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有关姓氏的论文范文

发布时间:

有关姓氏的论文范文

可以直接在网上进行一下中国姓氏的搜索,找一找这类的信息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考数据,谢谢

写作思路:姓氏及其附着的文化内涵就是一张绝佳的名片,是打通古今文化的最好载体,是以一种血缘文化的特殊形式,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史,赵钱孙李、周吴郑王这看似简单的文字排列却折射出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历史血脉。

范文: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民族众多、人数极大的大国,汉族占绝大多数。客家先民原是中原汉民族。故汉民族的姓氏渊源即包含了客家的姓氏渊源。

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时期。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中国的许多古代姓氏都是女字旁,这说明我们祖先曾经经历过母系氏族社会。各姓氏互相通婚,同姓氏族内禁婚,子女归母亲一方,以母亲为姓。

姓的出现是原始人类逐步摆脱蒙昧状态的一个标志。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母系氏族制度过渡到父系氏族制度,姓改为从父,氏反为女子家族之用。后来,氏族制度逐渐被阶级社会制度所替代,赐土以命氏的治理国家的方法、手段便产生了。

氏的出现是人类历史的脚步在迈进阶级社会。姓和氏,是人类进步的两个阶段,是文明的产物。

后来,在春秋战国时期,姓与氏合一,不再区分,表明姓与氏都是姓,表明个人及其家族的符号。这就是我们今天理解的姓氏含义。现在中国人的姓,大部分是从几千年前代代相传下来的。

本论文为您写中国姓氏起源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论文参考文献,可免费下载。中国姓氏起源、流变和姓氏学概述〔摘要〕中国姓氏起源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即母系氏族社会,先有姓。至父系氏族社会始有氏。此后至春秋时代,氏尊而姓微。战国时代姓与氏通用而不分贵贱。秦汉及以后,姓氏合二为一或并言。具体的姓氏来源成千上万。迄今姓氏有两万余个,按逻辑归纳有17类,其分布以中国为主,遍及世界193个国家。历代因门阀与赋税的需要,皆重姓氏学。姓氏学研究发轫于春秋(以《世本》为代表),兴起于两汉,继起于东晋南北朝(以南朝梁和北朝北魏为代表),兴盛于唐宋,复兴于明,鼎盛于清,全盛于当代(20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始)。《中国姓氏起源考与历史名人》一书具有四个特点和两大价值。值做到一读。〔关键词〕姓氏起源流变姓氏学姓氏辨类四个特点两大价值接到衡阳胡秀华先生送来的《中国姓氏起源考与历史名人》书稿将近一年了,我迟迟未敢下笔作序。这部书洋洋260余万言,是胡先生十几年心血的结晶,我如随意涂鸦,将有损本书的光彩。因此,当时我便建议他去请何光岳先生作序,他说是何光岳先生特别推荐来请我的。本书不但部头大,书中参考与征引书目多达150余种,需要稽核查证;本书对500个姓氏进行了概说与探源,并于每个姓氏后都编有名人传记,他所运用的资料覆盖了二十六史和历代的方志及私家着述,吾非博闻强志之人,许多地方都逼使我重温旧典。功课做完之后,尽管才疏学浅,我还做到写几句话以就教于读者诸君。一、姓氏起源、流变与姓氏学关于我国姓氏起源,古今许多姓氏研究的专书都有探讨。但其中存在一些问题,或纵不能达远古,或中不能明朝代,或源不能识类别,或横不能见联系,总之是不成系统,不够完善。胡秀华先生的这本书,于单个姓氏探源考订用心良苦,限于他本书的体例,也未便从总体上付诸系统的论述。我遂借弁言之机,对姓氏起源与流变,乃至姓氏学的情况,做一总体的鸟瞰。或略补姓氏研究之缺,亦祈于读者有所裨益。世界万事万物各有其本源与发展,但在地球上,如果没有人类对它们的关注,便都不会有文献历史。以此为前提,我们可以说,没有人就没有历史。文献历史,是通过文献记述的人及其与人相关联的事物的本源与发展。人是人类区别于低级动物的总称,每一个具体的人,都有其个性特征,但如果每一个具体的人没有一个专属于他的符号,便无法进入集体的劳动与生活,也无法进入文献历史,因此,姓名便应运而生。人类是先有姓而后有氏然后而有名字的。人的姓氏是随着从古猿到猿人,到智人(古人),到新人(现代人)的进化的需要而产生的。亚洲南部与非洲北部相邻地区的古猿,在适应自然界的变化的生存发展中,大约在七八百万年前有部分幸运者便变成了猿人。他们是“正在形成中的人”,是能够“拿棍棒的猿群”。这一时期,恩格斯称其为人类的童年,即“蒙昧低级阶段”(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描述他们“过着群团的生活,实行杂乱的,没有任何家族,在这里只有母权能够起某种作用。”(马克思《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云南省禄丰新生代上新世地层中发现的腊玛古猿头骨化石,距今约八百万年。说明中国也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在早更新世三百万年至中更新世二十至三十万年前,猿人为了生存,在劳动中改变了自身本质,已进化为直立人,即“完全形成的人”。这时的猿人能用火,制造劳动工具,血缘同辈通婚,它是人类蒙昧中级阶段。猿人从能够拿棍棒进化到直立行走、形成血缘家族,经历了漫长的七百七十多万年,考古学称之为旧石器时代早期。在《贺新郎》词中曾这样描述这一时期:“人猿相揖别,有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距今约二三十万年以前或稍后的更新世中期后一段时间,直立人已进化到智人(古人)阶段。血缘家族公社已发展到母系氏族公社阶段。陕西大荔人头骨化石即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在距今约五万年前,早期智人已发展到晚期智人阶段。这一时期母系氏族公社有了较大发展,由于地域和劳动形式的不同,人类不同肤色和种族也已形成。这一时期,广西柳江人、山西峙峪人、周口店山顶洞人、四川资阳人、内蒙古萨拉乌苏人(河套人)、广西来宾麒麟山人、山东新泰人、辽宁建平人、云南丽江人、台湾左旗人等,都有化石出土。从早期智人到距今一万年前的二三十万年间,智人的生活有了较大的改善,劳动工具做到到改进,而且有了半地穴式的简陋房屋。考古学将这二三十万年称为旧石器时代中、晚期。夏以前,姓与氏是两回事,它们并没有同时产生,而是先有姓后有氏。姓与氏的贵贱,也发生过翻天覆地的变化。母系氏族早中期,有姓无氏,姓是女人的尊荣,以“老祖母”为中芯,形成大小不同的氏族公社,男人是既没有姓也没有氏的。《国语·周语》云:“姓者生也,以此为祖”。“姓”字的象形字,是“女”在上而“生”在下,是女人撑开双腿,刚生出一个小孩的状态。“姓”字本身,就是母系氏族社会的产物。至母系氏族中后期,男人始有氏,但姓贵而氏贱。是所谓“男子称氏,妇人称姓。”(郑樵《通志·氏族略序》)至父系氏族时期,男女的地位反过来了,表现在姓氏上,则氏为贵,姓为轻。当时的庶民奴隶是既无氏也无姓的,他们只有名字。即“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而无氏”。(同上)那一段漫长时期的通婚状况是“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同上)历史发展到大禹时代,建立了中国一个奴隶制王朝———夏。它完成了由部落大联盟共主(酋长)的选举制度到君主世袭制度的蜕变,王权与男权一次达到顶峰时期。所有的官爵、土地、人民都是君王的,所有的达官贵人的姓氏也全由君王赐予。所谓“胙之土而命之氏”(《左传·隐公八年》),就是这个意思。“胙土命氏”对姓氏发展的贡献,是开启了中国以官为氏、以国为氏、以地为氏、君王和主人赐氏的先河。夏、商、周三代历经约14个世纪(据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辞海》所附三代的世系表),48位王者,但一直沿袭着“胙土命氏”(或曰“胙土分封”)的制度。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也带来了姓氏的稳定和发展。它的发展特征主要表现为,一、父系“氏”的不断强盛和母系“姓”的逐渐衰微。到了周代,姓氏已开始混淆,而以男子的氏为贵。如《仪礼·士昏礼》云:“祝告称妇女之姓,曰:‘某氏来妇。’”前说称道妇女之专用“姓”,而祝告时却称的是妇女之父亲男性专用的“氏”。这为以后的姓、氏合一奠定了基础。春秋时的“赵太后”等,则是直接以她曾经依附的男性的氏为称谓了。二、君王所赐氏的氏族做到到迅速发展。除了王族之氏和王族尊崇的古来姓族外,其他的一切官名、地名、国氏、族氏,皆为君王所赐。三、以国为氏、以地为氏的支裔氏族日益增长。如夏之后封于杞,杞又分出娄、楼、鲍等支裔。如商封子族于宋,宋又分出戴、微、衍、边、向、起、合、宣、牛、皇甫、司徒、萧、穆、完、乐、正等等支族。周分封亲族诸侯80余国,各诸侯的支裔繁衍达2000余氏,人口几占中国之半。中国姓氏起源论文范文结:关于中国姓氏起源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中国姓氏起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1、中国近代史论文3000字2、中国校外教育杂志社3、中国社会科学期刊4、中国现代医学杂志5、中国畜牧杂志6、中国和世界的关系论文

一、寻根溯祖1、出自姬姓。周成王封弟弟叔虞于唐,人称唐叔虞。唐叔虞的儿子燮继位后,因唐地有晋水,就改称晋侯。周宣王之子尚父,幽王时被封为杨侯,春秋时晋国灭杨,杨成为晋国羊舌肸的封地。晋武公(燮的第10世孙)时封次子伯侨于杨,称杨侯,是为杨姓人的受姓始祖。伯侨之孙突食采于羊舌,为羊舌大夫,是为羊舌氏。突之孙肸,字叔向,又称叔肸,因戴晋有功,被分封于杨氏邑,其子伯石以邑名为氏,称杨氏。公元前514年,晋灭羊舌氏,伯石有子逃往华山仙谷,遂居华阴,称为杨氏,史称杨氏正宗。2、出自赐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定哀牢夷(湖南、贵州的僚族分支)后,赐当地少数民族为赵、张、杨、李等姓。3、出自他姓改杨姓。如福建林姓迁居广东梅州后改姓杨。《北史》载,杨义臣本姓尉迟,后改杨氏。4、出自他族改姓。如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施行汉化,有代北三字姓莫胡卢氏改为杨氏。5、以封地为姓。周武王之子(姓姬)叔虞,字子于。周灭唐(今山西翼城西)后,把唐封地给他。并赏给他怀姓九宗。叔虞(又称唐叔)的儿子燮继位以后,因唐地南临晋水,就改称晋侯。这样,叔虞就成了周代晋国的始祖。叔虞的后裔有封于杨者。杨,在今山西洪洞东南。春秋时灭于晋国,成了晋国大夫羊舌肸的封地。被封于杨地者的后代就用封地名“杨”作为姓氏。二、郡望堂号1、堂号"关西堂":东汉时有关西人杨震,博览明经,时人称他是"关西孔子"。"四知堂":杨震当荆州刺史时,非常清廉。有一次,有个人在夜里带着黄金到杨震的家里行贿。杨震坚决不受,并严厉地斥责了那个人。那个人还是不死心,笑着对杨震说:"现在是深夜,地点在您的府上,决不会有人知道的,请您收下吧!"杨震义正词严地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说没人知道呢!快滚出去!"杨氏因以"四知"为堂号。山西发籍太原府麻城县孝感乡。当时由杨宝同长子杨震路过太原府,有打猎人持枪把一只黄雀左腿打伤由杨宝带囬家中把黄雀左腿治好后于九月九日登高期中把黄雀放走后変黄衣童子来结草含环,持有黄金白银来报达杨宝。在当时杨宝口言非里之财不可妄想,请将黄金白银拿转以免别人知道不便。杨宝口言千金不欲万言不可不受四知金,当时黄衣童子言道我俩人知道。 杨宝谈有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从此以后杨氏基业呼之为“四知堂”是也泓浓郡耶当今天子封为杨氏基业后代子孙瓜瓞之绵绵螽斯之蛰蛰杨氏四知介气清白传家2、郡望弘农郡:西汉时置郡,治所在弘农(今河南灵宝北)。东汉至北周,曾一再改名恒农郡。天水郡:西汉时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西北)。河内郡:楚汉之际置郡,治所在怀县(今河南武陟县西南)。此支杨氏,其开基始祖为韩襄王将领杨苞。三、 历史名人1杨荣:(1371-1440) 明福建建安人,字勉之,初名子荣。建文二年进士。授编修。成祖即位,入文渊阁,令更名荣。累官文渊阁大学士。后佐仁宗即位,累进谨身殿大学士,工部尚书。荣历事四朝,谋而能断。与杨士奇、杨溥同辅政,并称三杨。卒谥文敏。有《后北征记》、《杨文敏集》。2杨炳:荣泉州晋江人,字若晦。孝宗淳熙二年进士。累官左司谏,尝论治赃吏当自大吏始。太学生砀宏中等六人因指责朝政受罚,炳上书辨其冤,被诬结党为奸,出知泉州。以宝谟阁直学士奉祠。卒年八十一。人《易说》、《礼记解》、《西掖稿》、《谏垣存稿》等。3杨炯:(650-693?) 唐弘农华阴人。幼聪明博学,善属文。十岁举神童,授校书郎。后迁盈川令,卒于任。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四杰”。炯尝言“愧在卢前,耻居王后”,时议然之。有《盈川集》。4杨简:(1141-1226) 宋明州慈溪人,字敬仲,世称慈湖先生。杨挺显子。孝宗乾道五年进士。授富阳主簿。师事陆九渊,发展心学,主张“毋意”、“无念”、“无思无虑是谓道心”等。宁宗嘉定初出知温州,首倡废除妓籍,以廉俭为民所爱戴。官终宝谟阁学士。卒谥文元。有《慈湖诗传》、《杨氏易传》、《先圣大训》、《五诰解》及《慈湖遗书》等。5杨士奇:(1365-1444) 明江西泰和人,名寓,以字行,号东里。早年家贫力学,授徒自给。建文初以荐入翰林与修《太祖实录》。寻试吏部得第一。成祖即位,授编修,入内阁,参机要。先后历惠帝、成祖、仁宗、宣宗、英宗五朝,在内阁为辅臣达四十余年,任首辅二十一年。官至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廉能为天下称。又善知人,于谦、周忱、况钟之属皆为所荐。卒谥文贞。有《东里全集》、《文渊阁书目》、《历代名臣奏议》等。6杨文会:(1837-1911) 清末池州府石埭县人,字仁山。自幼读书,不喜科举。博学能文,兼通老庄。二十七岁于病中读《大乘起信论》,遂属意佛学。处移居南京,创金陵刻经处,刻印佛经。曾至伦敦、巴黎。协助日本编辑《续藏经》, 并供给密教典籍。与英人李提摩太将《大乘起信论》译成英文。宣统二年又创办佛学研究会,自任会长,担任主讲。编写《大藏辑要目录》。7杨延昭:(958-1014) 本名延朗。宋麟州人。杨业第六子。父死,坚守边关,屡败契丹。在边二十余年,智勇善战,号令严明,身先士卒,为将士爱戴,契丹惮服之,呼为杨六郎。8杨守谦:(?-1550) 明徐州府人,字允亨,号次村。杨志学子。嘉庆八年进士。累官保定巡抚。后被严嵩诬陷,下狱。守谦胸怀坦荡,居官清廉,驭下多恩,及死,将士无不流涕。隆庆时追谥恪愍。9杨安辨:清洒河南祥符人,字为山,一字巽行。乾隆时贡生。父杨圣化知秦州,以西北用兵,地方不胜供应,赔累罢官,留秦州不能归。安辨不父事所累至十数年,六十岁时方好。从此闭门著书。有《瓢斟集》、《陇西杂记》、《清华志》等。10杨秀清:(约1820-1856)清广西桂平县人,原名嗣龙。以种山烧炭为业。后参加拜上帝会。道光二十八年,太平军人心不安时,假托天父下凡附体,从此取得会中特殊地位。永安封王时,封东王、九千岁,节制诸王。三十二年在湖南道州与西王萧朝贵发布《奉天讨胡檄》。其军令严明,为将士所服。对外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后居功自傲,传有逼封万岁之事。韦昌辉以天王密诏为名,发兵围东王府,秀清与家属部众悉遭杀害。11杨敬之:唐虢州弘农人,字茂孝。杨凌子。宪宗元和二年进士,平判入等。历迁屯田、户部二郎中。后任检校工部尚书,卒。尝作,《华山赋》示韩愈,愈称之,士林一时传播,李德裕尤咨赏。性爱士类,雅善项斯为诗,所至称之,斯由是擢上第。12杨乃武:(1841-1914) 浙江余杭人。字书勋、子钊。同治举人。1873年被诬与毕秀姑(外号小白菜)谋杀毕氏之夫,屈打成招。其姐上京两告御状,得夏同善等相助后洗冤。释后以植桑养蚕度过馀生。13杨子荣:(1917-1947) 山东牟平人。名宗贵。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在林口杏树村只身深入匪穴,说服四百多名土匪全部投降,荣立特等功,并评为战斗英雄。1947年初,率五人扮成土匪再次深入匪穴,活捉匪首座山雕。同年2月23日在海林梨树沟战斗中牺牲。后被东北军区授予特级侦察英雄称号。有关战斗事迹被写在小说《林海雪原》及京剧《智取威虎山》中。14杨开慧:(1901-1930) 女。湖南长沙人。原名杨霞,字云锦,幼名霞仔。杨昌济之女,毛泽东夫人,革命烈士。192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中共湘区委员会负责机要兼交通联络工作。1923年至1927年,随毛泽东在上海、广州、武汉等地从事革命活动、创办农民讲习所。大革命失败后,在长沙板仓一带坚持地下工作。1930年10月,因叛徒告密被捕,在长沙壮烈牺牲。今板仓有其塑像。15杨守仁:(1872,一作1871=1911) 湖南长沙人。原名毓麟,字笃生。光绪二十四年进士,任湖南时务学堂教席。1902年留学日本,先后与黄兴、陈天华等发刊《游学译编》;参加组织拒俄义勇队,后改组为军国民教育会;组织暗杀团,加入华兴地、同盟会。1907年与于右任等创办《神州日报》,任总撰述。1908或1909年留学英国。1911年6月13日,因黄花岗起义失败后,忧同志牺牲,愤愤清廷腐败,赴利物浦投海自沉。兄德邻。16杨虎城:(1893-1949) 陕西蒲城人。原名忠祥。国民党爱国将领。曾参加辛亥革命。1924年加入国民党。1927年参加国民革命军。1936年12月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下,和张学良一起发动西安事变,扣留了蒋介石,逼将接受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解决后,被蒋迫令离军出国。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为蒋长期监禁。重庆解放前夕惨遭杀害。夫人谢葆真先予被害。17杨尚昆:(1907- ) 四川潼南人。1925年加入共青团,次年转为中共党员,在川、沪等地从事学生运动。1927年至1930年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回国后任中央宣传部长等职。1933年后,任中央革命根据地《红色中华》、《斗争》编辑,党校副校长,第一方面军政治部、总政治部主任,红三军团政委,参加长征。之后,任中央北方局书记,军委秘书长。新中国成立后,历职至中央军委常、秘书长、常务副主席,中共十二、十三届政治局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四哥暗公。18杨朔:(1913-1968) 山东蓬莱人。作家。早年在哈尔滨谋生,并攻读英文及中国古黄文学,开始发表作品。1937年初到上海,创办北雁出版社。1939年参加作家战地访问团到华北,随时八路军转战于各地,从事文艺工作。1942年回延安。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北京解放后,任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文艺部长,加入中国作协。参加过抗美援朝。1955年转入中国作协。历任中国亚非作家常设局联络委员会秘书长,全国第三届政协委员。“文革”中不幸逝世。著有《潼关之夜》、《鸭绿江南北》、《东风第一枝》、《杨朔散文选》、《帕米尔高原的流脉》、《月黑夜》、《北线》、《锦绣山河》、《三千里江山》、《杨朔短篇小说选》等。19杨万里:南宋诗人,其诗与尤袤、范成大、陆游齐名,称南宋四家。20杨涟:明朝人,上疏弹劾魏忠贤24大罪,被迫害致死。21杨雄:西汉著名辞赋家、哲学家、语言学家。曾作《太玄》、《法语》,主张儒家的伦理学说。22杨深秀:清末人,光绪进士,戊戌政变发生后,与谭嗣同等同时被害,为"戊戌六君子"之一。23杨贵妃:名太真,小字玉环。深得唐玄宗宠爱,以容貌美丽闻名于世,通晓音律。24杨姓称帝王者有十几人,先后建立有隋、吴等政权。唐代杨氏任宰相者11人

稀有姓氏毕业论文

放学时遇到个赶马车的老头,就上车搭了一段路。车上聊天,老头问我是谁家的,我爹在当地没有我爷出名,所以有人问我我都一向提我爷爷的名字,老头说,你回家告诉你爷爷,我叫侴树鑫,他就知道了。我还纳闷,这人居然姓丑?回家一转述,我爷爷告诉我,这个侴树鑫居然是我太奶奶的亲侄子,也就是我爷舅舅家的表弟。所以侴不是我的姓氏,是我太奶奶的,第一次知道太奶奶姓侴。

源于姜姓,出自周平王给申侯幼子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夏朝时期,炎帝裔孙四岳之后被封于申(今河南南阳),为侯爵位,世称申侯。西周末年的周幽王是个荒淫无道的昏君,他先娶申侯的女儿为王后,后来又宠幸美女褒姒,为此废掉了申后和太子宜臼,改立褒姒所生的伯服为太子。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古往今来流传下来的姓氏也是很多,最普遍的就是王,李,张,刘这些大姓了。同时也有不少稀有的姓氏,有如操,畜,禽等另类的姓氏,也有让人感觉比较潇洒的姓氏,那么拥有着稀有的姓氏意味着什么呢?也许意味着你可以起个霸气潇洒的名字吧。比如看金庸武侠中的这些姓氏:一,风姓代表人物《笑傲江湖》里风清扬。风姓是真实存在的姓氏,也是中国古老姓氏之一,根据《帝王世纪》和《竹书纪年》的记载,中国上古传说中的伏羲氏就是风姓。今云南省的昆明市,重庆市开县,北京市,上海市,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省等地,均有风氏族人分布。这个姓氏比较好搭配,比如风清扬就是很潇洒的好名字。风吹过,潇洒飘逸,这个名字听起来就让人有飘飘欲仙的感觉了。二,东方姓代表人物《笑傲江湖》里的东方不败。东方也是中国古老的姓氏,古有东方朔,东方显等历史人物。而如今,东方氏已经成了稀有姓氏,在北京、山西、山东、台湾等地仅有少量分布,这个姓氏起名字也是比较霸气潇洒,比如东方不败,“日出东方,唯我不败,”光名字就可以让人倍增自信了。三,云姓代表人物《天龙八部》中的云中鹤。云姓是中国古老姓氏,在黄帝时期就已经存在了。古代人物有隋朝大将云定兴等,现如今在中国各地也有少量分布。这个姓组合起名字来同样潇洒洒脱,比如云中鹤,名字有一种高高在上,清新脱俗的气度。四,任性代表人物《笑傲江湖》中的任我行。任性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姓氏,并且是黄帝赐封的12个基本姓氏之一,任性现如今人数虽然也不少,但是分布的并不是很广,平常生活中也是感觉这个姓的人不多,对我们来说也算个稀有的姓氏吧。任性起名字也容易爆出潇洒的名字,比如任我行,“广袤天地,任我遨游,”多么的霸气洒脱的意境。五,独孤姓代表人物《神雕侠侣》中的独孤求败。独孤姓起源于刘姓,据历史记载,汉光武帝刘秀的后代以独孤为姓,到了现代,独孤姓氏的人数已约不足百人,定居在内蒙古和境外。这也是一个起名字比较潇洒的姓氏,比如独孤求败,名字含义霸气侧漏,但又有潇洒出尘的意境。六,向姓代表人物《笑傲江湖》中的向问天。向姓是最古老的姓氏,炎帝的24个儿子之一,就是取的向姓。现如今向氏在全国各地分布较广,但人数较少。向姓也是一个起名字比较好听的姓氏,比如向问天,名字就能让人感觉既霸气又潇洒。七,木姓代表人物《天龙八部》中的木婉清。木姓是如今较常见的姓氏,但是我们在生活中却并不经常遇到,这也许是我国地域广阔,而木姓又分布比较零散的原因吧,所以给我们这个姓比较稀少的感觉。这也是一个起名会挺有意境的姓氏,比如木婉清,,“水木清华 ,婉兮清扬,”是个很有潇洒意味的好名字。当然,能组合出潇洒好名字的姓氏还真是比较多,特别是稀有姓氏,蛮多会比较有意境的,并且还有较少的可能会和别人重名。那么大家想一想,你们感觉还有没有比风清扬更潇洒的

本论文为您写中国姓氏起源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论文参考文献,可免费下载。中国姓氏起源、流变和姓氏学概述〔摘要〕中国姓氏起源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即母系氏族社会,先有姓。至父系氏族社会始有氏。此后至春秋时代,氏尊而姓微。战国时代姓与氏通用而不分贵贱。秦汉及以后,姓氏合二为一或并言。具体的姓氏来源成千上万。迄今姓氏有两万余个,按逻辑归纳有17类,其分布以中国为主,遍及世界193个国家。历代因门阀与赋税的需要,皆重姓氏学。姓氏学研究发轫于春秋(以《世本》为代表),兴起于两汉,继起于东晋南北朝(以南朝梁和北朝北魏为代表),兴盛于唐宋,复兴于明,鼎盛于清,全盛于当代(20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始)。《中国姓氏起源考与历史名人》一书具有四个特点和两大价值。值做到一读。〔关键词〕姓氏起源流变姓氏学姓氏辨类四个特点两大价值接到衡阳胡秀华先生送来的《中国姓氏起源考与历史名人》书稿将近一年了,我迟迟未敢下笔作序。这部书洋洋260余万言,是胡先生十几年心血的结晶,我如随意涂鸦,将有损本书的光彩。因此,当时我便建议他去请何光岳先生作序,他说是何光岳先生特别推荐来请我的。本书不但部头大,书中参考与征引书目多达150余种,需要稽核查证;本书对500个姓氏进行了概说与探源,并于每个姓氏后都编有名人传记,他所运用的资料覆盖了二十六史和历代的方志及私家着述,吾非博闻强志之人,许多地方都逼使我重温旧典。功课做完之后,尽管才疏学浅,我还做到写几句话以就教于读者诸君。一、姓氏起源、流变与姓氏学关于我国姓氏起源,古今许多姓氏研究的专书都有探讨。但其中存在一些问题,或纵不能达远古,或中不能明朝代,或源不能识类别,或横不能见联系,总之是不成系统,不够完善。胡秀华先生的这本书,于单个姓氏探源考订用心良苦,限于他本书的体例,也未便从总体上付诸系统的论述。我遂借弁言之机,对姓氏起源与流变,乃至姓氏学的情况,做一总体的鸟瞰。或略补姓氏研究之缺,亦祈于读者有所裨益。世界万事万物各有其本源与发展,但在地球上,如果没有人类对它们的关注,便都不会有文献历史。以此为前提,我们可以说,没有人就没有历史。文献历史,是通过文献记述的人及其与人相关联的事物的本源与发展。人是人类区别于低级动物的总称,每一个具体的人,都有其个性特征,但如果每一个具体的人没有一个专属于他的符号,便无法进入集体的劳动与生活,也无法进入文献历史,因此,姓名便应运而生。人类是先有姓而后有氏然后而有名字的。人的姓氏是随着从古猿到猿人,到智人(古人),到新人(现代人)的进化的需要而产生的。亚洲南部与非洲北部相邻地区的古猿,在适应自然界的变化的生存发展中,大约在七八百万年前有部分幸运者便变成了猿人。他们是“正在形成中的人”,是能够“拿棍棒的猿群”。这一时期,恩格斯称其为人类的童年,即“蒙昧低级阶段”(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描述他们“过着群团的生活,实行杂乱的,没有任何家族,在这里只有母权能够起某种作用。”(马克思《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云南省禄丰新生代上新世地层中发现的腊玛古猿头骨化石,距今约八百万年。说明中国也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在早更新世三百万年至中更新世二十至三十万年前,猿人为了生存,在劳动中改变了自身本质,已进化为直立人,即“完全形成的人”。这时的猿人能用火,制造劳动工具,血缘同辈通婚,它是人类蒙昧中级阶段。猿人从能够拿棍棒进化到直立行走、形成血缘家族,经历了漫长的七百七十多万年,考古学称之为旧石器时代早期。在《贺新郎》词中曾这样描述这一时期:“人猿相揖别,有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距今约二三十万年以前或稍后的更新世中期后一段时间,直立人已进化到智人(古人)阶段。血缘家族公社已发展到母系氏族公社阶段。陕西大荔人头骨化石即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在距今约五万年前,早期智人已发展到晚期智人阶段。这一时期母系氏族公社有了较大发展,由于地域和劳动形式的不同,人类不同肤色和种族也已形成。这一时期,广西柳江人、山西峙峪人、周口店山顶洞人、四川资阳人、内蒙古萨拉乌苏人(河套人)、广西来宾麒麟山人、山东新泰人、辽宁建平人、云南丽江人、台湾左旗人等,都有化石出土。从早期智人到距今一万年前的二三十万年间,智人的生活有了较大的改善,劳动工具做到到改进,而且有了半地穴式的简陋房屋。考古学将这二三十万年称为旧石器时代中、晚期。夏以前,姓与氏是两回事,它们并没有同时产生,而是先有姓后有氏。姓与氏的贵贱,也发生过翻天覆地的变化。母系氏族早中期,有姓无氏,姓是女人的尊荣,以“老祖母”为中芯,形成大小不同的氏族公社,男人是既没有姓也没有氏的。《国语·周语》云:“姓者生也,以此为祖”。“姓”字的象形字,是“女”在上而“生”在下,是女人撑开双腿,刚生出一个小孩的状态。“姓”字本身,就是母系氏族社会的产物。至母系氏族中后期,男人始有氏,但姓贵而氏贱。是所谓“男子称氏,妇人称姓。”(郑樵《通志·氏族略序》)至父系氏族时期,男女的地位反过来了,表现在姓氏上,则氏为贵,姓为轻。当时的庶民奴隶是既无氏也无姓的,他们只有名字。即“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而无氏”。(同上)那一段漫长时期的通婚状况是“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同上)历史发展到大禹时代,建立了中国一个奴隶制王朝———夏。它完成了由部落大联盟共主(酋长)的选举制度到君主世袭制度的蜕变,王权与男权一次达到顶峰时期。所有的官爵、土地、人民都是君王的,所有的达官贵人的姓氏也全由君王赐予。所谓“胙之土而命之氏”(《左传·隐公八年》),就是这个意思。“胙土命氏”对姓氏发展的贡献,是开启了中国以官为氏、以国为氏、以地为氏、君王和主人赐氏的先河。夏、商、周三代历经约14个世纪(据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辞海》所附三代的世系表),48位王者,但一直沿袭着“胙土命氏”(或曰“胙土分封”)的制度。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也带来了姓氏的稳定和发展。它的发展特征主要表现为,一、父系“氏”的不断强盛和母系“姓”的逐渐衰微。到了周代,姓氏已开始混淆,而以男子的氏为贵。如《仪礼·士昏礼》云:“祝告称妇女之姓,曰:‘某氏来妇。’”前说称道妇女之专用“姓”,而祝告时却称的是妇女之父亲男性专用的“氏”。这为以后的姓、氏合一奠定了基础。春秋时的“赵太后”等,则是直接以她曾经依附的男性的氏为称谓了。二、君王所赐氏的氏族做到到迅速发展。除了王族之氏和王族尊崇的古来姓族外,其他的一切官名、地名、国氏、族氏,皆为君王所赐。三、以国为氏、以地为氏的支裔氏族日益增长。如夏之后封于杞,杞又分出娄、楼、鲍等支裔。如商封子族于宋,宋又分出戴、微、衍、边、向、起、合、宣、牛、皇甫、司徒、萧、穆、完、乐、正等等支族。周分封亲族诸侯80余国,各诸侯的支裔繁衍达2000余氏,人口几占中国之半。中国姓氏起源论文范文结:关于中国姓氏起源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中国姓氏起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1、中国近代史论文3000字2、中国校外教育杂志社3、中国社会科学期刊4、中国现代医学杂志5、中国畜牧杂志6、中国和世界的关系论文

写作思路:中国姓氏众多,要先明确写哪个姓氏,再搜集足够的相关资料论证姓氏渊源。

范文:

唐姓出自姚姓和姬姓与祁姓,为黄帝轩辕氏之后。相传帝尧是黄帝轩辕氏的六世孙,姓伊祁,名放郧,舜帝是黄帝十世嫡长孙姓姚名重华。尧舜是他们的谥号。他最初被封于陶,后来迁于唐,所以被称为陶唐氏。

成为天子后,开始以"唐"为国号,所以又称唐尧。尧做了100年天子后禅位给舜,尧死后,舜封他的儿子丹朱为唐(今山西省翼城县)侯。到周武王时,唐侯作乱被成王所灭,唐国之地就被改封给成王之弟唐叔虞,原来帝尧的后裔则被迁往杜国,称唐杜氏。

唐杜氏的后裔有以国为氏的,称唐氏。另外唐叔虞的子孙也以国为氏,后来就姓了唐。同时周昭王时,曾封丹朱之后在鲁县为唐侯,被楚灭后,其子孙也姓唐。春秋时,又有一支姬姓唐诸侯国,被楚昭王灭后,其后人也称为唐氏。

还有复姓唐山姓、北唐姓改为唐姓。以上这5支唐氏,均源自轩辕氏。还有一种说法是源于西南夷,出自东汉时期白狼王部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后汉书·南蛮传》载,汉代时南蛮白狼王为唐姓。古称白狼族、白狼夷,就是今天少数民族普米族的先民。

秦汉时,唐姓分布于江苏、江西、四川、广东、山东、湖北等地。

据载,战国时魏国人唐雎之孙唐厉迁于沛国(今属江苏),唐厉四世孙唐都任临邛(今属四川)令,唐都之孙唐林被封为建德侯,唐林之子唐蔚因封地被除,徙居颍川(今属河南),唐蔚之三世孙唐帽任会稽(今属浙江)太守,唐帽之子唐翔任丹阳(今安徽当涂县东北)太守。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北方战火连天,唐氏族人随着南迁队伍,广泛地分布于南方各处。

此时,唐雎一支唐翔之子唐固,任孙吴政权中的尚书仆射一职,唐固三世裔孙唐彬任晋镇西校尉、上庸襄侯,唐彬之子唐熙因娶凉州刺史(今甘肃凉州)张轨之女,遂把家安到凉州,唐熙之子唐郓任前凉凌江将军,从凉州迁居晋昌(今山西定襄),后发展成为唐氏历史上最大郡望。

唐郓之曾孙唐瑶那时任西凉晋昌太守、永兴侯,唐瑶之孙唐褒任后魏华州刺史、唐纯任后魏太原太守,太原发展成为晋阳郡,唐氏重心。南朝齐国时有三吴地区农民起义首领唐寓之,曾攻占钱塘(今浙江杭州),后称帝,国号吴。

可见,晋朝时,唐姓已是湖南的著名大姓,甘肃、浙江等地也有唐姓的聚集点。南北朝时期的唐氏族人已相当广泛地分布于大江南北的宋、元两朝时期又有唐氏族人迁居南方,由北方发展而来的唐氏已是大量的居于南方了。

宋朝有晋昌唐氏族人随宋室南渡,定居江西宁都,后迁福建永定,广东潮阳,大埔,又有迁梅州及广西者。

明、清两朝时期,又有唐氏族人移居台湾,远徙海外的。至此,唐氏族人足迹遍布中国大地。在清朝时期,闽、粤唐氏族人有的移居,进而又有人远徙海外,如当代“航运大王”印度尼西亚华人唐裕等。

今丹东凤城凤山乡满族他他拉部唐氏族人隶属正红旗满洲,宋朝时期号称“五豸唐门”有:唐肃、唐询(唐肃之子)、唐坰、唐介、唐淑问(唐介之子);唐坰后裔居于广西全州、广西灌阳、四川广安岳池、绵阳安县、重庆等地;

唐介后裔居于广西玉林、桂林、广东、四川广安、四川绵阳、湖南、湖北、江西等地。宋朝时期,唐姓大约有37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名列第四十四位。唐姓第一大省是湖南,约占全国唐姓总人口的。

论文范文姓氏论文

哈,这跟我的题目是一样的呢,不过我也不会写,我正在问老师从何下手呢,1500字也不好马虎过去。嗯,以下是我个人看法一、我的姓名从自己的姓氏入手。姓氏起源,有什么特殊意义。从姓名开始,谁取的,为什么而取,寄托了什么期望……二、个人性格我是一个怎样的人,爱好,性格,特长,这些与我的使命会不会有关联?三、身份地位比如我是学生,那么我的使命是什么,怎样做到

哇晒,这个题目太大了

本论文为您写中国姓氏起源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论文参考文献,可免费下载。中国姓氏起源、流变和姓氏学概述〔摘要〕中国姓氏起源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即母系氏族社会,先有姓。至父系氏族社会始有氏。此后至春秋时代,氏尊而姓微。战国时代姓与氏通用而不分贵贱。秦汉及以后,姓氏合二为一或并言。具体的姓氏来源成千上万。迄今姓氏有两万余个,按逻辑归纳有17类,其分布以中国为主,遍及世界193个国家。历代因门阀与赋税的需要,皆重姓氏学。姓氏学研究发轫于春秋(以《世本》为代表),兴起于两汉,继起于东晋南北朝(以南朝梁和北朝北魏为代表),兴盛于唐宋,复兴于明,鼎盛于清,全盛于当代(20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始)。《中国姓氏起源考与历史名人》一书具有四个特点和两大价值。值做到一读。〔关键词〕姓氏起源流变姓氏学姓氏辨类四个特点两大价值接到衡阳胡秀华先生送来的《中国姓氏起源考与历史名人》书稿将近一年了,我迟迟未敢下笔作序。这部书洋洋260余万言,是胡先生十几年心血的结晶,我如随意涂鸦,将有损本书的光彩。因此,当时我便建议他去请何光岳先生作序,他说是何光岳先生特别推荐来请我的。本书不但部头大,书中参考与征引书目多达150余种,需要稽核查证;本书对500个姓氏进行了概说与探源,并于每个姓氏后都编有名人传记,他所运用的资料覆盖了二十六史和历代的方志及私家着述,吾非博闻强志之人,许多地方都逼使我重温旧典。功课做完之后,尽管才疏学浅,我还做到写几句话以就教于读者诸君。一、姓氏起源、流变与姓氏学关于我国姓氏起源,古今许多姓氏研究的专书都有探讨。但其中存在一些问题,或纵不能达远古,或中不能明朝代,或源不能识类别,或横不能见联系,总之是不成系统,不够完善。胡秀华先生的这本书,于单个姓氏探源考订用心良苦,限于他本书的体例,也未便从总体上付诸系统的论述。我遂借弁言之机,对姓氏起源与流变,乃至姓氏学的情况,做一总体的鸟瞰。或略补姓氏研究之缺,亦祈于读者有所裨益。世界万事万物各有其本源与发展,但在地球上,如果没有人类对它们的关注,便都不会有文献历史。以此为前提,我们可以说,没有人就没有历史。文献历史,是通过文献记述的人及其与人相关联的事物的本源与发展。人是人类区别于低级动物的总称,每一个具体的人,都有其个性特征,但如果每一个具体的人没有一个专属于他的符号,便无法进入集体的劳动与生活,也无法进入文献历史,因此,姓名便应运而生。人类是先有姓而后有氏然后而有名字的。人的姓氏是随着从古猿到猿人,到智人(古人),到新人(现代人)的进化的需要而产生的。亚洲南部与非洲北部相邻地区的古猿,在适应自然界的变化的生存发展中,大约在七八百万年前有部分幸运者便变成了猿人。他们是“正在形成中的人”,是能够“拿棍棒的猿群”。这一时期,恩格斯称其为人类的童年,即“蒙昧低级阶段”(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描述他们“过着群团的生活,实行杂乱的,没有任何家族,在这里只有母权能够起某种作用。”(马克思《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云南省禄丰新生代上新世地层中发现的腊玛古猿头骨化石,距今约八百万年。说明中国也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在早更新世三百万年至中更新世二十至三十万年前,猿人为了生存,在劳动中改变了自身本质,已进化为直立人,即“完全形成的人”。这时的猿人能用火,制造劳动工具,血缘同辈通婚,它是人类蒙昧中级阶段。猿人从能够拿棍棒进化到直立行走、形成血缘家族,经历了漫长的七百七十多万年,考古学称之为旧石器时代早期。在《贺新郎》词中曾这样描述这一时期:“人猿相揖别,有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距今约二三十万年以前或稍后的更新世中期后一段时间,直立人已进化到智人(古人)阶段。血缘家族公社已发展到母系氏族公社阶段。陕西大荔人头骨化石即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在距今约五万年前,早期智人已发展到晚期智人阶段。这一时期母系氏族公社有了较大发展,由于地域和劳动形式的不同,人类不同肤色和种族也已形成。这一时期,广西柳江人、山西峙峪人、周口店山顶洞人、四川资阳人、内蒙古萨拉乌苏人(河套人)、广西来宾麒麟山人、山东新泰人、辽宁建平人、云南丽江人、台湾左旗人等,都有化石出土。从早期智人到距今一万年前的二三十万年间,智人的生活有了较大的改善,劳动工具做到到改进,而且有了半地穴式的简陋房屋。考古学将这二三十万年称为旧石器时代中、晚期。夏以前,姓与氏是两回事,它们并没有同时产生,而是先有姓后有氏。姓与氏的贵贱,也发生过翻天覆地的变化。母系氏族早中期,有姓无氏,姓是女人的尊荣,以“老祖母”为中芯,形成大小不同的氏族公社,男人是既没有姓也没有氏的。《国语·周语》云:“姓者生也,以此为祖”。“姓”字的象形字,是“女”在上而“生”在下,是女人撑开双腿,刚生出一个小孩的状态。“姓”字本身,就是母系氏族社会的产物。至母系氏族中后期,男人始有氏,但姓贵而氏贱。是所谓“男子称氏,妇人称姓。”(郑樵《通志·氏族略序》)至父系氏族时期,男女的地位反过来了,表现在姓氏上,则氏为贵,姓为轻。当时的庶民奴隶是既无氏也无姓的,他们只有名字。即“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而无氏”。(同上)那一段漫长时期的通婚状况是“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同上)历史发展到大禹时代,建立了中国一个奴隶制王朝———夏。它完成了由部落大联盟共主(酋长)的选举制度到君主世袭制度的蜕变,王权与男权一次达到顶峰时期。所有的官爵、土地、人民都是君王的,所有的达官贵人的姓氏也全由君王赐予。所谓“胙之土而命之氏”(《左传·隐公八年》),就是这个意思。“胙土命氏”对姓氏发展的贡献,是开启了中国以官为氏、以国为氏、以地为氏、君王和主人赐氏的先河。夏、商、周三代历经约14个世纪(据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辞海》所附三代的世系表),48位王者,但一直沿袭着“胙土命氏”(或曰“胙土分封”)的制度。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也带来了姓氏的稳定和发展。它的发展特征主要表现为,一、父系“氏”的不断强盛和母系“姓”的逐渐衰微。到了周代,姓氏已开始混淆,而以男子的氏为贵。如《仪礼·士昏礼》云:“祝告称妇女之姓,曰:‘某氏来妇。’”前说称道妇女之专用“姓”,而祝告时却称的是妇女之父亲男性专用的“氏”。这为以后的姓、氏合一奠定了基础。春秋时的“赵太后”等,则是直接以她曾经依附的男性的氏为称谓了。二、君王所赐氏的氏族做到到迅速发展。除了王族之氏和王族尊崇的古来姓族外,其他的一切官名、地名、国氏、族氏,皆为君王所赐。三、以国为氏、以地为氏的支裔氏族日益增长。如夏之后封于杞,杞又分出娄、楼、鲍等支裔。如商封子族于宋,宋又分出戴、微、衍、边、向、起、合、宣、牛、皇甫、司徒、萧、穆、完、乐、正等等支族。周分封亲族诸侯80余国,各诸侯的支裔繁衍达2000余氏,人口几占中国之半。中国姓氏起源论文范文结:关于中国姓氏起源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中国姓氏起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1、中国近代史论文3000字2、中国校外教育杂志社3、中国社会科学期刊4、中国现代医学杂志5、中国畜牧杂志6、中国和世界的关系论文

你问我什么是我的使命?我说不仅爱护自己,爱护身边的人也是我的使命,保护身旁的那一抹绿,同样也是我的使命。 山,犹如圣哲,沉稳敦厚;水,如豆蔻女子,灵动聪慧。山水造就了世间生命的美丽。可不知何时,山的绿衣被人类的锯子裁掉,水神秘的面纱被一块块刺眼的白色所扯下,那是人们的破坏!绿色在消失! 但我还记得那年春天,春光灿烂,我在公园中的绿地散步,让那一片绿占据我心灵的窗户。午餐时分,随手掏来餐巾纸,用完后信手一仍,什么也没在意,却不觉在身边的绿地上多了一点不和谐的白色。“大哥哥…….”稚嫩的耳声突然传入耳畔,我感觉有人在拉我的袖口,回头一看,是个小弟弟,大约四、五岁的样子,正用着明亮纯净的眸子看着我呢。“大哥哥,你刚才乱扔垃圾了,老师讲过不可以乱扔垃圾的!你看这草地就不好看了!”他带着稚气的小脸一脸的认真,仿佛在讲一个很重要的道理。“大哥哥,这次我帮你扔到垃圾桶里好了,但你答应我下次不再乱扔了,好不好?”我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笑笑说“好,好”。小弟弟走了过去,捡起我刚才扔下的餐巾纸,一路小跑跑到了不远处的垃圾桶,郑重其事地扔下,回过头来看了看我。我这时才发现原来垃圾桶原来并不远,不禁叹道自己由于长期未养成良好习惯,渐渐失去了环保的意识。我看见阳光洒在他粉嘟嘟的脸蛋上,仿佛照出了一位为环境作出杰出贡献的伟人。从此,我不再乱扔过垃圾,每当到那个纯真的小弟弟,年纪虽小却有着保护环境的意识,我就自叹不如。 殊不知何时,我们身边又多了一些绿。终于,人们又意识到绿色的重要性,人们又重新拿起铲子,用绿色装点我们的城市。人们拿起网兜,还河水一份清澈。看到身边的环境美了,我的心也按耐不住了,在书桌边放一株草,在奋笔夜战之余,身心得到休息;在教室里放一盆花,让花的美丽陪伴着我们的紧张学习;在小区边上种上几棵小树,使我们的城市充满绿色气息。看着天又蓝了,水又清了,地又绿了,我想,将环境保护好不也是我的使命吗?还身边那一抹绿一份美丽,不也是我的使命吗? 此刻我正轻轻爱抚着身边的一抹绿,弯下腰对它轻轻说:“保护好你,这也是我的使命!”

关于姓氏字的论文题目

对姓氏的研究已形成一门学科。它与人口普查、语言学、历史学、考古学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人事现代化科学管理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作为一门边缘学科,姓氏学受到各方面的重视。现代欧美各国的姓氏,大多来源于中世纪,最早的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罗马帝国。早在五千多年以前,中国就已经形成姓氏,并逐渐发展扩大,世世代代延续。中国第一部解说方块文字原始形体及字源的文字学专著是《说文解字》。此书作者许慎(约公元58-147年)解释:“姓,人所生也。……因生以为姓,从姓生。”这就是说,人是母亲生的,故姓字为女旁。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时期。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中国的许多古代姓氏都是女字旁,这说明我们祖先曾经经历过母系氏族社会。各姓氏互相通婚,同姓氏族内禁婚,子女归母亲一方,以母亲为姓。姓的出现是原始人类逐步摆脱蒙昧状态的一个标志。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母系氏族制度过渡到父系氏族制度,姓改为从父,氏反为女子家族之用。后来,氏族制度逐渐被阶级社会制度所替代,赐土以命氏的治理国家的方法、手段便产生了。氏的出现是人类历史的脚步在迈进阶级社会。姓和氏,是人类进步的两个阶段,是文明的产物。后来,在春秋战国时期,姓与氏合一,不再区分,表明姓与氏都是姓,表明个人及其家族的符号。这就是我们今天理解的姓氏含义。秦朝以前,姓和氏是含意不同、各有所指的两个单音词。姓字的古形字是“人”和“生”组成的,意为人所生,因生而为姓。秦国刻石《诅楚文》中,始见姓字为“女”字和“生”字的组合字,这一字形最终被汉代人许慎定形,成为会意字。氏字的出现,早在甲骨文中就有。清代文字学家朱骏声在其名著《说文通训定声》中,释“氏”字本意为木本,是植物之根,为象形字,后来被转注为姓氏的氏,取木之根本之意。夏商周三代,姓的社会职能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的种族的称号,而氏则是从姓中派生出来的分支。《通鉴外纪》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姓起源较早,形成后也较为稳定;氏起源较晚并不断发生变化。《国语·周语》载:“姓者,生也,以此为祖,令之相生,虽不及百世,而此姓不改。族者,属也,享其子孙共相连属,其旁支别属,则各自为氏。”总之,姓为氏之本,氏由姓所出。商周以前,姓用以区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说。氏用以区别贵贱,贵者有氏,而贫贱者有名无氏。氏同而姓不同,婚姻可通;同姓不可通婚。西汉时期,姓和氏的区别分野已经微乎其微。司马迁作《史记》时,干脆把姓氏混为一谈,成为不可分割的同一属姓了。所以,清初学者顾炎武在《田知录》中说:“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本纪》于秦始皇则曰‘姓赵氏’,于汉高祖则曰‘姓刘氏’,是也。”姓产生于原始氏族社会。若干民族组成一个原始部落,部落内各氏族又独立存在,同时,各氏族之间又有着密切的婚姻联系,姓就作为识别和区分氏族的特定标记符号应运而生。中国最早的姓都带有“女”字,如姬、姜、妫、姒等,可以推断早在母系氏族时期,姓已经形成,是由母权制社会中妇女的地位所决定的,其作用就是便于通婚与鉴别子孙后代的归属。同姓内部禁止婚配,异姓氏族中国姓氏文化之间可以通婚,子女归母亲一方,以母姓为姓。氏最早在原始社会晚期形成。黄帝时已有“胙土命氏”。随着氏族制度的解体和阶级社会、国家制度的形成,出现了赏赐封赠土地以命氏的习惯。继而,氏之源起,形成滥觞,出现以各种形式得氏的现象。至此,姓和民本意的属性分野,实质上已不太明显。

姓氏是一种文化现象。英语姓氏体现了英语民族的文化,同时反映了英语民族的社会生活。英语姓氏来源很广,含 义也很丰富。它隐含着一个民族的语言、历史、地理、宗教和阶级状况的信息。探讨英语姓氏的文化内涵,了解其中的文化蕴含, 有助于我们既学习语言又学习文化,主要来源 1.源于血液的姓氏。这类姓氏的前 缀包括AP�9�9 ,Fitz一,Mac一,O’-和后缀一ing, �9�9 S,-son等。与教名结合后多表示“×× 之子”,而O’.表示为“××之孙”。如表 示一种父子关系。如:Hankinson, JenkinsonJameson等分别为son ofHan. kin(汉肯之子),son ofJenkin(詹肯之子) ,son ofJame(吉姆之子)。 苏格兰人常用的后缀一S,-son一ing, 如Adams,Johnson,Pauling。爱尔兰人常 用的前缀有Fitz-,0’,Mac.,如:Fitzger- ald,Fitzjohn,Fitzwilliam,O’Brian。威 尔士人常用的前缀为Ap-,如:Apthorp。 2.源于地名的姓氏。这类姓氏或以 居住所在地的城镇或村庄为姓,如:York, Kent,London;或以居住地附近的地形地 貌为姓,如Churchill,Brook,Field, Bush,Well等英语姓氏的原意分别为Ij J匠、小溪、田野、丛林和泉。 3.源于职业的姓氏。英语姓氏中的 CarpenterThatcherHunterTaylor”Fur- nerCarter等姓氏源于原来的职业木匠、 盖屋顶的人、猎人、裁缝、车工、马车夫等。 4.与个人自身相关的姓氏。以描述 个人的身体和性格特征的词语为姓,如: Longman,Brown,BlackSharp,Read, HardyDaum等英语姓氏其原意为高个 子、褐色皮肤的人、皮肤黝黑或黑发者、 精明的人、博学的人、果敢耐劳的人、手 指残疾的人。以人体部位名称为姓,如: Back,Cheek Hand,Brain,Fist,Finger等 英语姓氏就是以人体部位的名称为姓 氏。 5.源于动植物的姓氏。以植物名称 为姓氏,如Cotton,Pink,Reed,Stock, Hawthorn,Rice等姓氏的原意为棉属植 物、石竹花、芦苇、紫罗兰、山楂、稻米。以 动物名称为姓氏,如:Crane,Hawk,Buck, �9�9 284�9�9 Fox,Bird,Pike等姓氏的原意为鹤、鹞鹰、 雄鹿、狐狸、鸟、狗鱼。 6.源于圣经 《圣经》中的人物名和基督教中的圣 徒名也是英语姓氏的重要来源。Martin, GregoryLawrence和Vincent这些原都 是圣徒名,现在都是非常普通的姓了。在 英语国家中子女~般随父姓,家族世代 相传,妇女出嫁后改随夫姓。如Mary Smith嫁给John Robinson即改名为Mary Robinson。近年妇女婚后也保留原姓,有 的则在原姓之前或之后加上夫姓,形成 复姓。如Lloyd Jones,Bartley Smith,Bur- ner Jones等。

4为圣贤避讳。 二名字的文化内涵名字往往反映的是一种愿望与追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于物质享受与高贵社会地位的向往 2执着生命的祝愿 3消灾免病与逢凶化吉的期望 4对高尚人格的景慕 不仅如此名字反映出的也是一个社会的时代精神例如政治统一、经济发展的汉代名字所反映的就是一种阔大气象五代盛行以彦命名的风气再如唐代文人有称呼排行的习俗这都代表了那一时代的历史特征。 姓氏文化作为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其对中华民族的影响可谓是根深蒂固最近几年“炎黄子孙”“黄帝苗裔一类的说法在海内外特别流行有辅以龙的传人等日益成为华夏文化的一个聚焦点。这种说法的起源与姓氏文化有很大的关系。中国目前姓氏多种多样可是究其历史这些姓氏本是同根生这就很容易解释海外华人的民族认同感了。同时姓氏对中华民族的民族融合所发挥的作用也是有目共睹的想必历史课本中的北魏汉文帝的改革大家还记忆犹新吧雄才大略的孝文帝为了尽早实现中华民族的统一以行政手段推进鲜卑族的汉化改鲜卑姓为汉姓当然其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不仅极大地促进了北魏文化的发展更对民族的融合起了极大作用。 对姓氏文化的研究极大促进我们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同时姓氏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在中国文化的长河中必将持续熠熠生辉下去。

关于姓氏文化研究的论文

在本次研究性学习中,我们组探究的问题是“中国姓氏文化渊源”和弘扬姓氏文化等问题。 进行此次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加强青少年对中国姓氏文化的了解。我们想通过此次研究性学习让更多的青少年意识到姓氏文化的重要性。

因为现在的青少年就知道流行明星,而不知道传统的中国文化,许多门中国传统艺术都濒临失传,青少年的价值观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就成了势在必行的方法。并且本次研究性课题为了得到广大青少年的建议和看法,采取了问卷调查的形式,向广大青少年吸取意见。

这样才能了解到广大青少年对姓氏文化的了解程度,才能更好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由于文化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所以要向少年弘扬,就存在着很多问题 。就算存在的很多问题我们小组的成员都是积极参与就,所以完成结果比较好。

所以我把研究成果公诸于下:

姓氏是怎样产生、发展的?这是一门很有趣的学科,涉及到社会学、历史学、语言学、文字学、地理学、民俗学、人口学、地名学等众多社会科学。中国第一部解说方块文字原始形体及字源的文字学专著是《说文解字》。

此书作者许慎(约公元58—147年)解释:“姓,人所生也。……因生以为姓,从姓生。”这就是说,人是母亲生的,故姓字为女旁。 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时期。中国的许多古代姓氏都是女字旁,这说明我们祖先曾经经历过母系氏族社会。

各姓氏互相通婚,同姓氏族内禁婚,子女归母亲一方,以母亲为姓。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母系氏族制度过渡到父系氏族制度,姓改为从父,氏反为女子家族之用。到了阶级社会,在夏商周三代姓氏一分为二,贵族男称氏,贵族女子称姓。

贵族男子称氏是为了区分贵贱,而贵族女子称姓是为了避免同族通婚,而平民和奴隶是没姓没氏的,只有名。在夏商周三代,天子还常给有功劳的贵族一块封地,这些贵族常把封地名称当做自己的氏,所以战国时期一个贵族有多个姓名。

然而,姓是不能改的,但是氏是可以改的,像晋国就有专门记录贵族氏的官员,就连国君都常以封地作为自己的氏。后来随着周天子权威的丧失,宗法制的解体,姓氏就逐渐合为一体了,到了汉魏时期普通老百姓就有姓有氏了。

然而,姓是不能改的,但是氏是可以改的,像晋国就有专门记录贵族氏的官员,就连国君都常以封地作为自己的氏。 后来随着周天子权威的丧失,宗法制的解体,姓氏就逐渐合为一体了,到了汉魏时期普通老百姓就有姓有氏了。

特别是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本组的同学找到了姓氏文化的起源和影响对姓氏文化有了更多更深刻的了解,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

在本次研究中,同学们在组织协调能力、领导能力、合作与分工能力、交际能力、资料的收集和整理能力、写作能力都得到了提高,这些为他们今后进行课题研究打下了基础。更重要的是在研究过程中,全组成员团结合作,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共同及时完成这次的研究。

在研究过程中,同学们体验到了合作与分工才能更好更容易的做好一件事,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研究过程中,同学们发现了自己的一些强项和不足,看到别的同学的闪光点。

知道了三人行必有我师,每个人必须学习别人长处,才能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才能成为新一代的青年和国家的栋梁。

对姓氏的研究已形成一门学科。它与人口普查、语言学、历史学、考古学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人事现代化科学管理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作为一门边缘学科,姓氏学受到各方面的重视。现代欧美各国的姓氏,大多来源于中世纪,最早的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罗马帝国。早在五千多年以前,中国就已经形成姓氏,并逐渐发展扩大,世世代代延续。中国第一部解说方块文字原始形体及字源的文字学专著是《说文解字》。此书作者许慎(约公元58-147年)解释:“姓,人所生也。……因生以为姓,从姓生。”这就是说,人是母亲生的,故姓字为女旁。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时期。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中国的许多古代姓氏都是女字旁,这说明我们祖先曾经经历过母系氏族社会。各姓氏互相通婚,同姓氏族内禁婚,子女归母亲一方,以母亲为姓。姓的出现是原始人类逐步摆脱蒙昧状态的一个标志。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母系氏族制度过渡到父系氏族制度,姓改为从父,氏反为女子家族之用。后来,氏族制度逐渐被阶级社会制度所替代,赐土以命氏的治理国家的方法、手段便产生了。氏的出现是人类历史的脚步在迈进阶级社会。姓和氏,是人类进步的两个阶段,是文明的产物。后来,在春秋战国时期,姓与氏合一,不再区分,表明姓与氏都是姓,表明个人及其家族的符号。这就是我们今天理解的姓氏含义。秦朝以前,姓和氏是含意不同、各有所指的两个单音词。姓字的古形字是“人”和“生”组成的,意为人所生,因生而为姓。秦国刻石《诅楚文》中,始见姓字为“女”字和“生”字的组合字,这一字形最终被汉代人许慎定形,成为会意字。氏字的出现,早在甲骨文中就有。清代文字学家朱骏声在其名著《说文通训定声》中,释“氏”字本意为木本,是植物之根,为象形字,后来被转注为姓氏的氏,取木之根本之意。夏商周三代,姓的社会职能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的种族的称号,而氏则是从姓中派生出来的分支。《通鉴外纪》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姓起源较早,形成后也较为稳定;氏起源较晚并不断发生变化。《国语·周语》载:“姓者,生也,以此为祖,令之相生,虽不及百世,而此姓不改。族者,属也,享其子孙共相连属,其旁支别属,则各自为氏。”总之,姓为氏之本,氏由姓所出。商周以前,姓用以区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说。氏用以区别贵贱,贵者有氏,而贫贱者有名无氏。氏同而姓不同,婚姻可通;同姓不可通婚。西汉时期,姓和氏的区别分野已经微乎其微。司马迁作《史记》时,干脆把姓氏混为一谈,成为不可分割的同一属姓了。所以,清初学者顾炎武在《田知录》中说:“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本纪》于秦始皇则曰‘姓赵氏’,于汉高祖则曰‘姓刘氏’,是也。”姓产生于原始氏族社会。若干民族组成一个原始部落,部落内各氏族又独立存在,同时,各氏族之间又有着密切的婚姻联系,姓就作为识别和区分氏族的特定标记符号应运而生。中国最早的姓都带有“女”字,如姬、姜、妫、姒等,可以推断早在母系氏族时期,姓已经形成,是由母权制社会中妇女的地位所决定的,其作用就是便于通婚与鉴别子孙后代的归属。同姓内部禁止婚配,异姓氏族中国姓氏文化之间可以通婚,子女归母亲一方,以母姓为姓。氏最早在原始社会晚期形成。黄帝时已有“胙土命氏”。随着氏族制度的解体和阶级社会、国家制度的形成,出现了赏赐封赠土地以命氏的习惯。继而,氏之源起,形成滥觞,出现以各种形式得氏的现象。至此,姓和民本意的属性分野,实质上已不太明显。

这个中国姓氏渊源的论文俺正好有。

中国姓氏的最初来源,是基于“天道”的原始宗教崇拜、图腾崇拜与祖先崇拜。所谓“天道”,即一切事物皆有的规则。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