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以来,我国政治、经济、军事建设等各项国家“硬实力”水平得到了不 断提升和发展。而国家“软实力”,特别是文化“软实力”的发展相对缓慢。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的身份。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在历史上曾经占据过重要地位,对世界产生过深远影响。由 于受近代战乱所致,中国文化的自身实力和影响力一度跌至谷底。近年来,随着社 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提升很快。 但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我 国在这一方面起步晚、基础弱、经验少,同样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去关注。 首先, 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人们对文化资源的重视不够。在国家大 力主导经济发展的时候,人们对文化发展的注意力明显下降,对文化是一种“软实 力” 的认识也明显不足。 这就导致大量优秀的文化资源被我们主观所忽略,潜在的 文化软实力没有被发掘。 其次,文化逆差现象严重。文化逆差,是指中国的文化贸易出口少于进口,中 国的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存在“赤字”的现象。其实,在中国深厚文化的孕育下, 不乏许多优秀的文化艺术产品,然而传统文化的背景不同以及民族文化的差异性 给我国对外文化交流和竞争造成了巨大的阻碍,使得我们的文化没有占据有利的 条件,没有发挥其所具有的潜能。 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最关键的问题是,文化人才缺失,竞争力不强。现在 我国文化软实力还不够强的一个原因,不是我们缺乏形成软实力的文化资源,而是 在对外文化交流中我们不了解海外受众的需求,不了解国际文化市场的需求,不善 于运用国际经验和惯例来传播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应从多方面共同入手,加强民众对文化软实力的 认识, 提高对文化软实力的重视程度。 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是一个长期漫长的过程, 应从以下几方面重点抓起: 弘扬民族精神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内在动力。在发展我国文化“软 实力” 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大力弘扬和倡导民族精神中优秀的、 积极向上的优良传 统,摒弃那些带有封建迷信色彩、 趣味低级、 违反社会发展和科学规律的不良成分, 这样,民族精神才能真正在提升文化“软实力”的进程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打造民族品牌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强大武器。面对国外文化的强大 攻势,打造属于我们民族、我们国家的品牌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应当大力发掘我国 文化当中的优秀因子,利用本国的资源优势,结合自身日益成熟的产业发展模式, 强势推出民族品牌,努力减小文化逆差现象,真正实现从“引进来”到“走出去”,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 发展人才教育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坚实基础。 目前,我国从初级教育到高 等教育都开设了文化艺术领域的相关课程,并且还成立了专门的艺术院校培养专 业文艺人才。文化人才的培养为我国文化的长期发展,提升文化“软实力”水平提 供了后备军。 我国文化 “软实力” 的发展还处于初始起步阶段,还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进一 步解决。 在目前取得了一定成果的基础上,我们应该牢牢抓住这个难得的发展机遇, 推动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更快更好的发展。
一看就知道是东软的同志。
我说 哥们 这篇论文你还有么 我现在需要... 呜呜 跪谢了先
2009年8月8日是中国奥运会成功举办一周年的日子。北京奥运会是当代中国的一次全球性亮相,为全球提供了一次走近中国、了解中国的机会。从这个意义上说,北京奥运会是现代中国强国梦的表达和实现,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新的起点。材料选取了后奥运时代,我国软实力发展建设的话题,具有特殊的意义。材料以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为切入点,深入阐述了我国在软实力发展方面以及为我国软实力的发展寻找新的思路所做出的努力。“软实力”概念最早由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院长、全球战略问题研究专家约瑟夫?奈提出来的,特指一国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的国际影响力与感召力。“文化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软实力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内表现为国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凝聚力,对外表现为文化精神、价值资源、文化风格与活力对于其他民族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材料从价值观念、国民素质、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对软实力进行了解读,旨在说明国家在重视硬实力发展同时,也要重视软实力的建设。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所体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和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意识形态等要素所体现的“软实力”。软实力对社会有更加持久的渗透力。国家竞争力是指一个国家在世界经济的大环境下,其创造增加值和国民财富的可持续增长的综合能力。主要包括国家经济实力、国际化、政府管理、金融体系、基础设施、企业管理、科学技术和国民素质。中国日益增长的经济实力,使其对发展中国家更具吸引力。而吸引力,正是软实力关键指标。试题在题目设置上采取的是传统的三段论模式,即概括内容,提出对策,论证性文章。概括题,内容没有变,只是形式上发生改变,改变了以往概括材料的主要内容和问题的命题方式,形式也开始多元化,在题目要求上更细致化。(一)根据材料3、5、6用200字分析“文化软实力”的内涵与外延。(15分)要求:用语规范凝练,分析深入全面。【作答思路】题目(一)的作答需要在解读材料3、4、5的基础上完成。考生首先要提炼出材料的主干,再进行归纳总结,即形成题目答案。材料3通过举例和数字显示,说明我国软实力建设与西方国家存在的差距,也从另一侧面理解文化软实力的内涵与外延。软实力是相对与硬实力而言,包括价值信念、意识形态、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国民素质等释放出来的影响力。同时材料3也体现出国家的发展是硬实力和软实力共同作用,是相辅相成的。材料4是从文化影响力和文化传播方式来诠释文化软实力的内涵。奥运开幕式和闭幕式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运用,让世界感受到中华文化体现的软实力,也说明中国国家软实力的提升效应已经初步显现。材料5是从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民族凝聚力等多角度地阐述文化软实力所包涵的内容。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所体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和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意识形态等要素所体现的“软实力”。软实力对社会有更加持久的渗透力,有更加重要的作用。通过对以上材料分析的总结提炼,即形成题目答案。【参考答案】文化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所拥有的制度、文化、国民、意识形态等所具有的吸引力、向心力、亲和力及其所释放出来的影响力。从其外延上来说,它主要表现为国家制度模式的优越性、国家的国际形象、历史文化传统和底蕴、国民的文化素质、精神风貌及对外交往能力等。(120字)(二)根据材料2和4用300字概述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对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影响。(20分)要求:全面准确、精炼概括、条理清晰。【作答思路】题目(二)的作答需要从材料2和材料4的解读分析开始。材料2从三个方面来阐述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对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影响。一是国家形象,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展现了中国良好的国家形象,通过奥运会反映出中国人乐善好客的精神。二是价值观念,奥运会改变了中国人思维方式、提升国民素质以及体制改革和公共管理水平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三是国民素质,奥运会志愿者良好的服务意识、公民意识也赢得了国际的美誉,提升了中国的国家形象。材料4阐述了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推动了中国国家软实力的提升,也为中国后奥运时代的文化建设提供新内涵和新思路。对以上材料的总结归纳,形成题目答案。【参考答案】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表达了中国人民开放好客的心态以及与世界人民和谐相处的善意,也为中华民族学习国际规则、融入世界提供了机会;奥运会增强了我们的环保意识、志愿精神,并改变了我们的悲情意识及封闭保守的思维方式,重新找回了自信平等、从容大度的民族心态;奥运会带来了许多涵盖先进制度元素的国际标准,为我们加快体制改革和提升公共管理水平提供了契机,也使公共政策更加科学人性化;奥运会所培养和体现出来的志愿精神,不仅标志着公民意识、服务意识的觉醒,也为我们赢得了良好的国际声誉,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形象;奥运会展示了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传统,增进了中国文化同西方文化的有机融合,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300字)(三)联系材料简要说明我国提升软实力的主要途径和方式。(25分)内容:要求全面、合理,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篇幅不少于450字。【作答思路】题目(三)要求联系材料简要说明提升软实力的主要途径和方式。首先要通读材料,在材料中寻找提升软实力的主要途径和方式,可以是国内的,也可以的国外的。对于材料提出问题没有提出解决方式的,要通过发散性思维,提出可行性,可操作性的途径和方法。材料1提出的提升软实力的途径是加强各国之间的交流,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材料2提出通过举办重大的国际赛事,博览会等,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成果;材料3是我们要承认我国与世界软实力建设存在的差距,以自信、乐观的心态应对国内外的批评;材料4指出要坚持软实力建设的长效性,从以往的重大国际活动中,吸取经验,寻求新的发展思路;材料6提出要重视信息传播和网络推广价值观,扩大新闻媒体的活跃度;材料7提出要大力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借鉴国际社会先进的经验,实施“走出去”的战略;材料8提出采取创办孔子学院、推广汉语拼音等措施推动对外汉语教育,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对以上途径和方式的总结归纳,即形成题目答案。【参考答案】提升文化软实力需要我们探索多种途径,采取多种方式来做出努力。第一,我们要以开放、自信、乐观的心态应对来自国内外的批评,提升我们社会和国民的人文素质,在对话与交流中释放我们的真诚与善意,谋求合作与谅解,从而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第二,我们要利用重大的国际赛事、博览会等,不失时机地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真正优秀的文化成果,树立国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赢取国际社会的尊重;第三,鼓励和倡导国民学习外语,并采取创办孔子学院、推广汉语拼音等多种措施推动对外汉语教育,大力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第四,政府要制定专门计划,扶持和推动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创造大量蕴含深厚民族文化底蕴的文化产品,并积极引导和帮助其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的渗透力和亲和力;第五,积极稳妥地推进体制改革,使我们的制度运行更加科学、透明、合理,从而赢取不同意识形态背景下人们的同情与理解;第六,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真正将国家发展转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轨道上来;第七,进一步开放和放宽媒体的活动空间,维护公民的话语权,扩大新闻媒体的活跃度。(【作答思路】题目(四)要求根据给定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题目(四)的设置完全符合申论考试的传统模式,字数要求是1000字左右,字数要控制在950-1050之间。材料是以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作为切入点,深入阐述软实力的内涵与外延以及如何提升我国的软实力等问题,最后的落脚点是软实力。因此,考生文章题目拟定不能脱离开“软实力”,但角度选择可以多元化,需要明确的是一个国家的发展是软实力和硬实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参考范文】水之源木之本——“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力量之源一个国家的实力,不仅包括物质层面的“硬实力”,还包括制度、文化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软实力”,是一个总括了各种要素的、系统的综合国力。而且,和器物层面的硬实力相比,制度和文化所体现的软实力对于一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壮大具有更为深远、更为持久的意义。如果说“硬实力”是国力较量中具有强制力的刚性因素,那么“软实力”就是一种春风化雨般吸引他国认同甚至依循自己政治主张和价值原则的“柔性资源”。毋庸置疑,“软实力”要发挥作用,需要一定的“硬实力”作为基础和保障。无法想象一个经济、军事和科技都十分落后的国家会拥有强大的国际声望和影响力。印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悠久的文化传统和民主的政治制度都帮它在软实力上加分不少,但由于缺乏足够的“硬实力”,这种软实力上的加分在国际影响力上几乎显现不出应有的效果。但是,软实力在提升国家的国际声望和影响力上的“潜移默化”、“水滴石穿”之功,却是硬实力的强制性所无法比拟的,“攻心为上”、“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等等,说的都是这个道理。也正是基于此,有专家认为软实力具有“在问题产生之前就将之消弭于无形”的神奇功能。正是看到了文化软实力所具有的“本源”特征,世界上一些国家在综合国力的提升中都越来越重视文化的发展。近代中国所走过的历程就是一个很好的注脚。而很多发达国家都通过政府制定相关的文化发展和推广计划,采取多种途径和措施向外渗透自己的文化理念和价值原则。通过发展文化产业,不仅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大量具有很强亲和力的文化产品还极大地改善了国家形象,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持续性注入了活水。我国也将提高文化软实力放在了国家战略的高度,通过在海外创立孔子学院、扩大对外汉语教育、利用国际赛事和会展推广和传播中国文化等途径促使国际社会增加对中华文明的认知度和认同感,进而拓展我国的国际政治空间,增强国际影响力。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强调:“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在国际舆论环境依然呈现出西强我弱,西方世界依旧牢固把握话语霸权的基本格局下,我们要着力构建中华主流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日益激烈的“软实力之战”中站稳脚跟,让中华文化持久地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一看就知道是东软的同志。
直以来,我国政治、经济、军事建设等各项国家“硬实力”水平得到了不 断提升和发展。而国家“软实力”,特别是文化“软实力”的发展相对缓慢。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的身份。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在历史上曾经占据过重要地位,对世界产生过深远影响。由 于受近代战乱所致,中国文化的自身实力和影响力一度跌至谷底。近年来,随着社 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提升很快。 但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我 国在这一方面起步晚、基础弱、经验少,同样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去关注。 首先, 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人们对文化资源的重视不够。在国家大 力主导经济发展的时候,人们对文化发展的注意力明显下降,对文化是一种“软实 力” 的认识也明显不足。 这就导致大量优秀的文化资源被我们主观所忽略,潜在的 文化软实力没有被发掘。 其次,文化逆差现象严重。文化逆差,是指中国的文化贸易出口少于进口,中 国的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存在“赤字”的现象。其实,在中国深厚文化的孕育下, 不乏许多优秀的文化艺术产品,然而传统文化的背景不同以及民族文化的差异性 给我国对外文化交流和竞争造成了巨大的阻碍,使得我们的文化没有占据有利的 条件,没有发挥其所具有的潜能。 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最关键的问题是,文化人才缺失,竞争力不强。现在 我国文化软实力还不够强的一个原因,不是我们缺乏形成软实力的文化资源,而是 在对外文化交流中我们不了解海外受众的需求,不了解国际文化市场的需求,不善 于运用国际经验和惯例来传播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应从多方面共同入手,加强民众对文化软实力的 认识, 提高对文化软实力的重视程度。 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是一个长期漫长的过程, 应从以下几方面重点抓起: 弘扬民族精神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内在动力。在发展我国文化“软 实力” 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大力弘扬和倡导民族精神中优秀的、 积极向上的优良传 统,摒弃那些带有封建迷信色彩、 趣味低级、 违反社会发展和科学规律的不良成分, 这样,民族精神才能真正在提升文化“软实力”的进程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打造民族品牌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强大武器。面对国外文化的强大 攻势,打造属于我们民族、我们国家的品牌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应当大力发掘我国 文化当中的优秀因子,利用本国的资源优势,结合自身日益成熟的产业发展模式, 强势推出民族品牌,努力减小文化逆差现象,真正实现从“引进来”到“走出去”,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 发展人才教育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坚实基础。 目前,我国从初级教育到高 等教育都开设了文化艺术领域的相关课程,并且还成立了专门的艺术院校培养专 业文艺人才。文化人才的培养为我国文化的长期发展,提升文化“软实力”水平提 供了后备军。 我国文化 “软实力” 的发展还处于初始起步阶段,还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进一 步解决。 在目前取得了一定成果的基础上,我们应该牢牢抓住这个难得的发展机遇, 推动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更快更好的发展。
我说 哥们 这篇论文你还有么 我现在需要... 呜呜 跪谢了先
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必须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并强调,展形象,就是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这一战略要求视野高远、内涵丰富,不仅阐明了新形势下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方面,也指明了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着力点。
提升国家综合国力的迫切需要。任何一项伟大事业的背后,都离不开文化的支撑。进入21世纪,伴随着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以发展道路、国家形象、价值观念、民族精神为核心内容的软实力竞争也愈加激烈,世界主要大国无不将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国家重要发展战略,千方百计地提升本国的文化软实力,力求在新一轮的国际战略格局调整中占据主动地位。
对于我国而言,同快速提升的硬实力相比,文化软实力仍有短板弱项。我们必须更加注重文化软实力建设,坚持“软”“硬”实力协调发展,尽快形成与大国竞争要求相适应的文化软实力,更好地占领时代竞争的制高点。
展示中国大国形象的内在要求。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国际社会对我国的关注前所未有。中国需要更好了解世界,世界也需要更好了解中国。向世界大力宣介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的中华文化,对于树立和维护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战略意义。
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文化的影响力不仅取决于内容是否具有独特的魅力,而且取决于是否具有强大的传播能力。积极塑造以主动作为为基本特征的思想观念,为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确立正确的方向、选择科学的路径。
同时,要充分利用我国不断增强的对外投资能力、日益强大的硬件设施更新能力、不断壮大的文化产业,支持中央媒体走出去,支持文化企业走出去,打造出适应时代发展、科技发展、文化发展大势的基础平台,为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供物质保证。
全文要求:
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目录、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其中部分组成(例如附录)可有可无。
论文各组成的排序为: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英文题名、英文摘要、英文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附录和致谢。
直以来,我国政治、经济、军事建设等各项国家“硬实力”水平得到了不 断提升和发展。而国家“软实力”,特别是文化“软实力”的发展相对缓慢。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的身份。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在历史上曾经占据过重要地位,对世界产生过深远影响。由 于受近代战乱所致,中国文化的自身实力和影响力一度跌至谷底。近年来,随着社 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提升很快。 但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我 国在这一方面起步晚、基础弱、经验少,同样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去关注。 首先, 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人们对文化资源的重视不够。在国家大 力主导经济发展的时候,人们对文化发展的注意力明显下降,对文化是一种“软实 力” 的认识也明显不足。 这就导致大量优秀的文化资源被我们主观所忽略,潜在的 文化软实力没有被发掘。 其次,文化逆差现象严重。文化逆差,是指中国的文化贸易出口少于进口,中 国的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存在“赤字”的现象。其实,在中国深厚文化的孕育下, 不乏许多优秀的文化艺术产品,然而传统文化的背景不同以及民族文化的差异性 给我国对外文化交流和竞争造成了巨大的阻碍,使得我们的文化没有占据有利的 条件,没有发挥其所具有的潜能。 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最关键的问题是,文化人才缺失,竞争力不强。现在 我国文化软实力还不够强的一个原因,不是我们缺乏形成软实力的文化资源,而是 在对外文化交流中我们不了解海外受众的需求,不了解国际文化市场的需求,不善 于运用国际经验和惯例来传播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应从多方面共同入手,加强民众对文化软实力的 认识, 提高对文化软实力的重视程度。 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是一个长期漫长的过程, 应从以下几方面重点抓起: 弘扬民族精神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内在动力。在发展我国文化“软 实力” 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大力弘扬和倡导民族精神中优秀的、 积极向上的优良传 统,摒弃那些带有封建迷信色彩、 趣味低级、 违反社会发展和科学规律的不良成分, 这样,民族精神才能真正在提升文化“软实力”的进程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打造民族品牌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强大武器。面对国外文化的强大 攻势,打造属于我们民族、我们国家的品牌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应当大力发掘我国 文化当中的优秀因子,利用本国的资源优势,结合自身日益成熟的产业发展模式, 强势推出民族品牌,努力减小文化逆差现象,真正实现从“引进来”到“走出去”,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 发展人才教育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坚实基础。 目前,我国从初级教育到高 等教育都开设了文化艺术领域的相关课程,并且还成立了专门的艺术院校培养专 业文艺人才。文化人才的培养为我国文化的长期发展,提升文化“软实力”水平提 供了后备军。 我国文化 “软实力” 的发展还处于初始起步阶段,还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进一 步解决。 在目前取得了一定成果的基础上,我们应该牢牢抓住这个难得的发展机遇, 推动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更快更好的发展。
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要加强我国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提高“硬实力”,为增强文化“软实力”夯实基础;②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③继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进行文化创新;④吸收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在文化交流、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会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⑤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⑥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凝聚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⑦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⑧借助大众传媒及其他各种途径,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
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必须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并强调,展形象,就是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这一战略要求视野高远、内涵丰富,不仅阐明了新形势下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方面,也指明了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着力点。
提升国家综合国力的迫切需要。任何一项伟大事业的背后,都离不开文化的支撑。进入21世纪,伴随着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以发展道路、国家形象、价值观念、民族精神为核心内容的软实力竞争也愈加激烈,世界主要大国无不将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国家重要发展战略,千方百计地提升本国的文化软实力,力求在新一轮的国际战略格局调整中占据主动地位。
对于我国而言,同快速提升的硬实力相比,文化软实力仍有短板弱项。我们必须更加注重文化软实力建设,坚持“软”“硬”实力协调发展,尽快形成与大国竞争要求相适应的文化软实力,更好地占领时代竞争的制高点。
展示中国大国形象的内在要求。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国际社会对我国的关注前所未有。中国需要更好了解世界,世界也需要更好了解中国。向世界大力宣介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的中华文化,对于树立和维护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战略意义。
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文化的影响力不仅取决于内容是否具有独特的魅力,而且取决于是否具有强大的传播能力。积极塑造以主动作为为基本特征的思想观念,为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确立正确的方向、选择科学的路径。
同时,要充分利用我国不断增强的对外投资能力、日益强大的硬件设施更新能力、不断壮大的文化产业,支持中央媒体走出去,支持文化企业走出去,打造出适应时代发展、科技发展、文化发展大势的基础平台,为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供物质保证。
全文要求:
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目录、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其中部分组成(例如附录)可有可无。
论文各组成的排序为: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英文题名、英文摘要、英文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附录和致谢。
在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战略体系中,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是其重要根基。从根本上讲,国家文化安全是基于文化安全对于国家安全的重要性而提出的重要命题。维护文化安全在某种意义上就是维护文化主权、维护国家利益。对于传统文化的扬弃与继承、对待国外文明成果的吸收与借鉴、构建适应时代特征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在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战略选择中必须考虑的三个问题。文化对于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来说,是一种能够凝聚和整合民族和国家一切资源的根本力量,这种力量的任何形式的丧失,都将危及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生存安全。正因如此,文化安全就成为能否确保一个民族和国家生存安全的一种战略安全。维护和捍卫本民族的文化传统,进而实现社会发展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更可靠的安全保障。优秀的传统文化对民族国家内在的认同性、凝聚力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一个民族国家不仅有领土、领海、领空的范围,还有民族意识认同范围,这种认同和遵从来源于共同的语言、风俗、习惯、观念、制度、信仰、科技、教育等文化构成因素,并且经过不同时代的丰富与历史的积淀而形成。这种认同和遵从正是支撑一个民族国家存在和发展的全部价值观体系的核心。吸收外国先进文明成果是对传统文化的丰富、补充、完善、强化,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辩证取舍、择善而从,积极吸收借鉴国外文化发展的有益成果,更好地推动我国文化的发展繁荣”。继承传统文化,吸收国外有益文化,目的是要开创出新的适应时代发展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而这也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长远保障。从外部环境看,全球化一方面带来全球性文化的交流、互补、融合、吸收,另一方面也在加剧不同文化之间的竞争、激荡、扬弃、碰撞、改造,两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为了应对文化全球化环境下的激烈竞争,世界上很多国家都从政策、制度上提出了保持民族文化的特色、确保自身文化安全的战略措施。例如新加坡政府于1991公布了《共同价值观白皮书》,提出了5大共同价值观: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植,尊重个人;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俄罗斯于2000年批准实行了《俄罗斯联邦信息安全学说》。日本提出“新文化立国”的口号,等等。在维护民族文化安全的问题上,我们应当借鉴世界各国的有益方法,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以政策、法律、规范、准则等形式,建立起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屏障。只有国家文化安全得到有效的保障,才能确保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因而我们一定要立足中国文化传统与实际,着眼全球文化态势与格局,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角度来思考中国文化的建设,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进程中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本文章为我国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研究”课题的阶段性成果 文章作者均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来源论文发表
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必须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并强调,展形象,就是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这一战略要求视野高远、内涵丰富,不仅阐明了新形势下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方面,也指明了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着力点。
提升国家综合国力的迫切需要。任何一项伟大事业的背后,都离不开文化的支撑。进入21世纪,伴随着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以发展道路、国家形象、价值观念、民族精神为核心内容的软实力竞争也愈加激烈,世界主要大国无不将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国家重要发展战略,千方百计地提升本国的文化软实力,力求在新一轮的国际战略格局调整中占据主动地位。
对于我国而言,同快速提升的硬实力相比,文化软实力仍有短板弱项。我们必须更加注重文化软实力建设,坚持“软”“硬”实力协调发展,尽快形成与大国竞争要求相适应的文化软实力,更好地占领时代竞争的制高点。
展示中国大国形象的内在要求。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国际社会对我国的关注前所未有。中国需要更好了解世界,世界也需要更好了解中国。向世界大力宣介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的中华文化,对于树立和维护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战略意义。
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文化的影响力不仅取决于内容是否具有独特的魅力,而且取决于是否具有强大的传播能力。积极塑造以主动作为为基本特征的思想观念,为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确立正确的方向、选择科学的路径。
同时,要充分利用我国不断增强的对外投资能力、日益强大的硬件设施更新能力、不断壮大的文化产业,支持中央媒体走出去,支持文化企业走出去,打造出适应时代发展、科技发展、文化发展大势的基础平台,为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供物质保证。
全文要求:
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目录、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其中部分组成(例如附录)可有可无。
论文各组成的排序为: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英文题名、英文摘要、英文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附录和致谢。
直以来,我国政治、经济、军事建设等各项国家“硬实力”水平得到了不 断提升和发展。而国家“软实力”,特别是文化“软实力”的发展相对缓慢。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的身份。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在历史上曾经占据过重要地位,对世界产生过深远影响。由 于受近代战乱所致,中国文化的自身实力和影响力一度跌至谷底。近年来,随着社 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提升很快。 但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我 国在这一方面起步晚、基础弱、经验少,同样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去关注。 首先, 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人们对文化资源的重视不够。在国家大 力主导经济发展的时候,人们对文化发展的注意力明显下降,对文化是一种“软实 力” 的认识也明显不足。 这就导致大量优秀的文化资源被我们主观所忽略,潜在的 文化软实力没有被发掘。 其次,文化逆差现象严重。文化逆差,是指中国的文化贸易出口少于进口,中 国的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存在“赤字”的现象。其实,在中国深厚文化的孕育下, 不乏许多优秀的文化艺术产品,然而传统文化的背景不同以及民族文化的差异性 给我国对外文化交流和竞争造成了巨大的阻碍,使得我们的文化没有占据有利的 条件,没有发挥其所具有的潜能。 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最关键的问题是,文化人才缺失,竞争力不强。现在 我国文化软实力还不够强的一个原因,不是我们缺乏形成软实力的文化资源,而是 在对外文化交流中我们不了解海外受众的需求,不了解国际文化市场的需求,不善 于运用国际经验和惯例来传播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应从多方面共同入手,加强民众对文化软实力的 认识, 提高对文化软实力的重视程度。 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是一个长期漫长的过程, 应从以下几方面重点抓起: 弘扬民族精神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内在动力。在发展我国文化“软 实力” 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大力弘扬和倡导民族精神中优秀的、 积极向上的优良传 统,摒弃那些带有封建迷信色彩、 趣味低级、 违反社会发展和科学规律的不良成分, 这样,民族精神才能真正在提升文化“软实力”的进程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打造民族品牌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强大武器。面对国外文化的强大 攻势,打造属于我们民族、我们国家的品牌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应当大力发掘我国 文化当中的优秀因子,利用本国的资源优势,结合自身日益成熟的产业发展模式, 强势推出民族品牌,努力减小文化逆差现象,真正实现从“引进来”到“走出去”,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 发展人才教育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坚实基础。 目前,我国从初级教育到高 等教育都开设了文化艺术领域的相关课程,并且还成立了专门的艺术院校培养专 业文艺人才。文化人才的培养为我国文化的长期发展,提升文化“软实力”水平提 供了后备军。 我国文化 “软实力” 的发展还处于初始起步阶段,还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进一 步解决。 在目前取得了一定成果的基础上,我们应该牢牢抓住这个难得的发展机遇, 推动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更快更好的发展。
我说 哥们 这篇论文你还有么 我现在需要... 呜呜 跪谢了先
一看就知道是东软的同志。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的办法:
1、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不断提高我国文化的总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不仅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任务,也是文化多样化背景下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工作重点。
2、在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前提下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双重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是物质生产领域资源配置的有效手段,而且是精神生产领域资源配置的有效手段。
3、创新是文化的灵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提高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文化领域的创新,首要条件是形成一个使尽可能多的人们竞相迸发创新智慧、使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的制度环境、文化环境和教育环境。
4、认同自身文化。在中外文化沟通交流中,我们要保持对自身文化的自信、耐力、定力。就此而言,无论是“以洋为美”“唯洋是尊”的西式教条主义,还是妄自菲薄、数典忘祖的文化虚无主义,抑或是目光狭隘、妄自尊大的文化保守主义,都是对文化认同的背离、对文化自信的侵蚀,必须摒弃。
5、包容外来文化。开放包容的文化心态、海纳百川的文化胸怀,最能反映一个国家文化自信的程度。中华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气度,既得益于其所创造的辉煌文化成果,也得益于其有容乃大的文化气魄。
从文化发展趋势看,在全球化时代,没有任何一种文化具有完全的“普适性”,任何文化都要在共存中求发展,因此越具有包容精神的文化,就越能获得持久生命力和影响力。
文化软实力作为现代城市发展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越来越成为一个城市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一个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一个城市的繁荣,首先是文化的繁荣。假如城市是骨架,经济是皮肉的话,那么这座城市的文化就是血脉!这文化包括大文化和地域文化。文化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人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凝聚力,而这一切主要来自于人们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任何一个城市要凝聚力量,都必须有一套与最高建筑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相适应的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核心价值体系,就是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也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大文化。如果没有这个最核心的东西,就会失去团结一致、共同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就会导致人心涣散、社会混乱。所以,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提高文化软实力的首要条件,是毋庸质疑的。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使之成为全体社会成员普遍理解接受、自觉遵守奉行的价值理念,成为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发展是硬道理,是提高文化软实力的关键。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文化的总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要树立强烈的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开阔发展思路,拓宽发展途径,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益性文化建设,拓宽服务渠道,健全服务网络,不断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要坚持以市场为主导,通过积极的产业政策和有序的市场化运作,充分发挥国有文化企业的骨干作用,保护好、引导好民营企业投资文化产业的积极性,迅速壮大文化产业的规模,使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要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一个城市文化的影响力,不仅取决于其内容是否具有独特魅力,而且取决于是否具有先进的传播手段和强大的传播能力。因为传播深度决定影响广度。特别是在当今信息社会,上升到国家来说,凡是传播手段先进、传播能力强大的国家,其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就能广为流传,就能掌握影响世界、影响人心的话语权。可见,文化的传播能力已经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决定性因素,而一个城市尤应如此。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宣传文化,需要提升主流媒体影响力作为提高文化传播能力的战略重点,进一步加大投入,壮大总体实力,提高核心竞争力。要深刻认识互联网在文化传播方面的巨大潜能和可能产生的不可估量的影响,把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作为提高文化软实力的新引擎、新阵地、新平台、新空间。提高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进一步激发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潜能,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拥有广泛而坚实的群众基础。要充分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发扬艺术民主和学术民主,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不同风格流派相互切磋、平等讨论,营造宽松和谐的文化发展环境,表彰有杰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使各类文化人才的才华有展示舞台、创造有实现空间、贡献得到社会尊重。要采取有效措施,创造有利条件,动员党政各部门、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文化建设,让一切文化创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文化创造的源泉充分涌流,让一切有志于文化创造的建设者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文化决定观念,观念决定行为。人有各种各样的行为,但所有其行为,一定能找到他们共通的文化根源。例如,中国的封建社会,是世界上最长的封建社会。它为什么会持续这么长时间?其根本原因就是中国的主流文化始终如一,也就是说,可以改朝换代,但文化没有变。中国的老百姓跟世界多数国家的老百姓不太一样,据统计,中国百分之八十五的人不信教,而世界上百分之八十五的人信教。但是,中国人的行为、思想靠什么来规范呢?靠的是文化,虽然改朝换代了,可中国的主流文化却没有变,主流文化涉及中国的长治久安。有继承,才有发扬,但继承不是拿来主义,文化拿来主义是注定不会发扬,也没有创新的。文化不是盲从,文化是实践出真知。为什么改朝换代了,中国的主流文化却没有变?这就是文化灌输。文化灌输可以以家为单位,而安定是主流文化的基础,所以,家又是支撑主流文化的安定文化,即所谓家兴国定业旺文昌。主流文化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实现,要将主流文化灌输到人们的血脉里,并一代一代地传下去。为什么要一代一代传下去,这是因为今天的世界大体上还是西方文化主导的世界。而文化决定观念,观念又决定行为。我们要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是因为它有很大的包容性,可以丰富人类文明。21世纪能够为世界作出贡献的可能就是中华文化,而这个文化奉献给世界,会使世界变得更美好。如果说西方国家在过去几个世纪的崛起与强大,直接取决于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教育的大规模发展和工业革命的渐次升级,取决于自由市场塑造出来的发展空间和竞争秩序衍生出来的巨大驱动力,那么这些有利因素的形成,其先决条件则是这些国家在精神文化方面所实现的革命性变革:一、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把西方国家的人民从神权观念和对神的依赖的枷锁中解放了出来,使他们认识到了人的价值与能力,认识到了自己的潜力;二、启蒙运动使他们认识和掌握了能够用来发展并表现自我价值与能力的理性思辨方法,一种与想象、假设、实验和调整相联系的方法;三、西方国家的各界精英体悟到了全面利用人与理性思辨能量的重要性,并且把这种体悟转化成了大规模的实践能力与对实践结果的追求。西方科学技术的发达是释放这三大文化能量的直接结果,而其他几项有利因素的形成,既是理性思辨的建构物,又是保障个人释放能量的有效制度。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文艺复兴之后获得的优势无形文化实力决定了西方在近、现代的强大。基于无形文化实力的重要性,可以合理地认为:打造一流的城市或者说是一流的强国,从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能否打造出能量不低于西方列强而道德视野却高于西方列强的无形文化实力。打造这样的文化实力不是从零开始,而是要在中国现有文化资源的基础上进行。中国现有文化的核心精华始创于《周易》。《周易》的《系辞》指出:“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亦刚亦柔,刚柔互济,是天的运作之道。了解天之道,并且能用同样的方式去制约人的行与止,那就是人类社会的运作之道了。对于人类社会来说,《周易》认为“刚”的主要体现之一应该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君子要像天体一样,运行刚健,自强不息)。“柔”的主要体现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君子要像大地一样,能够以承载万物生长的姿态,造福于大众)。换言之,按照《周易》的教导,中华民族和她的子孙们要拥有大志(用天与地的运行原则确立人的行为标准)、大勇(自强不息)、大德(厚德载物)和大慧(刚、柔兼具,因势而为)。如是,《周易》便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画出了基本的蓝图轮廓。老子和儒家文化的缔造者依据各自强调的重点,进一步充实和延伸了周易的核心内涵。他们提出的最有价值的观点之中,包括儒家的“格物致知”、“仁政”、“制天命”、“民为重,社稷为轻”和“中庸论”,以及老子的“生成论”、“法自然”观和“弱者道之用”(借弱用柔而进之)的策略主张。圣贤明示的伟大哲理智慧,华人世代承传的民族性(其核心是崇尚勤劳、智慧、坚韧、不屈、爱国、正义、慈悲、忠孝和因势制宜,以及偏好和谐、重视教育与知识),再加上中华儿女在长期应对大自然以及各种严峻挑战的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丰富经验,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实力的三大支柱。这三大支柱确保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存续和发展,使她即便经历了西方列强的百年蹂躏,依然能够爬起身来,再度前进。中国有着西方所无法比拟的“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和效率,然而如果决策不够科学化,“集中力量”所带来的损失也会是巨大的。今年以来,智库这个词频频出现在国人视野。中国社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和更大进步,还应该包括软实力的发展,即思想观念、文化教育方面的突破,而其中政府决策、政策的科学化、合理化改革更是关键因素。中国如果能有大量真正独立的、高质量的民间智库产生,那么,中国政府的对内对外决策就能集聚更多各方面贤能达人的合理论证和声音,从而提升决策的科学性、有效性和民主化,减少失误。智库这个概念对于很多人来说是陌生的,然而在西方世界20世纪初便开始盛行。据统计,全球有5465家智库,美国智库有1777家,已经形成了全球最为发达的市场和成熟的运行机制。而中国被国际认可的可被称为智库的研究机构,只有74家。在智库发达的国家,有人将智库称为同立法、行政、司法并立的第四大机构,可见其对社会决策的巨大效用。如著名的兰德公司的“成名之作”,就是在朝鲜战争前夕,于美国政府、军方一致认定中国不可能出兵的背景下,发表了一个后来为事实所证明的结论:“中国将出兵朝鲜。”尽管他们的研究报告打算以200万美元出售给五角大楼却遭到拒绝,但此后的美国政府却成了他们长期的头号客户。兰德公司也因此确立了自身在美国的价值和影响力。但是到现在为止,中国智库所发挥的作用远远无法与发达国家相提并论。中国目前95%的智库都非民间智库。这就有点像计划经济时代没有任何私营企业一样,智库之间缺乏竞争就会存在问题。中国需要多元、多类型的智库,但目前的状况并不乐观,例如,民间智库本是非盈利组织,但中国现阶段的政策却要求,必须让其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形式注册,或找一个政府机构挂靠。另外,社会文化也存在一定问题。企业和个人为社会做慈善,不一定是捐图书馆、捐体育设施,也可以捐助民间智库,完善中国社会公共政策研究事业,也一样是做公益事业。在国外,我们可以看到一些著名企业家、政要捐助成立了许多智库,例如美国的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胡佛研究所、卡特中心、尼克松和平与自由中心等,但中国目前还看不到类似的捐赠。提高一个城市的文化软实力,需要各行各业的很多的智库,而这些智库最终服务于国家。2009年的一期《了望》新闻周刊曾估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政策研究为核心、以直接或间接服务政府为目的的“智库型”研究机构大概为2000个,数量已经超过智库发展最发达的美国。但这就跟中国的大学每年生产的“博士”数量世界第一、科研人员总量世界第一、科研经费总额世界第六,而本土却没有在无意识形态差异的自然科学领域培养出一名诺贝尔奖获得者一样。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发布的《2008年全球智库报告》,按照国际评判标准仅仅认可中国大陆有智库74家,比亚洲的印度和日本都要少很多。缺乏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公信力的国际化智库,是中国智库发展当中最大的缺陷。大国需有大国智库,在中国的大国崛起历程当中,有国际公信力和影响力的国际化智库绝对不能缺席。由于中国目前95%的智库是官方智库,且这些中国思想库所代表的“软实力”与中国综合国力的世界地位不相对称,也就是说“软实力”发展大大滞后于“硬实力”,因此政府未来对智库要进行一定的培育,包括出台一系列改革的措施,将是必然的。一定要引入竞争机制,按智库本身规律来运作,政府的公共政策出台要进行研究招标。当官方智库过于行政化,就只会成为行政机关的延伸——或类似于政府宣传部门,也就无法完成提供“储备性政策”的工作。同时,还要加大鼓励民间智库的发展,在多数领域允许他们与官方智库公平竞争来获得项目与经费,否则,连内部竞争都没有,中国智库是不可能崛起为能与全球顶尖智库竞争的“大国智库”。智库,是当下发展和壮大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保证之一。推动文化产业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新形势下加快发展、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已成为当务之急。推动文化产业的加快发展,就需要着力培育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骨干文化企业,是增强我市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环节。应着重扶持具有市场领导地位或潜力大的文化企业,鼓励这些企业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通过跨地区、跨行业联合或重组,尽快壮大企业规模,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积极“走出去”,充分参与国际竞争,不断壮大自身实力、提高国际传播能力和影响力。另外,加强高端人才培养,丰富的人才储备是文化产业保持竞争优势的一个关键因素。文化产业是典型的知识密集型产业,需要大批高素质的人才。应积极创造条件,有计划地培养一批有文化、有素质、有能力的经营人才、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复合型人才;加大人才机制创新,完善人才使用、竞争和激励机制,吸引和挖掘优秀人才,使优秀人才进得来、留得住、用得上。再者,积极学习借鉴国内外的有益经验,可以降低研发成本、缩短创新时间,进一步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步伐和进程。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文化企业,而文化企业首先要构建的,就是企业文化。如果文化软实力是政府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的“文化软实力”。在推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要把提高企业文化软实力作为重要发展战略,千方百计壮大企业文化的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作为现代管理理论,已经成为企业的普遍共识,企业文化建设更是方兴未艾。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大文化下的亚文化,它是民族文化和现代意识在企业内部的综合反映和表现。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从创立、发展、壮大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发展观、社会责任感、企业制度等的复合体。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企业价值观是指企业及其员工的价值取向。因为有了这一判断标准,所以员工才知道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可有可无的;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什么是可贵的,什么是要抛弃的。表现为行为,即企业的凝聚力、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责任感、自豪感、精神面貌和职业化行为规范。企业的价值观必须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才能够更好地统一广大职工的思想和意志,坚定理想信念;才能够进一步调动职工队伍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凝聚一切力量,焕发出创新的激情,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才能够树立起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新风尚。企业的价值观还必须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才能达到“以文化人”的要求,否则,就会导致人心涣散,企业无法健康发展,甚至会造成社会混乱。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延续和发展,都是在既有文化传统基础上进行的文化传承、变革与创新。如果离开传统,割断血脉,就会迷失自我、丧失根本。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形成了优良的文化传统,不仅成为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而且对世界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样,企业文化是在一个企业中形成的某种文化观念和历史传统,共同的价值准则、道德规范和生活信息,将各种内部力量统一于共同的指导思想和经营哲学之下,汇聚到一个共同的方向,它意味着公司的价值观,诸如进取、守势或是灵活——这些构成公司员工活力、意见和行为的规范,管理人员身体力行,把这些规范灌输给员工并代代相传。企业的优良传统是一个企业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品质积淀,必须坚持以优良传统和精神为根基,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引领,以外来健康有益文化为补充,大力弘扬企业的优良传统和优秀文化,才能够不断增强企业文化的影响力和凝聚力。企业文化不是孤立的,它与企业战略是相互融合的,与外部环境是相互影响的。作为亚文化,企业文化虽有其个性,但必须以社会主流文化为引领才不致偏离方向。良好的主流文化会促进企业文化的发展,反之就影响和制约企业文化的健康发展;同样,良好的企业文化会对社会产生辐射作用,不良的企业文化也会对社会主流文化产生破坏作用。从社会方面来讲,构建和谐的企业文化有利于企业间的合作,有利于企业的社会效益的发挥。就企业具体而言,和谐企业文化有利于形成稳定和谐的企业发展氛围。和谐企业文化能够体现职工群众的共同愿望,体现团结、合作的企业精神,可以创造生产力、提高竞争力、增强吸引力、形成凝聚力。能够强化职工队伍建设,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推动形成心齐、气顺、劲足,稳定、和谐、发展的良好氛围。和谐企业文化强调的是求同存异、和睦相处、团结友爱、同心同德;具有弘扬正气、凝聚人心、沟通感情、增进融合等功能,能够起到化解矛盾、整和关系的作用。用和谐文化引导广大职工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事物,培养职工用宽容的态度看待和处理各种问题,有助于避免思想认识上的片面性和极端化,形成尊重劳动、关爱他人、维护公平、相互关爱、团结互助的道德风尚。优秀的企业文化服务于先进的文化企业,先进的文化企业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的发展带动文化的振兴与繁荣,文化的振兴与繁荣就必然会提高文化软实力。其实,文化软实力就是无形的文化实力,是精神文化所具有的决定性力量,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和发展的依托。任何一座城市,离开了这个灵魂和依托,那么,这座城市就会显得苍白无力。任何个人、群体、地域或国家,最终的发达与繁荣,都要依赖于这种精神文化,他们所处的地位以及他们的兴衰存亡,全都可以在这种“文化”中找到答案。
直以来,我国政治、经济、军事建设等各项国家“硬实力”水平得到了不 断提升和发展。而国家“软实力”,特别是文化“软实力”的发展相对缓慢。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的身份。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在历史上曾经占据过重要地位,对世界产生过深远影响。由 于受近代战乱所致,中国文化的自身实力和影响力一度跌至谷底。近年来,随着社 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提升很快。 但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我 国在这一方面起步晚、基础弱、经验少,同样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去关注。 首先, 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人们对文化资源的重视不够。在国家大 力主导经济发展的时候,人们对文化发展的注意力明显下降,对文化是一种“软实 力” 的认识也明显不足。 这就导致大量优秀的文化资源被我们主观所忽略,潜在的 文化软实力没有被发掘。 其次,文化逆差现象严重。文化逆差,是指中国的文化贸易出口少于进口,中 国的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存在“赤字”的现象。其实,在中国深厚文化的孕育下, 不乏许多优秀的文化艺术产品,然而传统文化的背景不同以及民族文化的差异性 给我国对外文化交流和竞争造成了巨大的阻碍,使得我们的文化没有占据有利的 条件,没有发挥其所具有的潜能。 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最关键的问题是,文化人才缺失,竞争力不强。现在 我国文化软实力还不够强的一个原因,不是我们缺乏形成软实力的文化资源,而是 在对外文化交流中我们不了解海外受众的需求,不了解国际文化市场的需求,不善 于运用国际经验和惯例来传播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应从多方面共同入手,加强民众对文化软实力的 认识, 提高对文化软实力的重视程度。 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是一个长期漫长的过程, 应从以下几方面重点抓起: 弘扬民族精神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内在动力。在发展我国文化“软 实力” 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大力弘扬和倡导民族精神中优秀的、 积极向上的优良传 统,摒弃那些带有封建迷信色彩、 趣味低级、 违反社会发展和科学规律的不良成分, 这样,民族精神才能真正在提升文化“软实力”的进程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打造民族品牌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强大武器。面对国外文化的强大 攻势,打造属于我们民族、我们国家的品牌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应当大力发掘我国 文化当中的优秀因子,利用本国的资源优势,结合自身日益成熟的产业发展模式, 强势推出民族品牌,努力减小文化逆差现象,真正实现从“引进来”到“走出去”,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 发展人才教育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坚实基础。 目前,我国从初级教育到高 等教育都开设了文化艺术领域的相关课程,并且还成立了专门的艺术院校培养专 业文艺人才。文化人才的培养为我国文化的长期发展,提升文化“软实力”水平提 供了后备军。 我国文化 “软实力” 的发展还处于初始起步阶段,还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进一 步解决。 在目前取得了一定成果的基础上,我们应该牢牢抓住这个难得的发展机遇, 推动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更快更好的发展。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 文化 兴盛为支撑的。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关于文化的毛概3000字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文化的毛概3000字论文篇一:《文化软实力》 摘要:当今世界对于每一个国家来说,在提升本国政治、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的同时,提升本国文化软实力也是更为特殊和重要的。软实力是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力量,是世界各国制定文化战略和国家战略的一个重要参照系。经历30年的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我们也意识到了文化的重要性,“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一个战略重点,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中国社会要想健康和谐持续稳定的发展,拥有快速发展的经济是一方面,有时候文化的软实力对社会经济和人们的生活都有一定的相互促进作用,他们之间有互补的关系。以往我们我们只注重经济的建设,而忽视了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和传播,但是现在我们的政府和社会看到了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我们正在逐渐正视和珍惜我们所拥有的精神和文化财富,并让世界各国更多更好的了解中国。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战略;伟大复兴; 1、文化软实力的基本内容、发展历程 (一)基本内容 约瑟夫·奈曾论证说,以经济和军事力量为基础的指挥权是硬实力,而一个国家通过其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吸引力使其他国家想要他所想要的东西,这种能力就是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是相对于其他“硬”实力来说的,之所以说它“软”是因为文化产业所决定的,也就是文化所变“硬”的 方法 。文化涉及的范围可谓无所不包,从而其产业的特征与以往的产业,如制造业有很大的不同,使其能够产生的价值无可估量,但是又很难界定,如知识产权的问题。文化也就作为产生这一价值的源泉,它的地位也就相当重要,却非常难以界定。因为其难以界定,从而使其在很多方面无法用法律,法规,行业规范来约束,很多地方无法达到强硬的管理,就像你可以很容易估计一个U盘的价值,却无法估计里面储存的资料的价值一样。也就是无法进行这种约束,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就必须增加文化软实力,毕竟“想法”是很难受到“保护”的。以上就是我认为为何要加一个“软”字。而文化实力简单的来说可以理解为创新创意实力,毕竟文化是这些的源泉。 中国的“软实力”一说,则源于一位美国记者的报道,意思是说“对中国最近取得的成功的一种尊重或者着迷,以及它的影响力的自然增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喻国明指出:“一个国家是存在两种实力的,一种是硬实力,一种是软实力。硬实力通常是指国家的GDP、硬件设施等,而文化、制度、传媒等被称为软实力。”语言是信息传播的基础,也是衡量一个国家软实力大小的重要指标。美国之所以能够将各种文化产品连同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行销全世界,除了国力的支撑外,主要依靠的就是语言优势,这也是美国的软实力“依然强大”的一个重要表征。为了维护自己的语言文化利益,扩大在国际传播中的份额,目前许多国家都在有计划地实施各自的语言战略,并努力扩大语言的国际影响。 (二)发展历程 “软实力”(SoftPower)的概念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小约瑟夫.奈提出来的。1990年,他分别在《政治学季刊》和《外交政策》杂志上发表《变化中的世界力量的本质》和《软实力》等一系列论文,并在此基础上出版了BoundtoLead:TheChangingNatureofAmericanPower(中译本《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一书,提出了“软实力”的概念。约瑟夫.奈指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硬实力和软实力依然重要,但是在信息时代,软实力正变得比以往更为突出。” 唐代兴在《文化软实力战略研究》一书中提到,软实力就是国家影响力,这种影响力由文化、制度安排、政治价值观、外交政策等因素相整合而成,它大致可以展开为四个方面,即文化影响力、意识形态影响力、制度影响力和外交影响力,但这些影响力最终都要通过大众传媒而得以实现。在这四个方面的影响力中,文化影响力是国家软实力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一个国家的文化如果能够对其他国家产生吸引力,一个国家的文化所蕴涵的价值观、精神指向及情感表达方式,能够得到其他国家的普遍认同,甚至被吸纳或融合到其他国家的文化中去,那么,这个国家的意识形态影响力、制度影响力、外交影响力也就自然会得到增强,并产生良性循环和扩张的结果。 文怀沙在为高占祥所著的《文化力》一书写的序言《文化力的发掘者》一文中提到,我们国家当前还面临着许多现代化发展中的问题。这些问题说到底可能都是文化问题。我近年经常去陕西、河南等地,这些省份大打文化牌,努力创建文化大省,现在在各方面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由此可见,文化力对社会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找准我国文化发展的方位,创造民族文化的新辉煌,增强我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提升国家软实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的现实课题。 胡锦涛在十七大 报告 中提到,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当前,中国政府对于全球化时代的文化问题有着自己的主张,提出了中国自己的文化安全观,改革开放以来历任国家领导人的文化立场,多在于强调合而不同,求同存异,鼓励和加强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文明对话。然而比起周边 日、韩政府目标明确且咄咄逼人的文化政策,中国的文化政策层面却显得气象不足且特征不够鲜明。 2、文化软实力的分析 (一)传统西方大国文化对我国的冲击 西方文化的魅力究竟在何处呢?为什么能够如此迅速的就征服了中国这个拥有五千年文明的国度.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我们自身的原因,二才是外部文化的原因。新中国成立后,又开始了长达几十年的阶级斗争阶段,特别是“”时期,对 传统文化 的破坏尤为严重。由于长期对传统文化及传统节日的轻视,使中国人普遍存在文化上的精神空缺及文化满足上的空虚。恰好改革开放以后,西方文化那种多样性及多彩性,弥补了中国人长期压抑的文化需求,所以普遍被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所接受,并迅速扩展开来。从西方文化自身的原因来说,西方文化是一种非常讲究的文化,特别是文艺复兴以后,给中世纪昏暗的文化注入了多姿多彩,优雅的元素,于是诞生了莎士比亚,达芬奇等一大批天才文艺作者。并且西方文化宗教气氛浓厚,所以又给西方文化披上了一层神圣神秘的外衣。这些原因都给严重缺乏文化寄托的中国人强大的新鲜感。现代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是体现在多个方面的。西方国家在饮食,音乐,电影甚至是语言等多个方面都对中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西方节日 和传统节日的比较,似乎人们现在越来越倾向于追捧西方的节日,而冷落了本土传统的节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媒体、商家为捕捉商机,大肆宣传,纷纷推出各式各样的活动来吸引顾客、制造影响。这样做法其实本无可厚非,但却在无形中助长了西方节日的气焰,为“洋节”推波助澜,使它们越来越被大家所接受。 (二).新世纪亚洲格局重组与话语权争夺 亚洲正在崛起,其动向大致有三:一是韩国宣布将在全球一百个地区开办“世宗学院”,二是日本在海外增设“日语学习中心”欲与中国的“孔子学院”抗衡,三是印度的文化很早就输出到世界各地,似乎在“龙象之争”中印度已然高出一筹。中国经济日渐崛起令世人瞩目,与之相匹配的文化魅力和影响则亟待拓展。 韩国是新兴的文化产业大国。1998年,韩国遭遇亚洲金融风暴之后提出了“文化立国”的方针,明确提出“两个五”:力争五年之内把韩国在世界文化产业市场上的占有率从1%提高到5%;力争五年内能培养出10000个内容创作者,其中10%有外销的能力。东亚的日本是世界第三经济强国,早在1985年,日本经济持续增长之时,就试图从“经济大国”转向“政治大国”最终走向“文化大国”。日本的文化立国战略其目的就是要推出日本文化。试图确立日本文化在亚太地区的主导地位,使亚洲国家在接受日本援助的同时,也接受日本文化。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各国的文化也呈现出交流与交锋、合作与较量的新格局,文化已经成为西方国家颠覆和控制别国、实现自身战略意图的重要工具,文化领域已经成为政治斗争和意识形态较量的重要领域。所以,大力提升本国的软实力已在国际主流社会达成共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我国的国际话语权也拥有了更广阔的空间。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是继北京奥运会后我国举办的又一个世界盛会。举办世博会是上海在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进程中的一件大事,将大大推进上海的现代化和国际化。世博会已经经历了150多年,而上海世博会将成为在我国、也是在发展中国家第一次举办的综合性世界博览会。上海世博会将为全面推进中华文化的复兴、展示和提升中国的软实力,提供一个很好的契机。 与人民群众的新期待相比,目前我国文化发展的整体水平还不高,文化产品服务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只有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让百姓享受丰富多彩的“文化盛宴”,才能充分体现发展文化软实力这个硬道理。中国通过学习世界文明使文化影响力得到提升。中国目前的软实力与一些西方国家还存在着差距,相对于硬实力的显著提高,文化软实力亟待加强。 3、结论文化软实力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需求的重要基础。文化竞争是21世纪国际竞争的一个战略制高点,提高文化软实力是中国面临的重大挑战。文化更深刻地影响着我们这一代人,一个国家的兴衰成败,既取决于它的硬实力,也取决于它的软实力,而文化软实力则是制约整个软实力的经纬、维系整个软实力的灵魂。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们应提升思想、观念和原则等多方面价值理念,这些都是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只有让世界各个角落的人们都来分享我们的文明成果与智慧,让世界真正了解中国,让世界听到中国较为全面客观的声音,才能使中国真正走向世界,我们的软实力也才能真正强大起来。 4、参考文献: 【1】约瑟夫.奈.《变化中的世界力量的本质》和《软实力》 【2】唐代兴.《文化软实力战略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 【3】____.《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4】高占祥.《文化力》.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文化的毛概3000字论文篇二:《文化强国——提升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 【摘要】文化强国,对于每一个中国企业和个人来说,都将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它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国民生活质量全面提升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文化强国”长远战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总结 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和宝贵 经验 ,研究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升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在建设文化强国的进程中,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两翼,不可或缺、不可偏废。 【关键词】建设文化强国,文化软实力,文化产业竞争力,文化创新 文化是民族血脉中生生不息地流淌着的血液,始终是民族生存繁衍和国家繁荣发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命之源。文化强国战略从大的层面讲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通过创新与创造进一步解放文化生产力;从小的层面讲得看我们是否有叫得响的文化作品、我们的创意产业是否位于世界前列、我们的文化理念与价值观能否输出海外。 身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如何着手去推动文化强国的建设呢? 首先要了解文化强国的意义。只有完全地理解了文化强国的意义之所在,我们才能够更正确的、更积极的去为他出力。文化强国的意义到底有哪些呢?第一,建设文化强国,形成民族的强大凝聚力。一个民族国家若一盘散沙,没有凝聚力,绝对不是一个强国。一个多元的社会已经呈现在我们面前,这种多元性不仅表现在利益上,而且表现在思想上。所以,中国的思想文化出现了多样性、选择性、多变性等一系列新特点。在这种情况下,怎样使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增强,这是我们现在碰到的一个难题,也是我们需要解决的课题。我认为,要建设文化强国,首先就是要通过文化来整合整个社会,以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第二,建设文化强国,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很快,但是新阶段有许多难关需要我们去攻克,有许多社会矛盾需要我们去化解。这个时候尤其需要一种精神的动力和智力的支持。所以,全会提出建设文化强国,就是要用文化来更好地为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第三,建设文化强国,是要在全世界面前树立一种全新的形象,增强我们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大批走向世界,这是一件好事。但是,如果国人在国际经济政治和文化交流中表现不文明,留给世人的就是一种不佳形象。这种情况下,怎么让人看到一个大国、强国形象呢?第四,建设文化强国,归根到底是为了造福我们的民族和人民。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能够不断向前发展,就是因为我们血管里流淌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但是,血液是要更新的,否则就不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也不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在建设文化强国的进程中,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两翼,不可或缺、不可偏废。文化创意是文化发展的起点,是原动力。但文化创意的灵魂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要在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同时,激发人们的智慧,把文化创意事业搞起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充分体现。 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或综合竞争力,关键问题是提升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是指一国或一区域文化企业的产品及其服务在开拓市场占有市场并以此来获取长期稳定可观的利润的能力,同时也是在竞争中赢得并保持竞争优势的核心(或关键)能力。根据要素载体,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主要包括生产要素竞争力、文化需求竞争力、文化企业竞争力、政府行为竞争力等四大要素。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实质是创新能力,而四大要素竞争力则取决于其创新能力,它贯穿于资源利用、产品开发和生产、市场开拓及服务之中。 要提升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首先要提升文化生态的支持力。树立以创新价值观为主导的理念,积极促成创新的价值导向,增强创新意识,奠定共同的创新理念与价值基础。把培养创新价值观纳入国民 教育 全过程,把创新理念内化为人们的思想观念,外化为人们的行为。要总结和宣传体现创新要求的先进典型,充分发挥道德模范的示范力和感召力。要充分发挥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引导、铸造人们创新价值观的形成。媒体要大力弘扬开拓创新精神,以倡导创新精神、烘托创新氛围作为节目评估的重要考量。通过多种方式构建和弘扬“崇尚创新、宽容失败、支持冒险、鼓励冒尖”的创新文化,并把创新文化融入社会生活,成为人们普遍追求的文化时尚。 其次,要提升政府行为的推动力。 我国尚处于历史转型期,与市场经济成熟国家比较,政府行为推动力在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构成中比重大,作用尤为重要。一是要积极落实领导责任和工作责任,制定具 体操 作方案,抓好工作落实,确保实现我省文化产业振兴目标。二是要以政策为引导促使创新要素的有效配置。如,加大创新资金扶持。文化产品的创新,尤其是内容创新在本质上是一种风险投资,过高的创新成本使得中小文化企业规避创新。对于有创新意向并有认可的创新项目、但缺乏抵押资产的小企业,政府要提供贷款担保,再如,为鼓励文化企业的创新导向,对于创新型文化企业采取减征或免征增值税,对新开发的文化产品可以缓征所得税。此外,当前特别重要的是,政府要做好重大文化项目的招商引资工作,创造条件,使资金、智力、人才、技术等关键创新要素涌入文化产业。三是从立法层面加强文化市场的建设和管理。要强化知识产权保护,通过立法,完善有关法规,加大对原创文化产品的保护力度,保护那些原创性的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要通过立法,加大对文化资源特别是具有竞争优势的核心资源的保护,反对急功近利、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开发。要结合近、中、远期的市场需求,处理好开发与保护文化资源的关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文化环境保护的关系(如房地产开发、城市改造中,要出台保护文化遗产新法规),处理好当前开发与长远发展的关系,以实现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可持续性。 接着,要提升文化企业的创新力。 文化企业是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文化企业创新力状况直接决定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一是文化 企业战略 要确立创新理念。文化企业始终要具有超越现实面向未来的“设计”,而不是“等待、观望、模仿”,要避免格式化,避免跟风,文化企业要以塑造创新理念来打造企业精神。二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实现由“办文化”向“管文化”的转变,由“管微观”向“管宏观”的转变,充分发挥市场对文化资源的基础性配置作用,使文化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企业实体。三是要有高水平的创意,根据实际情况,突出各地文化特色,在市场发展需求与自身文化资源属性特色相结合的基础上,大胆创意组合,实现产品创新。在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过程中,要推动文化资源与旅游、创意等行业的融合,重视原创能力的不断提升。 最后,要提升创意人才的支撑力。 人才是创新的载体,是提升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中之重。一是要充分利用和发挥我省高等院校的教育优势,设立与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学院、专业,培养造就文化产业所急需的高素质创意人才。文化产业技术专业要开设人文科学课程,如,动漫专业,各院校更多地重视绘画和电脑技能的培训,而忽视人文底蕴、艺术修养等综合素质的培养,这也成为支撑动漫产业原创能力提升的人才制约瓶颈。要强化技术专业人才的人文素养,鼓励怀疑精神、批判精神和 想象力 的培养。二是要面向国内外,有计划、有重点地引进一批高层次的具有创意才能的复合型人才,学习并掌握他们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沿知识和新思维、新理念,影响和带动现有文化产业人才队伍,使现有人才水平和素质得到提升。三是要营造良好的人才生态环境、人才发展环境和人才创业环境。人才流动性强是文化产业的特点,要增强工作环境对人才的吸引力,提升人才对工作岗位的忠诚度,克服人才向发达地区流动的虹吸现象。要把开发、持续吸引创意人才和构建拔尖人才高地作为提升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重点和基础工程。 文化创意产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它在我国经济增长转型过程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已逐渐成为最具潜力的支出产业。大力发展创意产业,不仅能够引领我国经济发展,而且能够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助力创新型国家建设。大动漫时代背景下,随着政策效应的逐渐扩大,文化强国被作为国家战略得以重视,文创产业这一朝阳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新蓝海。中国企业家当瞄准行业前沿,思维也应与新兴业态接轨,深刻解读、领会国家关于文化产业的政策方针,寻求与包括动漫企业在内的文化创意型企业对接,实现企业产品或模式有别于竞品的差异和超越,并为企业实现差异化蓝海、创造可持续发展赢利的 商业模式 。 文化的毛概3000字论文篇三:《试论促进高校学生参与体育文化的策略》 目前湖南省部分高校在读本科生参与校园体育文化的现状:多数高校管理者缺乏对开展校园体育文化的意识,忽略校园体育文化教育课程的重要性,只对极少数为在体育竞赛中取得名次奖项而让有限的体育尖子参加 体育运动 训练和比赛,或为举办体育赛事而进行的体育文化活动;与中小学师资和场地器材等相比,可以说高校实施体育文化建设条件比较优越,但由于高校总人数较多,用于体育文化场地场馆以及活动器材等方面的制约,场馆器械设施的缺失和参与体育文化活动氛围都成为阻碍高校学生参与体育文化的主要原因。 一、研究目的 在现如今高速发展的社会中,社会上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尤其对于体育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更为广泛,那么高等院校作为培育社会所需要的高等人才的摇篮,学生作为高校体育文化发展的主体,所以在促进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同时,如何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吸收符合社会发展所需的先进体育文化活动显得尤为重要。只有通过学生参与性的提升,才能使体育文化管理制度及教育形式的改革、增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各方面整体素质的提升、增强体育文化活动的创新性。如何对高校体育文化管理制度的改革、转变校园体育文化教育形式,提升大学生对体育文化满意度,以及体育物质文化需求等问题的解决是促进大学生参与到校园体育文化中的研究,对高校学生参与体育文化研究提出相应的结论与建议。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为了使研究内容更加全面,通过查阅大量关于高校体育文化知识,认真学习体育教育学,体育文化期刊等书籍,在网上收集相关大学生对参与体育文化现状和文献资料了解,达到充分了解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现状,综合所掌握的文献资料进行归纳总结,作为写作的依据。(2)问卷调查法。通过对高校校园走访,对高校教师及学生进行面对面的采访,提出关于体育教师与学生对体育文化的参与度,以及了解湖南省高校体育文化管理制度及物质文化条件的情况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3)数据统计法。对收集的数据首先用 Excel 表进行筛选统计,对各项数据进行处理和归纳,用量化的数据分析,找出潜在变量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 三、现状与分析 (1)在影响学生参与体育文化因素中,高校领导在管理校园文化中对体育文化管理工作相对缺失,体育管理制度体系不够明确,对体育师资开展体育文化知识教育掌握程握,学生对于体育文化的满意度存在差异,应引起高校领导阶层对体育文化制定长远规划的关注与重视,体育教学师资体育文化新的认识。(2)体育文化教材及教学内容过于陈旧,部分同学对体育文化课程满意度不高,学生缺乏参与体育文化课程的热情,学校应对体育文化课堂创造新的组织活动氛围,重视体育文化理论学习,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文化理论学习的兴趣。(3)学生参与体育文化活动受学生习惯影响,加强体育文化活动的宣传,优美环境的创建等一些必要的 措施 ,还受业余时间影响学生参与体育文化活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所需体育装备所支出的比重有比较重要影响。 四、结论 (1)湖南省高校体育文化教育整体状况较好,能掌握基本的体育文化理论知识,但体育文化管理制度存在缺陷,教学模式传统单一,学生参与体育文化活动热情有待提高。(2)湖南省高校学生参与体育活动较多,但活动内容不够系统,同时体育理论知识了解需要加强,学校应大力发展学生体育文化理论知识,教师队伍发展具有创新性的体育文化,进而吸引学生参与。 五、建议 (1)通过创新体育文化管理模式,及新型的教育理念,进行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参与体育文化活动的热情,培养高校学生参与体育文化的意识,弘扬体育文化精髓所在之处。(2)体育文化理论知识不容忽视,开展具有特色的体育理论知识竞赛,发挥高校体育社团的组织能力,加强体育文化的宣传,为促进学生参与体育文化,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体育人才。(3)加强体育文化所需的物质文化建设,提高体育场地建设的经费比重,使学生顺利参与体育文化活动得到保障,使学生参与体育文化创建更好的环境条件。 猜你喜欢: 1. 大学生毛概论文范文4000字 2. 大学毛概论文3000字 3. 大学毛概论文3000字 4. 四个全面为主题的毛概论文 5. 论抗日战争胜利的毛概论文3000字 6. 关于文化的毛概论文3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