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婺源茶文化论文开题报告

发布时间:

婺源茶文化论文开题报告

悠悠中华五千年,散落在各地的古村落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见证,是中国农耕文明的结晶,是镌刻着人类智慧光芒的“活化石”。中国的村落遍布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江南水乡之唉乃,茫茫草原之炊烟,东方海岛之渔村,西北山中之人家,黄土高原之窑洞,东北密林之木屋,西南边陲之寨子……千姿百态,魅力迷人。但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现代演进,许多历史街区、古镇、古村落正遭遇着被忽视、甚至被毁灭的命运。这些即将消失的历史遗存,在中国的文化中占居着何等的地位,它们目前的境遇如何,现在的人们又该如何对其进行保护和利用?带着这些疑问和担忧,近日中外专家聚首西塘,探讨古村落保护之法。在前来参加论坛的五十多名专家学者当中,有被称作“民间文化守望者”的中国文联副主席、著名作家、画家冯骥才;有以“骂”著称、且被媒体称为“保护古城的卫士”的国家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还有远道而来的两位日本民俗学界的领军人物:日本神奈川大学教授福田亚细男和日本东京大学副教授菅丰博士。另外,国内外具有典型意义的古村落——江西婺源、山西榆次、越南顺化等地的代表也悉数到场,为论坛带来了更多的声音。让我们借着专家的智慧,试着寻找延续这些传统文化的良方。宣言书4月27日清晨,银色的月光刚刚退去,苏醒中的古镇西塘充满了生机,鸟鸣声、摇橹声、脚踏车声、还有清风拂柳的婆娑声袅袅不绝于耳……一如“生活着的千年古镇”本色。而此时,冯骥才和西塘镇党委书记沈国强两人早早地就出现在了“明清食代”的二楼露台上,参加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的节目录制,主题正是“古村落保护”。第二次来到西塘的冯骥才还是老样子,一头桀骜不驯的头发,说起话来慷慨激昂。这几年他一直为抢救民俗文化而奔忙,走了不少地方,今年他把保护的重点放在的古村落上,他坚定地认为,在民间文化遗产和抢救过程中,古村落是民间文化的“箱底”,因此从2005年3月至今,他已辗转考察了国内七八个省的古村落。他说:“时间很紧迫,我们现在连多少古村落都不知道,怎么保护?因此在这里开这个会议,希望集中各方力量探讨今后古村落的出路。”“古村落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农耕文明留给后人的财富,我不希望我们的后代只能在博物馆里看到镰刀、锄头,那将是无比的悲哀。”这是他最大的担忧。不止在一个场合,冯骥才用“来晚了”来形容对西塘的感受,他也不止一次讲述他第一次到西塘时偶遇的一个细节:“我去年第一次到西塘,镇长陪我在岸边走,走着走着天有些凉了,我看到一个老太太正把支窗户的棍子拿起来关窗户,同时把一盆窗外的花拿进去。我注意到当时花盆上落了一只蝴蝶,老太太拿起花盆,轻轻一抖,蝴蝶飞走了。西塘连生活的诗意都保存下来了,这种和谐让我感动。”冯骥才认为西塘的经验是一种生态的保护方式,它延续了当地人生活的原态,是以人为本,可以作为典型供其他地方学习。当谈到为什么选择西塘作为论坛主办地时,他说,除了西塘的保护做得成功之外,当地政府的观念也让他感动。“当时西塘镇领导有两句话给我印象特别深,一句是‘对于古村落的保护,责无旁贷是政府的事’,还有一句是‘当经济的GDP和文化保护发生冲突时,我们要把根留住。’一名基层的领导能有这样的先见之明和文化责任感,让我看到了希望。”带着这样的希望,冯骥才把论坛带到了西塘,并发出了旨在呼吁开展古村落保护的《西塘宣言》。他说:“必须要抓紧时间,不然的话,很多古村落可能我们还没来得及认识它,就要失去它。”观点论一批重量级专家、学者、官员的到场无疑为本次论坛增色不少,他们在会场上激烈的观点碰撞更是擦出了精彩绝伦的火花。冯骥才:古村落遗产,比万里长城还大“我一直认为古村落是中国最大的文化遗产,比万里长城还大。”冯骥才这样解释他的观点,“从规模上讲,我国有5000年到7000年的农耕文明,56个民族,960万平方公里,约1600个县,19000个镇,按照一个镇10个行政村来算,我们有20万个左右行政村落。但不是所有村落都是古村落。我原来估计中国的古村落大约有3000个到5000个。但后来听说仅贵州黔东南地区就有六七百个古村落。所以我们心里应该有个数,我们的古村落数量至少过万。”他认为,古村落应该符合以下几个标准:悠久的历史,丰富的物质与非物质历史文化遗存,基本保留原来村庄的体系以及鲜明的地方特色。“村落是历史文化的容器,它是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综合体。它的建筑,它的人与自然关系的独特规划,都是其物质遗产,还有很多诸如民俗之类的非物质的文化遗产。”关于民俗,他补充道:“我所说的民俗,包括人们生产、生活的民俗,商贸的民俗,婚丧嫁娶的民俗,起居饮食的民俗,节日的民俗,信仰的民俗,还有类似神话、故事、谚语、歌谣之类的口头文化。民间戏剧、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等艺人们身怀的民间技艺和民间手艺都是这个村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什么要进行保护?冯骥才这样回答:“我们的古村落有它研究的价值、学术的价值、见证的价值、历史文化的价值、审美的价值、欣赏的价值,但最终的价值还是它的精神价值。我们之所以传承文化遗产,最终的目的就是传承我们民族的独特文化,就是把我们的民族身份、民族基因传承下来。”他认为我们的文化遗产有一个问题,就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面对的是全球化这种同质化的文化,它把我们的文化变成了同一个样子。同时它又是商业文化,能成为卖点的就利用,不能成为卖点的就抛弃、甚至毁掉。“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文化危机,也是我们这一代文化人的失职。”“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从去年开始做的,但是由于目前没有法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现在只能做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但令他感到欣慰的是,目前有关方面正在加紧相关法律的制定。阮仪三:村落是最后的“净土”“阮仪三”这个名字,对于关注中国遗产保护的人并不陌生。作为一名建筑学家,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他就发起了山西平遥古城的保护运动,而他最让人熟悉的“力作”莫过于周庄古镇的保护了。在他的努力下,上世纪80年代,北京、西安、开封、扬州、洛阳等城市相继被列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山西平遥、江苏周庄、云南丽江等又在上世纪90年代同时进入世界文化遗产的行列;进入21世纪,阮仪三又马不停蹄地促使了同里、南浔、乌镇、西塘等古镇走上了“保持原汁原味、扩展文化内涵”的道路,为中国留下了叹为观止的“水乡”。阮仪三认为,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城市建设热潮使许多传统历史地域遭到了灭顶之灾。许多旧城在“旧貌换新颜”的同时,失去了原有的特色风貌。他说:“一个民族文化的根基、一种精神文明的传承,需要载体。而我们所说的非物质的东西,民俗文化的东西,就依存在建筑等物质载体当中。所以那些具有价值的物质与非物质的遗存都应该保护。比如江南水乡,就要保护构成江南水乡的构建:因水成市、因水成街、因水建房、邻水建镇的特点,这是它的灵魂。”在谈到“城市记忆”这一概念时,阮仪三举了“上海犹太人保护区”的例子,那里是中国人民与犹太人民友好的见证,现在是上海市第12块历史风貌区。“二战期间,德国法西斯残酷屠杀犹太人,在许多国家拒绝接纳四散逃亡的犹太难民时,也在遭受日本帝国主义蹂躏的中国人民友好地接纳了3万多犹太人。曾任美国卡特政府财政部部长的布鲁门撒尔60年后旧地重游时,泪流满面,对身边的女儿说,‘记住,没有上海就没有我们一家,没有中国就没有我们这些犹太人的活路。’为什么?就是因为这个街区反映了伟大的中国人民的慈爱之心,是和世界人民和谐相处的里程碑。这个街区就是重要的城市记忆,记忆着一代人的友谊,这不是语言能够承担的。相反,如果承载着历史信息的载体消亡了,负载在其上的历史和文化也必然会被冲淡或消亡。”他对把旅游与保护等同起来的看法嗤之以鼻:“我们通常认为用保护来发展旅游,来搞经济开发,把保护等同于赚钱。”他认为保护不应该围绕着商业利益,因为商业利益的背后必然是破坏。“保护不是为了政绩,不是为了开发旅游,为的是留存我们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民族建筑的精华、和谐的人与自然相处的环境。而这些是我们今后创造新城镇、新建筑的规范。”青岛泰之:保护活态的文化联合国教科文驻亚太地区总代表青岛泰之应邀出席了论坛。他在发言中表示,古村落是一个特定文化历史发展的珍贵的有形见证,反映了人们文化、哲学和审美价值的演变过程。与考古遗址和废墟相比,这些历史遗产群落是活态的遗产。青岛泰之认为,在快速的经济发展、社会转型以及全球化过程中,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价值体系正面临严峻的挑战。与此同时,传统建筑和街道正不断被现代建筑所替代。因此,保护历史遗产群落的非物质文化元素与保护其物质形态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而在保护这类遗产的努力中,提高当地社团保护遗产的意识,促进他们的参与至关重要。他说,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明的国家,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在中国快速发展经济的同时,文化遗产保护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平遥古城、丽江古城以及皖南古村落西递和宏村已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他同时希望中国政府、非政府机构和组织以及地方社团都能够参与到遗产保护工作中来。他山石在“中国古村落保护”(西塘)国际高峰论坛上,浙江西塘、江西婺源、山西榆次、越南顺化等地代表的经验发言也为其他古村落的保护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江西婺源——文脉的延续婺源的乡村被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冯骥才对婺源也是赞不绝口,“色彩太漂亮了!青砖、灰瓦、白墙、翠绿的竹林、金色的菜花、蓝色的山野、红色的霞光,简直像一幅画。”婺源县政府根据各村落的实际情况,确定了不同的保护方式。包括景区式、博物馆式、分区保护式和原始生态式。由于婺源境内徽派建筑遍布乡野,独具地方特色的傩舞、徽剧、茶道等文化绚丽多彩,因此政府出资对分散在乡村的古建筑进行普查、登记、建档,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保护性规划,同时成立了“婺源县历史文化名村(古村落)建设管理领导小组”,还制定了详细的农村建房审批流程,以抑制乱拆乱建的现象。为了增强古村落的生命力,该县还专门成立“婺源文化研究会”,研究会下设茶文化、民俗文化、古建文化、徽商文化、民艺文化和民间故事等9个分会,负责对全县民间民俗文化进行保护性挖掘整理。今年,婺源傩舞、婺源徽剧、婺源徽州三雕、婺源歙砚制作技艺等4项民间艺术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山西榆次后沟古村——民居博物馆后沟古村以古朴的农耕文化、精美的建筑文化、传统的信仰文化、灵动的生态文化,构成了完整的民间文化体系。特别是精巧别致的古戏台、玉皇殿、观音堂等堪称北方民俗文化的“活化石”。后沟古村因地制宜、顺势选址、择吉而居,强调和谐的“田园山水”和“耕读文化”。2005年,在经过周密论证的基础上,当地政府对后沟古村进行了抢救性的整理和修复开发。同时还成立工作组,围绕村民生产生活的自然形态开展调查、挖掘、整理、引导工作,再现了古村久远的民间艺术、独特的饮食文化、特色地域节庆活动,并筹建了农耕民俗博物馆。在抢救和保护古村过程中,始终贯穿“简单不简陋,民俗不粗俗”这一主线,在修复保护过程中,力求展现其简单而精巧的建筑、悠久而古朴的风俗、厚重而传统的民风,使“田园风光、淳朴民风、古村风貌”跃然而出。越南顺化——新旧的和谐顺化市是承天化的省会,位于越南的中部。在顺化市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和金属时代遗物的年代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00年,当时受南方考古文化的影响和北方青铜时代文化的影响。因此从古代起,这里就成为独特文化的十字路口,也奠定了多样风格和生活方式的城市基调。顺化的一个特点是博采众长,历史上所有的独特艺术形式都为顺化文化所吸收利用;而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宫廷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共存与互融。顺化是一个都市,但仍保存着历史中形成的诸多传统。因此,顺化不仅扮演着多样城市和历史城市的角色,其实它本身就是一座博物馆,在这座博物馆里有着很多的可触与不可触的文化遗存。

1.茶包装的材料设计茶包装是茶在购买、销售、存储流通领域中保证质量的关键,一个精美别致的茶包装,不仅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在超市不断出现和销售方式改变的今天,能直接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从而达到促进销售的目的,起到无声售货员的作用。好的茶包装匕有收藏价值,也可作为复用包装再次使用,在节约资源的同时,弘扬了茶文化,一个好的茶包装设计,一定要有好的基础,出就是包装最本质的东西,即如何能保持茶叶的质量使其不变质。只有充分了解茶的特性及造成茶叶变质的因素,才能根据这些特性来选择适当的材料加以会理的运用,做到尽善尽美。尤其是对纯天然、无污染的绿色食品,更要加强环保意识,符合人们回归自然的需求。茶叶的特性是由茶叶的理化成分、品质所决定的,如吸湿性、氧化性、吸附性、易碎性、易变性等。所以,我们在设计茶包装时,要根据以上这些特性,考虑用适当的材料进行包装、应选择具有良好的防潮、阻氧、避光和天异味,并有一定抗拉强度的复合材料,根据调查和研究,目前市场上使用较好的是聚酯/铝箔/聚乙烯复会,其次是拉伸聚丙烯/铝箔/聚乙烯复合材料,这些通称铝铂夏合膜,是日常茶叶小包装中防潮、阻氧、保香性能最好的一种。现在有一种新的包装盒,它是纸复合,罐的上下盖是金属的,罐身是用胶版纸/纸版铝箔/聚乙烯等复合而成的,具有根强的保鲜效果,而且比起金属罐来轻了许多,设计手段也更加主富美观了,匕给了设计者更大的发挥余地。茶包装一般可分为两大类,既大包装和小包装t大包装也称运输包装,它主要是为了便于运输装卸和仓贮,一般用木箱和瓦楞纸箱,也有采用锡桶或白铁桶的;小包装也称零售包装和销售包装,它既能保护茶叶品质,又有一定的观赏价值,便于宣传、陈列、展销,而且携带方便。小包装的种类很多,从制作材料的不同可分为硬包装、半硬包装和软包装三类,如硬包装有铁罐、锡罐、瓷瓶、玻璃瓶及工艺小木盒、小竹盒、工艺刻花镀金盒等;半硬包装有各种硬纸盒;软包装有纸袋、塑料食品袋和各种夏合袋等,设计都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用适当的材料进行包装设计。设计茶叶包装,首先要考虑的是它的材料与结构,包装材料选用是否合适,直接影响着商品的质量,这也是由茶叶这种特殊商品的属性所决定的,所以一般易选用结构精密,便于开启的材料来做茶叶包装。随着包装工业的发展和现代高科技的结合,涌现出了许多新型的包装。市场上也有许多新颖别致的茶叶包装,但有些包装看似高档,却存在着过分包装的倾向,有的脱离了商品的属性,盲目地追求一种表面华丽的装饰和浮燥的色彩,与茶叶本身的质量不相符合,如市场上有一种表面是塑料刻花镀金的茶叶包装,从包装上看不到一点商品所要传达的任何信息,给人一种是工艺品的感觉,而不是茶叶。2.茶包装的色彩设计色彩是包装设计中最能吸引顾客的,如果色彩搭配得当,使消费者看后有一种赏心悦目之感,能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包装的色彩是受商品属性的制约,色彩本身也有它的属性。所以用色要慎重,要力求少而精,简洁明快。或清新淡雅,或华丽动人,或质朴自然,要考虑到消费者的习俗和欣赏习惯,也要考虑到商品的档次、场合、品种、特性的不同而用不同的色彩。设计要讲究色彩和整体风格的统一,不能用色过多,形成不了凋子,也不能到处用金、银,给人以一种华而不实之感,设计时要考虑到与同类产品的比较,对同类产品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取长补短,设计出能在众多商品中夺目而出,有竞争力的包装来。3.茶包装的形象设计茶叶包装的图案设计能使商品更加形象化、生动有趣。可有些包装上的图案陈旧、繁锁,商品性不强,也缺乏时代感,重复、没有个性,龙凤等古代纹样到处乱用,传统不是复占,更不是昭搬,民族性不是画条龙、画个凤就代表了,应赋于它新的内容,新的生命、新的形式,应把一种精神贯串进去,一种神韵体现出来,传统应是一种风格,是一种时尚。可以用现代的手法把传统的纹样进行变形使之更具有现代味,更符号化,更简洁。真正传统感的包装给人一种有文化、有内涵、超凡脱俗之感,这和茶的个性也相符合。4.茶包装的文字设计茶包装的文字也是设计的重要部分,一个包装可以没有任何装饰,但不能没有文字,正如同一个人一样,他一定有名字,茶包装的文字一定要简洁、明了,充分体现商品属性,不易用过于繁锁的字体和不易辨认的字,太生硬有尖角的字体出不太适合,茶是传统性和民族性较强的商品,中国的书法艺术又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有根强的艺术性和观赏性,能适当地运用书法来体现茶文化主厚的底韵,体现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历史,那是最好的,但要用易懂、易读,易辨认的字体,太草或不清楚的字体要少用,一定要考虑到消费者的辨识力,要使人一目了然。��另外,茶包装设计必须符合我国《茶叶包装》的有关规定,包装的标志要醒自、整齐、清晰,并有完整的标签,标明品名、生产厂皂、地址、生产日期和批号、保质期、等级、净重、商标、产品标准代号,有变动项目可印成不干胶进行补充说明。总之,茶包装设计中的材料、色彩、图案、文字等要素是与商品紧密相关的,最关键的问题是怎样能准确迅速地传递商品信息,这是设计者要放在首泣的问题,这也是衡量一件包装设计是否优秀的标准。

婺源的茶 文化 是婺源干百年来植茶、制茶、品茶历史的丰厚积淀,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婺源茶文化的基本介绍,一起来看看。婺源茶文化的基本介绍 从鸳鸯湖沿着景德镇至婺源的公路赶回婺源,约10公里处,金山生态茶叶观光园就到了。“绿丝遍山野,户户飘茶香”,进金山生态茶叶观光园,山坡上下700多亩有机茶树展现在我们面前,用来制作‘‘乌牛早”、“上梅洲”等国家优质名茶的茶树,布满茶园,碧绿欲滴。粉壁黛瓦的茶艺馆坐落在一块平坦的土地上,与四周的青山绿水构成一道和谐的风景。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是跟随采茶姑娘人园采茶,还是去体验制茶的过程,或者到茶艺馆里观看当地茶姑优雅的茶道表演。 武口茶场位于紫阳镇北郊,拥有一万余亩的茶园。它与浙江杭州茶场、广州英德茶场、贵州都匀茶场并称为中国四大茶。因为这片茶园就位于星江之畔,朱绯塘的旧地,周围是山丘、河流、古村落,所以风景宜人,也是观赏采茶的好去处 婺源盛产茶叶,随之而来的“茶文化”也是丰富多彩。 婺源手工制茶作为婺源茶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婺源优质名茶的主要基础。历史上的团饼茶手工制作程序,大体经过早春采、揉、拍、焙、穿、封和干的若干步骤。而自明初朝廷停止龙凤团茶进贡后,炒青绿茶遂成为整源绿茶的主体。 新中国建立之前,婺源绿茶(简称“婺绿”)的采摘、加工和制作,都采取手工进行。’采摘的茶叶一般有“春茶”和“夏茶”之分,俗称“头茶”和“子茶”,当然,以而前采摘的春茶质量为上乘。采摘的鲜茶,一般经过以下加工精制程序,方才能获得优质的“婺绿”。这些程序依次是:下锅杀青,揉成条状,解块摊晾,烘坯至爽,热锅焙干,直到上霜,制成初级制品,俗称“毛茶”。从毛茶制成精茶,还需经过筛分、补火、拣杂,再经过分筛、抖筛、撼分、补火、割末、风戽、拼配等工序,方才最后制成。精制的茶叶还要装锡罐,以便密封,使之不受潮不污染,保持醇正的香气。新中国成立后,婺源制茶基本上采用了机器加工与制作,仅在偏远山村民间茶农还个别使用手工制作加工。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丰盛的茶叶资源是婺源民间 饮茶 民俗形成的重要原因,而民间的饮茶 民俗文化 恰哈是婺源茶文化根深蒂固的物质基础。自古至今,饮茶一直是婺源城乡居民日常生活习俗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一般来说,早上和饭后,婺源人喜欢泡上一壶绿茶饮用。至于亲朋好友来访,沏茶款待则是必备的节目,毕竟婺源每户人家一年四季都储存有茶叶,以备随时饮用。如果用白开水招待客人,这在茶乡婺源可是一个不礼貌和不尊敬的举动。 婺源茶文化还体现在乡间古道和偏僻山路广设的茶亭上。婺源人讲究儒家的、佛家的行善施舍和普济众生。在行人必经的乡间道路和丛山峻岭间的古道上,邻近的村民或宗族或个人,往往捐建茶亭,专门为行人供应茶水,以解行旅之人的饥渴。我们没有对婺源历史上的茶亭作过专门的统计,但少说也不下数百个。徽饶古道浙岭上的堆婆冢的 故事 ,我们前面已经讲过。清末“募化重修浙岭头万善高佛殿茶亭石板暨庵 前石塔”的石碑还平静地镶嵌在万善南壁上,那茶亭墙上白底黑字书写的“饮水即思源”的五个透劲楷书也依然清晰惹眼。 婺源茶文化的历史 南宋以来,特别是明代,婺源因是朱熹故里,儒学盛行,文风鼎盛,茶礼、茶俗就蔚然成风,在文人的推动下,茶道也不断发展丰富,溶进了更多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由于主体、地域文化条件的不同,茶道在实际生活中也是多层次的。呈现出各自不同的审美意识。婺源茶道中的“农家茶’、“富室茶”和“文士茶”,正是从民间整理而成的,反映出不同层次的文化形态。比如,在婺源乡村,不仅家家会种茶,而且人人善做茶、饮茶。 他们不论是上山伐木,还是下田耕作,都要带上用竹子做成的茶筒。为了路人方便,村间道路还没有茶亭。家里待客,更是非茶不可,铜壶烧水,瓷壶冲泡,然后再分茶敬客,盛茶则用“汤瓯”,一种类似小碗的茶具。这就是“农家茶”,形式比较简朴,贵在真诚亲切。 而“富室茶”,则迥然相异。 富裕人家,房子高大宽敞,会客常在堂前或花厅,窗棂明灿,桌椅红亮,有些还在墙上挂几轴书画,颇具气派。客人无论是围八仙桌或分列两旁,坐位均有大小之分,因此,敬茶时先左后右,先上后下的顺序,不能有些许差池。茶具,亦更讲究,一般用锡制的通气壶烧水,有的还用银壶。饮茶则是粉彩、古彩或青花的“滗盂”,大多是瓷托,亦有用锡、银托的,真可谓器尽奢华。 茶文化的介绍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中国茶的发现和利用已有四五千年历史,且长盛不衰,传遍全球。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普及于明清之时。中国茶文化糅合佛、儒、道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中国茶区辽阔,茶区划分采取3个级别,即一级茶区(以西南、江南地区为表),二级茶区(以西北、江北),三级茶区(以华南地区为代表)。同时,茶也已成为全世界最大众化、最受欢迎、最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绿色饮料。茶融天地人于一体,提倡“天下茶人是一家”。 茶文化的内涵其实就是中国文化的内涵的一种具体表现和中国文化而论之。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谓,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即是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习惯和中华的文化内涵和礼仪相结合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征的一种文化现象,也可以说是一种礼节现象。礼在中国古代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国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礼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和中国的一些生活中的习惯与形式相融合,形成了各类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茶文化是中国具有代表性的 传统文化 。中国不仅是茶叶的原产地之一,而且,在中国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至今仍有着丰富多样的饮茶习惯和风俗。 种茶、饮茶不等于有了茶文化,仅是茶文化形成的前提条件,还必须有文人的参与和文化的内涵。唐代陆羽所著《茶经》系统的 总结 了唐代以及唐以前茶叶生产,饮用的 经验 ,提出了精行俭德的茶道精神。陆羽和皎然等一批文化人非常重视茶的精神享受和道德规范,讲究饮茶用具、饮茶用水和煮茶艺术,并与儒、道、佛哲学思想交融,而逐渐使人们进入他们的精神领域。在一些士大夫和文人雅士的饮茶过程中,还创作了很多茶诗,仅在《全唐诗》中,流传至今的就有百余位诗人的四百余首,从而奠定中国茶文化的基础。

内容摘要:随着全社会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绿色贸易壁垒”逐渐形成并对我国农产品出口造成很大影响。本文对我国农产品出口遭受绿色贸易壁垒阻碍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与综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旨在降低绿色贸易壁垒对现行我国农业的不利影响并推动我国农业朝着可持续性的绿色农业方向发展。关键词:绿色贸易壁垒 环境保护 农产品 出口我国农产品出口屡遭绿色壁垒阻碍随着整个社会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国际间的农产品贸易已成为各类环保规则及标准所涉及的主要领域。一个例子就是WTO框架下的《贸易技术壁垒协议》及《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议》规定成员国政府有权采取适当措施,确保人畜食物免遭污染物、毒素、添加剂影响,确保人类健康免遭进口动植物所携疾病的损害。这些例外条款赋予成员国根据本国环保水平制定对本国产品和进口品同时生效的环保标准的权力。这些制度层面的变化客观地支持了绿色贸易壁垒的形成。绿色贸易壁垒是指各世贸组织成员为保护环境和国民健康,对进出口商品制定的技术、安全和卫生标准。但须遵循两个原则:非歧视性原则;对发展中国家成员设立这些措施时应予特殊考虑。在此基础上,世贸组织对于“正当绿色贸易壁垒”予以肯定。然而,由于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且对所谓“正当绿色贸易壁垒”并无规范和公正的评判标准,这一权力不可避免地被许多进口国滥用。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运输、销售到最后的消费都与环保问题息息相关,绿色贸易壁垒必然对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贸易产生重大影响。一般说来,绿色贸易壁垒只对发展中国家起作用。发达国的经济基础好、技术水平高、环保意识强,环保标准比较严格,而发展中国家经济基础薄弱,生产技术落后,环保水平和环保标准在短期内无法与发达国相比。为了竞争的需要,发达国家常常制定过分苛刻的环保标准。绿色贸易壁垒成为发达国家利用世贸组织协议下允许的游戏规则限制进口、保护国内市场的不公平竞争手段。其结果是发达国家的农产品能顺利进入发展中国家的市场,而发展中国家的农产品往往因难以达到发达国家的环保标准而被拒之于发达国家之外。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农业生产的环保水平还比较低,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方法及过程、包装贮运、产品成分及性能等与先进国家相比都有较大差距。因此我国是受绿色贸易壁垒影响较大的国家。据联合国统计,2002年我国约有包括农产品在内的价值74亿美元的出口商品因绿色贸易壁垒受阻。以养蜂业为例,我国是世界蜂业大国,蜂蜜产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第一。但今年年初,欧盟以我国蜂蜜所含氯霉素等抗生素超标为由,中止进口中国蜂蜜。欧盟国家的许多商场陆续将中国产蜂蜜撤下柜台,停止出售;已运抵欧盟国家的中国蜂蜜被执行退运。欧盟甚至全面禁止进口中国的动物源性食品和水海产品。另外,中国成为受到美国“绿色贸易壁垒”限制进口最多的国家,甚至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对我国的许多农产品实施了绿色贸易壁垒。绿色贸易壁垒给我国农产品出口带来了巨大损失,严重削弱了我国出口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因此,合理应对国际贸易中日益苛刻的绿色贸易壁垒,是走出我国农产品出口困境和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迫切要求。我国农产品出口受绿色壁垒阻碍的成因分析客观地分析,我国农产品出口所陷绿色贸易壁垒困境,其原因来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竞争压力下产生的贸易保护主义;另一方面则来自于我们自身。外部因素世贸组织中许多有关环境保护的协议和规则,缺乏规范性和统一性,存在诸多漏洞,争端解决机制不完善,例外规则滋生机会主义行为。如关于食品卫生安全的规定就比较模糊。在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形势下,一些国家把这些并不完善的规则当作制定歧视性政策的依据,为限制进口的手段带上合理合法的面具。在WTO目前的框架下,缺乏应有的双边或多边的非正式的协调沟通机制,一旦出现某种变化,进口国往往无法及时采取补救措施而遭受巨大损失。如青岛海关2002年1至3月被退运冻鸡吨,就是因为进口国实行了新的检疫标准。内部因素我国环境标准与国际标准相比过低,缺乏一套统一的环境认证体系。在现有的19278项国家标准中,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不足50%,高新技术标准严重缺乏。此外,国外在产品研发阶段就已开始制定标准,而我国的标准制定却存在滞后期,周期也长。国内较低的环保标准和落后的环保贸易法律体系,使得我国在应对绿色贸易壁垒方面陷于被动地位。农产品外贸体制不完善。改革开放后,国有外贸公司进出口专营的垄断局面被打破,但我国农产品出口还没有建立起行之有效的体制。通常的做法是,拥有进出口权的贸易公司通过收购或者事先签订的订单从农村获得货源,经过进一步的加工和包装,然后出口。其弊端是生产与出口主体分离,负责生产的管不到出口,负责出口的也难以参与生产。这种分离造成了主体利益的不一致性,致使交易双方掌握的信息不对称和机会主义行为的滋生。缺乏服务于农产品生产、销售的中介组织,造成农产品市场信息无法及时获取、传递和扩散。经常出现某家企业在遭遇绿色壁垒后的一段较长时间内,国内其他企业重蹈覆辙的现象。如2002年欧盟禁止进口我国动物源性食品,由于信息不畅,企业各自为战,以至接二连三地遭遇退运,损失惨重。土地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作为一项产权制度安排,在改革开放初期,曾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使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然而随着我国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经济环境发生很大变化,其弊端也逐步显示出来。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农产品出口的最大障碍就是其生产分散性。这种以家庭为单位的分散生产方式缺乏协调统一性。如造成病虫害防治的不同步性,导致防治的不彻底,从而增加农药喷洒的次数和数量,使得我国农产品的农药残存量超标。缺乏规模经济效应以及农业投入不足,难以生产出高标准的绿色环保产品。农产品生产的税收和财政制度不完善。如当前农业补贴采取的常用方式是直接把补贴款交到农民手里,其实施效果与目的产生了偏差。对农户来说,人均分得少量的补贴款并不能对其生产带来多大的支持,农户更缺乏的是技术,更急需的是市场。因此,在税收和财政补贴上,应该向从事农业一体化生产和经营的企业及中间组织倾斜,向绿色产品生产企业和农户倾斜,对从事农业技术研究和绿色无公害产品开发的机构给予财政支持。目前我国对农业科研投入和农业技术推广的财政支持很少。据统计,1996年我国政府对农业科研投资强度不及发达国家平均数()的1/10,也不及30个最低收入国家简单平均数()的1/3,大大低于印度、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对绿色技术研发和绿色产品生产缺乏金融支持。二元经济下的农村金融制度不完善导致大量资金通过金融系统流出农业部门,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推算,1979-2000年,通过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的金融资金净流出量为10334亿元。其中农村信用社净流出8722亿元,邮政储蓄净流出1612亿元。从事绿色产品开发和生产的中小民营企业缺乏抵押资产,很难获得信用贷款;就直接融资来看,我国资本市场不完善,从事绿色技术研发的投资的风险资金也没有退出的渠道,限制了绿色产品研发的风险资金投入。跨越农产品绿色贸易壁垒的政策建议以上笔者从国际贸易规则、环保标准、外贸体制、中间组织、农业土地制度及财政金融制度等方面,对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绿色关税壁垒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笔者认为:针对内因转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将农业生产导入绿色农业的轨道。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应起主导作用,对不利于环境保护的农业生产实施收缩战略;对符合环保潮流,采用新型先进的环保生产技术的生产进行大力扶持。我国入世后,在绿色农产品生产方面进行了初步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的绿色食品生产总量达到1000多万吨,基地4000多万亩,产值100多亿元,这些绿色食品的出口还没有被退回的案例。 在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和运输过程中推行全程质量控制技术,建立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体系,建立与国际质量标准接轨的农业质量标准体系。改革农产品外贸体制,进一步扩大农产品生产企业进出口经营权,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出口企业能够从生产、加工到包装、销售等各个环节,控制农产品的质量和环保标准。建立和完善行业协会、农产品出口商会等中介组织,通过它们反映企业的要求和问题,收集企业所需的信息,使之成为农产品出口绿色标准、技术成果等相关信息交流和发布的平台。此外中介组织还应协调行业内企业之间关系,以民间组织角色与国外有关部门交涉和协商,为行业会员提供优良服务。改革农村土地制度。包括重新构造农地产权制度,明晰土地产权;建立承包土地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农民的根本利益;建立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实现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经营。通过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以及金融支持来增加农业投入。完善农村财政金融制度,对绿色农产品生产农户、绿色农业经营企业、绿色农业技术开发单位增加财政补贴并实行税收减免;通过农村信用合作社、农业发展银行对其进行信贷支持;鼓励和扶持有潜力的绿色农业经营企业通过二板市场上市,从资本市场获取资金支持。针对外因按照世贸组织《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议》,迅速设立我国的“绿色贸易壁垒”,建立和完善国内环保贸易法律体制。同时,积极推行ISO14000环境管理新体系。引入ISO14000系列国际环境标准,以规范企业等组织行为,达到节省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促进农产品出口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目的。积极参与国际间的绿色贸易规则的制订及建立同外国贸易管理部门的信息沟通机制。政府应积极开展“环境外交”,参与国际环境公约和国家多边协定中环境条款的谈判。在国际的多边贸易组织中,充分发挥贸易大国的作用,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协调与合作,制定一些有利于发展中国家或发展中国家能承受的国际环保标准,或者在一些国际标准中附加保护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免受发达国家歧视的保障条款。积极与他国交涉协商,争取建立有效的双边或多边的非正式协调沟通机制,使我国可以及早获得进口国的新环保标准,及时通报相关企业和出口商采取补救措施,并且估计本国所受影响程度以及达到新标准的能力的速度,与进口国进行协商谈判,争取有利于我国的实施标准和时间安排。

婺源论文主题

徽州,古称新安,自秦置郡县以来,已有2200余年的历史,溯源追本,这里曾先后设新都郡、新安郡、歙州等,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历元、明、清三代,统“一府六县”(徽州府、太平县、歙县、休宁、婺源、祁门、黟县、绩溪,除婺源今属江西省外,其余今皆属安徽省)行政版属相对稳定。1987年11月,国务院批准改徽州地区为黄山市;1988年7月,地级黄山市正式成立,辖三区(屯溪区、徽州区、黄山区)四县(歙县、休宁、黟县、祁门县)和黄山风景区,总面积9807平方公里,总人口147万。徽州地区是历史上中国经济文化重地,安徽省名中的“徽”字就是由徽州而来。古徽州是徽商的发祥地,明清时期徽商称雄中国商界300多年,有“无徽不成镇”、“徽商遍天下”之说。以徽商、徽剧、徽菜、徽雕和新安理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篆刻、徽派建筑、徽派盆景等文化流派构成的徽学,更是博大精深。它与敦煌学、藏学有同样影响。徽州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密度极大,品位极高,除拥有两处世界遗产外,还有一座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三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一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处世界地质公园,二处国家地质公园,三处国家森林公园和10处国家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一处国家级历史保护街区。 雄踞域中的国之瑰宝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冬雪“五绝”著称于世,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和骄傲,黄山具备“山上有奇景,山下有奇观”的全方位立体之美。西递、宏村世界文化遗产是徽州物质文明的历史遗存,矗立的牌坊代表着徽州人的精神家园,更多的古村落、古建筑体现了徽州远古的繁华和富荣,牯牛降的原始自然传递出徽州大地的久远、淳朴和原生态的珍藏,横亘黄山南北的新安江、太平湖,更增添了黄山水之灵秀。主要名人:朱熹(1130—1200),中国南宋思想家。字元晦,号晦庵。婺源人。陶行知(1891—1946),教育家。1891年10月18日生于安徽歙县。胡雪岩(1823—1885),著名徽商,人称“红顶商人”。名光墉,字雪岩,绩溪人。胡锦涛(1942—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绩溪人。胡适(1891—1962),著名学者。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绩溪上庄村人。戴震(1724—1777),清代考据学家,思想家。字东原,休宁隆阜人。方腊(?-1121年),北宋末年农民起义领袖。又名方十三,歙县人,一说睦州青溪人。程大位(1533—1606),明代数学家。字汝思,号宾渠,休宁率口人。汪机(1463—1539),新安医学奠基人。字省之,别号石山居士,祁门城内朴墅人。吴承仕(1884—1939),经学家、古文字学家、教育家。字检斋,歙县人。弘仁(渐江)(1610—1664),新安画派创始人。俗姓江氏,名韬,字六奇,又名舫,字鸥盟,出家后取法名弘仁,号渐江学人、渐江僧。歙县人。汪士慎(?-1759),扬州八怪之一。字近人,号巢林,又号溪东外史,休宁人(一说浙江人,或歙县人),流寓扬州。与金农相友善。笔墨习染,逐臻妙境。相关链接徽墨歙砚徽州古道关隘【徽安古道】古道名。由徽州府城至安庆府城。从歙县沿徽浮古道至祁门县城,由祁门县城北上,经臂岭、大但、大洪岭至雷湖;转向西北,经琅田、古楼墩至金汉培,入石埭县境;再经横渡、七里、矾滩,沿鸿陵溪北行,过唐家渡,经塔坑、九里冲入贵池县境;经十字路、牌楼、吴田、黄溢至安庆。全程210公里。这条古道,以祁门县境内大洪岭段最为难行。明万历年间,祁门县有儒妇郑氏,曾捐银修辟。其后之年久失修,洪水冲刷,山崩道塞,石瞪剥蚀,几至断绝交通。清道光年间,地方人士捐款整修,凿山平路,改善弯道,加铺石板,路况遂有改观。整段岭路上七里下八里,岭头有石碑二块,一刻修路经过及捐款、开支情况;一刻养护道路规定。现屯溪至安庆已通公路,古道荒废。【徽昌古道】古道名。由徽州古城至浙江昌化县。出歙县南门,东北行,经渔梁、鲍家庄、呈村降、大阜、霞坑、苏村、粑樟里、三阳、星岭关至浙江昌化县,通杭州。歙城至星岭关62公里。三阳之东,从竹铺至星岭关为高山地带,岭峻路险。其余路段,依山傍河,为走廊地带。星岭关路段相传为1131年岳飞提兵讨杨么过此而建,元代曾整修。这条古道1932年改建为公路。【徽池古道】古道名。由徽州府城至安庆府城。沿徽州至安庆古道,行至石添唐家渡分路,转向正北,经沟汀、鹪鹩入贵池县境;至虎子渡,沿秋浦河,指北偏西,顺流直下,经高但、殷家汇转。向东北行至贵池城。全程200公里。【徽浮古道】古道名。由徽州府城至江西浮梁县。从歙县城西行,经棠樾、唐模至潜口,转向西南,经塘贝,跨丰乐水,过塘坞,至休宁徽光,经万安至休宁县城;出休宁县西门西行,经夹溪桥、川湖街、蓝渡、岩脚至界首,过界首至至黟县渔亭;由渔亭西行,经楠木岭至祁门县的横路头、再西行,经金字牌、洪村至祁门县城;由祁门县城再西行,经新岭、小路口、石坑、大北埠、罗村铺至闪里;由闪里南下直趋浮梁县城,全程200公里。潜口至塘坞10公里,路宽之至3尺,石板路面;徽光至休宁县城10公里,路宽7尺,其路中为石板路面,宽尺;休宁县城至渔亭28公里,蓝渡桥南沿横江至岩脚段古道尚存,路宽尺,路中石板路面宽尺;渔亭至祁门县城27公里;祁门县城至浮梁县城125公里。徽浮古道横贯徽州西部,是古代驿道。现在这条路的大部分路段为慈张公路所利用。【徽泾古道】古道名。由徽州府城至泾县。出歙县城向东北行;经吴山铺、牌头、新管、上新入绩溪县境;经临溪、雄路至绩溪县城;从绩溪县城向西北行,经高村、翠岭、镇头、浩寨至分界山(绩溪、旌德县界);过分界山,经七里铺至旌德县城;由旌德县城再向西北行,经新桥、柳山铺、高口铺、三溪铺至浙溪入泾县境;再北上,经榔桥至泾县城。全程94公里。歙绩段30公里,道路平坦,路宽6至9尺,修建慈张公路时被利用。绩溪县城至旌德县城段古代设有驿铺,自唐至清,为官员往来宣州、徽州的官道之一。其间,翠岭段陡峻难行。宋代在翠岭设立关寨,名"翠岭关",1555年在关头重建城蝶,为军事要塞。清康熙年间,耿精忠响应吴三桂反清,攻绩溪,翠岭一带是两军争夺的战场。宋王安石为江东提刑时,由江西经徽州赴宁国府,经过此道,有"夜过翠岭月明中"诗句。清人施润章亦有《过晕岭》诗:"崇冈郁峻脂,鸟道绕山腹。仰探白日短,俯瞰阴霞伏。鱼贯渡行人,马瘦艰踝囹。春晴多好风,吹我岩壑绿。农耕岭上云,妇饭溪中犊。羁心旷登陈,瘠土见风俗。华阳灵迹闪,杖策寻石屋。 50年代,镇头以北,沿古道走向建成绩溪至旌德公路,翬岭古道已少行人。【徽开古道】古道名。由徽州府城至浙江省开化县。出歙县城西门,过太平桥西南行,沿丰乐水直上,绕过圣僧庵,经七里头、冷水铺、梅村至岩寺;自岩寺向南行,经于村至莫墩,转向西南行,进入屯溪;由屯溪再甫行,经阳湖、临溪、汉口至珍源(古为休宁、开化县界),再前行,越马金岭,直趋浙江开化县城)歙县至屯溪段路宽3至尺,现绝大部分为兴建芜屯公路所利用。屯溪至开化段为石板路面,现在大部分路段为屯开公路所利用。【徽宁古道】古道名。由徽州府城至宁国县。沿徽径古道至绩溪县城,由绩溪县城向东北行14公里至丛山关,出关入宁国县境再向东北行,经金沙、三十八号桥至宁国县城。此道古代设有驿铺,是官员往来徽州的官道之一。明程敏政由京城返乡,经此道过丛山关,曾赋诗:"江南江北路迢迢,马上朱颜觉渐调。今日故乡初入眼,丛山关下巧溪桥。"此道现为慈张公路所利用。【徽青古道】古道名。由徽州府城至青阳县。出歙县北门,西北行,过万年桥,经富惕至许村;由许村北上,经五猖庙、茅舍、茶但至窘岭关;过菩岭,入太平县境,至上岭脚,经谭家桥、感样里、迄溪、马兰地、三口至仙源;西行至甘棠,转向西北,经秧溪河至广阳,广阳北上直通青阳县城。此路多为石板道,石面光滑,路宽3至6尺。【徽婺古道】古道名。由徽州府城至婺源县。自歙县至屯溪,从屯溪起,向西南行,经黎阳、高枧、瑶溪、新村、霞阜、龙湾至五城;转向南,经山斗、于金担、官铺街、黄土岭、下但,出休宁县界,前行通婺源县。瑶溪至五城段古道仍存,石板路面。其余路段多为公路利用。古时,此道为婺源和徽州的联系孔道,婺源茶叶由人力通过此道挑运至休宁龙湾,然后由水路或陆路运屯溪;由屯溪运去食盐、布匹、粮食和其它日用品。休宁西南部的茶叶及其它土产,也大部分由此道运至屯溪交流。 "【徽饶古道】 徽饶古道始建于唐代,均用长约4尺青石板条铺砌而成的,由长江以北通往徽州、饶州等地的客商必经之道,故被称“古徽道”,“徽饶道”即属旧时的“国道”。 徽饶古道穿越是徽道的其中一段,全程15公里左右,由于年久失修,现在尚未完全开发,沿途断崖峭壁林立,崇山峻林,自然风光秀丽,适合初级户外爱好者的穿越体验。【江南第一关】关隘名。又名逍遥岩。位于绩溪县伏岭乡东部。海拔424米。乃徽州至杭州古道要隘。危岩陡绝,南北夹峙,上多怪石,下临深渊。1257年绩溪县人胡旦,随山势开凿瞪道,以便行旅。元大德和明成化年间曾重修。从关脚至隘口瞪道约1400余阶,部分绝壁嵌入2米长花岗岩石条,筑成瞪道。关门由四根巨大石条横架在天然石住上构成。东西两媚分别镌有"徽杭锁钥"和"江南第一关"字样。关东施茶亭旁岩石上,刻有记古道小史碑文。关名为明胡宗宪所取。徽州塔桥【下尖塔】塔名。位于徽州区潜口村南。建于1544年。塔七层八角,底层直径约10米,层层缩小,外观如锥,俗称"潜口锥"。塔空心仅两层,第一层:四面砌须弥座,墙上绘有佛像,第二层壁间嵌砖雕楣匾,内镌"翼峰"二大字,旁署"嘉靖二十三年甲辰岁,竹溪翁汪道植谨立"。其余五层为实心。现塔檐及顶部已毁,为徽州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岩寺塔】塔名。位于徽州区岩寺镇北,西临丰乐河;又名水口塔。始建于1544年,清康熙、道光年间曾作修葺。七层八面,高约66米,底径约8米,逐层略内收。塔楷底层外伸米,向上逐层加码,至第七层檐出3米,使上层檐水直滴至地,为古塔奇构。塔内有砖阶自复壁中盘旋而上,每层皆有佛龛、金匾。清末塔檐被焚,1914年塔顶又被雷击倒坍,现仅存珠墩以下砖砌塔身。塔东有凤山台,与塔同时建造。传说初建时,以塔为笔,以台作砚,以塔西余公桥(已毁)当墨,预示岩寺镇文运昌盛。现为戳州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园林水口【徽州园林】区域园林名称。作为供游憩、文化娱乐、起居要求而兴建的徽州园林,有文献可稽者,从北宋开始。宋政和年间绩溪许润构乐山书院,建有天月亭、南楼等小筑,常登览其上。婆源朱氏园有池,有亭,朱韦斋写有"方塘荫瓦影,净见鲸鲤行"的诗句。宋至元代,徽州私家园林营筑较多,其中著名的有:宋绩溪乐山书院,婆源朱氏园,歙县醉园、先月楼,休宁竹洲吴氏园亭、首村朱氏园亭、东野山房、璜原吴氏园亭、龙源赵氏园亭,黔县培筠园;元代休宁有林泉风月亭、醉经堂、月潭朱氏园亭、秋江钓月楼等。除黔县培筠园尚存部分水石遗构,其余已不存,只能从有关文献中了解当初的面貌。明清时期,徽商将大量的金钱投入园林建设,使徽州园林达到极盛。徽州区西溪南村老屋阁右侧的私家花园,面积仅400多平方米,营构极精,花园内遍植花木。左侧为一方池塘,称"渔翁塘",养荷放鱼,供人观赏垂钓。池畔建绿绕亭,老屋阁住宅拱立池、园之中,意境清新恬适。岩寺镇有八大名园:娑罗园、菜园、檀山苑、西墅、会心园、茂林修竹、香雪窝、方氏园。村落水口原为风水而建,通过人们的经营,楼、台、亭、阁、塔、桥隐现于古树绿荫丛中,成为普通村民休憩娱乐的场所,是中国最早的公园形式。歙县郑村经郑氏族属的经营规划,全村景致呈现园林化意境,族人郑九夏曾作《十二景图》,每图题诗一首,是人工造园与自然景观相结合的较早范例。徽州园林崇尚自然,就形造景,寓情于景(参见[竹洲吴氏园亭])。尤其"新安大好山水",处处是景,借景入园,全无人工雕饰的痕迹,为徽州园林的最大特色。【果园】庭园名。位于徽州区西溪南村。始建于明,盛于清。当年园内有亭台楼阁,假山湖池,曲桥石堤,名花修竹。四周花墙围筑,园内景致迷人,花香鸟语,四季如春。此园相传为江南才子祝枝山所设计,今大部分毁于兵灾,仅存假山、仙人洞、湖池及部分围墙遗址。【潜口水口】水口名。位于徽州区潜口村。紫霞峰为黄山山脉南侧起点,有"黄山第一峰"之称,此峰位于潜口村南侧,山下溪水婉蜒而过,石板大道直通村中心,水口即设于此。紫霞峰高不到50米,呈环抱状。山顶古树茂密,以甜丘树和枫树为主。石板道两旁遍植紫荆花。山拗处原建有观音大殿,观音塑像后有泉水流出,甘甜清凉。寺院除大殿外,二厢有附房供僧人住宿。院内地面全用石板铺筑。顺溪水,过小桥,迎面筑有灵官殿。石级迂回而上,有览胜亭。每逢节日或休闲时节,村人常到此游览或祈祷。

乡村旅游发展创新—"农旅双链"模式借新农村建设东风,发展乡村旅游

悠悠中华五千年,散落在各地的古村落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见证,是中国农耕文明的结晶,是镌刻着人类智慧光芒的“活化石”。中国的村落遍布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江南水乡之唉乃,茫茫草原之炊烟,东方海岛之渔村,西北山中之人家,黄土高原之窑洞,东北密林之木屋,西南边陲之寨子……千姿百态,魅力迷人。但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现代演进,许多历史街区、古镇、古村落正遭遇着被忽视、甚至被毁灭的命运。这些即将消失的历史遗存,在中国的文化中占居着何等的地位,它们目前的境遇如何,现在的人们又该如何对其进行保护和利用?带着这些疑问和担忧,近日中外专家聚首西塘,探讨古村落保护之法。在前来参加论坛的五十多名专家学者当中,有被称作“民间文化守望者”的中国文联副主席、著名作家、画家冯骥才;有以“骂”著称、且被媒体称为“保护古城的卫士”的国家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还有远道而来的两位日本民俗学界的领军人物:日本神奈川大学教授福田亚细男和日本东京大学副教授菅丰博士。另外,国内外具有典型意义的古村落——江西婺源、山西榆次、越南顺化等地的代表也悉数到场,为论坛带来了更多的声音。让我们借着专家的智慧,试着寻找延续这些传统文化的良方。宣言书4月27日清晨,银色的月光刚刚退去,苏醒中的古镇西塘充满了生机,鸟鸣声、摇橹声、脚踏车声、还有清风拂柳的婆娑声袅袅不绝于耳……一如“生活着的千年古镇”本色。而此时,冯骥才和西塘镇党委书记沈国强两人早早地就出现在了“明清食代”的二楼露台上,参加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的节目录制,主题正是“古村落保护”。第二次来到西塘的冯骥才还是老样子,一头桀骜不驯的头发,说起话来慷慨激昂。这几年他一直为抢救民俗文化而奔忙,走了不少地方,今年他把保护的重点放在的古村落上,他坚定地认为,在民间文化遗产和抢救过程中,古村落是民间文化的“箱底”,因此从2005年3月至今,他已辗转考察了国内七八个省的古村落。他说:“时间很紧迫,我们现在连多少古村落都不知道,怎么保护?因此在这里开这个会议,希望集中各方力量探讨今后古村落的出路。”“古村落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农耕文明留给后人的财富,我不希望我们的后代只能在博物馆里看到镰刀、锄头,那将是无比的悲哀。”这是他最大的担忧。不止在一个场合,冯骥才用“来晚了”来形容对西塘的感受,他也不止一次讲述他第一次到西塘时偶遇的一个细节:“我去年第一次到西塘,镇长陪我在岸边走,走着走着天有些凉了,我看到一个老太太正把支窗户的棍子拿起来关窗户,同时把一盆窗外的花拿进去。我注意到当时花盆上落了一只蝴蝶,老太太拿起花盆,轻轻一抖,蝴蝶飞走了。西塘连生活的诗意都保存下来了,这种和谐让我感动。”冯骥才认为西塘的经验是一种生态的保护方式,它延续了当地人生活的原态,是以人为本,可以作为典型供其他地方学习。当谈到为什么选择西塘作为论坛主办地时,他说,除了西塘的保护做得成功之外,当地政府的观念也让他感动。“当时西塘镇领导有两句话给我印象特别深,一句是‘对于古村落的保护,责无旁贷是政府的事’,还有一句是‘当经济的GDP和文化保护发生冲突时,我们要把根留住。’一名基层的领导能有这样的先见之明和文化责任感,让我看到了希望。”带着这样的希望,冯骥才把论坛带到了西塘,并发出了旨在呼吁开展古村落保护的《西塘宣言》。他说:“必须要抓紧时间,不然的话,很多古村落可能我们还没来得及认识它,就要失去它。”观点论一批重量级专家、学者、官员的到场无疑为本次论坛增色不少,他们在会场上激烈的观点碰撞更是擦出了精彩绝伦的火花。冯骥才:古村落遗产,比万里长城还大“我一直认为古村落是中国最大的文化遗产,比万里长城还大。”冯骥才这样解释他的观点,“从规模上讲,我国有5000年到7000年的农耕文明,56个民族,960万平方公里,约1600个县,19000个镇,按照一个镇10个行政村来算,我们有20万个左右行政村落。但不是所有村落都是古村落。我原来估计中国的古村落大约有3000个到5000个。但后来听说仅贵州黔东南地区就有六七百个古村落。所以我们心里应该有个数,我们的古村落数量至少过万。”他认为,古村落应该符合以下几个标准:悠久的历史,丰富的物质与非物质历史文化遗存,基本保留原来村庄的体系以及鲜明的地方特色。“村落是历史文化的容器,它是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综合体。它的建筑,它的人与自然关系的独特规划,都是其物质遗产,还有很多诸如民俗之类的非物质的文化遗产。”关于民俗,他补充道:“我所说的民俗,包括人们生产、生活的民俗,商贸的民俗,婚丧嫁娶的民俗,起居饮食的民俗,节日的民俗,信仰的民俗,还有类似神话、故事、谚语、歌谣之类的口头文化。民间戏剧、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等艺人们身怀的民间技艺和民间手艺都是这个村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什么要进行保护?冯骥才这样回答:“我们的古村落有它研究的价值、学术的价值、见证的价值、历史文化的价值、审美的价值、欣赏的价值,但最终的价值还是它的精神价值。我们之所以传承文化遗产,最终的目的就是传承我们民族的独特文化,就是把我们的民族身份、民族基因传承下来。”他认为我们的文化遗产有一个问题,就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面对的是全球化这种同质化的文化,它把我们的文化变成了同一个样子。同时它又是商业文化,能成为卖点的就利用,不能成为卖点的就抛弃、甚至毁掉。“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文化危机,也是我们这一代文化人的失职。”“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从去年开始做的,但是由于目前没有法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现在只能做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但令他感到欣慰的是,目前有关方面正在加紧相关法律的制定。阮仪三:村落是最后的“净土”“阮仪三”这个名字,对于关注中国遗产保护的人并不陌生。作为一名建筑学家,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他就发起了山西平遥古城的保护运动,而他最让人熟悉的“力作”莫过于周庄古镇的保护了。在他的努力下,上世纪80年代,北京、西安、开封、扬州、洛阳等城市相继被列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山西平遥、江苏周庄、云南丽江等又在上世纪90年代同时进入世界文化遗产的行列;进入21世纪,阮仪三又马不停蹄地促使了同里、南浔、乌镇、西塘等古镇走上了“保持原汁原味、扩展文化内涵”的道路,为中国留下了叹为观止的“水乡”。阮仪三认为,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城市建设热潮使许多传统历史地域遭到了灭顶之灾。许多旧城在“旧貌换新颜”的同时,失去了原有的特色风貌。他说:“一个民族文化的根基、一种精神文明的传承,需要载体。而我们所说的非物质的东西,民俗文化的东西,就依存在建筑等物质载体当中。所以那些具有价值的物质与非物质的遗存都应该保护。比如江南水乡,就要保护构成江南水乡的构建:因水成市、因水成街、因水建房、邻水建镇的特点,这是它的灵魂。”在谈到“城市记忆”这一概念时,阮仪三举了“上海犹太人保护区”的例子,那里是中国人民与犹太人民友好的见证,现在是上海市第12块历史风貌区。“二战期间,德国法西斯残酷屠杀犹太人,在许多国家拒绝接纳四散逃亡的犹太难民时,也在遭受日本帝国主义蹂躏的中国人民友好地接纳了3万多犹太人。曾任美国卡特政府财政部部长的布鲁门撒尔60年后旧地重游时,泪流满面,对身边的女儿说,‘记住,没有上海就没有我们一家,没有中国就没有我们这些犹太人的活路。’为什么?就是因为这个街区反映了伟大的中国人民的慈爱之心,是和世界人民和谐相处的里程碑。这个街区就是重要的城市记忆,记忆着一代人的友谊,这不是语言能够承担的。相反,如果承载着历史信息的载体消亡了,负载在其上的历史和文化也必然会被冲淡或消亡。”他对把旅游与保护等同起来的看法嗤之以鼻:“我们通常认为用保护来发展旅游,来搞经济开发,把保护等同于赚钱。”他认为保护不应该围绕着商业利益,因为商业利益的背后必然是破坏。“保护不是为了政绩,不是为了开发旅游,为的是留存我们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民族建筑的精华、和谐的人与自然相处的环境。而这些是我们今后创造新城镇、新建筑的规范。”青岛泰之:保护活态的文化联合国教科文驻亚太地区总代表青岛泰之应邀出席了论坛。他在发言中表示,古村落是一个特定文化历史发展的珍贵的有形见证,反映了人们文化、哲学和审美价值的演变过程。与考古遗址和废墟相比,这些历史遗产群落是活态的遗产。青岛泰之认为,在快速的经济发展、社会转型以及全球化过程中,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价值体系正面临严峻的挑战。与此同时,传统建筑和街道正不断被现代建筑所替代。因此,保护历史遗产群落的非物质文化元素与保护其物质形态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而在保护这类遗产的努力中,提高当地社团保护遗产的意识,促进他们的参与至关重要。他说,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明的国家,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在中国快速发展经济的同时,文化遗产保护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平遥古城、丽江古城以及皖南古村落西递和宏村已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他同时希望中国政府、非政府机构和组织以及地方社团都能够参与到遗产保护工作中来。他山石在“中国古村落保护”(西塘)国际高峰论坛上,浙江西塘、江西婺源、山西榆次、越南顺化等地代表的经验发言也为其他古村落的保护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江西婺源——文脉的延续婺源的乡村被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冯骥才对婺源也是赞不绝口,“色彩太漂亮了!青砖、灰瓦、白墙、翠绿的竹林、金色的菜花、蓝色的山野、红色的霞光,简直像一幅画。”婺源县政府根据各村落的实际情况,确定了不同的保护方式。包括景区式、博物馆式、分区保护式和原始生态式。由于婺源境内徽派建筑遍布乡野,独具地方特色的傩舞、徽剧、茶道等文化绚丽多彩,因此政府出资对分散在乡村的古建筑进行普查、登记、建档,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保护性规划,同时成立了“婺源县历史文化名村(古村落)建设管理领导小组”,还制定了详细的农村建房审批流程,以抑制乱拆乱建的现象。为了增强古村落的生命力,该县还专门成立“婺源文化研究会”,研究会下设茶文化、民俗文化、古建文化、徽商文化、民艺文化和民间故事等9个分会,负责对全县民间民俗文化进行保护性挖掘整理。今年,婺源傩舞、婺源徽剧、婺源徽州三雕、婺源歙砚制作技艺等4项民间艺术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山西榆次后沟古村——民居博物馆后沟古村以古朴的农耕文化、精美的建筑文化、传统的信仰文化、灵动的生态文化,构成了完整的民间文化体系。特别是精巧别致的古戏台、玉皇殿、观音堂等堪称北方民俗文化的“活化石”。后沟古村因地制宜、顺势选址、择吉而居,强调和谐的“田园山水”和“耕读文化”。2005年,在经过周密论证的基础上,当地政府对后沟古村进行了抢救性的整理和修复开发。同时还成立工作组,围绕村民生产生活的自然形态开展调查、挖掘、整理、引导工作,再现了古村久远的民间艺术、独特的饮食文化、特色地域节庆活动,并筹建了农耕民俗博物馆。在抢救和保护古村过程中,始终贯穿“简单不简陋,民俗不粗俗”这一主线,在修复保护过程中,力求展现其简单而精巧的建筑、悠久而古朴的风俗、厚重而传统的民风,使“田园风光、淳朴民风、古村风貌”跃然而出。越南顺化——新旧的和谐顺化市是承天化的省会,位于越南的中部。在顺化市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和金属时代遗物的年代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00年,当时受南方考古文化的影响和北方青铜时代文化的影响。因此从古代起,这里就成为独特文化的十字路口,也奠定了多样风格和生活方式的城市基调。顺化的一个特点是博采众长,历史上所有的独特艺术形式都为顺化文化所吸收利用;而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宫廷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共存与互融。顺化是一个都市,但仍保存着历史中形成的诸多传统。因此,顺化不仅扮演着多样城市和历史城市的角色,其实它本身就是一座博物馆,在这座博物馆里有着很多的可触与不可触的文化遗存。

江西是一片神奇的红色土地。在这块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孕育了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共和国的摇篮——瑞金、军旗升起的地方——南昌、中国工人运动的策源地——安源,等等。这一个个红色经典的称号与地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已化作一颗颗与日月同辉的星辰,在红色中国气势磅礴的交响乐中,奏响雄浑激越的华彩乐章。江西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从安源工人运动到秋收起义,从八一南昌起义到井冈山斗争,从开创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到红军长征,从赣南三年游击战争到上饶集中营茅家岭,一系列重大革命活动都发生在江西。特别是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指1927至1937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国内革命战争),江西成为全国最为重要的革命中心。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先后在江西建立了大片革命根据地。其中著名的有赣西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包括宁冈、永新、莲花3县和吉安、安福、遂川与湖南酃县的一部分)、湘赣革命根据地、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包括弋阳、横峰、贵溪、德兴、余江、万年、上饶、铅山等县,后发展为闽浙赣革命根据地)以及包括铜鼓、修水、万载、宜丰等县的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当时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在赣南和闽西地区有21县(包括江西的瑞金、安远、信丰、广昌、石城、黎川、宁都、兴国、于都、会昌、寻乌等11县),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此成立,临时中央政府设在瑞金,故瑞金有红都之称。据统计,1955年至I965年、被授军衔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江西籍将帅人物共325位,占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帅总数的20%。据统计,全省为革命牺牲的有名有姓的烈士就达25万余人,约占全国烈士总数的六分之一。无名烈士更难以计数。江西人民前赴后继,为了新中国的诞生,做出了永不磨灭的贡献和极其光荣、伟大的牺牲。江西是毛泽东革命生涯中的一个重要活动场所。在毛泽东伟大的一生中,江西是他足迹所到最多的一个地方。从萍乡安源到井冈山,从新余罗坊到吉安东固,从广昌、宁都到瑞金、兴国、于都,从庐山到南昌,足迹几乎遍布全江西。许多地方他还不止一次到过,他曾十次赴萍乡,建国后二次上庐山。1921年秋,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后不到五个月,毛泽东就来到了江西。在萍乡的安源煤矿,他下矿井,办夜校,访贫问苦,宜传马列主义真理。次年,毛泽东再次来到安源,与李立三、刘少奇一起,发动和组织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从此掀开了中国工人运动史的光辉一页,1927年月,大革命失败,到处腥风血雨,全国被白色恐怖所笼罩。在这危难时刻,毛泽东奔走于湘赣边界,组织和发动了著名的秋收起义。他走铜鼓,下修水,跑萍乡,率领千人的秋收起义部队,沿着罗霄山脉,经莲花、永新、宁冈,于1927年的10月把红旗插上了井冈山。在井冈山的一年多时间里,他缔造了中国革命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确立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革命战略。井冈山的星星之火,照耀了中国革命,点燃了亿万中国人民心中的希望。大井的故居、茨坪的田野、茅坪的八角楼……井冈山的名字永远是与毛泽东的名字紧紧联系在一起的。1929年初开始,毛泽东把井冈山的革命烽火燃向赣南闽西的辽阔大地,在更大范围内掀起了波澜壮阔的红色风暴。他率领红军“横扫千军如卷席”,战东固,打吉安;他发动农民打土豪,“分田分地真忙”;他在兴国、寻乌等地进行农村调查,写出了指导中国革命的不朽篇章。在那火热的岁月里,毛泽东儿乎走遍了赣南的山山水水。1931年11月7日,在江西瑞金召开的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38岁的毛泽东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领导中央革命根据地的革命斗争。他率领中央苏区的军民,一次又一次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军事“围剿”,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各地共产党人的革命斗志。中华苏维埃是中国第一个红色政权,是中国的希望。这期间,毛泽东曾受到“左”倾错误路线的排挤和打击,但他仍以大局为重,依靠军民,坚持斗争。瑞金沙洲坝的红井,是他永远与江西人民心连心的见证。1934年11月18日傍晚,他跨过于都贡江上的浮桥,和主力红军一起,开始了万里长征,从此北上抗日,一别江西多年,但正是在江西这块红上地上,毛泽东的革命军事思想逐步形成并得到发展。毛泽东在江西的的革命实践,是真理的求索,是不懈的奋斗,他的伟大足迹正如他的诗篇所云“无限风光在险峰”。红色的江西,犹如一个没有围墙的革命历史搏物馆,赣鄱大地,革命旧址、故居及纪念建筑物数量多、分布广,其中,井冈山革命旧址群、瑞金革命命旧址群为全国规模最大的两处革命旧址。截止2005年7月,江西共有9个由中宣部命名的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60个省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68个县、市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19个革命纪念馆分布于全省各地。全省登记在册的革命旧居旧址有1500多处,已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达400多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9处共40个点。属省级重点义物保护单位的有76处。江西红色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因拥有举世闻名的八一南昌起义、中国“红色摇篮”井冈山、中国工农红军万里长征始发地、中华苏维埃中央临时政府诞生地等众多中国革命之最,江西发展红色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为充分发挥红色旅游资源优势,做强做大红色旅游产业,江西于2001年在全国率先制定了《江西省红色旅游发展纲要》,提出了“弘扬井冈精神,兴我美好江西”的总体目标。在全省红色旅游发展规划上,将按“一个龙头、四个基点、两个集散中心、六条精品线路”来布局,即以井冈山为龙头,以南昌、瑞金、萍乡、上L饶为基点,以南昌、赣州为集散中心,以南昌-井冈山-赣州-瑞金等六条精品线路为骨架(即:1、中国红色旅游概念线路“上海-嘉兴-南昌-井冈山-瑞金-长汀-高州-遵义-延安-西柏坡-北京”;2、江西红色文化旅游金牌线路“南昌-井冈山-赣州-瑞金”;3、赣湘红色义化旅游精品线路“南昌或井冈山-萍乡-韶山-长沙”;4、赣闽粤红色文化旅游精品线路“赣州-瑞金-长汀-龙岩-梅州-广州”;5、赣浙沪红色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南昌-龙虎山-上饶-三清山-杭州-嘉兴-上海”;6、赣鄂红色文化旅游精品线路“武汉-黄冈-九江(庐山)-共青城-南昌-井冈山”)。同时,打造一批成熟的红色旅游产品,如红色文化研习游、革命摇篮体验游、红色故都寻访游、长征之路觅踪游、人民军队寻根游、工人运动探源游、秋收起义访习游等。并重点加强包括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秋收起义纪念地、井冈山革命纪念地、中央苏区政府根据地、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上饶集中营革命烈士陵园、方志敏纪念馆、永新三湾改编旧址等八大景区建设。“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是井冈山精神的内涵。江西是井冈山精神的发祥地,江西人民对于继承和发扬井冈山精神,具有自己特殊的使命。建国之初,毛泽东同志就为革命老区人民题词:“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1965年7月他重上井冈山时又谆谆教导我们:“井冈山的革命精神不要丢了。”邓小平对江西这片红土地有着浓厚的情谊,他于1972年深秋来到井冈山,语重心长地告诫我们:“井冈山精神是宝贵的,应当发扬。”改革开放一开始,他就郑重向全党提出恢复遭到“文化大革命”严重歪曲和破坏的革命传统,发扬革命精神,并要求“把这些精神推广到全体人民、全体青少年中间去,使之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精文明的主要支柱”。1984年2月,邓小平同志又题写了“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碑”。江泽民同志十分重视和强调发扬井冈山的革命传统,1989年10月来江西视察时,挥笔题写了“继承和发扬光荣的井冈山革命传统”,并精辟地指出“中国革命离不开井冈山精神,实行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样需要发扬井冈山精神”。江西是中国“红色旅游”的故乡。在国内,江西最先建立红色旅游区,最先提出红色旅游口号,最先举办“心连心”《红色之旅》节目。红色旅游,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事迹和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2000年江西就开始打“红色旅游”牌;2001年建党80周年时正式提出“红色摇篮,绿色家园”口号;2004年10月20日起程,行程一万多公里的“2004中国红色之旅万里行”活动,成为我省旅游发展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一次旅游宣传推介活动。国家旅游局领导评价说:“这不但是亲身实践和宣传推广红色旅游的一个创举,也是我国旅游业发展史上的一个壮举。”红色,正成为江西旅游的主色调;红色旅游,正在被打造成江西最具吸引力的旅游热线!2004年,江西“红色旅游”大步向前,全省红色旅游景区共接待游客达1350余万人次,红色旅游总收入77亿元,占全省按待国内游客总数、旅游总收入的近三分之一,红色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全省GDP的。2004年,革命圣地井冈山共接待游客万人次,增长;红都瑞金市共接待游客万人次,增长;而上饶集中营名胜区接待人数则同比增长60%以上。2005年2月21日,国家发改委、中宣部、国家旅游局等13家单位联合公布了《全国红色旅游条精品线路录》和《全国红色经典景区名录》。在全国红色旅游30条精品线路和123个经典景区名录中,江西“四线五景”榜上有名。四条精品线路分别是:1、南昌-吉安-井冈山线;2、赣州-瑞金-于都-会昌-长汀-上杭-古田线;3、井冈山-永新-茶陵-株洲线;4、黄山-婺源-上饶-弋阳-武夷山线。在全国红色旅游123个经典景区名录中,江西占5个,即:1、南昌市红色旅游系列景区(点);2、萍乡红色旅游系列景区(点);3、井冈山红色旅游系列景区(点);4、赣州市、吉安市、抚州市中央苏区政府根据地红色旅游系列景区(点);5、上饶集中营革命烈士陵园。目前,中央正在大力建设的全国爱国注意教育基地的三个“一号工程”中,江西的井冈山就位列其中(另外两个为韶山、延安)。在红色旅游的交通条件方面,江西近年来有了很大改观,南昌昌北国际机场开辟了更多的国际航线,井冈山军用机场改扩建为旅游机场,现已开通至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航线;经过瑞金的赣龙铁路已通车,吉井铁路也正在抓紧建设中;高速公路建设更是突飞猛进,三年增加1000公里,全省高速公路达1500多公里,使井冈山、南昌、瑞金、萍乡、上饶等红色旅游景区都有高速公路相通。发展红色旅游是“瞻仰一次圣地、净化一次灵魂”的政治工程;是“挖掘一种内涵、铸就一种精神”的文化工程;是“开发一方红,致富一方人民”的经济工程;是“三位一体”、利国利民的重大工程。从党中央、国务院到江西省委、省政府,对红色旅游都十分工视。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对加快发展红色旅游做出重要指示,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04年12月印发了《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同月,《江西省红色旅游发展纲要》也出台实施。2004年10月21日,由江西省旅游局和大江网联合评选的江西“十大红色旅游景点”出炉。这十大红色景点分别是:井冈山黄洋界综合景区、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安源景区、瑞金叶坪综合景区、秋收起义铜鼓纪念馆、永新三湾改编旧址、万载中共湘鄂赣省委省苏维埃旧址、于都中央红军长征第一渡旧址、秋收起义修水策源地、景德镇新四军改编旧址。

关于茶记婺源论文范文资料

茶道是烹茶饮茶的艺术。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论关于茶文化的论文,一起来看看。

茶文化中茶艺教育研究

摘要:

本文通过对茶文化的角度对茶艺教育的研究对象以及茶文化所涉及的内容进行分析,最后阐述了茶文化与茶艺教育之间的关系,试图为茶艺教育提供一种更有价值的理念与模式。

关键词:

茶文化;茶艺教育;结构体系

1茶文化教育概述

文化主要包括物质行为文化与精神心理文化。随着文化的发展进步,文化不再是一种单纯的形态,而是一套价值体系。茶文化正是这种文化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茶文化作为人类历史发展的代表,以茶叶作为基础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演变,而且许多传统的饮茶习俗还保留至今,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宝贵财富。随着人类对茶文化研究的深入,茶文化也逐渐渗透到现代教育之中,成为一门专业化的教育课程。在关于茶文化研究中,如何组织更科学有效的茶文化体系,构建茶文化的应用领域,是当前教育领域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茶文化发展的核心内容。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些学者就呼吁应当将茶文化作为专门的学科进行研究,茶文化有独立的研究对象,有一定的研究内容,有标准的价值体系。茶艺是茶文化的主要组成内容,随着茶文化的不断发展进步,茶艺教育已经成为茶文化研究的代表内容。随着当前茶艺活动的日渐繁荣,对于茶艺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许多高校为了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于是开设了茶艺课程。茶艺课程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但是茶文化仍是其前提和基础。

2茶文化教育的研究领域

茶艺教育作为茶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目的是更全面地掌握茶文化知识,以满足茶艺活动的各种需求。对于茶文化的研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区分。由于茶文化的发展现状,如果要构建出一个统一完善的教育体系是不现实的,从不同的视角来看,可以构建不同的结构体系,使彼此之间相互补充完善。对于茶艺教育来说,无论是高等教育还是职业培训,所培养的是专业型人才,是在科学系统化的知识基础上能够满足社会需求,主要面向的是社会岗位,因此,只有以专业的茶文化知识作为支撑,茶艺人才的培养也要符合教育规律,要充分明确茶文化与其它学科之间的相关性,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茶艺专业的目的是满足社会需求

随着茶文化的发展演变,最先吸引人们关注的是饮茶的规范化和艺术化,即茶艺。茶艺不仅展现了茶活动的技术性,同时也更倾向于艺术性和思想性,茶艺被人们赋予了更多的审美特性和艺术形态,因此被称之为茶艺。茶艺的方式也十分丰富,无论是民俗生活还是普通饮茶活动都有茶艺的存在,人们在追求思想与精神的净化与升华时也有茶艺,在现代茶叶宣传推广中,茶艺也必不可少。如何推广更为科学的饮茶方式,以及如何在茶艺这种艺术形态中宣传树立茶品牌都成为当前茶文化的研究内容,茶艺是因社会需求而产生的岗位,茶艺也成为专业人才就业的领域。茶艺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之一,提供了专门的职业与人才,而在他们背后,则是与茶文化内涵密切相关的科学进步,如果没有茶文化的基础与支撑,茶艺是无法真正确立起地位的。

茶艺专业课程的构成

无论是从社会需求来看,还是从茶艺的结构层面来看,茶艺所涉及的学科内容十分丰富,主要的课程知识结构包括以下几个系列。首先是茶叶学。茶叶学的课程主要可以分为茶叶种植、加工、茶综合利用茶健康等内容。学科主要侧重于茶的应用以及民族体质的提升作用。其次是经营学。主要是从经济管理的角度研究茶产业的发展经营,主要包括茶叶外贸业务、茶旅游等内容。再次是茶艺学,主要包括茶艺、茶具、茶道、茶俗等内容,是从社会学的角度对饮茶的形式、制度和技术等方面进行研究。最后是茶史学,主要包括茶文化发展史、茶文学、茶与哲学思想等内容,是从不同的角度学习饮茶文化及相关的文学艺术研究。

茶艺内容的相关性

茶艺教育是具有茶文化特征的专业教育,教育内容与知识结构的研究对象相一致,二者不仅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而且具有一定关联性。首先,茶叶学是茶艺教育中的基础内容,也是茶艺课程中的基础内容,主要研究对象是茶叶,只有以茶叶作为科学基础,才能使茶文化得到稳固的发展,茶艺教育才能经得起检验。茶叶也是茶艺教育中最具实物特征的文化代表。茶叶的研究是极具知识性与艺术性的学科。其次,茶史是茶艺课程的主干内容,研究对象是饮茶文化历史。由于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茶文化的研究包括了史学、文学以及哲学等综合内容,厚重丰富的茶文化内涵,进一步促进了茶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对社会经济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再次,茶艺学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主要以茶的行为实践作为研究对象,因此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实用性。茶艺学是一门综合的实践学科,主要是以茶史为基础背景,利用茶叶这一实物,演绎出丰富而具有创造力的饮茶方式,同时对茶叶的生产经营、经济发展都有较积极的推动作用。茶艺是一门特殊的文化学科,也是体现茶文化的重要形式,从茶文化的角度进行分析研究,进一步丰富了茶文化的知识结构与表现形式。最后,茶经营学也是茶艺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研究对象是饮茶的经济法则。经济的发展与文化密切相关,学生在接受茶艺教育时,不仅要符合发展需求,更重要的是能够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获得专业的提升与肯定,并从职业发展中获得经济收入。茶艺教育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和教养性,因此,将茶文化与茶经营学相融合,使茶文化能够在现代经济发展中激发出更鲜活的力量,才能有效促进茶艺的良性发展。

3茶文化在茶艺教育中的价值体现

茶文化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通过茶文化的渗透,茶艺教育能够与人类的本性更加协调,使人在真善美等方面获得更好的融合发展。茶文化的价值与茶艺目标价值是相一致的,这也使茶艺教育的意义更具典型性。

真的价值

茶艺教育是一门实物教育,是以茶文化为基础,具有求真的价值体现。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是对客观物质的求真。茶文化是以茶叶为载体,通过对茶叶的质量鉴别、冲泡技术、品饮方法的学习和研究,对其内在的规律进行归纳总结,以获得其真的价值所在。茶文化的这一价值体现在茶艺教育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茶艺作为一种茶文化艺术形态,在教育实践中也要求学生要遵守物质求真的价值观,以获得更真实有效的科学规律,有助于对茶文化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其次,是对健康的求真。茶不仅是人们生活中的主要饮品,更有益于人体健康,通过多项科学实验证明,茶叶中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物质。茶的养生功能被不断的推崇,使茶成为世界上的健康饮品之一。最后,是对历史文化的求真。文化与历史是相互融合的,文化就是历史,历史也是文化,虽然历史不可重演,但可以通过茶文化延续历史,使茶文化的历史得以还原,从茶文化史中可以更真实地看到中国文化的精彩一面。

善的价值

茶文化中有善的价值内涵,这也是儒家思想所倡导的至诚为德,尽性是善。在茶文化中,有尽茶之性和尽茶具之性,即再远大的理想也要通过实践而实现,而在实践过程中,要通过至诚来实成人与物的情感连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文化虽然是历史的还原与再现,但始终离不开现代人的思想与感觉,茶文化有深厚的茶德精神,从特性到人性,最终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价值,这也是善的价值最形象的体现。茶文化不仅是文化的体现,也是人们价值观的体现。只有满足人们的生活习惯和饮茶习俗,才能与人们的生活意义相符合。同时,通过专业化的茶艺形态,能够促进人们的完善生活,体现人们的价值观,在继承了历史文化价值的同时更明确了生活的信念,使人们的生活理想超越了生活的人文意义。茶艺教育既营造了一种独特的茶文化氛围,同时也为社会生活的平和高雅塑造了文化榜样。

美的价值

美是人类的天性,是一种修身养性的体现,是人类对自由的想象与追求。茶艺中展现出的独特艺术魅力正是茶艺之美的体现。茶艺之美是形式与内容美的统一,展示茶艺形式的同时也体现出其内在美。茶艺的形式美主要是由茶、水、器、环境的组成,茶艺的内在美实质上是泡茶的意境之美,茶艺活动体现了一种人与茶相融的意境之美,是最接近生活的艺术表现。茶艺之美主要包括外在美与内在美。外在美主要体现在茶叶、茶具、茶环境、茶技艺之美。内在美是指茶体现出的人格之美,以儒家思想为基础,以提升茶艺的修身养性之乐,实现人与茶的和谐。通过茶艺教育,能够培养学生丰富的人生情感,情顺万物、对应自然等思想情感。茶文化体现了怡情养性的和谐之美,茶文化的美是规范的美,是高洁的美,是自然的修养,是对于人生的无限憧憬与热爱。

4结束语

茶文化是中华文明与智慧的结晶,是人们在几千年历史文化发展中形成的独特艺术形态。以茶文化为基础和支撑,为茶艺教育提供了鲜活的样本,使茶艺的外在形式和内在思想之美得以体现,对于学生专业技能与人文素养的培养有着积极的影响力和价值。

参考文献:

[1]王玲.关于中国茶文化学的科学构建及有关理论的若干问题[A].茶文化丛书编辑委员会.茶文化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庄晚芳,王家斌.研究茶文化,振兴茶业,促进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A].茶文化丛书编辑委员会.茶文化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3]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

[4]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5]朱红缨.以茶文化促进茶产业品牌经济发展[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3(4):18-24.

[6]朱永兴,王岳飞.茶医学研究[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茶文化与茶室空间设计研究

摘要:

文章简单介绍了茶文化与茶室,针对茶文化与当代茶室空间设计的结合途径进行了分析,旨在为茶室设计与茶文化结合提供参考。

关键词:

茶文化;茶室;空间设计

俗话说“早晨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由此可见“茶”在中国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我国自古以来就是茶叶大国,茶种类繁多,茶文化历史悠久,并且随着茶文化的发展,饮茶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饮茶自然需要场所,茶室、茶楼、茶馆以及茶亭等修建数量不断增多,随着人们审美需求、精神需求的不断增加,对茶室空间设计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但是,对我国现阶段的茶室空间设计现状进行分析,在设计风格方面过于平俗,并不能够充分的体现茶文化的文化性、趣味性。如何提高茶室空间设计水平已经成为困扰众多茶室设计人员的难题。因此,本文针对茶文化与当代茶室空间设计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茶文化与茶室简介

茶文化简介。关于茶的起源,各家众说纷纭,公元前200年的史书《尔雅》中记载了野生茶树,《茶经》中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还有许多学者认为茶最早起源于秦汉时期等。随着人们对茶的认识与理解,经过大量的移植、繁殖与生产,形成了现如今的规模。茶文化的发展可以概括为“发乎神农,闻与鲁周公,兴与唐而盛于宋”,随着中国其他传统文化的发展,茶文化才有了如今的程度,并且茶文化融合了道家、佛家以及儒家等思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

茶室简介。茶室始于我国唐代,盛唐时期茶文化盛行,文人雅士逐渐开始钟情于茶文化,并建造了独特的茶事,为中国茶礼、茶艺、茶道等的传播提供了便利。茶室设计中不断引入风景,为了防止出现室内风景冲突的问题,需要在保留茶文化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室内空间设计,营造独特的室内环境,以便于为茶客、友人提供休息、饮茶的场所,同时还能够从事文娱活动。

2茶文化与茶室空间设计的结合途径分析

空间设计。茶室空间设计应该包括服务台、展示厅、茶庭、水池、庭院、长廊、茶室、储物室以及大厅等等,为了防止在设计的过程中出现重复的问题,应该严格规范所有茶室的空间大小,既可以利用简单的空间布局对室内空间进行划分,营造一种清静、简单的氛围,也可以采用复杂的几何形体进行室内空间的划分,体现出室内空间的不稳定因素,对茶室整体空间进行协调与制约。同时,还可以根据饮茶者的爱好,对茶室空间进行划分,设置不同的功能区域,主要包括茶室、茶廊、茶亭以及茶庭等,以我国西南地区为例,当地人偏好露天饮茶,特别是在回廊、庭院中。

功能设计。在进行茶室设计时,应该根据茶室的不同功能分区进行相应的设计,主要包括品茗区、煮茶区、泡茶席。主要以泡茶席功能区设计为例,泡茶席也称之为茶席,是举办茶会以及茶室品茗的核心区域,泡茶席是提供奉茶、饮茶以及泡茶的场所,泡茶席设计时应该有供茶客就坐和泡茶的地方,在举办茶会时,如果客人围绕在茶桌边,品茗的茶杯可以放在桌子上,因此可以省略奉茶的环节;如果客人众多,则应该将茶座设计在距离泡茶席较远的位置,此时需要设计奉茶环节。现阶段,多功能茶室的休憩功能应该为客人提供席地而坐、卧或者躺的场所,例如,采用大炕床、地台或者榻榻米等,也可以将椅子改成坐墩、蒲团。茶桌是泡茶席必不可少的工具,为了方便移动,应该采用收纳方便、具有折叠功能的茶桌。为了实现泡茶的目的,泡茶席应该具备以下茶器:其一,主茶器,主茶器包括茶杯、盖置、壶垫、茶盅、茶碗、茶壶以及奉茶盘等;其二,储茶器,用于存放茶粉或者茶叶的器具,例如茶瓮、茶罐等;其三,备水器,用于弃置茶水、茶渣以及准备泡茶用水的设备或者茶器,例如水盂、水瓶以及煮水器等;其四,辅茶器,为了方便泡茶的辅助器具,例如计时器、茶拂、茶巾以及茶荷等。同时,还应该在泡茶席挂适当的字画,摆放适当的饰品、雕塑,熏点适当的香料等,为品茶之人营造宁静、沉静的氛围。

茶室交通设计。茶室交通应该根据茶室建筑户型进行设计,主要包括卫生间、水池、服务台、展览室、庭院、茶室、大厅以及入口等,现代茶室空间设计应该重视不同空间的结合,防止出现空间组合重复的问题,以此提高室内空间交通设计的独特性,更好的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例如,为了营造自然、现代感以及力度感,应该采用竹格栅进行顶棚设计,用于大厅、廊道顶部,还可以用竹子建造幕墙,营造茶室空间的现代感。在进行开敞式茶室空间设计时,应该重视与室外空间、环境的相结合,并增加自然因素和趣味性因素,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服务设计。现代茶室服务设计指的是各功能区的附属设施,主要包括储物室、员工室、经理室以及卫生间等,在进行上述服务设施设计时,应该避免出现茶室功能与服务功能相冲突的状况,同时还应该重视服务设计与茶室整体氛围的协调性与一致性,以此为茶客提供便利的服务,而不至于对茶室客人造成不良的影响。

照明设计。照明设计直接影响整个茶室的环境氛围,因此,在进行茶室照明设计时应该充分的考虑人工照明与自然光照,人工照明应该根据茶室的整体环境选择合适光源、颜色、尺寸的灯具,自然光照应该在茶室设计不同形状的采光口,通过门窗、侧面开洞等吸取自然光。照明设计中灯具设计至关重要,在进行灯具设计时应该选择与茶室整体设计风格相一致的灯具造型,并重视灯光颜色、发光方式的选择。现阶段,最常用的灯具形式包括台灯、地灯、壁灯、投光灯以及吊灯等,照明方式包括侧面投光、直接照明以及整体照明等。茶室内不同区域灯具的选择也不同,在大厅应该选择白炽灯进行漫射照明,尽可能的应用暖色光源;在服务台应该采用具有方向性的嵌入式筒灯,以此起到展示柜展示产品和服务台服务茶客的作用;在室外水池应该采用投光灯,将投光灯镶嵌在水池内壁,用透明玻璃将表面封住,在夜间灯光直接投射到水面;公共场合的指示灯,通常分为走廊道路指示灯、室内通路指示灯以及应急避难指示灯。指示灯应该选择固定的色彩,以此起到安全指示的作用。

装饰设计。在进行茶室空间设计时,为了营造独特的氛围,应该重视室内空间装饰设计,插花、挂画以及焚香等在茶室空间设计的应用非常广泛。具体表现为:其一,插花设计,插花是美化茶室环境的重要材料,同时还能够清静身心、回归自然,茶室插花包括禅茶花、文人茶花两种,禅茶花主要集中在日本茶室中,文人茶花多讲究自然,尽可能地避免出现对称现象,茶室的插花不一定有花,可以用枝条、叶子、果实等,但是禁止使用假花假草,现场插花也是茶室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布置茶室时也可以自己到林间寻花觅枝,这样既能够美化室内环境,又能够增加了回归自然的意境;其二,挂画,挂画是美化茶室的重要装饰品,在选择挂画时应该选择值得鉴赏或者表达心意的挂轴,例如,在重阳茶会上,可以悬挂墨菊图,这样能够增加茶会的趣味和意蕴;其三,焚香,茶道点香的气味不能含有杂气,在迎客时焚迎客香,客人在门口能够闻到清新、若有似无的气味,能够使茶席更加宁静、安详,如果让可燃鉴赏香具,则应该摆设与整个茶室风格相匹配的香具。

家具设计。现阶段,市场上的茶室家具风格主要包括现代主义风格、休闲式风格、田园风格、日式风格以及中式风格,在选择家具时应该选择和茶室风格相匹配的家具,茶室中的家具包括博古架、茶具、茶盘、茶沙发、茶凳、茶几等,家具的选择应该根据室内空间大小、茶人的喝茶习惯等选择。同时,家具材料选择也至关重要,不同材质进行搭配,能够为人们的视觉、审美带来不一样的感受,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家具的材料种类众多,例如塑料家具、皮质家具、竹藤家具、钢材家具、木质家具以及玻璃家具等,根据茶室的整体风格选择相应的材料。例如,田园式风格,应该选择竹藤家具、木质家具等。

地面设计。茶室地面设计应该重视简素之美,木材具有生命力与亲和力,受到广大设计师和茶客的青睐,采用人工亚光木,不仅能够呈现材料的本色材质,还能够呈现随意、自然的形态,呈现一种洒脱、淡薄、自然的本色之美。茶室地面设计应该保证视野的开阔性,根据室内的环境氛围采用相应的地面材料,例如石材、砖材、木材、玻璃等,综合应用上述材料,进行别具匠心的拼贴,能够折射出茶人的特殊精神品质、生理以及心理需求。在进行地面形状设计时,可以采用变化、起伏、曲折以及蜿蜒等形状,给人一种韵律美、节奏感以及层次感。地台空间是抬高部分室内地面,突出的地面非常醒目,在造型上能够吸引人的目光,展现主人的性格,同时还能够开阔视野,愉悦茶人的心情。下沉空间是下沉室内地面,在茶室内分割出一个富有变化、界限明确的空间环境,给人以宁静感隐蔽感以及新奇感,特别是在繁华的都市环境,下沉空间能够放松人的神经,给人以轻松、愉悦的感受,这种回归自然、恬静、休闲的地面形式,受到越来越多都市人的青睐。

3结束语

总而言之,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分支,茶室作为体现、传播以及传承茶文化的重要载体,在进行茶室空间设计时,应该充分的将茶文化融入到茶室空间设计中,为茶客营造充满茶文化的茶室氛围。因此,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应该合理的运用茶文化,创造宁静、恬淡的环境,让人们在吃茶、品茶的过程中领悟与体会到传统茶文化,借助茶室空间所独具的灵魂,放松精神,在喧嚣的现代城市中,实现内心的平静发展。

参考文献:

[1]华永.论我国传统茶文化与现代茶室空间设计[J].福建茶叶,2015(6):160-161.

[2]马平.茶座的室内空间设计分析[J].福建茶叶,2016(1):75-76.

[3]李文君,张君旸,张建华.茶庭与茶室空间的“静”设计[J].上海商业,2015(6):38-41.

[4]陈丽昀,李雅娜,郗金标.山水精神在茶室环境设计中的运用[J].山东林业科技,2013(5):107-110.

[5]沈丹阳,刘毅,沈化林等.中国传统吉祥纹样在茶室环境设计中的应用[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3(10):80-81.

外出学习,趁着两天放假,有人选取去青岛看大海,有人选取去杭州看西湖,有人去上海玩迪士尼,而我则选取去江西婺源体验乡村生活。之所以选取去婺源,源于一部记录片,影片介绍的正好是《最美的乡村婺源》;就象我一向想去乌镇,源于矛盾的《林家铺子》一样,从此,有了一种说不出的情结;这回来到南昌,去婺源机不可失。 婺源,江西上饶市所管辖的一个县,地处皖赣浙三省的交界处,是徽州文化的发源地,境内古村落遍布乡野。婺源,也许在地图上就那么一个小点,但她却拥有中国最美乡村的美誉。 旅游大巴从南昌出发,大约3小时的车程。路上导游介绍去婺源的几大看点、婺源的特色小吃及特产。我边听着导游的介绍,边欣赏着窗外的景色。高速公路两旁的山上绿树成荫,虽然时值深秋,那里的树叶没有黄叶的迹象,公路中间的绿化带是一种红叶绿叶杂生的植物,不知叫什么名,只觉得十分漂亮。 最后,我们到达婺源江湾镇一个叫篁岭的古村落。虽然看不到黄灿灿的油菜花,总有点遗憾,但当观看白墙黛瓦马头墙的徽派建筑,以及农家人五颜六色的“晒秋”场面,心头还是有一种别样的感觉。个性是对那里的“一红,二绿,三白,四黑”的特产更有几份期盼。 那里的古民宅,古祠堂的门楼、梁坊、窗棂、隔扇等雕刻得十分精美。有木雕、砖雕等多种,雕刻手法迥异;图案有人物、花鸟、鱼虫种类多样,各种雕刻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听导游说:砖雕的手艺已经失传。古村落群山环抱,房屋鳞次栉比。聪明的婺源人,充分利用地无三尺平的独特地理条件,家家户户一楼大门前临大路,门后是厅堂。二楼后门与上一层的大路相通;说是大路其实不妥,也就是每户人家都走的乡间路。二楼门前拦腰砌墙与屋外搭建的水平木头连成一体,成为晾晒农作物的支架。 由于地势陡峭,平坦的面积很少,人们晾晒农作物全在二楼屋外搭建的木头支架上,使用竹匾晾晒红红的辣椒,黄黄的菊花,玉米、百合等等,既省地又便于收藏;长长的木架托起圆圆的`竹匾,五颜六色的特产构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也成了摄影师的天堂,更是画家笔下独一无二的田园风光。 那里曾是清代父子宰相曹文植,曹振镛的故里,村民自然以曹姓为主。村民们似乎习惯了用平和的心态与崎岖的地形“交流”,从而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中寻求着新的平衡点。 也许大家很想明白婺源的“一红,二绿,三白,四黑”指的什么?真是不见不明白,一见真奇妙:一红是指中华荷包红鲤鱼,它是国内外唯一的鱼种,其色彩红艳,形似荷包,肉质鲜嫩,深受游客的喜爱;二绿是指绿茶,色泽碧绿,回味浓郁,由于它生长在高山无污染,加之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婺源绿茶是不可多得的有机茶;三白是指婺源江湾的雪梨,果肉松脆香甜、白如雪,总会让你垂涎欲滴;四黑是指龙尾砚,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享有砚国明珠之美誉,自唐代起历朝历代被定为贡品。 走在婺源古村古镇的街道上,人的思维仿佛在古今的时空里穿梭;房屋建筑古色古香,行人生活又现代时尚。婺源虽小,却是最美的中国符号,那里人杰地灵,明清时代人才辈出;民风淳朴,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村落古树参天,梯田层次分明。 那里既流动着现代的风潮,也荡漾着乡村纯朴的气息,一种亲切自然的眷恋之意由然而生。走进婺源,被如诗如画的乡村风景深深的吸引着,那里远离喧嚣,仿佛来到陶公笔下的“世外桃源”,它正如一位海纳百川的老着敞开胸怀迎之后八方游客。 时光在街道上捎捎地流淌,不觉中已到了返程的时刻,我们只能恋恋不舍地告别婺源,但它留给人们的完美记忆却深深地扎根心底。

婺源产茶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就已成为著名茶区。唐朝陆羽所著《茶经》,就有“歙州茶生婺源山谷”的记载。《宋史·食货》载:婺源之谢源茶为全国六大绝品之一。明清时,号称婺源“四大名家”的溪头梨园茶、砚山桂花树底茶、大畈灵山茶和济溪上坦源茶被列为贡品。济溪上坦源茶叶脉洁白,香馥味醇,曾获嘉靖皇帝赏赐匾额。 唐代陆羽所著《茶经》中,有歙州(当时婺源属歙州)茶“生婺源山谷”的记载。唐大中十年,朝廷膳夫杨华撰《膳夫经手录》中记载:“婺源方茶,置制精好,不杂木叶,自梁、宋、燕、并间,人皆尚之,......”。南唐都置制使刘津撰《婺源诸县都不得置制新城记》中,称“婺源茶货实多”。宋朝,婺源产制的茶叶已出类拔萃。《宋史·食货》中对茶叶有毗陵之阳羡,绍兴之日铸,婺源之谢源,隆兴之黄龙、双井,皆绝品也“的记载。明朝,婺源茶叶受到朝廷赞赏,被列为贡品。至清乾隆间,婺源茶叶被列为中国外贸出口的主要物资之一,并开始精制外销获得了国际茶界的赞誉。美国威廉*乌克斯在所著《茶叶全书》中,称赞”婺源茶不独为路庄绿茶中之上品1976年年产茶叶5万担,跨入全国茶叶出口基地县行列。1986年年产茶叶万担,超过了历史上最高年产量。

畲族茶文化论文开题报告

1.茶包装的材料设计茶包装是茶在购买、销售、存储流通领域中保证质量的关键,一个精美别致的茶包装,不仅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在超市不断出现和销售方式改变的今天,能直接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从而达到促进销售的目的,起到无声售货员的作用。好的茶包装匕有收藏价值,也可作为复用包装再次使用,在节约资源的同时,弘扬了茶文化,一个好的茶包装设计,一定要有好的基础,出就是包装最本质的东西,即如何能保持茶叶的质量使其不变质。只有充分了解茶的特性及造成茶叶变质的因素,才能根据这些特性来选择适当的材料加以会理的运用,做到尽善尽美。尤其是对纯天然、无污染的绿色食品,更要加强环保意识,符合人们回归自然的需求。茶叶的特性是由茶叶的理化成分、品质所决定的,如吸湿性、氧化性、吸附性、易碎性、易变性等。所以,我们在设计茶包装时,要根据以上这些特性,考虑用适当的材料进行包装、应选择具有良好的防潮、阻氧、避光和天异味,并有一定抗拉强度的复合材料,根据调查和研究,目前市场上使用较好的是聚酯/铝箔/聚乙烯复会,其次是拉伸聚丙烯/铝箔/聚乙烯复合材料,这些通称铝铂夏合膜,是日常茶叶小包装中防潮、阻氧、保香性能最好的一种。现在有一种新的包装盒,它是纸复合,罐的上下盖是金属的,罐身是用胶版纸/纸版铝箔/聚乙烯等复合而成的,具有根强的保鲜效果,而且比起金属罐来轻了许多,设计手段也更加主富美观了,匕给了设计者更大的发挥余地。茶包装一般可分为两大类,既大包装和小包装t大包装也称运输包装,它主要是为了便于运输装卸和仓贮,一般用木箱和瓦楞纸箱,也有采用锡桶或白铁桶的;小包装也称零售包装和销售包装,它既能保护茶叶品质,又有一定的观赏价值,便于宣传、陈列、展销,而且携带方便。小包装的种类很多,从制作材料的不同可分为硬包装、半硬包装和软包装三类,如硬包装有铁罐、锡罐、瓷瓶、玻璃瓶及工艺小木盒、小竹盒、工艺刻花镀金盒等;半硬包装有各种硬纸盒;软包装有纸袋、塑料食品袋和各种夏合袋等,设计都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用适当的材料进行包装设计。设计茶叶包装,首先要考虑的是它的材料与结构,包装材料选用是否合适,直接影响着商品的质量,这也是由茶叶这种特殊商品的属性所决定的,所以一般易选用结构精密,便于开启的材料来做茶叶包装。随着包装工业的发展和现代高科技的结合,涌现出了许多新型的包装。市场上也有许多新颖别致的茶叶包装,但有些包装看似高档,却存在着过分包装的倾向,有的脱离了商品的属性,盲目地追求一种表面华丽的装饰和浮燥的色彩,与茶叶本身的质量不相符合,如市场上有一种表面是塑料刻花镀金的茶叶包装,从包装上看不到一点商品所要传达的任何信息,给人一种是工艺品的感觉,而不是茶叶。2.茶包装的色彩设计色彩是包装设计中最能吸引顾客的,如果色彩搭配得当,使消费者看后有一种赏心悦目之感,能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包装的色彩是受商品属性的制约,色彩本身也有它的属性。所以用色要慎重,要力求少而精,简洁明快。或清新淡雅,或华丽动人,或质朴自然,要考虑到消费者的习俗和欣赏习惯,也要考虑到商品的档次、场合、品种、特性的不同而用不同的色彩。设计要讲究色彩和整体风格的统一,不能用色过多,形成不了凋子,也不能到处用金、银,给人以一种华而不实之感,设计时要考虑到与同类产品的比较,对同类产品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取长补短,设计出能在众多商品中夺目而出,有竞争力的包装来。3.茶包装的形象设计茶叶包装的图案设计能使商品更加形象化、生动有趣。可有些包装上的图案陈旧、繁锁,商品性不强,也缺乏时代感,重复、没有个性,龙凤等古代纹样到处乱用,传统不是复占,更不是昭搬,民族性不是画条龙、画个凤就代表了,应赋于它新的内容,新的生命、新的形式,应把一种精神贯串进去,一种神韵体现出来,传统应是一种风格,是一种时尚。可以用现代的手法把传统的纹样进行变形使之更具有现代味,更符号化,更简洁。真正传统感的包装给人一种有文化、有内涵、超凡脱俗之感,这和茶的个性也相符合。4.茶包装的文字设计茶包装的文字也是设计的重要部分,一个包装可以没有任何装饰,但不能没有文字,正如同一个人一样,他一定有名字,茶包装的文字一定要简洁、明了,充分体现商品属性,不易用过于繁锁的字体和不易辨认的字,太生硬有尖角的字体出不太适合,茶是传统性和民族性较强的商品,中国的书法艺术又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有根强的艺术性和观赏性,能适当地运用书法来体现茶文化主厚的底韵,体现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历史,那是最好的,但要用易懂、易读,易辨认的字体,太草或不清楚的字体要少用,一定要考虑到消费者的辨识力,要使人一目了然。��另外,茶包装设计必须符合我国《茶叶包装》的有关规定,包装的标志要醒自、整齐、清晰,并有完整的标签,标明品名、生产厂皂、地址、生产日期和批号、保质期、等级、净重、商标、产品标准代号,有变动项目可印成不干胶进行补充说明。总之,茶包装设计中的材料、色彩、图案、文字等要素是与商品紧密相关的,最关键的问题是怎样能准确迅速地传递商品信息,这是设计者要放在首泣的问题,这也是衡量一件包装设计是否优秀的标准。

论文还是lz自己写了 只是头绪上可以给lz一些个人建议 这个还是比较好写的 其实并不难 您大可放心1、同根同宗 茶叶并非是日本的本土植物 唐朝时期由日本遣唐僧 荣西禅师将茶籽带入日本 开始了寺院种植 所以当时以及之后的很长时间里 日本茶叶 均以绿茶为主 2、最以体现日本茶文化的茶道 实质上就是中国宋朝时期 最为兴盛的“点茶”法 不论是胜负的标准 还是使用器具 冲泡方法 都完完全全的保留下来了 3、日本茶道的“清净寂寥”和中国所谓的“清净寂和”在喝茶意境上基本也是一样 将吃茶和禅学融入在一起 也是中日茶文化的共同点之一 4、就大的趋势上来看 中日茶文化都从小众化向大众化迈进 但也从灵活、多变的文化思想向死板、单一的茶艺转变 (以上是大同 以下是小异)1、茶文化追求的境界不一样 中国茶文化以“众和”既大家一起喝茶聊天 热闹为主 和气为贵 日本茶文化则以“寥省(xing)”为主导 既几个人 一般两个三个甚至一个人喝茶 品茶品人生 达到吾日三省乎吾身的效果 (当然日本也有大型的茶会 不过不是主流)2、茶文化载体的数量不同 中国幅员辽阔 民族众多 又是茶的渊源国度 因此茶叶制作工艺也很多 绿红黄白青黑色 不酵半酵全酵茶 地域海拔等等因素 使得中国人饮茶根据四时 身体寒热 选择面甚广 然而日本茶叶 由于自身地理因素的限制 所以基本上茶叶选择面比较少 抹茶 绿茶 煎茶 基本上就这三种为主导 因此在茶叶品种上 两国茶文化所依靠的媒介(茶叶品种)有很大差异3、茶文化的精髓不一样 中国“活” 日本“死” 中国的茶文化的精髓是“随性”不拘泥某一种方式、用具和茶叶 而日本的茶文化的精髓则是“专注”并近乎于完美的学习、使用一种方式、用具和茶叶(日本茶道仅指“三千家”的抹茶道)以上一点愚见 希望对lz有用

畲族是个历史悠久,有着独特文化内涵的民族。他们善良聪颖、勤劳勇敢,以大山为居,自称“山哈”(“山客”之意),过着“种树还山,种菁为活”的农耕生活。和祖国大家庭中的其他民族一样,饮茶之风在畲族生活习俗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从畲族的“茶歌”中,我们可以领略到,饮茶不单是一般的生活习惯,而且还有一整套的迎宾待客的礼节,有其不可忽视的审美价值。“凤凰茶”茶艺表演,正是取材于畲乡的一个生活习俗:饮蛋茶。福建屏南县的甘棠乡巴地畲族自然村的村民以艾叶卧底,上搁一个完整的生蛋,用滚烫的山泉水浇熟,沏出“艾蛋茶”。每逢村中男人办大事、干重活,或身有小恙时必饮此茶——艾叶可祛痧解毒避邪气,蛋可进补,故奉蛋茶又成为迎宾待客的上等礼节。畲族人民崇尚凤凰可追溯该民族的产生之时。凤凰崇拜的遗风一直保留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例如:畲族妇女的头髻叫“凤头髻”,衣饰花纹叫“凤挑”,花鞋上有“凤尾纹”,全身装束叫“凤凰装”。而在日常民事活动中,每逢喜庆,畲民总是庄重地在居屋正厅的壁上或梁上贴上“凤凰来仪”、“凤凰至此”的字条,或“凤凰朝阳”的图画。所有的这些,都说明了畲族人民已将自己的精神与信仰与凤凰不可分割地联结在一起了——而凤凰正是中华民族所崇尚的真、善、美的象征。在茶艺表演中用来浇沏的红蛋叫“凤凰蛋”。蛋在中国文化中也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从神话学的角度上看,“蛋”与人类的繁衍有象征同构的关系。在我国许多少数民族的神话中,自然的混沌状态是一个“宇宙蛋”——一个孕育生命的大子宫。民间中,女子出嫁时,陪嫁的被服箱里塞有煮熟染红的红蛋(凤凰蛋),这与生命的观念是联在一起的。整套茶具分为盆、盏、杯、壶、通、炉等,造型上设计成凤凰的各种形象与图案;凤凰精神品质高洁,故用纯银来精心打造——畲民把银看作高贵的象征,用它来塑形,很能体现茶艺的审美特征。我们不妨设想一个:一个身着“凤凰装”的畲族少女用这样的茶具将“凤凰茶”恭奉在贵客面前,不正是应验着畲民们喜爱的那句著名的吉语:“凤凰至此”吗?再设想一下,当客人手捧银杯轻嗅,蛋香、茶香中交杂着艾叶的苦凉之气沁入肺腑,不令人心旷神怡吗?背景音乐采用了福建屏南地区音协主席、作曲家丁献芝先生特地为茶艺表演创作的“银芽留芳”。该音乐取材广泛流传在闽东、连江罗源等地的畲族传统乐曲,表现喜庆吉祥,与表演相得益彰,和谐一体,情韵盎然,更显民族特色。表演共分八个步骤:1、凤凰嬉水:这里指浅绿色的艾叶在水中涤洗,艾叶形似凤凰而取名。2、凤盏溜珠:这里指红蛋在似月芽状的白银器皿中涤洗,喻意新的生命接受大自然的洗礼。3、丹凤栖梧:指珠形物呈圆状在这里指蛋黄,艾叶又似梧桐叶,喻意凤凰在梧桐树上栖息。4、凤穴求芽:茶壶盖口喻穴,茶叶喻为芽,这里指茶叶放置于茶壶中,暗喻:凤求凰,有交媾之意。5、凤舞银河:指茶壶的流,泻出状象天上的银河,凤凰在银河上翩翩起舞状。6、白龙缠凤:这里指壶的“流”直对“银通”下泻时水流的缠绕状而取名,暗喻二物缠绵之意。7、凤凰沐浴:滚烫的大水壶在茶杯上,下泻浇灌,似淋浴状,这里暗喻凤凰在“凤凰池”中接受大自然的沐浴。8、金凤呈祥:“凤凰茶”泡制完成后所呈现的景象,象一只金色的凤凰在梧桐树梢上,白云缠绕金色的太阳,相互映衬,暗喻凤凰来到人间把幸福、吉祥无私的奉献给所有热爱生活的人们。当我们听着畲歌,品尝畲家茶时,定会深切感受到畲家儿女的真情厚意。畲家泡茶有多种讲究,多种方式,如“宝塔茶”、“皇帝茶”、“新娘茶”、“合欢茶”、“四大姓氏茶”等等,都可以演泽出美好的“茶艺”及其它艺术作品,只是尚待于我们的开发整理。正如畲歌里唱的那样:“人情流(留)在碗中央,我郎接茶未在行,也知这茶真好吃,人情尽好水会香”。

说个大概:先介绍现在国际比较流行的具有文化内涵的饮品,点出其中历史悠久具有社会、人文影响力的饮品咖啡,茶。在分别围绕咖啡、茶的起源、发展还有现在的社会影响和其饮用价值和商品价值和人文氛围(例如茶道)进行介绍。最后和你说的一样在做一个总结二者的融合。差不多就是这样了。

茶文化旅游论文开题报告

那你就是找N多,然后自己再重新组合一下呗。。。

茶文化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有关于茶文化的论文写作越来越多。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茶文化论文,一起来看看。

茶文化与传统音乐共通性探究

第一篇:茶文化与传统音乐共通性探究

摘要: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在我国文化中拥有重要的地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所代表的茶文化凝结了中国文化的精髓,是我国优秀文化的代表和千年来我国历史文化的结晶。品茶日益成为现代社会人缓解工作生活压力,寻找知己思考人生陶冶情操甚至是提升人生境界的一种有效方式。传统音乐作为我国文化中又一大瑰宝,集合了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我国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首先介绍了茶文化和传统音乐的各自特点,再以两者的共通性作为重点研究对象,最后以茶文化中传统音乐的应用为切入点进一步阐述了两者的美妙结合。

关键词:

茶文化;传统音乐;共通性;应用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其在我国文化中拥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茶更是成为了社会生活中不可多得的点缀。其所代表的文化凝结了中国文化的精髓,是我国优秀文化的代表,是千年以来茶文化的结晶。品茶日益成为现代社会人们缓解工作压力寻找知己甚至提升人生境界的一种有效方式。传统音乐作为我国文化中又一大瑰宝,集合了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我国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代表的中华民族特有的音乐形式和音乐风格是走向世界作为中华文明流传下来的根基。本文首先介绍了茶文化和传统音乐的各自特点,再以两者的共通性作为重点研究对象,最后以茶文化中传统音乐的应用为切入点进一步阐述了两者的美妙结合,进一步阐述了两者的共通性。

1茶文化与传统音乐

茶文化

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和结晶,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积淀。茶在《诗经》里面就已经出现,据《诗经》记载,茶是一种具有苦味的野生型植物。在神农尝百草的典故中也出现过对茶的描述“神农尝百草,日遇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三国以前,茶一直作为一种药材在民间使用。魏晋南北朝时期,茶文化开始萌芽,文人雅士开始将茶作为一种饮品,将饮茶作为一种修身养性的重要途径。唐代,陆羽著书《茶经》,标志着唐朝茶文化的兴起。从唐朝开始,茶道盛行。宋元时期,随着茶业的发展和推动,茶文化也随之越发繁荣。产茶开始规模化批量化,各种品茶社开始兴起。明清时期,茶文化已经日益普及,茶业已经成为一种成熟的行业,各种茶诗、茶室如雨后春笋,不计其数。现当代,茶行业作为大家熟知的行业遍布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如茶叶销售,茶社,茶饮料,茶餐厅等。饮茶更是成为了一种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特殊存在方式。不仅如此,中国的茶文化已经传到国外,并广受欢迎。比如日本,将茶道发扬光大,成为了日本文化的瑰宝。在法国人眼中,茶代表着浪漫诗意,是一种温柔的饮品,英国人将茶看作是美容养颜的特殊饮品。

传统音乐

中国的传统音乐,我国传统文化的又一瑰宝,融合了中华民族特有的音乐风格形式和表演模式,是现当代音乐体系中的重要分支,也是我国音乐走向世界的根基。与茶文化一样,中国的传统音乐也有其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据相关史料记载,传统音乐始于夏商周时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音乐形式为钟鼓乐队。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随着民族大融合,中国的传统音乐得到发展,其音乐形式变得更加多种多样,融合了各民族特色。在这一时期,我国的传统音乐开始慢慢走向世界,比如日本和朝鲜。宋明清开始,中国的传统音乐走向成熟期。这一时期,中国的传统音乐更加的世俗化和社会化。无论是演出人员还是听众都拥有更广泛的社会基础。同时,这一时期的音乐有一种承前启后的作用,既继承了上一时期的优秀音乐成果,也开创了新的音乐风格。现当代时期,中国的传统音乐更是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发展和继承。传统音乐中的各大流派日渐成熟和固定化,表演形式也更加的大众化。随着一系列传统音乐的对外演出,我国的传统音乐也越来越被外国友人所接纳,成为当代世界音乐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2茶文化与传统音乐的共通性

悠久的历史

中国作为茶的原产地,被认为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茶文化在诗经已有记载,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其后在唐朝开始兴起。陆羽所著《茶经》,代表着中国茶文化的兴起。就是从这个时期开始,茶文化走向世界。宋朝以后更是将茶文化发扬光大,茶业成为一个兴盛的行业。明清更是将我国的茶文化推向顶峰,茶文化盛行,各种茶诗、茶市、茶社等不计其数。传统音乐和茶文化一样,也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其产生于夏商周时期,以钟鼓乐为代表。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发展,形式更加多样,更加具有民族融合的特色。唐宋元明清,传统音乐得到了发扬和继承,也逐渐走向成熟。现当代,传统音乐以各种方式开始走向世界。由此可见,中国的茶文化和传统音乐一样,都有着悠久的历史。这也是茶文化和传统音乐在很多时候能够相结合的一大重要原因。

信息的载体

茶文化,作为一种在全世界广泛流行的中国传统文化,其在本质上与音乐一样,都是信息传递的载体。茶香的传递,不需语言不限形式,更不问品茶人的高低贵贱。它传递出一种人们只需品味只需意会就能感受的信息,其美好其含蓄其优雅为人所知所称赞。这种信息的传递是美妙的。同理,音乐的传递也是如此,品乐之人无论高低贵贱,无论男女老幼,都能从音乐中品味到自己的人生百态。无论创作音乐的人还是欣赏音乐的人都能从这音律中体会自己的情感,并感同他人的境界。由此可见,无论是茶文化还是传统音乐,都是一种信息的载体,传递着绵延的情思和深刻的人生哲理。

娱乐与艺术相结合

不言而喻,传统音乐尽管艺术性非常强,但是从其产生开始就被当做娱乐工具的一种。夏商周时期的钟鼓乐,是皇亲贵族们用来饮酒配乐和歌舞配乐的一种形式。不管是古代的古筝还是琵琶,都是为文人雅士助兴所用。随着历史的发展,传统音乐被继承和发扬,将娱乐化和艺术形式相结合。茶文化也和传统音乐一样,不管是现在还是古代,都有其娱乐成分,在古代,饮茶也是文人雅士的一种娱乐方式,和饮酒一样。现当代,茶也成为了当代年轻人缓解生活工作压力、交朋结友的一种有效方式,饮茶时品音,不失为一种美妙的生活方式。

精神世界的共生性

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出现很大程度上充实了中华民族文化。中国的文人雅士总是将茶与自身的情操相结合,是一种高雅生活方式的典范。古诗词中,关于茶的诗句也是不少。陆羽的“不羡黄金垒,不羡白玉杯,不羡朝人省,不羡暮人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和杨万里的“春风解恼诗人鼻,非叶非花自是香”等等诗句都道出了茶的美妙与高洁,从而表达了自身品茶的快乐。传统音乐也是精神世界的一种投射,以音乐来传达自身的情绪和情感,也让听众了解这种情绪和情感,以达到精神上的共鸣。文人雅士描写传统音乐的诗句也是不少,如白居易“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的《琵琶行》以及岳飞“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的《小重山》等诗句都是将中国的传统音乐上升到了精神的高度。从古至今,茶和传统音乐一样,都是情感表达、修身养性和陶冶情操的一种方式。由此可见,茶文化和传统音乐在精神世界具有共生性。

3传统音乐与茶文化的结合点

以茶品音

在现当代,茶文化和传统音乐越发相结合。例如,很多民族音乐的音乐馆设有品茶坊,让你在品茶的同时能够欣赏到优美的传统音乐。茶和音乐都是信息载体,当传统音乐表达的情绪和某一种茶传递出来的信息相一致时,听众便能够加深对音乐的认知,同时也更能体会创作者的情感。这种寓教于茶的传统音乐欣赏方式将茶文化和传统音乐结合到了一起,更加促进传统文化的发展与进步。

以音说茶

越来越多的茶馆会出现传统音乐的表演,传统音乐作为背景音乐有利于品茶者的情绪渲染,也增添了不少高雅气氛。在很多大型优质的茶馆,不同的茶会选择不同的传统音乐。为了表现不同茶的不同风格,背景音乐也会有所不同。例如,铁观音甘甜品茶时可配洞箫和玉笛,普洱茶醇厚可搭配一般的戏曲,乌龙茶清幽一般配上古筝的《春江花月夜》。由此可见,因为茶的品种,品茶人的性情不同,传统音乐的搭配也随之改变。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不仅茶多种多样,传统音乐更是种类繁多。不同的茶搭配不一样的传统音乐,使得两者相互融合,让品茶人和品音人都能得到更完美的审美体验。

茶音相溶

从古代开始,就有说书人在茶馆说书,也谈琵琶者在酒楼卖唱。现当代,传统音乐与茶文化的结合更是紧密。不管是茶楼、茶馆还是茶社,传统音乐随处可见。琵琶二胡古筝各种音乐表演形式更是层出不穷,品茶者在品尝茶的同时,还能聆听优美且旋律动听的曲子,真是令人心旷神怡,忘却一切生活和工作的烦恼。由此可见,为了让茶艺活动表现得更加尽善尽美,让品茶者更加体会到其中的乐趣和情调,传统音乐的加入变得更加重要和具有意义。

4结语

由此可见,茶文化和传统音乐都是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所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悠远的历史和极其深刻的文化底蕴。茶文化与传统音乐有着很多的共通性,比如都有悠久的历史渊源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两者传递出来的信息都能表达传递者的人生态度和感悟,都能陶冶人的情操等等。在现代社会,通过传统音乐在茶文化中的应用让更多的人了解茶文化了解传统音乐。在生活压力如此大的现代社会,茶文化和传统音乐的结合应用对于城市白领的减压和放松有着良好的效果,两者的结合更加能够促进传统文化在我国的流传和扩散,使人们更加了解茶文化了解传统音乐,从而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胡娟.茶艺活动与传统音乐的结合点分析[J].福建茶叶.2016(2):218-219.

[2]刘娜.传统音乐在茶艺表演中的应用[J].福建茶叶.2015(6):195-197.

[3]尹艺蓓.传统音乐以阮为例与茶文化在审美层面的共通性[J].福建茶叶.2015(6):240-242.

[4]庄严.音乐教育在茶文化中的融入与应用分析[J].福建茶叶.2016(2):193-194.

茶文化与茶室空间设计研究

摘要:

文章简单介绍了茶文化与茶室,针对茶文化与当代茶室空间设计的结合途径进行了分析,旨在为茶室设计与茶文化结合提供参考。

关键词:

茶文化;茶室;空间设计

俗话说“早晨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由此可见“茶”在中国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我国自古以来就是茶叶大国,茶种类繁多,茶文化历史悠久,并且随着茶文化的发展,饮茶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饮茶自然需要场所,茶室、茶楼、茶馆以及茶亭等修建数量不断增多,随着人们审美需求、精神需求的不断增加,对茶室空间设计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但是,对我国现阶段的茶室空间设计现状进行分析,在设计风格方面过于平俗,并不能够充分的体现茶文化的文化性、趣味性。如何提高茶室空间设计水平已经成为困扰众多茶室设计人员的难题。因此,本文针对茶文化与当代茶室空间设计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茶文化与茶室简介

茶文化简介。关于茶的起源,各家众说纷纭,公元前200年的史书《尔雅》中记载了野生茶树,《茶经》中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还有许多学者认为茶最早起源于秦汉时期等。随着人们对茶的认识与理解,经过大量的移植、繁殖与生产,形成了现如今的规模。茶文化的发展可以概括为“发乎神农,闻与鲁周公,兴与唐而盛于宋”,随着中国其他传统文化的发展,茶文化才有了如今的程度,并且茶文化融合了道家、佛家以及儒家等思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

茶室简介。茶室始于我国唐代,盛唐时期茶文化盛行,文人雅士逐渐开始钟情于茶文化,并建造了独特的茶事,为中国茶礼、茶艺、茶道等的传播提供了便利。茶室设计中不断引入风景,为了防止出现室内风景冲突的问题,需要在保留茶文化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室内空间设计,营造独特的室内环境,以便于为茶客、友人提供休息、饮茶的场所,同时还能够从事文娱活动。

2茶文化与茶室空间设计的结合途径分析

空间设计。茶室空间设计应该包括服务台、展示厅、茶庭、水池、庭院、长廊、茶室、储物室以及大厅等等,为了防止在设计的过程中出现重复的问题,应该严格规范所有茶室的空间大小,既可以利用简单的空间布局对室内空间进行划分,营造一种清静、简单的氛围,也可以采用复杂的几何形体进行室内空间的划分,体现出室内空间的不稳定因素,对茶室整体空间进行协调与制约。同时,还可以根据饮茶者的爱好,对茶室空间进行划分,设置不同的功能区域,主要包括茶室、茶廊、茶亭以及茶庭等,以我国西南地区为例,当地人偏好露天饮茶,特别是在回廊、庭院中。

功能设计。在进行茶室设计时,应该根据茶室的不同功能分区进行相应的设计,主要包括品茗区、煮茶区、泡茶席。主要以泡茶席功能区设计为例,泡茶席也称之为茶席,是举办茶会以及茶室品茗的核心区域,泡茶席是提供奉茶、饮茶以及泡茶的场所,泡茶席设计时应该有供茶客就坐和泡茶的地方,在举办茶会时,如果客人围绕在茶桌边,品茗的茶杯可以放在桌子上,因此可以省略奉茶的环节;如果客人众多,则应该将茶座设计在距离泡茶席较远的位置,此时需要设计奉茶环节。现阶段,多功能茶室的休憩功能应该为客人提供席地而坐、卧或者躺的场所,例如,采用大炕床、地台或者榻榻米等,也可以将椅子改成坐墩、蒲团。茶桌是泡茶席必不可少的工具,为了方便移动,应该采用收纳方便、具有折叠功能的茶桌。为了实现泡茶的目的,泡茶席应该具备以下茶器:其一,主茶器,主茶器包括茶杯、盖置、壶垫、茶盅、茶碗、茶壶以及奉茶盘等;其二,储茶器,用于存放茶粉或者茶叶的器具,例如茶瓮、茶罐等;其三,备水器,用于弃置茶水、茶渣以及准备泡茶用水的设备或者茶器,例如水盂、水瓶以及煮水器等;其四,辅茶器,为了方便泡茶的辅助器具,例如计时器、茶拂、茶巾以及茶荷等。同时,还应该在泡茶席挂适当的字画,摆放适当的饰品、雕塑,熏点适当的香料等,为品茶之人营造宁静、沉静的氛围。

茶室交通设计。茶室交通应该根据茶室建筑户型进行设计,主要包括卫生间、水池、服务台、展览室、庭院、茶室、大厅以及入口等,现代茶室空间设计应该重视不同空间的结合,防止出现空间组合重复的问题,以此提高室内空间交通设计的独特性,更好的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例如,为了营造自然、现代感以及力度感,应该采用竹格栅进行顶棚设计,用于大厅、廊道顶部,还可以用竹子建造幕墙,营造茶室空间的现代感。在进行开敞式茶室空间设计时,应该重视与室外空间、环境的相结合,并增加自然因素和趣味性因素,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服务设计。现代茶室服务设计指的是各功能区的附属设施,主要包括储物室、员工室、经理室以及卫生间等,在进行上述服务设施设计时,应该避免出现茶室功能与服务功能相冲突的状况,同时还应该重视服务设计与茶室整体氛围的协调性与一致性,以此为茶客提供便利的服务,而不至于对茶室客人造成不良的影响。

照明设计。照明设计直接影响整个茶室的环境氛围,因此,在进行茶室照明设计时应该充分的考虑人工照明与自然光照,人工照明应该根据茶室的整体环境选择合适光源、颜色、尺寸的灯具,自然光照应该在茶室设计不同形状的采光口,通过门窗、侧面开洞等吸取自然光。照明设计中灯具设计至关重要,在进行灯具设计时应该选择与茶室整体设计风格相一致的灯具造型,并重视灯光颜色、发光方式的选择。现阶段,最常用的灯具形式包括台灯、地灯、壁灯、投光灯以及吊灯等,照明方式包括侧面投光、直接照明以及整体照明等。茶室内不同区域灯具的选择也不同,在大厅应该选择白炽灯进行漫射照明,尽可能的应用暖色光源;在服务台应该采用具有方向性的嵌入式筒灯,以此起到展示柜展示产品和服务台服务茶客的作用;在室外水池应该采用投光灯,将投光灯镶嵌在水池内壁,用透明玻璃将表面封住,在夜间灯光直接投射到水面;公共场合的指示灯,通常分为走廊道路指示灯、室内通路指示灯以及应急避难指示灯。指示灯应该选择固定的色彩,以此起到安全指示的作用。

装饰设计。在进行茶室空间设计时,为了营造独特的氛围,应该重视室内空间装饰设计,插花、挂画以及焚香等在茶室空间设计的应用非常广泛。具体表现为:其一,插花设计,插花是美化茶室环境的重要材料,同时还能够清静身心、回归自然,茶室插花包括禅茶花、文人茶花两种,禅茶花主要集中在日本茶室中,文人茶花多讲究自然,尽可能地避免出现对称现象,茶室的插花不一定有花,可以用枝条、叶子、果实等,但是禁止使用假花假草,现场插花也是茶室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布置茶室时也可以自己到林间寻花觅枝,这样既能够美化室内环境,又能够增加了回归自然的意境;其二,挂画,挂画是美化茶室的重要装饰品,在选择挂画时应该选择值得鉴赏或者表达心意的挂轴,例如,在重阳茶会上,可以悬挂墨菊图,这样能够增加茶会的趣味和意蕴;其三,焚香,茶道点香的气味不能含有杂气,在迎客时焚迎客香,客人在门口能够闻到清新、若有似无的气味,能够使茶席更加宁静、安详,如果让可燃鉴赏香具,则应该摆设与整个茶室风格相匹配的香具。

家具设计。现阶段,市场上的茶室家具风格主要包括现代主义风格、休闲式风格、田园风格、日式风格以及中式风格,在选择家具时应该选择和茶室风格相匹配的家具,茶室中的家具包括博古架、茶具、茶盘、茶沙发、茶凳、茶几等,家具的选择应该根据室内空间大小、茶人的喝茶习惯等选择。同时,家具材料选择也至关重要,不同材质进行搭配,能够为人们的视觉、审美带来不一样的感受,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家具的材料种类众多,例如塑料家具、皮质家具、竹藤家具、钢材家具、木质家具以及玻璃家具等,根据茶室的整体风格选择相应的材料。例如,田园式风格,应该选择竹藤家具、木质家具等。

地面设计。茶室地面设计应该重视简素之美,木材具有生命力与亲和力,受到广大设计师和茶客的青睐,采用人工亚光木,不仅能够呈现材料的本色材质,还能够呈现随意、自然的形态,呈现一种洒脱、淡薄、自然的本色之美。茶室地面设计应该保证视野的开阔性,根据室内的环境氛围采用相应的地面材料,例如石材、砖材、木材、玻璃等,综合应用上述材料,进行别具匠心的拼贴,能够折射出茶人的特殊精神品质、生理以及心理需求。在进行地面形状设计时,可以采用变化、起伏、曲折以及蜿蜒等形状,给人一种韵律美、节奏感以及层次感。地台空间是抬高部分室内地面,突出的地面非常醒目,在造型上能够吸引人的目光,展现主人的性格,同时还能够开阔视野,愉悦茶人的心情。下沉空间是下沉室内地面,在茶室内分割出一个富有变化、界限明确的空间环境,给人以宁静感隐蔽感以及新奇感,特别是在繁华的都市环境,下沉空间能够放松人的神经,给人以轻松、愉悦的感受,这种回归自然、恬静、休闲的地面形式,受到越来越多都市人的青睐。

3结束语

总而言之,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分支,茶室作为体现、传播以及传承茶文化的重要载体,在进行茶室空间设计时,应该充分的将茶文化融入到茶室空间设计中,为茶客营造充满茶文化的茶室氛围。因此,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应该合理的运用茶文化,创造宁静、恬淡的环境,让人们在吃茶、品茶的过程中领悟与体会到传统茶文化,借助茶室空间所独具的灵魂,放松精神,在喧嚣的现代城市中,实现内心的平静发展。

参考文献:

[1]华永.论我国传统茶文化与现代茶室空间设计[J].福建茶叶,2015(6):160-161.

[2]马平.茶座的室内空间设计分析[J].福建茶叶,2016(1):75-76.

[3]李文君,张君旸,张建华.茶庭与茶室空间的“静”设计[J].上海商业,2015(6):38-41.

[4]陈丽昀,李雅娜,郗金标.山水精神在茶室环境设计中的运用[J].山东林业科技,2013(5):107-110.

[5]沈丹阳,刘毅,沈化林等.中国传统吉祥纹样在茶室环境设计中的应用[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3(10):80-81.

随着茶文化的发展演变,最先吸引人们关注的是饮茶的规范化和艺术化,即茶艺。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茶文化与茶艺的论文,一起来看看。

茶文化中茶艺教育研究

摘要:

本文通过对茶文化的角度对茶艺教育的研究对象以及茶文化所涉及的内容进行分析,最后阐述了茶文化与茶艺教育之间的关系,试图为茶艺教育提供一种更有价值的理念与模式。

关键词:

茶文化;茶艺教育;结构体系

1茶文化教育概述

文化主要包括物质行为文化与精神心理文化。随着文化的发展进步,文化不再是一种单纯的形态,而是一套价值体系。茶文化正是这种文化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茶文化作为人类历史发展的代表,以茶叶作为基础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演变,而且许多传统的饮茶习俗还保留至今,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宝贵财富。随着人类对茶文化研究的深入,茶文化也逐渐渗透到现代教育之中,成为一门专业化的教育课程。在关于茶文化研究中,如何组织更科学有效的茶文化体系,构建茶文化的应用领域,是当前教育领域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茶文化发展的核心内容。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些学者就呼吁应当将茶文化作为专门的学科进行研究,茶文化有独立的研究对象,有一定的研究内容,有标准的价值体系。茶艺是茶文化的主要组成内容,随着茶文化的不断发展进步,茶艺教育已经成为茶文化研究的代表内容。随着当前茶艺活动的日渐繁荣,对于茶艺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许多高校为了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于是开设了茶艺课程。茶艺课程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但是茶文化仍是其前提和基础。

2茶文化教育的研究领域

茶艺教育作为茶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目的是更全面地掌握茶文化知识,以满足茶艺活动的各种需求。对于茶文化的研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区分。由于茶文化的发展现状,如果要构建出一个统一完善的教育体系是不现实的,从不同的视角来看,可以构建不同的结构体系,使彼此之间相互补充完善。对于茶艺教育来说,无论是高等教育还是职业培训,所培养的是专业型人才,是在科学系统化的知识基础上能够满足社会需求,主要面向的是社会岗位,因此,只有以专业的茶文化知识作为支撑,茶艺人才的培养也要符合教育规律,要充分明确茶文化与其它学科之间的相关性,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茶艺专业的目的是满足社会需求

随着茶文化的发展演变,最先吸引人们关注的是饮茶的规范化和艺术化,即茶艺。茶艺不仅展现了茶活动的技术性,同时也更倾向于艺术性和思想性,茶艺被人们赋予了更多的审美特性和艺术形态,因此被称之为茶艺。茶艺的方式也十分丰富,无论是民俗生活还是普通饮茶活动都有茶艺的存在,人们在追求思想与精神的净化与升华时也有茶艺,在现代茶叶宣传推广中,茶艺也必不可少。如何推广更为科学的饮茶方式,以及如何在茶艺这种艺术形态中宣传树立茶品牌都成为当前茶文化的研究内容,茶艺是因社会需求而产生的岗位,茶艺也成为专业人才就业的领域。茶艺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之一,提供了专门的职业与人才,而在他们背后,则是与茶文化内涵密切相关的科学进步,如果没有茶文化的基础与支撑,茶艺是无法真正确立起地位的。

茶艺专业课程的构成

无论是从社会需求来看,还是从茶艺的结构层面来看,茶艺所涉及的学科内容十分丰富,主要的课程知识结构包括以下几个系列。首先是茶叶学。茶叶学的课程主要可以分为茶叶种植、加工、茶综合利用茶健康等内容。学科主要侧重于茶的应用以及民族体质的提升作用。其次是经营学。主要是从经济管理的角度研究茶产业的发展经营,主要包括茶叶外贸业务、茶旅游等内容。再次是茶艺学,主要包括茶艺、茶具、茶道、茶俗等内容,是从社会学的角度对饮茶的形式、制度和技术等方面进行研究。最后是茶史学,主要包括茶文化发展史、茶文学、茶与哲学思想等内容,是从不同的角度学习饮茶文化及相关的文学艺术研究。

茶艺内容的相关性

茶艺教育是具有茶文化特征的专业教育,教育内容与知识结构的研究对象相一致,二者不仅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而且具有一定关联性。首先,茶叶学是茶艺教育中的基础内容,也是茶艺课程中的基础内容,主要研究对象是茶叶,只有以茶叶作为科学基础,才能使茶文化得到稳固的发展,茶艺教育才能经得起检验。茶叶也是茶艺教育中最具实物特征的文化代表。茶叶的研究是极具知识性与艺术性的学科。其次,茶史是茶艺课程的主干内容,研究对象是饮茶文化历史。由于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茶文化的研究包括了史学、文学以及哲学等综合内容,厚重丰富的茶文化内涵,进一步促进了茶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对社会经济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再次,茶艺学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主要以茶的行为实践作为研究对象,因此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实用性。茶艺学是一门综合的实践学科,主要是以茶史为基础背景,利用茶叶这一实物,演绎出丰富而具有创造力的饮茶方式,同时对茶叶的生产经营、经济发展都有较积极的推动作用。茶艺是一门特殊的文化学科,也是体现茶文化的重要形式,从茶文化的角度进行分析研究,进一步丰富了茶文化的知识结构与表现形式。最后,茶经营学也是茶艺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研究对象是饮茶的经济法则。经济的发展与文化密切相关,学生在接受茶艺教育时,不仅要符合发展需求,更重要的是能够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获得专业的提升与肯定,并从职业发展中获得经济收入。茶艺教育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和教养性,因此,将茶文化与茶经营学相融合,使茶文化能够在现代经济发展中激发出更鲜活的力量,才能有效促进茶艺的良性发展。

3茶文化在茶艺教育中的价值体现

茶文化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通过茶文化的渗透,茶艺教育能够与人类的本性更加协调,使人在真善美等方面获得更好的融合发展。茶文化的价值与茶艺目标价值是相一致的,这也使茶艺教育的意义更具典型性。

真的价值

茶艺教育是一门实物教育,是以茶文化为基础,具有求真的价值体现。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是对客观物质的求真。茶文化是以茶叶为载体,通过对茶叶的质量鉴别、冲泡技术、品饮方法的学习和研究,对其内在的规律进行归纳总结,以获得其真的价值所在。茶文化的这一价值体现在茶艺教育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茶艺作为一种茶文化艺术形态,在教育实践中也要求学生要遵守物质求真的价值观,以获得更真实有效的科学规律,有助于对茶文化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其次,是对健康的求真。茶不仅是人们生活中的主要饮品,更有益于人体健康,通过多项科学实验证明,茶叶中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物质。茶的养生功能被不断的推崇,使茶成为世界上的健康饮品之一。最后,是对历史文化的求真。文化与历史是相互融合的,文化就是历史,历史也是文化,虽然历史不可重演,但可以通过茶文化延续历史,使茶文化的历史得以还原,从茶文化史中可以更真实地看到中国文化的精彩一面。

善的价值

茶文化中有善的价值内涵,这也是儒家思想所倡导的至诚为德,尽性是善。在茶文化中,有尽茶之性和尽茶具之性,即再远大的理想也要通过实践而实现,而在实践过程中,要通过至诚来实成人与物的情感连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文化虽然是历史的还原与再现,但始终离不开现代人的思想与感觉,茶文化有深厚的茶德精神,从特性到人性,最终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价值,这也是善的价值最形象的体现。茶文化不仅是文化的体现,也是人们价值观的体现。只有满足人们的生活习惯和饮茶习俗,才能与人们的生活意义相符合。同时,通过专业化的茶艺形态,能够促进人们的完善生活,体现人们的价值观,在继承了历史文化价值的同时更明确了生活的信念,使人们的生活理想超越了生活的人文意义。茶艺教育既营造了一种独特的茶文化氛围,同时也为社会生活的平和高雅塑造了文化榜样。

美的价值

美是人类的天性,是一种修身养性的体现,是人类对自由的想象与追求。茶艺中展现出的独特艺术魅力正是茶艺之美的体现。茶艺之美是形式与内容美的统一,展示茶艺形式的同时也体现出其内在美。茶艺的形式美主要是由茶、水、器、环境的组成,茶艺的内在美实质上是泡茶的意境之美,茶艺活动体现了一种人与茶相融的意境之美,是最接近生活的艺术表现。茶艺之美主要包括外在美与内在美。外在美主要体现在茶叶、茶具、茶环境、茶技艺之美。内在美是指茶体现出的人格之美,以儒家思想为基础,以提升茶艺的修身养性之乐,实现人与茶的和谐。通过茶艺教育,能够培养学生丰富的人生情感,情顺万物、对应自然等思想情感。茶文化体现了怡情养性的和谐之美,茶文化的美是规范的美,是高洁的美,是自然的修养,是对于人生的无限憧憬与热爱。

4结束语

茶文化是中华文明与智慧的结晶,是人们在几千年历史文化发展中形成的独特艺术形态。以茶文化为基础和支撑,为茶艺教育提供了鲜活的样本,使茶艺的外在形式和内在思想之美得以体现,对于学生专业技能与人文素养的培养有着积极的影响力和价值。

参考文献:

[1]王玲.关于中国茶文化学的科学构建及有关理论的若干问题[A].茶文化丛书编辑委员会.茶文化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庄晚芳,王家斌.研究茶文化,振兴茶业,促进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A].茶文化丛书编辑委员会.茶文化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3]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

[4]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5]朱红缨.以茶文化促进茶产业品牌经济发展[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3(4):18-24.

[6]朱永兴,王岳飞.茶医学研究[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茶文化在茶艺教学中的影响

摘要:中国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支奇葩,也是茶艺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近几年,茶艺教学重视冲泡技艺而忽略了茶文化。中国的茶文化已与东方哲学思想相融合,对人们的生活习惯、艺术追求、审美标准等有着深远的影响。各地的生活习惯也融入茶事活动中,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俗茶礼,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本文探究了茶文化在茶艺教学中的意义。

关键词:茶艺;教学;茶文化;历史;民俗

茶艺起源于中国,是在茶道精神指导下,讲求人、茶、水、器、艺、境自然和谐,完美统一的艺术活动,同时也是茶文化的集中体现。茶艺,简单来说就是泡茶的技艺和品茶的艺术,这其中泡茶是“茶艺”的主体。在茶艺课的教学中,笔者不断深思,茶艺如何教好,让同学在学习过程中找到乐趣,如何达到人、茶、水、器、艺、境自然和谐,完美统一。但学生们将茶艺仅仅理解为泡茶的技艺,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去感受到茶文化贯穿于茶艺表演中的精髓。茶从茶树上采摘下来时结束了它的生命,当我们将茶叶重新放入茶壶中冲泡时,却是茶的第二次生命。我们该怎样用心去领悟到茶生命的又一次轮回?

1中国茶文化发展

千百年,茶文化彰显了一种永恒的魅力,茶文化是人们在对茶的认识、应用过程中有关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的形成和发展融入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以及儒、道、佛诸家的深刻哲理。这在学习茶艺和教学过程中是缺一不可的部分,在教学中不难发现同学们更热情于操作技能课,对于茶艺来说停留在最浅的层面——泡茶。而茶艺要求我们掌握“泡好一杯茶的技术,品好一杯茶的艺术”,所以我们在学习时学好茶文化是学好茶艺的基础。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的国家,“神农尝百草日遇72毒,得荼而解之”,早在神农时期就发现了茶的药用价值,并逐渐演变为日常生活的饮料。茶文化最早起源于巴蜀,巴蜀文化是华夏文化的一个分支。三国以前以及晋代、南北朝时期应属于茶文化的萌芽阶段。当时喜好饮茶的多是文人雅士,茶文化产生之初由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开始的。到南北朝时,政治家们提出以茶养廉,对抗当时社会的奢靡之风,又因当时较多战乱,文人无以匡世,渐渐兴起了清谈之风,因茶可以保持清醒,于是逐渐将饮酒转向饮茶。到了唐代茶文化基本形成,有丰富的茶叶物质,提出茶道、茶礼、茶文化与中国的儒、道、禅哲学思想相结合,中国茶道吸收了三家的精华讲究“清、静、和、美”,禅茶一味超然世外找回本真。“茶圣”陆羽所做茶经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基础。苏东坡的名句“从来佳茗似佳人”典型的代表了唐宋以后文人墨客将品茶作为一种精神享受。宋代至明初茶文化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宋代人们将煮茶法改为点茶法,讲究色香味的统一,除了宫廷茶文化的出现,民间也兴起了斗茶之风,宋人将饮茶作为人们增进友谊和社会交往的媒介,成为了一种民间礼节,“茶馆文化”也相继出现,“客来敬茶”已成为寻常百姓家的利益美德。清代传统意义的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逐步得到确立,“开门七件事”已进入寻常百姓家,此时的茶文化中茶叶冲泡的艺术性和茶具的独特性,茶馆的普及成为显著的特点。明代基于散茶的兴起,“废团茶兴散茶”,使得冲泡过程不仅方便而且大大增加了饮茶时观赏的艺术性。茶具也各有讲究,不仅江苏宜兴的紫砂茶具工艺有了新的发展,还出现了不同石质粉末烧制的粉彩茶具,除了青瓷、白瓷茶具外,还产生了彩瓷、珐琅彩等茶具,工夫茶的兴盛也带动了专门的饮茶器具,茶人在饮茶中有意识的追求自然美和环境美相结合,也体现出人们饮茶的艺术性。不同的朝代,有着不一样的饮茶方式和冲泡方法,这充分证明了茶文化在不同时期对人们的饮茶方式有着重要的影响。

2茶文化与茶艺教学密不可分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我国茶叶生产历悠久、品类繁多,外观千姿百态,香气、滋味各具特色,绿茶、红茶、黄茶、白茶、乌龙茶、黑茶,它们每一类茶都有不同的冲泡方式,这就与各类茶的茶文化、历史渊源密不可分。茶艺教学中实训冲泡固然重要,但只有我们对茶文化及其各类茶的历史渊源有了了解,才可以说茶艺表演是有灵性的,才能真正做到学习茶艺过程中“人、茶、水、器、艺、境”的完美结合,学会用境泡茶,用境去喝茶。例如:我们玻璃杯用绿茶,玻璃杯中的绿茶透着鲜亮精致,清饮一口,有一种微微的苦,不经装饰,简单本真的滋味。生活中我们总是会遇到很多困扰,如果你懂了绿茶,那么也就不会在意生活中的困扰,因为正是有了他们,才能证明我们充实的活着。我们利用玻璃杯还原了茶叶本真的味道。一杯茶如果缺失了内涵,尽管你用了最精湛的技艺,但是对于一个茶艺师来说也是失败的,茶要真,生活也要真。我们常用紫砂来冲泡普洱,因为普洱茶要经过一定的时间保存才能散发浓香,正如紫砂壶的特性一样,需要岁月的沉淀,才能读懂自己,才能使我们在冲泡中内心平静,才能感知到原本及容易漠视的东西。其实不仅是茶,还包括茶艺冲泡的各类茶具、我们在茶台前冲泡的每一个动作,它们都与我们的茶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凤凰三点头、关公巡城、韩信点兵、春风拂面、白鹤沐浴等等;再如中国茶文化和民间习俗的渊源,云南大理白族三道茶,“一苦、二甜、三回味”寓意青年人在创业的道路上应做到“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这也是茶艺教学中茶文化与冲泡的典型事例,还有各地因不同民俗形成不同的饮茶方式等等举不胜收,可以说茶与茶文化密不可分。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得到发展,生活就是茶,茶就是生活。学习茶艺要始终以茶文化为中心,将人与茶相结合,才能在每一次的冲泡过程中真正将茶人与茶融入到一起,才能够以茶为媒,沉潜涵咏,静心顺气地与心灵对话。

参考文献:

[1]熊素玲.茶文化及其审美意蕴简论[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2).

[2]苏叶扬.中国茶文化中的雅与俗[J].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1).

[3]乐饮编著.中国茶艺[M].湖南美术出版社,2010

杭州的茶文化可追溯到宋代。宋室南渡,建都临安,把中原的儒学文化也带到杭州。据宋吴自牧《梦梁录》记载:“临安巷陌街坊,自有提壶拎水者沿门点茶。或朔月望日者,如遇凶吉一事,点杯邻里茶水。”宋《咸淳临安志》中记有“岁贡茶叶”,可见当时杭州的茶叶已列为贡品。其实最早关於杭州茶叶的记载见诸于唐代陆羽《茶经》中提到的“钱塘天竺、灵隐两寺产茶”。作为名茶之乡的杭州,自古茶肆林立。《梦梁录》裏这样描述:“茶馆插四时花,挂名人画,装点门面。四时卖奇茶异汤,冬月添卖雪泡梅花酒,或缩脾饮暑药。夜市于大街有车担浮铺者,点茶汤以便游观之人。茶起之时,需奏乐鸣鼓,非同寻常。”明《西湖游览志》称:“老龙井产茶,为两山绝品。郡志称宝云、香林、白云诸茶,未若龙井茶之清馥隽永也。”清乾隆下江南时,曾到龙井胡公庙。品茶后,赞不绝口,遂封胡公庙前18棵龙井茶树为御茶。龙井茶叶由此声名大振,盛誉久享。杭州余杭区的径山寺,处於山峦重叠,林木葱笼\的西天目山中。宋孝宗御书“径山兴圣万寿禅寺”,号称“江南禅林之冠”。清康熙书寺名“香云禅寺”。径山环境幽静,树林密布,流水潺潺。径山寺建于唐代,是读佛、论道、参禅、品茗的好地方。青山绿水品香茗。佛教中的参禅悟道,实际是“闭目静思,修心养性”。坐禅允许饮茶。唐宋时,佛教兴起,香火日盛,以茶助谈,以茶助经,参禅悟道,成为一种风尚。茶与佛,茶与禅结下了不解之缘。每年春季,径山要举行茶宴,由法师亲自主持,然后献茶於僧客。僧客接茶后,不能立刻饮下,而是闻香、观色、再品茶,而后方可评论茶品;再谈经论道。到了明清时期,进山品茗论道者日众\,影响甚至远播海外。日本禅师亲自到径山寺拜师取经,他们将径山的茶宴形式带回本国。据考,日本的茶道就是源自径山。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