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幼儿创造力研究现状论文

发布时间:

幼儿创造力研究现状论文

关于幼儿园培养幼儿创造力的不利因素及对策的研究- 关于幼儿园培养幼儿创造力的不利因素及对策的研究---幼儿教育论文--天天婴幼儿教育网 关于幼儿园培养幼儿创造力的不利因素及对策的研究 一、 问题的提出:|21世纪需要高智力,高创造力和高情感的人才。心理学研究成果说明,如果错过了创造力的开发关键期,人的创造力的开发将成为空谈。因此,创造力的开发要从儿童抓起,幼儿时期,有意识对儿童进行思维训练,可以为孩子以后的智力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尤其是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不仅对幼儿当前的认知和发展有很大作用,也可以为将来的创造性活动奠定基础。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对幼儿进行创造力训练活动涉及各个教育领域。实践过程中也发现了幼儿园教育体制中存在着制约幼儿创造力培养的不利因素:(一)教师的创造意识不强。(二)教育内容不利于促进幼儿发展。(三)幼儿缺少动手机会。其表现如下:(一)教师的创造意识不强幼儿创造力思维的培养,需要成人的启发引导。而一些教师只在需要的时候,才想到让幼儿运用创造性思维方式。在平时,对于幼儿的创造思维表现置之不理。(二)教育内容不利于促进幼儿发展也有些教师对创造性思维活动认识比较片面,为了培养创造思维而设计活动,不去考虑此活动是否适合本班 幼儿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教育内容对本班幼儿来言,不是过高,就是过低。(三)幼儿缺少动手机会幼儿的思维方式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而有的教师只是一味地让幼儿去凭空想象,利用表象去回忆、想象,限制了幼儿思维。二、 对幼儿创造力的发展不利影响1、限制幼儿的创造力的发展教师的创造意识直接影响幼儿创造力的培养,没有创造性的教师,培养不出具有创造思维的孩子;具有创造意识的教师,会把培养幼儿创造思维渗透在一日生活之中,有很强的随机性、观察能力,使幼儿养成爱观察、爱发现、爱思考的好品质。2、影响儿童的思维习惯的培养教育内容是否促进幼儿发展是培养幼儿创造思维的关键。如果内容选得超过本班幼儿发展水平,幼儿思维达不到思路狭窄,幼儿不感兴趣慢慢就不去思维了。如果内容选得过低,幼儿不用思考便能达到,对幼儿毫无发展之说。所以,教师的选材是非常重要的。3、影响幼儿主动参与水平幼儿缺少动手机会,没有亲身体验,就不能很好去思维,更谈不上创造。 幼儿的思维是通过各种感官(听、看、做、说、嗅等)来刺激大脑进行的。所以幼儿在折一折、搭一搭、摆一摆、拼一拼活动中去探索、发现、创造。三、 我们的对策及做法(一)提高教师自身的创造意识 要培养富有创造力的儿童,必须有创造性的教师,美国学者史密斯认为:“所谓创造性教师,就是那些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学成果,将其积极运用于教学中,并且有独创见解,能够发现行之有效的新的教学方法的教师。1、加强学习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中。教师创造力的高低对幼儿创造力的培养至关重要,所以教师要加强学习有关理论知识,平时在教研活动中,学习幼儿创造思维培养理论,对创思培养的方法、途径、内容有所了解,互相讨论,与自己实际工作结合,找出做得好的地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2、 创造教育活动富于幼儿一日活动之中。教师具有创造力,直接影响幼儿创造力的发展。教师与幼儿朝夕相处,孩子们对周围的环境充满了好奇心,爱问为什么。比如:幼儿看到彩虹,他已不再满足成人告诉他“这是彩虹”,而是进一步问:“彩虹是怎样形成的?”。表明幼儿已经有了探究活动的思维。教师要保护幼儿积极探求知 识的愿望,支持他们因好奇而提出的问题。教师不可因孩子的想法荒唐怪异,不着边际,不去理会,甚至批评讽刺,应尽量提供方便使其求知欲得到满足,所以老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洞察力。及时观察到幼儿所感兴趣的事物、现象;老师也要具有随机性,抓住教育机会给予肯定、引导。如:有一次,在户外活动后,我与小朋友坐在墙边石阶上休息。我一扬手忽然发现地上有影子,开始摆出不同的手势,请孩子们看像什么、那像什么。孩子们兴致很高,自己也摆弄着小手,这像小鸟、孔雀、飞机、手机等。(二) 教育内容要促进幼儿发展 对幼儿进行创造教育的最主要目的是实施幼儿得到各方面的发展。尤其是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观察力。处理问题的能力等等。而教师在其中起重要的作用。教育内容的选材、教育形式、教育方法的运用、如何因材施教,都是教师实施创造性教育所必备的教育技能。首先,教师要熟悉本班幼儿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制定教育目标。如:在学期初我们对幼儿进行创造性思维初测。在此基础上实施创造性教育,使教师工作起来有目的性、计划性。其次,要选择合适发展幼儿能力的教材。应把创造思维渗透进去,而不是一味为了培养创造思维而去选择教材内容。其实幼儿园的五大领域中的一些活动的目标就是训练创造思维的。如:大班的语言领域《自编而歌》,先让幼儿去观察某一物体的主要特征,然后创造性地编出儿歌;中班的健康领域《报纸游戏》,通过幼儿感知报纸的特性创造出多种玩法;小班的自然领域中《认识圆形》在认识圆形特征后,启发幼儿想一想,圆形像什么?什么东西是圆形的?启发幼儿去想象、思考。再次,老师的问题也很重要。大家都知道,老师要提具有启发性的问题。然而提出的问题 的难度要针对本班幼儿发展水平,使幼儿要想一想,动动脑筋能回答问题。过难过易对幼儿都不利。如:一节语言教学《小红伞.》活动,我们可以在中、大班进行此活动。在大班我们可以问:“这是什么时候?”,因为幼儿对时间的认识提高了。在问:“小兔子出门干什么去?”。幼儿展开思考去想象。“小兔子拿雨伞干什么?”让幼儿去发散、想象后来发生什么事情。这个问题对幼儿很有挑战性。因为后来发生的什么事情是图上没有的,是图以外的内容,需要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去思考的。而把此内容给中班进行,这种问题就过难了。因为他们受已有知识经验所限制,所以形式上提问要简单一些,形象一些。给的图上要有辅助想象的内容,像大树、像蘑菇地等等。可以这样提问:“小兔可以用伞干什么?”。让幼儿先观察图上的辅助画面想象。看见大树,可以用伞把儿勾树枝上摘果子;看见蘑菇地可以用伞当篮子装蘑菇等等。在老师给的潜在提示下,发展幼儿思维说出图片以外的内容,很适合中班幼儿年龄特点。(三)多给幼儿动手提供机会活动是推动幼儿创造力的有效途径。因为智力离不开思维,思维离不开动作,幼儿的思维具有直观形象性的特点。活动恰恰是一种直观的动作思维,适合幼儿的心理特点。同时活动本身使幼儿开动脑筋思考问题,活动中也接受了许多新的信息,幼儿接受教育活动有许多种。如:游戏、制作、音乐、美术、讲故事等。但在这些 活动中,教师要给幼儿准备丰富的、能帮助幼儿动手操作进行思考想象的材料。 如:在数学活动“分类”中,给幼儿提供图片每人一套,其图片内容是汽车、火车、小推车、汽船、木船、飞机让幼儿分类。孩子们一边摆卡片一边想,大部分幼儿按天上、地上、水中交通工具或按颜色分 。也出现了不同于别人的分法:一个小朋友按是马达还是人力为动力来分的。可见,材料的投放是必不可少的。在美工区中,我们也投放了许多材料。有一天,杜文楚在用泥捏猪八戒,在捏钉耙时,发现用泥捏钉耙总爱掉。他想了想,看见旁边放着牙签,他灵机一动,把牙签折成所需的长度,插在钉耙上。脸上露出胜利的微笑。所以,教师投放大量材料,是幼儿动起来的基础。通过试验,我班幼儿在各方面均有很大提高。他们的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爱问“为什么”。同时,观察事物比较细致,善于用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班中有几名胆小、不爱说话的幼儿也变得自信起来。孩子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加强。表现在请求老师帮忙和告状现象减少了。以上是我对幼儿园传统教育不利因素对发展幼儿创造力的一些对策研究。需要得到重视,培养幼儿创造力是一个长期探索的课题。

2、以美术的要素为纲,遵循幼儿美术活动设计的基本原则,有系统、有顺序地组织和设计美术教育活动美术的内容包括主题、情节、形象,美术的形式包括线条、色彩构图等。美术教育活动设计的基本原则包括:①整体结合;② 目标有序;③适度新颖;④ 引导思考;⑤活动操作;⑥交往合作。在长期的美术教育活动实践中,美术教育往往未能有效地发挥其原有功能,究其原因在于对美术教育的实质缺乏清晰的认识,往往把美术的内容与形式的理解相分离。比如,我们往往满足于儿童图画内容是否丰富、主题是否鲜明,忽视美术形式的教育,甚至教法不得当,以临摹为手段,因而造成儿童画过早地步人“模式画”的局面。在幼儿美术教育中必须把线、形、色、构图等最基本的要素作为美术教育内容的核心,培养儿童对形状结构特征的知觉把握,对色彩性质和设计构思表现美的法则的了解和体验。(1)对形状结构特征的知觉把握对形状结构特征的知觉把握,始终是整个学前期儿童需要不断练习掌握的,我们指导较小的幼儿是从学习线条开始,从涂鸦开始,通过那些杂乱无序的线条,逐渐意识到线条的上、下、长、短,从而出现直线和有弧度的曲线,例如小班美术活动《毛线团》、《汽球》、(11-,鸡吃米》、《草地上的小羊》都是通过线条的种类(直线、曲线)、线条的长度(长、短)以及线条的变化来表现的,幼儿在练习中是无意识的,但作为教师,必须有意识地把线条美的因素贯彻到幼儿的美术活动中去。(2)对色彩性质的了解色彩造型艺术是美术艺术重要表现手段之一。儿童对色彩反应是强烈的、敏感的,他们具有某些天赋能力,即使如此,对色彩性质的了解,还需教师进行有意识地训练,开展辨别不同色彩的艺术活动。① 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可以先从认识红、黄、蓝开始。如我们设计的《生日蛋糕的烛光》一课题可让幼儿认识红色和黄色,《蓝色的天空和大海》一课题可让幼儿认识蓝色。② 对于黑、白、灰等无彩色的辨别。黑、白对于幼儿来说比较容易辨别,灰色的掌握一般放在大班后期,如:下雨时天色灰朦朦的,有时用灰色做底,色彩的效果会很好。③ 年龄较大的幼儿就应学会辨别冷色和暖色、深色和浅色等。如课题“暖烘烘的太阳”、幼儿会用黄、橙等暖色调,而“寒冷的冬天”则会选用绿、蓝等冷色调。④问色的认识。如花朵、蔬菜、水果几乎都渗透了充盈的色彩,像蕃茄、青椒、西瓜都具有鲜明而透明的颜色,就可以让幼儿认识和描绘。比如:我们的课题“色彩游戏”就是用“陀螺的填色游戏”帮助幼儿了解问色的。中班幼儿对颜色已有了基本的定位,我们的课题主要有“阳光下的肥皂泡”、“三棱镜的色彩”、“雨后的彩虹”、“黄昏的太阳”、“春天的花园里”、“拾落叶”、“大海和鱼”、“煎蛋”等等。在幼JLH}期应充分利用儿童本能自发的感情冲动,提供给他们更多的颜色、工具、纸张,训练他们使用工具的必要技能,让幼儿在早期就获得丰富的色彩经验和表现潜力的机会。这样的课题设计与实施,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在实施中,实验班的儿童表现出了对各领域共同审美要素的敏感性、情感的丰富性,艺术活动空前地活跃,充分展现了他们的个性。他们在其它领域的学习中也表现出色,并能将审美法则及情感融于生活,使班级氛围温馨有序。参考文献[1]杨黎明;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危机与挑战 [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年03期[2]张建国!410005; 幼儿园开放性绘画教育活动探索 [J];学前教育研究; 2000年05期[3]虞永平; 多元智能理论与幼儿园课程研究 [J];学前教育研究; 2004年05期[4]易晓明; 激活儿童缪斯本性的艺术教育 [J];幼儿教育; 2005年Z2期[5]裘指挥; 来自瑞吉欧理念的思考——关系和谐中建构幼儿教育 [J];学前教育研究; 2003年Z1期[6]张金梅; 谈谈环境的教育价值——从瑞吉欧环境创设获得的启示 [J];学前教育研究; 2002年01期[7]秦元东,唐淑; 为儿童创设良好的环境——论陈鹤琴关于幼稚园环境创设的思想 [J];学前教育研究; 2002年06期[8]侯莉敏; 浅论儿童早期绘画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J];学前教育研究; 2006年01期

论文摘要 :当前,在中小学深入开展的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其根本目的就是要培养儿童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培养他们的创造力,使儿童成长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当然,这不是单靠学校教育就可以完成的。

家庭是儿童生活的最初场所,家庭教育对人的一生的发展都有着重要影响。儿童创造力的发展同样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育。德国学者戈特弗里德·海纳特指出:“促进儿童创造力发展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父母”。

论文关键词 :创造力发展 培养对策 儿童成长 家庭因素 新课程改革 创新型人才 素质教育 全面发展

有关创造力的概念,在心理学上一直存在着争议。有的研究者强调主观创新,有的则强调创造的目的性,有的将其看作个体活动的产品或思维过程所具备的特征。我们认为,所谓创造力就是指个体在支持的环境下结合敏锐、流畅、变通、独创、精进的特性,通过思维的过程,对事物产生分歧性观点,赋予事物独特新颖的意义,其结果不但使自己也使别人获得满足。其中,支持环境是指能接纳及容忍不同意见的环境。

一、影响儿童创造力发展的家庭因素

对儿童创造力的发展产生影响的家庭方面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庭教育方式

一般来说,家庭教育方式主要有四种:民主型、专制型、放任型和娇宠型。专制型、放任型和娇宠型的教育方式不能调动儿童学习的积极性,易使儿童养成依赖、顺从的习惯,做事无主见,思维懒惰,缺乏创新性,创造力水平低。而民主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可以营造一种十分宽松、平等的育人环境,这种环境可激活儿童的创造动机,让儿童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儿童的创造力。因此,家长应努力采取民主型的教育方式,让儿童没有任何精神压力地、轻松随意地与父母交流、沟通,自由表达思想,这样父母也会更容易发现儿童具有创造性的观点和行为,并及时加以挖掘和培养。

(二)家长期望

儿童创造力的提高与家长的期望有密切关系。当家长具有较高的期望时,即使儿童表现较差,家长也会提供各种机会,并鼓励他们,肯定儿童的每一点进步,这种乐观主义的教育态度,有利于儿童创造力的充分发展。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等人曾对极具创造力的著名数学家和作曲家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在这些数学家和作曲家的童年时期,他们的父母通常都对其寄予了极高的期望,不仅给孩子以热情的鼓励,而且给他们寻找最好的教师,自己也充满激情地参与这些活动。大量的事实证明,家长的良好期望会极大地促进儿童向他们期望的方向努力,促进其创造力的发展。

(三)父母的行为特征

父母是家庭生活的主要组织者,是家庭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和责任者,是儿童仿效最早和最多的榜样。在家庭中,父母本身的行为特点直接影响着儿童的身心发展。如果父母长期沉湎于赌博,过分讲究穿着,爱说脏话,处理事情简单粗暴,儿童便容易形成贪图享受,说话粗俗,不爱动脑,行为不顾后果等个性特点;如果父母对人文明热情,每天读书看报,关心与议论时事,儿童就可能同样富有同情心,喜欢阅览书籍,思考问题。

另外,如果父母对儿童的行为有错必究,这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妨碍儿童本身创造性潜质的发挥与发展。其实,父母认为儿童做“错”了,基本都是按照成人的眼光和标准作出的判断。假如父母在儿童每一次犯点小错的时候都大动干戈,严加指责,那么就很容易挫伤儿童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堵塞儿童的探索途径,其结果必然是扼杀儿童的创造力。

许多研究发现,创造力高的儿童的父母往往兴趣爱好广泛,母亲能平等对人,父亲很少专断,允许儿童与外界发生联系,不僵硬,不恪守教条。儿童在父母这种良好的榜样作用下,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也会习得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和创造性的人格品质。

总之,家庭因素对儿童创造力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一方面,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儿童创造力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它能够保障儿童创造力发展的可能性。正如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所说,个体具有被人关注的需要,他需要温暖、被人喜欢、同情、尊重和认可,儿童创造力的发展同样需要尊重和赏识。一个“无条件积极关注”的成长环境可以使儿童感受到前进的信心和力量,这种信心和力量会极大地促进儿童创造力的发展。另一方面,家庭教育不当又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比如,有的父母因自己的失败而望子成龙,这样父母的失败和严格训练的压力,可能使儿童智力早熟,使他们没有机会去获得一些非智力的能力,而这些非智力的能力却往往是儿童创造力发展所必需的能力。另外,父母过分关注儿童可能导致不良结果。神童的父母可能不会理解,许多个人必须具有的品质是在生活中形成的,如果为获得特别技巧和知识而在非正常的“真空”氛围中抚养儿童,儿童就很少有机会去获取这些品质。

二、培养儿童创造力的家庭教育对策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到家庭教育对儿童创造力的培养和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在当今时代,家庭教育应该从何处着手来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呢?

(一)营造有利于儿童创造力发展的家庭环境

一方面,营造良好的家庭知识文化环境。知识是滋润智慧的养料,是创造的.具体内容和源泉,没有知识便不会有创造的产生。因此,家长应首先注重家庭中的知识文化氛围的营造。另外,家长还应注重加强自身对知识的学习,以实际行动为儿童树立榜样,努力形成以读书、阅报、参观科技博览等为主要内容的家庭业余生活。再者,家长应尽可能为儿童提供各种图书和资料,并耐心、认真地回答儿童的提问,重视亲子间的互动。这种做法不仅能极大地激发儿童探究的热情和兴趣,更能为儿童树立追求创新的榜样。儿童在这样的氛围中成长,便会养成获取知识、渴求知识的良好习惯,进而获得丰富的知识储备,有力地促进创造力的发展。

另一方面,构建民主、和谐、融洽的家庭氛围。可以说,儿童的内心具有更为自由和开放的空间,他们还没有太多的社会规范和习俗的禁锢,更少顾忌,敢想、敢做,这本身就是一种良好的创造状态。所以,家长应该从外部为儿童提供一个同样自由的空间,即营造一种自由、开放、民主、和谐的家庭气氛,这对培养儿童的创造力是至关重要的。

(二)保护儿童的发问精神和好奇心

好奇、探索、发问是儿童的天性,是创造力的源泉,要予以尊重和保护。

创造来自于对问题的大胆质疑,只有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造的冲动。我们应该鼓励、启发和诱导儿童学会质疑,因为这是从已知伸向未知世界的心理触角。我们应该赏识儿童的怀疑精神,鼓励他们勇于挑战传统,挑战权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一大批不“唯上”、不“唯书”的自主创新型人才。

好奇心是儿童创造力发展的起点。正是出于对事物的新鲜感和好奇,儿童才可能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激发起创造的动机。家长应该加倍珍惜、保护儿童这种与生俱来的创造倾向,这是培养儿童创造力的基础。

(三)鼓励儿童表达自己的想法或主张

家长不能要求儿童做一个“言听计从”的“好孩子”,而是要做一个能够表达自己思想和愿望的人,这也是创造力的一种体现。为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给儿童发言的机会。比如,做事情时征求儿童的意见、鼓励他们与家长辩论等。当然这种辩论并不是胡搅蛮缠,随心所欲,而是通过辩论让儿童弄清是非曲直,帮助他们找到合理的解决办法。这样不但营造了民主的家庭气氛,还会使儿童学会自立、自强。所以,作为家长,应该尊重儿童的话语权力,鼓励他们多去表达自己的想法或主张。

(四)注重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指在创造性活动中所特有的思维过程,是多种思维形式的综合表现,是创造力的核心。家长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着手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

第一,培养思维的流畅性。思维流畅性强的儿童,可以在短时间内产生多种概念,即思索许多可能的构想和回答。比如,家长可以通过陪儿童玩成语接龙等游戏,来培养他们的思维流畅性。

第二,培养思维的变通性。思维变通性好的儿童具有摒弃旧的习惯思维方法、开创不同方向的能力。例如,家长可以让儿童尽可能说出报纸的用途(像“学习用”、“包东西”、“用来引火”、“折玩具”、“剪成碎片扬着玩”等),以训练他们的思维变通性。

第三,培养思维的独特性。思维具有独特性的儿童善于打破常规,产生不同寻常的反应。比如,父母可以给儿童提供一个一般的故事情节,鼓励他们打破常规,按照自己的意思给出一个适当的题目。

(五)激发儿童的想象力

想象被心理学家誉为智慧的翅膀,它能使儿童冲破狭小的生活领域飞向广阔的认知世界,使儿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尽情地去翱翔。儿童是富于想象的,家长要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就要尊重儿童的想象。

在有意识地开发儿童的创造力之前,家长首先应该允许儿童“离谱”的想法。儿童的幻想世界绝对不是成人眼里的“儿戏”,它是儿童创造力发育的摇篮。在他们的世界里,没有事情是不可能的。面对儿童不切实际的大胆设想,家长如果嗤之以鼻,就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浇灭他们的热情;相反,如果家长对他们离奇的想法表示惊喜,则会鼓励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使他们的思绪飞得更高、更远。

在家庭教育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儿童想象力的培养与锻炼:

“画”:绘画是儿童较为喜欢的一种形象表现形式,它可以诱发儿童的想象力。儿童虽然画技不高,却能通过简单的绘画表达自己的思维活动。家长对于儿童的画,不要只追求画得多么“像”,而应鼓励他们“想”得越多越好。

“编”:续编故事结尾与仿编创造诗歌,是创造力的高标准体现。为发展儿童的创造想象,家长在讲故事时,要注意训练儿童续编故事结尾,如“后来又发生了什么事?”“他怎么样了?”等等,以引导儿童展开想象,从多角度续编。

“戏”:游戏对儿童来讲,是发展想象力最好的活动。儿童在游戏中模仿成人的多种活动,凭借想象扮演多种角色,表现多种生活情境,自己动手解决游戏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儿童在认真思考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游戏的情节具体化了,他们的创造力也随之得到了发展。所以,家长应帮助儿童组织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

(六)提升儿童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提高儿童关于创造力方面的自我效能感,将有助于儿童创造性行为的出现,以及对创造性活动的坚持性,进而有助于其创造性习惯的养成。这就要求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善于发现与欣赏儿童的创造性表现,带着欣赏的目光去肯定儿童的发现、创造,以提升儿童对自身创造力的自我效能感。

可以说,儿童时期是人的一生中创造欲望最活跃的阶段,也是创造力有实质性发展的阶段。它为儿童打开了一扇通往创造的大门,由于这扇门开启的时间十分短暂,如果错失良机,或许它就会永远关闭。所以,作为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第一任老师”的家长应该积极发现儿童刚刚萌发的创造意向,并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对策来呵护、激发和发展这种金子般的心理品质,教会他们如何打开创造之门。

幼儿创造力的发展研究论文

美术作为一种开发少儿智力及潜能,培养少儿 想象力 及创造力的有效途径,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及家长的关注。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浅析美术 教育 对幼儿创造力的培养论文,欢迎阅读!

绘画从涂鸦起就是一种满足 儿童 自我表现的需要,这个时期儿童会十分自然地进行“表达”,按照自身的愿望和需求去表现自我,在这个过程中自由的探索,大胆的表达,不断的创造。而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往往更侧重技法的训练,用“像”与“不像”来点评孩子们的作品。在这样的模式中,孩子不需要开动脑筋,只需要机械的模仿老师的画法。在培养少儿美术的艺术才能时,我们更应该注重“技法”还是“创造力”?新课标中明确的提出:“要重视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的倾向,应支持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的偏向”然而我们该如何去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一、开放性绘画,发展健康的心理

绘画活动能充分表现儿童本身特有的思维和认识,是他们的自我表现,是个性情感的宣泄和流露。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孩子因为对颜料好奇,在那儿随意地涂画,虽然并不一定成为颜色鲜艳、成功的绘画作品,但却能感受到孩子的真情实感。譬如,在《小鸟的家》一课,学生用综合材料表现,在这个创作的过程实质上是儿童内心的表达和情感的宣泄。

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做一个引导者,带领孩子进入艺术活动中,像交朋友一样交流意见,尤其要关注和鼓励那些勇于表达自己的感受但技巧尚不成熟的孩子。如:《奇妙的撕纸添画》这一课,我们先让学生任意的撕纸,撕完再仔细观察的纸的形象像什么,最后在这个基础上构思作品,把它添成一幅完整的绘画作品。

二、引导观察,培养发现的乐趣

美术是一门视觉艺术,欣赏和感知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美术教师我们应尽量创设条件让学生去观察。如在《微观世界》一课中,我利用多媒体展示了大量“微观”的图片,通过这些图片可以马上让学生进入情景当中,感受微观世界的魅力。再如:《寻找美的踪迹》这一活动,在没有观察实践前大多数学生塑造树干时只会做出光溜溜的树干。后来我们组织学生走到室外去观察大树,并用双手触摸大树。这时,他们明白原来树干是这样的粗糙和丰富。于是,他们尝试用各种形状和线条表现出树干的粗糙质感,有的用指印表现,有的用笔来压印大树干的纹理,还有甚至在树干上挖出了树洞进行表现。

三、有效评价,树立自信

一节课孩子们的想法最终都会落实到纸上,作品展示的是每一个孩子个性的表达。美术作品评价没有统一的标准,我们应该尊重不同孩子的个性差异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从而促进他们个性的发展。在美术活动时,每个学生会根据自己的思路、审美来完成自己的作品。虽然这个阶段他们完成的作品还不够成熟,但每个孩子的作品都会有特别之处。因此,作为教师在评价孩子的作品时要善于发现他们不同,给予充分的肯定,在他们遇到困难,提出问题时,教师应该在尊重他们的基础上给予参考性、建议性的支持,目的是帮助他们自主地表现,让美术真成为展示自己的舞台。

总之,在美术活动中,我们应该更注重孩子们的情感表达,努力让他们通过绘画宣泄情感,发展健康的心理,同时在这个基础上培养他们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让美术课堂真正的“返璞归真”。

将孩子培养成为一个接近完美的人,能够让他的一生充满情趣和幸福是每一位善良的父母和有责任心教师的心愿,因此,我们希望孩子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诸如勇气、独立意识、心理承受能力……美国著名幼儿教育家塞德兹指出:创造力是一个人取得成就的潜在动力。而创造力形成的关键时期,则是在幼儿时期。成人对幼儿的态度和处理相关的事情的做法,不但影响到幼儿的情绪,而且直接影响孩子自信心的增强或减弱,幼儿的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因此影响极大。幼儿到四岁左右,在行动的很多方面都体现出了自信心的差异。以美术活动为例,有的孩子作品尚未完成,就迫不及待的拿给老师和小朋友看;有的则用小手边画边捂,生怕被别人看到,有的则自始至终一笔不画,宁愿坐到活动结束,这样的孩子经常会对老师说:“老师,我不会。”这些外部表现体现出了孩子自信心存在差异,并且孩子美术作品也表现出不同的层次:在同等教育前提下,第一种表现的孩子通常画得又快又好,级富情感和创造成分进步也大,接受能力强;第三种表现的幼儿则代表另一个极端,如果不及时加以引导,孩子最终会一无所获。经过对这三种孩子典型案例的分析发现,与孩子以往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并且对现在的教育活动,包括美术教育活动,产生着积极或消极的作用。尤其是它所带来的负面作用,对教学带来了极大的阻力。因此,如何在美术教育活动中帮助幼儿树立自信,培养良好的创造精神,从而更好的提高美术活动的效果,已成为现实教育活动中一项必不可少的研究课题。经过不断的努力和尝试,我们借助于美术活动的独有魅力,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 措施 ,使那些缺乏自信的孩子有了很大的改观,美术教育活动的效果也相应得到很大的提高。现把我们的教学 经验 和心得 总结 如下:

一、尊重孩子:利用美术活动本身的独特魅力,吸引孩子自愿参与活动,真正把主体地位还给孩子

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美术教师首先应该懂得尊重幼儿,为幼儿自信心的培养创造一个宽松、愉悦、优美的环境,使美术活动成为他们发自内心的需要。

美术活动相对于幼儿来说,是一种有趣的游戏,更为贴切。美术材料、表现形式、表现手段的多样性,较之于 其它 活动更能够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和好奇心,同时也给予孩子表现自我的广阔空间:剪纸、彩泥、印刻粘贴、绘画等等形式任孩子们挑选。兴趣是成功的源泉,从孩提时起,没有哪一个孩子不喜欢美术活动的。假如某一美术活动没有激发起孩子足够的兴趣,那就请教师首先寻找一下自己的原因:你是否真正利用好、发挥好活动的特色,调动起孩子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假若大多数孩子被你感染,起码说明教师的表现不错;若大部分孩子反映不太好,部分幼儿拒绝参与你设计的活动,那教师就要深刻 反思 一下自己了。建议教师此时不要强求孩子必须参与此次活动,在保证安全与不影响他人的前提下,给予孩子进行其他活动的权利:大学生不是可以自己选择导师吗?幼儿同样有拒绝的权利。在美术活动中教师的职责就是利用多种行之有效的 方法 调动起孩子的好奇心和表现欲,把教师的“要你画”转化为孩子的“我要画”。活动效果也因为孩子主动性的参与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成功率高了,孩子的自信也因此被一次次增强。反之,教与学必然形成对立,教学效果和幼儿心理都不会达到最佳状态。

二、抓住点滴进步和表现出来的创造点,及时鼓励孩子,肯定自我

卡尔。威特说过:“我对儿子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儿子,你真棒!在我看来,你真棒,是世界上最动听的语言,他能给人以无穷的力量。”

所谓自信,就是自己相信、肯定自己,缺乏自信的人,大多不能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百折不挠的把事情坚持下去,常常半途而废,因而也较难成功。在教育过程中,帮助自卑孩子建立自信,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倾注更大的耐心、精力和热情,用各种方法引导、激励、鼓励表扬孩子尽力把活动推向深入,尽可能超越自我,从中体验到更多成功的喜悦:富有创新精神,超越自我,挑战极限,勇者胜。其中内涵对于幼儿美术教师的教育工作同样适用。

在我曾经接的新中班里,有一个叫天星的孩子,很不和群,对于各项活动都没兴趣参与,他总是怯怯的说:“我不会”。在后来的深入接触中,我们了解到,他其实很自卑,凡事不敢去做,“我真的不会”“我不行”,渐渐的也对任何事都失去了兴趣,人也孤僻起来了。了解情况后,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美术活动中,开始很长一段时间,他都不曾画一个线条,我就经常走到他面前,鼓励他:“天星,你是个很聪明的孩子,老师相信你一定画的很好,是不是?”,“天星,老师相信你,试一试好吗?”有时,我会拿起他的画笔在他的小本本上画几笔,告诉他:“天星,你的小画笔多神气啊!能变出五彩缤纷的世界来,你也来试一试。”“看,一个小圈圈上长出两只长耳朵……一只可爱的小兔乖乖就画好了,看,他正朝我们天星笑呢……”开始时,他无动于衷,因为他已经习惯了。渐渐的,他开始犹豫起来,坐在小椅子上不再象以前那样心安理得了,而是时不时的盯着画纸发愣,并且用手拿着画笔转来转去。当他终于在画纸上画出一个圈时,我及时的表扬了他:天星,你真棒!多有趣的小圆圈呀。我说吗,天星一定可以画出美丽的图画的。老师和天星一起把一只小鸡‘请’出来,好不好?”天星没说话,但是他的眼神中透出内心的喜悦。当我帮他把不会的部分画完后,我心平气和的对他说:“天星,你知道吗?你画的圆,其实很漂亮的。老师看你画的这么好,真的非常高兴!天星,你还能画出更多的小鸡和这只小鸡作游戏吗?”天星用力点了点头。接下来,他画了“一纸的圆圈,然后,又把它们变成了一只只让大人看来非常怪异的小鸡。但是,孩子却画得津津有味。活动结束后,我在大家面前表扬了天星,并郑重的把他的作品展览在作品栏中。

横向比较,天星的这张“处女作”自然称不上是班中的好作品,但是,纵向比较,对于天星个人发展来说,却是他付出了相当大的努力,内心经过激烈的斗争之后,迈出的艰难一步,也是他迈向成功的第一步。

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里,孩子不停的重复着同一内容的练习,并且也越画越好。许久以来,他第一次对妈妈说:老师表扬我了!作为教师,我继续关注着天星,不断的鼓励和表扬他。当他遇到困难时,我会帮助他共度难关,让他更多体会成功的喜悦。天星的进步越来越快,由只对画小鸡赶兴趣,发展到对动物、交通工具、植物等其他事物赶兴趣。四个月后,他的画作连同班内其余十九幅作品,一起参加了全国幼儿绘画比赛,并获二等奖。现在的天星,已经和其他孩子一样,一起游戏,一起学习,是一名自信而乐观的小学生了。

幼儿的内心其实是非常脆弱的。他们非常需要支持帮助和鼓励,任何不负责任的打击、批评、嘲讽只能更多带给孩子自卑自弃。由于经验的缺乏,孩子做的不理想很正常,教师应该学会等待,给予孩子必要的时间反思、探索、失败、尝试。当孩子的某一行为得到夸奖时,这种良性行为就会不断的重复而得到巩固。教师的夸奖,不仅表明教师的信心,也坚定了孩子的信心。“美好的东西总是让人回味无穷的;丑陋的东西总是令人胆战心惊的。”“夸”可以使孩子产生美好的心境,留下美好的回忆,从此激励自己不断前进。

对孩子进行表扬一般有两种方式:情感方式和物质方式。情感方式往往比物质方式更有效。情感方式,有称赞,亲吻,爱抚等口头或身体行为。这种行为取之于教师而无穷,千万不要吝啬。物质方式是一种补充方式,如:给孩子一朵小红花。幼儿每次得到表扬,大都会欢欣鼓舞,而并不会在乎物质的多少。只要及时对孩子的一点一滴给予明确的夸奖,就会强化这种行为的不断重复出现,自信心也会随之不断增强。

教师在夸奖孩子时应遵循一定的原则:

1、夸奖要明确

孩子不明白自己的哪些方面出色,夸奖也就失去了说服力。在美术活动中,当孩子在某一方面表现出色,应明确指出:“你的某方面画的非常出色”,“想法很巧妙”,“某某方面有进步了”……这样孩子才会有意识的在这方面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而类似于“你最棒”“最聪明”“真是我们班的小画家”等这样故意抬高孩子,而又同时贬低其余孩子的说法尽量避免,因为这不但无形中助长了被赞赏孩子的虚荣心,同时也打击了其他孩子自信心,使他们感到老师偏心,不喜欢自己。使师生关系发生不和谐。

2、夸奖不能泛滥

老师在帮助孩子树立自信之初,应及时给予孩子鼓舞,帮助孩子多发现自己的优点;孩子已基本稳定,则渐渐有意识的拉长夸奖时间间隔,以免人为打断幼儿思考,保证活动的完整性和连贯性,也避免了部分一味的为了得到表扬而不断向老师炫耀的孩子的虚荣心的膨胀。

下一页更多精彩“浅析美术教育对幼儿创造力的培养论文”

摘要: 幼儿故事是对幼儿进行教育与知识传授的重要形式。在幼儿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幼儿尝试展开故事创编活动,提高幼儿的创造力:让幼儿在原有故事中进行情节创编,促进想象力和辨别是非能力的发展;通过扩充情节的方式让幼儿学会联想,发展幼儿的抽象思维能力;让幼儿结合自身生活讲述故事,学会将生活经验进行迁移。

关键词: 故事创编;创造力;幼儿教学;情节创编

在幼儿教学中,故事创编是语言活动中的常见形式,指的是让幼儿在理解故事并积累了一定知识、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展开故事续编、扩编或自主创编的活动。这样的活动能促使幼儿更好地展开有意义的创造活动,能让幼儿的表达能力得到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幼儿的年龄、性格、能力等设计教学项目,促使幼儿的创造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一、添加人物,辨识真假美丑

添加人物指的是让幼儿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添加一些人物,促使该人物也参与到故事情节的发展中。教师要引导幼儿在添加人物的过程中思考该人物的所作所为,并用具有褒贬性的词句进行评价。这样的活动,能促使幼儿清晰地分辨真假美丑,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如在给幼儿讲述《小蝌蚪找妈妈》这个故事后,教师可以鼓励幼儿以原有的故事为基础,尝试添加一些人物形象,并体现出对该人物的评价。教师可以提出问题,鼓励幼儿围绕问题展开思考,如:“不同的小动物看到小蝌蚪找妈妈,会不会有不同的反应呢?有的小动物很热心,但是不是也有的小动物很冷漠呢?你对这样的行为怎么看呢?”幼儿尝试根据自己的道德观进行人物添加,如有的幼儿添加了热心的小田螺:“田螺姑娘虽然背着重重的壳,可还是忙前忙后,将小蝌蚪要找妈妈的消息告诉了其他小动物。”该幼儿表达了自己对于热心行为的赞赏。也有幼儿提出:“水蛇知道了小蝌蚪找妈妈的事情,躲到水底,不去理睬,大家都说它太冷漠了。”该幼儿表达了对于这种行为的批判。在添加人物的故事创编活动中,幼儿不需要对原有故事情节进行太大的改动,只需要在原有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添加。这对于幼儿来说难度并不大,因此适合表达能力不强、处于感知理解的语言发展阶段的幼儿。教师要积极鼓励幼儿根据故事内容添加感兴趣的人物,鼓励其大胆地进行创造。

二、扩充情节,学会合理联想

教师可以鼓励幼儿围绕故事情节进行创编,积极展开合理想象,让故事情节得以扩充。教师可设定一定的问题情境,并鼓励幼儿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这种创编适合于能力较强的幼儿,幼儿不只是简单地添加角色对白,还要侧重于故事情节的编写。如在阅读《动物职业介绍所》时,教师可以先给幼儿讲述该故事,然后启发幼儿展开想象:“大家想一下,自己在动物园中还看到过哪些动物?这些动物具有什么特点?如果要大家给这些动物介绍工作,大家会如何选择呢?”这个活动促使幼儿积极展开想象,将故事创编和动物形貌、习性等特点联系在了一起。如有的幼儿提出:“水獭是一种会捕鱼的动物,鸬鹚也是,可以介绍他们去捕鱼。水獭跳进水中抓小鱼,抓住之后就放在鸬鹚的粗脖子里。”这个故事创编围绕动物的习性展开。还有幼儿提出:“长颈鹿有着长脖子,它可以当消防员,让小猴子拿着水枪爬到它的脖子上,这样就能更好地灭火了。”这样的表述围绕动物的形貌展开,也体现了幼儿的想象力。随着幼儿年龄的不断增长,幼儿的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都有所提高。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个阶段展开积极引导,设置一些有助于幼儿理解故事内容、积极展开想象的问题,让幼儿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考虑到幼儿能力发展层次不同,教师可以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让不同能力的幼儿都得到发展。

三、联系生活,讲述生活话题

随着年龄的增长,部分幼儿不仅喜欢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还能积极地观察社会生活,并从中获得故事创编的素材。教师要利用这个契机,鼓励幼儿关心生活,并给幼儿设置一些生活话题,让幼儿围绕该话题展开故事创编。这样的创编要求幼儿根据某些现象和事物自主展开,因此对于幼儿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了解小学生的生活”是一项综合活动,教师可以鼓励幼儿观察身边的小学生,了解一下小学生的生活情况,找到小学生活和幼儿园生活的不同点,并尝试将其编成有趣的故事讲述出来。可以鼓励幼儿先展开小组讨论,进行集体创编,大家先说出自己对小学生活的了解,然后再从中找出有趣的故事编写出来。如有的幼儿在整合了大家的观点后提出小学生要学习很多种课程,其中不少课程是幼儿园中从来没有接触过的,对于未来的生活充满渴望。教师可以鼓励幼儿将自己想象成小学生,想象第一天到学校后的感受,并用故事的形式表达出来。如有的幼儿讲述小学生评选班干部的故事,并将自己想象成班干部候选人。联想生活展开故事创编,能让幼儿对未来充满向往。

教师可以采用集体创编、分组创编、个别创编等多种故事创编方法,给幼儿创设更为自由的创编环境,促使幼儿的创造力得到更大的发展。在幼儿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利用故事创编促使幼儿的创造力得到发展。教师要注意幼儿创编的人物形象是否鲜明,故事情节是否具有逻辑性,是否合乎情理。如果能鼓励幼儿从生活中汲取有用的养分,展开故事创编,幼儿的创编能力则可以得到更大的提升,从而更好地发展创造力。

参考文献:

[1]李彩芳.在创编故事活动中发展幼儿创造力[J].广西教育,2003(10).

[2]季碎妹.培养大班幼儿故事创编能力的路径设计与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6.

幼儿园大班创造力研究论文

关于幼儿园培养幼儿创造力的不利因素及对策的研究- 关于幼儿园培养幼儿创造力的不利因素及对策的研究---幼儿教育论文--天天婴幼儿教育网 关于幼儿园培养幼儿创造力的不利因素及对策的研究 一、 问题的提出:|21世纪需要高智力,高创造力和高情感的人才。心理学研究成果说明,如果错过了创造力的开发关键期,人的创造力的开发将成为空谈。因此,创造力的开发要从儿童抓起,幼儿时期,有意识对儿童进行思维训练,可以为孩子以后的智力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尤其是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不仅对幼儿当前的认知和发展有很大作用,也可以为将来的创造性活动奠定基础。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对幼儿进行创造力训练活动涉及各个教育领域。实践过程中也发现了幼儿园教育体制中存在着制约幼儿创造力培养的不利因素:(一)教师的创造意识不强。(二)教育内容不利于促进幼儿发展。(三)幼儿缺少动手机会。其表现如下:(一)教师的创造意识不强幼儿创造力思维的培养,需要成人的启发引导。而一些教师只在需要的时候,才想到让幼儿运用创造性思维方式。在平时,对于幼儿的创造思维表现置之不理。(二)教育内容不利于促进幼儿发展也有些教师对创造性思维活动认识比较片面,为了培养创造思维而设计活动,不去考虑此活动是否适合本班 幼儿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教育内容对本班幼儿来言,不是过高,就是过低。(三)幼儿缺少动手机会幼儿的思维方式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而有的教师只是一味地让幼儿去凭空想象,利用表象去回忆、想象,限制了幼儿思维。二、 对幼儿创造力的发展不利影响1、限制幼儿的创造力的发展教师的创造意识直接影响幼儿创造力的培养,没有创造性的教师,培养不出具有创造思维的孩子;具有创造意识的教师,会把培养幼儿创造思维渗透在一日生活之中,有很强的随机性、观察能力,使幼儿养成爱观察、爱发现、爱思考的好品质。2、影响儿童的思维习惯的培养教育内容是否促进幼儿发展是培养幼儿创造思维的关键。如果内容选得超过本班幼儿发展水平,幼儿思维达不到思路狭窄,幼儿不感兴趣慢慢就不去思维了。如果内容选得过低,幼儿不用思考便能达到,对幼儿毫无发展之说。所以,教师的选材是非常重要的。3、影响幼儿主动参与水平幼儿缺少动手机会,没有亲身体验,就不能很好去思维,更谈不上创造。 幼儿的思维是通过各种感官(听、看、做、说、嗅等)来刺激大脑进行的。所以幼儿在折一折、搭一搭、摆一摆、拼一拼活动中去探索、发现、创造。三、 我们的对策及做法(一)提高教师自身的创造意识 要培养富有创造力的儿童,必须有创造性的教师,美国学者史密斯认为:“所谓创造性教师,就是那些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学成果,将其积极运用于教学中,并且有独创见解,能够发现行之有效的新的教学方法的教师。1、加强学习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中。教师创造力的高低对幼儿创造力的培养至关重要,所以教师要加强学习有关理论知识,平时在教研活动中,学习幼儿创造思维培养理论,对创思培养的方法、途径、内容有所了解,互相讨论,与自己实际工作结合,找出做得好的地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2、 创造教育活动富于幼儿一日活动之中。教师具有创造力,直接影响幼儿创造力的发展。教师与幼儿朝夕相处,孩子们对周围的环境充满了好奇心,爱问为什么。比如:幼儿看到彩虹,他已不再满足成人告诉他“这是彩虹”,而是进一步问:“彩虹是怎样形成的?”。表明幼儿已经有了探究活动的思维。教师要保护幼儿积极探求知 识的愿望,支持他们因好奇而提出的问题。教师不可因孩子的想法荒唐怪异,不着边际,不去理会,甚至批评讽刺,应尽量提供方便使其求知欲得到满足,所以老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洞察力。及时观察到幼儿所感兴趣的事物、现象;老师也要具有随机性,抓住教育机会给予肯定、引导。如:有一次,在户外活动后,我与小朋友坐在墙边石阶上休息。我一扬手忽然发现地上有影子,开始摆出不同的手势,请孩子们看像什么、那像什么。孩子们兴致很高,自己也摆弄着小手,这像小鸟、孔雀、飞机、手机等。(二) 教育内容要促进幼儿发展 对幼儿进行创造教育的最主要目的是实施幼儿得到各方面的发展。尤其是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观察力。处理问题的能力等等。而教师在其中起重要的作用。教育内容的选材、教育形式、教育方法的运用、如何因材施教,都是教师实施创造性教育所必备的教育技能。首先,教师要熟悉本班幼儿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制定教育目标。如:在学期初我们对幼儿进行创造性思维初测。在此基础上实施创造性教育,使教师工作起来有目的性、计划性。其次,要选择合适发展幼儿能力的教材。应把创造思维渗透进去,而不是一味为了培养创造思维而去选择教材内容。其实幼儿园的五大领域中的一些活动的目标就是训练创造思维的。如:大班的语言领域《自编而歌》,先让幼儿去观察某一物体的主要特征,然后创造性地编出儿歌;中班的健康领域《报纸游戏》,通过幼儿感知报纸的特性创造出多种玩法;小班的自然领域中《认识圆形》在认识圆形特征后,启发幼儿想一想,圆形像什么?什么东西是圆形的?启发幼儿去想象、思考。再次,老师的问题也很重要。大家都知道,老师要提具有启发性的问题。然而提出的问题 的难度要针对本班幼儿发展水平,使幼儿要想一想,动动脑筋能回答问题。过难过易对幼儿都不利。如:一节语言教学《小红伞.》活动,我们可以在中、大班进行此活动。在大班我们可以问:“这是什么时候?”,因为幼儿对时间的认识提高了。在问:“小兔子出门干什么去?”。幼儿展开思考去想象。“小兔子拿雨伞干什么?”让幼儿去发散、想象后来发生什么事情。这个问题对幼儿很有挑战性。因为后来发生的什么事情是图上没有的,是图以外的内容,需要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去思考的。而把此内容给中班进行,这种问题就过难了。因为他们受已有知识经验所限制,所以形式上提问要简单一些,形象一些。给的图上要有辅助想象的内容,像大树、像蘑菇地等等。可以这样提问:“小兔可以用伞干什么?”。让幼儿先观察图上的辅助画面想象。看见大树,可以用伞把儿勾树枝上摘果子;看见蘑菇地可以用伞当篮子装蘑菇等等。在老师给的潜在提示下,发展幼儿思维说出图片以外的内容,很适合中班幼儿年龄特点。(三)多给幼儿动手提供机会活动是推动幼儿创造力的有效途径。因为智力离不开思维,思维离不开动作,幼儿的思维具有直观形象性的特点。活动恰恰是一种直观的动作思维,适合幼儿的心理特点。同时活动本身使幼儿开动脑筋思考问题,活动中也接受了许多新的信息,幼儿接受教育活动有许多种。如:游戏、制作、音乐、美术、讲故事等。但在这些 活动中,教师要给幼儿准备丰富的、能帮助幼儿动手操作进行思考想象的材料。 如:在数学活动“分类”中,给幼儿提供图片每人一套,其图片内容是汽车、火车、小推车、汽船、木船、飞机让幼儿分类。孩子们一边摆卡片一边想,大部分幼儿按天上、地上、水中交通工具或按颜色分 。也出现了不同于别人的分法:一个小朋友按是马达还是人力为动力来分的。可见,材料的投放是必不可少的。在美工区中,我们也投放了许多材料。有一天,杜文楚在用泥捏猪八戒,在捏钉耙时,发现用泥捏钉耙总爱掉。他想了想,看见旁边放着牙签,他灵机一动,把牙签折成所需的长度,插在钉耙上。脸上露出胜利的微笑。所以,教师投放大量材料,是幼儿动起来的基础。通过试验,我班幼儿在各方面均有很大提高。他们的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爱问“为什么”。同时,观察事物比较细致,善于用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班中有几名胆小、不爱说话的幼儿也变得自信起来。孩子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加强。表现在请求老师帮忙和告状现象减少了。以上是我对幼儿园传统教育不利因素对发展幼儿创造力的一些对策研究。需要得到重视,培养幼儿创造力是一个长期探索的课题。

创造力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创造对幼儿来说不是一定要有创造发明,而是每个孩子都充分发挥自身所具有的潜能。幼儿的创造潜能表现在幼儿的动作、语言、感知觉、想象、思维及个性特征等各个方面,幼儿在游戏中的创造性更为显露,游戏与幼儿的创造发展密不可分。《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可见游戏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集自由性、趣味性、假想性、创造性于一体,和幼儿好奇、好玩、好动的年龄特征完全契合。幼儿每天在游戏,但游戏的内容、层次,每天都有变化,知识技能和创造力也在游戏中提高,游戏是幼儿的学习也是幼儿的工作,他们在游戏中表现出的永远是积极参与,大胆尝试,他们在游戏中发展着自己的头脑和肌肉,主动获取各种经验、能力,游戏是培养幼儿创造力的重要途径。如何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归纳了以下几点:一、在游戏中,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好奇心是创造力的源泉,好奇心能促使人去思考,激发对未知事物的兴趣,从而增强开展创造力活动的动力。幼儿面对缤纷复杂的社会,对周围一切未知的事物充满着强烈的好奇和疑惑,由于受能力和生活经验的限制,又不能完全理解他们,在游戏中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促进了幼儿对事物的理解。而幼儿理解事物的过程正是他创造的过程,即创造性地在自己已有的认识结构的基础上,同化或顺应了未知的知识、经验。 比如玩色游戏,孩子们一边玩水粉颜色,一边口中念念有词:“黄的、蓝的……”有些孩子把黄色盖在未干的蓝色上面,黄的不再是纯色的黄,蓝的也不在是纯色的蓝,颜色变绿了。幼儿的好奇心开始激发,创作的欲望开始强烈,他又把红色盖在黄色上,颜色又有了变化,奇怪真奇怪,颜色会“变”的。幼儿的好奇心激发了对此活动的兴趣,促使他继续探究,一会儿他又创造出紫色、灰色等好几种颜色。幼儿一边玩一边创造出了他未知的色彩,丰富了对色彩的认识。二、在游戏中鼓励幼儿主动探索幼儿对任何事物都充满着强烈的探索欲望,他们希望能通过自己的探索了了解周围事物,同时在自身参与操作,摆弄玩具的过程中,丰富了自己的认知,完善自己的能力,创造力在探索的过程中尽情发挥。因此,可以让幼儿探索的活动,应鼓励幼儿主动探索,大胆操作,使幼儿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又可获得新的知识经验。玩沙时,他们“筑城堡”“挖河”“拦篱笆”主动探索着沙的特性,平常的沙孩子们却能千变万化地玩,他们新颖独特地创造着一件件佳品。在“沉浮”的科学游戏中,幼儿主动探索把各种材料投放到水中,看到有些物体浮在水面上,有些物体沉入水中,发现了水是有浮力的,然后给他们一块橡皮泥,怎样让它浮在水面上。幼儿在反复地摆弄、操作中终于创造了把橡皮泥做成了船形浮在上面上。在这过程中,幼儿大胆尝试,主动探索,他们通过自己的操作解决了问题,从而促进了创造力的发展。创造性思维三、在游戏中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在分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共同参与下实现的,要提高幼儿的创造力,既要对幼儿进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鼓励幼儿多向思考,又要注意培养幼儿的集中思维。角色游戏“饮食店”中,给幼儿一堆橡皮泥,小小服务员们做汤圆、油条、大饼,又做肯得鸡腿和面包,孩子们兴奋地揉着、搓着,有的还借助其他辅导材料,如:“盒子、小棒等做成精美的蛋糕、可口的点心,幼儿游戏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体现,他们的发散性思维不断表露。户外游戏玩绸带时,幼儿四人一组,每人各持绸带的一角,创造性的变换玩法玩“气球伞”上升、降落、旋转、翻浪等幼儿创造性的一物多玩,不正是幼儿创造性思维的体现吗?一次体育游戏玩纸,怎样才能不用手帮忙让纸贴在胸前不落下来?小朋友想了很多办法,效果不是最佳。发现有个孩子把纸放在胸前拼命往前跑,结果纸真的没落下来;而且他继续奔跑,发现跑得越快,纸在胸前贴得越紧。在这一游戏中,幼儿的集中思维又经历了一次锻炼,同时也正是游戏促成了他的创造。四、在游戏中支持幼儿的想象想象是创造的翅膀,幼儿的创造萌生于天真烂漫的想象中,轻松愉悦的游戏是幼儿现象的自由王国。因此,支持幼儿的现象,甚至是异想天开,对幼儿创造力的发展尤为重要。一次角色游戏玩“开汽车”。一位幼儿大声叫喊:“汽车着火了,汽车着爆炸了!”一位老师听到了,不假思索地批评:“你怎么玩的,好好地开汽车。”可另一位教师却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态度,她认为这是幼儿游戏的意愿性、创造性的充分体现,是孩子认知水平提高的表现,她马上引导孩子:“汽车着火了,怎么办?”孩子们创造性地提议把“乘客”转移,再派“消防车”控制失火现场,游戏的情节转入了一个新的高潮。在这里,正是教师支持了孩子的大胆想象,才创造出“救火”这一轰轰烈烈场景,孩子们的想象不正体现了孩子的“创造”吗?在进行“快乐的轮子”活动后,幼儿理解了给汽车装上轮子可以提高速度、省力,由此展开想象,要给笨重的电器、家具装上轮子,使爸爸、妈妈在生活中少一份辛劳,更有的设计了“轮子房子”,想上哪儿就上哪儿。孩子们的想象真是独特,牛顿不也看到苹果落地才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不也看到茶壶的蒸汽顶开了茶壶盖,才发明了蒸汽机吗?想象是创造的前提,让我们正确认识孩子的想象,让孩子在想象王国里自由驰骋,才是对幼儿创造力的最大支持。社会的发展已经到了瞬息万变的知识经济时代,创造力的培养对未来孩子的发展越来越重要,让我们充分尊重孩子的游戏,让孩子在游戏中进一步创造吧!

摘要: 幼儿故事是对幼儿进行教育与知识传授的重要形式。在幼儿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幼儿尝试展开故事创编活动,提高幼儿的创造力:让幼儿在原有故事中进行情节创编,促进想象力和辨别是非能力的发展;通过扩充情节的方式让幼儿学会联想,发展幼儿的抽象思维能力;让幼儿结合自身生活讲述故事,学会将生活经验进行迁移。

关键词: 故事创编;创造力;幼儿教学;情节创编

在幼儿教学中,故事创编是语言活动中的常见形式,指的是让幼儿在理解故事并积累了一定知识、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展开故事续编、扩编或自主创编的活动。这样的活动能促使幼儿更好地展开有意义的创造活动,能让幼儿的表达能力得到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幼儿的年龄、性格、能力等设计教学项目,促使幼儿的创造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一、添加人物,辨识真假美丑

添加人物指的是让幼儿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添加一些人物,促使该人物也参与到故事情节的发展中。教师要引导幼儿在添加人物的过程中思考该人物的所作所为,并用具有褒贬性的词句进行评价。这样的活动,能促使幼儿清晰地分辨真假美丑,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如在给幼儿讲述《小蝌蚪找妈妈》这个故事后,教师可以鼓励幼儿以原有的故事为基础,尝试添加一些人物形象,并体现出对该人物的评价。教师可以提出问题,鼓励幼儿围绕问题展开思考,如:“不同的小动物看到小蝌蚪找妈妈,会不会有不同的反应呢?有的小动物很热心,但是不是也有的小动物很冷漠呢?你对这样的行为怎么看呢?”幼儿尝试根据自己的道德观进行人物添加,如有的幼儿添加了热心的小田螺:“田螺姑娘虽然背着重重的壳,可还是忙前忙后,将小蝌蚪要找妈妈的消息告诉了其他小动物。”该幼儿表达了自己对于热心行为的赞赏。也有幼儿提出:“水蛇知道了小蝌蚪找妈妈的事情,躲到水底,不去理睬,大家都说它太冷漠了。”该幼儿表达了对于这种行为的批判。在添加人物的故事创编活动中,幼儿不需要对原有故事情节进行太大的改动,只需要在原有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添加。这对于幼儿来说难度并不大,因此适合表达能力不强、处于感知理解的语言发展阶段的幼儿。教师要积极鼓励幼儿根据故事内容添加感兴趣的人物,鼓励其大胆地进行创造。

二、扩充情节,学会合理联想

教师可以鼓励幼儿围绕故事情节进行创编,积极展开合理想象,让故事情节得以扩充。教师可设定一定的问题情境,并鼓励幼儿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这种创编适合于能力较强的幼儿,幼儿不只是简单地添加角色对白,还要侧重于故事情节的编写。如在阅读《动物职业介绍所》时,教师可以先给幼儿讲述该故事,然后启发幼儿展开想象:“大家想一下,自己在动物园中还看到过哪些动物?这些动物具有什么特点?如果要大家给这些动物介绍工作,大家会如何选择呢?”这个活动促使幼儿积极展开想象,将故事创编和动物形貌、习性等特点联系在了一起。如有的幼儿提出:“水獭是一种会捕鱼的动物,鸬鹚也是,可以介绍他们去捕鱼。水獭跳进水中抓小鱼,抓住之后就放在鸬鹚的粗脖子里。”这个故事创编围绕动物的习性展开。还有幼儿提出:“长颈鹿有着长脖子,它可以当消防员,让小猴子拿着水枪爬到它的脖子上,这样就能更好地灭火了。”这样的表述围绕动物的形貌展开,也体现了幼儿的想象力。随着幼儿年龄的不断增长,幼儿的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都有所提高。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个阶段展开积极引导,设置一些有助于幼儿理解故事内容、积极展开想象的问题,让幼儿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考虑到幼儿能力发展层次不同,教师可以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让不同能力的幼儿都得到发展。

三、联系生活,讲述生活话题

随着年龄的增长,部分幼儿不仅喜欢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还能积极地观察社会生活,并从中获得故事创编的素材。教师要利用这个契机,鼓励幼儿关心生活,并给幼儿设置一些生活话题,让幼儿围绕该话题展开故事创编。这样的创编要求幼儿根据某些现象和事物自主展开,因此对于幼儿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了解小学生的生活”是一项综合活动,教师可以鼓励幼儿观察身边的小学生,了解一下小学生的生活情况,找到小学生活和幼儿园生活的不同点,并尝试将其编成有趣的故事讲述出来。可以鼓励幼儿先展开小组讨论,进行集体创编,大家先说出自己对小学生活的了解,然后再从中找出有趣的故事编写出来。如有的幼儿在整合了大家的观点后提出小学生要学习很多种课程,其中不少课程是幼儿园中从来没有接触过的,对于未来的生活充满渴望。教师可以鼓励幼儿将自己想象成小学生,想象第一天到学校后的感受,并用故事的形式表达出来。如有的幼儿讲述小学生评选班干部的故事,并将自己想象成班干部候选人。联想生活展开故事创编,能让幼儿对未来充满向往。

教师可以采用集体创编、分组创编、个别创编等多种故事创编方法,给幼儿创设更为自由的创编环境,促使幼儿的创造力得到更大的发展。在幼儿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利用故事创编促使幼儿的创造力得到发展。教师要注意幼儿创编的人物形象是否鲜明,故事情节是否具有逻辑性,是否合乎情理。如果能鼓励幼儿从生活中汲取有用的养分,展开故事创编,幼儿的创编能力则可以得到更大的提升,从而更好地发展创造力。

参考文献:

[1]李彩芳.在创编故事活动中发展幼儿创造力[J].广西教育,2003(10).

[2]季碎妹.培养大班幼儿故事创编能力的路径设计与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6.

幼儿创造能力的培养研究论文

摘 要 :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通过创设有趣情境,激发孩子的探究欲;尊重孩子的个性,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珍惜孩子的好奇心,激发孩子的创造热情;通过动手操作、实践活动,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鼓励孩子标新立异,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关键词: 创新能力;个性;探究欲

创新能力是社会向前发展的需要,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标志,也是社会持续向前发展的保障。新的课程标准和素质教育精神一再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说明了创新能力是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国家或民族是没有前途的,最终将会落入被动挨打。孩子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从小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是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责任。孩子的创新能力提高了,国家和民族就有了希望,自然国家的创新能力也就上去了,在世界上的竞争力就会增强!那怎样从小系统地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呢?下面是笔者的几点浅见。

一、通过创设有趣情境,激发孩子的探究欲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小学的孩子年龄小,经验缺乏,学习中以无意注意为主。只有那些有趣的教学内容才能轻易地抓住他们的眼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创设一个个能激发孩子好奇心和兴趣的有趣情境,引发其探索的兴趣。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创设一些问题情境,通过实际问题来启发孩子探究的兴趣。如,预测一个没有拧紧的水龙头一天浪费多少水的情境。具体步骤是这样的:先往一个纸杯里注入20克水。用细铁丝在杯底部扎一个小孔。接着,让水漏进盒内,并开始计时。先用电子秤称出一个纸杯的重量约为2克,再向杯子里加水,直到电子秤上显示出22克时,说明杯子里有20克水。这时,我安排一个学生打开秒表,大声喊:“准备,开始!”一声令下,我按下秒表,一名学生抽掉细铁丝。杯子里的水“嗒嗒嗒”地往下滴,秒表上的数字飞快地变化着。水滴得越来越慢,这时,我告诉学生这是因为水越来越少压力越来越小的缘故。我挤了挤杯子,让水保持同样的压力。水漏完了,我按下了秒表,一看2分钟!漏完20克水竟然只需要2分钟!如果水龙头和纸杯漏水的速度相同,那么1小时就会漏掉600克,8小时就会漏掉4800克,一天就是14400克!这时,我告诉学生:“我们平时喝的矿泉水,每瓶大约是500克,你算算如果这样的话,一天要浪费多少瓶水?”用14400除以500,真是不算不知道,26瓶还要多400克呢!学生都说:“我们一定要节约每一滴水!”

二、尊重孩子的个性,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

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我们在教学中往往习惯于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管理和说教,不让他们越雷池一步。长期下来,严重地束缚了孩子的思维,挫伤了孩子的创造性。使不同的孩子趋于一致,没有个性差异,特点消失,棱角磨平,变成了只会言听计从的小绵羊。事实上,素质教育的精神要求我们要为具有不同天赋和不同潜能的孩子创造不同的发展空间,让每一个孩子的潜能都能得到激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必须深刻认识到,不同的孩子在智力、性格、兴趣、特长上是有所差别的。我们要针对他们的个性采用不同的策略,为每一个孩子量身打造适合其发展的学习方法,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三、珍惜孩子的好奇心,激发孩子的创造热情

好奇心是人们对不了解的事物所产生的一种新奇感和兴奋感。好奇心往往表现为对新奇事物的一种注意力,为弄清它们的原因,而提出“为什么”.好奇心愈强,渴求获得知识的心情就愈迫切,同时总是想要用尽一切办法寻求答案。亚里士多德说过:“求知是人的本性。”好奇、好问更是孩子的天性,是他们萌发创新能力的起点。只有对事物好奇,才会去思考和探索,逐步发展为创新或创造的能力。()爱因斯坦曾说过:“我没有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所以,我们在教学工作中,要特别注意启发孩子的好奇心,引起他们对授课内容的兴趣。他们的好奇心被激发了,就会积极主动地想办法去弄清楚事情的真相。在这一过程当中,他们的创新能力就会被极大地激发出来,迸溅出智慧的火花,奇思妙想会层出不穷,创造出许多让教师都惊叹的创新思维。

四、通过动手操作、实践活动,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

怎样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俗话说:“心灵则手巧。”小学生的语言能力还不是很强,所以要多让他们动手。我们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不能怕麻烦,必须要引导孩子在实践中吸取经验和教训,逐步提高动手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当前,教育内容不断更新,原有的一些教学器具渐渐变得无法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为了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兴趣并获取更直观、更准确的数学信息,教师必须学会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结合教材引领学生自制教具, 例如,在教学“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这部分知识时,遇到这样一道应用题:钢铁厂有一根底面半径是4分米,高6分米的圆柱形钢坯,现在要把它熔铸成一个底面直径为米的圆锥形,这个圆锥的高是多少分米。为了更直观、更深刻地感受到“钢铁在熔铸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变化,体积并没有变化”的原理,我教学生自制简单有效的教具,取出准备好的橡皮泥,捏出一个圆柱体,把它想象成需要熔铸的钢坯。然后再把它捏成一个熔铸后的圆锥钢块。同时问学生:“你发现了什么?”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很容易得到这样的结论:橡皮泥由圆柱体变成了圆锥体,而整个过程中并没有去掉它的任何材料。因此,钢铁在熔铸的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变化,体积并没有变化。紧接着,我让学生利用手中的`橡皮泥,再捏一捏,看看圆柱体钢坯还能捏成什么形状,在变化形状的过程中,它的体积是否发生变化。最终,学生自己总结出一个定论:钢铁熔铸过程中,无论形状怎样发生变化,体积都不改变。

五、鼓励孩子标新立异,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鼓励学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独立思考问题,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不满足已有的成果,敢于别出心裁,甚至可以异想天开,从反方向去思考遇到的问题。不要被教材和教师的思想所束缚,要敢于质疑,敢于多问为什么。苏联科学家巴甫洛夫曾说过:“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 发现问题远远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只有能够提出问题,才能够解决问题。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珍视孩子们的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他们的一些想法虽然看起来有些不切实际,但这些新奇独特的想法其实正是他们创造性思维的萌芽。对此,我们不但不能阻止,反而要给予鼓励,多给他们尝试的机会,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就会不断被激发出来,创新能力得到提升。

总之,孩子的创新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提高的,它需要老师长期的培养。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要通过创设有趣情境,激发孩子的探究欲;尊重孩子的个性,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珍惜孩子的好奇心,激发孩子的创造热情;引导孩子动手操作,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鼓励孩子标新立异,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并不断开发新的渠道和方法,坚持不懈,逐步激发孩子的创新思维,为国家培养更多的拥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幼儿创造力培养思考

在幼儿绘画教学中,教师要紧跟时代步伐创新教学模式,要以培养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前提。以下是我为您搜集整理的幼儿创造力培养思考论文,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摘要: 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幼儿教育也越来越被重视起来了,发展幼儿创造力成了学前美术教育的主要任务。对于幼儿来说,创造力是他们与生俱来的属性,在这一阶段他们的想象力正逐渐由贫乏和零碎向丰富和完整发展,所以老师要抓住这一特点对幼儿的创造力进行培养。在创造力的培养过程中,绘画尤其是创意画对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具有独特的作用,也是培养儿童创造力的重要途径,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幼儿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范围对幼儿的绘画进行恰当的启发和指导,不能将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幼儿而扼杀了他们的创造力。就幼儿创造力的发展与创意绘画之间的关系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发展幼儿创造力的方法。

关键词: 幼儿创造力 发展 创意绘画 学前教育

幼儿创造力的发展与创意绘画的重要性

首先,对于幼儿来说,他们对世界的认识还处于一个初级阶段,对某些事物具体属性的了解是极其模糊的,所以他们常常会对那些属性模糊的东西通过自己的思维做出自己的判断。在发展幼儿创造力与进行创意绘画的过程中,幼儿需要通过手脑并用的方式来绘制出自己想象中的'东西,这样一来既有利于促进幼儿思维的活跃,又有利于开发幼儿的智力。

其次,对幼儿来说,绘画活动是他们比较喜欢的课程活动,所以美术课在幼儿教学中处于重要地位。为了让幼儿更好地学习绘画、感知自然界的事物,老师通常会通过发展幼儿的创造力和让幼儿自己进行创意绘画来增强他们的想象力,丰富幼儿的情感世界,为幼儿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最后,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学生逐渐成为学习的主体,所以就需要老师在教幼儿绘画的同时还要注重发展幼儿的创造力,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想象随意进行绘画,这样一来不仅使幼儿的创造力得到了发展,还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在兴趣这个老师的指引下,那些有绘画天赋的幼儿在课堂上凸现出来,并使他们得到更进一步的学习。

在幼儿创造力发展与进行创意绘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范画

虽说自新课程标准颁布以后,学生逐渐变成了学习的主体,但是还是有些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喜欢大包大揽。他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喜欢学生按照自己的要求来做,比如,在教幼儿绘画的时候,老师没有让幼儿自己去观察事物,然后通过发挥自己的想象画出具有创造力的图画,而是将图画画在黑板上,并叫学生按照黑板上的图画来画,这样就禁锢了幼儿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对幼儿的发展极为不利。

对幼儿观察力的培养不够

对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不了解

幼儿的思维模式和我们大人的思维模式不一样,但是有些老师对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不了解,喜欢将大人的思维强加给幼儿,他们认为幼儿学习主要是通过老师传授来获得知识的,对于创造力来说,以后可以慢慢地发展和培养,从而错过了幼儿最好的发展创造力的时期。在美术课堂上,对于幼儿一些千奇百怪的创意绘画,老师往往因为没有按照自己的要求去画而对幼儿进行批评,从而打击了他们创造的积极性,抹杀了幼儿的天性,对他们以后的学习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如何将幼儿的创造力与创意绘画联系起来

与幼儿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所以在指导幼儿绘画的时候,要与幼儿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虽说幼儿对事物的认识还处于初级阶段,他们画的图画在我们看来只是几个圈、几条直线而已,但是对于他们而言,这是他们对自己所感知的事物的独特的描述符号,这都根于幼儿对生活的感受和理解。由此可以看出幼儿的生活环境直接影响着他们绘画的内容,所以在教学中老师要从幼儿的生活出发,重在培养幼儿对生活的观察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引导幼儿进行创意绘画,具体表现在:

教幼儿学会观察

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要多带幼儿走出课堂与大自然进行亲密的接触,与此同时,老师还要帮助幼儿充分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大自然,并在此过程中扩展幼儿的生活经验。如,在教幼儿画春天的景色时,老师要带幼儿在室外对大自然的一些特征进行观察,让他们看看春天大自然有什么变化,可以观察植物、动物以及感受一下春天与冬天、夏天的不同。通过这样直观的感受后,幼儿则通过自己的想象进行创意绘画,画出自己所感受到的春天的样子,这不仅能够使幼儿了解季节的变化,还可以提高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前教育毕业论文:浅谈农村学前教育现状及对策(3)篇。

鼓励幼儿进行观察

老师在平时要多鼓励幼儿进行观察,为幼儿营造宽容自由的创作环境,如,老师可以让幼儿对自己在平时生活中所观察到的事物用创意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客观合理地对他们的作品进行评价并给予奖励,这样就增加了幼儿创作的积极性。还可以组织幼儿进行各种活动,并让他们把自己在活动中的感受用图画表现出来,这样不仅能够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还可以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创新教学模式

首先在幼儿绘画教学中,教师要紧跟时代步伐创新教学模式,要以培养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前提。如,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对所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讲解,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东西,还可以通过音乐欣赏和讲故事的形式展示给幼儿。幼儿在听音乐和听故事的过程中感受其中的意境和情节,并通过自己的想象和创造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一来,不仅使幼儿的思维模式和想象力得到了开发,提高了他们的绘画水平,还使幼儿从创作中获得了乐趣,为幼儿进行创意绘画做了充分的准备。

其次,老师要了解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发展特征,并对其进行相应的学习。如,对于18个月到3岁的幼儿来说,正处于 涂鸦期 ,他们会对自己所观察或者感受到的事物以涂鸦的方式表现出来,所以在这个时期,不培养怎么画,而是让幼儿自己用口头描述自己画的东西,这样就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对于3到5岁的幼儿来说,他们处于 象征期 ,这一时期的教学应该侧重观察力的培养,让他们在观察中进行创意绘画,从而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培养幼儿的创造兴趣

俗话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注重培养幼儿对创造的兴趣,并让他们主动地去思考和进行创意绘画。如,老师在上课时可以为幼儿展示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以及幼儿感兴趣的东西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幼儿便很容易地全身心投入到绘画创作中去。这样一来,幼儿的个性特点得到了表现,不仅能够丰富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还可以挖掘出幼儿的绘画天赋。

对于幼儿来说,老师在教他们绘画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对他们的创造力进行培养。老师可以通过让幼儿自己观察来感受自然界的事物,还可以根据幼儿自身发展规律以及他们的认知水平对他们的绘画进行适当的指导,但是不能将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幼儿。幼儿在绘画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对自己所感知的事物进行创意绘画,这样一来既有利于锻炼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还有利于开发幼儿的智力、培养他们的兴趣,并为他们以后的发展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宋爱慧.创意绘画与幼儿创造力发展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XX(02).

[2]王小英.幼儿创造力发展的特点及其教育教学特点[J].西北师大学报,2015(12).

[3]常丽芹.幼儿美术教育的学习不等于扼杀幼儿创造力的发展[J].科技信息,2015(8).

美术作为一种开发少儿智力及潜能,培养少儿 想象力 及创造力的有效途径,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及家长的关注。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浅析美术 教育 对幼儿创造力的培养论文,欢迎阅读!

绘画从涂鸦起就是一种满足 儿童 自我表现的需要,这个时期儿童会十分自然地进行“表达”,按照自身的愿望和需求去表现自我,在这个过程中自由的探索,大胆的表达,不断的创造。而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往往更侧重技法的训练,用“像”与“不像”来点评孩子们的作品。在这样的模式中,孩子不需要开动脑筋,只需要机械的模仿老师的画法。在培养少儿美术的艺术才能时,我们更应该注重“技法”还是“创造力”?新课标中明确的提出:“要重视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的倾向,应支持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的偏向”然而我们该如何去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一、开放性绘画,发展健康的心理

绘画活动能充分表现儿童本身特有的思维和认识,是他们的自我表现,是个性情感的宣泄和流露。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孩子因为对颜料好奇,在那儿随意地涂画,虽然并不一定成为颜色鲜艳、成功的绘画作品,但却能感受到孩子的真情实感。譬如,在《小鸟的家》一课,学生用综合材料表现,在这个创作的过程实质上是儿童内心的表达和情感的宣泄。

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做一个引导者,带领孩子进入艺术活动中,像交朋友一样交流意见,尤其要关注和鼓励那些勇于表达自己的感受但技巧尚不成熟的孩子。如:《奇妙的撕纸添画》这一课,我们先让学生任意的撕纸,撕完再仔细观察的纸的形象像什么,最后在这个基础上构思作品,把它添成一幅完整的绘画作品。

二、引导观察,培养发现的乐趣

美术是一门视觉艺术,欣赏和感知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美术教师我们应尽量创设条件让学生去观察。如在《微观世界》一课中,我利用多媒体展示了大量“微观”的图片,通过这些图片可以马上让学生进入情景当中,感受微观世界的魅力。再如:《寻找美的踪迹》这一活动,在没有观察实践前大多数学生塑造树干时只会做出光溜溜的树干。后来我们组织学生走到室外去观察大树,并用双手触摸大树。这时,他们明白原来树干是这样的粗糙和丰富。于是,他们尝试用各种形状和线条表现出树干的粗糙质感,有的用指印表现,有的用笔来压印大树干的纹理,还有甚至在树干上挖出了树洞进行表现。

三、有效评价,树立自信

一节课孩子们的想法最终都会落实到纸上,作品展示的是每一个孩子个性的表达。美术作品评价没有统一的标准,我们应该尊重不同孩子的个性差异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从而促进他们个性的发展。在美术活动时,每个学生会根据自己的思路、审美来完成自己的作品。虽然这个阶段他们完成的作品还不够成熟,但每个孩子的作品都会有特别之处。因此,作为教师在评价孩子的作品时要善于发现他们不同,给予充分的肯定,在他们遇到困难,提出问题时,教师应该在尊重他们的基础上给予参考性、建议性的支持,目的是帮助他们自主地表现,让美术真成为展示自己的舞台。

总之,在美术活动中,我们应该更注重孩子们的情感表达,努力让他们通过绘画宣泄情感,发展健康的心理,同时在这个基础上培养他们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让美术课堂真正的“返璞归真”。

将孩子培养成为一个接近完美的人,能够让他的一生充满情趣和幸福是每一位善良的父母和有责任心教师的心愿,因此,我们希望孩子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诸如勇气、独立意识、心理承受能力……美国著名幼儿教育家塞德兹指出:创造力是一个人取得成就的潜在动力。而创造力形成的关键时期,则是在幼儿时期。成人对幼儿的态度和处理相关的事情的做法,不但影响到幼儿的情绪,而且直接影响孩子自信心的增强或减弱,幼儿的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因此影响极大。幼儿到四岁左右,在行动的很多方面都体现出了自信心的差异。以美术活动为例,有的孩子作品尚未完成,就迫不及待的拿给老师和小朋友看;有的则用小手边画边捂,生怕被别人看到,有的则自始至终一笔不画,宁愿坐到活动结束,这样的孩子经常会对老师说:“老师,我不会。”这些外部表现体现出了孩子自信心存在差异,并且孩子美术作品也表现出不同的层次:在同等教育前提下,第一种表现的孩子通常画得又快又好,级富情感和创造成分进步也大,接受能力强;第三种表现的幼儿则代表另一个极端,如果不及时加以引导,孩子最终会一无所获。经过对这三种孩子典型案例的分析发现,与孩子以往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并且对现在的教育活动,包括美术教育活动,产生着积极或消极的作用。尤其是它所带来的负面作用,对教学带来了极大的阻力。因此,如何在美术教育活动中帮助幼儿树立自信,培养良好的创造精神,从而更好的提高美术活动的效果,已成为现实教育活动中一项必不可少的研究课题。经过不断的努力和尝试,我们借助于美术活动的独有魅力,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 措施 ,使那些缺乏自信的孩子有了很大的改观,美术教育活动的效果也相应得到很大的提高。现把我们的教学 经验 和心得 总结 如下:

一、尊重孩子:利用美术活动本身的独特魅力,吸引孩子自愿参与活动,真正把主体地位还给孩子

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美术教师首先应该懂得尊重幼儿,为幼儿自信心的培养创造一个宽松、愉悦、优美的环境,使美术活动成为他们发自内心的需要。

美术活动相对于幼儿来说,是一种有趣的游戏,更为贴切。美术材料、表现形式、表现手段的多样性,较之于 其它 活动更能够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和好奇心,同时也给予孩子表现自我的广阔空间:剪纸、彩泥、印刻粘贴、绘画等等形式任孩子们挑选。兴趣是成功的源泉,从孩提时起,没有哪一个孩子不喜欢美术活动的。假如某一美术活动没有激发起孩子足够的兴趣,那就请教师首先寻找一下自己的原因:你是否真正利用好、发挥好活动的特色,调动起孩子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假若大多数孩子被你感染,起码说明教师的表现不错;若大部分孩子反映不太好,部分幼儿拒绝参与你设计的活动,那教师就要深刻 反思 一下自己了。建议教师此时不要强求孩子必须参与此次活动,在保证安全与不影响他人的前提下,给予孩子进行其他活动的权利:大学生不是可以自己选择导师吗?幼儿同样有拒绝的权利。在美术活动中教师的职责就是利用多种行之有效的 方法 调动起孩子的好奇心和表现欲,把教师的“要你画”转化为孩子的“我要画”。活动效果也因为孩子主动性的参与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成功率高了,孩子的自信也因此被一次次增强。反之,教与学必然形成对立,教学效果和幼儿心理都不会达到最佳状态。

二、抓住点滴进步和表现出来的创造点,及时鼓励孩子,肯定自我

卡尔。威特说过:“我对儿子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儿子,你真棒!在我看来,你真棒,是世界上最动听的语言,他能给人以无穷的力量。”

所谓自信,就是自己相信、肯定自己,缺乏自信的人,大多不能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百折不挠的把事情坚持下去,常常半途而废,因而也较难成功。在教育过程中,帮助自卑孩子建立自信,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倾注更大的耐心、精力和热情,用各种方法引导、激励、鼓励表扬孩子尽力把活动推向深入,尽可能超越自我,从中体验到更多成功的喜悦:富有创新精神,超越自我,挑战极限,勇者胜。其中内涵对于幼儿美术教师的教育工作同样适用。

在我曾经接的新中班里,有一个叫天星的孩子,很不和群,对于各项活动都没兴趣参与,他总是怯怯的说:“我不会”。在后来的深入接触中,我们了解到,他其实很自卑,凡事不敢去做,“我真的不会”“我不行”,渐渐的也对任何事都失去了兴趣,人也孤僻起来了。了解情况后,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美术活动中,开始很长一段时间,他都不曾画一个线条,我就经常走到他面前,鼓励他:“天星,你是个很聪明的孩子,老师相信你一定画的很好,是不是?”,“天星,老师相信你,试一试好吗?”有时,我会拿起他的画笔在他的小本本上画几笔,告诉他:“天星,你的小画笔多神气啊!能变出五彩缤纷的世界来,你也来试一试。”“看,一个小圈圈上长出两只长耳朵……一只可爱的小兔乖乖就画好了,看,他正朝我们天星笑呢……”开始时,他无动于衷,因为他已经习惯了。渐渐的,他开始犹豫起来,坐在小椅子上不再象以前那样心安理得了,而是时不时的盯着画纸发愣,并且用手拿着画笔转来转去。当他终于在画纸上画出一个圈时,我及时的表扬了他:天星,你真棒!多有趣的小圆圈呀。我说吗,天星一定可以画出美丽的图画的。老师和天星一起把一只小鸡‘请’出来,好不好?”天星没说话,但是他的眼神中透出内心的喜悦。当我帮他把不会的部分画完后,我心平气和的对他说:“天星,你知道吗?你画的圆,其实很漂亮的。老师看你画的这么好,真的非常高兴!天星,你还能画出更多的小鸡和这只小鸡作游戏吗?”天星用力点了点头。接下来,他画了“一纸的圆圈,然后,又把它们变成了一只只让大人看来非常怪异的小鸡。但是,孩子却画得津津有味。活动结束后,我在大家面前表扬了天星,并郑重的把他的作品展览在作品栏中。

横向比较,天星的这张“处女作”自然称不上是班中的好作品,但是,纵向比较,对于天星个人发展来说,却是他付出了相当大的努力,内心经过激烈的斗争之后,迈出的艰难一步,也是他迈向成功的第一步。

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里,孩子不停的重复着同一内容的练习,并且也越画越好。许久以来,他第一次对妈妈说:老师表扬我了!作为教师,我继续关注着天星,不断的鼓励和表扬他。当他遇到困难时,我会帮助他共度难关,让他更多体会成功的喜悦。天星的进步越来越快,由只对画小鸡赶兴趣,发展到对动物、交通工具、植物等其他事物赶兴趣。四个月后,他的画作连同班内其余十九幅作品,一起参加了全国幼儿绘画比赛,并获二等奖。现在的天星,已经和其他孩子一样,一起游戏,一起学习,是一名自信而乐观的小学生了。

幼儿的内心其实是非常脆弱的。他们非常需要支持帮助和鼓励,任何不负责任的打击、批评、嘲讽只能更多带给孩子自卑自弃。由于经验的缺乏,孩子做的不理想很正常,教师应该学会等待,给予孩子必要的时间反思、探索、失败、尝试。当孩子的某一行为得到夸奖时,这种良性行为就会不断的重复而得到巩固。教师的夸奖,不仅表明教师的信心,也坚定了孩子的信心。“美好的东西总是让人回味无穷的;丑陋的东西总是令人胆战心惊的。”“夸”可以使孩子产生美好的心境,留下美好的回忆,从此激励自己不断前进。

对孩子进行表扬一般有两种方式:情感方式和物质方式。情感方式往往比物质方式更有效。情感方式,有称赞,亲吻,爱抚等口头或身体行为。这种行为取之于教师而无穷,千万不要吝啬。物质方式是一种补充方式,如:给孩子一朵小红花。幼儿每次得到表扬,大都会欢欣鼓舞,而并不会在乎物质的多少。只要及时对孩子的一点一滴给予明确的夸奖,就会强化这种行为的不断重复出现,自信心也会随之不断增强。

教师在夸奖孩子时应遵循一定的原则:

1、夸奖要明确

孩子不明白自己的哪些方面出色,夸奖也就失去了说服力。在美术活动中,当孩子在某一方面表现出色,应明确指出:“你的某方面画的非常出色”,“想法很巧妙”,“某某方面有进步了”……这样孩子才会有意识的在这方面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而类似于“你最棒”“最聪明”“真是我们班的小画家”等这样故意抬高孩子,而又同时贬低其余孩子的说法尽量避免,因为这不但无形中助长了被赞赏孩子的虚荣心,同时也打击了其他孩子自信心,使他们感到老师偏心,不喜欢自己。使师生关系发生不和谐。

2、夸奖不能泛滥

老师在帮助孩子树立自信之初,应及时给予孩子鼓舞,帮助孩子多发现自己的优点;孩子已基本稳定,则渐渐有意识的拉长夸奖时间间隔,以免人为打断幼儿思考,保证活动的完整性和连贯性,也避免了部分一味的为了得到表扬而不断向老师炫耀的孩子的虚荣心的膨胀。

下一页更多精彩“浅析美术教育对幼儿创造力的培养论文”

高尔基说过:“(开头)好像音乐里定调一样,全曲的音调都是它给予的,也是作者花功夫的所在。”议论文的开头要讲究“短、快、靓”。短,即要简捷,最好三两句成段,引入本论。开头短,可避免冗长之赘,而且短句成段,在空间上突出其内容的重要性。快,即入题要快,最好三言两语就点明文章的基本观点或议论的话题。因为评分标准中有“中心明确”的细则。开篇确定中心,有利于阅卷者按等计分,也有利于作者展开论述,不致出现主旨不清、中途转换论题等作文大忌。靓,即要精彩。这也是传统文论中所说的“凤头”。精彩的开头,最突出的效果是吸引阅卷者,给阅卷者留下好的印象。文章开头要精彩,多用比喻、类比、排比等修辞引入论点,还可引述名言,讲述寓言故事导入话题。

幼儿沟通能力的研究现状论文

浅谈如何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论文如下:

孩子只有真正学会了说话,把自己的愿望用正确的语句表达出来,才自由地和人交往,同时也才能更好地接受成人传授的知识和经验。

在 教育 工作中,教师应有目的地丰富幼儿生活内容,增长幼儿知识,开拓幼儿视野,培养幼儿多方面的兴趣。

使他们知道在浩翰的大自然中,有许许多多还不清楚不知道的事情,启发幼儿的求知欲望。引导幼儿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思索,扩大和加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一)多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计划地带领幼儿直接观察,给幼儿多创造条件。

采用直观形象的 方法 ,引起幼儿学习的兴趣。图画读物是幼儿的精神粮食,是幼儿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它形象生动可爱,色彩鲜明美丽,深受幼儿喜爱。欲想发挥图书作用,也需要教师与家长做具体指导。

光知道给幼儿买书不成,还要教给幼儿看书的方法。幼儿不理解书意,也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指导幼儿看图画书。

先教幼儿看书的方法,拿到一组图画,要求幼儿先看数码,或按情节排好顺序,然后找出书中的主要角色,记住他们的形象,观察他们的动作,想象他们在干什么?联想组合成 故事 。

如此,幼儿虽一个字都不认识,却能看出画中的内容,并能根据图画内容讲述,既丰富了他们的知识,又发展了语言表达能力。

(二)多听

培养幼儿注意地倾听,这是发展幼儿表达能力的先决条件。幼儿学习语言,首先要学会听,听得准确,听得懂,然后才有条件正确地模仿――说。讲故事是向幼儿介绍文学作品的基本方法。因为幼儿不识字,他们是文学作品的听众。

将不识字的幼儿引入文学世界,就需要找人给幼儿讲,让幼儿认真地倾听,达到教育目的。给幼儿积极创设听的环境,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如给幼儿听录音故事、听别人讲故事;邀请幼儿谈话,互相倾听并交谈;带领幼儿听多种声音:乐器的声音、动物的声音……让幼儿听后模仿,想像,并讲出他们听到的声音好像在说什么。

让幼儿多听,是为了发展倾听和区别周围声响的能力,发展幼儿听觉器官,加强对语言的声音结构分析。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要求幼儿会听,听得懂,认真听不打断别人的话,这也是文明习惯的一种表现。

(三)多说

为了发展幼儿的表达能力,不但要发展幼儿听的能力,还要培养幼儿说的能力。我们要给幼儿创设“说”的环境,在说话中练习说话,在日常生活中,利用与幼儿接触的一切时机,进行交谈,在交谈中建立感情,使他们无拘无束,有话愿意讲出来。

当幼儿用语不当时,教师及时予以纠正。教师应该善于利用幼儿来园、饭后、游戏、离园等分散时间,有计划有目的与幼儿交谈。在交谈中,教师和幼儿易于进行感情交流,关系可更加亲密,幼儿有什么事就都愿意告诉老师。

这不论对幼儿发展语言能力,还是形成对事物的正确态度都有积极作用。教师在组织幼儿集体学习时,更要注意启发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克服教师说孩子听的教法。还要克服说得好的让说,说得不好的不让说的做法。

鼓励幼儿说错了没关系,老师会帮助的。教师应注意给每个幼儿“说”的机会。幼儿学习语言是靠“听”和听后的模仿“说”。因此,我们要给孩子创设一个“说”的环境,让孩子练习“说”,学习“说”,在说中学说。

(四)多练

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任务,主要是培养幼儿正确的发音,吐字清楚,丰富幼儿词汇,并能正确运用。教会幼儿按照汉语语法规则讲话。这些内容,都得在语言实践中学习,掌握。这就要让孩子多练习,重复地练习,逐渐地掌握。

给幼儿提供多练的机会,创造多练的环境。幼儿的发音不准,教师和家长注意及时纠正、练习,就能掌握得快,说得好。幼儿还经常讲出不合乎语言结构的 句子 ,如:“老师,我要一本书,葫芦娃。”

教师就要给予纠正说:“老师,我要一本葫芦娃的书。”并让幼儿反复说两遍。这样,幼儿渐渐地就会说了。又如“老师,”幼儿经常说成“老希”,等,凡属幼儿用词不当时,老师就给予纠正,并让幼儿重复练习。

幼儿学习语言,主要靠模仿,因此,我们就需要不厌其烦地让幼儿多练习。

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论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论文吧,但应该有很多没有写过关于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论文吧。此类论文写法与一般论文不同,那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论文怎么写呢?下面我就为大家介绍相关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小班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

[ 摘要 ] :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我国的家庭中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他们由于缺少与同龄伙伴交往的机会,造成了诸如以自我为中心、攻击性强、不合群等不良习气。因此,作为小班幼儿,同伴关系在交往中变得越来越重要了。本文研究了小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培养,通过观察与分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1.为幼儿创造与同伴交往的机会。2.教给幼儿一些交往的技能。3.教师应善于观察幼儿的交往行为,适时地评价。4.家园共育,促进幼儿友好交往。

[ 关键词 ] : 小班幼儿 交往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美国心理学家卡耐基认为:成功等于30%的才能加上70%的人际关系。《幼儿园教育纲要》中指出:要把学习初步的交往列为教育的内容和要求。可见,培养人的交往能力显得多么的重要,当代的幼儿是21世纪的主人,新的世纪对新一代有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要有高智商的头脑、健康的身心,更要有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交往能力。一个活泼开朗、乐于与人相处的孩子易受到同伴的欢迎和成人的喜爱,并容易适应新的环境。目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我国的家庭中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他们由于缺少与同龄伙伴交往的机会,造成了诸如以自我为中心、攻击性强、不合群等不良习气。因此,作为小班幼儿,同伴关系在交往中变得越来越重要了。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提出:“孩子与同伴交往是克服性格孤僻和自我中心的良好途径。交往对孩子具有独特的心理价值,这是亲子关系代替不了的。”

二、概念的界定:

同伴交往态度:是指幼儿与人交往过程中通过内心的体验表现出来的外在的态度倾向。

友好行为:是幼儿在社会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同伴间的分享、助人、谦让等行为。

交往能力:是孩子在社会交往过程中所运用的交往策略、交往技能以及建立与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

三、研究与策略

在幼儿同伴交往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中,我作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为幼儿创造与同伴交往的机会。

1.组织丰富的活动创造交往的机会。

小班幼儿与同伴交往的最主要形式是游戏。游戏是学前儿童的主导活动,它是儿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特殊方式。在游戏活动中,儿童实际上是通过社会角色的扮演来学习人际之间的交往,从游戏的角色分配和游戏的材料的使用来看,常常需要儿童学会协调,而这种协调能力正是与同伴交往中逐步学会的。尽管小班幼儿有了同伴交往的需要和初步的能力,但是受自我中心心理特点及现代家庭生活方式的影响,这些幼儿与同伴交往的机会较少。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多为幼儿创造与同伴交往的机会。在游戏中他们可以学习合作、互助、轮流、分享,学习站在他人的角度理解他人,学习如何与他人共同生活。如:多组织幼儿一起拼图、搭积木、作画、看图书、玩娃娃等。教师应想办法为幼儿创造、提供与同伴交往学习和游戏的机会,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会交往。在建构游戏、角色游戏中,幼儿必须共同商量、互相配合、友好交往,才能使游戏顺利进行下去。

作为教师,既不要放过每一次让幼儿交往的机会,同时还要有意识地为幼儿创造、提供交往的机会。

2.创设教育环境,提供锻炼机会。

依据阶段目标,创设与主题相一致的幼儿园环境,提供锻炼机会,促进幼儿交往能力提高。例如:在培养幼儿交往语言中,把幼儿园环境布置成“我和小动物打电话”,刺激幼儿有想说的愿望,并会想想该说什么?怎么说?然后提供玩具让幼儿模仿和对话,使幼儿在场景中获得交往语言的提高。有计划地安排社会性教育活动,利用“家长社区资源”组织幼儿在社区活动,通过社会交往扩大幼儿与社会的接触。例如:与社区老人接触,到同伴家作客等,以发挥多种教育途径的功能,并让家长在参与过程中,了解幼儿园的教育目的,达到同步教育的效果。

(二)教给幼儿一些交往的技能。

幼儿之间有种天然的亲和力,他们喜欢在一起游戏,但在游戏时却常常会出现各自游戏、互不干扰的局面,或互相攻击、争抢玩具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

教给他们一些同伴间友好交往的技能是非常必要的。

(1)教幼儿待人礼貌、热情。

在幼儿群体中,可以发现那些乐于将自己的玩具、图书、食品与人分享,对人热情有礼貌的孩子常常能成为许多孩子的玩伴。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求幼儿遇人主动问好,告别时说“再见”,请求别人帮助时要说“请”,接受别人帮助后应说“谢谢”,无意中碰到别人要说“对不起”,接受别人道歉时应说“没关系”。教师要以自身良好的品行感染幼儿,对于幼儿表现出来的良好行为和情感,及时给予正面强化,使幼儿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

(2)教给幼儿主动交往的方法。

小班幼儿间的交往大多是围绕玩具而发生的。他们为玩具而发生争抢行为,或者通过玩具而向同伴表示邀请。我们鼓励幼儿将家中的玩具带到幼儿园来,在集体面前介绍给同伴。在活动中,我们仔细观察幼儿的表现,启发幼儿加强同伴间的交往,如“你想玩他的玩具该怎么说?”“你想和谁一起玩玩具?”“你们是怎么玩的?”

除了玩具,还启发幼儿把家中的图书、小食品拿来与小朋友一起分享,跟小朋友说说自己最喜欢的动画片,和小朋友拉拉手表示友好,和小朋友协商游戏的玩法等。让幼儿学会主动交往。

(三)善于观察幼儿的交往行为,适时地评价。

活动评价:是指对照活动目标,对由于活动行为而发生的变化所进行的价值判断。

(1)活动中的评价。在真实的教育情景中进行评价应注意评价的随机性,即评价应紧跟着幼儿的活动进行。随机评价的方法应多样化。

当发现幼儿在活动中正确的交往行为时,及时表扬鼓励,发挥榜样作用,使其他的幼儿知道这样做是对的,并在活动中去模仿;在发现不正确的行为时,要及时指出来并教给他应该怎样去做。如幼儿在借积木或插塑不成功时,老师告诉他借别人东西要有礼貌,要看着别人的眼睛用商量与恳求的语气来说,并示范给他看,让他按老师的样子再试一次。这样幼儿就把这一交往技能深深的印在了脑子里,知道以后该怎么做。当幼儿做出合作行为,能较好地与同伴一同合作学习或游戏时,我能够及时地给予肯定、鼓励,如“你能商量着、合作着搭,真好!”“你们俩配合得真好!”进一步强化交往的动机,愿意更多地、自觉地做出交往行为。而对不太会合作或缺乏合作意识的幼儿,教师要给予适时的引导与指导,针对不同情况,给予不同的建议。

关注过程,强调过程与评价的整合,使评价自然而然地伴随过程的开展而进行,这就是过程性评价的思想。但这并不意味着不要终结性评价。

(2)活动后的评价。

评价应主要针对两方面:一是对于那些成功交往合作完成主题的幼儿,一起讲一讲哪里完成的好?哪个小朋友活动中表现出色,为什么出色?哪些做法是对的?评价后及时发一些小礼物表示对他们合作成功的奖励,激发他们的集体荣誉感,使他们体会成功的快乐,知道只有通过大家集体一起努力才能成功。对于没能完成的主题,引导幼儿想一想为什么没有完成,分析问题出在哪里,哪些做法是不对的,需要改正,下一次应该怎样做?通过这两方面的评价,既强化了幼儿的正确、积极的交往行为;又能使幼儿找到自己活动中的弱点与不足,知道怎样避免与改正。

在教师积极的鼓励和适宜的评价下,幼儿与同伴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回逐步而有效地得到培养。让幼儿体验到一种成就感,体验到“学会本领”的喜悦,从而产生一种积极投入的内部动力,这有利于促进孩子有益经验的形成和积累。

《纲要》中明确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所以评价应注重儿童主动建构学习的过程,及时发现孩子萌发的智慧的火花,适时给予鼓励和支持。

四、实施成效

(一)小班幼儿已形成了通过语言进行交往的基本能力。

通过加强对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培养,通过情境表演、互换角色练习、共同建构、合作比赛等有趣的游戏,幼儿已经习得一些交往语言,如:用以协调双方行为的商量用语:“这样可以吗”、“好吗?”、“行不行?”;表示关心别人的安慰用语:“别害怕”、“没关系”、“别着急”、“我能帮助你吗?”;表示不愉快的不满用语:“我生气了”“我不喜欢你这样”;表示不同意的拒绝用语:“不!”、“不喜欢”、“不愿意”等,这丰富了幼儿语言交往的形式和内容。而且幼儿习得的这些交往语言,我们在日让生活中引导幼儿进行迁移,如:幼儿学会说:“请你帮帮我,好吗?” “请……好吗?” “请让一让,行吗?”“请和我一起玩,好吗?”“请你来娃娃家做客,好吗?”…游戏中,除了强化幼儿语言的交往功能,我们还引导幼儿共同商量,确定主题,制定游戏规则,鼓励幼儿通过协商分配角色,各游戏成员有机地进行交往,从中掌握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逐步摆脱“自我中心”的意识。孩子们在游戏体验到了好朋友一起玩的快乐,已经逐步学会了合作、谦让、互换、轮流、妥协等协调同伴关系的技能。

(二)幼儿在交往行为上出现了可喜变化。

很多孩子从刚开始的个人玩到后来的合作着玩,幼儿玩得自在而融洽,学会了许多礼貌用语,增强了同伴间的友好关系,提高了交往能力。如在《丁冬小门铃》的音乐游戏中,我先让幼儿自己找同伴,然后与同伴商量,谁做客人,谁做主人。幼儿能较好地与同伴一同合作游戏。在游戏中我经常让幼儿自由组合,自由分配角色,小朋友游戏的兴趣更浓,游戏得更带劲,幼儿在活动中合作交往的意识也强了。例如:在角色游戏“过家家”中,儿童商量分配角色,有当妈妈的,有当爸爸的,有当奶奶的,每个角色各尽其责,像一个家庭一样活动。在这个游戏活动过程中,孩子学习相互配合,互相谦让,发展了同伴之间的友好关系,提高了游戏的协作性。

(三)促进了游戏活动的质量提高 。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让幼儿参于到游戏中去,角色扮演的过程也即幼儿学习榜样的过程,注重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提升了游戏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能力。

根据幼儿的认识水平,将若干个主题同时进行,如娃娃家、商店、医院、开汽车等,让幼儿自由选择。如结构游戏中开展小组交往合作活动,既能使幼儿积极主动的充分参与,在参与中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又能使幼儿在享有操作自由的前提下,得到动手操作、想象、创造等能力方面的有效发展。角色游戏中幼儿从思想上尽量摆脱自我,而以所扮演角色自居,想角色所想, 急角色所急,体验角色的情感需要。例如:我们在活动室里设立娃娃家角、医院角、表演角等,让幼儿在扮演不同的角色中,不但能掌握社会行为规范,逐渐摆脱“自我中心”意识,而且能学习不同的角色间的交往方式 :“娃娃”与“长辈”的交往、“医生”与“病人”的交往、“营业员”与“顾客”的交往等,孩子们你来我往,能保持愉快的情绪,更增添了幼儿交往的兴趣。幼儿在游戏角色中活动,扮演着各种角色,逐步认识理解角色的义务、职责,不断学习着社会经验和行为准则,进而使同情心、责任感得到发展,并逐步养成互相帮助的优良品质。

(四)家长对孩子交往能力的提升给予积极的评价。

很多家长和我们交流时都说,自己的孩子有了交往的愿望。客人到自己家里来,应怎样招待;去客人家时,应该怎样说、怎样做;在公共场所应该 怎么说、怎么做。如来园时要有礼貌地招呼老师和同伴;家中有小客人时,孩子在提醒下拿出好吃的食物招待客人,拿出喜爱的玩具与小伙伴一起玩。孩子逐渐学会了善待别人,和伙伴友好相处,让孩子学会谦让,久而久之孩子就和同伴建立起一种和谐、亲密的关系。吃东西时,孩子不是以自我为中心,还能考虑到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他们独占的念头,自私的心理已经逐渐克服。

五、不足与展望

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培养必须依附在一定的活动中,而游戏就是这样一种适宜幼儿交往的活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幼儿与成人、同伴之间的共同生活、交往、探索、游戏等,是其社会学习的重要途径。应为幼儿提供人际间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并加以指导要让幼儿同伴间形成良好的交往习惯还有过程。这个过程要延展到一日活动的各个领域,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也不是光凭说教就能完成的,它需要我们做个有心人,为孩子创设各种交往环境与机会,进行悉心指导,使孩子获得积极的交往的体验,在人际交往中逐渐地学会待人处事,并从中体验到人际交往的乐趣,以便逐步提高孩子同伴交往的能力。

参考文献

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 江苏教育出版社

⒉袁爱玲何秀英著 《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策略》[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291-297页

⒊主编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5页

⒋著,姚梅林等译:《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M], 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年版。 第18-21页

⒌洪秀敏,《幼儿社会性交往的生态学分析》[J],学前教育研究,2003年4期 第31页

⒍ 刁培萼吴也显等著《智慧型教师素质探新》[M] 教育科学出版社 第115页

⒎ 刘炎编著《幼儿园教育概论[M]》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第57页

⒏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编:《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39页

⒐华爱华著:《学前教育游戏理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153-172页

⒑裴锑娜著《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8年6月 第305页

⒒ 张博著《现代幼儿教育观念研究》[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 第24页

幼儿同伴交往能力是幼儿社会化的重要内容,是幼儿最重要的社会交往能力之一。它有利于幼儿摆脱自我中心,增强幼儿的情感支持,促进其亲社会行为、社会交往能力、社会认知等方面的发展。

1.交往是幼儿的基本需要

孩子从小就表现出与人交往的需要:当妈妈喂婴儿吃奶时,孩子会用眼睛看着妈妈或者微笑,这是亲子之情的流露和表现;孩子也非常喜欢跟小伙伴交往,即使不认识,只要碰在一起,八、九个月大的婴儿便会互相摸抓,以表示亲热,年龄大一点的则因为有共同的乐趣、相互能懂的语言,很自然地在一起玩耍。而且当孩子的这种交往需要得到满足时,往往特别高兴。因此,家长应正确认识幼儿与人交往的需要,有意识地创设交往的条件,满足孩子情感上的需要。

2.交往有利于孩子的智能发展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人际交往是一种基本智能,指能够察觉并区分他人的情绪、意图、动机和感觉,并运用语言、动作、手势、表情、眼神等方式与他人交流信息、沟通情感的能力。2~6岁是人际交往智能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个年纪的孩子,当妈妈生病时,能理解、感受妈妈的难受,并且说一些关心的话语;对游戏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纠纷,能够学会克制独占、利己的想法,能与他人共同协商等等。最近,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人际交往能力是教育的四个支柱之一,儿童早期的人际交往技能、交往状况会深深影响其未来的人际关系、自尊,甚至幸福生活。

3.交往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

心理学家们普遍认为,人际关系代表着人的心理适应水平、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而人际交往不良常常是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缺少正常人际交往的孩子,往往会表现出如下适应困难:拘谨胆小、害羞怕生、孤僻退缩,或自我中心、不能合作、任性攻击。而人际交往中的尊重、分享、合作、关心则是预防和治疗这类心理问题的灵丹妙药。由此可见,从小培养幼儿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水平,对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预防各种心理疾病有着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