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地名学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地名学研究论文

本文是一篇语言学毕业论文,本文以2008年大同市区街道规划以后现行的318条街道名称为研究对象,分析大同市区街道名称的语音、结构、语义以及命名的不同凭借和类型,进而对大同市区街道名称现状进行梳理与写作。并且这一系列的工作是具有现实意义的:比如,对大同市区街道名称受到北魏时期佛教影响而大量存在以寺庙名称作为街道名称的情况,以及受本地方言和历史文化影响在专名和通名方面不同于其他地区街道名称的变异特征等方面的分析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当前地名语言学乃至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成果。 第一章大同市区街道名称的语言特征分析 第一节语音特征 一、音节特征 (一)专名+通名音节数量分析 从2008年开始,大同市区实施新的道路规划政策,意在构建“里坊式”的街道格局:即以老城中心的四牌楼为中点,东西南北四方分别铺设和阳街、清远街、永泰街、武定街,由这四条主要道路将大同市区一分为四,各部分再凭借“三经三纬”的纵横街道分划出若千小街坊,街坊中又再次向下级划分出若千小巷里。初步组合构成了“四大街,八小巷,七十二个绵绵巷”的格局。现今,经过我们的走访调查与网络统计,市区四大街道办事处共计管辖着318条大小街巷。 下面表1是对大同市区318个街巷名称的组成音节进行分析后得到的具体情况。表中按照音节数由少到多排列(百分比取小数点后两位),这里的街道名称在计算音节数量时既包括了专名加通名的街道名称又包括了只有专名的街道名称,一个双音节街道名称即表示由一个单音节专名和一个单音节通名构成(若该街道名称无通名,则只计算专名部分的音节数)。如表1所示: ........................ 第二节结构特征 一、专名+通名形式 首先需要明晰专名和通名的含义。在地名学中,专名成分即专有名称,是地名中用来区分各个地理实体的部分,具有界定具体地名性质的作用。而通名成分,是地名学中表示地名指代的地理实体类别的部分,在同类地名中具有相同的意义,即确定类型的通用名称。 街道名称研究是地名学研究里绝对不容忽视的一部分,它的基本构型亦是由“专名+通名”构成。大同市区街道名称同样也不例外,根据上文及表格中的各项统计归纳,大同市区采用基本“专名+通名”形式的街道名称占到街名总数的近九成之多。这说明,有通名的街道命名方式是大同市区街道命名的主流。尤其是在2008年市区街道命名规划之后出现变化的那部分街道名称更是皆采用了有通名的命名方式,如云州街、滨河路等等。这也是大同市区面向现代化发展的需要,要力图不再依靠以煤炭为主的能源输出方式来提升经济,而是转向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来发展城市的旅游产业,所以大同需要向四方来客敞开大门,让来到大同的人尽快熟悉这片土地,爱上这个地方。而方便易记又别具特色的街道名称往往是最先映入游客眼帘的城市标记,故越是规范基本的“专名+通名”形式,越能够方便游客称说认路,找寻到他们的目的地。 ......................... 第二章大同市区街道命名的社会文化基础与历时变化 第一节社会文化基础 对街道命名社会文化背景探源是十分有价值的一项工作。在大同市区街道名称中,每条街道的命名都有其理据,尤其在涉及到历史事件和民间传说等命名来源时,就需要下一番功夫去搜索记录,力求真实还原。在街道命名理据探源的过程中,需要仔细研读有关大同街名历史的书籍,也可以询问有丰富阅历的本地人或者走访相关领域的专业学者,从多个来源汇集整理以求做到写作的准确详实。 大同市街道名称的结构种类可谓是十分繁多,究其原因,是受到了本地地理风貌特点,悠久历史文化特色,以及城市规划设计和当地人称说习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面我们就从这318大同市区街道名称入手,对其命名的社会文化基础进行划类分析: 一、以历史文化命名 (一)以皇家封藩禁地命名 大同在古时称云中,也称平城,曾经作为北魏都城,后来也是辽代、金朝陪都。明代城内中央设四门辖四街:向东为和阳街、向西为清远街、向南为永泰街、向北为武定街。明洪武年间朝廷将辽代时的西京国子监改建为代王府,不幸的是后在明崇祯年间由于军事冲突被焚毁大半,仅仅留存下来些许的古建筑遗迹,流传下来部分的古街名,这其中就包括北街办事处辖内的皇城街、正殿街、后宰门、东华门等街道名称。另外还有代王朱桂另建用来招待全国各地皇族游访聚首的豪华府第所在的北十府街。同属此类的街道名称还有东十府街、西十府街、南十府街、翠花宫、后帏角、稍竹巷等等。 ........................ 第三章大同市区街道名称的使用方式考察与新旧街名问卷调查情况............40 第一节大同市区街道名称的使用方式考察...............40 一、旧时街道名称的继承沿用............42 二、新街名对旧街名的替代.............42 第四章大同市区街道命名情况及其规范建议.............52 第一节大同市区已有街道命名情况..............52 一、街道名称中缺少通名的情况..................52 二、多路一名或街名相似度过高的情况.............53 第四章大同市区街道命名情况及其规范建议 第一节大同市区已有街道命名情况 一、街道名称中缺少通名的情况 由表3可知,大同市区的街道名称中将近13%是没有通名的,比如:苏家大门、油沙泊洞、炸弹营、施家讫洞、南官房、南关西后场、复兴营盘等等。而这类仅靠专名构成来行使功能的街道名称,一方面可以看成是当地街名构成的地域性特点,反映了本地独有的一些历史文化背景,是值得肯定的,但另一方面,如果无通名街名中的一部分不能够很好的完成其指称功能,给大众称说认路造成了困难,那么这就会成为街名构成与使用时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也许这对世代居住的本地人以及对大同非常熟悉的人并不会造成很大的困扰,但对外乡人及新到的移居者就会造成识路的困惑,他们极易将这类街道名称仅仅当作一个建筑名或者一种标识而不会联系到某条街道上去。 大同市区的无通名街道名称就存在这种情况。比如当提到宏济寺、翠花宫、稻米店的时候,不了解大同市区街道名称的人就可能会认为宏济寺是一座寺庙,翠花宫是一处宫殿景点,稻米店是一个商铺,而根本不会想到它们会是市区某条街道的名称。而“一间房”这样的街名更是给人一头雾水的感觉,不知其所指为何。如果能够明确地给与此类街名一个通名,就可以避免使用时这种不必要的误会了。 ...................... 结语 本文通篇是以山西省大同市区范围内2008年城市道路规划之后现有的318条大小街道的命名情况为基础和主体研究对象,在社会语言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分析与撰写的。主要包含四章内容: 第一章涉及对大同市区街道名称在社会语言学视角之下的语言学特征的归纳总结。本文分别从大同市区街道命名的语音特征(包括音节分析、音韵分析)、结构特征(包括专名+通名形式、无通名形式、专名的成分、专名的组合)及修辞特征(包括比喻、借代、夸张、谐音)三方面进行筛选和统计,同时通过对语言本体数据的分析归纳出大同市区街道命名的社会语言学特征。 第二章的内容是有关大同市区街道命名的社会文化基础与变化的。共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将大同市区街道命名的社会文化基础划分出五大类(包括历史背景、晋商背景、地理背景及其他背景)十五小类内容,力图从多方面多视角挖掘市区街道在命名时的依据。第二部分分析了大同市区街道命名随历史变化的情况及其原因,这样就不仅仅能从横向上分析,同时也能从纵向上探索市区街道命名的变化特点了。 第三章是对大同市区街道名称的构成与使用情况的实际考察。分为两部分撰写,第一部分是对大同市区街道名称的构成情况的考察。考察涉及旧时街道名称的继承与沿用、新街名对旧街名的替代及街道名称的新增与消亡三方面的内容。第二部分是对大同市区新旧街道名称使用情况的调查与结果分析。该部分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出市区街道名称在当地居民当中的实际使用情况,这具有一定的现实价值。 参考文献(略)

1.《中国地名学源流》,独著,万字,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8月出版。2002年重印。2010年再次重印。这是笔者独立承担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地名学源流》(批准号:94CZS004)的最终研究成果。书评见《学术界》2002年第5期。2.《中国地名学史考论》,独著,万字,博士学位论文修改稿,列入中国史学会的“东方历史学术文库”,2002年2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3.《中国历史地理学–综述》,独著,万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年3月。4.《英国国家档案馆庋藏近代中文舆图》,独著。上海社科院出版社,2009年3月。这是笔者独立承担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英国国家档案馆收藏传统中文舆图专题研究》(批准号:04BZS021)的最终研究成果。定价4200元。书评见《地理研究》2011年第1期、《历史地理》集刊第二十六辑。 5.《清代以来三峡地区水旱灾害的初步研究》,万字,载《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1期。6.《A Preliminary Study of the Floods and Droughts in the Three Gorges Since the Qing Dynasty》,署名“Hua Linfu”,一万多词,载《Social Sciences in China》(英文版《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7.《中国历代更改重复地名及其现实意义》,3万字,载《历史研究》2000年第4期。8.《英藏清军镇压早期太平天囯地图考释》,万字,载《历史研究》2003年第2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转载。9.《论先秦时期我国地名学的特点》,万字,载《湖北大学学报》1996年第4期。10.《论两汉时期中国地名学的奠基》,万字,载《中国史研究》1996年第2期。被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K91《中国地理》1996年第11期。11.《论应劭、圈称的地名学贡献》,万字,载《中州学刊》1996年第6期。被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K91《中国地理》1997年第2期。12.《略论<华阳国志>的地名学成就》,万字,载《西南师大学报》1996年第1期。被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K91《中国地理》1996年第5期。1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地名学成就》,万字,载《历史地理》第14辑(1998年8月,上海人民出版社)。14.《论郦道元<水经注>的地名学贡献》,1万字,载《地理研究》1998年第2期。15.《论唐代的地名学成就》,万字,载《自然科学史研究》1997年第1期。被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K91《中国地理》1997年第4期。该文于1999年1月获中国史学会“中国古代史优秀论文奖”。修订稿已收入《纪念史念海先生百年诞辰学术论文集》(陕西师大出版社,2012年)。16.《<元和郡县志>的地名学研究》,万字,载《北京社会科学》1999年第2期。被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K91《中国地理》1999年第8期。17.《略论敦煌文书的地名学意义》,万字,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7年第2期。18.《<通鉴·唐纪>胡注地理正误》,万字,载《历史地理研究》第二辑(1990年)。19.《<通鉴>胡注地理失误举例》,万字,载《史学史研究》1995年第4期。20.《论胡三省注<通鉴>地名的得与失》,1万字,载《浙江学刊》1997年第5期(1997年9月25日出版)。21.《简论<元一统志>的地名学价值》,万字,收入《东北亚历史地理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22.《郭子章及其<郡县释名>述论》,万字,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5年第3期。23.《略论<通鉴注商>的地名学价值》,万字,载《安徽史学》1999年第4期。24.《略论吴卓信<汉志补注>的地名学价值》,万字,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9年第1期。25.《论民国时期中国地名学从传统向现代的过渡》,3万字,载《历史地理》集刊第15辑(1999年10月,上海人民出版社)。26.《中国古代地名学理论的初步探讨》,万字,《史学理论研究》2002年第4期。27.《唐河中府始置年代辨正》,万字,载《中国史研究》1998年第4期。28.《点校本<元和郡县志>指瑕》,万字,载《书品》1997年第3期(1997年9月出版)。29.《<读史方舆纪要>地名正误》(浙江省部分),万字,载《书品》1998年第6期。30.《唐代两浙驿路考》,万字,载《浙江社会科学》1999年第5期。31.《中国古代地名渊源解释发展原因的分析》,万字,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0年第2期。32.《唐诗研究中的地名正误》,万字,载《中国诗学》第六辑(由蒋寅研究员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出版)33.《“钱塘”辨证》,万字,《杭州研究》1998年第2期。34.《(中国)历代五金生产的地理分布及其变迁》,万字,载邹逸麟教授主编《中国历史人文地理》第七章第五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9771026),科学出版社,2001年4月。35.《三峡地区的历史自然灾害》,敝人撰写万字,载陈可畏研究员主编《长江三峡历史地理之研究》第四章(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项目)(全书万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36.《论中国地名文化对朝鲜-韩国半岛的影响》,万字,载《中国文化研究》2001年冬季号。37.《略论中国地名文化对越南的影响》,万字,载《南洋问题研究》2001年第2期。38.《清代考据学派的地名学贡献》,万字,刊《中华文史论丛》2001年第2辑(总第66辑)。《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2年第1期摘录。39.《中国自治区宜改名自治省》,万字,《中国方域》2001年第3期。40.《中国县级政区通名宜划一》,万字,《中国方域》2003年第1期。41.《市辖区名称存在的问题》,万字,《上海地名》2001年第2期。42.《中国直辖市通名改革研究》,万字,《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43.《政区研究应该打破古、今界限》,《江汉论坛》2005年第1期,《新华文摘》2005年第11期转载。44.《中国历代分省模式探讨》,第一作者(与成崇德教授合作),《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45.《中国政区通名改革刍议》,收入《历史环境与文明演进——2004年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5年12月。46.《<嘉庆重修一统志>陕西统部的编纂过程》,万字,收入《面向新世纪的中国历史地理学——2000年国际中国历史地理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页250~269。齐鲁书社,2001年10月。47.《档案所见<嘉庆重修一统志>贵州统部的编纂过程》,万字,收入云南大学《西南边疆民族研究》(第一辑),页421~434。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月。48.《道光年间<一统志>各省定稿进奏时间》,《历史地理》第20辑(2004年)。49.《“中国”名称考》,万字,《北京日报》2000年9月18日。后收入《史家谈古论今》第130至133页,同心出版社,2001年8月。50.《重庆直辖市简称“渝”的商榷》,万字,《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51.《简析<历代国都图>的古都学价值》,《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6年第五卷第1期。52.《<隋书>郡县封爵研究》,万字,载《北朝研究》1991年下半年刊。53.《<隋图经>辑考》,收入《2004地方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4月。54.《唐亩考》,万字,载《农业考古》1991年第3期。被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K22《魏晋南北朝隋唐史》1992年第3期。55.《唐代粟、麦生产的地域布局初探》,4万字,连载《中国农史》1990年第2、3期。该文于1996年2月荣获谭其骧院士禹贡基金会“优秀青年论文奖”。 硕士论文一部分。56.《唐代水稻生产的地理布局及其变迁初探》,2万字,载《中国农史》1992年第2期。硕士论文一部分。57.《唐代粮食作物分布与自然环境制约》,万字,载《历史地理》第12辑。硕士论文一部分。58.《论唐代宰相籍贯的地理分布》,1万字,载《史学月刊》1995年3期。被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K21《中国古代史(一)》1995年第7期。59.《<括地志>辑本校读》,万字,载《文献》1991年第1期。60.《<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写作年代考》,万字,载《敦煌研究》1991年第4期。61.《<姓氏录>写作年代考》,万字,载《敦煌研究》1995年第4期。62.《唐代的地名整理》,万字,《中国地名》1991年第3期。63.《我国历史上的地名避讳》,万字,《地名知识》1992年第2期。64.《我国古代的双附郭县》,万字,《中国方域》1993年第6期。65.《简论我国的单名县》,万字,《中国地名》1994年第2期。66.《慈溪地名探微》,万字,《中国地名》1995年第5期。67.《盛弘之<荆州记>述略》,万字,《中国方域》1996年第4期。68.《梁份评传》,万字,收入谭其骧院士主编《中国历代地理学家评传》第三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年)。69.《<滇黔赴京驿站册>初探》,万字,载《贵州文史丛刊》1994年第2期。70.《西湖珠光照杭州》,万字,台北《历史月刊》第75期(1994年)。71.《英国档案馆收藏的近代中国舆图》,《地图》2005年第1期。修改稿收入黄爱平、黄兴涛联合主编的《西学与清代文化》(论文集)页454-464。中华书局,2008年1月。72.《关於<皇朝地理志>的几点初步认识》,台北故宫《学术季刊》2007年 春季(第24卷第3期)。73(1).《隋唐<图经>辑考》(上),台北:政治大学《历史学报》第27期(2007年5月出版)。73(2).《隋唐<图经>辑考》(下),台北:政治大学《历史学报》第28期(2007年11月出版)。74.乐史《太平寰宇记》的地名学贡献,载《东华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第1页至第6页。75.近两年清史地理研究点评,载《清史研究》2008年第2期。76.地名:政治的晴雨表,载《中国地名》2008年第2期,页42-44。77.新修《清史·地理志》的学术理论与编纂实践,载《清史研究》2008年第3期。78.关于编绘《清史地图集》的建议,载《庆贺朱士光教授七十华秩暨荣休论文集》,三秦出版社,2008年4月。79.《括地志》辑本二题,《汉唐盛世的历史解读——汉唐盛世研讨会论文集》(第112~119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3月。80.东汉军事地理三论,《荆楚历史地理与长江中游开发——2008年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194~208页),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7月。81.十幅晚清广州舆图解读,载《图说城市文脉——广州古今地图集》(第62~71页),广东省地图出版社,2010年1月。82.清前期“属州”考,载《清代政治与国家认同》(上册,第169~214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3月。83.清直隶省地理沿革考辨释例,收入《谭其骧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第506~526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5月。84.《大黄江圩兵防舆图》绘成日期之考证,收入周长山等主编《历史·环境与边疆——2010年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77~82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6月。85.论杨守敬考证《隋书ž地理志》的成就与不足,载《江汉论坛》2012年第7期。86.《本草纲目》释地八说,载《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 87.《1990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概况》,万字,载《中国史研究动态》1991年第11期。被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K91《中国地理》1992年第2期。88.《1991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概述》,万字,载《中国史研究动态》1992年第11期。被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K91《中国地理》1992年第12期。89.《1992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综述》,万字,载《中国史研究动态》1993年第10期。被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K91《中国地理》1994年第1期。90.《1993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概述》,同上万字,载《中国史研究动态》1993年第10期。被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K91《中国地理》1994年第1期。91.《1994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概述》,1万字,载《中国史研究动态》1995年第11期。92.《1995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概述》,万字,载《中国史研究动态》1996年第8期。93.《1996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综述》,万字,载《中国史研究动态》1997年第9期(1997年10月出版)。被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K91《中国地理》1998年第1期。94.《1997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述评》(与辛德勇先生合作),万字,载《中国史研究动态》1998年第7期。被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K91《中国地理》1998年第9期。95.《1998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述评》,1万字,载《中国史研究动态》1999年第11期。96.《中国历史地理学的新进展》(第一作者,与曹树基教授合写),1万字,载《中国历史学年鉴》(1999年)。三联书店,2002年5月出版。97.《2000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概述》,1万字,载《中国史研究动态》2001年第9期。98.《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地理学概述》,万字,《光明日报》2000年11月10日第五版。此文在网上被多处转载。99.《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地理学》,万字,《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1年第3期。100.《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地理学的成就》,万字,《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101.《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与葛剑雄教授合写,第二作者),4万字(敝人撰写万字),载《历史研究》2002年第3期。102.《近三十年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与葛剑雄教授合写),收入张海鹏主编《中国历史学三十年》一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10月。103.《五十年来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与葛剑雄教授合写),万字,载台湾《汉学研究通讯》2002年第4期。104.《近年来<禹贡>研究述略》,万字,《中国史研究动态》1989年第10期。105.《二十世纪的中国古都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5年第1辑。106.《中国历史地理学理论研究的现状》,《中国史研究动态》2005年第9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K9《地理》2006年第1期收录。107.《二十世纪正史地理志研究述评》,《中国地方志》2006年第2期。108.《中国历史农业地理研究的世纪回顾》,《经济地理》2006年第5期。109.《隋唐五代政区研究述评》,《中国史研究动态》2008年第8期。110.历史地理研究(学术评论),收入陈高华、张彤主编《20世纪中国社会科学–历史学卷》第三章第11节(第216~224页)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111.中国历史地理文献研究的主要成就(学术评论),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1年第3期。敝人为《2001~2010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回顾与评论》召集人之一,拙文系该组论文之一。 112.《钓鱼岛主权属中国》,署名“天良”,2000字,载《历史学习》1995年第9期。113.《清朝历史上的八级地震》,刊于《光明日报》2008年6月22日第七版。114.《地名史话》(列入“中华文明史话丛书”),10万余字,署名“林頫”,1994年完成,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1月才出版。台湾盗版系由名为“国家”的出版社於2004年11月印行。115.《插图本中国地名史话》,齐鲁书社,2006年1月。116.《银色巨龙——长江》(与卫家雄先生合作),10万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8月;《长江史话》(与卫家雄先生合作,“中华文明史话丛书”之一),出版社、出版时间同前。117.《社会历史博物馆》(中国虚拟博物馆丛书之一),主编和全部文字(16万字)的撰稿人,河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118.《天下奇观——钱塘潮》,2000字,收入复旦大学《旅游文化》(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6月)。119.《我国省市自治区名称、简称的来历》,署名“天良”,1万字,连载于《历史学习》1994年第8、9、10期。120.《中国历代王朝名称与地名》,署名“天良”,4000字,《历史学习》1995年第1、2期。121.《唐代的一首地名诗》,1500字,《地名集刊》1991年第1期。122.《遍地宝藏——自然资源篇》(与太太薛亚玲女士合作),13万字,解放军出版社,1998年9月。123.《植物与中国地名的变迁》,万字,载《中华读书报》2000年9月30日。124.《帝王心境在地名上的折射》,万字,载《寻根》2000年第2期。125.《“中国”名称和中国历代疆域的演变》,万字,系林甘泉先生主编《从文明起源到现代化——中国历史二十五讲》之一,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2月出版。126.《与<中国地理学史>(上册)商榷》,2000字,载《读书》1985年第7期。127.《<北方移民与南宋社会>简介》,1500字,载《中国史研究动态》1994年第2期。128.《<绍兴师爷>简介》,1000字,署名“少鹏”,《中国史研究动态》1995年第11期。129.《<两湖平原开发探源>简评》,1000字,署名“天良”,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7年第2期。130.《古地图的精品——介绍<中国古地图精选>》,1500字,载《中国史研究动态》1997年第4期。131.《<东北历史地理研究>简介》,署名“吴越”,万字,载《中国史研究动态》1999年第6期。被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K91《中国地理》1999年第8期。132.《江南社会经济史研究的新收获——评冯贤亮著<明清江南地区的环境变动与社会控制>》(与冯季昌合作,第二作者),载《中国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2期。133.《<西域地名考录>序》(该书由钟兴麒先生编著,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9月出版)。134.《中外行政区划比较研究》,合著(第三作者,合作者为:刘君德教授、冯春萍博士、范今朝博士),敝人承担万字(全书万字),《行政区经济与政区改革》丛书之五,2002年5月,华东师大出版社出版。 135.《中国历史地理学五十年》(华林甫编),万字,已由学苑出版社2001年1月出版(责任编辑:郭强副编审),2002年11月重印,2005年10月增订版。该书书评见吴松弟《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半世纪回顾》(《中华读书报》2001年7月11日第7版、《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1年第3辑第97~98页)。136.《二十世纪中国学术文存·历史地理卷》(葛剑雄、华林甫合编),40万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1月出版(责任编辑:漆咏德博士)。此书由导论、选文、索引三部分组成,前两部分系合作完成,索引(万字)系华林甫独立编纂。137.《〈隋书·地理志〉汇释》(华林甫、赖青寿、薛亚玲三人合作编著),80万字,系谭其骧院士主编“正史地理志汇释丛刊”之一,计划将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责任编辑:董龙凯、张利)。138.承担史为乐研究员主编《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浙江部分撰稿,约15万字,2005年3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2007年获中国出版政府奖、郭沫若历史学奖。 ①以上除第44、94、96、101、102、103、116、122、132、134、136、137、138十三项系与别人合作之外,其余所有的研究成果均系本人独立完成。②此目录尚未包括敝人编绘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历史地图集》内文化图组、军事图组的若干图幅(待出版)。③拙作关于1990年度、1991年度、1992年度、1993年度、1994年度、1995年度、1996年度、1997年度共八篇历史地理学学术动态文章,被译成韩文,刊载于韩国《文化历史地理》年刊第8、9、10、11号上(1997~1999年)。④统计截止时间:2012年12月31日。

地名录研究论文

永州八记》考释 作者:刘继源单位:湖南永州四中 一、内容摘要:本文运用地理学关于地貌、地质、水文、生态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及本人对永州历史地理长期进行野外考察及地方志的研究,发现《永州八记》几种版本有多处错字、衍文及标点与地理事实不符,其注释、说明及译文有失真失实之处。本文对八记分别进行了力所能及的考释,为柳学研究及爱好者提供一些参考。二、关键词:永州、西山、钴�潭及钴�潭西小丘、小石潭、袁家渴、石渠及石涧、小石城山三、作者姓名:刘继源四、工作单位:永州市第四中学五、职 称:中学高级教师六、通讯地址:湖南省永州市第四中学七、邮 编:425000八、电 话: 作者简介 刘继源,1924年出生,湖南省东安县人。1949年前肆业原国立师范学院史地系。从事中学史地教学数十年。湖南省地理学会会员,湖南省地理教研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中学高级教师。1986年退休后继续从事柳学研究,写有柳宗元诗文研究论文30余篇,永州柳宗元研究会理事。 目 录 <一>、关于《始得西山宴游记》的几个问题 3 <二>、《钴�潭记》、《钴�潭西小丘记》的几处考释 8 <三>、《小石潭记》释疑 13 <四>、袁家渴景物特征的探讨 17 <五>、《石渠记》与《石涧记》几处注释的质疑 20 <六>、《小石城山记》注释质疑 24<一>关于《始得西山宴游记》的几个问题始得西山宴游记 柳宗元 自余为人,居是州,恒惴�。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及,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山水之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筏,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遯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浩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一、西山的位置 到永州探寻柳迹的人,对于柳宗元在元和四年九月宴游的西山,具体指永州城西哪座山峰,说法不一,因此怅然无所适从。近年出版的几种有关永州旅游和地方志的书籍,关于西山的确切位置都失实。现在旅游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正在兴起,海内外来永州旅游的人逐年增多。对于柳宗元著名的《永州八记》中的第一篇游记《始得西山宴游记》的西山,若点画错了坐标,既不利理解和欣赏柳文,又不利于发掘和建设永州市的旅游资源,更严重的是贻笑大方。当前有必要还西山的本来面貌以正视听。 三湘揽胜丛书《永州之野》在《柳宗元九记遗址》一文中说:“西山,指潇水西岸南自朝阳岩起,北接黄茅岭,长亘数里之起伏山丘,即今粮子岭一带。柳文‘穷山之高而止’的西山,指的现在永州市水厂建新房的山头。”(注:这个山头就是粮子岭)该书尾页附有《永州城区图》,图上也是将西山注记在粮子岭。又《湖南省永州市地名录》云:“据《柳河东全集》载柳宗元两次游西山:一为元和四年九月二十八日,其地即今粮子岭,写有《始得西山宴游记》。一为元和八年秋天,有《与崔策登西山诗》,诗中极言其高”。今柳子庙内陈列的永州城区地形模型,也是将西山定位在愚溪左边的粮子岭。柳宗元诗文中根本没有“西山指潇水西岸南自朝阳岩起,北接黄茅岭,长亘数里之起伏山丘,即今粮子岭一带”的记载。 我认为当前确定柳宗元贬永游踪遗址位置的原则,只能根据柳宗元有关诗文的原句来定位,结合野外地理考察进行论证。至于古今学者的注释、说明,专家的著作及论文,地方志及老人们的传说等,都只能供参考,绝对不能作为定位的根本依据。原来习惯及传说中弄错了的,我们有责任将它改正。在研究方法上,我们应摈弃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和方法,采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和方法。这样,就可以有比较、有鉴别;实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不固执个人偏见,服从事实;经过集思广益,虚心诚恳地论证,真理是愈辩愈明的,我相信肯定会得出完全符合柳文原意的正确结论。 对照柳宗元诗文,本人几次亲临考察,我认为上述几种著作将《始得西山宴游记》的西山定位于粮子岭是不符合柳文原意的。柳宗元宴游的西山,绝不是今天粮子岭,而是位于柳子祠后那座最高的山峰,她位于愚溪下游北岸。这个山峰最符合柳文所描写的西山之“特立”。理由是: 1、柳宗元元和四年九月二十八日登西山是缘冉溪(即愚溪)“攀援而登”,“穷山之高而止”。西山南侧临近冉溪及东侧临近潇水最陡峻。西坡靠近黄茅岭最平缓。位于冉溪南边的粮子岭的北侧山势海拔较低,故由冉溪上岸登临,则无需攀援。粮子岭是一条山脊宽平,可以耕作居住的低矮山冈。柳子祠后的西山孤峰特立,海拔较高,登高而望,可以极目远眺,看到数州的土壤皆在衽席之下。若站在低矮的粮子岭上,完全不可能有上述体会。 2、当时柳宗元暂住在永州东山法华寺内,该寺西亭的西方对面那座山峰恰是今柳祠后的那座最高的圆顶山峰,而不是今粮子岭。正由于这座山高峻挺拔,孤峰兀立,不同凡响,才引起柳宗元“指异之”。至于低矮宽平的山冈粮子岭有什么值得“指异之”呢?!根据柳文“望西山,始指异之”及“始得西山宴游”的原意,可以说西山之名是因柳宗元写《始得西山宴游记》而得名的。至于柳子庙为什么建于西山麓愚溪边,未作考证。 3、在《与崔策登西山》诗中有:“连袂度危桥,萦迥出林杪,西山极远目,毫末皆可了。”元和八年柳宗元已移居愚溪下流东南隅的愚溪草堂,他与崔策早晨登西山即是从这里出发的。踏着草地上露水,两人互相挽着衣袖度过横架在愚溪上的简易木桥(注:指危桥),萦迥(注:这次他们没有直接由西山南侧攀援登山,而是绕道西北走,经黄茅岭,再折向东,徐徐穿过林带,然后登上西山,即“出林杪”)。若将西山定位于粮子岭,则由柳子草堂出发,一是没有危桥可度,二是不必萦迥出林杪。因为草堂就在粮子岭北麓,可径直走上缓坡即到山脊。 4、明末伟大旅行家徐霞客1436年3月到永州寻访柳迹,经过访问和实地考察后,肯定柳宗元宴游的西山“当即柳子祠后圆峰高顶,今之护珠庵者是”。“又闻护珠茶庵之间有柳子崖,旧刻诗篇甚多,则是山之为西山无疑”。(见《徐霞客游记》卷二下《楚游日记》)二、西山的怪特 综上所述,西山应是柳子祠后面的那座最高的圆顶山峰已无疑义。柳宗元为什么把《始得西山宴游记》作为在永州观游的开始呢?是因为在此之前未始知“西山之怪特”。究竟柳子心目中认为西山有些什么怪特呢?让我们领略一下作者的记述。 “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此句言西山之高,极目远眺,能望到数州的土地。但各种版本注释均未说明是哪些州。事实果真如此吗?这是写实,不是虚构或夸张。因为永州位于湘西南零陵盆地中部,站在西山顶上向东远眺,高大的阳明山脉逶迤于盆地东部边境,自西南到东北跨越当时道州、永州及衡州境内,阳明山许多山峰海拔都在1000米以上。作者站在盆地中部的西山顶上去看,它们都在衽席之下。正是这样,他才感到西山之“怪特”。 “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遯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这段文字有三层意思,都是描写作者站在西山顶上所看到零陵盆地内部及边缘山地的景物而感到怪特,绝对不是指西山本身的形态和景物有什么怪特。“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是写盆地内部高低起伏、大小有别的众多冈峦洼地分布的形态。它是作者首先看到近处的冈峦高下起伏之势。有的冈峦较高,有的谷地深广低平。距西山较远处的冈峦,看起来形状就小一些,好象蚂蚁在地上累起的蚁封(窝),它们一个接一个散布盆地中,其隐蔽处好象一个个小洞穴错落于冈峦之间。第二,“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遯隐”大意是说从西山顶上展望盆地内远处的景物好象浓墨重彩的山水画卷,画图上尺寸见方的纸面上,显示方圆千里范围内的高低大小的冈峦一列列一层层的簇聚(攒)压缩(蹙)堆累,看得清清楚楚。作者在《与崔策登西山》诗中所写到的:“西山极远目,毫末皆可了。”我在考察中深深体会到这“尺寸千里”是非常符合绘画的透视原理的。过去有的注释家由于缺乏上述亲身体验,注释中都未能表达出作者原意。第三,“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这层是写作者极目远眺盆地边缘高耸的阳明山,由于距离较远,只见盆地内处处青山如带(萦青),白云缭绕(绕白)。视线的最远处,似乎与天连接在一起了。盆地内四面八方的冈峦、丘陵、谷地、山岭都为林木所覆盖,所以有“四望如一”的感觉。 综上所述,柳文中“西山之怪特”着重描写在西山顶上视线范围内景物的怪特现象。现在我们登上西山极目远眺,视线范围内仅仅是少了遍布盆地内的原始森林。三、西山的启迪 祖国美好壮丽的山河胜景,可以陶冶人们的思想情操,激励人们奋发进取的精神,从而使自己的思想感情与祖国壮丽河山相交融,这就是古往今来仁人志士为祖国和人民献身的爱国主义思想根源之一。柳宗元贬永以来四年间还是第一次望见如此锦绣如画的景物,使自己的心胸豁然开朗,思想上受到了极大的启迪,主要表现在以下一段文字中: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浩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从表面看,上文是赞美西山特别挺立,不与小土堆同类,与天地间浩气共存,与造物者相交往。其实透过字面是抒发作者登西山后的思想情怀,把自己融于自然景物中。首先作者以特立的西山与培塿相对比,暗喻贤人君子绝不与小人佞臣为伍,是对当时政敌们的蔑视,以显示自己的高洁。其次柳子此时深刻感觉到自己的“心”(指思想)像水凝结成冰一样清明、纯洁,自己现在感到特别安定。“形”指面部容色,“释”指消散。即“恒惴�”那样惶恐不安的体态现在彻底放松了,暂时成了一个自由自在的人。关于怎样理解“心凝形释”,我认为自己若没有遭到类似柳宗元那样政治上被禁锢、遭迫害的切身体会是很难体会柳子登西山后的感受的。例如周振甫老教授在注释中说:“心像凝结那样忘掉一切,形体像消散一样忘掉自己的存在。”这就是当时周教授没有经历类似柳子政治遭遇之故。 历来文学评论家都认为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最突出的特征就是情景交融。这一段文字则更是情景交融的典范。我们读《始得西山宴游记》若不能深刻领会这段情景交融的佳句,就等于囫囵吞枣或味同嚼蜡一样。 柳宗元非常重视元和四年九月二十八日登西山的宴游。他指出过去几年的观游完全没有价值,真正有价值的观游应该从这一次开始,才是真正的以山水自娱。文中以“始得”二字标题,是我们理解柳宗元山水游记的关键,它是划分柳宗元贬永十年前后期心态变化的转折点。 < 二 >《钴�潭记》、《钴�潭西小丘记》的几处考释钴�潭记 柳宗元 钴 潭在西山西。其始盖冉水自南奔注,抵山石,屈折东流。其颠委势峻, 荡击益暴。啮其涯,故旁广而中深,毕至石乃止。流沫成轮,然后徐行。其清而平者且十亩。有树环焉,有泉悬焉。 其上有居者,以余之亟游也,一旦唉门,来告曰:“不胜官租私券之委积,既芟山而更居,愿以潭上田赀财以缓祸。”予乐而如其言。则崇其台,延其槛。行其泉于高者坠之潭。有声潨然。尤以中秋观月为宜。于以见天之高,气之迥。孰使余乐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欤! 钴�潭西小丘记 柳宗元 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潭。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丘之小不能一亩,可笼而有之。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问其价,曰:“止四百。”余怜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既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显技以效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之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噫!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鄠 、杜,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今弃是州,农夫渔父过而陋之,贾四百,连岁不能售。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钴�潭记》、《钴�潭西小丘记》前人注释甚详。1982年此两处景点均定为永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仅就《湖南省永州市地名录》中几处疑点及有的学者对钴�潭位置提出的异议,谈谈我个人的看法。一、 钴�潭的位置1、上述《地名录》在解说中有两处错误不符柳文原意:其一说“唐元和四年九月二十八日登西山,其地即今之粮子岭”。其二说“钴�潭北频柳子街,南临粮子岭”。2、有的学者考证说钴�潭位于柳子街120号处的愚溪河床中,即建有游亭所在地。同时还说钴�潭西小丘及愚泉、愚沟诸景点也在此附近,这也是不符合柳文原意的。3、我认为钴�潭的确切位置即今立有“永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碑处。最可靠的根据就是《钴�潭记》。其中第一自然段共七十个字是柳宗元描写我国南方喀斯特丘陵一条小溪中一泓湾流,命名为钴�潭。真实生动地记述了钴�潭的位置、河床、水文特征及潭的成因等,完全符合水文地理学的基本原理,是研究我国水文地理学史的典型资料之一,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现将此段七十个字按记述的地理事实分层予以解说:(1)“钴�潭在西山西。”——这是从地理方位确定钴�潭的相对位置。(2)“其始盖冉水自南奔注,抵山石,屈折东流。”——写冉水流经钴�潭处河床流向的变化及其原因;写钴�潭附近的水力比降;确定钴�潭在冉水河床中的具体位置,即冉水由南向北流触北岸岩石折向东流的转弯处。这是铁定的,谁也不能否定。北岸岩石上古代刻有“钴�潭”三字。那为什么有的学者却将钴�潭定位于柳子街120号处的愚溪中呢?我对照查阅了周振甫注《永州八记·钴�潭记》、《湖南省永州市地名录》及曹明钢标点的《钴�潭记》,七十个字、三个版本的标点互有差异。可说没有一个版本是完全根据对钴�潭的地理事实的记述层次打记标点的。例如“屈折东流”应打记句号(。),可是上述三个版本分别打记分号(;)、逗号(,)、逗号(,)。这就导致某些学者产生误解,从而将钴�潭定位于今电站坝基以下。(3)“其颠委势峻,荡击益暴。”——写注入钴�潭的水势特点及其成因。“荡击”指溪水对钴�潭的下切(即下蚀),“暴”指水力侵蚀作用大。(4)“啮其涯,故旁广而中深,毕至石乃止。”——这是写钴�潭的成因和形状特征。“啮其涯”是指溪水对潭的旁蚀作用,故旁(周边)广。“中深”指钴�潭的成因类似壶穴,但由于基岩性质不同而成为钴�(熨斗)状。“中深”是溪水对河床岩石下蚀的结果。“毕至石乃止”再次点明钴�潭的位置。“石”即上文的“抵山石”之“石”。(5)“流沫成轮,然后徐行。”——写钴�潭表层水成旋涡状,一圈一圈的向岸边平缓展开。(6)“其清而平者且十亩。”——写钴�潭一段河床流水的面积。(7)“有树环焉,有泉悬焉。”——写钴�潭岸上的植被特征。“有泉悬焉”再一次点明钴�潭的位置特征。说明有泉水从高处(悬)注入处即是钴�潭。二、 钴�潭的面积 《钴�潭记》云:钴�潭的面积“清而平者且十亩”。《湖南省永州市地名录》在《钴�潭记》解说中说:“钴�潭地处溪流,面积约十亩。”《永州之野·柳宗元九记遗址·钴�潭》云:“其清而平者且十亩的状况今犹历历在目”,岂不怪哉?! 钴�潭的面积究竟有多大?历来的注释家们由于未亲临钴�潭实地考察,在注释时都把“且十亩”注为“将近十亩”。对这些注释家我们不能苛求。但是八十年代出版的《地名录》、《永州之野》等地方志一类的著作也说钴�潭面积“约十亩”或“十余亩”而且“今犹历历在目”云,这就自欺欺人,根本不符合实际了。对于永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的钴�潭的面积大小我们应该加以肯定,不然怎么能保护这个市重点文物呢? 我是专业地理工作者,研习柳文多年,对钴�潭有近十亩的面积,一向持怀疑态度。是否柳宗元在世时钴�潭近十亩,后来由于河床变迁,面积缩小了呢?不是。因为现在钴�潭周围根本没有冲积平地,而且南北两岸均为山麓,以石灰岩为涯。无论怎样丈量测算,钴�潭均不超过半亩。难道是柳宗元著文弄错了吗?不会,因为他在愚溪居住了五年多,这里又是经常来游的“八愚”景点所在地,绝对不会弄错。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我在学习《柳河东全集》几种版本的序文中发现,政和四年(公元1114年)胥山沈晦序《四明版本河东柳先生集》云:“学古文必自韩柳始,两家文字剥落,柳文犹甚……”。古代注释柳文的学者曾明确指出柳文原为手抄本,当时印刷术未发明,其中有些字已剥落,各家转相传抄,故文中常有错字、脱字及衍文。因此我根据自己多次考察肯定钴�潭“其清而平者且十亩”的“十”字是古人传抄中“半”字之误。说钴�潭面积近半亩是完全符合愚溪下游钴�潭河床面积的实际情况的。唐朝亩积虽与现时不相等,但象愚溪这样一条“其流甚下”、“峻急多坻石”,既不能通舟楫,又幽深浅窄的小溪,怎么能形成六百平方丈的水潭呢?特别是秋天,淙淙溪流从河床岩石上下注潭中,只能在面积极小的水潭中出现“流沫成轮”的现象。我们这一代人有责任纠正千百年来钴�潭面积之误,使后之来游者得重睹柳文原旨。三、 柳宗元情钟钴�潭及潭西小丘 《袁家渴记》云:“由冉溪西南水行十里,山水可取者五,莫若钴�潭。”柳宗元曾于元和四年初冬以己之官俸购得潭上田地构筑临时住处。《钴�潭记》末尾云:“孰使余乐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欤?”柳子既暂居钴�潭上,便积极开辟小丘及附近许多景点,写下八愚诗。八愚诗虽失传,但我们从《愚溪诗序》中仍可窥见柳子钟爱钴�潭及其附近景物的情怀。《愚溪诗序》云:“余以愚触罪谪潇水上,爱是溪(注:指愚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注:指钴�潭)家焉。……今余家是溪,而名莫能定……故更之为愚溪。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愚泉凡六穴,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合流屈曲而南为愚沟,遂负土累石,塞其隘为愚池。愚池之东为愚堂(注:柳宗元暂住处),其南为愚亭,池之中为愚岛。嘉木异石错置,皆山水之奇者,以余故,咸以愚焉。……于是作《八愚诗》,纪于石上。” 柳宗元在《序饮》一文中云:“买小丘,一日锄理,二日洗涤,遂置酒溪石上。响之所谓牛马饮者,离坐其背,实觞(注:指斟满酒杯)而流之(注:指轮流而饮)……又置酒令投筹输者饮,以穷日夜而不知归,于以合山水之乐,成君子之心,宜也。” 潭西小丘经处理,洗涤,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此小丘虽小,但景物特别宜人: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山高,云浮,溪流,鸟兽遨游。这里与西山之高,可以极目远眺不同,情景又是另一种境界。《西小丘记》云:“清泠之状与目谋,��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这段文字是说躺在小丘草地上,看到周围清凉的景色,觉得特别醒目,听到淙淙流水声感到非常悦耳,清闲而空虚的环境使精神特别清爽,深沉而幽静的气氛使心情更加愉快。柳子在《小丘记》中将情景交融由视觉听觉的感受进而到作者的内心精神世界,使主客观世界水乳交融。故作者在《小丘记》中写到“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注:指钴�潭及潭西小丘)的胜景异乎寻常。余读《柳河东全集》,自柳子贬永初期至元和四年秋以前所著诗文中罕见“乐”与“喜”字,《钴�潭记》及《钴�潭西小丘记》首次重复出现“乐”与“喜”字,如“予乐而如其言”,“孰使余乐居夷而忘故土者?”及“皆大喜”,“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这绝非偶然现象,而是柳子贬永四年来思想及心态的重大转折点,掌握此转折点对研习柳文至关重要。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将钴�潭潭西小丘及其附近景物作为一个整体风景区看待。时过境迁,现在这里许多景物如“牛马之饮于溪”,“熊罴之登于山”以及愚溪、愚堂、愚亭及竹、树等已不复存在。但“其清而平者且近‘半’亩”的钴�潭及愚泉两处自然景观依旧。特别是“愚泉凡六穴,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注:指涌泉),迄今千余年泉眼还是六孔,泉水均上涌。这是一般地质情况下极难看到的地下水文景观之一。可惜人们并不知道它的成因和实用价值,故迄今未得到重视和开发利用。有的学者甚至指出“六愚”的位置在粮子岭西侧今吕家冲一带,这是完全没有根据的。 < 三 >《小石潭记》释疑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脍炙人口,具有典范性的佳作,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习诵。它是中学语文课本及各种古代文选经常入选的范文。历来注释家对于《小石潭记》的注释甚详,译介《小石潭记》的专著也不少。虽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具真知灼见,但因为他们没有掌握第一手资料,都有一些不符合实际的情况。现在就本人所知,说一些粗浅的认识。一、小石潭在哪里? 有的注释家说小石潭是个山泉,有的说小石潭是一般平地上的小水氹子,还有的说在永州法华寺的西边等等。这些都不切实际。 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对时间、距离、方位、地点、自然景物及其特征写得非常具体真实,虽千百年后读其文,临其境,无不感到真切。《小石潭记》也是如此。《小石潭记》开头写道:“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文中的“小丘”即愚溪钴姆潭西的小丘(即愚丘),位于愚溪下游左岸。沿愚溪左岸小径自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即下见小潭。小丘与小石潭的方位距离明确。“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此小潭决不是山泉,也非在一般平地上。“下见”说明自岸上往下看。“水尤清冽”是指小石潭的水较钴姆潭等其他愚溪河段的水特别清且冽。可知小石潭位于钴姆潭上游河段中。 当时愚溪两岸丛生篁竹。篁竹是一种簇生笔挺的小竹,即古代制箭杆用的材料。篁竹由于是丛生密集,故须伐竹才能取道,若注释为一般的“竹林”是不确切的。二、小石潭的水为什么“尤清冽” 若将小石潭注为“山泉”或“水氹子”,则“水尤清冽”的“尤”字就不好解释了。因为《永州八记》前后有连贯性,各篇相互呼应,同是愚溪下游上、中、下段的水温应该是相同的。为什么小石潭中的水“尤清冽”呢?古今注释家们谁也没有说明“清冽”的原因。本人根据考察所知,认为根本原因是小石潭以全石为底,没有泥沙淤积,潭底岩层中有泉水渗出之故。因为由地下水中的承压水形成的泉水,埋藏深,不受大气温度变化的直接影响,水温恒定。一般情况下,夏秋季水温低于地表水,冬春季水温高于地表水。柳宗元是元和四年秋末冬初发现小石潭的,所以有“水尤清冽”的感觉。三、为什么“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这是柳宗元能发现小石潭的重要原因。一般注释家对“心乐之”都略而不谈,实为未重视这个关键词。因为柳宗元谪贬永州司马,政治上失意,于是投迹山水以自娱。永州属于“楚之南”,唐朝时开发程度远逊于关中、中原各州。柳宗元在长安做官时,朝廷士大夫们穿红着绿,佩着玉制饰物,佩环相击的声音是听之若素。现在竟能在此荒野之处,听到清脆的像佩环撞击一样的潺潺溪水声,这对柳宗元来说是多么熟悉而又多年未曾听到的声音。这流水声激动了一个锐意革新但政治上却遭禁锢的迁客无限向往的心情而感到分外亲切,所以“心乐之”。历来注释家都忽视这个“乐”字,其实这个“乐”字才是本文情景交融的核心。正是这个

研究生毕业论文格式标准

毕业论文包括以下内容:

封面、内容提要与关键词、目录、正文、注释、附录、参考文献。其中“附录”视具体情况安排,其余为必备项目。如果需要,可以在正文前加“引言”,在参考文献后加“后记”。

第二、各项目含义

(1)封面

封面由文头、论文标题、作者、学校名称、专业、年级、指导教师、日期等项内容组成。

(2)内容提要与关键词

内容提要是论文内容的概括性描述,应忠实于原文,字数控制在3字以内。关键词是从论文标题、内容提要或正文中提取的、能表现论文主题的、具有实质意义的词语,通常不超过7个。

(3)目录

列出论文正文的一二级标题名称及对应页码,附录、参考文献、后记等对应的页码。

(4)正文

正文是论文的主体部分,通常由绪论(引论)、本论、结论三个部分组成。这三部分在行文上可以不明确标示。

(5).注释

对所创造的名词术语的.解释或对引文出处的说明,注释采用脚注形式。

(6)附录

附属于正文,对正文起补充说明作用的信息材料,可以是文字、表格、图形等形式。

(7)参考文献

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使用过的文章、著作名录。

4、毕业论文格式编排

第一、纸型、页边距及装订线

毕业论文一律用国家标准A4型纸(297mmX21mm)打印。页边距为:天头(上)3mm,地脚(下)25mm,订口(左)3mm,翻口(右)25mm。装订线在左边,距页边1mm。

第二、版式与用字

文字、图形一律从左至右横写横排,倍行距。文字一律通栏编辑,使用规范的简化汉字。忌用繁体字、异体字等其他不规范字。

第三、论文各部分的编排式样及字体字号

(1)文头

封面顶部居中,小二号行楷,顶行,居中。固定内容为“成都中医药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2)论文标题

小一号黑体。文头居中,按小一号字体上空一行。(如果加论文副标题,则要求:小二号黑体,紧挨正标题下居中,文字前加破折号)

论文标题以下的行距为:固定值,4磅。

(3)作者、学院名称、专业、年级、指导教师、日期

项目名称用小三号黑体,后填写的内容处加下划线标明,8个汉字的长度,所填写的内容统一用三号楷体,各占一行,居中对齐。下空两行。

(4)内容提要及关键词

紧接封面后另起页,版式和字号按正文要求。其中,“内容提要”和 “:”

黑体,内容用宋体。上空一行,段首空两格,回行顶格:“关键词”与 “内容提要”间隔两行,段首空两格。“关键词”和 “:” 用黑体,内容用宋体。关键词通常不超过七个,词间空一格。

(5)目录

另起页,项目名称用3号黑体,居中排列,上下各空一行;内容用小4号仿宋。

(6)正文文字:另起页。

(7)论文标题: 用二号黑体加粗,居中排列,上空一行;下标明年级、专业、作者,作者姓名另起一行,四号楷体,居中排列;下空两行接正文。正文文字一般用小四号宋体,每段起首空两格,回行顶格,单倍行距。

(8)正文文中标题

一级标题,标题序号为“

一、”与正文字号相同,黑体,独占行,末尾不加标点;

二级标题,标题序号为“(二)”,与正文字体字号相同,独占行,末尾不加标点;

三级以下标题序号分别为“1.”和(1),与正文字体字号相同。为避免与注释相互混淆,不可用“①”。可根据标题的长短确定是否独占行,若独占行,则末尾不使用标点,否则,标题后必须加句号。每级标题的下一级标题应各自连续编号。

(9)注释:正文中加注之处右上角加数码,形式统一为“①”,同时在本页留出适当行数,用横线与正文分开,空两格后定出相应的注号,再写注文。注号以页为单位排序,每个注文各占一段,用小5号宋体。引用文章时,注文的顺序为:作者、文章标题、刊物名、某年第几期〈例如 : ①龚祥瑞:《论行政合理性原则》, 载《法学杂志》1987年第1期。);引用著作时,注文的顺序为:作者、著作名称、出版者、某年第几版、页数 ( 例如:② [ 英 ] 威廉·韦德著:《行政法》,楚剑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7年版,第5页。)。

(10)附录

项目名称为小四号黑体,在正文后空两行空两格排印,内容编排参考“示范文本”。

(11)参考文献

项目名称用小四号黑体,在正文或附录后空两行顶格排印,另起行空两格用小四号宋体排印参考文献内容,具体编排方式同注释(参考的著作可不写第几页) 。

(12)页码

首页不编页码,从第二页起,居中编排

以上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研究生毕业论文格式标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河间地名研究论文

在祖国的东面,有一个美丽的七彩城。它就是——江北水城。

水城有山陕会馆、湖滨公园、姜堤乐园,还有环城湖。

环城湖,就像一璀璨的流星,将落在聊城的西南部。

水将城绕,城把水抱,城中有水,水中有城。凉爽、湿润的在脸边拂过,细细一闻,这空中似乎蕴藏这一股海鲜大餐般的海腥味。湖边百花竞艳:月季花、鸡冠花……许多数不清的小花,这一丛,那一簇,都竞相开放。美丽极了!水面上各式各样的小船:有像小鸭子的、有像小马的、有像小鱼的、有像小熊猫的……在水中的小鱼儿好奇,跳出水面,看着外面的世界。

啊!这是多么美丽的世界呀!

水城不但有美丽的环城湖,而且还有山陕会馆、湖滨公园、姜堤乐园……

水城的小使者——淼淼,他举着小红旗,兴高采烈的奔跑在江北水城的大街小巷,他迎来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仿佛在说:“水城不仅是一座美丽的城市,而且是一座正在发展的城市”!

漫步大街小巷,一座座破旧的平房逐渐在我们的眼前消失,一座座楼房在我们的眼前拔地而起。过去那凹凸不平的道路,现在变得平坦了。人们的衣、食、住、行大大提高。

江北水城不但城美,水美,人更美。我坚信随着它的快速发展,他会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富强!长大以后我一定为建设美好的江北水城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

我爱你江北水城!

我爱家乡的水

在我家门前有一条小河,它清澈见底,美丽极了!这可都是小区里的人们为保护环境,绿化奥运,才会使小河这么美丽,人们从不往小河里扔垃圾。

一年四季,我家门前的小河中总是没有一点垃圾,十分的美丽。

春天来了,河里的鱼儿一条条跃出水面,好似“鲤鱼跳龙门”。每到假期,我总是和小伙伴们一起到河边去玩耍。

夏姑娘迈着轻盈的脚步来到了我们的身边。鱼儿们都躲在家里面吹电风扇,吹空调,睡大觉呢!一个也不敢出家门,都怕这炎炎的烈日把自己的皮肤给晒黑了。这下子,小河一下子冷清了许多。

秋天来了,虽然秋天有点儿冷,可也算得上凉爽。小鱼儿们都自由自在地在小河中嬉戏、玩耍,十分的天真可爱、活泼。

冬天这个小娃娃不知什么时候走到了我们的身边。湖面上结起了一层厚厚的冰,我只能看见小鱼儿们在水底活蹦乱跳的身影,却看不出它们在干什么。我想,鱼儿们一定是在冰的下面欢畅活泼地玩着捉迷藏、警察捉小偷等什么好玩的小游戏吧!

这就是我家门前的小河,我希望人们继续保护环境,为奥运增添一份绿色,让我们的世界更加的美丽。

我有一个美丽的家乡,在它的怀抱下我渐渐长大,我爱我的家乡。

巍巍青山峰家乡的名字叫竹山,从名字就可以看出,我的家乡有很多山。没错,放眼望去都可见那绵延不断的山峰。

不像是桂林的山拔地而起。它一座连着一座,看不到尽头。

坡很缓,像是沙漠中成群结队的骆驼的驼峰。很绿,整个山头都被绿笼罩,高的是林地,矮的是田和茶园。

绵绵山峰围着堵河水,山围水,水映山,融成一幅美丽的画卷。近年来,我的家乡在女娲文化资源挖掘、开发上下足了功夫。

在宝丰镇境内开发出女娲山做旅游景点。不仅修建了女娲雕像,而且建造了一系列与女娲相关的人文景观。

青青堵河水家乡有条河,绕着整个山城。它是堵河,也算是我们的母亲河。

平静的水面让岸边有人都不人大声说话,生怕打破了这美好。绿绿的,弯弯曲曲的,像是一条蚕丝织成的腰带,把山城围起来。

若是能在一个足够高的地方俯视这美景,我想一定是一种享受。它没有黄河的九曲回肠,也没有汉江的豪迈奔放。

记得小时候经常和父母到岸边走走,那时候还满是石滩,靠近岸边的地方还能看见几处小水洼,连着那堵河水,清澈见底,清的能看见水中的倒影,能看见水底的游鱼。踢走一块石头,还能看见几只小螃蟹从石头下面爬出。

仔细看还能发现几个小虾米在为争夺地盘而“开展”,堵河给了这些小生命一个家。浓浓家人情我的家乡被列为十星城市,这功劳可得属于我们热情、勤劳的竹山人。

对家乡的建设需要人来完成,对家乡的发展需要人来推动。竹山人很好客,虽不说到主人家必须安排吃一顿饭玩一天,但总会为客人端上一杯茶香满溢的茶。

尽管是路人,只要有困难,都会伸出援助之手。知道最美姑娘周立吗?她救了仅一面之缘的路人,用她所学习的医学知识挽救了一条人命。

她是我们竹山人的骄傲。其实我们竹山人人人都会这样,所以才会有这么一个美丽的竹山。

“大海啊大海,就像妈妈一样,走遍天涯海角,总在我的身旁。”耳边又响起这首歌。

我想到了我的家乡——竹山,她是生我养我的地方。她又何尝不是像歌曲中唱到的“就像妈妈一样”呢。

乡是花园,有着鲜花的芬芳;家乡是森林,有着绿树的清凉;家乡是田野,有着收获的希望;家乡是雪景,有着冰晶的闪亮。

回忆过去,家家户户为了不愁吃,菜园里满是瓜果蔬菜。一年四季,只要能种点什么,菜园里就会满满的,各种颜色掺杂交错,好拥挤,好杂乱的小菜园。现在,各家都不怎么种菜了,而是种花。一年四季,芬芳不断,花园般美丽的乡。

想起以前,村里村外都光秃秃的,几乎没有树了。到了夏天,在外边聊天的大人都顺着墙边坐,小孩们大多都躲在屋子里扇扇子。而现在,房前房后,街道两边,村

里村外,都种上了绿化树。夏天,大人们在树下乘凉,小孩们在树下嬉戏。茂密的树叶,送来了阵阵清凉。回首以往,我们村到处都是菜园,密密麻麻的,菜园里种

上了各种各样的蔬菜。那时人们的种植技术还不算高,虽然辛勤努力了,但收获却十分不理想。现在呢,随着科学技术的普及,遍地都是绿色无公害蔬菜,实现了机

械化,省时又省力,农民的腰包却来却鼓,业余生活也非富了。

我的家乡四季如画,牛羊成群,风景优美,物产丰富。

春天,万物复苏,莺歌燕舞,柳绿花红,到处一处生机勃勃的景象。

夏天,树木长得郁郁葱葱,像一排排整齐的士兵守卫着我们的家乡。

秋天,硕果累累,秋风送爽,金黄的树叶一片片地落下来了,好像铺上金色的地毯。

冬天,白雪皑皑,雪姑娘给大地孩子盖上了雪白的棉被,我们在雪地里打雪仗,堆雪人,多开心啊!

家乡还有许多有名的特产,如:张鸭子、梁山柚……;还有旅游景点,如:雄伟壮观的双桂堂,波光粼粼的双桂湖……我爱我美丽的家乡梁平。

我的家乡四季如画,牛羊成群,风景优美,物产丰富。

春天,万物复苏,莺歌燕舞,柳绿花红,到处一处生机勃勃的景象。 夏天,树木长得郁郁葱葱,像一排排整齐的士兵守卫着我们的家乡。

秋天,硕果累累,秋风送爽,金黄的树叶一片片地落下来了,好像铺上金色的地毯。 冬天,白雪皑皑,雪姑娘给大地孩子盖上了雪白的棉被,我们在雪地里打雪仗,堆雪人,多开心啊! 家乡还有许多有名的特产,如:张鸭子、梁山柚……;还有旅游景点,如:雄伟壮观的双桂堂,波光粼粼的双桂湖……我爱我美丽的家乡梁平。

古韵河间 爱我家乡 我的家乡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它有着肥沃的土地,它有着好客的人民,这就是延边。

延边地名源于延吉。据说,明代时人们把延吉叫做“叶吉”,按女真语有“山羊”之意。

一说由于这个地方是盆地,长年有烟雾笼罩,故称“烟集岗”。延吉即“烟集”的谐音。

清末民初曾使用“延珲诸边”、“延吉区域”等多种称谓,后来逐渐启用“延边”之称。最早见于文献的是1913年出版的吉林地志,记有“论大陆交通”,东南一面复当延边之冲。”

1920年前后,出现“延边”一词。由于地处三国交界,又归延吉边务公署管辖,故称之为延边。

1929年出版的中国民族志更明确记载:“东北边疆有延边之称。延边者吉林延吉道之边疆。”

延边素有“教育之乡”、“足球之乡”、“歌舞之乡”的美誉。延边崇文重教的氛围浓厚,全州形成了从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完整体系,义务教育普及程度和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比例在全国少数民族地区中始终名列前茅。

延边大学是集理工、师范、艺术、农、医、药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大学,被国家列为21世纪重点建设的百所高校之一。朝鲜族以能歌善舞闻名于世。

民族体育繁荣发达,延边足球队在甲A赛场上威振大江南北。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医疗卫生等事业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一直走在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的前列。

延边是著名的旅游风景区,被联合国确定为“人与生物圈”的长白山自然保扩区、千里图们江畔独特的自然景观、别具一格的“一眼看三国”的边境风光、珍贵的古渤海国遗址,浓郁的朝鲜民族风情,都使人流连忘返。目前,延边已经开辟的7个旅游开发区是:长白山自然风光游览区,延吉民俗风情游览区,珲春边境风貌游览区,龙井历史遗迹游览区,图们江边城游览区,和龙龙王山游览区,敦化六项顶山游览区;已开通的12个旅游项目是,长白山风光游,长白山冬季游,满族发源地游,延边朝鲜族民俗游,中朝边境游,中俄边境游,图们江水上游,图们渤海古迹游,龙井历史遗迹游,和龙药物健身游,直升飞机航空游,打靶旅游;主要温泉,银环湖,谷底林海,天女浴躬池,鸟瞰三疆,敦化正觉寺,和龙仙景台,雁鸣湖,龙井民俗博物馆,安图红旗村,图们桥头国门等。

明日的家乡,必将乘风破浪,更上一层楼。未来的家乡四季吐芳、绿草茵茵、环境优美。

条条笔直的水泥路直通小镇的各个角落;人民安居乐业,有如生活在世外桃源。

在我家门前有一条小河,它清澈见底,美丽极了!这可都是小区里的人们为保护环境,绿化奥运,才会使小河这么美丽,人们从不往小河里扔垃圾。

一年四季,我家门前的小河中总是没有一点垃圾,十分的美丽。 春天来了,河里的鱼儿一条条跃出水面,好似“鲤鱼跳龙门”。

每到假期,我总是和小伙伴们一起到河边去玩耍。 夏姑娘迈着轻盈的脚步来到了我们的身边。

鱼儿们都躲在家里面吹电风扇,吹空调,睡大觉呢!一个也不敢出家门,都怕这炎炎的烈日把自己的皮肤给晒黑了。这下子,小河一下子冷清了许多。

秋天来了,虽然秋天有点儿冷,可也算得上凉爽。小鱼儿们都自由自在地在小河中嬉戏、玩耍,十分的天真可爱、活泼。

冬天这个小娃娃不知什么时候走到了我们的身边。湖面上结起了一层厚厚的冰,我只能看见小鱼儿们在水底活蹦乱跳的身影,却看不出它们在干什么。

我想,鱼儿们一定是在冰的下面欢畅活泼地玩着捉迷藏、警察捉小偷等什么好玩的小游戏吧! 这就是我家门前的小河,我希望人们继续保护环境,为奥运增添一份绿色,让我们的世界更加的美丽。

河间古郡的名称已久,取名河间的原因,就是因为它在徒骇河、大史河、马颊河、覆釜河、胡苏河、简河、絜河、钩盘河、鬲津河等九河之间。

河间市古称瀛州,地处冀中平原腹地,位于今河北省内,属沧州市管辖。河间历史悠久,之名始于东周,距今有2700年历史。取名河间的原因,就是因为它在徒骇河、大史河、马颊河、覆釜河、胡苏河、简河、絜河、钩盘河、鬲津河等九河之间。 河间在春秋属燕国之域,战国时期分属燕、赵二国,秦属巨鹿郡。秦始皇废封建为郡县,沿袭春秋战国旧县名置武垣县,这就是河间县的前身。直到隋炀帝大业初,以武垣县境介于沙(子牙河)唐(古寇水)两河之间,才把武垣县改为河间县。从西汉文帝至武帝400余年间,4次建河间国,其间时国时郡。隋至唐属河间郡或瀛州。五代时瀛州归契丹辖。宋置高阳关路安抚使。大观二年(1108年)罢瀛州改府,河间属之。......建国后河间属河北省沧县专区。1958年改隶天津专区,后又改隶天津市,1961年5月津、沧分后,称沧州专员公署,河间属之,1990年10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河间撤县设市,由沧州地区代管。1992年沧州地市合并,河间市由沧州市代管。 (资料来源:)

西汉时,大小毛公即毛亨毛苌居于河间国,著有毛诗序,成为当时研究诗经的主流。毛公当年所在,正是现在的东西诗经村。

地名用字研究论文

1丁文江,曾世英.川广铁道路线初勘报告.地质专报(乙种),1931(4).2曾世英.中国各省区的面积.申报月刊,1932(2):52—60. 3丁文江,翁文灏,曾世英.中国分省新图(1—4版).上海:申报馆,1933—1939.4丁文江,翁文灏,曾世英.中华民国新地图.上海:申报馆,1934.5曾世英.中国舆图分幅法刍议.地理学报,1935(1):73—88.6曾世英,方俊,周宗浚.中华民国地形挂图.上海:申报馆,1939.7曾世英.我国测绘事业的检讨.工程,1939(1):1521.8曾世英.中国实测经纬度成果汇编.重庆:中央地质调查所,1943.9曾世英,方俊.中国舆图用亚尔勃斯投影表.重庆:中央地质调查所,1943.10曾世英,方俊.中国分省新图战后订正版.上海:申报馆,1948.11曾世英.统一外国地名翻译的商榷.地理学报,1956(4):373—395.12曾世英.从整理外国地名译名的角度来谈谈汉语拼音文字.拼音,1956(5):1—3.13曾世英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集.北京:地图出版社,1957.14曾世英.从制图学的角度来看“麦克马洪线”是非法的.测绘通报,1959(14):13—15.15曾世英.也来谈谈地名拼写法.文字改革,1959(13):11—14.16曾世英.地名译音在测绘科学上所占的位置及其发展方向.测量制图学报,1959(3):143—158.17曾世英.地名学应作为一个空白学科来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会刊,1960.18曾世英.用汉语拼音字母拼写非汉语地名.文字改革,1961(11):6—9.19曾世英.汉语拼音方案在少数民族语地名调查中的应用.文字改革,1963(7):1—3.20曾世英.展开地名学的研究为地图生产服务.1962年制图学年会论文选,1964:61—69.21曾世英.维哈新文字给制图工作带来很大好处.新疆日报,1965年1月8日.22曾世英.汉语拼音方案在测绘科学中的新应用.光明日报,1965年6月9日.23曾世英.地名的国际标准化和中国地名拼写法.光明日报,1978年10月25日.24曾世英.谈谈民族语地名音译转写法及其表音深度.民族语文,1979(1):40—47.25曾世英.关于运用汉语拼音字母拼写我国地名的若干问题.第三届全国地图学术会议论文选集,1980:1—7.26曾世英.中国地名拼写法研究.北京:测绘出版社.1981.27曾世英.中国地名的罗马化.语文现代化,1981(5):202—212.28曾世英.关于我国地名罗马化一些问题的商榷.文字改革,1982(3):2—4.29曾世英.河源考察十分必要.黄河源头考察论文集,1982:15—17.30曾世英,孙竹.我国地名的国际标准化和民族语地名的音译转写法.民族语文研究论文集,1982:705—731.31曾世英.做好地名工作展开学术研究.地名知识,1983(2):3—6.32曾世英,杜祥明.地名学导言.地名学论稿,1985:7—20.33曾世英,杜祥明.我国西部地区的外来地名.地名学论稿.1985:247—272.34曾世英.地各拼写规范化的矛盾.汉语拼音正词法论文选,1985:257— 269.35曾世英.关于我国地图上岛礁名称的正名和通名规范化问题.地名知识,1985(4):3—7.36曾世英.地名工作中的语言文字问题.语文建设,1986(1,2):26—29.37曾世英.云南地名研究大有可为.地名集刊,1986(4):4—7.38曾世英.试论我国地名的罗马化.地理学报,1987(3):221—230.39曾世英.关于国家地图集发行外文版的建议.地图,1989(4):1—6.40曾世英.关于我国地名拼音的商榷.中国翻译,1989(2):48—51.41曾世英.再论我国地名的罗马化.测绘学报,1989(2):132—140.42曾世英.地名用字标准化初探.曾世英论文选,1989:261-280.

因为在论文中不能出现具体的城市名称,所以需要用英文字母的代号。

原因

1、涉及到研究对象的相关信息或数据有助于论文研究,但不便于对号入座(如涉及到企业隐私,地方治理数据等),所以用缩写代替。

2、作者个人对所研究对象的相关信息或数据了解不真实,为了不让他人对号入座,所以用缩写代替。

3、所研究对象名称过长,用缩写代替。

4、学校老师硬性要求。

不仅如此公司亦是如此。字母代替主要是为了避免可能产生的纠纷,在未经公司同意的前提下必须隐去真实公司名字,所以以字母代替。至于论文具体写作过程中公司名称用A-Z哪个字母去代替,通常情况下并无严格的要求规定的。

参考文献的类型的字母

M——专著(含古籍中的史、志论著)C——论文集N——报纸文章J——期刊文章D——学位论文R——研究报告S——标准P——专利A——专著、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Z——其他未说明的文献类型

西游记中人名地名研究论文

地名:“地府”、“奈何桥”、“酆都峪”、“蒿里山”、“傲来国”、“晒经石”、“奈何桥”、“南天门”、“地府”、“花果山”、“水晶宫”、“天竺”、“女儿国”、“高老庄”、“花萼社”妖怪名:傲来国界:一。坎源山脏水洞:1 混世魔王二。花果山水帘洞:2 蛟魔王(复海大圣)3 大鹏魔王(混天大圣)4 狮驼王(移山大圣)5 猕猴王(通风大圣)6 獝狨王(驱神大圣)大唐国界:三。双叉岭:7 熊山君8 特处士9 寅将军四。黑风山黑风洞:10 黑熊精(守山大神)11 白衣秀士12 凌虚子乌斯藏国界:五。黄风岭黄风洞:13 黄风怪六。骷髅山白骨洞:14 白骨夫人(千年骷髅)宝象国界:七。碗子山波月洞:15 黄袍怪(奎木狼)八。平顶山莲花洞:16 金角大王17 银角大王九。压龙山压龙洞:18 压龙大仙(九尾狐)乌鸡国界:十。乌鸡国:19 青狮道人十一。号山枯松涧火云洞:20 圣婴大王红孩儿(善财童子)十二。衡阳峪黑水河河神府:21 鳖龙(龙王第九子--椒图)车迟国界:十三。车迟国三清观:22 虎力大仙23 鹿力大仙24 羊力大仙十四。通天河灵感庙:25 灵感大王26 老鼋十五。金兜山金兜洞:27 独角王女儿国界:十六。谢阳山聚仙庵(破儿洞):28 如意真仙十七。毒敌山琵琶洞:29 蝎女妖花果山水帘洞:30 六耳猕猴十八。翠云山芭蕉洞:31 铁扇公主(罗刹女)32 牛魔王(平天大圣)十九。积雷山摩云洞:33 玉面公主祭赛国界:二十。乱石山碧波潭:34 九头虫二十一。小西天小雷音寺:35 黄眉老祖二十二。七绝山稀柿衕:36 大蟒精朱紫国界:二十三。麒麟山獬豸洞:37 赛太岁二十四。盘丝岭盘丝洞:38 春十三娘(蜘蛛精)二十五。蜈蚣岭黄花观:39 多目怪(蜈蚣精)狮驼国界:二十六。狮驼岭狮驼洞:40 青狮魔王41 白象魔王42 大鹏魔王43 虎威魔王44 狮吼魔王45 狮毛怪比丘国界:二十七。柳林坡清华洞:46 美后47 国丈二十八。陷空山无底洞:48 地涌夫人(半截观音)二十九。隐雾山折岳连环洞:49 金钱豹王玉华府界:三十。豹头山虎口洞:50 黄狮精三十一。竹节山九曲盘桓洞:51 九灵元圣金平府界:三十二。青龙山玄英洞:52 辟寒大王53 辟暑大王54 辟尘大王55 玄鹤老天竺国界:三十三。毛颖山狡兔三穴:56 玉兔精三十四。铜台府地灵县华光禅院:57 蠹妖三十五。玄阴池:58 蛙怪三十六。天竺山幽谷山岗洞麋老洞:59 麋妖三十七。大树岗:60 古柏老三十八。长年涧:61 灵龟老三十九。南山:62 峰五老四十。赤炎岭赤炎洞:63 赤蛇精四十一。黑松林镇海寺:64 虺妖65 蚖妖66 蝮子怪67 蝎小妖四十二。如意庵:68 狐妖四十三。莫耐山:69 凤管娘子70 鸾萧夫人(妈妈帐)四十四。蟒妖岭蟒神庙:71 七情大王72 六欲大王73 三尸魔王四十五。黯黮林:74 阴沉魔王四十六。饿鬼林:75 独角魔王四十七。狂风林:76 啸风魔王四十八。霪雨林:77 兴云魔王(泾河龙王)四十九。蒸僧林强荤店:78 六耳魔王五十。迷识林:79 迷识魔王五十一。三魔林:80 消阳魔王81 铄阴魔王82 耗气魔王五十二。寂空山:83 黑鱼精五十三。 元会县官御园:84 蜂妖五十四。高冈林:85 灵鹊五十五。溪洞河:86 玄武灵五十六。嵯峨山美蔚洞:87 美蔚君(猩猩)五十七。赛巫峡福缘洞:88 福缘君(猿猴)89 善庆君(白鹤)五十八。长溪岭:90 孟浪魔王(白鳗)五十九。慌张洞:91 慌张魔王(獐子)六十。浪潮溪回澜穴:92 大锿?BR>六鲲魔王:93 司视魔(老大)94 司听魔(老二)95 逐香魔(老三)96 逐味魔(老四)97 具体魔(老五)98 驰神魔(老六)六十一。崔嵬山五蕴庙:99 病魔100 鼯精六十二。五庄观:101 蝠妖

看过《西游记》的人都知道,哪怕是小学生,只要看过电视剧、连环画的都知道,孙悟空是“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水帘洞人氏”。小说中孙悟空不知一次提到自己的老家,那这个“东胜神洲”在哪呢?实际上是因为小说作者借用了古代印度佛教的一个地理概念——“四大部洲”,佛教认为人所住的世界是平的而且是圆的,中央有一须弥山,耸出水面八万四千由旬,水面之下亦深达八万四千由旬。古印度长度单位,佛学常用语,一由旬相当于一只公牛走一天的距离。而以须弥山为中心,周围有游乾陀罗等八大山环绕,外围的八大山都是圆形山,越往中间越高,类似于宝塔一样,外面的圆形的山套住里面的圆形山,而山与山间各有海水相隔,就形成了八个海,这就是“九山八海”,形成一个须弥世界。九山、八海是一层一层的,最里面的七大山悉以黄金构成,八大海水中的内七海名之为“内海”,八功德水湛於其中。而最外边就是由第八持边山和第九铁围山之间的海洋,名为“外海”,为咸水所成,广三亿二万二千由旬。四方有四大洲,也就是文中的“曰东胜神洲,曰西牛贺洲,曰南赡部洲,曰北俱芦洲。”

新华社济南专电(孙君成)《西游记》中当全国许多地方纷纷以“猴王故里”自居时,山东一学者考证得出:花果山的原型应为泰山。近日,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杜贵晨在其刚刚完成的《孙悟空“籍贯”“故里”考论》和《〈西游记〉与泰山关系论》两篇论文中,结合学术界相关成果,考证并从理论上说明:泰山是《西游记》中花果山的原型、孙悟空的“老家”。杜贵晨介绍:“得出这一结论,并不是自己头脑一热,而是多年从事古代文学研究积累的结果。”“东胜神洲,海外有一国土,名曰‘傲来国’。国近大海,海中有一座山,唤为花果山。”这是《西游记》的开篇描述。杜贵晨研究发现,《西游记》中提到的一些具体地名,如“傲来国”“晒经石”“奈何桥”“南天门”“地府”等,都能在泰山上找到,并大都为泰山所独有。他举例说,《西游记》第一回说花果山坐落于“傲来国”,第九十九回出现“晒经石”,只有泰山才有“傲来峰”和“晒经石”,且成名早于明朝,在《西游记》成书之前,是很有力的证据。其次,泰山上的天宫、王母池、南天门等地名,与《西游记》完全对应。尽管全国有10多处水帘洞,但只有泰山的水帘洞前有桥,和《西游记》中的描述惊人吻合。除了小说中提到的具体地点能在泰山得到印证外,杜贵晨还得出结论:“东胜神洲”原型是山东,《西游记》描写的广阔空间其实就浓缩在泰山。他认为,泰山是小说中天宫、人间、地狱的浓缩,其中“天宫”的创意来源于泰山的南天门、东天门等;“人间”里的高老庄、晒经石,能与泰山的高老桥、晒经石相对应;《西游记》对“地狱”的描述,也是源自泰山的“地府”“奈何桥”“酆都峪”等地。杜贵晨认为,《西游记》的作者对泰山很熟悉,这些对应不是偶然的。

花果山、云台方寸山、天庭、五指山、高老庄、流沙河、黄风岭、两界山、火焰山、芭蕉洞、无底洞、白骨洞、石头山、奉先郡、陈家庄、乌鸡国、天竺国、比丘国等等。

全书主要描写了孙悟空出世及大闹天宫后,遇见了唐僧、猪八戒、沙僧和白龙马,西行取经,一路降妖伏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终五圣成真的故事。

扩展资料:

《西游记》自问世以来在民间广为流传,各式各样的版本层出不穷,明代刊本有六种,清代刊本、抄本也有七种,典籍所记已佚版本十三种。鸦片战争以后,大量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被译为西文,《西游记》渐渐传入欧美。

被译为英、法、德、意、西、手语、世(世界语)、斯(斯瓦西里语)、俄、捷、罗、波、日、朝、越等文种。中外学者发表了不少研究论文和专著,对这部小说作出了极高的评价。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