核心是按需采购,供方管理的核心是采购付款承诺,采购方只要抓住核心点,采购成本控制也才能顺势而为,并达到自己的最大期望。 一、采购计划和存储成本 采购计划是采购和计划的结合,是企业最基本的管理活动,采购的目标是以合适的价格、合适的数量、在准确的时间将物料送到正确的地点。计划的目的是在已知的计划期内,根据每一时段的需求预测量,以最小化生产计划期内的成本为目标,确定各时段内各期的产量、库存量和物料需求量。企业实务中,需求部门一般根据生产经营需要向采购部门提出物资需求计划,采购部门根据该需求计划归类汇总平衡现有库存物资后,统筹安排采购计划,并按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审批后执行。当计划不合理、随意采购,那么一般会增加存货占用,一是总量的过多占用,二是呆滞物资的产生,导致存货运转效率低下,而企业还要投入更多的采购资金,造成资金成本增加,甚至于造成物料呆滞、过期和报废等后期损失。 而解决措施一般有:提高生产计划和采购计划预测的准确性;降低采购中的不确定性;设计合理的安全库存;加强采购和生产、采购和计划的实时沟通衔接;结合实际设计科学的采购批次和采购批量;利用信息化管理工具,如使用ERP系统进行存货和计划管理;更重要的还须加强供应链的稳定和及时供货。 二、供应链管理和采购成本 供应链脆弱和不安全会造成供应中断、供应延误、供应不符合需要、供应质量及成本等问题,会对企业成本控制造成一系列连锁反应式影响,所以供方的选择培育、供方的日常管理非常重要。 1、供方的培育 企业应制定采购物资目录,可将物资划分为一类、二类及三类,一类是有特殊质量和技术要求的关键材料和零件,二类是有一定质量和技术要求的重要材料或零件,三类是通用的和不重要的物资,为保证供应链的安全,重要物资一般不少于2至3家供货商。供方培育的目的是对愿意合作的供方,进行有计划的、系统的沟通和审核,使其提供的产品能够完全满足需求,双方有希望长期合作,将来能成为稳定可靠的供应链。培育供方的程序一般包括:调研、考察、供货业绩、履约能力、市场表现、供方提供样品的检测、试验和小批量试用、试验跟踪以及试验结果的确认、联合评审,经过一系列验证之后,才能将初选的供方转为合格供方。 如今,市场竞争不是企业对企业的竞争,而是供应链对供应链的竞争,也就是企业整个联盟之间的竞争。选择供方时,其成本保证能力,包括成本管理能力、成本控制、成本降低和保持、成本意识和成本理念,成本资料和销售价格,成本优势等是考察的重要方面。供应链中的所有企业都是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也是供应链系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控制成本方面必须营造整个供应链系统实行全面成本管理的氛围,企业一定要引导、要求和帮助供方正确地控制和降低成本,不能只为了控制和降低自己的成本,而逼着供方一味地降低产品价格,这不利于供应链的健康和持续。 2、供方的日常管理 对合格供方须进行日常的考核与管理,对其业绩不断进行评价和刺激鼓励,一般按检验批次、合格批次、批次合格率、检验数量、合格数量、合格率以及不合格特征、到期订单批数、准时交货批数、准时交货率及延期交货原因、供货价格变化等记录信息进行评价,供方份额分配按照评价排名先后顺序依次递减的原则。一般情况下,对排名第一的供方按总量的50%-60%采购,排名第二的按总量的20%-30%采购;排名第三的按小于总量的10%-20%采购。降级管理时供方会被暂停或限量采购,企业会和供方沟通并限期改进,没有进行整改的,可提出取消其合格供方资格的书面警告。对因供方产品质量问题给企业造成损失的,按照双方在供货协议中的约定,核实损失金额后与供方进行沟通确认,由供方补偿。定期组织供方大会,对业绩优秀者予以表扬,对业绩较差的予以批评甚至警告,激励供方不断的进步。 三、采购价格和成本 采购价格是采购成本控制的重要方面,是企业控制的重点,控制采购价格的方法比较成熟,一般有:招标采购方式(包含公开招标和邀请招标)、比价采购方式、协议采购方式和定点采购方式。企业只要制定完善的采购制度,规定采购价格的管理流程,使用成熟的方法,并严格执行,督促检查,一般都能有效控制。 四、付款政策和成本 付款政策是值得探讨的问题,供应链联盟的支撑点是卖方服务、买方付款和共同利益,所以付款政策是采购管理的重要内容。在笔者接触的很多企业中,包括大型国有企业,对供方付款缺少严格的承诺,有钱就付,没钱就拖,甚至有钱也拖,付款过程缺乏原则。一般情况下,不能遵守付款承诺,一是受主观因素影响,付款权限掌握在个别人手里,关系熟了可以按时支付可以多付,否则拖着慢慢付,或者是供方催要时才付,从不主动支付;二是客观经营困难,暂时无力支付。信用付款即是采购方给供方以承诺,遵守协议约定的付款期,到期主动付款,这一承诺是强化供应链的重要手段,会促进供方的信任度和忠诚度,会改变对供方的管理方式,会正向影响采购价格、框架协议或采购合同的签订执行、供应过程、验收、退货、索赔及会计结算等,而欠款甚至恶意拖欠对各方来说是恶性循环,是死胡同。 在目前的宏观环境下,很多商品处于买方市场,许多企业因竞争而赊销,几乎没有不被欠款的,讨账成本增加,出现坏账也很常见,所以,良好的付款政策对供方是很有吸引力的。对供方来说,被欠太多,经营压力越来越大,客户继续要货时还不能不给,既想维持客户关系,也想及时要回货款,有时为了这种想法不得不徇私舞弊。在这种环境下,当供方的投入成本和货款收回风险加大后,这些综合成本自然地会转嫁到供货价格里去。 当然,对许多企业来说,承诺付款期并主动付款是要有勇气的,当自己的销售货款不能及时收回时,意味着要用更多的贷款垫支,但承诺按期主动付款的意义是积极的。笔者从事 财务管理 工作,承诺意味着承受不能保证按期支付的压力,但从所在企业运行信用付款近5年的经验看,认为承诺并按期付款是公司的重大战略之策,从长远上看,促进管理提升,增强竞争力, 企业运营 进入良性循环。信用付款的意义在于,其一,国内执行信用付款政策的公司比较鲜见,企业能公开向供方承诺信用付款条件,表现出了和供方长期合作的诚意,得到供方的信任,实现真诚合作,提升公司形象和美誉度,给同行企业造成压力; 其二,严格实施信用付款政策后,采购部门、运营部门和财务部门相互制约,互相监督,可以排除付款中的主观因素,杜绝舞弊行为;其三,提高了供方的合作积极性,刺激更多的供方竞争入围,有利于降低采购成本,尤其供方会主动降低供货价格以争取份额;其四,提高了企业对供方的管理力度,甚至严格的供货期、供货质量、索赔条款等;其五,财务结算效率提高,一般当不能确定收款时间时,供方为了避免现金交税的负担(很多企业是开出销售发票后才视为销售实现并缴纳增值税),一般不愿意在收款前开具发票,而采购方为了能抵扣税金一般会在付款前索要发票,这种矛盾在有付款承诺时得到了解决,因付款期是按财务接到采购发票的日期计算。 信用付款期的确定。一般地,要和供方确定包括付款条款的框架协议,通过协商,按供货类别设定不同的付款信用期限,如一般物资的付款期定为90天,对紧俏物资(受卖方市场的限制)的供方付款信用期限可适当缩短,分为60天、45天、30天等,信用付款在协议签订后执行,信用付款期从发票在购货方财务记账的时间算起,到期后供方主动支付货款,信用期可定期进行修正和调整。 当然,信用付款政策的实施,需要有良好的资金周转支持,否则,财务部门难为无米之炊。只要企业的销售和收款相对稳定,资金收支在时间上能长期匹配,资金流动就会处于良性循环,就能保证付款承诺,而一味增加贷款去支持信用付款不是长久之计。 五、采购控制中职能设置 采购控制中的职能设置及监督问题。设置专门的采购部门,负责供方选择、框架协议约定、付款周期约定、采购价格确定、供方业绩评审、供方大会召集、供方索赔、供方管理等;设置运营部门,负责采购需求计划制定、订单签订、收货、安全库存管理、按协议提请付款等;财务部门负责监督信用付款的执行及办理货款支付。 六、结束语 采购管理和采购成本控制是系统性的,各因素之间相互影响,只有信用付款政策而没有完善的供方筛选、考核及日常管理是不行的,不相容职责须相互分离和制衡,当抓住关键因素后,问题会简单化,业务开展会处于良性循环,管理会顺势而为。 【参考文献】 [1] 2008年5月22日,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印发《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具体规范——采购与付款》. 猜你喜欢: 1. 浅析企业如何做好成本控制论文 2. 企业成本控制的论文 3. 企业成本费用控制论文 4. 企业成本控制的论文范文 5. 企业成本控制论文范文 6. 有关中小企业成本控制论文

成本控制问题研究论文提纲

企业成本管理的控制

成本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本科学生在毕业之前必须做毕业论文,其目的是通过毕业论文,让学生系统地进行分析总结和运用学过的书本知识,以巩固本科阶段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并给予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以下是我和大家分享的成本控制论文提纲范文,更多内容请关注毕业论文网。

论文题目: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研究

第一章 绪论

研究背景

由于近几年经济发展的刺激,加上人们对房屋的需求量上升但随着国有企业股份制的改革。2010年以后国家政策的调整导致建筑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经济力量决定上层建筑,企业想要发展就必须赢得利润。因此企业在施工过程中必须科学的控制施工成本。

研究目的和意义

研究目的

研究在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可以将资源落实到实处以减少企业施工成本。在现场施工过程中对进行的变更进行预算,以增加企业收入,提高企业竞争力。

研究意义

对施工阶段成本控制的研究是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和和方法对施工过程中的成本进行控制。在保证工程项目的质量,安全和工期等合同的基础上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率。

研究思路

本文通过研究在施工阶段中对成本的投入,科学的管理,甲方设计的变更和工程量的临时增加等成本的控制以提高经济效率。其中成本的控制包括对人工,对材料的管理和控制,机械台班费,安全文明施工费等方面。

第二章 对施工阶段的研究

对企业 施工阶段的研究

施工组织计划

.工程概况和施工条件

施工方案

施工进度计划

施工平面图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施工过程的控制

2. 3建筑施工特点

施工的流动性

施工的单件性

施工周期长

受环境影响大

第三章 对企业施工阶段成本控制的研究

对企业施工阶段成本控制的认识

企业控制施工成本的方法

施工阶段成本的节约

施工阶段成本的创益

施工阶段企业的科学管理

施工阶段成本控制的内容

材料费用的'控制

人工费用的控制

管理费用的控制

安全文明施工的投入

对传统的施工过程中成本的控制的研究

在传统的施工过程中工程成本只是在施工前对于工程量的计算和施工后对工程进行决算,对施工中成本的控制不够到位不科学。

对安全文明施工的管理

安全文明施工决定了企业在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投入。

对材料的管理

(1)材料的入库和保管

(2)材料的成本控制

(3)材料的使用

现场施工人员的管理混乱

企业施工阶段成本控制的方法

(1)安全文明施工

安全文明施工是企业施工的重中之重,只有通过对施工安全的管理才能:

① 使员工面临的安全风险减小到最低程度。

② 直接或间接的获得效益。

③ 提高企业品牌和形象

(2减少施工成本的方法

①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

②对材料的管理

③对工程的合理安排:

(3)对现场工作人员的要求

第四章 我国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

国内对于现代意义上成本控制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是伴随我国改革开放逐渐发展起来的,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理论与方法也逐渐成为理论与实务界研究的热门,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这一课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我国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的主要问题

(1)组织施工计划受市场影响大

(2)施工过程中控制不严密

(3)安全管理不到位

(4)技术基础薄弱,管理水平难有保障

(5)材料管理不细致

我国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问题的主要对策

(1)加强对市场的了解

(2)提高技术人员技术水平

(3)安全文明施工落实到位

(4)增强施工人员水平

(5)加强对材料的控制和管理

企业成本控制论文篇1 浅谈企业成本控制与成本管理 成本控制和管理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获得良好效益的基本途径,它贯穿于产品从研发、生产直到销售的整个过程中,在确保产品质量的同时,也降低了产品的成本。但是,企业成本控制和管理不是简单的、纯粹的降低成本,而是应当立足于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的高度,从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断调查、研究和计划,从而使得企业利润最大化。 一、目前企业成本控制和管理存在的问题 我国企业因受经济体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没有对成本管理引起足够的重视,使得我国企业在市场竞争当中处于劣势。一方面企业内部管理层过度重视生产成本的控制,却疏忽了对经营成本的控制与管理,另一方面在管理方式上没有做到对成本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方位管理,而不能形成成本控制的合力。 (一)过分降低成本 有些企业对成本的控制是通过单纯的削减支出,为降低成本而降低产品原材料的档次,这种做法的确可以在一定的时期实现成本的降低,但是从长远来看,这种做法无异于引火自焚,因为一个企业要长久发展,实现长期效益,就必须经受市场的检验,所以通过削减产品质量来控制成本是牺牲长远利益来满足眼前利益的做法,这使得产品丧失信誉度,成为制约企业成长和发展的障碍。 (二)内部控制简单化 对于许多企业来说,将内部控制放在了财务部门的事后审计上,偏重于财务审计所揭示的违纪环节上,却对效能审计、内控审计做的不够,导致企业难以发现存在的问题,这也是导致企业难以把握效益的原因之一。 (三)成本信息失真 我国有一部分企业的管理者在不良利益的驱动下,偷税逃税、谋求私利、粉饰业绩,对成本资料任意调整和修改,造成成本信息的失真,导致了以成本为基础的管理活动和效能的降低,同时也因人为的因素调改成本数字,造成成本信息核算的失真,使企业虚盈实亏。 (四)成本考核不到位 我国大部分企业并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预算和责任管理机制,没有一种成形的成本考核制度,因此,这样不仅造成了生产管理责任落实不到位、责任管理体系无实效,同时,还使得实行的成本管理也就失去了起本身的意义。 二、提升成本管理的措施 企业要用最少的消耗来换取最大现代的利润,就必须抓好每一个环节,利用计算机等现代化的管理技术,做好战略、质量、精细化的成本管理。 (一)提升战略成本的管理 战略成本管理就是要研究和分析影响到成本的每一个环节,找出降低成本的途径和影响成本的动因。成本动因有了两个方面,一是与生产作业有关的成本动因,如搬运存货的次数;二是与 企业战略 成本有关的动因,比如技术、规模、人力资源的投入等,从而对作业成本,战略成本的影响较大,因此企业可以从战略成本的动因进行管理,采取适度的投机规模、调研等策略来有效的降低战略成本,避免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成本浪费。 (二)提升质量成本的管理 质量成本管理主要是对鉴定、预防、内外部缺陷等成本的管理,包括质量成本的合算、质量成本的控 制和全面质量管理,因此企业要做好质量成本管理,就必须要扩大范围,建立质量管理体系,从而使之与成本管理相结合,与经济效益相挂钩。首先要了解质量成本的习性,对不同项目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控制;其次是将质量成本管理落实到每一个员工身上,进行全面的质量管理。这样才能够建立起技术经济一体化成本管理。 (三)提升精细化成本管理 做好精细化成本管理可以有效的控制费用的使用,因为精细化的成本管理是以数字进行标准量化的。精细化的成本控制可以对可控费用(如水、电、人事等)和不可控费用(如利息、原材料采购、销售费用等)进行控制,对成本超支要求相关部门进行解释,同时让各部门提出有关的控制方法,并建立激励机制,促进精细化管理的有效实施。 (四)提升成本信息管理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企业成本管理信息的处理提供了现代化的工具。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企业成本管理,可大大提高企业现代化管理的进程。它们不用编程,灵活方便,使用成本低、效率高,利用这些软件可以方便快捷地辅助管理人员对成本进行预测、决策,并可对控制过程实施监控分析,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结束语 任何一种成本管理方式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所以,要以发展的观念去研究成本管理方式,不断创新成本管理方式,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陈胜群.企业成本管理战略[M].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 [2]曹文庆.成本管理在企业中的地位作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4(18):52-53 企业成本控制论文篇2 浅谈企业采购成本控制 【摘 要】 本文根据财政部关于《企业内部控制具体规范——采购与付款》等有关制度,结合企业实际工作 经验 ,介绍了企业采购工作各环节的业务,以及各业务与采购成本的关系。阐述采购管理中的采购计划、供应链管理、采购价格、付款政策、职能设置等对控制采购成本的影响,为企业控制采购成本和理财提出了较好的管理思路。 【关键词】 企业采购;成本控制 2001年6月,财政部发布了《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试行)》和一系列具体规范,对企业管理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根据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的变化,同时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做法, 2008年5月,国家财政部等五部委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自2012年1月1日起,所有在国内交易所主板上市的公司都要实施新的内控规范,并进行 自我评价 和引入外部审计。国家从宏观经济运行上对企业提出了内控管理要求,企业在对照执行的过程中需要结合自身特点,要有更深的理解和创新,既要参照“规范”和“指引”的要求,又要符合企业利益,又要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同时,在目前倡导共赢的经济合作关系中,也只有充分考虑各合作方的利益,企业才能更具有竞争力,更能持续性发展。本文从《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启示中,结合工作经验,简要谈企业采购成本控制。 企业采购业务流程主要涉及以下环节:编制需求计划和采购计划、选择供应商、确定采购价格、订立框架协议或采购合同、管理供应过程、验收、退货、付款、会计控制等,在以上环节中,采购成本一般表现为按计划采购的存储成本,以及支付的价格成本,除此之外,采购成本还应包含供应链稳定性、供应保证强弱程度的因素。供方是一个企业发展的重要合作者,应视同企业产品生产的延伸部分,和供方结为互信和战略联盟,是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策略。一方面,采购方希望不断强化供方的互动,提高供方的诚信度、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供方在质量、服务和技术上的有力支持,得到供方忠诚的配合,另一方面,从控制采购成本的意义上讲,采购方希望支付最低的采购价格。在采购方最大合作期望的前提下,采购成本控制须建立在和供方互赢的基础上,采购成本控制的重点是采购计划和供方管理,更进一步理解就是,采购计划的核心是按需采购,供方管理的核心是采购付款承诺,采购方只要抓住核心点,采购成本控制也才能顺势而为,并达到自己的最大期望。 一、采购计划和存储成本 采购计划是采购和计划的结合,是企业最基本的管理活动,采购的目标是以合适的价格、合适的数量、在准确的时间将物料送到正确的地点。计划的目的是在已知的计划期内,根据每一时段的需求预测量,以最小化生产计划期内的成本为目标,确定各时段内各期的产量、库存量和物料需求量。企业实务中,需求部门一般根据生产经营需要向采购部门提出物资需求计划,采购部门根据该需求计划归类汇总平衡现有库存物资后,统筹安排采购计划,并按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审批后执行。当计划不合理、随意采购,那么一般会增加存货占用,一是总量的过多占用,二是呆滞物资的产生,导致存货运转效率低下,而企业还要投入更多的采购资金,造成资金成本增加,甚至于造成物料呆滞、过期和报废等后期损失。 而解决措施一般有:提高生产计划和采购计划预测的准确性;降低采购中的不确定性;设计合理的安全库存;加强采购和生产、采购和计划的实时沟通衔接;结合实际设计科学的采购批次和采购批量;利用信息化管理工具,如使用ERP系统进行存货和计划管理;更重要的还须加强供应链的稳定和及时供货。 二、供应链管理和采购成本 供应链脆弱和不安全会造成供应中断、供应延误、供应不符合需要、供应质量及成本等问题,会对企业成本控制造成一系列连锁反应式影响,所以供方的选择培育、供方的日常管理非常重要。 1、供方的培育 企业应制定采购物资目录,可将物资划分为一类、二类及三类,一类是有特殊质量和技术要求的关键材料和零件,二类是有一定质量和技术要求的重要材料或零件,三类是通用的和不重要的物资,为保证供应链的安全,重要物资一般不少于2至3家供货商。供方培育的目的是对愿意合作的供方,进行有计划的、系统的沟通和审核,使其提供的产品能够完全满足需求,双方有希望长期合作,将来能成为稳定可靠的供应链。培育供方的程序一般包括:调研、考察、供货业绩、履约能力、市场表现、供方提供样品的检测、试验和小批量试用、试验跟踪以及试验结果的确认、联合评审,经过一系列验证之后,才能将初选的供方转为合格供方。 如今,市场竞争不是企业对企业的竞争,而是供应链对供应链的竞争,也就是企业整个联盟之间的竞争。选择供方时,其成本保证能力,包括成本管理能力、成本控制、成本降低和保持、成本意识和成本理念,成本资料和销售价格,成本优势等是考察的重要方面。供应链中的所有企业都是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也是供应链系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控制成本方面必须营造整个供应链系统实行全面成本管理的氛围,企业一定要引导、要求和帮助供方正确地控制和降低成本,不能只为了控制和降低自己的成本,而逼着供方一味地降低产品价格,这不利于供应链的健康和持续。 2、供方的日常管理 对合格供方须进行日常的考核与管理,对其业绩不断进行评价和刺激鼓励,一般按检验批次、合格批次、批次合格率、检验数量、合格数量、合格率以及不合格特征、到期订单批数、准时交货批数、准时交货率及延期交货原因、供货价格变化等记录信息进行评价,供方份额分配按照评价排名先后顺序依次递减的原则。一般情况下,对排名第一的供方按总量的50%-60%采购,排名第二的按总量的20%-30%采购;排名第三的按小于总量的10%-20%采购。降级管理时供方会被暂停或限量采购,企业会和供方沟通并限期改进,没有进行整改的,可提出取消其合格供方资格的书面警告。对因供方产品质量问题给企业造成损失的,按照双方在供货协议中的约定,核实损失金额后与供方进行沟通确认,由供方补偿。定期组织供方大会,对业绩优秀者予以表扬,对业绩较差的予以批评甚至警告,激励供方不断的进步。 三、采购价格和成本 采购价格是采购成本控制的重要方面,是企业控制的重点,控制采购价格的方法比较成熟,一般有:招标采购方式(包含公开招标和邀请招标)、比价采购方式、协议采购方式和定点采购方式。企业只要制定完善的采购制度,规定采购价格的管理流程,使用成熟的方法,并严格执行,督促检查,一般都能有效控制。 四、付款政策和成本 付款政策是值得探讨的问题,供应链联盟的支撑点是卖方服务、买方付款和共同利益,所以付款政策是采购管理的重要内容。在笔者接触的很多企业中,包括大型国有企业,对供方付款缺少严格的承诺,有钱就付,没钱就拖,甚至有钱也拖,付款过程缺乏原则。一般情况下,不能遵守付款承诺,一是受主观因素影响,付款权限掌握在个别人手里,关系熟了可以按时支付可以多付,否则拖着慢慢付,或者是供方催要时才付,从不主动支付;二是客观经营困难,暂时无力支付。信用付款即是采购方给供方以承诺,遵守协议约定的付款期,到期主动付款,这一承诺是强化供应链的重要手段,会促进供方的信任度和忠诚度,会改变对供方的管理方式,会正向影响采购价格、框架协议或采购合同的签订执行、供应过程、验收、退货、索赔及会计结算等,而欠款甚至恶意拖欠对各方来说是恶性循环,是死胡同。 在目前的宏观环境下,很多商品处于买方市场,许多企业因竞争而赊销,几乎没有不被欠款的,讨账成本增加,出现坏账也很常见,所以,良好的付款政策对供方是很有吸引力的。对供方来说,被欠太多,经营压力越来越大,客户继续要货时还不能不给,既想维持客户关系,也想及时要回货款,有时为了这种想法不得不徇私舞弊。在这种环境下,当供方的投入成本和货款收回风险加大后,这些综合成本自然地会转嫁到供货价格里去。 当然,对许多企业来说,承诺付款期并主动付款是要有勇气的,当自己的销售货款不能及时收回时,意味着要用更多的贷款垫支,但承诺按期主动付款的意义是积极的。笔者从事 财务管理 工作,承诺意味着承受不能保证按期支付的压力,但从所在企业运行信用付款近5年的经验看,认为承诺并按期付款是公司的重大战略之策,从长远上看,促进管理提升,增强竞争力, 企业运营 进入良性循环。信用付款的意义在于,其一,国内执行信用付款政策的公司比较鲜见,企业能公开向供方承诺信用付款条件,表现出了和供方长期合作的诚意,得到供方的信任,实现真诚合作,提升公司形象和美誉度,给同行企业造成压力; 其二,严格实施信用付款政策后,采购部门、运营部门和财务部门相互制约,互相监督,可以排除付款中的主观因素,杜绝舞弊行为;其三,提高了供方的合作积极性,刺激更多的供方竞争入围,有利于降低采购成本,尤其供方会主动降低供货价格以争取份额;其四,提高了企业对供方的管理力度,甚至严格的供货期、供货质量、索赔条款等;其五,财务结算效率提高,一般当不能确定收款时间时,供方为了避免现金交税的负担(很多企业是开出销售发票后才视为销售实现并缴纳增值税),一般不愿意在收款前开具发票,而采购方为了能抵扣税金一般会在付款前索要发票,这种矛盾在有付款承诺时得到了解决,因付款期是按财务接到采购发票的日期计算。 信用付款期的确定。一般地,要和供方确定包括付款条款的框架协议,通过协商,按供货类别设定不同的付款信用期限,如一般物资的付款期定为90天,对紧俏物资(受卖方市场的限制)的供方付款信用期限可适当缩短,分为60天、45天、30天等,信用付款在协议签订后执行,信用付款期从发票在购货方财务记账的时间算起,到期后供方主动支付货款,信用期可定期进行修正和调整。 当然,信用付款政策的实施,需要有良好的资金周转支持,否则,财务部门难为无米之炊。只要企业的销售和收款相对稳定,资金收支在时间上能长期匹配,资金流动就会处于良性循环,就能保证付款承诺,而一味增加贷款去支持信用付款不是长久之计。 五、采购控制中职能设置 采购控制中的职能设置及监督问题。设置专门的采购部门,负责供方选择、框架协议约定、付款周期约定、采购价格确定、供方业绩评审、供方大会召集、供方索赔、供方管理等;设置运营部门,负责采购需求计划制定、订单签订、收货、安全库存管理、按协议提请付款等;财务部门负责监督信用付款的执行及办理货款支付。 六、结束语 采购管理和采购成本控制是系统性的,各因素之间相互影响,只有信用付款政策而没有完善的供方筛选、考核及日常管理是不行的,不相容职责须相互分离和制衡,当抓住关键因素后,问题会简单化,业务开展会处于良性循环,管理会顺势而为。 【参考文献】 [1] 2008年5月22日,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印发《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具体规范——采购与付款》. 猜你喜欢: 1. 浅析企业如何做好成本控制论文 2. 企业成本控制的论文 3. 企业成本费用控制论文 4. 企业成本控制的论文范文 5. 企业成本控制论文范文 6. 有关中小企业成本控制论文

成本费用控制的研究论文

浅析医院成本控制与核算方法

医院成本核算是指对医疗服务过程中的各项耗费进行分类、记录、归集、分配和分析报告,提供相关成本信息的一项经济管理活动。以下是我为您收集整理的关于医院成本控制及核算的研究论文,欢迎参考阅读。

摘要: 医院的成本费用控制水平体现了医院的管理水平,对医院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因此,要重视对成本费用的控制,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充分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增强医院的市场竞争力,提升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关键词: 医院 控制 成本费用

随着医疗制度改革不断深入,各级医院面临着更加严峻的生存和发展的考验。日趋激烈的医疗市场,要求医院必须适应医疗制度改革,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引进先进的经营管理方法势在必行。因此,实现医院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控制医院的成本费用显得尤为重要。

一、建立医院成本控制流程

1、分析历史数据资料,结合医院本年度事业发展计划,确立成本控制目标,建立全面预算体系,根据支出预算安排资金,保证资金合理使用。

2、采集数据,进行全面成本核算。

3、对水电气、办公用品、卫生材料等科室可控成本实行定额管理,超定额部分直接扣减科室绩效工资。

4、根据成本核算结果编制成本分析报告。

二、成本费用的控制方法

1、人员经费的控制。人员经费支出主要有工资、津贴、绩效、社会保障费、住房公积金等支出。医院人员经费不合理安排会影响医院的经营管理,过高会挤占其他成本,人员经费太低不利于调动职工积极性。根据岗位职能,合理配置各岗位人员编制,减少管理人员,节约人工成本,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建立科学有效的绩效分配制度,加强考核,从而强化职工的服务意识、创新意识、竞争意识、风险意识,充分发挥和使用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和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让人力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从而有效地控制和降低人员经费。

2、卫生材料、药品费的控制。卫生材料和药品支出占医院支出比重非常之大,所以,医院对卫生材料和药品费的控制尤为重要。医院要成立采购中心,负责医院所有物资的采购,采用公开招标、议标等方式,进行规范采购,降低采购成本。运用软件科学制订采购计划,少量多次进货,合理备货,减少库存周转天数,用最少的资金和最小的库存保证临床科室的需要,达到降低储备成本的目的。

实现对高值耗材的“一物一码”管理和对物资的条码管理,对植入、介入材料实行二级库管理,改变高值耗材以领代耗,不能真实反映实际消耗的弊端,降低医院不必要的成本。对高值耗材的领用进行跟踪控制,逐例审核所用材料的病区、床号、病人姓名、材料名称、规格、数量、金额以及手术医生和护士。

结合各科室不同性质制定药占比,每月考核,与绩效挂钩,进一步降低药占比,有效控制药品费。

3、业务费的控制。业务费包括水、电、气、车辆消耗成本以及财务费用等。

水、电、气的消耗涉及临床、医技、管理等全院各个部门和每名职工,成为管理难点,因此制定完善的节能降耗管理制度才能保证控制水、电、气成本。在医院成立节能工作小组,对医院节能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并做好能耗分析,负责全院职工节能教育和技术培训,宣传节约每一滴电、每一度水,养成随手关灯、随手关水的好习惯,杜绝长明灯、长流水现象,夏季将空调温度设定在26度以上,冬季空调温度设定在 20度以下。对水电气组实现承包,提高水电气维修人员的主动能动性,即使没有科室报修,也定期下科室巡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既保证全院水电气正常使用,又降低了维修成本。水电气费用按实际发生额计入各科室成本,强化科室节约意识,降低科室成本。

医院车辆费用包括燃料费、维修费、过桥过路费、保险费、驾驶员补贴、停车费。本着“安全、及时、高效、节约”的原则,车辆建立管理档案,记录车辆运行、加油、维修及保险等情况。每辆车配备行车记录本,由驾驶员本人负责填写,办公室人员定期检查。车辆实行定点维修,严格履行报批手续。车辆应用IC卡加油,适时适量进行充值。做好车辆保养,始终保持车辆处于良好技术状态。办公室人员必须严格按有关规定进行派车,在掌握车辆油耗、维护、使用情况基础上,制定当月车辆费用开支计划,将车辆费用控制在预算范围。

引进零库存管理管理模式,避免库存积压和过期的风险,减少库存资金占用,降低财务费用成本。医院的超期债权会增加医院的成本,因此,医院必须加强对应收账款的催收、清理工作。

保洁、保安、洗涤实施社会化服务,医院与物业公司签定合同,物业公司负责医院的后勤服务工作,后勤保障部、保卫处对物业公司的服务进行监督管理,确保服务质量。推行物业化管理,有效地降低水电费成本和人力成本。

4、管理费用的控制。医院的.管理费用是职能科室发生的各种成本费用,对办公费、电话费、接待费的控制,可以有效地降低成本。

办公费实行定额管理,制订各科室办公用品和电脑耗材的执行标准,对超支部分实行先审核,再使用,厉行节约,科室支出增幅不高于同期业务收入幅度。

对招待用餐,要求接待科室填制接待审批单,经批准后方可接待,并限制陪客数。对烟、酒价格实行公开招标,并以最低价中标。对烟、酒的档次予以严格控制。财务科对烟酒费用的报销,要求附有领用人签字的烟酒使用明细表;餐费附院长审批单。以院周会、职代会等形式公开公务接待费用。制定职能科室工作目标,将成本控制纳入考核。

5、医保费用的控制。因为全民医保覆盖范围扩大,医院医保收入占医疗收入的很大比重。医保收入的高低,医保结构的好坏直接影响医院的经济效益,医保对费用的控制,迫使医院降低成本。

医院要想发展,对医保人群服务水平的高低起决定作用。因此,临床科室要转变单纯为病人看病的思想,要掌握医保政策,控制好均次费用、药占比,合理使用医保基金,降低运营成本。

三、加强成本核算

中小企业内部控制成本问题及对策论文

摘 要:内部控制成本是成本会计理念下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成本过高的现状,本文分析了我国中小企业在内部控制成本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就这些问题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中小企业;内部控制成本;问题

一、引言

企业的内部控制最早是基于管理需要而产生,随着内部控制在企业管理中的不断实践,内部控制的相关理论也在不断地演变与推进。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国内中小企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特别是近年来融资成本、税费负担等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小企业的“心病”。内部控制作为现代企业制度中的重要一环,其成本费用的管理是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经营目标的关键,也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为此,本文针对中小企业忽视内部控制而导致成本过高这一问题,分析企业内部控制成本普遍存在的缺乏成本预算和控制理念,以及控制成本过高、费用结构不合理、员工培训环节过于薄弱等问题,并从多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方案,以促进我国中小企业尽快实现内部控制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

二、中小企业内部控制成本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中小企业由于历史原因、规模体制等各方面的因素,使得其在内部控制与内部控制成本的降低过程中存在一些理念、体制以及结构上的问题。

(一)缺乏成本预算、控制的理念与价值观

企业成本费用的内部控制是指在企业成本费用的支出过程中,对此事先进行规划、预算和制定目标;事中进行监督与管理,及时发现和纠正偏差;事后进行评价分析,在总结和改进的基础上,修订和建立新成本目标的一系列活动。

而目前在我国中小企业的成本控制过程中,存在管理者好高骛远、员工对成本控制玩忽懈怠的问题;简而言之就是企业缺乏成本预算与成本控制的经营理念。从企业管理者来说,往往会有“业绩决定企业利润”的思维,使得其忽视对企业成本的控制。在如今市场竞争越发激烈、产品同质化现象越加严重的今天,通过增加销量、提高售价来增加企业利润的途径已经非常渺茫;为此,只有有效控制企业的成本、降低不必要的支出,才能保证企业足够的利润空间。同时从企业员工来说,朗科科技缺乏对员工在成本预算与控制方面的培训,而且企业管理者也没有带头做好表率作用,间接影响了员工的思维。

(二)内部控制成本费用结构不合理

内部控制成本是一个总体的费用,其由设计成本、实施成本等各部分所组成;因此,内部控制成本的结构也是影响企业内部控制运行有效性的一方面。目前,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内部控制成本结构中,企业管理费用所占的比重相对较高,一般占企业总成本的50%左右,而对于企业研发、销售等方面的费用则相对较少。管理费用比例过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企业管理结构混乱、环节过多所造成的;而且较少的研发费用使得企业缺乏创新与技术进步的动力。

(三)员工培训环节过于薄弱

企业的内部控制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员工身上,因此从某种意义而言,员工的素质也是影响企业内部控制是否有效、成本是否过高的一个重要方面。而朗科科技限于自身财力、物力以及精力的有限性,在员工知识培训、业务操作以及素质拓展方面过于缺乏与薄弱。以企业会计人员为例;目前绝大多数会计人员只能进行一般信息化操作,很难适应日常维护、信息化管理、组织和实施等高层次的会计信息化工作,难以准确执行信息化环境下的内控制度。因此,员工较为欠缺的素质成为了企业内部控制实施的障碍。

三、解决对策与建议

针对上面这些问题,参考前人的观点,本文结合实际情况与理论知识,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一)解放思想,树立内部控制与成本预算的理念

企业经营管理首先需要有一种理念与思想,正如现代管理学所说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就是一种企业经营的理念与价值观,它是企业发展与员工奋斗的精神动力。在企业内部控制与成本预算中,理念同样重要。内部控制与成本预算的理念是指企业管理者与员工在平常的工作中,必须要有控制成本、使成本合理化的思想;简而言之就是“该花的钱花,不该花的钱别花”。但是企业成本费用控制的最终目标必然是成本最小化。当然,这一方面需要保证各项成本费用的合法性;各项成本费用的开支符合国家有关财经法规的要求,严格遵守国家规定的成本费用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另一方面,保证各项成本费用开支的合理性。各项成本费用开支必须符合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需要,正确划分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的界限,正确划分产品成本和期间费用的界限,体现收入与费用的配比原则,做到经济合理。

(二)加强对企业员工的培训,减少内部控制运行过程中的错误成本

培训是员工提高技能、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在信息瞬息变化的今天,加强企业员工的培训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一方面要定期对企业管理层进行内部控制方面的培训,提高管理者对管理控制与会计控制的水平,增强其对企业与员工内部控制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对企业员工职业技能、素质拓展等方面的培训,毕竟员工是企业发展的基石。同时,设立明确的奖惩制度与激励机制,特别是在人事升迁、金钱激励方面要予以明确,保障企业每一位员工的斗志与积极性。

(三)做好内部控制的评价工作

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说,评价工作是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一项重要环节;而体现在内部控制中就是评价企业内部控制机制是否达到设计目标、是否实现有效控制等等。通过建立内部控制绩效评价体系可以评价管理层的决策是否正确,并对内部控制体系的职能发挥作出全面准确、客观、公正的评价。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提高效率的途径,促进内控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同时,中小企业也要学习我国上市公司对内部控制的鉴证与评价模式,定期选择第三方独立机构对自身内部控制的运行流程、运行效果等因素进行测评与鉴证,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

四、结论

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制度中的重要一环,其中成本费用的管理是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经营目标的关键;也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为此,本文结合分析特点与实际情况,阐述了中小企业内部控制成本方面存在的问题,即缺乏内部控制与成本预算理念、内部控制成本结构不合理以及员工素质与培训过于薄弱。最后,本文根据所存在的问题与原因,从理想理念、员工培训、内部控制评价等方面提出了3点解决对策与建议。

参考文献

[1]张士强,张暖暖.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成本优化问题[J].财会月刊,2008,(20)

[2]霍社军,孔荣.基于成本效益的内部控制体系构建[J].财经界,2009,(7)

[3]朱萍.内部控制成本探析[J].会计之友,2010,(10)

[4]樊行健.成本费用内部控制[M].大连出版社,2010.

浅谈企业成本控制中的问题与对策【文章摘要】目前,全球性的竞争非常激烈,给现代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全方位的挑战。如何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如何实现企业的长期价值最大化,是每一个现代企业必然面对的严峻课题。面对这种情况,加强企业成本管理至关重要,而成本控制是企业成本管理的核心,因此也就必须加强企业成本控制。本文针对当前我国企业成本控制中的诸多问题,分析其产生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对企业成本控制体系的完善提供思路。【关键词】成本控制;问题;对策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一体化和科学进步节奏逐步加快,企业不仅要与本国的企业竞争,还要同世界范围的企业竞争;不仅要同原有的竞争对手竞争,而且要同潜在的竞争对手竞争。这样,对企业成本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济环境的剧变迫使企业对成本控制的目标做出适应性调整,以战略性视野,立足于市场来实施全面的成本控制,即“市场导向”的成本控制。一、成本控制的含义及其内容成本控制是指针对产品全生命周期业务过程,以成本节省和成本避免这二种基本思想为原则,它是以实现最佳财务目标,提高资本增值效益为目的,运用现代信息科学的基本原理,综合工程方法、组织措施和会计计量的多样化手段,对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资本耗费过程进行规划、调节,促使成本按预期方向发展的过程,并对资本运动及其结果进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控制。为区别于“生产型导向”的成本控制,这种定义下的成本控制也被称为“市场导向”的成本控制。成本控制包括成本的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三部分。事前控制,即制定成本控制标准,并据以制定各项节约措施。制定成本控制标准是成本控制的起点。事中控制,即执行成本控制标准。根据成本指标,审核成本开支和资源的消耗,监督成本的形成过程。事后控制,即确定成本差异,分析成本差异的程度和性质,确定差异形成原因和责任归属,然后消除不利成本差异,挖掘潜力,确定降低成本的措施或修订成本标准的建议。二、企业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形成原因在我国,企业处于经济体制转型时期,由于企业产权问题等,内部的治理结构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因为成本控制不善而腐蚀经济效益的现象仍相当严重,亟待纠正。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一)企业领导人的成本控制意识淡薄有些企业领导不重视成本管理,单纯追求产值、产量和收入指标的完成。甚至有的领导还认为收入、成本、利润是财务算出来的,经常出现领导需要多少利润,财务就得算出多少利润,以达到被提升和多拿奖金的目的,无成本控制意识,也无节能降耗,增收节支的自觉性。由于没有成本的控制和考核,存在大量的“生产不计成本”、“工资侵蚀利润”和“总厂亏损分厂盈利”的现象,结果造成成本失控,企业虚盈实亏,会计信息严重失真。企业领导人的成本控制意识淡薄,这与领导人的思想素质有关,一位好的领导能做到以企业为家,他会有责任有意识地降本增效,相反,思想素质差的领导就以自己私利为重,自然就不顾企业职工的利益发展了,除了企业领导人思想素质之外,企业的所有制结构也一定程度上影响领导人管理企业的积极性。(二)成本控制的基础工作较差许多企业没有建立健全的成本控制制度,也没有实施有效的成本控制,具体表现在:其一,企业没有原始记录制度,固定资产报废没有报废清单,材料出入库没有附相关的发票等原始单据,有的支付现金用白条作为支付凭证等;其二,在定额管理制度方面,由于企业没有制定先进而又可行的原材料、燃料、动力和工资等消耗定额,不能据以评价耗费是否合理、节约,不能据以控制生产耗费、降低产品成本;其三,在计量验收制度方面,没有适当的计量手段和计量设施,难以保证各项实物计量的准确性,如企业电表未按生产用电和辅助用电分表计量,造成产品动力费用分摊不合理,且电力局统一按生产用电多收电费,增加产品的生产成本;其四,没有企业内部价格制度,对于材料的领用、半成品转移等没有按计划价格结转,不能准确计算价格差异和产品的实际成本;其五,在存货的清查盘点制度方面,不能准确反映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种消耗和支出,帐实不符;其六,管理费用等期间费用没有预算和控制指标,没有部门、个人的控制指标和限额,也没有超额和节约的奖罚,用公款大吃大喝,差旅费随意开支,造成管理费用严重超支和失控。(三)会计人员素质较差,不能实施有效的成本控制与监督有的企业的财务人员没有相应的学历和专业职称,实际业务水平较差,对有的成本不会核算或者核算错误时有发生(如作业成本分析、无形资产以及高科技产品的成本核算问题等等),甚至什么是融资租赁业务、作业成本分析等都不清楚,根本不能正确核算,更谈不上成本管理。(四)会计信息和成本控制信息的严重失真,难以实现及时有效的成本控制分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可概括为以下几点,其一,有的领导为了表现自己的业绩,要求财务人员作假帐,虚报利润,隐瞒亏损,以达到粉饰经营状况的目的;有的领导思想不正,受利益驱使,加之法制观念淡薄,最终走向犯罪。其二,会计法规、制度不健全,会计工作秩序不规范,《会计法》没有较好地贯彻落实,会计制度的制定滞后,不能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核算的需要。其三,由于会计人员素质问题,主观上造成会计失真,如因会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对现行经济法规制度理解不透,日常工作不符合规范,导致技术性会计信息失真,有的会计人员为了自己私利,知法犯法,与领导共同作弊,人为造成会计信息的失真,而失真的会计信息掩盖了大量未暴露的违法违纪的腐败行为,严重影响了成本控制和决策。三、加强企业成本控制的几点建议针对我国企业成本控制的诸多薄弱环节,笔者认为加强企业成本控制需要做好以下几点工作。(一)强化企业全员的成本意识成本意识是推动成本控制的前提。要做到有效地控制成本,必须首先使企业所有人员对成本管理和控制有足够的重视,把成本意识、成本观念贯穿到成本管理的各个领域,让成本意识深入人心。同时,加强对企业人员的培训,让每个职工都懂得只有用尽量少的消耗生产出更多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用最少的支出取得最大的利润,才能实现资本的增值,实现企业增效、个人增收。促使广大职工进一步树立投入产出观念、成本效益观念,自觉把自己置身于增产节约、增收节支活动中。这里要强调的是企业领导人员的成本意识,这是强化企业其他人员成本意识的关键。(二)严格成本核算管理,治理会计基础数据失真在成本核算管理上,全力推行全员成本核算与层层控制,抓好单件产品核算,真正了解每种产品的制造成本,从原材料、水、电、气等的消耗到工时定额等的核算,作到准确、完整,这是成本管理的基础和成本控制的根本点。此外,加强会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减少会计信息非故意失真。第一,要加强会计人员的法制观念和职业道德教育。要求会计人员具备强烈的责任感,在履行职责中遵纪守法,廉洁奉公,不论遇到何种情况,不丧失原则,不图谋私利,自觉抵制会计造假行为的发生;其次,要加强会计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其专业技能。抓好在职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帮助会计人员更新会计知识,熟悉会计处理程序和核算办法,精通会计法规和会计制度,准确判断会计事项,恰当进行会计处理;最后,加强计算机及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培训,使财会工作由核算型向管理型、传统型向现代型、单一型向全面型转变,使会计人员素质适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与国际接轨的需要。(三)加强成本考核与分析成本控制是否达到预期的目的,要通过成本考核和分析来检验。首先,企业以目标成本为依据,根据企业会计核算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成本核算资料对各成本中心目标成本执行的工作成果进行分析、评价;其次,在考核中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把成本指标与销售收入实现情况相结合。即改变过去以成本比成本的考核方法,把成本与销售收入“捆绑”起来考核,提高成本考核的全面性和完整性。二是建立奖惩制度,把各责任中心工作成果与物质利益紧密结合。具体地说,把责任成本指标纳入考核范围,按照“责、权、利”相结合和“多节多奖,少节少奖,不节不奖,超支罚款”的原则进行考核;最后,在考核的基础上进行定期分析,揭示成本差异,分析差异原因。这里的差异分析是指将企业实际发生的成本与企业的目标成本、同行业平均成本以及国外同类企业的成本比较,将差异发生的原因作为决策的依据,提高企业效益。由此可见,合理的成本考核与分析是成本管理顺利实施并取得最佳效果的重要保证。四、结束语成本控制是企业成本管理的核心,成本控制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成本费用的【参考文献】1、赵志坚,浅谈我国企业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2、胡桂琴,对企业成本控制问题的探析,商场现代化,2008年第4期

成本分析与控制研究论文提纲

成本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本科学生在毕业之前必须做毕业论文,其目的是通过毕业论文,让学生系统地进行分析总结和运用学过的书本知识,以巩固本科阶段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并给予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以下是我和大家分享的成本控制论文提纲范文,更多内容请关注毕业论文网。

论文题目: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研究

第一章 绪论

研究背景

由于近几年经济发展的刺激,加上人们对房屋的需求量上升但随着国有企业股份制的改革。2010年以后国家政策的调整导致建筑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经济力量决定上层建筑,企业想要发展就必须赢得利润。因此企业在施工过程中必须科学的控制施工成本。

研究目的和意义

研究目的

研究在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可以将资源落实到实处以减少企业施工成本。在现场施工过程中对进行的变更进行预算,以增加企业收入,提高企业竞争力。

研究意义

对施工阶段成本控制的研究是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和和方法对施工过程中的成本进行控制。在保证工程项目的质量,安全和工期等合同的基础上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率。

研究思路

本文通过研究在施工阶段中对成本的投入,科学的管理,甲方设计的变更和工程量的临时增加等成本的控制以提高经济效率。其中成本的控制包括对人工,对材料的管理和控制,机械台班费,安全文明施工费等方面。

第二章 对施工阶段的研究

对企业 施工阶段的研究

施工组织计划

.工程概况和施工条件

施工方案

施工进度计划

施工平面图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施工过程的控制

2. 3建筑施工特点

施工的流动性

施工的单件性

施工周期长

受环境影响大

第三章 对企业施工阶段成本控制的研究

对企业施工阶段成本控制的认识

企业控制施工成本的方法

施工阶段成本的节约

施工阶段成本的创益

施工阶段企业的科学管理

施工阶段成本控制的内容

材料费用的'控制

人工费用的控制

管理费用的控制

安全文明施工的投入

对传统的施工过程中成本的控制的研究

在传统的施工过程中工程成本只是在施工前对于工程量的计算和施工后对工程进行决算,对施工中成本的控制不够到位不科学。

对安全文明施工的管理

安全文明施工决定了企业在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投入。

对材料的管理

(1)材料的入库和保管

(2)材料的成本控制

(3)材料的使用

现场施工人员的管理混乱

企业施工阶段成本控制的方法

(1)安全文明施工

安全文明施工是企业施工的重中之重,只有通过对施工安全的管理才能:

① 使员工面临的安全风险减小到最低程度。

② 直接或间接的获得效益。

③ 提高企业品牌和形象

(2减少施工成本的方法

①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

②对材料的管理

③对工程的合理安排:

(3)对现场工作人员的要求

第四章 我国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

国内对于现代意义上成本控制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是伴随我国改革开放逐渐发展起来的,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理论与方法也逐渐成为理论与实务界研究的热门,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这一课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我国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的主要问题

(1)组织施工计划受市场影响大

(2)施工过程中控制不严密

(3)安全管理不到位

(4)技术基础薄弱,管理水平难有保障

(5)材料管理不细致

我国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问题的主要对策

(1)加强对市场的了解

(2)提高技术人员技术水平

(3)安全文明施工落实到位

(4)增强施工人员水平

(5)加强对材料的控制和管理

成本会计毕业论文提纲

一、引言

重要性是会计、审计理论与实务中的一个基础概念和基本原则,在会计和审计中有着十分广泛的运用,以及重要性原则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二、重要性原则的内涵

(一)重要性的判定

(二)对重要性原则的进一步分析

1.运用重要性原则是“成本效益原则”的要求。

2.运用重要性原则,有利于把握住问题的实质,抓住关键点。

3.运用重要性原则需合理运用会计职业判断。

三、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构成及效益构 成

(一)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构成

1、处理和提供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

2、传递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

3、诉讼成本。

4、竞争和谈判劣势。

5、管理和业绩评价的机会成本。

6、其他成本。

(二)、成本会计信息的效益构成

(1)降低成本。

(2)增加企业的利润。

(3)为企业战略提供支持。

以上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与效益分析的启示如下:

第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无论是企业的外部信息需求者还是企业的管理当局对成本会计信息的需求加强。

第二、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与效益大部分是难以计量的。

第三、成本会计信息是一个动态的、相对的概念

第三、重要性原则在成本会计中的运用分析

重要性原则在成本会计中的运用较为普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账户设置

(二)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

1.直接分配法符合重要性原则。

2.计划成本分配法按重要性原则可以简化核算。

3.顺序分配法,充分体现出了重要性原则的思想。

(三)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

1.不计算在产品成本法。

2.在产品按所消耗原材料费用计价法。

3.在产品按年初固定成本计价法。

4.在产品按完工产品成本计算。

5.定额成本法计算在产品成本

(四)联产品和副产品成本的计算

(五)制造费用计划分配率分配法

(六)固定资产后续支出的核算

四、结束语

重要性原则在成本会计中的运用是非常普遍的,重要性标准离不开信息使用者的具体需要,离不开每个企业所处的特定环境,重要性原则在实务中的适度运用依赖于会计人员高度的职业敏感性与良好的职业判断能力,可见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增强职业判断能力已成为新形势下会计发展的紧迫任务。另外,在成本核算中运用重要性原则毕竟会使得成本信息的准确性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加强信息披露是必不可少的。

成本会计毕业论文范文

一、绪论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对大部分企业来说,不实行低成本运营就很难生存,可谓成本决定一个企业的存亡。企业成本费用的节约与降低直接就等于增加收入和利润,一个规范科学全面的成本核算与管理不仅能给企业带来直接经济效益而且还能够使整个公司的管理变得更加规范。然而在中国很多企业都没有建立一个规范科学的成本管理与控制体系。所以就需要学习应有的成本控制战略及方法,然后对企业的人力、财力、物力的消耗进行有效监督,才能有效地做到控制成本,以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最终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麦肯锡曾这样评价中国企业:“成本优势的巨人却是成本管理上的侏儒”,也就是说中国的企业占有成本优势,但在企业管理及成本控制这一方面不够重视,甚至相当的薄弱。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企业间的竞争日趋转向成本的竞争,企业的成本越低,越容易在市场竞争中占领优势地位。因而,成本控制成为现今企业管理活动中的永恒主题,成本控制的直接结果是降低成本,增加利润,从而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那么,企业要做到科学、有效地成本控制,首先就是要正确的认识“成本”,进而才能有效地做到控制成本。

二、企业成本控制的内涵

所谓成本控制,是指企业根据一定时期和特定条件下预先建立的成本管理目标,由成本控制主体在其职权范围内,在生产耗费发生以前和成本控制过程中,对各种影响成本的因素和条件采取的一系列预防和调节措施,以保证成本管理目标实现的管理行为。

成本控制的内容,可按成本形成全过程分为:产品投产前生产准备过程中的成本控制,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控制和销售过程中的成本控制。投产前的成本控制,也称成本的事前控制,是指对影响成本的各项经济活动进行事前规划、审核、确定目标成本,它是成本预测、成本决策和编制成本计划的统一。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控制,同时也称事中控制,是指生产产品成本的形成过程中,随时与目标成本对比,发现问题采取措施,予以纠正,以保证目标成本的实现。销售过程中的成本控制,主要包括销售包装、运输、广告、推销费用、售后服务和销售机构开支等控制。

以成本的发生为基点,成本控制分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事前控制主要是确定成本目标,它是成本的前期控制;事中控制主要围绕成本标准,一时一事对单项成本开支进行控制;事后控制则是在成本形成之后,对产品成本进行分析考核,用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指标进行对比分析,把日常发生的差异及其原因汇总起来进行分析研究,探索成本升降的原因,明确经济责任,为下一个成本循环的目标成本确定提出改进意见,以不断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它是成本的后期控制。

三、我国企业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也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成本控制工作的重要性,一些企业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已经开始采取有助于加强成本控制,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但仍有大部分企业的成本控制水平比较落后。其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成本控制的意识薄弱

我国企业普遍存在成本控制意识薄弱的现象,没有充分认识到成本对于整个企业的意义所在。据调查,大部分中小企业管理者只有中专以下学历,从事管理工作的年限也大多较短,严重缺乏企业管理经验,更多的中小企业管理者还缺乏财务会计知识,所以,这些管理者的管理理念无法满足现代企业对成本全方位控制的要求。在员工素质方面,中小企业的员工文化程度普遍偏低,以及中小企业经营者不注重员工的后期培训,致使员工素质得不到提高,这样就无法使企业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提高工业生产技术,也无法贯彻执行先进的管理方法,造成企业始终停留在资源浪费大、管理落后的生产经营局面。因此,企业管理者的管理理念落后、员工的'素质低下、成本控制意识薄弱严重制约了现代中小企业生产经营成本的控制。

(二)成本控制的观念落后,滞后于形势发展

我国企业成本控制的观念也相对比较落后,具体表现在对成本控制的范围、目的及手段等方面的认识存在偏差。很多企业仍将成本控制的范围局限于企业内部甚至只包括生产过程,而忽略了对其他相关企业及相关领域成本行为的控制。

企业成本控制的目的被归结为降低成本,较少从效益角度看成本的效用,节约成了控制成本的基本手段,认为做到最大限度的节约就是做好了成本控制,不能应用成本效益原则,通过发生成本来实现更大的收益。企业内部的领导人员对成本控制的意识也不够强烈,单纯地认为收入提高了利润也就上去了。殊不知,即使收入提高了,成本仍旧很高的话,结果还是不能达到预定的目标。从现代成本控制的角度看,成本的是有条件和限度的,在某些情况下控制成本费用,可能会导致产品质量和效益的下降。所以企业不能将成本控制简单地等同于降低成本,应是资源配置的优化和投入产出的高效管理。

我们必须 摒 弃将成本控制局限于产品生产成本的传统观点,将控制范围扩大到产品寿命周期的全部成本,即投入、产出、最终消费的全过程.

(三)成本控制的方法陈旧,不够系统

许多企业的成本控制方法一直沿用原有模式,即首先制定目标成本,再将目标成本订立为标准成本,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执行标准成本,揭示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之间的差异,并借助于财务会计的成本资料,运用管理会计的信息处理方法,对生产经营过程发生或可能发生的成本数额与形态实施控制、分析和评价,制订改善措施,考核奖励有关责任方,其重心放在产品的生产阶段,着眼于成本的事中、事后控制。这种成本控制方法忽视了产品生产其他环节上的成本控制,不能全面正确地反映企业的成本信息,误导企业管理决策者的决策,已不能适应现代成本控制的需要,从而制约企业获得长期竞争优势。且粗放的成本计算方法缺少中间步骤和明细过程,生产过程中各作业的成本资源没有得到具体计算,给企业成本的精细控制造成障碍。

企业成本控制论文篇1 浅谈企业成本控制与成本管理 成本控制和管理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获得良好效益的基本途径,它贯穿于产品从研发、生产直到销售的整个过程中,在确保产品质量的同时,也降低了产品的成本。但是,企业成本控制和管理不是简单的、纯粹的降低成本,而是应当立足于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的高度,从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断调查、研究和计划,从而使得企业利润最大化。 一、目前企业成本控制和管理存在的问题 我国企业因受经济体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没有对成本管理引起足够的重视,使得我国企业在市场竞争当中处于劣势。一方面企业内部管理层过度重视生产成本的控制,却疏忽了对经营成本的控制与管理,另一方面在管理方式上没有做到对成本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方位管理,而不能形成成本控制的合力。 (一)过分降低成本 有些企业对成本的控制是通过单纯的削减支出,为降低成本而降低产品原材料的档次,这种做法的确可以在一定的时期实现成本的降低,但是从长远来看,这种做法无异于引火自焚,因为一个企业要长久发展,实现长期效益,就必须经受市场的检验,所以通过削减产品质量来控制成本是牺牲长远利益来满足眼前利益的做法,这使得产品丧失信誉度,成为制约企业成长和发展的障碍。 (二)内部控制简单化 对于许多企业来说,将内部控制放在了财务部门的事后审计上,偏重于财务审计所揭示的违纪环节上,却对效能审计、内控审计做的不够,导致企业难以发现存在的问题,这也是导致企业难以把握效益的原因之一。 (三)成本信息失真 我国有一部分企业的管理者在不良利益的驱动下,偷税逃税、谋求私利、粉饰业绩,对成本资料任意调整和修改,造成成本信息的失真,导致了以成本为基础的管理活动和效能的降低,同时也因人为的因素调改成本数字,造成成本信息核算的失真,使企业虚盈实亏。 (四)成本考核不到位 我国大部分企业并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预算和责任管理机制,没有一种成形的成本考核制度,因此,这样不仅造成了生产管理责任落实不到位、责任管理体系无实效,同时,还使得实行的成本管理也就失去了起本身的意义。 二、提升成本管理的措施 企业要用最少的消耗来换取最大现代的利润,就必须抓好每一个环节,利用计算机等现代化的管理技术,做好战略、质量、精细化的成本管理。 (一)提升战略成本的管理 战略成本管理就是要研究和分析影响到成本的每一个环节,找出降低成本的途径和影响成本的动因。成本动因有了两个方面,一是与生产作业有关的成本动因,如搬运存货的次数;二是与 企业战略 成本有关的动因,比如技术、规模、人力资源的投入等,从而对作业成本,战略成本的影响较大,因此企业可以从战略成本的动因进行管理,采取适度的投机规模、调研等策略来有效的降低战略成本,避免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成本浪费。 (二)提升质量成本的管理 质量成本管理主要是对鉴定、预防、内外部缺陷等成本的管理,包括质量成本的合算、质量成本的控 制和全面质量管理,因此企业要做好质量成本管理,就必须要扩大范围,建立质量管理体系,从而使之与成本管理相结合,与经济效益相挂钩。首先要了解质量成本的习性,对不同项目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控制;其次是将质量成本管理落实到每一个员工身上,进行全面的质量管理。这样才能够建立起技术经济一体化成本管理。 (三)提升精细化成本管理 做好精细化成本管理可以有效的控制费用的使用,因为精细化的成本管理是以数字进行标准量化的。精细化的成本控制可以对可控费用(如水、电、人事等)和不可控费用(如利息、原材料采购、销售费用等)进行控制,对成本超支要求相关部门进行解释,同时让各部门提出有关的控制方法,并建立激励机制,促进精细化管理的有效实施。 (四)提升成本信息管理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企业成本管理信息的处理提供了现代化的工具。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企业成本管理,可大大提高企业现代化管理的进程。它们不用编程,灵活方便,使用成本低、效率高,利用这些软件可以方便快捷地辅助管理人员对成本进行预测、决策,并可对控制过程实施监控分析,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结束语 任何一种成本管理方式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所以,要以发展的观念去研究成本管理方式,不断创新成本管理方式,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陈胜群.企业成本管理战略[M].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 [2]曹文庆.成本管理在企业中的地位作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4(18):52-53 企业成本控制论文篇2 浅谈企业采购成本控制 【摘 要】 本文根据财政部关于《企业内部控制具体规范——采购与付款》等有关制度,结合企业实际工作 经验 ,介绍了企业采购工作各环节的业务,以及各业务与采购成本的关系。阐述采购管理中的采购计划、供应链管理、采购价格、付款政策、职能设置等对控制采购成本的影响,为企业控制采购成本和理财提出了较好的管理思路。 【关键词】 企业采购;成本控制 2001年6月,财政部发布了《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试行)》和一系列具体规范,对企业管理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根据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的变化,同时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做法, 2008年5月,国家财政部等五部委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自2012年1月1日起,所有在国内交易所主板上市的公司都要实施新的内控规范,并进行 自我评价 和引入外部审计。国家从宏观经济运行上对企业提出了内控管理要求,企业在对照执行的过程中需要结合自身特点,要有更深的理解和创新,既要参照“规范”和“指引”的要求,又要符合企业利益,又要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同时,在目前倡导共赢的经济合作关系中,也只有充分考虑各合作方的利益,企业才能更具有竞争力,更能持续性发展。本文从《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启示中,结合工作经验,简要谈企业采购成本控制。 企业采购业务流程主要涉及以下环节:编制需求计划和采购计划、选择供应商、确定采购价格、订立框架协议或采购合同、管理供应过程、验收、退货、付款、会计控制等,在以上环节中,采购成本一般表现为按计划采购的存储成本,以及支付的价格成本,除此之外,采购成本还应包含供应链稳定性、供应保证强弱程度的因素。供方是一个企业发展的重要合作者,应视同企业产品生产的延伸部分,和供方结为互信和战略联盟,是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策略。一方面,采购方希望不断强化供方的互动,提高供方的诚信度、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供方在质量、服务和技术上的有力支持,得到供方忠诚的配合,另一方面,从控制采购成本的意义上讲,采购方希望支付最低的采购价格。在采购方最大合作期望的前提下,采购成本控制须建立在和供方互赢的基础上,采购成本控制的重点是采购计划和供方管理,更进一步理解就是,采购计划的核心是按需采购,供方管理的核心是采购付款承诺,采购方只要抓住核心点,采购成本控制也才能顺势而为,并达到自己的最大期望。 一、采购计划和存储成本 采购计划是采购和计划的结合,是企业最基本的管理活动,采购的目标是以合适的价格、合适的数量、在准确的时间将物料送到正确的地点。计划的目的是在已知的计划期内,根据每一时段的需求预测量,以最小化生产计划期内的成本为目标,确定各时段内各期的产量、库存量和物料需求量。企业实务中,需求部门一般根据生产经营需要向采购部门提出物资需求计划,采购部门根据该需求计划归类汇总平衡现有库存物资后,统筹安排采购计划,并按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审批后执行。当计划不合理、随意采购,那么一般会增加存货占用,一是总量的过多占用,二是呆滞物资的产生,导致存货运转效率低下,而企业还要投入更多的采购资金,造成资金成本增加,甚至于造成物料呆滞、过期和报废等后期损失。 而解决措施一般有:提高生产计划和采购计划预测的准确性;降低采购中的不确定性;设计合理的安全库存;加强采购和生产、采购和计划的实时沟通衔接;结合实际设计科学的采购批次和采购批量;利用信息化管理工具,如使用ERP系统进行存货和计划管理;更重要的还须加强供应链的稳定和及时供货。 二、供应链管理和采购成本 供应链脆弱和不安全会造成供应中断、供应延误、供应不符合需要、供应质量及成本等问题,会对企业成本控制造成一系列连锁反应式影响,所以供方的选择培育、供方的日常管理非常重要。 1、供方的培育 企业应制定采购物资目录,可将物资划分为一类、二类及三类,一类是有特殊质量和技术要求的关键材料和零件,二类是有一定质量和技术要求的重要材料或零件,三类是通用的和不重要的物资,为保证供应链的安全,重要物资一般不少于2至3家供货商。供方培育的目的是对愿意合作的供方,进行有计划的、系统的沟通和审核,使其提供的产品能够完全满足需求,双方有希望长期合作,将来能成为稳定可靠的供应链。培育供方的程序一般包括:调研、考察、供货业绩、履约能力、市场表现、供方提供样品的检测、试验和小批量试用、试验跟踪以及试验结果的确认、联合评审,经过一系列验证之后,才能将初选的供方转为合格供方。 如今,市场竞争不是企业对企业的竞争,而是供应链对供应链的竞争,也就是企业整个联盟之间的竞争。选择供方时,其成本保证能力,包括成本管理能力、成本控制、成本降低和保持、成本意识和成本理念,成本资料和销售价格,成本优势等是考察的重要方面。供应链中的所有企业都是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也是供应链系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控制成本方面必须营造整个供应链系统实行全面成本管理的氛围,企业一定要引导、要求和帮助供方正确地控制和降低成本,不能只为了控制和降低自己的成本,而逼着供方一味地降低产品价格,这不利于供应链的健康和持续。 2、供方的日常管理 对合格供方须进行日常的考核与管理,对其业绩不断进行评价和刺激鼓励,一般按检验批次、合格批次、批次合格率、检验数量、合格数量、合格率以及不合格特征、到期订单批数、准时交货批数、准时交货率及延期交货原因、供货价格变化等记录信息进行评价,供方份额分配按照评价排名先后顺序依次递减的原则。一般情况下,对排名第一的供方按总量的50%-60%采购,排名第二的按总量的20%-30%采购;排名第三的按小于总量的10%-20%采购。降级管理时供方会被暂停或限量采购,企业会和供方沟通并限期改进,没有进行整改的,可提出取消其合格供方资格的书面警告。对因供方产品质量问题给企业造成损失的,按照双方在供货协议中的约定,核实损失金额后与供方进行沟通确认,由供方补偿。定期组织供方大会,对业绩优秀者予以表扬,对业绩较差的予以批评甚至警告,激励供方不断的进步。 三、采购价格和成本 采购价格是采购成本控制的重要方面,是企业控制的重点,控制采购价格的方法比较成熟,一般有:招标采购方式(包含公开招标和邀请招标)、比价采购方式、协议采购方式和定点采购方式。企业只要制定完善的采购制度,规定采购价格的管理流程,使用成熟的方法,并严格执行,督促检查,一般都能有效控制。 四、付款政策和成本 付款政策是值得探讨的问题,供应链联盟的支撑点是卖方服务、买方付款和共同利益,所以付款政策是采购管理的重要内容。在笔者接触的很多企业中,包括大型国有企业,对供方付款缺少严格的承诺,有钱就付,没钱就拖,甚至有钱也拖,付款过程缺乏原则。一般情况下,不能遵守付款承诺,一是受主观因素影响,付款权限掌握在个别人手里,关系熟了可以按时支付可以多付,否则拖着慢慢付,或者是供方催要时才付,从不主动支付;二是客观经营困难,暂时无力支付。信用付款即是采购方给供方以承诺,遵守协议约定的付款期,到期主动付款,这一承诺是强化供应链的重要手段,会促进供方的信任度和忠诚度,会改变对供方的管理方式,会正向影响采购价格、框架协议或采购合同的签订执行、供应过程、验收、退货、索赔及会计结算等,而欠款甚至恶意拖欠对各方来说是恶性循环,是死胡同。 在目前的宏观环境下,很多商品处于买方市场,许多企业因竞争而赊销,几乎没有不被欠款的,讨账成本增加,出现坏账也很常见,所以,良好的付款政策对供方是很有吸引力的。对供方来说,被欠太多,经营压力越来越大,客户继续要货时还不能不给,既想维持客户关系,也想及时要回货款,有时为了这种想法不得不徇私舞弊。在这种环境下,当供方的投入成本和货款收回风险加大后,这些综合成本自然地会转嫁到供货价格里去。 当然,对许多企业来说,承诺付款期并主动付款是要有勇气的,当自己的销售货款不能及时收回时,意味着要用更多的贷款垫支,但承诺按期主动付款的意义是积极的。笔者从事 财务管理 工作,承诺意味着承受不能保证按期支付的压力,但从所在企业运行信用付款近5年的经验看,认为承诺并按期付款是公司的重大战略之策,从长远上看,促进管理提升,增强竞争力, 企业运营 进入良性循环。信用付款的意义在于,其一,国内执行信用付款政策的公司比较鲜见,企业能公开向供方承诺信用付款条件,表现出了和供方长期合作的诚意,得到供方的信任,实现真诚合作,提升公司形象和美誉度,给同行企业造成压力; 其二,严格实施信用付款政策后,采购部门、运营部门和财务部门相互制约,互相监督,可以排除付款中的主观因素,杜绝舞弊行为;其三,提高了供方的合作积极性,刺激更多的供方竞争入围,有利于降低采购成本,尤其供方会主动降低供货价格以争取份额;其四,提高了企业对供方的管理力度,甚至严格的供货期、供货质量、索赔条款等;其五,财务结算效率提高,一般当不能确定收款时间时,供方为了避免现金交税的负担(很多企业是开出销售发票后才视为销售实现并缴纳增值税),一般不愿意在收款前开具发票,而采购方为了能抵扣税金一般会在付款前索要发票,这种矛盾在有付款承诺时得到了解决,因付款期是按财务接到采购发票的日期计算。 信用付款期的确定。一般地,要和供方确定包括付款条款的框架协议,通过协商,按供货类别设定不同的付款信用期限,如一般物资的付款期定为90天,对紧俏物资(受卖方市场的限制)的供方付款信用期限可适当缩短,分为60天、45天、30天等,信用付款在协议签订后执行,信用付款期从发票在购货方财务记账的时间算起,到期后供方主动支付货款,信用期可定期进行修正和调整。 当然,信用付款政策的实施,需要有良好的资金周转支持,否则,财务部门难为无米之炊。只要企业的销售和收款相对稳定,资金收支在时间上能长期匹配,资金流动就会处于良性循环,就能保证付款承诺,而一味增加贷款去支持信用付款不是长久之计。 五、采购控制中职能设置 采购控制中的职能设置及监督问题。设置专门的采购部门,负责供方选择、框架协议约定、付款周期约定、采购价格确定、供方业绩评审、供方大会召集、供方索赔、供方管理等;设置运营部门,负责采购需求计划制定、订单签订、收货、安全库存管理、按协议提请付款等;财务部门负责监督信用付款的执行及办理货款支付。 六、结束语 采购管理和采购成本控制是系统性的,各因素之间相互影响,只有信用付款政策而没有完善的供方筛选、考核及日常管理是不行的,不相容职责须相互分离和制衡,当抓住关键因素后,问题会简单化,业务开展会处于良性循环,管理会顺势而为。 【参考文献】 [1] 2008年5月22日,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印发《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具体规范——采购与付款》. 猜你喜欢: 1. 浅析企业如何做好成本控制论文 2. 企业成本控制的论文 3. 企业成本费用控制论文 4. 企业成本控制的论文范文 5. 企业成本控制论文范文 6. 有关中小企业成本控制论文

企业成本控制论文提纲

企业成本控制论文篇1 浅谈企业成本控制与成本管理 成本控制和管理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获得良好效益的基本途径,它贯穿于产品从研发、生产直到销售的整个过程中,在确保产品质量的同时,也降低了产品的成本。但是,企业成本控制和管理不是简单的、纯粹的降低成本,而是应当立足于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的高度,从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断调查、研究和计划,从而使得企业利润最大化。 一、目前企业成本控制和管理存在的问题 我国企业因受经济体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没有对成本管理引起足够的重视,使得我国企业在市场竞争当中处于劣势。一方面企业内部管理层过度重视生产成本的控制,却疏忽了对经营成本的控制与管理,另一方面在管理方式上没有做到对成本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方位管理,而不能形成成本控制的合力。 (一)过分降低成本 有些企业对成本的控制是通过单纯的削减支出,为降低成本而降低产品原材料的档次,这种做法的确可以在一定的时期实现成本的降低,但是从长远来看,这种做法无异于引火自焚,因为一个企业要长久发展,实现长期效益,就必须经受市场的检验,所以通过削减产品质量来控制成本是牺牲长远利益来满足眼前利益的做法,这使得产品丧失信誉度,成为制约企业成长和发展的障碍。 (二)内部控制简单化 对于许多企业来说,将内部控制放在了财务部门的事后审计上,偏重于财务审计所揭示的违纪环节上,却对效能审计、内控审计做的不够,导致企业难以发现存在的问题,这也是导致企业难以把握效益的原因之一。 (三)成本信息失真 我国有一部分企业的管理者在不良利益的驱动下,偷税逃税、谋求私利、粉饰业绩,对成本资料任意调整和修改,造成成本信息的失真,导致了以成本为基础的管理活动和效能的降低,同时也因人为的因素调改成本数字,造成成本信息核算的失真,使企业虚盈实亏。 (四)成本考核不到位 我国大部分企业并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预算和责任管理机制,没有一种成形的成本考核制度,因此,这样不仅造成了生产管理责任落实不到位、责任管理体系无实效,同时,还使得实行的成本管理也就失去了起本身的意义。 二、提升成本管理的措施 企业要用最少的消耗来换取最大现代的利润,就必须抓好每一个环节,利用计算机等现代化的管理技术,做好战略、质量、精细化的成本管理。 (一)提升战略成本的管理 战略成本管理就是要研究和分析影响到成本的每一个环节,找出降低成本的途径和影响成本的动因。成本动因有了两个方面,一是与生产作业有关的成本动因,如搬运存货的次数;二是与 企业战略 成本有关的动因,比如技术、规模、人力资源的投入等,从而对作业成本,战略成本的影响较大,因此企业可以从战略成本的动因进行管理,采取适度的投机规模、调研等策略来有效的降低战略成本,避免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成本浪费。 (二)提升质量成本的管理 质量成本管理主要是对鉴定、预防、内外部缺陷等成本的管理,包括质量成本的合算、质量成本的控 制和全面质量管理,因此企业要做好质量成本管理,就必须要扩大范围,建立质量管理体系,从而使之与成本管理相结合,与经济效益相挂钩。首先要了解质量成本的习性,对不同项目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控制;其次是将质量成本管理落实到每一个员工身上,进行全面的质量管理。这样才能够建立起技术经济一体化成本管理。 (三)提升精细化成本管理 做好精细化成本管理可以有效的控制费用的使用,因为精细化的成本管理是以数字进行标准量化的。精细化的成本控制可以对可控费用(如水、电、人事等)和不可控费用(如利息、原材料采购、销售费用等)进行控制,对成本超支要求相关部门进行解释,同时让各部门提出有关的控制方法,并建立激励机制,促进精细化管理的有效实施。 (四)提升成本信息管理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企业成本管理信息的处理提供了现代化的工具。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企业成本管理,可大大提高企业现代化管理的进程。它们不用编程,灵活方便,使用成本低、效率高,利用这些软件可以方便快捷地辅助管理人员对成本进行预测、决策,并可对控制过程实施监控分析,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结束语 任何一种成本管理方式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所以,要以发展的观念去研究成本管理方式,不断创新成本管理方式,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陈胜群.企业成本管理战略[M].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 [2]曹文庆.成本管理在企业中的地位作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4(18):52-53 企业成本控制论文篇2 浅谈企业采购成本控制 【摘 要】 本文根据财政部关于《企业内部控制具体规范——采购与付款》等有关制度,结合企业实际工作 经验 ,介绍了企业采购工作各环节的业务,以及各业务与采购成本的关系。阐述采购管理中的采购计划、供应链管理、采购价格、付款政策、职能设置等对控制采购成本的影响,为企业控制采购成本和理财提出了较好的管理思路。 【关键词】 企业采购;成本控制 2001年6月,财政部发布了《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试行)》和一系列具体规范,对企业管理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根据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的变化,同时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做法, 2008年5月,国家财政部等五部委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自2012年1月1日起,所有在国内交易所主板上市的公司都要实施新的内控规范,并进行 自我评价 和引入外部审计。国家从宏观经济运行上对企业提出了内控管理要求,企业在对照执行的过程中需要结合自身特点,要有更深的理解和创新,既要参照“规范”和“指引”的要求,又要符合企业利益,又要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同时,在目前倡导共赢的经济合作关系中,也只有充分考虑各合作方的利益,企业才能更具有竞争力,更能持续性发展。本文从《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启示中,结合工作经验,简要谈企业采购成本控制。 企业采购业务流程主要涉及以下环节:编制需求计划和采购计划、选择供应商、确定采购价格、订立框架协议或采购合同、管理供应过程、验收、退货、付款、会计控制等,在以上环节中,采购成本一般表现为按计划采购的存储成本,以及支付的价格成本,除此之外,采购成本还应包含供应链稳定性、供应保证强弱程度的因素。供方是一个企业发展的重要合作者,应视同企业产品生产的延伸部分,和供方结为互信和战略联盟,是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策略。一方面,采购方希望不断强化供方的互动,提高供方的诚信度、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供方在质量、服务和技术上的有力支持,得到供方忠诚的配合,另一方面,从控制采购成本的意义上讲,采购方希望支付最低的采购价格。在采购方最大合作期望的前提下,采购成本控制须建立在和供方互赢的基础上,采购成本控制的重点是采购计划和供方管理,更进一步理解就是,采购计划的核心是按需采购,供方管理的核心是采购付款承诺,采购方只要抓住核心点,采购成本控制也才能顺势而为,并达到自己的最大期望。 一、采购计划和存储成本 采购计划是采购和计划的结合,是企业最基本的管理活动,采购的目标是以合适的价格、合适的数量、在准确的时间将物料送到正确的地点。计划的目的是在已知的计划期内,根据每一时段的需求预测量,以最小化生产计划期内的成本为目标,确定各时段内各期的产量、库存量和物料需求量。企业实务中,需求部门一般根据生产经营需要向采购部门提出物资需求计划,采购部门根据该需求计划归类汇总平衡现有库存物资后,统筹安排采购计划,并按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审批后执行。当计划不合理、随意采购,那么一般会增加存货占用,一是总量的过多占用,二是呆滞物资的产生,导致存货运转效率低下,而企业还要投入更多的采购资金,造成资金成本增加,甚至于造成物料呆滞、过期和报废等后期损失。 而解决措施一般有:提高生产计划和采购计划预测的准确性;降低采购中的不确定性;设计合理的安全库存;加强采购和生产、采购和计划的实时沟通衔接;结合实际设计科学的采购批次和采购批量;利用信息化管理工具,如使用ERP系统进行存货和计划管理;更重要的还须加强供应链的稳定和及时供货。 二、供应链管理和采购成本 供应链脆弱和不安全会造成供应中断、供应延误、供应不符合需要、供应质量及成本等问题,会对企业成本控制造成一系列连锁反应式影响,所以供方的选择培育、供方的日常管理非常重要。 1、供方的培育 企业应制定采购物资目录,可将物资划分为一类、二类及三类,一类是有特殊质量和技术要求的关键材料和零件,二类是有一定质量和技术要求的重要材料或零件,三类是通用的和不重要的物资,为保证供应链的安全,重要物资一般不少于2至3家供货商。供方培育的目的是对愿意合作的供方,进行有计划的、系统的沟通和审核,使其提供的产品能够完全满足需求,双方有希望长期合作,将来能成为稳定可靠的供应链。培育供方的程序一般包括:调研、考察、供货业绩、履约能力、市场表现、供方提供样品的检测、试验和小批量试用、试验跟踪以及试验结果的确认、联合评审,经过一系列验证之后,才能将初选的供方转为合格供方。 如今,市场竞争不是企业对企业的竞争,而是供应链对供应链的竞争,也就是企业整个联盟之间的竞争。选择供方时,其成本保证能力,包括成本管理能力、成本控制、成本降低和保持、成本意识和成本理念,成本资料和销售价格,成本优势等是考察的重要方面。供应链中的所有企业都是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也是供应链系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控制成本方面必须营造整个供应链系统实行全面成本管理的氛围,企业一定要引导、要求和帮助供方正确地控制和降低成本,不能只为了控制和降低自己的成本,而逼着供方一味地降低产品价格,这不利于供应链的健康和持续。 2、供方的日常管理 对合格供方须进行日常的考核与管理,对其业绩不断进行评价和刺激鼓励,一般按检验批次、合格批次、批次合格率、检验数量、合格数量、合格率以及不合格特征、到期订单批数、准时交货批数、准时交货率及延期交货原因、供货价格变化等记录信息进行评价,供方份额分配按照评价排名先后顺序依次递减的原则。一般情况下,对排名第一的供方按总量的50%-60%采购,排名第二的按总量的20%-30%采购;排名第三的按小于总量的10%-20%采购。降级管理时供方会被暂停或限量采购,企业会和供方沟通并限期改进,没有进行整改的,可提出取消其合格供方资格的书面警告。对因供方产品质量问题给企业造成损失的,按照双方在供货协议中的约定,核实损失金额后与供方进行沟通确认,由供方补偿。定期组织供方大会,对业绩优秀者予以表扬,对业绩较差的予以批评甚至警告,激励供方不断的进步。 三、采购价格和成本 采购价格是采购成本控制的重要方面,是企业控制的重点,控制采购价格的方法比较成熟,一般有:招标采购方式(包含公开招标和邀请招标)、比价采购方式、协议采购方式和定点采购方式。企业只要制定完善的采购制度,规定采购价格的管理流程,使用成熟的方法,并严格执行,督促检查,一般都能有效控制。 四、付款政策和成本 付款政策是值得探讨的问题,供应链联盟的支撑点是卖方服务、买方付款和共同利益,所以付款政策是采购管理的重要内容。在笔者接触的很多企业中,包括大型国有企业,对供方付款缺少严格的承诺,有钱就付,没钱就拖,甚至有钱也拖,付款过程缺乏原则。一般情况下,不能遵守付款承诺,一是受主观因素影响,付款权限掌握在个别人手里,关系熟了可以按时支付可以多付,否则拖着慢慢付,或者是供方催要时才付,从不主动支付;二是客观经营困难,暂时无力支付。信用付款即是采购方给供方以承诺,遵守协议约定的付款期,到期主动付款,这一承诺是强化供应链的重要手段,会促进供方的信任度和忠诚度,会改变对供方的管理方式,会正向影响采购价格、框架协议或采购合同的签订执行、供应过程、验收、退货、索赔及会计结算等,而欠款甚至恶意拖欠对各方来说是恶性循环,是死胡同。 在目前的宏观环境下,很多商品处于买方市场,许多企业因竞争而赊销,几乎没有不被欠款的,讨账成本增加,出现坏账也很常见,所以,良好的付款政策对供方是很有吸引力的。对供方来说,被欠太多,经营压力越来越大,客户继续要货时还不能不给,既想维持客户关系,也想及时要回货款,有时为了这种想法不得不徇私舞弊。在这种环境下,当供方的投入成本和货款收回风险加大后,这些综合成本自然地会转嫁到供货价格里去。 当然,对许多企业来说,承诺付款期并主动付款是要有勇气的,当自己的销售货款不能及时收回时,意味着要用更多的贷款垫支,但承诺按期主动付款的意义是积极的。笔者从事 财务管理 工作,承诺意味着承受不能保证按期支付的压力,但从所在企业运行信用付款近5年的经验看,认为承诺并按期付款是公司的重大战略之策,从长远上看,促进管理提升,增强竞争力, 企业运营 进入良性循环。信用付款的意义在于,其一,国内执行信用付款政策的公司比较鲜见,企业能公开向供方承诺信用付款条件,表现出了和供方长期合作的诚意,得到供方的信任,实现真诚合作,提升公司形象和美誉度,给同行企业造成压力; 其二,严格实施信用付款政策后,采购部门、运营部门和财务部门相互制约,互相监督,可以排除付款中的主观因素,杜绝舞弊行为;其三,提高了供方的合作积极性,刺激更多的供方竞争入围,有利于降低采购成本,尤其供方会主动降低供货价格以争取份额;其四,提高了企业对供方的管理力度,甚至严格的供货期、供货质量、索赔条款等;其五,财务结算效率提高,一般当不能确定收款时间时,供方为了避免现金交税的负担(很多企业是开出销售发票后才视为销售实现并缴纳增值税),一般不愿意在收款前开具发票,而采购方为了能抵扣税金一般会在付款前索要发票,这种矛盾在有付款承诺时得到了解决,因付款期是按财务接到采购发票的日期计算。 信用付款期的确定。一般地,要和供方确定包括付款条款的框架协议,通过协商,按供货类别设定不同的付款信用期限,如一般物资的付款期定为90天,对紧俏物资(受卖方市场的限制)的供方付款信用期限可适当缩短,分为60天、45天、30天等,信用付款在协议签订后执行,信用付款期从发票在购货方财务记账的时间算起,到期后供方主动支付货款,信用期可定期进行修正和调整。 当然,信用付款政策的实施,需要有良好的资金周转支持,否则,财务部门难为无米之炊。只要企业的销售和收款相对稳定,资金收支在时间上能长期匹配,资金流动就会处于良性循环,就能保证付款承诺,而一味增加贷款去支持信用付款不是长久之计。 五、采购控制中职能设置 采购控制中的职能设置及监督问题。设置专门的采购部门,负责供方选择、框架协议约定、付款周期约定、采购价格确定、供方业绩评审、供方大会召集、供方索赔、供方管理等;设置运营部门,负责采购需求计划制定、订单签订、收货、安全库存管理、按协议提请付款等;财务部门负责监督信用付款的执行及办理货款支付。 六、结束语 采购管理和采购成本控制是系统性的,各因素之间相互影响,只有信用付款政策而没有完善的供方筛选、考核及日常管理是不行的,不相容职责须相互分离和制衡,当抓住关键因素后,问题会简单化,业务开展会处于良性循环,管理会顺势而为。 【参考文献】 [1] 2008年5月22日,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印发《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具体规范——采购与付款》. 猜你喜欢: 1. 浅析企业如何做好成本控制论文 2. 企业成本控制的论文 3. 企业成本费用控制论文 4. 企业成本控制的论文范文 5. 企业成本控制论文范文 6. 有关中小企业成本控制论文

成本会计毕业论文提纲

一、引言

重要性是会计、审计理论与实务中的一个基础概念和基本原则,在会计和审计中有着十分广泛的运用,以及重要性原则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二、重要性原则的内涵

(一)重要性的判定

(二)对重要性原则的进一步分析

1.运用重要性原则是“成本效益原则”的要求。

2.运用重要性原则,有利于把握住问题的实质,抓住关键点。

3.运用重要性原则需合理运用会计职业判断。

三、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构成及效益构 成

(一)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构成

1、处理和提供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

2、传递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

3、诉讼成本。

4、竞争和谈判劣势。

5、管理和业绩评价的机会成本。

6、其他成本。

(二)、成本会计信息的效益构成

(1)降低成本。

(2)增加企业的利润。

(3)为企业战略提供支持。

以上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与效益分析的启示如下:

第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无论是企业的外部信息需求者还是企业的管理当局对成本会计信息的需求加强。

第二、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与效益大部分是难以计量的。

第三、成本会计信息是一个动态的、相对的概念

第三、重要性原则在成本会计中的运用分析

重要性原则在成本会计中的运用较为普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账户设置

(二)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

1.直接分配法符合重要性原则。

2.计划成本分配法按重要性原则可以简化核算。

3.顺序分配法,充分体现出了重要性原则的思想。

(三)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

1.不计算在产品成本法。

2.在产品按所消耗原材料费用计价法。

3.在产品按年初固定成本计价法。

4.在产品按完工产品成本计算。

5.定额成本法计算在产品成本

(四)联产品和副产品成本的计算

(五)制造费用计划分配率分配法

(六)固定资产后续支出的核算

四、结束语

重要性原则在成本会计中的运用是非常普遍的,重要性标准离不开信息使用者的具体需要,离不开每个企业所处的特定环境,重要性原则在实务中的适度运用依赖于会计人员高度的职业敏感性与良好的职业判断能力,可见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增强职业判断能力已成为新形势下会计发展的紧迫任务。另外,在成本核算中运用重要性原则毕竟会使得成本信息的准确性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加强信息披露是必不可少的。

成本会计毕业论文范文

一、绪论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对大部分企业来说,不实行低成本运营就很难生存,可谓成本决定一个企业的存亡。企业成本费用的节约与降低直接就等于增加收入和利润,一个规范科学全面的成本核算与管理不仅能给企业带来直接经济效益而且还能够使整个公司的管理变得更加规范。然而在中国很多企业都没有建立一个规范科学的成本管理与控制体系。所以就需要学习应有的成本控制战略及方法,然后对企业的人力、财力、物力的消耗进行有效监督,才能有效地做到控制成本,以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最终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麦肯锡曾这样评价中国企业:“成本优势的巨人却是成本管理上的侏儒”,也就是说中国的企业占有成本优势,但在企业管理及成本控制这一方面不够重视,甚至相当的薄弱。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企业间的竞争日趋转向成本的竞争,企业的成本越低,越容易在市场竞争中占领优势地位。因而,成本控制成为现今企业管理活动中的永恒主题,成本控制的直接结果是降低成本,增加利润,从而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那么,企业要做到科学、有效地成本控制,首先就是要正确的认识“成本”,进而才能有效地做到控制成本。

二、企业成本控制的内涵

所谓成本控制,是指企业根据一定时期和特定条件下预先建立的成本管理目标,由成本控制主体在其职权范围内,在生产耗费发生以前和成本控制过程中,对各种影响成本的因素和条件采取的一系列预防和调节措施,以保证成本管理目标实现的管理行为。

成本控制的内容,可按成本形成全过程分为:产品投产前生产准备过程中的成本控制,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控制和销售过程中的成本控制。投产前的成本控制,也称成本的事前控制,是指对影响成本的各项经济活动进行事前规划、审核、确定目标成本,它是成本预测、成本决策和编制成本计划的统一。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控制,同时也称事中控制,是指生产产品成本的形成过程中,随时与目标成本对比,发现问题采取措施,予以纠正,以保证目标成本的实现。销售过程中的成本控制,主要包括销售包装、运输、广告、推销费用、售后服务和销售机构开支等控制。

以成本的发生为基点,成本控制分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事前控制主要是确定成本目标,它是成本的前期控制;事中控制主要围绕成本标准,一时一事对单项成本开支进行控制;事后控制则是在成本形成之后,对产品成本进行分析考核,用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指标进行对比分析,把日常发生的差异及其原因汇总起来进行分析研究,探索成本升降的原因,明确经济责任,为下一个成本循环的目标成本确定提出改进意见,以不断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它是成本的后期控制。

三、我国企业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也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成本控制工作的重要性,一些企业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已经开始采取有助于加强成本控制,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但仍有大部分企业的成本控制水平比较落后。其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成本控制的意识薄弱

我国企业普遍存在成本控制意识薄弱的现象,没有充分认识到成本对于整个企业的意义所在。据调查,大部分中小企业管理者只有中专以下学历,从事管理工作的年限也大多较短,严重缺乏企业管理经验,更多的中小企业管理者还缺乏财务会计知识,所以,这些管理者的管理理念无法满足现代企业对成本全方位控制的要求。在员工素质方面,中小企业的员工文化程度普遍偏低,以及中小企业经营者不注重员工的后期培训,致使员工素质得不到提高,这样就无法使企业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提高工业生产技术,也无法贯彻执行先进的管理方法,造成企业始终停留在资源浪费大、管理落后的生产经营局面。因此,企业管理者的管理理念落后、员工的'素质低下、成本控制意识薄弱严重制约了现代中小企业生产经营成本的控制。

(二)成本控制的观念落后,滞后于形势发展

我国企业成本控制的观念也相对比较落后,具体表现在对成本控制的范围、目的及手段等方面的认识存在偏差。很多企业仍将成本控制的范围局限于企业内部甚至只包括生产过程,而忽略了对其他相关企业及相关领域成本行为的控制。

企业成本控制的目的被归结为降低成本,较少从效益角度看成本的效用,节约成了控制成本的基本手段,认为做到最大限度的节约就是做好了成本控制,不能应用成本效益原则,通过发生成本来实现更大的收益。企业内部的领导人员对成本控制的意识也不够强烈,单纯地认为收入提高了利润也就上去了。殊不知,即使收入提高了,成本仍旧很高的话,结果还是不能达到预定的目标。从现代成本控制的角度看,成本的是有条件和限度的,在某些情况下控制成本费用,可能会导致产品质量和效益的下降。所以企业不能将成本控制简单地等同于降低成本,应是资源配置的优化和投入产出的高效管理。

我们必须 摒 弃将成本控制局限于产品生产成本的传统观点,将控制范围扩大到产品寿命周期的全部成本,即投入、产出、最终消费的全过程.

(三)成本控制的方法陈旧,不够系统

许多企业的成本控制方法一直沿用原有模式,即首先制定目标成本,再将目标成本订立为标准成本,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执行标准成本,揭示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之间的差异,并借助于财务会计的成本资料,运用管理会计的信息处理方法,对生产经营过程发生或可能发生的成本数额与形态实施控制、分析和评价,制订改善措施,考核奖励有关责任方,其重心放在产品的生产阶段,着眼于成本的事中、事后控制。这种成本控制方法忽视了产品生产其他环节上的成本控制,不能全面正确地反映企业的成本信息,误导企业管理决策者的决策,已不能适应现代成本控制的需要,从而制约企业获得长期竞争优势。且粗放的成本计算方法缺少中间步骤和明细过程,生产过程中各作业的成本资源没有得到具体计算,给企业成本的精细控制造成障碍。

一、论文提纲总体写作步骤

1.先拟标题;2.写出总论点;3.考虑全篇总的安排:从几个方面,以什么顺序来论述总论点,这是论文结构的骨架;4.大的项目安排妥当之后,再逐个考虑每个项目的下位论点,直到段一级,写出段的论点句(即段旨);5.依次考虑各个段的安排,把准备使用的材料按顺序编码,以便写作时使用;6.全面检查,作必要的增删。

二、论文提纲写作要点

(一)要有全局观念,

从整体出发去检查每一部分在论文中所占的地位和作用。看看各部分的比例分配是否恰当,篇幅的长短是否合适,每一部分能否为中心论点服务。比如有一篇论文论述企业深化改革与稳定是辩证统一的,作者以浙江××市某企业为例,说只要干部在改革中以身作则,与职工同甘共苦,可以取得多数职工的理解。从全局观念分折,我们就可以发现这里只讲了企业如何改革才能稳定,没有论述通过深化改革,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职工收入增加,最终达到社会稳定。

(二)从中心论点出发,决定材料的取舍,把与主题无关或关系不大的材料毫不可惜地舍弃,尽管这些材料是煞费苦心费了不少劳动搜集来的。有所失,才能有所得。一块毛料寸寸宝贵,台不得剪裁去,也就缝制不成合身的衣服。为了成衣,必须剪裁去不需要的部分。所以,我们必须时刻牢记材料只是为形成自己论文的论点服务的,离开了这一点,无论是多少好的材料都必须舍得抛弃。

(三)要考虑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初学撰写论文的人常犯的毛病,是论点和论据没有必然联系,有的只限于反复阐述论点,而缺乏切实有力的论据;有的材料一大堆,论点不明确;有的各部分之间没有形成有机的逻辑关系,这样的毕业论文都是不合乎要求的,这样的毕业论文是没有说服力的。为了有说服力,必须有虚有实,有论点有例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论证过程有严密的逻辑性,拟提纲时特别要注意这一点,检查这一点。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