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想物联网时代的生活,在专家笔下是如此这般的--您在办公楼里忙碌的时候,是否担心正在学校上学的孩子的安全?您可以给他佩戴一块“智能定位”手表,然后在电子地图上画定“电子围栏”,一旦孩子的活动范围超出设定的区域,您将收到一个报警短信。当辛苦工作了一整天的您准备下班回家的时候,是否想过用您的手机简单地发出一个指令,提前指挥冬天里停在室外的汽车化雪解冻,让家中的空调启动、电饭煲开始煮饭,解除您不在家时的防盗设置?或者,当您下班时在路上通过手机支付上网买了一瓶好酒,准备招待朋友,在酒送到餐桌前时,您是否想过可用手机扫描酒瓶上的RFID电子标签,查询这瓶酒的真伪?……国际电信联盟于2005年的一份报告曾描绘“物联网”时代的图景:当司机出现操作失误时汽车会自动报警;公文包会提醒主人忘带了什么东西;衣服会“告诉”洗衣机对颜色和水温的要求等等。亿博物流咨询生动的介绍物联网在物流领域内的应用,例如一家物流公司应用了物联网系统的货车,当装载超重时,汽车会自动告诉你超载了,并且超载多少,但空间还有剩余,告诉你轻重货怎样搭配;当搬运人员卸货时,一只货物包装可能会大叫“你扔疼我了”,或者说“亲爱的,请你不要太野蛮,可以吗?”;当司机在和别人扯闲话,货车会装作老板的声音怒吼“笨蛋,该发车了!”因此,许多人认为物联网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实现对一切“智能物件”的远程管理,真正做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这也是去年温总理在无锡提出的“感知中国”为我们描绘的生活蓝图,“智慧地球”(SmarterPlanet)将使我们生活的世界更加智能化、智慧化,实现“高效、节能、安全、环保”的和谐社会。物联网把新一代IT技术充分运用在各行各业之中,具体地说,就是把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电网、铁路、桥梁、隧道、公路、建筑、供水系统、大坝、油气管道等各种物体中,然后将“物联网”与现有的互联网整合起来,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在这个整合的网络当中,存在能力超级强大的中心计算机群,能够对整合网络内的人员、机器、设备和基础设施实施实时的管理和控制,在此基础上,人类可以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达到“智慧”状态,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力水平,改善人与自然间的关系。 据悉,物联网产业链可以细分为标识、感知、处理和信息传送四个环节,每个环节的关键技术分别为RFID、传感器、智能芯片和电信运营商的无线传输网络。EPOSS在《Internet of Things in 2020》报告中分析预测,未来物联网的发展将经历四个阶段,2010年之前RFID被广泛应用于物流、零售和制药领域,2010~2015年物体互联,2015~2020年物体进入半智能化,2020年之后物体进入全智能化。毫无疑问,如果“物联网”时代来临,人们的日常生活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任何东西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一旦消极的一面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便,那么这个所谓高科技就失去了意义,或者说吸引力。例如大家都看好的3G应用视频通话,在日本韩国并不流行,因为超过了人们的需求,并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此外物联网时代隐私权和辐射问题,以及物联网遭遇黑客的问题等等,还需要人们去花大力气解决。否则,当一位拥有一台高智能手机的潮流人士,并使用“动力100”机器卡远程控制家里的空调,随时查看家里的小狗狗视频,频繁查看花园的玫瑰长势……。不幸的是,有一天,你家里的饭煮焦了,冬天的空调却被调成冷气,花园的玫瑰谢了,原来,你的物联网遭遇黑客了。原来的黑客通过互联网远程只能够弄个摄像机来偷拍什么的,现在好了,黑客可以通过物联网潜入,在冬天给你开风扇开窗户,再把水龙头打开,也让你的房子又冷又水淹……。
轻度脑血管堵塞者,可不可以适量的喝点白酒?
长期以来,适量喝酒可以预防包括冠心病、脑卒中(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即脑梗塞和出血性脑卒中,即脑溢血)在内的心血管疾病的说法广为流传。
当然,这些说法也并非空穴来风,确有大量 流行病学研究为此提供了证据。
研究发现,喝酒与冠心病、脑卒中之间存在着“U”形相关关系,即淤不喝酒者相比,适量喝酒可以降低冠心病和脑卒中风险,但是随着喝酒量增大,大量喝酒却又增加冠心病,脑卒中的风险。
在我国民间,支持这种说法的一个流行观点是说,喝酒可以活血,加速血液循环,因而具有预防作用。
题主的问题已经有“轻度脑血管堵塞”,也就是说已经是脑血管病患者,面临的预防属于“二级预防”。这时,适量喝点白酒,会不会有好处呢?
涉及我国50万人的大型遗传流行病学研究:适量喝酒不能预防脑卒中,反而会导致脑卒中,尤其是脑出血的发生
是的,你没有看错,研究得出的不是相关性结论,而是“因果关系”:即使是适量喝酒也可以增加脑卒中的发生。
最新发表在著名的《柳叶刀》杂志上的这项研究由英国牛津大学与北京大学和中国医学科学院合作完成,利用中国嘉道理生物数据库超过50万成年人的数据,经过10年随访,得出上述结论。
具体来说,在2004年6月25日至2008年7月15日期间在中国十个地区招募了512 715名成年人,记录了他们喝酒和其他一些特征。经过大约10年(至2017年1月1日)的随访,获得了包括心血管疾病(包括缺血性卒中,脑内出血和心肌梗塞)在内的健康数据。
采用的分析方法不同于一般的流行病学方法,而是使用名叫孟德尔随机化遗传流行病学方法,就是以检测到的影响人们喝酒模式(喝酒习惯和喝酒量大小)的基因型来直接替代实际的喝酒量(不考虑实际的喝酒情况),从而避免了传统流行病学分析中的反向因果关系和其他混杂因素的影响,可以直接推断出基因型代表的喝酒量与心血管病风险之间的因果关系。
而传统流行病学得出的只能是相关性关系,而且由于受很多因素影响,这种相关性关系也往往不是真实的。
结果,超过16万人完成可以改变酒精代谢的两种基因变异ALDH2(乙醛脱氢酶2)-rs671和ADH1B(乙醇脱氢酶1B)-rs1229984的基因分型。
将这些人以基因类型分为六组,发现他们的喝酒模式和实际喝酒量与 实际调查的喝酒量之间有很好的一致性,说明基因分析可以代替喝酒量。
尽管喝酒量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比如,最能喝的四川男性每周平均酒精摄入量,最不能喝的AA / AA基因型均为2克,最能喝的GG / GG基因型的人为443克(相当于2斤2两50度白酒);而在最不能喝酒的甘肃(应该受宗教影响),最不能的人每周1克,到最能喝的人每周也仅29克(相当于50度白酒两)。
但是,喝酒引起的脑卒中风险的增加并不能单纯用喝酒导致的血压升高来解释,说明喝酒还通过其他途径增加脑卒中的发生。
总之,在我国进行的这项历时超过10年的大型研究以有力证据告诉我们,喝酒,即使是适量喝酒也不会降血压,预防脑卒中;相反,只要喝酒,就会升高血压,增加脑卒中,尤其是脑出血的风险。
简介 亨廷顿舞蹈症(即Huntington Disease)是一种遗传神经退化疾病,主要病因是患者第四号染色体上的Huntington基因发生变异,产生了变异的蛋白质,该蛋白质在细胞内逐渐聚集在一起,形成大的分子团。一般科学家将这些不溶水的分子团称为“包涵体”。一般患者在中年发病,逐渐丧失说话、行动、思考和吞咽的能力,病情大约会持续发展15年到20年,并最终导致患者死亡。这种病的遗传几率为50%。编辑本段发病率 西欧3-7/100,000,在某些种群中超过15/10,000。日本、中国、芬兰以及非洲黑人中较少见。编辑本段临床表现早期 精神易激动、易怒、情感淡漠、焦虑、异常的眼运动、抑郁等。中期 肌肉持续收缩引起的面部、颈部和背部的肌肉异位;身体不自主的运动;行走时出现平衡障碍;出现舞蹈样动作、扭动躯体动作、强直性抽搐、摇摆不稳不连贯的步态;做需要手灵巧度的动作产生困难,不能正常控制动作的速度和力量;反应迟钝;全身无力;体重减轻;语言障碍、脾气倔强。晚期 身体僵直;运动徐缓,起发或持续运动困难;剧烈的舞蹈动作;体重严重下降;不能行走;不能说话;吞咽困难,有气哽的危险;生活完全不能自理。
儿童右脑开发的宣传铺天盖地,右脑的功用被描述的十分重要,远远胜过左脑。右脑储存的信息是左脑的10万倍,左脑掌管语言逻辑,而右脑负责情绪艺术和创造力。这是真的?
并非所有左撇子都是右脑占主导
左脑控制右半边的身体,而右脑控制左半边的身体。世界上大部分人都是习惯使用右手的,也就是右撇子。而左撇子约占总人口数的百分之十。但并不是所有的左撇子都是右脑占主导的。一项美国的统计研究表明,对于语言功能来说,95%的右撇子都是左脑型的,而只有不到20%的左撇子是右脑型的[1]。千万别相信那些简单的看图或者各种题目的小测试,它们并不能测出一个人是左脑型的还是右脑型的,只有通过复杂的脑扫描实验才能确定哪个脑占主导。
爱因斯坦是左撇子,因此比常人更聪明?
没有任何资料显示爱因斯坦是左撇子。恰恰相反,很多资料照片证明,他是使用右手握笔并写字的,这表明他其实更有可能是个右撇子。还有传闻宣称爱因斯坦的右脑超级发达,这导致他天才的成就。1999年,三位美国科学家在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上发表了对爱因斯坦大脑切片进行研究的论文。他们的一个重要发现是,爱因斯坦的大脑顶叶部分比一般人对称,这主要是由于他的左顶叶比常人要大,大小和形态类似于右顶叶[2]。而顶叶这片脑区主管着视觉空间认知、数学能力和运动想象能力,这很有可能就是导致爱因斯坦超凡的逻辑思维和空间认知能力的主要原因。这说明,爱因斯坦异于常人的主要是左脑,而不是传闻中的右脑。
右脑储存的信息量和左脑基本相同
左脑和右脑在形态和结构上是基本相同的,神经细胞数量和突触接触点的数量至少在数量级上也是一致的。没有任何科学实验显示右脑和左脑在信息储存功能上存在巨大的差别,“右脑储存的信息是左脑的10万倍”这种言论基本上可以说纯属是无稽之谈。
左右脑分工明确是误区
这个流传很广的”左右脑分工明确”的说法其实可以称为是对脑科学理解的三大误区之一。(另两个误区是“人的大脑利用率只有不到十分之一”和“脑细胞不能再生”)
这个传闻可能是由上世纪60年代”裂脑”实验引申出来的。当时在治疗某些癫痫患者的时候采取了把连接左右脑的胼胝体割裂的方式,从而导致患者左右脑的信息交流中断。后来这些患者做了一些实验,通过实验结果人们引发出左右脑功能上差异的猜想。而在本世纪初,通过核磁共振扫描仪对人脑的扫描的实验发现,其实左右脑的功能划分并非是严格的一刀切。人们发现,其实在完成语言,逻辑思维等任务的时候左右脑都会参与,而左脑对细节更加关注,右脑则更看重大局[3]。所以说,其实左右脑的差别,是处理问题方式上的差别,而非其功能本身的差别。另外,去年一篇概括了63篇学术文章,72项试验的关于创造性综述[4]中明确指出,没有任何证据显示创造性与右脑有着什么特殊关系。
来源:右脑开发的传闻与真相,科学松鼠会,圆儿
柳叶刀”就是手术刀,一般手术都用柳叶刀“柳叶刀”杂志是全世界外科学术界最权威的杂志之一,每年的最新进展都会在“柳叶刀”上发布,也就是医学技术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
北京周报编译柳叶刀是真的。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国际医学期刊《柳叶刀》杂志新冠委员会主席杰弗里?萨克斯(JeffreySachs)在参加一场视频会议时,公开质疑新冠病毒或许并非来自自然,并“很确信”其来源于美国生物技术实验室的一次意外事故,杰弗里?萨克斯作为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国际医学的权威,这位专家的话还是很值得一信的,且此言论在病毒刚开始的时候就有学者发声,不止一位医学权威专家说过。
柳叶刀披露,首例猴痘人传狗病症具体的情况是,人和狗一起睡觉,然后导致近距离传染
《柳叶刀》医学杂志是英国的。
《柳叶刀》创刊于1823年,创始人托马斯威克利,是由爱思唯尔出版公司主办,《柳叶刀》编辑部编辑出版的医学学术刊物,是国际上公认的综合性医学四大期刊之一。《柳叶刀》主要设有论著、讲座、综述和专题、病例报道和其他等栏目。
该杂志主要刊登研究文章、随机对照试验、荟萃分析、回顾、研讨会、个人观点、评论、信函以及其他观点和世界报告。根据2020年7月《柳叶刀》官网显示,《柳叶刀》编辑部有高级执行编辑4人,国际执行编辑2人,执行编辑4人,高级编辑7人,申诉专员1人。
奖项内容
1996年,设立威克利奖,授予每年度医疗卫生领域重要话题的最佳论文。历届获奖文章内容涵盖了医学临床工作、职业生涯、医患故事等各方面。2019年,《柳叶刀》杂志社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以杂志创始人托马斯威克利和中国现代医学先驱伍连德的名字,设立了威克利伍连德奖。
《柳叶刀》的办刊宗旨为传递知识,不断更新,共享知识,独立与公正,面向全世界,敢于批评与争鸣,使医学成为一种文化。自1823年创刊号发布之日起,一直致力于解决社会中的紧迫问题,通过发起学术讨论,让科学融入到具体的大环境中,从而影响各地的决策者。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柳叶刀
《柳叶刀》是英国的杂志。
《柳叶刀》是一份独立的综合医学期刊,由托马斯威克利创办于1823年,由爱思唯尔公司每周出版发行,是国际上公认的综合性医学四大期刊之一。自创刊之日起,《柳叶刀》便推动科学为大众所用,让医学服务社会、改造社会,用最好的科学创造更好的生活。
《柳叶刀》是全球顶尖的临床、公共卫生和全球卫生知识的可信来源,在全球所有全科和内科学期刊中排名第一。目前,《柳叶刀》旗下共24本系列期刊,其中12本为金色开放获取期刊,12本为订阅型期刊。2022年,有9本《柳叶刀》系列期刊的最新影响因子在各自领域内排名第一。
声誉及影响力
《柳叶刀》系列期刊在全球范围内有广泛的影响力,柳叶刀网站的年度访问量超过4250万,年度文章下载量达亿篇。《柳叶刀》系列期刊的邮件订阅超过350万,包括各刊电子目录的邮件订阅。
《柳叶刀》系列期刊在微信、微博、领英等共有约180万粉丝。《柳叶刀》系列期刊发表的研究每年被全球有影响力的媒体报道,每年被各大媒体的新闻报道提到的次数超过万次。《柳叶刀》播客每月收听约万次。《柳叶刀》是全球顶尖的临床、公共卫生和全球卫生知识的可信来源,在全球所有全科和内科学期刊中排名第一。
具体是在英国,一对男同性恋人,互相在外面出轨,然后家里的狗上了他们的床。
《柳叶刀》是英国的杂志。
《柳叶刀》是一份独立的综合医学期刊,由托马斯威克利创办于1823年,由爱思唯尔公司每周出版发行,是国际上公认的综合性医学四大期刊之一。自创刊之日起,《柳叶刀》便推动科学为大众所用,让医学服务社会、改造社会,用最好的科学创造更好的生活。
《柳叶刀》是全球顶尖的临床、公共卫生和全球卫生知识的可信来源,在全球所有全科和内科学期刊中排名第一。目前,《柳叶刀》旗下共24本系列期刊,其中12本为金色开放获取期刊,12本为订阅型期刊。2022年,有9本《柳叶刀》系列期刊的最新影响因子在各自领域内排名第一。
声誉及影响力
《柳叶刀》系列期刊在全球范围内有广泛的影响力,柳叶刀网站的年度访问量超过4250万,年度文章下载量达亿篇。《柳叶刀》系列期刊的邮件订阅超过350万,包括各刊电子目录的邮件订阅。
《柳叶刀》系列期刊在微信、微博、领英等共有约180万粉丝。《柳叶刀》系列期刊发表的研究每年被全球有影响力的媒体报道,每年被各大媒体的新闻报道提到的次数超过万次。《柳叶刀》播客每月收听约万次。《柳叶刀》是全球顶尖的临床、公共卫生和全球卫生知识的可信来源,在全球所有全科和内科学期刊中排名第一。
《柳叶刀》是1823年爱思唯尔(Elsevier)出版公司出版的杂志,部分是由李德·爱思唯尔(Reed Elsevier)集团协同出版。1823年由汤姆·魏克莱(Thomas Wakley)所创刊,他以外科手术刀“柳叶刀”(Lancet)的名称来为这份刊物命名,而“Lancet”在英语中也是“尖顶穹窗”的意思,借此寓意著期刊立志成为“照亮医界的明窗”(to let in light)。
2013年10月,英国世界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支持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已故主席阿拉法特系死于钋中毒的说法,并刊登了瑞士科学家的有关调查报告,证实阿拉法特系放射性元素钋210中毒死亡。
《柳叶刀》医学杂志是英国的。
《柳叶刀》创刊于1823年,创始人托马斯威克利,是由爱思唯尔出版公司主办,《柳叶刀》编辑部编辑出版的医学学术刊物,是国际上公认的综合性医学四大期刊之一。《柳叶刀》主要设有论著、讲座、综述和专题、病例报道和其他等栏目。
该杂志主要刊登研究文章、随机对照试验、荟萃分析、回顾、研讨会、个人观点、评论、信函以及其他观点和世界报告。根据2020年7月《柳叶刀》官网显示,《柳叶刀》编辑部有高级执行编辑4人,国际执行编辑2人,执行编辑4人,高级编辑7人,申诉专员1人。
奖项内容
1996年,设立威克利奖,授予每年度医疗卫生领域重要话题的最佳论文。历届获奖文章内容涵盖了医学临床工作、职业生涯、医患故事等各方面。2019年,《柳叶刀》杂志社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以杂志创始人托马斯威克利和中国现代医学先驱伍连德的名字,设立了威克利伍连德奖。
《柳叶刀》的办刊宗旨为传递知识,不断更新,共享知识,独立与公正,面向全世界,敢于批评与争鸣,使医学成为一种文化。自1823年创刊号发布之日起,一直致力于解决社会中的紧迫问题,通过发起学术讨论,让科学融入到具体的大环境中,从而影响各地的决策者。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柳叶刀
《柳叶刀》[1]为世界上最悠久及最受重视的同行评审性质医学期刊之一,主要由爱思唯尔(Elsevier)出版公司发行,部分与里德·爱思唯尔集团(Reed Elsevier)协同出版。1823年由托马斯·威克利(Thomas Wakley)所创刊,据2020年7月7日ScienceDirect显示,《柳叶刀》影响因子为。据2020年7月7日《柳叶刀》杂志官网显示:《柳叶刀》根据2019年期刊引文报告与Clarivate Analytics 2020分析,影响因子为。该期刊登载有原创性的研究文章、评论文章(小组讨论及评论)、社论、书评、短篇研究文章,也有其它一些在刊内常登载的文章,诸如特刊消息及案例报道等。
法国一条宠物狗被主人染上猴痘病毒目前已经由研究人员确定。
西非和中非地区属于猴斗的多发地区,但是进入2022年5月份以来,有很多西非和中非以外的国家,不断发现有猴痘病毒确诊的报告。不过,截止到目前为止,我国并没有出现猴痘患者。网上流传的一些上海出现猴痘的传言,都是虚假消息,当地有关部门也在密切关注着猴痘疫情的发展情况。
什么是猴痘?
痘痘是一种人畜共患的病毒性疾病,和天花有些相似但,又有所不同。如今的天花已经早已灭绝,但是猴痘依然存在。不过,猴痘的传染性并不像天花那样迅速和广泛。因为是从非洲的猴子身上发现的,具有一定传染性,因此叫猴痘。这种病毒会传染到其他动物身上,一旦人类感染上这种病毒,也会在人和人之间进行传播。在欧洲国家,已经有上百例患者被确诊。
医学杂志《柳叶刀》。
《柳叶刀》是托马斯·威克利创刊的一个英国医学杂志,是在1823年创刊的。这刊杂志在国际上负有盛名,得到医学界的高度认可,是一刊综合性医学四大期刊之一。《柳叶刀》的主办单位是爱思唯尔出版公司,是一个周刊,现任主编是理查德·霍顿。《柳叶刀》在中国也有编辑部,位于我国首都东长安大街1号东方广场W1座7层。设有威克利奖,威克利·伍连德奖等奖项。
《柳叶刀》披露首例猴痘人传狗病例,具体情况是怎样的?
《柳叶刀》的一篇文章表示,目前已经发现了患有喉痘病毒的患者在出现症状10多天以后,传染给了他们饲养的宠物狗,他们和狗吃住在一起,已经得到了专家确诊。这为猴痘能够通过人传狗提供了证据。
生活中,我们关注吸烟对健康的影响,关注高血压对健康的危害,竟不知在许多国家,因饮食不良导致的死亡人数竟然比吸烟和高血压导致的死亡人数要高出许多。
在近期,《柳叶刀》发布了一篇论文,首次揭露了猴痘经由人传染给家养宠物的病例,这一个事例发生在法国。
这一个疑似猴痘“人传狗”的病例发生在法国,一对确诊猴痘的男男伴侣家中饲养的宠物狗意大利灵缇犬,在家中的男主人感染猴痘之后第十二天,这只意大利灵缇犬的宠物狗也出现了症状,腹部出现了脓包、皮肤破损,随后检测到猴痘病毒阳性。这只意大利灵缇犬的宠物狗今年四岁,没有既往病例,是一只健康的宠物狗。在家中的两名男主人确诊猴痘之后就一直住在一起,这两名男子表示,平时家中的这只意大利灵缇犬的宠物狗有的时候也会爬上床,但是他们在确诊之后就一直注意跟宠物狗保持一定距离。
这一个消息出来之后,属于是重磅消息,因为之前都没有记录类似狗之类的家养宠物会被传染到猴痘,之前有记录的就是圈养灵长类动物会因为接触到了猴痘病毒而被感染,在这个病例发生之前,并没有报告过宠物狗经由人传染猴痘的病例。这一个消息应该得到重视。
在《柳叶刀》的论文这篇猴痘“人传狗”发表之后,也是更新了我们以往对于猴痘病毒的认知,现在的现有线索指向猴痘病毒疑似可以通过携带病毒的人传染给健康的宠物狗,所以,现在被感染了猴痘的人群要注意不要家养宠物的接触距离,确诊患者不要跟家养宠物有亲密接触。值得关注的是,世界卫生组织在7月23日已经将猴痘疫情定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这也是这是世卫组织发布的最高级别警报。