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现代汉语中的副词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现代汉语中的副词研究论文

资料应该相当多,到学校的网上图书馆可查学术期刊上的论文,建议先看综述性论文以了解研究概况。还有一本书不能不看,张谊生的《现代汉语副词研究》。还有,为什么不找论文指导老师沟通一下?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副词是一个很大的难点,留学生经常混用、错用否定副词,尤其是“不”和“没”。 否定副词是从逻辑的角度划分出来的一个特殊的小类,基本的否定副词主要有:不、没、没有、未、别、非、休、勿、甭、莫。

北语对外汉语参考书如下: 语言学 语言学纲要 叶蜚声、徐通锵 北京大学出版社 (教材) 语用学教程 索振羽 北京大学出版社(教材) 普通语言学教程 索绪尔 商务印书馆 语法讲义 朱德熙 商务印书馆 语法答问 朱德熙 商务印书馆 《语言学纲要》学习指导书 徐通锵、胡吉成 北京大学出版社 西方语言学流派 刘润清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语言理解与认知 崔希亮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应用语言学概论 于根元 商务印书馆 语言在交际中规范 施春宏 中国经济出版社 语音 普通语音学教程 罗常培、王均 商务印书馆(教材) 语音学教程 林焘、王理嘉 北京大学出版社 汉语发音与纠正 曹文 ? 汉语语音教程 曹文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词汇 现代汉语词汇 符淮清 北京大学出版社 现代汉语八百词 吕叔湘 商务印书馆 语法 现代汉语语法语法研究教程 陆俭明 北京大学出版社 简明实用汉语语法教程 马真 北京大学出版社 实用现代汉语语法 刘月华等 商务印书馆(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 教学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 刘珣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教材)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副词研究 周小兵、赵新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对外汉语教学使用语法 卢福波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释疑201例 彭小川等 商务印书馆 心理学 普通心理学 彭聃龄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教材) 教育心理学(第三版) 皮连生 上海教育出版社(教学主要参考书) 发展心理学与你 [英]朱莉娅•贝里曼等著 陈萍等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希望能帮到你

三、主要教学参考书胡裕树《现代汉语》(重订本),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年。朱德熙《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1982年。方绪军《现代汉语实词》,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张谊生《现代汉语虚词》,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齐沪扬《现代汉语短语》,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陈昌来《现代汉语句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现代汉语词汇研究 作者:曹炜 著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现代汉语词汇研究的论文

首先,她们都是由词根与词根构成的,因此都属于复合式合成词。再从词根和词根之间的关系看,前一个词根表示被陈述的事物,后一个词根是陈述前一个词根的,所以叫做“主谓型”或“主谓式”。比如“体贴”,前一个词根是“体”,后一个词根是“贴”,前后是被陈述与陈述的关系,因此是“主谓型”。

1.关于汉语隐语的几个问题 《学术月刊》2005年4期2.现代汉语聚合词初探 《语言文字应用》2003年3期3.汉英成对词比较研究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年1期4.《左传·僖公四年》“北海”“南海”新解 《江海学刊》2005年4期5.现代汉语口语词和书面语词的差异初探 《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年6期6.汉字字形结构分析和义素分析法 《语文研究》2001年3期7.近代汉语并列连词“并”的产生、发展和消亡 《语文研究》2003年4期8.近代汉语中被忽视的“和”类虚词成员“并” 《古汉语研究》2006年4期9.《金瓶梅词话》中的动态助词 《古汉语研究》2002年3期10.南北朝至明代的文字学史料概论 《古汉语研究》1993年3期11.现代汉语中的词位和词位变体 《学术交流》2003年12期12.词义的嫁接引申:词义派生的新途径 《学术交流》2005年12期13.《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在释义表述上的修订及存在的问题 《学术交流》2006年12期14.关于施事格、受益格歧义句的考察 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1993年12期原载《南京师大学报》1994年3期15.现代汉语词义的派生方式新论 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1992年8期原载《河池师专学报》1992年2期16. 现代汉语词义的组合方式和言语表达 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1993年3期原载《镇江师专学报》1992年4期17.汉语史料学概论 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1992年5期原载《吴中学刊》1991年4期18.潘金莲语言的交际特征和个性特征 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94年10期原载《齐齐哈尔师院学报》1994年4期19.异形词的定义及其与同义词的区别 《汉语学习》2004年1期20.浅谈“有”的词性 《汉语学习》1987年2期21.“ABB”式中的叠音后缀 《中国语文天地》1989年5期22.三部主要语文词典在专项标注上存在的问题 《辞书研究》2002年2期23.现代汉语典故词初探 《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1期24.试论《读书杂志》在汉语语法学上的贡献 《扬州师院学报》1993年3期25.《金瓶梅词话》中的结构助词和语气助词 《苏州大学学报》2001年3期。26.《金瓶梅词话》中的时间、处所、方向类介词初探 《苏州大学学报》2003年4期。27.试论《金瓶梅》人物语言的总体特色 《苏州大学学报》1997年3期28.一个新兴的副词后缀“为” 《山东师大学报》1988年1期29.《金瓶梅》叙述语言的构成和特色 《齐齐哈尔师院学报》1997年6期30.关于同形二字组词目及义项的分合 《江苏大学学报》2003年1期31.再论现代汉语外来词 《江苏大学学报》2004年1期32.现代汉语中的称谓语和称呼语 《江苏大学学报》2005年2期33.商品叫卖语言的构成、类型及发展演变 《江苏大学学报》2006年2期34.《金瓶梅词话》中“”类虚词用法差异计量考察 《江苏大学学报》2007年2期35.外来词义的移植:现代汉语非派生式新义探源《扬州大学学报》2007年4期36.汉语词义的显性理据和潜性理据 《沈阳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2期37.论汉语词义的理据性和非理据性 《中国语研究》(日本)第36期,1994年38.现代汉语词义和内部曲折 《中国语研究》(日本)第43期,2001年39.现代汉语方言词基本特征略述 《语文建设通讯》(香港)第75期,2003年40.现代汉语词汇的形成 《语文建设通讯》(香港)第76期,2003年41.现代汉语典故词的基本特征简论 《中国语研究》(日本)第46期,2004年42.现代汉语缩略词语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语研究》(日本)第47期,2005年43.现代汉语隐语的定义、类别和基本特征 《现代中国语研究》(日本)第7期,2005年44.汉语史料概论 《高校社科情报》1992年1期45.南北朝至明代的训诂学史料概论 《高校社科情报》1993年3期46.汉语史料检索方法 《图书馆学研究》1992年2期47.论“非语言交际”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特征和辅助功能 《吴中学刊》1990年2期又载《文学语言研究论集》,华东化工学院出版社,1992年48.论“语用学原则”在对白编撰中的指导作用 《吴中学刊》1990年4期49.文学语言的功能分类与作家、作品语言风格、特色的研究 《吴中学刊》1991年3期又载《语言·语篇·语境》(论文集),清华大学出版社,1993年50.《金瓶梅》人物语言散论 《吴中学刊》1992年3期51.先秦汉语史料概论 《吴中学刊》1993年2期52.南北朝至明代的音韵学史料概论 《吴中学刊》1994年2期

摘 要:语言学上普遍认为,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但是由于汉字属于“表意文字系统”这一特性,我们认为汉字不仅仅记录汉语言,而且对汉语有一定的反作用。本文尝试从现代汉语词汇的角度分析,简要说明汉字对汉语的影响。 关键词:汉字 现代汉语 词汇 影响 在现在的很多语言学教材中,对于“文字”的概念,都会有这样的一句话:“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从字面上来理解,文字的本质是一种符号系统,它的作用似乎只是记录语言。这一思想的源头是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在这本书中,索绪尔提出了著名的符号理论。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在索绪尔阐明这一理论的时候,他是把文字体系分为两类的:“表意系统”(文字的表意系统的一个典型例子就是汉语)和“通常被认为是‘表音’的系统”。并且,他强调:“我们将只讨论表音系统,特别是我们今天使用的这个源自希腊字母的系统[1]”。索绪尔本人已经将研究对象的范围划分得清清楚楚,汉字作为他所说的“表意系统”并不在他的研究范围内,所以我们在研究汉字的时候,就应该突破他的符号理论,针对汉字自身的特点进行研究。 汉字是属于“表意系统”的文字,和印欧语等表音文字相比较,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汉字的字形是和意义紧密相关的。中国传统的“小学”历来有“六书”的说法。“六书”即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现在通行的说法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转注、假借是“用字之法”。那么,就前四者来说,象形、指事、会意都是借助字形特征来表达意义的,只有形声字是由义符和声符共同构成。“汉字字形字势已经融会进单音词之中,它将单音词的意义特征形象而又是抽象地反映在字形上,是使人们一旦见到这个字形,就将意念活动直接指向客观对象[2]。”正是由于汉字的这个特点,我们必须意识到,我们的文字不仅仅像表音体系的文字那样可以记录语言,而且可以通过自身的字形字势反作用于语言,对语言产生一定的影响。就现代汉语来说,这种影响体现在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等各个方面。举例来说,语音方面,汉字有限制“儿化”的作用;语法方面,汉语语法的意合性和汉字有着密切的关系;修辞方面,有些修辞方式如对偶、歇后语等是汉语所独有的,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3]。由于篇幅有限,本文仅从现代汉语词汇的角度,浅析汉字对汉语言的影响。 一、汉字的意义范畴对构词的影响 上文提到,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每一个汉字都有其意义范畴,字形与意义紧密相联。造字之初,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是较早的文字形式,这些字的特点都在于“见形知义”,我们在进行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的研究时,就是要根据字形进行意义的分析。正是由于汉字的初始意义比较明确、单一,在古代汉语中,汉字是单音节词占优势的。而在发展过程中,字、词的意义不断引申、发展,为了能够准确的表达意义,多数单音节的词发展成为构词成分,于是双音节词不断增加。到了现代汉语,已经是双音节词占绝大多数了。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多复合而成,没有形态变化,主要功能在于意义的显示。正是汉字的“单音节、表意性”特点决定了汉语词汇的双音节化发展方向。 另外,汉字的意义范畴对现代汉语词汇的影响还表现在:由于每个汉字都有一定的意义范畴,汉字的组合性强,因此面对不断出现的新事物,我们能够通过对常用字的组合来表达新的意义,而不必像英语那样另造新词。这也是汉语中字义、词义不断引申发展的必由之路。例如现在口语中常用的“晒”字,《说文解字》:“晒,暴也。”晒的本义就是在阳光下曝干或取暖,隐含着这个行为不是在封闭的空间中进行的。在现在常说的“晒照片”“晒心情”等词语中,“晒”字引申出了“炫耀、展示”义,同样是不是在封闭的空间中进行,反而是强调这个行为是走出封闭的空间、在一个更大更广的空间范围中进行的。我们不必为新的意义另造一个字,而是通过对原有汉字的意义引申,产生符合使用要求的新的意义,从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新词的产生,保持了语言的纯净。“晒”字之所以能从“曝干或取暖”的本义引申出“炫耀、展示”义,就是“晒”字本身的意义范畴所决定的。当然,这种新的意义的产生并不影响字的本义的使用,在“晒太阳”等组合中,无须解释我们也可以知道“晒”字用的是本义。汉字的意义不是通过词来表达,而只是通过词来确定。正如苏新春在《汉字文化引论》一书中所谈及的“在汉民族看来,文字是直接表达意义(观念)的,故没有通过‘词’这个中间环节来‘间接地’和意义(观念)发生关系的思路[4]。” 二、汉字的书写形式对现代汉语词汇的影响 既然汉字是表意系统的文字,字形与意义密切相关,那么汉字的书写形式自然会对语言有一定的影响。唐兰先生指出:中国“文字用它自己的形体来表达人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当人们写一个(汉)文字的时候,目的在写它的思想而不仅为的是写语言;当人们看(汉)文字的时候,也只是看它所包含的内容,不一定把它当做语言[5]。” 首先,汉字的字形对于辨别词义是很有作用的。语音虽然在很多情况下也能直接与所指意义相连,但是我们知道,汉语中存在着大量的同音字。当出现同音字的时候,字形区别意义的作用就彰显出来。生活中当我们问到别人姓氏的时候,往往会听到这样的回答:“耳东陈”、“木子李”。人们听到这样的字形解释,就可以在意念上迅速地捕捉到所指对象。 此外,我们注意到,在现代汉语中,存在这样一些词:直接用某个字的字形来表达意义,而有意忽视该字形所代表的字本身的、根本的意义。我们可以把这些词分为两类: 一是字形词,也就是以汉字字形而造的词。“所谓汉字的造词功能是指汉字用自己的字体字形来确认、证实词语存在的一种功能[6]”。根据字形“造词”,在汉语中其实是屡见不鲜的。有人将字形词分为五类:1、直接标有“字”或“字形”的。例如“八字步”、“十字架”。2、没有特意标明“字”或“字形”的。如“勾乙”“丁坝”。3、直接取某物像某字形来造词的。如“金字塔”。4、从某字形的特点而引申造出新词的。如“井田制”。5、把一个字拆成两个字而造词。如“丘八”(即“旧时的兵”)。(详见魏晓旭《浅谈汉语中的字形词》一文)。这种造词方法虽不是汉语独有的(用英文字母造词如“orz”表示“失意时,体前屈”),但“因形求义”却是是表意文字的特点,只是这种方法被借用到表音文字了。

现代汉语词语研究同音词论文

同形词:字形相同但意义毫无联系的词.(同字、异义、性不限) 如:察言观(动词,看)色/道观(名词,道人居舍)把(动词,扶住)稳方向/把 (介词,引介某受动对象)他赶走./拉他一把(量词,拉的次数)/刀把(名词,柄 )大夫(名词,医生)/大夫(名词,古代官名)关(关闭)/关(关口)房东(房主人)/房东(房子东边)多义字:有两个以上意义的词叫多义词.多义词是一词多义,几个意义之间往往有联系.多义词是“单义词”的对称.多义词是具有几个彼此不同而又相互关联的意义的词,这些意义是同属一个本义或基本意义的引申意义.人们在社会生产发展中要反映日趋复杂的客观现象,就不可避免地要用原有的词来表示相关的其他事物, 使新旧词义并存.同音字:“同音异义词”的别称.同音词指的是声、韵、调完全相同,而意义完全不同的一组词.语言的音节是有限的,要表示越来越多的客观事物就必然会产生一些同音词.多音字: 多音字,就是一个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读音,不同的读音表义不同,用法不同,词性也往往不同.

1.偶然原因造成的.(同姓同音词,意义上毫无联系) 例:消(1)消失:烟消云散 (2)动词,需要:只消三天 2.多义词分化造成的. 例:白 (1)像霜或雪的颜色:白纸 (2)说明,告诉:表白一番

毕业论文题目1.现代汉语语音研究2.汉语新词语研究3.汉语外来词语研究4.汉语字母词研究5.汉语媒体语言特点研究6.汉语修辞研究7.汉语多音字研究8.汉语复活词研究9.当代汉语科技词语研究10.现代汉语成语变化研究11.当代汉语词语语音形式的发展变化12.汉语惯用语研究13.当代汉语新谚语研究14.当代汉语青年流行语研究1.现代汉语同音误用研究2.谈谈副词“终于”的用法3.论正极意义和负极意义4.语用正误与语频统计5.因果关系与转折关系的上位义比较6.给病句一个理由1.作为文化符号的语言符号2.文化符号“道”和“道”族词汇的研究(说明:本题中的“道”也可换成“气”、“心”、“性”、“理”、“天”、“命”、“神”等字,分别成为不同的题目)3.当前我国社会称谓的使用问题4.“女士、先生、小姐、太太”使用情况调查5.“同志”的尴尬6.文学语言研究7.汉语语气词研究8.书名和社会文化心理9.店名和中国文化(说明:本题中的“店名”也可换成“人名”、“姓氏”、“地名”、“菜名”、“品牌名称”等等词语,分别成为不同的题目)10.鬼神名称和宗教文化11.命名和艺术世界——谈小说《西游记》的人物、地点命名在艺术建构中的作用12.成语和中国文化(说明:本题中的“成语”也可换成“歇后语”、“惯用语”、“俗语”等词,分别成为不同的题目)13.汉语动物名称研究14.汉语植物名称研究15.新时期小说语言粗鄙化现象研究16.“X吧”类新生店名研究17.说“秀”(英show)18.汉语象声词研究19.泛义动词“整”与“搞”的比较研究20.汉语感叹词研究21.东北方言动词“造”的研究22.东北方言语气助词“呗”的研究23.东北方言后缀“——巴”的研究24.新时期以来新生句法现象研究25.话语与政治的关系研究1.字词误读研究、字词误用研究2.汉字形体演变及识记研究3.褒义词考查分析4.同义词辨析与运用5.贬义词考查分析6.汉英词语对比研究(包括对外汉语教学)7.成语运用研究、习语运用研究8.新闻语言研究9.广告用语研究10.法律、商贸语言研究11.社交用语研究、文艺用语研究(小品、歌词等)12.词类区分研究13.语境与语言表达研究14.新辞格研究或辞格发展研究15.语境对词义(句子结构)的影响16.有特点的句法结构考察分析1.现代汉语语法2.汉语应答句研究3.标题语法研究4.标题语用研究5.标题语义研究6.东北官话地点方言研究7.东北官话语音研究8.东北官话词汇研究9.东北官话语法研究10.东北官话语用研究11.现代汉语词典编纂研究12.现代汉语修辞研究1.现代汉语主谓谓语句研究2.现代汉语补语研究3.程度副词与状态形容词的组合研究4.程度副词与特殊的动词性结构组合研究5.“副+名”的社会运用考察6.句法结构中的语义分析7.动词和名词的句法语义关系研究8.现代汉语歧义问题研究9.歧义现象和语境研究10.现代汉语形容词重叠式研究11.现代汉语程度副词重叠式研究12.成语和中国文化(说明:本题中的“成语”也可换成“歇后语”、“惯用语”、“俗语”等词,分别成为不同的题目)1. 当代作家语言研究(包括词汇、语法、修辞)2. 报刊语言研究3. 节目主持人语言特点考察4. 少儿节目语言特点考察5. 流行歌曲中的若干语言现象6. 法律语言研究7. 辩论、演讲语言的特点8. 对外汉语教材的对比研究9. 留学生汉语习得的语误研究10. 汉语各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研究11. 现代汉语插入语的个案或宏观研究12. 现代汉语委婉语的个案或宏观研究13. 汉语口语中的话语标记研究(如:对了、嗯、好、得了、回头、然后、我说等)14. 代词“人”、“人家”使用情况考察15. 句末语气词使用状况调查16. 谈“俗话”17. 汉外对比研究(如:亲属称谓、外来词、具体语法现象)18. 状语的类型与状语的位置(是否可以前置)19. 《现代汉语词典》收词情况分类考察20. 夫妻互称的历时、共时研究21.交际语言的若干问题研究1.对外汉语语音教学2.俄罗斯留学生汉语声调学习研究3.韩国留学生汉语单字音学习研究4.歧义格式的实验语音学研究5.哈尔滨方言单字音研究6.歧义结构的语音分化研究7.黑龙江方言语音研究8.“都”字歧义句的实验语音学研究9.哈尔滨方言声调研究10.实验语音学11.对外汉语单字音教学研究12.语音史研究13.语音的规范与发展毕业论文题目1.《审音表》与《现代汉语词典》定音比较研究2.第二语言教学流派研究3.对外汉语教学技巧研究4.对外汉语词汇教学5.对外汉语语法教学6.对外汉语汉字教学1.语言文化教学策略与方法2.汉语中介语研究3.对外汉语教学史研究4.对外汉语教材分析5.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听力训练6.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口语训练7.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技巧1.关于中国文化教学问题的宏观讨论2.语言课的文化教学3.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4.对外汉语口语课堂教学5.任务型教学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6.情景教学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7.对外汉语中的俗语教学8.交互式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9.对外汉语教师的职业角色10.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近义词辨析1.惯用语与对外汉语教学2.对外汉语中的成语教学3.对外汉语写作教学4.对外汉语形容词教学5.对外汉语虚词教学6.程度副词的对外汉语教学7.祈使句的对外汉语教学8.疑问句的对外汉语教学9.感叹句的对外汉语教学

现代汉语词组研究论文

如果你的论文不发表,我建议你去CNKI下载吧。如果要发表,还是老老实实的自己写,否则搞成学术造假你就毁了。

【论文主题词】 现代汉语语法;比较;解读

【论文摘要】 文言文,是古人用书面用语写成的文章。本文主要从现代汉语的句法和词法两个方面探讨了如何轻松、快速和准确地解读文言文。

文言文,是古人用书面用语写成的文章。运用现代汉语的语法知识,不仅可以清晰地透视文言文语法现象,快速准确地解读文言文,而且对初次大量接触文言文的初一、高一学生来说,运用这些方法可以更加轻松有效地学懂文言文,从而很好地传承祖国的文化遗产。

一、运用现代汉语句法知识,进行古今句式比较,正确理解句意

现代汉语中常式句一般表达形式为:

(状语)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补语)

我们可以把现代汉语的常式句作为“标准句式”拿来与文言文的句式进行比较,可以很容易地发现古今句式的不同之处。从而识别文言文的特殊句式,正确理解和翻译文言语句。

下面以文言文“倒装句”为例来谈谈这一方法在教学中的运用。

文言文的倒装句,也叫“变式句”,就是句子的表达形式不同于现代汉语“常式句”的句子。

1、“大哉,尧之为君也!”此句中“尧之为君也”是个主谓短语,意思为“尧作为君主”。“尧作为君主”怎样呢?没有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需要进一步陈述,说明,形容。而“大”是形容词,意为“伟大”,是要陈述,说明,形容某个对象的。这样“尧之为君”与“大”构成主谓关系,但句子形式是先谓语后主语,不符合我们现代汉语通常的表达习惯,明显属于主谓倒装。说话人为了强调谓语,把谓语前置了。学生有了这样的认识,在理解翻译时只需把主谓关系理顺即可。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让学生划分此句的句子成分可以发现:蚓(主语)+无(谓语)+爪牙(宾语)。主谓宾完整,“利”似乎多出来了。但依据词类知识,“利”是形容词,意思为“锋利”,在句中应作定语或谓语,“什么锋利呢?”,在句中该词语修饰的对象只能是“蚓”或“爪牙”,而“锋利的蚓(蚯蚓)”是讲不通的,只能修饰“爪牙”。因此,“利”是“爪牙”的定语,应该在“爪牙”的前面。该句是把定语后置了,这是个定语后置句。翻译时,学生只需把定语提放到中心语前面即可。

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李氏子蟠,……不拘于时,学于余”、“形似酒撙,饰以山龟鸟兽之形”。以上三句中“于蓝”、“于余”、“以山龟鸟兽之形”都是“于(以)+名词”构成的介宾短语(介词结构),均置于谓语动词的后面。用现代汉语的句法知识分析,它们处于谓语后面,既不能作宾语(介宾短语不能作宾语),也不能作补语,而现代汉语中介宾短语一般作状语。实际上,三个介宾短语都修饰句中谓语作状语,分别表示比较、对象、方式,属状语后置。翻译时,学生只要把介宾短语提前,放置于谓语动词前即可。

4、①“沛公安在”;②“一言以蔽之”;③“古之人不余欺也”④“何陋之有”。以上所列四类句式是文言文中宾语前置的四种形式。不管哪一种形式的宾语前置,都可以用现代汉语的句法知识加以辨析。如“沛公安在”一句中“沛公”为名词,是句子的陈述对象。“安”是疑问代词,相当于“哪里”,“在”为介词,表示处所。该句本来要表达的意思是“沛公在哪里?”。在让学生认识这一语言现象时,我们可以举出一个相类的现代汉语常式句,如“你在哪里?”与“沛公安在”进行比较:“在哪里”与“安在”的意思一样,但前者是“介词+宾语(疑问代词)”,后者是“宾语(疑问代词)+介词”,显然后者把“宾语”前置了。同样“古之人不余欺也”一句中,构成该句的每个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的意思一样,学生容易理解。但学生对“古代的人不我欺”这种说话的方式却大为疑惑,古人为什么要这样说话呢?教者可举一相类句式进行句法分析,如“他不欺我”,“他”是主语,“欺”是谓语,“我”是宾语。两相比较,学生会很容易发现“不我欺”是把宾语“我”放在了谓语动词前面,是宾语前置。这是古人语言表达的习惯之一,是为了强调宾语。可见,利用现代汉语语法知识认识文言文的特殊句式,从而正确理解句意,快速翻译句子,是一种既简便又实用的方法。

二、把现代汉语的词法与句法知识相结合,快速解读句子,全面理解文意

以苏轼《石钟山记》一文第一段为例。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理解这段文字时,教者可让学生有意识地与现代汉语进行比较,并用现代汉语语法知识加以分析。这段文字绝大部分实词含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一致,只有“鼓”、“是”、“鸣”、“名”用法比较特殊。我们可以用词法知识进行分析。“鼓”现代是名词,而在“微风鼓浪”一句中,“鼓”处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由名词活用为动词,陈述“微风”,支配宾语“浪”,意为“鼓动”。“是”现代是判断词,而在“是说也,人常疑之”一句中,“是说”是偏正短语,是“之”指代的对象,作“疑”的宾语,“是说”应是名词性偏正短语,“是”是代词,限制“说”,意思是“这个”。“鸣”是动词,“虽大风浪不能鸣也”一句中,“鸣”后省略代词“之”。补充完整后的句子应是“虽大风浪不能鸣之(钟磬)也”。按照现代汉语句子成分分析法提取该句主干为:浪鸣之。可以看出主语“浪”和宾语“之”之间产生了“主语使宾语怎样”的意味,据此可以判断“鸣”为动词的使动用法,可理解为“使……鸣”。“名”,现代是名词,在“而此独以钟名”一句中,用句子成分分析法可以看出:“名”处在谓语位置,作谓语。但依据现代汉语的词类知识名词一般不作谓语,由此可推断“名”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作谓语,意为“命名”。

同样,用句法知识比较分析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大多数文言句式与现代汉语一致。而“得双石于潭上”、“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两句的表达习惯就与现代汉语不一样。为了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古汉语的特殊句式,教者可用现代汉语的句法知识加以分析。“得双石于潭上”这个句子的主语是“李渤”,承前句省略,谓语是“得”,宾语是“双石”,这三个词按现代汉语常式句表达习惯组成一句话就是:“李渤得双石”。而原句中“于潭上”是个介宾短语,现代汉语中介宾短语一般作状语修饰谓语。据此,“于潭上”应作“李渤得双石”这个句子的状语,这样,该句的完整表达应是“李渤于潭上得双石”,把这个句子与“得双石于潭上”比较,学生自然可以发现原文句子介宾短语后置了,从而掌握状语后置句式。“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一句中,“所在皆是也”意为“到处都是这样”,这是个缺少主语的句子,表达完整应该是:“(什么)到处都是这样”。“什么”是该句陈述说明的对象,这个对象就是“石”,“石”后“铿然有声”似乎与“石”构成主谓关系,但这样一来,原句就成为两个句子,这两个句子形成并列关系,表达两层意思,即:“石(头)铿然有声”、“石(头)所在皆是”,这显然不符合作者本来要表达的意思。那么“铿然有声”是不是作状语呢?用句法知识分析可以看出,“铿然有声”是动词性状谓短语,一般作谓语。据此,“铿然有声”只有作“石”的定语,意为“铿锵作响的石头”,是一个名词性偏正短语,正好与后面的“所在皆是”构成主谓关系。这样,学生就可以认识古汉语的定语后置句式。

论文摘要:用计算机来处理汉语信息包括“字处理”、“词处理”和“句处理”三个阶段。“句处理”是实现自然语言的处理与理解这一关键性的技术难关。其中遇到的问题比较多:词性的判断;短语、句子的结构分析;歧义现象分析等等,最根本的方法是语言学家尽可能地把语言中的这些现象通过归纳、分析、总结出规律,再用形式化的方式描述出来,以便利于计算机处理。 论文

关键词:中文信息处理 现代汉语语法 句处理

用计算机来处理汉语信息,就是汉语信息处理,又称中文信息处理。中文信息处理包括“字处理”、“词处理”和“句处理”。“字处理”、“词处理”分别与汉字和词汇有关,在此主要谈谈“句处理”。

句处理的主要内容是,怎样使计算机理解自然语言(如现代汉语)的句子的意思,又怎样使计算机生成符合自然语言规则的句子。“句处理”所需要的语言知识,将是一种涉及到语音、语义、语法、语用等诸方面的综合性知识。目前。大家都深感现有的关于汉语的知识远远不能满足中文句处理的需要。单就句法方面的情况说。在中文信息处理过程中将会不断遇到我们想象不到的问题,许多问题在人看来还是比较容易解决的,但计算机就解决不了。也有一些问题,本身在学术界就有不同的观点,那么,就给中文信息处理增加了更大的困难。

用计算机来处理中文信息,遇到了很多困难,从现代汉语语法的角度来看,主要有以下一些问题:

一、词性的判断

由于汉语缺乏形态。汉语的词性判断主要是根据词的语法功能,不同的词,词性意义可能不同,同一个词出现在不同的地方,词性意义也可能不同,汉语中,大多数词有固定的词性,但有些词的用法比较特殊。例如:

1。他花了十块钱买了一盆花。

2。你用那个锁把门锁上。

3。他比雷锋还雷锋。

这三个句子中分别有两个“花”、“锁”、“雷锋”。但它们只是音同、形同,词性和意义都不同。句子1中的第一个“花”是动词,“花费”的意思,第二个“花”是名词,“植物”的意思。句子2中的第一个“锁”是名词,即“锁子”的意思,第二个“锁”是动词,是“锁住”的意思。句子3中第一个“雷锋”是名词,表示人名,第二个“雷锋”是形容词,表示“雷锋的精神、品质等”。具有一定语言知识的人大体上都能分清它们的区别。从传统语言教学的角度来讲,句子1中的两个“花”是词形、读音相同,但词性和意思都不一样,且两个“花”的意思之间没有联系,所以属于同音词。句子2中的两个“锁”,也是词形、读音相同,词性和意思都不一样,但两个“锁”意思间有联系,所以属于兼类词。句子3中的两个“雷锋”词形、读音相同,词性和意思都不一样,意思也有联系,但第二个“雷锋”属于词类活用。Ⅲ从教学的角度看,这种分类比较细致,便于人们的理解和掌握,但是,从中文信息处理的角度来看,这种分法太细,不便于计算机掌握。

目前,在中文信息处理中,是这样来定义兼类词的:亢世勇认为“兼类词有广义兼类词和狭义兼类词。广义兼类词就是中文信息处理中所说的现代汉语的同形词,对于计算机而言,只要词形相同,不管读音是否相同、意义是否相通,是同形异音词、同形同音词,还是一词多义、一词多种用法,都是相同的,都要从多个当中选一个。狭义的兼类词就是指一般的现代汉语着作定义的,‘同形同音、意义上有一定的联系,且具有两类或两类以上词的语法功能的词”’。陆俭明认为,兼类词是“指同字形、同音而意义不同或词性不同的词”。如果按这种定义理解,以上三个句子中的两个“花”、“锁”、“雷锋”都可以称之为兼类词。因为,中文信息处理的目的是让计算机能根据具体环境判断出词的词性,从而准确理解其中的含义就可以了。尽管如此,但是,汉语词类是多功能的,一类词不需要发生词形变化就可以充当不同的句子成分,不同类的词可以充当相同的句子成分,这样就给兼类词区分带来了更多的麻烦。因而,兼类词的选择是计算机词性自动标注的一个“瓶颈”。尽管信息处理专家运用了规则排歧、统计概率排歧或者两者结合起来等多种方法进行排歧,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方法、一种系统能够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二、短语、句子的结构分析

由于汉语缺乏形态。所以。语序和虚词成了汉语中表示语法的主要手段。有些短语、句子的结构不好理解,需要形式和意义结合起来分析。例如:

A组:a。陕西+甘肃+宁夏 (“陕西+甘肃+宁夏”三者为联合关系)

b。中国+(北京+陕西)(“中国”与“北京陕西”是偏正关系。“北京”与“陕西”是联合关系)

C。中国(陕西(西安))(“中国”与“陕西西安”是偏正关系,“陕西”与“西安”也是偏正关系)这一组中的abe三个短语对人来说,都很容易分清楚,但计算机目前还很难区分,要让计算机分辨清楚,就得把三个处所名词组合在一起构成a类、b类、e类不同关系的条件与规则研究清楚,并将这些条件与规则加以形式化输入到计算机内。

B组:开始讨论(述宾关系)分析研究(联合关系)研究结束(主谓关系)

取下来(述补关系) 看完再说(连谓关系) 叫他回来(兼语关系)

生产管理(定中关系) 讽刺说(状中关系) 介绍写(不构成合法的句法关系)

这组是现代汉语里“动词性词语+动词性词语”构成的种种不同的结构关系,对人来说,通过讲解大致可以分辨,可是让计算机要分清楚,就非常难,因为我们至今还没有总结出“动词性词语+动词性词语”构成各种不同句法关系的具体规则。换句话说,“动词性词语+动词性词语”在什么条件下一定构成合法的什么句法关系,能构成什么样不同的句法关系,我们至今还说不清楚。

C组:天气好——好天气(主谓——偏正)很好——好得很(偏正——述补)

来人了。——人来了。(述宾——主谓)

一张票三元钱。——三元钱一张票。(主谓——主谓)这一组都是由于语序的不同而形成的结构和意义都不同的短语和句子。这些结构对人而言,稍加学习就可以理解,但这些给计算机理解意思增加了难度。需要人们把这些语序的`变化形成的不同的结构概括出规律来,再用形式化的方式描述出来。输入到计算机里。

三、歧义现象

现代汉语短语结构的歧义是进行汉语句法分析的一大障碍。“句处理”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排歧问题,计算机面对的歧义,不只是我们人所能感觉到的诸如下面这样一些句子的歧义现象:

(1)他正在输血。(他正给病人输血。/他病了,正输血。)

(2)看望的是病人。(你看望的那个人是病人。/看望你的那个人是病人。)

(3)我们急需进口产品。(我们急需进口的产品。/我们急需从国外进口产品。)

某些在人看来不存在歧义的句子计算机会认为有歧义。例如:

(4)a他被警察叫去罚了一百块钱。

b他被警察叫去写了一份检查。例(4)a句和b句,在人的眼里结构是不一样的。a句“被警察”这个介词结构一直管到底。全句意思是“他被警察叫去,他被警察罚了一百块钱”:而b句“被警察”这个介词结构只 管到“叫去”,管不着“写了一份检查”。可是,计算机分辨不清楚。要让计算机分辨清楚,我们就得将“PP+VPI+VP2”(PP代表介词结构,VP1和VP2分别代表紧挨着的不同的动词性词语)这种结构中的PP对后面动词性词语管辖的范围及其条件与规则进行充分、准确的描写,并加以形式化,“交给”计算机。而这一类现象与规则我们过去根本就没有考虑过,更不用说研究了。

其实以上所举的例子都存在歧义问题,因此,也可以这么说,“句处理”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排歧问题。

中文信息“句处理”的研究工作,上个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最早进行“句处理”研究工作就是基于规则展开的,但上个世纪90年代初,基于规则的“句处理”研究工作遇到了重重困难与难关,主要是语言学家所提供的语言规则远远不能满足信息处理的需要。目前,为了解决好中文信息处理中的“句处理”难题,出现了一个竞相研究、竞相发展的局面。对于句处理,提出的各种策略和途径,归纳起来。主要有基于规则和基于统计这两种策略。基于规则的研究者,一般求诸专家的理性知识,由人来对语言知识进行抽象:基于统计者,一般求助于计算机对大规模语料库真实文本的统计分析,由计算机来抽象出语言知识。各种策略和途径,目前,我们还很难说哪一种是唯一正确的。各种策略和途径,表面看不同,其实,最终都需要依赖可靠的汉语知识来驱动计算机正确处理自然语言(汉语)。因此,“无论是比较传统的基于规则的处理策略,还是90年代以来方兴未艾的基于统计的方法,在对语言知识的需求这一点上实际上都是共同的。所不同者,走规则路线的研究者一般求诸专家的理性知识,由人来对语言知识进行抽象(比如以带有合一条件的规则形式给出)。而走统计路线的研究者一般求助于计算机对大规模的语料库的统计分析,由计算机来抽象出语言知识(比如以一定的数据结构记录的统计结果等)。两种路线孰优孰劣,不能笼统判断,只能跟具体的应用目标结合起来,由实践结果来评价。”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倡把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因此,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会攻克难关,实现计算机对自然语言的处理与理解的目标,使中文信息处理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参考文献:

1、兰宾汉、邢向东:现代汉语(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7,48.

2、亢世勇:面向信息处理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177.

3、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51.

4、詹卫东:面向中文信息处理的现代汉语短语结构规则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2.

毕业论文题目1.现代汉语语音研究2.汉语新词语研究3.汉语外来词语研究4.汉语字母词研究5.汉语媒体语言特点研究6.汉语修辞研究7.汉语多音字研究8.汉语复活词研究9.当代汉语科技词语研究10.现代汉语成语变化研究11.当代汉语词语语音形式的发展变化12.汉语惯用语研究13.当代汉语新谚语研究14.当代汉语青年流行语研究1.现代汉语同音误用研究2.谈谈副词“终于”的用法3.论正极意义和负极意义4.语用正误与语频统计5.因果关系与转折关系的上位义比较6.给病句一个理由1.作为文化符号的语言符号2.文化符号“道”和“道”族词汇的研究(说明:本题中的“道”也可换成“气”、“心”、“性”、“理”、“天”、“命”、“神”等字,分别成为不同的题目)3.当前我国社会称谓的使用问题4.“女士、先生、小姐、太太”使用情况调查5.“同志”的尴尬6.文学语言研究7.汉语语气词研究8.书名和社会文化心理9.店名和中国文化(说明:本题中的“店名”也可换成“人名”、“姓氏”、“地名”、“菜名”、“品牌名称”等等词语,分别成为不同的题目)10.鬼神名称和宗教文化11.命名和艺术世界——谈小说《西游记》的人物、地点命名在艺术建构中的作用12.成语和中国文化(说明:本题中的“成语”也可换成“歇后语”、“惯用语”、“俗语”等词,分别成为不同的题目)13.汉语动物名称研究14.汉语植物名称研究15.新时期小说语言粗鄙化现象研究16.“X吧”类新生店名研究17.说“秀”(英show)18.汉语象声词研究19.泛义动词“整”与“搞”的比较研究20.汉语感叹词研究21.东北方言动词“造”的研究22.东北方言语气助词“呗”的研究23.东北方言后缀“——巴”的研究24.新时期以来新生句法现象研究25.话语与政治的关系研究1.字词误读研究、字词误用研究2.汉字形体演变及识记研究3.褒义词考查分析4.同义词辨析与运用5.贬义词考查分析6.汉英词语对比研究(包括对外汉语教学)7.成语运用研究、习语运用研究8.新闻语言研究9.广告用语研究10.法律、商贸语言研究11.社交用语研究、文艺用语研究(小品、歌词等)12.词类区分研究13.语境与语言表达研究14.新辞格研究或辞格发展研究15.语境对词义(句子结构)的影响16.有特点的句法结构考察分析1.现代汉语语法2.汉语应答句研究3.标题语法研究4.标题语用研究5.标题语义研究6.东北官话地点方言研究7.东北官话语音研究8.东北官话词汇研究9.东北官话语法研究10.东北官话语用研究11.现代汉语词典编纂研究12.现代汉语修辞研究1.现代汉语主谓谓语句研究2.现代汉语补语研究3.程度副词与状态形容词的组合研究4.程度副词与特殊的动词性结构组合研究5.“副+名”的社会运用考察6.句法结构中的语义分析7.动词和名词的句法语义关系研究8.现代汉语歧义问题研究9.歧义现象和语境研究10.现代汉语形容词重叠式研究11.现代汉语程度副词重叠式研究12.成语和中国文化(说明:本题中的“成语”也可换成“歇后语”、“惯用语”、“俗语”等词,分别成为不同的题目)1. 当代作家语言研究(包括词汇、语法、修辞)2. 报刊语言研究3. 节目主持人语言特点考察4. 少儿节目语言特点考察5. 流行歌曲中的若干语言现象6. 法律语言研究7. 辩论、演讲语言的特点8. 对外汉语教材的对比研究9. 留学生汉语习得的语误研究10. 汉语各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研究11. 现代汉语插入语的个案或宏观研究12. 现代汉语委婉语的个案或宏观研究13. 汉语口语中的话语标记研究(如:对了、嗯、好、得了、回头、然后、我说等)14. 代词“人”、“人家”使用情况考察15. 句末语气词使用状况调查16. 谈“俗话”17. 汉外对比研究(如:亲属称谓、外来词、具体语法现象)18. 状语的类型与状语的位置(是否可以前置)19. 《现代汉语词典》收词情况分类考察20. 夫妻互称的历时、共时研究21.交际语言的若干问题研究1.对外汉语语音教学2.俄罗斯留学生汉语声调学习研究3.韩国留学生汉语单字音学习研究4.歧义格式的实验语音学研究5.哈尔滨方言单字音研究6.歧义结构的语音分化研究7.黑龙江方言语音研究8.“都”字歧义句的实验语音学研究9.哈尔滨方言声调研究10.实验语音学11.对外汉语单字音教学研究12.语音史研究13.语音的规范与发展毕业论文题目1.《审音表》与《现代汉语词典》定音比较研究2.第二语言教学流派研究3.对外汉语教学技巧研究4.对外汉语词汇教学5.对外汉语语法教学6.对外汉语汉字教学1.语言文化教学策略与方法2.汉语中介语研究3.对外汉语教学史研究4.对外汉语教材分析5.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听力训练6.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口语训练7.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技巧1.关于中国文化教学问题的宏观讨论2.语言课的文化教学3.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4.对外汉语口语课堂教学5.任务型教学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6.情景教学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7.对外汉语中的俗语教学8.交互式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9.对外汉语教师的职业角色10.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近义词辨析1.惯用语与对外汉语教学2.对外汉语中的成语教学3.对外汉语写作教学4.对外汉语形容词教学5.对外汉语虚词教学6.程度副词的对外汉语教学7.祈使句的对外汉语教学8.疑问句的对外汉语教学9.感叹句的对外汉语教学

关于现代汉语词汇

现代汉语实词研究论文

说明:书籍资料一般在大学图书馆都可借到。期刊资料在大学图书馆的期刊部大部分能借到;在大学校园网内登陆期刊网,所以论文都能下载。1、书籍:A、现代汉语副词探索 张谊生著 学林出版社 2004-12-01 B、副词与限定描状功能(现代汉语虚词研究丛书) 张亚军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2年12月 C、评定副词就的歧义现象 田原 北京大学 2006-05-01 D、汉语知识讲话:副词 介词 连词 郭翼舟著 上海教育 1984-10-01 E、 现代汉语语法讲话 丁声树等 商务印书馆 1961-12-01 F、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副词研究 周小兵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10-16 G、现代汉语副词分类实用词典 姜汇川、许皓光、刘延新等编 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 1989 2、期刊:A、汉语副词的篇章功能 屈承熹 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1年 第02期 B、现代汉语副词独用刍议 陆俭明 语言教学与研究 1982年 第02期 C、现代汉语的程度副词 韩容洙 汉语学习 2000年 第02期 D、现代汉语副词的性质、范围与分类 张谊生 语言研究 2000年 第01期 E、汉语副词的数量主观评价 董为光 语言研究 2000年 第01期 F、论现代汉语语气副词 李梅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1年 第05期 G、现代汉语副词次类及其特征描写 杨荣祥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年 第01期 H、现代汉语时间副词的分类描写 李少华 荆州师范学院学报 1996年 第04期 I、 现代汉语中副词用法的三性问题 李珠 语言教学与研究 1980年 第04期 J、现代汉语副词的语用义初探 赖先刚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1996年 第02期 K、 现代汉语语气副词研究 郭新雨 天津师范大学 2003年 硕士论文 L、现代汉语自主副词研究 唐瑛 苏州大学 2001年 硕士论文 M、 汉语副词生源探微 陈宝勤 沈阳大学学报 1998年 第01期 N、现代汉语副词重叠现象考察 王继红 绥化师专学报 2001年 第01期 O、汉语副词的篇章功能 屈承熹 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 1990年 P、现代汉语协同副词研究 葛婷 上海师范大学 2005年 硕士论文 Q、论现代汉语的范围副词 张谊生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 第01期

毕业论文题目1.现代汉语语音研究2.汉语新词语研究3.汉语外来词语研究4.汉语字母词研究5.汉语媒体语言特点研究6.汉语修辞研究7.汉语多音字研究8.汉语复活词研究9.当代汉语科技词语研究10.现代汉语成语变化研究11.当代汉语词语语音形式的发展变化12.汉语惯用语研究13.当代汉语新谚语研究14.当代汉语青年流行语研究1.现代汉语同音误用研究2.谈谈副词“终于”的用法3.论正极意义和负极意义4.语用正误与语频统计5.因果关系与转折关系的上位义比较6.给病句一个理由1.作为文化符号的语言符号2.文化符号“道”和“道”族词汇的研究(说明:本题中的“道”也可换成“气”、“心”、“性”、“理”、“天”、“命”、“神”等字,分别成为不同的题目)3.当前我国社会称谓的使用问题4.“女士、先生、小姐、太太”使用情况调查5.“同志”的尴尬6.文学语言研究7.汉语语气词研究8.书名和社会文化心理9.店名和中国文化(说明:本题中的“店名”也可换成“人名”、“姓氏”、“地名”、“菜名”、“品牌名称”等等词语,分别成为不同的题目)10.鬼神名称和宗教文化11.命名和艺术世界——谈小说《西游记》的人物、地点命名在艺术建构中的作用12.成语和中国文化(说明:本题中的“成语”也可换成“歇后语”、“惯用语”、“俗语”等词,分别成为不同的题目)13.汉语动物名称研究14.汉语植物名称研究15.新时期小说语言粗鄙化现象研究16.“X吧”类新生店名研究17.说“秀”(英show)18.汉语象声词研究19.泛义动词“整”与“搞”的比较研究20.汉语感叹词研究21.东北方言动词“造”的研究22.东北方言语气助词“呗”的研究23.东北方言后缀“——巴”的研究24.新时期以来新生句法现象研究25.话语与政治的关系研究1.字词误读研究、字词误用研究2.汉字形体演变及识记研究3.褒义词考查分析4.同义词辨析与运用5.贬义词考查分析6.汉英词语对比研究(包括对外汉语教学)7.成语运用研究、习语运用研究8.新闻语言研究9.广告用语研究10.法律、商贸语言研究11.社交用语研究、文艺用语研究(小品、歌词等)12.词类区分研究13.语境与语言表达研究14.新辞格研究或辞格发展研究15.语境对词义(句子结构)的影响16.有特点的句法结构考察分析1.现代汉语语法2.汉语应答句研究3.标题语法研究4.标题语用研究5.标题语义研究6.东北官话地点方言研究7.东北官话语音研究8.东北官话词汇研究9.东北官话语法研究10.东北官话语用研究11.现代汉语词典编纂研究12.现代汉语修辞研究1.现代汉语主谓谓语句研究2.现代汉语补语研究3.程度副词与状态形容词的组合研究4.程度副词与特殊的动词性结构组合研究5.“副+名”的社会运用考察6.句法结构中的语义分析7.动词和名词的句法语义关系研究8.现代汉语歧义问题研究9.歧义现象和语境研究10.现代汉语形容词重叠式研究11.现代汉语程度副词重叠式研究12.成语和中国文化(说明:本题中的“成语”也可换成“歇后语”、“惯用语”、“俗语”等词,分别成为不同的题目)1. 当代作家语言研究(包括词汇、语法、修辞)2. 报刊语言研究3. 节目主持人语言特点考察4. 少儿节目语言特点考察5. 流行歌曲中的若干语言现象6. 法律语言研究7. 辩论、演讲语言的特点8. 对外汉语教材的对比研究9. 留学生汉语习得的语误研究10. 汉语各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研究11. 现代汉语插入语的个案或宏观研究12. 现代汉语委婉语的个案或宏观研究13. 汉语口语中的话语标记研究(如:对了、嗯、好、得了、回头、然后、我说等)14. 代词“人”、“人家”使用情况考察15. 句末语气词使用状况调查16. 谈“俗话”17. 汉外对比研究(如:亲属称谓、外来词、具体语法现象)18. 状语的类型与状语的位置(是否可以前置)19. 《现代汉语词典》收词情况分类考察20. 夫妻互称的历时、共时研究21.交际语言的若干问题研究1.对外汉语语音教学2.俄罗斯留学生汉语声调学习研究3.韩国留学生汉语单字音学习研究4.歧义格式的实验语音学研究5.哈尔滨方言单字音研究6.歧义结构的语音分化研究7.黑龙江方言语音研究8.“都”字歧义句的实验语音学研究9.哈尔滨方言声调研究10.实验语音学11.对外汉语单字音教学研究12.语音史研究13.语音的规范与发展毕业论文题目1.《审音表》与《现代汉语词典》定音比较研究2.第二语言教学流派研究3.对外汉语教学技巧研究4.对外汉语词汇教学5.对外汉语语法教学6.对外汉语汉字教学1.语言文化教学策略与方法2.汉语中介语研究3.对外汉语教学史研究4.对外汉语教材分析5.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听力训练6.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口语训练7.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技巧1.关于中国文化教学问题的宏观讨论2.语言课的文化教学3.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4.对外汉语口语课堂教学5.任务型教学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6.情景教学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7.对外汉语中的俗语教学8.交互式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9.对外汉语教师的职业角色10.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近义词辨析1.惯用语与对外汉语教学2.对外汉语中的成语教学3.对外汉语写作教学4.对外汉语形容词教学5.对外汉语虚词教学6.程度副词的对外汉语教学7.祈使句的对外汉语教学8.疑问句的对外汉语教学9.感叹句的对外汉语教学

现代汉语课是高职院校文秘专业和新闻采编专业的一门基础课。苏培成先生在其文章中曾经说过:一个人不能使用规范的语言、高尚的语言进行交际,就是语言残疾人。这样的人,在社会中将很难发挥积极的作用。由于现代汉语课程自身的工具性和理论性,使得这门课一直以来不为高职学生所喜欢,教学效果欠佳。虽然,笔者从事这一课程教学的时间不长,却深感有必要在实施素质教育、转变教育观念的背景下,重新探讨高职院校现代汉语课程教与学的诸多问题。现将一些思考与实践就教于同人,以期能抛砖引玉。 一、更新教学观念,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目的,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主体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现代汉语是我国各民族的主要交际工具,也就决定了现代汉语课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基础课、工具课,其主要教学目标是通过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素质,使他们具有较强的驾驭和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信息社会的到来,注重知识传授的传统教育模式已不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人们应该学会创造性地学习,主动地获取知识、运用知识,提高创新能力。因此,在高职现代汉语课程教学中,我们应该积极更新教学观念,变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为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和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以提高他们的创造力、想象力、独立思考能力及终身学习能力,这也成为我们实施现代汉语教学改革的关键。教学实践中,笔者这方面的具体做法有如下几种。 1.社会用字调查。学习了“现代汉字”一章后,笔者建议学生到公共场所开展“社会用字状况”的调查。调查过程中,学生一方面要运用已学的相关知识,另一方面要学会整理资料并撰写调查报告。 2.学做文字编辑。目前,许多报刊、书籍错字频频出现,语病百出。笔者平时十分注重收集这方面的资料,并有选择地打印出来,让学生学当文字编辑,要求他们根据所学的语文知识,进行文字校对、病句修改、语言润色等。对此,很多学生深有感触地说:“想不到现代汉语这门课还真管用,以后要是到新闻广播行业工作,现在学的可派上用场了。” 3.开展多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如演讲、辩论、朗诵、话剧表演等。在指导开展这类语言实践活动时,笔者强调要运用所学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努力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所学理论不是无用的,而是能在实践中发挥作用的。 4.进行融会贯通的考试。在检测学生学习情况的考试手段上,为避免背笔记、考笔记现象的出现,试题设计强调在理解基础上的灵活运用以及对知识的创造性理解,促使学生在复习时真正做到把知识融会贯通。 二、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设置教学内容 现代汉语是我们的母语,学生从孩提时代就开始接触它,并在初、高中阶段积累了一定的汉语知识。因此,大学阶段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学重点不应是现代汉语理论知识的传授,而是如何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从零碎的、不完备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系统、完整的理性认识,并在这一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在学生原有的语言基础上进行知识广度和深度的延展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它既能使学生了解到现代汉语的实用性,也可以使学生了解到现代汉语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从而为有志于此的学生进一步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向学生介绍基本概念与理论的基础上,根据学科发展深化教学内容。比如,关于现代汉语词类,学生依据语感和中学阶段所学的汉语知识,已大致了解汉语有多少种词类,然而对于什么是词、词类划分究竟依据什么标准进行、怎样辨别各个具体词的词性、词类划分与词性辨别的关系等问题,他们往往并不十分了解。因此,就有必要先详细介绍这方面的基本概念、理论与方法,使学生对汉语的词及词类问题有一个较为全面、深入、系统的把握,进而把汉语词类问题怎样与中文处理的自动分词发生关系、研究后可以解决什么样的问题等前沿知识介绍给学生。这样,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探索的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使他们感受到现代汉语与当今信息科学、高新技术的密切关系。

现代汉语课程中的实践性教学论文

摘要:现代汉语课程作为一门重要的语言基础性科目,其对于学生的汉语言教学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在当前情况下,必须按照要求积极的规划好相关的教学管理,重点做好实践性的教学。本文就从这一问题出发,同时结合现代汉语课程教学的相关特点展开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现代汉语课程教学实践性分析

对于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学来说,它是一门生活性较强的学科,其教学的重点在于有效的运用。但是在当前的课程教学中,很多的教师单纯的注重对知识点的教学和讲授,偏重的是理论层面的教学和管理,而忽视了具体的、实践性的教学开发和管理。所以,必须转变教学方式和教学思维,要在实践性的教学上加强研究和探讨,从而掌握相关的教学要点,开拓学生的思维,进而实现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提高。

一、现代汉语课程实践性教学的现状

现代汉语的教学是一项重在应用的学科,重要的就是学生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在实际生活中进行应用。这样一来,对于课堂的教学也就有着一系列的要求,如何实现高效的教学管理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但是在当前的现代汉语的课堂教学中我们看到,很多教育工作者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仅仅是对相关知识的讲解,而对于学生实际把握和应用的问题涉及的较少。其中,一些学生的学习过程也是对相关理论知识的死记硬背,整个课堂的教学缺乏一定的互动性和探讨性。出现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现代汉语教学远离了生活基础,进而变得枯燥和乏味,这样一来,无论理论知识讲解的多么细致,有效的应用依然成了问题。

因此,必须大力的加强对现代汉语课程的改革,需要更加注重对于实践教学的管理。这也是理论联系实际重要理念的渗透和贯彻,对于现代汉语的教学来说更要如此。在这方面,传统的课堂教学要积极的进行改变,更加注重课堂知识和生活的联系,与此同时需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生活实践、探究实践。对于汉语课程的教学来说,一个重点就是在现代需求的基础之上进行知识教学,进而使得所交知识具有时效性和实用性。而在当前的一些课堂教学中,由于对这些问题的忽视,一些课堂教学的知识相对落后,不能够满足当前发展和建设的需要,尤其是在进行操作和应用的层面还有所欠缺。这样一来,也就更加要求我们做好转变,做好相关的调查和分析,从实践应用的角度来组织课堂教学,或者是进行相关的课程编排。

二、现代汉语开展实践性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1、在课堂内容编排上做好规划和管理,重点就是要精选教学的内容,把适用于生活实际的语言内容作为教学重点。通过我们的调查和研究发现,在当前的现代汉语课程教学中,一些教学的内容出现了和其他课程的重复。

比如语音、语法、词汇的部分内容与语言学概论重复。这样一来,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就会引起学生而对学习激情。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内容选取的时候进行相关的.分析和探讨,重点就是要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加强分析和选择,把握有效的知识点进行教学。与此同时,更要注重从实践应用的角度来进行教学内容的管理,对于一些需要教学的知识,我们可以和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问题联系起来,进而开展互动教学和管理。例如我们对于词义的教学,就可以和生活中的广告或者是应用文写作联系起来,可以让学生去写作一些广告语或者是应用性的文章,这样一来也就可以很好的应用,巧妙的把教学知识和实践应用问题联系起来。 例如,对于现代汉语课程教学中语音部分,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主要目的就是通过语音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能掌握汉语声韵调的拼读、音变的规律等,从而提高他们的语言组织水平,特别是最提高普通话水平。针对这一现实需求,我们就可以在相关的教学过程中,理论知识可以只作针对性地精讲,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开口讲话。还应该结合小学拼音教学增加拼读与拼写的实践性训练内容,为学生将来的从教奠定扎实的基础。

2、创新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对于现代汉语课程的实践应用教学来说,主要的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个是在课堂中实现所学知识的活学活用,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教授完相关的知识和要点之后,开展有效的巩固和应用,也就是说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设定一些情景,或者是设计一些语言情景,设计形式多样且有意义的语言交际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另一方面,也就是要求我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真正让学生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中去实现良好的应用,真正把自己投入到社会化的这个大舞台中去进行应用,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参加一些课外活动,例如辩论赛或者是演讲比赛,这些都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和实践应用的机会。通过这些灵活多样的教育教学方式,我们也能够更好的实现教学的应用,发挥所学知识的作用。

3、做好课堂的组织管理和教学。对于汉语课程的教学来说,重点就是要进行有效的、规范性的课堂教学,主要的就是应该以启发式、答疑式、讨论式为主,同时能够增强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和启发性。汉语课程的教学不是单纯的传输,所以教师不能只是单向的进行知识的讲解,而要充分的发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要让学生积极的参与进来,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实现管理和应用。例如在讲语言理论时,教师可提前收集大量的语言运用的例子,课上利用幻灯片等多媒体设备展示给学生,而更要鼓励学生参与其中,进行相关的谈论或者是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身的体会和感悟,这都是一些很好的交流和管理方式。

其次,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还要把学习空间由课堂扩展到课外,进而来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体现语言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在这方面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开展规范报业语言活动,通过科学有效的指导,来组织举办一些汉语沙龙,或者是调查社会上现代汉字的使用情况,尤其是对当前汉字应用的问题上,我们可以归纳一些比较常见错别字和不规范字出现的类型和规律等。通过这些有意义的语言实践活动,学生既可以在生活中学习语言,规范地运用语言,获得用语言做事的成功感,从而获得一些切身的体会,感受到所学知识的实用性,从而更加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刘显农现代汉语课程教学管理问题探讨[J]教育论坛,2010,8

[2]邹向可现代汉语课程教学中的实践应用问题探讨[J]科教管理,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