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黑死病论文英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黑死病论文英文参考文献

说到 中世纪的英国 ,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十字军东征、英法百年战争、玫瑰战争,还是骑士精神?这些都是中世纪英国的代表,但 “民以食为天”,饮食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因此,了解中世纪英国各个阶层的饮食情况,也能更加了解当时英国的 社会 文化。

13世纪末到15世纪初是英国政治、经济等 社会 更方面都剧烈变动的时期,1348年黑死病的爆发更是给英国 社会 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同时, 百年战争也在不断蚕食英国的实力,英国经济明显收缩、人口数量锐减。 那么处在这样动荡 社会 背景下的人们都是如何过活的呢?

庄园是西欧封建 社会 农业生产中的一种特殊组织形式, 英国的庄园制度十分典型。庄园里有封建主,也就是俗称的 “贵族” ,他们是英国庄园里的统治阶层, 拥有庄园里的一切。 一般庄园里面都会有可以种植谷物的 耕地 ,还有 草地、牧场、森林、池塘 等能够提供自然食材的区域,此外,面包房和酿酒坊等食品加工处也是庄园里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 贵族阶层的食物一般直接来自于自己的领地。

富裕的家庭对于 肉类的消耗十分庞大 ,因为当时的人们认为蔬菜是穷人才会吃的,因此在贵族阶层的饮食中肉类要 占到80% 。当然蔬菜也会出现在贵族的餐桌上,但一般都是以沙拉形式出现,里面还拌有价格昂贵的香料的鲜花, 蔬菜也都被雕刻成各种各样的精美的形状,观赏性要远大于食用性 。

由于教会规定在大斋期以及一些特殊节日之前都不准食用肉类,因此鱼类在中世纪的英国也是食物消耗的大头。 在不能吃肉的斋戒日,贵族的餐桌上便会出现大量鱼类。 在亨利五世和妻子凯瑟琳的餐桌上便经常能见到包括 海豹、狗鱼、鼠海豚、七鳃鳗、鳟鱼 这样珍贵鱼类的鱼宴,很多现在的我们也许连听都没听过,在当时却能轻易出现在贵族的餐桌上。

虽然 食物以奢华为准则,但面包和粥依然是贵族们的基本食物。 只是与穷人的黑面包和淡粥不同,贵族们吃的面包是 柔软香甜的白面包 ,喝的粥里也 加了杏仁和各种调味品 。此外, 贵族的餐桌上还有糖这种奢侈品。 现代 社会 司空见惯的糖,在当时因为技术条件不发达而十分昂贵, 一磅糖可以卖到十便士 ,差不多能抵平民两三天的工资。

中世纪储藏技术落后,食物很容易腐烂变质,而香料味道浓郁,可以掩盖住肉类散发的异味, 因此中世纪厨师在为贵族们准备餐食时,会使用大量的香料。这些香料大多来自于东方,如胡椒、番红花、生姜、丁香、肉豆蔻、干皮等, 价格非常昂贵 。贵族们吃饭必须 佐酒 ,当时常见的有 啤酒和葡萄酒 。啤酒可以自己生产,但 葡萄酒却要从外国进口,因此价格不菲 。然而对于贵族来说,最吸引他们的不是葡萄酒醇厚的口感,偏偏就是能彰显身份地位高贵的高昂价格,因此啜饮葡萄酒成了贵族们的习惯。

贵族们不仅喜欢奢华的食物,更喜欢把这些奢华摊开给别人看。因此在中世纪的英国, 举办宴会成了一种显示财富和 社会 地位的有效手段。 宴会的奢华,不仅体现在琳琅满目的珍馐上,还体现在人们就餐中使用的 餐具 上。当时贵族们使用的餐具几乎都是 金银材质 的,上面还镶嵌有珍贵的宝石。据记载,一个叫做约翰逊的贵族曾花费 11英镑 一次性购买了六只银制高脚杯,而一个骑士一月的工资也不过才两三英镑,可见中世纪贵族在饮食上面的投入之巨。

中世纪后期这段时间里, 由于黑死病和百年战争的对国家秩序的破坏,人口不断减少, 农奴们纷纷逃亡,导致庄园的贵族们无法再得到农奴的无偿服务, 英国庄园从兴盛逐渐走向衰落。 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即使在最困难的时期,英国贵族们依然能够从自家庄园里获得牛羊鹿肉,鱼类和禽类也不会少,哪怕是酿酒用的啤酒花也可以自己出产。 因此在中世纪后期,庄园里贵族的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并没有太大改变, 甚至在黑死病结束之后,贵族对于肉类和酒类的需求在数量上反而有所增加。

贵族食物的获得很大程度上要依仗农民的劳动,那么在中世纪后期的英国,农民吃的食物是怎样的光景呢? 农民在当时的英国史占人口最多的阶级和主要的劳动者,他们处于 社会 的最底层,生活艰辛,就连贵族弃如敝履的蔬菜也经常吃不上。 在农民的饮食中占 最大头的是谷物 ,而且主要是 大麦、黑麦和燕麦 。用这些谷物制作而成的 黑面包构成了农民食物中最重要的基本品种 。

糊糊汤和麦片粥 在农民的餐桌上也较为普遍,用 大麦发酵而成的淡啤酒是农民的主要饮品 。许多农民或多或少都会生产一些小麦,但这些小麦在交租、缴纳什一税以及其他税务之后基本所剩无几,因此用小麦粉制作的白面包在农民的生活中几乎见不到。

谷物制品在农民饮食中的重要性可想而知,但农民并不仅仅只能靠这些过活。 豆类食物被称为“穷人的肉食” ,营养价值高,也比较容易种植,因此也被端上了农民的餐桌。此外,一些农民为庄园主服务,能够得到一定的津贴,这些 津贴里常包含有少量的乳制品和肉类 。例如诺福克郡塞吉福德的账目中,农民的食物大部分是面包,但也有肉、鱼、乳制品、麦芽等可供食用,只是数量很少。

总体来说,英国农民日常饮食结构十分简单,以谷物为主。但1348年黑死病爆发之后,农民的生活却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 因为这一时期 人口减少 , 人均占有的耕地面积就增加了 。有了更多土地,农民就能种植更多种类的谷物。此外,拥有较多土地的佃户对于劳动力的需求也有所扩大, 工资获得者的待遇也就相应得到了提高 ,生活水平有了改善的可能。

因此 在中世纪后期,英国农民的饮食结构发生了较大的改变 , 从以谷物为主的食物向以肉类、鱼类和乳制品为主转变 。在上面的塞吉福德地区,1348年以前农民们饮食中肉类和鱼类等的比重连10%都不到,到了1407年,肉类、鱼类和乳制品的消耗量已经占到总数的50%以上。其次, 农民们所获谷物的使用状况也有所改变 。1348年以前的农民收获的谷物绝大部分都拿去制作面包,以保证每日的营养摄入,但1348年以后,以苏塞克郡为例,谷物制作面包的比重从一半降到了五分之一,而谷物酿造啤酒的比重却从八分之一上升到四分之一。

此外, 农民的饮食质量也有所改善 。早期用来制作面包的谷物主要是大麦和黑麦,制作出来的面包粗糙难吃,一般只有贵族才能吃上小麦面包。而现在以小麦为原材料的 白面包 却逐渐取代了黑面包在农民餐桌上的地位。13世纪时,农民能吃到少量肉类基本都是熏肉,而到了14世纪, 新鲜的牛羊肉 比重增加。此外,鱼类的供应也从烘干的鳕鱼和腌制的鲱鱼,变成了 新鲜的鱼肉 。

饮食结构的变化对英国农业经济产生了 重要影响 ,在十四世纪后面的几十年里,为适应市场对肉类需求的增加,牲畜的数量逐渐增多, 牧场的面积随之扩大,耕地面积也就相应减小 。更引人注意的是, 用于酿酒的谷物种植面积明显扩大 。其次,饮食结构的变化还 影响到了英国经济地理以及城市自身经济和 社会 结构的复杂改变 。黑死病以后,谷物的区域性要求的变化使得内陆地区谷物产生的重新布局发生了变化,用于酿造啤酒的谷物种植面积的扩大不仅发生在伦敦周边地区,也发生在远离伦敦的地区。

饮食结构的变化也 促进了饮食贸易的发展 。屠夫数量增加,啤酒酿造房也如雨后春笋冒头。 啤酒 经常同准备好的食物一同销售,这反映了中世纪英国人对于啤酒较为持续的需求,不论是购买啤酒的富裕家庭,还是以前难以负担得起啤酒的贫穷家庭。

费尔南·布罗代尔说: “知道你吃什么,就能说出你的身份是什么,食物是每个人 社会 地位的标志” ,在西欧封建 社会 ,饮食中体现出的阶级差别十分明显。

贵族阶层重视饮食质量 ,并且他们有能力去不断改善自己的饮食,因此在贵族的餐桌上都是一些价值昂贵的精致 美食 ;而处于 社会 下层的农民则不同,他们每天疲于奔命,却只能获得很少的报酬,这导致他们无法将心思放在食物的口味、色泽上,只能关心吃什么才能 填饱自己的肚子 。

参考文献:

《牛津英国通史》

《英国 社会 史》

《剑桥欧洲经济史》

《英帝国》

从1347至1353年,席卷整个欧洲的被称之为“黑死病”的鼠疫大瘟疫,夺走了2500万欧洲人的性命,占当时欧洲总人口的1/3。这场瘟疫在很多文献中被记作“黑死病”。

以国家而论,在这次大瘟疫中,意大利和法国受灾最为严重;而少数国家如波兰、比利时,整体上较侥幸地成了漏网之鱼。在城市中,受灾最为惨重的城市是薄伽丘的故乡佛罗伦萨:80%的人得黑死病死掉。

在亲历者薄伽丘所写的《十日谈》中,佛罗伦萨突然一下子就成了人间地狱:行人在街上走着走着突然倒地而亡;待在家里的人孤独地死去,在尸臭被人闻到前,无人知晓;每天、每小时大批尸体被运到城外;奶牛在城里的大街上乱逛,却见不到人的踪影。

扩展资料

黑死病的病因:

当人类被携带鼠疫菌的跳蚤叮咬后,鼠疫菌经皮肤进入人体后,首先沿淋巴管到达局部淋巴结,在其中繁殖,引起急性淋巴结炎,极度肿胀,即为“腺鼠疫”。如果此期得不到及时治疗,将继续沿着淋巴系统扩散,侵犯其他淋巴结。

鼠疫菌及内毒素,也可经淋巴循环系统进入血循环,引起败血症,出现严重中毒症状,包括严重的皮肤黏膜出血、趾端坏死等表现(故鼠疫曾被称为“黑死病”),然后侵入肺组织引起继发性肺鼠疫。当人类与肺鼠疫患者密切接触,吸入一定数量的鼠疫菌后,可引发原发性肺鼠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鼠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欧洲中世纪大瘟疫

胡椒粉呀,他们去抓染上黑死病的人的时候,一般都穿着黑色的斗篷,带着有着尖尖的金属鼻子的面具,身上撒满胡椒粉(因为他们认为胡椒粉具有杀毒、驱邪的效果)。但是并没有什么作用。实际上,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他们对从1347年开始的黑死病并没有什么很好的办法去预防,如果楼主懂西班牙语的话,我推荐一本1806年西班牙学者胡立安(Julian Arce)的论文集就是讲黑死病时期的社会动态的,名字叫“Cartilla Sanitaria Popular Acerca De La Peste Bubonica”。当然,也有一部英文版的书籍比较权威:“Encyclopedia of the Black Death”,作者是Joseph 。可惜我这里只有纸质版的没有电子版的,不然可以传给楼主。因为本人研究过这个方向(黑死病与西欧经济重心转移之间的关系),所以如果还有什么问题的话,欢迎楼主追问~

鼠疫和麻风病是中世纪各种苦难之最,黑死病作为世界上爆发过的最具毁坏性的大流行病,足以反映出在灾难性疾病到来时,对人类和社会的冲击。 可惜的是,历史上对于毁灭性流行病的记述模糊又混乱,文献中的词汇常常过于简洁。14世纪对于黑死病的记述包括如下可怕的症状: 疼痛性的淋巴结肿大,坏死的器官,鼻孔流血,血性痰,血管出血,这些症状导致皮肤出现斑点及变色。 艾滋病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受到关注,当时的历史学家和医生经常把黑死病和麻风病作为破坏性流行病的最重要历史模板。鼠疫这种病,这种病主要表现为 腹股沟腺鼠疫 和 肺型鼠疫 ,偶尔也表现为 败血症鼠疫 。 在缺乏合适抗生素的情况下,腺鼠疫的死亡率超过50%;肺型鼠疫和败血症鼠疫的死亡率接近100%。 生活中,如果一只跳蚤感染了耶尔森氏鼠疫杆菌后再叮咬人体,引起的疾病就是腺鼠疫。 潜伏期2~6天,这段时间里细菌在淋巴结内繁殖,潜伏期过后,患者会突然出现高烧、头痛、胸痛、咳嗽、呼吸困难、呕血皮肤黑斑等症状。 即使是在拥有 链霉素、四环素、氯霉素 的今天,还是有很多病人死于这种病。 腺鼠疫的最典型症状是在腹股沟,腋窝,脖子等部位出现“腹股沟淋巴结炎”的症状,淋巴结肿大且疼痛。其他症状还有:不安宁、焦虑、精神混乱、幻觉、昏迷。一些特定的细菌蛋白抑制了能够阻止其繁殖或扩散的免疫反应,鼠疫杆菌还会释放一种毒素,导致休克、器官衰竭,最终死亡。 占星家把腺鼠疫归咎于土星,木星以及火星的一次恶毒的联接。 而流行病学家发现,鼠疫流行的原因在于耶尔森氏杆菌、跳蚤和老鼠的灾难性联合。  要理解流行性疾病,不如先简单了解一下 微生物、跳蚤、啮齿动物以及人类之间的生态关系。  2001年,研究者成功破译了耶尔森氏杆菌的基因和质粒,它取自一位在1992年感染肺型鼠疫死亡的科罗拉多州兽医,兽医的感染是因为一只猫的喷嚏。在DNA序列的研究基础上,微生物学家认为,耶尔森氏杆菌很可能是从两万年前的伪结核耶尔森氏杆菌进化而来,这是一种很小的人类肠道病原体。  分子生物学家认为,耶尔森氏杆菌变成致命的病原体是因为获得了新的基因,丢失或者不表达伪结核病基因,并且建立一种奇异的染色体重组模式,使它的基因组有异乎寻常的活力。  依靠来自于其他细菌的基因,耶尔森氏杆菌能够克隆新的环境。这些基因中有一组编码了允许细菌在跳蚤的内脏里生存的酶, 跳蚤变成了疾病的携带者 。 19世纪90年代,大面积流行的鼠疫连续性地在广州、香港、孟买、爪哇、日本、小亚细亚、南非、美国的北部和南部、葡萄牙、澳大利亚和俄罗斯的部分地区爆发。 历史流行病学家估计19世纪90年代流行的鼠疫杀死了超过1200万人,有人认为这个数据不可靠,他们提出在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早期,仅印度死于鼠疫的就有1000万人。 亚历山大.耶尔森在1894年香港鼠疫爆发期间从患者尸体的腹股沟处分离出了引起鼠疫的细圈。耶尔森把细困祥本送到了巴黎的巴斯德学院,利用那个样本,爱密尔·鲁研制出了第一份抗鼠疫血清。 为了纪念导师路易·巴斯德,耶尔森把自己发现的鼠疫细菌叫做巴斯德菌。1971年,为了纪念亚历山大·耶尔森, 引起腺鼠疫的细菌被重新命名为耶尔森氏杆菌。 耶尔森氏杆菌能够在啮齿动物繁殖地的同样小气候里存活好几个月。 在快要腐化的尸体上它的寿命只有几天,但是它可以在冰冻的尸体上生存好几年。  因此,鼠疫的局部爆发取决于啮齿动物群落的生存状态和处理鼠疫受害者尸体的方式。 在今天,我们至少已经知道了三个耶尔森氏杆菌的自然变种, 这三个变种都能引起人类和大多数哺乳动物致命性的感染。 在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之间,世界卫生组织记录了24个国家18000个鼠疫病例,其中超过一半发生在非洲。在美国有13个州报道过鼠疫发生。 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抗生素对鼠疫杆菌才普遍起了反应。 用抗生素治疗鼠疫的死亡率大约在15%,对比没有治疗的鼠疫死亡率估计是50%-90%。20世纪90年代末的流行病学家提出警告,说全世界范围的鼠疫病例事实增加了,应该被列为再次出现的疾病之一。 可倒霉的是,马达加斯加岛巴斯德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株鼠疫菌株对链霉素、氯霉素、四环素和磺胺药物产生了耐药性。  如果耐药性基因在其他菌属广泛传播,腺鼠疫作为对人类健康的严重威胁将再次出现。 虽然耶尔森氏杆菌能够很容易地穿透黏膜,但是它不能通过健康的没有破损的皮肤进入人体, 因此通常依靠跳蚤到达新的宿主。  19世纪90年代,科学家报告说在跳蚤的胃里发现了鼠疫菌,那个跳蚤来自于一只被感染了的老鼠。但是“跳蚤理论”遭到了怀疑。  孟买的英国鼠疫委员会成员作了试验证明跳蚤并没有传播鼠疫,他们假定“一个跳蚤就是一个跳蚤”。关于跳蚤理论方面的进一步研究,揭示的是 不是所有的跳蚤,都会传播鼠疫。 实验中有2000种不同的跳蚤,其中黑鼠的跳蚤(又名印鼠跳蚤)是最有效的鼠疫携带者,排名第一,除此之外至少有八个品种的跳蚤能够把鼠疫菌传给人类。跳蚤的生存依赖于宿主、热量、湿度的不同,几天至一年之久均有可能。 一个被感染的跳蚤会成为快速繁殖鼠疫菌的牺牲品,跳蚤的胃最终会被细菌塞堵住。当饥饿的跳蚤咬了一个新的受害者时,咽下的血液和细菌接触并被细菌混合,一部分会带着大量的细菌返流到被咬者的伤口, 导致鼠疫菌在离咬伤处最近的淋巴结里大量繁殖。 一般来说,跳蚤对自己的宿主很忠诚。不幸的是,印鼠跳蚤发现人类是一个可接受的老鼠的替代品,人类跳蚤虽然不能达到老鼠跳蚤的感染能力,但是在适当的情况下数量可以补偿质量。 尽管跳蚤是普遍存在的公害和疾病的携带者,相比于虱子、蜱虫,有跳蚤可能也没那么可怕。 当腺鼠疫患者的大量病菌扩散到肺内时,肺脓肿就出现了,同时伴有剧烈的咳嗽和喷嚏,并通过痰释放出大量病菌。 病菌进人新的宿主的呼吸系统时迅速繁殖,导致了高传染状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主要的肺型鼠疫。 直接通过唾液进行人与人之间传播的肺型鼠疫具有高传染性和致死率。 肺型鼠疫的潜伏期只有一到三天,爆发非常突然。 症状表现为胸痛伴有剧烈咳嗽,引发咳血痰,继而发展为神经紊乱加重,患者能力丧失,出血导致皮肤出现黑紫色的斑点。咳嗽伴随着窒息,病人最终窒息而死。 这种高致命性鼠疫的患者会经历发热,寒战和致命性肺炎。  在败血症鼠疫中,细菌通过血液迅速传播破坏内部器官和血管,导致坏疽、内出血、鼻和耳朵出血甚至昏迷。患者会在一到三天内死亡,不会出现腹股沟淋巴结炎的症状。 一旦阐明了老鼠和鼠疫之间的关系,许多权威人士就认为黑鼠是鼠疫流行的唯一来源。 可几乎有近两百种啮齿动物可以被确定为鼠疫可能的宿主,这个时候的 “野生啮齿动物鼠疫” 的概念才得到认可。 虽然在非常遥远的古代流行性腺鼠疫就已经出现了,但是早期关于“鼠疫州温疫”的描述太模糊,不能提供明确的诊断, 因此在540年的查士丁尼鼠疫通常被看作欧洲鼠疫的第一次流行。 “在中世纪的某个时间,黑鼠一路前行来到欧洲,幸福地居住在城镇和乡村,成为永久的居民。 在思乡人朦胧的双眼里,中世纪的城镇看起来也许很独特,但是那是一个充满污秽的不卫生的地方,就像啮齿动物拥挤的养殖场,狭窄的、弯弯曲曲的小巷周围随意分布着小块的花园、猪圈、粪堆、商店屋舍,还有人畜共用的杂物间。” 在古代的史学作者的笔下,害虫和奇怪的行为都被看作灾难的预兆,但是他们没有区分是田鼠还是家鼠。  当通常生活在地下的田鼠、家鼠、鼹鼠和其他动物逃到地面上来,像喝醉酒一样东倒西歪甚至大批死掉的时候,中世纪的医生甚至普通人都会很害怕:这意味着引起瘟疫的疾病很快就要来临了。 这个奇怪的征兆很容易与另一个观点达成一致,那就是形成于地下的有害气体扩散到空气中,产生了致命的有毒气体。 而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鼠疫世一步的波动甚至能制成图表,到最后,这一疾病看起来在西方灭绝了,却在地中海的港口开始周期性的重演。 根据历史学家普罗可比的记载,540年,鼠疫开始于埃及,不久扩散到整个地球,每个国家都死了无数的男人、女人和孩子。参考文献:《医学史》第二版

月季黑斑病防治论文参考文献

编辑词条黑斑病玫瑰叶上的黑斑病 黑斑病 black spot 亦作blackspot。 乌头、紫菀、仙人掌、翠雀、榆、赤莲、番樱桃、一枝黄花、冬青、飞燕草、木藜芦、兰、报春、悬钩子、蔷薇及甜菜的普通病害。由假单胞属(Pseudomonas)细菌及多腔菌属(Asterina)、星盾炱属(Asterinella)、小星盾炱属(Asteroma)、星壳孢属(Diplotheca)、小丛壳属(Glomerella)、日规壳属(Gnomonia)、裂盾菌属(Microthyriella)、扁壳霉属(Placosphaeria)及疵霉属(Stigmea)许多种真菌所引致。侵染发生在潮湿季节,出现圆形或不规则形黑色叶斑,有时发生在叶柄、茎和花部。 黑斑病一词常指蔷薇双壳菌(Diplocarpon rosae)引致的蔷薇黑斑病而言,是乾旱地区外全世界广泛分布的严重病害。在蔷薇上呈圆斑,径一公分,具蓬边。感病植株的叶变黄色,早落叶。受侵株在生长季中可落叶两次,严重衰弱,花少而差,易罹溃疡病,易因冬害而死亡。分生孢子盘中形成无数孢子,从溅起的雨滴、露、浇水及园工在潮湿植株中工作时传播。孢子萌发并侵入蔷薇组织约须9∼18小时或更长时间,新叶斑在3∼16天内出现,孢子在10∼18天内形成。这个循环於生长季中可重复发生。 症状 叶、叶柄、嫩枝和花梗均可受害,但主要为害叶片。症状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发病初期叶表 面出现红褐色至紫褐色小点,逐渐扩大成圆形或不定形的暗黑色病斑,病斑周围常有黄色晕圈, 边缘呈放射状、病斑直径约3-15毫米。后期病斑上散生黑色小粒点,即病菌的分生泡子盘。严重 时植株下部叶片枯黄,早期落叶,致个别枝条枯死,如月季黑斑病。 另一种是叶片上出现褐色到暗褐色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的轮纹斑,其上生长黑色霉状物,即病 菌的分生孢子。严重时,叶片早落,影响生长、如榆叶梅黑斑病。 发病规律 黑斑病是月季上的主要病害,发生普遍,为害严重。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盘在枯枝或土 壤中越冬。翌年5月中下旬开始侵染发病,7-9月为发病盛期。分生孢子借风、雨或昆虫传播、扩 大再侵染。 雨水是病害流行的主要条件,降雨早而多的年份,发病早而重。低洼积水处,通风不良,光 照不足,肥水不当等有利于发病。 防治方法 ①选用优良抗病品种。 ②秋后清除枯枝、落叶,及时烧毁。 ③加强栽培管理,注意整形修剪,通风透光。 ④新叶展开时,喷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或75%白菌清500倍液,或80%代森锌500倍液,7-10天1次,连喷3-4次。

在花卉种植中,食醋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对生长不良的花卉,有起死回生的妙用。它含有糖分、葡萄糖、乳酸、醋酸等有益物质,且食醋溶液可抑制“光呼吸”过程中乙醇酸氧化酶的生物活性,提高净光合率10%—20%,加强光合作用,提高叶绿素含量,增强花卉的抗病能力,所以适量喷洒食醋溶液,可使花卉长势旺,花多,色艳。下面介绍几种用法。 治疗黄化病。许多花卉如茶花、杜鹃以及观叶植物,往往因缺乏铁元素、盆土PH值过高、管理不当等而引起叶子发黄,这时可用10克食醋加清水3千克,于上午10时前、下午4时后喷洒植物叶面。每10天一次,连喷4—5次便可使其由黄变绿。 促进植株生长。用300倍食醋溶液,在茶花孕蕾前喷洒全株,每15天喷一次,可使茶花叶片增大—厘米,使花量增加8%,分枝增加20%。用150—2000倍的食醋溶液浇灌花木,可克服因盆土ph值偏碱性引起的生理病害。 增强抗病性。如月季白粉病,杜鹃黑斑病,玫瑰、牡丹烟媒病等,一经发现,用150倍食醋液喷洒3次,便可得到有效控制。对花卉霜霉病、叶斑病等,喷洒食醋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不过,对花卉喷洒食醋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必须选用良好食用醋,切忌用化学工业用醋及腐败变质的食醋;2、浓度必须严格掌握,不得随意加大;3、使用时间一般要在早晨和傍晚喷洒,切记不要在酷热的阳光下喷施。 月季黑斑病 学名:Diplocarpon rosae Wolf 发病症状:该病主要发生于叶部。初发病的叶片表面出现黑色或黑褐色的放射状病斑,病斑边缘不明显,后病斑逐渐扩大为圆形右近圆形,边缘有放射形芒状突出,直径4—12毫米,周围有黄色晕。受害叶片或小叶发黄,容易脱落。 为害情况:该病除为害月季外,还为害蔷薇、十姐妹等多种蔷薇类木本花卉。患病植株叶片发黄、脱落,仅留下光枝干,植株生长衰弱,甚至造成枯死。 发病规律:该病的病原属真菌中的子囊菌类,以菌丝体在枯叶或土壤中越冬。第二年四、五月间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或昆虫传播。五、六月为发病盛期。低洼积水、通风不良、光照不足、肥水不当、植株生长瘦弱等因素都能促使发病。 防治方法 : 1、秋后彻底清除枯枝病叶,剪除病枝后集中烧毁,可减少翌年发病。 2、发病季节及时摘除病叶,予以烧毁,以防扩散蔓延。 3、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植株的生长势,可提高抗病能力。 4、在早春发芽前喷施2~3度石硫合剂,以杀死越冬病菌。 5、在四至七月间,每10~14天喷一次等量式150~200倍波尔多液,或70%甲基托布津、50%可湿性多菌灵、80%可湿性代森锌等杀菌剂1000倍液可防止发病。

月季花黑斑病治疗预防

月季黑斑病从名字就可以看出,叶片上有很多黑斑,发生特点是高温多湿,一般先从下部老叶发生,开始的时候叶片上有水浸状斑块,随着慢慢严重,可以看到斑块发黄变黑,湿度太大的时候,可以看到明显的霉层,最后直接掉叶,发生黑斑病以后不及时防治,树势越弱还会爆发介壳虫红蜘蛛等虫害。

爆发了月季黑斑病之后,要及时的喷药防治,否则比较严重了会掉光叶片,造成营养不足而月季花发生僵苗衰老,越久越弱,褐斑病归属于霉菌性病虫害,因此防治月季黑斑病就需要用霉菌性药物防治。

常见的制剂有三唑类农药,例如三唑醇,戊唑醇等,自然比较好的有苯醚甲环唑,肟菌酯戊唑醇,不严重得话就用三唑类农药就能处理,假如太严重了,那么就强烈推荐有防止和铲除效果的苯醚甲环唑和肟菌酯戊唑醇了,这种农药全是比较好的。

喷药防治之后,比较严重了十几天再喷雾器一次基本上就操纵了,喷药防治会全自动爆出很多的枯黄,所以及时把这种枯黄清理干净,维持盆栽花盆整洁,随后及时修剪枯枝败叶,修剪一些弱枝,盲枝,去弱留强,随后维持盆土偏干躁,等控制住以后再维持盆土微潮湿就可以了,千万别洪水灌溉。

要想完全的消除,降低大爆发,建议大家在历年的冬季都需要开展一次充分的灭菌源解决,每一年冬季修剪好之后,对盆土和枝干及时喷雾器防治,降低过冬得菌源,那么第二年会少暴发一些。

绝大多数爱花之人都是会暴发以后再防治,实际上大家提议以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值保方针,提议初春温度升高之后,用羟基托布津开展喷雾器防止,平时保养都是,一个月左右喷雾器一次,那样防治成本费就降低了许多,也是我们城市园林绿化常见的防治对策。

红与黑论文英文参考文献

ghts3兄所言极是,惭愧了.

红与黑》是十九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斯汤达的作 品, 只要是读过这本小说的人都不可能把小说中人物的个性, 言 谈举止从自己的脑海中赶出去。这一切都不停的萦绕在他们的 脑际, 让他们去思索, 让他们浮想联翩。 所有的评论家一致肯定斯汤达深刻的反映了他的时代。只 要看看小说的副标题“** 年记事”就可以体会到斯汤达和巴 尔扎克一样, 只是在自觉地为现代社会谱写历史。可是对大多数 的读者来说, 显然不是因为关心一百多年前的政治才喜欢《红与 黑》的。人们真正感兴趣的是它的主人公于连·索雷尔。于连和 整个社会的环境的冲突, 他的野心, 抱负与孤军奋斗, 他对现实 的愤懑不平和报复性的反抗。这才是小说扣人心弦的地方。离开 了于连的悲剧, 其他的一切对读者便毫无意义。在体味着小说引人的情节, 在对主人公的命运经过迭荡的 推进而突然戛然而止于死亡而悲叹时, 人们不能不一再问到: “红”与“黑”究竟是什么? 它的真正喻意是什么? 对于这个问题, 一百年来文艺研究家进行无休止的争论, 一直没有一致的看法, 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 或者认为“红”指红色的军装, 代表军队; “黑”指教士的黑袍, 代表教会。或者认为“红”是指法国大革命和 拿破仑战争的英雄时代;“黑”是指复辟王朝的反动统治。或者认 为“红”指以特殊方式反抗复辟制度的小资产阶级叛逆者于连; “黑”指包揽反动教会、贵族阶级和资产阶级在内的黑暗势力。有 人以“人性的深度”的角度认为红与黑是以“红”为象征的一种感 情力量和以“黑”为象征的另一种感情力量的拼搏。还有人利用 拉康精神分析理论对《红与黑》中欲望主体和叙述结构的关系进 行剖析, 认为小说的主人公主体徘徊在“想象界”和“象征界”之 间。因此对小说书名的解释为“红”是想象界, 是缺失的母亲、血、 生命律动之源, 是欲望本身的形象;“黑”是象征界, 是父亲、法律 制度、现实原则, 阉割、修道院、宗教之权威。可以说是“仁者见 仁, 义者见义”, 当然无可非议, 这是所有可以被称作伟大小说的 共同品格。例如《红楼梦》, 有人读出了革命, 有人读出了政治, 有 人读出了爱情, 有人读出了人生等等。 透过《红与黑》的字里行间, 随着引人入胜的情节, 我们仔细 体味着之中所含的“红”与“黑”。我认为这个作品从开始、发展到 结束, 贯穿着三组“红”与“黑”的主线, 顺着这三组线索才能深刻 理解作者赋予这篇作品的深刻意义, 才能理解主人公短暂的一 生和他的命运。 第一组:“红”象征着拿破仑士兵的红军服;“黑”象征着教士 的黑色道袍。 第二组:“红”象征着于连·索雷尔追求的飞黄腾达;“黑”象 征着主人公结局的死亡。 第三组:“红”象征着教堂的圣水、死亡、子宫、于连的重生; “黑”同时象征着教堂、死亡、洞穴。 下面我们分组来解析其中的寓意。 第一组:“红”象征着拿破仑士兵的红军服;“黑”象征着教士 的黑色袍子 这是斯汤达本人在回答朋友的询问时的解释。在小说的开 始, 作者就给人们展示了表面虽然文弱但是心灵的深处, 有一团 火一样的进取力量, 一股往着高处涌流的狂奔不息的热血的于 连。那么怎样才能出人头地呢?拿破仑士兵的红军服是他心中的 向往, 他们想自己像拿破仑那样年三十立功于战场而成为显赫 的将军。然而于连生不逢时, 在王政复辟时期, 平民甚至没有穿 上军制服的可能, 最好能够通向上层社会的途径就是当教士了。 当于连看到一个德高望重的老法官在一场无聊的纠纷中被一个 小小的教士所击败, 一个四十多岁的神甫就拿到三倍于拿破仑 麾下名将的薪俸, 他就不再提拿破仑的名字而发奋攻读神学了。 他想:“在一切事业里都需要聪明人……在拿破仑统治下, 我会 是一名军官, 在未来的神甫中, 我将是一名主教。”因此,“红与 黑”在这里平行的, 都是于连新追求的飞黄腾达之路。 第二组:“红”象征着于连索雷尔的追求的飞黄腾达;“黑”象 征着主人公的结局 要理解这一组,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 1. 从小说的创作原意 值得注意的是, 斯汤达为什么在小说里使他的主人公这样 一个“才智之士”, 这样一个充满理想而处事慎重、谨慎的青年的 结局以悲剧告终, 而不是塑造一个成功者形象呢?我认为这就是 斯汤达没有解释完的书名的喻意, 也就是“红”象征着于连的追 求;“黑”象征着死亡。在这里“红”与“黑”不是平行的, 而是对立 的矛盾。要理解这一组, 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作者将拿破仑士兵的红色军装和教士的黑袍子这一 “红”——“黑”作为主人公于连所追求的梦想, 不仅仅是因为作 者曾经十七岁就投入军界, 三次随拿破仑远征欧洲, 亲身参加过 朗戈战役、耶拿战役, 曾经进驻米兰……他是同时代作家中唯一 真正了解拿破仑时代的人。而时过境迁, 教士是一个能实现于连 野心的职业。 若想细致入微的理解斯汤达的作品, 必须先了解他的内心, 斯汤达的内心并非原动力旺盛, 充满志趣。由于天赋与志趣自身 只不过是一些笼统的东西, 所以他所迷恋的是一些空洞形式, 也 就是说没有明确和具体的东西, 由于缺乏那种功利和道德动机, 他不会对任何事情深深感动, 事实上, 对他来说, 激情开始就是 游戏、实验、消磨时光, 在人们看来他会完全沉溺于激情之中时, 他却突然移情别处。 从形式或从总体上而言, 斯汤达的理想也同样相当混乱和 自相矛盾。因为他看起来只关心与个人密切相关的原动力与激 情形式, 对此他赋予了只属于更高层次的原动力之雄伟气势与 英雄气概。因此, 他赋予他的主人公也就同样的形式。于连在短 短的一生中为自己规划了许多的角色: 拿破仑的副官、代理主 教、司令官、指导教师等等。由此看来, 他所担任的角色是可以变 换的, 只要能达到出人头地的目的。 其次我们也不能忽视, 斯汤达出生在贵族律师家庭, 八岁丧 母, 他是和可怕的穷神甫一起长大, 从小身心受到很大的压抑, 书中西朗神父的一段话也表明了对于连的追求的否定:“我告诉 你这一点是让你明了, 当教士不会给你带来什么, 如果你向当权 者献媚的话, 那会得到诅骂, …”这表明作者并不认为做教士是 一条什么光明大道而是下地狱的行当。 2. 小说中的情节 在小说的开始部分, 对于连开始他的征程之前有着这样的 描写:“……他孤单一个在教堂里, 祈祷的矮凳上, 于连发现一张 印有字的小纸片摊在那儿, …他眼光落上去, 上面写到: 路易· 索雷尔判决以及临终时刻的详情在贝尚松处死, 在……这张残 缺零碎, 反面起首的三个字他可以看得清楚:‘第一步’。…他深 深的叹了一口气, 接着说,‘他的名字末尾跟我一祥…’他把纸揉 成一团。 从教堂出来, 于连相信看见圣水钵旁有一摊血, 其实这是被 洒过的圣水, 在蒙着窗上的红布的反衬下, 看上去像血一般。最 后, 于连为内心隐藏着恐惧感到羞愧。 ‘难道我是个胆小鬼?’他问自己,‘拿起武器。’这几个单词 在老军医叙述过的战争故事里反复出现, 在于连看来是勇敢的 象征。他站起身来迅速走向德·雷纳尔先生的房子”。 由此看来, 小说的开始已经预示了主人公的结局: 他从教堂 出发到德·雷纳尔先生家当家庭教师, 开始奔向他追求仕途的 战场, 到德·拉莫尔府当秘书——回到教堂开枪杀他的情人德 ·雷纳尔太太, 被判死刑, 表明他的追求“红”的结果必然是失败 或者说是死亡“黑”。 3. 从词汇学的角度 我们再翻开法、英、汉辞典, 对于“红”与“黑”的解释基本上 都是一致的。“红”: ①指像血那样的颜色; ②象征革命; ③象征顺 利和成功。而“黑”却是指: ①黑色; ②阴郁的; ③死亡。因此, 从词 汇学的角度出发, 作者的喻意也是明确的: 红军服和黑道袍, 这 一“红”, 一“黑”作为于连带着满腔的热血所追求的成功之路 (红)的结果必然是死亡(黑)。 第三组:“红”象征着教堂的圣水、子宫、于连的重生;“黑”同 时象征着教堂、死亡、洞穴 经过对平行的“红”与“黑”的追求和对立的“红”与“黑”—— 追求——失败之后,作品又以平行的“红”与“黑”的融合而结局。 对于这一组的理解, 要从以下方面。 1. 从情节上 回顾于连从在追求发迹的四年, 细心阅读的读者可以注意 到, 于连口口声声“成功”、“发迹”、“飞黄腾达”之类, 时时处处羡 慕有钱人的“幸福”, 却从来没有说清楚他究竟要什么。金钱他当 然是要的, 他动辄想当上一个主教比当上一个将军多挣多少法 郎, 然而他关心和谁一起吃饭胜过拿多少薪水, 他拒绝过和爱丽 莎的有利的婚事, 他不肯走富凯那样的稳妥的发财之路, 他也从 不接受没有名分的馈赠……总之, 于连不是一个爱钱的人, 这是 他和当时一般渴望成功的人之间的很大的区别, 包括贵族和资 产者。再说社会地位, 他所想得到的首先是荣誉、是平等、是自 由, 其次才是金钱、财物和享受。有的研究者认为于连的全部心 灵都体现着一种与封建观念相对立的思想体系, 一种以个人为 核心的思想体系, 这种思想体系决定了他和他那个行将灭亡的 社会之间的不可调和的冲突, 也决定了他不可挽回的悲剧命运。 总之, 说于连是一个个人主义野心家固然不错, 但不如说他是一 个追求个人幸福而不幸走上歧途的年轻人更来的准确。于连的 所作所为甚至他的所思所想和他的心灵呼唤在本质上是矛盾 的。 如果说在到达“虚伪”之前, 这个年轻农民的心灵曾走过很 长的一段路, 那么他的死意味着他只不过在一条更长的路上刚 刚迈开了第一步, 这一步他是在监狱里走完的。内容丰富, 份量 沉重, 喻意深远的《红与黑》实际上写的是一个年轻人在追求幸 福的道路上如何从迷误走向清醒, 说到底是写了一个“悟”字。这 是人类永恒的难题的唯一的解, 也是《红与黑》中的于连的处境 的真实写照。斯汤达的高明在于, 他只在“迷”字上用力, 似乎曲 径通幽, 柳暗花明, 谁都说是从胜利走向胜利, 而在仿佛登上了 高峰时却突然两声枪响, 让公重重的跌在地上, 犹如一声断喝: “此路不通!”于是主人公恍然“觉”, 而后在回想中大彻大悟, 从 此走上了新的道路……这也是这篇小说震撼人心的地方。于是 于连找到了归宿又获得了重生, 从这个意义上他是成功者, 迷途 知返者。在这里“红”与“黑”这对矛盾达到了统一。 2. 从意蕴上 “红”与“黑”是辩证的统一。“黑”的其一象征既是超越语言 符号链的存在, 其表征为创伤和死亡, 而“红”象征之一显然与血 和死亡有关, 于是,“红”与“黑”融为一体。 本文在第二组里提到小说中于连在到德·瑞纳先生家做家 庭教师前到教堂祈祷时, 发现被处死的人名末尾和他的一样, 并 且相信看到圣水钵旁边有滩血。在小说的另一处写到:“德·福 列先生所问: 为什么索黑尔先生特别选择了教堂为谋杀的地方, 假如不是恰如那个时候, 他的情敌在那里举行弥撒呢。一般人都 同意你(笔者按即玛特尔小姐)所保护的幸运的人, 具有无限的 聪明和更多的谨慎。假如他躲藏在他所熟知的德·瑞纳先生的 花园里, 还有比那更简单的事吗?在那里, 差不多不会有人看见, 不会被捕或怀疑。而且很容易地把他所妒嫉的女人置于死地。” 一个婴儿诞生,要在教堂接受洗礼, 这是象征着生命, 象征着希 望的“红”; 教堂也是为死者祷告的地方, 象征死亡的“黑”, 而不 管在中国还是在西方, 人们都相信净化了的灵魂能得到再生, 在 这里“红”与“黑”这对矛盾又达到了统一。 从心理学上分析, 洞穴与教堂都可象征着子宫。他们都在象 征意义上提供了再生的承诺。正如克洛德·鲁瓦所说: 温暖、宁 静慈母般的洞穴, 开始生存历险之前于连曾在那儿做过小憩, 渴 望最后能“安息在那儿”, 因为安息这个词恰如其分。明乎此, 我 们又可以回答小说中那位人物提出的问题了。经过矛盾, 经过抗 争, 经过实践, 于连终于得到了再生。这里“红”象征着鲜血, 子 宫, 生的教堂, 于连的“再生”;“黑”象征着死亡的教堂和洞穴, “红”与“黑”在这里再次成为平行的融汇。

给你提供2个链接,希望你能找到自己所需

商务英语论文怎么选题?我为大家分享的是商务英语论文选题分类及参考选题,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商务英语论文选题分类

A 英国文学(英国文学的文化研究、作品分析等);

² 国别文学研究和地域文学研究

² 文学流派研究 (如: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自然主义,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黑色幽默,意识流,女性主义文学等)

² 作家研究和文本分析

² 中外比较文学研究

B 美国文学(美国文学的文化研究、作品分析等);

² 国别文学研究和地域文学研究

² 文学流派研究 (如: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自然主义,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黑色幽默,意识流,女性主义文学等)

² 作家研究和文本分析

² 中外比较文学研究

C西方文化(英美加澳新等西方国家文化以及与汉文化的比较研究);

² 文化与外语学习

² 中西方文化比较

² 地域文化研究 (如:“美国60年代的摇滚学--社会的晴雨表”)

D语言学(语言学一般理论的研究);

² 语言学研究 (如:语言研究,文字研究,词汇研究,短语和句子研究,语篇研究,语言与文化等)

E教学法(英语教学法、测试学等方面的研究);

² 语言教学研究,教学法研究,教学方法和技巧研究 (如:语言研究与语言习惯,测试与评估研究,课堂教学管理研究,教育技术的使用与开展研究)

² 英语学习个体差异研究 (如:不同性格的学生的口语能力有何不同?)

F翻译学(翻译理论与实践探讨、译本研究以及名家名著翻译作品对比研究等);

² 翻译学理论研究

² 翻译方法个案研究 (如:“从海明威的短篇小说《一个干净、的地方》看简洁句的翻译”)

² 中外翻译比较

G 商务英语

² 国际贸易与实务等

² 旅游与旅游管理等

H其它类

² 其他 (如:国际关系类论文等)

英语专业论文参考选题

(以下选题仅供参考, 毕业论文 题目的最终确立请与指导教师认真磋商。)

1.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Heroine Personality in Jane Eyre

《简爱》的主人翁个性分析

2. A Brief Comment on O’Henry Short Stories 亨利的短篇小说述评

3. A Comment on Hardy’s Fatalism 评哈代的宿命论

4.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Themes of Pilgrimage to the West and Pilgrim’s Progress

《西游记》与《天路历程》主题的比较

5. A Probe into the Feminist Idea of Jane Eyre 《简爱》男女平等思想的探索

6. A Study of Native American Literature 美国本土文学的研究

7. A Study of Student-Centered English Vocabulary Teaching

以学生为中心的 英语词汇 教学

8. A Study of the Translation of Sports Terms 体育专有名词的翻译

9. A Study of Transitional Words and Expressions 过渡词及表达法的研究

10. About the Breaking of American Dream from the Great Gatsby

从《了不起的盖茨比》看美国梦的破碎

11. About the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in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英语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12. About Transform of Parts of Speech in Translation 论翻译中词性的转换

13. Application of English Idioms in Daily Life 英语习语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14. Body Language Difference in Meaning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体态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意义差异

15. Characterization in Charles Dickens’ Novels 狄更斯小说中的人物塑造

16. Choice of Correct Words in Translation在翻译中如何准确选词

17. Comment on Bernard Shaw’s Dramatic Art 评肖伯纳的戏剧艺术

18. Comparing First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s

二语习得与母语的比较研究

19. Cross-culture Failures by Chinese learners of English

中国英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中的误区

20.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Idiomatic Expressions in Translation

论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及习惯表达法

21. Cultural Factors and Limitations in Translation 翻译的文化因素局限性

22. Developing Students’ Cultural Awareness through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通过外语教学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23. Dialectics in Translation 翻译中的辩证法

24. Differences between Audio-lingual Method and Functional Approach

听说法与交际法的区别

25. Effects of Learner’s Motivation i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外语学习中学习动机的影响

26.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Teacher-dominant or Student-centered

英语课堂教学——教师主宰还是学生中心

27. Error Analysis in English Learning as a Foreign Language

英语学习中的错误分析研究

28. Euphemistic Expressions in Foreign Affairs 外事用语中的委婉表达

29. Features of Network English 网络英语的特点

30. Food Culture in America and China 中美饮食文化比较

31. How to Appreciate English Prose: Traditional and Modern Ways

如何欣赏英语散文——传统与现代方法比较

32. Humor and Satire in Pride and Prejudice 《傲慢与偏见》的幽默与讽刺

33. Influence of Mark Twain’s Works in China 马克吐温的作品在中国的影响

34. Influenc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n English Vocabulary

科学技术对英语词汇的影响

35. Information Theory and Translation 信息论与翻译

36. Inter-Translation of English and Chinese Proverbs 英汉 谚语 的互译

37. Jane Austen and the Heroine in Pride and Prejudice

简奥丝丁和《傲慢与偏见》的女主人

38. Lexical Gap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Inter-Translation 英汉互译的词义差异

39. Linguistic Features of Abraham Lincoln’s Addresses 论林肯演说词的语言特征

40. Linguistic Features of Business Contracts 商务合同的语言特征

41. Linguistic Features of English Advertisements 英语广告的语言特征

42. Linguistic Taboo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Languages 谈汉英语言中的禁忌现象

43. Logical Fallacies in English Writing 英文写作中的逻辑谬误

44. Metaphoric Expressions in Poem … 论《…》诗中的暗喻

45. Methods and Procedures in Language Teaching 语言教学的方法及过程

46. Needs Analysis of Language Learners 语言学习者的需求分析

47. On Attitudes and Motivation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论第二语言学习的态度及动机

48. On Charles Dickens Style in … 论狄更斯的《…》中的语言风格

49. On . Eliot’s Mythological Consciousness 论艾略特的神话意识

50. On Teacher-Learner Classroom Communication 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课堂交流

51. On the Character of Shylock in The Merchant of Venice

论《威尼斯商人》中的人物夏洛克

52. On the Criteria of Translation 议翻译标准

53. On the Development of Jane Eyre’s Character 论简爱的性格发展

54. On the Feasibility of Communicative Approach in China

谈交际法在中国的可行性

55. On the Functions of Ambiguity in English 论英语歧义的功能

56. On the Humour of Mark Twain 马克吐温的幽默观

57. On the Importance of Translation Theory 翻译理论的重要性

58. On the Learning Strategy of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谈英语的学习策略

59. On the Linguistic Features of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语言特点

60. On the Poetry of Robert Frost (1874-1963) 评议弗罗斯特的诗歌

61. On the Poetry of William Wordsworth (1770-1885) 评议沃兹沃斯的诗歌

62. On the Principles for Translation 浅议翻译原则

63. On the Relations of Basic Language Skills 基本语言技能的关系

64. On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the Speeches by Elder and Younger Bush

论老布什、小布什语言风格的异同

65. On the Style of Withering Heights 《呼啸山庄》的文体分析

66. On the Tragedy of Loman’s Family in Death of A Salesman

《推销员之死》中罗曼一家的悲剧

67. On the Vividness and Images in Poem … 论《…》诗文的生动性与比喻

68. On the Words and Expressions Belittling the Female 蔑视女性的词汇和表达法

69. On the Writing / Translation of Foreign Trade Contracts

论涉外经济合同写作/翻译

70. On Translation of Computer Terms 论计算机的术语翻译

71. On Translation of Tourist Guide 论旅游指南的翻译

72. On Translation of Trade Names and Names of Export Commodities

论商标、出口商品名称的翻译

73. On Winston Churchill’s Prose Writing 评邱吉尔的散文写作

74. Parallelism in English英语中的排比现象

75. Personality Factors to the Success of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个性因素在外语学习中的作用

76. Points of View and the Mode of Discourse in Vanity Fair

论《名利场》的观点及言语方式

77. Politeness and Indirect Speech Acts 礼貌与间接言语行为

78. Pragmatic Failures in th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

79. Professional Skills for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in Chinese Middle Schools

中国中学外语教师的专业技能

80. Relations of Speed and Understandability in Reading Comprehension

阅读理解中速度与理解性之间的关系

81. Relationship between … Theory and Language Research

论…理论与语言研究的关系

82. Relationship of Age to SLA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论年龄与第二语言习得的关系

83. Rhetorical and Narrative Devices in A Farewell to Arms

《永别了,武器》的修辞与描写手法

84. Scarlet and Black in The Scarlet Letter 《红字》中的红与黑

85. Semantic Analysis of Nominalization in EST 科技英语名词化语义分析

86. Sex Differentiation and Sexism in English Language

论英语中的性别现象及性别歧视

87. Similarities and Dissimilarities of British and American English

论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的异同

88. Social Context in the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外语教学中的社会语境

89. Study of “Hemingway Style” 论“海明威风格”

90. Symbolism in Idiomatic Expressions 论习语中的象征手法

91. Syntactical Features of Business English 谈商务 英语写作 的句法特征

92. Syntax in John Milton’s Paradise Lost 弥尔顿的《失乐园》的句法探讨

93. Techniques of Theme Production in Wuthering Heights

《呼啸山庄》主题的表现手法

94. The Application of Communicative Approach Techniques in Moder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交际法的教学手段在现代外语教学中的运用

95.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mputer Language Vocabulary 计算机语言词汇的特点

96. The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Factors in Task-based English Teaching

英语任务型教学中的认知和情感因素

97. The E/C Translation of Metaphors 暗喻的英汉翻译

98. The Function of Grammar in English Study 英语学习中语法的功能

99. The Influence of L1 on the Learning of a Foreign Language

母语对外语学习的影响

100. The Influence of Wars on American Literature 战争对美国文学的影响

101. The Linguistic Charms of 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

《汤姆索亚历险记》的语言魅力

102. The Negation in Translation 论正说反译和反说正译

103. The Role of Grammatical Rules in English Language Learning

语法规则在英语学习中的地位

104. The Significance of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in Foreign Language Testing

外语测试中交际能力的重要性

105. The Theory of “Dynamic Equivalence” and its Application in E/C Translation

等效翻译理论及其在英汉翻译中的应用

106. The Translation of Proper Names 专有名词的翻译

107. The Understanding and Translation of Attributive Clause

定语从句的理解与翻译

108. The Use of Nouns in English 英语中名词的使用

109. The Ways of Expressing Emphatic Ideas in English

英语中强调语气的表达方式

110. Thomas Hardy and his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哈代和他的《苔丝》

111. Translation of Rhetoric Devices in EST (English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论科技英语中修辞格的翻译方法

112. Translation Techniques of Idioms and Slangs 成语、俚语的翻译技巧

113. Translation Techniques of Proverbs, Loanwords and Colloquialisms

谚语、外来语和俗语的翻译技巧

夏黑葡萄论文英文参考文献

英文论文参考文献格式如下:

一、学术论文英文参考文献标注格式

按照现行规定,学术期刊中论文参考文献的标注采用顺序编码制,即在文内的引文处按引用文献在论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以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序号置于方括号内。同一文献在一文中被反复引用者,用同一序号标示。

这一规定使得所列文献简洁明了,应该引起论文作者注意。英文参考文献和中文参考文献一样,按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与中文文献混合连续编码著录;英文文献用印刷体;英文书名、期刊名和报纸名等用斜体;所列项目及次序与中文文献相同,但文献类型可不标出;忌用中文叙述英文。其格式为:

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示例:Day,C.,Veen, Walraven,G. Children and youth at risk and urban education. Research, policy and prac-tice. Leuven/Apeldoorn:Garant. 1997.

期刊文章: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示例:Driessen,G.,& Van der Grinten,M. Home language proficiency in the Netherland:The evaluation of Turkish andMoroccan bilingual programmes- A critical review, Studies in Educational Evaluation,1994, 20(3):365- 386.

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原文献主要责任者(任选)。原文献题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起止页码。

示例:Driessen,G.,Mulder,L.,& Jungbluth,P. Structural and cultural determinants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ies in theNetherlands. In (Ed.),Root and migration in global perspective. Jerusalem:Magnes . 104.

二、关于英文人名的标注

现行编排规范对英文人名如何标注未作明确要求,英文人名的标注较为混乱,有标注全名的,有标注时将名缩写、姓不缩写、保持原来顺序的,还有在姓、名之间加圆点的,后者是我国翻译作品中,中文书写外国人名经常采用的一种方式。

其实,标注英文人名是有章可循的,在国外学术著作的参考文献中,关于人名的标注已约定俗成为一种统一的格式,即英文参考文献标注作者姓名时,要求姓在前、名在后,姓与名之间用逗号隔开,姓的词首字母大写,其余字母不大写;名用词首大写字母表示,后加缩写符号圆点,缩写符号不可省略。由于欧美国家人的姓名排列一般是名在前、姓在后,在标注时必须加以调整。如Georg Paghet Thomson,前面两个词是名,最后一个词是姓,应标注为Thomson,G. P为什么要如此标注呢?

1. 在应用计算机等信息工具进行英文文献检索时,以英文作者姓名中的姓作为依据之一,即以姓作为检索目标之一。

2. 在欧美人姓名表达含义里,姓比名的重要性更强、更正式。用姓而不是名来代表作者,还有尊重、礼貌的意味。名缩写后加缩写符号圆点,也含有正式、尊重和礼貌的意味,缩写符号不可省略。

3. 表示与平常书写姓名的不同,体现学术论文重要性、简约性和准确性的要求,符合科研论文文体风格。这种标注在英文学术著作、科技文献中已广泛采用,也容易被广大读者、作者理解、接受。

对于复姓情况,如Jory Albores-Saavedra等,在引用标注时,应将复姓全部写出,即Albores-Saavedra, J对于姓前带有冠词或介词的情况,如带有Mac,Le,Von,Van den等,标注时不能省略,应同姓一起提到前面标注,如Mac Donald,La Fontaina,Von Eschenbach,Van den Bery等。

一个参考文献有两位或两位以上作者时,标注时除按上述要求将每位作者的姓提前书写外,作者与作者之间用逗号分开,最后一位作者前加&符号,如示例[1],也可仅保留前三位作者,之后加etc.表示。

英文参考文献格式要求

参考文献是毕业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统计分析,不仅有利于本科生的教育和管理,而且能为图书馆文献保障和读者服务等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下面是英文参考文献格式要求,希望大家重视。

一、参考文献的类型

参考文献(即引文出处)的类型以单字母方式标识,具体如下: M——专著C——论文集N——报纸文章 J——期刊文章D——学位论文R——报告

对于不属于上述的文献类型,采用字母“Z”标识。 对于英文参考文献,还应注意以下两点:

①作者姓名采用“姓在前名在后”原则,具体格式是:姓,名字的`首字母.如:MalcolmRichardCowley应为:Cowley,.,如果有两位作者,第一位作者方式不变,&之后第二位作者名字的首字母放在前面,姓放在后面,如:FrankNorris与IrvingGordon应为:Norris,F.&.;

②书名、报刊名使用斜体字,如:MasteringEnglishLiterature,EnglishWeekly。

二、参考文献的格式及举例

1.期刊类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J].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举例】

[1]王海粟.浅议会计信息披露模式[J].财政研究,2004,21(1):56-58. [2]夏鲁惠.高等学校毕业论文教学情况调研报告[J].高等理科教育,2004(1):46-52.

[3]Heider,[J].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1999,(3):62–67.

2.专著类

【格式】[序号]作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起止页码. 【举例】[4]葛家 澍 ,林志军.现代西方财务会计理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42.

[5]Gill,[M].London:Macmillan,1985:42-45.

3.报纸类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举例】

[6]李大伦.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性[N].光明日报,1998-12-27(3).

[7]French,[N].AtlanticWeekly,198715(33).

4.论文集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 【举例】

[8]伍 蠡 甫.西方文论选[C].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12-17.

[9]Spivak,G.“CantheSubalternSpeak?”[A].(eds.).VictoryinLimbo:Imigism[C].Urbana:UniversityofIllinoisPress,1988,.

学位论文参考文献的格式

丨 期刊

期刊作者.题名[J].刊名,出版年,卷(期):起止页码

周庆荣,张泽廷,朱美文,等.固体溶质在含夹带剂超临界流体中的溶解度[J].化工学报,1995,46(3):317 323

Dobbs J M, WongJ M. Modification of supercritical fluid phasebehavior using polorcoselvent[J]. Ind Eng Chem Res, 1987,26:56

刘仲能,金文清.合成医药中间体4-甲基咪唑的研究[J].精细化工,(2):103-105

Mesquita A C,Mori M N, Vieira J M, et al . Vinyl acetatepolymerization by ionizingradiation[J].Radiation Physics and Chemistry,2002, 63:465

丨 专著

专著作者.书名[M].版本(第一版不著录).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蒋挺大.亮聚糖[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Kortun Spectroscopy[M]. New York: Spring-Verlag,1969

丨 论文集

论文集作者.题名[C].编者.论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郭宏,王熊,刘宗林.膜分离技术在大豆分离蛋白生产中综合利用的研究[C].余立新.第三届全国膜和膜过程学术报告会议论文集.北京:高教出版社,

Eiben A E,vander Hauw J 3-SAT with adaptive geneticalgorithms [C].Proc 4th IEEEConfEvolutionary Press,

丨 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作者.题名[D].保存地点:保存单位,年份

陈金梅.氟石膏生产早强快硬水泥的试验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学大学,2000

ChrisstoffelsL A J . Carrier-facilitated transport as a mechanistic tool insupramolecular chemistry[D].The Netherland:

丨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题名[P].国别,专利文献种类,专利号.出版日期

仲前昌夫, 佐藤寿昭. 感光性树脂[ P ]. 日本, 特开平

Hasegawa,Toshiyuki, Yoshida,et Coating composition[P].EP

Yamaguchi K,Hayashi A. Plant growth promotor and productionthereof [P].Jpn,

丨 技术标准文献

标准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

ISO 1210-1982,塑料 小试样接触火焰法测定塑料燃烧性[S]

GB 2410-80,透明塑料透光率及雾度实验方法[S]

丨 报纸

报纸作者.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陈志平.减灾设计研究新动态[N].科技日报,1997-12-12(5)

丨 报告

报告作者.题名[R].保存地点:年份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密相气力输送技术[R].北京:1996

丨 电子文献

电子文献作者.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文献出处,日期

万锦柔.中国大学学报论文文摘(1983-1993)[DB/CD].北京:中国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文献类型及其标识

根据GB3469 规定:

①期刊[J]

②专著[M]

③论文集[C]

④学位论文[D]

⑤专利[P]

⑥标准[S]

⑦报纸[N]

⑧技术报告[R]

电子文献载体类型用双字母标识,例如:

①磁带[MT]

②磁盘[DK]

③光盘[CD]

④联机网络[OL]

①联机网上数据库[DB/OL]

②磁带数据库[DB/MT]

③光盘图书[M/CD]

④磁盘软件[CP/DK]

⑤网上期刊[J/OL]

⑥网上电子公告[EB/OL]

英文文献采用 APA格式

丨 单一作者著作的书籍:

姓,名字首字母.(年). 书名(斜体). 出版社所在城市:出版社.

Sheril, R. D.(1956). The terrifying future: Contemplating color television. San Diego:Halstead.

刑法死刑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李海东.刑法原理入门(犯罪论基础)[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2]〔美〕迈克尔·D·贝勒斯.法律的原则——一个规范的分析[M].张文显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3]〔日〕泷川幸辰.犯罪论序说[A].王泰译.高铭暄,赵秉志.刑法论丛:第3卷[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4]张明楷.刑法分则的解释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日〕长冈龙一.刑法の解释と罪刑法定主义の原则(一)[J].东北学院大学论集·法律学第10号. [6]〔日〕川端博,山中敬一,日高义博.鼎谈?罪刑法定主义の问题状况[A].现代刑事法[M].2001,(11). [7]〔日〕平野龙一.刑法总论Ⅰ[M].有斐阁,1972. [8]高铭暄,马克昌.刑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9]〔日〕内藤谦.刑法讲义总论(上)[M].有斐阁,1983. [10]陈忠林.从外在形式到内在价值的追求——罪刑法定原则蕴含的价值冲突与我国应有的立法选择[J].现代法学,1997,(1). [11]〔日〕牧野英一.日本刑法(第64版)[M].有斐阁,1939. [12]赵秉志,吴振兴.刑法学通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13]〔日〕曾根威严.刑法总论(第3版)[M].弘文堂,2000. [14]〔日〕ホセョンパルト.罪刑法定主义——法哲学と实定法学の课题として[A].法哲学年报(法哲学と实定法学)[C].有斐阁,1976. [15]〔日〕山口厚.刑法总论[M].有斐阁,2001. [16]储槐植.美国刑法(第2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17]〔日〕泷川春雄.自由主义刑法の山脉と世界观[A].平场安治.泷川先生还历纪念(现代刑法学の课题)(上)[C].有斐阁,1955.

楼主,俺有啊,因为我的本科和研究生都是法律专业的。如果你需要的话,我可以帮你,把我以前的发给你,或者帮你写。记得给我最佳答案啊,联系方式见我的资料

《论我国税收立法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完善》

四、讨论我国的受贿罪法律完善对策(一)取消“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规定笔者认为,应当取消刑法对于受贿罪客观要件中“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规定, “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规定使刑法理论上争论不断,也给司法实践带来诸多困难。把这个规定取消,至少有如下优点:1.取消“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规定符合受贿罪本质犯罪的本质特征是社会危害性,这是我国刑法理论界的通说。任何犯罪都可以用很多事实来描述,但并非每个事实都是犯罪构成的要件。只有对社会危害性及程度具有决定意义的那些事实才是犯罪构成要件,才能反映犯罪的本质特征,达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①]受贿罪的危害或受贿罪本质不在于为他人谋取利益,而在于收受贿赂行为本身。[②]因此,贿赂罪侵犯的客体是职务行为的廉洁性,收受贿赂行为即对廉洁性产生危害,具有了受贿犯罪本质特征,能够构成受贿罪。至于是否有“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许诺或行为,是不能够决定或消除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的,仅是社会危害性程度上的差异。无论是否为他人谋取利益,行为人的受贿行为都侵犯了犯罪客体,从犯罪本质考虑,该行为即构成受贿罪,根本不需要“为他人谋取利益”这一要件。因此,取消“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规定,符合受贿罪本质的要求,而且使立法更加简明扼要。2.取消“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规定体现了立法目的的要求从受贿罪立法初衷看,对于公职人员利用职权收受贿赂的行为,应该以受贿罪追究其刑事责任,因为受贿罪的目的就是为了防止权力的异化,防止职务行为廉洁性受到侵害。而我国现行立法认为仅此还不能认定受贿罪,还要求“为他人谋取利益”要件。立法这样规定显然不能很好的实现立法目的,不利于立法宗旨的实现。从目前政策来看,这样规定也与“从严治党”“从严治吏”基本精神不符,与人民群众要求更是格格不入,只有取消这一要件,才能理顺这些关系,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取消“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规定,并不意味着在立法中无视这一因素的存在和作用。众所周知,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程度是刑罚设置的主要依据,行为人的社会危害性程度不仅取决于在客观上给社会所造成的危害,而且还取决于行为人的主观恶性。本文建议取消“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规定,并非在立法中无视“为他人谋取利益”这一因素,收受贿赂的公职人员为“他人谋取的合法利益”是按国家法律法规,相对人应当获得的利益,无需违背职责即可实现,其侵害的还仅是职务行为的廉洁性。而“为他人谋取的非法利益”是按国家法律法规,相对人不应获得的利益,相对人若要实现利益,收受贿赂的公职人员必然要违背职责,这样行为人在侵害职务行为廉洁性的同时又破坏了职务行为正常管理秩序,其行为无论在社会危害程度上还是在主观恶性上都重于前者,对其量刑从重或加重设置是罪责相适应原则的要求,也是世界上通行的做法。如美国刑法将贿赂罪分为轻型贿赂罪与重型贿赂罪,其划分标准就是以是否存在“枉法意图”,“枉法意图”与我国的“为他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相似,有“枉法意图”即为重型贿赂罪,其刑罚设置明显重于无枉法意图的轻型贿赂罪。[③]3.取消“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规定有利于打击受贿行为从司法实践的角度来看,取消这一规定可以使法网更加严密,使那些收受贿赂又不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腐败分子无法逃脱制裁。同时,取消这一规定能够减轻司法机关在证明为他人谋取利益这一要素上、及收受他人财物与为他人谋取利益之间因果关系上的困难,有利于加大打击受贿犯罪的工作力度。有人担心,取消这一要件,会混淆受贿罪与亲友间馈赠的界限,可能会导致扩大打击面。实际上,这种担心是多余的,贿赂归根到底是建立在公职人员的职务权力的制约性基础之上的,是职权的衍生物,因此,亲友间馈赠无论是在缘由上还是在数额上都与受贿罪截然不同。(二)贿赂内容扩大为“不正当好处”笔者建议,在我国刑法对的受贿罪规定中,用“不正当好处”取代“财物”,“财物”一词外延过窄,其不足前面已作阐述。不正当好处,既包括财物等物质性利益,也包括非物质性利益,前文已作出论述,此处不再赘述。建议用“不正当好处”取代“财物”,意义如下:1.贿赂的内容扩大为“不正当好处”更符合受贿罪本质从贿赂罪的本质来看,非物质性利益同物质利益一样,都是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利益。收受物质性利益和非物质利益一样,都会侵害公职人员行为的廉洁性。而且,“权钱交易”发展到“权利交易”是当前犯罪的新特点,是犯罪手段翻新的具体表现。如前所述,以《公约》为代表的国际通行做法都将“贿赂”扩展到“一切不正当好处”,我国采用这种做法,不仅是遵守国际义务的要求、顺应了反腐败斗争进一步深入的要求,而且符合受贿罪的犯罪本质。受贿罪是以权谋私的犯罪,其本质是对公职人员职务行为廉洁性的侵犯。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无论收受或索取的是财物还是其他不正当好处,都毫无疑问地构成对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廉洁性的侵犯,其社会危害性的本质是一样的。在人的需要和欲望多元化的现实生活中,无论是财物还是其他不正当好处,都能满足以权谋私者的心理、生理、物质或者精神需求。如果我们一方面打击受贿犯罪,另一方面却把贿赂限制在财物或财产性利益上,势必会放纵犯罪。因此,将公职人员利用职务之便、谋取财产性利益或非财产性利益的行为规定为受贿罪,完全符合受贿罪的本质。正因为收受财物以外的其他财产性利益或其他不正当利益也能够体现受贿罪的本质及其危害性,所以,把它们包括在贿赂范围之中是合理的。2.贿赂的内容扩大为“不正当好处”能够使立法更加科学从立法上考虑,将什么样的行为规定为犯罪、纳入到刑法规制之中,取决于这种行为的“客观性、惩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等多方面因素。所谓“客观性”,是指这种危害社会的行为必须是现实生活客观存在的现象,或者虽然当前尚不存在,但根据科学预测,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确有可能出现的现象。如果现实不存在,将来又根本不可能出现,现行法律便没有必要作出规定。随着我国市场经济进程的不断推进,贿赂的内容已经不再仅限于财物。公职人员在经济交往中接受公款旅游、色情消费等变相“权利交易”的现象不断出现,产生了一个“权钱交易、权益交易”的特殊阶层,在社会上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如果这种现象不受刑律惩处,将有损法律的严肃性。[④]所谓“必要性”,是指客观存在的行为,其社会危害性已达到一定的严重程度,到了必须用刑罚规制、否则不足以预防、惩治和遏制的地步,但现行刑法又无法适用的情况,应当在立法中考虑,将其纳入刑法规定中。目前,我国正处在体制转轨时期,法制有待于健全。各个领域,尤其是行政、经济领域暗箱操作等现象比较普遍,这给贪污受贿犯罪行为的产生提供了厚实的土壤。尽管我国当前加大了反腐力度,但贪污受贿行为屡禁不止。从司法实践看,甚至在同一个地方受查处的领导有“前仆后继”的现象,而且腐败涉嫌金额还不断攀升。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在于“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索取或收受“财物”会受到惩处,财物之外的贿赂则被认为名正言顺。人们的需求并不是单项的,物质外利益的一时满足,可能转而促使行为人贪求更多的物质,以便再次或多次满足前次的非物质享乐,物质与非物质性利益在贪污贿赂犯罪中交迭,滚雪球式越滚越滚大。所以有必要修改现行刑法中不合理规定,将贿赂范围扩大为“不正当好处”,将一切财产性和非财产性利益都囊括进来。所谓“可行性”,是指适用刑罚方法惩治贿赂行为在司法实践中具有实施的可能性。作为贿赂的利益都是客观实在的,在司法实践中是可能和能够加以具体认定的。无论贿赂的内涵如何变化,但有一点是共同的——能够作为贿赂的,不论是物质、物质性利益还非物质性利益,必然都具有实用性这一特点,它一方面能够满足受贿人的物质上、精神上或其它方面的要求,另一方面也能为行贿人换回某种好处,从这两点来认定是否接受了贿赂,在司法实践中具有较强的操作性。[⑤](三)设置受贿罪独立的法定刑,合理确定“数额”在受贿罪刑罚中的地位现行刑法典没有受贿罪的独立法定刑的规定,刑法典第386条规定,对犯受贿罪的,根据受贿所得及情节,依照贪污罪的法定刑的规定处罚。笔者认为此种立法是不科学的,受贿罪从行为特征到保护法益均不同于贪污罪,应该拥有独立的,能正确反映行为危害大小的法定刑。贪污犯罪和受贿犯罪从犯罪本质看是不同的,贪污罪一定侵犯了财产所有权,非法占有财物的数额可以衡量其危害程度,“计赃定罪量刑”有其合理性和正当性。而受贿罪是贪利性犯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的廉洁性,损害的是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贿赂的多寡不影响其用权换利的本质特征,所以它的法定刑设置应该和罪质相匹配,将受贿罪的法定刑依照与其直接客体完全不同的贪污犯罪显然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立法以具体的数额来划分受贿罪量刑的标准,结合收受贿赂还要以为他人谋取利益作为要件,所告知社会成员的是受贿是数额犯,且不为他人谋利的利用职权收受贿赂不是犯罪。受贿罪中的这两个因素,宣示了侵害了社会根本利益的行为可能不受刑罚处罚。立法通过“情节”、“数额”、“为他人谋取利益”等限制了刑罚适用的范围,造成受贿罪法网不密。当然受贿罪刑罚的一旦趋密,会客观上扩大犯罪的范围,但“密而不厉”的刑罚设计是符合现代刑法要求的,可以从刑罚方式多样化、非刑罚方法以及严格限制重刑上兼顾“密”和“不厉”的双重要求,从而也顺应刑罚轻缓化的世界潮流。现行刑法典对受贿在5000元以上不满10000元,犯罪后有悔改表现、积极退赃的,规定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反之,在公司、企业人员的受贿中,立法没有规定任何情况下可以减、免刑事责任的从宽情节。这种实际对国家工作人员网开一面的立法规定,与受贿罪作为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犯罪,对此类特殊身份犯应该从重处罚的这一普遍原则相背离。有观点认为,现行立法对贪污贿赂罪的起刑数额之规定与盗窃罪等贪利性普通犯罪之数额标准严重失调,不能体现刑罚的公平。[⑥]笔者不同意此观点,从刑法第383条第1款第4项规定看,即使贪污受贿不满5000元且情节较轻,也被立法认定为犯罪,而且从罪状描述看,受贿罪无数额的规定,反之,对盗窃罪等贪利性普通犯罪立法是做数额较大的成罪要求。之所以有以上观点,是来源于“两院”有关受贿罪立案标准的司法解释。而现行受贿罪立法刑罚量刑幅度过宽,不能够很好的对应刑法第五条,“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刑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的规定,笔者认为依据受贿罪的社会危害性和行为人的责任,可以紧缩量刑幅度,对几类危害性特别严重的受贿犯罪明确“重罚”外,对普通受贿犯罪可以采用短期监禁刑,并根据受贿罪的职务经济犯罪特点,多采用罚金刑和资格刑,使得罚当其罪。鉴于上述分析笔者建议,根据受贿罪的本质特征为其叙明新的罪状并设立独立的法定刑,立法中取消“数额”、“情节”的具体规定,从而严格限制司法解释对立法的扩张性解释,明确告知社会成员本着从严治吏的精神,国家对受贿行为不论数额均作刑法上之否定;而对于需要裁判者加以主观判断的因素,如“数额”、“情节”和其他影响罪行等级,可以以立法解释或司法解释的形式确立。(四)严格限制受贿罪死刑适用的范围有观点认为,我国对受贿等经济犯罪规定死刑,是一种不符合刑罚的效益观念的选择,成了一种以剥夺价值大的权益为代价保护价值小的权益的手段,如此分配的死刑不但明显的构成成本大于收益、投入大于产出的选择,而且给国民培植了诸如财产与生命可以等价的观念,从而人为贬低了人的生命价值,因而对受贿这样犯罪的死刑应予废除。[⑦]笔者认为,如果单从死刑本身看,它既不能杜绝或减少犯罪的发生,也不能因其残酷而就此遏止住“行恶”之动机,从来就没有因为严刑峻罚人类就改恶从善,因而不是受贿罪的死刑不符合刑罚之效益,而是死刑本身就是非理性的。笔者认为在短时期内取消受贿罪死刑缺乏背景条件:我国刑法分则十章中涉及死刑罪名有70个(不包括选择性罪名),而其中两章职务犯罪中有死刑规定为2个即贪污罪和受贿罪,反观分则第三章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中规定的死刑就有17个,如果只单独取消受贿罪的死刑,对官员的贪污腐败深恶痛绝的人民群众很难认同;在司法实践中,职务犯罪不仅会造成经济上的危害后果,也有导致严重人身伤亡后果的,而在读职罪中并无极刑之规定,公众感情很难接受我国死刑适用范围较广的情况下,单单对职务犯罪网开一面的做法,所以受贿罪死刑的保留是一种“补漏”。笔者认为,受贿罪死刑的废除必须与我国总的死刑政策相匹配,在现阶段不宜单独废除受贿罪之死刑。那么,现行受贿罪死刑适用的立法规定是否合理?依照贪污罪死刑适用的标准,刑法典将受贿罪死刑的范围确定为“受贿在10万元以上,情节特别严重的”,笔者认为,这一标准无论从刑罚效益还是司法实践看都是弊大于利,且超过了一般预防的限度。将受贿罪适用死刑的外延定在10万元,即使仅从当前的社会生活条件看,也是不合理的。从法律追求看也有悖于限制乃至废除死刑的历史趋势,10万元作为受贿罪死刑适用的“准用”条件在司法实践中的意义不大,造成受贿可能处以极刑的条件—涉案数额规定的范围过于宽泛,使得该罪死刑缺乏严格的限制条件,立法或司法解释对情节特别严重又无明确规定,造成司法实践领域中的死刑风险处于不确定状态,罪行的严重性与法定刑的幅度已无比例关系,有违罪刑相适应原则。现时存在受贿千万未处极刑,而受贿百万却被判死刑的情况,又造成公众的质疑。如果说受贿涉案金额对死刑无影响,但为何立法明确规定对死刑无影响的数额条件,反而对有实质意义的特别严重的情节不加以规定。参考文献:1.张旭:《国际刑法——现状与展望》,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版。2.马长生:《国际公约与刑法若干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版。3.毕志强、肖介清、汪海鹏、张宝华:《受贿罪定罪量刑案例评析》,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3年第1版。494.范春明:《贪污贿赂犯罪的法律适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年第1版。5.林谭:《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第1版。6.孟庆华:《受贿罪研究新动向》,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年第1版。7.马克昌:《犯罪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版。8.高明暄主编:《刑法专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版。9.张明楷:《刑法分则的解释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版。10.陈兴良:《当代中国刑法新境遇》,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版。11.王云海:《美国的贿赂罪——实体法与程序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版。12.储槐植:《刑事一体化与关系刑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版。13.肖扬:《贿赂犯罪研究》,法律出版社1994年第1版。14.杨兴国:《贪污罪贿赂罪法律与司法解释应用问题解疑》,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第1版。--------------------------------------------------------------------------------[①] 马克昌:《犯罪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版,第135页。[②] 刘系琳:《论受贿罪的客观方面》,《兰州商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第18页。[③] 王云海:《美国的贿赂罪——实体法与程序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5版,第128页。[④] 林锦征:《试论我国受贿罪立法的完善》,《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第24页。[⑤] 林锦征:《试论我国受贿罪立法的完善》,《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第11页。[⑥] 何承斌:《贪污犯罪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225页。[⑦] 邱兴隆:《刑罚的哲理与法理》,法律出版社2003年第l版,第534、539页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