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研究论文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课堂提问作为一项可操作、可演示、可评价、可把握的数学教学技能,已越来越受数学教师的重视.但是,在目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作用发挥的远远不够.有些教师的提问得不到学生的配合,学生要么答非所问,要么答者寥寥,造成课堂教学的冷场,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做到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提问用语清晰,表达准确

首先,提问用语要贴近学生的语言.学生对教师的提问作出解答的过程可以视为获取、加工和运用信息的过程.学生能不能对教师的提问作出有效、积极的思考,前提就是他是否明白这句话的意思.课堂上,教师的语言要尽量少用脱离学生语言环境的词语或字眼.其次,提问语言要明确.数学语言的特点是严谨、简洁,形成符号化,教师提问语言既要顾及数学这种特点,又要结合学生认知特点,用自然语言表述要准确精炼,不能含糊不清.比如:“观察这两列数列,发现了什么特点?”这个问题学生不好回答.究竟是问每列数列相邻两项之间的数量关系,还是指两列数列对应项之间的数量关系呢?还比如:“看到此题,你能想到什么?”这样的提问,学生也不好回答.教师发问时,问题要只说一遍,尽量做到长话短说,如果问题太长可设计课件或用文字呈现.教师把问题说出之后,就不要再复述问题,以免养成学生不注意教师发问的习惯.倘若某个学生没有听到教师所问的问题,教师可另行指定一个学生回答.

二、课堂提问要抓住时机,看准火候.

提问的课堂时机:

一是学生学习情绪需要激发、调动的时候;

二是学生研究目标不明、思维受阻的时候;

三是促进学生自我评价的时候.教师在课堂上不能“随意问”,更不能“惩罚问”.随意问会产生两种不良的情况,一是问得过深,脱离学生的实际“枪枪卡壳”,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是问得过浅,学生无须思考就能回答,既浪费时间,又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惩罚问则是教育的一种失误.

三、提问要选择合适的方式

提问的方式从形式角度说是怎样问,一般我们可根据教学实际选择以下形式:直问——就是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曲问——就是转弯抹角,从侧面或反面提出问题.它有助于学生澄清概念、疏通思路,使学生沿着奇道曲径达到知识的深层与高层.例如:教完分数基本性质,让学生比较它与商不变性质的异同,教师设问:为什么分数基本性质不也说成“分子分母都扩大或缩小相同倍数”而是“分子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通过比较、分析让学生理解随着学习内容的深入,必须对原有的概念进行修正、扩充、完善.正问——就是从问题的正面设问.反问——就是从问题的反面设问.正问与反问可以促使学生从问题的两个对立面出发加深理解,能培养学生对问题进行顺向与逆向思维的能力.追问——就是对某一内容或问题,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往往在一问之后又再次提问,穷追不舍,直至学生真正理解为止……

四、提问要适合学生认知实际

为了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教师根据小学生学习的情况,发挥教学机智,既要在备课中有充分的准备,同时,对一些不能满足学生认知水平和思维需求的问题要及时调整.数学问题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要以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为基础,使学生能够利用已经学过的知识,通过认真的思考,才能回答问题,这样学生就能把新旧知识串通起来,更能加深他们的印象.对于一些有难度的问题,教师可以先提问一些相关的简单问题作为铺垫,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最终找到正确的答案.

五、尊重学生的提问权

学生是一个个有着丰富而细腻的思想的人,每一堂课中他们都会产生一些想法或疑惑.由于学生自制力较弱,这些想法或疑惑一经产生,便急欲一吐为快,否则即会形成一个个思维干扰.学生是学习实践活动的主人,教师要允许学生质疑,热情地为他们创造吐露思想的机会.对于学生的质疑,要在态度上给予鼓励,方法上加以指导,让学生在教师亲切、赞赏的言行中产生强烈的思维意向,积极进行思维活动.

六、提问要面向全体,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

提问活动是全体学生同教师的信息交流,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答问的机会.课堂提问,不能出现“遗忘的角落”,要让所有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关注、期待,培养所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和强烈竞争意识,从而营造出一个主动积极的集体思维氛围,转而推动每个学生更主观能动地进行思维活动.选择恰当的提问对象,有助于培养全体学生回答问题的兴趣和能力.要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和获得成功的喜悦.例如,对优等生提问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如理解性的、发散性的、综合性的问题,激励其钻研;中等生则以一般性问题,助其掌握、巩固知识、提高学趣,培养良好的思维情绪;而后进生宜问一些浅显的,如简单判断性、叙述性的,比较直观的. 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课堂环境的随时变化,使实际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敏性.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认识,才能在教学实践中让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表现得淋漓尽致,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波澜起伏,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智力角逐的乐趣!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 教育 教学工作,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师始终追求的最理想效果。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论文,欢迎阅读!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论文篇一 【摘 要】 有效的教学课堂,是数学教师永恒的追求。本文将通过在教学过程中的摸索、实践,以情景创设的有效性,学习过程的有效性,学习方式的有效性来阐述来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情景创设的有效性学习过程的有效性学习方式的有效性 教学是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 发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表现。现就课堂教学有效性实验研究发表几点初浅的看法: 1有效性教学要注重“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创设数学学习的良好情境, 教育界已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并已形成了一定的理论认识与实践 经验 。新教材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数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然而,新课程下的一些数学课,情境只是为创设而创设,只图表面热闹,有的甚至成了“说话课”,夹杂了太多的非数学信息,干扰和弱化了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以及数学思维的发展。实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几点: 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如果是问题情境,教师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 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 故事 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 儿童 的心理特征和认知 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根据学生身边熟知的事物而设计。对低、中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2有效性教学要注重“学习过程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必须由始至终地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做学习的主人。学习过程是否有效,则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 激发兴趣,产生参与动机。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地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尤其是低年级儿童,年龄小,有意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往往影响到课堂学习效果。为此,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对学习材料感兴趣。 如在教学第一册的求未知数时,我创设了“猜扑克牌”的游戏情境,第一次,我手拿两张扑克牌,让学生猜猜两张牌分别是几?学生兴趣很高,纷纷举手告诉老师他心中的答案。第二次,我告诉他们这两张牌的和是9,这下,举手的学生更多了,而且答案也更加的统一,出现了以下4种情况,A(代表1)与8,2与7,3与6,4与5。第三次,我告诉他们其中的一张牌为2,这时,几乎是全班的小朋友都举手了,而且喊出了答案7。这个情境的设计,不但了解了学生,把握了教学起点,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兴趣参与学习。 适时点拨,指导参与 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处于成长发展中的小学生,是不成熟的学习主体。由于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有限的。因此,应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主动性,在重视让学生学会学习、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今天,我们也应重视并充分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点拨者的作用。我们要在学生疑难处、意见分歧处,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及时加以点拨指导。 如教学《数一数与乘法》,当学生探究出用加法 计算:3+3+3+3+3算法之后我没有直接引出简便算法写成乘法算式,而是让学生利用探究出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接着再加以适时引导:“通过计算你发现什么”,“你觉得这样写怎么样”,“要是能简单一些就好了”,通过一个一个的设问、谈话,一步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目标:原始算法“烦”,需要“简化”。 这时再通过动画演示“由繁到简”,使学生对简便写法的印象深刻。教师有效的引导,能确保学生探究活动的质量,使学生的探究活动更有意义,更为有效。 创造空间,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周玉仁教授曾说过:“要为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的情境,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会成功的愉快。”这些“多一点”告诫教师一定要为学生创造时间、空间,保证学生的参与机会。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总是开展“说一说”、“摆一摆”、“做一做”、“比一比”、“量一量”、“画一画”、“折一折”、“叠一叠”……对于一个问题爱多问几个“谁还有不同意见或想法?”“谁还能补充?”“再仔细想想还可以怎样做?”等等,尽量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多创造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 如教学“生日”,时我设计让学生填生日蜡烛卡片,然后将手中的生日蜡烛卡片交到相对应的春、夏、秋、冬四个小使者手中,再通过数实物(卡片)来完成统计,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动手动脑,这样既避免了统计过程中的混乱,又保证了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统计的知识充分体现了教学的有效性。 3有效性教学要注重“学习方式的有效性” 一直以来,学生学习数学主要以接受学习为主,这样学习的结果是学生的 计算能力、解题能力特别强,而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却没有得到培养。为此,《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动手实践、自主探求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实现有效学习。 高度重视探究学习。“探究”作为新课程强调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因具有其激发学习自主学习、体验、发现等优点,已逐渐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在教学中运用,如教学“量长量”时,主要是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为了巧妙地引出测量工具“直尺”,我先让学生选择身边的工具量一量书桌有多长。有的用课本量,有的用铅笔量,还的竟拔掉一根头发量,就在这“热热闹闹”的测量操作中,学生得出结果也不一样,有的说桌子有四本数学书那么长,有的说大约在6枝铅笔那么长,还有的说有22根头发那么长,此时学生的思绪纷繁复杂,对问题疑惑不解;同样的桌子,为什么测量后长度不一样呢?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后,意识到操作时要统一测量工具。在重视探究学习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的是,数学学习不可能也不必要由学生处处去亲自发现和独立探索。让学生运用探究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我们更多要考虑的是学习内容是否适合于探究学习,从而确保学习的有效性。 加强小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我们要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努力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空间。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把握教师定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在合作学习之前,教师首先要有估测:提出的问题,有没有合作的必要?如果有,什么时候进行?问题怎么提?大约需要多少时间?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教师该如何点拨、引导?如何把全班教学、小组教学、个人自学这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②分工明确,让学生成为小组学习的主人。合作学习是小组成员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着明确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活动。发材料、做实验、记录、发言、 总结 、汇报等等都由不同的学生承担,使每个人在小组学习中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③建立机制,促进合作习惯的养成。我们要有意识地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让每一个成员感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整组的学习结果,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述说,尊重别人的意见,积极参与,学会思考。 不排斥接受学习。我们应该承认,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的 科学,有其特有的结构性特点,有些知识是统一规定的,而不是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能轻易找到答案的。也就是说,这些知识的学习还应以接受学习为主,需要教师的讲解或教师指导下的学习获得,而无探究的必要。如:面积单位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规定,四则运算顺序的规定等等。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学生吸取更多的信息,达到更好的效果。 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始终追求的最理想效果。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只有我们不懈地追求我们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会真正全面的提高教学质量,把实施素质 教育落到实处。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论文篇二 教学是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表现。现就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验研究发表几点初浅的看法: 一、有效教学的内涵 有效教学的“效”含有效果、功效、效果、效能、效率和效益的含义。小学数学教师要发挥所有力量、因素和作用,追求教学效益,所有的教育教学工作都要追求高效。这里的有效指的是高效能,是教师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和发展。就是在单位时间内,教师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目标。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是衡量教学效益的指标。学生学得好不好是评价教师教学效果的最大指标。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效果,那么教师很辛苦也是没有教学效果的,或者学生学得很辛苦,效果并不理想,这样也是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 二、注重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新教材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数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的教学策略。实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几点: 1、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时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如果是问题情境,教师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 2、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根据学生身边熟知的事物而设计。对低、中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三、组织活动教学的有效性 新课改背景下的数学教学是重视数学活动的,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自主性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教师的倾心设计,提高了学生的活动效率,而学生在高度参与中获得体验、理解和认识,在积极活动中求得发展、进步和提高。 1、创造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在活动中活学活用。小学数学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操作活动,并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活动素材,这样学生就能够在活动中从生动直观的思维转变到抽象理性的思维,学生也在活动中摸索出认识规律。教师是引导者和组织者,设计直观形象中包含抽象概括,和学生一起操作、演说、活动、讨论、思考,带动学生眼、脑、口并用,对数学概念、数学公式、数学规律有本质性的更深刻的认识。 2、组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能力。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空,给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解决的问题,教师做到收放自如,放得开、放得真,收得实、收得紧。教师组织学生合作、交流、探索,在实践过程中研究探索,得到对数学的理解,在交流中逐步完善自己的认识,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充分发展自己,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也发挥集体学习的优势,让学生在主动实践中获得学习效率的自我提高。 3、数学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地 自我评价 和对他人的评价。教师鼓励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悦纳自我,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让学生在积极的自我评价中对数学学习进行 反思 ,培养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反思、自我成长的才能。而学生积极客观地对他人的评价也是在和他人学习、交流和合作、共进的过程。学生能受到启发,产生思考,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更全面地认识自我、塑造自我。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教育教学工作,我们数学教师要凝心聚力,不断开拓创新,积极行动,在数学课堂上开垦智慧的土地,浇灌智慧的花朵。 四、注重学习方式的有效性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求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实现有效学习。 要高度重视探究学习,加强小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我们要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努力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空间。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把握教师定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合作学习之前,教师首先要有估测:提出的问题,有没有合作的必要?如果有,什么时候进行?问题怎么提?大约需要多少时间?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教师该如何点拨、引导?如何把全班教学、小组教学、个人自学这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②分工明确,让学生成为小组学习的主人。合作学习是小组成员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着明确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活动,发材料、做实验、记录、发言、总结、汇报等等都由不同的学生承担,使每个人在小组学习中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③建立机制,促进合作习惯的养成。我们要有意识地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让每一个成员感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整组的学习结果,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述说,尊重别人的意见,积极参与,学会思考。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教育教学工作,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始终追求的最理想效果。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只有我们不懈地追求我们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会真正全面地提高教学质量,把实施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论文篇三 摘 要: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我们的数学课堂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让学生得到充分发展,我们必须要构建高效、优质的有效课堂教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学情境;有效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新的理念、新教法和学法确实使我们的教师充满激情,学生充满活力,我们的课堂教学也逐步从传统教学模式中走出,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变得更为精彩。但在一些“热闹”的课堂之后,冷静下来,反思我们目前的课堂教学,折射出的是放任与浮躁,多的是形式和无效的教学行为,失去的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直接导致到教学质量的不断下降,特别是数学科的成绩。因此,引起了越来越多老师的反思: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数学堂充满活力?以下,结合本人的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注重 教学方法 的有效性 1、创设有效的课堂教学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环境。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更为有效。而要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本人认为应考虑以下二个方面的因素: (1)用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的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主要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就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因此在创设情境时不能一味追求华丽的画面、动听的音乐、漂亮的动画,更多地应利于新教材本身,激发学生的求知的心理需求,从而引发学生获知解惑的欲望。有这样的一位老师,他上一节有关小数除法计算的课,为了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可谓用心良苦,设计了很精彩、很多过年放烟花的美丽画面。可是学生除了能欣赏到美丽的画面外,一无所获;一片茫然。这样的情境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吗?这种天马行空式的、低效甚至无效的情境还是不要的好。 (2)用情境来接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教学的起点在哪里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关注。准确地把握教学的起点,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是确保情境创设有效性的前提,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者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中,现有的知识和经验具有重要的作用。如一位老师在教学面积的认识时,首先拿出一张学生写 作文 的纸和一张写生字的纸说:“哪张大些?”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看一看,然后说:“作文纸大些。”接着又问:“作文纸的大,是指它的什么大?”学生异口同声的说:“它的面积大。”这样的情境创设富有数学韵味和思考的价值,更利于促进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迁移,主动进行新知识的建构。 2、注重课堂组织方法的有效性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动手实践、自主探求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实现有效学习。从而实现有效的指导。同时,老师要根据上课的内容;决定主要采取哪种课堂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如:有的课堂需要以老师的启发、实验为主要教学方法,那么就要好好的设计好该怎样启发、怎样做好实验,引导学生发现,总结。我们应该承认,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的科学,有其特有的结构性特点,有些知识是统一规定的,而不是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能轻易找到答案的。也就是说,这些知识的学习还应以接受学习为主,需要教师的讲解或教师指导下的学习获得;实践证明,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学生吸取更多的信息,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注重学法的有效性 学法,就是 学习方法 。老师往往忽视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只顾埋头上课。其实不然,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这才能学好。方法得当,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针对不同的课堂内容,告诉学生该采取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比较好。学习方法可以是探究性的学习、可以是接受型的学习、模仿的学习等等。从而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其次,教师要做好评价工作。在组织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公正、合理的评价好学生。评价要因人而异,因事而异。评价语言要有鼓励性,有效的评价,会催人上进,有利于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尤其是基础差的学生,教师不失时机的有效评价,能消除他们思想上的惰性,心理得到平衡。同时,这部分学生更需要老师学习方法的指导,教者要做好个别学习方法的指点。学习方法也要因人而异。 三、注重总结的有效性 总结几乎是每节课堂教学都有的,但如何使总结实效、对学生产生效应;却有很大学问。如:有一位老师上完一节课后,问:这一节你们学习了什么?学生就不好回答了。学生就说开了:“我学到怎样跟同学合作。”“我学到了怎样求比例尺”“我学到了怎样遵守课堂纪律”等等。五花八门,可见总结的有效性是多么重要。那么怎样的总结才算有效?总结一个是要点到点子上;二是要根据教学内容科学总结。不能随便问一句完事。总结要让学生对一节课的内容有一个全新的认识,知识得到系统化、归纳化再现。 总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广大教师共同所追求的,我们要从课堂的有效教学出发,从学生的自身发展出发,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合理运用和安排各种教学手段与环节,才能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更加赋有实效性,才能焕发出新课程理念在常态下的小学数学课堂的指导作用,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育人质量,使学生在有效的数学课堂中学到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发展了素质。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在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这样一些现象: (1)教与学中的矛盾比较突出,一方面数学很有用,另一方面学了数学不会用; (2)教师无视学生之间的能力差异,用拉平取齐的方法要求两头学生向中等生看齐,致使成绩好的学生“吃不饱”而原地踏步,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吃不了”而苦恼厌学; (3)学生学习处于被动状态且负担过重,主体意识和参与能力不强,独创精神和负责态度欠缺,以致很多学生在数学学习上感到困难,富有创造力的数学优秀学生难以脱颖而出。 我们的教学理念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同时,我们的《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足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数学活动经验”。然而,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数学新课的设计,对课堂练习重视的不够,而学生在平时的课堂上一般对新课的基础知识掌握得很好,能否灵活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就不能预测了,针对这个问题对练习的研究尤为重要。二、过程设计我校为了推进我校科研科研工作,参加了白云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分层指导的有效性研究》课题的子课题《小学数学课堂练习题组设计的有效性研究》。在学校课题启动后,我们根据低中高年级成立了课题小组,认真学习了区学校的总课题方案,对照新的课程理念,经过全面的课堂教学分析,反复了思考,最后确立了《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的研究》子课题。为了顺利有效地开展研究,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制度,并进行了具体分工。课题组成员通力合作,积极搜集资料,查找理论依据。由董国洪校长拟稿,制定了课题方案,经过课题组成员讨论,完成了开题报告。在这近一年的时间里,我组教师利用各种形式进行学习。学习了课改《纲要》、《数学新课程标准》、及有关书籍和文章;与当前课改紧密联系的优秀课例学习,提高自己的理论认识水平。观看了特级教师吴正宪《统计中的平均数》等课例的录象,学习先进经验,为我所用。做到定计划、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让课题组成员深刻理解了《小学数学课堂练习题组设计的有效性研究》课题中研究项目的主要内容和意义,进一步增强科研能力,建立科研信心。组内定期开展科研活动,为了保证开展课题研讨课的质量,我们规定每次的教研活动都要做到“四个要”:一要集体备课,二要全员听课,三要说课反思,四要重视评课。每节研讨课都采用个人构思——交流讨论——达成共识——形成教案的备课方式。充分挖掘资源,深入研究文本,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注意学习内容的组合,使课堂教学更有效。通过课后反思,总结一节课的得与失,为改进今后的课堂教学设计。努力上好展示课,力求做到提高课堂实效性为目标,探索一种适应学生个别差异,促进不同层次学生都有发展的课堂练习教学模式。三、研究成果一年来,经过组内成员的理论学习与实践,通过课题研究,我们进一步提高了认识。(一)理论成果:1、设计时首先是以教学大纲为准则,深入领会大纲的精神。其次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我们要求参与课堂练习设计的教师要把握大纲的尺度,从素质教育的高度来研究、设计练习内容。规定练习设计的内容要紧扣教学要求,目的明确,要有针对性。练习的数量适当,能够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练习的设计要有层次有坡度、难易结合,要有一定数量的基本练习和稍有变化的练习,也要有一些综合性和富有思考性的练习题,但不能过于繁难。尽量设计出符合素质教育、具有实用价值的练习,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得到发展。2、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对课堂练习设计的研究是使学生更好地的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使学生通过不同的练习促进新知识的掌握。我们需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挖掘开放性的素材,精心地设计课堂练习,使课堂练习丰富起来,活起来,开放起来,生活起来,生动有趣起来教师要结合教学设计贴近生活,富于思考灵活多样化的练习。3、练习是一种数学活动,要体现“做”数学。练习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不要培养做题的“机器。”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练习设计要符合不同学生的水平,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4、 教师教育教学观念和教育行为的转变。(1)树立起现代数学教学观。(2)改变了传统的练习方式。(3)、改变了传统的学生观。5、 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1)我们从教学中的“练习的有效性”问题出发,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寻找提高练习有效的途径,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不断实践、不断反思和交流、不断改善教学行为。提升了老师们的教学意识和教学水平。(2)本课题开展研究以来,课题组教师的科研素质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对问题的洞察力和思考力有了一定的发展。课题成员先后写了反思,论文。2.实验成果课堂教学练习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研究:(1)练习的生活化趣味化 要使课堂练习生活化,使学生把数学知识成功地实践到生活中去,把生活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前提就是要精心地设计课堂练习。我们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挖掘开放性的素材,练习题的设计要具有开放性,要使学生感兴趣,要能直接反映学生的日常生活。教师根据学生喜新、好奇、好强、好胜等特点,设计生动活泼、灵活多变的练习,在注重实效的同时,对练习的层次、方式科学安排,能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发展数学兴趣。设计练习时要考虑到儿童的心理特点,从新的练习形式、新的题型、新的要求出发,避免陈旧、呆板、单调重复的练习模式,保持练习的形式新颖,生动有趣。让学生做练习的主人,设计改错题;让学生当医生,设计判断题;让学生当法官,设计操作实验题,调动学生各个感官参与练习。也可以根据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练习,如运用猜谜语、讲故事、摘取智慧星、做游戏、直观演示、模拟表演、各类小竞赛等。这种游戏性、趣味性、竞赛性的练习,既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做练习的兴趣,又能取得满意的练习效果,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练习,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我们何乐而不为呢?如:在二年级《分米和厘米的认识》练习设计是以日记形式,今天早晨,我从2分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来到了卫生间,拿起1毫米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急急忙忙地洗脸,吃早饭。学校离我家不远,大约有90厘米,上学路上我看见有一棵高2厘米的树被风刮断了,连忙找来了一根长1厘米的绳子把小树绑好。我跑步赶到学校,看到老师已经在教室里讲课了,我赶紧从书包里翻出1毫米长的钢笔和4米厚的笔记本,认真地做起笔记。先让学生利用知识独立思考,日记的问题使他们笑得前仰后合。尔后交流发现的问题,并改正过来。2.练习的多样化比如在计算上我们反对过度的练习,但熟能生巧,计算能力的培养离不开适度的练习,任何知识都需要在用的过程中逐渐被接受和内化。我们可以在练习形式多样性和趣味性方面下功夫,提高练习的操作性,做到教、学、做合一;在练习多样化上下功夫,增强练习的游戏性、挑战性和趣味性,寓学于乐。让多样化的练习吸引学生的主动参与,变以前的“要我练”为现在的“我喜欢练”,把练习过程变成小竞赛,挑战同学,挑战自己;把练习变成技巧的探索,我发现,我总结,我成功;把练习变成是小游戏,我游戏,我快乐,我喜欢。这样通过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自主性,来巩固计算技能,学生的计算技能就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练习的多样性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设计(一).按照学习过程来设计练习。1.准备性练习。 为了缩短新旧知识之间的距离,促进知识的迁移,在学习新知识前,应根据新学知识所必要的基础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新课前的准备性练习。在学习“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时,为了排除学生根据个位上的特征来判断一个数能不能被2、5整除的干扰,在学习前设计如下练习。下列哪些数能被3整除,哪些数不能被3整除?13、36、16、93、42、29、24、39使学生看到,个位上是3、6、9的数不一定能被3整除,个位上不是3、6、9的数也不一定不能被3整除,从而为学生建立新的认知结构做好准备。学习前的良好准备,把学生引入最佳的认知状态,再稍加点拨、诱发,便会水到渠成了。 2 .形成性练习。 为了促使新知识与学生认识结构中已有前观念,建立非人为和实质性的联系。在学习新知识时,应根据知识的逻辑结构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学习新知识的形成练习。如:学习长方形面积计算时,根据知识的逻辑结构,应帮助学生认识面积、面积单位和长方形的面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应用具体感知,经概括表象,到规则抽象。下面的练习设计可看到学生的知识是怎样在有意义的学习材料的操作和练习过程形成的。 (1)具体感知(学生动手操作)。 ①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测量一个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面积。 ②用12个(或8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片,摆成一个长方形,说出它的长、宽和面积各是多少? (2)概括表象。 ①口答:一个长方形长里正好摆5个1平方厘米,宽里正好摆3个1平方厘米,这个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各是多少? ②再现在现平面图形要求学生说出下图的面积各是多少?(每个方格表示1平方厘米) (3)规则抽象。 在上述的基础上,要求学生通过测量,说出两个长方形的面积。并说出测量的方法,从而抽象概括出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3.巩固性练习。 为了及时有效的巩固所学新知识,应根据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设计有针对性的单项练习。 例如,学习小数乘法时,可以针对其重难点设计下面题目。 (1) 说出下列各算式来有几位小数? 4×( ) ×( ) ×( ) (2)在下面算式的积里点上小数点。 ×=2898 ×=2898 ×=2898 (3) ×26=( ) ×=( ) ×=( )在局部的专项练习或独立的模仿练习基础上,再根据新知识的特点适当进行一些变式练习和对比练习。 (二)、按学习内容设计练习 学习内容的类型不同,练习设计有其不同的要求。概念学习的练习应着眼于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掌握概念的本质属性;法则学习的练习应着眼于理解法则、掌握操作的过程;应用题的练习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比如:应用题一方面要有利于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正确性。例如:在学习“玩具厂计划生产1000件玩具,已经生产了4天,每天生产210件,还要生产多少件才能完成计划?”这道应用题时,除了模仿练习外,还可以设计这样的题目:自行车厂要装配6OO辆自行车,已经装配了9天,平均每天装配72辆,自行车厂完成装配情况如何?使学生懂得要判断装配情况如何,就要用实际的装配产量与计划装配的产量进行比较。实际产量-计划产量=超过产量,计划产量-实际产量=还要生产的数量。从而使学生掌握解题的正确思考方法。 另一方面要防止解题方法模式化,防止思维定势。如为纠正学生在解答应用题中“见多就加”“见少就减”的倾向。可以设计这样的练习:小华有9张邮票,比小强多3张,小强有多少张邮票?小华有9张邮票,比小强少3张,小强有多少张邮票?从而使学生懂得审题的重要性,改变学生育目机械模仿的不良习惯。 (三)、按学习的反馈设计练习 新授课要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各种问题,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进行有效地调控,以提高学习的效率。 l.对比练习 对表面相似的内容,学生学习时,容易彼此混淆,如带分数的加减法和带分数的乘法;求一倍数与求几倍数的应用题等,要通过题目对比练习,培养分化的能力。 2.判断练习 对学生认知过程中的心理因素所产生的错误,可以通过辩错、改错的练习,使学生获得正确的认识。例如:学习平均数问题后,设计这样的选择题:某工人一、二月份生产零件350个,三月份生产210个零件,四月份生产220个零件。平均每月生产多少个零件?(1)(350-210+220)÷3(2)(350×2+210+220)÷4(3)(350+210+220)÷4从辨错、改错中,使学生懂得求平均数问题的关键。以上我们按学习过程、学习内容和学习反馈简述了我们在新授课练习设计的一些做法,在实际的设中应是整体性的统一研究和考虑,以求最佳的效果。3.练习的层次化 层次练习能引导和帮助学生克服思维障碍,推动思维多层面逐步深入地发展,使知识和能力不断升华.教师可根据知识结构的繁简和理解程度的难易,把包含在知识和规律内的复杂和隐蔽的内涵,层层剥离,进行多层面的展开,逐级推进和激发,既使练习由表及里,深入清晰地揭示出整体知识的本质和内在的规律,又可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4.练习的兴趣化 兴趣是一种对智力活动有重要影响的非智力因素。数学学习兴趣是培养孩子良好学习品质的有效途径,是实现有效数学学习活动的前提,是教育的人文精神的体现。兴趣作为一种自觉的动机,是对所从事活动具有创造性态度的重要条件,兴趣具有追求探索的倾向,良好的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自觉动力。学生一旦有了数学兴趣,就会积极地去实践,这对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四.问题与思考1、 在设计课堂练习时,难度掌握不好,尤其是拔高题的难度,有时会设计的很难,有时学生会觉得很容易。2 、还需要加强强理论方面的学习,用理论指导实践。3 、注意练习的有效性,让学生做练习的主人,变被动为主动。4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对老师练习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又受应试教育的束缚,练习在内容和形式上难以突破,总是习惯按题型练习。

数学是一门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的学科,最终服务于生活,高效率课堂教学模式的建立首要条件是转变教学观念,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模式。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论文,欢迎阅读!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论文篇一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小学 教育 的形式与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也得到了继承和发展。数学作为小学基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也得到不断的丰富与革新。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仍旧存在一些问题,基于此,本文从小学数学教学的形式、内容等方面展开分析、归纳,探究有效的教学策略,为提高教学效率做好充分准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对策分析 探究课堂教学的状及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对症下药,对顺利推动素质教育的开展,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尽管素质教育渗透的主要途径是课堂,但是,仍然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这些问题显然是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不符的。因此,本文就这些问题,展开有效策略,目的在于推动教学进程。 1常见的课堂教学现状 忽略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很多数学教师只重视课堂知识的讲解以及学生的解题能力,但是却忽略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只是通过大量的习题让学生巩固和掌握学习的知识,但是,并没有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学生的 创新思维 也没有得到有效锻炼。这样教学显然是违背了素质教育的教学要求的。 课堂情境设计流于形式,缺乏针对性:情境教学可以说是新课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教学形式,通过情境教学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思维活性与参与积极性。但是,现阶段的教师在引入情境教学的过程中,仍旧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造成为了情境而设计情景的教学局面。在设计教学情境时,很多教师盲目地开展活动,制造一些和数学知识不相关的情境,尽管这样的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学习气氛,但是,并不能将教学情境和数学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导致了课堂资源的浪费,这样的教学也不能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自主学习变成了放任自流:新课改要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但是并不是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放任学生自己。但是,很多教师对自主学习的认识过于片面,认为自主学习就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只要组织了丰富的自主学习的形式,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究学习就行了,实际上,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给学生制定出一定要求和必要的指导,自主学习活动也过于敷衍,目的性不强,学习目标不明确,这样的教学不仅不能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有时候还浪费了课堂宝贵的时间,降低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2针对现状对症下药 从简教学,不给学生造成学习难的压力:作为教师的我们首先要把课本“吃透”。所谓“吃透”,既要熟悉相关的知识点,而且还能用学生普遍都能接受的方式表达出来使学生轻松接受。对于课下作业,要遵循着少而精的原则,不能一味地采用多做题的手段来使学生强化记忆。教师也要多联系学生家长,共同谈论学生的学习存在的问题与困惑。和家长配合好,不要让家长一味给学生报补习班增大学生压力。在 学习 方法 ,学习空间与学习理念上尽可能保持一致,传授给学生一些科学的学习方法,尽量少给他们增添心理上的学习负担。 转变教学观念:数学是一门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的学科,最终服务于生活,高效率课堂教学模式的建立首要条件是转变教学观念,要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模式,引导学生想学、会学、善学。小学生不能单纯地对数学学习和教学活动进行模拟,更不能依赖教师讲解和习题模拟,在新课改理念背景的引导下,应提倡小学生要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以及合作交流,教师要带领学生走出课堂,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用数学思维观察周围的实物,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此外,教师还也将具有实际生活意义的教学方式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的。 更新教育理念,明确教学目标:时代的快速发展要求学校以培养创新型的素质人才为目标,教育系统、学校、教师都应该深化素质教育的理念。每一位教师首先都要明白自己的责任,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主动使用正确的知识结构,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学生全方位的培养。例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情感引导,注重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为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打下坚实的基础。 丰富课堂活动,强化学生能力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把握住讲课的时间、节奏,严防教学中出现机械的讲解,让学生感到枯燥,被动接受知识的灌输等现象的发生。要主动将新教学模式带进课堂教学中,结合实际课堂教学目标匹配出恰当的教学形式,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不会偏离原有的教学目标,有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此外,也能帮助学生提高学生的积极动手能力,让学生都有激情主动探究知识,不至于因为乏味而上课不认真、开小差。 实施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可以将学生联系在一起,每个小组在完成任务中,小组成员之间也要相互探讨,彼此分析。在这种环境下,学生的创新思维与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很大程度上都能得到锻炼,团队合作意识也会得到有效发展。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还能促使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学习成绩。综上所述,数学教师在指导教学中,必须具备完备的数学学科知识以及丰富的教学手段,与时俱进,及时吸收新的教学理念,掌握新的教学思想和方法,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结合现状,对症下药,为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做好准备。 作者:朱雪松 单位:河北省沧州市盐山县实验小学 参考文献: [1]陈金晶,张国秀.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农村山区小学拼音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J].教育革新2011年12期. [2]孙江波.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教育———小学科学教学现状分析与建议[J].湖南教育(上)2016年01期. [3]李柳英.小学数学“简便计算”教学现状分析与策略研究[J].小学教学参考2014年26期.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论文篇二 摘要:近年来在新课程标准的不断推进中,我国小学数学课堂的 教学方法 一直在创新。其中,对话教学就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对话视角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能够有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教学的活跃性,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数学 逻辑思维 ,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文章 就从对话视角下分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模式,并提出几点优化课堂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对话视角;分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小学数学是小学教育中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这阶段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将直接影响着学生将来的数学发展。但是小学数学教材中蕴含着大量抽象性、难理解的知识,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而对话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充分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为学生与教师建立了一个互相平等的沟通平台,在教学中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教材对话等开展教学活动。在这种教学环境中,学生有自由的发言权、主动权,从而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一、创设情境,设置悬念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枯燥,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且在课堂教学中时常会出现跑神的现象,这样的教学模式与教学观念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对此,在对话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境为学生设置悬念,引发 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师生间在课堂上的交流。例如,教师在讲到“认识周长”这一教学内容时,讲课前可以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同学们知道‘周’是什么意思吗?”这时学生可能回答“姓氏”“星期”“周围”“一圈儿”等,教师据此可为学生引出教学内容“周长”。在讲课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回答周长是什么意思,以了解学生对周长的理解情况。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回答做出 总结 ,并引出周长的概念:“首尾相连的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周长。”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制作出相关动画,如:出示一张长方形的图片,然后用红色的笔标出长方形的周长,并告知学生红色笔标出的长度,就是该长方形的周长。在讲解之后,为了解学生的理解情况,教师可以设置问题:“你能指出我们身边物理表面的周长吗?”从学生的回答中了解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然后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做出有针对性的讲解。通过这种师生对话式的教学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 二、联系生活,激活思维 教育来自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并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其做出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通过具体的策略,让学生从数学教材中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生活 经验 与课堂教学知识联系起来,从而激活学生对教材之间的对话,最终使学生通过探究解决问题。例如,在“小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节中,事实上,三年级的学生对小数已经不陌生了,如超市物品的价位表都是以小数的形式呈现的,对此,教师可以在课前为学生布置任务:“发现并搜集生活中的小数。”学生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可能会思考小数为什么这样写?然后,教师可以充分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为学生布置自学任务:“预习课本,也可以查阅相关学习资料,讲一讲小数为什么这样写?小数点前、后的数字分别有什么意义?”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增加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对话,使学生在自习的过程中对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数学现象有初步的理解,如超市价位表、自己的成绩等。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一些思考性的问题,如“与的哪个大哪个小”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这时学生在之前的自习中会发现“小数末尾去掉或加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由此,学生可以知道与是一样大的。通过这样的方式可将学生的生活与教学相联系,从而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 三、巧设疑问,启发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明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探究性的话题,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习,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为学生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然后引导学生之间互相提问、互相启发,在合作学习与合作探究中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有效性。例如,教师在讲到“三角形中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这一知识点时,课前,教师可以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分组时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性别、性格等将与班级学生相近水平的学生平均分在各组,且尽量保证各组学生男女比例相同、性格互补,以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然后教师可以给每组学生每人准备三根小木棍,并向学生提出问题:“三根不同长度的小木棍可以拼成一个三角形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一下。这时,有的学生发现可以拼成,而有的学生发现不能拼成。这时教师可以再次提出问题:“这是为什么呢?”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学生1猜想:两根小木棍的总和等于第三根才可以拼成;学生2猜想:随便两根小木棍的和大于第三根长度才可以拼成。教师可以让学生互相讨论之后,再次通过实验验证猜想,这时学生就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在实验结束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验情况做出总结。通过这样的小组合作实验形式,可以增加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四、设计对话,延伸知识在对话视角下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师可设计对话主题进行知识的延伸,构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与创新能力。小学生内心往往充满了对知识的好奇和探索,渴望从学习过程中有所发现和收获,得到教师和学生的肯定与认可。为此,小学数学教师需明确对话主题,让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新知识,以促进其数学能力的提升。比如,在“通分(最小公倍数;通分)”教学实践中,教师可设计这样一个对话主题:3/8-2/7=____,他们在学习通分知识之前,接触到的分数加减法都在分母相同的情况下计算,在遇到这种分母不同的现象时,往往难以着手,不知道该如何计算。要想解决这一习题,小学生需要运用新的数学知识,探究欲望被激发,教师可顺利引出新知识——通分,让他们在遇到此类问题时,可寻求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从而可以很快得出8和7的最小公倍数是56,然后将3/8转化为21/56,2/7转化为16/56,很快得出计算结果。通过这样的对话教学,可让学生主动回顾旧知识,拓展新能力,主动参与对话,利用探究性的数学练习题还能够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引发小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关联,并构建完善的数学知识体系,使他们的学习思路得以拓展,知识得以延伸。总而言之,对话视角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情景的创设增加师生间的对话;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加强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对话,然后通过探究问题,加强生生间的对话。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的对话形式,为学生构建多元化对话平台,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 作者:陈艳 单位:甘肃省山丹县城关小学 参考文献: [1]夏李平.对话视角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分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5(24). [2]陈惠芳.小学数学生态课堂“对话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5).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论文篇三 【摘要】讲求教学艺术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育教学的高效.教师如何把知识“呈现”给学生,其中大有学问,需要不断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小学数学与其他学科相比,显得比较单调和枯燥,这就需要我们数学教师要更加勤奋,深入钻研,用多种多样艺术化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把“知识教育”真正变为“启智教育”.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艺术;激趣;启智 小学生一般都是7—13岁之间的孩子,喜欢游戏、玩耍、娱乐,习惯于形象化、直观化的思维模式.这就需要数学教师要用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和方法把单调、抽象的数学知识“呈现”给学生,让他们能够乐于接受,趣在其中,美在其中,乐在其中.教师如何把知识“呈现”给学生,其中大有学问,需要不断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小学数学与其他学科相比,显得比较单调和枯燥,这就需要我们数学教师要更加勤奋,深入钻研,用多种多样艺术化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把“知识教育”真正变为“启智教育”. 一、问题设计的趣味化 孔子曰:“学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数学是从问题开始的,是以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为目的的.有趣的提问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的思维,成为学生积极思考的桥梁.好奇心是孩子的天性,小孩子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特别感兴趣,总想探个究竟,弄懂其中的奥妙所在.尤其是在导入新课的时候,有趣的提问能够勾住学生的魂,让学生如饥似渴地想弄明白其中的道理.比如,我在上《比例尺》一节时,首先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们谁知道自己的家乡距离首都北京有多远?学生纷纷推断和猜测,但都很不准确.这时我亮出了中国地图,并且说:那就让我们来量一量吧.学生听说在地图上可以量出从家乡到首都北京的距离,都表现得大为惊奇,兴趣盎然.这时我们顺利地进入新课讲解,就能够牢牢地吸引住孩子们的注意力,让他们把老师讲的每一句话都视为金科玉律,并且牢牢地记在心里,印入脑海. 二、情境设计的生活化 有用才是真理,有用才是真知.要想让学生对数学知识感兴趣,就必须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有用,能够切实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疑难问题.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应用于实践.为此,数学教师在讲授数学知识的时候,要遵循“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唯物辩证法原理,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公式、公理建立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之上.比如,我在讲授《圆的周长》一节时,首先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六一 儿童 节即将来临,我们学校要开 田径运动 会.你们可知道:如何才能够精确地测量出我们学校操场跑道的长度呢?学生相互讨论,大家一致认为:用米尺实测是最好的办法.接着我又说:操场跑道将分为内外6圈,怎样才能够又快又精确地测量出各圈跑道的精确长度呢?这下子大家都傻眼了,面 面相 觑,不知所云.他们其中有人不得不发出这样的感叹:4个边的直线距离容易丈量,而4个圆角处的跑道长度就很难快速丈量出来.这时我就告诉同学们说:我这里有一种最便捷、最快速的丈量和计算方法,大家愿不愿意学呢?这时同学们都异口同声地回答:愿意!这样学生的兴趣就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注意力高度集中,教学效果必然是最理想的. 三、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长期的、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实践,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比如自主探究法、小组讨论法、拼图法、实践操作法、游戏活动法、情境教学法、多媒体演示法,等等.其实,不同的教学方法就是对不同教学内容的最佳“呈现”方式,是能够最大限度地体现教育效果的方式方法.数学教师要灵活应用各种教学法,把不同类型的数学知识最有效地传授给学生,以锻炼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实践操作能力、观察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等.比如,在教学《2、3、5的倍数的特征》时,我采用了让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我采用的是拼图法和实践操作法;在教学《三角形的分类》时,我采用的是多媒体演示法.教师所拥有的知识的多少与教学能力是不相同的,教师专业成长需要实践性的量的积累,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什么样的知识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要课前精心预设,而且要观察效果;不仅要进行广泛的实践交流,而且要进行深刻的教学 反思 ,以便总结经验,不断丰富自己的实践性知识.数学课堂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数学课堂应该是张弛有度的,既要让学生学到知识,又能够让学生轻松愉快、心情舒畅. 四、施教对象的分层化 由于每一名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同,智力方面存在着差异,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必然会表现出优劣来.对于相同的问题和作业,优等生早已算出了答案,还有空闲时间,中等学生还在求解之中,而学困生却显得抓耳挠腮,无可奈何.针对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就要采取差别化原则,有针对性地进行分层施教.在授课方面,在对教材内容的学习和领会上,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要求,不能千篇一律,整齐划一.对于优等生,要以放为主,鼓励他们独立学习,多元求解,积极进行高难度的拓展练习.对于中等生,应该半扶半放,在教师点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提高性练习.对于学困生,要以扶为主,在师生讨论、小组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巩固练习.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情绪有着很大的影响,在实施分层教学的过程中,评价标准也要有区别,尤其是对学困生,要让他们感到有收获,有成就感,以提高他们的学习信心和参与度. 作者:王晓红 单位:临泽县城关小学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研究论文

数学是一门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的学科,最终服务于生活,高效率课堂教学模式的建立首要条件是转变教学观念,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模式。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论文,欢迎阅读!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论文篇一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小学 教育 的形式与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也得到了继承和发展。数学作为小学基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也得到不断的丰富与革新。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仍旧存在一些问题,基于此,本文从小学数学教学的形式、内容等方面展开分析、归纳,探究有效的教学策略,为提高教学效率做好充分准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对策分析 探究课堂教学的状及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对症下药,对顺利推动素质教育的开展,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尽管素质教育渗透的主要途径是课堂,但是,仍然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这些问题显然是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不符的。因此,本文就这些问题,展开有效策略,目的在于推动教学进程。 1常见的课堂教学现状 忽略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很多数学教师只重视课堂知识的讲解以及学生的解题能力,但是却忽略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只是通过大量的习题让学生巩固和掌握学习的知识,但是,并没有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学生的 创新思维 也没有得到有效锻炼。这样教学显然是违背了素质教育的教学要求的。 课堂情境设计流于形式,缺乏针对性:情境教学可以说是新课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教学形式,通过情境教学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思维活性与参与积极性。但是,现阶段的教师在引入情境教学的过程中,仍旧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造成为了情境而设计情景的教学局面。在设计教学情境时,很多教师盲目地开展活动,制造一些和数学知识不相关的情境,尽管这样的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学习气氛,但是,并不能将教学情境和数学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导致了课堂资源的浪费,这样的教学也不能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自主学习变成了放任自流:新课改要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但是并不是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放任学生自己。但是,很多教师对自主学习的认识过于片面,认为自主学习就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只要组织了丰富的自主学习的形式,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究学习就行了,实际上,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给学生制定出一定要求和必要的指导,自主学习活动也过于敷衍,目的性不强,学习目标不明确,这样的教学不仅不能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有时候还浪费了课堂宝贵的时间,降低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2针对现状对症下药 从简教学,不给学生造成学习难的压力:作为教师的我们首先要把课本“吃透”。所谓“吃透”,既要熟悉相关的知识点,而且还能用学生普遍都能接受的方式表达出来使学生轻松接受。对于课下作业,要遵循着少而精的原则,不能一味地采用多做题的手段来使学生强化记忆。教师也要多联系学生家长,共同谈论学生的学习存在的问题与困惑。和家长配合好,不要让家长一味给学生报补习班增大学生压力。在 学习 方法 ,学习空间与学习理念上尽可能保持一致,传授给学生一些科学的学习方法,尽量少给他们增添心理上的学习负担。 转变教学观念:数学是一门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的学科,最终服务于生活,高效率课堂教学模式的建立首要条件是转变教学观念,要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模式,引导学生想学、会学、善学。小学生不能单纯地对数学学习和教学活动进行模拟,更不能依赖教师讲解和习题模拟,在新课改理念背景的引导下,应提倡小学生要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以及合作交流,教师要带领学生走出课堂,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用数学思维观察周围的实物,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此外,教师还也将具有实际生活意义的教学方式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的。 更新教育理念,明确教学目标:时代的快速发展要求学校以培养创新型的素质人才为目标,教育系统、学校、教师都应该深化素质教育的理念。每一位教师首先都要明白自己的责任,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主动使用正确的知识结构,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学生全方位的培养。例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情感引导,注重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为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打下坚实的基础。 丰富课堂活动,强化学生能力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把握住讲课的时间、节奏,严防教学中出现机械的讲解,让学生感到枯燥,被动接受知识的灌输等现象的发生。要主动将新教学模式带进课堂教学中,结合实际课堂教学目标匹配出恰当的教学形式,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不会偏离原有的教学目标,有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此外,也能帮助学生提高学生的积极动手能力,让学生都有激情主动探究知识,不至于因为乏味而上课不认真、开小差。 实施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可以将学生联系在一起,每个小组在完成任务中,小组成员之间也要相互探讨,彼此分析。在这种环境下,学生的创新思维与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很大程度上都能得到锻炼,团队合作意识也会得到有效发展。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还能促使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学习成绩。综上所述,数学教师在指导教学中,必须具备完备的数学学科知识以及丰富的教学手段,与时俱进,及时吸收新的教学理念,掌握新的教学思想和方法,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结合现状,对症下药,为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做好准备。 作者:朱雪松 单位:河北省沧州市盐山县实验小学 参考文献: [1]陈金晶,张国秀.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农村山区小学拼音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J].教育革新2011年12期. [2]孙江波.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教育———小学科学教学现状分析与建议[J].湖南教育(上)2016年01期. [3]李柳英.小学数学“简便计算”教学现状分析与策略研究[J].小学教学参考2014年26期.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论文篇二 摘要:近年来在新课程标准的不断推进中,我国小学数学课堂的 教学方法 一直在创新。其中,对话教学就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对话视角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能够有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教学的活跃性,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数学 逻辑思维 ,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文章 就从对话视角下分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模式,并提出几点优化课堂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对话视角;分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小学数学是小学教育中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这阶段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将直接影响着学生将来的数学发展。但是小学数学教材中蕴含着大量抽象性、难理解的知识,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而对话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充分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为学生与教师建立了一个互相平等的沟通平台,在教学中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教材对话等开展教学活动。在这种教学环境中,学生有自由的发言权、主动权,从而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一、创设情境,设置悬念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枯燥,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且在课堂教学中时常会出现跑神的现象,这样的教学模式与教学观念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对此,在对话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境为学生设置悬念,引发 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师生间在课堂上的交流。例如,教师在讲到“认识周长”这一教学内容时,讲课前可以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同学们知道‘周’是什么意思吗?”这时学生可能回答“姓氏”“星期”“周围”“一圈儿”等,教师据此可为学生引出教学内容“周长”。在讲课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回答周长是什么意思,以了解学生对周长的理解情况。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回答做出 总结 ,并引出周长的概念:“首尾相连的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周长。”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制作出相关动画,如:出示一张长方形的图片,然后用红色的笔标出长方形的周长,并告知学生红色笔标出的长度,就是该长方形的周长。在讲解之后,为了解学生的理解情况,教师可以设置问题:“你能指出我们身边物理表面的周长吗?”从学生的回答中了解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然后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做出有针对性的讲解。通过这种师生对话式的教学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 二、联系生活,激活思维 教育来自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并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其做出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通过具体的策略,让学生从数学教材中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生活 经验 与课堂教学知识联系起来,从而激活学生对教材之间的对话,最终使学生通过探究解决问题。例如,在“小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节中,事实上,三年级的学生对小数已经不陌生了,如超市物品的价位表都是以小数的形式呈现的,对此,教师可以在课前为学生布置任务:“发现并搜集生活中的小数。”学生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可能会思考小数为什么这样写?然后,教师可以充分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为学生布置自学任务:“预习课本,也可以查阅相关学习资料,讲一讲小数为什么这样写?小数点前、后的数字分别有什么意义?”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增加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对话,使学生在自习的过程中对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数学现象有初步的理解,如超市价位表、自己的成绩等。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一些思考性的问题,如“与的哪个大哪个小”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这时学生在之前的自习中会发现“小数末尾去掉或加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由此,学生可以知道与是一样大的。通过这样的方式可将学生的生活与教学相联系,从而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 三、巧设疑问,启发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明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探究性的话题,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习,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为学生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然后引导学生之间互相提问、互相启发,在合作学习与合作探究中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有效性。例如,教师在讲到“三角形中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这一知识点时,课前,教师可以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分组时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性别、性格等将与班级学生相近水平的学生平均分在各组,且尽量保证各组学生男女比例相同、性格互补,以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然后教师可以给每组学生每人准备三根小木棍,并向学生提出问题:“三根不同长度的小木棍可以拼成一个三角形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一下。这时,有的学生发现可以拼成,而有的学生发现不能拼成。这时教师可以再次提出问题:“这是为什么呢?”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学生1猜想:两根小木棍的总和等于第三根才可以拼成;学生2猜想:随便两根小木棍的和大于第三根长度才可以拼成。教师可以让学生互相讨论之后,再次通过实验验证猜想,这时学生就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在实验结束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验情况做出总结。通过这样的小组合作实验形式,可以增加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四、设计对话,延伸知识在对话视角下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师可设计对话主题进行知识的延伸,构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与创新能力。小学生内心往往充满了对知识的好奇和探索,渴望从学习过程中有所发现和收获,得到教师和学生的肯定与认可。为此,小学数学教师需明确对话主题,让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新知识,以促进其数学能力的提升。比如,在“通分(最小公倍数;通分)”教学实践中,教师可设计这样一个对话主题:3/8-2/7=____,他们在学习通分知识之前,接触到的分数加减法都在分母相同的情况下计算,在遇到这种分母不同的现象时,往往难以着手,不知道该如何计算。要想解决这一习题,小学生需要运用新的数学知识,探究欲望被激发,教师可顺利引出新知识——通分,让他们在遇到此类问题时,可寻求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从而可以很快得出8和7的最小公倍数是56,然后将3/8转化为21/56,2/7转化为16/56,很快得出计算结果。通过这样的对话教学,可让学生主动回顾旧知识,拓展新能力,主动参与对话,利用探究性的数学练习题还能够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引发小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关联,并构建完善的数学知识体系,使他们的学习思路得以拓展,知识得以延伸。总而言之,对话视角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情景的创设增加师生间的对话;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加强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对话,然后通过探究问题,加强生生间的对话。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的对话形式,为学生构建多元化对话平台,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 作者:陈艳 单位:甘肃省山丹县城关小学 参考文献: [1]夏李平.对话视角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分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5(24). [2]陈惠芳.小学数学生态课堂“对话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5).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论文篇三 【摘要】讲求教学艺术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育教学的高效.教师如何把知识“呈现”给学生,其中大有学问,需要不断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小学数学与其他学科相比,显得比较单调和枯燥,这就需要我们数学教师要更加勤奋,深入钻研,用多种多样艺术化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把“知识教育”真正变为“启智教育”.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艺术;激趣;启智 小学生一般都是7—13岁之间的孩子,喜欢游戏、玩耍、娱乐,习惯于形象化、直观化的思维模式.这就需要数学教师要用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和方法把单调、抽象的数学知识“呈现”给学生,让他们能够乐于接受,趣在其中,美在其中,乐在其中.教师如何把知识“呈现”给学生,其中大有学问,需要不断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小学数学与其他学科相比,显得比较单调和枯燥,这就需要我们数学教师要更加勤奋,深入钻研,用多种多样艺术化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把“知识教育”真正变为“启智教育”. 一、问题设计的趣味化 孔子曰:“学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数学是从问题开始的,是以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为目的的.有趣的提问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的思维,成为学生积极思考的桥梁.好奇心是孩子的天性,小孩子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特别感兴趣,总想探个究竟,弄懂其中的奥妙所在.尤其是在导入新课的时候,有趣的提问能够勾住学生的魂,让学生如饥似渴地想弄明白其中的道理.比如,我在上《比例尺》一节时,首先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们谁知道自己的家乡距离首都北京有多远?学生纷纷推断和猜测,但都很不准确.这时我亮出了中国地图,并且说:那就让我们来量一量吧.学生听说在地图上可以量出从家乡到首都北京的距离,都表现得大为惊奇,兴趣盎然.这时我们顺利地进入新课讲解,就能够牢牢地吸引住孩子们的注意力,让他们把老师讲的每一句话都视为金科玉律,并且牢牢地记在心里,印入脑海. 二、情境设计的生活化 有用才是真理,有用才是真知.要想让学生对数学知识感兴趣,就必须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有用,能够切实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疑难问题.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应用于实践.为此,数学教师在讲授数学知识的时候,要遵循“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唯物辩证法原理,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公式、公理建立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之上.比如,我在讲授《圆的周长》一节时,首先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六一 儿童 节即将来临,我们学校要开 田径运动 会.你们可知道:如何才能够精确地测量出我们学校操场跑道的长度呢?学生相互讨论,大家一致认为:用米尺实测是最好的办法.接着我又说:操场跑道将分为内外6圈,怎样才能够又快又精确地测量出各圈跑道的精确长度呢?这下子大家都傻眼了,面 面相 觑,不知所云.他们其中有人不得不发出这样的感叹:4个边的直线距离容易丈量,而4个圆角处的跑道长度就很难快速丈量出来.这时我就告诉同学们说:我这里有一种最便捷、最快速的丈量和计算方法,大家愿不愿意学呢?这时同学们都异口同声地回答:愿意!这样学生的兴趣就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注意力高度集中,教学效果必然是最理想的. 三、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长期的、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实践,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比如自主探究法、小组讨论法、拼图法、实践操作法、游戏活动法、情境教学法、多媒体演示法,等等.其实,不同的教学方法就是对不同教学内容的最佳“呈现”方式,是能够最大限度地体现教育效果的方式方法.数学教师要灵活应用各种教学法,把不同类型的数学知识最有效地传授给学生,以锻炼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实践操作能力、观察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等.比如,在教学《2、3、5的倍数的特征》时,我采用了让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我采用的是拼图法和实践操作法;在教学《三角形的分类》时,我采用的是多媒体演示法.教师所拥有的知识的多少与教学能力是不相同的,教师专业成长需要实践性的量的积累,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什么样的知识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要课前精心预设,而且要观察效果;不仅要进行广泛的实践交流,而且要进行深刻的教学 反思 ,以便总结经验,不断丰富自己的实践性知识.数学课堂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数学课堂应该是张弛有度的,既要让学生学到知识,又能够让学生轻松愉快、心情舒畅. 四、施教对象的分层化 由于每一名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同,智力方面存在着差异,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必然会表现出优劣来.对于相同的问题和作业,优等生早已算出了答案,还有空闲时间,中等学生还在求解之中,而学困生却显得抓耳挠腮,无可奈何.针对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就要采取差别化原则,有针对性地进行分层施教.在授课方面,在对教材内容的学习和领会上,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要求,不能千篇一律,整齐划一.对于优等生,要以放为主,鼓励他们独立学习,多元求解,积极进行高难度的拓展练习.对于中等生,应该半扶半放,在教师点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提高性练习.对于学困生,要以扶为主,在师生讨论、小组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巩固练习.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情绪有着很大的影响,在实施分层教学的过程中,评价标准也要有区别,尤其是对学困生,要让他们感到有收获,有成就感,以提高他们的学习信心和参与度. 作者:王晓红 单位:临泽县城关小学

微课对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构建的作用论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大家都写过论文,肯定对各类论文都很熟悉吧,论文写作的过程是人们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那么你有了解过论文吗?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微课对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构建的作用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 :小学数学是小学教育的基础学科之一,对小学生的数学启蒙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微课是一种高效的教学辅助手段,能够帮助学生快速地归纳知识,让学生掌握重点和难点知识,从而达到高效学习的目的。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结合微课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微课的灵活性使数学教师不仅能够随时地帮助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还能够重点地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促进小学生数学能力的全面发展,从而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成效。

关键词: 微课;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一、微课的教学意义

随着教育的改革发展,小学数学作为学生数学学习的出发点,其教学模式也应随之改变。微课就是新教学手段之一。微课一般时长十分钟左右,能够帮助学生快速地梳理知识点和掌握知识的重难点。微课视频具有很大的教学价值,因为其高度的灵活性,使教学在时间上不再局限于课堂、在知识范围上不再局限于课本。微课还可以让学生自由地调整自己的学习时间,帮助每个学生完善自己在知识学习上的不足。

结合微课构建小学数学的高效课堂,首先,教师要强调预习和复习环节,可以利用微课来调整学生的学习时间,让学生获得最大的学习效果;其次,教师要注重课堂形式,可以结合微课来丰富课堂教学,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教师要让数学学习贴近现实生活,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并从数学中学习生活知识。因此,数学教师结合微课,能够使课堂教学多元化,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基于微课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

(一)注重预习和复习

小学数学学习的每个环节都非常重要。课堂上的学习时间固然重要,但学生只有做好预习和复习,才能在学习上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预习可以使学生为上课做好准备,让学生在课堂上更有信心,并能够保证学生的课堂学习质量。复习能够加深学生对新学知识的印象,并能够巩固知识。因此,教师应敦促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并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不依赖于教师和课堂,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学习中,教师就要在上一节课提前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利用微课视频来大概了解章节内容,将课本中不理解的地方标识出来,并熟悉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在这节课的课堂教学进行之后,教师要让学生在课下利用微课视频来进行复习,并归纳本节课所学内容。只有这样,小学生才能养成预习和复习的良好学习习惯,才能在课堂上轻松地进行学习。微课的利用在包括预习、课堂和复习的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都能发挥极大的效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提高数学学习的能力。[1]

(二)构建魅力的课堂

小学数学的知识内容广泛,是小学生之前从未接触到的学科。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要在课堂上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才能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促使他们快速地进入学习状态。为此,小学数学教师可以结合微课视频,播放小学生感兴趣的学习视频,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他们集中到课堂学习中来。微课视频这种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能够帮助教师营造课堂教学氛围,构建魅力小学数学课堂,从而让学生能够充分地吸收知识。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面积》的学习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上观看关于《面积》的微课视频,并提出问题如"如何衡量教室的面积"等,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还可以用微课来丰富课堂形式和进行课堂互动,如播放一个有问答题目的《面积》学习视频,在每个题目出来后让学生快速地计算面积,对回答问题最快、最正确的学生给予奖励。因此,教师通过利用微课视频,能够营造课堂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快速地进入学习状态,从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贴近生活,让学多动手

小学生对新知识具有好奇心。因此,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习能力的重要阶段。数学是贴近实际生活的学科。小学数学教师要注重培养小学生在生活中发现、观察、感受数学知识的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学习和动手实践,能够理解一些生活中的数学常识,以及解决一些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微课视频,开展一些手工制作活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年、月、日》的学习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准备纸笔,根据今年的日历推算明年的日历,来亲手制作一个日历本。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微课视频中的步骤和口诀"一三五七八十腊",来准确地制作好每一个月的日历。日历不仅贴近生活,还有实际用处。在学生完成日历的制作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将日历装订好,送给自己的亲人作为纪念。

因此,小学数学教师结合微课进行教学,不仅可以巩固学生的课本知识,还能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培养他们的数学核心素养。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微课,可以实现课堂效率的最大化。微课的灵活性,可以丰富课堂形式,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加人性化。同时,微课的灵活性还能够让学生自主支配学习时间,建立自己的学习方式和体系,为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基础。另外,教师通过微课来实施贴近实际生活的数学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他们数学综合能力的提高。

三、参考文献

[1]郭塞玲.基于微课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研究[J].新课程(中),2017(06).

谈如何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摘要:新课标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把以往的“鸦雀无声”变成“畅所欲言”,“纹丝不动”变成“自由活动”,“注入式教学”变成了“自主探索”。要求我们不但要教给孩子们知识,更要教给孩子们掌握知识的方法,打造适合自己的高效课堂,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条件 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的一种基本形式,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数学教学的目标必须在课堂中完成。新课标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把以往的“鸦雀无声”变成“畅所欲言”,“纹丝不动”变成“自由活动”,“注入式教学”变成了“自主探索”。要求我们不但要教给孩子们知识,更要教给孩子们掌握知识的方法。这一点在我们的课堂上落实的不是很好,这里折射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打造适合自己的高效课堂,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一、了解学生,做到因人而教是高效课堂的前提 1.了解学生个性。大多数的学生在学习中高兴得到老师的夸奖,因此,经常开展一些小型竞赛活动,可激发其学习兴趣,增强其竞争意识,让学生在竞争中共同前行。在教学中,采用各种方式的竞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的参与热情,让全体学生能够共同进步。 2.了解学生原有认知基础。任何人在学习新知识时,旧知识总是要参与其中的,用已有的知识学习新知,既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含量,也消除了课堂上的无效空间,减少了学生的学习障碍。教师应尽可能地从实际中引出问题,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应用于生活实际,从而认识到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同时,教师也应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们自己从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中提炼出数学问题,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 二、培养良好的倾听习惯是高效课堂的首要条件 要打造高效课堂首先要转变“发言热闹的教室”为“用心相互倾听的教室”。只有在“用心倾听的教室”里,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否则交流是不可能发生的。倾听学生的发言,好比是在和学生玩棒球投球练习。把学生投过来的球准确地接住,投球的学生即便不对你说什么,他的心情也是很愉快的。作为教师要擅长接学生投过来的每一个球,特别是学生投得很差的球或投偏了的球,这也是作为教师其自身的专业素质和驾驭课堂能力的最好表现。 三、充分的课前准备是高效课堂的条件 新课标针对学生不同年龄段的身心特点,对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作出了科学而具体的规定。首先,教学目标的定位要难易适中。就跟打篮球一样,篮筐太高了学生再怎么努力也投不进,自然就丧失了信心;而篮筐太低了,学生就会轻而易举地灌进篮筐,当然也就没有战胜困难的喜悦。其次,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三维目标的统一。教学目标的制定也要兼顾好、中、差三个层次。根据因材施教原则,教学目标的制定也要因人而异,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达到的目标也各不相同,要避免一概而论。 四、课堂中优化教学过程是高效课堂的关键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高效地数学学习活动应是在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基础上的更高层次追求。 1.课前导入,出示目标。引人入胜的导入,可以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一进课堂就可以或让学生听听与课文有关的录音或音乐,或讲一个与课文有关的小故事,或展开一段与课文有关的精彩对话,或利用视频短片导入等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2.设置提纲,引导自学。课前写好小黑板,课上通过小黑板让学生看,明确自学要求,即自学什么内容,用多长时间,如何检测等,并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如看书,是独立围绕思考题看书、找答案,还是边看书、边讨论、边解决疑难问题等等。而学习目标与自学要求的提出,低年段学生以激励比赛方式最好,因为比赛可以激发小孩子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合作是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能力,它越来越成为当代人的一种重要素质,受到大家的青睐。而课堂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师生间、学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问题,发展思维的发散性、求异性。 五、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师是高效课堂的重要策略 教师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使之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并提供给学生共享。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感觉对教学很有帮助。 1.导入更吸引人。万事开头难,好的课前导入不但能营造轻松的教学气氛。因此,教师在设计导入环节时应注意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将学生引入到教学情境中去。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将学生带入教学情境中,再适时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产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2.兴趣更易激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数学教学中,常常出现这样的现象:老师在讲台上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在讲台下流露出消极厌烦的情绪或自己做别的事。这种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教师的讲解很难对未亲身经历过的学生产生兴趣。运用电教手段,可以通过声、光、色、形,将数学的教授过程直观地、形象地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各种感官,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六、形成良好的习惯,为高效的课堂保驾护航 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应该使课前、课堂和课后等方面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组合。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要研究的方面还很多,但最关键的还是我们教师,教师的基本素质、教学水平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有着直接的关系。我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要坚持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提高业务水平,勇于实践,敢于创新。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及高效性,我们必须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参考文献:[1] 温晓东. 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 2003 . [2] 张远峰. 促进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设计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05 . [3] 黎静芳. 数学“问题解决”教学流程初探[D]华中师范大学, 2006 . [4] 李红婷. 数学“问题解决”研究[D] 今日泰州杂志社 2005 . [5] 陈兴国. 数学课堂中问题解决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 2006 . [6] 程明喜.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策略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06 . [8] 陈永星. 新课程理念下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的理论与实践[D]福建师范大学, 2006 . [9] 马杰.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的设计与实验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 2007 . [10] 孔建霞. 初中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7 .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研究论文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课堂提问作为一项可操作、可演示、可评价、可把握的数学教学技能,已越来越受数学教师的重视.但是,在目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作用发挥的远远不够.有些教师的提问得不到学生的配合,学生要么答非所问,要么答者寥寥,造成课堂教学的冷场,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做到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提问用语清晰,表达准确

首先,提问用语要贴近学生的语言.学生对教师的提问作出解答的过程可以视为获取、加工和运用信息的过程.学生能不能对教师的提问作出有效、积极的思考,前提就是他是否明白这句话的意思.课堂上,教师的语言要尽量少用脱离学生语言环境的词语或字眼.其次,提问语言要明确.数学语言的特点是严谨、简洁,形成符号化,教师提问语言既要顾及数学这种特点,又要结合学生认知特点,用自然语言表述要准确精炼,不能含糊不清.比如:“观察这两列数列,发现了什么特点?”这个问题学生不好回答.究竟是问每列数列相邻两项之间的数量关系,还是指两列数列对应项之间的数量关系呢?还比如:“看到此题,你能想到什么?”这样的提问,学生也不好回答.教师发问时,问题要只说一遍,尽量做到长话短说,如果问题太长可设计课件或用文字呈现.教师把问题说出之后,就不要再复述问题,以免养成学生不注意教师发问的习惯.倘若某个学生没有听到教师所问的问题,教师可另行指定一个学生回答.

二、课堂提问要抓住时机,看准火候.

提问的课堂时机:

一是学生学习情绪需要激发、调动的时候;

二是学生研究目标不明、思维受阻的时候;

三是促进学生自我评价的时候.教师在课堂上不能“随意问”,更不能“惩罚问”.随意问会产生两种不良的情况,一是问得过深,脱离学生的实际“枪枪卡壳”,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是问得过浅,学生无须思考就能回答,既浪费时间,又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惩罚问则是教育的一种失误.

三、提问要选择合适的方式

提问的方式从形式角度说是怎样问,一般我们可根据教学实际选择以下形式:直问——就是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曲问——就是转弯抹角,从侧面或反面提出问题.它有助于学生澄清概念、疏通思路,使学生沿着奇道曲径达到知识的深层与高层.例如:教完分数基本性质,让学生比较它与商不变性质的异同,教师设问:为什么分数基本性质不也说成“分子分母都扩大或缩小相同倍数”而是“分子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通过比较、分析让学生理解随着学习内容的深入,必须对原有的概念进行修正、扩充、完善.正问——就是从问题的正面设问.反问——就是从问题的反面设问.正问与反问可以促使学生从问题的两个对立面出发加深理解,能培养学生对问题进行顺向与逆向思维的能力.追问——就是对某一内容或问题,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往往在一问之后又再次提问,穷追不舍,直至学生真正理解为止……

四、提问要适合学生认知实际

为了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教师根据小学生学习的情况,发挥教学机智,既要在备课中有充分的准备,同时,对一些不能满足学生认知水平和思维需求的问题要及时调整.数学问题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要以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为基础,使学生能够利用已经学过的知识,通过认真的思考,才能回答问题,这样学生就能把新旧知识串通起来,更能加深他们的印象.对于一些有难度的问题,教师可以先提问一些相关的简单问题作为铺垫,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最终找到正确的答案.

五、尊重学生的提问权

学生是一个个有着丰富而细腻的思想的人,每一堂课中他们都会产生一些想法或疑惑.由于学生自制力较弱,这些想法或疑惑一经产生,便急欲一吐为快,否则即会形成一个个思维干扰.学生是学习实践活动的主人,教师要允许学生质疑,热情地为他们创造吐露思想的机会.对于学生的质疑,要在态度上给予鼓励,方法上加以指导,让学生在教师亲切、赞赏的言行中产生强烈的思维意向,积极进行思维活动.

六、提问要面向全体,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

提问活动是全体学生同教师的信息交流,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答问的机会.课堂提问,不能出现“遗忘的角落”,要让所有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关注、期待,培养所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和强烈竞争意识,从而营造出一个主动积极的集体思维氛围,转而推动每个学生更主观能动地进行思维活动.选择恰当的提问对象,有助于培养全体学生回答问题的兴趣和能力.要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和获得成功的喜悦.例如,对优等生提问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如理解性的、发散性的、综合性的问题,激励其钻研;中等生则以一般性问题,助其掌握、巩固知识、提高学趣,培养良好的思维情绪;而后进生宜问一些浅显的,如简单判断性、叙述性的,比较直观的. 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课堂环境的随时变化,使实际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敏性.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认识,才能在教学实践中让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表现得淋漓尽致,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波澜起伏,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智力角逐的乐趣!

课堂提问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它是联系教师、学生和教材的纽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它不仅是重要的教学手段,更是一种精彩的教学艺术,设计得好,应用得当,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开拓学生的学习思路,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精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都有积极的作用。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及教研活动中我们经常发现:部分教师课堂提问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不能很好地把握提问时机;提出的问题不够精准;缺乏提问的艺术、和技巧;或者提出的问题价值不高;缺乏对生成性问题的预设;导致课堂“低效提问”的现象时常出现。针对以上现象,我参加了南京市规划个人课题《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提问的策略研究》,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实践与研究,笔者认为: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一、要准确把握课堂提问的时机和学生思考的时间研究表明:虽然一节课中提问次数没有确定,但准确把握好提问的时机却非常重要。何时提问,提问什么内容,教师课前一定要设计好。若能在恰当的时机和火候提问,能够起到非常好的效果;它能调动学生情绪、活跃课堂气氛、保证思维质量、提高教学效果等。研究中还发现,课堂提问的时机通常产生于下列情况:一是学生学习中有所知、有所感、意欲表达交流时;二是学生学习中有所疑、有所惑、意欲发问质疑时;三是学生学习情绪需激发、需调节、意欲表达倾诉时;四是促进学生自我认知、自我评价、信心倍增时。教师若能准确把握好以上的提问时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将会大大提高。此外,在提问后教师应注意停顿一会儿,让学生有一定的思考时间。我们在听课中经常看到:教师在提问后,常常缺乏等待的耐心,总希望学生能对答如流,如果学生不能很快作答,教师就会重复这个问题,或重新加以解释,或立即降低难度,甚至叫其他的同学来“帮忙”,根本不考虑学生是否要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形成答案并作出反应。实验表明,如果教师提问后能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那么他们的课堂将出现许多有意义的变化:学生的应答兴趣就会加大,随意回答的情况就会减少,回答会更完整、更准确、更精彩,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也明显增强。如:教师在教学《平行线》时,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了三个问题:在创设了“学生在纸上任意画出两条直线”的情境以后,教师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你们能根据两条直线的关系把自己画出来的图形分类吗?”稍作停顿,在学生分类之后引出平行线,教师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你们能用哪些方法来说明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在多数学生得出平行线概念之后,教师又让学生思考:“生活中哪些地方存在平行线?”……课堂教学中教师较好地把握了提问的时机,紧紧围绕着这三个问题,组织了相应的活动,且保证每个环节的活动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充分地探究和交流,促进了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及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二、要注意课堂提问的“精”与“准”所谓课堂提问的“精”“准”是指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求精确、正确、准确,力求精巧、精致、不随意。研究表明,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多做提问设计的思考,并以此作为问题设计的依据,使设计的问题既简明准确,又能突出重难点。在关键性的问题和小结性的问题设计上更要斟字酌句、反复推敲。另外,课堂提问还必须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准问题的切入点,要问到关键处,问到点子上,问出精彩来,问出实效来。为此,要实现课堂提问的“精”“准”,教师还要把握好提问的“三度”:即难(易)度、精(准)度、适(量)度。1、要把握问题的难易,做到适合适中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问题既不能太难又不能太易,尽量设计让学生“跳一跳能够着”的问题。因为问题太易会使学生提不起数学的兴趣,问题太难又会使学生失去信心,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久而久之,还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要注意提问的语言,做到精确准确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这就要求教师:课堂提问语言不仅要讲求科学性,还要讲究艺术性和准确性。教师要善于精心设计和提炼富有启发性、准确性、挑战性的数学语言,提问语言要严谨、简洁、精巧精致,不能含糊不清。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加法口算》时,教师在出示了“小卡车、小轿车、大客车”及各有多少辆之后,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根据这些条件,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这时第一个发言的学生提出“谁比谁多多少辆?”,紧接着,其他同学受到启发也提出了“还有谁比谁多多少辆?”、“谁比谁少多少辆?”等一大串问题。显然学生的回答不是老师所期望的,但根本问题却是教师的提问不够精确和准确所造成的。3、要注意提问的“数量”,做到精问巧问实验中我们经常看到:教师的提问如连珠炮似地射向学生,问题的量多而散,尽管有的问题设计的还比较好,但由于太密集太频繁,学生不能静下心来做深入的思考和交流,效果当然不佳。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抓住数学知识的关键(重点、难点)与本质,运用归纳和综合方法,尽可能设计容量大、定位准的问题,避免问题过于繁琐、直白、密集,以提高学生思维的密度与效度,达到以“精问”促“深思”的目的。如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两位教师设计的问题如下:甲教师: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底和原梯形的高、底有什么关系?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原梯形面积有什么关系?怎样求梯形面积?乙教师: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什么样的图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原梯形的高相等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原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相等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原梯形面积的几倍?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梯形面积又怎样计算?梯形面积为什么是上底加下底的和乘高,还要除以2?比较之下,前者的问题所包含的思考容量较大,突出了“平行四边形与梯形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与联系”这个重点和难点,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逻辑性,达到了教师问得精、问得巧,学生想得深、想得准的效果。而后者的问题设计显得杂乱、琐碎、过于直白,没有太大的思考价值,缺乏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不利于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问题进行分析、推理、概括和总结。三、要处理好“预设问题”与“生成问题”之间的关系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预设问题”和教学过程中的“生成问题”,对学生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作用。“预设问题”的设计,既要考虑对教学活动的引领作用,又要考虑到能否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从而促进课堂的有效生成;同时还要注意“预设问题”会诱发“生成新问题”的出现,而这些新的“生成问题”会因学习主体的特点、思维方式及个体差异而很难预料;针对课堂呈现出的丰富、多变和复杂的“生成问题”,教师应当首先不拘泥于课前的预设,应该灵活调整、整合乃至放弃预设的问题,机智生成新的问题方案,伺机而动,随机应变。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充分考虑到学生可能生成的新问题,多做预设;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更加精彩,这既是教师教学经验的体现,也是教师教学机智的显现。由此可见,课堂“预设问题”和“生成问题”不是截然分割的两个部分,而是相互影响、相互启发、相辅相成的矛盾统一体。我们应正确理解“预设问题”与“生成问题”的不同作用,恰当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并善于抓住课堂中生成的新问题,启发引导学生做深入的思考和交流,实现课堂“生成问题”对加深知识理解的积极作用,真正发挥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课堂提问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课堂环境的随时变化,使实际的课堂提问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活性。我们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对课堂提问的价值与作用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勤思考、多分析、勤学习、多钻研,努力优化课堂提问,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巧妙使用课堂提问,才能更好地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问”活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的激情,“问”出学生的创造。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的有效性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就明确指出:“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的确我们的学生正是借助于我们安排的各种练习题的刺激,积极进行思维活动,进而完成其学习任务的,它对学生能否真正理解课堂内容起关键作用。练习的目的,就是获取知识。设计好练习,也就成为数学教学的重点所在。要使课堂练习真正起作用,教师针对本班学生情况的、特有的、有效的练习需要我们精力地设计。做到适度、高效,让学生既掌握知识,又发展能力,也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练起来才会更省时更有成效。 在平常的教学中,有好多的老师在学生获取知识的认识上有误区,第一认为投入与产出是成正比的。如学生哪个字写错了,就罚他抄十遍。在听一次公开课中,有位老师布置的作业(1)、4小时行8千米,1小时行多少千米?(2)、6小时行3千米,1小时行了多少千米?第一题学生很快就做出 8÷4 =2的正确答案;第二题学生一看与第一题一样的,没多想就说是6÷3=2的错误答案。第二是认为要形成技能,越多越好。从心理学的角度上看,人形成技能,不是越多越好,它有一个衰退点。如六年级的复习考试,考多了,他不投入,相反是越考越差。我们试想一下:一节新授课下来,给学生布置同类型10道练习题做,如果学生会做,做这么多只是机械的重复,为什么要做这么多呢?如果连一题都不会做,让他做更多的题又有何意义?数学课应该是重“质”而不是“量”!为什么有的学生不需要课下做很多的习题,照样会做,而有的学生每天徜徉在题海中,却没有什么提高?原因就是“质”和“量”区别。所以科学合理的安排学生的练习是非常重要,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点粗浅的认识。一、练习要重算理。 如在教两位数除以一位数42÷3时,师可以利用画小棒给学生讲明算理,先一人一捆(10根),然后拆开一捆再进行分配。学生在明白天算理后,再引入竖式除法,学生就能轻松接受。二、练习要突出重点。 数学教学是分单元进行的,每一单元可划分为几个“知识块”,同一“知识块”的几个教学课时又有不同的侧重点或叫“知识点”。课堂练习就是要围绕每堂课的教学重点进行设计。例如,教学“两位数的除法笔算”前两课时,重点、难点是试商。新课前的练习应为学习试商方法作知识铺垫,可这样设计:1、括号里最大能填几:24×()<89; 2、估算:7 9×8=□、490×3=□。 讲授中的练习要为理解试商方法服务。 三、练习要有层次。 每堂课的练习设计要根据知识的结构特征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设计,做到由浅入深,有层次、有坡度,一环套一环,环环相扣。例如,百分数的认识的教学,可设计以下几个层次的练习。基本练习:7 3 =( )% 、 80%=( )填小数。综合练习:从小到大43 、 、 创新练习:(5 4 -45%)×(40%-4%)通过上述几个层次的练习,学生在简单运用、综合运用、扩展创新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了知识,同时也照顾到全班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水平,使他们都有收益。 四、练习要有创新。 多途径、多角度地训练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是提高学生个体素质的需要,是课堂练习设计的重要依据。要达到这一目的,这就要求教师设置创新的情境。 1、设计联想题,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教师可从引导学生进行横向、纵向和逆向联想等方面设计练习题。如看到“a是b的5/6”,要求学生联想到:(1)a与b的比是5∶6(横向);(2)b与a的比是6∶5(逆向);(3)b是a的1 1/5倍(横向、逆向);(4)a比b少它的1/6(纵向);(5)b比a多它的1/5(纵向、逆向);(6)a增加它的1/5与b相等(纵向);(7)b减少它的1/6与a相等(纵向)。 2、设计多解题,训练学生思维的变通性。例如,学习分数应用题后,教师可出示应用题:“一根长64米的铁丝,剪去总长的5/8做了20个周长相等的方框架,余下的还可以做同样的方框架多少个?”并要求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来求解: (1)用分数应用题解法求解:①20÷5/8-20=12;②64×(1-5/8)÷(64×5/8÷20)=12;③64 ÷(64×5/8÷20)-20=12;④20÷〔5/8÷(1-5/8)〕=12;⑤20÷(5/8÷1)-20=12;⑥20×〔 (1-5/8)÷5/8〕=12;⑦20×(1÷5/8)-20=12。 (2)用比例方法求解:设还可以做x个方框架,得5/8∶20 =(1-5/8)∶x。 (3)用工程问题解法求解:①(1-5/8)÷(5/8÷20)=12;②1÷(5/8÷20)-20=12。 3、设计多变题(或多问题),训练学生思维的多向性。“一题多问”和“一题多变”能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观察和分析问题、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培养创造思维能力。例如, (1)、公鸡有120只,母鸡的只数是公鸡的3 1 ,母鸡有多少只? (2)、公鸡有120只,是母鸡只数的31 ,母鸡有多少只? (3)、公鸡有120只,母鸡比公鸡多31 ,母鸡有多少只? (4)、公鸡有120只,比母鸡多3 1 ,母鸡有多少只? (5)、公鸡有120只,母鸡比公鸡少31 ,母鸡有多少只? (6)、公鸡有120只,比母鸡少3 1 ,母鸡有多少只? (7)、公鸡有120只,母鸡比公鸡多31 ,公鸡比母鸡少几分之几? (8)、公鸡有120只,公鸡比母鸡少3 1 ,母鸡比公鸡多几分之几?4.设计开放式习题,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如在下面式中的()内填上适当的数,要求连续进位:235×( )。学生通过观察、尝试,最后得到只要看数字2,能进位就可以连续进位了。

小学有效课堂主题研究论文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在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这样一些现象: (1)教与学中的矛盾比较突出,一方面数学很有用,另一方面学了数学不会用; (2)教师无视学生之间的能力差异,用拉平取齐的方法要求两头学生向中等生看齐,致使成绩好的学生“吃不饱”而原地踏步,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吃不了”而苦恼厌学; (3)学生学习处于被动状态且负担过重,主体意识和参与能力不强,独创精神和负责态度欠缺,以致很多学生在数学学习上感到困难,富有创造力的数学优秀学生难以脱颖而出。 我们的教学理念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同时,我们的《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足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数学活动经验”。然而,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数学新课的设计,对课堂练习重视的不够,而学生在平时的课堂上一般对新课的基础知识掌握得很好,能否灵活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就不能预测了,针对这个问题对练习的研究尤为重要。二、过程设计我校为了推进我校科研科研工作,参加了白云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分层指导的有效性研究》课题的子课题《小学数学课堂练习题组设计的有效性研究》。在学校课题启动后,我们根据低中高年级成立了课题小组,认真学习了区学校的总课题方案,对照新的课程理念,经过全面的课堂教学分析,反复了思考,最后确立了《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的研究》子课题。为了顺利有效地开展研究,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制度,并进行了具体分工。课题组成员通力合作,积极搜集资料,查找理论依据。由董国洪校长拟稿,制定了课题方案,经过课题组成员讨论,完成了开题报告。在这近一年的时间里,我组教师利用各种形式进行学习。学习了课改《纲要》、《数学新课程标准》、及有关书籍和文章;与当前课改紧密联系的优秀课例学习,提高自己的理论认识水平。观看了特级教师吴正宪《统计中的平均数》等课例的录象,学习先进经验,为我所用。做到定计划、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让课题组成员深刻理解了《小学数学课堂练习题组设计的有效性研究》课题中研究项目的主要内容和意义,进一步增强科研能力,建立科研信心。组内定期开展科研活动,为了保证开展课题研讨课的质量,我们规定每次的教研活动都要做到“四个要”:一要集体备课,二要全员听课,三要说课反思,四要重视评课。每节研讨课都采用个人构思——交流讨论——达成共识——形成教案的备课方式。充分挖掘资源,深入研究文本,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注意学习内容的组合,使课堂教学更有效。通过课后反思,总结一节课的得与失,为改进今后的课堂教学设计。努力上好展示课,力求做到提高课堂实效性为目标,探索一种适应学生个别差异,促进不同层次学生都有发展的课堂练习教学模式。三、研究成果一年来,经过组内成员的理论学习与实践,通过课题研究,我们进一步提高了认识。(一)理论成果:1、设计时首先是以教学大纲为准则,深入领会大纲的精神。其次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我们要求参与课堂练习设计的教师要把握大纲的尺度,从素质教育的高度来研究、设计练习内容。规定练习设计的内容要紧扣教学要求,目的明确,要有针对性。练习的数量适当,能够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练习的设计要有层次有坡度、难易结合,要有一定数量的基本练习和稍有变化的练习,也要有一些综合性和富有思考性的练习题,但不能过于繁难。尽量设计出符合素质教育、具有实用价值的练习,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得到发展。2、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对课堂练习设计的研究是使学生更好地的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使学生通过不同的练习促进新知识的掌握。我们需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挖掘开放性的素材,精心地设计课堂练习,使课堂练习丰富起来,活起来,开放起来,生活起来,生动有趣起来教师要结合教学设计贴近生活,富于思考灵活多样化的练习。3、练习是一种数学活动,要体现“做”数学。练习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不要培养做题的“机器。”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练习设计要符合不同学生的水平,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4、 教师教育教学观念和教育行为的转变。(1)树立起现代数学教学观。(2)改变了传统的练习方式。(3)、改变了传统的学生观。5、 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1)我们从教学中的“练习的有效性”问题出发,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寻找提高练习有效的途径,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不断实践、不断反思和交流、不断改善教学行为。提升了老师们的教学意识和教学水平。(2)本课题开展研究以来,课题组教师的科研素质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对问题的洞察力和思考力有了一定的发展。课题成员先后写了反思,论文。2.实验成果课堂教学练习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研究:(1)练习的生活化趣味化 要使课堂练习生活化,使学生把数学知识成功地实践到生活中去,把生活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前提就是要精心地设计课堂练习。我们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挖掘开放性的素材,练习题的设计要具有开放性,要使学生感兴趣,要能直接反映学生的日常生活。教师根据学生喜新、好奇、好强、好胜等特点,设计生动活泼、灵活多变的练习,在注重实效的同时,对练习的层次、方式科学安排,能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发展数学兴趣。设计练习时要考虑到儿童的心理特点,从新的练习形式、新的题型、新的要求出发,避免陈旧、呆板、单调重复的练习模式,保持练习的形式新颖,生动有趣。让学生做练习的主人,设计改错题;让学生当医生,设计判断题;让学生当法官,设计操作实验题,调动学生各个感官参与练习。也可以根据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练习,如运用猜谜语、讲故事、摘取智慧星、做游戏、直观演示、模拟表演、各类小竞赛等。这种游戏性、趣味性、竞赛性的练习,既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做练习的兴趣,又能取得满意的练习效果,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练习,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我们何乐而不为呢?如:在二年级《分米和厘米的认识》练习设计是以日记形式,今天早晨,我从2分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来到了卫生间,拿起1毫米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急急忙忙地洗脸,吃早饭。学校离我家不远,大约有90厘米,上学路上我看见有一棵高2厘米的树被风刮断了,连忙找来了一根长1厘米的绳子把小树绑好。我跑步赶到学校,看到老师已经在教室里讲课了,我赶紧从书包里翻出1毫米长的钢笔和4米厚的笔记本,认真地做起笔记。先让学生利用知识独立思考,日记的问题使他们笑得前仰后合。尔后交流发现的问题,并改正过来。2.练习的多样化比如在计算上我们反对过度的练习,但熟能生巧,计算能力的培养离不开适度的练习,任何知识都需要在用的过程中逐渐被接受和内化。我们可以在练习形式多样性和趣味性方面下功夫,提高练习的操作性,做到教、学、做合一;在练习多样化上下功夫,增强练习的游戏性、挑战性和趣味性,寓学于乐。让多样化的练习吸引学生的主动参与,变以前的“要我练”为现在的“我喜欢练”,把练习过程变成小竞赛,挑战同学,挑战自己;把练习变成技巧的探索,我发现,我总结,我成功;把练习变成是小游戏,我游戏,我快乐,我喜欢。这样通过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自主性,来巩固计算技能,学生的计算技能就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练习的多样性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设计(一).按照学习过程来设计练习。1.准备性练习。 为了缩短新旧知识之间的距离,促进知识的迁移,在学习新知识前,应根据新学知识所必要的基础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新课前的准备性练习。在学习“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时,为了排除学生根据个位上的特征来判断一个数能不能被2、5整除的干扰,在学习前设计如下练习。下列哪些数能被3整除,哪些数不能被3整除?13、36、16、93、42、29、24、39使学生看到,个位上是3、6、9的数不一定能被3整除,个位上不是3、6、9的数也不一定不能被3整除,从而为学生建立新的认知结构做好准备。学习前的良好准备,把学生引入最佳的认知状态,再稍加点拨、诱发,便会水到渠成了。 2 .形成性练习。 为了促使新知识与学生认识结构中已有前观念,建立非人为和实质性的联系。在学习新知识时,应根据知识的逻辑结构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学习新知识的形成练习。如:学习长方形面积计算时,根据知识的逻辑结构,应帮助学生认识面积、面积单位和长方形的面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应用具体感知,经概括表象,到规则抽象。下面的练习设计可看到学生的知识是怎样在有意义的学习材料的操作和练习过程形成的。 (1)具体感知(学生动手操作)。 ①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测量一个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面积。 ②用12个(或8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片,摆成一个长方形,说出它的长、宽和面积各是多少? (2)概括表象。 ①口答:一个长方形长里正好摆5个1平方厘米,宽里正好摆3个1平方厘米,这个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各是多少? ②再现在现平面图形要求学生说出下图的面积各是多少?(每个方格表示1平方厘米) (3)规则抽象。 在上述的基础上,要求学生通过测量,说出两个长方形的面积。并说出测量的方法,从而抽象概括出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3.巩固性练习。 为了及时有效的巩固所学新知识,应根据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设计有针对性的单项练习。 例如,学习小数乘法时,可以针对其重难点设计下面题目。 (1) 说出下列各算式来有几位小数? 4×( ) ×( ) ×( ) (2)在下面算式的积里点上小数点。 ×=2898 ×=2898 ×=2898 (3) ×26=( ) ×=( ) ×=( )在局部的专项练习或独立的模仿练习基础上,再根据新知识的特点适当进行一些变式练习和对比练习。 (二)、按学习内容设计练习 学习内容的类型不同,练习设计有其不同的要求。概念学习的练习应着眼于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掌握概念的本质属性;法则学习的练习应着眼于理解法则、掌握操作的过程;应用题的练习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比如:应用题一方面要有利于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正确性。例如:在学习“玩具厂计划生产1000件玩具,已经生产了4天,每天生产210件,还要生产多少件才能完成计划?”这道应用题时,除了模仿练习外,还可以设计这样的题目:自行车厂要装配6OO辆自行车,已经装配了9天,平均每天装配72辆,自行车厂完成装配情况如何?使学生懂得要判断装配情况如何,就要用实际的装配产量与计划装配的产量进行比较。实际产量-计划产量=超过产量,计划产量-实际产量=还要生产的数量。从而使学生掌握解题的正确思考方法。 另一方面要防止解题方法模式化,防止思维定势。如为纠正学生在解答应用题中“见多就加”“见少就减”的倾向。可以设计这样的练习:小华有9张邮票,比小强多3张,小强有多少张邮票?小华有9张邮票,比小强少3张,小强有多少张邮票?从而使学生懂得审题的重要性,改变学生育目机械模仿的不良习惯。 (三)、按学习的反馈设计练习 新授课要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各种问题,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进行有效地调控,以提高学习的效率。 l.对比练习 对表面相似的内容,学生学习时,容易彼此混淆,如带分数的加减法和带分数的乘法;求一倍数与求几倍数的应用题等,要通过题目对比练习,培养分化的能力。 2.判断练习 对学生认知过程中的心理因素所产生的错误,可以通过辩错、改错的练习,使学生获得正确的认识。例如:学习平均数问题后,设计这样的选择题:某工人一、二月份生产零件350个,三月份生产210个零件,四月份生产220个零件。平均每月生产多少个零件?(1)(350-210+220)÷3(2)(350×2+210+220)÷4(3)(350+210+220)÷4从辨错、改错中,使学生懂得求平均数问题的关键。以上我们按学习过程、学习内容和学习反馈简述了我们在新授课练习设计的一些做法,在实际的设中应是整体性的统一研究和考虑,以求最佳的效果。3.练习的层次化 层次练习能引导和帮助学生克服思维障碍,推动思维多层面逐步深入地发展,使知识和能力不断升华.教师可根据知识结构的繁简和理解程度的难易,把包含在知识和规律内的复杂和隐蔽的内涵,层层剥离,进行多层面的展开,逐级推进和激发,既使练习由表及里,深入清晰地揭示出整体知识的本质和内在的规律,又可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4.练习的兴趣化 兴趣是一种对智力活动有重要影响的非智力因素。数学学习兴趣是培养孩子良好学习品质的有效途径,是实现有效数学学习活动的前提,是教育的人文精神的体现。兴趣作为一种自觉的动机,是对所从事活动具有创造性态度的重要条件,兴趣具有追求探索的倾向,良好的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自觉动力。学生一旦有了数学兴趣,就会积极地去实践,这对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四.问题与思考1、 在设计课堂练习时,难度掌握不好,尤其是拔高题的难度,有时会设计的很难,有时学生会觉得很容易。2 、还需要加强强理论方面的学习,用理论指导实践。3 、注意练习的有效性,让学生做练习的主人,变被动为主动。4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对老师练习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又受应试教育的束缚,练习在内容和形式上难以突破,总是习惯按题型练习。

数学是一门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的学科,最终服务于生活,高效率课堂教学模式的建立首要条件是转变教学观念,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模式。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论文,欢迎阅读!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论文篇一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小学 教育 的形式与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也得到了继承和发展。数学作为小学基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也得到不断的丰富与革新。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仍旧存在一些问题,基于此,本文从小学数学教学的形式、内容等方面展开分析、归纳,探究有效的教学策略,为提高教学效率做好充分准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对策分析 探究课堂教学的状及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对症下药,对顺利推动素质教育的开展,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尽管素质教育渗透的主要途径是课堂,但是,仍然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这些问题显然是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不符的。因此,本文就这些问题,展开有效策略,目的在于推动教学进程。 1常见的课堂教学现状 忽略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很多数学教师只重视课堂知识的讲解以及学生的解题能力,但是却忽略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只是通过大量的习题让学生巩固和掌握学习的知识,但是,并没有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学生的 创新思维 也没有得到有效锻炼。这样教学显然是违背了素质教育的教学要求的。 课堂情境设计流于形式,缺乏针对性:情境教学可以说是新课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教学形式,通过情境教学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思维活性与参与积极性。但是,现阶段的教师在引入情境教学的过程中,仍旧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造成为了情境而设计情景的教学局面。在设计教学情境时,很多教师盲目地开展活动,制造一些和数学知识不相关的情境,尽管这样的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学习气氛,但是,并不能将教学情境和数学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导致了课堂资源的浪费,这样的教学也不能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自主学习变成了放任自流:新课改要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但是并不是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放任学生自己。但是,很多教师对自主学习的认识过于片面,认为自主学习就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只要组织了丰富的自主学习的形式,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究学习就行了,实际上,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给学生制定出一定要求和必要的指导,自主学习活动也过于敷衍,目的性不强,学习目标不明确,这样的教学不仅不能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有时候还浪费了课堂宝贵的时间,降低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2针对现状对症下药 从简教学,不给学生造成学习难的压力:作为教师的我们首先要把课本“吃透”。所谓“吃透”,既要熟悉相关的知识点,而且还能用学生普遍都能接受的方式表达出来使学生轻松接受。对于课下作业,要遵循着少而精的原则,不能一味地采用多做题的手段来使学生强化记忆。教师也要多联系学生家长,共同谈论学生的学习存在的问题与困惑。和家长配合好,不要让家长一味给学生报补习班增大学生压力。在 学习 方法 ,学习空间与学习理念上尽可能保持一致,传授给学生一些科学的学习方法,尽量少给他们增添心理上的学习负担。 转变教学观念:数学是一门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的学科,最终服务于生活,高效率课堂教学模式的建立首要条件是转变教学观念,要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模式,引导学生想学、会学、善学。小学生不能单纯地对数学学习和教学活动进行模拟,更不能依赖教师讲解和习题模拟,在新课改理念背景的引导下,应提倡小学生要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以及合作交流,教师要带领学生走出课堂,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用数学思维观察周围的实物,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此外,教师还也将具有实际生活意义的教学方式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的。 更新教育理念,明确教学目标:时代的快速发展要求学校以培养创新型的素质人才为目标,教育系统、学校、教师都应该深化素质教育的理念。每一位教师首先都要明白自己的责任,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主动使用正确的知识结构,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学生全方位的培养。例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情感引导,注重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为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打下坚实的基础。 丰富课堂活动,强化学生能力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把握住讲课的时间、节奏,严防教学中出现机械的讲解,让学生感到枯燥,被动接受知识的灌输等现象的发生。要主动将新教学模式带进课堂教学中,结合实际课堂教学目标匹配出恰当的教学形式,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不会偏离原有的教学目标,有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此外,也能帮助学生提高学生的积极动手能力,让学生都有激情主动探究知识,不至于因为乏味而上课不认真、开小差。 实施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可以将学生联系在一起,每个小组在完成任务中,小组成员之间也要相互探讨,彼此分析。在这种环境下,学生的创新思维与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很大程度上都能得到锻炼,团队合作意识也会得到有效发展。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还能促使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学习成绩。综上所述,数学教师在指导教学中,必须具备完备的数学学科知识以及丰富的教学手段,与时俱进,及时吸收新的教学理念,掌握新的教学思想和方法,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结合现状,对症下药,为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做好准备。 作者:朱雪松 单位:河北省沧州市盐山县实验小学 参考文献: [1]陈金晶,张国秀.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农村山区小学拼音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J].教育革新2011年12期. [2]孙江波.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教育———小学科学教学现状分析与建议[J].湖南教育(上)2016年01期. [3]李柳英.小学数学“简便计算”教学现状分析与策略研究[J].小学教学参考2014年26期.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论文篇二 摘要:近年来在新课程标准的不断推进中,我国小学数学课堂的 教学方法 一直在创新。其中,对话教学就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对话视角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能够有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教学的活跃性,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数学 逻辑思维 ,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文章 就从对话视角下分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模式,并提出几点优化课堂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对话视角;分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小学数学是小学教育中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这阶段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将直接影响着学生将来的数学发展。但是小学数学教材中蕴含着大量抽象性、难理解的知识,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而对话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充分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为学生与教师建立了一个互相平等的沟通平台,在教学中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教材对话等开展教学活动。在这种教学环境中,学生有自由的发言权、主动权,从而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一、创设情境,设置悬念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枯燥,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且在课堂教学中时常会出现跑神的现象,这样的教学模式与教学观念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对此,在对话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境为学生设置悬念,引发 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师生间在课堂上的交流。例如,教师在讲到“认识周长”这一教学内容时,讲课前可以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同学们知道‘周’是什么意思吗?”这时学生可能回答“姓氏”“星期”“周围”“一圈儿”等,教师据此可为学生引出教学内容“周长”。在讲课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回答周长是什么意思,以了解学生对周长的理解情况。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回答做出 总结 ,并引出周长的概念:“首尾相连的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周长。”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制作出相关动画,如:出示一张长方形的图片,然后用红色的笔标出长方形的周长,并告知学生红色笔标出的长度,就是该长方形的周长。在讲解之后,为了解学生的理解情况,教师可以设置问题:“你能指出我们身边物理表面的周长吗?”从学生的回答中了解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然后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做出有针对性的讲解。通过这种师生对话式的教学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 二、联系生活,激活思维 教育来自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并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其做出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通过具体的策略,让学生从数学教材中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生活 经验 与课堂教学知识联系起来,从而激活学生对教材之间的对话,最终使学生通过探究解决问题。例如,在“小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节中,事实上,三年级的学生对小数已经不陌生了,如超市物品的价位表都是以小数的形式呈现的,对此,教师可以在课前为学生布置任务:“发现并搜集生活中的小数。”学生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可能会思考小数为什么这样写?然后,教师可以充分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为学生布置自学任务:“预习课本,也可以查阅相关学习资料,讲一讲小数为什么这样写?小数点前、后的数字分别有什么意义?”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增加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对话,使学生在自习的过程中对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数学现象有初步的理解,如超市价位表、自己的成绩等。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一些思考性的问题,如“与的哪个大哪个小”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这时学生在之前的自习中会发现“小数末尾去掉或加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由此,学生可以知道与是一样大的。通过这样的方式可将学生的生活与教学相联系,从而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 三、巧设疑问,启发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明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探究性的话题,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习,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为学生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然后引导学生之间互相提问、互相启发,在合作学习与合作探究中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有效性。例如,教师在讲到“三角形中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这一知识点时,课前,教师可以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分组时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性别、性格等将与班级学生相近水平的学生平均分在各组,且尽量保证各组学生男女比例相同、性格互补,以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然后教师可以给每组学生每人准备三根小木棍,并向学生提出问题:“三根不同长度的小木棍可以拼成一个三角形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一下。这时,有的学生发现可以拼成,而有的学生发现不能拼成。这时教师可以再次提出问题:“这是为什么呢?”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学生1猜想:两根小木棍的总和等于第三根才可以拼成;学生2猜想:随便两根小木棍的和大于第三根长度才可以拼成。教师可以让学生互相讨论之后,再次通过实验验证猜想,这时学生就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在实验结束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验情况做出总结。通过这样的小组合作实验形式,可以增加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四、设计对话,延伸知识在对话视角下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师可设计对话主题进行知识的延伸,构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与创新能力。小学生内心往往充满了对知识的好奇和探索,渴望从学习过程中有所发现和收获,得到教师和学生的肯定与认可。为此,小学数学教师需明确对话主题,让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新知识,以促进其数学能力的提升。比如,在“通分(最小公倍数;通分)”教学实践中,教师可设计这样一个对话主题:3/8-2/7=____,他们在学习通分知识之前,接触到的分数加减法都在分母相同的情况下计算,在遇到这种分母不同的现象时,往往难以着手,不知道该如何计算。要想解决这一习题,小学生需要运用新的数学知识,探究欲望被激发,教师可顺利引出新知识——通分,让他们在遇到此类问题时,可寻求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从而可以很快得出8和7的最小公倍数是56,然后将3/8转化为21/56,2/7转化为16/56,很快得出计算结果。通过这样的对话教学,可让学生主动回顾旧知识,拓展新能力,主动参与对话,利用探究性的数学练习题还能够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引发小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关联,并构建完善的数学知识体系,使他们的学习思路得以拓展,知识得以延伸。总而言之,对话视角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情景的创设增加师生间的对话;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加强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对话,然后通过探究问题,加强生生间的对话。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的对话形式,为学生构建多元化对话平台,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 作者:陈艳 单位:甘肃省山丹县城关小学 参考文献: [1]夏李平.对话视角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分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5(24). [2]陈惠芳.小学数学生态课堂“对话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5).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论文篇三 【摘要】讲求教学艺术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育教学的高效.教师如何把知识“呈现”给学生,其中大有学问,需要不断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小学数学与其他学科相比,显得比较单调和枯燥,这就需要我们数学教师要更加勤奋,深入钻研,用多种多样艺术化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把“知识教育”真正变为“启智教育”.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艺术;激趣;启智 小学生一般都是7—13岁之间的孩子,喜欢游戏、玩耍、娱乐,习惯于形象化、直观化的思维模式.这就需要数学教师要用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和方法把单调、抽象的数学知识“呈现”给学生,让他们能够乐于接受,趣在其中,美在其中,乐在其中.教师如何把知识“呈现”给学生,其中大有学问,需要不断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小学数学与其他学科相比,显得比较单调和枯燥,这就需要我们数学教师要更加勤奋,深入钻研,用多种多样艺术化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把“知识教育”真正变为“启智教育”. 一、问题设计的趣味化 孔子曰:“学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数学是从问题开始的,是以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为目的的.有趣的提问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的思维,成为学生积极思考的桥梁.好奇心是孩子的天性,小孩子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特别感兴趣,总想探个究竟,弄懂其中的奥妙所在.尤其是在导入新课的时候,有趣的提问能够勾住学生的魂,让学生如饥似渴地想弄明白其中的道理.比如,我在上《比例尺》一节时,首先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们谁知道自己的家乡距离首都北京有多远?学生纷纷推断和猜测,但都很不准确.这时我亮出了中国地图,并且说:那就让我们来量一量吧.学生听说在地图上可以量出从家乡到首都北京的距离,都表现得大为惊奇,兴趣盎然.这时我们顺利地进入新课讲解,就能够牢牢地吸引住孩子们的注意力,让他们把老师讲的每一句话都视为金科玉律,并且牢牢地记在心里,印入脑海. 二、情境设计的生活化 有用才是真理,有用才是真知.要想让学生对数学知识感兴趣,就必须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有用,能够切实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疑难问题.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应用于实践.为此,数学教师在讲授数学知识的时候,要遵循“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唯物辩证法原理,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公式、公理建立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之上.比如,我在讲授《圆的周长》一节时,首先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六一 儿童 节即将来临,我们学校要开 田径运动 会.你们可知道:如何才能够精确地测量出我们学校操场跑道的长度呢?学生相互讨论,大家一致认为:用米尺实测是最好的办法.接着我又说:操场跑道将分为内外6圈,怎样才能够又快又精确地测量出各圈跑道的精确长度呢?这下子大家都傻眼了,面 面相 觑,不知所云.他们其中有人不得不发出这样的感叹:4个边的直线距离容易丈量,而4个圆角处的跑道长度就很难快速丈量出来.这时我就告诉同学们说:我这里有一种最便捷、最快速的丈量和计算方法,大家愿不愿意学呢?这时同学们都异口同声地回答:愿意!这样学生的兴趣就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注意力高度集中,教学效果必然是最理想的. 三、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长期的、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实践,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比如自主探究法、小组讨论法、拼图法、实践操作法、游戏活动法、情境教学法、多媒体演示法,等等.其实,不同的教学方法就是对不同教学内容的最佳“呈现”方式,是能够最大限度地体现教育效果的方式方法.数学教师要灵活应用各种教学法,把不同类型的数学知识最有效地传授给学生,以锻炼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实践操作能力、观察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等.比如,在教学《2、3、5的倍数的特征》时,我采用了让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我采用的是拼图法和实践操作法;在教学《三角形的分类》时,我采用的是多媒体演示法.教师所拥有的知识的多少与教学能力是不相同的,教师专业成长需要实践性的量的积累,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什么样的知识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要课前精心预设,而且要观察效果;不仅要进行广泛的实践交流,而且要进行深刻的教学 反思 ,以便总结经验,不断丰富自己的实践性知识.数学课堂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数学课堂应该是张弛有度的,既要让学生学到知识,又能够让学生轻松愉快、心情舒畅. 四、施教对象的分层化 由于每一名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同,智力方面存在着差异,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必然会表现出优劣来.对于相同的问题和作业,优等生早已算出了答案,还有空闲时间,中等学生还在求解之中,而学困生却显得抓耳挠腮,无可奈何.针对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就要采取差别化原则,有针对性地进行分层施教.在授课方面,在对教材内容的学习和领会上,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要求,不能千篇一律,整齐划一.对于优等生,要以放为主,鼓励他们独立学习,多元求解,积极进行高难度的拓展练习.对于中等生,应该半扶半放,在教师点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提高性练习.对于学困生,要以扶为主,在师生讨论、小组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巩固练习.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情绪有着很大的影响,在实施分层教学的过程中,评价标准也要有区别,尤其是对学困生,要让他们感到有收获,有成就感,以提高他们的学习信心和参与度. 作者:王晓红 单位:临泽县城关小学

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的教学都在教师“讲说为主”的教学方式下进行的,教师只管说,学生只能被动地听,严重限制了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与使用,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目标、教学理念、教学动机等正发生着悄然的变化,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课程改革中一直总结与反思的话题。所以,我们要通过更加科学的方法利用课堂时间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课堂实践活动,进一步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思想,将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这一思想彻底贯彻,针对学生制定和实施课程改革措施,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进行高质量的教学。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其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学习计划,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进取的精神,使学生在课堂中能够相互探讨、积极思考,在活动中理解和掌握知识技能。

一、教学目标要明确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以生为本,根据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理解能力等制定科学、系统、全面的教学目标,合理分配课堂的教学时间,准确把握课堂节奏,创设课堂教学情境,讲解精要的课堂内容,根据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其制定学习目标。

教师与学生之间首先要建立和谐、融洽的关系,教师要做到一视同仁,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不以成绩的好坏划分学生等级,使学生保持健康的学习心态。由于语文课堂教学内容涉及面较广,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其能够主动地搜集课外的资料,并进行阅读与思考。针对某一个知识点,教师也要尽可能多地列举例子,补充其他相关的知识,让学生既学会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也学会用类比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师还要注重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对学生有着终生的意义,他们的思考能力、表达能力、总结能力等对他们以后的学习和工作都相当重要。所以,教师要不断激发学生的潜力,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切实提高学习效果,提高课堂效率。

二、一切从实际出发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学生的学情是教学起点,如果教师不能很好地了解到学生的学情,在教学过程中就不能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管理,就不能使学生更好地发展。而学生的发展是教学的落点,因此,为了学生更好地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根据课程标准,认真研究学生学情,从学生实际出发,真正做到以学定教。

1.目标明确。我们的语文教学目标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要考虑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不能有所偏废,要有不同的侧重点,使学生既要全面发展,也有所侧重。

2.层次分明。教学目标的设定要全面考虑学生的差异性。每个班中的学生都是存在着差异的,他们的世界观、学习水平、兴趣爱好等各方面都有着不同的层次,所以,教师在设定目标时,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不能一刀切,既要能使好学生更上一层楼,也要使后进生觉得足够充实。

3.落实有力。课堂教学中要落实教学目标,必须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来精心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教学策略和进行教学评价,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目标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三、实施合作学习

合作这一能力现在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与青睐,它是一种现代人需要具备的重要能力,同样,在学习中,我们学生也应该具备这一能力。在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更提高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学习能力,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基于此,小组合作学习也成为了现阶段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被广泛运用于课堂教学中。

合作学习把问题放在小组内讨论,寻找解决策略,教师所做的正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工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中,学生要发言,要听取同学的意见,在评价中要当小老师,这样,学生参与的体地位会更加突出。在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时机是很多的,可以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展开合作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相互合作下学习,使学生互相检查、帮助、促进。同时还要投入小组活动中,以一名探索者的身份学习,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四、检测课堂学习情况

要了解学生在语文课堂活动中的学习效果,教师必须通过一些检测方法来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下是对检测方法的介绍。

1.课堂提问检测法。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提问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知识测试,提问的内容以所学的课堂知识为主,检测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分析、掌握能力。在提问时要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课堂表现、学习能力等方面进行抽查提问,这种方法可以全面、系统地掌握全班学生的学习情况。

2.归纳总结检测法。教师让学生概括、归纳和总结知识框架结构,并划分知识的重点、难点问题,检测结果中概括总结较全面的学生,说明课堂学习效率较高。

3.试卷检测法。教师出试卷,根据学生的完成效果,判断其对语文知识的掌握情况。因此可知,教师要加强课堂教学的灵活性,通过对学生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综合分析学生对哪部分知识掌握得好,哪部分仍需巩固加强,讲解普遍学生难以解决的重点问题,使学生能够更深刻地掌握课堂内容,真正意义上的提高小学语文的课堂效率。

综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以生为本,从学生实际出发,明确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以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主动探索,积极进取,打造语文高效课堂,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高效”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就是只有更高,没有最高,它是“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的对立面;“高效”很难用一把标尺来衡量。高效的课堂是以学生的需要为起点,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的;“高效”课堂是我们的教育理想。语文教学就应该以明确的教学目标、正确的教学内容、有力的教学方法来完成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语文能力的提高,母语情感的熏陶,语文人生的展开。

怎么样实现高效呢?我们把一节课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时段。

第一阶段课前,即备课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备课是用心来备的。课堂教学的低效大部分原因是课前准备不充分,教学设计不精心,不能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对象去设计教学过程和方法。不能深挖教材和超越教材造成的。

第二个阶段课中

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必须充分让学生主动发展,诱发,挖掘其潜能,将学生的各种能力培养到位。

1.“质疑”能力的培养

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小学阶段质疑能力的培养分为三个阶段,即敢问——善问——拓问。

一年级学生要学会“敢问”,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他们克服不良心里障碍,把自己学习中不懂或不清楚的问题大胆提出。

二三年级学生要“善问”,即激发学生提出理解上的疑问或对学习材料进行设问。问题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学习内容上的理解性问题;另一类是思维方向的引导性问题。

四五六年级学生要学会“拓问”即学完学习材料之后提出拓展性问题和延伸性问题。

2.“自读自悟”的培养

“自读自悟”是实现高层次思维的重要能力。“读”是学生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悟”教师要指导学生悟。学生可以用小练笔的方式,把自己的感悟用语言表达出来,可以借助朗读,课本剧,说唱,摘录,小组讨论,问题争辩等方式来达到感悟的目的。

第三个时段是课后巩固

优化练习巩固,训练到位。练习要有“方”,设计的练习要有利于学生对重难点的掌握,要有利于理清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练习还要有“味”作业的设计要有一定的生活味,趣味,和思考味。真正回归生活的练习会使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产生亲切感同时也有成就感。

练习要有“层”,设计的作业要依据学生的特点创设一定层次,让学困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饱,学有生吃得饱。

练习还要有“时”。教师应抢在遗忘之前布置练习。对每个知识点循环练习的间隔也应该是由短而长。

小学提高课堂有效性的研究论文

【摘 要】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激发学生主动探究,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课堂提问方式。有效性的提问不仅能活跃课堂氛围,而且能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形成师生间的良好互动,从而大大增强教学的时效性。

【关键词】数学 课堂提问 有效性 探析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也是数学的魅力所在。是教师向学生输出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沟通教师、教材、学生之间联系的主渠道和“铺路石”。数学课堂提问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有助于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进行双边活动的重要形式。准确、恰当、有效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很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提问要有鲜明的目的性 很多教师在教学中,总存在一些弊端:没有深入钻研教材,没有精心准备提问。一连串的一问一答,信手拈来,改过去的“满堂灌”为“满堂问”。“启而不发”的提问为的只是新课程说的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实际上是浪费了学生不少宝贵时间,不能激起学生思维。 我们知道每堂课都有一个主题,即这堂课的主要内容,在设计课堂提问内容时应该紧紧围绕着主题构思。不能随意发挥,要围绕着教学要求展开,不一定什么问题都要问。要明确提出问题,对旧知、新知,有什么样的意义和作用,为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服务,以便使学生集中精力学好知识。如:教比例的意义时,教师首先提出什么是比?让学生复习比的相关知识。再结合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寻找两个比值相等的比,紧接下提问:什么是比例?从而引出比例的意义。 又如教学圆柱的的体积,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课堂教学中每个问题都要具有针对性,要有价值性,教师向学生提出:能不能把圆柱转化为一种学过的图形,从而计算出它的体积?接着结合教具演示引导学生探究。使学生明确可将求圆柱的体积转化为求长方体的体积。这样的提问题不仅把学生带入新知的情境中,而且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为学生指明思维方向。 二、从学生的兴趣点切入,巧妙选择提问的角度 学生的好奇心是对新事物探索的一种心理倾向,是积极思维的内部动力,当这种好奇心转化为对未知的欲望时,学生就可以产生创造思维,教师要创造性处理和加工教材,对教学的内容做到取舍有度,在教材和学生空白点处为学生提供感兴趣的问题。能够使学生把想要解决或解释某个问题的愿望转移到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上来。 教学《倒数的认识》,学生掌握了倒数的求法后,教师出示以下题目让学生求倒数“1、87、0、3/4”,老师不急于让学生做题目,而是先让学生认真看清题目,然后老师提问:同学们,在老师出的这些数当中,你最喜欢求哪些数的倒数,又最不喜欢求哪些呢?为什么?学生听老师的提问,学习兴趣激发了,纷纷各抒已见。老师顺利地进行了0的倒数和1的倒数的教学……这堂课上得很轻松,学生也学得很愉快,课堂教学效果很好。 又如在教《圆的认识》时,先课件播放了一段“小动物骑车比赛”的动画片,在一片绿油油的草地上,四种小动物所骑车子的车轮形状分别为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和椭圆形。比赛开始前,让同学们猜猜谁的车子跑得最快?为什么?此处多媒体的演示有效地刺激了学生的感官,恰到好处的问题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圆的知识的兴趣和情感,起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三、根据学生实际,设计好提问的梯度 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即我们当前的教育理念中的面向全体学生。 一个班学生四五十个,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个性,通过课堂教学使他们都“学会”“会学”,可不是一件轻松容易的事,这就需要教师全面细致地了解和掌握班上每一个学生,提问要面向全体,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思考、会思考。 “因材施教”的思想是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应用于课堂提问中,则应该因人施问。不能使多数学生漠不关心,因为他们以为“事不关己”,所以就会“高高挂起”。 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创设问题的情境,使学生有获得成功的体验。 在选择学生回答问题时,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多设置一些不同层次的提问。对后进生应多问“是什么”的问题。如教《圆的面积》时问:“你能说出圆的面积公式是什么吗?”以增强后进生的自信心,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对中等生应多问“为什么”之类的问题。如:“圆的面积公式为什么是S=πr2呢?”以提高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对优生应多问“有什么不同意见”的问题。如:“你对这道题的解法有什么不同意见吗?”以提高分析能力与概括能力。 四、教师的提问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 有些教师为了完成学习任务经常用自己设定的“问题”,领着学生去找寻系列“标准答案”。 提问“只顾数量,不求质量”, 课堂中过多的一问一答,常常使学生缺少思维的空间和思考时间,表面上很热闹,但是实际上学生处于较低的认知和思维水平学生回答问题需要酝酿和思考的时间。教师在极短的时间就叫停,学生的思维无法进入真正的思考状态,没有从根本上变革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提问课堂中要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要求学生能正确地回答,必须给予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其目的在于让全体学生能在这个“时间差”里去动脑思维,积极参与认识活动。在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体会到积极寻求求异思维、发散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尽可能地去创设拓展空间,让学生标新立异,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体现“让学生自主探索,成为学习主人”这一新课标基本理念。 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有效教学的前提,要实现有效教学的目的,教师就要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探索、实践、反思、总结。讲究提问技巧,不断提高自己提问的能力,这一切都需在教学中不断的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教师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3年第3期 [2]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1版 [3]《课堂提问有效性研究》魏龙宇著 陕西教育出版社

课堂提问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它是联系教师、学生和教材的纽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它不仅是重要的教学手段,更是一种精彩的教学艺术,设计得好,应用得当,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开拓学生的学习思路,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精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都有积极的作用。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及教研活动中我们经常发现:部分教师课堂提问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不能很好地把握提问时机;提出的问题不够精准;缺乏提问的艺术、和技巧;或者提出的问题价值不高;缺乏对生成性问题的预设;导致课堂“低效提问”的现象时常出现。针对以上现象,我参加了南京市规划个人课题《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提问的策略研究》,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实践与研究,笔者认为: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一、要准确把握课堂提问的时机和学生思考的时间研究表明:虽然一节课中提问次数没有确定,但准确把握好提问的时机却非常重要。何时提问,提问什么内容,教师课前一定要设计好。若能在恰当的时机和火候提问,能够起到非常好的效果;它能调动学生情绪、活跃课堂气氛、保证思维质量、提高教学效果等。研究中还发现,课堂提问的时机通常产生于下列情况:一是学生学习中有所知、有所感、意欲表达交流时;二是学生学习中有所疑、有所惑、意欲发问质疑时;三是学生学习情绪需激发、需调节、意欲表达倾诉时;四是促进学生自我认知、自我评价、信心倍增时。教师若能准确把握好以上的提问时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将会大大提高。此外,在提问后教师应注意停顿一会儿,让学生有一定的思考时间。我们在听课中经常看到:教师在提问后,常常缺乏等待的耐心,总希望学生能对答如流,如果学生不能很快作答,教师就会重复这个问题,或重新加以解释,或立即降低难度,甚至叫其他的同学来“帮忙”,根本不考虑学生是否要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形成答案并作出反应。实验表明,如果教师提问后能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那么他们的课堂将出现许多有意义的变化:学生的应答兴趣就会加大,随意回答的情况就会减少,回答会更完整、更准确、更精彩,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也明显增强。如:教师在教学《平行线》时,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了三个问题:在创设了“学生在纸上任意画出两条直线”的情境以后,教师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你们能根据两条直线的关系把自己画出来的图形分类吗?”稍作停顿,在学生分类之后引出平行线,教师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你们能用哪些方法来说明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在多数学生得出平行线概念之后,教师又让学生思考:“生活中哪些地方存在平行线?”……课堂教学中教师较好地把握了提问的时机,紧紧围绕着这三个问题,组织了相应的活动,且保证每个环节的活动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充分地探究和交流,促进了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及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二、要注意课堂提问的“精”与“准”所谓课堂提问的“精”“准”是指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求精确、正确、准确,力求精巧、精致、不随意。研究表明,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多做提问设计的思考,并以此作为问题设计的依据,使设计的问题既简明准确,又能突出重难点。在关键性的问题和小结性的问题设计上更要斟字酌句、反复推敲。另外,课堂提问还必须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准问题的切入点,要问到关键处,问到点子上,问出精彩来,问出实效来。为此,要实现课堂提问的“精”“准”,教师还要把握好提问的“三度”:即难(易)度、精(准)度、适(量)度。1、要把握问题的难易,做到适合适中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问题既不能太难又不能太易,尽量设计让学生“跳一跳能够着”的问题。因为问题太易会使学生提不起数学的兴趣,问题太难又会使学生失去信心,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久而久之,还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要注意提问的语言,做到精确准确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这就要求教师:课堂提问语言不仅要讲求科学性,还要讲究艺术性和准确性。教师要善于精心设计和提炼富有启发性、准确性、挑战性的数学语言,提问语言要严谨、简洁、精巧精致,不能含糊不清。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加法口算》时,教师在出示了“小卡车、小轿车、大客车”及各有多少辆之后,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根据这些条件,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这时第一个发言的学生提出“谁比谁多多少辆?”,紧接着,其他同学受到启发也提出了“还有谁比谁多多少辆?”、“谁比谁少多少辆?”等一大串问题。显然学生的回答不是老师所期望的,但根本问题却是教师的提问不够精确和准确所造成的。3、要注意提问的“数量”,做到精问巧问实验中我们经常看到:教师的提问如连珠炮似地射向学生,问题的量多而散,尽管有的问题设计的还比较好,但由于太密集太频繁,学生不能静下心来做深入的思考和交流,效果当然不佳。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抓住数学知识的关键(重点、难点)与本质,运用归纳和综合方法,尽可能设计容量大、定位准的问题,避免问题过于繁琐、直白、密集,以提高学生思维的密度与效度,达到以“精问”促“深思”的目的。如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两位教师设计的问题如下:甲教师: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底和原梯形的高、底有什么关系?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原梯形面积有什么关系?怎样求梯形面积?乙教师: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什么样的图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原梯形的高相等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原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相等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原梯形面积的几倍?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梯形面积又怎样计算?梯形面积为什么是上底加下底的和乘高,还要除以2?比较之下,前者的问题所包含的思考容量较大,突出了“平行四边形与梯形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与联系”这个重点和难点,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逻辑性,达到了教师问得精、问得巧,学生想得深、想得准的效果。而后者的问题设计显得杂乱、琐碎、过于直白,没有太大的思考价值,缺乏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不利于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问题进行分析、推理、概括和总结。三、要处理好“预设问题”与“生成问题”之间的关系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预设问题”和教学过程中的“生成问题”,对学生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作用。“预设问题”的设计,既要考虑对教学活动的引领作用,又要考虑到能否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从而促进课堂的有效生成;同时还要注意“预设问题”会诱发“生成新问题”的出现,而这些新的“生成问题”会因学习主体的特点、思维方式及个体差异而很难预料;针对课堂呈现出的丰富、多变和复杂的“生成问题”,教师应当首先不拘泥于课前的预设,应该灵活调整、整合乃至放弃预设的问题,机智生成新的问题方案,伺机而动,随机应变。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充分考虑到学生可能生成的新问题,多做预设;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更加精彩,这既是教师教学经验的体现,也是教师教学机智的显现。由此可见,课堂“预设问题”和“生成问题”不是截然分割的两个部分,而是相互影响、相互启发、相辅相成的矛盾统一体。我们应正确理解“预设问题”与“生成问题”的不同作用,恰当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并善于抓住课堂中生成的新问题,启发引导学生做深入的思考和交流,实现课堂“生成问题”对加深知识理解的积极作用,真正发挥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课堂提问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课堂环境的随时变化,使实际的课堂提问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活性。我们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对课堂提问的价值与作用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勤思考、多分析、勤学习、多钻研,努力优化课堂提问,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巧妙使用课堂提问,才能更好地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问”活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的激情,“问”出学生的创造。

如何提高小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会飞的蒲... 内容摘要: 随着新一轮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方式都已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等现代教学方式已广泛运用于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将继续提高。本文从教学准备、教学策略、课堂反馈、作业批改等四个方面阐释了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新课改的实施,为我们的课堂教学开辟了新的途径。无论是教育研究者,学校、还是我们一线的教师都在为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进行一系列地尝试。对于我们语文教师来讲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我们共同探讨的焦点。何谓“课堂教学有效性”。“有效”,《现代汉语词典》解释说“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这里说明先要有一个“预期目的”,而且这个“预期目的”必须是正确、明确、符合实际,能够实现的,否则就会“缘木求鱼”,无从谈起。从专业角度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下面我就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谈谈自己在预设中的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充分预设,提高教学准备工作有效性 进入新课改以来,“无法预设的精彩”——“课堂生成”被很多教师盲目拔高,导致很多教师不致力于课前的精心预设,而将课堂实际效益更多的寄希望于课堂上的随机生成,从而导致课堂上教学时间的浪费。其实对于更多的一线教师,尤其是更多的年轻教师来说,课前充分的预设对提高课堂实际效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提高程序预设的有效性。备课强调独立钻研、自主备课与合作研究、集体备课相结合。教者首先要深入研读教材、感悟和把握住教材的内涵,自主备课时还要考虑到适合任教班级学生学法的研究与设计。在此基础上,带着自己的思考,加强同教研组教师的集体备课,共享收集的教学资料,拟定教学的重点难点训练点,商讨有效高效的教学策略。自主备课与集体备课的有机结合,能切实提高程序预设的有效性,为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高效奠定坚实的基础。 2.提高课前预习的有效性。一直以来,课前预习这个环节最易被很多语文教师忽视。没有学生高质量的预习准备,就不可能有高效的课堂教学。实际教学中,尤其是对中高年级的学生执教者应该教给学生一些预习的方法,如“不动笔墨不读书”,并通过课堂反馈提高预习质量的达成度;二是有针对性地提出某些预习题,比如熟读课文,学会生字词等,让学生提前进入学习状态,节省课堂上宝贵的时间:三是进一步重视预习的课堂检查,教学即可以从预习入手,以学定教。四是指导学生学会采用不同的方法,收集与学习内容有关的资料。既有助于学习更好地把握文本,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与运用能力。 二、课堂上教学策略要有效。 1、教学环节要有效。课堂上环节很多,但每一个环节没有一个明确的训练点,也没有一个要达到的具体的目标,不知道这个环节为何而设。但凡这种没有明确目的性的环节,一定不能让它占取我们的课堂时间。所以,每一节课,我们一定要结合目标抓住一个切入点,由这个切入点展开具体的学习,这样,既能使课堂简洁,也能使课堂更有效。 2、问题的设置要有效。这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问题的设置既要有挑战性,要能够起到发展学生的思维、想象的目的,但也要难易适中。正如大家都熟悉的摘苹果理论:枝头的苹果要是让摘的人感觉努力跳一跳就能摘到的,[内容来于斐-斐_课-件_园 ]他才会有兴趣,有信心,但如果他一看就觉得即使努力跳了,使劲跳了,还是连够都够不着的话,那那个苹果再鲜艳,再诱人他也可能不会感兴趣了。同样,如果是一个已经蔫了的甚至是烂掉的苹果的话,就算摘的人一伸手不费一点力气就可以摘到,但谁会稀罕呢?(2)问题的设置要灵活。有些问题,换一种问法,达到的目的是一样,但学生的接受度就不一样了。 3、教师的语言要有效。(1)教学语言要准确。教学中,教师无论是介绍,是引导,是总结,还是下指令,语言都一定要是精准的。如:老师说了,“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游戏。”那你接下来的就一定要是真正意义上的有游戏规则、游戏要求的游戏,而不能说,我随口说出了“游戏”二字,哄哄学生,激起他们的兴趣,可接下来却是“做练习题目”,这能叫做游戏吗?(2)语言要有效。很多老师老觉得课堂上时间总是不够用,其实老师太多的废话就是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拿鼓励学生来说吧,对学生精彩的发言,对学生突出的表现,只需要送上老师或真诚的赞美、或肯定的眼神、或会心的微笑,或者是同学们发自内心的掌声就足够了,但要是老师再来一些问答:“同学们,这个同学回答得好不好啊?”“好。”“那想不想表扬他一下呀?”“想。”“那咱们就来表扬表扬他吧。”然后再是学生整整齐齐,拖长声调的“****你真棒”,这样,表扬一次学生就浪费掉了多少时间啊!还谈何有效呢!再比如,在给学生一幅植树的情境图时,老师问“你在图中看到了什么?”于是孩子们说看到了有树啊,有人啊,天上还有白云啊。。。。但仔细一想,这与教学目标的达成有一点帮助吗?如果没有,我们说它干嘛呢! 三、注重课堂反馈的有效性。 课堂反馈是检验一节课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它能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能让学生对课堂内容进行及时的巩固,增强课堂实效性。课堂上要及时收集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信息,越及时越有利于教师对教学内容和形式的调整。可以从学生的回答,从学生的目光、表情、态度来了解;也可以利用一节课的最后五分钟给学生提问释疑;也可以当堂提炼少量的涉及本节课重难点的练习题给学生做,教师根据检验结果及时补充讲解。无论哪种形式。只要及时得到反馈,就能及时查漏补缺,帮助学生巩固新知识。如魏书生的快速作文法,重视及时反馈,作文教学效果就特别好。每周利用两节课进行作文训练,第一节课限时完成一篇作文,在学生作文的同时教师来回巡视掌握学生的作文情况。下课铃一响即刻将作文收上。第二节课在讲作文发下去,由学生互改作文,可同桌互改,可小组改。最后由学生推荐出优秀作文,当堂宣读,师生共同讨论,指出其优缺点,从而明确此次作文的写作思路。第二节课下课后,老师将作文全部收上来,当天再浏览一遍,掌握学生的作文和修改的具体情况,适当写一些评语,第二天即刻将作文发给学生。并让写的好的同学将习作再抄一遍,张贴出来,供学生学习借鉴。因为反馈及时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很高,兴趣极浓。并落实了课标对学生必须具有一定修改作文能力的要求。因此教师对学生的反馈一定要及时,要充分利用反馈保护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提高作业批改的有效性 批改作业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它是教师和学生之间无声的“对话”。通过这种“对话”教师可以从中得到教与学的信息反馈。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内容掌握的程度;同时也有利于调整教学内容的进度;学生可以从作业检测中了解对所学内容掌握程度,确立学习目标,改进学习方式方法。教师从作业批改中获取的信息,不仅具有促进和调节学生学习的功能,而且具有对教师的教学的参照和导向作用。因此,教师批改作业的方法是否得当,将会直接影响着师生双方的信息反馈,影响着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要提高作业批改的有效性,首先要做到批改规范、及时。按照教学常规中各门学科设置的作业,要做到全批全改,同一班级使用的批改符号应完全一致,圈画要精细,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 做到一目了然。其次,每次作业教师要及时地进行批改,认真写出批改等级,批改日期写在学生作业结尾的下一行里。作业如有错误,教师应予以改正,也可指导学生重做或指导学生自行订正,直至正确为止。让学生订正的作业教师同样要进行批改,并标上批改时间。其次对学生进行启发、激励。 当学生作业中出现问题时,教师不能只做简单的判断,而应该注意运用多种手段启发学生,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纠正错误,不可重批轻改。教师对已批改的作业应尽快发给学生,并督促学生详加研读,或加以讲解,以发挥批改效果。在批改作业中要善于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补救,要有启发性、鼓励性的评语,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对书写整洁,解题具有独到之处的学生,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批注,尽可能地使用鼓励性的手段,肯定为主,否定为辅。对于学生作业中新颖的观点或解题方法,无论是否完全正确教师都应表示出赞赏和鼓励。 批改学生作业,教师应注意字迹工整,认真仔细,以示对学生劳动的尊重,对错题多的学生要进行面批。批改作业时应对不同对象采用不同的批改方法:如对优等生鼓励他们进行发散思维;对中等生重在点化开导,帮助他们理清思路,总结规律;对差生则应关怀备至,强化其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唤起他们的上进心,增强学习兴趣。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从教师的批改中得到发展。在了解学生认知水平的基础上,还要注意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评价。 学生作业是一种有目的、有指导、有组织的学习活动。有效的作业批改不但是对学生作业本身的评价,也是塑造学生良好素质的一种综合有效的手段。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是一种有目的的、讲求效益的活动。有效性才是教学的生命。我们教师只有踏踏实实立足于平日的教学,去除华而不实的花架子,去除追求短期效益的功利思想,在学习后实践,在实践后反思,在反思后改进,在改进后学习。如此地潜心钻研与探索必能逐步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必能更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 教育 教学工作,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师始终追求的最理想效果。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论文,欢迎阅读!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论文篇一 【摘 要】 有效的教学课堂,是数学教师永恒的追求。本文将通过在教学过程中的摸索、实践,以情景创设的有效性,学习过程的有效性,学习方式的有效性来阐述来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情景创设的有效性学习过程的有效性学习方式的有效性 教学是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 发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表现。现就课堂教学有效性实验研究发表几点初浅的看法: 1有效性教学要注重“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创设数学学习的良好情境, 教育界已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并已形成了一定的理论认识与实践 经验 。新教材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数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然而,新课程下的一些数学课,情境只是为创设而创设,只图表面热闹,有的甚至成了“说话课”,夹杂了太多的非数学信息,干扰和弱化了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以及数学思维的发展。实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几点: 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如果是问题情境,教师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 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 故事 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 儿童 的心理特征和认知 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根据学生身边熟知的事物而设计。对低、中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2有效性教学要注重“学习过程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必须由始至终地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做学习的主人。学习过程是否有效,则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 激发兴趣,产生参与动机。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地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尤其是低年级儿童,年龄小,有意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往往影响到课堂学习效果。为此,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对学习材料感兴趣。 如在教学第一册的求未知数时,我创设了“猜扑克牌”的游戏情境,第一次,我手拿两张扑克牌,让学生猜猜两张牌分别是几?学生兴趣很高,纷纷举手告诉老师他心中的答案。第二次,我告诉他们这两张牌的和是9,这下,举手的学生更多了,而且答案也更加的统一,出现了以下4种情况,A(代表1)与8,2与7,3与6,4与5。第三次,我告诉他们其中的一张牌为2,这时,几乎是全班的小朋友都举手了,而且喊出了答案7。这个情境的设计,不但了解了学生,把握了教学起点,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兴趣参与学习。 适时点拨,指导参与 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处于成长发展中的小学生,是不成熟的学习主体。由于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有限的。因此,应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主动性,在重视让学生学会学习、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今天,我们也应重视并充分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点拨者的作用。我们要在学生疑难处、意见分歧处,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及时加以点拨指导。 如教学《数一数与乘法》,当学生探究出用加法 计算:3+3+3+3+3算法之后我没有直接引出简便算法写成乘法算式,而是让学生利用探究出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接着再加以适时引导:“通过计算你发现什么”,“你觉得这样写怎么样”,“要是能简单一些就好了”,通过一个一个的设问、谈话,一步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目标:原始算法“烦”,需要“简化”。 这时再通过动画演示“由繁到简”,使学生对简便写法的印象深刻。教师有效的引导,能确保学生探究活动的质量,使学生的探究活动更有意义,更为有效。 创造空间,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周玉仁教授曾说过:“要为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的情境,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会成功的愉快。”这些“多一点”告诫教师一定要为学生创造时间、空间,保证学生的参与机会。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总是开展“说一说”、“摆一摆”、“做一做”、“比一比”、“量一量”、“画一画”、“折一折”、“叠一叠”……对于一个问题爱多问几个“谁还有不同意见或想法?”“谁还能补充?”“再仔细想想还可以怎样做?”等等,尽量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多创造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 如教学“生日”,时我设计让学生填生日蜡烛卡片,然后将手中的生日蜡烛卡片交到相对应的春、夏、秋、冬四个小使者手中,再通过数实物(卡片)来完成统计,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动手动脑,这样既避免了统计过程中的混乱,又保证了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统计的知识充分体现了教学的有效性。 3有效性教学要注重“学习方式的有效性” 一直以来,学生学习数学主要以接受学习为主,这样学习的结果是学生的 计算能力、解题能力特别强,而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却没有得到培养。为此,《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动手实践、自主探求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实现有效学习。 高度重视探究学习。“探究”作为新课程强调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因具有其激发学习自主学习、体验、发现等优点,已逐渐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在教学中运用,如教学“量长量”时,主要是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为了巧妙地引出测量工具“直尺”,我先让学生选择身边的工具量一量书桌有多长。有的用课本量,有的用铅笔量,还的竟拔掉一根头发量,就在这“热热闹闹”的测量操作中,学生得出结果也不一样,有的说桌子有四本数学书那么长,有的说大约在6枝铅笔那么长,还有的说有22根头发那么长,此时学生的思绪纷繁复杂,对问题疑惑不解;同样的桌子,为什么测量后长度不一样呢?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后,意识到操作时要统一测量工具。在重视探究学习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的是,数学学习不可能也不必要由学生处处去亲自发现和独立探索。让学生运用探究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我们更多要考虑的是学习内容是否适合于探究学习,从而确保学习的有效性。 加强小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我们要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努力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空间。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把握教师定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在合作学习之前,教师首先要有估测:提出的问题,有没有合作的必要?如果有,什么时候进行?问题怎么提?大约需要多少时间?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教师该如何点拨、引导?如何把全班教学、小组教学、个人自学这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②分工明确,让学生成为小组学习的主人。合作学习是小组成员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着明确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活动。发材料、做实验、记录、发言、 总结 、汇报等等都由不同的学生承担,使每个人在小组学习中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③建立机制,促进合作习惯的养成。我们要有意识地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让每一个成员感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整组的学习结果,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述说,尊重别人的意见,积极参与,学会思考。 不排斥接受学习。我们应该承认,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的 科学,有其特有的结构性特点,有些知识是统一规定的,而不是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能轻易找到答案的。也就是说,这些知识的学习还应以接受学习为主,需要教师的讲解或教师指导下的学习获得,而无探究的必要。如:面积单位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规定,四则运算顺序的规定等等。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学生吸取更多的信息,达到更好的效果。 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始终追求的最理想效果。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只有我们不懈地追求我们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会真正全面的提高教学质量,把实施素质 教育落到实处。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论文篇二 教学是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表现。现就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验研究发表几点初浅的看法: 一、有效教学的内涵 有效教学的“效”含有效果、功效、效果、效能、效率和效益的含义。小学数学教师要发挥所有力量、因素和作用,追求教学效益,所有的教育教学工作都要追求高效。这里的有效指的是高效能,是教师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和发展。就是在单位时间内,教师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目标。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是衡量教学效益的指标。学生学得好不好是评价教师教学效果的最大指标。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效果,那么教师很辛苦也是没有教学效果的,或者学生学得很辛苦,效果并不理想,这样也是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 二、注重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新教材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数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的教学策略。实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几点: 1、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时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如果是问题情境,教师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 2、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根据学生身边熟知的事物而设计。对低、中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三、组织活动教学的有效性 新课改背景下的数学教学是重视数学活动的,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自主性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教师的倾心设计,提高了学生的活动效率,而学生在高度参与中获得体验、理解和认识,在积极活动中求得发展、进步和提高。 1、创造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在活动中活学活用。小学数学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操作活动,并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活动素材,这样学生就能够在活动中从生动直观的思维转变到抽象理性的思维,学生也在活动中摸索出认识规律。教师是引导者和组织者,设计直观形象中包含抽象概括,和学生一起操作、演说、活动、讨论、思考,带动学生眼、脑、口并用,对数学概念、数学公式、数学规律有本质性的更深刻的认识。 2、组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能力。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空,给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解决的问题,教师做到收放自如,放得开、放得真,收得实、收得紧。教师组织学生合作、交流、探索,在实践过程中研究探索,得到对数学的理解,在交流中逐步完善自己的认识,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充分发展自己,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也发挥集体学习的优势,让学生在主动实践中获得学习效率的自我提高。 3、数学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地 自我评价 和对他人的评价。教师鼓励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悦纳自我,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让学生在积极的自我评价中对数学学习进行 反思 ,培养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反思、自我成长的才能。而学生积极客观地对他人的评价也是在和他人学习、交流和合作、共进的过程。学生能受到启发,产生思考,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更全面地认识自我、塑造自我。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教育教学工作,我们数学教师要凝心聚力,不断开拓创新,积极行动,在数学课堂上开垦智慧的土地,浇灌智慧的花朵。 四、注重学习方式的有效性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求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实现有效学习。 要高度重视探究学习,加强小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我们要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努力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空间。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把握教师定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合作学习之前,教师首先要有估测:提出的问题,有没有合作的必要?如果有,什么时候进行?问题怎么提?大约需要多少时间?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教师该如何点拨、引导?如何把全班教学、小组教学、个人自学这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②分工明确,让学生成为小组学习的主人。合作学习是小组成员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着明确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活动,发材料、做实验、记录、发言、总结、汇报等等都由不同的学生承担,使每个人在小组学习中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③建立机制,促进合作习惯的养成。我们要有意识地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让每一个成员感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整组的学习结果,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述说,尊重别人的意见,积极参与,学会思考。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教育教学工作,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始终追求的最理想效果。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只有我们不懈地追求我们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会真正全面地提高教学质量,把实施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论文篇三 摘 要: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我们的数学课堂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让学生得到充分发展,我们必须要构建高效、优质的有效课堂教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学情境;有效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新的理念、新教法和学法确实使我们的教师充满激情,学生充满活力,我们的课堂教学也逐步从传统教学模式中走出,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变得更为精彩。但在一些“热闹”的课堂之后,冷静下来,反思我们目前的课堂教学,折射出的是放任与浮躁,多的是形式和无效的教学行为,失去的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直接导致到教学质量的不断下降,特别是数学科的成绩。因此,引起了越来越多老师的反思: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数学堂充满活力?以下,结合本人的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注重 教学方法 的有效性 1、创设有效的课堂教学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环境。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更为有效。而要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本人认为应考虑以下二个方面的因素: (1)用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的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主要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就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因此在创设情境时不能一味追求华丽的画面、动听的音乐、漂亮的动画,更多地应利于新教材本身,激发学生的求知的心理需求,从而引发学生获知解惑的欲望。有这样的一位老师,他上一节有关小数除法计算的课,为了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可谓用心良苦,设计了很精彩、很多过年放烟花的美丽画面。可是学生除了能欣赏到美丽的画面外,一无所获;一片茫然。这样的情境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吗?这种天马行空式的、低效甚至无效的情境还是不要的好。 (2)用情境来接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教学的起点在哪里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关注。准确地把握教学的起点,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是确保情境创设有效性的前提,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者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中,现有的知识和经验具有重要的作用。如一位老师在教学面积的认识时,首先拿出一张学生写 作文 的纸和一张写生字的纸说:“哪张大些?”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看一看,然后说:“作文纸大些。”接着又问:“作文纸的大,是指它的什么大?”学生异口同声的说:“它的面积大。”这样的情境创设富有数学韵味和思考的价值,更利于促进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迁移,主动进行新知识的建构。 2、注重课堂组织方法的有效性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动手实践、自主探求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实现有效学习。从而实现有效的指导。同时,老师要根据上课的内容;决定主要采取哪种课堂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如:有的课堂需要以老师的启发、实验为主要教学方法,那么就要好好的设计好该怎样启发、怎样做好实验,引导学生发现,总结。我们应该承认,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的科学,有其特有的结构性特点,有些知识是统一规定的,而不是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能轻易找到答案的。也就是说,这些知识的学习还应以接受学习为主,需要教师的讲解或教师指导下的学习获得;实践证明,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学生吸取更多的信息,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注重学法的有效性 学法,就是 学习方法 。老师往往忽视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只顾埋头上课。其实不然,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这才能学好。方法得当,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针对不同的课堂内容,告诉学生该采取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比较好。学习方法可以是探究性的学习、可以是接受型的学习、模仿的学习等等。从而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其次,教师要做好评价工作。在组织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公正、合理的评价好学生。评价要因人而异,因事而异。评价语言要有鼓励性,有效的评价,会催人上进,有利于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尤其是基础差的学生,教师不失时机的有效评价,能消除他们思想上的惰性,心理得到平衡。同时,这部分学生更需要老师学习方法的指导,教者要做好个别学习方法的指点。学习方法也要因人而异。 三、注重总结的有效性 总结几乎是每节课堂教学都有的,但如何使总结实效、对学生产生效应;却有很大学问。如:有一位老师上完一节课后,问:这一节你们学习了什么?学生就不好回答了。学生就说开了:“我学到怎样跟同学合作。”“我学到了怎样求比例尺”“我学到了怎样遵守课堂纪律”等等。五花八门,可见总结的有效性是多么重要。那么怎样的总结才算有效?总结一个是要点到点子上;二是要根据教学内容科学总结。不能随便问一句完事。总结要让学生对一节课的内容有一个全新的认识,知识得到系统化、归纳化再现。 总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广大教师共同所追求的,我们要从课堂的有效教学出发,从学生的自身发展出发,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合理运用和安排各种教学手段与环节,才能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更加赋有实效性,才能焕发出新课程理念在常态下的小学数学课堂的指导作用,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育人质量,使学生在有效的数学课堂中学到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发展了素质。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