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论文的格式和写法(一)题目 1、题目的内容 类型、定位、作用 2、写作要求 标题要准确 标题要新颖 题式可多样 标题要简洁 (二)署名 1、署名的方式 集体署名 个人署名 2、署名的规则 贡献大小:提出研究设想、承担研究工作、解决关键问题。 (三)内容提要关键词 1、内容摘要:中心内容、结构及主要论点和评述;要求重点突出,内容精练,观点明确、一般不用第一人称,以200---300字为宜。学术论文也不宜超过1000字,有关刊物要有中英文摘要。 2、关键词:必须是规范科学的名词术语,一般每篇文章有3~5个关键词(主题词)。属于支柱性概念。 (四)前言 1、内容:问题的由来;文献综述:课题的界定(概念术语的解释)及问题的陈述;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2、写作要求:课题阐述要清楚准确,中心突出;客观公正、科学准确评价他人的研究成果;简明扼要介绍课题研究的动机和意义。 (五)正文 1、内容:它必须对研究的内容和方法进行全面的阐述和论证,对研究过程中所获取的资料进行全面系统的整理和分析,通过图表、统计结果及文献资料,或以纵向的发展过程,或横向类别分析提出论点、分析论据,进行论证。 研究报告又分:1、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2、研究的内容和假设 3、研究的步骤及过程 4、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讨论:研究报告的重点部分。A. 结果的定性定量分析,B.研究结果的讨论 。 结果分析与讨论材料缺乏的原因 研究设计缺乏一种系统观,讨论问题思路狭隘 操作过程不够到位,操作措施不够落实,就产生不了深刻的感受和体验 文献资料检索不够,对他人的研究研究缺乏了解,对自己结果的讨论就缺乏客观性、支持的力度 反映结果的项目指标难以确定 测量的方法与手段较难选择 数据的处理与分析要求不断提高 结果分析与讨论对研究者理论素养和洞察力要求较高 对下一步的研究提不出发展的方向。 2、写作要求: 总体要求:科学性和创造性;公正性和准确性;学术性和通俗性。 具体要求有:1、掌握材料要充分。2、分析整理要科学。3、图表使用要恰当。4、观点材料要统一。5、语言使用要规范。正确区分学术概念和生活概念,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6、引用论点要慎重。与已一致,佐证;他人观点中某些好思想,提练综合;带有片面性的真理,开拓思维、慎重判断;相反的权威观点,找准错误所在。(引古不引今,引洋不引中,引刊不引报,引专著不引文集)7、内部逻辑要严密。8、标题序号要规范。9、讨论部分要简练。 (六)结论 1、内容:整篇报告的概括和小结。成果概括(结论必须指出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没有解决?);今后研究的展望;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建议等 2、要求:总结全文,深化主题,揭示规律,指明方向。 (七)注释和参考文献 1、内容:书籍、刊物、报纸、网络 2、要求:完整注明出处 (八)附录:问卷、量表、研究材料、统计数据、方案、计划等 研究性学习的学习内容可以参考学校的具体要求。这里提供一些新颖的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供参考。
针对某一个(些)问题现象进行深入分析讨论并得到有意义结论的文章.研究性论文的基本原则:架构要清晰,表述要清楚,逻辑要合理,证据要客观,态度要严谨,尊重他人的贡献.设置研究标准,学术八股文,很明确的表达问题,研究方法要设置良好并很好的实施,数据假设要合理,有用促进知识.政策含义和建议,精确易懂有说服力恰当的语气!前人的研究,与客户的利益相关者有关,客观独立和谐,全面完整创新持久.研究性论问的写作技巧:1.题目必须,反映文章的研究内容,吸引人,选小题目,切忌大而空.摘要长文章必须.第三人称写,只讲结论,不要论述.简单明了,不讲意义.忌:"本文研究了什么,对什么有什么重要的意义的套路,因为这不能为别人提供任何你研究结论的信息.2.关键词必须:3-5个,便于检索,不要太偏僻.3.正文必须,参考文献必须!:"明确交代所要研究的问题,不要饶圈子;交代研究背景(为什么研究,目前的研究状况,有不要的话可在文献回顾中详细评述,仍可能取得的创新点)自己的文章的新颖处;文章的结构安排.(1).文献回顾:评述已有的研究进展,包括成绩与不足;客观公正评价,不要太动感情;还存在哪些有待开拓的领域.(不长一般不要有.)(2)模型的构建,或者假的提出;模型分析证明,数据分析或设计检验.对结果的分析或扩展的分析,结论(对政策的意义!)(3)正文的写作技巧:语言简练不要拖泥带水;开门见山,不要春秋笔法;多用短句,少用长句.最好一章节或第一句话概括;尽量避免连续用转折句或承接句;思路一定要清晰;分析问题要体现框架;一篇文章最好致力于解决一个问题.4.参考文献一定遵循学术规范,注释出引证的文献.
心理暗示效应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暗示效应的过程是人、行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要想方设法启用人、行为和环境的因素。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希望大家喜欢!
《浅析心理学中的暗示效应》
摘要:暗示效应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暗示效应的过程是人、行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要想方设法启用人、行为和环境的因素。特别要充分发挥替代性强化和认知的中介作用,使人们更加理性地理解暗示效应。
关键词:暗示效应 心理学
暗示效应是指在无对抗的条件下,用含蓄、抽象诱导的间接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诱导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期望的目标相符合。一般说来,儿童比成人更容易接受暗示,在无对抗条件下,用含蓄、抽象诱导的方法对人民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使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期望的相符合,这种现象称为“暗示效应”。一般来说儿童比成人更容易接受暗示,在家教中,家长就可以应用一个“抽象诱导语”的暗示策略使孩子产生暗示效应。
管理中常用的是语言暗示,如班主任在集体场合对好的行为进行表扬,就是对其他同学起到暗示作用。有经验的班主任还常常针对学生的某一缺点和错误,选择适当的电影、电视、文学作品等同学生边看边议论,或给学生讲一些有针对性的故事,都能产生较好的效果。所谓的暗示是指,人或环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出资讯,个体无意中接受了这种资讯,从而做出相应的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化、最典型的条件反射。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暗示就像一把“双刃剑”,它可以救治一个人,也可以毁掉一个人,关键在于接受心理暗示的个体自身如何运用并把握暗示的意义。
很多年前,美国心理学家谢里夫就证明了暗示效应的存在,实验是这样的:他让大学生评价两端作品,告诉他们说,第一幅作品是英国大文豪狄更斯写的,第二段作品是一个普通作家写的。其实这两段都是狄更斯的作品,结果大学生对两段作品的评价是十分悬殊的:第一段作品获得了慷慨的赞扬,第二段作品却得到了苛刻的挑剔。
1985年,在美国洛杉矶举办了一场具有教大影响的足球赛,观众有数千人。在比赛期间,有6人反映胃部不适,有的说肚子疼,有的说想呕吐。赛场的服务人员通过了解情况,猜想他们是因为喝了台下出售的某种软包装饮料所致,于是立即通过广播通知大家不要再饮这种包装饮料。不料广播后,场内相继有200多人出现食物中毒症状被送往医院。经医院认真化验,该软包装饮料完全合乎卫生标准。于是通过广播宣布该饮料“无罪”。此讯息传开,抬进医院的200多名“患者”便不治而愈,停止了中毒反应又跑回赛场继续看比赛。第一次广播是个暗示,后来为软包装饮料“ *** ”的广播又是个暗示,两个广播的暗示效应作用恰好相反,这是暗示效应的绝好例子。
催眠术实际上是利用暗示效应使人进入催眠状态的。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被催眠,只有暗示性强的人,才有可能被催眠。一般来说,女性的暗示性强,情感脆弱,容易接受暗示,进入催眠状态;而男人,特别是坚毅的、胆汁质的男人,则很难令其进入催眠状态。儿童比成人更容易接受暗示,在家教中,家长就可以应用一个“抽象诱导语”的暗示策略使孩子产生暗不效应。如家长带孩子到医院去打针,故意指著别的大吵大闹的孩子说:“为个孩子不勇敢,怕打针。”接着孩子说:“我勇敢,我不怕打针!”果然,在打针时,他能忍住疼痛不哭叫,这就是由暗示引起的意志行为。除用诱导语之外,也可以使用手势、眼色、击桌、停顿、提高音量或放低音量等等。有经验的家长常有这样的体会:为了改变孩子偏食的习惯,可采用非言语的暗示方法,自己吃得津津有味,于是孩子就会不由自主地受到暗示跟着慢慢吃;如果同桌的其他孩子吃得很香,那对这个孩子的暗示作用就会更大,这就是为什么“吃抢食特别香”的道理。也有些家长还常常针对孩子的某一缺点和错误,选择适当的电影、电视、文学作品同孩子边看边议论,或给孩子讲一些有针对性的故事,都能产生较好的心理效应。
哪些因素能够导致暗示效应呢?暗示源来自哪里?暗示原始能够导致暗示心理的一切因素,包括言语、行为、外部的环境等等,他们只要诱导了人们的思维,就会出现与之相一致的结果:积极的暗示就得到了积极的结果,消极的暗示就得到消极的结果。古今中外,不同的型别的暗示效应的例子屡见不鲜。二战期间,一位盟军士兵被德国纳粹逮捕,敌人在暗室里用刀划伤了他的手臂,然后他就听到“滴答滴答”的声音,听起来好像鲜血一滴一滴从伤口流下来。不久,这个盟军的士兵就死了,其实,那滴答滴答的声音只不过是敌人开启自来水管造成的滴水的声音,而他手臂上的划伤不至于造成死亡。除此之外,环境暗示在日常生活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国古代就有草木皆兵、杯弓蛇影的故事;还有行为,行为也会给人造成暗示作用,一个手势、一次握手或者一个拥抱,同样也会产生积极的暗示作用。
暗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暗示不仅有外部因素引起,生活中的自我暗示对我们的行为也是有重要的作用。自我暗示是通过自己用某种想法对自己的认识、行为和情绪发生影响的。
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其实经常使用着暗示,或暗示别人,或接受别人的暗示,或进行自我暗示。积极的心态,如热情、激励、赞许或对他人有力的支援等等,使他人不仅得到积极暗示,而且得到温暖,得到战胜困难的力量。反之,消极的心态,如冷淡、泄气、退缩、萎靡不振等等,则会使人受到消极暗示的影响,使人承受的不仅仅是暗示带来的痛苦与压力,而且还会波及到人的身体健康。
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认真对待各种语言暗示、行为暗示、信誉暗示、情境暗示、表情与动作暗示等。当我们感觉到来自他人的暗示,甚至已经因此而导致自己身心发生改变时,一定要注意分析暗示的来源、原因以及对自己的作用,尽量做到接纳积极暗示,摒弃消极暗示。当我们在与他人交往时,如果发现他人有可能受到自己的暗示时,也要注意暗示的方式和度,尽量使他人接受积极的、适度的暗示,防止因为暗示而导致他人心理甚至行为方面出现不必要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杨继昭《榜样文化建设校正》《甘肃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2]赵翰章《德育论》,吉林教育出版社1987年11月第1版。
[3]华中师范大学等高校合编的《德育学》,陕西人民出版社。
[4]刘儒德《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点选下页还有更多>>>
看你主要研究哪个方向和专业的,比如是语言类的还是什么。可以对应找相关方面的资料,或者找合适的模板,可以去学客行论文去查找,内容和广泛。
生活总不像词中,不像诗中,不像文章中,可以完美地修饰。生活总归需要涂点,抹点颜色上去这种修饰是完全必要的,但若一些修饰根本不需要抑或是不值得,那真的是一种浪费生命的罪过。然而这种修饰却很流行,化妆,美容甚至于整容都不再是女性的专利。古人说,身体发肤,授之父母,是极其珍贵的,哪里料到现今有那么多人不要自己的的肤色,不要自己原本的容貌。戏剧中“皮肤染金黄之色,双眸点墨玉之晶”已不是神话,每一个人都可以凭着当今的科技如此修饰自己,但我笃信生命的原色漂过了,染过了,涂过了,终究还是要还原,化妆品不能一劳永逸地改变生命的本色。至少,一个对自己没有自信心的人即使浓墨重彩般修饰了容貌,在他心中自己依然背着丑小鸭的影子。一个不敢面对自己容貌的人,又如何面对别人的评头论足呢?就像迈克尔杰克逊,他经过工程浩大的“修饰”后,鼻子直了,下巴方了,皮肤白了,但他的生命就从此开放了吗?没有,他事后还对他的唱片商说,“假如能从头开始,我决不会整容。”容貌修饰不了“大鹏一日同风起”的的自信,更难以修饰“生死挈阔,与子诚说”的爱情。简。爱的话很好地诠释了我们应该去修饰什么,“贫穷,低微,长得不美”,都是我们生来注定的,但我们的灵魂,我们的尊严却不似容貌可以强加修饰,可以用金钱交换,我们的生活不应花费在无止境的外表修饰上,而应给自己一个机会去塑造一个自己的作品,如此修饰人生虽身无分文,即使只有一盏淡茶,一壶薄酒,也已足够笑傲人生。“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在我看来西湖并不需要淡妆浓抹的修饰,正像我们的生活,只要心境如湖般宁静自若,嘈杂的声音是不会打破杨柳依岚的美景。简简单单,松花酿酒,春水煎茶,执一本书,平凡的日子也会酝酿馥郁的芬芳。
中国诗歌相比于外国诗歌,最广为认知的区别便是它的暗示性了。早在《诗经》出现,文字刚刚成熟的时候,中国人就已经能用“赋比兴”的手法将像“求子不得,辗转反侧”、“宛在水中央”的心情,用雎鸠的叫声和穿过茫茫蒹葭,道阻且长来委婉地表示出来。后世的田园诗、现实主义诗歌、浪漫主义诗歌、讽喻诗、言志诗无一不继承发扬了这一特点。“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钱钟书如是说。中国诗人暗示的方法之多,题材之广,实在不是我所能掌握的。因此,我只想从“意象”这一角度,浅析中国诗歌的暗示性。意象对于诗歌的作用,表现最直接的是它能够构建一首诗歌的基调,也就是为诗里其他的内容烘托出一个特定的氛围。这种作用很像我们打出租车的时候,往往一进入车内就会感受到一种不太一样的氛围。如果司机非常沉默寡言,车里没有任何背景音乐,我们就会感受到压抑的气氛;反之,如果司机很热情,车里放这轻松的音乐,车里的气氛就是温暖的。意象也是如此。举个粗糙的例子,如果我们把山、水、禾苗、人家几个词并排放在一起,不需要任何的连接,我们也能联想出一幅山野乡村的景象,而且,禾苗的嫩绿,山间清新的空气,流动的水,劳作的人会使这个景象显得欣欣向荣,营造了一个很轻松、欢快的氛围。意象所营造的这个特定的氛围十分关键。如果此时诗人处在我们上述的那个山野乡村中,他的心情多半和那个很轻松欢快的氛围一致,而不太可能是阴郁痛苦的,除非他再用转折的诗句。因为这个氛围往往暗示了作者的情感,甚至暗示了诗歌的内容,进而暗示诗歌的主题。马致远的“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正是用意象暗示情感的好例。“古道”见得坎坷“西风”见得强劲而寒冷“瘦马”见得贫而无力“夕阳”见得光热微弱“断肠人”见得失意致及。几个词创造了一幅失意的断肠人骑一匹体弱的瘦马,顶着风,在被踏的坚硬却不够平坦的古道上缓缓前行,在微弱的夕阳下显得格外凄凉肃杀的图景。那作者的心情大概就像骑马人那样凄凉、失意,感到希望的飘渺,但又隐约觉得内心中有东西在呐喊。能够将这么丰富的情感如此精炼地表达,意象的暗示真可谓功不可没。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所表达的情感不用意象,我们尚且还可以表述,但李商隐的“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中的情感,不用意象来暗示,几乎是无法表达的。“向晚”给人一种淡淡的压抑;“古原”给人一种旷野沧桑之感;“夕阳”灿烂迤逦而宏大,使人流连;“黄昏”太阳光热渐收,让人感到消逝的哀伤。由于他通篇没有提到任何其他的人,我们就会觉得是他独行到一片古老的原野上,夕阳将天、古原与他都染成金色;他静静地矗立在那片高原上,看夕阳渐渐消失在地平线下。可是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蒋勋先生将这解释为孤独。可是这好像也不是一般意义上脱离人群的孤独,是另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孤独。意象在此诗中构建了一个我们在生活中体验过的场景(可能不是完整的,而是由一些碎片式的场景拼凑起来的),从而在相似的情景、氛围下,引发我们自己体验过的情感,来暗示作者的情感。这样,就能把丰富、含混的情感精准地传达给读者
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碛,沙漠,茫茫大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碛,沙漠,茫茫大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心理暗示效应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暗示效应的过程是人、行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要想方设法启用人、行为和环境的因素。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希望大家喜欢!
《浅析心理学中的暗示效应》
摘要:暗示效应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暗示效应的过程是人、行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要想方设法启用人、行为和环境的因素。特别要充分发挥替代性强化和认知的中介作用,使人们更加理性地理解暗示效应。
关键词:暗示效应 心理学
暗示效应是指在无对抗的条件下,用含蓄、抽象诱导的间接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诱导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期望的目标相符合。一般说来,儿童比成人更容易接受暗示,在无对抗条件下,用含蓄、抽象诱导的方法对人民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使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期望的相符合,这种现象称为“暗示效应”。一般来说儿童比成人更容易接受暗示,在家教中,家长就可以应用一个“抽象诱导语”的暗示策略使孩子产生暗示效应。
管理中常用的是语言暗示,如班主任在集体场合对好的行为进行表扬,就是对其他同学起到暗示作用。有经验的班主任还常常针对学生的某一缺点和错误,选择适当的电影、电视、文学作品等同学生边看边议论,或给学生讲一些有针对性的故事,都能产生较好的效果。所谓的暗示是指,人或环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出资讯,个体无意中接受了这种资讯,从而做出相应的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化、最典型的条件反射。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暗示就像一把“双刃剑”,它可以救治一个人,也可以毁掉一个人,关键在于接受心理暗示的个体自身如何运用并把握暗示的意义。
很多年前,美国心理学家谢里夫就证明了暗示效应的存在,实验是这样的:他让大学生评价两端作品,告诉他们说,第一幅作品是英国大文豪狄更斯写的,第二段作品是一个普通作家写的。其实这两段都是狄更斯的作品,结果大学生对两段作品的评价是十分悬殊的:第一段作品获得了慷慨的赞扬,第二段作品却得到了苛刻的挑剔。
1985年,在美国洛杉矶举办了一场具有教大影响的足球赛,观众有数千人。在比赛期间,有6人反映胃部不适,有的说肚子疼,有的说想呕吐。赛场的服务人员通过了解情况,猜想他们是因为喝了台下出售的某种软包装饮料所致,于是立即通过广播通知大家不要再饮这种包装饮料。不料广播后,场内相继有200多人出现食物中毒症状被送往医院。经医院认真化验,该软包装饮料完全合乎卫生标准。于是通过广播宣布该饮料“无罪”。此讯息传开,抬进医院的200多名“患者”便不治而愈,停止了中毒反应又跑回赛场继续看比赛。第一次广播是个暗示,后来为软包装饮料“ *** ”的广播又是个暗示,两个广播的暗示效应作用恰好相反,这是暗示效应的绝好例子。
催眠术实际上是利用暗示效应使人进入催眠状态的。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被催眠,只有暗示性强的人,才有可能被催眠。一般来说,女性的暗示性强,情感脆弱,容易接受暗示,进入催眠状态;而男人,特别是坚毅的、胆汁质的男人,则很难令其进入催眠状态。儿童比成人更容易接受暗示,在家教中,家长就可以应用一个“抽象诱导语”的暗示策略使孩子产生暗不效应。如家长带孩子到医院去打针,故意指著别的大吵大闹的孩子说:“为个孩子不勇敢,怕打针。”接着孩子说:“我勇敢,我不怕打针!”果然,在打针时,他能忍住疼痛不哭叫,这就是由暗示引起的意志行为。除用诱导语之外,也可以使用手势、眼色、击桌、停顿、提高音量或放低音量等等。有经验的家长常有这样的体会:为了改变孩子偏食的习惯,可采用非言语的暗示方法,自己吃得津津有味,于是孩子就会不由自主地受到暗示跟着慢慢吃;如果同桌的其他孩子吃得很香,那对这个孩子的暗示作用就会更大,这就是为什么“吃抢食特别香”的道理。也有些家长还常常针对孩子的某一缺点和错误,选择适当的电影、电视、文学作品同孩子边看边议论,或给孩子讲一些有针对性的故事,都能产生较好的心理效应。
哪些因素能够导致暗示效应呢?暗示源来自哪里?暗示原始能够导致暗示心理的一切因素,包括言语、行为、外部的环境等等,他们只要诱导了人们的思维,就会出现与之相一致的结果:积极的暗示就得到了积极的结果,消极的暗示就得到消极的结果。古今中外,不同的型别的暗示效应的例子屡见不鲜。二战期间,一位盟军士兵被德国纳粹逮捕,敌人在暗室里用刀划伤了他的手臂,然后他就听到“滴答滴答”的声音,听起来好像鲜血一滴一滴从伤口流下来。不久,这个盟军的士兵就死了,其实,那滴答滴答的声音只不过是敌人开启自来水管造成的滴水的声音,而他手臂上的划伤不至于造成死亡。除此之外,环境暗示在日常生活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国古代就有草木皆兵、杯弓蛇影的故事;还有行为,行为也会给人造成暗示作用,一个手势、一次握手或者一个拥抱,同样也会产生积极的暗示作用。
暗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暗示不仅有外部因素引起,生活中的自我暗示对我们的行为也是有重要的作用。自我暗示是通过自己用某种想法对自己的认识、行为和情绪发生影响的。
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其实经常使用着暗示,或暗示别人,或接受别人的暗示,或进行自我暗示。积极的心态,如热情、激励、赞许或对他人有力的支援等等,使他人不仅得到积极暗示,而且得到温暖,得到战胜困难的力量。反之,消极的心态,如冷淡、泄气、退缩、萎靡不振等等,则会使人受到消极暗示的影响,使人承受的不仅仅是暗示带来的痛苦与压力,而且还会波及到人的身体健康。
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认真对待各种语言暗示、行为暗示、信誉暗示、情境暗示、表情与动作暗示等。当我们感觉到来自他人的暗示,甚至已经因此而导致自己身心发生改变时,一定要注意分析暗示的来源、原因以及对自己的作用,尽量做到接纳积极暗示,摒弃消极暗示。当我们在与他人交往时,如果发现他人有可能受到自己的暗示时,也要注意暗示的方式和度,尽量使他人接受积极的、适度的暗示,防止因为暗示而导致他人心理甚至行为方面出现不必要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杨继昭《榜样文化建设校正》《甘肃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2]赵翰章《德育论》,吉林教育出版社1987年11月第1版。
[3]华中师范大学等高校合编的《德育学》,陕西人民出版社。
[4]刘儒德《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点选下页还有更多>>>
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碛,沙漠,茫茫大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中国诗歌相比于外国诗歌,最广为认知的区别便是它的暗示性了。早在《诗经》出现,文字刚刚成熟的时候,中国人就已经能用“赋比兴”的手法将像“求子不得,辗转反侧”、“宛在水中央”的心情,用雎鸠的叫声和穿过茫茫蒹葭,道阻且长来委婉地表示出来。后世的田园诗、现实主义诗歌、浪漫主义诗歌、讽喻诗、言志诗无一不继承发扬了这一特点。“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钱钟书如是说。中国诗人暗示的方法之多,题材之广,实在不是我所能掌握的。因此,我只想从“意象”这一角度,浅析中国诗歌的暗示性。意象对于诗歌的作用,表现最直接的是它能够构建一首诗歌的基调,也就是为诗里其他的内容烘托出一个特定的氛围。这种作用很像我们打出租车的时候,往往一进入车内就会感受到一种不太一样的氛围。如果司机非常沉默寡言,车里没有任何背景音乐,我们就会感受到压抑的气氛;反之,如果司机很热情,车里放这轻松的音乐,车里的气氛就是温暖的。意象也是如此。举个粗糙的例子,如果我们把山、水、禾苗、人家几个词并排放在一起,不需要任何的连接,我们也能联想出一幅山野乡村的景象,而且,禾苗的嫩绿,山间清新的空气,流动的水,劳作的人会使这个景象显得欣欣向荣,营造了一个很轻松、欢快的氛围。意象所营造的这个特定的氛围十分关键。如果此时诗人处在我们上述的那个山野乡村中,他的心情多半和那个很轻松欢快的氛围一致,而不太可能是阴郁痛苦的,除非他再用转折的诗句。因为这个氛围往往暗示了作者的情感,甚至暗示了诗歌的内容,进而暗示诗歌的主题。马致远的“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正是用意象暗示情感的好例。“古道”见得坎坷“西风”见得强劲而寒冷“瘦马”见得贫而无力“夕阳”见得光热微弱“断肠人”见得失意致及。几个词创造了一幅失意的断肠人骑一匹体弱的瘦马,顶着风,在被踏的坚硬却不够平坦的古道上缓缓前行,在微弱的夕阳下显得格外凄凉肃杀的图景。那作者的心情大概就像骑马人那样凄凉、失意,感到希望的飘渺,但又隐约觉得内心中有东西在呐喊。能够将这么丰富的情感如此精炼地表达,意象的暗示真可谓功不可没。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所表达的情感不用意象,我们尚且还可以表述,但李商隐的“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中的情感,不用意象来暗示,几乎是无法表达的。“向晚”给人一种淡淡的压抑;“古原”给人一种旷野沧桑之感;“夕阳”灿烂迤逦而宏大,使人流连;“黄昏”太阳光热渐收,让人感到消逝的哀伤。由于他通篇没有提到任何其他的人,我们就会觉得是他独行到一片古老的原野上,夕阳将天、古原与他都染成金色;他静静地矗立在那片高原上,看夕阳渐渐消失在地平线下。可是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蒋勋先生将这解释为孤独。可是这好像也不是一般意义上脱离人群的孤独,是另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孤独。意象在此诗中构建了一个我们在生活中体验过的场景(可能不是完整的,而是由一些碎片式的场景拼凑起来的),从而在相似的情景、氛围下,引发我们自己体验过的情感,来暗示作者的情感。这样,就能把丰富、含混的情感精准地传达给读者
1.“树叶”,“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都给人枝繁叶茂、浓荫匝地的感觉;而“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甚至还让人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木叶”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是属于沉沉的阴天,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木叶”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而“落木”,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来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意对即可)2.“木”在形象上有两个艺术特征:其一,“木”比“树”更显得单纯,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其二,“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意对即可)3.标题若拟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整个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变,它可能就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恐怕会写成一篇理论性较强的学术论文。标题拟为“说‘木叶’”,文章选取古诗中的“木叶”意象作为论题,在结构安排上由引古诗到探意蕴,先排除古诗人考虑文字洗练的因素,再从它用于秋天的情景中探寻其含有落叶等因素,最后才触及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问题并加以阐释。这样,把深奥的文学理论附丽并渗透于有关“木叶”诗句的品读玩味中,并逐层深入,探幽发微,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说‘木叶’”的拟题应该是本文的一个亮点。(意对即可)
1.描述“通说”,也称“学术综述”:这种学术论文大抵属于学术论文中的比较浅显的或学术价值比较...2.纠正“通说”:这种论文,大抵是作者针对众多“通说”的“谬误”,指出其误识、提出疑问、然后...3.补充“通说”:这是一种将“通说”的不足之处进行补充论证的学术论文形式。这种论文选题一般...4.补充“前说”:这是一种对自己已经提论过的(研究过的)学术问题进行补充论证的选题形式,其...
1.关于学术论文的要素构成。在我看来,学术论文,是一种关于学术研究成果的基本的、也是特殊的表达性文体。 该文体的基本形式特征是:(1)提论内容的专业性与探索性;(2)论述语言的学术性与逻辑性;(3)思维方式的前瞻性与完善性;
1.第一、提论内容的专业性与探索性;2.第二、论述语言的学术性与逻辑性;3.第三、思维方式的前瞻性与完善性;4.第四、写作形式的程式性与多样性.在形式构成方面,它有基本的要素要求,如:需有“内容提要”、“关键词”、“外文摘要”、“引论部分”、“正论部分”、“结论部分”、“引文出处”(注释)等,在文章结构手法方面,需要有自我“假说”、“假说”依据、文理内在逻辑、“假说”论证、(且需要“自圆其说”)、理论深度、“假说”结论等
研究性论文是指针对某一个(些)问题、现象进行深入分析、讨论并得到有意义结论的文章。以下是我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研究性论文写作的基本方法。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研究性论文写作基本方法如下:
1、论文的基本要求
⑴论文应有科学性、创造性、实用性,关键是真实性。提出新观点、发现新规律、找出新方法。
⑵论文应有明确的目的,以研究的客观实验或观察的材料或数据为依据,以这些实际材料进行准确的科学总结,得出正确结果。结果给予实事求是的评价,上升为理论,即论文的结论,达到研究的预期目的,论文才能结束。
⑶论文应有文学性:论文应通顺易懂;内容简明、准确;阐述问题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用词要规范标准;图表应清楚正确。总之论文的撰写是一个把研究的结果与目的溶在一起的思维过程,作者应具有一定的文学水平、表达能力、写作技巧,才能写出一篇较好的论文。
2、论文的格式
(一)前置部分
(1)、题目 (2)、作者 (3)、关键词 (4)、摘要 (5)、前言
(二)正文部分
(6)、材料与方法 (7)、结果 (8)、讨论 (9)、结论 (10)、致谢 (11)、参考文摘
(三)外文部分
(12)、题目 (13)、作者 (14)、Key words(关键词) (15)、Abstract(摘要)
上述为常见的格式,但各种杂志目的要求不同,而格式的前后次序、作者简介、文字多少、文献限量等也各有不同。投稿前应先看看该杂志征稿启事,并参考该杂志发表的论文,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此外,还可根据论文的内容,灵活地拟定。只要把观点说清楚,材料组织恰当,有利于论文所要回答的问题即可,如病例报告、病例分析在写观察的总结性结果时,可按下述格式撰写论文。
(1)、题目 (2)、作者 (3)、前言 (4)、材料(对象)与方法(包括诊断依据、治疗方法) (5)、结果 (6)、讨论 (7)、参考文献
外文等看看所投的杂志要求与否来决定。
研究性论文写作 基本原则
★架构要清晰,表述要清楚,逻辑要合理,证据要客观,态度要严谨,尊重他人的贡献.
★设置研究标准,学术八股文,很明确的表达问题,研究方法要设置良好并很好的实施,数据假设要合理、有用, 促进知识.
★建议要精确、易懂、有说服力、语气恰当.
研究性论文的写作要求:
(一)题名(Title,Topic)
题名又称题目或标题。题名是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
论文题目是一篇论文给出的涉及论文范围与水平的第一个重要信息,也是必须考虑到有助于选定关键词不达意和编制题录、索引等二次文献可以提供检索的特定实用信息。 论文题目十分重要,必须用心斟酌选定。有人描述其重要性,用了下面的一句话:“论文题目是文章的一半”。 对论文题目的要求是:准确得体:简短精炼:外延和内涵恰如其分:醒目。
(二)作者姓名和单位(Author and department)
这一项属于论文署名问题。署名一是为了表明文责自负,二是记录作用的劳动成果,三是便于读者与作者的联系及文献检索(作者索引)。大致分为二种情形,即:单个作者论文和多作者论文。后者按署名顺序列为第一作者、第二作者……。重要的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对研究工作与论文撰写实际贡献最大的列为第一作者,贡献次之的,列为第二作者,余类推。注明作者所在单位同样是为了便于读者与作者的联系。
(三)摘要(Abstract)
论文一般应有摘要,有些为了国际交流,还有外文(多用英文)摘要。它是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其他用是不阅读论文全文即能获得必要的信息。 摘要应包含以下内容:
①从事这一研究的目的和重要性;
②研究的主要内容,指明完成了哪些工作;
③获得的基本结论和研究成果,突出论文的新见解;
④结论或结果的意义。
(四)关键词(Key words)
关键词属于主题词中的一类。主题词除关键词外,还包含有单元词、标题词的叙词。
主题词是用来描述文献资料主题和给出检索文献资料的一种新型的情报检索语言词汇,正是由于它的出现和发展,才使得情报检索计算机化(计算机检索)成为可能。 主题词是指以概念的特性关系来区分事物,用自然语言来表达,并且具有组配功能,用以准确显示词与词之间的语义概念关系的动态性的词或词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