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提取物产品来源:本品提取自豆科植物蒙古黄芪的干燥根产品性状:棕黄色粉末厂家:南京景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检测方法:紫外分光光度法产品规格:黄芪多糖10%-90%药理作用:黄芪提取物具有增强免疫力,增强能量,抗疲劳,抗突变,保肝,抑制破骨细胞的作用。黄芪多糖具有降血脂。即降低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升高高密度脂蛋白的作用;能够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病变,周围血管病变以及高脂血症等。产品保存:置于阴凉干燥、避光,避高温处。产品包装:25公斤/桶保质期:两年
活性明显降低,羟脯氨酸含量显著减少。根据黄芪提取液对光老化无毛小鼠皮肤组织HYPMDA含量及SOD活力的实验可知,黄芪提取液黄酮对sod活性测定的影响有活性明显降低,羟脯氨酸含量显著减少。黄芪提取物(黄芪多糖,黄芪甲甙)纯度:98%分子式:C41H68O14用途:具有增强免疫力,增强能量,圄疲劳,圄突变,保肝,圄制破骨细胞的作用。
药学可以不断提供更有效的药物和提高药物质量,保证用药安全,使病患得以以伤害最小,效益最大的方式治疗或治愈疾病。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药学3000字 毕业 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中药师应开展临床药学服务工作的策略
[摘要] 通过分析中药师全方位面向临床工作的具体情况,讲述几点药学服务在临床药学活动中必须考虑的问题,探讨如何充分体现中药师在开展临床药学服务中的作用,提高临床医疗的质量。
[关键词] 中药师;临床药学服务;重要作用
临床药学是临床工作与药学相互连接的纽带,两者之间的密切结合是提高医疗质量、指导临床安全合理用药、保障患者医疗安全的的重要途径。我国的临床药学已有近二三十年的历史,目前普遍存在进展较慢,发展不均衡等许多问题,临床药学的价值和重要性没有体现出来[1]。
中药师要为中医的临床工作提供更多、更新的药学服务,就要求中药师不断拓宽专业知识、熟悉现代管理的模式、规范药品的管理,还要不断研发新技术、新剂型,提高中药专业整体素质,充分密切配合临床工作,还要积极开展临床药师工作,全方位发展,才能为中医临床提供更好的支持[2]。实践证明,临床药学的核心是“临床”,是医、药结合共同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途径,现代药学的服务模式是将药学与临床有机地结合,充分合理利用药学领域中的知识为临床诊断、治疗服务[3]。其目的也就是要提高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笔者就临床实际工作中的一些 经验 ,讲述药学服务在临床药学活动中必须考虑的几点问题。
1 中药师必须符合临床药学服务中的要求
临床药学服务工作中,中药师必须具备广泛的知识,扎实的基本功,能应付一些突如其来的事件。中药师是指国家在中药生产和中药流通领域实施执业中药师资格制度。中药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业务能力,对中药材、中成药、中药饮片、中医药保健品的各个环节非常了解,对中药的原料、产地、炮制、保存等,通过实践工作,能够非常熟悉。
在医师和患者之间起到连接作用,能够协助医生在正确的时机为患者开具药物和剂量正确的处方,还要避免药物间不良相互作用,能够解决影响药物治疗的相关因素等方面的问题。对于患者,能够帮助其充分了解处方的使用 方法 、药物的炮制和服用方法,充分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
2 临床药学服务是中药师对临床全方位的服务
这其中包括:要求药房中药师对临床所用中药材、中成药等的采购、库存、调剂的准确、合理、安全及药品质量的保障负责。中药师在调剂工作中,准确地按照处方配方,对患者耐心地解释、交代用药的注意事项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对一些药物的注意事项、炮制方法要给患者交代清楚,同时使患者对自己的用药情况有个基本了解,以免患者产生药物的不良反应[4]。
3 临床药学服务中中药师要对相关药物的知识有比较深刻的认识
由于现在药品更新换代较快,随着科技的发展、炮制技术的进步,不断出现了很多中成药物,这就要求中药师要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这个问题讲起来容易,但是,由于工作人员面临年龄偏大、 记忆力 下降、晋升压力较大、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下降等问题,导致知识更新跟不上形势需要。对一个新进的药物要充分认识,就要求掌握其药理作用、药物理化性质、吸收、分布、代谢情况及与其他药物之间的配伍变化。
例如黄芪注射液 说明书 上均要求不与其他药物混合使用,以免出现配伍变化。但临床中经常将其混用,这就要求中药师提醒医务人员这种配伍可能不合理。但是普通的提醒并不能取得很明显的效果,这就要求中药师必须能从理论上解释,通过讲课、书面讲解的途径加深临床医务人员的印象。配伍过程中有可能导致输液的微粒增多,浑浊或出现理化性质的改变,因为中成药注射液成分复杂,提纯的难度大,各批号间成分和杂质有很大差别,随着加入药品的不同,药品之间的pH值不同,有可能出现微粒和浑浊现象,甚至出现各种药物之间的化学变化。但是临床上除了能观察是否有浑浊、沉淀等现象,不能普遍用实验方法检测,所以,应该尽量避免合用。
4 建设实验室要与临床药学水平相适应
随着医疗体系的完善,医院临床药学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药学实验室的重要地位也日渐突出。对于综合医院来说,应具备中药实验室、中医基础实验室、中医临床实验室等相关科室,还应设中药鉴定、中药炮制、中药化学分析、中药标本存列、中药制药、中药方剂等科室,能为中医药学各专业提供良好的实验物质基础和条件保障。可以帮助中医师、中药师提高其理论水平、科学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因此,除了争取支持外,还必须从提高药剂科自我发展能力着手,通过积极引进新技术,开发新制剂,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可以逐步改善实验条件,逐步增添仪器设备,使实验室建设与临床药学所承担的任务相适应。通过不断发展才能确保临床药学工作的进步,更能充分地体现中药师在临床药学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卫华.论开展中药临床药学的重要性[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3,3(3):454-455.
[2]敬玉锡,蒲碧芳.中药房开展临床药学工作的探讨[J].中国食品药品监管,2007,15(6):434-435.
[3]梅全喜,曾聪彦.中药临床药学的现状与发展思考[J].中国药房,2008, 19(36):2801-2804.
[4]陈坤全,张养琳,陈益强.中药师应开展临床药学服务工作[J].海峡药学,2007,19(8):151.
浅析医院药学服务与合理用药
摘要:医院和每一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研究药学服务与合理用药能够提高医院的科学用药水平,提高患者满意度,进而提高医院的知名度,促进医院更好发展。本文主要针对开展药学服务的意义及相关 措施 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医院;药学服务;合理用药;措施
医院药学服务主要是指药学人员凭借自身所掌握的药学专业知识和工具,向广大人民群众,其中包括医院在职人员及其家属,提供各种和药物相关的服务。医院推行药学服务主要是为了让患者获得科学合理、且实惠有效的治疗药物,进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效延缓疾病进程,预防相关疾病等。
1药学服务的意义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老龄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且目前我国医疗改革不断深化,对医院的救治与服务水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药学服务,促进合理用药是每一位药学工作人员的职责,同时也是保证患者人身安全的重要措施。其次,药学服务主要是患者为中心,能够明显改善紧张的医患关系,提高医院的声誉,进而赢得患者对品牌的认可,培养患者对医院长久的忠诚度[1]。最后,开展药学服务在某种程度上还能保证药物疗效、减轻不合理用药的不良反应,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2医院开展药学服务的措施
加强药剂科建设
医院要加强药剂科建设,完善药房各种制度及服务流程,加强药剂科和临床治疗之间的联系。在药师为患者配置药品时,需要及时和患者的主治医生进行充分的沟通,依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合理配药,避免发生各种不合理、不安全用药现象[2]。其次,医院要适时引进先进的药学服务理念,在正确理念的指导下要求药师具备全面而丰富的 用药知识 。在为患者提供药学服务时做到以患者为中心,避免出现重医轻药的情况,把患者的利益放在第1位,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药品,并为其讲解正确用药的方法,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等,在患者用药以后全程跟踪观察药物效果,叮嘱患者看清楚药物说明以后,按照说明进行正确用药。
提高药师服务水平
要想提高药学服务质量,①要提高药师个人的综合服务水平,医院要加强对药师的培训,使其能够顺应知识时代发展的要求,学习更多最新的和药学有关的新知识、了解更多药品信息、药物疗效与药品的安全性、用药的正确方法,药物储存要求有关的临床知识等,进而提高业务水平。②医院可以建立起定期考核制度,定期对药师技能进行绩效考核,提高药师的竞争意识,进而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③还要提高药师的职业道德修养,缩短药师与患者的距离,有效缓解紧张的医患关系[3]。
设立药房服务咨询平台
设立药房服务咨询平台是提高药学服务质量的最有效措施,在服务平台中安排专业素质高的药师工作人员,当患者取药时,告诉患者药物剂量以及正确的用药方法,提醒患者用药注意事项等,为患者耐心讲解用药常识,这不仅可以预防患者用错药,还能促使患者早日痊愈。这种咨询服务,既提高了药师的地位,也给患者留下了好印象,与此同时门诊药房咨询服务平台还能及时纠正临床工作过程中出现的失误,解决患者取药时碰到的不必要麻烦,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实施药学服务后期回访
要保证患者合理用药,不但在工作过程中要为患者提供周到的药学服务,同时还要有计划地开展后期回访工作。
①可以开办药学服务热线,或者针对患者的不同情况进行上门 拜访 ,加强和患者的沟通,促使药师在观察患者临床病症时学到更多的 医学知识 ,同时根据患者病情的发展,能够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②药师要定期对患者用药以后的情况适时反馈,清楚患者用药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药物隐藏的不良反应等,提高患者对医院的信任感,进而促使其树立和病魔斗争到底的信心,获得早日康复[4]。
③为了确保合理用药,药师很有必要建立药历,针对临床返回来的信息,药师要及时进行分析 总结 ,形成完整的记录,药历内容包括患者的用药历史、现今使用药物情况等,从而对药物进行个性化的管理,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提高自身药学服务质量。
3结论
总而言之,医院临床药学的服务要以合理用药为中心,随着现代人们对健康越来越重视,相应地对药师的专业要求越来越高。医院只有加强药剂科建设、提高药师服务水平、设立药房服务咨询平台,实施药学服务后期回访,培养专业的临床药师充分运用自身所掌握的药学实施参与到临床药物的治疗过程中,及时发现解决存在的用药不合理问题,才能切实维护患者利益,进而提高医院的服务水平,促进医院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静.浅析医院药学服务与合理用药[J].中国医药指南,2012,8(16):368-369.
[2]龚建锋,王华.对医院药学服务与合理用药情况的分析[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1,9(12):558-559.
[3]张丹.浅析医院药学服务与合理用药[J].中国保健营养,2012,12(18):658-689.
[4]张凤仙,张小燕,黄嘉鹏,等.积极开展以患者为中心的药物咨询服务[J].中国医疗前沿,2009,8(11):811-812.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 ( APS ) injection as avian influenza immune adjuvant : 60chicken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5 groups, with different dose and injection method of contrast experiment, after first immunization every 7 days blood sampling time, fifteenth days for the two immune, blood two times again, detection of serum vaccine antibody : half dose group ( / a ) improve results significantly (P < ), total dose group ( / a ) improve results significantly (P < ); separation injection group and mixed injection group, the effect was not significant ( P > ).Conclusion: 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 for improving Chicken Immunized with avian influenza vaccine immune effect has significant effect, 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s with avian influenza vaccine injection mixed with the influence, in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as an immune adjuvant can play a good effect.
中医学起源于汉族,是由汉族人民发展出来的,它本身也是汉族文化体系的组成部分。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中医学专业毕业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中医学对心力衰竭的认识
心力衰竭,是各种原因导致心脏负荷过重、心肌损害及收缩力减弱所致的心功能不全(失代偿期)的一种综合征,是各种心脏病的严重阶段,其发病率高,是世界性日趋严重的危害健康的主要问题。中学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渊源已久。在治疗上也已取得了较理想的疗效,我院近2年完成的中西医结合市级课题《中药益心汤对心衰患者血浆脑钠肽作用的临床研究》结果再次证实利用中医理论指导临床,运用中医中药治疗该病对于降低再住院率、病死率,及提高生存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1、中医学对心力衰竭的认识
心力衰竭属于中医的“心水”、“心悸”、“喘证”、 “水肿”等范畴。《内经》记载:“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脉痹不已,复感外邪,内舍于心……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上气而喘”,“心胀”和“心痹”就其临床表现而言可归于心力衰竭。张仲景发展了《内经》水气为病的思想,提出了“心水”病名。《金匮要略》:“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描述出心力衰竭的主要症状。中医学“心衰”病名首见于唐代孙思邀《备急千金要方》。详述见于宋代《圣济总录·心脏门》:“心衰则健忘,不足则胸腹胁下与腰背引痛。惊悸,恍惚,少颜色,舌本强”,此处“心衰”虽非心力衰竭的典型表现,但与心力衰竭是有一定联系的。
2、中医学对心力衰竭病因病机的认识
中医学认为心主血脉,心力衰竭则是各种病因导致这一功能受损而发生的病证。心衰的病因主要为心脏自病或他脏之病影响及心,造成气血阴阳诸虚,或六淫外邪犯心,从而损伤心脏。
心气虚衰为发病基础
心的主要功能是推动血液在全身经脉中运行以濡养周身,心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心气”上,即心气是推动血液在血脉中运行的动力来源。心气充沛,才能维持正常的心力、心率和心律,才能保证心血的搏出,使血液在脉管中正常运行。正如《仁斋直指方》所谓:“人以气为主,一息不运,则机缄穷;一毫不续,则窍壤判……血脉流行者亦气也……盛则盈,衰则虚”。可见,若心气虚衰,推动血液运行无力,就会出现周身失养,进一步使心功能下降。《内经》称“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圣济总录》:“虚劳惊悸者,心气不足,心下有停水也”,则明确指出了心气虚为心力衰竭的基本病机。邓铁涛[1]认为:“五脏皆致心衰,非独心也”。肺、脾、肝、肾的功能失调都可影响到心,而发生心衰。心力衰竭的主要病位在心,又常常与肺、脾、肾等脏相互影响。
正虚为本,瘀血为标
心力衰竭发病机制始则多因心气虚弱、气不运血、心阴亏耗,表现为气阴两虚、心血不畅,进而气虚阳衰或阴损及阳,而致“阴阳两虚,心脉瘀滞”,成为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基础。尤以心阳(气)亏虚,心脏鼓动减弱,营运无力为其病理变化的主要方面。心气不足贯穿心力衰竭始终,是心力衰竭恶化的重要因素。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曰:“元气既虚,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为瘀”。心血瘀阻则出现心悸,胸闷胸痛,面色瘀黯,唇甲青紫,舌有瘀点或瘀斑等。
水气泛溢为最终结果
《素问·逆调论篇》说:“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水气之客也”。其认为除血脉不通外,心力衰竭还与水气内停有关。又如《三因方·水肿》称:“短气,不得卧,为心水”。心气虚损衰竭,无力推动血行,血流迟滞,瘀而成水。由此可以推论出:心气虚导致血瘀,血瘀又进而引起水停,从而引发了咳喘、水肿、心悸等一系列证候。
关于心衰病机虽有较多论述,但认识是有一致之处的,即心衰的正虚与标实是相互交织共同存在的。其中,阳气虚衰,水饮与血瘀内停是贯穿于心力衰竭病程中最基本的病理机制。心力衰竭的病因病机可以概括为:心气虚→血瘀→水停→心虚加重,与现代医学心力衰竭的神经内分泌机制(心功能不全→神经内分泌激活→心室重构→心功能不全加重)虽分属不同的理论体系,但在一定程度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3、中医治疗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辨证治疗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灵魂,中医对于心力衰竭的治疗最重要的就是辨证论治,心力衰竭的辨证分型主要是依据病因病理的变化进行,由于心力衰竭的主要病理机制为本虚标实,所以现代大多医家都以虚实为纲,病变累及脏腑为目,结合临床实践辨证分型。
专法治疗
杨积武[9]创制的强心宁煎剂涵盖了现代医学治疗本病所倡导的强心、利尿、扩血管及抑制心室重构的治疗大法。方由人参、黄芪、附子、丹参、泽泻、五加皮、川芎、甘草组成。以达益气温阳,强心利尿,行气活血化瘀,安神宁心之功。吴时达[10]等认为心衰的中晚期经中医辨证多为阳虚水泛,采用温阳健心灵口服液以温阳益气、利水活血,具有良好的近期疗效。李庆海[11]认为本病虚以气阴两虚为主,而心肾阳虚则多见于疾病的末期;实以水饮瘀血为主,治以益气养阴、活血利水为基本治则,创验方参麦宁心合剂。方由人参、麦冬、五味子、葶苈子、云苓、玉竹、车前子、桑白皮、当归、丹参、枳实、生龙骨、生牡蛎组成。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养阴、活血利水之功。益气养阴则气血充足,鼓动有力,活血利水则瘀散水行,郁热自消,心安神畅。我们根据多年的临床实践认为心衰为本虚标实之证,心脏阳气不足(虚衰)为本,水停瘀血为标。因此,治疗需标本兼治,在补虚的基础上兼以利水消肿、活血化瘀。治宜温阳益气,活瘀化饮为基础。自拟益心汤:黄芪、白术、茯苓、桂枝、炙甘草、泽泻、泽兰、枳壳、车前子、当归、桃仁、南葶苈子、党参、临床观察其对心力衰竭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及血浆脑钠肽的作用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实验研究
王振涛等[12]采用左冠脉结扎术致心肌梗死后心衰大鼠模型,观察了相同种类活血益气药的不同剂量配伍对心衰大鼠心脏系数及功能的影响,发现活血益气药可以改善心肌梗死后心衰模型大鼠心脏系数及功能,且方剂配伍中多量活血药的应用均能较明显改善心衰大鼠的组织学指标心脏系数。同时从心脏组织形态学角度证明了活血药和益气药均有逆转心室重构作用。赵英强等[13]采用腹主动脉缩窄术复制大鼠心衰模型,用原位凋亡检测方法及电镜观察强心剂组及对照组的心肌细胞凋亡情况,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无心肌细胞凋亡,模型组凋亡明显,强心冲剂能明显改善凋亡,其作用与卡托普利相当。沈雁等[14]研究发现,温心胶囊能明显提高心力衰竭心肌被抑制的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mRNA表达水平,加强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活性,阻止胶原降解及基质改建,调控细胞外基质代谢,提高衰竭心脏的射血功能。王洪良等[15]研究认为心复康口服液能通过改善慢性压力负荷性心力衰竭心肌线粒体腺苷酸转位酶1(ANT1)、心肌线粒体腺苷酸转位酶2 (ANT2)的表达,从而抑制细胞凋亡、改善能量代谢,治疗心力衰竭后的心肌损伤。
应用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在各方面均有较大的进展,无论是基础理论,还是临床应用。众多医家对于心衰的认识虽各有一家之言,但总的来看其认识大同小异,基本上倾向于本虚标实,气阴两虚,水瘀互阻。在增强疗效、改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避免不良反应等方面显示了独特的优势。
参考文献
[1]葛鸿庆,赵梁,郝李敏.邓铁涛教授从脾论治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之经验[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2,36(4):9-10.
[2]霍根红.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医病理实质[J].河南中医,2009,29(2):114-117.
[3]周亚男,张军平.慢性心力衰竭大气下陷说及从气、血、水论治[J].新中医,2009,41(4):7-8.
[4]连林芳.辨证分型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例析[J1.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4,8(4):301-302.
[5]杨培君,杨磊.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医治疗概要[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2,25(1):2.
[6]李立志.陈可冀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经验[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6,4(2):136-138.
[7]王胜林.董耀荣治疗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的经验[J].辽宁中医杂志,2008,35(11):1633-1634.
[8]韩伟锋.邱保国论治心力衰竭经验撷要[J].四川中医,2006,24(10):2-4.
[9]许抗抗,杨积武,杨积武教授辨治慢性心力衰竭病经验[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1):84-86.
[10]吴时达,吴桐,吴昌碧.温阳健心灵口服液治疗收缩功能不全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1,8(2):88-91.
[11]范立华,李庆海.李庆海教授治疗慢性心衰经验[J].光明中医,2009,24(5):819-820.
[12]王振涛,王硕仁,赵明镜等.活血和益气方药对心肌梗死后心衰大鼠左心室重构影响的比较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22(5):376-378.
[13]赵英强,孙兰军,李慧臻等.强心冲剂对心力衰竭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3,7(12):1762-1763.
[14]沈雁,曹洪欣.温心胶囊对心力衰竭大鼠心肌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mRNA表达的干预效应[J].中国临床康复,2005,9(43):85-87.
[15] 王洪良,曾雪滨,王艳飞等. 心复康口服液对慢性压力负荷性心力衰竭大鼠心肌腺苷酸转位酶的影响[J].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11,18(1):18-20.
>>>下页带来更多的中医学专业毕业论文
含有多种氨基酸、胆碱、苦味素、甜菜碱、钾、钙、钠、硒等 ,补气养血 ,具有益气固表利水消肿 ,可以提高肺部呼吸系统的抵抗能力 。
1、抗衰老。自由基是机体代谢过程中不断产生的,有害于自身的代谢产物,氧自由基的过氧化物对细胞和机体衰老有中药的作用。黄芪中有一种黄芪多糖的物质,能够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提高超氧化物气化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力,清除自由基及脂质过氧化,延缓细胞和机体的衰老。 2、保护心血管系统。黄芪皂苷对心肌有正性肌力作用,增强心肌细胞的活性。黄芪多糖还可保护垂体后叶素引起的急性心肌缺血。同时黄芪能够扩张外周血管、改善微循环、增加毛细血管抵抗力等。 3、降血压。黄芪中的黄芪皂苷甲能够调节血压正常,其对降血压的特点是作用迅速、持续时间短暂,对血压的调节起到双向调节作用。 4、提高免疫力。黄芪能够显著增加血液中的白细胞总数,促进中性粒细胞及巨噬细胞的吞噬和杀菌能力,黄芪多糖还能够刺激自然杀伤细胞的增值,提高机体免疫力。 5、抗肿瘤。黄芪中富含微量元素硒,还能够增强机体免疫力。其抗肿瘤能力还体现在诱导细胞凋亡,提高机体清除自由基的能力,抑制肿瘤的血管系统,还能够减轻肿瘤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上。
中医药学毕业论文题目
要想写好论文,就要从定一个好的题目开始。以下是我分享的中医药学毕业论文题目,一起来学习吧!
一、中医药学毕业论文题目
中药方剂治疗宫颈糜烂的临床疗效观察
《组合中药学》及其理论系统的建立
—种基于寒性对照抗原的中药药性物质基础研究的新方法
中药外敷治疗静脉炎的疗效观察与护理
中药电泳指纹图谱的构建与应用研究
加入WTO条件下中药行业发展对策研究
中药电导入对关节影响的实验研究
中药质量控制多维指纹图谱共有峰率和变异峰率双指标序列分析法研究 液相色谱和光谱法结合化学计量学用于中药指纹图谱研究
中药安全性问题探悉
论中药的专利保护
论中药的双向调节
攻下清热活血中药对重症胰腺炎大鼠胰腺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β基因表达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中药的安全性评价研究现状
中药超微细化及有效成分溶出特性研究
肝外DHBV复制治疗学意义及中药体外抗肝纤维化筛选平台的探讨 抗IBDV中药筛选、作用机制及其临床应用研究
中药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免疫调节作用干预的实验研究
中药细胞级微粉碎技术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
针刺中药联合治疗在围绝经期失眠症中的临床研究
基层医院使用小包装中药饮片探讨
中药(新药)临床疗效综合评价的方法学研究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分析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常见原因分析
中药治疗下肢骨折术后肿胀118例临床疗效探讨
中药企业创新路径选择——以香港维特健灵和培力为借鉴
浅谈中药制剂标准化与质量控制科学化
面向新版GMP的中药饮片生产质量管理研究
薄层扫描色谱在中药质量评价中应用的研究
中药鉴定技术的研究进展
补肾中药对体外培养成骨细胞增殖和功能的影响
中药公司投资价值分析
中药外敷及口服扶他林联合微波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护理
我院中药注射剂的应用和不良反应的分析
中药骨康对破骨细胞活性及凋亡的影响
中药对LPS诱导单核巨噬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其差异蛋白质分析 中药四性的研究(Ⅰ)
中药饮片在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药饮片在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药对细胞色素P450影响的研究进展
术前、术后使用中药结合外剥内扎治疗混合痔的临床效果观察 三伏天应用中药穴位敷贴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疗效观察及护理
拟除虫菊酯生殖毒性及中药干预作用的研究
三种中药有效成份抗人绒癌耐药细胞JAR/MTX作用的体外研究
中药“通腑洁肠汤”对不全性肠梗阻结直肠癌术前肠道准备的效果观察 两种中药方剂联合甲氨喋呤治疗异位妊娠的作用探讨
中药四气理论的现代研究
二、中药治疗肝癌研究现状论文主要内容
原发性肝癌是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原发性肝癌多具有乙型肝炎和肝硬化背景,起病隐匿,进展迅速,确诊时往往已是晚期,患者生存期较短,预后差。积极探寻符合我国国情,高效且不良反应少的系统化中西医联合治疗方案是肝癌治疗的.重要课题。
对于肝癌的认识,中医认为属于“症瘕”“、积聚”、“黄疸”、“肝积”的范畴。已有临床疗效观察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肝癌的优势一方面在于能有效稳定病情,减轻毒副作用,改善临床症状,延长患者带瘤生存时间,使部分患者肿瘤缩小;另一方面治疗费用相对低廉。因此中医药治疗成为肝癌治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1中药治疗肝癌的理论基础中医认为肝癌的病因及病机为外受寒邪、损伤脾胃、肝气郁滞、气滞血瘀、结而成积。中医治疗应以清热解毒和活血化瘀为主,同时配合益气健脾和疏肝理气,并与手术、介入、放化疗等其他方法联合应用,可起到减毒增效之功效。具有益气健脾、活血化瘀、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柔肝止痛等功效的中药经常被用于肝癌的治疗并取得临床疗效,临床应用及现代药理学研究较多为“有毒”中药及活血化瘀中药。
“有毒”中药与肝癌治疗 中医认为恶性肿瘤与“毒邪”有关,因此“以毒攻毒”为重要治疗方法,即用峻猛中药以攻邪。历代医家有颇多论述,如虞抟《医学正传》中“大毒之病,必用大毒之药以攻之”[1],明代罗天益《卫生宝鉴》“凡治积非有毒之品攻之则不可”[2]。这种“以毒攻毒”的方法目前在肝癌的治疗中也经常应用,常用的此类中药有、蜂房、全蝎、水蛭、蜈蚣、蟾蜍、守宫、常山、半夏、天南星、马钱子、巴豆、附子和乌头等。
活血化瘀中药与肝癌治疗 气滞血瘀证是肝癌患者常见临床症候,历代医家常从气血运行失常而致气滞血瘀来探讨肿瘤形成的病机。如《圣济总录》认为“瘤之为义,留置而不去也,气血流行不失其常,则形体平和,或余赘及郁结壅塞,则乘应投隙,瘤所以生”[3]。王清任《医林改错》认为“肚腹结块,必有形之血也,血受寒则凝结成块,血受热则煎熬成块”[4]。
因此行活血化瘀也是中医药治疗肝癌的常用方法,常用中药有丹参、赤芍、三棱、水蛭和等。
中药治疗肝癌具有广泛的理论基础,在浩如烟海的中医古籍中不乏与肝癌相关病症的治疗,这些相关病症与肝癌及其并发症的对应是否精确还值得商榷。加强文献学的进一步细化整理研究是深入发掘中医治疗肝癌理论基础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增强中医治疗肝癌说服力的重要途径。
2中药治疗肝癌的实验研究中药治疗肝癌的实验研究主要包括中药复方和单味中药的研究。随着分子生物学广泛应用于中医药研究,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中医药防治肝癌的机制,筛选抗肿瘤中药复方及单味中药成为重要的研究方向。
中药复方抗肝癌作用机制的研究 历代古方中可用于肝癌治疗的中药复方较多,临床上常常根据肝癌的不同证型,选取与之对应的方剂进行加减治疗。如李江等[5]通过研究证实,采用水煎法、梯度乙醇提取法及醇水法从小柴胡汤中获得的提取物对小鼠H22肝癌实体瘤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具有提高荷瘤宿主免疫功能的作用。季幸姝等[6]通过观察膈下逐瘀汤对肝癌Bel7402细胞和大鼠肝癌组织中丝/苏氨酸激酶蛋白及FIEN编码蛋白表达的影响,发现P13K/Akt信号转导通路相关蛋白PA kt水平的降低和PT EN蛋白水平的升高可能是膈下逐瘀汤抗肝癌的主要作用机制之一。杜标炎等[7]研究发现六味地黄丸联用对小鼠移植性肝癌自杀基因治疗具有一定的增效作用,其疗效优于单纯自杀基因疗法或单纯六味地黄丸治疗。进一步研究发现,六味地黄丸含药血清对自杀基因系统10% tk/GCV杀伤大鼠肝癌CBRH7919细胞具有协同增效作用,且有一定的量效关系。
中药复方治疗肝癌的疗效不可否认,但目前存在的问题是中药复方成分的复杂性使其作用机制难以应用单一的药理途径阐明。以辨证论治为特色的中医个体化诊疗要得到推广,必须进行具有统计学说服力的临床研究,解决这个问题应使临床研究对象的选取进一步细化,在此基础上使中药复方规范化,同时通过网络药理学等方法对中药治疗作用产生的人体综合生物效应进行整体观察和分析,增强中药治疗肝癌有效性的可信度和可重复性。
单味中药抗肝癌作用机制的研究 中药单体能在诱导肝癌细胞凋亡、抗肝癌细胞侵袭及转移、诱导肝癌细胞分化、抗肿瘤血管生成、抑制癌基因表达、促进抑癌基因表达、逆转肿瘤多药耐药等多个环节抑制肝癌的发生和发展。陈小义等[8]研究发现, mol/L及以上浓度蟾蜍灵对SMMC 7721细胞具有显著细胞毒作用,细胞生长相关基因P21wafl/cipl在蟾蜍灵诱导下表达上调,同时受P21wafl/cipl调控的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下降,二者呈负相关,提示中药可通过直接杀伤肝癌细胞和抑制其增殖而发挥抗癌效应。黄应申等[9]以10 mmol/L脂蟾毒配基处理Bel 7402细胞24 h后,发现癌细胞出现凋亡的形态变化,其凋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细胞;脂蟾毒配基引起线粒体膜电位下降,释放入胞质中的细胞色素c增多,促进Caspase 3蛋白活化,抑制Bcl 2蛋白表达,诱导细胞凋亡,其诱导凋亡作用可能通过线粒体通路实现。黄炜等[10]探讨了18 β-甘草次酸和甘草酸对Bel 7402细胞增殖的抑制和诱导分化作用,揭示二者有抑制人肝癌细胞增殖和诱导分化的作用。魏志霞[11]研究发现,川芎嗪可提高SMMC7721/多柔比星细胞内化疗药物的浓度,增强多柔比星作用,表明从中药筛选出低毒的多药耐药逆转剂是可能的。
何芳等[12]探讨人参皂苷Rg3联合三氧化二砷对肝癌裸鼠移植瘤模型的治疗作用,发现人参皂苷Rg3能通过抑制肿瘤新生血管形成,明显降低肿瘤内微血管密度;人参皂苷Rg3与As203联合应用能明显抑制裸鼠肝癌移植瘤的生长。罗明等[13]通过采用腹腔注射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观察二乙基亚硝胺诱发肝癌的大鼠肝脏病理改变、肝表面癌结节数和血清ALT、GGT、ALP 的变化,发现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组的大鼠体重明显高于模型组,肝表面癌结节数、肝/体重比和血清ALT、GGT 明显低于模型组(P<)。而 ALP 升高,说明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能延缓二乙基亚硝胺诱发大鼠肝癌形成,保护肝细胞免受损伤。
单味中药治疗肝癌的研究较中药复方研究更为深入,其原因在于相对于中药复方,单味中药的有效成分相对容易确定,其量效关系及药理学、药代动力学研究较中药复方易进行。目前的问题之一在于此类研究较多采取的是某味中药的提取物。尽管提取物能在某一方面说明该味中药的生物学效应的机制,但表现的生物学效应与该味中药相比有多少差距尚不能明确;另一方面单味中药提取物的研究往往是发现了某一化学成分的生物学效应或临床疗效,如何将其与中医的辨证论治治疗肝癌结合起来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须要增强中药治疗肝癌研究的科学说服力,这仍有不易克服的困难。类似于中药药性本质及其临床效应生物学基础的相关研究为单味中药治疗肝癌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3中药治疗肝癌的临床研究中药联合放化疗治疗肝癌的研究 顾本宇[14]通过观察益气健脾疏肝中药联合化学药物动脉灌注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发现中药联合化疗药物治疗组的稳定率为,明显高于对照组的(P<);治疗组 12、18、24 个月的生存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尤建良等[15]通过观察中药调气行水方联合顺铂、白细胞介素-2腹腔内注射治疗肝癌腹水的临床疗效,发现该疗法能有效控制腹水,改善体力状况,提高患者生命质量,缓解常见临床症状,提高疾病控制率,提示配合中药能减轻化疗药物及生物反应调节剂的毒副反应。
目前中药联合化疗治疗肝癌的研究主要在临床有效性方面,阐述其有效机制的研究尚少,进一步深入研究须说明为什么联合中药会有较好的效果,这一点须要借助分子生物学等技术手段来寻找中药疗效的效应物质基础及作用靶标,这也是今后中药临床有效性的重点研究方向。
中药联合手术治疗肝癌的研究 目前肝癌治疗普遍采用的根治性治疗方式为手术切除和肝移植,约30%~40%患者采用此法,肝移植的总体疗效优于手术切除治疗。 现阶段肝移植治疗肝癌的最佳适应证仍为米兰标准,但由于移植器官不足,对移植适应证的扩大应慎之又慎,术后的复发和转移是影响疗效的主要因素。通过使用药物预防或延迟肿瘤的复发,针对肿瘤生物发生途径中的关键分子进行靶向治疗也可使肝癌治疗发展日趋完善[16]。中药联合手术治疗肝癌为有效的治疗方式,如陈立武等[17]通过观察中药全身治疗与手术相结合的协同作用,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30例)在手术前1周开始复方中药治疗并于术后续行中药治疗,对照组(30例)只作单纯手术治疗,比较2组的疗效、生存率及并发症。结果发现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24、36 个月生存率有显著差异(P<)。
提示在肝癌围手术期中应用复方中药可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疗效及累计生存率。
中药复方联合手术治疗肝癌的研究更多集中在对症候的改善、生存率的影响、并发症的减少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有:相关临床资料的样本数较少;
症候学改善等尚未建立统一的评价体系;未能深入分析其疗效的生物学机制等。进一步的研究须要扩大样本数量,建立症候学统一客观化评价体系,同时深入研究其疗效改善的机制,才能增强中药联合手术治疗肝癌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中药介入治疗肝癌的研究 中晚期肝癌患者常因伴有明显的器质性和功能性改变,难以进行手术治疗。肝癌介入治疗作为中晚期肝癌患者可选择的重要方法,能够延长患者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
存在的问题为化疗介入药物多可造成肝功能不同程度的损害,介入药物的不良反应又严重影响中远期的疗效。因此介入治疗中如何减少肝功能损害是治疗的重点。通过大量临床实践,目前已筛选出许多具有抗肿瘤作用的中药及其有效成分,与肝动脉化疗栓塞介入疗法结合进行研究,为肝癌的介入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
李琦等[18]进行了去甲素微球介入治疗大鼠肝癌的有关研究,结果显示此疗法对大鼠肝癌有较好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与栓塞肿瘤微血管,缓慢释放去甲素,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和下调肝肿瘤细胞Ki-67的表达,从而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相关。
冯敢生等[19]将白及用于肝动脉栓塞治疗肝癌,并与明胶海绵对照。结果表明,白及具有强大的栓塞作用,侧枝循环形成均在6个月以上,介入治疗间隔时间长,肿瘤坏死、缩小率及1、2、3 年生存率均优于明胶海绵。陈武进等[20]研究认为,采用酸钠联合常规化疗药物介入治疗中晚期肝癌患者可明显降低甲胎蛋白,提高疗效,同时减轻化疗药物对骨髓的抑制。以上研究表明,中药介入治疗具有增强免疫、抗炎、抗病毒和促进黏膜修复等作用,对肝功能无明显损害,无骨髓抑制,并有升高白细胞等作用。这些优点使中药可能部分或完全取代西药,成为肝癌介入治疗较理想的栓塞剂。
中药在肝癌的介入治疗中具有独特优势。中药介入治疗能减轻不良反应,使患者生存期延长,生存质量提高,而且中药资源丰富,经济合理,有利于减轻治疗负担。目前存在的问题是,中药的介入治疗总体上发展仍不够成熟。进一步的研究可从规范治疗方案,合理选择介入治疗药物,建立严格的疗效评价标准,研发抗癌中药新制剂和新剂型等方面进行。
其他中药治疗肝癌的研究 中药用于肝癌的治疗方法除口服和介入注射外,还有许多新的途径可用于肝癌及其并发症的治疗。中药穴位注射治疗肝癌也被证明有明确的临床疗效,如胡军和瞿晓东[21]每天1~2次以丹参注射液、柴胡注射液或黄芪注射液进行双侧足三里、阳陵泉、曲池及内关注射。内关穴1 ml,其他穴位2~4 ml,4穴位交替进行,能够明显缓解晚期肝癌疼痛。中药瘤体内注射也可用于晚期肝癌的治疗,如涂小煌和戴西湖[22]曾应用超声引导下瘤体内注射去甲素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取得较好疗效。
中药治疗肝癌的方法较多,形式多样,从方法学的角度讲,有着更大的研究价值和意义。目前的研究须要注意如何更好地将这些方法进行合理的推广应用,同时临床疗效的观察还须进行严谨的实验设计,以增强中药治疗肝癌的有效性和可信度。
对于中药治疗肝癌的深入研究,须要更细化更严谨的文献研究为治法用方提供更有说服力的理论支持。在此基础上,借助分子生物学等技术手段,运用网络药理学等研究方法,从多学科交叉研究中药治疗肝癌的有效性出发,探寻中药疗效可能的效应物质基础及作用靶标,对单味中药及复方治疗肝癌的综合生物学效应进行整体观察和分析,进一步合理选择治疗药物,规范治疗方案,建立严格的疗效评价标准,深入研发抗癌中药制剂和剂型,充分发挥中药治疗肝癌的优势.
黄芪含有丰富的卵磷脂及蛋白质;红枣能生津调节内分泌,促进第二性征发育;枸杞含有大量胡萝卜素、维生素、人体必需的蛋白质、粗脂肪和磷、铁等营养物质。
兄弟写论文呀?!========================中药成分提取超声技术的应用中草药中所含的成分相当复杂,不仅含有有效成分,还含有无效成分。要提高中草药的治疗效果,必须把其有效成分提取出来。提取是直接关系到成品中有效成分含量及其内在质量、监床疗效、经济效益。 目前实际生产中提取中草药有效成分的常见方法有浸渍法(常温浸渍法、温浸法、煎煮法)、渗漉法、回流法等,提取时间长,提出率也低。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超声技术已广泛地应用于工业、农业、医药卫生等领域。由于该方法所需设备简单、操作方便、提取时间短、提取率高、节能、节约药材、无需加热等优点,其在提取中草药成分方面的应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综述超声技术在中草药成分提取中的应用以及提取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超声技术提取中草药成分的理论依据 超声波是一种弹性机械振动滤,是听觉阈以外的振动,它产生强烈振动,高速度,强烈的空化效应,搅拌作用,因此能破坏植物药材的细胞,使溶媒能渗透到药材细胞中,从而加速药材中的有效成分溶解于溶媒中,以提高有效成分的提出率。同时以常规方法提出的有效成分作对照,考察超声提取出的有效成分的结构是否有改变。据文献报道,两种方法所得到的有效成分进行薄层层析、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光谱的对比分析,两者所得到的图谱一致,说明超声提取不会改变有效成分的结构,并且缩短了提取时间,提高了提出率,从而为中草药成分的提取提供了一种快速、高产的新方法。 2超声技术在中草药成分提取中的应用 提取皂甙类成分皂甙类成分常用加水煎煮法或有机溶剂浸泡进行提取,耗时长,提出率低。采用超声技术则可缩短提取时间,提高提出率。宋小妹等从长梗绞股蓝中提取其主要有效成分绞股蓝皂甙,以75%乙醇回流为对照,超声提取3次,每次80min,可明显提高绞股蓝皂甙的得率;邵静枸等从党参中提取党参皂甙,以常规的溶剂浸渍法为对照,党参细粉经超声处理40min后,党参皂甙的提出率高出常规法(甲醇冷渍48h)1倍多,时间缩短了,而且经超声提取的党参皂甙得到的粗品量是常规法的近2倍,纯度也高;有关专家从穿山龙根茎中提到主要有效成分薯蓣皂甙,以70%乙醇浸泡48h为对照,用20kHz的超声波提取30min,其提出率是对照且的12倍,并用1MHz的超声波提取30min,其提出率是对照组的倍,此工艺可以节约药材。由此看出,超声提取皂甙类成分具有省时、节约药材、杂质少、提出率高等优点。 提取生物碱类成分从中草药中用常规提取生物碱一般提取时间长,收率低,而经超声处理后可以获得很好的效果。从黄柏中提取小檗碱,以饱和石灰水浸泡24h为对照,用20kHz的超声波提取30min,提出率比对照组高,且小檗碱的结构未发生改变;郭孝武等从黄连根茎中提取黄连素,实验证明超声法优于浸泡法,即用20kHz的超声波处理30min,其提出率高达。在我国1985年版药典中,曾用超声技术提取木鳖碱(士的宁)、马钱子碱这些毒性成分,并明确规定:在药物含量测定时,用超声波处理40min,相当于冷浸24h。由此看出,应用超声技术提取得生物碱类成分的工艺简便、省时、提出率高。 提取黄酮类成分黄酮类成分常用加水煎煮法,碱提酸沉法或乙醇、甲醇浸泡提取,费时、费工、提取率低,而超声提取则可提高提出率,缩短提取时间。从黄芩根茎中提取主要有效成分黄芩甙,以水为溶剂,仅超声提取10min就高于加水煎煮3h的提取率,并以20kHz超声波提取40min的黄芩甙的提出率为最高。从槐米中提取芦丁,超声提取40min,其提出率为,是目前大生产得率的倍,经对比试验可知,节约药材30~40%,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提取蒽醌类成分蒽衍生物在植物体朵存在形式复杂,游离态与结合态经常共存于同一种中草药中,一般提取都采用乙醇或稀碱性水溶液提取,因长时间受热而破坏其中的有效成分,影响提出率。从大黄中提取大黄蒽醌类成分,与常规烈煮法相比,用超声法提取10min比煎煮法提取3h的蒽醌类成分高,同时以频率为20kHz的超声波提取的提出率最高,在复方首乌口服液的提取工艺中,对含有大量的蒽醌类衍生物的何首乌、大黄、番泻叶采用超声提取,从而避免蒽醌甙类物质因久煎破坏有效成分失败。==================================一、超声波提取中药材的原理 1、超声的空化效应超声波技术应用于萃取、匀化,是基于惠更斯波动理论和超声波在液体连续介质中传播时特有的“空化效应”的作用结果。(1)惠更斯波动原理指出,波动(包括超源与波源的振动)在连续介质中传播时,在其波阵面上将引起介质质点的运动,波源在介质中达到的每一点都将引起相邻质点的震动和成为新的波源。这种波源引起的波动使其传播路径上的每一个质点都将获得加速度和动能。超声波可使介质质点加速度达重力加速度的千倍以上。介质质点在超声波作用下,将每秒种数万次的高频振荡和每秒大于100m的巨大速度和动能作用于溶液分子内,迅速使溶液分子被激活。(2)超声波在液体介质中产生特有的“空化效应”,不断产生无数内部压力达上千个大气压的微气穴,并不断“微爆”产生微观上的强冲击波,作用在固-液或液-液分子上,使介质中的空气被“轰击”逸出,并促使介质细胞破裂和变形加速介质分子中的物质逸出。(3)超声波在介质中传播时的物理特性引发的机械振动、微射流、微声流等多级效应皆促使有效成分在溶液中扩散。2、超声波提取的优点(1)超声波提取效率高。超声波独具的极端物理特性,能促使植物组织破壁或变形,使中药有效成份提取更充分,提取率比传统工艺显著提高达50—500%。(2)超声波提取时间短。超声波强化中药提取通常在24—40分钟即可获得最佳提取率,其提取时间较传统工艺方法缩短2/3以上,因此药材原材料处理量大。(3)超声波提取温度低。超声波提取中药材的最佳温度在40—60摄氏度,因此不需要配备锅炉来提供蒸气加热,有利于节约能源和改善环境污染。更重要的是对遇热不稳定、易水解或氧化的药材中的有效成份具有保护作用。(4)超声波提取适应性广。超声波提取中药材不受中药材成份性质、分子量大小的限制,适用于绝大多数种类中药材和各类成份的提取。(5)超声波提取的药液杂质少,有效成份易于分离、纯化。(7)超声波提取简单易行,设备的维护和保养方便。3、超声强化萃取(1)固-液萃取固-液萃取通常被称为提取,即用合适的溶剂从物料中提取有用成分,传统工艺方法是采用热处理或机械搅拌来加强该过程。现已发现应用功率超声能显著强化和改善提取过程。超声的微扰效应增大了溶剂进入提取物细胞的渗透性,加强了传质过程; 超声的另一作用是超声空化产生的强大剪切力能使介质细胞壁破裂,使细胞容易释放出内含物。超声强化固-液萃取是有效的质量传递和细胞破裂的主要原因,它超越了以往任何一种可行性技术,获得了高效提取。超声提取比常驻机构规的热提取更有效,并且缩短了提取时间,大部分物质在过程前10min内就被提取出来。(2)液-液萃取液-液萃取涉及到两个互不相溶的有机相和水相之间的质量传递过程。由于超声波的空化作用所引起的界面效应增加了两相间的接解面积,而空化崩溃时冲击波引起的湍动效应消除了两相效界的阻滞,从而增加了液-液萃取速度。对于一般受传质速率控制的液-液萃取体系来说,超声波的作用十分显著。
可以做下相关归类,自己学到了写什么。1、蒽醌类成份提取分离方法的熟悉2、pH梯度提取法原理的掌握和操作技术3、学习蒽醌类化合物判定的方法和试验器材材料及试剂。
大黄记载于《神农本草经》等许多文献中,用于泄下、健胃、清热、解毒等。 自古以来,大黄在植物性泻下药中占有重要位置,是一位很早就被各国药典所收载的世界性生药。大黄的种类繁多,优质大黄是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clm L),大黄(R. officinale Baill)及唐古特大黄(R. tangutium Regll)的根茎及根,大黄中含有多种游离的羟基蒽醌类化合物以及它们与糖所形成的苷。已经知道的羟基蒽醌主要有下列五种:R1R2名 称晶 形熔 点-H-COOH大黄酸(Rhein)黄色针晶318~320℃-CH3-OH大黄素(Emodin)橙色针晶256~257℃-H-CH2OH芦荟大黄素(Aloe-emodin)橙色细针晶206~208℃-CH3-大黄素甲醚(Physcion)砖红色针晶207℃-H-CH3大黄酚(Chyrsophanol)金色片状结晶196℃大黄中蒽醌苷元,其结构不同,因而酸性强弱也不同。大黄酸连有-COOH,酸性最强;大黄素连有β-OH,酸性第二;芦荟大黄素连有苄醇-OH,酸性第三;大黄素甲醚和大黄酚均具有1,8-二酚羟基,前者连有-OCH3和-CH3,后者只连有-CH3,因而后者酸性排在第四位。(二)实验目的和要求 1.学习缓冲纸色谱的基本操作技术,并能根据色谱结果,设计液液萃取法分离混合物的实验方案。 2.掌握PH梯度法的原理及操作技术。 3.通过磷酸氢钙柱色谱分离大黄酚及大黄素甲醚的试验,进一步熟悉柱色谱操作技术。 4.学习蒽醌类化合物鉴定方法。(三)实验方法 1.大黄总蒽醌苷元的提取注意:①大黄中的蒽醌类成分大部分与糖结合,以蒽醌的形式存在于植物组织中。所以要用酸水解使其生成苷元。蒽醌苷元可溶于氯仿、苯及乙醚等有机溶剂,用苯时应注意苯蒸气的挥发,严防中毒;②所得的氯仿液中如带有酸水液,应该用分液漏斗分出弃去,并用蒸馏水回洗一次除去酸性以免影响梯度萃取。氯仿提取液放置中如有沉淀析出,可滤取之,该沉淀多为大黄素,余液进行下一步分离试验用。
口腔医学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口腔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口腔及颌面部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方面的训练。下面我给大家带来口腔医学专业论文题目有哪些,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口腔医学论文题目
1、 基于创新创业的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建设研究
2、 实习分享会及日志在口腔医学生实习中的实施
3、 计算机技术在口腔医学中的应用研究
4、 欢迎关注《国际口腔医学杂志》和《华西口腔医学杂志》官方微信公众服务平台
5、 案例情境教学对高职口腔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
6、 浅谈“一带一路”背景下重庆地区口腔医学专业的 留学 生 教育
7、 口腔医学生牙体形态学教学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
8、 PRF在口腔医学中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9、 口腔医学生在D55和D65光源下比色效果的对比研究
10、 黄芪在口腔医学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11、 尿源性干细胞及其在口腔医学组织工程中的应用前景
12、 口腔医学实验课程体系改革的探讨
13、 能力导向的多元化教学模式在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规培中的应用
14、 浅析国内外口腔医学教育现状
15、 智慧教学工具“雨课堂”在口腔医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效果
16、 虚拟现实技术及其在口腔医学教学应用的探讨
17、 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在口腔医学生临床实习考核中的应用
18、 3D打印用光敏树脂材料及其在口腔医学领域的应用
19、 专业认证背景下口腔医学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构建
20、 口腔医学生卫生法学教育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21、 影像学技术在口腔医学教学与临床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22、 《口腔材料学》在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中的改革探索
23、 口腔医学近十年高被引论文的出版信息分析
24、 PBL教学法在八年制学员 儿童 口腔医学实习中的应用
25、 将诊所管理课程纳入口腔医学本科教育的探讨
26、 网络新技术在口腔医学本科生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27、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和《国际口腔医学杂志》推出精准推送服务
28、 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的培养模式探索
29、 如何提高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学生的美学素养
30、 OSCE在口腔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考核中的应用
31、 鱼骨图结合PDCA循环持续改进口腔医学PBL教学质量
32、 翻转课堂模式下口腔医学美学案例式教学探索
33、 口腔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索
34、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和《国际口腔医学杂志》推出精准推送服务
35、 《上海口腔医学》20x-20x年载文分析
36、 情景式教学在口腔医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37、 异质化导师机制在口腔医学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模式探索
38、 离体牙在口腔医学实验课程中的综合应用效果评析
39、 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现状与对策探究
40、 国内外口腔医学课程设置分析——基于社会需求的维度
41、 miR-21在口腔医学领域的研究进展
42、 浅析研究生助教制度在口腔医学专业实验教学中的推行与作用
43、 高职口腔医学专业 毕业 生跟踪调查与思考
44、 高职口腔医学专业口腔颌面外科学混合式教学改革实践与 反思
45、 形成性评价在武汉市某医院口腔医学临床实习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
46、 口腔医学职业教育专业课程质量诊改体系建设与应用实践
47、 MBBS留学生口腔医学教学效果分析
48、 “以疾病为中心PBL整合式课程”教学改革在口腔医学教育中的实践与思考
49、 口腔医学本科生科研素质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
50、 微课在口腔医学实习生职业防护教育中的应用
口腔医学毕业论文题目
1、伴有或不伴有下颌偏斜的骨性Ⅲ类成人患者颞下颌关节形态和位置的CBCT研究
2、口腔锥形束CT对下颌牙 种植 位点线性测量精度的实验研究
3、牙龈卟啉单胞菌感染牙周膜成纤维细胞的体外实验研究
4、无牙颌种植修复临床回顾性研究及无牙颌种植固定修复咬合初步分析
5、产前暴露于纳米氧化锌对大鼠子代脑发育及成年期行为学特性的影响
6、我国入选PubMed数据库的生物医学期刊文献计量学分析
7、电针治疗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症大鼠TNF-α、IL-1β影响的研究
8、86例腮腺多形性腺瘤外科治疗的回顾和分析
9、口腔黏膜潜在恶性疾患的临床诊治新观点
10、翼外肌在髁突矢状骨折愈合中对髁突应力分布作用的三维有限元研究
11、T-Scan应用于牙根纵裂患者咬合特征分析的初步研究
12、正畸治疗对不同类型错(牙合)畸形患者口腔健康生活质量的影响
13、成人正颌手术前后的心理特征及满意度的相关性研究
14、不同牙面处理 方法 对窝沟封闭剂微渗漏的影响
15、自锁托槽矫治器与直丝弓托槽矫治器排齐牙列的对比研究
16、构建3D打印牙齿模型及其形态仿真性研究
17、锥形束CT对下颌乳磨牙牙根及根管形态的研究
18、F大学口腔医学博士学位论文内容和质量研究
19、口腔医学专业人文素质教育现状调查及课程教学发展策略
20、口腔医学本科毕业考核中多站式考试的设计及效果评价研究
21、血链球菌细菌素对光滑念珠菌力学性质的影响
22、乳牙根中1/3折保守治疗的应用研究
23、牙髓切断术与牙髓摘除术在深龋露髓乳磨牙临床治疗中的对比研究
24、整合牙颌模型三维重构及其应用研究
25、江西省口腔医疗服务能力调查分析
26、玻璃纤维桩不同粘接方法粘接强度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27、牙与固定修复体的动力学研究--振动分析和疲劳测试
28、口腔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系列课程综合改革研究
29、气电纺蚕丝蛋白纳米纤维的制备与组织工程研究
30、张应力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骨向分化的实验研究
31、可摘局部义齿支架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作的初步研究
32、磁性附着体静磁场对人牙龈成纤维细胞和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生物学效应的基础研究
33、等离子浸没注入和多弧离子镀对纯钛及钛合金表面改性的基础研究
34、口腔卫生服务现况评价与口腔卫生人力预测研究
35、自制铸钛包埋材料铸造工艺与铸钛修复体铸造精度的研究
36、口腔修复学教学及临床三维多媒体平台的建立
37、应用激光快速成形技术制作全口义齿钛基托的实验研究
38、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改性材料的制备及其抗龋性能研究
39、髁突在咬合载荷作用下的应力效应
优秀 医学英语 论文题目
1、TED医学演讲视频在研究生医学英语翻转课程中的应用
2、医学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策略研究
3、医学院校成人高等教育英语课程改革研究
4、医学院校英语听说课程改革初探
5、基于微信公众平台和微社区的医学 英语阅读 翻转课程的设计与实践
6、医学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中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7、浅析医学英语在中医药院校双语教学中的作用
8、医学检验本科生 专业英语 教学体会
9、构建学习策略教学,提升医学院校大学英语教学质量
10、医学体系下不同层次医学生 英语学习 需求调查及研究
11、医学英语书面语语料库的构建原则及其应用
12、文体学视角的医学英语词汇特点与教学实践
13、关于医学本科生专业英语教育现状的调查分析
14、高校医学专业英语词汇的积极图式联想方法
15、基于“双向融合”的医学院校英语教学新模式的研究--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16、高职医学院校英语视听说课程教学内容选取与设计
17、医学 英语听力 泛在学习模式研究
18、医学学术 英语口语 课程构建的探索
19、基于苏格拉底对话教学法的医学生 英语写作 教学设计个案研究
20、学术会议翻译互动式医学英语教学的实践与体会
21、医学类高职高专学生英语个性化学习策略探索
22、心理词汇与医学英语词汇教学
23、牡丹江地区医学生英语水平及其与就业相关度的调查
24、案例教学法在医学英语教学中的实施效果研究
25、EGP与ESP有效衔接在医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26、医学英语课程培养医学生伦理素养的模式探究
27、网络环境下医学院校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探析
28、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留学生流行病学英语备课探讨
29、基于图式理论的医学英语词汇教学研究
30、医学院校英语教学的哲学思维
31、高等医学院校医学英语教学之体会
32、网络环境下医学英语自主学习监控研究
33、医学英语专业三年级学生在医学翻译中的问题
34、医学英语词汇的特点及常见的学习策略
35、多媒体在医学专业公共英语教学的实效性研究
36、跨 文化 理念下的医学院校英语教学
37、基于多模态理论的医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探析
38、网络日志在医学专门用途英语中的应用
39、医学英语词汇教学中英汉医学词汇的语义对比
40、培养医学本科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三维一体”教学模式研究
41、以英语新闻健康报导为内容依托的医学生语言能力培养探索
42、高等医学院校公共英语教学的特点
43、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医学院校英语教学改革
44、叙事医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践行构想
45、针对医学体系不同层次医学生英语教学策略的差异化研究
46、浅析公共英语与医学英语的互相渗透
47、医学英语的文本翻译策略探析
48、焦虑心理因素在医学五专生英语教学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49、听说结合的自主学习能力对医学英语提高探索
50、医学英语词汇的特点及翻译策略
口腔医学专业论文题目相关 文章 :
★ 医学专业的论文题目参考
★ 关于口腔医学的毕业论文
★ 口腔医学本科论文
★ 口腔医疗管理论文
★ 关于口腔医学毕业论文
★ 口腔医学毕业论文
★ 口腔医学毕业论文范文
★ 关于口腔医学的专科生毕业论文
★ 口腔医学技术论文(2)
★ 口腔医学职称论文(2)
浅析我国中药材的未来发展趋势张绍波 曲影( 哈药集团医药有限公司人民同泰医药连锁店, 黑龙江哈尔滨150000)近年来, 我国农业种植结构不断调整, 尤其是在加入WTO 后, 农产品的市场竞争激烈,各地纷纷兴起的“种药热”, 致使许多药材供过于求, 市场滞销, 价格偏低。特别是一些年销量在千吨、万吨以上的大宗常用中药材, 几年来一直在低谷中运行: 如板蓝根、家种丹参、黄芪、白芍、厚朴、茯苓等。但现在, 沉寂多年的中药材交易再次活跃起来, 防风、贯众、银花等价格竟然上涨了几十倍之多, 就连板蓝根、黄芪、白芍等多年的滥市品种也被抢购一空。现结合中药材市场近年来的发展情况, 预测一下我国中药材市场的未来发展趋势。1 中药材市的现状 幅震荡调整变化异乎寻常受各地疫情影响, 中药材交易跌宕起伏,变化异乎寻常, 整体走势明显好于往年。中药材交易红火, 销量持续攀升, 品种升多降少, 呈现出近年来少有的活跃态势。从时间来看, 每年1~3 月份, 中药材行情由疲转畅, 交易比上一年冬明显增多, 大部分品种价格稳中有升, 市场开始复苏; 4~6 月上旬, 药材购销两旺, 批量成交加快, 不少品种价格飞涨, 热点药材市价创历史新高; 6 月份以后, 药材交易迅速回落, 跌入低谷; 进入9 月份, 药材交易重现生机, 市场渐趋活跃。 销量不断攀升, 品种升多降少综观本年度的药材交易, 无论是销售量还是销售额都较往年有大幅攀升。全国17 个中药材专业市场的近300 种常用大宗药材的销售量和销售额平均较上一年分别增长25%~48%和33%~42%不等。其中, 价格上升的品种约占统计口径的~, 价格稳定的品种约占28%~33% , 价格下降的品种约占~。 五大诱因催生药材交易热药材交易红火, 虽然中间震荡起伏, 但整体交易明显好于以往, 是难得的丰收年。出现这种向好局面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受疫情的刺激, 药材销售旺盛。在狙击疫情的战斗中, 传统中医药大放异彩, 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时间出现了抢购中药材热潮, 给疲软的药材交易注入了活力, 拉动多数家种药材走出低谷。 受旱涝灾害影响, 药材产量下降。我国南方和北方先后出现旱涝灾害, 致使湖南、广西、广东、安徽、黑龙江、吉林等药材主产区的市场供给量严重下滑, 板蓝根、桔梗、白术、白芷、生地、关龙胆等根茎类药材和北五味子、车前子、山栀子、酸枣仁、柏子仁、春砂仁等种子类药材价格都有不同程度上浮。 受禁猎禁采野生动植物和退耕还林、环境保护等政策性因素制约, 特别是几十年来的过度开发利用造成野生药材资源稀缺, 市场供应日趋减少, 致使价格不断上升。野生药材成为市场近年来追逐的热点。冬虫夏草、关防风、秦艽、野山参、穿山龙、虻虫、马宝、林蛙油等野生药材一直处于高价位。野生药材价格涨得最多的品种当属冬虫夏草, 由年初的16000 元上涨到26750 元, 特大虫草王已涨至41000 元的高峰。 出口需求增加。中药材出口呈现恢复性增长, 整体形势向好的方向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WTO 后, 中药材出口渠道拓宽, 销售范围扩大。桔梗、北沙参、山药、黄芩、太子参、罗汉果等品种出口顺畅。 受粮棉油等农产品价格上涨的牵动, 部分家种品种都不约而同的跟随农产品价格上浮。2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明年中药材市场依然是优势与风险同在,机遇与挑战共存。中药材总体走势将如下。 中药材出口走畅, 呈上升之势。目前,国际上崇尚自然、回归自然、选择自然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工业的发展和全球生态环境的改变, 使疾病谱发生了变化。用天然药物替代化学药品已成为今后国际医药发展的趋势。中药的特色和优势顺应了世界医药的发展趋势, 中药材越来越受到世界人民的青睐。我国已加入WTO, 对外交流与合作增多, 国际社会对中医药的认识不断提高, 因此预计明年中药材出口仍将呈走畅上升之势。 国内药厂总体需求依然不旺。目前, 全国药厂通过GMP 认证的企业尚不到一半, 将有部分药厂被淘汰, 被认证合格的和即将认证的企业通过重组、更新改造, 已花费了大量资金,多数厂家流动资金偏紧, 所以明年全国药厂对中药材的需求总体依然不旺, 仅呈稳步缓慢微升之势。 多数药食兼用品种需求增加, 走势顺畅。如白芷、山药、桔梗、百合、干姜、枸杞、大茴、小茴、白胡椒、花椒、杏仁、草果、山楂、桂圆肉、陈皮、赤小豆、白扁豆、黑芝麻、木瓜、罗汉果、薏苡仁、莲子、芡实、红枣、薄荷、菊花、金银花、丁香、肉桂、茯苓、银耳、全蝎等。 受灾减产减收品种供求偏紧。去年从夏末至秋季, 我国部分地区出现长达数月的阴雨连绵, 致使部分根茎类、果实子仁类和全草类药材减产减收, 价格上涨。具体品种有半夏、白术、太子参、丹参、黄芩、白芷、桔梗、防风、香附、知母、射干、黑芝麻、芡实、酸枣仁、栀子、车前子、茺蔚子、野菊花、菊花、玉米须、蒲公英、地丁、半枝莲、马齿苋等。 补益保健类药材需求旺盛。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保健意识的增强, 特别是通过“非典”疫情, 人们更多关注增强免疫力, 补益类保健品需求旺盛, 呈稳步上升之势。如各类人参、西洋参、太子参、党参、黄芪、黄精、白术、熟地、何首乌、巴戟天、刺五加、覆盆子、金樱子、山萸肉、淫羊藿、肉苁蓉、冬虫夏草、灵芝、鹿茸、黑蚂蚁、海龙、海马、海狗肾、紫河车、蛤蚧、桑螵蛸、阿胶等。 野生动植物品种货俏价仍高。许多野生动植物品种因生态环境变化和连年无序大量捕捉、采收, 资源逐渐减少, 甚至濒临枯竭。货紧走俏仍呈高价位的有: 天然牛黄、猴枣、马宝、熊胆、蟾酥、天龙、海龙、田鸡油、龟板、刺猬皮、斑蝥、红娘、虻虫、白花蛇、乌梢蛇、蕲蛇、软蜂房、野山参、雪莲花、节菖蒲等。因需求旺盛继续上涨的有: 麝香、蝉蜕、桑螵蛸、海马、海狗肾、野生丹参、羌活、白及、秦艽、刺五加、苍术、蒲公英、黄草、石斛、猪苓、冬虫夏草、阿胶等。 冷背品种供不应求缺口大。常用大宗品种和较常用的一般品种真正缺口大的不多,仅有半夏、麝香、黑芝麻、马齿苋、水蛭、茯苓、猪苓、桑螵蛸、冬虫夏草、蝉蜕等。而许多用量小的冷背品种因常不被大家注意和重视, 经常出现紧缺断挡、有求无供。如红大戟、茺蔚子、蛇蜕、象皮、五谷虫、人指甲、蝼蛄象牙、苦丁香、桔霜、百草霜、墓头回、鬼箭羽、木槿皮、土槿皮、藤黄、藜芦、紫梢花、橘络、落水沉香、高山玉桂、苏合香、安息香、龙涎香、千金子、纯铜绿等。 常用大宗品种苦乐不均。常用大宗中药材供不应求的品种在前第7 项中已有述, 大部分品种供求基本平衡, 价格趋稳。虽有受灾减产或减种的, 但因陈货库存较丰, 或虽主产地减产减种, 而次产地、新产地增产、扩种和炒作等因素, 药价时有波动, 但升降幅度也不会。如人参、党参、黄芪、玄参、三七、甘草、当归、元胡、生地、山药、大黄、云木香、家种柴胡、远志、川牛膝、紫菀、木瓜、枸杞、大茴、花椒、山茱萸、吴茱萸、砂仁、山楂、连翘、枳壳、枳实、陈皮、牡丹皮、红花、菊花、金银花、厚朴、黄柏、肉桂等。供过于求价格持续走低或下跌的大宗品种有白芍、川芎、黄连、泽泻、天麻、板蓝根、贯众、蔓荆子、补骨脂、黑胡椒、白胡椒、佛手、大腹皮、槐角、石榴皮、木蝴蝶、夏枯草、款冬花、杜仲、辛荑花、玫瑰花、鸡内金、珍珠等。参考文献[1]高学敏.中医药高级丛书·中药学[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2]沈映君.中医药高级丛书中药药理学. [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3]高学敏, 钟赣生等.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配套书中药学习题集[M].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3.
论药对与方剂配伍的关系 药对,也称对药,是指临床上常用且相对固定的中药配伍形式,是方剂配伍的一种特殊形式,为方剂的最小配伍单位。药对并非两味药物的随机组合,也并非是两种药效的单纯累积相加,而是历代医家积累临证用药经验的升华。 1药对的沿革 人类在长期的生活与劳动实践中,从简单的用药知识中不断总结归纳,逐步产生了药性理论,继而在临证实践中形成药对理论的雏形。其内容散见于历代文献,如《内经》即有半夏与秫米配伍治疗失眠的记载,秦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首次提出了“七情”理论,成为药对理论形成的基础。仲景颇得药对使用之心得,《伤寒杂病论》中有许多应用药对治病的经验,成为后人研究药对的基础。早期以药对命名的文献,如《雷公药对》、徐之才《药对》等皆已亡佚,仅能从现存的其它医著中见到部分内容。现代医家施今墨先生善于运用对药,创制了许多现代药对。当代许多医家纷纷著书立说,更促进了药对理论的完善。由此可知,药对的雏形源于生活实践;其理论的形成脱胎于《神农本草经》;而将其灵活运用与发展的是《伤寒杂病论》。药对理论源于一部药学专著,发展于一部方剂专书,注定了药对理论与中药学和方剂学有着难以割舍的关系。 2药对的组成方式 药对的组成并非两药的随意组合,而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原则,依据一定的病证而选取特定的治法,针对治法选择性地应用与之性味、功用相匹配的两味中药。 2.1药性配对 药性,即中药的性能,它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等。①四气配对:如同为寒凉之性的金银花、连翘合用以加强清热解毒之功属于寒凉配对;附子和干姜皆具辛热之性,二药合用属于温热配对。②五味配对:如酸收的白芍与甘缓的甘草合用,酸甘化阴,共奏补虚缓急之功,属酸甘配对;桂枝辛甘而温,常用于表证,甘草甘平健脾益气,二药合用,专行营分而走里,有辛甘养阳之力,属辛甘配对。③升降浮沉配对:如同趋向的升麻和柴胡,二者皆有向上的作用趋势,共奏升阳举陷之功;异向作用趋势的如桔梗与枳壳,一升一降,开宣肺气。④归经配对:如天门冬和麦门冬,天门冬善人肾经,麦门冬善人肺经,二者配对,既可润肺,又可滋肾。⑤毒性配对:如半夏和生姜配对,生姜可杀半夏之毒等。 . 2.2按七情和合配对 七情和合理论是临证用药的一般原则。除单行外,其余六种即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皆蕴含着药物的配伍关系。此种药对组成方式古今文献书籍论述颇多,故不赘例。 药对的形成及其临证运用,促进了药对理论的发展。而且,其组成的方式也具有多样性,甚至是交叉存在的。如天门冬和麦门冬属于按归经配对,二者皆属寒凉之品,适用于阴虚有热者,故又属按四气配对;若从功用而论,二药合用,共奏润肺滋肾之功,又属相须配对。一般而论,药对的组成方式实际上是两药药性在某种程度上的吻合,进而在临证应用中形成一种较为固定的组合形式。在一首方剂中,较为固定的配伍是药对,而其它药物的组合,则是一种配伍关系,但未必是药对。如麻黄汤中的桂枝和麻黄皆为辛温之品,二药同用,相须而成发汗解表之药对,但麻黄和甘草则不属药对,二药属于一种配伍关系。 3药对的组方及临证价值 药对的临证价值主要是通过组成一定的方剂而实现。如银翘散中的金银花与连翘,五苓散中的泽泻与茯苓;补中益气汤中的黄芪与人参等。而且,药对本身亦可独立成方。如六一散、当归补血汤、枳术丸等。此外,尚有多个药对组成一首方剂。如黄芪与白术药对补肺益卫、健脾利湿;黄芪与防风药对固表祛风;防风与白术药对健脾疏肝,益卫固表。三对药对合而成玉屏风散,共奏益卫固表,祛风止汗之功。又如大承气汤中大黄和芒硝共奏泻下攻积之功,枳实与厚朴合用理气导滞,同时依据配伍规律我们知道行气有助于泻下,泻下又有助于行气,两个药对又是相互促进的。可见,药对可以使方剂的配伍更加合理,功效更加明晰。 药对均具有比较固定的功效,若其作为方中的主要部分,则使方剂的组成更具针对性,重点更突出。但这种固定功效是单纯指两味中药而言。在一首方剂中,药对这种固定功效的发挥,则是以方剂配伍为前提的。如桂枝汤中的桂枝和白芍的功用是调和营卫,但在桂枝茯苓丸中,在大对活血化瘀药作用下,桂枝取其温通经脉而行瘀滞之功,白芍则为和血养血之用,二药在本方中虽然也有一定的调和气血作用,不能仅从药对自身来理解二药在方中的作用。药对在方中发挥何种作用,其作用大小等,是以方剂的配伍为前提的。因此,我们在临证处方时,既要灵活而充分地运用药对,同时又要遵守方剂的配伍规律。 4药对对于方剂配伍研究的引导价值 药对理论的研究,对于理解中药复方的治病原理,进一步开展中药复方研究工作,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药对理论对于方剂配伍研究有着很高的引导价值。以药对为切入点,按方剂配伍规律,将一首方剂分为若干个药对,进行整方拆方的逐层分析,从而更明晰地阐述方剂的配伍规律。值得注意的是,不能随意将方剂中任意两药随机拼凑为药对,应该在遵守方剂配伍规律的基础上,灵活运用。 在中药复方有效成分研究日益兴盛的今天,充分利用药对理论的引导价值,将执简驭繁。单味中药的有效成分比较复杂,而影响中药复方药理作用的因素则更加多样和不确定,这给研究工作带来了相当大的阻力。如能运用药对理论的引导价值,在所研究方剂中提取出核心配伍部分,进行有效点的成分研究,将化繁为简,成为事半功倍的一条捷径。在此基础上,再结合其它配伍研究方法,相互促进,最终必将可以阐明中药复方作用的实质。此外,药对理论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理论一旦形成,必然反过来指导临床用药。可以针对一些药对在方剂中作为主要成分,而使方剂功效更为突出这一特性,依据不同证候,以此药对为基础,加减变化,归纳出一组类方,以适应同一病症不同证型的病人。 药对理论有其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灵活地将药对理论应用于中药复方的现代研究中,对于理解中药复方治病原理,丰富和发展中药复方的临证应用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与作用。当然,无论是进行何种方剂配伍研究,应用药对时都必须遵循方剂配伍理论的自身规律。药对理论虽然有着自己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但它与方剂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只要存在于方剂之中,就必然遵守方剂的配伍规律。如果违背这种规律,僵化的运用药对理论,这就会成为制约药对理论发展的瓶颈。总之,药对可以说明一定的配伍关系,但它代替不了方剂的配伍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