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固,郑玄,
林语堂钱德明前苏联著名汉学家H·T·费德林冯秉正,宋君荣美国汉学家詹姆土·R·海陶玮、劳伦斯·A·施奈德英国汉学家戴维·霍克思法国汉学家戴密微英国汉学家翟理斯Herbert Allen Giles德国汉学家顾路柏(顾威廉,Wilhelm Grube)日本汉学家羽田亨博土法国汉学家伯希日本汉学家 木村英雄 日本汉学家 仓石武四郎日本汉学家清水安三日本汉学家石井勋日本汉学家吉川幸次郎日本汉学家小川环树日本汉学家近藤西涯瑞典汉学家高本汉先生瑞典汉学家马悦然德国汉学家何可思(Eduard Erkes)德国汉学家卫德明德国 汉学家弗·库恩根德国汉学家威尔翰(Richard Wilhelm)德国汉学家郭实腊
汉学家是个翻译名词,是指从事中国古代、近代或现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外国学者。本应译为中国学家。近代最有影响的汉学家有美国的费正清、龙夫威、宇文所安、史景迁、顾立雅,英国的李约瑟,德国的顾彬等。汉学家的具体研究领域可能不同,多是选择一个他感兴趣的领域进行专业研究,例如有人研究中国音乐,有人研究中国文学,但是汉学家大多都研究一些中国历史。一般汉学家除了汉学研究以外,还有另外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而且一般都是讲这个研究领域和中国联系起来研究,就变成了汉学的研究领域。虽然精通汉语对于汉学家来说应该是必备的,但是一些非中国人的汉学家并不懂汉语,或者只会阅读汉语文献,而不会说汉语。而在中国以外的大学里教授汉学,经常需要学习很多的语言课程。另外不少西方汉学家会取中文名字。
美国学者华兹生(Burton Watson)的《庄子菁华》(Chuang Tzu: Basic Writings)自1964年出版以来,一直备受好评,读者甚多。所谓菁华就是并非全译,而是选择有代表性的,除全部内篇(《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应帝王》)外,作者选译了外篇中的《秋水》、《至乐》、《达生》和杂篇中的《外物》,共11篇。19世纪后半期以来,英语世界出版了多部《庄子》译本,水平参差不齐,但都为华兹生的翻译提供了参考。最早的译本是巴尔福(Frederic H. Balfour)的The Divine Classic of Nan-hua:Being the Works of Chuang Tsze,Taoist Philosopher,出版于1881年。巴氏是英国人,1870年来华经营丝绸和茶叶,后来弃商从文,先后担任过《通闻西报》、《华洋通闻》、《字林西报》等报纸的主笔。除了把《庄子》译成英文外,巴尔福还翻译了《老子》,看来他对道家情有独钟。对于他的《庄子》翻译,著名汉学家翟理斯(Herbert A. Giles,剑桥大学第二任汉学教授)评价不高,认为巴尔福的汉语水平完全不足以胜任这一工作(the knowledge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possessed by the translator was altogether too elementary to justify such an attempt)。相比之下,另外一位著名汉学家理雅各(James Legge,牛津大学首任汉学教授)则要宽容得多,他认为翻译《庄子》实在太难,第一个尝试的人毕竟勇气可嘉(it was no small achievement to be the first to endeavour to lift up the veil from Kwang-dze)。巴尔福的译文确实不能细看,有些地方错得离奇。如《庚桑楚》有云:“介者侈画,外非誉也”。“介”就是“兀”,指被斩足的人;“侈”训弃;“画”指装饰自己。这两句的意思是说,一个遭受酷刑被砍掉脚的人,也就不自顾惜,对于“非”和“誉”全都不在乎了。俞樾在《庄子平议》中讲过这两句,一般认为最确切。陈鼓应先生将这两句译为“刖足的人不拘法度,超然于毁誉之外”,极得要领。巴氏不大理解原文,翻为Servants will tear up a portrait,not liking to be confronted with its beauties and its defects(仆人撕毁画像,不管画得好还是不好),完全不知所云。巴尔福的汉语水平确实有些问题,而翟理斯对他评价不高,可能还有一个原因:他本人是《庄子》的第二位英译者,难免有所谓“影响的焦虑”(anxiety of influence)吧。翟理斯的译本(Chuang Tzu: Mystic, Moralist, and Social Reformer)出版于1889年,水平当然要高出很多,上面那句“介者侈画,外非誉也”他翻译成:a one-legged man discards ornament, his exterior not being open to commendation,与原意比较接近。总体来讲,翟理斯能够抓住《庄子》原文的精神,因此也成为华兹生认真参考的第一个译本。但翟译也不是没有问题,华兹生认为翟理斯太过于迁就维多利亚时代英国人的阅读口味。如“北冥有鱼,其名为鲲”被他翻译成:in the northern ocean there is a fish, called the Leviathan。《尔雅》说“鲲”是“鱼子”的意思,明人方以智说:“鲲本小鱼之名,庄用大鱼之名。”(《药地炮庄》)但无论是大鱼还是小鱼,都很难和《圣经》中力大无穷的巨兽Leviathan(利维坦)对应起来。佛教刚传入中国时曾经有过一段“格义”的时期,就是用中国的思想,特别是道家思想去比附佛教教理。翟理斯这里的做法可以说是用基督教去“格义”道家了。说来有趣的是,肯定巴尔福首译之功的理雅各恰好是《庄子》的第三位英译者。理氏早年埋首儒家典籍,将四书五经翻译成英文,产生巨大影响。只是到了晚年才开始着手翻译道家的作品,他收于《东方圣书》(The Sacred Books of the East)系列中的《庄子》译本出版于1891年。理雅各的汉学功力无疑是一流的,但可能浸淫于儒家太久,华兹生认为他的《庄子》翻译尽管非常忠实于原文,但对于《庄子》的精神实质却常常把握不住(miss Chuang Tzu’s point rather often)。到了20世纪,又有几种《庄子》译本出现,它们对于华兹生同样具有参考作用。冯友兰1933年的译本(Chuang Tzu, a new selected translation with an exposition of the philosophy of Kuo Hsiang)最大的好处在于其中包含了郭象的注释。英国汉学家魏理(Arthur Waley)的《庄子》译文包含在《古代中国的三种思想》(Three Ways of Thought in Ancient China, 1939)一书中,虽然只有不多几篇,但质量上乘,足资借鉴。让华兹生比较失望的是他的同胞魏鲁男(James R. Ware)的译本(The Sayings of Chuang Chou, 1963)。在译者前言中魏鲁男竟然把庄子说成是“儒家的一派,而且是进步、有活力的一派”,这让华兹生感到莫名其妙,在这样的理解下翻译出来的《庄子》恐怕只能充当反面教材了。除了《庄子》外,华兹生还在20世纪60年代翻译过《墨子》等其他几种子书。他说他在翻译这些子书时基本采用意译,不太拘泥于原文。但是译《庄子》时却非常谨慎,对原文亦步亦趋,尽量贴近。因为在他看来庄子使用的虽然是散文,但却像诗人一样驾驭文字。举一个例子,《德充符》中有句话:“使之和豫通而不失于兑。使日夜无隙而与物为春,是接而生时于心者也。”其中“与物为春”是一个非常诗意的表达,对此翟理斯的翻译是:live in peace with mankind,冯友兰的翻译是:be kind with things。华兹生认为他们的翻译没有表达出原文的意象,让人感觉到庄子使用的是“陈腔滥调”(cliches),而实际上,庄子使用语言的方式是前无古人的。华兹生将这句话译成:make it be spring with everything,以诗译诗,堪称后来居上。华兹生的译者前言主要谈翻译问题,但也论及《庄子》的主题思想,华兹生认为简而言之可以说是“自由”(freedom)。中国上古的哲学家关注的是同一个问题:如何在一个混乱、痛苦的世界里生存下去?其他人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行动纲领,庄子的答案是“从这个世界解放你自己”(free yourself from the world)。在华兹生看来,庄子对这个病态和充满恐惧的时代的表述最好地体现在这样一个比喻中:“疠之人夜半生其子,遽取火而视之,汲汲然唯恐其似己也。”(《天地》)基于这样的理解,华兹生将《庄子》开篇《逍遥游》译成“Free and Easy Wandering”,1993年克里雷(Thomas Cleary)在自己的译本中则仅用“Freedom”一词,更加直截了当。除了《庄子菁华》外,华兹生还在“菁华系列”中翻译过《墨子》、《荀子》、《韩非子》。在华兹生看来,这几子所讨论的政治和道德问题虽然也具有普世意义,但更多的还是与当时的政治和社会联系在一起;相比之下《庄子》的高论则不局限于他那个时代,而是面对所有的时代、所有的人。华兹生认为《庄子》最难译,但也最值得译,因为它具有永恒的价值(a text of timeless import)。从销售的情况来看也是如此,华兹生在《庄子菁华》1996年新版前言中指出,30年来其他三子之英译本的阅读和购买者基本是学习亚洲文化的学生,而《庄子》的受众,范围那就广大得多了。华兹生是当今英语世界首屈一指的翻译家。他生于1925年,1956 年凭借有关司马迁的研究论文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其后他将主要精力投入翻译,除了先秦诸子,他还翻译过《史记》、《左传》等历史著作,以及杜甫、苏东坡、陆游等人的诗歌。《庄子菁华》是华兹生最富盛名的译作,他的其他译作也精彩纷呈,有兴趣的读者可以一一欣赏和检验。
翟理斯这本文学史基本上以朝代为序,把中国文学的历史分为八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他名之为“封建时期”,即我们所说的春秋战国时期。开头部分论述神话时代、早期中国文化及文字的起源。作为文学作品介绍了“四书”、“五经”,《诗经》是作为“五经”之一。“各体文学作品”中谈了《孙子兵法》、《尔雅》、《荀子》、《孔子家语》、《穆天子传》等。另外专章介绍诗,主要介绍屈原、宋玉,“道家”一章介绍老子、庄子、列子、韩非子、淮南子等。第二个时期是汉代。开头提到秦始皇“焚书坑儒”,用大段文字介绍了李陵、《三字经》、陆文殊,介绍了刘向父子及《三国志》、杨雄、王充、戴昀、枚乘、潘夫人等。专章介绍了司马迁,论述了佛教的传人及其影响。第三个时期是“小朝廷”,即三国两晋南北朝和隋。介绍了建安七子、陶渊明、鲍照、萧衍、谢道衡、范晔、萧统、沈约等。第四个时期是唐代,先介绍了中国诗及其韵律,然后介绍王勃、陈子昂、孟浩然、王维等诗人,重点介绍了李白、杜甫、白居易、司空图,并译他们多首诗。散文重点介绍韩愈和柳宗元的“古文运动”。第五个时期是宋代。首先介绍活字印刷的发明及其影响,重点介绍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三苏和黄庭坚诗文创作,全文翻译了苏轼《前赤壁赋》,介绍了理学从周敦颐、二程到朱熹、邵雍的发展。他没有介绍词,但他谈了唐诗到宋诗衰弱的原因,并且认为宋诗不如唐诗是因为宋人专心于散文。还专章介绍了韵书、百科全书和法医学。第六个时期是元代。翟氏向西方读者详细介绍了戏剧的起源并下溯到19世纪末,说明中国戏剧的特色,指出中国当时还不知“悲剧”这名称。在小说部分他把中国小说归为四种题材:侵略与阴谋、爱情与通奸、迷信、绿林好汉。把《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放在一起讨论(其实《西游记》成书年月在明代中叶)。第七个时期是明代。先介绍各体文学,既有诗人,又有《永乐大典》、《本草纲目》等;小说主要介绍《金瓶梅》、《玉娇梨》、《列国志》、《镜花缘》、《平山冷燕》、《二度梅》等作品;戏剧则介绍了高则诚《琵琶记》;诗文则谈宋廉、方孝儒、谢榛、宗臣等作家。第八个时期是清代。重点介绍《聊斋志异》和《红楼梦》,译介了“瞳人语”、“崂山道士”、“种梨”、“婴宁”、“凤仙”等故事,花了30余页介绍《红楼梦》,除认为《红楼梦》是中国最伟大小说等寥寥几句评论外,几乎全是故事情节译述。接着介绍了伟大的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对文史的贡献,诗人则介绍了顾炎武、蓝鼎元、袁枚、赵翼。这八个时期体例上大致相同,后面几个时期皆有“小说、戏曲”一章,并且没有忽视民间文学。在体例上翟氏特别注意文学流程的“史”的观念。首先注意了文学媒介工具即文字语言的变迁情况,如汉朝涉及许慎的《说文解字》这部字书的产生对文字规范化所起的作用;宋代则讨论了韵书、辞书及文献学发展情况,介绍了活字印刷的发明。其次顾及影响文学发展的其他文化思潮,如佛教的传入,西汉经学的发展。再次,所译介的文学作品往往能根据文学观念的演变情况来进行选择。除体例上的特点外,翟氏还带着一个西方学者介绍中国文学不可避免的特点,一是翟氏不自觉地站在西方人立场上来评价和选译中国文学,如对于我们认为不属文学范畴的天文、医学、园艺甚至饮食等方面的著作,他加以大力引介,二是他往往把中国作家、作品与西方作家、作品相类比,如看《红楼梦》想到英伦之斐尔丁的作品,《西游记》令人想起《天路历程》。三是整本书译述文字占了相当大篇幅,有的几乎整个都是译述。比如“聊斋—红楼梦”一章,对《聊斋志异》还有一段谈其辨好坏、劝善惩恶主题的文字,而对于《红楼梦》则几乎全是故事情节译述。实际上这是汉学发展初期的一个普遍特征,也是每个介绍他国文学的作者不可避免的情况。这是因为一般的西方读者不要说读过,甚至可能都没接触过某些作品。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只顾评陟高论,恐怕只能是以玄对空,徒劳无益。另一方也是由于汉学发展初期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有深度的见解。 综上所述,翟氏这部文学史,总的来说对中国文学的译介还是相当丰富和实事求是的,其学术价值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第一次从“史”的意识上整体把握中国文学。这是中国人前所未做的。在序言中翟氏批评中国学者无休止地沉湎于对个体作家、作品的评论和鉴赏中,而在中国文学的总体历史研究上几千年却止步不前。二是翟氏从现代意义上的文学观念出发,比较公正地对待各种文学体裁。他把中国传统上视为“野史稗闻”,“街谈巷语”的小说、戏剧、民间文学搬到了文学的正堂大殿。他介绍了道学家、“正人君子”不耻为谈的《金瓶梅》,对“怪力乱神”的《聊斋志异》大加介绍。三是在文学史的写作体例上开了先河。翟氏以朝代为经,以文体为纬,辅以专章作家、作品介绍,先总后分,奠定了中国文学史体例的基形。四是翟氏注意到了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他专章介绍了佛教传入及其影响。这正是其超出他同时代文学史之处。五是第一次系统地向西方读者展示了中国文学的概貌,使西方人对中国文学从一鳞半爪的印象到系统的了解,尽管这个概貌并不很全面。同时,本书译介了大量中国文学作品,文笔流畅,准确易晓,是一本优秀的中国文学读本,也是19世纪欧洲汉学水平和译介成就的总结。
翟理斯(Herbert Allen Giles, 英国, 1845-1935 )研究领域 中国语言、文化、文学研究及翻译。1845年12月18日翟理斯出生于英国牛津的一个文人世家,其父约翰?艾伦?贾尔斯(John Allen Giles (1804-84)牧师时任牛津大学耶稣文集学院资深成员,是一位著作等身、久负盛名的作家。贾尔斯牧师自小就督促翟理斯抄写拉丁文、希腊文,并广泛涉猎古希腊罗马神话和历史书籍。这种古典式的教育,造就了翟理斯严谨的英国作风,也为他日后在汉学领域的建树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翟理斯是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翟理斯英国著名汉学家,曾被誉为英国汉学三大星座之一,终生都在为广泛传播中国语言、文学和文化而努力。他勤于著述,研究范围遍及中国文学、历史、宗教、哲学、绘画等诸多领域,同时还有不少语言教材行世。他撰写了第一部英文中国文学史、第一部中国绘画史、第一部英文中国人物传记词典,他所编撰的《华英字典》影响了几代外国学生,经他修改和确立后的威妥玛一翟理斯式拼音方案风行80余年而不衰。他的翻译涉及面非常之广,从《三字经》到《洗冤录》,从《佛国记》到《庄子》,他均有涉猎。他所翻译的《聊斋志异》至今仍是最全的一个英文译本,他的《古文选珍》第一次向英语读者展示了中国数千年来散文、诗歌的恒久魅力。他的译笔以“优雅、鲜活、生机盎然”而著称,他最大的成就在于使“汉学人性化了”。因此,翟理斯两度荣获法兰西学院儒莲奖(1897,1911)、皇家亚洲学会三年一度的金奖((1922)、中华民国政府嘉禾章(1922),获阿伯丁大学荣誉法学博士学位(1897)、牛津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1924),并当选为皇家亚洲学会北中国支会主席(1885)、法兰西学院海外通讯院士(1924)。
2022考研的小伙伴们,大家都已经开始准备了吧!现在的你们是不是感觉对考研的很多问题都一知半解甚至完全不了解呢?为此,猎考考研教育学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022考研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相关内容,一起来看看吧。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目标为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工作,胜任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教学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为提高我国汉语国际推广能力,加快汉语走向世界,改革和完善国际汉语教学专门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适应汉语国际推广新形势需要的国内外从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教学和传播中华文化的专门人才,决定在我国设置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汉语国际教育”是指面向海外母语非汉语者的汉语教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英文名称为“Master of Teaching Chinese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简称MTCSOL。学位论文学位论文选题应紧密结合汉语国际教育实践,有应用价值。学位论文形式可以是专题研究、调研报告、教学实验报告、典型案例分析、教学设计等。要吸收国际汉语教学第一线(尤其是中小学)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教师参与论文指导。对学位论文的评阅与审核必须正确把握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规格和标准。 研究生考试有疑问、不知道如何总结考研考点内容、不清楚考研报名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1] 邢红兵,语法搭配的分类和作用--多义词的激活机制之一,《机器翻译研究进展》,陈肇雄主编,电子工业出版社,1992年8月。[2] 邢红兵,含“VA”结构的句子的语义分析,《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4期。[3] 孙宏林、孙德金、黄建平、邢红兵,关于确定现代汉语分词原则的实验报告,《北京语言学院第三届青年科学报告会论文集》(内部发行),北京语言学院教务处,1994年。[4] 孙宏林、孙德金、黄建平、李德钧、邢红兵“现代汉语研究语料库系统”概述(合作),《计算机时代的汉语和汉字研究》,罗振声、袁毓林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年11月。《第五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胡明扬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10月。[5] 邢红兵、张普、崔永华,Chinese Character Component Disassembly and Standard of GB 13000. 1 Character Set,(第一作者),《第二届术语学、标准化与技术传播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7月。[6] 邢红兵,现代汉语插入语研究,《语言工程》,陈力为 袁琦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年8月。[7] 邢红兵、张普、崔永华,对部件称说的建议,《计算机世界》,1998年4月27日。[8] 信息处理用 字符集汉字部件规范(主要起草人),语文出版社,1998年4月。[9] 邢红兵、张普,汉字基础部件称谓“音托”键位统计,《1998年中文信息处理国际会议论文》,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9月。[10] 邢红兵,现代汉语字、词基础部件统计分析,《1998年中文信息处理国际会议论文》,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9月。[11] 邢红兵,现代汉语词类使用情况统计,《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12] 邢红兵,从分词的不一致性看汉语分词的难点,“机器翻译与计算机语言信息处理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北京1999年6月。[13] 邢红兵,词性标注中难归类词语分析,黄昌宁 董振东主编,《计算语言学文集》,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10月。[14] 邢红兵、舒华,语料库建设与汉语认知研究,“第三届华人心理学家学术研讨会”论文,1999年10月北京。[15] 邢红兵,汉语词语重叠结构统计分析,北京语言文化大学第五届青年科学报告会论文(二等奖),1999年11月。[16] 邢红兵,汉语词语重叠结构统计分析,《语言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心《语言文字学》,2000年第6期转载。[17] 邢红兵,汉语水平词汇双音节词结构分析,北京语言文化大学第八届科学报告会论文。[18] 邢红兵、舒华、孟祥芝、尚悦,形声字声旁规则性效应调查,“国际华语教学研讨会”论文,2000年6月,新加坡。[19] 邢红兵,基于第三代语料库的信息领域术语动态更新,《语言文字应用》,2000年第2期。[20] 邢红兵,计算机领域汉英术语的特征及其在语料分布规律,Proceedings of 200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ultilingu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ugest 9-13 Urumqi, China.[21] Sun Maosong, Zhou Qiang, Sun Honglin, Huang Changning, Zhang Pu, Xing Hongbing, Constructing a Word-segmented & POS-tagged Chinese Corpus and a Chinese Treebank, proceedings of 200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hinese Language Computing, July 8-9, 2000[22] 邢红兵,计算机领域汉英术语的特征及其在语料分布规律,《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2000年第3期。[23] 苑春法,李莼,崔永华,邢红兵(2001). 基于遗传算法的汉语构词研究.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Z1期。[24] Lu Qin, Li Yin, Xing Hongbing, Li Ngai Ling and Chan Shiu Tong(2002),The Hong Kong Glyph Specifications for ISO 10646's Ideographic Characters,Twenty-first International Unicode Conference, Dublin, Ireland, 14-17 May 2002.[25] Xing Hongbing, Shu Hua, LiPing (2002). A self-organizing connectionist model of character acquisition in Chinese. In Proceedings of the Twenty-fourth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Cognitive Science Society.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26]张亚旭、舒华、周晓林、邢红兵(2003),汉字识别中声旁与整字语音信息激活的相对优势,《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第1期。[27] 邢红兵(2003),留学生形声字声旁规则性效应调查,载于《对外汉语研究的跨学科探索——汉语学习与认知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出版。[28] 邢红兵(2003),现代汉语常用动词带宾语能力调查。孙茂松,陈群秀主编,《语言计算与基于内容的文本处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29] 邢红兵(2003),对外汉语教材的汉语拼音注音方法调查. 苏培成主编,《信息网络时代的汉语拼音》。语文出版社,2003年10月。[30] 邢红兵(2003),留学生偏误合成词的统计分析,《世界汉语教学》,2003年第4期。[31] 邢红兵(2004),基于“汉语水平词汇等级大纲”的语素数据库建设,《数字化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与方法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北京。[32] 邢红兵、舒华(2004),《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形声字声旁表音特点分析,载于《汉语口语与书面语教学——2002年国际汉语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出版。[33] 邢红兵、张旺熹(2004),现代汉语语法项目的标注与统计研究,“对外汉语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2004年11月,北京。[34] Xing, H., Shu, H., & Li, P. (2005). The acquisi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s: Corpus analyses and connectionist simulations. Journal of Cognitive Science.[35] 邢红兵(2005),信息技术领域术语用字分析,《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2005年第1期。[36] 邢红兵(2005),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动词用法频率词典. “对外汉语词典学国际研讨会”论文,2005年3月,香港。[37] 邢红兵(2005),《(汉语水平)汉字等级大纲》汉字部件统计分析. 《世界汉语教学》,2005年第2期。[38] 邢红兵(2006)对外汉语用字统计分析,张普等主编《数字化汉语教学的研究与应用》语文出版社,2006年6月。[39] 邢红兵(2006)《(汉语水平)词汇等级大纲》双音合成词语素统计分析,《世界汉语教学》,2006年第3期。[40] 张博、邢红兵(2006)对外汉语学习词典多义词义项收录排列的基本原则及其实现条件,第二届对外汉语学习词典学国际研讨会,北京。[41] 邢红兵(2006)基于标注语料库的“实用现代汉语语法项目词典”基本框架,第二届对外汉语学习词典学国际研讨会,北京。[42] 邢红兵、张文坚、江诗鹏(2006),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谓词句法属性统计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3期。[43] Ping Li & Hongbing Xing(2006),Diease But No Sheep, Science Vol 311, 31 Marth 2006.[44] 张金竹、邢红兵(2007)词语的习得途径及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第八届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2007年5月,中国香港。[45] 邢红兵、舒华、李平(2007),小学儿童词汇获得的自组织模型,《当代语言学》,2007年第3期。[46] 南旭萌、李芬芬、邢红兵(2008),留学生汉语学习词典使用情况调查,郑定欧主编《对外汉语学习词典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47] 蔡北国、邢红兵(2008),谈基于语料库的词的用法研究与词汇教学,载于张普等主编《数字化汉语教学进展与深化》,清华大学出版社。[48] 弓月亭、邢红兵(2008),语料库建设与语法教学,载于张普等主编《数字化汉语教学进展与深化》,清华大学出版社。[49] 张金竹、邢红兵(2008),小学阶段汉字音节的分布与存储,载于张普等主编《数字化汉语教学进展与深化》,清华大学出版社。[50] 邢红兵、舒华(2008),小学语文教材用字基础部件统计分析,《语言文字应用》,2008年第3期。[51] 邢红兵、张普(2009),《现代常用字部件及部件名称规范》特点解读及使用建议,《小学语文》,第7、8期。[52] 郝瑜鑫、邢红兵(2009),基于语料库和数据库的同义词辨析模式,第十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2009年7月,山东烟台。[53] 邢红兵(2009),基于联结主义理论的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研究框架,语言教学与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2009年7月,北京。[54] 邢红兵(2009),中介语词汇与现代汉语词汇对比分析,《对外汉语研究》,第五期。[55] 邢红兵(2009),基于联结主义理论的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研究框架,《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心《语言文字学》2010年第1期转载。[56]郝瑜鑫、邢红兵(2009),汉语学习型词典需求调查和基于大规模语料库的学习型词典编撰构想,汉语国际教育‘三教’问题学术研讨会,2009年10月。[57]郝瑜鑫、邢红兵(2010),基于大规模语料库的学习型同义词辨析模式初探,载亢世勇等主编《词汇语义学的新进展——第十届汉语词汇语义学论文集》,新加坡东方语言信息处理学会出版。[58] 陈永朝、邢红兵(2010),基于联结主义理论模型的留学生复合词习得考察,《现代语文》4月下旬刊。[59] 陈永朝、邢红兵(2010),基于分布表征的语义提取和语义透明度自动评估实验,《现代语文》3月下旬刊。[60] 王娟、邢红兵(2010),留学生单音节多义语素构词习得过程的实验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2期。[61] 张金竹、邢红兵(2010),留学生语素习得路径探析,《现代语文》第11期。[62] 郝瑜鑫、邢红兵(2010),汉语学习型词典需求调查研究——兼论初中级阶段学习型词典的编撰,载《汉语国际教育‘三教’问题——第六届对外汉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63] Teuvo Kohonen and Hongbing Xing(2011). Contextually Self-Organized Maps of Chines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 2011, Volume 6731/2011, 16-29[64]邢红兵(2011),汉字统计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汉字教学与研究》,第一辑。[65]邢红兵(2012),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的语料库研究方法,《汉语学习》,第2期。[66]郝瑜鑫、徐婷婷、邢红兵(2012),现代汉语常用副词AABB式句法语义研究,《语文学刊》(06) 。[67]邢红兵(2012),基于语料库的词汇知识提取及在二语词汇习得中的应用,第七届国际汉语电脑教学研讨会(TCLT),美国,夏威夷。[68]邢红兵(2012),中介语语料库虚词使用情况统计分析,第五届现代汉语虚词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学术研讨会,吉林,延边大学。[69]邢红兵(2013),基于语料库的词语知识提取与外向型词典编纂,《辞书研究》,第2期。[70]邢红兵、辛鑫(2013). 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的中介语对比分析方法[J]. 华文教学与研究,02:64-72。[71]邢红兵(2013). 词语搭配知识与二语词汇习得研究[J]. 语言文字应用,04:117-126。[72]郝瑜鑫、刘汉武、邢红兵(2013). “就是……也/都……”的量级标示功能[J]. 汉语学习,05:65-70。[73]郝瑜鑫、邢红兵(2013). 现代汉语状语和状动结构研究评述[J].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04:13-14。
汉语国际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选题名称:汉英方位认知异同及其对汉语国际教育的影响与应用
一.选题依据
1、本选题的研究意义
尽管方位的表达在汉语的学习和研究中已是个老话题,但在英汉双方对方位的认知异同研究,以及根据期异同特点在汉语国际教育中导入方位文化的教学恐怕是近些年来仍在不断探索的事情,学习探究方位表达中的文化蕴含对于正确理解和掌握汉语及汉语文化势必会起到积极的作用。本文将探求英汉不同的方位认知在对英的汉语教学中的影响以及作用。
2、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方位认知在汉语表达中是个古老的话题,国内外研究的学者不少。有很多从各种方面分析汉英方位认知的研究,空间方位给出的是物体的空间位置。物体的存在不是孤立的,而是跟别的事物存在着一定联系。物体所处的位置就取决于这种相互的关系,范文内容地图也就是说,位置的认定总是以别的事物作为参照的。观察点、视角等,也会影响到物体位置的确定。在认知语言学“物像—背衬”意象图式里,位置待确定的物体叫物像,用作位置参照的事物叫背衬,加上影响视角的视点,共同构成影响物体空间位置的因素。空间方位是人类最直接的体验方式。不同民族由于不同的风土人情和思维方式,对空间方位认知模式既存在共性又存在差异,这必然会反映在各自的语言中。汉语空间方位词是指汉语中专门用来表示物体空间方位和位置的一类词语。在自然语言中,用方位词描述物体的位置并不能简单地通过词语本身的语法符号来作为唯一的确定因素,空间方位词的语义是依赖于语境的。国内的'研究大部分都是从文化和认知角度来分析汉英方位认知的异同,而对于其在汉语国际教育的过程中产生的影响和作用分析较少涉及。
二.选题材料收集
⑴李宗利刘效群从“东南西北”方位词看中西文化的差异《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⑵王琳唐霞“东”“西”的文化涵义探析及其英译:《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⑶吴新华赵雄英汉方位词所表达的尊与卑[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6):.
⑷王小凤曹志希.范文写作“东”、“南”、“西”、“北”的文化蕴涵及其英译[J].中国翻译,2006,(5):82-84.
⑸裔文军地域因素对英汉词汇的影响《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⑹才雅南.方位词"东、西、南、北"的汉英比较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5):24-26.
⑺何瑶.汉英方位词的文化蕴涵[J].江西社会科学,2003,(4):.
⑻才雅南论英语教学中“方位词”的文化输入:《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年3期
⑼张雪珠汉英中“东西南北”的文化蕴涵比较《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9期
⑽杨琳.汉语词汇与华夏文化[M].语文出版社,1996..
⑾胡文仲英美文化词典[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⑿熊荣敏;英汉空间参照框架及其认知作用[D];西南大学;2006年
⒀方经民;汉语空间方位参照的认知结构[J];世界汉语教学;1999年04期
⒁方经民;论汉语空间区域范畴的性质和类型[J];世界汉语教学;2002年03期
⒂方经民;现代汉语方位成分的分化和语法化[J];世界汉语教学;2004年02期
⒃崔希亮;空间关系的类型学研究[J];汉语学习;2002年01期
⒄张璐从东西南北谈汉英语语序所反映的认知过程《语言研究》2002年04期
⒅吴忠岫汉英方位词“东”、“西”文化内涵综述[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年16期
⒆张美云试析汉语“东西南北”方位词的文化内涵及其所反映的认知规律[J]山花;2009年08期
⒇张清常方位和方向在中华民族语言中的一个小小问题——兼答《〈北京街巷名称中的14个方位词〉补正》[J];TOP100范文排行中国语文;1997年02期
(21)陆俭明同类词连用规则刍议——从方位词“东、南、西、北”两两组合规则谈起[A];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93年
(22)张德鑫方位词的文化考察[A];第五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96年
(23)马鹏举、郑敏现代汉语方位词的定义、类型和范围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8年02期
(24)吴佳娣方位词研究综述《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25)陈瑶方位词研究五十年《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26)韩陈其、立红汉语四方方位词的成词理据《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27)杨艳群中西方位词的文化差异及翻译文史博览(理论)2010年第08期
(28)厉晓玲英汉方位词的认知对比《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说明:包括参考文献。本页如容量不够,可以另附页。
三.研究写作设想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选题意义
三、研究目的和方法
第二章汉英方位认知异同
一、汉民族方位认知考
二、英格兰方位认知考
第三章方位认知在汉语国际教育中的作用与影响
第四章总结
说明:包括主要内容、热门思想汇报预期成果等。
四.本选题创新之处
说明研究内容、拟采用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或预期成果中有哪些创新之处。
从方位认知的不同入手,不仅有利于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英汉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其形成差异的原因,更有利于我们的汉语国际教师更好的开展汉语教学活动,更有利于汉语在世界范围的传播。
五.研究写作进度安排
理论研究:应包括文献调研,理论推导,数值计算,理论分析,撰写论文等;
应用研究:应包括文献调研,理论分析,实验设计,仪器设备的研制和调试,实验操作,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撰写论文等。
1.第一阶段
时间:20XX年1月1日—20XX年6月30日
内容:文献资料收集、分析和完成开题报告
2.第二阶段
时间:20XX年7月15日—20XX年10月31日
内容:完成论文初稿
3.第三阶段
时间:20XX年11月1日—20XX年4月15日
内容:论文修改定稿
4.第四阶段
时间:20XX年4月16日—20XX年4月30日
内容:打印上缴论文
5、第五阶段
时间:20XX年5月1日—20XX年5月31日
内容:参加答辩
我是中文系毕业的,中文最难修的是古代汉语,训诂、格律、音韵什么的,很复杂,但是我可以告诉你,古代汉语研究生很少人报名,甚至,有的招考单位招两个,也许只有一个人报名。大专院校也缺少古汉语老师的。不过,就业范围不宽。下面是一些书目,你可以挑选着看。《古代汉语》课程参考书目《古代汉语》课程以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1999年5月校订重排本,共四册)为教材。为了帮助学生开阔眼界,特开具如下参考书目,供选择阅读。一、教材 1. 郭锡良 唐作藩 何九盈等《古代汉语》 商务印书舘出版 上下 2001年 2. 周秉钧《古汉语纲要》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1年1月第1版 3. 王力《汉语史稿》 中华书局 上中下 1980年6月第1版 4. 郭锡良 李玲璞 《古代汉语》 上下 语文出版社1992年 5. 杨宝忠 《古代汉语词语考证》 河北大学出版社 1997年 6. 萧泰芳 张儒等 《古代汉语注释商榷》 山西古籍出版社 1999年 7.牟维珍等《王力古代汉语注释汇考》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4年二、工具书 1. 许慎 《说文解字》 中华书局 1963年 2. 段玉裁 《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3.《康熙字典》 中华书局 1958年1月第1版 4. 杨树达 《词诠》 中华书局 1965 5. 裴学海 《古书虚字集释》中华书局 1954年 6.《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4版 商务印书馆2005年7月 7. 王力 《王力古汉语字典》 中华书局2000年6月第1版 8.《辞源》 商务印书舘 9.《辞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0.《汉语大字典》 四川辞书出版社 湖北辞书出版社 11.《汉语大词典》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12. 杨伯峻 《古汉语虚词》中华书局 1981年 13. 王海棻等 《古汉语虚词词典》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年 14. 中国社科院语言所古代汉语研究室 《古代汉语虚词词典》 商务印书舘三、文字类 1. 唐兰 《中国文字学》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年9月第1版 2. 胡朴安 《中国文字学史》 上海书店 1984年3月第1版 3. 经本植 《古汉语文字学知识》 四川教育出版社 1984年9月第1版 4. 高亨 《文字形义学概论》 齐鲁书社 1981年2月第1版 5. 梁东汉 《汉字的结构及其流变》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59年2月第1版 6. 裘锡圭 《文字学概要》 商务印书舘 1988年8月 7. 蒋善国 《汉字学》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7年8月第1版 8. 杨五铭 《文字学》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6年10月第1版 9. 罗君惕 《汉字学要籍概述》 中华书局 1984年5月第1版 10. 陆宗达 《说文解字通论》 北京出版社 1981年10月第1版四、词汇类 1. 赵克勤 《古汉语词汇概要》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87年4月第1版 2. 何九盈 蒋绍愚 《古汉语词汇讲话》 北京出版社 1980年10月第1版 3. 苏宝荣 宋永培《古汉语词义简论》河北教育出版社 1987年10月第1版 4. 洪成玉 《古汉语词义分析》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85年11月第1版 5. 高守纲 《古代汉语词义通论》 语文出版社 1994年10月第1版五、语法类 1. 马汉麟 《古汉语语法提要》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0年出版 2. 张之强 《古代汉语语法知识》 北京出版社 1979年7月出版 3. 刘学林 刘天泽 迟铎《古汉语语法》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7年4月第1版 4. 刘诚 王大年 《语法学》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6年10月第1版 5. 何乐士 《古代汉语语法》 6. 郑奠 麦梅翘 《古汉语语法学资料汇编》 中华书局 1964年 7.《文言语法》 杨伯峻 著 北京出版社 1956年11月第2版 8. 马建忠 《马氏文通》 商务印书舘 1983年 六、虚词类 1. 何乐士等 《文言虚词浅释》 北京出版社 1979年7月第1版 2. 杨伯峻 田树生 《文言常用虚词》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3年10月第1版 3. 陕西师大 《常用文言虚词词典》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3年3月第1版 4. 吕叔湘 《文言虚词》 上海教育出版社七、修辞类 1. 赵克勤 《古汉语修辞简论》 商务印书舘 1983年3月第1版 2. 李维琦 《修辞学》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6年10月第1版 3. 杨树达 《汉文文言修辞学》 中华书局 1980年9月新1版 4. 郑子瑜 《中国修辞学史稿》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4年5月第1版八、古代文献 1.杨伯峻 《论语译注》 中华书局 1980年 2.刘宝楠 《论语正义》 中华书局 《诸子集成》本 3.杨伯峻 《孟子译注》 中华书局 1960年 4.焦循 《孟子正义》 中华书局 《诸子集成》本 5.孙诒让 《墨子闲诂》 中华书局 《诸子集成》本 6.郭庆藩 《庄子集释》 中华书局 《诸子集成》本 7.王先谦 《荀子集解》 中华书局 《诸子集成》本 8.陈奇猷 《吕氏春秋校释》 学林出版社 1984年 9.陈奇猷 《韩非子新校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年 10.司马迁 《史记》 中华书局点校本 11.班固 《汉书》 中华书局点校本 12. 洪诚 《中国历代语言文字学文选选注》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2年九、古书注解和诗词格律 1. 杨树达 《古书句读释例》 中华书局 1954年12月第1版 2. 俞樾等 《古书疑义举例五种》 中华书局 1956年1月第1版 3. 王力 《诗词格律》 中华书局 1977年 4. 陆宗达 《训诂简论》 北京出版社1980年十、杂志 1.《古汉语研究》 2.《中国语文》 3.《汉字文化》
新闻出版总署查无此刊,至少不能界定为正规刊物。
语文教学研究 不是国家核心期刊也不是省级,只是一般类型的期刊《语文教学研究》创刊时间是2006年1月,不具备核心期刊条件。G62/63初等/中等教育类核心期刊表序号 刊名 序号 刊名 序号 刊名1 课程、教材、教法 9 数学通报 17 化学教学2 普教研究 10 数学通讯 18 历史教学3 学科教育 11 高三数理化(改名为:高中数理化) 19 思想政治课教学4 上海教育 12 中学语文教学 20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5 北京教育 13 语文教学通讯 21 生物学教学6 天津教育 14 中小学外语教学 22 外国中小学教育7 中小学管理 15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8 班主任 16 物理教学I2中国文学类核心期刊表文学理论序号 刊名 序号 刊名 序号 刊名1 文学评论 8 文艺争鸣 15 文艺理论与批评2 文艺研究 9 新文学史料 16 名作欣赏3 文学遗产 10 中国文学研究 17 小说评论4 当代作家评论 11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8 当代文坛5 文艺理论研究 12 明清小说研究 19 文学自由谈6 红楼梦学刊 13 民族文学研究7 鲁迅研究月刊 14 通俗文学评论HO/2语言学/汉语/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类核心期刊表序号 刊名 序号 刊名 序号 刊名1 语文建设 7 语言与翻译 13 语言研究2 中国语文 8 方言 14 辞书研究3 修辞学习 9 语言教学与研究 15 语言文字应用4 古汉语研究 10 语文研究 16 演讲与口才5 汉语学习 11 汉字文化6 民族语文 12 世界汉语教学
中文论文与英文论文的区别在于格式不同。
英语论文就是要有一个特别鲜明的观点,然后也需要使用恰当的语言,之后也要进行具体的阐述和论证,和中国的论文没有太大的区别,同时需要经历的步骤也是完全一样的。
英语论文比较严谨,格式跟中文不同,内容有不同的要求,文体有些变化,要形成自己的语言特点。大部分只有英语专业的人才会写英语论文,所以别人没有这个困扰。需要英语和汉语结合,要注意英文书写技巧的把握,同时要注意语法的结合,还要注意论文的整体结构,还有每个英文字母的书写,英语论文相对来说是比较难的,而且需要了解的知识内容比较多。
论文介绍:
论文,古典文学中意为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现多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
题名应简明、具体、确切,能概括论文的特定内容,有助于选定关键词,符合编制题录、索引和检索的有关原则。般不要用陈述句,因为题名主要起标示作用,而陈述句容易使题名具有判断式的语义,且不够精炼和醒目。
论现代汉语与英语的异同
导语:现在大家都在学习外语,一般都是学习英语。汉语语法和英语语法的区别相当大,学习汉语语法的时候,千万不要用英语语法来套汉语语法。下面是一篇论现代汉语与英语的异同的文章 ,欢迎阅读。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带动各个方面的全球化的发展。中国要发展,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定是要加入这种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中。而当今的世界格局向着一超多强转变,作为目前唯一的超级大国的美国仍旧是世界的的领头者。美国在经济、政治、科技、军事、娱乐等诸多领域均领衔全球。中国的发展必定需要向美国学习,英语作为美国民族共同语,同时英语(English)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之一,也是事实上的国际交流语言。中国人必须要学习英语,而作为一个用了多年汉语的中国人在学习英语必然会出现许多的问题,最为明显的是“中国式英语”,相信对于这个问题学生、老师都会头疼。然而对于英语和汉语的冲击不仅表现在“中国式英语”上,还表现在大学时期学习现代汉语时的“英语式汉语语法”,这个问题干扰着专业学生对现代汉语语法的了解、掌握。常常在我们分析句子时将英语语法带入,是本来就不太清晰的思路更加混乱了。不利于我们的学习,在大学中我们不仅要学好英语,还要学习好我们的专业课——现代汉语。而在学习现代汉语的过程中汉语语法的学习是重难点,为了学好现代汉语,理清汉语语法与英语语法之间的关系,使之清楚明了对于我们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所以本文在借鉴前贤学者的基础上,融合自己这多年的学习经验。仔细探求现代汉语语法与英语语法的异同点,来帮助广大的同学们解决学习中汉语与英语之间的冲突。
凡是事物都有一致的地方。汉语语法和英语语法都是事物,当然也有一致性。比如说,汉语有名词、动词、形容词,人家英语也有。你会说“学生们热爱伟大的祖国”,人家就会说"pupils love great motherland",一句话里面三种词都出现了。汉语里头有主语、谓语、宾语这些玩意儿,英语里头也有。上面那句话,“学生们”是主语,英语的主语是pupils;汉语的谓语是“热爱”,英语的谓语也是love;汉语的宾语是“祖国”,英语的宾语也是motheland;汉语的定语是“伟大"”,英语的定语也是great。你看,都一样,用英语语法来分析汉语难道不可以吗?碰到两种语言一致的地方,当然凑合。
(一)汉语与英语都是信息的载体
1、汉语与英语都是言语语言是社会共有的`交际工具,因而是稳固的,具有
相对静止状态。而言语则是人们运用语言这种工具进行交际的过程和结果,是自由结合的,具有相对的运动状态。
(二)汉语和英语都有时态,两种语言都有现在时、过去时、将来时、完成时。经过多年的学习我们都了解到英语中的许多时态,故此就不一一列举了。下面我来举几个例子,展现汉语中的时态。
例如:今天晚餐吃辣子鸡丁。
今天晚餐将要吃辣子鸡丁。
今天晚餐吃的辣子鸡丁。
今天晚餐吃了辣子鸡丁。
(不过要注意的是,汉语中时态的变换一般是用表示状态的状语或者助词来表示的,汉语中的动词没有时态的变换。)
(三)汉语和英语基本上都有相同的词类和句子结构。
1、句子结构,例如:主谓句、省略句、陈述句、祈使句、感叹句、疑问句、选择复句、递进复句、转折复句、假设复句、条件复句、因果复句、目的复句。
2、词类,例如:名词:表示人和事物的名称的实词。
动词: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 形容词:形容词表示事物的形状、样式、性质等
数词:数词是表示事物数目的词。
代词:代词能代替实词和短语。
副词:副词总是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做状语。
介词:介词总是同其他的词组合在一起,构成介词短语,做定 语、状语和补语。
连词:连词可以连接词、短语、句子乃至段落。
助词:附加在词、短语、句子上起辅助作用的词。
碰到两种语言不一致的地方,那就决不能用这种语言的语法去套那种语言的语法,连凑合都不可能。大家平时在课堂里学习,英语语法讲得多,汉语语法讲得少,同学们对英语语法知识更为熟悉,对汉语语法知识反倒生疏。一用语法知识去分析问题,就很容易用英语语法知识去分析汉语的句子。这是不对的,汉语语法就只能用在汉语中,同样,英语语法就只能用在英语中。绝不能同日而语。用这种语言的语法知识去分析另一种语言的语法,是要碰钉子的。所以学习汉语语法,一定要注意同英语语法的区别。
(一)在词类方面不一样。
1、汉语的名词里头有方位词,如"里、内、外、上、下、前、后、左、右、中"等,其中的几个在英语里溶入了介词,如in、on、behind,有的成了形容词,如inner、outer、outside、middle。因此,见到了汉语的方位词,就不能说它们是介词或形容词。
2、英语的形容词也跟汉语的不一样。political study(政治学习)、American films(美国电影)、brown overcoat(棕色大衣),"政治、美国、棕色"在人家那里是形容词,咱们可不能把汉语的"政治、美国、棕色"当作形容词看待,它们在汉语里都是名词。
3、汉语里的许多形容词可以做状语,英语的形容词绝对不能做状语。例如:“勤奋学习”“认真工作”“严厉批评”的“勤奋、认真、严厉”都是做状语的形容词。
(二)在句子成分方面不一样。
1、汉语里有主语、谓语、宾语、补语、定语、状语,六大句子成分。英语里缺个补语。汉语用补语表示的意思,英语把它放到状语里去了。英语里面有个表语,汉语把它放到宾语里头去了。所以,两种语言的句子成分都是六个。
2、两种语言的宾语也不一样。在汉语里,有“一匹马骑两个人”“一张床睡两个人”“一间屋子住两个人”“一锅饭吃十个人”这一类的句子,“人”是宾语。而在英语里,“人”必须做主语,不可以做宾语。
(三)句式方面不一样。
1、非主谓句,在汉语中大量的存在。例如:“好球!”“我的帽子呢?”“我的老天爷呀!”“这个王老师!”“你这个小鬼!”“瞧你!”“下雨了。”“刮风了。”“他奶奶的!”。而在英语中很少出现这样的句子,
2、汉语里有一种主谓谓语句,非常特殊,英语里没有这样的句式。例如:“他脸色苍白”“这个人鼻梁很高”“这艘军舰,舰身长110米”“这里的树,杨树居多”“这样的人血馒头,什么痨病都包好!”这些句子的谓语都是主谓短语。如果这些句子翻译成英语则会变成这样:“他的脸色苍白”“这个人的鼻梁很高”“这艘军舰的舰身长110米”这些加“的”的句子则不是谓语主谓短语句了。
3、在英语中存在着大量的从句。例如:宾语从句、表语从句、主语从句。而在汉语的复句中没有十分准确的“从句”,倒是有一些类似“从句”的句子。例如:“那儿有一个人,他手里拿着一本书”若是翻译成英语便有人说这个句子是主从复句,里头的“他手里拿着一本书”是定语从句。这样分析句子是错误的,在汉语语法中认为这个句子是并列复句。
现代汉语和英语既有相似点又有不同之处,总而言之,两种语言在语法上有很大的不同之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和学习中不能将两种语言语法相混淆。对语法问题的进一步研究,能使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语法的方方面面,诸如深入探讨汉语语法和英语语法的关系,研究两种语言语法关系在整个语法研究中的地位,进而深入考察与其有语法的其他问题,这样将有助于推进语言理论和研究方法的改进。对两种语法的进一步研究,对语法教学也有很多的启示,并且可以提高学生对语言结构的识辨能力和对语言现象深入分析研究的能力。
研究语法问题最直接的意义和影响范围最大的就是能减少我们在学习中因语法带来的麻烦,加深我们对语言的认识。然而语法并不仅仅是语言内部问题,而且还与语言的使用有密切的关系,所以日后我们应该加强语法方面的研究。
1英汉语言禁忌的深层文化映现13英汉对比研究分析觉得适合联系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