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2020年版新课改论文

发布时间:

2020年版新课改论文

新课改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春天,活跃的课堂蕴含着巨大的生命力。但是笔者认为任何改革都要理智对待。新课程改革还处于探索阶段,到底如何进行小学语文教学,还没有形成一个成熟的模式。笔者认为语文改革,无论如何都不能忽视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不能忽视教育教学规律,不能忽视教学目标的要求、不能忽视语文教学的本质。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要辩证看待,进而扬长避短,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的。

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的语文素养,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尽力具备,无论哪种教学模式都要坚持。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对于小学生而言,习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时刻重视小学生各种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不论人格上还是学习方法都要严格要求,从各个方面进行引导,点点滴滴不能放松。新课程改革倡导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快乐地去学习,这是必要的。但是良好习惯的养成不仅仅需要正面引导,还需要带有一些强制性。教育心理学就此专门提到:“习惯养成教育,有时还必须带有强制性。”现在小学语文教学有一种倾向,认为只要出现强制字眼,就应该遭到批判。这种倾向恰恰说明了现在改革存在一些盲区。

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没有完全被激发,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还需要教师意志进行左右。教育以人为本,并不是处处顺从和迁就学生,在尊重学生和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教师也要有“强制”的意识,只要是切实来服务于学生、服务于教学的都应该得到认可。

笔者认为,小学生有八个方面的习惯需要教师着重培养:1.培养他们主动学习、刻苦学习的习惯;2.认真谨慎的学习习惯;3.勤于动脑、善于动手的习惯;4.说话规范的习惯;5.爱惜书本的习惯;6.勤于发问的习惯;7.互助合作的习惯;8.写字规范的习惯。这些习惯的培养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不仅仅要求学生有培养好习惯的意识,还需要教师能为学生做好示范,严格要求学生养成习惯。比如要求学生写好字,就不能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更不能过于迁就学生,写字只有苦练才能出成果。就这个方面来说,如果一味地迁就学生快乐教学,好习惯就存在养不成的危险。

二、学习热情

现在的小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远远超过学习语文的热情,一方面是家长和社会要求使然,另一方面也是教师没有给予学生正确引导,让学生意识到语文学习非常重要,要有学习热情。现在新课程改革开放式的教学方式确实能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魅力,但是有时候恰恰因为过于开放、过于随意导致学生对语文的重视程度越来越低。笔者赞同某位教育专家所说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生命成长的课堂”,这从深层次点出了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无论何种教学方式的改革,都应该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投入自己的真情实感,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语文课程目标三个维度的实现。

三、掌握各种基本的读书技能

读书并不是一件轻易的事情,传统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读死书,但是新课程改革如果走了极端就会导致学生不会读书。到底哪些是读书的基本技能呢?首先,学生要懂得读书要有感情,能够动情地去读书;其次,学生会默读,能够不动声地抓住文章的核心;第三,能具备快速阅读和略读的技能;第四,读书的同时能够思考,能概括能质疑。课程标准专门规定了课外阅读量,这是一个很好的进步,如果教师能让学生确实完成课程标准所规定的阅读量,那么学生一定会掌握各种基本的读书技能。

笔者认为语文教学通过阅读要培养学生语感,这是非常重要的。就新课程改革而言,如果学生并没有完成所规定的课外阅读量,课上也没有很好地去进行语文阅读,那么语感的培养就很难形成,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语感,才能学好语文。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语感才能真切感受到祖国文字之美,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蕴含的感情。语感的培养最主要就是读,学生必须下工夫来完成阅读量。但是教师也要给予引导,此时传统教学方式中的一些方法是可以借鉴的,比如重点段落分析,抓关键词等。

四、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

前面几个内容,归结到最根本,无论什么教学方式都需要给予学生学习方法的传授,授人鱼不如授人渔,这是所有教师所期望的。所以不论怎么改革,教师都要把学习方法的传授放在第一位。对于语文课程而言,会读会写会说,能读能写能说都需要一定的方法支持,不是教师讲几节课就能实现的,还需要学生在课下自己下工夫。

语文课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结合的关系,一虚一实,紧密相连。不论虚实都得抓,而且两手都得硬。一方面给予学生充分的人文关怀和人文熏陶,让学生能够在语文课堂上形成健康的心理和美好的人格;另一方面,还要给学生打好语文学习的基础,为他们的长远发展,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两者千万不能割裂开来,如果只是突出工具性,就陷入传统教学模式中没有走出来,如果一味地突出人文性,则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作为小学生,基础是根本,全面是发展方向,教师要以学生为本,一切从学生的发展着眼。

摘要: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化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字:语文教学 新课改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改得失,借鉴各国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课程性质与地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奠基了他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够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言语课程的变革和发展。

课程改革的感悟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使学生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新课程实施以来在教学实践中,我也有了自己的点滴感受。

(1)师生的关系融洽了,教学就能在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我在教学中都能放下以往的架子,走下讲台,同学生打成一片,以亲切和蔼的态度,与学生平等对话,互相交流,因而课堂的氛围宽松而活跃,学生的种种顾虑打消了,回答问题的胆子大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了。从这一点上看,我的学生观正在改变,能够把学生当作一个真正的人来看待,而不是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老师本身充当的角色也在发生着变化,即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2)单纯的“接受性学习”减少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开始受到了重视。在教学中,不再像以前那样一味地分析、讲解,把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而是注重了学生的自读自悟。比如在教学新课时能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不懂的字词,提出疑惑的问题,然后再通过合作学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式来学习知识,解决问题。

(3)教学不再局限于课本,应开始注意到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教学中都我会不同程度地由过去的“教教材”转为“用教材教”,教学中能够从教材本身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之中,从课堂上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到课外更广阔的天地中学语文。例如教识字的时候,我会让学生自读课文、检查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以后,然后问学生:“你们都很聪明,能够在生活中学到这么多字,能不能说一说你们是怎样学到这些字的?”学生有的说是爸爸妈妈教的,有的说是看电视学会的,有的说是看报纸学会的,有的说是查字典学会的,等等。这样,就把学生引到生活中、更广阔的天地中去学语文,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今后学生无论到什么地方,都会找机会学习汉字。这也是体现了大语文教育的思想。教学在课本的基础上又有了延伸,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要让语文课堂教学真正充满活力,体现魅力,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只要我们坚持以新课程标准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只要我们对语文教改充满着信念和热情,我们一定会在课堂教学的探索中开创出一片灿烂的天空。

参考文献:

【1】浅谈小学语文中的探究式学习宁香月中小学电教(下)

【2】浅谈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开放性陈艳丽学周刊

新课改下小学英语教学的体会论文

【摘要】新课改要求我们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教师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教会他们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以学生自主学习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关键词】新课改 自主学习 学生主体

新课改要求我们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教师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教会他们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以学生自主学习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一、英语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开展,学生成为了最大的受益者。在英语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理念应该是人本主义,首要定位就是人的教育。教师要深信,每位学生都具有很强的可塑性,都拥有丰富且独立的内心世界。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具有持续的学习能力。教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而不是灌输给学生固定的知识点。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尽可能的提供学习空间让不同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乐趣,获得满足感与成功感。多年来,我们在英语教学中总是把帮助学生掌握英语知识放在教学首位,而忽视学生的精神世界。实际上,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严谨的学习态度、积极地情感都直接影响他们的英语学习,作为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要尊重学生,注重情感教学。英语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掌握自主学习,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

二、结合自主学习进行英语教学

在新课改的新形势下,传统的被动学习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现在的教学,只有在教学条件下培养学生的高品质学习的自主学习才能提高教学的质量。概括起来,自主学习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所以,只有创设另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情境与氛围才能促进有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发展。

1、自主性。英语教学中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标志就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自主性。学生不是简单的接受知识,还是自主学习的探索者和实施者。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总结出适合自己的学习英语知识的方式,进而运用英语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2、民主性。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和运用者。只有师生之间的关系民主了、和谐了,才能实现“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讨论,学生自己的见解得以发表,充分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3、过程性。学生学习和探索的过程在“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中应特别重视,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4、差异性。每个学生都存在个体差异,要开展“自主学习”就要承认这种差异。这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特长,要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培养每一个学生的成就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获得成功。

5、创新性。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学习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创新学习的精神。在学习中,对善于发现勤于探究,既能求同,更能存异的学生,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培养成为适应新世纪需要的创造性人才。

这样来说,创新意识在“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中意不可或缺。

三、英语教学过程中的学生主体能力

一个不好的老师是交给学生知识,一个好的老师是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每个学生体现自己的主体性的方面有很多,不同的兴趣点、情绪、认知和语言技能的特长、投入交互活动的程度等。因此,没有一种灵丹妙药可以一劳永逸的,把所有学生的所有主体能力都发挥出来,也没有一个不变的标准来衡量这个学生或那个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了多少。主体能力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可以加以概括起来,我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保持积极的心态,始终对英语学习有浓厚兴趣和强烈动机,对取得进步充满信心。无论是全班活动,小组讨论还是结对子活动中能积极发言,能从交互活动中得到乐趣,获得启迪。

2、主动汲取学习中有用的东西,利用一切有用的手段对知识进行自下而上的总结处理,力争将这些知识为自己掌握和运用。

3、积极地运用恰当的策略在旧的'学习经验的基础上获得新的学习。犯错误并不可怕,主体能力强的学生他们不怕犯错误,犯了错误后,他们会以所犯的错误为契机,总结经验争取利益的最大化。对上课发言很积极,主动性很强的学生,要及时表扬他们。对于错误之处要正确引导,不让他们产生怕犯错误的心理。

四、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小学阶段的英语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这种能力不是朝夕间可以形成的,必须要建立在学生语言知识和技能、情感态度、学习方法及其文化意识等整体素养的基础上。

1、语言学科学习的目的就是掌握运用语言的技能。语言技能由听、说、读、写以及四种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组成。

听和读是语言的输入过程,说和写是语言的输出过程。每个人运用言语的技能必须是在吸收信息与表达自己的交际过程中得到提高。

2、掌握必要的语言基础知识对于学习英语有很大的帮助,也是培养能力的基础。现在的教学理念反对把英语课当成语法课来上,并不是说我们学习英语就没有必要学习语法了。

我们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掌握一定的语法知识是必要的。因为语言基础知识不仅仅语言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还是发展语言技能的重要方面。

3、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和他们的情感态度、学习方法和文化意识有很大的关联。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重心理因素和英语文化背景带来的影响。一个人只有对于英语的文化背景有很强的好奇心,才能给积极主动的去参与英语教学活动,把英语学好,才能对英语学习充满动力。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这与传统的课堂教学重视知识传授相比,是一大跨跃。以这一新理念为灵魂的思想政治新教材要求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构建适应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树立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发展性教学观念。笔者作为在政治教学第一线的政治教师就新课改下的初中政治教学谈几点看法: 一、改变教学理念,面向素质教育 传统应试教育培育的人才“高分低能”,教学陷入为考试而教书的误区,而我们的思想政治课教学目的陷入了讲不雅概念、讲概念、讲理论的误区,教员把教材当成教授常识的独一载体手段,把学生算作记不雅概念、概念、理论的容器,而把育人的目的抛在一边,使学生失去了进修的乐趣,更使思想政治课失去了活力和 威信。 课程改革后的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由学科本位转向以酬报本,育酬报本,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尊重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个性的成长,潜能的开发,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应成为课堂教育教学的根柢使命。 二、加强学生主体作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活动的双向过程。在这种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我们在努力探索师生互动,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把“备”的重点放在对学生的了解和分析上;把“教”的重点放在学生学习方法指导和对学生分层要求、分类提高上;把“导”的重点放在学生心理、思维的疏导上;把“考”的重点放在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上。培养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启发、引导学生善于把不同知识重新组合解决问题,善于从不同角度来观察、分析问题,开拓思维,大胆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等。 三、巧妙设计问题,提高课堂有效性 教学问题设计是否有效决定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效果,如果问题设计得过于简单或过于深奥都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真正能激发学生思维火花的有效问题应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能想到的、通过讨论或教师启发能悟出的问题,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思考的快乐、享受思考的成功感。有效问题的设计要在“趣”“悬”“巧”“精”上下工夫,从而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探索性、灵活性、层次性。适当地引入直观材料、轶闻趣事、谜语来设计新颖有趣的问题,可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兴奋的状态,这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就能充分调动起来,并进一步主动地去探索寻求答案。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在积极的思考探索中理解知识,把握重点,体味思路,突破难点,激发学生思维的层次性,从而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发挥教材示范作用,培养学生理解能力 新教材的改革,不同于以往的教材改革,只是内容的增减删补,而是根据素质教育制定的新课标,内容更加精炼,知识更加鲜活,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特别在形式上,直观、多样、趣味性相融合,教材围绕教学目标和能力目标,展现了大量的生活范例与“相关连接”的内容,巧妙设疑,隐藏观点。因此,领会教材,以人为本,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关键。教师要“咬定青山不放松”,立足课本,课前把握课标,精心备案,吃透教材,课中突出重点和难点,与学生一道,灵活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方法,解读教材范例,揭示观点,并联系生活实际,运用观点。只有在认清“庐山”真面目、全面理解把握教材的基础上,教师才能圆满完成大纲所规定的教学任务,学生也会在这种教学中知识得到提升,能力得到培养。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作为教育工作者,应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不断开拓,锐意进取,努力追求和谐课堂,让教师和学生在愉悦有效的课堂教学中,掌握知识,掌握技能技巧,为培养高素质的新一代而做出新的贡献。 新课改论文来源: 希望采纳

2020年新课改教育论文

新课程改革教学浅议论文

新课程改革已进入第四年了,我作为一位青年物理教师,不仅是新课程改革的经历者,而且是最终的实施者,怎样贯彻和落实新课文秘站-中国最强免费!程改革的理念,是我们青年教师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我想在思想上,要正确认识和理解新课程,了解新课程改革的背景和最终目标,在行动上要抛开自身受旧教育体制的影响,大胆以新课标要求自己,指导自己进行教学。基于“构建主义”教育方式和物理学本身的特点,我想教学中要把握好切入点,展开教学,定会事半功倍。下面就我教学中摸索出的三个切入点与大家探讨探讨:

激发广泛的兴趣,使学生想学

物理研究的对象是源于生活的,许多物理现象时刻都在我们身边发生,学生对它们都抱有一定的好奇心,但由于初中学生自身的特点,这种好奇心是随时间的推移,事物的变换而变换的。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必须要从自然界中许多的现象中,提取出我们要研究的物理现象和物理问题并在课堂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角度还原或再现出来,以大量的感观现象为基础,让学生进行观察,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有了对事物的兴趣,这就有了良好的开端。如在《探究电磁铁》时,学生已经有了“通电螺线管周围存在着磁场”的知识,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引入新课。课前,做两个相同的螺线管,在其中一个中放一个铁芯,构成一个电磁铁,教学时将它们串联在一起,分别放在两个暗箱里,让学生观察它们通电后吸引铁钉情况,通过观察学生会发现它们吸引铁钉的情况是不同的,学生此时便急于想知道暗箱内的物体,教师不要打开,可让学生先猜猜,在学生激烈的猜想后,让学生打开暗箱看看(再观察),会发现一个是螺线管,另一个是相同的螺线管+铁芯的装置,后者吸引铁钉能力强。通过上面巧妙设计的实验,使学生经历了观察--猜猜(猜想)--看看(再观察)的活动过程,有力地激发了学生对“电磁铁”的好奇心,既引入了电磁铁,也为电磁铁进一步的探究创造了情景。

培养良好的科学习惯,使学生能学

有一句名言,告诉人们习惯是多么的重要:“播下一粒种子,收获一片希望;养成一种习惯,形成一种性格;形成一种性格,决定一种命运。”因此物理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种习惯包含两方面的培养:一方面是广泛的学习行为的培养,如养成准时开展学习任务和按时完成学习任务习惯的培养等,这里就不多展开。另一方面是学科方面能力习惯的培养,这是我谈的重点。初中物理学科能力方面要求不是太高,重点是要学生参与其中,体验探究的过程,从中逐渐体会科学的思维方法,养成好的科学习惯并掌握一些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我重点从以下四个阶段着手:

一、在探究实验的初始阶段,能对众多的感性材料进行简单的分类,找出其共有的特征和变化规律,进一步能针对这一现象提出一些共有的疑问,就达到了初中能力的要求。如在《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师事先安排了以下活动:学生弹钢尺;学生用手触摸声带,感觉发声与不发声的情况;学生击鼓,请学生观察击鼓时,鼓皮上乒乓球跳动的情况;教师弹吉他或音叉,请学生触摸发声时与不发声时音叉和琴弦的情况;在这大量活动之后,让学生就看到的和听到的谈谈,找出其中的共同点和之间的联系,就是圆满的完成了探究活动。教师在施教时,不仅要多创造这样情景而且要给足学生相互讨论的时间,鼓励他们自己讲,教师千万不能越俎代庖。

二、在探究实验的实施阶段,我明确要求学生做到三点:“①没有明确实验目的,不设计实验;②没有设计好实验方案,不进行实验;③没有实验结果和数据,不进行分析和归纳。”我想这三点是一个科学习惯,既能培养初中生对科学研究的严肃性,又能加强科学探究的条理性。通过实践,杜绝了一部分学生实验混乱的状态,保证了实验的顺利完成,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更重要的是养成了严谨治学的态度。

三、在探究实验分析和归纳阶段,是最能培养学生能力的地方。在现有初中学生表达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还欠缺的情况下,实施这一过程,尤其是在初始阶段是有很大难度的。针对这一情况,教师要从心理上让学生克服畏惧,在行动上能够敢于表达,因此有必要给学生一个总的指导思想:“复杂的问题都是有多个简单的问题构成的,复杂的现象是由多个简单现象组成的”,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大多数学生都能变被动为主动,积极思考,争想欲试。在学生初涉分析和归纳阶段,教师进一步的引导还是不可缺。

⑴要求学生从像的共同特征分析,可以依据不同特征分成不同类别:

从像的整体特征可分三种情况①与②倒立、缩小、实像,③与④倒立、放大、实像,⑤与⑥正立、放大、虚像;

从像的正倒特征可分两种情况①、②、③与④倒立、⑤与⑥正立

从像的大小特征可分两种情况①与②缩小,③、④、⑤与⑥放大

从像的虚实特征可分两种情况①、②、③与④实像,⑤与⑥虚像

⑵再依不同的分类,对每种情况进行分析,这样学生就容易找出其本质特征和规律,当以后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掌握这一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后,再放手,教师逐渐过渡到不做任何提示与暗示,让学生独立完成分析和归纳。

四、在探究的评价和交流阶段,这一阶段是在新课程改革下不容忽略的阶段,正是这一阶段能培养学生发现新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也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如在《探究水的沸腾》现象后,学生经过交流会发现实验时水的沸点并不是100℃,而且不同组别之间的沸点值也不相同,这就给学生带来了困惑,有了这样的困惑,就可以引导学生课后进行自主探究,这就延展了探究空间,这样自然会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学生。

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使学生爱学

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一改过去“一考定终身”的局面,显得评价结果的公平、公正性,更显得其评价的科学性,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实践中我采取了四个方面相结合,综合评定学生的学习情况。

课堂表现 由于受以前教育方式的影响,学生已习惯于单纯的接受知识不善于积极提问发言,有时即使有疑问,也不愿在课堂上提出,致使课堂氛围沉闷,因此设置此评价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多提问题,多分析问题。在我所教的班级实施以来,多数学生一改以往闷声不响的状态,积极发言,班级的课堂氛围得到了有效的改善。

科学探究的评价 以实验参与程度和实验报告为主要方式,探究的过程是学生技能培养的.主要依托点,实验探究主要经历以下过程:观察现象→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和归纳→评估和交流,过程不同阶段培养不同能力,如观察能力、思维的发散能力、动手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等,有了基础能力,才能有创新的源泉。

课外活动的完成 《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许多课外活动就是课堂内的延伸。如电学中要学生自制水果电池,热学中烧水的纸锅,光学中的小孔成像等都是易上手又有趣的小实验,即能深化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极大促进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又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当然物理课外活动不宜过多,以免过多占用学生课外时间。

基本技能的检测 以实验+试卷形式,了解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和技能的水平情况,也以此进行查缺补漏,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考察实验,是评价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科学素质的最好手段;试卷考察,主要是基础理论知识,两者组合既能夯实双基,又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质。

上面的三个教学切入点,仅是我个人对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学的体会,这些方法也不断在我的教学中被实践的,通过新的教育方式,学生切实体会到物理现象的趣味性和物理知识的实用性,学生学习物理的负担比以前大量减少,绝大多数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培养和提高,同时也激发了一部分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当然新课程改革还需进一步深化,物理探究式学习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果课时和实验器材得到必要的满足,将更有助于物理探究的展开,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科学素养。

摘要 :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将以人为本作为教学的核心内容和指导思想。本文主要对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教育改革进行分析和思考。

关键词: 小学教育;新课改;思考

1小 学 教育的现状

1.1教学方法陈旧

目前,很多地区依然沿用传统的教育方法讲课,教师单方面的讲课会使课堂内容过于枯燥乏味,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不了学生注意力。

1.2轻视能力

我国目前采用的是教育学的形式,把教学建立在了人的被动性上,忽略了学生探索知识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小学教育的目的是学生全面发展,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但在教学中往往偏离了实际,教师过于重视学生学习成绩,轻视了学生实践能力。

1.3过于重视学习成绩

小学教学是奠定人生的基础,学生成绩固然重要,但想要全面发展学生,不能只注重成绩,教师根据学生成绩高低对学生进行判断是一种偏激的行为,会使学生降低学习兴趣并对学习失去信息,不利于实现全面培养学生的教学目标。

1.4忽视学生心理健康

现在的学校主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分数评价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强化教学,为了考试成绩给学生施加压力,使学生在巨大的压力下循此往复的学习,久而久之会造成学生对课堂的恐慌、排斥上学,并感到焦虑和自卑。为提高自身成绩,学生在考试中会采用抄袭等手段,甚至还会相互配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危害。

1.5制约教学改革

因检测对教学活动有控制作用,教学改革若没有经过检测难以进行下去,因改革具有创新性,对传统的教育模式起到改变,因此,教育改革初期会给教学带来一定影响,会导致一部分学生学习成绩下降,所以学校不愿意进行教育改革。

2改革的意义

2.1创新教育

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不断发展的动力,在创新小学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是小学教育的使命。对小学教育进行改革创新,能够推动我国素质教育,并提高小学教育质量。

2.2校外教育的要求

近几年,因小学教育的发展较为迅速,在校外已经形成了小学教育服务市场,据统计,每年参加校外培训的小学城已经超过了一亿,这种背景下,造成小学生的压力过大,因国家提倡给小学生减负,而校外补课,又使学生的学习压力回到了原点,剥夺了学生的假期时间,学生会因为抗拒而厌烦学习,达不到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又给学生增加了心理负担。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对小学校外教育机构的研究和管理显得尤为必要。

2.3德育教育的要求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进程中,教育卷入了高速运转的社会机制,学生的学习成绩被教师、家长以及社会当成了主要目标,学生德育的发展受不到重视,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所需,学校应通过引导学生文明行为、陶冶情操、实践锻炼等,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使学生成为一个人格健全,思想健康的人才,但大部分小学对小学生的德育教育重视不上去,造成学生在德育方面得不到更好的发展。

2.4农村教育

农村小学的教育是中国教育的一部分,因农村经济条件较低,农民意识不到教育的重要性,部分家长选择将孩子送到城镇上学,造成农村教育更加萎缩,师资力量薄弱、没有经济条件、教学设施不足是农村小学教学不足的主要因素,我国是农业大国,发展农村教育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3小学教育改革措施

3.1尊重学生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发展自身特点,并将其发展成特长,进而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使学生能够拥有丰富的课余生活。对于成绩不好的学生,教师不要急着对其进行评价,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学习中问题出现的原因,并对其进行指导,使学生在教师的关心下发现学习的乐趣。教师对于学生来讲是人生路上的导师,不仅在学习上帮助学生,在生活上,教师还要做学生的朋友,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上的困难,使学生能够用积极的心态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并将良好的'心态利用到学习中来,进而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实现教学目的。

3.2引导学生参与活动

教学过程只学生的发展过程,学生主动参与使其成长的开始,教师应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落实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并使其参与到学习中来,小学生对使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会充满热情,教师应该利用学生的心理,使学生明白学生不是一种负担,而是快乐、有趣的一个过程。

3.3提高教师素质

目前,我国小学教师队伍还有待提高,尤其使农村小学,其教学设施较差,学生学习环境和教学综合素质还不够完善,国家应对农村小学投入资金并鼓励一些高素质高学历的教师到农村支教,进而提高农村小学教育质量。对于在农村坚持不懈教学的教师,国家应组织他们定期培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是促进小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因素。3.4建立健全评估体系为了能使小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学校应建立健全学习评估体系,通过对学生的全面评价,提升学生的价值观并拓展学生思维,,在加强学生知识技能教育的同时,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此同时注重对学生客观正确的评价,因小学生的承受能力较低,还不能够对教师的评价完全吸收,教师应根据学生成绩和日常表现,正确的评价每一位学生,避免错误的评价造成学生自卑厌学等心理。

4结语

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教育改革是必然趋势,学校和有关教育机构在改革过程中应意识到不足,并在以学生为主导的前提下进行完善。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存在忽略学生全面发展、过于重视学习成绩和教学方法陈旧等问题,教师应提高自身职业素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在与学生关系平等的条件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进而实现小学教育改革。

参考文献:

[1]李霄云.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J/OL].教育教学论坛,2017(49):1~2.

[2]王彩云.教学生活化,课堂互动化———浅析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学周刊,2016(27):158~159.

[3]王春红.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的现状与策略[J].科技资讯,2015,13(06):183.

新课改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春天,活跃的课堂蕴含着巨大的生命力。但是笔者认为任何改革都要理智对待。新课程改革还处于探索阶段,到底如何进行小学语文教学,还没有形成一个成熟的模式。笔者认为语文改革,无论如何都不能忽视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不能忽视教育教学规律,不能忽视教学目标的要求、不能忽视语文教学的本质。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要辩证看待,进而扬长避短,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的。

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的语文素养,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尽力具备,无论哪种教学模式都要坚持。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对于小学生而言,习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时刻重视小学生各种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不论人格上还是学习方法都要严格要求,从各个方面进行引导,点点滴滴不能放松。新课程改革倡导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快乐地去学习,这是必要的。但是良好习惯的养成不仅仅需要正面引导,还需要带有一些强制性。教育心理学就此专门提到:“习惯养成教育,有时还必须带有强制性。”现在小学语文教学有一种倾向,认为只要出现强制字眼,就应该遭到批判。这种倾向恰恰说明了现在改革存在一些盲区。

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没有完全被激发,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还需要教师意志进行左右。教育以人为本,并不是处处顺从和迁就学生,在尊重学生和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教师也要有“强制”的意识,只要是切实来服务于学生、服务于教学的都应该得到认可。

笔者认为,小学生有八个方面的习惯需要教师着重培养:1.培养他们主动学习、刻苦学习的习惯;2.认真谨慎的学习习惯;3.勤于动脑、善于动手的习惯;4.说话规范的习惯;5.爱惜书本的习惯;6.勤于发问的习惯;7.互助合作的习惯;8.写字规范的习惯。这些习惯的培养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不仅仅要求学生有培养好习惯的意识,还需要教师能为学生做好示范,严格要求学生养成习惯。比如要求学生写好字,就不能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更不能过于迁就学生,写字只有苦练才能出成果。就这个方面来说,如果一味地迁就学生快乐教学,好习惯就存在养不成的危险。

二、学习热情

现在的小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远远超过学习语文的热情,一方面是家长和社会要求使然,另一方面也是教师没有给予学生正确引导,让学生意识到语文学习非常重要,要有学习热情。现在新课程改革开放式的教学方式确实能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魅力,但是有时候恰恰因为过于开放、过于随意导致学生对语文的重视程度越来越低。笔者赞同某位教育专家所说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生命成长的课堂”,这从深层次点出了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无论何种教学方式的改革,都应该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投入自己的真情实感,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语文课程目标三个维度的实现。

三、掌握各种基本的读书技能

读书并不是一件轻易的事情,传统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读死书,但是新课程改革如果走了极端就会导致学生不会读书。到底哪些是读书的基本技能呢?首先,学生要懂得读书要有感情,能够动情地去读书;其次,学生会默读,能够不动声地抓住文章的核心;第三,能具备快速阅读和略读的技能;第四,读书的同时能够思考,能概括能质疑。课程标准专门规定了课外阅读量,这是一个很好的进步,如果教师能让学生确实完成课程标准所规定的阅读量,那么学生一定会掌握各种基本的读书技能。

笔者认为语文教学通过阅读要培养学生语感,这是非常重要的。就新课程改革而言,如果学生并没有完成所规定的课外阅读量,课上也没有很好地去进行语文阅读,那么语感的培养就很难形成,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语感,才能学好语文。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语感才能真切感受到祖国文字之美,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蕴含的感情。语感的培养最主要就是读,学生必须下工夫来完成阅读量。但是教师也要给予引导,此时传统教学方式中的一些方法是可以借鉴的,比如重点段落分析,抓关键词等。

四、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

前面几个内容,归结到最根本,无论什么教学方式都需要给予学生学习方法的传授,授人鱼不如授人渔,这是所有教师所期望的。所以不论怎么改革,教师都要把学习方法的传授放在第一位。对于语文课程而言,会读会写会说,能读能写能说都需要一定的方法支持,不是教师讲几节课就能实现的,还需要学生在课下自己下工夫。

语文课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结合的关系,一虚一实,紧密相连。不论虚实都得抓,而且两手都得硬。一方面给予学生充分的人文关怀和人文熏陶,让学生能够在语文课堂上形成健康的心理和美好的人格;另一方面,还要给学生打好语文学习的基础,为他们的长远发展,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两者千万不能割裂开来,如果只是突出工具性,就陷入传统教学模式中没有走出来,如果一味地突出人文性,则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作为小学生,基础是根本,全面是发展方向,教师要以学生为本,一切从学生的发展着眼。

摘要: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化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字:语文教学 新课改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改得失,借鉴各国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课程性质与地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奠基了他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够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言语课程的变革和发展。

课程改革的感悟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使学生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新课程实施以来在教学实践中,我也有了自己的点滴感受。

(1)师生的关系融洽了,教学就能在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我在教学中都能放下以往的架子,走下讲台,同学生打成一片,以亲切和蔼的态度,与学生平等对话,互相交流,因而课堂的氛围宽松而活跃,学生的种种顾虑打消了,回答问题的胆子大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了。从这一点上看,我的学生观正在改变,能够把学生当作一个真正的人来看待,而不是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老师本身充当的角色也在发生着变化,即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2)单纯的“接受性学习”减少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开始受到了重视。在教学中,不再像以前那样一味地分析、讲解,把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而是注重了学生的自读自悟。比如在教学新课时能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不懂的字词,提出疑惑的问题,然后再通过合作学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式来学习知识,解决问题。

(3)教学不再局限于课本,应开始注意到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教学中都我会不同程度地由过去的“教教材”转为“用教材教”,教学中能够从教材本身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之中,从课堂上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到课外更广阔的天地中学语文。例如教识字的时候,我会让学生自读课文、检查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以后,然后问学生:“你们都很聪明,能够在生活中学到这么多字,能不能说一说你们是怎样学到这些字的?”学生有的说是爸爸妈妈教的,有的说是看电视学会的,有的说是看报纸学会的,有的说是查字典学会的,等等。这样,就把学生引到生活中、更广阔的天地中去学语文,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今后学生无论到什么地方,都会找机会学习汉字。这也是体现了大语文教育的思想。教学在课本的基础上又有了延伸,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要让语文课堂教学真正充满活力,体现魅力,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只要我们坚持以新课程标准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只要我们对语文教改充满着信念和热情,我们一定会在课堂教学的探索中开创出一片灿烂的天空。

参考文献:

【1】浅谈小学语文中的探究式学习宁香月中小学电教(下)

【2】浅谈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开放性陈艳丽学周刊

2020年新版本科论文查重

本科论文查重一直是大家非常关注的话题。根据2022年教育部的相关规定,本科论文查重率不得低于15%,尖端高校控制在15%以内,普通高校不得低于20%。本科论文查重率最好在15%以内,更有利于通过学校规定。paperfree小编给大家讲解。 现在本科论文的查重率还是比较严格的,但是没有统一的标准。查重率标准在10%-20%左右,15%和10%以下。根据教育部2022年的有关规定,本科论文的查重率不得低于15%,尖端高校控制在15%以内,普通高校不得低于20%。本科论文的查重率最好在15%以内,更有利于通过学校的规定。具体要看学校的查重要求,因为每个学校每个专业的查重率都不一样。 因为本科论文的重复检查也很严格,所以每年都有很多人没有通过重复检查。一般来说,如果第一次检查不合格,学校仍然会有机会进行第二次检查。然后你的辩护时间将被推迟,然后学校会给你几天的时间来修改论文。所以如果第二次检查没有通过,这取决于学校是否设置了三次检查,如果有三次检查,那么辩护时间将继续推迟,然后仍需修改。所以如果没有三次检测,第二次检测不合格,辩护资格将直接取消,论文发表失败,毕业也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论文有严重的剽窃行为,学校将受到惩罚,因为学校仍将严重打击学术不端行为。

之前一般是30%以内,现在估计更加严格,建议你将重复率降低到20%以内,这样会比较保险一点,因为害怕检测系统的数据库发生更新的情况。如果出现新增部分导致论文的重复率上升,影响自己毕业的话就得不偿失了。

建议可以使用知网进行论文检测

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查重率要达到多少才算合格?每年都有大量的大学生从大学毕业,因此,这一问题引起了许多大学毕业生的关注。

由于本科院校会规定本科生在毕业时要写毕业论文,学校会对这些毕业论文进行严格的审核,而论文查重就是其中一个关键环节。大学毕业论文达到大学毕业论文查重标准,是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必要条件之一,对大学毕业生来说非常重要。

大多数本科院校都会要求本科毕业生写好的毕业论文的查重率在30%以内,通常这也是大学本科毕业论文查重率的最低标准,有些学校设置的本科毕业论文查重率自然也在30%以内,比如有些学校设置的本科毕业论文查重率需要在20%之内。

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查重率是多少

要想尽快通过毕业论文查重,本科毕业生在进行毕业论文查重前,必须事先熟悉自己所在学校制定的本科论文检查率合格标准,而且最好提前对自己的论文进行重复率检测,以便更好地了解自己所写的论文重复率情况。

为避免毕业论文查重时不通过,本科毕业生一定要对毕业论文中的重复部分进行修改,以降低重复部分的查重率,从而使整个毕业论文查重的比例降低到学校规定的毕业论文查重标准范围之内。

但由于不同大学不同专业本科论文的查重率标准存在着差异,为了顺利通过毕业论文的查重率标准,本科毕业生必须根据自己大学的查重率标准来参考。

我之前总结了一些,论文查重主要检查内容有论文的摘要、正文,包括引用部分。不过论文查重系统不会查重论文里面的公式、图片、表格信息等非文字内容,因为没法比对。论文写完毕是一个方面,论文进行查重修改是另一个方面。因为自己在写的过程中要注意一下。自己规避一些容易出问题的点,这一点要注意。论文查重一般可以在网站查,大多数网站需要付费,之前用过学客行论文免费查重网站,你也可以试试。去网站上查找一些具体专业的知识。

意林少年版2020投稿

一、邮件标题:只写所投文章的题目。

1、有目的性的投稿请注明“原创”“专题”“拇指”等。

二、邮件内文格式

1、规范:宋体五号字单倍行距,不要把正文加粗。

2、文章题目——作者——正文——推荐者 摘自《》第几期/日期——推荐者联系方式。

三、有固定的邮箱和邮箱名。

1、最好有固定的邮箱和邮箱名哦。

四、一封邮件只发一篇文章

1、一封邮件只能发一篇文章,以防稿费算漏。

2、不能一稿投多栏目或者多本意林旗下刊物。

3、如果您的稿子适合什么栏目的话,编辑会帮您调整过去。

五、不要用附件,直接将内容放在邮件正文。

1、请看完说明再投搞。

2、不需要写“谢谢评阅”“采用的话请及时通知我,谢谢”等客套话。

3、因为稿件数量巨大,编辑部设置了自动回复,以示收到。

4、由于编辑部人力所限,无法做到投稿一一回复。如果稿件被录用,会有相关的编辑通知您,但如果超出一个月还是木有收到回复或通知,视为不采用,您可以另投他刊。

六、投稿邮箱

意林:

意林原创版:

意林少年版:

意林小文学投稿邮箱:

意林小淑女-小小姐:

意林12+绘阅读:

意林绘英语:

意林作文素材:

意林儿童绘本:

意林环球儿童文学:

插画投递邮箱:

轻小说: 或

七、稿酬方面(常规)

1、转载原创是千字100,推荐是100/篇 。

2、原创是千字300。

3、荐稿是100/篇,转载稿就是有荐稿人推荐的是千字100。

《意林》(原创、首译作品)稿酬标准:

A.纪实稿:千字千元,3500字左右。

B.小故事、小品文:

a.字数500字以内,稿酬原创千字千元,首译千字800元。

b.500字以上,2000字以内,原创作品千字800元,首译作品千字500元。

C.其他稿酬: 首译幽默每则50元。转载千字100元,推荐每篇文章(200字以上)100元,幽默、测试、智力题、花边、诗歌30元/则;

意林小语、魔鬼定义10元/条;漫画20元/幅。

稿费发放周期:转载,推荐稿费于杂志上市1个月左右寄奉,首发稿顺延一个月。

参考资料:意林杂志社

可以将自己的稿件直接投入意林少年版征稿邮箱:

意林少年版:

稿件要求:体裁、出处不限,形式不拘,原件、复印件均可。务请注明作者、出版日(刊)期、出版单位,并留下推荐者真实姓名、通讯地址、电话、电子信箱和身份证号码。

扩展资料

《意林·少年版》是《意林》杂志在秉承“一则故事,改变一生”的办刊宗旨上,特别为少年儿童打造的一本以“阅读、成长、童趣”相结合的,关注少年儿童素质教育的刊物。

它以开发智力,启迪思维,培养创造为目的。集可读性、趣味性于一体。贴近学生、贴近教师、关注成长,为为师生服务,为家长服务。真正面向少年儿童,是少年儿童自己的阵地。

《意林·少年版》读者定位为8~13岁少年儿童。贴近学生,关注成长,内容丰富,图文并茂,信息量大,集知识性、可读性、趣味性为一体,扩大少年儿童阅读视野,增强美德教育,培养创新精神,娱乐身心,提高写作水平与文化素养,让少年儿童在潜移默化的引导中成长

参考资料来源:意林杂志社-意林杂志社投稿官网

楼主你好,我现在将具体的征稿内容发给你,你看下一则故事,改变一生”,《意林·少年版》正是从心灵入手,用温暖、柔软的文字引领童年前行,给予成长以心灵鸡汤的关怀。 本刊真正面向9~13岁的少年儿童,是少年儿童的自己的读本。现诚挚征稿:卷首哆来咪:精短小诗,经典之作。 成长小脚丫:孩子的成长故事,例如勇敢、诚信、心态、爱心等。1000字左右。搜星记:少年榜样人物,要好玩、耐读,贴近孩子的学习生活。1500字左右。菁菁校园:多彩的校园生活,包括师生之间,同学之间难忘的故事,感动的瞬间。1000字左右。小眼睛大世界:看世界,精彩趣闻。看完有一定的思考。700字左右。思想的翅膀:发人深思的小故事。例如:经验、感动、磨砺、规则、心灵等。有一定的教导意义。500字左右绿野仙踪:动物的故事,要求或感人或神秘或玄妙。1000字左右。天使之城:亲情故事。感人的父母之爱,手足之情。1000字左右。迷你可爱淘:适合孩子读的新书推荐,读者简介及片段热读文字。800字左右。 菠萝菠萝蜜:文字形式的动漫故事。想象出奇,可读性强。可连载。 歌词手抄本:适合孩子的歌谣 小博客晒场:孩子的博客,界面美、文字美、心灵美。 哈哈哈蜜瓜:逗乐的校园幽默。 大侦探柯南:一分在钟破案故事。700字左右。 投稿注意事项:本刊接受推荐稿和原创首发稿。为保证稿酬的准确发放,请将自己的个人详细地址、邮编、电话、QQ分别在来稿中一一注明。推荐稿费为千字50元,原创首发稿为千字100_200元。按刊期当月发放稿费。来稿要求注明稿件所适的栏目。特别注意:读者为小学生。商场故事、爱情故事、成人故事不适合《意林·少年版》,请勿投稿。投稿邮箱:

如果 您是学生我给你一句忠告意林少年版发稿的八成以上都是业内人士 其余的就是 摘抄优秀文章所以 给他们发稿超无聊。

新课改论文

新课程改革下中学音乐教育出现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论文关键词:中学音乐教育;高师音乐教育;教学改革 论文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新课改下中学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而从与中学音乐教育密切相关的高师音乐教育提出改革的建议,以寻求可能的应对策略。 当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人们越来越关注新课程改革的成效究竟如何?本文基于笔者带学生实习的经验,对当前的中学音乐教育问题作一再度审视,并据此从与中学音乐教育直接相关的高师音乐教育提出一些改革建议,以寻求可能的应对策略。 一、新课改下的中学音乐教育存在问题 (一)不少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仍然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仍然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音乐课被视为“副科”,有的学校不开音乐课。稍好一点的学校,音乐课程也开,但挤占现象严重。 (二)相当一部分音乐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不高,教师资源匮乏 “我国初中音乐教师万人,学历合格率为55%”,多数音乐教师的备课,确切地说就是抄写教师参考用书的过程,整个教学过程缺乏创新性,上课不够灵活,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有许多学校没有专职音乐教师,同时由于中学对音乐课的重视程度不够、音乐教师待遇不好,而不愿意去做一位中学教师,这使得中学音乐教师人才匮乏。 (三)“一专多能式”综合型音乐教师缺乏 一部分音乐教师所上的音乐课就是唱歌课,其伴奏都是单一的和弦伴奏,使曲目的风格韵味一扫无余。自弹自唱也是薄弱环节,唱了就不能弹,弹了就唱错。这些音乐教师只能做些最基本的教唱和基本乐理的讲授,至于音乐欣赏方面,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尚不透彻,更无法给学生讲授。相关问卷调查显示,84%的学生认为,他们希望老师在课堂上能唱歌、感情处理得好;74%的学生希望老师除能弹一手好钢琴外,还能会一两件其他乐器,能伴奏好,能自弹自唱,能指挥学生处理好歌曲,82%的学生能够欣赏老师优美的舞姿,并希望老师能为学生编排简单舞蹈。而事实上,现在的音乐老师是不能满足学生这些要求的,“一专多能式”综合型音乐教师非常缺乏。 (四)教学方法和模式的不科学性 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填鸭式”“、接受式”教育教学模式仍然严重。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和对音乐的兴趣。有的教师甚至仍然以培养一两个高考生而沾沾自喜。还有的一些教师甚至仅以能否参加地方文艺演出来衡量教师的水平。当然,以上所谈大多指农村等落后地区的状况。尽管是一些农村地区,但仍然不容忽视,这与我国80%地区是农村的特点决定的。只有解决了这些地区的问题,特别是看起来是最基本的问题,新课程改革才能说有进展。 二、对策思考 不容否认,有些问题不是我们一般研究者能解决的。如,一些领导不重视问题等。笔者仅就与培养中学音乐师资密切相关的高师音乐教育课程设置方面谈一点看法,以便从一定层面间接地去改变中学音乐教育的.现状。 导致以上现象的众多原因中,高师音乐教育课程结构不合理、与中学音乐教育脱节、与高师音乐教育培养目标相脱节是主要原因。因此,应及时加强对高师音乐课程设置的改革。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开设的课程内容应包括: 1.音乐感受与欣赏方面,开设如基本乐理、中外音乐史、民族民间音乐欣赏等课程。 2.基本技能技巧,表现方面,要开设视唱练耳课程,以使学生具有较好的识读谱和听辨能力。另外,学生在学好钢琴、声乐、即兴伴奏、舞蹈、指挥的同时选修两件以上的中外管弦乐器,在钢琴必修2年基础上加修手风琴。有些学校条件不好,没有钢琴,有时演出排练钢琴不如手风琴携带方便,此时手风琴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同时还应加强自弹自唱这项重要技能的训练。 3.在音乐创造方面,高师可开设诸如歌曲作法、复调、曲式、作品分析、配器等课程。 4.注意音乐与相关文化、相关学科的内在和外在综合。在中学音乐教育中,学校综合性体现得越来越明显,这要求高师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必须作相应的改变,要求学生在掌握专业基本功的同时选修一些美术鉴赏、舞蹈鉴赏、戏剧戏曲鉴赏、影视文化鉴赏等课程,注意音乐与人文社会科学、历史、社会、自然的综合。加强“三字一话”的训练。 5.音乐教学法,“中学教材教法”、音乐教育学、音乐教学论等重要的应用课程,是作为一名音乐教育者所必须掌握的。在当前中学中,经常有一些音乐教师钢琴弹得水平很高了,但教起学生来却不知从何教起,歌唱的不错,却听不出学生歌唱的毛病,听出来了也不知道怎么纠正一些错误。这就要求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开设 “中学教材教法”、“钢琴教学法”、“声乐教学法”等等重要的应用课程。加强对这些课程的重视程度,以中学音乐教材为内容,使学生尽早熟悉中学音乐教材,开设一些“中学音乐教学内容”的讲授课。同时,应该加强教育实践能力,课堂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6.现代化多媒体教学也是高师学生所必备的基本技能: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能激发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调动其学习主观能动性,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形象而有趣。简单的投影以及课件省去许多麻烦的板书,从而减轻教师和学生的负担,同时,可以从互联网上获取很多学习资料和音像资源,从而节省教学资源用费开资! 7.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对民族音乐教育、本土音乐文化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高师音乐教育应视弘扬民族音乐文化,振兴民族音乐教育,提高民族音乐、本土文化在高师音乐教学中的比重。要开设诸如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民族音乐欣赏、中国音乐史、民族音乐理论、民族舞蹈、民族器乐等课程。 显然,存在的问题不能掩盖中国中学音乐教育所取得的成绩。但是,我们确实也应该清晰地看到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大环境下,中学音乐教育在一些地区仍然存在的一些急需解决的基本问题。同时,在考虑高师音乐教育与中学音乐教育接规时,不能仅考虑与先进地区接规,更多的要考虑如何如农村地区音乐教育的接规问题。惟有这样,才能使理论落到实处,政策走向基层。 参考文献 [1]王湛《深入贯彻全教会精神,开创学校艺术教育新局面》[J]中国音乐教育,2000(02). [2]王耀华《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与高师音乐教育改革》[J].音乐研究,2002(01).相关论文查阅: 大学生论文 、 工商财务论文 、 经济论文 、 教育论文 热门毕业论文 ;

作为一名大学教育技术专业的教师,面对即将实施的新一轮高中课程体系改革,也有一些自己的想法。只是由于多年不直接接触高中,对当前我国高中阶段的教育教学情况不甚了解,按理没有太多的发言权。但每年我能接触到许多刚从高中毕业跨进大学校门作进一步深造的高中学生,从他们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学习态度、学习方式、学习习惯、理想憧憬等诸方面,我可以或多或少地感觉到当前高中阶段的部分现实状况,再加上平时从网络、报纸、电视等媒体间接了解到的情况,在我的意识中逐渐对高中教育的实际建立起相对清晰的轮廓,也由此感觉到高中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深远意义。一、 从当前大学生的素养看高中新课改的必要性每年迎来送往,我们不断地与来自于祖国各地的大学生交往着,感受着他们的一切。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见习实习和各种可能的途径与方式,作为大学教师的我们,感受着一届又一届学生的精彩,同时也不断地感受着来自他们的无奈与可悲之处。作为我个人在内心深处时常发出一种感叹,如今的大学生是一届不如一届。这种感叹也许有些过分,但一年年下来却越来越在我的心中逐渐清晰起来。究竟是什么让我感觉如此的不妙,不是学生们学习成绩不如以前,不是学生们的精神面貌不如以前,更不是现在的学生不如以前的学生勤奋好学,而是如今大学生的素养并没有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而同步向上提高,有些学生的某些素养甚至比起若干年前的大学生有明显的降低。是什么造就了当今大学生素养的不能稳步提高,我不敢妄下结论,但至少我感觉到其中有两个方面的教育不可推卸责任,其一是当今的家庭教育,其二就是当今的学校教育。这两大教育可能存在的弊端可能都与当今我们国家选拔人才的方式有关,尤其是每年一度的高考,它指挥几乎所有的家长要一切围绕儿女是否能参加高考、是否能被大学录取、甚至是能否上一个理想的大学而进行,好象除了高考和上大学,这些孩子就没有其他出路可寻。于是一旦孩子进入高中,什么兴趣爱好、修心养性之类的学习或活动等基本停止,孩子唯一的任务就是啃书本死学习,把发条上得紧紧的,惟恐一松发条就不能控制住。于是在家里这些孩子什么也不要做了,甚至应该自己做的事情也由家长代办了,他们唯一要做的就是看书、做题目、强化训练等等,好是悲惨!由此一系列的问题就出来了,有孩子在自己的城市里迷路了,有孩子不知道买东西该怎么买合适了,有孩子出现严重心理问题了,高考要家长护送了,上大学要全家人一起上阵了等等。由于家长和社会的如此重视,导致学校教育也必须跟风而上,不然这个学校就很难在社会上立足。于是学校运行的基调也就定在了一切为了学生的考试与升级之上,似乎除了考试之外,不能再为学生做过多的设想与打算了。于是这些学生把一生最活跃的阶段交给了书本知识的反复演练与巩固上了,而其他一切可以提高修养、素质之类的事情基本就取消或流于形式地过堂一下而已,给学生一生带来不小的遗憾,这是我们教育的悲哀,更是学生个人的巨大损失。学校的日益重视反过来又为家长们打了一支强心针,于是整个社会都是如此的看法与期望了。等到这些孩子好不容易上了大学,放松下来,本质原形逐渐显露出来了,而那些没有上大学的孩子可能存在的问题还要多些,有一些人逐渐成了社会的负担。这些大学生们在大学生活和学习中反映出来的可笑可叹的问题实在太多,诸如不会自己铺床洗衣服了,不会与人交往了,不会调整自己的情绪适应新环境新问题了,不知道如何应对突发事件了,只知道一味地花钱而不知挣钱的艰辛了,不知道同情弱者献爱心了等等不一而举。学习中的问题也是一大堆,诸如上课迟到不做任何说明了,请假条也写不规范了,作业抄袭了,实验、活动有心理负担了,毕业论文写得句子不通没有逻辑条理可言了,与人交流言语不通畅了甚至基本礼貌都不懂了等等。当然这不是所有的大学生都这样,但可以说是比较普遍的现象,这些现象在早期的大学生中较少出现。这不是我们期望的教育结果,然而它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不能回避,我们需要通过理性的思考得出比较合理的解决方案来逐渐解决这些问题,这关系到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更关系到我们国家的发展。高考本身不错,错的是我们如何看待它,如何运用它。如果一味地仅仅考虑学生的知识掌握而不考虑其他的问题,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必然不能被这个高度发展并置身于世界大竞争环境中的社会所认可,更何况如今知识的更新和增长速度是如此的快。好在我们的国家已经开始注重这个问题,拿出了基础教育改革的方案并陆续在全国各地开展起来。新一轮的高中课改项目即将在实验的基础上逐步推开,我觉得这是一件居功至伟的好事,也是“及时雨”。虽然这次课改是否能取得成功并能达到预想的效果我们还不得而知,但至少我们已经跨出了重要的一步,我们可以在前进的路途中不断摸索经验,不断调整思路和做法,逐渐把我国的基础教育拖入到比较合理的轨道上来。这次高中课改的核心理念就是全面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各个方面的素养,为其一生的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由此新课改提出具体的教育目标一改以往教育中单一追求知识掌握的纯功利色彩目标体系,提出了新的三维教育目标即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目标。知识技能固然重要,但人的一生需要面对许多的挑战与选择,仅仅具有知识技能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新课改提出了过程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目标,很好地弥补了人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所需的东西,这样的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更具有生存能力和参与社会竞争的能力。二、 高中新课改实施过程中比较难以开展的工作实现这样的课改目标需要做很多事情,需要改变很多事情,需要新增许多事情,面临的困难和未知数也是很多的,但我们不能退缩,我们需要拿出足够的勇气,做好必要的思想准备,踏踏实实按照各级教育部门的部署把课改工作做好做到位。我个人感觉在实现新课改的过程中有几个方面的工作是比较难做的。第一个难做的工作就是如何把新课改的理念和目标“灌输”给一线直接参与新课改的高中教师,并让他们在内心深处真正理解和把握它。人都有思维定势和习惯,要彻底打破这种定势和习惯并形成新的思维方法是很困难的事情。许多高中教师早就习惯了老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而新毕业的教师可能对此还没有真正把握,新的东西出现了,他们如何面对,仅仅期望通过所谓的新课改培训进行“洗脑”,把很多东西在短时间内把它扭转过来,不太现实,更何况即使教师们已经具备这些新的理念和态度,如何反映到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如何通过日常的教学把新的理念、态度、方法、情感、价值观等逐步渗透给每一个学生,也不是靠嘴上说说马上就能见效的。我们还需要研究还需要实验还需要探讨,为此我们可能还要付出代价,但我认为这样的代价是值得付出的。第二个难做的工作就是如何具体实施新的课程体系,因为这涉及到学校运行的方方面面,如果没有考虑周全有可能导致较大的混乱,这是任何人都不愿意看到的,因此我们必须在实验省份取得的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和探讨,拿出比较妥善的实施方案进行实施,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进行监控与调整。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要及时研究并及时拿出解决的方案,在不断的问题发现与解决中稳步前进。第三个比较难做的工作是关于选课的工作。由于新课改方案中提出全新的课程体系,打破了原有的高中课程体系,把整个课程体系划分为三个层面即领域、科目、模块,共设计了8个领域,每个领域由一个或多个科目组成,每个科目又由多个模块组成,模块又分成必修和选修,选修模块还要分成两个层面,于是整个课程体系显得很复杂,这给学生的选课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在老的课程体系中不存在选课的问题,学校安排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如今新的课改条件下学生有了较大的选择余地,而这种选课的模式又不同于大学里的选课。大学生的选课相对比较简单,基本是想选什么就选什么,而高中生的选课就没有这么简单了,什么时候选择什么样的课程对于一个高中生是否有这个能力来决策,选课时需要考虑哪些因素,选择这些课程有什么预期目标等等。而这些需要学生、家长、学校甚至社会等几个方面共同来作用,于是问题有些复杂了,工作相对来说也就难做了。第四个难做的工作可能就是评价工作了,在新的课程体系中引入了全新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具体实现起来恐怕不是那么容易,可能会遇到一系列实际的问题,这些问题该如何解决当前没有经验可寻,政府决策机构也没有拿出可行的指导意见。这次提出要把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使用,过程性评价如何实施,采用何种方式进行,学生如何看待,家长如何看待,教师如何看待,社会如何看待等等都是问题。终结性评价还是采用考试的方式吗?如何考?考什么?最后评价的结果是要实行大学里采用的学分制,学分怎么给合适?由谁给?其中是否可能存在不正当现象等等。当然这其中最令人头疼的问题还是这些评价工作如何与高考制度衔接,这几乎是每一个人都关心的问题,又必须要解决好这个问题才有可能真正取得这次新课改的最后成功。问题肯定会有,工作难度也肯定存在,关键是参与高中新课改的每一个人如何对待他们,以什么样的心态和态度迎接挑战,变中求稳地开展新课改工程,为新一代高中生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工作。文秘杂烩网

新课改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春天,活跃的课堂蕴含着巨大的生命力。但是笔者认为任何改革都要理智对待。新课程改革还处于探索阶段,到底如何进行小学语文教学,还没有形成一个成熟的模式。笔者认为语文改革,无论如何都不能忽视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不能忽视教育教学规律,不能忽视教学目标的要求、不能忽视语文教学的本质。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要辩证看待,进而扬长避短,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的。

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的语文素养,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尽力具备,无论哪种教学模式都要坚持。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对于小学生而言,习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时刻重视小学生各种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不论人格上还是学习方法都要严格要求,从各个方面进行引导,点点滴滴不能放松。新课程改革倡导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快乐地去学习,这是必要的。但是良好习惯的养成不仅仅需要正面引导,还需要带有一些强制性。教育心理学就此专门提到:“习惯养成教育,有时还必须带有强制性。”现在小学语文教学有一种倾向,认为只要出现强制字眼,就应该遭到批判。这种倾向恰恰说明了现在改革存在一些盲区。

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没有完全被激发,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还需要教师意志进行左右。教育以人为本,并不是处处顺从和迁就学生,在尊重学生和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教师也要有“强制”的意识,只要是切实来服务于学生、服务于教学的都应该得到认可。

笔者认为,小学生有八个方面的习惯需要教师着重培养:1.培养他们主动学习、刻苦学习的习惯;2.认真谨慎的学习习惯;3.勤于动脑、善于动手的习惯;4.说话规范的习惯;5.爱惜书本的习惯;6.勤于发问的习惯;7.互助合作的习惯;8.写字规范的习惯。这些习惯的培养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不仅仅要求学生有培养好习惯的意识,还需要教师能为学生做好示范,严格要求学生养成习惯。比如要求学生写好字,就不能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更不能过于迁就学生,写字只有苦练才能出成果。就这个方面来说,如果一味地迁就学生快乐教学,好习惯就存在养不成的危险。

二、学习热情

现在的小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远远超过学习语文的热情,一方面是家长和社会要求使然,另一方面也是教师没有给予学生正确引导,让学生意识到语文学习非常重要,要有学习热情。现在新课程改革开放式的教学方式确实能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魅力,但是有时候恰恰因为过于开放、过于随意导致学生对语文的重视程度越来越低。笔者赞同某位教育专家所说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生命成长的课堂”,这从深层次点出了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无论何种教学方式的改革,都应该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投入自己的真情实感,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语文课程目标三个维度的实现。

三、掌握各种基本的读书技能

读书并不是一件轻易的事情,传统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读死书,但是新课程改革如果走了极端就会导致学生不会读书。到底哪些是读书的基本技能呢?首先,学生要懂得读书要有感情,能够动情地去读书;其次,学生会默读,能够不动声地抓住文章的核心;第三,能具备快速阅读和略读的技能;第四,读书的同时能够思考,能概括能质疑。课程标准专门规定了课外阅读量,这是一个很好的进步,如果教师能让学生确实完成课程标准所规定的阅读量,那么学生一定会掌握各种基本的读书技能。

笔者认为语文教学通过阅读要培养学生语感,这是非常重要的。就新课程改革而言,如果学生并没有完成所规定的课外阅读量,课上也没有很好地去进行语文阅读,那么语感的培养就很难形成,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语感,才能学好语文。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语感才能真切感受到祖国文字之美,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蕴含的感情。语感的培养最主要就是读,学生必须下工夫来完成阅读量。但是教师也要给予引导,此时传统教学方式中的一些方法是可以借鉴的,比如重点段落分析,抓关键词等。

四、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

前面几个内容,归结到最根本,无论什么教学方式都需要给予学生学习方法的传授,授人鱼不如授人渔,这是所有教师所期望的。所以不论怎么改革,教师都要把学习方法的传授放在第一位。对于语文课程而言,会读会写会说,能读能写能说都需要一定的方法支持,不是教师讲几节课就能实现的,还需要学生在课下自己下工夫。

语文课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结合的关系,一虚一实,紧密相连。不论虚实都得抓,而且两手都得硬。一方面给予学生充分的人文关怀和人文熏陶,让学生能够在语文课堂上形成健康的心理和美好的人格;另一方面,还要给学生打好语文学习的基础,为他们的长远发展,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两者千万不能割裂开来,如果只是突出工具性,就陷入传统教学模式中没有走出来,如果一味地突出人文性,则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作为小学生,基础是根本,全面是发展方向,教师要以学生为本,一切从学生的发展着眼。

摘要: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化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字:语文教学 新课改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改得失,借鉴各国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课程性质与地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奠基了他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够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言语课程的变革和发展。

课程改革的感悟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使学生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新课程实施以来在教学实践中,我也有了自己的点滴感受。

(1)师生的关系融洽了,教学就能在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我在教学中都能放下以往的架子,走下讲台,同学生打成一片,以亲切和蔼的态度,与学生平等对话,互相交流,因而课堂的氛围宽松而活跃,学生的种种顾虑打消了,回答问题的胆子大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了。从这一点上看,我的学生观正在改变,能够把学生当作一个真正的人来看待,而不是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老师本身充当的角色也在发生着变化,即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2)单纯的“接受性学习”减少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开始受到了重视。在教学中,不再像以前那样一味地分析、讲解,把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而是注重了学生的自读自悟。比如在教学新课时能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不懂的字词,提出疑惑的问题,然后再通过合作学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式来学习知识,解决问题。

(3)教学不再局限于课本,应开始注意到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教学中都我会不同程度地由过去的“教教材”转为“用教材教”,教学中能够从教材本身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之中,从课堂上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到课外更广阔的天地中学语文。例如教识字的时候,我会让学生自读课文、检查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以后,然后问学生:“你们都很聪明,能够在生活中学到这么多字,能不能说一说你们是怎样学到这些字的?”学生有的说是爸爸妈妈教的,有的说是看电视学会的,有的说是看报纸学会的,有的说是查字典学会的,等等。这样,就把学生引到生活中、更广阔的天地中去学语文,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今后学生无论到什么地方,都会找机会学习汉字。这也是体现了大语文教育的思想。教学在课本的基础上又有了延伸,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要让语文课堂教学真正充满活力,体现魅力,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只要我们坚持以新课程标准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只要我们对语文教改充满着信念和热情,我们一定会在课堂教学的探索中开创出一片灿烂的天空。

参考文献:

【1】浅谈小学语文中的探究式学习宁香月中小学电教(下)

【2】浅谈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开放性陈艳丽学周刊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这与传统的课堂教学重视知识传授相比,是一大跨跃。以这一新理念为灵魂的思想政治新教材要求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构建适应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树立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发展性教学观念。笔者作为在政治教学第一线的政治教师就新课改下的初中政治教学谈几点看法: 一、改变教学理念,面向素质教育 传统应试教育培育的人才“高分低能”,教学陷入为考试而教书的误区,而我们的思想政治课教学目的陷入了讲不雅概念、讲概念、讲理论的误区,教员把教材当成教授常识的独一载体手段,把学生算作记不雅概念、概念、理论的容器,而把育人的目的抛在一边,使学生失去了进修的乐趣,更使思想政治课失去了活力和 威信。 课程改革后的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由学科本位转向以酬报本,育酬报本,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尊重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个性的成长,潜能的开发,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应成为课堂教育教学的根柢使命。 二、加强学生主体作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活动的双向过程。在这种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我们在努力探索师生互动,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把“备”的重点放在对学生的了解和分析上;把“教”的重点放在学生学习方法指导和对学生分层要求、分类提高上;把“导”的重点放在学生心理、思维的疏导上;把“考”的重点放在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上。培养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启发、引导学生善于把不同知识重新组合解决问题,善于从不同角度来观察、分析问题,开拓思维,大胆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等。 三、巧妙设计问题,提高课堂有效性 教学问题设计是否有效决定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效果,如果问题设计得过于简单或过于深奥都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真正能激发学生思维火花的有效问题应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能想到的、通过讨论或教师启发能悟出的问题,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思考的快乐、享受思考的成功感。有效问题的设计要在“趣”“悬”“巧”“精”上下工夫,从而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探索性、灵活性、层次性。适当地引入直观材料、轶闻趣事、谜语来设计新颖有趣的问题,可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兴奋的状态,这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就能充分调动起来,并进一步主动地去探索寻求答案。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在积极的思考探索中理解知识,把握重点,体味思路,突破难点,激发学生思维的层次性,从而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发挥教材示范作用,培养学生理解能力 新教材的改革,不同于以往的教材改革,只是内容的增减删补,而是根据素质教育制定的新课标,内容更加精炼,知识更加鲜活,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特别在形式上,直观、多样、趣味性相融合,教材围绕教学目标和能力目标,展现了大量的生活范例与“相关连接”的内容,巧妙设疑,隐藏观点。因此,领会教材,以人为本,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关键。教师要“咬定青山不放松”,立足课本,课前把握课标,精心备案,吃透教材,课中突出重点和难点,与学生一道,灵活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方法,解读教材范例,揭示观点,并联系生活实际,运用观点。只有在认清“庐山”真面目、全面理解把握教材的基础上,教师才能圆满完成大纲所规定的教学任务,学生也会在这种教学中知识得到提升,能力得到培养。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作为教育工作者,应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不断开拓,锐意进取,努力追求和谐课堂,让教师和学生在愉悦有效的课堂教学中,掌握知识,掌握技能技巧,为培养高素质的新一代而做出新的贡献。 新课改论文来源: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