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这个,太有深度了
[摘 要] 站在当代文化消费的层面上分析了在当代消费文化的大背景下设计艺术的转向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 当代文化 文化消费 当代设计艺术 一、文化的美学特质 在中国古代,“文化”一词有观念性和教化性之意,在西方,“文化”一词产生于拉丁语,原意是对土地的耕种。中西方的解释虽有所区别,但它们都把“文化”分作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两种财富。就精神形态而言,文化可分为文字性文化(文学)和视觉性的文化(艺术)。由此可见,“文化”是在人类生产劳动的实践中产生的,“文化”本身就包含着艺术,艺术自然而然孕育着“美”(即艺术的审美性)。 自从人类制造工具、发展生产以来,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对形态的创造和完善的追求。从旧石器时代的石刀、石斧等打制石器来看,其功能与形式之间有明确的关系。到新石器时代,石器采用磨制工艺,精巧细致,但仍以功能为主(如鬲、鼎、盆、盘、壶等,有的壶还增加了盖、提梁、钮等细节)。这一时期的日常工具的功能设计比较合理,造型也较完整,从中体现了设计艺术注重功能性的理念。所以有些工具一直延续至今。马克思在研究动物的活动和人的有目的的劳动之间的区别时,得出美学的重要结论:“人也是按美的规律来制造”。而到奴隶社会,社会上层的统治阶级使用的工具在满足产品使用功能的同时,增加了许多图腾和装饰纹样,表现了人类对审美的追求。因此,“文化”在人类的生产劳动中产生就具有美学的特质。作为美的艺术形式,以最初的满足功能到功能与审美并重的设计艺术就与文化有着必然的联系。 二、当代文化消费观下设计艺术的转向 1.转向物质形态的消费文化 20世纪60年代,西方社会便进入后工业社会即后现代时期,文化发生了转向——由形象代替语言,这成为文化转型的标志。由于现代人对于由文字组成的经典文学名著阅兴趣的减弱;对陶器、青铜器、雕塑等人类古老艺术形式的身体直接感受力日趋下降;对传统的一些艺术形式的欣赏耐力的丧失等情况的存在,人们再如同阅读小说那样吃力的阅读青铜器时,审美趣味就发生了变异,因而各种文化形态均被简缩为视觉文化或影像文化。 “形象就是商品”说明视觉文化逐渐与市场社会相联系。有人说,现代社会中只有儿童和真正的艺术家仍具有强烈的身体直接感觉,而大多数人的身体直接感觉已简化为简单的占有感。在经济冲击下的现代社会生活中,在经济搭桥、文化唱戏社会趋势下,文化成为产业,艺术成为消费品。“设计”是一个工业概念,设计在西方在15世纪以来一直被使用。从根本上说,工业设计和设计师是随着欧美的工业革命及社会的需要出现的。随工业产品的机械化批量生产,产品生产的分工不断细化,使工业设计者、制造者和销售者之间相分离,设计师开始成为工业生产和消费之间的调节人,从而在设计活动中有了“市场”的概念。设计的物质形态范畴表现为:设计的一切活动都是为“市场”而存在,设计的产品来充分满足“消费文化”的物质需求。 2.转向精神形态的艺术化倾向 从美学观点来看,真正的文化中的美主要存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存在于设计制作器物时思想情感的感性直观性的表达,另一方面存在于以语言、文本为主体的文学和以线条、色彩、节奏、韵律为主体的艺术之中。由于物质形态文化向“视觉文化”转变,如广告、电影等大量的电子媒体和机械复制手段的视觉形象表现出对文字的压制——既艺术对文学的压制,已经成为可视物和惯常的文化现象。 文字性文化、视觉性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差别在于:文字是叙述性的,其意义的呈现需要一个领悟的阅读过程,文字的形象性和美感因素在意义理解之中,比起视觉性文化来显得次要一些。而视觉文化则是结构性和空间化的,其意义的呈现是通过色彩、线条、形式和结构的空间组织来完成,传达信息和美感是瞬间的。产品总是以这样或那样的知觉结构作用于人们的视觉世界,当这种知觉形式和结构具有某种和谐、秩序之时,他们也具有了审美形式的特征,并与设计产品的功能因素、技术因素和美感因素一起,展示其审美文化的特征。以广告为例,广告是工业产品和消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产者和消费者沟通的重要环节,在“市场”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广告由最初的“广而告之”的实施告之作用,到成为商业广告整合策划的一部分;广告由传统的依靠电视、广播、报纸和杂志四大宣传途径之上又增加了网络、媒体等视觉手段,构成以视象、听觉、文字、意念为一体的视觉形象,文字少了,独白少了,从而代表精神文化的艺术转变的视觉形象在设计艺术的实践中完成了。 3.审美具有了生活化的倾向 费瑟斯在谈及后现代文化的历史中论述了这样一个事实:随着后现代艺术的到来,艺术和生活之间的界限被消解了、高雅文化和大众文化之间的层次差异消弭、后现代主义艺术通过对传统艺术观念的否定最终否定了艺术自身。艺术形态和美感结构不再是一种远离生活和对抗生活的神圣精神世界,在视觉设计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也就是说艺术已经不再是高雅的、纯粹的、审美化的文化活动,越来越接近生活化、大众化——即已经进入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时代了。 随着工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和机械化生产形式的大量出现,艺术改变了他的生产形式,手工业制造逐渐瓦解。手工艺运动并不能阻挡时代前进的车轮,传统艺术的崇高地位逐渐被颠覆,一些公认的“美”的“无价”的传世之作都可以进行机械复制,能够使其具有“美”的特征,使无价变有价,成为商品。在这一时期,艺术的美学理念向工业技术的退却和妥协,反映了设计艺术和美的标准与现实生活的物质化形式的界限逐渐消失,正如杰姆逊在《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中所说:“美感的产生已经完全被吸纳在商品生产的总体过程之中”。设计艺术作为一种创造性的行为,是一种将艺术的审美性完全建立在时间之上的行为,是一种将至美因素融入到物质形态产品来满足现实生活世界中的大众需要的行为。例如,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英国兴起的“波普艺术”把以往那种体现反抗世俗化生活的现代艺术转变成了一种拥抱生活的艺术,追求用日常生活中最为通俗的形式、色彩结构,形成一种大众化、市民化的风格,充当了艺术生活化和生活艺术化的文化英雄。与此同时,它也把表现创造性风格的设计艺术转变成满足世俗化需要的生活化艺术。从艺术的生活化和生活的艺术化角度来看,它的文化英雄角色无疑具有值得肯定的一面,它把一种新的美学活力注入应用到时尚领域和设计领域。 三、当代文化消费观下设计艺术的发展趋势 1.在发掘、掌握、运用好本土的传统民族化元素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艺术家和设计师的创作灵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本身文化和艺术的修养,艺术家的文化艺术修养与所在国家的民族社会文化有极大的关系。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就设计而言,传统艺术是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重要的审美形式,设计的对象和主体正是人民大众,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对传统艺术形式的保护和创新、挖掘和提炼是做好设计一个重要的途径。例如,中国传统文化不是一个虚空的概念,而是具体的存在于物化了的艺术形式之中,象国画、戏曲中的黑白、虚实,象已渗入血脉中的的对中国红的喜爱,象对祥云、龙的图腾的认可等等。因此传承民族的传统艺术是丰富我们视觉艺术语言的重要且有效的途径,是我们寻找和发现新的视觉语言、创造新的视觉文化的源头。 文化资源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土壤,要及时保护我们的文化财富,并对其挖掘、转化、提升,同时还要具有国际眼光。以三国文化为例:1991年初,日本学研出版社推出了《三国志》上下两册,以图片解释历史,仅一个半月内就销售了40万部。在漫画方面,横山光辉所绘的《三国志》,连续畅销3年,其总销售量竟达到3000万册。日本还运用现代传媒,生产各种有关三国的电子产品。如电动玩具方面,《三国志I》、《三国志II》在日、美两国就销售了76万组。它提醒我们必须要充分发掘掌握运用好我们文化财富的了。苹果公司的创始人说过,设计是人类创新最基本的灵魂,中国的设计界欠缺什么?缺少像日本的宫崎骏这样既有创新精神又有民族责任感的世界级大师。日韩创意产业的成功给我们的启发是既要模仿,又要超越,要在创作中融入本民族的文化元素,这些均源于自信,自信是根。 2.及时沟通与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借鉴、运用好世界性的设计元素 全球化不等于全球的同化,而是更多的沟通和交流。中国需要世界各国的文化,世界也需要中国和其他各国的市场,沟通是互通有无,是双向的,但在向西方学习过程中要注意不要迷失自我,要始终在立足本民族文化基础上吸收和借鉴。 欧美电影海报设计的商业娱乐性很强,注意吸引人的眼球。欧美电影海报像是野兽派画家与后现代艺术的结合,用最纯粹、原始的色彩,最夸张、荒诞的意象拼贴出一件件冲击你视觉的艺术作品。如:用简单却难忘的图形元素设计表现面孔与人像的电影《艺妓回忆录》的海报;用暗色调及简洁图形——黑暗中的眼睛和脸直击心灵,引起观众的震颤的电影《惊声尖叫3 》的海报;用灵动的色彩元素表现自然的美景的电影《海上钢琴师》、《碧海蓝天》的海报等。近年来中国的电影海报在借鉴国外作品同时又提炼本国传统设计的元素,再加上特色的创意,出现了一批好作品,如《霸王别姬》、《大红灯笼高高挂》、《我的父亲、母亲》等电影海报,是既有典型中国化设计元素又有世界性设计语言并把二者结合得很到位的经典性作品。 四、结语 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如何在吸收西方现代优秀设计成果,继承和发扬中国的设计传统,有效地调动和利用本土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创建出中国的当代设计艺术体系呢?要用大爱去做最好的设计,设计是为全人类的终极关怀而做的。设计要在通往美的道路上的不断创造,未来艺术设计应既具有民族特色又具有国际化语言特征,应该寻求合而不同,独联融创、共存悠存。 参考文献: [1](英)迈克·费瑟斯通 刘精明:消费文化与后现代艺术[M].北京:译林出版社,2005 [2]钱凤根:现代西方设计概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3]托马斯·芝勒:走向科学的美学[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 [4]赫伯特·里德:通过艺术的教育[M].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 [5]李 明:从文化学看设计艺术[J].吉林教育学院学报,2006(1)
你的关于当代设计特征和设计的演变论文准备往什么方向写,选题老师审核通过了没,有没有列个大纲让老师看一下写作方向? 老师有没有和你说论文往哪个方向写比较好?写论文之前,一定要写个大纲,这样老师,好确定了框架,避免以后论文修改过程中出现大改的情况!!学校的格式要求、写作规范要注意,否则很可能发回来重新改,你要还有什么不明白或不懂可以问我,希望你能够顺利毕业,迈向新的人生。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5、论文正文:(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 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a.提出-论点;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d.结论。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从利比亚事件看当代国际关系摘要:联合国授权的联军对利比亚的轰炸,被全球关注。围绕利比亚事件,我们起码可以看到三个史无前例现象,这不仅令人瞩目,也对今后世界走向更广范围的民主、和平具有启迪作用。利比亚事件中的第一个史无前例,是联合国授权对利比亚动武。这在联合国历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虽然五十年代联合国曾经授权美国等多国军队进入朝鲜半岛,保住了南韩,但南北韩是两个政府,而不是像利比亚只有一个政府。而且,对比利亚,是从人道立场制止卡扎菲镇压本国人民,是“干预内政”。这等于是开了一个先例,那就是国际社会有权对一个国家的内部事务,从人道立场进行军事干预,包括轰炸那个政府的军事力量和设 施等等。正因为此,有的国家对利比亚事件十分敏感,对多国部队的行动大加挞伐。第二个史无前例,是美国自二战以来首次没有领衔正义的军事行动。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国际上重大的西方军事干预等正义行动,都是美国领衔,所以美国被誉 为“自由世界的旗手”。从二战,到韩战,到越战,到科索沃战争,再到伊拉克、阿富汗之战,更不要说用军事手段捉拿巴拿马独裁者诺利加等等,都是美国主导的。但这次,美国首次没有主导。为什么?因为美国史无前例地是一个只会耍嘴皮子,无能又怯懦的奥巴马在主掌白宫。所谓“奥巴马主义”就是不痛不痒、左右摇摆、模糊不清,面对邪恶不果断采取行动。奥巴马上台之后,就从上任总统布什的向全球传播民主价值的外交政策后退,强调什么美国尊重其他国家的选择。所以,在前年伊朗人/民抗议的时候,奥巴马政府沉默不语、纹丝不动。在突尼斯革命、埃及人民怒吼的时候,奥巴马政府也没有在第一时间给予支持。奥巴马为什么是这种表现?因为他根本不清楚什么是邪恶。早年的奥巴马在夏威夷成长时,他的导师是一位黑人共/产/党/员;后来奥巴马在芝加哥的教会牧师(也是他两个孩子的教 父)是赖特,更是以“反美”著称。奥巴马一路得到的是反美教育。直到他当上总统,他妻子才说,他们第一次感觉为美国而骄傲。这说明这对夫妇以前是不懂得美国的价值,甚至是反对美国的主体价值。以那种左倾和反美薰陶的背景,对正义和邪恶都弄不清楚,奥巴马又怎么会懂得去对付邪恶?这次,西方领袖在法国商讨对利比亚采取军事行动的关键时刻,唯一缺席的是美国总统。奥巴马哪里去了?在利比亚平民每天都被杀害的、人命关天的时刻,奥巴马却带着穿着鲜艳的老婆孩子到温暖舒适的巴西访问旅游去了。目前美国和巴西之间没有任何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而且巴西对利比亚设禁飞区跟中国一样是投弃权票 的。奥巴马这个时候去巴西,不等于是奖赏跟美国不一致的“弃权”行为吗?奥巴马为什么对巴西那么锺情?因为巴西那个刚当选不久的女总统是一个出名的左派,跟奥巴马一样,也是迷恋社会主义。他们俩等于是精神伴侣。难怪在西方联军对利比亚采取军事行动的关键时刻,奥巴马都不放弃那趟以国事为名的潇洒旅游。这在美国也史无前例。也许有人会说,这次美国没有领衔,但提供支援,也发射战斧飞弹了。但是,这是在美国左右两派舆论批评和压力下的结果。保守派媒体对奥巴马的批评当然是每天 的发射量比扔在利比亚的战斧飞弹还多。但对奥巴马形成更大压力的是来自他所属的左翼阵营的批评。而且这次左派的批评更加强烈。美国知名的自由派 历史学教授弗格森(Niall Ferguson)在《新闻周刊》和MSNBC上,都毫无留情地痛斥奥巴马的外交战略无能。由弗格森等自由派知识份子对奥巴马发难,再加上CNN和左翼旗 舰《纽约时报》等跟进,这个舆论压力,是奥巴马的不可承受之重,会直接影响他明年的总统连任竞选。所以奥巴马最后不得不支持英法提案,但拒绝美国领衔。在这个事件中,最坚定果敢的是法国总统萨科齐,法国最早对利比亚的反抗军政府给予外交承认,而美国至今都没有。另外是英国首相卡梅伦,还有加拿大总理哈珀,都非常坚定地支持建立禁飞区,誓言对利比亚军事干预。为什么这三位对利比亚的立场清晰、坚定、行动果断?就因为他们是懂得邪恶的保守派。第三个史无前例,是埃及,尤其是利比亚人民面对政府武装力量时的坚持。卡扎菲是全球出名的疯子,他不仅动用军队,甚至花钱买雇佣军来杀害自己的人民。但即 使面对如此的残暴和血腥,利比亚人也没有后退和屈服,他们仍然顽强反抗。在奥巴马犹豫不决,迟迟不赞成英法提案设禁飞区时,卡扎菲的政府军队节节胜利,因 为毕竟反抗军没有正规武装和训练,许多人临时学习使用武器。卡扎菲曾扬言要秋后算帐,在全国大清洗。但在如此这般的威胁下,利比亚人仍是选择继续抗争,这份勇气和决心,感动了全世界!联合国的授权,英法加拿大保守派领袖的坚定,更加上利比亚人民的坚定反抗,这场战局,现在就可以预测,卡扎菲的末日指日可待!利比亚会像突尼斯和埃及一样,结束独裁者,开始一个新时代!在突尼斯、埃及,尤其是利比亚发生的一切都说明,哪块土地的未来,都是靠那里的人民自己打拼出来的!正如当代知名的英国历史学家约翰逊(Paul Johnson)最近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的时候所说的,“如果没有勇气,其他美德都算不上美德。”
1/100【题 名】国际贸易载体发展趋势论【作 者】黄蕾【刊 名】当代经济.2007(01X).-72-742/100【题 名】国际贸易保护的新趋势【作 者】张晓霞【刊 名】企业研究.2007(6).-48-493/100【题 名】浅议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趋势及我国的对策【作 者】刘斌【刊 名】新西部:下半月.2007(04X).-28-284/100【题 名】未雨绸缪早谋良策——国际贸易金融服务发展新趋势与现实应对【作 者】周红军【刊 名】中国外汇.2007(5).-60-615/100【题 名】论当前国际贸易壁垒新趋势与我国应对策略【作 者】苏启东【刊 名】集团经济研究.2007(02X).-53-546/100【题 名】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与我国的战略对策【作 者】陈梅【刊 名】集团经济研究.2007(01Z).-53-537/100【题 名】知识经济时代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趋势及对策【作 者】张哲【刊 名】集团经济研究.2007(01S).-57-578/100【题 名】国际贸易发展趋势与我国的外贸战略调整【作 者】杨雪【刊 名】商业时代.2007(2).-26-289/100【题 名】国际贸易的“绿色化”趋势与林业院校有特色外贸人才培养目标模式探讨【作 者】寻舸【刊 名】商场现代化.2007(01S).-288-28910/100【题 名】国际完善政府采购制度的新趋势——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采购示范法》修订的方案与思路【作 者】徐焕东【刊 名】国际贸易.2006(12).-57-6011/100【题 名】浅谈国际贸易的发展及趋势【作 者】王荣忠【刊 名】商场现代化.2006(11X).-27-2712/100【题 名】论国际贸易壁垒发展的趋势及我国的应对措施【作 者】任涛【刊 名】黑河学刊.2006(6).-28-3113/100【题 名】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创新趋势【作 者】黄海宁【刊 名】新金融.2006(11).-36-4014/100【题 名】当前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及若干思考【作 者】詹晓丽【刊 名】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5(5).-88-9115/100【题 名】我国电子出版物国际贸易现状与趋势分析【作 者】李军【刊 名】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6,14(5).-38-4116/100【题 名】新制度经济学和国际贸易与投资理论整合研究趋势【作 者】孔凡保【刊 名】经济学动态.2006(9).-71-7517/100【题 名】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趋势与我国的对策【作 者】杨丹辉【刊 名】经济管理.2006(17).-28-3218/100【题 名】国际贸易新形势下的标准化发展趋势和特点【作 者】唐金彬 王云 杨安礼【刊 名】船舶标准化与质量.2006(4).-6-1119/100【题 名】农产品国际贸易发使趋势与我国农业的发展【作 者】张炎【刊 名】农业经济.2006(8).-78-7920/100【题 名】多边贸易框架下国际贸易摩擦的发展趋势【作 者】齐东锋【刊 名】经济纵横.2006(6).-39-4121/100【题 名】形势有望好转——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现状、问题及趋势展望【作 者】吴杨[1] 王学成[2]【刊 名】国际贸易.2006(5).-28-3222/100【题 名】基于支持向量回归的国际贸易发展趋势的预测研究【作 者】郑一华【刊 名】科技资讯.2006(9).-210-21123/100【题 名】保持发展趋势 提高发展质量——在2006年中国国际贸易学会新春座谈会上的发言【作 者】石广生[1,2,3]【刊 名】国际贸易论坛.2006(2).-1-424/100【题 名】国际贸易壁垒变动对企业行为影响的内在机理与演进趋势【作 者】杨小力[1] 杨林岩[2] 冯宗宪[1]【刊 名】经济经纬.2006(3).-21-2425/100【题 名】电子商务环境下国际贸易运营趋势问题的研究【作 者】柯飞帆【刊 名】科技与经济.2006,19(2).-57-6026/100【题 名】国际贸易发展呈现六大趋势【作 者】国华 亚东【刊 名】世界标准信息.2006(3).-86-8927/100【题 名】透视禽流感对禽类产品国际贸易的影响——对国际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发展新趋势的思考【作 者】李凯年 逯德山【刊 名】家禽科学.2006(4).-3-628/100【题 名】国际贸易新趋势及我国对策【作 者】何枭吟【刊 名】北方经济:综合版.2006(1).-51-5229/100【题 名】国际贸易中技术壁垒的新趋势【作 者】一凡【刊 名】世界标准信息.2006(2).-117-11930/100【题 名】浅谈国际贸易的电子商务趋势【作 者】鲍科益【刊 名】集团经济研究.2006(02X).-199-19931/100【题 名】国际贸易发展新趋势【作 者】张伟【刊 名】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01S).-14-1532/100【题 名】试论国际贸易竞争的新趋势【作 者】易露霞【刊 名】商场现代化.2005(11Z).-1-233/100【题 名】国际贸易自由化背景下贸易保护的新趋势及动因分析【作 者】范兆斌[1] 左正强[2]【刊 名】商业研究.2005(21).-37-4134/100【题 名】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际贸易秩序变迁的新特点和新趋势【作 者】石磊 唐海燕【刊 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国际商务版.2005(5).-5-8,1335/100【题 名】当前国际贸易壁垒发展演变的趋势及我国的应对策略【作 者】刘琦 罗礼萍【刊 名】现代企业.2005(9).-44-4536/100【题 名】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趋势与中国企业的策略选择【作 者】徐万华【刊 名】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9).-25-2637/100【题 名】应收款转让法律的国际统一化趋势——以《国际贸易应收款转让公约》为中心【作 者】高润恒【刊 名】政治与法律.2005(4).-65-7038/100【题 名】当前国际贸易发展的六大趋势【作 者】无【刊 名】对外经贸统计.2005(3).-22-2339/100【题 名】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关系的趋势预测【作 者】高振沧 王凤如【刊 名】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3).-258-26040/100【题 名】国际贸易中信用证支付方式的利弊及发展趋势分析【作 者】戴美木【刊 名】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5(10).-96-9741/100【题 名】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及我国的对策【作 者】翁迪【刊 名】黑龙江对外经贸.2005(3).-4-542/100【题 名】论国际贸易中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发展新趋势【作 者】白云【刊 名】社会科学辑刊.2005(1).-55-5943/100【题 名】国际贸易中的电子商务趋势【作 者】季王芳【刊 名】合作经济与科技.2005(03X).-20-2144/100【题 名】知识经济时代国际贸易的发展新趋势及对策【作 者】莫少颖【刊 名】现代管理科学.2004(4).-56-5745/100【题 名】论国际贸易竞争的新趋势【作 者】李湘黔【刊 名】求索.2004(1).-27-2946/100【题 名】国际贸易中的劳工、环境标准之争及发展趋势【作 者】郭根龙[1] 冯宗宪[2]【刊 名】当代经济科学.2004,26(1).-77-8047/100【题 名】透视当代国际贸易中技术性壁垒的新趋势【作 者】金泽虎【刊 名】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1(6).-51-5548/100【题 名】国际贸易中环境问题的发展趋势【作 者】傅京燕【刊 名】中国环保产业.2004(7).-20-2149/100【题 名】当前国际贸易中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作 者】全毅【刊 名】国际贸易问题.2004(7).-64-6850/100【题 名】浅析国际贸易实务“电子化”趋势【作 者】田千 康军【刊 名】培训与研究: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4,21(3).-64-6551/100【题 名】试析当今国际贸易发展的特点和趋势【作 者】张汝根【刊 名】技术经济.2004(5).-44-4652/100【题 名】电子商务环境下国际贸易的变化趋势【作 者】袁申国【刊 名】黑龙江对外经贸.2004(2).-32-3553/100【题 名】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及我国应采取的对策【作 者】范佳【刊 名】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5).-19-2054/100【题 名】疫病对动物产品国际贸易的影响与发展趋势【作 者】李凯年【刊 名】世界农业.2003(12).-37-4055/100【题 名】森林食品及其国际贸易和生产趋势【作 者】曾燕如[1] 潘继进[1] 杜国坚[2]【刊 名】世界林业研究.2003,16(5).-26-2956/100【题 名】国际贸易争端发展趋势及我国的对策【作 者】徐丽辉【刊 名】冶金经济与管理.2003(5).-38-3957/100【题 名】当前国际贸易的十大趋势研究【作 者】钟正岩【刊 名】国际贸易论坛.2003(1).-1-1258/100【题 名】国际贸易中的反补贴趋势与我国反补贴制度的完善【作 者】李学稳【刊 名】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学院学报.2003,23(5).-39-4259/100【题 名】台湾主要国际贸易港口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研究【作 者】徐逸桥【刊 名】中国港口.2003(11).-47-4960/100【题 名】知识经济时代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及对策【作 者】郑吉昌【刊 名】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3(2).-10-1361/100【题 名】21世纪国际贸易发展新趋势【作 者】曹亮【刊 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3(4).-104-10862/100【题 名】当前国际贸易状况及其发展趋势【作 者】薛荣久【刊 名】企业世界.2003(3).-24-2663/100【题 名】浅谈国际贸易发展趋势与企业跨国经营战略【作 者】徐磊【刊 名】新质量.2003(1).-48-4964/100【题 名】国际贸易政策的新自由主义发展趋势【作 者】黄静波【刊 名】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3(1).-70-7765/100【题 名】试论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发展趋势【作 者】徐松桃【刊 名】黑龙江对外经贸.2003(7).-26-2766/100【题 名】当代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的交叉发展趋势【作 者】赵春明 焦军普【刊 名】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34-4067/100【题 名】从分歧到融合——国际贸易与投资理论的发展趋势综述【作 者】陈洁蓓[1] 张二震[2]【刊 名】南京社会科学.2003(3).-3-968/100【题 名】水产品国际贸易中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发展趋势及对策【作 者】杨学军【刊 名】北京水产.2002(6).-8-1069/100【题 名】我国水果国际贸易状况及趋势【作 者】曹庆波【刊 名】西北园艺:果树.2002(2).-52-5370/100【题 名】棉花国际贸易格局及贸易模式变化趋势向研究【作 者】庄丽娟 王小虎【刊 名】中国农垦经济.2002(10).-23-2471/100【题 名】我国水果国际贸易状况及趋势【作 者】无【刊 名】中国农业信息.2002(12).-41-4172/100【题 名】国际贸易政策规律探寻及趋势展望【作 者】崔日明 邹东颖【刊 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国际商务版.2002(3).-1-573/100【题 名】我国花卉国际贸易呈现三大发展趋势【作 者】无【刊 名】农村科技开发.2002(11).-43-4374/100【题 名】国际贸易发展趋势与我国企业的策略【作 者】王方 全伟【刊 名】国际经贸探索.2002,18(1).-6-975/100【题 名】我国水果国际贸易状况及趋势【作 者】曹庆波【刊 名】农村工作通讯.2002(3).-42-4376/100【题 名】论国际直接投资和国际贸易相互融合趋势【作 者】刘铁明【刊 名】税务与经济.2002(3).-67-7077/100【题 名】论国际贸易的信息技术化发展趋势【作 者】李权【刊 名】经济科学.2002(5).-94-10178/100【题 名】全系列融资组合—现代商业银行国际贸易服务发展趋势【作 者】陆虹【刊 名】国际贸易.2002(1).-54-5779/100【题 名】国际贸易标准合同的发展趋势【作 者】贾平【刊 名】兰州学刊.2002(6).-75-7680/100【题 名】新世纪国际贸易发展的主要特点及趋势【作 者】和文华【刊 名】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经济管理版.2002,16(3).-107-10781/100【题 名】国际贸易统一法的发展趋势【作 者】刘英姿【刊 名】海关与大市场.2002(3).-25-2582/100【题 名】法国国际贸易总额呈现下降趋势【作 者】无【刊 名】国际市场导刊.2002(15).-5-583/100【题 名】网络贸易——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作 者】赵龙【刊 名】科技术语研究.2002,4(1).-40-4384/100【题 名】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几大趋势【作 者】房杜【刊 名】中国外资.2002(9).-60-6185/100【题 名】当代国际贸易发展新趋势【作 者】刘力【刊 名】理论视野.2001(5).-34-3686/100【题 名】国际贸易政策规律探寻及趋势展望【作 者】崔日明 邹东颖【刊 名】国际贸易论坛.2001(6).-62-6787/100【题 名】绿色壁垒: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其发展趋势【作 者】傅京燕【刊 名】国际贸易论坛.2001(3).-52-5788/100【题 名】简易化——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趋势【作 者】王安会【刊 名】对外经贸实务.2001(12).-3-589/100【题 名】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融合发展趋势的理论分析【作 者】顾颖【刊 名】经济师.2001(7).-70-7190/100【题 名】国际贸易发展趋势和中国的外贸战略【作 者】李晋【刊 名】学术月刊.2001(8).-111-11391/100【题 名】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及给我国外贸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作 者】李大鹏【刊 名】北方经贸.2001(1).-159-16192/100【题 名】世纪之交的回顾与展望—当前国际贸易发展的特点和趋势分析【作 者】鲍晓华【刊 名】亚太经济.2001(1).-4-793/100【题 名】从世界苹果、梨生产及发展趋势与国际贸易看我国苹果、梨产业存在的问题【作 者】王宇霖【刊 名】果树学报.2001,18(3).-127-13294/100【题 名】国际贸易新趋势【作 者】韦倩【刊 名】环境.2001(11).-4-595/100【题 名】当前发达国家国际贸易保护措施的发展趋势【作 者】刘似臣【刊 名】中国对外贸易.2001(7).-8-1296/100【题 名】世纪之交的回顾与展望——当前国际贸易发展的特点和趋势分析【作 者】鲍晓华【刊 名】世界经济研究.2001(2).-74-78,4497/100【题 名】论国际贸易中非关税壁垒的演变趋势与我国的对策【作 者】郑后建【刊 名】广西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8(2).-14-1698/100【题 名】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发展的趋势【作 者】李庆萍【刊 名】中国外汇管理.2001(5).-38-3899/100【题 名】国际贸易发展趋势与中国的外贸战略【作 者】苑春强【刊 名】现代国际关系.2001(2).-20-24100/100【题 名】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趋势及我国对策【作 者】肖光恩【刊 名】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8(3).-22-26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全球化所引起的国际关系中的诸多问题日益引起政界、学界的重视。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2017形势与政策论文关于国际关系,希望大家喜欢!2017形势与政策论文关于国际关系篇一 《国际关系中的道德》 摘 要:关于国际关系中的道德问题,不同理论流派的学者观点迥异,同一理论流派内部也存在分歧。通过语义学对道德的分析,可以看 出国 际关系中的道德问题,并非牵涉“有”、“无”的“道德存在”问题,而是如何看待与应用的“道德选择”问题。各个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和减排问题上的共识与分歧,反映出国际关系中道德的实在性与道德选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关键词:国际关系 道德 国际伦理 气候变化 关于国际关系中的道德问题,“无”与“有”是学界争论通常的焦点。一种颇为流行的分析方式是把“非道德”(amoral,或译无涉道德或超道德)标签贴在现实主义身上,将其与“道德主义”作为对峙的两端加以比较,哈里斯(Own Harries)采取的就是这种 方法 [1],国内学者石斌也认为,以“非道德”著称的现实主义与法理-道德主义双峰对峙,是影响最大的两大国际伦理传统[2]。在注重科学方法和价值中立的美国,也有很多学者把理性主义同道德主义对立起来,作为不可调和的矛盾[3]。更多的中国学者则强调国际关系中道德的复杂性与伦理传统的多样性,并认为应对此采取更加灵活和宽容的态度[4]。 本文首先列举有关国际关系中道德问题的流行观点,然后从语义学角度即道德概念的内涵与作为这一概念外延的国际关系中的道德入手,对上述争论进行分析,认为国际关系中的道德问题,并非牵涉“有”、“无”的“道德存在”问题,而是如何看待与应用的“道德选择”问题。第三部分将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为案例,简要说明这一观点。 文章 的结论是:道德选择,从根本上讲只有观点分歧而不存在绝对的是非对错,只是“两害相权取其轻”或者“优中取优”而非绝对的善恶比较。 1.争论的观点 在谈到国际关系中道德时,不同理论流派的学者观点迥异,同一理论流派内部也存在分歧,但大概有六种观点,可以被学界普遍接受。下面简要列出的观点,前四种通常被视为包含在现实主义框架之内,后两者可以被归纳为理想主义的论点。 最极端的立场可以定义为“非道德主义”。这一立场认为,在国际政治中根本没有道德的位置,国家考虑道德义务非但不必要,甚至很危险,这还意味着“不道德”的行为有时也是必要的[5];“在国家外交政策中没有道德可言”,“外交政策与国际政治本质上是非道德的活动”[6]。 第二种观点则主张“道德相对”论。该观点怀疑道德原则的普世性,或者虽不赞成道德相对论,但仍然认为具有普世性质的道德原则较之国内政治领域极为有限,也殊少约束力。例如卡尔认为:“这些所谓的绝对和普世原则根本就不是原则,它们只不过是在特定时期、根据对国家利益的特定解读而制定的国家政策的下意识反应而已”[7]。凯南则指出:“不能认为自己的道德价值观对任何地方的人都必定正确有效”[8]。 另一种比较流行的观点是“国家理由”。它强调“个人道德”与“国家道德”的区别,把国家作为道德诉求的对象,使国家人格化,并赋予国家利益以道德内涵[9];认为国家本身乃价值之源泉,而非实现其他目的的必要手段。国家本身就是道德力量和高层次的善[10]。从这一观点看,“不战而屈人之兵”并非是从“不打仗”或“不杀人”的道德观念出发,而是出于成本-收益分析的国家利益需要。 较温和的观点可以称之为“有限道德”。该观点认为国家及其政治代理人可以充当有限道义角色,但必须有利于增进国家利益,或者至少以不损害国家利益为度 [11]。 第五种观点是“形势伦理”(situational ethics) 或非完美主义。从坚持道德原则出发,该观点既讲求实际、又坚持道德伦理的适当指导作用, 并且按照具体情况来具体判断政治中的道德伦理问题, 具体决定道德伦理态度。 最后一种立场可以被称作理想主义或道德主义。“坚持在任何情况下任何政治手段都必须符合根本的道德伦理”[12]。“应用于个人道德的共同原则――同情、慷慨、宽恕、仁慈、容忍――同样适用于国与国之间的相互关系”[13]。康德缔造永久和平的思想就是以普世道德作为基础,受其影响发展至今的“民主和平论”,也是把民主视为可以推广至全球的一种价值取向。 在图1中,非道德主义与道德主义各执一端,被认为是不可调和的两大派别,是国际关系中道德问题争论的焦点。在其间的广阔范围内,存在着各种温和的、偏左或偏右的派别。为了不被繁杂的标签所迷惑,从语义学角度开始厘清国际关系的道德概念,是有必要的。 2.道德与国际关系中的道德:概念内涵与外延 道德(Morality),在《柯林斯英语词典》(Collins English Dictionary)中的解释有三,a.道德是关于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和可以接受的以及哪些是错误的一种信念;b.道德是被某一社会或特殊人群所普遍接受的有关人行为的原则和价值体系;c.道德指某行为正确或可以接受的程度。 从这一定义中我们可以概括出道德概念的三种内涵:第一,道德是一种信念,此信念认为凡事或行为有是非对错之分,有善恶美丑之别,人们必须以道德的眼光看待事物和行为,必须在各种价值判断中做出选择。第二,道德是信念的体系,当一个群体(无论个人还是社会)中出现被大家广为接受的某种或某些信念时,就形成普世或一定程度上普世的道德观。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群体与道德认同互为条件:群体中的互动既形成又调整个体的道德信念,道德认同又为群体的维系提供基础。第三,道德是评价标准,个人或群体根据自己的道德观或普世道德观对某一社会行为作以评价。从历史唯物论看,不同的社会存在决定了不同个人或群体的评价标准必然不同,从辩证唯物论看,同一个人或群体在不同时间和环境下,其评价标准也可能不同。 我们再把这一概念延展到国际关系领域。根据道德的内涵,我们可以这样延展出这样的道德定义,国际关系中的道德是:a.关于国际行为的是非与可否接受的信念;b.一些国家或国际社会所普遍接受的原则和价值体系;c.对国际行为作出的道德评价。 首先,凡是承认国际行为是可以评价的,即是承认国际关系中有道德存在。从这一点说,即使是“非道德主义”,也是有道德观的,实际亦是如此。马基雅维利在否定君主该受道德约束的同时,同时就是积极地对君主(国家)行为进行道德评价,只不过他对国家道德评价的标准与个人道德不同而已。同时,他也不曾忘记普世道德观的影响力,他认为“仁慈、守信、诚实、人道、虔诚”等品质,君主没有必要具备,但却“很有必要显得具备”[14],为什么要“显得具备”? 显然是因为人们都认同这些品质,认为其是好的,是对的,是应该具备的事情。上文列出的所有观点实际上都是不同程度地承认行为有是非对错之分。“道德相对论”怀疑的是道德原则的普世性,但并不否认有道德;“国家理由”所强调的“国家利益”本身就是一项道德原则,相信只要坚持“国家理由”就是好的,是正确的事情;“有限道德”及“形势伦理”原则也肯定了道德的存在。总之,同个人行为相比,在国际关系领域,国家行为也是有是非对错之分的。 其次,国际关系中的普世道德。国内道德规范依据的是国内大多数人的认同,因而成为社会所普遍接受的价值取向,而如果存在国际道德规范,它所依据的也应该是国际社会大多数行为体的认同。那么实际上存在这样的道德规范吗?哈里斯在其文章中列举“国家道德”观点时讲道,“国家存在本质上是为了提高和保护自身及国民的利益,它的道德必须与那个目标协调一致。” “实施外交政策的人其首要责任不是阐释自己的道德观点或偏好,而是要确保其服务对象的利益。” “一个政治领袖的责任就是他的人民的福利、国家健康发展,而非纯洁他自己的灵魂,这两者并不必然一致”。“道德主义”立场则与其有本质不同,“国家行为没有什么不好判断的,因为应用于个人的道德判断标准同样适用于国家”[15]。可见,他们列举的或阐释的都只是某一部分群体的价值体系,而非“普世”的被大多数所认同的价值体系。从这一方面考察国际关系中的道德,我们可以得出两个结论:第一,尽管国际上存在着由一些国家、甚至大多数国家认同而形成的道德原则和价值体系,但严格意义上的普世道德,在国际关系领域中尚不存在。不仅如此,不同国家对不同道德原则和价值体系的认同,还有可能相互冲突,更为严重的是,这种基于认同导致的冲突,远比基于利益所导致的冲突更难和解。比如“人权高于主权”与“不干涉内政”这两种道德观念产生的冲突,还有以宗教认同为基础的种族冲突等等。第二,并不能排除这样的可能性:随着人类交往的日益密切,国家供给个人道德认同的能力逐渐削弱,逐渐受到更为广大的群体(国际社会或世界社会)的挑战,这个更广大群体有机会为更广泛的人群提供道德认同,而更广泛的道德认同又将会为真正的普世道德观念的形成创造条件,人类就有可能建筑一个道德的“巴别塔”。 再次,国际关系中的道德评价,是国际关系主体按照自己的道德标准对国际行为做出价值上的判断。这种评价是主观行为,不同国家做出的判断会有所不同,即使同一国家在不同时期也会有所不同。比如同样是持“国家理由”观,但对国家利益的定义和国家需要的价值取向,可能在不同的时期有很大差异,那么国家在对国际行为的评价也会相应变化(如美国在不同时期对待阿富汗政府和伊拉克政府行为的评价)。中国对非洲的援助采取不附加条件、不干涉其内政的政策,这在中国和非洲等大多数国家看来,是正确的、道德的国际行为,然而让欧美等发达国家来评判,就是不正确的、不符合国际道德的行为。道德评价上的主观性,不仅存在见仁见智的层次,甚至会导致严重分歧、对立与对抗。 综上所述,从其涵义的第一个方面来看,国际关系中道德的存在是毋庸质疑的,然而,关于道德认同即普世道德的存在,以及道德评价方面,由于国际关系的国家中心特性以及道德标准的主观化等原因,存在各种相互竞争甚至冲突的观点也有合理性。因此,关于国际关系中的道德争论,不是简单的存在或不存在问题,而是更加复杂的“道德选择”问题。正如汤普森(Kenneth Thompson)而言,这“并非是对与错之间的争论,而是对与对(rights and rights)之间的争论,而这就使问题的解决变得无比复杂[16]。 不能否认的是,国际关系中的道德,其存在的痕迹总是若有若无、若隐若现的,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道德与价值、经济与利益、政治与权力常常作为国际行为的多种属性混杂一起,很难区分。当小布什宣布对伊拉克的战争时,很多人认为他是为了石油,也有人认为这是美国全球争霸的重要一步,而小布什公开的理由之一,则是“自由”。国际关系和价值判断的复杂性,使得人们很难对一种国际行为做一定论。比如在应对气候变化和减排问题上的各国分歧,很多学者都从国家利益等非道德角度入手研究,当事国家的所作所为,也让人感觉在此问题上很难找到道德解释的立足之地。本文接下来将简要分析这一问题,对国际关系道德的实在性加以说明,并应用上文所列六种观点对该问题加以解释。 3.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中看国际关系中的道德 人类对气候变化和减排问题的关注,源于温室效应理论,而该理论在近200年前便已经由法国科学家提了出来,1908年,瑞典科学家阿兰纽斯出版专著,首次提出人类活动将会极大影响地球气候,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比重将在未来几个世纪增加到引人注目的程度[17]。但此后半个多世纪,人们对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仍然采取“可接受”的态度,甚至给予“道德”的评价[18]。 相比之下,减排在当今世界几乎成为一种普世道德,就连一向对此无所作为的美国也于2008年4月17日发起第三次“主要经济体能源安全与气候变化会议”并提出在2025年前使本国温室气体排放不再增加的目标。 尽管国际上对减排问题几乎形成共识,但是谁在其中承担怎样的责任却没有定论。原因很简单:各个国际行为体都有自己难以割舍的利益。此时的“国际道德”让位给国家利益。欧盟在世界排量中的份额总共只占15%并且从趋势上还将减少,而门槛国家所占份额自然会有所增加。也就是说,谁也不能躲避开这个全球责任”。这种共同责任,建立在“形势伦理”的基础之上,因为欧盟的排放量本身就比较少(15%),加上今后新能源的使用,减排对欧盟国家自身利益的影响并不算大,提出“共同责任”,既不削弱自身利益,又坚持了道德伦理,这是欧盟国家积极倡导减排的原因之一。 中国等一些发展中国家对此则采取了“有限道德”的态度。提出“算总帐”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算总帐”基于排放时间和总量的计算,要求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区别对待,发达国家要率先减排,同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援助。这样的原则,是在保护发展中国家利益的基础上履行道德责任1。 各个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和减排问题上的共识与分歧,反映出国际关系中道德的实在性与道德选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在共同的道德压力下,不同的国家根据各自的价值判断、观念与原则,在“责任”、“义务”与“利益”间作出不同的道德选择,它们的国际行为从根本上讲只有观点分歧而不存在绝对的是非对错,只是“两害相权取其轻”或者“优中取优”而非绝对的善恶比较。减排问题上是如此,其他的国际行为亦是如此。 参考文献: [1]Own Harries, “Power, Morality, and Foreign Policy”, Orbis, Fall, 2005, pp. 599-612. [2]石斌:《“非道德”政治论的道德诉求――现实主义国际关系伦理思想浅析》,载于《欧洲》2002年第1期,第1-11页。 [3]Fred M. Frohock, “Rationality, Morality, and Impossibility Theorems”,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 74, No. 2, 1980, pp. 373-384, and Viktor J. Vanberg and Roger D. Congleton, “Rationality, Morality, and Exit”,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 86, No. 2, 1992, pp. 418-431. [4]何怀宏:《国际伦理的特殊性和必要性》,载于《国际政治研究》2007年第3期,第5-7页;时殷弘:《民族伦理传统与中国的伦理观》,载于《国际政治研究》2007年第3期,第19-20页。 [5][意]尼科洛?马基雅维里:《君主论》,潘汉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73-75页。 [6]Own Harries, “Power, Morality, and Foreign Policy”, p. 600. [7][英]爱德华?卡尔:《20年危机(1919-1939):国际关系研究导论》,秦亚青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版。 [8]George F. Kennan, G. (1954). Realities of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Princeton, N. 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54, p. 47. [9]楚树龙,耿秦主编:《世界,美国和中国:新世纪国际关系和国际战略理论探索》,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3页。 [10]Jack Donnelly, “Twentieth-Century Realsim”, in Terry Nardin and David R. Mapel, eds., Traditions of International Eth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pp. 85-111. [11]石斌:《“非道德”政治论的道德诉求――现实主义国际关系伦理思想浅析》,第2页。 [12]时殷弘:《历史?道德?利益?观念――关于国际关系理论思想的谈话》,载于《欧洲研究》2003年第5期,第143-149页。 [13]Own Harries, “Power, Morality, and Foreign Policy”, p. 600. [14]马基雅维里:《君主论》,第74页,第84-85页。 [15]Own Harries, “Power, Morality, and Foreign Policy”, p. 601-605. [16]Kenneth W. Thompson, “Moral Values and International Politics”, 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 Vol. 88, No. 3, 1973, pp. 368-374. [17]徐再荣:《从科学到政治:全球变暖问题的历史演变》,《史学月刊》2003年第4期,第115页。 [18]阿兰纽斯还期待着由二氧化碳比重增加带来的全球变暖会给人类带来更加丰富的作物,并为迅速增加的人类造福,见徐再荣:前引文,第115页。 注 释: 1.秦大河:《气候变化的事实、影响及我国的对策》,载于《 外交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2017形势与政策论文关于国际关系篇二 《国际关系中的情感》 摘要:国际关系中的情感问题成为当下国际关系理论微观研究的 热点 。目前研究情感基本有两大路径:一是动态的分析,主要包括情感如何生成,生成的机制有哪些,情感如何导致合作与冲突,变量间的因果机制是什么,情感如何建构身份或认同等问题的分析;二是静态的分析,包括情感的类型学分析(即人际间或国际间存在多少种类型的情感)和情感的性质分析。本文认为,存在三种性质的情感,即作为交换资源的情感、作为行为动机的情感和作为互动结果的情感。三种情感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 关键词:国际关系;情感;交换资源;情感动机;互动结果 一、引言 情感是人际关系的维持者,也是一种能够分裂社会的力量。情感在所有的层面上,从面对面的 人际交往 到构成现代社会的大规模的组织系统,都是推动社会现实的关键力量。然而,情感研究并非受到本应有的重视。著名的情感研究者特纳(Jonathan Turner)说:“……对情感的研究一直是隐形的——至少到最近几十年。在这门学科(指社会学)经典的创始人之中,较少研究情感的任何细节。”直到20世纪70年代,情感研究才成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之前“情感主题被完全忽视”。[1](1?2)情感研究在国际关系学的境况更为糟糕,直到冷战结束后,尤其是2000年以来,才有为数不多的学者探讨情感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例如克劳福德(Neta Crawford)、罗斯(Andrew Ross)、麦克德莫特(Rose Mcdermott)、罗森(Stephen Rosen)、利博(Richard Ned Lebow)、郝拓德(Todd Hall)、默瑟(Jonathan Mercer)等。①近几年中国学者也在情感研究方面有所建树[2],归纳起来,已有的研究成果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具有情感基础,国际关系理论并不排斥情感要素。建构主义的集体身份理论、自由主义的合作命题和民主和平论、现实主义的均势联盟学说等都必然含有情感的成分,因而,用情感分析国际关系主流理论具有正当性。[2] 第二,情感有助于而非有害于理性,理性决策需要情感的辅助,甚至在看似完全理性的状态下也有情感在发挥作用。著名经济学家罗伯特·弗兰克(Robert Frank)指出,我们可以假设存在纯粹理性的人,他们的行为仅受到自我利益的驱动,那么新的问题产生了:每个人都只关心自己而对他人漠不关心的话,社会秩序如何维持?弗兰克认为,情感可以解决行动者对集体目标和社会价值的承诺问题,情感将调整理性,培育助人行为。弗兰克还主张,人们在社会情境中通过多种微妙的线索交流他们的情感,并且这些线索对预测他们将如何行动发挥着重要的符号作用。因此,理性甚至是自我利益都要关注情感方面。[3] 第三,情感对合作与冲突均具有重要的影响。情感导致合作集中体现在情感促成内群体认同和联盟的研究上。[2]与之相对,情感也往往导致冲突。著名的情感社会学家舍夫(Thomas Scheff)和雷辛格(Suzanne Retzinger)结 以上研究丰富了人们对国际关系中的情感的认识。本文拟从一个静态的视角来认识国际关系中的情感,这个视角便是情感的性质界定,当然这个界定不是罗列国际关系中存在多少种不同的情感,而是从性质判定上概括国际关系中的情感形式。笔者打算首先分析情感和理性的关系,尽管这是情感研究的老问题,但确实是所有情感研究必须明确和肯定的根本性问题;然后分析三种形式的情感,即作为交换资源的情感、作为行为动机的情感和作为互动结果的情感。 二、理性与情感 尽管国家之间的情感互动十分频繁,但总体上国际关系研究排斥情感关注,深刻的原因在于国际关系的理性统治,情感被认为是非理性的,甚至是反理性的,情感和欲望、意志一样,被认为是国际冲突与战争的根源,因此唯有依赖国家和领导人的理性及其内含的逻辑、审慎和推理方有可能实现国家利益和维护世界秩序。不得不说,情感确实具有消极的国际政治效应,比如憎恨往往带来不加思索的战争冲动。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尽管心理学家和情感社会学家在人类有多少种基本情感的问题上莫衷一是,但基本共识是高兴(如愉快、欣悦、满意)、恐惧(恐怖、焦虑)、愤怒(憎恨)和悲伤(忧伤、哀愁)构成人类四大基础情感,[5]可见人类的基本情感中绝大部分都是消极的。但是,消极情感的数量优势不能掩盖情感的积极效应,一方面,消极情感能够带来某种积极动力,如愤怒和悲伤同样可以带来发奋图强;另一方面,积极情感本身具有极大的良性效应,如情绪性信任是维系(内)群体认同、凝聚力以及团结的根本动力。 进一步分析,很容易发现国际关系理论对理性与情感的绝对划分是有问题的。帕累托(Vilfredo Pareto)强调,理性是一个中性词,所以,非理性也非贬义词。非理性即情感,它并不需要理由(即理性)的支撑和证实,情感自身具有自在和自足性。换句话说,理性和非理性的区别并非是人们所简单理解的“好的和精明的”与“坏的和愚蠢的”,理性和感情可以各司其职。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认为,分化的社会为人的理性和感情的分化及其作用提供了前提,由于社会分化为系统与生活世界,因而支配系统的是理性原则,支配生活世界的则是感情,由理性来安排利益和效率,由感情赋予我们协调和平衡[6](138)。 如果以上只是说明感情具有独立的空间和运作过程的话,更为彻底的倾向则是把理性和情感融合起来。实际上,情感和理性绝非泾渭分明,著名的政治心理学家马库斯(G E Marcus)认为:“ 短语 ‘情感与认知’(affective and cognitive)可能给人这么一个印象,即一方或者另一方占统治地位。然而,更为可能的是,不是在情感评价和认知评价之间进行比较,而是在只有情感(affect—only)的评价和认知加情感(cognitive plus affective)的评价之间比较。几乎不可能存在缺失了情感内容或情感影响的思考对象。”[7]马库斯的话实际上说明,不管是行为体的心理(如认知、需要、态度和评价)还是行为,其中都必然包含感情的要素,而且感情的效应还相当重要和明显。这又告诉我们这么一个道理:具有情感能量②的人和国家,并非仅仅严格按照事实或逻辑采取行动,无论在什么情境之下,即使是理性的行动也掺杂着感情因子。实际上,当前的个性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情感社会学存有一个基本的共识,即情感是行动的动机中很有力的因素,情感发动理性、支撑理性并且帮助理性找出目标,只要有目标行动,就总会伴随相应的情感付出和回报。卢梭认为,人的理性和情感是相互施惠的,一方面,人的理性通过情感的活动才得以完善,因此很难想象“既无所畏惧又没有欲望的人会劳心费神的进行思考”;另一方面,情感的发展又受动于人的知识,对于任何事物,人是有了概念之后才会去希求或畏惧它,“否则就是纯粹出于本能的冲动”。[8](82?83)培根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人的理智不是干燥的光,而是有意志和情感浸透在里面。” 猜你感兴趣: 1. 关于2016-2017的形势与政策论文 2. 2017形势与政策论文 3. 2016-2017年形势与政策论文 4. 2017年形势与政策论文范文 5. 2017形势与政策心得体会
甜品开题报告
甜品,也叫甜点,是一个很广的概念,大致分为甜味点心和广式的糖水。甜品,一般不会被当作正餐,通常作为下午茶的小食,这类课题又有怎样研究的价值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甜品开题报告,希望能帮到大家!
一、毕业设计(论文)内容及研究意义(价值)
1、研究背景
我国股市起步相对较晚,从 1990 年才开始建立发展证券市场,截止到2009 年我国证券市场已经经历了 19 年的历程,因此在证券投资理论和证券市场的发展方面都落后于发达国家。尽管如此,我国许多学者还是运用所掌握的国外先进理论对我国证券市场进行实证研究,为推进其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截止到 2009 年 10 月,股票总发行总股本达到 25 770。89亿股(其中流通股本 19 346。39 亿股),市价总值 215 892。01 亿元(其中股票流通市值 130 920。14 亿元),股票成交额 32 372。19 亿元。与此同时,我国个人和机构投资者也在不断的增多,我国证券市场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国企改革中不可替代的组成部分,并成为我国个人和机构投资的重要途径。
由于我国证券市场起步较晚,无论是从证券市场的发展还是投资理论的应用上都落后于发达国家,尽管如此,我国许多学者运用所掌握的国外先进理论对我国证券市场进行实证研究,为我国证券市场的总结了运行规律,对我国证券市场良好发展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在分析股票价格因素、股票收益率大小之前,首先应分析股票收益率是受何种因素所影响的,哪些因素在股票收益率中占有重要地位,所以对股票收益率的影响因素的研究有其必要性和紧迫性。
2、研究意义
投资者进行投资的两个具体目标就是在风险既定的条件下投资收益率最大化和在收益率既定的条件下风险最小化。对投资者来说股票收益率是进行投资的一个重要指标,所以对股票收益率影响因素的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
3、研究内容
本文研究我国上市公司的股票收益率的影响因素,采用了多种方法结合理论特征,对影响我国股票收益率的各种因素进行了实证检验和分析。对股票收益率的影响大体可以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方面进行研究,本文选取了三个方面中较为重要的.三个因素进行了分析,在宏观因素中选取了通货膨胀因素,中观因素总选取了行业因素,微观因素中选取了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因素,才这三方面入手对其展开实证研究。
二、毕业设计(论文)研究现状和评述(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现状
在国外的股票市场研究中,由于起步早于我国,所以在投资分析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得到了相对较成熟的经验和方法。1952年美国经济学家HarryMarkowitz[1] 在《金融杂志》上发表了《投资组合的选择》,这一文章的发表标志着现代资产组合理论的开端。在理论界被称为 20 世纪发生在华尔街的第一次金融革命。文章中将统计学知识与证券投资理论结合在了一起,运用了数量统计模型,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股票收益率的影响因素,为投资者提供了如何进行有效投资的理论知识以及识别证券定价是否合理的方法。随着现代投资组合理论的诞生,对股票收益率的研究开始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如基本分析派,其以宏观经济形势、行业特征及上市公司财务指标作为对股票收益率影响因素分析的对象和投资决策基础;行为分析流派,而该流派认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和有效市场假说(EMH)是现代金融理论的两大基石。
2、国内研究现状
尽管我国在证券投资理论及应用方面落后于发达国家,但近些年国内研究学者在针对股票收益率影响因素方面做了大量的尝试和研究。我国对股票收益率影响因素分析的文章主要是从宏观因素、微观因素、行业因素、系统风险或非系统风险等方面进行的研究。
施东晖、陈浪南、杨朝军、陈小悦[2—5]将 CAPM 模型运用到了国内的股票市场,对其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由符合也有违背,但大多数结果表明 CAPM 模型在中国股票市场上是不合适的。
刘志新、黄昌利[6]将 Fama—French 三因子模型应用到了中国股市,对其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流通市值和收益价格比即市盈率的倒数对于预期收益率的解释显著,而β 值对预期收益率的解释没有显著作用。陈信元、张田余和陈东华[7]在研究中得到,β系数在单因素和多因素型中,对股票收益率的解释没有显著作用,在预测股票收益率方面,规模和账面市场价值比对其有很强的解释能力,并且在控制规模后,流通股比例表现出了对股票收益率很强的解释能力。范龙振[8]和王海涛在对股票收益率的研究中发现,在 Fama—French 三因子模型中加入市盈率因子会对股票的收益率有更好的解释能力。顾娟和丁楹[9]在对我国证券市场的研究中得到在我国的股票市场上不存在价值成长效应,上市公司的基本面对股票收益率没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苏东蔚和麦元勋]在对股票收益率的研究中利用了FM 方法和LR方法对回归系数进行了处理,得出规模效应、价值效应及市盈率等对股票收益率的影响较为显著。梁琪和腾建[10]州运用多元VAR模型对我国股票市场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检验。
3、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综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对股票收益率影响因素的研究在研究内容上在不断的完善、研究方法上不断更新,但依然存在不足之处。如 Markowitz模型理论的实际操作性相对较差,在投资实践的过程中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国外较国内在研究方向、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等方面更为全面、系统、新颖,这些事国内研究中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在研究通货膨胀对过收益率的影响因素上,我国学者在研究模型的利用上主要集中在费雪效应模型上,很少在其他模型上进行实验进行分析;在行业因素的影响上,我国学者在此内容上研究的相对较少,其研究方法还不够丰富,没有统一的研究结果;在上市公司财务状况因素上,对财务指标的分类不够全面,大多只关注了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而忽略了偿债能力和成长能力等方面的指标。本文在借鉴前人的经验和精华的基础上,针对我国研究现状的不足从通货膨胀、行业因素和上市公司财务状况三方面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利用创新模型和更全面的指标体系进行研究。针对本文的研究来说理论上增加了对影响因素的理论界定,在实证方法和对象选择更加细致明确。
三、毕业设计(论文)研究方案及工作计划(工作重点与难点及拟采用的途径)
1。研究方案
(1) 定性分析法
通过全面系统的对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分析和总结,从通货膨胀理论、行业理论和上市公司财务状况理论三方面,提出了本文的理论内容,从这三方面论述了三者与股票收益率的相关性。
(2) 定量分析法
本文从通货膨胀、行业因素和上市公司财务状况三个层面结合相关数据,利用回归分析法、相关关系和主成分分析法等统计方法进行实证分析。
(3)实证分析方法
本文在建立数学模型的基础上,选取了上证指数相关数据,运用了计量经济方法,使用了统计分析软件,如EXCEL、SPSS等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利用模型
对通货膨胀率、行业因素和上市公司财务状况对股票收益率的影响进行了实证检验,对研究结果分析评判,对此提出了建议。
2。工作重点
(1)从行业因素的角度出发,利用夏普模型对上证指数收益率与各行业指数收益率进行分析,在行业间关联性比较中利用相关关系法探讨各行业收益率与股票收益率的相关性及各行业间收益率的相关程度;
(2)从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层面上进行实证分析,在此层面上利用套利定价模型将股票收益率与各财务指标进行回归。寻求各财务指标与股票收益率的显著水平,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将各财务指标进行实证检验,比较得出各财务指标对股票收益率的影响程度。
3。工作难点
由于不同行业所选用的财务指标有所不同,所以尽量在训练样本与检验样本找同类型的上市公司,很难找到上市公司完整且真实的财务指标,分析我国上市 公司股票收益率影响的因素就比较困难。
4。拟采用的途径
本文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式,通过EXCEL、SPSS等统计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处理,全面探讨对我国上市公司股票收益率影响的因素。
5。工作计划
本课题的起止时间为201x年2月至201x年6月。
201x年2月—201x年3月
搜集资料并查看国内外有关文献,阅读整理国内外有关因子分析理论的相关著作,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股票收益率影响因素的已有理论和前沿知识的学习、整理和分析,能大体掌握我国上市公司股票收益率影响因素;并完成论文的初步大纲,准备开题。
201x年3月—201x年4月
完成一篇英文文献的中文译文,并搜集整理实证研究所需要的数据。
201x年4月—201x年5月
在前几个阶段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实证的深入研究,并分析整理,得出相应结果,完成论文初稿。
201x年5月—201x年6月
征求意见,反复修改,最终完成论文,准备答辩。
四、主要参考文献 (不少于10篇,期刊类文献不少于7篇,应有一定数量的外文文献,至少附一篇引用的外文文献(3个页面以上)及其译文)
[1] H。 Markowitz。 Portfolio Selection[J] 。 The Journal of Finance, 1952 , 7(1):77—91。
[2] 施东晖。上海股票市场风险性实证研究[M]。经济研究, 1996, (10):44—48。
[3] 陈浪南, 屈文洲。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实证研究[M]。经济研究, 2000, (4):68—72。
[4] 杨朝军, 邢靖。上海证券市场以 PM 实证检验[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1998, (3):54—58。
[5] 陈小悦, 孙爱军。CAPM 在中国股市的有效性检验[J]。北京大学学报, 2000, (4):32—2—39 。
[6] 刘志新, 黄昌利。中国股市预期收益率的横截面研究[J]。经济科学,2000:156—161。
[7] 陈信元, 张田余, 陈冬华。预期股票收益的横截面多因素分析:来自中国证券 市场的经验证据[M]。金融研究, 2001, (6):241—247。
[8] 范龙振, 王海涛。上海股票市场股票收益率因素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 2003,(2):115—118。
[9] 顾娟, 丁楹。中国证券市场价值成长效应的实证研究[J]。经济评论, 2003,(2):94—104。
[10] 梁琪, 腾建州。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再思考:基于变量结构变化的多元VAR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 2006, (5):36—43。
食品加工就是把可以吃的东西通过某些程序,造成更好吃或更有益等变化。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面点食品加工技术论文,大家快来跟我一起欣赏吧。
试论中西面点加工工艺的区别
【摘 要】中西方面点在制作理论和技术上相互融合,各取所长,但由于中西方饮食的差异,在加工制作方法上还有一些不同。本文以紫薯面点为例,就中西面点在加工制作等方面所存在的一些差异做一浅谈。
【关键词】中西面点;紫薯;营养保健
1.中西面点简介
中式面点
中式面点指源于我国的点心,简称“中点”,双称为“面点”,它是以各种粮食、畜禽、鱼、虾、蛋、乳、蔬菜、果品等为原料再配以多种调味品经过加工而制成的色、香、味、形、质俱佳的营养食品。面点在中国饮食行业中通常被称为“白案”。它在饮食形式上呈现出多样性,既是人们不可缺少的主食又是人们调剂口味的补充食品。
西式面点
西式面点以面、糖、油脂、鸡蛋和乳品为原料,辅以干鲜果品和调味料,经过调制成型、装饰等工艺过程而制成的具有一定色、香、味、形、质的营养食品。是西方饮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同东方烹饪一样,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面点行业在西方通常被称为“烘焙业“,在欧美国家十分发达。烘焙食品以款式美观、色香味美、新鲜可口的高品质制品来吸引顾客,促进产品销售。
2.中西面点加工方法的差异
在悠悠历史长河中,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造就了中西文化的差异,从而造就了中西方饮食文化的不同。也就是说,中国饮食以食表意、以物传情,其博大精深不可言喻。西方饮食精巧专维、自成体系。虽然饮食文化差异较大,但是在中西方饮食中大部分以面食为主,那么面食在制作和加工方面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侧重点,也就是说,中西式面点为了迎合各自的饮食习惯,在制作加工方面存在以下差异。
中西方糕点在选料和成形加工方面存在的差异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特产丰富,这就为中式面点制作提供了丰富的原料,再加上人口众多,各地气候条件不一,人们生活差异也很大,所以 选料要求比较精细,花样品种繁多。又由于我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在中方糕点制作的过程中要求纯手工制作,这就彰显出中式面点在加工制作上的难度和技巧。中式面点要求成形技法多样,造型美观,面点成形是面点制作中一项技术要求高、艺术性强的重要工序,归纳起来,大致有 18 种成形技法,即:包、捏、卷、按、擀、叠、切、摊、剪、搓、抻、削、拨、钳花、滚沾、镶嵌、模具、挤注等。通过各种技法,又可形成各种各样的形态。通过形态的变化,不仅丰富了面点的花色品种,而且还使得面点千姿百态,造型美观逼真。西式面点用料也很讲究,大多以乳品、蛋品、糖类、油脂、面粉、干鲜水果等为常用原料,其中蛋、糖、油脂的比例较大,而且配料中干鲜水果、果仁、巧克力等用量大。西点的加工制作要求从造型到装饰,每一个图案或线条,都清晰可辨,简洁明快,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觉。西方糕点的加工装饰属于用一两种装饰材料进行的一次性装饰,操作简便、速度快适合大批量生产。其制作表现形式主要有:仿真形式、抽象形式、卡通形式等等。
中西面点在烹制加工方法上的差异
中国的面食,制作的时候以蒸、煎、烘、煮、烙、炸为主,口感较为轻淡,不像西点,太甜,中式面点多以油炸为主,多油腻,其实这点和中国人的饮茶文化有很大的关系,因为茶可以去油腻。西方的点心,制作的时候以烘、烤为主,主要依靠模具一次性成型。这样制作起来可以节省很多的时间而且形状统一,看起来比较整齐、美观。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西方文化的相互交流和传播,中西方的烹制方法也在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在烹制面食的时候就可以选择多种烹制方法相结合,这样就能让人们品尝到各种口味不同、风格各异的美食。综上所述,不管是中点还是西点,在加工工艺上应该取长补短,相辅相成,推陈出新。
这本来就是餐饮工作人员不变的信条。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餐饮文化也在逐步走向理解、包容、融合、贯通。餐饮从业人员在保护好历史积淀下来的传统工艺的同时,也要努力学习西式面点的制作技巧。内外兼收,洋为中用,为国人的餐桌上献上更多的面点制品,做出符合中国人口味的美味佳肴。
3.芝麻莲蓉酥的制作
材料:
油皮:中筋面粉200克(高粉150克+低粉50克)、细砂糖36克、猪油65克、温水70-80克、盐3克
油酥:低筋面粉200
克、猪油90克
内馅:红莲蓉(广州莲香楼出品)500克、
装饰:蛋液适量,生白芝麻适量
(以上量可做成品20个)
(1)油皮:面粉加入其余材料揉成面团,静置15分钟,分成20份备用。
(2)油酥:面粉与油揉成团,分成20个备用。
(3)内馅:黑芝麻蓉分成20份,葡萄干洗净沥干水,每份芝麻蓉包入3、4粒葡萄干滚圆备用。
(4)油皮包入油酥,擀卷两次,再擀成圆皮,包入内馅,收口朝下,略压成扁圆状,刷蛋液,再沾上一层白芝麻,放入烤盘。
(5)烤箱预热,190度中层烤约25-30分钟即可。
4.紫薯面点的制作
紫薯又叫黑薯,英文名称 Purple Potato,紫薯因其表皮和肉质均呈迷人的紫色而更加的惹人喜爱。紫薯不但颜色可爱,而且还有多种人体必需的物质,其富含蛋白质、淀粉、果胶、纤维素、氨基酸维生素及多种矿物质,同时还富含硒元素和花青素。
在馅心上的应用
将紫薯清洗、去皮、切片、蒸煮后制成紫薯泥,紫薯泥与牛奶、椰浆、大枣、果仁、砂糖等常用面点馅心原料搭配,可以制作出十几种甚至几十种风味独特、营养丰富的馅心。
在西式面点上的应用
蒸煮熟制的紫薯泥不仅仅可以制成馅心,还可以直接放入调制的面团或面糊中。制出别具一格的可口美食。
例一:紫薯蛋糕:
原料:鸡蛋500克,砂糖400克,蛋糕油40克,紫薯泥500克,低粉500克,小苏打10克,泡打粉10克,香粉10克,色拉油300克,水 300克。做法:(1)预热烤箱至 170℃(或上火175℃、下火160℃),在烤盘上铺上垫纸,再放好蛋糕圈备用。(2)将鸡蛋液放入搅拌桶,加砂糖快速搅拌至发白。(3)在搅拌桶依次加入蛋糕油、低筋粉、泡打粉、苏打粉和紫薯泥,打发至中性发泡。(4)依次慢速加入水、色拉油拌匀,装入烤盘进烤箱烘烤。(5)约烤40分钟,至蛋糕完全熟透取出,冷却后即可使用。
例二:紫薯糕
原料:紫薯500克,温水1100克,糖200克,鱼胶粉18克做法:(1)将紫薯蒸熟后去皮,用搅拌机加600克温水搅拌成糊状。(2)鱼胶粉用冰水泡开,沥干后和温水一起放锅内 , 小火烧开使之熔化。(3)把紫薯倒入锅内,再加入糖煮沸后再煮5分钟 , 需一直搅拌。(4)倒入干净的容器内,冷藏至凝固,取出切块即可。
在中式面点上的应用
(1)紫薯面条、饺子。
面条作为中国面食家族的重要一员,深受人们喜爱。紫薯全粉与一定量的面粉混合(通常 1:3),运用常用的面条加工工艺,可以制作出美味的紫薯面条。一碗热气腾腾的紫薯面条,再配以当地各具特色的酱卤,保证让你胃口大开、回味无穷。当热喜欢吃饺子的朋友也可以用紫薯面团来包饺子,无论是荤是素您做的紫薯面饺子不仅馅心鲜美,饺子里还会有紫薯带给您的香甜。
(2)紫薯馒头、花卷。
面粉中加入紫薯面,通过发酵制成的馒头、花卷更容易消化吸收,紫薯的保健功能会更好的发挥作用。尤其适用于老年人、特殊人群食用。
【参考文献】
[1]余建忠.烘培业从同质化走向细分化 [J].农产品加工(综合刊),2010,(08):14-15.
[2]顾尧臣.主食面制品加工技术的探讨和建议[J].粮食与食品工业,2003,(03):8-127.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面点食品加工技术论文
甜品店装修设计并不是一味追求可爱、甜美就可以的,其内在还有很多方面是需要注意的。比如说店面设计流程,下面就来看看甜品店设计流程吧。
1、空间设计
空间设计和其他店面不同,甜品店装饰尤其关注商店空间的合理布局。大家都知道需要展示甜点。甜品店需要一个非常合理的空间布局,因此,展示区必须放在外面,休闲区应放在里面。这是增加营业额的重要法宝。
2、灯饰设计
灯饰设计是店面装饰的灵魂,甜品店也不例外。甜品店的灯应该使用橙色等温暖的光源,亮度必须足够,这样我们的产品才能成为焦点,增强顾客的购买欲望和食欲。
3、色彩设计
色彩设计是我们发现吸弓顾客的一大要素。台理使用颜色是突出甜品店特色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何装饰甜品店装修颜色?首先,您需要根据店面的主题风格进行定位。您可以挑选二种或三种颜色作为店面的主要颜色。您可以挑选较浅的颜色作为主色,而传统的甜品店则使用暖色调,如黄色,橙色和红色。
4、装修风格
挑选甜品店装修风格的最简单方法是从店面或甜点特色开始。例如,法式甜品店可以挑选富有法国元素的风格,主题甜品店可以根据主题挑选最合适的款式。
5、装修公司
建议甜品店应尽可能挑选一家普通的装饰公司。虽然私人装饰团队和自己的装修可以在一定程度 上降低成本,但主要是在设计和施工中,这使得装饰的质量和效果得到满足。
注意事项:
1、最短时间原则
商店的位置应位于人流集散最方便的地区,一般以吸引行车10—20分钟以内的人流最为理想。商业企业设点应分布在交通最便捷的区位,即最容易进入的区位。
2、适应消费者需求的原则
满足消费者需求是一切商业行为都必须遵守的原则,要根据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消费态度、职业、年龄等特征 来决定商品结构、商品价格、促销活动等。
3、接近中央商业中心的原则
商业活动有扩延效应,一旦一个商业中心形成,在其附近布局的企业就会有利可图。中央商业中心具有极大的繁华度,是城市人流、物流、资金流的中心,是城市商业活动的焦点。在这个中心附近取得一席之地,从事商业经营,能取得较大的利润
罗迦费因格,1948年生,美国实业家,曾发表过《踢醒沉睡的心》等著作
1、托马斯·沃尔夫(Thomas Clayton Wolfe)
托马斯·沃尔夫(Thomas Clayton Wolfe,1900-1938),20世纪美国作家。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天使,望故乡》。
沃尔夫在其短暂的生命中创作了四部史诗般的文学作品:《天使,望故乡》《时间与河流》、《网与石》、《无处还乡》,有人将这四部作品称为“美国版的《追忆似水年华》”。其大部头的文字将一个青年的苦闷、理想与人生追求述说得淋漓尽致。
2、卡森·麦卡勒斯(Carson McCullers)
20世纪美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1917年2月19日出生于乔治亚州府哥伦布,二十二岁完成《心是孤独的猎手》的创作。麦卡勒斯一生倍受病痛折磨,十五岁时患风湿热,但被误诊和误治。之后,她经历了三次中风,一系列疾病严重摧残了她的身体,导致她在29岁时瘫痪。
卡森·麦卡勒斯的作品多描写孤独的人们,孤独、孤立和疏离的主题始终贯穿在她的所有作品中,并烙刻在她个人生活的各个层面。
3、斯蒂芬·文森特·贝尼特(Stephen Vincent Benet)
美国诗人、小说家、短篇小说家。生于宾夕法尼亚州的伯利恒市。军官家庭出身。因以美国历史和美国神话为主题进行创作而闻名。
贝尼特是20世纪上半叶最受欢迎的美国作家之一。到20世纪20年代中期,贝尼特已经出版了5本书,他凭借写作赢得了国家级的奖项。他的一些诗被认为是美国文学传统的一部分。
4、理查德·赖特(黑人作家)
美国黑人小说家、评论家。生于密西西比州纳奇兹。他从小深受歧视,对社会、尤其对周围的白人世界怀着又恨又怕的心理。这种心理状态不仅在他的著名的自传《黑孩子》(1945)中作了生动的描述,而且在他的小说中也有所反映。
赖特是30至40年代美国左翼文学中所谓“抗议小说”的创始人之一。1940年他的代表作长篇小说《土生子》问世,使他一跃成为享誉美国文坛的黑人作家。其作品以写美国黑人题材、写种族歧视主题闻名于世。作品中洋溢着感情,故事生动,文字洗炼。
5、佐拉·尼尔·赫斯顿(Zora Neale Hurston)
是20世纪美国文学的重要人物之一。被誉为“南方的天才”。在美国第一个黑人小城伊顿维尔,赫斯顿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1925年来到黑人文学的中心纽约,开始创作生涯,并成为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的活跃分子。
赫斯顿毕生致力于保持黑人文化传统、探寻黑人完整的生命价值。赫斯顿在小说中大量使用黑人口语,以诗一般的语言去表达黑人语言之美。她的作品并不着眼于种族斗争,而是致力于表现:同其他人种一样,黑人也拥有生活的丰富性和对幸福的追求,也会面对生活中必然存在的不幸和悲剧。
6、让·图默(Jean Toomer)
生于华盛顿特区, 一个有着良好教育背景的克里奥尔人(居住在西印度群岛的非洲人和欧洲人的混血儿)家庭。
文学是图默的最爱,他经常向《连线》《布鲁姆》《两面派》等杂志投递先锋诗歌和短篇小说。在纽约经历过一段文学学徒时期后,图默到佐治亚州教书为生。在那里生活的经历成为他写作《cane》的蓝本。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托马斯·沃尔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卡森·麦卡勒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斯蒂芬·文森特·贝尼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理查德·赖特 (黑人作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佐拉·尼尔·赫斯顿
史蒂芬金,惊悚的,超有名
罗迦·费·因格(1948年出生)是美国实业家、学者和创世论者。他是加州的创意顾问。他的著作包括《脑袋一侧的撞击》(AWhackOnTheSideOfTheHead)、《创造性撞击背包》(CreativeWhackPack)和《踢沉睡的心》(KickTheSleepingHeart)。“真正快乐的人只有孩子和世界上有创造力的那部分人,”是其名言。
他的著作《一件事不止一个正确答案》被列入上海中学、江苏中学(江苏教育版)、温州中学、山东中学教材。被编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教育版教材。贵阳中学语文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
扩展资料:
罗杰·冯·欧克已经赢得全国读者忠心的追随与支持。——《商业周刊》
罗杰·冯·欧克的法则不输给《易经》——《财富杂志》
神奇的技巧!——美国ABC广播电视网《20/20》节目
展现商业才华。——《今日美国报》
他的创意活力无限!——《美国INC杂志》
在创意谘商这个领域中,罗杰·冯·欧克无所不在。——《旧金山观察报》
特点不同:一般尾注是为了解释说明相关内容的,而参考文献是来说明正文内容的来源。脚注一般位于页面的底部,可以作为文档某处内容的注释。
适用不同:脚注是解释正文中某一个词和句,不便于在正文中解释,怕影响正文的连续性,而在页脚上面插入解释。尾注与题注的形式差不多,一般用于这句话或者段落了,出自何处。在全文尾部给予说明,与正文资料相差很远。参考文献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
Word脚注设置技巧
默认情况下,Word用一条细实线把脚注和尾注与文档的正文分隔开来。要修改这条分隔线并不困难,关键在于要知道在哪里修改。选择菜单“视图”→“普通”,确保文档以“普通”视图显示,然后选择“视图”→“脚注”打开脚注窗格。
如果文档只包含脚注或只包含尾注,Word自动打开适当的窗格;如果文档既有脚注又有尾注,Word将询问要打开哪个窗格,选择适当的窗格然后点击“确定”。
打开脚注窗格上方的下拉列表,可以看到脚注分隔符、脚注延续分隔符、脚注延续标记等选项。选择要修改的项目,窗格中会显示出当前的符号,现在你可以随心所欲地修改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