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学法用法崇德尚法主题论文

发布时间:

学法用法崇德尚法主题论文

学法知法守法宣传标语

1、遵纪守法心常有,幸福生活跟你走。

2、遵纪守法是抵达自由人生的前提。

3、自由之花,永远为遵纪守法者开放。

4、知书达礼,学法修身。

5、知法守法我积极,一生一世我受益。

6、知法守法全民事,和谐文明大于天。

7、知法守法不犯法,学法懂法有办法。

8、知法铭心智、懂法正言行、守法创和谐。

9、知法敬法,与法同行。

10、知法懂法守法,和谐平安天下。

11、争做守法小公民,法制宣传我先行。

12、一城法治风,和谐守法情。

13、学法遵礼、用法讲理、守法知理、护法在你。

14、学法之路,在于本身。

15、学法之风和煦守法之水甘甜。

16、学法在人,守法靠人,用法惠人。

17、学法用法造一方净土,和谐社会扬万里晴空。

18、学法为懂法,依法走天下。

19、学法提高人民的`素质,用法使社会的素质提高。

20、学法是一种修养,守法是一种境界。

21、学法始于心,用法践于行,守法贵于恒。

22、学法立信,懂法明理,守法尚诚,用法崇德。

23、学法懂法始于心,守法用法践于行。

24、学法懂法,树文明新风,筑法治长城。

25、学法辨是非,知法明荣辱,用法处纷争。

26、学法辨是非,慬法不吃亏,守法生活美。

27、学法、守法则优;违法,犯法则劣。

28、学法,法是镜;违法,法是剑;守法,法是盾。

29、幸福看得见,守法是关键。

30、吸烟有害健康 守法凝聚能量。

31、文明守法源于心,法治城市践于行。

32、违法,法如剑;守法,法如伞。

33、松贵在高洁,莲贵在无瑕,人贵在守法。

34、守法自无畏,爱国最有情。

35、守法无忧无虑,违法提心吊胆。

36、守法为幸福之源,违法是灾祸之根。

37、守法敬业,承艰负重;护法帮困,见义勇为。

38、守法储蓄幸福,违法自掘坟墓。

39、守法畅通无阻,违法寸步难行。

40、守法长乐,终身不辱。

41、守得住诱惑,才会在守法之路上开出自由之花。

42、人人遵规守法爱城市,你我同心协力建小康。

43、人人守法,时时平安,处处和谐。

44、人人都是学法宣传员,家家都是守法明信片。

45、权利与义务均衡,学法与用法结合。

46、平时不学法,遇事没办法。

47、乐意加守法者为好友,中意和护法者做朋友。

48、快乐人生的前提是守法。

49、和谐与幸福相伴,守法与自由相随。

50、和谐是社会的大目标,守法是市民的护身符。

51、和谐始于法治,平安来自守法。

52、和谐城市最幸福,人人守法最自由。

53、法治是社会的定海针,守法是公民的护身符。

54、淳朴人生谨守法,怪戾品格乱操行。

1.学法懂法美好人生,守法护法和谐征程。—佚名

2.心中有法行万里,脑海无律毁前程。—佚名

3.一撇一捺书写守法人生,一心一力永葆明德修身。—佚名

4.法治应先治于吏而后治于民。—佚名

5.山之正,坐拥锦绣岿然不动,不失其威峻。—佚名

6.法断人间是非,德抚世间真情。—佚名

7.崇德尚法聚能量,德法同行圆梦想。—佚名

8.德不失,法不违,和谐生活永相随。—佚名

9.人以和为贵,事以法为准。—佚名

10.厚德育人又载物,法治旺家又兴邦。—佚名

11.法律是人性化的道德,道德是法律化的人性。—佚名

12.人无德,何以纯净;国无法,何以安宁。—佚名

13.德载正能量,法筑平安梦。—佚名

14.崇德始于心,尚法践于行。—佚名

15.德法相伴,成功相随。—佚名

一、深刻领会用社会主义价值观引领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性 自2006年以来,我们关工委在对青少年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一直提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青少年,即从指导思想,共同理想,民族精神,时代精神,荣辱观等方面教育引领青少年健康成长,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可靠接班人。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3年12月,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体现。2014年元月4日,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座谈会上, *** 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下简称核心价值观)必须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青少年阶段是价值观形成阶段,是可塑性最强的时期,抓好了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也就抓住了未来,管住了长远。要针对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采取不同的引导方式,让广大青少年健康成长。2月18日,中央又召开了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电视电话会, *** 强调要像过去儿童蒙学诵读《三字经》、《弟子规》那样,让孩子们背诵熟记,在学习成长过程中慢慢品味,细细琢磨,逐步领会。融化在小小心灵里,体现在习惯养成中。2月24日,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 *** 特别强调,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要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综上可见,党的档案, *** 同志的讲话,都对在青少年中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提出了明确要求。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的兴国之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钙,是人生奋斗的圆梦之舵。用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少年健康成长,对于凝聚青少年实现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具有重要的现实和历史意义。同时,面对世界思想文化交锋的新形势,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思想文化多元化的新特点,对于引领社会思潮,应对西方“普世价值”冲击挑战,对于引领青少年凝聚核心价值观的共识,也是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领会重要性,增强自觉性,引领下一代,践行有保证。 二、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引领青少年践行价值目标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从价值目标层次对核心价值观的凝练。在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具有统领的作用。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两个一百年”为之奋斗的目标,是“五位一体”发展战略目标,也是实现中国梦的价值目标所在。 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中国梦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个中国人的。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价值目标的参与者,是实现中国梦的圆梦人。为此,去年,我们关工委对青少年开展了“学习十八大、放飞中国梦”十项系列教育活动,(中国关工委网站作了转发,至今仍保留在“中国梦”栏目内)其意义就在于把中国梦的治国理念和青少年的理想追求统一起来,把中国梦的价值目标和青少年的价值目标融合起来,增强青少年为之奋斗的正能量。正如顾秀莲主任所评价的:“合肥市关工委对青少年开展的‘学习十八大,放飞中国梦’系列宣传教育活动,把‘中国梦,我的梦’融入到对青少年的学习教育中,融入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融入到‘爱祖国、爱家乡,建设美丽中国、美丽合肥’的实践活动中,增强了主题教育的针对性、生动性和实效性,让广大青少年了解昨天,珍惜今天,创造明天,为建设‘美丽合肥’贡献力量。” 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不是一天养成,一劳永逸的。今年,是建国六十五周年,我们在用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少年健康成长方面,又作了精心安排,提出并正在实施。“弘扬核心价值观,老少共筑中国梦”为主题的十项系列教育活动。比如,举办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专题报告会;举办庆祝建国六十五周年报告会,并广泛在青少年中开展宣讲活动;编写中华传统美德宣传材料,组织青少年学习;开展国防教育,激发青少年爱国情感;开展《我心中的伟大祖国》征文活动和朗读比赛;举办“五老”、少儿“美丽中国、美丽合肥”摄影书画展;举办《祖国颂》歌咏会,讴歌伟大祖国繁荣富强;举办第九届少儿艺术节,绽放青春风采;组织“小记者”开展采访老战士、老模范和“合肥好人”活动,从采访中汲取健康成长之价值营养,等等。总之,通过上述活动,就是要引领青少年逐步确立核心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为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注入青春活力。 三、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引领青少年践行价值取向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从社会层面对核心价值观的凝练。是社会进步发展的重要标志,是每个公民应当遵循和践行的价值取向。马克思主义倡导自由,强调社会进步发展的终级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强调享有在法律面前的实质平等,是每个公民的价值取向,人的自由平等权利的获得是以社会公正(即社会公平正义)为前提的。而法治又是实现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制度保证。四者相互依存、互为条件。在改革开放时代,教育公平、就业公平、分配公平、司法公正一再成为舆论焦点,人们期盼公平,向往平等发展机会,渴望公正的社会环境。党的十八大提出“逐步建立权力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我们以为,只有当“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真正成为共同价值取向,当公平正义的阳光普撒神州大地,社会活力才会充分迸发,内生动力才会充分涌流,圆梦中华才能获得不竭的精神动力。 在社会层面坚持这样的价值取向,对青少年而言,他们尚未或正在走向社会,在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过程中,我们觉得首要的任务是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通过教育,践行价值取向,使他们成为对社会责任勇于担当,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的有用之才。多年来,我市各级关工委开展过丰富多彩的法制教育实践活动。在学校着力加强法制副校长建设,在学生中广泛开展学法、用法表演展示赛活动,开展“学法我先行,守法我必行”社会实践活动,让青少年在活动中知法、守法,争当守法护法“小卫士”等等。特别是这几年,我市关工委围绕两届“关爱明天·普法先行”开展了一系列教育实践活动。去年开始我们精心打造 “全国青少年普法教育示范区”品牌,以扩大影响力感染力,增强教育成效。下面列举2013年几组数字为证:全市1854所中小学有75万多名学生参加,其中有71万多人参加了法律知识竞赛,参赛率达90%;全市作法制报告1240场,受教育青少年达63万人次;全市有875名“五老”网咖监督员不辞辛劳地工作,净化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环境;全市有1100多名“五老”参与帮教失足青少年活动;连续10年到“大墙内”面对面开展帮教失足青年100多人,并协调有关部门,把考场搬进“大墙内”,目前已有500多名失足青年拿到了文化、技能考试合格证,为他们回归社会就业创造条件;全市举办“模拟法庭”35场,有2万多名学生受教育;全市共筹集资金80多万元订购《全国青少年普法教育读本》3万余册,以及普法教育动画片等影视材料、供青少年学习、观看,等等。通过建立法制教育示范区活动,提高青少年法制意识,增强社会责任,践行价值取向,勇于担当,为社会进步发展作出贡献。 四、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引领青少年践行价值准则 “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层面对核心价值观的凝练,它涵盖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各个方面,是我们每个公民都必须遵循的道德操守,价值准则。爱国是调节个人与国家关系的价值准则;敬业是职业行为的价值准则;诚信(诚实劳动、信守承诺,诚恳待人)既是传统美德,又是做人做事必须遵循的价值准则;友善是调节人际关系相互尊重,和睦友好的价值准则。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大爱无疆,上善若水”。当前的问题是在一些领域,一些人当中,价值准则、道德底线出了问题,以假乱真,以丑为善,以耻为荣、值得警惕。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也是每个青少年的道德追求,道德养成,价值准则。培育和践行这些道德规范,对引领青少年健康成长尤为重要。加强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关工委的首要教育任务。我市各级关工委多年来一直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青少年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激励青少年。诸如,在学生中广泛开展中华魂爱国主义教育,“告诉世界我能行”心理健康教育,道德养成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等等。特别是在全市开展了“学雷锋,心向党,爱家乡,见行动”十项系列教育活动,广泛宣传雷锋精神,做有道德的人。涌现出“救火小英雄”李俊杰,“合肥好少年”薛飞等一批先进典型。为全市青少年践行社会主义道德观,坚守价值准则树立了榜样。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通过这些道德教育实践活动,在青少年中逐步形成修身律己,崇德向善,礼让宽容的道德风尚。逐步养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有“善学者能,多能者成”的敬业作风,有“以信立身,以诚处世”的诚信品格,有以俭养德“一滴水尚思源,一粒米报涌泉”的感恩之心,有“取人为善,与人为善”的友善态度,有“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道德法律意识,激浊扬清,抑恶扬善。才能将青少年带入更高道德境界,践行价值准则,坚守道德底线,成为有骨气和底气的高尚中国人。 深刻领会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不能仅仅停留在对“24个”字的表象理解上,那只是通俗化、大众化的概括,主要便于传播,入心入脑。实际上,核心价值观涵盖著社会主义国家观、民主观、文明观、和谐观;涵盖著自由平等观、公平正义观、法治观;涵盖着人生观、道德观。作为关工人,用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少年健康成长在践行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准则上有所作为,可谓是任务艰钜、任重道远。在这里,我们以为首要的是要尽关工所能,真正地弘扬“五老”精神。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完成不了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使命的。“五老”精神是核心价值观在关工工作中的直接体现。忠诚敬业、关爱后代、务实创新、无私奉献正是核心价值观所要求的。我们在工作中开展的各项教育关爱活动,想青少年所需,为青少年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就是在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我们坚信,全国有900多万关工人队伍,充分挖掘发挥这一独特的教育资源,尽关工所能,忠诚敬业,无私奉献,必将使“关爱明天”的事业更加辉煌,也必将会踌就更加美好的“明天”。

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青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社会主义社会的 *** 和人民共同为之努力奋斗的价值取向,也就是共同理想。切中利益的关注点,核心价值观才更有吸引力。如果要发展不要环境、讲政绩不讲民生,公众会怎么理解富强文明?如果办事情都得找关系、打官司也要走后门,老百姓又从何感受平等公正?夯实“三个倡导”的社会基础,必须关切人们的利益诉求和价值愿望。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少年健康成长 ——对当代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的思考 吕志华 随着全球化程序的加快,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 式发生了剧烈变化。从青少年流行文化的迅速兴起和氾滥就可以管中窥豹,诸如“追星”现象、 “网迷”现象、“哈日哈韩”现象、“洋节”现象等,是其典型的代表;“超女”风靡全国,同样也是以青少年群体为主体。青少年流行文化的盛行和传播,势必对青少年的思想观念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其健康成长,这就给青少年教育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课题、新挑战。如果不从内容、手段和方法上进行改进和创新,学校教育就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面对新挑战,我们必须更新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青少年科学发展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占领青少年思想文化主阵地,引领青少年健康成长。 一、直击青少年流行文化 所谓青少年流行文化,是指青少年在与社会互动中形成的,得到同龄群体认同的独立价值和行为规范,包括生活形态、行为模式和心理特征等。从“青年文化”的视角看,青少年流行文化是青年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现代商业社会中出现的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从文化趣味的代际差异,特别是从文化生产和消费的角度看,“青少年流行文化”并不是“大众文化”,也不完全是“流行文化”。有人将青少年流行文化归为三类:流行新品、流行产业和流行话语。流行新品是指流行文化领域内所出现的前所未有的新产品,如手机简讯文化、网路游戏文化和网路聊天文化;流行产业是指以制造流行品为主,或直接参与生产流行品的文化产业,包括影视、音乐、出版、服饰、美容等文化产业,如欧美大片、日韩剧、卡通片、《大 1话西游》等。流行话语是指某一时期在青少年群体中广泛流行的语汇,如目前流行的“网路聊天语言”(只管读音正确或相近,不管汉字是否正确)。这些流行文化,各有特点,形成源头不尽相同,势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当代青少年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二、青少年流行文化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 青少年流行文化的发展有其合理性和一定的进步性。但低格调 的青少年流行文化自身价值取向的偏离和价值观的迷失,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念带来了一系列消极的影响。 首先,青少年流行文化淡化青少年政治理想和道德观念。 当前青少年流行文化的盛行和广为传播,导致一些青少年政治信仰淡薄,要么对政治漠不关心,要么在全球化影响和西方思想渗透下,对西方政治制度和政治观念产生认同心理,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持怀疑态度。当前的青少年流行文化,往往也造成青少年行为的无节制和社会道德责任感与道德行为的缺失,使他们的道德认知与判断能力,尤其是道德实践能力弱化,并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道德问题。 其次,青少年沉溺流行文化,影响其学业与健康成长。 流行文化本质上是一种消费文化,它倡导物质至上的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为了促进文化商品的消费,流行文化总是通过各种缤纷的形象和华丽的包装,竭力 *** 人们的欲望需要,不断向人们推销消费至上的理念和享乐主义的价值观。如美国的"哈利波特",从电影到书籍、电子产品、玩具、游戏,几乎渗透了所有的文化产品领域。这些又大大地 *** 了青少年对流行文化的消费欲望。如今,青少年的消费观念正发生着急剧的变化,视节约俭朴为美德的观念淡化了,部分青少年在生活上相互攀比,追逐名牌;“我的地盘我做主”、“玩的就是心跳”,几乎成为青少年物质与精神生活的信 2条。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容易吞食青少年的心灵,使其沉湎于平庸的娱乐和无聊的消遣之中,影响其学业成绩与健康成长。 再次,流行文化混淆价值标准,扭曲青少年的价值观,产生认同危机。 青少年流行文化的广泛传播在青少年群体中形成了一股潮流、一种时尚、一种环境、一个氛围,使得青少年的兴趣、喜好和口味日益趋同。齐一化的特点消灭了文化本应具有的思想丰富性和价值多样性,造就青少年思想和行为的单面特征。青少年流行文化的膨胀,也使得青少年的价值辨别能力减弱,产生价值观颠倒、扭曲。一些青少年不知何者为荣,何者为耻,荣耻不辨,善恶不分。青少年流行文化的膨胀发展使得一些青少年为人处世完全从自我感受出发,以自我为中心,淡化对远大人生理想的追求和人生意义的严肃思考,产生社会共同理想认同危机;另一方面又混淆社会主流价值标准,导致民族传统文化与社会价值认同危机。当前强势的西方文化价值观、时尚也在青少年流行文化中体现了出来,如当前青少年中流行过“洋节”等现象,往往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弱化国家和民族层面的传统价值观念,导致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危机。 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少年 赢得青少年就意味着赢得未来。青少年群体是国家人力资源的宝库,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思想观念趋于成型,但仍具有较大的可塑性;他们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很强,但鉴别力明显欠缺。面对光怪陆离、纷繁芜杂的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思想武器,加强对青少年流行

第一,青少年应该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者。青少年思想活跃,接受新知识快,正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型的关键时期,对广大青少年来说,学习是最重要的。掌握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关键的是要学会掌握其本质,灵活运用,所以首先要做一个学习者。 第二,青少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者。因为广大青少年是整个社会细胞当中的一个重要连线点,他联络到千家万户,社会的方方面面,不管是城市、乡村、富裕人家还是相对贫困的家庭,都有青少年活跃在其中。青少年可以利用自己的联络广泛的优势,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者。 第三,青少年应该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者。一切理论要运用于实践,用来指导实践才能发挥其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归根到底是要去落实,要体现在青少年成长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方面,青少年作为未来发展的生力军,他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者,就显得尤为重要。 第四,青少年应该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推动者。理论在实践的过程当中,有可能会遇到新的问题,碰到新的困难,出现新的情况,广大青少年在这个过程当中,经过自己的切身感受,能够进一步的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能够指引或进一步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展过程当中可能会遇到的一些新的情况。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青少年应该做好这四个角色。

当代西方社会思潮作为20世纪的黄昏悄然展翅的“密涅瓦”(猫头鹰),不仅回眸了人类自身与世界文明的百年历程,而且也回应了新世纪遇到的种种新矛盾与新问题。人民日报出版社推出的《当代西方社会思潮评析》(以下简称《思潮》)一书聚焦当今思想领域里的三大问题论争,选取了最具时代特征和问题意识的人文主义、科学主义、经济全球化、普世伦理、女性主义、绿色和平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后现代主义八个社会思潮加以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当今社会存在的三大思想论争是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一元性与多样性、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论争。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有怎样的价值观念,就会有怎样的行动。培育核心价值观,必须坚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青少年阶段是价值观形成阶段,是可塑性最强的时期。抓好了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也就抓住了未来、管住了长远。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新的认识和要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倡导核心价值理念,更能够体现社会主义国家、社会制度和公民道德价值取向,对青少年加强这些价值观的教育,对社会的价值取向和社会风尚均有奠基性功能。因此,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培育价值观和促进文化发展、文化强国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职责。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青少年是祖国和民族的希望,青少年是未来建设的接班人,担负著神圣的职责。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是教育必须回答的问题,而立德树人恰恰做出了最为诚恳的回答。我们培养的人不是只会考试的做题机器,疲惫不堪的分数奴隶,疲于奔命的就业机器,而是有着健全道德的人。立人先立德,这是从古至今不变的命题。美丽中国,需要的不是高分数机器,而是有道德的现代的人。因此,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接班人的需要,是进行社会主义五个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 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呢?结合实际,谈几点个人的看法: 首先,把马克思列宁主义、 *** 思想、 *** 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教育、《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贯穿于实际教学始终。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发挥应尽的职能和义务,让广大青少年在学校受到全面的教育,加强对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人生观教育、社会公德教育、集体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荣辱观教育、劳动观教育、自觉纪律教育和法制教育、生态文明教育等等,把青少年的思想教育放在重中之重,从而教育学生砥砺品格、磨练意志、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 其次,把挖掘青少年自身存在的潜力贯穿于实际教学始终。青少年是富于生命力和创造力的,处在学习的关键时期,要让他们在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树立正确道德观念的基础上,勇于创造、善于创造、不断创造。传授给青少年丰富的知识,使其具有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和本领,使其具有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和崇高的精神追求。进而让广大青少年自觉把个人的命运同祖国和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络在一起,把个人的理想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巨集伟目标紧紧相连,自觉服务祖国,无私奉献社会,艰苦奋斗,不懈进取,在火热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无悔的青春,在实践中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成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文明人。

青少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做好四种角色: 第一,青少年应该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者。 青少年思想活跃,接受新知识快,正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型的关键时期,对广大青少年来说,学习是最重要的。掌握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关键的是要学会掌握其本质,灵活运用,所以首先要做一个学习者。

第二,青少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者。 因为广大青少年是整个社会细胞当中的一个重要连线点,他联络到千家万户,社会的方方面面,不管是城市、乡村、富裕人家还是相对贫困的家庭,都有青少年活跃在其中。青少年可以利用自己的联络广泛的优势,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者。

第三,青少年应该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者。 一切理论要运用于实践,用来指导实践才能发挥其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归根到底是要去落实,要体现在青少年成长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方面,青少年作为未来发展的生力军,他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者,就显得尤为重要。

第四,青少年应该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推动者。 理论在实践的过程当中,有可能会遇到新的问题,碰到新的困难,出现新的情况,广大青少年在这个过程当中,经过自己的切身感受,能够进一步的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能够指引或进一步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展过程当中可能会遇到的一些新的情况。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青少年应该做好这四个角色。

我国采取以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既重视法,又重视德,德法兼治,方能取得良好效果。作为大学生,是国家将来的希望所在,应严格要求自己,学法守法,学德守德,言行体现德法要求。每年的道德模范评选活动,彰显国家对道德力量的重视。作为大学生,要践行我国德法的规范性和强制性要求,向道德模范学习,并争当先进人物和出彩中国人

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主题论文

对我过和你一样不能自拔就是你要来吧……是因为

回来了??∴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说到征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征文一般都具有意味深长的结尾。还是对征文一筹莫展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学法用法守法的征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最近我们学校正在开展“学习宪法,遵法守法”为主题活动,响应国家号召,使宪法教育深入校园,开展学习宪法主题班会,不仅弘扬了宪法精神也使宪法知识深入人心,让小学生从小就懂得遵纪守法。

说起法律我们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在我们生活中经常会发生许多事情都和法律有关。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各种思潮的涌现,一些不健康的东西也在渐渐地影响到了我们校园,我们受到社会不良影响,变坏真是太容易了,比如网吧、游戏厅等,你们可知道有多少人因此而荒废学业甚至走向犯罪的道路!年龄的特点决定了同学们的幼稚、不成熟,可能会做出一些不该做的事情,不听教育,渐渐变坏,甚至因法律意识的淡薄而导致一些违法犯罪现象的发生。有的同学爱打架或盗取别人的钱财。小小的年纪,就沾上了许多恶习。走出校园后,更容易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受到了法律的惩罚。因此,我们更应该从小多学习有关的法律知识,来尽量减少甚至完全避免违法犯罪现象的发生。

作为小学生的我们应该学会“知法”、“懂法”、“用法”。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听过这样一个事件,在2017年一个周六的傍晚,一个叫红红的小女孩被几位读初中的男生殴打得在地上动弹不得,手也被打断了的后果。这位男生最终受到法律的惩罚。我看到一则新闻报道:一家公司为了贪图方便,节省开支,垃圾不分类,随意乱倒,导致环境污染。难道这样的公司领导,不知道厦门市垃圾分类已经立法了吗?不!他们是心存侥幸,不垃圾分类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为了我们的社会更加的和谐,国家更加强大,我们国家刚不久修订的宪法。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宪法是社会幸福安平的法律保障。宪法也跟我们一同成长,这次宪法的修订一定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变迁,一定更符合广大人民的意愿的。让我们一起学习宪法,理解它的基本原则和精神。让我们成为学法、懂法、守法的小公民!

法律,我们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因为我们生活中有许多事情和法律有关。可以说,我们生活在一个法律社会,因为法律、法规的约束,才得以让我们生活地如此安定。

那么,我们真的真正理解了法律这个名词的含义了吗?我们又真正的做到了吗?作为一个小学生,我们也许经常听到许多像:“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王子犯罪与庶民同罪”等许多与法律相关的话题。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深深探讨法律这个名词。

法,体现统治阶段的意志,国家制定和颁布的公民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律,法则,规章。作为小学生的我们,我们应该学会:“知法”,“懂法”,“守法”,“用法”。

知法,就是明白,认识法律。众所周知,我们正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保护,这是最常见的法律。在这里,我要提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要知法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如果我们知道了有什么法律,我们就能用法律来保护我们。

懂法,其实就是理解法律。懂法对我们来说,其实意义还挺重大的,因为我们光知法还不行,要懂它理解它,要知道它为什么要立这条法规。

守法,这条是四条当中最重要的一条。因为如果你知法,懂法,但是你却不遵守法律的话,那你就会走向坠落。再回想,如果全世界的人都不遵守法律法规,那整个世界就乱套了。地球走向毁灭,人类衰败……简直不敢想象,那场面是如何的乱。

用法,是最好理解的一个。它的大致意思应为我们不但要懂法,而且还要会用。如果你只懂但却不会用,那学法,懂法,又有什么用呢?

同学们,法律是公平公正的,让我们携起手来,为塔校搭建一个文明风貌,气度非凡的模样。让我们学会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好学生,让文明之花在塔校的每个角落里竞相绽放。

我已经学会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了。怎么?不信?那我就讲一件事让你开开眼界!

前几天,我因为私自开电脑上网接到了爸爸下达的“挨打”通牒。我看看表,爸爸只有不到半小时就到家了,怎么办呢?怎样才能避免这场灾难四(2)班潘灿呢?我着急地在家里踱着步。突然,我想起了前几天看到的一本叫做《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小学生学习插图本)》的书。我想,这本书还有插图,一定会说服爸爸不要打我了。我在书中找到了《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一章第四条: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爸爸一回来就躲到房间里,一定是上网了。一会儿,他气呼呼地叫我进去。看着他铁青的脸,我忐忑不安地把《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拿出来,将相关条款指给爸爸看。第一章第四条:保护未成年人的工作,应当遵循下列原则:一、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二、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三、适应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特点。四、教育与保护相结合。还配有插图:一个家长因为孩子学习成绩不好而打自己的孩子。国家法律工作人员上去阻拦并告诉那个家长:“不许打人,你这样做是违法的。”看着这些文字和图片,爸爸的脸慢慢红了。我神气地对爸爸说:“要打我,就打呗,为什么脸红呢?”爸爸说:“不打了,我们应该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怎么样?长见识了吧!

从这件事中我体会到了: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知法,学法,懂法,用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用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最后,我再告诫大家一句:我们绝不可知法犯法。

白天,和煦的阳光普照大地,散发着幸福的气息;月夜,星星闪烁点缀着浩瀚的苍穹,给人诗意般的感受;穿过繁华的街道,商店前人们排队购物诉说着井然与祥和;走过路口,遵守交通规则的车辆与行人,让人享受着平安与安定的美好!我们生活在社会上,无时无刻不享受着法治带给我们的便利。

法,是茫茫人海、芸芸众生心中一盏永恒不灭的明灯。可有的小学生却认为自己是未成年人,是祖国的花朵,是受《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对象,可以目无法纪,为所欲为!真的是这样的吗?不,肯定是不可以的,老师告诉我们未成年人的行为同样要受到法律的约束,不要误以为法律与我们无关。也许有人会问,法在哪儿呢?其实,它就在我们的身边,体现在时时处处。

我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中考前一天,五名社会青年冲进某校初三(3)班教室殴打初三学生林某,林某情急之下掏出随身携带的水果刀威胁社会青年,其中一名社会青年冲过去殴打林某时不慎被划伤,后经抢救无效死亡。事发后,公安机关以林某携带管制刀具,对其进行拘留,其家长也承担相应赔偿责任。

事实证明,法,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遵守的,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很多时候我们做事时要学会约束自己,比如,你随意乱扔垃圾、随意摘公园的花,这样做不仅破坏了环境,而且违反了有关环境保护条例;你因为好奇,偷看别人的东西这则侵犯了他人的隐私权,同样也犯法;大街上,你不遵守交通规则,乱闯红灯、横穿马路,这就违反了交通规则。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可能是不引人注意的小事,也许我们每个人都这样做过,但要知道你的做法可能已经触犯了法律。

作为少年儿童的我们,应该怎样做才是遵纪守法呢?其实遵纪守法可以落实在校园和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里。如:上课不讲话、不开小差、认真听讲,不违反课堂纪律;课间不乱跑、不打架、不玩危险游戏、不破坏校园公物;在校园不乱扔垃圾,不乱写乱画,不粗言碎语;不进网吧和游戏厅,不看不健康读物,不传播谣言;遵守交通规则,不闯红灯,不在马路上疯狂打闹;坐公交车自觉排队,文明礼让;在电影院图书馆等公共场所不大吵大闹,保持安静等等都是遵纪守法。

遵纪守法,我们要从小事做起。有句古话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点滴小事,积累成山,要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我们就要从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当你在课间活动的时候,不在走廊上追逐打闹的规定,你有没有时刻铭记在心?你有没有每次严格遵守?或许在不经意间,我们就做了一个好学生;或许在不经意间,我们就违反了规章制度。

遵纪守法,还要我们从现在做起。作为未成年人,一定要走好每一步,学会自我保护,学会依法律己,学会抵制不良诱惑,否则,一旦触犯法律,法律无情,后悔莫及,家长伤心,老师烦心,社会担心,一失足成千古恨!同学们,让我们一起,从现在起,学法,懂法,遵守法律吧,做一个学法守法好少年!

谈到法律,总会给人一种威严的感觉。其实,法律与道德、习惯、纪律一样,时刻规范着人们的行为。正是由于这些规范的存在,这个社会才变得有序;正是由于法律的存在,我们的权利才得到应有的保障。

对于当代中小学生而言,在成长道路上如何与法同行,一直是我们心中的困惑。法律,就是实现正义、体现公平、正确规范人的行为的社会准则。在当今这个经济社会,人们不断地淡化道德意识,甚至已经忘记法律了,这不得不有人呼吁法律来维护我们的社会秩序。据统计,刚刚进入法定处罚年龄的14岁孩子竟占了其中的。犯罪,无疑威胁着我们安定的生活。

我们是祖国的希望与未来,许多同学就是因为缺少对法律的认识而走上犯罪的道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句话大家都明白,可就是做不到,这就是缺少对法律的认识。虽然就我国现在的法律而言,存在一些疏漏,有些人为了金钱,为了一个“利”字,背离职业道德。但我仍要说,法律正在不断地完善,我们应当毫不动摇的坚信法律的重要性,遵纪守法是基础。将来当我们走出校园,融入社会这个集体后,才能真正意识到法律的重要。

同学们,从现在开始,从这一刻开始,让我们一起踏上与法同行的道路吧!争当学法、知法、守法的好少年,好公民!

在学校,我们应该遵守学校的校纪校规,走出学校我们才能更好地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记得有一次,湛蓝湛蓝的天空漂浮着朵朵白云,爸爸、妈妈带着我到玄武湖公园去踏青,一进大门,空气好清新,公园里的路面被园林工人打扫得干干净净,我们走在玄武湖的大道上,享受着大自然赋予我们的阳光和清新的空气。我从包中拿了一个橘子,扒开皮,顺手将橘子皮扔在了路边。桔黄色的橘子皮孤零零地躺在路上十分刺眼,妈妈看了看橘子皮,又看了看我,本来面带笑容的脸突然消失了,她停下了脚步。我莫名其妙地盯着她,顺着妈妈的眼光看到了被我遗弃在路边的橘子皮,又看了整洁的路面,我的脸刷地一下红了,忙跑过去弯下腰捡起橘子皮丢向路边的垃圾桶。妈妈的脸上又露出了开心的笑容。她对我说:“这虽然是一件小事,如果人人都象你这样乱丢垃圾,不遵守社会公共道德,公园会变成什么样呢?”

我们作为一个小学生,祖国未来的接班人,更要遵纪守法做一名合格的小公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健康、快乐的成长,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和谐。认我们做个时刻遵纪守法的好少年吧!

遵纪守法要从小做起,要明确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还应储备一些必要的法律常识。遵纪守法应该从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做起。有人认为“现在违反一下学校纪律没什么大不了,只要我以后不违法就行”,请赶快打消这种念头吧!“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现在小小的放松很可能在将来会酿成一次大的失足。在我们的周围也不乏这样的例子。如我校的张同学,在一次与同学的玩闹中将该同学的一颗恒牙磕落,结果赔偿了该同学两千多元,自己遭受了经济损失不说,更是给那位同学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因为但该同学的牙齿再也回不来了。操场上,那些互相追逐打闹的同学,你的脚步是否可以慢一些,再慢一些;楼梯口,那些你拥我挤的同学,你的动作能否轻一点,再轻一点。因为你一个小小的过错,有时会酿成无法挽回的损失,甚至令花季中的同学过早地凋谢了。我们现在只有从一名合格的学生做起,将来当我们走出校园,融入社会这个大集体后,才能真正成为一名知法、懂法、守法的好公民。

蓝天和白云的心一样,希望白鸽自由翱翔。老师和父母的心一样,希望我们健康成长。花开的日子我们走进校园这个快乐的地方,在平安校园愉快歌唱;花开的日子我们愿意用心情的音符,去谱写和谐校园的欢乐乐章。同学们,我们拥有花样年华,拥有美好的未来,然而一切的一切都建立在“守法”这一基础上,希望大家切切实实将安全与法制牢记于心,为自己的“一生平安”而付诸行动,让法律保护我们幸福快乐的生活。

法律,在我们小学生眼里似乎遥之不及,实际上却与我们息息相关,我们从小就得遵纪守法,做一个学生。我们要懂法律,遵守法律,这样才能保护自己不受伤害,让自己不受侵害。学习法律可以让我们明白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能做,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避免触犯法律。这儿有一个例子;有一个品学兼优、善良可爱的小学生——小民,他经常受到家长和老师的表扬。有一次,他在巷子里看见几名同学聚在一起,过去才得知他们要去网吧。“网吧”这个家伙对小民来说,非常新鲜,他耐不住好奇也跟了去 。长期沉迷于书海的他还从未玩过网络游戏,一下子就着迷了。一开始还是用自己的零花钱和早餐钱,上完课才去上网,紧接着上课也想着网络游戏,变得心不在焉,而后,他找遍种种借口旷课,逃学,整天泡在虚拟世界里,夜晚也称在同学家整晚不归,最后他没钱了,就以大欺小,抢低年级同学的零花钱,结果在一次抢钱时,被警察当场抓住,拘留了,因耐不住时时刻刻向他攻击的网瘾,撞墙自杀了。像这样的悲剧还少吗?悲剧的发生一半原因在于小学生不懂法律,不知道未成年人不可进网吧,一半原因在于老板一时贪钱,不去遵守法律,才酿成如此众多的悲剧。同学们,我们要做一个遵守法律的好公民,不落入他们的后尘。我想说一句,如果人人都去“学法、知法、守法、用法”,那世界上还会有如此众多的悲剧吗?

以德法法治为主题的论文

书店有这类书买~~去书店找就行了

道德是由道与德两个并列的词组成。 道是道路、行径、方式。 德是行为的表现。 道与德组合到一起,意义上就发生了变化,就有了道德的新义。 道字变成动词。 德是由道决定的。有道产生的德,演化成了道德。 现在人们把道德的意思着重地表现在德字上。 意思就是,不论你以什么道,只要能产生好的德果,人们都是乐意的。 在学术方面,道就是道,德就是德,是不容混淆的。 在人们的生活当中,可以把道德做为一个德字的意思去应用。 在很多事情上,人们只究其结果不问过程。对方不论采取什么道,表现出来的德是直观的。 所以,大多情况下,道德就是德的意思。

道德与法律的辩证统一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两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道德与法律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道德与法律论文篇1:《浅析中国道德与法律的融合》 道德和法律都可以调整人们的行为,而道德侧重通过舆论、信念、习惯来调整人们的行为,法律通过国家的强制力保证人们行为的合法性。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的形成不仅需要法律的强制力,还需要道德的约束力。 一、中国道德和法律融合的必要性 道德和法是道德与法律融合的历史前提的根源,它们最初是一体的,正像唯物史观所说:“历史从哪里开始,逻辑也就从哪里开始”。道德与法律作为社会规范的主要手段,其产生有着共同的历史渊源。 (一)道德和法律有共同的逻辑起源。前苏联史学家谢苗诺夫用大量史料证明:原始禁忌是社会规范的最早形式,属于某种最原始的社会规范。另一位前苏联学者、法学家雅维茨在其《法的一般理论―哲学和社会问题》一书中提出:“在遥远的过去,单纯依靠禁忌调整人们的关系,是规范人们行为的最初和最低级的形式。在当时,禁忌的作用是由恐惧和习惯保障的,被看成是统治整个共同的自然的、基本的力量。”因此,禁忌在原始社会具有同道德和法律相同的规范作用。 (二)道德和法律有共同的价值追求。由于人类对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需要,道德和法律便应运而生,另外随着私有制的出现、阶级的产生、国家的建立,法律从道德中独立出来。它们有着共同的价值追求――秩序、自由和公正。 秩序是人类社会生存和良好运行的基础,是社会的结构要素之一。社会秩序通过习惯、道德、制度、法律等四种形式实现。其中道德秩序和法律秩序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任何社会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秩序基础之上运行的。 法律和道德共同追求的价值目标即自由。自由是促进法律发展的重要条件,追求自由是人的天性。道德自由和法律自由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公正是道德和法律的最高价值目标。道德公正和法律公正既联系又有区别。法律公正的确立和生效根源于道德公正的规范功能。如果没有道德公正和它的规范功能,法律公正可能成为泡影,它的积极作用很难得到发挥,还会带来一些消极的影响。 二、中国道德与法律融合的客观性 中国道德和法律的融合需要深厚的理论作基础,还要符合我国现实的客观性。即具有社会生活的现实基础,包括经济基础、政治基础、 文化 基础和生态基础。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具有竞争性、法制性、自由性等一般特征外,还具有诚实信用的专门特征,而道德和法律融合的经济基础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基础包括自由、平等、正义、秩序、信用等。 道德与法律的融合符合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需要。民主是法治的必要前提,法治是民主的有力保障。法治不仅仅是民主政治的一种表现形式,而且是民主政治的一个重要特征。同时,社会主义民主蕴藏着一定的道德内涵,民主问题是现代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普遍关心的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道德与法律结合的文化基础。道德与法律都是社会规 范文 化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实现道德文化和法律文化的有机统一有利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三、中国道德与法律融合的具体路径 结合道德与法律本身的内在联系及当代中国现实情况可以看出,中国道德与法律融合的具体现实路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要实现道德与法律的良性互动。道德与法律都属于上层建筑,都可以作为调控人们行为的手段,但它们在基本内容、表现形式、调控方式、产生时间等方面存在不同,这并不影响它们之间的良性互动。 1.加强法律对道德的保障。道德的运行离不开法律,有时法律将道德规范制度化、模式化。道德规范的制度化对促进社会大众的文明觉醒和社会主义的制度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显然,道德的制度化并不是将所有道德制度化为法律,而是将反映人民大众基本需求、具有普适性的道德加以制度化、规范化。 2.实现道德对法律的引导。从立法、司法和守法三个方面可以实现道德对法律的引导。第一,立法的道德条件。立法活动时应充分考虑人文主义因素,做到尽善尽美,因而立法主体应牢固树立人本主义的方针,将正义、平等、信用等价值理念体现在具体的法律规范中。第二,司法的道德保障。司法主体应具有相应的道德能力,如正义感、责任心和气节。 (二)要实现道德与法律作用的互补。道德和法律虽属不同属性的社会规范,在调整社会关系上所用的方式不尽相同,但它们在作用上却可以相互补充。通过建立相应的机制才能实现道德与法律的互补。 1.建立道德促进法律的机制。第一,要用道德来指引法律的制定、修改、废止等活动,从参与主体、制定过程到制定内容都要用合乎理性的道德观念作指导。第二,要保证执法者的道德践行能力。法律能否得到公正地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执法者的道德能力。执法者的道德水平直接影响执法机关的形象和法律的权威。 2.寻求法律促进道德的路径。第一,建立刚性约束机制。通过国家政权力量来推动社会主义主旋律的演进,通过法律强化公民行为的道德水准;第二,引进法律对道德的监督、评价和保障机制。法律可以惩恶扬善,引入此机制,保护文明道德行为,谴责不道德行为,激励人们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教育 犯罪分子、道德不端分子时时事事守法。 道德与法律论文篇2:《中职生的职业道德与法律教育的教学对策》 当前,各地中等职业学校的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多种多样,很多教师都尝试着用新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创新性教育,为国家培养遵纪守法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但是,在一些中职学校,依然存在着对学生的职业道德与法律教育重视不够,教学模式陈旧, 教学 方法 单一,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的教学质量不高等现象,导致学生职业道德缺失,法律观念淡薄。那么,如何提高职业道德与法律课教学的时效性,对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职业技术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提升中职生职业道德水平 中职德育课教学应该引导学生,把爱国主义精神与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起来,利用每周星期一国旗下的讲话活动,让学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代言,动员学生把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增强他们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实践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 建立“以生为本”的德育观 创造各种条件和平台,使学生有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参与者,在互动中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让学生懂得要求自己,监督自己,自己对自己负责。如针对中职生普遍存在感恩意识浅薄、日常行为失范、法律观念淡薄等问题,可以通过文艺晚会、主题征文、演讲比赛、板报评比、橱窗专题展示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开展“感恩”、“爱国主义”、“ 法律知识 讲座”或“法律知识问答”等主题活动,鼓励和引导学生广泛参与,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 3 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连接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桥梁。采用案例教学,既能充分体现课堂教学传授知识的系统性,又能发挥实践教学的形象性,将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是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综合运用中,不断地提升自己,完善自己。法律基础课是一门实时性很强的学科,应紧跟当今法律形式的发展现状,结合当今立法发展的最新进程,将最新的法律精神和立法成果传达给学生,使学生的法制观念与时俱进,成为有道德有纪律的高素质 毕业 生。任课教师可以关注我国立法的新进展,“两会”有关法治建设的新提法,收集新案例,把它融入课堂教学中。如2015年震惊全广西的自治区党委原常委、南宁市原书记余远辉涉嫌受贿和钦州市原副市长陆钦华贪腐为焦点,讨论了他们的违法行为及其所引起的严重后果,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 另外,学校多参与一些社会开展的大型的法律宣传活动,拓展知识面。同时,学校还可以定期举行法律知识问答竞赛;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参与对犯人进行的社会公开审判,对犯人罪行的判定对学生也起了警示作用,促使学生学法、懂法和守法,激发他们的正义感,提高他们的法律素质和道德素质。 角色扮演课堂的情景活动教学模式 为了提高职业道德教育课的时效性,在课堂中教师应该合理的进行训练任务情景教学,根据每一个专业的特点,将实际的生活情景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情境中担任一个角色,并从这个角色出发,去完成各项虚拟的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习知识,掌握规律。角色扮演是实训教学中的重要部分,如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通过组织幼儿园教学活动,自己扮演教师,小组其他成员扮演幼儿,进行幼儿模拟教学,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职业发展需要,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今后的顺利 入职 和职后的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奠定基础。汽车专业开展的为本校老师服务的“美容洗车”活动,让学生亲自参加了实践活动,获得成就感,增强了他们学习的动力。 最后,我们应该将职业道德和法律教育教育结合起来。职业道德教育为法律教育服务的,而法律教育又可以促进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我们应该用正确职业道德观念来帮助学生树立严谨的法律意识,用严谨的法律意识来促进学生职业道德观念的深化。 总之,我们要从中职生的实际水平出发,设计符合他们的教学内容,探讨更多的教学方法,为国家培养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守守法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道德与法律论文篇3:《道德与法律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道德,是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对生活在一定物质生活条件下的人通过善恶规范、准则、义务、良心等形式,来规范和约束其行为的一种准则。它是关于是非、荣辱、善恶、美丑等观念、规范和原则的总和,本身不具有强制力,但具有较强的约束力,主要依靠社会舆论评价、风俗习惯和内心良知来保证实施并发挥效用。道德属于精神范畴,是社会意识中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出现。 法律,是由一定政治经济条件所决定的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由国家制定并颁布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用以调整人们社会行为的规范总和。较之道德,法律具有强制力,它的实施主要依靠外在的强制力迫使人们去遵守,如果违反法律的相关规定就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受到法律的制裁。法律不是从来就有的,其产生和发展受制于一定的条件,是随着国家和阶级的出现而产生的,在整个意识形态中居于核心地位,起着主导作用。 道德和法律都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有着共同的经济基础,法律的运行以道德为基础,道德的延续以法律为支撑。道德作为观念上层建筑,指导着作为政治上层建筑的法律的产生和发展,同时作为政治上层建筑的法律又为观念上层建筑的实施提供了保证,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促进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发展。 二、道德在中国现代化变迁中的具体表现 “修身”、“治国”、“平天下”,这是中国5000年优秀文化中孕育的治国安邦之道,这也是历代贤明的君主尊崇的座右铭。然而,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思维方式 发生了巨大变迁,中国社会素来稳定的伦理道德文化也随之发生了不可避免的震荡,而且一发不可收拾。 道德是一定生产方式的产物,是对经济基础比较直接的反映,道德具有历史继承性,不同的时代道德也具有不同的观念和评判标准。当前,中国已经实现了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道德伦理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建立与现代化相应的新的道德观念。道德由他律转向自律,由苛求转向宽容和谅解,由感性转向了理性,伴随着道德价值的转向,道德不仅使社会个体层面实现了自我完善,同时也满足了社会集体层面规范的作用。这极大的调动了个人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社会财富的快速积累。“乱世重典,治世隆礼”,在道德的规范和约束之下,整个社会的法治也在不断的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保证。 任何一个事物都是矛盾体,当我们在满怀喜悦地展示改革以来道德领域所取得的进步和成绩时,又不能不理性的正视道德生活中存在的种种弊病。当前中国社会处在大的变革和转型时期,伴随着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人们的道德价值也呈现出多极化的特点。被人们奉为民族血脉的道德文化,在社会演变的过程中开始失重,人们似乎迫不及待的摆脱道德的种种束缚而去追求一种所谓自由、民主的生活方式,一种非理性价值观念逐渐替代传统的理性价值,致使道德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评价标准和威慑力;当个人的价值和作用在传统的义利观中得到肯定和尊重的同时,人们在追求价值的过程中似乎又转向了另外一个极端,拜金主义又席卷而来,有很多人在利益的驱使之下,无视道德的约束,不择手段的谋取自身的利益。权钱交易、兜售假冒伪劣产品、贩卖毒品、拐卖妇女 儿童 等现象屡见不鲜,金钱是社会地位的象征,在这种错误思想的影响之下,党的一些干部被腐蚀,脱离了人民群众,不法商人见利忘义,置他人生命安全于不顾,这些现象不仅破坏了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甚至危及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不仅如此,改革开放以来,受西方思潮的影响,以及部分敌对势力的干涉,中国传统的美德也岌岌可危,“尊老爱幼”,“勤俭节约”、“尊师重道”等传统的价值观念被逐步的弱化,例如当前社会老人过马路不敢搀扶、公交车上没人愿意给年迈的老人让座,一部分教师缺少师德向学生索要钱物,这些现象都显现了当前道德的缺失和冷漠。中国传统的美德是中国5000年灿烂文化得以延续的主要动力和源泉,道德的缺失和沦丧,必然会给中华民族带来沉重的伤痛,这必须要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 三、如何发挥道德在法治建设中的作用 道德和法律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往今来我国一直强调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相结合,在德治和法治共同作用下,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社会秩序的稳定。当前我国道德信仰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这是有着深层次的原因: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市场过多的注重物质财富的积累,在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的情况下,使人们在追求利益的过程中变得拜金和冷漠;在社会领域,权力监督力度不够、社会和市场缺乏监督,社会缺乏公平正义、缺少民主法治、人民的诉求不能得到响应,权益得不到维护,这也直接造成当前道德滑坡的重要原因;在文化领域,利益的多元化,也直接造成了人们思想的多元化,一些消极的文化渗透到了社会生活之中,而主流文化却处在弱化的状态,这也是当前道德危机的重要原因。 十八届四中全会,党中央专题讨论依法治国问题,这在党史上尚属首次。道德和法律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两条红线,社会的公平、正义、民主、法治、诚信、友爱需要法律和道德一起发挥作用。道德和法律都蕴涵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内容,道德指引着法律的制定和实施,同时也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当前在我国法治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公民法律素质较低、民主法律意识淡薄,有些人甚至在正当权益受到侵害时都浑然不知,更不知道采用何种方式来维护自身的权益,通常采用聚众闹事、自焚等极端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诉愿;目前我国的法律体系已经建成,但是却不够完善,缺乏体系,这直接造成了法治实施的不彻底,因而导致法律在应用的过程中具有明显的行政色彩,难以实现真正的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法律是道德建设强有力的支撑,法律将道德中的价值运用到法律实施过程当中,不仅能够维护道德风尚也能培养道德意识,法律和道德两者之间是高度统一的关系,法律实施的不完善也会直接影响道德发挥作用,道德的缺失会影响法治的建设,因此要想早日建成社会主义法治社会,我们必须坚持法律与道德“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首先,要加快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为道德建设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和生存空间;其次,要加强社会管理,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为道德的发展创造条件;第三,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和完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将 传统文化 与先进文化结合起来,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在全社会树立一种新风尚。最后,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立法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深入的考虑道德的因素,贴近人民实际生活,把相关的社会问题上升到法律的高度以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强化法律的实施,法律是国家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为了维护统治的稳定而制定的制度保障,如果不能有效的实施,最终会失去存在的意义,影响社会的和谐发展,为此国家必须强化法律实施、完善法律监督,营造良好的法律环境,形成全社会守法、维法的氛围,最后形成全社会讲道德、受法律的文明风尚,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猜你喜欢: 1. 大学思想政治与法律道德心得体会 2. 学习道德与法律的心得范文 3. 道德与法律的格言 法律与道德的名言名句 4. 法律与道德为主题的论文范文 5. 浅谈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思修论文 6. 法律与道德为主题的论文

法律与道德是重要的行为规范,二者都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法律和道德的关系一直是法律理论的焦点问题。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道德与法律相关的思修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道德与法律相关的思修论文篇一 《论法律与道德》 摘要:法律和道德的关系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古今中外的哲人和智者都试图给出答案。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在法律和道德之间是不可能划上一条泾渭分明的楚汉河界的,它们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发挥着不能彼此相互替代的重要作用。唯有“法律”与“道德”携手,才能真正地达到法治的目的。法德相融,相互渗透与协调,法律适当道德化,道德适时法律化,“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才能营造出一个和谐社会。 关键词:法律;道德;道德法律化;限度;法律道德化 法律和道德是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的两大调控手段。自从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法律和道德就始终相伴、形影不离,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它们凭借着自身的独有优势规范着人们的言行,推动社会不断进步。 人们习惯借用西方的一句 谚语 “凯撒的归凯撒,上帝的归上帝”来定位道德与法律的关系,认为法律和道德调整着各自的领域。我不反对这种观点,但在法律调整而道德不调整的领域以及道德调整而法律不调整的领域外,还存在一个法律和道德交叉调整的领域。正如博登海默说:“道德和法律代表着不同的规范性的命令,其控制范围部分上是重叠的,道德中有些领域是位于法律管辖范围之外的,而法律中也有些部门几乎是不受道德判断影响的。但是存在着一个具有实质性的法律规范制度,其目的是保证和加强对道德秩序的遵守,而这些道德规范仍是一个社会的健全所必不可少的。”[1]法律是在原始社会的末期随着氏族社会的解体以及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而产生的,换言之,法律与国家的产生同步,而在法律出现之前道德就已经存在了,早在原始社会就有氏族成员一致遵守的氏族习惯和宗教禁忌了;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的规范,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它通常通过各种法律文书表现出来,而道德主要是人们的一种主观意识,它是导向性的,没有强制力,它存在人们的思想中,无须通过书面文字表达出来;法律调整的只是人们所表现出来的外化的言行,而道德不单单调整人的 言行举止 ,还调整着人们的动机和意识;法律强调权利和义务的对等,“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这也是法律的核心,而道德强调的是义务本位,它要求我们主动追求真善美,不去计较个人得失。可见,法律和道德产生的条件、表现的形式、调整的范围和具体内容有着明显的区别,因而他们应该有各自单独调整的领域。它们自律的领域是不可以相互干涉和侵蚀的。例如,国家机关的组织形式和规则,司法审判程序等只能由法律调整,而不随地吐痰和不讲粗言秽语之类只能由道德来规范。法律是道德的底线,社会生活中最基本的伦理和道德上升为法律,由国家使用强制力来约束人们遵守和履行。社会生活中最重要和基础的社会关系既是法律调整的对象,也是道德调整的对象;对这类社会关系的破坏既受法律的制裁,也受道德的谴责。在法律规范中我们可以常常看到道德的影子,比方说,在行政法中对行政人员的道德要求,民法中以诚实信用和公序良俗为指导原则。从某个角度看,道德是法律的上位概念,道德的外延要宽于法律,法律所调整的很大一部分可以归入到道德范畴中来。庞德在《法律与道德》一书中提到“刑法不应调整的,交给行政法和民商法;而那些法律不该调整的,就交给当事人的良心和他们的牧师吧!” 有人说“越是文明发达、法制完善健全的国家,其法律中体现的道德规范就越多。可以说一个国家的法制是否完善和健全,主要取决于道德规范纳入法律规则的数量。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在一个法制完善和健全的国家中,法律几乎成为了一部道德规范的汇编。”[2]从中可以看出道德法律化的倾向。所谓道德法律化,主要侧重于立法过程,指的是立法者将一定的道德理念和道德规范或道德规则借助于立法程序法律的、国家意识的形式表现出来并使之规范化、制度化。[3]中西方都不乏道德法律化的例子,较为典型的是中国古代的立法过程。周公制礼,就是将夏商的礼进行整理补充,使礼的规范进一步系统化,礼的原则趋于法律化。“尊尊”、“亲亲”是周礼的基本原则,这种道德性要求成为法律中最重要的内容。礼和刑在性质上是相同的,在适用上是互补的,违礼即是违法,违法即是违礼,出礼入刑。在汉朝,道德法律化又向前迈进了一步,深受汉儒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汉朝的法律中将符合儒家的原则均以法律的形式表现出来。唐朝是礼法结合的鼎盛时期,宗法伦理关系的礼基本上法律化了,“一准乎礼”是对唐律的评价,礼不仅指导法律制定,而且直接入律。因为我国长期处在儒家思想的统治下,所以我们向来重视发挥道德在社会中的作用,也一直存在道德法律化的趋势。 道德法律化有其必要性。我们在现实社会中总会看到一些人明知道德的要求,但其行为却偏与道德相背。一个丧失良知、不知廉耻的人是不会考虑自己行为的道德后果的。这就需要将道德法律化,使人们的“所知”和“所做”一致起来。法律是权力和义务的统一体,而道德偏重于义务,将道德法律化能保障履行了道德义务的人得到相应的权力,当然,权力是可以放弃的,行为人可以做出主动放弃权利的抉择。这样,可以激励更多的人来履行道德义务。“把守法作为一种道德义务”[4]有利于法律的实施。“道德所能调节的社会关系,主要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和对抗性矛盾中非对抗性的行为。”[5]对于人们之间对抗性强、利益冲突激烈的矛盾必须由法律来调整。道德在一些情况下是无能为力的。“道德社会的维护,不仅需要很多人都有道德感,而且还需要所有的人都无条件地这样做。而要做到这一点是很难的。只要一个人或者极少数的人不道德,它就可以摧毁整个社会的道德资源配置制度。”[5]道德对于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只是谴责而没有惩处功能,这显然是不够的,对于犯罪之类的行为需要严厉制裁。正是因为道德本身有不够完美之处,所以我们要“道德法律化。” 道德法律化应该保持在一个合理的限度内,而不是一味地将所有的道德规范都纳入到法律范畴。法律应该是“有所为”和“有所不为”的合理兼容。事实上,法律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适用的,也并非所有的社会问题都可以转化成法律问题的。法律有其自身的缺憾和局限性,这是无法克服和避免的,也正是因为这样,激发了人们不断完善法律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梁启超先生在其《先秦政治思想》一书中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法律的缺憾:“法律权力的渊源在于国家,一次过度迷信法治主义,便迷信国家权力,结果是自由都被国家吞灭了,此其一;法治主义,总不免机械观,万事都像一个模子里定制出来,妨害个性发展,此其二;逼着人民在法律范围内取巧,成了儒家所谓的‘民免而无耻’,此其三。”将道德都并入法律是不符合人类创设法律的最终目的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道德逐渐凸显出来,被认为对社会是非常重要并且有被经常违反的风险,就有可能吸纳到法律的范畴。反之,某些过去曾被视为不道德的因而需要法律加以禁止的行为,则有可能退出法律领域而转为道德调整。道德法律化是将部分道德赋予法律效力,而哪些道德需归入到法律中取决于人们对行为的认可程度。道德法律化的这个“度”,可以看成是普通社会成员的道德观念所接受和需要的程度,法律对社会成员提出了最基本的要求。整个社会成员的道德水平和个人素养参差不齐,对于道德品质高的人来说,法律的标准过低,对于道德品质低的人来说,法律的标准过高,所以法律要取一个“折中值”。一个人可以忽视道德,但是不可以违反法律。我国现行的《婚姻法》就准确地反映了道德法律化及其限度。我国封建社会实行“一夫一妻多妾”的婚姻制度,重婚是普遍的、道德的、合法的。我们现代社会以男女平等、一夫一妻为道德要求,现行的婚姻法坚持一夫一妻制的原则,明确规定“禁止重婚和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且将重婚作为准予离婚的法定条件及规定了无过错方有请求损害赔偿的权利。可以看出,现行的婚姻法较大程度地吸收现代社会的道德因素,加大了对重婚的惩罚力度,但现行婚姻法并没有把所有的婚外恋的情况都囊括在调整的范围内。婚姻家庭归根到底属于私人领域,还是要感情和亲情维系,法律不宜规定得过于苛刻。又如,有学者曾经提出将“见死不救”纳入刑法中的“杀人罪”的不作为犯罪。见义勇为、舍己为人是一种美德,也是我们一直倡导的主流价值观。每个人都能这么做当然好。但是,我们不能不给一个人选择的权利,如果“救别人”要用自己的性命来换,那么我们起码要有权决定是否要放弃自己的生命。如果法律硬性规定去“救别人”,就是强行用一条性命去换另一条性命,造成了两个生命权实质上的不对等。因而还是将是否“救别人”的问题留给道德来规范,通过社会舆论和社会公德来促使人们做出积极的回应。过分强调道德的法律化很可能导致道德的弱化,而且“国家的财力也不能支撑道德全部法律化之后的执行成本。”[7]法律不能够也不可能完全代替道德。 在道德法律化的同时,我们还要使得法律道德化。法律道德化并非指将法律调整的对象吸收到道德范围内,而是说法律规范中的倡导性的规定和禁止性条文能内化为人们自觉遵守的对象,而非迫于国家的强制力和法律的约束力不得已而为之。道德是法律的升华。法律规范必须以伦理道德为基础,失去伦理道德这个基础,法律规范势必蜕变成立法者的专横意志。解决法律中现存的一些尴尬问题,需要在法律中注入道德的血液,灵活地运用法律,吸取儒家伦理法的合理内核,换言之,道德化的法律要借助于道德的职能。何况人的思想、信仰、私人生活领域等都是法律不能调整的领域,在这些领域加强道德建设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和社会环境。法律道德化不仅有助于公民道德的提高,也是法治目标的实现。法律和道德同属于上层建筑,也都是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发展有着巨大推动作用。无论是“道德法律化”还是“法律道德化”都是当今法治社会的亮点,它们从不同的角度迎合法治的需要。 法律和道德的关系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古今中外的哲人和智者都试图给出答案。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在法律和道德之间是不可能划上一条泾渭分明的楚汉河界的,它们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发挥着不能彼此相互替代的重要作用。唯有“法律”与“道德”携手,才能真正地达到法治的目的。法德相融,相互渗透与协调,法律适当道德化,道德适时法律化,“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才能营造出一个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博登海默著.邓正来,姬敬武译.法理学:法哲学及其 方法 .华夏出版社,1987,P386. [2]王一多.道德建设的基本途径.哲学研究,1997年第一期. [3]范进学.论道德法律化与法律道德化.法学评论,1998年第二期. [4]刘云林.论公民守法道德的养成.中州学刊,2003年第二期. [5]罗国杰.伦理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P72. [6]王建国.人性的假设与市场经济.经济学茶座,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P75. [7]郝铁川.道德法律化.检察日报,1999-11-24.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道德与法律相关的思修论文

以学法守法用法为主题的小论文

学法懂法用法征文(通用6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对征文都不陌生吧,征文具有主题鲜明、内容清楚的特点。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征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学法懂法用法征文(通用6篇),欢迎大家分享。

法律,已成为这个欣欣时代里共同的话题。

同学们是祖国的未来,国家的栋梁,父母的希望。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掌握一定的法律常识,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及合法权益至关重要。有助于我们逐步提高知法,守法,用法的水平。规范行为,提高素质。如果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再我们的身边就有许多关系到法律的故事:

以前我们班里有一个叫王扬的学生,他的父母离异,而且都不愿抚养他,他只能跟随年迈的奶奶一起生活,家庭条件非常不好,但从不跟同学说起。一次学校将组织学生秋游,班里只剩他一人没交钱。但他却不肯将原因告诉别人。邻居小明知道后,向全班同学说了这位同学的家境,提议全班为他捐款。当小明把钱交给他时,没想到他却拒绝了,而且狠狠地瞪了小明一眼,低头抽泣着冲出了教室。其实大家乐于助人,帮助同学的心是好的,但却在无意之间侵犯了别人的隐私,对这位同学的心灵造成了不应有的伤害。王红不愿意别人知道她家的情况,这是她的权利。小明不应当不经过别人的同意就公开别人的隐私。《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30条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看来,掌握一定的法律常识还是非常必要的。将会使我们避免一些误会,少一些遗憾甚至悔恨。有一次,我校的几位同学去超市买东西,大家挑完商品正准备付款时,被保安拦住了。硬说他们偷了超市的东西,要搜身。周围站了许多围观的人。保安强行翻看了这同学的口袋,结果什么也没搜到。我们知道,超市的做法是错误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7条规定: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式非法剥夺和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身体。《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25条规定:经营者不得对消费者进行侮辱、诽谤,不得搜查消费者的身体及携带的物品,不得侵犯消费者的人身自由。

还有一次,下课了,一位同学正在教室里哭,大家围上来,关心的询问得知他的手表放在铅笔盒中。刚才他去厕所,回来后发现手表不见了。大家你一言我一语,都想为他出主意。同学们都做到尊重别人的人身权益,不侵犯人身自由。

从社会学意义上讲,人虽然是一个个社会组织的成员,但仍然没有摆脱我们首先是一个人,一个应当具有良心和道德、正义感的人这一事实本身。作为公民,我们每个人都要知法守法。如果人人遵纪守法,与法同行,那么世界将变得更加文明、美好。

学校是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的重要阵地,也是人民法制观念形成的启蒙之所,能否把它落到实处,不但影响到一代人的健康成长,也影响到我国的法制进程,当然,也是解决青少年犯罪的重要措施。

我们青少年是未来的开拓者,而法律就是一盏明灯,引导着我们前进!前进!

后记:现在的青少年法律意识淡薄,我们一定要增强法律意识,做一个知法,懂法,守法的中学生!

不瞒大家说,法律对我来说,只是一个神圣而又模糊的名词。我曾纳闷,我还是一个小孩,法律跟我有什么关系吗?带着这个疑问,我求教我最信任的人--------

老师说,法律是明媚的阳光。阳光照耀之处,耕地、河流、森林、草原、湿地、野都生动物等等都有相应的法律保护着,法律的保护使天更蓝、草更绿、水更清,大自然更加和谐。

妈妈说,法律是一件安全的外套。人从一生下来开始,法律就对幼儿、小孩受教育、婚姻、生命财产不受侵害、社会医疗保障、老年抚养等等都作了明确的规定,法律的保护让我们快乐地成长,安全地拥有,幸福地生活。

爸爸说,法律是行动的指针。像我们开口不能骂人,伸手不能打人一样,我们的言行都要受到法律的约束,同时也受到法律的保护。大人们每做一项工作,每签订一个合约,都要涉及到很多法律条款,法律使我的保护们的社会运行有序,和谐相处,健康发展。

哦,原来法律并不遥远,它就像空气、水、或面包一样,时时刻刻在我们身边,须臾不曾离开。正是它,使人类远离丛林法则,创造今天灿烂而辉煌的文明。就像河流离开河床就会泛滥,大雁离开雁阵就会坠落,电脑离开防毒网络就会瘫痪一样,我们人类如果没有“红灯停,绿灯行”,交通就不会通畅,如果没有“杀人偿命,欠债还钱”,社会就会混乱,甚至走向消亡。法律就像一张无形的安,覆盖着我们生活的天空。

由此可见,加强法律的教育和培养守法意识同等重要。对于我们青少年来说,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我们更应从小学习好法律知识,遵守法律和社会规则,将来成为一个文明、诚实、守信的人,成为一个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

在日常生活中,处处都离不开法律和道德。对于我们青少年来说,我们不需要做多少大事,我们先要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在拥挤的公车上,我们让一让座位;在红灯面前,我们停一停脚步;在道路两旁,我们弯腰捡起一片废纸;在家里,我们替父母分担一些烦恼。这都是遵守法律和道德表现,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做到的话,那么,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生活,就会变的更美好。我国有句古话叫做“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就是说,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一个规矩否则就什么也做不成。对国家,对社会来说这规矩就是法。作为国家公民和社会成员,人人都要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我们小学生作为国家的小公民,社会的小主人,同样应该学法、懂法、守法,以保护我们自己的.权益,不损害他人和社会的利益。

俗话说的好: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法律让社会变得秩序井然,让我们安居乐业,把国家变成一个和平美好的地方。

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都离不开法律。《宪法》是我们国家的根本法,人人都要养成学法,懂法,守法的好习惯。法律也无处不在,我们要将它作为生活的准则来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

记得有一次科学老师问:“如果有人故意谩骂你,你会怎么做?”竟然有多数同学不约而同地回答:“当然是扁他一顿了,而且还要不留情面地回骂他。”我很庆幸自己没有那样无法律的回答。老师听了,问道:“难道你们只想着报复?其实完全可以拿起法律的武器去惩罚他,这样也可以避免一些犯法的行为。”

就在上周,我为了买一本小人书,掐指一算,妈妈平时给的零花钱不够。“这可怎么办呢?妈妈平时是最反对我看这种书了,问她要,肯定是行不通的。”我自言自语道。我绞尽脑汁,冥思苦想,可还是想不出办法,后来我灵机一动,上次回老家,奶奶不是给了我一百元钱吗?于是,我便偷偷地拿了一百元钱。接下来的两天里,都平安无事,因为妈妈没有发现,我也装着若无其事的样子。

直到有一天,妈妈跟我聊天时,她跟我讲了一个遵纪守法的故事。听后,我顿时感到心虚,想到自己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就拿了一百元钱,我意识到那是不对的,而且从法律的角度来看,那也是犯法的行为。我连忙把剩下的八十元钱交给了妈妈,也明白了她给我讲讲这个故事的良苦用心,妈妈笑着抚摸着我的头,说:“要切记小错不改,大错难改的道理呀!”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只有从小养成好习惯,才会成为一个遵法守法的好孩子,长大以后才会受人尊敬。

同学们,让我们加强法律知识学习,增强法律意识,摆脱冲动与鲁莽,理性对待任何事物。法制社会是和谐的,法制的天空是湛蓝的,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学法、知法、守法,在与法律同行的道路上,描绘更加美好的明天,争取做一个优秀的共产主义接班人!加油!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国家正在一步步迈向法律法规健全的法治社会,因此在当今社会法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了。我们国家还把 12月4日定为宪法日。谈到法律,总会给人一种威严,神圣,崇高的之感。当你遇到麻烦而无助时,法律会向你伸出援助之手帮,你解决棘手的难事;当你误入歧途时,法律会帮助你走回正道;当你受到冤枉委屈时,法律会以公平公正来帮你洗清冤屈。所以,在我们学校不但让法律走进了校园,还让法律走进了课堂,让我们每个少年儿童都从小就要学法、知法、懂法,做一个法治少年。

12月4日,我们学校还特地邀请了江北派出所的副所长来我们学校给我们讲解法律知识。她讲到我们少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未来的希望,所以我们少年儿童一定要做一个拥有法治观念的人,做一个有知识,有素养,有良好品质的人,做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用的人!

怎样才能做一个有用的人呢?首先要学好法律,要知法守法,不违法,还会懂得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和他人。学好法律会使人永远有良好的品德,良好的品德可以汇成的美好的心灵。让人懂得怎样应该怎样堂堂正正做人,怎样服务于社会和他人,怎样做一个有助于社会的有用之人。

拥有良好品德是很重要,但学会自我保护更重要!当遇到坏人时,我们应该保持镇定,不要惊慌,更不要用武力解决,要正确地用自己的智慧与坏人周旋,以拖延时间以迎得机会逃跑或等待别人的救援。

警察阿姨还讲,在道德抉择面前,我们一定要坚守自己的原则,要抵制住金钱、权利、地位等的诱惑!因为只有禁得住诱惑的人,才不至于走向犯罪的深渊,才能享受到人生最简单的幸福!

警察阿姨还教导我们,想要做个优秀的小学生,就应该严格遵守“小学生守则”,不要做叛逆少年,也不要做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要学会自食其力。在学校里,我们不能迟到或者早退,不能打架骂人,要遵守校规校纪;在家里,听父母的话,对父母要心怀感恩之情,要帮父母排忧解难,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通过这次讲座,我深刻地认识到“法”是神圣的、是不可侵犯的,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不管是谁,只要触犯了法律就会受到法律的严惩!所以我们要好好学法懂法,把法律永远记心中,让法律永伴我们身边,做一个法治少年,用我们的行动来要维护法律的尊严,使我们的社会更和谐更美好!?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几个简单的字却告诉我们一个人生大道理,不要以为恶事小就去做,不要以为善事小就不做,相同的道理,很多人认为违反法律是件小事,可我们作为祖国的一份子,社会的一员,应该从每件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少年!

曾看到,一个年仅14岁的男孩,因沉迷于网络游戏,实在控制不住自己的欲望,而家里又没多余的钱给他打游戏,就起了抢劫的念头,最后违犯了法律。那是一个下午,他像以往一样来到了那家他平时爱来的网吧,可因钱不够被人撵了出来。一时的贪念与怒火充满了心中,他看见街对面的妹妹手中拿着一百元钱,嘴角扬起了坏笑,他拿着刀,跟着妹妹来到一条偏僻的小巷,见周边无人,便逼迫妹妹交出钱,妹妹不肯,说那是妈妈给的过年钱,求哥哥放她走。那时的他失去了理智,伸出手要抢,可妹妹大声哭了起来,他不知所措,害怕有人看见报警,便举起明晃晃的刀子向妹妹胸口捅去,可不料正中要害,妹妹当场因流血过多死亡。如花的生命就这样离去。如果当时的他懂法,意识到自己所做的事情是违法的,那就不会造就这样的惨剧!

曾听过,一个十一岁的小孩,邀请朋友到家来玩,但是他发现朋友被欺负了,于是他拿起刀向那个欺负他朋友的人砍过去,谁知,刚好砍到头,砍完后便扬长而去,头都不回一下就走了!

就这样,一条条鲜活的生命。一个个纯洁的心灵便从世界上消失了,这是多么可怜呀!

如果我们心藏法制,懂法守法,遇事都能用理智的态度去对待,就会约束自己的行为,是不是就不会发生这样的悲剧呢?法制在我心中,我们就不会刀光剑影,仇恨交加了,我们会依照法律解决一切需要解决的矛盾,化矛盾为友谊。法制在我心中,我们就能自主的生活,就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那么每个人的行为都是端正的,没有摩擦,就没有战争,我们就有了自由,有了和谐,我们小孩就能健康快乐的成长,做我们自己想要做的事情。法制在我心中,爸爸、妈妈就不再担心我们放学的路上遇到坏人;我们的美丽的家里就可以不再像鸟笼一样四处都安有防盗窗;我们就可以广交朋友,不再害怕上当。

法在心中,自然心安,法在心中,自然理得。朋友,你我都处在花一样的年华,让我们在物质财富丰富的今天,用法律充实自己的思想!让我们在灿烂阳光的照耀下,携手齐呼:学宪法讲宪法!让我们心中时刻铭记法律的尊严神圣不可侵犯。

什么是法律?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是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或认可的;是对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所以我们又常常把法律称为“国法”。

因此,一直以来,法律给我们的感觉就是很远的。其实,法律就在我们身边,因为法律与道德是分不开的,那么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又是什么样的呢?

有这么一个故事:某村的张大爷一生操劳,抚育了六个儿子,他用全部财力和满身疾病换来了儿子们的成家立业。长子承包村里的鱼塘,一年纯收入三万余元,但对老人却“一毛不拔”,其他几个儿子也拒绝赡养老人。张大爷孤独地住在村外简陋茅屋里,靠邻里接济度日,也无钱看病,村委会干部多次出面调解,要求六个儿子共同赡养老人,但六个儿子却互相推脱,老人的生活一直无人照顾,村里人对此义愤填膺,主动帮助老人打官司。法庭调解无效后,判决六个儿子每年共同支付张大爷三千元赡养费,共同承担医疗费用。

这样的故事经常在我们身边发生,在道德无法差遣人们去负起应负的责任时,法律就会体现出它的强制性。

大千世界,纷繁复杂,法律制定得再多,也不能详尽地规范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法律可以严禁遗弃、拒绝赡养老人的行为,但却无法使人们自觉地尊敬老人。道德则涉及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深入人们的心灵,以特定的方式在更广的范围内约束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所以,法律与道德是相辅相成的,法治与德治同样重要,必须把两者结合起来。现在的中国便是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保证人民群众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因此,我们应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骄傲。

那么,我们青少年该如何护法、维德呢?

我们应该要增强法制观念,自觉地守法、护法,又要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和道德水平。以此,来维护法律与道德。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一个国家的法律体制完善与否也日益成为衡量这个国家现代化程度高低的标志。我国法律法规也日趋完善,只要留意不难发现我们身边无处不存在法律的气息。《未成年人保护法》、《教育法》、《教师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现代社会是一个法制社会,作为一名中学生应该学法、懂法、守法。然而,根据管家有关数据表明:我国青少年犯罪率呈大幅度增长趋势,可见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法制观念对我们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青少年违法犯罪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法律意识淡薄、受社会不良习气的影响。比如在社会不讲社会公德,惹事生非、打架斗殴、偷窃敲诈。在学校不遵守中学生守则、违反校纪校规。这些青少年学生虽然也知道自己所作所为是违法违纪的,但他们无法真心地体会到事态的严重性。因此校园中违纪的现象屡见不鲜。有的同学认为违纪与违法是两码事,违反校规校纪大不了被老师批评,没什么大不了的,殊不知习惯成自然,违纪就会逐步成违法,以后到社会就有可能作为法的事。有的同学认为如今是追求个性化的社会,如果被学校这个规那个矩束缚,不利于自己发展,作了违纪的事才能体现自己的潇洒,但是,设想一下,如果学校没有了校规校纪,那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如何保障?一个从小没有遵纪守法的意识与习惯的人,长大了很难说他能成为一个守法的公民。遵纪守法是一种被人们公认的美德。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校有校纪,遵纪是守法的基础,青少年时代是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黄金时代,我们青少年学生要认真学习《中学生守则》、遵守校纪校规,遵纪守法,严以律己,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自强、自尊、自重、自爱,争当一个文明的新时代青少年。

KwFOMRSXKwFOMRSX

你就写,如何学法,进而懂法

小学道德与法治论文主题

小学3-4学段道德与法治课程五大主题内容如下。1、政治认同,建设者和接班人具备的思想前提。2、道德修养,身成人之本。3、法治观念,行为的指引。4、健全人格,身心健康的体现。5、责任意识,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内在要求。

《小学思品活动教育的开发与应用》

摘要:正在深化的教育改革和实施的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等看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不可偏重和忽视任何一个方面;而综合素质提高的关键就是思品活动教。育的开发与应用。加强小学生的思品活动教育,是学校、家庭与社会必须共同关注的课题。

关键词:思品活动教育;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开发;应用

深化素质教育具体到课程改革中就必须实施思品活动教育。可见,思品活动教育在现代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强思品活动教育,尤其是小学思品活动教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

一、更新思想观念,重视思品活动教育工作

近几年来,由于教育改革步伐加快、力度加大,学校的教育理念和办学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已经由原来的素质教育要依靠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逐渐转变为不仅依靠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而且要把思品活动教育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的局面。

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和更新既是教育改革的根本,也是教育改革的难题。教育本身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要求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教师应该把学生看成一个个活生生的有发展潜力的人,应该建立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用自己的人格和精神去感动每一个学生的内心世界。所以,教师要提高认识,从根本上转变和更新思品活动教育工作的理念。

二、立足校本,民间美术教育进课堂

思品活动作为一门独立形态的课程,它超越了具有严密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的学科界限,它强调了以学生的经验、社会实际和社会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核心,是一种经验性课程。我们认为,必须对学校思品活动教育进行合理有效的开发与应用,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差异,为学生的发展开辟更广阔的空间。

学科教学中“因材施教”理念的提出,要求教师在进行学科教学时必须摆脱教材的全过程束缚,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而思品活动课程其主体性的特点,更要求学校、教师、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必须立足校本,凸现学校民间美术进课堂教育特色,让思品活动课程的开发扎根于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中。

1.确定主体。我校是著名版画家彦涵的母校。长期以来,学校依托这一得天独厚的民间美术教育资源,组织学生开展了各种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进课堂实践活动,在学生心头埋下了爱民俗、学民俗的种子。

2.人人参与。思品活动课程的主体性除了指向学生层面外,还应该指向教师这一层面,它的综合性本身就要求全体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程开发的实践、探索中来。

3.重点开发。“课程实施难”是思品活动实施过程中的一大突出问题:时间的问题、教师的指导问题、活动经费的问题等等都制约着这一课程的实施。我们尊重客观事实,做到既不回避问题,也不惧怕问题,积极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校内铺开,与“学科知识”相整合思品活动是一门高度综合的经验性课程,它既需要学生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又需要学生具备知识整合的能力。必须重视学科思品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学科思品活动中提高并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一方面,因为学科思品活动是思品活动课程内容的一部分,二者有联系也有区别,而学科思品活动具有鲜明的学科特性;另一方面,因为学科思品活动的开展可以补充思品活动实施的不足,有效促进思品活动课程的实施。为此,我们尝试进行了学科思品活动内容的开发。

1.分学段,编写提纲。我们成立了由学科分管领导、教研组长组成的学科思品活动开发领导小组,分低、中、高年级段,带领对应教师,认真学习各学科各年段的教学目标,认真分析教材内容,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寻找结合点和发散点,从“结合学科、活动目标、活动内容、活动准备”几方面编写各年段学科思品活动纲要。在纲要初步成型后,组织教师进行二次修改。

2.依据提纲,编写方案。我们发动全体教师举行“学科思品活动方案评选”活动。要求每位教师根据自己所任的学科、年级,选择纲要中的两个内容,可以是独立设计,也可以是合作进行。为了充分考虑活动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每个活动方案后面都要求注明“活动注意点”。

四、校外延伸,将思品活动融入“社会生活”

思品活动必须体现个人、社会、自然的内在整合,体现科学、艺术、道德的内在整合,这样的目标使它的活动时空必须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活动内容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可知可感的环境中体验,生发情感,从而促进他们多方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因此,我们在开发民间美术进课堂思品活动特色内容和学科思品活动的同时,注重校外延伸,让思品活动扎根于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中,赋予思品活动课程更广阔的背景,让学生在更大的舞台中实践、锻炼、提高。

1.开发家庭生活实践内容。我们在原来的学校家长委员会成员、家庭辅导员成员中选择了一批文化素质相对更高些的家长,要求他们联系自己家庭及周围邻居家庭的生活情况,联系自己孩子在家中学习、生活、活动的情况,结合家长对孩子教育、能力方面的需求,从一个点出发,提供相关的活动要求、设想、素材。

2.开发社会生活实践内容。为强化学校民间美术进课堂教育特色,我们把连云港市民俗博物馆、连云港市革命历史博物馆作为校外科技实践活动基地,请他们根据单位、行业、产品开发的特点,结合小学生的学习实践能力,提供开展校外科技思品活动的内容。

道德与法治教研主题如下:

1、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开放型研究。

2、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回归生活的研究。

3、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整合研究。

4、小学道德与法治单元视野下学习活动设计的实践研究。

5、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6、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前3分钟时政导入的研究。

7、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游戏化教学的实践研究。

8、初中《道德与法治》情感化教学研究。

9、初中《道德与法治》趣味板书作业对学生逻辑培养的研究。

10、创设生活情境,在情感共鸣中培育核心素养。

11、利用周边资源拓展教材内容的研究。

12、在情境中促进小学生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研究。

13、提高小学生交通安全意识的实践研究。

14、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培养学生运用案例学习的研究。

15、构建《道德与法治》“生活化”课堂的案例研究。

16、生活案例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研究。

17、故事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运用。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