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新青年杂志的评价

发布时间:

新青年杂志的评价

《新青年》是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原名《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称《新青年》。在五四运动期间起到重要作用。该杂志发起新文化运动,并且宣传倡导科学(“赛先生”,Science)、民主(“德先生”,Democracy)和新文学。《新青年》杂志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宣传民主与科学,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受到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新青年》在后期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许多高级共产党员(如毛泽东)都受到过《新青年》的影响。——常识文学篇。

《新青年》是在20世纪二十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在五四运动期间起到重要作用。该杂志发起新文化运动,并且宣传倡导科学(“赛先生”,Science)、民主(“德先生”,Democracy)和新文学。 此外,同名的还有日本侦探杂志《新青年》、新青年网站和新青年论坛。 《新青年》 是综合性的文化月刊。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初名为《青年杂志》。 《新青年》的办刊思想:陈独秀的创刊思想主要针对封建思想文化的束缚,提出6点要求:①自主的而非奴隶的;②进步的而非保守的;③进取的而非退隐的;④世界的而非锁国的;⑤实利的而非虚文的;⑥科学的而非想象的。陈独秀提倡的科学内容包括了科学和民主。《新青年》杂志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宣传民主与科学,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受到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新青年》在后期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新青年》杂志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宣传民主与科学,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受到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新青年》在后期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 许多高级共产党员(如毛泽东)都受到过《新青年》的影响。

《新青年》杂志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宣传民主与科学,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受到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新青年》在后期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新青年》是在20世纪二十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在五四运动期间起到重要作用.该杂志发起新文化运动,并且宣传倡导科学(“赛先生”,Science)、民主(“德先生”,Democracy)和新文学.1915年到1918年以前的《新青年》杂志的思想倾向﹐基本上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1918年以后﹐由于受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知识界的思想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青年》营垒的组成﹐变为由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激进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组成的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所主持.1918年10月﹐李大钊在《新青年》5卷5号上发表了《Bolshevlsm的胜利》﹑《庶民的胜利》等文章﹐较早地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新青年》革命色彩更为明显﹐逐渐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阵地.李大钊负责编辑的6卷5号﹐办成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专号”.1919至1921年上半年﹐《新青年》发表有关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和工人运动的论文和译介文章130余篇﹐与此同时﹐胡适等人在杂志上大量宣扬“实用主义”等现代资产阶级哲学﹐并在《每周评论》上发表了《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的文章﹐反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接着﹐1920年末胡适写信给陈独秀﹐提出《新青年》差不多成为美国《苏俄》杂志的汉译本的批评﹐主张公开“声明不谈政治”.这些意见受到了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人的反对﹐未能付诸实践﹐1920年9月8卷1号起﹐《新青年》迁至上海﹐实际成为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小组的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阵地.随着新文化统一战线的分化﹐《新青年》杂志于1922年 7月﹐出至9卷6号停刊.以后复出《新青年》季刊﹑不定期刊﹐已是完全政治性的刊物﹐至1926年7月停刊.

是新文化运动的主战场,是新文化分子聚集的重要平台

2021年新青年杂志

近日,一则笔者家乡的新闻令人大为欣慰。正逢党的100周年“生日”及优秀电视剧《觉醒年代》热播,这让党早期的领导者们更为普通人熟悉。

其中,青年革命家陈延年、陈乔年的慨然牺牲令无数人潸然泪下。就在2021年7月1日,合肥为纪念两位牺牲烈士而设立的“延乔路”路牌下,出现了一捧捧纪念烈士的鲜花,鲜花中的卡片还写满了一张张深情寄语:

“岁月悠久,山河已无恙”、“你若能看到这盛世繁华该有多好” ……

这一张张卡片寄托了现在人对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的革命者最崇高的致敬,也见证了如今繁花似锦、强大富足的新中国。

正如合肥经开区的道路命名,在南北走向的“延乔路”尽头是东西走向的主干道“繁华大道”,正是这些为国家和民族牺牲一切的烈士,换来了如今的繁华。

本篇文章,笔者就带大家来了解陈独秀的子女,陈延年兄弟几人的光辉一生。

说到陈延年兄弟,必然要从他们的父亲,中国革命的先行者,陈独秀说起。陈独秀在我国的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可谓是大名鼎鼎,他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者和创建者之一,也是“新文化运动”的灵魂人物,被誉为“五四运动的总司令”。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陈独秀前后共有三任妻子,六个孩子(活到成年者)。

陈独秀是安徽怀宁人,他的首任妻子名为高晓岚,出身军武世家,父亲是清朝安徽安庆营统领高登科,其父见陈独秀高中秀才,就将女儿许配给他,时年陈独秀才17岁,而高晓岚大他整整三岁。

但陈独秀和高晓岚两人性格迥异、见识相差甚远。高晓岚是传统女子,温柔贤惠同时也被封建礼教牢牢地禁锢在“三从四德”里,她不但不识字,而且极力反对陈独秀去做那些危险的“革命事务”,她只想丈夫好好经营家庭。

少年就有大志的陈独秀自然与高晓岚越来越远,陈独秀曾坦言: “我与大众(高晓岚乳名)思想差距恐不止一个世纪。”

安庆老家与高晓岚仿佛只是他人生中的旅站,陈独秀回去的机会极少。虽然二人关系不好,但高晓岚仍为陈独秀生养了五个孩子,其中有四人长大成年,分别为: 长子陈延年,次子陈乔年,三子陈松年以及女儿陈玉莹。

1898年,这一年的中国风起云涌,光绪皇帝在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支持下开始了“百日维新”又称为“戊戌变法”。在杭州求学的陈独秀对维新变法也有所期待,但维新不足百日就失败,令他坚定了反清的思想。

同一年,在陈独秀安庆老家,他的长子陈延年出生了,可在陈独秀的眼里,长子的出生明显没有“戊戌变法”和革命事业重要,以至于在陈延年整个童年期间,对于父亲甚至没有什么印象。

又四年后,陈独秀的儿子陈乔年出生了,由于延年、乔年兄弟俩年龄相差不大,又从小没有父亲的照顾,所以二人一直同母亲相依为命,从童年直到英勇牺牲,命运极为相似。

虽然,二人关系极为亲密,但性格却大大不同,陈延年是长子,在封建时代担负了母亲、族人更多的期望,因此他从小就被人评价“气宇深沉,不苟言笑”,相反的是弟弟陈延年却十分活泼调皮,喜欢唱戏、玩耍,甚至成为青年人时也依旧如故。

不过二人有个共同点,那就是精于学业,一丝不苟。 他们的母亲高晓岚并不识字,但她打小就把延年兄弟俩送入私塾学习识文断字,等到他们分别到了十岁之后,母亲才将他们送入了安庆的新式学堂读书。

1913年,陈独秀参加了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而后被捕入狱,陈乔年兄弟俩也因此受到牵连,袁世凯手下大批士兵冲进陈家打算“斩草除根”,还好提前收到消息的陈家让兄弟俩从院子的后门逃走,才幸免于难。

这场迫害,使年幼的兄弟两对军阀和反动势力的残酷,有了最直观的认识,也让对父亲没有什么印象的兄弟,开始对自己的父亲有了负面情绪,毕竟这一切都是他带来的灾难。

已经不能呆在安庆的兄弟,两人于1915年辞别了母亲和家中的亲人,离开了家乡,到上海读书,与正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杂志的陈独秀一同生活。

虽然父子三人关系不太融洽,倒也还算过得去,在这一点上优秀的电视剧《觉醒年代》和史实颇有些出入。

1917年,陈独秀受邀北上赴北大教学,自此陈延年兄弟俩就开始独自生活。

陈独秀以磨练兄弟两意志为名,每月只给二人10元生活费,而兄弟两此时均以优异成绩考上了震旦大学(复旦大学的前身),缴清学费之后,生活上几无所剩之资,于是,二人只能自谋生路,半工半读。

兄弟二人除了读书学习的日子,就是打工做活,贴花纸、推车子、在码头挑货、挑水这些活计他们都干过,也因此,看到了工人常常挨打、也尝遍了人生百态辛酸的二人在这时就觉得这世道要被改变,也是从这里开始,他们萌发了革命思想。

1919年6月,陈独秀因“传发”《北京市民宣言》被逮捕入狱,同一年,兄弟坐上了前往法国勤工俭学的邮轮,在远离故乡的西欧他们每天艰苦度日,吃粗面包蘸酱油度日。但同时他们认识了优秀的周恩来、蔡和森等人,正式地成为了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者。

兄弟俩在欧洲呆了两三年的时间,到1923年4月他们前往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在那个动荡混乱的年代,深沉的黑暗笼罩着中国,最广大的普通百姓还没能从“大清朝”迅速地转向“中华民国”,思想上一片混乱。

在这种情况下陈独秀等人的出现,不啻于刺破黑暗的第一缕阳光,可在那个时刻变革的时代,随着时间的推进新思潮不断涌动,很快地相对而言,陈独秀也“保守”了起来。

而继承他真正革命意志的正是他的长子和次子,陈延年、陈乔年。

1924年夏,兄弟俩一同回国,陈延年赴广州担任区委书记,陈乔年则去到北京,兄弟俩,从这里开始各自走上了自己的革命道路。

曾吃过许多苦的陈延年在广州作风十分朴素,当地的工人看到这个堂堂的区委书记经常同他们一样,穿一身满是油污的破烂衣服,有时戴着一副破烂手套,有时和所有工人一样,连手套都没有,就在一线干活,住在工棚、吃在工棚。

当时本来有许多人,觉得这些喝过洋墨水的“知识分子”是银样镴枪头,可陈延年的扎实作风很快就把工人同志们征服了,这些人也成了日后陈延年革命之路的重要助力。

在国共合作的基础上,时任国民党总政治部主任的吴稚晖是这么评价陈延年的:

陈延年在整个革命期间全心全意投入工作,从未给自己做过任何个人打算,但他却成为了周恩来和邓颖超的主婚人,周恩来喝醉后拉着陈延年一起高声同唱国际歌的场景,想来让人热血澎湃,这就是毛主席口中的“恰同学少年”吧。

还有一件趣事,陈延年作为广东地区党的主要领导人,必然会和中央主要领导人的陈独秀联络,可我们之前说过,二人虽然不像电视剧《觉醒年代》中关系那样恶劣,但也好不到那里去。

于是,二人互信只写公事且落款、称呼均是同志。

在陈延年和周恩来等同志的努力下,共产党在两广地区迅速发展,党员从几十人到几百人再到上千人。俗话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一切都是陈延年等同志长期坚持努力的结果,革命形势一片大好。

可不幸很快就降临了。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这一举动不仅使国内的政治格局一夜间翻天覆地,甚至深深地影响了世界格局。蒋介石发动政变后,屠刀就向共产党人落下,大批共产党员被捕杀。尤其在蒋介石的大本营上海,数不清的牺牲的革命者让黄浦江也为之流淌血泪。

可陈延年没有惧怕,他当时正在相对安全的武汉,可为了党的工作(时任江苏省委书记),他义无反顾地来到危险的上海。可仅仅过了两个月的时间,6月26日,陈延年就因叛徒出卖而被捕。

时任上海警备司令的杨虎对陈延年多番拷打,可陈延年就是不吐一字。7月4日,杨虎下令处决陈延年,刽子手们拿着寒芒森森的砍刀,大声吼叫着让陈延年跪下,可陈延年把腰杆子挺得笔直,他用一如既往的沉稳语气对刽子手们说:

气急败坏的屠夫们如同觅食的蝼蚁,急匆匆地跑上来将陈延年乱刀砍死,党的杰出青年领导者陈延年同志,就牺牲在这上海龙华的夏天里,年仅29岁。

没多久,已从北京回到武汉的陈乔年,得知自小相依为伴的哥哥牺牲了,躲进了屋子里一天没有吃喝,只能听见轻声的啜泣。但陈乔年知道,革命尚未成功!他只能打起精神,将悲痛转化为力量。

陈乔年作为“五大”代表,他坚决同毛泽东同志站在一起,在“八七”会议上,他也坚决反对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支持毛主席“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认识。在会后,他调任湖北省任职。

1927年冬,他北上上海,被任命为江苏组织部部长。陈乔年到上海后,正是白色恐怖的腥风血雨席卷江浙沪一带之时,但他同王若飞(时任江苏省委书记)等同志,不畏艰难、巧妙周旋,上海基层组织又逐步恢复了元气。

仿佛是上天对中国革命开的一个恶意的玩笑,就在沪宁一带形势逐渐好转的时候,1928年2月16日,由于叛徒告密,陈乔年被捕。

陈乔年性格与哥哥不同,但他对于革命的信仰却有过之而无不及,就像他的哥哥一样,百般拷打下,他什么也没有透露出来。当狱中战友见他被折磨得血肉淋漓的时候,他却带着微笑说:“挨了几下鞭子,算什么?”

党组织花了重金,想尽办法营救陈乔年却不得,陈乔年也坦然地对联系上的同志说:

1928年6月6日,至死不屈的陈乔年被枪杀,临死前他大声正告那些屠夫:

一颗罪恶的子弹,将陈独秀的儿子,共和国的儿子,中华民族的儿子,陈乔年26岁的年轻生命永远地带走了。像陈延年兄弟俩的烈士,是今天一切幸福生活的原点

正如同,在合肥延乔路上摆着的明信片所写:

我们之前说过,陈独秀与发妻有三子一女,其中排行第三的儿子就是陈松年,他前面还有一个姐姐叫陈玉莹。 陈松年出生时,他的父亲陈独秀已经与母亲离婚,同第二任妻子高君曼生活在了一起,因此,陈松年对父亲更没有多少感情了。

陈松年也曾读过书,可由于种种原因没读完大学他就肄业了回到家中。在他17岁那年,也就是1927年,他的大哥陈延年在上海牺牲,这个被全家人寄予厚望的长兄之死令家中祖母和母亲哭得晕死过去。

只有十七岁的松年和姐姐一起去上海给大哥收尸,可万恶的国民党反动势力连最后一眼都不给松年姐弟俩看看,两人只得在龙华点了几炷香,烧了一些纸,纪念死去的大哥。

可所有人都想不到的是,更大的打击接踵而来。

次年,陈乔年也被害牺牲。这次仍然是陈松年姐弟二人处理后事,当姐姐陈玉莹见到躺在血泊中的陈乔年的时候,受了刺激,从此一病不起,没过多久就病逝了。而她们的母亲知道乔年也牺牲的消息后,没过多久,也就悲痛而亡。

年轻的陈松年一个人扛起了家庭的负担,先后照料所有逝世亲人的后事,这对一个未满二十岁的年轻人来说究竟有多么痛苦,而此时的陈独秀呢?他也与第二任妻子分手了。

陈独秀1910年与高君曼走到了一起,两人一起生活了整整十五年,高君曼为他生下三个孩子: 陈光美、陈子美、陈哲民 。

可随着两人感情愈来愈淡,二人也就自然分开了,陈独秀给移居南京带着孩子的高君曼每月打30大洋,仅此而已。

而陈独秀与高君曼所生的三个子女,后来,几乎都定居于香港或外国,算得上是开枝散叶了吧。

1931年陈独秀因发表“抗日反蒋”言论,被蒋介石反动政府抓捕入狱,一直到抗战爆发时,他才被释放出来,他被释放后与自己曾经的学生潘兰珍结婚,她1908年出生,小陈独秀整整28岁。

1937年,陈独秀出狱后,潘兰珍对其不离不弃,跟随已经贫困交加的陈独秀漂泊到四川避难。1939年的时候,周恩来曾去四川探望过陈独秀,并委婉地建议他可以去延安生活,可此时的陈独秀由于各种原因,婉拒了邀请。

周恩来总理又拿出了一百元钱,以组织上的名义想要给陈独秀,可陈独秀坚决不要,周总理与他交谈了一番也就起身离开了。

1942年5月27日,陈独秀病逝于四川江津,只有他的三子陈松年不远万里,按照陈独秀的遗嘱将其灵柩送回故乡安庆,与发妻高晓岚合葬,至此陈独秀伟大而又悲剧的一生到此结束。而他最后一位妻子潘兰珍呢?她不幸于1949年11月罹患子宫癌,病逝上海肿瘤医院,享年41岁。

陈家多番变故,仅剩陈松年一人苦苦支撑,他当过会计、当过教师,而后去窑厂里当工人,好养活一大家子。幸好,经毛主席指示,安庆市政府每月拨给陈家30元钱,才令陈家的生活稍微宽裕一点。

幸好陈家的孙子辈刻苦努力,陈独秀的长孙,即陈松年的长子陈长琦,曾任合肥工业大学机械学院院长。

陈松年的大女儿陈长玮是一家钢铁公司的工程师,二女儿陈长玙大学毕业后就职于一家军工厂,小女儿陈长璞则曾任安庆市文物管理局副局长一职。

陈独秀不仅自己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在他的熏陶和教导之下,两个儿子也投身于革命中,为我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并成为我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他们被俘后,都英勇不屈,壮烈牺牲,陈延年时年29岁,陈乔年年仅26岁,陈氏一家堪称“满门忠烈”!

谨以此文向所有为人民奉献、牺牲的烈士、英雄致敬!

2021年已近结尾。

对于影视圈而言,“寒冬”依然未褪,但经过洗礼之后,影视剧已经渐渐脱去浮华的“流量”外表,从瞄准“炒作”向聚焦“质量”进军。

细心留意一下,2021年度的确诞生了不少口碑好剧,更令人意外的是,好剧不再过多集中于同一类型,颇有“百花齐放”的喜人态势:

不仅有大成本的精品剧,还有小成本的诚意之作;不仅有情爱、悬疑,还有令人意外的爆火“主旋律”电视剧。

这次,八姑姑本着主观、主观、非常主观的原则,带读者老爷们一起回顾2021年度的口碑国产好剧。

一句话评语:从未想过,一部扶贫剧会让人看的停不下来,也从未想过,扶贫剧不仅征服了60后、70后,更征服了80后、90后、00后。

谁是2021年的口碑爆剧第一?说《山海情》一点也不为过吧?

这部聚焦“西海固脱贫攻坚”的主旋律电视剧,在上映之前谁不得嘀咕一句“毫无新意的任务剧”;上映后,谁不说一句:真香!上头!

这部仅有90天拍摄时间的电视剧,用实力证明了:拍摄时间长短真的不影响电视剧最终质量!

孔笙导演就是yyds!

《山海情》将视线聚焦在贫瘠甲天下的西海固地区,真实再现了闽宁村村民的脱贫过程。

令所有人都想不到的是,这个不太可能红的题材电视剧却迎来了爆火:豆瓣高分、热搜常客、一片好评,更俘获了一群从不看扶贫局的年轻观众的心。

之所以山海情能独树一帜的在扶贫剧大放异彩,主要还是因为所有创作人员的态度:尊重。

在创作剧本的过程中,他们不是凭借大脑的想象和简单的讨论,而是直接深入当地,走访了大量参与当年扶贫攻坚的人员,一共9个月的创作周期,仅剧本大纲就耗费了5个月的时间。

也正因为如此,《山海情》中的每一位角色几乎都有原型人物,每一个事件都是曾经真实发生在这片土地上。

不仅包括马得福、马得宝、凌一农这些“伟光正”的人物,还包括略有“瑕疵”的普通村民:尤勇饰演的李大有,偷溜回村的移民等。

整部剧没有刻意美化村民以及扶贫的领导,反而更真实的展现了那些有血有肉的人。

当然,除了扎实的剧本之外,演员也为这部剧的爆火作出巨大贡献。

为了更真实的融入角色,饰演马得福的黄轩,一进入剧组就开始晒太阳,晒得全身红通通、起干皮,身上的破衣服和破鞋子,从进组之后就没脱下来过。

热依扎饰演的水花,更是为观众奉上了年度最佳哭戏,将一位不甘于残酷命运、自立自强的女性演绎的淋漓尽致,令人心疼又敬服。

除此之外,白麦苗、马得宝等新生代演员的表现也令人惊喜,尤勇、张嘉译等老戏骨更是将“农民”演绎的活灵活现。

当然,电视剧的成功也离不开真实搭建的场景:在一望无人的贺兰山脚下,搭建了真实的金滩村。

正是创作人员尊重事实,尊重生活;演员尊重角色,尊重细节,才让《山海情》获得巨大成功。

一句话评语:看这部电视剧,就感觉课本中的那些人名都变成了鲜活的真人,从这一刻感觉,原来我离那些伟人这么近啊。

同《山海情》类似,《觉醒年代》看似也是一个并不讨年轻观众欢心的主题,更偏向任务剧。

但同样令人喜出意外的是,《觉醒年代》不仅火出了圈,甚至剧名荣登了2021年度网络用语TOP10!

该剧在年轻群众中的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

该剧以1915年《青年杂志》问世到1921年《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为贯穿,讲述了觉醒年代的文化大师、热血青年的百态人生。

从这主题看,《觉醒年代》一点出圈的“潜质”也没有,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干巴巴的 历史 。

但创作团队牛就牛在,将 历史 课本中的人物、事件,立体、饱满的呈现在观众面前,更将当时的中国有血有肉的展现在荧幕上。

《觉醒年代》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创新和突破。

以往的革命剧、 历史 剧总处于两种极端:

要么过于“正”,整体基调严肃、沉重,很难吸引年轻观众;

要么过于“浮”,加入了改编的爱情、纠葛,很难不让人“大骂”。

而《觉醒年代》则突破了这种限制,不仅有符合史实的对话,更加入了他们的日常生活:

伟人们不仅仅探讨国之出路,他们也会吃花生、嗑瓜子,也会为了讨生活养鸡养鸭,没事儿还会互相之间开个玩笑。

这些烟火气的场景,好像课本上的那些“伟人”活过来了。

作为 历史 剧,它不沉闷;作为革命剧,又格外尊重 历史 。

除此之外,为了更加还原 历史 上的重要时刻,导演和创作人员对细节要求十分苛刻。

李大钊喊妻子赵纫兰“姐”,赵纫兰唤他“憨坨”,而这正是基于李大钊之孙提供的细节。

因为鲁迅曾经在自己文章中说过“后园里的枣树”,剧组从山东买来两棵枣树种在了鲁迅的院子里。在展现鲁迅撰写《狂人日记》的场景时,特意将完成后的镜头转向了枣树。

整部剧几乎没有废镜头,节奏快,令人倍感热血。

更重要的是,剧中出现了不少名人语录,不仅在当时有警示作用,即便在当下,也颇有深意。

可谓是“常看常新”。

而这也正是《觉醒年代》周边爆火的原因。徽章、T恤、手机壳、帆布包,都成为了年轻人的新宠。

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则是鲁迅杂文集《热风》的一段话: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一句话评语: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

《功勋》采用了单元剧的形式,每5集一个单元,一共8个单元,为我们呈上了8位时代的英雄,这部剧好看到我连片头都不想放过。

“功勋”两个字,是不同领域的英雄用血泪、勇气、坚持一点一点铸造起来的。

看完这部剧,最大的感触是敬服,敬服每一位英雄的先锋精神,敬服他们能够忍常人所不能忍,敬服他们能够坚持自己的理想。

和觉醒年代类似,《功勋》将英雄们的“名字”转换成了活生生的人。

但不同的是,《功勋》将更多的镜头放在了英雄们的背后,他们的妻子、丈夫或是战友。

不得不说,有时候通过家长理短反而更突出了英雄们的不易:

明明也是普通人,但是他们做的事真的很不普通!

最值得称赞的就是《能文能武李延年》单元,保留了战士们不同地方的方言,是战争剧中比较少见的,不得不称赞一句导演的细心。

毕竟,战士们基本都来源于全国各地,而那时候普通话并没有那么普遍。

除此之外,该单元的战争场面也特别出彩,导演为了环境的真实性,特意在同一纬度上选定场地搭建环境,开机时间也特意选在10月8日,与 历史 上该场战斗开始的时间想同。

从地理环境、气候温度、时间考虑,力图全方位还原70年前的那场战斗。

一句话评语:很少有一部电视剧,能够不偏不倚地展现出三个不同的职场丽人,她们有缺点,也有闪光点,她们更加真实。

马上即将收官的《爱很美味》,被观众亲切的称为“最上头土味剧”。

别看这个名字很土很中二,但剧情真的令人停不下来!

《爱很美味》主要聚焦三位性格不同的女性,虽然是以她们的不同“爱情”为主线,但并没有单纯的将焦点放在 情感 纠葛上,也没有闺蜜出轨的狗血剧情,而是真实的展现了三个性格不同的女人的感情经历。

为什么《爱很美味》会如此上头?

因为我们在这部剧当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每位主角都有自己的个性,创作团队并没有单纯的制造对立,女主角就是“好”得,女配角就是“坏”的,而是真实展现了每个角色的好与坏。

比如,张含韵饰演的方欣是一位漂亮美人,导演也不惧展现她在工作、生活中因为美而获得各种便利;但当其受到性骚扰时,方欣也是处心积虑收集证据,出手便是干脆利落。

当因为核酸人员上门服务时,发现老公出轨后,处理起来更是冷静、理智,绝不过多纠缠。

比如,王菊饰演的职场强人夏梦,在工作方面说一不二,但也会在恋爱之后对待工作带了点主观色彩,原来看不上的甜宠剧,也笑嘻嘻的说很不错。

当然,更出色的是剧里时不时出现的经典台词,吐槽导演扎堆甜宠剧、痛批女团演戏,三个女人互相嫌弃的闺蜜相处,简直让观众太有共鸣了!

剧情紧凑,情节 搞笑 ,再加上温暖的互相救赎,谁看谁不上头!

偷偷说一句,最新更新的剧集中,夏梦因为隐瞒身份的事情向男友道歉,作为女强人,道歉的形式当然与众不同:

夏梦选择通过PPT演讲的形式正式道歉!详细讲解了“lie”的深切含义!

简直笑掉我的大牙!

一句话评语:穷到让观众心酸,但成功让观众争当自来水的剧组,前有《太子妃升职记》,后有《御赐小仵作》。

《御赐小仵作》算得上2021年度的一匹黑马。

小成本制作,演员不出名,寂寂无名的原作IP,甚至创作团队都拿不出什么知名项目,更别提宣传经费了。

但正是这么一部看起来不显眼的网剧,却凭着口碑一步步火出了圈,成为令人惊喜的黑马剧集。

究其原因,还在于主创人员的“会花钱”。

因为整个项目经费比较紧张,所以主创团队真真正正的做到了将钱花在每一个刀刃上。

在确定最终女主楚楚扮演者之前,导演见了无数个圈内女星,也有谈的比价好的心仪女演员,但因为对方报价过高而选择放弃。

因为导演认为一定不能为了演员片酬,而降低制作要求和水准。

事实证明,导演的思路是非常明智的。

为了进一步保障最终成果,主创团队在有限的经费内选择了最合适的演员,启用了大量的新人演员。

演员薪酬也普遍低于行业水平,甚至有的都称不上薪酬,只能说为演员包的感谢红包。

也正因为如此“会花钱”,虽然剧组经费极其紧张,但整部剧呈现的质感是上流的。

无论是色调、道具,还是镜头、服化,都能看到剧组是真的把钱花在了该花的地方。

与此对应的是,新人演员非常珍惜出演的机会,无论是在配合度,还是工作时长,都给予了主创团队非常高的容忍度。

最终,双方相互成就了《御赐小仵作》。

当然,在剧情和人物方面,主创团队也是下了很大功夫的。

正式拍摄前,不仅先后进行了三次剧本围读,单剧本创作就耗费了一年半的时间。

男主高冷但理智冷静,智商在线;女主可爱但绝不是傻白甜,在仵作的专业上能力出众。

双方的感情从来都是坦荡荡,没有憋着不说等人误会,这无论是在电视剧还是在现实中,都是太令人歆羡的双方奔赴的感情了。

这也让以悬疑、破案为主的《御赐小仵作》逻辑更为通顺,故事更为扎实,出现的每一个道具和细节,几乎都前后呼应,各有伏笔。

一句话评语:没有男主光环的“谍战剧”,他在战火中成长为一位“叛逆者”。

作为一部谍战剧,《叛逆者》带给观众的惊喜主要是两个:

《叛逆者》围绕着抓捕中共地下党“邮差”展开,而中心人物林楠笙并不是带着“伟大”的光环出现,甚至是命途多舛、感情艰难,多次游走在死亡生命线上。

最终在重重危险之中,从一名初出茅庐的单纯学生,成长为勇担重任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除了老戏骨王志文的精彩演技,朱一龙在这部电视剧了也颇出彩,尤其是几场表现不同的哭戏,共鸣性非常强。

当然,剧组将四五万的小说扩展至四五十万的剧本,也是耗费了巨大的心血。

光剧本,就前前后后做了8个版本。

为了突出“叛逆者”的含义,导演将更多的故事着墨在,林楠笙的成长性,无论是心理上的还是现实中的困境,这些困难反而催化了林楠笙加入共产党的坚决和忠诚。

为了更加符合 历史 ,剧组采用了14种钱币;对于每个人物使用的枪械也有严格要求,比如刚到上海站的林楠笙用的是M1911手枪,而沉默群使用的则是反坦克步枪。

当然,用心之作也会得到观众的认可。虽然遗憾也有,但整体上仍然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精彩谍战剧。

一句话评语:当其他的悬疑剧都在追问“谁是凶手”,这部剧在讲“谁是死者”,直到最后才最终揭露。

看完《华灯初上》,只想感叹一句:林心如,你还是适合台湾剧啊!

这部电视剧集合了众多台湾演员,主要集中在林心如饰演的罗雨侬、杨谨华饰演的苏庆仪等女人之间的纠葛。

一群边缘的弱小女人,他们的困境和成长,抱团取暖又相互羁绊,又夹杂了大小谎言。

整体上看,剧情紧凑,群像也非常精彩。

“华灯”本身是一个温暖的词,但在这部剧里,华灯之下,却是人性之间的尔虞我诈:

共同经历顺境、逆境的姐妹花,相互扶持的妈妈桑和小姐,最终也会因为各种目的而不断上演明争暗斗。

除了剧情之外,比较有看点的还有对台湾80年代风情的展现,以及众多台湾艺人的集结。

连客串角色都是霍建华、郑元畅、许光汉出演,可以说是野心非常大了。

但该剧也有一个非常遗憾的点,作为一个女星群像剧,在男女感情上着墨过多,至少第一季还是有点“痴男怨女”的意味。

不过,整体上让观众去寻找“死者”而不是“凶手”,还是非常有创意的。

目前,全剧第一季已经完结,只有8集,第二季也已经定档12月30日,还没看过的朋友们,不妨追一下吧。

一句话评语:孙红雷再度出演亦正亦邪的人物,再加上不少真实“打黑”事件的加入,谁不是期待值满满?

还未上映之前,《扫黑风暴》已经令人格外期待了。

毕竟,时隔多年,孙红雷又要演“大坏蛋”了!

结果也没让人失望,《扫黑风暴》剧情跌宕起伏,两个疑问也一直吊着观众的胃口:

孙红雷饰演的李成阳到底是好还是坏?到底谁才是黑警?

除此之外,剧中的两个反派人物也设立的非常丰富:

高明远让人恨得牙痒痒,孙兴更是可怜又可恨。

高明远外表温文尔雅,但偶尔爆发出来的残忍、冷血又让人不寒而栗;

孙兴后期流露出的渴望母爱的卑微样子,又为他前期的“混蛋”增加了复杂的色彩。

当然,最主要的剧情里的不少案子都来源于真实案例,在让人心颤的同时,也看到了黑暗中的曙光。

一句话评语:终于有人能将尾鱼的小说成功搬上大荧幕了!“放肆藤你”CP也太上头了!

提到《司藤》,不得不提一句原著作者尾鱼。

尾鱼小说一向以丰富的想象力著称,连马伯庸都曾称赞过尾鱼建立的独有“世界观”。

可惜,尾鱼第一部被改编成电视剧的作品《怨气撞铃》,那是乱七八糟、难以直视。

所以,《司藤》的成功,在某种程度上,拯救了尾鱼后续的其他作品改编。

《司藤》之所以获得观众的认可,除了IP本身自带的流量之外,更在于编剧并未改变整个剧本的内核,人设也都还立得住。

心狠手辣、美丽妖艳的大女王司藤,和软弱善良、内有小心机的“忠犬”,组合起来的CP简直让人太上头!

再加上本身足够出彩的悬疑故事,以及美的让女人都心动的景甜,这部剧能大火也就不出意外了。

整部剧从香格里拉、大理到西双版纳,再到无锡、横店,整部剧都是实景拍摄,前后辗转万公里,可以说是诚意十足。

除此之外,也很难遇到一个任性的讨喜的女主角,可以说司藤该傲娇的时候傲娇,该温柔的时候又很温柔,有时候心狠、腹黑,对待小孩子又外冷内热。

能把这样一个复杂的女性角色演绎出来,景甜的演技还是值得称赞的。

一句话评语:很久没看到这么惨的一群倒霉蛋儿了!

在甜宠剧盛行的当下,《乔家的儿女》的苦情戏可是赚足了观众的眼泪。

该剧围绕着一家乔家五个儿女的成长经历展开,不仅展现了三十年代的 社会 变迁,更展示了兄弟姐妹互相扶持的日常。

“惨”也是这部剧的内核之一了,正如诸多观众的评价,剧名应该叫《乔家的倒霉蛋儿》。

虽然兄弟姐妹之间的感情的确令人感动,但过于惨的经历,总让人气愤想冲进去暴打“人物”。

除此之外,导演张开宙的水平依然忽上忽下令人担心,虽然意图展现30年代的变迁,但是因为最终篇幅所限,呈现的效果有点类似于流水账了。

但这样的好处在于,情节非常紧凑,满地鸡毛的生活也足够惹人讨论。

如果你恰好喜欢家庭剧的鸡飞狗跳,这部剧还是挺适合和家人一起观看的。

另外,真心想喊一句:

白宇,下次能不能演一个快乐点的角色!

前有江阳,后有乔一成,过于赚人眼泪了哈!

以上就是对于2021年度口碑国产好剧的推荐了,多类型的今年最佳已经基本囊括在内。

从榜单我们也可以看出,观众真的不是挑题材,观众只会挑好剧和差剧。而一部电视剧爆火的背后,绝对不止是题材讨喜那么简单。

细心观察就会发现,上榜电视剧都有一个核心:尊重。

创作团队尊重 历史 ,尊重事实,更尊重角色,所以有了《山海情》《觉醒年代》《功勋》,让人见证了英雄的一生;

创作团队尊重文化,尊重时代,更尊重观众,所以有了《爱很美味》《华灯初上》《御赐小仵作》,让人在剧中有所共鸣。

看来,只要真诚地对待观众,观众都会感受得到。

所以,那些烂片的制作团队们,还不快点来抄作业!

#2021年度国产好剧都有哪些#

——END——

【文|风仙大人】

【编辑|八姑姑】

鲁迅先生的文创题材广泛,形式多样灵活,成果丰硕。他的文创作品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 ;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其风格鲜明独特,语言幽默。现在鲁迅先生传世作品有《鲁迅全集》二十卷1000余万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鲁迅先生的作品有数十篇被选入中小学语文教材许多篇章,并有多部小说被先后改编成电影,对新中国的语言和文学及思想领域有着深刻的影响。鲁迅先生的文章对我们现在的青年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对青年人了解中国历史,特别是民国历史有很大的帮助。二是对青年人更加深入地认识民国时期的社会状况帮助很大。三是对青年人更深切的了解民国时期劳动人民苦难的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四是对青年人认知过去,感受现在,展望未来,有着积极的作用。五是对青年人联系自己,如何为我们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更加明确了目标,坚定了信心。鲁迅图片鲁迅先生的文章思想进步,语言犀利,现实主义味觉很浓,对社会进步起着积极地推动作用。现在的青年人从鲁迅先生文章中已经领悟到了其现实的积极意义,尤其那些文学爱好者,对于如何提高自己的思想和文学水平,运用文艺形式来反映社会,推进社会进步,信心满满,正在文学创作之路上大显身手!

觉醒年代最钦佩的人有很多了,董必武就是非常值得人尊敬的。他家里的条件这么好,而且他还这么有学问,都从事了革命工作。那肯定是非常值得人尊重的。

青年杂志改为新青年的时间

陈独秀。根据百科发布信息显示,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陈独秀,原名陈庆同,陈乾生,字仲甫,号实庵。

1915年9月15日,《青年杂志》创刊。这本期刊拉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直接影响到陈独秀一生的命运,也强烈而深刻地影响到近代中国的格局。

当时的上海有另一本杂志叫做《上海青年》。这个杂志认为这两本青年期刊容易混淆,要求后者尽快改名。于是陈独秀接受出版发行机构群益书社经理陈子寿的建议,改名《新青年》,并于1916年9月1日复刊,仍然承接《青年杂志》,出版第2卷第1号。

陈独秀本来承受资金压力和社会压力,这次易名复刊可谓排除万难,但是陈独秀能言善道,在《新青年》的第2卷第1号的通告中巧妙解释说:“本志自出版以来,颇蒙国人称许。第一卷六册已经完竣。自第二卷起,欲益加策励。勉副读者诸君属望,因更名为《新青年》。且得当代名流之助,如温宗尧、吴敬恒、张继、马君武、胡适、苏曼殊。诸君允许关于青年文字皆由本志发表。嗣后内容,当较前尤有精彩。此不独本志之私幸,亦读者诸君文字之缘也。”这个解释反而提高了《新青年》的声望。被迫改名变成了众望所归。

青年杂志创刊于哪一年:青年杂志创刊于1915年9月15日。

1、《新青年》(LAJEUNESSE)是一份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群益书社发行,自1915年9月15日创刊号至1926年7月终刊,共出9卷54号。

2、1915年9月15日创刊于上海。1916年9月1日第二卷第一号改名为《新青年》,由陈独秀主编,编辑成员和主要撰稿人有鲁迅、钱玄同等。该刊前期宣传科学与民主,发起文学革命与批孔运动,对中国数千年的封建文化思想进行猛烈的攻击,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

3、916年9月1日,《青年杂志》易名《新青年》出版。陈独秀在改刊后的《新青年》第一期上发表《新青年》一文,号召青年做新青年。他提出新青年的标准是:生理上身体强壮;心理上是斩尽涤绝做官发财思想,而内图个性之发展,外图贡献于其群;以自力创造幸福,而不以个人幸福损害国家社会。

4、李大钊发表《青春》一文,在文中揭露封建制度带来的危害,并强调要寄希望于青春中国之再生;号召青年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本其理性,加以努力,进前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为世界文明,为人类造幸福。

青年杂志改名新青年的原因

1916年3月初,群益书社收到上海基督教青年会《上海青年》(周报)的来函,声称《青年杂志》的名字雷同,要求改名,免犯冒名的错误。陈子寿与陈独秀商量,拟将杂志名改为《新青年》。陈独秀虽十分郁闷,但群益书社毕竟是投资人,也不好太过反对,只得勉强屈从。《青年杂志》于是改名为《新青年》。

陈独秀更名或与妻子高君曼有关(作者:李明福,来源:香港周刊)陈独秀原名陈庆同,官名乾生,字仲甫,他一生使用过多个名字,而最终使用且最有名的则为陈独秀,据章士钊所说,陈独秀启用“独秀”之名可能并不是自恃优秀,而是与自由恋爱的妻子高君曼有关。1909年,在北京女子师范学校读书的高君曼回到安庆,与陈独秀住在一起。次年,高君曼悄悄生下一子,这是陈独秀与高君曼反抗封建礼教,可以说是“暴风骤雨”般爱情的结晶,陈独秀为表达对高君曼的挚爱,以“盛大美好”,为孩子取名“陈光美”。彼时,陈独秀并未启用陈独秀之名,也没有与高晓岚正式离婚,正好远在四川的陈氏兄弟陈大成夫妇来到安庆,为逃避陈高两家长辈责难,陈独秀决定让陈大成夫妇将孩子带到四川去餵养。此后,陈独秀和高君曼实在忍受不了陈高两家压力,只好去了杭州和上海,在那里正式结为夫妻。1913年,陈独秀因参加讨伐袁世凯被捕入狱,出狱后於1914年到日本,帮助章士钊创办《甲寅》杂志。远在四川的孩子陈光美已经四岁了,高君曼每每看见同龄小孩就会伤感。此时的陈独秀也启用与儿子“光美”对应的“独秀”之名,而繁体独字恰好暗喻“犬子在蜀”,当时无人知道陈独秀的更名用意。

新青年的创办的历史意义:

1、《新青年》杂志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

许多高级共产党员(如毛泽东)都受到过《新青年》的影响,是新文化运动的阵地。

2、《新青年》是20世纪初中国具有重大影响力的革命杂志,也是党早期的重要理论刊物之一。

它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步和发展具有一定贡献。

3、《新青年》提倡的新文化运动所营造的“中国化”历史语境,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一定思想氛围。

4、《新青年》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5、《新青年》的文本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萌芽

6、《新青年》在指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尝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7、《新青年》杂志激励现代中国实现由封建文化到包含现代科技、现代教育、现代文艺、现代传媒在内的现代文化的重大转型,推进了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并为其他方面的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扩展资料:

《新青年》创办过程

1、《新青年》于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

初名为《青年杂志》。

陈独秀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

2、1916年9月1日出版第二卷第一号改名为《新青年》。

3、《新青年》从第4卷第一号(1918年1月)起实行改版,改为白话文,使用新式标点。

带动其它刊物形成了一个提倡白话文运动。

十月革命后,《新青年》成为五四运动的号角, 成为宣传马列主义、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的阵地。

4、4月《新青年》第三卷第二号毛泽东以“二十八画生”的笔名发表了一篇体育论文—《体育之研究》。

5、1920年上半年,《新青年》编辑部移到上海编印。

从1920年9月的8卷一号起,成为中国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机关刊物,它与当时秘密编辑发行的《共产党》月刊互相配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理论上正式的准备。

6、1922年7月休刊。

1923年6月改为季刊,成为中共中央正式理论性机关刊物。

7、1925年4月起出不定期刊,共出5期,次年7月停刊。

新青年杂志的官网

《新青年》是在20世纪二十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在五四运动期间起到重要作用。该杂志发起新文化运动,并且宣传倡导科学(“赛先生”,Science)、民主(“德先生”,Democracy)和新文学。 此外,同名的还有日本侦探杂志《新青年》、新青年网站和新青年论坛。主办单位: 群益书社创刊时间:1915年9月15日出版周期:月刊,6期为一卷主编:陈独秀初名为《青年杂志》。 1915年 9月15日创刊﹐陈独秀主编﹐上海群益书社印行。月刊﹐6期为一卷。第1卷名《青年杂志》。陈独秀所写的发刊词《敬告青年》是该刊的纲领性文章。 1916年9月1日,《青年杂志》易名《新青年》出版。陈独秀在改刊后的《新青年》第一期上发表《新青年》一文,号召青年做"新青年"。有名的篇章:胡适发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胡适发表《贞操问题》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陈独秀发表《本志罪案之答辩书》鲁迅发表《随感录四十》创刊辞的几大方面: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1.一般市级图书馆2这是从别处看的,希望帮到你,西元1923年7月19日,周作人给鲁迅送来了「绝交信」,40年的兄弟之情一信之间断交1923年周作人给鲁迅的断交信:“我昨天才知道,——但过去的事不必再说了。我不是基督徒,却幸而尚能担受得起,也不想责谁,——大家都是可怜的人间。我以前的蔷薇的梦原来都是虚幻的,现在所见的或者才是真的人生。我想订正我的思想,重新入新的生活。以后请不要再到后边院子里来,没有别的话。愿你安心,自重。”信写得平和,一如周作人本人,但字里行间,决裂的坚定,跃于纸上。就这样,两兄弟失和。信中的“过去的事不必再说”,是什么事,一些有关或略知的人都语焉不详。后来,许寿裳在《亡友鲁迅印象记》作了解释,“作人的妻羽太信子是有歇斯底里性的。她对于鲁迅,外貌恭顺,内怀忮忌。作人则心地糊涂,轻听妇人之言,不加体察。”是不是这样,也不得而知。在鲁迅的个人生活中,有两件事对他的打击是沉重的。一个是他的婚姻生活,另一个就是与弟弟周作人的失和。鲁迅生前一直不愿意向别人谈及此事,他默默地承受着,长久地牺牲自我,这使鲁迅陷入了人生最大的哀痛中。对一个具有鲜明现代意识的人来说,这种家庭的不幸本身,使鲁迅有了更深的悲剧色彩。这是一个很可怕的记忆,周氏兄弟后来对此都闭口不谈。鲁迅与周作人的分手,是1923年7月19日。那日,周作人给鲁迅递来一封断交信。信中说:鲁迅先生:我昨天才知道,——但过去的事不必再说了。我不是基督徒,却幸而尚能担受得起,也不想责谁,——大家都是可怜的人间。我以前的蔷薇的梦原来都是虚幻,现在所见的或者才是真的人生。我想订正我的思想,重新入新的生活。以后请不要再到后边院子里来,没有别的话。愿你安心,自重。七月十八日作人那一日,鲁迅日记中写道:“上午启孟自持信来,后邀欲问之,不至。”此前五天的日记有过这样一段文字:“是夜始改在自室吃饭,自具一肴,此可记也。”可见问题已很严重了。事情发展得这样突然,是旁观者始料不及的。他们的好友张凤举和川岛对此事略知大概,但均语焉不详。许多年后,许寿裳著《亡友鲁迅印象记》,谈及兄弟两人的冲突,点明其中原委。文章写道:鲁迅爱住北平,但是他的西三条胡同住屋,是出于不得已而经营的。他原来在1919年把绍兴东昌坊口的老屋和同住的本家共同售去以后,就在北平购得公用库八道湾大宅一所,特地回南去迎接母太夫人及家眷来住,这宅子不但房间多,而且空地极大。鲁迅对我说过:“我取其空地很宽大,宜于儿童的游玩。”我答:“诚然,简直可以开运动会。”鲁迅那时并无子息,而其两弟作人和建人都有子女,他钟爱侄儿们,视同自己的所出,处处实行他的儿童本位的教育。……鲁迅对于两弟非常友爱,因为居长,所有家务统由他自己一人主持,不忍去麻烦两弟。他对于作人的事,比自己的还要重要,不惜牺牲自己的名利统统来让给他。作人的妻羽太信子是有歇斯底里症的。她对于鲁迅,外貌恭顺,内怀忮忌。作人则心地糊涂,轻听妇人之言,不加体察。我虽竭力解释开导,竟无效果。致鲁迅不得已移居外客厅而他总不觉悟;鲁迅遣工役传言来谈,他又不出来;于是鲁迅又搬出而至砖塔胡同了。从此两人不和,成为参商,一变从前“兄弟怡怡”的情态。这是作人一生的大损失,倘使无此错误,始终得到慈兄的指导,何至于后来陷入迷途,洗也洗不清呢?鲁迅搬出以后,就借钱购得西三条的房子,是一所小小的三开间的四合式。北屋的东间是母太夫人的房,西间是朱夫人的房。南屋是他的藏书室。说起他的藏书室,我还记得作人和信子抗拒的一幕。这所小屋既成以后,他就独自个回到八道湾大宅取书籍去了。据说作人和信子大起恐慌,信子急忙打电话,唤救兵,欲假借外力以抗拒;作人则用一本书远远地掷入,鲁迅置之不理,专心检书。一忽儿外宾来了,正欲开口说话,鲁迅从容辞却,说这是家里的事,无烦外宾费心。到者也无话可说,只好退了。这是在取回书籍的翌日,鲁迅说给我听的。我问他:“你的书全部都已取出了吗?”他答道:“未必。”我问他我所赠的《越缦堂日记》拿出了吗?他答道:“不,被没收了。”决裂直接导因是周作人的妻子鲁迅毕竟是伟大的,他受了种种诬蔑委屈,搬出了八道湾,又生了一场病,而对于作人和信子的事,日记上却一字不提。这是笔者在他死后数个月,为的要赶撰年谱,翻阅他的日记才知道的。周作人对许寿裳的解释,颇为不满。谈及与鲁迅的决裂,他说:“这回讲到1923年与鲁迅失和的事件,因为要说明我不辩解的态度,便想到那篇东西可能表明我的理论,所以拿来利用一下,但那些陪衬的废话本来是多余的;我所要的其实只是最末后的一节罢了。关于那个事件,我一向没有公开说过,过去如此,将来也是如此,在我日记上7月17日项下,用剪刀剪去了原来所写的字,大概十个左右,8月2日记移住砖塔胡同,次年6月11日的冲突,也只简单地记着冲突,并说徐、张二君来,一总都不过十个字。这里我要说明,徐是徐耀辰,张是张凤举,都是那时北大教授,并不是什么‘外宾’,如许季弗所说的,许君是与徐、张二君明白这件事的内容的人,虽然人是比较‘老实’,但也何至于造作谣言,和正人君子一辙呢?”不辩解,是高明人的做法,这里有人间最深切的无可奈何之感。周氏兄弟对此的感悟,是异常悲凉的,这对双方都是巨大的打击。先前的一切友爱、温暖、亲情,在瞬间变成了粉末。遥想当年,两人手足之爱,同游东瀛,共译洋文,后辗转京城,于“五四”风潮中并肩呐喊。而今却各自东西,目不相视,形同路人,确是人间的大悲苦。鲁迅与周作人分手后,两人均给已去了上海的三弟周建人去信,但周建人的态度很明朗,站在了鲁迅一边。周建人理解鲁迅,恐怕也是对羽太信子有看法,或与大哥意见一致,这是肯定的。细说起来,周氏兄弟的分手,就经济上的角度看,也是必然的。本来,大家族亲人间的摩擦,是不可避免的。加之羽太信子那时不太节俭,花销颇高,搞得经济上颇为紧张。周建人后来回忆说:鲁迅在教育部的薪金每月三百元,还有稿费、讲课费等收入,周作人也差不多。这比当年一般职员的收入,已高出十多倍,然而月月亏空,嚷着钱不够用。在绍兴,是由我母亲当家,到北京后,就由周作人之妻当家。日本妇女素有温顺节俭的美称,却不料周作人碰到的却真是个例外。她并非出身富家,可是气派极阔,挥金如土。家中有管家齐坤,还有王鹤拓及烧饭司务、东洋车夫、打杂采购的男仆数人,还有李妈、小李妈等收拾房间、洗衣、看孩子等女仆二三人。更奇怪的是,她经常心血来潮,有时饭菜烧好,忽然想起要吃饺子,就把一桌饭菜退回厨房,厨房里赶紧另包饺子……这种种花样,层出不穷。鲁迅不仅把自己每月的全部收入交出,还把多年的积蓄赔了进去,有时还到处借贷,自己甚至弄得夜里写文章时没有钱买香烟和点心。虽然周作人的生活是比较讲究一些,但还不至于这样。但周作人任他的妻子挥霍,不敢讲半句不是。早在辛亥革命前后,他携带家眷回国居住绍兴时,他们夫妇间有过一次争吵,结果女方歇斯底里症大发作,周作人发愣,而他的郎舅、小姨都指着他破口大骂,从此,他不敢再有丝毫的“得罪”,相反,他却受到百般的欺凌虐待,甚至被拉着要他到日本使馆去讲话。平日里,一讲起日本,她总是趾高气扬,盛气凌人;讲到支那,都是卑贱低劣。而周作人只求得有一席之地,可供他安稳地读书写字,对一切都抱着息事宁人的态度,逆来顺受。我先前偶一想到爱,总立刻自己惭愧,怕不配,因而也不敢爱某一个人,但看清了他们的言行思想的内幕,便使我自信我决不是必须自己贬抑到那么样的人了,我可以爱!鲁迅的这一选择,透着苍凉的悲壮,也带着雄浑的生命内驱力。1926年,他的南下,实在是爱情的缘故。他们预计暂时分手一段时间,再投入新的生活。但这却在社会上引起不小的风波,文坛上围绕鲁迅的私生活,时有讽刺之语。但最为令人难解的,是周作人对鲁迅的婚姻选择,持一种蔑视的态度。在他看来,鲁迅与许广平的同居,乃色情心使然,系旧文人纳妾之举。一贯主张个性自由和健康性道德的周作人,此时竟不容忍自由恋爱的人生之旅,想起来,很是令人费解。鲁迅的悲剧意识非周作人能领会问题是,鲁迅与朱安的结合,在道义上是否合于人性?倘这个前提不弄明,结论便不好下。包办婚姻在晚清是一种风俗,谈不上什么爱情。一个人和自己不爱的人生活在一起是痛苦,从人性的理论看,亦无道德可言。对于像鲁迅这样一个有深切痛感的人而言,选择自己的爱,现代人恐怕是可以理解的。问题是,朱安没有这种选择的自由,她便成了真正的牺牲品。这确是一个残酷的选择。人要在自我超越中,达到“自他两利”,是多么的艰难!鲁迅内心深处,或许也有这种无奈吧?迈出这一步,走向爱的王国,这在鲁迅那里,是极其艰难的。读《两地书》,可感受到两性间纯粹而博大的爱。鲁迅与许广平的通信,在中国现代史上,是难得的两性挚爱的文本,其中隐含的是深刻的文化寓意。那里留有现代先驱者,在传统的压迫中,怎样艰难地爬出人生的苦门,以人的声音,向世间发出的苦诉。周作人对这一世界的领会,其吞吐、敌意的口语,大概是不得其真义的。也许,爱永远是一个谜。我们永远绕不过这一存在。但人们一代又一代地承受着,寻觅着,创造着。生命的价值,或许就存在于这种艰难的选择之中。(本文作者为鲁迅博物馆馆长、著名鲁迅研究专家)摘自《名人传记》2007年第11期 孙郁 文来鲁迅住在前面,周作人住在后面,一家和睦地来往,结果是周作人就亲自送了一封绝交信来,信的开头称他为鲁迅先生,我们今天称鲁迅先生是怀着尊敬的心情称呼的,但是他的亲弟弟写的信上这个鲁迅先生,下面的内容都不用再看了也知道他的态度,后来鲁迅很快就搬出了八道湾,另外买了一所房子住,从此不再和他的兄弟来往。中国文化史上周氏三兄弟:周树人、周作人、周建人都很有名,特别是鲁迅和他的二弟周作人,年纪差得不是太大,周作人的成长都是他的兄长鲁迅一路引导,鲁迅不但负责这个家庭的物质生活,还负责引导弟弟精神方向,鲁迅到南京上学,也把他的弟弟接到南京上学,鲁迅去日本留学,后来也把他的弟弟带到日本留学,在留学过程中以及回国之后,兄弟两人并肩战斗,一块写文章,一块做学问,他们都是新文化运动中很有名的先锋人物,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早期,他的兄弟周作人还比鲁迅名气更大一点。那个时候,因为周作人在北京大学当教授,很多人后来才知道周作人有一个哥哥,学问也不错。比如后来成为著名武侠小说家的白羽,年轻的时候仰慕周作人,写信要求拜见,有一天到府上拜见周作人,结果周作人不在家,鲁迅出来接待他,鲁迅说,我是他的哥哥,我跟你谈谈吧,白羽说,既然他不在家,跟你谈谈也可以,跟周作人的哥哥谈谈也可以,他说你喜欢读谁的小说,白羽说一个人是冰心,一个人是鲁迅,周树人就说鲁迅就是在下,白羽这才对他很尊重。很长时间内,周作人的名气更大,谁也不会想到,这样好的兄弟,思想感情这样接近的兄弟,最后会分裂,分手,会绝交,所以我想是不是太好了,感情太好了,上天忌妒,也许是命里注定,结果他们由不分彼此,最后发展为终生不再来往。到底是怎么回事?大家兄弟失和的真相至今还是一个谜,没有人完全搞清楚。尽管有人收集了很多材料,努力想搞清楚,因为这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件大事,由于涉及到个人隐私,很多材料不完整,我们没有办法彻底把它查个水落石出,表面上看来它是家庭纠纷,家务纠纷。因为这是一个大家庭,我们用今天的话说,经济核算是一笔糊涂账,鲁迅的收入很高,把钱交到家里,但是兄弟周作人娶了一个日本夫人羽太信子,羽太信子夫人在今天的生活,那叫高消费,是非常高消费的生活,家里一切用品都要到日本商店去买,喜欢日货。人家也是爱国主义者,非常爱国的,家里大人小孩生病的,要请日本的大夫,所有东西都要是日货,做满了一桌子的菜,说不好吃,就全部倒了重做,家里被子和褥子说不新了,马上重做一套新的,出门要坐汽车,我们想想,20年代,出门就坐汽车,那是不得了的,当然鲁迅是愿意为这个家庭做奉献的,他是长子,家里的大家长,他只要家庭和睦,什么都愿意去做。鲁迅曾经说,我的钱是用黄包车拉进来的,但是人家是用汽车送出去,所以他觉得我自己拼命做,但是总是不能满足要求,这个方面的材料我们可以看到。所以在家务上,经济生活上有纠纷。这个时候,也就是1923年和1924年其实他跟周作人的思想分歧还不是太大,但是有一天,兄弟两人发生了激烈的争吵,以至于动手打了起来。我们如果看到街坊邻居兄弟两个打架是很平常的事,但是鲁迅兄弟两个打起来了,真是让人感到很惊讶,当时他们的朋友不是很能理解,本来鲁迅住在前面,周作人住在后面,一家和睦地来往,结果是周作人就亲自送了一封绝交信来,信的开头称他为鲁迅先生,我们今天称鲁迅先生是怀着尊敬的心情称呼的,但是他的亲弟弟写的信上这个鲁迅先生,下面的内容都不用再看了也知道他的态度,如此态度也就是说明一刀两断了,其中有一句话说,“以后请不要再到后边院子里来”,知识分子讲话是很客气的,但是往往客气后面有十二万分的狠毒,普通老百姓吵架,话虽然很难听,但第二天就好了,“明天再来玩啊”,但是知识分子表面客客气气,其实心里怀着深仇大恨,后来鲁迅很快就搬出了八道湾,另外买了一所房子住,从此不再和他的兄弟来往。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家务事不好评价,我们也不敢说谁对谁错,我们也不用多去管谁对谁错,但是我们说这个事的结果,它对双方的打击都非常大。尽管知识分子可以装作若无其事,但是越说没事,心里伤痛可能越巨大,他们这种兄弟失和等于是骨肉分离,而且这件事对中国文坛也是极大的打击,因为当时他们兄弟二人是中国青年的精神导师,到了那个时候,他们名满天下,全国的青年都认为他们是我们的楷模和领袖,没有想到他们会分道扬镳,此后,兄弟二人的思想慢慢不同了,以至于发展得越来越远,一个经过痛苦的思索、彷徨之后,继续战斗,选择战斗终身的道路,另外一个,慢慢远离世俗的社会,远离人生风云,做一些象牙塔内的工作。周作人想不关心社会,求自己生活安定,永远住在象牙塔里,但是人越这样想,越做不到,你不关心政治,政治来关心你,最后在日本人占领北京的时候,他半被迫,半自愿地出来,为日本人做事。人在别的方面,都可以犯错误,在这个问题上是不能犯错误的,这叫大节,我们中国人对人是很宽容的,小节上是无所谓的,但是大节上不能有亏,因为周作人大节有亏,别的方面我们可以喜欢他也好,但是犯了汉奸罪,这个事情是无可辩驳的。所以抗战胜利之后,被国民政府处以汉奸罪,后来还是我们共产党宽大,把他放了出来。周作人和鲁迅绝交之后,思想渐渐脱离了时代主流,抗日战争爆发之后,周作人担任日伪政府教育督办,为日本人做事,抗战胜利之后,以叛国罪被判入狱,1949年出狱,后定居北京,在人民大学出版社工作,1967年去世,终年82岁。鲁迅的三弟周建人与鲁迅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关系,而与周作人于1923年基本断交,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副署长、高等教育部副部长,后任民进中央主席,1984年去世,终年94岁。如果他们不失和,错误之再怎么发展,也不会走到这一步,这一件事情反过来使鲁迅更加孤独,像他这样高层次,能够理解他的人很少,他们兄弟二人一块长大,彼此的思想清清楚楚,所以周作人晚年做了一些回忆鲁迅的工作,对鲁迅研究提供了很宝贵的材料,其实他还是很了解鲁迅的内心,而周氏兄弟不同的发展也恰好代表了现代中国两种知识分子的不同的人生道路,正好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就是有这两种选择,第一种是选择战斗的,第二种选择做隐士,做隐士也未必能做好,所以兄弟失和既是他们的家庭的悲剧,同时含有象征意义,另一种意义,代表着中国两类知识分子的失和,以后中国知识分子的争议和失和都可以从这里面找到一个缩影,这是鲁迅的又一大痛苦。

《新青年》(LA JEUNESSE)是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原名《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称《新青年》。在五四运动期间起到重要作用。

自1915年9月15日创刊号至1926年7月终刊共出9卷54号。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群益书社发行。该杂志发起新文化运动,并且宣传倡导民主与科学,科学(“赛先生”,Science)、民主(“德先生”,Democracy)和新文学。

《新青年》是综合性的文化月刊,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初名为《青年杂志》。陈独秀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

1916年9月1日出版第二卷第一号改名为《新青年》。初期的《新青年》在哲学、文学、教育、法律、伦理等广阔领域向封建意识形态发起了猛烈的进攻。

10月1日,陈独秀发表《驳康有为致总统总理书》一文。

1917年初,《新青年》编辑部迁到北京。《新青年》从第4卷第一号(1918年1月)起实行改版,改为白话文,使用新式标点。带动其它刊物形成了一个提倡白话文运动。十月革命后,《新青年》成为五四运动的号角,成为宣传马列主义、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的阵地。

4月《新青年》第三卷第二号毛泽东以“二十八画生”的笔名发表了一篇体育论文—《体育之研究》。

7月4日,《新青年》第三卷五号陈独秀发表文章答顾克刚关于政治思想问题。

8月9日,钱玄同邀请鲁迅加盟《新青年》。

第四卷起改用白话文和新式标点,刊登新体诗。

1918年4月18日,胡适发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

1919年1月15日,陈独秀的《本志罪案之答辩书》在《新青年》第六卷第一号上发表。

该年下半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新青年》刊登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和中国工人运动的文章达130余篇。

1920年上半年,《新青年》编辑部移到上海编印。从1920年9月的8卷一号起,成为中国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机关刊物,它与当时秘密编辑发行的《共产党》月刊互相配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理论上正式的准备。

1922年7月休刊。1923年6月改为季刊,成为中共中央正式理论性机关刊物。

1925年4月起出不定期刊,共出5期,次年7月停刊。后期的《新青年》介绍了大量马列主义著作和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经验。

衰落

1919年6月11日陈独秀因散发《北京市民宣言》传单被捕,《新》又停刊5个月。此后陈独秀辞去文科学长一职,前往上海。10月迁回上海,设立于原环龙路老渔阳里2号,但仍保留北京编辑部。1919年12月的第7卷起由陈独秀一人主编。

1919年12月1日第7卷第1号《新青年》刊登了《本志所用标点符号和行款的说明》指出“现在从7卷1号起,划一标点符号和行款”。

1920年末胡适提出《新青年》应“声明不谈政治”,遭到了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人的反对。

1920年中共发起组决定将《新》从9月1日出版的第8卷1号改组为机关宣传刊物。封面也做改变:正中为一个地球,从东西两半球分别伸出两手相握。暗示中国人民与十月革命后的苏维埃俄国团结,也暗示全球无产阶级团结。封面上隔着大西洋握手的图案,是美国社会党的党徽。

编辑部增加李汉俊、陈望道、袁振英等发起组成员,刊登启示与群益书社解除关系,专门成立“新青年社”独立印行。同时增《俄罗斯研究》专栏,到9卷3号止。胡适对此后《新》的变化提出质疑,认为“色彩过于鲜明”,“北京同人抹淡的功夫决赶不上上海同人染浓的手段之神速”。

1921年1月22日胡适写信与北京同人李大钊、鲁迅、钱玄同、陶孟和和高一涵等,再次声明其主张,指责《新》“差不多成了《Soviet Russia》的中译本”并给陈望道寄去明信片表示反对“将《新》所宣传共产主义之用”。

同时《新》的变化也招致社会上的议论和批评,同时部分军阀地区也禁止邮寄,《新》内部开始分裂。胡适主张另创哲学文学杂志,将马列理论分裂出《新》,同时将编辑部移回北京。但陈依旧坚持己见,并取消了北京的编辑部。

1921年2月上海法租界巡捕查抄新青年社,处罚并勒令其迁移。《新》从8卷6号起转入地下编辑,假托迁移广州,继续由陈望道等人编辑。

1921年7月中共成立,《新》成为理论刊物。9月陈独秀再任主编,只出一期后停刊。1922年7月又出一期(9卷6号)。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新青年

新青年原文可以从各大网页搜索看,如豆瓣读书。新青年是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原名《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称《新青年》。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