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有关倾城之恋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有关倾城之恋毕业论文

偶们学校也要写的。。。。你还是靠自己把

张爱玲的文学都是集中地进行研究的,因为单单倾城之恋一篇太单薄,不足以完整地展示张爱玲的文学思想。而研究张爱玲的则多了。

已发,请查收。应该不会撞,希望对你有帮助。

《倾城之恋》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2003年,杨泽编写出版了《阅读张爱玲》一书,引起了文坛的广泛重视。本书集结了台湾。大陆及海外学者(康来新,池上贞子,周芬伶,罗久蓉,王德威,张小虹,平路,胡锦媛,梅家玲,蔡源煌...等)对张爱玲的讨论。而这篇论文所引用的历史材料及理论构架,尤其可以见得张爱玲的启发之深,影响之远。本书是“张学”研究最重要的里程碑。 二、作家钱亚玲在一书关于《倾城之恋》的另一种解读中,叙述道无论是思想内涵抑或艺术表现形式,作于1943年10月的《金锁记》被公认为是张爱玲中篇小说之精髓。1944年出版的《传奇》小说集中,作者选《金锁记》作为开篇,足见张爱玲本人对这部中篇小说的偏爱。为此人门较易忽略于集中位居第二的《倾城之恋》。对于《倾城之恋》的评论,不论是力度还是文字的长度都远不及《金锁记》。对于《倾城之恋》这部经典文学之作,期探究价值更为明显。 《倾城之恋》具有外向的唯美主义色彩,结局是范柳原于白流苏共同走进婚姻殿堂,表面上看似圆满的结局背后却隐匿着沧桑,透露着卡破红尘的彻骨悲凉。白流苏的“圆梦”让读者觉得是一传奇故事。正如作家张爱玲的人生一样。 综上所述,当前,关于《倾城之恋》中白流苏形象分析研究比较零散、狭隘。

倾城之恋本科毕业论文

她的母亲虽出身名门,却是深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熏陶与影响的新式女子,但她仍没能逃脱包办婚姻的命运。她的父亲则是一个封建遗少的形象,时代的变迁,家庭的没落,并未将他拉进现代社会的洪流,相反的,却让他自甘堕落:纳妾、抽鸦片,永远只活在腐朽的封建遗少的世界里。“张爱玲从母亲身上看到的,更多的是处于新旧时代夹缝的中国女性的无助与悲哀。”正是因为她看透了生活在封建社会,男权文化重压下的女性的悲剧命运,才铸就了她笔下一个个鲜活的女性形象。张爱玲笔下的女性是可怜的、自私的、可悲的,她以冷峻、肃杀的笔调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又一个女性的悲剧。对于她笔下的女性,她不仅仅是给予了悲悯和同情,更多的也有揭露和批判。《倾城之恋》、《金锁记》是张爱玲的代表性作品,这两部作品看似无任何关联,不同的人演绎着不同的故事。但深层次剖析,我们发现,在这不同的故事里,相同的是都为我们展现了女性的悲剧。《倾城之恋》中的女主人公白流苏是一个出身旧式家庭的小姐,她受过西式教育,在受到丈夫的虐待后,甚至同败家子丈夫离了婚,也可以称得上是新式女子。但她离婚回到娘家后,并未感到丝毫家庭的温暖和安慰,兄嫂搜刮完她的财产,便迫不及待想赶她回婆家。讥讽、谩骂的话语刺激着流苏,娘家再无她的立足之地。“这屋子可住不得了!……住不得了!”(《倾城之恋》)但像她这样的女人想要独立生存,谈何容易。于是徐太太的一句:“找事,都是假的,还是找个人是真的。”(《倾城之恋》)使得流苏又回到了原来的老路上即找个男人嫁了,这是她唯一的生存之路。机缘巧合下,她结识了范柳原,这个男人是她的新希望,是她逃脱家庭的唯一出路,说到底她最看重的还是他的财富和地位,所以她便不顾一切地想要抓住这个男人,使自己得到经济上的安全。她想要占据主动的地位,想要成为她的妻子,而不是像他对待欢场上的女子那样对待她。但是,她失败了,范柳原是她无法掌控的男人,她不懂他,她只意识到“他要她,却不愿意取她。”在两性对决中,她败下阵来,,但她却不能放手,只剩下做范柳原情妇这一条出路。不知是幸与不幸,香港爆发了战争,意外的战争使得这对男女回归到最平凡的普通人,两人一刹那的谅解成全了白流苏的梦想,最终与范柳原结了婚。在这看似圆满的结局里,背后却是无尽的苍凉与绝望。流苏的圆满是以整座城市的毁灭作为代价而换来的。“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也许就因为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倾城之恋》)但“香港之战的洗礼并不曾将她感化成为革命女性,香港之战影响范柳原,使他转向平时的生活,终于结婚了,但结婚并不使他变为圣人,完全放弃往日的生活习惯与作风。”②他们的结局仍旧庸俗,而流苏的婚姻生活,也是可以预见的。《金锁记》中的曹七巧是男权社会下,彻底的悲剧女性形象,在男尊女卑制度的迫害下,曹七巧的灵魂极度扭曲,张爱玲以犀利的笔锋展现了她的疯狂、丑恶和变态。曹七巧原是乡下麻油店老板的女儿,虽出身寒微,却也天真美丽,向往纯真的爱情,也有了喜欢的人。但父权社会里,她的兄长为了金钱,将她卖给高门大户的的姜家二少爷做了偏房,从此,她便把心仪的肉店伙计锁在了心底。嫁给一个从小得了软骨病的残废少爷,就注定了她要压抑着情欲生活,在这畸形的夫妻关系中,她从未享受过人的权利和快乐。在丈夫那里得不到情欲的满足,她便转向了她的小叔子——三少爷季泽。她渴望正常的情欲生活,然而她的爱却始终得不到回应。姜家老太太把她“扶正”后,她将所有的情欲都转化为对金钱的渴望,她固执地认为,金钱就是她的一切。分家后,这种对金钱的依赖愈演愈烈。这是她用一生的幸福换来的,对金钱有着强烈的占有欲,沦为金钱的奴隶。然而她的爱与欲永久地被压抑着,造成了她灵魂的扭曲,她开始变得疯狂、恶毒。她为守住她的财产,不惜破坏儿女的婚姻和爱情。她逼死了两房儿媳,更断送了女儿的幸福。“她既是父权社会的受害者,又是父权社会的合谋者,还是人性丑恶的表现者。” “三十年来她带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金锁记》)白流苏和曹七巧一个是大家闺秀,一个是淳朴的乡下妹子;一个受西式教育,可称得上新式女性,一个是曾向往纯真爱情的美丽姑娘。两个形象看似不同,但她们骨子里都烙刻着很深的女奴意识,都是男权社会下的牺牲品,男人的附属品。她们始终受奴役、受压迫,经济上的无法独立直接导致了人格的无独立。这就是她们悲剧的根源。男权社会下,她们的悲剧性主要表现在:一、亲情的沦丧白流苏的兄嫂搜刮完她的钱财,便迫不及待赶她出门。“四奶奶站在三爷背后,笑了一声道:‘自己骨肉,照说不该提钱的话,提起钱来,这话可长了!我早跟我们老四说过——我说:老四,你去劝劝三爷,你们做金子,做股票,不能用六奶奶的钱哪,没的沾上了晦气!她一嫁到婆家,丈夫就变成了败家子。回到娘家来,眼见得娘家就要败光了——天生的扫把星!’三爷到:‘四奶奶这话有理。我们那时候,如果没让她入股子,决不至于弄得一败涂地!’”(《倾城之恋》)可见,白流苏的钱花尽时,她的兄嫂已不待见她。他们之间,手足之情早已淡化,联系他们的只有金钱。曹七巧的兄长为了金钱,将她嫁给了姜家残废的二公子,丝毫不考虑自己妹妹是否会幸福。亲手将妹子推入火坑后,还要借着关心、探望的名义去姜家搜敛钱财。“曹大年道:‘妹妹你听我一句话。别说你现在心里不舒坦,有个娘家人走动着,多少好些,就是你有了出头之日了,姜家是个大家族,长辈动不动就拿大帽子压人,平辈小辈一个个如狼似虎的,哪一个是好惹的?替你打算,也得要个帮手。将来你用得着你哥哥你侄儿的时候多着呢。’七巧啐了一口道:‘我靠你帮忙,我也倒了霉了!我早把你看得透里透——斗得过他们,你到我跟前来邀功要钱,斗不过他们,你往那边一倒。本来见了官的就魂都没有了,头一缩,死不迟。’”(《金锁记》)他们之间,已不再是单纯的兄妹关系,还有金钱、利益。二、 爱情的破灭范柳原对白流苏,或许是有一点出于真心喜欢的,但他知道白流苏并不真正爱他,她看重的是他的金钱和地位,而且她并不真正懂他。所以“他要她,却不愿意娶她。”如果不是那场战争,白流苏最终的结局也只不过是范柳原的情妇。不正常的夫妻生活,使曹七巧正常的人性本能始终处于被压抑状态。因此她爱上了健康、风流的小叔子——姜季泽。她与他纠缠十几年,她知道是不可能得到他的真心的。可当她听到姜季泽那类似示爱的告白时,她的心颤抖了。“七巧低着头,沐浴在光辉里,细细的音乐,细细的喜悦……”(《金锁记》)是的,她爱他,正是因为爱他,当知道他是为了钱而诓他时,她更加愤怒。可赶他走后,她又开始后悔。“今天完全是她的错,他不是个好人,她又不是不知道,她要他,就得装糊涂,就得容忍他的坏。”(《金锁记》)她的戳穿使她的“爱情”破灭了。三、 生存的困境在这个社会里,女人毫无社会地位,更没有独立的人格。她们或许仅仅想要过安稳的日子,却很难实现。为了生存,她们只能依靠男人。白流苏认为:“一个女人,再好些,得不着异性的爱,也就得不着同性的尊重。”(《倾城之恋》)而曹七巧,即使嫁了个残废的少爷,有不甘,有苦闷,却也仍然坚持呆在姜家,她要依靠他给她的名分、地位争夺家产。“女人……女人一辈子讲的是男人,念的是男人,怨的是男人,永远永远。”这足以说明,男人,是她们唯一的活路。她们离不开,更不愿离开。七巧很看重她的家当,但她却依然抓着她的儿子长白,因为他是她生命中唯一的男人,她不能放开他,更不容许别的女人抢走他。四、自私的本性白流苏为了自己的私欲,为了得到一个男人,她一手摧残了她与七妹间的姐妹之情,为了她的生存之路,她不顾姐妹情谊投身于范柳原。“宝络心里一定在骂她,同时也对她刮目相看,肃然起敬。”(《倾城之恋》)流苏把男人看得比姐妹重。而曹七巧为了自己贪婪的本性,更是可以不顾母子之情,拆散儿子、儿媳,破坏女儿的爱情,只为了守住她的财产和她的“男人”。分财产后,曹七巧化身为恶毒的巫女、阴暗的母亲。“在她获得了家长的权利之后,她的变态心理便不可遏制的与她的‘报复’结合起来,‘她需要别人为她的牺牲也付出点什么,不管这别人是否是她的亲骨肉,只要能够补偿她的变态心理’”长白之于她,不单是儿子,还是她生命中唯一的“男人”。可当儿子结婚后,便不只属于她一个人,她需要和另一个女人来分享她的儿子,她不允许这样。她拼尽全力挑拨他们的夫妻生活,说尽儿媳的坏话,致使儿媳在痛苦的煎熬中死去。对于女儿长安,她处心积虑地破坏她的爱情,还给她吃鸦片,生怕外人走她的家当。五、女奴意识和原罪意识她们的悲剧命运一半来自于外界——遭受着男权主义的欺辱和压迫,而另一半原因则在于她们自身,她们骨子里烙刻着很深的女奴意识和原罪意识,这是受几千年来封建男权制度的影响。这种意识使她们自己陷入困境,无法走出来。她们自身就认为无论任何方面,都比男人低一等,所以想生存,只能依靠男人。曹七巧最终结局是众叛亲离,她知道她身边所有的人都怨恨她;而白流苏与范柳原最终结了婚,但范柳原终不会变为圣人,不能放弃往日的生活与作风,谁又知道白流苏会不会成为第二个曹七巧。“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了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完不了。

只有十分想让别人给你发论文,你做梦吧!

我有是有,但自己也要用。下半年可以给你。

张爱玲的文学都是集中地进行研究的,因为单单倾城之恋一篇太单薄,不足以完整地展示张爱玲的文学思想。而研究张爱玲的则多了。

倾城之恋现代性毕业论文

链接: 密码: 6hrg

已发,请查收。应该不会撞,希望对你有帮助。

偶们学校也要写的。。。。你还是靠自己把

1、 透过《傲慢与偏见》看现代社会爱情观2、生与死的抗争--《厄舍古厦的倒塌》主题解读3、浅谈“欧·亨利式结尾”及其文学影响4、从宗教角度解读简爱的多重性格5、从女权主义角度剖析《小妇人》中的乔6、 “英雄”的陨落--悲剧美学角度分析《老人与海》7、 从《菊花》中看女主人公Elisa实现自我价值的障碍8、奉献与宽容---浅析《双城记》中的仁爱精神9、 《格列佛游记》中对理性的反思与批判10、浅析《警察和赞美诗》的戏剧化特色11、一场失败革命的反思---论《动物庄园》中所表现的象征意义12、论詹姆斯·乔伊斯《阿拉比》的精神顿悟13、从后印象主义角度解读《到灯塔去》中的双性同体观14、 从中西方道德观差异谈《伊利亚特》与《封神演义》人物品德15、 韦伯《猫》中的女性主义英国文学毕业论文选题题目大全论文的题目是画龙点睛的神来之笔,是提纲挈领的综述概要。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英国文学 毕业 论文题目大全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英国文学毕业论文题目大全(一)1. 《浮士德》的善恶冲突论2. 论《浮士德》思想体系的矛盾3. 论卢梭《忏悔录》的自审意识与超俗意识4. 济慈及其《夜莺颂》的美学魅力5. 欧洲社会的讽刺画卷——《唐璜》浅析6. 论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7. 《巴黎圣母院》中的美丑对照原则8. 论《红与黑》中于连的形象9. 论司汤达小说心理描写的艺术10. 司汤达在现代小说史上的地位11. 成功与幻灭——拉斯蒂涅(《高老头》)与吕西安(《红与白》)之比较12. 巴尔扎克小说的现代 文化 意蕴13. 论《包法利夫人》14. 19世纪英国女小说家研究15. 《傲慢与偏见》的戏剧叙述16. 夏洛蒂·勃朗笔下的女性形象系统17. 《呼啸山庄》的叙述技巧与结构艺术18. 试析《简·爱》和《呼啸山庄》的情感模式19. 《呼啸山庄》与《金锁记》情感世界之比较20. 梅里美中短篇小说的艺术魅力21. 《茶花女》的悲剧艺术英国文学毕业论文题目大全(二)1. 茶花女与杜十娘比较2. 从蒙太里尼形象看《牛虻》的反宗教主题3. 论哈代小说中的新女性形象4. 莫泊桑、契诃夫、欧·亨利艺术风格之比较5. 论威尔斯的科学幻想小说6. 论《恶之花》的历史地位与意义7. 略论马克·吐温的艺术风格8. 易卜生《玩偶之家》娜拉形象9. 易卜生有肖伯纳的“社会问题剧”的异同论10. 19世纪俄国文学中“多余人”的形象11. 俄罗斯文学中的妇女形象12. 果戈理《死魂灵》的讽刺艺术13. 屠格涅夫笔下的女性形象14. 屠格涅夫的抒情手法15. 屠格涅夫与郁达夫比较研究16. 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长篇小说17. 谈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的景物描写18. 陀思妥耶夫斯基与现代派文学19. “现代性”历史文化语境中的鲁迅与陀思妥耶夫斯基英国文学毕业论文题目大全(三)1. 古希腊神话 传说 中的文化精神2. 英雄符码及其解构——荷马史诗主要史诗主要形象论析3. 论《俄狄浦斯王》的冲突艺术美4. 论《美狄亚》在戏剧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5. 从古希腊到18世纪西方文学中人的观念6. 《埃涅阿斯纪》主题的原型意义7. 试论__伦理在西方文学中的演变8. 但丁与__文化9. 哥特式小说的原理与发展10. 中国武侠小说与骑士文学的比较11. 《堂吉诃德》的多重意义12. 论流浪汉小说的艺术特征13. 试论《威尼斯商人》的冲突艺术14. 《奥瑟罗》悲剧冲突艺术15. 论《李尔王》的人文主义思想16. 论《亨利四世》中的福斯塔夫形象17. 《罗密欧与朱丽叶》与《西厢记》抒情艺术之比较18. 试论莎士比亚喜剧风格19. 莎士比亚悲剧风格的特殊性及其历史意义20. 论《汤姆·琼斯》人物刻画的美学原则美国文学方向论文选题论文的题目是一篇论文的灵魂,好的题目可以吸引人们的眼球。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美国文学方向论文选题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美国文学方向论文选题(一)1. 从《在路上》看五六十年代美国社会价值观2. 评希思克利夫被扭曲的心路历程3. 试论马克·吐温短篇小说的幽默特色4. 惠特曼的死亡哲学5. 论《呼啸山庄》--原始古朴与文明理性的交错色彩6.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二元主角”手法的运用7. 透过小说《威廉·威尔逊》和《黑猫》看艾伦·坡的善恶观8. 从《飘》看内战对美国文学的影响9. 论《美国丽人》一片中人物的两面性10. 论海明威小说中的死亡主题11. 浅析艾丽丝·沃克的《紫颜色》12. 女性作家的共性13. 《倾城之恋》与《飘》的女权意识比较研究14. 《失乐园》 与《圣经》中撒旦形象的对比15. 《老人与海》与《鲁宾逊漂流记》的比较研究16. 哥特式风格在《弗兰克斯坦》中的体现17. 浅议反讽手法在《蝇王》中的运用18. 分析麦尔维尔《白鲸》中的象征主义19. 艾略特早期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分析20. 《丧钟为谁而鸣》中的女性形象分析美国文学方向论文选题(二)1. 从《简爱 》看早期女权主义的理想和追求2. 十九世 纪英国小说家笔下的真、善、美3. 英国十 八世纪浪漫主义诗人的自然观4. Romanticism in Mark Twin's works5. 批评方法之我见 段燕6. 浅谈泰戈尔的生命 段燕7. 浅谈《红字》中珠儿形象的作用8. 论《 红字》中的道德主题9. 论海丝特·白兰的性 格发展10. 《红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11. 论霍桑《红字》中“A”的象征意义12. 象征意向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运用13.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的艺术特点14. 伍尔夫创作中的女权主义立场15.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权思想16. 伍尔夫女 性视角中的女性形象分析17. 流派研究18. 世纪美国浪漫主义与英国浪漫主义19. 超现实主义20. 魔幻现实主义21. Jane as a narrator and as a character22. Character Analysis of Nancy, the “criminal” in Oliver Twist23. Virginia Woolf and Modern Feminine Independence24. An Analysis of Charles Dickens' Great Expectation美国文学方向论文选题(三)1、 透过《傲慢与偏见》看现代社会爱情观2、生与死的抗争--《厄舍古厦的倒塌》主题解读3、浅谈“欧·亨利式结尾”及其文学影响4、从宗教角度解读简爱的多重性格5、从女权主义角度剖析《小妇人》中的乔6、 “英雄”的陨落--悲剧美学角度分析《老人与海》7、 从《菊花》中看女主人公Elisa实现自我价值的障碍8、奉献与宽容---浅析《双城记》中的仁爱精神9、 《格列佛游记》中对理性的反思与批判10、浅析《警察和赞美诗》的戏剧化特色11、一场失败革命的反思---论《动物庄园》中所表现的象征意义12、论詹姆斯·乔伊斯《阿拉比》的精神顿悟13、从后印象主义角度解读《到灯塔去》中的双性同体观14、 从中西方道德观差异谈《伊利亚特》与《封神演义》人物品德15、 韦伯《猫》中的女性主义16、 浅析《儿子与情人》中的心理冲突17、浅析中西方喜剧文化---以《武林外传》和《老友记》为例18、从女性主义看《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形象19、《瓦尔登湖》中自然主义的现实意义20、 从男性角色解读《简爱》中的女性反抗意识猜你喜欢:1. 英美文学方向毕业论文2. 文化方向论文题目3. 英美文学方向论文4. 美国文化学术论文格式5. 美国文化学术论文格式要求

张爱玲倾城之恋毕业论文

张爱玲倾城之恋国内外研究现状《倾城之恋》作为小说的标题。首先给人一个阅读的提示。张爱玲在拟定这个书名时,她期待读者首先会赞成作品将讲述一段动人心魂的爱情故事。“倾城倾国”一词,语本《汉书·外戚传》:“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据此,女有美色,倾城倾国,一旦进入文学叙事,显然就要暗示一个非凡的爱情传奇。但是,读完了张爱玲这篇小说就会发现,说它是传奇故事,不如说是一个反传奇的故事。书中女主人白流苏并不是美貌惊人,流苏与范柳原成婚,交易的因素亦多于爱情的因素。作者是在“倾城”的本源意义上(倾覆、倒塌、沦陷),使倾城之恋名副其实。 一、两类时间 看张爱玲的作品,与看那一时代许多作家的作品感觉不同,这种不同的感觉概言之,是时间差。 柯灵在回忆中说:“我最初接触张爱玲的作品和她本人,是一个非常严峻的时代。1943年,珍珠港事件已经过去一年多,离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和中国抗战胜利还有两年,上海那时是日本军事占领下的沦陷区

《倾城之恋》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2003年,杨泽编写出版了《阅读张爱玲》一书,引起了文坛的广泛重视。本书集结了台湾。大陆及海外学者(康来新,池上贞子,周芬伶,罗久蓉,王德威,张小虹,平路,胡锦媛,梅家玲,蔡源煌...等)对张爱玲的讨论。而这篇论文所引用的历史材料及理论构架,尤其可以见得张爱玲的启发之深,影响之远。本书是“张学”研究最重要的里程碑。 二、作家钱亚玲在一书关于《倾城之恋》的另一种解读中,叙述道无论是思想内涵抑或艺术表现形式,作于1943年10月的《金锁记》被公认为是张爱玲中篇小说之精髓。1944年出版的《传奇》小说集中,作者选《金锁记》作为开篇,足见张爱玲本人对这部中篇小说的偏爱。为此人门较易忽略于集中位居第二的《倾城之恋》。对于《倾城之恋》的评论,不论是力度还是文字的长度都远不及《金锁记》。对于《倾城之恋》这部经典文学之作,期探究价值更为明显。 《倾城之恋》具有外向的唯美主义色彩,结局是范柳原于白流苏共同走进婚姻殿堂,表面上看似圆满的结局背后却隐匿着沧桑,透露着卡破红尘的彻骨悲凉。白流苏的“圆梦”让读者觉得是一传奇故事。正如作家张爱玲的人生一样。 综上所述,当前,关于《倾城之恋》中白流苏形象分析研究比较零散、狭隘。

她的母亲虽出身名门,却是深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熏陶与影响的新式女子,但她仍没能逃脱包办婚姻的命运。她的父亲则是一个封建遗少的形象,时代的变迁,家庭的没落,并未将他拉进现代社会的洪流,相反的,却让他自甘堕落:纳妾、抽鸦片,永远只活在腐朽的封建遗少的世界里。“张爱玲从母亲身上看到的,更多的是处于新旧时代夹缝的中国女性的无助与悲哀。”正是因为她看透了生活在封建社会,男权文化重压下的女性的悲剧命运,才铸就了她笔下一个个鲜活的女性形象。张爱玲笔下的女性是可怜的、自私的、可悲的,她以冷峻、肃杀的笔调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又一个女性的悲剧。对于她笔下的女性,她不仅仅是给予了悲悯和同情,更多的也有揭露和批判。《倾城之恋》、《金锁记》是张爱玲的代表性作品,这两部作品看似无任何关联,不同的人演绎着不同的故事。但深层次剖析,我们发现,在这不同的故事里,相同的是都为我们展现了女性的悲剧。《倾城之恋》中的女主人公白流苏是一个出身旧式家庭的小姐,她受过西式教育,在受到丈夫的虐待后,甚至同败家子丈夫离了婚,也可以称得上是新式女子。但她离婚回到娘家后,并未感到丝毫家庭的温暖和安慰,兄嫂搜刮完她的财产,便迫不及待想赶她回婆家。讥讽、谩骂的话语刺激着流苏,娘家再无她的立足之地。“这屋子可住不得了!……住不得了!”(《倾城之恋》)但像她这样的女人想要独立生存,谈何容易。于是徐太太的一句:“找事,都是假的,还是找个人是真的。”(《倾城之恋》)使得流苏又回到了原来的老路上即找个男人嫁了,这是她唯一的生存之路。机缘巧合下,她结识了范柳原,这个男人是她的新希望,是她逃脱家庭的唯一出路,说到底她最看重的还是他的财富和地位,所以她便不顾一切地想要抓住这个男人,使自己得到经济上的安全。她想要占据主动的地位,想要成为她的妻子,而不是像他对待欢场上的女子那样对待她。但是,她失败了,范柳原是她无法掌控的男人,她不懂他,她只意识到“他要她,却不愿意取她。”在两性对决中,她败下阵来,,但她却不能放手,只剩下做范柳原情妇这一条出路。不知是幸与不幸,香港爆发了战争,意外的战争使得这对男女回归到最平凡的普通人,两人一刹那的谅解成全了白流苏的梦想,最终与范柳原结了婚。在这看似圆满的结局里,背后却是无尽的苍凉与绝望。流苏的圆满是以整座城市的毁灭作为代价而换来的。“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也许就因为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倾城之恋》)但“香港之战的洗礼并不曾将她感化成为革命女性,香港之战影响范柳原,使他转向平时的生活,终于结婚了,但结婚并不使他变为圣人,完全放弃往日的生活习惯与作风。”②他们的结局仍旧庸俗,而流苏的婚姻生活,也是可以预见的。《金锁记》中的曹七巧是男权社会下,彻底的悲剧女性形象,在男尊女卑制度的迫害下,曹七巧的灵魂极度扭曲,张爱玲以犀利的笔锋展现了她的疯狂、丑恶和变态。曹七巧原是乡下麻油店老板的女儿,虽出身寒微,却也天真美丽,向往纯真的爱情,也有了喜欢的人。但父权社会里,她的兄长为了金钱,将她卖给高门大户的的姜家二少爷做了偏房,从此,她便把心仪的肉店伙计锁在了心底。嫁给一个从小得了软骨病的残废少爷,就注定了她要压抑着情欲生活,在这畸形的夫妻关系中,她从未享受过人的权利和快乐。在丈夫那里得不到情欲的满足,她便转向了她的小叔子——三少爷季泽。她渴望正常的情欲生活,然而她的爱却始终得不到回应。姜家老太太把她“扶正”后,她将所有的情欲都转化为对金钱的渴望,她固执地认为,金钱就是她的一切。分家后,这种对金钱的依赖愈演愈烈。这是她用一生的幸福换来的,对金钱有着强烈的占有欲,沦为金钱的奴隶。然而她的爱与欲永久地被压抑着,造成了她灵魂的扭曲,她开始变得疯狂、恶毒。她为守住她的财产,不惜破坏儿女的婚姻和爱情。她逼死了两房儿媳,更断送了女儿的幸福。“她既是父权社会的受害者,又是父权社会的合谋者,还是人性丑恶的表现者。” “三十年来她带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金锁记》)白流苏和曹七巧一个是大家闺秀,一个是淳朴的乡下妹子;一个受西式教育,可称得上新式女性,一个是曾向往纯真爱情的美丽姑娘。两个形象看似不同,但她们骨子里都烙刻着很深的女奴意识,都是男权社会下的牺牲品,男人的附属品。她们始终受奴役、受压迫,经济上的无法独立直接导致了人格的无独立。这就是她们悲剧的根源。男权社会下,她们的悲剧性主要表现在:一、亲情的沦丧白流苏的兄嫂搜刮完她的钱财,便迫不及待赶她出门。“四奶奶站在三爷背后,笑了一声道:‘自己骨肉,照说不该提钱的话,提起钱来,这话可长了!我早跟我们老四说过——我说:老四,你去劝劝三爷,你们做金子,做股票,不能用六奶奶的钱哪,没的沾上了晦气!她一嫁到婆家,丈夫就变成了败家子。回到娘家来,眼见得娘家就要败光了——天生的扫把星!’三爷到:‘四奶奶这话有理。我们那时候,如果没让她入股子,决不至于弄得一败涂地!’”(《倾城之恋》)可见,白流苏的钱花尽时,她的兄嫂已不待见她。他们之间,手足之情早已淡化,联系他们的只有金钱。曹七巧的兄长为了金钱,将她嫁给了姜家残废的二公子,丝毫不考虑自己妹妹是否会幸福。亲手将妹子推入火坑后,还要借着关心、探望的名义去姜家搜敛钱财。“曹大年道:‘妹妹你听我一句话。别说你现在心里不舒坦,有个娘家人走动着,多少好些,就是你有了出头之日了,姜家是个大家族,长辈动不动就拿大帽子压人,平辈小辈一个个如狼似虎的,哪一个是好惹的?替你打算,也得要个帮手。将来你用得着你哥哥你侄儿的时候多着呢。’七巧啐了一口道:‘我靠你帮忙,我也倒了霉了!我早把你看得透里透——斗得过他们,你到我跟前来邀功要钱,斗不过他们,你往那边一倒。本来见了官的就魂都没有了,头一缩,死不迟。’”(《金锁记》)他们之间,已不再是单纯的兄妹关系,还有金钱、利益。二、 爱情的破灭范柳原对白流苏,或许是有一点出于真心喜欢的,但他知道白流苏并不真正爱他,她看重的是他的金钱和地位,而且她并不真正懂他。所以“他要她,却不愿意娶她。”如果不是那场战争,白流苏最终的结局也只不过是范柳原的情妇。不正常的夫妻生活,使曹七巧正常的人性本能始终处于被压抑状态。因此她爱上了健康、风流的小叔子——姜季泽。她与他纠缠十几年,她知道是不可能得到他的真心的。可当她听到姜季泽那类似示爱的告白时,她的心颤抖了。“七巧低着头,沐浴在光辉里,细细的音乐,细细的喜悦……”(《金锁记》)是的,她爱他,正是因为爱他,当知道他是为了钱而诓他时,她更加愤怒。可赶他走后,她又开始后悔。“今天完全是她的错,他不是个好人,她又不是不知道,她要他,就得装糊涂,就得容忍他的坏。”(《金锁记》)她的戳穿使她的“爱情”破灭了。三、 生存的困境在这个社会里,女人毫无社会地位,更没有独立的人格。她们或许仅仅想要过安稳的日子,却很难实现。为了生存,她们只能依靠男人。白流苏认为:“一个女人,再好些,得不着异性的爱,也就得不着同性的尊重。”(《倾城之恋》)而曹七巧,即使嫁了个残废的少爷,有不甘,有苦闷,却也仍然坚持呆在姜家,她要依靠他给她的名分、地位争夺家产。“女人……女人一辈子讲的是男人,念的是男人,怨的是男人,永远永远。”这足以说明,男人,是她们唯一的活路。她们离不开,更不愿离开。七巧很看重她的家当,但她却依然抓着她的儿子长白,因为他是她生命中唯一的男人,她不能放开他,更不容许别的女人抢走他。四、自私的本性白流苏为了自己的私欲,为了得到一个男人,她一手摧残了她与七妹间的姐妹之情,为了她的生存之路,她不顾姐妹情谊投身于范柳原。“宝络心里一定在骂她,同时也对她刮目相看,肃然起敬。”(《倾城之恋》)流苏把男人看得比姐妹重。而曹七巧为了自己贪婪的本性,更是可以不顾母子之情,拆散儿子、儿媳,破坏女儿的爱情,只为了守住她的财产和她的“男人”。分财产后,曹七巧化身为恶毒的巫女、阴暗的母亲。“在她获得了家长的权利之后,她的变态心理便不可遏制的与她的‘报复’结合起来,‘她需要别人为她的牺牲也付出点什么,不管这别人是否是她的亲骨肉,只要能够补偿她的变态心理’”长白之于她,不单是儿子,还是她生命中唯一的“男人”。可当儿子结婚后,便不只属于她一个人,她需要和另一个女人来分享她的儿子,她不允许这样。她拼尽全力挑拨他们的夫妻生活,说尽儿媳的坏话,致使儿媳在痛苦的煎熬中死去。对于女儿长安,她处心积虑地破坏她的爱情,还给她吃鸦片,生怕外人走她的家当。五、女奴意识和原罪意识她们的悲剧命运一半来自于外界——遭受着男权主义的欺辱和压迫,而另一半原因则在于她们自身,她们骨子里烙刻着很深的女奴意识和原罪意识,这是受几千年来封建男权制度的影响。这种意识使她们自己陷入困境,无法走出来。她们自身就认为无论任何方面,都比男人低一等,所以想生存,只能依靠男人。曹七巧最终结局是众叛亲离,她知道她身边所有的人都怨恨她;而白流苏与范柳原最终结了婚,但范柳原终不会变为圣人,不能放弃往日的生活与作风,谁又知道白流苏会不会成为第二个曹七巧。“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了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完不了。

《顷城之恋》中的女主人公白流苏这一人物形象,白流苏是一个不受男人支配、摆布,具有强悍的自救精神的特殊女性,她以自己的老练与智慧主宰着自己的命运,成为了婚姻竞技场上的胜者。从她身上我们看到了旧时代的女性是如何在困境中“抗争”命运,改变命运的。她的出现既是一种希望,也是那个时代女性改变自己弱势地位的一个“榜样”。白流苏与范柳原,这一对不算爱人的恋人,整个小说的笔墨都在他们之间的俏皮话,张爱玲也没有用其一贯的长项:表现两人的内心世界。小说没有多少的波澜起伏,恋爱也不是激情四射,最终的结合只因“倾城”,只是一场平凡的传奇。“《倾城之恋》的华彩胜过了骨干;两个主角的缺陷,也就是作品本身的缺陷。” 傅雷如是说,的确,作品存在着极大的缺陷,没有注重人生飞扬的一面,但换另一个角度看,也就因这个缺陷,才突出了另一个人生安稳的一面。白流苏、范柳原、三爷、四爷、四奶奶……等人不都是为了得到一种人生的安稳,只是这种安稳是苍凉的。进一步看看整个小说的人物刻画,就单单从他们的语言切入,在品味之余,就可容易看出,真正的人性都隐藏在其中,作品的重心都倾注在俏皮而风雅的调情,初看小说,见其落了俗套,但细究其字里行间,才知原来人物也可以这样刻画、表现:当白流苏的三哥要他回去做她的寡妇时,白流苏冷笑道“三哥替我想得真周到?……我们可不能拿着法律闹着玩哪!”一句简简单单的话,一个“冷”字就传神地把白流苏这个被逼极了的形象完全描绘了出来。“法律”的运用,在今天是极其平常的,而做为一个20世纪40年代的妇女来说,能用“法律”来捍卫自己,足可见其见识。小说接下去写道流苏气到了极点,反倒放声笑了起来道:“好,好,都是我的不是!……你们死了儿子,也是我害你们伤的阴鹫!”一个被抓狂了的女性的真实流露,她没有男性的那种理智。在逼极的情况下,女性的天性还是表露得一览无疑:愤怒、无理、吵闹。脆弱、无助的女性心理在白流苏的身上也是明显存在的,虽然她勇敢,敢与反抗,敢于出走,但面对自己的母亲也只能哽咽地道一声“妈”。可事与原违,“她所祈求的母亲与她真正的母亲根本是两个人”。她只能另找出路,她只能跟同样自私的徐太太喊“婶子,我,……我在这儿在也呆不下去了,…我可没有脸再住下去了!”,“只能阴阴的、不怀好意地一笑”,“辽远的中忠孝节义的故事,不与她相干了”。徐太太的出现是整个小说的转折点,徐太太为着她七妹的婚事而来,可在相亲之时,她的参与使得她七妹的婚事泡汤了,她自己在这点上同样存在着亲情的关心和谴责,面对自己的亲妹,她依然是关心的,而这一切都只体现在她的那句“七妹的婚事,有希望么?”,如果不是尖酸刻薄的四奶奶,不是家庭的进一步逼迫,使白流苏有了自私的迷惘,小说应该就此结束,但在自私怂恿下的“她知道宝络恨虽恨她,同时也对她刮目相看,肃然起敬,一个女人再好些,得不到异性的爱,也就得不到同行的尊重,女人们就是这点贱。”徐太太在范柳原的“托付”下,决定带白流苏到香港,而白流苏也意识到范柳原不会是真心的,可是“她不能不当心——她是个六亲无靠的人”,一个有着一大串血缘关系的人,却是六亲无靠,这是怎样的一种悲哀。她选择了出走,为自己的出路,为自己的生活安稳,在这点上她是有追求的,可惜的是她的追求注定是悲凉的,如果没有后面那场“倾城”,她注定又是一个悲哀。在出走的这点上,她决不是“娜拉的出走”,更不会是巴金笔下那些追求自己理想,挣脱社会禁锢的出走,而是为其自己生存的自私出走,没有任何的重大意义,只为给那些嘴边含着唾沫的“亲人”看,她出走的动机,暴露出当时社会的人性压迫,也是其心中根深蒂固的封建阶级思想的“保护膜”,在面对“破产”公主萨黑荑妮时,她也不由得“肃然起敬”。小说以大量的笔墨花在了白流苏与范柳原的对话上,在这段描述中,白流苏时刻为自己的安稳猜疑着。“他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人,她也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人”,胡兰成在《论张爱玲》这样写“她的自私是因为狭隘”。的确,小说在接下来中,都是围绕她“自私的狭隘”展开的。流苏这一大抵上算是一个坚强的,有勇气,会反抗,能够大胆地顶着众人的唾弃与前夫离婚的形象就此成就,同时也因她不过是一个在经济上柔弱、无助的女子,使其是妥协的,从而使得她的逃离也只能依靠男人来寻找自己的栖息之地。范柳原在小说中能找到他的影子,就只有他那些机智的俏皮话了,作者没有花一丝一毫的笔墨在他独自的身上,即使是与萨黑荑妮公主的来往。傅雷认为范柳原不应该是这么枯涸的人,“他只是一个暂时收了心的唐•裘安,或是伊林华斯勋爵一流的人物。” 傅先生的评论自有其独到之处,但也不烦看看骨头里的骨髓,这决不是鸡蛋里挑骨头,而是为了看到确确实实存在的东西,在这点上,胡兰成比傅先生看得更真切“他的机智与伶俐使他成为透明,放射着某种光辉,却更见得他的生命之火是已经熄灭了,”“其人是自私的,并且怯弱。”而这一些也并不就是代表了一个完整的范柳原,作者是在残缺中给读者以完美想象的空间。张爱玲自己认为“我哦喜欢素朴,可是我只能从描写现代人的机智与装饰中去衬出人生的素朴的底子。”这一点,她做到了,但不同的是她衬出的不只是人生素朴的底子,更是整个社会真实人性的底子。范柳原是生活中的假绅士,因其既害怕又胆怯,生活让他空虚乃至颓败,只是他的颓败相对于白流苏对生活无望的颓败表现为另一种形式。而这也只是男性与女性面对同样问题是产生的各自反应。在白流苏与范柳原之间,他们是互不理解的,而这不理解的产生于他们都是自私的。生活在范柳原幼小的心灵就打下了“怪僻”的烙印,而他在孤身流落中,有了钱的挥霍,就有了生活的颓废,他只能用高姿态的形式来掩盖自己内心的恐惧,而这种高姿态掩饰的结果就是更明显地暴露其弱点。但是可以看到的是范柳原对于白流苏有着一点点的温情。流苏笑道:“你怎么不说话呀?” 柳原笑道:“可以当着人说的话,我全说完了。”从表面看,这只是一句幽默的俏皮话,但这话从范柳原这机智、伶俐有没有热情的人口中说出,就足可见其言外之意,以前,面对的他都是不当人看的,当然也包括他自己,可对流苏,却有了以人相待的念头,悲哀的是他这一点点的真实很快就被空洞、怯弱的人性所掩盖,就连在深夜里打电话透露出自己的爱也不敢承认,胡兰成对此是这样评道:“他在深夜里打电话给流苏,也不是为了要使流苏烦恼,却正是他自己的烦恼的透露,他说出了爱,随即又自己取消了,因为怯弱,所以他是凄凉的。”对于白流苏与范柳原自私骨子里残留的那丁点的真情,足以窥其全貌的,应算是在浅水湾饭店,柳原看着她道:“这堵墙,不知为什么使我想起地老天荒那一类的话,……有一天,我们的文明整个的毁掉了,什么都完了——烧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许还剩下这堵墙,流苏,如果那时候在这墙根底下遇见了……流苏,也许你会对我有一点真心,也许我会对你有一点真心。”热终究不行的是,这堵墙没有倒下,而另一堵墙却倒下了,尽管两个人都相互不理解,但“倾城”把他们的弱点都压住了,在那一刻“生死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在刹那间得到了显现,她的生活终于有了安稳的理由,他也终于有勇气说出心中的那句话。但本性终是无法改变,在结束的那刻,柳原依旧无法面对,“那不算,我们那时太忙着恋爱了,哪里还有工夫恋爱!”情,在这句话后,在婚姻契约的签定好魂飞烟灭,流苏在安稳后留下的只是怅惘。小说对其他人物的刻画,也是用在于语言上,细嚼而入,总觉得有着鲁迅笔下那些尖酸刻薄的奴性市井小人物的神韵在其中,如四奶奶,她的个性在她寥寥的几句话中就将其刻薄、无知、势利、冷漠、毫无人情味的特征体现得淋漓尽致。而更深刻的一个人物刻画是对白老太太,一个小说中无关紧要的人,面对自己的亲女儿,竟冷漠地说:“你跟我总不是长久之计,倒是回去是正经,继个孩子过活,熬十几年,总有你出头之日。”她竟自私到出卖自己的女儿,使流苏感到“她所祈求的母亲与她真正的母亲根本是两个人。”在这一点的伤害,使得流苏更快地陷入自私的泥沼。“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是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谁知道呢,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成千上万的人死去,成千上万的人痛苦着,跟着是惊天动地的大改革……流苏并不觉得她在历史上的地位有什么微妙之点。她只是笑盈盈地站起身来,将蚊烟香盘踢到桌子底下去”。——《倾城之恋》这是在这篇文章甚至说在张爱玲的所有作品中我最喜欢的一句话,仿佛有无尽的宿命在里面,是不是只有在这样的一种无奈的情况下,白流苏与范柳原的爱情才有她们的安身立命的地方呢?这种相依相偎是不是又是真正的爱情呢?也许爱情在他们之间,更像一场游戏,两个人的交易。流苏是一个坚强的女子,在压抑,畸形的生活环境里,选择了出逃。她大胆地顶着众人的唾弃与前夫离婚,这是她的勇气。可同时,她始终是一个在经济上柔弱、无助的女子,逃离的方式只能是依靠男人来寻找自己的栖息之地,于是她必须妥协。现实与性格间的矛盾,让她不得不学会算计。不幸的命运让她学会保护自己,却又让她这份简单、真挚的情感徘徊在疑虑、猜忌、金钱、责任、虚荣之上了。但这又怎能怪她呢?她承认柳原是可爱的,给了她美妙的刺激,但是她跟他的目的究竟是经济上的安全。说到柳原,他又何尝不是这样呢?青年时期同样有着一段不愉快回忆的他性格怪癖,无意于家庭。对于爱情他根本无法驾驭,无法给予对方承诺和信心。 也许或者说一定,他曾经只是把流苏看作是那很多个里面的一个,新鲜过后,各拍两散,责任不需要,爱情只是调剂,而流苏也自然知道这一点, “炸死了你,我的故事就该完了。炸死了我,你的故事还长着呢!”流苏的心中,自然是知道柳原的,她也明白只有这场关于这个城市的劫难才成全了她们。 战争带来的是残缺,可为流苏和柳原带来的却是一嘲圆满”。偶然的倾城,让他们抛却了所有,让他们从捉迷藏式的精明走到冲破一切的结合——流苏得了名份,柳原也甘愿担起了责任。战争让人变得真实。死亡下,忽然感觉瞬间的变化即是烟消云散、阴阳相隔,容不得你有半点犹疑,因为生死只在顷刻,金钱、权利、美色等等都不重要了,能抓住的只有现在,只有身边尚存气息的他(她)。“他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子,她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人。在这兵荒马乱的时代,个人主义者是无处容身的,可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原是这样的选择。范柳原到最后一刻也还是清醒的,“现在你可该相信了:‘死生契阔’,我们自己哪做得了主?……”一个善于低头的女人,也许终会成为一个安分的妻。让他在劳累和放纵之余有一个去处。男人的归宿最终只是一个女人。喜欢小说中的一段话:“流苏到了这个地步,反而懊悔她有柳原在身旁,一个人仿佛有了两个身体,也就蒙了双重危险。一颗子弹打不中她,还许打中他。他若是死了,若是残废了,她的处境更是不堪设想。她若是受了伤,为了怕拖累他,也只有横了心求死。就是死了,也没有孤身一个人死得干净爽利。她料着柳原也是这般想。别的她不知道,在这一刹那,她只有他,他也只有她。”两个人之间那一丝丝的温情,在一瞬间,让时间成为永恒。这一刻交织的情感该是幸福存在的道理吧。如果这可以叫做-爱情,那么就算是吧。可我更觉得这是一种悲凉。假如没有战争,两人将依然活在自己背负的壳中慢慢前行,谁也不会为对方付出真心。他们会按自定的生活轨迹走下去,看似丰盛,却是苍白悲哀。初读时,总觉得悲剧是女人的。现在方觉得,悲剧是女人的,也是男人的。一个大变故改变了一切,但如果是为了成就这样一段恋情,代价未免太大了,而且这样的偶然性几近为零。这样的爱情,或许只能童话中存在。一个有着圆满结局但透着悲凉的成人童话,体味生存于人世的艰辛和命运的荒谬无常。

张爱玲倾城之恋有关的论文题目

《倾城之恋》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2003年,杨泽编写出版了《阅读张爱玲》一书,引起了文坛的广泛重视。本书集结了台湾。大陆及海外学者(康来新,池上贞子,周芬伶,罗久蓉,王德威,张小虹,平路,胡锦媛,梅家玲,蔡源煌...等)对张爱玲的讨论。而这篇论文所引用的历史材料及理论构架,尤其可以见得张爱玲的启发之深,影响之远。本书是“张学”研究最重要的里程碑。 二、作家钱亚玲在一书关于《倾城之恋》的另一种解读中,叙述道无论是思想内涵抑或艺术表现形式,作于1943年10月的《金锁记》被公认为是张爱玲中篇小说之精髓。1944年出版的《传奇》小说集中,作者选《金锁记》作为开篇,足见张爱玲本人对这部中篇小说的偏爱。为此人门较易忽略于集中位居第二的《倾城之恋》。对于《倾城之恋》的评论,不论是力度还是文字的长度都远不及《金锁记》。对于《倾城之恋》这部经典文学之作,期探究价值更为明显。 《倾城之恋》具有外向的唯美主义色彩,结局是范柳原于白流苏共同走进婚姻殿堂,表面上看似圆满的结局背后却隐匿着沧桑,透露着卡破红尘的彻骨悲凉。白流苏的“圆梦”让读者觉得是一传奇故事。正如作家张爱玲的人生一样。 综上所述,当前,关于《倾城之恋》中白流苏形象分析研究比较零散、狭隘。

看过张爱玲许多作品,也看过一些由张爱玲的作品改编的影视作品,最喜欢的莫过于《倾城之恋》。第一次知道《倾城之恋》是看了由陈数和黄觉主演的电视剧版《倾城之恋》。看完了电视剧又看了张爱玲原版的小说的,始终与电视剧版的感觉是不同的。 张爱玲笔下的范柳原和白流苏是对俊男美女,男的令人羡慕,女的令人妒忌,然而他们并非善男信女,在爱情路上各出奇谋,他们各有各的心思和目的,除了斗耐性还在斗智,看似满不在乎,却从骨子心窝里想极征服对方,这场爱的游戏,双方都要倾出一生智慧,才能成为胜利的一方。但一切都在意料之外,乱世的背景促成的非常现实的爱恋,因为有过那么一段共患难的经历,又基于两人物质、精神需求的契合,这段婚姻就这么成了。这种爱情的开始是带有某种目的性。流苏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婚姻,回到娘家备受兄长和嫂子的冷嘲热讽,看尽世态炎凉,没有爱情,又得不到亲情的温暖,这无疑是一个女人最脆弱最无助的时候。在这个时候认识了多金潇洒的单身汉范柳原。范柳原给我的感觉是情场浪子,对付女人很有手段,有思想,狠的下心。当一个风流倜傥的高富帅遇到一个生事不幸的白富美,必然会发生点什么。原版小说让我想到了苏见信《远得要命的爱情》里的歌词:“我们都怕寂寞,我们都想解脱,在开始的时候,都认真想过在一起生活。我们都怕降落,掉在爱的沙漠,用流浪当借口,挣脱心的枷锁。想爱的心寻觅,不管多远距离,带着痛过的心,在等待曾经远得要命的爱情,想爱的心坚定 ,就算深不见底,我会等在这里,等你看完风景。”开始的种种目的最终敌不过一个“爱”字,不知何时起已经爱了,越陷越深。与女主人公白流苏而言,“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是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谁知道呢?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 “他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子,她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人。在这兵荒马乱的时代,个人主义者是无处容身的,可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也许流苏是幸运的,一场陷落让她等到了一个男人。 战争,摧毁了一座城市,也成就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情不知何起,一往情深, 是为倾城之恋。(这是我期末作业的一部分)

伸出我的手,触碰她那侵骨苍凉,藏匿在一座城市倾覆之际所成全的红尘之爱中的《倾城之恋》。——题记热播的电视剧《倾城之恋》的惊鸿一瞥,让我有了重读原著的动力,张爱玲的文字适合反复读,细细品。曾经读过这本书,是在好几年前了,曾经从字里行间想象穿着旗袍的白流苏究竟是怎样一个女子,可她的模样却一直在我的脑海中变换着,矛盾着,模糊着,没有清晰的轮廓,没有确定的模样。一座城由光鲜亮丽变成残堵断垣,一对人儿由你进我退变成了“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前者是因,后者是果……“他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子,她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人。在这兵荒马乱的时代,个人主义者是无处容身的,可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原是这样的选择。是不是只有在那样的一种无奈的情况下,白流苏与范柳原的爱情才有她们的安身立命的地方呢?这种相依相偎是不是又是真正的爱情呢?也许爱情在他们之间,更像一场游戏,两个人的交易。旧社会暧昧的姻红的天空下,流苏是坚强的,在压抑,畸形扭曲的生活环境中,她选择出逃,与丈夫的离婚,她顶着众人的唾弃,承受着被亲人当作耻辱的典范,这是她的勇气。可同时,在经济上,她依然是柔弱的女子。逃离的方式是再次寻找男人来作为自己的栖息之地,这个时候,她想随便找个能依靠的肩膀,可以让自己有个归宿。所以,当范柳原出现的时候,她自己也不明白她对范的情感,究竟属于哪一种。她小心翼翼地和范周旋,她只是希望他能给自己一个答案。范柳原是看清了白流苏的,他看到她心底萌发的真情被现实的利益压抑着,压得白流苏喘不过气来。如他所说,婚姻只是个形式,他不会和一个不爱自己的人结婚,他在等着白流苏放下一切功利心放松地爱上自己。于是她妥协了,也必须妥协。现实与幻想间的矛盾,不得不让她学会算计,她那份简单,真挚的情感也无奈的徘徊在金钱,猜忌,疑虑,虚荣之上了。但这又怎能怪得了她,他跟他的目的还是经济上的安全。而柳原,又何尝不是这样呢?青年时期不愉快的回忆只是性格乖僻,无意于家庭,对于爱情,更是无法驾驭。或者也许,他曾把她当作那些之中的一个,新鲜过后,一拍两散,责任不需要,爱情也只是调和剂。流苏自然也明白,“炸死了你,我的故事就该完了。炸死了我,你的故事还长着呢!”她知道柳原,也知道是这场城市的劫难才成全了他们。也许,是一场战争成全了他们,一个城市的倾覆,成全了他们的爱情。没错,战争是残缺的,但对于他们来说却是“圆满”。之前的他们,没有承诺,只有敷衍。之后的他们,没有猜忌,只有爱恋。是的,一座城市的倾覆让彼此放下了金钱,猜忌,虚荣。战争让人变得真实,死亡下,时间稍纵即逝,唯有抓紧身旁气息尚存的他,才是那是应该做的。qiāng林弹雨下,“她只有他,他也只有她”,两人间的一丝温情,这一刻情感的交织,是永恒的,如果这叫做爱情,那就是吧。那一瞬间,洗尽铅华,洗尽躁动。“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成千上万的人死去,成千上万的人痛苦着,跟着是惊天动地的大改革……”若是以这样的代价成全一段恋情,代价未免太高了。如果他们的爱情是精雕细琢的“翡翠宝塔”,那么又有几座这样的宝塔呢?!如果没有这场战争呢?他们依旧会带着种种目的继续敷衍,或者干脆就懒的敷衍?!看似圆满的结局,其实更显苍凉……

她的母亲虽出身名门,却是深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熏陶与影响的新式女子,但她仍没能逃脱包办婚姻的命运。她的父亲则是一个封建遗少的形象,时代的变迁,家庭的没落,并未将他拉进现代社会的洪流,相反的,却让他自甘堕落:纳妾、抽鸦片,永远只活在腐朽的封建遗少的世界里。“张爱玲从母亲身上看到的,更多的是处于新旧时代夹缝的中国女性的无助与悲哀。”正是因为她看透了生活在封建社会,男权文化重压下的女性的悲剧命运,才铸就了她笔下一个个鲜活的女性形象。张爱玲笔下的女性是可怜的、自私的、可悲的,她以冷峻、肃杀的笔调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又一个女性的悲剧。对于她笔下的女性,她不仅仅是给予了悲悯和同情,更多的也有揭露和批判。《倾城之恋》、《金锁记》是张爱玲的代表性作品,这两部作品看似无任何关联,不同的人演绎着不同的故事。但深层次剖析,我们发现,在这不同的故事里,相同的是都为我们展现了女性的悲剧。《倾城之恋》中的女主人公白流苏是一个出身旧式家庭的小姐,她受过西式教育,在受到丈夫的虐待后,甚至同败家子丈夫离了婚,也可以称得上是新式女子。但她离婚回到娘家后,并未感到丝毫家庭的温暖和安慰,兄嫂搜刮完她的财产,便迫不及待想赶她回婆家。讥讽、谩骂的话语刺激着流苏,娘家再无她的立足之地。“这屋子可住不得了!……住不得了!”(《倾城之恋》)但像她这样的女人想要独立生存,谈何容易。于是徐太太的一句:“找事,都是假的,还是找个人是真的。”(《倾城之恋》)使得流苏又回到了原来的老路上即找个男人嫁了,这是她唯一的生存之路。机缘巧合下,她结识了范柳原,这个男人是她的新希望,是她逃脱家庭的唯一出路,说到底她最看重的还是他的财富和地位,所以她便不顾一切地想要抓住这个男人,使自己得到经济上的安全。她想要占据主动的地位,想要成为她的妻子,而不是像他对待欢场上的女子那样对待她。但是,她失败了,范柳原是她无法掌控的男人,她不懂他,她只意识到“他要她,却不愿意取她。”在两性对决中,她败下阵来,,但她却不能放手,只剩下做范柳原情妇这一条出路。不知是幸与不幸,香港爆发了战争,意外的战争使得这对男女回归到最平凡的普通人,两人一刹那的谅解成全了白流苏的梦想,最终与范柳原结了婚。在这看似圆满的结局里,背后却是无尽的苍凉与绝望。流苏的圆满是以整座城市的毁灭作为代价而换来的。“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也许就因为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倾城之恋》)但“香港之战的洗礼并不曾将她感化成为革命女性,香港之战影响范柳原,使他转向平时的生活,终于结婚了,但结婚并不使他变为圣人,完全放弃往日的生活习惯与作风。”②他们的结局仍旧庸俗,而流苏的婚姻生活,也是可以预见的。《金锁记》中的曹七巧是男权社会下,彻底的悲剧女性形象,在男尊女卑制度的迫害下,曹七巧的灵魂极度扭曲,张爱玲以犀利的笔锋展现了她的疯狂、丑恶和变态。曹七巧原是乡下麻油店老板的女儿,虽出身寒微,却也天真美丽,向往纯真的爱情,也有了喜欢的人。但父权社会里,她的兄长为了金钱,将她卖给高门大户的的姜家二少爷做了偏房,从此,她便把心仪的肉店伙计锁在了心底。嫁给一个从小得了软骨病的残废少爷,就注定了她要压抑着情欲生活,在这畸形的夫妻关系中,她从未享受过人的权利和快乐。在丈夫那里得不到情欲的满足,她便转向了她的小叔子——三少爷季泽。她渴望正常的情欲生活,然而她的爱却始终得不到回应。姜家老太太把她“扶正”后,她将所有的情欲都转化为对金钱的渴望,她固执地认为,金钱就是她的一切。分家后,这种对金钱的依赖愈演愈烈。这是她用一生的幸福换来的,对金钱有着强烈的占有欲,沦为金钱的奴隶。然而她的爱与欲永久地被压抑着,造成了她灵魂的扭曲,她开始变得疯狂、恶毒。她为守住她的财产,不惜破坏儿女的婚姻和爱情。她逼死了两房儿媳,更断送了女儿的幸福。“她既是父权社会的受害者,又是父权社会的合谋者,还是人性丑恶的表现者。” “三十年来她带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金锁记》)白流苏和曹七巧一个是大家闺秀,一个是淳朴的乡下妹子;一个受西式教育,可称得上新式女性,一个是曾向往纯真爱情的美丽姑娘。两个形象看似不同,但她们骨子里都烙刻着很深的女奴意识,都是男权社会下的牺牲品,男人的附属品。她们始终受奴役、受压迫,经济上的无法独立直接导致了人格的无独立。这就是她们悲剧的根源。男权社会下,她们的悲剧性主要表现在:一、亲情的沦丧白流苏的兄嫂搜刮完她的钱财,便迫不及待赶她出门。“四奶奶站在三爷背后,笑了一声道:‘自己骨肉,照说不该提钱的话,提起钱来,这话可长了!我早跟我们老四说过——我说:老四,你去劝劝三爷,你们做金子,做股票,不能用六奶奶的钱哪,没的沾上了晦气!她一嫁到婆家,丈夫就变成了败家子。回到娘家来,眼见得娘家就要败光了——天生的扫把星!’三爷到:‘四奶奶这话有理。我们那时候,如果没让她入股子,决不至于弄得一败涂地!’”(《倾城之恋》)可见,白流苏的钱花尽时,她的兄嫂已不待见她。他们之间,手足之情早已淡化,联系他们的只有金钱。曹七巧的兄长为了金钱,将她嫁给了姜家残废的二公子,丝毫不考虑自己妹妹是否会幸福。亲手将妹子推入火坑后,还要借着关心、探望的名义去姜家搜敛钱财。“曹大年道:‘妹妹你听我一句话。别说你现在心里不舒坦,有个娘家人走动着,多少好些,就是你有了出头之日了,姜家是个大家族,长辈动不动就拿大帽子压人,平辈小辈一个个如狼似虎的,哪一个是好惹的?替你打算,也得要个帮手。将来你用得着你哥哥你侄儿的时候多着呢。’七巧啐了一口道:‘我靠你帮忙,我也倒了霉了!我早把你看得透里透——斗得过他们,你到我跟前来邀功要钱,斗不过他们,你往那边一倒。本来见了官的就魂都没有了,头一缩,死不迟。’”(《金锁记》)他们之间,已不再是单纯的兄妹关系,还有金钱、利益。二、 爱情的破灭范柳原对白流苏,或许是有一点出于真心喜欢的,但他知道白流苏并不真正爱他,她看重的是他的金钱和地位,而且她并不真正懂他。所以“他要她,却不愿意娶她。”如果不是那场战争,白流苏最终的结局也只不过是范柳原的情妇。不正常的夫妻生活,使曹七巧正常的人性本能始终处于被压抑状态。因此她爱上了健康、风流的小叔子——姜季泽。她与他纠缠十几年,她知道是不可能得到他的真心的。可当她听到姜季泽那类似示爱的告白时,她的心颤抖了。“七巧低着头,沐浴在光辉里,细细的音乐,细细的喜悦……”(《金锁记》)是的,她爱他,正是因为爱他,当知道他是为了钱而诓他时,她更加愤怒。可赶他走后,她又开始后悔。“今天完全是她的错,他不是个好人,她又不是不知道,她要他,就得装糊涂,就得容忍他的坏。”(《金锁记》)她的戳穿使她的“爱情”破灭了。三、 生存的困境在这个社会里,女人毫无社会地位,更没有独立的人格。她们或许仅仅想要过安稳的日子,却很难实现。为了生存,她们只能依靠男人。白流苏认为:“一个女人,再好些,得不着异性的爱,也就得不着同性的尊重。”(《倾城之恋》)而曹七巧,即使嫁了个残废的少爷,有不甘,有苦闷,却也仍然坚持呆在姜家,她要依靠他给她的名分、地位争夺家产。“女人……女人一辈子讲的是男人,念的是男人,怨的是男人,永远永远。”这足以说明,男人,是她们唯一的活路。她们离不开,更不愿离开。七巧很看重她的家当,但她却依然抓着她的儿子长白,因为他是她生命中唯一的男人,她不能放开他,更不容许别的女人抢走他。四、自私的本性白流苏为了自己的私欲,为了得到一个男人,她一手摧残了她与七妹间的姐妹之情,为了她的生存之路,她不顾姐妹情谊投身于范柳原。“宝络心里一定在骂她,同时也对她刮目相看,肃然起敬。”(《倾城之恋》)流苏把男人看得比姐妹重。而曹七巧为了自己贪婪的本性,更是可以不顾母子之情,拆散儿子、儿媳,破坏女儿的爱情,只为了守住她的财产和她的“男人”。分财产后,曹七巧化身为恶毒的巫女、阴暗的母亲。“在她获得了家长的权利之后,她的变态心理便不可遏制的与她的‘报复’结合起来,‘她需要别人为她的牺牲也付出点什么,不管这别人是否是她的亲骨肉,只要能够补偿她的变态心理’”长白之于她,不单是儿子,还是她生命中唯一的“男人”。可当儿子结婚后,便不只属于她一个人,她需要和另一个女人来分享她的儿子,她不允许这样。她拼尽全力挑拨他们的夫妻生活,说尽儿媳的坏话,致使儿媳在痛苦的煎熬中死去。对于女儿长安,她处心积虑地破坏她的爱情,还给她吃鸦片,生怕外人走她的家当。五、女奴意识和原罪意识她们的悲剧命运一半来自于外界——遭受着男权主义的欺辱和压迫,而另一半原因则在于她们自身,她们骨子里烙刻着很深的女奴意识和原罪意识,这是受几千年来封建男权制度的影响。这种意识使她们自己陷入困境,无法走出来。她们自身就认为无论任何方面,都比男人低一等,所以想生存,只能依靠男人。曹七巧最终结局是众叛亲离,她知道她身边所有的人都怨恨她;而白流苏与范柳原最终结了婚,但范柳原终不会变为圣人,不能放弃往日的生活与作风,谁又知道白流苏会不会成为第二个曹七巧。“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了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完不了。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