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浙江农林大学认定期刊

发布时间:

浙江农林大学认定期刊

如果你是在经济比较好的地方的,比较爱出去玩的,建议不要来。

中文核心期刊吧,都不是很快!除非找低一点影响因子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级别: CSCD核心期刊 北大核心期刊 统计源期刊《浙江农林大学学报》期刊级别: CSCD核心期刊 北大核心期刊《天津农林科技》期刊级别: 国家级期刊可以推荐杂志之家,因为我通过这个网站发过期刊。感觉整体都要比其他网站快一点!而且发表老师态度很好,不懂的问题一一解答!值得合作!

浙江农林大学考研资料

链接: 

若资源有问题欢迎追问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林业类学科相对来说好发一点,其他学科比较难,建议发在行业内的核心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成人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成教靠谱。根据查询相关资料信息,浙江农林大学是一所著向实践的大学,致力于培养有分量的高素质农林人才。该校以培养专业性强、工作能力强、可负责任的创新型人才为办学宗旨,拥有强大的教学科研团队,拥有丰富的人文、数理、经济、法律等多学科特色。

嗯,咋的了?你要问什么?

2009年至2013年10月,该校共承担包括国家级科技项目在内的科研课题3300余项,科研经费总量近5亿元。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7项;三大检索收录论文850篇,授权专利368件,出版专(编)著229部。学校先后与浙江、福建、江西、江苏、安徽等50多个县市区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推广与社会服务,完成开发项目1300多项,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00多亿元,带动20多万人脱贫致富,促进了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学校连续9年被评为浙江省科技特派员先进派出单位,2009年被评为全国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集体 。 馆藏资源 截至2010年5月,浙江农林大学图书馆藏有纸质图书154万余册,电子图书90余万册;中外文纸质期刊近1800多种,读秀学术搜索平台、标准文献电子阅览室、《中国基本古籍库》、EPS全球统计数据/分析平台、CALIS农学中心学位论文库、中国高等教育期刊文献总库、中国资讯行(ChinaInfoBank)、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重庆维普)、浙江农林大学图书馆网上报告厅、万方外文文献数据库、万方科技成果库、万方中国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万方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万方数字化期刊、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论文全文数据库等中外文数据库30余个 。 学术刊物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原《浙江林学院学报》)是浙江农林大学主办的学术期刊,创刊于1984年。双月刊,国内外发行。主要刊登农学、林学、植物保护学、园艺学、园林学、动物学、生态学、农业工程、生物技术、水土保持学、土壤学等学科的学术论文与研究简报。学报入编《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ChinaInfo)系统科技期刊群》、“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俄罗斯《文摘杂志》(AJ),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英国动物学记录(ZR,Biosis),波兰哥白尼索引(IC),英国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文摘(CABA),美国化学文摘(CA),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中国文献数据库(JSTChina)等,是全国林业类和综合性农业科学类中文核心期刊。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奖,此前曾获首届浙江省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第二届浙江省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首届和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三等奖,全国高校自然科学优秀学报一等奖等奖项20余项 。

中文核心期刊吧,都不是很快!除非找低一点影响因子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级别: CSCD核心期刊 北大核心期刊 统计源期刊《浙江农林大学学报》期刊级别: CSCD核心期刊 北大核心期刊《天津农林科技》期刊级别: 国家级期刊可以推荐杂志之家,因为我通过这个网站发过期刊。感觉整体都要比其他网站快一点!而且发表老师态度很好,不懂的问题一一解答!值得合作!

浙江农林大学a类期刊

2009年至2013年10月,该校共承担包括国家级科技项目在内的科研课题3300余项,科研经费总量近5亿元。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7项;三大检索收录论文850篇,授权专利368件,出版专(编)著229部。学校先后与浙江、福建、江西、江苏、安徽等50多个县市区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推广与社会服务,完成开发项目1300多项,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00多亿元,带动20多万人脱贫致富,促进了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学校连续9年被评为浙江省科技特派员先进派出单位,2009年被评为全国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集体 。 馆藏资源 截至2010年5月,浙江农林大学图书馆藏有纸质图书154万余册,电子图书90余万册;中外文纸质期刊近1800多种,读秀学术搜索平台、标准文献电子阅览室、《中国基本古籍库》、EPS全球统计数据/分析平台、CALIS农学中心学位论文库、中国高等教育期刊文献总库、中国资讯行(ChinaInfoBank)、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重庆维普)、浙江农林大学图书馆网上报告厅、万方外文文献数据库、万方科技成果库、万方中国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万方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万方数字化期刊、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论文全文数据库等中外文数据库30余个 。 学术刊物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原《浙江林学院学报》)是浙江农林大学主办的学术期刊,创刊于1984年。双月刊,国内外发行。主要刊登农学、林学、植物保护学、园艺学、园林学、动物学、生态学、农业工程、生物技术、水土保持学、土壤学等学科的学术论文与研究简报。学报入编《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ChinaInfo)系统科技期刊群》、“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俄罗斯《文摘杂志》(AJ),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英国动物学记录(ZR,Biosis),波兰哥白尼索引(IC),英国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文摘(CABA),美国化学文摘(CA),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中国文献数据库(JSTChina)等,是全国林业类和综合性农业科学类中文核心期刊。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奖,此前曾获首届浙江省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第二届浙江省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首届和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三等奖,全国高校自然科学优秀学报一等奖等奖项20余项 。

如果你是在经济比较好的地方的,比较爱出去玩的,建议不要来。

校园环境很好!。。。不过离杭州还是有点距离,近40公里!。。[编辑本段]浙江农林大学 浙江农林大学坐落于杭州西郊有:“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生态市”,“中国十佳可持续发展城市”之美誉的临安市,是浙江最早创办的高等学府,是浙江省省属重点建设大学。 浙农林大校标以绿色为主色调,由“浙江农林大学”中英文字样、银杏叶、建校年份(1958)三部分组成。采用绿色和银杏叶寓意学校以农林为特色,以培养绿色科技人才、服务现代农业、致力生态文明建设为目标。浙江农林大学校徽 校名中文全称 浙江农林大学 校名中文简称 浙农林大 校名英文全称 ZHEJIANG A & F UNIVERSITY 校名英文简称 ZAFU 校 训 求真,敬业 精 神 坚韧不拔,不断超越 学校层次定位 教学研究型大学 学 校 级 别 浙江省属重点建设大学 发 展 战 略 生态育人,创新强校 学校服务定位 三个面向:面向三农,面向基层,面向社会 [编辑本段]学校概况 浙江农林大学创建于1958年,是浙江省属全日制本科院校,具有52年本科历史。经过52年的建设与发展,现已经成为一所以农林为特色,理学、工学、文学、管理学、农学、经济学、法学、医学等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综合性重点建设大学。 浙江农林大学大门浙农林大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具有硕士和学士学位授予权,具有招收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资格。 校园占地面积27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近60万平方米。校园按照“崇尚自然,优化环境;因地制宜,特色鲜明;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理念规划与建设。校园与植物园两园合一,是一座集教学、科研、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生态校园。[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1958年,中共浙江省委决定创办一所高等林业院校,定名“天目林学院”。当年6月,以省林业厅为主,建德地委抽调党政干部,一批知名教授和留学归国学者共同参与筹建。当时确定专业设置为林业、木材采伐与运输机械化、木材机械加工和林产化学加工工艺专业。招生规模400名。 1959年7月,省委、省人委决定,温州林学院与天目林学院合并。 1960年2月,省委决定,浙江农学院、天目林学院、舟山水产学院合并,成立浙江农业大学。 1962年2月,省委决定,天目林学院从浙江农业大学划出,归省教育厅领导,党委工作归省高校党委领导。原属省农科院领导的林科所划归省林业厅和天目林学院双重领导。 1966年9月,省人民委员会同意“天目林学院”改名为“浙江林学院”。 1970年7月,省革委会决定浙江林学院与浙江农业大学合并。 1978年4月,省革委会决定,浙江农业大学林学系改为浙江农业大学天目分校。 1979年2月,国务院批准同意恢复浙江林学院。设林学、林业特产专业,学生规模1000人。 1981年12月,国务院批准浙江林学院为首批学士学位授予单位。 1986年7月,根据省委、省政府指示,浙江林学院由省林业厅主管改由省教委主管。 1997年11月,顺利通过国家教委对该院本科教学合格评价。 1999年5月,学院制订了《浙江林学院十年改革和发展纲要》。 2000年12月,浙江省发展计划委员会批复同意浙江林学院扩建工程选址临安市锦城镇镇北,按远期建设15000在校生规模设计,总规划用地万平方米(1866亩),总建筑面积万平方米,一次规划,分期实施。 2001年5月,新校区校园总体规划方案通过评审。规划创建功能分区合理的校园总体布局和融建筑、空间、园林绿化及自然环境于一体,校园文化气氛浓郁的开放型、旅游型、现代化的绿色大学。6月6日,新校区一期工程开工建设。 2002年10月8日,一期工程竣工启用。 2003年,学院出台《浙江林学院学校定位与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03-2020)》。 2010年,全国高等学校设置评议委员会第五届第四次会议于1月18号开始在广西南宁广西艺术学院行。1月20日下午举行的议程是针对本科高校升格更名为大学进行投票,浙江林学院高票获通过,正式升格为浙江农林大学。 2010年6月6日,浙江林学院正式更名为浙江农林大学,这也是浙江省唯一以农林学科为特色的多科性大学。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洪祝,省长吕祖善分别发来贺信。浙江省政协主席周国富为学校揭牌,省委常委、副省长葛慧君致辞,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程渭山出席揭牌庆典大会。[1][编辑本段]机构设置 学校的机构设置大致可分为三大系统: 教学单位(二级学院):包括浙江农林大学农业与食品科学学院、浙江农林大学林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浙江农林大学环境科技学院、浙江农林大学工程学院、浙江农林大学园林学院、浙江农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浙江农林大学人文学院、浙江农林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浙江农林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农林大学旅游与健康学院、浙江农林大学茶文化学院、浙江农林大学理学院、浙江农林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浙江农林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浙江农林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浙江农林大学体育军训部等。 党群系统:包括党委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纪委办公室、学工部、学校工会、学校团委等。 行政系统:包括校长办公室、监察室、审计处、学生处、人事处、教务处、设备管理处、科技处、研究生部、计划财务处、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基本建设处、产业后勤管理处、保卫处、教育发展中心、现代教育中心、图书馆、产业后勤集团公司等。[编辑本段]学科建设,科研实力 学校有51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特色本科专业4个(林学、园艺、园林、木材科学与工程),省级重点本科专业3个(园林、林学、木材科学与工程),省级重点建设专业9个(植物保护、食品科学与工程、农林经济管理管理、生物技术、环境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会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广告学)。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18门;拥有省级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5个,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授予领域9个,涉及理学、工学、文学、管理学、农学、法学等六大学科门类。 学校现有国家级木质资源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重中之重学科2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0个,具有副教授职称评审权学科12个,拥有国家林业局林木良种繁育基地1个,省级重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区域科技创新服务平台1个,拥有牵头的省重点创新团队4个,省级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2002年来,学院承担科研课题1527项,科研经费累计达亿元。科研成果获国家级、省部级奖25项,其中“刨切微薄竹生产技术与应用”成果2007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同时以主要完成单位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竹炭生产关键技术、应用机理及系列产品开发”获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多校联动共享共赢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创新与实践”获2009年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连续3年获得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40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三大检索系统收录论文368篇。《浙江农林大学学报》影响因子超过,入选浙江期刊方阵工程精优型期刊群。一批科研成果转化后取得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编辑本段]省部级重点学科名单 1、森林培育学科(省“重中之重”学科) 2、木材科学与技术(省“重中之重”学科) 3、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省级重点学科A类) 4、森林保护学(省级重点学科B类) 5、森林经理学(省级重点学科B类) 6、林业经济管理(省级重点学科B类) 7、城市规划与设计(省级重点学科B类) 8、土壤学(省级重点学科B类) 9、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省级重点学科B类) 10、林木遗传育种(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编辑本段]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1 浙江省森林培育重点实验室 2 浙江省森林碳汇研究重点实验室 3 省部共建“竹业科学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浙江省第7所拥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高校) 4 亚热带森林培育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浙江省第3所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的高校)[编辑本段]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1 国家木质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浙江省唯一拥有的高校)[编辑本段]师资队伍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157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980余人,高级职称教师430余人。共享院士2人;国家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1人;省政府特聘教授2人;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省“151”人才工程培养计划70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9人;硕士生导师230人;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省教学名师、省优秀教师、省高教新秀等12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0人。[编辑本段]人才培养浙农林大学子风采 学校面向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9000余人,在校研究生1020人。学校培养基础扎实、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毕业生具有“肯干、实干、能干”的品质,素以实际操作能力强、适应面广、综合素质好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位居全省高校前列。2008年教育部正式确定该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为优秀。[编辑本段]国际合作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美国、加拿大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余所大学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与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联合培养人才。聘请长期外籍专家43名,长期外籍语言教师50名驻该校任教。[编辑本段]浙农林大风景 [编辑本段]任领导 党委书记 耿启明 1959年7月---1978年7月 徐炳全 1978年7月---1984年2月 赵学廉 1984年2月---1988年1月 施社模 1988年1月---1988年8月(主持工作) 方心一 1988年8月---1990年10月(主持工作) 林华刚 1990年10月---1992年10月(主持工作) 林华刚 1992年10月---1998年8月 陈敬佑 1998年8月---2009年9月 汤 勇 2009年9月---2010年6月(副书记,主持工作) 宣 勇 2010年6月---至今 校 长 耿启明 1959年7月---1960年11月 赵雨农 1960年11月---1978年7月 王宪恩 1978年7月---1984年2月 戎文治 1984年7月---1987年1月(代校长) 刘茂春 1987年1月---1988年9月(主持工作) 刘茂春 1988年9月---1990年10月 忻士文 1990年10月---1991年6月(主持工作) 忻士文 1991年6月---1992年9月(代校长) 田荆祥 1992年9月---1998年8月 方志刚 1998年8月---2000年7月(主持工作) 张齐生 2000年7月---2008年12月 张齐生 2008年12月— (名誉校长) 周国模 2008年12月—至今[编辑本段]浙农林大建校初期的五个知名教授 牛瑞延教授(1912—1982),福建崇安县人,1933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后赴日本留学。先后任福建农学院、英式大学教授,华中农学院、南京林学院、浙江林学院教授,教务科研处处长。长期从事森林经理的教学科研工作。 林刚教授(1891—1979),浙江平阳人,1921年金陵大学毕业。先后任林业部广西油桐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湖北农学院教授、中国林科院研究员、浙江林学院教授。长期从事经济林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为我国经济林科研的开拓者。著有〈〈油桐十年实验纪要〉〉、〈〈浙江省乌桕品种的优良单株选择调查研究〉〉。 徐明教授(1905—1975),浙江嘉兴人,1932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后赴美留学获硕士学位,先后任南昌大学、安徽大学、北京林学院、浙江林学院教授。长期从事林木育种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朱大猷教授(1901—1968),安徽无为县人,1927年毕业于日本北海道帝国大学。先后任浙江大学讲师,金陵大学副教授、教授、南京林学院、浙江林学院教授。长期从事森林经理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郑止善教授(1913--1990),江苏武进人,1936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后赴美国俄勒岗州大学获硕士学位。先后任浙江大学、东北林学院、浙江农学院副教授,浙江林学院副教授、教授。长期从事木材科学与技术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编辑本段]浙农林大校歌 词:王旭烽 曲:周斌 钱塘澎湃,天目巍然, 桃李不语,桃李不语东湖畔, 松风竹节养育我们情怀, 风华正茂恰少年,恰少年。 同学啊,同学少年, 青春作伴莫等闲, 华夏栋梁材我辈争先, 自强不息天行健。 同学啊,同学少年, 春华秋实我们奉献, 奋发奋发,奋发超越, 自强不息天行健。 同学啊,同学少年, 春华秋实我们奉献, 奋发奋发,奋发超越, 自强不息天行健。 文理通观,东西博采, 银杏参天,银杏参天集群贤, 求索无疆我们笃行致远, 薪火传承不舍昼夜,不舍昼夜。 同学啊,同学少年, 青春作伴莫等闲, 华夏栋梁材我辈争先, 自强不息天行健。 同学啊,同学少年, 春华秋实我们奉献, 奋发奋发,奋发超越, 自强不息天行健。 同学啊,同学少年, 春华秋实我们奉献, 奋发奋发,奋发超越, 自强不息天行健。[编辑本段]学校发展目标 学校规划到2013年建成以农林学科为特色,理、工、文、管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省属重点大学,2020年成为国内知名,特色鲜明的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大学[编辑本段]浙农林大部分优秀校友 1 中科院博士生导师李春阳 李春阳,男,1967年2月出生于浙江省诸暨市。1989年在浙江林学院获学士学位,1991年在东北林业大学获硕士学位,之后在中国林业科学院工作3年,1994年赴芬兰留学。1998年获赫尔辛基大学建校350周年青年研究奖。1999年10月在赫尔辛基大学获博士学位。2001年入选中科院“引进国外杰出人才”计划,2002年2月回国到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工作。现任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主持植物生态生理与分子遗传实验室,主要从事木本植物的生态、生理及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 2 知名学者——王传宽 1983. 浙江林学院林学学士 1989. 东北林业大学森林生态学硕士 2002. 威斯康星大学生物统计学(Biometry)硕士 2002.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University of Wisconsin)林学博士 职称或头衔: 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研究所所长 国家重点学科 - 生态学科带头人 国家科技部野外观测网站 - 帽儿山生态定位站站长 3 多伦多大学博士后滕元新 2005年,浙江林学院优秀校友、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林学院研究员滕元新博士受聘担任我校客座教授。 滕元新博士1982年从原浙江农业大学毕业,分配到浙江林学院工作。1987年赴加拿大留学,获博士学位,期间曾在加拿大安大略省林科院担任树木营养专家。以后相继在加拿大国家自然资源部任森林生态及树木营养专家,在多伦多大学任博士后。现主要从事森林生态与树木营养方面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多次在权威报刊杂志上发表过专题报道和论文。 4 科技标兵——李金昌 李金昌,诸暨人,中共党员。1984年毕业于浙江林学院。现任诸暨市林业科学研究所所长。 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浙江省劳动模范”,“省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省林木良种基地建设先进工作者”,“省先进林业科技工作者”,(二届)“绍兴市劳动模范”,等多项荣誉称号和奖励。 李金昌同志长期从事林业科研、生产和技术推广工作,是我国著名板栗品种“毛板红”的主要选育者,要林业工作中成绩显著,先后获得9项科技成果,13次获科技奖励,发表学术论文15篇,参加编写专著1部,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 5 病虫害的克星——郎学军 郎学军 建德市林业局林业技术推广中心副科长、副主任 高级工程师 成果:板栗产前病虫害综合控制技术研究2003年12月获得省林业局科技兴林一等奖、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本人2004年荣获“首届建德市青年科技奖”、“浙江省森防检疫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6 廖永平:根扎在“林”中 廖永平:我校八四届毕业生,“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绿化奖”获得者 7 农业科技突出贡献者郑勇平 我校校友、浙江森禾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郑勇平荣获“浙江省农业科技突出贡献者”称号,受到浙江省委省政府隆重表彰,获奖励20万元。“浙江省农业科技突出贡献者”从2001年开始授予,每5年评审一次。评审活动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进行,奖励以服务“三农”为己任,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有力支撑浙江省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的个人。 郑勇平于2000年创办浙江森禾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在短短六年间,森禾已被誉为“中国花卉园艺产业的领跑者”和“中国民族花卉产业的旗手”。郑勇平董事长连续两年获得“中国花卉企业十大新闻人物”称号。会上,郑勇平作为唯一一位企业界获奖代表作了发言。他说,森禾从机制、投入、项目、渠道等方面入手,定位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的工作方向,创新品种、革新流程、提升技术含量,开发了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产品。 8 “花仙子”让花儿忘了季节 林霞 林霞1993年毕业于我校经济林专业,毕业后分配到浙江省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工作。她曾引种蝴蝶兰、红掌、一品红、凤梨、仙客来等这些原本在温州难觅踪影的花卉品种,并使之在温州落地生根。她的一品红、仙客来高山反季节栽培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林霞主持的“良种花卉种子种苗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达国内领先水平。 9 浙江农林大学校长 周国模 1961年4月生,男,汉族,浙江诸暨人,硕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共党员。1982年毕业于浙江林学院林学专业,留校任教;1984年考入北京林业大学森林经理专业,1987年获农学硕士学位。 浙江省重点学科(B类)-森林经理学科带头人,中国林学会理事,中国林学会森林经理分会理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林业系统工程分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林学会副理事长。主持省级以上科研项目24项。 主持完成的国际合作项目“退化林地改造的技术和社会经济手段综合研究”分获1999年度浙江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省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和省林业厅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一);浙江省“九五”重点项目“集体林区森林经理应用技术体系研究”获2001年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二);“浙江开化县杉木人工林经营技术研究”获1991年浙江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四);“区域森林资源预警系统研究”获2002年浙江省教育厅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一);主持的教学改革项目分别于2004年和1993年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一、二等奖。 先后在《林业科学》、《自然资源学报》、《水土保持学报》、《应用生态学报》、《New Forests》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70多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篇,出版科技专著1部。1997年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被确定为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997年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培养人员;2000年获中国林业青年科技奖;2001年获浙江省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

学校环境很好,很大,比下沙所有的大学都要大。浙江出了浙大紫荆港外,我们学校是最漂亮的。至于这个学校好不好,要看你和什么大学比较。我们学校学术氛围很好,但是太偏了,在临安,临安经济条件不怎么好,周围也就我们一所大学,感觉有点封闭了。还有你弟弟另外想上的是什么大学?说出来,我好对比下,更客观的说。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认定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院校代号即院校代码为10712。

不是核心,是普刊,需要发的话我可以帮你,《畜牧兽医杂志》是教育部主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主办的畜牧兽医综合性科技刊物。1982年创刊,双月刊,大16开,134页,设有试验研究;综述与专论;调查报告;畜牧生产;兽医临床等栏目。普及与提高相结合,融科学与实用性于一体,面向基层和科研教育机构,交流与繁荣畜牧兽医科学,促进畜牧生产发展。

10712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院校的代码,教育部为高校编排的代码有5位(此代码全国通用),各省教育考试院为高校编排代码有4位(此代码一般作填报高考志愿用,同一所高校在不同省份代码也不一样),由于高校办学情况每年都有变动,所以高校代码也有变化。

学校简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NorthwestA&FUniversity)简称西农或西北农大。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坐落于中国农科城陕西杨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中央直管32所副部级建制重点大学之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入选国家“111计划”、“2011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教育部“援疆学科建设计划”40所全国重点大学之一,由教育部与中国科学院、农业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等16个部委和陕西省共建,是中国西北地区现代高等农业教育的发源地,也是全国农林水学科最为齐备的高等农业院校,葡萄酒专业稳居全国第一。

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34年的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及后来相继在杨陵建立的相关科教单位。1999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同处杨凌的原西北农业大学、西北林学院、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水利部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陕西省农业科学院、陕西省林业科学院、陕西省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等7所科教单位合并组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截至2022年3月,学校占地5657亩,下设研究生院和28个学院(部、所)、74个本科专业;有14个博士后流动站,1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8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有7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教职工4300多人,专职院士4人。

校史沿革

合并前

西北农业大学

前身是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创建于1934年。1932年秋,“筹建建设西北专门教育委员会”成立,于右任等人为筹备委员;同年十二月,该委员会改名为“建设西北农林专科学校筹备委员会”,于右任、张继、戴季陶3人被共推为常务委员,朱家骅、杨虎城、邵力子、辛树帜等十五人为筹备委员,学校筹备工作开始。

1933年3月,筹备委员会共推于右任先生为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校长。1934年4月20日,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7层教学大楼奠基,这标志着中国西北地区第一所高等农业学府成立。1936年7月,筹委会结束工作,辛树帜被任命为校长。

1938年7月,奉教育部令,与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农学院、河南大学农学院畜牧系合并,成立国立西北农学院。1941年开始招收研究生。国立西北农学院解放后更名为西北农学院。1949年5月20日,王震将军率部解放武功,学校又回归人民的怀抱。1985年经原农牧渔业部批准,学校更名为西北农业大学。1999年9月并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西北林学院

前身是原西北农学院森林系,成立于1934年。1979年从西北农学院分出,成立西北林学院;由林业部与陕西省双重领导,以林业部为主。1999年9月并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1954年决定筹建西北农业生物研究所,所址选定为陕西武功。1955年定名为中国科学院西北农业生物研究所,先后更名为中国科学院西北生物土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西北水土保持生物土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水利部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

1995更名为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1998年被中国科学院确定为首批启动的国家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单位之一。1999年9月并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水利部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

1940年西北农学院与中央水工实验所(后称中央水利实验处)合办武功水工实验室。1952年扩建为西北水工实验所。之后,先后更名为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陕西省水利科学研究所、水利部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陕西省水利科学研究所、水利部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1999年9月并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陕西省农业科学院

前身是西北农业科学研究所,于1952年由西北军政委员会农林部筹建成立。1954年隶属农业部。1958年改由中国农科院、陕西省农林厅双重领导,更名为中国农业科学院陕西分院。1973年划归陕西省农牧厅领导,更名为陕西省农林科学院。1983年定名为陕西省农业科学院。1999年9月并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陕西省林业研究所

前身系陕西省林业研究所,成立于1958年,属中国农业科学院陕西分院的一个专业研究所。1980年从陕西省农林科学院分出,成立陕西省林业科学研究所,归省林业厅领导。1998年更名为陕西省林业科学院。1999年9月并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陕西省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

前身系中国科学院1965年组建的综合性植物学专业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1970年7月下放陕西省管理。1982年更名为西北植物研究所。1991年实行陕西省与中国科学院双重领导体制,更名为"陕西省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1999年9月并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合并后

1999年9月11日,由共处陕西杨凌的原西北农业大学、西北林学院、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水利部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陕西省农业科学院、陕西省林业科学院、陕西省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等7个教学、科研单位合并组建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3年8月,教育部批准学校试办研究生院。

2004年6月,进入国家"985工程"建设序列。

2005年,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序列。

2007年6月,教育部正式批准学校建立研究生院,校长孙其信教授兼任研究生院院长。9月,首批入选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施高校。

2009年,教育部和农业部共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0年,教育部和国家林业局共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年9月,首批入选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

2017年9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2020年5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综合素质教育学院成立。

2020年7月,入选第二批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建设名单。

2021年5月15日,成为高等农林院校课程思政联盟理事会员单位。

2021年9月30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首个学生学业发展指导中心在葡萄酒学院成立。

2022年2月,入选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3月,入选“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强基计划)。

2022年4月,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联合设立的“种业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基地”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揭牌。

2022年5月16日上午,陕西省孔子学院联盟成立大会在西安外国语大学举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七所院校组成联盟首批理事成员单位。

院系专业

截至2020年3月,学校下设26个学院(系、所、部),71个本科专业。

2022年2月,学校新增农业智能装备工程专业、智慧水利专业、智慧林业专业。

重点学科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农学。

国家重点学科:植物病理学、土壤学、农业水土工程、临床兽医学、果树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农业经济管理。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作物遗传育种、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截至2019年5月,学校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2个、国家级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专业8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2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4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8门、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1门、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9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4个、省级精品课程50门。

国家级特色专业:农学、植物保护、园艺、动物科学、动物医学、林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农业水利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技术、生物科学、农林经济管理。

国家级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专业:农学、植物保护、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动物科学、动物医学、林学、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农林经济管理。

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基地(2020年度):1个。

师资力量

截至2020年3月,学校拥有教职工4535人,其中专任教师2236人,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619人,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310人。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双聘院士11人;国家人才项目专家39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8人,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8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2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64人;陕西省人才计划入选者42人,学校“特聘教授”12人,国家教学名师2人;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省级教学团队23个。

学科建设

截至2020年3月,学校拥有14个博士后流动站,1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专业博士授权类别,12个专业硕士授权类别。

截至2019年5月,学校拥有1个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7个国家重点学科和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博士后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作物学、园艺学、植物保护、农业资源与环境、农林经济管理、农业工程、生物学、畜牧学、兽医学、林学、食品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草学。

教学成果

2014-2015年,学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5项。

科研机构

截至2019年5月,学校拥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3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72个教育部、农业农村部、水利部、国家发改委或陕西省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重点实验室: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工程实验室:旱区作物高效用水国家工程实验室。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节水灌溉杨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杨凌农业生物技术育种中心、国家杨凌农业综合试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陕西秦岭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安塞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陕西长武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科研成果

截至2019年5月,合校以来,学校累计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42项,其中主持完成国家级科技进步奖16项;主持完成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79项;获陕西省科技进步最高成就奖1项。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421件;审定动植物新品种547个。发表SCI、EI、SSCI论文21627篇,其中2018年第一署名单位SCI、EI、SSCI论文2814篇。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19年5月,学校图书馆馆藏印刷本图书万册,电子图书万册。截至2016年底,图书馆馆藏纸质资源总量达到万册,其中中外文图书共万册,中外文期刊合订本万册,学位论文万册,资料等万册。可使用的数据库总量为144个(其中馆购数据库140个,自建数据库4个)。在订购的140个不同类型数据库中,中外文图书数据库为8个,中外文期刊数据库42个,多媒体数据库38个,文摘索引数据库11个,学位论文4个,综合性搜索平台13个。

学术期刊

截至2019年5月,学校有各类期刊20种,其中高校学报类期刊3种,学术(研究)类期刊12种,技术类期刊5种。按照主办单位划分,学校主办期刊17种,水保所主办期刊3种,分别是《水土保持学报》、《水土保持通报》、《水土保持研究》;按照上级主管部门划分,教育部主管的期刊16种,陕西省林业厅主管的期刊1种,中国科学院主管的期刊3种。

期刊名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西北植物学报》《干旱地区农业研究》《昆虫分类学报》《麦类作物学报》《西北林学院学报》《西北农业学报》《陕西农业科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北方蚕业》《陕西林业科技》《家畜生态学报》《动物医学进展》《畜牧兽医杂志》《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36年正式创刊,曾用刊名《西北农学院学报》、《西北农业大学学报》。是全国综合性农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农林类核心期刊、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中国农业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被英国《国际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CABI)、英国《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文摘》(CAB Abstracts)、《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中国文献数据库》(JSTC)、俄罗斯文摘杂志(P*AJ)、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CJCR)、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等中国国内外多家权威数据军和文摘期刊固定转载和收录。主要设有农业科学、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植物保护、资源环境科学、林业科学、生命科学、园艺科学、食品科学等栏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创刊于2001年,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主办的学术刊物。2014年12月,该刊成为中国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设有“三农”问题研究、经济与管理学研究、旅游业发展研究、哲学、政治、法学、社会学、语言文学研究、西部大开发研究,历史学、中外文化研究等栏目。是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7-2018)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4年版、2017年版)》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被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收录。

合作交流

2021年12月30日,全国乡村振兴高校联盟在中国农业大学国际会议中心成立,经42所成员高校共同推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担任副理事长单位。

所获荣誉

2017年9月,入选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

2021年12月9日,葡萄酒现代产业学院入选首批现代产业学院公示名单。

2022年2月,入选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

2022年3月,入选陕西省2021年度“双百工程”先进单位拟表彰名单。

2022年4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果树病害病原生物学及综合防控科研团队荣获第20届“陕西青年五四奖章集体”称号。

浙江农林大学林学毕业论文

植物保护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紧张又充实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大学生们马上就要开始最难熬的毕业设计阶段,而我们做毕业设计之前要先写好开题报告,快来参考开题报告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我整理的植物保护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毕业论文题目:

菌寄生真菌纤细齿梗孢蛋白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

姓名: xx 学号: xxxx

年级: xxx 专业: 植物保护

指导教师:姓名 xxx 职称 教授

学科 植物病理

山东农业大学教务处

20XX年x月x日

一、选题依据(拟开展研究项目的研究目的、意义)

菌寄生(Mycoparasitism)是发生在菌寄生真菌与寄主真菌之间的一种寄生方式,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一种真菌与真菌之间的相互作用。一直以来,生物间相互作用及信号传导的分子机制,是当今生命科学研究的热门。利用菌寄生真菌与寄主真菌作为研究的模式系统来揭示生物相互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李多川(Li,1996)先生发现纤细齿梗孢(Olpitrichum tenellum)和串珠镰刀菌(Fusarium moniliforme)的菌寄生关系以来,我们实验室试图通过研究纤细齿梗孢和串珠镰刀菌,来建立菌寄生真菌与寄主真菌相互作用机制研究的模式系统,从而揭示菌寄生真菌与寄主真菌之间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纤细齿梗孢(Olpitrichum tenellum)是串珠镰刀菌的一种重寄生真菌,该菌是一种接触性活体重寄生菌,离体试验发现其分生孢子只有在串珠镰刀菌细胞壁提取物刺激下才能萌发。这说明两者之间的重寄生关系是建立在二者识别与互作的分子机制上的(Li,2004)。在纤细齿梗孢和串珠镰刀菌相互作用过程中,几丁质酶、蛋白酶等细胞壁裂解酶可能起到重要作用。其中,蛋白酶在木霉属菌寄生真菌中的功能已经得到初步证明,而纤细齿梗孢的蛋白酶的研究还未见报道。因此,克隆纤细齿梗孢蛋白酶编码基因对于从分子水平上研究重寄生真菌和寄主识别和互作机制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文献综述内容(在充分收集研究主题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提出问题,找到研究主题的切入点,附主要参考文献)

纤细齿梗孢(Olpitrichum tenellum)是李多川教授分离得到的一种活体营养接触型菌寄生真菌[1~3],其寄主包括Fusarium moniliformeAlternaria alternata等。近年来,我们实验室一直在努力以其为基础研究菌寄生真菌与寄主真菌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经过多年的研究,人们渐渐认识到真菌细胞壁蛋白在细胞与外界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细胞壁蛋白研究已经成为生物间相互识别机制研究的热点。鉴于以上原因,我们实验室成功分离纯化了纤细齿梗孢的寄主之一Alternaria alternata菌丝细胞壁上的一种特异性糖蛋白——凝集素,并初步证明其在和孢子吸附过程中起到识别因子的作用[4]。近年来,菌寄生真菌细胞壁裂解蛋白酶在菌寄生过程中的作用被人们逐渐重视起来。克隆和表达菌寄生真菌的蛋白酶编码基因变得很有意义。本研究试图以菌寄生真菌纤细齿梗孢(Olpitrichumtenellum)作为研究材料克隆了其蛋白酶基因。根据氨基酸的保守序列设计兼并引物,然后采用RT-PCR和RACE是一个较为快速、简单和高效的方法。本实验根据同源保守序列设计兼并引物,通过RT-PCR及RACE-PCR的方法,克隆了蛋白酶的编码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并对该基因进行了序列分析,为后续试验打下了基础。

由于Olpitrichum tenellum在离开寄主的人工培养基中很难生长,纯化其蛋白酶变得非常困难。因此,我们需要使用外源蛋白表达系统得到蛋白,进一步研究其性质,从而搞清楚其在重寄生过程中的作用。在过去的几十年间,随着DNA重组技术的不断发展,通过构建遗传工程菌株,人们可以较容易地使各种各样的天然酶的基因在微生物系统中高效表达,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摆脱对天然酶源的依赖。

基因工程的表达系统有原核表达系统和真核表达系统两大类。在原核表达系统中,大肠杆菌表达系统是目前了解最深入,实际应用最为广泛的表达系统。与其他表达系统相比,大肠杆菌表达系统具有遗传背景清楚、目标基因表达水平高、培养周期短、抗污染能力强等特点。在基因表达技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分子生物学研究和生物技术产业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工具[5]。

Pichia pastoris基因表达系统经过十几年发展,已基本成为较完善的外源基因表达系统,具有易于高密度发酵,表达基因在宿主基因组中稳定整合,能使产物有效分泌并适当糖基化,培养方便经济等特点。利用强效可调控启动子AOX1,已高效表达了HBsAg、TNF、EGF、破伤风毒素C片段、基因工程抗体等多种外源基因[6],证实该系统是高效、实用、简便,能提高表达量并保持产物生物学活性的外源基因表达系统。表达系统在生物工程领域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促进更多外源基因在该系统的高效表达,提供更为广泛的基因工程产品[7]。

我们已经分离到蛋白酶的编码基因,本研究中将该基因的去掉信号肽序列的正确阅读框融合于原核表达载体pET-22b(+)和毕赤酵母表达载体pPIC9K上,分别转化 BL21及Pichia pastoris GSxx5,以期在这些菌株中有效表达该基因的编码产物,从而为以后功能研究打下基础。

1 李多川.1998.菌寄生真菌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37~65.

2 21.李多川.1998.菌寄生真菌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微生物学通报,25:345~347.

3 .李多川,沈崇尧.1997.菌寄生菌物与寄主菌物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西北农业学报,6:94~98.

4 张成省,李多川,孔凡玉. alternata菌丝细胞壁凝集素的纯化与特性研究.植物病理学报,35(2):141~147.

5 .xx.何诚,朱运松.1998.甲醇营养型酵母表达系统的研究进展.生物工程进展,18:7~xx.

6 彭毅,杨希才,康良仪.2000.影响甲醇酵母外源蛋白表达的因素.生物技术通报,4:33~36.

7 韩雪清,刘湘涛,尹双.2003.毕赤酵母表达系统.微生物学杂志,3:35~40.

三、研究方案(主要研究内容、目标,研究方法、进度):

1、研究内容:

本课题选择纤细齿梗孢(Olpitrichum tenellum)做为研究对象,通过RT-PCR及RACE技术分离克隆了其丝氨酸蛋白酶基因,并进行原核及真核表达,并对其的性质进行了研究,为进一步的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2、研究的目标:

克隆了纤细齿梗孢(Olpitrichum tenellum)的丝氨酸蛋白酶基因,进行原核及真核表达,并对其的性质进行了研究。

3、研究方法:

将纤细齿梗孢(Olpitrichum tenellum)接种到LB培养基上,培养14个小时后,收集菌丝,然后采用总Trizol法提取RNA。再从GenBank数据库中搜索到大量的蛋白酶氨基酸序列,并根据同源性进行分类,分别设计兼并引物。再通过RT-PCR、3’-RACE、5’-RACE获得全长cDNA、DNA克隆,并将其连接到载体上,然后采用电击法将将重组质粒转入到全长cDNA、DNA克隆中,通过透析纯化蛋白酶,最后研究其特性。

四、研究进度:

20xx年5月23日~20xx年5月29日 整理收集资料,并跟着研究生学习基本实验技术。

20xx年5月30日~20xx年6月18日 提取RNA,设计引物、全长cDNA、DNA克隆 。

20xx年6月19日~20xx年7月15日 转化大肠杆菌、毕赤酵母表达,获得纯纯产物,并研究其特性。

20xx年3月~20xx年6月 对实验结果不理想的实验重做,整理实验数据,完成毕业论文,并准备毕业答辩。

五、技术路线:

收集菌丝

总RNA提取

同源序列 设计引物

特性研究

RT-PCR、

3’-RACE、5’-RACE

纯化表达产物

全长cDNA、DNA克隆 转化大肠杆菌、毕赤酵母

四、进程计划(各研究环节的时间安排、实施进度、完成程度)

20xx年5月23日~20xx年5月29日 整理收集资料,并跟着研究生学习基本实验技术。完成实验的1%。

20xx年5月30日~20xx年6月18日 提取RNA,设计引物、全长cDNA、DNA克隆。完成实验的50%。

20xx年6月19日~20xx年7月15日 转化大肠杆菌、毕赤酵母表达,获得纯纯产物,并研究其特性。完成实验的95%。

20xx年3月~20xx年6月 对实验结果不理想的实验重做,整理实验数据,完成毕业论文,并准备毕业答辩。完成100%。

五、导师对文献综述的评语

签字:

20xx年xx月xx日

六、专业意见

专业主任签字:

20xx 年 月 日

七、学院意见

学院(章): 负责人签字:

20xx年xx月xx日

摘要:

针对目前浙江农林大学植物保护研究法实验教学方法、内容及手段等方面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相关改革对策:优化实验课程内容,整合实验模块,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等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以及课程考核方式和时间安排的调整,旨在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及创新能力。

关键词:

植物保护论文

目前,国内外很多农业院校的植物保护专业均开设了昆虫研究法和植病研究法课程。为优化本科培养方案,浙江农林大学通过调整教学大纲,将植病研究法、昆虫研究法和农药研究法合并成一门植物保护研究法课程。植物保护研究法是植物保护专业重要的专业限选课程之一,是植物保护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和提高学生专业实验技能和学习兴趣的重要课程,是一门专业性、实践性很强的实验学科。通过这门课程的教学,能使学生掌握植物保护研究的基本方法及基本原理,培养植物保护研究常规操作能力,以及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和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整理资料、总结归纳和论文撰写的能力。笔者分析了浙江农林大学植物保护研究法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教学改革内容,并总结了改革成效。

1.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传统实验教学的弊端传统实验教学的主要特征是“灌输式”“填鸭式”,学生在2个小时的实验过程中就是简单地按照实验指导书和实验大纲中的实验方法和步骤依葫芦画瓢,实验完成后,又按照统一的模式填写实验报告。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无需独立思考和分析,更谈不上发挥创新能力了。因此,很难让学生对实验产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更无从谈起了。虽然这种传统实验模式简明、清晰,有利于学生对相关结论的认可、理解和记忆,也有利于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的控制,教师和学生很轻松愉快地就能完成实验教学任务。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传统实验教学的弊端立即显现。学生缺乏设计实验的能力,在实验过程中缺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后缺乏正确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因此,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急需改革。

实验教学内容系统性不强植物保护研究法是植物保护专业本科学生的一门专业课程,其涉及的内容有昆虫研究法、植病研究法和农药研究法。在以往的实验课程中,只是简单地把这3门课的实验合在一起上,并没有把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如昆虫实验时,指导教师一般是教授昆虫学科的教师;而在进行植病实验时,则由讲授植病学科的教师指导。这样的实验模式难以使植物病虫害系统联系起来,学生学习专业知识不够系统和深入,容易造成理解上的片面性和孤立性,不利于掌握该专业的系统知识和技能。

实验考核不科学以往实验课程成绩评定的主要依据是实验报告,而每次实验课结束后,学生递交的实验报告只是把实验大纲(包括实验口的、原理、仪器与试剂、内容及方法)原文不动地抄一遍,实验结果更是千篇一律,这样实验就变成了预演过程,学生在实验中缺乏思考,不利于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背离了实验课教学的初衷。同时,还会导致每位学生的实验成绩差异微乎其微,不具有良好的区分度。

2.教学改革内容

重视教学环节在以往的实验课程中,实验教学所需要的实验用具和材料大多数都是实验教辅人员提前准备,导致他们的工作量非常大。让学生参与实验材料的准备和管理,一方面提高了教辅人员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对实验过程有全面了解,获得整个科研实践过程的训练,从而养成好的实验习惯,在未来的科研工作中做到计划周密、有条不紊地安排和实施实验计划。同时,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必须教育学生认真操作、仔细观察、实事求是地记录实验结果,并对实验进行科学分析。一日_发现弄虚作假的学生,一定要严厉批评,同时帮助他们分析失败的原因,找出解决的方法,有条件的情况下,让其重新做实验,让学生充分意识到科学研究允许失败,但是不能有半l从虚假。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教学是培养和训练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尤其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其独特的地位和作用。该项口分别以某种农作物病虫害为主轴展开一系列的实践性实验教学,要求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和执行各项实验内容,指导教师负责答疑和提供技术帮助。学生通过自己分组、调查、取样、鉴定、查阅资料、讨论制订实验方案和动手实验等一系列步骤,不仅可以很好地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而且还有助于提高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进一步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优化实验教学内容结构将整个实验课程设置成一个综合性的大实验:分别以某个农作物上的病虫害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贯穿整个课程。将口前昆虫研究法的昆虫标本的采集与制作、昆虫人工饲养技术、昆虫生态学研究方法、昆虫生理生化研究方法、昆虫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和害虫综合治理研究方法5个实验和植病研究法的植物病害调查、植物病原菌分离与鉴定技术、植物病原菌分子生物学鉴定技术、植物病原真菌遗传转化技术和植物病害综合治理技术5个实验合并成1个综合性大实验,将植物病虫害研究以故事的形式紧密地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将课堂知识与田间实际应用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兴趣。整个实验就是以具体的作物病虫害发生为时间轴,具有很强的连贯性和系统性,学生只有认真完成每一个实验,才能很好地保证后续实验的顺利进行,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同时也改变了学生实验报告千篇一律的`现象。改革成绩评定方式实验课成绩一方面是对学生实验完成好坏的肯定,另一方面也对学生起到了一定的督促作用。为了做到对学生的全面评价,实验成绩除实验报告和考勤成绩外,应将实验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动手操作能力、实验结果记录规范性量化纳入成绩考核。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主动观察并记录每个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量化后按一定比例记入总成绩,对那些既有独立操作能力,又有创新意识的学生,适当给予创新学分。实验过程中,学生是否遵守实验室规则、是否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实验结束后,学生是否打扫卫生、是否清洗实验器材等,这些看似小问题,但也体现着一个人的品质和素养,做得好的学生也可以适当加分。

3.改革成效

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及其对专业知识重要性的认识学生能在同一时间完成植病研究法、昆虫研究法和农药研究法3门实验课程,体现了实验课程很强的连贯性和系统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将这3门课程的相关内容紧密、有机地联系起来,对植物病虫害防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及其对专业知识重要性的认识。在实验的过程中,强调把学生的动手能力放在首位,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实验中,切身体会到所学专业的意义。

培养学生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植物保护研究法实验教学模式具有系统化和整体化特点,同时涉及昆虫研究法、植病研究法、农药研究法等相关学科课程。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在对病虫害的认知及其防治等问题的处理上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在独立思考、查找资料、咨询专业教师、综合分析之后,拟定出具体的处理方案,能够融会贯通地掌握植物保护学科的理论知识和基本实践技能。

提高指导教师的业务水平新的实验教学模式综合运用了3门相关课程的理论知识,加强了课程的综合实践环节,因此指导教师自身的知识面、操作技术、实践应用和协调能力都需要提升。所以,这种实验教学模式促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同学生一起不断学习,丰富专业理论知识,完善专业实践体系,提高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和掌握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发展动态、研究的新进展、出现的新技术,从而提高了指导教师的业务水平。

4.结语

植物保护研究法在植物保护专业2013级和2014级本科生实验课程教学中进行了实践,通过问卷调查,95%的学生认为在实验过程中有较多的动手机会,激发了自己对实验的兴趣,提高了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认为该教学方法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拓展学生的科研思路、激发学生的创新创造力和提高学生的独立应用实践能力,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

校园环境很好!。。。不过离杭州还是有点距离,近40公里!。。[编辑本段]浙江农林大学 浙江农林大学坐落于杭州西郊有:“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生态市”,“中国十佳可持续发展城市”之美誉的临安市,是浙江最早创办的高等学府,是浙江省省属重点建设大学。 浙农林大校标以绿色为主色调,由“浙江农林大学”中英文字样、银杏叶、建校年份(1958)三部分组成。采用绿色和银杏叶寓意学校以农林为特色,以培养绿色科技人才、服务现代农业、致力生态文明建设为目标。浙江农林大学校徽 校名中文全称 浙江农林大学 校名中文简称 浙农林大 校名英文全称 ZHEJIANG A & F UNIVERSITY 校名英文简称 ZAFU 校 训 求真,敬业 精 神 坚韧不拔,不断超越 学校层次定位 教学研究型大学 学 校 级 别 浙江省属重点建设大学 发 展 战 略 生态育人,创新强校 学校服务定位 三个面向:面向三农,面向基层,面向社会 [编辑本段]学校概况 浙江农林大学创建于1958年,是浙江省属全日制本科院校,具有52年本科历史。经过52年的建设与发展,现已经成为一所以农林为特色,理学、工学、文学、管理学、农学、经济学、法学、医学等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综合性重点建设大学。 浙江农林大学大门浙农林大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具有硕士和学士学位授予权,具有招收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资格。 校园占地面积27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近60万平方米。校园按照“崇尚自然,优化环境;因地制宜,特色鲜明;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理念规划与建设。校园与植物园两园合一,是一座集教学、科研、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生态校园。[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1958年,中共浙江省委决定创办一所高等林业院校,定名“天目林学院”。当年6月,以省林业厅为主,建德地委抽调党政干部,一批知名教授和留学归国学者共同参与筹建。当时确定专业设置为林业、木材采伐与运输机械化、木材机械加工和林产化学加工工艺专业。招生规模400名。 1959年7月,省委、省人委决定,温州林学院与天目林学院合并。 1960年2月,省委决定,浙江农学院、天目林学院、舟山水产学院合并,成立浙江农业大学。 1962年2月,省委决定,天目林学院从浙江农业大学划出,归省教育厅领导,党委工作归省高校党委领导。原属省农科院领导的林科所划归省林业厅和天目林学院双重领导。 1966年9月,省人民委员会同意“天目林学院”改名为“浙江林学院”。 1970年7月,省革委会决定浙江林学院与浙江农业大学合并。 1978年4月,省革委会决定,浙江农业大学林学系改为浙江农业大学天目分校。 1979年2月,国务院批准同意恢复浙江林学院。设林学、林业特产专业,学生规模1000人。 1981年12月,国务院批准浙江林学院为首批学士学位授予单位。 1986年7月,根据省委、省政府指示,浙江林学院由省林业厅主管改由省教委主管。 1997年11月,顺利通过国家教委对该院本科教学合格评价。 1999年5月,学院制订了《浙江林学院十年改革和发展纲要》。 2000年12月,浙江省发展计划委员会批复同意浙江林学院扩建工程选址临安市锦城镇镇北,按远期建设15000在校生规模设计,总规划用地万平方米(1866亩),总建筑面积万平方米,一次规划,分期实施。 2001年5月,新校区校园总体规划方案通过评审。规划创建功能分区合理的校园总体布局和融建筑、空间、园林绿化及自然环境于一体,校园文化气氛浓郁的开放型、旅游型、现代化的绿色大学。6月6日,新校区一期工程开工建设。 2002年10月8日,一期工程竣工启用。 2003年,学院出台《浙江林学院学校定位与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03-2020)》。 2010年,全国高等学校设置评议委员会第五届第四次会议于1月18号开始在广西南宁广西艺术学院行。1月20日下午举行的议程是针对本科高校升格更名为大学进行投票,浙江林学院高票获通过,正式升格为浙江农林大学。 2010年6月6日,浙江林学院正式更名为浙江农林大学,这也是浙江省唯一以农林学科为特色的多科性大学。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洪祝,省长吕祖善分别发来贺信。浙江省政协主席周国富为学校揭牌,省委常委、副省长葛慧君致辞,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程渭山出席揭牌庆典大会。[1][编辑本段]机构设置 学校的机构设置大致可分为三大系统: 教学单位(二级学院):包括浙江农林大学农业与食品科学学院、浙江农林大学林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浙江农林大学环境科技学院、浙江农林大学工程学院、浙江农林大学园林学院、浙江农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浙江农林大学人文学院、浙江农林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浙江农林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农林大学旅游与健康学院、浙江农林大学茶文化学院、浙江农林大学理学院、浙江农林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浙江农林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浙江农林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浙江农林大学体育军训部等。 党群系统:包括党委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纪委办公室、学工部、学校工会、学校团委等。 行政系统:包括校长办公室、监察室、审计处、学生处、人事处、教务处、设备管理处、科技处、研究生部、计划财务处、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基本建设处、产业后勤管理处、保卫处、教育发展中心、现代教育中心、图书馆、产业后勤集团公司等。[编辑本段]学科建设,科研实力 学校有51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特色本科专业4个(林学、园艺、园林、木材科学与工程),省级重点本科专业3个(园林、林学、木材科学与工程),省级重点建设专业9个(植物保护、食品科学与工程、农林经济管理管理、生物技术、环境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会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广告学)。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18门;拥有省级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5个,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授予领域9个,涉及理学、工学、文学、管理学、农学、法学等六大学科门类。 学校现有国家级木质资源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重中之重学科2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0个,具有副教授职称评审权学科12个,拥有国家林业局林木良种繁育基地1个,省级重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区域科技创新服务平台1个,拥有牵头的省重点创新团队4个,省级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2002年来,学院承担科研课题1527项,科研经费累计达亿元。科研成果获国家级、省部级奖25项,其中“刨切微薄竹生产技术与应用”成果2007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同时以主要完成单位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竹炭生产关键技术、应用机理及系列产品开发”获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多校联动共享共赢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创新与实践”获2009年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连续3年获得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40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三大检索系统收录论文368篇。《浙江农林大学学报》影响因子超过,入选浙江期刊方阵工程精优型期刊群。一批科研成果转化后取得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编辑本段]省部级重点学科名单 1、森林培育学科(省“重中之重”学科) 2、木材科学与技术(省“重中之重”学科) 3、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省级重点学科A类) 4、森林保护学(省级重点学科B类) 5、森林经理学(省级重点学科B类) 6、林业经济管理(省级重点学科B类) 7、城市规划与设计(省级重点学科B类) 8、土壤学(省级重点学科B类) 9、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省级重点学科B类) 10、林木遗传育种(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编辑本段]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1 浙江省森林培育重点实验室 2 浙江省森林碳汇研究重点实验室 3 省部共建“竹业科学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浙江省第7所拥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高校) 4 亚热带森林培育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浙江省第3所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的高校)[编辑本段]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1 国家木质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浙江省唯一拥有的高校)[编辑本段]师资队伍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157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980余人,高级职称教师430余人。共享院士2人;国家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1人;省政府特聘教授2人;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省“151”人才工程培养计划70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9人;硕士生导师230人;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省教学名师、省优秀教师、省高教新秀等12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0人。[编辑本段]人才培养浙农林大学子风采 学校面向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9000余人,在校研究生1020人。学校培养基础扎实、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毕业生具有“肯干、实干、能干”的品质,素以实际操作能力强、适应面广、综合素质好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位居全省高校前列。2008年教育部正式确定该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为优秀。[编辑本段]国际合作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美国、加拿大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余所大学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与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联合培养人才。聘请长期外籍专家43名,长期外籍语言教师50名驻该校任教。[编辑本段]浙农林大风景 [编辑本段]任领导 党委书记 耿启明 1959年7月---1978年7月 徐炳全 1978年7月---1984年2月 赵学廉 1984年2月---1988年1月 施社模 1988年1月---1988年8月(主持工作) 方心一 1988年8月---1990年10月(主持工作) 林华刚 1990年10月---1992年10月(主持工作) 林华刚 1992年10月---1998年8月 陈敬佑 1998年8月---2009年9月 汤 勇 2009年9月---2010年6月(副书记,主持工作) 宣 勇 2010年6月---至今 校 长 耿启明 1959年7月---1960年11月 赵雨农 1960年11月---1978年7月 王宪恩 1978年7月---1984年2月 戎文治 1984年7月---1987年1月(代校长) 刘茂春 1987年1月---1988年9月(主持工作) 刘茂春 1988年9月---1990年10月 忻士文 1990年10月---1991年6月(主持工作) 忻士文 1991年6月---1992年9月(代校长) 田荆祥 1992年9月---1998年8月 方志刚 1998年8月---2000年7月(主持工作) 张齐生 2000年7月---2008年12月 张齐生 2008年12月— (名誉校长) 周国模 2008年12月—至今[编辑本段]浙农林大建校初期的五个知名教授 牛瑞延教授(1912—1982),福建崇安县人,1933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后赴日本留学。先后任福建农学院、英式大学教授,华中农学院、南京林学院、浙江林学院教授,教务科研处处长。长期从事森林经理的教学科研工作。 林刚教授(1891—1979),浙江平阳人,1921年金陵大学毕业。先后任林业部广西油桐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湖北农学院教授、中国林科院研究员、浙江林学院教授。长期从事经济林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为我国经济林科研的开拓者。著有〈〈油桐十年实验纪要〉〉、〈〈浙江省乌桕品种的优良单株选择调查研究〉〉。 徐明教授(1905—1975),浙江嘉兴人,1932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后赴美留学获硕士学位,先后任南昌大学、安徽大学、北京林学院、浙江林学院教授。长期从事林木育种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朱大猷教授(1901—1968),安徽无为县人,1927年毕业于日本北海道帝国大学。先后任浙江大学讲师,金陵大学副教授、教授、南京林学院、浙江林学院教授。长期从事森林经理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郑止善教授(1913--1990),江苏武进人,1936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后赴美国俄勒岗州大学获硕士学位。先后任浙江大学、东北林学院、浙江农学院副教授,浙江林学院副教授、教授。长期从事木材科学与技术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编辑本段]浙农林大校歌 词:王旭烽 曲:周斌 钱塘澎湃,天目巍然, 桃李不语,桃李不语东湖畔, 松风竹节养育我们情怀, 风华正茂恰少年,恰少年。 同学啊,同学少年, 青春作伴莫等闲, 华夏栋梁材我辈争先, 自强不息天行健。 同学啊,同学少年, 春华秋实我们奉献, 奋发奋发,奋发超越, 自强不息天行健。 同学啊,同学少年, 春华秋实我们奉献, 奋发奋发,奋发超越, 自强不息天行健。 文理通观,东西博采, 银杏参天,银杏参天集群贤, 求索无疆我们笃行致远, 薪火传承不舍昼夜,不舍昼夜。 同学啊,同学少年, 青春作伴莫等闲, 华夏栋梁材我辈争先, 自强不息天行健。 同学啊,同学少年, 春华秋实我们奉献, 奋发奋发,奋发超越, 自强不息天行健。 同学啊,同学少年, 春华秋实我们奉献, 奋发奋发,奋发超越, 自强不息天行健。[编辑本段]学校发展目标 学校规划到2013年建成以农林学科为特色,理、工、文、管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省属重点大学,2020年成为国内知名,特色鲜明的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大学[编辑本段]浙农林大部分优秀校友 1 中科院博士生导师李春阳 李春阳,男,1967年2月出生于浙江省诸暨市。1989年在浙江林学院获学士学位,1991年在东北林业大学获硕士学位,之后在中国林业科学院工作3年,1994年赴芬兰留学。1998年获赫尔辛基大学建校350周年青年研究奖。1999年10月在赫尔辛基大学获博士学位。2001年入选中科院“引进国外杰出人才”计划,2002年2月回国到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工作。现任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主持植物生态生理与分子遗传实验室,主要从事木本植物的生态、生理及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 2 知名学者——王传宽 1983. 浙江林学院林学学士 1989. 东北林业大学森林生态学硕士 2002. 威斯康星大学生物统计学(Biometry)硕士 2002.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University of Wisconsin)林学博士 职称或头衔: 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研究所所长 国家重点学科 - 生态学科带头人 国家科技部野外观测网站 - 帽儿山生态定位站站长 3 多伦多大学博士后滕元新 2005年,浙江林学院优秀校友、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林学院研究员滕元新博士受聘担任我校客座教授。 滕元新博士1982年从原浙江农业大学毕业,分配到浙江林学院工作。1987年赴加拿大留学,获博士学位,期间曾在加拿大安大略省林科院担任树木营养专家。以后相继在加拿大国家自然资源部任森林生态及树木营养专家,在多伦多大学任博士后。现主要从事森林生态与树木营养方面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多次在权威报刊杂志上发表过专题报道和论文。 4 科技标兵——李金昌 李金昌,诸暨人,中共党员。1984年毕业于浙江林学院。现任诸暨市林业科学研究所所长。 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浙江省劳动模范”,“省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省林木良种基地建设先进工作者”,“省先进林业科技工作者”,(二届)“绍兴市劳动模范”,等多项荣誉称号和奖励。 李金昌同志长期从事林业科研、生产和技术推广工作,是我国著名板栗品种“毛板红”的主要选育者,要林业工作中成绩显著,先后获得9项科技成果,13次获科技奖励,发表学术论文15篇,参加编写专著1部,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 5 病虫害的克星——郎学军 郎学军 建德市林业局林业技术推广中心副科长、副主任 高级工程师 成果:板栗产前病虫害综合控制技术研究2003年12月获得省林业局科技兴林一等奖、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本人2004年荣获“首届建德市青年科技奖”、“浙江省森防检疫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6 廖永平:根扎在“林”中 廖永平:我校八四届毕业生,“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绿化奖”获得者 7 农业科技突出贡献者郑勇平 我校校友、浙江森禾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郑勇平荣获“浙江省农业科技突出贡献者”称号,受到浙江省委省政府隆重表彰,获奖励20万元。“浙江省农业科技突出贡献者”从2001年开始授予,每5年评审一次。评审活动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进行,奖励以服务“三农”为己任,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有力支撑浙江省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的个人。 郑勇平于2000年创办浙江森禾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在短短六年间,森禾已被誉为“中国花卉园艺产业的领跑者”和“中国民族花卉产业的旗手”。郑勇平董事长连续两年获得“中国花卉企业十大新闻人物”称号。会上,郑勇平作为唯一一位企业界获奖代表作了发言。他说,森禾从机制、投入、项目、渠道等方面入手,定位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的工作方向,创新品种、革新流程、提升技术含量,开发了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产品。 8 “花仙子”让花儿忘了季节 林霞 林霞1993年毕业于我校经济林专业,毕业后分配到浙江省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工作。她曾引种蝴蝶兰、红掌、一品红、凤梨、仙客来等这些原本在温州难觅踪影的花卉品种,并使之在温州落地生根。她的一品红、仙客来高山反季节栽培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林霞主持的“良种花卉种子种苗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达国内领先水平。 9 浙江农林大学校长 周国模 1961年4月生,男,汉族,浙江诸暨人,硕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共党员。1982年毕业于浙江林学院林学专业,留校任教;1984年考入北京林业大学森林经理专业,1987年获农学硕士学位。 浙江省重点学科(B类)-森林经理学科带头人,中国林学会理事,中国林学会森林经理分会理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林业系统工程分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林学会副理事长。主持省级以上科研项目24项。 主持完成的国际合作项目“退化林地改造的技术和社会经济手段综合研究”分获1999年度浙江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省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和省林业厅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一);浙江省“九五”重点项目“集体林区森林经理应用技术体系研究”获2001年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二);“浙江开化县杉木人工林经营技术研究”获1991年浙江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四);“区域森林资源预警系统研究”获2002年浙江省教育厅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一);主持的教学改革项目分别于2004年和1993年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一、二等奖。 先后在《林业科学》、《自然资源学报》、《水土保持学报》、《应用生态学报》、《New Forests》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70多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篇,出版科技专著1部。1997年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被确定为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997年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培养人员;2000年获中国林业青年科技奖;2001年获浙江省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

杭州市是我国的新一线城市,就业机会多,发展前景好。浙江农林大学位于杭州,是省属重点建设的大学,办学实力很不错。那么,千万别来浙江农林大学是怎么回事?浙江农林大学厉害吗?

一、千万别来浙江农林大学是怎么回事?

经我查询,关于“千万别来浙江农业大学”的说法,原因主要有两点:

第一,考生和家长们对农林类的大学缺乏了解,觉得从这类大学毕业之后只能从事农业方面的工作。 但其实浙江农林大学是一所覆盖多种学科的大学,该校的广告学、工商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法学等专业都是一流专业,毕业之后就业前景广阔。

第二,浙江农林大学并没有位于城市中心,地理位置不是很有优势。 学校地处杭州临安区,临安区原本是县级市,整体的经济水平并不是很好。上大学不但要考虑学校的实力,也要看所在地的经济情况。经济发展快的城市会拥有更多的优秀企业,也会有更多的就业机会,浙江农林大学就因此不被看好了。

我认为,在填报志愿的时候,地理位置确实是要考虑的一点,但并不能作为大学报考的决定性因素。有些考生更重视大学的地理位置,所以认为浙江农林大学不算是很好的选择,甚至说“千万别来浙江农林大学”。

但 我认为以上的 话仅代表个人偏好,对大部分考生来说没有太大的参考价值,是否报考一所大学还要考虑大学的排名、学科、分数等方面的实力。在下文中,我将会从多个角度介绍浙江农林大学,希望能帮同学们更客观地了解这所大学。

二、浙江农林大学厉害吗?

浙江农林大学是不错的本科大学。

从全国排名上来看,浙江农林大学在2022年校友会中国大学排行里位于第200名,在软科2021年中国大学排行榜里位于第157名。 我国目前有1000多所本科大学 ,能排在200名左右的大学都是很不错的大学。

从学科发展情况上来看,该校有7个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被评为了C-级以上等级,其中林学是B+学科,风景园林学是B学科,还有5各学科是C类。学科评估并不是每一所大学都有资格申报的,能够有学科获得等级也是很不容易的,足以说明浙江农林大学的实力。

从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学校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很抢手,本科生就业率更高。浙江农林大学的就业报告显示,2020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其中11个专业就业率都为100%,包括数字媒体艺术、视觉传达设计、应用统计学等。

从录取分数线来看,浙江农林大学的分数线是比较高的。2021年该校在浙江省的最低分是570分,工商管理、电子商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建筑学等吃香专业的最低分在580分左右。

综合以上分析,浙江农林大学是值得大家报考的大学,“千万别来浙江农林大学”这句话大家不要信。

浙江一高校鼓励创业:创业实践报告可替代毕业论文 新华社杭州6月17日专电(记者周竟)毕业论文一定要与自己的专业相关吗?浙江农林大学为减少创业学生的后顾之忧,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只要创业实践报告能达到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同等要求,该毕业生就能免写专业论文。 应届毕业生王帅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刚刚得到消息,他的创业实践报告《杭州简玩——打造大学生最有格调的旅行社交活动平台》通过了答辩委员会认定,可以替代毕业论文。 王帅是浙江农林大学林学121班的学生。从底开始,他与另外4名同学携手成立了临安梦缘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依托移动互联网技术,构建为大学生提供各类特惠旅游产品的微信平台“简玩校园”。截至目前已经开发了草莓采摘烧烤游、百元苏州一日游、厦门鼓浪屿半自助游等近10项旅游产品,受到了学生的热捧。 如今,王帅的公司入驻浙江农林大学创业孵化园,月销售额近10万元人民币,各高校代理近50人,合作景区商家超过30家,更有风投公司找上门来。大学最后一个学期,正当王帅准备暂停创业撰写毕业论文时,他得知学校今年出台了新政策,便进行了尝试。 根据该校今年上半年出台的《本科生发表论文、参加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替代毕业设计(论文)实施办法(修订)》,参加过创业活动的三年级或四年级的学生,其完成相关的实践报告,经创业学院——集贤学院答辩委员会答辩与审核,达到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同等要求,可以申请以创业实践报告替代毕业论文。 “创业没有后顾之忧,感谢学校的支持。”王帅说。 该校教务处处长梅亚明表示,学校出台新政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引导大学生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促进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 据介绍,该校从2006年开始,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通过开设创业班、建立创业园、设立大学生创业扶持经费、提供创业法律援助等举措,提升了学生的创业能力。近年来,该校每一届毕业生中都有近百人进行各种形式的创业实践,不少学生毕业前正式成立了公司,获得了风险投资。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