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汉字同音不同词的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汉字同音不同词的研究论文

多音字的趣味中国文字的内涵,丰富多采.书体有真草隶篆,字型分偏旁部首,字的结构组合又有很多种,例如:独立结构\上下结构\左右结构\上中下和左中右等.又有同音字(音同字不同,例如:铜童彤瞳潼)和多音字(字同音不同,例如:朝,分别发音为平声zhao和上声chao;长,分别发音为上声chang和入声zhang;没,分别发为上声mei和去声mo;等等)的区别,形体近似的字更是举不胜数,不然那里来的”白字先生”哪?细细的研究起来确实很有趣味.外国人学汉语碰上这类问题准晕.说到同音字和多音字的趣味故事有很多很多.传说中的故事有很多这类的例子.记得我小时侯常听相声大师刘宝瑞的单口相声,其中的<谢学士>里就有类似”童子打桐子桐子落童子乐,丫头啃鸭头鸭头咸丫头嫌”;”书童磨墨墨抹书童一抹墨,梅香添煤煤爆梅香两眉煤”的段子.大学士苏东坡,有一次和朋友们到西湖游玩.几个朋友饮酒吟诗,不小心把装酒的酒壶(用锡制作的)掉进了湖里.觉得非常可惜于是,就留下了”提锡壶逛西湖,锡壶落西湖,惜乎惜乎”的千古绝对儿,据说至今也没有一个妥帖的妙对.上边说的是音同字不同的几个小故事.贴春联,是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期间,各种喜庆活动中的先行.尤其是在过去,无论是穷是富;高宅或是小户;也不论是剃头棚还是绸缎铺,都把贴春联当作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去做.”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六畜兴旺,五谷丰登”;”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进来瞧个个如乌头大士,出去看人人是白面书生”;这几副对联,大家一定都很熟悉.有一个门脸的门框两边贴着这样一副对联,左边七个字,右边七个字,门楣上四个字,总共十八个字.却都是一个”长”字.上联是:长长长长长长长,下联还是:长长长长长长长,门楣上的横批:长长长长.谁也不好乱念,也猜不着这家是做什么生意的.一问东家,原来是卖豆芽的.问他这副对联怎么念?他说,这还不好念.于是大声念了出来.上联:.下联:.横批:.大家这才恍然大悟.您一定听说过,这山海关有个旅游景点叫姜女庙,姜女庙有一副楹联,是这样写的:上联是: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下联是: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这副楹联的正确读法是,第个字读潮音,是涨潮落潮的意思.第.个字读朝(招)音,是早晨的意思.这副楹联巧妙的使用了两个多音字把白云和海水的变幻描写的淋漓尽致.这就是多音文字的巧妙和趣味.在前人的启迪下,我也学着把两种行业的行为动作写成了一副类似的对联.上联的内容是说,商人作买卖要称准斤足;下联的内容是说,泥匠的工作要尽善尽美.请诸位博友不妨试着读上一读.上联:商人称称称称称称称称称准;下联:瓦匠瓦瓦瓦瓦瓦瓦瓦瓦瓦平.

环县一中  刘绪洲 在高三语文系统复习的字形和近义词的章节中,很多老师可能都遇到过这样的困扰:有些词语虽然意义单纯,但却有多种写法;有些词语虽然读音相同,形体相近,但意义却不尽相同。加上各种版本词典编写对这部分词语书写和注解的不统一,使人感到这两个章节的知识体系比较混乱,如果对其中一些问题不能作出明确的解释,不仅影响学生的认知,还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鉴于此,笔者试图对其中的一些问题加以说明。 1、什么是异形词 “异形词”的一般定义是社会上并存并用,同音、同义而书写形式不同的词语。对此定义,学术界大都表示认同,但也有学者对此提出异议。主要理由有:第一,把意义相同作为划分异形词的标准,会把异形词和同义词混淆起来;第二,有些异形词不同音,读音是否相同不能作为划分异形词的标准。根据以上提议,我认为可以为异形词给出如下定义:社会并存并用,意义相同但书写形式杂乱不一的词语。这样既与同义词有了区分,也使读音相同不再作为判定是否属于异形词的条件。 2、异形词产生的原因 异形词自古有之,异形词产生的原因比较复杂,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近义通用,如“人才/人材”(才、材意义相近,二者通用);二、偏旁同化,如“马蜂/蚂蜂”(马受蜂的影响,写成了蚂);三、同义通假,如“耽搁/担搁”(眈、担通假,二者通用);四、随意连绵,如“糊涂/胡涂”;五、异体干扰,如“砂浆/沙浆”;六、理据差异,如“瞳仁/瞳人”(书写者对事物理解的角度不同,导致书写不同)。 3、异形词整理的意义与现状 从上文所列举的有关异形词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异形词的大量存在,正是造成汉语用字比较混乱的一个主要原因,如果不能对其进行整理,不仅会给我们的汉语研究造成困难,也使我们日常生活的文字运用失去依据。纵观历史,从周宣王命作《史籀篇》到秦始皇采取“书同文”,从汉代的《说文解字》到唐代的正字碑,不同时期的政府和文字工作者都曾为汉字的规范化工作做出过不懈的努力。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也非常重视汉字的规范化,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颁布了多种法规。2001年12月19日,教育部、国家语委联合发布了《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该表依据“通用性、理据性、系统性”三大原则,对普通话书面语中经常使用、公众取舍倾向比较明显的338组异形词进行了整理,给出了每组异形词的推荐使用词形。虽然这次整理只是推荐性试行规范,但自公布以来,在社会上已经引起了较好的反响。这些异形词的整理,使大家对相关词语的运用有了依据,方便了群众的语言生活,在一定程度上结束了部分词语运用比较混乱的现象。鉴于这种反响,中国版协校对研究委员会、中国语文报刊协会、国家语委异形词研究课题组、《咬文嚼字》编委会于2003年8月15日又整理发布了《第二批异形词整理表》(草案),这次整理的异形词共264组,但这批异形词的推荐词形还未正式确立,目前正在征求社会意见阶段。 4、教学中如何处理异形词 既然异形词的大量存在是造成汉语用字混乱的一个主要原因,那么,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就应该号召学生尽量使用异形词的推荐词形,少用非推荐词形。但是在具体的执行上,对于《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和《第二批异形词整理表》也要区别对待。《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已经由国家最高的语言文字机构发布,我们应不折不扣的执行。《第二批异形词整理表》目前还未由国家相关权威部门发布,我们应积极地参与讨论,但不需坚决地执行。况且该表在整理的过程中,还有部分词语推荐词形的确立还存在较大争议,有些还涉及一些原则性的问题。例如该表把成语“暗度陈仓”的词形按照现代汉语“度”与“渡”在意义的主要区别,推荐为“暗渡陈仓”。这种整理虽然严格地体现了异形词整理的“理据性”原则,但却是对历史文献的一种窜改。对于这类词,我们究竟应该怎样整理,还需进一步商榷。教学中可以允许不同写法的存在。 5、同音近义词与异形词的区别 近义词是语文学习中运用非常普遍的概念,顾名思义意思相近的词语,就是近义词。近义词当中有一部分读音相同,我们称之为“同音近义词”。同音近义词和异形词大多都读音相同,词形相近。在语言学研究中,二者很容易相互混淆,但仔细分辨,它们之间的区别还是相当明显的。“同音近义词”音同而义不同,“异形词”的前提是意义完全相同;“同音近义词”承担着不同的语言意义和功能,相互不可取代,“异形词”则可以相互代替。如“订婚/定婚”属于异形词,而“制订/制定”则属于近义词。当然,由于汉语词汇系统的复杂性,有些近义词和异形词可能存在交叉现象。如“纪念/记念”,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它们都可以用来表示“怀念”的意义,在这个意义上它们属于异形词,《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就这个意义对它们进行了整理,给出这个意义的推荐词形为“纪念”。但另一方面,“记念”这个词除了可以用来表示“怀念”的意义之外还可以表示“惦念,挂念”的意义。因此,“记念”这个词在“怀念”这个意义上与“纪念”为一组异形词,而在“惦记,挂念”这个意义上则与“纪念”属于近义词。这次异形词整理虽然推荐了“怀念”这个意义上的规范词形,但并没有结束它们继续作为近义词的事实。(见《现代汉语规范词典》617页) 6、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复习同音近义词 在近义词中,同音近义词的比重不是很高,但这一类近义词由于读音相同,在平时的语言运用中很容易混淆,在高考试题中,这类词的考查频率又比较高,教学中,我们必须对它们保持足够的重视。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近义词,以往的高三复习时,我们通常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些近义词的区别进行梳理归纳,再让学生记忆。如我们从词义的侧重点和适用对象出发归纳出“暴发/爆发”这组近义词的主要区别: “暴发”侧重于发生的突然性,多用于洪水、传染病等;“爆发”侧重于发生的猛烈性,多用于火山、重大社会事件等;从感情色彩出发归纳出“沟通/勾通”这组近义词的主要区别:“沟通”为公开的交流,中性词;“勾通”为暗中勾结,含贬义。从语法功能出发归纳出“必须/必需”这组近义词的区别:“必须”为副词,“必需”为动词。这种细致的梳理我认为不仅最大限度的挖掘并放大了词义之间的不同,使各个近义词的意义特征更加突出,也体现了现代语言学日趋严谨的特点,有利于学生的识记和语言的规范,这种方法的使用既是有效的,也是必要的,我们可以继续采用。 7、是否可以对同音近义词的义项进行一些整理 在归纳近义词的意义和用法时,我们注意到一个现象:有些近义词虽然在某些意义上存在较大差异,但有些义项却相互交叉重叠。这一现象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因为在一定程度上,这种现象也是造成语言运用混乱的一个原因。对于这种混乱的情况,我们是否也可以像整理异形词一样,对它们进行一些整理?对此,我不敢妄加推论,但我们完全可以提出一些情况供大家讨论。这里我先列举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同组近义词在词义上有所涵盖。如“辨证/辩证”“发愤/发奋”“荫凉/阴凉”“猥琐/萎缩”“做客/作客”几组词中,第一个词均为一个义项,第二个词均为两个义项,但两个义项均有一个义项与第一个词的义项相重。像“做客”的注释为:到亲友家拜访;而“作客”的注释为①同“做客”,②客居异地。 第二种情况是同组内的每个词均含有多个义项,但其中同时包含一个共有项。如“蔓延/漫延/曼延”这组词,“蔓延”的含义主要指蔓草一类的植物像四周延伸、扩展;“漫延”的含义主要指水满而向四周扩散;“曼延”的含义主要指山脉、河流、道理等向远处延伸。在这些意义上它们的区别是明确的,但是如果用来表示其他事物的延伸、扩展,我们却不知用哪个词更好,于是只好随个人爱好随意选用,结果造成了这三个词表示的六个意义中有三个是重复的情况。 对于第一种情况,我觉得完全可以取消第二个词中与第一个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义项,这样两个词就可以分别承担一个相对集中的意义,从而使两个词的表意功能更为合理,两个词的语用特征也更加明显。但是第二种情况,究竟该如何处理,我还真想不出更具可行性的方案来,各位同仁不妨提出宝贵意见。 2012/8/13

汉语同音字词相关研究论文

摘 要:语言学上普遍认为,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但是由于汉字属于“表意文字系统”这一特性,我们认为汉字不仅仅记录汉语言,而且对汉语有一定的反作用。本文尝试从现代汉语词汇的角度分析,简要说明汉字对汉语的影响。 关键词:汉字 现代汉语 词汇 影响 在现在的很多语言学教材中,对于“文字”的概念,都会有这样的一句话:“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从字面上来理解,文字的本质是一种符号系统,它的作用似乎只是记录语言。这一思想的源头是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在这本书中,索绪尔提出了著名的符号理论。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在索绪尔阐明这一理论的时候,他是把文字体系分为两类的:“表意系统”(文字的表意系统的一个典型例子就是汉语)和“通常被认为是‘表音’的系统”。并且,他强调:“我们将只讨论表音系统,特别是我们今天使用的这个源自希腊字母的系统[1]”。索绪尔本人已经将研究对象的范围划分得清清楚楚,汉字作为他所说的“表意系统”并不在他的研究范围内,所以我们在研究汉字的时候,就应该突破他的符号理论,针对汉字自身的特点进行研究。 汉字是属于“表意系统”的文字,和印欧语等表音文字相比较,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汉字的字形是和意义紧密相关的。中国传统的“小学”历来有“六书”的说法。“六书”即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现在通行的说法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转注、假借是“用字之法”。那么,就前四者来说,象形、指事、会意都是借助字形特征来表达意义的,只有形声字是由义符和声符共同构成。“汉字字形字势已经融会进单音词之中,它将单音词的意义特征形象而又是抽象地反映在字形上,是使人们一旦见到这个字形,就将意念活动直接指向客观对象[2]。”正是由于汉字的这个特点,我们必须意识到,我们的文字不仅仅像表音体系的文字那样可以记录语言,而且可以通过自身的字形字势反作用于语言,对语言产生一定的影响。就现代汉语来说,这种影响体现在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等各个方面。举例来说,语音方面,汉字有限制“儿化”的作用;语法方面,汉语语法的意合性和汉字有着密切的关系;修辞方面,有些修辞方式如对偶、歇后语等是汉语所独有的,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3]。由于篇幅有限,本文仅从现代汉语词汇的角度,浅析汉字对汉语言的影响。 一、汉字的意义范畴对构词的影响 上文提到,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每一个汉字都有其意义范畴,字形与意义紧密相联。造字之初,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是较早的文字形式,这些字的特点都在于“见形知义”,我们在进行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的研究时,就是要根据字形进行意义的分析。正是由于汉字的初始意义比较明确、单一,在古代汉语中,汉字是单音节词占优势的。而在发展过程中,字、词的意义不断引申、发展,为了能够准确的表达意义,多数单音节的词发展成为构词成分,于是双音节词不断增加。到了现代汉语,已经是双音节词占绝大多数了。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多复合而成,没有形态变化,主要功能在于意义的显示。正是汉字的“单音节、表意性”特点决定了汉语词汇的双音节化发展方向。 另外,汉字的意义范畴对现代汉语词汇的影响还表现在:由于每个汉字都有一定的意义范畴,汉字的组合性强,因此面对不断出现的新事物,我们能够通过对常用字的组合来表达新的意义,而不必像英语那样另造新词。这也是汉语中字义、词义不断引申发展的必由之路。例如现在口语中常用的“晒”字,《说文解字》:“晒,暴也。”晒的本义就是在阳光下曝干或取暖,隐含着这个行为不是在封闭的空间中进行的。在现在常说的“晒照片”“晒心情”等词语中,“晒”字引申出了“炫耀、展示”义,同样是不是在封闭的空间中进行,反而是强调这个行为是走出封闭的空间、在一个更大更广的空间范围中进行的。我们不必为新的意义另造一个字,而是通过对原有汉字的意义引申,产生符合使用要求的新的意义,从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新词的产生,保持了语言的纯净。“晒”字之所以能从“曝干或取暖”的本义引申出“炫耀、展示”义,就是“晒”字本身的意义范畴所决定的。当然,这种新的意义的产生并不影响字的本义的使用,在“晒太阳”等组合中,无须解释我们也可以知道“晒”字用的是本义。汉字的意义不是通过词来表达,而只是通过词来确定。正如苏新春在《汉字文化引论》一书中所谈及的“在汉民族看来,文字是直接表达意义(观念)的,故没有通过‘词’这个中间环节来‘间接地’和意义(观念)发生关系的思路[4]。” 二、汉字的书写形式对现代汉语词汇的影响 既然汉字是表意系统的文字,字形与意义密切相关,那么汉字的书写形式自然会对语言有一定的影响。唐兰先生指出:中国“文字用它自己的形体来表达人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当人们写一个(汉)文字的时候,目的在写它的思想而不仅为的是写语言;当人们看(汉)文字的时候,也只是看它所包含的内容,不一定把它当做语言[5]。” 首先,汉字的字形对于辨别词义是很有作用的。语音虽然在很多情况下也能直接与所指意义相连,但是我们知道,汉语中存在着大量的同音字。当出现同音字的时候,字形区别意义的作用就彰显出来。生活中当我们问到别人姓氏的时候,往往会听到这样的回答:“耳东陈”、“木子李”。人们听到这样的字形解释,就可以在意念上迅速地捕捉到所指对象。 此外,我们注意到,在现代汉语中,存在这样一些词:直接用某个字的字形来表达意义,而有意忽视该字形所代表的字本身的、根本的意义。我们可以把这些词分为两类: 一是字形词,也就是以汉字字形而造的词。“所谓汉字的造词功能是指汉字用自己的字体字形来确认、证实词语存在的一种功能[6]”。根据字形“造词”,在汉语中其实是屡见不鲜的。有人将字形词分为五类:1、直接标有“字”或“字形”的。例如“八字步”、“十字架”。2、没有特意标明“字”或“字形”的。如“勾乙”“丁坝”。3、直接取某物像某字形来造词的。如“金字塔”。4、从某字形的特点而引申造出新词的。如“井田制”。5、把一个字拆成两个字而造词。如“丘八”(即“旧时的兵”)。(详见魏晓旭《浅谈汉语中的字形词》一文)。这种造词方法虽不是汉语独有的(用英文字母造词如“orz”表示“失意时,体前屈”),但“因形求义”却是是表意文字的特点,只是这种方法被借用到表音文字了。

网络汉语谐音词是指在网络语言中,通过谐音的方式来表达某些词语或词组的新意义。网络汉语谐音词的选题目的和意义如下:1. 研究网络汉语谐音词的形成和演变规律,可以更好地了解网络语言的发展趋势和特点,为语言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2. 研究网络汉语谐音词的使用和流行情况,可以更好地了解网络文化和网络社交的特点和趋势,为网络文化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3. 研究网络汉语谐音词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可以更好地了解网络语言的独特性和创新性,为语言教育和语言应用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4. 研究网络汉语谐音词的社会和文化背景,可以更好地了解网络文化和社会现象的关系和互动,为社会学和文化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综上所述,研究网络汉语谐音词的选题目的和意义在于,通过对网络语言的研究,探讨语言、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关系和互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简答汉语同音词产生的原因。答:汉语同音词产生的原因是:(1)语音偶合,汉语汉字数量多,但汉语普通话音节数量少,会造成语音相同。(2)历史音变。在历史上本不同音的词,随着语音的发展演变成为同音。(3)词义分化造成。我媳妇在考试,我在帮他百度。累

论文网络汉语谐音词选题的目的和意义是通过对汉语中的谐音词的分析和归纳,探究这些词语的语言特点和文化内涵,深化对汉语语言学和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此外,网络汉语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语言形式,研究网络汉语中的谐音词也能了解当下社会及人们思想文化的发展和变化。该研究对于相关领域的学者和学生以及对汉语语言和文化感兴趣的人士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现代汉语词语研究同音词论文

同形词:字形相同但意义毫无联系的词.(同字、异义、性不限) 如:察言观(动词,看)色/道观(名词,道人居舍)把(动词,扶住)稳方向/把 (介词,引介某受动对象)他赶走./拉他一把(量词,拉的次数)/刀把(名词,柄 )大夫(名词,医生)/大夫(名词,古代官名)关(关闭)/关(关口)房东(房主人)/房东(房子东边)多义字:有两个以上意义的词叫多义词.多义词是一词多义,几个意义之间往往有联系.多义词是“单义词”的对称.多义词是具有几个彼此不同而又相互关联的意义的词,这些意义是同属一个本义或基本意义的引申意义.人们在社会生产发展中要反映日趋复杂的客观现象,就不可避免地要用原有的词来表示相关的其他事物, 使新旧词义并存.同音字:“同音异义词”的别称.同音词指的是声、韵、调完全相同,而意义完全不同的一组词.语言的音节是有限的,要表示越来越多的客观事物就必然会产生一些同音词.多音字: 多音字,就是一个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读音,不同的读音表义不同,用法不同,词性也往往不同.

1.偶然原因造成的.(同姓同音词,意义上毫无联系) 例:消(1)消失:烟消云散 (2)动词,需要:只消三天 2.多义词分化造成的. 例:白 (1)像霜或雪的颜色:白纸 (2)说明,告诉:表白一番

毕业论文题目1.现代汉语语音研究2.汉语新词语研究3.汉语外来词语研究4.汉语字母词研究5.汉语媒体语言特点研究6.汉语修辞研究7.汉语多音字研究8.汉语复活词研究9.当代汉语科技词语研究10.现代汉语成语变化研究11.当代汉语词语语音形式的发展变化12.汉语惯用语研究13.当代汉语新谚语研究14.当代汉语青年流行语研究1.现代汉语同音误用研究2.谈谈副词“终于”的用法3.论正极意义和负极意义4.语用正误与语频统计5.因果关系与转折关系的上位义比较6.给病句一个理由1.作为文化符号的语言符号2.文化符号“道”和“道”族词汇的研究(说明:本题中的“道”也可换成“气”、“心”、“性”、“理”、“天”、“命”、“神”等字,分别成为不同的题目)3.当前我国社会称谓的使用问题4.“女士、先生、小姐、太太”使用情况调查5.“同志”的尴尬6.文学语言研究7.汉语语气词研究8.书名和社会文化心理9.店名和中国文化(说明:本题中的“店名”也可换成“人名”、“姓氏”、“地名”、“菜名”、“品牌名称”等等词语,分别成为不同的题目)10.鬼神名称和宗教文化11.命名和艺术世界——谈小说《西游记》的人物、地点命名在艺术建构中的作用12.成语和中国文化(说明:本题中的“成语”也可换成“歇后语”、“惯用语”、“俗语”等词,分别成为不同的题目)13.汉语动物名称研究14.汉语植物名称研究15.新时期小说语言粗鄙化现象研究16.“X吧”类新生店名研究17.说“秀”(英show)18.汉语象声词研究19.泛义动词“整”与“搞”的比较研究20.汉语感叹词研究21.东北方言动词“造”的研究22.东北方言语气助词“呗”的研究23.东北方言后缀“——巴”的研究24.新时期以来新生句法现象研究25.话语与政治的关系研究1.字词误读研究、字词误用研究2.汉字形体演变及识记研究3.褒义词考查分析4.同义词辨析与运用5.贬义词考查分析6.汉英词语对比研究(包括对外汉语教学)7.成语运用研究、习语运用研究8.新闻语言研究9.广告用语研究10.法律、商贸语言研究11.社交用语研究、文艺用语研究(小品、歌词等)12.词类区分研究13.语境与语言表达研究14.新辞格研究或辞格发展研究15.语境对词义(句子结构)的影响16.有特点的句法结构考察分析1.现代汉语语法2.汉语应答句研究3.标题语法研究4.标题语用研究5.标题语义研究6.东北官话地点方言研究7.东北官话语音研究8.东北官话词汇研究9.东北官话语法研究10.东北官话语用研究11.现代汉语词典编纂研究12.现代汉语修辞研究1.现代汉语主谓谓语句研究2.现代汉语补语研究3.程度副词与状态形容词的组合研究4.程度副词与特殊的动词性结构组合研究5.“副+名”的社会运用考察6.句法结构中的语义分析7.动词和名词的句法语义关系研究8.现代汉语歧义问题研究9.歧义现象和语境研究10.现代汉语形容词重叠式研究11.现代汉语程度副词重叠式研究12.成语和中国文化(说明:本题中的“成语”也可换成“歇后语”、“惯用语”、“俗语”等词,分别成为不同的题目)1. 当代作家语言研究(包括词汇、语法、修辞)2. 报刊语言研究3. 节目主持人语言特点考察4. 少儿节目语言特点考察5. 流行歌曲中的若干语言现象6. 法律语言研究7. 辩论、演讲语言的特点8. 对外汉语教材的对比研究9. 留学生汉语习得的语误研究10. 汉语各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研究11. 现代汉语插入语的个案或宏观研究12. 现代汉语委婉语的个案或宏观研究13. 汉语口语中的话语标记研究(如:对了、嗯、好、得了、回头、然后、我说等)14. 代词“人”、“人家”使用情况考察15. 句末语气词使用状况调查16. 谈“俗话”17. 汉外对比研究(如:亲属称谓、外来词、具体语法现象)18. 状语的类型与状语的位置(是否可以前置)19. 《现代汉语词典》收词情况分类考察20. 夫妻互称的历时、共时研究21.交际语言的若干问题研究1.对外汉语语音教学2.俄罗斯留学生汉语声调学习研究3.韩国留学生汉语单字音学习研究4.歧义格式的实验语音学研究5.哈尔滨方言单字音研究6.歧义结构的语音分化研究7.黑龙江方言语音研究8.“都”字歧义句的实验语音学研究9.哈尔滨方言声调研究10.实验语音学11.对外汉语单字音教学研究12.语音史研究13.语音的规范与发展毕业论文题目1.《审音表》与《现代汉语词典》定音比较研究2.第二语言教学流派研究3.对外汉语教学技巧研究4.对外汉语词汇教学5.对外汉语语法教学6.对外汉语汉字教学1.语言文化教学策略与方法2.汉语中介语研究3.对外汉语教学史研究4.对外汉语教材分析5.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听力训练6.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口语训练7.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技巧1.关于中国文化教学问题的宏观讨论2.语言课的文化教学3.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4.对外汉语口语课堂教学5.任务型教学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6.情景教学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7.对外汉语中的俗语教学8.交互式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9.对外汉语教师的职业角色10.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近义词辨析1.惯用语与对外汉语教学2.对外汉语中的成语教学3.对外汉语写作教学4.对外汉语形容词教学5.对外汉语虚词教学6.程度副词的对外汉语教学7.祈使句的对外汉语教学8.疑问句的对外汉语教学9.感叹句的对外汉语教学

现代汉语同音词误用研究论文

环县一中  刘绪洲 在高三语文系统复习的字形和近义词的章节中,很多老师可能都遇到过这样的困扰:有些词语虽然意义单纯,但却有多种写法;有些词语虽然读音相同,形体相近,但意义却不尽相同。加上各种版本词典编写对这部分词语书写和注解的不统一,使人感到这两个章节的知识体系比较混乱,如果对其中一些问题不能作出明确的解释,不仅影响学生的认知,还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鉴于此,笔者试图对其中的一些问题加以说明。 1、什么是异形词 “异形词”的一般定义是社会上并存并用,同音、同义而书写形式不同的词语。对此定义,学术界大都表示认同,但也有学者对此提出异议。主要理由有:第一,把意义相同作为划分异形词的标准,会把异形词和同义词混淆起来;第二,有些异形词不同音,读音是否相同不能作为划分异形词的标准。根据以上提议,我认为可以为异形词给出如下定义:社会并存并用,意义相同但书写形式杂乱不一的词语。这样既与同义词有了区分,也使读音相同不再作为判定是否属于异形词的条件。 2、异形词产生的原因 异形词自古有之,异形词产生的原因比较复杂,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近义通用,如“人才/人材”(才、材意义相近,二者通用);二、偏旁同化,如“马蜂/蚂蜂”(马受蜂的影响,写成了蚂);三、同义通假,如“耽搁/担搁”(眈、担通假,二者通用);四、随意连绵,如“糊涂/胡涂”;五、异体干扰,如“砂浆/沙浆”;六、理据差异,如“瞳仁/瞳人”(书写者对事物理解的角度不同,导致书写不同)。 3、异形词整理的意义与现状 从上文所列举的有关异形词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异形词的大量存在,正是造成汉语用字比较混乱的一个主要原因,如果不能对其进行整理,不仅会给我们的汉语研究造成困难,也使我们日常生活的文字运用失去依据。纵观历史,从周宣王命作《史籀篇》到秦始皇采取“书同文”,从汉代的《说文解字》到唐代的正字碑,不同时期的政府和文字工作者都曾为汉字的规范化工作做出过不懈的努力。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也非常重视汉字的规范化,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颁布了多种法规。2001年12月19日,教育部、国家语委联合发布了《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该表依据“通用性、理据性、系统性”三大原则,对普通话书面语中经常使用、公众取舍倾向比较明显的338组异形词进行了整理,给出了每组异形词的推荐使用词形。虽然这次整理只是推荐性试行规范,但自公布以来,在社会上已经引起了较好的反响。这些异形词的整理,使大家对相关词语的运用有了依据,方便了群众的语言生活,在一定程度上结束了部分词语运用比较混乱的现象。鉴于这种反响,中国版协校对研究委员会、中国语文报刊协会、国家语委异形词研究课题组、《咬文嚼字》编委会于2003年8月15日又整理发布了《第二批异形词整理表》(草案),这次整理的异形词共264组,但这批异形词的推荐词形还未正式确立,目前正在征求社会意见阶段。 4、教学中如何处理异形词 既然异形词的大量存在是造成汉语用字混乱的一个主要原因,那么,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就应该号召学生尽量使用异形词的推荐词形,少用非推荐词形。但是在具体的执行上,对于《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和《第二批异形词整理表》也要区别对待。《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已经由国家最高的语言文字机构发布,我们应不折不扣的执行。《第二批异形词整理表》目前还未由国家相关权威部门发布,我们应积极地参与讨论,但不需坚决地执行。况且该表在整理的过程中,还有部分词语推荐词形的确立还存在较大争议,有些还涉及一些原则性的问题。例如该表把成语“暗度陈仓”的词形按照现代汉语“度”与“渡”在意义的主要区别,推荐为“暗渡陈仓”。这种整理虽然严格地体现了异形词整理的“理据性”原则,但却是对历史文献的一种窜改。对于这类词,我们究竟应该怎样整理,还需进一步商榷。教学中可以允许不同写法的存在。 5、同音近义词与异形词的区别 近义词是语文学习中运用非常普遍的概念,顾名思义意思相近的词语,就是近义词。近义词当中有一部分读音相同,我们称之为“同音近义词”。同音近义词和异形词大多都读音相同,词形相近。在语言学研究中,二者很容易相互混淆,但仔细分辨,它们之间的区别还是相当明显的。“同音近义词”音同而义不同,“异形词”的前提是意义完全相同;“同音近义词”承担着不同的语言意义和功能,相互不可取代,“异形词”则可以相互代替。如“订婚/定婚”属于异形词,而“制订/制定”则属于近义词。当然,由于汉语词汇系统的复杂性,有些近义词和异形词可能存在交叉现象。如“纪念/记念”,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它们都可以用来表示“怀念”的意义,在这个意义上它们属于异形词,《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就这个意义对它们进行了整理,给出这个意义的推荐词形为“纪念”。但另一方面,“记念”这个词除了可以用来表示“怀念”的意义之外还可以表示“惦念,挂念”的意义。因此,“记念”这个词在“怀念”这个意义上与“纪念”为一组异形词,而在“惦记,挂念”这个意义上则与“纪念”属于近义词。这次异形词整理虽然推荐了“怀念”这个意义上的规范词形,但并没有结束它们继续作为近义词的事实。(见《现代汉语规范词典》617页) 6、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复习同音近义词 在近义词中,同音近义词的比重不是很高,但这一类近义词由于读音相同,在平时的语言运用中很容易混淆,在高考试题中,这类词的考查频率又比较高,教学中,我们必须对它们保持足够的重视。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近义词,以往的高三复习时,我们通常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些近义词的区别进行梳理归纳,再让学生记忆。如我们从词义的侧重点和适用对象出发归纳出“暴发/爆发”这组近义词的主要区别: “暴发”侧重于发生的突然性,多用于洪水、传染病等;“爆发”侧重于发生的猛烈性,多用于火山、重大社会事件等;从感情色彩出发归纳出“沟通/勾通”这组近义词的主要区别:“沟通”为公开的交流,中性词;“勾通”为暗中勾结,含贬义。从语法功能出发归纳出“必须/必需”这组近义词的区别:“必须”为副词,“必需”为动词。这种细致的梳理我认为不仅最大限度的挖掘并放大了词义之间的不同,使各个近义词的意义特征更加突出,也体现了现代语言学日趋严谨的特点,有利于学生的识记和语言的规范,这种方法的使用既是有效的,也是必要的,我们可以继续采用。 7、是否可以对同音近义词的义项进行一些整理 在归纳近义词的意义和用法时,我们注意到一个现象:有些近义词虽然在某些意义上存在较大差异,但有些义项却相互交叉重叠。这一现象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因为在一定程度上,这种现象也是造成语言运用混乱的一个原因。对于这种混乱的情况,我们是否也可以像整理异形词一样,对它们进行一些整理?对此,我不敢妄加推论,但我们完全可以提出一些情况供大家讨论。这里我先列举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同组近义词在词义上有所涵盖。如“辨证/辩证”“发愤/发奋”“荫凉/阴凉”“猥琐/萎缩”“做客/作客”几组词中,第一个词均为一个义项,第二个词均为两个义项,但两个义项均有一个义项与第一个词的义项相重。像“做客”的注释为:到亲友家拜访;而“作客”的注释为①同“做客”,②客居异地。 第二种情况是同组内的每个词均含有多个义项,但其中同时包含一个共有项。如“蔓延/漫延/曼延”这组词,“蔓延”的含义主要指蔓草一类的植物像四周延伸、扩展;“漫延”的含义主要指水满而向四周扩散;“曼延”的含义主要指山脉、河流、道理等向远处延伸。在这些意义上它们的区别是明确的,但是如果用来表示其他事物的延伸、扩展,我们却不知用哪个词更好,于是只好随个人爱好随意选用,结果造成了这三个词表示的六个意义中有三个是重复的情况。 对于第一种情况,我觉得完全可以取消第二个词中与第一个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义项,这样两个词就可以分别承担一个相对集中的意义,从而使两个词的表意功能更为合理,两个词的语用特征也更加明显。但是第二种情况,究竟该如何处理,我还真想不出更具可行性的方案来,各位同仁不妨提出宝贵意见。 2012/8/13

毕业论文题目1.现代汉语语音研究2.汉语新词语研究3.汉语外来词语研究4.汉语字母词研究5.汉语媒体语言特点研究6.汉语修辞研究7.汉语多音字研究8.汉语复活词研究9.当代汉语科技词语研究10.现代汉语成语变化研究11.当代汉语词语语音形式的发展变化12.汉语惯用语研究13.当代汉语新谚语研究14.当代汉语青年流行语研究1.现代汉语同音误用研究2.谈谈副词“终于”的用法3.论正极意义和负极意义4.语用正误与语频统计5.因果关系与转折关系的上位义比较6.给病句一个理由1.作为文化符号的语言符号2.文化符号“道”和“道”族词汇的研究(说明:本题中的“道”也可换成“气”、“心”、“性”、“理”、“天”、“命”、“神”等字,分别成为不同的题目)3.当前我国社会称谓的使用问题4.“女士、先生、小姐、太太”使用情况调查5.“同志”的尴尬6.文学语言研究7.汉语语气词研究8.书名和社会文化心理9.店名和中国文化(说明:本题中的“店名”也可换成“人名”、“姓氏”、“地名”、“菜名”、“品牌名称”等等词语,分别成为不同的题目)10.鬼神名称和宗教文化11.命名和艺术世界——谈小说《西游记》的人物、地点命名在艺术建构中的作用12.成语和中国文化(说明:本题中的“成语”也可换成“歇后语”、“惯用语”、“俗语”等词,分别成为不同的题目)13.汉语动物名称研究14.汉语植物名称研究15.新时期小说语言粗鄙化现象研究16.“X吧”类新生店名研究17.说“秀”(英show)18.汉语象声词研究19.泛义动词“整”与“搞”的比较研究20.汉语感叹词研究21.东北方言动词“造”的研究22.东北方言语气助词“呗”的研究23.东北方言后缀“——巴”的研究24.新时期以来新生句法现象研究25.话语与政治的关系研究1.字词误读研究、字词误用研究2.汉字形体演变及识记研究3.褒义词考查分析4.同义词辨析与运用5.贬义词考查分析6.汉英词语对比研究(包括对外汉语教学)7.成语运用研究、习语运用研究8.新闻语言研究9.广告用语研究10.法律、商贸语言研究11.社交用语研究、文艺用语研究(小品、歌词等)12.词类区分研究13.语境与语言表达研究14.新辞格研究或辞格发展研究15.语境对词义(句子结构)的影响16.有特点的句法结构考察分析1.现代汉语语法2.汉语应答句研究3.标题语法研究4.标题语用研究5.标题语义研究6.东北官话地点方言研究7.东北官话语音研究8.东北官话词汇研究9.东北官话语法研究10.东北官话语用研究11.现代汉语词典编纂研究12.现代汉语修辞研究1.现代汉语主谓谓语句研究2.现代汉语补语研究3.程度副词与状态形容词的组合研究4.程度副词与特殊的动词性结构组合研究5.“副+名”的社会运用考察6.句法结构中的语义分析7.动词和名词的句法语义关系研究8.现代汉语歧义问题研究9.歧义现象和语境研究10.现代汉语形容词重叠式研究11.现代汉语程度副词重叠式研究12.成语和中国文化(说明:本题中的“成语”也可换成“歇后语”、“惯用语”、“俗语”等词,分别成为不同的题目)1. 当代作家语言研究(包括词汇、语法、修辞)2. 报刊语言研究3. 节目主持人语言特点考察4. 少儿节目语言特点考察5. 流行歌曲中的若干语言现象6. 法律语言研究7. 辩论、演讲语言的特点8. 对外汉语教材的对比研究9. 留学生汉语习得的语误研究10. 汉语各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研究11. 现代汉语插入语的个案或宏观研究12. 现代汉语委婉语的个案或宏观研究13. 汉语口语中的话语标记研究(如:对了、嗯、好、得了、回头、然后、我说等)14. 代词“人”、“人家”使用情况考察15. 句末语气词使用状况调查16. 谈“俗话”17. 汉外对比研究(如:亲属称谓、外来词、具体语法现象)18. 状语的类型与状语的位置(是否可以前置)19. 《现代汉语词典》收词情况分类考察20. 夫妻互称的历时、共时研究21.交际语言的若干问题研究1.对外汉语语音教学2.俄罗斯留学生汉语声调学习研究3.韩国留学生汉语单字音学习研究4.歧义格式的实验语音学研究5.哈尔滨方言单字音研究6.歧义结构的语音分化研究7.黑龙江方言语音研究8.“都”字歧义句的实验语音学研究9.哈尔滨方言声调研究10.实验语音学11.对外汉语单字音教学研究12.语音史研究13.语音的规范与发展毕业论文题目1.《审音表》与《现代汉语词典》定音比较研究2.第二语言教学流派研究3.对外汉语教学技巧研究4.对外汉语词汇教学5.对外汉语语法教学6.对外汉语汉字教学1.语言文化教学策略与方法2.汉语中介语研究3.对外汉语教学史研究4.对外汉语教材分析5.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听力训练6.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口语训练7.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技巧1.关于中国文化教学问题的宏观讨论2.语言课的文化教学3.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4.对外汉语口语课堂教学5.任务型教学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6.情景教学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7.对外汉语中的俗语教学8.交互式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9.对外汉语教师的职业角色10.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近义词辨析1.惯用语与对外汉语教学2.对外汉语中的成语教学3.对外汉语写作教学4.对外汉语形容词教学5.对外汉语虚词教学6.程度副词的对外汉语教学7.祈使句的对外汉语教学8.疑问句的对外汉语教学9.感叹句的对外汉语教学

汉语同义词研究综述论文

_绣岭_西安如何辨析近义词和同义词?      中国汉语词汇十分丰富,词义又十分严密。       例如《黑海风暴与天气预报》一文中,使用了很多同义词。如文中关于"死”的同义词有:死亡、牺牲、夭折、丧生、葬身、寿终正寝等等。此外还有:病故、去世、仙逝、仙游、升天、驾崩、亡命、消灭、消亡、卒、殁等等。       再如《天山景物记》一文中使用了许多近义词,描绘美丽可爱的天山。例如,近义词:美丽、秀丽、富丽、瑰丽、鲜丽、艳丽、华丽、奇丽、绚丽、明丽、亮丽等等。          由此可见,汉语词汇是何等的丰富多彩,是何等的繁多复杂。同义词和近义词表意又要求准确、恰当、严密。同义词、近义词的辨析,既是学生语文课学习的一项重要任务,又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同义词和近义词的辨析看似简单,仔细分辨词义却是不易,常使学生不知道如何下手为好。但如果掌握了辨析词义的规律与方法,问题就能化难为易,迎刃而解。     下面就来介绍几种常用的辨析同义词和近义词的方法。 一、从语体上辨析     从口头语和书面语体方面辨析。      如,死__口头语    死亡__书面语 二、从感情色彩上辨析   如,牺牲_褒义    葬身_贬义     升天、死亡、去世、夭折_中性 三、从使用对象上来分辨 如,寿终正寝_指自然死亡、年迈老死 夭折_指非成年人或事故死亡的人 驾崩_专指皇帝死亡 病故_指因病而死亡 四、从词义程度上辨析 如,良好、优良、优异、杰出,四个词语均含有“好"的意思,但好程度依次加深 五、从词义的范围大小上辨析 如,房屋、房子、房间     这三个词语范围大小不同。     房屋_范指一切房屋,范围广     房子_指一所房屋,范围小     房间_指一间房屋,范围最小 六、从语意轻重上辨析     如,请求    恳求     请求    恳求,二者都含有求人之意,区别在语意的轻重上。   请求_含有尊重和坚定之义,语义轻   恳求_还有诚恳,迫切之意,语意重 七、从词性上分辨   如,疑问,疑惑,怀疑   这三个词性不同语,其法功能不同。     疑问_名词,作宾语     疑惑_形容词,做谓语     怀疑_动词,做谓语 八、从不从语素上区别   如下列三组词           1、  瑰丽  奇丽           2、  寂静  幽静           3、  透射    映射 1、瑰丽  奇丽       瑰丽  奇丽,都有美丽的意思。区别在不同的语素“瑰"与"奇“上       瑰丽,瑰,侧重与色彩之美       奇丽,奇,侧重于新奇之美 2、 寂静  幽静       寂静  幽静:都指环境安静。       寂静_侧重于寂然无声       幽静_侧重于幽暗、深邃 3 、透射    映射       透射  映射:都指光线照射。二者的区别:     透射_含有光线的穿透     映射_指光线的反射       以上三组,词义差别都表现在不同语素的意义上。         同义词,近义词分辨析方法,除以上常用几种方法外,还应该注意每个词语的反义词及一词多义现象,从而确定其准确意义,以便准确掌握每个词语意义的微小差别,在使用时才能做到准确、贴切、恰如其分。      写于2002年

章节名称 :同义词的辨析 课时量 :1个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并掌握同义词的相关知识,了解同义词的相关概念,知道其如何产生,以及同义词之间的关系,懂得如何辨析同义词。 重点 : 1、同义词的含义与判定 2、同义词产生的途径 3、同义词之间的关系 4、如何辨析同义词 教学方法 :自觉预习、精准授课、合作学习、独立思考。 教具或器材 :粉笔、黑板、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 一、导入:同义词现象举例引出本节课主要内容。 二、讲解:  (一) 同义词的涵义及其判定 同义词是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所谓同义,不是说这个词所有的意义和那个词的所有的意义一定都相同,只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语有一个相同的意位,它们就是同位词。 如何判涵义: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只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语有一个相同的意位即为同义词(同义词不是两个词的意义完全等同,只是所表达的概念相同,但在补充意义、风格特征、感情色彩、搭配关系等方面却不一定相同。) 广义同义词:等义词和近义词。 等义词:意义完全等同的词。 (1)变换两个语素的位置。“当兼修戒行,留心诵读。”《颜氏家训.归心》 “文章当从三易,……以读诵三也。”《颜氏家训.文章》 (2)更换其中的一个语素。 “旦夕在侧。”《颜氏家训.书证》 “千载一圣,犹旦暮也。”《颜氏家训.慕贤》 (3)两个语素都不同。 “吾兄弟始在草土。”《颜氏家训.文章》 “于苫块之中,以巴豆涂脸。”《颜氏家训.名实》“草”是“苫”,“土”即“块”。 这类词应该是被规范的对象。 狭义同义词:等义词与近义词相区分的一个概念。 等义词:意义完全等同的词。(所表达的理性意义相同,补充意义不一定相同。) 近义词:意义相近而并不相同。 (1)在某一个义项上相同。“领---颈---项”:“领”是脖子的通称,“颈”是脖子的前部,“项”是脖子的后部。 成语:引领以望、刎颈之交、望其项背。 (2)在不同的义项上与其他的词构成同义关系。 “拜---访”:都表示拜访。 “拜---除”:都表示任命、授予官职。定一组词是同义词,主要依据一是古代训诂材料;是根据古籍中的实际案例。 一、根据古代训释材料。(什么叫训诂?   训诂就是解释) 单训、同训、互训、递训 (1.)俗,习也。(单训)  A→B    (2.)呻,吟也。吟,呻也。(互训)A→B,B→A   双向直训 (3.)遇,逢也。迎,逢也。(同训)A/B→C   (A、B不为同义词?) (4.)福,佑也。佑,助也。(递训)A→B→C   直链式的 例外: (1.)璐,玉也。(单训) “璐”是玉的一种,是属种关系(逻辑学术语)。韦恩图 (2.)迩,近也。迫,近也。(同训) “迩”是形容词,距离近。“迫”是动词,逼近、接近。他们不是同义词,是因为词性不同吗? (3.)迫,近也。近,附。(递训) “附”与“近”是同义词,但“附”、“近”与“迫”不是同义词。 (4.)《广雅》:溢,盈也。《周易》注:盈,溢也。(互训)二、根据古籍中的实际用例。 变文:变换文词,表达相同的意思。 (1)追亡逐北,伏尸百万。《过秦论》 (2)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 注意:变文中使用的同义词,有时只是在语境中临时同义,此时则不能判定为同义词。 Eg:(1.)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乐府诗集.木兰诗》(此处所指同一对象) 同义连用的材料: Eg:(1.)斧斤以时入山林。“斧”和“斤”是两个同义词连用。 异文:同一书的不同版本,或不同的书记载同一事物而字句互异,包括通假字和异体字。 (1)治川者决之使导,治民者宣之使言。《吕氏春秋.达郁》 《国语.周语上》中,将“治”作“为”,韦昭注:“为,治也。”(单训)(二)同义词产生的途径 1.造词时产生同义词  《尔雅·释宫》:“宫谓之室,室谓之宫。” 2.新旧词并存而产生的同义词  《孟子·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 3.通语与方言并存而产生同义词 《方言》卷九:“舟,自关而西谓之船,自关而东或谓之舟,或谓之航。”《说文》:“舟,船也。”段注:“古人言舟,汉人言船。”“船”本是方言词,汉代进入通语,和“舟”成为同义词。后来在口语种“船”逐渐代替了“舟”。 4文化习俗而产生同义词 《礼记·曲礼上》:“天子死曰崩,诸侯曰崩,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5.词义发展变化而产生同义词 跃和踊,如《荀子·劝学》:“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距跃三百,曲踊三百。”但在先秦“跳”和“跃”不同义。《荀子·非相》:“禹跳汤偏。”“跳”指的是脚有病,“步不相过”。《庄子》中的“跳梁”,是个连绵字。到了汉代,“跳”和“跃”“踊”成了同义词。《说文》:“踊,跳也。”“跳,……,一曰跃也。”(三)同义词之间的关系 同义词产生的途径不同,就使得同义词之间所具有的意义关系也不同。 [if !supportLists]1.   [endif]本义相同,引申义亦相同 偏—颇   《说文》:“偏,颇也”,“颇,头偏也。”是“偏”“颇”二字同义。“颇”有“很、甚”之义,“偏”,亦有“很、甚”之义。刘长卿“淮水问君来早晚,老人偏畏过芳菲。” 2.本义相同,引申义不同   救和止  “救”本义是“停止”《说文》:“就,止也”,《论语·八佾》:“女弗能救舆”。 “止”的本义也是停止。“救”引申为救助,使解脱,纠正;“止”引申为挽留,扣留,阻止,后引申为俘获,再又引申为静止。二者引申义大不相同。 3.本义不同,引申义相同 “行”的本义是道路,后引申为行走,《说文》:“行,人之步趋也。”“走”,古代指“跑”,《说文》:“走,趋也。”唐宋之际,“走”开始具有“行”义,与“行”成为同义词,杜甫 “耶娘妻子走相送。” (四)同义词辨析的方法 据说有一个苦读古学的老先生去乡下收租,遇到水沟,不知怎么办。领路的乡下人对他说:「跳过去呀!」他两脚并排一跳,掉进了水沟。乡下人笑他连跳都不会:「一脚前一脚后的跳,不是就跳过去了吗?」那位老先生却责怪乡下人用字不对,害他掉进水里,他说:「两脚并排叫跳,一脚前一脚后的跳叫跃。」 1.从意义方面辨析    第一,指称的物件不同 1.皮和肤,都表示皮肤,但指称的对象不同。在先秦,“肤”指人皮,如《诗经·硕人》“肤如凝脂。”“皮”指兽皮,如《左传·僖公十四年》“皮之不存,毛将安傅。”只有当诅咒人时,才把某人的“肤”说成“皮”,如“食其肉,寝其皮”。汉代以后,“皮”可以指人皮,但“肤”不能指兽皮。 2、身、躬、体。 ① 同义词意义: 表示人的躯体。身: 《乡党》“必有寝衣, 长一身有半。”躬: 《里仁》“子曰: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体: 《微子》: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②区别: 所指的部位不同。身: 本意指孕、娠,后常指除 头肢以外人身的胴体。躬: 《说文》中有“躬,身也”。体: “体”与“身”想对,身指人的胴体,体指人的四肢。    第二,原料不同 [if !supportLists]①   [endif]简和牍,都表示古代书写材料,但所采用的原料有不同。《说文》:“简,牒也。”段注:“简,竹为之;牍,木为之。” [if !supportLists]②   [endif]布和帛都是织品,但麻织品为“布”,丝织品为“帛”。《礼记·礼运》:“治其麻丝,以为布帛。”正是治麻成布,治丝成帛。    第三,用途不同 [if !supportLists]①   [endif]府和库。都表示库房,但用途不同。《说文》:“府,文书藏也。”段玉裁注:“文书    所藏之处曰府。”《一切经音义》:“府,文书财物藏也。”《说文》:“库,兵车藏也。” [if !supportLists]②   [endif]箪、笾、豆。A 同义词意义:表示盛食物的器具。箪: 《雍也》“一箪 食,一瓢饮”。笾、豆: 《泰伯》“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B 区别: 用途和材料的不同。箪: 古代用来盛饭的圆形竹器。笾: 古代祭祀宴享时用来盛果实、干肉的竹器。豆: 古 代用来盛有汁食物的木器。    第四,词义的轻重不同 饥—饿      《韩非子·饰邪》:“家有常业,虽饥不饿。”      《淮南子·说山》:“宁一月饥,无一旬饿。”    第五,范围的大小不同 [if !supportLists]①   [endif]人——民            人:与“禽兽”相对,人类的统称。 《荀子·非相》:“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            民:所谓“愚昧无知”之人。即被奴役者、被统治者。《说文》:“民,众萌也。”王筠《说文句读》:“萌,冥昧也,言众庶无知也。” 《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if !supportLists]②   [endif]白—皎—皑—皙     白:白色之统称。     皎:《说文》:“月之白也。”     皑:《说文》:“霜雪之白也。”     皙:《说文》:“人色白也。”     汉乐府《白头吟》:“皑如山上雪,皎云间月。”     汉乐府《陌上桑》:“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 [if !supportLists]第六,  [endif]词义的侧重不同 1.完—备 完:侧重完整。《石壕吏》:“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备:侧重齐全。《孟子·滕文公上》:“牲杀、器皿、衣服不备,不敢以祭。”《韩非子》:“今城郭不完,兵甲不备,不可以待不虞。” 恭—敬 2.《论语·季氏》:“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 3.暑-热同义词意义   《说文·日部》:“暑,热也”区别段玉裁注解:“暑与热浑言则一,故许以热训暑,析言则二。暑之义主谓湿,热之义主谓燥。 ”即“暑”是湿热。“热”是干热 2.从感情色彩方面辨析 诛—杀—弑       杀:无所谓褒贬。       诛:多表示杀有罪者。       弑:用于下杀上,带有贬义。    周—比        周:以义合。        比:以利合。        《论语·为政》:“君子周而不比,小人        比而不周。” 3.从语法功能方面辨析   第一,适用对象不同 (1)适用对象不同 1.“唯”:用于答应地位或辈分高的人 “诺”:用于答应地位或辈分与自己相同或低的人     《礼记.玉藻》:“父命呼,唯而不诺。” 2.“刻”:用于木头  “镂”:用于金属 《释器》:“金谓之镂,木谓之刻。”成语:刻舟求剑,《劝学》“金石可镂。” 3.“膏”:形容人;没有角的禽类,猪  “脂”:形容禽类;有角的禽类,牛羊 《说文》:“脂,带角者脂,无角者膏。”段玉裁注:“上文“膏”系之人,则“脂”系之禽,此人物之辨也。有角无角者,各异其名,此物中之辨也。释“膏”以“脂”,禽亦曰“膏”…此皆统言不别也。”成语:病入膏肓 4. 赏、赐、赉、与、施。 表示给予。赏: 《颜渊》“苟子之不欲,虽 赏之不窃”。赐: 《乡党》“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赉: 《尧 曰》“周有大赉,善人是富。”。与: 《尧曰》“犹之与人也,出纳 之吝谓之有司。”施: 《雍也》“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区别: 对象与适用范围的不同。赏: 《说文》中有“赏, 赐有功也”。赐: 《说文》中有“赐,予也”主要强调的是上对 下的给予。赉: 《说文》中有“赉,赐也”强调赐予,也表示赠送 之义。与: “与,赐予也”强调的也是一种给予,但没有上对下 的关系。施: 施与予相似是一种给予,没有上对下的关系,但 是施主要是指主观的给予。   第二,句法功能不同 畏和恐 惧都表示害怕、担心,都可作及物动词,带宾语。但“畏”多作及物动词,一般要求名词性宾语,“恐”、“惧”多作不及物动词,不带宾语,如《左传·僖公二十六年》:“何恃而不恐?”《论语》:“君子不忧不惧。”“恐”作及物动词,喜欢带长宾语,且一般要求动词性宾语。如《论语·季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孟子》:“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畏”不能换成“恐”。《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城恐不可得。”“恐”也不能换成“畏”。“惧”作及物动词时一般是使动用法。《老子》:“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之”----“往” “之”:后带处所宾语,如《史记.项羽本纪》:“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往”:在上古不带宾语,所要去的目的明确。如《三国志.魏书.诸葛亮传》:“由是先主遂指亮,凡三往,乃见。” (但魏晋之后,“往”也可带宾语。)4.根据反义词辨析:有些同义词的意义相同,但它们所分别对应的反义词则不同。(说) (1)“亏----损”:都表示“短少”、“损耗” “亏”:反义词是“盈”、“满”,表示应该有而缺少。成语:月满则亏、功亏一篑。 “损”:反义词是“益”,表示已经有的减少。“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 (2)“传---遽---驿”:先秦时是同义词,都表示“驿马”。 《说文》:“遽,传也。” 《左传》:“群臣将传遽以告寡君。”(运用了“同义连用”的修辞方式) 后来“驿马”这个意思被“驿”保留。“传”常表示“传递”,与“递”形成同义词;“遽”常表示“急速”,与“疾”形成同义词。 (3)坐---跪---跽(做成表格) “坐”:两膝着地,臀部贴着脚后跟。《史记.项羽本纪》:“项王、项伯东向坐。” “跪”:两膝着地,身子微直,臀部离开脚后跟。 “跽”;“跪”而挺起腰、直起身。 礼节方面:“坐”无所谓礼节;“跪”一般是有事求人或向人谢罪,《史记.刺客列传》:“太子逢迎,欲却为道,跪而蔽席。” ;“跽”是坐着的时候因突然的惊恐而挺直身子,做好站起来的准备。 (同义词往往是相对于某一历史时期而言的,有共时性,即只有在某一时期同时存在的词语,才有可能成为同义词;也有历时性,即随词义的发展变化而不同。) (4)《尔雅·释诂》:“功,成也。”指人作出显著成绩。与“过”、“罪”等相对,比如军功、战功、功勋 《尔雅·释诂》:“劳,勤也。”指人付出的辛勤,劳苦。与“逸”“佚”相对,比如劳苦,勤劳,疲劳,慰劳。 附录 外国人学中文时的笑话 「真的反义词?」「假!」 「实的反义词?」「虚!」 「真的近义词?」「实!」 「假的近义词?」「虚!」 难度上来了: 「真实的反义词?」 「假虚?」「错,是虚假。」 「真假的近义词?」 「实虚?」「错,是虚实。」 跟一个老外朋友约着一起去看话剧。约好了在某公交车站见面然后一起步行去。结果他早到了,给我用中文发了一个信息,还用到了成语。“我早到了,我在剧场里等你吧。你好自为之。”我平复了一下自己不悦的心情,猜了猜他的意思。好自为之的意思:你只好自己做这件事了。见面后经过确认,我是对的! 跟外国人用汉语聊天,真是考验智力和友情啊!关系不好的就友尽了。1.高兴 快乐 2.悲伤 难过 3.再见 拜拜 4.霍去病 辛弃疾

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叫同义词。例如:“庆祝”“庆贺”“祝贺”,都有以一定方式对喜庆的事情表示美好心意的意思,但略有不同。“庆祝”着重表示喜庆或纪念,多用于隆重的事情,方式常常是群众性活动。“庆贺”着重表示贺喜,适用范围较广,不限于集体,也适用于个人,方式多种多样。“祝贺”着重表示美好的祝愿,对象也较广,方式或是文字的,或是口头的。同时有几个不同意义的词称多义词。例如:“步”,原来表示行走、步行。《说文》:“步,行也。”现代汉语中,“步”的意义有:①行走时两脚之间的距离,脚步;②阶段;③地步,境地;④旧制长度单位,一步等于五尺;⑤用脚走;⑥踩、踏;⑦用脚步等量地。它所表示的意义增加了不少。所谓兼义词,是指古汉语的合音兼词。从语音上讲,是由两个(或三个)字音合成的一个音节;从词义上讲,是指一个词包含有两个词的意义。如“盍”、“焉”、“诸”、“叵”等有时“兼义”,要分别讲为“何不”、“于其间(于之)”、“之于(或‘之乎’)”、“不可”。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