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安抚与情绪表达策略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安抚与情绪表达策略研究论文

情绪心理学属于心理学范畴,是研究我们人类情绪的一门学科,包括快乐与悲伤、期望与失望以及爱恋与淡漠、愤怒与恐惧、忧郁与焦虑等情感变化的奥秘。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情绪心理的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色彩是艺术设计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对色彩的科学应用能够充分调动观者的心理情绪,从而表现出最真实的心理反馈。现阶段,对于色彩应用方面的研究还较为稀缺,能够借鉴与学习的研究成果凤毛麟角。同时,色彩也是自然界赠与人类最盛大的礼物,为人们提供了良好的感官体验,为想象力插上了飞跃的翅膀。在这个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中,各种色彩对人们的情绪、心理、感官世界产生著不同的影响,在这种色彩的薰陶与感染下促成人们产生了独特的审美观点,作为一种情感与思想的抒发方式,色彩是最直观也是最直接的表达方式,能够对观者产生情绪心理上的影响并通过其行为反映出来。

人类对某些事物的记忆有时候会停留在对某种代表性色彩的记忆上,或者通过代表性的色彩得到启发,从而引发对该事物的思考、想象、回忆,当某些色彩冲击到人类记忆的敏感神经元时,将能够改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人类的心情或者举止行为。色彩不仅为人带来感官上的体验,更能够为人类表达与抒发思想情感,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色彩的影响力,更多更全面的在艺术设计中应用色彩,发挥其重要作用。

一、关于情绪的理论概述

人们的情绪实际上是需求与客观事实共同作用下的产物,其内容主要包括了面部表情、生理反应以及情感抒发这三种因素的综合统一。也就是说,情绪是人类心理以及生理对于客观存在的事物,所产生的最直接的情感表达,体现了人类的主观需求与客观事实之间的关系。在本文中所提到的情绪,与情感具有相同的性质属于同一理论概念。从某种角度来分析,情感与情绪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情绪是情感的直接表达,情绪的波动反映了情感的变化过程。同时,情感渗透于情绪之中,缺少了情感的影响,情绪的抒发缺少真实的感官体验,而情感离开了情绪,则无法显现出来。

二、色彩对人情绪心理的影响

情绪与色彩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人的情绪能够通过不同的色彩表达出来,同时不同的色彩也能够 *** 或者引发人们产生不同的情绪心理。从物理学以及生理学的角度来讲,根据色彩不同波长的理论依据来研究,不同的波长对人们视觉的传达所产生的影响程度不同,因此人们对不同色彩所形成的情绪心理也各不相同,例如,实验研究发现,在所有色彩中蓝色的波长是最短的,在其对人类的视觉 *** 下,能够使人们情绪逐渐平静下来;

而在这其中红色的波长是最长的,通过红色对人们视觉上的 *** ,能够让人们感到情绪澎湃充满活力。往心里学层面分析,人们的联想受到不同颜色的引导会产生不同的变化,最终形成情绪上的相对反应。譬如:人们看到红色时,总是能想到温暖热烈的火焰,从而产生兴奋与激动的情绪;看到黄色时,能产生愉悦、明快的心理情绪;看到紫色时,会让人感到忧虑不安;而看到白色时,能让人产生冷静与理智的心理情绪。

在掌握了这些色彩对人类心理情绪的影响之后,科学合理的将这些色彩运用到日常生活中,能够发挥色彩的更多价值。曾有实验研究结构显示,将儿童医院的整体装饰颜色,从白色基调变换为以绿色为主的彩色基调时,儿童对于医院的恐惧与排斥心理在很大程度上有所减弱,心理情绪上也得到了充分的安抚,更有利于儿童疾病治疗的进行。通常情况下,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经历,当我们在日常工作中感到疲惫的时候,都会产生想去森林或者大自然放松心情的想法,这是因为绿色能够愉悦人们的心情,能够有效舒缓紧张的情绪让人能够放松下来,心灵得以释放和平静,在这过程中有效缓解疲劳与压力。

三、情绪心理在艺术设计色彩中的应用

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艺术设计色彩的要求越来越高,从单纯的追求视觉体验上升为心理情绪方面的要求。由此可见,色彩的审美通常受到情绪心理的影响。

一在产品设计中运用色彩心理情绪所形成的审美

在产品设计中灵活的应用色彩,能够有效提高该产品的艺术美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视觉体验,从而加强人们的购买动机和欲望。较为典型的例子就是近几年风靡全球的苹果手机,其选用了简单质朴的黑、白两大色系作为手机的主要色彩,众所周知,黑色是庄严、稳重的代表,而白色象征著纯洁和坦率也是在宗教中最为圣洁的色彩,这两种简单的颜色对于大众来说比较易于接受,因此,苹果手机在设计中运用黑、白两种色彩,一方面有别于市场上花样繁多的手机走简约商务路线;另一方面,巧妙的运用色彩搭配成功扩大的消费群体,促进了产品的消费。

二在室内设计中运用色彩心理情绪所形成的审美

在室内设计中灵活运用色彩,对于使用者的日常生活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譬如在设计儿童房的时候,多选用一些较为活跃的色彩如橙色、绿色、蓝色、黄色等,创造一种温馨的环境,能够对幼儿良好性格养成起到一定的作用。

四、结语

总而言之,色彩的应用对于现代设计情绪心理的发挥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并且是表达心理情绪最直观的手法,这些特点在现代工业产品设计、室内设计中表现最为突出。色彩对人们心理情绪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可否认的,因此,现代设计师需要对各种色彩的含义,以及对心理情绪所产生的影响进行深入的研究,探索出在设计中合理应用色彩的增加设计价值的方案。

一、一般临床资料

李某,女,20岁,体态正常,在入学身体和心理检查中,未发现重大疾病史和精神病史。现为大学二年级学生,在家排行老二,上有一个姐姐。父亲在求助者初中时因车祸去世,之后母亲外出打工,求助者一致和奶奶生活。来访者性格偏内向,自卑,敏感,自尊心强,做事追求完美,有强烈的责任感。

二、主诉

近三个月来感觉焦虑,失眠也有三个月,害怕与同学交往,特别是比自己高的同学。大学一年级来过心理咨询中心,咨询过一次后感觉效果很好。但最近由于同学又和自己开玩笑,嘲笑自己身高,给自己取外号,但不敢直接和同学冲突,内心压抑,不愿意去上课,食欲下降,学习效率降低。求助者觉得自己与同学交往很功利,只愿意和对自己有帮助的同学交往,很讨厌这样的自己,很想改变现有的人际关系和自卑心理,因此前来咨询。

三、评估与诊断

根据求助者的症状咨询师选用SAS焦虑自评量表测试,结果得分显示:总粗分52分,标准分65分。属于中度焦虑。

根据李某的症状结合心理测验结果,其问题具有现实性的强烈 *** ----同学嘲笑自己身高引起的,内心冲突有现实意义,也有求治的愿望,不良情绪持续时间约三个月左右,出现了睡眠问题,不良情绪已经泛化,学习受到影响,求助者主观认识与客观现实一致,知情意协调一致,且没有器质性的病变作基础,因此诊断为严重心理问题。

咨询师认为来访者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是有现实意义的,具体来说没有明显的生物学原因。心理原因可能是求助者一直以来就认为自己所有心理冲突产生的原因都是由自己身高引起,对自己认识不合理和同学关系不好就是自己长得矮,不自信,只要身高没有改变,自己心理问题就不可能解决。从社会原因角度分析,由于人际关系发生了变化,缺乏家庭支援系统,同学间人际关系差,也使得来访者有如此强烈的情绪反应。

四、咨询目标

根据以上评估与诊断,同求助者协商后确定如下咨询目标:近期目标是帮助来访者改善焦虑、抑郁情绪和失眠状况。使求助者恢复学习能力和社会交往功能,能够顺利应对日常生活和人际压力。长期目标是帮助求助者认识其对于自我认识存在不合理信念,学会与不合理信念辩论的技术调整认知,消除焦虑、自卑,提高自信,乐观生活,健全人格。

五、咨询方案的制订

一主要咨询方法和适用原理

ABC理性情绪疗法 :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Albert Ellis于20世纪50年代创立的。理性情绪疗法的治疗整体模型是“ABCDE”,是在埃利斯的“ABC理论”基础上建立的。他认为人的情绪和行为障碍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直接所引起,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引起的信念,最后导致在特定情景下的情绪和行为后果,这就称为ABC理论。A表示诱发性事件,B表示个体针对此诱发性事件产生的一些信念,即对这件事的一些看法、解释。C表示自己产生的情绪和行为的结果。

叙事疗法:叙事疗法是受到广泛关注的后现代心理治疗方式,它摆脱了传统上将人看作为问题的治疗观念,透过“故事叙说”、“问题外化”、“由薄到厚”等方法,使人变得更自主、更有动力。透过叙事心理治疗,不仅在可以让当事人的心理得以成长,同时还可以让咨询师对自我的角色有重新的统整与反思。

二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参加国家规定心理咨询师职业技能相关规定。

三咨询的次数与时间安排

咨询次数为4次。前3次为每周1次,最后一次间隔两周。因是在校生咨询未收费。

六、咨询过程

一第一阶段: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的建立阶段第一次咨询

目的:①了解基本情况,收集一般临床资料;②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③明确主要问题,并作出初步诊断。

二第二阶段:工作阶段;第二次到第三次咨询

目的:①帮助求助者认识心理问题的原因;②识别不合理信念;③运用具体化技术,帮助求助者澄清人际关系问题。

三第三阶段:结束阶段第四次咨询

目的:①增强求助者对自我积极的认知,改善情绪困扰;②完善健全人格。

七、咨询效果评估

一来访者本人评估

李某说:经过四次的咨询,我感觉好多了,原来一直以来认为我所有心理问题都是因为身高问题,咨询后才认识到自己心理问题和人际关系问题的根源是我存在不合理认知,我过分夸大身高对我的影响,我知道该如何调整自己的认知,如何改善情绪了。

二咨询师评估

通过回访和跟踪,发现咨询已基本达到预期目标。刚开始来访者来的时候心情低落,人际关系很差,但经过这段时间的咨询,来访者的睡眠质量好多了,也对自己更有了信心,重新认识了自己的优缺点,而且也学会了如何处理人际关系问题的方法,也更正了自己的一些不合理信念。求助者也更加了解自己心理问题的根源,了解自己行为的原因,脸色笑容也更多,更愿意参加集体活动。

恩有的,怎么给你呢

心态到了低谷首先你要告诉自己:OK!这已经是我的极限了,不会让我更难受了.如果你感觉自己一无所有,那调整起来更快.因为什么都没有的人,不会再丢什么,接下来的肯定是收获.心态调整了以后好好的想想是什么问题让你到了心情的低谷仔细分析一下产生问题的原因把自己以及他人的责任划分清楚千万不要想着责任都是别人的因为一个巴掌拍不响 自己肯定或多或少有失误的地方至于别人不对的地方就不用管了 对方是死是活不关你事但自己不对的地方要认识清楚 以后尽量避免再发生类似的情况当你把影响你心情的事情仔细搞明白以后你会发现 原来事情不过如此 就是这样会有一种放松感 那么你就把自己调整好

大学生情绪管理研究摘要:文章揭示了情绪管理的内涵,从大学生的情绪特点及常见的情绪困扰阐述了加强大学生情绪管理的必要性,提出应加强大学生的情绪教育,消除他们的不合理信念,锻炼理性思考并发展学生情绪智力的具体措施。关键词:大学生;情绪管理;情绪智力一、情绪管理的内涵情绪由刺激所引发,当我们有情绪产生时,在心理、生理、行动等几个层面都会有所表现,而且表现的方式也会因人而异。情绪对每个人而言都很重要,它可以传递信息,了解引发情绪的刺激可让人更了解事实的真相,因此更能掌握主动权。同时,情绪也是一个调适系统,压抑、沉溺或过度反应都会有问题产生。情绪管理是通过有效的方法,合理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使自己总是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如果人们能够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有效地进行情绪管理,挖掘和培植自己的情绪智商,培养驾驭自己的情绪能力,建立和维护良好的情绪状态,就能时时刻刻体会到积极的情绪带来的心理和生理上的变化,不断提高自己的身心健康水平。二、大学生情绪管理存在的问题进入青春期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处于特殊的身心发展期,表现出特定群体的情绪特点,首先是多样性,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各种新需要的强度不断增加,具有多样性的自我情感,如自尊、自卑、自负等。其次是冲动性,表现在对某一种情绪的体验特别强烈、富有激情。随着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对各种事物都比较敏感,再加上精力旺盛,因此情绪一旦爆发就较难控制。虽然,同中学生相比,大学生对自我情绪具有一定的理智性和控制能力,但在激情状态下,表现的容易感情用事。再次是矛盾性,大学生睛绪的外在表现和内心体验,并不总是一致的,在某些场合和特定问题上,有些大学生会隐藏、文饰和抑制自己的真实情感,表现的含蓄、内隐。同成年人相比,大学生的情绪仍带有明显的波动性,有时情绪激动,有时平静如水,有时积极情绪高昂,有时消极情绪颓废。同学关系的好坏或学习成绩的优劣,都能引起情绪的波动。最后是易于心境化,即尽管情绪状态有所缓和,但拉长了这种情绪状态,其余波还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由于大学生的这些情绪特点,容易产生一些常见的情绪困扰。情绪困扰是一种心理状态,是个体受到外界事物、事件等客观环境的影响或个体内部发生矛盾、冲突而无法及时有效解决而产生的一种负面的、消极的情绪体验。大学生常见的情绪困扰表现为:(1)焦虑,即对将发生的某种情景或事件感到担忧和不安,又无法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预防和解决时产生的情绪体验。如考试焦虑、适应焦虑、健康焦虑、选择焦虑等,使人处于一种无所适从的状态,总是担心将要发生的事情,容易导致坐立不安、忧虑、担心、恐惧或过度警觉等不良反应。(2)自卑,是由于某种心理或生理上的缺陷或其他原因而引起的自我轻视的情绪体验,主要表现为对自己的学识、能力等自身因素评价过低。由于生活环境、学习环境的改变,部分大学生由高中时期的“佼佼者”变成大学校园中的“普通一员”,这种地位的改变是造成部分大学生自卑的重要原因,还有一些学生由于家庭条件差或自身某些不足而自卑。(3)抑郁,是大学生对自己某一方面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而引起的一种持续稳定的心理状态。当个体感到无法面对外界压力时,常常会产生这种消极情绪。一部分大学生由于不喜欢所学的专业,感到前途渺茫,或是由于人际关系处理不当、失恋等问题而导致情绪低落,甚至委靡不振,自暴自弃,体验不到生活、学习的乐趣,并伴有食欲减退,失眠等。(4)人际交往障碍,在人际交往中常常表现出紧张、不自然,讲话缺乏逻辑性,有时甚至不知所措,缺乏自信心,或是对他人的言行敏感、多疑、不信任等。(5)易怒,研究表明,青春期的大学生内分泌系统处于空前活跃时期,大脑神经过程的抑制和兴奋发展不平衡,内制力较差,容易冲动。有的大学生因为一件小事或一句话便暴跳如雷,或出口伤人。大学生情绪困扰的直接后果是导致行为和社会适应不良,进而导致心理疾病。研究表明人在生气的时候,体内免疫细胞的活性下降,人们抵御病毒侵害的能力减弱,这样会引发有机体本身器官功能障碍,甚至躯体疾病。消极情绪会干扰人的理性判断,而且,消极情绪还具有感染性和弥散性,故学会情绪管理对情绪稳定,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通过加强情绪管理,使学生对自身心理状态加以有效调节,保持良好、健康、积极的情绪状态,将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三、情绪管理的策略(一)加强情绪教育作为教育者,在平时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应加强学生的情绪教育,让学生能及时觉察自己的情绪状态,并能运用语言准确的描述出来。让学生不仅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让情绪干扰当前的活动,并能够从消极的情绪困扰中迅速恢复过来,而且懂得移情,能够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体验他人的情绪感受。作为学校管理者,平时就应该组织学生,对可能会引起情绪问题的一切话题进行讨论,寻找解决的方案,让学生平时对这些问题就有思想准备,避免突然面对问题时手足无措,从而导致情绪障碍。(二)消除不合理信念情绪的产生总离不开特定的诱发事件,但同样的诱发事件对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这是因为对诱发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不同。这就要教导学生们如何改变直接导致其困扰情绪结果的非理性信念,教导他们如何主动有力的驳斥自己的非理性信念。心理学家韦斯勒(Wessle)较为全面的总结出不合理信念的三个特征12],这些特征是(1)绝对化要求(demanding—ness),即总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对某一事物怀有认为其必的人必须对我好”等。(2)过分概括化(over generalizafion),即以偏概全,以一概十的思维方式。一次考试失利就认为自己一无是处,自惭形秽,自暴自弃等。(3)糟糕至极(awfulling),认为如果一件不好的事情发生将是非常可怕,非常糟糕的,这种想法会导致个体陷入极端不良的情绪体验,如耻辱、自责、焦虑、悲观等。故首先应学会从理性的角度去审视这些信念,并且探讨这些信念与所产生的情绪之间的关系,从而认识到某些困扰情绪之所以发生,是由于自己存在不合理的信念,这种失之偏颇的思维方式应当由自己负责。其次,可以通过与他人讨论或实际验证的方法来辅助自己转变思维方式,与自己的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动摇并最终放弃不合理信念。这样,随着不合理信念的消除,那些困扰情绪开始减少或消除,并产生出更为合理、积极的行为方式。行为所带来的积极效果,又促进着合理信念的巩固与情绪的轻松愉快。最后,个人通过情绪与行为的成功转变,从根本上树立起合理的思维方式,不再受情绪的困扰。(三)锻炼理性思考艾利斯(Eros)认为理性思考就是个体将所发生的一切事情作为一种自然规律,作为一件事去接受它,而不是把已发生的事情或正在发生的事情作为糟糕的事情来看待,并一致期待能阻止事情的发生翻。理性思考者能以较客观、合理的方式观察行为表现,不受外界评价左右,对事情能作出合理的分析。当然理性思考者也会有强烈的情绪,但会以适当的方式表达出来。理性思考的人会更加珍惜生命,通过思考和学习推动行为迈向实现人生理想和价值的目标。相反,非理性思考则使人固执、自怨自艾、盲目冲动或要求自己和他人十全十美,由于对环境和他人要求过高,因而难于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在孤独和苦闷中生活,必然会产生许多情绪上的困扰。(四)发展情绪智力情绪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的概念是由萨洛维(Salove)和玛伊尔(Mayer)提出,指“个体监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绪和情感,并识别、利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闱萨洛威认为,情绪智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认识自身情绪的能力,就是能认识自己的感觉、情绪、情感、动机、性格、欲望和基本的价值取向等,并以此作为行动的依据。(2)妥善管理自身情绪的能力,指对自己的快乐、愤怒、恐惧、爱、惊讶、厌恶、悲伤、焦虑等体验能够自我认识、自我协调,主动摆脱焦虑和不安情绪。(3)自我激励,指面对自己欲实现的目标,随时进行自我鞭策、自我说服,始终保持高度热忱、专注和自制。使自己有高度的办事效率。(4)认识他人的情绪,即对他人的各种感受,能设身处地地、快速地进行直觉判断。了解他人的情绪、性情、动机、欲望等,并能作出适度的反应。(5)人际关系的管理,指管理他人情绪的艺术。一个人的人缘、人际和谐程度都和这项能力有关。作为学校教育的管理者和决策者,应充分认识到提高学生情绪智力的重要意义,从以上五方面把情绪智力的培养纳入学校的整体运行机制中,将其作为一项教育内容和考核指标,在课程活动的安排、制度的建立、校风的建设等方面,有针对性地开展一系列能发展学生情绪智力的工作。参考文献[1] 贾晓明,等.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

情绪管理策略与实例研究论文

《情绪调节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情绪、情绪调节与情绪调节策略 情绪是人类心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情绪的力量以及人们尝试着对情绪进行的调节和控制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 也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般认为 , 情绪包括基本情绪和复杂情绪。 Izard指出有 8—11种基本情绪 , 如快乐惊奇、愤怒、悲伤、恐惧、厌恶、兴趣、羞涩羞愧、蔑视、内疚等。复合情绪(如抑郁)是多种基本情绪的混和体。 情绪调节是个体管理、调整整合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 通过一定行为策略和机制 , 情绪在主观感受、表情行为、生理反应等方面发生一定的变化。 情绪调节策略是建立在情绪调节的基础上。广大学者不仅研究了情绪调节策略的类型, 还注重研究了情绪调节策略的个体差异, 以及情绪调节策略对认知、社会行为、心理健康等问题的影响。 有关成人情绪调节策略 , 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负性情绪的调节和心境调节 , 主要是通过开放式问卷、个体访谈、座谈等方式 , 了解当一个人处于抑郁状态时 , 应该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 国外有学者在研究避免抑郁行为时 , 发现情绪调节方式使用频率由多到少依次是思考原因注意力转移、积极行为和欣赏音乐。在比较这些方式的有效性时 , 认为社会支持、思考原因、注意力转移、宗教活动、锻炼等积极行为是比较常用和有效的。 国外学者还通过问卷、访谈和文献检索等方法收集了百余种不同的情绪调节方式 , 初步归纳出回避(从情绪或关注对象中转移注意力)、分心 (寻找注意和行动的替代性焦点) 、面对(对情绪和关注对象的积极活动)、接受(被动地授受发生的结果)四种情绪调节策略。 二、大学生的情绪特点 大学阶段是人生的第二个 “心理断乳期 ”,是一个非常关注自我 , 注重个性表达 , 情绪体验丰富 , 情绪波动起伏的时期。大学生常见的情绪有: 快乐、兴趣、羞愧、内疚、羞涩、悲伤、惊奇、敌意、愤怒、蔑视、厌恶、恐惧等。大学生情绪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情绪的丰富性。从自我意识的发展看 ,大学生出现较多的是自我体验 , 自我尊重的需要强烈 , 易产生自卑、自负等情绪; 从社交看 , 大学生的交往范围日益扩大 , 同学、朋友及师长之间交往频繁 , 有的大学生开始了恋爱 , 情绪表现得更细腻、更复杂; 大学生通过各种活动了解社会 , 学习社会的道德规范 , 对自己的身份、角色、志向、价值等问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 理智感、美感、集体荣誉感等高级情感也有所发展。 2、情绪的不稳定性。由于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完全定型 , 认知能力还有待提高 , 大学生的情绪活动往往强烈而不能持久 , 情绪活动随着认知标准的改变而改变。喜怒哀乐无常、阴晴雾雨变化是大学生情绪常见的现象 , 风平浪静之后可能就是疾风暴雨。大学生情绪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 高兴时忘乎所以 , 看什么都顺眼 , 消沉时心灰意冷 , 看什么都别扭 , 情绪呈现不稳定状态。 3、情绪的掩饰性。大学生随着知识水平的提高 , 思想内涵的丰富 , 在情绪反映上较隐晦。他们已具备在一定的情景下压抑控制自己愤怒、悲伤等情绪 , 而将真实的情绪掩饰起来的能力 ,形成外在表现和内心体验不一致的特点。他们会根据一定的条件来表达情绪 , 如对一件事情或对某人明明是厌烦的 , 但由于种种原因 , 可能表现出较好的或不在意的态度。 4、情绪的冲动性。有的心理学家把青年期形容为 “疾风怒涛 ”时期。大学生的情绪往往表现得快而强烈 , 常因一点小事振奋不已 , 豪情万丈。大学生情绪的冲动性一般表现为对外部环境或他人的不满 , 情绪失控 , 语言、行动极富攻击性 , 如果不予以引导 , 会给大学生本人以及社会带来危害。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天之骄子的大学生 , 作为国家的希望 , 未来的人才 , 应试是充满信心和蓬勃朝气的。但是 ,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 , 竞争压力的增大 , 面临的心理负荷却越来越重。据南京脑科医院统计 , 在2 200多人心理疏导门诊中 , 90%是大学生; 国家教委对 1216万大学生调查表明 , 有 2013%存在心理问题; 天津市对 5万名大学生调查发现 ,有 26%存在心理问题; 云南师大调查发现有2617%存在心理问题; 北京 16所大学统计 , 因心理疾病休学的逐年上升。 目前 ,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环境适应问题。经过 10年寒窗苦读, 刚进大学校园的大学生常常会 “自我感觉良好 ”,但是, 经过一段时间的比较, 发现 “天外有天 ”、“强者更有强中手 ”之后, 不仅自我感觉一下子消失, 还会产生强烈的失落感。有些学生面对新 的生活环境、新的集体、新的学习方式不能及时调整心态和习惯, 会产生失眠健忘、精神恍惚、沉默寡言等问题。长期的心情压抑、无精打采、情绪低落最终会产生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 2、人际关系协调问题。当代大学生个性比较强 , 强调自我意识 , 不知道如何与人沟通 , 不懂人际交往的技巧与原则 , 处理问题常常以自我为中心 , 对别人要求严 , 对自己要求松。有的大学生不愿与人交往 , 孤芳自赏 , 缺乏全局意识和团队精神 , 不善于同他人开展合作, 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差。有的大学生由于不擅长协调人际关系 , 合作能力差 , 走入工作岗位后不受单位的欢迎 , 也得不到应有的重用。 3、承受挫折能力问题。目前在高校就读的大学生大部分没有经历过挫折。在进入大学之前 , 他们是老师喜欢的好学生 , 父母的掌上明珠。多数学生只能接受表扬和赞许, 而无法接受来自身边人的批评。当他们面临学业、生活、感情、就业等方面的压力、挫折时 , 就会显得无所适从 , 不知所措 , 对生活失去了信心 , 甚至会怀疑人生。贫困学生在独立性、未来感、自由感、自信心等方面更容易受挫折。 四、情绪调节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有以下四个方面: (1 )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 (2 )适应环境 , 人际关系彼此谦让。 (3 )有幸福感。 (4 )在职业工作中 , 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 , 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部分国内学者认变 ,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该能够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 自我评价正确; 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 意志健全; 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健康; 能积极主动地适应新环境 , 调节、平衡各方面的心理冲突; 能够从心理上接纳自己;勇于面对现实; 对生活、对自己充满信心; 学习方法得当等。 情绪是心理因素中对健康影响最大, 作用最强烈的因素, 强烈的负性情绪会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健康。现代医学证明, 精神状态不佳、情绪不稳定, 可能导致不少疾病, 如头痛、神经衰弱、消化不良等。情绪问题不仅会使大学生身体上会出现病症反映, 还会导致学习能力降低, 如不能有效地记忆、想象和思考等。 当大学生的情绪处于良好状态时, 身体各器官功能协调, 有益于身心健康。当大学生处于内疚、悲伤、愤怒、厌恶、恐惧等负性情绪状态时身体内部各器官功能紊乱, 引起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方面的问题, 使大学生身体健康受到损害。 研究表明 , 情绪调节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较大 , 积极的调节能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 而消极调节则会降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 且消极调节对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更为显著。所以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 , 应引导大学生认识自己的情绪特点 , 尝试进行情绪自我调节。 五、如何进行情绪调节 1、自我控制。它是个人对自身的心理和行为的主动掌握 , 是个体自觉地选择目标 , 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 , 适当地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 , 抑制冲动 , 抵制诱惑 , 坚持不懈地保证目标实现的一种综合能力。当某些消极情绪被激发起来后 , 有的大学生会哭泣、吼叫、打人、骂人甚至采取一些极端的行为。这时就要先冷静下来 , 有意识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控制 , 先要仔细考虑采取这种行为的利与弊 , 然后选择一种适宜的行为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另外 , 平时要注意不能随意乱发脾气 , 要求在生气、发怒时尽量控制自己 , 不能随意扩大某事的严重性 , 尽可能做到“大事化小, 小事化了 ”, 这样能更好地促进自我控制能力的提高。 2、注意转移。把注意力从引起不良情绪反应的刺激情境转移到其它事物上去或从事其他活动的情绪调节方法。当出现情绪不佳的情况时, 要把注意力转移到使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 或暂时避开令人伤心的地方。如: 外出散步, 看电影, 听听笑话, 看看幽默小说, 打球, 下棋, 找朋友聊天, 换换环境等, 这些活动有助于使情绪平静下来, 在活动中寻找到新的快乐。这种方法, 一方面中止了不良刺激源的作用, 防止不良情绪的泛化、蔓延; 另一方面, 通过参与新的活动, 特别是自己感兴趣的活动而达到增进积极情绪的目的。 3、自我安慰。这种情绪调节方法主要是当一个人追求某个事物而不能实现, 为了减少内心失望, 找一个借口或理由, 以缓解矛盾冲突, 消除焦虑、抑郁、烦恼和失望情绪。人不可能处处顺心事事顺利, 学习、就业、人际交往中遇到了困难和挫折, 在经过最大努力仍不能改变状况时, 可适当地进行自我安慰, 要说服自己适当让步, 将不成功归因于客观条件和客观现实, 同时要勇于承认并接受现实。这种方法, 对于帮助人们在大的挫折面前接受现实, 保护自己, 避免精神崩溃是很有益处的。经常用 “胜败乃兵家常事”、“塞翁失马, 焉知非福”、“坏事变好事”等词语来进行自我安慰, 可以摆脱烦恼, 缓解矛盾冲突, 消除焦虑、抑郁和失望, 达到自我激励、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之目的有助于保持情绪的安宁和稳定。 4、适当发泄。当情绪发作时, 人体内潜藏着一股能量 , 过分压抑只会使情绪困扰加重 , 积聚起来有害身心健康。大学生有焦虑、烦闷、抑郁等负情绪时 , 也不能一味地把不良心情绪藏在心底 , 进行适度的宣泄 , 使压抑的心境得到缓解和改善 , 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情绪的发泄有直接和间接两种, 直接的宣泄就是直接针对引发情绪的刺激来表达情绪。当直接发泄对于别人或自己不利时, 则可以用间接发泄, 如找个僻静地方大声叫骂、抨击、使人恼怒的对象; 或是尽情地向亲朋好友倾诉的不平和委屈; 或是通过体育运动、劳动等方式来尽情发泄或是在感觉生活压力太大时, 通过写日记的办法将负性情绪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一旦发泄完毕, 心情也就随之平静下来, 负性情绪得以缓解。 在采取宣泄法来调节自己的负性情绪时 , 要有一定的自制力 , 不能随便发泄 , 要采取正确的方式 , 要把握 “放松自我 , 利己利人 ”的原则选择适当的场合和对象 , 以免引起不良后果。 结束语: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人格发展、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生面临着大学生活的适应、专业知识的学习、交友恋爱、择业应职等一系重大的人生课题。由于大学生身心发展尚未完全成熟情绪的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强 , 复杂的自身和社会问题 , 往往容易导致大学生强烈的心理冲突 , 从而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 , 甚至产生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因此 , 研究大学生情绪调节及情绪调节策略 , 帮助大学生进行负性情绪的自我调节 , 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 , 提高身心健康水平 , 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来源: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参考资料:呵呵 学校期刊网很多的啊

大学生情绪管理1500字论文篇三 《大学生情绪管理策略》 摘要:情绪对大学生身心健康 发展至关重要,本文阐述了情绪及情绪管理的概念和大学生的情绪特点,提出通过培养大学生的情绪智力、增强情绪的自我管理能力、组织团体辅导活动、营造良好的学校环境等策略,使大学生能够有效调控自己的情绪,形成健康的人生态度。 关键词:大学生情绪管理策略 情绪的力量以及人们尝试着对情绪进行的调节和控制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也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学生处于由学校到社会的转折期,是一个非常关注自我、注重个性表达、情绪体验丰富、波动起伏的时期,他们在面对学业、感情、交友、就业等问题时往往比较敏感,常常会出现失落、沮丧、空虚、焦虑、自卑、易怒等负面情绪,且很容易陷入情绪困扰,造成心情不愉快、人际关系紧张,甚至做出一些丧失理智的举动。这些负面情绪会影响到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影响他们的未来,作为 教育工作者应该加以关注。 一、大学生情绪的特点 1、情绪易冲动且复杂多样 大学生有着丰富、强烈而又复杂的感情世界,情绪体验快而强烈,喜怒哀乐常常一触即发,再加上精力旺盛,因此情绪一旦爆发就较难控制。虽然,同中学生相比,大学生对自我情绪具有一定的理智性和控制能力,但在激情状态下,表现得容易感情用事。这种冲动性的情绪尤其在群体中往往会变得更激烈。大学生有较强的群体认同感,喜欢模仿,易受暗示,容易受当时情境气氛的感染、鼓动,表现出去个性化,降低责任心。 2、情绪的波动性和弥散性 同成年人相比,大学生的情绪仍带有明显的波动性,有时积极高昂,有时消极颓废,同学关系的好坏或学习成绩的优劣,都能引起情绪的波动。同时,大学生的情绪还有较强的弥散性,一种情绪一经产生,就可能越出原先的对象而扩散开来,在不自觉中,使得他们把自己的情绪赋予外物,转移到 其它 事物中去,而且其情绪余波会持续比较长的时间,使他们有时很难保持实事求是的客观态度。 3、情绪的矛盾性和文饰性 大学生情绪的外在表现和内心体验并不总是一致的,在某些场合和特定问题上,有些大学生会隐藏、文饰和抑制自己的真实情感,表现得含蓄、内隐。但相当多的大学生常常感到自己的情感不能尽情地得到倾诉,这种感觉有些是自己意识到的原因引起的,有些则是连自己也不知道究竟这种压抑来自何方,只觉得自有一种不满、烦恼,有一种空虚感、孤寂感。这与大学生具有的丰富情感是相矛盾的,长期压抑自己的情绪又会引发各种各样的异常情绪,如焦虑、忧郁、骄傲、愤怒、嫉妒等。 二、大学生情绪管理的策略 1、培养大学生的情绪智力 情绪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的概念是由美国耶鲁大学的萨洛维(Salove)和新罕布什尔大学的玛依尔(Mayer)提出的,是指“个体监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绪和情感,并识别、利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 萨洛维认为,情绪智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情绪的自我觉察能力,就是能认识自己的感觉、情绪、情感、动机、性格、欲望和基本的价值取向等,并以此作为行动的依据。(2)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指对自己的快乐、愤怒、恐惧、爱、惊讶、厌恶、悲伤、焦虑等体验能够自我认识、自我协调,主动摆脱焦虑和不安情绪。(3)情绪的自我激励能力,指面对自己欲实现的目标,随时进行自我鞭策、自我说服,始终保持高度的热忱、专注和自制,使自己有高度的办事效率。(4) 对他人情绪的识别能力,即能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立场,为别人设想,了解他人的情绪、性情、动机、欲望等,并能作出适度的反应。(5)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指善于调节与控制他人情绪反应,并能够使他人产生自己所期待的反应的能力。 一般来说,能否处理好人际关系是一个人是否被社会接纳与受欢迎的基础。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和决策者,应充分认识提高学生情绪智力的重要性,把情绪智力的培养纳入学校的整体运行机制中,在制度的建立、课程活动的安排、校风的建设等方面,有针对性地开展一系列能够发展学生情绪智力的工作。 2、增强大学生情绪的自我管理能力 情绪无好坏之分,任何一种情绪都有其价值,我们要了解、接纳情绪,掌握情绪管理的几种方法。 (1)心理暗示法,就是个人通过语言、形象、想象等方式,对自身施加影响的心理过程。这个概念最初由法国医师库埃于1920年提出,他的 名言 是“我每天在各方面都变得越来越好”。通过积极的自我暗示,能在不知不觉之中对自己的意志、心理以至生理状态产生影响,令我们保持好的心情、乐观的情绪、自信心,从而调动人的内在因素,发挥主观能动性。心 理学的实验表明,当一个人静坐时,默念“喜笑颜开”之类的语句,那么他的心里面也会产生一种乐滋滋的体验。 (2)适度宣泄法。当大学生遭到负面情绪的困扰时,过分压抑只会使情绪困扰加重,而适度宣泄则可以把不良情绪释放出来,从而使紧张的情绪得以缓解、放松。如可以尽情地向至亲好友倾诉,或是通过 体育运动 、劳动等方式来尽情发泄。但是,在采取宣泄法来调节自己的不良情绪时,必须增强自制力,不要随便发泄不满或者不愉快的情绪,要采取正确的方式,选择适当的场合和对象,以免引起不良后果。 (3)合理情绪疗法,即ABC理论,20世纪50年代由艾利斯在美国创立。在ABC理论模式中,A是指诱发性事件;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一般我们总是认为是事件直接引发了我们的反应,但是实际上是我们的观点造成的反应。我们需要首先认清引发情绪的根源,也就是我们的观念,理清情绪发生的来龙去脉,才能去调控情绪。ABC理论有助于大学生正确认知自己,从而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情绪。 3、组织团体辅导活动,有效疏导大学生的不良情绪 团体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是以团体为对象,运用适当的辅导策略与方法,通过团体成员间的互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激发个体潜能,增强适应能力的助人过程。通过团体成员间的互动,个体在与他人的交流中能够更正确地评价自我,并掌握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提高情绪调适的能力,从而具有健康的态度行为和主动 发展的意识和能力。通过团体辅导,提前对大学生进行情绪管理的干预,能够避免不良问题的发生。 4、营造良好环境,稳定学生情绪 进入大学之后课余时间比高中多了很多,学习也不像高中那么紧张了,很多同学不能很好地安排自己的时间,浑浑噩噩地虚度光阴或者沉迷于 网络世界不能自拔,等到毕业时才追悔莫及。创设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有利于学生情绪的稳定,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活动,增长知识的同时,也加强了同学之间的沟通交流,从而找到集体归属感,让学习、生活的意义得到升华,一些不良情绪容易被释放,使大学生在活动中不断认识自我、锻炼自我、提升自我,也在活动中发展了自我。 总之,情绪不仅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而且对于大学生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同样的重要作用。良好的情绪有助于增加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促进潜能开发,并有助于人的自信心的建立。大学生需要觉察自己和他人真正的情绪,并学会适当地表达、有效地调控自己的情绪,提高自身的情绪智力,正确面对生活中的挫折、烦恼,对自我进行恰当的评价,确立健康的人生态度。 参考 文献 [1]孟昭兰 情绪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叶素珍 曾振华 情绪管理与心理健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朱艳新 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的结构、特点及有效性研究[D].沈阳:辽宁师范大学,2009。 大学生情绪管理1500字论文篇四 《大学生浮躁情绪原因及其管理》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一直以来他们都是天之骄子,但是当今社会的特殊化使得大学生无形中已经变成一个弱势群体,他们的就业问题,爱情问题,还有社会赋予他们的各种压力都使得大学生这个浮躁的群体更加难以管理,本文就从大学生浮躁情绪的来源和管理方式做一些分析。 大学生浮躁情绪管理就业 一、造成大学生浮躁的原因 1.理想与现实的脱离 大学生一直是生活在校园里长大的孩子,对于现实和理想的差距认识随着年龄的和知识面的增长而增长,在进入大学的那一刻开始,他们好像就已经认清楚了自己所面临的严峻的现实,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接受不了理想和现实所带来的落差感,而产生浮躁和不安的情绪,更有胜者开始自暴自弃。就像网络上出现的大学生不去上课的原因是:上了不一定能听懂,听懂了不一定考,考了不一定过,过了不一定毕业,毕业了不一定找上工作。在这种无限放大的悲观情绪的影响下,学生会不断的加深浮躁的情绪,最后有时候会导致其价值观和人生观,世界观的扭曲,这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 2.社会大环境的恋爱观失衡,攀比严重 我们经常在大学比较集中的地方看到学生们成双成对,莺莺燕燕的女学生和三三两两的男学生搂肩搭背,或者卿卿我我,一对对大学生情侣们迫不及待地享受爱情的甜美,在他们的观念中,爱情这东西已经是一种随时皆可抛的一种需求品,只在乎曾经拥有,不在乎天长地久的观念促使学生们有一种尽情挥霍青春的洒脱。而在同学之间攀比现象也很严重,一个宿舍中,如果有多数有对象,那么剩下的那几个少数就做不住了,在这个大环境崩塌了的小社会中,纯情似乎显得那么的飘渺,少男少女们攀比的开始交往,看谁玩的大胆,谁放的开,殊不知,这些在大学期间留下的阴影将是他未来人生中最不得谈起的一段往事。在学校附近应时而生的各种钟点房和招待所得生意也就火了起来。产生大学生恋爱观念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我们学校方面教育管理出现漏洞。一是教师在学生学习目标和培养其社会责任感方面管理上的缺失;二是老师和学生交流不够,很多老师仍然将自己和学生放在对立面上,有种各扫自家门前雪的感觉,下课转身就走,像完成任务一样,走的是混工资的套路。学生本应该最亲密的辅导员工作也做的不到位,有和没有差不多,这都是问题的来源。 3.“围城”心理作祟 在校学生难免会跟自己已经毕业参加工作的学长或者乡党们进行经验上的交流,在谈话期间,普遍现象是,已工作的学生经常有一种对现状不满的抱怨交流给在校学生,他们总幻想着跳槽,换一个新工作,但又担忧找不到更好的,所以在校生听了以后也会在无形中产生一种毕业了也没有一个好点的工作,现在是拼爹的时代,是走关系的时代,进而不思进取,因为往往有那么几个家世比较好的人工作比较好,于是他们也就开始学会了往更好的围城里奔往的想法,不脚踏实地,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情绪,时常感觉压抑,想发泄,但又迷茫的不知道该怎么样去宣泄。于是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就走进了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希望在虚拟的世界里找到所谓的公平,借此来宣泄情绪,平静自己。 二、如何做好大学生浮躁心理的预防和克服工作 伴随着社会制度的完善和现代生活压力的多元化现象的出现,教育部对于大学生心理疏导工作做出了相应的要求,如何做好大学生的心理辅导作用,让他们能够以平成心态安稳的读完大学,进而更好地学好知识,为他们能够稳健地迈出走向社会的步伐是现在学校所面临的一大任务,我们力图从现状中寻找成因所在,探究对大学生教育指导的有效办法: 1.给学生更多去 社会实践 活动中得到锻炼的机会,从而根本上改观学生的懒惰习惯 大学生浮躁的一大成因就是感觉大学生活平淡无聊。作为咱们新社会这批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八零后和九零后们,他们的生活没有战争的洗礼,缺少生活的锻炼,他们一直被家长们视为自己的掌上明珠,是父母亲对于自己未完成的事业的一个希望,父母亲把所有的事情都办好了,只力求他们能够好好学习,超越自我,过的幸福。然而一路被铺的平坦的一马平川的生活道路让他们感觉到生活中缺乏了乐趣,三点一线式的基础教育和中学生活,在他们走入大学校门的那一刻,他们渴望自由,渴望打破这种平淡了这么上时间的单调生活。于是浮躁情绪自然就困扰着他们。我们要做的就是让他们多参加社会实践,打零工,做义工,暑假期间当家教,参加学校社团,让多姿多彩的生活填满他们的业余生活,让他们在实践中懂得背负责任,独自面对困难,解决问题从而克服盲从和浮躁。 2.兴趣引导、确定任务、建立目标、集中精力学习,克服浮躁情绪 通过有效的方法,把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学习上去,这样让学生能够乐于专注于自己的本职工作,是克服浮躁情绪的主要办法。笔者认为主要应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兴趣引导和建立目标。 首先,是调动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做好学生兴趣的引导工作主要落在教学老师的身上,一位优秀的老师,他必然应该有他吸引学生的地方,在一所大学中经常见到的现象是有的老师讲的精彩,能吸引学生的兴趣,讲课的娓娓道来,听课的如饥似渴的接受着知识;有的老师上课照本宣科,学生睡倒一大片,老师讲的没精神,学生学得没兴趣。所以说老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和 教学方法 的科学化是吸引学生的王道。老师们必须在教学之余有效地提高自己的知识层次和教学水平,因为很多学生都认可“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其次,是设定目标让生活充满意义。科学、合理地根据学生兴趣和教学要求,给学生树立一个学习目标,让他们自己去为达到目标而学习,这样哪还有学生去浮躁。 3.完善社会就业公平机制,减少学生茫然无措的就业心理 完善社会就业公平机制,是对我们国家教育制度和企业用人制度提出的一个要求,毕业学生迫切的需要一个公平的,透明的企业用人制度,尽量让学生毕业以后都能有一个和自己专业相关而且满意的工作,给学生一个恰当的步入社会的门槛,让他们有信心通过自己的努力,就能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这样做就是解决了在校学生的后顾之忧,在校学生除了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丰富自我之外,再无他想。 参考文献: [1]高留才.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成因及其防治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28). [2]庞龙.大学生浮躁心理现象探析[J].魅力中国,2010,(17). [3]董朝宗.大学生浮躁心理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7,(03). 猜你喜欢: 1. 大学生情绪管理相关论文 2. 大学生情绪管理论文2000字 3. 有关大学生情绪管理论文 4. 大学生情绪管理论文 5. 关于大学生情绪管理论文

情绪心理学属于心理学范畴,是研究我们人类情绪的一门学科,包括快乐与悲伤、期望与失望以及爱恋与淡漠、愤怒与恐惧、忧郁与焦虑等情感变化的奥秘。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情绪心理的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色彩是艺术设计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对色彩的科学应用能够充分调动观者的心理情绪,从而表现出最真实的心理反馈。现阶段,对于色彩应用方面的研究还较为稀缺,能够借鉴与学习的研究成果凤毛麟角。同时,色彩也是自然界赠与人类最盛大的礼物,为人们提供了良好的感官体验,为想象力插上了飞跃的翅膀。在这个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中,各种色彩对人们的情绪、心理、感官世界产生著不同的影响,在这种色彩的薰陶与感染下促成人们产生了独特的审美观点,作为一种情感与思想的抒发方式,色彩是最直观也是最直接的表达方式,能够对观者产生情绪心理上的影响并通过其行为反映出来。

人类对某些事物的记忆有时候会停留在对某种代表性色彩的记忆上,或者通过代表性的色彩得到启发,从而引发对该事物的思考、想象、回忆,当某些色彩冲击到人类记忆的敏感神经元时,将能够改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人类的心情或者举止行为。色彩不仅为人带来感官上的体验,更能够为人类表达与抒发思想情感,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色彩的影响力,更多更全面的在艺术设计中应用色彩,发挥其重要作用。

一、关于情绪的理论概述

人们的情绪实际上是需求与客观事实共同作用下的产物,其内容主要包括了面部表情、生理反应以及情感抒发这三种因素的综合统一。也就是说,情绪是人类心理以及生理对于客观存在的事物,所产生的最直接的情感表达,体现了人类的主观需求与客观事实之间的关系。在本文中所提到的情绪,与情感具有相同的性质属于同一理论概念。从某种角度来分析,情感与情绪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情绪是情感的直接表达,情绪的波动反映了情感的变化过程。同时,情感渗透于情绪之中,缺少了情感的影响,情绪的抒发缺少真实的感官体验,而情感离开了情绪,则无法显现出来。

二、色彩对人情绪心理的影响

情绪与色彩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人的情绪能够通过不同的色彩表达出来,同时不同的色彩也能够 *** 或者引发人们产生不同的情绪心理。从物理学以及生理学的角度来讲,根据色彩不同波长的理论依据来研究,不同的波长对人们视觉的传达所产生的影响程度不同,因此人们对不同色彩所形成的情绪心理也各不相同,例如,实验研究发现,在所有色彩中蓝色的波长是最短的,在其对人类的视觉 *** 下,能够使人们情绪逐渐平静下来;

而在这其中红色的波长是最长的,通过红色对人们视觉上的 *** ,能够让人们感到情绪澎湃充满活力。往心里学层面分析,人们的联想受到不同颜色的引导会产生不同的变化,最终形成情绪上的相对反应。譬如:人们看到红色时,总是能想到温暖热烈的火焰,从而产生兴奋与激动的情绪;看到黄色时,能产生愉悦、明快的心理情绪;看到紫色时,会让人感到忧虑不安;而看到白色时,能让人产生冷静与理智的心理情绪。

在掌握了这些色彩对人类心理情绪的影响之后,科学合理的将这些色彩运用到日常生活中,能够发挥色彩的更多价值。曾有实验研究结构显示,将儿童医院的整体装饰颜色,从白色基调变换为以绿色为主的彩色基调时,儿童对于医院的恐惧与排斥心理在很大程度上有所减弱,心理情绪上也得到了充分的安抚,更有利于儿童疾病治疗的进行。通常情况下,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经历,当我们在日常工作中感到疲惫的时候,都会产生想去森林或者大自然放松心情的想法,这是因为绿色能够愉悦人们的心情,能够有效舒缓紧张的情绪让人能够放松下来,心灵得以释放和平静,在这过程中有效缓解疲劳与压力。

三、情绪心理在艺术设计色彩中的应用

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艺术设计色彩的要求越来越高,从单纯的追求视觉体验上升为心理情绪方面的要求。由此可见,色彩的审美通常受到情绪心理的影响。

一在产品设计中运用色彩心理情绪所形成的审美

在产品设计中灵活的应用色彩,能够有效提高该产品的艺术美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视觉体验,从而加强人们的购买动机和欲望。较为典型的例子就是近几年风靡全球的苹果手机,其选用了简单质朴的黑、白两大色系作为手机的主要色彩,众所周知,黑色是庄严、稳重的代表,而白色象征著纯洁和坦率也是在宗教中最为圣洁的色彩,这两种简单的颜色对于大众来说比较易于接受,因此,苹果手机在设计中运用黑、白两种色彩,一方面有别于市场上花样繁多的手机走简约商务路线;另一方面,巧妙的运用色彩搭配成功扩大的消费群体,促进了产品的消费。

二在室内设计中运用色彩心理情绪所形成的审美

在室内设计中灵活运用色彩,对于使用者的日常生活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譬如在设计儿童房的时候,多选用一些较为活跃的色彩如橙色、绿色、蓝色、黄色等,创造一种温馨的环境,能够对幼儿良好性格养成起到一定的作用。

四、结语

总而言之,色彩的应用对于现代设计情绪心理的发挥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并且是表达心理情绪最直观的手法,这些特点在现代工业产品设计、室内设计中表现最为突出。色彩对人们心理情绪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可否认的,因此,现代设计师需要对各种色彩的含义,以及对心理情绪所产生的影响进行深入的研究,探索出在设计中合理应用色彩的增加设计价值的方案。

一、一般临床资料

李某,女,20岁,体态正常,在入学身体和心理检查中,未发现重大疾病史和精神病史。现为大学二年级学生,在家排行老二,上有一个姐姐。父亲在求助者初中时因车祸去世,之后母亲外出打工,求助者一致和奶奶生活。来访者性格偏内向,自卑,敏感,自尊心强,做事追求完美,有强烈的责任感。

二、主诉

近三个月来感觉焦虑,失眠也有三个月,害怕与同学交往,特别是比自己高的同学。大学一年级来过心理咨询中心,咨询过一次后感觉效果很好。但最近由于同学又和自己开玩笑,嘲笑自己身高,给自己取外号,但不敢直接和同学冲突,内心压抑,不愿意去上课,食欲下降,学习效率降低。求助者觉得自己与同学交往很功利,只愿意和对自己有帮助的同学交往,很讨厌这样的自己,很想改变现有的人际关系和自卑心理,因此前来咨询。

三、评估与诊断

根据求助者的症状咨询师选用SAS焦虑自评量表测试,结果得分显示:总粗分52分,标准分65分。属于中度焦虑。

根据李某的症状结合心理测验结果,其问题具有现实性的强烈 *** ----同学嘲笑自己身高引起的,内心冲突有现实意义,也有求治的愿望,不良情绪持续时间约三个月左右,出现了睡眠问题,不良情绪已经泛化,学习受到影响,求助者主观认识与客观现实一致,知情意协调一致,且没有器质性的病变作基础,因此诊断为严重心理问题。

咨询师认为来访者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是有现实意义的,具体来说没有明显的生物学原因。心理原因可能是求助者一直以来就认为自己所有心理冲突产生的原因都是由自己身高引起,对自己认识不合理和同学关系不好就是自己长得矮,不自信,只要身高没有改变,自己心理问题就不可能解决。从社会原因角度分析,由于人际关系发生了变化,缺乏家庭支援系统,同学间人际关系差,也使得来访者有如此强烈的情绪反应。

四、咨询目标

根据以上评估与诊断,同求助者协商后确定如下咨询目标:近期目标是帮助来访者改善焦虑、抑郁情绪和失眠状况。使求助者恢复学习能力和社会交往功能,能够顺利应对日常生活和人际压力。长期目标是帮助求助者认识其对于自我认识存在不合理信念,学会与不合理信念辩论的技术调整认知,消除焦虑、自卑,提高自信,乐观生活,健全人格。

五、咨询方案的制订

一主要咨询方法和适用原理

ABC理性情绪疗法 :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Albert Ellis于20世纪50年代创立的。理性情绪疗法的治疗整体模型是“ABCDE”,是在埃利斯的“ABC理论”基础上建立的。他认为人的情绪和行为障碍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直接所引起,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引起的信念,最后导致在特定情景下的情绪和行为后果,这就称为ABC理论。A表示诱发性事件,B表示个体针对此诱发性事件产生的一些信念,即对这件事的一些看法、解释。C表示自己产生的情绪和行为的结果。

叙事疗法:叙事疗法是受到广泛关注的后现代心理治疗方式,它摆脱了传统上将人看作为问题的治疗观念,透过“故事叙说”、“问题外化”、“由薄到厚”等方法,使人变得更自主、更有动力。透过叙事心理治疗,不仅在可以让当事人的心理得以成长,同时还可以让咨询师对自我的角色有重新的统整与反思。

二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参加国家规定心理咨询师职业技能相关规定。

三咨询的次数与时间安排

咨询次数为4次。前3次为每周1次,最后一次间隔两周。因是在校生咨询未收费。

六、咨询过程

一第一阶段: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的建立阶段第一次咨询

目的:①了解基本情况,收集一般临床资料;②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③明确主要问题,并作出初步诊断。

二第二阶段:工作阶段;第二次到第三次咨询

目的:①帮助求助者认识心理问题的原因;②识别不合理信念;③运用具体化技术,帮助求助者澄清人际关系问题。

三第三阶段:结束阶段第四次咨询

目的:①增强求助者对自我积极的认知,改善情绪困扰;②完善健全人格。

七、咨询效果评估

一来访者本人评估

李某说:经过四次的咨询,我感觉好多了,原来一直以来认为我所有心理问题都是因为身高问题,咨询后才认识到自己心理问题和人际关系问题的根源是我存在不合理认知,我过分夸大身高对我的影响,我知道该如何调整自己的认知,如何改善情绪了。

二咨询师评估

通过回访和跟踪,发现咨询已基本达到预期目标。刚开始来访者来的时候心情低落,人际关系很差,但经过这段时间的咨询,来访者的睡眠质量好多了,也对自己更有了信心,重新认识了自己的优缺点,而且也学会了如何处理人际关系问题的方法,也更正了自己的一些不合理信念。求助者也更加了解自己心理问题的根源,了解自己行为的原因,脸色笑容也更多,更愿意参加集体活动。

研究幼儿情绪调节的策略论文

1、对幼儿进行情绪教育 (1)认知策略——增加儿童情绪的认知能力; ——父母多与儿童进行情感对话。有研究发现,母亲在讨论家庭成员的情绪上所花时间越多,孩子的观点采择能力越好,学前儿童的情绪理解能力也会越好;如果父母对孩子是情绪误导性教导,孩子会对情绪有扭曲的理解,容易对他人容易有误解、敌意,认为别人对他不公平、不怀好意,成年后对世界的理解也会消极。 ——避免过度鼓励儿童竞争。有研究表明,高度竞争性的儿童表现较少的同理心。在竞争情境及获胜的欲望下,代表着牺牲他人以满足自己,在此情境的潜移默化下,儿童所学习的不是关心,为别人着想,而是“唯我独尊”。 Teamwork makes the dream work, but a vision becomes a nightmare when the leader has a big dream and a bad team.——John Maxwell (2)行为策略——增进儿童情绪表现的适当性; 行为策略指从观察具体行为开始,运用行为主义理论的增强及减弱作用,以改善不良行为,建立良好的行为模式。儿童对成人情绪事件的模仿,以及成人对儿童情绪的反馈,对儿童情绪管理都有非常大的影响。 (3)情感策略——增进儿童情绪的感受能力。指塑造出一种安全、温馨、平和及完全被接纳的心理情境,使身处其中的儿童较自由、开放地进入同伴的情感世界,认识及理解自己的情绪感受,才能被接纳、表达自己的感受,使某些原本正常的情绪感受不因压抑而变质,为某些不愉快的情绪感受找寻正当的出路。 (4)案例:幼儿园里的“情绪角”——难过静一静,开心会分享;绘本《情绪吸尘器》,坏情绪在吸尘器里面;“情绪大转盘”,里面有情绪调节办法/策略;制作“情绪图画书”,接纳负面情绪。 2、如何帮助儿童情绪健康发展? (1)以愉快、喜悦的情绪感染儿童(家庭/班级氛围); (2)以平等、宽容的心态对待儿童(以入园焦虑为例); (3)以积极、鼓励的言语引导儿童; (4)做孩子情绪的接纳者、拥抱者、管理者。 (5)鼓励孩子多从事运动,增强游戏趣味性和挑战性,为幼儿创造更多机会与他人合作和竞争,体验情绪的变化并积极调整,丰富孩子情绪体验,形成阳光积极心态。

学前教育论文范文:幼儿园新生入园焦虑的成因及对策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许多人都有过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都不陌生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相信写论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下面是我整理的学前教育论文范文:幼儿园新生入园焦虑的成因及对策,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论文题目:

浅析幼儿园新生入园焦虑的成因及消除对策

摘要:

幼儿入园分离焦虑是新入园小班幼儿当中最常见的一种心理问题。在幼儿园当中,幼儿需要接触到新的环境、新的人群,并且更为重要的是幼儿开始体验初次与父母分离所带来的情绪上的变化以及内心的痛苦,且这种焦虑程度一旦过高,还会严重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此次研究当中笔者对幼儿入园与家长分离时的分离焦虑产生的原因以及幼儿分离焦虑的特征进行了阐述,分析了对幼儿入园焦虑进行研究及干预缓解的重要性,同时研究了家长及教师常用的缓解策略中存在的问题,试图找出更加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缓解幼儿入园分离焦虑的策略。

关键词:

幼儿园;成因;消除对策

每年的9月份都是幼儿园新生入学的时候,原本在父母怀中或者是被父母牵着笑嘻嘻的小朋友在被送进幼儿园之后情绪就开始不对了,开始又哭又闹,牵着父母的手不愿让父母离开。这些孩子刚进入幼儿园时情绪极不稳定,又哭又闹,不愿与人交流,甚至有的孩子还会出现睡眠不安、食欲不振,甚至绝食的表现。这种幼儿对新环境的不适应所导致的幼儿的生理及心理上的非正常反应,我们称之为幼儿入园焦虑。

一、幼儿入园焦虑的原因

从导致幼儿入园焦虑的原因方面分析,主要是幼儿周围环境的突然改变。幼儿都是在父母以及家人的关怀、呵护下成长的,当突然进入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大环境,每个孩子都是平等的,谁都不会受到特别的优待。孩子从家庭中受独特对待的环境到幼儿园这样一个既陌生又享受不到优待的环境当中肯定会出现情绪上的波动。幼儿教师在面对幼儿的时候如果总是摆出一种很严肃的表情,这无疑会加剧孩子对幼儿园的恐惧。因此,我们不仅要提供物质以及安全方面的保证给幼儿,更要尊重幼儿的自由以及情感需要,让他们在幼儿园这个陌生的大环境中体会到家的温暖,从而缓解他们的不适感。

二、幼儿入园焦虑的表现特征

(一)幼儿与家长分离时容易大发脾气或者哭闹

幼儿年龄小,心理及生理上都不成熟,所以对父母的依赖性很强。如果硬是强迫孩子和家长分离,孩子一般会释放自己的情绪。如果幼儿的一系列表达自己强烈感情的行为没有得到相应的回应,就会慢慢接受必须要呆在幼儿园的这一客观事实,幼儿开始变得焦虑和不安。

(二)幼儿比平时更容易紧张、着急,会多汗、尿裤子

幼儿产生了入园焦虑后,常常会出现出汗、尿床或者尿裤子的行为。幼儿的尿床、尿裤子、吮手指、怕黑、难以入眠等种种反应都是幼儿与家长分离后入园焦虑的外在表现,但这些表现只是个别幼儿的个人表现,不能代表全部。

三、对幼儿入园焦虑进行研究及干预缓解的重要性

学龄前儿童阶段是儿童生长发育的特殊阶段。幼教工作者对幼儿入园焦虑知识了解后才能正确地引导和培育孩子,这对幼儿的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幼儿期又称学前期,是指人在3~6岁的时期,脑重量不断增加,大脑皮质达到相当成熟的程度,随着身体的发育,幼儿的动作技能也在同步发展,为其心理的发展提供了生理基础。在孩子进入幼儿园的这个关键时期,我们必须要正确了解并积极干预幼儿入园焦虑,让每一位入园的孩子都能够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群体生活,这是我们幼教工作者在进行理论结合实际的研究当中所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四、幼儿入园焦虑的解决措施

(一)目前常用的缓解幼儿入园焦虑的措施中存在的问题及改善意见

1.家长方面。有的家长对待不愿入园的幼儿采取强迫分离的做法。这种做法只会加剧幼儿对幼儿园的反感,幼儿焦虑的情况也会越来越严重。因而,家长要在幼儿入园之前就帮助幼儿做好心理准备工作,多说一些幼儿园里有趣的事情,让幼儿在心中对幼儿园有一个良好的初步印象,然后让幼儿在日后的接触中慢慢接受幼儿园。同时,不可否认,很多家长也和幼儿一样不愿意与自己的孩子分离,舍不得孩子,怕孩子在幼儿园受欺负,所以在孩子表现出入园焦虑时就索性直接带孩子回家,这种方法也是不可取的。每个孩子都要从家庭生活迈入社会生活,这是人生必经的过程。这种直接将幼儿带回家中的做法无法从根源上解决此问题。对于家长直接将孩子带回家的现象,家长必须要从自身出发,客服自身的焦虑,予以更多的信任给幼儿园,把孩子放心地交给教师。

对于依恋父母,不相信其他人的幼儿,家长不仅要给予孩子安慰,还要指引幼儿融入到集体生活中去,与他人建立彼此之间的信任,同时还要培养孩子参与集体生活的兴趣。

2.教师方面。幼儿教师对于有入园焦虑的幼儿有时会采取漠视淡化的方式来对待。漠视淡化的方式反而在无形中助长了幼儿的焦虑情绪。幼儿出现心理问题的时候如果得不到有效及时的解决,就会在幼儿的心中产生很大的阴影,幼儿入园分离焦虑亦是如此,漠视淡化不仅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增加幼儿的焦躁情绪。因此针对大声哭的幼儿,教师应该做到及时的关注,转移幼儿的注意力,可以和幼儿进行游戏互动,让幼儿进入到游戏的情境中去,这样幼儿焦虑心理也就得到了相应的缓解。

对幼儿的某种行为的不理睬也就意味着对幼儿的不关注。根据相关研究表明:如果对某种不良的行为不加以制止或者纠正,其实就是对这种行为的一种默认,那么这种行为就极有可能再次发生。幼儿在独自游戏时,如果教师不采取措施指导或者干涉,幼儿的此种行为就会越来越严重,不被关注的幼儿会一直生活在自己的小世界中,一个人玩耍,一个人喝水,一个人上厕所。笔者认为如果放任幼儿的此种行为长期下去,其性格会变得越来越内向,会变得越来越不善与人交流沟通。其他的小朋友都已经很融洽、很享受集体生活时,他还是自己一个人,当有一天在他意识到自己没有朋友的时候会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焦虑情绪会恶化。因而幼儿教师要对单独游戏的孩子予以更多的关怀和注意,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集体活动当中,让他们感受到集体活动的乐趣,从而增强其自信心。

(二)策略建议

1.教师做好入园前家访。教师到幼儿家进行第一次家访时,要注意衣着的得体,语气要和蔼,态度要亲切,要认真倾听家长对自己孩子的生活习惯以及脾气禀性的介绍,并提醒家长做好幼儿入园的相关准备工作,例如准备替换的衣服、喜爱的玩具等,并对按时幼儿日产的学习、生活等情况予以记录,认真考虑每个孩子的不同需求。为了幼教工作的顺利开展,要学会聆听孩子对幼儿园生活的想法,细心观察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要具备责任感和义务感,要及时、有效地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让家长对幼儿园的工作放心,缓解家长心中的焦虑。同时也要和孩子多交流,让孩子熟悉教师,增强孩子对教师的信任。

2.参与亲子活动,减少陌生感。鼓励家长陪同幼儿一起参加幼儿园的活动,体验幼儿园的生活。在亲子活动的过程当中,幼儿在父母的陪同下来到幼儿园,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各项活动,体会集体生活的乐趣,例如教师为幼儿安排了宝宝点名时间、幼儿自我介绍后,“找朋友”的音乐响起,家长和孩子手拉着手去寻找自己的好朋友,体验交往的快乐。孩子在幼儿园愉悦的学习生活氛围当中慢慢也会开始接受幼儿园。在进入幼儿园之前,为孩子进行这方面的充分准备,对于缓解幼儿对陌生环境的焦虑情绪是非常有用的,尤其是家长的陪伴,更让孩子能够在平缓的氛围中度过幼儿园的生活。

3.家长和幼儿园相互配合。不只是孩子会有入园焦虑,很多家长也会出现不同程度上的焦虑。家长因为担心孩子无法适应幼儿园这一陌生的新环境,担心孩子能否在陌生的新环境当中正常的学习生活。有的家长在送孩子来到幼儿园门口时,对孩子依依不舍、牵肠挂肚,常常打电话询问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甚至有的家长还跑到幼儿园来探望孩子。家长的焦虑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影响孩子的情绪,甚至可能加重孩子的入园焦虑,从而导致孩子无法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环境,无法正常融入到集体的生活当中。因而,采取有效的措施避免家长对孩子入园的焦虑心理,也是缓解幼儿焦虑症状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4.寓教于乐,开展丰富多样的游戏活动。幼儿园可以根据幼儿不同年龄段的特征,在开学初的一周采取多样的方式来教学,例如用颜色鲜艳、新颖的玩具转移幼儿的注意力,组织丰富有趣的户外活动,帮助幼儿结交新朋友,采用正面鼓励以及侧面引导的方法,让幼儿充分体验到集体生活的乐趣,为幼儿创建一种安全、温暖的氛围,从而缓解幼儿的焦虑情绪。

5.特殊情况特殊对待。幼儿园每年的新生中都会有几位特殊的孩子,其入园焦虑情况可能比其他孩子更为严重,针对此种情况,我们就要特殊问题特殊处理。例如开辟专门的活动室稳定他们的情绪;为拒绝进食的孩子提供造型可爱多样的小点心,向家长了解其饮食偏好;等等。在通过与家长的沟通后充分了解这些孩子的情况,然后制订特别的方案来对待。

五、结论

新时代提出了新的要求。儿童的成长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步伐,在孩子关键的幼儿期,不仅要塑造孩子健康的体魄,培养孩子的聪明智慧,丰富孩子的知识经验,还要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品质以及对社会良好的适应能力,从而让孩子能在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博得一席之地。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我们要对幼儿入园焦虑的情况予以注重并采取措施予以缓解,让新入园的孩子能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为孩子的智力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陈帼眉,冯晓霞,庞丽娟。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2]汤燕辉。幼儿入园焦虑个案研究[J].教育导刊(下半月),2009,(12):23-24.

[3]史金娥。在“互动”中消除幼儿的分离焦虑[J].考试周刊,2007,(19):104.

[4]何海英。创设家庭式环境———环境新生入园焦虑有效途径[J].幼儿教育,2005,(9):44-45.

摘要:在基础教育中,幼儿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对于幼儿教育来说,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为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就主体性而言,幼儿教育是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核心阶段,因此,在幼儿教育中开展主体性教育就显得极为重要了。基于此文章针对在幼儿教育中开展主体性教育进行了简要阐述,并提出几点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关键词:主体性教育理念;幼儿教育;应用分析

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与创新,对传统的教育已经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尤其是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使得学生的主体性与个性化受到了影响,因此,针对这一现象,要做好教育的改革与研究工作,同时还要从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上出发,做好主体性教育。

一、主体性教育

对于主体性教育来说,就是要坚持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出发,保证满足现代化教育的需求,同时还要求教师为学生创建出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通过启发与引导来满足学生的内在需求,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学生的主体性。在主体性教育的影响下,还可以塑造好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实现全面的学习与发展。但是还应明确的是,主体性教育要求在开展教育工作的过程中,要坚持以接受教育的人为主体,同时还要尊重与承认其主体地位[1]。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育理念,主体性教育是对传统教学的一种创新,同时也要顺应培养人的教育规律,以此来满足社会的价值取向。从静态的层面上来说,开展主体性教育可以有效实现教育的目标;从动态的层面上来说,则是一种相对特殊的认识与实践活动,有着属于自身的理念,注重帮助学生生成主体性,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所以在幼儿教育中,由于幼儿存在着一定的向师性,因此,教师要给予学生一定的主体性学习形式,培养好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幼儿的终身发展。

二、在幼儿教育中应用主体性教育理念的措施

(一)保证教学形式的主体性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由于这一阶段的幼儿受到年龄等方面的影响,其认知能力与目的性行为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因此,教师在开展主体性教学形式的过程中,就要做好引导工作。

1.创建出游戏教学情境

对于幼儿园教育来说,要注重幼儿的身心发展,从幼儿的学习特点等方面出发,帮助幼儿积累经验,以此来引导幼儿在生活与活动中主动地去接受学习。所以,想要促进幼儿实现主动学习,就要掌握好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明确学习上的优势。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要掌握好幼儿的学习特点,这样才能承担起教育的责任。通过调查可以看出,由于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疲劳等现象,所以也就使得其认知过程存在着随意性等特点。因此,教师就可以借助游戏来进行教学,通过游戏的影响,有效吸引幼儿的目光,帮助幼儿完善知识结构,让幼儿成为学习中的主人[2]。

2.开展模仿练习

对于这一阶段的幼儿来说,他们正处于学习与模仿的阶段,且存在着好奇心与可塑性,因此,教师可以组织幼儿通过模仿来增强其感性认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利用这种教学形式,有针对性地选择好可以让幼儿进行模仿的对象,同时还要不断地观察幼儿,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对一些存在模仿不良行为的幼儿教师要及时进行教育,以此来促进幼儿的发展。

(二)帮助幼儿生成主体性

由于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幼儿存在着一定的个别性与特殊性。因此,教师在开展教育的过程中就要深入掌握好幼儿的实际情况,做好指导工作,帮助幼儿实现主体性的生成。

1.挖掘出幼儿潜在的素质

教师在开展主体性教育的过程中,要为幼儿创建出适宜的条件,以此来促进幼儿潜能的发展,同时还要确保教育的意义,健全幼儿主体性。教师要坚持从幼儿的实际发展出发,最大限度地挖掘其潜能,保证幼儿发展的有效性。

2.促进幼儿个性化的发展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好幼儿的个性。一方面,教师要具备一颗包容心,冲破传统意识上的影响,以开放的心态来看待幼儿的发展。另一方面,教师在开展教育工作的过程中还要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帮助幼儿在实际教学中形成自己的个性。如幼儿在选择玩具的`过程中存在着倾向性的选择,所以教师就要做好研究与分析工作,培养好幼儿的个性[3]。主体性教育就是要坚持以幼儿的发展为基础,分析好现阶段中幼儿的实际情况,同时还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正确地引导幼儿,为幼儿创建出良好的学习氛围,以此来影响幼儿,促进幼儿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庄清珠.主体性教育理念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J].安顺学院学报,2009,11(5):45-47.

[2]雷红云.对幼儿主体性教育的若干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2004(5):14-15.

[3]李瑞瑾.幼儿园科学教育中幼儿主体性发展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4(1):138-139.

摘要:本文对幼儿教育中游戏教学的特点和价值进行了分析,以期更好地发挥游戏教学的作用。

关键词:幼儿教育;游戏教学;价值分析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教育的关注程度逐渐提高,对幼儿的教育也愈来愈早。幼儿教育是人一生中所接受的第一个系统性的教育。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在幼儿教育中加入游戏,形成了游戏教学的模式。根据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游戏教学模式对幼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积极作用。

一、游戏教学概述

教师在对幼儿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以游戏为依托,将要教授的知识以游戏的形式表现出来,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进而使幼儿主动学习,使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学到相应的知识。游戏教学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具有体验性、自主性等特点,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可自由发挥,进而使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二、游戏教学的特点

1.游戏教学的体验性

游戏教学最大的特点在于体验性,只要幼儿进入到游戏中,就会在特定的游戏氛围中获得自己的主观感受。如在“丢手绢”活动中,坐着的幼儿会对小伙伴手中的手绢有盼望的心理,而拿有手绢的幼儿则有担心被追上的紧张以及想将手绢给其他同伴的激动心情。这些思想活动都是幼儿在游戏中自己体验到的,教师只需从旁引导,幼儿就会懂得。

2.游戏教学的自主性

游戏教学中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或者游戏的选取者,幼儿才是游戏的主导者。在游戏开始前,幼儿可以自主选择伙伴、游戏场景和游戏材料。在这个选择的过程中,幼儿可以与同伴进行协商,只要达成共识,幼儿就可以改变原有的游戏状态,根据自己的兴趣制订相应的游戏规则。游戏对于儿童的无限包容性,在游戏教学中以自主性的方式体现,这也是游戏教学的特点。

3.游戏教学的虚幻性

游戏教学中游戏的内容虽是依托于现实生活中的素材,但是又有超脱于现实生活的一面,即虚幻性。例如,角色扮演游戏,游戏的基础在于幼儿假装自己的身份是某一个角色,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赋予所扮演的角色新的特色。游戏教学的虚幻性充分满足了幼儿的想象力,并可以将幼儿在现实生活中所接触到的常识通过游戏体现出来。

三、幼儿教育中游戏教学的价值

游戏教学在幼儿教育中有独特的价值,其所产生的教学效果也是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所无法企及的。因此,对幼儿教育中游戏教学价值的分析可以对今后的幼儿教育模式的发展提供经验方面的支撑。

1.游戏教学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幼儿阶段孩子的特点是年龄小、好动,且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游戏教学则是根据幼儿以上三个特点定制的教学模式。在进行游戏教学时,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常识性问题穿插其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幼儿学习。幼儿在游戏中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相对较长。另外,游戏教学的场地可以设在室内,也可以设在户外,以满足幼儿好动的天性。因此,幼儿在游戏中的学习效率较高。

2.游戏教学可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幼儿对于游戏的热衷确保了他们的参与度。在进行游戏的过程中,适当的奔跑、跳跃等可以增强幼儿对自身肢体协调性的控制。另外,在户外阳光下进行游戏,也增强了幼儿对环境的适应性,幼儿的体质也得到了明显地改善。游戏教学模式以游戏为出发点,幼儿在游戏中会主动与其他小伙伴进行交谈,也学会了倾听,培养了幼儿的集体意识,有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成长。

3.游戏教学可以提升幼儿语言驾驭能力

在幼儿阶段,幼儿除了学习常识性知识,更要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如何让幼儿主动开口是提升其能力的重点及难点。游戏教学中的角色扮演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例如,在扮演角色时,幼儿通过对日常生活中该角色的语言特点进行模仿,可了解到接人待物的相关知识。因此,游戏教学有提升幼儿语言驾驭能力的作用。

四、结语

幼儿教育作为系统教育的起点,其教学模式的选取是否符合幼儿特点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游戏教学在幼儿教育中有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提升幼儿语言驾驭能力等作用,值得在幼儿教育中作为重点教学模式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陶云娣.论幼儿教育中的民间游戏教学创新的基本经验——小班民间游戏《小兔和狼》为例[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6):118-119.

[2]陈艳红,刘红,幼儿教育中游戏教学模式初探[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4):118-119.

[3]乐元芬,试述游戏在幼儿发展中的地位及作用[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S1):88-89,93.

[4]蔡清吉,张传堂.回归游戏教学——对幼儿教育“小学化”的思考[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10):136-138.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需要通过情绪表达来传递自己的情绪体验,然而,情绪表达很容易受主观意志控制,人们的情绪表达与人们的真实体验往往是不一致的。在情绪表现规则的发展过程中,很多幼儿很小的时候就能够使用表现规则,知道面部表情和内心状态可以不一致,一些幼儿知道表达消极情绪会带来消极的后果,并且认识到不同的人际背景会有不同的后果。一些研究发现,在情绪表现规则知识的掌握和使用上存在着性别差异,女孩比男孩更早地掌握和使用情绪表现规则,并且在情绪表达的方式上也存在着性别差异,女孩更多地使用面部表情,而男孩则用行为来表达。但此时幼儿对情绪表现规则的使用不是有意的、有策略的。幼儿最初出现的掩饰情绪的行为是模仿或父母教导的结果。 入园不久的小班幼儿,他们常因种种原因而表现出各种不同类型的情绪,由情绪支配着一切活动,小朋友只有在良好情绪下的活动才是最有效的活动,才能使幼儿得到更好的发展。由于孩子来自不同的家庭,所处的环境和家长的教育方法不同,他们的情绪时好、时坏、时惊、时喜、时优、时悲。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一一分析,稳定孩子的情绪是培养孩子良好性格的基础,也是我们课题研究的需要。新《刚要》告诉我们,孩子是活动的主体,我们要以孩子发展为本、从孩子的兴趣需要出发,满足孩子的各种需要,使孩子各方面的潜能得到尽可能的发展。但在探索和实践中往往不如人意,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是千差万别的,时常因为情绪不好而不愿主动参与各种活动。我们必须在了解孩子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教育和顺利的开展活动,帮助孩子从情绪的困扰中解脱出来,变外因转为内在的动力,给孩子们创设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真正呈现孩子的主体地位,从而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因此我们时常细心观察、耐心教育,确保幼儿每天保持愉快的情绪。针对孩子的复杂情绪,我们进行了总结归类,并运用了相应的教学方法:一、幼儿的情绪表现1、积极而愉快 每天早上幼儿来园时总有大部分的孩子面带微笑,有礼貌的和老师与同伴打招呼,如有的还会把开心的事说给别人听,积极的参与游戏活动,在伙伴面前大胆表现自己。2、恐惧和担忧一些交往能力差的幼儿,在和小朋友相处的过程中不知道如何建立友好关系,特别是面对有攻击性行为或不良习惯的幼儿,他们往往胆小怕事,表现出一种恐惧、担忧的情绪,在活动中不是很积极,给人以退让的感觉。3、依赖和害怕 由于孩子缺乏自我服务能力和独立意识,入园后觉得失去了依靠,没有了安全感,面对在园的一日活动要求无动于衷。因此在家长离园时表现出一种舍不得的依赖感,每天早上和家长告别时都要说同一句话“你早点来接我”。4、易生气 孩子在不称心不如意的情况下所表现出的不满情绪,他们常常因为不满而不愿理睬别人,不参加各种活动,对你瞪眼或掘着小嘴巴等,不良的情绪时间相对较长,不易感化。二、相应的教育方法1、鼓励型 情绪积极的幼儿以鼓励为主,不断肯定他们的礼貌行为、积极主动的参与活动、乐意与同伴交往等各种表现,在看到他们进步的同时帮助幼儿树立信心,从幼儿的兴趣、需要、能力出发,激发幼儿的学习愿望,培养他们的良好习惯,提高各方面的技能等,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而全面的发展。2、爱护型 这种方法是针对怕受欺负的幼儿制定的,我们为孩子创设了有安全感的环境,如把有攻击性行为和自控能力较差的幼儿安排在离自己最近的地方,对这些影响别人情绪的孩子进行耐心教育,及时阻止,并对于他们的点滴进步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有目的的创设游戏情景,为幼儿提供锻炼的机会,逐步培养孩子勇敢的良好品质,从而改变和消除孩子的恐惧和担忧。3、指导型 对于一些在家依赖惯了的幼儿,生怕自己不会做或得不到帮助,所以每天早上来园时都舍不得离开家长,有的还要哭鼻子,有的因大小便在身上而影响了情绪。针对这些幼儿我们不但给予适当的帮助,同时鼓励和指导孩子学做力所能及的事,大胆的解放孩子的小手,在锻炼中获得知识和经验,保持良好的情绪。4、尊重型 这种方法适合于易生气和发脾气的幼儿,我们首先要了解孩子生气的原因,尊重孩子,然后以换位的方式为孩子着想,尽可能的满足孩子的合理需求,转变孩子的情绪,和他们建立平等友好关系。 在家庭中,父母对幼儿的情绪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和指导,是通过大量的日常生活的情感对话进行的。在这种每天都进行的情感对话中,父母教给幼儿如何处理日常情绪事件,告诉幼儿他们对日常情绪事件的评价,帮助幼儿针对情绪体验使用情绪标签,并学习使用情绪表达的文化及社会规则。比如,男孩子不能轻易掉眼泪,收到不喜欢的礼物也要表现出高兴并表示感谢,等等。 另一方面,父母在家庭中各种情绪的积极表露和消极表露,又在无形中影响着幼儿的情绪发展。具有丰富情绪表露的家庭可能促进幼儿的情绪认知。父母善于情绪表露,幼儿也就有更多的机会了解自己的行为如何引发别人的情绪反应。幼儿善于观察和模仿,家庭情绪气氛这种潜移默化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幼儿常见情绪与对策研究论文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需要通过情绪表达来传递自己的情绪体验,然而,情绪表达很容易受主观意志控制,人们的情绪表达与人们的真实体验往往是不一致的。在情绪表现规则的发展过程中,很多幼儿很小的时候就能够使用表现规则,知道面部表情和内心状态可以不一致,一些幼儿知道表达消极情绪会带来消极的后果,并且认识到不同的人际背景会有不同的后果。一些研究发现,在情绪表现规则知识的掌握和使用上存在着性别差异,女孩比男孩更早地掌握和使用情绪表现规则,并且在情绪表达的方式上也存在着性别差异,女孩更多地使用面部表情,而男孩则用行为来表达。但此时幼儿对情绪表现规则的使用不是有意的、有策略的。幼儿最初出现的掩饰情绪的行为是模仿或父母教导的结果。 入园不久的小班幼儿,他们常因种种原因而表现出各种不同类型的情绪,由情绪支配着一切活动,小朋友只有在良好情绪下的活动才是最有效的活动,才能使幼儿得到更好的发展。由于孩子来自不同的家庭,所处的环境和家长的教育方法不同,他们的情绪时好、时坏、时惊、时喜、时优、时悲。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一一分析,稳定孩子的情绪是培养孩子良好性格的基础,也是我们课题研究的需要。新《刚要》告诉我们,孩子是活动的主体,我们要以孩子发展为本、从孩子的兴趣需要出发,满足孩子的各种需要,使孩子各方面的潜能得到尽可能的发展。但在探索和实践中往往不如人意,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是千差万别的,时常因为情绪不好而不愿主动参与各种活动。我们必须在了解孩子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教育和顺利的开展活动,帮助孩子从情绪的困扰中解脱出来,变外因转为内在的动力,给孩子们创设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真正呈现孩子的主体地位,从而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因此我们时常细心观察、耐心教育,确保幼儿每天保持愉快的情绪。针对孩子的复杂情绪,我们进行了总结归类,并运用了相应的教学方法:一、幼儿的情绪表现1、积极而愉快 每天早上幼儿来园时总有大部分的孩子面带微笑,有礼貌的和老师与同伴打招呼,如有的还会把开心的事说给别人听,积极的参与游戏活动,在伙伴面前大胆表现自己。2、恐惧和担忧一些交往能力差的幼儿,在和小朋友相处的过程中不知道如何建立友好关系,特别是面对有攻击性行为或不良习惯的幼儿,他们往往胆小怕事,表现出一种恐惧、担忧的情绪,在活动中不是很积极,给人以退让的感觉。3、依赖和害怕 由于孩子缺乏自我服务能力和独立意识,入园后觉得失去了依靠,没有了安全感,面对在园的一日活动要求无动于衷。因此在家长离园时表现出一种舍不得的依赖感,每天早上和家长告别时都要说同一句话“你早点来接我”。4、易生气 孩子在不称心不如意的情况下所表现出的不满情绪,他们常常因为不满而不愿理睬别人,不参加各种活动,对你瞪眼或掘着小嘴巴等,不良的情绪时间相对较长,不易感化。二、相应的教育方法1、鼓励型 情绪积极的幼儿以鼓励为主,不断肯定他们的礼貌行为、积极主动的参与活动、乐意与同伴交往等各种表现,在看到他们进步的同时帮助幼儿树立信心,从幼儿的兴趣、需要、能力出发,激发幼儿的学习愿望,培养他们的良好习惯,提高各方面的技能等,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而全面的发展。2、爱护型 这种方法是针对怕受欺负的幼儿制定的,我们为孩子创设了有安全感的环境,如把有攻击性行为和自控能力较差的幼儿安排在离自己最近的地方,对这些影响别人情绪的孩子进行耐心教育,及时阻止,并对于他们的点滴进步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有目的的创设游戏情景,为幼儿提供锻炼的机会,逐步培养孩子勇敢的良好品质,从而改变和消除孩子的恐惧和担忧。3、指导型 对于一些在家依赖惯了的幼儿,生怕自己不会做或得不到帮助,所以每天早上来园时都舍不得离开家长,有的还要哭鼻子,有的因大小便在身上而影响了情绪。针对这些幼儿我们不但给予适当的帮助,同时鼓励和指导孩子学做力所能及的事,大胆的解放孩子的小手,在锻炼中获得知识和经验,保持良好的情绪。4、尊重型 这种方法适合于易生气和发脾气的幼儿,我们首先要了解孩子生气的原因,尊重孩子,然后以换位的方式为孩子着想,尽可能的满足孩子的合理需求,转变孩子的情绪,和他们建立平等友好关系。 在家庭中,父母对幼儿的情绪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和指导,是通过大量的日常生活的情感对话进行的。在这种每天都进行的情感对话中,父母教给幼儿如何处理日常情绪事件,告诉幼儿他们对日常情绪事件的评价,帮助幼儿针对情绪体验使用情绪标签,并学习使用情绪表达的文化及社会规则。比如,男孩子不能轻易掉眼泪,收到不喜欢的礼物也要表现出高兴并表示感谢,等等。 另一方面,父母在家庭中各种情绪的积极表露和消极表露,又在无形中影响着幼儿的情绪发展。具有丰富情绪表露的家庭可能促进幼儿的情绪认知。父母善于情绪表露,幼儿也就有更多的机会了解自己的行为如何引发别人的情绪反应。幼儿善于观察和模仿,家庭情绪气氛这种潜移默化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1、在新生入园之前,我们根据孩子的喜好,创设一个让宝宝喜欢的环境。2、让宝宝到幼儿园的各处走走,让宝宝认识幼儿园环境,看看哥哥姐姐在幼儿园的是快乐的,明白每个小朋友都要上幼儿园,在室内放置一些有吸引力的玩具和其它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宝宝一起做游戏,宝宝体验集体活动带来的快乐在家里是没有的,给宝宝介绍班里的小朋友一到二个让他们交上好朋友,小朋友之间很快就会适应熟悉,比适应老师要快,有了自己喜欢的好朋友后,来了幼儿园他们就可以一起玩儿了,在同龄伙伴中招到安全感和归属感,以消除对陌生环境的恐惧感;3、幼儿的情绪是容易受感染和相互影响的,所以我们在言谈举止上要亲切,如:“抱抱幼儿亲亲幼儿分享老师的小礼物贴花陪他们聊聊天等”;对待他们要有耐心,注意观察幼儿的各种反应,能及时给予帮助和安慰,让幼儿在心理上能够接受,能够信任; 请家长配合工作,作为家长,宝宝第一次离开自己的视野自己的保护,会很担心和不舍,有时有的家长还会和孩子一起流眼泪,这样的情绪对孩子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是没有帮助的,别让自己的情绪影响到孩子,请家长要鼓励孩子,你可以平静地微笑地告诉孩子:从今天开始,你就要和小朋友们一起上幼儿园了,在这里会认识到许多的好朋友,爸爸妈妈也要去上班了,爸爸妈妈下班后就来接你,和爸爸妈妈说“再见”。

学前教育论文范文:幼儿园新生入园焦虑的成因及对策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许多人都有过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都不陌生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相信写论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下面是我整理的学前教育论文范文:幼儿园新生入园焦虑的成因及对策,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论文题目:

浅析幼儿园新生入园焦虑的成因及消除对策

摘要:

幼儿入园分离焦虑是新入园小班幼儿当中最常见的一种心理问题。在幼儿园当中,幼儿需要接触到新的环境、新的人群,并且更为重要的是幼儿开始体验初次与父母分离所带来的情绪上的变化以及内心的痛苦,且这种焦虑程度一旦过高,还会严重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此次研究当中笔者对幼儿入园与家长分离时的分离焦虑产生的原因以及幼儿分离焦虑的特征进行了阐述,分析了对幼儿入园焦虑进行研究及干预缓解的重要性,同时研究了家长及教师常用的缓解策略中存在的问题,试图找出更加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缓解幼儿入园分离焦虑的策略。

关键词:

幼儿园;成因;消除对策

每年的9月份都是幼儿园新生入学的时候,原本在父母怀中或者是被父母牵着笑嘻嘻的小朋友在被送进幼儿园之后情绪就开始不对了,开始又哭又闹,牵着父母的手不愿让父母离开。这些孩子刚进入幼儿园时情绪极不稳定,又哭又闹,不愿与人交流,甚至有的孩子还会出现睡眠不安、食欲不振,甚至绝食的表现。这种幼儿对新环境的不适应所导致的幼儿的生理及心理上的非正常反应,我们称之为幼儿入园焦虑。

一、幼儿入园焦虑的原因

从导致幼儿入园焦虑的原因方面分析,主要是幼儿周围环境的突然改变。幼儿都是在父母以及家人的关怀、呵护下成长的,当突然进入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大环境,每个孩子都是平等的,谁都不会受到特别的优待。孩子从家庭中受独特对待的环境到幼儿园这样一个既陌生又享受不到优待的环境当中肯定会出现情绪上的波动。幼儿教师在面对幼儿的时候如果总是摆出一种很严肃的表情,这无疑会加剧孩子对幼儿园的恐惧。因此,我们不仅要提供物质以及安全方面的保证给幼儿,更要尊重幼儿的自由以及情感需要,让他们在幼儿园这个陌生的大环境中体会到家的温暖,从而缓解他们的不适感。

二、幼儿入园焦虑的表现特征

(一)幼儿与家长分离时容易大发脾气或者哭闹

幼儿年龄小,心理及生理上都不成熟,所以对父母的依赖性很强。如果硬是强迫孩子和家长分离,孩子一般会释放自己的情绪。如果幼儿的一系列表达自己强烈感情的行为没有得到相应的回应,就会慢慢接受必须要呆在幼儿园的这一客观事实,幼儿开始变得焦虑和不安。

(二)幼儿比平时更容易紧张、着急,会多汗、尿裤子

幼儿产生了入园焦虑后,常常会出现出汗、尿床或者尿裤子的行为。幼儿的尿床、尿裤子、吮手指、怕黑、难以入眠等种种反应都是幼儿与家长分离后入园焦虑的外在表现,但这些表现只是个别幼儿的个人表现,不能代表全部。

三、对幼儿入园焦虑进行研究及干预缓解的重要性

学龄前儿童阶段是儿童生长发育的特殊阶段。幼教工作者对幼儿入园焦虑知识了解后才能正确地引导和培育孩子,这对幼儿的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幼儿期又称学前期,是指人在3~6岁的时期,脑重量不断增加,大脑皮质达到相当成熟的程度,随着身体的发育,幼儿的动作技能也在同步发展,为其心理的发展提供了生理基础。在孩子进入幼儿园的这个关键时期,我们必须要正确了解并积极干预幼儿入园焦虑,让每一位入园的孩子都能够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群体生活,这是我们幼教工作者在进行理论结合实际的研究当中所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四、幼儿入园焦虑的解决措施

(一)目前常用的缓解幼儿入园焦虑的措施中存在的问题及改善意见

1.家长方面。有的家长对待不愿入园的幼儿采取强迫分离的做法。这种做法只会加剧幼儿对幼儿园的反感,幼儿焦虑的情况也会越来越严重。因而,家长要在幼儿入园之前就帮助幼儿做好心理准备工作,多说一些幼儿园里有趣的事情,让幼儿在心中对幼儿园有一个良好的初步印象,然后让幼儿在日后的接触中慢慢接受幼儿园。同时,不可否认,很多家长也和幼儿一样不愿意与自己的孩子分离,舍不得孩子,怕孩子在幼儿园受欺负,所以在孩子表现出入园焦虑时就索性直接带孩子回家,这种方法也是不可取的。每个孩子都要从家庭生活迈入社会生活,这是人生必经的过程。这种直接将幼儿带回家中的做法无法从根源上解决此问题。对于家长直接将孩子带回家的现象,家长必须要从自身出发,客服自身的焦虑,予以更多的信任给幼儿园,把孩子放心地交给教师。

对于依恋父母,不相信其他人的幼儿,家长不仅要给予孩子安慰,还要指引幼儿融入到集体生活中去,与他人建立彼此之间的信任,同时还要培养孩子参与集体生活的兴趣。

2.教师方面。幼儿教师对于有入园焦虑的幼儿有时会采取漠视淡化的方式来对待。漠视淡化的方式反而在无形中助长了幼儿的焦虑情绪。幼儿出现心理问题的时候如果得不到有效及时的解决,就会在幼儿的心中产生很大的阴影,幼儿入园分离焦虑亦是如此,漠视淡化不仅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增加幼儿的焦躁情绪。因此针对大声哭的幼儿,教师应该做到及时的关注,转移幼儿的注意力,可以和幼儿进行游戏互动,让幼儿进入到游戏的情境中去,这样幼儿焦虑心理也就得到了相应的缓解。

对幼儿的某种行为的不理睬也就意味着对幼儿的不关注。根据相关研究表明:如果对某种不良的行为不加以制止或者纠正,其实就是对这种行为的一种默认,那么这种行为就极有可能再次发生。幼儿在独自游戏时,如果教师不采取措施指导或者干涉,幼儿的此种行为就会越来越严重,不被关注的幼儿会一直生活在自己的小世界中,一个人玩耍,一个人喝水,一个人上厕所。笔者认为如果放任幼儿的此种行为长期下去,其性格会变得越来越内向,会变得越来越不善与人交流沟通。其他的小朋友都已经很融洽、很享受集体生活时,他还是自己一个人,当有一天在他意识到自己没有朋友的时候会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焦虑情绪会恶化。因而幼儿教师要对单独游戏的孩子予以更多的关怀和注意,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集体活动当中,让他们感受到集体活动的乐趣,从而增强其自信心。

(二)策略建议

1.教师做好入园前家访。教师到幼儿家进行第一次家访时,要注意衣着的得体,语气要和蔼,态度要亲切,要认真倾听家长对自己孩子的生活习惯以及脾气禀性的介绍,并提醒家长做好幼儿入园的相关准备工作,例如准备替换的衣服、喜爱的玩具等,并对按时幼儿日产的学习、生活等情况予以记录,认真考虑每个孩子的不同需求。为了幼教工作的顺利开展,要学会聆听孩子对幼儿园生活的想法,细心观察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要具备责任感和义务感,要及时、有效地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让家长对幼儿园的工作放心,缓解家长心中的焦虑。同时也要和孩子多交流,让孩子熟悉教师,增强孩子对教师的信任。

2.参与亲子活动,减少陌生感。鼓励家长陪同幼儿一起参加幼儿园的活动,体验幼儿园的生活。在亲子活动的过程当中,幼儿在父母的陪同下来到幼儿园,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各项活动,体会集体生活的乐趣,例如教师为幼儿安排了宝宝点名时间、幼儿自我介绍后,“找朋友”的音乐响起,家长和孩子手拉着手去寻找自己的好朋友,体验交往的快乐。孩子在幼儿园愉悦的学习生活氛围当中慢慢也会开始接受幼儿园。在进入幼儿园之前,为孩子进行这方面的充分准备,对于缓解幼儿对陌生环境的焦虑情绪是非常有用的,尤其是家长的陪伴,更让孩子能够在平缓的氛围中度过幼儿园的生活。

3.家长和幼儿园相互配合。不只是孩子会有入园焦虑,很多家长也会出现不同程度上的焦虑。家长因为担心孩子无法适应幼儿园这一陌生的新环境,担心孩子能否在陌生的新环境当中正常的学习生活。有的家长在送孩子来到幼儿园门口时,对孩子依依不舍、牵肠挂肚,常常打电话询问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甚至有的家长还跑到幼儿园来探望孩子。家长的焦虑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影响孩子的情绪,甚至可能加重孩子的入园焦虑,从而导致孩子无法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环境,无法正常融入到集体的生活当中。因而,采取有效的措施避免家长对孩子入园的焦虑心理,也是缓解幼儿焦虑症状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4.寓教于乐,开展丰富多样的游戏活动。幼儿园可以根据幼儿不同年龄段的特征,在开学初的一周采取多样的方式来教学,例如用颜色鲜艳、新颖的玩具转移幼儿的注意力,组织丰富有趣的户外活动,帮助幼儿结交新朋友,采用正面鼓励以及侧面引导的方法,让幼儿充分体验到集体生活的乐趣,为幼儿创建一种安全、温暖的氛围,从而缓解幼儿的焦虑情绪。

5.特殊情况特殊对待。幼儿园每年的新生中都会有几位特殊的孩子,其入园焦虑情况可能比其他孩子更为严重,针对此种情况,我们就要特殊问题特殊处理。例如开辟专门的活动室稳定他们的情绪;为拒绝进食的孩子提供造型可爱多样的小点心,向家长了解其饮食偏好;等等。在通过与家长的沟通后充分了解这些孩子的情况,然后制订特别的方案来对待。

五、结论

新时代提出了新的要求。儿童的成长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步伐,在孩子关键的幼儿期,不仅要塑造孩子健康的体魄,培养孩子的聪明智慧,丰富孩子的知识经验,还要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品质以及对社会良好的适应能力,从而让孩子能在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博得一席之地。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我们要对幼儿入园焦虑的情况予以注重并采取措施予以缓解,让新入园的孩子能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为孩子的智力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陈帼眉,冯晓霞,庞丽娟。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2]汤燕辉。幼儿入园焦虑个案研究[J].教育导刊(下半月),2009,(12):23-24.

[3]史金娥。在“互动”中消除幼儿的分离焦虑[J].考试周刊,2007,(19):104.

[4]何海英。创设家庭式环境———环境新生入园焦虑有效途径[J].幼儿教育,2005,(9):44-45.

摘要:在基础教育中,幼儿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对于幼儿教育来说,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为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就主体性而言,幼儿教育是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核心阶段,因此,在幼儿教育中开展主体性教育就显得极为重要了。基于此文章针对在幼儿教育中开展主体性教育进行了简要阐述,并提出几点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关键词:主体性教育理念;幼儿教育;应用分析

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与创新,对传统的教育已经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尤其是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使得学生的主体性与个性化受到了影响,因此,针对这一现象,要做好教育的改革与研究工作,同时还要从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上出发,做好主体性教育。

一、主体性教育

对于主体性教育来说,就是要坚持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出发,保证满足现代化教育的需求,同时还要求教师为学生创建出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通过启发与引导来满足学生的内在需求,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学生的主体性。在主体性教育的影响下,还可以塑造好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实现全面的学习与发展。但是还应明确的是,主体性教育要求在开展教育工作的过程中,要坚持以接受教育的人为主体,同时还要尊重与承认其主体地位[1]。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育理念,主体性教育是对传统教学的一种创新,同时也要顺应培养人的教育规律,以此来满足社会的价值取向。从静态的层面上来说,开展主体性教育可以有效实现教育的目标;从动态的层面上来说,则是一种相对特殊的认识与实践活动,有着属于自身的理念,注重帮助学生生成主体性,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所以在幼儿教育中,由于幼儿存在着一定的向师性,因此,教师要给予学生一定的主体性学习形式,培养好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幼儿的终身发展。

二、在幼儿教育中应用主体性教育理念的措施

(一)保证教学形式的主体性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由于这一阶段的幼儿受到年龄等方面的影响,其认知能力与目的性行为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因此,教师在开展主体性教学形式的过程中,就要做好引导工作。

1.创建出游戏教学情境

对于幼儿园教育来说,要注重幼儿的身心发展,从幼儿的学习特点等方面出发,帮助幼儿积累经验,以此来引导幼儿在生活与活动中主动地去接受学习。所以,想要促进幼儿实现主动学习,就要掌握好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明确学习上的优势。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要掌握好幼儿的学习特点,这样才能承担起教育的责任。通过调查可以看出,由于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疲劳等现象,所以也就使得其认知过程存在着随意性等特点。因此,教师就可以借助游戏来进行教学,通过游戏的影响,有效吸引幼儿的目光,帮助幼儿完善知识结构,让幼儿成为学习中的主人[2]。

2.开展模仿练习

对于这一阶段的幼儿来说,他们正处于学习与模仿的阶段,且存在着好奇心与可塑性,因此,教师可以组织幼儿通过模仿来增强其感性认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利用这种教学形式,有针对性地选择好可以让幼儿进行模仿的对象,同时还要不断地观察幼儿,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对一些存在模仿不良行为的幼儿教师要及时进行教育,以此来促进幼儿的发展。

(二)帮助幼儿生成主体性

由于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幼儿存在着一定的个别性与特殊性。因此,教师在开展教育的过程中就要深入掌握好幼儿的实际情况,做好指导工作,帮助幼儿实现主体性的生成。

1.挖掘出幼儿潜在的素质

教师在开展主体性教育的过程中,要为幼儿创建出适宜的条件,以此来促进幼儿潜能的发展,同时还要确保教育的意义,健全幼儿主体性。教师要坚持从幼儿的实际发展出发,最大限度地挖掘其潜能,保证幼儿发展的有效性。

2.促进幼儿个性化的发展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好幼儿的个性。一方面,教师要具备一颗包容心,冲破传统意识上的影响,以开放的心态来看待幼儿的发展。另一方面,教师在开展教育工作的过程中还要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帮助幼儿在实际教学中形成自己的个性。如幼儿在选择玩具的`过程中存在着倾向性的选择,所以教师就要做好研究与分析工作,培养好幼儿的个性[3]。主体性教育就是要坚持以幼儿的发展为基础,分析好现阶段中幼儿的实际情况,同时还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正确地引导幼儿,为幼儿创建出良好的学习氛围,以此来影响幼儿,促进幼儿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庄清珠.主体性教育理念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J].安顺学院学报,2009,11(5):45-47.

[2]雷红云.对幼儿主体性教育的若干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2004(5):14-15.

[3]李瑞瑾.幼儿园科学教育中幼儿主体性发展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4(1):138-139.

摘要:本文对幼儿教育中游戏教学的特点和价值进行了分析,以期更好地发挥游戏教学的作用。

关键词:幼儿教育;游戏教学;价值分析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教育的关注程度逐渐提高,对幼儿的教育也愈来愈早。幼儿教育是人一生中所接受的第一个系统性的教育。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在幼儿教育中加入游戏,形成了游戏教学的模式。根据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游戏教学模式对幼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积极作用。

一、游戏教学概述

教师在对幼儿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以游戏为依托,将要教授的知识以游戏的形式表现出来,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进而使幼儿主动学习,使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学到相应的知识。游戏教学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具有体验性、自主性等特点,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可自由发挥,进而使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二、游戏教学的特点

1.游戏教学的体验性

游戏教学最大的特点在于体验性,只要幼儿进入到游戏中,就会在特定的游戏氛围中获得自己的主观感受。如在“丢手绢”活动中,坐着的幼儿会对小伙伴手中的手绢有盼望的心理,而拿有手绢的幼儿则有担心被追上的紧张以及想将手绢给其他同伴的激动心情。这些思想活动都是幼儿在游戏中自己体验到的,教师只需从旁引导,幼儿就会懂得。

2.游戏教学的自主性

游戏教学中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或者游戏的选取者,幼儿才是游戏的主导者。在游戏开始前,幼儿可以自主选择伙伴、游戏场景和游戏材料。在这个选择的过程中,幼儿可以与同伴进行协商,只要达成共识,幼儿就可以改变原有的游戏状态,根据自己的兴趣制订相应的游戏规则。游戏对于儿童的无限包容性,在游戏教学中以自主性的方式体现,这也是游戏教学的特点。

3.游戏教学的虚幻性

游戏教学中游戏的内容虽是依托于现实生活中的素材,但是又有超脱于现实生活的一面,即虚幻性。例如,角色扮演游戏,游戏的基础在于幼儿假装自己的身份是某一个角色,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赋予所扮演的角色新的特色。游戏教学的虚幻性充分满足了幼儿的想象力,并可以将幼儿在现实生活中所接触到的常识通过游戏体现出来。

三、幼儿教育中游戏教学的价值

游戏教学在幼儿教育中有独特的价值,其所产生的教学效果也是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所无法企及的。因此,对幼儿教育中游戏教学价值的分析可以对今后的幼儿教育模式的发展提供经验方面的支撑。

1.游戏教学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幼儿阶段孩子的特点是年龄小、好动,且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游戏教学则是根据幼儿以上三个特点定制的教学模式。在进行游戏教学时,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常识性问题穿插其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幼儿学习。幼儿在游戏中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相对较长。另外,游戏教学的场地可以设在室内,也可以设在户外,以满足幼儿好动的天性。因此,幼儿在游戏中的学习效率较高。

2.游戏教学可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幼儿对于游戏的热衷确保了他们的参与度。在进行游戏的过程中,适当的奔跑、跳跃等可以增强幼儿对自身肢体协调性的控制。另外,在户外阳光下进行游戏,也增强了幼儿对环境的适应性,幼儿的体质也得到了明显地改善。游戏教学模式以游戏为出发点,幼儿在游戏中会主动与其他小伙伴进行交谈,也学会了倾听,培养了幼儿的集体意识,有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成长。

3.游戏教学可以提升幼儿语言驾驭能力

在幼儿阶段,幼儿除了学习常识性知识,更要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如何让幼儿主动开口是提升其能力的重点及难点。游戏教学中的角色扮演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例如,在扮演角色时,幼儿通过对日常生活中该角色的语言特点进行模仿,可了解到接人待物的相关知识。因此,游戏教学有提升幼儿语言驾驭能力的作用。

四、结语

幼儿教育作为系统教育的起点,其教学模式的选取是否符合幼儿特点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游戏教学在幼儿教育中有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提升幼儿语言驾驭能力等作用,值得在幼儿教育中作为重点教学模式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陶云娣.论幼儿教育中的民间游戏教学创新的基本经验——小班民间游戏《小兔和狼》为例[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6):118-119.

[2]陈艳红,刘红,幼儿教育中游戏教学模式初探[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4):118-119.

[3]乐元芬,试述游戏在幼儿发展中的地位及作用[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S1):88-89,93.

[4]蔡清吉,张传堂.回归游戏教学——对幼儿教育“小学化”的思考[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10):136-138.

情绪管理策略论文参考文献

一、情绪、情绪调节与情绪调节策略 情绪是人类心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情绪的力量以及人们尝试着对情绪进行的调节和控制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 也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般认为 , 情绪包括基本情绪和复杂情绪。 Izard指出有 8—11种基本情绪 , 如快乐惊奇、愤怒、悲伤、恐惧、厌恶、兴趣、羞涩羞愧、蔑视、内疚等。复合情绪(如抑郁)是多种基本情绪的混和体。 情绪调节策略是建立在情绪调节的基础上。广大学者不仅研究了情绪调节策略的类型, 还注重研究了情绪调节策略的个体差异, 以及情绪调节策略对认知、社会行为、心理健康等问题的影响。 有关成人情绪调节策略 , 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负性情绪的调节和心境调节 , 主要是通过开放式问卷、个体访谈、座谈等方式 , 了解当一个人处于抑郁状态时 , 应该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 二、大学生的情绪特点 大学阶段是人生的第二个 “心理断乳期 ”,是一个非常关注自我 , 注重个性表达 , 情绪体验丰富 , 情绪波动起伏的时期。大学生常见的情绪有: 快乐、兴趣、羞愧、内疚、羞涩、悲伤、惊奇、敌意、愤怒、蔑视、厌恶、恐惧等。大学生情绪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情绪的丰富性。从自我意识的发展看 ,大学生出现较多的是自我体验 , 自我尊重的需要强烈 , 易产生自卑、自负等情绪; 从社交看 , 大学生的交往范围日益扩大 , 同学、朋友及师长之间交往频繁 , 有的大学生开始了恋爱 , 情绪表现得更细腻、更复杂; 大学生通过各种活动了解社会 , 学习社会的道德规范 , 对自己的身份、角色、志向、价值等问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 理智感、美感、集体荣誉感等高级情感也有所发展。 2、情绪的不稳定性。由于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完全定型 , 认知能力还有待提高 , 大学生的情绪活动往往强烈而不能持久 , 情绪活动随着认知标准的改变而改变。喜怒哀乐无常、阴晴雾雨变化是大学生情绪常见的现象 , 风平浪静之后可能就是疾风暴雨。大学生情绪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 高兴时忘乎所以 , 看什么都顺眼 , 消沉时心灰意冷 , 看什么都别扭 , 情绪呈现不稳定状态。 3、情绪的掩饰性。大学生随着知识水平的提高 , 思想内涵的丰富 , 在情绪反映上较隐晦。他们已具备在一定的情景下压抑控制自己愤怒、悲伤等情绪 , 而将真实的情绪掩饰起来的能力 ,形成外在表现和内心体验不一致的特点。他们会根据一定的条件来表达情绪 , 如对一件事情或对某人明明是厌烦的 , 但由于种种原因 , 可能表现出较好的或不在意的态度。 4、情绪的冲动性。有的心理学家把青年期形容为 “疾风怒涛 ”时期。大学生的情绪往往表现得快而强烈 , 常因一点小事振奋不已 , 豪情万丈。大学生情绪的冲动性一般表现为对外部环境或他人的不满 , 情绪失控 , 语言、行动极富攻击性 , 如果不予以引导 , 会给大学生本人以及社会带来危害。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天之骄子的大学生 , 作为国家的希望 , 未来的人才 , 应试是充满信心和蓬勃朝气的。但是 ,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 , 竞争压力的增大 , 面临的心理负荷却越来越重。据南京脑科医院统计 , 在2 200多人心理疏导门诊中 , 90%是大学生; 国家教委对 1216万大学生调查表明 , 有 2013%存在心理问题; 天津市对 5万名大学生调查发现 ,有 26%存在心理问题; 云南师大调查发现有2617%存在心理问题; 北京 16所大学统计 , 因心理疾病休学的逐年上升。 目前 ,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环境适应问题。经过 10年寒窗苦读, 刚进大学校园的大学生常常会 “自我感觉良好 ”,但是, 经过一段时间的比较, 发现 “天外有天 ”、“强者更有强中手 ”之后, 不仅自我感觉一下子消失, 还会产生强烈的失落感。有些学生面对新 的生活环境、新的集体、新的学习方式不能及时调整心态和习惯, 会产生失眠健忘、精神恍惚、沉默寡言等问题。长期的心情压抑、无精打采、情绪低落最终会产生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 2、人际关系协调问题。当代大学生个性比较强 , 强调自我意识 , 不知道如何与人沟通 , 不懂人际交往的技巧与原则 , 处理问题常常以自我为中心 , 对别人要求严 , 对自己要求松。有的大学生不愿与人交往 , 孤芳自赏 , 缺乏全局意识和团队精神 , 不善于同他人开展合作, 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差。有的大学生由于不擅长协调人际关系 , 合作能力差 , 走入工作岗位后不受单位的欢迎 , 也得不到应有的重用。 四、情绪调节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有以下四个方面: (1 )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 (2 )适应环境 , 人际关系彼此谦让。 (3 )有幸福感。 (4 )在职业工作中 , 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 , 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部分国内学者认变 ,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该能够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 自我评价正确; 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 意志健全; 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健康; 能积极主动地适应新环境 , 调节、平衡各方面的心理冲突; 能够从心理上接纳自己;勇于面对现实; 对生活、对自己充满信心; 学习方法得当等。 情绪是心理因素中对健康影响最大, 作用最强烈的因素, 强烈的负性情绪会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健康。研究表明 , 情绪调节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较大 , 积极的调节能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 而消极调节则会降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 且消极调节对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更为显著。所以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 , 应引导大学生认识自己的情绪特点 , 尝试进行情绪自我调节。 五、如何进行情绪调节 1、自我控制。它是个人对自身的心理和行为的主动掌握 , 是个体自觉地选择目标 , 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 , 适当地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 , 抑制冲动 , 抵制诱惑 , 坚持不懈地保证目标实现的一种综合能力。当某些消极情绪被激发起来后 , 有的大学生会哭泣、吼叫、打人、骂人甚至采取一些极端的行为。这时就要先冷静下来 , 有意识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控制 , 先要仔细考虑采取这种行为的利与弊 , 然后选择一种适宜的行为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另外 , 平时要注意不能随意乱发脾气 , 要求在生气、发怒时尽量控制自己 , 不能随意扩大某事的严重性 , 尽可能做到“大事化小, 小事化了 ”, 这样能更好地促进自我控制能力的提高。 2、注意转移。把注意力从引起不良情绪反应的刺激情境转移到其它事物上去或从事其他活动的情绪调节方法。当出现情绪不佳的情况时, 要把注意力转移到使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 或暂时避开令人伤心的地方。如: 外出散步, 看电影, 听听笑话, 看看幽默小说, 打球, 下棋, 找朋友聊天, 换换环境等, 这些活动有助于使情绪平静下来, 在活动中寻找到新的快乐。3、自我安慰。这种情绪调节方法主要是当一个人追求某个事物而不能实现, 为了减少内心失望, 找一个借口或理由, 以缓解矛盾冲突, 消除焦虑、抑郁、烦恼和失望情绪。人不可能处处顺心事事顺利, 学习、就业、人际交往中遇到了困难和挫折, 在经过最大努力仍不能改变状况时, 可适当地进行自我安慰, 要说服自己适当让步, 将不成功归因于客观条件和客观现实, 同时要勇于承认并接受现实。这种方法, 对于帮助人们在大的挫折面前接受现实, 保护自己, 避免精神崩溃是很有益处的。经常用 “胜败乃兵家常事”、“塞翁失马, 焉知非福”、“坏事变好事”等词语来进行自我安慰, 可以摆脱烦恼, 缓解矛盾冲突, 消除焦虑、抑郁和失望, 达到自我激励、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之目的有助于保持情绪的安宁和稳定。 4、适当发泄。当情绪发作时, 人体内潜藏着一股能量 , 过分压抑只会使情绪困扰加重 , 积聚起来有害身心健康。大学生有焦虑、烦闷、抑郁等负情绪时 , 也不能一味地把不良心情绪藏在心底 , 进行适度的宣泄 , 使压抑的心境得到缓解和改善 , 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结束语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人格发展、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生面临着大学生活的适应、专业知识的学习、交友恋爱、择业应职等一系重大的人生课题。由于大学生身心发展尚未完全成熟情绪的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强 , 复杂的自身和社会问题 , 往往容易导致大学生强烈的心理冲突 , 从而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 , 甚至产生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因此 , 研究大学生情绪调节及情绪调节策略 , 帮助大学生进行负性情绪的自我调节 , 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 , 提高身心健康水平 , 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情绪研究理论与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1]乔建中。情绪研究:理论与方法[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叶素珍,曾振华。情绪管理与心理健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蔡秀玲,杨智馨。情绪管理[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 [4]孟昭兰。情绪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请继续阅读相关推荐: 毕业论文 应届生求职 毕业论文范文查看下载 查看的论文开题报告 查阅参考论文提纲 查 阅更多的毕业论文致谢 相关毕业论文格式 查阅更多论文答辩 ;

情绪心理学属于心理学范畴,是研究我们人类情绪的一门学科,包括快乐与悲伤、期望与失望以及爱恋与淡漠、愤怒与恐惧、忧郁与焦虑等情感变化的奥秘。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情绪心理的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色彩是艺术设计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对色彩的科学应用能够充分调动观者的心理情绪,从而表现出最真实的心理反馈。现阶段,对于色彩应用方面的研究还较为稀缺,能够借鉴与学习的研究成果凤毛麟角。同时,色彩也是自然界赠与人类最盛大的礼物,为人们提供了良好的感官体验,为想象力插上了飞跃的翅膀。在这个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中,各种色彩对人们的情绪、心理、感官世界产生著不同的影响,在这种色彩的薰陶与感染下促成人们产生了独特的审美观点,作为一种情感与思想的抒发方式,色彩是最直观也是最直接的表达方式,能够对观者产生情绪心理上的影响并通过其行为反映出来。

人类对某些事物的记忆有时候会停留在对某种代表性色彩的记忆上,或者通过代表性的色彩得到启发,从而引发对该事物的思考、想象、回忆,当某些色彩冲击到人类记忆的敏感神经元时,将能够改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人类的心情或者举止行为。色彩不仅为人带来感官上的体验,更能够为人类表达与抒发思想情感,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色彩的影响力,更多更全面的在艺术设计中应用色彩,发挥其重要作用。

一、关于情绪的理论概述

人们的情绪实际上是需求与客观事实共同作用下的产物,其内容主要包括了面部表情、生理反应以及情感抒发这三种因素的综合统一。也就是说,情绪是人类心理以及生理对于客观存在的事物,所产生的最直接的情感表达,体现了人类的主观需求与客观事实之间的关系。在本文中所提到的情绪,与情感具有相同的性质属于同一理论概念。从某种角度来分析,情感与情绪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情绪是情感的直接表达,情绪的波动反映了情感的变化过程。同时,情感渗透于情绪之中,缺少了情感的影响,情绪的抒发缺少真实的感官体验,而情感离开了情绪,则无法显现出来。

二、色彩对人情绪心理的影响

情绪与色彩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人的情绪能够通过不同的色彩表达出来,同时不同的色彩也能够 *** 或者引发人们产生不同的情绪心理。从物理学以及生理学的角度来讲,根据色彩不同波长的理论依据来研究,不同的波长对人们视觉的传达所产生的影响程度不同,因此人们对不同色彩所形成的情绪心理也各不相同,例如,实验研究发现,在所有色彩中蓝色的波长是最短的,在其对人类的视觉 *** 下,能够使人们情绪逐渐平静下来;

而在这其中红色的波长是最长的,通过红色对人们视觉上的 *** ,能够让人们感到情绪澎湃充满活力。往心里学层面分析,人们的联想受到不同颜色的引导会产生不同的变化,最终形成情绪上的相对反应。譬如:人们看到红色时,总是能想到温暖热烈的火焰,从而产生兴奋与激动的情绪;看到黄色时,能产生愉悦、明快的心理情绪;看到紫色时,会让人感到忧虑不安;而看到白色时,能让人产生冷静与理智的心理情绪。

在掌握了这些色彩对人类心理情绪的影响之后,科学合理的将这些色彩运用到日常生活中,能够发挥色彩的更多价值。曾有实验研究结构显示,将儿童医院的整体装饰颜色,从白色基调变换为以绿色为主的彩色基调时,儿童对于医院的恐惧与排斥心理在很大程度上有所减弱,心理情绪上也得到了充分的安抚,更有利于儿童疾病治疗的进行。通常情况下,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经历,当我们在日常工作中感到疲惫的时候,都会产生想去森林或者大自然放松心情的想法,这是因为绿色能够愉悦人们的心情,能够有效舒缓紧张的情绪让人能够放松下来,心灵得以释放和平静,在这过程中有效缓解疲劳与压力。

三、情绪心理在艺术设计色彩中的应用

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艺术设计色彩的要求越来越高,从单纯的追求视觉体验上升为心理情绪方面的要求。由此可见,色彩的审美通常受到情绪心理的影响。

一在产品设计中运用色彩心理情绪所形成的审美

在产品设计中灵活的应用色彩,能够有效提高该产品的艺术美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视觉体验,从而加强人们的购买动机和欲望。较为典型的例子就是近几年风靡全球的苹果手机,其选用了简单质朴的黑、白两大色系作为手机的主要色彩,众所周知,黑色是庄严、稳重的代表,而白色象征著纯洁和坦率也是在宗教中最为圣洁的色彩,这两种简单的颜色对于大众来说比较易于接受,因此,苹果手机在设计中运用黑、白两种色彩,一方面有别于市场上花样繁多的手机走简约商务路线;另一方面,巧妙的运用色彩搭配成功扩大的消费群体,促进了产品的消费。

二在室内设计中运用色彩心理情绪所形成的审美

在室内设计中灵活运用色彩,对于使用者的日常生活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譬如在设计儿童房的时候,多选用一些较为活跃的色彩如橙色、绿色、蓝色、黄色等,创造一种温馨的环境,能够对幼儿良好性格养成起到一定的作用。

四、结语

总而言之,色彩的应用对于现代设计情绪心理的发挥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并且是表达心理情绪最直观的手法,这些特点在现代工业产品设计、室内设计中表现最为突出。色彩对人们心理情绪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可否认的,因此,现代设计师需要对各种色彩的含义,以及对心理情绪所产生的影响进行深入的研究,探索出在设计中合理应用色彩的增加设计价值的方案。

一、一般临床资料

李某,女,20岁,体态正常,在入学身体和心理检查中,未发现重大疾病史和精神病史。现为大学二年级学生,在家排行老二,上有一个姐姐。父亲在求助者初中时因车祸去世,之后母亲外出打工,求助者一致和奶奶生活。来访者性格偏内向,自卑,敏感,自尊心强,做事追求完美,有强烈的责任感。

二、主诉

近三个月来感觉焦虑,失眠也有三个月,害怕与同学交往,特别是比自己高的同学。大学一年级来过心理咨询中心,咨询过一次后感觉效果很好。但最近由于同学又和自己开玩笑,嘲笑自己身高,给自己取外号,但不敢直接和同学冲突,内心压抑,不愿意去上课,食欲下降,学习效率降低。求助者觉得自己与同学交往很功利,只愿意和对自己有帮助的同学交往,很讨厌这样的自己,很想改变现有的人际关系和自卑心理,因此前来咨询。

三、评估与诊断

根据求助者的症状咨询师选用SAS焦虑自评量表测试,结果得分显示:总粗分52分,标准分65分。属于中度焦虑。

根据李某的症状结合心理测验结果,其问题具有现实性的强烈 *** ----同学嘲笑自己身高引起的,内心冲突有现实意义,也有求治的愿望,不良情绪持续时间约三个月左右,出现了睡眠问题,不良情绪已经泛化,学习受到影响,求助者主观认识与客观现实一致,知情意协调一致,且没有器质性的病变作基础,因此诊断为严重心理问题。

咨询师认为来访者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是有现实意义的,具体来说没有明显的生物学原因。心理原因可能是求助者一直以来就认为自己所有心理冲突产生的原因都是由自己身高引起,对自己认识不合理和同学关系不好就是自己长得矮,不自信,只要身高没有改变,自己心理问题就不可能解决。从社会原因角度分析,由于人际关系发生了变化,缺乏家庭支援系统,同学间人际关系差,也使得来访者有如此强烈的情绪反应。

四、咨询目标

根据以上评估与诊断,同求助者协商后确定如下咨询目标:近期目标是帮助来访者改善焦虑、抑郁情绪和失眠状况。使求助者恢复学习能力和社会交往功能,能够顺利应对日常生活和人际压力。长期目标是帮助求助者认识其对于自我认识存在不合理信念,学会与不合理信念辩论的技术调整认知,消除焦虑、自卑,提高自信,乐观生活,健全人格。

五、咨询方案的制订

一主要咨询方法和适用原理

ABC理性情绪疗法 :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Albert Ellis于20世纪50年代创立的。理性情绪疗法的治疗整体模型是“ABCDE”,是在埃利斯的“ABC理论”基础上建立的。他认为人的情绪和行为障碍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直接所引起,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引起的信念,最后导致在特定情景下的情绪和行为后果,这就称为ABC理论。A表示诱发性事件,B表示个体针对此诱发性事件产生的一些信念,即对这件事的一些看法、解释。C表示自己产生的情绪和行为的结果。

叙事疗法:叙事疗法是受到广泛关注的后现代心理治疗方式,它摆脱了传统上将人看作为问题的治疗观念,透过“故事叙说”、“问题外化”、“由薄到厚”等方法,使人变得更自主、更有动力。透过叙事心理治疗,不仅在可以让当事人的心理得以成长,同时还可以让咨询师对自我的角色有重新的统整与反思。

二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参加国家规定心理咨询师职业技能相关规定。

三咨询的次数与时间安排

咨询次数为4次。前3次为每周1次,最后一次间隔两周。因是在校生咨询未收费。

六、咨询过程

一第一阶段: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的建立阶段第一次咨询

目的:①了解基本情况,收集一般临床资料;②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③明确主要问题,并作出初步诊断。

二第二阶段:工作阶段;第二次到第三次咨询

目的:①帮助求助者认识心理问题的原因;②识别不合理信念;③运用具体化技术,帮助求助者澄清人际关系问题。

三第三阶段:结束阶段第四次咨询

目的:①增强求助者对自我积极的认知,改善情绪困扰;②完善健全人格。

七、咨询效果评估

一来访者本人评估

李某说:经过四次的咨询,我感觉好多了,原来一直以来认为我所有心理问题都是因为身高问题,咨询后才认识到自己心理问题和人际关系问题的根源是我存在不合理认知,我过分夸大身高对我的影响,我知道该如何调整自己的认知,如何改善情绪了。

二咨询师评估

通过回访和跟踪,发现咨询已基本达到预期目标。刚开始来访者来的时候心情低落,人际关系很差,但经过这段时间的咨询,来访者的睡眠质量好多了,也对自己更有了信心,重新认识了自己的优缺点,而且也学会了如何处理人际关系问题的方法,也更正了自己的一些不合理信念。求助者也更加了解自己心理问题的根源,了解自己行为的原因,脸色笑容也更多,更愿意参加集体活动。

大学生情绪管理1500字论文篇三 《大学生情绪管理策略》 摘要:情绪对大学生身心健康 发展至关重要,本文阐述了情绪及情绪管理的概念和大学生的情绪特点,提出通过培养大学生的情绪智力、增强情绪的自我管理能力、组织团体辅导活动、营造良好的学校环境等策略,使大学生能够有效调控自己的情绪,形成健康的人生态度。 关键词:大学生情绪管理策略 情绪的力量以及人们尝试着对情绪进行的调节和控制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也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学生处于由学校到社会的转折期,是一个非常关注自我、注重个性表达、情绪体验丰富、波动起伏的时期,他们在面对学业、感情、交友、就业等问题时往往比较敏感,常常会出现失落、沮丧、空虚、焦虑、自卑、易怒等负面情绪,且很容易陷入情绪困扰,造成心情不愉快、人际关系紧张,甚至做出一些丧失理智的举动。这些负面情绪会影响到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影响他们的未来,作为 教育工作者应该加以关注。 一、大学生情绪的特点 1、情绪易冲动且复杂多样 大学生有着丰富、强烈而又复杂的感情世界,情绪体验快而强烈,喜怒哀乐常常一触即发,再加上精力旺盛,因此情绪一旦爆发就较难控制。虽然,同中学生相比,大学生对自我情绪具有一定的理智性和控制能力,但在激情状态下,表现得容易感情用事。这种冲动性的情绪尤其在群体中往往会变得更激烈。大学生有较强的群体认同感,喜欢模仿,易受暗示,容易受当时情境气氛的感染、鼓动,表现出去个性化,降低责任心。 2、情绪的波动性和弥散性 同成年人相比,大学生的情绪仍带有明显的波动性,有时积极高昂,有时消极颓废,同学关系的好坏或学习成绩的优劣,都能引起情绪的波动。同时,大学生的情绪还有较强的弥散性,一种情绪一经产生,就可能越出原先的对象而扩散开来,在不自觉中,使得他们把自己的情绪赋予外物,转移到 其它 事物中去,而且其情绪余波会持续比较长的时间,使他们有时很难保持实事求是的客观态度。 3、情绪的矛盾性和文饰性 大学生情绪的外在表现和内心体验并不总是一致的,在某些场合和特定问题上,有些大学生会隐藏、文饰和抑制自己的真实情感,表现得含蓄、内隐。但相当多的大学生常常感到自己的情感不能尽情地得到倾诉,这种感觉有些是自己意识到的原因引起的,有些则是连自己也不知道究竟这种压抑来自何方,只觉得自有一种不满、烦恼,有一种空虚感、孤寂感。这与大学生具有的丰富情感是相矛盾的,长期压抑自己的情绪又会引发各种各样的异常情绪,如焦虑、忧郁、骄傲、愤怒、嫉妒等。 二、大学生情绪管理的策略 1、培养大学生的情绪智力 情绪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的概念是由美国耶鲁大学的萨洛维(Salove)和新罕布什尔大学的玛依尔(Mayer)提出的,是指“个体监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绪和情感,并识别、利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 萨洛维认为,情绪智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情绪的自我觉察能力,就是能认识自己的感觉、情绪、情感、动机、性格、欲望和基本的价值取向等,并以此作为行动的依据。(2)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指对自己的快乐、愤怒、恐惧、爱、惊讶、厌恶、悲伤、焦虑等体验能够自我认识、自我协调,主动摆脱焦虑和不安情绪。(3)情绪的自我激励能力,指面对自己欲实现的目标,随时进行自我鞭策、自我说服,始终保持高度的热忱、专注和自制,使自己有高度的办事效率。(4) 对他人情绪的识别能力,即能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立场,为别人设想,了解他人的情绪、性情、动机、欲望等,并能作出适度的反应。(5)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指善于调节与控制他人情绪反应,并能够使他人产生自己所期待的反应的能力。 一般来说,能否处理好人际关系是一个人是否被社会接纳与受欢迎的基础。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和决策者,应充分认识提高学生情绪智力的重要性,把情绪智力的培养纳入学校的整体运行机制中,在制度的建立、课程活动的安排、校风的建设等方面,有针对性地开展一系列能够发展学生情绪智力的工作。 2、增强大学生情绪的自我管理能力 情绪无好坏之分,任何一种情绪都有其价值,我们要了解、接纳情绪,掌握情绪管理的几种方法。 (1)心理暗示法,就是个人通过语言、形象、想象等方式,对自身施加影响的心理过程。这个概念最初由法国医师库埃于1920年提出,他的 名言 是“我每天在各方面都变得越来越好”。通过积极的自我暗示,能在不知不觉之中对自己的意志、心理以至生理状态产生影响,令我们保持好的心情、乐观的情绪、自信心,从而调动人的内在因素,发挥主观能动性。心 理学的实验表明,当一个人静坐时,默念“喜笑颜开”之类的语句,那么他的心里面也会产生一种乐滋滋的体验。 (2)适度宣泄法。当大学生遭到负面情绪的困扰时,过分压抑只会使情绪困扰加重,而适度宣泄则可以把不良情绪释放出来,从而使紧张的情绪得以缓解、放松。如可以尽情地向至亲好友倾诉,或是通过 体育运动 、劳动等方式来尽情发泄。但是,在采取宣泄法来调节自己的不良情绪时,必须增强自制力,不要随便发泄不满或者不愉快的情绪,要采取正确的方式,选择适当的场合和对象,以免引起不良后果。 (3)合理情绪疗法,即ABC理论,20世纪50年代由艾利斯在美国创立。在ABC理论模式中,A是指诱发性事件;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一般我们总是认为是事件直接引发了我们的反应,但是实际上是我们的观点造成的反应。我们需要首先认清引发情绪的根源,也就是我们的观念,理清情绪发生的来龙去脉,才能去调控情绪。ABC理论有助于大学生正确认知自己,从而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情绪。 3、组织团体辅导活动,有效疏导大学生的不良情绪 团体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是以团体为对象,运用适当的辅导策略与方法,通过团体成员间的互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激发个体潜能,增强适应能力的助人过程。通过团体成员间的互动,个体在与他人的交流中能够更正确地评价自我,并掌握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提高情绪调适的能力,从而具有健康的态度行为和主动 发展的意识和能力。通过团体辅导,提前对大学生进行情绪管理的干预,能够避免不良问题的发生。 4、营造良好环境,稳定学生情绪 进入大学之后课余时间比高中多了很多,学习也不像高中那么紧张了,很多同学不能很好地安排自己的时间,浑浑噩噩地虚度光阴或者沉迷于 网络世界不能自拔,等到毕业时才追悔莫及。创设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有利于学生情绪的稳定,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活动,增长知识的同时,也加强了同学之间的沟通交流,从而找到集体归属感,让学习、生活的意义得到升华,一些不良情绪容易被释放,使大学生在活动中不断认识自我、锻炼自我、提升自我,也在活动中发展了自我。 总之,情绪不仅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而且对于大学生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同样的重要作用。良好的情绪有助于增加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促进潜能开发,并有助于人的自信心的建立。大学生需要觉察自己和他人真正的情绪,并学会适当地表达、有效地调控自己的情绪,提高自身的情绪智力,正确面对生活中的挫折、烦恼,对自我进行恰当的评价,确立健康的人生态度。 参考 文献 [1]孟昭兰 情绪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叶素珍 曾振华 情绪管理与心理健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朱艳新 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的结构、特点及有效性研究[D].沈阳:辽宁师范大学,2009。 大学生情绪管理1500字论文篇四 《大学生浮躁情绪原因及其管理》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一直以来他们都是天之骄子,但是当今社会的特殊化使得大学生无形中已经变成一个弱势群体,他们的就业问题,爱情问题,还有社会赋予他们的各种压力都使得大学生这个浮躁的群体更加难以管理,本文就从大学生浮躁情绪的来源和管理方式做一些分析。 大学生浮躁情绪管理就业 一、造成大学生浮躁的原因 1.理想与现实的脱离 大学生一直是生活在校园里长大的孩子,对于现实和理想的差距认识随着年龄的和知识面的增长而增长,在进入大学的那一刻开始,他们好像就已经认清楚了自己所面临的严峻的现实,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接受不了理想和现实所带来的落差感,而产生浮躁和不安的情绪,更有胜者开始自暴自弃。就像网络上出现的大学生不去上课的原因是:上了不一定能听懂,听懂了不一定考,考了不一定过,过了不一定毕业,毕业了不一定找上工作。在这种无限放大的悲观情绪的影响下,学生会不断的加深浮躁的情绪,最后有时候会导致其价值观和人生观,世界观的扭曲,这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 2.社会大环境的恋爱观失衡,攀比严重 我们经常在大学比较集中的地方看到学生们成双成对,莺莺燕燕的女学生和三三两两的男学生搂肩搭背,或者卿卿我我,一对对大学生情侣们迫不及待地享受爱情的甜美,在他们的观念中,爱情这东西已经是一种随时皆可抛的一种需求品,只在乎曾经拥有,不在乎天长地久的观念促使学生们有一种尽情挥霍青春的洒脱。而在同学之间攀比现象也很严重,一个宿舍中,如果有多数有对象,那么剩下的那几个少数就做不住了,在这个大环境崩塌了的小社会中,纯情似乎显得那么的飘渺,少男少女们攀比的开始交往,看谁玩的大胆,谁放的开,殊不知,这些在大学期间留下的阴影将是他未来人生中最不得谈起的一段往事。在学校附近应时而生的各种钟点房和招待所得生意也就火了起来。产生大学生恋爱观念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我们学校方面教育管理出现漏洞。一是教师在学生学习目标和培养其社会责任感方面管理上的缺失;二是老师和学生交流不够,很多老师仍然将自己和学生放在对立面上,有种各扫自家门前雪的感觉,下课转身就走,像完成任务一样,走的是混工资的套路。学生本应该最亲密的辅导员工作也做的不到位,有和没有差不多,这都是问题的来源。 3.“围城”心理作祟 在校学生难免会跟自己已经毕业参加工作的学长或者乡党们进行经验上的交流,在谈话期间,普遍现象是,已工作的学生经常有一种对现状不满的抱怨交流给在校学生,他们总幻想着跳槽,换一个新工作,但又担忧找不到更好的,所以在校生听了以后也会在无形中产生一种毕业了也没有一个好点的工作,现在是拼爹的时代,是走关系的时代,进而不思进取,因为往往有那么几个家世比较好的人工作比较好,于是他们也就开始学会了往更好的围城里奔往的想法,不脚踏实地,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情绪,时常感觉压抑,想发泄,但又迷茫的不知道该怎么样去宣泄。于是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就走进了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希望在虚拟的世界里找到所谓的公平,借此来宣泄情绪,平静自己。 二、如何做好大学生浮躁心理的预防和克服工作 伴随着社会制度的完善和现代生活压力的多元化现象的出现,教育部对于大学生心理疏导工作做出了相应的要求,如何做好大学生的心理辅导作用,让他们能够以平成心态安稳的读完大学,进而更好地学好知识,为他们能够稳健地迈出走向社会的步伐是现在学校所面临的一大任务,我们力图从现状中寻找成因所在,探究对大学生教育指导的有效办法: 1.给学生更多去 社会实践 活动中得到锻炼的机会,从而根本上改观学生的懒惰习惯 大学生浮躁的一大成因就是感觉大学生活平淡无聊。作为咱们新社会这批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八零后和九零后们,他们的生活没有战争的洗礼,缺少生活的锻炼,他们一直被家长们视为自己的掌上明珠,是父母亲对于自己未完成的事业的一个希望,父母亲把所有的事情都办好了,只力求他们能够好好学习,超越自我,过的幸福。然而一路被铺的平坦的一马平川的生活道路让他们感觉到生活中缺乏了乐趣,三点一线式的基础教育和中学生活,在他们走入大学校门的那一刻,他们渴望自由,渴望打破这种平淡了这么上时间的单调生活。于是浮躁情绪自然就困扰着他们。我们要做的就是让他们多参加社会实践,打零工,做义工,暑假期间当家教,参加学校社团,让多姿多彩的生活填满他们的业余生活,让他们在实践中懂得背负责任,独自面对困难,解决问题从而克服盲从和浮躁。 2.兴趣引导、确定任务、建立目标、集中精力学习,克服浮躁情绪 通过有效的方法,把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学习上去,这样让学生能够乐于专注于自己的本职工作,是克服浮躁情绪的主要办法。笔者认为主要应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兴趣引导和建立目标。 首先,是调动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做好学生兴趣的引导工作主要落在教学老师的身上,一位优秀的老师,他必然应该有他吸引学生的地方,在一所大学中经常见到的现象是有的老师讲的精彩,能吸引学生的兴趣,讲课的娓娓道来,听课的如饥似渴的接受着知识;有的老师上课照本宣科,学生睡倒一大片,老师讲的没精神,学生学得没兴趣。所以说老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和 教学方法 的科学化是吸引学生的王道。老师们必须在教学之余有效地提高自己的知识层次和教学水平,因为很多学生都认可“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其次,是设定目标让生活充满意义。科学、合理地根据学生兴趣和教学要求,给学生树立一个学习目标,让他们自己去为达到目标而学习,这样哪还有学生去浮躁。 3.完善社会就业公平机制,减少学生茫然无措的就业心理 完善社会就业公平机制,是对我们国家教育制度和企业用人制度提出的一个要求,毕业学生迫切的需要一个公平的,透明的企业用人制度,尽量让学生毕业以后都能有一个和自己专业相关而且满意的工作,给学生一个恰当的步入社会的门槛,让他们有信心通过自己的努力,就能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这样做就是解决了在校学生的后顾之忧,在校学生除了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丰富自我之外,再无他想。 参考文献: [1]高留才.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成因及其防治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28). [2]庞龙.大学生浮躁心理现象探析[J].魅力中国,2010,(17). [3]董朝宗.大学生浮躁心理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7,(03). 猜你喜欢: 1. 大学生情绪管理相关论文 2. 大学生情绪管理论文2000字 3. 有关大学生情绪管理论文 4. 大学生情绪管理论文 5. 关于大学生情绪管理论文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