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西方个人主义论文参考文献有哪些

发布时间:

西方个人主义论文参考文献有哪些

参考文献格式举例有4种:APA格式、MLA格式、CMS格式、哈佛文献格式(Harvard System)。

APA是一种标明参考来源的格式,主要使用在社会科学领域及其他学术准则中,国内很多期刊也是采用的APA格式。

MLA是美国现代语言协会制定的论文指导格式,多用于人文学科。CMS格式源于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在1906年出版的Manual Style,主要用于人文学(humanities),它使用脚注、尾注和参考文献目录来注明文献来源。

哈佛文献格式是哈佛大学的论文参考文献标准,全名为:哈佛注释体系(Harvard System),起源于美国,但是在英国和澳洲等国家运用得比较多,尤其在物理和自然科学领域。

参考文献的国家标准:

一、前言。

1、本标准规定了各类型出版物中的文后 参考 文献 的著录项目、著录顺序、著录用的符号、各个著录项目的著录 方法 以及参考文献标注法。

2、本标准专供著者与编者编纂文后参考文献使用,而不是图书馆员、文献目录编纂者以及索引编辑者使用的文献著录规则。

二、名词、术语。

1、文后参考文献:为撰写或编辑论著而引用的有关图书资料。

2、识别题名:国际连续出版物数据系统 (ISDS) 认可的某种连续出版物唯一的名称。

三、著录项目与著录格式。

本标准分别规定了专著、连续出版物、专利文献、专著中析出的文献以及连续出版物中析出的文献的著录格式。

在五种著录格式中,凡是标注“供选择”字样的著录项目系参考文献的选择项目,其余的著录项目系参考文献的主要项目。可以按本标准第 6 章的规定或根据文献自身的特征取舍选择项目。

参考文献可以在百度学术中找到。 毕业论文参考文献规范格式一、参考文献的类型参考文献(即引文出处)的类型以单字母方式标识,具体如下:M——专著 C——论文集 N——报纸文章J——期刊文章 D——学位论文 R——报告对于不属于上述的文献类型,采用字母“Z”标识。对于英文参考文献,还应注意以下两点:①作者姓名采用“姓在前名在后”原则,具体格式是: 姓,名字的首字母. 如: Malcolm Richard Cowley 应为:Cowley, .,如果有两位作者,第一位作者方式不变,&之后第二位作者名字的首字母放在前面,姓放在后面,如:Frank Norris 与Irving Gordon应为:Norris, F. & .;②书名、报刊名使用斜体字,如:Mastering English Literature,English Weekly。二、参考文献的格式及举例1.期刊类[格式][序号]作者.篇名[J].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举例][1] 王海粟.浅议会计信息披露模式[J].财政研究,2004,21(1):56-58.[2] 夏鲁惠.高等学校毕业论文教学情况调研报告[J].高等理科教育,2004(1):46-52.[3] Heider, . The structure of color space in naming and memory of two languages [J].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1999, (3): 62 – .专著类[格式][序号]作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起止页码.[举例][4] 葛家澍,林志军.现代西方财务会计理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42.[5] Gill, R. Mastering English Literature [M]. London: Macmillan, 1985: .报纸类[格式][序号]作者.篇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举例][6] 李大伦.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性[N]. 光明日报,1998-12-27(3).[7] French, W. Between Silences: A Voice from China[N]. Atlantic Weekly, 1987-8-15(33).4.论文集[格式][序号]作者.篇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举例][8] 伍蠡甫.西方文论选[C].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12-17.[9] Spivak,G. “Can the Subaltern Speak?”[A]. In & L. Grossberg(eds.). Victory in Limbo: Imigism [C].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88, .[10] Almarza, . Student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knowledge growth [A]. In and (eds.). Teacher Learning in Language Teaching [C].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学位论文[格式][序号]作者.篇名[D].出版地:保存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举例][11] 张筑生.微分半动力系统的不变集[D].北京:北京大学数学系数学研究所, 1983:.研究报告[格式][序号]作者.篇名[R].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举例][12] 冯西桥.核反应堆压力管道与压力容器的LBB分析[R].北京: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 1997:.条例[格式][序号]颁布单位.条例名称.发布日期[举例][15]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委员会.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Z].1991—06—058.译著[格式][序号]原著作者. 书名[M].译者,译.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起止页码.三、注释注释是对论文正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注释前面用圈码①、②、③等标识。四、参考文献参考文献与文中注(王小龙,2005)对应。标号在标点符号内。多个都需要标注出来,而不是1-6等等 ,并列写出来。求采纳为满意回答。

主要使用在社会科学领域及其他学术准则中

电影是一门可以容纳悲喜剧与文学戏剧、摄影、绘画、音乐、舞蹈、文字、雕塑、建筑等多种艺术的现代科技与艺术的综合体。下面是我整理了电影学术论文题目,有兴趣的亲可以来阅读一下! 电影学术论文题目 1略论电视的社会责任 2硝烟中的现代媒体 3记录片 故事 化的不同手段 4旅游节目的定位问题——质疑当前旅游节目“人 文化 ”包装 5电视节目的品牌战略 6从《同一首歌》看电视营销时代的晚会 7解析信息资讯节目的受众倾向 8论体育类谈话节目之体育明星专访 9谈文学 散文 到电视散文的审美空间拓展 10由凤凰卫视的 经验 看电视媒体品牌的塑造 11孤木何时育成林——谈中学生节目的现状与发展 12益智类节目的元素分析 13益智类节目的社会文化意义 14电视栏目包装策略初探 15为天气预报节目把脉 16传统媒体的整合传播策略——从《中国歌曲排行榜》的媒体整合说起 17浅析探索类纪录片对娱乐元素的应用及影响 18从电视电影的传播特性看中国电影频道的竞争策略 19增强“场信息”——提高谈话类节目质量的关键 20电视谈话节目嘉宾选择 21频道节目编排浅论 22人物纪录片的故事化创作——人物纪录片进入电视栏目后的新特点 23浅论历史题材记录片的叙事元素 24浅议谈话节目的话题选择 25论述受众在电视媒介中的主体心理和行为 26试论MTV中国本土化进程中的艺术审美与文化消费 27电视真人秀节目的综合性节目样式 28谈“真人秀” 29浅谈纪录片的主观精神 30关于谈话节目的品牌塑造 31浅论名人访谈节目中的主持人角色 32解析《鲁豫有约》——论谈话节目品牌的成功建立 33从《幸运52》的运营看益智节目的发展 34再现真实——浅谈纪录片中的搬演手法 电影学术论文 化视野下中西方电影的差异 摘要 中西文化差异,究其根源主要与自然环境、民族传统、思维模式、处世态度、宗教信仰、价值观等有关。本文通过对中西方电影的比较分析,可以透视中西文化的差异。 关键词:中西文化 中西电影 差异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电影是特定文化的产物,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自然反映在他们的电影当中。因此,分析电影是了解不同国家文化差异的很好途径。中西电影中的文化差异究其根源,主要与自然环境、民族传统、思维模式、处世态度、宗教信仰、价值观等有关。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分析中西电影中的文化差异。 一 中西电影中的宗教差异 ____是世界最大的宗教之一,公元4世纪时成为罗马帝国的主要教派,中世纪时期欧洲大部分人都成为了基督____同时,基督____中东、北非和印度部分地区成为了少数教派。紧接着地理大发现之后,经过传教士的不断传播和殖民扩张,基督____美洲、澳洲,而后遍布世界各地。因此,基督____方文明的成型有着重大影响作用。 佛教起源于印度,约在公元1世纪开始从古印度经丝绸之路传至中国,并得到了皇室的重视,许多佛经被引入中国,许多印度高僧来华讲道。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佛教又衍发出许多流派。这些流派大多融入了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或 其它 一些哲学思想,渐渐地中国佛教摒弃了那些不适合中国社会的规则与条例,融入了一些新的教义,成为了中华文明的一部分,并带有自己的特色。佛教对中国人的思想起着重要作用,影响着我们的美学、政治、文学、哲学和医药等方面,当然也影响着我们的电影。 1 ____对西方电影的影响 ____三大教义分别是三位一体、原罪与救赎。三位一体就是圣父、圣子与圣灵是上帝的三个不同表现。原罪是人类堕落的结果,人类始祖偷吃禁果的行为通常被认为是原罪的起因,只有上帝的恩赐可以解救堕落的人类。救赎就是上帝和其他一些更高的力量,通过赐予人类永恒的生命或来生,来拯救人类精神上的死亡与终身诅咒。基督____人类需要从现状中解脱出来,然而,从长远角度来看,人类要完全得到救赎是不可能的。救赎在基督____一个核心教义,意思是只要人们心中有上帝,也终将被上帝所救。 救赎的理念代表着____的思想。这种思想无疑也影响着西方电影,不仅反映在宗教电影中,如《约翰福音》、《马太福音》、《最后的诱惑》等,也反映在其它一些电影当中,如《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在信仰缺失的年代里有关救赎的故事,救赎的是信仰,被救赎是希望。救赎是一场战斗,希望对绝望,自由对监禁。这也是人类尊严与人性的斗争。安迪救赎了他的狱友,因为他坚定的信仰是对邪恶与绝望最好的武器。不同于其它的宗教电影,《肖》中的救世主不是上帝,而是希望,被救赎的是自由。在安迪入狱之前,肖申克监狱的条件非常恶劣,犯人毫无人权可言。典狱长是个彻头彻尾的伪基督,把犯人当作廉价劳动力。安迪入狱之后,这位不满现状的银行家虽无力改变,但他的出现至少给犯人们带来了希望和生命之光。至于安迪,他就是现代版的耶稣。他的受难也就验证了“锡安必因公平得蒙救赎、其中归正的人必因公义得蒙救赎”。强者拯救自己,伟人拯救他人。安迪给其他狱友带来希望,也拯救了他们。 2 佛教对中国电影的影响 佛教教义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把灵魂从肉体中解脱出来,另一方面是引导众生从痛苦走向快乐。佛教的创立者并不是命运或灾难的创造者,而是引导众生寻求祝福、避免灾难。命运与灾难源于因果循环,与个人的前世今生有关。每个人的想法无论是否付诸行动,都将在脑中留下印记。一个人的言行也将在他人心中留下印记。这些印象无论好坏,都将累积并影响一个人的命运,即所谓的业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无处可逃,无佛可救。 佛教提供了“因果报应”的叙事模式。中国许多古典文学主要采取佛家的因果报应叙事模式,而以曹禺先生的现代剧改编的电影《雷雨》也处处可见佛教意蕴。在第一幕鲁大海刚到周公馆就对四凤说:“刚才我看见一个年轻人,在花园里躺着,脸色发白,闭着眼睛,像是要死的样子,听说这就是周家的大少爷,我们董事长的儿子。啊,报应,报应。”第二幕中周朴园与侍萍相认后,侍萍说:“我伺候你,我的孩子再伺候你生的少爷们。这是我的报应,我的报应。”侍萍得知周萍与四凤之间的关系之后,沉痛地说:“这怪你妈太糊涂了,我早该想到的。可是谁料得到就会有这种事,偏偏又叫我的孩子碰着呢?妈的命苦,可你们的命……”当得知四凤已怀有周萍的孩子时,侍萍痛苦地说道:“啊!天知道谁犯了罪,谁造的这种孽!他们都是可怜的孩子,不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天哪,如果要罚,也罚在我一个人身上。罪孽是我造的,苦也就当我一个人尝。”因果报应的思想观念在剧中人物身上很容易显现。 二 中西电影中不同的价值观 价值观左右人们的意见,影响人们的行为和评价,决定人们的言行和 思维方式 。在不同的环境下,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文化系统,不同的文化价值。“一种文化下的价值观与言行或许得不到另一种文化的理解与接受”。如电影《刮痧》中许爷爷用中国传统的刮痧 方法 给他的孙子丹尼斯治疗轻微的发烧,却被美国当局误认为是虐童事件。因此,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流也变得更加复杂。 1 西方的个人主义价值观 个人主义通常被解释为独立、自恃、独断独行、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这些字眼。科本哈瓦却说:“它帮助人们不断向前,是人类本性,身体,感官,心灵,智力的觉醒。”个人主义在西方文化中就是提倡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再者个人主义更重视民主和平等,同时也重视他人的权利。 电影《克莱默夫妇》“用一种间接的方式向人们解释了个人主义”。泰德·克莱默是一位颇具天赋的 广告 策划师,努力赚钱养家,但他的妻子乔安娜却要与他离婚。中国观众或许不能理解乔安娜为何要离开她的丈夫?泰德从未虐待过她和孩子,也没有对她不忠,尽量满足她想要的东西。在中国,像泰德这样的男人通常被看作是一个好丈夫,因为他努力工作都是为了支撑这个家庭。但乔安娜并不这么想,她说,“我的一生,我感觉我是某个人的妻子,某个人的母亲,某个人的女儿,即使我们在一起的时候,我都不知道我是谁,这就是我为什么离开你的原因”。从她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乔安娜个人意识的觉悟和对个性自我的追求。 2 中国的集体主义价值观 集体主义是用来描述道德上、政治上的思想或社会观,强调团体中成员间的合作,并且个人利益总要让位于集体利益。集体主义注重集体和社会,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集体主义的精神支柱和整体主义有关,即整体大于部分。集体主义通常与个人主义相对,特别是这些观点经常在系统中相互结合。那些拥有集体主义思想的人认真遵守社会或团体的规则,保护集体、社会、国家的利益,而任何影响集体利益的个人行为都将招来批评。中国就是一个典型的集体主义的国家。 集体主义在中国电影中有着明显的记号。中国““””之后,以及改革开放初期的电影,都带有浓厚的集体主义色彩。尤其是由中国第四代导演所导的电影,大部分是以革命为题材,突出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他们的电影对特定历史时期的眷恋和深思也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中国“集体主义电影”,其中代表作有:《黎明》、《南昌起义》、《西安事变》、《狼牙山五壮士》、《董存瑞》、《鸡毛信》等等。 三 中西电影中的人权 人权是人人皆有的基本权利和自由。我们通常所说的人权,包括公民权和政治权利,如生存权、人身自由权、言论权、法律面前的平等权和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权利等等。这里我们将主要讨论中西方电影中表现出的有关隐私权、艾滋病人和同性恋者的权利,从而透视、分析中西方在这方面的文化差异。 1 中西电影中的隐私权 隐私权是个人或集体把他们的私人信息隔离起来的权利,也只有他们自己可以选择性的对外揭露。“隐私权的界限和内容在不同的文化和个人中虽然不同,却有共同的主题。隐私权可以看作是安全的一个方面,由相关利益集体权衡”。隐私的概念通常和西方文化联系在一起,特别是英国和北美国家。这个概念并非全球皆有,有些国家是近些年才有的。中国 传统文化 中并无隐私权一说,所以中国人对自己的隐私既不敏感也不小心保护,相反,美国人更加注重他们的隐私权。这种差异在电影中也有所体现。 美国电影《楚门的世界》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向我们展示了这种权利。主角楚门从出生就一直生活在镜头前面,且一直未发现这个事实。楚门的生活通过成千上万个隐藏的摄像头一天24小时不间断地向全球直播。制片人克里斯托弗给他制造不同的环境来捕捉楚门的真实表情和行为。为了防止楚门发现这个不真实的世界,克里斯托弗想尽办法遏制他的冒险精神。后来,西尔维亚闯入楚门的虚幻世界,并和楚门坠入爱河。之后,她发起了一个“还楚门自由”的行动,希望楚门能够从电视中走出来。《楚门的世界》向人们展示了隐私权是不可侵犯的权利。它同时警示我们必须尊重保护隐私权。楚门的生活也启示观众,他们的生活只由自己掌控。中国有一部电影《无形杀》说明了隐私权意识的缺乏,讲述了由于人肉搜索导致一个女人的死亡,这个女人在网上被通缉,因为她和别人有外遇。网友们跟随调查她的情人,认识她的路人都不断质问她。后来人们在海滩上发现了她的无头尸体,这部电影涉及到了网络搜索触及隐私的问题。 2 特殊人群的权利 西方国家非常注重特殊人群的权利,虽然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可能享受这些权利,但他们对这些平等的权利却有很强的意识。例如艾滋病患者和同性恋者的权利。 《费城故事》是好莱坞第一部涉及艾滋病、同性恋和同性恋歧视的主流电影,改编自吉尔弗雷·鲍尔斯的真实经历。吉尔弗雷是首个因艾滋病受歧视而状告贝克·麦克肯兹公司的律师。这部电影涉及到难以被公众接受的话题——艾滋病和同性恋,披露了对这些特殊人群的社会隔离和歧视。另一部2008年出品的传记式电影《米尔克》,讲述了第一位公开同性恋身份、后当选为加州议员的政治家哈维·米尔克一生都为同性恋者争取合法权利的故事。这说明西方人强烈的平等意识,无论多艰难,都要为平等奋斗。 中国一部类似主题的电影《喜宴》,反映了中国人对同性恋的否定、拒绝态度。电影讲述高伟同在纽约的生活。他有一个成功的事业,和他的同性恋爱人赛蒙关系很融洽,而他在台湾的父母却不知此事,一直盼着他早日娶妻生子。因此,在赛蒙的同意下,伟同和一个漂亮的中国姑娘薇薇说定假结婚。后来,薇薇引诱醉酒的伟同而怀孕。伟同不得不将真相告诉他母亲。他母亲极为震惊,但坚持不要将此事告诉他的父亲,伟同也不敢告诉他的父亲,因为他父亲刚中风复原,难以接受这样的打击。最后,薇薇决定把孩子生下来,并希望赛蒙留下来做孩子的另一个爸爸。在中国的环境下,人们很难接受同性恋,特别是对于那些传统的父母来说。因此,同性恋者也不敢让周围人知道,怕他们在背后议论纷纷。 四 小结 本文通过对中西方电影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中西方文化都有其独特之处。随着社会的发展,两种文化自身所存在的问题也日益显露出来,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西方文化中的极端个人主义以及无权威的状态,使得社会问题突出;而中国文化中的“无为”思想,也让中国在很多方面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因此,西方向东方取经,东方向西方看齐,东西方民族相互取长补短,这是中西方文化重新获得活力和新生的唯一出路,也是两种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 于杰:《都是刮痧惹的祸——从〈刮痧〉谈中西文化差异》,《山东外语教学》,2003年第4期。 [2] 王俊霞:《美国的个人主义与中国的集体主义》,《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第2期。 [3] 刘小晨:《关于女性与自我价值的思考:〈克莱默夫妇〉的启示》,《江西 教育 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2期。 [4] 王国峰:《从影视作品看中西文化差异》,山东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作者简介:周志高,男,1972—,江西樟树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工作单位:九江学院外语学院。 看了“电影学术论文题目”的人还看: 1. 电影学术论文范文 2. 电影学术论文 3. 大学生学术论文题目 4. 有关电影广告学术论文 5. 电影评论学术论文

西方个人主义论文参考文献怎么写

参考文献的格式标注方法:1.学仿喊祥术期刊文献[序号]作者.文献题名[J].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2.学术著作[序号]作者.书名[M].版次(首次免注).翻译者.出版地:出版社, 出版年: 起-止页码3.有ISBN号的论文集[序号]作者备搏.题名[A].主编.论文集名备搏[C].罩基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起-止页码4.学位论文[序号]作者.题名[D].保存地:保存单位,年份5.专利渗肆文献[仿喊祥序号]专利所有者.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专利号,发布日期6.技术标准[序号]标准代号,标准名称[S].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7.报纸文章[序号]作者.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8.报告[序号]作者.文献题名[R].报告地:报告会主办单位,年份9.电子文献[序号]作者.电子文献题名[文献类型/载体类型].文献网址或出处,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渗肆日期(任选)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领域某一方面的课题、问题或研究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分析综合当前该课题、问题或研究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从而揭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等,为后续研究寻找出发点、立足点和突

约翰 W.克雷斯威尔(John W. Creswell)曾提出过一个文献综述必须具备的因素的模型。他的这个五步文献综述法倒还真的值得学习和借鉴。

克雷斯威尔认为,文献综述应由五部分组成:即序言、主题1(关于自变量的)、主题2(关于因变量的)、主题3(关于自变量和因变量两方面阐述的研究)、总结。

(1)序言告诉读者文献综述所涉及的几个部分,这一段是关于章节构成的陈述。

(2)综述主题1提出关于“自变量或多个自变量”的学术文献。在几个自变量中,只考虑几个小部分或只关注几个重要的单一变量。

(3)综述主题2融合了与“因变量或多个因变量”的学术文献,虽然有多种因变量,但是只写每一个变量的小部分或仅关注单一的、重要的因变量。

(4)综述主题3包含了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的学术文献。这是我们研究方案中最棘手的部分。

这部分应该相当短小,并且包括了与计划研究的主题最为接近的研究。或许没有关于研究主题的文献,那就要尽可能找到与主题相近的部分,或者综述在更广泛的层面上提及的与主题相关的研究。

(5)总结强调最重要的研究,抓住综述中重要的主题,指出为什么我们要对这个主题做更多的研究。

一、文献综述的含义

文献阅读报告,即“文献综述”,英文称之为“survey”、“overview”、“review”.是在对某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广泛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对该领域研究成果的综合和思考。一般认为,学术论文没有综述是不可思议的。需要将“文献综述( Literature Review)”与“背景描述(Backupground Description)”区分开来。

我们在选择研究问题的时候,需要了解该问题产生的背景和来龙去脉,如“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历程”、“国外政府发展半导体产业的政策和问题”等等,这些内容属于“背景描述”,关注的是现实层面的问题,严格讲不是“文献综述”,关注的是现实层面问题,严格讲不是“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是对学术观点和理论方法的整理。

其次,文献综述是评论性的( Review 就是“评论”的意思),因此要带着作者本人批判的眼光(critical thinking)来归纳和评论文献,而不仅仅是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堆砌”.

评论的主线,要按照问题展开,也就是说,别的学者是如何看待和解决你提出的问题的,他们的方法和理论是否有什么缺陷?要是别的学者已经很完美地解决了你提出的问题,那就没有重复研究的必要了。

二、意义和目的

总结和综合该方向前人已经做了的工作,了解当前的研究水平,分析存在问题,指出可能的研究问题和发展方向等,并且列出了该方向众多的参考文献,这对后人是一笔相当大的财富,可以指导开题报告和论文的写作。

三、主要内容

(1)该领域的研究意义。

(2)该领域的研究背景和发展脉络。

(3)目前的研究水平、存在问题及可能的原因。

(4)进一步的研究课题、发展方向概况。

(5)自己的见解和感想。

四、分类

综述分成两类。

一类是较为宏观的,涉及的范围为整个领域、专业或某一大的研究方向。

一类是较为微观的,这类综述可以涉及到相当小的研究方向甚至某个算法,谈的问题更为具体与深入。前者立意高,范围广,面宽,故也不易深入,比较好读好懂。这对初入道者、欲对全局有所了解的读者而言很有参考价值。

然而,欲深入课题的研究,则希望能有后一类的综述为自己鸣锣开道,这会节约很多的时间与精力,但往往不能遂人意,于是只好旁征博引,由自己来完成该课题的综述。当写学位论文时,我们要写的也就是这类结合自己研究课题而写就的综述。

五、难点

一篇好的文献综述既高屋建瓴,又脚踏实地;既探?索隐,又如醍醐灌顶。文献综述顾名思义由“综”和“述”组成。前半部分的“综”不算太难,根据所查阅大量的文献进行综合的归类、提炼、概括即可做到的话。

后半部分的评“述”与分析则是一篇“综述”质量高下的分界线,这需要融入作者自己理论水平、专业基础、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对问题进行合情合理的剖析基础上,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六、如何收集资料

虽说,尽可能广泛地收集资料是负责任的研究态度,但如果缺乏标准,就极易将人引入文献的泥沼。

技巧一:

瞄准主流。主流文献,如该领域的核心期刊、经典着作、专职部门的研究报告、重要化合物的观点和论述等,是做文献综述的“必修课”.而多数大众媒体上的相关报道或言论,虽然多少有点价值,但时间精力所限,可以从简。怎样摸清该领域的主流呢?

建议从以下几条途径入手:

一是图书馆的中外学术期刊,找到一两篇“经典”的文章后“顺藤摸瓜”,留意它们的参考文献。质量较高的学术文章,通常是不会忽略该领域的主流、经典文献的。

二是利用学校图书馆的“中国期刊网”、“外文期刊数据库检索”和外文过刊阅览室,能够查到一些较为早期的经典文献。

三是国家图书馆,有些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甚至更早出版的社科图书,学校图书馆往往没有收藏,但是国图却是一本不少(国内出版的所有图书都要送缴国家图书馆),不仅如此,国图还收藏了很多研究中国政治和政府的外文书籍,从互联网上可以轻松查询到。

技巧二:

随时整理,如对文献进行分类,记录文献信息和藏书地点。做博士论文的时间很长,有的文献看过了当时不一定有用,事后想起来却找不着了,所以有时记录是很有必要的。罗仆人就积累有一份研究中国政策过程的书单,还特别记录了图书分类号码和藏书地点。

同时,对于特别重要的文献,不妨做一个读书笔记,摘录其中的重要观点和论述。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到真正开始写论文时就积累了大量“干货”,可以随时享用。

技巧三:

要按照问题来组织文献综述。看过一些文献以后,我们有很强烈的愿望要把自己看到的东西都陈述出来,像“竹筒倒豆子”一样,洋洋洒洒,蔚为壮观。仿佛一定要向读者证明自己劳苦功高。

我写过十多万字的文献综述,后来发觉真正有意义的不过数千字。

文献综述就像是在文献的丛林中开辟道路,这条道路本来就是要指向我们所要解决的问题,当然是直线距离最短、最省事,但是一路上风景颇多,迷恋风景的人便往往绕行于迤逦的丛林中,反面“乱花渐欲迷人眼”,“曲径通幽”不知所终了。

因此,在做文献综述时,头脑时刻要清醒:我要解决什么问题,人家是怎么解决问题的,说的有没有道理,就行了。

综述是你查阅相关文献的成果。

任何研究都要建立在前人的基础上,并且遵守学术传统,而不是空穴来风。

你需要告诉读者,关于这个问题前人研究到了何种地步,有什么缺陷,应该在哪些方面进行拓展。这一方面是对前人研究的尊重,另一方面也表明了你的文章价值何在。

任何与本文相关的重要成果都应当在综述中得到体现,并且在参考文献中列出。综述不是概述,不能泛泛地引用和概括,要有扬弃,特别是有批评。

否则,如果别人都做好了,要你写文章干嘛。

综述比较容易看出作者对该领域所下的工夫,因为作者需要广泛阅读,理解不同论文在关键假设和模型上的主要分歧。好的综述本身就是一篇独立的文章。

如果你不知道如何写,但是又急着交。一个非常简便的方法,就是去知网上面找你要写的那方面的硕士论文,上面有完整的文献综述(那最好,你稍稍改动即可),如果是开题报告形式,你就可以找好它上面的内容(其实跟文献综述写的内容差不多,只是格式和形式不太一样)。你按照以下的提纲自己复制粘贴内容即可(我们这学期写了一篇文献综述),也有可能每个学校的要求提纲不太一样,不过都是差不多的不用太担心,主要是内容要找准: 1.论文题目:一般不超过25个字,要简练准确,副标题统一为“文献综述及研究思路”可分两行书写; 2.摘要:中文摘要字数应在300字左右,英文摘要与中文摘要内容要相对应; 3.关键词:关键词以3—5个为宜,应该尽量从《汉语主题词表》中选用,分号隔开; 4.正文:正文要符合一般学术论文的写作规范,内容层次分明,数据可靠,文字简练,观点正确,能运用现代经济学、管理学的分析方法,并能学会利用计量经济学、统计学等相关工具对所涉及的问题进行分析,文章主体字数为4000字以上。正文基本结构如下: 一、选题背景及选题意义 二、有关国内外研究成果综述 (一)国外研究成果 (二)国内研究成果 (三)对研究成果的评述(这个地方就不要把引用的写出来了,我被我们老师就批了) 三、基本研究思路(最好有图,把你参考的文章所有的提纲画一个简易图即可,不单是自己的文献综述,是你参考的整篇论文的内容) 四、研究方法及创新处 5.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应按文中引用出现的顺序列出,只列出作者直接阅读过、在正文中被引用过的文献资料,一律列在正文的末尾,特别在引用别人的科研成果时,应在引用处加以说明。每篇论文的参考文献一般不应少于五条。 希望对你有用~~

论文的参考文献格式怎么写

个人主义论文参考文献

哈林顿开两颗z哈珀对各位这些来噶我这些,,,,

只知道这一个:Ray Allen Belington. Westward Expansion: A History of American Frontier [M]. New York: 1982.以下是其他毕业论文(论美国西进运动的双刃性)的参考文献,希望能帮到你~[1] 何顺果.美国史论文集[M]. 北京: 三联书店出版社, 1983:pp136, 142.[2] 余志森.美国史纲 [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pp365, 412.[3] 厄力斯.帕刻.美国经济成功之秘密 [M]. 上海:上海民智书局,1930:p23.[4] 柯恩.美国划时代作品评论集 [C]. 北京: 三联书店,1988:p136.[5] Frederick Jackson Turner. The Frontier in American History [M]. New York, 1920: pp92, 73.[6] 张琼.西进运动对于美国文化的影响 [J].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1(1):pp49,50.[7] 王岱.美国扩张与发展史话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pp46,47.[8] 宋瑞芝.走进印地安文明 [M]. 北京: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01: pp37,

《纲要》指出,我国道德建设方面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有的还相当严重,其中就包括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那么,什么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呢?拜金主义是资产阶级原始积累时期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金钱至上的道德观念和人生观念。拜金主义崇拜金钱,认为金钱万能,把金钱看得高于一切,以金钱或财富为人生价值之所在和评判是非善恶的标准,以追求尽可能多的金钱或财富为人生的目的,把为个人赚钱或积累财富作为人生的主要目的乃至全部的内容,一切以金钱为转移。16~17世纪,英、法、意、西班牙、葡萄牙等国的商业资产阶级和封建专制国家狂热地追求金银货币,认为只有金银才是一国真正的财富,由此产生了拜金主义。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金钱不仅变得万能,而且成了衡量一切的标准。人们的行为、社会生活和人的价值,都是以金钱来衡量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了冷冰冰的金钱关系,拜金主义成了资产阶级社会普遍的行为准则。为了赚钱,资产阶级不仅剥削工人阶级,而且在本阶级内部采取种种手段尔虞我诈、互相倾轧,直至发动侵略战争,制造大规模的屠杀和流血,对人类犯下滔天罪行。资产阶级这种金钱至上、金钱万能、一切为了金钱、一切以金钱来衡量、来推动的拜金主义是十分荒谬和腐朽的。在我国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拜金主义有所滋长和蔓延。“一切向钱看”口号的提出,“前途前途,有钱就图”的观念的流行,一些人在金钱问题上斤斤计较乃至两两计较,在工作上钱多多干、钱少少干、没钱不干的行为,有的人为了金钱而不顾国格人格直至践踏党纪国法的事实,都是拜金主义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体现。享乐主义是一种剥削阶级的人生观。这种人生观从人的自然本性出发,把人的生理本能的要求作为生活的目的,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私”、“利己”的,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就在于追求个人的物质享受,因而主张人们应当尽可能地追求物质享受和生理本能需要的满足。在现实生活中,这种人生观往往使人丧失远大的抱负和高尚的追求,从而显得庸俗和浅薄。所谓“人生如梦,为欢几何”、“人生在世,吃穿二字”以及“今朝有酒今朝醉”等等,就典型地表现了这一点。我国古代《列子�6�1杨朱篇》就曾经提出纵欲主义,认为满足耳、目、口、鼻、体、意的欲求,以得快乐,是人的本性。欧洲自近代以来,不少资产阶级思想家鼓吹享乐主义。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享乐主义以各种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资产阶级早期鼓吹世俗的享乐,认为人生的目的和价值就是发财致富和追求个人的自由幸福。17-18世纪的唯物主义者,代表着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的阶级利益和要求,公开宣传人生的目的就在于追求快乐,这在反对封建禁欲主义方面起了一定的进步作用。资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后,更大肆鼓吹利己主义的享乐哲学,把追求个人享乐说成是每一个人的惟一至高无上的目的。认为人生就是彻底的享受,“不能为了别人而牺牲自己的享乐”。这种享乐主义是建筑在剥削和压迫劳动人民的基础之上的,它的实质是为剥削制度的“合理性”寻找伦理上的依据,已经完全堕落为没落的腐朽的人生观。近年来,在我国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党的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好传统和好作风,在一部分党员和干部中淡忘了,有的甚至已经丢得差不多了。一些人没有高尚的理想和追求,沉溺于物质享受,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令人触目惊心。个人主义则是一切以个人的特殊利益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和道德原则。个人主义把个人利益放在首位,强调个人利益高于一切,把他人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看作是实现个人利益的手段。损人利己、惟利是图、一切言行以个人利害得失为转移,这是一切个人主义者的共同表现。显然,个人主义是一切以个人利益为根本出发点的一种剥削阶级的人生观,是在私有制基础上产生的,是私有制社会普遍流行和影响最大的一种人生观。资产阶级把个人主义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个人主义是资产阶级世界观的核心和资产阶级道德的基本原则。在资产阶级上升时期反对封建贵族的反动统治和追求资产阶级的现实利益的斗争中,个人主义人生观曾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是,随着资产阶级走向反动,这种人生观则违背历史发展规律,阻碍了社会发展和道德进步。个人主义与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是根本对立的。

诗经现实主义论文参考文献有哪些

1.浪漫主义抒情色彩。在他所创造的艺术世界中,对于神话故事的神,进一步人化:如创造了日神(羲和),望舒(月神),飞廉(风伯),丰隆(雷师),以至凤鸟、飞龙、飘风、云霓都供他自由驱使;县圃、扶桑、崦嵫、咸池、天津、不周(神话中地名),都是他所到的地方,其想象之大胆,构思之奇特,幻想之丰富,古今罕有。此间的运用,并不是什么典故,而是借神灵和神物,展示了活生生的形象参与了神游天国的活动。2.象征意义的运用。以香花美草的寓意,寄托男女情思,象征诗人对现实溷浊的揭露。有对香草美人的向往,如秋兰、木兰、江离、薜芷等香草。美人如好的帝王:“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展现了一个五彩斑斓,情思绯恻的人性世界。诗人披香戴芳,饮露餐英。上叩天门,下求佚女。在寄托情思中,又感到时间之攸忽和人生之无常:“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现实主义:如女媭这个人物,有点象慈母,又有些象长姐,对诗人婉劝,说话由于急切,带着喘息:“鲧婞直以亡身兮,终然殀乎羽之野。……”但是诗人不顾,仍向重华陈词,历数夏侯启、后羿等的不作为以引夏商周历代的兴亡史。表现了一腔爱国之情: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3. 独特的语言艺术。用的是比兴的修辞手法。屈原用的比兴手法,远超出“比兴之义”。《诗经》中的比兴,是一种简单的比喻和联想,而屈原《离骚》反物我、情景全部融合,成了一个大的象征体。4. 楚地地方风格。楚地信鬼神。《离骚》中的女媭、灵氛、巫咸都是些神秘莫测的人物,整篇长诗,气势宏伟,象沅湘水的源远流长,象汩罗江水的神秘:诗人不知究竟到什么地方去了,为什么要跟从彭咸,到他所居住的地方去殉自已的理想呢?

第一,《诗经》是以抒情诗为主流的。 第二,《诗经》中的诗歌,除了极少数几篇,完全是反映现实的人间世界和日常生活、日常经验。 第三,《诗经》在总体上,具有显著的政治与道德色彩。关心社会政治与道德,敢于对统治阶层中的腐败现象提出批判,应该说是《诗经》的优秀之处。 第四,《诗经》的抒情诗,在表现个人感情时,总体上比较克制因而显得平和。

《毛诗序》中即言明;“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诗歌本来就是表达人生志向、抒发思想感悟、宣泄内心情绪的产物,是故并无雅俗之分,王孙贵族吟得,咱普通老百姓自然也歌得,你吟你的阳春白雪,于宫廷殿堂之上,我歌我的下里巴人,游走于乡村山野,各享其乐,理所当然是无可厚非的。马路上的车夫,禾田里的农妇,落榜归乡的穷酸秀才,待字闺中心内怀春的纯情少女,皆可随心所欲,信手拈来,将现实的小事。身边的人儿变成曲调,悠悠吟唱,非但不俗,甚至可能因生动有趣富有意义反映生活而被传颂千古。所以《诗经》中广为应用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自是别有一番滋味。接下来便以其个中典型——《七月》谈起。 纵观下来,《七月》全诗分为八章,其内容涵盖了授衣、寻桑、采繁、养蚕、剪枝、织麻等,最后又回到春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辛勤的男女农人们也逐日逐月重复这些工作,虽然劳动成果常常被贵族阶级所剥削,虽然年月常常无衣无褐难以卒岁,生活艰难苦不堪言,可是往里层看,往最深处看,可以看到他们充实的日子满是情趣,可以看到他们带着精神的追求来享受生活,还可以看到他们是为了衣食而勤勤俭俭不断劳作,人们起居生活所离不开的“衣食”与“劳作”在本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四月秀葽”“五月鸣蜩”“七月鸣鸲”等动静结合之景之物铺展开来,成为一切劳作活动的背景,极富画面感,令人观之即在脑海仿佛身临其境;“无衣无褐,何以卒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归”等被贵族阶级剥削的内心不满直白,体现了奴隶阶级的无可奈何、怨恨而不敢言,愤懑却只能在心中哀叹悲泣,同时也真实反映了当时奴隶阶层生活的社会状态;“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等恶劣天气的描写,于现实中烘托了农人们劳动过程的凄苦;而“七月食瓜”“八月断葫”等生活小乐的叙述,瞬间升华了整个篇章的`意义内涵,表达出了低阶层农民的苦中作乐,苦中有乐。 既然没有楼阁,就在自己的精神家园中创造一个空中楼阁,也不乏是一种大情趣。就是《诗经》这样的作品向百姓们杂乱的现实生活中注入了精神追求。 总结来说,《诗经》里很多作品都是在老百姓中产生的,故非常贴近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具有很高的人民性,这也符合当初的实际。因而其现实主义风格十分突出,现实主义色彩亦十分浓烈。

个人主义和集体论文参考文献

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大家都经常看到论文的身影吧,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论文该怎么写吗?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个人与集体_议论文800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而集体的力量是无限的。

一个人,就像一根筷子,无论你怎么努力,永远也夹不起盘子中的菜叶。一个人就像一棵大树,当狂风暴雨来临时,无论你多么坚强,还是会被连根拔起。一个人就是一个人,孤独无助的你就算放在阳光下还是感受不到一点春的暖意。

我们都听过三个和尚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一个和尚有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这里面的一个和尚,很像我们的一个人,但这三个和尚,绝不意味着一个集体,从其量是三个人,一个“集合”罢了。这三个和尚,他们只顾着自己的蝇头小利,而不顾大家的利益。在他们之间,只要有人少打了一次谁都不行,多喝了一杯水都不行,他们在做事的时候从来没有考虑过其他人,所以,他们不是集体。尽管他们三个个体住在了一起,他们的身体相互靠近,就连睡觉的时候都盖着同一张被子,但他们的心中总想着自己的利益,他们的心反而越来越远了。

而一群蚂蚁,虽然它们的数量有着成千上万,但它们就是一个集体。在发生火灾的时候,火势迅速蔓延到它们的老窝。而它们是一个集体,一个集体,最先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大家。所以,在火焰中,它们迅速靠拢,它们用手脚抓住对方的身体,抱成团,围成一个球,它们把它们的血脉一层层地包在了最里面的那一层。然后,在火焰中,它们从高处滚了下来,冲出了火焰的包围圈。听着火焰噼里啪啦的声音,每一分,每一秒,都有着几十只的蚂蚁在死去。外层的蚂蚁在用自己的身躯为着里层的蚂蚁挡住了火焰,它们把生的希望留给了里面的蚂蚁。而里面的蚂蚁这则把生的希望留给更里面的蚂蚁。外面的'蚂蚁毫无例外的死了,但它们种族的火种毫无一例的保留了下来。它们,就是一个集体,因为它们的愿望和集体的愿望是一致的,所以,在火灾中,它们种群的希望得以保留。

集体就是一双筷子,只要你融入集体,你就能顺利的品尝到你想吃的美味食物。集体就是一片森林,无论狂风暴雨,都摧毁不了你融入的家园。集体不是有无数个人组成的,它就是一个把你们的心连起来的整体,他确实是一个整体,就算你在冬天也不会感到寒冷。

集体是个人的联合体,个人共同举起手组织成了一个体系,而这个群体便容纳了个人的所有能力。

个体与集体就好像细线与绳子。易断的细线拧在一起就变得坚韧耐磨了。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吗。同样,集体的力量是强于个体的,三国时期的孙权曾说过,“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两根筷子放在一起想折断,要花费的不仅仅是两倍的力量。两个个体聚在一起,互相学习,相互帮助就会产生1加1大于2的效果。杯水救不了车薪,那么千万杯呢?因此集体往往拥有强于个体许多的力量。个体不能脱离集体而孤立存在。这是万事万物普遍存在的规律。据说佛祖释迦摩尼问他的弟子:“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弟子答不上来,释迦摩你说:“把它放到大海中去”一滴水离开大海,马上就会蒸发,个体离开集体也很难有所成就。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一个积极快乐向上的群体,在这个群体中学习生活做人做事,学人之长,补己之短,来增长自己的才干,这无一不是在锻炼着自己。若孤帆远行,岸无边际,很可能触礁船破,葬身大海,结对而行,才能战胜千难万险,最终到达理想的彼岸。

托尔斯泰也说:“个人离开社会不可能得到幸福,正如植物离开土地而被扔到荒漠不可能生存一样。”所以在必要时刻因该放弃自己的利益而成全集体的利益。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在抗美援朝期间,一次执行潜伏任务时,战士邱少云不幸被敌人燃烧弹击中,全身被火焰燃烧,虽然边上就是一条河沟,但邱少云为了不暴露目标,影响整体战斗部署,始终趴在火中,纹丝不动,直至光荣牺牲,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整场战斗的胜利。避免了更多人员的死亡。这无疑值得我们学习。那种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兢兢业业不考虑个人得失去维护集体的想法,不是任何情况下都是正确的,例如,为了实现国家计划生育的目标,让你去自杀,这完全和人道主义背道而驰,是不可取的。

集体的形成,必须扬弃个体个人主义,也必须众多个体朝同一个目标一起努力,只有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才能迸发出无穷的力量!

集体与个人是有着不同的定义,如果我们假定把集体比做“大团体”,而个人比做“小团体”的话,从这两个“团体”的角度分别来看问题,如处理得当,则两者相互交溶。反之,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另一种结果。

什么是“个人”,我们会想?它代表什么?这种“个人”的泛指到底是好是坏?“个人”顾名思义,是这个团体中的一份子,也就是说,不管你做得如何,对这个团体的来讲会关系到它的荣耀或耻辱。不管你对“某件事”的看法如何,它只代表你个人的想法和意见。

那相对而言,“集体”就比较好理解它的含义了,它代表着不是一个,而是一群。用书本上的话来讲:“这是一个由许多人合起来的,有组织的整个”。在这个团体中,讲究的不仅是个人的荣耀,因为他还关系到这个集体。任何“个人”所取得的荣誉,它也是属于这个团体中的所有人的。大家还必须有团队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为这个集体赢得荣耀。

就拿一个公司来说吧!在这个大集体里,每个员工都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才能让这个集体做得更好。可有些人,对现状一点也不满意。他就会慢慢地变成一个“小团体”。这样的话,这个公司就会变得四分五裂,那该怎么办呢?个人的贪婪和不满,会直接影响到这个集体。如果多想想集体的荣誉,才能使个人融入到集体里去,也不会到将来后悔莫及了。

同样是一个班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岗位,不管是普通的一员,还是班干部,都有自己的职责需要完成。每个人都要做好自己份内的事。这样,这个集体就会变得井然有序,每个人虽然忙忙碌碌的,但都会很快乐!如果有个人取代了你的位子,而你又很想干下去的话,那么,你必须用脑子好好想一想,为什么同学们选择他,而不是我?为什么老师也信赖他,是不是有什么地方做错了?想到了就要及时改正。想不到,可以去请教老师和同学,这样的话,才能进步!

个人与集体,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在集体之下,个人的作用就显得渺小。如何处理好相互间的关系,那就要看你怎样去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了!

"一只蚂蚁来搬米,搬来搬去搬不起……轻轻松松进洞里。"读了上面的这首童谣,不禁要想,蚂蚁们把米搬进洞后会怎么做呢?

一种可能是将来分食,大家平分,吃完了以后再一起去找。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三只小蚂蚁谁不服谁,都想独占米粒,于是有自相残杀,结果呢?自不必说,三败俱伤,谁也没吃到。

如果问人们会选择哪一项结果,可能大多数人都会选择第一种。然而,真正当金钱、利益、权势、梦想摆在人们面前的时候,大多数人选择的都是后者,并且还会告诉我说:"谁说三只蚂蚁都吃不到米粒?我就会是那个胜利者。"没错,假如这世上只有三只蚂蚁,你杀掉了其中两个便成了世界的主人。但事实是,这个世界很大,外来的危险很多,杀掉了自己的同伴就等于剥弱自己的力量。古人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即是这个道理。当你认为成了胜利者时,你又怎知会不会外来的敌人抢走你用同伴性命换来的米粒;当你吃完了这米粒时,你还会不会对重复。"一只蚂蚁来搬米"的故事;而到了那时,你又一定会是胜利者吗?

削弱了同伴,就等于削弱了自己,那么,你也许会说:"好吧,我就老老实实的待在这个团队中,什么也不做,行吗?""什么也不做"就想待在团队中,你在做梦吧!假如,在一支队伍当中,人人都像你一样,就好比组成物质的分子,若一个个分子都懒洋洋的休息,那么物质还会存在吗?我们每个人都是团队中不可缺少的分子,是我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吸引,相互关心,相互鼓励,才使我们的团队充满生机,充满创意,而在这集体当中的分子才会闪耀灿烂的星辉。

让我们记住太平天国的教训,互相信任,互相协助,切不可让我们自己的尖刀,屠杀了同伴,屠杀了自己的前程。

我们要记住"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教训,为集体,也为自己注入一支甘甜的清泉,在集体中铸就我们的意志,耀闪我的光辉。

让我们在不屈的民族精神的引领下,在团队精神的鼓舞下。在团队的舞台上,展示我们的青春,放飞我们的理想。

请为个人,在团队的天空下,做一颗耀眼的晶星。

Triandis, H., Bontempo, R., Villareal, M., Asai, M.,& Lucca, N.(1988). Individualism and collectivism: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 on self-ingroup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4,323-338。 如果说,有哪一种人类的特征能几乎被所有的心理学家所认同的话,那就是人类的行为从来不会在真空中发生。即使是那些最强调内部动机、个性需求和遗传驱动力的心理学家们也会考虑把各种各样的外部环境力量引人最终导致个体行为和特质形成的方程式中。在过去的三四十年间,心理学领域已经开始渐渐认识到文化是一种对人类具有重大影响的环境因素。事实上,研究人员发现,很少有在所有或者在大多数文化中具有一致性和稳定性的人类行为模式(跨文化一致性的扩展分析参见研究22中关于埃克曼的面部表情研究的讨论)。这在涉及人类的相互作用和人际关系的行为领域中显得尤为突出。人际吸引、性、感动、个人空间、友谊、家庭动力、父母养育方式、儿童行为期望、求偶仪式、结婚、离婚、合作与竞争、犯罪、爱和恨等都深受文化因素的影响。可以肯定地说,如果不考虑一个人的文化背景,那就根本无法全面或准确地了解这个人。 从概念上讲,文化是很容易理解的,但具体到实践领域,文化却成了一块难啃的骨头。试想,你如何能够理清那些交织在一起的、共同塑造了现在的你的所有文化因素呢?大多数文化是如此复杂,以至于无法得出有据可循的结论。例如,结肠癌在日本的发病率比在美国低得多。日本和美国是两种不同的文化,那么到底哪些文化因素可以解释发病率的差异呢?是对鱼的需求量的不同?是消费大米数量的不同?是饮酒量的不同?是生活节奏和应激水平上的差异?或许是两国宗教习惯的差异影响了健康?来自亲戚朋友的支持的差异是否会影响健康状况?抑或更可能是以上两个、三个或者所有这些因素连同其他因素共同导致了这一结果?问题的关键是,如果你打算把文化列为全面了解人类本性的因素之一,那就需要用可靠和有效的方式来定义文化差异。正是在这一点上,哈里·川迪斯在现代心理学史上崭露头角。 从20世纪60年代起,川迪斯在芝加哥大学俄巴娜-香槟分校心理学系致力于揭示和提炼文化及其背景下的人们的基本特性,以便以有意义的方式对这些文化加以区分和研究。这项工作贯穿于川迪斯的整个事业生。发表于1988年的这篇论文解释并论证了他对跨文化心理学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它阐述了个人主义文化和集体主义文化。今天,这一基本的文化差异维度构成了每年的心理学、社会学以及很多其他领域数百项研究的基础。在这篇论文中,川迪斯认为,在某种程度上被界定为个人主义或集体主义的特定文化,正以一种复杂和广泛的方式决定着其成员的行为和人格。 用通俗的话讲,集体主义文化是这样的一种文化,即生活在该文化中的个体的需求、欲望、成就都必须从属于他所属的内群体(ingroup)的需求、欲望以及目标。内群体可以是一个家庭、一个部落、一个村庄、一个专业组织或者甚至整个国家,具体视情况而定。在这些文化中,个体的大部分行为的产生取决于该行为是否有利于个体所属的更大群体的整体利益,而不是该行为是否能为个体提供最大限度的个人成就。人们所归属的内群体往往会保持长期稳定,而且个体对其所属群体的承诺通常都很高,甚至当一个人在群体中的地位对其而言已变得困难或者不愉快时也是如此。个体依靠他们所属的群体来帮助他们满足自己的情绪、心理和实际的需要。 相反地,个人主义文化更看重个体的幸福和成就,而不是其所属群体的需要和目标。在这些文化中,群体对其所有成员的影响可能是微乎其微的。个体对其所属群体没有太多情感上的依恋,并且如果它对个体的要求过于苛刻,个体则宁愿脱离该群体而加入或者重新组建一个新的群体。在个体主义文化中,个体对群体的承诺很少,所以对个人而言,同时是多个群体的成员是很常见的事情。然而,没有哪个群体能单独对其行为施加太多的影响。在该篇论文中,川迪斯及其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合作者,描述了大量典型集体主义文化和个人主义文化特征。所有这些都被总结在表7-6中。当然,这些特点是高度概括化的,因此不管是在集体主义文化还是在个人主义文化之中,总有一些例外的情况。 按照川迪斯的观点,个人主义文化集中在北欧、西欧和那些历史上受北欧人影响的国家。此外,典型的个人主义文化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具有边界,大量的外来移民,社会和地理上的迅速变迁。“所有这些特点倾向于使群体的控制力变得不太确定。在美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高度的个人主义是与上述特点相一致的。”()他认为,世界上其他大多数地区属于集体主义文化。 川迪斯在其文章的开头部分指出: 在川迪斯的很多研究和著作中所隐含的研究假设是,当我们按照“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模型来界定和诠释文化时,这一模型能够解释我们所见到的表现在人类行为、社会交往和人格中的大部分差异。在该文中,川迪斯试图概括出其理论的广泛的潜在用途(参见表7-6),并报告了他为了验证和阐明其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理论所做的三项科学研究。 如前所述,该篇论文报告了三项独立的研究:第一项研究的被试全是美国人,以便更加清晰地定义适用于美国的个人主义的概念;第二项研究的目的是比较个人主义文化(美国)和集体主义文化(如日本和波多黎各),其核心在于比较在两种文化类型中个体与他们所属群体之间的关系;第三项研究用以检验如下假设,即集体主义文化中的成员觉察到自己获得更好的社会支持,且一贯享有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而个人主义文化中的成员则报告他们常常感到孤独。所有这些数据都是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来收集的。下面我们将简要介绍每项研究及其发现。 第一项研究的被试是川迪斯所在的芝加哥大学心理系的300名在校大学生。研究者要求每位学生完成一份包括158个项目的问卷,用以测量他们有关“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的行为和信念倾向。如果被试赞同“只有那些依靠自己的人才能在生活中获得成功”,那么他便持有个人主义的立场。而被试如果同意“当我的同事把他们的隐私告诉我时,我们的关系更加亲密了”,则说明该被试持有集体主义的观点。此外,问卷中包括5个生活情景故事(Scenarios),这些情景故事把被试置于一种假设的社会情境中,并要求他们预测自己的行为。该论文中所提供的一个例子是,让被试想象自己想要做一次群体内其他成员都反对的长途旅行。问被试在决定是否去旅行时,会在多大程度上考虑父母、配偶、亲戚、密友、熟人、邻居以及同事的意见。 对回收的问卷进行分析后发现,在被试的回答中几乎有50%的变异能够被三个因素所解释,这三个因素是:自力更生、竞争、与所在群体的亲疏关系。只有14%的变异能被“对群体的关注”这一因素所解释。川迪斯对研究1的结果做了如下概括: 他还指出,该问卷所含的项目和生活情景故事能有效地测量美国文化的个人主义程度,但川迪斯对这些项目在其他的文化背景中是否同样有效尚存疑问。 在该研究中,研究所提出的问题是:“集体主义文化中的人们是否更乐意使自己的个人需要服从于集体的需要?”被试是91名芝加哥大学的学生、97名波多黎各学生、150名日本大学生和106名年长的日本人。测量集体主义特征的问卷由144个项目组成。问卷被译成西班牙语和日语后交由所有被试进行回答。经之前的研究验证,该问卷的题目分别测查关于集体主义的三个倾向:关心群体、自我与群体的亲密关系和使自己的目标服从于群体的目标。 该项研究的结果互不一致且很有趣:一些结果支持“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的理论,而另一些则似乎又对它予以反驳。例如,日本学生比伊利诺伊的学生更在意同学和朋友的观点,但波多黎各学生并没有表现出这一特点。此外,尽管日本被试在群体获得荣耀表达了自豪感,但他们在生活中只关注他们所在的某些群体的观点,并牺牲自己的个人目标以服从这些特定群体目标,而不是对所有群体都如此。尽管服从是集体主义文化的一个共同特征,但事实上日本被试比美国被试更少地表现出对群体的服从。有结果表明,随着集体主义文化变得更加丰富化和西方化,它们可能正在经历一个向个人主义转变的过程。作为这一观点的又一证据,研究发现年长的日本被试比日本大学生倾向于认同其所属的群体。 在这一点上,你或许会问,第二项研究的结果如何纳入川迪斯的理论呢?川迪斯把它们解释成一种警示,即有关集体主义文化和个人主义文化的结论不应该过分概括化,而必须仔细分析并有选择地应用于特定的行为、情境和文化之中。他对这一观点做了如下阐述: 第三项研究正是试图要完成川迪斯在上述引语中所提出的研究任务,对研究的核心加以限制和细化。该研究拓展了先前的研究结果,即集体主义社会为它们的成员提供了高水平的社会支持,而个人主义文化中的个体则在更大程度上体验到孤独。该研究所采用的集体主义-个体主义问卷由72个项目组成,总共施测了来自芝加哥大学和波多黎各大学的100名被试,男女各半。被试还填写了另一份问卷以测量他们所知觉到的社会支持水平和孤独程度。 该研究的结果清楚地表明。集体主义与社会支持存在正相关,也就是说,随着集体主义程度的提高,相应的社会支持水平也会提高。而且集体主义与孤独程度呈负相关,即随着集体主义作用的提高,被试所意识到的孤独程度降低。作为川迪斯理论模型的进一步的证据,对该研究中的美国学生来说,最重要的因素(能解释最大的变异)是“在竞争中自力更生”,而对波多黎各学生而言,最重要的因素是“合群”(与他人的互动)。这些结果正是人们可以由“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理论预期得到的。 川迪斯解释说,总而言之,本文中所述及的这些研究既支持又改进了他对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定义。回过头来看表7-6中所列出的两种文化类型的特征,其所显示的状况似乎是相互对立、非此即彼的,即个人主义文化和集体主义文化看来几乎是完全对立的。不过,本文证明了这两种文化类型似乎处于一个连续体的两端,而某一特定社会则处于两端之间的某个点上,这个点通常更接近于连续体的一端而远离另一端。此外,具体到某一文化,其中特定的个体、群体、亚文化以及情境可能会偏离该文化在连续体上的大体位置而向某一端移动。图7-2呈现了这一解释的图示。川迪斯指出:“简言之,这些实证研究表明,我们必须把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看作是一种多维的结构,……每一维度的性质和特点主要取决于其所属群体的现状、情境线索以及所研究的具体行为。”() 尽管该研究的历史很短,川迪斯的研究结果已经成为心理学家看待人类行为的基础之一。在你打开大多数心理学分支——基础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人类性行为、变态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等的新版教科书时,你将很难找到一本不涉及川迪斯的这项研究,或是他做的很多其他有关“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的研究。可以说,在有关文化对于决定人格和社会行为所起作用的当代研究中,由川迪斯所阐述、澄清和提炼的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文化维度是最可靠、最有效和最具影响力的因素。此外,该维度能被应用于非常广泛的研究领域。以下正是这方面的两个应用实例。 在川迪斯的这篇论文中,他所提供的证据表明,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这两个心理社会概念可能会对一种特定文化的成员的身体健康产生重大影响。这项与冠心病有关的研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一般而言,在集体主义社会中,心脏病的发病率比在个人主义社会中要低。川迪斯认为,与心脏病密切相关的令人不快和紧张的生活状态在个人主义文化中更为常见。为了竞争和实现个人目标,孤军奋战的个体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除了这些消极的生活事件之外,个人主义的社会结构本身就缺乏对其成员提供的社会凝聚力和支持力量,而这种力量却恰恰能够减少压力给人体健康所带来的影响。当然,正如本文开头部分所讨论的那样,有很多因素可以解释在心脏病以及其他疾病的发病率方面出现的文化差异。但很多研究已经表明,集体主义文化中的成员迁居到个人主义文化的国家后,也越来越易于患上包括心脏病在内的各种疾病。 或许,更有说服力的是在同一种文化中的两个不同的亚群体之间所存在的差异。正像川迪斯所指出的(P327),研究人员做了一项以3000名日裔美国被试的研究,主要是比较那些在生活方式和态度上已完全适应了美国风格的日商美国人和那些仍然保持传统日本生活方式的日裔关国人。结果发现,在排除了胆固醇水平、锻炼、吸烟、体重等因素的情况下,前者心脏病发病率仍然是后者的5倍。 当然,你也许已料到“集体主义-个人主义”维度会影响到特定的文化群体之间在养育子女的方式上的不同,事实上的确如此。集体主义社会中的父母更加注重培养儿童的“集体自我”(collective self),这种集体自我的特征是对群体规范的服从,对群体中权威的服从,行为具有跨时间和跨情境的可靠性和一致性。家长常常以公开或微妙的方式对做出符合群体目标的行为模式的儿童给予奖赏(Triandis,1989)。在这种情形下,只是因为自己不喜欢而拒绝从事群体期望自己做的事情是不能被接受的,这种情况也极少发生。然而在像美国这样的高度个人主义的文化中,这种拒绝是一种正常的反应,而且常常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尊敬!这是因为在个人主义文化中,父母重视培养儿童的“个人自我”(private self)。这就意味着儿童会因具有自力更生、独立、自知之明以及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潜能的行为和态度而得到奖赏。另一个看待这种差异的角度是,在个人主义文化中,反抗(在社会可接受的范围内)和独立倾向被看成是一种人格资产(personality assets),而在集体主义社会里,它们被看成是负债(liabilities)。文化经由父母向儿童传达的关于资产或负债的信息是强大而明确的,它对儿童的成长有着强有力的影响。 川迪斯的工作影响着广泛的研究领域。其中一篇文章将川迪斯的理论应用到研究两种文化条件下大学生球迷的态度问题(Snibbe et al.,2003)。研究者对观看重要足球比赛的美国(玫瑰杯美式足球赛)和日本(闪光杯足球赛)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要求这些大学生在足球比赛前和比赛后,分别对自己球队与对方球队的学校和学生进行评定。在这两场比赛中,都是具有优良学术氛围的大学输掉比赛。然而,在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学生的反应差别很大:“美国大学生无论是在赛前还是赛后,均表现出对自己球队更加积极的态度。相比之下,日本大学生的评分没有表现出对本队的偏爱。而且,日本大学生对学校的评分反映了每一所大学在社会上的地位,对学生的评价则是根据目前的状态。”()另一项研究采用川迪斯的理论模型对孤独感进行了跨文化研究(Rokach et al.,2002)。该研究选取了来自北美和西班牙的1000多名被试,要求他们完成关于孤独感成因的调查问卷,其中包括个人体缺陷、发展性障碍、缺乏亲密感、迁徙和分离,以及社会排斥感。“结果表明,孤独感的成因的确受到文化背景的影响。而且,北美被试在这五个维度上的得分较高。”(,附加强调) 最后,有一项研究突出了川迪斯研究工作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当我们在对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加以研究和比较时,这种比较绝不只限于在国家之间进行。很多国家本身就包括了多种水平的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亚类型。在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比美国拥有更多的不同形式的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一项根据川迪斯的理论模型完成的一项有趣的研究(Vandello & Cohen,1999)以图表的形式描绘了美国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分布情况。在继续往下阅读之前,请想一想你认为最典型的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会出现在什么地方。研究发现,美国的南方腹地具有突出的集体主义倾向,而位于大平原和落基山脉的地区则呈现更明显的个人主义倾向。不过,即便是在这些不同的地区内,也可以发现不同层次的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亚文化群体。 川迪斯给所有的社会科学提供了一种看待基本的文化差异的新视角。随着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多种社会文化日益交织,我们所直接经历的文化多样性常常会导致一些潜在的误解、沟通障碍、冲突和挫折。对于集体主义和个体主义文化差异的觉察和尊重,有可能让我们朝着缓和文化分歧与促进世界和谐的积极目标迈出一小步,但却是富有意义的一步。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