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国际关系学院优秀学位论文

发布时间:

国际关系学院优秀学位论文

没有。根据《俄罗斯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官方网站显示:毕业论文题目完全交给考生自由编撰,只需要应届毕业生将自己在某一领域内发现具有研究意义或者有所成果的资料写进论文中并且进行解释即可。

在师资力量、学科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和特色,是个不错的专业。

1、学科优势

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是全国首批政治学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全国首批政治学博士后流动站单位。学院下设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所、政治学系和国际政治系。

2、师资

学术队伍中,3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入选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和中组部“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2人;

民政部全国社区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5人,文化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1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1人。学院还聘请了一批国内外著名学者担任兼职教授。

学院科研成果丰硕:

先后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攻关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14项;平均每年发表CSSCI期刊论文50余篇,在《中国社会科学》、《政治学研究》等权威期刊发表论文5篇以上;

平均每年出版学术著作、教材10部;荣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近30项;有3部学术专著获得中共中央宣传部“五个一工程”一本好书奖。

以上内容来源: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学院简介

你不会 用 百度 ?

国际关系学院学位论文

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连小学生都知道;但中国海洋面积有多少,却并非人人清楚。对于"争议中"的海洋国土,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国家利益?军事手段是一个好的选择吗?如何实现我们的海洋主权、发挥我们海洋的作用,考验着我们民族的智慧。显然,只有在法理上、事实上拥有了海洋主权之后,才能更好地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对于"争议中"的海洋国土,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国家利益?外交努力和军事手段都很重要,但很多问题却不是仅靠武力能解决的。最终如何解决,考验着我们民族的智慧。中国海洋国土是多还是少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这是个小学生都知道的问题。但对于"中国海洋面积有多大"这个问题,就并非人人都知道了。在北京东北部一个住宅小区的网站上,记者随机做了一个小小的调查,10个人进行了回答,其中有7人干脆地回答"不知道",还有两人瞎猜了一下,一个说780万平方公里,一个说大概是500万平方公里,只有一个叫"紫烟"的网友回答说是300万平方公里。回答正确的"紫烟"是国内某新闻网站的工作人员。"300万平方公里"是国内公认的中国海洋国土面积。记者采访过程中从权威部门获悉的中国海洋面积是299.7万平方公里,约为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一。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资深研究员陈光琪说:"我国的国土面积,除了常说的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面积之外,还有300万平方公里可管辖的海洋国土,这一定要考虑进去。"中国是个陆地大国,又是个海洋大国,这是常见的说法。从拥有海洋资源的绝对数量来看,的确可以这样说:我国海岸线长度为1.8万公里,居世界第四位;大陆架面积位居世界第五,200海里专属经济区面积为世界第十。但陈光琪对此有自己的看法。他说:"中国是个海洋大国,但又不是个海洋大国。"根据陈教授提供的数据,从单位陆地面积平均拥有的海岸线长度来看,中国只占世界第94位。如果按照可管辖的海域面积与大陆面积之比,世界沿海国家平均为0.94,中国仅为0.3,不到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而我们的邻国日本超过11,朝鲜是2.17,越南是2.19,菲律宾是6.31,都大大超过中国。至于人均海洋面积,世界沿海国家平均为0.026平方公里,而中国只有0.0029平方公里,只是世界平均数字的十分之一,而与我国相邻的海洋国家的平均数都超过中国的10倍以上。多少海洋国土处于争议中上述这些数据,都是在"中国拥有300万平方公里海洋面积"这个前提下而言的。但实际情况是,中国面临着激烈的海域划界争端,要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争得300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还有相当大的困难。我国的海洋国土由黄海、渤海、东海和南海组成,除渤海属于内水不存在争议外,其他3个海区都需要按1982年制定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与邻国合理划分。那么,究竟有多少海洋国土处于争议中呢?有媒体报道说,中国有一半海洋国土处于争议中,也有报道说是100多万平方公里。据《了望东方周刊》报道,在黄海,总面积38万平方公里的海域中应划归我国管辖的有25万平方公里。可是在海域划界问题上,韩国主张等距线为界,如果按此划分,朝、韩可以多划18万平方公里。也就是说,我国与朝鲜和韩国存在着18万平方公里的争议海区。在东海,我国固有领土钓鱼列岛被日本非法占领;东海大陆架是我国陆地的自然延伸,因此,面积77万平方公里的海区中应归我管辖的为54万平方公里,但是日本却提出中日两国是共架国,要求按中间线划分海域。按日本的无理要求,日本与我国有16万平方公里的争议地区。在南海,我海洋权益受到的侵犯更加严重。记者对此多方求证,从权威的海洋研究机构获取的数字是:有大约12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处于争议中。但由于各种原因,具体数据不得公布。主权和开发哪个优先面对争端,我国提出了"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建议。应当说,"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提出,充分反映了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善良愿望,但遗憾的是,我们等待共同开发,别人却在抢先开发,虽然签署了南海地区行为准则,但形势依然严峻。我们如何应对这种局面?《中国海洋石油报》原总编辑王佩云以书面形式接受了本报采访。他说:"我认为,首先不要忘记'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主权属我'。因为所谓有争议地区,包括南海诸岛和钓鱼岛在内,自古以来属于中国,过去世界各国从来没有对此提出过异议。"他认为,我们应当理直气壮、据理力争,同时还要有所作为。"如果我们没有积极开发的实际行动,只是消极等待别国来与我们共同开发,不会有人理这个茬儿,共同开发根本无从谈起。比如在南沙海域油气富集地区,有些地方有争议,有些地方并没有争议,我们至少应当先在没有争议的地方尽快展开勘探开发,把我们的钻井平台和采油平台摆上去,在南沙显示我们的存在。只有如此,才有可能为在有争议地区与相关国家共同开发奠定一个基础。"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研究员张文木在接受本报电话采访时说:"如果说中国主权利益要出问题,那么将首先出在海上。"维护国家主权,就是维护国家利益。王佩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走出去,让世界听到中国的声音。他表示,首先应该积极参与联合国有关海洋方面的国际法规的讨论和制订,使之能合理反映我们的利益和要求。其次,要积极参与有关海洋的国际学术交流,尤其不要回避已经存在的争议。要让世界了解中国的观点,熟悉中国海洋现状的来龙去脉,以得到广大正义之士的理解和支持。解决争端:外交还是武力在外交努力和谈判至今鲜有实际成果的情况下,出现了呼吁"军事解决"的观点。记者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在网上见到了许多比较激烈的言论。对此,专家另有看法。陈光琪教授认为,争夺海洋,第一是争夺岛屿,其次是争夺海域,第三是争夺资源。岛屿问题是核心。他说:"岛屿问题最容易引起冲突和矛盾,对此大家一向都比较谨慎。岛屿这个问题一般都不会轻易挑起来,公开争夺岛屿会引发武装冲突甚至战争,一般都搁置起来了,各方都说是自己的,但一般不以武力来解决,而是采取克制的态度。"陈教授认为,现在大家都在争夺海底石油等能源,争议和争端是客观存在的,但由此引发武装冲突甚至战争的可能性较小。他同意中国的海洋形势确实"比较严峻",但他否定了"中国海洋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言论。他说:"整个海洋形势与国家保卫海洋的能力当然有关系,如果你很强大,别人也不敢欺侮你,但二者又不是直接的因果关系,有些问题不是只靠军事力量就可以解决的,还需要通盘去考虑。钓鱼岛和南沙等问题,目前通过武力解决不现实。由此引发武装冲突甚至局部战争,都会给整个地区形势、给整个国际形势带来重大影响。这等于是对世界不负责任,也是对自己国家不负责任。对此,一定要从整个国家的大局考虑。一是我们需要有个安定的周边环境;二是要维护国家的主权,要很好地统一起来通盘考虑,不能想怎么干就怎么干。"陈教授认为,有时军事力量占优势,但整个形势不允许你以武力解决;有时尽管军事力量不占优势,但形势需要时,必须以武力捍卫。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一位博士生导师认为,现在我们的问题是军事力量不能有效保护远海油田。"现在的态势是谁有能力谁开发。其他国家开发了,我们也没法对抗,只有采取不承认态度。"他认为,原来的既定方针"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必须建立在科技、军事、经济能力增强的基础上。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的张文木在接受本报电话采访时也表示,要使法理上属于中国的海洋权利事实上属于中国,中国就必须拥有强大的海上力量。在接受采访时,陈光琪教授提到,中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曾说:"国家欲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于海,危险亦来自海上。"他认为郑和的这两句话是对他的观点最为概括的总结。王佩云也强调了海军建设的重要性,但他的着眼点在保护层面上。他认为,今后,随着钻探和开采活动的发展,海上石油平台以及海底油气管线的建设由浅水走向深水、由离岸较近到离岸较远,以及进口油气资源的远距离运输,都对海军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专家呼吁加强海洋意识许多专家呼吁,我们应该加强海洋意识。陈光琪教授提出了两点建议,一是树立海洋安全观,二是树立海洋经济观。首先,别人侵占我们的海洋也是侵犯我们,一定要像保卫每一寸陆地国土那样保卫每一寸海洋国土。海洋也是国家安全的屏障,现在对国家安全造成的威胁主要来自海洋,最可能发生冲突的也是海洋。其次,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都与海洋息息相关。海洋运输成本低,80%以上的对外贸易通过海路。如果海洋安全得不到保证,我们的对外开放、经济发展也得不到保障。解决人口、环境和资源三大问题,主要也依靠海洋。振兴海洋和振兴国家、振兴整个民族是连在一起的。王佩云也提出了两点建议。一是开发利用海洋的可持续发展,不能"竭泽而渔",防止破坏性地开发海洋资源。另外要防止海洋污染,开发海洋资源和保护海洋环境同步。应该努力提高现有油田采收率和油气资源利用率,还有积极开发可燃冰、潮汐、温差、海流等新的海洋能源。二是积极推动海峡两岸共同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在海洋问题上,两岸有很多观点一致、利益一致的地方,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两岸也有各自不同的优势,可以互补。

问的是哪个学校的?下面我就“中国人民大学”说说吧:中国人民大学人大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专业在职研究生 中国人民大学是一所以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为主,兼有信息科学、环境科学等理工科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自成立之日起,中国人民大学广大师生发扬“始终奋进在时代前列”的优良传统,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勤俭办学,艰苦奋斗,积极探索,求真务实,使学校成为我国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教育研究的重要基地,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普及,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繁荣,为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面旗帜”。 中国人民大学以“国民表率,社会栋梁”为人才培养目标,充分发挥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在全国高校数量最多、门类最全、水平最高的综合优势,积极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层次的理论型、应用型、管理型人才。自2001年起,学校的研究生招生数量已经超过了本科生招生数量,目前研究生与本科生的在校生比例已达到1:,是全国研究生比例最高的三所高校之一。在连续3届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评选中,中国人民大学获奖论文总数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名列全国第一。从陕北公学至今,学校一共培养了17万名各类高级专门人才,包括许多著名的经济学家、管理学家、政治学家、法学家、企业家、哲学家、教育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各级党和政府重要管理干部以及新闻、法律、文学艺术工作者和其他优秀人才。 为了进一步提高在职人员的学术水平和业务素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要求,经北京市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登记备案同意,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在北京市举办国际政治专业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即在职研究生班。 国际关系学院是中国人民大学专门从事国际问题和政治学教学研究的机构,始建于1964年,前身是中国人民大学外交系,是目前规模最大、层次最全的国际问题和政治学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科研基地之一。国际关系学院下设国际政治系、外交学系、国际政治经济学、政治学系、中国政治研究所、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所、东欧中亚研究所和欧洲问题研究中心等8个教学研究单位。现已形成了完备的国际关系学科高等专业教育体系。 我院学科专业结构已经涉及本学科领域的所有二级学科。学院现有在校学生近千余人,包括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和来自10多个国家的外国留学生。全院教职员工82人,其中教授24人、副教授28人、讲师17人,教辅行政人员13人。同时学院还聘有在国内外政治经济领域有影响的专家学者、党政高级官员20余人担任客座教授或者兼职教授。 为了进一步提高在职人员的学术水平和业务素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要求,经北京市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登记备案同意,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在北京市举办国际政治专业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即在职研究生班。一、进修课程根据我校2007级国际政治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要求开设课程,包括: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2、现代政治学理论与方法 3、国际政治与国际组织 4、中国对外关系专题研究 5、国际政治学专题探讨 6、国际关系史专题研究 7、国际政治经济学专题研究 8、国际战略思想研究 9、国际政治与环境外交 10、发展中国家政治经济与相互关系 11、国际关系专题研究 12、新科技革命与世界格局 13、国家安全问题研究 14、外交理论与实践 15、专业外语 二、报名条件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党政机关和企业、事业单位的在职人员,其他有志于从事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者。申请硕士学位者必须具有本科学历及学士学位。三、报名办法1、填写在职人员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报名登记表;2、交本人身份证复印件、最高学历证书和学位证书复印件;3、交报名费 200元,1寸和2寸免冠照片各两张;4、有论著(包括著作、论文、调查报告)者交复印件。四、资格审查及收费标准1、经我院审查通过后,颁发录取通知书;2、学费每人 万元。资料费:800元.正式开班上课后,学员因故不能坚持上课则视作自动放弃学习,不退费用;3、学费可通过银行汇款,请在备注栏中注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2008年研究生课程班学费”;4、申请硕士学位按我校有关收费标准缴纳相关费用。五、进修时间开课日期:2010年3月按我校规定,学制为两年。周末班授课时间:除寒暑假及法定长假外每月上课1~2次。六、学籍管理由我院和研究生院编号并存档。七、颁发证书1、学员在学完所有规定课程并通过考试后,由我校研究生院颁发钢印结业证书(钢印、红章),注明达到研究生课程同等学力水平。2、获得学士学位的学员可按照我校有关规定申请法学硕士学位证书(钢印、红章、全国统一编号)。八、报名地址:中国人民大学电话: 58650465传真:邮箱: 有关申请硕士学位问题的说明(一)教育部规定的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的条件:1、获得学士学位后工作三年以上(含);2、在所学专业有一定的公开发表的科研成果。(二)我校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的步骤:1、申请并办理《课程考试资格卡》,提交学位证书、毕业证书原件及复印件。资格卡按中国人民大学有关收费标准交纳;2、在四年之内通过我校组织的所有学位课程考试,通过国家教育部组织的外语和学科综合水平统一考试;3、在全部考试通过后一年内提交硕士学位论文,提出论文答辩的申请;4、在提交论文后半年内进行论文答辩;5、论文答辩通过后,按规定程序授予法学硕士学位。

1 试析21世纪初的中国海洋安全 [期刊论文] 《现代国际关系》 PKUNJU - 2006年3期- 高子川, Gao Zichuan 2 美日亚太海洋地缘扩张与中国海洋安全 [期刊论文]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 PKU - 2007年3期- 廖生智, Liao Shengzhi 3 构建全球化时代国际海洋新秩序 [期刊论文] 《理论月刊》 PKU - 2008年3期- 郭擎 4 新世纪中国海洋方向安全分析 [学位论文] 汪文件, 2000 - 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政治学 5 日本海权战略对我国海洋安全的影响及其对策 [学位论文] 曾光强, 2007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需要给我邮箱。

门槛高,入学考试难。人数少。课程少,教师授课有趣。自学环境较好,自主支配时间较多。图书馆日语原版资源想当强大。平时作业要求不高,学位论文要求严格。时间虽短,但两年的时间足以提升自己。住宿环境不错。

优秀国际关系论文题目

本学期,学校老师给我们上了《形势与政策》课后,我对它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使我认识了什么是《形势与政策》,弄清楚了他们关系,我想这形势就是我们面临无形的推人前进的压迫感吧!而政策就是我们的按照客观事实制订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吧!它们的关系就是互补互促进的关系吧!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和重要阵地,是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丰富“ 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改进“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方法,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效果,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切实加强大学生思想政与教育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门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为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高校培养目标为依据,紧密结合国内外形势,紧密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对大学生进行比较系统的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它的草本任务是通过适时地进行形势政策、世界政治经济、国际关系草本知识的教育,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及时了解和正确对待国内外重大时事,使大学生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下有坚定的立场、有较强的分析和适应能力。基本形势和热点问题对于学生深入理解和把握基本理沦,对于掌握形势分析的基本方法是十分重要的基本形势是变化的,但在一个时期内,形势的发展有其规律性和必然性,如当代世界格局、主要大国之间的关系、国内改革开放的总趋势等,在一段时间乃至更长时期都是相对稳定的,把国际形势、国内形势中相对稳定、具有一定必然性和规律性的内容进行归纳,可以构成基本形势的框架。热点问题是形势的发展变化中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有时形势(尤其是国际形势)受偶然性囚素影明而发生突然性的较大变化,由这种变化引发的、产生一定程度影响的问题,我们称之为热点问题这一部分内容业然也遵循形势发展变化的大趋势和总的变化规律,但由于时问的不确定性、突发性及受偶然因素的影响.因而在一段时期内有其自身的特点。首先我们认识到,形势与政策左右我们的发展,对我们具有重要意义。史有“识时务者为俊杰”,今应为“适时务者为俊杰”。社会历史的大发展已决定了个人发展的最大环境、最大上限,制约着可选择度,决定着大学生成功的机率,影响很具体,也很深远.因此,我们应学会认识和把握形势与政策。形势是制定政策的依据,政策影响形势的发展。我们必须吃透政策的原意,懂得灵活变通,具备创新能力。与此同时,我们还应顺应形势与政策,发展自我,找准自己的发展目标,结合自己的优势,定位自己的方向及发展地位;依据个人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努力奋斗,构建知识结构体系,拓展素质,不断提高个人能力,打造出“诚、勤、信、行”的品牌大学生;利用形势与政策,为我所用,形成对形势与政策的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培养超前的把握形势与政策的胆识,“艺高人胆大,胆大艺更高”,利用形势与政策,实现自我大发展。树立一个远大理想,做一个成功人士! 关注世界。当今世界飞速发展,“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过去了。地球村里的变化日新月异。生在当代,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岂能做那四角的书柜?抛掉陈旧的观念,拥抱外面精彩的世界,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其次,青年是推动社会和历史前进的一支重要力量。无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还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中,青年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大学生是青年中,知识层次较高,最具潜力,最有创造性的群体,因此,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和人生价值取向,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未来,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的全局。 再者,当今国内外形势风云变幻,进入21世纪的中国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当代大学生也面临着深刻的国内外环境,所以,在高校大学生中广泛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正视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坚定信念,振奋精神,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目前很多方面已经取得很大的进步,例如神舟六号飞天成功。这都是值得我们高兴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取得积极进展。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但是从总体上看,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经济发展付出了很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如旱灾害,森林退化,空气污染,党的十六大五中全会提出,“十一五”时期必须统一规划,实施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我国在国际中的地位逐步提高,想要取得大的发展就要了解国际局势,当前国际处在深度复杂的变化之中,总来说和平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流。国际形势总体稳定,我国又是WTO的成员国,给我国经济发展和我们大学生就业提供了难得机会,同时也给予了我们极大的挑战,因此我们大学生要抓住机会。但是我国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如在一些偏远的地区,在的孩子还没有上学念书,有的人还过着原始人的生活,有的人均收入还不过百元,还没有摆脱贫困,这就需要我们大学生努力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中去,要不断努力创新,实现现代化建设。 近年来,我国出现了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形势,但这并不表明我国大学生绝对过剩,数据统计说明,美国和日本接受高等教育和人数占全国总人数的比重为25%和23%,而我国仅为5%,显然我国大学生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大学生就业困难其实原因有二:其一我国高校毕业生增长速度超过了社会新提供的比较理想的岗位的增速,从而导致大学生就业竞争加剧,获取同样岗位难度与过去相比明显增大,例如有个高校辅导员岗位竟然有1000多个大学生去竞争。第二,一些大学生择业时“高不成,低不就”,陷入选择性的怪圈子。所以要从根本改变大学生选择性失业问题,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更好地符合国际形势趋势,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开设《形势与政策》课非常必要。因为,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开阔胸怀视野、增强责任感和大局观十分重要的方面,它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了世界,认识了中国,认识了我们与世界的差距,以及我们自身的不足,使我在思想上迈进了一大步。

写论文的话,就是在这10节课中任选一节写篇相关的文章就可以了是不?你是我的救命恩人啊,拜谢拜谢!!!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全球化所引起的国际关系中的诸多问题日益引起政界、学界的重视。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2017形势与政策论文关于国际关系,希望大家喜欢!2017形势与政策论文关于国际关系篇一 《国际关系中的道德》 摘 要:关于国际关系中的道德问题,不同理论流派的学者观点迥异,同一理论流派内部也存在分歧。通过语义学对道德的分析,可以看 出国 际关系中的道德问题,并非牵涉“有”、“无”的“道德存在”问题,而是如何看待与应用的“道德选择”问题。各个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和减排问题上的共识与分歧,反映出国际关系中道德的实在性与道德选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关键词:国际关系 道德 国际伦理 气候变化 关于国际关系中的道德问题,“无”与“有”是学界争论通常的焦点。一种颇为流行的分析方式是把“非道德”(amoral,或译无涉道德或超道德)标签贴在现实主义身上,将其与“道德主义”作为对峙的两端加以比较,哈里斯(Own Harries)采取的就是这种 方法 [1],国内学者石斌也认为,以“非道德”著称的现实主义与法理-道德主义双峰对峙,是影响最大的两大国际伦理传统[2]。在注重科学方法和价值中立的美国,也有很多学者把理性主义同道德主义对立起来,作为不可调和的矛盾[3]。更多的中国学者则强调国际关系中道德的复杂性与伦理传统的多样性,并认为应对此采取更加灵活和宽容的态度[4]。 本文首先列举有关国际关系中道德问题的流行观点,然后从语义学角度即道德概念的内涵与作为这一概念外延的国际关系中的道德入手,对上述争论进行分析,认为国际关系中的道德问题,并非牵涉“有”、“无”的“道德存在”问题,而是如何看待与应用的“道德选择”问题。第三部分将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为案例,简要说明这一观点。 文章 的结论是:道德选择,从根本上讲只有观点分歧而不存在绝对的是非对错,只是“两害相权取其轻”或者“优中取优”而非绝对的善恶比较。 1.争论的观点 在谈到国际关系中道德时,不同理论流派的学者观点迥异,同一理论流派内部也存在分歧,但大概有六种观点,可以被学界普遍接受。下面简要列出的观点,前四种通常被视为包含在现实主义框架之内,后两者可以被归纳为理想主义的论点。 最极端的立场可以定义为“非道德主义”。这一立场认为,在国际政治中根本没有道德的位置,国家考虑道德义务非但不必要,甚至很危险,这还意味着“不道德”的行为有时也是必要的[5];“在国家外交政策中没有道德可言”,“外交政策与国际政治本质上是非道德的活动”[6]。 第二种观点则主张“道德相对”论。该观点怀疑道德原则的普世性,或者虽不赞成道德相对论,但仍然认为具有普世性质的道德原则较之国内政治领域极为有限,也殊少约束力。例如卡尔认为:“这些所谓的绝对和普世原则根本就不是原则,它们只不过是在特定时期、根据对国家利益的特定解读而制定的国家政策的下意识反应而已”[7]。凯南则指出:“不能认为自己的道德价值观对任何地方的人都必定正确有效”[8]。 另一种比较流行的观点是“国家理由”。它强调“个人道德”与“国家道德”的区别,把国家作为道德诉求的对象,使国家人格化,并赋予国家利益以道德内涵[9];认为国家本身乃价值之源泉,而非实现其他目的的必要手段。国家本身就是道德力量和高层次的善[10]。从这一观点看,“不战而屈人之兵”并非是从“不打仗”或“不杀人”的道德观念出发,而是出于成本-收益分析的国家利益需要。 较温和的观点可以称之为“有限道德”。该观点认为国家及其政治代理人可以充当有限道义角色,但必须有利于增进国家利益,或者至少以不损害国家利益为度 [11]。 第五种观点是“形势伦理”(situational ethics) 或非完美主义。从坚持道德原则出发,该观点既讲求实际、又坚持道德伦理的适当指导作用, 并且按照具体情况来具体判断政治中的道德伦理问题, 具体决定道德伦理态度。 最后一种立场可以被称作理想主义或道德主义。“坚持在任何情况下任何政治手段都必须符合根本的道德伦理”[12]。“应用于个人道德的共同原则――同情、慷慨、宽恕、仁慈、容忍――同样适用于国与国之间的相互关系”[13]。康德缔造永久和平的思想就是以普世道德作为基础,受其影响发展至今的“民主和平论”,也是把民主视为可以推广至全球的一种价值取向。 在图1中,非道德主义与道德主义各执一端,被认为是不可调和的两大派别,是国际关系中道德问题争论的焦点。在其间的广阔范围内,存在着各种温和的、偏左或偏右的派别。为了不被繁杂的标签所迷惑,从语义学角度开始厘清国际关系的道德概念,是有必要的。 2.道德与国际关系中的道德:概念内涵与外延 道德(Morality),在《柯林斯英语词典》(Collins English Dictionary)中的解释有三,a.道德是关于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和可以接受的以及哪些是错误的一种信念;b.道德是被某一社会或特殊人群所普遍接受的有关人行为的原则和价值体系;c.道德指某行为正确或可以接受的程度。 从这一定义中我们可以概括出道德概念的三种内涵:第一,道德是一种信念,此信念认为凡事或行为有是非对错之分,有善恶美丑之别,人们必须以道德的眼光看待事物和行为,必须在各种价值判断中做出选择。第二,道德是信念的体系,当一个群体(无论个人还是社会)中出现被大家广为接受的某种或某些信念时,就形成普世或一定程度上普世的道德观。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群体与道德认同互为条件:群体中的互动既形成又调整个体的道德信念,道德认同又为群体的维系提供基础。第三,道德是评价标准,个人或群体根据自己的道德观或普世道德观对某一社会行为作以评价。从历史唯物论看,不同的社会存在决定了不同个人或群体的评价标准必然不同,从辩证唯物论看,同一个人或群体在不同时间和环境下,其评价标准也可能不同。 我们再把这一概念延展到国际关系领域。根据道德的内涵,我们可以这样延展出这样的道德定义,国际关系中的道德是:a.关于国际行为的是非与可否接受的信念;b.一些国家或国际社会所普遍接受的原则和价值体系;c.对国际行为作出的道德评价。 首先,凡是承认国际行为是可以评价的,即是承认国际关系中有道德存在。从这一点说,即使是“非道德主义”,也是有道德观的,实际亦是如此。马基雅维利在否定君主该受道德约束的同时,同时就是积极地对君主(国家)行为进行道德评价,只不过他对国家道德评价的标准与个人道德不同而已。同时,他也不曾忘记普世道德观的影响力,他认为“仁慈、守信、诚实、人道、虔诚”等品质,君主没有必要具备,但却“很有必要显得具备”[14],为什么要“显得具备”? 显然是因为人们都认同这些品质,认为其是好的,是对的,是应该具备的事情。上文列出的所有观点实际上都是不同程度地承认行为有是非对错之分。“道德相对论”怀疑的是道德原则的普世性,但并不否认有道德;“国家理由”所强调的“国家利益”本身就是一项道德原则,相信只要坚持“国家理由”就是好的,是正确的事情;“有限道德”及“形势伦理”原则也肯定了道德的存在。总之,同个人行为相比,在国际关系领域,国家行为也是有是非对错之分的。 其次,国际关系中的普世道德。国内道德规范依据的是国内大多数人的认同,因而成为社会所普遍接受的价值取向,而如果存在国际道德规范,它所依据的也应该是国际社会大多数行为体的认同。那么实际上存在这样的道德规范吗?哈里斯在其文章中列举“国家道德”观点时讲道,“国家存在本质上是为了提高和保护自身及国民的利益,它的道德必须与那个目标协调一致。” “实施外交政策的人其首要责任不是阐释自己的道德观点或偏好,而是要确保其服务对象的利益。” “一个政治领袖的责任就是他的人民的福利、国家健康发展,而非纯洁他自己的灵魂,这两者并不必然一致”。“道德主义”立场则与其有本质不同,“国家行为没有什么不好判断的,因为应用于个人的道德判断标准同样适用于国家”[15]。可见,他们列举的或阐释的都只是某一部分群体的价值体系,而非“普世”的被大多数所认同的价值体系。从这一方面考察国际关系中的道德,我们可以得出两个结论:第一,尽管国际上存在着由一些国家、甚至大多数国家认同而形成的道德原则和价值体系,但严格意义上的普世道德,在国际关系领域中尚不存在。不仅如此,不同国家对不同道德原则和价值体系的认同,还有可能相互冲突,更为严重的是,这种基于认同导致的冲突,远比基于利益所导致的冲突更难和解。比如“人权高于主权”与“不干涉内政”这两种道德观念产生的冲突,还有以宗教认同为基础的种族冲突等等。第二,并不能排除这样的可能性:随着人类交往的日益密切,国家供给个人道德认同的能力逐渐削弱,逐渐受到更为广大的群体(国际社会或世界社会)的挑战,这个更广大群体有机会为更广泛的人群提供道德认同,而更广泛的道德认同又将会为真正的普世道德观念的形成创造条件,人类就有可能建筑一个道德的“巴别塔”。 再次,国际关系中的道德评价,是国际关系主体按照自己的道德标准对国际行为做出价值上的判断。这种评价是主观行为,不同国家做出的判断会有所不同,即使同一国家在不同时期也会有所不同。比如同样是持“国家理由”观,但对国家利益的定义和国家需要的价值取向,可能在不同的时期有很大差异,那么国家在对国际行为的评价也会相应变化(如美国在不同时期对待阿富汗政府和伊拉克政府行为的评价)。中国对非洲的援助采取不附加条件、不干涉其内政的政策,这在中国和非洲等大多数国家看来,是正确的、道德的国际行为,然而让欧美等发达国家来评判,就是不正确的、不符合国际道德的行为。道德评价上的主观性,不仅存在见仁见智的层次,甚至会导致严重分歧、对立与对抗。 综上所述,从其涵义的第一个方面来看,国际关系中道德的存在是毋庸质疑的,然而,关于道德认同即普世道德的存在,以及道德评价方面,由于国际关系的国家中心特性以及道德标准的主观化等原因,存在各种相互竞争甚至冲突的观点也有合理性。因此,关于国际关系中的道德争论,不是简单的存在或不存在问题,而是更加复杂的“道德选择”问题。正如汤普森(Kenneth Thompson)而言,这“并非是对与错之间的争论,而是对与对(rights and rights)之间的争论,而这就使问题的解决变得无比复杂[16]。 不能否认的是,国际关系中的道德,其存在的痕迹总是若有若无、若隐若现的,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道德与价值、经济与利益、政治与权力常常作为国际行为的多种属性混杂一起,很难区分。当小布什宣布对伊拉克的战争时,很多人认为他是为了石油,也有人认为这是美国全球争霸的重要一步,而小布什公开的理由之一,则是“自由”。国际关系和价值判断的复杂性,使得人们很难对一种国际行为做一定论。比如在应对气候变化和减排问题上的各国分歧,很多学者都从国家利益等非道德角度入手研究,当事国家的所作所为,也让人感觉在此问题上很难找到道德解释的立足之地。本文接下来将简要分析这一问题,对国际关系道德的实在性加以说明,并应用上文所列六种观点对该问题加以解释。 3.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中看国际关系中的道德 人类对气候变化和减排问题的关注,源于温室效应理论,而该理论在近200年前便已经由法国科学家提了出来,1908年,瑞典科学家阿兰纽斯出版专著,首次提出人类活动将会极大影响地球气候,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比重将在未来几个世纪增加到引人注目的程度[17]。但此后半个多世纪,人们对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仍然采取“可接受”的态度,甚至给予“道德”的评价[18]。 相比之下,减排在当今世界几乎成为一种普世道德,就连一向对此无所作为的美国也于2008年4月17日发起第三次“主要经济体能源安全与气候变化会议”并提出在2025年前使本国温室气体排放不再增加的目标。 尽管国际上对减排问题几乎形成共识,但是谁在其中承担怎样的责任却没有定论。原因很简单:各个国际行为体都有自己难以割舍的利益。此时的“国际道德”让位给国家利益。欧盟在世界排量中的份额总共只占15%并且从趋势上还将减少,而门槛国家所占份额自然会有所增加。也就是说,谁也不能躲避开这个全球责任”。这种共同责任,建立在“形势伦理”的基础之上,因为欧盟的排放量本身就比较少(15%),加上今后新能源的使用,减排对欧盟国家自身利益的影响并不算大,提出“共同责任”,既不削弱自身利益,又坚持了道德伦理,这是欧盟国家积极倡导减排的原因之一。 中国等一些发展中国家对此则采取了“有限道德”的态度。提出“算总帐”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算总帐”基于排放时间和总量的计算,要求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区别对待,发达国家要率先减排,同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援助。这样的原则,是在保护发展中国家利益的基础上履行道德责任1。 各个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和减排问题上的共识与分歧,反映出国际关系中道德的实在性与道德选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在共同的道德压力下,不同的国家根据各自的价值判断、观念与原则,在“责任”、“义务”与“利益”间作出不同的道德选择,它们的国际行为从根本上讲只有观点分歧而不存在绝对的是非对错,只是“两害相权取其轻”或者“优中取优”而非绝对的善恶比较。减排问题上是如此,其他的国际行为亦是如此。 参考文献: [1]Own Harries, “Power, Morality, and Foreign Policy”, Orbis, Fall, 2005, pp. 599-612. [2]石斌:《“非道德”政治论的道德诉求――现实主义国际关系伦理思想浅析》,载于《欧洲》2002年第1期,第1-11页。 [3]Fred M. Frohock, “Rationality, Morality, and Impossibility Theorems”,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 74, No. 2, 1980, pp. 373-384, and Viktor J. Vanberg and Roger D. Congleton, “Rationality, Morality, and Exit”,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 86, No. 2, 1992, pp. 418-431. [4]何怀宏:《国际伦理的特殊性和必要性》,载于《国际政治研究》2007年第3期,第5-7页;时殷弘:《民族伦理传统与中国的伦理观》,载于《国际政治研究》2007年第3期,第19-20页。 [5][意]尼科洛?马基雅维里:《君主论》,潘汉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73-75页。 [6]Own Harries, “Power, Morality, and Foreign Policy”, p. 600. [7][英]爱德华?卡尔:《20年危机(1919-1939):国际关系研究导论》,秦亚青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版。 [8]George F. Kennan, G. (1954). Realities of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Princeton, N. 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54, p. 47. [9]楚树龙,耿秦主编:《世界,美国和中国:新世纪国际关系和国际战略理论探索》,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3页。 [10]Jack Donnelly, “Twentieth-Century Realsim”, in Terry Nardin and David R. Mapel, eds., Traditions of International Eth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pp. 85-111. [11]石斌:《“非道德”政治论的道德诉求――现实主义国际关系伦理思想浅析》,第2页。 [12]时殷弘:《历史?道德?利益?观念――关于国际关系理论思想的谈话》,载于《欧洲研究》2003年第5期,第143-149页。 [13]Own Harries, “Power, Morality, and Foreign Policy”, p. 600. [14]马基雅维里:《君主论》,第74页,第84-85页。 [15]Own Harries, “Power, Morality, and Foreign Policy”, p. 601-605. [16]Kenneth W. Thompson, “Moral Values and International Politics”, 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 Vol. 88, No. 3, 1973, pp. 368-374. [17]徐再荣:《从科学到政治:全球变暖问题的历史演变》,《史学月刊》2003年第4期,第115页。 [18]阿兰纽斯还期待着由二氧化碳比重增加带来的全球变暖会给人类带来更加丰富的作物,并为迅速增加的人类造福,见徐再荣:前引文,第115页。 注 释: 1.秦大河:《气候变化的事实、影响及我国的对策》,载于《 外交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2017形势与政策论文关于国际关系篇二 《国际关系中的情感》 摘要:国际关系中的情感问题成为当下国际关系理论微观研究的 热点 。目前研究情感基本有两大路径:一是动态的分析,主要包括情感如何生成,生成的机制有哪些,情感如何导致合作与冲突,变量间的因果机制是什么,情感如何建构身份或认同等问题的分析;二是静态的分析,包括情感的类型学分析(即人际间或国际间存在多少种类型的情感)和情感的性质分析。本文认为,存在三种性质的情感,即作为交换资源的情感、作为行为动机的情感和作为互动结果的情感。三种情感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 关键词:国际关系;情感;交换资源;情感动机;互动结果 一、引言 情感是人际关系的维持者,也是一种能够分裂社会的力量。情感在所有的层面上,从面对面的 人际交往 到构成现代社会的大规模的组织系统,都是推动社会现实的关键力量。然而,情感研究并非受到本应有的重视。著名的情感研究者特纳(Jonathan Turner)说:“……对情感的研究一直是隐形的——至少到最近几十年。在这门学科(指社会学)经典的创始人之中,较少研究情感的任何细节。”直到20世纪70年代,情感研究才成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之前“情感主题被完全忽视”。[1](1?2)情感研究在国际关系学的境况更为糟糕,直到冷战结束后,尤其是2000年以来,才有为数不多的学者探讨情感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例如克劳福德(Neta Crawford)、罗斯(Andrew Ross)、麦克德莫特(Rose Mcdermott)、罗森(Stephen Rosen)、利博(Richard Ned Lebow)、郝拓德(Todd Hall)、默瑟(Jonathan Mercer)等。①近几年中国学者也在情感研究方面有所建树[2],归纳起来,已有的研究成果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具有情感基础,国际关系理论并不排斥情感要素。建构主义的集体身份理论、自由主义的合作命题和民主和平论、现实主义的均势联盟学说等都必然含有情感的成分,因而,用情感分析国际关系主流理论具有正当性。[2] 第二,情感有助于而非有害于理性,理性决策需要情感的辅助,甚至在看似完全理性的状态下也有情感在发挥作用。著名经济学家罗伯特·弗兰克(Robert Frank)指出,我们可以假设存在纯粹理性的人,他们的行为仅受到自我利益的驱动,那么新的问题产生了:每个人都只关心自己而对他人漠不关心的话,社会秩序如何维持?弗兰克认为,情感可以解决行动者对集体目标和社会价值的承诺问题,情感将调整理性,培育助人行为。弗兰克还主张,人们在社会情境中通过多种微妙的线索交流他们的情感,并且这些线索对预测他们将如何行动发挥着重要的符号作用。因此,理性甚至是自我利益都要关注情感方面。[3] 第三,情感对合作与冲突均具有重要的影响。情感导致合作集中体现在情感促成内群体认同和联盟的研究上。[2]与之相对,情感也往往导致冲突。著名的情感社会学家舍夫(Thomas Scheff)和雷辛格(Suzanne Retzinger)结 以上研究丰富了人们对国际关系中的情感的认识。本文拟从一个静态的视角来认识国际关系中的情感,这个视角便是情感的性质界定,当然这个界定不是罗列国际关系中存在多少种不同的情感,而是从性质判定上概括国际关系中的情感形式。笔者打算首先分析情感和理性的关系,尽管这是情感研究的老问题,但确实是所有情感研究必须明确和肯定的根本性问题;然后分析三种形式的情感,即作为交换资源的情感、作为行为动机的情感和作为互动结果的情感。 二、理性与情感 尽管国家之间的情感互动十分频繁,但总体上国际关系研究排斥情感关注,深刻的原因在于国际关系的理性统治,情感被认为是非理性的,甚至是反理性的,情感和欲望、意志一样,被认为是国际冲突与战争的根源,因此唯有依赖国家和领导人的理性及其内含的逻辑、审慎和推理方有可能实现国家利益和维护世界秩序。不得不说,情感确实具有消极的国际政治效应,比如憎恨往往带来不加思索的战争冲动。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尽管心理学家和情感社会学家在人类有多少种基本情感的问题上莫衷一是,但基本共识是高兴(如愉快、欣悦、满意)、恐惧(恐怖、焦虑)、愤怒(憎恨)和悲伤(忧伤、哀愁)构成人类四大基础情感,[5]可见人类的基本情感中绝大部分都是消极的。但是,消极情感的数量优势不能掩盖情感的积极效应,一方面,消极情感能够带来某种积极动力,如愤怒和悲伤同样可以带来发奋图强;另一方面,积极情感本身具有极大的良性效应,如情绪性信任是维系(内)群体认同、凝聚力以及团结的根本动力。 进一步分析,很容易发现国际关系理论对理性与情感的绝对划分是有问题的。帕累托(Vilfredo Pareto)强调,理性是一个中性词,所以,非理性也非贬义词。非理性即情感,它并不需要理由(即理性)的支撑和证实,情感自身具有自在和自足性。换句话说,理性和非理性的区别并非是人们所简单理解的“好的和精明的”与“坏的和愚蠢的”,理性和感情可以各司其职。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认为,分化的社会为人的理性和感情的分化及其作用提供了前提,由于社会分化为系统与生活世界,因而支配系统的是理性原则,支配生活世界的则是感情,由理性来安排利益和效率,由感情赋予我们协调和平衡[6](138)。 如果以上只是说明感情具有独立的空间和运作过程的话,更为彻底的倾向则是把理性和情感融合起来。实际上,情感和理性绝非泾渭分明,著名的政治心理学家马库斯(G E Marcus)认为:“ 短语 ‘情感与认知’(affective and cognitive)可能给人这么一个印象,即一方或者另一方占统治地位。然而,更为可能的是,不是在情感评价和认知评价之间进行比较,而是在只有情感(affect—only)的评价和认知加情感(cognitive plus affective)的评价之间比较。几乎不可能存在缺失了情感内容或情感影响的思考对象。”[7]马库斯的话实际上说明,不管是行为体的心理(如认知、需要、态度和评价)还是行为,其中都必然包含感情的要素,而且感情的效应还相当重要和明显。这又告诉我们这么一个道理:具有情感能量②的人和国家,并非仅仅严格按照事实或逻辑采取行动,无论在什么情境之下,即使是理性的行动也掺杂着感情因子。实际上,当前的个性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情感社会学存有一个基本的共识,即情感是行动的动机中很有力的因素,情感发动理性、支撑理性并且帮助理性找出目标,只要有目标行动,就总会伴随相应的情感付出和回报。卢梭认为,人的理性和情感是相互施惠的,一方面,人的理性通过情感的活动才得以完善,因此很难想象“既无所畏惧又没有欲望的人会劳心费神的进行思考”;另一方面,情感的发展又受动于人的知识,对于任何事物,人是有了概念之后才会去希求或畏惧它,“否则就是纯粹出于本能的冲动”。[8](82?83)培根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人的理智不是干燥的光,而是有意志和情感浸透在里面。” 猜你感兴趣: 1. 关于2016-2017的形势与政策论文 2. 2017形势与政策论文 3. 2016-2017年形势与政策论文 4. 2017年形势与政策论文范文 5. 2017形势与政策心得体会

妹的,和我们学校论文题目一模一样,一字不差···· 发一份给我撒

中国科学院优秀学位论文

据2015年10月研究所官网显示,该所设有1个博士后流动站、3个博士学位培养点、9个学术型硕士学位培养点 (涵盖8个一级学科)、6个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培养点。 博士后流动站:光学工程 博士一级学科学位培养点:光学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 学术型硕士学位培养点:光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光学工程、精密仪器及机械、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物理电子学、检测技术及自动化装置和计算机应用技术 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培养点:机械工程、光学工程、仪器仪表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控制工程、计算机技术 据2015年10月研究所官网显示,光电所从1981年开始招收研究生,有在岗导师人数200余人,在读硕士、博士研究生300余人。在研究生教育培养过程中,依托该所承担的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国家“973”和“863”研究项目、中国科学院重大与重点研究项目、国家部委预研及重大工程项目、自然科学基金及横向技术开发项目,研究水平居中国领先或国际先进,可为研究生的培养提供大量科技前沿课题和充足的经费及良好的学习、实验与生活条件,累计为国家输送了1000余名专业人才。 2012年11月,中科院人教局公布了2012年度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和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奖的评审结果,研究所博士毕业生徐挺的学位论文被评为中国科学院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根据2015年10月中国科学院官网显示,饶长辉在攻读博士学位的3年间,作为在职人员参加了光电所大量的科研工作,并获得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此外,饶长辉发表论文30篇,其中28篇为第一作者。第一作者论文中,被sci收录的7篇,发表在国外著名杂志上5篇,光学学报上10篇,天文学报上2篇。饶长辉是光电所第一位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青年科技工作者。

毕业论文介绍:

1、毕业论文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从事本专业工作和进行相关的基本训练。

2、毕业论文应反映出作者能够准确地掌握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对所研究的题目有一定的心得体会。

评上优秀论文的标准:

1.能正确地体现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能很好地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与本专业的有关知识。

2.能密切联系本系统.本部门.本单位的工作实际。分析问题正确.全面,具有一定深度或有所创见,对实际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3.中心突出,论据较充足,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表达能力较强。

4.材料丰富,数据可靠,能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加工整理。

评上优秀论文的好处:

1、毕业论文是实践的一个环节,比如你读研究生复试的话这个在复试的时候会错位亮点;

2、如果你去一些技术比较好的公司,这些都会是你的加分项;

3、也是你大学生涯的一个总体体现。

4、对评奖学金也是一个加分项。

目前查找国内学位论文可通过以下几个数据库: 目前查找国内学位论文可通过以下几个数据库:1.清华同方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已经订购,文摘,全文) .清华同方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已经订购,文摘,全文) 知网是目前国内相关资源最完备、收录质量最高、 是目前国内相关资源最完备、收录质量最高、连续动 态更新的中国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家博士培养单位的优秀博/硕 态更新的中国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每年收录全国 300 家博士培养单位的优秀博 硕 、理工 ( 士学位论文约 28000 篇。 收录范围包括理工 A(数理化天地生) 理工 B(化学化工能源与 (数理化天地生) 、 材料) 、理工 (工业技术) 农业、医药卫生、文史哲、经济政治与法律 、农业 材料) 理工 C(工业技术) 农业、医药卫生、文史哲、经济政治与法律、教育与社会科 、 、 电子技术与信息科学。 学 、电子技术与信息科学。 2.中国科学院学位论文数据库(免费 文摘) .中国科学院学位论文数据库( 文摘)3.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的中文学位论文数据库(免费 文摘) .主要收录了 1984 年至今我国高等院校、研究生 年至今我国高等院校、 院及研究院所发布的硕士、博士和博士后的论文 学科范围涉及自然科学各专业领域, 院及研究院所发布的硕士、博士和博士后的论文。学科范围涉及自然科学各专业领域,并 兼顾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 万余篇。每季更新。 兼顾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每年增加论文 6 万余篇。每季更新。4.CALIS 高校学位论文库(免费 文摘) . 高校学位论文库( 文摘) 目前有大约 25 万条学位论文文摘索引。已有 万条学位论文文摘索引。 家大学签订了参加项目建设的协议, 多家建立了本地学位论文提交和发布系统。 约 80 家大学签订了参加项目建设的协议,有 70 多家建立了本地学位论文提交和发布系统。5.中国科技信息所万方数据集团的中国学位论文全文库 (免费 文摘,未订购) . 文摘,未订购)所收论文主要是科技理工类硕士论文较多,也 所收论文主要是科技理工类硕士论文较多, 有经济、法律、和外语、艺术类等论文,但数量较少。 有经济、法律、和外语、艺术类等论文,但数量较少。因他的数据来源是国务院学位办规 定收缴的理工类全国硕士论文,收藏的数量有 40 多万篇。 定收缴的理工类全国硕士论文, 多万篇。6.国家图书馆学位论文(免费 文摘 目录) .国家图书馆学位论文( 目录) 学位论文 国家图书馆学位论文收藏中 心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指定的全国惟一负责全面收藏和整理我国学位论文的专门机构; 心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指定的全国惟一负责全面收藏和整理我国学位论文的专门机构;也 是人事部专家司确定的惟一负责全面入藏博士后研究报告的专门机构。 多年来, 是人事部专家司确定的惟一负责全面入藏博士后研究报告的专门机构。20 多年来,国家图 万种。此外,该中心还收藏部分院校的硕士学位论文, 书馆收藏博士论文近 12 万种。此外,该中心还收藏部分院校的硕士学位论文,台湾博士学 位论文和部分海外华人华侨学位论文。 位论文和部分海外华人华侨学位论文。7.北京大学学位论文(提供题录及部分文摘信息 .北京大学学位论文 提供题录及部分文摘信息 提供题录及部分文摘信息) 主要收藏自 1981 年以来各届 毕业生中获得硕士、博士学位的论文和优秀学士学位论文, 万多种, 毕业生中获得硕士、博士学位的论文和优秀学士学位论文,共约 2 万多种,并以每年数千 种的速度逐年增长着。 种的速度逐年增长着。8.台湾地区部分高校学位论文(部分全文,请先选学校,输入繁体字 .台湾地区部分高校学位论文 部分全文 请先选学校 输入繁体字) 部分全文, 学校,本系统收集全球利用 OAI 介面所提供的 博硕士论文书目资料,并提供超连结至原单位撷取全文和其他更详细的资料, 博硕士论文书目资料,并提供超连结至原单位撷取全文和其他更详细的资料,截至 2008-09 -17 为止共有 206,060 篇论文。 篇论文。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考研试题

链接: 

提取码: ki4j

复制这段内容后打开百度网盘手机App,操作更方便哦

--来自百度网盘超级会员v1的分享

若资源有问题欢迎追问

优秀国际关系史论文题目

1、 中小企业集群现象研究2、 论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关系3、 广东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选择4、 发展经济学理论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应用5、 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的关系6、 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功能定位7、 泛珠三角有关问题研究8、 高新技术型中小企业融资模式研究9、 中小企业发展与就业促进10、珠三角城镇化的现状、问题及对策11、企业集群与城镇化研究12、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研究13、论我国经济增长与国民消费的演进14、影响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的因素及对策建议15、我国居民消费需求分析及预测16、广东城镇居民消费趋势预测与对策17、我国城镇居民的收入与消费结构变化研究18、科技进步对我国工业发展的贡献率分析19、经济增长点问题研究20、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新进展21、微观经济学的新发展22、政府宏观调控问题研究23、对公用事业规制的研究24、市场与政府的关系研究25、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和发展26、论经济增长方式27、论中国的经济增长28、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29、新经济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30、美国宏观经济政策史研究31、新自由主义意识与经济全球化32、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经济发展33、制度与经济增长34、诺思的制度变迁理论研究35、虚拟经济研究36、我国的收入分配演变研究37、广东、香港、台湾三地经济发展状况对比38、广州支柱产业选择分析39、广东劳动力市场问题研究40、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分析41、国有企业的激励约束机制研究42、我国国有企业委托—代理机制研究43、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形成原因及对策研究44、我国国有企业内部契约关系分析45、相对优势原则与我国经济的有效增长46、腐败的经济学分析47、国民精神素质与经济增长48、李斯特的经济发展思想及对我国的借鉴49、转轨时期的经济思想研究50、相关行业的经济学分析

世界市场的形成 从新航路开辟到第一次工业革命到第二次工业革命再到现在。

学术堂整理了十个好写的国际经济学论文题目,供大家进行参考:1、电子商务经济学与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研究2、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研究3、对话与合作:环境问题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4、汉语国际推广:关于孔子学院的经济学分析与建议5、共赢性博弈论6、东亚经济一体化主导问题研究7、罗伯特?吉尔平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8、国际政治经济学范式论9、外商直接投资与发展中国家利益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10、国际海洋争端解决机制的经济学分析:一个“适当论”的视角

回顾50多年来中国的对美政策和中美关系的历史,双方既尖锐的对立,也有真诚的合作。冷战后的中美关系也曾经出现了多次起伏和危机,但是中美关系并未破裂,反而加深了。其深刻的原因就在于,中美之间存在着许多共同的战略利益。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两国对亚洲和世界局势都负有重大责任。在新的国际形势下,中美之间在许多全球性和区域性的重大问题上具有共同利益,存在着广泛的合作基础,中美经济合作的前景更是不可限量。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从历史上看,影响中美关系的因素很多,诸如国际格局、经济和意识形态、地缘政治和国家利益以及彼此处理双边关系的政策等等。其中彼此处理双边关系的政策在中美关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稳定同美国关系,是中国外交的关键。近年来,中美关系中的合作关系越来越多,越来越广泛。一、在中美经济贸易关系方面,冷战后十几年来,中美在经济上的 相互依存迅速加强。中国在主动与世界经济接轨的过程中,对美国市 场和资金倚重越来越深。同时,中国也已经成为美国一个稳定并日益 扩大的商品与投资市场,美国在过去20年间,中美两国互为出口增长 最快的市场之一。目前中国是美国的第4大贸易伙伴,美国是中国的 第2大贸易伙伴,是仅次于日本的第二大进口来源地。二、在安全领域内的关系方面,合作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中美均认为,它们在反对国际恐怖主义的威胁方面,存在着共同的战略利益。反对国际恐怖主义的共同利益使中国政府明确坚决地支持美国为打击国际恐怖活动采取的各种措施。中美在反恐领域的合作是互利的。 其二,在朝鲜半岛局势这个东亚地区热点问题上,中美存在共同关注的问题,即该地区的和平稳定与无核化。朝鲜半岛出现任何变化形势,都会影响到东北亚主要强国和美国之间的相互关系,甚至引起大国的冲突。三、是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问题上,中美的立场越来越接近。接着就是中国主权与领土的问题,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台湾问题。冷战结束后,随着中国实力上升,防范中国在美国亚太安全战略 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台湾对美国的战略价值亦逐步上升。 到目前为止,美国并没有一定能在台海打赢与中国的战争的把握。最重要的是,由于中美之间的相互依存已经和将继续升高,美国 因为台湾问题而与中国发生军事冲突,其代价将会越来越大,而且亚太安全形势将根本改变,美国现在的亚太安全战略将彻底改变。保证台湾地区稳定的最重要条件,是中美之间的政治关系和军事互信,台湾问题的和平解决系于中美关系的稳定。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美关系的发展越来越和谐。在人权问题为主要内容的意识形态斗争, 它一直严重制约着中美关系的改善,在深层次上影响中美关系的各个方面。中美在人权问题上存在分歧,主要是因为中美两国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截然对立,另一方面美国在人权问题上向中国施压,也有其国内政治的考虑。因此,美国利用人权、民主、自由问题继续对中国施压是必然的。事实也表明,随着中美关系在其他各个领域的发展 和双方在经济和战略领域合作的加深,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成功 所导致的中国在社会、政治、法律等各个领域的进步,也由于中国政 府在相关问题上有力的斗争, 人权问题在中美关系中的消极影响正在 相对弱化,今后也不大可能成为中美矛盾的焦点。中美之间的竞争关系 中美相互依存不断上升的同时,还伴随着不断加剧的竞争。两 国之间几乎在两国关系的所有方面都存在着潜在的对抗,从地缘政 治、资源和市场,到意识形态、文明和文化价值等等。这些潜在的对 抗未爆发前,往往表现为不断加剧的竞争。中美不断加剧的竞争是否 会导致对抗,取决于竞争的内容和制约竞争转向对抗的因素。 总而言之,中美关系是不断地向前发展的,各种合作与争吵是不可避免的。可能在将来想当长的时间内,中美不会发生较大摩擦。当然这是发生在中华名族这样的前提下的:中国以维护国家统一和维护国家利益为第一原则,其次才是发展对外势力意图民族崛起。总之中美关系的发展趋势还是很有希望的。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